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城镇化建设

新城镇化建设

时间:2023-06-06 09:30:13

新城镇化建设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1

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城镇文化是城镇的灵魂,显示着城镇人群整体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风貌以及城镇的气质和品位。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着力建设城镇文化。

关键词:

城镇文化;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和公共医疗服务水平极大提升。优化配置和提升城乡资源,使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城镇居民往往有产业“无生活”,文化气息缺乏,文化生活贫乏,居民邻里生活被高楼大厦所阻隔,逐渐出现人际隔膜和阶层隔膜,缺乏相互信任,拜金主义成为主导观念,社会普通公众信仰缺失。这些不良现象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来,是单纯追求速度和规模城镇化建设的不良后果。文化是支撑和推动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型城镇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是否形成了先进的、有强大生命力的城镇文化。只有形成了包含了丰富文化内涵的城镇文化的城镇,才会潜力无限,焕发城镇的魅力,才是“人”的城镇化。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与城镇文化

城镇,包括城市和城镇,意味着筑城守民,设市易货,置镇守边。古代的“城”“市”和“镇”基于全然不同思维逻辑而出现,功能上有显著差异,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演进,逐渐走向融合。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更大程度上体现为乡村城镇化,即同时包含“城”和“镇”两个发展模块。其中“城”代表城市,而“镇”则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是联结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环节,属于城市的范畴。健康、有序的城镇化应当实现城市和乡村同步发展,而不能在发展城市的同时阻碍、牺牲农村的发展。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有了文化,城市才有了鲜活的生命和意义。城镇和人是城镇文化的两大要素,同时处理好城镇和人的关系,才能铸就健康、有意义的城镇文化。新型城镇化注重城镇建设的内涵和质量,在强调城镇建设数量、规模和速度等指标的同时,更关注城镇建设质量和文化内涵等指标。坚决摒弃传统粗放式扩张的发展思路,坚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向转变。改变传统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和以中心城市带动周围乡镇和农村发展的建设理念,转而实施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同步协调发展的建设方针,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不能牺牲乡村经济的改善和发展。以高收入、低消费等经济指标衡量城镇建设的同时,更关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等发展目标。简单来讲,新型城镇化“新”在以人为本,“新”在彻底摒弃“土地城镇化”,真正实现人口或居民城镇化,“新”在努力实现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以及农村的同步协调发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摒弃陈旧发展思路、推行科学发展方式的线性过程,更是多方位、全方面“文化创新”的发展过程,进一步强化文化记忆,延续文化的传承。

二、城镇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城镇文化同时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中物质文化代表物质方面的或者是有形的生活器物,如居民建筑、基础设施、公园和交通工具等;而非物质文化则代表居民的生活习俗、社会价值观念、宗教、法律等。城镇文化是城镇的灵魂,显示着城镇人群整体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风貌以及城镇的气质和品位。城镇文化是城镇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共同缔造的,主要由形态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构成。形态文化,主要指地理和生态方面的特征,城镇整体的布局和相关规划,住房和基础设施的建筑风格,标志性建筑和文化遗产等,是有物质实体的、有形的文化事物,有可感知性,是城镇文化的外在方面的体现;经济文化,指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特色、经济资源优势、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等,代表了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体现了当地的现代化程度;社会文化,指所居住居民的族群结构和状态,整体社会所体现出的关系和结构,国家政治关系和法律制度等,社会文化体现的是居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以及该城镇中的社会团体和结构关系;精神文化,指哲学、宗教、道德、文艺和社会心理等,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是城镇文化的核心部分。城镇文化具有以下特征:兼具开放包容的地域性。人类的出现是分地理区域的,因此伴随人类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文化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对城镇来讲,其形成也经过了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历练,地理位置可能发生变化,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最终经过不同阶段相对成熟的文化状态而形成特殊的城镇文化。地域差别对文化形成了天然的保护,地域性特征也确保了城镇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自然简易的传承性。另外,城镇对居民的吸纳本就体现出无差别性,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需寻求城镇的庇护,也因此随着多个民族和文化风俗的碰撞和交融逐渐形成新的种族和文化风俗,形成新的社会形态。这种开放包容的地域性特征实现了城镇文化的存异求同、多元共生。集聚性和辐射性。城镇文化是一种以城镇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因此城镇的部分特征自然便成为城镇文化的重要特征。城镇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安全的庇护场所,更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汇聚中心,集聚是城镇的突出特征。马克思曾指出城市本身便代表了人口、资本和生产工具以及各类需求的汇聚。城镇从诞生起便成为创造文化和传播、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城镇之中,物质财富、各类生产和生活信息、政治权力,甚至不同族群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相互依存和碰撞,自然成为各类资源的汇聚中心。城镇的文化内容越来越多,所具备的凝聚力不断强大,相应的也造就了更加稳定和繁荣的文化沉淀。而同时,城镇的高度发展也必将通过发散传播的方式将地域优势与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先进的制度和政策辐射出去,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和演进。因此,城镇文化同时具备这种集聚性和辐射性。延续性。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是历史的、渐进的,在历史的维度下,城镇的建设发展在漫长的过程中扬弃与继承了历史文化,留下了历史的印迹,沉淀出今天的城镇文化。顺着城镇文化的历史往上追溯,就可见一条清晰的文化发展脉络,这就是一个城镇的文脉,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传承与延续。

三、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着力建设城镇文化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2

兵团城镇化建设紧扣“加速、提质、转型”的主题,以兵团城市、垦区中心城镇、一般团场城镇、中心连队居住区组成的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已经形成

上榜理由 SHANGBANGLIYOU

兵团按照“师市合一、团镇合一”的原则和师建城市、团场建镇的思路,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形成了一股设市建镇的大潮。

2014年,兵团设市建镇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2月26日,在五师,双河市挂牌成立,11月8日,三师、图木舒克市草湖镇挂牌成立。截至目前,兵团已建成阿拉尔市、铁门关市、图木舒克市、双河市、五家渠市、石河子市、北屯市等7个县级市和金银川镇、草湖镇、梧桐镇、蔡家湖镇、石河子镇、北泉镇等6个建制镇,初步形成了以城市、垦区中心城镇、一般团场城镇、中心连队居住区为发展架构,与新疆城镇职能互补,具有兵团特色的城镇体系,城镇化率已达62.3%。

2014年,兵团进一步探索“师市合一、团镇合一”的体制与管理模式,对符合兵团特点、充满活力的城镇化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实施各类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20.9万户,总投资170.4亿元,超额完成今年155亿元的计划投资,大批职工实现了“安居”梦想。

今年,兵团城镇化由速度型向速度与质量并重模式转变,更注重城镇化内涵式发展,产业、人口集聚能力迅速增强,多措并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至12月末,兵团预计新建保障性住房开工11.6万户,公共租赁住房基本建成10.92万户,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9万户,危房改造5.67万户,惠及70余万人;安排中央补助公共租赁住房专项资金1亿元,确保困难家庭住房房源全部落实;兵团出台《城镇基础设施特许经营管理办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加快推动“气化兵团”建设,向40个团场提供环卫设施、卫生公厕建造经费3200万元;全力打造“智慧兵团”,五家渠市、北屯市正申报部级智慧城市试点示范。

除此之外,兵团还不断强调内涵式发展,提倡生态立城。今年兵团首次将污染减排考核结果纳入到对各师领导政绩考核范围和“争先进位”指标,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能力相比2010年增长178%,80万平方米“暖房子”节能改造工程竣工交付使用。

点评 DIANPING

近年来,兵团城镇化率每年以3个以上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兵团城镇已经逐步发展为区域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人口、资金、产业、人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的集聚之地,推进了新疆城镇化进程。

在兵团不断加快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最让人欣喜的是,兵团城镇化越来越注重国家战略下的科学规划,越来越注重城镇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创新,越来越注重民生改善、产业支撑及生态立城,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承载力明显提升,兵团城镇化走出了一条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又符合兵团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3

    小阎村通过申请贷款,借助金融市场的力量,对全村温室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开始了大规模科学种植蔬菜的进程。除了村民自有土地,村集体土地收益每年都给村民分红。特别是贷款还清后,合作社收入的70%都用于给村民分红,其余20%扩大再建设,10%用于全村福利事业。改革开放之初,土地承包责任制极大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了蕴藏在土地中的原有价值。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土地分包到户的碎片化导致单体农民的竞争力下降。而小阎村通过村民土地入股的土地流转方式再次将土地集中起来,这种土地流转形式成为新城镇化建设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的作用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其根本之处。如何整合现有碎片化土地,发挥城镇集中优势,同时又保障农民利益不受侵犯,这是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小阎村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借鉴,那就是土地入股流转,收益再分配村民。这既集中了土地,又富裕了农民,无疑可以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极大助力。

    集中经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土地政策是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必须通过土地政策的再次调整释放市场经济下土地的应有价值,而这种调整的主要形式就是土地的集中化经营。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原有的农民个体经营已经优势不在,必须将其力量集中才能发挥规模化效益,从而在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具备强大竞争力。在这个方面,小阎村的合作社集中经营模式无疑属于成功经验,可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对于农民的生产性经营,特别是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宁河县本就拥有一整套种苗培育和技术培训支持措施。在宁河百利种苗示范基地,他们引进了优良的国外种苗,并通过先进的温室技术实现了大规模无污染种植。

