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程设计实践

课程设计实践

时间:2023-06-02 09:59:21

课程设计实践

第1篇

【摘要】基于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是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教学中,最具前沿性和引领性的职业教育理念。它在各国职业教育的领域内,影响都比较大。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在高职教育课程中的推广和运用,让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也让教师开始由知识的传授,转向知识的认知教育教学。教师把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作为课堂的引领思想,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教学;行动导向;课程设计;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下的课程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在每次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大纲中写入的教学任务作为本次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将任务进行分解,组成相对简单的、学生可操作的小项目留给学生实践。在学生开始任务之前,教师先行对知识要点进行讲解和演示,之后学生根据实际项目的任务量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围绕学习任务开展研究讨论、分工合作,通过小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教师对其评价。我们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开展的课程设计与实践,重点关注每学科中最为重要的专业核心知识。在理论指导下,通过任务教学法,把专业知识的重点、难点分批次传授给学生。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开展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研究工作,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开展的课程任务,要有实际性和应用价值。第二,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开展的课程任务,要密切结合本专业的企业,开展实际生产需要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完成预先制定的项目内容。第三,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开展的课程设计过程,所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第三,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开展的课程设计过程,所涉及到的每个项目任务,在内容的设计上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还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到新的知识,也可以将已学到的知识运用其中。

二、课程设计的研究与整体分析

首先,开展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的可行性分析。一般来讲,高职院校中课程的总体设计可以安排在开学前来进行,其教学行为主要面向新学期各学科所要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通过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来指导项目任务教学内容的开展。其次,开展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的对象分析。我们结合各高职院校目前发展的现状,考虑当前各高职院校开展的教学改革工作。在每个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多数都是在第一学期设置公共基础课,第二学期才开始项目实训课程和其它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在学生开展技能类课程之前,教师对这些课程进行周密的研究和精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好这门课程的帮助是十分大的!我们开展基于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在校生,根据专业知识结构,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任务的实施过程。最后,研究方法分析。开展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与研究,主要采用行动导向教育研究法,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二者的总体要求,完成课程中每个实践任务的设计工作。其中,教师要预先给学生规定适量的专业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合理的时间内,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实现课程设计的目标。

结束语

通过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开展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工作,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帮助都是非常大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把此项工作的研究深入、强化,推进我国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

第2篇

近几年,在学习和借鉴“集群式模块”教学理论基础上,我院试行了“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结出一些较好的做法。

一、根据市场需求,专业设置模块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我国人才市场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学生从毕业到就业,必须经过市场这个中间环节来实现。职业教育本身必须随着经济新格局的需求转变自己的职能,使之贴近市场,把握职业学校在市场中的位置。现根据市场需求和职校学生的特点,将微机专业设置为三个模块。

1.辅助设计专业模块

随着广告效力日益增长,不少产品生产商利用广告来宣传自己的产品,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吸引消费者,打出非常生动形象的广告,而这些广告的制作大多数是利用计算机的辅助设计来开发的,从效果上看,是其他设备无法比拟的。例如:家电、家具、服装、汽车等产品,要不断推新款式和品种,为了在市场经济中具有竞争力,传统的手工设计和制造必须加以改造,不断缩短设计和制造周期,不断提高设计和制造的质量,就必须不断利用和改善计算机辅助设计,提高制造能力。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有了转变,把目光放在装饰和修饰上,利用计算机进行灯箱的制作、居室的设计。可见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市场上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2.办公自动化专业模块

当前,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为许多行业提供高科技、高智能的辅助设施,大大解放生产力。现在,许多合资、独资、公有及私营企事业单位,非常重视办公自动化的程度,提高办事效率。它要求专业人员利用高速汉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处理工作。这种专业适合中专职业教育,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

3.计算机维护专业模块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已经进入各行各业,甚至进入每个家庭。计算机数量逐年增加。数量的增加也就是要求增加专业维修人员,要求维护人员保证电脑正常工作,减少损失和不必要的麻烦。这就要求工作人员熟悉计算机硬件构成、性能、系统配置。对于DOS、网络要精通,并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信息掌握尤为重视,这种专业供给适应市场需求。

二、“模块式”课程模式的构想

我院“模块式”教学模式学制安排为三年,按1:1比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年,用一年时间完成各专业所需要的基本教学内容和基本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阶段为第二年,进行专业音标的学习。第三阶段为第三年,对学生进行分流,其分流流向:

1.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前期教学;

2.上岗前的实习阶段。

三、模块式课程的实施

1.第一阶段

在第一年,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作为计算机入门和第一模块,其主要内容是认识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打字、排版技术常用软件。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能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该模块为微机操作及应用的基础模块。

2.第二阶段

在第二年将进入专业模块阶段,因为这时候已具备了一定专业知识的计算机能力。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与专业相应的知识,体现出计算机辅助专业的作用。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这一年是计算机教学最重要的一年,必须加强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形成实验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在中专培养目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做好实验教学的整体设计。为了提高实验课质量,必须在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及掌握科技发展新信息的基础上,对拟开设的实验课进行科学的整体设计。

(1)确定实验教学总目标,即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研究与分析问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进而达到巩固、深化已学到的理论知识,最终使学生的能力逐步协调发展的目的。

(2)合理安排本门课实验教学、课时数和内容。把计算机实验课作为一门课进行单独考核,增加上机学时数应至少占计算机学时数一半。增加实验内容,尤其是将一些常用工具软件,压缩软件,硬盘修理结合在实验教学中。

(3)按实验目的和内容要求把实验分为四种类型即分析型、验证型、强化训练型、综合型。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实验节数,有利于总结各类型实验的科学规律。

(4)改革实验考核办法,学生每一次实验,都要按其完成的项目、质量、态度,给该生实验报告评出平时成绩。基本考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几项内容。把平时实验成绩和期末实验成绩加起来得出总成绩。

其次,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中,积极进行思维的感知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种比较系统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能力,是中等技术人才应具有的最基本能力。

(2)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分析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这一能力,在实验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要包揽代替,而要指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根据每次实验内容和目的,教师要安排几个题目,让他们有充分思考时间,要向学生提供资料的线索,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最后由学生单独或结合成小组来完成。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进行实验,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和具体步骤进行指导。当学生掌握了怎样进行实验之后,应改教师指导为学生自己探索,使其发现问题之所在,教师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必要的指导。

3.第三阶段

第三年进入分流阶段。一部分是想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深造的学生,针对他们可根据所报考的专业,针对考试大纲,让他们选修一些与考试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另一部分进行岗前培训,即进入实习阶段,让学生进行强化技能训练,尽早适应市场的需要,使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双向选择中有较强的适应性,胜任某一岗位的能力。

在上述三个阶段实施过程中,应边实践边总结。即使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老师也应跟踪调查,看看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将反馈信息加以及时总结,使模块教学更加完善,形成新的知识技能体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模块式课程的考核标准

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确定标准并辅之以相应的考核,才能使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有效地改变目前计算机教学的随意性,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考核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建立基础计算机水平测试办法。实行考教分离,水平测试不同于学校惯用的期末考试,会考之类。也不同于毕业或结业性考试,而是针对每一个模块进行的合格考试。于第一年一个固定时间开考,职业演出机关报在校生,不论专业、年级,只要学某一模块,就可参加,水平测试由学校主管部门组织,以确定考教分离。

第二,建立职业学校基础计算机试题库,主要采取主观试题形式,加强应用能力测试,减少应试教育影响。今后,有关部门应设计与基础计算机教材配合使用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通过职业学校现有计算机的升级,实现计算机教学和考核的人机交流,运用现代化手段来改革原有考核方式。

第三,推进计算机考核的社会化,在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考核中,争取逐步实现考核的社会化,学生毕业后有能力参加国家的等级考试。

第3篇

关键词:微课;实训课程;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2-0053-03

近年来,微课、翻转课堂、MOOC、在线教育、智能录播和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新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并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

信息化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教育传输给学生的,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具备和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一、 微课与信息化教学

微课,不是简单地录制上课过程的视频,而是一种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出发,强调互动交流的课程设计新概念。

目前,国内研究微课的学者很多,关于微课的定义也有很多种。其中,张一春认为,微课的定义是: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W效果;并认为微课本质上是完整的教学活动。[1]

焦建利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2]关于微课的评价原则,王岚、张一春认为,应分为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等五个方面。[3]

