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经费管理细则

科研经费管理细则

时间:2023-06-05 09:55:41

科研经费管理细则

第1篇

【关键词】 精细化; 财务管理; 实现路径

精细化管理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老子曰:“天下大事,必始于细。”19世纪80年代,“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正式提出现代意义上的精细化管理思想。自20世纪中期以来,精细化管理在日本的大企业(如丰田公司)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的一些知名企业,如海尔集团,于20世纪后期开始引进精细化管理理念,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可以说,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一个要求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

高校财务部门作为学校重要的职能部门之一,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校的运行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精细化财务管理之路。本文在阐述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高校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进而提出了高校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路径。

一、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一)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涵

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是指高校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以精细化管理思想为指导,按照优化后的业务流程和质量标准规范处理各项经济业务,并通过终端控制与考核,实现财务管理的数据化、标准化和动态化,提高财务管理效能。

(二)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特征

与传统高校财务管理相比,精细化财务管理具有以下特征:(1)管理职能由静态的核算与监督转变为动态的经营管理型;(2)岗位职责更加清晰细致,而且可以量化考核;(3)信息化程度更高,银校直联、网银支付、网上报账系统等大量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被应用于财务管理。

二、高校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适应高校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汪中求先生在《精细化管理》一书如是说:从粗放到精细,是中国管理的必由之路。精细化是我国企业(包括有公共管理属性的公共机构和政府)必须迈过的一道坎。高校作为社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也必须走精细化管理之路。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财务部门应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率先推行精细化管理。

(二)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和要求,各大高校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远景目标。为实现规划和目标,各大高校纷纷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作为高校管理的核心机构之一,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决定的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1)财务管理目标由原来的“财务收支平衡”转变为“绩效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2)筹资渠道由原来的单一财政拨款,转变为多种渠道筹措办学经费;(3)由于高校内部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除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外,还要执行企业、中小学、医疗卫生等其他类别的会计制度。这些特点决定了高校财务管理的难度更大,因此需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以利于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三、高校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全员参与原则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全员参与”原则同样适用于精细化财务管理。在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时,要“以人为本”,使广大财务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理想与抱负,使个人能力得到极大发挥。

(二)系统性原则

任何管理都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某个单一动作就能达到目的的。同样,高校要做好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也必须建立一套以目标为导向,以制度为保证,以文化为灵魂的高效、运行良好的系统。

(三)信息化原则

信息和网络技术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决策与调度的高效化、沟通与控制的实时化、存储与检索的条理化等问题。因此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离不开信息化。

(四)持续改进原则

精细化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精益求精的努力,是一种理想和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它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高不可攀,它就存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所以要做好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改变粗放的工作方式,并且持续不断地改进,力求将每项工作做到“精细”。

(五)严格终端控制原则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说:“决胜在终端。”如果过程不对,就不可能得到理想的结果,所以应按照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要求,对每项工作内容进行详尽、准确的描述,并进行跟踪管理,严格终端控制,以避免出现执行偏差,从而保证财务人员能够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和目标做好各项工作。

四、高校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路径

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该项工程,就必须按照既定方案、工作步骤和目标,通过一定的路径,将细化后的工作任务精准地完成,确保精细化财务管理向着既定目标推进。

(一)做足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功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涉及诸多方面,必须扎扎实实地做足“功课”。(1)成立精细化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2)营造氛围,开展深入动员;(3)在调查摸底、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目标;(4)对现有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整合;(5)对基础数据进行整理核对。

(二)着重抓好财会人员的素质训练

管理源于素质,素质源于训练。任何先进的管理理念、任何优秀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任何完善的规则(程序和制度),落脚点都在于有效、持续的素质(包括职业素养和业务素质)训练。例如,军人的素质只有通过立正、齐步走、正步走等严格的、长期的训练才能养成,所以要努力打造一个良好的财务文化环境和学习氛围,通过文化熏陶和技能培训,使广大财务人员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工作能力、责任心、敬业精神、荣誉感和纪律意识,从而成为可信赖和敢于担当责任的人。

(三)强化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

高校自2001年试行预算改革以来,财务预算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收入内容不够全面、预算编制方法不尽科学、预算编制程序不够规范、预算虚假平衡、预算管理粗放化、忽视预算考核等。这种粗放化与大致化的预算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不能跟上高校快速发展的步伐,必须尽快向精细化型的财务预算转变,即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渗透到财务预算的各个环节。在进行财务预算时对高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以及内部各项业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将预算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和项目,对财务预算所涉及的每一项具体业务都进行精密细致的预测和核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全面的业务流程和业务规范。

(四)注重财务核算精细化管理

会计核算精细化是高校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是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核算工作效率、降低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高校在推进精细化财务管理时一定要对会计核算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以精细化管理思想为指导,按照会计核算的流程,将账户设置、会计凭证填制、审核与传递、报表编制等环节予以优化,从而实现为信息的使用者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五)构建综合财务管理信息平台

目前高校普遍应用了会计核算系统、工资发放系统、学费收费管理系统等多款财务软件,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仍停留在“会计电算化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1)数据信息分散在各个系统之中,不能有效共享,统计、汇总、分析困难;(2)年终财务决算时,合并财务报表主要靠手工方式完成,效率低下;(3)全面预算、资金管理、辅助领导决策支持、财务风险分析等管理会计的内容仍然空白,难以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因此高校应采用现代财务管理理念,适应精细化的财务管理需求,将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梳理、细化、分解、整合,形成一个完整、闭合的财务管理链条,实现财务管理流程再造。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理为重点、以辅助领导决策支持为关键目标的网络化综合财务管理信息平台,使预算、核算、决算、查询、统计、汇总、分析等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流程和质量标准来运行,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公开透明、决策高效的现代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为适应精细化财务管理的需要,可积极探索网上报账,整合现有财务管理系统,以期全面提升信息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

(六)强化科研经费责任和预算管理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现在,大量的科研经费没有用在正事上,科研经费成了部分科研人员的“圈钱”法宝。另据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由此可见,科研经费在管理和使用方面乱象丛生,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先后出台了三个关于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文件。文件明确规定:学校是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院系等基层科研单位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承担监管责任;科研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高校应根据这三个文件尽快修订和完善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制定详尽的实施细则,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具体如,成立科研经费管理服务机构,并配备专业的财务、科研管理人员,以协助指导科研项目申请人科学合理地编制经费预算。

(七)实行水电费精细化定额核算管理

水电费支出在高校教育事业费支出中占有较大份额,而且增长速度较快。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号召,合理控制水电费的增长势在必行。实践证明,实行水电费精细化定额核算管理,是做好节水节电工作的有效手段。西安某重点大学一直重视节水节电工作。近几年,该校先后筹集修缮资金近千万元,将老式的水电表全部更换成卡式水电表,将能耗高的白炽灯、老式日光灯更换成高效节能灯。在此基础上,对机关院系的水电费实行精细化定额核 算,即机关院系的水电费定额为:(1)院系水电费定额=b1×学生人数+b2×职工人数+b3×学时数+b4×授课人数;(2)机关职能部门水电费定额=a×职工人数。其中a、b1、b2、b3、b4为根据长期摸索的经验值核定的各类人员的水电费定额系数。据统计,自从该校实行水电费精细化定额核算管理以来,每年节省水电费支出约100万元。

(八)抓好精细化财务管理实施的过程控制与考核

所谓“管”就是监督和控制,所谓“理”就是指导和服务。从管理的本义来说管理的核心就是控制。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抓好过程控制与考核,确保精细化财务管理能够不折不扣地贯彻和落实。西点军校最为重要的行为准则就是“没有任何借口”,它强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况,无论遭受什么样的压力和困难,都应全力以赴去完成任务,而不是制造借口推卸责任。财务部门的领导也应教育广大财务人员要秉承这种精神,以确保有强大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另外,在具体控制过程与考核中应明确和运用“热炉定律”。“热炉定律”的基本原理是:当人要用手去碰烧热的火炉时,就会受到“烫”的惩处。可以引申为,当财务人员违反了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做某事或该做的事情不做,就会受到惩罚。当然惩处时必须坚持“人人平等原则”和“即时原则”,即在规章制度面前,要人人平等,无论谁发生错误行为都会立刻受到惩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持续改进过程,贯穿于高校管理发展的全过程。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要按照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路径和目标规划,持之以恒,狠抓落实,讲求实效,为教学科研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郭小玲.谈图书馆工作中的细节服务[J].河池学院学报,2008(S2).

[2] 汪中求,吴宏彪,刘兴旺.精细化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2-3.

[3] 廖开锐,张界新.基于精细化导向的高校财务管理研究 [J].高校财务,2011(12).

[4] 王志勇.六大措施助推精细化财务管理[J].化工管理, 2011(6).

[5] 陈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9).

[6] 张晓凌,孟凡斌.高校财务集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策[J].财会研究,2011(1).

[7] 任亚宁,夏黎青.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 不断提升储备粮规范化管理水平[J].齐鲁粮食,2006(6).

[8] [美]杰伊.瑞芬博瑞.没有任何借口 [M]. 金雨,编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3-14.

[9] 张媛媛.关于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探讨 [J].财会研究,2010(6).

[10] 韩云,王红艳.严格执行预算,提高财务管理水平[J]. 经营管理者,2011(24).

