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明威老人与海

海明威老人与海

时间:2023-05-31 09:21:28

海明威老人与海

第1篇

可是老人没有沮丧,没有倦怠,他继续出海,向限度挑战。他终于钓到了一条鱼。如同那老人是人中的英雄一样,这条鱼也是鱼中的英雄。鱼把他拖到海上去,把他拖到远离陆地的地方,在海上与老人决战。在这场鱼与人的恶战中,鱼也有获胜的机会。鱼在水下坚持了几天几夜,使老人不能休息,穷于应付,它用酷刑来折磨老人,把他弄得血肉模糊。这时,只要老人割断钓绳,就能使自己摆脱困境,得到解放,但这也就意味着宣告自己是失败者。老人没有作出这样的选择,甚至没有产生过放弃战斗的念头。他把那条鲨鱼当作一个可与之交战的敌手,一次又一次地做着限度之外的战斗,他战胜了。

老人载着他的鱼回家去,鲨鱼在路上抢劫他的猎物。他杀死了一条来袭的鲨鱼,但是折断了他的鱼叉。于是他用刀子绑在棍子上做武器。到刀子又折断的时候,似乎这场战斗已经结束了。他失去了继续战斗的武器,他又遇到了他的限度。这时,他又进行了限度之外的战斗:当夜幕降临,更多的鲨鱼包围了他的小船,他用木棍、用桨、甚至用舵和鲨鱼搏斗,直到他要保卫的东西失去了保卫的价值,直到这场搏斗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的时候他才住手。

老人回到岸边,只带回了一条白骨,只带回了残破不堪的小船和耗尽了精力的躯体。人们怎样看待这场斗争呢?

有人说老人桑地亚哥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尽管他是条硬汉,但还是失败了。

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失败。

但是,那些与命运斗争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却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鱼来咬他的钩,于是他常常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会常常失败,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这个词还有另外的含义,即是指人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而没有放下手中武器,还在继续斗争,继续向限度挑战的人并没有失败。如此看来,老人没有失败,老人从未放下武器,只不过是丧失了武器。老人没有失去信心,因此不应当说他是“失败了的英雄”。

那么,什么也没有得到的老人是胜利的吗?我确是这样看的。我认为,胜利就是战斗到最后的时刻。老人总怀着无比的勇气走向莫测的大海,他的信心是不可战胜的。

他和其他许多人一样,是强悍的人类的一员。我喜欢这样的人,也喜欢这样的人性。我发现,人们常常把这样的事情当作人性最可贵的表露:七尺男子汉坐在厨房里和三姑六婆磨嘴皮子,或者衣装笔挺的男女们坐在海滨,谈论着高尚的、别人不能理解的感情。我不喜欢人们像这样沉溺在人性软弱的部分之中,更不喜欢人们总是这样描写人性。

正像老人每天走向大海一样,很多人每天也走向与他们的限度斗争的战场,仿佛他们要与命运一比高低似的。他们是人中的强者。

人类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扩大了。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成长。他们把飞船送上太空,他们也用简陋的渔具在加勒比海捕捉巨大的马林鱼。这些事情是同样伟大的,做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的人都是英雄。而那些永远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

在人类前进的道路上,强者与弱者的命运是不同的。弱者不羡慕强者的命运,强者也讨厌弱者的命运。强者带有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弱者带有人性中软弱的一面。强者为弱者开辟道路,但是强者往往为弱者所奴役,就像老人是为大腹便便的游客打鱼一样。

第2篇

关键词:海明威 《老人与海》 哲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88-01

一、相关介绍

(一)海明威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年7月-1961年7月),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他创作的《老人与海》一书在1953年荣获普利策奖,1954年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创作的《太阳照由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

(二)《老人与海》介绍

1951年,海明威在古巴创作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是个穷困潦倒的老渔夫,他虽然年老体弱,脸上尽显沧桑,但却仍具有青年时期的毅力与勇敢的精神。他在海上漂泊84天一无所获,第85天时他捕捉到了一条大鱼,这条马林鱼比独木舟还要大,不停地挣扎,甚至想掀翻独木舟,桑提亚哥将其拖着行驶了两昼夜。在面临饥饿和伤痛的情况下,桑提亚哥同马林鱼搏斗,最终将马林鱼制服。但是,在驾驶独木舟返回的途中又遇到了成群的鲨鱼,他又继续同鲨鱼搏斗。最后,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家中时,只带回了马林鱼的骨架。老人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但他并没有被失败打败,而是审视失败,并将此作为人生前进的动力,重新迎接挑战。桑提亚哥对失败有正确的认识,能够正视死亡,显示出大无畏精神,展现了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人类的进取精神。小说的思想内容很复杂,但其主导思想则是肯定人的进取精神和硬汉性格。

二、《老人与海》的写作背景

小说《老人与海》是由真人真事进行改编创作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到了古巴,在此期间熟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在乘船途中遭遇暴风雨,所搭乘的船沉没,得到了富恩特斯救助,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结伴一同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在海中捕捉到了一条大鱼,在他将这条大鱼带回岸上的途中,遭遇了成群鲨鱼的围攻,回到岸上时大鱼仅仅剩下了骨架。1936年,《乡绅》杂志刊登了海明威创作的散文《碧水之上:海湾来信》,散文描述了一位老人驾驶独木舟在海中捕捉到一条大马林鱼,但在返回途中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光了。这个故事素材在日后成为海明威创作的灵感, 1950年海明威在古巴度过圣诞节后开始创作《现有的海》,这部文学作品后来更名为《老人与海》。1951年2月,海明威完成了初稿的创作,自此,这部海明威自认最好的一部作品开始在好友中传阅,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三、《老人与海》的哲学意蕴

