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动化免疫分析

自动化免疫分析

时间:2023-06-01 09:46:17

自动化免疫分析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1

[关键词]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操作;维护;故障处理

[中图分类号]R392-3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5(b)-127-02

美国拜耳公司生产的ACS:180SE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以其独特的免疫分析技术,齐全的检测项目,简便的操作,快速、灵敏的测试结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该机使用的一次性样品杯、定标液、酸碱试剂、辅助试剂等均为厂家负责免费提供,降低了检测成本,方便了客户。

1 仪器的使用环境及保养

环境温度、尘埃、电源的稳定性对机器的影响很大。环境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仪器都会报警,因此实验室应安装空调和除湿机。室内湿度过大时仪器无法正常启动,可用吹风机对准仪器后部的窗口吹10~15 min即可。同时要做好环境的防尘、清洁工作。定期用无水乙醇擦拭吸样针和试剂针,同时调整吸样针和试剂针的位置,试验用水必须使用达标水质。

2 操作流程

2.1 仪器工作全程由微机控制

仪器自检、灌注、编排工作表、样本和试剂的识别与定标、样本和试剂的混合、进样、清洗等均由自动程序控制,操作简便。

2.2 样品杯为一次性使用,厂家负责免费提供

使用时将杯子放如杯仓内,由机械装置引导自动进入轨道,吸样针和试剂针将样本和试剂吸入,反应分析后样品杯被清洗送入污物仓,同时将检测结果自动传送至电脑,整个过程全自动化检测。

2.3 吸针均由程序自动控制

为使吸样针和试剂针准确吸样和吸试剂,机内有一负压泵为吸针提供负压,针上有传感器及液面检测器负责检测。吸针的吸样位置和吸样量多少均由程序自动控制。

2.4 结果分析

分析结果直接传入英文版的微机,再自动传送至中文版的微机中,打印中文综合报告。

3 常见故障及处理

3.1 系统故障及电路故障

当系统发生故障时,英文版微机显示器左上角窗内后黄色表识闪动,机内故障检测系统将指示出故障发生的具体部位及处理办法。大部分故障可自己解决。当电路发生故障时就要与厂家维修工程师联系解决。因为控制仪器的微机是全英文版的,所以操作人员必须能够具备一定的英文水平,仪器旁也应该随时放置英文词典以备查用。

3.2 微机故障

微机是该系统的心脏。有时由于微机不能启动,与主机之间的连接松动等都会造成整个系统不能工作。这时应该检查微机电源、与主机间的连接线路、系统软件等。如确属微机本身硬件或软件故障,就要与厂家维修工程师联系解决。

3.3 卡杯子

卡杯子故障是该仪器出现故障率较高的现象之一。杯子一旦卡住,整个检测过程就要重新开始,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试剂。

3.3.1 杯仓卡杯子由于样品杯是在杯仓内任意放置,由仓内机械传送带随机拾取的,使用一段时间后仓内灰尘及塑料样品杯上的毛刺等都可能使杯子卡住。此时轨道上无杯,机器空走。解决的方法是将机器左侧上外板拆下,将卡杯取出,用棉签蘸取无水乙醇清洁传输带、杯仓即可。

3.3.2 污物仓卡杯子检测后样品杯被清洗送入污物仓内。长时间使用后,杯子进入污物仓的出口处会有灰尘积聚,出口斜面变涩,使杯子不能顺利滑入污物仓,从而堵住出口。此时仪器报警,检测停止。解决的方法是将污物仓打开,用用棉签蘸取无水乙醇清洁杯子出口即可。

3.4 过滤器渗漏或过脏

仪器左边上一小窗可看见水过滤器。由于受水炙和环境的影响,如果一段时间结果出现较大偏差,并从小窗上看到过滤器发黄或是渗漏,就需要与厂家维修站联系更换水过滤器。

3.5 样品(试剂)盘无动作

当传动装置发生故障时,样品(试剂)盘不能动作,此时应首先检查传动马达有无动作,在拆开清洁后发生此故障,多半是由于条形码检测器没有检到条形码。只要将样品(试剂)盘转一下位置就可解决。所以在拆盘时要记住原始位置很重要。如果条形码检测器灯不亮,无扫描,则是检测器本身故障,就要与厂家维修工程师联系解决。

3.6 液面检测故障

当进样(吸试剂)的1~3号针任一发生故障时,该针进到样本(或试剂)杯中,只是轻点一下,不能吸液,则要考虑是否液面检测器损坏。可将两只针上液面检测器互换。如果故障也随之转移,就可断定是液面检测器损坏。此电路板在机上为软线连接,拆装时要格外小心,以免扩大故障。

3.7 水量过少或水液面过低

在仪器的左面有上下两个水桶,上面是净水桶,下面是污水桶。两个水桶分别由两个带圆型塑料垫的盖子盖住。使用一段时间后,即使净水桶里是满的仪器也会出现水液面过低的报警现象。此时,可打开净水桶盖子,将盖子上的圆形塑料垫转动位置盖上即可。如果长期磨损,转动后仍不能解决,就需要与厂家维修站联系更换塑料垫。

3.8 样品或试剂量过少,液面过低

此时吸针因吸不到样品或试剂而报警,无法检测。可将样品管或试剂瓶稍微向上提3~5 mm,以不影响吸针吸样为准,这样可将样品或试剂液面稍微提高,从而顺利检测,同时避免了试剂的浪费。

总之,在使用过程中日常维护和保养至关重要,能消除隐患,降低故障率;如果能了解一些常见的故障发生的原因并及时加以处理,更有利于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该仪器快速、准确的性能。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过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23.

[2]郭健.生化分析仪的选择与分析系统[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834.

[3]毕波,吕元.定量检测方法学性能验证的系统设计[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143-145.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2

【关键词】 临床检验;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具有标本用量较少、稳定性较高、标记物制备较容易、不污染环境、操作简便以及便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主要将免疫分析与化学反光分析相结合,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中。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是继酶免疫、发射免疫以及荧光免疫测定之后的免疫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经常需要检测和分析表征性物质,以判断疾病以及身体病理特征[1]。通过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快速分析各种物质,能够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1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概况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发光分析和免疫分析系统,用于抗原、抗体、酶、激素、维生素以及脂肪酸等检测分析技术。化学发光分析是根据免疫反应情况,待免疫反应完之后加入酶或氧化剂等发光底物,发光底物经过氧化会形成处于激发状态的中间体,通过发射光子来释放能量,以达到稳定状态。而免疫分析是在抗体或抗原之上利用标记物进行直接的标记,标记物为化学物质或酶,待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后,会产生带有抗体免疫的复合物。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原理是以化学发光剂对抗体或抗原进行直接标记,待磁颗粒性、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之后,在磁场的作用下,分离处于游离状态和结合状态的化学发光剂,将发光促进剂加入到结合状态的部分,使其进行快速的发光反应,并以定性或定量的方式检测处于结合状态的发光强度。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系统具有操作较为简单,结果较为准确可靠,且自动化程度较高以及试剂储存的时间较长等优点,可根据激发态分子能量的来源,将化学发光的过程分为生物发光、光照发光和化学发光。

2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在临床检验中应用的类别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在临床检验中,主要分为酶催化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直接标记发光物质的免疫分析以及电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酶催化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是通过抗体或抗原在标本中发生反应之时,采用发光的酶作为标记物。直接标记发光物质的免疫分析是采用吖啶酯对体或抗原进行直接标记,待抗体或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后会产生一种复合物,加入氢氧化钠和带有双氧水的氧化剂后呈碱性,出现发光、分解等现象[2]。而电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过程包括化学反光和电化学,将三丙胺作为电子供体,对抗体或抗原用三联吡啶钌进行标记,在电场的作用下,通过电子转移而产生发光反应。

3 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分析

3.1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传染性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是血清学的标志物,是治疗和评价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诊断乙型肝炎病毒中的抗体或抗原的表面部分是否受到感染,这样的诊断为常规酶法,但常规酶法会使低病毒含量的携带者出现漏检的情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和以前的常规酶法相比,具有线性范围宽和高灵敏度等特点,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对传染性疾病进行分析,如对于已感染免疫病毒的儿童,应对其体内的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以及单纯疱疹病毒以Bowser等进行测定,检测出的灵敏度较高。

3.2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指肿瘤肿瘤在发生与增殖的过程中,通过肿瘤细胞进行合成、释放或者是机体与肿瘤细胞发生反应,产生酶、激素、白质以及癌基因产物等物质。患者的细胞、血液以及组织中都会有肿瘤标志物,利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能够快速的寻找到难以发现的肿瘤标志物。通过对患者进行体外的辅助诊断以及术后监测,能够缓解患者的病痛。采用Mac等诊断和监测食管癌患者的病情,如对血清中的癌胚抗原浓度、鳞状细胞癌的抗原浓度等进行检测。以Raslan和Shabin对健康孕妇德阴道液和胎膜早破中的人绒毛膜促线性激素和AFP标志物进行比较,AFP的特异性和敏感度较高。

3.3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心脏疾病 在临床检验中,经常以同丁酶对心脏疾病患者进行定量测定。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包括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T,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心脏疾病的标记物,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度。通过采用Dutra等将肌钙蛋白T(cTnT)的受体分子制成免疫传感器,应用于早期心肌梗死的临床检测,其方法较好,具有相关性,可以应用到临床中对标本进行检测。

