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尊老爱幼的事例

尊老爱幼的事例

时间:2023-06-01 09:31:39

尊老爱幼的事例

尊老爱幼的事例范文1

我想世界上没有不爱学生的老师,但就在我们认为我们已经很爱和很关心幼儿了,但幼儿还是没有我们预期发展的那么好。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我们认为我们爱幼儿了,我们想象我们可以爱幼儿,同时我们认为我们所做的就是爱幼儿,其实这和我们真正爱幼儿是有区别的。真正的爱需要尊重,尊重是爱的前提。也许,我们需要停下来想一想、看一看,我们是不是基于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恐惧,我们的焦虑,我们的习性来尊重幼儿的。这可能就意味着我们更偏向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恐惧,我们的焦虑,我们的习性。尊重就是尊重,它不参杂任何的东西,尤其是我们的情绪,当我们心情好的时候,我们觉得幼儿干什么都行,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觉得幼儿干什么都不行,我们要学会把尊重剥离出来,这样我们的幼儿才会接收到真正地尊重。我们一生中能给予幼儿的只有爱,幼儿拥有了真正地爱,就等于拥有了尊重,爱与尊重是划等号的,给予幼儿真正地尊重,幼儿在你那就获得了真正的爱。切记,爱和尊重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但会尊重幼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不是一朝一夕想学就成,他应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多花心思,掌握技巧,真正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由于我国对学前教育的关注不够到位,许多幼儿园的老师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们对幼儿的成长需求认识不够到位,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够尊重幼儿。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虽然他们懂得一些尊重幼儿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也很难做到。下面就是我要讲述的我国幼儿园在尊重幼儿方面的现状以及原因分析。

一、尊重幼儿在教学方面的现状及原因

在教学方面,我们的老师常常忽略幼儿是否对他们所讲的话题感兴趣,而是一味的想要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例如:老师在讲关于早上和晚上的概念,幼儿却对他们在这俩个概念上所做的事情感兴趣,他们会想我在早上和晚上都干什么?或者他们已经被班里的某一样东西吸引。这时,我们的老师往往会硬把幼儿拉回来,这样的教学根本不会出效果。我们应该跟随幼儿的兴趣走,以后抽时间再去补这节课的东西。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在于老师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再加上教学任务繁重,幼儿园班里孩子的数量也多,老师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幼儿,更难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兴趣。但是内在兴趣、内在动机和自发行为是创造性的机制,今天我们学校的教育体制,正是扼杀了幼儿内在的普遍存在的兴趣和动机,我们老师老是强迫幼儿做什么,从来都不关心幼儿的内在想法。我们不想让幼儿顺其自然的发展,而是要为幼儿设计蓝图,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幼儿,这对他一生的发展都没有好处。

二、尊重幼儿在老师态度方面的现状及原因

在老师态度方面,老师觉得自己永远都是对的,他们喜欢扮演上帝,扮演幼儿的上帝,幼儿的一切都要听从老师的,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所做的都是为了幼儿好,幼儿只有照着他们说的那样做,才能发展好,事实是那样吗?肯定不是。

这原因在于我们的老师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那就是他们是大人,他们什么都懂,他们用自己的经历来教育幼儿,从来都不考虑自己也有错误的时候。这就是老师的专业水平不到位,不理解幼儿的发展到底需要什么,这往往会使幼儿一些好的想法和创造被抹杀了。我们去想一想如果我们长久的干涩幼儿,久而久之,幼儿的自我就会丧失,创造性不好。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幼儿也是一样的。一个幼儿得到了尊重,长大后他就会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教育专家介绍,幼儿最初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从生活中经过多次训练、教育,不断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幼儿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有自己的情感和个性,只有充分尊重幼儿,才能使他健康、快乐、全面的发展,老师对幼儿的尊重可以使幼儿形成自尊心,幼儿健全的个性是在自信和自尊的条件下形成的。

三、尊重幼儿在解决幼儿矛盾方面的现状及分析

在解决幼儿矛盾方面,我们的老师会有一种心里反应,那就是害怕哭闹的幼儿。有的幼儿在强别人东西时,由于没有得逞,他会哭闹,这时大部分老师都不会去问怎么了?他们会说某某小朋友,请把玩具给小朋友玩一下,你看他都哭了。这是对幼儿的一种不尊重,会给幼儿错误的引导。幼儿会认为以后不管什么事,只要我一哭,就会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对幼儿以后的处事方法有影响。原因在与我们中国的教育一直强调要关心、帮助弱者,因此我们的头脑中就潜移默化有了这种意识,对于弱者,我们要保护,幼儿同样如此,他们很聪明,常常用扮演弱者来骗取老师的同情,老师正是上了这样的当。

四、尊重幼儿在户外活动的现状及分析

在户外活动时,老师会给幼儿提很多规则和要求。例如不能跑、不能大叫、不能推小朋友等等,有时我在想,这是让孩子自由活动吗?但幼儿园首先要保证幼儿安全。一旦幼儿哪怕出一点差错,家长都会不依不饶,老师为了不必要的麻烦,会选择宁愿让孩子站在那一动不动,也不想让幼儿放开自己。其实这样对孩子身体的发展没一点好处,我们只要避免大的伤害,可以给与幼儿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去自由发挥。

五、尊重幼儿在生活方面的现状及分析

在幼儿的生活方面,老师一般都会自己动手,帮幼儿解决一切事情,例如帮孩子脱衣服、穿衣服、提裤子、倒水等等。

我们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们并不是想去真正地帮助幼儿,只是老师为了省事而已,幼儿做事太慢,会耽误老师干别的事,因此老师直接上手。其实作为幼儿园老师,首先我们要学会放手,让幼儿自我服务。幼儿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喜欢自己来动手完成的,只不过大人为了方便剥夺了幼儿的这种权力。尽管幼儿做得很慢,但我们也必须让幼儿做,在幼儿做得不好时,老师应该协助幼儿做,但不是代替做。例如幼儿午睡时,需要自己脱衣服,如果幼儿没有需求帮助,我们要尊重幼儿,不要为了省时间,逼着给幼儿脱,这是违背幼儿意愿和剥夺自由的做法。我们大人认为的为幼儿好其实不一定就是为幼儿好。我们要遵循幼儿内在的发展规律来培养幼儿。

六、尊重幼儿在用餐方面的现状及分析

对于幼儿用餐,这是老师比较头疼的一件事。现在许多幼儿青菜不吃,萝卜不吃,撅着小嘴,含着眼泪,面对幼儿挑食,老师们看在眼里,愁在心里。在这时,幼儿园老师会连哄带骗,边骂边赛,软硬兼施,这样的做法完全不尊重幼儿。长久下去,在幼儿眼中,老师就是一个大骗子,没有一点威信和尊严。

