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时间:2023-06-07 09:34:31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范文1

一、先易后难。提供探究路径

[案例]在教学《听听那冷雨》一文时,我为了让学生尽快理清这篇较长文章的写作思路,有层次地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题目是“听听那冷雨”,那么,作者真正的具体写听雨的是文章的哪些段落呢?(自文章第五段而下)

2.分析前四段。首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段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感受蕴涵其中的感情(沧桑、遗憾、无限痛楚等等),接着明确2-4.段的内容(各两个字:想雨――嗅雨――观雨),最后请思索作者贯穿于文章1-4.段的感情(思乡之情,由雨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3.从题目以及下面大段大段的写“听雨”的段落来看,前面作者写“想雨――嗅雨――观雨”,在写作技巧上的作用是什么?(为写“听雨”作铺垫)作者在写“想雨――嗅雨――观雨”时都是充盈着思乡之情的,那么,在“听雨”的描绘中,会是怎样的感情呢?如果是你,会怎样写?作者又会怎样写呢?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听雨”部分……

[分析]这节课的导入抓住了一个巧妙的切人口,从文章极为分明的层次人手,使文章前后两部分明显地以由“易”到“难”的层次呈现,所谓“渐入佳境”也。前四小节的问题为下面深入解读“听雨”部分做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探究的欲望:进一步阅读以探求自己在回答上述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思考愉悦和思考挑战。

二、如话家常.引之以趣

[案例]在常州市第二届“教坛新秀”赛课过程中一位老师这样设计《漫话清高》的导人:

1.激趣阶段:本文课题为“漫话清高”,“漫话”即漫谈,就是不拘形式地随意谈论,课文“漫话”的对象是“清高”。我们平常也能听人说某某人“清高”,假如有人这样评价你,你喜欢吗?为什么?(三四位同学发言)

2.疑趣阶段:看起来同学们的见解并不是一致的,而是各有各的见解。在这节课上,我们也通过漫话,对“清高”各抒己见。现在让我们首先根据课文的内容,具体分析作者是怎么理解“清高”一词的?[明确:①清白,正直;孤僻,孤高(本身意义)②与富贵无缘③有才艺而不做官]

3.解趣阶段:作者的这些见解,从课文中我们可找出它的根据。文中因此列举许由、诸葛亮、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李白、孟浩然这几位古人的事例。我们现在要研讨的是:列举的这些人物,各要说明“清高”的哪些特点?

[分析]这不是随意的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也是有序的,体现了教师的控场能力。从“假如有人用‘清高’评价你,你喜欢吗?”这一问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致(贴近学生本身理解),从而生成了另一个层面的探究:怎样来理解“清高”?接下来的一问正是学生所想,既点拨了学生的思路,又拓展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在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后,教师又把学生拉回文本:作者是怎样理解“清高”的?文中列举的人物,各要说明“清高”的哪些特点?这一问题富有弹性,既有明确的目标,又可让学生放开了来说;既让学生走出了课文的限制,又时时联系着文本。

三、单刀直入,生成课堂问题

[案例]南京市第二十三中学的石群英老师在执教《今生今世的证据》时,其阅读教学设计采用的就是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今生今世的证据》,先请大家根据预习谈谈你喜不喜欢这篇文章?

2.根据学生对“喜欢”和“不喜欢”的分析,引出对文章几个问题的思考。出示问题:①“今生今世的证据”指的是什么?②本文和一般的思乡文章有区别吗?说说你的理由。③你对课文中的哪些段落有疑问?

3.依据学生提出的有疑问的关键段落分析课文。

[分析]对于课文,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在他们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极力创设情境,促进他们思想的形成,激励学生大胆表达。如何组织这样的课堂教学?石群英老师以“首席发言人”的地位,由学生主体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生成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她对课堂的驾驭,从容、大气、游刃有余,平等的姿态,必要的干预,使学生既把握了文章大意,又关注到了生活中的美,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石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探究文章的兴趣和愿望,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课堂教学。

四、激发挑战,以新奇的知识诱导学生

[案例]在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一位同事巧设情境,以新奇的知识导人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人类的眼睛进行注视点的转换,用时1/500秒还不到。(生:一片惊叹声!)当眼睛与书本的距离是45cm这一标准距离时,眼睛能看到的宽度是9个字,因此,理论上,人每秒可看4500个字,每分钟可看27万字,一本《红楼梦》只要5分钟左右就看完了(生:更加惊讶,议论声)。但实际上,人看书时,平均600字/分钟。关于看书速度、效率和人的能力等级的关系,大家看表格。(用幻灯片展示表格)

听听那冷雨教案范文2

雨后,天总会放射阳光,而我心底的那束阳光又到哪里去了呢?

我望着雕像般宁静、肃穆的母亲,平淡地说:“妈,别看了,休息一会儿吧!”

母亲只是轻轻地应了一声“哦”便没再出声。母亲的话也如窗外的冷雨似的,凉凉的。想想以前,母亲看到我手足无措、捶足顿胸时,都会主动过来教我,

其实我很想与母亲畅所欲言,和她一起讨论题目,一起思考,可是为什么这几天,母亲总是对我这么冷漠呢?向她请教问题她也是一口拒绝,留下我一人冥思苦想,才解出答案。

我走回房间,继续想着一道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仍无从下手,要是以往,我早把母亲喊来了,可是现在,母亲脸上早已多出了一点严肃。

我不耐烦地发着牢骚,母亲似乎听见了,推开了门,“有什么事吗?”“哦,没有,就是有一道题目不会”我静静地说。母亲走过来看了看,她的眼神闪了闪,似乎想说什么却又什么也没说。唉,难道母亲就不能完完整整教我一下吗?因此,母爱成了我心底难解的谜。无奈,我只好再一次拿起笔,在草稿纸上蠕动着,一会儿敲笔,一会儿挠腮,整个屋子里只有沙沙的笔声。“我做出来啦!”我欢呼着,这时,我似乎开朗了许多……

母亲听到我的欢呼声,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儿,疾步跑出屋,当她知道我把题目做出来时,长嘘一口气,她走到我身边,亲切地对我说:“依赖别人,远远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自己努力的成果!”猛然间,我突然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原来母亲这么多天伪装的冷漠,却是对我放手的爱,就是要让我学会不要依赖他人,我却……

于是,我拉着母亲坐下,跟她将我的解题分析,她的脸上洋溢着甜蜜的微笑,似乎是开了花的铁树,无意间,几根银丝焕着刺眼的光芒映入我的眼帘,我的心像被什么蜇了一下,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原来,母亲老了,她不再那么年轻了!

我看见了母亲的光芒,她无声的冷漠教会我独立,感谢母亲,为劳,处处为我着想。她虽冷漠,但心底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她,把爱洒遍了每一个角落!

感谢母亲,感谢她那无声的冷漠……

听听那冷雨教案范文3

修学储能,迈向新征程

——南师大法学院培训心得

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此次赴南京检察业务培训的感想和收获。

11日-13日,在朱检的组织领导下,我与三十余位同仁一起来到著名学府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刑事检察业务培训,可以说培训时间很短,因为仅有短短三天,也可以说培训时间很长,因为我们一起度过了令人难忘的1050分钟。这是我告别象牙塔短短半年之后,第一次以社会人员的身份重归校园,学时已经习惯了静坐教室聆听老师授课,而今能够再次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资深教授传道授业,是那么的可遇难求。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次给我们授课的教授,虽然难称大师,但亦是学界权威,是一校一学科之扛鼎之人物,风采各异令人印象深刻。刘远教授的刑法总论一课,虽言语平实,但观点犀利、独树一帜,内容看似奇谈怪论、讨是寻非,但另辟蹊径、自有体系,中有睿思卓实,听罢如醍醐灌顶,令人耳目一新。孙文恺教授的论语道德观一课,以德为核心发散而开,以讲者自身的感悟将晦涩艰深的文言慢慢释来,加之法理的思辨,让简单真理穿越千古尘埃深入人心,更让听者浸润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感悟当下中国法与德之交结。高级法官闵星的刑事案件证据的审查判断一课,以案例为引绳,以案释法,以案醒人,既授之以证据审查之方法也授之以个人办案之习惯,更难能可贵的是与台下之听众积极互动、解疑答难,潜移默化之中将程序公正的理念深刻人心。游伟教授的司法问题与当下改革一课,则围绕司改的热点,以上海的经验为例,畅谈司法权的独立行使、去行政化等问题,以弄潮儿的姿态向听者揭示司改的规律与目标,既描绘了司改的未来美好也吐露了改革的现实困境,让置身于改革大潮中的检察人鼓舞起上下求索的澎湃热血。沈永健教授的心理健康一课,言语诙谐幽默,氛围轻松自在,光怪陆离的内容折射出普适的心理规律,让重压负荷下的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健康,师者的热心开导,亦让我们如沐春风,蝉蜕一般,负荷的心灵宛如新生。作为一个知识的体验者,经过此次培训,我以身体听聆之,以心灵感悟之,对知识的收获不可谓不丰富,同样更多收获的是一名新进人员与各位同仁的更多了解和感情增进。

赶赴南京之时,天气阴沉,驻足南京之时,风雨交加,彻骨的寒风和冷雨并未浇灭我们学习、共处的热情。风雨过后总能见阳光,离开之时它如期而至,沐浴晨光我们肩负装满知识和感情的背囊,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向着新的征程,大步迈开。

以上便是我此次培训的收获和感言,有不到之处请指正,谢谢。

听听那冷雨教案范文4

这次来绍兴之前,我在新疆拍戏,演一个的媳妇儿。对我这样的外国人来说,这个地方、这个角色曾经都是遥不可及的。拍摄是很辛苦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新疆温差特别大,晚上太阳一落山,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空气又燥又冷,全是尘土的味道,很不一样的感觉。我把自己里三层外三层地裹成一根笋,还是扛不住片场的风,像刀子一样,各种保湿的润肤的产品都没用了。但历史是有魅力的,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还有夕阳下的胡杨林有种残酷的美。

