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7 09:12:15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1

语文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多读多写,并且把读写密切结合起来,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由此可见,作文离不开阅读,而写话又是作文的起步。因此,写话教学与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既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又能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练笔训练呢?

1.拓展文本空白处——与文本角色对话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如人教版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有趣的问题?在这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加上受到作者童心童语的感染,有了作者笔下草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产生一幕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同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2.丰润文本空白处——为文本主角代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如人教版第十一册《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和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老人生前视海鸥如亲人,从他十年如一日般坚持给海鸥喂食中,从他对海鸥一声声熟悉而亲切的呼唤中,可见他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然而海鸥们十多天找不到这位与它们相依相随十多年的老人,它们心中是多么的焦急、忧虑啊!当它们眼前出现老人的遗像时,它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当时可能说些什么呢?当海鸥们意识到人们要把遗像带走,它们要与老人永别了,“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再一次“大声鸣叫着”,它们多么希望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遗像能多留一会,它们的大声鸣叫想对老人说什么?想对人们说什么?此情此景,海鸥们的伤痛、无奈、焦虑,千言万语让学生们流泻于笔下,人鸥情深的一幕便永远定格于学生的脑海中。

“随文练笔”的切入点皆于文本中,我们要潜心会文,识于慧眼,找准落点,让我们的学生妙笔生花。

收稿日期:2013-08-11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2

【教学实录】

一、回忆交流,激感

师:前不久,我带大家到海边去观鸟,说说你看见了哪些鸟?哪种鸟给你的印象最深?

生:海边的水鸟真多,有很多我说不出名字。

生:我看见退潮后,沙滩上有许多鸟在觅食,有的嘴特别长,有的脚特别长,有的在沙滩上跑起来特别快,但就是说不出名来。

师:我们小洋口地区,现在已成为候鸟的重要栖息地。据观鸟专家统计,每年在我们这个地区观察到的鸟类达到二百多种。

生:我们在洋口渔港码头,见到最多的就是海鸥。

师:你们观察到的海鸥是怎样的呢?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一下。

(学生四人小组组内展开交流,再全班汇报。)

二、观察想象,驰骋情智

师:海鸥是我们渔港见得较多的海鸟。老师拍摄了一些海鸥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看?(教师出示拍摄的海鸥照片,有展翅翱翔的,有贴着水面低飞的,也有俯冲直下的,甚至有扎到水底的。)

师:说说你喜欢海鸥什么?

生:我喜欢海鸥肚子上洁白的羽毛,比白雪还白。

生:海鸥就像一个纯洁的精灵。我真担心,它那洁白的羽毛会被海水给蘸蓝了。

生:海鸥的翅尖也有一些黑灰色的羽毛,它像燕子一样,穿着黑白相间的衣服。眼睛圆圆的特别有神,嘴巴尖而长,爪子很有力。

师:你们注意到海鸥的外形特点,观察很仔细,说得很形象。你还喜欢它什么?

生:我喜欢在浅水中悠闲踱步的海鸥,显得温文尔雅。

生:我喜欢停落在桅杆上的海鸥,或者是站在礁石上的海鸥。

师:看上去,那些停落的海鸥在做什么呢?

生:它们静静地伫立,像是在欣赏大海的迷人风光,又像是在享受日光浴。(学生齐笑)

生:我特别喜欢它飞翔时的翅膀,那一对翅膀特别大,张开后几乎有它的身子的好几倍长。

生:我喜欢它飞行的姿势,有时翅膀纹丝不动,却能像一架迷你飞机一样稳稳地在天空滑行;有时展翅高飞,只要轻轻地扇动几下翅膀,就飞上高空;有时一个俯冲,就像离弦的箭射入水面,叼起一条小鱼,又轻快地飞上蓝天,真是一个飞翔的高手。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海鸥的几种飞行姿势你都描述得栩栩如生。其实海鸥那一俯冲是发现了水里的猎物――小鱼,因为它有一双锐利的眼睛。

生:我从资料上知道,如果海鸥离开水面,高高飞翔,成群结队地从大海远处飞向海边,或者成群的海鸥聚集在沙滩上或岩石缝里,则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所以有人把海鸥称作“气象预报员”。

生:我从书中知道,海鸥除了以鱼虾、蟹、贝为食外,还爱拣食船上人们抛弃的残羹剩饭,故海鸥又有“海港清洁工”的绰号。

师:是啊,我们通过观察和查找相关的资料,知道了有关海鸥的生活习性。海鸥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师搜集的有关海鸥的一些资料。(教师出示收集的海鸥的生活习性)

(播放《海鸥、海鸥,我们的朋友》)

师:听,多美的歌声,你在想什么呢?

生:海鸥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一定要保护它。

生:我好像看到海鸥像一位洁白的天使,正向我们快乐地招手。

生:大海那么美,如果没有海鸥,那就不美了。如果让我画大海,我一定会画上很多飞翔的海鸥。

师: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相信你画出的大海一定会很美的。

生:海鸥迎风斗浪,搏击长空,它那种勇于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自主习作,放飞思维

师:说得真好,如果让你来写一写你眼中、你心中的海鸥,你想写些什么?

生:我想描写海鸥美丽的身姿,描写它在海上高飞的姿态。

生:我也想写写它戏水捉鱼的画面。

生:我觉得海鸥就是风浪中的精灵,不仅可以写海鸥矫健的身姿,也可以写它在风浪中勇于拼搏的精神。

师:现在大家拿起笔,写下你眼中的海鸥吧。

【案例赏析】

这是学生观鸟之后进行的一堂作文指导课,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交流共享观鸟的发现和收获。该课例借鉴情境教育思想,优选情境,在情境作文中有效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 优选情境,激发兴趣

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概括出四大领域的情境课程,其中之一就是“源泉领域”:让儿童走进周围世界的“野外情境课程”,让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尽情地活动,真切地感受,为创造性地表达成文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本课例正是巧妙应用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野外情境课程,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海鸥,创设了两个生动的情境:一是课前的观鸟情境,老师组织学生海边观鸟,让真实生活情境作用于儿童的感官,刺激他们的大脑,形成鲜明、深刻的表象,为课堂表达建构基础。二是课上的画面情境,课堂中呈现观察时拍摄到的海鸥不同姿态的图片,帮助他们组织、积累语言,为后面的习作打下基础。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内在的情感得到激发,表达的欲望增强,教师的放手更是让学生可以自由、不拘形式和内容地去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二、有效引导,激活想象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五原则”中的“突出创造性”说的是:强调观察,在观察中丰富表象、储存表象,这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步骤;强调想象,为创造新形象提供契机;鼓励求异,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生活处处皆语文。学生的作文题材的源泉就是社会生活。观察让儿童一步步去认识世界,观察中获得的感受会影响他们幼小的心灵。他们的精神世界、智慧及情感世界也随之丰富和发展起来。本课例中学生交流自己观察海鸥的所见所感完全是发自肺腑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是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的,也是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的。例如,当学生一开始只关注到海鸥的外形特点时,教师适时总结,点明学生善于抓住外形特点、叙述生动等特点,再鼓励学生及时拓展思路,追问“还喜欢什么”,一个问题让学生立刻变换了思维的角度,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观察要抓住特点去观察;当学生喜欢停落的海鸥时,教师立刻追问“停落的海鸥像在做什么呢?”立刻引发了学生妙趣横生的想象。