尊老爱幼的事例范文2

教师是“园丁”;是“红烛”;是“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这是跨越时空,人们对教师职业的敬语。想到这一赞美敬语时,我就情不自禁思索着,真正可享受如此殊荣的幼儿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条件呢?众所周知,幼儿教师的工作是繁杂的,它充当着幼儿生活中的妈妈,学习中的老师,游戏中的伙伴。这就要求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她不但要具备专业的幼教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廉洁从教。能够让社会满意,家长放心,幼儿开心。最重要的是她要有一颗细腻而富有内涵的心。

一、教育中要有爱心。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莫过于是利用我们的爱。希望获得教师的爱是每个幼儿的心理需要,爱是一种强而有力的教育力量,能够发挥任何教育手段所不能发挥的作用。记得在我的班中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反斗淘气、错误常犯、是非不断。对他的反叛我曾经一筹莫展,可是自从有一次,在我发糖果的时候,将多出的一颗送给他,还微笑地说:“老师爱你,所以多送你一粒”。他出乎意料地接过糖,高兴地对同伴说:“老师爱我哦!”从那以后,他变得乖巧伶俐,还时常引以自豪地说:“老师爱我的!”在那一刻我才发现,老师的爱对小朋友是如此重要。一个成功的幼儿教师要善于在教育中利用爱。这种爱是一种广泛的无选择性的爱,不仅要爱漂亮的孩子,也要爱丑陋的孩子;不仅要爱聪明的爱,也要爱迟钝的孩子;不仅要爱听话的孩子,也要爱淘气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老师的爱。

二、玩乐中要有童心童心是教师通往每个孩子的心灵世界的桥梁。一个失去了童心的教师不可能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心理。一位好的幼儿园教师往往是幼儿的“忘年交”,是幼儿群体中的一分子。他们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积极参与孩子们的各种活动,和他们一起游戏、讲故事、说悄悄话。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教师就能够和幼儿之间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就会在幼儿内心引起“共鸣”,同时教师也会在生活中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更加爱孩子,由此,教师的教育工作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三、生活中要有尊重幼儿的心每个个体都有尊严,幼儿也是如此。虽然他们年龄尚幼,可他们也有强烈的自尊心。作为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每一个幼儿。如小班的幼儿经常会尿湿裤子。教师发现这类情况后,不仅应该立刻给孩子换上干净衣裤,而且还要考虑到幼儿的自尊心,不要当众斥责,要避开众人换洗衣裤,并找原因。从而为孩子树立做人的自信和尊严。又例如有的老师经常在家长园地公布孩子的成绩,好的、差的,一览无遗。无形中给孩子和家长一张名次表,这样的做法就是不恰当的,它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并且也损害了家长的尊严。教师在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中要细心处理点滴小事,爱护孩子的自尊心。只能单纯传授知识已不能算是合格的幼儿教师,只有在保护和培育孩子的心灵上做得出色,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幼儿教师。亲爱的幼教工作者,就让我们带着这样一颗细腻的心,对我们的幼教事业作出承诺:在新时代里,不断创新,不断探索,让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获得最大的快乐和进步,让每个家长向我们报以最满意的微笑。

尊老爱幼的事例范文3

【关键词】 幼儿教师 关爱行为 缺失现象 思考

【作者简介】 沈蓝,江苏省海安县明道幼儿园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11-0049-02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幼儿被教师漠视的现象到处可见。漠视意味着幼儿教师关爱行为的缺失。心理学家认为“除躯体和精神折磨、性暴力之外,对儿童的漠视也是针对儿童的暴力”。幼儿若长期处于受漠视、得不到关爱的状况下,心灵会受到严重的扭曲。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享受到被尊重、被关爱。面对着每个独特的儿童生命,需要我们以“尊重的姿态”“关爱的情怀”与孩子的内心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一、案例阐述

案例1:饭后散步,老师在前面走着,孩子在后面跟着,老师表情若有所思,不知在想些什么,后面有几个孩子打闹着,还有几个孩子掉了队伍,走在队伍前头的老师却浑然不知。

案例2:集体活动时,大多数小朋友都坐得很端正,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话,可是天天却坐立不安,一会儿蹲到地上,一会儿跪在椅子上,教师终于忍耐不住,走过来一把揪住天天的衣服,把他从后面拎到前面,用力一推,天天一屁股坐在地上。也许是为了教育其他小朋友,也许是自己还不解气,教师又一把从地上拎起天天,用力推搡着他。在这一切发生的时候,班上另一名教师却熟视无睹,坐在活动室一个角落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似乎是看多了这种现象。

二、案例分析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形成都有其成长的土壤。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使得人们心目中的“天使教师”、“教师妈妈”有时竟变得如此的冷漠呢?在长期的一线工作实践中,我认为有这样几方面原因:

(一)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素养有待提高

提到职业道德素养,每一个经过专门幼师学历教育的教师都知道爱孩子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行为,可是有些教师仅仅是“知道”,却没有“做到”,其原因是不尽相同的。

1. 情商不高。一部分教师没有关爱心是因为自身情商不高,大多体现在年轻教师的身上。她们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人的独宠,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怎么知道关心别人。性格影响着行为,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则是她们对孩子关爱度不够。

2. 情感倦怠。也许是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的缘故,刚工作时特有的那颗敏感的心渐渐变得麻木与迟钝起来,教育工作一切按章办事,教育活动按程序进行,只习惯于流于常规的训导,不太注重孩子的情感需求。这种态度教育下的孩子,会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以及学习乐趣。

3. 全纳教育观念的缺失。全纳教育观念是指教师接纳集体中的所有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大多数教师往往把自己的关爱心更多地投入到漂亮聪明的孩子身上,而那些调皮捣蛋或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往往在班集体中受到冷暴力。一个教师若缺少全纳教育观念,那教育公平在他的教育对象中也就很难得到真正落实。

(二)教师工作强度、工作压力有待降低

一般人认为幼儿教师就是陪孩子玩玩、照顾孩子吃饭睡觉。其实不然,幼儿教师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写不完的案头文稿、开展家长开放日、竞赛活动;上下午要组织幼儿的各种活动,中午要照顾幼儿吃睡,下班后还要整理当天的活动资料和准备第二天的活动;同时现在家长的期望值很高,总希望教师能给予自己的孩子最多的照顾和关心,希望孩子能在幼儿园既学到很多知识,又养成很多好的习惯。另外幼儿教师的安全责任压力也很大,家长不能看到孩子在幼儿园有一点闪失。这么繁重的工作压得人喘不气来,在这样的工作状况下,教师疲于应付各项程序性的工作,幼儿教师特有的爱心、耐心被磨得几乎消失殆尽,也就无暇无心情热情洋溢地关爱每个孩子了。

(三)幼儿园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政府重视度不够,财政支持不力,幼儿园资金缺乏,导致教师所处的工作环境、所付出的工作劳动和所取得的工资报酬不成比例,从而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幼儿园自身办园理念不明确、实施不到位,班额偏多,园内良好育人文化氛围不浓,对家长的宣传教育不到位,也是造成孩子受到忽视的重要原因。

三、改进策略

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那我们又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一颗颗柔小而敏感的心灵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呢?