3.4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激素 激素是细胞和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媒介,主要指散在内分泌细胞中或内分泌腺所分泌出来的高效能的活性物质。在临床检测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和测定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比较可靠、准确的实验室数据,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3]。通过以Vutyavanich等对血清中的促黄体生成素、睾丸素、促卵泡生成素以及催乳素等进行检测,以Karlsson对患者甲状旁腺进行检测,以Gayk和Schmidt对骨代谢标志物中的降钙素进行测量,并和放射免疫法相比,其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

3.5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其他物质 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还可以分析细菌、维生素、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酶以及基因等。通过Dasgupta等对血清中高辛含量进行检测,以Quan等对食物中含有的盐曲霉毒素B1进行检测。

综上所述,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具有不污染环境、操作简便以及便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中。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能够为临床检验提供数据依据,提高检测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参考文献

[1] 施丽娟.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6(4):57-58.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3

【关键词】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影响因素;对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现有流动人口2.61亿。未外来人口的增多势必引起流动儿童的增加。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居无定所,难以管理。加之流动人口经济状况较差,自我保健意识差,对计划免疫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各地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接种率仍然无法提高,导致流入地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发病率上升【2】。

1 影响因素

1.1 管理体制不完善

1.1.1相关部门对所辖区域内流动儿童掌握登记不全,不能及时地提供流动儿童的准确信息,相关部门协作配合不力,使有些流动儿童无法享受国家免疫规划服务。

1.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配备不足,专业人员不足,设备陈旧,经费不能足额到位等。

影响了整个地区主动服务流动儿童的质量。

1.2 流动儿童免疫接种问题

1.2.1 政府对流动儿童的管理重视不够 当前采用传统户籍制人口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计划免疫工作的需求,不能正确的反映流动儿童的基本信息,原因在于各部门没有明确责任,缺乏协调,造成流动儿童管理上处于无序状态.同时儿童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免疫接种的服务质量和保障健康的程度【3】。

1.2.2儿童家长对免疫接种工作认识不足 流动儿童的家庭不少为收入水平低下或居无定所无固定职业的家庭,由于受文化水平,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接种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防病保健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儿童漏卡漏种现象的发生。这也是各地区流动人口具有的特点【4】。

1.2.3 宣传工作不到位 对预防接种知识没有进行广泛和深入持久的宣传。

1.2.4 基层接种单位工作人员缺乏,对流动儿童的接种服务不到位。

2 管理对策

2.1政府的支持与重视 要遵循“政府参与,社会参与,部门配合,法制保障”和对流动儿童实行现居住地管理的原则,对不同地区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采取强化工作措施,同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的投入政策,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重视和支持,保证免疫规划人员,经费,设备到位。加强政府部门的督导管理,将流动儿童的管理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儿童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方案,协调好教育,公安,计生,妇幼保健,街道,居委会,卫生等部门。,保证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减少流动儿童接种的空白点。

2.2 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除开展常规的4.25宣传,强化宣传,要根据流动儿童的特点,在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地区利用广播,报刊,宣传单,告示,标语,短信平台等形式传递信息,多方位,反复开展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工作的知晓率和主动接受免疫接种意识【3】,共同做好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

2.3 加强对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管理 推进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提高计免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确实的保障,以保证免疫规划工作的正常开展。建立各级流动儿童管理网络系统,加强流动儿童调查摸底,查漏补种工作,责任明确,措施到位。把补种作为常规管理工,为流动儿童提供优质便利的接种服务,提高儿童家长的满意度。

2.4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 对居住2个月及以上的流动儿童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无接种证者同时建立.补办接种证,享受与本地儿童同等待遇。居住2个月以下的儿童办理临时接种证,促使流动儿童及无证者主动到本辖区免疫预防接种门诊补种疫苗。

3 讨论:

免疫规划工作是疾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本国策之一,自从实施儿童免疫规划以来,许多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流动人口的逐年增长,流动儿童的数量也随之上升,这些人流动性强,信息难以掌握,.由于多元因素的作用,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预防接种水平存在极大差距,甚至削弱当地人群的免疫屏障,导致流入地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上升,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已成为疾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4】。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不及时,不到位,直接造成了许多地区计免相关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成了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难点,给目前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力,因此必须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适合年龄的儿童能够及时.规范的进行预防接种,达到预防和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及时发现计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完善的外来流动儿童管理机制,为更好地开展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华,计划免疫工作中流动儿童的来源。临床与实验医学杂志.2010.10(23).289-288.

[2] 梁发波;石志刚.浅谈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管理。中国医疗前沿,2009.22(10)348-349.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4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强化;麻疹疫苗;查漏补种

【中图分类号】R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82-01

目前在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为儿童接种的六种疫苗中的最为重要的两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的强化效果和接种率将会对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的发病与流行产生显著的影响[1]。为了对无脊灰状态予以维持,加速实现消除麻疹的目的,盐城市建湖县在今年1月-5月间实施了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以及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本次研究中对这次活动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资料来源于盐城市建湖县各个预防接种单位上报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和麻疹查漏补种登记表和统计表,人口资料为我县免疫规划年报表。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针对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和麻疹疫苗补种率展开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免疫效果进行评价。

1.2.2 实施情况

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强化情况:本次活动中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对象纳入标准为:全县4周岁以下适龄儿童,即2009年1月1日至强化免疫服苗期间出生儿童:1、“零”剂次免疫的儿童(不含出生2个月内的新生儿);2、4月龄以上累计服苗次数少于3次的儿童; 3、2012年1月1日以后由外地迁(流)入本地且不论既往有无免疫史的流动儿童;4、在常规免疫中漏卡、漏种的本地户口儿童或流动儿童;5、2008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2012年无糖丸服苗史的,在查漏补服期间补服一剂次。此类对象不纳入本次强化免疫统计,只进行常规免疫登记。

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情况:本次活动中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对象的纳入标准为:8月龄至4周岁的儿童,即在2008年3月1日-2012年6月30日期间出生的儿童(含外来流动儿童)。以接种证为准,8-17月龄年龄组儿童未接种麻风疫苗,18月龄-4周岁年龄组儿童未接种麻腮风疫苗,不管其居住地与出生地,凡无麻疹类疫苗接种禁忌症的儿童均作为查漏补种免疫对象。所有查漏补种对象均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或麻腮风疫苗。如18月龄-4周岁年龄组儿童补种后仍未达到2剂麻疹类疫苗的,则应另行安排时间完成2剂麻疹类疫苗接种。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在P

2 结果

经统计,第一轮免疫强化时,本地儿童应种219,实种213.流动儿童应种770,实种751.合计应种989,实种964. 接种率97.47%。

麻疹疫苗查漏应补种624剂次,实际补种600剂次,补种率为96.15%。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经过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以及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使盐城市建湖县儿童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接种率以及麻疹疫苗全程接种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免疫强化和查漏补种工作为对常规免疫工作的一种补充,能够使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得到有效的控制。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发现,我县的免疫效果基本上符合预期要求,然而依旧存在脊灰疫苗0剂次接种现象,并且第一轮接种的服苗率较第二次低,这表明,我县的免疫工作依旧存在空白点和漏种现象。因此相应的免疫预防工作者应对其给予注意,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积极的改善[2]。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体会到,做好免疫接种工作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① 政府重视为强化免疫工作基础。各级政府应对免疫强化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全力的支持[3]。② 多种形式的宣传为免疫强化工作的保障。应在街道、社区等场所对免疫接种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进行宣传教育,以提高家长对免疫知识的知晓程度,积极主动为儿童进行免疫接种[4]。③ 周密合理的免疫强化计划为改善免疫强化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在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各个免疫接种单位应依照自身的特点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免疫强化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计划要具合理性和周密性,扩大覆盖面,保证免疫工作的广泛性[5]。

综上所述,本县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强化和麻疹查漏补种工作效果相对理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本县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接种率得以提高,然值得注意的是,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依旧存在一定的空白点和漏种现象,基层免疫预防工作者应对其给予关注,通过一些高质量的宣传、培训以及督导工作对免疫工作进行强化,从而实现免疫接种工作高质量,宽范围的展开,提高适龄儿童的疫苗接种率,以达到对流行病的发生与发展进行预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景明辉.邢台市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09,11(21):1374-1375.

[2] 李氏天,张宁.5568 名活产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03):91-92.

