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

时间:2023-06-05 09:54:43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工业自动化 智能化 网络化

1 互联网技术给工业自动化带来的变革

当前,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工业领域得到了一定应用,对工业自动化带来了巨大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中,能够使供应链管理中采购、库存、销售等各个环节衔接起来,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如,在生产设备中应用数据与信号处理技术,及时采集生产设备的相关信息,并在生产中利用识别技术监控原材料的消耗,能够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管理。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将传感网络技术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构建了全球制造业效率最高、规模最大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了供应链管理的高效运作。

1.2 优化工业生产工艺

在工业生产线上引入互联网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线过程检测、生产设备监控、实时参数采集、材料消耗监测的自动化水平,而且还提高了生产过程监控、诊断、控制、决策、维护的智能化水平。如,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用通信网络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了对加工产品温度、厚度和宽度的实时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促使生产流程不断优化。

1.3 强化环保监测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将环保设备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能够实现对各种工业污染源及污染治理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控。环保部门可在重点排污企业的排污口安装无线传感设备,实时监控企业的排污情况,一旦发现污染物排放超标,则可远程关闭排污口,从而有效遏制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

1.4 保障工业安全生产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将传感设备布置到作业现场和设备中,可以建立起开放化、系统化、多元化的综合网络监管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监管平台实时感知、准确辨识、快捷响应、有效控制各种作业危险的作用,通过实时了解危险环境中作业人员、生产设备以及周边环境的相关信息,从而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工业生产安全。

2 互联网技术给工业自动化带来的启示和创新机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传统的工业自动化系统应当在各个环节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并在终端应用系统开发、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互联互通、测试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从当前技术发展前景来看,互联网化的工业自动化产品将更加网络化、小型化、低成本化,不仅有利于强化生产过程控制,更有利于提高工业生产力。由此可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势必会给工业自动化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机遇。

2.1 控制系统网络化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控制系统由最初的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到第二代分散控制系统,发展到现在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使得网络化控制系统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在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化发展的背景下,相比较基于客户端/服务端的网络化控制系统而言,基于多系统的智能控制系统具备更好的移动性、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够解决网络化控制中的复杂问题,使其成为了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化的必然发展趋势。工业控制网络要进一步融合现场总线、以太网、嵌入式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多种控制网络互联技术,增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互操作性和开放性,为降低生产成本、强化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2 工业通信无线化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工业通信领域中,可为实现工业通信无线化带来新契机。尤其在有线无法使用的作业现场,使用无线通信更能发挥其确定性、可靠性、实时性、兼容性的优势。在未来发展中,各大供应商在工业自动化产品中应积极引入蓝牙、GPS、WiFi、LTE、WiMax等先进技术,增加产品的通信功能和无线联网功能,推动工业通信无线化的实现。当前,无线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仍局限于采集和监控方面,但是随着无线技术可靠性的不断增强,势必会扩大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范围。

2.3 仪器仪表智能化

当前,我国适用于工业领域的仪器仪表大多数属于中低档水平,而高档、大型的仪器设备均依赖于国外进口,严重阻碍了我国工业自动化创造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必须借助互联网技术积极开展新型产品研制,使仪器仪表向高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与传统仪器仪表相比,新型仪器仪表与元器件应具备微型化、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计算机化、光电机一体化、综合自动化的特点。如,通过在仪器仪表模式识别、图像融合中引入智能感知与压缩感知技术,以增强仪器仪表的智能性。

2.4 安全生产自动化

安全生产管理一直以来是工业生产的重中之重,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有效提高工业安全生产水平带来了机遇。工业安全生产主要分为机械安全和过程安全两大部分,机械安全可以通过使用安全按钮、安全门、安全传感器、安全总线、安全PLC等产品加以实现,过程安全则需要保障机械运作过程、人员操作过程以及作业环境的安全性,要求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制定和落实安全解决方案。当前,在工业生产领域所采用的安全仪表系统(SIS)就是能够确保机械安全和过程安全的重要措施。SIS网络建设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通过采集、汇总、存储生产控制系统(如PLC、DCS系统)的重要参数,使安全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和准确分析生产信息,从而保障生产控制系统网络始终处于可靠运行状态,提高工业安全生产的自动化水平。然而,我国生产的SIS产品获得功能安全认证的较少,所以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今后提高SIS网络建设水平的关键所在。

2.5 通信协议标准渐近化

通信协议标准化意味着以网络环境为依托的工业控制系统具有更加良好的可操作性。众所周知,TCP/IP是互联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通信协议标准,分散控制系统(DCS)在控制网络中自成体系;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虽然达到了国际标准,但其种类相对较多,从而增大了选择难度;工业以太网是一种新型的控制系统。随着工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向智能化、网络化、分布化的方向发展,要求通信协议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从国内目前的总体情况上看,标准的水平相对较低,同时标准制定与修订的速度比较缓慢,高技术标准的缺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加快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相关通信协议标准的制定已经势在必行。

3 结论

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工业领域中最热点的应用技术之一。为了加快我国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在工业领域中充分应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使其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实现工业生产工艺流程最优化、安全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网络化、供应链管理高效化的目标,从而为提高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慧欣.物联网,自动化行业新机遇、新挑战[J].自动化博览,2013(4).

[2]孙柏林.展望“十二五”:工业自动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仪器仪表,2011(5).

[3]廖育梅.面向工业自动化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12).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2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迅猛,在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共同辅助作用下,网络时代已经到来,使得“互联网+”成为了时代的标志,更是互联网升华的必然产物。从“互联网+”的本质来看,其价值主要体现于同经济社会的有效融合,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主动力。“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应用层面,更多地在于辅助社会实体管理、经营手段的颠覆性变革。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以期能够为唤起更多学者在此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技术 发展现状 未来趋势

近些年来,各类新型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包括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等在内的信息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加强,更新换代的频率不断加速,使得新兴产业的崛起日新月异。从宏观角度来看,市场经济社会也由此实现了产业价值链体系的重组,加之信息技术同经济社会融合深度的不断强化,使我国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转型升级速度不断提升,跨界融合已成二十一世纪的新常态。在此之中,互联网凭借着诸多优势得以不断扩大着覆盖范围,在社会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又进一步助推着与经济社会的整合,使互联网得以从消费领域过渡到生产领域,从而更加直接地作用于传统产业与服务业等行业的创新。“互联网+”便是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更高层次的融合成果,要想进一步实现网络技术的稳定发展,则需要立足于现状并明晰未来趋势以为“互联网+”的网络技术水平不断更新提供持久动力。

1 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概述

“互联网+”,从概念上看就是互联网同社会各个领域融合所达到的一个新的层次,立足于互联网的创新,加速推动着社会进步的步伐,借信息化优势作用于各个领域技术的有效创新,从而辅助提升效率与组织的变革。因此,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就要以互联网作为基础平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作用下使各个传统行业由此更新,整合互联网金融、工业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等合力构建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烙印,核心即在于互联网的应用,并以此形成一个全新的互联互通的、具有最大价值的产业结构,为经济社会的全速发展提供稳定的续航。

2 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等技术在内的创新应用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对此,我国政府对互联网技术予以了高度重视,并于2015年7月针对“互联网+”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指导意见颁布的目的亦在于为了能够为互联网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空间,并引领互联网从消费领域过渡到生产领域,以作用于促进产业的升级与发展,为各个行业领带去更为强大的创新动力,从而有效构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动力。具体来看,“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被定位在协同制造、智慧能源、现代农业、惠普金融、电子商务、物流创新、服务益民、绿色生态、智能交通以及人工智能等等层面,更为可靠的在于,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也已由此而获得了更多的保障,要求将更多创新驱动倾注在促进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中,并为此创设更为宽松的环境,以智能化建设与政策、组织的支持争取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另外,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也已将短期目标定位在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CPS(信息物理系统)也将成为新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为国家的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更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技术的创新提供新的动力。由此可见,我国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已趋于良好。

3 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未来趋势

在新形势下,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的未来拥有着无限良好的前景,但亦需要明确几方面的重大挑战。

(1)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在各个行业领域中的深入普及致使业务类型的更新频率不断加快,网络的荷载量不断增大,可伸缩性能也就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机物的互联已成大势所趋,用户规模的扩张与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必然将网络推向超大规模化发展,因此有必要借数据化与智能化的进一步创新最大程度优化网络资源,以此保证网络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

(2)现代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均在不断提高,鉴于行业发展的特定需要,网络技术的更新也将永无止境。尤为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很多特殊行业对于互联网的要求较高,这样的形势也就对网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此对于网络技术的促进作用也就在于需要网络具有超高性能。对此,有必要构建“泛在宽带”的基础设施,将网络协议和传输机制进行必要创新,依据网络用户将传输路径合理化,,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选择。

(3)“互联网+”时代最需要高度重视的一大问题即在于网络安全问题,从互联网发展至今的整个历程能够看出,计算机安全问题始终是网络的“天敌”,在互联网当中,网络形态各异,明显的多样化特征不仅体现在此,更体现在互联网的应用领域,简单地讲,不同领域的互联网需要面临不同类型的风险,唯有根据互联网的差异化环境切实对行业知识领域进行创新,才能确保安全方式机制能够最大程度保证用户行为信息的安全。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已经转型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作用下,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互联网+”由此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既然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已成大势所趋,则必须要明确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需要面临的挑战,以为网络技术的稳定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尹浩,詹同宇,林闯.多媒体网络:从内容分发网络到未来互联网[J].计算机学报,2012(06):1120-1130.

