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时间:2023-06-01 09:33:04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1

1.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1.1中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的政治、科技、经济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的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在不断提高。中小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组要组成部分,虽然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但是仍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企业的创新机制不够完善,因而导致科技创新活动一般处于底层,在某些领域采用的是先模仿再创新。许多的产品虽然标有“madeinChina”,但是我国的企业获得利益非常小,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生产制造企业没有掌握到产品的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创新;其次,企业用于科技开发、创新的投资较少,人员和资金都不到位,尤其是高级技术研发人员严重空缺,导致有些市场需求较大的项目始终保持落后状态,企业在竞争中就渐渐被淘汰了;最后,很多企业本身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又只做表面功夫,没有实际意义,使得有些项目即使有重大研究成果也不能实现转化,研发成果就变成了泡影。

1.2中小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企业是实现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经济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中国的企业一般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因为陷入官本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怪圈,创新项目往往流于表面,实际的可操作性不高。中小企业由于形式上具有灵活性,而且市场、危机意识较为敏锐,因而在自主创新就能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更具时效性。截止2012年底,根据国家信息化部副部长刘丽华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发明专利中的65%、技术创新的78%以上以及超过80%的新产品开发创造都是通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实现的。不难看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经济、科技创新与发展的主力。中小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其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对形成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形成机理

所谓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就是在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各要素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探索这些要素对企业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有怎样的影响就是对企业自护创新机理的研究,侧重于探讨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影响的要素的具体作用过程。

2.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外部因素

企业创新能力形成的外部要素又称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外生机理。中小企业处在市场中,日益增加市场的需求、残酷的市场竞争以及高额的创新利润都是促使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外部条件。但是仅靠这些外部条件,企业实现技术、产业创新的动力还远远不足。如果政府能够通过经济、法律途径对企业自主创新进行奖励,如法律保障、财政税收支持等都可以刺激企业将自我创新意识具体到实践生产中。除此之外,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还需要相关的科研机构进行技术支持与指导,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实现以上条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就可以不断的发展提高。

2.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内部因素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因素一般来自企业内部。具体包括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例如研发部、财务部、市场部等企业部门,通过企业自主创新实现对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整体统筹把握,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并且能够在自主创新期间提供各类资源、设备,使创新能够不间断的进行下去。

2.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外部要素整合

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并不全部来自于国家政策支持、市场调控,还要把所有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整合。企业的自主创新要不断吸收市场竞争、社会支持体系等反馈的信息,也要在企业内部做好统筹规划工作,为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

3.中小企业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1创新团队的组建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是通过某一个人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专业的团队通过对市场的考察、以及企业内部的充分了解才能实现。企业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就要组建起完整的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的内部人员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大胆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将高层次的人才引入到创新研发中,帮助技术创新人员解决传统企业改造和高新产业发展问题。而且国家要健全人才体制并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型人才,通过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并引入新理念。

3.2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强化经营理念

要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要从企业的内部开始改革。从企业内部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不断的随着市场的情况变换,进行理念上的创新。把市场作为企业发展的风向标,把诚信守法作为经营手段,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经营生产的主题,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作为目标,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更加创新的时间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

3.3形成以诚信为主,不断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体系

一个企业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不断的发展自身。形成独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只有切实贯彻和执行本企业的价值理念与管理理念,才能产生更好的企业凝聚力,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只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全面对其进行塑造与整合,才能给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企业文化应该不断弘扬诚信生产经营的理念和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要在社会与公司内部强调创新的的重要性,使整个社会都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尽量鼓励全社会不断进行创新,反对墨守成规,形成自主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新浪潮。

4.结语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2

全国人大代表 新大陆集团总裁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的一些章节三次提到了福建新大陆集团完全自主的二维码解码感知识别关键技术。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新大陆集团总裁王晶。

提及物联网产业核心技术的发展,王晶告诉记者,物联网产业竞争的关键是核心技术的竞争。从国家战略层面讲,没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就没有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在国家投入巨资发展的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如何发展自主核心技术并占领关键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高地,避免陷入脱离自主核心技术,一味推进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应用,是当前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

王晶表示,当前,围绕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国家间竞争已迅速白热化,重要物联网核心技术的部级竞争已经上升为部级“战争”:一方面,发达国家针对已经建立的物联网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优势,封杀中国物联网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空间与市场机会;另一方面,针对迅速发展,市场前景巨大的中国市场,国外跨国企业通过加强其核心技术在中国的知识产权专利布局来巩固其既有的核心技术优势地位,同时通过加快其核心技术在中国应用市场的产业化推广应用来谋求更大的市场地位与话语权。

因此,从国家层面、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层面、产业界、企业界,来共同主动、积极、有创新性地推动我们国家层面物联网核心技术发展战略,并围绕自主核心技术建立产业战略布局,已经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刻不容缓的关键所在。

针对如何发展物联网自主核心技术,王晶代表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实施以二维码为主的物联网自主核心的技术路线,二是加大自主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支持力度,三是在海西区建立以二维码技术为主的国家物联网识别技术示范应用基地,全面推进以二维码技术为主的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核心的技术创新为主线,面向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整合两岸产业资源,优势互补,并形成识别领域的产业联盟,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总结经验,为国家物联网战略提供经验和决策依据,并为全国物联网发展示范。

提起创新在新大陆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这位物联网高科技企业的掌舵人感受颇深。王晶告诉记者,新大陆作为高科技民营企业的代表,从产品创新、信息服务创新、行业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到产业链创新,从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到引进消化再创新,一路走来,创新成功地承载了新大陆从白手起家、到发展成包括物联网、数字电视通信、环保三大产业的民营高科技企业集团的一条中国特色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道路。

王晶表示,无论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发展都是主旋律。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细胞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创新力度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因此,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与国家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在战略上是高度吻合的。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持续发展以及未来长盛不衰的生命线。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3

关键词:创新网络;自主品牌;核心企业;汽车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1-0010-05

Study the Law of Innovation Network Effect during the Growing Process of Own Brand Auto Focal Firm

WANG Yan-ni, ZHANG Yong-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Abstract: This paper expands and analyzes the innovation network and put the internal innovation network of a firm to the scope of the innovation network; it researches the interaction law between internal innovation network and external innovation network during the growing process of own brand auto focal firm.

Key words: innovation network; own brand; focal firm; auto

1 引言

汽车产业既是传统的制造业,也是现代的高技术产业,不断创新仍是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但是,鉴于汽车产业是一个具有产业集中度高、关联性强、技术复杂和产业价值链长等特征的产业[1],其创新过程属于复杂产品的创新过程,其创新产品属于复杂产品的创新[2]。因此,后发型的自主品牌汽车核心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单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起步和发展,难以完成复杂产品的创新,必须依靠外部网络的作用,其外部网络对企业发展的凸显作用在近二十年来的创新网络研究中已经被论证,这些研究结论也可适用到汽车核心企业。但是,外部创新网络对一个企业作用大小是演化的还是不变的,在之前的研究中没有涉及,而始终假设企业处于静态,并非是发展变化的;同时,对于一个核心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来讲,其创新网络是否仅仅包括外部创新网络,内部创新网络有没有被考虑,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会如何演化,这在前人研究中也较少涉及,而始终假设核心企业为一个整体节点。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创新网络的组成及作用进行探析,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了自主品牌汽车核心企业成长过程中创新网络的作用规律。

2 核心企业创新网络组成及作用的进一步分析

创新网络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创新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Research Policy第20卷第6期中关于创新者网络(Networks of Innovators)的研究专集[3]。Freeman整理总结并进一步延伸分析,真正提出创新网络这一概念,认为创新网络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构架的主要连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4]。之后便兴起了企业创新网络研究的热潮。国内外研究学者基于Freeman的研究不断对企业创新网络的内涵进行扩展和完善,形成较为完整成熟的概念,即企业与各行为主体(高校、研究机构、其他核心企业、供应商、销售商、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和政府)在交互式作用中建立的相对稳定的、能够激发或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5]。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将企业视为一个整体节点,将企业内部网络视为一个“黑箱”[6],较少关注企业内部创新网络以及内部创新网络和外部创新网络之间协同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创新网络研究的一个盲区。因而,本文将企业创新网络的内涵进一步延伸,认为企业创新网络是内部创新网络和外部创新网络的综合体,不仅包括产品创新过程中企业与外部各参与主体所组成的创新网络,还包括内部各参与部门组成的创新网络。其中,内部网络是企业可持续创新发展的根本,外部网络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催化剂,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是协同共生的,核心企业在内外创新网络中起着中介的作用,特别是大型制造核心企业的创新网络更是如此。

2.1 内部创新网络是核心企业可持续创新发展的根本

封凯栋学者、尹同耀企业家等先后提出,只有当企业内部各参与部门是创新的主导者和控制者,企业的创新才是真正的自主创新,否则将失去创新的主动权和自,更谈不上企业的可持续性创新发展[7,8]。可见,创新过程中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参与及对核心技术的掌握是最为关键的。同时,各个部门的协同对创新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并行研发时代的到来使其协同的作用更为显著[9~11]。以大型制造企业为例,其产品是一个复杂产品,分为很多模块,各个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和配套的,任一模块的不配套都会导致整个产品无法完成;此外,复杂产品的整个研发流程也是复杂的,其研发过程不是过去的链式,而是整合式的并行研发,这就需要研发流程中各部门以及各关键组件部门的共同协同创新,才可能使最终产品高效率、高质量地终结。因此,核心企业产品创新中,其内部各参与部门是创新的主导者和控制者,其内部各参与部门的创新能力及部门间的合作协同能力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影响深远,是核心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2.2 外部创新网络是核心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开放式创新时代的到来[12]致使产品的创新周期越来越短,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已从日本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中得以证明。日本汽车产业在战后短短30年既在产销量等很多方面超过了其学习和仿效的榜样——美国,主要原因之一是日本汽车核心企业采用了开放式的整合创新模式,积极利用企业外部的创新资源,使其创新周期远远低于美国、欧洲的汽车核心企业巨头,成本也远远低于这些巨头。而美国汽车核心企业采用的是传统的链式创新模式,以核心企业地位自居,忽视对外部创新资源的利用,其创新大多是独立自主完成,因而创新周期较长、成本较大[13,14]。可见,现代核心企业要在创新中快速发展、追赶领先企业或者维持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必须借助外部创新网络,积极吸收前沿的知识、技术及技能,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创新,降低创新成本,缩短研发周期, 尽快进入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因此,核心企业的外部创新网络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促进加速作用,是催化剂。