[3] 吕友强.曲阜市2010年实施麻疹及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1,32(08):418-419.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5

按照石嘴山市科技局《肉羊疫病监测与防治研究项目》的要求,组织进行了肉羊疫病病原和免疫效果实验室检测。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分阶段开展了口蹄疫病原学与抗体水平和布病病原学的采样、实验室检测,系统整理了实验资料。现将检测完成情况及统计、分析结果和对肉羊疫病实验室检测技术的初步探讨求教于大家,以供肉羊疫病防控研究者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内容和要求

口蹄疫进行病原和免疫效果2项内容的采样检测,布病进行病原检测。实行季度抽检和不定期抽检,每年检测3次以上,每年采样数量在240份以上,监测小组按照要求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并完成半年、全年性阶段性监测工作总结和分析报告。

1.2 检测方法

1.2.1 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 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按照国标ny/sy150-2000采用口蹄疫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操作,检测结果判定标准为:o型口蹄疫抗体效价≥2的判为免疫合格。

1.2.2 口蹄疫病原学检测 口蹄疫病原学检测请宁夏回族自治区疫病控制中心采用pcr方法进行试验检测。

1.2.3 布病病原学检测 布病病原学检测按照国标gb/t18646-2002采用虎红平板凝集实验与试管凝集试验操本文由收集整理作。

2 试验结果

监测工作组负责各试验点病料采集和实验室检测工作,对检测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报告,并完成阶段性监测工作总结。实施项目以来,监测工作组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在课题研究期间,共计完成o型口蹄疫抗体水平检测524份,完成口蹄疫病原学检测524份,完成布鲁氏菌病病原学检测524份。

2.1 2007年度检测项目及结果

2007年共计进行了3次集中采样和2次分散采样。其中在4月份、7月份和10月份进行了集中采样。在各试验点共计采集样品238份,完成口蹄疫病原学监测223份,完成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223份,完成布病病原学监测238份。

2.1.1 口蹄疫病原学监测情况 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疫病控制中心采用pcr试验检测,223份样品口蹄疫病原学监测结果为阴性。

2.1.2 布病病原学监测情况 石嘴山市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223份,可疑样品采用试管凝集试验进行复检,结果为7个阳性。

2.1.3 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情况 2007年共计完成样品口蹄疫抗体检测238份,其中,检测大武口试验点(长胜36份,长兴113份)样品149份,检测平罗试验点(渠口20份,通伏11份,城关32份)样品63份,检测惠农试验点(燕子墩)样品26份。经过检测,平均抗体水平在7 log 2以上,抗体检出率在90%以上,免疫合格率在70%。

2.2 2008年度检测项目及结果

2008年,分别在2月份、4月份和6月份进行了集中采样。在各试验点共计采集样品301份,完成口蹄疫病原学监测301份,完成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301份,完成布病病原学监测286份。

2.2.1 口蹄疫病原学监测情况 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疫病控制中心采用pcr实验检测,301份样品口蹄疫病原学监测结果为阴性。

2.2.2 布病病原学监测情况 石嘴山市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采用虎红平板凝集实验与试管凝集实验检测样品286份,结果为阴性。

2.2.3 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情况 2008年,共计完成样品口蹄疫抗体检测301份,其中,检测大武口试验点(长胜40份,长兴70份)样品110份,检测平罗试验点(渠口80份,宝丰21份,城关20份)样品121份,检测惠农试验点(燕子墩)样品70份。经过检测,2月份和4月份的样品平均抗体水平在7 log 2以上,抗体检出率100%,免疫合格率在70%以上。6月份样品平均抗体水平在7 log 2以上,免疫合格率在90%以上。

以上检测分析结果见表1。表1中为了便于免疫后不同天数抗体消长规律的统计分析,序号不分年度,按免疫后采样时的天数,即“免疫天数”顺序进行排列。

3 讨论

3.1 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在每日采样工作结束后,于当晚完成实验室样品收检登记并分离动物血清等工作。样品采集和分析处理方法符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监测采样技术要求,检测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执行,结果真实可靠。

3.2 口蹄疫病原学分析

根据口蹄疫病原学检测为阴性的结果,说明被检测试验羊群中不存在口蹄疫病毒感染。

3.3 布鲁氏菌病病原学分析

根据布病病原学检测结果为7(+),说明部分试验羊群已经受到布病病原侵袭,需要采取措施净化羊群。但羊群中存在的流产现象不是布病所致。

3.4 免疫效果分析

根据以上检测结果,分时段进行抗体水平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试验羊只在接种口蹄疫疫苗30d后,o型口蹄疫抗体水平已经达到国家口蹄疫免疫要求标准,在免疫38~40d抗体水平达到最高(8.15 log 2),免疫合格率在95%以上,之后有不明显下降趋势,在免疫161d后,抗体水平依然保持在7 log 2以上,免疫合格率在95%以上。

4 结论

1)通过检测结果分析说明,羊的口蹄疫防治工作在坚持程序化免疫的条件下,免疫羊口蹄疫抗体水平可以保护到161d以上。同时,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口蹄疫病原的存在和传播,杜绝疫情流行。

2)根据布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可知,在检测结果阳性羊群及其区域,在坚决扑杀深埋无害化处理阳性羊只的同时,采取连续进行布病疫苗强制免疫的措施,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手段。

3)由于受目前各地实验室检测设备条件和能力所限,羊只的梭菌病、羊痘只能进行临床疫情监测,对出现症状和病变的羊群坚持进行相应疫菌苗免疫2年以上,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羊只梭菌病、羊痘疫情的发生。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6

摘要:为研究鹅细小病毒(GPV)VP2蛋白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对实验动物的免疫效果,本试验对GPV延边分离株的vp2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将Western-blot试验鉴定为阳性的表达蛋白进行乳化,免疫BALB/c小鼠,应用ELISA方法监测试验动物的体液免疫水平,以此评价该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在三免后2d,重组蛋白佐剂组检测到的血清OD450nm值达0.687,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为0.038,两者差异极显著(P

关键词:鹅细小病毒;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免疫试验

关键词:鹅细小病毒;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免疫试验

中图分类号:S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1-0171-1

中图分类号:S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1-0171-1

基金项目: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215230),吉林省牧业管理局项目(吉牧科字第200902号)。

基金项目: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215230),吉林省牧业管理局项目(吉牧科字第200902号)。

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is,GP)呈世界性分布,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临床一旦发病,无有效的治疗办法,严重危害本地区养鹅业的健康发展[1]。目前,国内外用于GP的预防主要以传统疫苗为主,基因工程疫苗尚属探索阶段,尚缺乏GPV基因工程疫苗诱导雏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系统研究资料。在GPV的三个结构基因中,Le Gall-Recule等[2]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证明表达的番鸭细小病毒vp2基因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本研究拟对GPV的vp2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制备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并进行免疫试验分析,为GPV的vp2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is,GP)呈世界性分布,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临床一旦发病,无有效的治疗办法,严重危害本地区养鹅业的健康发展[1]。目前,国内外用于GP的预防主要以传统疫苗为主,基因工程疫苗尚属探索阶段,尚缺乏GPV基因工程疫苗诱导雏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系统研究资料。在GPV的三个结构基因中,Le Gall-Recule等[2]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证明表达的番鸭细小病毒vp2基因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本研究拟对GPV的vp2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制备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并进行免疫试验分析,为GPV的vp2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 材料

BALB/c小鼠购自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弗氏佐剂购自sigma公司;其他载体与试剂由延边大学预防兽医实验室提供。

BALB/c小鼠购自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弗氏佐剂购自sigma公司;其他载体与试剂由延边大学预防兽医实验室提供。

1.2 GPV延边株vp2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制备

1.2 GPV延边株vp2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制备

采用常规方法提取GPV延边株的基因组DNA,以特异引物[3]扩增vp2基因片段,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vp2,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将Western-blot鉴定为阳性的蛋白进行亲和层析纯化,纯化后重组蛋白与弗氏佐剂混合乳化,制备GPV的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采用常规方法提取GPV延边株的基因组DNA,以特异引物[3]扩增vp2基因片段,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vp2,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将Western-blot鉴定为阳性的蛋白进行亲和层析纯化,纯化后重组蛋白与弗氏佐剂混合乳化,制备GPV的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1.3 vp2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动物免疫试验

1.3 vp2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动物免疫试验

免疫试验共分3组,每组10只BALB/c小鼠,分别为接种VP2重组蛋白组,VP2重组蛋白加佐剂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在每一次免疫前采血分离血清,第3次免疫后的第2d、4d、6d分别采血分离血清,均存于-20℃备用。

免疫试验共分3组,每组10只BALB/c小鼠,分别为接种VP2重组蛋白组,VP2重组蛋白加佐剂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在每一次免疫前采血分离血清,第3次免疫后的第2d、4d、6d分别采血分离血清,均存于-20℃备用。

1.4 ELISA监测血清VP2抗体水平

1.4 ELISA监测血清VP2抗体水平

用纯化的VP2重组蛋白为抗原包被反应孔,以小鼠抗GPV阳性血清为一抗,以山羊抗小鼠HRP-IgG为二抗,进行ELISA检测实验小鼠血清中抗体水平,并分析vp2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对实验小鼠的体液免疫水平。采用SAS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IgG为二抗,进行ELISA检测实验小鼠血清中抗体水平,并分析vp2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对实验小鼠的体液免疫水平。采用SAS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 结果

2.1 GPV vp2基因的原达表达

2.1 GPV vp2基因的原达表达

对pET30a-vp2进行IPTG诱导表达,SDS-PAGE与Western-blot试验表明,在经考马斯亮兰染色的SDS-PAGE胶上和NC膜上均出现VP2特异性条带(图略),百未诱导的重组菌未出现特异条带。

对pET30a-vp2进行IPTG诱导表达,SDS-PAGE与Western-blot试验表明,在经考马斯亮兰染色的SDS-PAGE胶上和NC膜上均出现VP2特异性条带(图略),百未诱导的重组菌未出现特异条带。

2.2 GPV重组VP2蛋白的体液免疫水平

2.2 GPV重组VP2蛋白的体液免疫水平

对采集的BALB/c免疫小鼠血清进行ELISA试验检测,每个样品重复检测三次,取平均值计算,详见表1。经统计学分析表明,在三免后第2d,重组蛋白组和重组蛋白佐剂组免疫小鼠血清的OD450nm值均达到最高值,重组蛋白佐剂组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间差异极显著(P

