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竹子的精神

竹子的精神

时间:2023-06-06 09:39:37

竹子的精神

竹子的精神范文1

竹子是我国有名的植物之一。也有许多诗人写了赞美竹子以及竹子的精神。

就连竹子也不仅有一种,有:花竹、苦绿竹、大木竹、月月竹等。它们形态各异、千姿百态,以最美的姿态矗立在林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泰竹、唐竹、巨龙竹、印度刺竹、紫竹、吊丝竹。而巨龙竹是世界最粗壮、最大的竹子,最高可以高2 ,3十米。而吊丝竹就不像其他竹子,它是最特别的,能在竹子顶上长出一条像丝一样的条形物体,好像开花。而印度刺竹就是枝丫向左右两边叉开,让人看好几眼,不舍得离开。这一些种种成千上万的竹子,都是为了赞美竹子那坚韧不拔,永远屹立在风沙中。南区的侨乡人也拥有了和竹子一样高雅的品质:坚韧不拔,永不言败,永远在风沙中奋斗,勇往前进,这就是侨乡人所具备。

竹子除了带给我们心旷神怡的作用,在观赏之余,我们还要学习竹子那些精神。作为一名侨乡人也应该具备像竹子一样的精神。像许多赞美的诗句:风来笑有声。雨过净如洗,有时明月来,弄影高窗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赞美竹子的诗都有很多含义像主写竹子美的、赞美竹子精神的。

经过了这次参观后,就连平常不对竹子感兴趣的我,也越来越爱上竹子了。

这次不愧去参观。

竹子的精神范文2

1、竹的色彩是绿色的,但却不显单调,给人以生机。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写的正是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

2、时间飞逝,转眼夏天到了。此时,那翠绿的“小娃娃们”已长大了,它们成为了一个集体,成为了有无数棵亭亭玉立的竹子围成的一片竹林。他们为人类遮挡了这炎热的太阳,人们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凉爽的世界”。阵阵‘叮咚’的溪水声伴随着风吹竹叶‘沙沙’的声音,奏出了一曲美妙而动听的歌曲,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的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

3、到了夏天,竹子越长越高,越长越茂密。竹叶青翠欲滴,远远望去好像绿色的海洋,使人觉得非常舒服。近看,就能看清竹节上长有许多的枝条,要是把它折断来打人是很痛的。一阵风吹过,竹叶发出一阵阵“沙沙”的响声,好像轻轻弹琴的声音。

4、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高风亮节,高尚不俗,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它有许许多多的优点,然而,我最欣赏它的坚贞不屈。它那“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的美好品质。它偃而犹起、柔中有刚的高尚品德时时刻刻激励着我!

5、春雨刚过,竹笋破土而出。竹子生命是很坚强的,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什么环境下都能生长出来,就算是石头压住,也能钻出来。竹笋在贪婪地吸吮着春天的甘露,不断的生长。

6、春天到了,地上长出了一个个小竹笋。这些竹笋一天天长大。到了夏天,竹子越长越高,越长越密,最后便长得密密麻麻的。远远望去,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小刀片挂在枝条上。秋天到了,虽然有一些叶子已经变得枯黄,但大部分都是碧绿色的。冬天到了,虽然天很冷,但是竹子依然很挺拔、碧绿;不像其它普通的树,早就变得弯曲了,而且叶子也已经落光了。

7、竹枝杆修长,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人们喜爱。清丽俊逸,又不失顽强拼搏,敢于面对挫折的品质。风雨中,花儿草儿被风刮倒了,被雨点溅倒了,然而,竹子却勇敢地屹立于暴风雨之中,无一丝畏惧的神色,那样潇洒,那样自然。雨过天晴,风中透着一股泥土的清新,再看那一棵棵竹子,仍然立在那片属于它的土地上,如一位位窈窕的少女,依旧是挺拔的,亭亭玉立的,给人一种坚强的、无所畏惧的美。

8、竹,在别人眼中,是一株清翠,但永远都无法蓬荜生辉的“朽木”,独自在变化万千的尘世中摇曳着自己那翠生生的光景,独舞在天光血日之下,挺着油绿的身板俯首眺望。

9、我已不大清楚,我是什么时候认识并喜爱上竹子的了。但是,我知道,在集邮本里不知有多少张竹子的邮票,也不知有多少张墨竹的画作。我喜欢墨竹画,普普通通,简简单单,便能把竹的风采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宣纸上。这,是一种朴素的美。

10、竹子就是这样,清高又纯朴的气质,清丽又脱俗的风韵,清幽又雅致的意境,清新又自在的悠闲,我爱竹,更爱竹那不畏世俗的颠覆,不为尘世所打扰,自净自清,自善自美的精神,学习它节节高的品质和独立清高的气势。试问天下文人墨客、达理书生,你们赞竹,可你们有没有真正地爱竹,敬竹?

11、竹子的品种也很多,有龟背竹、紫竹、斑竹、楠竹……有的生长在土里;有的还可以在清水中生长。我家有一盘开运竹,就“栽”在清水中。

12、竹子除了带给我们心旷神怡的作用,在观赏之余,我们还要学习竹子那些精神。作为一名侨乡人也应该具备像竹子一样的精神。像许多赞美的诗句:风来笑有声。雨过净如洗,有时明月来,弄影高窗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赞美竹子的诗都有很多含义像主写竹子美的、赞美竹子精神的。

13、竹子长得很高,是普通树的几倍。它的杆子是一节一节的,像一个什么似的。杆子上长着许多细长的枝条,要是把它折断来打人,那是很痛的。细长的枝条上长着许多刀片一样的叶子,它还是一个巧夺天工的乐器呢!只要你把叶子放在嘴唇上一吹,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14、竹子,四君子之一,是君子之花,有着超凡不俗的品格。“岁寒三友”,竹子又在其中。()每当秋风拂去,寒冬将至时,竹子,依然青翠不惊寒。这,是一种朴素的美。

15、竹子的生命力很强。山岩上、乱石旁,都有它的身影。即使在凛冽的寒冬,竹子都生机勃勃、翠色欲滴。所以,它和松树、腊梅被人们称为岁寒三友。

16、渐渐地,竹笋长大了变成了苍劲挺拔的竹子。竹子一节一节的,仿佛是一根根藕连接起来的。竹子的叶子小小的宛如小雨滴,绿绿的又像一片片晶营剔透的绿色翡翠片。在阳光的照耀下,忽闪忽闪的,十分美丽。

17、竹子的叶子和茎都是翠绿色的,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形状像小船,那清新的空气,令人神往。美丽的竹林,它既是一幅绿色的画,也是一首抒情的诗。

18、竹子,一直都有无私奉献、团结、坚强的一种精神,而我们连竹子都不如的么?这竹子的精神,也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这是我们必定所需要的,可是这简简单单的事,多少人才能做到?哪怕只是一件,也显示竹子的精神,也希望每个人都像竹子一样,节节高声。