2.3 核心企业在内外创新网络中起着中介作用

核心企业作为内部创新网络和外部创新网络的夹层在整个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不仅是内部网络的领导者和协调者,也是外部网络的管理者和协调者,更是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中介者。其中,核心企业是内部各个部门的领导者和协调者较为易解,是外部网络的管理者和协调者也被多位学者研究得出[15]。核心企业是内外创新网络的中介者是指核心企业特别是大型制造业核心企业,其内部各部门(例如关键组件部门)单靠自身的技术能力、人才资源及设备可能难以完成创新,需要外部网络的支持和协助,这就需要核心企业依据各部门的需求,在企业外部搜寻内部部门需要合作的主体,通过与外部主体协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进而此部门在核心企业的桥梁作用下与外部主体建立起网络关系。因而,核心企业在其内部创新网络和外部创新网络间起着桥梁的中介作用,为企业内部各主体提供创新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

3 自主品牌汽车核心企业成长过程中创新网络的作用规律分析

基于上述核心企业创新网络的进一步分析,明确了核心企业创新网络的结构及各个主体的重要作用。汽车作为一类复杂产品,在创新过程中更能体现核心企业内外部创新网络的作用规律。那么,后发型自主品牌汽车核心企业成长过程中内外创新网络是如何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是否具有规律可循,本文将进一步探析。

3.1 汽车核心企业创新网络简介

通过文献总结和分析[16,17]发现,从不同角度可将创新网络划分为不同形式,本文根据整车的研发过程将汽车核心企业的创新网络进行了简单划分(见图1)。外部网络包括高校、研究所、政府、金融机构、供应商及其他核心企业及设计企业。内部创新网络包括整车研发过程中的纵向流程部门、横向关键组件部门及总体协调规划职能部门。其中,纵向流程部门包括创新规划部门(任务是进行潜在市场信息搜集、分析和创新项目预研)、产品创意部门、产品设计部门、产品试制与试验部门、生产部门及销售部门;横向关键组件部门包括整车制造中各个关键组件(发动机、底盘、车身等)的研究单位和部门;总体规划协调职能部门是指在整车创新中进行整体协调的决策部门以及服务部门,例如总工程师部门、财务部门等。

3.2 自主品牌汽车核心企业成长过程的简单划分

根据封凯栋、尹同耀和王彦敏对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成长过程的描述[8],本文将自主品牌汽车核心企业成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主品牌汽车核心企业的模仿创新阶段。此阶段核心企业内部的创新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稀缺,关键组件部门缺失,创新能力低下。第二阶段是自主品牌汽车核心企业的合作创新阶段。此阶段核心企业内部的创新资源有一定积累,通过与跨国领先企业的合作创新及企业内部的协同创新和内生性创新,企业的技术积累增加,关键组件部门逐步建立和完善,各关键组件部门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第三阶段是自主品牌汽车核心企业的自主创新阶段。汽车核心企业已经拥有完备的研发系统和完善的关键组件研发部门,掌握了关键组件的核心技术,能够自主进行整车的研发创新。

3.3 自主品牌汽车核心企业成长过程中创新网络的作用规律分析

3.3.1 模仿创新阶段

根据图2的阶段一,自主品牌汽车核心企业处于模仿创新阶段,其研发流程中各部门

和各关键组件部门混淆在一起还没有形成,在这里以虚拟的部门代替。根据汽车产品的创新过程,制造整车首先要进行项目预研和创意造型,之后进行产品设计、试制试验、量化生产和销售。而这些在模仿创新阶段是不完整的,核心企业此时的目标是尽快制造出属于自己的汽车产品早日上市,创造利润,因而可能舍去项目预研阶段直接进入创意造型阶段,由于技术缺乏,可能将此阶段进行外包,关键组件的设计也可能进行技术外包或者组件直接购买,样车实验也由于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导致租赁别的企业实验室进行样车碰撞试验。在模仿创新阶段,自主品牌汽车核心企业仅进行价值链低端的产品组装和制造,其创新的核心部门被外部创新网络所主导和控制。

鉴于刚起步的自主品牌汽车核心企业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缺乏,以及开放性创新模式的使然,其进行模仿性创新(主要依靠网络)是必然的选择,其对内部各个虚拟部门向实体部门的转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模仿创新中,各个虚拟部门通过对购买技术的学习、吸收和消化,通过对购买技术的逆向开发进行技能积累,通过参与委托开发对员工进行培训[8],最终使各个虚拟部门的技术不断积累,各个研发流程和关键组件的知识系统不断完善。可以认为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各个虚拟流程部门和关键组件部门的成长具有培育作用。

因此,自主品牌汽车核心企业模仿创新阶段内外创新网络作用关系可总结为:核心企业内部创新网络没有形成,外部创新网络在核心企业的创新中起着主导和控制作用,内部创新网络仅是辅的作用,但是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有培育作用。

3.3.2 合作创新阶段

根据图2中的阶段二,核心企业中一些虚拟部门通过知识自主学习(内生)和外部获取(外生),其知识系统不断完善,具备与外部企业进行合作的最低知识储备要求[18],进而尽可能去与外部网络进行联合创新。鉴于一些核心关键组件在汽车创造中的重要地位(例如发动机、底盘),核心企业作为中介尽可能寻求该领域技术较为领先的企业进行合作创新。在合作创新过程中,这些部门通过合作伙伴的知识溢出,积极吸收、消化和应用这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知识系统不断完善,逐渐掌握了创造该组件的核心技术,具备了独立自主创造该组件的能力,继而该关键组件部门形成。其研发流程部门也是如此,例如,创意造型在模仿阶段完全委托外部企业进行设计,但是随着技术的积累、合作中的学习,企业自己尝试去进行设计,然后由合作伙伴检查是否符合标准,在自己设计过程中遇到不可解决问题也可请教外部合作伙伴,进而逐渐掌握了汽车整车的创意造型设计,创意造型部门成立。可见,在汽车核心企业的合作创新阶段,汽车核心企业内部的虚拟部门通过与外部网络的合作创新学习,在外部网络的培育下,其内部研发流程部门和各关键组件部门逐渐形成,并且通过对外部隐性知识的学习积累了经验和技能,明确内部研发各个流程中并行研发的重要性,尝试进行并行研发,注重内部各个流程部门和关键组件部门的协同创新。

合作创新阶段是自主品牌核心企业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通过不断的技术学习和研发(内生和外生),内部创新网络开始发展,一些关键流程和组件部门逐渐形成,可以控制和主导一部分关键组件和创新过程。在此过程中,内部网络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凸显,但是外部网络的作用举足轻重。首先,从外部网络通过委托设计或者并购获得所需技术,对创新绩效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其次,虽然外部合作伙伴尽可能不将自己的知识溢出到这些合作部门,但是这些部门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多地从对方学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否则将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核心技术。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的培育作用在此阶段的作用更为显现。

3.3.3 自主创新阶段

汽车核心企业在坚强的自主创新理念下,通过开放式学习模式,运用科学学习方法(例如奇瑞汽车企业采用跟合作伙伴合作学习、自己实践、向对方请教的循环往复学习方法),各个关键组件部门和流程部门都会在一定时期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技术,能够在没有外部网络参与的情况下独立自主进行关键组件的研发设计和整车的造型设计,将该阶段称之为自主创新阶段,当各个部门都可以自主创新时,称之为自主品牌汽车核心企业的完全自主创新阶段,如图2中的阶段三。

在与外部网络的合作中,特别是与跨国领先企业的合作中,核心企业作为后发型企业,其知识技术技能远远落后于合作伙伴,能在较短时间内吸收对方的溢出知识对核心企业是非常受益的。但是,该溢出知识一般为合作伙伴的第二档次或第三档次的技术,并且核心企业需付出昂贵的经济利益;而关于该领域的先进和前沿技术合作伙伴是不可能将其溢出的。无法掌握先进前沿技术,核心企业就无法跟竞争对手去竞争,很可能会在发展中被淘汰出局。因此,当自主品牌核心企业拥有了自主创新能力之后,大都积极利用内部资源不断进行自主研发创新,紧跟领先企业,追赶先进前沿技术,这样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和增加市场份额,实现持续发展。其中,内部创新网络的作用是非常关键和明显的。首先是内部各个主体在创新中起着主导和控制的作用,核心技术不必依赖外部网络通过昂贵的费用去获取,而是主体自己完成绝大部分的工作,仅在某些专业化的领域与技术领先的专业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其次是内部各个部门在整车创新中合作协同作用更为凸显,因为汽车产品是非常复杂的,拥有七十多个模块、两万个零部件,每个模块出现问题整车创新都会受其影响无法完成,内部各个模块之间的匹配和协同至关重要,进而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协同作用非常关键。此外,日本汽车企业引领下进入并行研发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引起大量学者关注和研究[9,10,19~21],驱使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作用更为关键和重要。

不难看出,在自主品牌汽车核心企业的自主创新阶段,内部创新主体和网络已经完整形成,能完整主导和控制整个创新产品的创新过程和关键组件,内部创新网络是整个创新网络的主导,而外部网络对企业创新的直接影响愈来愈少,且外部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内部网络体现。因为内部网络是创新的主体和主导者,外部网络的作用是通过内部主体以及主体之间的合作协同反映到创新绩效中的,如果内部主体经过研究探讨没有采用合作伙伴的辅创新技术,或者内部主体虽然采用了该技术,但是由于内部主体之间的协同出现问题,外部网络的贡献也可能体现不到创新绩效中。而在模仿阶段,内部虚拟网络的作用是把外部的创新技术直接应用到整车制造中,仅仅是一个制造加工作用。外部创新网络对核心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有两个途径,第一是直接作用于创新绩效,但其作用较之前已较小;第二是通过内部网络作用于创新绩效,其作用较之前增大较多。