对采集的BALB/c免疫小鼠血清进行ELISA试验检测,每个样品重复检测三次,取平均值计算,详见表1。经统计学分析表明,在三免后第2d,重组蛋白组和重组蛋白佐剂组免疫小鼠血清的OD450nm值均达到最高值,重组蛋白佐剂组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间差异极显著(P

表1 免疫后BALB/c免疫小鼠血清中抗体消长变化(OD450)

表1 免疫后BALB/c免疫小鼠血清中抗体消长变化(OD450)

组别 一免前 二免前 三免前 三免后2d 三免后4d 三免后6d

组别 一免前 二免前 三免前 三免后2d 三免后4d 三免后6d

重组蛋白组 0.039±

重组蛋白组 0.039±

0.015 0.312±0.012 0.434±0.022 0.536±0.031 0.480±0.036 0.245±

0.015 0.312±0.012 0.434±0.022 0.536±0.031 0.480±0.036 0.245±

0.017

0.017

重组蛋白佐剂组 0.033±

重组蛋白佐剂组 0.033±

0.032 0.498±0.017 0.663±0.028 0.687±0.036 0.569±0.037 0.461±

0.032 0.498±0.017 0.663±0.028 0.687±0.036 0.569±0.037 0.461±

0.019

0.019

生理盐水组 0.037±

生理盐水组 0.037±

0.013 0.031±0.015 0.039±0.015 0.038±0.015 0.034±0.015 0.030±

0.013 0.031±0.015 0.039±0.015 0.038±0.015 0.034±0.015 0.030±

0.015

0.015

3 讨论

3 讨论

本研究以GPV的vp2基因为目的基因,以pET30a为表达载体,在体外高效表达了VP2蛋白,经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试验发现,该重组蛋白具有免疫活性,重组蛋白佐剂组与阴性组间血清抗体水平差异极显著,说明vp2基因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基因,而重组蛋白佐剂组与重组蛋白组间血清抗体水平差异显著,提示佐剂对基因工程亚单位苗的免疫效果影响较大。由于本研究只是初步的预试验,未进行攻毒试验和鹅体内试验,这将在下一步试验中予以开展。本研究结果为GPV vp2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本研究以GPV的vp2基因为目的基因,以pET30a为表达载体,在体外高效表达了VP2蛋白,经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试验发现,该重组蛋白具有免疫活性,重组蛋白佐剂组与阴性组间血清抗体水平差异极显著,说明vp2基因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基因,而重组蛋白佐剂组与重组蛋白组间血清抗体水平差异显著,提示佐剂对基因工程亚单位苗的免疫效果影响较大。由于本研究只是初步的预试验,未进行攻毒试验和鹅体内试验,这将在下一步试验中予以开展。本研究结果为GPV vp2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方定一.小鹅瘟的介绍[J].中国兽医杂志,1962,8:19-20.

[1] 方定一.小鹅瘟的介绍[J].中国兽医杂志,1962,8:19-20.

[2] le Gall-Recule, Jestin V,Chagnaud P.Expression of muscovy duck parvovirus capsid proteins (VP2 and VP3) in a baculovirus expression system and demonstration of immunity induced by the recombinant proteins [J].J GenVirol,1996,77(9):2159-2163.

[2] le Gall-Recule, Jestin V,Chagnaud P.Expression of muscovy duck parvovirus capsid proteins (VP2 and VP3) in a baculovirus expression system and demonstration of immunity induced by the recombinant proteins [J].J GenVirol,1996,77(9):2159-2163.

[3] 胡晓静,潘杰,陈进喜,等.2株鹅细小病毒主要结构蛋白vp2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262-265.

[3] 胡晓静,潘杰,陈进喜,等.2株鹅细小病毒主要结构蛋白vp2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262-265.

作者简介:高旭(1977-),男,吉林德惠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动物病毒病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免疫分析法逐渐成为在检测农药残留优先研究、开发和应用的一项分析技术。美国化学学会将免疫分析方法与GC、HPLC一起列为化学农药残留分析的三大支柱技术,世界粮农组织也积极推荐此项技术,免疫分析技术成为21世纪最具竞争力和挑战性的超微量检测技术[14]。

1免疫吸附分析法

现在研究最多的为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胶体金免疫吸附法(IGCA),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方便、操作简单,能够批量生产且成本较低,能够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需要。ELISA常用的酶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磷酸酶、β-D-半乳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青霉素酶、乙酰胆碱酶、苹果酸脱氢酶、荧光素酶丙酮、酸激酶等。这些酶都具有易于提取、保存、催化率高、专一性强、活性基团多的优点,同时检测酶活的方法简单快速,在与抗体或抗原结合后酶活会表现出抑制或增强的特点。而IGCA使用胶体金显色,不需要加入酶,标记物更加稳定,应用范围更广,但灵敏度一般不如ELISA好。部分有机磷农药的免疫吸附分析见表1。在应用免疫吸附分析法对有机磷农药进行检测技术的开发中,抗体抗原的选择、样品基质和反应体系中有机溶剂的使用、离子强度和pH都对免疫吸附分析法有较大的影响。在使用通用抗体进行有机磷农药多残留检测分析中,通用半抗原结构上一个元素或者一个基团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结果的不同。1998年Jeffre等[29]通过一组相似结构的半抗原的免疫反应得到的抗体进行ELISA对比试验,得出同类半抗原的不同链长、P上连接的O或S都会影响得到的抗体的性质,从而影响对不同农药的特异性吸附。Manchis等[30]利用两种类似结构的半抗原产生的抗体来对毒死蜱进行检测,得到不同的标准曲线,juan等[19]在对毒死蜱进行ELISA检测实验中也得到相同的结论。Josep等[31]用ELISA对甲基谷硫磷和亚胺硫磷进行检测中,也得出不同结构的半抗原产生的抗体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McAdam等[32]利用多克隆抗体对杀螟松进行ELISA检测,得出IC50为23ng/mL,最低检出限为2ng/mL,而Cho等[33]利用单克隆抗体对其进行ELISA,同样基质中得出IC50为3.7ng/mL,最低检出限为0.5ng/mL。2006年Watanabe等[34]利用计算机模拟得出的结果IC50为0.23ng/mL,线性范围0.087~2ng/mL,最低检出限为0.033ng/mL。McAdem和Hill[32]用杀螟松单克隆抗体进行ELISA检测得到的线性范围是100~2000ng/mL,Skerrit等[35]发现杀螟松的单克隆的抗体还会与甲基毒死蜱和甲基嘧啶磷反应。样品的基质对免疫吸附法的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在杀螟磷的检测中,样品为苹果时,平均回收率为112%,变异系数10%,样品为桃子时,平均回收率为111%,变异系数12%[34]。2011年梁赤周等[36]分别在梨、香蕉、坚果、大米、菠菜、胡萝卜中用ELISA对三唑磷进行检测,得到的加标回收率和变异系数都有差异。亚胺硫磷在苹果、橙汁和苹果汁的ELISA检测中,加标回收率和变异系数也各不相同[37]。Ercegovich等[38]检测血浆中的对硫磷残留检出限为280pg/mL,在缓冲液中灵敏度能增加10倍。而有些农药的检测中,基质效应可以忽略,如Lvanov等[39]对谷硫磷检测中蜂蜜的基质效应可忽略不计。反应体系中使用的有机溶剂、离子强度和pH都对免疫吸附分析法也会有较大的影响。Xu等[40]在对河流、湖泊及地下水样品中对硫磷的检测后发现,使用固相萃取工艺前后,剂量-反应曲线变化较大。在有机溶剂的使用中,甲醇容易造成负面的影响[25,41]。此外,反应体系的pH及离子浓度都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16,20,21,24,25]。交叉反应率在免疫吸附分析法中主要受抗体类型的影响,使用单克隆抗体进行ELISA,除结构特别类似的化合物外,交叉反应率较低。Watanabe等[34]报道,在检测杀螟松的交叉反应中,只有3种农药交叉反应率较高,结果如表2。2011年Young等[42]使用毒死蜱单克隆抗体的IGCA对毒死蜱检测进行交叉反应试验,仅甲基毒死蜱IC50为190ng/mL,交叉反应率为13%,其余8种类似农药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Manchis等[30]利用ELISA对毒死蜱进行交叉反应实验,甲基毒死蜱交叉反应率也仅为18.3%,其余六种农药均小于4%。sullivan等[43]对毒死蜱检测试验也得到相似的结果。在亚胺硫磷的检测中,单克隆的抗体建立的ELISA方法在交叉反应实验中也表现较好[37]。

