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

时间:2023-06-05 10:15:58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

第1篇

[关键词] 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流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 F27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8-0177-03

[作者简介] 傅蓉心,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

刘海林,绍兴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物流工程、生产系统最优化;(浙江 绍兴312000)

傅蓉浣,绍兴轻工业自动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科技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5)

一、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而随着物流市场的逐步扩大,物流企业间的竞争也会愈加激烈。对于物流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管理服务水平获得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也有可能因经营不善而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广大物流企业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准确把握市场的脉搏,找准物流市场的切入点进行经营创新,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广大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势在必行。

二、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及趋势

1.我国物流信息化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

研究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对我国整个物流行业信息化目前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化正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信息化在我国具有巨大挖掘潜力和长远的发展前景。国内物流市场呈现为一种二元结构,即以跨国公司和少数国内先进企业为主要客户群的高端市场和以国内中小企业客户为主通过逐步信息化来完善自身物流的低端市场。而从总体上来看,占绝大多数的中小物流企业仍处于用少量的信息建设投入来解决业务流程的信息化问题的阶段。

2.企业信息化的趋势是物流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并不意味着它的发展速度缓慢。实际上信息化的发展,不管是国家整体的信息化还是物流的信息化都相当快,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的企业比例也由2002年不足40%,提高到了2004年的77%,这标志着企业的物流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初期的、以办公自动化(OA)为主的信息化,第二个阶段,在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加强了对财务的管理,就是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第三个阶段就是ERP,从办公和财务上升到了整个企业;第四个阶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信息化,也就是把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以后,通过信息化去实现。

三、中小物流企业经营特点

1.通讯手段落后。传统的电话加传真的管理手段使信息滞后,导致管理者无法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

2.救火式管理。由于企业网点分散,无法对异地的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管理者被迫成为紧急事务处理专家,奔走在各地解决棘手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救火队长”。

3.分公司资金难以控制。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无法对分公司的财务进行透明的管理。中小物流企业的财务监管问题亟待解决。

4.货物价值与运费不成比例,货物安全、准时的送达是客户最为关心的事,一旦造成损失,企业就得承担相当高的经营风险。

四、中小物流企业的管理困境

1.缺乏明确的责任划分

大多数的中小物流企业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管理问题:人员少,事情多;工作职责不明确,赏罚不分明,员工工作效率不高,导致对公司忠诚度的降低,为公司发展埋下隐患。

2.经营者管理观念陈旧,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

物流信息化发展还需要一个培养人才、培养需求、培养管理技术的过程,但多数系统开发商缺乏战略眼光,未能提出我国物流信息化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五、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需求的特点

目前,中小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出自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强烈愿望。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比较务实,强调以较少投入、相对简易的日常业务应用,通过个性化设计,优化业务流程,规范生产活动,较快地提升企业管理应用的整体水平。

六、解决之道――北京双利达物流公司的成功案例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是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所在,北京泰阳科技和北京双利达物流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泰阳物流信息系统是这方面典型的成功案例。

北京泰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阳科技)开发的泰阳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它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的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并为物流运输企业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运作流程。系统的业务流程示意图如下:

该系统有如下特点:(1)系统基于互联网,将货物信息按照业务流程和运输方向,在各地分公司之间进行共享,彻底改变了各地分公司之间依靠电话和传真进行业务联系的传统方式。(2)系统为物流企业建立了一套符合业务需要的运费结算模式,能有效地帮助各地财务人员准确记录各种费用的收支情况。同时,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各类统计报表,让各地公司经理可以随时掌握本地的业务信息和资金情况。(3)系统进行个性化设计对货物运输过程进行了全程全网的跟踪与管理,并将回单处理作为物流过程进行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的实时共享,将货物信息按运输线路自动进行分拣。让车辆调度人员能够随时了解货物信息,轻松实现“以货定车”,有效地提高了车辆的满载率。(4)系统将易用性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员工的操作难度。

七、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建议

1.立足现实,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通过构建基于Internet 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平台上的物流相关企业可以实现异构数据格式的转化,按统一的数据标准流转,实现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劳动,节约社会资源;企业可以通过平台实现信息、查询,缩短物流信息流转环节,降低运营费用;平台还可以实现与信息化程度高的大企业内部系统的集成,对不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的中小企业,通过会员方式加入平台,能以较低成本共享物流业内信息资源,拓宽其业务范围。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宏观决策上可以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规划,从而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业调控。

2.突出重点,推动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

首先是要统一标准,虽然我国已经成立了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委员会,但是在统一标准方面还有相当大的难度,特别是在产品编码的方面,既要国内统一,还要遵循国外的标准,其次,加快一些急需标准,如企业间电子化物流信息交互标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标准的研究制定,以完善物流标准体系。企业间电子化物流信息交互标准包括企业间流程信息标准、企业间物流流程信息交互的实现框架,如消息构成、消息交换模式等。最后,加强物流信息标准的宣传。

3.注重研发,迅速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物流信息系统软件

在相当长时间内,需求的特点仍是在规范流程中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共享,以实现企业内部整合资源和流程,达到流程通畅和标准化,并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在充分考虑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初期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又要为其向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打好信息标准的基础。这是软件开发商应坚持的重要原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用的物流软件,也只有这样,软件开发商才能赢利,企业信息化进程才能不断加快。综上所述,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必须在挑战面前求生存,在竞争过程中求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科.物流信息化:提高认识效率优先[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6).

第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审计 审计需求

一、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蓬勃的发展,促使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如雨后竹笋一般疯狂增长。然而,中小企业由于在市场经济中面临着国家、地方政府法律法规的审计以及企业内的审计,对审计产生了需求。因此,本文从审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出发,深入探讨中小企业的审计需求。希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审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一)所有者对审计的需求

所有者对审计的需求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导致,一方面原因是关系导致所有对审计产生需求。是指人在自己的职权内,代表被人进行处理民事法律的行为。关系是指被人依据《合同法》授予人权的法律行为。由于这种关系的产生,使得被人缺少对人有效的监督,因此,被人通过对企业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从而监督人的行为。另一方面原因是所有者对企业失控因素的考虑。所有者负责企业的经营,但不可能对企业的各个方面都了解的十分透彻,因此,通过审计的办法,来监督和监控企业的发展。

(二)投资者和银行对审计的需求

投资者和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审计,是因为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银行和投资者的资金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企业的经营直接关系到债务的偿还或者是投资者投资回报的问题,因此,投资者和银行必须借助于审计来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

(三)降低资本成本对审计的需求

投资者由于对他们所期望的信息与实际获取的信息存在不对称,导致投资者会主动降低投资回报率的要求,因此,这种对投资回报要求的降低,很大程度上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内在收益,即降低了资本的成本。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影响审计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所有者的关系、银行和股东的信息冲突、审计的质量和满意度等。这些影响因素一方面是企业出于自身发展考虑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出于掌握企业信息而进行的。但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中小企业选择审计的方式来对企业进行监控,是对审计需求的最大动力。

三、中小企业审计现状

(一)权力过于集中

权力过于集中是指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权和管理权都集中在一起,由一人或者几人共同负责。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法都是家族式的,因而,家族成员对企业都会产生多多少少的影响。有时候高层管理者的权力会凌驾于企业各项制度上,导致监督制度和监督措施都会失去作用。因此,中小企业通过审计,可以达到对企业的监控,也可以使企业对目前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制度不完善

制度不完善是很多中小企业的共同问题,这主要是财政制度和监督制度缺乏。由于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家族成员往往身兼数职,控制着企业的经营和财政等重要职位,从而导致企业发展缓慢,制度建设不完善。有时候会因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导致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停滞或者分裂,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很难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对审计的需求,这一方面是出于对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家族成员在企业中的作为不会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经营[1]。

(三)正常经营的需要

中小企业由于大部分是家族经营,又因为家族成员的文化水平和相关知识都欠缺,导致中小企业在财政报表、销售业绩上会出现做假账的情况。因此,通过审计来进行提高中小企业的认可度就成为了中小企业的选择方式之一。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证明自己企业的真实、可靠,往往会花大价钱来对自己的企业进行审计,通过专业的会计审计形成企业报告,把审计报告作为自己营销的手段之一,从而使自己得到认可。

(四)社会关系复杂,账面混乱

中小企业在审计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一些不符合审计的支出情况,但是,这些支出却是必须的,如交际应酬、赠送礼品等,造成了企业极大的负担。而且这种支出又是必须的,这是因为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企业不得不使用一些特殊的营销手段或者销售手段来使自己的企业打开市场,因此会使得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这种类似的支出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是审计过程中,又很难把这类支付进行归类,也很难做到公正的审计。

四、审计需求的意义

(一)完善金融制度

中小企业的审计需求,这不仅能够使得地方金融机构完善,也还能促使企业自身的完善,在当前,我国国家和地方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是相当大的,在政策上也有所导向,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再像以前一样发展困难。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是否能贷款的标准只有企业的信用记录、经营状况和资产负债情况等等。但是这些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没有审计来得客观、真实和可靠。因此,中小企业的审计需求在一方面来说对我国金融制度的完善,也是对自身发展的负责[2]。

(二)减少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压力

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中小企业也都进入了转型期。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中小企业兼并国有企业的情况,但是,这些企业往往是空手套白狼,并不具有这样的实力。或者一些当地政府考虑到一些企业是当地财政的纳税大户,在政策和财政上都会给予一定的支持,缺乏相应的监督。因此,利用审计的办法,提高对中小企业信息的掌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而中小企业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完成社会和政府对自身的认可[3]。

(三)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对于中小企业的投资,投资者往往最担心的是企业的信誉问题和经营问题。由于一些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借助于政府和财政的力量来完成自身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导致很多投资者对中小企业投资之后,出现人才两空的情况,因此,通过审计,可以大大减少这种状况的出现,使投资者充分掌握企业的信息,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的审计需求,从内在需求来说,是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对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从外在需求来说,是政府、银行、投资者等对掌握中小企业信息的需要。中小企业通过审计,可以一定程度上完善自身制度、金融制度、减少国家和政府的负担、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刘明辉,王恩山.我国审计需求的异化及制度成因[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4:3-12.

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服务;差异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8)11-0011-04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由来已久,也是个国际公认的难题。本文在对168户样本中小企业进行重点调查的基础上,对山东省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差异性形成原因和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索提出了满足中小企业差异化信贷需求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差异性形成的理论推演

微观经济学意义上的有效信贷需求是指有偿还能力的贷款需求。有效资本需求理论认为,盈利能力是评价企业偿还能力的基本指标,有一定盈利能力的企业的贷款需求才是有效贷款需求。

(一)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差异性的表现层次

一是有效信贷需求意愿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融资结构的差异性。企业融资包括内源性融资(股东投资、留存收益等)与外源性融资(贷款、债券等)。融资优序理论认为,企业融资首选无交易成本的内部融资,如果资金短缺则选择交易成本较低的债务融资,依次为贷款、债券。而信息要求最严格、交易成本最高的股票融资通常排在最后。成长周期理论把企业分为发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不同成长阶段,随着信息、规模等约束条件的变化,企业融资结构将随之变化。在企业的发育期,由于尚处于雏形阶段,风险极大,企业不愿意承担债务型的银行信贷风险,主要以内源性融资为主,企业有效信贷需求意愿被抑制。从成长期到成熟期,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意愿开始产生,并逐渐旺盛。二是有效信贷需求动机的差异性。根据马斯洛需求动机理论,结合企业成长周期理论,本文将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动机划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存性需求,如交易需求,主要存在于发育期和成长初期。第二层次是成长性需求,如企业扩张,主要存在于高速成长期和成熟期。第三层次是特殊需求,如投资需求,属较高层次需求,是个性化需求,大多存在于成熟期企业。三是对贷款要素敏感度的差异性。贷款可分解为产品、质量、地点、数量、期限、价格六个要素。其中数量、期限、价格属于数量型要素,产品、质量、地点则属于质量型要素。企业从发育到成熟期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动机,对外则体现为对各个贷款要素不同的敏感度。一般来说,高层次的需求动机更关注质量型要素,而低层次的需求动机则更关注数量型要素。

(二)影响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差异性的因素

本文把中小企业、银行和政府作为信贷市场的三方参与主体,称为信贷需求方、供给方和环境铺设方,并逐个进行分析。一是环境铺设方主导的外部因素,包括制度变迁、技术进步、市场竞争和金融生态环境。制度变迁是前提,决定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技术进步是保障,为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需求提供了可能。市场竞争包括企业市场竞争和金融市场竞争,对企业和银行来说,既是动力又是压力。金融生态环境则决定了银行生存环境的优劣,这种优劣会抑制或激发银行信贷投放的意愿。二是信贷需求方主导的内部因素,包括企业规模、生命周期、所处产业和资本结构等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关系到企业对各个贷款要素的敏感度。而一旦某要素成为企业的需求核心,它就成了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差异性的主导因素。三是信贷供给方主导的信贷配给因素。信贷配给决定了银行愿意提供的信贷数量,是银行最大可能供给能力及对借款企业资信状况、履约能力的主观评价。

(三)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的动态效应分析

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三方参与主体追求目标各不相同。环境铺设方追求的是解决社会就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信贷需求方追求的是在信贷资金助推下加快发展,实现经营目标。信贷供给方追求的是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实现货币时间价值。三方参与主体在核心目标驱使下,以不同身份和角色介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传导,决定了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的满足程度,导致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呈现出差异化特征(见图1)。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描绘了有效信贷需求差异性形成的动态效应分析图(见图2)。