4 结论启示与展望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创新网络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认为核心企业创新网络是内部创新网络和外部创新网络的综合体,不仅包括产品创新过程中企业与外部各参与主体所组成的创新网络,还包括内部各参与部门组成的创新网络。其中,内部创新网络是核心企业可持续创新发展的根本,外部创新网络是核心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核心企业在内外创新网络中起着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自主品牌汽车核心企业成长过程中内外创新网络的相互作用规律,认为在自主品牌汽车核心企业模仿创新阶段,其内部创新网络没有形成,外部创新网络在核心企业的创新中起着主导和控制作用,内部创新网络仅是辅的作用,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有培育作用;自主品牌核心企业合作创新阶段是内部创新网络的成长和形成阶段,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的培育作用加强;在自主品牌核心企业的自主创新阶段,企业的内部创新网络基本形成,在整车的创新过程中处于主导和控制作用,外部网络仅是辅的推动作用,通过两条途径作用于创新绩效,一是直接作用于创新绩效,一是通过内部创新网络间接作用于创新绩效,并且后者作用大于前者。

通过对自主品牌汽车核心企业成长过程中内外创新网络的作用规律分析,可知外部创新网络对内部创新网络培育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内部网络才是核心企业最终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本。因而,国内自主品牌汽车核心企业在发展中应从长远利益、战略角度出发,注意借助外部创新网络对内部网络的培育作用,在同领先企业合作中不但要注重创新结果,更要注重合作创新的学习过程,其过程就是对内部网络主体的培育过程。只有这样,内部创新网络才可能逐步承担起整车独立自主创新的重任,真正实现自主创新,逐步降低创新成本及对外部网络的依附度。

本文仅是框架性的研究,是整个课题研究的一部分,接下来将运用CAS理论中的回声模型[22],通过Swarm仿真平台,模拟仿真企业内部创新网络和外部创新网络之间的作用过程,进一步挖掘内外创新网络互动和能力提升的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力钢. 中国汽车制造业企业发展战略[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陈劲,周子范,周永庆.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过程模型研究[J]. 科研管理,2005,26(2):61-67.

[3]BeBresson C, F Amesse. Networks of Innovators: A Review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J]. Research Policy, 1991, 20: 363-379.

[4]Freeman C. Networks of Innovator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 Research Policy,1991,20: 499-514.

[5]沈必扬,池仁勇. 企业创新网络: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新范式[J]. 科研管理,2005,26(3):84-91.

[6]任宗强,吴海萍,丁晓. 中小企业内外创新网络协同演化与能力提升[J]. 科研管理,2011,32(9):7-14.

[7]路风,封凯栋. 为什么自主开发是学习外国技术的最佳途径?——以日韩两国汽车工业发展经验为例[J]. 中国软科学,2004(4):6-11.

[8]封凯栋,尹同耀,王彦敏. 奇瑞的创新模式[J]. 中国软科学,2007(3):76-84.

[9]Kim B, Clark W. Bruce Chew, Takahiro Fujimoto. Product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Auto Industry[J].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in its Journal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87, 18: 729-782.

[10]Cusumano Michael A, Nobeoka Kentaro.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in Product Development: Observations from the Auto Industry[J]. Research Policy, 1992,21: 265-293.

[11]张军元. 日本汽车产业创新研究[D]. 吉林大学,2010,5.

[12] 陈秋英. 国外企业开放式创新研究述评[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3):196-200.

[13] 张永安,王燕妮. 美国、日本、中国大型汽车企业创新网络的比较分析——以核心企业创新网络为视角[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7):44-51.

[14] Liker J K, Kamath R R, Wasti S N, et al. Supplier Involvement in Automotive Component Design: Are there Really Large U S Japan Differences?[J]. Research Policy, 1996, 25:59-89.

[15] Boar C. Industrial Clusters, Focal Firms, and Economic Dynamism: A Perspective from Italy[R].Working Paper for World Bank Institute, 2001.

[16]彭华涛,信继欣. 关于汽车企业协同研发体系构建机理的研究[J]. 汽车工业研究,2009(7):7-10.

[17]苏文静. 汽车企业研发中心组织结构框架的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2010(10):112-113,120.

[18]刘浩. 产业间共生网络的演化机理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2010.

[19]Steven D Eppinger, Daniel E Whitney, Robter P Smith, David A Gebala. A Model-Based Method for Organizing Tasks in Product Development[J]. 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 1994,6: 1-13.

[20]V Krishnan, S D Eppinger, D E Whitney. Accelerating Product Development by the Exchange of Preliminary Product Design Information[J]. Mechanical Design, 1995,117: 491-498.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4

技术创新的分类

企业的创新可以分为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其中技术创新又分为核心技术与非核心技术创新;非技术创新包括的种类比较多,如营销手段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有时甚至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核心技术的创新离不开资金的大量投入,但资金投入不是核心技术开发获得成功的充分条件,仅是必要条件。核心技术决定着非核心技术的发展,非核心技术的创新不能离开核心技术的约束而自行发展,当然非核心技术有很多相关的替代技术,非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相对较小,相对简单。非技术创新主要从非物质方面着手,它与技术创新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方式是间接的,主要通过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管理效率的变化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核心技术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与相关企业竞争时该企业所具有的优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等同于产品的核心技术。一个企业必须在整个产业链进行定位,占据自己的战略位置,而这块位置就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可能是技术,可能是物流,也可能是库存管理。由此看来,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产品的生产需要经过许多道工序,专业化的分工使许多企业参与到产品的生产环节中,在生产的某些环节中的关键技术才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而这种关键技术与产品的核心技术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要消除把产品的核心技术一律看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误解。产品的核心技术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有条件的,或者说核心技术并不构成所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民营企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不是产品的核心技术,而是与产品相关的关键技术以及强大的生产能力、比较完善的营销网络。民营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就表现为非核心技术的创新与非技术的创新。当然这并不是说民营企业不需要了解产品的核心技术,而是民营企业在了解相关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与掌握核心技术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以最优惠的条件,及时获得核心技术,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挥打好相应的基础。

民营经济发展与非技术创新的关系

民营经济选择非核心技术与非技术创新的原因

产品从原材料到消费者手中,可以分为三类环节,研发环节、制造环节、营销环节,企业可以处于不同的生产环节,参与产品的价值链,获取自身的利益。研发环节一般就是指产品的核心技术开发过程。现代社会的产品生产已越来越专业化,一项新产品的开发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多,资金、人才、技术一项不可缺,开发周期相应延长。核心技术开发的这些特征使民营经济自身的实际情况难以承担的,民营经济集中精力开发产品的核心技术是不适当的,经常是投入多产出少,挫伤民营经济创新的热情。制造环节一般是把产品生产出来,所使用的技术已经定型,要求企业仅仅是理解掌握,提高产品生产的熟练程度与精确程度。民营经济在这方面是可以适应的,民营经济完全可以以对市场的了解进行产品外观、颜色、体积大小等的改造,即实行非核心技术的创新,这种创新适应民营经济自身科研力量弱而擅长模仿的特点,扬长避短。营销环节是通过有效合理的促销手段、广告手段使消费者购买产品,这就需要处于市场当中的企业掌握先进的营销手段,这时需要的更多是企业人员的创意,即进行非技术的创新。

民营经济选择非技术创新的可行性

民营企业能够实施非核心技术与非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非核心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取决于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消费行为的变化又决定于消费心理的变化,这也预示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要求企业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把创新作为日常经营行为的一部分。民营企业比起国有与集体企业要具有优势,民营企业决策迅速,能很快觉察到市场的变化,迅速采取措施满足市场的需求。对民营企业来说,在发展的早期,应尽可能选择适合自身的创新活动,他们的创新应更多集中在非核心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上。非核心技术创新更侧重与原有技术的衔接,在原有价值链的基础上,与掌握核心技术的先进企业合作,能使民营经济充分了解技术的发展趋势,规避风险,在价值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非技术创新主要从营销手段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方面,民营经济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营销网络,经营模式不拘一格,在非技术创新中更能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

利用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使民营经济容易进入产业链条

随着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无法掌握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可以专注于产业链条的某一个环节,然后通过与产业链条中的上下游企业相互协作,共同实现产品的生产。民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先选择需要非核心技术的产业环节切入,这些环节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市场进入障碍较低,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但这也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也处于相对不利的状况。

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符合民营经济的成本约束

民营经济总体来说规模小,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不适合从事资金投入量大的项目,非核心技术的创新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引用核心技术后,民营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推出满足市场要求的新品,虽然在核心技术方面没有突破,但在非核心技术方面则应大力创新。非核心技术主要从产品的外观、色彩、体积的大小以及针对特定的消费对象方面创新,所需资金的投入并不大,技术要求并不复杂,但效果非常明显,符合民营经济少投入多产出的要求,符合民营经济的成本约束。

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容易发挥民营经济的比较优势

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比起国有与集体企业来说具有体制上的优势,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能根据市场需要迅速调整其经营战略。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正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调整创新的方向,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需要民营企业对相应的核心技术与市场需求有深刻的认识。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正是在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一点一点突破原有体制的约束而实现的,市场经济训练了民营企业敏锐的嗅觉,在实施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时就具有相应的比较优势。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5

关键词:核心企业主导 技术创新联盟 稳定性控制模型 稳定性控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021-03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产品的研制逐渐表现为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对技术、人才及组织形式等各方面的要求逐渐提高,技术的突破与创新越来越依靠学科间和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作为一种新型的联盟模式,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未得到迅速的发展,联盟未达到预期目标而解体的比率高达30%~50%,我国联盟的失败率还处于较高的水平。因此,研究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控制问题,对该联盟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目前,许多学者对技术创新联盟的稳定性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关于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研究文献尚不多见。Hennart率先应用交易成本理论对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内生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技术创新联盟与直接投资或并购相比更有可能失利,投入的资产会对联盟稳定性产生极大的影响作用。Inkpen对技术资源的投入和共享与联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在竞合之间做出选择对于联盟稳定性的有重要作用。Das和Teng提出合作与竞争、长期定位与短期定位、刚性与灵活性三组重要的对抗力量彼此互相作用,将会对联盟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陈菲琼、范良聪从合作与竞争的视角分析战略联盟稳定性。蒋樟生、胡珑瑛研究了不确定条件下知识获取能力对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影响。邢乐斌、王旭等研究了基于资源投入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问题。