2其他免疫分析法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荧光免疫分析法及放射免疫分析法也是较为常见的免疫分析方法。自1977年Halman等[22]创立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CLIA)以来,在临床医学、环境和食品安全检测中进展很快。化学发光分析是用能够产生化学发光的物质来标记抗体或抗原,在与待测的抗原或抗体免疫吸附后,分离发光标记物或直接加入发光启动剂而进行抗原或抗体的定量或定性分析。最常用的发光标记物为鲁米诺及其衍生物、吖啶酯衍生物、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其中辣根过氧化物酶与碱性磷酸酶在临床检验中应用最广泛[44]。Jin等[45]在2010年建立了果蔬中有机磷农药三唑磷的CLIA法,线性范围为0.04~5ng/mL,最低检出限为0.063ng/mL,生菜、胡萝卜、苹果、水和土壤的加标回收率在67.52%~122.0%之间。与液-质法进行对比,显示出良好的准确性。电化学免疫分析法(ECLIA)通过在电极上施加一定波形的电压或电流信号,使体系中的组分反应产生化学发光对物质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相比CLIA,是用电极代替发光启动剂,能更精确的控制反应的开始。Wei等[46]利用ECLIA对甲基毒死蜱进行检测,得到线性范围在0.4~20ng/mL,在土壤和葡萄中的加标回收率96.4%~109.3%,变异系数为9.1%。Cons等在1941年用荧光素和抗体的结合来定位组织中的抗原,提出了荧光免疫分析法(FIA)的概念[47]。荧光素是该方法的关键,在特定波长的激发光照射下,有机荧光分子被激发并发出荧光,这些荧光分子能在短时间内多次重复被激发用以检测。荧光免疫分析法就是根据荧光分子的这种特性进行定量分析的。FIA对甲基对硫磷检测的加标回收率在85%~100%之间,交叉反应试验与检测耗时表现比ECLIA好[48]。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FPIA)甲基对硫磷检测的加标回收率85%~110%之间,最低检出限为15ng/mL,线性范围为25~10000ng/mL,且变异系数为1.5%~9.1%,交叉反应表现良好[49]。Xu等[50]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对有机磷农药多残留检测中,检出限低于10ng/mL,变异系数在3.5%~14.5%之间,加标回收率71.3%~126.8%[51]。水样的加标回收率从74.8%~121.3%不等,变异系数在6.4%~15.1%之间。放射免疫分析方法(RIA)是利用同位素标记的和未标记的抗原混合物与抗体发生竞争性免疫反应,通过检测游离同位素标记抗原达到对抗原定量定性分析。1960年美国化学家R.S.耶洛和S.A.贝尔森提出此法后,被广泛用于生物学和临床诊断分析中,为此耶洛于197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80年代初,应用此法测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已达300种以上。1981年Ercegovich等[38]首先建立了RIA对硫磷的检测,在人的血液和莴苣叶片上的检出限为10~20ng/mL,水中的检出限可达4ng/mL。

3展望

食品和环境中农药残留超标,不仅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问题,也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与此同时 ,利用检测技术手段来不断提高农产品贸易的绿色壁垒。目前农药残留免疫分析技术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只有少数产品化,且多数为单一品种农药的检测。随着分子生物技术、基金重组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立灵敏度更高、重现性更好的检测方法,同时免疫分析技术也会朝着农药多残留检测的方向发展。因此,免疫分析技术会以其自身的绝对优势不断进行完善,将在有机磷农药快速检测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8

动物防疫工作与养殖业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身体健康关系十分密切。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的危害最为严重,它不仅可能造成大批畜禽死亡和畜产品污染,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对外贸易,而且某些人畜共患传染病还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由于现代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业的崛起,调运、移动畜禽非常频繁,所以更易受到各本文由收集整理种传染病的侵袭。特别是以农村散养户为主的动物免疫工作中存在许多的疏漏、空档,主要表现在免疫密度不高、免疫质量低和血清检测抗体合格率较低等。因此如何建立动物防疫工作长效机制,使动物免疫工作做得更加扎实,防止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兽医主管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主要课题。

1 免疫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

1.1 从饲养方式上分析

朝阳镇80%以上畜禽存栏量都集中在农村,养殖规模小,管理粗放,养殖模式均以户为单位散养。家禽养殖90%以上为散养,相当部分村寨有“放野牛”的习惯,秋收过后将牛放上山,几个月都不去看一下,需要时再去牵回来,且用哪头就牵哪头;更有甚者几年都不去看,母牛产牛犊都不知道,两户或几户农户为争一头小牛犊闹到畜牧局要求搞“亲子鉴定”的事件屡见不鲜。大部分农户不愿主动配合支持搞动物免疫工作,防疫人员准备搞免疫工作时,已提前通知农户交代其将山上的耕牛赶回来,将自家饲养的家禽关好。待防疫人员赶到时牛不但没有赶回来,就连关在家里的家禽也放了,使防疫人员无法实施免疫接种工作,漏免较多。

1.2 从各级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视程度上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十四条明文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乡级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本管辖区域内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做好强制免疫工作。”国务院还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朝阳镇畜禽免疫接种工作主要靠各乡镇畜牧兽医站来实施,而各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大部分是非畜牧专业的,对动物防疫工作认知不足,大部分乡镇在每年“春秋两防”工作期间不但不按国务院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安排相关人员配合做好动物免疫接种工作,反而在动物免疫工作期间还安排畜牧技术干部从事大量繁重的包村工作,畜牧技术干部无法进行正常的畜禽免疫接种工作。

1.3 从疫苗的安全性分析

近几年来朝阳镇实施强制免疫的猪口蹄疫、牛口蹄疫和家禽禽流感等疫苗在免疫接种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特别是猪口蹄疫、牛口蹄疫疫苗。轻度的出现停食1~2 d,注射部位肿胀,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呼吸加快,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症状会逐渐减轻,直至消失;严重的出现全身肌肉振颤、口吐白沫、焦躁不安、呼吸急促、可视黏膜充血、瘤胃鼓气、鼻孔出血、倒地抽搐、失去知觉,有的往往来不及抢救已经死亡。而出现免疫反应死亡后财政对这部分的补助较低,养殖户有抵触情绪,使防疫人员无法实施免疫接种工作。

1.4 从免疫方式上分析

根据上级安排和朝阳镇实际情况,规模养殖场的免疫接种由本场视其情况自行制定,农村散养畜禽的免疫方式是以“春秋两防”为主,利用“动物防疫日”补针为辅。生猪的免疫接种工作只要群众接受操作起来问题不大,一是因为生猪本身个体不大,二是因为绝大部分猪的饲养周期不长,在每头猪上注射的次数不多。而大牲畜(特别是牛)免疫接种工作面临的问题就复杂了,一是农户是否接受,是否配合;二是牛本身个体太大,保定不好对免疫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三是牛的饲养周期太长,大多数牛饲养期2年以上,有相当部分牛的饲养期要超过10年;每年“春秋两防”各进行口蹄疫和常规疫苗免疫接种一次,这就决定了在同一头牛身上注射的次数太多,即便再温驯的牛也不温驯了,相当部分牛会主动攻击人,给防疫工作带来极大难度。

1.5 从防疫队伍的稳定性上分析

防疫队伍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免疫接种工作完成情况。目前村级防疫员的工资报酬虽较往年有较大提高,大村2 000元/年左右,小村1 300元/年,但相比外出打工的工资来说仍然很低,加上各种保险没有落实(防疫过程中的人身意外保险、60岁以后的养老保险等),相当部分防疫员不安心从事此项工作。而朝阳镇所辖6个村、81个村民小组、

2 936户农户,方圆166.7 km2,仅靠几名技术干部挨家挨户地进行全镇的动物防疫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

2 建议

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疫意识

采取赶场天发放资料、举办培训班和出诊时宣传等方式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向群众剖析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给他们讲理论、举例子讲解饲养家畜接受免疫的好处和不接受免疫的后果,让他们自觉接受免疫注射理念,以增强畜禽抗病力,降低其发病率,从而提高农户经济效益,调动群众养殖的积极性。

2.2 建立健全防疫机制,稳定防疫队伍

动物防疫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全民参与,仅靠技术部门“单打独斗”是无法完成这一使命的。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乡(镇)级党委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要高度重视,防疫经费纳入预算,防疫期间要将“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落到实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相关规定安排相关人员参与动物免疫接种工作;“春秋两防”期间一律不安排畜牧技术干部从事包村工作,其他时间应尽量少安排或不安排畜牧技术干部从事包村工作,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干好本职工作,保护当地畜牧业健康发展和肉食品安全。建议进一步提高防疫员工资报酬,解决他们的人身意外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定一整套管理措施,开展常年补针,利用“动物防疫日”对那些在“春秋两防”期间处于“三不打”和新增的畜禽进行适时补免,提高畜禽免疫密度,真正发挥起村级兽医室的作用。

2.3 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严堵外疫

通过严格检疫执法,把严检疫关,对进入境内的畜禽除了检查检疫手续之外,还要进行个体检查和隔离观察,待无异常情况后再入群饲养;对进入屠宰场待宰的牲畜除了进行健康状况等检查外,着重对免疫标识、免疫档案进行检查,严禁经营、屠宰、运输无免疫标识和未经检疫(免疫)的动物和动物产品,从而达到“以检促防”目的。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9

通讯作者:吴杰

【摘要】 目的 分析红古区2010年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活动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特征,探讨MV强化免疫活动的安全性及减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措施。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红古区2010年MV强化免疫活动共报告13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率2.29‰;男性多于女性,1岁及以下年龄组疑似异常反应发生率低;接种后1天内出现反应的占92.31%;临床诊断以一般反应为主;预后良好。结论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率低。应加强监测,提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水平。

