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挑战杯创业策划

挑战杯创业策划

时间:2023-06-05 09:56:11

挑战杯创业策划

第1篇

【关键词】挑战杯;创业计划;素质教育

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是共青团的一项重点工作,早在团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陆昊同志就明确指出,全团要高举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旗帜,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青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团中央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也在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关于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中说,促进青年创业就业,把服务青年创业就业作为共青团服务青年的重要工作。激励青年创新创造,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挑战杯”竞赛等活动。回顾多年学校举办“挑战杯”竞赛的经验,提出以下思考:

一、充分认识到“挑战杯”竞赛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高等教育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而大学生是最具潜在优势的创业者。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师范院校加强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师范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创业技能,培养创业精神,还会通过其知识的传承和人才培养的辐射作用,将创业教育灌输到各大中小学师资队伍中。1

二、从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高度开展“挑战杯”竞赛

我校上一任校长刘新成教授曾指出,参与意识和热衷于科学研究的精神,是学校学风建设的一部分,今后要把“挑战杯”作为推动学校学风改进的抓手。他希望学生工作者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导向作用,和任教老师一起,踏实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并指出,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看有多少博士点和杰出人才,而是看培养了多少优秀的学生。

现任校长宫辉力教授也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挑战杯”竞赛的首要目标。二是要以“挑战杯”竞赛为突破口,着力培养青年创新能力。三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采取多元化的激励评价机制,并注重各项政策落实。他希望大家以受到表彰的个人和单位为榜样,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推动我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中进一步提升我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三、“挑战杯”竞赛应避免功利化倾向

原团中央学校部部长李小豹曾指出,竞赛应避免功利化倾向。不能像有的学校花费很大财力物力,只注重包装一两件可能获奖的项目,或者只注重对极少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而违背了“挑战杯”培养广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宗旨。

的确,竞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与水平,对大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中也有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及其获奖情况。因此,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学校对获奖学生予以学分、奖金等激励实属正常。但学生为了学校名誉而赛的心态却逐渐淡化,一些学生更看重评奖加分、奖金等功利。因此,学校在制定激励政策时要恰到好处,应防止其成为遴选人才的固定标准,应与保研等学生核心利益脱钩,不惟功利,只惟能力和素质,防止功利化倾向。2

四、发挥组织优势,务实做好创新创业工作

(一)职能融合,发挥凝聚力优势

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积极联系专业导师指导作品,联系专家选拔挖掘有潜力的作品,申请创新创业专项基金,集中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同时以校学生科技协会为抓手,联合院校两级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联合会、志愿者中心等学生组织,支持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发展,通过讲座、论坛、展览、沙龙等形式,积极做好挑战杯的宣传动员工作,在校园里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并延伸到大一新生,为挑战杯竞赛洒下希望的种子。

(二)工作结合,发挥号召力优势

把挑战杯工作和学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和人才培养、就业创业、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组组方广泛号召力,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的培育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号召广大同学大力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勇立潮头的浩气,超越前人的勇气,和与时俱进的朝气,有效增强学生的创造热情、提高创造能力、迸发创造活力。

同时对待不同年级采取不同方式:对低年级学生注重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造热情,开展以提高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积极性为目的活动;对高年级学生开展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的各项活动;同时积极挖掘、鼓励、扶持一批骨干学生出高水平的成果,鼓励进行成果孵化和创新创业的实践。

(三)资源整合,发挥影响力优势

“挑战杯”不是少数学生参与的精英赛事,而是学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渠道。因此,不能只顾眼前,单纯地追求某件作品、某次比赛的成败得失,而是把人才培养效益作为衡量“挑战杯”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这就必然要扩大“挑战杯”竞赛的群众基础,再次应努力做到两个“力争”:整合组织资源,深入院系调研,通过支部会议、主题团日,力争把创新创业工作做到每一个支部,覆盖每一名团员;整合宣传资源,创新工作方式,通过微信报、微活动、微广播、微视频、微博大屏幕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力争让创新创业信息覆盖到每一名学生的手机。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材料工程;大学生“挑战杯”;持续创新能力;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43-02

21世纪是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也是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培养真正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各个高校的迫切任务[1]。材料科学与工程具有交叉和前沿的特点,是工程技术领域重要的创新基地。然而,当下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教育中普遍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2]:(1)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如缺少创造性思维、缺乏创新的毅力等;(2)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高校的投入存在薄弱环节;(3)社会及家庭等方面尚不够重视;(4)缺乏社会资源的持续支持。“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大学生创业大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并组织的全国性的两个大型赛事[3],旨在全面展示我国高校的教育成果,激发广大在校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国家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挑战杯”竞赛的目的是以“挑战杯”带动大学生的课外科研活动,形成厚重的科研活动氛围,为真正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稳定的平台。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指导材料专业本科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的经验,从团队组合、课题选择、科学研究过程及后期展示等几方面阐述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所在学校而言,“挑战杯”又是一个平台,能够展示高校的师资实力、科研投入以及学生的素质。创办至今,“挑战杯”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在学术上有所作为、在创业上拼搏向上的尖端人才,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与理想的现实途径。通过“挑战杯”竞赛这种途径不仅拓展了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使大学生从多方面更有效地锻炼了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和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和谐的团队组合是科研成功的基石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中,指导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交叉性极强的材料科学领域,更是科研成果的主要研究者[4],对于科学研究应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应该注重在选题及技术上把关,应引导学生来发现材料的组成—制备工艺—微观结构—性能及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们利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在申报书的填写、作品汇报、答辩、后期宣传等方面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选择的团队Leader要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专业理论技术水平、组织协调策划能力和电脑应用上等,同时也要有敏锐的商业头脑以及乐于奉献和勇于挑战的精神[5]。学生团队成员一般由4~7名学生组成,首先要选择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员尽量是跨专业、多学科方向的结合[6],因为目前,科学的金矿多出现于交叉学科。其次,还要选择有一定钻研精神、有毅力,最好是有参与竞赛经历的学生,也可以有2名主要负责市场。总之在选队员方面绝对不能随便,一定要有一套系统、完善的选拔与补偿机制。 

团队成员一定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它要求团队成员之间最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交流,虚心听取、采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团队中的成员要有基本一致的价值取向,要有自信、严谨、能力互补等特点,同时还要建立明确的行为规范,最好是能形成以制度为基础的信任,因为只有有了这种信任,团队成员才能齐心协力,发挥出整体的效益[7]。 