三、适当拓展,丰富表达

这节课,学生不但欣赏了老师拍摄的海鸥活动的画面,与他们观察到的海鸥形成了记忆的补充,同时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适时适量地补充了一些有关海鸥的相关知识,进一步丰富了对海鸥的认识。学生的观察是感性认识,老师的知识补充是理性的认识;而多次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又丰富了学生的认知。通过活动的开展,也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学会了探究性学习,丰富了自己的积累。尤其是最后,通过歌曲的介入,让想象得以自由驰骋,作文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注: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2年度教育学一般项目《习作情境创设与乡村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实验研究》(课题批准号:BHA120051―11)”课题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组编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

目录精选

我心中的儿童教育

一、从“弊端”中提出问题

二、“意境说”让我豁然开朗

三、美是教育的磁石

四、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

五、反思产生顿悟

六、改革没有尽头

七、围绕一个“情”字去构建

八、创新教育理论顺其自然

九、情境课程是块富矿

十、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生力军

我和学生在课堂里

一、荷花(纪实)

二、海底世界(三年级拓展阅读综合课)

三、月光曲(纪实)

四、小音乐家扬科(纪实)

五、草地夜行(四年级故事教学)

六、燕子(四年级散文教学)

七、桂林山水(五年级散文教学)

八、长征(五年级诗歌教学)

九、卖火柴的小女孩(五年级童话教学)

十、春姑娘的大柳筐(三年级想象作文)

十一、一瓶墨汁(纪实)(三年级情境作文纪实)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3

【关 键 词】 读写结合;教学;语文

一、依据学生实际,设计“结合训练点”

学生是我们教学的对象,在确定读写结合点时,要考虑学生、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兴趣来设计,只有学生愿意写并能够有话可说,才能提高练笔的实效性。在教学《翠鸟》时,学生被翠鸟漂亮的外形深深吸引住了。抓住这段生动的教材,我趁势引导学生领悟写法、学以致用。这一段的前四句用了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描写了翠鸟羽毛“颜色非常鲜艳。”在分述的三句话中作者又分别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十分形象。第五句写翠鸟体态小巧玲珑,长着灵活透亮的眼睛、细长的嘴和红色的小爪。在讲解这一自然段时,我渗透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布置了仿写作业,让学生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向大家介绍它的外形。

通过练习,学生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的口头语言,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到了语言的内涵和文章的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并逐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二、切合单元主题,定位“结合训练点”

新课标人教版的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也有每个单元的训练重点,这为我们在设计练笔提供了依据和线索。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在学完海鸥送别老人的三段文字后,我进行了如下的练笔设计:

师:回看这三段文字,没有一滴眼泪,没有一声诉说,作者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群有情有义的海鸥。作者是怎样把海鸥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呢?

生:作者在写了海鸥的动作,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师:是的,作者正是抓住了海鸥的动作,发挥想象让我们看到了这有情有义的海鸥啊!当作者抬着老人的遗像越走越远时,海鸥们还在紧紧追随……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请同学们也学着作者的写法,抓住海鸥的动作,展开想象写一段话,补充文中的省略号。

……

这样的练笔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通过对文本的深度挖掘,领悟并学习运用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紧扣名篇的特色,切中“结合训练点”

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要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引导学生比较句段,将课文第5、6、7、8、9、10自然段与下列几组文字做比较,体会文章的巧妙表达及幻想描写的用意。

(1)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

(2)她又擦了一根火柴。

(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4)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5)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通过读评议,孩子们自然体会出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实写与虚写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使故事更凄美,更打动人心。此时,老师适时地设计练笔:假如你是这位小女孩,你还会渴望什么?请以虚实结合的(下转37页)(上接35页)方法仿写一个片段。

这样的练笔,既帮助学生积累了一种习作的表达方式,又是对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深化和升华。

四、扣住课后练习,落实“结合训练点”

教材中的课后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品悟课文的精彩之处。在设计上与课文紧密结合,大量开展口头与书面语表达的实践活动,实现听、读与说、写的结合,从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的课后练习中就有“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吗?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练笔设计,那么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完全文后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理清层次,点明写法。

师:如果说三个事例作者是按先发现问题,再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层次,清清楚楚地给我们写出来,那么从全文来看,作者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呢?请大家认真默读,仔细思考,给全文分段。

师:课文分为三部分: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再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这是议论文的基本形式,尤其是用三个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既清楚又明了,很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在浏览课文,想想你还能用哪些事例说明课文中的观点呢?这种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其次,品味运用,学习写法。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吗?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最后,全班交流,强化写法。

这样,我就让学生把学到的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叶多嘉. 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M]. 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7.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4

一、情趣意识

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认为,从脑科学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学“重情趣”应放在首位。他说:“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他从理论上对情趣的作用、产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有情趣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有情趣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有情趣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有情趣的语文教师,充满着自信与关爱。有情趣的语文教师,才华横溢,运筹帷幄。有情趣的语文教师,语言优美,风趣幽默。上一节语文课容易,上一节有情趣的语文课不容易。做语文教师容易,做一个有情趣的语文教师不容易。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上出语文味,必须首先具备情趣意识。

“情趣课堂”的主体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讲故事。如教认“游”字时,跟学生这样讲:“一个小孩一个人在方形的水池里游泳”,这样就纠正了长期以来孩子们爱把右半部写成反文旁的错误,而且记得很牢;二是编顺口溜。如教“碧”可说成“王老头,白老头,共坐一块大石头”,既认会了字又记住了结构;三是猜字谜。如教“日”字时,编成“四周不透风,一横在当中”字谜。小朋友猜对后,兴趣来了,趁机教“且”字,问小朋友“谁能给这个字出一个谜面,请大家猜猜?”这样小朋友的思维得以发展,在“日”字谜的启发下,很快编成“四面不透风,两横在当中”的字谜,延伸了“课外”环节,拓展了教学效果。

二、“品”味意识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味”就蕴藏在文本之中,会读书的人能读出文字本身的意思,读出文字背后的含义,读出作者的爱与憎、悲与喜。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拨云去雾,体会作者巧妙含蓄的文字表达,就得凸显对文本的品味、感悟的指导,让“语文味”变得纯正浓郁而又深入人心。咬文嚼字,抓住细节,品味朗读,“语文味”就在一词、一句甚至一个标点中,做到精妙!

