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验技术与管理

实验技术与管理

时间:2023-06-05 09:58:33

实验技术与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实验技术队伍 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174-02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摇篮,是教学、科研和对外社会服务的基地,是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技术队伍作为实验室的主体,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高校的实践教学、科研水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实验技术队伍,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该文针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

1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水平是衡量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标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技术队伍结构的合理和稳定,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和完成的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核心所在。

2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里,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把实验技术人员称作“教辅人员”,忽视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重视实践教学、不走进实验室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即使实验技术人员参与科研工作,大多也是做一些琐碎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实验技术队伍一直处于被动消极状态,工作积极性不高,无法吸引高水平人才加入。目前实验技术队伍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

2.1 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

实验技术岗位人员都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教职工子弟和少数就业困难或引进人才的家属等组成的,很多人员专业不对口或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在当前高校新形势下无法胜任实验技术岗位的工作要求,一部分人员要求转岗。其次,由于长期以来高校对实验技术岗位不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得不到认可,没有成就感,地位和作用得不到体现,很多人员工作不安心觉得没有前途,导致一些专业技术好,水平高的实验人员纷纷选择继续深造等形式跳离实验技术岗位,以至于人才流失严重。

2.2 实验技术队伍人员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实验技术人员数量不足日渐明显。近年来,高校进人制度倾向于引进高科技人才,使得实验技术岗位人员得不到补充,缺编现象严重,很多实验室都是聘请教师或研究生兼职。而且现有的实验技术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结构不合理,实验技术人员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

2.3 实验技术队伍学历、待遇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

由于多种因素导致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中、大专学历占较大比例,具有正规本科、硕士学历的比例偏小,博士学位的高级技术人员基本没有。岗位津贴、课酬奖励分配制度不完善,整体待遇偏低。从职称结构上看,初、中级职称占多数,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偏小,正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少数高校才设有指标,绝大多数高校都是副高级实验师封顶。具备独立进行实验室建设、实验设备创新改造维修、和组织完成创新设计性实验能力的高级实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2.4 管理体系不完善

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健全的管理体系,缺乏奖励、竞争机制,使得“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现象普遍存在。在工作量计算、岗位津贴发放、职称评定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没有统一的、可持续性的政策来支撑,往往是各个学院各自为政,管理混乱。

3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3.1 思想上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首先,学校、学院和各级职能部门要认清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要把实验室建设的效果当做是评价一个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展现办学实力的风向标,从思想上彻底清除把实验技术人员当成设备保管员的错误观念,要把他们当做实验室建设的中坚力量。各级领导都要亲自深入实验室,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从工作、学习和生活上关心帮助实验技术人员,尊重并承认他们的劳动和创造的价值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最大限度的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实验室工作服务性强,工作琐碎需要具有很强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实验技术人员要认识到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之分,教师和实验技术队伍同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两大支柱,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无可替代的有机整体,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实验技术人员要增强自信,加强思想素质和业务学习,提高自身认识。

3.2 提高学历,加强培训,增强专业素质

实验技术队伍整体存在学历偏低,知识体系不完整,知识面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学校把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要纳入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计划中。有计划、分步骤的采取报销部分学费、进修培训和会费等相应政策来鼓励技术人员提高学历、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国内外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组织实验技术人员参加设备展,了解设备新动态,开展校际之间实验室建设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使得这支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水平逐步提高。

3.3 提高待遇,稳定和发展壮大实验技术队伍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建立一支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学校要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尊重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承认他们的价值,并加大力度大幅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工资和岗位津贴待遇,并完善奖励机制,对在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教学方法的提高和改进及设计创新性实验上取得显著成绩者要给予奖励,特别是在大型仪器设备新功能开发、自己研发新设备、实验室建设工作和仪器复杂维修为学校节省大量经费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者应予以重奖并在职称评定中给予政策优惠倾斜甚至可以破格晋升。

只有满足了实验技术人员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要,他们才能安心本职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可以通过教师转岗和有计划和针对性的引进优秀人才到实验室工作等措施来优化人员结构,逐步完善实验队伍的梯队建设使其不断发展壮大,促进实验室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3.4 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3.4.1用发展的眼光科学合理的定编设岗

针对各个专业、实验室的不同需求,从实验室建设远景规划入手,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按需设岗。在当前高校进人制度改革中,很多高校进人重心都投入在引进高科技人才上,造成实验技术岗位人员不足。在这种大形势下,岗位设置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采取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流动编制一般都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公开招聘,目前大部分都聘用的是有责任心和专业水平较好的研究生兼任。对于学校给定的来之不易的岗位编制,要在应聘人员中仔细筛选,反复考察,挑选出有能力和才华的优秀人才,给实验技术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增加活力,使得实验技术队伍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3.4.2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实行聘任制

对实验技术岗位实行岗位聘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做到有岗则聘、评聘分开。根据教学实验、创新设计性实验、科研实验、设备管理、实验室日常管理、安全管理等可量化指标和实验室建设等社会性工作来核算出每个实验技术岗位的工作量化指标,每年都按照指标进行业绩量化考核达到要求者才能发放岗位津贴和绩效工资。使薪酬与职责挂钩,才能增加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打破职位终身制,职级根据每年的量化考核指标上下浮动。通过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合理分流、量化考核等措施来加快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使得这支队伍早日实现水平专业化、技术熟练化、结构合理化。

3.4.3 利用激励机制,奖优罚劣

学校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把握好激励时机会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没有一成不变的激励机制,要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激励方案,同时还要保持激励机制的持续性。学校应定期对实验室工作进行评优评先活动,对先进单位及个人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连续两年及以上无法履行岗位职责,达不到考核要求的人员要予以转岗。真正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赏罚分明。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了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才能使实验室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各种管理机制,落实各项奖励措施,才能使实验室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才能更好地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维护;措施;效果

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各学科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日趋融合,以花都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为例,计算机实验室除了承担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外,还承担着全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的与计算机相关的教学任务,如会计、物流等,为培养中职各专业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动手能力奠定了良好条件,因此有效的机房管理措施对机房正常运作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本人根据多年维护管理机房的经历,分析我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

一、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我校机房面积约900平方米,有11个机房、620台学生机。主要以HP(惠普)、联想机为主,各个计算机实验室的硬件性能形成梯队化。计算机实验室都组成局域网,通过防火墙进行互联网访问限制。目前,除了计算机、电子商务等专业课外,无纸化考核的课程均需要使用机房进行实训操作,导致机房利用频率高,每天满负荷运作。由于机房内的计算机连接互联网可进行访问规则设定,服务器USB接口也允许使用,在方便学生的同时也对机房计算机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常出现病毒感染导致计算机硬件损坏,致使系统感染木马病毒,造成整个机房机器感染和瘫痪,进而使服务器系统被破坏,增加了机器的故障率。另外机房管理人员要根据课程安排经常更新或增加应用软件,而配置低的机房有些应用软件不能运行或者由于内存和硬盘容量小而导致机子运行速度很慢,这些问题都给机房的维护和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和难度。

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保证计算机实验室高效安全运作的前提

1.完善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机房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寿命,完成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先后制定了“机房人员日常行为准则,学生上机守则,机房用电安全制度,机房消防安全制度,软件安全使用制度,硬件设备安全使用制度,机房使用并登记制度,机房资料、文档和数据安全制度,机房财产登记和保护制度,团队精神和相互协作守则”等规范性制度。每学期开学时组织使用计算机实验室的教师进行使用培训,并对学生做好上机的应知应会教育。每次实验室的使用都坚持做好上机情况登记表(表1),并将记录情况归档保存,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称赞。

2.加强计算机系统管理

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入手维护。硬件的维护首先要做好机房灰尘和静电的防护,做好防高温、防震动的工作;其次要经常检查排风扇的运转情况,经常检查各部件之间的连接,使其运转正常、排风通畅;再次要做好正常开机与关机;最后要坚持每周一次的机房系统维护并做好记录(表2)。

软件的维护方面:第一,使用网络版本的还原精灵,能够较好地控制多个操作系统间的数据还原与数据备份在教学和考试中发挥的作用。第二,要通过网络克隆的方式,加强对系统出现问题的计算机进行系统还原,提高维护的效率。第三,要在计算机中安装杀毒软件,并定期地进行更新。第四,要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对计算机实验室的软件进行远程统一的更新和安装,提高维护的效率。第五,管理人员在设置IP地址时要熟练,避免发生IP冲突的现象。要设有便捷的开关机制,以便随时接通和断开外网。

3.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和责任心

学校鼓励实验管理员积极参与各项技能的考证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学校定期组织管理员进行技术交流学习并充分利用假期组织各种培训和进修活动,增长实验管理员见识,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和责任心。目前,我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员中有3位网络工程师,2位软件工程师,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与能力,能熟练维护计算机系统、处理计算机软件及硬件问题。

4.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与维护

为了更好地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管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实行互动教学,组织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参与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在实验室管理老师的带领下,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每周按时对各个机房进行维护检修。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带动其他同学在日常学习中互相监督,自觉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三、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的目的

由于我校机房实验室建设起点高,重管理,讲实效,使机房计算机配备达到了省一类学校配备标准,机房教学条件良好,全部开放可满足我校7000人左右(包括业余班学生)需要,11个机房,有120个班,计算机课程52门,上机课时512学时/周,上机20480人次/周,除白天满负荷运行外,晚上、周末都全部排满,通过机房实验室人员的精心维护,机房至今没有出现过任何重大问题,机房使用率达96%以上。

互动的教学赢得了学生的赞扬。通过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展现给学生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在单调的教学形式中感到疲惫的逆反心理,声像图文并现的多媒体技术,强化了感知效果,提高了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电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统考通过率为80%,学生参加各类计算机竞赛获奖,2011年我校学生参加全国会计沙盘竞赛获一等奖。除承担学校正常教学任务外,机房还承担了各类计算机考试,如全国本科网络考试、人事局职称考试、省技能鉴定中心的技能考试,一年约4000人,并做到从无差错,考试秩序井然。

随着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作为一名机房教师或机房管理员,要以现代科学管理的思想为指导,结合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工作出发,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加强机房维护力度,提高机器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证机房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第3篇

高校实验室既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基地,也是学校科研和技术服务的主要场所。其中仪器设备是实验室的主要支柱,是实验室的核心组成部分,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的发挥是实验室建设成败的关键[1]。

目前,很多实验室的设备信息都还是停留在纸质上或者简单的Excel表格中,而该信息只有管理员身份的人员才能进行查看。如何有效管理实验室设备,使得实验室设备公开化和透明化,使得所有人员都有义务和责任共同监督和维护实验室设备的完好,这是值得解决的问题。

