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水的议论文

关于水的议论文

时间:2023-06-02 09:57:59

关于水的议论文

关于水的议论文范文1

1、水的精神。

2、那是一种液体,能够被分解,能够被混合于其它物质中;那是一种养料,是生命的动力,所到之处,万物发荣滋长;那是一种境界,随遇而安,清澈故我,不卑不亢。水,从天而降落成雨,由石流下淌成泉,积少成多构成湖,奔流至海汇成洋。

3、你可曾留意那淙淙的小溪,涓之细,行之轻;如清晨间淡淡的鸟语,似傍晚中迷蒙的霞光。可它生生不息,磨去了多少奇锋利石的锐气!那是一种毅力!

4、你可曾感叹长江的壮丽,或从容向前,或奔流湍急;所经之处虽有万种风情,但无论旱湿冷暖,飞砂走石,亦或灌木丛生,它都一往直前。九曲蜿蜒中,那是一种勇气!

5、你可曾敬佩大海的无边无际,日出的光芒遮不住它的浩天之气;它孕育生命,是万物的母亲;它的海纳百川是多么广博的胸襟!它给予人类一切珍贵的资源,给予生物生存的动力,那是一种魄力!

6、“水滴石穿”教会了我们只要肯坚持不懈地努力,任何困难都将不再使我们畏惧!滚滚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教会了我们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也教会了我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哲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是大海给予我们的启迪,只要我们用智慧的光芒升华自己,用坚强的火炎锤燃自己,那么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如凤凰一般飞如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地!

7、正是那种神奇的液体,蕴涵了无数生命的真谛。水是一种精神,是大自然赋予每种生命都应有的精神。当我们认识了水,我们也等于认识了自己。当我们向“不可能”说“再见”时,我们就有了溪水的恒心与毅力;当我们欣然地理解挑战,用心地应对挫折时,我们就有了长江的勇气与坚强;当我们平淡地处理矛盾,谦虚地理解指教,和善地对待他人时,我们就有了大海的宽容与博爱。

8、滴水成流,百流成川,千川汇河,万河成洋。倘若在自己的成长中也积累如此之多的美德,那么原本平淡的生命也会绽放出耀眼的美丽!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水的议论文范文2

[关键词]唐诗 玄言诗 议论 主体意识 时代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8-0145-05

唐诗善写情、景,以丰神情韵见长,但也不乏议论。所谓议论,除了在诗中直接说理、发表议论外,议论与意象杂糅,议论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借形象发表见解、说明道理等也是以议论入诗的常见方式。以此观照唐诗,可以发现在人们所推崇的情境合一、兴象玲珑、言志抒情的唐诗中,广泛存在着大量的议论句和议论诗。唐诗中议论的大量、恰当使用,体现出唐人高度的主体意识,这尤其集中表现在唐代诗人吟唱人生理想、反思现实状况、体味深刻哲理的诗歌中。唐诗中的议论既是对前代诗歌议论传统的继承,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当世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对唐诗中的议论的研究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丰富我们对唐诗的认识。

一、诗歌中的议论溯源

议论传统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由来已久。从《诗经》到《离骚》,从汉乐府到玄言诗,以议论入诗,是诗歌创作常见的手法。诚如叶燮《原诗》所云:“唐人诗有议论者,杜甫是也。杜五言古,议论尤多。长篇如《赴奉先县咏怀》、《北征》及《八哀》等作,何首无议论?而独以议论归宋人,何欤?彼先不知何者是议论,何者是非议论,而妄分时代耶?且《三百篇》中,《二雅》为议论者,正自不少。彼先不知《三百篇》,安能知后人之诗也。” 程千帆也曾指出:“单就诗中说理,即以议论为诗来说,周代民间歌手所创作的诗篇如《诗经・魏风・伐檀》中就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种阶级感情非常强烈的、一针见血的议论。稍后,伟大诗人屈原在其作品中发议论、说道理的地方就更多。汉、魏、六朝以迄唐代,在抒情诗中发议论的传统,从来没有中断过。”[1]

诗歌发展到唐代以前,以议论入诗最集中体现在魏晋诗坛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歌体类――玄言诗。这种在玄学思想影响下出现的以谈玄论道表现玄学人生观为旨归的诗歌,自产生之后就不断受到人们的诟病,论者多因其以阐发玄学思想为主而指责它“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玄言诗对玄学思想的阐发主要是通过议论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对玄言诗的批评归根到底就是对诗歌可以发表议论、阐明事理、谈论道术的否定。但是,即使把玄言诗的产生追溯到永嘉时期,它在东晋诗坛占据主导地位也达百年之久,作为一种诗歌潮流的玄言诗能够风行文坛逾百年,其对诗坛的影响和意义是值得重估的。玄言诗是特殊的文学现象,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文化积淀。作为玄学思想的诗化反映,玄言诗对有无之辨、名教与自然之辨、言意之辨、形神之辨等重要的玄学议题都有表现。诗人们或托玄理以言志、以玄言直抒思理,诗中明显带有冲虚自然、守真抱朴的老庄哲学思想烙印;或将现实忧患提升为抽象思考,由规避政治演变为认同自然大化;或以玄学思维方式仰观俯览,直接体察自然万物荣衰生灭之理与人间世事吉凶倚伏之道;或以玄学理念超越生死运化,以达于无限的精神自由。玄言诗中最常见的由人生状态、自然物象演绎义理玄机的写作模式,充分反映出玄学风潮对一时文学创作乃至文人思维方式的深刻浸染。

玄言诗对唐代山水诗产生所起的催化和推动作用也不容忽视。以玄言诗人的眼光所及,大凡自然万物,都寄寓着玄理,都是道的体现。士人游览山水时,往往随兴趣所至,转而题咏山水,形成玄言与山水的杂糅。这样,既可以通过咏物、写景等方式表达玄理,增强作品的形象性和文学价值,又可以使诗人抒志,获得精神家园的清空超脱。王羲之等人的兰亭雅集,就是将“体道”与观赏自然山水结合为一的著名实例。王瑶曾指出:“由玄言诗到山水诗的变迁,所谓‘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并不是诗人们底思想和对宇宙人生认识的变迁,而只是一种导体,一种题材的变迁。”[2] (P251) 这就深刻地说明了玄言诗和山水诗所体现出来的相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观念。晋宋之际,经过以谢灵运为代表的众人的努力,“玄言的成分缩小为诗的尾巴,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3](P16) 体玄适性的山水诗终于发展成诗歌作品中的洋洋大观,诗人借客观自然物景表达思想,既避免了玄言诗的空言玄理,又使山水诗具有了更深沉的思想内涵。诚如葛晓音在谈到玄言诗对山水诗的影响时所指出的那样:“从山水题材形成的过程来看,玄言诗不是渊源,而只是一种催化剂。如果没有这帖催化剂,山水诗也会循着原有的轨迹逐渐发展而臻于独立。但有了这贴催化剂,山水诗从它独立之初,就具备了区别于以前所有写景诗的全新气质和神韵。”[4] 要之,如果情、景、理能自然结合、熔于一炉,那么诗中的理趣不仅不是多余的尾巴,反而有助于思想的表达;诗歌也因此而获得了更丰富的思想意蕴。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潜龙媚幽姿,飞鸿响远音”,分别用《易经》中“潜龙勿用”和“鸿渐于陆”说明进退各得其所的道理,形象贴切,耐人寻味;《石门岩上宿》中,由“鸟鸣识夜,木落知风发”的自然现象悟出“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的哲理,生动自然,深刻含蓄。这种方法为唐代的山水诗所继承,在唐代,写景、抒情、议论已经和谐地融合在山水诗中,杜甫的“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都是情、景、理结合得较好的范例。

可见,玄言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艺术体裁,以玄言的形式记载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的心态,表现了诗人们经过玄学思想洗礼后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其以议论入诗、表达哲理的方式对后代诗歌中的议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唐诗议论的表现

情感的充沛浓郁、基调的昂扬明朗、气势的豪雄壮大、诗境的兴象玲珑是唐诗最主要的特征。诗人往往融写景、叙事、议论于一体,通过议论,主体情感在诗歌中的渗透和表达更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沈德潜《说诗语》卷下云:“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二雅中何处无议论?杜老古诗中,奉先、咏怀、北征、八哀诸作,近体中,蜀相、咏怀、诸葛诸作,纯乎议论。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所谓“议论须带情韵以行”,正说明唐诗中的议论往往与写景、叙事、言志和抒情等表现手法交织在一起,达到了情与理、思与致的天然融合,这也构成了唐诗在运用议论手法上的最主要特征。议论的大量、恰当使用,为主体情志的抒发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某些直接议论、说理的诗歌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和个性,折射出诗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体现出高度的主体精神。这尤其集中表现在唐代诗人吟唱人生理想、反思现实状况、体味深刻哲理的诗歌中。

(一)吟唱人生理想

在唐代诗人的吟唱中,我们随时可以体味到一种为时代所激发起来的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一展才华的渴求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从唐太宗《入潼关》的壮志到魏征《述怀》的豪情,从窦威《出塞曲》的刻石愿望到虞世南《结客少年场行》的豪侠形象,从王的《咏汉高祖》《咏淮阴侯》、魏征的《赋西汉》到褚亮的《赋得蜀都》、陆敬的《游隋故都》,都通过大量议论、说理、假史咏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从帝王到臣子的政治情怀和建立功勋的渴望,让人们感受到新时代脉搏的有力律动。“初唐四杰”的诗作中也有不少不甘憔悴于圣明之代的诗歌。如杨炯《从军行》描绘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一改其时纤丽绮靡的诗风,诗末“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议论更突出了作者对保家卫国、驰骋沙场的向往,为全诗增添了慷慨激昂之气。

这种以议论方式突出的对自我生命的关注和对理想的高歌,在盛唐诗人那里,往往通过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决策于朝廷、建功于边塞等内容表现出来,诗歌中议论、抒情、描写、叙事等多种方式不落痕迹地融为一体,自成佳作。在盛唐诗人吟哦最多的济苍生、忧庶黎、安社稷情思中,议论性的诗句常常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刻画出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构成了盛唐诗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精神追求。

