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3-05-31 09:21:29

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第1篇

1.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成的都是虚像

B.有的像是正立的,有的像是倒立的

C.物体靠近平面镜,像变大

D.岸边树木在河水中的“倒影”,不属于平面镜成像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小孔成像 B、平面镜成像

C、人在路灯下行走,出现人影相随 D、激光准直

3.(2分)电动车的反光镜是用来观察车后情况的平面镜。在某次行驶时,发现左侧反光镜中看到是车后的树梢和天空,却看不见路面的情况。为确保行驶安全,左侧反光镜的镜面应该 。

4.鞋店的地板上,有一块靠墙的平面镜,店员为了顾客方便,通常不会把θ设为9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镜中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实像

B.人远离平面镜像变小,靠近平面镜像变大

C.假设从顾客脚部发出的光线,与平面镜形成30°角;而反射光线进入顾客的眼睛时,和水平形成70°角,则θ=75°

D.假设从顾客脚部发出的光线,与平面镜形成30°角;而反射光线进入顾客的眼睛时,和水平形成70°角,则θ=80°

二、填空题

5.将铅笔紧贴平面镜,测出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的距离是1cm,铅笔在平面镜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这块平面镜的厚度是 cm。

6.遥控器发出的不可见光是 ,验钞器荧光管发出的不可见光是 。

7.(4分)如图为光的色散实验示意图.

(1)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白屏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是 光.

(2)如果我们把一支温度计放在红光外侧,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这种不可见光我们称为红外线,为了让温度计的示数上升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

(3)若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插 一块红玻璃,则白屏上将会呈现 光.

(4)将红、绿、蓝三原色色光等比例混合后会复合成 光.

8.如图为我国电视播放的我国首批女子仪仗队训练时的画面,队员们之所以能够站的这么整齐是利用了光的   原理,她们在行走过程中以其中一名队员为参照物,其他队员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我们从电视中看到的五颜六色的画面都是由 三种颜色的色光混合而成的.

9.在水平桌面上有一块厚玻璃板,玻璃板上放着一枚硬币,硬币和它的虚像大约相距12mm,玻璃板的厚度大约是   mm;核反应堆是通过可控   (选填“聚变”或“裂变”)反应释放核能的设备.

10.小明站在平面镜前2m处观察自己在镜中的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m,他向平面镜靠近的过程中,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1.冬季,人们可能感觉到“化雪天”比“下雪天”更冷一些,其原因是   ;电影幕布的颜色都是白色的,其原因是   .

12.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 三种色条合成,电视遥控器用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遥控电视机的。

13.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此现象的原理是___________,适当的___________线照射可促进人体骨骼生长。

三、实验题

14.(6分)如图,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为了能确定像的 。

(2)取两只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为了能比较像与物的 。

(3)实验过程中,如果在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

(4)如果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后,再移去蜡烛B,在蜡烛B的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 。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15.(6分)如图甲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该小组同学应该选取两根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蜡烛做实验.

(2)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现象说明像与物体大小 .

(3)如图乙是该小组的实验记录,通过分析它们发现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

(4)该小组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

(5)此 实验不能用平面镜进行,是因为平面镜 ,不能确定像的位置.

16.(5分)如图所示是小明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 和C,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关系.

(2)实验时,小明应在______(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小明无论怎么移动C,都不能与象B重合,是因为 .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像B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B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实验中用到的一个重要物理方法是 法.

17.(1)(3分)如图所示,物体A静止在斜面上,请画出物体A所受力的示意图。

(2)(2分)如图所示,请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保留作法)。

(3)(2分)如图所示已画出了两个磁极间的磁感线,请在图中标出磁极的名称。

18.(8分)按要求完成下列作图:

(1)请在图甲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一束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其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如图乙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大小。

(3)如图丙所示,小明通过一平面镜看到了桌子下面的小球.图中画出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但未标出光的传播方向,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光的传插方向,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平面镜.

(4)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在图丁中作一条入射光线,使其通过点A,并使其反射光线通过B点.

四、计算题

19.如图,AB两地相距4km,MN是与AB连线平行的一条小河的河岸,AB到河岸的垂直距离为3km,小军要从A处走到河岸取水然后送到B处,他先沿垂直于河岸的方向到D点取水然后再沿DB到B处。若小军的速度大小恒为5km/h,不考虑取水停留的时间。

(1)求小军完成这次取水和送水任务所想要的总时间。

(2)为了找到一条最短路线(即从A到河岸和从河岸到B的总路程最短),可以将MN看成一个平面镜,从A点作出一条光线经MN反射后恰能通过B点,请你证明入射点O即为最短路线的取水点。

20.验钞机是利用荧光物质在_________ 线的照射下能够发光的原理制成的;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出不同的_________ 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

五、简答题(题型注释)

21.校车安全备受社会关注,国家出台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目前已经有一批“大鼻子”校车投入使用,如图是结合《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和“大鼻子”校车所画出的简图.

(1)校车应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例如;校车的颜色使用黄色,这是因为人眼对黄光比较敏感,请你另外再举出两条,并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作出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一说我们平时应该怎样遵守交通规则?(说出一条即可)

22.无知的代价

本报3月8日讯:(记者张宏明 通讯员刘兆清)福山区一王姓蔬菜大棚种植户突发奇想,将大棚原来使用的白色塑料薄膜换成了绿色薄膜,结果棚内种植的蔬菜生长缓慢,甚至枯萎,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老王喜欢观察与思考.他注意到蔬菜的叶子多数呈现绿色,由此他猜想,蔬菜的叶子是绿色的,可能是由于蔬菜喜爱绿色的缘故,假若将温室的白色薄膜换上绿色的,叉让阳光中的绿色光通过并照射蔬菜,这样蔬菜就会生长得更炔,产量更高.有了这样的想法.于是他就将大棚全部用上了绿色薄膜,结果酿成了悲剧.通过了解农科所的科技人员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先来决定的,叶子呈绿色,说明蔬菜反射的是绿光,也就是说绿克正是蔬菜所不喜爱的.只给蔬菜照射绿光,蔬菜就会因缺少所需要的其他色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而生长缓慢,直至枯萎死亡.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l)绿色蔬菜喜爱什么颜色的光?

(2)请你分析.红花会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它喜欢什么颜色的光?

(3)文中提到了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也说明了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请你指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物体靠近平面镜,像的大小不变;岸边树木在河水中的“倒影”,也属于平面镜成像,故选A

考点:平面镜成像

2.B

【解析】

试题分析:小孔成像、影子和激光准直都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可大可小的、实像;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成的正立、等大的、虚像,故选B

考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3.C

【解析】

试题分析:在某次行驶时,发现电动车左侧反光镜中看到是车后的树梢和天空,却看不见路面的情况,说明树梢和填空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若要路面的反射光线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 则反射光线不变时,入射光线向下移动,则发现向下移动,所以得反光镜的镜面应该向下旋,答案选C

考点:平面镜成像

4.D

【解析】

试题分析:A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答案A错误,不符合题意;B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相同,所以人远离或靠近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答案B错误,不符合题意;假设从顾客脚部发出的光线,与平面镜形成30°角; 则入射角为60°,反射角也为60°,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120°,而反射光线进入顾客的眼睛时,和水平形成70°角,得θ-30°+70°=120°,θ=80°答案选D。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5.0.5

【解析】

试题分析:将铅笔紧贴平面镜,测出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的距离是1c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可得铅笔到反射面的距离为0.5cm ,平面镜的反射面为玻璃的另一面,所以这块平面镜的厚度是0.5cm。

考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6.红外线;紫外线

【解析】

试题分析: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作各种遥控器;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中含有荧光物质的识别标志,所以可以用紫外线鉴别钞票的真伪。

考点:红外线;紫外线

7.(1)红、橙、黄、绿、蓝、靛、紫;(2)把温度计玻璃泡涂黑;(3)红;(4)白

【解析】

试题分析:(1)不同颜色的光折射本领不同,所以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7种颜色的光,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白屏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光. (2)如果我们把一支温度计放在红光外侧,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这种不可见光我们称为红外线,为了让温度计的示数上升更明显,增加温度计的吸热本领,黑色的物体吸热本领,所以改进方法是把温度计玻璃泡涂黑; (3)若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插一块红玻璃,由于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所以红玻璃只允许红光通过,则白屏上将会呈现红光.(4)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是光的三基色,即将红、绿、蓝三原色色光等比例混合后会复合成白光.

考点:光的色散

8.直线传播;静止;红、绿、蓝

【解析】

试题分析:女子仪仗队训练时的画面,队员们之所以能够站的这么整齐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她们在行走过程中以其中一名队员为参照物,其他队员和所选的队员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其他队员以其中一名队员为参照物是静止的;彩色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参照物及其选择,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9.6;裂变

【解析】

试题分析:硬币和硬币的虚像的距离是12mm,平面镜成像时物距和像距相等,所以硬币与反射面的距离就是6mm,即玻璃板厚度为6mm.目前人类可控 的核反应是核裂变,所以核反应堆是通过可控裂变反应释放核能的设备.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核裂变

10.2;不变

【解析】

试题分析:平面镜成像,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小明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2m。像和物始终是等大的,在他向平面镜靠近的过程中,像的大小不变。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1.雪熔化吸热;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

【解析】

试题分析:

冬季,人们可能感觉到“化雪天”比“下雪天”更冷一些,是由于雪熔化吸热的缘故;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因此电影幕布的颜色都是白色的.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物体的颜色

12.红、绿、蓝;红外线

【解析】

试题分析:自然界的其他颜色的光可以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所以制造电视机时,其画面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条合成;各种用电器的遥控器均用红外线来遥控,所以电视机遥控器用红外线来遥控。

考点:光的三基色;红外线的应用

13.光的色散,光的折射,紫外线。

【解析】太阳光是复色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不同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现象,其原理是光的折射。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可以促进人体骨骼的生长,但过量的照射是有害的。

14.(1)位置;(2)大小;(3)玻璃板太厚(玻璃板倾斜放置)(4)不能;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5)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中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不仅能看到像还能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实验中取两只相同蜡烛看蜡烛所成的 的像能否与玻璃板后的蜡烛重合,目的是为了能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因为平面镜所成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实验过程中,如果在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即蜡烛A和蜡烛B不能关于平面镜对称,原因可能是玻璃板倾斜放置;(4)如果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后,再移去蜡烛B,在蜡烛B的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 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因为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虚像、垂直、对称,所以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

考点:平面镜成像实验

15.(1)相同;(2)相等;(3)相等;垂直;(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5)不透光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实验的需要,找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观察物与像的大小.