老师们知道语文以读为本,也知道要品析语言文字。如何赏析词句,渗透情感,读中感悟,是一个高难度的艺术活。

如《老人与海鸥》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xuán)涡(wō)中脱出身来。

师:这的确是一处最让我们感动的句子。听老师读,找找这段话中描写海鸥动作的哪个字重复出现两次?(扑)

生:是“扑”字。

师:现在,请你把“扑”换成别的字,谁来试一试。

生:可以换成“飞”字……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飞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飞得那样近……

师:“飞”和“扑”哪一个好,好在哪里?

生:“扑”字用得好,感觉很迅猛,有力量。

生:“扑”比“飞”的速度更快,可以感觉到海鸥的心情更急切。

生:“扑”字用在这里更加说明海鸥伤心欲绝的程度深。

师:这一扑,扑得非常急切,那是不忍。这一扑,扑的非常迅猛,那是是难舍。让我们再来读这段话。

这一重点句子的品析采用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扑”,通过换词语“飞”,在关键字词的比照和辨析中,让学生深切体会海鸥的内心。这里不管是作者把海鸥当成了人,还是此时的海鸥就是有与人一样的情感表现,学生领悟到了,朗读也就到位,同时也体会出作者用词表达之准确。

三、提问意识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根据学生实际,设置一些探究式问题,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从而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最常见的方式是提问。提问是启动思维的主要形式。提问的设计应以能够引起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冲动,回答的愿望为基本要求,使学生从外部到内部都动起来,从而进入思维状态的最高境界。

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可以采用激趣问,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或思考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比如,我在教古诗的《村居》时正值春天,课刚开始,我就问:“同学们,你记住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请背给大家听听。”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你一句,他一句。背完后我转移话题:“让我们看看今天这首古诗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吧!”学生带着激情和热望进入了对古诗《村居》的学习,教学效果十分好。

提问的方式各种各样,要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在学生思路阻塞不畅时,可以随机设计疏导问,旨在疏通同学思路、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间。再比如探究问、比较问、选择问等。在实际教学中,灵活掌握并自然运用各种提问方式,加强提问的艺术性,不但会激起学生的情趣和兴趣,而且对促进学生思维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四、即兴意识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受教师、学生、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课堂教学充满着各种变化和突发事件。加之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反应和个别差异等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教学机智,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灵活果断的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推进教学发展。如一位教师教学《晏子使楚》如此教学:

师: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不紧张?好,那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

(学生无人举手)

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

(有一个学生举起手)

师:好,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学生走上来)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字,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5

原来,3月5日晚,她在学校的霞剧院看了一场话剧――《海鸥》。《海鸥》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戏剧代表作之一。近年来,在国内舞台,由赖声川导演的版本曾经引起一些反响。而这一次在上海上演的《海鸥》,导演不是赖声川,演员们暂时也还未出名。

这出戏的导演是法国人Ivan Ruviditch。断断续续在中国生活了将近十年的Ivan Ruviditch,不仅有个标准的中文名字――卢逸凡,如今的他,还是上海师范大学有编制的副教授。

作为由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戏剧工作室与法国里昂国立高等戏剧学院(ENSATT)、上海浦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一出作品,卢逸凡版本的《海鸥》不仅在3月2日至5日晚于上海师范大学霞剧院演出,还作为“上海・浦东国际戏剧大师班”项目成果之一,于3月9日至16日在上海浦东兰馨・悦立方影剧厅演出。

在此之间,我在卢逸凡的工作挝弧―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与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从中,我了解到,《海鸥》的成功排演,还只是这位教授拉丁语和法国诗学、唐诗翻译等课程的学者之戏剧初步计划。接下来,他的团队将排演中国经典话剧,譬如田汉的作品之类。而未来,他的目标是将中国古典戏曲改编、排演成话剧,并进行演出。“我觉得,昆曲是个很好的选项,因为昆曲比较典雅。”卢逸凡如是说。

不谙熟古典就无法追求现代

《海鸥》是契科夫的名作。其讲述了一群平凡人悲欢喜怒的故事――父母均为演员的青年康斯坦丁渴望成为作家,可他的作品演出时遭遇冷嘲热讽。剧中人遭遇种种磨难,最终还算有个圆满的结局。

契诃夫曾说,自己的《海鸥》中包含“好几吨的爱情”。剧中的人物虽然爱得疯狂,但这些爱情故事却几乎都非常波折。除了探讨爱情的真谛以外,该剧还主要探讨了生活与艺术的本质,包括现实主义者与理想主义者间的冲突,不同时代艺术家们在理念上的分歧也在剧本中有所体现。

在卢逸凡看来,同为汉语演出,演员也都是中国人,但自己执导的《海鸥》,与赖声川的版本还是有着不同的风格。从演员来说,譬如主演刘宇彤,是上师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生。演出团队亦有刚从上师大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更有来自社会本与上师大无关的戏剧爱好者。他们通过考试,加入到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戏剧工作室。

尽管目前,设在上师大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的该工作室,既没有硕士点,又没有特别多的经费,但这些爱好话剧的年轻人,在卢逸凡门下,以钻研话剧为乐。卢逸凡告诉我:“2015年3月,工作室成立的时候,我们招募了20位演员。并非只是戏剧爱好者,就能够加盟工作室。我们不仅要考试――面试的时候会评估学员对文学的爱好,是否爱读书、爱读剧本等问题,因为经典剧本文学性比较强,该背下的台词相当多,不怎么爱读书的人会遇到障碍。我们还在舞台上淘汰演员。譬如有的人知识量很大,但在台上紧张,或者有其他不适合演出的地方,只能淘汰。”两年多以来,从工作室退出者并不多,被淘汰者,除了不适合舞台演出者外,也有人无法坚持业余参加戏剧活动的。如今,当年招募的20人中,仍有17人在工作室。刘宇彤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不算作上师大的课程学分,但国际戏剧工作室一般每周安排四次课程。其中三次安排在工作日的晚上,从18点30分到21点30分。另有一次安排在周日下午,从14点到19点。这么算下来,平均每周有14小时课程。而假若有外籍专家来开办讲座,则每天晚上都会开课。譬如去年,巴黎第十大学戏剧里是与戏剧美学教授比埃(Christian BIET)、意大利演员麦格尼(Marcello Magni)、《黑鸟》的导演克劳迪娅・斯达文斯基(Claudia Stavisky)等,都曾前来授课。包括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郭斯嘉等的课程,都挺受欢迎。

去年,上师大召开过保留剧目国际会议。在卢逸凡看来,如何整理、挖掘经典剧目,在目前来说,是国际戏剧工作室他和他的团队需要去做的。“每年能排演三四部剧目吧。其实正常情况能排演三部已经很可喜了。”卢逸凡说,“在中国,譬如莎士比亚的最著名的几部剧,当然不愁知名度,也不愁没人排演。但譬如契诃夫,还有法国的拉辛、高乃依等人的作品,就很少有人去排演。”