1. 加强教师的管理。加强对教师的学习管理(作为一线老师,大多很不喜欢那种无效的领导说、教师听的学习方式),要善于运用恰当的方式来引导老师的行为。如学校调查教师与幼儿间亲密状况时可以采用“录制真实的案例―案例回放―案例分析―总结反思―实际运用”的方式,这样才会让教师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与教育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真正地改变对孩子的态度 。

2. 关心教师的生存状况。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如果她们的生存状况不好,会严重地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这里的生存状况既有显性的,如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也有隐性的,如工作压力、心理状况等。我们摒去显性的生存状况(因为这些是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的)来看,隐性的因素可能更能决定一个教师对孩子的态度。所以一个好的幼儿园领导,一定会细致入微地关心教师心理生活的,会积极引导,消除负面情绪,使教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进而推之影响到幼儿。

3. 形成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孩子们身为阳光下的天使,应该得到阳光下的教育,而关爱缺失的结果则是把一切不利局面转嫁到了无辜的孩子身上。要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光靠教师自身的修炼是不够的,学校要从制度上来加以保障,用规则来约束教师的育人行为,用精神引领教师与幼儿之间形成亲密无间的氛围。要让每个幼儿感受到老师是爱我的,心里是有我的。

尊老爱幼的事例范文4

关键词: 师爱 幼儿 发展

师爱,即教师对幼儿的爱,是一种出自崇高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又深厚的爱。这种爱来自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幼儿持有的一种亲近感、期望感和为幼儿献身的热忱。教育实践中如何做到爱幼儿,如何激起幼儿的情感,让幼儿“亲其师”又“信其道”,师爱便成了维系师幼间教育的纽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幼儿园阶段,其心理基本需要中,情感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幼儿的心灵发展。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师爱教育:

一、爱幼儿,满足幼儿的需要

“教师的服务精神是教育的命脉,金钱主义足以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因此,教师首先要爱幼儿,对每一个幼儿都倾注深厚的爱。例如:刚入幼儿园的孩子,刚开始时会出现“追人、黏人现象”,总跟着一位特定的教师,像我园苗苗班就有一位小朋友,不管上课、做游戏或是睡觉,都要黏着他们班的沈老师,只要沈老师一离开他的身边,他就开始大哭,沈老师一坐他旁边,他就好了。这是由于幼儿入园后,对家中亲人的依恋感很自然迁移到幼儿园教师身上,反映幼儿对爱的需要和追求。这时教师用自己的爱心感化、滋润幼儿,就很容易适应新生活、新环境,身心得到健康成长。相反,如果孩子感受不到教师的爱,就缺乏安全感,对身边人缺乏信赖,导致幼儿身心发育受到不良影响。所以,平时不经意摸摸幼儿的头,或对幼儿表示赞赏,幼儿都会十分高兴。这也说明幼儿最喜欢有爱心的老师,越年幼的孩子越突出。老师的爱会使孩子感到欢快,同时满足他们精神的需要。

二、尊重幼儿,成为幼儿的心灵使者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爱首先要尊重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和个性。师幼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把能力弱的幼儿视为不乖的幼儿。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特别对那些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能力弱的幼儿,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幼儿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例如:我们班有一位特殊幼儿,协调性非常差,每次走楼梯都要搀扶,并且一个台阶一个步子,走得十分缓慢,为了提高她的协调能力,每次下楼梯时,我们都鼓励她独立下楼梯,刚开始,她扶着墙壁慢慢往下走,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她就能不扶墙自己往下走了。我们对她进行了表扬,表扬了她的进步,使她得到了一定的成就感,更愿意进行提高平衡能力的活动了。我班还有一位新插班生,刚来时,绘画能力较弱,不敢画,但在一次美术活动《水果》中,我见她画了一个圆形的苹果,虽然画得不是很好,但我及时在集体面前给予了她表扬,充分肯定了她的作品,让她有了自信心,从此爱上了画画,不再害怕美术活动。面对能力弱的幼儿时,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因为对幼儿的尊重,有时表现为宽容。

三、平等对待幼儿,促进师幼关系

陶行知说:“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当代教师应该深入幼儿当中,与孩子交往时,学会俯下身看孩子,悉心听取孩子的心声;学会和蔼可亲地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幼儿上课举手发言,学会为孩子们的一个进步而热烈鼓掌。同时,给幼儿说话权利,让他们倾诉自己的内心,给能力弱的幼儿以宽容,让每个幼儿都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教师与幼儿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不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幼儿;理解幼儿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的幼稚和天真;信任幼儿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幼儿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炼中成长。只有这样,幼儿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幼儿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常言道:每个人心里的那扇门都是虚掩着的,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都可以走到另一个人的心里。只要你掌握爱学生的艺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班的幼儿小燕原来是一个比较内向、胆小的幼儿,她的爸爸妈妈跟我交流时说:“她的性格这么内向,说话不敢大声,可怎么办呢?”我说:“没事,我会多留意的,你们放心!”接下来我就开始特别关注她,我发现她只是不自信,因为每次点名时她的声音都非常响亮,显得十分自信。找到原因后,对症下药,每次自由活动时,我就走过去,跟她聊天,缩短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学活动中,多鼓励她回答问题,并对她答对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自信心。现在,教学中经常能看到她高高举起的小手,而且回答声音十分响亮。

总之,师爱就是对学生的关心与爱心,师爱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师爱更是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师爱应该是教师职业的核心,师爱是崇高又伟大的。每位教师都要有一颗赤诚的师爱之心,用师爱滋润每一位幼儿。

参考文献:

尊老爱幼的事例范文5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心

要让孩子学会爱,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爱的存在,孩子一天中在园时间较长,和老师相处也较多,要想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爱,首先必须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爱,让他们在老师的影响下学习什么才是爱。例如,教师在晨间接待过程中要热情地问候孩子们,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拉拉手、拍拍肩等亲昵的方式表示对孩子们的欢迎等。这样,孩子们就会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爱,这样不仅可以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教师要认真观察孩子们,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通过细节对孩子们进行教育。

二、在教学活动中培养爱心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利用情景表演、游戏等手段不断培养孩子们的爱心,用爱对他们幼小的心灵进行熏陶,在潜移默化间不断将爱渗透进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下面就来看看,在幼儿园教学中如何对幼儿进行“爱心”培养。

(1)在游戏活动中培养爱心。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教育的重要手段,运用幼儿游戏自主自愿的特点,将爱心教育贯穿于游戏中,诱导幼儿在生活中学,在快乐中体验“爱心”行为。例如,我们可以请幼儿在娃娃家中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让他们感受一下去照顾别人是多么的不容易,或者通过在家中让父母与孩子互换角色进行表演,这样就可以让幼儿更懂得理解父母和老师。

