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端午传统风俗

端午传统风俗

时间:2023-06-02 09:23:22

端午传统风俗

端午传统风俗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习俗;和谐

中华文化不仅以其悠久、丰富著称于世,还因其浓郁的神秘性为中外瞩目。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盛大节日――端午节,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后来我们的端午节节俗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文学家屈原。

1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1)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2)吴越民族祭龙说。考古学家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印着几何纹的陶器,使用过这些陶器的部族,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百越族。他们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有断法纹身的习俗。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1]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很多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3)恶日。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4)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1)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也把它划入夏至日的活动。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因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有可能是夏至。(5)纪念伍子胥或曹娥。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的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隋唐之时可能已有端午节是为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的说法。“人们出于对伍子胥的崇敬和对曹娥的同情,便驾舟相伴,后来发展成群众性的竞舟活动。”[2](6)辟邪说。这一说法是端午节起源诸说中最先提出来的。并且据载屈原说是辟邪说提出二百多年后才流行开来的。很多种迹象表明,这最早提出的辟邪说有着深远的民俗根源,例如古代民俗观念中兰草有辟邪的功效,从端午节的习俗“浴兰”来看端午节是辟邪的节日。

2 端午节重要的风俗与古代中国人的和谐观念

俗语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为了对付五毒,在端午节要插菖蒲、艾草,赐扇,小孩要佩香囊,系五色线,贴端午符,沐浴兰汤,食五黄,吃鸡蛋、粽子,龙舟竞渡、抢鸭子等等。

(1)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2)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3)食五毒,系五彩丝线、戴香囊。在传统的端午节法物中,有一些与“五”有关的较为特殊的物品,主要有食五黄(五黄指的是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食五黄是为了驱邪解毒,身体健康)、五彩丝、五虎花、五色缕(五色丝线)、五色缯(五色帛)、五色桃印符、五时图和五时花等。端午节系五彩丝线的习俗由来已久。五色线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线撮在一起,成为一条细索。按照阴阳五行家的观点,五彩之中,青属木,代表北方;赤属火,代表南方;白属金,代表西方;黑属水,代表北方;黄属土,代表中央。中国古代崇拜五色,认为五色为吉祥色。香囊源于古代的“艾符”,是用五颜六色的布拼凑成三角,下面坠着五色丝线串着小珠的小穗,里面装着各种芳香类的中药。另外,端午节期间还有众多的水上活动如龙舟竞渡、抢鸭子等。各民族中的龙舟竞渡、抢鸭子等水上活动主要是祭水,水是阴性物质,是端午节的象征物,其目的亦是增强阴性的力量,祈求阴阳调和。

3 端午节的食品与古代中国人祈求均衡和谐的理念之间的联系

(1)闲话粽子。粽子,又称为“角黍”。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故称“角黍”。角黍之所以要包以菰叶,盖取义于“阴”。古人认为黍具阳火之性,又称“火谷”。火属阳,而菰叶生于水中属阴,以之与黍相配,象征“阴外阳内”、“阴阳相合”之状。也就是象征阴阳和合、阴阳调和,表达古代中国人祈求端午之后,阴阳调和,风调雨顺的愿望。(2)吃鸡蛋。鸡蛋也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民间相传立夏吃蛋主心。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一些地方在端午节还有滚鸡蛋的风俗,这天早上老奶奶要把煮熟的鸡蛋放在小孙子的肚皮上来回滚几滚,嘴里还叨念着“宝子吃蛋,灾星滚蛋”。我国的东南沿海很多地方都有端午立蛋的风俗,台湾也沿袭了这一传统习俗。(3)龟、鸭、咸鸭蛋。端午和夏至古有食龟习俗,之所以食龟,一方面是龟生活于水中,是阴性动物;另一方面,象征阳性,龟甲象征阴性,与粽子一样,骨表肉里,阳内阴外,也象征人们祈求阴阳调和。

4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追求“和谐”的文化,中华民族是追求和谐的民族。阴阳五行说认为,阴阳支配万事万物,阴阳和谐便平安吉祥,阴阳不调便会发生天灾人祸。为了驱除灾害和避毒去邪,阴阳不调的节气就必须举行各种驱邪和祭祀活动,以祈求阴阳调和。端午节的各种习俗都与阴阳五行观念密切相关。然而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既有糟粕的成分,也有精华的部分。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传统文化中每一个问题,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王康,杨健.中国节日文化[M].华文出版社,2007:128.

[2] 杨水生.中外民间节日[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44.

[3] 张君.神秘的节俗:传统节日礼俗、禁忌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端午传统风俗范文2

我会副主席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高德柱

端午,今又端午。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民族特色鲜明的夏季节日。也是我国各民族及海外华人、华侨,甚至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普遍认同,世代遵循的纪念性节日。

两千多年来,久远的历史,淳厚的民俗风情,独特的民族意蕴,使端午节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跨越了民族文化和地域的层层差异,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所能接受的传统节日文化。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端午节与中秋节、春节被称为中华民族最具有影响的三大传统节日。应该说,这三大节日是我们生为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节日。

端午节的节庆时间一般固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也有的民族和地区将五月初五前后的几天都做为端午节庆时间。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门前悬挂艾蒿、菖蒲,配带符图,吃粽子、饮药酒、赛龙舟、划龙船、郊远踏青、登高、姻亲往来等等,丰富节日内容。