戏是讲新中国建立后,王震将军的部队奉命开赴新疆、建设新疆的故事。我嫁给了军人的哥哥,哥哥死了,我被许配给弟弟,所以我千里迢迢到新疆去找他。由于是军队题材,这部戏刚性十足,剧组几乎成了男人的世界。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拍一场恋爱的戏。有时候我就想,这么冷酷的环境中如果没有了爱情,这部戏,或者说人类的生活真的会硬得崩掉的。

我就是在这个状态下完全没有准备地从新疆直接来到绍兴参加“寻找都市丽人”的总决赛评选。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天堂。绍兴的一切都是软的。细雨飘在缓缓行驶的乌篷船上,绵绵地化在水里,落在我的头发上,软软地滋润着发梢。我和船夫聊天,他的国语中夹杂着当地口音,感觉特别温柔敦厚的样子。虽然不能完全听懂,但我知道他在说家乡好。我是外国人,但一直也很喜欢江南文化。新疆那个地方就像是一个很强壮的硬汉,风吹沙打的;而绍兴这样的江南小城就像年轻女生了,在镜子前梳妆打扮,画眉点唇。各有各的好,但我也是女生嘛,还是喜欢温软的江南。那天下雨,乌篷船在细雨里穿行,衣服几乎要全部被打湿,后来就索性将自己完全暴露在雨中,是有一点点冷,但是反正知道一会儿还有热好的花雕酒等着我。

我祖上是客家人。所以在新加坡,妈妈也会在家里做花雕鸡给我吃。在花雕酒中,切几缕姜丝、放几颗枸杞,用砂锅煮上不到十分钟,一股酒香就蒸腾上来了,很暖。但新加坡的黄酒毕竟不及绍兴的地道,这次我也早就想好一定要带走一坛给妈妈。他们还教我要放一颗梅子进去,弄热喝,不但好喝,而且养生。以前我不知道花雕酒这么好听的名字怎么来的,以为是什么特殊配料。这次到了绍兴才明白“花雕”的名字是因为装酒的坛子会请画匠用油彩画很多好看的传统图案,觉得特别有意思。他们还告诉我,绍兴家家会酿酒,每当一户人家生了女孩儿,从满月那天就把酒埋起来,等女儿长大嫁人的时候再取出来款待客人,所以又叫女儿红一这个名字我就更喜欢啦,听起来好像有暖暖的爱情的味道。

夜里的绍兴有很多的小灯笼,在雨后红得特别可爱。等黄酒也喝到差不多微醺的时候再看绍兴,觉得有种特别的意境,就跟温热的女儿红一样。这种美不同于新疆的大漠戈壁,很硬朗,也不同于新加坡的高楼霓虹,很炫目,它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宁静。

听听那冷雨教案范文5

冬季,是四季之一,传统是以二十四节气“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立冬”意味着风雨、湿度、光照、气温等,处于转折点上,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幼儿冬季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幼儿冬季活动1活动目标

1.了解冬天在户外工作的人,并表达他对他的尊敬。

2.知道冬锻的好处并鼓励幼儿早上起得早,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3.用对称的图案装饰冬天使用的手套。

材料及环境创设

1.要求幼儿观察谁早上起得早。

2.每人一副手大套(将粘画纸剪成手套,两层边用缝纫机缝牢),蜡笔。

3.选择好室外工作人员的观察地点。

4.动画片《不怕冷的大衣》的录像。

5.准备冬天人们冒着严寒工作的照片、图片,布置一个:“不怕冷的人”的展览。

活动流程

感知经验,观察身边早起的人和室外工作的人——激发情感讨论——表达情感,制作、赠送手套——产生,动画片《不怕冷的大衣》

(一)感知经验、激发情感

启发谈话:冬天来了,天气好冷,可是有许多人“不怕冷”,坚持早早起,有的还在室外工作。

1.冬天的早上,谁早早起。

(1)讲述家里谁起得早。

老师可以启发提问:①这几天,你在家里看到谁比你起得早?②他们起来做些什么事?

(2)讲述生活周围谁起得早。

①可提问:早上除了爸爸妈妈之外,你还知道谁起得早。可通过幼儿早上的生活环节,启发讲述,如早上点心店的阿姨,送牛奶的工人,幼儿园厨房的阿姨、

清洁工人起得早,为大家做事,真了不起。

②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谈话重在了解那么多早起的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激发幼儿对那些早起的人们的感谢尊敬之情。(谈话中还可穿插些

小故事,及画片)

2.谁是不怕冷的人,冬天工作在寒冷之中。

带幼儿到选定的观察地点,找找冬天里“不怕冷”的人。

(1)讲讲自己在户外的感觉。(很冷、风刮在脸上有点疼……)

(2)看看谁是冬天里不怕冷的人?他们在干些什么?(如十字路口的人民警察,在指挥交通;冬锻的人们。)

(3)尝试和“不怕冷”的人交谈。(事先作好联系)

老师带领幼儿可作简单的采访。

①你们在户外工作几小时?

②天气这么冷,为什么你们“不怕冷”?

在交谈和采访访过程中,老师应激发幼儿产生尊敬的情感。

③回到园内,可引导幼儿看看展览(师生共同收集的画片),还有谁是“不怕冷”的人?

(二)制作手套

启发谈话:天气这么冷,我们给那些“不怕冷”的人做手套吧。

1.观察幼儿带来的手套,注意两只手套对称的图案。

说明

组织观察讨论图案,应从图形、色彩、位置安排(手背装饰、手心不装饰)等方面讨论,为装饰绘制时的技能表现,扫除阻碍。

2.按自己的意愿在纸手套上装饰,注意左右对称。

3.涂上好看的颜色、涂得满、涂得深。

4.将自制的手套戴在手上,拍拍手,玩一玩。

5.谈话:鼓励幼儿将自制的手套赠送给自己觉得最了不起的人。

(三)看动画片

1.启发谈话:你想做个勇敢的不怕冷的人吗?

2.讨论:怎样才能不怕冷?

幼儿园幼儿冬季活动2一、主题名称:

幼儿园主题活动《美丽的冬天》

二、主题选择:

的原由提起冬天,大多数人的感受是寒冷,刺骨的风,一望无边的茫茫白雪,但对于孩们来说就有所不同了,滑雪、堆雪人、打雪仗,这些活动乐此不疲。因此,我们设计了《美丽的冬天》这一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充分的感受冬天的美丽与神秘,激发孩子们对冬天的热爱之情。

三、主题目标:

1.使幼儿了解冬天,学会自我的保护方法。

2.学习用自我的感受,描述冬天的特征。

3.给孩子们讲述有关雪的科普知识。

4.让孩子们欣赏冬天的绘画作品,并自己描绘心中的冬天。

5.教幼儿学会歌曲《我们滑雪多快乐》,并尝试创编歌词。

6.给孩子们讲一些有关冬天的童话故事。

四、主题网络图

五、教学活动方案

教育活动

一:歌曲活动《冬天的赞歌》

活动目的:

1.感受曲调的高低,学会愉快的演唱歌曲。

2.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歌唱活动,天眼歌唱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开办《我爱冬天》主题活动,使孩子们了解冬天的特点。

2.有关歌曲的磁带与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发兴趣播放歌曲,吸引孩子们的注意了,顺势自然引出对话。

老师:这首歌好听吗?

幼儿:好听老师:想不想学啊?

(二)整体感知歌曲提问:你在歌曲中听都到了什么?

分段学习演唱歌曲1.老师清唱前半段。

2.出示相关图片和播放曲调,引导孩子一句的有节奏的念出歌词。

3.通过提问,让孩子们唱出最喜欢的一句。

(三)整体学习歌曲1.老师先清唱后半段歌曲,提问:歌曲里都唱了些什么?

出示图片,并播放曲子,提示幼儿年初后半段歌词,由于幼儿记忆相要困难一些,老师要有语言和动作上的暗示,以帮助幼儿熟记。

2.用不同的方式演唱歌曲,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如:老师领唱幼儿跟唱;你一句,我一句,并伴有动作。

(四)活动延伸美丽的冬天到了,有活动的延伸是为了在不一样的冬天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收获。

教育活动

二:亲身感受活动《走进冬天》

活动目的:

1.通过亲自的参与,让孩子们对冬天有更深刻的认识。

2.在切身感受中,教会孩子们冬天的一些自我保护小知识。

3.通过自我感知,体会冬天的别样美。

活动准备:

1.开展《不一样的冬天》主题活动,激发孩子对冬天的兴趣。

2.讲解一些户外安全知识。

活动过程:

(一)引出活动,激发兴趣出示课件-引导谈话,关于冬天的图片(雪人)老师:什么季节到了?

幼儿:冬天老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二)带领幼儿,感受冬天老师:你们喜欢冬天吗?

幼儿:喜欢老师:我们去外面看看好吗?

带领孩子在就近的田野或花园中观看冬天的景色,要求孩子们形容冬天。

(三)活动延伸要求孩子们对春天和冬天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差异美。并要求孩子们,对自己认为最美的冬天进行描述。通过这些,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想象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并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述能力。

教育活动

三:动手活动《美丽的雪》

活动目的:

1.通过此活动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2.让孩子知道有关雪的知识。

活动准备:

1.小铁铲、胡萝卜等。

2.每个幼儿佩戴手套和围巾。

活动过程:

(一)通过对话,引发兴趣老师:你们喜欢雪吗?