(2)充分利用学科教材中的爱心素材。在幼儿园教学中,不仅仅需要教会幼儿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幼儿如何爱人。由于幼儿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加强对幼儿的爱心教育对幼儿的未来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有关爱心行为的教材来培养幼儿如何学会爱,如在很多的教材中都有帮助老奶奶过马路的教学材料,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影片等,让幼儿多去看看这些教材,看完之后,可以提问小朋友,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们遇到了需要帮助的人,你们会怎么办?由于观看了很多爱心教材,加上老师对帮助他人的肯定,在幼儿心中就留下了一个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心理意识,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从爱心行为中感受到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快乐。

三、在家庭中培养爱心

家长是孩子行为的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因此,家长在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应该关心和尊重孩子,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家长还要经常给孩子以鼓励与表扬,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爱;在家庭成员之间也要经常使用充满爱意的语言;在长辈面前,多表达一份尊敬和关心等。成人之间互相体贴尊敬与关爱恰恰是孩子心中的爱得以生根发芽的关键。

家长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爱心行为的电视节目,让孩子观看,讲述有爱心行为的故事给幼儿听等,以激发幼儿的爱心行为。此外,幼儿园、家庭应携起手来,让孩子学会在享受爱的同时,也懂得自己如何付出爱,如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爱,以及学会关心、帮助他人,理解、尊重他人;爱护动植物;爱护自己的物品,使其成为具有爱心、乐于助人、德才兼备的人。

四、利用节假日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

现在很多节假日都是培养孩子爱心的好时机,因此,在这些节假日,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要抓住时机加强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如在“三八妇女节”以及“母亲节”中,幼儿就可以通过献礼物、帮妈妈做家务等来向妈妈表达自己的感情。总之,通过这些节假日不仅要幼儿懂得父母、老师等关爱自己的人的爱,更要幼儿学会感恩,学会如何去爱他人。

尊老爱幼的事例范文6

案例一:小便弄在身上

好好是个乖孩子,看上去比别人小。因是开学刚插班,好好对周围的情况不熟悉,要上厕所时不敢跟老师说,结果尿在身上,吓得坐在位子上一动也不动。当班老师组织活动时发现了好好的情况,马上呼喊配班老师来帮忙处理,同时用好好的事教育其他幼儿:不能光顾着玩而忘了上厕所。此时的好好低着头不敢看大家,却忍不住哭出声来。放学时好好看到了妈妈,马上扑过去拉着妈妈的手想赶快离开,却被老师叫住。老师把今天的事细细地告诉她妈妈,并要求配合教育,好好的妈妈不停地说谢谢(此时旁边还有其他家长和幼儿)。从此,好好每天来上学时都闹情绪,不肯松开妈妈的手,要在老师做思想工作之后才勉强留下来上学。

分析:好好把小便弄在身上,本来是自己的隐私。即便是五岁的孩子,她也知道是很羞耻的事情。老师对好好的隐私不但没有加以保密,而且还在广泛宣传,先是有意告诉配班老师和同伴,后来无意告诉众多家长,好好觉得丢了面子,其内心的痛苦来自于隐私的暴露。事后她不想来上学,就是想躲避知道这件事的所有人,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案例二:换位子

幼儿的座位是开学时个人自由选择的,难免有高矮不适合的情况,老师准备把位子重新安排一下。老师先让幼儿从矮到高排好队,然后男女搭配带幼儿坐到新的位子上。小圆子与子恒又坐到一块了,开心地拥抱在一起。老师马上意识到这两个小家伙碰到一起,又难管理了,立即平行地调换小圆子的位子。小圆子却不肯换,老师着急了,硬拉着她的小手来到新的座位旁,惹得她哭起来。没办法,老师只好把子恒换走。接下来的日子里,小圆子不“疯”了,少了平日的活泼可爱,像是跟老师赌气。

分析:虽然小圆子还不会表述,但是她的反抗告诉我们她不喜欢老师强迫命令、一人说了算的独断管理。事件的开始小圆子对失去好朋友内心焦虑,本能地作出不肯分的举动。接着,小圆子又意识到被老师认定是不守纪律的孩子,在老师和同伴中可信度下降,所以她哭闹。当老师换了子恒时,小圆子对老师的强权更是不满,用赌气来和老师抗争。整个事件的过程中老师都没有与她商量,硬要换位子,侵犯了幼儿的民主生活权利,伤害了幼儿自尊。

案例三:手工小坦克

手工活动时,老师和幼儿一起用纸盒做了一辆大坦克,幼儿非常兴奋。老师布置幼儿回家自己也做一个,明天带来。第二天小朋友带来了自己的杰作,因为有家长的参与,美观有创新的作品不在少数,但也有部分“不合格”的作品。陈列作品时,老师首先挑选A等作品,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聪明的林林见自己的坦克被放在最下面,就自作主张把自己的坦克调换到显眼的地方,恰巧被同伴看到报告了老师,结果遭到老师批评,坦克又被放回了原处。林林看到自己的坦克周围都是“丑坦克”,而不愿与之为伍,放学时悄悄地把坦克带回了家。

分析:聪明的林林主体性的觉醒是非常难得的,在他的眼中,自己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老师根本不了解他的作品。也许他的作品是自己努力完成的,也许他的作品中有自己的独创,也许他的作品背后还有更独特故事,“好坦克”的内涵是比不上他的“丑坦克”的。但是老师硬要用统一的标准来分等级,失去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老师对其作品的歧视,也是对其主人的歧视,聪明的林林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带走坦克是林林主体意识觉醒的又一次表现,是对受到歧视的无声反抗。

思考:好的教育就是给予幼儿足够的尊重

尊老爱幼的事例范文7

可现如今,“孝”在美德教育的环节中却不断地被淡化。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有责任将“孝”的传统美德延传下去,用表率作用来教育孩子、影响孩子。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怎样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工作我进行以下几点论述:

一、 幼儿园作为育儿的重要载体,要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孝敬教育活动

孝敬父母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幼儿园阶段是进行孝敬教育的基础阶段。我园努力地为幼儿创造一个又一个“接受爱,回报爱”的环境。力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孩子懂得长辈是如何关爱他们,教育孩子从小事做起,孝敬长辈。

1.利用涂鸦墙,画画图图的游戏对幼儿进行“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培养和教育。

运用涂鸦墙画画图图的形式,抓住不同节日的不同意义,开展各个节日孝敬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比如,在“三八”妇女节这天,我园开展亲子互动活动,邀请每一位孩子的妈妈都参与其中,运用涂鸦墙绘画让孩子、妈妈分别画出自己的爱意,给孩子营造表达爱的环境。在活动中,让幼儿先介绍自己的妈妈,说说妈妈做什么工作,在家里干些什么,最喜欢吃什么,每天又为我们做了什么……老师还带领孩子为妈妈演唱歌曲《我的好妈妈》,并和孩子一起把制作的鲜花献给妈妈等。通过带动亲子之间的互动,孩子们意识到妈妈平时工作很辛苦,回家还要料理家务,所以要多体谅、关心妈妈,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孝敬之心。

