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甘蔗种植技术

甘蔗种植技术

时间:2023-06-05 10:30:17

甘蔗种植技术

甘蔗种植技术范文1

关键词:甘蔗;产业化;种植技术;集成;研究

中图分类号:S566.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广西是我国所有省市规模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甘蔗是广西农业的主产业,以柳城县为例,柳城县目前已有4.12万hm2甘蔗种植面积,是名副其实的甘蔗种植大县。进一步加强甘蔗产业化种植技术集成研究,能够全面提高蔗糖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科技水平,降低加工成本,增加收入,能够实现甘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 加快甘蔗机械化种植推广应用

发展甘蔗种植全程机械化,是加快推进甘蔗产业化种植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同时,也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的需要,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需要,也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例如柳城县在四塘建立8hm2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核心示范区,甘蔗种植机由73.55kW以上拖拉机带动,1人驾驶拖拉机、4人喂蔗种、1人跟机换膜,能一次性完成开行、运种、切种、摆放、施肥、打药、覆土、盖膜八道工序,一天可种植1.33hm2左右,并具有效率高、减少肥料损失和对大气污染、减少水分损失、减少劳力投入,降低劳动强度、节本增效等五大优点。通过在示范甘蔗机械现场演示作业,直观地让广大甘蔗种植户见识甘蔗机械化生产的好处,用试验效果引导农民改变甘蔗种植模式,发展甘蔗机械化生产。

2 提高甘蔗产业化种植科技含量

柳城县已建立高产高糖甘蔗示范基地16个、甘蔗良种繁育基地1个,总面积733.3hm2,自主培育出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桂柳1号、2号;实现糖厂锅炉和汽机集中自动控制,年节约标煤4.12万t;利用滤泥、酒精废液、锅炉灰等副产品生产有机肥返还蔗田,实现有机质循环利用;2010/2011年榨季白糖一级品率由原来的平均86%上升为97.3%,产糖率提高0.32%,农民人均甘蔗收入1181元,同比增长19.9%。

3 合理节水灌溉

甘蔗是一种水分需求较大、生物产量较高的经济作物,成熟期、分蘖期、萌芽期需水量少,而伸长期需水量大,可以将此概况为“中间大、两头小”。所以,为了提高甘蔗的质量和产量,应该合理节水灌溉,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灌溉的增产优势在最大限度上进行发挥。同时,还应该大力建设和投入蔗地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证旱地甘蔗实现稳产高产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甘蔗对水分的需要。

4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基本原则就是“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应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病虫害监测防控体系来对病虫害消长情况进行定点监测、预警和巡查,一旦发现病虫害有扩散和蔓延的势头,那么应该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扑杀,以此来保障甘蔗的高产稳产。

要切实做好甘蔗种茎消毒工作,广西处于高湿、高温的自然环境,病虫滋生繁殖速度较快,虫口密度大、病源多,切忌不能麻痹大意,否则很容易出现凤梨病之类的病虫害。甘蔗钻心虫(螟虫)是甘蔗种植过程中最为严重的害虫,它通常会直接钻入到甘蔗的蔗茎和幼苗进行危害,影响单茎重和有效茎,造成枯心苗和虫孔节,使得蔗糖含量和甘蔗的产量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正是由于螟虫对甘蔗种植造成的危害较大,才使得务必要在最佳的防治时期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如此这样,才能够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杀虫剂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制剂。

开展频振式杀虫灯、释放赤眼蜂防治螟虫、降低虫源、清洁蔗地、选用无虫种茎留种等方法都能够保持农田处于基本生态平衡,降低农业生产污染。

5 科学合理施肥

众所周知,甘蔗的消耗养分多、产量高、生长期长。按照亩产5t甘蔗,平均生长期为11个月来计算,大概需要10~14kg钾(K2O),4.0~9.0kg磷(P2O5),8.0~12.0kg氮(N)。可以按照农田基本条件、耕地目标产量、肥力状况、土壤类型,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的方式来进行施肥,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确保甘蔗正常生长,也不会造成肥料的浪费,以此来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甘蔗施肥的原则是:培土施肥,能够防止雨水冲刷和肥分挥发造成的养分流失,避免甘蔗种茎受到化肥的危害;合理配比钾、磷、氮的施用比例,一般将其控制在1.2∶0.7∶1;分次施放K肥、N肥,而应该一次施完P肥和有机肥,如此做到适时追肥、施足基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贤帅.广西种桑养蚕与种植甘蔗和木薯的比较效益分析[J].广西蚕业,2010(01).

[2] 陈业强.地膜覆盖冬植蔗栽培技术[J].甘蔗糖业,2006(08).

甘蔗种植技术范文2

关键词:龙陵县;蔗糖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56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30

1发展甘蔗产业的有利因素

1.1自然Y源条件

龙陵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海拔1200m以下热区土地面积约80666.6hm2,年降雨量850~1200mm,年平均气温20.6℃,全年无霜期360d、全年日照时数2900h以上,是甘蔗生长的适宜区。

1.2人力物力等资源条件

到2016年,共建设蔗区面积达6783.73hm2,蔗区人口37799人,其中劳动力22679人,人均0.1793hm2,劳动力较为充足。在交通方面,甘蔗原料运输道路逐步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种蔗乡镇村村组组通公路,蔗区交通运输条件较好。全县拥有各类拖拉机4976台,农业排灌机械5000台,农用汽车2547辆,甘蔗运输专用汽车524辆,为甘蔗生产的发展和砍、运、榨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从技术条件看,近年来,龙陵县为了适应甘蔗生产的快速发展,在具有县甘蔗技术推广站的情况下,同时成立了县甘蔗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蔗区共有2个糖厂,分别内设有农务科,共配备农务员83人,分别到各甘蔗种植村进行甘蔗种植管理技术指导,通过多年的种植,老蔗区对甘蔗种植技术及新技术的推广有较好的基础。

2龙陵县甘蔗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6年,全县共有83个甘蔗种植专业村,甘蔗种植覆盖8个乡镇,50个村民委员会,349个村民小组,8685户农户,面积达6783.73hm2,其中旱地蔗3573.06hm2,田蔗2624.93hm2,水浇地585.73hm2,建成高优蔗园666.66hm2,种植品种主要有以新台糖、粤糖、福农系列为主的5个品种。

从2015-2016榨季入榨情况来看,入榨产量为360216t,农业产量375216t,平均667m2产量达到3.69t,以每吨蔗价420元计算,去除生产成本,每667m2纯收入达到800元,明显高于其它作物,据统计甘蔗收入占蔗农家庭收入70%以上;蔗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至2016年底共建设蔗区生产生活道路2986km,完成水利设施投资1.7亿元,开发荒山荒地4000hm2,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缓解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大的压力。

甘蔗产业是龙陵县涉及面最广、关联度最大的支柱产业,甘蔗产业的兴衰已与大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甘蔗产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省、市、县委、政府要求做大、做强甘蔗产业,努力使甘蔗产业向“高糖、高效、高产”方向发展。目前,龙陵县的甘蔗产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甘蔗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甘蔗种植成本上升影响甘蔗产业发展壮大

由于各种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的比价效应,甘蔗自身种植成本的大幅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之后土地扩充面积的有限,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今后甘蔗种植面积增加的幅度会相对的有限,大幅扩种发生的几率不会很大。甘蔗种植、管理、砍运成本上升、农资价格上涨以及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即使2015-2016榨季的甘蔗收购价出现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农民实际收入增加幅度并不大,而且由于遭遇旱灾等不可抗因素影响而连续减产,甘蔗量减少,农民增收并不明显。

2.2甘蔗种植管理粗放,平均单产较低

甘蔗种植缺乏集约管理,很多地区的甘蔗种植都呈现粗放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甘蔗的生长,容易造成甘蔗产量降低的后果,导致单产不高效益低,种植面积难于扩大。

2.3甘蔗种植品种老化、混杂

甘蔗优良品种的种植和培育脚步过慢,很多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甘蔗种,缺乏新种的引进和种植。同时,还普遍存在品种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目前,龙陵县的当家品种仍然是粤糖86368,该品种已种植多年,种植比例仍较大,而重点推广的新台糖系列和福农系列等甘蔗品种的种植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甘蔗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甘蔗企业的发展,不利于龙陵地区甘蔗园向着现代化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也不利于甘蔗园实现“高糖、高效、高产”的目标。

2.4蔗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甘蔗种植区域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无法促进甘蔗种植园的发展。以往甘蔗种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缺少道路桥梁等设施的建设,水利工程也较为简陋,给甘蔗种植造成了影响。为了提升本地区的粮食产量,人们注重发展旱地,将甘蔗种植区域划分到山坡地带,坡地地区土壤肥力不高,且地区面积零碎,使得甘蔗园区分散。

2.5综合开发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甘蔗种植园中还存在甘蔗利用率低的问题,一般甘蔗在成熟,收获之后甘蔗园中的土地都会空放,没有进行其他利用,这使得甘蔗园中的土地资源浪费。

3龙陵县甘蔗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想促进龙陵地区甘蔗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甘蔗企业的产业升级,转变甘蔗企业发展观念,切实做好发展规划,提高甘蔗产量,扩大销售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经济效益。为龙陵甘蔗种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龙陵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根据龙陵县实际,今后甘蔗产业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加大对甘蔗产业的扶持力度

甘蔗产业的发展要保持扶持政策的稳定性的连续性。要鼓励企业继续加大对甘蔗原料生产的扶持力度,同时政府每年也要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专款支持甘蔗产业发展。

3.2引进优良品种,推广高产栽培综合技术措施

甘蔗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措施包括:合理轮作、蔗地深耕、合理密植、抗旱早种、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病x害防治、快锄低砍收获等。运用这些技术措施进行科学的栽培管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目前,龙陵县甘蔗种植品种混乱,分布不合理,结构不合理,中晚熟品种过多,早熟品种相对较少,所以应重视种植品种的结构性调整。在推广现有种植品种的基础上,逐年引进高产高糖优良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从中选育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新品种,推广为新的当家品种。以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量为目的,建设优质高效糖料基地,实现甘蔗糖料高效生产。

3.2.1结合龙陵县多年来甘蔗生产的现状和复杂多变的地理气候环境条件

甘蔗品种和更新换代应以引种、繁殖为主,坚持科学地实事求是的态度。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促使高产高糖优质的早熟品种得到推广。

3.2.2建立甘蔗良种基地

根据不同的蔗区分布,县、乡、糖厂以糖厂为主建一个甘蔗良种引试、扩繁示范基地,同时配备相应的工作设备。

3.2.3建立甘蔗二级良种扩繁园

加速良种扩繁:针对外引的优良品种就地加速扩繁,按各蔗区对品种的需求,签订供需合同,满足生产,目前,龙陵县应重点加速繁殖新台糖系列品种。

3.2.4加大高优蔗园建设力度

提高甘蔗种植品种的优良性,改革甘蔗良种;加快甘蔗种植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甘蔗园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健全甘蔗种植管理体系,明确员工岗位职责,切实做好甘蔗园的管理工作。

3.2.5调整甘蔗规划布局

甘蔗园的发展应该结合龙陵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科学指导,树立“全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观点,将甘蔗园的发展由传统种植逐渐转向现代化的种植模式。始终坚持把甘蔗种植范围划定在土壤、水、肥力等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减少甘蔗出产量低下的坡地区域种植面积,实行退蔗还林还草或改种其它经济作物;积极建设甘蔗园附近的水利工程、道路工程,为甘蔗园的种植和运输提供便利;蔗区主管部门要发挥作用,利用激励措施提高甘蔗种植的管理效果,实现部分蔗园按照“集中连片,科学种植”的要求规范种植;对于优秀的甘蔗种植区域,需要加大投入,实现重点种植区域的培养引导推广甘蔗下田。

3.2.6完善和配套蔗糖生产政策,充分调动蔗农发展甘蔗生产的积极性

要将甘蔗的收购价格规定在科学合理的范围;根据甘蔗价格波动情况建立甘蔗风险基金制度;建立甘蔗生产发展基金,改善甘蔗生产条件,促进甘蔗园的发展;加快推进甘蔗政策性保险的投保力度,确保因受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2.7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加快对高科技人才的吸收,努力提高甘蔗园技术人员的水平,运用新科学、新技术,切实帮助引导农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面提高蔗农素质,采取分级培训,对口管理。根据农事节令,进行一事一训,以会代训,专业培训,切实使广大蔗农掌握运用,使高优园建设稳步推进。

3.3加大投入,完善蔗区基础设施建设

对甘蔗种植区域附近的运输道路进行修缮,改善甘蔗种植区域的交通设施,保证甘蔗砍运畅通。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自然防御能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制约农业生产重要因素。

3.4拓宽综合利用,增加种蔗收入

3.4.1甘蔗收砍后蔗叶、蔗梢的利用

在现有的6783.73hm2甘蔗基地内,每年在公司开榨和留种收砍过程中,所有蔗叶、蔗梢都被放火烧掉,既造成浪费、又污染空气。为拓宽开发利用,可将蔗叶、蔗梢加工成青贮饲料,发展畜牧养殖或作为绿肥充分沤制腐熟后转化成有机肥,从而提高甘蔗生产的附加值。

3.4.2新植甘蔗实行间、套种

充分利用甘蔗在出苗到封行这段时间,在甘蔗行间套种生育期较短的农作物或经济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种蔗效益。

3.4.3甘蔗收砍后闲置地的利用

甘蔗种植技术范文3

【关键词】蔗糖产业 专业人才 协同育人 院校联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31-02