竹子的精神范文3

关键词:竹;紫砂壶;君子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057-01

宜兴紫砂壶素来取材广泛,有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其次,宜兴紫砂的地理优势,在于宜兴紫砂土为世间独有,丰富的铁含量,双气孔的结构更适于泡茶、留香。自古宜兴人文气息浓郁,江南的风土人情造就了紫砂宁静致远的深厚内涵。

紫砂的设计中注重从自然生活中提取元素,并以自然的形象借以抽象、具象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是情感意寓在壶内。总之,紫砂是从生活中来的,它既是人类品茗泡茶的佳品,贴合生活,所以紫砂的形象不能离开人类生活的各种形式。它也可以是人类精神情感的赋予和创造。

翠绿的竹所展示的勃发生命力,文人墨客将其赞誉有加,创作了不少诗词名篇。尤其是宜兴南部丘陵山区,峦岭多竹,漫山遍野摇曳多姿,为紫砂壶的“竹精神”创作提供了绝佳的素材。对于“竹”这个永恒的艺术主题,历代紫砂陶艺工作者采用简笔勾勒,就将修篁美竹的君子气质演绎得惟妙惟肖。此外,紫砂泥料也是一大特色,紫砂泥温润的色泽古朴淡雅,契合了竹子的君子之风。以“竹”为题材而制成的紫砂壶,没有繁复的竹叶,没有奇崛的造型,单凭简简单单的信手勾勒,已将自然中形态各异的美竹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恰似中国画中的“留白”,不需要太多的笔墨,于绚烂之处归于平淡,意境不造自生。

竹文化是中国文人的精神产物,紫砂壶与竹结缘,紫砂壶便成为了文人化的壶器;紫砂壶与文人结缘,紫砂壶更添独特的文化艺术气息。文人化的紫砂壶构成了一道独特的紫砂文化风景线,历史文人对竹子为何如此钟情、偏爱,常以竹子的特性喻为人的高尚品格,究其原因:(1)竹子颜色青绿,竹林环境清幽,象征其清高淡雅,比喻人品高洁;(2)竹子空心,喻其虚怀谦恭,胸怀宽广,能容万物;(3)竹子有节,既喻其坚定不变的气节和坚忍不拔的风骨,又喻其节节高升、不断向上的积极上进精神;(4)竹子生长正直,从不弯曲,竹之挺拔如山之昂首,喻其从不曲私阿世、正道直行的品格。故这清风正气傲苍穹的竹子一直是历代文人咏吟之物品和自喻之偶像。且看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清代艺术奇才、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题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以竹为题、专门咏竹的诗赞颂了竹子坚忍不拔的风骨。中国人的竹文化情结历史悠久,“竹系列”的紫砂壶显示了中国茶壶的文人化艺术价值。

人们爱竹,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分不开的,竹有竹的傲骨铮铮,铁血柔情,亦有人赋予的思想情感,志向和节操,因此竹为人所钟爱。中国是世界历史上使用竹的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其竹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也是工艺美术品门类中不可分割的艺术形态。竹亦有节,其坚韧不屈,凌云壮志,谦逊儒雅的风格品性,为古代文人所好,并被文人赋予人文意义。爱竹成为风尚,也成为 时 代 的 主 旋 律 。 把 它 的 品 格 拟 人化,把自己的情感赋予竹上,借物寓人,喻君子之风范,从而历来竹就被形象化地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备受推崇和钟爱,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

紫砂亦有着君子的德行,紫砂谦逊内敛不张扬,不媚俗,不呆板、不轻浮,高洁质朴的形象符合君子之涵养。俗话说的好:紫砂之形神韵,言德行为做人之根本,这是紫砂劳动从事者的从艺之道,也是为人之道,所以紫砂也更多的为人们所喜爱。

紫砂壶由紫砂匠人制作成器,发展到由文人雅士进行金石镂刻,书画文字,成为文人寄托意趣,抒怀的高雅艺术门类。至清代文人雅士将紫砂文化推向极致,在紫砂人文艺术中,开创了文人紫砂的先河,使紫砂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成为陶瓷工艺品中的一朵瑰丽奇葩。正是文人雅士精神的赋予,将既是岁寒三友,又是四君子之一的竹子挺拔秀丽,岁寒不凋的品性神圣化、人格化,比拟君子的谦逊、刚直、高洁,赋予紫砂壶竹的精神。于是竹、君子、紫砂相互融合,成为新颖的艺术的表达方式。

一样的竹子,一样的泥巴,一样的文化内涵,却有着紫砂艺人不一样的构思,表达着不一样的意境,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蕴含着不一样的价值。竹与壶,壶与茶,茶与人,人与天,天与地,地又孕育竹,经紫砂艺人奇特的构思,巧妙的设计,精湛的工艺,全部融入这小小的紫砂世界中。竹的自信、竖强、高洁、刚正,亦是紫砂艺术的品性所在。竹子源于自然,而紫砂艺术正想表现的就是融于自然。一根嫩枝,塑造了一门艺术,一根竹叶,成就了紫砂魅力。

竹子拥有它自身的高贵品质,紫砂作品以竹为题材,创作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艺术。可见竹子对紫砂艺术的贡献。竹子生命力顽强,蒸蒸日上,百折不屈。这种寓意的美好,也象征着紫砂艺术的薪火相传,永不停歇。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子又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想必竹壶的作者们不仅对淡泊、清高、正直的人格有着追求,也是希望生命如竹子一样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竹因无心而虚,壶因中空而荣”。每一把竹壶都像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份独特的情节,每一份情节都足以感染心灵与灵魂,想必这就是竹子的感染力,更是紫砂艺术的无限魅力。

竹子的精神范文4

1、竹的含义:竹子精神是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喻物诗和文人画作中最常见的题材;它表现着自强不息、顶天立地的精神;清华其外、澹泊其中、清雅脱俗、不作媚世之态。

2、竹的代表: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竹是君子的化身,是“四君子”中的君子。竹、梅花和松是“岁寒三友”,松象征常青不老、竹象征君子之道、梅象征冰清玉洁。

3、在日常生活中,竹子还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雨后春笋,美味佳肴不可或缺的食材;也可修筑成竹楼,做成竹床、竹椅、乐器;加工可成凉席、竹筷,织菜篮等;

4、新鲜的竹叶可做竹叶粽子,而枯落的竹叶,晒干了可用来做柴火;竹根可做成美观雅致的竹雕、龙头拐杖或者精美的笔筒。

(来源:文章屋网 )

竹子的精神范文5

关键词:竹文化;园林;应用

Abstract: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bamboo culture, bamboo culture landscap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lays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the modern landscape, become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hinese garden. In the modern garden, bamboo cultural landscap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plant design.

