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3-06-05 09:58:11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231-02

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标志着“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已经从创建进入执行阶段。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国家将强力实施、稳步推进。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把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大力促进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积极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大力促进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的培养。

一、SPT人才培养体系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SPT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许多学者认为,创新型人才“具有创新思想”或“具有创新精神”。美国《创新杂志》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因此,所谓创新型人才往往是观念新,行动迅速,出新成果的人才[1]。综合国内学术界的一些观点归纳一下,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他们对问题有敏锐的感觉;他们往往有开放的观念;他们的思维发散而灵活;他们对寻常事物有新颖的认识;他们往往具有鲜明的人格。

我院在办学过程中,提出了“和成育秀”校训,提出了“SPT人才培养体系”等概念。围绕“SPT人才培养体系”又提出了“成功的应用型外语人才”、“一个中心,两个兴奋点”, “三个核心能力”,“四类证书”等概念,形成了我们独特的人才培养思路[2]。我院致力于培养有更宽广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他们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我们强调以知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并且在充分发挥“听说领先,重在应用”的外语教学特色的同时,注重外语应用能力,专业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等“三个核心能力”的培养及“毕业证书、外语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公共技能证书”等四类证书的获得。同时还强调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科学探索精神,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SPT人才培养体系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创设教学情景,活跃创新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情境和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能活跃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的创新情感。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在教学中,本校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激发了我们的参与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本校教师经常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片再现情境,鼓励学生表演重现情境,把我们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这样有利于我们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把我们培养成才。

2.善于从提问和动手实践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高等院校尤其是语言类高校中,应该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动手实践中激发创新潜能。在第一课堂教学中,我们学生欢迎老师多提问。在提问中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反应的好习惯。在学生回答问题中,尤其是同学间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激荡,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我们学生也愿意动手实践。很多学生积极参与制作课堂教学模型,课堂教具和教学辅助资料,这样就改变了以往教师全程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而代之以学生积极讨论设计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方式,积极讨论各种教学用的情境、画面,甚至对于知识点的把握与渗透等等环节都可以有学生参与和讨论。让课堂从一个老师多个学生的模式转变成一个老师多个教师小助手的模式,从而大大激发了我们学生创新和创意的热情。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计划。目前,学院已经意识到在校大学生是完全有能力参与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计划的。我们学院在借鉴一些其他国内外高校的管理方法以后,逐渐意识到“大学生研究计划”的可行性。该计划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寻找新的信息,因而把个人的经验转化成知识[3]。现在学校已经推出积极组建大学生科研团队,通过学生自我推荐,任课老师推荐,在校二年级学生中已经涌现出一批有志于参与科研计划,并具备一些基本科研能力的学生。像学院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就积极组建涉外导游翻译咨询服务中心,该中心主要成员都是在读的本院学生,目前筹备已经接近尾声,学生反响非常热烈。其他专业的学生也积极参与老师课题,形成了“我参与,我光荣”的风气。

4.积极提倡学生创新创意活动。越秀外国语学院为了给我们学生创照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提出了一些很有益的概念。学校积极创建了SPT外语文化街,让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给学生一个施展的空间,学生积极参加文化街上的各种语言沙龙,积极举办各种跳蚤市场,学生以摆小摊的形式实现自己的创新和创业梦想,参与演讲比赛,积极举办各类社团,在第二第三课堂中既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极大地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SPT人才培养体系下如何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一)借鉴其他院校的培养模式

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有不少大学生凭借着自己的创业热情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在此以义乌工商学院为例,该学院专门开辟学生创业园鼓励在校生集体网络创业。截至去年年底的统计,其首届高职毕业生创业率超过60%。这种创业模式使学校中形成了一股创业风,创造了自主创业的氛围,大大促进了就业。

(二)SPT人才培养体系下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1.积极利用学生网络优势,提倡网上创业平台。大学生往往存在一些创业的不利因素,缺乏启动资金,缺乏足够的自主时间,创业经验非常缺乏,抗风险能力很弱,创业后续管理不熟悉,创业点子面临挑战时没有足够的心理、资金和其他一些必要的准备。现在学院网络资源丰富,学生亲近网络,喜爱网络,利用网络学习、生活也是事实。学院目前推行积极鼓励学生的网络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依托学院教育环境,进行各种网络创意和创业活动。现在我院下属英语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群策群力,现在已经成功申请到院级学生创业活动―网游网项目的立项和启动。目前已完成筹建、正在进一步完善之中。该项目是学生自发组织,自己策划实施的一个创意项目。项目成员均为本校在读大二学生,通过组建和运营一个多语种的综合旅游服务性网站,不仅大大促进了学生创业精神,也为其他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实习实训的平台。学生还非常热衷于开各种网店,网店由于其启动资金少,回报率高,学生的时间等边际成本比较少,很受学生创业族的青睐。很多学生现在都能够在资金上部分自给,大大提升了学生淘金创业的热情。我院学生还根据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提供很多知识性的外包服务,比如提供网络翻译服务,或者和很多语言类的网站合作提供网上导游服务,把知识真正转化成生产力。

2.建立校友联谊会,创立仿真创业基地。大学生富有激情,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创业经历缺乏,学生往往只有创业点子,而社会中一些力量有富余资金,有成功创业的经验,有富余的精力,可是缺乏大学生的充沛的创业激情,从而也限制了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学院目前正在鼓励学生筹划校友联谊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邀请我院优秀毕业生和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组成校友会,组建仿真创业基地,定期邀请校友会成员来做讲座、讨论,积极开展各种专题演讲和培训,不定期的组织学生“走出去”,参观优秀校友创业平台,参观其他院校创业园地,积极探讨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等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此类活动,必然能够拉近学生和社会的距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能力,达到积极的创业效果。

3.长设金点子创业社团,积极鼓励学生创意创业。学院现在不但积极关注已经成熟的创业意向和创业活动,而且还特别关注还没有成熟的,停留在想法阶段的创新创业的点子。因为学院认识到只有源源不断的“点子”大军才能保证我们学院每年都出创新人才,才能保证每年都有创业成功的典范。学院正打算鼓励点子公司或者点子教室。这个公司或教室隶属于本院学生社团联合会,通过招聘社员和引进人才,鼓励学生出点子,想主意,并且积极探索把这些点子付诸行动的可能性。社团还会组织专人管理这个金点子创业平台,引导创业走向,引进创业人才。社团也打算积极推出适合学院组织开展的创意和创业活动,定期举办学生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用科研的方式积极参加老师课题,积极申报学生课题或科研立项,鼓励学生针对学生生活,学习和学校管理上献计献策,鼓励学生积极策划学生活动,积极关注社会生活热点。对于有价值的创新创业点子,社团会宣传、评比、奖励,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结束语

在高校中大力推行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也是高校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关于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的讨论,必然能积极促进高等院校改革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环境,更新教学模式,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志广,刘效梅.试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J].教育与现代化,2007,(4).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业精神 创业能力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含义及其与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关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大学生潜能,以开发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完整的创业基本素质,具有较高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经营管理和综合性的创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培养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独立生存、发展的本领。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以提高大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尤其注重培养大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务求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创造(creation)、创新(innovation)和创业(enterprise)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创造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创新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过程,而创业则是开创某种事业的活动。虽然三者都给予认识主体一种“全新的”感觉,都具有独创性,都含有“创”的成份,但创造强调原创性,创新为“推陈出新”,而创业则注重把创造与创新的东西变成现实,开创出新事业。创造在于它的原创性,能够孕育前所未有的东西。然而,创造有时并不一定完美,只有创新才能使创造尽善尽美,只有创业才能使创造和创新落到实处。因此,创造、创新、创业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一个民族的真正伟大根植于它的创造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之中。

因此,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根本,以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为己任。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1.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国际环境的客观要求。如今世界各国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掀起了科技与教育竞争的热潮。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遗余力地加大科技与教育投入,以此来提高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确保可持续发展和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确立的坚定不移的教育与发展方针,也是中国在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中争取主动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大决策。