(四)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差异性的本质

在三方参与主体的共同作用下,不同内部结构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融资能力、资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明显不同,对外部条件的适应能力也不相同,在自身预算约束和需求偏好双重影响下,贷款获得能力也就出现了显著差别,最终形成了不同企业对贷款需求的差异性。

二、山东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差异性的实证分析

近年来山东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在繁荣市场、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末,中小企业达到54.7万户,其中规模以上的3.5万户,资产总额1.8万亿元,200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万亿元、利税3221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8%和59%。本文以168家中小企业作为样本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据以对全省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环境铺设方视角下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差异性实证分析

一是经济环境和金融竞争环境差异,使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与信贷获得能力明显不同。本文依据2007年末人均GDP,将样本企业分布的6个市地分为三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淄博、烟台人均GDP为4.3和4.1万元,第二层次济南、枣庄为2.8和2.5万元,第三层次聊城、临沂为1.9和1.7万元。三个层次地区人均GDP差距较大,样本企业2007年末平均获得贷款额度、年末贷款余额差距也较大。第一层次地区样本企业两项指标平均值为5729和4692万元,第二层次为4740和3792万元,第三层次为4622和3175万元。三个层次地区样本企业两项指标值逐渐减少,差距明显。

二是金融生态环境对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差异性的影响较大。周小川(2004)认为一个地区融资数量多少,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好的地区融资数量就多。人民银行济南分行2007年对全省金融生态环境的一项调查显示:济南、青岛、淄博和烟台等7个A类区域,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地区,也是金融生态环境最好地区;临沂、济宁和泰安等5个B类区域,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也是金融生态环境较好地区;枣庄、聊城等5个C类地区,多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金融生态环境一般地区。样本企业统计结果表明:济南、淄博和烟台等A类区域的102家中小企业,2007年平均获得贷款额度、年末贷款余额两项指标值分别为5416和4479万元;临沂等B类区域28家中小企业分别为4796和3315万元;枣庄、聊城等C类区域38家中小企业分别为4427和3060万元。

(二)信贷需求方视角下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差异性实证分析

1. 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获得贷款能力显著不同,而且对贷款核心要素的敏感度有明显差异性。

一是不同生命周期中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能力显著不同。企业从发育期到成熟期,风险由高到低、规模由小到大、经营管理水平由低到高,贷款获得能力也由弱到强。从成熟期到衰退期,风险逐渐增高,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逐步减弱,贷款获得能力也相应减弱。企业贷款资源获得能力的增减,直接影响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而企业贷款需求的差异性在各个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也就表现出来了。样本企业调查结果显示,处于发育期的中小企业,由于收入预期不稳定、经营风险大、财务信息不健全,贷款获得能力较弱,2007年平均获得贷款额度、年末平均贷款余额最小,分别只有542万元和385万元。成长期和成熟期中小企业正处于扩张期,资金需求量大、预期收入稳定、财务信息健全,抵押资产较多,贷款获得能力明显增强,平均获得贷款2427万元,年末贷款余额1854万元。存续10年以上的企业,平均获得贷款额度和年末平均贷款余额则明显减少。

二是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对贷款核心要素敏感度显著不同。研究表明,不同企业对贷款需求要素各有侧重的需求结构差别,最终表现为企业之间相互差异的贷款需求。要素的敏感度越高,越可能成为企业核心考虑因素,将决定企业贷款需求的基本特征,并成为不同企业需求差异的标志。样本企业对不同贷款核心要素的敏感度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中小企业在核心要素的选择上有以下特点:首先,对贷款需求的首要选择呈现分散特征,反映了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的差异化程度。全部样本企业中选择“数量”要素最重要的占44%,然后分别是价格、期限、质量、产品和地点。其次,样本企业对数量型要素具有普遍的选择偏好。选择数量、价格、期限等指标的企业占比达84.5%,其中发育期企业占比100%,成长期企业85.3%,成熟期企业65.1%,衰退期企业95.2%。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对数量型要素呈现出一致性的选择偏好,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小企业对信贷资金的渴求。第三,选择质量型要素的企业群体分化明显。选择质量型要素的,绝大多数是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少数优质企业。这部分企业管理规范,信息透明,抵押资产较多,谈判能力较强。

2. 不同规模和盈利能力的中小企业信贷资源获取能力有明显差异。贷款额和资产总额之间、贷款额与利润总额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中小企业的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对有效信贷需求的差异性有显著影响。实证表明,中小企业资产总额每增长1%,则贷款额增长1.28%;利润总额每增长1%,则贷款额增长1.04%。

3. 不同产业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满足程度不同。企业融资理论认为,不同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存在差异,资本密集型产业,经济规模要求的投入资本起点高,资金需求量大,同时对信贷产品创新的要求就高。反之,劳动密集型产业,需求量较少,要求较低。一般地,产业层次较高的行业,如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房地产业均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金融渗透能力强,企业贷款有效需求大。

(三)信贷供给方视角下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差异性实证分析

信贷配给、服务质量和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偏好,并导致信贷需求的差异化特征。中小银行更倾向于对中小企业贷款,大型银行这一倾向较弱。如单从供给总量看,大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绝对量高于中小银行。但从中小企业贷款占银行资产的比重看,大银行要低于中小银行。2007年末全省中小企业贷款6655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量的38%,其中政策性银行764亿元、大型商业银行3292亿元、股份制银行1232亿元,分别占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11.5%、49.5%、18.5%。

银行信贷供给方式的选择偏好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获得能力产生较大影响。为解决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将贷款融资技术分为四类:财务报表型、资产抵押型、信用评分型和关系型借贷(见表2)。其中,关系型借贷主要依赖难以量化、检验和传递的“软信息”。这些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倾向,通常无法从公开渠道获得,而是由信贷员与企业主长期多渠道人际接触,或对企业利益相关方多维度联系累积的。这些“软信息”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财务数据等“硬信息”,从而弥补中小企业因无力提供合格财务信息和抵押品所产生的信贷缺口。

为了解不同银行信贷供给方式的偏好,本文在研究中广泛开展了座谈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四种借贷方式的效率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关系型―信用评分型―财务报表型―资产抵押型。但银行最终选择的方式则依次为资产抵押型(56%)、财务报表型(23.7%)、信用评分型(11.9%)和关系型(8.4%)。这一排序与借贷方式的效率排序大相径庭,本文称之为信贷供给方式的完全逆序选择。研究发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而且规模越大的银行表现越明显。很多学者认为,关系型借贷对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满足中小企业差异化信贷需求的对策

满足中小企业差异化信贷需求,不能单独依靠信贷市场哪一方参与主体,而应三方主体共同努力、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一)环境铺设方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必须全面落实新的《企业破产法》,严格执行金融执法程序,最大限度保护银行债权。健全与《中小企业促进法》配套的政策制度,扩大动产担保物适用范围,完善应收账款和仓单质押办法,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探索建立集体土地抵押制度,破解中小企业抵押难题。二是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纺织、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是山东中小企业主导产业。在人民币升值、节能减排多重压力下,这些行业利润空间逐步被压缩。应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加快推进产业升级,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推动中小企业走新、特、优的发展路子。山东中小企业数量多、涉及领域广、地域特色突出。应鼓励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既发挥产业内部协作配套作用,又增强整体资金集聚能力。三是优化监管环境。调整中小企业贷款分类办法,合理认定贷款质量。完善贷款拨备和核销办法,使之能完全覆盖风险。四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信用登记、评估、风险预警和失信惩戒制度,积极构建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体系。

(二)信贷需求方

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的财务体系。二是坚持诚信为本,加强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积极培育企业信用意识,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三是保持企业规模合理化,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结构调整,加快产品研发,提高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积极了解国家金融政策,与银行建立定期沟通机制。

(三)信贷供给方

正确运用差异化策略,在择优、效率、定价、风险控制等方面重新定位,努力满足中小企业差异化信贷需求。一是完善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适应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急、频、快”的特点,下移经营重心,提高运作效率。在关注企业财务报表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企业现金流、交易对手和客户的“软信息”。二是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成长周期的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组合。围绕中小企业差异化需求,加快研发新产品,实行差别授权审批、差别风险定价,确保利率能够覆盖资金、运行、风险和资本成本之后,仍能获得与市场相当的回报水平。三是强力推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健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经营管理架构,建立专职中小企业信贷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钟田丽:《中小企业发展与信用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2]孔曙东:《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启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第4篇

一、 内蒙古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状况

(一)内蒙古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旺盛长期得不到满足

根据国家工信部的我国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今后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和微型三类并对小微企业进行了界定:一般行业里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或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在20人或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具体各行业存有差异。新标准第一次提出微型企业的概念,同时还将个体工商户纳入微型企业的范畴。所以小微企业其实就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统称。随着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小微企业的数量发展迅速。仅从全区个体工商户户数来看,2003年全区个体工商户户数是55.55万户,截至2013年6月底,全区实有个体工商户102.02万户,突破了100万户,数量增加了将近一倍。除去个体工商户,到2013年6月底全区还有从事养殖和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89万户。尽管小微企业有融资需求额度小的特点,但数量如此庞大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总量会迅速增长。另外,内蒙古地区一些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生存境况堪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小微企业面临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大幅度提升,用地紧张等严峻问题,成本的上升带来企业资金需求的上升,企业要生存就需要有更多的周转资金。这些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非常强烈。据国家统计局呼和浩特调查队的调查显示:目前约有六成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不同程度出现资金紧张。2012年大部分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较去年有所增加,而只有少部分企业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因资金紧张,有的企业不得不停工。所以现实情况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非常旺盛,但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内蒙古小微企业融资难十分突出。

(二)内蒙古金融资源和服务存在不平衡,导致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与融资供给不对称

内蒙古自治区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的经济总量就占到全区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所以呼包鄂三市集中了全区大部分金融资源,特别是近几年进入我区的股份制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以及新成立的内蒙古银行及其发起的村镇银行、新成立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多数集中于呼包鄂三市及周边。而作为地区经济发展动力的内蒙古小微企业则主要分布在县域地区。金融资源分布的不平衡自然会带来金融服务的不平衡,这会造成内蒙古县域地区小微企业的融资供给与需求不对称,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结果就使各地区小微企业在产业层次、发展质量上存在明显差异。

(三)内蒙古小微企业欲突破困境面临转型升级,引发小微企业新的融资需求上升

内蒙古小微企业行业分布较广,但主要还是集中分布在商业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及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中。这些小微企业增长方式粗放,经营管理水平低。近年来受大环境的影响,内蒙古小微企业所需原材料、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加大,小微企业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难以生存。面对现状,内蒙古的小微企业应选择主动进行调整,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这也是目前全国小微企业的主流做法。转型是指改变企业经营方向和战略,转移产业或者市场;升级则是指通过对生产技术与设备的创新与升级使企业从低效率生产转向高效率生产,或者从生产低附加值产品转向高附加值产品。2013年10月,中国经济时报对全国7个省份17个城市143家小微企业的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在寻找新机遇,旨在开拓创新、转型升级。根据本次调查问卷所做的《2013中国经济时报小微企业生存状况调研组调查报告》显示,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46.4%的受访者将“开发新产品”作为企业走出困境的首选之策,这表明创新的思想已经深入到小微企业的发展进程中,企业在发展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了开发新产品主动应对。调查还发现,为尽快摆脱困境,大部分小微企业不仅通过开发新产品,寻找新商机,还通过转型升级来应对高成本的压力。小微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需要资金,小微企业转型更需要资金。所以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会诞生更多新的融资需求。

二、内蒙古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

随着内蒙古小微企业的发展及转型升级,在融资需求方面,与以往小微企业在融资需求方面表现的短、小、急、频的特点相比,在融资期限、额度、担保、风险等方面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呈现新的特点。

(一)融资需求期限长短并存,相应频率快慢不同

小微企业融资期限短。从整体看,小微企业平均融资期限为三至十二个月,有的企业可短至一个月或几天。由于借贷周期短,贷款的次数相对较多,频率快,一般平均一年2-3次。另外小微企业受市场变化影响大,为了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融资需求很急,一般要求在一到三天内就获得资金,最长时间不超过一周,所以小微企业对银行贷款手续的简便性要求很高。目前内蒙古许多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仍体现的是短、急、频的特点。内蒙古自治区是农牧业大区,全区101个旗县中有60多个旗县是以农牧业经济为主,农牧户融资需要的多是临时性生产资金,期限短,主要用于收贮、运销和加工。特别是从事现代农牧业生产的种养大户、新型农牧民合作组织、小企业产业集群等,它们对贷记卡、简便快速贷款等便捷信贷融资产品需求强烈。与此同时内蒙古城市小微企业的发展面临转型升级,在产品升级的过程中,企业从最开始增加研发投入,到新产品的生产,再到开拓渠道,到最后获得销售收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融资需求期限会由短变长,相应频率由快变慢。同样产业转换、生产基地转移等战略也需要稳定的长期信贷资金。所以说内蒙古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期限长、短并存,相应频率快、慢并存。