Key words: bamboo culture; landscape;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3

我国竹文化渊源流传,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1]。竹子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极高,而且具有栽竹费工少、成本低、效果好、一次栽植、常年观赏等特点,成为优良的园林配置植物。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上升到绿化、美化、文化多元一体的层次上来。而竹作为富有文化内涵、品味,充满吉祥寓意,又有广泛造园价值的植物必将在新一轮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大放异彩。同时在倡导公民道德建设中,竹文化特别是竹的精神和文学形象对现代人思想品德的熏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升人的素养,激发人像竹一样养成虚心坚韧、刚直坚贞、高风亮节的君子之德。在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中,竹景更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为现代园林带来了无限的诗情画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竹文化的内涵

纵观五千年中国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竹这种自然植物渗入到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因其独特的生物型态特征,如挺拔秀丽的竿、坚韧硬朗的节、四季常青的叶、中空虚心的腔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契合,被人格化,象征着虚心谦和、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操行以及柔韧、孝义精神,其内涵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禀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历史个性[2]。

竹在中华文明中远非一般的纯生物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人化”了的自然,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观念、思维和理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一种反映与体现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的文化景观,一种传达与表现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宗教精神、人格理想的文化符号。因此,中国人生活中的竹,普及人类生活诸领域,又内化到以价值观念为轴心的精神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竹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深深根治于国人的心中。文化性作为园林造景的重要原则之一,所谓的“竹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竹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竹的文学形象、有关竹的历史典故和故事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住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苏轼曾说过“宁可食物肉,不可居无竹”,可见,我们祖先很早就对竹有着特殊的情节,并将其广泛应用于造园中。

2.竹文化在园林的应用

2.1历史

早在3000多年前人们就将竹作为美化宅院和环境的材料。周代,我国园林刚开始时,竹就应用于造园。秦代,秦始皇修建“虚明台”,从山西云冈将竹子引种于咸阳宫庭园林。汉代的上林苑、永安宫等皇家园林亦有种竹的记载,其应用已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文人不满现实,隐逸山林,产生了模拟自然的山水的造园思想,竹也被广泛用于造园。如王维亲自建造的自然山水园林辋川别业中,竹是主要植物材料之一。其中以竹为名、以竹景为主的景区有两个,即“竹里馆”和“斤竹岭”。宋代的山水园林进入兴旺时期,园林用竹易趋于兴盛,并开始形成“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的园林意境[3]。

明代,园林艺术充满了诗情画意,园林用竹造景也到达了鼎盛时期。苏州的拙政园、无锡的寄畅园以及苏州吴江的谐赏园,都有大量的竹造景,而且竹造景技艺和竹景意境都相当高超,竹与石、竹与亭、竹与水、竹与园路的组合都是巧夺天工。无论是以竹作竹林分隔景区。开辟通幽径竹,形成粉墙竹影及漏窗竹景等都充分展示了竹的婵娟挺秀,意态潇然[3]。

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广东顺德清晖园中则辟有“竹苑”景区,园内修竹与竹苑正门的对联:“风过有声皆竹韵,明月无处不花香”一起衬托的雅静风貌,营造了一个竹与风月相宜的视觉审美空间,揭示了萧萧秋声的听觉之美。

纵观古典园林竹造景形成发展的历程,由简朴到精致,经过了漫长的历程,当把竹的诗情画意逐步写入园林的时候,那种“园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园林艺术感染力也随之逐步增强。

2.2现状

作为传承竹文化悠久历史的中国园林,一直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备受人们的喜爱。中国竹文化深厚的意蕴对竹子造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竹子在中国园林中运用相当广泛,成为中国园林的特色之一。现代园林中在充分应用借鉴古典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一些手法,并巧妙运用竹文化,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兴建了大量的竹子公园、竹子博物馆。典型的竹子公园有北京紫竹院公园、上海万竹园、南京台公园、成都望江楼公园及广州晓港公园等;以竹景为主的“园中园”主要有北京植物园的“集秀园”、杭州黄龙洞圆缘民俗园的“方竹园”、马鞍山采石矶公园的“万竹坞”等。位于安吉县竹种园内的中国竹子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展馆面积最大、展品最丰富、设施最先进的竹子专题博物馆。以下是竹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1)盆景竹

竹子是盆景创作的素材之一,盆景竹现已成为盆景艺术家们对审美艺术的无限追求。现代竹子盆景主要成分“全竹盆景”和“竹石盆景”两大类,另外还有一种不太常见的“竹兜盆景”,又称“倒栽竹”,实际是用孝竹等丛生竹种的竹兜外露而制成[4]。理想的盆景材料都是外形奇特,体积较小的竹种如龟甲竹、观音竹、小佛肚竹、翠竹、凤尾竹、菲黄竹等。比较著名的盆景竹有周痩娟的竹林七贤和竹趣图,体现了竹子的精神风格。

(2)竹篱

大部分种类的竹都具有枝叶繁茂、速生易长的特性,可做耐修剪的绿篱,并以丛生竹、混生竹为宜;适合的竹种有孝顺竹、青皮竹、慈竹、吊丝竹、花吊丝竹、凤尾竹、花孝顺竹等。在景观设计中,载竹成丛成行的绿篱,既可作为园林空间的景界,又可划分空间,比以建筑物分割空间更为自然,而且可以增加主体层次,同时经久不塌,与自然景观调和一体。在庭院中使用竹篱可提供视觉的屏障,又具防风功能,亦可应用于街道与屋舍边,起隔离作用[5]。

(3)竹丛

三株以上同种或几种观赏竹组合在 一起的种植这是在自然式园林中一种要求较高、艺术性较强的种植方式。在观赏竹类植物配置上常常运用这种方法。将观赏竹类植物作为一个类别群体种植,这种种植方法更加突出了群体美,增加群体的感染力,突出人造景观的意境,增强了观赏竹类清幽挺秀,超俗脱群的崇高韵味,使人们在成片的观赏竹种植园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竹海涛涛,返朴归。观赏竹类植物千姿百态和绚丽丰富的竹秆色彩,令人叹为观止。同种观赏竹类植物成组植、疏密有致,再配以球形灌木或片植草坪,高低错落,顾盼生情。这种植物群落并不能在自然界直接生成,园林设计手法已经跳出了模仿自然的框框,但从其植物材料的应用,色彩的搭配、园景的构图上看,无不获益于大自然。这种人工美是经过精练提取的纯净的自然美,得益于大自然的法则,自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钟爱。近年来不少植物配植较成功的生态旅游风景区房地产楼盘、公园、小游园、庭园等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4)竹与亭台楼阁及其他建筑物配置

在亭、台、楼、阁附近,栽植数株翠竹,不仅能使色彩和谐,而且配衬出建筑的秀丽,使掩映筑物体还以自然的形态和优美的质感。竹载于庭院的墙边、门旁,不仅具有阻挡、隐蔽作用,还可以丰富庭院色彩,能创造出幽深的环境。景门两侧配置修竹,能使空间增添景色。古典园林造景中常采用粉墙竹影、窗前种竹等作为竹造景的手法。