实验室仪器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它可以使得所有实验室使用人员通过浏览网页的方式就对实验室设备进行查询,还可以对实验室所缺设备进行申报,等等。本文详细介绍这个系统的功能及其如何具体实现[2]。

2 系统的规划

系统的功能定位 系统具有两方面的功能。

1)能够让实验室的教师、学生(即一般权限用户)从各自的终端机(PC机)上利用Web页浏览器查询到需要设备的基本信息等资料,从而方便他们根据得到的资料有计划地安排设备的借用归还等事项。

2)设备管理员(即高级权限拥有者)从终端机(PC机)同样利用Web页浏览器,并附以管理员ID、密码的身份验证形式进行登录,登录后可以对单台设备的基本信息、借还情况、使用历史纪录等进行处理。另外。还可以发布管理制度等内容,以便于公开有效地管理设备。

系统的开发工具 系统开发总体需要涉及两个方面:网页开发和数据库。本文选用称为黄金组合的PHP+MySQL+

Apache。PHP对操作系统、硬件平台及数据库系统方面有更广泛的适应性,而且与之搭配的数据库软件MySQL、Apache都是功能非常强大的免费软件。

系统的规划 整个系统的规划采用树形结构,系统的主页面是管理系统的索引部分,包含四个主要分支:设备查询、用户登录、最新动态以及相关信息。

1)设备查询:此界面没有设置访问权限,所有师生都可以直接进入界面并且方便地查询设备的资料和信息。

2)用户登录: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到后面的管理窗口。管理窗口是让指定用户(如负责管理设备的教师或工作人员)添加、修改设备信息以及发布动态信息的地方。

3)最新动态:新闻、公告或者重要信息等都可以在最新动态页面中看到,最新动态只能由指定用户发布。

4)相关信息:介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以及一些校内外优秀网站点的链接。

系统的维护 服务器操作非常简单,通常情况下只需要进项开启、关闭操作,而服务器配置一类的复杂工作在架设服务器的时候就已经完成。Apache服务器非常稳定,在设计的访问量下几乎不会出任何问题,可以说日常维护非常轻松。

有效地利用数据、保护数据是网站维护的重要内容。这个网站的数据库结构简单,数据项也不复杂,在维护上基本上不用考虑如何有效地利用数据这一问题,只要做好保护数据库中的数据即可。对此,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即可。

3 系统的实现

数据库的设计 本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是:查询频度较高,更新频度小,数据结构简单,数据量也较小。因此为了方便操作,提高查询效率,这里只遵守了1NF(第一范式)。

1)数据库名称:eecequ。

2)数据表。

①equinfo:用来存储设备基本信息等内容,最主要的表如图1所示。

②administor:管理员ID和密码表。

③events:设备借用历史记录表。

④rules:管理制度表。

网站的开发 索引部分是网站的主页面,通过它导出网站的其他页面。索引部分共设置了四个链接:设备查询、用户登录、最新动态和相关信息。链接颜色采用当前比流行的link=“blue”、alink=“red”、vlink=“purple”的形式,即选中前为蓝色,正在选中时为红色,选中后为紫色(如图2所示)。

点击设备查询,可以进行设备的查询。通过输入设备名称、经费来源、价格、借用人、设备类型等,都可以搜索到想要的设备信息。点击设备编号,可以查看详细的设备信息。

点击索引下的用户登录,进入用户登录界面。用户名和密码通过MySQL来设定,这个界面是为了让学校负责设备管理的教师或管理员登录到管理窗口用的,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系统会自动判定正确与否,当用户名和密码输入正确时系统会跳转到管理窗口。

管理窗口下会产生三个新的链接:编辑设备信息,添加设备信息以及添加动态信息。编辑设备信息是先查找需要的设备然后进行修改,所用的功能界面与添加设备信息是一样的。

添加最新动态便于师生及时通传最新资讯。最新动态页面,点击详细内容,可看到具体的信息。相关信息页面中,介绍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概况以及其他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并列出了校内外一些优秀网站的链接,方便师生浏览更多课外资源。

4 结束语

实验室仪器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随时查看各实验室所有设备的情况,也可以对实验室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将实验室设备信息公开透明化,使得设备的维护和使用成为大家人人监督的事情。该系统可以和实验室预订系统、实验室信息查询系统结合在一起,使得实验室的管理更加信息化、便捷化[2-3]。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实验室管理;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考核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2-0031-03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of Laboratory Technicians based on Analysis of Job Characteristics//GU Fuping, WANG Qichun, YAO Jinlan, ZHANG Zhizhi

Abstract The author of his paper proposed an new laboratory tech-

nicians assess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workload and work quality of the laboratory technicians.

Key words laboratory management; laboratory technicians; job eva-

luation

1 前言

高等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实验室随之承载起越来越多的任务和越来越高的要求;先进的科学技术快速渗透高等教育领域,促使高校实验室技术与设备更新;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学历层次逐年提升,实验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自我实现动机和自我发展需要。这些内外部因素共同决定了实验技术人员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1-2]。建立针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工作业绩考核体系,有利于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实验技术人员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和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好地推动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提高教学成效与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2 实验技术队伍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实验技术队伍结构渐趋合理,但考核体系欠完善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及高校体制的影响,实验室一直被定为教辅单位,实验技术人员属于教辅编制;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高校普遍重教师、科研队伍建设,轻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这种传统观念影响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高校通过引进一些高学历人才充实实验技术队伍,学历层次有了明显提高,队伍结构渐趋合理。较多高校逐渐关注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工作考核,探索实践考核办法,现阶段较多实验室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或定性考核、年底述职等方式进行,其考核标准参照行政系列或教师考核标准套用。相对教师系列已具体而能明确量化的考核指标而言,适合实验技术岗位特性、相对独立的定性和量化的考核体系正待进一步完善[3-5]。实验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实验教学、科研和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工作,实验室功能的发挥依赖于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优良的实验技术队伍,而正确评价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是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基础。

实验技术队伍工作内容特殊,定量考核难度较大 与教师工作量考核相比较而言,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化考核比较复杂,这主要与他们的工作岗位特性有关。一方面作为实验技术人员,他们除了要做好实验准备工作,还要做好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教学设备购置计划的申请、实验教学仪器的维护和保养、实验室环境的安全卫生、实验材料的管理及实验垃圾的处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做了多少、做到什么程度均难以量化、难以评价;另一方面,实验技术人员还要兼顾一定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创新任务。因此,实验技术人员既要从事本岗位的管理工作,又是教学延伸的服务者,肩负着管理与教学的双重角色。正因为这种双重角色和工作内容的难以定量,导致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定量考核难度较大。

其次,对实验技术人员工作内容的界定也难以统一,各高校的做法各有不同,即使同一学校不同院系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有的主要承担实验准备与实验室管理工作,有的还要承担参与实验指导的实验教学任务,有的还有一定的科研和创新要求。因此,实验技术队伍的考核要充分考虑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特性,明确实验技术人员的定位和工作量内容,制定考核办法。采用统一考核模式或简单参照其他系列(教师或行政系列)执行,都是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的。

与岗位特性不符的考核体系制约着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高校实验室规模功能的扩大化,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如果没有一种合理的、与岗位要求相配套的工作量计算方法和考核激励措施,实验技术人员的劳动付出得不到认可,必然会制约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验技术队伍会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倾向,实验技术人员找不到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实验教学和人才的培养,也制约着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在改善外部环境、提高学历层次结构的同时,需要一个客观、公正的工作业绩评价考核体系认可实验技术人员的劳动,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主有院突极性,进而促进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实验室的管理、建设和发展。

3 基于岗位特性分析的实验技术人员考核体系构建

为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优势,结合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的自身情况和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探索和实践基于岗位特性分析的实验技术人员考核办法,解决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为实验技术队伍的年度考核奖励、职务聘任晋升提供参考依据。

合理定位定岗,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 各高校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认识不一致,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高职高专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角色定位存在很大差异。考核体系的构建应以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为依据。结合学院自身情况,充分考虑医学教育实践性强,实验实训课时所占教学时数比例大,实验教学任务的重要性及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因素,明确实验技术人员的定位、定岗,制定岗位职责,明确工作内容,以达到人尽其才的目标,为量化考核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

定量定性相结合,建立综合考核体系 实验室工作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特点,对所有实验室工作进行细化和定量评价难以实现。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式,定量考核主要针对实验技术人员承担的实验教学、实验准备、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定性考核主要针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实验室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工作纪律和工作创新等。通过定量考核量化认可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实验准备、实验室管理与建设中的劳动价值,作为年度分配的主要依据,体现干多干少不一样;通过定性考核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心、管理能力、工作纪律以及工作创新,评价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胜任程度,作为年度评优评奖主要依据,体现干好干坏不一样。

实验技术人员工作内容定量考核 实验技术人员量化考核内容由四部分构成:实验教学工作量、实验准备工作

量、实验室管理工作量和实验室建设工作量。量化工作量要求与同职称教师系列要求相同。

为避免用一把尺子核算不同人员的不合理性,根据不同实验室实验技术岗工作内容的侧重性和差异性,在充分调查、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设立量化考核工作内容的权重系数(如实验准备系数、实验带教系数等)。实验准备工作量根据各课程准备强度设立课程准备工作强度系数,体现不同课程准备工作量的差异。实验带教工作量根据各级实验技术岗的岗位职责结合职称设立带教系数,体现带教能力。实验室管理工作量以各实验室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和实验室设备资产为依据,设立岗位数,核定每个管理岗的工作量。

实验技术人员年度工作内容核算办法如下。

1)实验教学工作量(L1):指直接参与实验教学过程所形成的工作量。实验教学工作量分主持实验教学工作量和辅助实验教学工作量。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实验教学工作的资格由院教学委员会执行审批和认定。

①主持实验教学工作量(L11):以院教学主管部门的教学任务书为准,独立承担实验课(项目)的备课、讲课、审阅预习报告、提问答疑、指导、批改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完成实验成绩登记录入等,可计主持实验教学工作量。折算系数M1=1.0课时/学时。计算方法:L11=S*M1。S为本课程实验教学时数。

②辅助实验教学工作量(L12):完成实验前的准备、实验后的整理,在实验课现场协助主讲教师指导实验教学,可计实验教学辅助工作量。折算系数M2=0.7课时/学时。计算方法:L12=S*M2。S为本课程实验教学时数。

2)实验准备工作量(L2):指为了保证实验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于每次实验课前后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及安排的环境及设备清理工作。折算系数M3=0.4课时/学时。计算方法:L12=S*I*T*M3。S为本课程计划实验教学课时,T为重复系数,I为课程准备工作强度系数,根据课程准备强度差异设立。