此外为了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敬老榜样,运用涂鸦墙学画奶奶、爷爷坐的长椅,并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做榜样。例如:幼儿园全体教师自发地为社区捐助了孝慈长椅,让老人能够有休息的地方。这一举动得到了广大家长以及园所小朋友的热情参与,很多家长认为这种形式可以很好地帮助幼儿树立爱老、敬老的意识,可以将这种尊老、敬老、助老的正能量在孩子身上继续地传递下去,让孩子们能够把他们得到的爱回馈社会,回馈给那些爱护他们的人。在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共计捐助孝慈长椅10把,摆在社区内的每一个角落,有的小朋友看着爷爷奶奶坐在上面休息,自豪的小神情别提多可爱了。孩子们,在涂鸦墙上还画出,做保护孝慈长椅的小卫士的画面。

2.课堂教学是对幼儿进行孝敬父母教育的最佳渠道。

幼儿园以班级为单位,通过课程教学、念诵儿歌、讲述故事、颂唱歌曲、涂鸦墙画画涂涂等方式将孝敬教育融合在各个环节。例如:每周各个班级都会有涂鸦墙画画涂涂的游戏,画出故事情节, 例如:我帮奶奶擦椅子。孩子边讲故事边绘画。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孩子们懂得孝敬长辈的道理,培养孩子从小养成敬老爱老的美好品质。

家长们经常会给老师反馈:孩子比以前懂事多了,看到我们大人干活累了,知道给我们倒水喝;做饭的时候,还会主动帮我们洗菜;看到我们大人休息了,知道轻手轻脚,不发出声音;听到我们大人讲话,便有礼貌地认真地听,也不插嘴;遇到有好吃的东西,知道先拿给我们吃……看到孩子身上的点滴变化我们老师和家长都很欣慰。

幼儿园会把这些好的形式继续深入开展下去。通过涂涂画画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爱家、爱亲人的主题活动,孩子们在画画涂涂活动中,体验到孝敬教育的实际意义。

二 、 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会孝敬的人,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受到人们称赞。但现今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在这种三代人的“四二一”倒金字塔结构中,他们被“大无私”的爱包围着,身上的这种美德越来越缺失,只是理所当然地尽情享受爱,而不懂回报爱。于是有的家长在问,要如何教育孩子孝顺父母?孩子不孝顺该怎么办?针对这种现象,我给家长以下几种建议:

1.父母要用自己的言行做表率,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确,在幼儿期,孩子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我们对待自己的长辈是什么态度,孩子对我们就是什么态度,这就是最直接的影响,我们就是孩子或好或坏的榜样。父母在言行方面应为孩子做出孝敬长辈的表率,努力为孩子创造出一个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要时刻用你们的一言一行帮助孩子逐渐形成体贴父母、尊重长辈的意识。并把良好的行为,画在涂鸦墙上,让孩子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游戏中受到教育。

2.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让孩子了解养育的辛苦与不易。

作为家长应善于观察孩子,抓住教育的时机进行随机教育。现在的孩子,多数不知道父母赚钱辛苦,爸爸妈妈觉得孩子太小,与他们沟通工作上面的事情完全是天方夜谭。比如,孩子想要什么就必须买什么,针对这一点我们应该适时地向孩子提起自己工作上的事情,让孩子知道我们的辛苦与不易,不能一看见喜欢的就向爸爸妈妈要钱去买,不买就闹。也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和他们分享一些有爱心的故事,画一画有爱心的小朋友的行为。总之,要让孩子看到父母真切的爱,从而引导孩子学会孩子去爱!

3.把你的需求告诉孩子,给孩子孝敬我们的权利。

尊老爱幼的事例范文8

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教育机构及家长的普遍关注。调查分析表明,2至4岁儿童各种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其中34%儿童的表现为社会退缩,这些儿童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喜欢孤独、畏缩、害羞;而38%的儿童具有攻击行为,表现为虐待欺侮别人,不合作,不会分享,在家不听话、任性、打架或威胁他人;29%的存在忧郁行为,在幼儿园或在家中过度恐惧、焦虑、不活跃、有自卑感。5至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7.3%,其中24%为多动、活动过度,表现为精神涣散,注意力不持久,坐立不安,学习效果差。虽然《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深深的感受到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容易,但是如何科学的关注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需要长期探讨,摸索、实践才能逐步得以解决。

一、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基础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益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为幼儿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幼儿心理的发展取决于周围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响。

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看到,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幼儿期的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其知识与能力,生理年龄与心里年龄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幼儿从不同的家庭进入幼儿园,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在心理上会产生一些困惑。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

蒙台梭利①有一个精彩论断: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儿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是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反之,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

我们知道,“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还包括心理健康。人们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真正“健康”。

二、干预者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

在开展《3-6岁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研究》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干预者的素质、干预能力、干预方式等,都会对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在研究实施中,发现部分家长和老师缺乏相关的儿童心理知识,一边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视而不见,一边又不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不得不反过头来对干预者重新进行培训。

作为干预者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与幼儿建立平等、融洽的朋友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对孩子充满爱心,一视同仁,多鼓励、表扬进步尽可能不要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干预者不仅要掌握心理知识,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如果干预者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会在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干预者要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干预者应努力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心理知识的缺失是不可能做好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

三、 适当满足幼儿心理需要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条件

坚持正面引导,使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干预者应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要让幼儿接受我们的爱,让幼儿懂得我们的爱。我们要懂得一些向幼儿表露师爱的技巧。向每个幼儿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用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互相尊重,相互配合,共同营造温暖、关爱的良好环境,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情绪越来越好。

四、 尊重幼儿、重视个体差异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核心

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 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成人要尊重其权利和地位。

尊老爱幼的事例范文9

生活环境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环境。现阶段幼儿教育本身就属于一种简单的环境教育,在这个幼儿阶段,幼儿更加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平等,这些良好的环境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他能够让幼儿感受到温暖、感受到轻松愉快,这些对于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与学习都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幼儿更有可能接受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而有兴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幼儿教师积极地创造适合幼儿发展的精神环境,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尊重和热爱幼儿

爱对于人类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爱对于幼儿来说是重要的保障力量,它能够更好地克服困难,促进幼儿积极向上地发展,是幼儿前进的重要动力。爱是儿童正常成长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儿童”,所以我们应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幼儿,让幼儿感受到爱、享受爱。