[2]刘登云.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3):246.

[3]高冲.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探索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03):247-248.

作者简介

王金强(1974-),男,江西省安福县人。硕士学位。现为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胡晓敏(1979-),女,江西省萍乡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3

互联网+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

在2012年11月14日的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先生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他认为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目前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总理所提的“互联网+”与较早相关互联网企业讨论聚焦的“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基础上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了、泛在了、应用于某个传统行业了,更加入了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沈阳要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更新思想观念,强化市场理念,大力推动沈阳先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沈阳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先进装备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沈阳来说,加快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是沈阳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制造业”,实现制造业和信息化的融合,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在信息交换和流通方面的优势,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质量,还能开拓增值服务,颠覆商业模式,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

沈阳根据国家战略和省、市部署,积极抢抓机遇,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700亿元,增长5.8%,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813亿元,增长8%。以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积极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两化融合取得新突破,我市成为全国唯一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汽车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全市整车产量108.7万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产值2218.1亿元,增长13.9%。智能机器人、航空、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沈阳部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东北区域超算中心、北斗(辽宁)卫星运营信息服务平台投入使用,中航工业波音制造创新中心落户浑南,法库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沈鼓集团、沈飞集团获中国工业大奖,新松公司入选中国市场最具竞争优势移动机器人企业十强。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1740亿元,增长9.6%。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推动沈阳先进装备制造业建立协同创新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建设装备制造业互联网

近年来,工业4.0、产业互联网、“互联网+”风起云涌。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装备制造企业的互联网实践还有一定差距。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所说,我们的装备制造企业,有的还在补2.0到3.0这一课。一些企业的互联网实践还只是电子商务,互联网思维并没有真正渗入到生产过程中。另外,装备制造企业的互联网实践还比较浅层,表现之一是围绕制造业的第三方专业服务仍然欠缺。比如一些国外制造业企业并不自己管理供应链,原材料采购和物流都委托第三方企业完成。这样的第三方企业同时为多家制造业提供供应链服务,因而运营效率更高。但我国为制造业提供专业服务的第三方公司还很少,而且市场接受度并不高。从数据上看,发达国家知名制造企业的收入中,服务的占比可达40%―60%,而中国只有15%―20%。让“互联网+”与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全方位融合,首先要转变观念。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应用互联网,还面临一些现实阻力:例如,发展互联网资金投入量很大,而目前企业闲钱并不充裕;互联网使管理更为细致透明,揩油和偷懒的机会少了,个别员工会有消极情绪;装备制造企业多数是大而全、小而全,采用第三方企业的专业服务将面临人员分流和资产闲置的问题,企业积极性并不高;等等。如果企业拥抱互联网的决心不够坚定,势必阻碍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的步伐。要清醒地认识到,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互联网+’,着力点不能错,主要精力一定要放在产品上,有了产品的智能化,才有后续的服务型制造业,制造业赢得市场的根本还是产品,关键还是要在新产品开发上多下功夫。

二、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

协同创新正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诸多重大科技创新不再是单一主体的活动,而必须由多个创新主体参与、协同,这已是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沈阳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要着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着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要支持和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加强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是沈阳现阶段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

企业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处于关键环节和主导位置。经过多年发展,沈阳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不容忽视的是,企业与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主体的目标之间仍有相当距离,特别是自主研发能力、技术集成能力较弱,产业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相对欠缺。

科研机构在协同创新中承担着服务企业的任务。沈阳集聚了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包括许多"国家队"科研机构。沈阳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的现状,迫切需要拥有技术、人才等丰富资源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给予有力支持。然而,由于存在着创新文化和价值的差异,科研院所、高校为产业和企业创新服务的意识仍有待强化。为此在新一轮的科技体制改革中,科研院所、高校应将此作为自身的一种责任,主动向企业靠拢。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是沈阳创新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沈阳有一批部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一些专门的共性技术研究机构,构成了共性技术研发服务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科研机构面向部分大型企业(集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研发服务,但囿于本身的功能定位和价值追求,还难以完全担负起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的重任;特别是一批原本基础较好的转制院所,因转制后目标导向的变化,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的能力逐步弱化。当前,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关键是要明确科研机构在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中的定位,促使它们承担起使命,实现科研事业与产业发展的协力共进。

要充分利用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这一平台,加快探索新型共性技术研发组织运行模式。要充分发挥它在应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战略规划、组织协调、联合研发、成果转化和政府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要发挥产研院的桥梁纽带作用,构建应用型研究机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技术)协会等主体各司其职的多层次共性技术研发网络,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全方位布局、多角度支撑,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紧密联系。

三、多方联动共同构建互联网络信息平台

国家《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鼓励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数据支撑。

沈阳未来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走向会向新技术领域发展,云制造、智能制造都是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的方向。当下,企业要积蓄各方面力量,具备可连接多方需求的制造业业能力。让客户参与到产品设计、生产中来,这都是互联网化转型的集中体现。在信息化架构上,企业要向全省性周期管理平台方向转变。这里的全生命周期不是把所有的信息化模块按部就班的全部搭建完,而是要结果研发、设计、用户等多方环节,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制造业运营平台。随着与互联网融合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流通等不同环节也在逐渐紧密。以装备制造业为例,企业除了能为下游提供最优解决方案和后续服务,还能实现多环节并行并提供特殊定制。

近年来,沈阳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特别是鼓励装备制造业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与“互联网+”相结合,推动融合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支柱。沈阳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协同创新需要加快完善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的平台。应该借助已有的区域平台、行业平台,整合优化现有科技基地设施,进一步完善沈阳装备制造业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尽快形成适当集中与适度分布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新格局,构建第三方开放式创新平台。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资源管理模式和共享规定,加快科技资源面向社会开放,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沈阳应构建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信息网站、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多方联动的互联网络信息平台。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和协同能力,对区域创新产出和效率的影响日益显现,如何搭建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桥梁,受到各方人士的重视和关注。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环境下,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即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或产学研对接平台,可以很好地实现产学研各方在虚拟环境下的协同。

四、依托互联网建设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试点工程

沈阳应以建设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试点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联合攻关、多元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由单一的技术转移模式向人才、技术协同转移模式转变。构建区域性、综合性的产学研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新模式,协同促进行业企业科技进步和转型发展。打造部级、省级、校级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战略融合,使协同创新中心成为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发展的研发转化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沈阳应制定基于互联网+的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试点示范方案编制指南,明确基础和优势,经过调研了解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开展协同创新、协同制造的情况,把握实施试点示范项目的优势及条件,如企业、技术、市场、行业带动性、互联网平台服务等方面的情况。明确实施现代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协同制造试点示范的重点领域、协同创新协同制造组织模式、项目进度安排、实施期限、目标绩效等。围绕现代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协同制造试点示范重点领域及具体要求,确定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和重点牵头企业,并提交试点示范项目情况表和重点牵头企业项目报告书。提供包括组织领导体系、财政、人才等要素保障措施、工作推进机制等方面内容,对地方有财政配套政策的项目优先考虑。

参考文献: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4

【关键词】央行 互联网 金融 科技 监管

互联网金融是以信息化为支撑,网络技术是基础,最核心的支付结算都需要通过网络来完成,互联网金融归根到底也是金融,因此应当受到监管,并且应适用统一的监管规则。按照职责分工,人民银行科技部门负责金融网络的监管,严格规范互联网金融的技术体制及强化技术监管既是人民银行科技部门的责任,也是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一、深化互联网金融监管内涵的理解

互联网金融是创新的产物,既然是创新,就会有失误和风险,对这个新生事物既要包容失误,也要防范风险,处理好创新发展和风险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恰当的监管。如何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恰当的技术监管呢?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新的课题,从监管者的角度看,现在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评估,还缺乏足够的时间和数据的支持。在这种状况下,首先,要鼓励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包容其技术失误,为行业新应用的发展要预留一定空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工具,不断创新网络金融服务模式;央行周小川行长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曾表示,对互联网金融要保持一个正常的心态和支持创新的理念。