3)实验室管理工作量(L3)。

①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量(L31)。实验室管理工作是实验技术人员的基本岗位职责,每位实验技术人员均应承担相应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日常管理工作量按每个管理岗位每年36标准课时计算。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基本要求:保持实验教学环境整洁有序,实验器材存放安全合理,贵重材料和危险品做到分类存放,消防器材配备数量合理无过期现象、安全措施可靠,完成实验室设备管理(验收、使用、出借、维修、报损报废等),台账清楚,完成实验室数据统计及资料采集上报,完成各项实验室检查及来访参观等。

②实验室专项管理工作量(L32),如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人体标本的维护等。工作基本要求:定期维护,保持仪器设备(标本)技术指标符合教学任务要求,技术资料齐全、管理规范。该项工作多人承担应分摊计算,当年使用效率低(达不到使用要求的50%)、设备故障率高、工作态度差,适当扣减。该项工作由各实验中心办公室向学院提出申请报告,经学院认定后执行。

4)实验室建设工作量(L4):实验室建设工作量根据年度实际发生情况,由实验中心办公室向学院提出申请报告,经学院认定后执行。

实验室开放服务(如学科竞赛、实验室开放等)承担的工作,采用项目制管理的方式和根据实际参与人数、开放时间核算课时,计入非教学工作来实现。

实验技术人员工作内容定性考核 实验技术人员工作内容复杂,服务对象多样。结合学院实验技术人员涉及面和岗位职责要求,参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立群等老师的全方位多元化考核模式[6],对实验技术人员年度工作质量进行分层考核。实验教学、实验准备、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建设与工作创新分别由最知情的人员完成打分,避免流于形式的盲目性评价。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参照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由学生评价打分;实验准备工作质量由受辅助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实验准备的质量情况进行评价;验室管理工作质量由院分管领导、实验中心管理部门根据实验室安全和卫生、实验室仪器设备器材管理、实验室各项数据资料的采集上报、工作纪律进行评价;实验室建设以及工作创新根据年度承担或参与的项目进行评价。

4个部分权重矩阵为{0.2,0.3,0.4,0.1}。各项指标的评价等级参考模糊灰色评价方法[7]分4个等级打分。4项总得分为每位实验技术人员的最后考核分数,按得分高低确定优秀、合格、不合格。按岗位考核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与学院年度考核及年终奖励挂钩。

4 结语

实验技术人员工作业绩的考核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客观公正的考核,能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学及各项实验室管理与建设任务的完成。针对湖州师范学院的情况及历年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参考其他高校的经验,构建基于岗位特性分析的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办法并实施,客观公正地评价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此办法比较适用以教学型为主的地方高校。当然各高校对实验室工作的侧重各有不同,考核体系不仅要反映实验技术岗的岗位特点和职责要求,更要紧跟学校实情和发展目标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改进。■

参考文献

[1]蔡康荣,揭新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431-433.

[2]高素云,夏扎丹木,原慧.浅谈新时期高校发展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243-246.

[3]陈永军,刘进,汪国高.基于量化考核的实验技术人员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9):202-205.

[4]张淑霞.新形势下对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培养的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1):64-65.

[5]李艳红,王春梅.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考核体系及标准建立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3):27-29.

第5篇

(济南钢铁公司技术监督处 250101)

Guoqiang Du Yanzhen

(Quality Control Department of Jinan Iron & Steel Co. Ltd 250101)

(Email: )

摘 要 :以一个实例简要介绍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产生、发展、企业建立LIMS的作用,以及建立LIMS系统的基本设计思路。

关键词: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

Abstract: Development and the basic Designing way of LIMS in plant-laborator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LIMS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促使现代工业技术在快速发展,随着科研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检验技术也从手工分析发展到仪器分析,检验项目大量增加,对数据的准确性和报出时间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数据处理量急速增加,原来的人工管理模式在这种形式下已显得不太适应,使用计算机完成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的管理手段应运而生。在这一背景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开始出现,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一项崭新的实验室管理与应用技术。

一、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简介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即LIMS,是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的缩写,它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实验室的分析仪器连起来,通过建立以实验室为中心的分布式管理体系,根据科学的实验室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检验数据网络化共享、无纸化记录与办公、资源与成本管理、人员量化考核,为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实验室的全面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LIMS技术应用比较广泛,适用于各行业的分析测试实验室,作为成熟的产品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专业单位设计、功能全面的LIMS软件在国内部分比较大的石化行业和地质行业的检测实验室已经有实际应用,而根据自己的实际特点自行开发设计的、具备简单数据管理功能的小型LIMS软件,也早已在各单位的实验室得到了大量应用。

二、 LIMS的分类: 根据其功能,LIMS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纯粹数据管理型

这类的LIMS软件主要功能一般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存贮、处理、数理统计分析、数据合格与否的自动判定、输出与、报表管理、网络管理等模块。这些功能满足了实验室检验工作的基本需要,功能比较单一,因而计算机网络结构一般比较简单,但比较容易实现,投资比较少,设计好后,一般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里不需要对网络软硬件进行改变。实验室可以不配备或是配备比较少的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维护人员。在计算机应用广泛普及的今天,许多单位自己就可以设计这种软件。

第二类:实验室全面管理型

除了第一类的功能外,这类LIMS软件与网络一般还可以增加:样品管理、资源(材料、设备、备品备件、固定资产管理等)管理、事务(如工作量统计与工资奖金管理、文件资料和档案管理)管理等模块,组成一套完整的实验室综合管理体系和检验工作质量监控体系,除了能够实现对检验数据严格管理和控制外,还能够满足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要求,功能比较全面,网络结构相应要复杂一些,实现起来要困难一些,投资比较大,而且,往往需要专业单位与实验室合作开发设计。另外,由于实验室的机构设置、职责、管理思路和其他特点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可能需要经常对网络软硬件进行改变。因此,实验室一般需要配备专业的维护与再开发技术力量。如果所用软件与网络结构是其他单位帮助设计,则可能需要支出较多的资金。目前,国际上和国内都有此类商业软件销售

。相对而言,国内软件开发商在软件的设计上与国外技术相比还有些差距。在一些国内专业刊物上有相关软件介绍。三、LIMS技术的发展LIMS发展至今,大体经历了以下以个阶段

1、雏形期: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期

这一时期是LIMS设计思想的产生时期,实验室的数据管理仍然停留在手工记录阶段。

2、商品化时期:7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

这一时期的LIMS系统操作一般集中在中心计算机上完成,可以实现一般的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功能,数据处理能力比较小,手工处理的工作量仍然比较大,其它功能还没有实现。这个时代的计算机语言和网络技术还不够发达,计算机的价格比较昂贵,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编写与维护程序。

3、功能完善时期:80年代末期-90年代中后期

伴随着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LIMS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此时,计算机(PC机)价格开始大幅度下降、而性能却大幅度提高,基于第三方的关系型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已经成熟,系统一般采用PC作为数据终端,网络体系的建立比较容易。C/S构架的数据管理模式成为主流,数据处理能力大大提高。由于实验室规模一般都不大,随着MS Windows、Windows NT操作系统的兴起,基于该平台开发的LIMS开始流行,LIMS开始从DOS平台、UNIX平台逐步过渡到Windows、Windows NT平台,这个时期的产品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操作比较简单,功能比较全面,性能价格比较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由于新一代数据库和面向对象设计软件的大量涌现,通过简单学习,一般技术人员也可以象专业技术人员一样采用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简单设计数据管理软件、建设结构简单的网络。

4、网络化产品的兴起:90年代后期-21世纪

90年代后期,Internet技术以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飞速发展,各行业均被卷入了互联网的大潮之中,网络技术的应用遍及各种工业技术当中。新一代的数据库设计与网络设计都或多或少带上了Internet的特点。采用Internet 、Intranet和Web技术的LIMS开始出现,普遍采用了统一的浏览器界面和以Web服务器为中心的分布式管理体系,使用极其方便,数据的共享和更为简单,功能更为全面,软件的二次开发更为容易,这些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LIMS系统中的应用,代表了今后LIMS技术的发展方向。

LIMS技术的使用可以带来许多显而易见的效益,比如:

自动进行数据审核和超标数据监测、提高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工作效率大为提高;降低实验室成本消耗;通过对大量样品数据的综合统计分析,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数据的变化趋势、有效监测产品质量,为解决出现不合格生产产品及生产工艺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借助计算机技术,实验室内部实现网络化全面管理,实现管理和检验工作的有效监督管理,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虽然有这么多多的效益,目前还有不少单位对此技术的应用不重视。

四、LIMS的设计特点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的实验室必须要建立起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因而需要一套科学的LIMS软件,它应既能满足目前的业务状况,又能适应未来不断增长业务需求,具有灵活的可扩充性。因此,大规模的LIMS软件技术,往往要在经验丰富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协助下,集多位计算机专业人员共同开发设计而成。

根据国内外优秀的LIMS技术应用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出近几年设计的LIMS具备以下几个最基本特点:

u 技术上具有先进性、高效性、实用性、安全性;

u 数据管理功能完善,数据的采集、处理、过程中不会出现数据丢失、改变的问题;

u 界面友好,操作简便,使用Web数据库技术和统一的浏览器界面;

u 自动化程度高,网络结构设计简单;

u 模块化设计,易于扩充功能;

u 符合ISO/IEC导则25的规范要求,符合实验室管理特点;

第6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中心 仪器设备 管理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of plant protection

Zhang Weiguang1, Liu Yali2, Yang Guangling1, Dong Hui1

1.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2.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ertilizer technology co., Ltd, Tai'an, 271000, China

Abstract: In experiment teaching center of universities,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was the hardware foundation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equipment c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in experimental center and mak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ing along both lines. Equipment manage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team construction; complete the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archives management, perfect rules and regulations; equip with perfect maintenance system to increase efficiency. Open labs were established to realize the resource sharing of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Key words: experiment teaching center;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management

我校植物保护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始建于2003年,中心主要职能是为本科教学服务,面向植保、农学、园艺、林学、生命科学5个学院的15个本科专业以及部分全校选修课开设实验课,同时也为教师、学生及社会提供科研与交流的平台。历经10年的发展,中心现有教学条件基本满足不同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实验项目开出率在98%以上。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经费以及山东特色名校建设经费的投入用于实验中心仪器设备的改善,以此为契机推进实验教学中心仪器设备的配置、管理与利用,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1 精心计划,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实验中心的功能

仪器设备的采购与配置应根据实验中心的功能而定,由任课教师和实验中心共同完成。任课教师根据各自课程需要提出仪器设备申购计划,实验中心汇总后,根据现有仪器设备配置情况,确定需要购买设备的类型和数量。采购计划制订好以后报学院教授委员会研究确定[1]。