糖是食品行业的主要原料之一,蔗糖是广西糖的主要来源。广西糖蔗种植面积和糖产量均超全国总量的60%。为谋求广西糖业新发展,推动糖业转型升级,增强广西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结合广西糖业二次创业发展规划目标,分析广西糖料蔗生产、制糖生产产业人才现状,探索建立区域间院校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机制,创新中高技术人才一体化协同育人,培养蔗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一线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

(一)广西是糖料蔗种植优势产区。广西糖料蔗区重点在桂南、桂西南、桂中和右江河谷,其中南宁、崇左、来宾、柳州、百色、河池等市是糖料蔗种植优势产区。从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了解到,2016―2017年度广西甘蔗种植总面积达1120万亩以上,甘蔗年产量达到4700万吨左右,年产糖量总达到570万吨左右,同比2015年分别增长6%和12%,甘蔗收购价格从2015年度每吨440元,上涨到2016年度每吨480元。其中优质“双高”糖料甘蔗基地约130万亩左右,亩单产甘蔗量7吨以上,甘蔗种植、采收、运输的全程机械化水平70%以上。由于广西甘蔗生产多年来是人力为主,甘蔗生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应用相对落后,甘蔗种植产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制糖生产各工序、污水治理和水循环技术有待提高,制糖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有待全面推行;甘蔗种植产业人员和制糖生产人员工资待遇低,科技创新人才、生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数量和结构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联动机制发挥不够。这样导致制糖成本高、人才缺乏,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相对落后,影响了广西糖产业稳定发展。

(二)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广西糖产业稳定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要求推进广西糖业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糖料蔗种植、糖生产与市场管理职能集中统一到自治区糖业发展主管部门,统筹协调糖料蔗种植、工业生产、市场管控三大领域发展。广西到2020年基本实现产糖量达到1200万吨左右,综合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左右。广西 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基本建成;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快速提升,实现原糖生产与精炼糖生产逐步分离,原糖产量占广西总产糖量的30%以上,制糖企业专业化分工生产格局初步形成;甘蔗多样性产业发展初显成效,朗姆酒、生物化工产品、蔗汁饮品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最大的食糖批发市场广西糖网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食糖现货网上单边交收量提高到35%以上;初步建成糖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二、广西蔗糖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广西蔗糖产业是集蔗糖产业研发、生产、产品、贸易、物流、文化于一体的蔗、糖、果、休闲食品产业。广西蔗糖产业人才需求来源蔗糖产业研发、生产、产品、贸易、物流、文化、糖果、休闲食品生产各一线岗位。因此,广西蔗糖产业人才需要多样性、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本文重点从甘蔗种植、制糖生产、市场管控三大领域分析。

(一)甘蔗种植方面。甘蔗种植具体包括育种、种植、收购、运输;甘蔗种植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老化、平均单产量低、含糖量低、抗逆性、抗风险能力不强。广西实施糖料蔗良种选(繁)育重大工程,不嗤晟朴乓熘种蚀葱隆⑿缕分峙嘤和规模化选育三大技术,因此需要熟悉优秀育种、种植技术、种植农艺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到2020年,广西规划实现500万亩糖料蔗基地全程机械化生产,其余蔗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因此甘蔗种植生产需要了解蔗种植农艺技术、了解蔗机械化的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如平果县农机局农机推广站的技术人员给甘蔗种植大户讲解甘蔗种植、甘蔗中耕培土、施料盖膜等相关技术知识,同时,现场操作演示甘蔗中耕培土机进行中耕培土作业,一次可完成松碎土、除草、培土,还可进行施肥作业等,这样要求技术人员熟悉甘蔗种植生产农艺和甘蔗生产机械相关技术知识。因此,需要加大甘蔗种植生产农艺师和机械师培养,加大中职和高职院校培养甘蔗种植农艺技术、了解蔗机械化的一体化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

当前,甘蔗种植生产机械化农具类型少,农具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广西对甘蔗种植中耕除草、培土、施肥、采收环节采用补贴费用给农户方式,不能从根本上促进甘蔗种植生产机械化、自动化。自治区政府应加大创新农具设备自动化、智能化力度,组织研制适合广西甘蔗种植生产机械化农具。实行甘蔗种植产业政策支持、技术政策支持和人才政策支持联动,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生产技能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聚集和创新。如在甘蔗种植田间管理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对深耕深松、种苗培育、节水灌溉、智能化施肥、地膜覆盖、蔗叶还田等环节的产品可追溯管理、对糖料蔗种植生产过程智能控制和综合指数监测,共构建糖料蔗种植信息服务平台,这样需要培养有先进种植技术、高效灌溉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一体化复合型人才。

(二)制糖生产方面。近年来,广西制糖企业开始对制糖生产过程开展应用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装备技术改造。广西糖业二次创业规划要求:在柳州、南宁、桂林等市布局制糖工业生产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装备项目,主要推广制糖生产过程智能化、自动化机械控制装备及包装、码垛、装车、卸车机器人,推广推进糖业节能和清洁生产,这样都需要培养大批制糖生产技术、生产过程智能化、工业自动化人才,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专业人才。

(三)市场管控方面。近年来,广西制糖企业推行ISO 2000认证,建立糖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建立糖业的线上营销体系,规范糖批发市场信息统一在广西糖网的,规范糖流通秩序。利用大数据服务扩大糖流通、糖现货市场价格引导。广西糖业二次创业规划要求:完善食糖网上现货交易规则,规避市场风险,引导和规范现货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加强广西网上现货市场与国内期货市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多层次的食糖网上交易市场体系,降低制糖企业交易成本。这样需要大批制糖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期货管理和大数据分析等多样性专业人才。

三、广西蔗糖产业中高人才协同培养创新

(一)建立区域间院校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机制。自治区糖业发展会议指出:“加快推进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广西现代化糖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打造广西糖业升级版,推动广西糖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广西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以优势特色专业为核心,对接产业链和产业群。”因此,应围绕广西蔗糖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发展联盟,统筹布局广西蔗糖研发、育种、种植、生产、贸易、物流、文化领域相适应的各类专业,形成蔗糖产业技能人才+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机制。自治区糖业发展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广西糖业发展和体制改革时机,实施蔗糖产业政策支持、技术创新支持和人才培养支持联动,为广西蔗糖研发、育种、种植、生产、贸易、物流、文化领域,培养一线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统筹兼顾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布局定位。制糖工业在国内外的竞争,最终体现在技术竞争与人才竞争上。加强广西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合作,以蔗糖育种、种植、生产、贸易技术与管理技术为核心,对接广西蔗糖产业链,明确广西蔗糖产业发展联盟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布局定位。创新广西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合作,以“2+3+2”学制,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分段培养蔗糖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统筹兼顾,完善广西蔗糖产业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减少专业布局设置重复,完善广西蔗糖产业课程体系建设,减少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等主要问题。如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培养蔗糖产业技能技术人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蔗糖产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广西农业科学院和广西大学合作培养蔗糖产业科技创新人才。

(三)建立广西蔗糖产业发展院校联盟教学团队。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实现广西蔗糖产业人才培养的保障。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应当实行专兼职教师结合。遴选兼职教师重点从熟悉广西蔗糖研发、生产、贸易、物流、文化领域的单位中选工程师或技师,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聘请承担教学任务。以蔗糖产业认知、企业文化、技术操作、技术创新、生产技改、市场管控,产品营销、大数据分析、设备维修保养、创新能力培养等项目作为校联盟教学团队实训项目,提升教学团队教师教学能力。聘请院校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每名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工作小组签订工作任务书,明确其为企业技术服务、科技开发服务、工培训教学内容;明确院校学生技能培训任务、实训基地建设等相应的任务及兼职报酬。

(四)建立广西蔗糖企业生产培训基地,校企共建院校联盟工作站。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广西甘蔗研究所和广西农垦良圻制糖有限公司等国内学校企业合作,共建院校联盟工作站。以蔗糖育种、种植、生产、贸易技术与管理技术为核心,培养一线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共同制定各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学实训室建设实行统筹规划,资源互补,实训有偿使用机制。如统筹规划广西甘蔗研究所建设蔗糖育种、种植实训,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制糖生产过程、工艺实训,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制糖生产检测、技术管理、经营管理实训,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和广西大学建设制糖研发、技术创新、大数据服务实训。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Z].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广西糖业二次创业总体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Z].

[3]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

【基金项目】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专项教学科研项目“广西蔗糖产业中高技术人才一体化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甘蔗种植技术范文4

一、当前轩岗甘蔗生产发展现状

1、轩岗的自然生态情况:轩岗乡位于**市西部,距市政府所在地芒市20公里,辖区内最高海拔2224米,最低海拔810米,东与风**相邻,西与五岔路乡毗邻,南与三**乡接壤,北与江**、象滚塘乡相连,是一个山坝结合的乡。轩岗乡辖丙茂、芒广、芒棒、筠竹园、芹菜塘5个村民委员会,36个自然村,51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1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821亩,其中水田17853亩,占耕地面积的56.1%,旱地13818亩,占耕地面积的43.4%。人均占有耕地1.77亩。全乡总户数3829户,总人口17945人,其中农业人口1724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9‰。辖区内有汉族、傣族、景颇族3种主体民族。汉族有5593人,占总人口的31.2%,傣族12164人,占总人口的67.8%,景颇族161人,占总人口的0.9%。

2、甘蔗种植情况:2010年全乡总耕地面积4.77万亩,甘蔗种植面积18673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9.2%。其中水田甘蔗面积5058亩,占甘蔗种植面积的27.08%,旱地甘蔗种植面积13615亩,占甘蔗种植面积的72.91%,甘蔗总产量8.29万吨,总产值2817.5万元,平均单产4.44吨。

3、轩岗糖厂生产情况:英茂糖业是**省最大的制糖企业之一,拥有**英茂糖业有限公司、**英茂糖业有限公司、**农化科技有限公司三个子公司。自2003年参与**省糖业整合以来,通过收购兼并、租赁等方式拥有11个糖厂,具备日入榨甘蔗28100吨能力,原料基地80万亩,年白糖产量40万吨左右,酒精产量3万吨。主要产品有:“英茂”牌白砂糖、精制糖、食用酒精和农用复**。英茂糖业以长远的发展战略、良好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明确的文化追求博得社会的广泛认可。2009年英茂公司成功收购轩岗糖厂,轩岗糖厂设计日处理2000吨,一个榨季最适宜的规模入榨量为25-30万吨, 2010/2011榨季轩岗糖厂蔗区入榨甘蔗15.45万吨,达到规模入榨量还缺口甘蔗9.55-14.55万吨,龙头企业对原料甘蔗的需求量缺口大,甘蔗发展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4、甘蔗在轩岗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轩岗乡农村经济总收入5185.88万元,人均农业收入2526元,甘蔗总产量8.29万吨,总产值2817.5万元,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54.33%。蔗区人均产蔗4.04吨,蔗区人均总收入2526元,蔗区人均甘蔗收入1050元。蔗糖是全乡农业产业中一个重要的经济作物及产品;蔗糖产业作为我乡的传统产业和骨干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产业,是目前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发展蔗糖产业是我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发展蔗糖产业有利于推动我乡产业化发展,是丢不得,也丢不起的支柱产业。

二、目前轩岗甘蔗生产存在的问题

1、作物之间争地矛盾突出:近年来,受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多种农作物纷至沓来,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相互竞争,在水田上有马铃薯、苞谷、蔬菜、水稻、西瓜等生长期短、效益高的作物与甘蔗争地,甘蔗的种植逐步向坝子边沿的低产田退让;在旱地上有柑桔、橡胶、咖啡、竹子、茶叶、经济林木等长期作物与甘蔗竞争,大量甘蔗基地退种其它作物,甘蔗种植面积难以稳定。

2、常年连作,蔗区土壤肥力下降:由于蔗区没有足够的耕地可以进行轮作,许多蔗园长年边作,土壤肥力退化严重,根据**省甘蔗研究所2008年对我蔗区土壤检测分析,蔗区土壤肥力退化的主要原因,一是施肥单一,磷、钾和部分微量元素的补充不够,甚至没有补充,导致甘蔗产量和品质上不去。二是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不当由于对蔗区土壤养分不了解,肥料配方大多是经验配方,肥料的针对性不强。

3、科技普及落后,种植管理水平低:一是甘蔗施肥水平低,施肥技术不科学,据调查,全乡甘蔗的施肥平均每亩40公斤尿素、50公斤普钙肥,轩岗大部分蔗区土地贫脊,施肥水平较低;部分蔗农施肥后不进行覆土,施望天肥,还有部分蔗农为图省力,苗肥、拔节肥一起施,肥料利用率低;偏施化肥,全乡60%以上的甘蔗只施化肥,有机肥的施用较少,大部分连作甘蔗的田块土壤板结,肥力降低,甘蔗产量难以提高。二上宿根蔗管理水平低,宿根蔗产量低,甘蔗种植成本上升。甘蔗下种地后,一般要收砍2—3年,全乡宿根蔗面积8963亩,占总植蔗面积的48%,而宿根蔗的产量不到甘蔗总产的40%,宿根蔗低产的原因主要有甘蔗收砍质量差,蔗桩保留过高,或收砍刀锄不快损坏蔗头,造成地下低位牙萌发少,蔗苗细弱;开垄松蔸质量差或不进行开垄松蔸,造成宿根蔗土壤板结,通透不良,从而影响根系、蔗芽生长,出苗差产量低;宿根蔗发株早、生长快,病虫草害发生危害也早,施肥管理也相应提前,管理节奏跟不上,容易造成减产;大部分蔗农对宿根蔗缺塘、断垄不注意进行补苗,造成断垄缺株多,有效茎减少,影响宿根蔗产量。