当历史的时光流逝到文明时代之后,端午节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增删、不断的接纳新的时代人们信仰与理想,以及由此产生的言行、仪式。比如,祭祀悼念屈原,把人民对这位忧国忧民的楚臣,著名诗人的敬仰与思念,融入到节日之中,同时又借助屈原的巨大文化感召力,强化了端午节的影响力。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中描素很清楚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诗人以端午习俗源于纪念屈原这一传说写起,笔锋一转,直接以叩问历史、反思人生的妙句妙句“堪笑楚江空渺渺”,一腔无奈与不乐之情强烈的迸发出来,为忠臣蒙受的冤屈提出尖锐批判。

我们看到,端午的民俗有着明显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化轨迹。当代的端午节,出现了一些需要讨论的现象:比如端午节俗的城乡差异、受西方节日冲击所呈现的变化、受市场经济影响出现的现象等等。一般而言,乡村保持的端午节风俗相对完整,传统风貌也多一些。但在城市,特别是在大城市则相对零散。乡村的节俗更多的人情情理的贯注,而城市的节俗往往成为公众性的一次促销。乡村社会的文化背景是强大的节俗动力,尽管渗透商业文化观念,但是习俗形成与节日氛围还是以乡村农业社会浓郁的风土人情为主,而城市节俗所传承的是端午节较为表面化,往往从商业文化的角度给予塑造、参与、利用。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差异客观上加速了端午节的演变,削弱了端午节的普遍性、整体性的传承。

我们也应警惕的看到,随着大众传播力量的增强,电视的普遍,网络的覆盖,人口流动频繁,国际传播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延伸,全球化的观念正逐渐转变为现实。西方社会的习俗与节日,由于渗透了个体自由理想与成熟的商业模式,借助于大众传媒全面影响着我国社会,尤其影响着以城镇青少年为主体的人们的观念与习俗。我们的端午节俗,在这西化风潮中,大受冲击,节日的商业化和一定程度的“洋化”,节日的行为习俗增强,节日的观念更抽象,端午的独特性被浅俗化,文化个性逐步消失,甚至变成一种商业的时间行为,成为一种人们自由狂欢的变形情绪,成为一个商家喧嚣推广产品的借口,甚至有人也主张端午也搞“黄金周”,节日文化的民族意义正在被消解,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创造性被抹平。甚至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端午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差点丢掉,被人拿走。

我们呼吁国人起来保护我们的历史非文化物质遗产――端午节。提高挖掘端午节俗物质文化载体的意义;丰富端午行为文化的娱乐方式,深入体现节俗精神文化的内涵;融入凸显个体价值活动;更要督促政府把端午节设定为法定节日。把端午节俗充分融入到当代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中,使之成为当代生活的一种重要节日。让端午节文化遗产更加辉煌灿烂。

端午传统风俗范文3

1、端午节我们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2、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3、岳阳汨罗市屈子祠镇屈子祠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端午节文化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国很多地方只过一个端午节,而秭归却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

4、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5、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这种说法流传的最广。楚王在宠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屡劝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败楚国,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6、我瞪着两只眼睛茫然地看着奶奶,奶奶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悠悠地给我讲述有关端午节的一些知识: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端的意思。每个月有三个五日,即初五、十五、二十五。所谓“端午”就是头一个五的意思。

7、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8、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9、中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元旦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其他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端午节,因为我端午节过得最快乐。

10、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12、包粽子、登山、采艾蒿屈志从俗、阖家团圆、欢歌笑语、粽叶飘香、香嫩糯米、鲜美夹心

13、今天过得真快,让我明白了很多知识,也知道了许多民间风俗,让我感到很开心很快乐地过完这个端午节。

14、我们边吃边听老师给我们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我还知道端午节有包粽子、做香袋、插菖蒲、赛龙舟等习俗呢。

16、端午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17、每到端午节,秭归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18、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19、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熏苍术、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辟邪。至今,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赛龙舟。

20、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而死。

21、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

22、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23、午日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雄黄酒、赛龙舟、人声鼎沸

24、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端午传统风俗范文4

端午节的民间传统习俗——划龙舟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民间传统习俗——佩饰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

端午节的民间传统习俗——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端午节的民间传统习俗——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端午节的民间传统习俗——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端午节的民间传统习俗——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端午节的民间传统习俗——荷包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端午节的民间传统习俗——避五毒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端午节的民间传统习俗——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端午传统风俗范文5

1、端午节是五月初五。

2、端午节简介如下: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2、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3、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来源:文章屋网 )

端午传统风俗范文6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幼儿园都会举办活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幼儿园活动策划,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端午节幼儿园活动策划1

活动时间:8:00---11:00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

2、了解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五黄”指黄豆做的粽子、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

“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有赛龙舟的习俗,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3、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4、乐于参加包粽子、制香包、编蛋网、赛龙舟等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端午节的故事;

2、做香包的材料:香料、布、针、线等;

3、包粽子的糯米、苇叶;

4、编蛋网的绳线、五彩线;

5、自制龙舟两条;

6、幼儿每人一个熟粽子。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致开场辞:

淡淡棕叶香,浓浓世间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端五、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有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随着端午节脚步的临近,为了增进小朋友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今天我们一泉路幼儿园小朋友们邀请了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用自己的方式来庆祝这个美好的传统佳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掌声欢迎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

讲述端午节来历的故事,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情和相关物品。

附: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楚国。他爱护百姓,帮助楚王治理国家,使楚国变得很强大,楚王很信任他。