第2篇

    企业的项目研发经费核算主要包括国家拨入经费的核算及企业研发经费的核算两方面。

    一、国家拨入经费的核算

    国家拨给企业的科研经费,属于政府补助,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中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核算。政府补助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收益法与资本法。收益法是将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收益或递延收益;资本法是将政府补助计入所有者权益。

    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属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国家拨的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属于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其相关规定如下:

    (一)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二)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企业研发经费归集与核算

    企业研发经费主要是指项目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技术引进费、差旅费、会议费、知识产权保护费、管理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实际中,企业研发经费在归集与核算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及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及经验,对科研经费核算及管理提出方法及建议进行探讨。

    (一)研发经费归集与核算存在的问题

    对于科技型企业,既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又从事科研活动,在费用划分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有如下问题:

    1.研发经费的范围难以界定

    由于缺少一定的沟通,企业科技研发部门的人员与财务人员对研发经费范围的认识未能统一,财务人员对经费开支范围的认识会有一定限度,未能按照研项目预算书中研发经费的明细进行明细科目的设置;此外,企业科研经费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科技研发部门与财务部门勾通脱节,都会影响研发经费的范围的划分。

    2.生产成本与科研成本难以划分

    对于企业的一些部门既从事研发活动,又进行产品的中试制生产活动,这就为企业的生产成本与科研成本的划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根据国家及各省市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企业承担的大量科研课题,需要配比一定的自筹经费,特别是如果承担的是国家产业化项目或重大支撑项目,国家下拨的科研经费数额较大,而自筹经费的比例也较大,为满足课题审查的要求,科研成本会挤占生产成本,造成生产成本与科研成本划分不实,或带来高额利润及较高的所得税收,且企业也会有人为调整利润之嫌。

    3.承担多个科研课题费用难以划分

    根据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相关规定,国家拨入的科研经费应专款专用,科研项目应单独建账,各项目的科研经费及研发支出单独核算。企业的一个研发部门或一个研发人员如同时承担多个科研课题,发生的人员费、设备费、能源材料费用在各课题之间难以划分。(二)企业项目经费核算及财务管理的探讨

    对于既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又从事科研活动的科技型企业,在项目经费核算及财务管理中的一些建议及方法。

    1.制定企业自身的规范统一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参照国家及省有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规范统一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以制度对承担项目的部门和进行经费核算的财务部门及相关人员加以规范和约束。在管理办法中不仅可以界定经费的范围,还可对经费的预、决算、使用等进行相关规定。

    2.不断完善科研经费核算的财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预算、决算的财务核算体系,财务部进行科研经费核算,应按项目预算书中科研经费的预算明细进行研发支出科目及明细科目设置,运用金蝶或用友等财务软件的项目辅助核算功能,对企业承担的各项目进行单独核算;也可通过账表建立项目的辅助明细账,对各科研项目单独核算。科研成本项目结题后,进行项目经费决算。在项目执行期对项目经费应进行审查监督,加强经费开支的监督与经费成本的控制。

    3.加强财务部与科技部间的勾通与协作

    企业的财务部与科技部应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科技部对企业研发部门承担的各个科研项目进行管理,财务部对国家拨款及企业的研发经费进行核算;由于科技部专业技术性强,应及时提供财务部项目的相关信息,如项目的类别、性质、项目执行期、项目的承担人及项目预算书中经费开支明细等,还对各个项目的经费开支是否合理进行监督和审批;财务部可依据科技部提供的相关信息,按项目建立各明细辅助账进行经费核算,对研发部门报销的原始单据进行财务方面地审核、记账。

    4.企业项目经费核算的一些方法

    企业研发经费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应按照科研经费范围进行归集核算,具体方法如下:

    (1)按照受益对象进行分配

    企业按“谁受益谁分摊”的原则,对成本费用按受益对象进行分配,如耗用原材料,根据领料单上领用的部门,生产部门领用的记人“生产成本”,研发部门领用的记人“科研成本”,同时科研领用已进项抵扣原材料应作进项税额转出。企业承担的科研项目单独建账核算,财务应按受益对象将费用归集到各研发部门承担的各个科研项目的明细科目中。

    (2)按一定合理比例进行分配

    企业的一些生产及研发费用在实际中难以划分的,可按一定合理比例进行分配,如企业生产部门与研发部门以及研发部门承担的各项目共同耗用水电费,难以划分,可按一定合理比例进行分摊,但分摊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企业的一个研发部门或一个研发人员如同时承担多个科研课题,设备使用费,可按一定合理比例进行分摊;承担多个课题人员费可按工时即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时间来进行分摊。

    (3)间接费用可按相关性原则进行分摊

    企业科研活动发生的间接费用,如管理费、房屋占用费等,可按经费收入或研发支出的一定比例进行分摊。

第3篇

(2)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明细科目的协调。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跨级核算不相容的问题,各单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完善其会计核算的明细科目。然后,根据每笔支出的性质划归到不同的明细科目中去,这样也极大地便利了会计核算工作。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在会计核算报表中适当附加和披露预算的执行进度,从而强化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相互协调性。还要通过定期的会计信息反馈,进而不断地发现预算执行中的不足并能及时进行纠正和改善。同时,各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加强其内部各部门的及时沟通和交流,只有这样才可以尽快消除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在制度和部门规定上的障碍。

(3)科学编制部门预算,合理设置并细化会计核算科目。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对于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重视程度,采用先进的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方法,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的明细科目,做足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此外,还要通过权责分配来切实提升部门预算的执行和落实水平,并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对预算进行及时的反馈和修改。另外,合理设置和细化会计核算科目也有助于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中的口径,将跨级核算科目细化到二、三级明细科目,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对部门预算改革的监督,规范操作流程,实现与会计核算之间的良好衔接。

(4)健全宣传和培训机制,着力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通过全面的宣传培训,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全体员工认识到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各行政事业单位可通过提升相关职工的专业素质来进一步推进其各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和衔接工作。此外,各行政事业单位也可以建立员工的奖惩和激励制度来逐步提升员工们的职业修养和专业水平,通过定期的考核来不断地规范其工作态度和质量。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系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产生了诸多不协调的问题。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进而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算尚不合理。现行管理办法规定仅对课题组中非项目承接单位中的无工资性收入人员支付劳务费,而对于课题组中在项目承接单位有工资收入的人员则不允许列支劳务费用。尽管有部分高校已经推行计提绩效激励,但绩效激励使用范围和方式尚不明确和成熟。这部分科研人员为了补偿自己的劳务付出,可能违规违纪套取科研经费。

3.科研所用固定资产及时彻底清查难度较大

新会计制度引入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增设“累计折1日,’会计科目核算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增设“固定资产清理”会计科目核算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价值,从而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使用、报废及期末净值情况。在新会计制度实施前,高校的固定资产无需计提折旧,因此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记录不全面。新会计制度实施后要对现有固定资产补提折旧,则先要开展固定资产的全面清查工作。然而高校固定资产特别是科研所用仪器设备种类繁杂,数目庞大,新旧不一,缺乏统一管理,清查起来十分复杂,耗时较长。

4.科研经费结余计入事业基金影响会计配比原则

新会计制度下科研经费收入与支出在年度末时都要进行结转处理。未使用的科研项目经费不是进行结转留待以后年度使用,而是最终体现在事业基金中。与科研收入相对应的科研事业支出在不同的会计期间分期计人事业基金,这不符合收入与支出相配比的原则,由此导致科研活动所计算的净损益不真实,并有碍于对科研经费执行情况的监督,更不便于科研成本的核算。

三、新会计制度下高校科研经费会计核算改进管理的建议

1.专门账户管理,进行核算追踪

高校自身对科研的投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研收入,但这部分资金又是科研经费来源之一,无论是核算或统计都应列入科研类别之内。在新会计制度下无法通过“科研事业收入”核算,致使高校自身科研经费投入呈现核算空白。今后可将这部分经费从高校的“银行来款”里面分离出来,采用专门的银行账户管理高校自身投入科研经费,并在科研经费日常核算中对科研项目逐一设置相应的辅助账,进行核算追踪。从而实现对科研项目的收支情况和结余情况的全面核算分析,有利于对科研经费进行精细化管理。

2.利用明细科目归集科研成本,完善劳务报酬补偿机制

新高校会计制度中的会计科目是固定的,不允许高校新增设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对间接费用应设置明细科目来进行归集与核算。公共费用中的水电燃动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支出费用,都应按性质和用途细化,按合理的标准将科研经费支出与教育经费支出分离,以达到准确计量科研成本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本核算体系。另外,在严格控制经费的使用标准的同时让科研人员获得合理的补偿,完善劳务报酬补偿机制是关键。对此可实行项目经费包干制,如此可促使科研人员提高设备材料的使用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也可进一步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中绩效支出比例,明确细化并合理扩大绩效部分的支出范围,有效保障高校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的劳动价值。

3.加强科研用固定资产的规范管理

对已有的科研用固定资产抽调专人,进行集中彻底的清查盘点,按照固定资产的残余价值、可使用年限等要素分门别类登记在册。对已无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及时报废,对尚有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按新会计制度计提折旧。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剩余使用寿命,按总可用工作量来确定折旧方式。由此有效加强了科研用固定资产的长期监管与控制,并规范了对科研用固定资产的管理。

第4篇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RD经费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保持在2%以上,达到国外发达国家标准(1.5%~2.5%),这表明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4年开始,国务院、科技部及财政部陆续发布多部关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的相关管理工作的重要通知,制定了一系列中央财政科研改革的新思路,并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优化了科研绩效管理,提出了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强化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科研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体现科研成果的有效绩效评价机制,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益的新要求。我国的绩效经费管理分别经历了探索阶段、规范阶段和完善阶段。目前,纵向科研经费中的间接经费(含绩效经费)比例进一步加大,相应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应建立和优化间接经费和绩效管理办法,妥善处理好间接经费使用和科研人员绩效激励之间的关系,并真正实现绩效经费与科研人员实际贡献挂钩的一致性。本文将结合国家相关新政策的要求,以A大学为例,分析其绩效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完善方案。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指导我国高校绩效管理制度的优化工作。

二、A大学绩效管理制度问题研究

A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现行绩效管理制度包括《A大学理工类纵向项目间接费用实施细则》和《A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类纵向项目间接费用实施细则》(2017年3月6日发布),学校各层级在纵向项目间接费用上的管理架构、权责分配及其与科研新政新要求的呼应关系如表1所示。综合分析表1,可以得出A大学绩效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如下。1.A大学纵向科研经费中的间接经费分配比例较为清晰,学校向项目组发放绩效支出主要依据项目的年度进展、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关键环节。但是,在间接经费的使用过程中缺少了审计部门的相关职责,这与中办发(2016)50号等国家新政中“建立和优化间接经费管理办法”不相符。2.项目组成员的绩效支出直接由项目负责人发起,而个人绩效的发放依据主要是项目组成员任务分工和完成情况决定,但是发放的具体比例没有参考标准,主要由任务负责人直接决定,缺少相应的绩效考评方式或指导意见,这与中办发(2016)50号、财科教(2016)113号、财科教(2017)6号等国家新政中“建立和优化间接经费管理办法”不相符。