    在种苗培育好之后,基地还免费发放给当地农民,而且提供一整套技术支持和咨询帮助。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这种政府保障、农民种植的模式迅速成为宁河生态农业的发展范本。正是这种模式为小阎村的集中经营提供了关键保障,而这种模式也在小阎村得到了最为典型的呈现。小阎村在改革开放之后一直有着种植特色作物的传统,并由此成为当地最先富裕起来的乡村。全村土地重新整合之后,同时也随着优良种苗的引进,小阎村形成了以西红柿为主、青椒茄子等为辅的温室大棚种植经济。在具体管理经营上,村民在忙完自有大棚种植养护之外,还可在村集体所有大棚工作,并有相应工资发放。而在销售环节,除了村集体大棚,农民自有大棚的作物也必须统一销售。这不仅可以解决村民个体经营作物的出路问题,还避免了村民间的相互竞争,在与销售商的价格谈判中取得优势地位。这也是小阎村合作社集体经营众多优点中的一个。在高产量、优质量的基础上,小阎村还积极探索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努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使得经济收入远远高于单纯种植销售所得。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资金之后,小阎村还乘着中央城镇化建设的东风,重新规划本村土地,为全村兴建别墅住宅,并配套旅游设施,形成了改善生活、繁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大形势下,小阎村的这种以绿色生态农业为主导的集中经营发展模式无疑为城镇化建设的多形态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直观的案例。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通过对小阎村发展模式的初步总结,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土地政策调整和集中经营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中,土地政策无疑是最为根本之处,这是与其基本生产资料的地位相匹配的。而土地流转后的集中化也是为更好地进行集中经营,同时集中经营也是发挥土地规模化优势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对小阎村的考察中,问题也同时存在,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模式的有限复制性。小阎村的发展始于1978年的土地分包,而当时的主导者也就是现任村支书刘俊仕。在小阎村35年的发展历史上,刘俊仕一直处于领路者的关键位置。因此,小阎村发展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刘俊仕,正是其出众的领导能力和个人魅力推动了小阎村的每次变革。而这种领导模式在可复制性上存在着局限。我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必然是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展开,由此需要最大程度的模式复制性。只有模式具备可复制性,才能在城镇化经验推广上发挥重要作用,否则只能作为个案存在。因此,在对小阎村发展模式的总结上,我们必须尽量消除其个例性,而发掘其模式复制性。二是户籍制度的局限性。小阎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称作新型农村社区,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这就需要从户籍制度上进行改革,突破农村与城镇的户口壁垒。而小阎村的成功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未涉及到户籍制度。不过,这个问题也无法在小阎村层面得到解决,而是需要天津政府甚至中央政府进行顶层设计,从根本上解决户籍改革存在的种种阻碍。其实,小阎村自身也在利用经济红利发展村级福利政策,如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都在改善。但是,基层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得到政府的政策回应,如此才能打通存在数十年之久的户籍限制。小阎村的发展无疑是极为成功的,其经验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特别是在本届政府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形势下,小阎村的成功模式为天津乃至全国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同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必须得到澄清和解决,最终为一种城镇化模式成立的可能性提供完善论证。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中小城市;路径研究

城镇化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将城镇化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进行了重点部署。为此,抓住中小城市这个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的主战场,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

一、问题的提出

现阶段,学者们围绕中小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成果丰硕。经过梳理,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发展中小城市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关键的阐释,如王方[1]、李雪梅[2]等认为发展中小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是时代的需要;二是对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的案例分析,贾舒宁以河北为例探讨了中小城市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3],罗文宝、张婷婷以重庆市彭水县为例探讨了西部地区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4];三是从中小城市的发展要素讨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谢姣从人口就地城镇化[5],曹雁翎从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6],黄静晗、郑传芳从农业人口市民化公共成本等角度[7],研究了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政府主导下的中小城市城镇化建设怎样建,面临哪些挑战,有何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以湖北省X市为例,以X市新型城镇化重点部署建设“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为切口,剖析中小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为中小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建议和意见。

二、中小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X市是湖北省东南部的一个中小城市,是武汉城市圈成员城市之一。全市有五县一区,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亿元,地方税收达到50亿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5738元、12955元,三大产业比重调整为17.5∶49∶33.5,城镇化率为51.2%。X市依托“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这种政府主导的新型城镇化能调动多方面资源推进城镇化快速建设,在几年内实现X市城乡面貌的大改变,但在建设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严重影响城镇带的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首先是思想认识不统一。在以项目为依托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任务要求不够具体、目标体系不够健全、宣传引导不到位等,党员干部与群众思想认识还有差距。一方面,干部思考不够深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干部对于城镇带的定位、建设与未来没有作深入统筹考虑。另一方面,群众支持参与不够。部分沿线老百姓由于短期内无法从城镇带建设中得到实惠,没有通过城镇带建设解决自己最关心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问题,认为城镇带建设是面子工程。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一些本来可以通过投工投劳解决的问题,过分依赖政府,寄希望于政府,导致政府大包大揽,没有真正把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其次是规划统筹不够。在推进城镇带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虽然注意了规划统筹,但规划不够。一是规划设计滞后。城镇带的规划滞后于建设,先建设后规划等问题较为严重。尤其是建筑风格还没有统一标准,整个建筑和色彩不和谐。城镇带道路绿化、路灯安装、地下管网设施、景观系统等专项规划也未启动。城镇带责任单位以辖区为界线进行规划设计,对城镇带整体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功能布局等缺乏统一考虑,城镇带的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未得到很好的统一。二是科学统筹安排不够。全年工作的计划性不强,通盘考虑不周全,对于有些工作尤其是项目的推进,没有充分考虑设计、环评、招投标等环节程序,不能让责任单位做到早知道、早安排、早启动。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县市区之间、单位之间、乡镇之间联系不紧、沟通不畅、统筹协调不到位、紧急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等问题,特别是项目行政报批、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统筹更要加强。再次是集聚能力不足。集聚能力的强弱对加快城镇带建设非常重要。目前,X市新型城镇带集聚能力不足问题较为突出。一是产业发展不够。虽然新型城镇带产业发展有比较好的基础,但产业发展不够问题是最大的实际。从总量来看,城镇带产业总量不足;从地域来看,一些县市产业发展有待加强。二是筑巢引凤不够。当前城镇带项目建设进展较快,但城镇带产业发展“筑巢有余、引凤不够”的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建成的项目闲置率较高,商业入驻率较低,正虚席以待。三是配套服务不够。在建设过程中,部分因城镇带建设拆迁失地的农民,其养老、医疗、户籍、就业等问题未得到及时有效解决;部分居民还建安置点在建设前期未充分征求意见,存在规划设计不科学,农民不满意、不愿意搬迁等问题;部分小区和新城教育、医疗、交通、商贸网点及休闲娱乐设施严重缺乏,给居民住行带来极大不便,也严重影响到人口的集聚。最后是承载能力不强。综合承载能力是城镇带建设发展的底盘支撑,关系到城镇带发展的强度和方向。X市新型城镇化在承载能力方面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环境问题。在垃圾处理方面,未能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垃圾车与专职保洁人员数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以镇为单位建设的垃圾填埋场无法满足农村垃圾处理需求;在污水处理方面,沿线乡镇缺乏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未能实现分流,给污水处理带来难度。二是土地问题。当前,城镇带用地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是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省级下达的城镇带建设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建设需求;另一方面是重点项目审批较难,城镇带建设中调整土地性质审批存在一定困难。三是资金问题。当前,城镇带建设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参与来推进,还未建立有效的社会资本参与、群众融入机制,导致政府前期和后续投入非常大,政府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三、加强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意见