(二)融资需求额度由小变大,抵押担保缺乏、风险变大

小微企业通常所需融资金额不大,一般平均贷款额度在100万元及以下,少的几万元、几千元不等。如今随着内蒙古城市小微企业的发展及转型升级,融资需求更多来自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或跨产业转型,资金需求额度增大,与此同时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企业抵押担保更缺乏,所以融资的风险变大。银行以往以补充小微企业流动性资金为目的的资金供给规模显然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目前,内蒙古广大的农村牧区的农牧业处在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牧业经济发展总体进入了农牧业生产高成本、高投入,农畜产品供应紧平衡、难均衡的阶段。农牧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会增多增大。而农牧业、畜牧业养殖本身经营风险高,即使现在有新型农牧民合作组织,可抵押的资产仍缺乏,所以融资风险更大了。

(三)融资需求多元化、差异大,对融资价格敏感

由于内蒙古小微企业所经营行业分布广,企业资金投向不同,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不同;小微企业所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水平不同、信用环境等不同,使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表现出差异大、多元化的特点。据有关资料显示,内蒙古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是2年7个月,生命周期短,实力弱,科学技术及经营管理水平低,贷款风险大。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贷款风险就会提高资金价格,这对微小企业融资需求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内蒙古地区的金融条件较好,金融机构多,信用资金的供给也很充足,比如2013年上半年内蒙古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569.32亿元,但这样的金融环境、条件与微型企业的资金需求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造成内蒙古小微型企业在融资难的因素有:利率太高、缺乏融资渠道、政府扶持不够、政策缺失等,其中“利率太高”即融资价格太贵是影响内蒙古小微企业融资的最重要的因素。这说明内蒙古小微企业对融资价格是比较敏感的,特别是小微企业中农畜产品生产和养殖企业对融资价格更为敏感。

三、满足内蒙古小微企业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融资需求的对策

内蒙古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变化及特点,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与思考满足内蒙古小微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融资需求的对策。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变化主要涉及银行的融资供给服务和政府的支持。

第一,要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期限、额度的特点,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不断增加融资供给。间接融资一直是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间接融资包括银行借贷、中小金融机构借贷和民间借贷,其中,银行借贷是小微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小微金融发展现状及国际比较分析》报告显示:超六成小微企业主在寻找外部资金来源时首选银行。内蒙古的小微企业亦如此。银行贷款仍是小微企业最希望的、也是融资成本最低的获取资金的途径,但小微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却困难重重。据中国银监会测算,内蒙古只有不到30%的中小微企业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这严重地影响了内蒙古小微企业的发展。所以必须完善银行的融资供给及服务。首先由于大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期限和规模上处于绝对优势,所以今后要继续推动大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其次进一步发展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特别是要发展以提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为特色的内蒙古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因为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机制灵活、管理层次少﹑自主性强﹑运行成本低,能更快地实现与小微企业的对接和服务。第三,规范民间借贷。民间借贷目前是内蒙古小微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据测算,内蒙古7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依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来筹措资金。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但由于民间借贷绝大多数为高利贷,以这种方式获取发展资金,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内蒙古地区发生企业负责人迫于高利贷压力而自杀的事件,则印证了民间借贷疯狂发展之后带来的弊端和危害。所以,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合法的借贷,遏制民间融资中的高利贷化和投机化倾向,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第二,要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多元化、差异大、对融资价格敏感的特点,不断创新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模式和融资产品。针对小微企业种类繁多、所处发展阶段不同、融资需求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的特点,银行在提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时,要不断创新融资服务模式,不断开发特色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实践中各个银行都进行了实践和摸索,如针对小微企业融资模式有:网络银行信贷模式、与信用担保机构合作的抱团增信模式、产业链融资和企业群融资的金融服务模式及以融资租赁为特色的浙租模式等。融资服务产品层出不穷,仅建行就打造了“小贷通”、“速贷通”、“成长之路”、“网络银行e贷款”四大品牌、30余项融资产品,其他银行也推出了多种多样的金融产品。目前,农行内蒙古分行、内蒙古银行及其开办的村镇银行、包头商业银行等都在实践和探索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服务模式和融资产品,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另外,产业链金融是中国银行小微融资服务的一种创新尝试,它是银行成立专注于某一产业,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的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一种金融服务模式。这种模式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与内蒙古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小微企业发展的战略比较符合,所以产业链金融可以借鉴尝试。

第三,要针对小微企业融资抵押担保更缺乏、融资风险变大的特点,继续完善创新抵押、担保融资配套机制。和全国一样,缺乏可抵押物是内蒙古多数小微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内蒙古的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开展抵押创新。比如动产抵押、应收账款抵押、商标等无形资产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鼓励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互助担保组织或小微企业协会,使成员企业的信用等级和抵押条件得到弥补,及时获得银行贷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银行风险。在担保方面,现在的担保公司一般需要小微企业向公司支付1%到3%的担保费,才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对此内蒙古的许多小微企业认为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不想使用担保公司。所以笔者认为要使小微企业愿意到担保公司寻求担保,让银行能够放心提供贷款,内蒙古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担保公司的担保机制,降低小微企业承担的担保成本。具体做法:首先是争取各级政府扶持资金,积极吸收社会民间资本介入小微企业担保业务。其次尽快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小微企业再担保机构,为全区各级担保机构分散风险提供再担保服务。三是建立小微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四是引导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加强合作,鼓励双方根据风险控制能力合理确定担保放大倍数。

第四,要加大政府部门对于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以缓解内蒙古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压力。 为了进一步改善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引导和帮助小微企业不断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促进内蒙古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内蒙古政府根据中央有关意见于2012年颁发了《关于促进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多次提到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如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小微企业税费优惠政策;改进和完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等。但目前内蒙古对小微企业扶持资金在全国倒数第一,只有1.55亿元。所以笔者认为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首先是要给予小微企业更多的资金支持。今后内蒙古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政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为满足内蒙古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起到带头作用。对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方面取得新突破的企业给予奖励;其次是政府对小微企业进一步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财税优惠政策等。对高成长型、科技创业型的优秀小微工业企业,财政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并在项目审批、产品应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第三减免部分涉企收费并清理取消各种不合规收费,进一步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严格执行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

第5篇

由于中小企业所在行业各不相同,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信息化的基础也是千差万别,企业信息化的应用需求自然不可能一概而论,决不能用同一个尺度进行简单划分。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发展趋势来看,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需求的具体内容可以从硬件、软件和服务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专门的分析.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硬件需求

硬件是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物质基础,是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硬件的投入相对较为重视,在信息化基础比较好的中小企业中硬件的装备可以说都是比较到位的。但中小企业对硬件的投入存在着以下两种倾向:第一,追求硬件投入的“一步到位”,希望一次投入,长期管用。这种倾向导致中小企业在硬件投入上盲目追求高配置,过分注重硬件设备的先进性,使得不少中小企业化了很大的代价购买了很多先进的设备,但实际上“英雄无用武之地”,成了名副其实的摆设。比如,有些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基本不用或者根本不会用电脑,但配置的可能是价值数万的高级电脑,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实际上,信息化硬件设备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要真正做到一步到位,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必须摒弃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树立起“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观念,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和投资条件进行信息化的投入;第二,不少中小企业希望通过购买先进设备,达到“先进”的应用效果。这种“重硬轻软”的思想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特别是在那些企业信息化基础较差,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足的中小企业,这种思想可谓“根深蒂固”。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不少中小企业简单地认为,信息化就是购买设备,而忽略了先进设备与企业业务活动的具体结合,忽视了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系统的开发,这样必然很难达到理想的应用效果。不少中小企业因为在硬件上的高投入后没有产生预期的应用效果,而对信息化建设失去信心,实际上这种思想和做法难免会让企业信息化建设误入歧途。

随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小企业对硬件设备的投入一方面比过去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另一方面对硬件设备的投资比过去也更加理性。以企业信息化的重要设备电脑为例,根据IDC的统计,中国的中小企业对于电脑主要有以下需求:第一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第二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上网的需求,在网络时代的企业竞争中不落伍;第三是满足中小企业对易用性的需求;第四是要求电脑具有较高的经济性。中小企业购买电脑产品注重两个方面:产品本身的价格合理,同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另一个是厂商多方面、全方位的售前和售后服务。从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硬件设备的要求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作为硬件设备制造商来说,既要看到中小企业对硬件设备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又要从价格、服务、质量等多方面下功夫,为中小企业提供质量可靠、性能稳定、价格合理、服务良好的信息化硬件设备,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卓越的硬件保障。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软件需求

软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灵魂”,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应用层次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把信息化硬件比作人的“四肢”,那么软件就好比是人的“大脑”,强健的“四肢”如果没有聪明的“大脑”作支持是无法发挥重要的作用的。所以,“硬件与软件的协调配合”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尽管软件在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但如何购买或开发适合中小企业需要的软件并非易事,因为目前市场上相对成熟的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大都是为大中型企业设计的,其系统模块的复杂度比较高,功能也较为完善,对于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应用需求较为单一、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中小企业来说,选择使用那些系统复杂度高、使用难度大的软件产品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的。另外,从软件价格上来看,动辄数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价格也实在令中小企业可望不可及。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中小企业信息化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市场机会和极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有条件的开发商好好去把握。

适合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求的软件产品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必须满足企业现有业务的发展需要,并能产生预期的实际效果。因为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应用有着现实而又迫切的需求,一旦中小企业决定投资建设某个信息化项目,都是希望能够在短期内取得理想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必然要求中小企业应用的软件能与企业现有的实际业务紧密结合,而且能在业务流程、部门设置基本不作调整的条件下显示出明显的作用;第二,中小企业希望能得到一些自动化的应用工具,比如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制作报表、用计算机管理库存等,能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业务的运作效率有很大的提高,能够在“减员增效”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第三,中小企业希望能对自己的核心资源进行很好的筹划与管理,以提高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水平。每一个中小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对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比如企业的营销资源、客户关系资源、技术资源、财务资源等,对中小企业经营者来说,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控制和强化这些资源都十分关注。所以,中小企业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必须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帮助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的方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四,中小企业信息化软件必须体现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思想,帮助中小企业规范管理,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他们在整个管理流程、业务流程上还大多处于混沌状态,市场运作经验相对匮乏,而且,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大都忙于日常事务,对企业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处理起来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此,中小企业就更需要靠先进的管理思想、先进的管理系统来帮助企业逐步规范企业的运作行为,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与水平,进而增强中小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实力;第五,从应用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追求简单实用、实施难度小、开发周期短、应用风险小的项目。所以软件开发商要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应中小企业这种“短、平、快”要求的软件产品,使软件产品更加实用、适用、好用;第六,从中小企业的价格承受能力来看,中小企业能接受的基本是价格较低的软件产品,而且在付款方式上也要求有一定的灵活性。所以,对软件开发商来说,要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开发出价廉物美的软件产品,并能提供诸如“分期付款”等支付方式,让中小企业能用得起,用得好。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需求

在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除了对硬件、软件有专门的要求外,与之相关的服务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中小企业选择信息化合作伙伴时,对服务的需求考虑可以说是一项重点关注的因素。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需求既是十分全面和系统的,又是长期持续的,对信息化技术和服务的供应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概括起来,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需求包括制定信息化规划的服务、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服务、信息化培训的服务、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服务、持续改进的服务等多个方面。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科学、合理、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信息化规划,特别是对那些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条件的中小企业,更需要有一个全面的信息化规划。但中小企业由于缺乏信息化实施的经验,并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缺乏了解,必然需要由专业的信息化技术和服务的提供商提供信息化规划方面的服务。这一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进一步加深对信息化的理解,并从资金安排、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实施步骤等多方面做出中学、合理的规划,以便能让中小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确定特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是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重要一环。对中小企业来说,确定解决方案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分析的过程,要明确应用的需求、实现的目标、投资计划和实施进程安排等问题;对信息化技术和服务的提供商来说,制定信息化解决方案也是进一步明确企业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并为满足这一需求提供一体化的实施方案的过程,包括硬件的配置、软件的设计以及系统的集成等问题。这一过程也是合作双方共同寻求满意的方案,为方案的真正实施做准备的过程。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向企业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和业务人员提供“多维培训”,既是保证信息化项目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需求的重要表现。对信息化技术与服务的提供商来说,向高层、中层管理者和普通的员工提供不同层次的培训服务是信息化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要让他们了解不同的知识,掌握不同的技能,为信息化的顺利推进提供更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6篇

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32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说过:“假如我的企业被烧掉了,但把人留住,我20年后还是钢铁大王。”从卡耐基的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力资源是企业最珍贵的资源。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人力资源是其非常重要的基础资源,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技术人才,在技术研发、项目和市场开发等方面都需要具有能力的员工,因此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要求更多、需求更大,人力资源状况更加直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科技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现状

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创业之初对人力资源方面的要求高,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会有助于企业的发展,不符合的则将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企业应该重视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但是,目前很多小微企业往往会忽视人力资源管理,致使公司的人力资源存在以下不足:

1.1 员工年龄年轻化,缺乏实战经验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员工年龄比例经过有关调查,表现为企业有66.67%员工年龄都在30岁以下,30-40岁的员工占比33.33%,而40岁以上的员工比例为0。年龄为20―30岁的员工占绝大多数,这个年龄阶段的员工在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都处于活跃时期,做事情敢于挑战、有主见、事业心强。但是,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员工工龄较短,并不具备足够的工作经验,当公司面临重大的突发问题时,年轻的员工易陷入不知所措的工作状态中,营造出紧张的工作氛围,在面临公司决策时也很容易出现偏差,导致企业走向失败。虽然在企业创业初期需要具有创业精神、敢于挑战的年轻人,但其比例过大也将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企业缺乏管理类人才,员工流失严重