(一)《老人与海》中的人物分析

海明威通过《老人与海》一书,塑造了一位硬汉形象――桑提亚哥。主人公桑提亚哥在穷困潦倒的生活中,面对悲惨的命运,终年独自一人驾驶着小船在海中捕鱼,其虽经受着生活的无情摧残,但其瘦弱的身躯却折射出一种坚忍不拔、无所畏惧、敢于向生活挑战的精神。桑提亚哥经历了一直陪伴他的孩子离去、长达84天没有捕到鱼等困苦的遭遇,这也隐含了作者的人生遭遇。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体会到了战争对社会的无情伤害,而精神和身体都受到了严重创伤的海明威,长达十年之久没有创作出文学作品。

桑提亚哥的坚定信念是一定要捕捉到一条大鱼,同作者一生中一定要写一部好作品是相互照应的,《老人与海》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桑提亚哥在小说中表现出的硬汉形象和不屈品质,正是作者希望诠释出来的人生真正的价值与尊严。海明威在创作完小说《老人与海》后,继续以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的精神面对未来的生活,正和文中的桑提亚哥一样同恶劣的天气作斗争,向生活的更远处走去。

第3篇

享誉世界的美国作家海明威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老人与海》帮助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小说凸显出来的文学价值和生态观念为文学评论家和读者提供良好的鉴赏基础。以往对于《老人与海》这部作品的研究只局限于对大海的象征以及老人的硬汉精神等层面上,完全忽略了以大海为自然代表的生态意识问题。本文从小说情节出发剖析作者海明威的生态观,提出作品中在对待自然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上的差异观念,而人与自然共生、互生的情况似乎并不乐观,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和人类中心主义者的广泛加入使得生态系统失去了原有的平衡性和稳定性。海明威童年的经历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而他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所基于的生态位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观念,还是停留在原始社会的丛林法则上。只有人类意识到自然环境对自身的重要性以及采取限度获取和保护的措施,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一、自然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完美统一

工业社会在不断前进的历程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随着人类欲望的膨胀,从大自然中获得更多资源的行为越来越激烈,对大自然实施百分之百的控制似乎成为轻而易举的工作,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使得这一切行为成为大自然对人类无声的报复。自然所带来的外在价值是一系列人类中心主义者最为看重的一点,但是人类真正意义上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却在不断退减。实际上自然并不会受人类任何的主观意愿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自然所凸显出来的内在价值是由这种实质性所赋予的。有关生态哲学家曾经阐述过自然的实质,它是对其内在和外在价值的协调统一。真正剖析自然的内在价值,它拥有固定的机制和规律,和人类所赋予的意志不会发生任何的粘连关系。自然生命所带来的生生不息正是对其内在价值的凸显,人类的文明或多或少会出现野蛮、贪婪的一面,当我们开始对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开始漠视时,那么这种统一和谐的局面将会打破。

小说《老人与海》讲述了老人对广阔大海的尊敬之情,海明威并没有将大海作为一种地理形态而赋予简单的描写,他眼中的大海就如同亲和而耀眼的美丽女性一般,人类与大海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和微妙。老人开始并没有秉承人类中心主义的原则,而是一直对大海怀着无尽的尊重。当大海如同一个鲜活的形象存在于老人心目中时,这种感情便变得更加深厚和坚固,它超乎于任何被人类控制的自然景物。大海所带来的无尽财富中包括老人所需要的大鱼,它能够给老人带去实际的经济回报,所以大海和他之间所谓的坚固感情开始变得不堪一击,老人观念里面自然价值的内在和外在并不相同,而他所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便是自然的最大存在价值。大海里面各式各样的生物实际上都有自我恢复和生长的周期,而老人并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这点,海洋吸引着他不断航行。老人对待困难和大海的勇气与执著完全来源于生活和经济对他的压迫。贫困的生活使得老人出海捕鱼,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就是他奋斗的理由。海明威在描写老人为了保住大马林鱼而和鲨鱼之间的激烈场面运用了大量的片段。表面上老人为了保住捕获的鱼而誓死抗争,但是他的内心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斗争。工业社会所覆盖的人类中心主义者中老人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他们所塑造出来的价值评估系统开始发生着变化,当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被强制性分离时,自然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成为驱动人类追求外在价值的不竭动力。从内在开始审视老人的所作所为以后不难发现,老人对待自然的方式并没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当自身需求出现危机时,他会毫无犹豫地做出野蛮式的掠夺行为。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宇宙提供给了自然衍生的环境,这种关系使得生态系统的变化更加有规律,追求生态平衡是宇宙万物的必经之路。在生物中人类是作为重要的一员应该维持和自然共生和互生的和谐关系,使得整个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更应该意识到其他生命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在生态平衡观念的影响下,人类应该停止对自然的大规模掠夺,充分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创造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老人在小说《老人与海》里面只是一个典型代表,作者将自然浓缩为大海及其里面的生物。大海对于人类而言就是无尽的财富和生活的保障,甚至于说人类离开海洋将无法生存。老人通过捕鱼来维持基本的生活,然后他却经历了84天都没有捕到任何鱼类的困境,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再次出海。当捕到一只巨大的马林鱼时他兴奋至极,因为这将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老人所居住的房屋是用沙滩上的椰子壳建造而成的,他依靠鱼饵和渔舟来维持生计,从广义来说是自然提供了生存的条件给老人,从狭义来说老人就是依靠大海来保证衣食住行。从小说中可以很明确地知道老人和大海的关系不是对等平衡的,大海一直给予老人生活所需物质,但是老人却没有对大海有任何回报和贡献。环境阻力所带来的困难更是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形成的平衡局面。近海区域的过度捕捞使得老人要到更远海域去寻找鱼类,但是海洋恢复的过程却漫长而艰难,但是以老人为代表的人类却为海洋带去更大的环境阻力。作品《老人与海》完整地凸显了生态平衡遭遇巨大困境的问题,老人的失败经历实际上是无数人类中心主义者所遭遇的。人类应该意识到自然或海洋只能提供我们有限的资源,而我们务必要保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三、家庭教育与自然的融合