(5)竹与园路

自然式园林在空间布局上,需要讲究道路的曲折起伏,如果曲折道路没有必要的视线遮挡,就不可能有空间虚实之分,必然会使人感觉到只有“曲折之趣”而无“通幽之感”,为了使自然式园林更富有意境变化,可选用散生竹构成疏通的空间“虚隔”,亦可选用选用丛生竿密的竹丛进行封闭型“实隔”。在园路两侧种竹,使夹道皆竹,形成竹径,竹旁再点缀石笋数片,产生“竹径通幽”的效果。为了丰富色彩,可配置一些色彩艳丽的黄金间碧玉或碧玉间黄金等观赏竹种,或间植几棵乌桕之类的彩叶树木,起点缀作用[6]。

(6)竹与其他植物的造景

竹,中空外直,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与梅、菊、兰并称为四君子,因此竹文化成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窗口,而竹也作为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竹子虚心、有节、坚韧、挺拔的自然属性,特别适合文人士大夫的雅致情趣。千百年来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竹子景观配置手法,如“岁寒三友”、“四君子”、“三益之友”等等。竹子与其他植物合理配置即成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如北京紫竹院公园的“八宜轩”位于青莲岛上,前临一池荷花,背依万竿修竹,景色怡人。

(7)竹与水

水边植竹,不仅可以表现出“水可净身、竹可静心”的意境,而且倒映水中,也可形成独特的景观。水体的竹子造景应因地制宜,对于溪涧曲水的自然式山石驳岸,宜配置小型丛生竹,如箬竹、菲白竹、凤尾竹等,其体量与山石驳岸应协调统一。对于大面积水体的缓坡驳岸,宜配置大中型竹林景观,水中竹林倒影与岸上竹林动静的对比,增加了竹林景观的空间层次。竹与假山、景石、水体明净幽深,使景观呈现山林之美,自然之态。

(8)专类竹园

专类竹园主要收集各种竹类植物作为专题布置,在色泽、品种、杆行上加以选择相配,创造一种雅静、清幽的气氛,同时兼有观赏、科普教育的作用,主要以竹类公园为主。

中国园林植物造景深受历代山水、石头 诗、情、画、哲学思想及至生活习俗的影响。植物造景的手法在材料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形式上,注重色、香、韵、秀、美、胜、意,不仅为了绿化,而且还力求溶于画中,要具画意;意境上,求“深远”、“含蓄”、“内秀”。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喜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诗情画意般精巧玲珑的景点布置,可设计出恢宏壮观,气吞山河的园林景观,也有“曲径通幽”的文化意境。求新求异也成为一 种审美的潮流,中国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吃住行,处处竹相连。在配植手法上既沿用了传 统的手法,又不仅仅满足于完全师法自然,创造出清幽、悦志悦神,蓬勃洒脱,风景宜人、古今相通,郁郁葱葱的园林景观,达到和谐通俗,创造出高文化品味的的园林意境。

观赏竹类植物的丰富多彩给园林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现在的园林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运用多种设计手法,使观赏竹类植物在人们面前展现出其前所未有的形、意、胜、趣,给人们带来美不胜收的园林景观和中国竹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意境。

参考文献

[1]蒋亚芳.园林用竹的研究[J].竹类研究,1996,(1):22-34.

[2]金荷仙,华海境,方伟.竹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J].竹子研究汇刊,1998,17(3):66-69.

[3]陈其泽.王裕霞观赏竹与造景[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1:39-40.

[4]张新明.观赏竹在园林绿化中的功能及其发展方向[J].竹子研究汇刊,1999,18(4):24-26,48.

竹子的精神范文6

好词:

葱翠 青翠 俊秀 修长 颀长 细长 傲骨 清高 岁寒三友 修竹成林 茂林修竹 青松翠竹 苍翠欲滴 亭亭玉立 直插云霄 冰清玉洁 高风亮节 顶天立地 胸怀坦荡 清雅脱俗 坚贞不屈 与世无争 虚怀若谷

佳句:

1、外婆家门前就有一片小竹林,清秀挺拔、郁郁苍苍。竹笋一头尖,一头圆,穿着好多件棕色的衣裳,真像一枚小火箭。我给它脱去十七件衣裳,它才露出嫩黄色的肉。这时,它多像一座小宝塔啊!我用银光闪闪的刀把竹笋切成两半,它的身体里面是一格一格的。如果把它们横放,就像河面上的两条小船;假如把它们竖放,就像两架消防梯子。

2、竹子的外型非常漂亮。一个一个的竹节,细细长长的竹叶,一年四季常绿,充满了勃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所以,竹子是很多画家的笔下之物。

3、竹扎根深。郑板桥在《竹石》一诗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因此干事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发扬竹的坚劲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4、秋天,当秋天来临时,花草树木全都零落,枯萎。而竹子却没有,他依然是那么碧青、那么威武、那么铿锵有力。又像一个君子,不论高低不论粗细,都是那坚强。

5、竹,自古以来就一直被作家和诗人所赞颂。苏东坡的一句话令我欣赏,“宁可食而无肉,不可居而无竹。”我想正是竹子那令人称道的品格,给予了我们大诗人那无数令人赞不绝口的诗吧!“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是痴迷于竹,将竹在纸上淋漓潇洒地展现出来,几滴笔墨竹的枝,叶,干,便无不展现出那坚强不屈,不被风雨所折服的精神。

6、青青翠竹,亭亭玉立,它有着修长的身躯,好似苗条的妙龄少女;又有着挺拔的姿态,好似威武的坚强战士。

7、夏天来了,竹笋也已经长成了翠绿挺拔的竹子。炎热的盛夏,它们慷慨地为人们制造着浓荫,人们也喜欢到他们的小天地--竹林里去。人们在此处乘凉,是无比惬意的。茂密的竹叶为我们挡住阳光,自己却被晒得发烫。

8、竹子,一个全身绿色的植物,有着笔直的身材,结实的竹节,尖尖的叶子。像一个威武的战士,不畏寒冷不畏艰难。

9、到了夏天,竹子越长越高,越长越茂密。竹叶青翠欲滴,远远望去好像绿色的海洋,使人觉得非常舒服。近看,就能看清竹节上长有许多的枝条,要是把它折断来打人是很痛的。一阵风吹过,竹叶发出一阵阵“沙沙”的响声,好像轻轻弹琴的声音。

10、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情和独特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

11、竹子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所起到的作用真是多不胜数,但是,真正让我敬佩的,是它的品格与精神。也许只需要一丝阳光,只需要一阵雨露,它就能发芽、生长。而它奉献给人们的何止是一丝阳光,一阵雨露?那是千千万万的生命啊!

12、竹意志坚强。冬天来临时,许多花草树木都屈服了寒风的狂暴,渐渐地花谢叶落,只有它傲然挺立,毫不屈服严寒对它的折磨。它虽然饱经风霜,但依然苍翠欲滴,美丽可爱。

13、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对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

14、他撑起绿色的叶,他的理想实现了!他看见了蓝天,脚踩一片土地,与他的伙伴共同享受着!他并不是孤独的站在这儿,或许看起来,他们彼此分开,但他们的根却紧紧地抱在一起,为彼此鼓励,为彼此分忧。他们是一个充满团结力量的集体!