最能代表盛唐诗人主体精神的,是李白和他的歌行。日本学者松浦友久指出,歌行“场面本身也是与作者个人的主体经验(传记性事迹)直接关联着的。”[5] (P282) 这便注意到了歌行在表现形态方面的主体意识特征。不论是从文字长度还是写作手法来看,歌行体都是最适合诗人宣泄主观情感、展示内心世界、表现强烈主体性的诗歌体裁。李白满腔热情地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抒发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的人生理想,但在现实中却一再面临理想的破灭,深感人世艰辛。他在诗中一再以议论抒发忧愤,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梁甫吟》)。酒后的李白,更是自由恣肆地放怀发论,或纵论世事变迁、或鄙夷功名利禄、或看破荣华富贵,其笔力纵横驰骋,议论滔滔汩汩,呈现出行云流水之风采。李白的歌行,破偶为奇,以参差的句式、恣肆的笔调,抒发慷慨跌宕的感情,在歌行中,李白的个性和人格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张扬和最强烈的宣达。

(二)反思现实状况

在中国历史上,唐人的生命豪情也许是最令人称道的。然而,存在于浪漫想象之外的现实又总让诗人们处于理想的失落之中,引发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种种状况进行深度思考。如果说对远大理想的热情吟唱张扬了诗人的生命个性,那么,对现实状况的冷静反思则沉潜了诗人的理性思考,使他们能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生命道路,更理智地面对和选择自己的生存状况,体现出更深层次的主体精神。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陈子昂和杜甫。

陈子昂的文学生命和政治生命都是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形成和完成的,其诗歌一再对当时的政治状况进行反思和批判,诚如陈沆所言:“历考武后一朝,惟子昂谏疏屡见。武后欲淫刑,而子昂极陈酷吏之害;武后欲黩兵,而子昂极陈丧败之祸;武后欲歼灭唐宗,而子昂请抚慰宗室;甚至初仕而争山陵之,冒死而讼宗人之冤狱……历考唐人诸集,亦有片章只句,寄怀兴废如子昂之感愤幽郁,涕泗被面下者乎?”[6] 其《感遇》是感慨身世、针砭时政的讽谕组诗,在写法上常常夹叙夹议,借古讽今。像对谶纬之学欺诈性的揭露,对统治者劳民伤财的抨击以及对酷吏政治的批评,无不通过大量的直接议论表现出来;武则天时代敏感的政治问题,如刑狱、赋役、宗室、兵革、宗教等,无一不出现在陈子昂那慷慨激昂的兴寄之作中。这些作品以其真实地反映武则天时代的政治风云而具有相当程度的诗史性质,故能引起杜甫“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陈拾遗故宅》)的慨叹。

杜甫一生奉儒,不懈地实践着忠君爱国、忧时悯民的儒家情怀和兴寄讽谏的诗学主张,其诗歌主题集中表现为忠诚君王、关心民瘼、忧患时局、讥剌奸佞等关乎君国社稷安危的重大内容。杜诗往往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情中见理,理中寓情,情理互生。其议论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激不平,如“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凭空而起,将作者的不平之鸣以锐不可挡之势爆发出来;或饱谙世态炎凉愤而为诗,如“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贫交行》),以轻蔑的语气强有力地表现出对人情反复的憎恶;或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如“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治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之六),恢宏正论,发出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振聋发聩的呼声。名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发唱惊挺,千回百转,抨击朝廷统治集团生活之腐败和聚敛之残酷,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寓议论于叙事、抒情中,一吐心中郁结的愤懑和悲辛。《北征》、《八哀诗》与之在写法上颇为相似,也是铺陈终始,以夹叙夹议为特色,借叙事以议论事理。其他诗篇如《兵车行》、《丽人行》、《洗兵马》、《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皆慷慨陈辞,长歌浩叹,议论叠出,滔滔不绝,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体味深刻哲理

唐代诗人在对人生理想的放咏和现实状况的沉思中,也以诗心慧智思考万事万物,敏锐地感觉到无所不在的哲理,体味出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那些余味无穷的哲理诗,表现了唐代诗人认识世界的探索进取精神、抽象思辨能力和朴素辩证思维。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长安古意》),使人在自然物象的此消彼长、迅速转换中领悟到整个宇宙人生的变动不居;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翁》)则揭示了人生的短暂易逝,读之有一种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之感慨。李白的《日出入行》曰:“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在对神话传说的辩驳、揶揄和否定中,将“天道自然”的思想轻轻点出,情和理契合无间。全诗或问或答,波澜起伏,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充满了论辩性和说服力。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借写景以议论,说明兴衰荣枯本是正常现象,腐朽的、落后的旧事物终究阻挡不了新生事物的发展和成长,全诗在沉郁中见满腔豪放。李峤《中秋月》“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强调看问题要全面,不能想当然地举一反三;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水到渠成地揭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普遍真理;唐备《失题》“天若无雪霜,青松不如草。地若无山川,何人重平道”,说明事物是在相互比较中显示其优劣的。可以说,举凡自然、社会和人生各个方面的哲理,在唐诗里都有精警生动的体现。

三、唐诗议论的时代精神

唐代诗歌的发展既继承了前代诗歌的议论传统,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当世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

(一)唐代社会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文化局面使诗歌中的议论呈现出多种形态

儒家的诗教观强调诗歌创作要贴近现实、反映现实并干预现实,尤其对现实政治状况给予了高度关注,由此造成诗歌中的议论、说理等特色和主文谲谏的传统,此不赘述。道教诗① 在魏晋时已初步兴旺,不过,因其时玄学昌盛,故道教诗多融汇于玄言诗之主流中。入唐后,随着道教地位的提高和道家思想在社会文化生活领域的渗透,道教诗也盛极一时,大量道士、文人都加入道教诗的创作队伍中。从隋末著名隐士王绩开始,文人就同道教发生了紧密联系。“初唐四杰”多有表现道教和神仙理想,描写仙人、道士、法力的诗歌;陈子昂、宋之问、杜审言、卢藏用等文人组成以道士司马承祯为中心的“方外十友”,求仙问道;盛唐诗人通过互赠诗书、磋商道法、临别饯行等多种方式与道士频繁交往;中晚唐的韦应物、白居易、李贺、卢仝、李商隐等与道士关系密切。此外,中唐还出现了一批道姑诗,《全唐诗》所收的“女仙诗”即多为道姑所作。佛语入诗是东晋玄言诗的新气象,东晋中期的支遁、郗超,后期的慧远等都是佛语玄言诗的代表。经南朝至隋唐,随着禅佛的独立,佛理诗也摆脱了附庸于玄言诗的地位,作为一种新样式的哲理诗而兴盛起来,至唐时出现大量诗僧、诗僧作品(包括与文人学士的唱和之作)。《全唐诗》录有诗僧寒山、拾得、皎然、贯休、齐己等人诗歌,部分已跻身唐代诗人存诗量之前列。诗僧们或在诗歌中阐扬佛理,或在抒写其他内容时打上浓重的佛教烙印。在文人唱和之作中,经常涉及佛教,有大量诗篇谈论佛理禅机,表达向佛之心。此外,不少诗人世界观深受佛教哲学影响,在诗中努力追求禅理和禅趣,如王维之笃于佛,染于禅,已是文学史的常识。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曾将王维与李、杜相比较云:“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一语道出其诗深于佛禅的特点。而诗歌理论也深受佛学影响,如皎然《诗式》就从理论上将佛境与诗境打通。这一切,促成了唐代佛理诗的兴盛。

作为古典哲理诗典型形态之一的唐代道教诗和佛理诗,① 大量运用议论手法进行说理,成为唐诗议论的一大景观。

(二)唐代诗歌的发展深受当时文学思想的影响

初唐文学是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时期。针对南朝诗风“贵于清绮”、北朝诗风“重乎气质”的特点,魏征指出“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建议各去所短、合其所长,提出了合南北朝诗风所长的文质并重的文学观点。可见,初唐诗歌一开始就不排斥言理,具有议论的倾向,贞观君臣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唐诗发展的路径。陈子昂提出“兴寄说”,强调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映,要求理想的诗歌应该做到“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其诗歌创作观万物之变化、叹岁月之流逝、伤繁华之不永、悲怀才之不遇,在感悟人生、体认哲理背后隐藏着强烈的入世愿望,《感遇》诗和系列谏诤诗,常用议论增势,蕴含着壮大的气魄和力量。

盛唐诗歌的一大特征是崇尚风骨,具体表现为高昂的感情和壮大的气势,如王维、孟浩然的早年诗作,高适、岑参的边塞诗,李白的乐府诗等都具有“带情韵以行”的议论特征。杜甫的诗作,有相当部分体现了他兴寄讽谏的诗学主张和对儒家忠义准则的谨守,在写实之外生发议论,对自我身世的感怆、对黑暗朝政的不满、对拓边战争的抨击、对豪门骄横的讽刺、对“安史之乱”的反映、对民生疾苦的顾念等等兴寄之情,都表现在慷慨激昂的议论里。

受“古文运动”的影响,唐诗以议论入诗的现象到了中唐以后尤为显著。游国恩指出的中唐以后大量“为理智的”、“为逻辑的”、以“思”为特色的诗作,[7] (P426) 其实也就是以议论入诗的诗作。典型代表是韩愈和元白。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其古文艺术手法的影响,明显带有散文化、议论化的特色,是“以文为诗”理论的实践;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以“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为宗旨,以时事直接入诗,在写法上更重叙述与议论。晚唐诗歌中怀古、咏史之作大量出现,对历史兴衰进行总结、议论,寄托遥深,表达出怀古伤今的浓烈情怀,以杜牧、李商隐为代表的议论化绝句“皆宋人议论之祖。”(胡应麟《诗薮》)

有唐一代,以议论入诗虽然不是唐诗创作手法的主流,议论化也没有形成唐诗的总体特征,但诗歌的议论化现象始终广泛存在,议论“带情韵以行”,构成了唐诗在运用议论手法上的最主要特征。可以说,唐诗在形成的过程中充分接受了前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众体兼备、风格多样。唐诗中的议论,气势奔腾、波澜壮阔,体现了诗人的雄才博学、旷达豪放,而对自我生命的关注、对现实状况的反省和对哲理的思辨都蕴涵在古朴刚健、轩昂高歌的说理议论中,充分体现了唐代的时代精神和诗人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程千帆. 韩愈以文为诗说[J].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王瑶. 中古文学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2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葛晓音. 东晋玄学自然观向山水审美观的转化――兼论支遁《逍遥游》新义[J]. 中国社会科学,1992,(1).