2.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转变需求。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在普通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的教育要求,注入新的教育内容,寻求新的结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培养一代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有开创精神又有一定创业能力,既能从事一般生产劳动又能从事某种开拓性的创业活动的劳动者。这就把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3.大学生创业教育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竞争性、创新性、法制性。为适应这些特点,就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宽广的视野,善于捕捉信息;有果断的决策能力,敢想敢干,勇于创新;有经济头脑,注重经济效益,讲究工作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善于社会交往,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些素质的培养,正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着力点。

4.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是直接帮助大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大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许多西方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已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研究和开发,并得到政府的大力鼓励与支持,以及企业的参与和重视。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对策

1.调整高校办学指导思想

大学生创业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关键要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择业能力、应变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成为安排和开展学校一切工作的基本依据,成为学校考核各单位工作的尺度,特别是要使之成为大学生的理想与追求。

2.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

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也离不开相应的舆论氛围和环境。一是大力提倡和宣扬创业精神,提高师生员工对创业者社会价值的认识。二是推进校企结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是从长远来说,要创造条件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创造宽松的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让大学生增长创业才干。

3.打好创业知识基础和加强创业品质培养

为了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高校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要着力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主战场作用。职业教育的各门课程尤其是专业课都应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创业教育。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具有企业家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等。所以,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内容上还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创业品质培养。

4.开展创业实践体验

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为此,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磨练大学生的创业意志,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劳动的艰辛,品尝自己劳动的收获,学到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5.构建新型就业指导工作服务体系

面对就业新形势,首先要更新观念,拓宽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使之集管理、服务、教育、指导为一体。“就业指导”要向“生涯指导”转变,从毕业生就业指导变为全程就业指导,从单纯指导求职到指导求职和指导创业相结合转变。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必须要建立一支知识化、专业化的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招毕办、学工部和教学系里面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班主任都要学习就业指导知识。另外,特别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具备相应学科背景,掌握不同行业或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具有一定的咨询和指导能力的专职就业指导人员。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迈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 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22.

[4]黄仕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4):32.

[5]中国青年报.2002-4-5.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

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推动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发展。对于大学生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传统的高校培育人才的模式,重视理论文化的教育,忽略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就相当于事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够很好的改变这种现状教育现状。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创业精神以及能力的培养。

1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及问题

1.1大学生创业精神概述

创业精神是指创业者思想的开放和观念的独特性等。大学生创业,包含对机遇的认知,以及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具有时代性。时代的不同,人们的需求就会跟着改变。具体的创业源于创新精神以及人们需求的推动。创新精神具有综合性,大学生创业,不止需要创新思维这一个因素,还需要合作精神和积极进取等其他多方面因素共同构成。

1.2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与能力的意义

从社会方面分析,大学生创业有利于推动就业的发展,推动人力资源的发展。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人口基数过大,素质教育的不完善,导致岗位需求大于岗位供给,或是就业人员能力以及素质不能够匹配岗位需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够缓解这一现状。大学生创业反映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创业不仅考察创业精神,还需要考虑到其它因素,例如创业资金的来源或是合作伙伴的配合等多种因素。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相当于对学生提前进入社会进行锻炼。同时大学生创业更具有社会意识。大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贡献。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1.3大学生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令人担忧。分析原因如下。传统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失去自主创业思想。传统的就业观念导致政府机关这类工作比较受大学生欢迎,因此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动力就会减少。大学内大多数采用学分制度和成绩制度来管理学生。用成绩来评判大学生的发展。但成绩并不能说明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创业需要精力以及时间,学生把精力放在成绩的提高,忽略对素质的要求,使得大学生创业机会降低。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不重视以及对于创业教育重视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使得学生创业难。高校对于创业的重视,大学生缺少创业基地,客观条件上限制了大学生创业。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多的注重理论教育,但创业活动实践性较强。创业过程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单纯的理论教育无法使创业良好的进行。

2针对大学生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提出改进措施

2.1从创业教育的意识方面改进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够改进大学生创业少的现状。传统社会文化观念让学生容易陷入安逸的思想状态中,不能够理解严峻的就业形式。高校在就业意识培养方面,要让学生认清社会发展现状,鼓励学生积极就业。把学生适应社会的被动型转变为主动性。把创业意识的培养扩展为创新的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如果没有良好的项目,那么在起步方面,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创新的创业意识培养,有利于学生对于机遇的把握,发现新的创业项目,提高创业的成功性。

2.2从师资以及培养方式方面改进

从师资方面进行改进。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教师选用要有严格的标准。避免选用的教师,只重视理论的培养,忽视实践的锻炼。适当的时候可以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作为指导教师,对学生创业的实践工作进行指导。采用案例教学的培养方式同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对于一些企业的案例,教师引导学生们进行分析讨论,针对企业的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为创业的实践奠定基础。从培养方式进行改进。高校可以建立创业基地,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建立创业基地能够把创业学生集中管理,而创业学生也能够相互交流创新思想。同时创业基地还可以设置创业实习基地,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业过程中,为学生的正式创业奠定基础。高校利用社团等学生组织,进行创业示范,鼓励其它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高校可以进行与企业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参观企业的运营,吸取企业的运营方式,进行自主创业。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对于好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创业项目能够良好的运行。

2.3从政府方面改进

政府加大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在资金方面,大学生创业一般会因为缺少运行资金而望而却步。对于能够实际运行的创业项目,政府给予资金的扶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例如税费以及办理手续等方面。尽量简化一些手续的办理,可以在创业之初,减免学生创业的税费缴纳。同时鼓励社会企业进行创业基金的捐赠和人才的输出。企业家进入高校,指导学生进行创业。

3结语

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不只是高校自身的责任,与社会方方面面都有联系。自主创业为社会培养了具有创新意识以及适应社会的人才,缓解就业压力,稳定社会和谐发展。同时学生的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高校的素质教育水平。学生自主创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作者:吉尼斯 单位:山东大学( 威海校区) 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晨,魏巍.谈大学生创业心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2(4):30~32.

[2]郭昱铄,张秀娥.大学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探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6,(11):125,124.

[3]毛文学.高职学生创业精神与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5):77~79.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范文4

Abstract:Trainingstudentstheabilityofhowtostartanddevelopabusinessisoneoftheimportanttasksforcurrentprofessionalcollege,tomakestudentsformaverystrongabilityhowtostartanddevelopabusiness,wemustfollowthelawhowtostartanddevelopabusiness,raisingstudents’consciousnessofstartinganddevelopingabusiness,cultivatinggoodmanagequality,buildingknowledgestructure,integratingactualindustrialabilitythroughpractice.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形成和培养

创业是指个体从事某种始创性或开拓性的事业,并能取得成功。在当前人才与劳动力市场成为买方市场,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走出传统的,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工作岗位,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录用就业的模式,自主创业将是大专院校毕业生,尤其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是一种更高层次和更好的就业,它不仅可以使就业学生取得更好的成就,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更好地实现就业者的人生价值,而且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他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既是令人欣慰的,又是十分艰巨的,它需要更多的创业者为之做出突出贡献,因而更多的具有高素质的包括职业院校学生在内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应当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成为创业的主力军。由此可见,自主创业,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既是在高失业率而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突出重围,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武器,又是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实现“十六”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要求。因此学校很有必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更多地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为了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减少盲目性,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创业能力和意识形成培养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指导我们的教育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一、全面理解创业能力的内涵

创业能力是能力的一种,对于“能力”一词,目前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本文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不无道理。

(一)能力是个体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在个性的心理特点基础上形成并受个性心理特点制约和影响的。个性特点不同,会影响人发挥能力的方式:或擅长拼搏,或巧于智取;或直截了当,或迂回曲折;或敢于冒险,或攻于心计等等。

(二)能力是以智力为核心的,以智力操作为特征的概括化的心理活动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能力的人必然具备高智力,但高智力不能等同于高能力。

(三)能力是影响和制约某种活动的最直接、最重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是个体获得成功,实现内在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要条件。

(四)能力是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绝非单一素质所能形成,所以也称才能。

总之,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以智力为核心的那些个性心理特征。

创业能力是个体具备的创业素质的中心结构,它直接影响到个体创业实践活动的效能。它作为能力的一种,当然具备能力的一般内涵,也是以智力为核心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体心理特征。但它又有自己的独特性。