15、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了。竹笋宝宝被春姑娘唤醒了。春雨一下,它们就破土而出。春风拂去层层笋衣,换上了一身嫩绿的新装,像天真活泼的少女,亭亭玉立在一片春光里。

16、那怕是在条件艰苦的破岩中,竹子也能顽强生存;她不求索取,只有奉献。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竹笋做的佳肴,为人类所食用;用笋衣缝的布鞋,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煎熬。竹子制作的竹凉席、竹家具,应有尽有。

17、冬天,虽然竹子倒下了,但他的精神绝没倒下,他还是那么严肃,那么朴素、那么有君子之风。

18、也许,只是翠绿一时;也许,只是挺拔于深山泥泞之中;再也许,只是被农家用火烧尽……但是,他,依旧挺拔,依旧珍惜每一个春天,依旧仰望蓝田,幸福的微笑。他--就是竹。

竹子的精神范文7

竹子修长挺拔,拂云冲霄,有玉立风尘之表;竹子疏畅洒落,翩翩飘飘,有羽仪鸾凤之姿;竹子苍翠葱葱,四时不易,有坚韧永恒之志;竹子下实上虚,中通外直,有君子表里如一、虚心见性之操。故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竹既是刚直不阿,高风亮节的代言人,又是谦虚淡泊,潇洒俊逸的化身,博得了“此君”、“万玉”、“管若虚”、“清虚居士”等嘉称令名。

自古以来竹子的直节虚心就受到历代谦谦君子的比附和思慕。唐代大诗人自居易襁养竹记》中,从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四个方面,对竹之于君子的高尚品德进行了归纳。他说:“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正因为竹子具有志坚、正直、虚心、贞节这四种品德,所以古代文人士大夫多植竹于庭,日与相伴,引竹为友。竹子不仅有四德,还具有刚、柔、忠、义、谦、常六品。唐代诗人刘岩夫在《植竹记》中云:“原夫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以挺耸,必相依以林秀,义也。虽春阳气王,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常也。”此六品乐贤进德,依竹而生,为君而明,因而君子酷爱比德于竹,以竹为师焉。

不唯如此,身兼四德六品的翠竹并非只是道德楷模的标杆,它还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刘岩夫曾经对竹子的功用精辟地总结道,竹之“及乎将用,则裂为简牍,于是写诗书彖(tuan)象之辞,留示百代。微则圣哲之道,坠地而不闻矣,故后人又何所宗欤?至若镞而箭之,插羽而飞,可以征不庭,可以除民害。此文武之兼用也。又划而破之为篾席,敷之于宗庙,可以展孝敬。截而穴之,为}为箫,为笙为簧,吹之成虞韶,可以和人神。此礼乐之并行也”。有了竹子制成的简牍,人们就可以记载和传播文化知识,并传之子孙后扬光大。如果没有竹子,那么先贤的精微大道早就湮没无闻,毁之殆尽,后人又到哪里去宗奉文化源头呢?在战场之上,竹制弓箭又可以征讨邪恶,保境安民,为众除害,成为伸张正义的重要利器之一。另外,竹子制成的篾席可以用于宗庙,展示孝敬,教化天下;竹子制成的乐器可以奏之朝堂,闻于乡里,调节内心,协和秩序,成就了五千年中华礼乐文明之邦。倘若嫌此为其大,那么再来观其小,箱箧筐篓,笊箸笥筛,簟席帘挂,篙竿舟筏,衣之有竹布,食之有竹笋,写之有竹管,书之有竹纸,凡此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竹的身影。

千百年来,竹子的形象和品德早已深入到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之中。东晋王子猷感叹:“何可一日无此君!”吐露出自己一天也离不开清竹君子的真挚感情。北宋大文豪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他以质朴直白的心灵感悟,呼唤那似竹般清白高雅世风的到来。在深厚的中华竹文化涵养之下,到南朝刘宋时期,戴凯之率先撰成《竹谱》一卷,以飨天下爱竹者,并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竹类专著,称誉海内外。戴凯之的《竹谱》以四言韵话记载竹子种类,其下自为之注详其细目,文辞古雅,读之成诵,可以说既是一部优秀的竹子分类专著,又是一部优美的六朝韵文佳作。戴氏竹谱产生后,对后世叙竹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北宋释赞宁《笋谱》、元代刘美之《续竹谱》、李衍《竹谱详录》、明代王象晋《群芳谱》、清代《广群芳谱》等诸书中都能够看到戴凯之《竹谱》的笔蕴,可谓泽被后世,惠及无穷。今之整理再现戴凯之《竹谱》全貌,乃希望竹之挺拔有节,竹之虚怀若谷,中华竹文化的博大精神能够传之久远,永世其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犹如一位竣泊而乐观的隐者,从秋高气爽中飘然而至。

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中,菊以淡泊著称。当百花争艳的时候,并不浮躁,恬淡自如,不为外物所迁。正如宋元之际的著名诗人和画家郑思肖所云:“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种淡如的品质恰好契合了君子洁身自好,志向难移和定力如磐的情操。又以斗霜傲雪,凌寒不凋而称名。当众芳零落的时候,却不消沉,静静开放,“卓为霜下杰”。郑思肖曾有一名句赞美的铮铮傲骨:“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从此以后,“宁可枝头抱香死”遂成为凌霜不屈精神的最佳写照。在世人心目中,淡泊以明志,凌霜以固心,她岁寒不折,傲立风中,独自盛开,达观自乐,永远都在挺立着高昂的头,舒展着俊雅的神姿。这与隐逸名士百折不挠,遗世特立,志节孤高,不改其乐的高尚情操配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故而自晋陶渊明独爱菊之后,遂得“花中隐士”之令名。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然而这只是“出世不折”的一重品格。还有保健轻身,延年益寿,赈济充饥之功效,其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又与奋发有为、济世救民的君子之道相吻合,从而更加引发了古代儒家知识分子对的追捧和比附。两者可谓志趣相投,天赐知音,此乃“积极入世”的另一重品格。

养生的功效也较早受到诗人骚客的关注。屈原在《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佳旬。到了曹魏时代,曹丕非常喜食养生,他在《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中谈道:“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请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他把看作延年益寿的最佳良药,希望能像屈原那样餐菊防老,像彭祖那样长生不老。北宋大文豪坡也曾经宣称:“吾以杞为粮,以菊为糗(qiu,干粮),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也是期望通过食用杞菊来达到长命不衰。北宋诗人欧阳修也有诗云:“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枯时始见花。”全诗未见一“菊”字,但却将独立寒秋,养生延龄之志趣描述殆尽。

一身而兼具二品的性格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赞颂。不争芳艳,不媚世俗,恬淡自然,又能惠民济民,这种“出世超然”与“人世积极”的双重品格,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精神诠释得酣畅淋漓。其坚贞淡泊,豁达乐观的节操最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雅重。因此,与其称为“花中隐士”,莫若誉为“儒花”更为贴切也!