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期缺乏的人才类型的调查中,管理类人才占20%,较高的比例也反映出管理类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创业初期,成立时间短,在管理制度方面往往比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管理类人才的缺乏导致各项福利措施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这也导致企业员工的离职率比较高。对于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人才的流失无疑不是对企业的重创,而要想解决员工流失所带来的问题,不仅加大企业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需求,更是在资金方面增加企业的压力。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员工的流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1.3 部分核心员工的能力难以达到企业的发展要求

在调查中,科技型小微企业对于核心员工技术研发能力的要求比例最高,达到了60%。核心员工的能力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核心员工的能力达不到企业的发展要求,反而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是企业对于其核心员工要求最高的。技术人员如果缺乏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研发能力,势必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将浪费企业在其身上投入的成本和时间,加重企业的负担。在目前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中,部分核心员工的能力也难以达到企业的发展要求致使企业在发展上停滞不前,阻碍着企业的发展。

2 科技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状况问题出现的原因

2.1 缺乏人力资源规划

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初期的创业阶段存在较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由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企业往往重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企业长期的发展规划。这种情况下,很多小微企业根本没有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的缺乏,会使企业很难科学的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也无法了解企业在各阶段对不同人才和其能力的需求状况。盲目地使用人力资源,可能会导致公司人、财、物各方面的浪费,在关键时刻,其负面作用也将放大致使企业发展遇到障碍,阻碍企业良好的发展。

2.2 人员选拔没有经过科学的招聘程序

企业的人员招聘一般要经过科学的程序,首先需要分析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然后通过正规渠道公司招聘消息,派专业的人员在正式场合进行招聘,经过后续的面试、笔试、复试等环节考核其素质、能力多个方面,科学地对投放建立的人员进行选拔。而整个过程需要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且花费的时间较长。对于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很难重视到招聘中科学程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一些小微企业为节约成本,会让员工从身边认识的人中寻找企业需要的人才。这虽然大大降低了招聘成本,但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招聘的人才质量。因为在这样的小范围里,很难找到合适的人员。

2.3 忽略了员工的培训

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对各类员工及员工能力的需求比重也会发生变化。为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企业可以通过招聘选择合适的人才,也可以通过培训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尤其在没有招聘到合适的员工时,培训显得将格外重要。但对于小微企业,在更关注短期效益的情况下,容易忽略对员工的培训,毕竟在培训方面,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给企业增加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在员工的培训方面,容易得到企业的忽略,这也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原因。

3 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解决人力资源状况方面问题的建议

人力资源状况直接影响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发展的阶段,人力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解决好人力资源状况方面的问题将有利于企业在未来阶段的发展,延长企业的“寿命”。

3.1 严格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科技型小微企业需根据制定的企业战略确定在不同阶段的目标,目标的确定有助于企业健康地发展;其次,企业应分析在不同阶段实现相应目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确定各类人才在企业不同阶段大致所占比例,人员构成的确定会使得企业在发展中得到平衡;最后,在进行分析后,就应按照企业的发展趋势,在保证企业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将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调整,使其处于最有利于公司发展的状态。人力资源规划是动态的,并不是静止不动的,企业应该根据自己公司的发展前景、目标,不断进行调整,让企业能够不断保持活力,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

3.2 科学招聘和重视培训员工

科学招聘是企业获得合适人才的重要途径,企业应该重视科学招聘,因为没有经过科学招聘,企业将难以找到适合人才。科技型小微企业在进行招聘时,前提是分析在此发展阶段企业需要哪类人才及所需员工应具备的能力;在分析的基础上,企业应通过正规的渠道招聘信息吸引专业人才;再则,面试阶段,企业应派专业的招聘人员从学历、能力及素质等各方面对应聘者进行面试考核,采用灵活的面试方式选择最适合企业的人才。另一方面,如果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或者企业的员工人数处于饱和状态,为增加员工的能力以更好支持企业的发展,则可以采用培训的方式。企业从自身的需求出发,针对不同的需求程度,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建立科技型小微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机制

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初期发展阶段易受到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方面的约束,这些因素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为消除这方面的阻力,企业可以与高校建立合作机制。企业在研发新的技术、开发新的项目时,就可以与高校合作,鼓励高校中具有这方面能力的优秀学子积极参与。企业能够有效利用高校优秀学生所具备的才能,而高校学生则可以利用此番机会得到实践锻炼,为以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基础,也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高校为企业提供人才,企业为更多的高校学子提供锻炼的机会,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双赢。与高校合作,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企业在人、财、物方面的不足,汲取高校中鲜活的创新性血液,支持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3.4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留住企业人才

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不仅要能招到合适企业发展的人才,更应该做到能够留住人才。如果企业无法留住自己的员工,那么这个企业也将无法得到长期的发展,最终会面临着结束。为有效的留住员工,企业需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一方面,奖励制度的制定能够激励员工更加努力的工作,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另一方面,员工获得奖励是企业对他们在工作中付出的认可,当员工知道自己的付出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在精神层面上员工会有种成就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自我勉励、更加努力。当员工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更加努力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任务时,他们将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我是否要离开。同时,通过奖励对员工的工作付出进行认可,是企业对员工表达谢意的一种方式,员工能在这里得到基本的认可,这也有利于企业留住人才。

人力资源状况直接影响着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解决人力资源状况问题的措施能更有利于企业得到更长久的发展。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雪军,王波.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2,(24).

[2]鄂齐.中国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11002

随着市场的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中小企业渐渐步入了关键时期,要加强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等各方面的改造提升,从而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加大。银行“惜贷”的局面,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不利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

1 中小企业特点及面临的融资难题

1.1 中小企业的特点及作用

中小企业就是相对于大企业来说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主要是企业的销售额较小,就业人数在500人以下,新增价值相对较少的企业。

中小企业特点:(1)创办容易转向灵活。中小企业投资少,创办所需时间短,见效快,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船小好调头”;(2)中小企业分布广。中小企业分布范围相当广泛主要分布在县级或者县级以下的地区,因而可以利用到大企业无法利用到的零星资源;(3)中小企业规模小,经济活动过程简单。中小企业的生产设备简单,人员数量较少,生产过程也简单,管理和技术难度不大,易于大力发展;(4)中小企业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互补性。由于中小企业生产灵活,涉及到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产品多样化,地区差异化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特点,特别是大企业无法涉足的领域,从而与大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互补。

中小企业作用:由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很大。当代经济中传统制造业吸引的就业日益减少,而相对来说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行业吸引的就业越来越多,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小企业又可以缓解经济萧条,因而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大动力;中小企业分布的地区广泛,涉及的行业广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中小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数额。其创新水平和影响也不亚于大企业,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利用其灵活地运行机制和对新兴市场的敏锐把握以及大胆冒险精神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像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中小企业的存在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大量的课题,也成为了科技推广的广泛市场,因而中小企业也可以成为创新的生力军。

1.2 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

中小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完成了初步的资本积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中小企业利用其自有资本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当狭窄,除了少数知名企业外,一般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融资渠道不外三种:向银行申请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资。政府已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特别是关系到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措施,中小企业债券和股票上市融资很困难,另一方面由于一部分企业的抵押品不足,贷款风险大,再者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小,单项融资的交易成本高,中小企业大都处于竞争性行业,淘汰率高,融资风险大且回报较低,涉及到金融风险问题中小企业贷款很难得到批准。

我国《公司法》对发债主体作出了严格限制: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企业和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可以依照本法发行公司债券。1993年颁布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发行债券的审批制度对筹集资金的用途做出了严格的限制,实际上中小企业很难成为发债主体。在我国企业融资过程中,金融机构为了降低风险往往要求进行担保。大企业由于信用度较高可以无需担保而进行融资,中小企业因为自身的劣势很难得到担保而面临融资困境。同时在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的过程中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方式比较粗放,财务管理不规范,内部信息不公开从而导致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困难。

由此可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往传统的金融模式渐渐有点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瓶颈对金融体制的创新改革提出了新的诉求。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社会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金融的发展使以实体经济为依托的,必须服务于适应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

2 具体金融创新措施及意义

2.1 金融创新措施

(1)创新中小企业需要的贷款产品。针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时间短,需求的频率多,资金需求快的特点进行金融创新。一是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状况进行评测从而确定相应的合理贷款额度,使企业需要时在额度内能随时进行融资。二是根据中小企业资金分期回流的特点,采取整贷零偿的方式让企业能够进行分期还款,缓解企业还款的压力。三是中小企业在贷款时能够利用自己的生产的商品或者货物单据进行抵押贷款,使企业能够及时获得资金。

(2)建立完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体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机构,使中小企业由单一融资转向综合融资,利用多种金融工具和多种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进行转账、结算、等业务。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企业的理财咨询,在市场信息、企业改制、资产重组、人员培训、国际合作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由于现有的政策性银行主要扶持国家固有投资计划和项目与中小企业的需求不对称,所以有必要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这一政策性银行资金应该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扶持,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在各个地方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从而有力于重点扶持和减少政府的成本投入。政策性银行应该采取保本或者微利的原则。

(4)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分层次的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央政府实行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办法,重点对一些特殊项目和贫困地区及不发达地区提供信用担保,地方政府则根据本地中小企业的特点确定扶持重点,各地方政府参与的担保计划应主要起引导、调动民间机构的作用。信用担保体系应该首先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使城市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加入到为中小企业融资的行列中。担保基金应该合理公开规范化管理,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管理和监督。

(5)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条件使更多的投资主体、更多的投资形式的投资机构加入到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伍中,鼓励投资公司对科技型的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业务,完善中小企业板和场外交易市场。这样可以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需求,及时恰当的筹集到资金。

2.2 金融创新的具体意义

金融是为现实经济生活服务的,是依赖于现实经济的一种特殊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要求与之同步的金融服务,原有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组织等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就迫切要求金融作出必要的创新。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加快金融发展,使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稳回升,健全服务于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企业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股票、债券、租赁、信托、股权投资基金等不同金融工具的比较优势,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进行金融创新融合多种金融工具和多种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量身打造各种融通资金的渠道,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小、频、快的需求。解决中小企业抵押品不足,担保不足的问题。使金融系统服务于实体经济,源源不断的为经济发展提供新鲜血液。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满足市场需求来分享社会财富增长带来的好处是想利润增长,使金融机构不断降低交易成本,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随着金融的国际化和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如果出现通货膨胀或者牛市时,银行收到利率管制,无法给存款者提供满意的利息收入,那么存款人就会寻找更有利的投资渠道,导致银行存款的大量流失,为了稳住存款银行必须进行金融创新,开发出更多的金融工具满足客户需求。金融系统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风险扩散的隐蔽性、高速性及危机发生的突发性,往往相关机构会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但是由于监管不能面面俱到,因此会产生许多盲点,金融机构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找出盲点进行金融创新就可以让监管机构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革和完善,使金融风险得到更好的控制。

3 中国台湾通过金融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中国台湾号称“中小企业天地”,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中国台湾中小企业就进入了出口导向时期,并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初步完成了中小企业发展的自由化、国际化和制度化。经过多年的努力使经济和社会不断蓬勃发展,使中国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更有不凡的表现受到举世赞誉。

原因在于在很早之前中国台湾就开始进行金融创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例如利用中小金融机构来主要负责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保证基金,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全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时担保品不足的障碍,同时分担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障碍;建立互助保证制度,利用中小企业互助保证新扼住担保品不足的中小企业取得银行贷款;设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银行,由行政院开发基金拨付资金有省政府分年编列预算,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担保、优惠利率贷款。

台湾利用金融创新的手段健全中小企业财务融通、互助合作、经营管理和技术研发等辅导体系,大大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顺利进行产业升级,由过去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升级为资本和技术较密集型的产业,这对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吕薇.借鉴有益经验,建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金融研究,2000,(5).

[2]尹龙.金融创新理论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J].金融研究,2005,(3).

[3]林毅夫.金融体系、信用和中小企业融资[J].浙江社会科学,2001,(6).