王后和奸臣们看见楚王这么信任屈原,心里很不高兴,经常凑在一起商量害屈原。他们拼命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动员楚王相信大的敌国——秦国的话,放弃跟其他小国家做朋友。屈原坚决反对楚王相信敌人的话,一再劝说楚王不要与周围的国家绝交。楚王非常生气,撤掉了屈原的官职,将他流放到很远的地方,坚持与周围的国家断绝了朋友关系。

秦国见楚王中了计,就派了很多兵去攻打楚国。楚国被打败了,楚王也被秦国捉去,最后死在了秦国。

屈原虽然被免除了官职,但他非常关心自己的国家,他担心楚国的命运,常常整夜睡不着。在听到楚国被打败、楚王死在秦国的消息后,他非常伤心。他昏昏沉沉地走了几天,来到了汨罗江边,用力向江心一跳,很快沉了下去。

屈原死的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老百姓们听说后,争着划船,到处去捞屈原,赛船的风俗就这样形成了。为了纪念屈原,人们还用竹叶和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让鱼吃饱了不伤害屈原。

二、端午节赛歌会

请各班的小朋友们表演朗读端午节的儿歌。

小(1):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小(2):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中班: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大班:“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三、赛龙舟

每班选5名家长,组成两队,赛龙舟接力赛。妈妈或爸爸套着纸箱做的龙舟,绕障碍前行接力。

四、巧手妈妈大比拼---亲子活动

每班幼儿家庭分四组进行亲子活动。

第一组:与妈妈一起包粽子。

第二组:与妈妈一起做香囊

方法:给每位小选手分发一块色彩鲜艳的丝布、一根可以挂在脖子上的细带子、一张小纸条、一支笔、一些香药、一付针线,若无香药也可以绿豆或花生代替。每位小选手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小香囊,在小纸条上写下祝福和许愿的话,缝于香囊内。要求针脚工整,外形美观。香囊制作完毕后,可以自带,也可以送给他人。

新意之处:小孩佩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本方法的新意之处在于让小孩自己制作香囊,并且要求在香囊内放入祝福或许愿的小纸条,既满足了小孩喜欢动手的要求,也符合少年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做香布袋。用布做成小布袋,向药铺索要或买五味中药药面,装在小布袋里缝严。戴在小孩或老年妇女身上,驱邪避瘟。

第三组:与妈妈一起编蛋网。

第四组:给孩子结五丝,结绳索。

“五丝”由红、黄、蓝、白、黑五色线配成,古代没有棉花而用五色丝,所以叫“五丝”。后有了棉花,就以棉线代丝,而名称未改。早晨,在未出太阳时,给孩子的手脖上、脚脖上和脖子上都戴上“五丝”。要一直戴到下大雨。下大雨时,解下来扔在水流里,使其顺水漂走。传说这“五丝”能变成蚯蚓。习俗认为戴“五丝”,能去灾、辟邪、保护幼儿。

五、幼儿相互赠送礼物(粽子、香包、鸭蛋网、五彩绳),并大胆向同伴说一句祝福的话。

六、活动结束

在此,仅代表幼儿园的全体教师祝各位家长及小朋友们节日快乐,合家幸福!亲子活动结束,各班组织幼儿与家长到班级分享美味的粽子。

在欢乐的氛围中,我们的活动也该结束了。通过这次亲子活动,我们的感触一定都很深。小朋友们展示了个人的魅力,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展示了良好的积极合作精神。我想说“小朋友真棒!大朋友更棒!”

今天你快乐吗?让我们一起把快乐唱出来,好吗?(对唱:你快乐吗?我很快乐!)

端午节幼儿园活动策划2

一、主题来源: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适合中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二、主题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环境创设:

1、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

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4、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四、家长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参加班级的包粽子活动。

/转载请保留

五、活动安排:

活动一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幼儿表现:

当我在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时,他们都听得非常的认真,睁着大眼睛满脸一副敬佩的样子。当听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和遗憾声。有的孩子还争着要把自己从家长处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说出来。

活动二艾草和菖蒲

目标:

观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们在端午节期间的特殊用途。

幼儿表现:

班上有四个幼儿特地让家长去市场购买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挂在教室内外。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他们以前看到过,但是却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所以都纷纷问我。我向他们解释和介绍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称和端午节用来辟邪的用意。对于辟邪孩子们都不太懂,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一种挺厉害的东西,就象一把剑一样。关于名称,有一个幼儿问我:哪一样是艾草?哪一样是菖蒲?我当时一下子蒙住了,的确课前我没仔细去查过资料,于是我就请小朋友帮忙去问问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小朋友们乐意地接受了任务,下午当大人来接孩子时,他们都急着询问,但当时家长们也都被问住了。

端午节幼儿园活动策划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形状和品种,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活动准备:1、故事录音。2、各种形状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

T: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活动介绍:淡淡棕叶香,浓浓世间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端五、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有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二、品尝粽子,并讲述。

1、认识粽叶。

T: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三、请小宝宝们表演朗读端午节的儿歌。

小(1):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小(2):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小(3)"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 阳,处处都端阳。