4、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种更新换代慢:甘蔗品种多、杂、乱。低劣品种屡禁不止是长期困扰甘蔗生产发展的玩症之一。仅靠**市甘蔗技术推广站引进、试验、繁殖、推广的甘蔗良种远远不能满足制糖企业的需要,各制糖企业纷纷向外大量引种,在没有经过严格的试验、示范、观察,并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同时,蔗农在生产中也自发引种,造成品种个数多,在种植过程中,品种与品种之间相互混杂,新品种的种植管理与其种性不相协调,这样造成甘蔗品种种植的个数多、品种间相互混杂、品种布局混乱。

5、机械化程度低,劳力不足:轩岗蔗区以旱坡地及低产水田为主,旱地坡度大,水田田块小,适于机械化操作的面积小,机械化使用程度低,而甘蔗在种植、收砍过程中劳动力强度大,加之近年年轻力壮的农民外出打工的较多,种蔗农民越来越少,劳动力成为当前发展甘蔗生产的瓶颈。

6、甘蔗病虫害严重,影响甘蔗的建康发展:甘蔗是一种生长周期长、宿根栽培、连片种植作物,再加轩岗气候、环境复**样,尤其近年甘蔗引种频繁,植期多样化,病虫害种类多,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甘蔗整个生育期几乎都受病虫的危害,甘蔗下种后出苗前,受金针虫、白蚁、金龟子、螟虫、凤梨病等的危害,出苗得不到保证;甘蔗出苗后至拔节前,受螟虫、金龟子、白蚁、黑穗病等危害,形成枯心苗或生长受到抑制,基本苗得不到保证;甘蔗拔节后至收砍前,地下受金龟子、象鼻虫、白蚁等危害,蔗茎受螟虫、介壳虫等危害,叶部受绵蚜、**马、秀病、褐条病、稍腐病等虫危害,使甘蔗生长受到抑制,造成减产,糖分降低,宿根年限缩短,种蔗成本上升。根据调查,轩岗每年约95%的甘蔗不同程度遭受病虫危害,造成甘蔗减产20-30%,甘蔗糖分降低1-4个百分点,大部分甘蔗因地下害虫危害而宿根年限缩短,蔗农种蔗成本上升,效益降低,大大影响甘蔗生产的发展。

7、产业化经营不够完善,利益分配欠合理:甘蔗收购价格是决定种蔗比较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农民种蔗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制定合理的甘蔗收购价格,对调动农民种蔗积极性和促进甘蔗生产至关重要。多年来,我州甘蔗收购价格政策都是由政府根据食糖市场情况而制定,利用政府指导价保护蔗农的根本利益,但随着国企改制和糖业整合民营化以后,制糖企业在具体执行价格政策中,只顾企业的利益,没有把蔗农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意性较大,严重违背市场价值规律,政府对甘蔗价格难于调节,没有体现出市场经济条件下代表广大蔗农根本利益的价格政策,因而无法调动农民种蔗积极性。

8、综合利用滞后,资源浪费严重:一是近年来,随着糖业整合工作的不断深入,制糖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由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经营管理上的差距,导致同样甚至相对较高的技术或设备都达不到相同的产出效果。二是甘蔗叶利用率低,甘蔗叶是很好的饲料,如果能进行充分利用,可大大提高蔗农的种植效益,据测算,单产为5吨的蔗地,约有1吨蔗叶,如果蔗叶能够充分利用,发展养殖业,对甘蔗生产和轩岗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9、蔗区基础条件差,抗自然灾害能力低:蔗区以旱坡地为主,旱坡地面积多,平缓蔗田少,甘蔗种植收获以人力劳力为主,种植成本较高;基础条件差,靠天吃饭,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三、发展轩岗甘蔗生产发展的对策

1、推广甘蔗间套种技术,提高植蔗综合效益:甘蔗是一种生长周期长、宿根栽培的作物,收获一季甘蔗需12个月以上,宿根2-3年,冬甘蔗11-12月下种,到次年4月封行,约需4-5个月的时间,甘蔗高产栽培要求甘蔗行距1-1.2米,在甘蔗封行前,行间空闲,浪费土地。而轩岗又是马铃薯之乡,2011年甘蔗套种马铃薯面积300亩,平均马铃薯单产1540公斤,产值3080元。推广甘蔗套种马铃薯技术,利用甘蔗生长前期蔗田行间生产种植一季冬马铃薯,可缓解作物之间争地矛盾,改良蔗田土壤,提高植蔗综合效益,提高蔗农种蔗积极性。在巩固提升蔗糖产业,优化蔗区布局,扩大甘蔗种植面积,甘蔗种植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型转变的过程中,蔗田间套种作为一种传统的栽培技术,对稳定田蔗面积,增加单位面积效益和蔗民收入,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蔗区土壤肥力,提高甘蔗单产:通过采用测土→配方→配肥→施肥等一整套先进的技术措施,根据各个施肥单元不同作用,优化施肥数量,基、追肥分配比例,科学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根据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不同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砍定甘蔗施肥量;从而,来提高肥料利用率,平衡耕地养分,提高生产效益,达到降低蔗农成本,提高单产,提高植蔗经济效益的目的。

3、加强科技培训,提高蔗农种植管理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加大农业科技的宣传、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蔗农的科学种蔗、科学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甘蔗单位面积产量和种蔗效益。与上级科技推广部门联合,在甘蔗种植、管理、收砍的全过程,在蔗区召开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会,把科学技术宣传到每个蔗农心中。

4、引进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根据轩岗甘蔗品种结构情况,确规定推广品种及达到的目标,用3—5年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投入,每入榨一吨甘蔗提取2元的品种改良基金,用于优新良种推广,达到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为3:5:2,良种率达90%以上,其中,优新良种率达80%以上,甘蔗含糖份达14.5%以上,实现平均甘蔗单产提高一吨,甘蔗含糖份提高一个百分点,宿根年限**一年,榨期提早一个月,产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的目标。

5、推广机械化植蔗,降低种蔗劳动强度:引进新型农业机械进行种植管理,2010年蔗区共引进大型闲耕机10台,42%的蔗园犁耙开沟使用机械化,引进小型微耕机5台,在蔗区中耕管理培土中进行示范推广,2010年甘蔗中耕管理期间召开小型微耕机培土现场会5场,培训蔗农及初及技术员1200人。推广机械化,种蔗劳动节药40%,生产速度加快70%,有效提高植蔗生产效率。

6、利用新技术防治甘蔗病虫害:引进新技术新农药防治甘蔗病虫害,2010年在轩岗蔗区示范推广新农药阿克泰、锐胜、康宽、福戈等新型农药防治甘蔗害虫,这些农药使用方便,与追肥混合施于蔗根,就能有效防治甘蔗地下害虫、蛀茎害虫、叶面害虫,防治效果好,可彻底结束甘蔗生长中后期使用喷雾器喷施农药的时代,大大提高甘蔗害虫的防治效率,降低蔗农种蔗劳动成本, 2010年示范推广面积1200亩,预计2011年推广面积15000亩。

7、与龙头企业签订定单合同,甘蔗收购价与食糖消售价进行联动,与企业利益共享:在甘蔗生产发展中,农民主要承担甘蔗生产的风险,制糖企业主要承担市场的风险,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产品销路,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工农双方的风险与利益关系,按照“风险各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实行蔗价与糖价联动,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维护好工农双方的正当权益,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积极性。

在实行甘蔗价格随甘蔗品种和食糖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双联动”机制。一是按品种论价,实行甘蔗最低保护价格,良种加价的办法,甘蔗品种分类及分品种细化价格一定三年不变,执行期间不能随意降低确定的分类品种级别;二是甘蔗价格与食糖销价格挂钩,以前三年平均的食糖销售价为基数,糖价每上升100元,每吨甘蔗收购价提高5元;三是甘蔗收购价随食糖销售价变化,每100元食糖销售价对应7元的甘蔗收购价,食糖销售价高甘蔗收购价就高,反之高低。同时制糖企业与蔗农实行股份合作制联结,将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结合在一起,蔗农既参加劳动,又集资入股,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方式。

8、与养殖业联合开发蔗叶、蔗稍饲料,提高甘蔗综合利用率:蔗稍是优质饲料,2010/2011年榨季轩岗乡生产蔗稍1.66万吨,蔗稍每吨售价80元,蔗稍理论总产值132.8万元。通过“种蔗养牛,养牛挤奶”的结合方式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和帮助农民利用科技养牛致富,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良性互动。目前轩岗有养小区3个,全乡牛存栏数3500头,在芒棒**雪花牛养殖厂,养殖规模2000,年需饲料28.62万吨;通过种甘蔗——养牛的模式,把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使种蔗——养牛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甘蔗种植技术范文5

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http://仍然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上思县是防城港市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22.0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9.91万人,占90.34%,耕地面积47 620 hm2。该县因地制宜,以昌菱糖业和上上糖业2家龙头企业为带动,大力发展蔗糖业,到2011年,发展甘蔗种植面积达40 420 hm2,每年蔗糖企业上交税收逾2亿元,约占全县财税收入的1/3,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1]。而粮食生产受甘蔗产业的发展影响呈逐年萎缩之势。如何才能既稳定甘蔗种植面积、确保农民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又能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是当前政府工作的主抓方向。为探索一条全新“双赢”的路子,上思县从2008年起,把推广甘蔗间套种玉米作为实现全县粮食、甘蔗生产突破口来抓。

1 甘蔗套种玉米的基本情况

为了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总产,实现钱粮双增的目的,从2008年起,上思县启动“甘蔗套种行动”。2008年成功推广甘蔗间套种玉米面 积2 120.6 hm2,占甘蔗总面积的 6.1%。2009年,继续加大套种技术推广力度,全县间套种玉米面积增至6 133.5 hm2,占甘蔗总面积的15.6%。2010年,全县间套种玉米面积增至10 801.3 hm2,占甘蔗总面积的27.9%。2011年,全县间套种玉米面积增至12 400.2 hm2,占甘蔗总面积的30.7%。经自治区专家组成验收小组,对上思县思阳镇广元村、叫安乡三科村2个甘蔗间套种玉米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结果表明,该县甘蔗间套种玉米示范点平均产玉米鲜苞4 500~5 250 kg/hm2,产鲜玉米秆6 900~7 500 kg/hm2。以玉米鲜苞收购价3元/kg、玉米鲜秆收购价0.3元/kg计算,示范点玉米鲜苞产值13 500~15 750元/hm2,玉米鲜秆产值2 070~2 250元/hm2。2项产值相加,平均玉米增加产值15 570~18 000元/hm2,扣除增加的种子、肥料和人工的成本投入约3 000元/hm2,甘蔗间套种玉米增收12 000元/hm2以上。

2 甘蔗套种玉米获得成功的原因分析

甘蔗和玉米均属高杆农作物,高杆作物套间高杆作物,由于作物间相互争夺空间,受采光的影响,很难获得好的生长势,这已是被学术界上认为是不科学的做法。为了克服甘蔗与玉米套种后生长过程中争夺空间、光照和养分的矛盾,实现2种作物套种效益的最大化。农业部门通过成立农业专家组进行技术攻关,根据甘蔗和玉米的生理特点进行套种试验研究,摸索出一套甘蔗套种玉米的配套技术。甘蔗套种玉米能获得成功,其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

2.1 科学选种

选用通过品种审定,并在当地引种成功的矮秆、早熟、适宜密植、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如玉美头601、玉美头602等[2]。这些品种春季全生育期约100 d,采收鲜食青果穗约80 d。幼苗长势强,结穗株高190~200 cm,相对其他玉米品种要矮。而且生育期较短,如果2月种植,5月前即可收获。

2.2 适时播种

甘蔗生长温度为13 ℃以上,芽体在13 ℃萌发,蔗苗在20 ℃以上分蘖,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茎节伸长期要求日温在25 ℃,低于20 ℃生长缓慢,10 ℃时停止生长。而玉米在天气温度恒定在10~12 ℃时可以播种,出苗期生长最适温度在18~20 ℃,其根系的生长下限温度为4.5 ℃,茎生长的下限温度为12 ℃,叶片生长的下限温度为7.5 ℃。根据甘蔗与玉米对天气的生理特性比较,玉米相对于甘蔗更耐寒,更适宜在较低的气温条件下生长[3]。而上思县一年中最冷的月份是1月,多年平均气温为12.8 ℃,2月多年平均

转贴于 http://

气温为14.7 ℃。在2月,甘蔗生长表现缓慢,但对玉米影响不大,3月以后气温逐步回升,而且考虑到5月后,气温快速上升,雨http://水增多,甘蔗开始伸长快速拔节,如果推迟收获玉米会影响甘蔗生长。因此,为了确保5月前能收获玉米,所有套种工作均在2月底前完成,以2月上中旬完成为好。新植蔗套种玉米的田块,在新植蔗种好后5 d内及时套种玉米;宿根蔗套种玉米的田块,在甘蔗松蔸后及时整地套种玉米。一般提倡利用新植蔗地套种玉米,主要是新植蔗出苗比宿根蔗要慢些,更利于玉米的生长。

2.3 合理套种

因地制宜,根据蔗地情况和栽培目标确定合理的套种规格。甘蔗采取宽行种植,行间距为1.1~1.2 m,将玉米播种于甘蔗行间,即种植1行甘蔗、1行玉米,甘蔗与玉米之间的株间距达50~60 cm,而且玉米采用疏植法播种,一般套种玉米1.5万株/hm2左右,即用种量只有常规玉米用种量的1/3。因此,保证了甘蔗和玉米的采光和吸肥,没有明显争夺光照和肥分的现象。