一方面实验中心要保证本科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满足教学计划中实验项目对仪器设备的需求。植物保护实验中心主要承担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烟草学等不同课程的实验教学,为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划分不同功能的实验室。如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实验室主要是针对标本的观察利用等一些验证性实验项目,配套仪器主要是显微镜、培养箱、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等。除基础实验室供不同课程轮流使用外,还根据不同仪器设备配备培养室、数字化标本制作室、超净工作室等,供实验小组轮流使用[2]。随着各学科专业班级数量越来越多,应结合实验项目的排课安排合理配置仪器设备的数量,提高使用效率,避免重复购置造成的闲置和浪费。

另一方面实验中心也是本科生进行科研锻炼,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随着实验中心硬件条件的逐步完善,结合授课教师科研进展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开放性实验以及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SRT)课题也越来越多,对精密分析仪器设备的配置应侧重。如进行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研究所需要的PCR仪、酶标仪、凝胶成像系统、低温高速离心机等进行了优先配置。

总体看来,实验教学中心的仪器配置应该兼顾教学与科研。另外,还要考虑仪器设备的存放场地问题,采购前依据中心的现有条件进行合理选择[3]。同时注重仪器功能的超前性及性价比,尽量购买先进型号[4]。

2 仪器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2.1 以人为本,加强仪器设备管理队伍建设

实验技术人员是教学实验中心仪器设备管理的主力军,拥有一支稳定、敬业、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实现仪器设备统筹管理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高等院校普遍不够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重使用轻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多功能的仪器设备不断涌现,因此加强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十分重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1)使用精密仪器要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尤其重视在集中购进仪器的同时,请厂家派工程师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际操作与系统理论方面的培训,掌握全部操作技术并具备一般性维护保养技能。只有实验技术人员熟悉了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操作规程,才能在使用中及时发现问题。(2)完善实验技术人员培训机制。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大型仪器展销会、专业技术讲座及相关仪器设备操作与维护培训班,了解和掌握仪器设备的最新技术动态。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参加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通过学习与交流,扩大视野、掌握技能,提高管理能力。(3)建立较为完善可行的激励机制。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在技术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应让实验技术人员与研究人员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机会。

2.2 加强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健全规章制度

设备档案管理是仪器设备管理的一部分,是评价仪器设备使用效率,评估实验教学质量的基础资料和重要依据。仪器设备的档案一般包括:(1)设备中标文件、验收报告及购买合同;(2)设备说明书、发票、保修单及全套随机文件、光盘;(3)操作规程、维护保养制度、安装调试记录及使用维修记录;(4)设备报废审批材料。仪器设备的档案需妥善保管,并安排专人负责。

以2012~2013年第二学期为例,我校植保实验教学中心承担了35门专业课3 000人次的实验教学任务,进出实验室人员较多,仪器设备使用频繁,安全责任重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及防止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不可少。实验中心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监控和保障实验中心的安全运行,并将各项制度上网公示及在实验中心墙报栏内醒目位置标示。已建立的规章制度有: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中心设备档案管理制度;实验教师岗位职责;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化学危险品管理规定;压力容器使用管理细则等[5]。

2.3 健全维修体系,提高使用效率

(1)实验中心仪器维修的现状

实验中心管理人员大部分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不懂仪器设备的维修,特别是精密仪器设备,如高档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超低温离心机等。使用多年的仪器,由于设备老化,故障频出,而维修工作跟不上,待修的仪器设备挤压严重[6]。目前各高校对于实验仪器设备普遍存在着“重购置、轻管理,重使用、轻维修”的现象,长期以来,对于实验仪器设备维修与保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实验仪器设备维修与保养专业人员。维修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得不到加强,对于维修技术人员的培训支持力度不够。

(2)设备维修的积极措施

首先,要充分认识实验仪器设备维修的重要性。保障实验室仪器设备正常运转是实验室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力求在实践中逐步建立科学的维修规程[7]。其次,结合日常工作分工管理,建立维修人员岗位责任制,把管理权和维修责任落实到人,每个实验技术人员各自负责常用仪器的维护。对于一些结构简单,纯机械性的故障,鼓励实验技术人员自行修理。对于精密仪器,实验技术员要多与厂家工程师联系,熟悉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易出现故障的部件及原因。在厂家维修时,要主动请教相关的维修技巧,注意观察学习,提高维修技能[8]。最后,定期组织实验员参加校内外培训及外出参观考察学习,提高专业技能。重视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可把实验技术人员的维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在职称评定时对其技术水平与贡献大小予以体现。

3 有序开放,实现仪器设备资源共享

在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实现仪器设备共享。不仅可以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还可以结合科研开发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目前,我校植保实验中心仪器设备开放的对象主要是本学院本科生的SRT实验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如2012年下半年中心面向本科生开放SRT课题共9项,实验时间贯穿整个学期。随着精密仪器设备越来越多,中心积极参与校外科研院所的实验技能交流与合作,协助校外科研人员完成科研任务,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合理利用,对提高实验中心教学与科研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善仪器设备开放制度,主要措施有:(1)实行预约登记制度。对需要进入实验中心开展的实验,由指导教师提出申请,实验中心主任安排实验时间和地点,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协助实施实验。在每次使用仪器设备时,实验技术人员与课题实验人员一起认真填写仪器设备使用登记表。(2)逐步建立有偿使用制度。目前中心的仪器设备主要是面向本院教职工和学生开放,不收取费用。实验药品及仪器配用试剂均由课题人员自备。随着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增多,逐步加大面向其他院系及校外的开放力度,采取“有偿共用”管理模式。适当收费可促进大型仪器分析测试有序开展,提高专管教师的积极性和服务水平,并提高实验中心大型仪器的使用率[9]。具体的收费标准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制定。(3)对使用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课题人员进入实验中心开展实验前,须经实验技术人员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培训[10]。对开放时间长,实验过程复杂,使用仪器设备多样研究课题,实验技术人员与科研人员共同承担实验项目是值得提倡的办法。这样既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能尽量挖掘仪器设备的潜能,增加其使用效益[11]。

4 结束语

虽然植保实验中心目前还只是校级实验教学中心,但是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校投入的加大,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仪器设备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达到了一定水平。对仪器设备进行合理配置、管理及有效利用,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植保人才的重要前提,是充分发挥高校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科研功能的必要条件。实验中心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科学引导,实验管理人员用心管理,不断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提高自身的管理技能和水平,为建设一个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实验中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仕均,唐海蓉.实验中心仪器设备的建设和管理模式的探讨[J].现代科学仪器,2008(3):120-122.

[2] 李悦,赵四清.建设开放式服务型仪器“中心实验室”的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03(6):43-44.

[3] 王晨霞.论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方式及管理[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2,11(4):153-154.

[4] 熊芳,林聪,林瑞余.高校实验教学中心仪器设备管理探讨[J].福建高教研究,2010(5):32-34.

[5] 温青,杨乐敏,朱丽.高校院系实验中心大型仪器的管理与开放使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192-194.

[6] 张青山.地方高校实验中心仪器设备维修管理的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27(4):426-428.

[7] 王.浅议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维修与保养[J].消费电子,2012(8):43.

[8] 黄宇鹏.实验室仪器设备维修工作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2(8):184.

[9] 唐仕明,于剑峰.高校化学实验中心大型仪器的开放与共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2):182-184.

第7篇

1.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意识缺乏

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由于质量管理意识的缺乏,从而在日常临床检验中就容易出现一些潜在的检验质量隐患。现阶段我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意识缺乏的表现主要为:第一,相关部门管理人员缺乏质量管理意识。上层管理者主要是负责安排规划工作,一旦忽略临床医学检验质量,就会导致日常检验管理工作出现严重问题。第二,技术人员缺乏质量管理意识。一些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缺乏质量管理意识,其在日常工作中抱有应付的态度,并且对于涉及到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方面的工作更加不负责任,这些都不利于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提升。

1.2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的考核制度不完善

对于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的考核制度不完善是当前医学检验科较为严重的额问题之一。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大多数管理者与检验人员关注的都是临床检验技术,而忽视了对这方面工作的考核。而且有的大型医院即使存在考核制度,但考核结果不直接和技术工作人员的职称与奖金挂钩,从而造成检验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1.3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机制缺乏有效的执行力

在部分医院的检验科都创建了相应的质量管理机制,这些管理机制的存在对于相关工作者的工作流程与岗位职责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由于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并没有将这些管理制度真正落实,从而影响到检验技术工作的质量。例如,技术人员对于血液化验报告需要进行记录,但一些技术人员在记录时多少都会出现一些偏差,还有部分工作人员进实验室时,没有依据相关要求穿工作服,这些都是因管理制度执行力不够而导致的。

1.4临床医师与检验技术人员缺乏良好的沟通

检验科的分工有很多种,有的分工需要检验技术人员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以检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来说,其负责的工作内容包括对检验设备仪器的鉴定、调试、维修养护等,有的甚至需要对血液质量进行检验与储备,并且参与实验检测、交叉配血以及血型鉴定等问题。这些不同种类的工作都需要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3]。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这样的一些状况,临床医学检验人员在实际检验工作中希望医师能够始终保持检验科技术的进度,而有些医生并不愿意去尝试,从而就影响到二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且诱发一系列医疗事故。

2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析

2.1全面提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意识

在当前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中,只有全面提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意识才能使工作人员从主观方面意识到质检工作的重要性,也才能充分做好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①医学管理人员应当自觉加强自身的学习,从医学检验工作的基本出发,进一步强化急救知识与急救医学等方面的培训。要重点对一些新仪器操作原理、新测定方法的步骤进行培训,从而提升临床医学检验工作者的基本医学素养。

②作为一名检验技术人员,只有充分提升检验质量管理意识,才能切实做好自身的检验工作,所以应当将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作为核心内容,时刻重视对质量的管理与监督。

2.2强化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

将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的考核结果与质检人员的职称、待遇挂钩,使其充分意识到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检验科管理力度,对检验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质量监督与考核,尤其是做好检验技术质量方面的考核工作。

2.3强化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机制的执行力度

在现阶段的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只有检验工作者严格依据相关标准章程办事,管理人员严格医学医学制定的相关管理机制对技术人员进行监控,从而保证检验质量管理工作的流程化与标准化。例如,在使用与维护仪器设备时要严格依据制度标准进行,仪器事前前要认真检查仪器各部件,确保使用时不会出现质量问题。在使用之后还要进行一定的维修与保养,尽可能降低实验过程中因仪器设备而导致的误差。