[5][日]松浦友久著,孙昌武等译. 中国诗歌原理[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6]陈沆. 诗比兴笺(卷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关于水的议论文范文3

纵观学生议论文写作,最大的问题便是浮于表层,隔靴搔痒,只懂得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却不懂得证伪,进而把观点推向前进。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传统议论文主张“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论”,于是乎学生只会观点先行,把议论简单看作是为论点找论据的过程,这是对议论文的一种肤浅认识,更是一种粗暴的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顽疾难化,成为提高议论文水平的一大阻碍。在议论文教学中,我们应果断抛弃简单为观点找论据这种低水平的“证明”方法,而要勇敢地把观点不断地“试错”和“纠偏”,从而高举“证伪”的旗号,把观点质疑到底,通过逻辑的检校和思辨的递推,达到全新认识的目的,一新传统习见,获得思想上的升华。

一、追问质疑,寻找思辨着力点

第一,高中议论文“不足之症”。当前高中议论文普通存在“堆砌材料存而不论”、“开中药铺罗列观点”、“脚踩西瓜平面滑行”以及“拼盘杂凑胡乱说理”四种弊病,更有甚者“满纸荒唐不知所云”型议论文。这种低效幼稚、貌合神离的浅层次议论文实在令人不敢恭维。究其原因就是这类议论文浮于事物表面,不得其门而入。因此要把议论引向深入,就需要不断质疑追问,寻找思辨的着力点。传统型议论文往往满足于廉价的“抬轿子吹喇叭”,一味为观点喝彩叫好,孰不知“赞美诗”唱多了,也令人腻烦生厌。

第二,破解之道。议论能够风生水起,关键在于寻找议论的“由头”和“缘起”,寻找材料中“破绽之处”,亦即矛盾之所在。所谓“没有矛盾就没有分析”,确实点出了议论文写作之秘诀所在。2014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作文材料“禅师有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水?”如果只抓住“盐与容器的关系”,会停留在“胸怀宽广”“豁达大度”等肤浅的表面。有的只谈“宽容”“乐观”“坚强”“领悟”等,存在扣题不严,立意有所偏差问题。要想将思考引向深入,就要注意到“以什么为水,怎样稀释”,深入探讨“稀释”痛苦的“淡水”。材料核心价值之所在也是学生能够纵横捭阖自由发挥的地方,往往在于找到错综复杂矛盾纠结之处。

二、深挖细析,构建思辨生长点

第一,议论文还存在一个比较难办问题就是“议论不下去”。大多数学生刚找到一个议论角度时特别兴奋,以为可以势如破竹,“攻城略地”无所不能,但议论到一定地步,就分析乏力,浅尝辄止,缺乏分析新的“生成点”和“增长极”,这就影响了议论文的进一步提升和推进。

第二,解决之策。在议论停止的地方,有必要重新找到症结之所在,深挖细析,从中发现和找寻新的“可能性”,有时灵光一闪,就可能引出新的问题,找到新的出路。2013年漳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作文材料“一群大学生向教授抱怨生活的压力和功课的负荷。教授取出了许多个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杯子,让他们自己倒水喝。精美的杯子被取一空。这时,教授说:‘你们选杯子的目的是喝水,为什么还要刻意选精美的?你们喝的是水,却执意要选美的杯子,甚至在选不上好的杯子时,心生怨意。’”学生也能抓住“老师说的话的意思或从学生选不同杯子的行为中”引出的立意,进而得出“本末不能倒置”“要分清主次”“内容重于形式”观点,也懂得抓住“本末、主次、内容形式两个方面,不能偏于一个方面”这一立意关键,但分析到一定地步就难以为继了。这时就要细细辨别怎样的内容才是重于形式,怎样的内容可能就不一定比形式重要,或者说什么情况下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这种细分的方法,就突破了既定观点的“藩篱”,从而找到议论新的可能,问题就进一步拓展下去了。

三、层层反转,找准思辨突破点

第一,议论文写作之难还在于要实现观点螺旋式上升,达到“否定之否定”,至少有三重以上的“否定”,这就不是一般学生力所能及的了,在逻辑的演进上,思辩的推进上,精致度要求就更高了。

第二,经典引领“层进递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虽不是一般意义的议论文,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历史贡献以及对他的评价是就是通过层层反转,层进递推的思维模式和让步转折的逻辑形式表现出来的。我们可以此很好地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文中第三段就是典型地运用层进式结构和让步转折的形式:在指出了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功不可没之后,用“不仅如此……还……”的层进方式指出了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作者显然并不满足于这一结论,紧接着他用“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一句,做出让步,“即使只能做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然后笔锋一转,“但是”,形成转折,这让步转折就构成了又一次层进,论述了马克思在很多方面都有独到的贡献。这一转折里巧妙地包含了两个递进,一个“甚至”,“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一个“而且”,“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的”,充分论述了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贡献。接下来,作者先用了一个肯定表述,然后又用了一个转折,“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又构成了一个层进关系,引入对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活动做出巨大贡献的论述。如此多次的肯定转折和让步转折形成的层进结构推动作者内心情感抒发的强化。熟练掌握这一种论证手法,显然对构建逻辑论层是有实践意义的。

四、巧妙“试错”,攻克思辨瓶颈点

第一,胡适提出一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就是面对一个观点,我们要反复“试错”,穷尽观点的种种“可能性”,从而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处,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试错法”认为,对于观点我们不能一成不变,静止不动去看它,要把它放置在种种条件下加以检验,发现其逻辑“空白处”,从而把观点推向前进。比如苏格拉底“产婆术”就是运用这种“试错法”的典范。苏格拉底问:“请问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吗?”尤苏戴莫斯回答:“当然知道。”苏格拉底追问:“虚伪、欺骗、偷盗、奴役他人善还是恶行?”尤苏戴莫斯答:“自然是恶德了。”苏格拉底再问:“一位将军战胜并奴役危害自己祖国敌人,是恶行吗?”尤苏戴莫斯答:“不是。”苏格拉底又问:“如果将军在作战时欺骗了敌人,并偷走了敌人的作战物资,这是恶行吗?。”尤苏戴莫斯无奈回答:“不是。”可见通过自物辩难式确定可以收到议论鞭辟入里的目的,抓住逻辑“空白处”穷追猛问,连环追击,一定可以把静止观点再一次推向令人惊讶的高度。

五、辩难反思,收拢思辨落脚点

第一,议论文“结尾不振”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有些学生在议论文结尾作结论时有时会犯自相矛盾的过错,企图调和矛盾观点的双方,造成“鱼与熊掌兼得”两难境况。如果辛苦论证了半天,得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两可”结论,这就难免有点“骑墙”的嫌疑了。

第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议论文结论不可“脚踩两只船”,特别是蕴含矛盾观点,不能都想要,两可两不可是典型的“两面派”做法,不足取法。比如讲“规则”与“自由”辩证关系的议论文,就可以侧重于“规则下的‘自由’”或者“自由前提下的‘规则’”,这样就可以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完美结合。有一位学生这样结尾:“规则与自由好比浩瀚宇宙中的太阳与地球。自由在规则的保护下运行,规则也在自由的怀抱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矛盾双方既兼顾到又有所侧重,而不是互相割裂,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示范。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大难问题,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运用逻辑思辨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开拓学生的论证思路,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开掘创造灵泉,引来思维活水,激发思辨热情,形成卓绝高明写作素养。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2]俞发亮.高中议论文课时写作教程[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3.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王立根.作文智慧[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

[5]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关于水的议论文范文4

【关键词】强国论坛 把关人 议程设置

网络媒体融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于一体,具有广泛的互动性,其影响可以遍及更加广泛的受众群体。作为网络媒体的代表,BBS更是具有特殊的吸引力,BBS上的舆论传播是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之外重要的民意表达渠道。CNNIC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显示,在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选项中,论坛/BBS/讨论组等占到了43.2%。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媒体网络论坛的代表――人民网强国论坛的“深水区”,对其在某一随机时间段内的帖子进行内容分析,主要采用量化统计方法,分析其呈现的特征,进而探讨在媒体网络论坛中是否存在“把关人”和“议程设置”。

一、研究文本:人民网强国论坛“深水区”

1、BBS简介

网络BBS是由志趣相投的网络使用者共同组成的网络社区,英文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为中文是“电子公告版”。在BBS中,“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讨论各种问题,交流各种信息,这些都使得BBS具有了特殊的吸引力。”①

BBS的分类依据有很多,比如说,依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综合论坛和专业论坛;依据管理属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新闻网站论坛和商业网站论坛;依据内容属性,可以分为时政性论坛和非时政性论坛。

在BBS的管理和维护上,比较突出的是各版的负责人和版主,这些人的主要工作是设置用户权限,取消恶意ID,选择精华贴、删除不良内容的贴子等。

2、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通过研究媒体网络论坛中的发帖量和回帖量、话题和言论内容等,来分析其呈现出的特征,进而验证媒体网络论坛中是否存在“把关人”和“议程设置”。

首先,本文选择BBS作为网络媒体的代表。作为最早的网络互动渠道之一,网民可以在BBS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充当受众的同时也担当着传者的角色。同时,由于BBS又具备一定的纪律性。总的来说,BBS在网名参与的各种网络形式中是比较成熟的。

然后,本文主选取媒体网站论坛的代表――人民网强国论坛深入讨论区――即俗称的“深水区”,作为媒体网络论坛BBS的典范。之所以选择强国论坛,主要是基于其典范性。作为目前国内由传统媒体创办的电子时政论坛之一,强国论坛的讨论议题涉及中国的内政外交等重大问题,它不仅成为充分体现网络互动性的一个象征性符号,也打开了一条民意表达的途径,启动了一条积极的、建设性的交流通道,并成为民意汇集的场所。

同时,“根据人民网所作的调查,强国论坛的网友以在科研、教育事业单位和党政管理机关工作的人最多,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35.2%,国家行政机关管理人员为18.9%,两者占到一半。从学历上看,大专以上学历占到80.6%,其中本科比例又最高,为42.9%。”②这些数据表明,强国论坛的网友集中在文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群中。