竹子的精神范文8

竹,竹子是我国有名的植物之一,竹子是中国国宝熊猫的食物,竹笋是人们在饭店昂常常吃到的食物。竹笋不但好吃还对我们有健康。

竹子,一个全身绿色的植物,有着笔直的身材,结实的竹节,尖尖的叶子。像一个威武的战士,不畏寒冷不畏艰难。

春雨过后,竹子从地下慢慢探出头来,然后一点一点的长大,最后长的生机勃勃,粗壮有力,万物怎能抵挡住它的诱惑。

夏天,酷热的天气。火辣辣的太阳照在你身上,你肯定想要一杯冷饮,不过当你看见一片竹林时,你会觉得它是那么美丽,那么清新,你肯定想进去挡一挡火辣辣的太阳。然后拿着冷饮,再在椅子上,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大自然的清新,大自然的奇迹。听着蝉叫声,听着沙沙的响声,一切是那么美妙,那么温馨,一切都不存在了。

秋天,当秋天来临时,花草树木全都零落,枯萎。而竹子却没有,他依然是那么碧青、那么威武、那么铿锵有力。又像一个君子,不论高低不论粗细,都是那坚强。

冬天,虽然竹子倒下了,但他的精神绝没倒下,他还是那么严肃,那么朴素、那么有君子之风。

竹,一见普普通通的植物,竹筒,毛笔写出了中国的艺术,竹萧,竹笛唱出中国的风采。竹筏、竹椅、竹床、竹帘……这些都是一些卑微的不起眼的东西,但就是这样,它的质朴,朴素的精神体验了出来。

我喜欢竹子,喜欢他那威武的样子,喜欢他那朴素的精神,喜欢他那高昂的气质。此乃是竹,东方的竹中国的竹!

河南宏力学校初中部初一:王宇涵

竹子的精神范文9

    “竹顶壶”高12cm,宽18cm,以竹为形塑造壶体;壶身方中寓圆,刻隐角竹节纹,饱满圆湛;壶底、肩、口、盖呈塔叠砌,端庄稳重,有节奏之美;以桥梁竹节为钮,旁塑对称的几片竹叶,一番高风亮节之风油然而生,气韵俱到;壶盖圆,口盖连接处有可转换吻合的母子线,贴切紧密;壶嘴粗,饰四条竹纹线;壶把方中带圆,刚劲有力,竹节纹也与壶身统一;凹肩,长颈,壶底为盘状;壶身的正面陶刻“山水春郊图”,署“岐陶刻”,底款为“万贡珍”。

    “竹顶壶”采用泥片围坯成型法,用线梗清理所有线面装饰,作工粗犷,不拘小节。壶嘴、钮、把塑以竹节肌理,层次变化极为丰富。竹之苍劲挺拔、生气盎然,也表达出“竹顶壶”刚柔相济、丰满踏实的意象。

    “竹顶壶”突破了传统造型,结合方器和圆器的特点,将中国文人极为欣赏的竹和山水图装饰于一身,气度非凡,是件显示技艺和功力的作品。汪生义在“竹顶壶”的创作中将壶身塑成犹如一节粗壮的竹节,底部略微显得更为粗壮,坚如磐石;壶嘴和壶把也是竹节状,是一种优美的变型;壶钮则显得更为夸张,将竹子宛如月,几片竹叶逶迤而下覆盖在壶盖上,竹趣盎然,意味无穷。

    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关系源远流长,很多文人都是以竹作题、作喻,竹子对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了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历代的文学家、书画家咏竹、赞竹的诗文,写竹、画竹的作品层出不穷,大多是咏竹言志、以竹言情,凭借竹子的形象寄托一种高尚的人格和情操。人们比较熟悉的是郑板桥的“咏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竹子就是诗人坚韧不屈、刚直不阿人格的写照。

    “竹顶壶”以竹为形塑造壶体,体现了陶艺人对竹文化赞赏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也折射出中国人对翠竹的喜爱之情。此外,“竹顶壶”壶身陶刻的“山水春郊图”也反映了优秀的民族传统———山水文化。

    在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上,中国山水文化体现出一种积极的精神———天人合一。发掘中国山水文化,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在“竹顶壶”上陶刻山水图,使人们在日常饮茶活动中也能领略山水之美,对发扬中国山水文化,感悟大自然之美,陶冶性情和品格具有深刻的意义。

    紫砂陶泥源于大自然,陶泥经过陶艺人的艺术创作之后,转化为人们生活中的泡茶壶器,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求。在紫砂壶的艺术宝库中,汇集着历代艺人的创造智慧,这种智慧以壶体的形式呈现给世人,这既是一种文化创意,又是一种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奉献。(本文作者:周建明)

竹子的精神范文10

孤竹文化资源源远流长

依据“文化”和“资源”的概念,可将孤竹文化资源界定为:孤竹国存续期间以及之后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至今能够被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孤竹文化元素,即精神文化资源和物质文化资源的总和。

孤竹文化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夷齐精神”。据《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所载:伯夷叔齐,孤竹国二子,孤竹国君初欲传位次子叔齐。父亲去世后,兄弟相让王位,先后逃走。二人到了西周,正逢武王伐纣之时,于是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几乎被杀。待武王灭商建周之后,以为耻辱,“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夷齐的经典传奇,集中体现了“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的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被认为是道德文化的源泉。孔孟最早将夷齐奉为道德标杆,孔子尊其为“古之贤人”,孟子称之为“百世之师”,儒家的“仁义”、“孝悌”等均可从伯夷身上找到根源。且此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对文学、文化、思想史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有无数以夷齐为题材的作品。所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耀宗评价“二子”为:“历代朝野共同礼赞古德丰碑之高之上未见出其右者;影响三千年社会各界道德修为之广之深未见出其右者!”夷齐的道德精神成为孤竹文化开发最重要的资源。

现存的古孤竹遗迹多为可开发的物质文化资源,如秦境内的书院山和首阳山。书院山传为夷齐读书和隐居之地。崖壁上,“夷齐读书处”五个摩崖石刻大字至今依稀可辨,传为韩愈所书。首阳山则是夷齐采薇之所,相传《采薇歌》便于此所作。滦河南岸还有祭祀二子的夷齐庙遗址,乾隆皇帝曾两次光临。这些古遗迹的留存为旅游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孤竹文化资源助益文化强城

一是打造城市品牌,彰显城市特色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已经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城市品牌竞争的实质是追求城市的差异化,以特取胜。地域文化作为地区的特有资产,是城市品牌塑造的基础。诸多实践如曲阜的“孔子文化节”, 长春的“电影节”,均是通过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在2013年“中国首届城市品牌国际论坛”上,清华大学范红教授明确指出“城市品牌研究与战略规划的工作是城市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基石。”秦皇岛要在城市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充分发挥孤竹文化资源的优势,加快城市品牌塑造的步伐。