三、A大学绩效管理制度优化研究

国家新政在间接经费的规定上,参考国外的先进科研经费管理经验,对间接经费进行了重大创新,包括提高了间接经费的比例、取消了绩效经费在间接经费中的比例限制等。通过前文的研究可知,在A大学的现有绩效管理制度中,制定了清晰的间接经费分配比例,并明确了项目组成员绩效支出由项目负责人发起,科技处、二级单位审核备案,财务处发放的管理流程。但是,缺少了审计部门职责和绩效考评方式的制定两方面内容。针对以上两方面内容,依据委托代理理论、权变理论和平衡计分卡理论,提出如下绩效经费管理制度优化研究方案。(一)审计部门职责考虑到研究团队个人的绩效经费已由项目负责人考评,并由二级单位和科技处审核、审批,建议赋予审计部门审批与备案的职能,并可加入到《A大学理工类纵向项目间接费用实施细则》和《A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类纵向项目间接费用实施细则》中。(二)绩效考评方式绩效考评主要发生在研发团队内部,因此可以由学校统一下发绩效考评指导意见,各研发团队进行细化实施,建议指导意见如下。从工作分工方面,课题负责人负责制定研发团队的绩效考核内容及标准,并按周期组织内部绩效考评,按照管理流程向学校相关部门申请绩效奖励发放。研发团队负责提报绩效考核材料,配合课题负责人开展绩效考核。从考核周期方面,包括年终考核、课题中期考核和课题结题考核三个阶段。从绩效考核证明材料方面,包括任务年度进展报告、任务经费使用情况报告、阶段性成果证明材料、文档材料(技术文件、会议记录等)、其他需提供的材料。从考核方式方面,绩效考核方式按照平衡计分卡理论设计。平衡计分卡理论强调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考查团队的业绩,结合课题研究团队的研发特性,主要是平衡研发团队与研发任务下达者的利益关系。因此,编制课题研究团队绩效考核评价参考标准,具体分析如下。在财务维度,科研团队与企业管理不同,关注的主要是科研团队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考核的分目标主要是直接经费、间接经费的支出和与经费使用相关的票据文件。因此,科研团队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合理的使用经费、控制经费的使用进度、并且保证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是财务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在客户维度,研发团队的客户主要是科研项目的来源单位,纵向科研项目的来源主要是科技部,考核的分目标主要是研究成果及研究成果应当达到的技术指标。因此,科研团队在获取科研项目后,要按时、保质和保量的完成研发任务书承诺的科研学术成果,并保证研发的相关理论、设备及系统达到承诺的技术要求,力争达到先进水平是客户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在内部流程维度,研发团队通过有效的组织程序,合理组建团队成员并制定实施方案,确保研发工作进度和研发任务质量,按时、保质的提交各类技术文档是内部流程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在学习与成长维度,只有不断的提高团队的个人研发能力,利用各种绩效激励措施提高整个团队的执行能力,才能保证科研项目的研发质量、增强研发团队的研发能力、获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因此团队个人能力和团队执行能力是学习与成为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

四、结论

随着科技体制深化改革阶段的到来,科技创新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各项旨在进一步释放科技动力的新政策陆续颁布,极大了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本文主要依据科研新政策的新要求,从高校的实际科研管理制度出发开展高校绩效管理制度专题研究。针对研发团队的绩效考评工作,提出工作分工、考核周期、绩效考核证明材料、课题绩效奖励兑现的建议,并按照平衡计分卡理论,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编制绩效考核评价参考标准。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指导我国高校绩效管理制度的优化工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Z].2011.

[2]财政部,科技部.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财教[2012]502号)[Z],2012.

第5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基金管理

Th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Meticulous Management Concepts in the Management of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ZHANG Qian-yi1 YIN Li-peng2 LI Jie1 ZHANG Hong-zhi1

(1.Cancer Center, Institute of Cancer Stem Cell,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44, China;

2.School Office,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44, China)

【Abstract】The management of medical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is a systematic engineering. Integrating the fine management concepts into the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is very significant to improve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inno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e of fine management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management by elaborating the idea of summarizing fine management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Key words】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Fund management

科研经费是高校带动项目研究,鼓励和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杠杆。作为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内容,医学科研经费的管理应贯穿于受资助项目申请、实施与结题的全过程;这是由医学科研的特殊性决定的。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医学科研与经费管理是将创新性和规范性有机结合的理念,并且已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单位所接受。

1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梳理

精细化管理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企业,是现代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化的新理念,从根本上起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其在医学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就是将“公正、公平”落实到管理中,提升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完善医药项目管理体系;同时也就建构了支撑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三大重要因素。

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相伴而行,二者都是一种全过程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科学地将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执行环节做到细致化、质量化,进而提高项目经费预算的执行力和效率,整体提升项目的效益与竞争力。其实质,是对医学的执着追求,是服务理念精细化的必然要求,常将基础管理引向专业管理层面的深入。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模式,是做事注重细节的一种永恒认真的态度。责任和执行是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管理指标,而量化和考核则是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关键点。其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质量管理年活动,而是基于经费预算开展的分门别类的规范化审核与执行。

2 精细化管理的运用

目前,普遍采用课题组负责制实施科研经费管理,保证了课题组经费使用的自由与便捷,但同时也滋生了诸如:预算执行性不高,使用与监管脱离,财会网络化与核算信息化偏低,重复资助及虚假支出等情况[1]。科研经费的管理要正确引导和组织科研活动,调动和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要杜绝科研经费支出中的不良现象。

2.1 全程管理

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是科研经费管理的开端,此环节的关键在于经费预算的制定。项目的实施进度、工作方案、支出比例、预算说明和预期成果等应协调统一,均应由科研、财务部门全程参与制定,经费预算一旦制定应严格落实执行,若需进行修改应严格遵守相关程序。

科研项目实施中与结题时则更需精益求精,强化科研、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在项目年度汇报、阶段审核与中期考核中应包含财会核查,并实施结算网络化,审核信息化;实现课题负责人、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信息共享,经费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动态掌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

2.2 质量管理

精细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增加管理环节,而是强调所有组织成员共同努力支撑起普遍服务的大平台。强化经费使用情况内审常态化机制,切勿至中期考核,甚至结题阶段才进行回顾性的审核。

科研部门不是凭空增加的管理者。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科研部门应通过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实现课题经费使用项目语言与专业财务报销项目语言通约转换。在此过程中,应强调财会网络化办公,经费预算应做到课题组、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均有掌握。课题组实行经费月报、分类汇总,科研部门实行规范登记、指导列支,财务部门做到严格审查、专人核销。

2.3 规范管理

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结合项目的性质、经费的来源,制定相应的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把各种经费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由不同部门分工协作。

将申报和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制度上规定一旦项目得到批准,其经费使用应做到科学、规范、合理,从制度上保障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同时,科研经费的管理要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和联系,能够从流程上保障科研经费使用的规范性。这样可以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自觉维护学校声誉,保护科研人员,支撑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工作[2]。

3 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精细化管理实施的核心是责任与执行,而责任只能在执行的细节中得以体现。因此,无论是在横向课题还是在垂直课题的管理执行中,分工协作和切实履职与审核信息的管理构成了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不同层面的中心要点。

3.1 责任管理

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经费的规范使用影响较大。提升项目负责人的意识,加强对其教育和引导,提高其预算能力是实行责任管理的第一步。科研部门做好联络、统筹和承上启下的工作,组织好阶段汇报、中期考核与内部审计的结合开展[3-5]。在内部审计环节需要充分发挥财务部门规范化管理的积极作用,将项目结题前的内审常态化,做好阶段汇报,中期审核的审查与指导。

3.2 信息管理

管理科学是信息化的科学,其根本是对信息的加工与分享。精细化管理也不例外。科研经费的管理要做到专款专用、独立账户、三方登录、权限不同。实行课题组月报制,财务部门定期审核通报;建立经费信息化管理平台,将经费预算、实施管理和结题验收纳入管理体系,不但提升管理效率,而且还能节约管理成本。

3.3 组织管理

开展科研项目及经费二级管理,强调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的管理监督职能。课题组长直接向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负责,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积极参与到年度汇报、阶段审核与中期考核中,经过审核向科研部门提出书面意见,并对拟用科研经费购买的设备及重大调整进行论证并形成指导性意见建议。

3.4 审计管理

以审计结论支撑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工作是医学科研经费管理不变的追求与最终目标。[6]但目前国内科研经费审计存在审计课题不清、审计目标不清、审计范围不全面、审计依据不充分和审计时间不合理等需要改进的方面。[7]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加强审计的力度与功效,构建医学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审计,使审计有据可依;做好科研经费合规性审计,规范经费使用行为;加大资产审计力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审计,通过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评价,建立一套能够客观反映效益情况的评价指标。[8-9]

3.5 横向管理

医学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有直接来源于政府部门的专项拨款与来自于民间及企业个人的资助。横向科研经费是指高校通过与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支撑、科技合作及研究成果转让等服务性项目获得的研究经费。多年来高校横向科研经费虽然在总量上呈稳定增长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其管理上却出现了一些失范现象。[10]出现诸如:科研课题合同签订不规范,横向科研成本核算不完整,甚至以横养纵,科研成果疏于管理,结题不结账的现象普遍存在等等,并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11]应针对性地加强横向科研课题合同管理,建立以成本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横向科研课题结题及评价管理验收机制等等。[12]

3.6 分段管理

纵向科研经费属于财政性拨款,是国家预算资金,不具有创收的成分。其管理应有别于横向科研经费。特别是医科大学的科研经费,主要是国家拨款用以解决困扰人民生活健康或浪费医疗卫生资源的重大疾病及公共卫生问题。合理进行经费和管理不仅仅是财务及审计的重要责任,更是支撑科研结题的重要方面。应切实建立投入机制、预算机制、核算机制,从预算、核算、结余和成果四个方面入手实行全面精细动态的管理。同时应加强相关法规等支撑体系的建设。[13-15]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就是责任、质量与科学,是对管理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是需要结合基金申报与项目管理的规范化与效率化探索和实践。在医学院校的科研经费管理中开展精细化管理,可以提高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以核算和审计支持科研项目结题,为科研项目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实现为医学科研及医疗水平提高提供保障。

综上,在医学院校中实现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是符合社会-国家层面的需要的,也是从制度-技术层面可以保障的,从机构-组织层面是可以实施的。对科研项目的管理者及经费的使用者也是具有重大保护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秀华,闫晓慧.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3,26(1):27-28.