2.4 技术集成

重点是做好玉米的查苗补缺,轻施苗肥,重施穗肥,适时防治病虫害。并通过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和酒精废液喷淋技术等技术,解决春季雨水偏少或干旱的问题,保障作物用肥需要。

2.5 及时采收

收获玉米的时间,以甘蔗进入伸长期前将玉米收获为原则,适时采收尤为关键,要求在5月底前完成玉米收获,采收鲜苞则时间可以提前约20 d。如果在5月才收获,此时甘蔗的株高一般在1.2~1.5 m,基本与玉米穗平高[4]。收获后及时把玉米根、秸秆清理出蔗地,并采取措施结合施肥和大培土抓好甘蔗管理,以促进甘蔗生长。

3 主要经验

通过推广甘蔗套种技术,扭转粮食生产下滑的被动局面。甘蔗地套种玉米种植方式既可确保粮食安全,又可实现生态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一举三得,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亮点”。

3.1 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

上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甘蔗间套种技术的推广应用,成立了甘蔗间套种农作物工作领导小组,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统一部署,坚持县领导挂钩联系、部门帮扶制度,四套班子和县直部门挂钩联系乡镇、村点,制定出台甘蔗间套种玉米发展规划,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同时,不定期召开扩大会议研究推广套种过程中的问题,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管的工作格局。

3.2 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物资扶持

为了进一步调动农民发展甘蔗套种玉米的积极性,出台具体扶持办法,对农民发展甘蔗套种玉米给予种子补助,并优先砍运榨甘蔗,每年县财政安排100多万元作为甘蔗套种玉米示范推广经费,用于套种的种

转贴于 http://

子、肥料、机耕和示范片建设。并充分用好用足用活政策,多渠道争取和整合资金,支持甘蔗间套种农作物工作开展。此外,制糖企业为农户发放地膜、预拨化肥支持套种技术推广。2011年共发放地膜约75 t,预拨化肥约5万t,推广甘蔗+玉米地膜覆盖面积超过3 333.3 hm2,还有利用蔗渣发酵成酒精废液作为有机肥喷施面积超过3 866.7 hm2,为甘蔗间套种农作物工作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

3.3 建立示范基地,增强辐射能力

根据不同的土质、地形,按照“每个乡镇要有1个3.3 hm2以上的示范片,每个种蔗的村有0.67 hm2以上的示范片”的要求,在思阳镇广元、江平、在妙镇板文等村屯公路沿线、叫安乡邻近县城的蔗地及各乡镇、那琴乡龙楼等地均建立甘蔗地套种示范片、点。2011年,共建立甘蔗间套种示范样板基地13个,总面积超过200 hm2。并积极组织人员开展进村入户支农惠农活动,深入村屯宣传发展甘蔗和甘蔗间套种农作物相关优惠及扶持政策。同时,在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等关键生产时节,通过组织现场会等方式,有计划地组织村干部、农民到示范基地观摩学习,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以点带面,带动全县套种工作的开展。

3.4 龙头企业带动,支撑产业发展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重点扶持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加工流通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引进上思皇氏乳业畜牧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发展奶牛养殖业,推广甘蔗地套种玉米等农作物,为企业提供大量青饲料。该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与周边乡镇500多家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积极引导农民大力推广种植优质牧草、玉米秸秆,为逾333.3 hm2土地调整了种植结构,每年为周边农户增加收入逾400万元。

3.5 强化服务指导,解决后顾之忧

一是协调职能部门全力配合做好服务。农业、糖业、农机、水利等相关涉农部门协同配合,深入各乡镇及各种植点,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全力加强对各乡镇间套种农作物工作的指导和服务。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各圩场、村屯和田间地头,举办玉米标准化种植和农作物间套种技术培训班,开展技术咨询、发放技术资料、播放光碟等服务活动。三是抓好产品流通服务。大力推行“协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积极引导农户成立各类农产品流通协会,全方位地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搞活农产品流通。

4 对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启示

间套种是一项传统耕作模式,多年前就已被农民所采用。将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创新集成应用到间套种技术中,改变传统套种抢肥、抢水、抢光的做法,可以实现保湿抗旱、保温防冻、保土增肥、提前季节等多种技术优势,是对传统套种技术的再总结、再完善、再创新和再提升。对于耕地相对少的地区,发展作物套种,可以极大地提高覆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4.1 必须因地因时制宜,探索适宜间套种模式

间套种技术涉及植株高矮、土地条件、温光需求、收获季节各不相同的多种作物,以及种子、技术、设施、病虫防治等多个环节,体现许多科技内涵。除了甘蔗推广套种模式外,在防城港市还可以在主栽作物种类如水稻、玉米、水果、红薯等作物中积极试验探索发展各种间套种模式,如水稻+莲藕、玉米+中药材、木薯+西瓜(甜瓜)、水果+木薯、红薯+葱等灵活多样的模式。同时,要根据防城港市春秋旱的气候特点,大力推广“三http://避技术”、节水灌溉和肥水一体化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科技的有机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4.2 必须建立正确引导导向,转变农民观念行为

一项全新的技术,即使十分成熟,但要很快地被农民接受应用也十分困难。除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多种形式扩大宣传外,更重要的是让农民自已主动接受,言传身教。因此,在开展新技术推广示范创建中,要深入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进来,让他们在劳动中学习技术,掌握技术,推广技术,从而带动周边群众应用。

4.3 必须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提高企业带动能力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起上连市场下连农户的关键作用,但是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产业的转贴于 http://

发展。因此,http://必须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道路,形成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盟,促使企业让利于农户,更多地支持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中通过发展间套种挖掘增产增收潜力,从而稳定企业生产的原料所需。

甘蔗种植技术范文6

【关键词】甘蔗;食用菌;高效互利共生技术

Analysis of Sugarcane-mushroom Symbiotic Technology

Ma Guiqi1 Tang Jinfu2 Xiong Yan3

Neijiang Sichuan 641000

【Abstract】Sugarcane-mushroom symbiotic technology was a cost effective cultivation technique, which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sugarcane and mushroom relay intercropping system. The technology was characterized with symbiotic coordination, mutual benefit, production and income increase, and it was a high efficient cultivation technique with good application foreground.

【Key words】Sugarcane, Edible fungus, cost effective, Mutual benefit, Symbiosis.

内江素有“甜城”美誉,种植甘蔗是传统优势,现以果蔗生产为主,种植果蔗产值可达15万元/hm2。为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益,人们纷纷探索蔗地高效利用技术。随着市场发展变化,当前已将果蔗、食用菌放在同等重要地位,蔗、菇套作具有高效、互利共生特点。是农业增产、资源合理转化利用和农业增收的重要技术途径。

1 甘蔗、食用菌具有互利共生优点

1.1 甘蔗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

1.1.1 甘蔗植株高大,行间形成了适合食用菌生长的最佳散射光环境

甘蔗植株高达3m左右,叶密,吸光和热,上部光热资源利用充分,有部分散射光透入行间地面。经测定,蔗株达2.5m以上时行内光照强度一般3000LX左右,是食用菌最佳的光照条件。随着我市甜城15号、甜城18号、甜城99等一批新型高产果蔗品种的育成,内江三富农业公司大力实施综合技术开发,为推进内江地方特色产业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1.1.2 蔗行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稳定的适温环境

由于蔗株的大量吸光吸热和对地面遮光,蔗行内地温与同期室内温度相近,在外界风热影响下,无论自然气温高或低,蔗行内地温相对稳定,是食用菌生存特佳的适宜温度环境。

1.1.3 蔗行具有优越的湿度环境

上部蔗叶发挥着遮阳和遮雨、防止地面水分蒸发的多重功能,致使蔗行地内多数时间保持在湿润而不涝的状态,行内湿度大多在80%上下,这对食用菌发菌、生长过程十分有利。

1.1.4 蔗行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空间,节省成本

除生态环境特别适宜食用菌生长外,甘蔗行还为食用菌创造了有利的自然空间,约为蔗地面积的50%,无需大棚材料、人工搭建等,节省人工和材料投入。

1.2 蔗行种植食用菌有利于甘蔗高产优质抗病

1.2.1 培肥地力

蔗行种菇后,可大量利用稻、麦、玉、棉、蔗等的秆、渣、稃及猪、牛粪便等农业副产物,使之变为商品价值较高的财富;将大量菇渣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肥料,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条件,增加微生物菌群量和活性,提高土壤氧化性能,使土壤抗病、抗毒能力增加。加之人类的经常活动,破坏了蔗螟等越冬场所,减少虫源。

1.2.2 有利于蔗叶还田

在蔗行种植食用菌,可将下部老叶剥掉,用作食用菌的底料,节省了资源,省去了人工搬运。

1.2.3 提高甘蔗品质

蔗行种菇时,将甘蔗下部老叶剥除,蔗行平整,大大提高了行间通透性,减少了病害、虫害繁殖为害和鼠害,有利于甘蔗糖分积累,还可因蔗茎曝光使蔗茎变鲜红,提高了商品价值。

2 甘蔗、食用菌价值及其前景

2.1 甘蔗是传统高价值经济作物

2.1.1 地方特色品牌

内江有“甜城”美誉,这是内江特色品牌和城市名片。果蔗产业既是内江甜城品牌的实现途径,更是农业增收的途径,随着甜城15号、甜城18号、甜城99等一批新型高产果蔗品种的育成,内江果蔗产业具有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2.1.2 生态观光

果蔗植株高大,光合效能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的能力强,成片种植可打造规模“蔗海”,能满足很多人品果蔗、观蔗海、徜徉蔗林小道、分享宁静田园、呼吸清新空气的生态观光需求。

2.1.3 适应农业增收调结构

当前,内江种植业需要发展出特色增效益的产业,以水稻产7500 kg/hm2,产值15000元为对照,发展果蔗一般产量75000kg/hm2,产值可达15万元,产值是水稻的10倍,扣除成本,较水稻纯增收67500元/hm2。

2.1.4 加工价值高

果蔗不仅可鲜销,还可加工为果蔗酒、果蔗醋饮料、地方土产红糖等,据测算,10t果蔗可加工6~7t果酒,果酒产值20~30万元,而10t原料果蔗产值仅2万元,可见果蔗的加工升值空间非常大。

2.1.5 果蔗的保健性能

人称“秋日甘蔗赛过参”。甘蔗含水分的84%,含有12%左右的蔗糖、葡萄糖及果糖,还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及维生素等。中医认为,甘蔗入肺、胃二经,具有清热、生津、下气、润燥、补肺益胃的特殊效果。

2.2 食用菌产业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

2.2.1 减少资源的浪费

食用菌生产以稻、麦、玉、棉、蔗等的秆、渣、稃及猪、牛粪便等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农业副产物为原料,避免了被抛弃、烧掉带来的污染环境,能变废物为很大的财富。

2.2.2 农业增收新途径

食用菌产业是在种养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链式产业,它是新拓展的将种养业中的废料变为财富的新型产业,是农业增收新途径。

2.2.3 有益人体健康

食用菌品种类型很多,对人体保健作用不同,据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营养医师雷敏介绍,食用菌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并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多种具生理活性的矿物质,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抗肿瘤、调节血脂作用。

2.2.4 加工前景较好

食用菌可加工为多种保健食品和药品,如猴头、茯苓、虫草、银耳等加工产品非常多,内江农科院近年在食用菌保健面条、酱油、饼干等保健加工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有丰富的技术储备。

3 蔗、菇高效互利共生技术

3.1 技术原理

以土地、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为开发对象,将甘蔗喜光、喜热、植株高大、遮阳性好、蔗行空间宽和可用面积大的特点与食用菌的耐荫蔽、喜湿润、喜中低温、植株矮小、农业副产物转化与还田特点结合,科学合理利用两者的互利共生优势关系,以达到充分利用空间、农业资源,提高甘蔗和食用菌增收效益的目的。

3.2 技术方法

在9月前,以甘蔗高产为主攻任务,做到季节较早、早管早促、合理密植、高培土、分苗均匀等,利用6~10月大生长期发挥好栽培潜力,力争果蔗高产优质。进入9月则要开始着手准备食用菌栽培料,如主副料准备、种子采购、原料堆翻发酵等,备料同时要清理蔗行,包括剥除老蔗叶、清理蔗空行,如果床栽菇类,可稍平整清洁蔗沟,如果地栽菇类,应适当加深蔗沟,以便埋菌袋。准备充分后即可在蔗沟播种食用菌,品种可根据当地市场需要或加工需要灵活确定,经多年实践,有些菌类地栽产量很高,如蘑菇、姬菇、大球盖菇、鸡腿菇等,主要得益于蔗行空地源源不断供应适量水分和矿物质营养。

3.3 技术的高效、互利共生结合特点

3.3.1 空间利用充分

蔗地套作食用菌可将丰富的农业副产物进行转化,土地空间和自然资源也得到合理搭配利用,是农业高效集约化经营的理想模式。众所周知,甘蔗主要以起垄植为主,大生长前大培土,蔗行空地面积约占50%,因甘蔗植株高大遮光,不可能再套作绿色光合类植物,在蔗地套食用真菌属理想的生物生存搭配,是最佳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使土地、空间、时间、副产物得到充分利用的好办法,体现了单位面积生产效率和效益的高效。

3.3.2 单位面积增收明显

除前述果蔗增收效益外,蔗地套作食用菌对甘蔗有益无害,由于大量菌渣还田和人为活动,地力越来越好,通气透光,对甘蔗产量和品质有显著提升。据对比观察,蔗地种菌后次年甘蔗产量可提高10%~20%,当年起,纹枯病、赤霉病、大小斑病发病明显减轻,甘蔗糖分和外观性变好,甘蔗产量和收益稳中上升;相应地,蔗地套作的食用菌,以姬菇为例,667m2可种植近5000袋,鲜菇产量可达5000kg,折合产值4万元,扣除生产和销售成本约2.5万元,纯收益可达1.5万元。由此可见,蔗地种菌收益是粮食作物的若干倍,增收效益极为显著。