二、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控制内涵

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要求联盟成员之间能够实现技术上的互用和互换,在此基础上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合作。因此,可以将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看作是一种知识产权契约型的联盟。对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稳定性进行控制主要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与非正式、内部与外部制度安排来协调联盟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该联盟决策的科学性,从而维护每个联盟成员的利益,进而使该联盟得以稳健运行。

(一)重视盟员之间的交流协商

对于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这种契约型的网络组织而言,在联盟稳定性的控制中,一方面,虽然联盟成员之间有着合约关系,但同时也有市场因素的介入或者其他社会关系的潜入,所以,联盟成员之间的技术研发活动除了要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盟员彼此之间也要在联盟治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和适应,以保证联盟动态的稳定;另一方面,由于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缺乏一个正式组织的权威结构,因此,无法对盟员参与者的权、责、利发挥作用,这就需要盟员在合作与依赖中协调盟员参与者的权、责、利关系,在冲突或矛盾中维护盟员的利益以及该联盟的整体功效,进而保证联盟的稳定性,使盟员在联盟稳健发展的同时分享合作所带来的收益。

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成员关系是建立在有意识的协调努力基础之上的,需要盟员之间进行努力的协调,若没有这种努力,该联盟将不稳定甚至会发生解体的现象。同时,在该联盟中的资源配置、利益分配都需要盟员之间进行交流协商来解决。所以说,该联盟稳定性的控制重在盟员之间的交流协商,而不是互相之间的权利制衡。

(二)重视该联盟稳定性的控制机制

从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情况来看,要保证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得以稳定、有效的运行,必须要有稳定性的控制机制来加以保障。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能否得以稳定运行,关键在于其稳定性的控制机制能否保证联盟各个成员在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契约的条件下产生机会主义行为,能否保证联盟各个成员之间能够持续保持同步互动且稳健有效的合作。联盟稳定性的控制机制可以有效地阻止盟员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而缺乏有效的联盟稳定性控制机制则易导致盟员之间发生利益冲突,破坏联盟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破坏联盟的稳定性。因而,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控制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是保持联盟稳定运行的核心。

三、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控制模型

(一)控制的主体

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控制主体不能仅仅局限于核心企业,它应该包括政府、核心技术的所有者及联盟的利益相关者。许多技术项目的实施都离不开国家政府政策的支持,当然也离不开政府等部门的资金支持,所以我们说政府也成为了控制该联盟的主体,代表着社会公众的利益。为了避免出现核心技术这种专用性资产被套牢等机会主义行为,政府可以授权于核心技术所有者部分控制权以维持该联盟的稳定。

总之,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控制主体主要还是那些对联盟进行了专用性资产投资的利益相关者,即包括其他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在内的非核盟员。

(二)控制的客体

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控制客体指的是该联盟控制的对象以及范围,也就是控制主体作用的对象,严格来说是联盟内部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只有对各种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控制,才能保证联盟正常、稳定的运行,解决在联盟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保证其稳定性。

(三)控制模式

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作为一种网络组织之间的一种合作形式,它包括合作研发、技术学习以及技术交易等多种形式。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一项新技术、新产品的合作研发可能要持续数年,其强度较强一些,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垂直联结的模式,在上下游的关键技术方面进行协作。

垂直联结对联盟成员之间的技术要求比较高,而且每个盟员所掌握的技术是该项技术创新、研发链条上的不同环节的关键,那么在这个链条上,联盟控制模式的关键便要取决于核心企业的实力,特别是核心企业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实力,核心企业通常都会以自身的技术能力、技术基础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力对其他非核盟员进行内部化。而进行水平联结的盟员之间的联系更多的体现在成本分担,风险共享上。此时,联盟的控制模式是一种市场交易,尽管联盟成员的技术实力有强弱之分,核心企业掌握该项技术开发链条上的关键、核心技术,但是盟员之间更多的是进行利益的均分,共同控制联盟的运作。

(四)控制模型

基于上述对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控制的理论分析,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模型。

四、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控制机制

(一)基于联盟稳定性的正式控制机制

1.利益分配机制。在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中,体现了核心企业的核心地位,核心企业掌握着核心技术,具有一定的资源与信息的优势,其他成员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而参盟,归根结底还是想学企业所掌握的核心技术,也因此,对于利益分配方面,其他联盟成员相对于核心企业来说处于的是一个弱势地位。而已有的研究多数都在假设联盟中的各个盟员都处于平等地位的基础上进行建模研究的。但由于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特殊性,在联盟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容易出现强权管理或权利控制的现象。这样一来,在强权管理的机制下容易导致联盟利益分配不均,进而影响了盟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引发冲突和矛盾。所以,为了保持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能够稳定的运作,一般来讲容易出现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导致联盟某成员所得的额外收益源自于联盟另外某成员的额外支出;二是联盟某一成员总是提供无偿服务,进行积极配合,却没有收到相应的收益。

以上的分析中告知我们,要想解决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收益分配公平性的问题,关键在于该联盟中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必须要清醒地意识到这个联盟是由各个盟员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它的建立是为了赢得基于分配公平的利益,因此,联盟成员之间需要建立某种机制来进行协调,以谋求更多的收益。组成该联盟的成员之间是彼此依赖、彼此扶持的关系,因此,单个盟员的利益最优化是不能够代表联盟中每个盟员的利益最大化,若联盟的整体未能达到利益最优化,那么单个盟员的利益最大化也是难以实现的。为了保证联盟整体利益的最优化,联盟的各个成员特别是强势的成员都必须要有局部利益服从总体整体利益这种观念。

2.技术交互机制。构建该联盟的技术交互机制能够使盟员之间能够进行技术的传播、交流和学习,以促进联盟内盟员之间的技术信息的流通性,增强技术的获取性,从而增强盟员对该联盟的信任感,对联盟的稳固具有一定的作用。

在联盟中,盟员之间的技术交互是一个能够让知识获取得以进行的渠道。一方面,核心企业与非核盟员之间进行的是一种特殊资源的交易过程,核心企业具有的核心技术能力具有异质性,而非核盟员所拥有的技术对于新技术的研发提供配套服务。盟员之间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技术资源的交换,实现有效的吸收并掌握对方技术知识。当知识发生转移时,就为盟员获取知识提供了一个技术知识传播、交流、学习的平台。

技术知识交互机制对联盟的稳定性乃至成功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于该联盟中技术转移的研究关注点在于技术知识传播方与技术知识接收方的特点。核心企业所掌握的核心技术是内嵌,所以需要非核盟员在技术知识接收之后进行有效的实践,这样才可能在此基础上理解核心技术。

3.组织学习机制。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组织安排是两种趋势聚合的结果:第一是盟员开始意识到技术的创新对盟员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影响;第二是盟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有了新的革新,开始交流知识较为丰富、质量较高的内容。技术创新的速度十分快速的,因此,盟员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直接影响了联盟的稳定程度。为了确保该联盟的稳定性,我们需要在联盟中设立学习机制,通过彼此之间的学习,进一步产生联盟成员之间组织学习的协调性。

组织学习是对全体盟员、全体部门的要求,并不是针对某些人或者某些部门。知识只有掌握在更多人的手中,才能使其效用最大化。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知识在联盟中的流通,对所学知识进行评判、选择和重构,使联盟内的成员能够在知识共享的同时对知识加以有效的使用。一方面,每个联盟成员都要对自身内部的知识进行整合,在未来与他人合作时具备知识溢出的能力;另一方面,联盟内部各个成员应互相配合,协同努力,将自身的知识与他人的知识融会贯通,增强联盟整体的知识储存量,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

4.管理发展机制。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管理发展机制,指的是在该联盟这个组织中其管理具有的结构性、系统性及其运行的机理。该联盟的管理发展机制本质上是其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运行及发展的原理,是决定该联盟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任何组织的内部结构、功能都是既定的,必然要产生与之相应的管理机制,联盟也不例外。该联盟的管理机制一旦形成,就会按照一定的秩序能动的、自发的诱导和决定该联盟的今后行为。联盟成员本着研发出新产品、新技术的目的,同时要增加各个盟员高层管理者之间的沟通频率,鼓励盟员进行协商以解决影响联盟稳定性的问题。

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管理发展机制是由该联盟的结构决定的,联盟在发展过程中改变了其基本构成方式或结构,就会相应改变管理发展机制的作用效果,应当建立关于该联盟的管理和发展的合作部门,改变以往的体制,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采取创新形式的组织机构进行较为弹性化的管理,联盟所隐藏的不确定性要求强化联盟管理发展机制的建立,以此加强盟员之间的沟通合作,同时也要增加各个盟员高层管理者之间的沟通频率,鼓励盟员进行协商以解决影响联盟稳定性的问题,使联盟在运行中尽量降低风险,确保该联盟的稳定,所以我们必须要强化联盟在管理发展中的机制。

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虽然强调的是进行技术上的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但是联盟观也强调联盟成员以及各个盟员高层管理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注重联盟全方位的关系调整与和谐,要提倡联盟的稳定性,对联盟稳定性的控制也要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调控。

(二)基于联盟稳定性的非正式控制机制

1.文化协同机制。文化协同机制是必须要在建立在该联盟的文化体系之中的,以便更好的维系联盟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合作关系,进而在更深层次上推动联盟的稳健发展。联盟稳定性的实现必然会伴随着文化的协同。文化协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相互之间的作用和结合。在此过程中,盟员具有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的协同也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由于盟员彼此之间的文化具有差异性,因此,联盟需要构建文化协同机制整合联盟成员的文化,进行跨组织边界交流,进而保证联盟的稳定性。