针对X市新型城镇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措施。第一,提升规划统筹能力。一是健全完善规划体系。要按照“全域、全程、全面”的要求,统筹好市、县、镇、村四个层级,统筹好总体、专项和重点区域三个类别,形成功能协调、覆盖城乡、体系完善的规划体系。市级层面重点做好城镇带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并要与市县“十三五”总体规划和各区段规划有机衔接,做到规划“不打架”、不冲突、不割裂。二是促进“多规合一”。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协调性,坚持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重大项目的规划系统集成,切实解决好各类规划自成体系、互不衔接的问题。三是加强规划管控。在城镇带建设中,要牢固树立“规划即法”的理念,着力提高规划执行力,坚决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切实维护规划的约束性、强制性。四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要科学统筹安排好远期、中期、近期特别是一年内的重点工作任务,增强工作的计划性,避免随意性。做好沟通协调,确保问题不积压、矛盾不堆积,顺利高效推进城镇带建设。第二,提升集聚带动能力。一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要坚持把培育绿色产业作为城镇带建设的根本支撑,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要以打造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着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要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充分利用好城镇带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要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严格落实“降成本”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优化发展环境,减轻企业负担,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带建设。二是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城镇带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人来做。要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提升城镇带发展保障能力。要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不仅要做好河道综合治理,也要做好城镇污水垃圾的处理,全面提升城镇带环境承载力。要做好城镇特别是居民安置点的商业、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服务建设,提升城镇带人口吸附力。三是放大文化效应。文化是城市魅力之源,是城市精神之本。城镇带建设要凸显历史“血脉”和文化“基因”。要保护和挖掘文化原生态,注重对古村落文化等乡土环境、人文历史、民俗习惯相融合的本土特色要素的挖掘,实现文化再造,塑造城镇带个性。要依托古村落、古建筑、古树名木、历史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特色村落”。要注重现代文明的植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提升承载保障能力。一是严格生态环境保护。要将生态大保护原则贯穿城镇带建设的全过程,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创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置方式,建立“户分拣、组收集、村转运、镇压缩、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大力推广应用农村太阳能微动力自动化污水处理系统,彻底改变城镇带内农村生活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泼的现象。要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通过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实现城镇带洁化、绿化、美化、亮化、彩化,改善城镇带居民生活环境。二是破除土地瓶颈制约。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规划建设用地,缓解项目用地矛盾,实现城镇带沿线经济发展与土地保护的“双赢”。要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建立城镇带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大胆探索城镇带农户对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加强市级层面的统筹管理,多渠道破解土地制约,缓解用地指标不足问题。要强化用地管理,规范用地程序,提高用地审批效率,对重点项目优先安排用地计划,确保城镇带建设用地程序合法合规。三是优化资金投入机制。必须用好统筹的办法、改革的办法、市场的办法筹集发展建设资金。要谋划搭建城镇带融资平台,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扶持,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灵活运用“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集中集成投入城镇带建设。要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积极推广运用PPP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及市场运作优势,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城镇带建设。第四,提升创新驱动能力。一是推进理念创新。践行“城市即景区、城市即旅游”的理念,整合城镇带生态资源,变“在城市里建公园”为“在公园里建城乡”,将城镇带打造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最美最绿生态带。践行“互联网+”理念,发展“互联网+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践行“互联网+城镇管理”,探索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政务的发展路径,提升城镇居民生活的便利性。践行“海绵城市”理念,优化城市排泄和雨水利用功能,把城镇带建设成为一块吸水“大海绵”。二是推进体制创新。创新投融资机制,以贺胜金融小镇和金融集团为依托,深入推进PPP等新型投融资模式,充分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村经营机制,以省级“四化同步”试点镇为示范,推动“多权同确”,同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激发城镇带发展内生动力。三是推进管理创新。提升镇域服务职能,加快潘家湾镇和贺胜桥镇省级扩权强镇试点,下放事权、扩大财权、改革人事权,减少行政管理层级,扩充城镇行政功能,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农村社区治理能力,将城市社区管理的理念与经验引入农村社区,设立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将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社区。创新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加快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双落地”,促进城乡人员双向流动,保障城乡居民自由迁徙的选择权利。

参考文献

[1]王方.发展中小城市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J].城乡建设,2014(1):1-2.

[2]李雪梅.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支点[J].福建理论学习,2015(10):1-4.

[3]贾舒宁.中小城市区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经济师,2014(6):1-3.

[4]罗文宝,张婷婷.西部地区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思考:以重庆市彭水县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4(9):1-4.

[5]谢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川东中小城市人口本地城镇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6]曹雁翎.新生代农民工中小城市长期居留意愿考察: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5):3-9.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5

关键字: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一) 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通过几年来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农村剩余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因人多地少、自然条件差、历史欠帐多等先天因素,及户籍管理、生产经营、土地产权等城乡二元制度缺陷,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县区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三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关口”。在此情况下,仅仅依靠农村内部的改革与发展,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而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不仅降低了农民变市民的成本,而且解决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为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从而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另一方面,加快城镇化建设能够增强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力,促进产业、科技、资金和信息向农村流动,更好地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支持“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现实选择。

( 二) 新型城镇化是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加快城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加城市人口,由此带来住房、教育、卫生和对其他消费品的直接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内需市场; 另一方面,又可以拉动投资,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笔者所在的临沂市近几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2003 年以来,我市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2 个百分点,每年有16 万农民转为市民,带动100 多亿的固定资产投资及3 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年均拉动生产总值约4 个百分点; 另外,城镇化本身有利于规模经济产生和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 三) 新型城镇化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不仅能够优化经济发展布局,促进集约式经营,而且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将会带动商贸流通、餐饮、交通邮电、信息、社区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集聚效益得以充分体现。可以说,城镇化深入推进的过程,是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孕育成长的过程,是服务业带动一二产业优化提升的过程。

( 四) 新型城镇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

加快推进城镇化,能够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城镇化进程越快、水平越高,全市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就越多,生活质量就越好。在中央、省对民生社会建设空前重视、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下,实施城镇化战略已成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有效途径。

二、当前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

( 一)城市领导农村发展的空间矛盾

由城市来领导和管辖农村发展的主要的空间矛盾在于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作为统筹发展的主要对象,但实际上统筹规划的出发点和决策都是根据城市发展实际情况来决定的,而非是统筹农村、城市情况一起决定,发展过程中严重倾向在于城市扩张对村镇发展,由于行政主体是城市,对村镇规划的设计、实施和管理必然造成农村空间结构的改变,例如各种土地结构变性、经济或产业结构调整等等,这些变化针对整体城乡关系、城市发展村镇规划和管理方面主要矛盾,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对这方面问题需要进行综合考虑,规划管理的实施受到了进行规划管理的其他因素权限,这其中所缺乏的就是合理的政策关系以及机制衔接。

( 二)农村土地结构变化

城乡规划属于政府行为,以政府、社会作为主体,其对象载体就是土地,土地规划只是实施土地利用的一个技术环节,村镇规划中也涉及了的土地利用方面的内容,但是其受到了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1、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实行耕地保护制度,耕地需要在总数保持一定比例,但是村镇不可能根据自身情况对土地进行利用;

2、在村镇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的实际内容给予农村土地利用一个合理发展的空间;

3、村镇的上级政府设置或改变土地用途、以及设计实施其他规划的物质载体,这种现象对于农村发展极为不合理,直接原因就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利益不均衡,所以城市统筹规划公正和公平的利益分配需要确定相应的政策关系和机制衔接。

(三)农村整体规划的空间矛盾

1、农村区域的面积广阔,其中村镇规划作为是城市规划的核心部分,在实际过程中农村规划需要服从并遵照城市的规划来设计和实施;

2、村镇规划中并没有完全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所在区域进行合理规划调整,而且是在规划实现得到过程中,许多规划具体项目中受到了多方面的因素的制约,例如资金、审批环节和程序等等因素制约;

3、在规划项目的实时过程中,尤其是不违背上级规划而且没有在上级规划中明确规定的项目时,需要根据的相应的规范依据、政策支持以及机制衔接,所以在你实际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操作中,根据实际规章程序的进行,但是实际上大多数的命令计划都是执行不到位,原本可以实施的计划项目因各种审批条件或待批时间原因的推迟,使得原本计划进度受到影响;

4、部分村镇规划自主调整规划和新增项目可能有发展空间。

三、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乡规划的思考

( 一) 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政府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而市场是资源高效配置的推动器。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相结合,形成“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双重动力机制,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之路,在充分发挥政府编制发展规划、创造制度环境、提供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社会治理等一系列核心推力作用的同时,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让市场在城镇化的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市场机制优化城乡人力、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配置,从而成功走出一条政府引导、区域开发、市场运作和民间参与相结合的具有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 二)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基本指标是城镇人口在全社会人口中的比重。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核心是要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为此,

1、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优先把有稳定劳动关系、长期举家工作、生活在城市,有稳定住所、工作和收入的流动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实施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并使居住证成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依据,从而剔除黏附在户籍关系上的城乡间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

2、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资金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要引进多元供给主体,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性,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规模和覆盖面; 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筛选和评估机制,做好进入、价格、质量、退出等方面的监管,保证公共服务的质量。

3、建立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以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作为财政分成和转移支付的依据来调整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加大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资金投入; 积极探索政府、企业、社会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成本分担机制。

4、市民化必须建立在稳定就业的基础上。增强非农产业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 发挥乡镇企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主渠道作用;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带动就业; 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提供就业信息、技术培训、咨询中介和合法权益保护; 加强对劳务市场的管理,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

( 三) 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

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为此,要优化布局,促进中心城区、县城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 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控制开发强度,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 要传承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

( 四) 构建多元的城镇化融资渠道

1、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集中用好各类城镇建设、城镇规划、区域发展等专项资金,优化政府资金使用方式,通过贷款贴息、贷款风险补偿、融资担保等间接投入方法,撬动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城镇发展;

2、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扶持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业,鼓励引导设区市、县( 市)和小城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积极搭建市场化运作的新型融资平台,采取发行市政债券、增资扩股、上市融资、信托计划、引进私募股权基金、融资租赁、保险资金运用、资产证券化等形式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

3、放宽市场准入,通过招标采购、合约出租、特许经营、BOT、TOT 等多种形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向城市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重点项目、重点领域,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保障。

总之,当前我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中,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情,对当前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当前制度体系所出现的问题不断创新,确保我国的经济体制与我国的实际国情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洪涛.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赵佩佩,顾浩,孙加凤.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J]. 规划师,2014,04:95-100.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6

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都是我国建设城乡一体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正确地认识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完善的发展战略,将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联系起来,实现城市与农村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大好局面。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

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证。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城乡关系背景下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态转型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保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在此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都是我国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它们能够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思想下的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