3.3.3 蔗、菇共生,没有生存竞争

蔗、菇共生是一组十分协调的生存关系,甘蔗为食用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类似于自然的森林小气候或食用菌野生条件,产量高、质量佳、商品性好,将大大提高种菇水平和效益;加之食用菌植株矮小,不与甘蔗争光争水争肥,对甘蔗没有生存竞争;相应地,由于地力改善和田间通透条件改善,对甘蔗持续增产和提高品质有利无害,蔗、菇共生相互有利促进,没有生态竞争。

3.3.4 两者分季实施,互不影响生产操作

甘蔗生产田间操作主要在6月前,完全可按照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实施正常的机耕、灌溉、施肥、培土工作,9月后播种食用菌,此时甘蔗田间管理基本结束,可将人力物力调节到食用菌生产上来,专注搞好食用菌的生产管理和采收,两者不存在管理矛盾。

4 蔗菇高效互利技术应用须把好几道关

4.1 把好主次关

在应用该技术模式前,应该根据自身投资能力、市场消化能力等综合考虑本生产模式的主要作物,或以甘蔗为主,或以食用菌为主,须认真斟酌确定。

4.2 把好投资关

应用该生产模式前须综合测算甘蔗、食用菌的投资数量,根据生产能力确定规模,

4.3 把好技术关

要认真学习甘蔗高产高效栽培和食用菌栽培技术规程,善于从实际操作中总结和发现问题,培养能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好以科研单位为品种和技术依托。

4.4 把好市场关

任何一项产业都需要与市场紧密联系才能最终实现生产价值,要根据市场范围、市场容量、市场需求产品类型综合决策生产规模、产品类型、生产品种,切忌盲目跟风。

4.5 把好加工关

在当年市场鲜销量不佳时,将甘蔗或食用菌产品转化为另类耐储、保质又保值、销售时间长的产品,可缓解短期销售不畅等问题,如保健食品类、日常挂面、营养保健饮品等。

4.6 把好成本关

这是决定种植效益高低的关键。例如,人工成本过高、用工量大、原材料价格高等都将制约效益产出,要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应对办法,如机械化生产可大大节省人工成本。

甘蔗种植技术范文7

关键词甘蔗产业;现状;问题;对策;广西大化

中图分类号F32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310-02

DevelopmentStatusandCountermeasuresofSugarcaneIndustryinDahuaCounty

LI Gui-hua

(Gongchuan Agricultural Technical Extension Station of Dahua County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Dahua Guangxi 530802)

AbstractSugarcane industr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ustries in Dahua County.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n the status of sugarcane industry in Dahua County,main problems of sugarcane industry were analyzed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ugarcane industry in Dahua County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sugarcane industry;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Dahua Guangxi

大化县地处桂西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境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雨水充沛。全县年均气温19.2 ℃,无霜期306 d,年降雨量1 420~1 630 mm,气候条件较适合甘蔗生长发育。近年来,随着该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县常年种植甘蔗面积在0.36万hm2以上,甘蔗总产量23.7万t,年产值达1.12亿元。因此,发展甘蔗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有效途径[1]。

1大化县甘蔗生产现状

1.1种植面积与加工运输

大化县下辖16个乡镇,2012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0.36万hm2,主要分布在大化、贡川、共和、六也、都阳、古河6个乡镇,涉及23个村民委4.79万户,户均种植1.12 hm2。所生产的原料蔗统一由驻该县的广西农垦糖业集团加工制糖,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20万t以上,目前生产的原料蔗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加工的需要。加上目前蔗区公路、机耕路网的建设,为甘蔗的生产和砍、运、榨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1.2新品种的引进推广

为提高甘蔗的产量,2011年以来,大化县先后引进了新台糖22、桂糖21号、柳城03/182、园林1号、园林6号、桂福98/296号、柳城03/1137号等甘蔗品种,其中桂糖21号、桂福98/296、柳城03/182、园林1号已列为政策补贴。上述品种属丰产型高糖品种,适应性广,高抗甘蔗花叶病,中抗甘蔗黑穗病,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倒能力,适宜在中低肥力的旱坡地上进行种植,目前已成为该县重点推广的甘蔗品种之一。

1.3田间栽培管理

该县甘蔗种植以单户、小规模种植为主,蔗地面积较小,生产条件较差,无灌溉设施,大部分以人畜力耕作为主,生产力低下。近年来,一些山脚平地应用了机械深耕深松、地膜覆盖、蔗叶还田和配方施肥等技术,加上糖厂每年都有一部分资金用于这些实用技术的补贴,目前新技术的覆盖率达65%。

2存在的问题

2.1灌溉设施差,抗旱能力弱,旱灾频繁

由于该县甘蔗大部分种植在旱坡地上,地势较高,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几乎无灌溉条件。如2010年该县遇到春旱时,全县大部分蔗区受灾,其中最严重的有都阳、北景、古河、岩淮等乡镇,新植蔗区无地膜覆盖的全部缺苗,当年全县甘蔗产量减收6.3万t,对进厂开榨影响很大。因此,干旱是影响甘蔗产量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2.2蔗地面积分散,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低

大化县甘蔗生产主要以农民个体小规模种植为主,户均种植面积仅1.12 hm2。由于地块大小不一,缺乏连片耕种,农户间各自管种,极不利于机械作业[2],开垄、播种、施肥、培土、除草、防虫、砍收还是以手工为主,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劳力成本高,每个工日成本120~150元,不利于甘蔗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2.3品种结构单一,高产高糖品种少

据2012年调查,目前该县种植的甘蔗品种较为单一,80%是新台糖22号,且已有5年的种植历史。由于品种长期单一,种性严重退化[3];黑穗病发病率高达12.3%~17.9%;螟虫为害加重,最高达24.6%~41.7%;宿根蔗发苗率低,单位面积苗数严重不足,平均为56 920株/hm2,比同期春植蔗苗数115 940株/hm2减少50.9%。这是近年来该县甘蔗总产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

2.4政府、企业、蔗农之间的关系有待理顺

近年来,该县虽然出台了促进甘蔗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了吨糖田建设和良种良法推广等,对推进该县糖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政府—企业—蔗农的组织模式推动下,甘蔗的技术传播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其组织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方面,还缺乏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在管理体制、经费来源及利益关系上尚未完全理顺,糖厂与蔗农还未形成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

3对策

3.1整合涉农资金,加大灌溉设施投入

水利灌溉设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蔗区产量的收成。由于该县甘蔗大部分种植在旱地上,生产方式是农民小规模种植,无灌溉设施,造成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对产量影响极大。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田水利灌溉的投入,因地制宜兴建水利设施,支持小水池、小塘坝、电灌站、小水渠等工程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甘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4]。同时,引导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扩大种植规模,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2强化良种良法推广

为提高甘蔗产量与品质,在栽培管理上,应强化集成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一是抓好抗旱耐寒高产高糖品种的推广[5],如桂糖21号、桂辐98-296等,同时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按各蔗区对品种的需求,签订供需合同,满足高产蔗地用种需要。二是抓好实用技术推广。如蔗地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地膜覆盖、蔗叶还田等技术,增强蔗地蓄水保墒与保肥能力。

甘蔗种植技术范文8

1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优势

1.1资源优势

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创建于1955年,距广西首府南宁市43km,下属有20多个企事业单位和12个农业分场。拥有土地面积1.1万hm2,已开发利用0.5万hm2,其中甘蔗2733hm2“,吨糖田”2000hm2。56年来,已发展成为一个以蔗糖为主,农林牧渔业并举、工农商运建综合经营的国家大型(二类)国有企业。农业以甘蔗及番木瓜、柑橙、澳洲坚果、香蕉等亚热带水果为主。工业以优质白砂糖、酒精、饲料、淀粉等产品为主,主要产品“三冠牌”白砂糖先后荣获全国亚法糖质量评比第二名、自治区优质食品奖,食用酒精荣获全国质量评比优质食品奖。农场一直以来受到自治区领导和农垦局领导的重视,农业基础设施齐全、甘蔗生产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职工素质高,是广西农垦系统蔗糖生产示范典型,在广西农垦系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1.2地理位置和土地优势

农场地处广西南宁市永新区坛洛镇,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2℃,年平均降雨量1194mm。地势较平坦,土壤肥沃,有明显的区域优势,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甘蔗生产发展潜力巨大。

1.3有专业化大农场优势

农场20世纪70年代后进行大规模的蔗糖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到今天,拥有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较完备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农场基本实现了农作物的农业标准化作业,甘蔗种植面积0.3万hm2,年产甘蔗30万t,2010年农场甘蔗面积3458hm2,进厂原料蔗1.8万hm2,原料蔗79.5t/hm2,甘蔗糖分15.6%。2008—2009年甘蔗良种繁育基地示范面积236hm2,繁殖甘蔗良种1.6万t,在东风分场、友谊分场核心示范区,示范总面积80hm2,辐射面积达1.3万hm2,核心区甘蔗糖分达14.5%。近年来,农场种植脱毒健康种苗,有部分甘蔗种植所需种子由种子园提纯复壮提供,这些品种表现出比常规种苗分蘖强、生长旺盛、宿根好、产量高等优点。1999年至今,已建设有良种和健康种苗区、甘蔗高产示范区、栽培新技术开发试验区,生物防治农药、肥料实验区,综合节水灌溉区、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区等核心技术示范区,农业园区领导与组织机构健全,全面负责园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示范区坚持建设、生产、示范、推广同步进行,发挥各职能部门业务骨干的作用,认真做好产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抓好甘蔗原料基地建设,全力以赴提高单产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1.4科技优势

农场(含糖厂)人口1.1万人,职工总人数488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95名。农场领导非常重视技术人才的引进和教育培训工作,通过组织他们培训、走出去到区内外研究单位和蔗区参观、考察、观摩活动,互相交流先进技术,拓宽知识面,年青的科技人员很快成为科研、生产上的主力军。农场加强与上级部门和科研单位等多方交流,协作攻关,充分发挥了科技力量优势,2007年参加了广西农业科学院牵头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糖料蔗新品种选育与高效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研究”,开展了“深耕深松技术、蔗叶还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酒精发酵液还田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机械化收获技术、健康种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智能化施肥技术、化控技术”适用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2009年统计,蔗叶还田面积2000hm2,地膜覆盖栽培1666hm2,旱地喷灌面积1333hm2,2009—2010年榨季机械化收获面积666.6hm2,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甘蔗的增产增效,核心区对周边蔗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通过与中国农大和国内外农业科研院所合作,把当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先进的农业设施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引进金光,为示范园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人才和科技支撑。

2金光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建议与思路

2.1建设高标准的良种和健康种苗区

2.1.1加强良种示范区的领导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明确分工,全面布置、指挥和协调示范区的建设,建立和完善提高干部职工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培训机制,加强试验部门、糖厂、职工的沟通、配合,把甘蔗良种繁育和示范推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为蔗糖产业服务的意识,抓好示范区高优蔗园的建设,增强科技与产业的结合力度。

2.1.2抓好良种和健康种苗示范区建设①要逐步建立健全甘蔗脱毒健康种苗育、繁、推三级扩繁体系;制定甘蔗脱毒健康种苗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强对健康种苗扩繁生产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和种苗质量检测,加快脱毒健康种苗示范推广。以甘蔗试验站为核心,抓好繁育健康种苗苗圃扩繁,每年种植健康种苗200hm2以上,保证纯种供大田种植。②建立优质新品种试验示范田,通过引进良种在金光农场综合试验站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合试验效果,加快推广早熟、高糖良种的发展速度。如引进较适合在农场种植的品种桂糖29号、桂糖35号、福农28号、粤糖60号等。③加强与育种单位协作,参与育种试验和大项目的攻关协作,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积累经验和选育合适本地推广种植的良种。

2.1.3加强高产栽培示范片建设制定一套标准的甘蔗新品种高产高效种植管理技术,抓住高产栽培示范片建设,继续抓好800hm2甘蔗高产示范样片田管理和展示工作,积极扩大示范片辐射范围,提高示范片补贴资金标准,提升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能力,增强示范效果。高产高糖“吨糖田”示范区,要以推广旱地高产高糖栽培“十大”适用技术应用为主,开展深耕、深松精细整地,使耕作层达到深、松、碎、平,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创造良好的保水、保肥、透气和增温条件,利于甘蔗发芽和根系的生长;在总结历年测土配方施肥成功经验基础上,继续搞好测土分析试验工作,合理配方施肥,特别是植前基肥的合理施用。

2.2加大综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力度

建设现代农业的目的是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资源利用和农业劳动生产等效率。近年来春旱出现的机率较多,春旱频率在50%左右,而到每年9~11月,又易发生秋旱。2009年农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干旱,受春、秋两季的干旱影响甘蔗缺苗断垄,宿根生长受阻,给甘蔗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据2009年10月调查,全场甘蔗总面积3432hm2,受旱灾面积2640hm2,其植株仅存4张青叶以下的严重受灾甘蔗面积的1573hm2,占45.0%,植株仅存5~7张青叶的中度受灾面积1066hm2,占30.9%。自2008年至今,农场重视综合节水灌溉建设,到目前为止,已新购置了潜水泵、抽水机、安装了喷灌、滴灌抗旱设施,但是仍然满足不了大面积生产需要,“十二五“期间要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和争取财政扶持,加大水利灌溉设施的投入。地埋式滴灌技术可将灌溉、精确施肥和虫害防治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科学结合起来,形成先进的灌溉、施肥、防虫害三位一体的综合节水工程,提高农业单位面积整体产量和效益。因此,建造一系列如地埋式滴灌、微喷、淋灌、自走式喷灌和常规喷灌等节水灌溉系统是解决旱地甘蔗灌溉的主要途径之一。