海明威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使得他获取了更多的创作源泉,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恶劣影响使得他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来解脱人生。海明威对周围事物的判断通常是根据个人经历来完成的,他记忆中最深、最浓重的一段就是和家人生活在密歇根北部半岛的经历,在岛上的小木屋上他学会了父亲教他的狩猎和捕鱼技术。所以说猎人的准则深深埋藏在海明威心中。海明威的父亲在捕猎方面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虽然他还是一名教师。但是他对待孩子的方式是蛮横而粗暴的,海明威和兄弟姐妹们都需要熟练地掌握捕猎技术,对于任何猎物也得完全吃掉。如果他们不按照父亲的意愿去实行将遭受严重的责罚。正是因为父亲所教授的这种对待自然的方式,使得海明威在之后的创作中贯穿了这些思想和观念。作品中的主人公必须依靠捕杀猎物而生存,而将猎物作为盘中餐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原始社会,人类就是依靠捕猎来维持生命,然后那时候的人类必须遵循优胜劣汰的准则,那只是历史发展的过渡期,但是发展至今的人类和原始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在对待宇宙的一切事物时人类会有善恶之分,同时要考虑到和周围环境的统一和谐问题,而不是像原始人那样仅考虑生存问题。丛林法则只适合于自然界的兽类。如果人类只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和掠夺会加快很多动物的灭绝速度,物种数量的减少务必会引起自然的失衡局面。人类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这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所造成的自然破坏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人类对于自身的行为应该开始有更清楚的认识并采取防治的措施。当整个地球只剩下满目疮痍的自然和人类这一种生物时,人类所存在的时间也会剧减。海明威在创作《老人与海》时受到了很多自身生态位的影响,他传统的生态观和童年的经历及家庭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阅读作品《老人与海》可以发现其独特的生存之道。

四、结语

现代社会的生态观相比于20世纪以前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单体现在其社会实质和精神内涵等方面上,更重要的是,它所反映出来的生态问题对历史或现代社会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文艺批评家在审读文学作品时会深入挖掘其潜在的生态意识。作品《老人与海》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从小说的情节和文字上可以知道作者将大海的内在和外在价值完全分离了。主人公老人依靠大海的生物而生存,这也是他所看到的外在价值,而关乎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内在价值却全然不顾。以大海为代表的自然环境提供了许多资源给老人,老人认为这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并且丝毫不考虑资源使用度的问题,使得生态环境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局面。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已经深藏于海明威的观念里,他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优良互动并不关注。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物质需求越来越多,而这种物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向自然索取的基础上,生态危机问题开始进入人类的视野,人类的生存和自然环境的维护成为整个地球共同关注的焦点。正是因为文学作品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才使得人类更早地觉醒过来,对于自然内在和外在价值的统一更加关注,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敏.解读《老人与海》中的生态主义文学观[J].作家,2011(12).

[2] 黄淑琼,姚达婷.超越悲剧的哲思——《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3] 陈春生.人与自然的和谐:《老人与海》的生态伦理读解[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03).

[4] 高青.海明威自然观的双重性及其悖论——生态批评视域中的《老人与海》[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4).

第4篇

关键词《:老人与海》;海明威;生态和谐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老人与海》被很多人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该部巨著的问世在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同时,学术界也掀起了对其作品的研究高潮。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老人与海》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小说的硬汉形象、悲剧意识,虚无思想和艺术特色等,但是从生态视角进行研究的则较少,这势必造成对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个缺憾。本文试图以生态视角为观照,对这一巨著进行剖析,探究其生态学层面上的意义。生态批评(eocriticism)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它通过寻找文本中自然的缺席,以研究文学作品中自然如何被再现,并通过重新发现、重新思索、重新阐释自然写作,以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作为一位迷恋大自然的作家,对大自然的关注是海明威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大自然中莽莽苍苍的森林,奔腾不息的河流,波涛汹涌的大海,树木葱郁的青山,为海明威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对自然的酷爱又使他一生酷爱打猎、钓鱼、游泳、滑雪等这些接近大自然的活动。他去过伊利诺斯州的大草原,密执安的铁杉林,西班牙、东非、基韦斯特、比米尼,古巴、美国西郊的落基山等地,他用心去贴近自然,欣赏自然,关注自然,努力做到回归自然。甚至他的住处———橡树园、华隆湖畔的避暑茅舍、基韦斯特了望田庄、太阳谷、凯彻姆等,都是贴近自然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他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西班牙内战,旅居过法国和古巴,到非洲打猎,到西班牙看斗牛,还当过救护车司机,受过伤,得过勋章,曾四次结婚,三次离婚,其辉煌而又坎坷的人生更加激发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战争的厌恶,对人类文明的失望。可以说海明威一生都在寻找未遭破坏、未被开发的自然,并希求从中找到慰藉。然而在《老人与海》中,我们虽然发现了一些生态和谐的画面,但更多的则是一幅幅生态失衡的画面,我们似乎听到了画面背后海明威老人一声声的叹息,似乎又看到了海明威老人如同书中的老人一样在生态遭到破坏的环境中挣扎着,思考着。那么他在思考什么呢?