在卢逸凡看来,如果能排演这些戏剧史上大师的经典剧目,则未来不怕排不出当代作品。卢逸凡拿毕加索来做比喻:“毕加索为世人知,主要是他的抽象作品。然而,作为大画家,其实他十六七岁时,已经能很好地掌握传统绘画的技法了,并留下来一批作品。就话剧来说,我知道,上海是鼓励原创的,但我认为原创者不能太早去追求原创,必须谙熟古典,才能追求现代。”

高校戏剧向何处去

颜琪看到,《海鸥》于霞剧院演出时,座无虚席。在没有广告的情况下,于高校剧院进行的演出,竟然这么吸引人,令上师大校方也感到惊喜。

在卢逸凡看来,于2015年落成的霞剧院是一座很专业很好的剧院,理应有更多的演出。由此,上师大或可建立适合此地演出的剧团,包括专业的仓库等。令卢逸凡感到可惜的是,他听说,在霞剧院落成前,早前有上师大其他演出团体演出完后,演出服装等无处可藏最终丢弃了。假设基于霞剧院而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辅助机构,使得演出能够经常进行,则剧院设施就不至于浪费。

实则,上师大霞剧院落成以来,托其位于师大内之福,还经常有演出活动。而目前上海新造的剧院不少,譬如浦东的兰馨・悦立方影剧厅,演出就很少。乃至卢逸凡的《海鸥》剧组前往演出,还不得不临时招募同学来担任检票工作。

在卢逸凡看来,上师大国际戏剧工作室与各大戏剧学院等是由不同之处的。其办在人文与传播学院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就应该有文科高校的特色。尽管目前,国际戏剧工作室不能发放文凭,前来排演的演员也没有收入,但在卢逸凡的梦想里,未来的国际戏剧工作室,该建立一个艺术硕士点,甚至开设戏剧博士点,同时利用综合性师范大学的资源,与美术学院等联合,加强舞美,使工作室越来越专业化。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与舞台艺术结合起来,慢慢地变成专业剧团,能够时常代表学校演出。但这样的剧团,又不同于传统的戏剧学院。它的规模不该有那么大,但要有影响力。“在法国,有很多学校剧团接触舞台,接触社会观众。”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238-01

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方面,提出实施建议: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情感教学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创设情境,拨动情感

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 。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事例、一句知心的导语、一次实验操作……这些情境的创设都可能吸引学生,拨动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时,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缺乏深入的了解。无论是时间、空间学生的实际都很远。利用媒体资源,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战争的残酷,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接着引出:雷利发出了怎样的呼声?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导入新课。学生一切的情感细胞都调动起来,内心的情感得到促动,为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情动情,激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感染性。这就说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可以相互影响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文本情感,追求教师自身情感的渲染陶冶作用。课堂上,教师要以人为本,以本为本,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教学《再见了,亲人》第二部分后,先设计导语:在朝鲜的土地上,长眠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其中就有伟大领袖的爱子烈士。中朝人民用鲜血凝结成的牢不可破的友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就要分别了,怎不叫人依依不舍,怎不叫人泪如泉涌?现请同学们再现当时话别场面:课堂上响起了火车的汽笛声,汽车的排气声,火车开动时车轮的滚动声;火车站上人声鼎沸,一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同志们”“中朝人民友谊万岁”的呼喊声……此时,学生的心灵完全融入到了表演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情感氛围。音乐、语言,奠定了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感基调。把学生一切的情感细胞都调动起来,使学生内心的情感得到促动,为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指导朗读,领悟情感

阅读教学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是残缺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化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们抓住以下三点进行朗读指导:(一)围绕着首都人民对沉痛、深切怀念的感情基调来指导;(二)声调的高低、速度的缓慢、语音的轻重跟文章的情感变化紧密联系,使之与感情的变化合拍。(三)学生反复朗读后,再让其简要复述,表达其怀念、热爱的思想感情,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有声有色地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情感达到了高潮。

四、读写结合,内化情感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7

王春燕,中学高级教师,和平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天津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曾获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和平区先进个人、和平区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教学风格“扎实、稳健、大气、深邃”,曾获天津市第五届双优课一等奖、全国课例二等奖、首届和平杯基本功大赛个人总分第一名。获奖论文十余篇,其中《创新思维模式,创新作文教学》入选《天津小学语文名师》一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运用”作为新课程标准中的高频词,已然成为凸显“语文本位”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内容的感知,又要注重语言的感知,通过感知语言的表现形式,了解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学会表达、学会运用。

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了“读悟写”三步教学法,力求站在写作的维度教阅读,真正落实“指向运用”的语文课程核心理念。读,是吸收;悟,是内化;写,是运用,读、悟、写循序渐进,有机结合。研究学生在读中如何“吸收”,在悟中如何“内化”,在写中如何“运用”,三者融会贯通,旨在将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标落到实处。

一、读中吸收

“读书”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有这样的解释:“看着书本出声或不出声地读。”出声地读叫朗读、朗诵或吟诵;不出声地读叫默读或阅读。

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读密切相关,因为语感的培养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的语言模式的内化。同时,读又是学习语言、理解内容的最好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的方式灵活多样,有默读、自读、合作读、展示读等,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读书的方法,在读中吸收、读中感受,是积累、运用语言的第一步。下面是笔者在执教《安塞腰鼓》“鼓声”这部分内容时的教学片断。

师:作者是怎样表现鼓声的?

生:用拟声词“隆隆,隆隆”。

师:这里的“隆隆”都是鼓声吗?还模拟了什么声音?

生:回声和心声。

师:回声应该怎么读?如果你站在山谷中,喊一声:“喂——”你会听到,学生试着读“喂——喂——喂——”(声音渐弱)心声呢?

生:应该渐强。

师: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

生:(读)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隆隆”渐强)

师:同学们,那每一个鼓点都是与观众的心一齐跳动的!(范读“隆隆”)是不是这样?你们也来读读。

师:同学们,你们听,一面腰鼓敲响了——

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几十面腰鼓敲响了,听——

(一半)学生:隆隆,隆隆,隆隆。

师:百十个腰鼓一齐响起来了——

(全班学生齐读:隆隆,隆隆,隆隆。)

师: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不断地在山谷间回响,只听见——

生:隆隆——隆隆——隆隆——(齐读,渐弱)

师: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不断地在观众的心中敲响,也是——

生:隆隆——隆——隆隆——(齐读,渐强)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变成那百十个腰鼓,敲响激越的鼓点,倾诉后生们的心声,好吗?(齐读第14、15、16三段)

师:这鼓声真是令人感到——

生:震撼。

师:听到如此震撼的鼓声,作者不禁再次感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同学们,这是不是也代表着你的心声啊?那就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赞美——

生:好一个安塞腰鼓!