(2)实验时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知,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5)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关键点是确定像的位置,反射效果好的镜子不透光,只能看到清晰的像,不能确定像的位置,而反射效果不好的玻璃板能透光,通过看到玻璃板背面的物体与前面的物体的像重合,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解:(1)该小组同学应该选取两根相同的蜡烛做实验,目的是为了比较物 像大小关系.(2)实验时用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透明的玻璃板能观察到蜡烛B能否与A的像完全重合,同时解决了位置和大小两个问题.实验现象表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5)玻璃既能透光,又能反光,既可以看到前面物体在后面成的像,又可以看到后面 的物体,这样就可以利用等效替代的办法准确确定像的位置;所以此实验不能用平面镜进行.

故答案为:(1)相同;(2)相等;(3)相等;垂直;(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5)不透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同时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16.(1)大小;(2)A;(3)玻璃板未与桌面垂直;(4)玻璃板太厚;(5)等效替代.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C,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大小的关系.(2)实验时,由于成的像是虚像,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眼睛应该在玻璃板前观察.即小红应在A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3)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玻璃板如果不竖直,蜡烛A的像与蜡烛C不能重合.(4)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玻璃板该同学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5)本实验中用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C,用蜡烛C代替A形成的像的位置和大小,这种物理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考点:平面镜成像实验方案

17.如图

【解析】

试题分析:(1)物体A静止在斜面上,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的方向垂直斜面向上,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所受力的示意图见图1;

(2)分别找出A、B关于平面镜的 对称 点A′、B′,用虚线连接A′、B′便是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注意标好垂直符号;见图2

(3)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出来,回到南极,所以根据图中磁感线情况,两个磁极都是N极。

考点: 力的示意图 、平面镜成像、磁感线。见图3

18.(1)(2)(3)(4)如图所示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得分别过AB作平面镜的垂线,并取A´B´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AB到平面镜的距;连接A´B´,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连接时用虚线连接。作图如图所示(2)过入射点(反射光线与镜面的交点)作垂直于平面镜的虚线即为法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从图可知,反射角为60°,所以做出入射光线,标出入射角60°,如图所示;(3) 我们看到平面镜中物体的像是物体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传播方向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的平分 线是法线;过入射点作法线的垂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A点的对称点A´,连接A´B与平面镜相交的点为入射点O,连接AO为入射光线,连接OB为反射光线;光线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如图所示。

考点:平面镜成像作图;光的反射作图

19.(1)1.6h(2)见分析

【解析】(1)如图,AD=3,AB=4,二者垂直,所以DB=5

(2)因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所有先做出A的像点C,依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象到镜面距离相等.

物象关于MN对称分布,因此AO=CO;

AO+BO=CO+BO=BC

任意选择一个其他的取水点记做E点,那么取水路线就是AE+BE,根据物象对称,有AE=CE,根据三角形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路径AE+BE=CE+BE>BC

所以BC路径最短,即入射点O为最短路线取水点。

此题的解析数学知识很重要,对于数学中的三角形三边大小关系的理解掌握是做出此题的关键。

20.紫外线 红外线

【解析】

试题分析:(1)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是紫外线,验钞器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2)家中的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的控制的。

考点:红外线;紫外线.

点评:掌握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用途;红外线和紫外线是看不见的光,它们都遵循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21. (1)严禁超载,这是为了减小车的总质量,减小惯性,以免刹车时造成事故;

限制车高,这是为了降低重心位置,增加校车的稳定性.

(2)不闯红灯;

【解析】

(1)现象:用的物理知识:

佩戴安全带 防止在刹车时由于惯性造成伤害;

座椅宽大 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观后镜用凸面镜 扩大视野,有利于校车安全;

严禁超载 减小车的总质量,减小惯性,以免刹车时造成事故;

限制车高 降低重心位置,增加校车的稳定性.

(2)遵守交通规则,应做到:在路上靠右行走;不闯红灯;横穿马路时要走斑马线等.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根据校车特点、根据交通规则分析解答即可,答案不,合理即可.

22.(1)绿色蔬菜之所以呈现绿色,是由于它只能反射绿光,而吸收其它颜色的光,因此绿色蔬菜喜欢绿光以外的其他色光.

(2)红花只能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因此它喜欢红光以外的其他色光.

(3)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解析】

考点:物体的颜色.

分析:(1)白光是复色光,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第2篇

1.人们把无线电通信所用的电磁波(也叫无线电波)分为几个波段,这是按( )。

A.电磁波的频率分的 B.电磁波的波长分的

C.电磁波的波速分的 D.电磁波的波长和频率分的

2.下列关于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 km/s

C.手机靠电磁波传递信息

D.电冰箱是利用电磁波来工作的

3.下列有关电磁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迅速变化的电流周围产生电磁波

B.使用微波炉时一定不会产生电磁污染

C.频率越高的电磁波波长越长

D.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

4.下列电子器件在无线电广播的发射过程中使用的是( )。

A.调制器 B.解调器 C.调谐器 D.扬声器

5.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有关电磁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移动电话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 B.白炽灯会产生很强的电磁污染

C.频率越高的电磁波波长越长 D.电磁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6.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电信、联通发放了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多媒体通信时代。下列现象中,与电磁波的接收、发射无关的是 ( )。

A.相互用手机通话 B.相互用家庭固定电话通话

C.用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 D.用收音机收听电台广播

7.下列有关光纤通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纤通信用到的是普通的光源

B.光纤通信抗干扰能力强,能减少信号的衰减

C.光纤很细,抗干扰 能力差,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D.光纤只能用来传送电视和广播节目

8.在我国内蒙古草原上,很多牧民的家中安装有锅盖形天线,下列关于该天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们用来接收卫星信号

B.无论天线朝什么方向均能接收卫星信号

C.只有朝正上方的才是用来接收卫星信号的

D.以上说法都不对

9.我们常常在媒体上听到“信息高速公路”一词,那么“信息高速公路”是指的( )。

A.高速行驶机车的公路 B.利用卫星的通信

C.利用微波的通信 D.利用光纤的通信

10.对于移动电话跟其他用户通话要靠较大的固定无线电台(基地台)来转接的原因,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第3篇

1.一导体两端加4V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5A,此导体电阻为 Ω;当通过它的电流为1.2A时,它两端电压则为 V;当通过它的电 流为0时,它两端的电 压则为 V,此时它的电阻为 Ω。

2.电路中并联着两盏灯,它们的电阻分别为400Ω和550Ω,若通过L1的电流为0.55A,那么通过L2的电流为 A。

3.如图1所示,当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将变 。电压表的示数将变 。 图1

4.将一个阻值为5Ω的定值电阻R1与一个滑动变阻器串联接在3V的电路中,测得电阻R1两端电压为1V,那么通过变阻器的电流为 A,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值为 Ω。

5 .三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后的等效电阻为10Ω,若把它们串联起来,其等效电阻为 Ω。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6.甲乙两根镍铬合金线长度相同,甲比乙细,当把这两根 合金线串联接入电路的时候,甲、乙两端的电压关系是( )

A.甲两端的电压高 B.乙两端的电压高

C.甲乙两端的电压一样高 D.无法判断

7.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6V不变,电

流表的示数为0.3A,电压表的示数为1.5V,则滑动变

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 )

A.5Ω B.20Ω 图2

C.15Ω D.30Ω

8.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灯泡变亮,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B.灯泡变暗,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C.灯泡亮度不变,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D.灯泡亮度不变,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图3

9.根据I=U/R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某一导体,通过它的电流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

B.在相同电压下,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跟对应的电阻成正比

C.对于一定 大小的电流,导体两端的电压与与导体的电阻成正 比

D.对于不同的导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电流的比值一般不等

10.如图4 所示电路V1、V2是相同的电压表,都有两

个量程3V和15V。如果闭合开关后,两只电表的指针偏转

角度相同,那么 电阻R1R 2阻值可能是( )

A.7Ω 28Ω B.30Ω 70Ω

C.50Ω 12.5Ω D.10Ω 50Ω 图4

11.用伏安法测导体电 阻的实验中,连接电路时,以下哪项要求是没有必要的( )

A.连接滑动变阻器的时候,应该使滑片位于变阻器阻值的 位置

B.连接开关时,应该先将开关断开

C.开关应该在靠近电源、电流流出的一端,即接在电源的正极上

D.电压表应与待测电阻并联,电流表应与待测电阻串联,并使电流从 正接线柱流进,由负接线柱流出

13.如图6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闭合开关S,调

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L正常发光;若再断开开关S,要使小灯

泡L仍正常发光,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

A.向a端移动 B.向b端移动

C.保持不动 D.无法判断 图6

14.在用伏安 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某班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操作时,电表量程选择正确,但不慎将两表的位置接错,其中一组同学连成如图7所示的的情况,则( )

A.电流表和电压表都被损坏

B.电流表损坏,电压表示数为零

C.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有示数

D.电流表损坏,电压表有示数 图7

15.如图8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甲、乙两表都是电压表时,两电压表的示数之比为U甲:U乙=4:3,当开 关S断开,甲、乙两表都换为电流表时,则两电流表的 示数之比为I甲:I乙为( )

A.2:1

B.3:1

C.1:4

D.1:3

三、作图题(6分)

16.现有电池、两个开关、一个灯泡、导线若干,请利用这些元件,在虚线框内分别画出符合要求的电路图。

( 1)闭合任意一个开关都能使灯亮

(2)断开任意一个开关都能使灯灭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7.每天傍晚, 各班教室的灯都要陆续地亮起来,这个过程电路中的电阻是增加了还是减小了?为什么?