二、新颖的选题是创新成功的关键 

科研选题是每一项科研活动的起点,其对科研研究价值的高低和成功与否有着重大的作用。在大学生能力培养、智力发展等方面,科研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倘若科研选题选得好,会对科研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亦然。因此对于刚刚踏入科研领域的大学生来说认真地对待科研选题是很有必要的。现在的大学生能接触的科研课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别人的思路+别人的技术;(2)别人的思路+自己的技术;(3)自己的思路+别人的技术;(4)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技术[8]。对于以上4种情况,大学生应该选择第2、3种情况,因为这两种情况相对来说有一定的新意,极有可能证实或证伪别人的假说而得出新的结论,发现新的规律。不过应该尽最大可能地选择第4种课题来研究,因为它属于典型的原创性实验,是最有新意的,虽然研究的价值最大,但是也是最容易遭受质疑的,是最有挑战性的同时也是最有风险的。对于大学生的科研选题应遵循价值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有利性原则和具体性原则。要尽可能地细化项目研究内容,同时尽可能地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选题,只有从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来选题,才具备较高的社会价值,研究的意义才较大。也可以从专业应用实践的角度、从总结和预测学科发展角度、从不同学科交接点的角度、参考课题指南或规划等来选题[9]。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参考一部分组织机构制定的规划来选题。笔者指导并参加的2015年第十二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做的是“聚合物先驱体陶瓷高温极端环境传感器制备”,灵感来源于聚合物材料优异的性能,尤其令人惊喜的是这种材料能应用在超高温、强腐蚀等恶劣环境中,而现在市场上的传感器不是成本过高、成型困难,就是应用范围很有限。同时,笔者也对其商业化进行了预测与调研,利用发散性思维找到了市场新的需求点,实现了思维方面的创新与突破。 

三、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是科研成功的重要保证 

研究计划的制订比计划本身更重要。挑战杯往往分为校—省—全国三级竞赛,应该制定详细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其次是执行力,制订完计划后一定要严格执行,尤其是在实验方面经历很多次失败往往是很正常的,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我们会不断的想办法解决问题,但新的问题总会无情的冒出来,在这样一个不知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循环中我们要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平时要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做好实验的记录,尽量记录下能记录的关键性实验条件,如温度、湿度、处理前后形变量等,并及时总结。当有突破性进展时,要及时转化成专利、文章,这样不仅保护了自己的权益,而且还锻炼了综合能力。还应该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如XRD、拉曼、XPS、SEM数据的分析等,为以后的科研道路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四、后期展示与答辩是决胜的关键 

“挑战杯”比赛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譬如团队合作精神、动手实践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尤其是社会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展示和答辩将是最后决胜的关键。团队要充分利用校园的网站、公共微信、宣传展板、宣传页等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宣传,让大家了解、熟悉、认可我们的作品。在向评委展示时,应该突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我们材料科学方向的同学来说,不仅要展示出材料优异的性能,更要展示出成品。例如我们在挑战杯的现场问辩环节直接带上了我们传感器的测试装置,现场拿出我们制作的成品向评委和观众展示并讲解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我们的创新点,让大家有个直观的了解,同时我们也带去了申请的专利和发表的论文,赢得了评委的一致称道。在后期答辩或秘密答辩的过程中要做到思路清晰、谦虚有礼貌,语言上要言简意赅、重点突出。针对教师提问环节,一定要先仔细倾听教师提的问题,回答时要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语速适中,切不可把答辩变成狡辩。 

五、结语 

“挑战杯”课外科学技术作品竞赛以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大学培养的不是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所在学校而言,“挑战杯”又是一个平台,能够展示高校的师资实力、科研投入以及学生的素质。创办至今,“挑战杯”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在学术上有所作为、在创业上拼搏向上的尖端人才,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与理想的现实途径。通过“挑战杯”竞赛这种途径不仅拓展了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使大学生从多方面更有效地锻炼了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和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珊燕,杨棉华.以“挑战杯”为龙头深化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29-30. 

[2]赵金华,宋之帅.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9-130. 

[3]陈南先.点燃青春激情圆我中国梦想——“挑战杯”社会调查报告的选题原则及撰写技巧[J].应用写作,2015:12-16. 

[4]苏政权,毋福海.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401-402. 

[5]单耀军,张小升.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2008,(02):140-142.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6]罗春丽,吴绮思.“挑战杯”竞赛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209-1210. 

[7]朱艺锋,王科平,张伟.工科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88-189. 

第3篇

一  个人简介  

         张帆,东华理工大学05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东华理工大学大学生记者团副团长、东华理工通讯社社长助理,是经管学院院报《经管论坛》创始人之一,先后荣获经管学院优秀部长称号、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校二等奖、中国农业银行优卡杯王牌营销员大赛最佳策划奖。XX年年以来参与中国电信抚州分公司、中国农业银行的多个校园营销等多个活动的策划。在〈抚州日报〉、〈大学时代〉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十篇文章。学科方向为整合营销传播与跨界营销。 

二  学习报告  

  

1 基础学科/非专业课程 

财经英语、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实物、邓小平理论、信息检索与利用 

2 专业课程 

消费行为学、营销策划学 

3 专业技能学习 

photoshop软件使用技术提高、营销策划能力提升、社团管理能力提升 

4 课外专业技术能力 

参与实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并主持整个项目运作、参与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批立项并形成完整报告 

5 年度主要策划方案、调查报告 

a 主持完成与正在实施的项目 

〈中国电信抚州分公司青春动力战略合作平台实施方案〉、〈培胜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中国农业银行抚州分行优卡整合营销传播策划方案〉、〈中国电信抚州分公司久爱校园营销计划〉、〈新世纪读书导报改版策划〉、〈中国电信抚州分公司青春动力联盟章程、网站建设计划、校园歌手大赛网站建设计划〉、〈青春动力校园歌手大赛活动策划〉、〈大学生人际与社会交往消费观念与模式调查报告〉、〈校园情侣通信市场分析〉 

十月-十一月  组织江西省优秀青春动力创业社团申报材料。全程主持并策划校园歌手大赛宣传推广、网站制作与市场开发工作。参与公司媒体推介会议、评估公司现有与潜在媒体资源。 

十二月  为中国农业银行提供整合营销传播策划方案。受到公司领导、部门经理称赞并达成进一步的合作关系意向。着手抚州热线改版策划、抚州电信媒体资源评估工作。 

  

五  研究生计划进展 

  

十月  编制完成《考取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传播学研究生计划》,购买了《传播学》、《媒介管理学》等课本 

十一月  编制了各个学科的复习计划,开展了除政治以外各个学科的复习 

十二月  传播学复习至第三章、媒介管理学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 

  

  

六  科研与外宣工作报告 

  

参与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浅论中国uis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我校的启示〉,获得学校二等奖。 

参与第四届东华理工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研制作品〈东华理工大学奖学金评定标准〉 