其次,我国采取的是典型的分业监管模式,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模式,交易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业务种类日益多样化,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尚无法完全覆盖,存在一定的监管缺位,因此必须尽快明确相应的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责,既能充分包容创新又能确保监管到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2013年8月的互联网金融中国峰会表示“怎么监管,谁来监管,还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和认证。”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混业经营”的特点,需要在保护金融创新、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前提下,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和监管措施,这就要求在归口监管上要做出有效界定。根据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107号文件,网络金融监管由央行牵头负责,互联网金融科技监管应在央行牵头、统一协调下,按照按照谁批设机构谁负责监管的原则,逐一落实监管主体及监督管理责任,进行适度的实时监管,防止技术风险的过度集聚,同时加大对互联网金融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央行科技部门对互防网金融的科技监管工作要尽早提上日程。

二、创新互联网金融技术监管机制

互联网的精神是“平等、开放、分享、协作”,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和服务都显示出信息的透明性,这与金融机构科技部门对传统封闭式的金融网络监管方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同时技术进步与金融业务创新带来新风险和新机遇,需要互联网金融的科技监管部门转变思想,创新监管机制。

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监管机制上,应当立足于现有监管政策进行创新,改变分业监管模式,结合分业监管和监管两种模式的优点,建立全面覆盖的科技监管据体系:一是在2013年8月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金融监管协调、部级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建立以央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信部、公安部等部委联合组成的跨部门、跨行业的互联网金融技术监管机制,通过统一互联网金融技术顶层设计,规范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标准,破除现有监管部门间及区域间的信息孤岛,推动监管部门跨部门信息共享;二是建立国内与国际间互联网金融技术监管合作机制,互联网金融打破了地域界线,交易双方不再局限于国内,数据信息的交换处理以及风险控制具有国际特性,单独依赖一国的技术监管机构无法对互联网金融服务进行有效监管,这就需要互联网金融技术监管的国际合作,央行科技部门应加强与世行及其他国家央行的技术合作,从互联网金融技术标准、数据交换、监管策略、协商机制等方面寻求统一的规范,实现国际间互联网金融技术监管的沟通与协调;三是建立互联网金融企业自律机制,尊重互联网金融的开放精神,充分发挥已成立的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金融委员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通过倡议互联网金融行业相关单位共同遵循相同的技术标准、信息安全和金融服务水平,增强自律意识,利用各成员单位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以避免互联网金融技术监管滞后于技术发展的局面,减轻技术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和压力。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

考虑到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网络通信技术,因此在未来的技术监管上应更多地通过信息网络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非现场检查将成为互联网金融技术监管的主要形式。

三、规范互联网金融新业务技术管理

互联网金融业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平台之上,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并通过网络进行匹配,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迅速发展,依托的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靠的是服务创新。信息技术促进了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的三网融合,特别是移动化对碎片时间的利用,降低了时间成本、提高了效率,带来了思维和观念上变化,实现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三流合一,为互联网金融数据的融合准备了条件,打下了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的基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创新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想,其对新信息技术的运用也领先于科技监管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范业务创新带来的系统性技术风险,规范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创新,也成为央行科技部门加强监管的重要环节。

强化对互联网金融新业务的技术监管,央行科技部门应当把握:一是加强对4G、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新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了解新信息技术可能提供的应用或服务,做好相关技术储备;二是推行互联网金融新业务的技术审查制度,对于纳入央行监管的业务,要求业务提供方向央行科技部门或委托机构上报新业务的技术方案,由央行科技部门对方案进行系统分析和技术风险评估,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后才能正式上线运营;三是控制高风险互联网金融新业务的入网结算,对于其他部门监管或没有纳入监管的业务,要主动了解新业务的技术基础,对于类似比特币等影响金融安全的高风险互联网金融服务,要积极向主管部门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支持,在必要时切断新业务的联网支付渠道;四是完善互联网金融新业务的动态技术监管,针对互联网金融涉及面广、扩展性强的特点,实时跟踪新业务上线后的运营状况,及时发现技术隐患,指导业务提供方堵塞业务上存在漏洞,规避系统性技术风险。

四、突出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防护

伴随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交易中的信息安全互环境应得更加复杂,移动终端和云计算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应用的主要方式,移动终端使用的免费WIFI安全性及路由器漏洞问题,以及云计算服务带来的非授权访问、信息泄漏等问题都成为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的隐患。目前,互联网金融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恶意程序、假冒网站、诈骗信息、信息泄漏等方面,信息安全问题破坏了互联网金融的秩序,加重了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不信任度。央行科技部门对互联网的技术监管重点应放在信息安全管理,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相关机构现场检查和网络监控,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信息安全保障水平,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对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安全监管,应该关注以下方面:一是要制定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安全防护标准,采用自主可控的核心信息装备,对相关机构网络进行信息安全等级分类管理,实施等级保护;二是建立严格的互联网金融网络入网审查机制和准入制度,信息安全标准不达标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不得接入金融系统网络,从核心环节上把好信息安全防护关;三是督促互联网金融机关落实信息安全防护规范,指导其建立一套由密码应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数据灾备与恢复技术、云计算技术、网络组网与运维技术等组成的“软硬一体”标准化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做好交易双方敏感信息的保护,提升网上交易安全防护水平;四是提升用户端的信息安全防护水平,指导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开发相关软件应用,通过绑定手机、账号实名认证、动态口令卡、数字证书和第三方认证等多引擎、多策略协同运作,提高网络支付的安全性。

五、推进互联网金融信用系统建设

金融需要国家建立信用机制支持,互联网金融由于交易双方的非接触特性,对信用支持的要求更加迫切,基于大数据的信用评价能力,是互联网金融生存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国性、权威性的诚信体系仅有央行牵头建设的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简称征信系统),主要通过各金融机构、工商、法院等单位上报违约用户的数据,建立可供查询的部级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大大扩展了征信体系的数据范畴,现有的征信系统是一个被动的征信体系,实时性难以满足互联网金融随时、随地提供金融服务的要求,需要建立一个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依托网络提供实时征信服务的网络征信系统,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综合判断交易双方的信用状况,推动信用系统信用评价模式的转变,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公信力。

网络信用系统应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为所有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实时信用支持,其系统开发应注重:一是加强用户的身份认证,通过与公安部、工商总局等国家相关部门的协调,实现与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等基础数据系统的互联互通,将个人相关的就业、健康、教育、收入、社保等基础数据整合起来,确保用户信息的准确性,打牢网络信用系统的根基。二是强制互联网金融信息提交,要求所有的交易均需要将诸如资金、物流、交易双方等重要数据通过统一的标准和接口规范,提交到网络信用系统,加强对交易的事中、事后监测;创新从社交网络等公共渠道抓取数据的方法,以实现对信用信息的全面收集及处理,便于判断用户的信用状况。三是规范对网络信用系统的信息共享,严格按照国家对用户信息采集、查询和不良信息报告等规定,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使用网络信用系统实行网络授权机制,规定其应用信用信息的范围和信息等级,防止信用信息的滥用和扩展;四是提供全程、实时互联网金融认证服务,通过推出权威的第三方电子认证产品,实现交易中的身份认证、电子签名、交易信息加密传输、交易不可抵赖,确保交易信息的可靠,以有效保障资金交易的安全性。

六、加强对银行数据中心的监管

大数据在解决金融核心的信用评级和风险控制上拥有传统方法所不具备的显著优势,是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重要推手。互联网金融涉及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医保、社保、运营商、电商及多种服务行业,各类交易均以数据形式存入服务商的数据中心并通过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和交换,因而互联网金融的数据中心是互联网金融运行的中枢神经,存储着互联网金融重要的数据资产,承载着关系社会经济运行所需要的资金流和信息流,是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核心,数据中心的信息安全对于保障互联网金融的稳定运行,具有关键的决定作用。从目前看,互联网金融无论是哪类交易,不论交易双方是谁,交易中涉及支付部分的数据都必须通过银行数据中心,因此,央行科技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的技术监管中,互联网金融各类数据中心的监管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技术监管政策、方式不明,以及央行科技部门监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央行科技部门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对全部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数据中心进行监管,应该把技术监管的重心放到银行业数据中心的安全上,通过抓好银行业数据中心的技术安全来提升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安全。

央行已认识到加强银行数据中心安全监管的重要性,2014年1月16日,人民银行组织召开第二届银行业数据中心联席会议,专门就银行业数据中心安全进行了部署。在当前银行业数据中心面临技术与金融业务创新不断加速,业务量和个性化服务需求大幅增长,以及运维工作复杂度持续提升的情况下,央行科技部门对银行数据中心的监管重点在于:一是加大对银行数据安全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升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推动各银行数据中心认真履行安全职责;二是制定银行数据中心安全标准规范,督促银行数据中心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增强安全防范能力;三是通过现场或网络技术安全检查、督查,在应急处置、决策支持、管理管控和跨部门运维协作等监管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推进银行业数据中心联合运维机制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存款利率市场化按计划推进”.《国际金融报》,2013年8月.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2013】107号文,2013年.