18.甲、乙两名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用伏安法测RX的电阻值,甲同学设计的电路如图9甲所示,乙同学设计的 电路如图9乙所示,这两名同学测同一个电阻的阻值时,结果有什么不同?

五、实验、探究题(19题21分,20题5分,共26 分)

19.请你根据学过电学知识,设计出三种测定导体电阻的方法,并按要求填入下表。

实验电路图 已知量和测得量 计算电阻的表达式

(用已知量和测得量表示)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0.小刚同学用如图10电路探究“一段电路中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此实验过程中,当A、B两点间的电阻由5Ω更换为10Ω后,为了探究上述问题,他应该采取的操作是( )

A.保持变阻器滑片不动

B.将变阻器滑片适当向左移动

C.将变阻器滑片适当向右移动

D.将电池个数增加 图10

六、计算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21.如图11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1=30Ω,电流表A1的 示数为0. 4A,A2的示数为0.8A,求电源电压和R2的阻值各为多少?

22.如图12所示,电源电压是12V,R1=20Ω,滑动变阻器R2的阻值是40欧,求: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分别在a端和b端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分别是多少?

23.如图13所示的电路,R=10Ω,电源电压不变。当在电路中再 串联一个R1=30Ω的电阻时,电流表示数为I1=0.25A。

第4篇

一、选择:(每题2分,共24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中)1、2014年6月2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这天在大运河上正在举行龙舟赛如图1,运动员喊着号子、合着鼓点有节奏地同 时划桨。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A.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到岸上观众耳朵中的B.鼓声是由 鼓槌振动产生的 C.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响度越大D.岸上观众是通过音色分辨出鼓声、号子声的2、对下列图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3、扬州市城市建设和管理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内某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住宅区道路两旁植树造林、跳广场舞的人要把音量调小一些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绿化居住环境 B.缓解“热岛效应” C.减少大气污染 D.降低噪声污染4、下列现象不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A.烈日下行走的人,出现了人影相随 B.日食与月食的形成C.小孔成像 D.司机通过观后镜观察车后情况5、晚上,小科在家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而且室内灯光越亮像就越清晰,下列对该像描述正确的是()A.所成的像是实像 B.室外越亮像就越清晰C.像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 D.人越靠近窗玻璃像就越大6、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 B.桃花反射红光C.桃花吸收红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7、下表是一些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能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应该选用 ( )物 质 水 水银 酒精 乙醚凝固点/℃ 0 -39 -117 -114沸点/℃ 100 357 78 35A.水温度计 B.水银温度计 C.酒精温度计 D.乙醚温度计 8、在皮鞋擦过鞋油,还要用鞋刷或软布反复擦几下,越擦越亮,这是由于( )A、反复擦可增加漫反射效果 B、反复擦可使鞋油填平皮革表面的凹坑,增加表面光滑程度,增加镜面反射效果C、鞋油反光性能比皮 革好,反复擦可使鞋油均匀分布,增加漫反射效果D、鞋油的颜色比皮革鲜艳,可增加镜面反射效果9、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天气很冷时,窗玻 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固现象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 冷,这是因为人身上水分蒸发带走热量D.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 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10、如图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中,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于平面镜上,光线AO紧贴纸板射向镜面的O点,为研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的位置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A.绕ON前后转动板E B.改变光线OB与ON间的夹角C.改变光线AO与ON间的夹角 D.绕ON前后转动板F

11、如图3,小明把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某位置时,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恰 好与蜡烛A所成的像完全重合.仅根据这步实验,小明就提出:“若将蜡烛A移到其他位置,玻璃板所成的像始终是与物等大的”.他这一提法属于()A.猜想 B. 评估 C. 设计实验 D. 实验结论12、甲声音波形如图4,把音调比甲高的乙声音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乙声音的波形是下列图中的哪一幅()  A. B. C. 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13、红外线具有_________效应,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_______ _____________.对于A、验钞机、B、电视机遥控器、C响尾蛇捕食D眼镜店用来清洁眼镜的清洗器来说,其中属于紫外线应用的是_______。(填写字母代号)14、有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来辨别主人。15、2014年5月30日,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生6.1级地震,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 声波产生;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 声波获得信息. 16、有时,教室黑板反光能“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使这些同学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影响他们学习,其原因是光在反光区发生了 反射;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现状的一条建议: 。

17、如图5,研究光的反射时,测得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0º,则反射角是 度。18、橱房里多处可以看到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如液化气罐中的煤气是用__________方法液化的。冬天的早晨我们常会在窗玻璃 (内侧或外侧)上看见美丽的冰花,这是一种 (填写物态变化)现象。19、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如图6,这个现象叫光的__________,只有用________色光屏,我们才能看到看到七彩光带。20、如图7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小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说明: ,小球的作用是 ,这里应用了科学探究中常用的 的物理方法。21、夏天,奶奶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后,发现不一会儿鸡蛋上便布满了许多细小水珠,过一段时间小水珠又都自动消失了.对此请你帮奶奶解释一下,这一过程先后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依次是 和 .22、小林感冒了,去医院去打针,护士帮他打针前,会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处进行 消毒,此时小林会感到该处________(填“热”、“冷”),原因是酒精涂在该处会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发生 (吸热或放热)现象。护士在为他测量体温用的体温计是利用液体_ ____的性质而制成。23、10月15日,学校组织体检时,医生让李华同学观察前方平面镜中的视力表来检查视力,视力表在李华同学的后方2.5米处,李华坐在镜前1.5米处,他在镜中看到的是视力表的一个 (倒正情况)、 (大小情况) (虚实情况)像。此时医生检查的是李华距镜中视力表 米的视力情况,李华为了看清平面镜中视力表下面几排字母的像,她向平面镜走去。在他走向平面镜的过程中,他所看到镜中自己的像将 ,他与镜中的像的距离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4、如图8,小刚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_____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______ 不同。(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25、在学校的庆国庆的晚会上,学校一名男低音校友正在放声歌唱,为他轻声伴唱的是另一位女高音校友,则___ __ ___(男校友或女校友)的音调高,________(男校友或女校友)的响度大。同时为他们伴舞的是学校舞蹈队,她们上身是白色衣服, 下身是蓝色裙子如图9,当舞台上的红色灯光照在她们身上,舞台下的观众会看到她们上身是 色衣服,下身是 色裙子。

26、如图10是一些小冰块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冰的熔化过程共持续min;第4min内冰块呈 态,加热至第10min时,物质的状态为   .由以上分析可知,冰是 (晶体/非晶体)。 那么,判断晶体的重要依据: 。 三、解答题:(第27题每图2分,第28题3分,第29题6分,其余每空1分,共50分)27、按要求作图(1)光线L射到某平面镜上,使其沿水平方向传播,如图11.请在图中画出所需平面镜的位置(要求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12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3)如图13作出AB物体经过小孔MN所成的像A,B,。(4)图14所示S为发光点,MN为平面镜,请画出由S点发出并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A点的光线。

28、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如图15是某同学选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的操作图,其中A是操作过程,B 是读数过程。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②B图读数中的错误是 ③除了图16中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该同学在做实验时,水的初温如图17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_,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为了缩短水沸腾时间,你觉得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18中(a)、(b)是某同学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看到气泡上升情况示意图,其中图_________一定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当水温升至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温,4min后水开始沸腾,接着又观察记录了6min,然后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记录数据如下表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8 9温度T/℃ 90 92 94 96 98 98 98 95 98 98该同学根据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归纳有如下发现:①水沸腾的时候,是在液体___________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②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有明显错误的是第_______min时的数据。③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说明沸腾过程需要 (填“吸”或“放”)热。 29、八年级(1)张 伟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是按如下实验步骤进行的: a.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如图19b.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c.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点燃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d.用直尺测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请你针对孙悦同学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张伟同学为什么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目的是 。(2分)(2)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你觉得张伟应选择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3)为便于观察,该实验在____ ______(较明亮/较黑暗)环境中进行;(4)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实验时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2分)(5)张伟使点燃的蜡烛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三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与他同座的李明认为张伟测量次数过多,只需要一次就可以了。你认为李明的观念 (正确或错误),因为张伟这样做的目的是 。(2分)(6)张伟同学的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你指出来: (2分)30、李树家装修新房时考虑声学吸音效果。他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相同的三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进行了图20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1)他找来相同的三种小块材料( 聚酯棉、软木、泡沫),这里的相同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体积、厚度)。(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较大 最弱 较弱你认为表中空格处应填入______________;(3)小明实验中的三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_ __;(4)从上面实验中你认为影响吸音性能的因素有_______ __(写出一个即可)。31、如图为一利用红外线工作的防盗报警器, 其原理是:红外发射器发出一束较强的红外线,红外接收器可接收红外线,当盗贼遮挡在AB间,即挡住红外线,此时红外接收器无法接收到红外线,便驱动 喇叭报警,从而达到防盗的目的. (1)该原理说明:①红外线_____(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红外线_____(能/不能)穿透人体.(2)红外线看不见,摸不着,你怎样才能证明红外发射器和接收器间是否有红外线?请简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考试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2014.11一、选择:(每题2分,共24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中)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得分 B C D D C B C B A D A 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13、 热 使荧光物质发光 A 14、音色 15、次 超 16、镜面 将黑板反光区打磨或用不易反光材料作黑板,只要合理都可得分 17、50 18、压缩体积 内侧 凝华 19、光的色散 白20、发声体在振动 将音叉微小振动放大或显示音叉的振动 转化21、液化 汽化(蒸发) 22、冷 汽化(蒸发) 吸热 热胀冷缩23、正立 等大 虚 5.5 不变 变小 24、响度 音调 25、女校友 男校友 红 黑26、10 固 固液共存态 晶体 冰熔化时有一定的温度