幼儿:喜欢。

老师:那我们出去堆雪人吧。

(二)开始活动将孩子们分成几组,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雪人头、身子等。分配工具等一些物品,并进行关于雪的形成的知识讲解。在孩子们制作过程中用相机进行记录。

(三)指导完成老师在一旁积极的指导学生,完成各部分的制作。同时对总体的组装进行协助,但各部分的形状由幼儿自由制作,不进行限制。

(四)活动拓展:

相信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幼儿的亲自制作,一定对动手能力有所提高。活动中可以鼓励幼儿,用雪去制作一些自己想象的事物,增进孩子们的想象力。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并加强动手能力,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

教育活动

四:绘画活动《我心目中的冬天》

活动目的1.通过幼儿的手,画出心中的冬天,增进对冬天的热爱。

2.通过绘画,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花纸和各种颜色的彩色画笔。

2.关于冬天的美景录像和画。

活动过程:

(一)引出活动,激发兴趣首先,观看准备的录像,自然引导幼儿对冬天的想象。

通过话语自然引出活动内容。

老师:孩子们喜欢冬天吗?

幼儿:喜欢。

老师:用你们手中的画笔,画出心中的冬天好吗?

(二)开始绘画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绘画,并走动观察孩子的绘画。

(三)讲评阶段在此阶段,老师只针对每个幼儿作品的特点进行表扬,不对画的整体进行比较,不设名次。

(四)活动延伸通过绘画,每个人都描绘出了自己心中最美的冬天。此时,老师可以让幼儿们相互观看画作,并可以鼓励互换作品。这样在互相的交流中,进一步拓展想象力。同时交流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增进友谊的过程,从小培养孩子友爱。

六、主题思路

阐述比起春天的生机勃勃,冬天有另外一种宁静的美。本主题活动,就是要通过听歌曲激发幼儿对冬天的想象,实际的亲近自然活动增进对冬天的感知与了解。冬天最有趣的事物就是雪了,通过组织与雪有关的活动,使幼儿了解一些冬天的防护小知识,培养合作完成工作的能力,并增进幼儿对冬天的热爱。最后,通过描绘心中的冬天,拓展孩子的想象力,并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冬天的兴趣。

幼儿园幼儿冬季活动3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亲身感受冬天到了,知道冬天很冷,人们有很多保暖的方法,通过亲身游戏活动,让幼儿知道冬天要多锻炼,鼓励幼儿不怕冷。

2、对学生进行防寒防冻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自己。

活动过程:

一、冬天我不拍冷-(防寒)

1、讲述冬天的早上,谁早早起。

家里谁起得早,你起的早吗?

2、讲讲自己在户外的感觉。

(很冷、风刮在脸上有点疼……)

3、教师小节,激发幼儿感受不怕冷的小朋友很勇敢。

启发谈话:天气这么冷,我们用些什么给自己保暖呀?(幼儿回答)

教师出示范例手套、围巾、热水袋、头盔、口罩、外套、耳罩等。

寒从脚下起,保暖最重要。严冬腊月,我们除了准备手套、围巾、口罩、帽子等,还要注意穿上保暖性好的鞋子,多穿深颜色衣服,全方位做好防寒准备。另外,冬季多吃一些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平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都可以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

4、除了一些保暖的东西,怎么样还可以让身体温暖呢?

5、我们一起来做运动让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好吗?

(播放健康操,教师和幼儿一起做体操)

二、注意防滑防冻

1、教师出示一些滑到摔跤,冬天在马路上危险的图片。

2、他们这样做对不对?那应该怎么做才对?

3、教师小结:雪天穿鞋要讲究。

路面容易结冰,不要穿皮鞋、硬塑料底鞋,穿保暖、防滑性好的鞋子,或者抓地较好的运动鞋,而且应尽量稳步前行,以防发生事故。幼儿园的各种楼梯和楼口处遇到雨水或积雪易结冰,幼儿在进出时容易滑倒摔伤,因此,应注意及时清扫楼道口的雨水或积雪,不让出口结冰。天气寒冷时,不在以上地方擦地,防止结冰,可在天气回暖时再擦。可以打雪仗,但一定不要拿雪球往同伴脸上、头上砸,以免伤到眼睛。不在楼道内打雪仗,防止将积雪带入,增加发生滑到的几率。

4、对学生提出“四个不”要求,即不在公路上玩耍,不在霜冻路面上骑小车,上下楼梯不追逐打闹等。

幼儿园幼儿冬季活动4活动目标

1.拓宽幼儿知识面,使幼儿了解在我国不同的地方冬季温度不同,景象也不同。

2.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请幼儿回家向家长了解他们冬天在哪些地方生活过,那些地方的冬季是什么样的,收集一些照片。

2.教师了解幼儿在哪些地方过冬天,有些什么经验。

3.幼儿用书画面“冰雕”、“春城的冬天”。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谈论各地不同的冬天。

“我们都知道南京(指本地)的冬天有时刮冷风、有时结冰、有时下雪,树叶落了,小草枯了,人们都穿上了厚厚的衣服,是不是每个地方的冬天都是一样的呢?你听过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吗?请大家谈谈,你在哪里见过冬天,那是什么样的,你还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过冬天吗?说给大家听听,带照片的就讲讲照片上的情景。”让幼儿充分发言,注意强化那些重要的描述。

2.介绍北方的冬季特征。

引导幼儿观看幼儿用书画面“冰雕”。

“这里的冬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冰雕”(因为这里冬季气温特别低,冰层很厚,几个月不化)

3.介绍春城昆明的冬季特征。

引导

幼儿观看幼儿用书画面“春城的冬天”,介绍昆明实际上一年到头都是春天。冬天也和春天一样,植物繁茂。郁郁葱葱,鲜花盛开,从不下雪,不结冰。人们穿着单薄。“这里有冬天吗?”

4.小结。

活动延伸

观看世界各地冬天的录象。

幼儿园幼儿冬季活动5设计背景

随着冬天的到来,孩子们发现人们的穿着有所改变的同时也产生许多迷惑:“为什么看不到小蚂蚁出来搬食物?树上的小鸟不见了,它们都到哪去了?”孩子们对动物的生活习性的改变产生了好奇,因此为了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的需要,我通过活动《冬天是什么》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冬天对动物们生活习性产生的影响,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对动物的情感。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冬天是什么》,感受冬天里的快乐,了解一些动物在冬天里的特别活动。

2.理解一些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故事,感受冬天的快乐。

难点:知道动物过冬的几种不同方式。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动物过冬》,教学课件《冬天是什么》。

活动过程

1.教师:冬天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取暖呢?

吃热的东西,戴围巾、戴手套、穿棉袄、戴棉帽,烤火或用取暖器、做运动等方式取暖。

2.教师:原来,在寒冷的冬天里我们有好多方法来取暖!但是,小动物们又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呢?下面我们来听一听、看一看!

一、倾听故事《冬天是什么》

教师播放故事课件,讲述故事。

二、理解故事,交流讨论

1.教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都有哪些动物?

2.教师:冬天,燕子、杜鹃和大雁有什么特别的活动?(飞到温暖的南方—迁移过冬)

3.教师:青蛙、小熊和蛇又有什么特别的活动?(美美地睡觉—冬眠)

4.教师:松鼠、兔子和绵羊身上出现什么特别的现象?(长出更多更厚的毛御冷—换毛过冬)

5.教师:蚂蚁有什么特别的表现?(躲在窝里,不出门—躲藏过冬和储粮过冬)

6.教师:冬天里的小朋友有什么特别的活动?(坐雪橇、堆雪人、打雪仗)

7.教师小结。

在冬天里,小动物们就是通过迁移、冬眠、换毛、躲藏和储粮等过冬方式来度过寒冷的冬天的。

8.让幼儿操作幼儿用书《动物过冬》,结束活动。

听听那冷雨教案范文6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最新2021

《定风波》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一、本词导入。

(师)说起苏轼,我们很快就会想起学过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词出自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站在长江边上,面对奔腾的大江,想到了历的风流人物,他想到了谁呢?(生):周瑜。(师)他想到了周瑜这位年少有才而且早早就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年轻将领。想到自己已经早生华发,但是至今仍然功业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慨,所以他说“人生如梦”。那么,苏轼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里哀叹、满腹愁情的文人吗?难道这就是豪放派的真正风格或者是豪放派风格的全部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首创作于同一年的词--《定风波》。

二、了解作者:

(师)苏轼,我们并不陌生。那么有哪位同学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呢?(提示:文学创作和人生仕途)

(生)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在诗歌创作上,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为脍炙人口。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他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尤其是他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

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我国古代文学一颗灿烂的明珠。

(师)了解苏轼,我们还不得不了解他坎坷的一生。自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之后,就被朝廷委以重任。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以作诗“毁谤君相”的罪名,罪贬黄州。史称“乌台诗案”。可以说黄州只是他人生梦魇的开始。之后的苏轼又经历了他人生中两次起落。苏轼的一生都在与厄运做斗争,无论遭受怎样严重的政治_,也无论周围的处境是如何的举步维艰,他却始终能以旷达的心态泰然处之。本首词就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凄凉潦倒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豁达的胸襟和超然的心境。

三、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词。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读完之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提示:一件事情应该有时间、地点、经过等等)

(生)大体上的经过就是苏轼与一些人同行,在途中遇雨,和他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余独不觉”,后来雨过天晴,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

2、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抓住“序”的内容,词前小序大体上告诉了我们诗歌写作的背景。那么词作部分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他的“余独不觉”呢?

(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吟啸且徐行”。

3、不惧风雨,在风雨中吟诗长啸,的苏轼给你的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从容。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潇洒。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豁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四、整体感知

1、苏轼在风雨中从容,镇定、豁达豪迈的心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联系下写作背景,思考一下作者面临自然风雨的从容镇定是不是有着另外的指向含义?