2.3完善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逐步提高应用范围和效果甘蔗种植

、田间管理和收获等环节用工较多,随着蔗区产业化结构调整,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传统的人工栽培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甘蔗机械化管理省工、节水节肥、节本降耗。近年来,金光农场在犁地、深松、旋耕、开沟、培土、喷灌、收获等甘蔗生产机械化作业已趋成熟。使用了180匹大马力拖拉机进行深耕深松;引进使用90匹高地隙中耕植保拖拉机和喷灌设施,使用了CASE7000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收获等,但甘蔗机械收获能否做到适时、高效、优质、低耗,不仅关系到甘蔗的产量品质和效益,还直接影响到来年宿根蔗的生长、管理、产量。因此,要加快甘蔗机械化收获的推广力度,修建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田间道路,整合土地资源,品种和栽培管理要服从和适应机械化操作,加大甘蔗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区的资金投入,不断探讨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新模式。做好宣传培训工作,帮助职工适应机械化生产,引导职工改变传统种植习惯。同时要继续加大灌溉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甘蔗生产条件,提高甘蔗产量,推进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进程。

甘蔗种植技术范文9

关键词:蔗糖产业;发展;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Q5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一、蔗糖产业发展的现状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投入,以及企业的“忠诚、高效、严谨、创新”的合力作用之下,经过6年的发展,我县蔗糖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据统计,2013年全县甘蔗播种面积达14.4万亩,甘蔗产量49.46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2.72亿元、0.69亿元;2008年—2013年全县制糖业5年主要经济指标:甘蔗总产量234.23万吨,成品糖总产量17.83万吨,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10.18亿元、3.28亿元,上缴税收总额6235万元,财政投入资金总额5073万元(其中:永鑫公司建厂配套资金1030万元,上级拨给糖料蔗项目资金700万元,技改资金251万元,甘蔗种植和蔗区道路资金3092万元)。具体详见下表:

都安县2008年—2013年制糖业主要经济指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走访相关部门和深入农村开展问卷调查发现,几年来我县蔗糖产业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甘蔗种植亩产量偏低;三是涉及甘蔗生产的矛盾和问题相对突出;四是甘蔗种植技术含量不高;五是甘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将对粮食安全产生一定威胁;六是蔗糖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逐年下降。

(一)各种因素导致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不高。笔者通过精心组织对全县100户农民群众进行问卷调查,表示愿意种植甘蔗的农户仅占42.5%,不愿意种植甘蔗的农户为57.5%,对甘蔗种植现状的满意度也未超过半数。农民种植甘蔗积极性不高的根源主要是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减少:一是原料蔗收购价格下跌,2011/2012榨季为500元/吨,2013/2014榨季跌到440元/吨;二是甘蔗砍运人工费大幅上涨。甘蔗砍运人工费上涨表现在:(1)按计时计算,由2011/2012年榨季平均每人每天35元涨到2013/2014榨季的60元,上涨71.4%;(2)按计件计算,由2011/2012年榨季平均每人每吨50元涨到2013/2014榨季的75元,上涨50%;三是甘蔗砍运不及时,原料蔗损耗严重。据了解,有相当部分农户反映,取得砍蔗证的农户甘蔗砍下来以后没能及时运送糖厂,最快也要等待2-3天、最慢要等上10天才有运输车来拉运,而且造成的甘蔗损耗均由农户自己承担;四是甘蔗款和运输费没能及时兑现给农户和运输户,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种蔗积极性。

(二)甘蔗种植亩产量偏低。笔者通过官方数据和问卷调查发现,近几年来甘蔗平均亩产量仅仅维持在3-5吨之间,承包经营户种植占比重大,但由于劳动力不足、田间管理技术跟不上、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亩产量平均仅在2-4吨之间;农户自种占比重小,但由于自种农户的田间管理到位,亩产量平均在5吨以上。由于甘蔗亩产量偏低,导致全县甘蔗总产量不能满足糖厂日榨4000吨的生产能力,从而要求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来弥补总产量的不足,但无论种植面积如何扩大,总产量还是相对上不去,其根本原因就是单产逐年偏低。

(三)涉及甘蔗生产的矛盾和问题相对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产销两个环节矛盾相对突出。主要体现在企业未能及时落实砍运指标和强加给农户和运输户的行为(比如,强制定点加油、不及时安派运输车、与蔗农贷款挂钩绑定代扣甘蔗款、自然灾害导致的损耗全部转嫁到蔗农身上),加剧了种蔗户与企业之间的矛盾;二是甘蔗生产方面案件不少。笔者经与有关部门了解,2008年以来涉及甘蔗生产的案件共有11件。主要涉及农资化肥造假、承包户未及时翻耕甘蔗地、修筑蔗区道路、与兄弟甘蔗县纠纷、甘蔗款拖欠问题等案件。

(四)甘蔗种植技术含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甘蔗良种推广不到位。我县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属丘陵、光照不足、病虫害多,目前企业尚未找到适合本地的甘蔗品种;二是甘蔗含糖份低。在我国甘蔗含糖份高的省份云南省达16%,而我县甘蔗含糖份仅为12.9%。

(五)甘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将对粮食安全产生一定威胁。当前,甘蔗种植对粮食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由于甘蔗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粮食总产量的增加难以得到保障;二是种植甘蔗的耕地质量较好,而种植粮食的耕地质量较差,造成粮食产量低。目前我县旱地中属连片的、地势平坦且土壤肥力较好的都用于种植甘蔗,余下种粮的绝大多数面积耕地较瘦,保水保肥能力差,造成粮食产量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近,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耕地是稀缺资源,存量是有限的。我县的耕地面积由2007年的46.36万亩降到2013年的46.11万亩,人均耕地由2007年的0.73亩降到2013年的0.68亩;粮食播种面积由2007年的91.77万亩降到2013年的67.48万亩,粮食总产量由2007年的13.87万吨降到2013年的12.42万吨。2013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约占到耕地面积30%,约占旱地面积40%(且占90%的平原旱地,10%的山区旱地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无法发展种植),如果不加以控制甘蔗种植面积,将必对粮食安全产生威胁。

(六)蔗糖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逐年下降。从以上表1中可以看出,2008年以来,蔗糖企业上缴的税收总额与财政投入的资金总额相抵后是净增加,但两者的发展趋势是相反的,财政投入的资金是逐年增加,而企业缴纳的税收是逐年减少,上缴税收由最高年份2010年的2374万元,降到2013年的443万元。另外,制糖业对全县经济的贡献率也随着增加值率的逐年降低呈下降趋势。2013年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贡献1.87个百分点,其中制糖业贡献约0.75个百分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

三、对策及措施

为推进“工业强县”,确保蔗糖产业“增量提质”,促进我县蔗糖产业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及措施加以考虑:

(一)加强蔗糖企业内部管理,规范企业管理制度。一是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对政府的依赖。企业的发展当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政府的扶持力度是有限的,关键还是要依靠企业的自主创新,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激发自身活力;二是企业要规范行为,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和制度,真正做到“忠诚、高效、严谨”管理模式,才能打造百年老店,使企业长久生存,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要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提高企业的信誉。高效的服务质量是企业长久生存的重要法宝。一是企业要在甘蔗的砍运环节上积极整合资源,主动为蔗农提供便利条件,确保甘蔗砍得及时、运得及时,不让蔗农为什么时候砍甘蔗和什么时候运甘蔗而发愁,真正让农民“种得放心、收得舒心、卖得开心”;二是舍得让利,肯为蔗农分担损失。比如,因自然灾害或因运输不及时所产生的蔗重损耗,应由企业来承担,而不是把损失转嫁到蔗农身上。

(三)科学种植,改良品种。一是企业要积极培训蔗农运用先进适用技术科学种植甘蔗;二是积极进行品种改良,企业要联合科研机构研发适合都安甘蔗栽培新技术,推广甘蔗优质品种和高糖品种,提高甘蔗亩产量。

(四)通过提高单产来提高甘蔗总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一定存量的甘蔗种植面积,是蔗糖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但仅仅依靠增加种植面积来弥补蔗糖总产量的不足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科学的。笔者认为,提高甘蔗单产才是未来我县蔗糖产业健康发展的方向,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如果甘蔗种植亩产能够提高到7吨以上,全县甘蔗种植面积可控制15万亩以内,足能满足蔗糖企业日榨4000吨的生产能力,也是符合都安的发展实际的。

(五)完善甘蔗价格补贴机制和政策。按照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针对原料蔗收购、成品糖价格下跌的情况,政府和企业都要承担责任,采取相应的补贴措施,要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和食糖临时收储政策,最大限度保障蔗农收益,确保农民增收。

(六)拓宽资金的筹措渠道,继续强化资金的投入力度。利用都安县庆60周年活动契机和民族自治地区的扶持政策,争取更多的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补助资金,以减缓我县财政对甘蔗资金投入的压力。

(七)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市场与企业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说明企业要在市场条件下赖以生存;二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党的十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提出,“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明确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是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只是政策引导而不是直接干预;三是企业与蔗农的关系。从盈利的角度讲,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蔗农也想通过发展种植甘蔗多赚点钱、增加收入,这两者并不矛盾只有共赢,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蔗糖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十报告.2012,11.

[2]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2013,11.

[3]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2014,1.

[4]都安经济统计提要(2008-2012年).

甘蔗种植技术范文10

关键词 智能电脑甘蔗专家系统;不足;发展方向;德宏州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331-01

智能农业专家系统是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总结和汇集农业领域的知识技术、不同层次农业专家长期积累的大量宝贵经验,以及通过试验得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及数学模型等,用计算机语言由智能工程师开发能够指导农业生产的计算机软件。它来源于人类专家的头脑又高于人脑,最后应用于生产的指导方案,它不是某个科学家、教授、技术人员或某个专家的知识和技术,而是一群专家集体智慧,群体经验通过计算机的反映[1-2]。因此,只要有一个成熟的系统软件,就可以带着专家群体的智慧,超越时空,跳出人为的因素,走向田间地头,进入千家万户,把农业技术直接交给广大农民[3]。为此,德宏州科技局科协组织开发了德宏州智能电脑甘蔗专家系统。甘蔗智能系统功能齐全,准确性高,通俗易懂,操作方便,实用性强。以准确的数据来指导甘蔗生产,达到低耗高能的目的。

1 智能甘蔗专家系统的开发

2000年,德宏州科技局科协决心把电脑农业高新技术引入德宏指导农民发展甘蔗生产。因此,在德宏州成立甘蔗专家组,收集甘蔗生产的信息资料(天气、海拔、温度、水资源、土壤性质等),综合专家组长期积累的大量宝贵经验,以及长期通过甘蔗生产试验得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及数学模型等,经过反复论证、设计和研究,制订了符合德宏州实际的甘蔗种植生产情况的方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德宏州“智能甘蔗专家系统”完成了初步的方案。

2 智能甘蔗专家系统试验

“点”和“面”有机结合,德宏州甘科所“点”上用严谨的科学态度测出了各阶段精确试验数据,平均提高甘蔗糖分0.9%,提高甘蔗产量9 .795 t/hm2。“面上”通过2000/2001、2001/2002 2个榨季推广试验,华侨、景坎、平原3个糖厂共试验416.8 hm2,平均提高甘蔗糖分0.8%,提高甘蔗产量7.5 t/hm2,但是“智能甘蔗专家系统”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甘蔗种植技术、专家经验、电脑软件,而且还与环境有紧密联系,在应用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智能软件系统中人―机界面不友好,输入数据比较麻烦,不快捷,二是氮、磷、钾原在一定范围内应该按实际检测值输入,使之更加精确,三是防病虫害、除草等方面不适合德宏州情况。针对上述问题,专家成员采用“理论―实践―理论”,对甘蔗智能系统进一步修改,完善人―机界面,删除了操作复杂、对甘蔗生产无关紧要的许多参数;针对土壤分析的氮、磷、钾改为按实际检测N、P、K含量进行输入;并对除草、虫害等方面不适合德宏州情况进行了修正。通过此次修改使系统更准确、更科学。

3 智能甘蔗专家系统推广应用成效

通过德宏州实施“智能甘蔗专家系统”的经验看,其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紧紧抓住既要提高产量又要提高糖分的要求,解决了“产量―糖分”之间的矛盾,既保证蔗农甘蔗产量的增加,又满足了糖厂对甘蔗多产糖的需求,使甘蔗生产更合理化;②糖厂效益;(以州甘蔗所精确测试为依据)智能化种植法比常规法可提高重量纯度2.48%;降低还原糖0.09%,提高甘蔗含糖分0.52%,糖厂每入榨1 t蔗可多产白糖4.16 kg(按85%回收率计),糖厂每入榨1 t甘蔗可增收12.48元。用智能软件,可多产白糖507 kg/hm2(按117.39 t/hm2计),糖厂增加收入1 512.3元/hm2。如果电脑种植666.67 hm2,可多产糖338 t,增收101.42万元。全州种植4.67万hm2,可增收7 07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③使用智能软件可增加产量9.795 t/hm2,多投入成本453元/hm2,仍可增收4 270万元。④对甘蔗种植有了科学方法,民族贫困科学技术较为落后的地区,就能应用智能软件科学的指导农民使用氮、磷、钾肥配方施用,合理使用农药等,做到经济合理。

4 存在的不足

一是病虫害还未进入动态防治;二是人机界面不够完善,操作不够简单,还须进一步完善修改;三是专家组成员对糖厂试验基地跟踪、指导不够;四是德宏州尚未有土壤分析实验室,必须到保山化验,土壤分析滞后;五是科研、试验经费不足,糖厂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制约了该系统的推广使用。

5 发展方向

一是加强对智能甘蔗系统软件的推广工作的领导,真正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二是逐步成立电脑甘蔗系统办公室,配备相应的电脑及软件,组织培训,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稳步推广使用,使德宏州甘蔗生产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三是用严谨科学态度进一步修改、完善智能甘蔗系统[4]。

6 参考文献

[1] 刘延忠,赵文祥,张颖,等.加强农业科技网络信息建设 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4):18-20,23.