第5篇

关键词: 哲学主观题 答案 开放性 确定性 不确定性

社会科学类试题题型一般都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组成,哲学试题也是这样。哲学主观题是答题者比较头疼的难题,往往把握不准,得分不高。原理搞不清,材料读不懂,分析不透彻是其中的几点原因,但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是没有把握哲学主观试题的特点和答题要求,不知道如何具体组织答案,更没有把握哲学主观试题答案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一特点。哲学试题中的论述题或分析说明题,即我们常说的“大题目”,其答案要点有的(部分)是确定的,有的(部分)是不确定的。

一、哲学主观试题答案的确定性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试题已规定或要求用某部分知识甚至某一原理、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由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不同的原理及方法论。从试题命制特点看,有的是开放型题目,比如“试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蕴含的道理”,但有的题目对答题要求限定性和限制性具体明确。对此类题目的答题依据(知识、原理、观点)命题人实际上已作了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这就要求被试者既要从总体上把握哲学知识系统,又要准确掌握每个原理所归属的范畴,以便考虑和分析问题全面、准确。我们在答题时必须按题目的规定或要求作答,不可随意,否则就是与答题要求不一致,答非所问不能得分的。答题时看清是要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哪一部分知识,是辩证唯物主义部分的还是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如果确定是辩证唯物主义部分的还得进一步分析确定是唯物论、辩证法还是认识论部分的。题目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有关原理(观点)作答就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点)答题。有的题目要求用辩证唯物论知识,答题时就不能用唯物辩证法或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答题,这方面是确定的。再如,“运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很多,运用的原理或观点也很多。但是回答这一问题必须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不能用别的原理或观点,因为题目中已经对运用的原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是确定的。

(二)答案中的部分要点是相对固定的

试题中规定用哪部分知识、什么原理或观点,一般要顺次写出三点:一是原理或观点的名称及内容:二是这一原理或观点的方法论要求;三是运用原理或观点及具体方法论分析说明题中内容。在具体作答时运用的语言也相对确定:第一步一般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开头;如回答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之后,方法论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般以“这就要求我们”开头;最后一步结合材料,说明材料中哪些话反映了原理(观点)。如上例中有三点要回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有限,必须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明确,类似的题目及问题,不论要求用哪部分知识,用什么原理或观点答题,上述三层次都一定要依次写出,这是答题的一种程式。

当然,上述题型的要求明确也比较简单,我们按照题目的要求依次写出三个要点就基本可以了。但是如果是材料分析说明题,答案就不止三点了。不过这类题目的答案要点也是基本确定的。一般依次按以下几点组织答案:第一步,抽象概括出材料体现(包含)的哲学原理或观点(写出名称);第二步,写出原理(观点)的具体内容;第三步,运用原理(观点)分析材料中的有关文字、数字、数据。这是答案的主体部分,要分析得全还要分析得透;第四步,正反面论证;第五步,自己表态谈看法。

二、哲学主观试题答案的不确定性有如下原因

(一)试题本身的特定要求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同一现象,从不同角度、视角观察和分析思考都是可以和可能的,得出的结论(包括观点)也可以是不同的,哲学主观试题命题人命题时也可从不同知识角度提出问题。因此,同一材料的题目,如果问的角度不同,答案当然就不同。如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一问题,可以从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角度命题,即使在某一部分(如唯物辩证法)范围内命题,角度也是很多的,可从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观点等多角度命题。同一个问题如果问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就不同。

(二)符合有关哲理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哲学主观试题(特别是论述题、分析说明题)的答案是我们对题中所给的特定事物(材料)的当前认识。事物变化发展了,我们的认识也随之变化,况且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相对的,还有待于补充、修改、完善。从这方面看,哲学主观试题答案只能是相对确定的,不是永远正确、全部正确的。如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性的认识,现在的答案(认识)是相对正确的、暂时正确的,随着我们对有关事物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以及时间的推移,我们必须对现在的答案进行修改、补充、完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还告诉我们,人的认识只是对客观事物某个方面一定层次的反映,人的认识应当随着对此类事物的不断探索研究而不断拓展和加深。我们对哲学主观试题所作的回答不可能是十分全面绝对准确的,至多是比较全面相对正确。包括标准答案(参考答案)也不能是绝对标准,只能供参考。

(三)创新教育的需要

培养创新思想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哲学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把握时代脉搏,培养学生的独创性,而不应让学生背本本、写条条,把学生用框子框死。近几年哲学试题在鼓励被试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方面作了努力,在评分标准上也体现了这一点。从其他角度答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甚至得高分。给综合印象分也是鼓励学生不要拘泥某些固定模式,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有的论述题的评分标准中就有开放性答案部分,参考答案不作具体规定,被试者只要能依据教材或者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作答,甚至自己有独特看法具有一定道理的答案都可视为正确答案,都可得分,甚至得满分。有的评分标准中还规定被试者只要所答的内容观点正确即使参考答案中没有列出但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都可以给分。

(四)选拔人才的需要

哲学主观试题旨在考查被试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考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人会选择国内外热点问题,社会共同关注的、政府应当正视面对的、可以解决或者正在解决的问题以及与我们被试者有关的问题让被试者阐述自己解决此类问题的设想,答案最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有新意有创意。这部分答案也是拉开分数档次的地方,是主试方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简要结论

哲学主观试题的答案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答题时一定要仔细分析,准确判断,弄清楚试题类型是属于答案确定型的还是不确定型的,是确定型的题目在组织答案时必须按规定要求作答,不可随意,否则浪费笔墨劳而无功;如果是不确定型的题目做题时就不能拘泥于回答所谓的一、二、三等几个要点了,应当按照开放型试题的答题要求,答案既尊重书本知识,又体现探究性、创新性乃至独特的个性。

参考文献:

[1]韩树英.通俗哲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

[2]王道君.哲学原理学习指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第6篇

又是一季高考备考,许多同学肯定正在为理科综合考试常常不能获得满意的成绩而纠结,有不少同学可能也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理科综合考试应试方法。每年的高考结束后,总会有部分同学遗憾地表示假如果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科分开考,肯定会是不同的结果。也有一些同学满怀欣喜,庆幸自己没在某些学科、某些题上纠缠,赢得了答题时间,取得了满意的分数。不可否认,理科综合考试是有技巧的,把握得好不仅不会影响自己发挥真实水平,甚至还能超常发挥。

答题时间

合理分配答题时间,实际上就是要把时间账算明白。理科综合考试分值300分,考试时间是150分钟。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应完成2分的题,也就是说,物理学科的正常用时应为55分钟,化学学科50分钟,生物学科45分钟。考虑到填涂答题卡、复查以及物理试题的特点(物理学科一般不能够在60分钟内完成),上述答题时间还应有所压缩。

合理分配时间,关键问题是对做题速度的把握,原则上要稳中求快,准确第一。没有准确性的快不可取,因为对大多数同学来讲,理科综合考试几乎没有检查的时间。同学们应该高度重视考前的限时训练,一练速度,二练准确度。

答题顺序

一直以来,关于理科综合考试究竟按什么顺序答题的说法很多,比较典型的有如下三种:第一种认为应该先做生物,理由是生物学科相对简单,容易得分,而物理和化学往往有难题,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陷进去,耗费大量时间,直接导致最后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相对容易得分的生物试题。第二种认为应该先从化学选择题开始做起,理由是刚开考时的心情相对紧张,精力也不太集中,而生物选择题相对较难(往往设置有审题陷阱),而同为单项选择的化学题则相对简单直接,容易上手。第三种认为应该按试卷顺序做题,但遇到难题要果断暂时放弃(跳过)。

建议同学们选择第三种方案,因为前两种方案存在的风险要大些,理由是前两种方案都是建立在生物和化学两科的试题相对平和而物理试题相对较难的基础上的,而高考试题的难易分布岂是能预先估计的?真正到了高考考场,如果偏偏是生物或化学的试题比较难,岂不是会先自乱阵角,得不偿失。不过第三种方案具体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种方案成败的关键是要及时判定并跳过难题,还要不影响到考试心态,以下两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通览全卷,做到心中有数。高考时会提前5分钟发放试卷,这5分钟除了可以填涂准考证号和粘贴条形码外是不允许做题的。考生可利用这5分钟时间,快速完成上述事项后,迅速把试卷的第Ⅱ卷浏览一遍。物理、化学、生物的哪些题是有信心得分的,哪些题读后没有明确思路,要心中有数,便于做题时取舍。

2.一分半钟判断难易,决定进退。做题时,一道题最多读3遍,第1遍粗读,第2遍细读,第3遍是带着思考读,最多用时1分半钟。如果还不能找到答题的切入点,不论分值多大都要暂时放弃。做出这种选择要迅速果断,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因为后面还有很多更容易得分的题要做。

通过考前的综合考试训练,考生应该多少有一些自己的答题心得,要结合自己的感悟逐步形成自己的关于答题顺序的策略,并在接下来的理科综合考试和训练中不断修正,确定适合自己的答题顺序。