2.4加强临床医生与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的有效沟通

由于临床科室与医学检验科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所以临床医学检验人员应当尽可能加强与各个科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各个科室进行疾病诊断的标准与依据,了解临床上一些多发病与常见病的基础医学知识,从而为临床检验工作积累足够的经验,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就当前临床医学发展状况而言,检验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临床医生提供真实有效的检验数据,从而帮助其进一步诊断病人的病情变化、尽早查明致病原因,最终制定出科学的诊疗方案。因此,临床各科室医生的看法与意见就成为改进检验科工作质量的关键要素,所以临床检验人员要进一步加强与医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 实验室管理 研究

【基金项目】上海电机学院重点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3JYJG-07;上海市高校实验队伍建设项目,项目编号:E3-13SY14;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32-02

技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起点和重要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是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实验室管理模式密不可分。现在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对技术应用型的体系与模式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对于实验室管理模式,尤其是对于技术应用型实验室管理模式,相关专家、学者还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或研究甚少。现在很多技术应用型的院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还照搬研究性或研究教学型本科院校的管理模式,尤其是新升本科类院校,除了沿袭其他本科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外,还残留着老专科甚至老中专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本文结合上海电机学院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工作实际,探讨技术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实验室管理创新模式。

1.技术应用型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当今很多技术应用型的本科在办学理念上深受各位专家的好评,而与之形成明显的反差的办学定位的深入与落实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在于实验室管理模式存在很多原因,总结主要以下几点:

1.1规模较小。各个实验室规模偏小,尤其是各个学院下属各个系部,都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形成综合优势,各分散的实验室都自成体系、自我完整,实验室在数量上不断膨胀,由于资金短缺,各实验室无力购买较高级的大型仪器设备,小型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实验室整体装备差,功能单一,陈旧、过时的设备无力更新,无法形成较大规模,不能形成教学、科研上的综合优势。在新形势下,难以满足面向社会、面向科技和人才市场的需求[1]。

1.2从上到下不重视实验室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实验技术人员的进修和业务培训得不到应有重视,致使实验技术人员总体水平下降,跟不上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实验技术人员地位低、职称低,工作岗位缺乏激励机制,不安心工作,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不愿到实验室任职,实验室本身人员也想转入其他编制,长期以往,会流失严重。就上海电机学院来说,各个二级学院的专职实验人员偏少,往往一个人干几个人的工作,正常的实验教学都不能保证,根本不可能开展技术应用型教学的研究与探索[2]。

1.3实验室对外开放和交流少。一方面,由于实验室受人员限制,实验室不能做到全天候开放,较难让学生在实验室里人人动手,设计和开发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另一方面,受实验室服务单一课程条件的制约,很难接纳高水平的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因而学科建设、学术领域的最新成果不能及时引入学生的实验教学[3]。

1.4不利于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对实验设备了解不充分、不熟悉,整个实验过程离不开实验老师的指导。每次实验前教师都要做细致的准备,而在实验过程中,又难免出现错误操作,有时稍不留心还会损坏元件设备,这样长期以往教师就不放心学生动手,尤其在设备套数少,缺乏备品,实验本身又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更不放心,经常不得不由实验老师操作,学生看表演,或手把手教,这样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很难得到提高。高举技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旗帜,其实都是一些演示性实验,本科办学理念很难落到实处[4]。

2.技术应用型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理念

通过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教师、实验教师对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设备效益,增强对学生智能、科学作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科学管理水平,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高效益和高效率的新实验体制,更好更快地落实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实现学校超常规发展战略目标。本着“六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科研、科技服务三结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提高投资效益;有利于建立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人员梯队,调动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构筑面向21 世纪实验教学新体系;有利于实验室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有利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加速实验室建设,因地制宜,办出特色,彻底的落实本科办学方略[5]。

3.技术应用型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

3.1 实验室模式与体制改革的探讨

当今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一般沿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在行政体制上与教研室平级, 设有实验室(中心)主任或正、副主任[6]。这种行政体系的实验用房、仪器设备、实验人员等集中由学院(系)统一管理,实验教学课程单独设课,自成体系,克服了实验室归教研室管理所存在的弊端。但是实验室(中心)由于隶属院(系)二级学院,自成体系,其实存在很多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1)各个院(系)二级学院实验室(中心)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例如上海电机学院电脑配置,生均2.5台,但是排学校计算机考试,竟然无计算机房可排。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每个二级学院重复建设机房,计算机属于电子产品,折旧率很高,这样就造成大规模浪费现象。(2)学校难以指导二级学院实验室(中心)的建设。学校每次开实验室主任会议,都强调要实验室主任对实验室建设把关,这存在严重误区,实验室主任是二级学院任命的,他的职责对二级学院院长或副院长负责的,所以把关的时候,就不能通盘考虑整个学校的规划,也就造成了学院的内部把关与学校的规划相矛盾的原因。(3)由于实验室主任属于和二级学院的教研室平级,本身是一个执行部门,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建设,话语权不强,但是实验室主任一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日常管理与实验室建设都非常熟悉,但是由于话语权不强,往往成了应声筒,常常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实验室建设很难具有自己的特色[7]。

对于技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来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实践课程达到总课时的30%以上,有些甚至达到50%以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就要突破一些老本科或研究型大学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可以给予实验室主任更高的级别,而中国高校是一个讲究级别的地方,例如上海交大为副部级,而一般学校为厅(局)级,级别越高话语权越多。实验室主任的行政级别往往为副科级,可以提高为正科级,和二级学院副院长一级,那样就可以突破以上难关,在实验室建设上,可以更好地把好关。

3.2 实验室队伍建设的探讨

随着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实验室人员职责不明,由于大部分教师不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实验室技术人员既负责实验准备、实验教学,又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等工作,一身多责,造成高水平人员不愿承担低层次的工作,低水平人员无力承担高层次的工作,导致工作质量降低,这种现象在新升本科院校尤为突出。实验员是实验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为教学、科研工作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高校对实验员岗位定位不明确,缺乏合理的考评机制,造成实验员长期承担大而且繁重的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这必然挫伤实验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实验员队伍的稳定,阻碍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实验室队伍的薄弱,这是多年来高校忽略实验室队伍建设造成的[8][9]。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孙逢春认为,在实验室队伍中包括教学、管理、技术支撑队伍,都必须给以重视。对于实验室队伍的地位、待遇, 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给以保证。在教师岗位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强化管理、提高素质的原则下, 应大幅度提高实验室骨干教师待遇, 大力推进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的改革。北京理工大学任命了一批实验室主任, 实行实验室主任责任制, 明确实验室主任责权利。并规定:担任基础课教学实验室主任的人员比相同职称人员享受高一级的岗位津贴[10]。

对于技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来说,实验室队伍的稳定尤为重要。要切实的提高实验室队伍的待遇,这是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关键性问题,这也是很多领导回避的问题。要做好技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来说,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才能有效的落实本科办学定位问题。对于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孙逢春的提议,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其实对于单单提高实验室主任的待遇还远远不够,要提高所有在实验室教学一线的实验教师的待遇问题,那样才能造成人人都想到实验室任职的想法,那实验室队伍建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3 实验室开放与信息化改革的探讨

高校实验室开放与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新升本科院校和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尤为严重。各个实验室几乎都没有自己的网站,实验室网上预约与管理,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不少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没有专职人员负责, 网络平台建设成了空架子, 失去了开放实验室信息的意义。真正的实验室网络平台的建设一直止步不前。实验室设备管理需要网络化, 需要平台及时实验设施的使用情况及设备空闲时间, 需要提供论坛空间供全校师生留言, 收集师生们推荐购置新设备的需求信息。与兄弟学校进行平合,实现实验设备与信息共享, 尽可能避开设备重复购置,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11]。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所有高校都接入了Internet,绝大部分高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主干网络达到100MB甚至1000MB,信息化的内容建设逐年丰富, 但开放的实验室的网络平台建设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在每个实验室(中心)应设有专职的网络管理人员,建立实验室网页,达成信息的交互共享[12]。

3.4 实验室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需要我们拓宽教育支撑的基础,改革在学科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当今科技发展,其显著特点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要求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并不断开辟的研究领域。对高校培养人才而言,要把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地融合于一体。所以应强调淡化专业,加强学科建设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加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现有体制下的实验室,以课程设置,学科单一,实验课程之间非常独立,缺乏学科间融合交叉和渗透。实验先由实验教师准备好,学生只是到实验室验证实验,实验内容也仅是围绕本门课程设置, 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性,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13]。

针对这种现象,需要设置固定实验项目与开放创新实验项目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经典的实验项目,应该做到精细化、标准化、模块化,易于学习与考核。开放实验室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设计需要思维的机动灵活,个性的充分发扬。一味地循规蹈矩很难迸发出创造的灵感。开放实验室就是要让学员打破旧有的思想束缚,鼓励他们推陈出新。因此,让学生将创新设计的课题带进实验室,根据自己的创新题目和兴趣爱好自行设计新的实验方式,通过实际操作搭接来验证机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提出改进意见,再进一步完善当初的创意。这样就对学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管是他们的创新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大提高。

伴随科学的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现行的技术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模式与管理模式,并没有改变或者优化,已经跟不上日趋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的要求。本文从实验室模式与体制改革、实验室队伍建设、实验室开放与信息化改革、实验室教学方法改革四个方面,对技术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与管理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可以为技术应用型本科实验室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水林.地方性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体制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2): 92-95.

[2]刘霞. 从队伍建设看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理念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2:108.

[3]郭伟锋,雷勇,林丽琳.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变迁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165-168.

[4]韩春田.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 189-191.

[5]蔡小忠,金贵朝,费骥慧.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新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 277-279,288.

[6]赵辉,杨光.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发展,2008, 6:118-119.

[7]刘昭,蔡海燕.以团队化发展为方向提高实验室组织绩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6: 155-157.

[8]崔华,熊小涛,薛润东,孙建材.新时期如何做好高校实验室工作初探[J].China?蒺s Foreign Trade,2010,(10):232.

[9]张双才,王友明,罗联社.优化结构完善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 116-118.

[10]孙逢春.发挥实验室管理部门的作用提高实验室地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5): 545-546.

[11]刘莉,顾凤歧,李德才.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7: 336-338.

第9篇

Abstract: The essay, based on the work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 college laboratory, points out the qualification that they should have from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dedication, management ability of laboratory, the ability to teach experiment and profound knowledge in the theory of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In addition, the paper also expounds the concrete expression of four qualities.