大数据时代,应告别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资源观,代之以大力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程资源的新资源观。[4]如今,国外的微课资源网站建设,相对比较新颖和完善,已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国内每年也都有国家级和省级的信息化大赛和微课比赛等,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的能力。但是,比赛只是选取了课程的部分内容或者几个知识点。

国内的微课资源在教学实践上的应用,仍然是处于探索的阶段。微课视频以课堂实录片段为主,内容的连贯性不是很强,录制的效果也不佳,导致微课在教学上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5]

高职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地位也还不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不够,课程设计也缺乏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因此,针对一门课程的一个教学单元或者一个教学项目,设计制作相对完整的微课资源,并应用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是值得研究和探索实践的。

二、 高职实训课程与微课

高职实训课程,是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下,强调实践操作技能的集中性教学实践环节,一般在2-3周内完成。在实训课的教学中,教师常常需要进行现场操作演示以及手把手的教学。有时,由于校内实训设备和场地的限制,还需要带学生去企业实训。

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的原因,因此,不同的学生学习情况不尽相同。具体表现在,对于实训知识的理解、实训技能的掌握,以及实训任务的完成时间等方面。

有些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在进行实训课的教学组织时,常常会面临很大的压力,还可能会有管不过来和力不从心的感觉。同样,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是初学者,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掌握具有一定难度的实训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也是很不容易的。

微课,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划分和设计,每节微课内容相对完整,时间大约5-8分钟。短小完整的微课,可以帮助学习者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选择部分难点反复学习,也可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碎片化的学习。

因此,可尝试将短小易懂的微课,引入实训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中。通过对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将每个教学项目的理论背景知识、应用软件、硬件平台资源等进行剖析分类,挑出难点重点,搭建实训工作环境,按照项目的实施过程和进度,建设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微课。

三、实训课程的微课设计流程

拍摄制作微课,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一定的周期和相当的人力物力。如果请专业人员拍摄制作微课,制作费用也很可观。同时,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课程的教学团队与专业的微课制作团队,还需要进行多次的沟通和协调。

由于实训课中实践操作往往要占到很大的比例,因此,在拍摄制作实训课程的微课时,还要提前做好实训设备的调试准备工作。在拍摄过程中,实训操作要注意符合行业企业的操作规范和标准。实际在拍摄制作实训课程的微课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

1.微课脚本设计

拍摄制作微课前,首先需要准备微课脚本,包括教学PPT和详细的解说词。设计微课脚本时,要尽可能地考虑清楚选取哪些内容作为微课素材,以及这些素材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例如Flas、实训设备的操作过程实拍、实训原理的讲解分析、软件的录屏操作等。微课脚本设计完成后,需要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沟通,讨论微课拍摄方案的可行性。

2.前期准备

拍摄制作实训课程的微课,要根据拍摄内容,预先准备好实训教学中要使用的专业仪器设备、实训台、实训箱、电路板、工具箱等。一些实训过程中所需的大型设备或者专业设备,如果校内实训室没有,还需要与相关的公司企业联系。

3.拍摄预案

准备工作完成后,需要反复熟悉拍摄内容和微课脚本。同时,调试准备好实训中用到的仪器设备,并对实训操作部分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解决预案。实际上,即便事先已经多次调试,一些实训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各种小问题和小故障。而微课一旦开始拍摄,由于涉及到现场灯光布置、人员准备、摄像机机位调整等多种因素,如果实训设备总出问题,就会影响拍摄进度。

4.后期制作

现场拍摄结束后,后期要完成的就是剪辑制作和字幕添加等工作。剪辑制作完成后的实训微课,还要进行多次校对和检查,查看有无实训原理讲解错误、口误、字幕错别字以及实训操作顺序错误等问题。

5.值得关注的问题

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是设计制作微课的出发点。此外,在实训课程的微课制作和应用中,还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具体的问题:

①花费很大精力制作的微课,是作为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还是能减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

②制作完成的微课,是否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程?

③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是偏重制作技术,还是偏重实际内容?考虑到缩短制作周期和降低制作成本,实际制作微课时,应该注意避免拍摄一些“华丽”但并不“实用”的微课资源。

四、实训课程的微课设计与实践

物联网是一门新兴专业,涉及到电子信息、单片机与嵌入式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多个学科,包括了硬件电路调试、计算机软件编程以及物联网系统集成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近年来,很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都依据本校的专业学科优势,开设了物联网相关专业。2013年,我院开设了物联网设备与工程技术专业。物联网终端产品维修实训,是一门专业核心实训课程,共计56学时、2周时间。课程内容包含了功能模块电路的焊接与调试、软件代码调试下载、系统整体测试等。

教学实践表明,对于初学者来说,独立完成本课程的学习项目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学习困难很多,需要老师随时指导和帮助。那么,制作本课程的微课能否帮助学生学习,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呢?课程教学团队尝试设计制作了针对本课程项目三――ZigBee传感网系统的调试与维修的全部微课,并进行了教学实践。

1.微课内容设计

在对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都非常熟悉的基础上,选取了微课制作的素材,设计了微课脚本。项目三包括电源电路、最小系统、TFT显示屏、时钟电路、ID卡读卡模块电路、温湿度采集电路、烟雾报警电路、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电路、光敏电路、ZigBee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等功能电路模块。

项目三的微课资源,针对的是各个功能模块的电路原理讲解、焊接注意事项、测试方法、故障排除方法等,每节微课的时长都不超过5-6分钟。

2.微课设计调整

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初学者如果不注意一些节问题,就可能在实训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电子元器件或者电路模块烧毁。例如,如果将电解电容、钽电容等元器件的正负极接反,电容就会烧毁、冒烟或爆炸。一旦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辛苦焊接的电路板可能也就报废了,需要重新开始。

虽然对于这门以维修为主的实训课程来说,出现问题能帮助学生学习到很多东西,会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但是,如果因为基本常识和技能的失误,导致出现多次的失败,还是会严重打击初学者的学习信心。

因此,对本课程进行后续的微课设计和调整补充时,要在前期设计微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多关注一些可能引起学习困难的小问题。对于这些小细节小问题,可以通过录屏软件、摄像头或者手机,在实训室里提前录制好,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顺利完成实训任务。

3.微课教学实践反思

通过实训课程微课设计和教学实践可知,相对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微课设计的关键还是内容。相比专业微课制作人员,普通教师也应该熟悉和了解一些常用的微课制作软件和设备。毕竟,如果全部微课制作都要依靠专业人员,会存在包括拍摄档期、后期剪辑、制作周期以及与专业制作团队的沟通等问题。因此,如果普通教师也能掌握一些微课制作的方法和软件,那么拍摄制作微课就方便多了。

本实训课程开始时,要求学生复习贴片元件电路焊接方法,并自行练习。贴片元件体积较小,焊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其中,贴片集成芯片引脚较密,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焊接方法,很容易将芯片引脚焊接粘连在一起,造成短路。

因此,为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贴片元件的焊接方法,课堂上首先播放了包括集成芯片、排阻、二极管等几个讲解贴片元件焊接的简易微课。所谓简易,是指这几个微课视频都是教师在实训室用普通摄像设备拍摄完成的,没有片头和字幕,时长都在5分钟之内。

相比专业人员制作的微课效果,这些简易微课的视频画面效果并不是很完美,但讲解清楚,焊接方法演示清晰,足以说明问题。观看完视频后,除了极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很快熟练掌握了贴片元件的焊接方法,也学会了拆焊贴片元器件的热风枪的使用方法,说明这种简易微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当然,非专业人员在用手机、摄像头等设备进行微课拍摄时,视频的画面要求也要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如果太过粗糙简陋,不考虑学习者的学习感受和体验,也不会得到学习者的认可和青睐。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是势不可挡的潮流和趋势,熟悉微课的设计方法,熟练掌握微课开发软件和设备,是教师应逐步具备的一种教学能力。将微课引入到实训课程的资源建设中,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3]王岚,张一春.微课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5)(下半月):85-88.