感受鼓声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读,无论是后生们激越的鼓声,还是山谷间击荡的回声,亦或是观众澎湃的心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或渐读减弱,或渐读渐强,或分读或合读,课堂仿佛已在黄土高坡,正在演绎一场鼓声的交响乐。教师并没有对文章内容做过多分析,只在朗读的技巧上稍加点拨,然而每一个学生都已如临其境,为那酣畅淋漓的安塞腰鼓所震撼了。笔者认为教学美文,就应在读的设计上多动脑筋,让学生在多个回合的朗读中更好地感觉那种平仄起伏的韵律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更好地感受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贴切、入心。“读”得入情入境,才能“悟”得合情合理,“写”得有声有色。

二、悟中内化

悟,觉也,即内心获得深知。有了对文本的深度朗读,继而悟情、悟理、悟法,就会为积累语言打下基础。崔峦曾经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个‘来回趟’。”这“来”便是要弄清文本写了什么;“回”呢,则是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何要这样写,也就是要揣摩、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了文本表达的秘密,才会令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水到渠成。

教学《与象共舞》一课时,当教师带领着学生通过各种创意朗读感悟到人象共舞的美好境界时,话锋一转,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作者是怎么写出这种境界的,并相机提示可以从写作顺序中发现表达的秘密。学生静心默读之后发现,作者是运用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描写这一场面的,详中有略,合中有分,宏大的场面就是这样呈现出来的。为了使学生将悟到的秘密真正内化,教师又相继出示了几篇课外阅读中场面描写的片段,让学生继续揭秘。这一环节的设计,实现了从思想内容的感悟到表达方法的探究,继而在拓展阅读中得以内化的目的,同时还收获到场面描写的多种方法,既得意,又得言。

三、写中运用

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学习表达的资源,将“读”“悟”“写”融会贯通,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重要阵地,就能变教本为学本,实现学以致用。

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表达的主要形式有:①句段仿写式。例如《我的战友》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自己了解的英雄人物,仿照作者的写法,描写一个最能体现他们英勇无畏的感人画面。②留白补写式。抓住文本的留白合理想象,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补写。例如学习《与象共舞》,仿照作者对舞蹈的人群与象群的描写,对后文中省去的人群进行补写。③相关迁移式。这种形式就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例如,学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让学生写《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学了《凡卡》,让学生写《我和凡卡比童年》。④文尾续写式。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真的来到了天堂》;根据《凡卡》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凡卡梦见了爷爷》。⑤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⑥图文转换式。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

读、悟、写三步有序,以读促悟,以悟促写,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相结合,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目的。下面以“读悟写”三步教学法在《老人与海鸥》一课中的使用为例,具体加以说明。

学习伊始,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纷纷流露出对文章中“海鸥怀念老人”这一内容感觉意想不到,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海鸥令人意想不到”的语句。

1.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2.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3.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4.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教师带领学生先对前三句话进行探究。学生自读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想“翻飞盘旋”“急速”“肃立不动”的意思,抓住句子的表现形式,如描写、修辞等,理解海鸥的行为表现,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再通过想象朗读、展示读、教师范读等方式,进一步体会“意想不到”背后所蕴含的海鸥对老人的尊敬和怀念。在这三句的学习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感悟第四个语句。在教、扶、放的过程中,使学法得到落实。

对内容的感知并不是最终目的,教师又让学生将这些句子放在一起,谈语言表达上的发现。学生快速浏览后,领悟到这些语句都使用了联想的表达方法,先写实再写虚,从悟思想内容转到悟语言表达,得意的同时兼顾得言。教师趁热打铁继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十八自然段的一串省略号展开想象,抓住文本的留白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有的学生写道:“海鸥们在老人遗像的上空盘旋,随着遗像的移动而翻飞,像是在护送老人走完最后一程。”还有的写道:“海鸥们显得躁动不安,它们朝着老人的遗像扑过来,大声哀鸣,像是要把照片中的老人唤醒,唤回它们的身边来。”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8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课堂 精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77 

教学之所以被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课堂教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文学家那样进行艺术创作。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呢?我认为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让课堂如虎添翼。下面我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为例来谈一谈。 

教学目标 

1.认识“蔚、弋、频、茵”四个生字,重点认读“巡弋”“频频”这两个词。 

2.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战争前大自然的美好以及战争给大自然带来的种种灾难,体会前四节诗歌的写作特点,并仿写一节小诗,表达对战争的痛恨与不解。 

3.体会“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等句子的含义,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环节一:对话春天,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播放一组春天的图片,和学生交流。 

师:春天来了,你和谁一起去做什么? 

生1:我和好朋友到草坪上放风筝。 

生2:我和老师、同学到郊外春游。 

生3:我和爸爸妈妈去公园欣赏美景。 

师: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1:开心! 

生2:快乐! 

生3:幸福! 

师:春天来了,我们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做许许多多快乐的事情,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可是,当我们沐浴着春光,享受春天的时候,有许多国家正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有许许多多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正饱受战乱之苦。他们在战争中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甚至失去了如花的生命!他们多么祈盼能和我们一样享受和平,享受春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设计意图: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和平年代,多么幸福、快乐!怎样让孩子们的情绪沉下来,从美好的现实进入战争的情境?这样的设计为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环节二:体验美好,痛恨战争 

学完生字词后,重点学习第一小节。 

师:哪些诗句描写了春天般美好的景象? 

生1:蔚蓝色的大海,是海鸥的乐园。 

师:蔚蓝色的大海是怎样的?海鸥的乐园又是怎样的?(课件展示大海的图片,播放海鸥的叫声) 

生2:大海好美啊!我听见海鸥快乐的叫声,他们好像在唱歌。 

师:多么美好的景象!可是,当战争袭来,这一切还存在吗?(播放爆炸的声音及战舰的图片。) 

接下来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大海多美啊!你看:蔚蓝色的大海                ,微风吹来,海面上荡起                ,一群海鸥                ,海底                ,多么                啊! 

轰!一声巨响,海面上掀起         ,海鸥们           ,海底的           ,海水           ,海面上漂浮着            ,多么令人              啊!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听海鸥的鸣叫声,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大海的美丽。“轰”的一声,战争到来,原先美好的一切毁于一旦。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朗读,学生很快理解“这究竟是为什么”的含义,深切感受战争给大自然带来的灾难,体会对战争的痛恨、抗议或控诉。】 

环节三: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多媒体出示阅读要求: 

1.哪些诗句描写了春天般美好的景象?用“______”画出来。 

2.哪些诗句描写了战争的景象?用“~~~”画出来。 

3.你从哪个词感受到战争对大自然的破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采用“读—画—品—读”的方法学习第一小节,你们能用这样的方法学习第2-4小节吗? 