小(4)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端午传统风俗范文7

【关键词】端午节;文化;中国元素;骨;气

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对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节日中的各种习俗,寄托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以期待达到人人和谐的社会和“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过节,是对祖先留下的文化的传承,是文化之精神所在,这是自远古而来的,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财富。作为我们的近邻,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日本传统节日中的“五节句” i 就来源于中国,后来经过自己逐渐发展演变成了如今具有日本特色的“中国节”。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认为中国文化是使日本文化从豆浆转化为豆腐的卤水,可见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关系之密。中国与日本同属东亚文化圈,日本民族依赖中国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一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其社会、政治、文化的进步也是一点点完成的。笔者认为,日本文化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对中国文化的逐渐吸收、消化、改造,经绳文、弥生、古坟文化,飞鸟、白凤文化,奈良天平文化,平安文化,镰仓武士文化,室町文化,安土桃山文化,江户文化ii的发展,最终才形成了能够反映日本民族特性的独特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我们的典章制度、民俗习惯、哲学思想等,均被好学而又勤奋的日本民族“拿去”,端午就是其中之一。如今端午节已在一衣带水邻邦生根发芽。端午传入日本后,日本将其文化内涵与自身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继承了内涵,结合自身特点经过吸收改造,把中国的端午变成了祈祷男孩健康成长的“男孩节”。iii如今,日本在阳历的5月5日这一天,庆祝他们自己的端午,也就是日本的“男孩节”。究其中国元素,不难发现,日本端午借中国端午文化之“骨”,使其充满一种日本式的精神,这恰恰是一种文化之“气”的体现。

一、中国的端午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端午节。作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等。“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五月的第一个五即“初五”。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所以“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端午原本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说法不一,有说是源于纪念屈原的,有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的,有说是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的,还有说是源于纪念女诗人秋瑾的等。一般较为公认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这一天,赛龙舟作为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划船去追赶拯救的故事。于是,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借此驱散江中之鱼,免得吃掉屈原的身体。端午这一天必不可少的当是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起初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关于吃粽子的含义,一是因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特别适合小孩与当官的人吃;二是因为“粽”和“宗”音近,取“光宗耀祖”之意。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成为端午节的一个标志,更是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个标志。

端午节这一天我们还会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等。此外还佩戴配饰,如豆娘、艾虎、香囊、系五彩线、长命缕等,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还有的地方进行吃咸鸭蛋,画额,悬钟馗像,也有的地方进行吃五黄,躲端午,饮蒲酒、雄黄、朱砂酒,采茶、制凉茶,洗沐兰澡,采药,用符图驱邪、斗草等活动。因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端午各具特色,不一赘述。

二、日本的端午

日本人也过端午节,日本的端午有着别样的情趣。日本的端午节又称“菖蒲节”。和中国一样,也有“五月最初的五日”的意义。中国的端午节习俗大约是在中世纪初传入日本的。而中国端午节吃粽子、洗菖蒲等习俗,传到日本,约是在平安时代。因此关于日本端午节,一说是自奈良时代以来就有的节日。另一说则认为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阶层最先引进了中国的端午节,而后传入民间。到了日本的江户时代,端午节的各项要素已普遍存在于民间生活之中,日本的端午节基本成型。

起初日本的端午节也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但在1868年的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新年被改在了元旦,以至于日本一年中的“行事”iv便全由农历改成了阳历。从那以后,阳历的5月5日便成了现在日本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日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1948年7月,日本制定了《关于国民节日的法律》,将端午节的名字改为“男孩节”,成为现代日本的法定节日之一。日语中,“菖蒲”的发音跟“尚武”相同,因而端午节曾备受武家所好,是武士阶级非常重视的节日。

日本的端午节虽然是把中国的端午节“拿去”的,发展中还加上了“男孩节”的意义,但如今却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风俗习惯。除沿袭插菖蒲,吃粽子等与中国端午节相关的习俗以外,还加入了新的内容,如为男孩消灾驱邪,在自家门前竖起高高的鲤鱼幡,祝愿男孩子健康成长、出人头地。传统的家庭在这一天吃“柏饼” v,用菖蒲水洗澡,祛灾除病。家里摆放威武的偶人代表孩子的勇敢,迎风飘扬的鲤鱼幡象征有出息,洗菖蒲澡、供奉菖蒲酒可以辟邪,“柏饼”表示家业永不衰落。日本人认为鲤鱼是好运、力量和勇气的象征,为了祈祷上天照看好自己的孩子,立起鲤鱼幡以引起上天的注意。条条迎风飘扬的鲤鱼幡,表达了家人望子成龙的心愿。日本的端午,除了悬挂鲤鱼幡外,还要装饰“武者人形”。武者人形因从五月的端午发展而来,在日本也叫做“五月人形”,其造型以着盔甲的武士为主,祝愿男孩像古代的武士那样勇敢坚定、百折不挠。另外,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也作为日本端午的传统习俗,有招福辟邪之意。

和中国一样,日本在端午这天也挂钟馗像(旗)、进行龙舟竞渡、吃粽子。但是这里所讲的吃粽子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仅仅是日本节日间的美食。日本的粽子是平安时代从中国传入的,当时的粽子只在皇宫中举行端午节时作为供品的,后来才得以普及。日本的粽子皮多种多样,有白茅、竹叶、蒿叶等等,主要是长锥形的。中国的端午,在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被日本逐渐吸收消化改造成了如今具有日本特色的“男孩节”。

三、日本端午节中的中国元素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头,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延续。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则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自然,中国元素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符号。中国元素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亦可称作中国文化元素。民俗风物、祥瑞吉物、传统文化、人物荟萃、艺术瑰宝、人文精粹、地理坐标等这些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气节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就是所谓的“中国元素”。