[3]《中国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管理规定》,2010.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5

工信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工信部信软司司长谢少锋、工信部信软司巡视员李颖、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执行理事长王文京、SAP副总裁彭俊松、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物联网解决方案总经理邓学来、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建会、百度L3事业部总经理顾维灏等出会,并结合自己对信息技术如何与行业深度融合的研究发表了主题演讲。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秘书长尹丽波主持大会。

怀进鹏副部长在致辞中首先强调了“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时代,如何更有效的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更有效的迈向中高端,对于企业发展,不仅是提质增效更对整个企业的带来新的生机。”

他说:“产业互联网是我们正在实践,正在探索也不断的需要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互联网与制造业结合重要的领域,所以不断的面对新的发展中问题,面对我们传统产业转型升极过程当中所提出和遇到新的问题,不断创造出中国的最佳方案,中国的最佳实践方式,并由此来带动和推进我们整个产业的发展,将会有重要的意义。”

IDG资本合伙创始人熊晓鸽向业界透露了令人振奋的投资目标――在中国投一百家独角兽公司。他说:“我们已经投了五十几家独角兽的公司,市值在10亿美元以下,但是大部分是2C的,但是我们希望未来的独角兽能出在2B的企业中,尤其是工业、产业互联网领域之中。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平台――我们计算机世界传媒平台,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投资的机会,共同把中国的产业互联网事情做的更好。”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解读了今年5月份国务院印发的28号文,他表示:“28号文其实非常地言简意赅。第一个方面是发展目标。第二个方面是培育新型模式拓展互联网发展的新空间。第三个方面就是提升支撑,夯实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这里的支撑能力就是新四基,即一硬(建立网络的连接和传感的硬件)一软(工业软件)一平台(工业领域的云平台)和一网络(工业互联网)。第四个方面就是强化政策保障,培育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环境。”

李伯虎院士将智慧云制造总结为一种“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智能制造模式、手段与业态,他解释道:“智慧云制造就是基于凡在网络,借助新兴制造技术、信息通信、智能科学技术机制造应用领域技术等四类深度融合底只、网络化、智能的技术手段;来构成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统一经营的、智慧制造资源与能力的服务云,使用户通过智慧终端和智慧云制造服务,随时随地按需获取智慧制造的资源和能力;从而能够知道全系统、全生命周期的三个要素五个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服务直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揭晓了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大赛总结及总决赛获奖项目团队。本次大赛由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和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联合主办,大赛聚焦重点领域和行业挖掘出了一大批有创新潜力投资前景,能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和项目。共有73个创新及创业团队参加了本届比赛,最终63支创新创业进入了全国总决赛,最终有7支从创业赛和创新赛中最终脱颖胜出。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了国家信息中心和产业互联网联盟合作的《产业互联网的绿皮书》,他还表示,今年的《绿皮书》研究的是汽车行业的智能制造,明年将覆盖制造业、全行业的智能制造。

产业先锋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王文京、SAP思爱普(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行业价值工程部总经理彭俊松、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物联网解决方案总经理邓学来、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建会和百度L3事业部总经理顾维灏分别从理念、策略、方案、技术、案例等角度分享了将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实践经验。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6

2016年5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现在我就文件相关内容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制造业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

《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开篇就提出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定位: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如何来理解制造业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这是由制造业的战略地位所决定的

从国际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制造业正处于重塑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上。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扩散,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制造等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广泛讨论和思考。发达国家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法国《新工业法国》等一系列战略规划的提出和实施,其根本出发点在于打造信息化背景下国家制造业竞争的新优势。这既体现了发达国家对制造业传统发展理念的深刻反思,也反映了其抢占新一轮国际制造业竞争制高点、调整失衡的产业结构的战略意图和决心。

从国内来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一是规模巨大。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15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2%,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二是创新活跃。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最集中最活跃的领域。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工业领域技术创新经过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个阶段,创新要素在总量上逐步接近世界前列,在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产业总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三是带动性强。我国制造业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保障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支撑,成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成为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这是催生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客观要求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产业规模最大、产业体系最完整;中国也是互联网大国,是互联网产业规模、企业规模、应用终端规模大国。就整体实力而言,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互联网大国,互联网经济规模快速扩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发凸显。全球互联网市值最大的10家企业中,中国占到4家,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在服务数亿用户的过程中,培育形成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新的竞争优势。互联网应用在中国普及率持续提高,各类新型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2015年网上支付、网络购物、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达到4.16亿、4.13亿和2.60亿,全年增长率分别为36.8%、14.3%和17.1%。

互联网在消费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已经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技术、产品、业态和模式,激发了全社会的无限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但总体上看,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于制造企业转型发展的产业互联网潜力巨大。仅以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看,我国网络零售即消费型电子商务发展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服务水平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交易量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但在工业企业间电子商务方面,我们与国际上尚有较大差距。由于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起步晚、基础较差,互联网在实现价值创造的制造环节方面应用尚不够深入,制造领域互联网应用步伐亟待加快。

在28号文件研究起草过程,我们反复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信息化的一系列讲话精神,认真学习了总理在2016年1月5日出版的《新华文摘》上的署名文章《催生新的动能实现发展升级》。我们反复学习领会思考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从哪里来,新旧生产体系如何转换。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将有利于发挥我国制造业大国和互联网大国的双优势,形成叠加效益、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叠加是产业竞争优势的叠加,聚合是竞争优势叠加融合催生的化学反应,倍增是这种化学反应产生的放大的经济发展新动能,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来源。

(三)这是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特征和趋势所决定的

与“互联网+”其它领域相比,“互联网+制造”有三个特点:一是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过程,是价值创新过程,而不仅是价值传递过程;二是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不仅提高了制造业交易效率,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其它技术的重要区别和特征。在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着力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三是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是全方位的融合,是发展理念的融合、技术和产品的融合、生产体系的融合、业务模式融合。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特征,把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放到整个“互联网+”布局中来看,我有几点认识:一、制造是关键环节。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制造是价值创新的环节,是全球制造业巨头在标准、技术等方面长期掌控阵地,互联网融入制造环节将会带来新旧力量的角逐。二、制造业是“互联网+”的主战场。这是由制造作为强国之基、立国之本的地位所决定的。三、制造企业是主力军。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具有技术、人才、观念以及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但面对制造业由大变强的繁重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只有激发制造企业深化互联网应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发展理念、技术产品、组织管理、生产模式、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才能真正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制造企业是融合发展的主力军、主攻手。四、智能制造的产业生态系统是竞争的制高点。无论是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还是德国工业4.0平台,其核心都是打造产业生态系统。

二、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进展

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不断涌现,成为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

总理强调,“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要有基本依托,这个基本依托就是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动能”。大型制造企业、电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积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尔、中航工业、航天科工、中信重工、联想、小米科技等制造企业通过打造“双创”平台,构建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提升企业内部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同时这些大企业“双创”平台已经成为技术攻关、创业孵化、投融资和人才培养的高地,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中国移动、百度、阿里、腾讯、猪八戒网努力构建为中小制造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双创”平台,并积极营造大中小企业合作共赢的“双创”新环境,通过“大手拉小手”开创了大中小企业联合创新创业的新局面。

(二)骨干企业研发设计迈向集成协同新阶段,新型研发组织模式不断涌现

互联网不断融合研发设计各个环节,由单项应用加速向集成应用阶段发展,研发设计新模式不断涌现。工业企业普遍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仿真等技术开展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1.1%,其中大型企业达到了80.7%,中型企业达到了72.1%,极大提升了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和效率。实现研发设计与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环节数据互通的企业比例分别达到45.7%、36.0%、18.7%。华为、三一重工、潍柴、吉利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了全球多地协同研发体系。

(三)智能装备在重点行业开始普及,成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智能装备和现代生产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生产过程信息化向纵深发展。机械、船舶、汽车、纺织等行业生产设备和重大技术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生产装备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离散行业和流程行业分别达到40%和57%。钢铁、石化、有色、煤炭、纺织、医药等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加快普及,企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为45.4%,其中大型企业为56.1%,中型企业为42.9%,大幅提高了精准制造、极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持续变革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产业竞争已不仅是技术、产品、人才和管理的竞争,也是生产组织方式的竞争,近年来国内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服装、家具等行业正在兴起以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为主导的新型生产方式,青岛红领、韩都衣舍、维尚家具、小米科技等一批创新型企业通过构建新型生产模式实现了逆势增长。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风机制造等行业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陕鼓、徐工、三一重工、、东方电气等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资租赁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