一、没有胜负———老人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

老人圣地亚哥出海八十四天没有捕捉到一条鱼,他不但被剥夺了代教徒弟马诺林的权利,而且受到了当地一些渔民们的白眼。为了不服输,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为了对得起他曾经获得的那些诸如圣地亚哥冠军的称号,他决定冒险,把船划进大海的深处,把陆地的气息抛到身后。圣地亚哥知道大海的深处是一个未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在他和他的小船到来之前一直保持着自身的生态平衡,构建着自身的生态和谐。他的到来必将破坏它的生态和谐,尽管他也爱着朝夕相处的大海,因为在老人圣地亚哥看来,自然界应该是人类的朋友、兄弟,甚至是母亲。他常梦到“小时候见到的非洲,长长的金色海滩和白色海滩,白得刺眼,还有高耸的海峡和褐色的大山…,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再梦见发生过的大事,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打架,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妻子,他如今只梦见某些地方和海滩上的狮子。它们在暮色中像小猫一般戏耍着,他爱它们,如同他爱这男孩”。(参见海明威《春潮·老人与海》,吴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出版。下面引文同出此书)。他非常喜爱飞鱼,因为“它们是他在海洋上的主要朋友…他替鸟儿伤心,尤其是那些柔弱的黑色小燕鸥…海洋是仁慈并十分美丽的…这老人总是拿海洋当女性”。可见他梦中的狮子不再是凶猛的草原之王,而是像小猫一样可爱,于是在梦中他和狮子的关系不是猎杀和被猎杀的关系,而是像伙伴一样地相互嬉戏,而他和大海的关系也就像母子关系一样。既然他和大海相依为命,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理论上来说他得保护大海,不能伤害大海,包括里面的大马林鱼,这样他才能和大海构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然而现实迫使他放弃了原先的信条,侵入了大马林鱼的活动领域,准备破坏既有的和谐,而大马林鱼也在无意中中了老人的圈套,生态和谐进一步走向失衡。尽管在老人圣地亚哥和大马林鱼之间出现了如下的一些和谐画面“:鱼儿一刻不停地游着,鱼和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慢慢地行进…再吃一些吧,美美地吃吧…鱼儿,我爱你,非常尊敬你…我巴望也能养那条大鱼,他想,它是我的兄弟…你觉得怎样啊,鱼啊?拖着这船吧,鱼啊…这条鱼也是我的朋友”,但这种人鱼一体的画面背后总是充斥着即将到来的血腥屠杀,而老人也一次又一次地表明了他对大马林鱼的态度“,鱼儿,我要奉陪你到死…不过我今天得把你杀死…我不得不把它杀死,而且得保持精力来这样做…不过我必须把它弄死”。于是无辜的大马林鱼便从不知不觉地中计、全力以赴地逃跑、难以忍受地疲惫、困兽犹斗地反抗,而逐渐走向挣扎,无奈,绝望和毁灭。最后这令人揪心的一幕彻底把人鱼生态的和谐毁掉了“,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他感觉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于是那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从水中高高跃起…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大马林鱼虽然死掉了,然而它并没有失败,它在和老人的搏斗中很有风度地、优雅地离去了,它没有放弃自己的尊严与抵抗,它已经为自己和谐的生态环境负了应尽的责任,它让老人吃尽了苦头,使他浑身是伤,疲惫不堪,心力憔悴,最终一无所获。大马林鱼失去了生命,赢得了尊重,老人圣地亚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打死了大马林鱼却得不到它,可见老人圣地亚哥和大马林鱼都在实践着书中的那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给打败”。大马林鱼虽然被毁灭了,但没有被打败,老人圣地亚哥虽然毁灭了大马林鱼,但没有打败它,也没有得到它,他们之间没有胜利者。

二、没有胜负———大马林鱼与鲨鱼,老人圣地亚哥与鲨鱼

大马林鱼和鲨鱼是和谐的海洋生态圈的组成部分,他们能否和谐相处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海洋生态的平衡。在《老人与海》中,他们却和睦不再,可怜的大马林鱼虽然悲壮地死了,但凶猛的鲨鱼却并没有放过它,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海域,不同的鲨鱼群向已经丧失抵抗能力的大马林鱼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规模也越来越大,大马林鱼在默默无闻中任人宰割,身上一块块肉被无情的鲨鱼撕下,在悲壮、惨烈、血腥的屠杀中变得体无完肤,最后只剩下白骨和长刺,生态和谐再次被杀戮替代。但鲨鱼并不是胜利者,而大马林鱼也不是失败者,因为鲨鱼被老人圣地亚哥打得死的死、伤的伤,老人圣地亚哥的行动虽说是为了保护自己用生命拼来的大马林鱼,但却以另外方式为已经死去的大马林鱼报了仇,可见在这场战斗中,鲨鱼不是胜利者,而大马林鱼也不是失败者,因为老人圣地亚哥替它报了仇。同时我们不难发现,老人圣地亚哥虽然打死 第3期一场没有胜负的战斗打伤了一群又一群的鲨鱼,但却无法保住他的战利品大马林鱼。对鲨鱼来说,老人圣地亚哥是它们业已生活许久的海洋生态环境的侵入者、破坏者,对其战利品大马林鱼的攻击就是对老人的有力反抗,最终它们以死伤为代价消灭了整个大马林鱼,可见老人圣地亚哥和鲨鱼之间的战斗也没有胜利者。