【关键词】 麻疹减毒活疫苗; 强化免疫;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发生率

为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1],根据甘肃省卫生厅《关于在全省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通知》要求,红古区于2010年9月与全市同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麻疹疫苗强化活动。为了解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特征,提高对大型强化免疫活动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水平,现将监测数据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10年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过程中和强化后1个月内发生的,并已上报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区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专家诊断小组进行调查诊断。

1.2 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

2 结果

2.1 红古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总体情况 本次强化全区应种儿童5913人,其中常住儿童4674人,流动儿童1239人;全区实际接种儿童5685人,强化接种率达96.14%,其中常住儿童接种4535人,强化接种率为97.03%,流动儿童接种1150人,强化接种率为92.82%。

2.2 异常反应发生情况 本次强化免疫共报告疑似异常反应13例,发生率为2.29‰,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值[2]。红古区所辖的7个乡镇、街道只有窑街街道、花庄镇没有报告,报告发生率最高的是下窑街道(4.64‰),其次是海石湾镇(3.45‰)。未发生群体性异常反应,各乡镇、街道报告发生情况如表1。

2.3 异常反应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13例疑似异常反应病例中,最小月龄11月龄,最大4岁。其中8月龄~1岁2人(占15.38%);2岁组4人(占30.77%);3岁组4人(占30.77%);4岁组3人(占23.08%);男女性别比为12∶1。4个年龄组的疑似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分别为1.17‰、2.91‰、3.07‰、2.31‰。8月龄~1岁的疑似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低。

表1 2010年红古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

异常反应发生率

2.4 发生异常反应的时间 接种麻疹疫苗后出现疑似异常反应的最短时间为6 h,最长为2 d。13例异常反应中1 d内出现12例(占92.31%);2 d出现的1例(占7.69%)。

2.5 异常反应的临床诊断分类与转归 13例中一般反应11例,均为发热,占84.62%,发生率为1.93‰;过敏反应2例,占15.38%,发生率为0.35‰,其中过敏性皮疹及血管性水肿各1例,各占7.69%,发生率为0.18‰。13例病例均痊愈。见表2。

表2 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疑似异常反应临床分类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疫苗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广泛关注,对于大型的强化免疫来说,疫苗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红古区接种麻疹疫苗后发生的反应主要以一般反应为主,极少数儿童由于对麻疹疫苗中含有微量的鸡胚细胞、小牛血清和抗生素等过敏而引起过敏反应[3]。对于过敏反应的处理一定要及时,由于红古区对于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做好充足的准备,配备了急救药品设备,保证了一旦出现反应各接种点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由于措施到位,异常反应处理及时有效,确保了强化免疫的如期完成。

从各年龄组异常反应的发生情况看,1岁及以下年龄组的报告发生率较低,可能与儿童自身的免疫状况有一定的关系。

综上所述,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异常反应发生率低,预后良好。在开展强化免疫活动时,应加强组织与管理工作,加强AEFI监测,及时妥善处理异常反应,是增进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和确保强化免疫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2006.

[2] 黄芳,刘刚.2009年深圳市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2):81-83.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10

【关键词】 免疫规划;预防接种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inoculationoffive seedlings inoculated

JIANG Fu-ren Luoshanxian Temple Cents HospitalsLuoshan,Henan464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mmunization program in our country.Methods Value Difference evaluation and the rati evaluation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port forms of Inoculation in our country.Results The value difference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 doubtful.Vaccination rate of HBV was reliable,and the vaccination rates of BCG,OPV,DPT,MV were The ratio evaluation showed that the vaccination rates of the five vaccines were logical: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vaccination of the children(born from 2005 to 2007)in 2007, the timely vaccination rate of BCG,OPV,DPT,MV and HBV was over 85%,the rate of permits and cards was100.00%,the full vaccination rate of BCG,OPV,DPT,MV and HBV was 99.52%,and the line rate of permits and cards rate was 85.09%.Conclusion Administration for floating children should be strengthened,computer technology must be used to manage the information of vaccinationconditions,instead of artificial ways.Sense of participation of all the people of the society should be enhanced in order to enhance vaccination rate of children.

【Key words】 Immunization program;Vaccination

庙先乡自 1996年由原先的分散式接种改为现在的集中式定点接种,使我乡的免疫规划工作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为了解我乡的免疫规划工作情况,对全乡2007年的免疫接种率报告情况与督导检查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以便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进一步加强我乡免疫规划工作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资料来自庙先乡2007年接种报表与督导检查记录。

1.2 方法 使用卫生部公布的《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 监测方法中的“D值” 、“R值” 分析法 。

2 结果

2.1 基础“ 五苗” 接种情况 庙先乡基础“五苗” 的报告接种率为98.94~99.95, 根据市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数计算估算接种人(次) 数,估算接种率为104.57%~106.25%; “D值”为0.05~0.07, 显示除HBV为“可信”外 , 其余四苗均为“可疑”。见表 1 。用3BCG和3MV分别与其它3种3针次疫苗比较五种疫苗间的实种人数计算 比值 比(R值) (3 BCG/OPV、 3 BCG/DPT、3 BCG/HBV;3 MV/OPV、3 MV/DPT、3 MV/HBV),结果 R值为 0.99~1.01,判断全部为“ 可信”,表明报告资料可信,无逻辑错误。

庙先乡2007年各种加强疫苗报告接种率为85.45%~97.99%,估 算 接 种 率 在54.63~14.59%, 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D值” 显示 3岁流脑疫苗加强免疫和 6岁儿童的白破二联疫苗、 风疹疫苗 、 乙脑疫苗、流腮疫苗加强免疫为“不可信”;6岁麻疹疫苗加强免疫为“ 可疑”,其余为“可信”。见表2。

2.2 抽检统计2005-2007年出生儿童基础五苗接种情况 2007年检查3次,共检查120人,

建卡率、建证率均为100%。检查结果见表3。

3 讨论

庙先乡2007年基础五苗用“D值” 评价时报告接种率和估算接种率之间存在差距,与相关资料[1,2] 不同的是我乡的估算接种率大于报告接种率。说明我乡的免疫规划工作还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可能有 以下两方面 : ①计划免疫掌握的应种人数与统计、公安部门公布的出生人数有差距;②与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不完善和部分工作薄弱有关。今后应加强流动儿童管理工作,提高报告接种率的可信性。通过对庙先乡2007年各种加强疫苗接种情况分析发现,我乡4岁以前儿童的加强免疫情况普遍好于6岁儿童。“D值” 显示3岁流脑加强和6岁加强疫苗为“不可信”,两者不同的是3岁流脑加强的估算接种率大于报告接种率, 而6岁加强疫苗的报告接种率较高 , 估算接种率较低, 说明我乡在大年龄组疫苗加强工作中存在为追求较高报告接种率,人为减少应种人数或应种人数掌握不准现象建议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 , 提高大年龄组儿童的加强免疫接种率。2007年督导检查显示,我乡2005-2007年出生儿童基础五苗的接种情况较好 , 五苗及时接种率均大于85%,高于相关资料[3]统计的及时接种率。卡证相符率相对较低,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卡证管理,建议通过实行儿童预防接种档案信息化管理,消除卡证不符现象, 使我乡的免疫规划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德山,官友生,王绍卿.1999~2002年潍坊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结果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3,19(6):496-498.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11

关键词:运动应激;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皮质醇;血乳酸;尿素氮;T-淋巴细胞转换指数

中图分类号:G8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5-0095-05

Effects of exercise stress on the deviation of Th1 and Th2 as well as

its relations with Cor, BLA and BUN

HE We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068,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stress on the deviation of Th1 and Th2 as well as its relations with cortisol (Cor), blood lactic acid (BLA) and blood urea nitrogen (BUN), the author used male college students not major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who exercised to an extremely exhausted condition by repeatedly riding on a treadmill with 200 W of power for 2 min and then resting for 5 min in a stomach empty condition. The author tested the Th1 type cytokine, interferon-γ (IFN-γ), Th2 type cytokine, interleukin-4 (IL-4), T- lymphocyte transduction index (T-LTI), blood serum immunoglobulins (IgG, IgA and IgM), as well as the concentrations of blood serum Cor, BLA and BUN, before exercising, immediately after exercising and in 3 h after exercising,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IFN-γ, the radio of IFN-γ to IL-4 and T-LTI dropped respectively by 37%, 30%, 31%, 31%, 39% and 28% immediately after exercising and in 3 h after exercising (P<0.001);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IL-4 as well as immunoglobulins IgG, IgA and IgM in blood serum after exercising; the concentrations of blood serum Cor, BLA and BUN increased respectively by 95%, 314% and 31% immediately after

exercising (P<0.001), but they had no significant recovery after resting for 3 h; a positive correlation is shown respectively between IFN-γ and T-LTI as well as between the ratio of IFN-γ to Il-4 and T-LTI (P<0.05); a negative correlation is shown respectively between IFN-γ/IL-4 and Cor、BUN and BLA as well as between IFN-γ and Cor and BUN (P<0.05); a negative correlation is shown respectively between T-LTI and Cor、BLA and BUN (P<0.05);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IFN-γ and Ig as well as between IL-4 and BLA and BUN.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under exercise stress Th1 deviated towards Th2 and cell’s immune functions were weakened. These changes are related to the increase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blood serum Cor, BLA and BUN.