第4篇

关键词: 机械设计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和近机类专业学生在学完机械设计及同类课程后所设置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也是工科院校学生第一次较全面、规范地机械设计的应用实训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力求从课程内容上、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从设计思想上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及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融会贯通,协调应用;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一般机械设计的基本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培养独立设计能力,为今后专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打下基础;使学生在设计中得到基本技能训练,如计算、绘图、使用相关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正确使用经验数据、公式,等等。

为了有效利用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我们针对传统课程设计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一、设计任务改革

1.设计题目改革。将学生分组,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一个组一个设计数据,个别学生有依赖思想,不动脑筋,仿照甚至照抄别人的设计。改革后每个组设计任务不同(如有的组要求设计直齿轮传动,有的组要求设计斜齿轮传动),组内每个学生的设计数据也略有差异,这样基本上是一人一个设计题目,但组内成员设计题类似,既杜绝学生想照搬别人的思想,又利于组内讨论和学习,通过设计每个人的水平都会上一个台阶。

2.设计内容改革。在设计题目中添加一些限制条件,如要求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两齿轮中心距在90—130之间,在设计过程中如果学生传动比分配不好就难于达到这个要求,需返回重新设计计算强调设计过程中“三边”设计理念(即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也使学生形成了优化设计方案的理念。

二、设计时间安排改革

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放在机械设计课程学完后二周进行,改革后将课程设计穿插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项目,项目一为牛头刨床机械传动系统分析,项目二为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就穿插于项目二中教学,增加了原来课程教学中没有的电动机选择、传动方案选择、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等部分,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的结果进行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系结构等的设计。这样使学生通过设计这个主线把所学知识串起来,感受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联系,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自觉地投入学习,避免过去经常出现课程设计做完了才明白机械设计学的是什么的情况,课程学习更有目的性。

三、设计内容的变化

传统的课程设计都是把一些定式的设计作为内容,如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中的减速器设计。改革后将项目一机械传动系统分析应用作为一个创新项目的辅助设计,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造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课程设计中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内容等都可以自行选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学生设计的多功能灯罩、多用厨灶、吸尘黑板刷、玩具熊猫吐泡泡等都是非常具有创意的作品。这种与社会工作相接轨的设计模式能极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

四、绘图方式改革

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采用手工绘图,而且零件图一般选用轴或齿轮类零件,改革后采用手工绘制装配草图,用CAD软件绘制正式装配图及零件图,而且零件图要求每组有一套完整的非标准件零件的零件图。对个别CAD软件应用有难度的学生也允许用手工绘图。

五、答辩方式改革

传统的做法是设计完毕后统一答辩,其弊端是要留出答辩的时间较多,另外答辩中的问题学生没弄清的答辩后可能也不会再去探究了。改革则采用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就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作为一个过程考核,这样在设计过程中老师能利用闲暇时间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也能通过问题弄清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及必须掌握的知识,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相对比较繁杂的,通过采取以上改革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使抄袭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也激励大家既进行竞争又加强合作,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模具0811班吴德春同学在设计小结中写道:“通过两周时间的课程设计,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平时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的连成‘线’,综合起来后才能将自己的减速器完整地、正确地设计出来,远比多上几节课更让我获益的多,希望今后能够多些此类型的课程,让我们所学的知识能够有一个大综合,既可以巩固知识、增长见识,更是为今后的工作进行的实战训练,同时,也让我们拾起了即将遗忘的大一的知识,让我们真正认识到复习巩固的重要性,远比老师叮嘱几遍来得更真切实在。”模具0811班冯灵同学则说:“啊!好累!好烦!好紧张!这是我心中的感慨。每天在跟时间赛跑,与自己的耐心相对抗。我发现人的潜力是无尽的,只要你去努力,那些不可想象的事情就没有那么难了。一分付出一分收获,这两周的课程设计我过得很充实,也学了很多。”

参考文献:

[1]景华荣,杭佑庭.高职机械设计教学与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9):43-44.

[2]刘建华,庞姗.《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农机,2011,(09).

[3]张健,起雪梅.基于加强教学环节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9).

[4]何秀媛,张健,起雪梅.高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现代交际,2009,(09).

第5篇

关键词:《设计简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1课程思政背景

《设计简报》课程是设计学类本科专业课程,该课程作为平台式的课程,课程理论与知识渗透所有设计类专业教学课程。它主要使学生了解版式设计的应用范畴和目的,研究各类设计画册、海报、作品集等版面中美的形式规律,并且熟练运用WORD、PPT、PS等软件设计制作各类海报、作品集等,在今后的设计中能够根据主题内容创造美观且积极乐观、展现文化自信的版面。

2《设计简报》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1培养目标的改革

2.1.1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研究各类设计画册、海报、作品集等版面中美的形式规律为主要目标,培养严谨的设计思维和良好的审美能力。学会实践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熟练掌握WORD、PPT、PS等操作软件,设计制作各类海报、专业作品集、画册。掌握设计的基本语言,培养学生对元素的抽象理解及创造的能力。2.1.2思想素养培养目标树立学生正确的艺术创作观和价值观。通过教师的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学生进行分组,设置研究性学习方案,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在分析学生思想实际和审美趋向的基础上,传授设计师职业操守,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艺术创作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在教育中传递“美好”价值观的时代诉求。

2.2教学方案实施的方法与途径

2.2.1课前深挖思政元素,建立素材库教师需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觉悟才能以德服人、以德育人。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学习,通过学习与记录可以整理出思政内容素材库用与课程之中。素材库成立后,可以根据不同课程快速选出与课程匹配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可以分为六大类。第一类: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内涵的元素可以归纳是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由此来体现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价值观内涵的元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包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看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第二类:理想信念,包含有3个内涵,分别是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第三类: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其中爱国主义内涵是爱祖国、爱同胞、爱祖国文化、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民族精神则包括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第四类: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内涵包括思想观念、责任感与使命感、精神状态的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则包括价值追求、职业品格、科学精神、英雄情怀。第五类:道德修养,其中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第六类:法治素养,包括法治思维,法律权力。按照分类将相关的案例元素对号入座,形成思政元素素材库。2.2.2结合课程培养目标切入思政内容融入教学的案例元素需要提前设置到课件之中,可以按课程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及思想素养培养目标将思政内容按照技能版式设计的审美能力、软件技能、排版成果制作这3个方向切入。版式设计的审美能力是《设计简报》课程的先行条件,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排版审美能力才能利用制图软件制作出美观且积极乐观、展现文化自信的版面。在版式设计审美能力的阶段也是比较容易融入思政元素,利于树立学生正确思想品德观念的阶段。版式设计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3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版式设计概述,主要内容有版式设计发展和平面构成。给学生分享查找设计素材的网站和书籍,将学生进行分组,构建组员的资料库,在此过程中融入设计师职业素养和团结协作的思政元素,教学生如何做好一名好设计师。平面构成分为点、线、面的概念,可以融入中国汉字字体的美学魅力进行讲解,结合《道德经》《易经》《菩提偈》三大古老哲学中的精粹典著释放汉字的美学魅力,艺术向汉字以及中国哲学致敬,代表作品有中国知名设计师韩家英设计作品《字象乾坤》等。第二、三部分:掌握软件技能和排版成果制作。《设计简报》课程需要学习的软件有WORD、PPT、PS,通过这些软件的操作制作出作品集、画册和海报等。软件操作的课程内容都是按部就班的命令,过程往往会比较的枯燥。这个阶段就需要我们在软件示例或者作业训练的素材上进行一些变化。可以直接将思政内容作为素材,根据各软件的适用方向选取不同的素材进行排版。在设计类专业里,WORD常用于作品的描述,往往字的占比较多,PPT常用于作品分析图或者文本汇报,往往图文并茂。PS常用于单页分析图或者海报的排版。了解了各软件的使用方向后开始选用素材,WORD操作时可以结合报刊的形式进行示范操作,把时事新闻、党建文化等短篇且需要文字进行叙述的内容融入课程操作中。PPT使用于作品集以及画册的展示,在此操作过程中可以选用比较连续、叙事的内容进行融入,例如党史、优秀设计师作品评鉴等。结合这些思政内容提炼出符合主题的PPT背景模板。PS海报排版的操作时更加考验学生对某一内容的提炼,在此需要对排版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到可以引起观看者共鸣的符号去设计海报。2.2.3教学形式多样化传统的讲授式课堂容易乏味,降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应该有所创新,注重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丰富教学,做到对《设计简报》课程专业素养的巩固和加强,提前做好各教学环节思政元素的融入设计。在《设计简报》教学课程中,将国内外热点话题,时事政治以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加入课程,例如将新冠肺炎疫情防疫过程中逆行的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等英雄的先进事例展现给学生并进行讨论,使学生充分了解他们为了人民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外,教学对象是设计学大一的学生,具有宜动不宜静、喜欢活跃的学习氛围等共性特点。因此在教学方案设计时要避免过多的讲枯燥的理论知识。可以多用思政案例图片、视频进行教学辅助,例如讲解感知色彩的时候,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色彩的图片和视频进行观看,以解读敦煌纹样和色彩样式为主题,增强学生弘扬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为学生日后的专业实践设计奠定色彩基础,让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创造出新的时代价值。在上课方式方面可以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课堂方式。线上教学通过钉钉或者其他平台创建第二课堂,提前把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资料(参考书和教案的电子档)和素材(案例和延伸知识)上传到平台,形成以课程思政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素材资源库。对线下课堂的讲授内容进行直播录制,讲课结束即自动生成回放,方便学生课后查缺补漏。线上平台设置课后习题,单元测试等,可以有效巩固知识的同时也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质量。另外,线下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室之中,可以结合课程要求和思政内容进行户外教学。例如在讲授PS、WORD排版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体验。民族博物馆内有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和党史文化展示,各类文字图片的展示都离不开排版。通过对各类展示场景排版内容的优缺点分析,让学生对排版设计体验更加深刻,同时也对少数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进行了解,这样的课外教学能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自信和爱国精神等思想教育。2.2.4转化教学成果,提高学生学习动力《设计简报》课程教学目的是学会设计制作画册、作品集和海报。这些都是学生以后工作中需要面向市场的产品,在学校学习阶段,课程也是与市场需求相挂钩的。分析学生作品的性质,引入与思政内涵相关的企业实际项目作为课程作业,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定,此类校企合作的模式也可以促进课程思政的改革。在《设计简报》课程中,与南宁市领创图文、卡罗教育、三民村艺术工作室、佳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课程合作,为企业制作招聘海报、考研成绩喜报、艺术作品宣传册、网页展示广告等。学生通过深入了解各企业以及企业项目的文化内容,对本行业就业情况有了一定认知,深刻认识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重要性。在制作考研喜报的同时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传播美好、自信自强的思想政治教育。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借助校企合作以及以赛促学的资源,对《设计简报》课程的思政教学、教学成果转化、增强学生学习热情有很大的助力。