主持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研制作品〈培胜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 

8月2日,抚州日报刊发〈江西电信我的e家巡演落幕〉一文 

9月1日,《大学时代》发表《浅谈经管学院的英语教学改革》评论文 

12月25日,《新世纪读书导报》发表头版头条新闻——《东华理工大学XX年年最值得关注的十件大事》 

  

七  财务收支情况(密) 

八  优秀作品集锦(另附) 

  

  

九  2009年1-6月主要工作重点 

一   学习上,各专业学科(企业管理、组织行为等)成绩保持全班前列。所有科目均在65分以上。 

二   以传播学考研为核心目标,完成主要学科第一轮复习。 

三   辞退记者团职务,在通讯社做好最后一班;抽空管理红门院落论坛,加强管理团队建设 

四   为中国电信抚州分公司的媒体整合、宣传策划提供必要协作 

五   加强外宣工作,力争在市、校级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编制博客文章选辑并印刷 

六   做好策划专业技能的提升,参与挑战杯、科技创新基金等项目 

b 参与完成与正在实施项目 

〈中国电信抚州分公司XX年秋季青春动力营销活动方案〉、〈中国电信抚州分公司媒介资源评估报告〉、〈东华理工大学奖学金评定体系〉、〈东华理工大学图书漂流活动策划〉 

  

三  学生社团工作报告 

  

1  东华理工大学大学生记者团任大学生记者团副团长兼总务中心主任 

九月  筹备迎新工作,操盘迎新工作计划与宣传计划、改版新世纪读书导报报头与报眉、争取到抚州电信1000元赞助、主导与抚州电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创社团与企业合作新模式)  共2页,当前第1页1

十月  作为新一届团长候选人参与团长竞选、参与指导〈大学时代〉发行工作、对新世纪读书导报进行更深入的改革 

十一月  主要负责合并各院级记者团事宜、与各院主要负责人签订协定、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开展总务中心角色互换活动 

十二月  操刀制作新世纪读书导报新闻板块 

  

2  东华理工大学通讯社 (校内先锋传媒类社团) 

十二月  竞聘东华理工大学通讯社社长助理职务。 

  

3  青春动力联盟 

九月  率先在抚州创建中国电信江西公司青春动力联盟创业社团(亦是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在国内正式组织的首个大学生社团),隶属校团委、取名青春动力联盟、会员8000余名,为校内第一大规模社团。开展秋季营销活动、久爱计划营销、青春动力商务领航校园通信示范性社团发展建设工作。 

十月  组织青春动力校园歌手大赛的前期部分 

十一月  组织校园歌手大赛总决赛晚会与中国电信南电艺术团巡演。校主要领导、电信抚州分公司主要领导与XX多学生共同观看晚会。晚会在校内首次实现了网络视频直播与短信投票等先进的通信技术。 

十二月  联盟成为江西省优秀青春动力创业社团 

  

四  与中国电信、中国农业银行合作概况 

  

七-八月  组织中国电信抚州分公司第十八营销团队(青春动力团队)参与公司”走进万家团队营销百日大战“活动。参与”抚州电信贺十家建材强强联保成立大型晚会“部分协调工作。为中国电信抚州分公司与市区15家企业为期2年的商业战略合作制作策划、奠定合作基础。参与编制公司秋季营销活动方案。为包年宽带卡价格的制定提供意见。参与编制《青春动力校园手册》。构架联盟网站。 

第4篇

    二、加强创新,落实本学期科学技术协会的相关工作。配合大学生竞赛委员会和校团委的工作安排,组织2011年“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初赛,并开展学术沙龙等活动,为我校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学术竞赛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配合校团委,完成大学生新苗计划的结题报告,并完成相关的学术科研成果。

    三、增进交流,加强学术研究型社团的建设。积极组织全校学术研究型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督促各个社团加强自身内部的建设,做好各项工作,积极培养接班人。

    四、积极开拓,寻找新的服务亮点。部门应该在原有活动和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领域,更好得体现我们部门的职能,提供更多的措施在帮助和扶持学术研究型社团。

    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科学技术协会相关工作“

    1、3月中旬,作好“挑战杯”创业竞赛参赛作品的收集和整理,协助校团委作好校“挑战杯”创业竞赛的初选。组织相关的辅导讲座,对入围前40的队伍进行辅导。

    2、4月中旬,作好校“挑战杯”创业竞赛决赛的相关准备工作,及时收集参赛队伍最新的作品,组织好决赛的相关工作,以便于及时选出优胜的20强,参加省里面的初评选。

    3、4月中旬到6月中旬,对进入省“挑战杯”创业竞赛决赛的队伍进行更加专业的指导与培训,通过创业沙龙等形式,邀请专家和参赛队伍做及时的沟通与交流。

    4、6月中旬,组织入围省“挑战杯”创业竞赛决赛的队伍参加省里比赛,对与获胜的队伍进行及时的宣传与表彰。

    二、作好第四届“浙江财经学院学术研究型社团综合力排行榜”的相关工作:

    在社团文化节期间,通知各个学术研究型社团积极开展相关准备工作的,及时收集相关资料,作好汇报工作。

在社团文化节闭幕以后,及时收集社团的资料,按照《浙江财经学院学术研究型社团综合力排行榜测评办法》及时统计各个学术研究型社团的分数,公布前十社团名单,并及时将排行榜结果通知相关主管老师。对优胜社团做相应的表彰。

    三、做好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其他工作。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共青团 创新能力 海南医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19-01

一、挑战杯的基本情况

挑战杯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和创业的“奥林匹克”,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挑战杯”竞赛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俗称“大挑”;另一个则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俗称“小挑”。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1]。截止到2013年12月“大挑”已经开展了第十三届,“小挑”已经开展了八届。

二、海南医学院参加“挑战杯”的基本情况

自挑战杯开展以来,海南医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各级共青团组织积极组织青年团员参加“挑战杯”活动,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至今已参加七届“大挑”、五届“小挑”,并多次进入全国总决赛,摘得各类奖项,受到社会好评。

三、海南医学院各级共青团组织在参与挑战杯中的思考和总结

1.完善组织保障,丰富竞赛体系,为学生参与学术科研搭建广阔平台。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工作,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顾问,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团委、教务部、科研部等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的“挑战杯”组织协调委员会领导小组,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系列赛事提供支持和指导,提高了竞赛的权威性和运作效率。与此同时,各院部(系)吸收专家学者作为“挑战杯”的指导力量,在动员同学参赛、推荐评委老师、征集参赛作品、传达评审意见、进行个别指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示范效应,有效扩大竞赛覆盖面和影响力。