文化有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这三个范畴。正式规范通常指的是联盟伙伴的价值观以及判断是非的标准,其引起的差异性较为顽固,需要形成新型的价值观来慢慢克服。非正式规范是联盟伙伴的风俗习惯等,这可以通过盟员之间较长时间的沟通交流加以克服。技术规范则可以用组织技术知识学习、培训手段来改变。无论哪种范畴的文化,每个联盟成员都需要在保留自身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把自身文化和联盟伙伴的文化相互理解、相互适应、相互沟通和相互渗透,做到取长补短,文化优势互补,形成一种成功的、优秀的新型联盟文化,提高各个联盟伙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文化的协同,可以使联盟的稳健发展有其独特性的文化底蕴支撑,便于联盟的进行管理,进而在联盟管理过程中减少文化差异风险的出现,稳定联盟的运行。

核心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资源优势,更容易使其他盟员放弃自己的文化体系,自动成为核心企业的有机组成一部分。但是,核心企业要尊重其他盟员自身的文化,要保持沟通合作,不能强硬地让其他盟员融入自己的文化。若盟员之间产生分歧,应尝试从对方的观点切入进行分析,而不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需要做到求同存异,以免影响成员之间关系的稳定性,进而对联盟的稳定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联盟中存在不同的文化,会对盟员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利于盟员之间建立的良好伙伴关系。为了使各个盟员的文化协调统一发展,建立文化协同机制是必要的,当然,文化的协同也是培育稳定的盟员关系的最好途径。首先,文化的协同可以降低盟员互相之间的摩擦和不必要的误解,这样才可能建立稳定的互信关系。其次,文化协同可以通过培训来实现,以增强盟员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使每种文化在该联盟互相渗透、互相影响,通过彼此之间的学习,确保联盟文化的认可性。所以,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的文化协同机制应在充分认识联盟内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各个联盟伙伴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了解和适应,进而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新型的联盟文化,那么这种新型文化就是联盟稳定性管理的重要基础。

2.交流机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清楚地表明:有效的交流机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群体的内聚力。应用到联盟中来,我们可以说盟员之间有效的交流可以凝聚该联盟的内聚力,进而稳定该联盟,使联盟稳健地向前发展。

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组织与组织之间,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这样在熟知对方的情况同时也能让对方对自己的情况产生了解。对于交流机制,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展开来进行描述。第一是关于技术方面的交流。核心企业虽然掌握着核心技术,但是它也需要其他非核盟员技术的援助,而非核盟员加入核心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联盟是为了获取对方的核心技术,进而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力。因此,双方在进行技术方面的交流时,对自身已有技术保护的同时也要使对方产生信任感,从而使自己的技术流向对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说对于技术上的交流是通畅的。第二是关于盟员关系方面的交流。盟员之间的关系需要核心企业这个纽带进行连接,联盟成员在交流的过程中,应向盟员伙伴充分展示自己诚信、友善,不发生机会主义的行为,这样的交流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进而对联盟的稳定产生有利的影响。一旦联盟成员在交流、沟通方面产生问题,那么对该联盟的稳定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防范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该联盟中,从上到下,应该建立起一种交流机制,这种交流机制要注重该盟员个体之间、盟员高层领导之间、个体与领导之间的和谐发展。

[项目支持: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WJQ2011012;辽宁省社科基金课题,项目编号L08BJL010]

参考文献:

[1] Kale P.Learning and Protection of Proprietary Assets in Strategic Alliances:Building Relational Capital.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

[2] Hennart,J F.The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 of joint ventures:an empirical study of Japanese subsidiaries in the UnitedStates.Management Science,1991(4)

[3] Hennart,J F.The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 of joint ventures:an empirical study of Japanese subsidi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Management Science,1991(4)

[4] Inkpen,A C.Learning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rough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s,1998(12)

[5] Das,T K,Instability ability of Strategic Alliance:An Internal Tensions anization Science,2000(9)

[6] 陈菲琼,范良聪.基于合作与竞争的战略联盟稳定性分析.管理世界,2007(7)

[7] 蒋樟生,胡珑瑛.不确定条件下知识获取能力对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影响.管理工程学报,2010(4)

[8] 邢乐斌,王旭,代应,陈嘉佳.基于资源投入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3)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6

[摘 要]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河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与国内外企业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核心竞争力不强,究其原因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十一五”期间,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科学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式;建立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优秀的企业家群体和创新团队;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大中型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河北省;技术创新;大中型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n003-3890(2006)06-0044-04

一、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之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发展,惟有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管理层既快速又低成本地将遍布于企业内的各种技术和生产技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主要是通过两种战略即产品差异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这两种战略的实施归根到底都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的。只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国外成功企业大都遵循着“企业技术创新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一新一轮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如日本企业坚持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方式,在战后30年实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使日本成为经济大国;而美国新经济的迅猛发展,主要依靠的是高新技术企业原始创新形成的核心竞争力。由此看来,企业成功的关键已不再是所拥有资本额的多少、创业历史的长短及所拥有员工的多少,而是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内容的企业竞争优势。“十一五”期间,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河北省大中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河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大中型工业企业(以下简称大中型企业)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截至2003年底,河北省共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以下简称大中型企业)1018家,拥有资产5433.29亿元,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230.07亿元,实现利润296.7亿元。大中型企业个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2.8%,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企业的70%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和资产分别占70.3%、71.4%、76.7%和77.9%。此外,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率为32.75%,总资产贡献率为13%,均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大中型企业在河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与国内外企业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核心竞争力不强,具体表现为“规模不经济”,缺乏主导产品,现有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乏力,究其原因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早在1987年河北省就提出了“科技兴冀”战略,是全国较早提出科技兴省战略的省份之一,这一战略的落实情况如何?更确切地说,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如何?根据河北省大中型企业2003年技术创数据分析如下。

(一)大中型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情况

科技活动人员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科技活动人员的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投人的主体,经过多年的积累,河北省大中型企业储备了一定的科技人才。到2003年全省大中型企业投入科技活动人员55 850人,比上年增加4 708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34510人,占科技活动人员的61.79%,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

(二)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经费的投入和支出情况

一定的经费投入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条件。2003年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经费投人总量为122亿元,其中科技活动经费38.7亿元,技术改造经费73.4亿元,技术引进经费8.9亿元,消化吸收经费0.5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0.5亿元。河北省技术创新经费的投入主要集中在科技活动和技术改造两项,而对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投入的经费过低。从河北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的构成来看,企业资金31.8亿元,政府资金1.6亿元,金融机构贷款4.2亿元,事业单位资金311.5万元,国外资金26万元,其他资金1亿元。河北省已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系,大中型企业是河北省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主力。2003年,河北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38.2亿元,其中科技活动内部支出34.7亿元,科技活动外部支出3.5亿元。在科技活动内部支出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为18.9亿元,占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5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个百分点;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12.1亿元,占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34.9%,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9个百分点。此外,河北省大中型企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销售收入之比)仅为0.45%,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0.3个百分点。在刚匕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偏低,R&D经费投入强度偏低。

(三)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和人员情况

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分布不均,技术开发机构中高层次人才比例低。截至2003年底,河北省有大中型企业1018家,但建立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有339个,平均每3家大中型企业拥有1个技术开发机构。从技术开发机构的行业分布来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技术开发机构最多有48个,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38个、通用设备制造业有28个,分列第2、第3位;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等5个行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从技术开发机构的人员来看,机构投入科技活动人员21 556人,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为38.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机构投入的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为13439人,占机构投入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为62.34%,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5个百分点。

(四)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能力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要素组合的效果。专利申请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能力,2003年河北省大中型企业申请专利503件,平均10户企业申请专利5件;新产品则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成果,2003年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值221.1亿元,新产品产值率5.8%,新产品销售利润率13.19%。总体说来,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

产值率偏低。

三、河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目前,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阻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有:

(一)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不强

观念创新和意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创新,就意味着死亡”。河北省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不强,没有把技术创新放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对市场反应不迅速,不能及时捕捉到相关市场变化的信息并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缓慢,导致产品更新换代周期过长,企业核心竞争力下降。

(二)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

河北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企业技术开发受人才、机制、效益、风险的制约,开发能力薄弱;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机制还没形成,河北省大中型企业业已建立的科技创新机构以企业自身的科技人员为主体,属于封闭型的技术开发体系;技术引进多注重硬件和生产线的进口,忽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更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面对激烈的国内外企业竞争,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偏低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是由其投入直接决定的。在同样的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越大,其产出就会越大。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人不足,将制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按国际通行标准,一个企业的R&D开支占销售收入的比值为1%时,该企业难以生存;该比值为2%时,企业可以简单维持生存;只有该比值为5%i)2 1-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目前测匕省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值只有0.45%,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从世界500强企业看,研究开发经费的投人一般都占企业销售收人的5%~10%,有些行业甚至达到20%以上。

(四)大中型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人才资源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最宝贵的资源。目前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规模、质量、结构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企业技术创新体制缺乏活力,激励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对骨干科技人员的激励不到位,削弱了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企业科技人员流失、闲置问题突出,最终导致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没有释放出应有的科技能量,核心竞争力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提升。

四、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河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河北省大中型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要重视和加强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大中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十一五”期间,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科学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式,切实提升大中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三种方式,河北省大中型企业该如何选择。对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来说,技术引进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等优点,是后进企业赶超先进企业的一条捷径。但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单纯的引进和使用,只能步人后尘、永居次席,力争引进之后能够迅速消化吸收,在引进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将技术引进变为技术创新的助推器;在河北省大中型企业大力推进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利用集成创新方式,在整合原有(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创造,实现整体效益大于部分之和,即1+1>2;与国外企业相比,河北省大中型企业的原始创新实力较弱,“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大中型企业可依托重点项目,有选择的开展原始创新,在重要产业和行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

(二)建立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产业发展史表明,技术创新活动是―个完整的链条,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市场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拉力,企业要以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为纽带,主动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共建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合作创新平台,作为产学研结合的基地,重点开发企业欠缺的核心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研机构和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在企业中以科技成果作价人股等形式推广研究成果,使之迅速产业化,从而获得资金、信息等下一步研发所必需的条件。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运作是提升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三)培养优秀的企业家群体和创新团队