而“深水区”则只允许贴1000字节以上的文章,所以贴子数量少一些,但是对议题的讨论更深入,区主贴要求在1000字节以上,版主审核并只保留与讨论有关的贴子,还有权将有关话题讨论文章编选出版(若原创者有保留,须事先声明)。

二、论坛内容分析

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媒体网络论坛的议题进行客观、系统的定量描述,然后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本文随机截取了2009年6月15日-6月17日三天的论坛内容为样本。量化的数据统计主要包括:每日主贴量和回贴量统计和每日内容归类统计。其中,内容上基本上划分为经济建设、政治民主建设、官员队伍建设、社会热点问题、国际问题、教育和其他。

据统计,6月15日的主贴数和回贴数分别是109和1605,6月16日的分别为175和1089,6月17日的分别为142和1139,数量都比较多。

本文对这三天主贴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统计,除了无法归入本文所列的类别中的贴子,6月15日,“深水区”网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官员队伍建设”、“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上,主贴数量分别为32、16、11,其中“官员队伍建设”这一类别主要集中在“购宝马做官车事件”中;6月16日,位列前三的分别是“官员队伍建设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和“国际问题”,主贴所占比率分别为24%、20%和13.7%,这一日“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同15日,主要是对“邓玉娇事件”的讨论;6月17日的情况同16日,不同的是在“官员队伍建设”这一类别中,网民渐渐对“购买宝马做官车事件”失去了“热情”,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邓玉娇事件”的讨论中,而在“国际问题”上,集中点仍在“朝核危机”上,同16日。

2、内容分析

首先,强国论坛议题设置具有浓郁的“强国”特色。从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强国论坛深水区,社会热点话题和官员队伍建设几乎都是当天贴子里面数量最多的。6月15日至17日,每日都有坛友就朝核危机发贴,具有很强烈的“强国”特色。而其他很多即时性的热点论题,也被普遍关注,6月17的社会热点话题就有64条,占当日主贴总数的45.1%,其中就包括邓玉娇事件的深度再讨论。

同样,这三天内关于“购宝马做官车”事件也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另外,在强国论坛的观点交锋,实际上也是社会中各种观点交锋的一个缩影。

其次,提高了网民的政治参与度。中国上亿网民对互联网媒体权利的重心逐渐由“信息接受权”转移到“信息权”。在一定意义上,强国论坛的网友扮演着自发的“民间代表”的角色,他们以自己的视角,不断地将中国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放到强国论坛这样一个公共的讲坛上,引起公众的关心与思考。

第三,“社会安全阀”功能。与传统媒体的舆论不同,网络媒体传播的舆论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强国论坛深水区上的发言者多数带着面具,他们用假名字,身份是隐匿的,所以观点的表达比较少顾忌,更能反映一些传统媒体上难以表达的观点和情绪。学者科塞认为,敌对情绪的发泄具有安全阀的功能,社会安全阀可以运用潜在的冲突维持社会结构,而不至于破坏整个结构。

从本研究的发现看,在事态得到缓解,或情绪得到释放后,BBS议题常常就发生衰变乃至终止,比如说“购宝马做官车事件”,6月15日发贴量是7,6月16日是5,6月17日没有。这个渐减的数据表明,网民就此事或褒或贬或中立的感情得以释放,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众的情绪,有利于社会稳定。

三、结论与启示

1、媒体网络论坛中存在“把关人”

“把关人”是大众传媒里的一个理论概念。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心理学领域的概念引入到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存在着“把关”模式:社会上有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需要对其进行取舍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实际上,“把关人”在媒体网络论坛中仍然存在。以强国论坛为例,如果没有“把关”,那么,根据网络的特点,所有的人都可以毫无顾忌的交流、甚至是肆无忌惮的发泄,可能会造成一些重大的政治影响。但是,在强国论坛发展过程中,不仅没有出现重大失误,而且使它从一个网站的论坛发展成为中国网络媒体的一个重要的品牌,成为一个象征网络互动优势的符号。由此可见,强国论坛深水区不仅设有关口,把关者的管理水平和把关能力也不容忽视。

媒体网络论坛“把关人”最常用手段是删贴。关于强国论坛的删贴原则,人民网负责人蒋亚平曾概括说,总的想法是,一是只要不违法、只要爱国、只要符合《人民日报》网络版宣传报道基本原则;二是只要格调健康、只要讲礼貌,那么可删可不删的,就不删。在表面上,强国论坛的网友与版主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删贴与反删贴、封ID与换“马甲”成为版主与网友经久不衰的对抗焦点,但是,在这个矛盾之下,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双方都希望强国论坛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网友所争取的,是自己一时的言语权利,而版主所维护的,是网友长久的言语权利。

2、媒体网络论坛中存在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功能”是大众传播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假设。这一假设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判断。那么,媒体网络论坛中是否存在议程设置呢?

首先,媒体网络论坛具备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互交织的网络特点,而在议程设置方面,人际传播是对大众传播的一个有力补充。

其次,议程设置假设认为,人们对某些议题的关注程度,主要来源于这些议题被报道频率与强度。毫无疑问,媒体网络论坛可以轻易做到这一点。举例来说,关于邓玉娇事件,强国论坛深水区6月15日、16日、17日,相关主贴分别是3、17、34,连续三天时间内,就集中发表了54个主贴,报道的频率和强度都很大,自然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议题的关注。■

参考文献

①韩隽、吴晓辉 等编著:《网络编辑》[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②彭兰,《强国论坛给了我们什么启示》[J],《信息网络安全》,2008

③bbs1.省略/bo-

ardList.do?action=postList&boardId

=2&pageNo=13

关于水的议论文范文5

关键词:议论文阅读;思辨;解读;思路

议论文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而阅读是初中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

一、要求与现状

近几年,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在中考试题中呈现三足鼎立局面。议论文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下工夫来攻克的一块阵地,拿下来,初中语文教学的工作才算圆满。

1.要求

新课标以及中考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议论文,能借助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把握议论文的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现状

在议论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在议论文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为理不清文章思路,找不准文章的中心论点等。在做议论文阅读时,特别是思辨性较强的文章,往往不知所云,感到无所适从,无处下手。

二、意义

初中议论文教学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一个重要起点,它起到了台阶的作用。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议论文分析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框架结构,从而对一些事情拥有自己的看法,并通过笔墨表达出来,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是很好的衔接,对于学生的思辨能力、思维水平、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提高和完善有极大的帮助。

三、原因分析

1.议论文出现时间较晚

以苏教版为例,议论文阅读出现在九年级上册,作为中考三大阅读之一,九年级才对议论文进行教学,时间上有一些迟。加之九年级教学的特殊性,大多数在新年之前就已结课,学生真正接触议论文只有半年左右时间,因此,在学生心底的印象比较浅,导致议论文掌握比较困难。

2.典范议论文较少

在九年级上册课本中,议论性文章主要有《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致女儿的信》。这些文章前两篇为演讲稿,文章长,整体把握较困难。后两篇是书信,随意性较强,均不太适合作为议论文进行教学。在第四单元中出现的文章类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于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有了一些讲解,对于学生把握较为有利。议论性文章少,典范性文章更少,这是议论文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

四、措施对策

1.提早引入一些文质兼美的议论文

教师应该广泛阅读,在八年级或者更早为学生引入一些文质兼美、贴近生活、时代感强的小文章,对于议论文教学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2.提高学生议论文文本解读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教会学生分析文本,指导学生阅读,掌握阅读的基本思路,以点带面,通篇把握。

3.阅读规律与方法点拨

引导学生理清议论文的思路,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规律和技巧,给学生一些答题模式,引导他们总结规律,得出属于自己的

东西。

4.联系实际,进行写作练习

对于身边事,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议论文的写作练习,从另一方面对学生议论文的阅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对学生进行议论文阅读教学,一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将来的语文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于水的议论文范文6

关键词:亮丽;壮丽:俏丽;质丽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079-01关于议论文的语言,存在有这样的误解,平白刻板,少有变化。这实在是一种浮泛粗浅的认知。放眼古今议论大家的名篇,很多涉笔成趣、妙语连珠的经典。庄周纵横恣肆的自如,孟轲引喻巧诱的机智,鲁迅入骨三分的深邃,林语堂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可以说,议论语言的世界里也是繁花朵朵,硕果累累。而散文化这朵奇葩自然亦在其中。

议论文语言的散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使议论文语言更加生动、更加形象。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做到以下几点,就会给议论语言增添几分亮色,增强可读性,收到更好的说理效果。

1.让语言饶有新意

议论文中缺乏新意的语言,主要体现在空洞无物,基本上是"假""大""空"的混合物。开篇转弯抹角,结尾喋喋不休,中间亦是"空手道",看上去多是些似观点非观点的句子,叙述不像叙述,描写不像描写,议论不像议论,大多是一些标签式的口号。

作家孙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能永远用牛车送姑娘,那样长期下去,车上送的就不是姑娘,而是粪草了。"还有这么一句话:"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人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这都是在强调语言的新意。而且不单单散文诗歌类作品需要,议论文也同样应该这样。

2.让语言富有意蕴

所谓富有意蕴,就是文句含蓄,即"意在言外",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常用形象暗示法、一语双关法、警语点缀法、行文陡转法等方法,能使语言富有意蕴。可以引用或化用诗歌、名言警句、歌词,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句有意蕴,耐人寻味。

如高考作文《独上高楼》中的几段文字: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这几段议论,语言精雕细琢,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之美感。最主要的是诗句的化用,使文章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如饮醇酒,余味不绝。3.让句式错落有致

句式错落有致,也就是句式要灵活多变。除了散句和整句结合使用外,更要注意常用句式。如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长句与短句,常式句与变式句,设问句与反问句等。各种句式参差错落,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增加散文化美感。

散文语言重"美"。美,有不同的风格。议论文语言的散文化也可以具有不同风格的美感:

3.1壮丽之美。壮丽,即精警有力。每一句议论都应鲜明有力,具有思想的含量;每一个字也都应精警凝练,充满艺术的张力。只有这样,说理方能耐人咀嚼,让人回味

壮丽之语,首先要求作者胸中有浩然正气,如巍巍泰山般浑然峙立,笔下方能有恢宏之气、阔大之境;其次要求作者心中有浓厚情感,对真善美不吝褒奖,对假恶丑无一丝包容,笔下才能有大悲悯、大情怀;还要求作者的笔墨简洁干练,具有"说一不二"的斩截之态。

如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水中窥人》中的几段文字:

一滴水,是明镜,是天平,映照出一个真实的世界。何也?所谓"明镜如水,善鉴万类"是也。如果水没有自洁功能,这个世界一定会污水横流。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面对明镜似的濮水,贫困潦倒的庄子,宁愿做曳尾涂中的龟,这是何等的定力啊!想必,庄子也一定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心中的那滴能自洁的"水"战胜了自己的贪念,成就了千古美谈。然而,面对票子、车子、帽子、房子的诱惑,有几人不稀里糊涂或自甘堕落的?美色、金钱、权力,这一滴滴"水"映照着你我真实的本心。

记住吧,水是最公正的明镜,它将你的内心真实地刻写在你的脸上。

这几段文字每一句设问引人深思,每一句反问让人回味。每一个字都充满张力,每一句话都铿锵有力。水中窥人,借水谈人,言之凿凿,让人叹服。耐人咀嚼。

3.2质丽之美。质丽,就是温馨质朴的语言中寓含深意。寓说理于温馨絮语之中,语言朴实,却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洗涤思想,接受净化,完成洗礼。

质丽之语,重在以一种温厚朴实的语言态势讲述说理,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作者的议论。

如高考作文《与关爱同行》一文中的其中两段:

关爱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行走在漫漫的求学路上,有多少温暖的手扶携我们走过坎坷的岁月,有多少良师站在我们成长的路旁,时时关注着我们的成长。一句改变一生的教诲,一次刻骨铭心的谈心,一通醍醐灌顶的批评,我们终生难忘。忘不了,春风化雨的笑容,荡涤了我们心灵上的尘垢;忘不了,细密牵挂的叮嘱,鼓起了我们前进的勇气。就这样背负着您沉甸甸的希望上路,我们的肩头更重,步伐更稳,人生的下一站就在不远的前方。为了未来的花朵,老师们已经付出太多太多。留下一点心灵的空间去关爱我们的老师吧,用我们的行动铸造美好未来,去回报他们对我们的苦心期望与培养。

关于水的议论文范文7

【关键词】初中语文;议论文教学; 教学策略

初中议论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议论文写作能力是衡量一名初中生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也是衡量学生理论思维发展水平的标尺。本文初中教育论文从议论文的教学特点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议论文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探讨议论文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策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以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1. 深入浅出,掌握常识 议论文教学首先是讲授写作议论文的基本常识。一般要先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议论文和立论、驳论两种形式,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引论(绪论)、本论和结论三个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论述之间的联系;掌握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法、道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等。我在教学理论知识时的做法如下。

首先。教师用谈话的方式引出话题。比如:今天我们就来关注学校中的乱扔馒头饭菜等浪费现象,请同学们来谈一谈。学生们会给出自己的回答:生1:我认为作为一个学生浪费食物就是浪费父母的劳动,是对辛苦培养我们的父母的不尊重。生2:作为当代初中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反对浪费之风……。用身边的鲜活事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实际上学生的这些发言就可以看作是议论文的引论部分,包含了论点。接着,我继续将话题引向深入。学生思维敏捷,举了很多例子他们的精彩发言,为后面讲授议论文基础知识作了很好的铺垫。最后,进入正题——讲授议论文基础知识。实际上,学生刚才的发言已经包括了议论文的各个元素:论点、论据、论证,事例论据、道理论据皆有,还运用了对比论证法等。在此基础上,我只稍作点拨,加以补充,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起单纯的理论化教学快得多、容易得多,也更激起他们学习议论文的兴趣。为以后议论文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结合例文学习基础常识 当学生认识了议论文的特点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有关议论文的基础知识。例如:议论文的要素、结构等。在教学生领会这些基础知识时,要与具体例文结合起来,从具体文章分析到总结议论文的基础知识。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要让学生理解论点这个要素,我们就应让学生结合文章,先说一说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论点这一要素。这样,就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议论文的论点。依此类推,议论文的其他基础常识的教学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

3. 在实际中落实能力 议论文的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因为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能将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会让他们的能力提高。结合实际训练学生并不是一件难事,我们身边随处可以找到材料。在学校附近,经常可以听到刺耳的鞭炮声,这些声音使学生学习受到严重影响。对于这些,学生的体会较深。我们可以用这种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并让学生说一说具体理由。这样,不但使学生议论文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落实、强化,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分辨能力。

4. 取题课文,模仿名作 经过以上三部分的训练。学生对议论文的每个部分都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行整篇的写作。但训练之初应让学生先从模仿开始。学生学写议论文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要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章法以至语言都能真正融会贯通。变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是写作议论文的很好途径。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及语文学习规律出发,夯实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同时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议论基本能力,议论的基本能力是社会实践的必要能力。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计划、有重点地经常指导学生训练,使之达到熟练的程度。

总之,议论文起步阶段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按序训练,讲求实效。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做文本的主宰者,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大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创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环境,具体地说,就是在全面把握教材、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及时主动地采用“调、换、补”的三字策略,才能确保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社娥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谈》 《学周刊》 2012.04

关于水的议论文范文8

 

本文以任务驱动型作文为实践方法,在具体示例探讨中对提升说理能力的策略进行分析,期望为高三学生议论文水平进步与写作素养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育教学中,学生对于议论文这一类型的作文往往不知如何运用与写作,文章缺乏议论文该有的说理。学生在议论文说理上不知道具体要说什么、怎样说,教师在评阅学生作文时不知学生要阐述的观念与想法。

 

学生缺乏作文的说理能力,没有一个缜密的思维结构考虑表达观点的可行方式,只是在文中将某些话重复叙述,或征引与论点完全不符的材料例证。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三教学中加入对学生议论文说理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作文中叙述观点的方式进行引导与指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而全面促进其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

 

自从张开先生《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公开后,一时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语文教育界可谓名声鼎沸。

 

任务驱动型作文原本就应用于我国古代策论与欧美公务员考试中,近年来伴随着新课改特别是语文教育理念改革的推进,又被重新提出来,作为语文作文教学的新方法,证明其内在的活力与优势仍能适应与作用于当写作作教育。

 

任务驱动型作文实质就是提出一个与文章相符的问题(任务),在该问题(任务)的驱使下,学生分析研究问题,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任务)的方法。因此,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思路结构大体上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文章显现出这样层次推进的思维进程。该结构让学生在作文时以问题为目标与动力,对其所涉及的各方面概念与理论进行思考探索。

 

作文的材料此时就是学生研究问题的启发点与规范者,它既能引导学生展开对所设问题的联想,又能给学生设立合理的思维广度范围,避免其思索与写作范围偏离论点中心。该类型的论文能让学生正确把握论文中心要点,就事论事,并明确说理步骤与内容,在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中构建文章叙述脉络,深入对论文立意的理解与表述,做好就事论事,有话可说,有理可述。因此,使用任务驱动型作文作为高三作文教学的方法,能有效优化学生的议论文说理能力与技巧。

 

二、以任务驱动型作文提升议论文说理能力的方法与实例

 

(一)就事论事

 

任务驱动型作文由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写作,在写作中自始至终要紧扣论点进行问题的研究与说理的阐述,就事论事,在立意范围内予以论述。驱动型作文所给的问题是写作的立脚点,无论说理如何发散论述怎样展开,都要立足于议论文本身的问题所给的范围。否则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理是有了,话也会说了,但立意早已偏离,纵使下笔千言也无助于议论文水平的提升。

 

例如,几个学生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祖训当做传家宝。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对这一材料议论文学生可以就事论事为写作角度,开篇即谈自我对传家宝问题的认识,将全文的基调确定下来,为后文引申论点与说理例证规范探讨的范围与方向,令说理与内容始终紧扣论题。学生从开篇就将自己对“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的回答与认识提出,将全文阐述节奏把控在议论观点之下,并方便学生在随后的文段就论题的具体说理如“之所以认定高价值传家宝的种类其原因在于……”及相应的材料分析与列举。如对小陈同学观点的认同与自我生活体验中的经历进行论述,以叙带理牢固作文主旨,在就事论事的基础上展开论述与说理。

 

(二)言必有据

 

任务驱动型作文所选取的问题情境都来自于生活,是现实中有观念冲突的对立问题。既是对立问题,对双方观点的思考与评价就是研究问题的一大重点。找出两方论点的优劣与合理性,学生在其中要做出自我的评判。

 

但对观点的阐述不是单一的表态,学生要依据自我对问题与双方理念的衡量加以认同或反驳,既要有赞同一方观点的充足论据,又要具备足以反对另一方想法的理由,并为其改进提出建议与方法。在这样的思维与写作方式中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对论点问题的认知水平,进而优化说理技巧。

 

还是以上文传家宝材料的议论设问为例,这次学生可以改变角度,以言必有据为切入点对论点与材料进行说理论述。具体而言,对缺乏相关生活经验与体会的学生来说,一上来就对该论文进行说理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与材料欠缺,从而出现言谈空泛论据不足的问题。

 

因此,教师可让学生思考材料中各学生的论据观念,从三个角色的立场出现分别分析他们所指的事物对他们的影响及传家宝理念的正误。学生基于该问题的引导,开始就相关书籍资料进行查证,夯实对每位学生观点予以评判的论据,无形中积累其对论点的验证材料与说理能力。

 

而在写作测验中学生可以直接将三位学生的传家宝理念作为全文说理的基调与框架,通过对各个学生看法的评论、赞同或反驳强化丰富内心对于传家宝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在论述完对三位学生观点的意见后点明主题:自己对传家宝价值的认识。并依照前文自身所做的思考与积累进行说理阐述,于论据表述中运用自己所查阅的例证,与对学生观点权衡中所领会的认识增强文章说服力,做到言必有据,用事实与材料说理。

 