--这里的“风雨”既是指自然风雨,又是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作者面对自然风雨随意而安、泰然自若、也是其面对人生风雨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的写照。

2、本篇文章其实就是用自然界的风雨来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表现自己无畏也无累风雨的超然心境,那么文章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自然、乐观、旷达的胸襟呢?如果让你抓重点,上下两片各选一句,你会怎么选?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具体操作)(师)为什么是这句话?这句话是如何体现自然、乐观、旷达的胸襟的?这里的蓑象征了什么?(生)思考……(师)作者有一蓑在身,就能任凭那平生的烟雨淋湿。可是他身上有蓑衣吗?不是“雨具俱去”了吗?这里的蓑到底指哪里有蓑衣?(生)心中有蓑衣。所以这句话是写眼中景还是心中事?(生)心中事。(师)那么他心中的蓑衣是什么呢?(生)理想、人生态度。(师)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在遇到雨之后,才能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风雨的潇洒镇静,顶得住人生风雨的倔强抗争。一个“任”字豁达、豪迈,潇洒、乐观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具体操作)(师)如何理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山头斜照正相迎”,明明没有雨了,怎么能说“也无晴”呢?

(师)“也无风雨也无情”书上解释的意思是“风雨的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这在现实生活中,在物质世界里能能一样吗?(生)不一样。(师)肯定不一样,对不对?如果一样就不会出现“同行皆狼狈”了。那是什么没有差别呢?(生)心中没有差别。(师)正因为在心中没有差别,那就是不在乎这些风雨。

(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这里的“归”该如何理解呢?“回首向来潇洒处”回过头来看曾经的遇雨之处,这里的遇雨处实际上指的是什么?(生)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师)反思的结果是什么?(生)归去。(师)归向哪里,才能真正做到风雨、晴天毫无差别,真正不在乎这些风雨呢?(生)归于自己的心灵。(师)这恰恰能解释东坡为何不去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只有求得心灵清净才能得以解脱。一个“归”字就把旷达的心态和隐逸的意向表达出来。

(总结)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词。词中多次写到了雨。――首先写到大雨“穿林打叶”之雨(自然界的雨);然后写到了“一蓑烟雨”(人生中的风雨),最后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心灵天空无风无雨)。我们发现无论是自然风雨还是人生风雨,作者始终能无视风雨的存在,以一种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泰然处之。

五、个性阅读

(师)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了“风雨本客观存在,苏轼却视而不见,偏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获得的心灵慰藉难道不是一种自我欺骗吗?那么你同意苏轼对待人生风雨的观点呢?如果不同意,你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

(总结)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六、艺术特色

(师)刚才我们谈了那么多的“风雨”,现在回过头再来看看文中的风雨的含义

--表面上指的是自然风雨,实际上指的是人生风雨,宦海风雨。

那么这种写法叫做什么呢?

--隐喻寄托。这篇文章正是以整体性隐喻寄托的方式体现了诗词的意境美。

既然这篇文章的风雨还象征着人生风雨,那么,我们从人生的角度来看,这篇词似乎还有着另一番的解读。同学们能不能找出词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用精炼的语言提炼出自己理解下的哲理性的含义。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

七、朗读指导。

(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读这首词,我想就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吧

(朗读指导)首先要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

其次我们要读出节奏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最后还要读出情感,感情把握是否到位,要看轻重音的处理。无论轻读重读,长读短读,升调降调都是为体悟情感服务。

探讨: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该怎样读?

--譬如说“何妨……平生”,应该读得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这是节拍。调子呢?不扬不抑。

--“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还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有人说“料峭……微冷,相迎”还有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学生自由朗读、找学生起来试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背诵。

(师)有句话说“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不管我们赞不赞同他对待风雨的观点,但他面对厄运豁达、乐观的心态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愿我们都能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用快乐和信心拨开云雾,撑起一片灿烂的晴空。

八、作业:朗读并背诵全词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最新2021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通过分析“唱白”理解人物形象。

2、揭示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主题。

3、戏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欣赏,引入学习本剧第二个场景。

教师:窦娥的冤屈,真能感天地,泣鬼神,如果说第一个场景刻画了一个满含悲愤之情,有着强烈反抗意识的窦娥,那么,第二个场景又跟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窦娥呢?

二、赏析第二个场景:

1、学生角色朗读《倘秀才》《叨叨令》和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男:刽子手,女:窦娥)思考:讲了什么内容?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征?

学生明确:主要写了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主要表现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

2、教师:窦娥来到了法场,她婆婆也来到了法场,接下来,让我们来朗读一下窦娥和婆婆的对白,思考:这段对白,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明确:这些话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没有丝毫加工的痕迹,而且与窦娥的身份、处境相吻合,刻画了她善良的心地。

3、这段对白,除了刻画窦娥善良的心地,还叙说了窦娥的冤屈,这在情节上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这段对白,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的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誓愿作了铺垫。

4、女生齐读《鲍老儿》曲子的后面唱段,思考: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这样理解?

学生明确: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5、思考: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性格,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明确: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这样与窦娥反抗的精神相映衬,使她的形象更丰满、鲜明;同时善良的被毁灭,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三、赏析第三个场景:

(教师:窦娥满含冤屈,走上了法场,她多么不甘心平白受冤,多么想昭示冤情,多么想惩罚世道,那我们再来看看窦娥走上断头台时说了些什么)

1、学生明确,主要讲了三桩誓愿,是哪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赏析“血溅白练”:角色朗读宾白,齐读《耍孩儿》唱段,思考:窦娥要血溅白练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①说明自己的冤屈。②让自己的满腔热血不落红尘,她发这誓是想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3、赏析“六月飞雪”:学生角色朗读宾白部分,思考:窦娥要“六月飞雪”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①让上天昭示自己的冤屈。②让白雪裹尸,洁白不染。

4、引导学生分析“血溅白练”和“六月飞雪”所隐含的其他意思。

学生明确:表明了她与要与那污浊的社会最后的决裂,也表现了她品格的高洁。

5、赏析“亢旱三年”:学生自由讨论:窦娥要发下“亢旱三年”的誓愿?

学生讨论明确: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不可搜刮。同时更突出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屈之深。

6、学生欣赏视频,感知窦娥的冤屈。

7、学生讨论:前后对天地的不同态度是否矛盾?

学生明确:前者是无助之下的怨恨,实质上怨恨的是现实的社会;后者是无助之下最后的依靠和寄托,是窦娥反抗精神的体现。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8、体会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的作用?

学生明确:“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说明窦娥冤枉悲凄;“六月飞霜”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东海孝妇”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四、总结窦娥的形象: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和摧残的、善良孝顺、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抗争的劳动妇女形象。

五、学生讨论:根据结尾安排“三大誓愿”的情节,探讨本剧的浪漫主义手法。

六、概括主题:

学生明确: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七、分析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课文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九、作业:根据所掌握的窦娥的性格特点,为窦娥写一幅挽联:

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联: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亢三年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最新2021

《雷雨》

创新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

2.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意目标: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

【教学设想】

1.通过反复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品味戏剧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比较鉴赏相结合,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扩大课堂容量。

4.课型:品读·鉴赏课

5.教时:一教时

【重难点简析】

1.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戏剧语言在展开冲突,显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言为心声,品读语言应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引领学生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品读,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2.作者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雷雨》“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鉴赏时为了避免用“社会问题剧”的主题模式“削足适履”地硬套剧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学子带着梦幻,带着爱恨无奈,带着对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奋笔完成了一部他曾痛苦酝酿了五年之久的剧本。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这部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我国现代戏剧作家曹禺的_作《雷雨》。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它了。

【板书】雷雨

【投影】名家评说《雷雨》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巴金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李健吾

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他,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黎烈文

……真正吸引他的,不仅是情节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这曲折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他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认识注入多少有些现成的“情节”中的。——钱理群

《雷雨》的创作标志着曹禺是以一个具有自己创作个性的剧作家出现在剧坛上的;他写出了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话剧民族化、群众化的初步的尝试。——田本相

【学生活动】实话实说(一句话评说):我看《雷雨》

(设计说明:此环节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让学生对话剧《雷雨》这部被称作我国现代戏剧奠基之作的作品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浓厚兴趣。)

二、审美感知,整体把握。

【课件展示】剪截话剧表演的场景,配以音乐和解说词

解说词示例:

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悲情故事。

三十年前,一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替周家少爷周朴园生下第二个孩子(鲁大海)才三天的鲁侍萍,竟被周朴园一家凶狠地逼着留下其长子(周萍),抱起奄奄一息的新生儿走向河边……

三十年后,在畸形情爱中挣扎的周萍,自知罪孽深重,为摆脱后母繁漪的苦苦纠缠,拼命地引诱了使女四凤,而四凤就是周萍同母异父的妹妹。此刻“恨人像一把刀,爱人像一把火”的繁漪妒心大发。恰好,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并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与周朴园进行着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待一切_大白之后,一场罪恶的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四凤羞愧难当,雷雨之夜仓惶出奔,不幸触电身亡,单纯、热情、充满着幻想的周冲(周朴园与繁漪之子)跑去救四凤,也遭不测,周萍开枪自杀,不幸的繁漪疯了,善良的侍萍痴呆了……

【投影】曹禺和《雷雨》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_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更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闷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_,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设问】

(1)课文节选部分,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主要同哪些人有关?