要尊重幼儿,还要热爱幼儿。幼儿的成长活动中,要多给予引导启发,少一些批评,多给予一些鼓励指导,让幼儿真心感受到你的关怀,这些都有利于幼儿的愉快成长,真诚对待对于幼儿能够使其充满信心地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幼儿离开了家庭父母的依赖,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与温暖。所以,幼儿教师应该通过自身和蔼可亲的态度,积极引导幼儿树立良好的情绪。例如:我班新来一名插班生叫牛牛。由于没上过幼儿园,来到幼涸昂笫视Σ涣思体生活,经常表现出无心活动、少言寡语,针对这种情况我班上的几位老师总是轮流着抱抱她,安慰她,让她和和小朋友们一起活动。以这些方式来分散她的注意力。逐渐建立起她与老师的亲近关系,与小朋友们的友好关系。使她感受到老师给她带来安全感,伙伴们带来的友好感。慢慢的,她愿意过集体生活了,并喜欢班上的老师和班上的小朋友了。

热爱尊重幼儿,不仅仅从内心中给予鼓励还应积极地相信幼儿的发展潜能,给予幼儿真挚的关爱与期望。通过良好的教育行为,全面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尊重幼儿、充分信任幼儿,这些对于幼儿快乐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做幼儿的伙伴

在教师同幼儿交往中,教师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教师除了实施教育性的指导外,还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精神环境。宽松的精神环境会让幼儿身心放松,可增加幼儿身体和心理活动的空间。此外,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教师以与活动中的角色的身份加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他们共同游戏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儿童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又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积极自主化的活动,对于幼儿充分地体验自身价值,获得快乐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小医院” 游戏中,教师以病人的身份加入到游戏中,并问医生:“请问医生,在哪里挂号?”以问挂号为由,来提示幼儿先挂号,后看病。这样既遵守了游戏规则,又及时提示幼儿进行的游戏中所出现的问题。

通过教师和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角色,必须是贴近和符合生活实际的。通过对角色的模仿,不但强化了他们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教师根据游戏需要不知不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去。使幼儿更有兴趣地把活动进行下去。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游戏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和谐的氛围可以使幼儿感觉到老师和他们一样,是他们中的一份子,真正地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更促进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感情。

三、积极协助幼儿建立良好伙伴交流关系

简单的来说幼儿之间的交流有着自身的特点。但是幼儿教师可以积极地通过引导为幼儿创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交流环境,有效地促进幼儿更好地交流与交往。

1.引导幼儿学会关心同伴

幼儿由于自身特点决定,其观察能力比较差,对于周边人员的情绪不善观察,缺乏对他人的有效了解。教师有效的引导会起积极的影响。例如情绪低落时,积极的提醒关心,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地去学会关心体会同伴,这些对于幼儿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帮助幼儿学会交往技巧

幼儿之间由于自身年龄问题,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情发生矛盾,争吵,缺乏与其他人员的交流。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幼儿学会交流,掌握交流的技巧,这些对于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注意教师与教师的交往

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良好的交往关系,对于幼儿交往关系的确立与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间交往对于幼儿之间的交往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间的交往是幼儿交往行为的重要榜样。因此教师要积极地教会幼儿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同时还应做好榜样,通过自身的榜样示范更好地进行教育引导。

尊老爱幼的事例范文10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小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地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并作为家长代表在此发言。我此刻的心情和所有其他家长朋友一样,心中充满感激。首先请允许我代版权所有表所有的家长真诚地感谢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3年来对我们孩子的关心与呵护,感谢你们长久以来的努力工作,感谢你们长久以来的默默奉献,感谢你们长久以来的爱的行动,正是你们的努力、你们奉献、你们的爱成就了孩子们的快乐、幸福和笑容。同时我还要向即将毕业的孩子们表示祝贺,祝福每个孩子迈出了人生新的旅程,祝福你们都会有美好的未来,!

此时此刻的我,看到孩子们那张张充满自信、爱心、勇敢、乐学、健康…的小脸,我被每个孩子身上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盎然生机深深地感动了。三年前我们把孩子送到实验幼儿园,那时的孩子害羞、胆怯,也很稚嫩,说是一张白纸一点不为过。前几天,女儿在家每天都深情并茂的念着“毕业诗”,我说“为什么?”,她说“要毕业了,舍不得老师和幼儿园”。是啊,经过幼儿教育理念的浇灌、老师悉心的培育,在三年的幼儿学习和生活中,不仅使她们系统地完成了语言、科学、社会、健康、美工等课程的学习,而且在与老师和小朋友的朝夕相处中,他们更学会了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乐观上进。看着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快乐的生活,健康的成长,养成了很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而且得到了最好的启蒙教育,作为家长,我感到很庆幸,庆幸当初为孩子选择了这所幼儿园,选择了这个班级,选择了这个班级非常敬业、充满爱心的而且善于思考的几位老师。

对于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的工作,我想说两句话,工作态度上是“敬业的”,业务能力上是“职业的”。幼儿园老师的敬业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对本职工作,勤勤恳恳,有“责任心”;对孩子体贴关怀,有“爱心”;对家长能尊重理解,有“理解宽容之心”。在工作上的责任心的事例很多,可以说无时无刻、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来。举一个小例子,为了让孩子们在开学之后能有一个焕然一新的感觉,班的三位老师经常利用假期时间,花费很大的心思,去做教具、布置教室的墙壁、活动区,看似平平常常的一个教具、一个装饰其实都体现出了老师们的一片苦心,在不经意间,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审美。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说句心里话,在孩子即将毕业之际,我们对幼儿园依依不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家长本身对班级老师产生的依赖心理,可以说,只要孩子在幼儿园里我们就放心的、解放了。工作忙、加班,过了接孩子的点儿了:没关系,老师一定在等着;孩子病了,暂时上不了幼儿园:没关系,缺席的课程老师肯定能设法给补上;孩子最近不爱吃饭了、在家爱耍小脾气了:赶紧找老师帮忙给收拾收拾,等等。这种依赖心理是建立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的,体现了老师们的“理解宽容之心”。幼儿园老师们是有责任心的,是有爱心的,是敬业的,对此家长们都深有感触,在敬业精神方面,幼儿园的老师们无可挑剔。同时实验幼儿园的优秀不仅体现在拥有一大批敬业的幼教老师,更体现在这些敬业的老师们具有丰富的幼教经验、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是我们说的,是“职业”的教师。通过老师的培育,孩子提高了自信心,学会了合作、交朋友;提高了动手、表达、思维能力;也许最重要的他们普遍的在学习中得到了快乐。

时间也许会冲断我们的回忆,但是,岁月绝对磨灭不了我们与幼儿园的深情。衷心地感谢所有的老师!你们的辛劳,我们记得,我们的孩子也永远记得!最后,让我深情地向老师们鞠躬,再一次道一声:感谢你们!谢谢!