[2]邵晶晶,杜丽华,韩德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过程管理的中期管理实践及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1,25(3):181-183.

[3]刘璐.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3,26(1):29-30.

[4]王卫国,姚士洪.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石油科技论坛,2012,4:37-40.

[5]闫雪冬,陈瑛,张焕萍.浅谈精细化管理在医学科研管理中的运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3,26(1):31-33.

[6]张爱华.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会计之友,2014,17:120-122.

[7]曹毅,周儒婷.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亟待加强[J].审计月刊,2014,4:31-32.

[8]王亚荣.从审计视角探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4,2:190-192.

[9]曹荣.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探析[J].会计之友,2014,16:104-105.

[10]王辉.加强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建[J].会计之友,2012,35:125-126.

[11]王兴杰.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困境及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3,11:20-22.

[12]王丽,张海燕,陆莹.高校横向科研经费核算管理的几点探讨[J].现代商业,2013,34:250-251.

[13]邹群.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对策[J].管理观察,2012,36:161-163.

[14]陈章兴.论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提高途径[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下,2012,3:160-161.

[15]卿文洁.我国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体系构建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1,4:137-139.

作者简介:张倩怡(1987.04―),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理学硕士,大连医科大学肿瘤中心,助理实验师,主要从事实验室管理相关研究。

尹立鹏(1987.08―),男,汉族,辽宁大连人,工程硕士,大连医科大学校务办公室科员,助教,主要从事高校管理与医学人文及高校发展规划研究。

第6篇

一、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一)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分析

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事实上是高校走向现代化管理的必要途径,高校本着精细、精心、内控的原则来细化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细化财务业务流程,建立精细化的财务内控体系,加强财务预算管理,达到财务管理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效果。

其中精细化管理中的“精”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思想核心,也就是立足高校自身财务工作,制定细致、具体的阶段性财政资金分配计划、规划,明确每个时期,每个项目的工作任务,确保学校的各项工作在财政资金的分配规划下有步骤地开展起来。

“细”指的是高校财务工作的覆盖范围广、涉及到事项细致,立足于细微环节进行财务管理,制定出健全、细致且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化”是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化、机制化的体现,也就是要实现高校财务的规范化管理,形成一系列财务精细化管理制度、准则和章程,使财务精细管理成为一种众人主动支持、自觉遵守的准则或制度。

(二)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特征分析

1、财务管理专业化、系统化

对于财务精细化管理来说,专业化是的根本前提,具体体现在: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能够打造出科学的精细化战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财务管理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地执行和运营;健全的制度与技术保障,高校要想有效开展财务精细化管理,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依靠制度来约束学校各项活动,实现活动的高效开展,同时,也需要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例如:信息技术、微机、网络等等,依靠这些设备实现信息的通畅、高效传输。

同时,精细化的财务管理体现出系统化特征,因为财务管理本身就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人力、设备、制度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2、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数据化

信息化与数据化是高校财务管理精细化的典型表现,因为财务的精细化管理必然需要一定的量化标准,这其中必然涉及到信息数据的规划与管理,当前的财务管理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是依托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数据化、数字化管理。

二、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有效模式探究

(一)创建精细化的规章制度

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实现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建立精细化财务管理系统的有效依据,是优化并提高高校财务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一,高校应该创建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要确保这项制度符合国家相关法规以及地方制度规定,结合自身情况创建出科学的、符合形势发展的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

第二,根据学校不同院系、部门以及岗位的职责特点来制定财务工作程序,形成各个程序的考核评估方法,一切工作与活动的开展都形成统一的流程规定,这样就能够打造出一套指导性强、层次分明的财务制度,同时,要结合形势的变化来不断调整、改革与创新这些制度,从而确保财务管理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重视预算的精细化编制与执行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关键,精细化的预算管理需要从预算编制与执行两方面入手,要本着精准化、细致化、依据化、科学化的原则来进行预算编制。

对学校一切活动项目所涉及的经费数据进行统一调查核实,据此来对上一年的预算执行做出分析和评价,根据经费数据调查结果来确定科学的预算定额,从中明确学校不同经费项目的定额水准,同时也要对学校定编、定岗、定则等实行定额管理,例如:根据在编、在岗教职工的人员数量来规定每个月财政需要支出的工资数额,并科学编制这一经费支出定额。

加强对公用支出项目的细致化划分,形成覆盖:交通、办公、培训、出差等多方面的支出项目,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条件,来科学规划和分配这些公用支出项目的资金分配比例,例如:对于培训或办公费用需求较多的情况,可以给予30%的公共支出资金分配,剩余的资金形成20%、10%、10%的分配格局。学校可以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来对公共支出比例作出动态、科学的调整。

本着定额的思想,对各个院系、各个部门以及部门中各岗位的日常公用费定额进行有有针对性的编制,任何一项预算的编制与执行都应该跟随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参照客观实际的变化,将各个项目的资金结余以及超支等进行比较,从中明确不同院系、部门、各个岗位、各项活动的资金支出情况,从而调整不科学的定额,做到财政资金的优化分配。

要本着科学化的原则来编制预算,调动全员力量,使他们能够全体参与到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工作中来,鼓励不同院系、不同部门以及不同专业的教师代表根据本院系、本部门以及本专业的情况等来提出适合自己的预算定额,学校的财务部要经常听取各部门的意见和呼声,对预算定额、资金分配等作出科学的调整与规划,确保每一笔资金、每一分钱都能够落到实处,通过编制预算来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无限的利用,发挥每一笔资金的无限功能和作用。

(三)加强科研经费责任化管理

高校是引领科研开发与进步的前沿阵地,是带动时展的科技发展中心。然而,科研项目的开发与建设需要一定资金力量的支持,必须积极重视对科研经费的责任化管理。

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各大高校私自挪用科研资金的现象屡见不鲜,实际上真正用于科研项目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比例大概只有40%,显然,剩余的60%经费去向不明。

针对目前这种现象,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等必须积极配合制定出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办法:首先,应该明确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责任主体地位,其次,以科研基地、也就是高校内部的院系等为单位来积极监督和监管经费的使用,同时,赋予科研项目责任人一定的经费监管职权,直接负责科研经费使用计划的制定,并负责向上级提交项目费用计划报告,由此实现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自下而上的管理和监督。

(四)实行定额核算的精细化管理制度

定额核算是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高校应该创建全面覆盖的定额标准,从整体上实现高校财务的全面精细化管理。

形成覆盖全面的定额核算项目,例如:教学设备定额标准、学术学科建设定额标准、固定资产养护定额标准等等。 力争实现对学校的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活动的定额化、精细化管理。

水电费作为学校日常工作运营常规性支出项目,占据很大的财务支出比例,应该重点对水电费实行定额核算管理。

(1)行政机构水电费定额=A x 行政人数

(2)院系水电费定额=A1x学生数量+ A2x教工数量+A3x课时数+A4x上课人数

其中A、A1 、A2 、A3、、A4为经过长时间总结得出的水电费定额系数。

第7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成本费用; 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3-0065-03

一、引言

2012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十章对高校的成本管理作了明确规定:“高校应当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开展学校、院系和专业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核算工作,成本核算实施细则由财政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机制,以及成本费用分析报告制度。”[2]财务制度只是规范高校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的规定,如何进行成本会计核算还需要会计制度进一步细化明确,但2014年正式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却对成本管理只字未提,以收付实现制原则的“支出”要素取代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二)中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费用”要素,高校的成本核算和管理似乎又回到理论界纷争、实务界茫然的状态[3]。笔者试从教育成本的概念、制度解释、现状分析、建议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

二、教育成本的定义

成本是指生产和销售产品而消耗的能用货币计量的各项资源。教育成本就是学生接受教育服务而消耗的各项资源,广义的教育成本包括高校培养学生发生的全部费用和学生的生活成本与放弃当前收入的机会成本;狭义的教育成本只包括高校培养学生发生的直接成本。

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将成本费用定义为“高校为完成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而发生的当期资产耗费和损失,按照其用途主要分为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和其他费用。”显然,财务制度将高校成本费用定义为直接成本,也就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全部费用[1]。

三、高校成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高校的成本管理大多停留在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上,在具体实务中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高校少之又少,主要因素有:

第一,高校成本会计制度的缺失。2014年正式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收付实现制是其会计核算的基础,而收付实现制难以归集当期的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不少单位在测算高校教育成本时,统计的成本费用往往就是收付实现制下的总支出(含纳入固定资产的设备购置费等),因此也无法得到真实准确的教育成本费用的会计信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二)中实际上已经提出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费用”要素,但正式稿中却删除了该内容,可能是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认为高校进行成本费用核算的条件还不成熟,“成本费用”科目的缺失则导致高校进行成本核算没有制度依据和政策支持,这不能不说是新会计制度的缺憾。

第二,高校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当前,高校成本管理的研究还处于理论争论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这也是新会计制度再次缺失成本核算内容的原因之一。主要包括:(1)高校成本核算的内容不统一。新财务制度将高校成本费用按用途分为教育费用、行政管理费用、科研费用、离退休费用和其他费用,但至今没有出台成本核算的细则,生均总成本的内容应包括哪些?设备购置费、科研费用、离退休费用该如何计入?固定资产的折旧基础如何确认?前几年高校扩张建设形成的大额债务,资本化结束后的利息费用较大且各校差异较大,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国家投入的生均拨款和专项经费投入差异较大,这些因素都会引起高校成本的较大差异,高校之间的成本可比性较差,即使是同一学校,由于巨额投入的不同时期导致各期的成本差异也较大。(2)高校成本核算的方法不统一。高校成本核算总体有统计法和会计核算法两种[4],前者不改变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将会计年度的实际支出按权责发生制调整为当期受益的支出和分摊的费用(如折旧等)。后者是改变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在现行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将培养学生支出的相关服务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教育成本的计量核算。而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没有设置费用科目,如何将财政收支和会计核算的收付实现制转化成成本核算权责发生制,也是考验成本核算成功与否的关键。(3)成本核算的目标不统一。会计核算的目标就是提供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出来的高校成本如何应用也是值得研究的内容,与企业成本追求最小化最优化的原则不同,高校成本管理目标是选择最小化还是最大化,不同使用者的选择目标不同。站在外部使用者角度,对于财政部门和社会来说,越来越高的高校成本意味着财政投入和学费的不断增长,他们希望将高校的成本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对于教育部门和各类考核评估专家来说,成本是最大化原则,成本越大说明学校的投入最多,特别是高校的大师和大楼需要更多的财力投入,投入越多产出越大、绩效越高。站在内部使用者角度,高校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收入的多少常常取决于成本的多少,高校追求高投入必然带来高成本,但由于高校资金需求和投入不足的矛盾长期存在,也促使高校管理层开始重视校内成本的控制,希望有限的资金得到有效的配置和使用。另外,由于各高校的类型和历史负担不同,各校的成本差异很大,主管部门如何考核和评价也是难题。