3结语

《设计简报》课程思政实施以来,课题组探索了体现思政教学理念的教案、素材库及研究报告。通过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使专业课程的隐性教育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实现了专业技能培养与思想素养培养的统一结合。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树立自信,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具备良好价值观的中国好设计师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黎书文.课程思政在“机械设计”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03).

第6篇

(1.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系,天津300350;2.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

摘要:通过对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活动的调研,提出以调整相关教学内容,整合实践教学项目,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启用案例驱动、角色模拟、分组教学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方案及分值比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以实践能力提升为目的的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 :C#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7-0094-04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教育督导“十三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研究与实施”( EDUZH130004)。

作者简介:郎振红,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及研究,hong05172006@126.com。

1 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计算机软件专业核心课程而言,C#程序设计是培养.NET程序员基础技能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而且影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的效果。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针对C#程序设计课程前后共开设两门子课程,即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Windows应用软件开发。其中,第1门子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能够运用C#语言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编程思想与基础编程技能,培养学生运用C#语言独立进行面向对象程序开发的能力及良好的编程规范和职业习惯;第2门子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NET技术进行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的能力,熟练掌握在Microsoft VS.NET开发环境中设计Windows应用程序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数据库应用技术和软件工程技术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项目的开发,能基本胜任基于.NET的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员的岗位。Windows应用软件开发是包括软件技术等相关专业的400多名学生的必修课程,我们根据目前的教学实践,深度挖掘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实践教学改革,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1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通常以培养.Net程序员为主线的软件技术专业会开设C#语法、C#界面设计以及动态网站设计等相关课程,但是其中的重复教学内容既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又消耗大量学习资源。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针对C#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前开设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使学生理解主类程序设计、类的识别与封装、类的继承分析与实现、类的多态分析与实现、类的异常处理、.NET类体系结构分析与应用等,利用Microsoft VS.NET开发环境中的控制台应用程序实现上述各种操作。Windows应用软件开发是学生在基本掌握C#语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Windows窗体程序设计中众多控件的属性、方法与事件,通过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实现具体案例的设计与开发。这两门子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重复,例如,无论新建哪类项目都必不可少地要规划和设计类、实例化对象、引用系统类等。由于两门子课程没有开在同一学期,授课教师也可能不同,为了保证知识的连贯性,两门课程中必然会有一些重叠的知识点;而在同一门课程中,教师经常通过内容各异、前后毫无联系的案例讲解相关知识点,使得学生所学的都是孤立的知识,无法融会贯通将其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1.2 理论知识抽象、不易理解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理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不能真正地掌握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类的规划与设计、类与对象的关系、与类相关的其他设计思想等知识,那么即使学生在Microsoft VS.NET开发环境中学会C#操作的相关语法和程序设计流程,也只是掌握程序设计工具的操作而已,无法独立进行应用项目的设计与开发。随着后期知识难度的加大,有些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极大地影响后续其他软件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效果。

1.3 授课方式安排不恰当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不好。以往的教学安排是将理论教学及部分实践操作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在计算机房安排学生上机实验在多媒体教室所讲授的知识。这种分段授课方式导致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只能直观地看到教师的教学演示,但没有参与操作,仅仅是个旁观者,没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操作过程;对于课堂教学的知识,课后极易忘记。在之后的上机实践中,学生仍然没有操作能力,无所适从,教师必须通过重新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可见,这种授课方式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课堂吸收率较低,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1.4 教学方法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性

教学方法单调、实践形式单一,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的思路。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只能采用平铺直叙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师生间互动较少,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时间,严重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原有的机房实验课以教师布置实验任务开始,以学生完成实验任务结束,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课时和固定的机房完成设置好的实验内容,其实践的时间与内容受到较大限制。实验项目也偏重于验证性实验和模仿性实验,教师一般会给出具体的操作流程,缺乏具有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每个学生完成的都是相同题目的实验,不可避免有抄袭作业的现象。

1.5 学生重分数、轻技能

一般而言,大多数学校对于课程的考核基本上仍沿用传统的平时成绩(其中包括实践课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分方式。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平时成绩占30%-40%,期末成绩占60%~70%,期末考试主要以理论考核为主,在评定奖学金、选拔优秀生时,考试分数是重要指标。因此,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远远低于理论知识,有时为了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普遍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虽然考试成绩很好,但是实际对知识的掌握并不好,实践操作更是无从谈起。在这种考核方式的驱使下,培养的学生都成为获取高分的巨人、实践技能的矮子,分数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在校的真实学习状况。

2 实践教学的改革

2.1 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本着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培养方向,教师可将C#程序设计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适度调整。为了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将以前的两门子课程合并为一门,由同一教师授课,在一个学期的正常教学周安排72学时的教学课时。课程主要有类的识别、设计、封装、继承、多态、异常处理以及实例化对象、引用系统类、.NET类体系结构等相关理论知识和具体利用Microsoft VS.NET开发环境完成的实践操作;另外安排120学时、4周的集中实训课,主要内容是与Windows窗口程序设计有关的众多控件的属性、方法与事件的含义和具体操作。教学案例可选取一个经过改装缩减的真实项目,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身临其境接触到真实案例,消除对未来工作的陌生感。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集中实训,所有教学实例及拓展练习均来源于同一个教学案例,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可通过该案例带动知识点的方式进行,降低因理论抽象而造成的理解难度,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2 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可将多媒体课堂与计算机房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变为机房和实训基地相结合;由以往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授课,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互动式”教学;启用案例驱动、角色模拟、分组教学等创新型教学模式。72学时授课安排在机房进行,教师首先通过典型案例驱动的方式演示教授的知识及操作流程,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与带领下,学生进行实践环节的模拟,通过上机操作深入理解知识点,使感性认识合理地上升为系统理性;最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学生完成拓展训练任务,达到强化记忆、主动思考、举一反三、稳步提高的目的,在更高层次上使理论知识得到实践验证,这完全符合人类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