第一,创业能力是在创业者个体心理主导下形成并发挥作用的一种操作系统

创业能力作为能力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从属于个性心理这一大系统的。按系统理论,它必然受到个性心理的影响和作用。如作为个性心理中的动力系统中的个性倾向性(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兴趣等)必然对创业能力起着激励、导向作用;作为个性心理中调节系统的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必然对创业能力起到调节、规划作用。创业能力与开创型个性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开创型个性是一种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的统一,是个体由内向外的社会实践开拓过程,其明显特征之一,是通过变革创新,开拓进取,来自主地、积极地、能动地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个体表现是能直接面对威胁与挑战,在成败得失中灵活应对,独辟蹊径,且意志坚定,敢于行动。它直接影响创业能力的启动、作用和方向。具有较高的创业能力者,无不是开创型个性的典范。在社会生活中,一种事业或同一项活动,不同的人获得成功的表现却不一样,如电视节目主持人中,赵忠祥稳重儒雅,杨澜青春活泼,倪萍质朴真诚,他们都因特色鲜明而独树一帜。就是上述特点的表现。

第二,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的较高层面的综合能力

创业能力包含了对自身内部及外部世界的种种因素的理性认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种认识涉及个体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这一切都属于智力范围,这些一般能力构成了创业能力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又可将创业能力外化为三个层次,既专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就包含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经营管理能力涉及创业实践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反馈各环

节及人、财、物的组织;综合能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包括把握机遇、利用信息、人际交往的能力等。在这样一个大型能力系统中,智力起到了通与融的作用。没有智力活动的作用,创业能力的三个层次不可能实现由低到高的顺利递进,也不可能横向结构成最优化组合而实现个体心理能量的最大化实现。所以这种综合,既有静态结构意义上的系统组合之意,也有动态运作过程中的凝聚融会之意,这种复杂的内在结构的包容性,表现为创业实践活动中人的能力的整体性。中国JR人才调查中心研究了中国20年出现的创业家群体后,列出“中国企业家九大成功素质”,排行榜如下:(1)紧紧抓住市场机遇的能力;(2)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3)具备超常的勇气与魄力;(4)思维周密,分析能力极强;(5)应变能力强;(6)高水平的管理才能;(7)用人有道;(8)极端重视信息;(9)个人能力与个人形象。这是与我们的上述理论相吻合的。第三,创业能力是一种运用创造性思维求新、求变、求异的探索能力。

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业活动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讲话的精神引伸到创业问题上,创新是创业成功的源泉,是创业者必需具备的能力。在我们这个突出个性的竞争时代,不创新必然落后,必然失败。创业能力根本规定性之一便是进行创造性思维,要求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开发潜能,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超越现实和自我。具备创业能力的个体思维呈现出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敏感性的特点,敢于冲破定势,打破常规的集中思维,进行发散思维,变换角度思考去解决问题,多角度地寻求最佳答案,勇于“离经叛道”。曾经有这样一个成功者,在我国水果市场供应不足时,他率先开始大面积种植果树,当别人纷纷跟进后,他又及时地转向栽种柳条,用来编制装水果的筐,当水果包装工具逐渐充足后,他又及时转向,搞起了水果运输,这样他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走在市场变化的前面,从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在攻克提高火箭发射速度、增强火箭推力、增加有效载荷这一航天难关过程中,他走出了一条与常规相反的成功之路。他不是通过增加火箭燃料,而是相反通过减少火箭燃料从而减少无效载荷来实现突破的,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这些成功的事例无不是求新、求变、求异的结果。

第四,创造能力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

1989年参加泰国会议的各国专家,结合各国实际和自身经验,运用“头脑风暴法”在提交的报告中创建了创业能力的概念框架,如图所示。

一概念框架,说明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操作行动能力为核心,激发行动能力、能够行动能力、继续行动能力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把创业能力定位于行动能力,正说明创业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它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创业实践活动功败垂成的重要主体因素之一;同时创业能力又离不开创业实践活动而存在,创业实践活动是促生创业能力的土壤,是创业能力发挥效用的舞台和评价标准,还是提高创业能力的必由之路。等新中国的缔造者的创业能力植根于中国革命的实践,邓小平和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的创业能力集中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的伟大实践。张瑞敏、柳传志的创业能力也是表现在他们创立和发展“海尔”、“联想”的过程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二、创业能力活动与发展的特征

在前面我们分析创业能力的内涵时,已经揭示了创业能力的一些基本特征:主体性,即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综合性,即是多种知识和条件能力系统的组合;创造性,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参与;社会实践性,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能力形成、运作的评价的根本依据。实际上,创业能力还是一个纵向的、动态的、带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性的内在心理特征。因此,我们还应从其特殊的活动与发展的轨迹来考察其特征。

(一)创业能力的启动,缘于创业意识的驱动性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个体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主要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创业意识是个体创业的动力机制,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敢于投身于创业实践活动,支配着人们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规定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和强度,而这些又直接关系着创业能力的形成,人们经常强调“立志”,原因就在于此。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许多创业者的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如李嘉诚幼年时期随家逃离战乱,流落他乡,在香港倍受贫穷的折磨,生活拮据,早年丧父的精神打击,使李嘉诚萌生了“我不要穷,我要赚钱的”的强烈意识。他从14岁走向社会,开始了打工生涯,在强烈创业意识的支配下,他在当学徒、作店员、跑推销的过程中,努力学习和思考,不断开发经商能力。终于获得成功,成为世界瞩目的超级企业家。、等老一代革命家从小就立大志,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奋斗,才成就了一代丰功伟业。

(二)创业能力的作用,受创业心理的调节性影响

创业心理是指各种创业心理品质,是在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对人的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意识特征,即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成才取决于其行为中的两种心理机能系统的相互作用,一是认知机能系统,它在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如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二是非认知心理机能系统,他是不直接参与但对智慧活动,起始动、维持、强化、定向、引导和调节作用的,创业心理品质主要属于此类。在当今社会,人们可选择的机会多了,但社会关系与环境也更加错综复杂,人们在创业过程中,必然要应对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必然会遭到各方面的挑战与威胁,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调动个体创业心理品质这一调节系统的机能,配合创业能力的发挥。以下10种心理品质是创业者应特别注意的。独立性、敢为性、克制性、合作性、缜密性、外向性、适应性、坚韧性、道德感、义务感。卡耐基在很多书中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就特别强调了心理品质对人活动所起的关键作用。

(三)创业能力的运作,有赖于创业知识的整合性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能力,无知而能是不可想象的。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创业实践本身也是一种复杂的实践活动。因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各种综合化趋势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创业能力的顺利运作,是以整合各种创业知识为前提的。创业知识系统是个体创业能力发挥的工具系统,在创业活动中发挥经常的作用,直接产生效用。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知识、经营与管理知识、综合知识,尤其是有关与社会发生关系、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的综合性知识,对创业能力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柳传志和张瑞敏,如果他们没有各方面知识作支撑,绝不会创造出联想和海尔这样的业绩。王永志的成功更是建立在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基础上的。

(四)创业能力的外化表现,体现为创业计划的可操作性

创业能力归根到底是一种内在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有外化为某种客观、具体的存在,才能对其作出最终的判断。创业计划是个体创业基本要素的外显和创业能力的外化存在。而创业计划的可操作程度既是创业能力与任意的分野,也是衡量创业能力水平高低的量化尺度。

“联想神话”的缔造者柳传志认为目标远大而务实,是大企业家的鲜明特色。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联想要做百年老字号!”。在国际电脑工业巨头纷纷抢占中国市场之际,联想确定的突破口在于脚踏实地,打与实力相称的“局部战争”。为国家土地局开发了“地籍信息系统管理软件”,为公安局提供了“户籍信息系统管理软件”,这样的系统应用软件开发项目达数十个。他确定的“瞎子背瘸子”的产业发展策略,“田忌赛马”的开发策略,“茅台酒卖二锅头价”的产品经营策略,正是他远大抱负与周密计划相得益彰的创业能力的体现。以上四个特点是相互联系的,在创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综合起作用。