因此,从日本端午节的时间上来看,日本端午产生于奈良至平安时代,成型于江户时代。日本端午最初的时间和中国是相同的,这种时间元素可称其为“中国元素”。从日本端午的习俗上来看,粽子作为中国端午的标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端午文化。后来传入日本,经日本逐渐改造而后又衍生出了日本端午特有的食物——柏餅。可以说,“粽子”也是“中国元素”。“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舟也是我们中国端午的一种符号,自然日本端午中的“龙舟”也是一种“中国元素”。菖蒲自古在中国就有驱毒辟邪之功效,后来我国的端午传到日本后,日本也将菖蒲这一“功效”拿过去,并给予它极高的地位。另外,艾草、雄黄酒、钟馗和菖蒲一样均是“中国元素”。我们用“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可表示逆流而进,奋发向上之意。而日本在端午节这一天所悬挂的“鲤鱼幡”也同样寄托了家长望子成龙的祈愿,因此,“鲤鱼幡”中的“鲤鱼”也可以说是“中国元素”。

端午节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粽子、菖蒲、艾草、龙舟、鲤鱼等是“端午”的符号。由是观之,日本端午节中的中国元素有:时间、粽子、菖蒲艾草、钟馗、龙舟、鲤鱼幡等。因此,笔者认为,日本端午文化中从时间元素到空间元素,都体现着中国元素。勤劳的日本民族根据自身需求,广泛地“拿去”,在吸收消化中国文化的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经历了长期的“拿来”与“拿去”的学习,从“移彼汉家之字,优我日域之俗”的学生到如今的“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 vi 文化,这个独特的民族,从之前的师于中国到如今的的青出于蓝,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习的同时我们更要反思今天自己的文化。

日本能将中国追思先贤的端午“拿去”,变为与自己民族精神相统一的尚武重男的民族精神节日。把我们的典章制度、哲学宗教等“拿去”学习,学习的同时都赋予了日本民族精神,这就是日本文化之“气”的表现。由是观之,笔者认为,中国文化就好比是“骨”,而日本文化则是依附于“骨”上的“气”。“气”是一种文化精神,是抽象的;而“骨”则是一种文化实质内涵,是具体的。“气”无“骨”不立,“骨”无“气”不长。

注释:

i 五节句:日本一年中重要的五个节日,分别是1月7日的人日,3月3日的上巳,5月5日的端午,7月7日的七夕和9月9日的重阳。

ii绳文、弥生、古坟文化:约公元前7、8千年——公元6世纪中叶;飞鸟、白凤文化:538年——710年;奈良天平文化:710年——794年;平安文化:794年——1192年;镰仓文化:1192年——1333年;室町文化:1333年——1573年;安土桃山文化:1573年——1600年;江户文化:1600年——1868年。

iii 笔者注:日本的端午直译应为“儿童节”,但在日本3月3日为“女儿节”,5月5日主要是为男孩子庆祝节日,故此处称之为“男孩节”。

iv 行事:在固定的日期按照惯例举行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

v柏餅:槲叶糕,用槲树叶包着的带馅粘糕点心,日本端午节食物。

vi美国哲学家穆尔语。

【参考文献】

[1]马兰英,臧运发.新版日本风俗习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勃,荣新.中国民俗通志[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3]内藤湖南.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端午传统风俗范文8

公司端午节活动方案(1)

一、活动背景:

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地在端午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这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的意义;体会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是班级大家庭的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同时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目的:

1. 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 通过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时间:端午节前两天

四、活动准备:

1、将学生分为4组,分课题收集世界各地端午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端午的相关资料。

五、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一、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二、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三、端午节故事演讲。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情境导入

激情朗诵有关端午节诗歌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

第一主题:话说端午

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2、端午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3、端午诗词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题:端午实践活动

粽子、香袋

1、感受粽子的香甜和香袋的美。

2、学习用折纸做的五彩粽。

3、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4、设计别致、精美的粽子。队员们每年是怎样过端午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端午的民俗活动)

引出——赛龙舟,端午食粽。

5、举办食粽宴

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粽子?往年你和谁一起吃?

师:你吃的粽子是买的呢,还是别人送的?谁送的?(是买的,也有送的;是妈妈送给奶奶的,也有小姨送姥姥的……)

师:为什么要送粽子?

a、师给队员送粽子并送上祝福的话;粽子该是投入大海的,因为你的胸怀像大海一样的宽广,别忘了给自己投一个粽子!祝端午节快乐!

b、队员相互送粽子;

c、鼓励那些不愿意把自己的粽子送给同学的队员,将自己的爱心和祝福送给队员。

吃粽子(大家一起吃粽子,体验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和团圆,一边听辅导员讲故事)

师:端午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

三、讨论端午节活动方案

1、端午节就要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谈谈今年打算怎么过端午节。

2、队员之间交流。

四、小结

队员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端午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祝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快乐!

老师感到好开心!最后,我提前祝大家端午快乐!

第三阶段: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欣赏吟诵了有关端午的诗词。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你想研究些什么?