120学时的集中实训安排在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基地与机房的本质不同在于学习环境的布置与安排完全模拟真实的开发场景,学生来到实训基地犹如进入真实工作环境,打破传统课桌椅、黑板、讲台的布局,设置单独隔间、会议区、讨论区等。学生自愿组合,通常5~7人组成一个工作团队,选出一名组长,根据组员各自的特长分配不同的角色,组长就是项目经理,组员包括需求分析员、系统设计员、代码编辑员、项目测试员、文档整理员等。组长领取教师为各组分配的任务,根据各组任务的共性(如各组都有对按钮控件“button”的使用),教师以典型案例的真实操作讲授相关知识点,并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浏览资料、相互讨论等方式获取开发所需资源,然后让各组学生在更加宽松的氛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完成所领取的任务。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教学场景,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2.3 改革考核方式

为了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课程考核采取平时考核、阶段性考核以及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20%,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作业上交情况,这是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连贯性,避免有意无意的缺勤导致后期学习掉队而失去学习兴趣的情况。阶段性考核占60%,通常一个综合教学项目要划分成5~6个阶段,完成一个阶段提交一个阶段的考核内容,主要考核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完成情况。每一阶段分成3个考核步骤,教师将讲授的知识点划分成由浅及深的阶段性任务分发给各小组,各小组完成任务。对任务的考核,首先由组长作为本组代表进行自述并进行自我评定;其次,其他小组提问并谈论进行组间互评;最后,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点评。一个阶段结束后,各组应当提交相关的程序及技术文档和报告,并且报告中应当写明每位组员及组长具体完成的工作内容,以便给出考核分数。这就有力地避免了组内鱼目混珠,抄袭他人作业的情况,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参与度。通过听取与讨论其他小组的工作任务,学生不仅能在自己的工作任务中有一定的借鉴,而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有不同程度地质的飞跃。期末考试占20%,考核形式是学生上交一份课程学习报告,报告中既要写清楚课程讲授的理论知识点,又要将贯穿课程始终的教学案例的全部设计过程体现在报告中,最后将该案例完整的程序代码调试通过,与期末报告一并上交。这样可以杜绝学生为了考试成绩期末突击学习,只背会文字而对知识、技能掌握不好的情况。将课程考核任务分解到平时,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知识与实践基础,提升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2.4 完善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的改革离不开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以网络为依托,充分利用云端大数据技术开发具有交互性、实时性、信息资源共享性的教学资源系统势在必行。为了配合实践教学改革,教师需要研发集自主学习、提交作业、在线答疑、网络会议、交互讨论、资源共享、信息积累、实时课堂、教学视频与实践操作在线播放等功能为一体的教学资源系统;以精品课网站、信息资源库、教师录制的微课程为基础,完善教学资源平台,满足学生课上、课下连贯学习的需求。由于C#程序设计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实践编程技能的课程,因此教师可在教学资源平台的开发中鼓励学生参与,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上传到资源平台共享;让学生收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为完善资源平台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将学习能力强、对编程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挑选出来参与资源平台开发工作。以上一系列措施使教学资源平台成为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优秀教学案例为重点、以视频教学及动态交互为关键技术和以师生共同参与为核心理念的有效资源工具。平台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与实践操作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利用编程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与操作技巧。总之,优质教学资源平台的开发与使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3 结语

对C#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依托网络教学资源的一次大尺度整合教学内容、启用全新教学模式、彻底改变考核方式的大胆尝试,以突出实践教学为宗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形成在教师辅助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了创新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邵鹏鸣.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20.

[2]杨学会.C#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5-32.

[3]邵顺增.c#程序设计:Windows项目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01-260.

[4]李德奇.Windows程序设计案例教程(C#)[M].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90-320.

[5]喻梅,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 353-355.

[6]龙满生.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 84-85.

[7]刘在英.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 156-159.

[8]杨华,普通高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9): 12-15.

[9]杨秀英,应用型本科课程考试改革与实施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3): 49-51.

[10]马彬.三维一体化的计算机实践教学建设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 163-165.

[11]刘畅,案例法和项目驱动法在“数据库原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19): 77-79.

[12]陈福松,案例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5): 81-83.

[13]黄贤英,构建面向岗位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175-177.

[14]黄贤英.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 94-100.

第7篇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 课程设计

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教师,其角色更加具体。首先,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扮演的更像是一个“导演”的角色。这里面有两层含义:其一,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不再处于主角地位,而是退到了“幕后”,将主角的位置让位于学生。其二,“导演”也要进行“研究”。其次,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扮演的更像是一个“学习者”的角色。第三,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扮演的更像是一个“艺术家”的角色。即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要帮助学生、点拨学生、打开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得到收获。但帮助的方式因人、因事而异,颇具艺术性。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还要扮演“改革者”和学生们的“同学”的角色。如果教师没有“改革者”与传统观念抗争、与外界束缚相抗争的勇气和精神,是不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中收到好的效果的。同时,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还要甘于扮演学生们的”同学”这一角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实施,需要的是一种师生间宽松融洽、友好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

小学综合实践课的课程设计

(一)主题设计

教学设计中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就是教什么、学什么即教学内容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以主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展开探究和实践活动。那么,依据什么来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呢?在笔者看来,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学生的愿望与兴趣

学生的愿望、兴趣是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最基本的依据和关键因素之一。主题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

2.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成长的时期。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抽象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这种思维特点要求他们学习的内容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主。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应选择较为生动具体的主题以及桐应信息技术环境便于学生感知、理解和操作,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

3.学生知识经验

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一定要考虑学生是否具有相应的知识经验,同时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要考虑补充的办法。例如,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学生很少接触电脑,也难以见到各式各样的汽车,“自然缺乏关于电脑和汽车的知识经验。如果让他们学习《我和电脑交朋友》《对汽车的研究》之类的主题,那么这类主题的学习就会由于缺乏知识经验的支撑而显得困难重重。

4.课程资源情况

狭义的课程资源是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设施、环境、人员情况、校园文化等。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大致分为家庭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地区课程资源、国内课程资源和国际课程资源。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类型的确定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的设计应均为多学科的学习主题。这些主题是从学生生活的环境与现实中选择的,其内容是课本延伸的学习内容。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贴切,又同学习的内容关联。进行设计的主题应具有探究、发现学习的空间。那些已经非常确定的事实知识是不适合作为学习主题的。

(三)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情景创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没计非常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能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兴趣,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表象或经验,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根据创设的作用和一般方法的相似性可以分为:刨设故事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创设协作情境等。

1.创设故事情境

在设计中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且多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教师创设故事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媒体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

2.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将其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进一步的讨论和协作学习提供依据,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它也可以在其它创设情境的途径中交叉使用。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模拟实验,图像,音像,活动等多种途径设置问题。

3.创设模拟实验情境

实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之一。但实验的条件在课堂上并不能都得到满足,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可代其功能。学生一方面按照教师的要求及学习目标模仿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另一方面凭借想象,再现表象,展开联想,亲身体会实验的乐趣,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对问题的求解能力。

4.创设协作情境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协作情境,让学生通过竞争、洳作、伙伴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协作学习,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协作情境与外部世界具有很高类似性,容易实现知识想现实世界的迁移,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 、结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教师必须首先自我定位,必须大胆探索与实践,充分利用资源包,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挖掘资源,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使学生不但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的能力也能得到空前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

(吉林省教育学院计算机与现代教育系,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为了进一步深化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国家教育部自2003年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其中之一就是启动优质课程建设。吉林省教育学院为了提高办学质量,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践体系构建、教材建设和选取等方面不断改进。本文从课程实际出发,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讨论和探索,为院级优秀课程“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实践提供良好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优秀课程;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051—02

一、课程的定位及发展历程

优秀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课程。优秀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

Visual FoxPro是微软公司推出的适用于微型计算机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Visual FoxPro功能强大、操作方便、使用简单、用户界面良好,它不仅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而且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对于学习数据库系统知识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来说,是一个较好的教学与实验环境。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在数据库程序设计类课程中讲授Visual FoxPro数据库管理系统。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是吉林省教育学院2001年起为本科、专科学生开设的公共课,也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程序设计理念,具备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2001年起,我系承担了学院全部的Visual FoxPro教学任务,并成立了“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组。多年来,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教师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课程内容设置更加合理,评价方式更加灵活。