(五)生产业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新的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

2015年电子商务B2B交易额达13万亿元,钢铁、石化、冶金等行业形成的年交易额超过千亿、百亿的电子商务平台分别达到20个、50个以上。传统B2C、C2C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C2B转变,电子商务从交易平台向生产平台转变,品牌化个性化定制已成为家具、服装等产品销售主要模式。电子商务平台、现代物流、网络支付、信用服务、电子认证以及智能终端、宽带网络、云计算、大数据正在构建信息经济的基础设施,成为推动中国实现和跨越的重要驱动力。

总之,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在激发“双创”活力、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已初显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平台支撑能力不足,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在汇聚整合创业创新资源,带动技术产品、组织管理、经营机制创新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二是应用水平不高,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进程面临“综合集成”跨越困境,处于两化融合集成提升阶段的企业仅为14.6%。三是核心技术薄弱,自动控制与感知关键技术、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等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四是安全保障有待加强,工业网络、工业控制系统、工业大数据平台安全防护能力薄弱,信息安全测试、评估、验证能力不强。五是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带来新业态、新模式,需要在财税金融、国企改革、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三、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特征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创新并与传统产业融合,在经历了从局部扩散到全面融合、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从生产变革到组织创新之后,正推动研发、产品、装备、生产、管理、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重构制造业发展新体系。

(一)互联网加速构建新的创新体系,日益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互联网开放、共享、协同、去中心化的特征正在推动制造业创新主体、创新流程、创新模式的深刻变革。一是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开源软硬件、3D打印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动着创新组织的小型化、分散化和创客化,面向大企业及中小企业的各类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涌现,支持万众创新的产业生态正在完善。二是企业创新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组织流程正在从以生产者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转变,构建客户需求深度挖掘、实时感知、快速响应、及时满足的创新体系日益成为企业新型能力。三是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相互交织、激荡融合,协同创新、迭代创新、众创、众包、众筹、线上到线下(O2O)等新的创新模式密集涌现。互联网对于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二)互联网加速开辟市场需求新领域,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

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的配置效率,增强产业供给的能力和水平,将为经济增长持续注入新活力、新动力,拓展产业发展的新空间。一是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新一代感知、传输、存储、计算技术加速融合创新,极大激发了泛在获取、海量存储、高速互联、智能处理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创新活力,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创新方兴未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二是产业投资的新空间。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核心软硬件、信息物理系统(CPS)、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正成为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设施和装备,也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产业投资的热点,并将进一步带动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三是信息消费的新空间。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推动形成新的消费习惯、消费模式和消费流程,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等新产品不断涌现,不断刺激新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消费需求。互联网从产业、投资、需求等方面不断催生大量新兴增长点,开辟制造业发展新空间。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7

“9+6”迎合广州产业发展方向

据了解,广州在推进“9+6”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航空航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集群;积极发展汽车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产品、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其目标是力争到2016年,形成50家左右百亿级龙头企业和10个左右千亿级产业集群,增加值总规模超1万亿。

本次推介会选定了132个签约项目,总投资超过4600亿元,体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方向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了很大一部分,具有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符合广州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其中,总投资68亿元的阿里巴巴中国智能物流骨干华南核心节点项目落户中新广州知识城,将建设成为华南电子商务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中心,吸引上下游服务产业快速聚集,引入包括网络金融、云计算、软件开发、信息管理、人才培训、商业贸易等高附加值产业,使知识城成为互联网时代华南地区的商业中心。

同时,推介会也推出了广州超级计算中心、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9个,总投资约420亿元;黄埔区智能产业创新基地、广州市花都机车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先进制造业项目6个,总投资约290亿元。这些项目聚焦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区域结构“三个转型升级”,瞄准增强区域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两个功能”,具有良好的成长性。

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创新集群

在此次推介会上,“中国移动互联应用产业联盟”、“国际创新谷”和“广州移动互联网产业园”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作为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2013年“十大产业项目”之一的“广州移动互联网创新集群”项目在天河区落地。

此次成立的“中国移动互联应用产业联盟”,得到了华为、中兴、百度、网易等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的积极响应,将通过集聚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及金融资本,推进产业链内部及与其他产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移动互联网产学研用对接联动,提升产业协同创新水平。

“广州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将以天河智慧城为核心,中国移动互联网公司为重点,打造占地1000亩以上的移动互联网总部基地;以现有面积30多万平方米的信息港、新增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平云广场为基础,打造天河移动互联网创新集群园区。

而天河“国际创新谷”则有望成为广州的“硅谷”、新一代互联网应用产业的孵化基地。“国际创新谷”创始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许洪波表示,“国际创新谷”是国内首家融技术、产业、资本和服务为一体的国际化、专业化的移动互联网孵化器,将利用广州优质的互联网产业资源,鼓励互联网年轻创业者,推动企业、产业创新,力争2-3年孵化100家移动互联网企业,产生10个市值10亿元的移动互联网代表性企业。

市校合作再写新篇

在推介会上,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一批国内知名高校均与广州市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共建研究院等,推动市校合作不断深化。

其中,“浙江大学广东工业技术研究院项目”,将依托广州开发区经济与产业的发展优势,以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为基础,建立集科技研发、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人才培养、科技孵化为一体的创新大平台。同时,建设浙江大学在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总部。

而广州开发区也将与中山大学合作建立国际科技研究院,通过联合国际高水平的教育研究机构,搭建国际合作技术平台,汇聚和孵化高端产业;拓展国际联合培养,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知识型经济发展提供知识保障、人才储备及技术支撑。广州市花都区也将与中山大学合作,设立“中山大学花都产业科技研究院”,建设科技创新、专利创造和成果转化的示范基地,打造成部级的科技创新平台(部级工程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多个院士项目成果落户

此次推介会的一大亮点,是多个院士项目成果签约并落户广州。其中,广州市政府将依托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旦团队合作,共建广东省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光学工程院士工作站,成立创业型实体公司,在光谱技术、光通讯与光传感、激光技术及应用等领域进行联合创新,加强光学领域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团队也落户广州萝岗区,共建广东省地理信息产业第一家院士工作站——广东省欧科数字空间院士工作站。其目标是以院士专家为依托,着力攻克空间数据快速处理关键技术,提高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效率,提高广州市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行业应用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广州“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8

2016年10月31日,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中俄科学与创新理事会联合主办的工业互联网国际论坛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会议主要聚焦在工业互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分享、协同和创新作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在会上表示,智能经济时代, 人类必将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将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价值追求。我们要以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建设为依托,以科学精神与务实合作为前提,以相互帮衬、互利共赢为基础,在迎接智能经济时代到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

“三朵云”上线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于2009年提出了“云制造”的概念,并于2015年成立了航天云网公司。作为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自去年6月中旬上线以来,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特别是今年4月初,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通过航天云网430亿元业务需求,吸引了众多供应商参与,不足两个月成交额就突破25亿元。

高红卫介绍,航天云网核心价值是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让散落在社会上的千万个创新创业者很方便地找到他们所需要的创新创业资源与环境;让固化于千万个企业中的同质化资源进行网上横向整合,挖掘资源利用的潜力;让有志于垂直整合的行业领军企业在网上找到心仪的合作对象;让渴望冲出国门的企业和企业家在网上找到一条更容易“走出去”的绿色通道。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高科技工业企业,在制造业和信息技术等方面都有深厚的积淀。“航天云网实际上是航天科工集团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发挥作用的窗口和载体,它已经在航天云网大云的体系上建设了三朵云,第一个是服务于航天科工自己协同制造所需要(包括自己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内部网的专有云,第二个是服务于社会化企业包括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一些技术和服务的公有云平台,以及在2015年年底上线的国际云,实际上既帮助了中国企业往国际化上发展,同时也把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和服务引入国内。” 航天云网天智公司总经理柴旭东对记者表示。

目前中国航天云网主要包括“云制造”、“创新创业”、“工业品商城”三大核心业务,“云制造”平台,需求方可以免费需求,从超过4万个服务商中优中选优,找到心仪的服务商;服务供应方可以服务能力,浏览研发设计、生产加工、试验、计量检测、产品等各类需求热点。“创新创业”主要是为广大创业者、投资者提供服务。2015年9月,航天云网众创空间平台正式上线。在众创空间平台上,用户可以浏览推荐项目,申请融资路演;如果需要创业咨询,几十位业界专家可以为创客们提供20多种行业的创业咨询服务。

航天云网不仅是提供渠道的媒介和提供交易机会的中间平台,其核心价值是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以云制造为核心、以生产为依托,采用开放的技术体系、开放的商业模式和低成本高效的管控与支持体系,形成一个“有照料的生产超市”。