随着全球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入展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推动技术创新的人,不是发明家,而是企业家”,企业家强烈的创新精神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一个优秀企业家的素质主要表现在其对市场的捕捉、判断和把握能力上。企业家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反应为技术创新活动指明方向,并可迅速组织员工开展创新活动;准确的市场判断能力则能对技术创新作出科学的决策,最大程度地规避技术创新活动带来的风险;而把握市场时机则可以让企业在最佳时机抢占市场,使技术创新成果在最短时间内发挥出最高的效益。但企业家创新作用的发挥和企业的创新团队是分不开的。为此,企业需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适应企业技术创新要求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灵活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研究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努力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不断激励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技术创新的团队。由此看来,优秀的企业家是以企业为主体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动机,而创新团队是实现技术创新的核心。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企业家群体和创新团队,提升刚匕省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有保证。

(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环境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在研究西欧经济史时发现,有效的产权保护提高了研发的投资回报,刺激了系统性的、商业化的和可持续的研发活动。工业革命的实质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制度和技术的相互影响,是制度在技术转化为生产效率过程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为了实现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产权保护特6U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至关重要。只有杜绝了抄袭、冒牌和非法仿制,专利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才能保持定价的能力和技术创新积极性;只有相对高的价格和利润空间,才能补偿企业或个人所承担的前期投人和失败的风险,才能诱导他们持续地投资于技术创新。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7

关键词: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陷阱;创新新策略

一、“技术至上”陷阱

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强调技术本身的优势无可厚非,但对技术优势的过分关注会使企业忽略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和对技术转化的有效管理,从而陷入“技术至上”陷阱。陷入“技术至上”陷阱的企业往往将技术优势视为自主创新成功的唯一影响因素,认为先进的技术必然会带来大量的客户和丰厚的利润回报,于是埋头于技术研发,忽视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和技术转化过程的市场运作,其结果很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这是很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常见病,花大量投入研发出来的先进技术或由于缺乏足够的顾客群而不得不束之高阁,或忽视有效的市场运作而闲置无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企业过分重视技术优势而忽略了技术创新前的市场调查研究和技术创新后的技术转化运作管理。

众所周知的“铱星”计划失败是一个典型例子。从技术创新角度看,铱星计划无疑是移动通信系统的一次重大技术创新,甚至是一次革命,铱星计划从现代电信系统设计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成功。它在总体技术上采用了大量以往的卫星通信系统所未曾采用过的新技术,相对传统的基于地球静止轨道的全球移动卫星系统而言,铱星移动通信系统取得了非常强的竞争优势。但技术本身的优势却最终没有带来企业的成功。铱星计划的失败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是“技术至上”的失败。事实上,协同匹配的不合理、市场推出的时机不佳、对市场错误估计等,这一切都可能导致技术创新的失败。对企业来讲,不应将技术创新仅视为一种技术活动,而更应将其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在创新过程中必须重视市场机会与技术机会的有效结合,因为任何技术创新最终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规避“技术至上”陷阱必须建立面向市场的自主创新体系,并强化对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运作管理。市场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和终点,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市场,其成败要靠市场检验。技术创新必须实现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结合,谁能准确地把握这一结合,谁就会在创新中迈出成功的第一步。这要求企业深入分析和把握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研究开发方向,并把市场、科研、生产、营销各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按照系统工程方法组织技术创新工作,遵循市场经济和技术创新的客观规律开展创新工作,并强化对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管理,这样的创新路径才能造就成功的创新活动。如“华为”的研发战略是市场驱动型,虽然“华为”公司仍要瞄准世界顶尖技术,依然要建立一流的研发团队,但坚持不研发“卖不掉的世界顶尖水平技术”,坚持“培养工程商人而不是培养科学家”。“华为”人认为,“技术是用来卖钱的,卖出去的技术才有价值。”与此同时,“华为”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也探索出了一套完善的机制。鼓励创新,但不搞盲目创新;重视技术,但不惟技术论;要求成果,但更强调对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这种面向市场的自主创新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已成为“华为”自主创新的成功路径。

二、“核心技术刚性”陷阱

美国学者巴顿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研究核心能力,基于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间断现象的研究提出了核心能力刚性问题。技术间断是指当一种技术接近其技术极限时,市场上出现另一种或另外几种更具有潜力的新技术。与此同时,旧技术渐趋成熟,接近其极限,创新潜力不大,而新技术基于新的技术原理,有更高的极限和更大的潜力。在技术间断发生时,企业越是利用自己原有的技术专长,越是持续创新,在原有技术轨道上就走得越远。这样,企业越会延滞进入新的技术轨道,也越来越遭受旧技术极限的扼制,如企业不能转移技术轨道,一旦新的技术轨道成为行业的主导时,企业就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技术间断往往导致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刚性,核心能力愈强,则原有核心能力对企业的束缚就愈大。如企业陷入核心能力刚性陷阱,当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这种刚性将导致企业的发展趋于停滞甚至失败。如2000年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美国食品及药品监督局(FDA)对含有PPA的药物禁止销售的通告,对在中国市场的几十种含有PPA的药物发出禁止销售的通知。这一禁令使生产康泰克的中美史克天津史克公司不知所措。由于中美史克没有不含PPA的药物专利,陷入了技术间断,公司在市场反应上明显滞后。其实早在1997年,美国FDA哈佛某药物研究所对PPA所致的副反应进行跟踪研究,但中美史克对此无动于衷,仍坚持含PPA康泰克的技术轨迹而忽视了对无PPA的康泰克替代品的开发,缺少产品创新,出现了技术的断层,导致企业遭受重创。

对缺乏核心能力、在核心技术研究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中国企业来说,加强自主创新、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必须防止陷入“核心刚性”陷阱。为此,一方面要求中国企业必须不断跟踪科技发展的动态,尤其要关注战略高技术研究。战略高技术具有前沿性和关键性及知识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等特点,是企业获得真正国际竞争力和市场领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战略高技术的突破,能引领产业与技术发生跨越式发展和重大变革。另一方面要求企业不断实施加强性创新。加强性创新往往会使现有技术保持一定的改进速度。20世纪80年代硬盘驱动器上传统的铁氧体磁头和磁盘被薄膜组件所取代,这种新技术提高了磁盘上的信息存储密度。过去技术人员一直不遗余力地提高铁氧体磁头和磁盘的性能极限,但采用这种技术的驱动器似乎已达到了自然极限。这时,新的薄膜技术问世了,产品的性能因为技术的加强性创新得以继续提高。

三、“创新缝隙”陷阱

在技术创新的特定领域,如果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专利不给其他企业留有继续创新的余地,则企业的技术优势就会因为独有专利的存在而享受长期竞争优势。相反,如果存在“创新缝隙”,则其他企业就会通过“另辟蹊径”实现技术创新,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竞争优势,甚至会超越原有的创新企业。“创新缝隙”的危害在于虽然企业实现了技术创新,但这种技术创新方面的突破由,于存在继续创新的可能,其他企业可通过新的创新路径实现相同的创新效果。这种“缝隙”的存在使企业无法构筑特有的核心能力,从而也就无法构筑独特的竞争优势。

企业在自主创新时忽视“创新缝隙”的存在,就很可能使自己的自主创新成为他人创新的“引路人”,为他人提供了创新思路和理念,却无法防 止他人另辟蹊径的类似创新。在打火机的安全锁问题上,欧美国家就为中国打火机企业上了很好的一课。2006年2月9日,欧盟的《打火机安全标准法案》(CR法案)的新决议草案最终以投票方式得以通过。CR法案要求所有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打火机都必须配备防止儿童开启的安全锁,以防止因儿童意外使用打火机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同时,在产品的适用范围上,CR法案将打火石点火的打火机排除在外,要求所有采用电子点火的打火机全面配置安全锁。这些规定对中国打火机企业将产生很大影响,目前温州每年生产5亿多只打火机,占世界市场份额近70%,并且全球90%的电子点火式打火机都由中国生产。而CR法案要求的安全锁的知识产权,目前大多掌握在欧、美、日等国的生产商手中,企业如需采用必须缴纳相应的专利费。虽然中方安全锁的自主研发工作早已启动,但由于欧美企业为此申请了大量专利,中国企业至今没有找到“创新缝隙”,难以突破专利壁垒,只能购买专利技术,支付巨额的专利费,这样生产成本则会大大提高。

对中国企业而言,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如存在“创新缝隙”,则拥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跨国公司就会通过“创新缝隙”实现成功创新。那么,我们的自主创新非但没有通过构筑专利屏障成为核心竞争力,反而成为跨国公司的技术开拓与创新发展的“前哨”,使中国企业陷入自己构筑的“陷阱”之中。因此,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必须尽可能消除“创新缝隙”。借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经验,中国企业应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学会挥动自己的“知识产权大棒”,防止自主知识产权被国外企业侵犯;另一方面,自主创新应实现两个转变,即从单一创新向系列创新转变,从一次创新向持续创新转变,自主创新成功后还要采用发散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进行系列创新,并及时申请专利,构筑专利“屏障”,尽可能不给其他企业可乘之机。

四、“完全自主”陷阱

目前,很多人产生了一种“共识”,即加强自主创新就是中国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成功创新。核弹爆炸、“神六”飞天,这些完全靠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似乎有充足的理由向世人证明中国人可.超越外国人,但事实上这种想法却是一个危险的征兆。诚然,中国人在很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但如果盲目自信将完全自主的思想带人所有领域就很可能会陷入“完全自主”“陷阱”。不可否认,在一些特定领域,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创新完全可取得成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毕竟我们在许多领域的技术是落后的,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因此,必须反对闭门造车、关起门来进行自主创新,对大多数领域来说,关起门来创新到头来只能是依然落后。在许多科学技术已趋于成熟的今天,完全依靠自我一切从头来并非明智之举。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领域和模式的选择都必须慎重,并非任何领域都应强调绝对的自主创新,也并非任何领域都要求完全自主创新。除一部分需要完全自主创新和可完全自主创新的领域外,对大多数领域来说,首先应善于将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相结合,引进的根本目的提高自主研发的起点。大连的“大冷集团”最初并不掌握工业制冷技术,但在引进日本“三洋”的制冷技术后,通过消化、吸收、改进、提高,某些方面竟超过了“三洋”,“三洋”反过来又来购买“大冷”的技术。如果完全依靠自我,“大冷”绝不可能有今天的超越。其次,要善于整合全球资源,将全球优势资源为我所用。在这种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必然能够带给企业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企业对国内外竞争对手的超越。“奇瑞”自主创新的成功就得益于善于整合全球优势资源,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奇瑞”早期产品上,不难发现清晰的借鉴痕迹。不同的是,“奇瑞”公司摸索出了“以我为主营造平台,面向世界整合资源”的自主开发模式。通过整合和利用世界资源,“奇瑞”轿车的研发仅用几年时间就跨越了模仿创新阶段,2002年进入了正向研发阶段。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技术和人才资源,既冲破了少数跨国公司对我国自主品牌的技术封锁,又大大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再次,要善于打造创新“合力”。面对跨国公司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资本实力,相对弱小的中国企业单凭一己之力往往难于与之抗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往往也只能成为一种梦想。在这种情况下,与国内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打造创新“合力”,实现共同跨越就应成为众多中国企业的选择。只有倾力打造创新“合力”,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普遍提高,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企业的整体跨越和共同跨越。