二、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点。要有学术和教学水平较高的课程组负责人带头,组成一支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双师型队伍,进一步加强课程负责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教学团队结构的完善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我系“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组的教师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上看均比较合理。教师知识结构全面,全部为中青年教师,且具有丰富的该门课程的教学经验。课程组教师还特别注重从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中着手科研,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使教学、科研紧密统一起来。通过科研实践,教师不仅拓宽了科研领域,而且加大了教学深度,提高了教学水平。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贯穿始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师对Visual FoxPro教学内容适当地进行了更新,引进案例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在整个“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中,贯穿始终的是学生管理的实例。同时,还在课内外补充成绩管理、课程管理等案例,以增强实用性。

为了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强调“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案例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充足的实例,在讲解数据库程序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的同时,编程演示示例,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到切实理解和掌握。

(二)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课程组教师在本课程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例分析相结合、课堂讨论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能够通过教改研究,改进教学方法,进而反映先进的教学思想。开发网上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视频等网上教学资源。同时提供讨论和在线答疑平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环境。

课程组于2009年开始使用模拟考试系统(如图1所示)。在课程实验中充分利用考试系统,使学生可以根据要求自主练习、自我评价,提高自学效果;在期末考试中全面应用考试系统,加大程序设计部分的比重,提高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和编程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取平时考核,结合出勤、课堂表现、阶段测验和作业的形式。每堂课教师都认真考勤,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表现及上机完成的表现给出成绩;每章进行一次随堂小测验,对学生学习中的不足进行总结;每章布置1~2次作业,认真批改并及时反馈。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命题范围涵盖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范围广,题型多,难度适中。为突出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和上机实践情况,一般情况下,期末笔试的试题难度要稍大一点。基于教材知识和题库中的内容出题,有标准答案,评分标准客观、准确,阅卷严格、规范。

对每学期成绩都要进行认真分析,科学、客观地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做深入研究,并反馈指导教学。总体来说,学生的成绩分布合理,成绩单记载清楚、规范。

四、教学效果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实行教学改革之前相比,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了,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许多学生可以进行小型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实现了“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五、不足之处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教学体系。随着学制和专业结构的调整,学时由过去的72学时减至54学时,其后又调整至现在的72学时,教学内容也随之不断调整。在教学改革进程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为:(一)学时数虽然经历了两次调整后又调至72学时,但仍不能满足本学科的需求,大部分课后习题、单元练习(理论部分)都需要学生用课后时间去完成。(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自行设计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还比较缺乏。(三)需要进一步完善考试系统的建设。

总之,由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优秀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新形势下优秀课程建设的路子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拓展。希望通过优秀课程的建设,更好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让高职教育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付云侠.Visual FoxPro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探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09(9).

[2]熊发涯.高职“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20).

[3]梁锐城.Visual FoxPro数据库应用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第9篇

1实践环节课程设置的前提是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1.1明确的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的意义所谓的针对性是指要根据行业的发展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比如装潢设计专业必须要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室内装潢方向还是广告装潢,虽然学生有三年的高职学习时间,但这三年的其中一年主要学习的是基础课和公共课,剩下两年时间还需要有半年的实习实践,剩下的一年半的时间中,如果像以往的课程设置既开设室内装潢的课程又开设广告装潢的课程的话就会造成专业定位混乱,导致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够,专业能力不全面,以及造成学艺不精的现象。所以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的课程设置。

1.2不同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对比比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装潢艺术设计行业,培养能适应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等工作需要,具有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广告设计、标志与VI设计、家居装潢设计等能力等。而室内装潢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室内外设计原理、制图与识图、预算与招投标等室内设计理论知识及Photoshop、3DSMAX、CAD等各种设计软件的熟练使用,掌握室内外效果图的设计方法及技巧,掌握建筑景观漫游动画制作技术,具备现代设计理念与制作能力,并能考取ICAD国际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师证书,AutoDesk认证AutoCAD证书,Discreet认证三维设计师证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具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艺术修养和职业素养,能胜任室内装饰工程设计公司、园林规划设计部门、施工企业等相关企业的工作岗位,从事方案设计、图纸制作和施工管理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上述专业均属于艺术设计专业,但是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室内装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目标较明确,而第一个艺术设计专业的方向比较乱,要培养平面设计人才又要培养室内设计人才,最后导致目标混乱。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的方向就不好把握,所以才会出现前期调研中发现的什么课程都有的现象,这种两类课程混合在一起的课程设置一定要改变。

2实践环节课程设置要与岗位相结合

在前期的调研中发现,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有部分课程跟专业所面向的岗位来说并没有什么关系,这样就导致了“学而无用”的现象,所以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本着“学以致用”的理念,“以岗位定课程”的原则,确定学生面向的职业岗位,在理论教学够用的前提下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加强职业技巧的训练。还是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一套完整室内设计流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开展工作:完成整个工作流程主要需要的工作岗位有设计师、绘图员、装饰施工监理。再来看实践环节的课程针对室内设计方向的主要有:室内设计实训、效果图表现技法实训、室内陈设与软装饰设计实训、CAD实训、三维建模实训。从这些课程可以看出,室内设计实训、效果图表现技法实训、室内陈设与软装饰设计实训这几门课主要是在培养学生方案设计的能力,主要针对的岗位就是设计师。CAD实训、三维建模实训这两门课程主要是电脑绘图学习,自然针对的是绘图员,但绘图员一般只是初入行的必备技能,最终学生还是要向设计师的方向提升。可以看到在实践环节的这些课程中并没有关于装饰施工的课程。当室内设计师要完成一个作品,他除了具备驾驭艺术形式美的基本美学能力外还需要懂得空间设计,并能清楚这个作品应该怎么制作完成,在方案施工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材料与设计不符的情况,会不会造型太过不切实际而无法施工等这些施工问题,若要出现这些问题那么就意味着方案可能需要修改。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90%的学生表示不懂得施工,不知道完成后到底是什么样子,这显然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在实践环节课程中加入相关的课程,如装饰施工工艺、装饰材料工艺等,尤其是材料应该作为重点课程来进行安排。

3实践环节课程要以能力递进为主线

前期的现状分析中还发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比较凌乱,没有逻辑,学生只是一门一门地把课程学完了,可是却无法把每门课的内容衔接起来,不利于整体专业能力的培养。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力可以分解为基本能力、专项能力、伴随性能力三个部分。其中基本能力所包含的审美、想象等能力,是伴随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根本能力,也是形成个人设计风格、个人设计审美取向、个人设计评判标准的前提,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所开设的课程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专业基础课。专项能力是构成该专业特征的重要内容,对应的就是本文阐述的实践环节课程。伴随性能力培养则是隐性的,但确实学生成为设计师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的重要内容,更是适应当前设计行业团队化作业的必备能力。下面是室内设计专业各课程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在完成相应的基础课程后,实践环节课程作为培养专项能力的主要范畴要做好课程和课程之间的衔接,做好科目与科目之间的联系。仍然是以室内设计方向为例,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的课程安排是这学期学装饰制图、表现图绘制,下学期再安排在CAD、photoshop、3DMAX这类计算机绘图的课程,等学到室内空间设计等这些课程时可能又要下一个学期了,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课与课之间是独立的,学生就没有办法联系起来理解自己的专业。所以以能力递进为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在保证基本能力后,装饰制图、表现图绘制、室内设计概论这些课程尽量放在统一学期来学习,因为在能力递增的角度来看,学生首先需要能看懂、会绘制装饰图纸、效果图,然后才能进行室内设计的学习,这样设置是为以后的实践设计先打下很好的基础。而后开始注重面向行业的专项能力绘图的能力需要加强CAD、photoshop、3DMAX等学习计算机操作的课程;最后再开始设计能力的课程如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家具设计、采光与照明设计、室内装饰与陈设设计这些课程时要先让学生理解空间,再懂家具与照明,最后再考虑陈设,按照设计的顺序来进行课程先后的安排,达到能力逐步递进。