三、创业能力的形成与培养

罗马俱乐部会长奥德里致·贝恰认为:“未开发的、未使用的能力,这一莫大的财富就蕴藏在我们自身的内部”,“不用说精神的力量这一个性本身的重要因素,就是人潜在具有的理解力、想象力、同情心、团结力、创造力等能力。人的基本的学习能力,被忽视的技能,以及其他未被发掘的积极的资质和态度等,都完全可以为理想的目的所刺激,进行锻炼,加以开发和发挥。”他的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其实,学生的创业能力就潜在于每一个学生自身之中,我们创业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教育把这种潜在的能力外化形成为实实在在现实的能力。根据前面我们对创业能力的分析,培养学生形成创业能力应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一)激励机制——培养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对于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创业实践活动具有动力作用。创业意识绝非心血来潮,也不能一蹴而就,它是创业者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培养、积累和升华的结果。首先,它是创业主体应萌生创业需要而产生,这是创业活动的最初的诱因和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外在的教育和社会客观需要对它的产生起着促进和决定作用。其次,把创业需要转化为创业动机,是一种竭力追求并获得最佳效果的心理动力;最后,创业理想的树立,则是创业意识基本形成的标志。有了创业意识就会促进形成坚定的创业信念,从而促进创业者提高创业能力,积极投身于创业实践活动,这种创业意识越强,其效果越大,正所谓:“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法乎其下,则殆矣。”

四川吉明公司总裁董吉明初中毕业后在邮局当接线员,他不甘于这种平常的职业生活,刻苦自学,如愿考到邮电学院,但因被错划“三反分子”而被迫放弃了上学的机会,但在强烈的创业意识的支配下,1983年他扔掉铁饭碗,用仅有的一千元钱办起了养鸡场,获得极大成功,他又在把事业做大的意识的支配下,转行搞起了光纤通信项目现已成为产值超亿元的吉明光纤通信公司的总裁,可见,创业意识在其创业成功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首先要培养其创业意识。

(二)调控机制——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及情商在个体活动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创业能力的形成中,必须重视发挥创业心理优势,消除创业心理障碍。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从肯定方面讲,根据有关调查结果,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这六种要素对于创业能力的形成有积极的调控作用,意志力是创业心理品质高低的核心问题。

从否定方面讲,有三种心理障碍,应予以克服:人格障碍,如依赖、自卑、畏缩;情绪障碍,如抑郁寡欢、过度焦虑;行为障碍,如急于求成,目标多变等。

JR人才调查中心通过大量事例研究表明,心理承受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家成功率与其心理承受力呈正相关,心理承受力越强,成功系数越大,反之越小。安徽有一个农村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本来可以在城市里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家里和亲朋好友也都希望它能留在城里发展,这是他们供他上大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他却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回到家乡办起了养猪场。他承受了缺少资金、市场变化、家人反对和社会舆论等重重压力,现已将养猪场发展为一个上百万资产的公司。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三)能源机制——构筑网络化创业知识结构

知识本身是个体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重要的财富。”他的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知识经济的特点。正是这个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特点,又在客观上向个体提供了掌握知识的压力与动了。传统的线性化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体只有构筑起广博交叉的网络化知识结构,才能形成很强的创业能力,走成功的创业之路。

作为一个创业者,首先是要具有与其所创事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有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的知识,在社会关系愈来愈复杂的情况下,创业者的社会综合知识的作用日益突出。海尔集团电冰箱公司一分厂生产厂长郭宣栋,原是平度市职业中专学校施工班毕业生,在学习期间,其专业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都是佼佼者,他还选修了机电、电子等课程,并多次获得科研成果奖。1995年,他加入海尔公司,本着“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的原则,一方面下苦功夫钻研业务,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为自己创造了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使他在工作中很快做出了成绩,连续被提升为班长、车间主任,1997年,被任命为冰箱公司一分厂生产厂长。在他的成长经历中,知识实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整合机制——通过创业活动形成创业能力

无论是培养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还是系统构建创业知识网络,都要通过创业活动才能变为现实创业能力。因此,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能力的整合机制。但是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学生在学校的活动并不是创业活动,而是未业活动。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走向社会,走向生产、经营第一线,使其在实践活动中萌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调整和丰富知识结构,锻炼才干,从而形成真正的创业能力。实际上做到这样还很不够,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上讲,应该对职教进行根本性改革,就是围绕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特别是应当变未业活动为创业活动,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应成为学生创业实践的演练过程。比如种植类专业的学生就可以承包一定的生产任务,直接参加生产经营和管理,这样便可使学生在实践中整合自己各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使之成为实际创业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是当前职业院校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要使学生形成很强的创业能力,必须遵循创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注意提高学生的创业意

识,培养良好创业心理品质,构筑好创业知识结构,并通过实践活动把它们整合为实际创业能力。参考资料:

1、英琪.发散思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王晓典.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3、宋全政.王树勋.创业指导.山东教育出版社.

4、孙万良.姜树卿,赵明德.职业指导.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5、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李世邦.教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高校教学;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78-02

在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中,整个教学环节应该更侧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就包括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因为大学校园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就业,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更应该结合社会的现状来对学生提出要求。按照这样的教学目标,大学课堂教学模式需要重构,分别从思路创设、实施改革、创新模式、创业实践等方面着手,全力将大学教育打造成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教育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及创业的能力,为就业提供保障。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长远目标

1.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符合国家的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和国家的不断进步,强国的表现形式也逐渐转变为综合国力的体现,换言之就是人才的创新和科技的发展,只有具备这强有力的两点优势才能保障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创新是文明的进步,也是发展的强有力推手。近年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创新型社会的建立工作,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策略。因此,在大学校园中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符合我们现代社会的总体发展方向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也是制度创新、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利用创新创业型人才会将我国的发展推向更高的台阶。

2.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可以改变现有的就业局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校的扩招,大学生越来越普及化,这就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压力,针对这种情况,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就可以适度地缓解社会面临的这种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可以依据自身的爱好及特点选择自主地就业和创业。因此,高校必须要全面落实创新创业相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引导高校毕业生逐渐加入到创新创业的队伍中来,成为价值的创造者和就业的提供者,为社会缓解就业压力。

3.创新创业能力是目前高校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现在高校学生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向是独立的思考和探究能力,以及强烈的自我价值体现的意识,这是现在大学生追求的目标。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能从更全面的方面培养学生的这种自主价值体现的个性,通过创新创业活动,能让学生选择更适合未来发展和突破的人生道路。

二、目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表现

在目前社会大形势的驱动下,大多高校已经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已经分别开设相关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为学生日后的就业途径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不得不说,在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衔接,导致学生无法将专业课程的学习有效地运用到创新创业中。

第一,目前高校在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意识仍然处于薄弱的状态,对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经验有待探讨和提高,并且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基础课程教育的紧密度不够,容易造成脱节的现象。因为一些高校的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思路上,更重视基础的理论课程教育,对实践等社会经验的体现不够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起不到促进的作用,尤其是高校扩招后,大量的高校学生涌入校园,让高校的教学质量停滞不前,另外,一些教师的关注点停留在自身的评级和职称评定方面,在学术的交流和论文的探讨方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实际教育环节却缺少激励教学的制度,导致教师长期处于传统的教学状态下,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的教学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也缺乏了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随着高校的扩招,很多地方教育机构的高校人才也在增加,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且针对性和实效性缺失,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缺少整体的设计和规划。很多高校也没有对整体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构建,对系统化的思维指导教学缺乏经验,仅仅是在校园内加设了一些现代化的实践教学基地,但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并不具有有效性,导致资源的应用不匹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明显。

第三,有一些高校由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在教学实践平台方面不健全,实践教学内容和构建缺失,导致教学效果失效。因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需要高校在教学设备、实验设备、实践场所以及教学平台方面耗费更多的教学资金,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需要高校必须要得到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帮助,来实现资金方面的以及成本方面的满足。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由于很多老师缺少对技能培训的经验,在实践教学中也无法体现师资强有力的后盾,另外,在基础实验建设、管理与操作、条件与改善方面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困难都是抑制高校发展的因素。即使对于一些条件稍微好的高校来说,也往往因为院系在实践教学的管理方面缺乏沟通和经验,导致管理不善,教学资源浪费或者不能合理利用的局面。这些不足都是导致目前高校中无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的原因。