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提出的战略任务,同时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所谓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统筹规划,促进城乡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破解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同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统领城镇化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首先,新型城镇化不是片面的重视城市的发展,而是强调城乡互补,相互促进,协调的发展。也不是单纯的增加城市人口比例和扩张城市规模,而是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其次,建设新型城镇化兵不是要造成城乡差距扩大,二元结构加剧,导致城市繁荣、农村凋敝的现象,而是要实现城乡统筹,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各种资源要素合理流通与分配,加强城镇与农村的联系与交流,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城镇与农村并不是对立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农村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形成坚强后盾,城镇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决不能片面的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这会导致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衡,破坏社会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党的十六大具体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这是一个全面、立体的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方针,具体包括:农业的持续发展,农民的生活宽裕,农村的管理民主法治等方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直是重中之重。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只有农业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只有农民富裕才有国家富裕;农村是建设的关键,只有农村民主法治才有国家的和谐稳定。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三农”建设中的必要环节,是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的辩证关系

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和谐发展,就要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使之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形成双轮驱动。而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发展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清楚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别,也要重视农村与城镇发展的关系,使其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城镇化建设会造成城市面积扩大,农村的土地面积缩小;城镇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增加,而农业生产人员减少老龄化严重;城镇化建设大规模进行,如果不合理规划会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这些阻碍着新农村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以牺牲农村利益来换取城市的建设,也不能不顾城市的发展而只重视农村,要完善规划体制,通盘考虑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设计,切实解决发展上城乡脱节、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关系。首先,新型城镇化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重要物质保障,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来源。第一,新型城镇化调整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有拉动作用。城镇化的推进将极大地促进产业投资和消费的增加,加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形成巨大的要素需求市场,进而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岗位,从而实现收入的增加。通过城镇的建设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繁荣局面。第二,新型城镇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实现城乡资源共享有带动作用。基础设施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能充分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城镇基础设施如道路,经济适用房,垃圾环保处理系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延伸到农村,改善了农民衣、食、住、行等条件,带动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第三,新型城镇化完善城乡规划对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有引领作用。城乡统筹规划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指导作用。首先,城市规划须要结合周边农村的发展现状,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统筹城乡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各项规划,充分利用城镇化在城乡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城乡规划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引领作用。其次,通过加强城乡不同领域与层次之间规划的统筹协调,保障规划的整体性,避免由于城市片面规划而损害农村的利益。其次,新农村建设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有推动的作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这就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第一,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随着新农村的发展,通过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改革,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解放农村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大城市的发展速度也不能满足流入人口的需要,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会选择向中小城市转移。伴随大规模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现状,大中小城市都需要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这会加快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第二,新农村建设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与技能推动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了农村闭塞的生活环境,加强了对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推动了农民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上的转变。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才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都是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新型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而新农村建设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因此要正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将二者联系起来,使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产生良性互动,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共同繁荣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晓山."城乡一体化"思想探讨[J].人民论坛,2015(30).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7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传统文化,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加快,我国城乡千百年来逐步积淀而成的建筑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也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协调资源紧缺与人口膨胀之间的矛盾是城镇管理者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在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已经意识到采取文化策略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文化已经成为城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提炼城镇本土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城镇本土特色的“文化牌”,是城镇发展的新风向。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文化保护的必要性

我国大多数城镇的本土文化追根溯源大都渗透在城镇世世代代留存下来的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它充分体现了城镇人类过去生活状态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城镇文明发展的印记,是固有的城镇文化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城镇的“根”和“魂”所在。

新型城镇化的魅力在于特色,根源本土文化。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趋同化现象严重,特色、个性化越来越少。文化是城乡文明的基石,是城乡发展留下的印记,而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中包含的风土人情、艺术作品和历史建筑等是城乡特色及气质的重要载体。保留城乡的文化记忆,保护可贵的城乡文化遗产对每座城镇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传承和发扬城乡文化和精神,把城镇发展提升到文化精神层面。文化遗产不是城镇建设的包袱,而是城镇中不可替代的财富,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贯彻以体现城镇历史的原真性、风土人情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挖掘城镇人文环境的独特魅力、提炼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保护思路,才能打造内涵丰富的城镇特色,从而增强城镇的标志性和文化气质,并促进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文化保护的原则

党的十以来,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的新一轮改革逐渐拉开了序幕。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新一届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在下一步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并进行了重点部署。各地也纷纷出台举措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做好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又可理解为原生性、原真性、确实性、可靠性,主要有原始的、原创的、非复制、非仿造等意思。想要全方位评价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先决条件是认识和理解其产生时及随后形成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意义和信息来源。真实性包括:遗产的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地,利用与影响,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要理解和利用原真性原则,需要充分认识一项具体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层面的价值。

2.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性指的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所有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当代人的保护和传承的责任,远远大于使用和消费的权利。要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公平地传承,确保文化的延续,就必须坚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子孙后代的文化遗产继承权。

3.整体性原则。历史文化遗产是连同一系列环境因素而存在的,整体性保护原则指保护不仅针对其本身,还包括保护周边的环境,尤其对于城镇、街区、地段、景区等,保护是以整体环境来开展的,这样才能体现出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整体性还应该包含文化内涵和形成要素,如历史街区保护就应该包括居民活动及与此相关的环境因素。

4.可读性原则。任何历史遗存都有其历史时代特征,可读性就是让人们能读懂它的“年龄”,承认它的历史。任何盲目的修复和保护都会破坏历史遗迹的可读性,破坏它的时间印记。因此必须不断提高文物古迹的修复技术水平,完善修复制度,为子孙后代留下真正的古迹。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文化保护的几种模式

据统计,目前由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2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81个,历史文化名村169个。这个数目(特别是后二者)与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幅员并不相称。2014年3月26日,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在《人民日报》第8 版发表了《新型城镇化中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一文,认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当前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

1.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不同的环境现状及建筑状况进行历史文化价值及保护实效性评估并分类,大致划分为传统风貌保护区和协调开发区两部分。传统风貌保护区保护整体格局,完整地保留历史街区色历史遗存、空间格局、独特风貌等物质环境,完整地延续历史街区中原有的社会网络和生活场景,继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地方艺术。协调开发区继承城镇价值特色,为城镇未来发展营造核心竞争力。城镇价值特色包括三方面:历史地理特征、城镇文化特征和城镇建设特征。通过继承城镇特色指导协调区发展规划,在文化产业,建筑特色,环境塑造等方面体现城镇的独特个性,并引入适应区域发展的产业和先进生活方式,从而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起到保护和继承的作用。

2.对传统街巷进行保护和整改。保护应从传统街巷的特征出发,对街巷空间的整体性、连续性、走向以及立面和环境予以保护。尤其应结合街巷中的历史遗迹、环境特色、生活文化习俗、街巷名称及其由来典故等重要街巷文化信息进行保护和开发。对拥有本土特色文化群众基础和发源地的街区,应结合社区文化建设和设施建设,继承和培育本土特色文化,使特色文化在社区生活中得到延续和发扬,并成为街区保护的亮点和凝聚点。通过调查居民生活习惯和居住意愿,改善交通设施、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并引入具有时代感的设施设计和社区管理,使城镇人居环境得到综合改造和提升。

3. 对历史建筑及文物古迹的保护

按照文物建筑的功能分为:文物古迹、居住建筑、公用设施、商业建筑四大类。

(1)文物古迹类:指有特殊重大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建筑,或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这类保护采取原样保护原则,主要用于旅游参观,保护修缮的费用也主要依靠参观旅游等收益。

(2)居住建筑类:指有一定保护价值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由于其原先使用功能为生活居住,为了继续沿用其居住功能,在列入保护范围后,由政府或建筑内居民出资,对建筑进行日常维修和保护。若经过评价已失去居住功能,难以维修,迫不得已采取重建或拆除的方式,应根据其建筑价值采取有效的手法使原有建筑文化要素得到保存和重现。

(3)公用设施类:指居民活动、休闲休憩、社会教育、历史教育、文化科学教育以及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应保护其原有的使用功能,保护和维护方案以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为基础,延续其非盈利性的特点。

(4)商业建筑类:指原有居住功能建筑遗产和产业类建筑遗产经过功能改造后形成的以商业服务业为主要功能的历史建筑。保护方案需以满足原有商业功能为基础,并引入适合时展的管理模式,为商业发展增添历史文化底蕴。

按照上述分类,分别对文物建筑的历史要素、所在区位、建筑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功能需求、基础设施及配套情况等方面,进行功能、质量和价值评价,针对评价结果对文物建筑进行分类保护和文化要素提取。根据文物古迹保护级别相应采取维护、修缮、改造、拆除重建的处理方法,在历史遗产保护的同时,为文物建筑注入新的活力。

4. 环境景观特色的保护与更新

(1)传统景观特色的保护。城镇景观规划首先应对传统景观特色环境进行保护,特别是能体现城镇特征的标志景观保护。严格控制城镇内建筑高度,保护原主要景观点及驻留地段,保留景观视线走廊。

(2)园林绿化与景观再现。结合城镇自然地理特征,利用原有的特色植物群落、街区绿化带、公园、广场等单元开展保护式改造,对景观尺度和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线、面的景观布局,还原自然景观本色,形成适合原有城镇生态机理的园林景观系统。通过保护原有的植物资源和增加具有地域特色的植被,并在景观中渗透城镇风俗和文化特色的设计,使城镇的文化底蕴充分渗透在园林景观中,使自然景观和绿化环境得到再现和改善。

(3)环境水系的恢复和利用。恢复和完善原有水系统的风貌和功能,并使其适应现代城镇的发展步伐。利用自然水资源和现代技术使水系统能满足自洁、生态、防洪、排洪的功能。通过增加文化、自然景观提升水系统的景观功能,使整个景观系统更能体现城镇的水文化特色。沿着水系的走向带动周边的环境整治和景观建设,使整个城镇景观系统和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也能助力城镇文化和经济的复兴。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在城市建设和发展更新中积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这对城乡历史文化的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随着大规模的城镇改造和城镇建设,已经导致不计其数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遭受破坏,人们开始反思这种大拆大建的城镇改造模式不利于城镇文化和特色的延续,继而探寻既适应城镇发展又利于城镇历史文化保护的城镇改造模式,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保护好已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传承城乡历史文脉,是我们这一代人刻不容缓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彭忠益,李畅,夏全珍.城乡一体化的“关山模式”研究――来自湖南省宁乡县的地方治理调查[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第2期.