有效答题

“有效答题”就是要尽可能地让答案能得分,避免做无用功。

1.选择题要确保正确

选择题确保正确的关键是审题要细。对于题干的含义,要注意站在命题者的角度来揣摩,而不应该主观臆断。对于选项的安排,我们应当了然于心。对于选项是选还是不选都要有根据,比如判定某一选项时,要想一想为什么对,又为什么不对,改成什么样子就对了。虽然是选择题,但重要的不是“选”(看着选项挑),而是“做”。要养成推导的习惯,切记选择题是“做”出来的,不是“选”出来的。

生物和化学的选择题还要充分根据其单选的特点,利用排除法和逆推法。做生物选择题时,不要挑试题的毛病,要选最符合试题要求的选项(即最佳选项)。做化学选择题时,对模棱两可的选项,也要选最佳选项。做物理选择题时,不要轻易地把生活经验往试题上套,应该运用物理规律进行推导。对于物理选择题,还要注意什么样的选项应该有对称的两个答案,什么样的应该只有一个,什么样的可能有多个等等。拿不准的试题,建议按照“宁取一半分,不丢全部分”的原则,即没有绝对把握,不要轻易选择两个以上的选项,以确保选择题的正确率。

选择题的做题速度不宜过快,没有把握的题要随时做好标记,以便复查。选择题做完后,对部分试题要及时进行复查。由于开考时心理因素的影响,前三题出错的几率往往比较高,特别要注意复查。其他加标记要复查的题,如果没有新的可靠的结论,最好尊重第一感觉,复查后就及时填涂好答题卡。请记住,选择题是你考到200分以上的关键,在平时的训练中要不断总结反思,积累经验,提高正确率。

2.主观性试题要力求规范

主观题一般分为实验题、推断题、计算题等题型,答主观性试题时,记住要尽量把有把握的题一次性做好,再逐一攻克难度较大的题。要注意“慢审题,快答题”。有些同学题目还没有看清楚就急着答题,往往既浪费了时间又失了分。审题时,要“看见”、“看懂”每一句话、每一处关键的提示(建议用笔圈出来以示警醒)。要利用联想、类比、归纳等方法,也可结合图示来弄清题目的主题,分析命题老师的意图(即要考查的知识点或考点),再根据问题确定答案的重点和层次。在答题前要注意提取试题中提供的所有有价值的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来答题。高考题是不会超纲的,当我们对一道题毫无头绪时,建议先静下心来,想一想过去学过的相关定理、性质、公式,有哪些可以“靠”到这道题上。有时候,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办法,一道难题也许就变得容易起来。还有一些题,命题者实际上已经将答案高高“悬挂”在题干上了,考生由于心情紧张,想来想去想不出来,反而越来越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这时候只需要再仔细阅读一下题目,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生物学科的主观题,在很多时候可以通过审题,就能在上下文中找到答案。对于题干中的信息,能用的要用,能套的要套,否则就使用教材上的原话或者平时记忆的那些一般性结论来作答,确保规范准确。物理学科的主观题特别提醒大家从容易题入手,从有把握的题入手,尽量不要在某一道题上耽搁过长时间。解答过程要力求条理清晰,因果明了,有理有据有结果,要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实际上高考阅卷历来都是分点、分步、分层给分的,仅有正确结果肯定得不了高分,甚至不一定能得分。这一点也给了考生尽量争取分的机会,比如有些题的计算量很大,我们就可以只写出相关分析过程和相关方程而不必花大量时间来计算出最后结果,为解答其他题目赢得时间;半会不会的题,我们也可以通过呈现一部分解题思路或过程,甚至是通过揣摩题意列出一两个相关的方程或公式来获取几分。建议大家在平时认真阅读参考答案和评分说明,考试的时候力争多得分少失分。

确定答案后,书写答案的速度一定要快(即快答题)。建议大家直接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以节约时间。作答时一定要按照各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规范书写,对于一些用文字叙述的答案,写完后要读一下,看是否符合逻辑关系,是否简洁明了。建议大家要回头看一看你的答案――你意思表达准确了吗?别人能读懂你的意思吗?昏昏欲睡的阅卷人能清楚你的意思吗?

弱势学科

第7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学习力;思维模型;思维品质

一、化学简答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化学简答题要求学生用简练的文字表述来回答化学问题。它具有取材广阔、内涵丰富、立意新颖、设问巧妙、思考容量大、能力要求高的特点,而且常把识记、理解、实验、推论和计算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融于一题之中。在高考化学试题中简答题已成为非选择题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考查学生化学思维能力与化学学习力的一种形式。但从高考试卷分析数据来看,简答题是历年考生失分的“重灾区”,也是高考拉分的关键题型。在教学中虽然教师也很重视化学简答题的学生训练与总结、讲评,但学生的答题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原因有:教师在教学上只重视训练与讲评,缺乏有效的化学思维能力提升指导;学生在学习上只重视记忆、机械答题,缺乏化学思维。

二、化学简答题类型与解决策略

化学简答题涉及知识面广、试题类型多,主要类型有:化学原理解释类、化学实验操作(设计)类、化学实验方案评价类等。其解决策略是分类总结化学基础知识、掌握问题分析方法、培养解决问题思维顺序,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化学思维品质和解答化学简答题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力。

(一)化学原理解释类简答题的解决策略

化学原理解释类简答题常用来考查化学基本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最常见的是分析说明和解释一个化学现象或事实。分析时要运用由果索因的思维方法,先分析题中给出的结果,然后结合化学原理、物质的性质等知识,推测出产生结果的原因。回答时侧重于化学用语(如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特别是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时,一定要写出化学方程式),并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

【案例1】氯碱工业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解时用盐酸控制阳极区溶液的pH在2~3之间,试解释盐酸的作用。

学生解答错例解析如表1所示。

纠错办法:叙述时一般可使用因果表述法,不但要回答出“是什么”,重点还要回答出“为什么”,回答问题一般要体现“前提、理由、结论”的答题过程,切忌顾此失彼;最后联系题意综合分析、归纳,并进行语言的加工提炼,做到原理正确、回答切题、语言精练、意思完整,如表2所示。

笔者根据化学原理解释类问题的考查方法、常见错误、思维要点、答题策略四个维度归纳出“学习导图”,通过学习导图使学生掌握化学原理解释类试题的特点、思维方法和解答策略,如图2。

(二)化学实验操作(设计)类简答题的解决策略

化学实验操作类问题要求回答“怎么做”。常用来考查化学实验知识,最常见的是实验的基本操作及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分析时要运用同中求异的思维方法,设计出简便而可行的实验方案。回答时,需用文字陈述实验的操作步骤、所用药品、现象以及结论。一般不必阐述 “这么做”的理由。图3为化学实验操作类学习导图。

【案例2】图4为对某混合样品含量的测定实验装置,A、D瓶内所盛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B瓶内所盛试剂是浓硫酸,连接好仪器后,如何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

气密性检查学生错误解析见表3。

实验装置气密性检查是实验前的重要环节,是化学实验中重要的基本操作。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暴露出缺乏思维有序性与实验想象思维。在教学中可通过问题引导、分类研究、归纳方法、总结提升等策略,建立实验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学习导图(如图5),培养学生思维有序性与实验想象思维。

【案例3】工业生产Na2S2O3产品中除了未反应的Na2SO3外,还可能存在Na2SO4。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检验是否存在Na2SO4杂质。

针对此物质检验类题的答题思维训练以及实验设计常见思路如表4和表5。

心理想象练习(想象实验操作)是解答好化学实验操作类问题的关键。教师一方面要切实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准确而熟练的实验操作,积累深刻的实验体验,为建立动作表象、进行心理练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心理实验的习惯养成,加强心理练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实验想象。学生需要凭借心理练习将试题设置的实验在头脑中“做”一遍,然后对题设问题做出应答。因此,心理练习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实验简答题的解题质量至关重要。

(三)化学实验方案评价类简答题的解决策略

评价一个实验方案,必须符合设计原则,对于不合理的设计能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能提出合理建议,对于不同的设计做出比较,实验方案的评价要比设计实验的难度稍大,要求稍高。一个实验方案的优劣主要从实验原理是否科学合理,操作与装置是否简单可行来评价,另外还要从绿色化学和安全性两个角度去评价,图6为化学实验方案评价学习导图。

【案例4】为了检验火柴头燃烧后产生了SO2气体,某学习小组讨论后提出下列六种检验试剂选择方案,通过对实验原理分析,对不同的试剂选择方案进行评价。

对这六种检验试剂选择方案的实验原理分析及可行性评价见表6。

如何将燃烧产物SO2收集,以便观察实验现象?以0.01mol・L-1KMnO4酸性溶液为检查试剂,学习小组讨论后提出表7所列六种实验设计方案,通过对实验设计方案比较,提出评价意见。

方案评价:方案2、3、4、5、6均可行,方案2、3、5基本原理相同,SO2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火柴燃烧产生的SO2气体会下沉到试管或烧杯中与KMnO4酸性溶液反应而褪色;方案4操作最简单、试剂用量少、现象明显,为最优方案。

对给出的实验方案做出选择、评价或找出最佳方案,包含的知识点很多,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效果与体会

化学简答题要求学生通过外在的语言形式将解决问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展示出来,而内在思维要借助于内部语言进行,又要通过外部语言将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语言表达的质量实质上是由思维的内容和品质决定的[1]。笔者在高三化学复习中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解答化学简答题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建立化学简答题学习导图,明确不同类型化学简答题的考查方向、思维要点;针对不同的简答题类型构建不同的思维模型,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的无序性和非逻辑性;通过思维导图将解决问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展示出来、通过典型错误原因的分析揭示学生的思维缺陷,可有效减少思维的盲目性,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在教学中通过分类总结解决策略,通过会思、会说、会写训练来提升学生解答化学解答题的能力。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化学专题复习,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力[2]。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试题全面挖掘和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各种能力要求,突出了