(明确:周朴园与鲁侍萍,周朴园与鲁大海)

(2)课文中这两组主要矛盾冲突是从课文的哪里断开的

(明确:“周朴园可是你——”)

(3)请用简要的语言描述周朴园和鲁侍萍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

(明确:周朴园由对自己以为“死去”的侍萍的所谓“怀念”,到对已经知道还活着的侍萍的惊慌以及对站在眼前的离开了自己三十年的侍萍的冷酷等情感变化过程。)

【板书】怀念——惊慌——冷酷

【梳理归纳】本文的矛盾冲突(附:全剧人物关系图)

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1)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

(2)周朴园与鲁大海——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3)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

(4)鲁大海与周萍——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5)鲁侍萍与周萍——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6)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的冲突。

【学生活动】看看、听听、读读。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设计说明:“倘要论文,要顾及全篇[鲁迅语]”。此环节着眼全篇,从大处考虑,借助媒体展示,让学生快速熟悉节选部分的剧情,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对作家作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设置三问,在设问答疑中,引领学生探究周朴园对鲁侍萍情感变化的历程,意在为下文择取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这个点,品味语言,窥探周朴园的内心世界作铺垫)

三、品读语言,评析人物

【投影】戏剧人物鉴赏方法:

①把握戏剧冲突②揣摩戏剧语言③分析人物形象

【品读鉴赏】周朴园的语言鉴赏

(1)品一词,解读周朴园的“怀念”

设问:开头至“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这部分对话中,哪个单音节词出现的频率最多(哦),一共有多少个(10个),在周朴园的语言中出现过多少次(6次)。

揣摩解读:

方法一:据上下文语境和舞台说明来挖掘人物潜台词丰富的意蕴

方法二:从标点和安排的疏密等方面挖掘人物潜台词丰富的意蕴

【学生活动】

分角色演读(重逢片段,约4分钟),注意读出剧中角色的情感。

品读一词,体味人物语言中蕴涵丰富的潜台词。

小结:刚才在品读“哦”字过程中,我们不仅从中“哦”出了周朴园由漫不经心到作贼心虚的情态变化过程,而且也“哦”出了挖掘人物潜台词的方法。

(2)析一种句子,探究周朴园的“惊慌”

设问:课文从“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到“周朴园好,你先下去吧”,这部分中周朴园的语言又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就是一类语气相同的句子特别多。哪一类?(明确:疑问句)我们再来看看,这些问句长不长?一般有多少字?(大多在2—3个字)

揣摩解读:周朴园问话比较鉴赏:

(将开头两个简短问句改长)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怎么?(怎么就用不着?)

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惊愕)什么?(她真的还活着吗?)

(明确:改了以后,似乎是在问旁人的事情,有点漠不关心了,突然、惊奇、紧张、激动的感觉就少了几分。)

(课文P82页三个疑问句连用改简洁)

“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三个疑问句连用所表现的惊恐和急迫心情。)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回忆片段,3分钟左右)

析一种句子,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比较鉴赏。

小结:这部分我们又从周朴园的简短问话入手,再拓展开去,通过语言的比较赏析,终于读出了周朴园知道鲁侍萍还活着时的惶恐不安、惊慌失措,也读出了周朴园叶公好龙的真实心态。

(3)挑一句话,体验周朴园“冷酷”

设问:当周朴园知道站立眼前的人就是离开自己30年的鲁侍萍时,周朴园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从“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到“周朴园可是你——”,从中找出一句你认为最能体现周朴园性格、心理的话,运用我们刚才获得的揣摩人物语言的体验,去大胆地走近周朴园的心灵,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先相互交流交流。我还想再听听大家的声音。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并注意在解读文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揣摩戏剧人物语言的基本方法:

1.择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心理的语言

2.联系上下文语境品读

3.反复体会其语言表现方式

【学生活动】

快速阅读,尝试走近人物。

学生进行个性化鉴赏。

明确学法

【总结】选取点:周朴园与鲁侍萍矛盾冲突;

鉴赏视角:戏剧人物语言;

探究内容:周朴园在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所谓“怀念”、惊慌到冷酷的心路历程;

听听那冷雨教案范文7

这两个重要原因使得我在上课的时候不得安宁.时常想着如何去做好这个责任重大的兼职,到底需要怎么样的素质,所以,重重疑惑席卷而来。比如:如何以自信大胆的形象向学生家长展现我胜任这个工作的决心;如何回答她对于我在数学方面熟悉程度的疑惑;如何跟学生来个亲切的第一次互动,也在担心家长比较严肃,交流不顺,以及学生性格是否过于淘气而不好教……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出人意料的是,当见面的星期六真正来临的时候,我反而有一种镇定自若的冷静。

在公交车缓缓驶向那个目的地时,内心却满是期待,期待着看看那个小姑娘是什么样子;期待知道她到底是哪里没学好;期待向长辈说出早已练习好几遍开场白,这个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兼职,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在读大学期间做一个家庭教师,我需要很慎重地对待。

虽然从未听身边的友人提及过家庭教师的概念,也从未学习过怎样去教给一个学生她需要了解的课程。但是,从电视里面看那些大学生们做着家教兼职时候的那份美好却一直在我脑海里回播。于是,在还没有见到学生时候,以及没有顺利通过考核的同时,我内心却已绘制出了怎么样去做好它的蓝图。

终于在40分钟的车程后抵达了目的地。按响门铃,防盗门被打开,一位亲切的阿姨笑迎着我进门。接下来的事情都发生在我的预料之中,而对于准备好一切的我来说肯定是顺利过关了,所以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点也没错。

知已知彼,对症下“药”

通过这一次的交谈,我大概了解到了一些基本信息:我要教的学生叫小雨,是文科生,同时修美术专业——传说中的艺术生,小雨有着典型的文科生特征:数学差,英语语文却好的要让人羡慕嫉妒恨。再加上小雨的妈妈说她很内向,不擅长和陌生人说话。因而为小雨做了如下诊断:

内向的女孩大多是不擅长提问,数学这门学科单靠上课听讲根本就不能学好,对于不懂的地方不去主动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只会使得不懂的地方越积越多,到最后成绩越来越差,对数学的厌恶恐惧越来越深,恶性循环下去,失去信心,对之绝望,导致了数学简直是天敌一样的存在于小雨的生命里,这样的态度怎么会把数学真的学好呢。所以我需要为小雨创造一个对数学没有自卑感的世界,其实数学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于是,第一节课上我要证实我的诊断。在我询问她是否恐惧数学的时候,小女孩把低着的脑袋耷拉的更低了,也不回答我提的问题。经过几分钟的沉默,脾气不好的我心里有些毛了,正准备趁怒火好好教育这个不知礼貌的小女孩一番的时候,面向我这侧的红似血滴的耳垂如一记耳光,把脑袋猛热的我一下子打醒了,是啊,她该是自卑的,更不愿意回答这样直白而让人难堪的问题,我怎么可以这样去伤害她呢。

重新摆正我的态度和位置的时候,我试着用一个大姐姐的心态,使用关切的语气,再一次问她为什么没有学好数学的时候,她的肩膀小小的在颤动,是的,我知道她想说什么,可是就是表达不出来。

其实,我俩根本是心意想通的,因为,小雨有着曾经我的影子。曾经的我自卑、内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的数学到底有多差,整天困在为自己设置的小世界里,不与人交流,其实,这样只算是掩耳盗铃罢了。直到老师把数学课代表安排到我旁边座位上之后,一切得到了改变。她让我认识到了这样逃避只是在蒙骗自己,厚脸皮的把自己不知道的都问到脑袋里面,管他们嘲笑不嘲笑呢,知识是为自己学的,何必在乎别人的想法呢。并且,老师们还有大多数同学们其实是很希望为虚心求教的同学讲解他们所知道的内容的。

从那以后,总能在教室里找到我捧着笔记本提问的身影,在请教的同时,我才发现,原来我是这么的喜欢数学,每每独自解答一道题目都有获胜的优越感,让人振奋而又自豪。

再看看面前这个当年的“我”,不正是需要有一个人,给她一次鼓励,让她勇敢一次坚强一次么。我开始慢慢给她讲述当年我的故事,在谈及我最后让所有同学都刮目相看的时候,她那水汪汪的眼睛猛抬起来,第一次满怀期待的看着我,我也用眼睛坚定的直视她,因为这一切都是真的,只要努力,现在还不晚。

根据自己成功学好数学的例子,我给她总结了如下几条经验:

不懂就问。主动去分析出题人到底想要怎么去考学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学着也给别人讲解题目,在过程中找到自信和自我不足处的分析评估。

错了的题目题型记在改错本上,告诉自己绝对不错第二次;

就这样在讲故事中结束了,但是,我认为是值得的,虽然一道题目也没给她讲解。至少,一个怀满希望能把数学学好的学生,要比对之恐惧学习效率高的多。同时也让我和她有了融洽相处的基础。这第一次体验当老师的感觉,感慨一定是万千的,责任感和角色错位感让人需要很认真的去对待这一份期待。

相互理解。打破内心隔阂

迎着这份两个人的期待,夏天悄然而至。即将进入夏季的下午,总是让人萌发昏昏欲睡的头重感,这让作为老师的我和作为学生的小雨都很为难。

又一个星期六的下午2点,我准时出现在小雨的房间里。不用问,她肯定又没有睡午觉,而赶公交的我也没有。只是由于角色的不同,频频点头睡过去的肯定是小雨,这也是千百个学校里的惯例,因为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打瞌睡,只听说过学生一不小心就被周公给叫去下棋,是因为自制能力吧,学生总是缺乏自制能力的,所以她还是倒在书桌上呼呼睡着了。留我在旁边傻眼的看着这个如此享受贪睡的美好时刻的小姑娘,仔细去想,她不睡午觉也许是在利用好不容易拥有的空闲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哪里还顾得上要午休呢。她肯定很累吧,中国的高中生好像从来没有安心的睡好过。

作为一个曾经是高中生的我,当然是理解她的辛苦,也很想允许她就这样睡一觉。但是作为老师的职责就是监督督促她学习,一个军师怎可以让需要奋战的战士在战场上中场休息呢。狠下心残忍的把小女孩的梦打破,懵懂睁开的她却还不好意思的对我笑,红着大“苹果”等我把刚刚讲的题目重新讲一遍。高中生的可爱,我懂得的。

几节课下来,渐渐的发现,小雨需要家教是有理由的。小雨的数学落下的太多了,基本公式会背不会用,基本定理常常弄混淆,更气人的是她还是个粗心的姑娘,经常在解题方法掌握后,最后一步的运算却弄错。要知道,在我读高中的时候,严厉的数学老师只看结果给分,如果是这样,努力半天却没有回报,只对了过程错了结果,对高中生来说损失是惨大的。每次看到她的解题结果是错的,我都会觉得莫名火大,总会一遍又一遍的让她重新计算,直到她算对为止。几次这样下来,再让她去重复计算算数的时候,她会不耐烦的扔掉笔,气呼呼的瞪着窗外,我知道,她不服气,为什么堂堂高中生还要去练习着小学就会的计算,不管不顾早已视之为好朋友的我在一边被冷落。