(小组合作探究,反馈学习情况。) 

师:这是诗歌的前四节,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每一节诗的后面都有一句“这究竟是为什么”。 

师:它表达了什么? 

生2: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痛恨、抗议。 

生3:我还发现前两句描写大自然的美好,接着写战争给大自然带来的种种灾难,最后作者发出抗议。 

课件出示:仿照第1-4小节的写法,写一节诗,表达你对战争的痛恨与不解。 

的                               , 本来                                                          , 

可是                                                          , 

这究竟是为什么? 

课件出示几个场景:美丽的校园、秋天的田野、茂密的森林、动物园、游乐场等,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小练笔。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第一小节的学习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很好地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并达到迁移运用的目的。】 

环节四:呼唤和平,享受春天 

教师播放战争的图片及悲伤的音乐,让学生再次感受战争的罪恶。(师旁白:因为战争,人们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每天都面临着恐惧、饥饿、疾病的痛苦。因为战争,孩子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学校,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这就是战争,这就是战火中的儿童。) 

学生观看战争图片,教室里静悄悄的,有些男同学的眼眶红了,还有些女同学在擦眼泪。 

师: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心里好难受。 

师: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战火中很多儿童无家可归,他们真可怜。 

师:你又好像听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听到一个孩子在喊“妈妈,你在哪里”。 

师:这是什么造成的? 

生:战争。 

师:如果让你对战争及发动战争的人说一句话,你最想说什么? 

生:战争,离我们远远的,我们不需要战争,我们需要和平! 

【设计意图:战争的图片和悲伤的音乐非常震撼,烘托出战争下人们生活的悲惨,并和现实中美好的和平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们入情入境,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渴望。】 

环节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学完课文,学生自主阅读《儿童和平条约》,而儿童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再次激起学生对和平的祈盼。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9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班级管理;班级网站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8-085-1如今已进入信息高速化时代,网络已然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资源及技术在教育中也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要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基于数字化班级管理基础之上。班级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班级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也需要一个特定的平台。在数学化校园的召唤下,具有丰富博客写作经验的我,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班级文化系统——班级网站。

一个具有自我风格的特色班级应该有畅通的沟通平台、有自己成长的印记、有完善的组织机构等三方面功能。

一、宽泛灵活的沟通平台

传统家访、家校联系主要是老师登门拜访或家长到校交流。这在教育教学中曾经占有很重的戏份,是至今都不可忽视的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环境的变迁,如很多家长外出务工等等因素的制约,传统的师生、生生、家校、校际、区域文化的沟通往往存在时空的限制不便,逐渐暴露出诸多不便。很多家长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便不能很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而班级网站的运行轻松解决了这些沟通的瓶颈。如今只要点开网站,便可了解到班级活动、子女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等等诸多信息。

小雨的妈妈常年在外打工,班级网站成为她了解孩子的最佳平台,她在班级平台里说:“想孩子了,打开孩子的班级,好像就生活在孩子的身边。”小涵的妈妈是广东的一名企业家,她经过反复斟酌比较,把孩子留在老家上学,她也是班级网站的常客。在一次浏览班级网站后,她给我发了这样一条信息:“读了您写给我们的信,感觉您真是在用心对待孩子,把孩子放在您班上,我放心。”网络的沟通,极大地拉近了家校的距离,也让班级更具有温情。

网站不仅实现了家校牵手心相连,更为学生、班级搭建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孩子们也通过网络这扇窗口学到了他班的活动策划,学习锦囊。

二、金色童年的美好见证

童年是人生最美的梦,帮助孩子留住童年美好的回忆也是班级文化形成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是班级网站所呈现的主体内容。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展示自己,渴望与同伴交流分享,渴望在活动中被大家所关注。一张照片、一份精心准备的作品便可以完成孩子们的心愿。于是,一张张生动可掬的照片、一段段真情洋溢的文字、一次次精彩纷呈的活动、一位位循循善诱的师长,共同编织起孩子们如诗的童年。“良师益友伴童年”、“缤纷活动乐童年”、“童言稚语说童年”、“星光闪耀秀童年”,这四个栏目便应运而生。

聪慧的杨同学刚入学就能读《昆虫记》这样的名篇,但他却畏惧于写算记这样的动手作业,但这一切结束于他被评为班级的“绘画之星”,对自己的照片与画作能呈现于网络,有说不完的自豪。从此,对于操作性的作业,他便从容自信了许多。像杨这样因作品呈现于班级网站而进步的孩子很多。才二年级的小海鸥们,已在《七彩语文》、《学语文之友》等报刊杂志发表写话、写绘作品近20篇。

网络中的“家”,成为了孩子的精神家园。相信这群孩子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无论身在何方,打开网络,都能看到自己童年的笑脸,找到自己成长的印迹。班级网站承载的生态文化是能浸润孩子一生的。

三、班级之魂的充分凝结

特色班级要有独一无二的班级文化主张,得有个性鲜明的班名、班旗、班树、班诗、班歌、班徽、班级组织机构等,更需要融入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智慧。

我们的班名“小海鸥”,就是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投票产生的。一年级的孩子说得头头是道:我们如东身处南黄海之滨,海鸥是最常见的海鸟,它不怕风浪,勇敢坚强,向着自己的梦想高高飞翔。另一个孩子的补充让班名更富有人文的光辉:“我们的班主任名字是‘海燕’,‘海燕’带着‘海鸥’能飞得更快,飞得更高。”班名的形成过程也是所有班级成员认同班级的过程,而班旗的设计同样是群策群力的结果,最终的设计稿就来自一位家长朋友的智慧。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10

论宗教与词体的兴起

《宝剑记》:忠奸剧的定型──《明清传奇史》选载(一)

“文学史学”学科问题简论

精品难再 诗艺永存──读《沙鸥诗选》祭沙鸥

沙鸥简传

动植物神话与图腾崇拜──对赫哲族神话的思考之一

孔子道德哲学析要

贾谊美学、哲学思想抉微──从《服鸟赋》的核心细胞“道”谈起

在平面图形教学中强化抽象形态设计的训练

建立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势在必行

加快“品牌”向“名牌”转化的步伐

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对我国财政体制的再认识

增值税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影响初探

试论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高师教育改革

关于继续工程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综合素养与校园文化建设

档案工作者应具有的多种意识

普通高校教学科研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从人的价值理论看群众路线的意义——兼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群众路线的发展

苏共二十大与对苏联模式的思考

略论人权思想

现象学视阈的时间——海德格尔对生存时间的诠释

古希腊神话与理性浅析

试论技术创新中应当注重科学精神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与时俱进:马克思“跨越”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跨越过程论”: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思维起点