Key words: excise stress;Th1 type cytokine interferon-γ;Th2 type cytokine interleukin-4;cortisol;blood lactic acid;urea nitrogen;T-lymphocyte transduction index

Th1型淋巴细胞分泌的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介导细胞免疫;Th2型淋巴细胞分泌的特异性细胞因子IL-4介导体液免疫。通常用IFN-γ和IL-4分别代表Th1和Th2细胞,根据IFN-γ与IL-4比值变化反映Th1和Th2免疫偏移方向。二者各自通过细胞因子的旁分泌作用,表现出交互抑制现象,从而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之间的平衡,维持免疫系统内的自稳状态。人体外周血发生Th1与Th2免疫偏移,必然导致免疫应答类型(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变化[1]。已有报道发现剧烈运动可导致CD4+和CD8+T细胞内的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和IL-12)下降,或循环血中的Th1型细胞的百分比下降、Th1与Th2比值下调[2-3]。但他们没有同步检测和分析机体免疫应答类型、血清皮质醇(Cor)浓度、代谢因素的变化及相互关系。剧烈大负荷运动必将引起机体激烈的应激反应和代谢产物的堆积,并同时伴随细胞免疫功能抑制[4]。据此可推断运动应激所致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可能与Th1和Th2偏移有关,并与应激激素(Cor)和代谢产物堆积可能也存在联系。因此,本研究就此做一初步探索,这对探索运动与免疫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向受试者讲明运动试验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反应,受试者自愿参加,为某大学非体育专业健康男生20人,年龄(20.80±2.02)岁,身高(174±3.22) cm,体重(64.65±3.81) kg。

1.2运动试验

受试者于清晨空腹状态下完成间歇性蹬功率自行车运动试验。负荷为200 W,踏速50 r/min,持续蹬车2 min,间歇5 min,称为一组。间歇期可轻微活动。运动至连续10 s不能保持规定的速度为止。该运动模型参照了文献[5]。记录完成组数和运动前后的心率。

1.3血样采集

于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3 h抽取血样。用无菌针管于肘静脉处抽取静脉血10 mL,分为2份,各5 mL,分别装入自带肝素的抗凝试管和无抗凝剂的玻璃试管内。血样立即送检。

1.4指标检测

1)T-淋巴细胞转化指数(T-lymphocyte transformation index T-LTI):无菌条件下取外周肝素抗凝血3 mL,常规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后,将调制成的细胞悬液加入96孔平底细胞培养板,100 μL/孔,每份作4复孔,其中3孔加植物血凝素(PHA)作为刺激剂(50 ng/孔),另一孔不加PHA作为空白对照。将培养平板置于37℃体积分数5%的CO2孵箱内孵育72 h,终止培养前4 h离心,去上清110 μL/孔,加入MTT 10 μL/孔。置于37℃体积分数5%的CO2孵箱内孵育3 h。于570 nm处测OD值。T-LTI=OD刺激/OD对照。以此指数评价T-淋巴细胞在PHA刺激作用下的增殖能力。

2)Th1和Th2型细胞因子: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T-淋巴细胞孵育72 h后的上清液中的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IL-4)质量浓度,分别代表Th1型细胞和Th2型细胞。检测药盒由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提供。操作过程严格按说明书进行。单位:pg/mL。

3)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反映体液免疫功能,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检测试剂由伊利康生物公司提供。定标液:Olympus公司(日本)提供,批号为109;质控品:Olympus公司提供,批号为level-109c、level-2 018c;测试过程:将血清样品输入AU 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公司生产,日本)自动分析。单位:g/L。

4)皮质醇(Cortisol,Cor):取血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皮质醇。药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测定步骤严格按试剂盒的说明书操作。单位:ng/mL。

5)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酶法。将血样直接输入OLYMP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U 400型)自动检测。单位:mmol/L。

6)血乳酸(Blood Lactic Acid,BLA):血样采集后立即进行血乳酸测定。取血清,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试剂盒,在EOS 88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单位:mmol/L。

1.5统计处理

应用Excel 97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核实与维护,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PS11.5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各指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检验。各指标间做相关分析。

2结果及分析

2.1运动前后各指标变化

从表1可见Th1的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在运动后立即和运动后3 h显著低于运动前(P<0.001),其下降幅度分别为37%和31%;Th2特异性细胞因子IL-4在运动后立即和运动后3 h比运动前稍有增加;IFN-γ与IL-4比值在运动后立即和运动后3 h显著下降(P<0.001),下降的幅度分别达到了30%和39%。血清IgG、IgA和IgM在运动后呈下降趋势,但总的变化不明显(P>0.05);T-LTI在运动后立即比运动前降低31%(P<0.001),这种下降水平一直维持到运动后3 h。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平衡指标T-LTI与IgG比值在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3 h时只相当于运动前的51%和53%(P<0.001)。血清Cor浓度在运动后即刻显著增加,其增加的幅度达运动前的95%(P<0.001),并一直保持到运动后3 h。BLA、BUN在运动后即刻均显著增加,尤其是BLA升高达314%;休息3 h后血清BUN浓度仍明显高于运动前水平,但在正常值范围内,而血清BLA则恢复到运动前水平。

2.2各个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Th1和Th2细胞因子与免疫功能指标的相关分析(表2)发现IFN-γ与IgG、IgA、IgM无显著相关,但IFN-γ和IFN-γ与IL-4比值、T-LTI、T-LTI与IgG比值呈正相关(P<0.05)。IFN-γ与IL-4比值变化分别与Cor、BUN、BLA质量浓度变化以及IFN-γ分别与Cor、BUN之间均呈负相关(P<0.05);IL-4与各个指标间无显著相关。Cor、BLA、BUN分别与免疫应答类型指标呈负相关,但只有T-LTI和T-LTI与IgG比值分别与Cor、BLA、BUN以及IgG与BUN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此外,IFN-γ和IFN-γ与IL-4比值呈高度显著正相关,而IL-4和IFN-γ与IL-4比值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

2.3运动负荷量相关指标

受试者完成运动试验的时间(63±7) min;运动至极度疲劳平均完成9组(8~10组)蹬车运动;心率从运动前的(68±7)次/min升高至运动后(172±6)次/min(P<0.001),但休息3 h后基本恢复到运动前水平(73±7)次/min。

3讨论

3.1运动应激对Th1和Th2免疫偏移的影响

机体对剧烈运动的反应,本质上是一种应激反应。Elenkov IL等[6]研究认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应激反应可抑制细胞免疫,但却能促进体液免疫。Th1型细胞因子IFN-γ介导细胞免疫,Th2型细胞因子IL-4介导体液免疫[1]。因此,应激反应有可能引起机体Th1和Th2下调。最近张宏杰等[7]报道大学生篮球运动员集训期间大负荷训练可引起Th1和Th2向Th2方向偏移,并同时伴有细胞免疫功能削弱。Kohut M L等[8]让大鼠运动至疲劳后,取T-细胞离体培养,分别用HSV(Herpes Simplex Virus单纯疱疹病毒)和ConA刺激,发现IFN-γ及细胞增殖能力均明显下降,Th2细胞因子IL-10则无明显变化。王茹等[9]指出,剧烈运动后IFN-γ明显下调并抑制细胞免疫。以上报道与本实验结果相似,均表现为Th1和Th2向Th2偏移,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但也有报道太极拳运动可促使T细胞亚群向Th1偏移,增强细胞免疫功能[10]。这表明运动负荷量可能影响Th1和Th2偏移方向。本次研究还发现IFN-γ减少与细胞免疫功能下调有关,但不清楚本试验结果到底是由人体外周血T-细胞数量减少还是由T-细胞本身功能活性下降所致。已有报道证明长时间剧烈运动可减少循环血内的Th1型细胞[2-3]。有学者认为剧烈运动后T-细胞对PHA刺激发生的增殖反应显著下降与循环血中的CD4+细胞比例减少有关[11]。Mooren F C[12]发现极度疲劳性运动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与细胞凋亡有关。Green K J[13]报道急性剧烈运动后的淋巴细胞对PHA刺激的增殖反应能力下降同时伴随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死亡,但细胞本身的有丝分裂能力并未降低。因此,本次试验结果可能与人体外周血Th1型细胞数量下降有关。但这尚需研究证明。

3.2皮质醇(Cor)与Th1和Th2免疫偏移的关系

皮质醇(Cor)对运动的应答主要取决于运动负荷量。中低强度的小负荷运动Cor变化不明显;大强度(60%~70%VO2max)的剧烈运动通常可导致血浆内的Cor质量浓度明显升高,并随运动时间延长而升高越明显。本次运动试验是非体育专业受试者在空腹状态下完成极度疲劳性大强度间隙性运动,在运动后血清Cor质量浓度显著增加,表明机体产生了剧烈应激反应。据报道Cor抑制细胞免疫功能和IFN-γ的产生,并且介导Th0型细胞向Th2型细胞分化,同时抑制Th0型细胞向Th1型细胞分化[8,14]。体外实验发现Cor可抑制丝裂原与异型抗原刺激的T-细胞增殖[15]。这与本试验结果相似。同时表明剧烈运动引起血清Cor水平升高,在提高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的同时,促进Th1和Th2向Th2方向偏移,抑制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类型。

3.3BLA、BUN与Th1和Th2免疫偏移的关系

运动中乳酸堆积是否影响免疫功能,目前未见报道。已知内环境稳态是机体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充分条件。剧烈运动产生的代谢产物必然影响内环境稳态,这可能影响血液细胞包括淋巴细胞的功能。Anne[16]报道,pH