[2]王哲,李国成,余茂辉.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J].华东经济管理, 2015年第3期.

[3]崔琰.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的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关中地区为例[J].唐都学刊 , 2015年第1期.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8

关键词:四川;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1日

新型城镇化是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创新理念和模式,找准路径和重点,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为原则,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互动的城镇化。四川作为西部经济大省和农业大省,近年来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动城镇化由传统的土地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转变,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四川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探索了经验。

一、四川推进新型城镇化基本做法

(一)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四川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核心,把促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为基本目标。一是提高城镇规划管理水平。加快省域城镇体系及四大城镇群规划编制步伐,加快编制城镇综合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扩大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和县域全域规划编制试点范围;二是推进各级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建立城镇群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合理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效应,推进新区建设,完善旧城功能,加强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配置。实施 “百镇建设试点行动”,从2013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启动100个省级试点镇建设,培育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等专业特色镇。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打造“准集镇型”农村新型社区,推进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三是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满足基本需求、以市场为主满足差异化需求的住房供给体系。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10万套。改造城市旧城区危旧房和棚户区40万套,改造农村危旧房50万户。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推行节约型住宅开发模式,推进商品房住宅全装修;四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旧城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加快雨污管网和排涝设施建设。实施“绿色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设省和市(州)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完成50%的市(州)住房信息系统建设。

(二)以统筹城乡为重要抓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四川在总结成都部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实施“五个统筹”,着力深化“五项改革”,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二是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四川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大,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的城市群发展不足,一些地方城市发展相互不协调,产业和功能相互雷同。全省缺少百万级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效应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中小城市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功能弱。

四是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不强。工业化、城镇化与服务业的发展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产业集聚带动社会分工深化细化不够,人口城镇化滞后导致需求拉力不强,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中小城市、小城镇产业发展和集聚缺乏支持,造成产业发展吸纳就业的能力不高,对城镇化发展支撑能力不足。

三、政策建议

(一)以城乡一体、多规衔接、约束有力为重点,进一步健全规划编制、管理、监督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城乡新形态。科学规划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基础。传统城镇化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脱节的片面城镇化和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无序城镇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坚持规划引领,通过有力有效的规划管理,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决策机制,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加强公众参与,完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不断提高规划社会化程度,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二是进一步健全分层规划的体制,强化部门协调和区域协作,确保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发展、新村建设等各类专项规划相互融合、相互衔接,切实做到多规融合;三是进一步完善规划监督管理的体制机制,严格执行规划修改的法定程序,加强日常督促检查和规划执法,特别是应探索建立规划管理的问责机制,将规划管理的行政责任分解到各级各有关部门,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和单位的行政责任,多管齐下,确保规划实施的严肃性。

(二)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加快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当前,四川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育相对不足,尤其是作为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大省,城镇产业支撑和就业吸纳能力不强的问题更为突出。应进一步挖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巨大潜力,探索中小城市综合改革,建立健全产业发展动力激活机制、城镇化空间集约拓展机制、人口城镇化质量提升机制、适应快速城镇化的城市管理机制,切实增强县域产业集聚和人口吸纳能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低成本就近转移。一是建立完善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切实按照将产业园区作为产城融合重要结合点的要求,加强规划指导,注重典型示范,同步规划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加快完善已经建成的产业园区综合配套,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实现产业和人口的同步聚集;二是创新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机制。探索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大园区+小业主”等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总结推广以土地股份合作为核心,以公共品牌、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和农村金融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三是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示范,推动重点镇向小城市转型发展、一般乡镇向特色镇转型。按照建设“镇级市”的思路,试点赋予经济发达镇更充分的县级管理权限,提高自主发展、自我管理权能。巩固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乡镇重大公共项目民主决策机制。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9

我县城镇化建设

2013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就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县的首要工作任务来抓。经过一年的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开拓城西新区、实施城西综合交易市场、城南江滨生态公园等一些重大市政项目上,展示出了我县城镇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化道路。2014年,我局将坚持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县十三次党代会、县“两会”精神,建设“美丽***”为主题;以“十二五”规划为引领,以加快推进***县“城镇化”建设为目标,着眼于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完善城乡建设管理体系,全面推进宜居山城和打造富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为实现以上工作目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开拓创新,认真抓好城镇化管理工作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今年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的发展也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因此,我们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针对我县在新形势及开展“美丽***.清洁乡村”管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2014年城市管理工作重点一是探索环卫运行管理工作机制,拟将部分县城区域向社会发包,同时完善目前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增加城管公务用车,强化城管执法力量,同时充分考虑城管人员的一些福利待遇,发挥城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重点抓好乡镇中转站建设,在去年完成周鹿、永州、金钗镇垃圾中转站建设的前提下, 今年年内完成加方、里当等乡镇中转站建设,避免垃圾清运过程中无谓的运距、装卸等费用,切实减轻财政资金压力。从去年12月份开始试运营的古零镇来看(清运范围为全镇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月支付运营费用约1.5-1.8万元,而2012年、2013年该镇仅古零街、杨圩街垃圾清运费用就达19万多元(2014年该镇垃圾清运预算费用达60多万元)。启动垃圾中转站后,垃圾“村至乡镇中转站”费用从村(屯)所收取的垃圾处理费支付,乡镇至垃圾场的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实现垃圾处理工作的常态化管理。

二、继续抓好续建项目建设

 重点推进城西新区环城三、四十米大道、金伦中学至西华街工程项目。2011年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就把该项目作为实施城西新区建设,推进我县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但由于2002年水南公路***县城出口一级路建设涉及征地安置遗留问题未能解决,群众对征地工作不积极配合,征地工作未能按时完成,导致项目开工缓慢。为了加快项目征地力度,县委、县人民政府调整并充实征地工作队伍,目前征地工作已经有了新的起色和突破,截止至今,共完成征地500多亩。

三、加大新建项目工作力度

1、重点推进城西交易市场、***县江滨公园等重大市政建设项目。2014年,我局将围绕推进“两基两城一中心”建设进度,打造“宜居山城”,改善城乡居民的贸易环境,发展壮大商品经济交易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拓展县城发展区域、解决目前城市建设所存在的散乱差等工作目标出发,全力实施绕城大道、城西综合交易市场、江滨生态公园建设项目。绕城大道、城西综合交易市场、江滨生态公园建成后我县城区人口将从现在的4.5万人增加至10万人口左右(预计新城区增加人口6-7万人),城区面积将从现在的6.7平方公里增加到13平方公里(新城区规划面积为6.3平方公里)。至“十二五”末,再打造一个新的“山城”届时将成为现实。

2、积极推进***县兴科供水及县城管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该工程项目建设是解决***县城供水水源单一、增加供水能力和提高供水应急处置能力,对改善***县投资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工程建成使用后县城供水彻底摆脱供水水源水量不足的困境,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对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村饮水质量、改变生活环境起到积极作用,为***县经济社会发展或不断扩大的城镇化建设项目提供用水保障。

3、抓紧完成县城污水管网、天燃气管道、城区临街房屋门面改造、规划区园林绿化彩画、城西广场市政工程、城西交易市场市政道路工程等建设项目。#www.haoword.com#

4、全面完成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工程,确保按时完成年度目标工作任务;完成***县人民政府大院南区危旧房改住房改造和***县人民医院东宿舍区改造等两个工程,启动原种子公司、水利局的危旧房改造工作;完成县江滨新城第十、十一巷市政道路及马中至车站路面修复、县城区桥梁改扩建工程、县旧城区市政修缮工程。

5、积极开展推广使用南宁市农村住宅推荐户型宣贯工作,切实按照南宁市《关于印发推进农村住宅建设管理及推荐户型奖励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南府办[2013]195号)文件的工作要求开展工作,并确保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四、切实抓好拟建项目各项前期工作

1、重点开展城西小广场至南蛇岭新区规划、***城西合作新车站及物流中心、***县城环城公路扩建、城西那下农民安置小区道路、***县城总体规划区现状地形1:500测绘工作、***县城建筑风格技术规范导册项目。以上项目是我局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姑娘江为轴,南北延伸,重点向西,发展新区”的发展思路拟定实施建设项目,也是我县实施城西新区建设项目必不可少的重点配套项目。项目的建设,将使南蛇岭地带国有林场得到保护并极大发挥其优越的自然环境的使用价值,实现多年来酝酿已久的“南蛇岭公园项目”的***梦。同时项目的规划或实施,将加大城区新区市政道路、物流、供水、排污、环境卫生、亮化、绿化建设力度,把我县打造成为一座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亮丽、公共设施完备,具有浓郁特色的宜工、宜商、宜学、宜乐、宜养的“宜居山城”,把***建成一座集美丽、生态、和谐、风情、发展于一体的城市。