第8篇

一、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后人力资源流失原因

1.缺乏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我国国有中小企业在实行了企业改制后,还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般以经验管理作为主要参照内容,由企业经理统一管理企业内部所有事项,越级管理以及越权上报现象时有出现,直接导致企业中层管理在工作相对被动与混乱,管理机构严重失衡,以至于一部分员工由于无法在企业中获得应有的尊重而选择离开企业,人力资源出现流失问题。同时由于管理观念相对落后,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结构过于臃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员工的薪资水平无法得到及时提升,也逐渐成为企业人力资源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2.绩效考核制度无法兼顾公平原则。企业绩效考核就是将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中长期目标按照实际情况具体分解为年度、季度、月度经营指标,并不断督促员工完成相关指标的过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能够帮助企业提升指标完成效率。企业在具体制定绩效考核工作指标的过程中,所选定的关键指标往往不能够与企业的发展战略、长期发展目标相符合,虽然这些指标也能够对企业的局部建设起到指导作用,但是却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国有中小企业已经位于较高的动态发展阶段,其绩效指标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小企业的长远利益相偏离。此外,改制后企业的薪酬设计缺乏一定的外在竞争能力,致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在不与员工薪酬挂钩的情况下,无法有效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以及职业安全感,最终造成企业人力资源流失。

3.没有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改制后的国有中小企业受到自身经营管理理念的影响,一部分企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求指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经营规划、财务计划等,因此也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员工补充、使用和接替晋升、教育培训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员工对企业丧失信心,一部分员工的自身职业素质也无法满足企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出现严重流失情况,极大的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二、改制后国有中小企业改善人力资源流失现状的对策

1.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我国国有中小企业在完成改制后应该根据自身情况以及市场发展状况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首先,开展岗位设置与相应岗位职责描述工作,对现有人力资源加以优化,并及时进行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明确各个部门对人力资源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为依据科学完善企业招聘制度。其次,应该清醒认识到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在未来建设发展中对员工的需求以及在人力资源供给方面的差异性分析,因此,编制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工作:其一,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职务编制计划,明确阐述企业发展组织结构、相关职位的具体设置、职位描述以及任职资格等;其二,制定科学的员工配置计划,确定企业中每一职位所需要的员工数量以及员工职务变动情况和职务空缺数量、空缺原因等;其三,关注、探索和预测员工实际工作需求,并根据需求采用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的经验估计方式对企业未来可能产生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其四,明确企业内部人员供给计划,明确阐述相关岗位员工的具体供给方式,员工内外部流动相关政策等;其五,制定科学合理的员工培训计划;其六,结合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制定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动具体规划;其七,根据企业财务管理情况编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费用预算;其八,对人力资源建设发展中关键任务进行风险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建议,防范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发生。

2.实施科学的绩效考核管理。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设计是现代企业制度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对推进企业整体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维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绩效考核管理作为企业推行科学薪酬分配制度的前提,是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体系设计的重要参照依据。所以,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予以支持,国有中小企业可以采用KPI绩效考核体系,通过KPI体系的分解来完成对相关战略目标的传递,进而依靠绩效考核管理系统推进企业员工以及整个企业的双赢发展,最终逐步提升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3.加强员工培训。国有中小企业应该积极应对企业在现代化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实际需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进而促使培训工作能够达到理想效果。员工培训工作具有较大的成本需求,因此在正式展开培训工作之前,应该确定需要培训的工作人员、将要进行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时间等,所以,可以事先对企业人力资源发展需求以及员工的工作需求进行分析,合理制定培训计划,保证培训工作的开展能够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相适应,在全面、细致了解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对相关培训对象、目标、方式和内容作出科学的设定。同时,培训工作的开展还应该关注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在完成每一项培训计划之后,都应该对培训计划的具体完成情况进行客观评估,从培训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对员工培训计划进行修改和完善。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力量。所以,改制后的国有中小企业要想改善人力资源流失现状,就应该在发展中将企业文化具体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员工的企业认同感,提升企业内部凝聚力。企业应该将员工培训、知识技能提升等工作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内部构建学习文化环境以及良性竞争学习氛围,进而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必须清醒认识到,只有具备优秀文化底蕴的国有中小企业才能够在竞争中获得发展动力,也只有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才能够真正在改制后吸引人才,提升自身人力资源优势。

三、结语

第9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金融需求;信贷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8-0128-04

[作者简介] 课题组组长:余汉良,农行江西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课题组成员:亮 李绍美 罗圣芳 郑向东 朱春生(江西 南昌 330008)

一、江西县域小企业现状与特点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发展主体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根据江西省有关统计资料反映,至2005年末,江西在工商登记的小企业接近90万户,其中县域小企业73.38万户,占全省各类经济性质企业总量的81.53%;从业人数394.85万人,在全省各类经济性质企业总量中占比68.77%;资产总额1542.76亿元,当年实现产值3064.35亿元,占全省实现产值的21.09%;当年实现增加值855.61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工业增加值576.7亿,增长29%;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由2000年的913户增长到2511户,农产品加工企业比重21.1%;出货值占销售收入的5.7%;营业收入2828.47亿元,达到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98.11%,利润总额185.83亿元。上述数据表明,县域小企业对全省经济的综合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全省经济总量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决定金融,县域小企业金融市场巨大。

(一)县域小企业信贷现状。县域小企业信贷现状就是银行信贷投入绝对总量逐年增加,但与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融资需求尚有差距。有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长率为9.72%,全国为15.66%,相差5.94个百分点。据省中小企业局统计资料反映,创造了我省GDP24.7%的县域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全社会贷款余额的4.7%,大部分县域中小企业只能靠民间资本支撑。另据有关调查统计反映,发展成熟、行业前景好、绩效优良的小企业的70%融资需求能得到保障,而大量处于创业初期的小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银行支持相对不足,融资困难逐渐成为制约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根据国际金融公司最近在某些省份所做的调研也显示,融资困难是小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障碍。从企业发展来看,融资困难导致企业发展不景气,生产经营信心下降;从企业经营业绩来看,资金短缺导致小企业赢利水平不断下降;从企业财务方面来看,资金短缺使企业财务结构不健全,并连带影响企业经营业绩。“融资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融资渠道狭窄。小企业目前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即小企业内源融资比重过高,外源融资比重过低。据相关调查统计资料反映:在企业全部债务中,银行贷款约占55%,外部权益性融资约占17%,内部集资约占2%,依靠利润补充资本金约占5%。

2.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融资满足率低,经营资金非常紧张。银行贷款是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据调查统计资料反映:(1)银行贷款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所占的比重超过50%,且企业规模越大,银行贷款占比越高;(2)贷款满足率不足40%;(3)在反映资金紧张程度问题上70%小企业认为本单位资金紧张,在显示资金紧张原因方面有76%的企业反映取得银行贷款难。人民银行调查显示,在小企业的规模扩张中普遍伴随资金紧张情况,江西小企业融资成功率不到10%。

3.非正规金融起重要作用。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资料表明,约11%的企业有过内部集资,约8%的企业利用过民间借贷,其中资产规模低于500万元的小企业,职工集资与民间借贷资金占16%,但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也有限,而且增加了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企业赢利水平。

4.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小企业不仅权益资金的来源极为有限,而且很难获得长期债务的支持,从而以长期资金来弥补固定资金缺口的额度较少,不得不依靠短期负债来弥补,加大财务危机的可能。据调查,江西农行对小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占小企业贷款余额的80%左右。

(二)县域小企业金融需求新特点。伴随着小企业发展,小企业金融价值日渐凸显,对金融服务需求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流动资金贷款成为小企业的主要信贷需求。随着小企业经营领域的扩大,银行信贷需求的行业也得到拓宽。据江西省银监局有关调查材料显示,全省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占总数54%,流动资金贷款是小企业的主要信贷需求。2006年1-9月江西农行投放的小企业贷款中,流动资金贷款(含票据贴现)占比达95%。

2.对金融服务品种需求趋于多元化。据调查,目前小企业对银行业服务品种已从较为单一的结算、信贷等为主要方式,转向全方位的融资、结算、外汇、投资理财、网上银行、信贷证明及保函等金融中间业务,以适应小企业信贷市场经营的金融需求。

3.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随着小企业运行质量的提高和银行服务措施的完善,小企业融资渠道和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据对100户企业统计调查,截至2005年,100户企业对外融资总额94416万元中,银行贷款占57.2%,民间借贷占22.8%,集资占7.2%,票据融资占4.5%,政府投入占0.3%,其它方式占8%。表明小企业融资手段增多,渠道拓宽,银行票据业务也成为企业融资的新手段。据调查,10月底江西农行小企业票据贴现余额占全省小企业贷款余额的12.3%。

4.对金融服务的时效性要求增强。小企业具有商机信息灵、市场适应能力强、资金需求时间急、频率高和数额小的特点,对时效性的要求十分高。据对100户小企业调查反映,在希望银行哪些方面给予支持时,有30%的企业要求缩短贷款审批时间,31%的企业要求增加贷款额度,27%的企业反映要求简化贷款手续。不少小企业反映银行评级授信不及时,有时要到下半年才审批下来,影响企业年初制订年度生产计划,贷款申报审批时间太长,跟不上企业“以销定产”订单式生产需求,特别是临时性资金需求。

二、县域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目前,江西省银行业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各行都有不同的基本作法。据了解,工行对企业放贷的条件中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以上,信用等级为A+以上;建行对于额度在300万元以下的贷款完全列入不予考虑范围,并对该指标以下的存量部分限期退出;中行对小企业有严格的限制;农发行对小企业发放贷款,业务范围受到了限制,对二级分行只授权200万元以下的以贷引存的农业类项目;国开行主要是利用政策与政府打包贷款。因此,多数小企业资金需求仍处在“吃不饱”、“融资难”的状态。

(一)小企业先天不足制约了银行信贷业务开展。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资产规模小,自有资本不足,大多为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性企业,科技含量低,组织结构多为传统家族式、夫妻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随意性大,业务稳定性较弱,发展后劲受限,经营风险较高,直接融资渠道十分有限,融资过分依赖银行,增大了银行风险。由此,银行对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一直有“几难”:

1.信贷准入条件把握难。如何掌握信贷准入条件始终是支持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如果信贷准入条件过低,一大批高风险的小企业将会趁机进入,难免重蹈客户层次“低、小、散、差”的覆辙;如条件过高,又会把一些真正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小企业客户挡在门外。

2.资信等级评定难。由于小企业普遍规模小,存在多套账的情况,信息不对称,数据的真实性难以判定分析,调查中企业的业主、合伙人、主要股东对个人账户、储蓄存折的发生额大都不愿提供,或有负债情况只能通过第三方收集,抵(质)押物价值、变现能力非专业人员不易判定等,由此测算的信用等级难以真正反映小企业的实际财务和经营状况,结果也缺乏可比性。

3.提供足额有效担保难。担保难是制约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关键因素。一是担保一般以不动产抵押为首选,这是防范风险、保证信贷资产安全的有力举措。但小企业又有其特殊性,许多小企业因为自身规模小、资本积累少,地点一般在农村或者乡镇,一旦贷款出现风险,可抵押的不动产变现值低。二是对政府部门推动成立的信用担保机构,一般资金实力较弱,且资金来自多方(财政、社会、民间等)比较复杂,对外担保金额过大,担保能力不足,且监管缺位,隐含一定的风险。三是《担保法》规定的担保方式不够广泛,有的也不明确,实际操作中很难执行,导致银行在动产抵押、专利权质押等方面的尝试还不多,可供选择的余地非常有限。四是目前各地为小企业贷款办理贷款抵押的登记、评估、公证等收费标准不统一,据统计,综合收费率一般在贷款金额的1%左右,个别地区超过2%,而小企业贷款普遍具有期限短、金额小、频率高的特点,如果中介机构收费过高,必然会影响小企业办理贷款抵押的积极性。小企业同其他类型企业一样,信誉、经营效益和必要的担保条件不解决,单纯强调银行贷款是不现实的。

(二)农行经营现状存在影响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不利因素。由于历史原因,农行小企业信贷客户多,不良贷款占比高,风险管理难度大,因此,在信贷制度不断完善、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经营机构转型过程中,发展县域小企业信贷业务与提升经营层次、改善经营状况存在一些矛盾。

1.小企业贷款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在现行贷款管理体制下,农行对小企业也基本采取与大企业相同的业务流程,由于科技支撑能力相对较弱,不少资料还要依靠人工传递,审批环节、审批层次、管理成本与小企业的信用额度不相匹配,相比之下,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单位成本远高于大企业。在市场原则驱动下,银行理所当然地愿意向大企业而不是小企业贷款。

2.金融产品满足不了小企业发展需求。由于受准入条件、人员素质、开发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还缺少更加丰富的个性化产品,难以充分满足小企业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变化。

3.历史的教训使农行不敢轻易涉足小企业信贷业务。建行以来,农行主要的服务对象实际上就是中小企业,而出现的不良贷款相当程度上就是小企业贷款,尤其是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大部分已经形成不良。农行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自身付出了重大代价,因此,被迫在较长的时期内,信贷市场逐步向中心城区市场转移,对县域农村市场收缩和县级支行信贷转授权收紧,加上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和尽职免责制度的不完善,也一定程度制约了县域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

(三)国家金融相关政策制度还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需要政府制定的金融政策,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合同可执行的法律框架司法制度,财税政策等等。如银监会下发的《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在监管资本要求方面对中小企业贷款给予优惠,但未见相应的地方对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调整,对银行发放小企业贷款的激励仍显不足。又如现行财税政策也对小企业贷款业务发展存在诸多阻碍。一是目前多数地区税务部门对银行无法追偿的坏账,只认可法院出具的法律文件,但部分小企业贷款在、执行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有时甚至超过标的额,诉讼成本过高致使银行不愿而无法取得相关法律文件;二是财政部规定的证明信贷资产已损失的要件过多,小企业贷款往往涉及自然人,实际上难以收集或收集成本过高,导致核销成本上升;三是贷款损失准备征税问题,按照财政部的规定,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当期损益,但税务总局仍执行其[2002]4号文的规定,即金融企业纳税每年只有占金融企业资产1%的准备可以税前列支,超过部分就要征收33%的所得税。而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和损失情况都高于大中型企业贷款,这种税务处理方式势必使银行缺乏足够动力去拓展小企业贷款业务。

三、支持县域小企业发展是农行的必然选择

我们认为,在现实县域经济发展状态下,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稳定就业的重要生力军。作为农业银行在不“改姓”的情况下,支持县域小企业发展是自身加快经营战略转型,优化经营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发挥农行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