高三学生面临高考的重大考验,引入对学生议论文说理能力的强化教学,将有效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议论文水平,助推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成绩。因此,以任务驱动型作文为实施策略,针对性锻炼学生论题思索与观点表述的技巧,让学生有理可说,有据可言,才能真正强化学生的议论文说理能力,促进写作质量的提升。

关于水的议论文范文9

以政策论证的民主化水平和科学化水平高、低为标准,我国存在四种公共政策论证类型:官员—自主决策式政策论证、精英—价值主导式政策论证、专家—理性判断式政策论证和多元—协商论辩式政策论证。四种类型可以通过2008年之前的经济适用房建设、怒江水电开发论争、新农合制度实施、新医改方案制定分别加以验证。每种类型既在论证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上有所不同,也有各自的适用领域。

关键词:

政策论证;论证民主化;论证科学化;类型学

近年来,专家、民众和社会各界对政府决策更加关注,由此引发的质疑、争辩层出不穷。事实上,一项质量较高的公共政策,其目标应经得起质疑,假设应经得起考验,方案应经得起比较,唯有经过批评、质疑、论证,公共政策才最有利于民众。①这种对公共政策进行批评、质疑、澄清的过程即公共政策论证。公共政策论证可以引发改进政策有效性、正确性和有用性的讨论,呈现最有效和经验上正确的结论,劝说他人接受某个观点,②因此在政策研究与实践中不可或缺。现实中,由于公共政策主体多、领域广、问题纷繁复杂,因此要想进行研究,最好先找到能够简化复杂现实的做法,这种方法就是分类。分类是依据经验上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特质概括某一事物的特点、全貌,将其划分成性质各异的若干种类的研究方法,③是有序控制和预测的开始。对复杂的现象而言,分类比描述更紧迫。④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于我国公共政策论证的类型及每种类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目前国外学界对政策论证类型的研究主要有:威廉·邓恩根据从政策信息推导出政策主张的方式将政策论证划分为权威模式、方法模式、归纳模式、分类模式、直觉模式、原因模式、符号模式、动机模式、类比模式、相似案例模式和伦理模式等十一种类型,⑤斯洛格莫顿、托格森等以论证中如何构建、形成政策为基础提炼出修辞模式和叙事模式,⑥费希尔、海杰尔等以政策论证中如何形成决策和协商为基础,将政策论证分为“通过技术专家的政治化、⑦借助话语联盟和科层化制度化的政策程序、⑧政治判断、①政策商讨”②等类型。这些研究揭示了国外政策论证的类型,为本文提供了基础和启发。而在国内,朱伟根据公众接受度和专业技术程度的高低将官员、专家、公众间的互动模式分为“多元平衡、理性主导、价值主导、自主决策”四种类型,③王锡锌等认为行政规则制定存在大众参与和专家理性两种模式。④这些研究虽然揭示了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互动关系和具体类型,但并不是从政策论证角度进行的研究。而国外研究由于描述的是当地实践,难以揭示中国现实。

一、公共政策论证的测量指标与类型

有了测量指标,我们才可以对政策论证进行分类。政策论证离不开相关主体的参与,据此,本文提出第一个衡量我国公共政策论证的指标———相关主体能否参与论证。相关主体参与论证后,讨论了哪些议题呢?这是第二个测量政策论证的指标。在对相关议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论证者是否对具体主张及其理由进行了证明,有没有遇到必须接受某种论点的情形?这是测量政策论证的第三、四个指标。这样,共有四个测量政策论证的指标:论证参与者、论证议题、证立程度、强制程度。其中,第一个指标描述的是论证的民主化水平,因为民主化首先关注参与者数量多少,后三个指标描述的是论证的科学化水平,因为科学化首先意味着通过符合逻辑的论证而非依靠经验、表象,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理由;其次是指通过这种符合逻辑的论证行为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而论证议题、是否进行证立、论证强制性能够反映这些特征。现实中,论证主体可用“多”“少”描述,论证民主化则可分为“高”“低”两种状态。同样,论证议题也有“多”“少”两种状态,证立程度和强制程度则可分“高”“低”两种情形,这样,论证的科学化水平也有“高”“低”两种状态。将论证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高”“低”两种状态交叉组合,可得到四个象限,每个象限分别代表了公共政策论证的一种类型,这样就可以得到公共政策论证的四种类型(见表1)。接下来本文将通过案例法对这四种类型进行检验。

二、比较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针对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社会组织或事件,通过系统的数据收集,允许研究者从价值中立立场出发研究它们的发生机制及发展过程,并给出普遍研究结论的研究方法。相对于其他方法,案例研究更适合本文。其一,案例研究适合“研究的问题类型是‘怎么样’和‘为什么’”,这与本研究一致。其二,“案例研究适合研究发生在当代但无法对相关因素进行控制的事件”,⑤这也契合本文。其三,案例研究还具有“探索较为深入,研究结果使人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有可能发现被传统的统计方法忽视的特殊现象;适合个体研究者,无需研究小组即可进行”①的优点。为了运用案例法,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法则选择样本案例,即在由于可预知的原因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时,选择4至6个不同的案例对不同的假设结果进行验证。这种策略是可行的,因为案例研究并不是考察某一特定现象发生频率的最佳方法,它既需要研究现象本身,又必须研究现象的前后关联,因此变量会很多,如果在案例研究中被迫采用随机抽样法则,那么许多重要的问题将无法进行实证分析。②据此,本文选择四个案例来验证四种类型。所需资料主要来自公开文献,即公开出版的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档案等。依据为:

(1)所选案例的论辩已接近尾声,或早已结束,参与观察等无法发挥作用;

(2)访谈法存在很多缺陷,例如被访者有意识地按照采访者的意图回答问题,或被观察者察觉有人在观察时刻意调整、掩饰自己的行为,或只提供无关紧要的信息;

(3)公开文献经过了出版审查、社会舆论的检验,可信度较高。在选择样本案例时,本文采取了如下标准。

(1)典型性。所选案例符合政策论证的特征,包括各参与者的论证过程,内容涉及论证的民主化或科学化。

(2)资料丰富、可获得。凡是新闻媒体、政府文件、专著、期刊论文等提供了丰富素材,且能公开获得的案例都是本文筛选的对象。

(3)时间上的要求。第一,所选择的案例持续时间都较长,这样能够充分体现论证的特征。第二,所有的案例都发生在2000年以后,这是因为社会各界关注政策质量主要是从这时开始的。依据上述标准,本文最终选择如下案例作为研究样本(见表2)。

1.经济适用房建设(1998—2008年)。1998年启动的经济适用房(以下简称经适房)建设包括1998—2003年迅速发展和2003—2008年争议徘徊两个阶段。迅速发展阶段完善了经适房的土地划拨、建设销售、监督管理等政策细则,各地积极建设经适房,较好解决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不过,经适房自开建以来,商业银行、房产商、社会公众就对其颇有微词。2003年8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经适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自此,经适房新开工和销售的比重迅速下降到9%以下,最低时仅为5%,③日益衰落。经适房政策的利益相关者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地产商、中低收入家庭、政策研究组织。参与论证的主要是中央政府,在经济政策和简单的福利政策思维主导下,④中央政府的初衷是“促进住房制度改革,拉动住房消费,改善供应结构,平抑住房价格,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⑤这决定了出台具体方案时无需地方政府、商业银行、房产商、中低收入家庭和政策研究组织等的实质参与。随着政策执行出现各种问题,地方政府、商业银行、房产商、民众才开始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总体上,中央决策集团和地方执行联盟彼此隔绝,普通民众和政策研究组织被排斥在政策过程之外,作用甚微。⑥在论证议题上,以中央政府为核心的决策者不断完善经适房的建设、销售、管理等细节,是发现问题、修正解决的过程,地方政府、商业银行、房产商等无法深度介入。正因为此,经适房政策主张及其理由也主要由中央政府提出,其地位、态度、看法至关重要,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进行高质量的质疑、讨论,只能被动执行中央政府的决策,论证强制性较高。本文将这种政策论证方式称为官员—自主决策式政策论证,即:在政策论证过程中,以官员为主的核心决策者主导政策论证,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实质参与,政策方案主要是官员自主决策的结果。这种政策论证模式的特点是:

(1)作为核心决策者的官员垄断决策论证过程,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实质参与。

(2)论证议题主要由作为核心决策者的官员确定,是对这些议题的细化、完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受制于这些议题。

(3)做出决策的官员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理由,要求其他利益相关者理解、学习、执行。

(4)论证中作为决策者的官员有较强的倾向性,地位不平等。这样,无论是民主化水平还是科学化水平,官员—自主决策式政策论证都较低,其结果是制定出来的政策无法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广受质疑、批评,最终政策被终止,或出现重大调整。不过,官员—自主决策式政策论证适合下列事务:

(1)政府内部事务,如日常管理事务,机构调整、体制编制改革、管理制度优化等内生性政策;

(2)涉及国家秘密、机构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务;

(3)重大危机事件,因为这些事务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和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快速做出判断、抉择。