(分4个活动小组)

1、端午的风俗习惯。

2、端午的传说和故事。

3、关于端午的诗词。

4、关于端午的食品。

六、实施策略

这次活动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活动准备,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活动的节目,端午故事演讲等等。

公司端午节活动方案(2)

一、活动背景: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二、活动目的:

弘扬传统文化欢度端午佳节

三、活动目的:

1、庆祝中国端午节的到来,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息;

2.提升公司凝聚力;

3.加强各部门同仁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4.增强公司员工的集体观念。

四、活动时间:2019年6月9日

五:活动地点:2号厂房东边的空地

六:活动对象:三河市通用离合器有限公司全体员工(杭州公司员工端午节活动由杭州负责人开展)

七:活动内容

1、包粽子比赛: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吃有关,端午吃粽子,可算是全国通行的习俗,而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比赛规则:10人一组,可分4组进行比赛。将准备好的粽叶、糯米、红枣、红豆、猪肉物品发放给参赛选手,听到裁判员的指令,开始动手,完成的作品需达到指定的标准,(最终解释权在裁判员),取前3名,参与选手有参与奖。裁判员根据比赛结果发放相应“领奖卷”。

准备材料:布料、带子、米、绿豆、仿真水果(小)、桌子数张。

2、制作香囊:民俗学家陈连山撰写的《话说端午》里提到:端午节的核心是驱邪除瘟,保持健康。香囊,指装裹了具有辟邪作用的药物或香料的袋子。自己剪剪缝缝做出的简单的具有各种形状的香囊比起市场上的就很有意义,既可以送给家人朋友表达自己深深的祝福,也可以增强动手能力,学学古人的手艺。

端午传统风俗范文9

[关键词]荆楚 端午节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3-0081-02

《荆楚岁时记》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学者宗懔所撰写的一部描述荆楚岁时风物的专著,它为研究我国南方荆楚地区的历史和民俗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第一次系统地、如实地记录了荆楚地区一年内依次进行的岁时节日习俗,这些节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团圆型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合家团聚的固定节日。二是迷信型的,如正月十五祭蚕神、寒食禁火等,寄托了人们趋善求吉的美好愿望。三是农事型的,如春分、社日等,提醒人们不误农时,及时耕种。四是娱乐型的,如春节、七夕乞巧等,举行各种文娱活动。五是宗教型的,如四月八日浴佛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等,这些宗教节日在各地流行。本文试图以端午节为例,浅析《荆楚岁时记》中所描写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的端午节俗。

一、《荆楚岁时记》有关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节约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它的起源大致有四种:第一种源于纪念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依据便是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竞渡起源之说。第二种说法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列出有关典籍中的一百零一条记载,推论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第三种说法源于恶日,依据是《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等涉及“不举五月子”的内容。第四种说法是端午源于夏至,依据是南朝宋人范晔的《后汉书・礼仪志》中说,汉代五月五日风俗源于夏周时的夏至节。各种说法中,民间流行最广、最有影响的是第一种。

仲夏五月最重要的节令是夏至,《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夏至是阴气与阳气、死气与生气激烈争斗的时节,人们在这一时段,要保持身心的安定,要禁绝各种,尤其是;行政事务要采取“无为”的治理方式。

众所周知,《荆楚岁时记》是以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为记录范围的。荆楚地域的广狭,随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易。《诗经・商颂・殷武》中最早出现“荆楚”连称,诗中提到殷王武丁“奋伐荆楚”的史事。《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伤其死,故拜命舟楫以拯之。”这段记载把屈原和端午节紧紧联系在一起,龙舟竞渡是为了救起投江的诗人而留下的遗俗。

南朝吴钧在《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尝见祭甚善,但常患蛟龙所窃。今若有愚,可以练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约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言,后乃复见感之。今人五日作粽子,带五色丝及练叶,皆是汨罗之遗风也。”正是如此,端午节也因为它的人文内涵的增强而提升了它在民族生活中的地位,而且这种历史文化传统也因为依托端午节能够持久地有效地传承。

二、《荆楚岁时记》中端午节的节俗

荆楚地域辽阔,建国时间长久,楚文化十分丰富,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每年五月五日的端午节,这一本来带有楚地巫风的古老节日,后来又演变为纪念楚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富有积极意义的节日。《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当时复合南北五月习俗的端午节,并且以纪念屈原为中心主题。节日风俗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历史的积淀过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节奏缓慢的发展过程,渗入历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细微末节,表现出一定时代人民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荆楚岁时记》具体描写了竞渡、吃粽子、驱邪避毒、采药斗草四个方面:

(一)竞渡

《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观之。”竞渡是划船者之间的技术与体能的较量,水军与水马作为竞技的双方在水上的比试,在当时应该是传承楚越之地古老的水神祭祀仪式。事实上,水军与水马的交战,象征着阴阳二气的争斗。发展到现在,竞渡演变为赛龙舟,而赛龙舟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广泛性的民间活动,也是最富刺激性、最为壮观的活动。

尤其是在屈原的故乡――湖北省三峡地区的秭归县,龙舟竞渡的龙船调更是别具特色的比赛,有一整套程式和腔调。而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三峡地区是屈原的故乡,是端午节的发祥地,这儿的端午节也独立标格,别具特色。一般地方一年只过一个端午节,而三峡地区却习惯过三个端午节:人们称五月五日为头端阳,五月十五日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相传在当年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罗江后,三峡地区的人民万分悲痛,乡亲们划着小船日夜兼程,前往洞庭湖东岸的汨罗江寻找屈原遗体,结果只找到了屈原的衣帽a乡亲们将屈原的衣冠接回故乡,修建了屈原的衣冠冢。从五月初五屈原殉难,到五月二十五日秭归人民祭祀屈原衣冠冢落成,前后忙碌了20天时间,从头端阳一直忙到末端阳,从此三峡人民就以过三个端阳节的形式缅怀屈原。