沉默的气氛使得我努力的去静静思考一番,如今,我是老师,怎能跟小姑娘一样闹情绪呢,用正确的办法去教学生才是我该做的。小心调整情绪后,我开始用缓和的语气告诉她我这样做真正的理由是什么,一遍一遍的计算并不是浪费时间,就是因为高中生都有这样的思想——看不起小小的计算题,所以很多大的应用题才会得零分,不是因为不会做,只是计算结果错了。负责任的老师会看一下过程怎么样,但是,谁能保证高考改卷老师每个都那么尽职尽责呢?只看结果给分的老师太多太多了,最后为之付代价的只有自己。一遍一遍要求重算并不是惩罚她,主要是想让傻瓜一样的小雨意识到如果想避免麻烦就一次算对,好士兵是绝对不会给能一次就消灭的敌人留有喘气的机会的。

听完这些,她终于被最后一个比喻给逗笑了,眨眨眼睛,默默的拾起扔掉的笔,在草稿纸上认真的把计算过程重新演算了一遍,最后把正确的结果写在了等号后面。虽然她没有说什么,但是,那个正确的答案早已代替一切谅解的话语,浓烈的欣慰在心头注入芳甜滋味,原来老师需要的也不多,只是学生的一个肯定的举动。

想当年,学生都像面对仇人一样的去讨厌老师,只是因为不能够谅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绩优秀呢?所以如果学生能够从老师的感受出发,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因为讨厌老师而厌学了;反之,老师能够更亲近学生一点,让他们知道他的目的,那么学生们肯定也会听从他的好建议。

也许是因为我打破了她内心的隔阂,小女孩开始主动向我问她在学校没有听懂的题目了,成功使得一个讨厌数学的学生主动去寻找解题答案,那个老师会有多开心。一串糖葫芦,一个可爱的笔记本,一瓶饮料都是奖励给她的主动提问。

青春需要奋斗

不过,事情总有好坏两个方面,我也为此而出糗过。那一次,她坏笑的拿出笔记本,一道复杂的反证公式把我难住了,平时马上能给她讲答案的范儿消失不见了。红着脸,埋着头,在草稿纸上拼命演算,十分钟过去,几经用招,还是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面对一个学生,老师居然算不出她问的题目,简直是丢死人了,我的脑袋瞬时轰轰发响,慌了神智,再看她那个等着看热闹的笑,于是,明白了一切。

小女孩正在挑战我的能力。其实,这道题目并不在一个文科生的掌握范围之内,她逗我呢。发现了真正原因之后,我开始冷静自己的思维,淡定的告诉她:这道题目是额外加分题,如果连这道题目都能够弄明白,那么学数学就会变得很简单了,这道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我有些生疏了,所以需要等下一次上课才能够给你讲解。她狡黠的冲我点点头。对于她想知道这么难题目的解答过程,说明了她是真的开始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又一个好的迹象,让我对她充满信心。

一回到学校,没顾上吃饭,我就开始了翻阅数学书,不断在草稿上演算推理,一直到凌晨,可是结果还是没有出来。第二天课上,我又开始算了起来,同桌好奇的瞅了几眼,笑说其实结果已经出来了,只是我没有发现而已。听完这个,我换个思维,果然,几个简单的转化结果就在那里。

看着结果,多年不见的畅快重新在我心底表达的淋漓尽致,高考完以后,就再也没有接触数学了,当再次与难题交锋的时候,用尽全部心力战胜它的专注让我找到了战斗的激情。是啊,如今的大学生活这么闲适,当年高中幻想要完成的梦想都没有来得及去实现就已经被无限的睡觉、玩电脑此类“享受”给扼杀了,现在我更需要重新拾起并完成——青春需要奋斗!

最后的测验

日子过得飞快,即将来临的流火六月预示着还有一个月就要高考了,与小雨共同相处的日子只剩下最后一次了,我们在彼此促进成长的同时,一不小心,马上就要面对离别。这样离别让人不舍却又盼望,这样的结束预示着另一个新的开始的来临,让人不得不去怀有美好的期待。

这20周的相互学习,我收获了很多,比如友谊,责任,成长,教育技巧等等。接下来的一次课,我打算通过一次测试来知道小雨收获的有什么,这份试卷是为她量身定制的,根据了解,我将我所教授的内容整编到那份试卷里面去了。我期待的是,卷面内容能够给她一份好的结束新的开始,同时也检阅这段日子里我所遗留的漏洞,以示总结。

在告知她这节课是考试的时候,她似乎安然接受了这样的一个结束方式,看着她面对试卷长长呼出的那一口气,我看出她也想证明这段日子她在不断成长。

考试正式开始,我在一旁与其说是监考,还不如说我在加油鼓气和窥探,我紧张的秉着呼吸看着她的每一次演算,填答案。其实,我还是没有把握,很害怕结果出来后,如果不像期待那样,如果是,她又失去信心了怎么办?

“这道题应该再斟酌一下的”

“题目看仔细啊”

我跟一个管家婆一样在心默念个没完,唉,小雨在关心某道题目到底使用什么方法解答的时候,孰不知,我在一旁心焦如焚。

做完后,她举着答卷让我检阅,面对一张即将决定信心和希望的试卷,我不知该给什么结果。但是总要给个答案的,于是拧着眉,在一个不让她看到的角度,开始在试卷上勾勾画画。刚刚开始看卷子的时候,我的嘴巴几欲张开指责,但是,见她水汪汪的眼睛实在不忍,选择继续往下看。后来,我却又笑了。十分钟过去了,她不眨眼的瞄着我的表情,想知道结果倒底怎么样。

等看完所有问题后,我偷笑着:哈哈……小家伙肯定是特疑惑我怎么又气又笑吧。正当她也凝眉思考到底怎么回事的时候,我把卷子摊开到她面前,一排红字罗列在眼前:“卷面分:63;应得分:107:可以得分:112”。

她抱着卷子前看看后看看,再算算,不一会儿她也笑了,指指前两句话点点头,算是明白她因为计算错误而做错了几道大题;指指最后一句摇摇头。于是,我拿红笔在一道画叉的题目上点了点,她低下头仔细看了看,恍然大悟的冲我吐吐舌头,原来啊,她错把“大于”看成了“小于”,所以选了与正确答案相反的选项,无辜丢了5分。

虽然只得了63分,但是这个特别的给分方式让她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小雨拿着一份没有及格的试卷却异常开心的去告诉她妈妈这个结果。在一边看着这对母女因此而展露的笑颜,让我回想起我第一次拿有高分成绩的数学试卷给妈妈看的情节,那时妈妈满脸的欣慰和开心,感染了我更努力去奋斗的决心,而如今,我教好这个学生,应该也是让妈妈欣慰的吧。

听听那冷雨教案范文8

一、什么是教师课堂应变能力。

所谓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妥善地处理突发事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能力,而是教师教育观念、常识、教学经验及多种素质的综合体现。

二、为什么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

一些教师,尤其是我们年轻教师,在遇到超出设计的事件后,影响了教学任务的正常完成。有的教师在意外事件面前采取放任的态度,听任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也有的教师为防止出意外事件,采取“高压政策”,学生在课堂上言行稍有“越轨”,即严加训斥。这虽然也可以控制课堂纪律,但往往同时泯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破坏了课堂活跃的气氛。因为相当一些意外事件并非学生故意破坏纪律所致,其中有一些可贵的积极因素,是教师应该及时抓住进行启发引导,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即使个别学生出现的明显的错误行为,包括他们的恶作剧,也可以因势利导,巧妙并幽默地把坏事变成好事,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并增长知识,发展思维。

三、怎样提高课堂应变能力

1、因势利导

所谓“势”是指事情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趋向。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发现并挖掘事件本身所包含的积极因素,然后顺势把学生引上正路,拉向正规,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笔者曾一节上语文课时,突然乌云密布,天越来越暗。安静的课堂骚动起来了,眼睛不时飘向窗外,并传来了窃窃私语声。显然这时如果整顿纪律再讲下去效果肯定不佳,干脆停下来让学生做作业或读课文也不是好办法。这时老师应不气也不急,顺水推舟,停下课微笑着与学生欣赏起窗外的景色。我兴致勃勃地一会儿指点学生注意这儿,一会儿提醒学生观察那边。天空一声霹雳惊天动地,许多学生吓得叫起来。我又让学生观察这些同学的神态、动作。一场暴雨哗哗地下,操场、树枝、远山、房屋等成了观察的对象。暴雨很快过去了,他却叫同学站起来讲讲这场暴雨,学生反映热烈,讲得头头是到,一会儿下课了。我不慌不忙地布置作业,结合动态静态描写作文训练的片段练习《暴雨》,第二天作业交上来,效果出奇的好。

2、暗示提醒。

暗示提醒就是凭借言语、表情、眼神、手势等方式,用含蓄、间接的方法给人以启示。有的情况下,运用暗示提醒的技巧处理偶发事件,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视情况用语言、眼神、手势等做暗示,也可以边讲课边走到学生身边,亲切的摸摸他的头,用手轻轻指他的课本和课桌,提醒他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还可讲些相关事例、道理,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谴责,在不伤学生的自尊心的情况下,撞击出他们的思想火花,提高认识,改正缺点。

案例 :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正讲得投入时,发现学生或说话,或偷看小人书,或吵架……我们如何处理这些突发事件? 当学生个体的违纪行为没有影响到其他同学时,教师可采用暗示方法。如走到一位正偷看小人书的学生跟前,轻轻地咳嗽一声,或者轻轻敲一下其课桌。这样,学生自然“心领神会”,便会自动放下小人书,投入学习活动。如果通过暗示,该生未察觉,或者根本不领情、不买账,教师则可出其不意地提出一个问题让其回答。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便迫不得已地集中到课堂上来了。