三、没有胜负———老人圣地亚哥与社会

老人圣地亚哥是一个打鱼技术顶呱呱、恪守传统捕鱼技术的倔强老人。在八十四天没有捕捉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人们认为他倒了血霉“,不少渔夫拿老人开玩笑”,他消瘦憔悴,手上有勒得很深的伤疤,没钱买吃食,得靠原来的徒弟马诺林给他送来;而曾跟他一起捕鱼的男孩马诺林,迫于父母的压力最后也离开了他,于是他被剥夺了代教徒弟马诺林的权利,而马诺林是他身边唯一的伙伴和助手,可以说支撑着老人圣地亚哥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又被抽掉了一根。马诺林到了另外一条船上,头一个礼拜就打到了三条好鱼,当地渔民们又怎能不对老人白眼相看呢?在物质状况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他的精神与心理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为了对得起他那些诸如圣地亚哥冠军称号的辉煌历史,物质上已陷于困顿、心理上也陷入了绝对孤独的老人不顾一切地要到远海去打一条大鱼。在漫长的三天里,他拼尽全力并且用尽所有技巧却仍像以前一样一无所获。他痛苦地挣扎到自己的棚屋中后,生命体征都已经大幅下降,鱼具也基本被全部毁坏,他虽然向社会证明了自己不屈的精神和高超的捕鱼技术,但除此之外却一无所得,物质状况和身体状况的恶化还将继续下去,心理承担的压力也不会减轻很多,因此也不能说他在和社会之间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同样,他一无所获的回来虽然不能让社会的人对他完全认同,而只能换来人们的一丝同情,但当时社会上对他白眼的人会因为他三天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捕鱼技术而认为他有别于从前,因此社会在和老人圣地亚哥的战斗中也没有获胜。应该看到,尽管男孩马诺林决定不顾父母和社会上的反对回到老人圣地亚哥的身边(似乎老人占了上风),尽管老人准备改善捕鱼工具,弄一支好钢做的长矛(似乎老人下次会获胜),但再好的钢做的长矛也不能掩盖捕鱼工具上的落后,和当时已经被很多人采用的先进捕鱼技术已经无法相比,其后果必将是下一次捕捉大鱼的失败,徒弟将再次离开他,他将再次面临上一次八十四天捕捉不到鱼的困难局面和尴尬境地。可见老人圣地亚哥与社会之间本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却因双方种种原因而被破坏,结果是两败俱伤,不分胜负。

四、没有胜负———海明威与社会

评论界普遍认为海明威和当时他所生活的社会之间也可以看作是一场战斗。这是因为海明威《老人与海》之前的作品《丧钟为谁响起》既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也遭到评论界的批评,不少评论者认为此书和他先前的《有钱的和没钱的》缺乏海明威原先那种凝炼、白描、控制、纯净的艺术风格和冰山一角的写作原则,取而代之的是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直露,认为海明威在创作上开始走下坡路的人不在少数。《过河入林》毫无节制地表现了一位身患癌症的退休美军上校追思昔日恋人、顾影自怜的伤感情调,更加深了评论界的这一推断(参见李公昭《20世纪英国文学导论》第139页,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很多学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海明威像老人圣地亚哥一样也承受了巨大的社会压力,也急于向社会证明自己不朽的创作力。而他沉寂十多年之后并且于1952年发表的《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则让评论界眼前一亮。他们普遍认为这部文笔优美、风格纯净、思想深邃的巨著恢复了他在《太阳照样升起》等作品中的自律、优雅、紧凑、凝炼的写作风格,将他的叙事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也重新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并获美国文学最高奖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于是很多学者说,这证明了海明威在与社会的战斗中获得了胜利。然而笔者认为,海明威在长期的写作生活和坎坷的人生体验中应该对他和社会的这场战斗持无所谓的态度,一种平和的态度。正如前文所阐述那样海明威是一个迷恋大自然的作家,是一个重视生态和谐的作家,他早已把自己融入了自然,融入了社会,早已把自己和社会看作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一部分,并且把维护这一整体关系的和谐作为自己终身实践的目标。这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有反映,如《最后一方净土》、《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以及《丧钟为谁响起》等。既然他根本就没把社会作为斗争对象,又哪来的胜负之说呢?而《老人与海》获得巨大成功之后,评论界再次掀起了研究海明威的热潮,正如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样,该书留给社会一个说不尽的海明威,海明威似乎俘虏了社会,但社会每时每刻的不停变化又何尝不是海明威以后的写作素材呢。此时他似乎又成了社会的俘虏,这似乎告诉我们相互俘虏才是他和社会之间生态和谐之所在。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依据真实人物和事件塑造了圣地亚哥,一个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又不断表示后悔的老人,老人不断说的那句“我原不该出海这么远的,鱼啊,对你对我都不好啊,鱼啊”,不就是海明威本人观点的真实流露吗?可见海明威与社会之间的战斗的胜负无从说起,也就无法分出高低了。正如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样,我们又何尝不能有说不尽的《老人与海》”呢?自从《老人与海》这部博大精深的巨著问世以来,它激起了一个又一个学者的研究兴趣,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或者是相同视角的不同认识来阐述他们的观点。为了丰富与补充这些学者们的观点,本文从生态视角全面阐述了老人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大马林鱼与鲨鱼,老人圣地亚哥与鲨鱼,老人圣地亚哥与社会,海明威与社会之间的战斗是没有胜利者的战斗。笔者相信在以后有关《老人与海》的生态视角的研究中,还会有许多全新的观点,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尽早到来。

参考文献:

1.海明威(hemingwvay,e.)1春潮·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何树、苏友先.美国文学导读与应试指南[z].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3.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4.刘海平、王守仁1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三卷[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第5篇

  being distinguished from many greatest american writers, hemingway is noted for his writing style. among all his work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s a typical one to his unique writing style and technique. the language is simple and natural on the surface, but actually deliberate and artificial. sometimes the simple style is made a little different. the dialogue is combined with the realistic and the artificial. the simplicity is highly suggestive, and often reflects the strong undercurrent of emotion. occasionally, the author uses some figures of speech. hemingway’s style is related to his experience as a journalist, his learning from many famous writers, and most importantly, his conscientious effort in looking for a style of his own. the influence of his style is great all over the worl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s full of facts, most of which comes from hemingway’s own experience. so the way to use facts is a very important writing technique in this novel. the facts in the novel are selected and used as a device to make the fictional world accepted. in the forepart of the novel, they are used to show the quality of santiago’s life, and are narrated simply and naturally; while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novel, they are used from inside santiago’s own consciousness and form part of a whole scheme of the novel.