2.怒江水电开发论争。怒江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条水能资源富集的河流,因此1998年被正式列入开发日程。2003年国家发改委通过《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后,环保部门、民间组织、国际组织围绕是否应该开发怒江、如何开发怒江展开了激烈论争。根据论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及关键事件,本文将论争分为五个阶段:1999—2003年8月国家发改委通过怒江水电规划方案,2003年9月—10月国家环保总局反对开发,2003年11月—2004年12月支持开发者与反对开发者达成开发共识,2005年1月—2005年8月支持开发者邀请科学家参与论证,2005年9月—2008年3月反对开发者寻求联合国的支持。五个阶段共有中央政府(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地方政府(云南省政府、怒江州政府、云南省自然遗产管理机构)、水电企业、怒江民众、政策研究组织、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自然之友、云南大众流域、绿岛等)、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环保组织、部分外国领导人)参与其中,数量多且构成复杂,①大体分为支持开发、反对开发两派。论证过程中,第一阶段的参与者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水电公司、政策研究组织,第二阶段是以国家环保总局为核心的反对开发者,第三阶段是支持开发者和反对开发者,以民间环保组织和地方政府为主,第四阶段是科学家和民间环保组织,第五阶段是民间环保组织和国际组织。总体上看,除怒江居民外,其他利益相关者都深度参与了怒江开发的论争过程,因而民主化水平较高。在讨论的具体议题上,第一阶段围绕如何开发怒江进行论证,第二、三、四、五阶段分别围绕开发的生态经济社会后果、移民利益,环境影响评价、利弊、公众权益保护,人类是否应该敬畏自然,建坝的影响、决策程序与公众权益进行论证,每个阶段重点各不相同。在此过程中围绕地质生态、自然遗产、民族文化、移民利益、能源需求、环评、决策程序、国际趋势等议题,参与者进行了激烈交锋,支持开发者和反对开发者都能找出充足的理由支持自己的主张。不过,第一阶段国家发改委为首的支持开发者主导论证,第二阶段环保部门主导,第三阶段发改委和环保局达成共识,民间环保组织和怒江居民被边缘化,第四阶段支持开发的科学家继续反击、引导论证过程,第五阶段支持开发者拒绝公开决策细节,通过论坛、文章等形式指责反对开发者,②可见,虽然论争中参与者较多,议题比较丰富,但论证由政府、水电企业主导,强迫度较高。总之,怒江开发论争的民主化水平较高,但科学化水平较低,论证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府、水电企业、科学家、民间组织领袖等精英人士。本文将这种政策论证方式称为精英—价值主导式政策论证。所谓精英,是指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更大的个体或群体,怒江开发中主要是政府决策者(权力精英)、与政府联系密切的水电企业(经济精英)、官方政策研究组织(知识精英)、民间组织领袖。精英们都有相对固定的价值理念,因此表面上看怒江开发论争是精英之间的博弈,实际上却是这些精英们秉持的不同价值理念的博弈。表现在,在怒江开发中精英分为两派:支持开发者与反对开发者,前者主要是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云南地方政府、水电企业、部分水电专家,他们关注经济价值,认为开发怒江可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后者主要是民间组织领袖、国际组织、部分水电专家,他们关注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认为开发怒江会破坏当地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人文景观,得不偿失。为了捍卫自己的价值理念,支持开发者采取了直接启动决策议程、主导方案选择过程、结成同盟、借助政策研究组织和媒体形成支持网等行动,反对开发者则运用了参与咨询会论证会、上书领导人、发起签名、利用新闻媒体扩大影响、实地调研访谈、公开辩论、寻求决策程序的漏洞、借助国际组织等策略,价值理念的差异导致论争持续了5年之久。精英—价值主导式政策论证的特点是:

(1)参与论证的前提是拥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否则会被排除在外。

(2)论证议题服从于政府部门和特殊利益集团等精英的目的、意图,其他主体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可以发挥多大作用均取决于其是否被精英认可,其价值理念是否与精英一致。

(3)论证的主要任务是阐明精英主张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让其获得更多的支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精英们采取了特殊的策略:①拒绝反对者参与论证;②诉诸专业知识、权威和精心策划的议程,以获取优势;③主要以驳倒对方为目的,而不是对事实和理由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说明。这种论证的优点是政策方案能够经过持久的讨论和争辩,决策的民主化水平较高,缺点是政策方案是既定的,反对者很难更改,因此主要适用决策部门已有相对成熟的管理模式和处置方式,无需征求专家和社会各界意见,以及主要为了弥合价值理念分歧的政策。

3.新农合制度实施。2002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个人集资缴费、生产合作社提供公益补助金的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①然而到1998年农村居民参合人数仅占6.5%,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②2002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2003年起开始试点。试点期间以县为单位,农民自愿参加,每年缴费10元,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每年分别补贴10元。③试点启动后,各地参合人数逐年攀升,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提高,农民经济负担有所减轻,卫生保健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因此从2007年起新农合进入全面普及阶段。新农合政策的利益相关者有中央政府(卫生部、财政部等14个部门)、地方政府、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农民、政策研究组织。政策试点前主要是政策研究组织和中央政府设计具体方案,试点阶段增加了其他相关的中央部门、地方政府、参合农民代表。试点前围绕“政府在新农合中的地位与角色、农民参合意愿、农民支出额度、政府补贴力度”进行论证,试点阶段论证议题集中在“新农合的定位,试点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如何改进”上。证立首先由专家学者做出,提出科学合理的备选方案,中央政府吸纳这些方案,是二者碰撞、对话、达成一致的结果,因而论证强迫度较低。这种以专家的理性判断为基础制定完善政策方案的论证方式可命名为专家—理性判断式政策论证。这里的专家指所有能够提供科学可行的政策备选方案的政策研究组织和个体,他们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非官方的,甚至是境外的。专家可能分布在高等学校,也可能就职于政府下辖的研究机构,还可能在民间机构中供职。专家拥有的专业知识远多于普通公众,因此通常是理性的。专家—理性判断式政策论证的特点和运行机制是:

(1)专家根据社会需要,选择决策者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独立研究摸清问题症结,提出科学、可行的备选方案。

(2)利用国际会议等形式,专家充分吸收其他研究者、政府技术官僚、政府部门的意见,完善政策方案,取得部分利益相关者的认可、支持。

(3)与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接触,详细阐释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寻求其支持。

(4)政府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解决相关问题,于是将专家的研究成果送达最高领导层。

(5)最高领导层将相关问题列入议事日程,邀请专家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方案,公布实施。

(6)政策正式实施后,政府部门建立与专家的制度化工作小组,继续寻求专家的支持。专家—理性判断式政策论证之精髓在于专家能够充分建言献策,政策方案是决策部门吸收专家研究成果后做出的。在此过程中专家的角色是对某一现实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与政府部门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完善决策方案。政府则为专家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和必要的支持,通过特定机制持续吸收专家智慧。在日益强调决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背景下,专家—理性判断式政策论证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技术性较强、跨多个学科,问题极度复杂,影响面广,而决策者又对关键信息不了解,没有成熟经验可资借鉴的政策,更应采用专家-理性判断式政策论证方式。

4.新医改方案制定。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出我国的医改基本不成功。这引起了巨大关注,也开启了新医改进程。根据新医改方案制定的特点,本文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政府内部协商,主要在医改协调小组内部进行,但无法达成共识,这是第一个阶段。从2007年3月23日到2008年2月2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麦肯锡、世界银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医学部和广东省医疗卫生界先后提出10套医改方案,医改协调小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这是第二个阶段。2008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在吸收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医改协调小组对方案进行了192处修改,修改后的方案于2009年1月21日由国务院通过。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至此,经过三年的论证研究,新医改方案最终定稿。新医改的利益相关者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疗机构、医生、医药行业、社会公众、政策研究组织,内部协商阶段主要是卫生部等参与论证,随后政策研究组织、地方政府、人民团体、医疗机构、医生、社会公众等都参与方案论证,因而总体上看主体多元,不仅有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也有间接的利益相关者,甚至与医改无直接利益关联的团体都参与制定,民主化水平较高。在参与过程中,围绕旧医改是否成功,如何界定基本医疗服务、财政补贴的数量和归宿,“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补供方还是补需方,如何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和医药卫生体系改革”,①参与者进行了激烈讨论。论证时政府部门、政策研究组织、医疗机构、医药行业、社会公众等不仅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表明了主张背后的根据和理由,还通过质疑对话,力图取得对方认可,强制性较低。这样的政策论证方式可称为多元—协商论辩式政策论证。所谓多元,首先是指论证参与者多元。新医改论证参与者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直接和间接利益相关者,呈现出数量多、性质各异、构成复杂、“闯进来、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②的特点。其次是指论证议题多元。从旧医改是否成功,新医改的性质,到如何推进新医改,参与者进行了充分论证,议题数量丰富、适时调整。而协商是参与者认真考虑各种信息与理由并独立作出判断,彼此说服一个好的公共政策由什么构成,并互相学习的论理过程。③协商不是让步妥协,不是单向说服,不是交易式的讨价还价,而是基于信息、理由和证据,依据相互性而展开的审慎思辨的沟通行为。①在协商中,论辩是基本的要素和形式,②因此协商天然地蕴含着论辩。新医改中的协商论辩体现在:

(1)参与主体多元,分为下层、上层与顶层三个层次,首先各自寻求本层次内的共识,然后将无法达成共识的交由上一层次整合,③三个层次间分工明确、目标一致;

(2)论证议题丰富多元而又根据结果不断调整,是理性的权衡数据资料的过程;④

(3)论证是充分表达观点、阐释理由、质疑辩驳、寻求理解、达成共识的过程;⑤

(4)论证结果不一定最优,但能够得到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多元—协商论辩式政策论证在我国拥有较为深厚的民意基础、社会基础和实践基础,主要适合直接关乎普通公众切身利益,涉及多个主体,事务本身比较复杂,而政府又缺乏相关管理经验的政策。总结四个案例,可以发现其论证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是不同的。经济适用房建设的论证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较低,怒江水电开发论争的论证民主化水平较高,但论证科学化水平较低,新农合制度实施的论证民主化水平较低但论证科学化水平较高,新医改方案制定的论证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都较高(见表3)。上述四种不同的政策论证类型各有不同特点。

1.官员—自主决策式政策论证。只有作为核心决策者的官员参与论证,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实质参与,论证议题也局限于负责决策的官员指定的范围,论证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都较低。

2.精英—价值主导式政策论证。官方决策者、特殊利益集团、政策研究组织、民间领袖等精英人士实质性参与论证,政策目标群体象征性参与。每个阶段的论证议题都由精英人士设定,论证围绕这些议题进行。与官员—自主决策式政策论证相比,精英—价值主导式政策论证的民主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在论证科学化水平上,证立围绕精英的意图进行,虽然精英之间有激烈的辩驳、对话,但处于强势地位的精英的主张最终被采纳。

3.专家—理性判断式政策论证。专家和相关政府部门实质性参与政策论证,其他利益相关者象征性参与。围绕政策内容,专家先进行科学、公正的研究,相关政府部门采纳专家的研究成果,将之转化为科学的、可行的政策方案,试点实施。实施中相关政府部门继续吸收专家的意见,并充分尊重其他机构、农民的意愿、诉求,强制性较低。

4.多元—协商论辩式政策论证。所有利益相关者均能参与论证,主体、议题多元。论证主要是多元主体对所需议题自由讨论、理性辩驳。与精英—价值主导式政策论证相比,多元—协商论辩式政策论证的科学化水平更高。与专家—理性判断式政策论证相比,多元—协商论辩式政策论证的科学化水平是相似的,不过政策方案更多地吸收了非官方政策研究组织、政策目标群体的见解诉求,民主化水平更高。