2、抓紧完成县城城北糖厂区域建村市场控制性详细规划、县城产业安置控制性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目前我县市场空间狭窄,布局极为不合理。完成以上编制工作,将有利于今后我县的市场规范化建设,实现商品市场“划行归市”的布局规划目标。

五、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10

关键词:新加坡;城市规划;新型城镇化

新加坡于1965年独立,建国较晚,在建国初期,纠纷以及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严重稀缺曾让世界怀疑新加坡能否存活下去。然而,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新加坡已经变成一座环境优美、交通有序、经济发达的花园城邦,其城市规划引起世界的瞩目,受到其他国家的追捧与学习。新加坡国土面积719.1平方公里,仅相当于北京的4.4%。总人口约553.5万,人口密度约为7697人/平方公里,是北京人口密度的5.87倍(2015年)[1]。然而即便如此,在新加坡却少有交通堵塞等情况出现,这让我国城市规划者在做城市规划时看到了新的方向。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城市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与当时新加坡发展所遇困境极为相似,目前新加坡发展已经取得骄人的成绩,其中很多优秀的经验可以拿来借鉴。

一、新加坡城市规划的发展与特点

1.整体规划到位新加坡虽然建国较晚,但是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开始着手自己的城市规划建设。他们最初的规划目标是100年,在此长期规划基础上再做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其实一百年也只是一个概念性的长期目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体时间。长期规划制定了战略性的发展方针,中期规划与短期规划是在其基础上的不断细化,如此一来使得规划之间相互衔接,环环相扣。新加坡将整个国土面积划分出5个100多万人口的片区,这5个大的片区再分为25个小的卫星镇,各区各镇依据人口数量与功能需要配置相应的基础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公园、交通等各个方面[2]。基本的民生问题都能就近解决,既方便了市民出行也节约了大量能源。2.局部规划合理新加坡在处理局部建筑时效仿西方棋局,棋局黑白相间,建筑高低错落,虽有极高的建筑密度,却使人感觉不出压抑感,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美学和心理学的设计要求[3]。在建国初期,新加坡就提出人均8平方米绿地,打造“花园城市”的目标,并要求住宅前均要有绿地,若是建筑物前绿地不足,也会在各个楼层插缝绿化,或者建设楼顶花园。新加坡在之后的发展中一直都在贯彻这个理念,哪些区域可以建高层,哪些地方需要建广场,哪些地方是禁止开发的保留地都已经整体规划好,如今新加坡全国绿化面积达到50%,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之都。3.群众参与性好新加坡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但却分属不同部门共同管理,各个部门承担相应职责,制定不同层次的土地使用方案,这有利于相互之间的整体规划、动态协调[4]。目前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土地使用体系与法律管理制度。尽管如此,新加坡依然十分重视群众的意见,不会因为有政府作为后盾而在规划时搞“一言堂”,政府一直鼓励更多的民众参与到规划中来,很多的开发计划就是民众共同参与讨论的结果。专业团队、企业集团、开发商与社会民众代表都会受到研讨开发计划的邀请,并且研讨的初步方案会放到人群密集区公开展示,用以接受更多民众的反馈信息,进而对方案进行再次完善。由于很多方案是大家共同参与的结果,所以在之后的推行过程中就会减少很多的阻力,甚至会受到群众的支持与帮助。4.旧城保护得好新加坡虽然土地有限,异常珍贵,但在做城市规划时依然留下了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并没有将原有的旧城全部推倒重建,而是进行了完整的保护。新加坡的旧城改造原则是“修旧如旧”,用法律保护旧城,用开发维系旧城。新加坡建国历史不长,但却拥有很多远超其建国史的古老街区,在新加坡的许多地方,依然保留着殖民地时期的原始风貌,像克拉码头、小印度、牛车水等地都是新加坡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和问题

1.发展质量跟不上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快速发展,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亿增加到2016年的7.9亿,城镇化率达到57.35%,城市建成区面积也由1981年的0.7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16年的5.2万平方公里[5]。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却好像并没有使市民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加方便的交通出行、更加优美的城市环境,城市质量的提高速度远远不及城市数量与面积的增加速度,很多城市处于自然状态下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并没有做合理的规划。结果就导致后来城市交通拥堵、中央商务区功能过度集中、城市中心区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周边区域基础设施资源利用不足等各种城市病的出现。城市出现的目的是更加方便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如果仅仅是为了提高数量指标而忽略了质量指标则是不明智也是不理智的。2.缺乏整体性规划中国的部分城市,虽然有很多现代化高档建筑,却缺乏整体感,与周边建筑并不协调,商业区、办公区、住宅区以及广场休闲分区明显,增加了无谓的交通出行次数与时间。一些区域高层建筑密集,整日见不到阳光;另有一些区域,建筑稀疏低矮,空间浪费严重。我们在做整体规划与局部规划时也应该参考新加坡规划方案,将广场和低矮建筑群与高层建筑交错规划,让高层建筑见得到阳光,低矮建筑区不致荒凉。如果可以规划好合理的功能区位,不仅可以节省很大一笔资源,还能增加居民居住舒适度,提高市民整体生活幸福指数。3.城市规划依赖政府中国的土地都是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在城市规划方面具有很多土地私有化国家难以比拟的优势,比如我们可以制定更强有力的法律政策,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也更具强制性,可以更高效的推行下去。然而也许正是由于这些优点,我们的政府规划人员在做规划时很少考虑普通民众的意见,强拆强建而实际上只有那里的居民才对那个地方最了解,提出的建议也才最贴近民生,即使在大的方向普通民众难以很好的把控,在细节的处理上也需要更多的接受民众的建议,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做出的方案不成为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4.古建筑破坏严重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每一个都弥足珍贵,我们需要珍惜。以北京为例,作为一座极具历史厚重感的文化古城,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在八国联军进入期间已经毁坏了一大批优秀的古建筑,这是历史造成的伤害,我们姑且不提,但是在后期的城市改造中拆掉大量的古迹,确实令人心痛。1952年,北京开始大肆的进行城市改造先是北京城的外城墙被陆续拆除,紧接着就是对历代帝王庙的牌楼进行处理,与此同时,内城墙及护城河也一并遭殃[6]。如今北京很多古迹已经消亡在历次的城建当中,只能在历史书中找到它们的一丝印记。这是历史的伤痛,城市建设者的悲哀,更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损失。

三、新加坡城市规划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1.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相结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如果要有一个好的发展,就需要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好的规划,一个城市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建设蓝图,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健康平顺,游刃有余。做规划一定要先定一个长远的总目标,有了总目标之后才能做好长期规划,也只有做好长期规划才能使后期的短期规划不致盲目,这放在一个人身上就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做好长期规划一定要尽可能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状况,特别是人口数量和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资源。我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环境,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城市建设在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城市自然状态下人口数量的增长,还要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居的问题。人口是一切发展的起点与核心,一切的规划都要紧紧围绕当前人口数量,以及未来最可能出现的人口数量状态进行。只有知道了目前当地的人口数量与发展规律,才能知道目前需要建造多少公共空间与公共基础设施,需要预留出多少空间来满足人口增长之后城市的健康运转。另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相差甚远,各个地区也应该依据本地地理环境做出相应的发展计划,充分利用当地地理优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既要有放眼未来的长远开发规划方案,也要有着眼现在的具体操作措施。短期规划需要建立在长期规划之上,以3-5年为宜,因为城市规划工程较为浩大,这样有利于具体到具体区域和工程,方便施工和管理。2.整体规划与局部规划相结合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体,交通是血脉,各个功能区是器官,只有各个器官相互协调才能使机体健康运转,任何器官的缺失与过度庞大都是病态。中国很多大型城市甚至比新加坡整个国家都大,如果不能很好的进行整体规划,很容易陷入病态的城市行列。其实,很多城市已经有很严重的城市病亟待解决。一些城市一直追求标志性建筑物,过分强调单个建筑的建造,全局规划做的较差。就像沙漠里的一株绿植,任其如何珍贵,也不如一片无奇草地来的实惠,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要为绝大多数人考虑。当然这可能也与中国官员的任期制度有关,很多官员为了抓政绩,往往会选择几个容易突破的点进行突击,做样板工程、面子工程,任期结束后可能就放置不管,后续的施工、投资、管理跟不上,红火一时的项目可能就成为烂尾工程。整体规划与局部规划两者是包含的关系,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再进行局部规划,只有整体规划做好了,局部规划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像新加坡把整个国土面积划分为5个大的片区,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划分为25个卫星镇,每个镇再进行各自的局部规划。这就是从整体到局部的不断细化,层层落实。“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曾对为何要先整体后局部规划做出过解释,“比如你把15年的规划敲定了,最近15年的基础设施投资就在这里。如果没有分期开发,基础设施可能就是到处乱投,结果就是成本无谓增加。”新加坡在城市规划时十分注重投资与收益的关系,刘太格在谈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时多次提到这组词,用他的话来说,若要追求可持续发展,那么每做一个投资,就要考虑收益,“我们会把土地先留下来,比如一个三车道,我们会先做两车道,等车流量增加了再做三车道,要是再增加,才变立交”,把整个投资过程都是当作生意来做的。合理规划,精打细算才能使资源不浪费,发展更持久。3.政府与群众相结合政府机关拥有更多更专业的城市规划专家,在制定法律政策,设计规划方案时占有绝对优势,况且城市规划的时间跨度很大,没有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强有力的政府职能部门做后盾是很难贯彻执行下去的。然而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拒绝接受群众意见的借口,群众是规划的主体,是城市规划结果的最终承担者,群众的满意是规划的最终目的。而且原始居民对当地最为了解,知道怎样规划才能更加符合居住者的需求,因此,这些群众提出的建议最贴近生活,也更有用。政府是骨骼,群众是血肉,政府做整体规划,群众做细节补充,过于强调政府会使规划显得生硬,过于倚重群众会使规划显得紊乱,两者缺一不可。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先由政府组织专家团队做出规划方案,然后将这些方案放到群众能够接触到的地方,比如放到当地的政府网站进行公示,并专门留出可以提建议的版块,由专人负责汇总整理,筛选优秀的建议进行采纳,另外还可以组织团队深入群众进行展示、宣讲,普及规划理念,展示规划方案,调查群众意见,收集群众建议,最终形成方案添加到原方案中或者对原方案进行修改,只有群众和政府结合起来,才能做出最合理、最完美的规划方案。4.革新与保护相结合保护与革新并不是对立的,文化需要革新才能发展,同时也需要保护才能延续。我们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拆除了太多需要保护的东西,当然这其中不乏时代的原因,但是我们现在需要及时醒悟过来,不能再这么干下去了,需要把我们从祖宗那里传承下来的优秀建筑保存好,这是对先辈的尊敬,也是对后辈的交代。当然,在城区规划与改造过程中不仅仅要保留城市历史文化古迹,也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进行改革与创新,因为现在的建筑过了几十年、几百年之后也会变成古建筑,成为新的文化符号。既然要创新就不能拘泥于自己的风格,可以尽可能多的吸收世界上优秀的建筑文化与技术,融入自己的建筑理念与风格之中,让我们的城市建设达到世界水平,在这点上不分国界与种族,只要是好的我们都可以吸收。只有革新与保护相结合,我们优秀的文化才能得到发展与传承,才能永远有自己的风格,也永不落后于世界。