第三,高校管理层缺乏成本管理的动力。高校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现行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制度没有明确要求高校计算教育成本,高校追求的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投入,积极向各级政府和社会、企业争取更多的资源投入是其主要目标。在现行的财政预算体制和会计制度下,往往有多少收入就安排多少支出,没有成本控制的内在驱动力。

第四,成本核算计量的复杂性。由于高校会计核算没有成本归集的会计科目,会计核算基础又是现金收付实现制,如何将高校的支出转化为对象化(每个受教育的学生)的成本费用是一个较难的过程。

四、高校开展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虽然高校开展成本管理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开展成本管理却是今后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一,政府会计改革的需要。2015年10月23日,财政部公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政府会计(包括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或者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主体应当编制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含运行成本,下同)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5]。新准则从2017年1月1日开始执行,解决了长期困扰行政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矛盾,为单位开展成本核算奠定了制度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政府会计具体准则的出台和高校会计制度的修订会对高校的成本核算提出明确的要求。

第二,社会的需要。中国高校处于新一轮的学费调整期,国务院在2007年曾规定高校收费5年内不得提高,如今禁涨期已过,从2013年开始,山东、广西、福建等地先后上调了高校学费标准。根据原国家教委1996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各省区市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学生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等确定学费标准”,但各省区市提供的生均教育培养成本是否公允?各地新出台的学费标准究竟是高是低?政府、社会、家长都需要一个准确的教育成本数据。

第三,高校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高校会计从传统的核算和监督职能逐渐向风险防范和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发展。预算管理、资源配置更多地引入市场的机制,经费的投入要考虑投入产出和效益最大化原则,就需要将管理会计引入高校的财务管理,精细化的项目成本核算和管理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五、高校开展教育成本管理的建议

第一,确定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2005年6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简称“监审办法”),这是国家部委对高校成本核算出台的唯一制度,但其目的是“为合理制定高等学校学费标准,提高教育收费决策的科学性”,而不是高校进行成本核算的法定制度,高校财务制度中也规定“高校成本核算实施细则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但至今没有颁布相关细则。

对于教育成本的具体核算内容,监审办法中规定“高校教育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构成”[6],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笔者建议包括以下三项费用:(1)人员费用,主要包括在职人员的工资、津贴、社会保险等工资福利支出和医疗费、助学金、住房改革支出等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关于离退休人员费用,监审办法规定“只计算由高校负担的部分,不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中的离退休人员工资和公费医疗经费拨款”,由于各个高校的发展历史不同,离退休人员费用各校相差较大,同时国家已正式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高校教师今后都要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而退休人员(改革后)的工资则由社保机构支付。按成本受益原则,离退休人员费用不应再计入教育培养成本,以在职人员的社保支出来代替离退休人员费用,这与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不负担离退休人员费用也取得了一致性。(2)公用费用,指高校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交通差旅费、物业费、维修费、材料费等商品与服务支出。关于科研费用的计入成本问题,监审办法规定“按科研费用的30%计入成本”,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主要职能,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更是以科学研究为主,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在反哺教学,较小比例计入似乎弱化了高校的科研职能,因此笔者认为按50%计入成本是比较合理的,而高校的横向科研项目,主要是为企业、社会服务的,与培养学生相关性较小,可不计入教育成本。(3)折旧费用,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高校的设备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不能列入当期成本费用,而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应计入当期成本。《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明确要求对高校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至今还没有正式出台相关细则,很多高校还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暂可以按监审办法的规定(专用设备按8年、一般设备按5年,其他设备均按10年、房屋建筑物按50年)来计提折旧。关于利息费用,会计制度将基建贷款利息在房屋投入使用后列入了其他支出,停止了利息资本化。但高校的贷款利息大部分是进行新校区建设形成的,校区建成后贷款余额仍很大,需要在较长时间内逐步消化,每年的利息支出也是一项不小的费用,全部列入当期成本也不太合理,计算教育成本时可以将当年的利息支出模拟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并按折旧费用计入当期成本。

第二,建立合理的成本中心。高校作为一个总成本中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于高校内部管理来说,院系的成本、项目的成本,甚至于某个专业、某门课程都可能作为成本中心,就像企业要计算各类的产品成本一样,高校要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建立若干个成本中心,可以以各院系教学单位、专项经费或某个专业、某门课程作为成本中心。将院系(项目、专业、课程)的支出列入直接成本,改进和完善计量工具,将可分摊的水电费、维修费、物业费、折旧(摊销)等费用按直接受益原则计入各院系成本中心,将不能直接分摊的行政、后勤支出作为间接费用按受益学生数分摊计入。

第三,改进现行会计核算方法。由于现行会计制度没有成本费用科目,高校可以建立双维核算体系。改进会计电算化软件,将应计入成本的支出科目和折旧摊销科目增加“成本”属性,在进行正常会计核算的同时进行成本核算,将此类“成本”属性科目计入相关的成本中心,从而实现成本费用的归集。这样便可实时计算出每个院系不同时期的总成本和生均成本,并汇总得出学校的总成本和生均成本,根据不同的管理需要得出学年度或会计年度的成本数据。

第四,加强成本分析和应用。高校进行成本核算,目的是加强费用管理和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高校内部要加强成本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将各院系的成本数据(总成本和生均成本)和资源的配置、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结合起来进行绩效考核,强化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主管部门要建立不同类型高校的成本库,一方面为财政投入和学费收缴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是考核高校经费使用科学化、精细化的依据。

高校开展成本管理任重而道远,当前的政策、制度、理论、工具还不成熟,还需要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共同努力,提高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水平,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R].2013.

[2] 财政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A].2012.

[3] 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A].2013.

[4] 王以涛.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2)[J].会计之友,2014(1):98-101.

第8篇

关键词:科研经费 现状 未来发展

科研经费的管理要从资金的来源讲起。科研经费包括企业自筹经费和申请资助经费两部分。申请资助经费就是所谓的国家拨付科研专项经费。广义的科研经费管理,是指对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这两部分经费的管控,以确保其有效使用。当然,管理的重点是科研专项经费。

一、企业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2006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及各级地方政府下发了一系列文件作为企业管理和使用科研经费的指导。本着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按照科研项目任务书中科研经费预算的要求,正确管理和使用科研经费是企业的责任。而现实中,因为企业的历史背景不同,所处环境和行业不同,企业文化不同,在政策的执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偏差:

(一)在项目预算的编制阶段

由于科研项目归口不同,企业存在重复立项,共用卡号的现象。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企业可以从市里申请财政资金资助,同时还可以作为部委的专项项目再取得一次专项经费的支持。

业务费的预算存在偏差。项目预算大多由科研部门凭经验填写,企业为争取项目虚填乱填预算,或小支出大预算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燃动费、设备使用费的计算依据不足,且与财务上的核算方法不一致,违背政策相符性原则;虚报材料费和加工测试费,夸大差旅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等费用需求,违背经济合理性原则。

劳务费的预算不够真实。劳务费是按照项目组人员的全时工作时间计算到每人每月,同时参加几个项目研究的人员要严格区分在各个项目中的实际工作时间。而科研部门在申请项目时,会有一个科研人员同时参与几个项目,各个项目的工时合计大于全时工作时间的现象出现。

设备购置中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只顾争取科研经费,不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不顾单位有可以替代的设备或通过租借更加经济实惠,而申请专项经费购置,这样的购置后果就是浪费。或者是相同的设备,不同的项目共用,套取科研经费。

(二)在科研专项经费的核算阶段

“专账管理,单独核算”实际操作不规范、不统一。首先是单独设置会计科目不准确,科研经费的归集,有的企业在“主营业务成本”,有的在“管理费用”中,新会计科目“在研支出”似乎并不被企业接受,二级明细科目的设置更是五花八门。其次是没有在会计系统中设置辅助明细账,以便对科研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分别核算。

科研经费支出加计扣除的范围被扩大,造成国家税收流失。按照我国现行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为进行科技开发形成的费用性支出的50%可以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这部分支出指的是企业自筹资金支出,但企业往往是自筹和专项经费不做区分,统统在税前做加计扣除。

实际报销中存在生产成本冲抵专项经费的问题。主要是针对“材料费”和“加工测试费”,科研项目所需要的材料往往和生产用材料一起采购,一起进行库存管理,加工测试费更是难以与日常生产经营发生的加工测试费区分,用生产成本冲抵专项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难判断。

(三)在科研项目结题阶段

多数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尤其是科研经费内部监督机制缺失。我国目前通常只依靠中介机构来完成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外部监督,在科研项目结题前,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这样以来,企业就把通过审计,拿到审计报告作为目标,而忽视了内部监督的必要性。

企业往往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经营上,科研并不是企业的主项,所以企业注意的是怎么拿到科研经费,怎么做好项目,更多的关注结果,很少关注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

二、企业科研经费管理未来发展

针对科研专项经费管理中出现的以上问题,,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国家应该充分发挥其导向性作用,通过政策的制定进行宏观调控,再配合以基础平台建设,引领企业加强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企业则应该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进行整改,使科研经费的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把科研经费预算的审批作为科研项目立项审批工作的重点。科研项目要经过:申请―审批―立项―实施―审计―验收等过程才能完成,在此过程中,审批是所有工作的重要环节,它的工作重点,一是审核企业申请的科研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有用性,二是审核企业申请的科研经费是否合理。通常是组织专家评审,实践证明,即便是通过专家评审的项目预算,也常常会有确认偏差。因此可以尝试: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更有机会找到真正的专家作评委,提高评审工作的有效性。在科研经费预算中提高“间接费用”的比例,让企业多些可以灵活运用的资金,多些自我协调的余地,不要绞尽脑汁地去做“大预算”,可以相对提高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根据合理性原则,提高绩效支出的比例,更能够调动本企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而劳务费的预算比例可以减少。