试题的选拔性

今年的新高考历史试题,进一步挖掘了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提高了能力考查的层次。试题中考查记忆能 力的分值约有36分,占24%;考查理解能力的分值约有33分,占22%;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分值约有 81分,占54%,使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成为整个试卷的灵魂和主流。由于加强了客观题考查能力的比重和 层次,使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也使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在试卷中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得到一 定的改观。另外,试题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历史观点的程度上,把中学教学的重点与大学相关学科的重点 基础知识,中学的能力培养和大学相关学科的能力要求,较为恰当地予以了考虑和解决,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 于教材,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突出了试题的选拔性,使能力层次较为合理,实现“两个有利”的命题原则 。

今年新高考历史试题中“四选一”和“四选多”的题型考查能力的比重和层次有所加大和提高。除了提高 命题技巧,和选项文字表述不完全出自教材的文字表述以外,还注重利用选择题来考查多种层次的思维能力。 尤其是第26题这道材料选择题: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自由民于原野捕到逃亡之奴婢而交还其主人者,奴 主应以银……酬之。这条材料可以用来说明……”该题涉及到如何去使用原始材料,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中的 有效信息,这是考查考生是否初步具有大学学习历史的基本功,体现了较高的命题技巧和试题的能力要求。

填空题对历史概念的考查也有所加强。其中有考查知识的理解性试题,如第33题的第2空“民生主义, 就是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收买地主土地”;有考查知识综合性的试题,如第36题“奥斯曼 帝国的统治者素丹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有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试题,如第34题“第二次国内革 命战争时期,地跨江西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有中央根据地、闽浙赣根据地、湘赣根据地和湘鄂赣根据地”等等 。

材料解析题有效地考查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是今年新高考历史试题一个特点。首先是加强所引材料 的客观性,每题所引用的材料之间联系比较密切、自然。如第39题的材料均引自1938年日本近卫内阁发 表的三次对华政策《声明》;第40题的材料是引自1972年至1982年这十年间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三个 《联合公报》和卡特政府签署的《与台湾关系法》。

其次是提高材料解析题设问的技巧。今年的材料解析题加强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试题的设问、考生回答 的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多数从材料中、从材料的联系中出,同时,对考生的知识水平、所应具备的能力方 面加以综合考虑来设计问题。所以提问的质量比较高,充分利用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第38题中“在罢修 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39题中“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增添了什么新花样”;第40题中“据材料一、二,第二个公报比 第一个公报在内容上有何重要的发展”;“据材料一、二、三,美国两党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立场是否一致” ;“据材料三,说明这三个公报对发展中美两国关系的作用”。等等。3道材料解析题共大小17问,直接从 材料中命题的有15问,而且都要从材料的信息中来回答。

再次是提高材料解析题对学科能力考查的层次。如第38题第4问“综观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 如何认识”;第40题第4问“据上述各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坚决的反对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该法对 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等。这些问题对能力的要求并不亚于问答题,进行了对阅读能力、分析评价能 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考查。

问答题的考查除了“小切口、深分析”的特点外,更侧重考查思维能力,考查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具有 很强的立体感。从考查一个知识点扩展为在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中理解历史的本质;或是在宏观中把握历史发展 方向;或是运用基本理论和观点分析说明,评价某一历史现象、历史结论,具有“小切口、多角度、深分析” 的特色。如第41题,从墨子的思想核心,深化到说明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再从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从历 史的角度去评价其思想的积极意义。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又必然涉及政治与经济、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等角 度。第42题,从概括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主张到与法国启蒙思想相比较,分析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 不同,再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不同作用的社会、政治、经济方面原因,有概括、比较、分析。第43题,首先 要求领会恩格斯的思想,再找到这一思想结论产生的依据,即阐述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 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再从宏观上,抽象概括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上 ,指出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再从继承与发展的唯物主义角度指出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 明了什么。

问答题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考查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使人感到试题新颖、能力层次高、难度合适, 命题技巧完善。

二、试题考查了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

1994年新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内容涉及广泛,全卷43个试题,涉及到国家、民族、人物、时代、 方针政策、思想主张、文化成就、原因结果、文件文章、政治概念、历史结论、国际关系、历史事件、经济状 况、历史等等。试题从形式上较全面地考查了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其表现是:

试题考查了反映历史整体面貌和发展线索的内容。如第23题,袁世凯得以复辟帝制的各种因素;第29 题,第三世界联合反霸斗争的突出表现;第30题,西方30年代大危机和70年代经济危机和共同点;第4 0题,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和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所体现的中美关系的发展线索,以及中美关 系的历史与现状的整体面貌;第41题,墨子思想核心以及产生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积极意义等等,这些试 题都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来考查能力的。

试题考查了反映历史发展演变规律的内容。如第11题“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 ……”,考查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斗争任务和历史使命;第21题“夏启 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考查了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社会发展必然性;第28题“下列各项出 现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有……”,考查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随着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国家在政治上矛盾加剧、在对外政策上加紧侵略扩张,第39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本性,汉奸卖国贼的丑恶嘴脸、中国共产党及敌后抗日根据军民的伟大作用、战争的发展规 律,等等。这些试题都是在动态中,在相互联系中进行归纳分析和概念的。

试题考查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内容。随着高考对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逐步 加强,各题型中都体现了对理论的要求。如第5题“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第7题“第一次国共 合作的政治基础正确表述是……”;第25题“在下列文章、文件中,为的发动作了舆论准备的有 ……”;第38题“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唐 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第40题“两个公报的意义何在?”;第41题“说明墨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并分析其积极意义。”;第43题“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 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等等。试题都渗透着要求运用正确的观点、理论来分析历史现象、评 价历史事件的作用或意义。

试题考查了各种思想情感教育的内容。在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积极、深刻地渗透着各种思想教育因素 。除了上述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试题以外,渗透了革命传统教育的试题有:第9题“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 产党及时发表宣言,通电、提出……”;第11题“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 第34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地跨江西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第39题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 的敌后抗日军民,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史实等等。

又如体现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教育因素的试题有:第40题中第1问“据材料一、二,第二个公报比第一 个公报在内容上有何重要的发展?”,第4问“根据上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坚决反对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 》”。第41题关于分析墨子思想这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等。

再如突出国情教育的试题有:第12题“在下列各项中,提出党内走资派错误观点的是……”;第40题 关于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我国的原则立场方面的内容;第42题关于维新变法思想产生的社会政治、经 济状况、历史背景,以及客观作用和必然结果等等。

随着高考历史试题选拔的增强,对能力要求层次的逐渐提高,试题思想教育的功能愈是突出,寓意 愈是深刻,它不仅具有历史教育意义,还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试题考查了关连语文和政治知识和水平的内容。与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相适应,各学科之间知识与水平相互 渗透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如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试题问题的把握和答案的文字表达等都与语文水平有关、材 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都有2/3的表述不能照搬教材的文字叙述,而要求考生独立思考、准确、精练地表述,语 文水平差是很难做好这些题目的。

历史与政治常识、时事政治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试题中除了运用唯物和辩证观点看待和分析历史现象 的内容外,还有中美关系的发展与现状,美国的两党政治、我国的国际关系准则、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等 政治倾向较强的内容。试题具有文、史、哲有机结合,相互融通的特点。

三、试题难中易比例合适,总体难度有效控制,试卷长度恰当

1994年新高考历史试题,以第Ⅱ卷为例,抽样数据表明试题难度大部分分布在0.3-0.7之间, 相对集中区域是0.5左右,其密度呈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这种难度结构是较为合理的,也有利于控制试卷 的总体难度,提高区分度。如果加上第Ⅰ卷的难度,估计试卷的总体难度在0.5-0.55之间。

试卷长度恰当,尽管与去年新高考的试题数量相比减少了10个题,但参考答案的字符同1993年新高 考的参考答案字符相比,还略有增加,1993年为1569个左右,今年新高考为1682个左右。减少了 阅读量,提高了思维能力的要求,加强考查能力的深度。

四、参考答案的严密、科学、逻辑性强;评分标准合理,便于操作

“四选一”的评分标准比去年新高考有所改进,每题赋分值由1分改为1.5分,其分值同试题的难度和 “四选多”的分值相对应,更为合理和适当。填空题的参考答案大都比较客观、准确。

材料解析题由于命题技巧提高,设问更具有客观性,参考答案也紧扣题意,层次清楚,没有要求过高过细 的情况。第40题第4问的答案中,还允许对分析深刻的地方作出加分的评判。今年试题加强了材料解析题的 考查功能,考查了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所以参考答案的字符比去年新高考多160个左右,但没有去年新高 考那样,个别材料题的答案字数比问答题答案字数还多的情况。试题问题:请记住我站域名的难度、答案长度、深度和赋分值都 较恰当。

问答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在加强能力考查和减少评分误差方面又有发展和改进。一是沿袭了去年参 考答案按照分析的深度和根据的程度分为三个层次,再按照三个层次的达成度分别给予不同的评分标准,提高 能力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如第41题,说明墨子“兼爱”、“非攻”的积极意义。第一层次是,指出这些言论 在当时是进步的;第二层次是,指出这些言论之所以具有进步性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第三层次是,指出这些言 论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是进步的,因此就有利于社会发展,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 弘扬的。答案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也便于阅卷中掌握和操作。

二是加强试题的客观性、概括性和答案的唯一性,加强试题考查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力度。试 题答案中有约70%的内容是不能教材搬家的,参考答案文字组织紧凑,逻辑性强。这样既考查了考生的思维 能力,又可有效地控制答题的字数,不具备一定能力的考生想多答都很困难,这样也有利于减少评分误差。