推动民主政治实践政治文明——谈邓小平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思想

邓小平科教兴国理论的基石

简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

“三个代表”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继承和发展

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原则

侵占罪研究

刑讯逼供屡禁不止的原因及遏制对策

“迁徙自由”亟待立法

试论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

论预期违约的救济方法

主体差异与环境代际正义的实现

从心理需要的视角看和谐社会的构建

简论“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公民教育的现实选择

责任伦理与伦理责任——兼论当代大学生责任的伦理要求

立功价值的求证:国家功利抑或公平正义

诉讼时效制度的司法选择

浅谈公司法人格否认

加强法律保护增加财产性收入

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老农业基地“双振兴”的互动关系——对东北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某一层面分析

从世界历史、地理学科发展角度探讨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构建科学完整的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相关问题探析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11

义务教育新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涉及,其目的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小学动物类文章教学要以选文为依托,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能力为核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学科结合,在选材中排除学生阅读障碍

小学生学习科目少,教材篇幅大多简短,对一些基本知识缺少介绍,给阅读理解带来阻碍。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联系《科学》等学科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最后一头战象》一文,学生对大象作为士兵参加战斗的历史可能知之甚少。教师可以出示下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战象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过特种部队――象军,它在战争中发挥类似现代坦克的作用。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它能破城门、毁营垒、踏敌军、限敌阵,常给对方造成极大的伤害。战象的使用最早在东南亚各国,象军的编排很有特色。在战象的背上设一象舆,舆中坐一将士,象前后各有一名驭象手。在象的四条柱子般粗的腿旁,各立一位持刀盾的战士护卫。这样七个人组成了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泰国拉玛甘享在19岁时曾骑战象奋战敌营,营救父王,反败为胜。

除文字资料外,教师要准备一些图片、声像资料或制作出相关课件,在课前及课中穿插运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文结合,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真情实感

动物世界,千姿百态。教材中选择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定能感染和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编者选择了一组课文供师生教学:《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普通老人和海鸥的深情厚谊;《跑进来的松鼠》介绍了一家人对外来客人――松鼠的喜爱;《最后一头战象》则歌颂了战象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操;《金色的脚印》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显示了爱的强大力量。这些课文揭示了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层阅读,透过文字来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强化朗读训练。教师可以率先示范,借助媒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如李贺的《马诗》,全文仅四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如果仅强调背诵与默写,学生也许五分钟就能完成任务,达不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仔细分析其内容发现,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讲述古时平仄、节奏等常识,请学生想象一二句的描写的画面,反复体味,就能用低沉、悲壮的语调读一二句,用期待、激昂的语调读三四句了。

三、读写结合,在练习中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是学生接受语言、积累语言的必经阶段。小学动物类文章,词汇丰富,语言生动形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一个重要阵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摘录的方法积累优美词句、段落,同时在写作中联系运用。如在《鲸》一文中,学生容易做如下摘录笔记:

生字:腭 鳍 滤 猪 哺 肚 肺 矮 判 胎

生词:目前、上颚、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

优美句子: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显然,这种语言积累属于低级层次。教师只有重视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吸收,在写中练习运用,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法的领悟。我在此文教学后,出示随文作业,作业是这样设计的:

1. 请为海洋馆写一段鲸的解说词,不少于100字。必须至少运用课文出现的5个生词

2. 参考原文,请在横线上再写一句话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

上述两个习题的设计,立足文本,注重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效果良好。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世界,把握写作技巧等。

四、内外结合,在实践中发展多种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生对自然界的小动物有好感,更有深入探究的冲动。教师牵针引线,顺势而为,诱导学生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展开深入的对话。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后,我根据小学已学课文的积累,安排了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外活动:走出课堂,搜集、整理松鼠的有关资料,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出探究报告;跟踪观察海鸥的生活习性,写好观察笔记;到动物园参观狐狸和大象或看有关两个动物的专题片。

课内活动(分小组开展三项活动):

一是研究报告会。分四个小组分别介绍松鼠、海鸥、狐狸和大象的研究报告。

二是图片欣赏(挂历、画册、照片、学生作品均可),请学生针对图片评头论足,畅所欲言,引发他们对动物生存状态的关注。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12

倪献鸥是在英国伯明翰珠宝学院学习的珠宝设计,2008年毕业之后,她在伦敦创立了自己的的设计品牌“MEE NI”。出国之前,她在国内学过工业设计,这也让她的首饰作品在造型上受到了德国结构主义的一些影响——造型简洁且空间感极强。她曾获得过很多英国举办的珠宝设计类比赛奖项,而多次参与珠宝艺术展的经验,也让她的作品在国外有了很高认知度,但她最终还是决定回国发展。

现在倪献鸥的作品主要有“解构”系列、“夜光”系列、“玉落珠盘”系列和“云展云舒”系列,其中“解构”系列是她近年来持续创作的艺术珠宝系列作品,也是在国外参展的主要作品。金属是她在创作中的主要表达媒介,同时混合其他的材料,如半宝石、珍珠和其他软材,这种材料的混合让她的作品首先在视觉上就能够给人一种矛盾>中突感,她说这其实是隐喻了当今一种复杂的社会状态。在这个系列中,倪献鸥运用到很多自然界的形态来作为最初的形态元素,并用特殊的材质,赋予这些形态一种新的美感。谈到自己的品牌精神时,她认为细节打动一切,推崇简约而不简单、简单而不失情趣的设计;强调手工感,突出个性与表达,让佩戴者能感受到内在真实的品质。

现在,倪献鸥还是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师,在教学中她会将自己多年来的设计理念传达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开放思维,接受多元化的知识,“我希望通过我的理念和实践,能够打破他们对首饰的固有概念印象,将当代首饰设计的理念慢慢传播开来,也慢慢拉近国内与国际的距离”。

iLOOK:为什么在国内学的是工业设计,到了伯明翰之后却改学珠宝设计呢?

倪献鸥:当时觉得国内的设计环境不太好,自己的创意很难得到发挥,我比较理想主义,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些事情,所以决定出国看看。最开始是申请了爱丁堡艺术学院家具设计硕士Offer,在去爱丁堡的路上,偶然看了伯明翰珠宝学院珠宝设计毕业展,那些自由自在的首饰打动了我,从来没看到过那样的首饰,觉得很新鲜,想了两天,就留在伯明翰学习珠宝设计了。

iLOOK:你已经在国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什么又选择回国发展?

倪献鸥:回国发展有好几个原因吧。第一,毕竟那里不是自己的国家,虽然那边给予的机会比较平等、公平,当时在英国获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很多奖项也让我觉得挺意外的,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和信心,而且毕业后在伦敦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参与各种展览,包括连续两年参加的英国工艺美术协会(Crafts Council)主办的国际性创意展览Origin,但还是觉得在那里没有自己的根,还是有漂浮感。第二,从2008年开始,英国的经济一直处于低迷,对我的行业影响很大,作品销售情况不太理想,对我自己有相当的压力。旁边的很多人选择了回国发展,我感觉到国内首饰设计刚刚起步,应该有很大的空间去开拓,所以决定回国发展。目前我在国内继续做我的工作室,同时在中国美术学院做老师,也有机会把我在国外学到的理念传授给我的学生。

iLOOK:你觉得国内和国际在首饰设计上的差距体现在哪里?