keywords: facts; simplicity; artificial; iceberg theory

中文摘要

在众伟大的美国作家中,海明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著称。在他所有的作品中,《老人与海》最能体现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手法。这部小说语言看似简洁 自然 ,其实包含了作者的精心揣摩和润色加工。有时为了突出某一部分,作者会采用长句代替短句。文中的对话 内容 真实、贴近生活,而表达形式则经过了 艺术 加工。小说简洁自然的语言背后隐藏了深刻的意义和感情。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还名位的这种独特风格与他当过新闻记者的经历有关,同时他兼菜各家之长,自成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 方法 和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对整个世界文坛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 。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事实,他们大多来自于作者亲身经历。海明威对这些事实精心选择,从而吸引读者的兴趣并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小说一开始用大量事实描写了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叙述风格简洁自然,未加任何感情色彩。随着情节的 发展 ,大量的事实主要被运用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之中,而不是主要由作者来叙述。同时,这些事实构成了整个小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

事实;简洁;加工;冰山 理论

 

hemingway’s writing style and technique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ntroductio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52) comes round at the finish of hemingway’s writing career. with its vivid characterization, its simple language, and the profound implicating it carries, it stands out as one of the excellent books hemingway’s former stature as the word’s preeminent novelist after hemingway’s unsuccessful novel 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1950).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earned its author the pulitzer prize in fiction for 1952, and was instrumental in winning him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two years later. it is a short novel about santiago, an old cuban fisherman who has gone for 84 days without catch. therefore the boy, mandolin, who used to sail with him, is forced to leave him and catch in another ship. the old man insists on fishing alone and at last, he hooks an eighteen-foot, giant marlin, the largest he has ever known. but the fish is very powerful and disobedient. it tows the old man and his boat out to sea for 48 hours, with the old man bearing the whole weight of the fish through the line on his back. the old man, with little food and sleep, has to endure much pain and fights against his treacherous hand cramp. to his great excitement, on his third day at sea, he succeeds in drawing the weakened marlin to the surface and harpoons it. on his way home, he lashes marlin alongside his boat because it is too big to be pulled into the boat. but, unfortunately, the come across sharks in different numbers for four times. the old man fights to kill the sharks with as much might and many weapons as he can summon, but only to find a giant skeleton of his marlin left after his desperate defense. at last, santiago, having lost what he fought for, reaches the shore and struggles to his shack. he falls into sound sleep, dreaming of africa, and the lions again. his struggle wins him much respect.

among many great american writers, hemingway is famous for his objective and terse prose style. as the last novel hemingway published in his life,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typically reflects his unique writing style.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writing style and technique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of course, hemingway has used many techniques in this novel, such as realism, the creation of suspense, monologue, etc. and this paper focuses especially on the language style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techniques-the way to use facts in this novel.

hemingway is famous for his language. with much care and effort, he created a very influential and immediately recognizable style. “the style he created in his early work, such as in our time and the sun also rises, was almost too good. like the style of certain painters, it tended to become a manner, rather than a flexible way of responding to experience and conveying fresh insights through words.”1 among all his work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s the most typical one to his unique language style. its language is simple and natural, and has the effect of directness, clarity and freshness. this is because hemingway always manages to choose words “`concrete, specific, more commonly found, more anglo-saxon, casual and conversational.” 2 he seldom uses adjectives and abstract nouns, and avoids complicated syntax. hemingway’s strength lies in his short sentences and very specific details. his short sentences are powerfully loaded with the tension, which he sees in life. where he does not use a simple and short sentence, he connects the various parts of the sentence in a straightforward and sequential way, often linked by “and”.

in his task of creating real people, hemingway uses dialogue as an effective device. it is presented in a form “as close to the dramatic as possible, with a minimum of explanatory comment.”3 here is an example chosen from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what do you have to eat?’ the boy asked.

‘no, i will eat at home. do you want me to make the fire?’

‘no, i will make it later on. or i may eat the rice cold.’

here we can see that such interpolations as “he said” have frequently been omitted and the words are very colloquial. thus the speech comes to the reader as if he were listening. hemingway has captured the immediacy of dialogue skillfully and has made the economical speech connotative.

but it is good to note that hemingway’s style is deliberate and artificial, and is never as natural as it seems to be.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in some specific moments, in order to stand out by contrast and to describe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or climax, the style is made a little different:

   he took all his pain and what was left of his long gone pride and he put it against the fish’s agony and the fish came over on to his side and swam gently on his side, his bill almost touching the planking of the skiff, and started to pass the boat, long, deep, wide, silver and barred with purple and interminable in the water.5

the language in this one-sentence paragrap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novel. kenneth graham has commented that the sentence builds up its parts in a carefully laborious sequence-“all his pain and what was left of his strength and his long gone pride”. it emulates the movement of the exhausted marlin and the physical strain of the old man. and it mounts to a heavy crescendo in the very un-prosaic inversion of adjectives-“long, deep, wide”-ending in the virtually poetic cadence, “interminable in the water.”6 

   the dialogue, too, is combined with the realistic and the artificial. usually the content contains and the expression contains the artificial.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the language style is very peculiar from hemingway’s other writings. this is because the novel is an english version of the spanish that santiago and mandolin would speak in real life. “since we are meant to realize that santiago and mandolin could not possibly speak like this, since english is not his tongue anyway, we are more likely to accept other artificialities of the dialogue. using the device of a pretended ‘translation’, which would be bound to stilt in any case, hemingway can ‘poetize’ the dialogue as he wishes.”7 the speakers are distanced from readers to a certain degree. and while their language taking on a kind of epic dignity, it does not lose its convincingness. even slightly strange exchanges like the following become fairly acceptable. for example:

‘you’re my alarm clock’, the boy said.