三是改变以往问答题只标明该题的总分的格式,在问答题每一问题后标明小分,这一新举措不仅仅是形式 上的改变,它可以表明该问答题的考查侧重点在哪里,引导考生积极主动去加强对该问题的思考,同时可以避 免考生盲目地乱答、多答、少答,从而对控制答题字数、提高测试效果、减少评分误差等方面都是行之有效的 。

五、试题和参考答案的不足之处

今年新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水平是很高的,其考查能力的功能得到较充分的体现,但也有个别欠妥之处。

填空题有5个试题的题干中没有明确规定所填内容的先后顺序。如第31题“商朝,人们在天象观测中, 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第32题“那拉氏控制清朝最高统治近半个世纪,当时在位的是同治帝 和光绪帝”;此外还有第34题、第35题、第36题。不分先后顺序的试题这样多,势必影响试题的测试层 次。有的填空题答案缺乏唯一性,如第34题,地跨江西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除了答案中的以外,还有“闽赣 ”、“闽浙皖赣”、“赣粤边”(课本没有涉及);第36题,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素丹掌握的大权,除了答 案规定的之外,还可填“经济(土地)”大权。

材料解析题的个别问题的答案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如第38题第1问,“共识”与“根本目的”的答案 有互通性。“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也可看作为共识,实际上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封建统治。答案应 有相对独立性,否则容易造成判分的混乱;第39题第3问“联系史实说明它对国民政府产生的影响”,而对 国民政府中的影响答案中没有列出来,显得不够完善;第40题的第3问“根据材料三,说明这三个公 报对发展中美两国关系的作用”,答案是“提供了双方确认的原则基础”,答案侧重的是公报在发展两国关系 中的地位 。设问不够明确,容易引起歧义。

第9篇

【关键词】生物试卷讲评课导学案运用策略

试卷讲评课是在学生练习或者测试之后,师生共同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试卷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弄清出题思路,覆盖的知识范围,主要检测哪些重难点知识等。总结出学生在做题时哪些问题答错率高,容易答错的原因,进而推测出哪些知识掌握得不够准确或不牢固。因而有效的试卷讲评,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在知识运用中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导学案,即指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在试卷讲评中使用导学案,既能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让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树立良好学习风气,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在结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导学案的核心内容为主线组织试卷讲评,在讲评中能有针对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强调复习的重难点和揭示核心问题,使他们的解题思路清晰,正确判断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恰当运用解题方法,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解题技巧,从而有效提高他们解题的能力。

1.试卷讲评课的授课目标

1.1分析试卷、发现问题、纠正解答错误

纠正解答错误是试卷讲评课的最基本的一个目标。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在知识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答题规范性等方面会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在试卷讲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并纠正这些错误,避免以后重蹈覆辙。

[例1]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需要储存大量的ATP;

B. 黑暗条件下,细胞质基质可以产生ATP;

C.糖类氧化分解过程中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热能和ATP;

D.ATP释放能量往往与某些放能反应相关联。

该题的正确答案是B,但学生回答的正确率很低,大多数学生错选C。错选为其他选项说明关于ATP的有些知识点学生掌握不清或理解错误。在讲评时,教师要在导学案中设计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以下内容:①细胞内ATP储备少;②ATP是提供能量的化合物;③ATP的放能反应与吸能反应有关。

在分析了试卷之后,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试题所对应的知识点,找出解答错误原因,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失分,在今后考试中能够避免。

1.2梳理知识,明确细节

理清每个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及其细节是试卷讲评课的重要目标。生物试卷的知识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在试卷讲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梳理相关知识点,帮助他们较为细致地掌握。

1.3总结方法,提升技巧

试卷讲评的更高层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在纠正错误、梳理知识的同时总结出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尤其是审题、读图、规范作答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2.运用导学案组织试卷讲评课的策略

2.1分解设问,运用导学案梳理解题思路

有些题目的综合性很强,难度很高,导致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无法准确把握题意,无法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对于这样的题目,在讲评前,教师可以将其解题思路分解为几个有层次的小问题呈现在导学案中,让学生依次对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之后,学生对原题目就可以建立起清晰的解题思路。这样的设计既可解决试卷上的错题,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逐步化解题目的方法,提高了W生的解题能力。

如例1中,还可以在B选项中设疑:在光照条件下,动物,植物,原核生物产生ATP的场所分别是。

2.2迁移对照,运用导学案拓展学生思维

在考查知识点的时候题型一般比较单一,所以学生在理解了相应题目之后常常还会出现同一背景下不同知识点的错误,或是同一知识点在不同题目背景下的错误。因此,教师在讲评中需要运用导学案将相关知识迁移进来,与试卷中题目进行对照,可以使学生在理解试题的同时得到思维的拓展,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2.3呈现错例,运用导学案纠正典型错误

在试卷中,学生常出现的错误除了知识性的错误外,还有很多是由于书写不规范,答题不到位等问题造成的。如果只是很空洞的讲注意事项,需要如何作答才能得分等等,学生的印象不够深刻,下课后便消弭殆尽。所以为了避免学生书写不规范的再次发生,引起学生高度重视,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一些常见的错误答案呈现在导学案中,然后引导学生共同对典型错例进行分析。

2.4整合归一,运用导学案归纳常见考点

导学案在讲评试卷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就是可以将分布在同一张试卷中不同题目里涉及的考点或分布在不同试卷的同一类题型中涉及的考点归纳到一起,学生通过导学案对知识的完整体系可以有更深刻的认识,便于对基础知识的夯实。

[例2 ]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光照时间相同,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与30℃相等

B.若光照时间相同,在20℃条件下植物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温度高于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等量

该题学生常常误选为D,实际上本题的正确答案应该为A.教师在讲评该试题的时候可以将该题分解,在导学案中设计如下的几个问题:

(1)光下CO2的吸收量代表__速率,黑暗下CO2的释放量代表__速率;所以两曲线的交点的含义是__,即光合作用速率是呼吸速率的__倍。

(2)植物单位时间积累的有机物即为__速率,而植物制造有机物的量等于__。

(3)植物积累有机物越多,对生长越有利,那么生长最有利的温度是 __。

当教师把上述题目化解为这些小问题后,学生慢慢理清解题的思路,并且深刻的理解了真光合、净光合、制造有机物、积累有机物以及与生长的关系。

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不同试卷中可能涉及到了有关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饱和点的移动、真光合和净光合曲线,还有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和线粒体间的气体交换等问题,教师就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如下的内容,将这些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如,参考下图,归纳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知识点:

(1)影响机理:影响光合作用的__阶段,制约__的产生,进而制约__反应。

(2)曲线及含义:

A点:__;B点:__;C点对应的光强:__, I、II、III分别表示 __、__、值。

(3)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气体交换:

A点:__;AB段(不包括A、B两点):__;

B点:__;BC段(不包括B、C两点):__;

(4)光饱和点和补偿点的移动:

a.适当升高温度(光合、呼吸酶活性均提高):B点:__;光补偿点:__

b.适当升高CO2 浓度:B点:__;光补偿点:__

c.减少镁元素供应:B点:__;光补偿点:__

d.阳生植物换做阴生植物:B点:__;光补偿点:__

3、教学效果

在试卷讲评课中运用导学案前后,两个教学班的教学成绩,如下表:

附:成绩表(总分为90分)

班级 人数(人) 运用导学案前(平均分) 运用导学案后(平均分)

1班 55 39.02 50.18

3班 57 41.54 52.77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教师在试卷讲评课中引入导学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改变了教师讲,学生记录的传统讲评模式,让学生在理解旧知识的同时,能把知识整合或迁移,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讲评课的效率,提高教学成绩。

4、分析讨论

从教学效果来看,在试卷讲评过程中运用导学案,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是很显著的。再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学生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并且较轻松的掌握教学的重难点,容易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等。综上可推测,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也能提高教学成绩等;然而,在运用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困惑或不足。

(1)编写导学案时,经常跌入习题集的旋窝。导学案应该具有功能是: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小剧本;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笔记;⑤自我反思小结的知识树;⑥以后拖肮固使用的数据库。导学案中的习题应有以下特点:①题要精选,量要适中;②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③难度适中,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④便于合作交流;⑤注重及时反馈矫正。

(2)导学案中设置练习难易也不易控制。导学案要有梯度、分层次、可选择,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导学案要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很多导学案几乎没有学法指导。在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

(4)自学、展示、反馈是高效课堂的精髓。许多导学案中有练习没展示;有检测,没反馈。在导学案中应多设计展示和反馈内容,培养学生自信心。

(5)导学案几乎是教师编写,学生用,很少有学生自己编写导学案。导学案的真正意义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为此,设计导学案要做到: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尝试学生自己编写导学案。

【参考文献】

[1]欧阳芬,张厚刚有效教学的基本功――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学法指导技能”指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陈大伟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苏鸿,李斌辉,穆湘兰高效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王朝银创新设计系列(高考总复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

第10篇

一、考查展现河南形象的河南人物

考查能展示河南形象的河南人物,几乎是年年出现,频率最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河南人物的考查一般有以下四个角度:

1.学习谁――也就是向哪些英雄人物学习,这些英雄人物都是谁?如:(2010年)列举两位在相关活动中评选出的我省英雄模范人物。要想解答好这类试题,首先要熟悉河南的英雄人物及其相关事迹,并且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好,最好能对不同时期的河南英雄人物各记忆三至五个。

2.为什么――也就是为什么要学习他们,学习他们有什么意义?如:(2005年)这些河南英雄的感人事迹表明了什么?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锁定“意义”和“影响”,最主要的是对河南的影响、对河南的意义等,这类试题的答案一般固化为宣传河南的话语。

3.学什么――也就是向这些英雄人物学习些什么?怎样向他们学习?如:(2009年)他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这类试题的答案一般聚集在人物的精神品质上,并且这些精神品质具有相通性,也就是这个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另一个人物身上也适用。