(二)吃粽子

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起源于对屈原的祭奠。《荆楚岁时记》记载,“夏至节日,食粽。”吴钧在《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目的是让水中动物吃饱了,就不再伤害诗人的躯体。以后的吃粽子便是从吃竹筒米演化而来的。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以箬叶包糯米做成,就外形而言就三角粽、一角粽、方粽,还有小粽联束成串,在唐时称为“百索粽”。

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在魏晋时代已经十分盛行了,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以栗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尝。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鼓麻蓼,名曰菹龟。黏米一名粳,一曰角黍,盖取阴尚阳包裹末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详细地描述了粽子(角黍)的做法。从粽的制作与食用看,粽子是南方民族的传统食品,也是南方传统的祭品。

(三)驱邪避毒

《荆楚岁时记》言“五月俗称恶月,多禁”。五月为仲夏,气候潮润暖热,蚊虫繁衍,疾病滋生。正因为此季疾病多发,在人类社会早期,这些都极易夺去人们的生命,人们由此产生了原始的畏惧和禁忌思想,所以,人们在避毒的同时,也进行驱邪。端午许多风俗都同时具有驱邪避毒的意义。

《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

以禳毒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是日竞渡,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瘟病。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荆楚地区的端午节节庆活动很多,热闹非凡。从五月开始,天气逐渐炎热,江南地区进入梅雨季节,潮湿闷热,各种病菌和蛇虫蚊蝇大量滋生繁殖,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人们必然赋予端午节以防病灭病的节日活动内容。在门户上悬挂艾草,是为了驱除毒气。以五彩丝线系于手臂,为辟兵鬼之气,人不得瘟病。并以彩色织物互相赠送,互相祝福。这些五彩织物,俗称长命缕,或续命缕。端午节的饮食,则是饮菖蒲过滤的酒,吃粽子。所饮菖蒲酒,后来发展为端午节的专用酒雄黄洒,取以毒攻毒之意。

(四)采药斗草,调教八哥

前文已经提到人们曾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积极对付恶月、恶日的办法当然是以药克毒。战国时代成书的《夏小正》就己记载:“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荆楚岁时记》记载“是日(五月五日)竞采杂药。”甚至古人认为有些药只能在端阳这一天采摘,

《荆楚岁时记》记载,“宗测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这不仅要在端阳这天采,还非得在端阳鸡鸣之前采方有奇效。

端阳还有一个节令习俗便是斗草。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这是一种户外踏青游戏,以各自所采花草的名目为对。另外,《荆楚岁时记》里还有一个端阳风俗的记载是“取鸲令语”:“取鸲鹆脚之语。此月鸲鹆子毛羽新成,俗好登巢取养之,以教其语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的端午节已增加了一些娱乐意义,发展为具有多种内容的新的复合节日。

三、《荆楚岁时记》中的端午节内蕴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的端午节,是融合了南北文化的新的复合节日,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民俗观念以及他们对时间性质的理解。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荆楚岁时记》中所记载的端午节的诸多民俗活动,就上文提到的竞渡、吃粽子、驱邪避毒、采药斗草等等,都脱离不了最初的辟邪禳灾的原始意义,即便后来以纪念屈原为主题,但这也只是人们对伟大爱国主义者的怀念,将史实的意义附会到了节日上,使这个节日具有了更多更深层次的意义而已。

端午传统风俗范文10

2019年端午节主题班会教案一

一、设计背景: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今年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和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到来营造良好氛围,因此围绕“走进端午”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端午赛诗会、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时间:20xx年6月13日

四、活动地点:C103

五、活动前准备: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

六、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一)端午节别称

1、 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2、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二)端午讲故事

1、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2、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二】端午话习俗

(一)赛龙舟

1、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二)话粽子

1、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多媒体课件:粽子)

3、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请几个外地学生介绍他们家乡的粽子。

(比如来自甘肃、、安徽学生介绍。)

4、团支书小结。

【活动三】端午赛诗会

1、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2、请几位学生朗诵端午节的诗篇。

(1)《浣溪沙 端午》宋 苏轼

(2)《端午日》唐 殷尧潘

(3)《端午日赐衣》唐 杜甫

(4)《端午》唐 文秀

3、团支书小结: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活动四】谈感受,激发情感

1、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打算怎么过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你想对我们的党有什么话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希望党的工作朝那些方面进行?(学生交流)

3、快板:《民族精神代代传》

4、团支书总结: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班主任总结】

看了此次策划的主题班会,不仅是同学们,包括老师自己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主题班会,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来勉励自己,继续努力。

2019年端午节主题班会教案二

一、活动背景: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因此围绕“走进端午”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端午赛诗会、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三.活动时间:2019年6月16日 四.活动地点:初三(8)教室

五.活动准备: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准备材料。 六.活动过程。 1、开场白

班主任:又到一年粽飘香,你们是否对华夏传统节日——端午节有所期待呢?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今天,老师和大家在这里共度佳节。 2、了解民族文化

班主任:(1)你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关于端午节有哪些传说?

生:爱国诗人屈原因为担忧国家兴衰,愤而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而感动天下百姓,百姓为怕鱼儿吃掉屈原尸体。于是用竹叶包成肉粽投入江中,这就是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2)在我们这儿过端午节有哪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呢?