关键词: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素质

Key words: college;laboratory technician;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47-03

0 引言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其功能作用能否正常发挥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而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力量,身处实验教学工作一线,承担着实验室管理、辅助教学和科研等多项任务,其思想状态、能力素质及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向年轻化、高学历化转变的新形势下,只有建立一支与教学改革相适应、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相适应、德才兼备、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1 强烈的敬业奉献精神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实验技术人员除要负责实验教学前期准备和后期收尾及实验室卫生清洁、安全管理等实验准备和收尾工作外,还要担负实验课程教学任务,这对其专业理论素养、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要求都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许多实验室日常工作具有脏、毒、苦、累等特点,且重复性劳动较多,人员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少、实验技术提高难,致使实验技术人员容易产生烦躁厌恶情绪。加之,许多院校将实验技术人员定位为教学辅助人员,与教学人员相比待遇较低,易使部分人员产生低人一等、得过且过的思想。这所有的一切都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角色定位、心理素质、敬业精神等各方面提出了严峻考验。实验技术人员只有摒弃老旧思想、摆正心态、爱岗敬业,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真正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才能加强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中的分量和作用。

1.1 有端正的思想态度 目前许多实验技术人员仍然没有充分理解自身在实验教学和实验改革中的作用,认为只需完成实验室实验教学准备及实验室管理工作就行了,其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于现状,缺乏钻研业务和创新提高精神,这不但影响了高校实验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和建设。因此,实验技术人员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自身工作与教学科研和学生培养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切实做好实验教学工作。

1.2 有热忱的服务意识 服从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是实验技术人员最基本的工作职责。不论是实验室管理还是实验准备,都是为使学生顺利做好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及创新意识。实验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大纲的实施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关系到学生实验技术的培养和水平的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服务意识、不怕苦不怕累,把自己的精力全身心都放在实验室工作岗位上,无怨无悔的为教学服务,才能做好实验室工作。

1.3 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因为实验技术人员长期与化学药品接触,这些药品中有许多是危及人类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这就需要实验员必须具备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同时,除了正常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外,实验技术人员还时常需要承担学校的其他各种角色,岗位平凡、待遇菲薄,如果没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是难以胜任实验室工作的。

1.4 有为人师表的风范 实验技术人员虽不在教师编制之列,但很多人都参与实验课指导工作,教学实验整个过程更是离不开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员以教师的身份和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其言行举止,工作作风和治学精神无会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为此,实验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不但在思想、工作和学习上成为学生的楷模,而且在言谈举止、为人处事和仪表风度等方面也要为学生做出表率。

2 较强的实验室管理能力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基本业务,就是准备实验和实验室管理(包括实验教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和日常工作管理及安全管理),而要使业务工作顺利展开并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即业务能力),否则业务工作开展就会受到影响。近年来,随着实验技术人员的补充更新,人员学历层次有了很大提高,基本都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但由于专业局限,大多缺乏实验室管理和组织、协调及设备维修维护能力。因此,在强调实验技术人员继续提高专业水平外,特别要结合实验技术人员工作内容,提高其综合能力。

根据现阶段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特点,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良好的业务素质主要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实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它涉及到了师生之间的配合,仪器设备的管理,材料用品,场地环境的安全及卫生等等方面,实验教学的场地是学校实验室,主要有两方面的管理,为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实验室的管理,实验教学管理主要是体现在教学上,对实验课程的选择,内容的健全以及实验前的准备等;而实验室管理主要是包括在实验室内的人员管理,仪器设备的管理及实验室水电安全及通风条件的管理以及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卫生管理等。实验室管理主要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科研的进步具有很大的影响,对于提升实验室的使用效率以及设备的稳定性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实验室管理中必须要任职任责,为学校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提供有力的保证。其二,一定的仪器维修能力。作为日常的试验管理人员,必须要对自己所管的实验设备有足够的了解,目前的实验技术人员都是本专业的,在专业理论上都没有问题,但是还是缺乏对实验设备的充分了解,对于实验设备的保养以及维修还很欠缺,这就需要实验室技术人员继续学习,并研究实验设备的保养及维修知识,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保证能够解决最常见的实验室设备故障,并对实验室器材做好保养维护工作,延长其使用的时间。当然,仪器设备维修涉及到的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情况比较复杂,不能对实验技术人员要求太高,只要能排除一些简单常见故障即可。其三,较强的计划协调能力。实验室工作复杂繁琐,涉及到学校各个部门和单位,在具体工作中如何进行协调,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只有制订科学合理计划,才能确定工作步骤和目标,取得较好效果。就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特点来看,在制定计划时,值得慎重考虑整体协调性、实际可操作性和效益性。要注意在考虑教学科研的同时,重点兼顾经济效益问题,通过分析、论证、去粗取精,确定最优方案,使实验计划既有利于开展教研活动,又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 适当的实验教学能力

随着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师和实验员的界限日趋模糊,实验技术人员需要适当担负实验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仅靠原来的知识积累是远远不能满足岗位任职需要的。实验技术人员应重视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活动、科技讲座和科研活动,而不应只满足于完成实验教学准备工作。

3.1 要有精湛的授课技艺 实验课是理论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其与理论课有机统一、相互配合,才能够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实验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是实验技术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个人性格、知识积累、动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实验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研究并应用新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努力革除“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专题式、案例式、情境式、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3.2 要有熟练的实验技术 实验技术是开展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物质基础,其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实验所能达到的水平和深度。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准备和实验教学,以及对相关科学理论进行实验论证和科学探索时,必须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严格按照仪器设备的技术规范和操作使用规程安排调试仪器设备,认真细致,准确真实;在分析实验现象和规律时,不能凭主观臆想,应根据事实,以科学的态度和辩证的思想作出判断和总结。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有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而这些都需要反复刻苦训练和长时间积累。因此,实验技术人员要综合运用互教互学、岗位锻炼、外出学习等多种方法,苦练基本功,掌握多门专业的实验操作技术,做到一专多能,确保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达到预期效果。

3.3 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 高校本科教学实验是以相关教课书或实验指导书为依据进行的。尽管这些经典实验的原理、方法长期基本不变,但有些实验,比如化学反应、环保中污染物的测定等,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其实验方法不断改进。实验技术人员要适时进行实验项目设计和论证,及时将新技术和新手段、新方法应用到实验教学、科研和管理之中。要逐步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试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应用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内容和项目。要坚持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原则,争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实验教学手段,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验前,对实验进行总体介绍,重点讲解相关知识,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补充相关知识,然后设计实验方案,由学生独立完成全部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分析、创造、编写实验报告以及组织管理,使本科毕业生具备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基础能力。

4 扎实的综合理论功底

俗话说:“给别人一碗水,你就需要有一桶水!”这对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来说尤为如此。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日益提高,实验教学也处在改革发展的风口浪尖上,身为实验技术人员必须要有本领恐慌意识和强烈的进取精神。一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实验技术人员在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如提出题目、选择方法、选取仪器、排除故障等,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理论为支撑,要熟练掌握实验流程和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运用。要重视教学能力培养,主动熟悉实验教材、掌握实验内容、观察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充分挖掘并利用实验室资源,完善实验过程、改进实验方案,积极参加科技讲座和科研活动,而不应只满足于完成实验教学准备和课堂上的照本宣科。二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现代科学技术各专业相互渗透,融合生长,又不断分化。实践教学的过程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其涉及诸如文学、历史、哲学、美学、音乐、美术、体育以至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实验技术人员应该注重吸收相关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科学中获取营养,构筑起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另外,实验技术人员还应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教学观摩及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利用进修培训、研讨交流、随堂听课等各种机会,主动听取本学科前沿知识讲座,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不断汲取新知识,获得新思想、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要注意了解新的科技信息,思考探索如何把新技术引进基础实验室、如何改进和更新现有仪器设备,把实验教学中的经典知识与前沿科技合理地联系起来,拓展实验教学金额科研探索的深度和广度。

5 结束语

总之,在普通本科院校中,实验技术人员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具有重要作用。实验技术人员要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知识和业务素质,才能更好的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高珍,贺维军,吕占霞.新形势下化学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90-192.

[2]王蕊.浅谈高校化学实验技术人员的必备素质[J].科技信息,2011(11):168.

[3]秦俭.浅谈如何提高实验员的自身素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1(2):93-94.

第10篇

关键词:纺织服装实验室;教学;管理

加强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推动高等学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在纺织服装实验室管理中,除实验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外,还要制订一个正确对待实验技术人员的政策,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要鼓励他们,加强培养。实验室队伍中。

一、纺织服装实验室积极服务于教学、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

纺织服装实验室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实验教学任务,明确职责。按照实验教学大纲要求认真落实执行,对学生严格要求,高质量的守成实验教学任务。积极参与和配合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实验室人员参加指导实践教学活动,使实践教学环节得以顺利进行。各实验室日常开放以满足教学要求,实验室人员不辞辛苦认真指导学生实验。同时,实验室人员积极参与教师的课题和科研工作。

二、 建设一个积极向上的纺织服装实验室管理团队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实验室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中,则也应该以实验技术人员为本。即营造融洽而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人性化地进行实验室队伍建设与管理。

纺织服装专业实验室,应注意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包括校内培训和校外的企业以及行业举办的各种培训,以不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避免产生自卑的心理。在工作安排上,资深的实验技术人员由于实验技术比较好,工作认真仔细、负责,工作作风严谨。因此,实验技术的工作一般安排资深的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但同时带领年轻的人员练好技术;而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则主要由年轻的人员负责,他们将纺织服装方面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时尚元素引入实验教学与管理中,进而形成了资深员工带新员工,新员工影响资深员工,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团队氛围。另外,实验室主任在努力做了本实验室各项管理工作的同时,经常与学校、系、所领导和理论课教师交流与沟通,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让实验技术人员以主人翁的姿态尽职尽责、心甘情愿地在实验室工作,保持了纺织服装专业实验室队伍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服装专业由于从大一开始就开设有“缝纫基础训练”、“立体裁剪”、“设计素描”、“表现色彩”、“制衣工艺实践”等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不像其他理工科或文科的基础课程可以在教室或者公共实验室就能完成教学,而必面进入专业实验室进行教学,课后作业也必须在专业实验室才能完成,且教师和学生经常参加各种设计大赛,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实验室开放。及时发现问题,合理安排工作进度,根据实验人员的时间安排轮流值班,同时让实验室技术人员和全体教师都参与实验室开放工作。既保证了实验室开放,使学生能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进行设计创作,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又不至于使实验技术人员工作负荷过大,有利于实验室的工作秩序趋于正常,有利于纺织服装专业实验室队伍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认真做好日常的纺织服装实验教学及管理工作。在每学期结束前,将下学期的实验教学任务落实到人,新学期开学根据理论教学的情况安排实验教学课表,从而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随着适应“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断提高了实验室管理水平。在不断整合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自觉提高管理水平。按照要求,进一步细分了职责和目标,分工不断合理。随着学科知识的不断交叉渗透,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本年度纺织服装实验室人员按照培训计划进行了学习和交流。在日常纺织服装实验教学中克服人手紧缺的困难,相互配合,保证了各个实验的进行。