(一)利率市场化趋势加速了银行支持小企业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政府对加入WTO承诺的逐步兑现,我国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直接融资迅猛发展和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的情况下,从国内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发展趋势看,资本市场才是大企业的主融资渠道,大型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融资“脱媒”之后,银行需要转而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中小企业融资代表了未来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趋势。一是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大企业客户在融资谈判中的讨价还价能力愈发增强。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商业银行也不得不采用价格手段进行竞争。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大客户的贷款利率普遍采取了下浮策略。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报告,2005年第4季度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下浮利率贷款比例为58.91%,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利率下浮比例为64.93%。二是商业银行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面临较大风险。从目前情况看,多数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具有以下特点:大客户数量占比少,但业务量占比高;中小企业数量占比高,但业务量占比小。按照欧美成熟市场的经验,一旦利率彻底市场化,随着直接融资渠道的发展和各种金融工具创新,加之非理性的竞争,毫无疑问,商业银行将面临大企业客户迅速流失的风险。从国外优秀同业的经验来看,中小企业客户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是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

(二)农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传统优势。一直以来,农行相对其它国有大银行来说,拥有全国最多的物理网点、最多的客户服务人员、最大的电子化网络和最广泛的客户群体,一直都担负着县域商业金融的主渠道作用,在小企业金融市场上的具有传统优势,如开发培育了一批忠诚度较高的小企业客户,培养了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小企业信贷专业队伍,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营政策,开发了一些特色、适用产品等。相对于地方性金融机构来说,有遍及全国的网点和网络以及“连接城乡”的整体优势。江西省农行依托总行总体部署和整体优势,为县域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江西农行虽然近几年撤并了大量的低效农村网点,但相对于其它国有商业银行来讲,69.8%的机构、57%的人员仍处于县域,在经济活跃的集镇有一大批高产网点。据调查统计:至2006年9月末,江西农行共支持小企业客户20552户,小企业贷款余额201.29万元,占全行人民币各项贷款的36.86%。占全行法人贷款余额的40.28%。

(三)发展县域小企业信贷业务符合农行未来发展市场定位。现代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没有县域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据有关部门测算,在未来15年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在13600亿元至43200亿元之间,所以说农村金融大有可为,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县域金融是农业银行下一步改革发展的重点,农行要充分发挥在县域商业金融中的主渠道作用,以县域为基础,城乡联动,农工商综合经营,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县域经济的支撑点是县域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农行县级支行走出经营困境、寻求发展机遇的良好契机。各级行要在经营战略转型中,准确把握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社会信用环境和客户资源,进一步细分市场、细分客户,大力拓展和培育一批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四、建立和完善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建议

小企业一直是农行的客户基础,小企业信贷是农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银监会下发《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以来,江西农行按照总行的要求成立了小企业业务处,落实了专职信贷人员,并制定了小企业信贷实施细则,同时组织人员开展了对全省小企业贷款情况和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对进一步促进小企业发展提出了要求。今后,农行要认真总结过去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深入研究当前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的行业特征、区域特征、客户群体特征,全面思考、研判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趋势,牢固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增强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力争在县域业务发展中更好更快地提高效益增长点。

(一)进一步提高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认识,推动创新。小企业问题不是个新问题,小企业信贷业务是农行的一项传统业务,是全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已成为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亮点和重要的战略制高点,也日益成为银行业加快发展的新增长点和重要的战略制胜点,因此要进一步消除对小企业的顾虑,充分认识小企业的市场价值,坚持与时俱进,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来发展县域业务。加强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管理和改善对小企业金融服务,逐步调整和改善信贷资产结构。把国家、社会支持小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目标、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农行在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农业银行业务经营和服务社会的双重职能。

(二)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与当地农行业务发展关系。对县级支行信贷业务实施分类授权、穿透式管理,加大对重点县支行的内部资源倾斜,进一步完善和推动支行转型。通过缩短办贷链条,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贷效率,更好地把握信贷客户的准入标准和风险程度,更科学地作出信贷决策,提升县域业务的营销效率和营销质量,从而更好地支持县域市场的优质成长型小企业客户,提高县级支行新的业务和效益增长点,增强经营规模大、管理水平高、业绩突出的县支行经营活力。

(三)完善小企业资信等级评定方法,择优支持具有成长性、未来发展预期良好的小企业。小企业数量众多,门类繁杂,必须充分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社会信用环境和客户资源,细分市场,细分客户,进一步完善与小企业特点相适应的统一信用评价体系。要根据小企业经营状况、担保方式、与农行建立业务合作关系的情况等,将企业分成不同类型,分别设置评价指标和计分方法,实施分类管理,使信用等级能合理反映小企业的实际资信和偿债能力。对小企业客户,必须突出重点,择优支持和营销那些产权清晰、股权稳定、管理科学、优势明显、竞争力强、信誉度高、自身积累相对较好、具备一定发展潜力的小企业客户,为客户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强化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小企业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资信状况、财务信息不透明,信用意识较为淡薄,竞争力不强等诸多不足,发展情况千差万别,金融风险相对较大。因此,要始终坚持发展、创新、规范有机结合,因地因户制宜,大力拓展优质成长型客户,避免一哄而起,防止步入“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的怪圈,同时制订规划,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对小企业贷款,要在产品设计、回收管理、担保合作、风险预警、风险拨备、激励约束、风险定价、客户退出等方面实行全程风险管理。

第10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策略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虽然已经趋于稳定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但是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竞争力仍然比较弱。主要是由于国企、央企和外企的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相对来说能够为人才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和发展空间,中小企业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人才压力。另外,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容易造成中小企业引进人才难度高,现有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非常不利于中小企业在新形势下的持续稳定发展。为此,中小企业必须找出引进人才难度高,人才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壮大企业人才队伍,从而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1.1 中小企业规模小,稳定性差

相对来说中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生产能力较弱,经济效益也会比较低,因而能够提供给人才的薪酬、待遇等要比大型企业、央企、国企等要差很多,同时由于业务活动范围小,工作内容简单也难以让人才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就意味着中小企业稳定性差,人才工作保障度低,因而容易造成人才流失。另外,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零售业、服务业等,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企业经营周期性短,缺乏清晰的发展目标,导致员工不能清楚地看到企业长远的发展,因而不能获得安全感和自豪感,更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价值和作用,进而造成人才流失。

1.2 员工缺乏足够的成长空间

优秀的人才总是会希望通过发展自身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这就需要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来满足他们能力的发挥,一旦员工意识到在企业当中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没有成长机会便会选择离开。而中小企业规模小、发展空间小也就成为了导致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再加上很多中小企业对人才培训和培养工作不够重视,没有采取留住人才的措施,自然会造成企业人才的流失。

1.3 员工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

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是企业员工最基本的需求,但是在中小企业由于经营利润额较小,相配套的员工福利保障制度也不够完善,更缺乏完善的人才激励和培养机制。人才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很可能选择离开,去寻找能够取得更好待遇的大型企业,进而造成中小企业人才流失。

2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引进并留住人才的策略

2.1 优化企业工作氛围

人总是希望在一个既透明又公平竞争的环境里工作,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因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必须为人才的工作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创造适宜人才发展的环境和空间。良好的工作环境既包括员工工作的具体硬件环境,还包括企业的各项制度、流程和规范,以及和谐的企业内部文化和人文环境,这些都会给人才带来一定的吸引力,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为企业的经营发展贡献力量。

2.2 明确企业发展目标,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

想要吸引更多的人才,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动力,中小企业就必须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完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现人才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相一致,进而激发人才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中小企业还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根据行业的发展形势及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配置各类资源,为人才进行创造提供良好科学的环境,从而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

2.3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中小企业要想引进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变被动为主导,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中小企业在进行人才引进的过程中要明确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对人才的数量和类型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人才结构的动态平衡,从而使人力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外,为了保证引进人才的质量,中小企业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比如对于普通技术类人才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进行招聘,对于文职类、财务类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招聘的形式来进行,对于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才则可以聘请服务质量较好的猎头公司来进行招聘。此外,为了促进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可以采取内部举荐的方式来挖掘人才,从而使现有人才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也能够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

2.4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才的需求

受金融危机的长期影响,我国中小企业一直存在人才流动性大的问题,要想真正留住人才,中小企业必须完善薪酬福利、人力资源考核、人才激励等管理制度,满足人才在物质、精神以及个人价值实现方面的需求。

首先,中小企业可以将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工作年限、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等直接挂钩,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比照同地区的工资水平,制定切实的工资分配制度和奖金制度,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开展“按才付酬”的薪酬管理制度,从而有效减少人才的流失。

其次,除了基本的薪酬制度之外,中小企业还要根据需要建立形式多样的福利体系,为人才提供保险、公积金、股权等多项福利,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同时还要加强对员工的关心,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进而全心全意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此外,中小企业有必要建立人才培训和培养长效机制,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以及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选择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以不断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为企业谋取更大的效益。

3 总结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由于受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才流失现象还比较严重。面临严峻的社会发展形势,中小企业必须根据需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工作氛围,明确发展目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尽量满足人才各方面的需求,从而达到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郁.论新人才战略下中小企业如何留住人才[J].改革与开放,2010,20:73.

第11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金融需求;信贷对策

一、江西县域小企业现状与特点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发展主体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根据江西省有关统计资料反映,至2005年末,江西在工商登记的小企业接近90万户,其中县域小企业73.38万户,占全省各类经济性质企业总量的81.53%;从业人数394.85万人,在全省各类经济性质企业总量中占比68.77%;资产总额1542.76亿元,当年实现产值3064.35亿元,占全省实现产值的21.09%;当年实现增加值855.61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工业增加值576.7亿,增长29%;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由2000年的913户增长到2511户,农产品加工企业比重21.1%;出口交货值占销售收入的5.7%;营业收入2828.47亿元,达到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98.11%,利润总额185.83亿元。上述数据表明,县域小企业对全省经济的综合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全省经济总量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决定金融,县域小企业金融市场巨大。

(一)县域小企业信贷现状。县域小企业信贷现状就是银行信贷投入绝对总量逐年增加,但与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融资需求尚有差距。有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长率为9.72%,全国为15.66%,相差5.94个百分点。据省中小企业局统计资料反映,创造了我省GDP24.7%的县域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全社会贷款余额的4.7%,大部分县域中小企业只能靠民间资本支撑。另据有关调查统计反映,发展成熟、行业前景好、绩效优良的小企业的70%融资需求能得到保障,而大量处于创业初期的小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银行支持相对不足,融资困难逐渐成为制约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根据国际金融公司最近在某些省份所做的调研也显示,融资困难是小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障碍。从企业发展来看,融资困难导致企业发展不景气,生产经营信心下降;从企业经营业绩来看,资金短缺导致小企业赢利水平不断下降;从企业财务方面来看,资金短缺使企业财务结构不健全,并连带影响企业经营业绩。“融资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融资渠道狭窄。小企业目前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即小企业内源融资比重过高,外源融资比重过低。据相关调查统计资料反映:在企业全部债务中,银行贷款约占55%,外部权益性融资约占17%,内部集资约占2%,依靠利润补充资本金约占5%。

2.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融资满足率低,经营资金非常紧张。银行贷款是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据调查统计资料反映:(1)银行贷款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所占的比重超过50%,且企业规模越大,银行贷款占比越高;(2)贷款满足率不足40%;(3)在反映资金紧张程度问题上70%小企业认为本单位资金紧张,在显示资金紧张原因方面有76%的企业反映取得银行贷款难。人民银行调查显示,在小企业的规模扩张中普遍伴随资金紧张情况,江西小企业融资成功率不到10%。

3.非正规金融起重要作用。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资料表明,约11%的企业有过内部集资,约8%的企业利用过民间借贷,其中资产规模低于500万元的小企业,职工集资与民间借贷资金占16%,但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也有限,而且增加了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企业赢利水平。

4.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小企业不仅权益资金的来源极为有限,而且很难获得长期债务的支持,从而以长期资金来弥补固定资金缺口的额度较少,不得不依靠短期负债来弥补,加大财务危机的可能。据调查,江西农行对小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占小企业贷款余额的80%左右。

(二)县域小企业金融需求新特点。伴随着小企业发展,小企业金融价值日渐凸显,对金融服务需求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流动资金贷款成为小企业的主要信贷需求。随着小企业经营领域的扩大,银行信贷需求的行业也得到拓宽。据江西省银监局有关调查材料显示,全省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占总数54%,流动资金贷款是小企业的主要信贷需求。2006年1-9月江西农行投放的小企业贷款中,流动资金贷款(含票据贴现)占比达95%。

2.对金融服务品种需求趋于多元化。据调查,目前小企业对银行业服务品种已从较为单一的结算、信贷等为主要方式,转向全方位的融资、结算、外汇、投资理财、网上银行、信贷证明及保函等金融中间业务,以适应小企业信贷市场经营的金融需求。

3.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随着小企业运行质量的提高和银行服务措施的完善,小企业融资渠道和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据对100户企业统计调查,截至2005年,100户企业对外融资总额94416万元中,银行贷款占57.2%,民间借贷占22.8%,集资占7.2%,票据融资占4.5%,政府投入占0.3%,其它方式占8%。表明小企业融资手段增多,渠道拓宽,银行票据业务也成为企业融资的新手段。据调查,10月底江西农行小企业票据贴现余额占全省小企业贷款余额的12.3%。

4.对金融服务的时效性要求增强。小企业具有商机信息灵、市场适应能力强、资金需求时间急、频率高和数额小的特点,对时效性的要求十分高。据对100户小企业调查反映,在希望银行哪些方面给予支持时,有30%的企业要求缩短贷款审批时间,31%的企业要求增加贷款额度,27%的企业反映要求简化贷款手续。不少小企业反映银行评级授信不及时,有时要到下半年才审批下来,影响企业年初制订年度生产计划,贷款申报审批时间太长,跟不上企业“以销定产”订单式生产需求,特别是临时性资金需求。