[2] 尤习贵.让电脑农业推动各族群众脱贫致富[J].中国民族,2002(6):40-41.

甘蔗种植技术范文11

[关键词] 甘蔗 马铃薯 黄豆 玉米 间套种 技术 陇川

[中图分类号] S5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181-02

农作物间种、套种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一项传统方法。甘蔗与马铃薯、 黄豆、玉米间套种是陇川县近几年创新的农作物立体栽培的方法,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甘蔗间套种技术,较好的解决了陇川县产业发展中耕地不足的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实际生产发展、完善耕作制度、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甘蔗间套种其它短期作物的种植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实现蔗农增产增收,为今后推广面积提供科学依据。

一、陇川实施甘蔗与其他农作物间套种的效益状况

1.新植甘蔗间套种马铃薯

新植甘蔗每亩按平均单产8t收获,一类品种430元/t,亩甘蔗收入3440元,扣除物资成本1450元,农民亩甘蔗收入1990元;近几年的马铃薯售价在1300-2700元/t,而卖给蔬菜商或工厂是2000-2700元,做饲料用的是1300/t,马铃薯按亩套种产量1000kg算,收入2000元,除掉成本800元,亩产效益1200元;两项套种合计收入3190元。

2.新植甘蔗间套种黄豆

套种黄豆一般是5月份上市卖青豆,亩产豆荚0.8-1t,每2元-2.5元/kg,就按黄豆成本450元(种子12.5元、尿素25kg60元,普钙40kg30元,钾肥40元,农药30元),每亩可以增加收入2000元左右。

3.间套种玉米

每亩可以间套种1600-1800株/亩,甜脆青玉米产量一般500kg左右,以陇川市场价一般2元/kg计算,每亩收入1000元。

二、栽培措施

1.间套种马铃薯

1.1选地整地

甘蔗间套种马铃薯选既适合种植马铃薯又适合种植甘蔗的疏松、肥沃、通透性好、排灌方便、交通方便的砂壤土质田块,并及早翻犁爆晒,精耕细作,使土壤达到“深、松、细、平”的要求。

1.2品种选择

甘蔗品种选粤糖93/159,、新台糖20号、盈育91/59、德蔗03/83、德蔗03/194等高产、中高等糖份、无虫眼、无病且芽眼饱满的优良品种。马铃薯选生育期短、产量高、适应性强、无虫眼无病的合作88、地薯6号为主,以20克~50克的种薯最为适宜。

1.3种子处理

蔗种砍成双芽眼,用10%的石灰水进行醮种处理后再下种;马铃薯最好采用整薯带芽眼点播,若薯块稍大的话,必须播种前1天用消过毒的刀将薯块顺芽眼切开,以达到每个薯块要带1-2个芽眼,大小在20克-30克,切开后的薯块,最好用多菌灵粉拌匀消毒新鲜切口。

1.4播种节令

先种植马铃薯后种植甘蔗,马铃薯的播种时间掌握在11月下旬-12月上中旬;新植甘蔗播种时间掌握在12月中旬-翌年的1月中旬。

1.5 用种量

马铃薯用种量每亩100-120kg;甘蔗用种量每亩900-1000kg.,据大小径而定。

1.6 肥料农药

尽量使用有机肥配合化肥混用。甘蔗整个生育期亩用80kg尿素、100kg普钙、20kg钾肥或选N、P、K比例相对高的复合肥;马铃薯摆种后,每亩以一次性用25kg尿素、50kg普钙、10kg硫酸钾、呋喃丹2kg混施,或者亩用14:7:13的农家乐1号40kg、硫酸锌2kg、硼肥2kg、呋喃丹2kg、腐熟农家肥1000kg混施,但化肥尽量避免与种子接触,以防烂种造成缺塘。

1.7种植模式

先种植马铃薯后种植甘蔗,用犁耙机把犁头调试成140cm大行距和70cm小行距开沟。有两种套种模式:

一种是宽窄行套种。先种植马铃薯后种植甘蔗,用犁耙机把犁头调试成140cm宽行距和70cm窄行距开沟。马铃薯安排在甘蔗宽行沟上套种,采用单垄双行三角对空点播,株距20-25cm,行距15-20cm,沟深10-15cm;再把已备好的复混肥撒施在种薯的行距上,或施入点播过种薯的中间,然后一次性起垄盖土,顺便清理蔗沟,再用旱地除草剂“施田普”100ml对水喷雾封草。待马铃薯下种20-25天左右,即马铃薯出苗30%后再下甘蔗种;甘蔗双沟窄行70cm;小行距25-30cm,沟深30-40cm,沟底宽25cm左右,蔗种保正每节有两个芽眼,根尖搭配摆种,摆种前需先把预备好的化肥农药,即10kg尿素、15kg复合肥、50kg普钙肥、7kg钾肥、5kg地虫灵混合做底肥,农药施入后覆土盖种,浇足出苗水,待水分稍干时亩用阿特拉津200-250ml兑水封草再盖地膜,以达到保温保湿、提早出苗。

另一种是采用等行距套种。同样先种马铃薯后种甘蔗。在备好的田块用手扶拖拉机犁按110-120cm行距来回开浅沟,以株距12-15cm单行摆放种薯,肥料施入种薯,亩用种量80~90kg,后用手扶拖拉机犁沿空沟顺同一方向翻犁盖种起垄,人工清理出蔗沟,用鼎功配阿特拉津100ml兑水喷施,防治地老虎及杂草。待20-25天马铃薯出苗30%左右,亩用10kg尿素、15kg复合肥、50kg普钙肥、7kg钾肥、5kg地虫灵混合做底肥,采用双行接顶式摆放蔗种,亩用种量900-1000kg,盖种时清下一沟的土盖第一沟的蔗种,依次累推,后灌出苗水,待水分稍干时亩用阿特拉津200-250ml兑水封草再盖地膜,便于保温保湿、提早出苗。

1.8病虫草鼠害及肥水管理

甘蔗非常注重对地下害虫金龟子、地上害虫甘蔗蓟马、螟虫、棉蚜虫的防治,在大培土时用阿克泰配瑞胜或杜锐瑞兽及害虫初发期(7-8月份)及时防除,甘蔗的施肥讲求两头少中间多,轻施提苗肥和壮尾肥,重施功茎肥,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注意排涝,10月份后注意防鼠。马铃薯出苗整齐后再用鼎功、功夫喷施一次,防地老虎和蚜虫,亩用72%甲霜锰锌100克或72.2%霜法利50克兑水喷雾,预防马铃薯早晚疫病。

1.9 适时收获

4月上中旬马铃薯茎基部叶片变黄绿色,茎杆老化枯萎,地下薯块停止生长时 是最佳收获时期。但在收挖马铃薯前先对蔗苗进行施壮苗肥,然后把马铃薯的茎杆、叶堆在窄行蔗沟内还田,挖马铃薯时顺便做蔗苗小培土。

2.间套种黄豆

2.1地块选择

甘蔗间套种黄豆,选既适合种植甘蔗又适合种植黄豆的疏松、肥沃、通透性好、排灌方便、砂壤土田块或旱地,翻犁爆晒,精耕细作,达到“深、松、细、平”。

2.2 合理选择品种

甘蔗种选择叶片直立前期生长稍慢、后期生长快的高产高糖品种粤糖93/159、新台糖20号等作为套种品种,蔗种用量1000kg;冬黄豆选择于氏3号、中品661、或德豆6171、等优新良种,去除干瘪,残种、霉变种,豆种用量1.5kg-3kg。

2.3 套种时间

甘蔗种植时间在12月份,黄豆也在12月份种蔗盖膜后点播。

2.4 种子处理

蔗种砍成双芽眼,用10%的石灰水进行醮种处理后再下种;黄豆在点播前晒种1-2天。

2.5种植模式

可在宽窄行新植蔗套种,黄豆和甘蔗同时种植,把犁调试成130cm宽行距和70cm窄行距开沟。黄豆安排在甘蔗宽行130cm的空沟上套种,先施肥后盖土,采用三角对空点播,株距20-25cm,行距15-20cm,灌出苗水,用种量3kg,再用旱地除草剂“施田普”100ml或2甲-4氯对水喷雾防杂草芽,不需盖膜,但黄豆用肥配方可比马铃薯相对少一些。甘蔗双沟窄行70cm;小行距25-30cm,沟深30-40cm,沟底宽25cm左右,蔗种保正每节有两个芽眼,根尖搭配摆种,摆种前需先把预备好的化肥农药,即10kg尿素、15kg复合肥、50kg普钙肥、7kg钾肥、3-5kg地虫灵混合施做底肥,再后覆土盖种,灌出苗水,待水份稍干时亩用阿特拉津200-250ml兑水封草再盖地膜,以达到保温保湿、提早出苗。

也可在等行距新植蔗套种,蔗沟按110cm或120cm开沟,施肥播蔗种,覆土盖种,慢灌出苗水,待水分稍干时亩用阿特拉津150-200ml兑水封草后盖地膜,利于保温保湿、提早出苗;再地膜一侧按15cm的株距点播黄豆种,点种时不必单外施肥,借助种植甘蔗的肥料发芽出苗,待豆苗长至15cm后施攻茎壮籽肥。

还可在12月份收砍的宿根蔗单行套种,用小型机械松兜后,施肥盖膜,在膜的一侧按15cm的株距点播黄豆种,点种时不必单外施肥,借助种植甘蔗的肥料发芽出苗,待豆苗长至15cm后施攻茎壮籽肥。宿根蔗单行套种一定掌握在翌年的1月15日前,否则影响后期产量。

2.6 肥水及病虫草鼠害管理

甘蔗中后期管理与套种马铃薯管理相同;黄豆待豆苗长至15cm后追施攻茎肥和壮籽肥,注意防鼠,清除杂草。

2.7 适时收获

5月底可收获青豆上集市出售,或6月份收获干豆;收获黄豆前先对蔗苗进行追施提苗肥(15kg尿素、15kg普钙),然后把黄豆茎杆、叶堆在蔗苗基部还田,及时培土,培土后喷洒除草剂,促进甘蔗苗期生长。

3.间套种甜玉米

3.1 地块选择

套种玉米地块选择虽然没有套种马铃薯和黄豆那么高,但也要土壤通透性好、便于操作管理的田块,同样深耕细作平整,冬玉米最适宜套种时间为12月至次年1月中旬在水田灌溉条件良好的田块;夏玉米适宜套种时间为4月至5月上旬,可在出苗差的地块或田块间套种。

3.2 间套种的品种要求

甘蔗种选粤糖93/159,、新台糖20号、盈育91/59、德蔗03/83、德蔗03/194等高产、高糖、无虫眼、无病且芽眼饱满的优良品种,用种量1000kg。玉米选生育期短、产量高、适应性强、无虫眼无病、茎杆在150cm至160cm高的品种为主,比如超甜603、脆珍,杂交玉米种如汇单4号、广玉7号、广玉7号、昭阳4号等,甜玉米亩用种量1.5kg,其它品种1.5-2.kg。种植甘蔗的田块地块对选择玉米品种相当重要,因为甘蔗是高杆作物,大部分玉米也是高杆作物,它们会相互争光争肥,也不便宜田间操作所以选择品种很重要,只能选矮杆品种,如而且还要错开甘蔗茎杆生长期。

3.3 种子处理

甘蔗种要求用10%的石灰水醮种处理;玉米种先暴晒1-2天后,用40度温水浸种至出芽,才可点播。

3.4栽种模式

甘蔗宽窄行间套种冬玉米,宽行行距130-140cm,窄行行距60-70cm,沟深30-40cm,如果地块稍低洼沟深30-40cm,。甘蔗宽窄行底肥为尿素20kg,复合肥20kg,普钙50kg、钾肥10kg,硼肥5kg,地虫灵5包混合施入;用双行接顶摆种,盖土,灌水,水分稍干时,封草用40%阿特拉津兑水喷洒,后盖膜;在蔗墒地膜两侧按塘距30-35cm打塘点播,每塘2粒芽种, 点玉米种无需另外施底肥。也可在3月底至4月上旬套种在宽窄行的宿根蔗沟上,以单行点播为宜,或宿根甘蔗兜出苗缺段、缺塘处,点播时下种量控制,但实际生产中主要推广宽窄行间套种。

3.5 宽窄行间套种出苗后的管理

甘蔗水肥管理,根据生长情况,为省工省时,两种作物可同时进行管理,揭膜后各施15kg尿素作为提苗肥,重施攻茎拔节肥25kg,薄施壮籽壮尾肥10kg;甘蔗间套种夏玉米的田块,揭膜后各施15kg尿素作为提苗肥,重施攻茎拔节肥25kg,薄施壮籽壮尾肥10kg,到6月中旬必须在田块四周埂边理出排水沟来,在田块中间开十字沟方便排水,不论何种套种,都必需抓住节令防治螟虫、蚜虫和草、鼠害。