四、总结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11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文化;意义;存在问题;产生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83-01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及意义

城镇化是农村变为城市,农村人变为城镇人的过程。要实现城镇化不仅硬件设施要跟上城市步伐,在文化软实力上要加强人的知识水平、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处事态度、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的建设,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自主性,所以要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教育、科学、网络等各项文化事业。这有利于沟通人际关系、舒缓压力、娱乐心身、化解矛盾,给人以人文关怀和感情抚慰,有利于农民“精神脱贫”,提高素质,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有利于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和中国梦的实现。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落后,不利于农村文化的发展。农村实施如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广播、幼儿活动中心,适合实情的体育活动场所不够,有的篮球场之类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其次,农村文化活动方式单调。很多地方农村文化活动主要是聚集在祠堂里打麻将、聊天、回家看电视,少数人会上网大多只是玩游戏并没充分使用好电脑,导致信息闭塞,视野不够开阔。再次,农民的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的特征,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多数是初小毕业,高中毕业的为少,而且大多数青壮年农民外出至城市打工,留下一个空心村,老幼为多数,在教育子女上文化程度、方法不够导致恶性循环。小农意识强,同村的人时有争吵甚至动粗,盲目地攀比直至比房屋高度,总兑钱修家谱祠堂,而不想设立奖助学金等。

三、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借鉴外国建设农村文化的经验

借鉴外国建设农村的经验。借鉴国外经验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管理体制、农民素质等实际情况。借鉴美国通过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来促进公民的文化素养和品位的提高的经验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借鉴德国的“巴伐利亚试验”。如政府出资培训农村青年,学成后回村;土地进行机械化耕种,发展生态农业,从而发展农村经济;整个村庄布局进行功能分区;保护传统文明,整修传统民居等;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推行“双元制”教学,让孩子学文化又学实用技术;建设文化设施,让农民习惯化的享受文化生活。如初期工作重点是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之后把新村运动的重点放在发展农业,同时,也采取了文化方面的措施,如修建村民会馆、敬老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通过举办文艺活动,各种培训启发村民们的勤勉、自助、奉献精神。

(二)政府行为

作为政府部门要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设计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在乡镇定位上不能光考虑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忽略文化建设;在政治上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尊重农民文化需求,尊重文化传统,设立村民理事会实现村民自治;在文化上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思想文化建设,弘扬正直、良知、诚信、自由、平等、守法等观念,加强青少年教育,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还要有政策的扶持和倾斜,首先,政府要采取政策保障机制,形成层层负责制。县、镇两级财政要有专款专用来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其次,采取投入激励机制。各地方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用硬指标来衡量,纳入工作考核、奖惩体系,建立奖励机制,形成人才激励机制。第三,采取多元建设机制。同时要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还要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农民群众进行文体活动、娱乐健身、读书学习、休闲交流的场地、设备、器械要完善,整合改革原乡镇文化站,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文艺演出、科技推广、文体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用农闲节假日期间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如舞龙灯、唱赣剧、看露天电影等,给人以教育和熏陶。

(三)农民个体

从农民来说,首先要树立文化自觉,自觉参与文化活动,意识到自身各方面的不足,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建立村规民约,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克服小农意识,自觉订报看书,树立农民主人翁意识,参与文化建设,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参与劳动竞赛,文化比赛,进行文明新风评选活动,自觉走出狭小的乡村,扩大视野,了解城市,实现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融合良性互动,并产生对农村的热爱,有自信有尊严的在农村生活。所以要有文化自信克服自卑,发扬农村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实现本土文化自生与繁殖,靠自己种文化,培植文化能人,并掌握文化建设的知情权与监督权,从本身切实需求出发建设农村文化,再者要继承优良传统文化,做到人与人之间以礼相待,以诚相待,以义相重,和而不同构建文明乡风。

新城镇化建设范文12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加快xx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省、市主要领导关于推广我镇城镇化建设经验,促进xx经济区和xx都市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讲话要求,根据市政府的工作安排,由镇有关方面人员组成调研组,于XX年12月,通过现场考察、座谈、查阅资料、参加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们深刻地了解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镇走出了一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镇党委书记xx、镇长xx高度概括这一发展道路为:通过集体致富、工业带动、城镇引领,实现了村变镇、镇变城即由山沟穷村到经济富村,由工业兴镇到建设生态城镇的实践目标。正如xx省委书记xx同志对xx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予的高度评价那样:中央要求的,我在思考的,xx做到了要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xx经验。

目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镇环境呈现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方式由依靠土地的农业生产转向发展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人的身份由村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由分散的农耕聚落转化为鲜明的现代城市文明。这一成功的实践表明,我镇完成了由农村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性跨越。对于加快xx经济区和xx都市区内新型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一、小城镇:新型城镇化的半壁江山

城市是人类历史和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与文明发展的标尺。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至2011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1.3%,此举,使世界经济结构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由全球第七位跃升为第二位,成为世界的一极。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每年以建筑总量占世界50%左右的规模和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全球经济拉动贡献率达到50%,直接影响甚或左右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些专家则形象地将城市化比喻为拉动社会发展的经济航母,认为中国是又一成功的实例。中国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市化水平,按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增速,未来3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最佳良机。

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是照搬西方国家单向发展大城市的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性地将大、中、小城市并举发展,形成纵、横双向城市群发展模式。尤其是将星罗棋布、连结城市和乡村的万千个建制镇,列入城市化建设的范畴,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发展目标,将世界城市化理论创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理论并指导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的小城镇,对于加快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带有一定的世界意义。

xx在加快建设xx经济区过程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又将世界城市化模式完善为新型城镇化。并确立了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新战略。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城乡统筹,城乡统一,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全面实施并融入部分新型农村转移为具有城市功能与生活水准的社区的全面城镇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所谓新型城镇化引领,就是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关系通过城镇连接起来,用城镇统领城乡,关联和促进工业、农业协调发展。其中,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是区域整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现有建制镇2万多个,如果每个建制镇城市功能完善,能够承载平均3万左右的人口,其总体人口承载力即可达6亿以上,将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一半左右,真正成为我国城市化的半壁江山。

我镇作为万千个小城镇的成员之一,其发展进程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独具特色。总结分析其发展实践与经验,对于助推和促进xx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健康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个普普通通的贫困山村,经过30年的发展,成为国内外闻名的明星镇。现我镇规模企业发展到80多家,产值达到37亿元(2011年),人均产值、人均收入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小城镇前列,被确立为联合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试点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进行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探索实践,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合村建镇,体制创新,在城镇建设中发挥核心和枢纽作用

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发展,xx由落后的山沟农村发展成为工业主导,经济发展,集体富裕的新农村,率先进入小康社会,经济总量达到镇级规模。1994年,xx由村变镇,实现了资源统筹、职能整合、运转顺畅。产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规模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镇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核心和枢纽作用。

一是高质量地开展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镇政府遵循节水与节地、保护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规模经营与集约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全面完善公共设施。建成了工业、生活、农业、休闲娱乐4个园区,进而带动商贸、餐饮、旅游、文化事业的繁荣。现已基本实现电力、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齐全、土地集约利用、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是有效地解决了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按照生产要素资源合理集中的原则,从xx实际出发,建立了镇区工业经济园区和xx开发区工业经济园区,结合行业特点组建了耐材、制药等集团公司,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强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庆州集团的耐火材料从每吨几十元发展到几万元,太龙药业在xx省医药行业中第一个实现股票上市。全镇经济实现了由资源开采型向产品深加工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产品经营型向资本运作型的转变。2011年完成社会产值37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7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4亿元,人均收入达到15600元。