三、加强和完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的教学体系

1.通过有组织的兴趣小组的探讨来加强教育

目前,在高校中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则需要为大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研究和探讨,可以通过交流平台的搭建和共享,将学生之间已有的资源进行归集和汇总,并将对此感兴趣和有意向的学生组织起来,搭建一个兴趣小组,教师可以对兴趣小组内的组员进行专项的指导和教育,这是加强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和经验的有效途径。具体的实施方案是兴趣小组凭借学生的兴趣和专业自愿组合,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负责方案的实施,包括思维的课程、项目的策划课程、见习的经验、交流互助的过程等教学模式,对兴趣小组的成员进行专业的辅导和训练,并将这一过程在平台中共享。

2.通过创新创业的专题讲座和培训来加强教育

为了给大学生营造更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和专题培训来实现,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氛围。因此,在大学校园中,校方各部门需要紧密配合,包括大学的就业指导部门、教育指导部门,以及相关职能的部门,通过有效的协作来促成各类型的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和培训,对外,校方还需要与社会各职能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就业指导中心,等等,围绕“创新、创业”话题定期开展各行业相关的专题讲座和培训,将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传授给即将踏出校门的学生,用亲身的经历来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创业的精神。同时,高校还需要为大学生创设和建立行业性开放性实验室,并与第三方企业协作为学生打造实践基地,寻求校内与校外共同作用的联动机制,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创业能力的锻炼提供机遇。另外,校方还可以定期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为学生讲述创业的经历,有效地提高学生创业创新的热情。

3.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竞赛

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环节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参加各类型的竞赛来扩宽知识面,同时训练和竞赛都是对实践教学最好的测试,对大学生的思维的开阔、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重要的作用,另外,通过创业创新竞赛也对高校培养创业人才、增强整体就业率和科研成果达成都有一定的帮助。目前,针对高校大学生来说,社会上的很多竞赛都要踊跃报名参加,高校也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挑战,比如全国类型的大学生挑战杯赛,就是以大学生课外的学术作品为基础进行的竞赛,学校可以通过海报、交流平台等多种方式在校园中进行宣传,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踊跃性为目标,推动大学生走出高校多参与到社会的活动中,如科技的开发、学术的论坛、论文的设计等,这些社会经历对大学生日后的创业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另外,大学生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参加高校内的社团,也可以多参与社会的就业协会、创业协会,多投入到社会的一些实验和科研模拟中,从中寻求自身的经历和机遇。以此来切实地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4.通过实践锻炼,为学生创建施展能力的平台

教育的结果是需要在实践中运用的,所以需要大学生在实践中磨练和发挥创新及创业能力。首先高校需要为大学生创设此类平台,能够让大学生通过实践的炼来了解和感受社会环境,以此来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乐趣提供支持。而社会的实践环节不仅仅是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另一层面也是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实际的操练,让学生在理论、操作和方面都得到提升。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范文6

摘 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特色平台的构建是系统化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文章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色平台内涵、意义和构成要素分析与探讨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特色平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实践路径进行阐述。认为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交流和实践的平台,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相应的资源保障,同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要正确对待。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特色平台;就业;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9-0001-02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核心目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欠缺,不仅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化解的难题。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比较严峻,一方面是每年庞大的毕业人群使得很多就业市场经常饱和,另一方面则是一些行业几乎无人问津,创新创业方面更是有所缺失。因此,当前高校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其目的就是要扭转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强化创新就业观念,力图使大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服务大局中彰显自身价值,实现人生理想。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色平台内涵与意义

所谓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色平台,是指现在各大高校为了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有效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而打造的一系列特色教育模式和相关活动的总和。它既包括一定的新教育模式的采用,也包括一系列活动的参与,还包括一系列沟通渠道和保障措施的建立,力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体系,以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着力打造这一特色平台,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善就业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其一,从知识和技能的实践应用方面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是将所学知识有效转化为社会效能,是高校完成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创新人才这一任务的根本体现。以英国的H.斯宾塞、法国的迪尔凯姆和美国的T.帕森斯等人为代表的和谐理论学派将社会看作一台精密的机器,并认为这一机器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而教育就是为实现社会的和谐进行筛选;主张通过学校进行道德教育,以使个人社会化,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从这方面来说,高校要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有用的人才,使高校所掌握的知识资源通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来为社会所用,以便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加速知识向社会的传播与扩散,是知识和技能有效应用的一种体现。

其二,从个人价值实践方面来说,大学生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为毕业就业拓宽路径。很多大学生上大学之目的在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寻得一份理想的工作,而面对社会现实,理想的目标有时候显得遥不可及。当前,大学生毕业以后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升学途径即考研的方式来延缓自己的就业时间,同时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取得更高的学位,以增加自己的就业资本;二是通过考公务员等方式进入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获得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三是通过在人才市场应聘,到相关企业获取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最后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会考虑自己创业。前三者往往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而从当前形势来说,选择创业也是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获得一份相对满意工作的理想选择。

其三,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来说,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自身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缓解国家就业压力。同时,大学生具备了创新能力,就能积极拓展思维,优化市场结构,补充市场中空缺的产业位置,在新兴领域尤其是科技业、服务业等方面发挥生力军的作用。事实证明,往往年轻人的创业会成就一大批传奇企业,崛起一代商业帝国。例如著名的DELL公司,是年仅19岁的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以1000美元的资金注册成立的,如今已经是世界五百强企业,是世界最顶尖的计算机及硬件设备制造商之一。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色平台构成要素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色平台,其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主要由教育指导、实践参与和支持体系三大方面构成。其中,教育指导是特色平台的基本模式,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基本内核。实践参与是特色平台的现实外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提供关键的实践环节和准备平台。而支持体系,则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持续发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它提供了通畅的交流渠道和良好的后备保障。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色平台构建路径

切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交流和实践的平台,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相应的资源保障,同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要正确对待。

1.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从根本上来讲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一方面,高校大学生要对当前就业理念和就业形势有一个清晰而客观的认识,能够充分认识到必须突破传统的就业思维,才能更好地展示自身才华,实现人生价值。创新创业对有创业热情和想法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当前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创业机会不断增加,选择创业尤其是在一些新兴产业中选择创业非常具有前瞻性。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要有创新思维,把握创新创业的要点。当前有些大学生把创业看成开店铺,做生意,误读创新创业的核心本质。创新创业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的行业和商I模式,更多的是需要在广阔的市场领域、在新型的市场中寻找新的契机。以迈克尔・戴尔为例,12岁的时候他就在集邮杂志上登广告做邮票生意,并用赚的钱购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台电脑。接触到个人电脑以后,他发现本地的一些计算机批发商手中的PC机无法及时出售,而另一些用户却又无法得到特定配置的计算机。于是,戴尔就到批发商那里将积压的PC机以批发价买回来,再在机器上增加一些特性,比如更多的内存和磁盘驱动器,然后在当地报纸上登出小广告,以低于零售价10%~15%的价格出售这些PC机。后来,戴尔回忆说:“批发商的高价与用户得到的服务有差距,这给我做直销创造了机会。”这种创业模式,就是一种非常有新意的创新创业模式。因此,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具备创新思维,在创业思路上大胆开拓,勇于革新。

2. 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不能放松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所应当具备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无论是创建戴尔公司的迈克尔・戴尔,还是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他们之所以创业成功,靠的不仅仅是年轻和奋斗,更多的是靠自己的才华,即他们所掌握的过硬的知识技能,以及将知识技能转化为独特价值的能力。以比尔・盖茨为例,1968年,盖茨与他湖畔中学的同学保罗・艾伦(Paul Allen)利用一本指导手册,开始学习BASIC编程。1971年,比尔・盖茨开始为湖畔中学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包括一些课程安排方面的软件;1972年,他卖掉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件软件作品――一个时间表格系统;1973年,比尔・盖茨考入哈佛大学。在哈佛大学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 Alt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1975年2月1日,经过夜以继日的工作,盖茨和艾伦编写出可在Altair 8800上运行的程序,出售给MITS的价格为3000美元,但相应版税却高达18万美元。1976年11月26日,盖茨和艾伦注册了“微软”(Microsoft)商标,当时艾伦23岁,盖茨21岁。基于在计算机软件方面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远见卓识,许多年之后,微软成为超级软件供应商,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电脑软件行业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而盖茨也由此成为世界首富。