在宣传导向上,海南医学院各级共青团组织注重区分两项竞赛育人功能的共性和特色,紧密围绕竞赛的合理定位开展针对性的宣传,促使广大团员青年对于竞赛的意义和自身素质的不足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着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相关赛事中来。

在宣传策略上,针对各项竞赛的特点开展全方位、多渠道、有针对性的宣传动员,营造浓郁的竞赛氛围,充分发挥竞赛的导向性、示范性作用。基于“挑战杯”竞赛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过程环节多等特点,一方面,通过海报、展板、横幅、网络、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在校内进行广泛宣传,并设立热线电话和咨询邮箱,为同学答疑解难;另一方面,深入院部(系)开展宣讲会,并组织了相关交流、研讨活动,推动宣传工作向基层深入。

通过这些努力,学校“挑战杯”竞赛逐年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近年来,参赛作品超过百件,作品涵盖医、理、工和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参赛作品内容更具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3.树立精品意识,加强对外交流,现育人成果丰硕,实现了“小挑”峥嵘,“大挑”辉煌。

学校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在学习和吸收兄弟高校育人工作经验的同时,在海南省和全国竞赛中积极展现育人成果,在“挑战杯”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2003年第八届“大挑”竞赛,2件作品荣获海南省优秀奖。2005年共青团海南医学院举办首届海南医学院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收到作品12件,评选出6件作品报送省内评比,其中1件作品获特等奖,入选第九届“大挑”评比,1件作品获一等奖,4件作品获三等奖。在2009年第十一届“大挑”竞赛中,2件作品获全国三等奖。2010年“小挑”,1件作品获得省特等奖,入选全国总决赛。2011年“大挑”,1件作品获省特等奖,参加全国总决赛,荣获三等奖,并且我校首次获得“高校优秀组织奖”。2012年“小挑”,2件作品获省一等奖,参加全国总决赛,荣获三等奖。2013年“大挑”,3件作品参加全国总决赛,1件作品荣获三等奖。

四、关于进一步推进海南医学院“挑战杯”工作的几点认识

1.要进一步调动基层组织力量,不断丰富和完善竞赛育人体系。

基层团组织具有联系广大同学的先天优势,在活动宣传、组织、具体操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动员基层力量,让更多基层团学组织参与到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来,使活动的运行朝着多元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健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的组织体系。尤其是要积极开展与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学科竞赛、单项竞赛,不断完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体系,同时还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把握创新人才培养规律,明晰不同群体学生的成才需求,提高竞赛育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加强与第一课堂育人体系的积极沟通和有效衔接。

2.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参与“挑战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今后要通过争取课外学术科研学分、设立学生课外科研专项基金、加大成果转化推广力度等尝试,丰富激励手段,深化激励成效,构建包括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在内的激励措施。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办法,积极整合相关资源,将“挑战杯”课题招标与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优化以项目资助为主要内容的激励体系,形成一套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有机结合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激励机制。

3.要进一步健全指导体系,提升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活动的育人水平。

应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术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相关困难,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指导资源,聘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学生科研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要继续通过举办培训讲座、经验交流会等,为参赛同学提供全过程指导,根据竞赛环节培养同学相应能力,使竞赛育人内涵更加丰富。

第6篇

科技部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为了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化院科技文化。在院团委倡导下,各系部团总支根据本专业特点成立了理论型、实践型、应用型小组。这些小组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为我院争得了荣誉,还为同学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学习小组风采

(1)家电小组风采

家电小组是以专业特点为依托,以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为宗旨成立的实践型小组。小组成立以来认真履行活动宗旨,积极开展活动,今年7月家电小组参加院里组织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小组成员免费为当地群众修理家电,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为我院争得了荣誉,也为家电小组走出我院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主义理论小组风采

马克思主义理论小组,是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主的理论型学习小组,小组成立以来积极宣传党的进步思想,组织和动员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去,还负责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性教育,为了更广泛的吸纳人员,小组又把军事理论和时事政治纳入了学习范围,相信这会为我们较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计算机应用小组风采

计算机应用小组是一个把电脑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应用型小组,小组成立以来主要以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基础知识竞赛为主开展各种活动。他们设计的图案新颖独特,让人赞不绝口,设计大赛吸引了很多同学,也锻炼了一批同学,相信这也起到了成立小组的作用了。

二、“挑战杯”风采

为了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创新能力,我院团委邀请了内蒙古团委学校部部长于海成老师和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同学来我院就“挑战杯知识”进行了精彩的讲座,之后,我院团委参加了“第四届”全区大学生挑战杯的策划和筹备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四届全区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郭磊同学的作品获得了优秀奖,马勇、郭磊、徐亦田、张磊的四份作品入围自治区优秀作品,这些优秀作品的诞生和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想下一届我院会有更多的作品出现在赛场上的。

现在科技部的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比如说缺乏工作思想性,工作能力有待提高,工作经验不足等等,但我们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会不断摸索工作经验,吸收其它部的长处,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努力提高科技部的整体运行能力,打造一个坚实的团队。

第7篇

关键词:“挑战杯”;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是创新思维最活跃的青年群体。作为大学生创新教育重要载体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1989年创办以来,至今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九届,从最初只有52个高校参加到2006年有283个高校参与,从祖国大陆延伸到港、澳、台地区甚至国外的大学生团体,被誉为大学生创新竞赛的“奥林匹克”。“挑战杯”竞赛一直保持整体性,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同台竞技,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加此项重大赛事,其作品体现出的高职特色及其表现出的动手能力,已经引起高职教育界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拟从参与“挑战杯”竞赛的具体实际出发,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培养对策进行研究。

从“挑战杯”竞赛看高职院校学生

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历届“挑战杯”竞赛的情况来看,在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及其培养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不大;二是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氛围,学风建设有待加强;三是高职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难以开展,学生缺乏创新的欲望和兴趣,出成果更是难上加难。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的整体淡漠和创新能力的普遍缺乏。

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主要有以下原因:

对学生科技创新与“挑战杯”竞赛作用的认识存在误区“挑战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促进学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但有些高职院校对此认识不够,而是简单地把“挑战杯”全国总决赛获奖与创新教育成果评价等同起来,指导学生向重点大学的项目看齐,盲目求大、跟风,以夸张的形式主义取代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锻炼和提高,违背了创新教育的初衷。高职学生本身并不缺乏创新潜能,但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欲望,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毅力,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创新教育的需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统一性教学,教师独占课堂,导致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的培养没有在课堂主阵地得到落实,实训教学往往强调对某项操作技能的反复训练,不能启发学生对生产领域中的问题进行独立分析与思考。