二、县域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目前,江西省银行业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各行都有不同的基本作法。据了解,工行对企业放贷的条件中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以上,信用等级为A+以上;建行对于额度在300万元以下的贷款完全列入不予考虑范围,并对该指标以下的存量部分限期退出;中行对小企业有严格的限制;农发行对小企业发放贷款,业务范围受到了限制,对二级分行只授权200万元以下的以贷引存的农业类项目;国开行主要是利用政策与政府打包贷款。因此,多数小企业资金需求仍处在“吃不饱”、“融资难”的状态。

(一)小企业先天不足制约了银行信贷业务开展。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资产规模小,自有资本不足,大多为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性企业,科技含量低,组织结构多为传统家族式、夫妻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随意性大,业务稳定性较弱,发展后劲受限,经营风险较高,直接融资渠道十分有限,融资过分依赖银行,增大了银行风险。由此,银行对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一直有“几难”:

1.信贷准入条件把握难。如何掌握信贷准入条件始终是支持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如果信贷准入条件过低,一大批高风险的小企业将会趁机进入,难免重蹈客户层次“低、小、散、差”的覆辙;如条件过高,又会把一些真正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小企业客户挡在门外。

2.资信等级评定难。由于小企业普遍规模小,存在多套账的情况,信息不对称,数据的真实性难以判定分析,调查中企业的业主、合伙人、主要股东对个人账户、储蓄存折的发生额大都不愿提供,或有负债情况只能通过第三方收集,抵(质)押物价值、变现能力非专业人员不易判定等,由此测算的信用等级难以真正反映小企业的实际财务和经营状况,结果也缺乏可比性。

3.提供足额有效担保难。担保难是制约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关键因素。一是担保一般以不动产抵押为首选,这是防范风险、保证信贷资产安全的有力举措。但小企业又有其特殊性,许多小企业因为自身规模小、资本积累少,地点一般在农村或者乡镇,一旦贷款出现风险,可抵押的不动产变现值低。二是对政府部门推动成立的信用担保机构,一般资金实力较弱,且资金来自多方(财政、社会、民间等)比较复杂,对外担保金额过大,担保能力不足,且监管缺位,隐含一定的风险。三是《担保法》规定的担保方式不够广泛,有的也不明确,实际操作中很难执行,导致银行在动产抵押、专利权质押等方面的尝试还不多,可供选择的余地非常有限。四是目前各地为小企业贷款办理贷款抵押的登记、评估、公证等收费标准不统一,据统计,综合收费率一般在贷款金额的1%左右,个别地区超过2%,而小企业贷款普遍具有期限短、金额小、频率高的特点,如果中介机构收费过高,必然会影响小企业办理贷款抵押的积极性。小企业同其他类型企业一样,信誉、经营效益和必要的担保条件不解决,单纯强调银行贷款是不现实的。

(二)农行经营现状存在影响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不利因素。由于历史原因,农行小企业信贷客户多,不良贷款占比高,风险管理难度大,因此,在信贷制度不断完善、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经营机构转型过程中,发展县域小企业信贷业务与提升经营层次、改善经营状况存在一些矛盾。

1.小企业贷款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在现行贷款管理体制下,农行对小企业也基本采取与大企业相同的业务流程,由于科技支撑能力相对较弱,不少资料还要依靠人工传递,审批环节、审批层次、管理成本与小企业的信用额度不相匹配,相比之下,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单位成本远高于大企业。在市场原则驱动下,银行理所当然地愿意向大企业而不是小企业贷款。

2.金融产品满足不了小企业发展需求。由于受准入条件、人员素质、开发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还缺少更加丰富的个性化产品,难以充分满足小企业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变化。

3.历史的教训使农行不敢轻易涉足小企业信贷业务。建行以来,农行主要的服务对象实际上就是中小企业,而出现的不良贷款相当程度上就是小企业贷款,尤其是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大部分已经形成不良。农行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自身付出了重大代价,因此,被迫在较长的时期内,信贷市场逐步向中心城区市场转移,对县域农村市场收缩和县级支行信贷转授权收紧,加上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和尽职免责制度的不完善,也一定程度制约了县域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

(三)国家金融相关政策制度还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需要政府制定的金融政策,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合同可执行的法律框架司法制度,财税政策等等。如银监会下发的《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在监管资本要求方面对中小企业贷款给予优惠,但未见相应的地方对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调整,对银行发放小企业贷款的激励仍显不足。又如现行财税政策也对小企业贷款业务发展存在诸多阻碍。一是目前多数地区税务部门对银行无法追偿的坏账,只认可法院出具的法律文件,但部分小企业贷款在起诉、执行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有时甚至超过起诉标的额,诉讼成本过高致使银行不愿起诉而无法取得相关法律文件;二是财政部规定的证明信贷资产已损失的要件过多,小企业贷款往往涉及自然人,实际上难以收集或收集成本过高,导致核销成本上升;三是贷款损失准备征税问题,按照财政部的规定,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当期损益,但税务总局仍执行其[2002]4号文的规定,即金融企业纳税每年只有占金融企业资产1%的准备可以税前列支,超过部分就要征收33%的所得税。而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和损失情况都高于大中型企业贷款,这种税务处理方式势必使银行缺乏足够动力去拓展小企业贷款业务。

三、支持县域小企业发展是农行的必然选择

我们认为,在现实县域经济发展状态下,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稳定就业的重要生力军。作为农业银行在不“改姓”的情况下,支持县域小企业发展是自身加快经营战略转型,优化经营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发挥农行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

(一)利率市场化趋势加速了银行支持小企业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政府对加入WTO承诺的逐步兑现,我国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直接融资迅猛发展和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的情况下,从国内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发展趋势看,资本市场才是大企业的主融资渠道,大型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融资“脱媒”之后,银行需要转而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中小企业融资代表了未来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趋势。一是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大企业客户在融资谈判中的讨价还价能力愈发增强。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商业银行也不得不采用价格手段进行竞争。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大客户的贷款利率普遍采取了下浮策略。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报告,2005年第4季度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下浮利率贷款比例为58.91%,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利率下浮比例为64.93%。二是商业银行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面临较大风险。从目前情况看,多数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具有以下特点:大客户数量占比少,但业务量占比高;中小企业数量占比高,但业务量占比小。按照欧美成熟市场的经验,一旦利率彻底市场化,随着直接融资渠道的发展和各种金融工具创新,加之非理性的竞争,毫无疑问,商业银行将面临大企业客户迅速流失的风险。从国外优秀同业的经验来看,中小企业客户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是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

(二)农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传统优势。一直以来,农行相对其它国有大银行来说,拥有全国最多的物理网点、最多的客户服务人员、最大的电子化网络和最广泛的客户群体,一直都担负着县域商业金融的主渠道作用,在小企业金融市场上的具有传统优势,如开发培育了一批忠诚度较高的小企业客户,培养了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小企业信贷专业队伍,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营政策,开发了一些特色、适用产品等。相对于地方性金融机构来说,有遍及全国的网点和网络以及“连接城乡”的整体优势。江西省农行依托总行总体部署和整体优势,为县域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江西农行虽然近几年撤并了大量的低效农村网点,但相对于其它国有商业银行来讲,69.8%的机构、57%的人员仍处于县域,在经济活跃的集镇有一大批高产网点。据调查统计:至2006年9月末,江西农行共支持小企业客户20552户,小企业贷款余额201.29万元,占全行人民币各项贷款的36.86%。占全行法人贷款余额的40.28%。

(三)发展县域小企业信贷业务符合农行未来发展市场定位。现代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没有县域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据有关部门测算,在未来15年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在13600亿元至43200亿元之间,所以说农村金融大有可为,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县域金融是农业银行下一步改革发展的重点,农行要充分发挥在县域商业金融中的主渠道作用,以县域为基础,城乡联动,农工商综合经营,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县域经济的支撑点是县域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农行县级支行走出经营困境、寻求发展机遇的良好契机。各级行要在经营战略转型中,准确把握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社会信用环境和客户资源,进一步细分市场、细分客户,大力拓展和培育一批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四、建立和完善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建议

小企业一直是农行的客户基础,小企业信贷是农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银监会下发《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以来,江西农行按照总行的要求成立了小企业业务处,落实了专职信贷人员,并制定了小企业信贷实施细则,同时组织人员开展了对全省小企业贷款情况和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对进一步促进小企业发展提出了要求。今后,农行要认真总结过去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深入研究当前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的行业特征、区域特征、客户群体特征,全面思考、研判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趋势,牢固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增强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力争在县域业务发展中更好更快地提高效益增长点。

(一)进一步提高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认识,推动创新。小企业问题不是个新问题,小企业信贷业务是农行的一项传统业务,是全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已成为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亮点和重要的战略制高点,也日益成为银行业加快发展的新增长点和重要的战略制胜点,因此要进一步消除对小企业的顾虑,充分认识小企业的市场价值,坚持与时俱进,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来发展县域业务。加强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管理和改善对小企业金融服务,逐步调整和改善信贷资产结构。把国家、社会支持小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目标、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农行在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农业银行业务经营和服务社会的双重职能。

(二)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与当地农行业务发展关系。对县级支行信贷业务实施分类授权、穿透式管理,加大对重点县支行的内部资源倾斜,进一步完善和推动支行转型。通过缩短办贷链条,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贷效率,更好地把握信贷客户的准入标准和风险程度,更科学地作出信贷决策,提升县域业务的营销效率和营销质量,从而更好地支持县域市场的优质成长型小企业客户,提高县级支行新的业务和效益增长点,增强经营规模大、管理水平高、业绩突出的县支行经营活力。

(三)完善小企业资信等级评定方法,择优支持具有成长性、未来发展预期良好的小企业。小企业数量众多,门类繁杂,必须充分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社会信用环境和客户资源,细分市场,细分客户,进一步完善与小企业特点相适应的统一信用评价体系。要根据小企业经营状况、担保方式、与农行建立业务合作关系的情况等,将企业分成不同类型,分别设置评价指标和计分方法,实施分类管理,使信用等级能合理反映小企业的实际资信和偿债能力。对小企业客户,必须突出重点,择优支持和营销那些产权清晰、股权稳定、管理科学、优势明显、竞争力强、信誉度高、自身积累相对较好、具备一定发展潜力的小企业客户,为客户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强化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小企业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资信状况、财务信息不透明,信用意识较为淡薄,竞争力不强等诸多不足,发展情况千差万别,金融风险相对较大。因此,要始终坚持发展、创新、规范有机结合,因地因户制宜,大力拓展优质成长型客户,避免一哄而起,防止步入“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的怪圈,同时制订规划,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对小企业贷款,要在产品设计、回收管理、担保合作、风险预警、风险拨备、激励约束、风险定价、客户退出等方面实行全程风险管理。

(五)改善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和产品创新。随着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小企业融资需求呈现出“数量小、需求急、期限短、次数频”的新特点,应不断总结小企业金融需求特点,整合优势资源,树立“伴你成长”品牌,加强银企沟通,“量体裁衣”,坚持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创新,如为小企业提供财务咨询和理财等服务,同时银行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挖掘市场潜能,完善服务功能,拓延服务领域,通过融资、结算、理财等各层次、全方位的合作,积极为小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提高收益水平。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需求;信贷对策

一、江西县域小企业现状与特点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发展主体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根据江西省有关统计资料反映,至2005年末,江西在工商登记的小企业接近90万户,其中县域小企业73.38万户,占全省各类经济性质企业总量的81.53%;从业人数394.85万人,在全省各类经济性质企业总量中占比68.77%;资产总额1542.76亿元,当年实现产值3064.35亿元,占全省实现产值的21.09%;当年实现增加值855.61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工业增加值576.7亿,增长29%;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由2000年的913户增长到2511户,农产品加工企业比重21.1%;出货值占销售收入的5.7%;营业收入2828.47亿元,达到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98.11%,利润总额185.83亿元。上述数据表明,县域小企业对全省经济的综合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全省经济总量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决定金融,县域小企业金融市场巨大。

(一)县域小企业信贷现状。县域小企业信贷现状就是银行信贷投入绝对总量逐年增加,但与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融资需求尚有差距。有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长率为9.72%,全国为15.66%,相差5.94个百分点。据省中小企业局统计资料反映,创造了我省GDP24.7%的县域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全社会贷款余额的4.7%,大部分县域中小企业只能靠民间资本支撑。另据有关调查统计反映,发展成熟、行业前景好、绩效优良的小企业的70%融资需求能得到保障,而大量处于创业初期的小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银行支持相对不足,融资困难逐渐成为制约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根据国际金融公司最近在某些省份所做的调研也显示,融资困难是小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障碍。从企业发展来看,融资困难导致企业发展不景气,生产经营信心下降;从企业经营业绩来看,资金短缺导致小企业赢利水平不断下降;从企业财务方面来看,资金短缺使企业财务结构不健全,并连带影响企业经营业绩。“融资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融资渠道狭窄。小企业目前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即小企业内源融资比重过高,外源融资比重过低。据相关调查统计资料反映:在企业全部债务中,银行贷款约占55%,外部权益性融资约占17%,内部集资约占2%,依靠利润补充资本金约占5%。