全面提高实验室开放和管理水平,学生可以根据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办法进行开放性实验、在实验室做论课题。教师随时可以预约搞科研。大大提高了实验室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学生动手能力、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三、聘请高层次理论课教师充实和管理纺织服装实验室

聘请高层次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做实验室兼职教育,充实专业实验室队伍,缓解专业实验教学的压力。同时,高层次的优秀教师兼职参与专业实验教学,可以将其在课题研究中的最新成果或最新设计应用于专业实验教学。比如把制成的半成品或成品直接用于专业实验教学,并结合科研课题,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向产品开发的方向思考,将比较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扩展。同时,理论课教师做实验室兼职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实验技术人员在与理论课教师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学到更多的新知识,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通过几年的实践,纺织服装实验室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队伍也得到不断壮大。

四、培养实验技术人员科学研究能力,强化实验室管理

在聘请高层次的理论课教师和优秀研究生加入专业实验队伍的同时,让实验技术人员参加科研工作,这是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全面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专业实验教学应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很强的动手能力,还应该在专业知识方面不断更新,在专业实验教学中要反映科研的新成果,向学生介绍科研新方法。因此,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参与科研工作,以提高其科学研究的能力。实验室主任在组织专业实验教学方面就应该合理地安排时间,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实验技术人员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尽力参与科研课题。使其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增强自信心,更好地融入学校及系、所的大团队中,其经济与社会地位也相应地得到提高。纺织服装专业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分别参加到染整 、化学纤维、纺织材料、纺织品设计等多个科研小组,均取得不错的

第11篇

中小学实验教学或理科实验开展的情况一直不理想,成为中小学理科教学与课程目标相背离的典型病症。究其原因,不是一个单一性的问题,起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或问题。①教育缺乏法治思维与治理能力。中小学理化生学科,作为国家课程和实验性学科,不做实验的课程实施,本质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从校长到教师均没有人有这样的法治思维,更没有从教学管理上反思如何治理这种现状。②校长缺乏教育理想。应试成为教育主流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但办学必须有教育理想而不能仅仅成为社会商品需求的供应商。即便是应试也得是在课程规范实施前提下的应试,而不是只追求结果不管过程不管手段的应试。学校与校长如果没有教育理想支撑,学校就成了一个工业产品的制造企业,校长就成了一个工头。③教师缺乏教学技能与职业精神。理科教师实施教学不做实验或在黑板上、纸上做实验,是一种缺乏职业道德与伦理的表现,是一种没有专业素养的表现。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教师已经失去了一个专业教师的资格,失去了起码的教师职业精神。同时,现实中发现大量的年轻教师根本就不会做实验,师范教育20年来,已经丧失了专业化功能和师范,沦落为理科不像理科,师范不像师范的怪胎教育。④教学管理流于应试监督而非管理。教学管理应引导和梳理教学过程,督查与指导教师教学,帮助其实现课程目标。但现实中,只关注考试成绩、不过问教学过程、不关注课程目标,只以最后成绩或分数论英雄与贡献的行为比比皆是。这种“恶”的评价导向导致大量的理科教师正在退化和萎缩其职业能力。⑤实验室装备水平、质量与管理相对滞后,不能适合实验教学要求。在实验室装备上,理念平庸、内容陈腐和技术落后成为当前中小学实验室装备的普遍现状。在实验室管理与应用上,与学科教学的融洽性越来越差。基于现状的管理思维与方法,使实验室成为学校教学管理与师资队伍管理的一个垃圾桶;简单机械化思维、抱怨体制和不思改革,使得实验室管理与应用工作,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鸡肋。尤其是几十年一个思维与模式,面对一个不能改变的现实和并不科学的管理事实,硬是围绕一个不适应发展的管理模式打转转。

2理科实验室价值与功能作用的重新认识

面对理科实验教学的现状与问题,作为装备工作者,首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实验室装备的变革来推动实验教学的开展。装备是一种物质技术力量的整合,具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动力。中小学实验能不能依据课程目标规范和科学地实施,实验室装备是基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以什么样的理念和方法来设计和装备学科实验室,才能推动和促进实验教学的开展和变革呢?现代学校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装备的先进性上。面向未来的技术先进的,能促进与推动学校内涵与品质提升,促进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师生发展和学习方式变革的教育装备,是教育现代化和学校现代化的主要支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只有通过科技的科学应用才能实现。除此之外都最终流于空谈和虚伪。因为只有面向未来的与先进科技应用的教育装备,才能让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落地和生根开花。所以,要真正推动理科课程的科学规范实施,推理科实验教学的开展,或推动理科教学的本质回归与课程目标的实现,实验室建设是基础与根本。①要充分地明确或理解实验室的性质与价值。实验室是学科建设水平与质量的标志。一个学科是否建设得好,除了课程、师资外,支撑学科发展和学科课程实施水平的就是学科实验室。没有实验室的理、化、生学科教育,其课程实施就只能从口头到口头空谈空论,是纸上谈兵。对于儿童或青少年来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果不是通过实验与实践活动的体验来养成,那么,均只能成为虚伪的说词,教育与培养完全是纸上画饼。因此,学科实验室不仅仅是学科课程实施的一个工具或平台,它更是一种课程资源,是精神意见、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与方法。

②作为教育装备工作者,给理化生等学科装备实验室,不是简单的应付式的给,而应该有一个装备的理念,并在这个理念引导下,使实验室的装备不仅成为一种学科建设的保障与支撑,更是一种服务与引领。具体来说,理科实验室是给理科学科教学或课程实施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的功能之一,要能引领与推动理科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提供一种先进的技术,优质支撑与服务课程建设,引领教师思考如何用新技术改进教学或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其次,理科实验室是给理科教师一双“新鞋”,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鞋”的意思是实验室的功能与技术,成为了教师发展的物质支撑,能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与生活工作方式。教师有了一个优质的实验室,无论是传授知识与传授技能,还是教育实施过程与方法,必将受到影响和改变。第三,实验室是给学生学习的一件武器或工具,学生能自主地应用它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学生应成为自主学习的探索者,实验室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研究的技术与工具,形成一条科学和多维的路径与方法,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地、研究性地和创造性地学习。

3理科实验室装备的创新与实验教学管理改革

理解与认识了实验室的功能与价值后,中小学的理科实验室装备与实验室管理应用如何创新与改革,才能有力地推动理科教师回归学科本质专业化的实施课程,做好实验呢?

(1)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理科实验室是师生基于理科教与学,共同探索与研究、实践与体验的平台,是课程实施的平台。师生是实验室的主人,实验室服务于师生。所以,实验室的建设首先应以师生为本。学校的现代性或现代性的标志,是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学的技术支撑与师生学习生活环境高度以人为本的融合。体现在实验室装备上,是实验室成为理科教育思想、理科教学技术与理科学习环境的深度整合应用。具备现代性的理科实验室,其建设理念应面向未来,不能平庸,其技术不能落后,其内容不能陈腐。要充分认识到当代师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技术环境的影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与生活充分融合,陈旧的仪器设备与工具已经不能为师生所喜爱,落后的技术与环境无法吸引学生,教材的落后造成的学习过程枯燥、学习方式缺乏时代感、对当代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不现实、不可靠和无效,要通过教育技术装备即实验室的建设来补充和健全。面向未来以人为本,就是实验室的仪器与工具、技术与环境,都要充分地融合时代特征,体现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与方向,引领教师与学生的理科学习,能用现代的技术重新去认知古老的学科内容,使认知与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养成建立当代科技、生活和哲学思考的现代生态之中。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至少要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才能算做到面向未来以人为本。一是技术与产品是基于网络时代的,即当下热词”互联网+”思维的和技术的;二是环境与空间是有实验文化和充满对人的关爱的,即有科学、科技与实验文化的品质;三是实验室的布局与形式是适合当代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要求的。因此,就要求每一张实验桌椅、每一件实验仪器,都必须充分体现出面向未来的要求和以人为本的精神。

(2)技术创新,促进变革这是一个互联网智能时代,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居民。学科实验室建设如果只以教材为纲,只以死的知识传播为要求,那必然导致内容陈腐、技术落后,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变革。当下实验室装备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教材上有就配备,教材上没有就不配备,不是以学科为内涵,不是以现代科技为支撑,而是坚持落后陈腐的配备标准与教材为唯一的原则与路径。当今的理科学科实验室建设应以“互联网+”为思维,全面创新实验室装备。“+”不是简单的代数迭加,而是嵌入、集成与整合;是以互联网技术+数字传感技术+学科实验仪器+学生和教师与实验内容,形成基于数字与网络的智能实验室。只有这样的技术创新,才有可能真正推动教学变革。“互联网+”是一个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结果。它是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软件资源,嵌入、整合、集成到传统的学科课程与师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形成实现融合、变革与创新的动力。“互联网+”思维下的实验室,不仅要实现现代学科教学的实验教学功能,还要能产生和累积出数据。即通过“互联网+”的过程,自然产生出学生学习和师生教学过程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能通过云计算服务,经过充分的以人为本的统计与分析挖掘,形成智能化的数据报告,能智慧地提供给不同的人群共享和参考,成为教与学、师生发展和教学质量等各方面的评价、决策数据,成为推动进步与变革、促进发展与创新的动力。

(3)品质为上,六位一体实验室本质上还是一个物质技术为主体的实体,无论它承载了多少好的思想与理念,如果没有管理机制去推动应用,没有人力资源去实践目标,那么也只是一堆金子堆在地下库里而已。没有使用就没有价值。实验教学管理的现行体制,是一个不看现实完全抄袭大学的管理体制,是一个陈腐守旧不思变革的体制机制。这个管理机制与体制,严重制约了课程的实施,严重制约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它逼迫教师自甘落后,无法支撑教学改革与创新。所以,再好的实验室,要实现其功能,必须先从体制机制上改革与创新,而解决理科教师不做实验,黑板上、纸上做实验的应试教学行为,就必须结合理科实验室装备的创新,推动教学管理的变革,将实验室装备创新与理科教学管理改革创新整合、协同变革,才能实现实验教学回归其本质。其要义是要在实验室配备现代化的基础上,推动管理变革与创新。①推动学校教学管理形成法治思维,坚守法制精神。国家课程是一种具备法制要求的课程,任何一门国家课程的实施,必须坚守课程本身的规律与内在要求,严格规范实施。物理、化学、生物和小学科学是实验科学,其实施没有实验教学的过程,是不完整、不规范与不科学的实施,违背了学科本身的规律与价值观。因此,是一种违法行为。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的教学,如果不能严格规范地实施课程,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就意味着校长与教师均是违法者,必须承担违法之责任。