三、结论

关于水的议论文范文10

一、叙述事例要概括,要有侧重。

议论文中的记叙要求具有针对性和概括性,有的学生因不会围绕论据展开分析论述,就“理不够、例来凑”,为把字数凑足,便不吝笔墨地叙写事例,不管所叙内容能不能为证明观点服务,更不懂得删掉与论点无关的细节。议论是为了“以理服人”,所以议论中的叙述应为证明观点服务,语言要精炼、概括。

如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论点,文章《诺贝尔》中关于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有详细叙述,我们不能因为材料合适,就照抄全搬,而是要围绕论点,合理压缩剪裁、大胆取舍。因此可以将故事概括为:

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的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原料,改进方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二、叙述要有定向性。

定向转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经过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需要的再创作。为了观点的需要,定向转述要选择恰当的角度或口径,转述有关事件,为议论提供依据,使叙述的材料与观点一致起来。定向转述关键在定向上,同一个材料,服从于不同的议论观点就有不同的方向、角度的转述,就有不同的论证效果。

如《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段,原文是1400多字的故事。作为小说,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人物个性特点,来刻画林冲“忍”的性格和“武艺高强”的人物形象。为服从议论的需要,则有不同方向的转述。

①定向转述示例1

如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为了证明《水浒》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摇曳多姿”“错综而富于变化”的特点,茅盾这样定向转述:“要说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

茅盾只用了70来字就转述了这个比武的故事,抓住故事发展的三个波折点:不比、假比、真比,这样的定向转述有力地证明了“摇曳多姿”“错综而富于变化”的观点。

②定向转述示例2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为了论证“战略退却”是“为了保存实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的观点,也援引了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故事。他是这样定向转述的:“《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用了不足50个字定向转述了这个故事,紧扣“退让”,突出“退让”后的胜利,有力地论证了“战略退却”的必要性。

通过有指向性、针对性的叙述,可以使论据有的放矢地为主题服务,有力地证明观点,从而使中心突出、观点鲜明。

三、围绕论据要合理分析。

如果写作中只是把事例罗列出来,而不能结合论点将事实论据中的精髓内涵挖掘出来,使得事例总是游离于主题之外,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那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价值。因此,我们还应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对事例的分析论述。

1.抓住根本,紧扣材料。

习作中一旦按照论点所限制的要素完成有侧重的叙述之后,恰当的分析论述就显得格外重要。有的同学在写完事例之后,马上就会写到“没有……就没有……”“就是因为……才有……”“这就是……的作用”,这是典型的不分析事例只下结论的表现。要克服这一弊端,就必须针对事例,认真分析其人其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使主题与事例之间相互照应。另外,一旦确定要用事例证明什么,就要围绕其根本来展开议论,决不能拖泥带水。如在分析“秦朝的灭亡是由于施行暴政”时,只应侧重秦朝施行暴政的内容,至于“秦朝如何崛起,百姓力量如何强大”等内容就可完全忽略。

2.一分为二,辩证分析。

习作中有些学生由于个人见解认识的局限性,有时分析问题总是显得片面、用绝对的眼光,或一味肯定或全盘否定,而忽略其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状态,结果使所选事例缺乏说服力。我们必须牢记,针对事例要考虑到其具体的条件,并通过一定的语言加以表现,为自己的观点留一定的余地。

关于水的议论文范文11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借助教材;叙与议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阶段学生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这类文体的写作,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不知道怎样摆事实,二是不知道如何讲道理。其结果要么文体不明,要么分析不深刻,成为论点加论据形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少老师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实,新课标实施后,现在的《必修》和《选修》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探讨的空间,如果我们能巧妙的利用教材,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学生不难把握这类文体,学会分析事实和分析道理。

一、议论文中的“叙”

议论文中的“叙”,就是叙事,就是所谓的“用事实说话”。那么怎么“说”,怎样“叙”才能增加事实的分量,使之用力支撑论点呢?它与记叙文中的叙事是不同的。议论文以“理”胜,事实仅仅是个例子,叙事的目的是说理;记叙文以“情”胜,叙事的目的是再现经历或表现情感。表达的目的不同,语言特点自然不同——议论文中的叙事概括简约,记叙文则具体生动。请看苏轼《石钟山记》一段文字: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这是叙事类文中的叙事方式,有动作、景物和心理描写,还使用了修辞,语言生动,比较详细的记叙了自己探寻石钟山,发现钟声来源的经过。这种叙事真可谓具体详尽,而且还流露出作者终于发现石钟山以钟命名根源的欣喜之情。

议论文中的叙述则不然,它不需要描写,也不必具体,只要简约概括的叙述事实就行,它是议论文中的叙事方式。比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从上面文段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文体的叙述,其叙述方式、目的是不同的。《游褒禅山记》一文的叙述比较简洁,没有描写修辞等,因为它是为议论服务的,也是展开议论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议论文的叙事尽量要做到概括简约,切不可像叙事类文体那样,浓墨重彩,穷形尽相,否则就有可能造成文体不明,不伦不类。

二、议论文中的“议”

议论文中的“议”其实就是对事实论据的分析过程。可是不少学生提出论点以后,只是简单的罗列几个事实就万事大吉,不知道分析,甚至不懂得怎样写才算分析,致使文章结构简单,议理肤浅,这是议论文写作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议论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摆事实”是手段,“讲道理”才是目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因此,“摆事实”之外,我们还要学会阐发道理,用说理分析来给论据“点睛”,这样事实论据才能更真实、更典型,说理才能更深刻,更有说服力。对事实论据的说理分析要与论点呼应、契合,能够自圆其说,这是基本要求。那么怎样分析阐释呢?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1.分析因果

分析因果就是捉住论据所述事实,并据此推求原因的一种方法。如贾谊《过秦论》一文最后一段议论:如此强大的秦国为什么会灭亡呢,文章采用“分——总”的形式,通过大量的事实,层层对比,寻根求源,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仁义不施”正是秦国灭亡的原因。

2.探求实质

探求实质就是深刻的揭示事物的内涵,阐明事实和结果的关系,如《六国论》中抓住诸侯赂秦的事实,分析赂秦的结果及实质。“赂秦而力亏”,反而却导致了秦国的强大。赂秦只能换来“一夕安寝”,不能求的长治久安,因为“秦之大欲,乃诸侯之大患”。正所谓“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最后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形象地总结了赂秦及其实质,有力的证明了“六国破灭,避在赂秦”的道理。

3.升华意义

论据是现象,现象的存在本身就有意义,但我们得阐释不能停留在人尽皆知的表层意义上,要力求探究深层的意义,这样论据就有了启发性、普遍性,也让读者有深层的思考。如《师说》结尾一段。

作者援引圣人从师德事实,不仅阐述了师道、师生的关系,还有力证明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论点,同时也升华了教师的含义,只要闻道在我前者,都可称为老师。作者对师生关系作了新的诠释,挖掘了论据的深层意义,致使它成为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

4.反面假设

反面假设就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理正反映衬,增加可信度,更有说服力。在《六国论>中,作者就用了这样的阐释方法:,文章在正面论述赂秦之弊后,接着反面假设,得出相反结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一正一反,不仅使论据更加全面,而且从另一角度有力地证明了论点——六国灭亡,实乃赂秦之所为。

5.明确做法

关于水的议论文范文12

一、先抓两头,归纳方法

文章开头开的好,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能抓住读者的心,文章结尾收的好,能给读者以完美的感受。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连开头第一句都不会写,收尾则苍白无力,缺乏收束感。

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课内外例文给学生讲解了议论文开头收尾方法各十种,并布置题目,逐一指导且通过片段练笔强化训练,做这项工作各花了三个周。

由于方法归纳较全面,讲清了适用范围,且一一训练到位,这就为学生作文时开头与收尾提供了较宽的选择余地,为他们解决了实际问题精彩的开头和收尾会使整篇文章给人留下完美的印象。

二、简叙精议,凝成血肉

学生会写开头和结尾,但主题部分如何写呢?谁都会说“摆事实、讲道理”或曰“叙议结合”,但你这样告诉学生写法,恐怕绝大多数学生是一头雾水。换句话说,还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叙议方法。

“叙”的事例必须精练,抓住事物的要点即可,不求全面具体。叙事还应符合两个要求:典型性和代表性。我们可以借助教材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帮助学生理解,作者举了王向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的弱点。所举实例简而精。

而且在作文实践活动中还针对同一种议例方法引导学生用不同语言形式表达。比如在下水作文《珍惜青春》中,关于维纳的事例是这样写的:“再看看美国的维纳吧,他是二十世纪少有的优秀科学家,创立了控制论,是信息论方面的先驱者。他七岁前学完中学数学,并学习物理、化学、法文、德文和拉丁文,十四岁大学毕业,十八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就这一事例,可以用“循果求因”、“假设反说”中任何一种议例方法;即使只用“循果求因”法,也可以有多种语言表达形式,比如:①他的成功正是他珍惜青春年华刻苦学习的结果;②他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就是利用大好的青春时光学习――学习――再学习;③我们折服于维纳的辉煌成就之余,更应该看看他成功的足迹,那就是他把有限的青春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中去了。凡此种种,无穷尽焉。

三、明确思路,构建骨架

“引论――本论――结论”,这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础思路,但在初学阶段,学生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我在指导中结合学生写作实际把本论部分再分为“议”和“联”。“联”即“联系现实”,以使文章更充实更富生活气息。那么如何“联”呢?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生活,并精练的把它表达出来。如果教师能举出典型的例子来,学生往往一点就通。比如,在下水作文《珍惜青春》中,我列举了三种不珍惜青春时光的现象:①“闲逛疯打”现象;②“明星、偶像”热;③“电脑游戏”迷。因为这些例子很贴近生活,学生马上领悟了“联”的含义,举出了“狂热追星族”、课前打扫卫生、课上扔纸条等等很具体很能说明问题的现象的例子。

如果说融为一体的“叙”和“议”是人的血肉之躯,那么,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就是人的骨架。骨架构建起来了,文章就有型有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