与互联网融合的创新实践

在全球工业化的浪潮再次来临的时候,中国制造业也开始拥抱互联网,并准备利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柴旭东表示,“我们实际上采取了类似于消费互联网的一种模式,围绕适应互联网经济尤其是已经逐步开始的共享经济模式,在企业层形成制造资源和能力的共享与网络效应,为企业能够通过网络使得产品和技术配置实现交易、并能充分使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

换句话说,航天云网就是构建起以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为基础、以生产为桥梁、以智能制造服务为核心、以大数据服务为支撑的“互联网+智能制造”产品服务体系。

举例来说,贵阳食品企业“老干妈”每天生产250万瓶调味品,每瓶都需要喷上唯一的二维码。企业想对每一个二维码进行防伪追溯,并将追踪体系的成本降低至每瓶1分钱,却苦于没有合适的合作方。通过航天云网了相关信息后,立即得到山东一家企业的响应。

深圳一家科技公司急需研制一款波峰焊喷嘴,但这种产品对材料和安全性要求极高,通过航天云网信息后,也得到某大学专家提供的解决方案。

上线以来,航天云网还与江西、贵州、四川、辽宁、浙江、黑龙江等地政府结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互联网+特色产业”支撑平台建设。江西航天云网作为江西省“互联网+江西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单位,打造了首个服务于江西省企业全产业链条、全生产过程的生产业平台,并建设了全国首个“互联网+家具制造”行业云平台“康居网”。

“我们希望通过创新尤其是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两化融合和制造领域相结合的技术,来带动商业模式和管理的创新,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能够实现弯道超车。” 柴旭东说。谈到航天云网的创新之处,他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技术创新,用最新的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制造资源在云端事先共享,按需服务,支撑在云端的按需使用和相应的协作协同。它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以用户为核心,实现人、机、物、环境、信息深度融合,构建在云端实现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不同层次的互联化、服务化、个性化、定制化和柔性化,这是智慧制造的一种新手段。在这样的技术创新的支撑下,在云端重构一个新的产业业态,实现资源的共享、能力协同和利益共赢。以云制造为核心,推动国内国际产业资源能力的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聚合创新创业能力,实现技术创新和创业相结合。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9

关键词:工业4.0 “互联网+” 生产业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027-02

一、有关概念

1.工业4.0。“工业4.0”是2013年3月德国提出的,其描绘的是智能制造的宏伟蓝图,这是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就是把工厂中的所有制造资源和加工设备形成网络,半成品和原材料连成物流网,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中形成的决策运用到现实生产中,从而达到智能生产甚至是大规模生产的目的。由于在生产中所有的环节联网物理系统都能掌握,因此我们可以预知各个环节中半成品的健康状况。建立合理的维修和保养的方式,确保尽可能节约成本,延长使用寿命。在产品报废以后,我们还可以检测到还具备价值的零件,重复使用,避免大量浪费,达到绿色生产的目的,实现可持续生产。

2.“互联网+”。“互联网+”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即创新2.0时代,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跨界融合,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促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催生出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服务业态,发展壮大新兴业态。

3.生产业。生产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分离出来的新型产业,是制造业的配套服务业,它依于制造业,存在企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中。生产业是第三产业,主要为其他产业提供市场化的中间服务,即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产品和服务,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融合,因此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度高、专业化程度高和与产业融合度高等特点。

二、生产业创新模式

“工业4.0”和“互联网+”要求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必须进行革命创新,否则我国经济不会得到实质提高,因此生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应运而生。

1.“互联网+”对生产业的影响。互联网系统改变了生产业的商业模式,传统服务业融合互联网技术形成了全新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如滴滴打车,用户可直接通过互联网进行打车,不论用户在哪里,互联网用户通过发出的打车信息,位于距离用户最近的出租车司机接收后会在第一时间为用户提供服务,这样不仅节省了用户的时间还节省了提供服务的另一方的时间,总的来说是社会最优的。互联网系统还可以实现差异化服务,满足个性化定制。如个性化定制创新业务和移动O2O营销创新模式,线上线下结合,现在全国性的互联网系统比较成功,而“互联网+”可以使地区性的商家资源面向地区的市场,为每一个地区的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差异的服务。不仅如此,由于“互联网+”本身的配置功能,互联网系统可以改善生产的资源配置,打造全流程服务,促进二、三产业的进一步融合。

2.“互联网+”的生产业的发展路径。通过新型网络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与生产业的融合,促进生产业的技术创新如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智能技术等,以技术创新牵引商业模式创新如互联网金融服务、物联网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云服务等,以商业模式拉动管理创新如远程监控、智能决策,最终实现生产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完成生产业的转型升级。

3.生产业创新新特性。生产业创新具有更加复杂的顾客交互过程和顾客参与行为,在网络环境中,顾客可直接登录网站执行相关操作活动,缩短了顾客参与的时间成本,并且在虚拟的互联网环境中,顾客可以享受到更加真实的服务体验。生产业创新受到信誉和企业形象的影响较大,由于顾客是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体验,因此顾客会对这些服务持观望状态,而如果是一个具有高大形象的企业提供的服务时,顾客会更有可能选择这个服务。互联网下的生产业创新受到顾客与顾客之间交互行为的影响,并且创新周期明显缩短,因为新服务从概念生成到服务产品传递的过程越来越短,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也促使企业缩短服务创新周期。

4.生产业创新模式应用。就北京市生产业发展现状而言,北京市生产业已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是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结构相对均衡,应运而生的生产业聚集区初步形成,如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中央商务区等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产业聚集区。生产业的聚集有利于将资源聚集在一起,形成范围经济,有利于使北京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更有利产生规模经济。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10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经济;创新;支持基础;实践路径

1“互联网+”及“互联网+农业”内涵

“互联网+”主要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实现信息挖掘、技术升级、信息与技术充分应用的数字化技术。利用“互联网+”的辅助,可有效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互联网+农业”是在“互联网+”功能的基础上,将互联网技术贯彻落实到农产品计划、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中的产业。其中,“+”代表的不是互联网与农业的直接拼凑与组合,而是结合互联网通信技术,实现农业与互联网全面融合,进而促进农产品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使互联网为农业生产与运营提供有效支撑,全面推动农产品实现更新换代,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简单而言,“互联网+农业”,就是将传统农业产业链以互联网的方式转化成新型高效的农业经营方式,以进一步促进农业向新业态方向继续发展。当前,“互联网+农业”主要实行了三种相对有效的模式:①在生产领域,结合物联网技术,打造涵盖范围广的智慧农业模式,从而实现农产品生产的精确化,减少劳动力及农产品生产资料的浪费,提高农产品的时空分配效率,为农民、农业争取最大化的经营效益;②在流通领域,接入互联网,构建农业电商模式,使农产品流通由原来的线下单一渠道转化成线上线下共同流通的渠道,进而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生产、高效销售;③在产业链方面,使互联网与农业实现深度融合,即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农业产业链中,使更多人的能够获取农产品信息,包括农产品生产技术信息、农产品市场销售信息等,并不断完善法律服务和融资服务,从而全面提升“互联网+农业”的竞争力。

2“互联网+”视域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基础

2.1农业生产愈加趋向规模化,农业发展需互联网支持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集约化生产利用局面形成。尤其是在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规范化后,我国农业生产与经营明显趋向规模化。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规模化还不够成熟,粗放管理现象严重。尤其是在资金周转、农资产品大批采购方面,缺乏有力的信息化管理。基于这个农业生产与发展现实,我国农业向前发展亟需取得互联网的支持。尽管我国已有部分农村地区开始构建生产资料电商,但其经营模式还不够完善,互联网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2.2政策大力支持“互联网+”农业向前发展

我国中央机关曾在2015年的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粮食与食品安全逐渐成为了生产发展的重点。同时,中央部门高度强调,必须要积极贯彻落实农业科技,使互联网农业转化成解决农业发展困境的主要方向。而后,相关部门为推动互联网农业落实,又提出了一些意见,明确提出各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涉农电商平台建设,使农村农产品能够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良好的农业服务,推动农村电商加快网上购销对接,进而全面降低农产品的物流运输成本。除此之外,我国相关部门还特地出台了清扫“互联网+农业”发展障碍的相关政策,为农产品实现互联网化提供了较良好的优势环境。直至今日,我国各地依旧高度倡导支持农村电商向前发展,使“互联网+农业”真正落实到农产品的实际生产与经营中,实现“互联网+农业”更上一层楼,并反过来助推农业经济向前进步。