只有教学管理者与教学实施者都坚守了这一法治思维,那么,不做实验的课程实施行为或教学行为,至少从法治层面得到了理解与治理。这是当下中国教育深化综合治理的最基础要求。②推动理科教师重拾专业职业精神,坚守职业伦理。理科是实验科学,尤其是中小学生的,没有实验与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不能促进其成长的生理心理规律。这两者决定了没有实验的理科课程实施,是一种伪实施。不做实验的理科课堂教学,是教师没有专业精神的表现和缺乏职业伦理的渎职行为,同时也是违法行为。这样的教师已经不具备一个理科教师的教师资格。所以,从学校教学管理上讲,坚定地推动教师回归专业,坚守职业伦理与职业精神,是推动实验教学开展的核心之核心。③推动实验室管理变革,让管理与教学深度融合。当下的体制与机制,中小学的实验室有一个管理员之岗位,其职责与从业资格相当含混不清。导致了实验室管理员成为许多学校老弱病残的“收养所”,也成为少数有背景不工作人员的“养老院”。推动实验教学深入开展,必须推动实验室管理变革,必须对当下所谓的实验室管理员的职责与身份重新界定。实验室管理员在学校教学环节中普遍被定义为是一个教学辅助人员岗位,但是作为辅助教学人员的职业生涯———包括岗位职责、职业发展与职业评价却十分模糊,导致只有老弱病残的养老人员肯来这里工作。实验室管理员的职业如果不从教师管理层面上规范和引导,那么这支队伍永远是一支扶不起的阿斗队伍。

笔者认为,从几十年来的现状和人事关系经历看,目前是不可能解决这支队伍诉求和管理要求的,也完全是教育部门惰性思维和不思改革的结果。因此,必须从内部机制上突破。这就是取消这一岗位设置,推动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让所有理科教师自主管理实验室、使用实验室和应用实验室。或明确管理员就是管理员,明确职责与岗位不是教师。如果是前者,则必须与教师的工作量、绩效考核等协同改革。从推动实验教学和理科教学规范、科学实施,本质回归理科教学,应是前一种方式与后一种方式的有机整合为上。为推动学科教师专业化的管理、应用好实验室、实施好理科的课程,突破的方法之一,就是把实验室管理工作、实验教学准备工作等,核定好相应原工作量,计算进入每一个理科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即在核定与考核每一个理科教师的课时工作量,评价教学水平与质量等考核指标时,必须含有一定数量的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操作准备课时,必须将实验作为最重要的绩效考核参数。为了推动以上三个方面的改革与突破,在实验室装备上必须与之配套。通过实验室都准备的“形式变革”与“技术推动”,助力实现改革与创新。具体就是在实验室装备上,要做到“三个二位一体”和“三个三合一”:①将理科实验室的准备室与教师办公室、教师实验工作室融为一体。将普通的常规仪器存放进实验教室,将贵重与核心仪器放在准备室内。

第12篇

[关键词]新形势;师范院校;实验技术队伍;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6-0149-03

引言

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执行者、是实验教学过程的指导者、是科学研究的参与者、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水平、实验教学效果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决定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层次的进一步提高。

喀什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民汉合校,以少数民族为主,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为南疆乃至新疆培养从事基础教育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各民族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大对实验室建设力度。在院党委统一部署、统筹安排下,各方筹集资金建成一批满足本科教学的专业实验室:并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资金”和“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设,使我院专业实验室更加齐全、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台套数更加合理,高新技术含量的仪器设备比例明显增加、科研实验室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基于以上实验教学和科研条件变化,就需要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服务意识强的实验技术队伍。分析目前我院实验技术队伍现状,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意味着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将会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更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已迫在眉睫。

一 实验技术13A伍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 地位不高、队伍不稳

由于受国家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的影响,以及长期形成的思想认识的偏差,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实验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实验技术人员在工作分工上负责实验课的门数多,学科跨度大,每年都在接受新的任务;在培养上重引进和轻培养,整体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在工作环境上污染重条件差,无劳动保护措施;在待遇上不能享受到与理论课教师同等待遇,待遇低下:在工作成绩上被领导忽视,不能够得到充分的肯定,最终导致其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在实验室工作的部分年轻的、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大多都不愿从事实验技术与管理工作,想尽一切办法离开实验室岗位,队伍稳定性差。

2 数量严重不足

据我院“以师范类基础学科为主,大力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学科、技术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的学科定位,近年来各理科专业在不断增加,在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实验室门类逐年增加,先进仪器设备不断增多,且在以“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思路指导下,教师的科研动力进一步加大,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热情高涨,立项课题数逐年增多,这些均需要足够数量、且素质较高的实验技术队伍作为支撑,但我院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实验技术队伍配备始终停留在维持基本的实验教学上,数量呈现明显的不足。

3 结构不尽合理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的发展受到传统观念约束,重理论轻实践、重脑力轻体力、重读书轻技能,重科学轻技术。导致普遍认为实验技术队伍从事的是简单劳动、体力劳动,是实验教学的辅助人员。因此在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中,不重视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从事实验技术工作,不重视现有人员知识结构的更新、学历层次的提升。就我院实验技术队伍职称整体不高,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学历层次较低,部分实验技术人员还是大专及以下学历。整体知识面窄,知识老化,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致使现有人员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与新形势下商标准的实验室建设不相适应。况且现有的实验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理科各专业,而文科各专业实验室还未配备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分布不均。

二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 实验室管理与发展的执行者

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验室工作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实验技术人员成为实验室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具体体现在:(1)直接从事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运行和维护工作,他们对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直接影响正常的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同时直接关系到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2)直接从事制定实验耗材、试剂药品采购计划和使用,若在每学期或每年耗材及药品采购计划制定中,由实验技术人员确定,既能保证实验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又能极大地节约办学成本;(3)直接参与年度教学及科研仪器设备补充更新,由于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教学和科研实验的具体参与者,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状况及急需程度是知情者。

2 实验教学过程的指导者

随着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实验教学工作不仅仅是实验教师的工作,而需要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承担,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验技术人员既要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还要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操作,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除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外,实验技术人员还承担学生创新性研究实验的指导任务。总之,他们与学生的接触时间较长,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实验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向上的: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场所,只有一个责任心较强的实验技术人员,才能做好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才能保证实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才能实现新时期创新人才的培养。

3 科学研究的参与者

教学、科研是高校发展的两大支柱,高校教师除了搞好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学科研相长。高校理工科教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大部分工作必须在实验室完成,实验成败是研究成果的晴雨表,而实验技术人员长期工作在实验室,可以说得上对科研仪器设备、实验试剂最为了解,再者科研教师不一定对所有仪器设备和药品配制都了如指掌,因此实验技术人员将协助科研教师完成实验室研究工作,是科研工作者得力助手。

三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措施

1 更新观念,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我院作为南疆培养从事基础教育师资和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快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步伐已刻不容缓。学院领导要重视实践教学,从当今国际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上,看待实践教学;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从高等学校的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对国家人才培养及经济建设所能发挥的作用上,看待高校实验室工作:要用一盘

棋的思想看待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发展,要树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两支队伍建设并重的思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基础教育师资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因此,学院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打破传统观念束缚,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2 更新机制,合理定编,强化考核

我院实验室管理体制仍然停留在“校系一教研室(实验教学管理)”三级管理体制上,实践证明,这种体制给实验室工作造成小而全,十分分散,不利于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在全国高校已逐步完成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之际,我院应借鉴兄弟院校实验室改革成功经验,尽快建立院级、系级实验中心,这种体制将有利于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使用,对优化实验技术队伍,提高使用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发挥实验技术人员整体优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实验技术岗位设置上,要根据学院实验室实际,文理兼顾、科学设岗、以岗选人、评聘公开。通过设定不同的岗位即实验教学关键岗、技术岗和普通岗,以及不同的岗位待遇与理论课教师对应,吸引高素质、高职称教师积极参与实验教学。管理上,要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条件保障、设备完好率与利用率以及科研工作等方面提出量化指标,进行严格考核,打破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

3 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优化队伍结构

高校实验室是技术集成、技术研发和技术扩散的重要基地,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即:一是基本的实验室管理能力;二是较强的仪器设备保养维修能力;三是精湛的实验技术能力:四是一定的科研能力;五是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因此实验技术队伍引进和培养要成为高校常规工作,常抓不懈。根据我院实际,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实验技术队伍。首先是引入硕士以上学位应届毕业生,或选留本校品学兼优的优秀本科生补充到实验技术队伍中,为我院实验技术队伍带来鲜活的生命力和蓬勃生机,改善实验技术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其次是充分利用国家教育援疆政策,鼓励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实验技术人员到对口支援高校更新知识,提高学历:第三是定期有计划、有目地的选派人员到国内高校重点实验室或实验中心,学习实验管理经验和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第四是每学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对全校实验技术人员的服务意识、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进行培训。总之要根据岗位性质,通过各种途径为实验技术人员提供一切必要的学习培训机会,提高其综合素质,使每一位实验技术人员在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达到一专多能,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服务科研。

4 引入激励机制,激发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实验室工作主管部门以提高素质、激发热情、稳定队伍为出发点,制定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体现在:(1)应尽量缩小与理论课教师待遇差距,尽量做到同职称同待遇;(2)建立合理的实验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评审标准;(3)设立实验室管理先进奖、实验技术成果奖、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奖等奖项,唤醒实验技术人员争先创优的意识,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4)通过增加工作量或物质奖励方式鼓励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技术、测试方法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对仪器、设备和试验装置的自制、改造,精密贵重仪器和大型设备的功能开发等工作;(5)专门设立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专项课题,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积极申报,在科研工作方面给他们创造机会,只有这样,实验技术人员才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才能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

四 结束语

实验技术队伍作为高校教学、科研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仅直接参与教学实验和科研工作,而且还承担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等诸多工作,是实验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一支骨干力量,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三大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院必须紧紧抓住“教育援疆”这一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引进先进的实验室和实验技术队伍管理经验,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员进入实验技术队伍行列。同时我们要不等、不靠,身体力行,转变观念,更新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建设力度,努力建成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以满足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需要,使我院成为南疆乃至新疆基础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姜漓,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f4):110-112.

[2]熊春梅高校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稳定与提高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2):213-214.

[3]潘信吉,浅谈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室科学,2009,(6):17-19.

[4]李震健,张继霞,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3):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