运动中血清BUN浓度的升高主要在来自骨骼肌。剧烈运动时间超过30 min,骨骼肌开始大量动用氨基酸供能以缓冲肌糖原的消耗,并大量增加氨排放,进而导致BUN增加。与此同时骨骼肌必然减少向血液中释放谷氨酰胺,运动后血浆中谷氨酰胺浓度降低会影响IFN-γ产生,进而抑制细胞免疫功能[8]。补充谷氨酰胺[17]或甘氨酸[4]可以减轻这种变化。本文BUN对免疫功能的负性影响可能与骨骼肌大量动用氨基酸供能有关。

运动应激时Th1型细胞因子IFN-γ下降,Th2型细胞因子IL-4变化不显著,IFNγ-与IL-4比值下降,表明Th1和Th2免疫移动方向偏向Th2,由此介导细胞免疫功能下调,体液免疫功能变化不明显;Cor和BLA、BUN对Th1和Th2免疫偏移有影响,并对细胞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

致谢:本课题经费得到本校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的支持,在实验工作中得到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学院免疫学教研室张平教授及相关工作人员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 周光炎. 免疫学原理[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2] Adam Steensberg,Anders Dyhr Toft,Helle Bruunsgaard,et al. Strenuous exercise decrease the percentage of type 1 T cell in the circulation[J]. J Appl Physiol,2001,91(3):1708-1721.

[3] Ilancaster G,Khan Q,Tdrsdale P,et al. Effect of prolonged exercise and carbohydrate ingestion on type 1 and type 2 T lymphocyte distribution and intracellular cytokine production in humans[J]. J Appl Physiol,2005,98(2):565-571.

[4] 樊晓飞,李良菊,肖生,等. 甘氨酸补充对一次性力竭运动小鼠运动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体育学刊,2008,15(11):109-112.

[5] 何伟,高强. 不同强度运动引起的血浆K+、Na+变化及其对表面肌电图的影响[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8,17(1):94.

[6] Elenkov I J,Chrousos G P. Stress Hormones. Th1/Th2 patters,Pro/Ant-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susceptibility to disease[J]. Trends Endocrinol Metab,1999,10(9):359-368.

[7] 张宏杰,陈佩杰,段子才. 大学生篮球运动员集训期间部分淋巴细胞亚群和Th1/Th2细胞因子rmRNA表达变化分析[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5(4):393-396.

[8] Kohut M L,Martin A E,Senchina D S,et al. Glucocorticoids produced during exercise may be necessary for optimal virus-induced IL-2 and cell proliferation whereas both catecholamines and glucocorticoids may be required for adequate immune defense to viral infection[J].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2005,19(5):423-435.

[9] 王茹,陈佩杰. 运动与干扰素反应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5(4):435-455.

[10] 庞阳康,刘仿. 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J]. 体育学刊,2008,15(6):100-103.

[11] David C Nieman,Dru A Henson,Steve R Mcanulty,et al. Influence of vitamin C supplementation on oxidative and immune changes after an ultramarathon[J]. J Appl Physiol,2002,92(3):1970-1977.

[12] Mooren F C,Blöming D,Lechtermann A,et al. Lymphocyte apoptosis after exhaustive and moderate exercise[J]. J Appl Physiol,2002,93(1):147-153.

[13] Green K J,David G Rowbottom. Exercise-induced changes to in vitro T-lymphocyte mitogen responses using CFSE[J]. J Appl Physiol,2003,95(6):57-63.

[14] 孙卫民,王惠琴. 细胞因子研究方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15] Hoffman-Goetz L,Zajchowski S. In vitro apoptosis of lymphocytes after exposure to levels of corticosterone observed following submaximal exercise[J]. J Sports Med Physical Fitness,1999,39(1):269-274.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12

关键词:麻疹;流行特征;防控措施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传染性强,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易引起爆发性流行,病后可获得永久的免疫力,临床上可通过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麻疹[1]。2005年我国向WHO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为此制定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随着国家计划免疫的实施,我县按要求深入开展消除麻疹和防控工作,我县通过提高麻疹基础疫苗接种率、加强对麻疹疑似病例监测和对高发年龄段等人群进行含麻疹组分免疫强化免疫等综合措施。现对长沙县2008~2014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控措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麻疹疫情资料来源于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长沙县麻疹监测月及年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长沙县统计局。

1.2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对2008~2014年长沙县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处理。

2结果

2.1流行特征

2.1.1疫情概况 2008~2014年长沙县累计报告麻疹病例323例,其中男173例,女150例。2008~2014年发病率依次为14.3/10万、2.7/10万,0.4/10万、0.2/10万、2.3/10万、7.5/10万、3.5/10万。对应人数143例、27例、4例、2例、23例、85例、39例,见图1。

图1 2008~2014长沙县麻疹发病率情况

2.1.2时间分布 每年除个别月份以外每个月份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集中在3~6月,4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占54.6%,见图2。

图2 长沙县2008~2014年麻疹发病时间

2.1.3地区分布 长沙县22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黄花、星沙等地区。

2.1.4人群分布 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53.1%,其次为农民、工人、学生占总病例数的32.7%。

2.1.5年龄分布 麻疹病例分布各个年龄段,2008~2014年的监测结果显示,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15~40岁和0岁组,即发病出现双向位移情况,'小的更小,大的更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见图3。

图3 长沙县2008~2014年麻疹发病年龄构成比(%)

2.1.6免疫史情况 从2008年~2014年我县麻疹报告病例的麻疹免疫史分析,未达到麻疹疫苗接种月龄40例,占12.4%,无接种史112例,占34.7%,有1剂接种史58例,占18.0%,2剂接种史23例,占3.7%,占34.7%.接种史不详90例,占27.9%。

2.2消除麻疹工作

2.2.1常规免疫和查漏补种 强基固本,消除麻疹空白免疫史,及时对8~18个月龄的儿童进行常规麻疹疫苗接种。加强常规免疫监测,对入托儿童及时检查,给予麻疹疫苗漏种者复种。及时发现低接种率及免疫史空白人群,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免疫空白。

2.2.2强化免疫 为落实《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我县组织了开展了全县8月龄~14岁龄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08~2014共强化接种适龄儿童120983人(其中本地儿童108026人,流动儿童15408人),接种率为98%。各年龄组的接种率为96.6%。

2.2.3易感人群麻疹预防和疫情处置 针对流动人口,加大宣传和部门协作及搜索力度,提高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的自觉性。严格管理传染源,严格实施隔离治疗,预防院内感染。做好麻疹的实验室工作,保障麻疹监测系统运作完好,一旦发现疫情,根据实际情况迅速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3讨论

麻疹是儿童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是国家重点规划免疫的传染病之一。提高麻疹抗体滴度水平,减少麻疹易感人群是消除麻疹的关键所在。我国自1965年普种麻疹减毒疫苗后,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但仍有周期性流行[2]。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麻疹发病出现双向位移现象,本文与相关研究相符,这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①黑龙江、山东等研究显示,新生儿到8个月龄,麻疹抗体水平逐步下降。新生儿麻疹抗体水平与母亲血清麻疹抗体滴度高低有关,一般认为认为抗体GMT值大于1:200就有保护力。张晓林等[3]研究表明,近39.53%的母亲麻疹抗体滴度几何均值没有达到1:200,其胎转而婴儿的抗体减少,导致婴儿麻疹抗体水平偏低,进而成为易感人群。加之近年来,人工喂养的因幼儿增高,减少了被动抗体的来源。 成人发病率增高,可能与麻疹接种日久,麻疹抗体滴度逐年下降有关[4]。因此,建议针对育龄妇女进行一定形式的强化疫苗接种,宣传母乳喂养,提高胎传抗体水平。

2008年是我县麻疹发病率最高的1年,自2009年开始下降,2011年发病率达到最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2012年麻疹发病率又开始回升。这可能与麻疹流行株变异、麻疹疫苗对流行的H1基因组野毒株保护性不足有关,以及易感人群累计到麻疹"爆发"临界值,麻疹每隔3~5年就会大流行特征等有关。我县麻疹主要表现为低年龄及成人麻疹高发。从本研究可知星沙是麻疹高发区,由于县城星沙为部级经济开发区,流动人口多,流动人口由于受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生活、居住不稳定,我国除了初免规定在8月龄接种,第二剂复种时间不一致,因此流动儿童很容易造成第二剂漏种。有的病例是有过接种史而发病的,这是由于个别乡镇冷链运转不正常,导致疫苗效力下降,以及接种技术原因。我县于2008针对0~7岁人群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2009年对8月龄~14岁龄儿童的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和查漏补种活动,2009年8~12月无麻疹病例报告,这表明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消除麻疹的有效措施。

由于麻疹疫苗的效力影响,即使麻疹接种率100%,每个出生队例还是会留下易感人群。消除麻疹和保持麻疹消除状态是一个持久战,因此在今后的消除麻疹和防控工作中,需继续保持麻疹基础疫苗高接种率,完善麻疹监测系统,重点关注易感人群。

参考文献:

[1]包丽娟,覃海英,廖碧学,等.崇左市8月-14岁麻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结果分析.应用预防医学,2014,20(1):29-30.

[2]付鹤迎,董玉奎.麻疹疫苗效力与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