五、“创新制胜”陷阱

依靠自主创新推动企业增强竞争优势,这种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可“大跃进式”的自主创新热情很容易使企业忘却和完全抛弃多年来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理论,一味的讲创新拼标准而不谈比较优势,可能会使企业陷入另一个“陷阱”。毕竟在目前的标准战中,中国企业大多以失败告终。如,最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拒绝将中国的局域无线网标准WAPI定为国际标准,而是批准将IEEE的802.11i作为更安全无线协议的基础,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事实上,将自主创新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并非完全抛弃对比较优势的利用。从引进技术为主到自主创新为主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企业还应关注和善用比较优势。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8

[关键词]企业竞争能力;知识管理;路径研究

一、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

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有“相对”和“绝对”两种含义。“相对”的提升,是指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提高与进步;“绝对”的提升则是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动态升级。一般来说,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通常是指竞争能力的“绝对”提升。

就竞争能力的“绝对”提升而言,有以下几种形态。第一,个人能力提升为组织能力。某些国内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主要依赖于企业家的个人能力。这一方面制约了企业持续发展,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风险。有的学者为此大声疾呼:企业家个人的成功不等于企业的成功。因此,将企业家个人能力转变为团队能力十分重要。第二,局部能力提升为整体能力。许多国内企业各种竞争能力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有的企业营销能力强一些,有的企业制造能力强一些。因此,应按照价值链竞争原则,使多种竞争能力均衡化;同时,要通过竞争能力中的资源与能力整合模式,将价值链各环节竞争力整合成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第三,“次级”能力提升为“高级”能力。这一观点和上述第二点内容有所交叉,但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在市场竞争中,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能量”特点。有的企业的市场优势主要来自于产品本身;有的企业则主要来自于渠道推力;有的企业主要依靠大规模、低成本制造取胜;有的企业则主要凭借高附加值新产品占优。这些差异,虽然与企业的战略定位有关,但是客观上反映出企业竞争力“能量”的不同。一般而言,技术(研发)竞争力能量要大于营销竞争力能量,这两者又大于制造竞争力能量。判断能量大小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经营附加值的高低、竞争对手模仿以及追随的难易程度。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是营销竞争力和制造竞争力,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积累技术能力。

综上所述,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主要通过资源与能力的结合、创建核心能力、知识管理等方式形成,下面对这些内容进行阐述。

二、能力与资源的结合

资源与能力互相依赖和转化。尽管能力与资源是不同的概念,然而两者关系十分密切,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第一,企业竞争是通过商品和服务进行的。生产和提供商品与服务,资源和能力缺一不可。离开人的能力,资源难以发挥作用。离开必要的资源,人的能力再高,也难有所作为。企业的竞争能力就是能力与资源结合的结果。第二,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优秀人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就是资源和能力的共生体。一方面,经营者、技术人员和工人作为劳动力,具有资源的性质;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经营能力的基本载体,经营者、技术人员和工人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能力的主要内容。第三,资源和能力可以相互转化。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人力投资可以提高人的能力,通过培训将知识作为资源内化可以变成人的能力;人们也可以事先将能力变成资源,而资源可以在某些方面直接替代人的能力以及利用能力还可以直接形成、开发和放大资源等。第四,要提高整个组织的能力,除了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组织成员的个人能力,还要努力将个人的知识资源化,以便内化为其他组织成员的能力。人的能力只有通过资源化并与资源相结合,才能变成现实的社会财富。

三、创建核心能力形成企业竞争能力

(一)技术创新

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但是考虑到企业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技能技术的综合体,明显带有技术的特征,因此这里强调的是技术创新。从创建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看,技术创新可以分为组合创新与同步创新。第一,组合创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存在着三种可供选择的创新途径:工艺创新能力先导型、产品创新能力先导型、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的结合。不能只强调产品创新或只强调工艺创新。第二,同步创新。任何技术创新都是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的。要取得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必须存在相应的基础技术。创新是两种或几种作为基础的技术创新的结果。只有这些同步技术的相互结合,才有利于技术创新和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技术创新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有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资金、支持机制和更有创意的队伍。

(二)核心能力的整合

技术创新是取得核心能力的基础,但一般情况下技术创新的风险较高,周期较长,投入也较大。而通过对已有核心能力进行有机整合的方式来培育新的核心能力则与之不同,它是一项投入少、风险小、见效快的活动。对已有核心能力进行整合所需的不是大规模的技术创新,而是如何识别和寻找整合的机会,并从组织上加以保证。

1.核心能力整合的基础方式。对核心能力的整合有三种基本方式:(1)技术复合。技术复合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术结合在一个系统里,但不影响其原有的个别技术的特性。技术复合的基本点是没有创造一种新技术。(2)技术融合。技术融合是指结合两种或两种以上新技术而开创出另一项崭新的技术,其基本点是技术融合后,原先的技术失去了其特性。(3)功能性组合。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完全限于技术领域,在其他功能领域仍然存在核心能力,比如有的企业有较强的财务能力,有的企业有较强的分销能力。因此在核心能力整合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功能性组合,将技术功能方面的核心能力与其他方面的核心能力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发挥整体核心能力的优势。

2.核心能力整合的要求。通过整合已有核心能力是获取新的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有效地进行核心能力的整合,要求做到两点。(1)认识已有的核心能力。认识已有的核心能力是进行核心能力整合的先决条件,如果企业连现在拥有哪些核心能力都不知道,那么如何进行整合,也就无从谈起。企业应该对其特定的核心能力作出明确的界定,尽量把核心能力与包含核心能力的产品或服务划清界线,把核心能力与非核心能力区分清楚,对技术与技能作出有意义的汇集与整合,然后确定核心能力的所在。(2)突破战略经营单位(SBU)的限制。企业现有的核心能力往往分布于其下属的SBU中,由SBU的主管控制 着。SBU的主管要么看不到自己所控制的核心能力与其他SBU中所保持的核心能力存在整合的可能性,要么出于部门本位主义的考虑,本能地抗拒出让自己所控制的核心能力。而同一个SBU内部核心能力整合所产生的价值又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要突破SBU的限制,从整体角度统一配置企业各SBU的核心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的创造者和携带者。

四、知识管理

(一)变难以模仿的隐性知识为核心能力

各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从客观上说都完全是相同的,但由于企业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不尽一致,所以它们所能发现的市场机会也不相同。因此,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核心概念应是知识。知识从广义上可划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知识是有形的、可以识别的,可以用语言、文字、数字等表达、传递。因而,尤其是通过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使用,它可以相对容易地融入组织战略。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这种判断和感知具有极强的个体性,难以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难以识别、常以个人知识的形式保留在个人的头脑中,是个人技能的基础。两类知识互为补充。隐性知识有四类:难以约束的技能知识或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心智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惯例。在企业中,经验、技能和心智模式是企业重要的财富,是隐性知识的具体形式,是企业最为核心的能力,而且由于这种知识往往是隐含性的、未编码,因此也是不易被模仿的,是企业最为持久的竞争能力所在。研究表明,隐藏在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隐性知识是企业竞争能力的根源,因为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所以,获取、传递隐性知识的能力成为开发持续竞争能力的关键。

(二)组织学习是获取竞争能力的动力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9

[关键词]技术创新 企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

一、引言

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中,正式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认定企业核心能力就是一种学识,就是一种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学识。随着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深入,战略、技术、资本、质量、渠道、客户、品牌、速度、创新、组织方式、管理制度、知识产权、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学习能力等等,都曾被人定义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有人综合起来进行定义的。以上列举的各项都一定程度的符合这一特点。本文主要就技术创新这一方面进行研究。

二、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确立市场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企业基于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一项独享资源,它使企业处于了技术垄断地位。垄断的优势就在于企业可以凭借它进行歧视性定价,或者通过技术优势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大幅降低成本来挤压竞争者,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加丰厚的市场利润。其次,一项新的技术产生往往会产生与之相关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标准的修订,这时企业作为拥有该项核心技术的一方拥有极大地标准修订话语权。

2.有利于企业相关产品市场的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无声的招牌,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这就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具有较强的外延性,它不只是针对某一特殊产品单独研发的,也可以应用于一系列相关产品。这就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相关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销售起到了推动作用。

3.有利于企业持久竞争力的保持。企业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使得竞争对手很难较快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进入壁垒。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优势促使其积极参与相关产品和技术的标准制定,不但从技术的源泉和应用上对外界的企业形成无形的技术封锁,而且更有利于自身下一阶段的技术深加工。

三、技术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技术创新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技术创新的趋势是更多地关注企业持续竞争优势。通过有效的技术创新,其成果在企业内部迅速扩散,成为企业核心技术以至由此形成企业的核心业务,企业将逐渐形成自己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优势,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建立的关键。

1.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研究开发是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技术核心竞争力通过产品和市场产生优于竞争对手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好的经济效益和前期的技术储备,又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条件和保障,从而开始下一循环的技术创新活动。

2.形成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之一,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结果。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主要是为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迫于市场的压力而更新技术维持生产。因此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目标之一就是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企业基于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应该注意的问题

1.企业高层领导要有敏锐的战略眼光。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最大的特点是要善于发现市场机会,而且要有较大的研发投入。企业领导要能从技术研发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中发现其可行性前提和成功后的利益收入,要能对目前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现状进行准确的调研和分析。企业高层领导还要有足够的危机意识,要能够在技术即将被扩散或者被替代之前积极组织资源进行新技术的研发或者面对市场的严峻考验提前做好退出的准备,以最大化获得市场利润或者最小化降低沉没成本。

2.企业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开发。一个成功的企业靠的不仅仅是雄厚的资金支持和规范的组织结构设计,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批有专业知识并且敢于实干的员工。企业基于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更是要如此。因为一项技术的研发需要有一批操作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3.企业要配合以适当的组织结构。企业一旦决定进行基于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就要把它作为一项发展战略来实施。为配合战略要适当的变革组织结构,使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与创新计划的战略目标、创新的规模和技术变革程度、创新的资源条件、人员素质、面临的市场环境因素等相适应。具体要考虑到是否设立专门的创新组织结构、集权与分权以及是否成立正式的组织等方面。

4.企业要做好核心竞争力的维护和更新工作。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企业要不断完善技术,维护核心竞争力的独占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技术优势与市场技术水平的落差逐渐缩小时,企业要及时进行下一阶段的研发工作,争取步步走在市场的前面,提升或者更新技术,进而提升或者更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熊鸿军. 技术创新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 湖南: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3.