3、变严肃为幽默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幽默是通过委婉曲折的方式来表达人的思想的,这种表达方式能避开冲突的锋芒,比较容易为另一方所接受,同时能引发喜悦和快乐,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气氛,缓解紧张情绪。幽默的形式多种式样,自嘲也不失为一种幽默,有时气氛严肃,剑拔弩张,此时教师若反身自嘲,在“逗笑”的课堂场面中,“怒发冲冠”即刻变为“烟消云散”,化干戈为玉帛。

案例 :记得我上中学时,一天下午第二节课我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老师迅速走过来,“啪”,用力在课桌上拍了一下,气冲冲的说:“怎么,困了回家睡去。躺在床上比在这舒服,睡一年也没人管你,这就可以走,我不稀罕你这一个学生。”说完就走回了讲台。我抬头瞪着他的背影,慢慢的低下了头,没有再睡觉,更没有听课。

案例:一次听一位老师的课,一位同学打磕睡,那位老师笑呵呵走过去用手指敲敲他的桌子说:“快别睡了,再睡我可要唱《霍元甲》的主题歌了,说完还真唱了起来:“睁开眼吧!小心看吧!我唱的对吗?”学生都被他逗笑了,连打磕睡的同学也来了精神,专心致志的听起课来。

同样是上课学生睡觉,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同,这两位老师都是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纠正其错误。但是前者老师居高临下的严肃批评,使学生很难接受,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逆反心理,严肃批评可能会导致学生厌倦学习。从此,对你是“敬而远之”,甚至有意识的“捣乱”,结果招来你更严厉的训斥和批评,如此恶性循环,使师生双方都受到伤害。而后者变严肃为幽默,不但没有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觉得老师给我留了“面子”,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是在提醒自己,从而彻底改正自己的缺点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效果。这会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4、冷却处理。

听听那冷雨教案范文9

走在回家的路上,秋雨淅浙沥沥地下着,丝丝的细雨顺流而下,给我奉就有点苦闷的内心增添了几分冷清。

记得那是一个雨天,当老师把期中试卷发下来时,我突然发现老师把我一道题改错了,再三核对后,我信心十足。当老师讲到这题时,我不假思索地站起来:“老师,您的答案错了!”全班一下子把目光聚集到了我身上,老师斜视着我,带着点气愤地说:“想好了再说,如何?”这时,班上哄堂大笑,在一阵尴尬中,我只得无奈地坐下。

下午自习课,我再一次站起来重申了我的观点,没想到老师更气愤了,用训斥的语言狠狠地挖苦了我一顿,接着怒冲冲出了教室。我静静地站着,感觉就像窗外那孤独的白杨树,面临着即将到来的暴风雨。豆大的雨滴砸在玻璃上时,我已经站在办公室聆听着班主任的教诲:“你学习固然不错,但也不能把它当作骄傲的资本呀,怎么能和老师较劲?”旁边的几位老师也语重心长地说:“你这样下去会栽跟头的,想清之后,向老师道个歉吧。”我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家门,雨不知何时停了,只有月亮在城堡似的烟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时而斜射在窗前。唉,早知这样,向老师道个歉不就得了。然而,转念间我不由自主地联想了到布鲁诺、伽利略……他们仿佛在告诉我:“真理必定胜利”。

第二天,我再一次礼貌地站起,仔细地说明了那题的答案,也许是我的诚心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思考了片刻,对我说:“你是对的。”望着老师那带歉意的笑容,我眼泪直流。让它洗尽我的屈辱吧,我终于胜利了!我想,那一刻我内心的幸福感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听听那冷雨教案范文10

[关键词]问题设计;有效;目的性;技巧

前些天,听了一堂公开课《想北平》,课堂上“你问我答”,热热闹闹。评课时有的老师对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环节大加赞赏。笔者却不以为然。笔者听课时记录了这位老师的若干提问:北平是老舍的什么?他对北平熟悉吗?他关注的是不是普通人的生活?他有一种什么意识?文末有没有作者对北平的忧患和担心?大家能不能感受到老舍对北平的深情呢……师生之间的确互动,

“是”或“不是”不绝于耳;有时寂静无声,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如“北平是老舍的什么?”“作者有一种什么意识?”老师只能尴尬地告知答案。针对如上情况,笔者认为该老师显然没有精心设计问题,课堂提问随意性太大,而设计的问题本身就带有暗示性,学生根本不需要动脑筋,因而思维也没得到任何的训练、发展。这种提问只是搞形式,图花架,热闹的课堂背后学生究竟得到了什么呢?

那如何有效、科学地设计问题呢?笔者认为课堂设计问题要有目的性、技巧性。

一、课堂设计问题要具有目的性

文本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如果忽视文本的作用,势必造成开无轨电车的结果。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文本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成若干个问题,每一个问题设计都是在逐步解决文本的重难点。

《我与地坛》(节选一)中有三处景物描写,准确理解这三处景物是读懂文本的关键,于是笔者设计了第一个问题:文中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这一问突出了文章的教学重点,教学思路也比较清晰。

关于第一处景物描写,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第一处描写突出了过去地坛怎样的特点呢?学生抓住了“浮夸”、“炫耀”“高墙”等词语,得出曾经的地坛富丽堂皇。我紧接着问了一句:“如今地坛的特点呢?”学生又找到了“淡褪”、“坍圮”、“散落”等~语,很容易就概括出荒芜、废弃的特点。此时,我又问了一句:“此时在地坛中的作者情况又如何呢?”学生马上就回答出“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我及时点评了一句“无情的岁月也剥夺了作者狂妄的一切资本”,学生马上就明白了此时的地坛成了作者一位同病相怜的难友,只有在这个地方,作者才能静静舔舐自己的伤口,只有在这个地方,他才能与地坛形成默契。至此,学生也明白了“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这句话的含义。

在第二处景物描写中,我提了以下问题:作者观察到了地坛中的哪些景?学生答是蜂儿、蚂蚁、瓢虫、蝉蜕等等。我接着问作者在地坛中关注的生命有什么特点?这些生命又是怎样生活的?那他们又具有什么特点呢?此时学生明白了他们渺小却充满生机,努力地活着,展示着自己声声不息、缤纷的生命意识。更何况是人呢,于是作者明白了要珍爱生命。

在第三处景物描写中,我又设计了若干个问题。首先,我提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后,我紧接着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选朝阳选落日,为什么选雨天的燕子,为什么写秋风下的落叶?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些景与作者是相似的,都是感伤而苍凉,处在困境之下的景。我又问:这些景又是怎样的状态?学生找到了“灿烂”、“高歌”等词,随即概括出“精彩”二字,此时学生也明白了作者他懂得了人处在困境和磨难中也应活出精彩。

抓住三处景物描写设问,即抓住了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作者对生命意义的体悟历程:舔舐伤口、抚慰心灵――感悟、珍惜生命――活出精彩。

总之,设计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从课文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出发,精心设计若干个环环相扣的问题,诱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探究文本的重点难点。

二、课堂设计问题要讲究技巧

1.抓住文题,设置问题,激活学生阅读听课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可在文题上巧妙发问,因为许多文本的题目本身就是文章中的重要对象,或是重要环节,或是重要线索,或是耐人寻味,教师可适时地借助文题,吊足学生的胃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

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在文题上就做足了文章。板书文题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叫孔乙己。”于老师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教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沉思起来,教师就在学生这种情绪之中开始讲述课文,造成较好的教学气氛。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也经常尝试此种做法。在上公开课《听听那冷雨》一文时,笔者围绕题目设计了三个问题:1.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是从作者的听觉这一角度来写雨?2.题目中的“那”字可以改成“这”吗?为什么?3.“冷雨”中的“冷”字有哪些内涵?笔者这样设计问题的理由是:公开课一课时必须完成教学内容,第一个问题立即抓住了教学的重点,第2、3个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脉络,把握作者远离大陆后的感伤情怀。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题上设计问题必须有目的性,应该导向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分层次设计有序问题

上好一堂语文课,不可能只有一两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水平,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将难的问题变换容易的表达方式发问,设计成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提问。如上面提及的《我与地坛》就是这样将大问题分解,分层设计问题。

笔者在教《段太尉逸事状》时,并没有像平时文言文教学采用字字落实的方法,而是设计了若干个小问题:段太尉是文官还是武官?作者为什么要写段太尉?逸事从何得来呢?学生对于这种文言文的教学方式很激动和兴奋,也一下子在最后一段找到了相关答案。几个问题答案落实之时,最后一段的重点实虚词也全部解决。针对文章的主体部分,笔者又分解了若干个小问题:一共写了几则逸事?你能复述一下故事情节吗?这则逸事集中体现了段太尉什么性格特点?哪些细节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突出强调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问题的设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都得到了有效地锻炼。

3.教师尝试设计具有想象和联想空间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能力。而这些具有想象和联想空间的问题更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笔者在教《项链》一课时,设计了一个问题:当玛蒂尔德夫人知道项链的真相后会怎样?这一问题取得了“投石冲破水中天”的效果,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在教《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在风雨交加的那个晚上,老画家是如何画上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要求学生写一个片段。这一问题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和写作能力。在教《听听那冷雨》时,笔者让学生联想有关雨的诗句,营造了浓厚的诗意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停顿”,让学生有进行积极思维的时间。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