‘age is my alarm clock’, the old man said. ‘why do old man wake so early? is it to have one longer day?’

‘i don’t know’, the boy said. ‘all i know is that young boys sleep late and hard’.

‘i can remember it’, the old man said. ‘ i’ll waken you in time.’8 

   the simple sentences and the repeated rhythms hit at the profundities that the surface of the language tries to ignore. its simplicity is highly suggestive and connotative, and often reflects the strong undercurrent of emotion. indeed, the more closely the reader watches, the less rough and simple the characters appear. in death in the afternoon, hemingway uses an effective metaphor to describe his writing style:

   if a writer of the prose knows enough about what he is writing about, he may omit things that he knows and the reader, if the writer is writing truly enough, will have a feeling of those things as strongly as though the writer had stated them. the dignity of movement of an iceberg is due to only one-eighth of it being above water.9

among all the works of hemingway, the saga of santiago is thought as the most typical one to this iceberg theory. the author seldom expresses his own feelings directly, nor does he make any comments or explanations. on the contrary, he tries to narrate and describe things objectively and blend his own feelings harmoniously to the natural narration and description this gives readers a pictures compression, from which-the 1/8 of the iceberg above water, they can learn the implying meaning and feelings of the author- 7/8 of the iceberg under water. when hemingway said of this story, “i tried to make a real old man, a real sea and real sharks”, he then went on to say, “but if i made them good and true enough they would mean many things.”10 so this novel has a great and significance conveyed by a compressed action. the core of the novel’s action is fishing. to the hero, fishing is not simply of contest in life. it contains profound philosophic meaning. in addition, two details-the baseball match and the hand wresting with the negro, like fishing, symbolize the contention in life. they compensate and enrich the inner meaning of the main plot of fishing. so the simplicity of the novel is highly suggestive.

 

occasionally, the author uses such figures of speech as metaphor, personification, etc to describe details. hemingway likes to us natural things to make metaphors. for example, he describes santiago’s eyes as “the same color as the sea and were cheerful and undefeated.”11 the metaphor reveals that the old man is closely linked with natu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ovel, a simile is used: “the sail was patched with flour sacks and, furled, it looked like the flag of permanent defeat.”12 here santiago’s eyes are contrasted with the patched sail, which symbolize defeat, as reveals santiago’s unyielding character.

so hemingway has formed of narrative and dialogue, though natural and simple on the surface, is actually deliberated and artificial. it combines elements that are realistic with elements that are stylized and heightened.

how hemingway has formed such a writing style? the reason is related to his own experiences. “his use of short sentences and paragraphs and vigorous and positive language, and the deliberate avoidance of gorgeous adjectives are some of the traces of his early journalistic practices.”13 after leaving school at 17, he went to the kansas city star, which was one of the best newspapers in america at that time. he served as its eager and energetic reporter. as a journalist, hemingway trained himself in the economy of expression. he once said that, during his working in star, he had to learn to use simple sentences, which is very useful to him; and that the experience of working as a journalist would not do harm to a young writer, instead it is very helpful if he could cast it off timely. he laid stress on “speaking” with facts and objected groundless concoction in writing. his descriptions of details are full of factuality, and are as precise as news reports.

the influence of hemingway’s language style is great. in the latter part of his life, hemingway was known as “papa hemingway.”14 it refers mainly to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writing style in america-the colloquial style. his simple word, short sentences and vividly colloquial language purity american novel. in england, which miss storm jameson discussing “the craft of the novelist” in the january 1934 issue of the english review, she advanced an explanation of hemingway’s popularity:

it is this simplicity, this appeal to our crudest interests, which explains hemingway’s success…in english at least his success has been largely with the intellectuals. thy have praised his simplicity, his directness…15

when hemingway’s death was reported on 3 july 1961, the obituary in the tines pronounced pontifically:

no history of the literature of our time will be able to ignore his achievement or his far-reaching influence…his last masterpiece,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he remained a solitary both in achievement and style…16

and hemingway’s influence as a stylist was “neatly expressed in the praise of the noble prize committee about ‘his powerful style-forming mastery of the art’ of writing modern fiction.”17 

apart from the language style, which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s famous for, the writing techniques in this novel are also worth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a very important one of them is the way to use facts. the main events of the story seem to be based on a real incident, which is described by hemingway in an article about fishing in the gulf stream in esquire for april 1936. so the novel of full facts, such as the habit of fish, the technique of catching marlin, the weather, the sea, and so on. but the power of the novel lies in the way to use these facts.

firstly the facts are selected. “hemingway’s old man, boy, sea, fish, and sharks are not so much built up in our minds, detail by detail, facts by facts, as drive into our mind by the force and the sympathy with which the author himself shares in their imaginary existence.”18 like any realist, he relies on selection. when the giant marlin finally surfaces, his tail “was higher than a big scythe blade and a very pale lavender above the dark blue water.”19 sargasso weed is bleached and yellow by day; tuna are silver when they jump out if the water, but blue-backed and gold-sides when swimming. hemingway never described them with excessively, but choose some effective ones. he uses them with a sense of how colors shift and change in their relationship. without selection, there can be no intensity, and compression.