创新教育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与技能优势高职院校在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在理论研究这一高职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揠苗助长,而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特点,没有引导高职学生在技能、生产一线获得新发现,产生新突破,其效果必然适得其反。离开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而在理论研究方面更难与重点高校一争高下,容易导致学生自信心下降,进而缺乏创新的激情和后劲。

缺乏鼓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机制目前,各高职院校对“挑战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一,组织管理工作也不统一,制度建设不尽相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建立和健全鼓励学生创新的有效机制,难以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努力方向

应该看到,“挑战杯”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学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创新教育的成果不应以获奖为唯一标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从组织参加“挑战杯”竞赛以来,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学生每年申报的科研项目超过100个,已立项65个,直接参与的学生近600名,影响和带动了身边的同学,营造了爱科学、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参加“挑战杯”项目的学生不仅更加热爱学习,而且在遵纪守时、集体荣誉感、礼貌待人等综合素质方面都有所提高。“挑战杯”不仅是高职院校展示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也给全国各地优秀大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极好机会,高职院校应以“挑战杯”的开展为契机,结合高职教育特点,积极思考,从创新教育入手,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突出高职特色,寻求高职教育与科技创新的最佳结合点教育部长周济在2005年5月26日考察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时指出:“高职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创新教育。”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不仅应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而且应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高职特色的创新之路。从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不难发现高职学生科技创新在生产一线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一项生产工艺的革新,一个生产流程的创新,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工科专业可紧密联系生产一线和当地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生产设备、操作流程与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难题,通过校企互动,培育既有科技含量又有市场需求的特色项目,促进学生创新成果的转化。文科专业应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社会实践与社会调研,体现高职院校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创新教育,增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传统教育主要是训练学生对现成问题被动的、应答式的解决能力,必然导致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主动精神受到压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与培养。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倡创新教育就要深化教学改革,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入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应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为培养高职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营造活泼宽松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把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纳入学校育人的整体规划。创新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单兵作战,必须以专业知识、思维方式、实操技能、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为基础,只有具备了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对新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创新。我国的高职教育在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往往忽视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以致不能很好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挑战杯”的口号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高职学生首先要很好地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并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加强资料收集与分析能力的锻炼,收集所参加的项目发展的最新信息,虚心向教师请教;再次要认真学习项目管理、营销推介方面的知识。在具备了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更好地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具有良好合作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而获得独创结果的思维过程,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正确的动机、浓郁的兴趣、充沛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以及良好的习惯是创新活动的源泉;二是要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教师发散性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三是要加强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可开设《科学史》、《自然辩证法》等专门课程,使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四是要鼓励科技实践,创新活动与科学思维方法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学校可通过成立“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学术性社团的方式抓好创新第二课堂的建设,使学生突出个性,打破学科界限,有组织地或自发地开展课堂以外的学术科技展示、竞赛与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创新不可能一帆风顺,历史上经历千百次失败才取得最终成功的创造发明事例不胜枚举。大学生思维活跃,好胜心强,应对创新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失败保持清醒的认识,提高抗挫折能力,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轻言放弃,要善于在失败中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在挫折中积累经验,迎接最终胜利的到来。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鼓励学生创新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加强领导,统一协调,切实做好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管理工作。各高校主要是由团委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组织工作,但团委无法担负学生科技创新从立项到参赛的全部工作。因此,必须由学校组成一个由校领导任组长,各系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工作组,协调统一,充分利用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做好立项审查、学校选拔、组织参赛、学习交流等工作。其次,要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为了调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挑战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持续推入更高的水平,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促进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如制定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奖励、经费管理的具体办法等。选拔项目时应兼顾学生创新的广泛性与代表性的关系,在经费投入上应注意对优秀项目追加投资,同时优化经费使用。再次,要丰富“挑战杯”载体的内容,形成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让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深入人心,营造以学习进步、努力拼搏为荣的良好氛围,构建适合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可举办“创新成果展”,开展“能工巧匠杯”技能比赛,或成立科技创新型社团,通过社团活动宣传“挑战杯”,激发高职学生学习与创新的热情。

参考文献

第8篇

这是个不能没有策划的时代。策划从本质来讲,其实是一种做事情的方法,也就是从一个问题的所有可能的答案中找到一个最佳的答案。一个优秀的策划者必定是一个思想有着深厚内涵的人,必定是一个在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创新的人。所以,企业要想做精做优、做大做强,必须首先培养一支优秀的策划团队。而这种优秀的策划团队往往就是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有力保障。

1983年至2009年,《英语周报》在26年间,创造了期发行量1600万份的纪录,成为中国教辅报刊的传奇。这样的成就与它的策划、经营、企业文化、团队力量都密不可分,而在这一切要素中,策划是《英语周报》能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保证。

通过成功的策划,《英语周报》摒弃了依靠邮局发行的单―方式。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搞发行,改变了发行体系模式,尝试着成立发行网点,并逐渐在全国建立起数百个发行工作站,遍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起数千人的专职发行员队伍,使报纸的发行量持续快速发展,成了稳定市场份额的风向标。

通过成功的策划,《英语周报》率先提出了以报纸养科研、以科研促发展的思路,把教师在工作和教学中的难点变成报社服务的重点,报纸与教研相辅相成。并与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强强联手,成立了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中心,进行英语教学课题研究,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校开展教研工作,先后在全国设立了几十个“英语教育实验基地”,大大提高了基层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通过成功的策划,《英语周报》大胆地实施具有前瞻性的品牌经营新战略。2000年,他们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部合作创办了《希望英语》杂志节目,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5年,他们又联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绝对挑战》栏目,策划了英语周报社招聘年级版执行主编的专题节目;在中央电视台2006年黄金资源招标活动中,英语周报社竞标成功,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央视第一标”,有力地扩大了品牌影响力;2007年9月,《英语周报》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我国外语教辅传媒中仅有的“中国驰名商标”获得者,标志着《英语周报》在品牌战略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通过成功的策划,《英语周报》在“求高、求准、求实、求新”办报理念指引下,与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密切合作,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先后举办了国际中学生英语技能测试、“记易宝”杯高考英语优胜奖评选、全国首届“英语周报”杯英语手抄报大赛、“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中学生素质教育英语知识能力竞赛”、“中国乡村英语教师评选活动”、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英语周报杯”英语作文大赛、连续7年与光明日报社共建“迎奥运、用英语”等一系列活动,当然还有许多针对学校师生的各种公益性的活动不胜枚举。这些活动的成功策划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基础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山西十大文化品牌、全国十大创新传媒、中国品牌媒体专业报十强、中国十大报业案例、中国十大领军报业、中国十大周报品牌、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媒体、中国教辅报纸第一品牌、中国英语学习第一报”等殊荣纷至沓来,是对成功策划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对于《英语周报》这样的优秀文化企业,一次次成功的策划让其魅力尽显。“倡导素质教育,以弘扬科教兴国为己任”,“只要有一期报纸印出来,就会有1600万以上的读者看到”,这不仅仅因为《英语周报》身后有一只强大的编辑、发行团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有一支卓越的策划团队。他们以自己敏锐的眼光、站在高处的思想、丰富的市场判断力以及对报社至深至诚的热爱来策划这些与《英语周报》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而在此之前是他们不知疲倦的一遍又一遍的分析调研,一次又一次的全国范围的首创,把文化精义融入到办报的全过程。通过一个又一个成功的策划,《英语周报》最终确立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办刊方式,成为业界的著名品牌。

做策划看似是形象、是途径,而事实上,从效果与长远看,是灵魂、是目标,且触及的是企业真正能成长起来的那个部分。

策划的魅力是什么?是智慧、是统筹、是超越!