二是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需要。一个国家的前途,往往与其公民的文明素养息息相关。而市民文化素养的形成,源于城市文化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秦皇岛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建设,提炼了“开放包容崇德尚美”的海港精神,组织了“秦皇岛城市精神”的征集和讨论,2016年1月将“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化品位”写入“十三五”规划。孤竹文化作为秦皇岛地区的文化之根,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文化内涵,同时有历史故事和人物作为依托,对于促进秦皇岛新时代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园的建设意义重大。

三是挖掘城市经济增长潜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孤竹文化作为宝贵的旅游资源,有利于促进秦皇岛“旅游立市”战略的实现。从2009年确立“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迄今,旅游业已成为秦皇岛的支柱产业,有数据显示,2015年秦皇岛前11个月的旅游总产值达到339.37亿元,占全年生产总值的27.14%。根据《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未来旅游经济将在秦皇岛的经济总量中占更大的比重。但目前秦皇岛的旅游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缺乏淡季特色旅游产品造成的淡旺季反差过大,成为制约秦皇岛旅游发展的瓶颈。传统的旅游精品项目―――滨海游和长城游,因缺乏资源的垄断性,正受到临近城市如北京长城游、青岛大连滨海游的威胁。培育孤竹文化游成为新的旅游品牌,既可以突出其文化特质,克服季节的限制,又让人耳目一新,为秦皇岛旅游增加新亮点,势将成为旅游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孤竹文化资源开发多维受限

目前,孤竹文化开发初见成效。在理论研究上,成立中国孤竹文化研究中心等各种专门机构,组成了一个由政府主导、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产生了大批理论成果。特别是《东方德源》一书,作为程碑式的著作,被国家图书馆、季羡林纪念馆收藏。在挖掘保护上,促成部级重大考古项目―――蔡家坟村遗址发掘,申请伯夷叔齐传说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2009年卢龙县被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为秦皇岛获得一块国字号招牌;文化产业方面,在首阳山和书院山实施了人文景观复建,策划了以“求圣、教学”为主体功能的文化旅游。开发了以孤竹命名的系列特色农产品,其中,孤竹小金米还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的称号。

总之,孤竹文化的整体开发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开发平台较低,严重限制影响力发挥。近年来,孤竹文化开发的重镇一直在卢龙,取得的成效也多限于县域境内,秦皇岛市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孤竹文化资源的重要地位,没有将孤竹文化资源的开发上升到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战略高度,虽然在《秦皇岛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将“挖掘和展示孤竹文化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实际上并未采取有效举措,导致了孤竹文化开发囿于县域视野,缺乏平台,文化力与经济转化力不匹配,对于秦皇岛市整体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弱。

文化内涵开发不足,文化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目前孤竹文化开发的着力点在经济,其丰富的道德文化内涵没有在促进城市文明建设、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上得到很好体现,其文化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在理论研究上,着眼于孤竹文化内涵和城市文化建设关系的探讨较少,就实践层面而言,将孤竹文化的道德内涵应用于城市文明建设的经验欠缺。

宣传不足,知名度低。目前孤竹文化的宣传处于投入不足、途径不畅、范围狭窄、传播载体缺乏的状态。仅有一部歌舞剧《孤竹浩歌》作为宣传载体,太过单薄;仅限于学术范围研究和探讨,知名度低,绝大多数人包括土著的本地人对孤竹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多方协同共创“孤竹文化名城”

以塑造“孤竹文化名城”为目标,整合提升开发平台。首先,在市级层面高度重视孤竹文化资源的战略重要性,为开发搭建更高平台。突出政府的主导地位,成立相应的机构,科学编制孤竹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长远规划。同时要综合协调、做好各方面力量的调动工作。再者,把开发落到实处,加强城市形象重塑。城市外观是城市最直观、最容易被感知的部分,要用孤竹文化的元素进行包装和改造,给城市打上鲜明的孤竹文化烙印,彰显独特的魅力。如建设主题公园,集中展示各种孤竹文化资源;在高速公路、广场,树立夷齐雕塑;利用公园的文化墙、城市的展示屏,充分宣传孤竹文化;将街道的命名和孤竹文化结合;在城市宣传手册的印制、城市纪念品、城市宣传片的制作上,也要体现孤竹文化色彩,比如将《孤竹文化》当作公务往来的文化馈赠礼品,不失为一种极好的城市形象设计。此外,树立营销理念,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整合利用多种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受众多、覆盖面大的大众传播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可以考虑在央视投放的广告中加入“孤竹文化名城”的宣传。另一方面,丰富孤竹文化的传播载体,可以将孤竹文化融入现有的城市宣传片《秦皇岛之韵》。

以提升城市文明水平为核心,加强人文建设。一是将夷齐精神融入城市文明建设中,形成全民遵守的道德规范。季羡林曾评价夷齐能体现孝悌忠信之整体,虽时移世迁,而其中蕴含之根本精神仍能适用现今。要深刻剖析夷齐精神的精神内核,包括兄弟“相去让国、叩马谏伐”的礼让和廉洁,“耻食周粟、甘饿首阳”的爱国主义和气节,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提炼出谦让廉洁、爱国守节的城市精神和文明规范。二要加强道德文化宣传教育,让市民不断认同并逐渐内化为基本的文化素养。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通过举办“夷齐文化节”等,帮助市民认知并逐渐形成共识;树立道德典范,形成示范效应。迄今为止,秦皇岛通过道德模范评选,产生了大批国家和省市级模范代表,成为夷齐精神的当代传承者,形成良好的示范性。所以要持续不断且更多地开展此类活动,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

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为重心,加快文化产业化步伐。一方面,大力发展孤竹文化旅游产业。首先,以孤竹文化发源地为中心,建设孤竹文化游核心圈。对物质遗迹进行整体规划和评估整合,统筹复建标志性人文景观;将《孤竹浩歌》演出和景观游览有效结合,打造特色文化演出品牌;其次,坚持“大旅游”理念,实现一体化开发。孤竹文化游与海文化等资源联手,与已有的旅游项目形成既互补开发又错位发展的态势。将夷齐与帝王文化整合成名人文化游,与观海看长城的自然风情游有机兼容;在现有景观中增加孤竹文化表演和互动体验项目,实现产品升级;将孤竹文化元素与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结合,赋予其高品位的物质文化载体,设计制作系列纪念品和工艺品,如玄鸟生商沙土画、木版画,伯夷传说系列剪纸等。另一方面,以孤竹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其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通过图书出版和影视剧拍摄,扩大宣传效果,为秦皇岛带来更大的知名度;充分发挥“京津冀”一体化的优势,参加河北省乃至全国性的文化博览会,招商引资;培育更多具有鲜明孤竹文化特色的地方农工业产品,如孤竹小金米的开发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总之,目前孤竹文化的研究尚属小众,开发利用主要处于县域开发的起步阶段,与秦皇岛市整体的经济、文化、社会的互动功能无法得到完全释放。作为一种宝贵的地方文化资源,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开发。