3.6 实时收获

甘蔗宽窄行间套种冬玉米的在4月底或5月初出售青玉米为上策,特别是甜脆玉米,青玉米上市才出效益。玉米收获后,及时施入甘蔗壮尾肥,确保甘蔗产量。

三、存在问题

农户资金投入不足;有机肥欠缺;技术推广还不到位,农户还没有掌握甘蔗间套种技术,大部分农户管理不到位,导致套种产量出现差距;农艺与农机具配套的问题研究不够;马铃薯种薯混杂多,代数高,大多数以商品薯代替种薯;没有形成订单农业生产模式;出现作物相互争地现象,各种作物都想落实在土质肥沃的砂壤土田块上。

四、今后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1.农艺技术部门努力完善甘蔗间套种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利用发放技术资料、现场操作指导、及各种培训会议宣传甘蔗间套种模式,不断提升甘蔗间套种技术水平。

2.优化良种搭配,了解进种渠道和品种来源,提高蔗种及间套种作物品种的选择,优化套种作物品种的良好搭配。

甘蔗种植技术范文12

关键词:食糖供需 糖价走势 甘蔗产业 建议

中图分类号:E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221—02

一、国际国内食糖供需及市场概况

(一)国际食蔗市场与供需

1.2011国际糖价特点。受供需情况及经济走势影响,2011年国际食糖市场均呈现“两起两落”态势。第一阶段:2011年1月至2月上旬,受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主产国自然灾害不利消息的影响,国际糖价持续走高,纽约洲际交易所(ICE)11号原糖期货近交割月合约收盘价突破33美分/磅的历史高位。第二阶段:2月中旬至5月,受大产糖国纷纷大幅上调产量预期以及因日本地震、利比亚和中东动荡等经济下滑因素的影响,国际糖价震荡下行,ICEll号原糖期货一度跌破21美分/磅,跌幅逾36%。第三阶段:6—8月,因第一大产糖国巴西意外下调食糖产量预期以及受中东地区斋月食糖采购量增加及亚洲国家补库采购等因素影响,糖价反弹上扬,国际糖价回升至30美分/磅附近。第四阶段,9—12月,巴西、印度、泰国、欧盟的实际产糖量逐渐明确,加之欧债危机以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等因素影响,糖价再度下行探底,国际糖价重回24美分/磅以下。

2.预计2011/2012榨季食糖供需将得到改善。因全球食糖价格的不断上涨,很多生产国都扩大种植面积以期获得更大的收益,北半球国家的食糖产量大都出现增产,尤其是俄罗斯、泰国、印度以及欧盟。预计2011/12制糖年全球食糖总产量将增加至1.722亿吨。同时,按近10年来全球食糖消费量2.17%的增长速度测算,预计2011/12制糖年全球食糖消费量约为1.677亿吨。分析表明,2011/12制糖年全球食糖将由供需平衡将转为盈余,食糖库存量在连续三年的下降后可能首次从赤字转为盈余。

(二)国内食糖市场与供需

1.2010/201 1榨季国内食糖产量略有下降。2010/11榨季全国共生产食糖1045.42万吨,比2009/10榨季1073.83万吨略低28.41万吨。其中,生产甘蔗糖966.04万吨,比上一榨季的1073.83万吨减少了47.79万吨;产甜菜糖79.38万吨,比上一榨季的60万吨,增加了19.38万吨。从各主产区来看,北方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三大主产区食糖产量为72.07万吨,同比上榨季55.34万吨增长了30.23%;南方广西、云南、广东和海南四大主产区食糖产量为958.78万吨,同比上榨季1004.93万吨下降了4.59%。

2.2011年全国食糖进口量大幅增加,出口量下降。2011年全年我国累计进口食糖291.94万吨,价值19.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65.3%和1.15倍,量、价均创2000年以来的历史新高。食糖的进口来源地集中在巴西、古巴和泰国等地。进口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含糖食品产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刺激进口增加;二是受异常天气的影响,我同食糖已经连续三年减产,国储糖的库存水平降到了历史低位,由此导致进口需求快速上升。2011年全年我国累计出口5.94万吨,较2010年同期的9.43吨减少了37%。

3.2011年国内食糖市场价始终维持高位。2011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关联性增强,国家加大对食糖市场的调控力度,2010/11榨季国家先后9次抛储188万吨,全年食糖进口量达到291.9万吨。国内食糖市场与国外市场一样均呈现“两起两落”态势,国内糖价始终维持高位。1月至2月上旬,国内食糖经历连续两个榨季减产后,国内食糖供给整体偏紧,加之随着春节临近,国内糖价快速上涨,CSI(国内食糖现货价格指数)达到7400元/吨左右。2月中旬至5月,随着2010/11新榨季食糖上市量增加,国内食糖供需紧张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国内糖价开始下行,5月上旬CSI跌至7200元/吨左右。6—8月,国内2010/11榨季落下帷幕,食糖连续第三年减产,气温持续攀升使饮料等含糖食品热销,带动了各地的食糖消费,糖价反弹上扬,CSI达到7900元,吨以上。9—12月,中秋、国庆过后,食糖逐渐进入消费淡季,随着国家抛储力度加大及2011/12榨季到来,国内食糖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出现回落,CSI在12月30日也降到6680元/吨。

4.预计2011/2012榨季糖料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比将明显上升。由于近三个榨季,我国食糖供给紧缺,食糖价格处于高位,蔗农的种植积极性有所提高,加上国家政策调控,2011/2012榨季糖料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比将明显上升。根据中国糖协的预估,2011/2012榨季全国糖料作物播种面积为2716.39万亩,同比增加7.28%。其中,甘蔗种植面积为2379.32万亩,同比增加6.13%;甜菜种植面积为337.07万亩,同比增加16.11%。预计2011/2012年制糖期全国产糖为1200万吨,较上一个榨季增产150余万吨。2011/2012榨季全国预计消费1400万吨左右,考虑194.5万吨进口配额以及国家储备糖等其他可供糖源,预计2011/2012榨季国内食糖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二、2011年云南省蔗糖业发展情况

(一)2010/2011榨季云南省蔗糖业基本情况

云南省2010/201 l榨季甘蔗种植面积438.19万亩,人榨面积383.22万亩,甘蔗入榨量1412.92万吨,比上年增加近50万吨。全省平均甘蔗收购价格每吨提高了98.27元,达到373.5元/吨,增长35.7%,全省食糖平均销售价格6790.67元/吨,全省制糖行业实现工农业销售收入161.63亿元,比上榨季增加45.21亿元。境外甘蔗种植面积也有增加,境外甘蔗种植面积比上榨季增加11.1万亩,达到27.7万亩,甘蔗进口量达到83.2万吨,比上榨季增加20.1万吨,增长33.44%。全省产糖176.14万吨,与上个榨季相比产量下降0.57%,产酒精10.69万吨,与上榨季相比下降0.65%,甘蔗含糖分由上个榨季的14.97%下降至14.30%,下降了0.67%,产糖率由上个榨季的12.98%下降至12.47%,下降了0.51%。产糖率下降是食糖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造成产糖率下降的原因则主要是气候因素,一是上个榨季的大旱对宿根甘蔗的影响,灾区宿根甘蔗长势不好,重灾区的宿根甘蔗的单产下降了300—700公斤/亩,其余轻灾区的单产也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二是部分主产区后期雨水偏多,造成含糖分偏低、产糖率偏低;三是文山、红河、临沧、德宏的部分蔗区仍然受到了霜冻的影响。

(二)2011年云南糖市运行情况

2011年昆明白糖现货市场价格波动与CSI变动特点一致,同时,因云南作为全国第二大食糖主产区,同期价格略低于CSI。1—2月中旬,受甘蔗因灾减产和春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糖价冲高,从1月初的7000元/吨,到2月中旬达到阶段糖价最高点7230元/吨;2月中旬到5月,随着新榨季食糖上市量增加,市场食糖供需紧张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糖价开始下行,5月23日降至6800元/吨;6—8月,因新榨季食糖减产和市场需求旺盛,价格持续上扬,8月16日,大幅上扬到7680元,吨的历史最高价;9—12月,食糖逐渐进入消费淡季,加之国家抛储力度加大,市场价格出现回落,12月30日糖价降至6500元/吨。

(三)2011/2012榨季云南省蔗糖业发展情况

上榨季由于制糖企业对糖料种植的工作加强,加上甘蔗收购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一些产区的甘蔗种植面积有一定的提高,全省甘蔗种植面积达到498.71万亩,比上2110/2011榨季的438.19万亩增加了60.52万亩,增长了13.8%,预计2011/2012年榨季全省产糖可能达到210万吨左右。

三、云南甘蔗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蔗区生产条件没有根本改变

全省甘蔗种植75%以上分布在依靠自然降雨的旱坡地,蔗区水利、道路等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加之旱、寒和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甘蔗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2009/2010以来连续三个榨季因旱灾造成了蔗区生产的巨大损失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蔗区道路等级低,80%的道路在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之外,大多只由制糖企业修建和维护,晴通雨阻,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甘蔗生产与发展。

(二)蔗农收入的增加任重道远

随着原料蔗价格的提高,加之制糖企业采取化肥、机耕等适补助,蔗农毛收入虽有明显提升(增15—25%),但由于农资、农工价格上涨,蔗农种植成本平均上涨20%左右,蔗农净利润增幅较小。目前水田蔗亩平均收益1500元左右,旱地蔗亩平均收益800元左右,远低于香料烟、蔬菜、水果等竞争性作物的效益,种蔗比较效益下降。

(三)制糖成本的控制难度加大

2010/11年,云南吨糖生产成本5434.8元,对应平均蔗价373.5元/吨,为保证食糖的稳定供应和蔗农收入增长,新榨季各省区纷纷提高甘蔗收购价格。2011/12年榨季,云南将实行蔗糖价格联动,平均蔗价预计为440元/吨左右,吨糖生产成本预计为6000元/吨左右。

(四)甘蔗机械化生产进程缓慢

甘蔗生产劳动强度大,每逢种植和收砍季节,蔗区劳动力不足问题十分突出,且甘蔗种植和收获的劳动费用占甘蔗生产成本的60%以上,手工劳作导致甘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业提质增效对于机械化推广应用的需求十分迫切。但目前云南甘蔗机械的应用在甘蔗栽种上仍不足1%,而在收获上则几乎为零,甘蔗机械化生产进程十分缓慢。

(五)良种良法的要求更加迫切

目前,云南甘蔗平均亩产为4.2吨左右,工业单产3.6—3.8吨/亩,在近80%的旱地蔗区平均亩产仅为3吨左右,与广东、广西等省外先进省区相比,平均单产低0.5—0.8吨。要切实提高甘蔗单产,实现产业提质增效,急需甘蔗新品种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加快云南甘蔗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投入,建设高优蔗园

要加大资金筹措和投入力度,开展吨糖田、坡改梯、引水、集雨、节水和蔗区机耕道路建设,提升蔗区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省建设100万亩吨糖田,改造中低产蔗园200万亩,使高优蔗园达到300万亩,对改造后的高稳蔗园确定为永久性基本农田加以保护。

(二)加大高产创建支持力度,促进体系与高产创建的有机结合

建议将甘蔗高产创建纳入云南高产创建内容,并逐年增加省级高创片区数量,扩大新品种、间套种、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集成示范,建议2012在国家甘蔗高产创建片上,增加5个省级高创片;加强体系专家队伍对高产创建的包片指导和技术服务,推进产业体系创新成果与高产创建活动的紧密结合。

(三)开展甘蔗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拓展体系建设内容和范围

建议将甘蔗农机和农艺研究纳入甘蔗体系层级建设内容,开展甘蔗全程机械化与配套农艺措施的研究示范。加强甘蔗种植、中耕管理、收获等机械生产、配套农艺措施和技术研究的试验和示范。

(四)加大甘蔗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和示范,探索良种补贴的有效形式

建议将甘蔗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纳入财政预算内容给予支持;加大甘蔗与粮经作物间套种和病虫害防治综合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建立健全甘蔗脱毒健康种苗育、繁、推三级扩繁体系,建设甘蔗健康种苗示范区,开展健康种苗扩繁补贴试点,通过试点示范,为探索实施甘蔗良种补贴奠定基础。

(五)充分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发展境外甘蔗生产基地

充分利用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位优势,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制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鼓励德宏、临沧、西双版纳、普洱州(市)和制糖企业,到缅甸、老挝等国家开展甘蔗种植,发展境外甘蔗原料基地。

(六)加强甘蔗产业发展政策扶持,推进产业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甘蔗推广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全省25个10万亩以上的甘蔗重点县,建立和完善甘蔗推广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大力发展甘蔗专业村和甘蔗经济合作组织:在全省建立50个甘蔗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甘蔗专业乡镇,实施定单农业等生产组织方式,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支持和发展专业化经济合作组织,拓宽生产组织形式和融资渠道,增强蔗农自我组织和发展能力。

三是全面推行甘蔗种植保险:总结和扩大甘蔗种植保险试点工作,将干旱、霜冻、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等纳入保险范围,完善保险实施方案,抓住2012年甘蔗首次被国家纳入农业保险补贴范围的政策机遇,尽快实现全省政策性种植保险全覆盖,有效降低蔗农种植甘蔗的风险。

四是健全和完善甘蔗与糖价格联动机制:健全“糖蔗联动、二次结算”的甘蔗收购价格联动机制,强化政策的执行与监督,切实提高蔗农种蔗收入。

五是对甘蔗健康种苗实行良种补贴:加快以甘蔗温水脱毒为主的甘蔗良种健康种苗繁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甘蔗健康种苗实行良种补贴。

[本文为云南省财政厅、农业厅项目——云南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经济体系甘蔗产业经济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