(二)出台有关企业科研经费的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根据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有关科研经费的会计处理,一般是参照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收入,与科研经费的核算要求并不贴合,有生搬硬套之嫌,企业需要更详细更明确的具体准则作为科研经费“专账管理,单独核算”的工作指南。同样,在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18项应用指引中,也没有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做出具体要求,企业需要有配套的内控应用指引来完善企业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这样企业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才能有据可依。

(三)完善科研经费事后监督检查机制,落实企业法人责任,加大处罚力度

在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监管上,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以国家和州立法的形式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管,而财政部也就是科研项目主管单位并不安排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科研经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我国以法制来管理科研经费只是开了个头,2012年国科发8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提到,对在承担科研项目中存在违约、违规的法人单位进行处罚的规定。

(四)进行科研项目平台建设,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共享

无论科研项目归口于哪个部门,所有项目的申请情况,参与人员信息,进展程度,以及结题项目的绩效评价,都可以在网上查询,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申请科研经费,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企业诚信档案,作为科研项目申批的参考。

(五)企业的自身改进

学习和把握有关科研政策,建立健全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以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为线索,以企业实际情况为基础,以国家政策为准绳,循序渐进地建立一系列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包括: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科研经费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结题审计管理制度等等。通过细化的制度建设,一是理顺科研、财务等相关部门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在工作中有章可循,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设立科研财务岗位,明确工作职责。科研财务岗位要求财务人员即要有企业会计人员的财务基础,又要熟悉科研项目的立项流程,熟悉科研经费的日常核算要求。从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开始,就要参与进去,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行把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经济效益分析;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建立健全项目台帐,对照项目预算书,审核日常报销凭证,进行科研经费总体控制;在项目结题审计阶段,负责与科研部门沟通,配合会计师事务所完成审计工作。科研财务的参与,会使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

第9篇

关键词:科研单位;项目经费;财务管理

一、项目申报阶段

(一)合作进行预算编制

在进行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过程中,要遵循突出重点、收支平衡以及统筹兼顾的原则,对于各项综合预算做出合理、科学的编制。要将绩效目标明确的体现其中,与研究课题的目标相结合,做到科技资源的统筹兼顾。在编制科研项目的预算时,必然会同时涉及到科研领域以及财务领域的专业知识,如果仅靠一个部门来进行,很难保证其科学性及合理性。在科研项目中,虽然其责任主体为项目申报人员,但是他们往往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及会计技巧,而且现在很多项目名目繁多,却未在支出科目以及预算定额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对于项目申报人员来说,要编制出一套准确的、可操作性强的经费预算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财务人员固然熟知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则、规范,但是他们对于科研领域专业的了解却相对比较欠缺,而且每个项目研究的具体课题也不尽相同,表现出显著的特殊性,财务人员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无法获取完整的一手资料,因此所编制出来的项目经费预算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在进行预算编制时,项目申报人员要和财务人员、会计人员共同合作,多做沟通与交流,将双方的优势进行互补,听取对方更专业的意见,提高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

(二)项目预算要有根有据

编制项目预算的过程中,要与实际的财政预算要求相结合,刻意的收集整理一些与预算编制及项目相关的信息。要提高经费预算的合理性,前提就是要保证各类支出预算均有凭有据,并且财务人员要理解各种支出的基本含义及通行的测算标准。其实各类课题的经费、业务费等开支范围通常不外以下几项:设备与材料费、试验费用、燃料费、会议与合作交流的纲用、咨询费、出版/文献/知识产权等事务费以及其它的相关费用等,共计十余项。对于财务人员来说进行预算编制时要熟练的掌握不同支出的内涵。此外,如果项目课题对于年度支出比例有特别的要求,则要遵循任务为导向、比例相对不绝对的原则进行预算编制。例如国家对某课题的预算编报提出了上年度经费与本年度经费在原则上要根据4:6的比例进行预算,那么此时财务预算人员要以国家的具体要求为参考,但是在实际操作时要适当的把握“度”,即不可过于绝对化。而且经费预算要和年度任务相对应,不仅要保证完成任务,还要使得资金应用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项目建账阶段

(一)设置项目核算账户

项目经费的管理只要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符,还要坚决遵守财政管理的相关制度,要最大化的体现出专项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特殊要求以及管理措施。在建账初期要与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与资金管理相关的条规仔细以照,弄清项目的核算要求,采用分类立账,使得科研经费的管理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保证专款专用。通常而言,项目对于核算账户的要求类型有以下几种:一是专款专用,核算独立,即对账户没有要求;二是专账专户核算,对账户有部分要求;三是一些有特殊要求的项目,这类项目必须设置相应的账户及账号,且资金管理也更加严格。

(二)设置支出明细分类

在进行支出明细分类时要参照项目预算支出明细来进行。项目开支种类不同,其项目要求也各不相同,例如有些项目的“管理费”就是明确要求可以开支的,而有些项目明确要求不能开支“管理费”,但是有些项目却没有这么明确,“管理费”是包括在具有一定隐含性的“间接费用”或者“其它开支”中的,其无论是会计科目的设置还是支出明细的分类,均与普通的事业单位不一样。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在建账前,要先将与项目相关的会计制度及财务管理规定做出认真、详细的了解。

三、项目实施阶段

(一)尽量保证支出与预算相符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财务核算手法已经发展到传统的手工核算不可相提并论的程度,因此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预算进行控制与管理。开发相关的财务管理软件,对于制定出现的项目费用开支范围绕及标准最大化的落实执行,尽量将财务控制环节前移。可以实行预算报账管理制度,对预算的核定支出进行严格的控制,核算口径等同于课题项目申报书中所明确的要求,或者要与项目实施方案预算保持一致性。当项目预算经上级主管审核批复后,财务管理人员要将对应的课题经费预算输入财务核算系统,实施报账至少要经过信息输入、主管审核以及出纳等三道程序的流水作业,一笔支出被记录在案,财务管理第就会自动统计余额,如果预算超支则无法完成报账。

(二)保证财务行为的规范性

财务行为的规范性要靠相关的制度来保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制度约束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因此科研单位要建立和健全与科研项目经费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报销制度等。而财务部门则是这些制度的执行者,同时要对各项目的支出依据进行严格的把关,判定其是否与科研项目合同中的规定相符;对于资金支出的原始单据进行审核,评价其合理性、真实性及完整性甚至合法项。此外,对于外拨的外协经费操作时要谨慎,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一些科研项目需要多方合作完成,根据项目合同规定,只有双方签订的协议生效后才能实行资金外拨,并且要对这部分资金进行实时的跟踪管理。如果项目要求资金来源包括自筹经费,则财政检查的重点就是配套资金,此时在进行项目的申报时要量力而为,要彻底摒弃以往的重财政资金、轻配套资金的管理观念,坚决抵制虚假配套资金,多方寻找各种资金渠道,从而保证科研项目的配套资金能够落实。

(三)加强财务管理和项目执行的关联性

财务管理人员、项目执行人员要及时做出交流,财务人员要对科研项目的内容、管理要求以及实时的执行进度进行认真的了解,及时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向项目执行者进行准确的传达,加强研究课题预算执行监督与管理的力度;而项目执行者也要积极、主动、适时的获取财务管理信息,对于项目的各项支出有个清晰的了解,从而提高项目资金的应用效益。

四、项目验收阶段

(一)整理财务资料

财务人员申请财务验收前,要将相关的财务管理资料做出仔细的梳理与归集,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经费的落实情况、应用情况、执行过程中所做的预算调整、报批情况、对拨付经费的情况以及自筹经费的相关情况和规章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等等,如果这些资料需要相应的证明材料,则要另附说明。

(二)管理项目所形成的资产

项目完成后,财务管理人员要对其中所产生的资产结转及资产处置等全过程做出管理和监督,以保证资产的完整、安全。通常要把项目固定资产的清单以及其资金来源和执行项目过程中产生的异地资产等加以管理和说明。

(三)编制财务决算

财务决算全面反映了项目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也是评价项目年度拨款及绩效的重要依据,因此财务决算报表要按照项目实际的收支情况,由财务部门与科研部门合作完成,且财务决算报表要做到账实相符、账表一致。

参考文献:

[1] 张绍铭. 基于成本视角的高校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研究[J].经济师,2010(9)

[2] 郭宁珍. 浅议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J].青海科技,2010(5)

第10篇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是始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全新的管理理念,同时也是一种管理工程。考虑到个体差异、环境、共性等共同启发,共同进步。社会分工和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必然要求管理精细化,其主要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是将常规管理向纵深发展的思维模式。

二、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内涵

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主要强调精和细。所谓精,即熟谙门道,这就要求每个财务从业者都要加强财务管理规定的研究,所谓细,即细致、细分,精细化财务管理就是要在熟练掌握财务工作的基础上将业务和财务管理责任强化落实,将财务活动的所有细枝末节建立对应的业务规范和工作流程。高校的财务活动既要遵守国家宏观层面的各项法律法规,又要遵守微观相关行业内细则和规范,如笔者所在地泰州相关规定:《泰州市非税票据管理具体使用和管理规定》等。与此同时各高校还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特征的财务制度以及实施准则。如我校拟定的《江苏牧院出差审批制度》、《江苏牧院出差管理办法》、《江苏牧院财务管理暂行办法》、《江苏牧院预算暂行办法》、《江苏牧院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及细则。通过一些制度的制定为高校实现财务制度精细化、预算管理精细化、财务评价精细化、经费管理精细化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市场趋势、外部环境使高校财务管理必须走精细化之路

市场经济、高校国际化趋势给高校带来了生存危机,在市场经济下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格局正逐步建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走财务管理精细化道路,一些国外知名大学进驻(听说纽约大学有进驻上海的计划)等带来的冲击迫使高校必须走精细化道路。

(二)降低成本费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资源配置使得高校财务管理必须走精细化之路

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缺少企业的投入产出比等理念,不能够完全地利用自身资源开展教学工作,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高校开展教学工作就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再开发,让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在于提高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金融资源等的利用率,使高校的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节约成本,进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高校实现全方位财务管理必须走精细化之路