4.怎么学――也就是怎样向这些英雄人物学习?如:(2010年)作为中原儿女,你准备怎样以实际行动成为“三平”精神(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的践行者?解答这类试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思想是,当我们知道了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有什么精神品质的时候,我们也就知道怎样向他们学习了,其实就是他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答案也就基本出来了。另一种思路是:在看清题目要求的前提下,依据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顺序,从初一到初三,看看教材上要求我们具备的品质有哪些,然后把这些需要具备的品质、应该做的事情一一答到试卷上即可。

二、考查展现厚重河南的中原文化

对河南文化的考查也出现得较为频繁,仅次于对河南人物的考查。对河南文化的了解也是我们每一个河南考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对河南文化的考查一般有以下四个角度:

1.有什么――能代表河南文化的都有哪些?如:(2009年)漫步历史长廊,古代的河南留下了哪些“历久”的文化瑰宝?回答这一试题的具体思路为:河南文化的厚重离不开“历史”,我们可以从历史教材中汲取一些素材。

2.什么特点――河南文化自身具有什么特点。如:(2007年)中原文化为什么在海内外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要把握河南文化的特点,把这些特点回答出来了,也就答出了中原文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影响力了。

3.为什么――为什么要宣传河南文化。如:(2007年)宣传、展示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什么积极意义?解答这一类试题一定紧紧把握的是宣传河南文化对河南有什么影响。

4.怎么做――中学生怎么为河南的文化作贡献。如:(2009年)打造文化强省,我们中学生能够做些什么?解答这一试题的关键是要站在中学生的角度,想想中学生能做些什么,一般要把握住这样几个关键词:学习、宣传、行动和斗争,也就是中学生能做的就是:学习什么、宣传什么、做些什么和与什么行为作斗争等。

三、考查体现粮食生产大省特点的河南农业

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这是河南的最大省情之一,所以试题一涉及到河南经济,必然考查的是河南的农业生产。出题角度主要有:

1.为什么――河南农业为什么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如:(2007年)请你分析一下河南农业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解答这一类试题一般从党的政策、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农民的艰苦奋斗、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等角度回答。

2.怎么做――怎样发展河南农业。如:(2007年)请你为河南农业今后的发展献计献策。其实解答这一类试题的思路在上文已经论述过,当我们知道了为什么的时候,也就知道了该怎么做,主要从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农民、科技等角度回答即可。这里需要提醒的是,要特别注意中央对于农业发展的最新的措施和政策。

四、考查有利于河南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其实上文提到的河南人物、河南文化以及河南农业生产都是河南的特色和优势,如果从这一角度考虑的话,河南的特色和优势是每年必考的。出题角度主要有:

1.有什么――体现河南特色的文物、特产、民俗、景观、品牌等。如:(2006年)你准备向外省的同学介绍些我省的哪些优势?解答这一类试题一定要思路开阔,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地理环境等方面入手,也可从历史文化、土特产、民俗、知名品牌等方面入手。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一定要善于积累和整理,这样便于我们以后查找和记忆。

2.怎么做――怎样为河南的发展作贡献。如:(2006年)你应怎样以实际行动为河南的发展增光添彩?类似这样的题,回答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具备以下两个思想:一个是不要过于去想“河南”二字,想多了就可能不知道答些什么了。第二个是立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看看教材都教了我们什么,让我们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应该做些什么。很多情况下这样多想想,就会有很多的话要说。

五、考查与河南政策相关的教材知识

相对于人物、文化、农业和省情的考查来看,这些内容考查得比较零散,具有偶然性,但都是和教材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的。从出题角度来看:如果当年河南的相关政策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有关,就有可能把这作为材料进行设题。如上表中涉及的内容就有:河南的科技成就、教育措施和重点工程。回答此类试题难度不大,并不需要多了解或多记忆很多东西。解题思路一般有这样三个:

一是直接按照思想品德教材上的内容回答即可。如:(2008年)加大招生指标分配向薄弱初中倾斜的力度有什么意义?答案如:有利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是把答案中的“我国”换为“我省”。如:(2008年)我省科技取得巨大成绩说明了什么?答案如:我省科技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我省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我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第11篇

松原自考考场规则

一、考生应诚信考试,遵规守纪。自觉服从监考员等考试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监考员等考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及其他考试工作地点的秩序。

二、考前30分钟,凭准考证、考试通知单、有效居民身份证,按规定入场参加考试。开考15分钟后,不得进入考点参加当次科目考试。

三、应主动接受监考员按规定进行的身份验证和对随身物品等进行的必要检查,手机等与考试无关的物品不得带入考场。

四、入场后,对号入座,将有关证件放在桌上以便核验。领到答题卡和试卷后,应在指定位置和规定时间内准确、清楚地填涂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等。凡漏填、错填或书写字迹不清的答题卡,影响评卷结果的,责任由考生自负。主动配合课程笔迹信息采集,未配合采集的当科成绩无效。

遇试卷、答题卡分发错误及试题字迹不清、重印、漏印或缺页等问题,应举手询问,在开考前报告监考员;开考后,再行报告、更换的,延误的考试时间不予延长。

五、开考时间信号发出后方可开始答题。

六、在规定的答题区域内按题号顺序答题,写在草稿纸上或非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七、在考场内须保持安静,不得吸烟,不得喧哗,不得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打手势、做暗号,不得夹带、旁窥、抄袭或有意让他人抄袭,不得传抄答案或交换试卷、答题卡、草稿纸,不得传递文具、物品等,不得将试卷、答题卡或草稿纸带出考场。

八、不得早于当科考试结束前30分钟交卷出场。交卷出场后不得再进场续考,也不得在考场附近逗留或交谈。

九、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立即停笔,在监考员依序收齐答题卡、试卷、草稿纸后,根据监考员指令依次退出考场。

十、如不遵守考场规则,有违纪、作弊等行为,教育考试机构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及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涉嫌违法、犯罪的,由考点或教育考试机构协助当地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有关法规进行处理。

第12篇

关键词:高考生物;失分点;总结;分析

一、全国理综卷生物的定位

2016年高考理综生物试题与往年相比,在命题风格、题型结构、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没有偏题、怪题,陌生中考查熟悉。命题紧扣生物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试题难度超过去年,区分度高,能充分体现高考的选拔性功能。稳中有变,变中求新。全国卷理综生物6道题,共计36分。必考题生物4道题,共计39分。选考题分值为15分。加强答题技巧训练,提高其得分率很有必要。

二、学生考试答题存在的失分点

1.卷面不整洁,字迹潦草,不在规定区域答题

部分同学将其他科目答案写在生物答题区域,卷面不整洁,影响改卷老师的判断。部分学生不能明确各小题的位置,不在规定位置作答。字迹不清晰,字距不适当,太挤、太满。造成扫描图像不清晰。

2.答题卷留有空白

高考是每分必争的,尽量熟悉理综试卷的特点:生物题容易得分,要合理安排答题时间,保证生物题有时间做。

3.选做题没画线,标号混乱

选做题与其他题目不同,作答区为一空白区域,这为学生作答题目制造了困难,本题有4个小题,左边为标准答案,部分同学不按要求写清每问的小题号(如右图),不画线甚至不写题号,导致失分,这说明平时应训练学生做选做题要涂题号信息点,要明确题号表示,不能改变题号。最好提醒学生画线,这样可以避免中间有空不答时导致答案出现错位的现象。

4.不按题目要求答题

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②的膜上 (填“可”或“不可”)测得电位变化,原因是 。

题目中要求填“可”或“不可”,但在答题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写“不能”“不可以”等。

5.核心概念不清晰,混淆作答

是神经末梢膨大形成的 (填结构名称)

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同时骨骼肌会不自主战栗,参与调节上述过程的神经中枢位于 和 。

在答题中发现许多学生不能区分“突触小体”和“突触小泡”以及“脊髓”和“骨髓”等核心概念。

6.审题不清

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

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 ,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 。

当学生读完题干开始做题的时候,已经很快忘记题干上面的信息了,所以填写第2空的答案时,通常会想当然地按照已有的经验填写“主动运输”,这就上当了。

三、思考与对策

1.掌握审题技巧

(1)边读题边把题干中的信息画出来,如前面2.6提到的内容,读题的过程中,就要边读边把题干中的关键词“载体”“不消耗ATP”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

(2)边读题边用草稿纸来演算。特别是遗传题,如:一对毛色正常鼠交配,产下多只鼠,其中一只雄鼠的毛色异常。分析认为,鼠毛色出现异常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控制毛色的基因显隐性未知,突变只涉及一个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二是隐性基因携带者之间交配的结果(只涉及亲本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假定这只雄鼠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为探究该鼠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鼠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鼠交配,得到多窝子代。请预测结果并作出分析。

2.规范答题技巧

(1)重视学科语言规范。

记忆是生物拿高分的基础,要翻书、背书,熟记教材里面的原字原句,反对死记硬背,提倡理解记忆,但完全不记不背是不可能学好生物的。在复习过程中可以把教材上面的原句原话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填写、记忆;将教材里面重要知识点归纳出来,尤其是关键词语;列出教材上的简图、反应式,默写、画图;阅读每章节的前言、小结以及课后拓展题等。

(2)注重卷面清洁,书写工整、清楚、规范,指定位置作答,书写工整、清楚、规范。

(3)教学要提早开始和重视对学生表达能力以及答题技巧的培养。

今年高考全国卷考查学生使用生物学语言表达观点的简答题明显增多。这些题目具有答案长、分值高的特点。不要幻想写短短的几个字就能拿全这几分,就算诌也要诌出2~3个长句来,标准答案往往是2~3个较长的句子。在答题过程中尽量用题干语言,尽量用教材语言(生物名词和术语),切记不用口头语言,平时训练中有意加强该类题目的比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