3. 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交流和实践的平台

创新缘于实践,大学生创新更是如此。大学生既要认真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当前很多高校都为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一些模拟平台,以供大学生交流和实践。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高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等渠道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技术创新、专利设计等方式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这些高校将在校大学生的一些实践创新成果应用到企业的经营之中,在进行创新验证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拿到第一桶金。

4. 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相应的资源保障

高校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一方面,高校要进行广泛的沟通,打造资源整合平台,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相关的技术支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起步提供必要的支撑,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5.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要正确对待

在特色平台的构建过程中,高校要注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方面,要依据每年毕业生创新创业的具体情况以及多年度跟踪调查报告,对目前特色平台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并为下一步的改进提供必要的支持。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多学科、多学校的合作交流,通过专家研讨会等形式对如何打造并完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色平台进行分析和研究。此外,还应当基于大学生的意愿,倾听大学生的诉求,从他们的要求中探寻完善和改进的策略,从而以多种方式打造更为完善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色平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效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以高校、企业、社会的创新研究课程及活动为支撑,强化实践。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毕业之后尽快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另一方面也在相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的问题,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方红,徐萃萍,鲍亚楠,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特色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1).

[2]李长庚,刘雄飞,李晓春.构建创新创业平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S1).

[3]吴庆宪,樊泽恒.多维度谋求创新人才培养新突破[J].中国大学教学,2012(02).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范文7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压力;教育改革

由于日益增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地位越发重要。由于起步较晚,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等方面都制约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循规蹈矩的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重视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教学内容与方法循规蹈矩,很多高校没有将创新和创业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即便是有,也往往是流于形式,忽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存在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就是就业、考研、考公务员和出国等途径,导致当今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在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社会和家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甚至起到阻碍作用。虽然近年来面临大学生就业压力,政府很重视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也得到高校的响应,但由于不少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偏差,致使其操作层面存在缺陷由于目前中国高校的创新与创业教育功能的普遍缺乏,很大程度上扼杀了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尽管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也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却大多限于操作和技能层面,还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教育的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中。同时,也没有制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制度。高校一直以来是用就业率来评定教学质量的高低,没有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毕业年级的就业指导课,依旧是创业技能训练。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严重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主要是来自于本校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或者是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由于教师缺乏创业经验,只能进行理论教学,对社会的需求缺乏了解,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往往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要求,创业课程尤其是优质课堂难以开设,由于师资力量的局限也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虽然部分高校或者专业从外界请来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或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讲学,但也难已改变陈已有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在高校有限的办学经费中,很难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投入大量的教学经费和配套资源,加之一些政策和措施落实不到位,教师指导或讲授创业课程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学生的创业引导不够,在本来就已繁重的科研、理论教学工作上,对此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更是有限。

4、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缺失

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需要实践平台予以支撑。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与提供的平台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由于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许多高校办学经费紧缺,教育经费更多地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性支出,而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的经费明显不足,缺少创业模拟实验室、创业中心等平台,难以开展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和模拟创业等活动。目前多数高校办学的开放度还不够高,与市场结合还不够紧密,缺少与市场联合办学的有效机制。高校在争取各级政府与社会服务机构支持,建立创业培训和支持系统方面还较为薄弱,其原因既有高校习惯关门办学的惯性与缺乏开放办学的经验,也有社会缺乏支持高校办学的动力机制与利益机制。

针对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根据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校必须尽快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加大力度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念。树立既要就业也可以创业,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的新观念,以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将创业教育理解为一种精神或能力,甚至一种生活方式,渗透在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纳入培养目标。高校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也专业教育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多元人才观,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因材施教,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条件。以教学为中心,构建多学科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根据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要求来构建公共课程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按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模块,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实施课堂内外一体化,将第二课堂培养计划纳入整个人才培训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灵活自主的学习空间,使课内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倡导个性化教育,“选择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坚持基本规格要求和个性化、特色文化培养相结合,要把学生的个性作为一种创新的资源来开发,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才有可能得到全面提高。

3、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推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是培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提条件。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是管理教育学科中跨越最多、最具综合性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最强的学科,因此,对创业教育的师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全面、深厚的管理基础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4、搭建创新教育实践平台,促进创业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业实践必须要有施展的空间和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否则大学生创业就成为纸上谈兵和空中楼阁。高校要建立与创业相关的实验室,建设“ERP实验中心”、创业模拟实训室、企业沙盘模拟中心、网络创业实验室等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为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构建桥梁,为学生的创业发展铺路。

进一步建立市场和学校相结合的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作用,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园区的优惠条件,为学生的实训和实习、创业提供便利条件,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理论有更大的发挥空间,真正实现对接,避免社会需求与学生所学产生脱节,充分突出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张玉利,杨 俊.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22-27.

[2]李红梅.关于创业教育的探讨.广西粮食经济,2000,(4):40-41.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范文8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业能力;工学结合

[DOI]10.13939/ki.zgsc.2015.02.074

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交易额为6.25万亿元,同比增长27%;网络零售交易规模达1.32万亿元,同比增长64.7%。电子商务已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于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马云也跃升成为了中国首富。回顾1999年,马云那时带领18位创始人在杭州的公寓中正式成立了阿里巴巴集团。从此,开始了电子商务之父的创业之路,他的成功给无数有着创业理想的年轻人以启迪。

1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现阶段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上升,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699万,2014年达到727万,逐年创造新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之最,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极其严峻的形势考验。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求学来规避就业问题,但这并不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根本途径。

21世纪是一个科技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因此,大学生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主体,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然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岗位结构与毕业生专业技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性,它可以吸纳部分高校人才,但也意味着仍然有一部分大学生群体由于种种原因将与社会岗位失之交臂。因此,自主创业无疑就成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实现大学生人生理想的最优抉择。

如何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坚实的创业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成为高等教育急需关注与解决的战略性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资源强国的有效举措。

2 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创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2.1 电子商务创业成本低,专业性强

由于电子商务创业是采用网络虚拟平台运营的方式,所以节约了创业者大量的实体门店的租金成本,极大地降低了创业者的进入门槛,非常适合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创业。另外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这要求学生对不同的行业进行分析、研究,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2 电子商务创业市场化强度高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市场化强度高的专业,要将教与学达到极好的融合,做到以训代学、让实践检验理论。一般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第一,在校内利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采用软件仿真模拟教学,给师生一个交互式的虚拟市场环境;第二,在校外利用实习(实训)基地等社会资源,工学结合,让学生融入实际的企业进行锻炼。

2.3 以创业为导向,创业带动就业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别提到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并且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相当多的优惠政策。相比其他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比较明显。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在老师的帮助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始网上创业活动。毕业后成为专职网商,带动周围学生一起创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同时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掌握专业的各项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通过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化渠道实现就业。

3 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改革培养理念,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价值取向及创业意识培养 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是找到一个福利待遇优厚、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岗位。自主创业意识较弱,甚至完全缺乏自主创业意识现象尤为严重。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首先必须改革培养理念,积极探索并开展创业教育,逐步构建、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及创业支持体系,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价值观取向以及自主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协调等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改革,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学校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也应制订可行的政策,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如开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方法、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就业与创业等选修课,在学分认定上给予强化,或聘请一些有过创业经验的毕业后大学生回校传授经验,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

3.2 提升教师创业素质,培养“双师型”创业指导教师

影响创业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是师资,提升教师创业素养与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密切相关。国外创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国家,诸如美国、德国,都设有专门的创业学首席教授职位,而目前我国高校在这方面还处于理论构架初期,缺乏完整、完善的教学体系,甚至部分高校还完全处于空白阶段。因此,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制度,创建一支具有高水平创业素质、专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稳定性较强的师资队伍是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双师型”创业指导教师是符合我国目前高校创业教育需要的。