高校通过对财务工作领域的延伸,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全方位无死角监控,为学校决策层提供更全面、详细的财务信息。精细化财务管理就是通过对经济业务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和整合,不断提高财务工作水平、质量。

(四)高校建设节约型、服务型校园必须走精细化之路

通过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将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每笔资金均和财务关系理顺,以提高资金利用率。推行节约型校园建设使学校的每一名员工都要把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当作一种文化来培育,形成一种共识使人人都参与到此工作中成为推动者,其意义重大且十分必要。

四、高校财务管理精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财务精细化管理观念淡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一直以来,高校对财务管理精细化工作思想重视不够,理论宣传不到位,高校除财务外其他管理部门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财务管理,缺乏财务管理信息与所有人的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的意识。许多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仍停留在“报账式”的基础水平上,造成学校未来规划与所需资金相脱节,可能导致学校教学事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持。高校的市场化发展方向所带来的矛盾就是教育成本的增加,由于高校缺乏有效的成本核算制度,高校仅有的教育经费已难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同时,高校为了搞好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一些其他配套建设以满足学生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来筹措资金,然而有些高校未履行严格的贷款风险控制措施,贷款的规模大大超出了自身的还款能力,实质上造成了高校发展的潜在风险。

(二)资源配置浪费、资金利用率不高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资源配置比例失衡、过分专业化、适应性不强。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未来的就业岗位直接对接,需要在教学实习中购买一些专业设备,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异常快,高校为了避免设备淘汰过快,提升学校的硬件设施,在采购设备时采取“超前”理念,可能导致部分设备功能单一,利用率不高,最终成为摆设,导致大量资金浪费在这些实习设备上。

(三)财务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

很多高校预算编制工作只由财务一个部门完成,没有相应职能部门合作参与的综合机构,使编制工作缺乏精细的调研和论证。一些高校采用过于简单的上年基数加本年增长的预算分配方法,如果上年基数本身就存在不准确,那么新的一年预算肯定也不准确,这就造成了财务预算不准确,资金使用效率持续低下,扩大资金浪费的空间。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安排不科学、执行偏差大,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存在管理脱节的现象,难以通过经费管理来控制项目研究的进程和效果。日常公用经费开支未细分至各项目块,专项经费编制未归口至各职能部门。预算控制刚性约束不够,在执行过程中财务预算成为一种形式,不能起到应有的事前申报、事中执行、事后考核的效果,不能更好地支持和保障高校各项目资金。高校下属部门预算申报的随意性,导致预算的严肃性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即使预算科学合理,但由于目前高校没有对预算考核进行跟踪和评价,远远达不到高校精细化工作的要求。

(四)财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高校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严重束缚了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进程,由于财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利用现代化管理方法从事财务工作的技能也不高,从而使得工作质量和效率低下。目前高校财务人员存在思想管理不适应、理论业务不适应、基础性条件不适应、人才队伍不适应等问题,高校容易形成经营性财务人才稀缺的现状。

(五)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估机制缺乏

高校预算管理缺乏完整的预算控制机制,导致预算管理丧失了两大主要功能:资源配置和目标控制。高校存在事前控制成为事后预算、事中更改预算的现象。高校对建立和考核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够重视,缺乏对预算执行全过程的评估组织和评价体系,往往造成大量资金的无效投入,导致资源缺乏和浪费现象严重。

五、实施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精细化常态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规避财务风险能力

财务管理精细化不是走形式、走过场。既要培养员工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还要把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高校文化来建设,要坚持常抓不懈。要按照现代企业标准,建立企业化的财务管理制度。高校的综合化发展已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联系,校与校之间生源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学校的全体员工特别是管理层面对日趋下降的生源,如何在招生中取得成功,这就要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整个学校决策工作的全过程。高校在总体规划下,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论证,充分运用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在正确评估学校偿还能力的基础上,科学确定负债总额,合理设置贷款警戒线。由于预期收入难以与债务的偿还期和数量保持完全一致,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需求和收入情况,合理安排贷款结构各占的比例,对各项贷款的优先顺序进行科学有序安排。尽量使融资成本尽可能降低,又保证了学校的资金流不断,以规避财务风险。高校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一些基本建设等,所以高校应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降低投资的风险。对于重大投资项目和大额资金支付应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这样可避免个人主观决策,也能有效预防腐败。同时,学校还应该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于因个人决策失误造成的重大后果,可以用投资制度来追究决策者和领导者的相关责任,迫使决策者加强论证,谨慎决策。

(二)明确学校组织性质,给予科学的发展指导,重新整合内部资源

高校的经营目的是非盈利性的,高校资源配置方式要受教育规律的制约。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优化内部教育资源的配置时,往往缺乏科学的指导,缺乏清晰的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体系。高校可以参考国家的指标,调整高校的办学规模和内部专业结构。高校对内部教育资源要重新配置,各单位和部门之间要有机融合,校舍、实验室、图书馆、仪器设备要最大程度的达到资源共享,教学科研方面要相互交流沟通,避免一些实验实训设备闲置浪费。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强化预算执行刚性约束

高校预算除编制方法讲究科学化外,测算各类经费定额是首要工作。高校应就此成立预算科,由监审处、财务处、人事处、学工处等职能部门的人员组成。预算编制精细化首先要了解种类财务基础数据以此来制定预算定额,具体制定各项经费的定额标准,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定额标准,此项工作由人事处、学工处通力合作根据学校定编人数和在校生情况完成学校人员经费支出的定额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主要包括会议费、水电费、办公费、差旅费、交通费等;其制定应根据部门工作实际情况,由财务处根据人员核定为准则核实经费上报部门数据,制定出各部门各类支出定额。

预算执行工作中,只有严格执行才能有效提高预算工作的刚性约束。笔者学校规定机动经费10万以下由校长决定,10万以上由校长办公会讨论决定;科研经费可以通过下发A、B、C、D卡分进度进行管理,A卡用来下拨科研经费,B卡用来核算科研经费使用情况,C卡用来核算科研经费提成情况,D卡来用管理科研经费结余情况,改革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明确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各自具体的职责,从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两方面入手,科研部门建立科研经费管理激励机制,财务部门建立科研经费支出异常情况处理机制,实行科研经费使用全程跟踪管理。充分利用先进的财务软件进行上限控制管理,一旦某个经费项目超过上限控制,录入凭证就不能通过软件审核而自动停止该经费的报支。

(四)健全培训机制,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高校应建立起财务人员的考核培训制度,组织实施财务人员外出培训学习以及研讨和交流,提升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对财务人员纪律进行约束,并且强调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提升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财务人员理财观念要进行转变,从过去重核算转变到重管理核算上来,要从日常的基础报账、核算转变到重预算执行、分析、管理、调控等方面来,做一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财务人员。

(五)建立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的高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将高校的经济活动纳入监管范围,积极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考核机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开展事前控制、事中执行和事后考核的全过程绩效管理,加强绩效目标管理与经费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来年安排项目支出的主要依据。将预算执行结果与部门年度考核挂钩,建立奖惩机制。加强预算支出项目资金的监控,逐步加强类似企业的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以此来提高各部门的管理水平。

第11篇

关键词:科研经费;管理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高校科研与政府、企业的合作联系也逐渐紧密,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科研经费也随之大幅度的增长,近来,科研经费数量的多少已成为衡量高校实力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是目前许多高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差普遍存在,从政府到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合理管理的制度,使科研经费既能合理的使用又能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一、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规范

目前,国家在科研项目支出科目、预算定额等方面还没有制定出科学系统的预算定额标准,科研人员并非财务人员,预算观念淡薄,只把科研预算作为争取科研经费的环节之一,前期可行性调查不到位,不进行足够的调研和科学的测算,编制出的经费预算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凭以往的经验和估计填列出预算数据,缺乏前瞻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要求。

(二)缺乏全面准确的成本核算

教学资金与科研资金来源于不同的资金渠道,在使用时,要按规定计入各自的成本,但是在实际中,通常很难严格的将两者成本准确核算。高校的科研人员大多是教学、科研双肩挑,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有着密切联系,用于实验教学的材料经常被用于科研项目的实验,例如,教学用固定资产用于科研的使用费,从事科研使用的水电费等支出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全部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科研人员的超比例提取津贴、酬金;在报销费用时,发票中所列的明细项目与实际支出情况不符;在人工费的开支上,虚构人员或假借学生身份套取助研补贴,使项目成本核算难以实现实事求是的原则。高校科研项目的成本只是部分地从科研经费中得到补偿,科研成本严重的挤占、挪用了学校的教育事业经费。

(三)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科研经费的专项审计工作流于形式,支出不合理,甚至发生违规调账。有的科研人员,为了逃避上缴管理费,将争取到的横向科研经费挂靠外单位,躲避学校对资金的监管;有的为了套出现金,用大量与实际不符的票据报销,如招待费、交通费等;许多项目结题不结账,在项目完成后相当长时间内一些项目负责人还继续使用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列支费用,疏于对结余资金的管理。

因此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普遍存在有效性差的问题,探索科研经费管理的途径与办法已成为提高科研水平,保证科研成果质量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才能合理分配使用、充分发挥现有科研经费的效益。

二、影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因素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想要有效管理科研经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

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工作,应由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课题负责人三方共同协作编制更为科学合理。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统一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可操作的预算程序,以及科研计划预算编制办法和说明,对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原则、编制要求、编制规程提出具体的要求,提高预算的可执行度。对科研人员来说,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经费预算依据科研项目申报书中规定的研究任务进行。编制预算要对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所有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进行预算,按照全额成本支出原则,并且将上报的经费预算在学校财务、科研管理部门备案。对财务部门及财会人员而言,应尽早介入科研项目,及时提供财会服务及进行财会监督,使科研人员及时获得财务信息的支持,编制更科学合理的预算。

(二)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

根据教财[2005]11号文件指出的,“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是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组成部分,各高校应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确定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合理水平”。为了控制具体科研项目的支出金额,在使用科研经费的过程中,财务部门在建账时,应依据项目预算书中的各类明细支出项目增设相应的明细科目,设置每项明细科目的预算限额。在经费支出的的实际操作、核算过程中,严格执行预算限额制度,对符合规定的且在预算限额内的票据予以正常报销,超出预算限额的支出,就不予以报账。这样项目负责人就能在前期更加详细地对经费项目支出进行合理估计,有效地避免经费的预算内容与实际开支相脱离,增强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