4实践环节课程设置要灵活多变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的办学模式主要是总校制定相应的课程设置计划,分校按课程计划实施教学任务的。但是艺术设计是一门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应用型学科,与市场的联系极为密切。同时又属于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具体的设计中很难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因为各个分校都属于地级市,那么实践环节的设置课程就应该针对地级市的市场特色以及生源质量特点进行灵活调整。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各分校均是按照总校制定的课程体系来安排教学。课程的章节与时数要完全对应,此种教学管理模式与现行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太协调,为了适应行业发展和紧跟市场经济的速度,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适时不断的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修订和补充,使其更加适应最新职业岗位的需要。定点定期地聘请企业负责人、往届毕业生,通过专家访谈、研讨会、调研的方式从学校和专业的实际出发,对实践环节课程设置进行反复推敲,结合专家和业内人士提出的意见对实践环节课程设置适时地做出调整。课程要有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课程的更新,注入新鲜知识,保持课程的最佳适应性,又可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使学生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另外对于完善实践实训能力来说还需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以满足学生根据自己的特质和爱好来选择课程,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职业规划,更加灵活地适应不同的就业需求。作为一个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技能可能只是在毕业时让学生可以更快地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而选修课程从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可持续发展,专业选修课可以包括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甚至可以加入文学、数学等方面的课程,真正做到让学生自己去选修,这样才能更全面培养具有差异化的学生。

作者:于彦荣王茂亮单位:连云港广播电视大学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课程 实训项目 设计 职业能力 岗位要求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172-02

高职课程实训项目设计主要围绕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入手,从工作内容和要求来掌握知识与技能,根据工作任务特点组织课程教学实施,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课程项目为主体的理论结合实践灵活的模式。开发高职课程实训项目是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情境为支撑,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从而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过程。

一、当前高职课程实训项目的现状

高职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掌握和应用的技能为目的,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中心,因而了解市场和用人的需求是高职课程实践工作的关键。如果把学院、教师、学生分别当作企业、员工和客户,高职课程实训项目应该围绕市场的需要、企业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职业知识与技能来开发。但现有的高职课程实训项目设计与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脱节,使学生普遍感到在学校的实践活动几乎是按课本来开展,缺乏外出实践的具体内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未能通过市场的实践得到提高。从目前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过多地依赖课程实训的指导教材。现行课程的实训项目主要是根据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理论知识来设计学生实训项目和活动,学生的学习过多地局限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常常是根据单元练习的题目,以及任课老师布置的一些课后讨论和实践内容在校园和课堂来完成,从而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实际应用知识与技能的锻炼。

(二)缺乏与课程相应的实训教学设施。高职课程的实训主要是通过软件和沙盘来训练学生的技能,师生外出进行市场锻炼少,有时以到附近的企业进行短时间的参观来作为实践的结果,缺乏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的软件学习与岗位技能知识脱节。部分学生兴趣不大,以完成任务为目的,项目实施的效果不能在实际工作的应用中得到体现。

(三)缺少固定的校外实训场所或实习基地。从高职各专业来说,不能完全形成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场所或实习基地。部分专业没有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企业或个人不能无偿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相应的实习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外实习的延续和发展。

(四)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有待于提高。从高职专业教师队伍结构看,绝大部分教师缺乏社会和企业的实践经历,缺乏一定数量的企业人员,基本上是理论课的教师来指导学生的实训教学,忽略企业人员的实践指导作用,使教学的效果不能满足学生专业技能的需求。

(五)学生缺乏对企业岗位和用人要求的认识。学生进入大学,几乎围绕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来完成学业,除了部分任课老师有时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偶尔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校讲座,以及专业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作引导和强调外,学生仍然是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学习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不少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工作中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人际关系和工作要求,影响到自身落实就业的问题,从而增加了学院就业工作的难度。

二、实训项目在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一)以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就业方向来设计实训项目。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要求的认识,使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专业知识、职业方向、工作要求。例如,在担任大一新生任何一门课程中,把一个实训项目设计定位在招聘单位对毕业生的面试、岗位要求及应具备的条件。把项目的落实放在双选会现场。通常以4人为一个学生团队,配备一名团队经理分工负责。老师指导项目实践,各团队的学生各司其职,共同协商制订实训项目的策划方案,团队成员一起到各所高校的双选会现场或区、市人才就业中心的招聘会现场实施方案,提前让学生亲历招聘过程,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掌握应聘条件。使学生尽早储备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在实训指导教材的基础,增加热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热点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来设计学生实训项目,不仅让学生了解新问题新情况,还能促进学生学会去思考分析和处理类似问题。例如:(1)把南宁市获联合国人居奖后房价上涨情况的调研作为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实训项目之一,由学生各团队到房地产公司进行实地调研。(2)以学生宿舍发生火灾情况、实行居民阶梯电价,来设计安全用电与合理用电知识的宣传项目,作为电力市场营销课程实训项目之一,由学生各团队在校园,到外校、社区、商铺、公园等场所进行宣传与调研。(3)以大一新生入学的日用品消费和手机话费使用情况,作为设计市场营销原理课程实训项目之一,由学生各团队在校内、外校进行调查等。通过调整实训项目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市场调查,与人沟通交流,收集资料数据,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以实际的工作岗位要求和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来设计实训项目。教师通过项目实施,使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要求和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例如,(1)在担任客户服务管理课程时,把国美、苏宁家电销售人员应有的服务水平和销售技能,以及中国移动营业厅客服人员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情况,作为该课程的一个实训项目,由学生各团队到实地进行调研。(2)把手机销售人员的工作过程和销售技巧,作为现代推销技巧的实训项目之一,由学生各团队到手机卖场,进行短时培训,参与手机销售工作流程,使学生体会由消费者到销售者的角色转换,了解相应工作的要求,掌握产品专业知识介绍和销售的基本能力。

(四)以企业的工作重心和开展的活动来设计实训项目。通过企业重点打造的工作内容和活动来思考实训项目,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对应企业的工作重心。例如:(1)当前供电企业的工作重心是为电力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打造电力客户服务满意度百分百来作为电力市场营销课程实训项目之一,由学生各团队到供电营业厅实地调研和参与工作流程。(2)以本年度公司的周年庆典活动,作为市场营销策划的实训项目之一。把庆典活动策划方案带到相应的公司,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完善活动方案。中国移动某营业厅采用学生团队的策划方案,在庆典当日邀请该团队前往参加活动,并且给学生团队出据了相关的证明带回来给任课老师,使之产生了社会效益。

(五)以企业工作流程内容与要求来设计实训项目。加强校企合作,理顺校企关系,在教学中,结合企业的工作流程来设计和训练团队成员的工作情景,利用课余时间派出大量的学生到企业,在师傅的指导下实践真实的工作过程和要求。例如,以供电企业的抄、收、核工作内容与流程,作为电力市场营销课程的主要实训项目。对每一届本专业学生,根据企业的工作的需要,多次地大批量地派出学生到企业参加工作实践,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工作流程,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达到校企“双嬴”的目的。

(六)以强化专业老师的实践能力来指导实训。专业教师既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项目实践的技能和技巧。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到企业参加工作实践,到企业内部挂职顶岗锻炼等方式,进行收集资料,整合实践内容,以真实的工作过程、岗位要求和定员来丰富实训项目,提高教师实践效果和实践水平,使师生通过共同学习和实践带来更多的收获。因此,强化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是提升实训项目设计效果的主要环节。

三、实施项目取得的收效

(一)树立团队精神,增强队员间的沟通与协作。由团队经理分配任务,共同策划实践活动方案,团队成员明确各自的分工,团队一起外出完成项目,一次比一次配合默契,不断有新的收获。学生市场调查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逐渐提高,这不仅是任课老师要的效果,也是学生通过实践所获得的成果.