创业教育是一门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课程,它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各方面能力有较高要求,更是一门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积淀远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校内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创业模拟活动、成功创业案例分析、开展创业教育研讨会等形式,提供创业实践平台丰富其创业经验、更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指导能力,提高其对大学生创业指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社会优质有效资源,设立创业教育导师兼职岗位,聘用社会上相关领域既有丰富创业经验又有一定程度学术背景的成功创业家参与校内创业教育研究工作,并以讲座或创业导师的形式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从而建立以校内高素质创业教师主导与校外优质创业资源相结合的长期稳定、有效的“双师型”创业教育培养机制。

3.3 改变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引入实践化教学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创业教育又是一门对实践经验要求非常高的课程,所以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不能简单抄袭其他专业课程的设置模式。在创业教育中引入个性化案例教学不失为一种兼顾实践的有效培养模式。个性化教学案例需要以教师优良的创业素养和敏锐的创业思维能力为前提,在教学中引入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典型、个性化创业案例展开讨论、研究,并适时穿插模拟案例训练,设立专门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训练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提高训练的实时可控性、指导针对性,启发大学生发散思维,形成专业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电子商务专业应依托区域经济的结构和特点,充分采取多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模式,如定期定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外包等方式,努力拓展校企全程合作、互动互利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校企合作模式,针对各种培养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形成实践教学全面发展的局面。

总之,大学生创新创业出现了积极的方向,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需求与大学生个体自我能力发展的需求都要求高校在各方面加大创新创业力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然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多方共同努力,不断摸索新的思路、探求新的方法。高等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基地,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高等学校在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创业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石纯.浅议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范文9

关键词:创新创业 大学生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62-01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学校每年都投入相当大的资金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教育的形式不单有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 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还有多种创业孵化机构, 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和平台的支持。

虽然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一直都在进行,但大学生创业的氛围距离我们的设想还有一段距离,最终能落实到行动的学生就更少。事实上,创业意愿高, 但是行动力差是大学生创业状况的真实写照和学校创业教育的尴尬现状。大学生创业之所以行动能力不强,除了缺乏资金和社会阅历以外,对企业运营的不了解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不可忽视的因素。

因此,高校需要挖掘信息网络化所带来的机遇,并且充分结合大学生的思维、行为特点,从而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2 利用信息技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

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来说,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创新精神不足是最为薄弱的环节,而创业实训的开展,则能够逐渐地让学生从理论学习逐步过渡到真实的创业中去。高校应当利用信息技术开发适合于大学生实训的模拟平台,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创业成功的概率。

在创业教育实际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创业实训真实环境的模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其中,对于刚刚开展创新教育的高校来说,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但是高校可以充分地将网络信息化的优势发挥出来,通过模拟软件、营销网络平台等开发与使用或者是淘宝等平台来开展实训创业训练。

2.1 宣传创业教育

高校可以充分地利用手机、网站、微博、论坛等信息传播载体,逐步占领网络创业教育的阵地。高校也可以利用创业竞赛状况、讲座信息的公布等网络信息,着力宣传创业教育,让学生能够关注创业、能够学习创业,最终达到实践创业的目的。

2.2 开发网络课程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考虑到课时、师资短缺等方面的问题,高校需要充分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积极地推广创业教育课程。在网络教育课程的开发中,也需要选择效果优良、内容丰富的课程,将与创业有关的讲座、课程等制作成为音频或视频文件,让学生能够更快地接受到创业知识教育;或者是将其编制成为一些经典的创业教育案例,方便学生的学习与吸收。网络课程的开发,大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学习,进行自我控制,主动地上网学习创业。

2.3 网络创业

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很多大学生都逐渐开始了自己的网上创业生涯。在网络创业中,大学生主要是利用网上开店、网络信息技术创业、门户网站的建立等方式。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网络创业比传统模式之下的创业具备低门槛、高知识含量以及广阔的创业前景等特点。

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开店已经成为主要的网络创业形式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创业缓解了学生项目难找、经验不足、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只要懂得运用信息技术、懂得网络,就可以在网上开店,甚至可以制作网站、开网络公司,并且经营时间相对较短,所需经验也相对简单。作为大学生,只要拥有创意、具备创新能力、有一个好的理念,就可以跳过传统模式下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从而实现投入成本低、发展速度快的目标。

另外,相比传统创业,选择网络创业项目也相对容易,在更换项目时,所需的成本较低。尤其是在网络上开店,在时间、资金、店铺等方面受到的限制较低,有的甚至是几百元就能够开店,这些都在大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并且在管理方面相对简单,操作便宜、风险低下、存活率高等优势的叠加,使得网络创业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喜爱。

3 结语

总之,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中,只有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地宣传创业教育、开发创业模拟平台、开展新兴的网络创业、开发网络课程,才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创业激情,才能够让学生去主动地接受、去学习创业教育。当今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信息时代下的创业教育,也是信息技术不断运用的创业教育。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参考文献:

[1]王杰,王杜春,朱森罗.依托高校科研成果促进大学生创业[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124-128.

[2]高国武.大学生创业转化高校科技成果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8):18-20.

[3]朱永华.大学生创业模式调查分析[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6):124-128.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范文10

关键词:机械大类专业 创新能力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197-02

在科技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愈来愈成为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同时对机械大类专业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根据本院制定的创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位居省内外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地方性、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我院机械大类人才培养的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我院大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针对机械大类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特点我院机械大类专业探索出一条科学、完善机械大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子。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等方面构建起了机械大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使我院能培养出具备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1 机械大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科学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起很大的作用。过去机械大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度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过分依赖于教材,着重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传授。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教材往往相对滞后。对学生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注意死记硬背,拼命忙于应付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所以,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2 构建机械大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平台、多学科综合交叉构成宽厚的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课程模块所构成。

(1)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文体艺术修养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偏窄、知识结构单一的格局。主要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品德与法律、体育、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演讲与口才、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进入社会后发展需要的通识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对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政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现代工程逐渐凸显创造性、综合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特征,未来工程师在“非工程”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工科大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加强与民族意识、工程意识、经济意识的融合,并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身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因而,必须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即涵盖机、电、液知识、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制造技术与经济管理技术的宽厚的基础课程体系。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计算机接口与应用、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热工原理、液压与气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检测技术、汽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旨在加强学科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适应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3)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基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原则,对专业课程学时减少的同时,课程内容进行精炼,突出应用广、水平高、效果好的特点,对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热能工程、模具设计制造、汽车与内燃机、制冷与空调6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在每个专业方向均设置特色课程和探索性课程,针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性开设部分的选学课。

(4)高素质的机械大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备从事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同时还有具备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因而,构建创新系列课程模块要基于工程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前沿,着眼于整个机械系统。开设课程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产品技术创新、现代设计方法、CAD技术、机电系统动态仿真、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课程,课程涵盖了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夯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工程设计去实践,为以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3 构建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靠理论教学是不能内化成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与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加强工程实训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能力培养多元化。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践基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岗位聘任及培训等制度。在此基础上,顺利实现了人事改革,通过竞聘上岗,拥有实验专职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占3人,中级职称占5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仪器设备852台(套),总值达901.36万元。按照工程模式进行实践基地的设计与规划,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省级示范建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来进行规划和设置。整个实践基地分成三大块: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基础实训基地、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场地。

(1)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包括金工实习基地和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机械实习工厂基地以数控设备为主,每年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6000人次,除了承担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数控操作的认证培训工作,学生在数控课程、数控实习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可获得资质证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动力机械

拆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产品拆装、机电产品拆装、模具拆装、制冷设备拆装、内燃机拆装以及拆装准备间,每年可承担拆装实训教学任务达2000多人次。

(2)动力机械基础实训基地包括工程力学模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互换性及测量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传动与控制工程模块(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PLC等)和热工基础实验模块(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测试技术、能源与环境)。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32000人次。并对实践内容的进行重组,实践手段和内容体现了先进性、综合性及设计性。

(3)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创新模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程软件实训模块(AutoCAD、Pro-E、UG、Cimetron等)、虚拟实验模块。以前实验要求给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书,让学生机械地去验证。这样验证性实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也造成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供了各种虚拟传动零件、机构及各种仿真软件为学生自行设计和组合创新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向学生具体提出要求,只提出需实现的功能,学生通过各种虚拟实验机构验证创新实践成果,并通过机械工具制作出产品模型。整个实训过程学生独立做出,自己编写和总结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方式以设计为主线,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方案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专业实验场地包括机械工程实验模块、热能工程实验模块、车辆工程实验模块、材料成型实验模块,承担了三个机械大类专业、六个培养方向的专业实验教学任务,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1000人次。