倪献鸥:在国外,除了商业首饰,艺术首饰也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提倡个性化消费,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佩戴独特的、小众的首饰,很少有人会去膜拜我们这里所谓的奢侈珠宝品牌,不喜欢与别人佩戴重复的款式。而我们国内的消费群体还属于欧洲几十年前的消费心理,一提到珠宝设计,大家通常想到的是奢侈珠宝,喜欢钻石、黄金之类昂贵的材料,但很少考虑它的设计是否新颖,是否适合自己。对于大多数人对奢侈珠宝的狂热追捧,我觉得有些盲目,首先首饰的价值不应该用财富来分层次,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平常的场合也不适合戴着非常豪华的首饰来炫耀自己。不过近几年,我感觉到国内的消费者开始追求个性化,也追求一种自由的状态,80后、90后的年轻人也更加开放,独一无二的存在感是个性化的标志,观念的差距需要相当的时间拉近。

iLOOK:在国外参加设计比赛和艺术展给你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倪献鸥:在英国时曾获得多项设计及艺术奖项,包括2006年英国中央英格兰政府“Lunar Secioty”纪念勋章比赛一等奖、2007年英国珠宝设计师与技术大赛优秀奖等等。目前每年都有机会参加国际性的珠宝艺术展览,通过这些艺术展能把自己的手法、设计理念在国际平台上与来自其他国家的设计师一起沟通,不断关注艺术首饰发展的趋势,借此鼓励自己保持创作的状态,也可以借此将东方文化宣传出去。他们可以看到中国设计不只是一些中国符号的作品,还有带有抽象中国意境的元素,能够带给西方首饰界新的视觉印象。

iLOOK:说到东方文化,你给作品起的名字通常也都是很有韵味的。

倪献鸥:现在作品的一些名字是从我们中国古诗里得来的,中国诗词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形式啊,像李白、白居易、李清照的诗词,特别的浪漫和诗意。小时候受爸爸影响,五六岁就开始背诗,所以现在对古代诗词还特别钟情,念的时候,脑海里常常会浮现一些画面,有时候创作的灵感也从中而来,像我的系列作品:“玉落珠盘”、“云卷云舒”;也有来自过去的一些生活片段,如“夜光”系列。可以说,我比较喜欢幻想,有不太现实的一面,不过作为设计师这些特质不算太差。有机会,将来就以诗词作为源泉创作系列作品,然后做个个展,呵呵。

iLOOK:国内原创设计环境并不算太好,有很多设计师遭遇作品被抄袭的情况,你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倪献鸥:这个很难解决,在设计领域最忌讳的就是抄袭。碰到抄袭这些状况只能想开点,换个阿Q式的精神对待:你的作品不错,所以有人抄袭。唯一可做的是尽快出新作品,抄袭的步伐总不如原创的速度快,只能跟在原创者的后面。我的作品也被抄袭过,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因为他们接触的东西太少了,我的作品对他们来说很新鲜,我也挺郁闷的。但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吧,其实设计师应该多放开眼界,多接触外界,打开自己的想象力。说到底,设计师总不能一直靠抄袭度过自己的职业生涯,就算是抄袭也应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然后开始慢慢有自己独立的想法。

iLOOK:你觉得回国这些年国内的设计环境有没有发生一些变化?

倪献鸥:以前在国内是学工业设计的,回国后发现商场里有了挺多不错的来自国内的品牌,感觉到中国设计新生力量的崛起,很惊喜。至于首饰,因为是在英国开始学的,出国以前并没有太多关注,对国内的设计环境我还是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还有网站上看到不少新兴的原创设计,独立设计师也慢慢地多起来了,但是市场还没有正式形成,大众对这类的产品缺乏大的关注度。独立设计师生存的方式目前其实还是挺难的,因为原创产品比较小众,从独创性和制作方面来计算,成本价格会比较高,卖的价格比同类的大批量产品要贵些,国内经营这些创意首饰的机构很少,销售情况不是很理想。而在国外,首饰展览会比较频繁,还有专门的首饰画廊经营艺术家的作品。

iLOOK:那你会如何平衡市场的商业需求和自己的艺术审美呢?

倪献鸥:我现在一直坚持做两个方向的作品,一是制作艺术首饰作品,在欧洲以及国内的专业画廊售卖,同时为一些专业展览所用;二是做稍带市场化的作品,现在也有助手来帮助我做一些小批量的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艺术作品就是我自己来做,基本都是纯手工的,每一个步骤要用什么方法、要表达什么都要去考虑。商业需求与艺术审美两者在制作工艺上和材料运用上的差别都比较大,商业化的产品也需要内在的艺术性,不过更多会考虑到大众审美需求,尽量做点靠近市场需求方面的产品,但是不能因为太顾虑大众市场而丢弃自己的追求,所以有时也会纠结。

iLOOK:你提到你会专门做一些艺术类的作品,那你怎么看待艺术首饰这个概念?

倪献鸥:国外的艺术首饰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国内现在也在宣传艺术首饰的概念,我觉得这也应该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应该与生活发生关系。首饰是艺术形态之一,可以通过人的佩戴传达一些信息,艺术品的任何美学都有可能渗透到生活当中去。当代艺术允许有不同的存在,以不同的形式适应不同的人群;首饰也是如此,艺术首饰的出现代表艺术走向大众化的现象,也表明了生活与艺术越走越近的现象,“存在即合理”。相信艺术首饰将来在中国也会成为消费的常态,消费群体的规模也会逐渐扩大。

iLOOK:你的设计灵感通常来自哪里?

倪献鸥:当代建筑,尤其是弗兰克-盖里的作品。有些作品中会呈现一些自然界的形态,比如树枝、叶子,还有就是中国诗词。灵感可以来自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比如我最近做的一系列作品的灵感就来自日常的器皿。

iLOOK:你的作品中通常会有很多材质的混搭,为什么会混合这么多材质做设计?

倪献鸥:我很喜欢这么制作。首先,我对材料很敏感,喜欢挖掘材料内在的美,这种美并不是以昂贵或便宜来衡量的,每种材料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我喜欢看到不相关的物质相互碰撞产生的结果,这需要不同的技术来实现,对个人来说是个挑战。其次,与个人经历也有关系吧,我从小时候到现在基本没有长久地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经常是这个城市待几年,然后又到另外一个城市,所以我的作品反映我过去生活的片段,把记忆的碎片串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