听听那冷雨教案范文11

于虚雨是个孤儿,自小在孤儿院长大。因此他不是个好学生,十五岁辍学,成为一个混混。

混混,说得好听点叫小哥,说得难听叫流氓。

于虚雨是个亡命徒,因此很快就混出了名声。但他的阅历和能耐,只能算得上刚出道的愣头青。毕竟,现在道上混的大哥除了名望,还要有势力。

于虚雨有几人小弟,跟他的身世相仿,都是缺乏管教的野孩子。小青年在一起,一个人是条虫,几个人是条龙。

无知者无畏。因为他们还没完全明白这个社会,也不知道他们目前走得是一条不归路。所以他们做了一件轰动全城的事,惹到了不能惹也惹不起的人。

事情的起因还是因为无知,他们不知道社会上不能招惹的人当中,一是官,二是兵。

他们还没有胆量与政府官员正面冲突,也没有用麻袋偷袭处理过他们的警察。他们只不过是在酒后,将公安局长的宝贝儿子扁了一顿,于是他们既得罪了官,也得罪了兵。

全城风声鹤唳,警察开始搜查他们,道上的大哥们也在寻找他们。于虚雨虽然年幼无知,却精明的很,跟几个小弟分头跑出城去,四散而逃。

举目无亲的于虚雨无处可去,躲进城南山上一个山洞中。这人山洞战争时期用作仓库,尚不算太潮湿,里面也算宽敞。

于虚雨知道此时让警察逮了去,肯定没有好下场,因此昼伏夜出,小心谨慎,躲了些日子。身上的钱很快花光了,他只好夜里到附近村庄,偷些吃喝用的东西,日子过得特别狼狈。

但城里的警察。并没有因为这件事已过了很久,而有所放松,反而将搜查的范围扩大。于虚雨隐约感觉不对,事情不是先前想象得那么简单。

后来于虚雨冒险去了一下城里,探听一下风声,随便想去撬一家小型超市,偷些吃喝衣物。这一探听,于虚雨才知道祸闯得太大,原来那日酒后扁人之时,不知是谁在那位活宝头部打了一下,竟将局长公子整成个植物人。

于虚雨探听明白后吓出一身冷汗,山上也不敢呆了,准备逃往外地。可车站等地早张贴了他们几人的照片,于虚雨在远处一瞄,不敢近前,重新回到山洞。

附近的村民渐渐发现不对,平时治安很好的村庄连连发生失窃,通知附近的派出所。派出所派人到村里盘查,不料却发现了于虚雨的线索。

于虚雨尽管小心,还是让一些村民觉察有些不对。偏僻的荒山野岭,经常有个半大小子出没,虽然当初没考虑太多,在派出所盘查时,村民却反映了这个情况。

于虚雨的运气很好,在警察搜山前被他瞧见。于虚雨来不及进洞收拾东西,沿陡峭的山路往山内逃去。警察还是发现了他的影子,从后面紧紧追了上来。

于虚雨知道若被警察逮住,不死也要丢半条命,求生的欲望让他忘记了疲劳,一个劲的往前急奔。可不熟悉山路的于虚雨,怎能斗得过做好充分准备的警察。所以在不久以后,就被警察包围在一处悬崖上。

悬崖陡峭,于虚雨爬上来费了很多气力。在树木的遮挡下,于虚雨暂时逃出了警察的视线。警力开始集中拉网搜查,逐渐将搜查范围缩小。

于虚雨背靠一块巨石,听到搜山的声音越来越近。他的全身开始冒出冷汗,紧张得浑身发抖。他知道今天完了,等待他的将是一颗枪子,或者是漫长的铁窗生涯。

于虚雨想到在这种形势下,被警察逮住是否会面临另一人问题,那就是残酷的折磨。于虚雨短暂的一生,进出牢房的频率很高,他知道那种滋味。既查不出伤痕,又能让你尝尽痛苦滋味。

想到这里,于虚雨的冷汗开始从脸上滴落。他看着前方不远处的悬崖,宁愿跳崖自尽,他也不想去尝那些非人的折磨。

搜查的声音越来越近,于虚雨眷眷不舍的深情望着天空,深深呼了一口气,这时他突然发现生命是这样的珍贵。在这一霎时,他开始后悔为什么不去做个好学生,象其他同学那样安稳生活。

一切都晚了。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于虚雨长吁一口气,在警察的呼喝声中纵身跳下了悬崖。在跳下悬崖的一瞬间,他的心里忽然非常平静,原来死亡并不可怕。

呼啸的风声在耳边响起,于虚雨嗅到了死亡的气息,一股强烈的恐惧忽然扼住了他的心,他昏迷过去。

于虚雨醒来,觉得头痛欲裂,浑身无力,连睁开眼睛的力气也没有。突然闻到一股浓郁的草药味,有人托着于虚雨的头部,用一把木勺将又苦又涩的草药,一点点喂进于虚雨嘴里。

身体的轻微挪动,传来一阵剧痛,于虚雨不由长吸一口气。草药下肚,升起一股热流,于虚雨顿时觉得浑身舒畅,不知不觉又昏睡过去。

于虚雨再次醒来,已能睁开双眼,眼前是位身材修长的中年男子,穿着古代短装。男子见金旋睁开眼睛,嘴角微微一笑,露出欣喜的样子,也不答话,出门而去。

草药虽然难以下咽,效果却有灵效,于虚雨身体恢复得很快,已能自己起床。中年男子对于虚雨照顾得很好,但是始终一言不发。于虚雨与他讲话,他手指耳朵,伸伸舌头,原来却是个聋哑人。

于虚雨心里逃生,不由感慨万千,对中年男子感激不尽。饭菜尚算可口,可衣物却让于虚雨不能适应。衣物是粗麻织成,纤维粗糙,让于虚雨感觉非常难忍。

于虚雨忍不住开口询问,中年男子看他口形,拿来笔墨,以写代说。于虚雨初用毛笔,很不习惯,别别扭扭的总算写了出来:“这是那里?”中年男人毛笔字写得却很流畅:“此函谷也。”于虚雨寻思一会,也没想明白函谷是什么地方。又以写字问道:“那省那县?”中年男人写道:“大宋荆州麦城县境内。”

于虚雨看见大宋两字,不由顿生好奇,回想穿着衣物、所用笔墨,不由怀疑是否转世到了异时空。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他写道:“今天年月日?”中年男子写道:“大宋慈佑三年六月初六。”

听听那冷雨教案范文12

“妈妈,您好点儿了吗”

女儿秋秋读小学时。有天晚上,我不满意她在学习上的种种表现,动了气,要她好好反省。她犟嘴,拒不接受指责。母女俩生了一场气。

第二天一早,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傍晚6点,我还在办公室,桌上电话响了。话筒里传来秋秋清脆欢快、没有一丝阴影的声音:“妈妈,您好点儿了吗?”

我不禁愣了下,然后说:“嗯,好多了。”“那就好,byebye。 ”

放下电话,心头被感动的浪潮冲击。孩子们是多么善于给自己和大人找台阶下,这个台阶按理是由父母给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是孩子们率先寻求和解,从其他父母讲述的家庭故事中我也常发现这点。

一位母亲说:“每次女儿看到我发脾气,就会说,你生气了我就不听话,表现就会越来越差……”

这是女儿试图跟母亲谈判,寻求跟母亲的良好关系。女儿实际是在说:“只要你不生气我就会听话。”谁更智慧?在我看来,这孩子无疑拥有比妈妈更高的情商。

小孩子更容易原谅他人,他们天生就乐观一点儿。他们尤其容易原谅父母,因为他们依恋你、热爱你。当父母难以放下身架,把父母的权威看得高高在上、不可触犯的时候,孩子们的爱却显得那么纯粹。我经常觉得,孩子们在情商上每每可以充当父母的老师,因为他们心中充盈着爱的本能。

优雅地对待冷遇

女儿上高二时,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即将来临。老师盘算着班上有几个同学可能得到全A,秋秋是其中之一,但结果出来后,秋秋的成绩不太理想。

这时候,老师对秋秋的态度一改之前的热情,特别是负责留学咨询的Y老师,每次秋秋找她咨询学校申请的问题都被简单打发。后来,又一次考试来临,结果出来后,秋秋成为班上为数很少的全A学生,Y老师又恢复了对她的热情友善。

我全然不知秋秋经历过Y老师的冷遇。整个留学申请过程我们没有找中介,Y老师提供了所有帮助。每次谈及Y老师,我都说要好好谢谢人家。秋秋每次都表示赞同,说Y老师真的帮忙很多。

以上一段纯粹是在申请结束之后聊天时无意提及,貌似秋秋从未想过要抱怨Y老师,她真的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我吃惊地问:“你那时会不会很难过、很伤心?”秋秋说:“没什么啊。她原本希望我为她争光,后来失望了,就把精力转移到别人那儿,这很正常。那么多学生,她怎么可能对每个人平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呢?何况后来她确实帮了我很多,这才是重要的。”

我感觉自己从这孩子的回答中获得了教益。优雅地承受冷遇,承受艰难,优雅地面对失败,这也是女儿教我的一课。

友情的真谛

申请大学结束后,秋秋开始四处探访朋友,某一日是和朱雨晴共同度过的。

朱雨晴是秋秋的初中同桌,后来两人上了不同的高中。她的父亲是画家,她也自小学画画。那天从朱雨晴的画室回来后,秋秋喜滋滋地冒出一句:“朱雨晴对我特别好。”

朱雨晴曾经手绘了一副扑克牌送秋秋,每张牌上都是她自己创作的小画,那些精美的线条与图案很费工夫,可见她非常看重和秋秋的友谊。

过了些日子,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聊天,聊到现在的中考,我问她历史和地理两科是不是还是开卷。“是啊,还是开卷。”秋秋说。

秋秋像想起什么,笑着说:“朱雨晴特别丢三落四,中考的时候她竟然没带那本最重要的历史参考书。老师一直用那本参考书帮我们复习,所有的要点题目都在上面。后来我把我的参考书给她了。”

我心中瞬间一震。时过境迁,我知道她这一举动没带来任何不好后果――中考时她历史得分极高。但是,这孩子是不是有点儿太不知轻重啊?毕竟中考这等大事,每一分都无法等闲视之。

“你把参考书给了她,你自己怎么办?”我问。

“我在一张纸上迅速抄下那本参考书上画了红杠杠的几道题目答案,就把书朝她一推:‘你拿去用吧。’”

“她说从那以后,我在她心目中的形象就变得非常崇高……”秋秋又呵呵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