2.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融资满足率低,经营资金非常紧张。银行贷款是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据调查统计资料反映:(1)银行贷款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所占的比重超过50%,且企业规模越大,银行贷款占比越高;(2)贷款满足率不足40%;(3)在反映资金紧张程度问题上70%小企业认为本单位资金紧张,在显示资金紧张原因方面有76%的企业反映取得银行贷款难。人民银行调查显示,在小企业的规模扩张中普遍伴随资金紧张情况,江西小企业融资成功率不到10%。

3.非正规金融起重要作用。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资料表明,约11%的企业有过内部集资,约8%的企业利用过民间借贷,其中资产规模低于500万元的小企业,职工集资与民间借贷资金占16%,但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也有限,而且增加了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企业赢利水平。

4.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小企业不仅权益资金的来源极为有限,而且很难获得长期债务的支持,从而以长期资金来弥补固定资金缺口的额度较少,不得不依靠短期负债来弥补,加大财务危机的可能。据调查,江西农行对小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占小企业贷款余额的80%左右。

(二)县域小企业金融需求新特点。伴随着小企业发展,小企业金融价值日渐凸显,对金融服务需求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流动资金贷款成为小企业的主要信贷需求。随着小企业经营领域的扩大,银行信贷需求的行业也得到拓宽。据江西省银监局有关调查材料显示,全省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占总数54%,流动资金贷款是小企业的主要信贷需求。2006年1-9月江西农行投放的小企业贷款中,流动资金贷款(含票据贴现)占比达95%。

2.对金融服务品种需求趋于多元化。据调查,目前小企业对银行业服务品种已从较为单一的结算、信贷等为主要方式,转向全方位的融资、结算、外汇、投资理财、网上银行、信贷证明及保函等金融中间业务,以适应小企业信贷市场经营的金融需求。

3.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随着小企业运行质量的提高和银行服务措施的完善,小企业融资渠道和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据对100户企业统计调查,截至2005年,100户企业对外融资总额94416万元中,银行贷款占57.2%,民间借贷占22.8%,集资占7.2%,票据融资占4.5%,政府投入占0.3%,其它方式占8%。表明小企业融资手段增多,渠道拓宽,银行票据业务也成为企业融资的新手段。据调查,10月底江西农行小企业票据贴现余额占全省小企业贷款余额的12.3%。

4.对金融服务的时效性要求增强。小企业具有商机信息灵、市场适应能力强、资金需求时间急、频率高和数额小的特点,对时效性的要求十分高。据对100户小企业调查反映,在希望银行哪些方面给予支持时,有30%的企业要求缩短贷款审批时间,31%的企业要求增加贷款额度,27%的企业反映要求简化贷款手续。不少小企业反映银行评级授信不及时,有时要到下半年才审批下来,影响企业年初制订年度生产计划,贷款申报审批时间太长,跟不上企业“以销定产”订单式生产需求,特别是临时性资金需求。

二、县域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目前,江西省银行业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各行都有不同的基本作法。据了解,工行对企业放贷的条件中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以上,信用等级为A+以上;建行对于额度在300万元以下的贷款完全列入不予考虑范围,并对该指标以下的存量部分限期退出;中行对小企业有严格的限制;农发行对小企业发放贷款,业务范围受到了限制,对二级分行只授权200万元以下的以贷引存的农业类项目;国开行主要是利用政策与政府打包贷款。因此,多数小企业资金需求仍处在“吃不饱”、“融资难”的状态。

(一)小企业先天不足制约了银行信贷业务开展。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资产规模小,自有资本不足,大多为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性企业,科技含量低,组织结构多为传统家族式、夫妻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随意性大,业务稳定性较弱,发展后劲受限,经营风险较高,直接融资渠道十分有限,融资过分依赖银行,增大了银行风险。由此,银行对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一直有“几难”:1.信贷准入条件把握难。如何掌握信贷准入条件始终是支持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如果信贷准入条件过低,一大批高风险的小企业将会趁机进入,难免重蹈客户层次“低、小、散、差”的覆辙;如条件过高,又会把一些真正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小企业客户挡在门外。

2.资信等级评定难。由于小企业普遍规模小,存在多套账的情况,信息不对称,数据的真实性难以判定分析,调查中企业的业主、合伙人、主要股东对个人账户、储蓄存折的发生额大都不愿提供,或有负债情况只能通过第三方收集,抵(质)押物价值、变现能力非专业人员不易判定等,由此测算的信用等级难以真正反映小企业的实际财务和经营状况,结果也缺乏可比性。

3.提供足额有效担保难。担保难是制约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关键因素。一是担保一般以不动产抵押为首选,这是防范风险、保证信贷资产安全的有力举措。但小企业又有其特殊性,许多小企业因为自身规模小、资本积累少,地点一般在农村或者乡镇,一旦贷款出现风险,可抵押的不动产变现值低。二是对政府部门推动成立的信用担保机构,一般资金实力较弱,且资金来自多方(财政、社会、民间等)比较复杂,对外担保金额过大,担保能力不足,且监管缺位,隐含一定的风险。三是《担保法》规定的担保方式不够广泛,有的也不明确,实际操作中很难执行,导致银行在动产抵押、专利权质押等方面的尝试还不多,可供选择的余地非常有限。四是目前各地为小企业贷款办理贷款抵押的登记、评估、公证等收费标准不统一,据统计,综合收费率一般在贷款金额的1%左右,个别地区超过2%,而小企业贷款普遍具有期限短、金额小、频率高的特点,如果中介机构收费过高,必然会影响小企业办理贷款抵押的积极性。小企业同其他类型企业一样,信誉、经营效益和必要的担保条件不解决,单纯强调银行贷款是不现实的。

(二)农行经营现状存在影响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不利因素。由于历史原因,农行小企业信贷客户多,不良贷款占比高,风险管理难度大,因此,在信贷制度不断完善、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经营机构转型过程中,发展县域小企业信贷业务与提升经营层次、改善经营状况存在一些矛盾。

1.小企业贷款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在现行贷款管理体制下,农行对小企业也基本采取与大企业相同的业务流程,由于科技支撑能力相对较弱,不少资料还要依靠人工传递,审批环节、审批层次、管理成本与小企业的信用额度不相匹配,相比之下,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单位成本远高于大企业。在市场原则驱动下,银行理所当然地愿意向大企业而不是小企业贷款。

2.金融产品满足不了小企业发展需求。由于受准入条件、人员素质、开发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还缺少更加丰富的个性化产品,难以充分满足小企业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变化。

3.历史的教训使农行不敢轻易涉足小企业信贷业务。建行以来,农行主要的服务对象实际上就是中小企业,而出现的不良贷款相当程度上就是小企业贷款,尤其是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大部分已经形成不良。农行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自身付出了重大代价,因此,被迫在较长的时期内,信贷市场逐步向中心城区市场转移,对县域农村市场收缩和县级支行信贷转授权收紧,加上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和尽职免责制度的不完善,也一定程度制约了县域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

(三)国家金融相关政策制度还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需要政府制定的金融政策,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合同可执行的法律框架司法制度,财税政策等等。如银监会下发的《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在监管资本要求方面对中小企业贷款给予优惠,但未见相应的地方对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调整,对银行发放小企业贷款的激励仍显不足。又如现行财税政策也对小企业贷款业务发展存在诸多阻碍。一是目前多数地区税务部门对银行无法追偿的坏账,只认可法院出具的法律文件,但部分小企业贷款在、执行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有时甚至超过标的额,诉讼成本过高致使银行不愿而无法取得相关法律文件;二是财政部规定的证明信贷资产已损失的要件过多,小企业贷款往往涉及自然人,实际上难以收集或收集成本过高,导致核销成本上升;三是贷款损失准备征税问题,按照财政部的规定,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当期损益,但税务总局仍执行其[2002]4号文的规定,即金融企业纳税每年只有占金融企业资产1%的准备可以税前列支,超过部分就要征收33%的所得税。而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和损失情况都高于大中型企业贷款,这种税务处理方式势必使银行缺乏足够动力去拓展小企业贷款业务。

三、支持县域小企业发展是农行的必然选择

我们认为,在现实县域经济发展状态下,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稳定就业的重要生力军。作为农业银行在不“改姓”的情况下,支持县域小企业发展是自身加快经营战略转型,优化经营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发挥农行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

(一)利率市场化趋势加速了银行支持小企业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政府对加入WTO承诺的逐步兑现,我国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直接融资迅猛发展和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的情况下,从国内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发展趋势看,资本市场才是大企业的主融资渠道,大型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融资“脱媒”之后,银行需要转而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中小企业融资代表了未来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趋势。一是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大企业客户在融资谈判中的讨价还价能力愈发增强。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商业银行也不得不采用价格手段进行竞争。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大客户的贷款利率普遍采取了下浮策略。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报告,2005年第4季度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下浮利率贷款比例为58.91%,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利率下浮比例为64.93%。二是商业银行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面临较大风险。从目前情况看,多数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具有以下特点:大客户数量占比少,但业务量占比高;中小企业数量占比高,但业务量占比小。按照欧美成熟市场的经验,一旦利率彻底市场化,随着直接融资渠道的发展和各种金融工具创新,加之非理性的竞争,毫无疑问,商业银行将面临大企业客户迅速流失的风险。从国外优秀同业的经验来看,中小企业客户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是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

(二)农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传统优势。一直以来,农行相对其它国有大银行来说,拥有全国最多的物理网点、最多的客户服务人员、最大的电子化网络和最广泛的客户群体,一直都担负着县域商业金融的主渠道作用,在小企业金融市场上的具有传统优势,如开发培育了一批忠诚度较高的小企业客户,培养了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小企业信贷专业队伍,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营政策,开发了一些特色、适用产品等。相对于地方性金融机构来说,有遍及全国的网点和网络以及“连接城乡”的整体优势。江西省农行依托总行总体部署和整体优势,为县域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江西农行虽然近几年撤并了大量的低效农村网点,但相对于其它国有商业银行来讲,69.8%的机构、57%的人员仍处于县域,在经济活跃的集镇有一大批高产网点。据调查统计:至2006年9月末,江西农行共支持小企业客户20552户,小企业贷款余额201.29万元,占全行人民币各项贷款的36.86%。占全行法人贷款余额的40.28%。

(三)发展县域小企业信贷业务符合农行未来发展市场定位。现代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没有县域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据有关部门测算,在未来15年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在13600亿元至43200亿元之间,所以说农村金融大有可为,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县域金融是农业银行下一步改革发展的重点,农行要充分发挥在县域商业金融中的主渠道作用,以县域为基础,城乡联动,农工商综合经营,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县域经济的支撑点是县域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农行县级支行走出经营困境、寻求发展机遇的良好契机。各级行要在经营战略转型中,准确把握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社会信用环境和客户资源,进一步细分市场、细分客户,大力拓展和培育一批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四、建立和完善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建议

小企业一直是农行的客户基础,小企业信贷是农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银监会下发《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以来,江西农行按照总行的要求成立了小企业业务处,落实了专职信贷人员,并制定了小企业信贷实施细则,同时组织人员开展了对全省小企业贷款情况和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对进一步促进小企业发展提出了要求。今后,农行要认真总结过去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深入研究当前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的行业特征、区域特征、客户群体特征,全面思考、研判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趋势,牢固树立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增强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力争在县域业务发展中更好更快地提高效益增长点。

(一)进一步提高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认识,推动创新。小企业问题不是个新问题,小企业信贷业务是农行的一项传统业务,是全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已成为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亮点和重要的战略制高点,也日益成为银行业加快发展的新增长点和重要的战略制胜点,因此要进一步消除对小企业的顾虑,充分认识小企业的市场价值,坚持与时俱进,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来发展县域业务。加强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管理和改善对小企业金融服务,逐步调整和改善信贷资产结构。把国家、社会支持小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目标、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农行在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农业银行业务经营和服务社会的双重职能。

(二)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与当地农行业务发展关系。对县级支行信贷业务实施分类授权、穿透式管理,加大对重点县支行的内部资源倾斜,进一步完善和推动支行转型。通过缩短办贷链条,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贷效率,更好地把握信贷客户的准入标准和风险程度,更科学地作出信贷决策,提升县域业务的营销效率和营销质量,从而更好地支持县域市场的优质成长型小企业客户,提高县级支行新的业务和效益增长点,增强经营规模大、管理水平高、业绩突出的县支行经营活力。

(三)完善小企业资信等级评定方法,择优支持具有成长性、未来发展预期良好的小企业。小企业数量众多,门类繁杂,必须充分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社会信用环境和客户资源,细分市场,细分客户,进一步完善与小企业特点相适应的统一信用评价体系。要根据小企业经营状况、担保方式、与农行建立业务合作关系的情况等,将企业分成不同类型,分别设置评价指标和计分方法,实施分类管理,使信用等级能合理反映小企业的实际资信和偿债能力。对小企业客户,必须突出重点,择优支持和营销那些产权清晰、股权稳定、管理科学、优势明显、竞争力强、信誉度高、自身积累相对较好、具备一定发展潜力的小企业客户,为客户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强化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小企业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资信状况、财务信息不透明,信用意识较为淡薄,竞争力不强等诸多不足,发展情况千差万别,金融风险相对较大。因此,要始终坚持发展、创新、规范有机结合,因地因户制宜,大力拓展优质成长型客户,避免一哄而起,防止步入“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的怪圈,同时制订规划,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对小企业贷款,要在产品设计、回收管理、担保合作、风险预警、风险拨备、激励约束、风险定价、客户退出等方面实行全程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