2.3农村网络普及,农业产业互联

网技术条件具备近年来,随着网络迅速普及,农村居民家中几乎都配备了完善的基础信息设备。如当下,光纤、宽带进村,农村宽带提速工程全面开展等,就是在农村网络普及理念下执行的具体工作。其次,我国大部分农业经济产业都已开始贯彻落实云计算、遥感等互联网技术,农业经济已由原来的技术荒漠转变成了新兴技术“当家作主”,农业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再者,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工具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我国农业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融合速度,线上线下互通,共同推进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趋势明显。而且据电信机构提供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已成为了网民增量最大的地带。随着未来互联网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普及,“互联网+农业”将拥有更坚实的实践基础。

3“互联网+”视域下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的主要实践路径

3.1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智慧农业

在“互联网+”视域下推动农业经济创新发展,首先要在现有“互联网农业”的基础上创新智慧农业。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举措:①将互联网及其技术落实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施肥灌溉的效率,节约农业经济成本,并保护环境。如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功能,能够使农业经营的每个步骤,包括育种、栽培、灌溉、收割、加工等都实现数据精细化,进而提高农业经济创新效率;②利用物联网的功能加快农业经济的转型与升级。一方面,物联网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将农业经济信息采集、通信等集合为一体,使规模化农业经营者能够通过远程控制等方式管理农业生产、销售等事宜。另一方面,农业物联网体系实现了感知技术、GIS技术等技术的集成,有利于各地区农业机构的数据共享与农业数据智能化处理,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效率;③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提高工业经济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如引进智能化节水灌溉系统,强化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加快农业智能装备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在农业物联网基础上构建符合畜禽生长实情的优化调控系统;建成集智能感知、传输等为一体的农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量与生产效率;打造专门监测农田水利、病虫害情况的智能信息化系统,提高农产品生产环境的监测能力。

3.2创建并完善农业电子商务

如果说创新智慧农业是农业经济创新的首要步骤,那么构建并完善农业电商则是最直接的创新表现。构建并完善农业电商,并不是帮助农民更好地买卖农产品,而是帮助农业经济更好地明确其消费导向。即市场需要什么,农业才生产什么;消费者需要多少,农业才生产多少。由此可见,创建与完善农业电商的最主要目的是转变农业经济的传统经营观念,使农业经济纳入互联网思维。据悉,目前,部分农村已开始构建农村电商生态体系,农产品网络交易愈加活跃。而且,部分农村地区也逐渐回归到市场端口,全面扩展网购市场,企图利用推广网购来提高农业经济的水平,使农村资源能够在市场上找到足够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除此之外,在创新农业经济过程中,还可设置具备中介性质的、专门解决用户低订单密度问题的“中转站”,使农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实现有效流通。通过这种设置,农产品销售速度还可适当加快,规避农产品买卖信息的不对称风险,提高农产品网络信息的利用率。

3.3借互联网重塑农业产业链

在“互联网”视域下推动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必须要先明确现代农业的关键———农业产业链。首先,毋庸置疑,借助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重新塑造农业产业链,能够解决传统农业产业链问题。如解决传统产业链中农产品生产与销售脱节问题、农产品销售的合同问题等。据悉,在传统农业产业链中,农产品买卖时,双方一般以口头协议为主,违约风险较大。但依托互联网构建的农业产业链则不同。它不仅为农产品买卖合同提供了良好社会信用监督环境,还能够通过搜索、索引等方式借用其他同行的电子交易条款制作纸质合同,实现农产品交易双方良好合作,规避不必要的买卖争执,提高农产品买卖效率。其次,借互联网重塑农业产业链,还要特别注重培育具有较强资金、技术实力的龙头企业,全面提高龙头企业农产品网络信息的利用率,增强龙头企业的信息专业化程度,进而推动龙头企业成长为一个竞争力强、影响广泛的企业。三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改造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优化生产过程,确保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效率与质量能够同行;四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完善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形成相对较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五是在农业经济生态圈的基础上继续落实农村电商,并使金融业务逐渐和农村经济相互挂钩,实现大数据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督,从而有效满足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资金需求。“互联网+”视域下农业经济发展创新机制研究

3.4构建农产品质量互联网追溯体系

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农产品质量互联网追溯体系,是实现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看,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在互联网资源的基础上,整合数据资源,构建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农产品市场相互衔接的准入机制,扩大追溯范围;②结合无线射频识别、物联网等技术,打通农产品的“种子”到“舌尖”流程,实现信息互通,上下游质量追溯无缝对接;③以标签的方式记录农产品所有环节的数据,并尽可能让扫描终端全面读取农产品标签,包括农产品的生长区域、生产环境、质检报告等所有信息;④针对该互联网追溯体系存在的漏洞,制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以确保农产品质量的追溯有法可依;⑤加大农产品质量互联网追溯体系作用的宣传,向消费者全面普及相关的质量安全知识。同时,若在农产品质量追溯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通报全社会,使农业各生产环节都能意识到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4结语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不管是二三产业,还是农业,其产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都离不开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支持。可以说,依托互联网而生的农业运营模式乃至农业经济融资方式,都将大大推动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因此,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坚持在“互联网+”视域下,构建农业经济发展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2015(9)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11

随着互联网在农村地区普及,我国“互联网+农业”产业大肆兴起与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解析“互联网+”及“互联网+农业”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互联网+”视域下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的支持基础,并结合这些优势畅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创新的主要实践路径。

关键词:

互联网+;农业经济;创新;支持基础;实践路径

1“互联网+”及“互联网+农业”内涵

“互联网+”主要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实现信息挖掘、技术升级、信息与技术充分应用的数字化技术。利用“互联网+”的辅助,可有效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互联网+农业”是在“互联网+”功能的基础上,将互联网技术贯彻落实到农产品计划、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中的产业。其中,“+”代表的不是互联网与农业的直接拼凑与组合,而是结合互联网通信技术,实现农业与互联网全面融合,进而促进农产品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使互联网为农业生产与运营提供有效支撑,全面推动农产品实现更新换代,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简单而言,“互联网+农业”,就是将传统农业产业链以互联网的方式转化成新型高效的农业经营方式,以进一步促进农业向新业态方向继续发展。当前,“互联网+农业”主要实行了三种相对有效的模式:①在生产领域,结合物联网技术,打造涵盖范围广的智慧农业模式,从而实现农产品生产的精确化,减少劳动力及农产品生产资料的浪费,提高农产品的时空分配效率,为农民、农业争取最大化的经营效益;②在流通领域,接入互联网,构建农业电商模式,使农产品流通由原来的线下单一渠道转化成线上线下共同流通的渠道,进而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生产、高效销售;③在产业链方面,使互联网与农业实现深度融合,即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农业产业链中,使更多人的能够获取农产品信息,包括农产品生产技术信息、农产品市场销售信息等,并不断完善法律服务和融资服务,从而全面提升“互联网+农业”的竞争力。

2“互联网+”视域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基础

2.1农业生产愈加趋向规模化,农业发展需互联网支持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集约化生产利用局面形成。尤其是在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规范化后,我国农业生产与经营明显趋向规模化。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规模化还不够成熟,粗放管理现象严重。尤其是在资金周转、农资产品大批采购方面,缺乏有力的信息化管理。基于这个农业生产与发展现实,我国农业向前发展亟需取得互联网的支持。尽管我国已有部分农村地区开始构建生产资料电商,但其经营模式还不够完善,互联网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2.2政策大力支持“互联网+”农业向前发展

我国中央机关曾在2015年的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粮食与食品安全逐渐成为了生产发展的重点。同时,中央部门高度强调,必须要积极贯彻落实农业科技,使互联网农业转化成解决农业发展困境的主要方向。而后,相关部门为推动互联网农业落实,又提出了一些意见,明确提出各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涉农电商平台建设,使农村农产品能够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良好的农业服务,推动农村电商加快网上购销对接,进而全面降低农产品的物流运输成本。除此之外,我国相关部门还特地出台了清扫“互联网+农业”发展障碍的相关政策,为农产品实现互联网化提供了较良好的优势环境。直至今日,我国各地依旧高度倡导支持农村电商向前发展,使“互联网+农业”真正落实到农产品的实际生产与经营中,实现“互联网+农业”更上一层楼,并反过来助推农业经济向前进步。

2.3农村网络普及,农业产业互联网技术条件具备

近年来,随着网络迅速普及,农村居民家中几乎都配备了完善的基础信息设备。如当下,光纤、宽带进村,农村宽带提速工程全面开展等,就是在农村网络普及理念下执行的具体工作。其次,我国大部分农业经济产业都已开始贯彻落实云计算、遥感等互联网技术,农业经济已由原来的技术荒漠转变成了新兴技术“当家作主”,农业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再者,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工具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我国农业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融合速度,线上线下互通,共同推进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趋势明显。而且据电信机构提供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已成为了网民增量最大的地带。随着未来互联网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普及,“互联网+农业”将拥有更坚实的实践基础。