(二)学生能够及时把握新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的要求。通过热点问题来设计实训项目,增进了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提出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生经历双选会现场情况,各团队的学生感到,在学校必须掌握与岗位地接的知识与技能,增强职业的意识,学会以用人单位招聘的共性条件来要求自己,使学生重视在校的学习与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为顶岗实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三)师生了解更多的实际情况,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通过手机话费的调研,学生能够意识到亲情重要性及话费的合理使用。特别是“90后”的学生,新生入学后电话消费最多的是同学和朋友,而与家人的联系占的比例很少,平均在20%以下,使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

(四)学会与陌生人沟通交流的基本方式和技巧。学生普遍感到心理素质在提高,主动与人交流的意识在增强,有的同学原来在台上不敢说话,通过项目实践后,增强了自信心,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整合、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的被调研对象为学生提供兼职机会,有的对学生的调研程序进行调整,有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进行了交往交流,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人际交往及业余生活的范围。

(五)提高了学生展现项目成果的能力。各团队学生共同协作,制订项目的策划方案,教师审定方案,指导实施。学生完成项目后进行总结,分析问题,撰写调查报告,制作PPT,团队成员上讲台展示完成项目情况,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如地应答老师随机提问,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普遍感到学有收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动力。

总之,高职课程实训项目的实施效果关系到学生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在设计实训项目过程中应该将课程教学和工作实践、人才需求、自主创业,以及学生的就业结合起来。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的要求、客户的需求在不断变革,必须加快完善高职课程的实训项目的步伐,探索多种新型的设计内容和教学形式,通过教师、学生、学院、企业的共同努力,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达到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向红.高职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成人教育,2009(9)

[2]覃龙飞.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0(11)

[3]陈浩.构建“tcsp”四位一体市场营销教学体系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1(3)

第11篇

【关键词】PLC;课程单元;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1.引言

PLC课程主要采取“理论+实验”的课堂教学方式,其实践教学主要依托现有的实验设备,如实验箱、实验台。目前,PLC实验设备的工作电路均采用封装形式,仅留出输入输出I/O接线端子和常用的供电接口,通过较固定的接线方式模拟练习既定控制功能的实验(训)项目,虽然完成了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但由于缺乏对实际工作电路的设计与制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PLC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更好的培养。因此,本文以抢答器为例进行PLC课程单元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讲-练-模-做-评”五个环节,实践“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

2.PLC课程单元教学过程的设计

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PLC课程单元教学过程设计,见表1,采取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通过“讲-练-模-做-评”五个环节,实践“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

3.PLC课程单元教学实践

抢答器主要用于知识竞赛等场合,可以通过PLC实现抢答控制功能。要求:主持人配有抢答结束按钮和抢答开始指示灯,A、B、C三人分别配有抢答按钮和成功抢答指示灯。当一人抢答成功时其指示灯点亮,同时熄灭抢答开始指示灯,其他人再抢答无效;当主持人启动抢答结束按钮后,抢答者指示灯熄灭,抢答指示灯点亮,开始新一轮抢答。

(1)教学任务分析

教师根据任务要求,指出教学目的、目标、具体任务、应知应会知识与学习重难点,明确基本操作与技能要求。通过教学任务分析,引导学生领会在三人抢答器PLC控制中:主持人决定抢答开始与结束,可以采用置位/复位指令实现;三人仅能有一人成功抢答,可以采用互锁电路,如图1(a)所示;成功抢答者必须确保有效,可以采用自锁(起-保-停)电路,如图1(b)所示。

(2)操作要领和关键知识点练习

学生上机练习触点、线圈和置位/复位以及逻辑运算指令等基本位逻辑操作指令的使用方法,结合教材中的应用案例通过实训台能够正确编制、下载、调试各种基本位逻辑操作指令程序。期间,教师通过听、看、记、指导形式及时把握学生对操作要领和关键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与掌握情况。

(3)任务模拟

教师指导学生以既定实训任务“三人抢答器PLC控制”模拟完成抢答器的控制功能,要求学生在实训台上完成PLC接口的连线,以及如图2所示三人抢答器PLC控制程序的编辑、编译、下载、运行、调试,从而进一步熟悉操作要领和掌握关键知识点。

(4)拓展任务

教师结合既定实训任务下达“抢答器PLC控制”任务书,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查阅资料、讨论任务要求、确定任务方案,并动手制作实物模型,完成抢答器PLC控制系统制作、安装与调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5)评定

围绕拓展任务,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就学生资料查阅、任务方案、实物模型,PLC控制系统制作、安装与调试完成情况进行集中展示,充分表达学生设计思路,分享设计成果,拓展学生创造力与培养创新思维。

4.总结

实践证明,采取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以“讲-练-模-做-评”五个环节设计PLC课程单元教学过程,既充分利用了现有实验实训条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意义上实践了“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姚庆文,丁辉. PLC课程的项目教学设计与实践[J].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02期.

[2] 李言武.可编程控制技术[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

[3] 吕良稻. PLC课程教学设计探索[J] . 《科技信息》2011年第17期.

[4] 何 莉. PLC课程项目教学的设计与思考[J]. 《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

[5] 霍俊仪,万东梅,靳会超,韩晓雷. PLC课程项目教学的设计与思考[J].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07期.

研究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2011)” 教学研究项目——“卓越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序号306.

第12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 教改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是当今主流动态Web开发技术之一,它能更快速、更容易地建立灵活、安全、稳定的Web应用,在技术应用市场占有较大市场份额,掌握和精通该技术的程序员具有广阔的就业空间[1]。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都把课程作为相应计算机专业(Web开发方向)的必修课或核心课程,目前对于课程的教学大多数学校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加上机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对已学的知识加以理解和巩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很好,平时上机也能很好地完成一些小实验,但是一遇到大型的完整的项目时,却不知从何下手,感到很茫然。如何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如何加快课程建设步伐,是相关专业教师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改革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针对课程的不同内容,设置不同的案例,供上课使用。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2]。

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基本流程是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产生兴趣,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如果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值,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随之而来的便是冷漠、懒惰和无能为力,最后便丧失学习兴趣。特别是上机课,有的学生面对实验题目,不知道从何下手。利用案例教学法,在学习知识点之前,先给学生演示实际的案例,让他们了解的功能,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将在课程中要学习的知识点渗透到学生感兴趣的实际案例中,然后把具体的案例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任务,再把一个个简单的任务贯穿在课堂中讲解,从而让学生在实际的案例中学习基础知识,这样既克服了”传递一接受” 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有成就感。随着案例中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一个个知识点的掌握,一个个案例的实现,学生渐有成就感和自豪感,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和自卑心理,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是通过“用”来促进“学”用后知不足,用后学,学以致用,学用互动,相互促进[3]。

三、教学内容改革

按需施教,“需”是指按照专业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培养目标,以应用为目的,理论知识够用为尺度,打破课程界限,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加以整合,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这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关键,也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包括内置对象、服务器控件的使用、数据绑定及操作、成员资格和角色管理、母版页、主题和外观、ajax以及动态网页开发的相关的基本技术,内容覆盖较多。传统的教材对每个知识点配套有相关的案例,但各章节知识点配对的案例是相互独立的而没有贯穿在一起,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学习了相关的知识点,但是他们并没有开发完整系统的思想,而计算机专业类的学生所缺乏的正是独立开发完整项目的能力。所以在内容安排上必须要把整个知识点应用到一个实践项目的各个功能模块里,这样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发完整项目的能力将起到直接引导作用。同时根据抛砖引玉的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堂和课后完成项目的其他模块功能,而不是单纯地完成老师上课的内容,这样的任务分配将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开发能力。

四、课程考核改革

程序设计课程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宽,知识之间的联系复杂,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纸质考核方式,考查的是学生对书面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书面知识和实践能力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实际项目中的一个小模块就涉及大量的代码,不仅如此还牵涉到代码的调试和优化,所以传统纸质考核模式不能客观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真实能力。所以对本课程的考核可以调整为以实践项目为主理论纸质考核为辅的考核模式,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课程考核围绕以能力为中心。在理论及综合项目实训部分,采用复合式考核方式,即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实训项目考核、单元测试考核、期末理论+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课堂教学过程考核强调平时的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和作业;实训项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测试考查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期末的理论考核采用闭卷方式,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期末项目考核,考查学生完成完整项目的情况,针对学生制作的项目成果,从前台页面设计,后台功能模块设计,功能实现,技术文档的编写等方面考核学生。这种考核模式是对学生学生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考查,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有的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试图希望通过期末的临时抱佛脚的方式过关的现象以及学生中大量存在“高分低能”现象。

五、结束语

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程序设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术,还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以上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掌握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基本设计理念和设计的基本流程,项目开发实践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增强了就业技能优势,为日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当中,案例教学活动并不是教学活动的全部,它只是教学活动过程当中的一个环节,而这一环节依赖于学生对某些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必需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所以,如何定位好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如何更好的将传统的知识讲解更好的结合到案例各个内容模块上都是有待去实践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曾鸿.基于项目的软件工程综合实训方案教学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2).

[2]朱金生,刘耀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5,(12).

[3]朱小英.以项目方式驱动Java实验课程教学的创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8):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