第9篇

1)创新原理与设计竞赛、科技学术活动

创新是建筑设计的生命,而设计竞赛是建筑创新的催化剂,是建筑设计潮流和建筑教育趋势的先声,作为培养建筑学学生创新能力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可忽视。东南大学黎志涛先生曾经基于创造力开发的陌生原理、进攻原理和开放原理等从理论角度分析了设计竞赛在建筑学创造教育中的重要影响,这几个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

2)其他院校创新政策、机制和具体作法等实证经验

学校层面上,浙江大学等高校都尝试以学科竞赛为突破口,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健全运行机制,建设指导队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多方面搭建平台,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徐小洲2007、韦文祥2009、朱昌平2009、王永生2010、张育广2010、王素坤2010、柏连阳2010、徐辉2010、刘长宏2011、耿新2011、林木辉2011、陈美娟2012、王凤2014等)。专业层面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筑学专业纷纷探索体验式开放性建筑设计教学改革,尝试在竞赛内容、时间大致与课程匹配的前提下,在建筑学高年级阶段将建筑设计课程结合国际、国内的各种设计竞赛进行,加强师生互动,突出概念设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培养学生竞争能力,在各种国际国内竞赛中均取得了一些成果(孔宇航2005、徐德龙2007、龚建2007、胡雪松2010、龙灏2011、高巍2011、袁烽2013、刘春梅2014等)。

2主要学科竞赛———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

1)竞赛类型、命题特点、解题要领

除了少量提案式设计竞赛,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多为概念设计竞赛,从设计背景中提出问题再把抽象概念转化成具体空间。这种竞赛活跃了我国建筑设计的学术气氛。命题特点大致有具体与模糊两种,都包含了主动发掘问题、承担社会责任、发挥建筑的社会调节功能。解题方向应从对建筑本质的思考入手,把对人类生存环境持续发展的研究放到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横轴、以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为纵轴的体系中去把握。解题的关键在于基地选择,以及深度思考、视野开阔或者找准切入点做出独到解决方案,而对建筑形体本身要求并不严格。

2)竞赛层次

a.国际竞赛。国际建筑师协会(UIA)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是当今世界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最高规格竞赛,目前在国内仅有清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极少数建筑院校建筑学系学生小组设计方案获得过UIA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今年在南非德班市举办的第25届UIA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上来自西安建大和清华大学的中国学生包揽前三甲。另外,近年结合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新引进的主要面向高校学生的国际竞赛还有:由美国能源部主办的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olarDecathlon,简称SD);由国际太阳能学会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联合主办的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由威卢克斯集团与UIA(国际建筑师协会)及EAAE(欧洲建筑教育协会)合作举办的以“明日之光”为主题的威卢克斯国际建筑学生设计大赛。从参赛和获奖团队来看这几项比赛国际化程度存在着较大差异,而最值得关注的是前者采取建造测量实验,跳出了常见的图纸探讨模式。b.全国竞赛。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1993年创办,2002年取消统一命题改为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观摩与评选,2011年再改为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教案和教学成果评选,是本专业最权威的全国竞赛。每年度组织一次,每校限额报送3份教案、每份教案附不超过3份学生作业,从单纯评选学生学习成果改为评判设计教学全过程,既考核学生也考核教师。另外还有几项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例如AutodeskRevit杯和“中联杯”竞赛等。c.省级竞赛。浙江省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由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主办,从2007年—2010年每年举办一届,已经举办四届,分别由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和浙江理工大学承办,每次比赛参赛高校在17所左右。2011年起停办。

3)本校建筑学师生的实践探索

嘉兴学院建筑学专业2006年开始在本科第二批次招生,经过几年艰难探索,逐渐在省级以上建筑设计竞赛中取得一些成绩:2009节能杯浙江省第三届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三等奖《第2大陆———2013》(指导教师:王德海、胡亚楠)、佳作奖《零度空间———建筑师之家设计》(指导教师:王荟荟)、2010联泰杯浙江省第四届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流觞曲水•意———世博浙江馆建筑设计》(指导教师:丁志敏、王德海)、2013年蓝星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优秀奖《半世纪后苏醒的记忆》(指导教师:徐荫、王中锋)。另外,还参加了一些其他相关学科竞赛,也略有收获: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2009第八届动画组三等奖《换个角度看世界》(指导教师:丁志敏、陈志军)、2010第九届课件类三等奖《SketchUp组件和群组》(指导教师:胡亚楠、刘小晶)、平面组三等奖《当一切商业化》(指导教师:丁志敏);2013第十一届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优秀奖《璀璨之钻———山地旅馆建筑方案设计》(指导教师:金荣科、王中锋);华鼎杯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2013年浙江赛区二等奖《王店曝书亭三维模型漫游》(指导教师:丁志敏)、“数字化建筑设计大赛方向”2014年浙江赛区特等奖《构筑•律动》(指导教师:宁碧波)、二等奖《Eternity》(指导教师:宁碧波)。

3主要科技、学术活动

1)SRT—新苗—国创

参照美国众多一流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UROP),为了发掘大学生的研究潜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我国高校也推出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等学生科研平台。经过多年的运行和改进,我校学生科研项目已经形成一般SRT重点SRT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人才)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梯级结构,有利于扩大学生科研的参与面,淘汰进展不良的项目团队,遴选和扶持前期积累好的科研方向持续研究,形成良性发展秩序。我校建筑学专业教师近五年指导学生完成浙江省大学生新苗科技项目多项:《信息化建模BIM技术在三维校园中的应用研究———以嘉兴学院为例》2008、《浙江省节能省地型多层住宅建筑优化设计探讨》2009、《浙江高校校园人居环境设计研究》2010、《三维建模渲染技术在浙北水乡文化建筑设计中的应用》2010、《三维建模漫游技术在杭嘉湖地区近代藏书阁建筑遗产保护中的推广应用》2011、《基于三维数字技术的甬台温绍等地现存藏书楼测绘建模》2012,另外还有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基于无人机航拍和全景漫游技术创新记录浙江现存藏书楼建筑》2013(专题网站210.33.29.65/tzb/)和一项省新苗项目《基于认知地图的嘉兴市城市公共意象的研究》2014正在进行。