4 创新实践教学成果

根据以上内容构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机械大类专业实践快两年来,成绩显著。到目前为止,我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小型内燃机及先进制造技术被评为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现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湖南省挑战杯竞赛和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大赛取得优异的成绩,2008年获得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008年荣获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中南地区港澳特区第四届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2010年第四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铜奖3项。2009年挑战杯比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2009年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主办的第一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术竞赛在我校举行,我校成功地承办了该项大赛,并获得了大赛唯一的特等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地方院校机械大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进而推广所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周仲魁,夏菲,梁丽萍,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49~52

[2]蔡苇,余波,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5~166

[3]李郁峰,陈念年.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9,10:12~14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范文11

近年来,国家提倡大学生以创业的方式就业,从而更好地带动大学生就业,使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旋律。高校正在实施的创业教育从课程设置到学生的社会实践,都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出发点和着眼点,形成了一个整体实施方案。但是独立于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之外的创业教育是不完整和片面的,因为创业活动本身要求创业者熟悉市场规则,能置身于市场环境中迎接竞争,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知识成为创业者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利器。因此,应当在工商管理的专业课教学中强化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市场营销是教育部规定的工商管理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市场营销课程主要从分析营销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入手,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市场定位等战略,确定目标顾客,最终为利益相关者创造最大价值。市场营销是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能够发现和创造消费者需求,为企业寻找目标市场和目标顾客,因而是企业经营过程的起点,另一方面肩负着为企业创造利润,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因而是企业经营过程的终点。市场营销职应渗透于创业活动的各环节,成为创业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

创业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律等众多领域,要求给学生以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掌握创业活动的内容、方法、步骤和技巧。因此,对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是创业教育的热点。市场营销课程和创业教育存在诸多对接点,与创业教育相辅相成,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既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到有益的导向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和提高其创业能力,同时拓展创业教育模式,是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的亮点。

二、措施

(一)课程教学内容

1.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小微企业的品牌管理。

品牌管理是市场营销的核心内容之一,品牌的瞬间认知和瞬间联想功能可以提高顾客对产品的忠诚度和认知度,降低顾客对价格的敏感度。有效的品牌管理能显著提高创业企业的经营效率,为创业活动的开展注入活力。大学生创业多以小微企业为主,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应当格外关注此类企业的品牌管理。首先要增强小微企业的品牌意识,引导小微企业走品牌经营之路;其次要提高小微企业的法律意识和品牌保护意识,及时将品牌上升为注册商标或注册域名,不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再次要强化小微企业的战略品牌管理,在能够取得合法市场地位和合理市场份额的时候,适时向市场推出新品牌,防止被竞争对手包抄利用,在加强品牌自我保护的同时,实现小微企业弯道超车赢未来的梦想;最后要增强小微企业的平台品牌意识,引导小微企业采取平台品牌经营之道,有效借力百度、淘宝等成功的互联网平台,成为蚂蚁雄兵中的一员,充分发挥长尾效应,打造亦小亦美的小微企业。

2.引导学生全面掌握网络营销推广策略。

比尔?盖茨说,二十一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网络正在改写传统商业规则,“一切企业皆电商”是电子商务浪潮所向披靡的真实写照。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创业企业主动“触网”,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推广,以节省运营成本,提高推广效率。要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强化网络营销推广策略的学习,提倡以技术为基础的精准营销,以销售为导向的体系设计。要引导学生在全面了解网络推广环境的同时熟练掌握微信营销、搜索引擎营销、QQ营销、Email营销、微博营销等推广工具,熟悉网络,发展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开放活跃的互联网思维,提高在互联网环境中的生存和竞争能力,为大学生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3.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大学生创业的市场环境。

在教学营销环境的时候,除了要分析常规的市场环境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大学生创业的市场环境:着力分析国家和省下达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货币出资“零缴付”、经营场地“零成本”和服务创业“零收费”等优惠政策的具体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地区创业环境中的阻力,克服创业文化中存在的小富即安的思想,消除群众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不理解,走出社会舆论对女性创业存在的误区等;帮助学生积极寻找创业的金融支持――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创业孵化园区的支持等。对市场环境的深刻理解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创业活动中有的放矢,有效克服创业的障碍和阻力。

(二)课程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案例教学是市场营销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参与程度,增强其创业积极性。教师在开课伊始要求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成立案例分析小组,小组成员根据案例广泛搜集资料,认真分析案例所反映的市场营销原理,将案例分析结果做成PPT在课堂展示。教师还要设置一套有效的能够被学生认可的案例分析量化评价体系,对参与案例分析的小组进行有效评价。在案例分析的准备方面有气质仪表、情绪准备等指标;在案例分析的内容方面,有发言的逻辑性、准确性、得体性,案例分析的观点是否清晰、论据是否充分,说话的语速和节奏控制能力,对案例分析时间的把握能力等指标。一套完善的案例分析量化评价体系能够给案例分析小组以准确及时的信息反馈,提高整个案例分析的效率,并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对案例教学的充分利用能够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将营销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为其开展创业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2.巧妙设置实战性的课程作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在市场营销课程的后期,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营销计划书或产品推广方案:为自己经营的企业、或生产的产品设计一个品牌名称和Logo;利用所学市场营销知识,对市场环境做SWOT分析,弄清所经营产品或项目的优势与劣势,企业所处市场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设计所经营的产品或项目的营销组合――产品与服务,价格,促销,渠道;尤其是促销方面,可以设计一个包含广告方案、销售促进手段和公关方案等在内的整合营销传播方案。通过巧妙设置实战性的课程作业,学生加深对创业活动的认知,提高创业积极性。

3.引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各种层次的创业大赛在高校不断开展,激发了学子的创业热情。市场营销课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营销计划书和产品推广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撰写创业计划书,并将创业计划书付诸行动,积极参加符合自身能力的创业大赛。通过赛场的评委提问、选手问答等环节,提高临场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对市场机会的敏锐度,及时抓住创业契机。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范文12

[关键词]地方高校 大学生创业能力 内涵 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钟永淑(1973- ),女,四川夹江人,乐山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乐山 61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大学生社会育人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CJF10034)和乐山师范学院2011年资助项目“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途径探索――基于‘团队精神的培养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项目编号:JG11-ZF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78-02

创业教育是高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大学生就业在思想和实践上的升级。大学生创业是社会创业的一种,但比社会性的创业具有更独特的价值和内涵。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

创业是熊彼特创新理论在就业中的深化和应用。创业的过程就是激活人的内在潜力的过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最高形式之一。目前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概括:贾少华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将创业设想变为现实的能力,是确保创业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系列心理特征的总和”;徐晋、杨燕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创造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邹建芬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创办实体过程中所具备的企业运营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可见,大学生创业既是一项大众化的社会活动,也是一项平常化的社会活动,同时又是一项创造客户关系的活动,能够体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大学生依托可行的社会条件并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而实施的一系列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就业行为,需要高度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创新的潜质,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典型的知识能力,是大学生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有效形式之一。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能力成为我国教育界研究的热点。贾少华研究了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取路径,认为“大学生不是不善于创业,而是在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问题”。徐晋、杨燕提出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方桌”模型,“以创业课程、创业环境、创业孵化和创业者联盟四个支点来构建大学生创业能力体系”。邹建芬认为,“阻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主要有创业意愿不高、教育水平不够、创业能力较低和创业环境欠佳等因素”。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探悉了大学生创业的培育策略,对大学生创业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培养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五个主要策略:

1.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是激发大学生将潜在能力变为实际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将积蕴的知识转变为实际产品或服务的过程,需要较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积极地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较为肤浅,稍遇挫折就放弃,缺少创业的意志品质。因此,我们需要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采取灵活的策略,将创业意识融入各种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当然,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并不应该仅仅靠学校,大学生也应加强自我学习,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努力储备更多的知识,在成就动机、自信自立、风险承担意识等心理特征上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