尊老爱幼的事例范文11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生命教育 自我概念 教学研究

人的生命价值概念包括自我概念、人际关系、生命态度、生命价值和生命概念等,这些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人的生命价值概念的形成在于幼年时期,除了幼儿时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外,教育也对人的生命价值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幼儿生命教育的具体内涵,包括尊重生命的态度、理解他人的感受、肯定自我的能力、面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关怀生存环境的态度等。并从实践上,研究了幼儿生命教育对幼儿自我认同、与同伴的关系、学会关心和尊重生命、初步了解生命意义等方面的影响。

一、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生存的价值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关怀,进而追求生活的意义。幼儿对于生命的态度与价值往往是受成人所传递的信息影响的,幼儿阶段正值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如何在幼儿教育阶段也融入生命教育,变成了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人明白生命的价值,学会爱惜一切生命,学会爱护自然,适应环境,获得自我认同和自我欣赏,同时学会跟其他人打交道,关怀别人,拓展人际关系。特别是学会跟人打交道,对于幼儿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很多研究表明,一些孤僻、自闭性格的人,性格的形成,跟幼年的经历,特别是家庭、幼儿园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幼儿阶段正值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早建立正确的生命信念与生命态度,无疑是最好的时机。黄乃毓就认为,生命教育是帮助人探索、认识生命的源头,从心建立信心与实践的力量。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应对一切生命的历程等人生课题加以探讨,使学生能够对生命的本质有深刻的认知,学会爱惜生命、自我认同、尊重他人、爱护环境、崇尚自然,获得完善的人格和健全的精神。作者通过在幼儿园的丰富经验和实践,结合自己的思认为,幼儿生命教育的内涵具体应包括:

1.教育幼儿认识生命。幼儿透过各学科方面的学习,研究植物、动物及人的生命与孕育生命的环境,而探问“生命是什么”这个主题,并分辨出人和植物、动物有什么不同,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在哪里;以知识为基础来认识生命,实施生命教育。

2.引导幼儿欣赏生命。教学中引导幼儿欣赏各种美丽的生命,例如,赏鸟、赏蝶活动等培养幼儿的生命美感,体验生命的美与真,进而欣赏人的美,透过文学、音乐、美术去欣赏人的美丽与丰富,从欣赏人到爱人,以建立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世界。

3.期许幼儿尊重生命。当幼儿领悟生命的奥妙时,能感受生命的美,会去欣赏与赞美,则渐渐形成尊重生命的信念,希望所有生命都能依照它本来面貌活着,自在的成长。对任何生命存有戒慎尊敬的心情,对人尊重其意见,则所有人都会觉得生命是有价值的、被人尊重的。

4.鼓励幼儿珍惜生命。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践“爱惜”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帮花木浇水、不攀折花木,日行一善,过着俭朴的生活而不浪费资源和过度消费等具体行动,真正实践爱惜生命的行动,具体做到珍惜生命,使生命教育与生活教育结合,在生活当下呈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与价值。

三、幼儿生命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成人,教师对生命的态度五花八门,却是十分鲜活。在生命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首先就要让教师对生命树立健康的态度和感受,才能正确引导和教育幼儿。

幼儿对生命的态度与成人不同,更为感性,更带有情感色彩,更容易受成人的影响。例如,有一次我带领一群孩子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无意间在草地上看到一只毛毛虫,几个小女孩立即叫了起来:“好可怕喔!”于是,一伙儿人围着毛毛虫议论着要怎么办,一个小男孩冲上去抬起脚用力一踩,得意洋洋地说:“我很勇敢,我不怕!”毛毛虫贴平在地上,还流出青绿色的汁。这一幕让大家都愣住了,而我也一样感到惊愕,问他:“你为什么要把它也踩死?”小男孩声音响亮地说:“我不害怕毛毛虫。每次在家里,妈妈见到小虫子都很害怕,都是叫我踩死的。”这说明,孩子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受周围人的影响和感染的,特别是家长和教师。如果教师也像这个小朋友的家长一样持有对生命漠视甚至敌视的态度,以此来教育孩子,必定会让孩子产生不好的体验和经验。

Carole Basile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一个5岁的孩子会担心人行道上的毛毛虫被同年龄的孩子玩弄,而小心翼翼地将毛毛虫从人行道搬到他认为比较安全的草地上,这样的念头并不是突发其想,而是因为有人曾经花时间教导孩子认识这个生命(毛毛虫)及其居住的地方,这个孩子因而学会了尊重生命。如果小男孩也有人教导他认识毛毛虫,或许他就不会一脚踩死它了,所以对生命的认识和尊重生命的态度是可以被教导的,而且,教导的人对生命的态度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对待生命要有正确的理解和感受。

自然角、种植园为孩子观察植物、照顾小动物提供了空间。有时,孩子对所种的植物观察的新鲜感过了,没耐心照顾了,对这些了无生气的植物老师较随意地就处理掉,会间接让他们养成不爱惜、尊重生命的习惯。而因为担心孩子面对生命消逝的感受与冲击,老师十分忌讳谈论“死亡”。有一次,自然角里饲养的蚕宝宝死了,为了怕孩子难过,我一发现,就赶紧处理掉,当孩子问起,就淡然带过,不知该如何和孩子谈“死去”。

四、生命教学的多元化实践

为了更好地对幼儿实施生命教育,作者经过自己的探索、结合与其他同行和家长的交流,经过自己的总结和思考,通过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多种方法,来实践幼儿的生命教育,加强孩子们的感受和体验。具体实践和体验如下:

1.讲解、说明阶段

(1)影片(阅读)。影像资料是一种很有感染力的传播媒材,若善加选择内容,将是非常好的生命教育方式。

(2)故事。从儿童到成人的使用都非常广泛,尤其透过童书的阅读,常能具有投射的作用,让阅读者产生认同感,学习童书传达的生命观。

(3)隐喻法。经主题隐含在故事或比喻中,个人与内在经验世界连结之后,对自己的经验产生意识层面的顿悟。

(4)随机教学。生活中发生的生命相关的事件即是最好的生命教育题材,如能于生活中随机教育,定能发挥最佳的教育功效。

(5)榜样作用。社会学习理论主张幼儿经由观察与模仿而学习,在教室中,老师及其他幼儿即是最好的模仿对象。老师以自己的经验分享或表扬其他幼儿的优良行为提供认同的对象,发挥“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功效。

2.体验阶段

(1)反思法。对自己参与或经历过的经验进行反思,以便从经验的体验获得个人意义。

(2)团体游戏。透过团体游戏吸引年龄较小幼儿的注意力,达到体验生命教育精神的活动,适合用在学习团体尚未熟悉,或是年龄较小的团体,如小医生照顾小病人游戏。

(3)角色扮演。模拟扮演特定的人物、揣摩其心境转变,以获取经验学习。

(4)创作。让幼儿透过美术、音乐、绘画等创作来抒感,或欣赏他人的艺术作品以提升对生命的体认,达成生命教育。尤其对文字运用能力不强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或幼儿园小朋友而言,透过绘画等创作是传达创作者想法,也是一种与教学者沟通的管道。