在纵向课题经费开支上,科技部门、财务部门应严格规定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人员经费、管理费、协作研究费,对这三项经费预算比例不能随意调整;人员费不能用于人员奖励,应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研究人员的工作量,在批复的预算内据实支出;项目管理费用应在项目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规定的行政管理支出;项目中使用学校的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应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合理的分摊计入课题成本。

在横向课题经费开支上,应建立兼顾学校、院系和科研人员个人利益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财务部门要按科研收入的一定比例弥补科研活动中消耗的使用学校教学设备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并在项目结题后进行财务分析,使科研经费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的内部审计制度

1.加强内控制度审计,促使科研经费依法管理。首先要做好科研经费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的审计,看是否包含针对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当中存在问题的相关解决原则和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和完善本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使学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2.做好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规范经费使用行为。认真做好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加大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约束力度,严格控制经费的开支范围与标准,有利于防止滥用科研经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重点有:学校财务部门是否统一管理科研经费,杜绝科研经费脱离学校监管形成经费使用体外循环等现象;经费报销是否符合规定,票据是否合法真实,签字是否齐全;各项支出是否严格按合同要求,专款专用;项目管理费、劳务费、人员经费开支是否超出规定比例开支;是否有结题不结账,结题后仍长期挂账报销科研经费等变相截留科研经费的违反财经纪律现象。通过一系列措施规范科研经费使用行为,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

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

第12篇

所谓“大学治理”即高校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其重大决策的结构和过程,旨在借由权利配置以及制度安排平衡并兼顾多方利益。对于高校而言,其组织决策机构并不限于“党政主管者”,还应包括相应的主管部门、教职工及学生代表大会等,因此,高校权利义务及各机构间彼此监督和制约关系构成了其治理结构。俞可平(2012)认为,在政治学家所探讨的课题中,权力制衡是最基本的,也是核心的内容,但制衡并非目的而仅是手段,其目的应是极大化公共利益。张维迎(2004)认为“,大学治理”讨论的是达成大学目标的特定的制度安排,即“治理结构”。当我国学者们仍纠结于大学控制权的归属问题时,“制衡权力”已成为西方大学治理的核心。以耶鲁大学为例,其董事会下设财政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投资委员会,职能分别是监督、规划财务状况,监督会计运作,监管耶鲁捐赠基金以及其他投资项目,但最终的财务控制权始终保留在董事会手中。校级行政财务管理层由校长、教务长、财务、行政副校长联合组成。教务长主管由声望颇高的教授、行政核心人物任委员的预算委员会,其职能是对大学长期规划、预算、学费或工资涨幅等关键决策进行审核。财务及行政副校长掌管财务部三大职能:协助预算委员会制定规划;具体财务运作;管理捐赠资金、资产、债务。学校内审部门要求各院系提交月度财务报告,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出具学校年财政报告,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进行审计。耶鲁的财务运作思想总结为:合理的机构设置下财务决策、资金运作、执行监督彼此独立,钱权交易得以避免。王绍光(2008)指出“,预算国家”应伴随“预算体制”。现代预算应经法定程序及代议机构批准、授权实施,并进行公示。事实上,自1997年我国就对高校预算的“审议通过”机制作了明文规定,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1997)到《进一步推进直属高校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2011)再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2)无不体现作为有效机制的治理结构是遵照“法定程序”对“一把手”进行制约,这也正体现了现代预算的治理职能。

二、新预算法对高校财务管理的意义

(一)高校会计核算的精细度更高

新法强调决算草案应与预算对应,并按三类分列:一是预算数;二是调整预算数;三是决算数。针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应按其功能和经济性质分类编列到相应的款项,即实际会计核算时,要按功能类别和经济类别分别核算。新法要求各级人大将政府预算列为审查的核心,这就要求部门决算遵照预算口径予以转化,使决算草案对应预算。而报表口径是否一致,则取决于会计核算的优劣。高校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同,其基本需求不尽相同,新法实施后,会计核算有望更加精细化,便于满足高校不同信息需求者的根本需求。“多维核算”既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财务现状,又便于落实管理责任,对资源配置更有利。

(二)高校预算管理更趋于精细化

新法细化了部门预算由编制到执行、由调整到决算对比等诸多方面,凸显的是严谨、科学的政府预算。从我国预算收支编列来看,主要存在两套体系(功能类系、经济类系),而财政预算公开普遍选择前者。为区别政府职能具体支出,新法也将后者增加进来,对预算编制的细化几近极致,这也增加了预算编制的难度。现行预算体制下,高校预算上报给主管部门的是一套,用于校内管理的又是一套,具体执行中也是“两张皮”。新法出台后的“双向管理”使预算编制更立体,也增加了预算调整、预决算对比的要求。校内外预算统一后,将更便于执行和支付资金。新法下的预算编制,要求各高校“几上几下”编制校内预算,再参照财政要求对财政部门预算进行编制。需要指出的是,现行预算体制下,高校一般是每年10月上报预算,11月编制校内预算,导致内外预算“两张皮”;新法背景下,后者应早于前者,以便统一预算体系。

(三)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终将实现

新法规定:“政府全部收支都纳入预算。”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后,预算外资金业已取消,全部财政收支均在政府预算中体现,这使现代预算更完整,并向全面预算发展。而今,高校部门预算管理中已经把其预算收入中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出租(售)以及利息收入等)、行政事业类收入(报名费、学费、住宿费等)、财政补助收入悉数纳入。参照新法精神,这一收支范围将更大,未来,经营收入、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横向课题收入等都会陆续归入,且参照新法跨年度对预算予以平衡的新政,将延长预算年度(目前是一年一预),以兼顾长远。为此,要求高校在“大预算”财务管理理念下,从“三全”入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由“全员参与”开始逐步“全额管理”直至“全程管理”。

(四)高校财务管理的公开

程度以及规范程度更高新法增加了25条同促进预算公开以及强化审查监管相关的款项,更严格要求高校财务管理的公开度和规范化。我国已实现了将GDP的4%用于国家教育投入的目标,也使民众更关注教育资金使用效益。在此背景下,高校是否注重公开“三公经费”首先被关注;其次是高校是否谨慎于其“债务问题”,严格控制新增贷款;再次是针对新法所提出的“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应对预算支出情况进行绩效评价”,要求高校强调以专项经费为核心的“绩效问题”,厉行节约,一方面围绕资金使用效益强调项目绩效,另一方面强调分析投入产出;最后新法强调“国库集中收付管理政府全部收支”“、应结余管理连续两年未用尽的结转资金”则都是强调资金管理是否规范。

三、新预算法下如何强化高校财务管理

(一)重构或优化财务管理组织体系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争创特色,坚持不懈地对教育结构予以优化。为提高战略管理能力,“内涵式高等教育”越来越被高校所推崇,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同时基于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健全治理结构应是其核心标志。2014年新会计制度以及2015年新法的实施,要求现代财务管理体系能服务于内涵式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科学、合理地配置财务管理体系,既对高教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又有益于高校战略管理。鉴于目前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同新法要求并不契合的现状,从预算与大学治理和谐统一的角度出发,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首先应从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开始。为此,应以新法为基础,重构或优化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如图1)。本文所设计的组织体系同时考虑到新会计制度及高校基本治理结构,对大多数高校都比较适用。

(二)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将战略规划、全面预算理念融入财务管理中

组织机构运行高效与否,根本在于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以新法为背景,高校财务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需要以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为基础,将战略规划、全面预算理念融入其中,借此形成诸多方面的有效互动:一是战略同规划间;二是规划与预算间;三是预算与配置间;四是配置与管理间;五是管理与风险控制间;六是管理同绩效评价间。在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过程中,各高校应重新梳理如下主要业务流程,以使其更趋于规范,最终优化高教资源配置以及高教经费使用效能:一是预算管理;二是政府采购管理;三是收支管理;四是合同管理;五是资产管理;六是建设项目管理,等等。

(三)基于预算编制精细化,突出预算执行力和绩效预算的有机结合

基于时间—动作这一主体,科学管理之父泰勒(1911)率先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从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精细化管理”理念逐步运用于工业生产中,并于90年代延伸至教育领域。它强调管到细节“,去粗取精”。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要求其围绕财务管理目标,明确相关责任,并使其更为具体,要求高校由以往的“管结果”向“管过程”升华,有效掌控所有资金、全部活动及所有员工。财务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求预算管理精细化。基于“治理”的角度,预算应指挥高校全部经济活动,因此,关键在于将其细化。实践中,先要参照新法规定把预算科目分为收、支两大类,再分设“类”、“款”、“项”、“目”,然后对“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进行细化;细化“一上”预算编制至“项”级科目,并针对具体执行项目落实,预算批复程序中的“二上”、“二下”须严谨,规范预算上报,全过程掌控预算经费支出。新法提及“绩效”的合计8处,在预算编制原则中强调“绩效”理念也是新法的又一亮点。“绩效理念”一提出,作为基本概念的“投入”和“产出”随即被引申。当前,国家持续追加教育投入,引发了社会对教育经费使用及其效果的关注。以往高校管理者的固有思想是高校资金可“无偿”使用,因此在花钱上普遍过于随意,而新法背景下,这一固有理念必须彻底打破,应以成本核算的强化为手段,突出预算执行力和绩效预算的有机结合。从责任主体来看,高校预算应由各二级学院执行,督促二级学院执行预算是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重心。一方面,对二级学院预算执行清楚掌握、监督和分析,避免资金浪费;另一方面,持续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基于重点项目预算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对于评价结果则应适时公示,做到预算执行同预算编制及绩效评价的有机结合,从而强化预算管理精细化。

(四)强化科研经费管理,提高其管理效率

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多年来,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年均增速均保持在2%,据悉,2011年,我国注资8600亿元用于科研,2015年全年这一投入最低将追加至1.5万亿元。因此,不但高校科研项目经费将大增,其来源渠道也会更广。但因疏于管理,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法乱纪屡见不鲜。新法要求在科研项目中细化科研活动成本核算。因此,高校首先应转变管理者、科研人员的思想认识,强化科研经费管理,帮助科研人员合理、合法地使用科研经费;其次,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执行环境,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细化各项目具体管理措施,对业务流程予以规范,以使其管理效率有所提升。

(五)遵照新预算法的纲领精神,强化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