3“互联网+”视域下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的主要实践路径

3.1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智慧农业

在“互联网+”视域下推动农业经济创新发展,首先要在现有“互联网农业”的基础上创新智慧农业。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举措:①将互联网及其技术落实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施肥灌溉的效率,节约农业经济成本,并保护环境。如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功能,能够使农业经营的每个步骤,包括育种、栽培、灌溉、收割、加工等都实现数据精细化,进而提高农业经济创新效率;②利用物联网的功能加快农业经济的转型与升级。一方面,物联网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将农业经济信息采集、通信等集合为一体,使规模化农业经营者能够通过远程控制等方式管理农业生产、销售等事宜。另一方面,农业物联网体系实现了感知技术、GIS技术等技术的集成,有利于各地区农业机构的数据共享与农业数据智能化处理,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效率;③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提高工业经济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如引进智能化节水灌溉系统,强化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加快农业智能装备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在农业物联网基础上构建符合畜禽生长实情的优化调控系统;建成集智能感知、传输等为一体的农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量与生产效率;打造专门监测农田水利、病虫害情况的智能信息化系统,提高农产品生产环境的监测能力。

3.2创建并完善农业电子商务

如果说创新智慧农业是农业经济创新的首要步骤,那么构建并完善农业电商则是最直接的创新表现。构建并完善农业电商,并不是帮助农民更好地买卖农产品,而是帮助农业经济更好地明确其消费导向。即市场需要什么,农业才生产什么;消费者需要多少,农业才生产多少。由此可见,创建与完善农业电商的最主要目的是转变农业经济的传统经营观念,使农业经济纳入互联网思维。据悉,目前,部分农村已开始构建农村电商生态体系,农产品网络交易愈加活跃。而且,部分农村地区也逐渐回归到市场端口,全面扩展网购市场,企图利用推广网购来提高农业经济的水平,使农村资源能够在市场上找到足够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除此之外,在创新农业经济过程中,还可设置具备中介性质的、专门解决用户低订单密度问题的“中转站”,使农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实现有效流通。通过这种设置,农产品销售速度还可适当加快,规避农产品买卖信息的不对称风险,提高农产品网络信息的利用率。

3.3借互联网重塑农业产业链

在“互联网”视域下推动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必须要先明确现代农业的关键———农业产业链。首先,毋庸置疑,借助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重新塑造农业产业链,能够解决传统农业产业链问题。如解决传统产业链中农产品生产与销售脱节问题、农产品销售的合同问题等。据悉,在传统农业产业链中,农产品买卖时,双方一般以口头协议为主,违约风险较大。但依托互联网构建的农业产业链则不同。它不仅为农产品买卖合同提供了良好社会信用监督环境,还能够通过搜索、索引等方式借用其他同行的电子交易条款制作纸质合同,实现农产品交易双方良好合作,规避不必要的买卖争执,提高农产品买卖效率。其次,借互联网重塑农业产业链,还要特别注重培育具有较强资金、技术实力的龙头企业,全面提高龙头企业农产品网络信息的利用率,增强龙头企业的信息专业化程度,进而推动龙头企业成长为一个竞争力强、影响广泛的企业。三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改造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优化生产过程,确保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效率与质量能够同行;四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完善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形成相对较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五是在农业经济生态圈的基础上继续落实农村电商,并使金融业务逐渐和农村经济相互挂钩,实现大数据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督,从而有效满足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资金需求。

3.4构建农产品质量互联网追溯体系

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农产品质量互联网追溯体系,是实现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看,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在互联网资源的基础上,整合数据资源,构建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农产品市场相互衔接的准入机制,扩大追溯范围;②结合无线射频识别、物联网等技术,打通农产品的“种子”到“舌尖”流程,实现信息互通,上下游质量追溯无缝对接;③以标签的方式记录农产品所有环节的数据,并尽可能让扫描终端全面读取农产品标签,包括农产品的生长区域、生产环境、质检报告等所有信息;④针对该互联网追溯体系存在的漏洞,制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以确保农产品质量的追溯有法可依;⑤加大农产品质量互联网追溯体系作用的宣传,向消费者全面普及相关的质量安全知识。同时,若在农产品质量追溯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通报全社会,使农业各生产环节都能意识到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4结语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不管是二三产业,还是农业,其产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都离不开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支持。可以说,依托互联网而生的农业运营模式乃至农业经济融资方式,都将大大推动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因此,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坚持在“互联网+”视域下,构建农业经济发展创新机制。

作者:刘树磊 毕鹏 王欣兰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12

―― 2017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互联网+”产业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互联网+”产业被正式纳入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经济新常态之下,开发区也处于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与此同时,“互联网+”正全面应用到各个行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互联网+”无疑是席卷当下的热词,一二三产业争相拥抱互联网。“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互联网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催生出一大批新业态,比如微商、专车和共享单车等,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让更多百姓体验到分享经济的发展成果。一些地方政府更是主动探索“互联网+”趋势下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比如贵阳发力打造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互联网公司给予大力支持,借助网络经济实现“弯道超车”

2016年6月,中关村领创空间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在中关村软件园揭牌,并中关村领创空间系列服务产品。当日,天津、沈阳、保定、徐州、盐城等多个城市与中关村领创空间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签约,成为中关村领创空间合作城市。中关村领创空间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概念, 通过资源整合、模式创新、服务主导和龙头带动,将众创空间(线下)与孵化服务(线上)进行深度结合,以互联网、云服务、社交工具为技术支撑,着力从服务平台、运营机制、孵化基金、载体空间、创新学院、文化氛围等方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速孵化创新产业,力争通过“1 个虚拟众创空间+N个物理众创空间” 的O2O运营模式,形成“线上乐业、线下安居”、万众参与、创业辅导、金融支持的开放式创新创业生态圈。

同年10月,互联网+众创空间暨固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双创”“对标”活动启动,这标志着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首个互联网+众创空间落户经济技术开发区,互联网+众创空间正式运行。固原市互联网+众创空间将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客提供良好的工作、网络、社交和资源共享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发式综合服务平台,有公共服务器、创客孵化区和创客咖啡区三大功能服务区。为加快固原市园区工业转型升级步伐, 激发园区企业和有志青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情,2016年至2020年,开发区管委会将在园区开展以企业对标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综合能力提升活动和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到2018年年底,逐步缩小园区工业企业与同行业在企业管理水平上的差距,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经济效益较2015年提高50%,较同行业先进企业缩短60%; 到2 0 2 0年年底,各企业经济效益较2015年提高100%,与同行业先进企业竞争实力相当。

开发区已具备发展“互联网+”的基础,针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要,开发区为小微企I搭建服务平台,出台各项优惠资金政策,为优秀投资人及创业者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帮助创业企业健康发展,为传统领域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帮助。随着“互联网+”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 石河子国家高新区借助“互联网+” 战略,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石河子高新区自2014年12月22日正式成立以来,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引领下,吸引了很多草根阶层、大学生加入到全民创新、创业队伍中来。在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电商产业园内,70多个创业团队、百余名年轻的创业者,他们依托高新区的优惠政策,正在用自己的创业故事,描绘着属于自己的创业蓝图,同时也绘就了高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美丽画卷。在这里,“互联网+”不仅缩小了创业者的审批程序, 而且可以通过源网这个平台寻找自己需要的产品;商家可以通过源网 这的平台,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订制,缩短了商家与客户之间的距离。

为顺应目前“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京津冀地区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趋势,天津开发区牢牢抓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积极依托开发区产业优势和平台优势,大力实施“发展高端、突出特色、自主创新、构筑平台”发展战略,成立专门的互联网产业促进机构,超前谋划,全面推动, “互联网+”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随着腾讯、京东、国美、58同城等一批互联网企业进驻,开发区进一步结合自身优势,推动互联网与产业、社会、政府服务的深度融合,加快完善以滨海服务外包园、津京互联创业咖啡为代表的“众创”孵化转化载体,同时启动一批新的“众创”载体建设,积极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良好氛围。

在新疆,“互联网+创业创新”的春风也已吹遍每一寸土地,企业和开发区也以“联姻”的方式打造升级版的“互联网+”。2016年5月31日下午, “互联网+”型创新创业示范区签约仪式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举行,中国最大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猪八戒网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川郁代表猪八戒网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管委会副主任(副区长)郭洪耀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此次猪八戒网新疆总部园区项目落地,是猪八戒网继落地云南、湖南后正式进入新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创业者提供更深度、更直接、更贴身的创业创新服务。此次猪八戒网与乌鲁木齐市的“联姻”,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综合园区,将猪八戒网的品牌优势和新疆中小微企业迫切发展愿望结合起来,为新疆创意设计、营销推广、程序开发、动画视频、文案策划等各类服务类行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机遇,标志着新疆首个现代服务业具有代表意义的“互联网+”项目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