(5)体验。透过直接的体验可以协助年龄较低的学童,了解与自己生活经验差距较多的情境。例如,体验“妈妈怀孕”的辛劳,进而学习爱惜自己的身体。

3.实践阶段

(1)实践。生命教育在生活中发生,也需要在生活中实践。因此,实践课程也就特别的重要。教师进行生命教育时应特别鼓励实践活动,引发认同进而效法。

(2)参观、访谈或校外调查,可用以协助幼儿实际观察、采访、了解事实与现象。

(3)拜访、服务活动。如拜访敬老院与老人聊聊天等活动都能协助参与者察觉生命的不同,找出自己生命的意义。

五、开展生命教育的总结和思考

通过在幼儿园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作者体会到:

1.生命教育课程必须有系统、有组织地实施

仅仅在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形成一个系统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都要进行相关教育,才能让这个教育持续下去,让学生受益。

2.尊重幼儿个人的独特经验与情感

生命教育强调尊重个别的人,幼儿个别的独特经验应受到尊重,且透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体验、感受生命的意义。提供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相近的探索性学习环境,以及与幼儿实际生活历程相近的价值概念。以利幼儿澄清个人价值信念,建构必要的价值观。

3.接纳不同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育观强调接受、尊重多元的价值观,生命教育并非灌输某一“标准价值观”。而是发展幼儿价值观的思考、选择与决定的能力。

4.兼顾幼儿的群体特征与个性

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促成幼儿群性的发展,也要顾及幼儿学习风格与个别差异。

5.启发重于灌输

生命教育强调让幼儿获得意义观与价值观,而意义及价值的产生须以启发的方式引发幼儿思考、价值澄清、进而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发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总之,进行生命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时,必须认识到,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教导式的外在行为改变,而是一种内省与反思的自发的改变。因此,清楚掌握生命教育的内涵,让教导者和学习者,在互动中体会生命的真义,认识生命的源头,由内而外产生实践的信心与力量。

参考文献:

[1]乐瑰琦.课程改革呼唤生命教育[J].课改通讯,2005,(1).

[2]曹新祥,徐伟强.诠释学校教育应推进“生命教育”[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6-41.

尊老爱幼的事例范文12

三至六岁是幼儿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的问题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在问题出现之初,一些家长和老师没有加以注意或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时间一长,幼儿就形成了坏习惯。案例中的冰冰是我们大二班的一名小朋友,她性格外向、活泼、霸道,经常会与小朋友发生矛盾。

[案例实录]

新的学期开始了,孩子们从家里纷纷拿来了自己心爱的书,在园里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冰冰从家里带来的是《喜洋洋与灰太狼》,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常常来借阅,这让冰冰感觉很自豪。前几天欣欣带来了一本新的精装版的《喜洋洋与灰太狼》,孩子们喜欢得爱不释手,似乎遗忘了冰冰的那本旧书,这让冰冰感觉倍受冷落。从此冰冰再也不肯把新书拿出来分享。不知什么时候,欣欣的《喜洋洋与灰太狼》落在了冰冰的手里,欣欣来找她理论,她就是不承认,死活不给,非说这本新书是她的。当晚离园时,我将冰冰的妈妈单独留下,对其讲述了事情的整个经过,并与冰冰妈妈商量好处理这件事的对策,想办法让冰冰自己认识到错误并改正。

周末冰冰的好朋友媛媛到她家玩,走后不久冰冰就嚷嚷开了,她哭着跟妈妈说:“我最喜欢的‘芭比娃娃’不见了,肯定是媛媛拿走了。还是我的好朋友呢,哼,再也不理她了……”妈妈显得很镇静,说:“冰冰,你心爱的东西不见了,你是什么心情啊?”冰冰说:“当然难过了。”“那么欣欣的书不见了,会不会也同样难过呢?”此时,冰冰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吱吱唔唔地说:“妈妈我错了,我不应该拿欣欣的书。”妈妈说:“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咱们明天就把书还给欣欣,好不好?”冰冰如释重荷地点了点头。妈妈脸上露出了微笑,说:“其实,媛媛并没有拿你的‘芭比娃娃’,是妈妈想让你明白,要知错就改,做个诚实的好宝宝。”

[案例分析]

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比如孩子一开始说谎可能是出于无意的模仿或是试探性地为自己开脱责任,但并未引起父母的重视,反复几次后她就很可能多次出现“说谎行为”。案例中的冰冰为了达到占有新书的目的而有意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虽不能说是品行坏,但也反映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及时教育孩子,认真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提出批评,使其认识到说谎是不诚实的表现,做错事应当敢于承认错误,进而改正不良的思想行为。在与冰冰妈妈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孩子从小在溺爱中长大,她想要什么必须得到,她想干什么必须马上去做,否则就会耍性子、哭鼻子,为了让她开心,全家人都宠着她,结果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教育策略]

一、尊重孩子的人格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最初的受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的训练、教育,不断地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尊重孩子,还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他们成长的动力。家长与教师都应明白自尊心是孩子一生做人的资本,不能随意伤害和践踏。案例中当问题出现时,我并没有揭穿冰冰的行为,或直接指责她,而是选择冷静对待,让她在生活中去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如果直接进行严厉地批评教育,可能会马上把书还回去,但会给儿童带来压抑、苦恼、反抗的情绪,不利于幼儿行为的自然转变。我也没有指责家长,而是与家长一起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引导家长反思自己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与家长商定办法,在特定的环境中让孩子换位思考,产生新的情感体验,从而明辨是非,自觉地进行纠正。

幼儿的有些问题行为,初看起来似乎是不道德的,但仔细分析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其实冰冰开始仅仅是出于好奇或本能的占有欲,心里根本就没有要“偷”的想法。我们要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向导,就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分析事物,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如果教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势必会伤害孩子的心灵。所以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一定要细心、冷静,不能意气用事,要讲清道理,给孩子机会去改正错误。

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应该帮助幼儿从小就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的各项常规,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一个孩子只有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案例中,冰冰的父母长期无意的说谎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家长和教师都应以身作则,成为幼儿的表率,并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相应的教育策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1.适时地运用暗示。家长要善于通过直接暗示、间接暗示等方法对孩子产生影响;要通过点滴小事,对孩子进行感染,寓教于情境之中。如:一家人吃香蕉,孩子先给自己挑了一个最大的,妈妈这时可以先皱起眉头,以表示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接着再挑一个最好的香蕉递到老人手中。这就是用直接暗示的方法告诉孩子要学会谦让和尊重。

2.结合实际讲道理。如:孩子抢邻居小朋友的玩具,家长要及时制止,同时给孩子讲道理,让其明白想玩别人的玩具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如友好请求、商量一起玩、轮流玩、交换玩具等等,使其养成尊重同学、友好交往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