三是在村并镇、民改居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将本镇所有村民全部转为居民户口,成为全省首个全居民镇。村改居后,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镇域全部纳入城镇化管理,居委会的管理体制,干部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办公经费等仍然由镇财政统一发放,对于需要住房的群众,修建公寓楼以最优惠的成本价格销售,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福利待遇。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三化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集中的过程。在城镇,采取两高一带战略措施,即企业高度集中,居民高度集中,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有了居民的集中就可以建立居委会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建设工业区、居民小区、商业服务区、文化休闲区,繁荣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兴工业,做到工、农、交、商、旅及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保证了全镇土地统筹规划安排,合理布局,为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水利事业、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发展生态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等现代农业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新型城镇化促进了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

我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采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对外开放的建设理念,一方面根据我镇的地形地貌、历史传统进行合理规划安排镇域空间,合理配置使用资源,保护和恢复生态资源,一方面对外引进短缺资源。在xx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为维持生计导致山体资源破坏、水土资源流失、林木资源砍伐的现象。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巨大威力,xx人开始了资源利用的大整合、大调整。从向自然索取为主开始向给予和保护为主,水源不足就投资上亿元实施引黄入竹工程,从30多公里以外引黄河水到xx,供全镇生产、生活、环境利用;封山育林,全面恢复生态,广植竹子,延续xx竹文化勘察景观,设计线路,开发长寿山生态旅游景区;利用紧邻嵩山,位于xx、洛阳之间的有利区位,吸引外来客商发展商贸物流第三产业;利用省会人才、技术在xx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生物制药等等,都是建设新型城镇、发展新型工业、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和显著效果。

(四)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

我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把全体居民的基本利益、长远利益放在突出位置,让全体居民都能得到实惠,并为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我镇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的民生问题有:

──解决饮食问题。针对长期困扰全镇人畜饮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问题,镇投资上亿元,架设32公里引水管道将黄河之水翻山越岭引到xx,解决了我镇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由于我镇地形地貌主要为山地,耕地面积狭小,粮食短缺一直困扰着xx人的吃饭问题,特别是撤村并镇后,居民进入城镇,基本上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因而解决粮食问题将成为居民生活最为紧迫的问题,这一问题在xx采取粮油定量供应和福利商品供应相结合的办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解决就业问题。目前全镇80多家企业,带动8200多人就业,吸纳了全镇绝大多数的适龄就业人口,基本解决了全镇居民家庭的就业问题。95%以上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第三产业的从业比例达到27%。在xx耐火材料企业中60%的中层管理人员都是xx人,在高新技术产业中xx人也有一定比例。2011年xx人均收入达到15600元,在全省各乡镇中提前达到小康水平。

──解决人的城市化问题。我镇不仅把城市化的硬件设施建设好、解决好,而且始终把人的城市化文明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在xx的企业群中现有高级工程师40多人,工程师150多人。同时,还曾选派大批人员到xx大学、xx理工大学、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定期开展技术和管理培训,员工的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我林镇兴建了设备齐全的卫生院,所有居民均免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居民水电入户率达到100%,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85%,电话入户率达到98%。镇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建学校,免除所有在校学生的一切学杂费,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为所有老年人免费办理养老保险,承担孤寡老人的赡养费用,年底为群众免费置办年货。

(五)打造城镇软实力,推动城镇文明建设

为提高xx凝聚力和向心力,xx人制订和总结出xx精神,即爱xx,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xx精神朴实无华,起到极大的激励效果,也是传播xx文化的重要品牌。基础设施是开展精神文明活动的空间场所,镇里配套建设中小学、卫生院、广播电视、文化广场、影剧院等设施,从精神层面培养居民的文化素质,如长期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教育、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培训等;一年两次的三评制度(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和十项八好(好党员、好干部、好职工、好民兵、好团员、好公婆、好夫妻、好妯娌、好媳妇、好少年)的评选制度、月评好人好事制度,评出了好风气,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职业能力,增强了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力地推动了我镇城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先后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小康建设十佳红旗镇、中国新农村建设明星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30多项部级荣誉。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使城镇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给xx干部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xx省委书记xx在视察xx城乡统筹发展情况时指出:关键是做到了四个好。一是基层组织建设搞得好。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重视领导班子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尤其是有镇委书记xx、镇长xx那样长期稳定、廉洁高效的班子核心,使这个团队的思想高度统一,决策精准科学,管理效率显著提高,这是xx事业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二是有一支好的队伍。好的班子带出了好的党员干部队伍。这支队伍是在xx精神感召下开拓创新xx模式的过程中锤炼、凝聚而成的。三是摸索出一条好的发展路子。这条路子就是:通过大力发展村办集体企业,不断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壮大工业基础,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全镇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四是有一个好的体制机制。这个体制机制就是建立了以镇党委政府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干出一番大的事业,成就了xx的过去和现在,开创了xx未来的美好前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开辟了一条光明之路。

三、深化发展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重点

在我镇调研座谈中,镇党委书记xx、镇长xx等同志认为,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所取得的初步成就,是xx人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但是,新型城镇化对xx来讲仍然是个崭新课题,还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xx有信心、有能力按照中央和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要求,积极推进xx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扎扎实实地建成生态宜居繁荣现代新xx,下一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重点在于:

(一)抓住xx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全镇工作的战略重点,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纽带和引领作用

新型城镇化道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使命也是动力。我镇从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条件优越,对开创xx深层次、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在继续发挥工业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效应和引领作用,依托城镇,经营城镇,发展城镇,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乡一体、持续发展的秀美城镇。以此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了xx的发展模式。

(二)贯彻经营城镇理念,在xx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根本解决建设资金短缺和项目运营问题

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是计划经济的做法,政府在城镇建设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总是有限的。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与开发,将城镇作为最大的资产,加以充分利用和经营,采取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经营城镇理念,则可盘活城镇资产,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城镇建设和项目运营中的积极作用。政府从一个单纯的投资人角色转变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服务人、监督人,把大量的投资、管理、运营工作交给市场来经营,从根本上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使政府从繁琐的城镇管理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大大加速城镇建设的步伐,提高城镇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城镇开发管理模式,也是xx在新起点上创业发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要举措。

(三)规划建设好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城

我镇山多地少,植被覆盖较好,文化积淀深厚,又临近嵩山,地处xx、洛阳两大城市之间,发展旅游休闲度假条件得天独厚。2007年镇政府决定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规划将北山、南山和长寿山全镇27平方公里打造成个性鲜明的xx风景区。在适宜的地点开展相应项目,比如北山确立发展现代农业,长寿山确立发展家禽散养基地、观光林业等,同时还大力发展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丰富完善了旅游项目。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长寿山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镇党委、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际,将规划建设好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城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打造xx、洛阳的后花园及xx经济区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城镇。成为可供省内外游客观光游览的秀美山城和投资兴业的宝地。

四、关于支持和推广xx镇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建议

(一)应加大对xx镇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

我镇作为联合国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xx省和xx市新型城镇化试点镇,是全省第一个全面实现农转居的小城镇。虽然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就,但仍然面临许多持续发展和品质提升的问题,需要大量投入和持久建设。因此,需要国家给予xx更多的政策支持与扶持,包括制度建设上的先行先试管理权限,国土资源规划利用与保护、城镇综合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各方面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以便促进xx更好更快地发展。

1.资金支持。建议在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国家投入比例,如增加税收提留、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xx市重点镇建设专项经费扶持等。

2.第三产业的扶持。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例失调,难以适应全面进入城镇化后居民城市生活水平的发展需求,影响着城市的综合化发展。建议对我镇给以特别扶持,如对商户实行阶段性减免税收、简化审批手续、帮助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

3.生态与旅游设施建设的支持。我镇在新一轮规划建设中确立建设秀美山川、营建生态山城的发展目标,已着力开发建设长寿山生态旅游景区,形成xx都市区西部后花园之一。这项系列工程已具有区域公共设施的性质,需要持久建设和大量投入,建议省、市政府有关部门予以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4.技术与智力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农民转为居民之后,城镇面临着加快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以及城市专业管理水平等紧迫问题,我镇作为先行先试示范城镇,更感其紧迫性和现实性。政府应当给以相应的扶持手段和政策,比如:高科技项目的先期试点,城镇管理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等,鼓励更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xx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5.交通环境的支持。尽快实施镇内310国道改道工程,为城镇发展创造空间,将现有国道改造成城镇内景观大道和主要商贸街区;尽快打通xxxx西路、陇海西路至xx快速通道,开通城际公交线路,以促进我镇商贸、物流、金融、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繁荣与发展。

(二)xx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的推广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从我镇发展经济、建设城镇、改善民生的做法和成果中,看到我镇立足本地实际谋发展,正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典范之路。xx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经验,必将在xx经济区建设和xx都市区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在推广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方面,我们认为应把握几个原则:

1.分层级推广的原则

我镇合村并镇实施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的经验,对于大城市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县城及县域内重点镇,工矿商贸城镇等基础设施较好、工业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可考虑先行先试,分层级逐步推广实施。

2.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把握好xx经验的精神实质,立足当地实际,由点到面,示范带动,分阶段实施,有序推进。确保科学、健康发展,走出一条具有xx经济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3.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

新型城镇化是引领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引擎,以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政府主导,发挥组织动员,督导推动作用,又要尊重群众愿望,各界共同参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合力推进,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