【注:本文为2014年度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及秦皇岛市社科联资助课题“秦皇岛城市品牌建设和孤竹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4WT035)和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孤竹国历史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4YJA850009)成果】

【注释】

竹子的精神范文11

竹韵

我见过竹,每每看见竹,我就被它那独特的韵味所吸引。

学校有一片竹林,我等妈妈回家时就会进去观竹。竹林似乎没有路,但还是被我找到一条贴着墙的小道。进去后,我就被一种神秘的感觉所包围,踩在已经干枯的竹叶上,尽管穿了鞋,还是觉的我的脚就像有人给我按摩似的,每走一步,都觉得舒畅。我不是一个贪多的人,慢慢的走着,好像怕惊了在树上栖息的鸟似的。竹子姿态万千,有的挺得笔直,如战士一般。有的却被折断,倒在其他竹子上。竹子不是很茂密,而且每根竹都是一节一节墨绿的颜色,像刚刚被一支绿色的画笔染上色似的。我继续忘竹林深处走,似乎到了墨绿的世界,似乎闻得到那竹儿特有的气息。四周没有喧哗,竹儿那神奇的韵味洗涤着我的心灵。我坐了下来,那干枯的竹叶并没有像草地一样扎得屁股生疼。我似乎能听见竹的声音,能听见竹的喘息声。周围的竹好像活了一般,我仿佛置身于室外桃源般的美好,与世隔绝的天地。在这里,我接受了心灵的洗涤,我倾听了竹的声音……起风了,风吹着竹儿,竹便沙沙的响,并轻轻的摇晃起来。我上前摸了摸竹,有些冰凉,还滑滑的,竹叶则不同,有些粗糙。风又来了,几片竹叶被吹得离开了竹子,在天空中飘荡了许久才落下。这时,那由黄色枯叶铺成的地毯上就增加了几片绿叶,像几只绿色的眼睛平静的望着我。不过,它们还是要枯黄,最后融入泥土中。人生也不正如此吗?最终,还是要回到上帝的怀抱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它是有限的。还要有竹那样的精神,要坚强不屈。郑燮的竹石不也是这样写的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啊,我想写赞美你的诗歌,却拙于觅不到恰当的字眼,但是,你的韵味,你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去感悟……

竹子的精神范文12

【关键词】竹元素;绿色;家居设计

竹子,清新自然、通透疏朗,象征着高洁、虚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选择“竹元素”,既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又不失绿色、低碳、环保的现代概念。

一、 竹语言,丰富室内的多样表现

室内空间通常是人们心灵的避风港,身躯的歇息地,所以人们对室内空间的装饰尤其重视。竹子清新雅致,给人一种秀丽、挺拔的美感,自古以来,其作为装饰的一种形式语言,就常被用来美化庭院,点缀风景,使人们的生活更富有色彩和情趣。然而,目前“竹”除一部分应用于园林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相对较少。随着低碳、环保、绿色生活理念的不段被倡导,田园风格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主流之一。田园风格的元素一般包括:花、木、竹、草、石头、红瓦、青砖等等,而在这么多的元素中间,“竹”是最具诗情画意与艺术感的装饰语言之一。若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中将“竹”应用进来,能使室内的表现更为丰富。尤其是在室内的“灰空间”中,“竹”能与其他景色融为一体,在室内的布局、空间周围环境的处理上有显著的效果,易形成优雅清静的景观,令人赏心悦目――与其他装饰语言配置,既可衬托室内空间的清新秀丽,又可为整个空间来带来缠绵悠远的大空间意境与舒适感。此外,近几年我国在竹材工艺化利用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以“竹”为原料进行加工和综合利用制作成的装饰产品,种类繁多,譬如竹椅、竹篮、竹床,甚至竹地板等等,这些都极大程度的丰富了室内空间的表现形式。

二、 竹材料,绿色选择与审美需要

“睁开惺忪睡眼,可以立刻看到的是绿色的竹墙、竹椅,感受来自大自然的清新”――这幅美好的画面是人们对于竹材料的未来畅想。以“竹”为室内空间的装饰元素,其材料的原始属性,把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紧密的连在了一起。竹材料,对于一个室内设计来说,有如下三大关键属性,即物理方面的性能、经济实用与美学方面性能(纹理、形态、色泽等)。主要体现在韧性较好,易于加工、吸水率低、气味清新、环保(吸收二氧化碳,保温)以及廉价、美观等方面。竹材料的这样良好属性,注定了一种理想的室内空间装饰材料。近年来,成为了一种备受追捧的新型绿色环保材料,正日益从手工艺制品材料、生活用品材料、庭院装饰材料跨入到现代室内中装饰材料的行列。本文认为,将竹材料朝着绿色环保,规模化、标准化的产品设计和民族性风格、地方特色、时代精神这三大方向发展,是未来探索其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应用的目标。具体的来说,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于竹材料的应用应充分尊重其自然特性。在设计中要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选择竹材,不同竹材的质感、光泽度、色彩,甚至是机理与受光特征都是不一样的,其中要特别注意的竹材料色彩与质感的区别,这些是反映竹材料本质的关键特征。(1)作为装饰材料的竹子色彩主要有三大颜色,绿色、灰黄色以及碳化色,不同的颜色给人不同的感受,譬如绿色的竹子往往能给人以安静、清新、祥和的感觉,让人想起竹林、想起春天、想起希望,而黄色却能给人以一种温暖、丰收、愉悦的感觉,使人进取、积极向上。(2)竹材独具的质感可以加强某些情调气氛。通过竹材质感处理可以获得苍劲古朴或柔美风雅自然的室内风格。总之,竹材料的色彩和质感是其在室内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双重属性。两者相辅相承,只有善于发现竹材与各种装饰材料在色彩和质感上的特点,去组织节奏、韵律、对比、均衡和重点等各种构图变化,才能获得良好的室内艺术效果。

三、 竹文化,融贯古今的象征意味

自古以来,竹是体现风雅、高洁、虚心的一种道具,竹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和精神元素已经牢牢的扎根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历经数千年的吟颂,传承到了今天。在现代的室内设计中,“竹”作为文化和品位的象征也是不可忽视的。换言之,将“竹元素”用于室内装饰设计,可以创造出别样的空间意境,室内空间中竹子的意境创造主要以“竹文化”为基础的,竹文化对竹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一般通过“竹子比德”、诗书画印、历史典故等精神性建构予以表现。审美主体在欣赏诗词、绘画、书法的同时,还可领悟其中蕴涵的历史文化和景观意境,拓宽了“竹元素”的审美信息量,常见于公共空间的室内大厅及民居中的客厅、阳台、书房等地方。竹的亭亭身影、淡淡清香,营造出一种清新、优雅、淳朴、自然的空间韵味,用无声的语言来表达了空间的意境,同时也展现了室内设计者对个性和审美的追求,因而,竹元素往往也成为人们表现高品位、高层次人格的一种喻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