[2] 黄攸立,刘永锐. 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企业创新能力结构理论模型建构[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0(6): 63-64.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10

面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措施,并把信息产业列为我国自主创新的突破口,以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许多国家都把强化信息技术创新放在国家战略位置,大幅增加研发投入,超前部署和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面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措施,并把信息产业列为我国自主创新的突破口,以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2005年,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完成1.32万亿元,占全国GDP的7.2%,电话用户总数、互联网上网人数、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均位居世界前列,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但目前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关键领域存在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优秀拔尖人才匮乏、科技投入不足5大“掣肘”,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信息产业的重大使命。我国信息产业“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战略主体,选择两大发展方向,逐步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其中,一个战略主体就是自主创新,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两大发展方向是面向发展瓶颈和重大应用,实现技术突破。根据这个总体思路,我国信息产业“十一五”科技创新必须重点落实以下工作。

1、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信息产业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发展我国信息产业,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信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信息产业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是信息产业 “十一五”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2、加大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当前信息技术的很多领域正处于更新换代的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期,举全国之力,继续努力突破集成电路、软件、关键元器件等核心技术,加强自主标准的开发,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十一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并争取国家财政对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的稳步增长。

3、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产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体制。为保证“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重点技术研发、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保证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源。除了国家要大幅度增加投入外,还要引导企业建立和强化研发投入机制。此外,要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广开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产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体制。

4、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这段论述精辟地阐明了政府、市场、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的关系。我们要认真学习,抓紧落实,在“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主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5、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和人才战略。知识产权、标准、人才3大战略是推进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对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期间,信息产业科技工作要继续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和人才战略,积极推进3大战略的具体落实。

我们要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和地区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我们要以多种有效形式,扩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要继续推动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交流合作,加快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企业间转移,促进国内企业研发水平提高。政府应积极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对企业当前在国际化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要密切跟踪研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推动企业、科研院所与海外研发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支持企业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争取有更多我国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只有这样,我们的自主创新才不是关起门来“自我”创新,而是在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也只有这样,才可能破解目前我国信息产业存在的5大不利局面,使信息产业真正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突破口!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11

关键词:服装企业 自主创新 战略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是,我国服装企业目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技术创新、原创设计开发能力弱。2004年全国工业普查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于研发方面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56%,纺织工业只有0.3%。不少企业热衷于通过购买国外的生产设备来引进技术,忽视软技术的引进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其结果只能是“引进、引进、再引进”,国内服装业总体技术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一、自主创新的含义及基本类型

自主品牌的前提是自主创新,我国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

4.核心能力战略

这是一种典型的“扬长避短”战略,其核心思想是“集中优势兵力于优势领域或特色领域以取得竞争优势”。企业能否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其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源泉和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领先企业一般都是应用核心能力战略的专家,它们不但能够准确地发现自身的核心能力,能够非常专注地将自身“精力”应用于核心能力的培养和维护上。

参考文献:

[1].柴俊武.品牌资产的界定及其评估模型评介[j].南开管理论,2005,8,42-46.

[2].杨以雄,万艳敏.服装品牌资产评估方法的应用与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2,7,1-3.

[3].范秀成.品牌权益及测评体系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0,1.

[4].卢泰宏,黄胜兵,罗纪宁. 论品牌资产的定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5]. cobb- walgren,c.j. ruble,c.a. and donthu,n. brand equity,brand preference,and purchase intent[j].journal of advertising,1995,vol.24,no.3,pp.25-40.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12

核心能力,又称核心竞争力或核心专长。根据哈默(G.HAMEL)和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的定义,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形象来说,如果企业是一棵树,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分枝是业务,树叶,花朵和果实是最终产品,那么提供养分、维系生命、稳固树身的就是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公司内部的知识汇总,是发展新业务的火车头。

就中国企业而言,笔者认为核心能力应该是企业依据自己的独特优势 (资源优势、地理优势或其他方面的,以及各种优势的整合),培育创造我国企业不同于其他国家企业的关键竞争能力。这种竞争能力和优势既是企业独创的,也是企业最根本、最关键的经营能力,换言之,也只有在本企业中,这种竞争能力和优势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凭借这种最根本,最关键的经营能力,中国企业才能拥有自己的市场和效益。

二、我国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现状分析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13亿,资源丰富。因此,我国的民营企业基本上 是资源依托型。不可否认,凭借其资源优势,中国民营企业在近几十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全世界来说也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结构升级缓慢,现有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力技术素质差,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能力差等很多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影响了中国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况且,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民营企业所拥有的土地、资源等传统的竞争优势已经不是左右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客观地讲,中国民营企业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核心能力,还不能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

我国民营企业拥有众多独特条件却未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民营企业对核心能力概念模糊。企业要想得到持续性发展, 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 但是中国民营企业核心能力普遍较差,包括一些大型企业就不具备核心能力。第二,民营企业缺乏创新主体意识,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不足。长期以来,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仍停留在传统观念里,认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应该是科研机构,企业的定位只是把他们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研究经费的投入不足将严重阻碍企业进行研发活动,使企业在市场中丧失优势。第三,民营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留不住人才。企业的发展要靠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只靠发钱是留不住人的,作为企业生存第一要素的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 已不将钱放在第一位,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才在企业里不发工资也干,有些企业无论发多少工资都留不住人才,这是因为企业的人才规划的愿景不同。愿景目口企业为人才的个人发展创造的环境和规划的前途,让他们能真正看清自己的“出息”,以获得不断进步的成就感。第四,民营企业没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中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形成了一些优秀的企业,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往往在经过短期的辉煌后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总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果民营企业只是依靠局部的资源优势按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模式发展,不仅企业自身难以持续高效发展,同时也无法担当产业技术结构跨越式调整,实现中国经济后来居上发展目标的要求。

三、培育我国民营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对策——技术创新

进入21世纪特别是最近几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实力增强、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各个国家都在抓紧制定新的发展战咯,争夺科技、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就企业而言,创新已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核心产品的竞争、核心技术的竞争,一个企业能够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努力开发出适销对路、节能降耗、降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产品,则这个企业就占据了竞争的制高点。

民营企业要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和路径。实践证明,那种盲目简单照搬他国经验的做法只能学到表象,而难以学到实质和学出成效。因而,中国民营企业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核心能力的形成机制及原理,不断研究探索出新路。

根据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创新是支持企业主导产品或服务,及主营业务的独特研发设计、生产的能力,它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企业既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也是一个技术的组合。因此,科技创新战略才是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根本之道,它能使我们改变目前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和粗方式经营基础上的民营企业发展模式,建立起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局部科技带动规模经济,组织建设带动范围经济,最终实现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的新途径。

在当前,依托技术创新推动构建中国民营企业核心能力战咯的实施,主要应从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扶优扶强,突出重点,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首先,重点解决经济中最具特色的产业企业的产品生产和发展中的科技问题,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设备武装企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民营企业核心能力,促进民营龙头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和整个国家 经济的发展。加快民营企业技术更新和升级。其次,要攻克和推广一批可以带动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以提高民营企业核心能力为目标,以产业技术和装备现代化为主要方向,围绕增加品种、节能降耗和提高效益,抓好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引进与创新、示范与推广。积极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工业智能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出能力。选择具有一定研究开发优势和工作基础的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有机结合,努力实现中国民营企业核心能力的跨越发展。

(二)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使民营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培育中国民营企业的核心能力。 首先,我们要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提高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选择一些产权清晰、有发展前景的和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经过努力,力争在全社会形成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使技术开发机构建在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来自企业。抓好开发型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推动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改制为企业,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多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企业,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其次,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调节科技活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企业设立技术开发站点,重点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共建技术开发机构。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作用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核心能力体系。

(三)实施“人才工程”,促进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培育核心能力的目标。人才是企业的主要知识载体和生产力当中最活跃的因素,不要拒绝人才,要舍得在人才上花大本钱。强化有利于创新的人才环境。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必须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和地位,研究制定以知识要素为基础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超前性措施。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吸引国外的人才到民营企业创业,搞开发。“不求所有,不求所在,只求所用。”强化人才激励与保障机制。要大力改善人才的生活、工作条件,实施高强度的激励措施,不遗余力解决人才的待遇问题,积极建立针对不同行业的、各具特色的工资分配机制,增强以企业为核心的人才凝聚力,建立竞争性的报酬体系,使能力工资或效益工资数倍于基本工资,鼓励人才勇于创新,敢于追求高薪、高效益,实施对突出人才的特殊分配和奖励办法,推进民营企业骨干人才股份持有收入方式,稳定关键人才队伍。

(四)完善政策法规和服务体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性审批,重点培育和发展技术创新要素市场,尤其是技术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规范市场秩序,努力营造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淘汰落后技术和工艺。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保护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规范社会中介机构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和明确政府部门在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导向和服务方面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