生: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撮五彩线、喝雄黄酒、悬艾叶菖蒲等 (3)你打算怎样度过今年的端午节呢? 生:我打算和家人一起吃粽子来过今年的端午节。 „„

3、游戏开始 (一)吃粽子比赛

班主任:我们先来猜个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谜底:粽子)

班主任:下面我们就来个吃粽子比赛,怎么样?(班主任讲规则) 参赛者以四人为一组,蒙好双眼,待主持人宣布“开始”后,各参赛选手在原地转五圈,然后找到自己的粽子,以最快的速度解开包装吃完粽子,当完全咽下后举手示意,由小组长检查无误后示意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为完成游戏时间最短的获胜选手鼓掌。

班主任:从大家刚才的表现,可以看到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过节的快乐。 (二)缝香包

先由班主任讲解缝香包的要领和针法,然后同桌两人一组,班主任宣布“开始”后,再动手,同桌可以互相帮助。时间为15分钟。比赛结束后,由班干部推选出5个制作的精美的香包,制作人各自配戴自己的作品一块合影留念。 (三)撮五彩线

还是同桌两人合作,各自把自己准备好的五彩线拿出来,待班主任喊“开始”,自己动手开始撮,限时3分钟。完了之后,把自己的成果戴到手上,举手示意成功。

(四)为了纪念我们的传统佳节——端午节,我班的同学们都办了手抄报,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手抄报,并评选出优秀的手抄报。 (分小组展示手抄报) 七、反思与拓展

端午传统风俗范文11

不同地方过端午节的时候,都会有不一样的习俗,昆山地区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有哪些传统的习俗呢?以下是查字典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昆山地区端午节传统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昆山地区端午节习俗:吃粽子吃粽子作为端午节最主要的习俗之一,家庭成员们常常围坐一起包粽子,一方面是为了过节,拉近亲戚关系,一方面要把这种技巧传授给晚辈。

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自家包粽子的习惯渐渐淡化,人们大多到市场上采购。前进菜市场附近一家粽子店铺的老板告诉记者,他们这几天每天销售的粽子达 20xx个,品种有咸蛋、鲜肉、红枣、豆沙等多种,很受欢迎。为了营造和谐的节日氛围,陆家等镇还组织社区居民、老年人等举办包粽子、献爱心活动,并把包好的粽子送给当地学生。端午节当天,将有超大“巨粽”现身周庄,游客凭券可免费品尝多种风味的粽子,欣赏祭粽舞表演。

昆山地区端午节习俗:小孩爱戴“粽子香囊”昆山历史上还流传着制香囊、戴香囊的习俗。老人们介绍说,端午节期间制作的香囊叫“粽子香囊”,形状类似粽子。制作时,先用硬纸张做成粽子形状,再用丝绸、五彩线扎绕,并绣上花朵、动物等图案。一套香囊包括三个小“粽子”,一个“小人”,寓意庆祝节日、装饰、辟邪和练习女工等多重含义。现在“粽子香囊”已经难以见到。

昆山地区端午节习俗:画额挂艾祈福生活1、画额

画额是流传在江南一带的端午习俗。以前,昆山人用雄黄蘸酒在孩子额头上画一个“王” 像是字,老虎额头的花纹,象征着虎头虎脑、虎虎生威,寄予着人们驱除邪魅的愿望。现在,画额习俗仅在周庄等地有所保留,周庄在每年庆祝端午活动中都有一个画额的环节,一般是在“娃娃头”或参观活动的小孩子头上现场画额。同时,周庄还组织由“钟馗”、“庄主”组成的队伍巡游古镇,开启驱邪祈福之旅。

2、挂艾草、菖蒲

如今,挂艾草、菖蒲的端午习俗依然盛行。农历五月正是天气炎热、疾病多发的季节。为了防御疾病,增强健康,人们便要遍踏百草,采集药材。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最适合炮制药材。老人们说,江南地区最常见的药草要数艾草、菖蒲等。艾草有着淡淡的清香,能驱蚊、避虫,菖蒲形如一把利剑,挂在门头意在驱邪,祈福美好生活。最近几天,昆山各大菜市场附近,都有人销售艾草、菖蒲。采访时,一位卖艾草的阿姨告诉记者,她种了半亩艾草、菖蒲,每年这个时候能卖数千元。

昆山地区端午节习俗:从“划龙舟”到“摇快船”端午庆祝活动中,划龙舟这个习俗最能吸引眼球。选一开阔水面,众人划舟,百姓围观,场面宏大,参与性很高。昆山水网密布,端午划龙舟异常活跃。以前,最出名的龙舟赛场在青阳港、白塔港,以及周庄、锦溪等昆南地区。水乡人用划龙舟庆祝好年景,表达丰收的喜悦。

随着社会变迁,现在忙碌的人们很少有划龙舟的机会,不过这一习俗却得到传承。高新区已经连续四年在娄江举办龙舟邀请赛,巴城也把龙舟赛纳入镇主要文体活动之一。更为贴近民生的是,在周庄、锦溪一带,划龙舟渐渐演变为“摇快船”、“划灯”等群众乐见的娱乐活动、风俗习惯,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一个用桨,一个用摇橹。

周庄的快船有花快船和毛竹快船,多数由大型农船改装而成,举办活动时百姓自备船只、服装、锣鼓等道具,并请来能工巧匠在船上搭花棚,棚上披挂绸缎帐幔,装饰华丽,头棚插彩旗、舱棚挂流苏、艄棚可休息。活动中,船头有篙手,指挥方向;船中有橹手,相当于龙舟上的桨手,人员结构上与划龙舟相当。如今,摇快船已成为周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为水乡古镇旅游增色生辉。

端午传统风俗范文12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