2)暑期社会实践

经过三十多年组织运作的经验和反思,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在进行项目化、课程化运作的改革。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领衔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古建筑测绘》是这方面的典范,主要组织建筑学二年级学生参加,指导教师团队阵容强大,坚持几十年暑期集中组织古建筑测绘实习,应该是暑期社会实践的高级阶段,已经成为他们的建筑学学科特色和品牌,2012年暑假笔者很荣幸观摩了天津大学建筑学师生承德避暑山庄测绘实习。笔者也曾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指导了2011年“书香浙江•现存藏书楼调研”和“2012寻觅方舟•浙江地市图书馆建筑调研”等几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宁碧波博士指导了2013年“嘉兴市摊贩疏导管理政策有效性的调研”和2014年“关于嘉兴市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及老社区优化设计方向的调查研究”。

3)“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挑战杯”竞赛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分为创业计划竞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每两年交叉轮流举办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无主题限制,选题则需要一定的科学鉴赏力和价值观———历史文化的亮点、社会生活的热点、城市建设的难点、群众关注的焦点、世界知名的景点、具有纪念教育意义的节点,都可为“挑战杯”竞赛选题的侧重点。例如,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古村落保护小组的参赛作品《广州三元里村历史文化保护及景观规划》在2005年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我校建筑学2007级和2011级学生的作品《嘉兴学院三维校园漫游》(指导教师:丁志敏、金荣科)和《基于公共设施视角的社区人居环境评价研究》(指导教师:宁碧波)分别获得了浙江省第十二届、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4结语

第10篇

依托大学科技园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今天市场经济对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以实践为基础,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恰好为他们提供了锻炼并实现自身价值的好机会。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是一个人自我完善的过程,现代大学生的创业,已不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出去做生意,而是需要以自身的专业技术为基础,通过创新活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行创业,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而高科技产业的创业背景,决定了大学生必须以坚实、系统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宽阔的视野和创新能力为依托。因此,应当积极鼓励在校生创新、毕业生创业,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应鼓励学生中断学业,休学或辍学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具备示范性、开放性、民主性等特点。也就是说,教育者应以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带动受教育者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内容应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特性;教育途径强调实践教学的作用;教育者除了学校的教师外,还应包括企业家、专业人士等;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项全新的领域,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套用,必须依靠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有赖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努力。

大学科技园可以协同学校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通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训练严谨的科研态度、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研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人才,以形成教学、科研、产业三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

首先,在大学科技园内及周边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课外创新活动、可产业化项目研究, 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科研创新团队,进行科研实践和项目研发。协助大学生在大学科技园相关企业担任助理或技术人员,实现学生和企业互动,知识的相互转移,使学生能了解社会需求、迅速融入社会,提高就业竞争力,在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其次,利用大学科技园自身的优势为学生未来创业提供指导,如:请创业投资机构介绍创业投资情况和创业融资手段,请知名企业经营者介绍先进的创业理念和管理理论,组织专家就如何寻找可能的创业项目等问题对学生加以指导,邀请创业有成的校友进行经验的交流和总结,请政府分管部门介绍相关的政策法规等。通过这些途径,使学生对创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再次,在学生掌握一定创业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假期等业余时间,邀请著名企业家和专家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强化训练,和学生共同进行市场调研、案例剖析、商业计划的构思和推销、搭建管理体系等,使学生直接面临近似实战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建立协作关系网络。

依托大学科技园 衔接创新创业竞赛

为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培养,我国各级政府、各地区推出了一系列的竞赛活动。例如旨在通过竞赛,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以培养在学术科技上有潜力、有作为的创新人才,展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宗旨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各类电脑网络竞赛、物理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等学术科技项目比赛;部分高校组织的以项目管理模式,强调学生自主选题的原则,突出创新设计理念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型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在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同时利用所学的知识投身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加强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学术科技项目比赛、SRTP计划与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应当是上下游关系,然而由于这些比赛、项目涉及学校不同的部门,因此仍处于相对隔离状态,学生团队参加“挑战杯”大赛苦于缺乏项目,而部分具有市场化前景的SRTP计划项目及科技比赛项目没有朝应用和产业化方向深入发展。利用大学生科技园平台可以形成科技项目比赛、SRTP计划和“挑战杯”大赛上下游之间的有效衔接,在科技项目比赛、SRTP计划中寻找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在大学科技园平台加以扶持,使之朝产业化方向发展,并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参赛团队相结合,形成跨系科优秀学生组成的优势互补的竞赛团队,形成规范系统、具有可操作性和说服力的商业计划。通过创业大赛,使学生创新活动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使同学们的科学技术、系统理论、管理才智得到有机结合,使青年学生从单纯的受教育者,逐渐成长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对于所产生的一些能直接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小项目,可以通过大学科技园平台,以技术转让方式,直接转移给企业,使科技创新者或团队取得一定的收益,以便进行下一阶段的研发。

现代社会已不再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而是一个合作的社会,从一个设想到一项科研成果再到一份商业计划书,最后建立企业、开拓市场,这一系列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许多人来共同完成,一个创业者除了需要敏锐的头脑、坚实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因此,大学科技园可以首先通过优先支持科技项目比赛、SRTP计划团队及“挑战杯”计划参赛团队入园孵化,并辅之以专业化的辅导,以培养学生现代创业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以形成较强的示范效应。

依托大学科技园 完善创新创业管理

现代组织理论把社会组织区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这两类组织的存在均对社会组织产生作用。正式组织是社会组织根据工作目标的需要而制定的职责结构与层级关系的总和,是通过建立角色职务机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而形成的,如高等院校及其校内的行政机构等。而非正式组织是在兴趣、爱好、习惯、志向以及其他方面的一致性而形成的松散型群体,如大学生的各类协会、创新创业团队。

第11篇

总的指导思想:围绕着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全方位做好学生工作。

(一)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人文学院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它当做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目标。为此,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予以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有:一者非常重视大学生的理论学习,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时事政策水平;二者以先进的文化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并通过开展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三者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优争先”活动,评选、表彰各种层面上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通过榜样的作用来带动青年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由于我院的努力,一年来,人文学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有:我院团总支获得全省优秀团总支,也是本年度陶瓷学院获得的唯一一个全省优秀团总支的奖项; 我院学生会当选2009-2012年度校优秀学生分会; 班当选我校先进团总支?;1名同学获得全省优秀团员称号; 名同学获得校优秀党员、 名学生获得校优秀团员的光荣称号;其他政治思想方面的奖项?

(二)大力开展学风建设,效果显然

人文学院始终把学风建设当做学生工作和人才培养的中心和重点,长抓不懈。为此,我院制定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学风建设制度和措施,行政口、教学口、学生口齐抓共管,相互配合。一年来,我院的学风和以往相比有了较为明显的好转,学生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有:

1、学位率和等级通过率

2、学生校外专业参赛及获奖

3、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参赛及获奖

一年来,我院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科技创新活动,也取了一定的成绩。其中有1人次获得江西省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1人次获得江西省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

(三)积极开展学生文体、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取得较好的成绩

一年来,我院学生积极活跃在学校文体和社会实践等舞台,展现了良好的素质能力和精神面貌,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为人文学院争取了荣誉。主要成绩有:

在今年的第三十三届校运动会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七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在红五月系列活动中,获得辩论赛第一名和团旗接力赛第一名;我院社会实践队获得校级优秀实践队称号,其中13人获得先进个人称号;我院健美队在校健美操大赛中获得第一名以及最具活力奖;在社团活动方面,英语俱乐部获得校十佳社团称号,绿色服务团在运动会服务过程中获得道德风尚奖以及十佳社团称号;另有很多同学在校文体方面获得多项个人奖项。

(四)全力做好毕业生工作,为毕业生就业和安全文明离校提供优良服务

一年来,我院全力做好2010届毕业生的各项工作,尤其是重点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确保毕业生能安全文明离校和顺利就业。我院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毕业生就业目标计划开展就业工作,积极开拓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各种优良服务。本年度,我院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一直位于学校前列,较好地支撑了学校的就业工作。

二、2011年度学生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进一步抓学风建设和改善学风

(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

(四)大力抓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力争我院学生在专业竞赛、科技创新、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五)进一步做好2011届毕业生的各项工作,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安全文明离校。

附:一年来我院参加校外比赛学生获奖详情:

1、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江西赛区决赛

(1)07英语3班雷珊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及综合能力二等奖

(2)07英语3班夏衍同学和08法学易钧栎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二等奖

2、07英语2班颜芦红同学获得江西省笔译大赛三等奖

3、参加省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

(1)08日语张寻同学获得“江玲杯”江西省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三等奖

(2)08日语易亮同学获得“江玲杯”江西省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优秀奖

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代表景德镇参加省运会,收获一枚金牌、两枚银牌,四枚铜牌,并取得团体总分第三名和团体体育道德风尚奖的好成绩。

(2)团体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另有周德兴同学获个人体育道德风尚奖。

(3)获得女子跳高获第四名。

(4)获男子4* 100米接力赛第五名。

(6)获男子一万米第八名。

(7)获男子1500米第七名。

(8)张奇同学获得精神文明运动员称号。

5、五位同学代表我校参加全省唱响鄱湖电视大赛,取得三等奖的成绩

09英语2班邹梦霞同学、陈鲸颖同学;09日语邱楠同学;08法学揭琴同学。

6、二人在江西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中获奖

第12篇

2012年12月23—27日,“福田汽车欧马可品牌2013年商务年会”在京隆重召开。大会以“资源凝聚实力,行销创造财富”为主题,贯彻落实“福田汽车2020战略”规划,在充分总结了欧马可品牌业务2012年取得业绩的同时,结合“十”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深刻理解。

“跨升式”发展

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轻卡的二、三级市场潜力逐步释放;另一方面,十确定的经济政策的实施,将更好、更快地推动汽车产业的新发展,基础建设的大力投放将会有效带动城市物流的迅速升级。面对机遇与挑战,欧马可品牌提出了“以卓越品质勇迎市场挑战,以链合创新抓住市场机遇”的“跨升式”发展路线,为实现争当“欧洲标准的高端中轻卡引领者”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在商务年会召开之际,“欧马可卓越之夜”品牌体验会同期举行,福田汽车集团欧马可业务总监兼欧马可事业本部本部长范现军等企业负责人对欧马可1系、3系、5系的全新形象进行。最值得一提的是,欧马可5系的车身宽度增加至2.2米,全方位满足用户最新的价值需求。范现军表示,2013年的欧马可品牌将以欧马可康明斯为主线,实现欧马可业务深度链合戴姆勒、采埃孚、莲花等世界汽车行业领导者协同创新发展,从加快渠道建设、提升业务能力、拓展市场布局等方面,全面实施欧马可品牌2013年市场发展战略与规划;欧马可1系、3系、5系三大系列,将充分吸收欧美领先技术,着眼于国内高端中轻卡市场的同时,布局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巴西、南非、俄罗斯等海外市场,实现“内涵发展,内涵增长”。此外,欧马可还在本届商务年会上启动了针对全系车型推出的延保服务,即从2013年起凡购买欧马可延保服务的用户,便可以在延保服务期内享受到该服务涉及到的免费车辆维修。

勇迎市场挑战

如果说2012年是欧马可品牌“跨升”发展的一年,那么2013年将会是欧马可全系产品勇迎市场挑战的一年。十召开带来的各项利好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十二五”规划的推进;节能减排政策的贯彻落实,使国内高端中轻卡的发展步入一个“技术竞争”的全新时代,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将面临着“内忧市场,外忧技术”的挑战。

面对挑战,欧洲标准卓越品质的实力,使欧马可更愿将这种“挑战”当成是一次机遇。欧马可以“卓越动力、卓越制造、卓越服务”的三大“卓越品质”,承载着科技创新的深度内涵,使之成为勇迎挑战的动力所在。欧马可产品采用世界顶级动力康明斯发动机,保障产品50万公里无大修,是同类产品无大修里程数的两倍以上。卓越的动力来源,使欧马可产品不仅满足欧Ⅲ/欧Ⅳ排放标准,并具备升级至欧Ⅴ/欧Ⅵ潜力。更为重要的是,全球顶尖资源的“智汇”使欧马可不断挑战油耗极限,在北京市交通运输行业“福田汽车杯”节能技能大赛中,欧马可创造了百公里油耗仅5.1升的惊人纪录,较同类产品节油8%—10%。

欧马可的卓越制造采用世界领先的康明斯NGMES制造系统,先进的零部件及整车装配技术,喷漆等关键工序由机械手独立完成,智能化轿车生产工厂全面实现生产自动化。在服务方面,欧马可的3年/20万公里超长保修,2万公里一次保养,维护成本是同类产品的四分之一。此外,欧马可还建立了600余家服务网点,拥有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呼叫服务中心,24小时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