secondly, the facts are used as a device to make the fictional word accepted. the novel is not simply a manual for us to study the technique to catch a fish or how to survive in a boat. the author tries to implicate people’s imagination in what is happening by appealing to our love of practical knowledge. this shows “the facts are fundamentally a device, a technique of reassuring our sense of everyday values.”20 so they can help to make us accept more readily what the author has invented and made more dramatic than in everyday life. still take the use of color as example:

the clouds over the land now rose like mountains and the coast was only a long green line with the gray-blue hills behind it. the water was a dark blue now, so dark that it was almost purple. as he looked down into it he saw the red sifting of the plankton in the dark water and the strange light the sun made now.21 

these facts show readers the process of fishing, which mostly comes from the author’s own experience. from these facts, which are vivid, precise and terse, readers can learn a lot about how to catch a fish and can also feel as if they themselves were catching a fish. then they will have the sense that what the author describes is real and believable. therefore, as kenneth graham has said, many facts in the novel about fishing and about the sea have a double function: they satisfy people’s sense of the real word. and this is what underlies hemingway’s famous statement that his intention was always to convey to the reader “the way it was.”22

    all in all, hemingway’s language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s simple and natural on the surface, but actually deliberate and artificial. “the language is rarely emotional. rather, it controls emotions: it holds them in.”23 the forming of this distinct style is related to hemingway’s own experienc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is style is not only within america but also all over the world. the facts in the novel are selected and used as a device to make the fictional world accepted. unlike other novelists who add allegorical meanings to their facts, hemingway uses the facts simply and naturally, without any emotion.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novel, instead of being narrated by the author, the facts are used from inside santiago’s own consciousness, and form part of a whole scheme of the novel. besides what have been mentioned above, other technique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such as realism, monologue, the creation of suspense and so on, are also very successful. all these show hemingway’s superb artistic attainments as a nobel prize winner.

 

 

 

notes:

1.        kenneth graham, “commentary” in york note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1), p41 

2.     chang yaoxin, “chapter 14” 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1987), p304

3.     mary a. campbell, “study guide”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8), p126

4.     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8), p8

5.     ibid, p83

6.     kenneth graham, “commentary” in york note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1), p42

7.     ibid, p45

8.     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8), p20

9.     ernest hemingway, death in the afternoon, (new york, 1932), p138

10.  times, 13 december 1954.

11.  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8), p2

12.  ibid, p1

13.  chang yaoxin, “chapter 14” 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1987), p295

14.  a.e.hotchner, papa hemingwa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6), p1

15.  roger asselineau, ed, “hemingway’s english reputation” in the literary reputation of hemingway in europ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65), p15

16.  ibid, p10

17.  chang yaoxin, “chapter 14” 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1987), p305

18.  kenneth graham, “commentary” in york note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1), p25

19.  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8), p79

20.  kenneth graham, “commentary” in york note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1), p29

21.  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8), p26

22.  kenneth graham, “commentary” in york note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1), p29

23.  peter b. high, “chapter 11” in an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york: long man inc., 1986), p147

 

bibliography :

1. chang yaoxin, “chapter 14” in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kenneth graham, “commentary” in york note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1

3. 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8

4. 崔道怡等编.《“冰山” 理论 :对话与潜对话》工人出版社, 1987.

第6篇

关键词: 《老人与海》 海明威 象征意义

一、引言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美国著名作家,是二十世纪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老人与海》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获得1953年的普利策奖和1954年的诺贝尔奖。文章讲述了老渔夫圣地亚哥一人出海捕鱼,在海上漂流84天一无所获,后经过两天两夜的生死搏斗,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但在归途中被群鲨围攻,老人拼死搏斗,回岸时,鱼只剩下一副骨架,但他并未绝望,重整旗鼓,准备再出海。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老人体现和完成永不言败这一主题。

二、“硬汉式”人物圣地亚哥、海明威的象征

故事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海明威笔下一系列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他“象征着高度哲理化的人类精神,是一种永恒的超越时空的存在”,是“生命英雄”的象征,他敢于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向人的生命极限挑战并超越它。老渔人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塑造一生塑造的硬汉性格的最后总结。圣地亚哥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是“打不败的失败者”,海明威的硬汉品格铮铮依附在圣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上,这便是海明威式“硬汉”精神的象征,不管有意还是无意,自觉或不自觉,都作为海明威“冰山原则”的有力体现。圣地亚哥是一个“独自在湾流里的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生活和岁月给老人的折磨,令他“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了”,可是他的那双眼睛“跟海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这双眼睛透露着老人绝不向命运屈服的性格特征。正如海明威一样,纵使被评论界认为已江郎才尽,仍然尽全力写出了《老人与海》证明自己。作品一开始,老头儿正赶上“背运(那是形象倒霉的一个最坏的字眼)”。八十四,整整八十四天,他连一条鱼都没有捉到,这对一个以打鱼为生的渔夫来说,那真是再倒霉不过了。老渔人的悲惨命运正是海明威自身遭遇在艺术上的折光反射,海明威自《丧钟为谁而鸣》之后,整整十年没有什么重要作品,而1950年出版的《过河入林》又遭到舆论界的一致批评,这个情形与圣地亚哥一开始的情况是多么相似,老渔人在捕鱼上受挫正是海明威写作上瓶颈的象征。

三、小说中其他象征意义

《老人与海》中的各种形象都有其象征意义,“大海”是生存环境的象征,是老人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抗拒命运、抗拒自然的角斗场,老人对海有依赖性,更有征服欲望。在海明威的意识里,人生就是每时每刻同自己作战、向孤独开战的过程。从美学角度来讲,“大海”是一幅“意味着许多东西的写意画”。大马林鱼象征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理想是美好的,但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人们会历经苦难,正如圣地亚哥捕鱼过程一样艰苦,但是人终究会实现理想。“鲨鱼”是挫折和磨难的象征,鲨鱼是实现目标中遇到的厄运和苦难,代表着一切破坏的力量:被蔑视、嘲讽及悲观失望等,通过描写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展示人与自然斗争时的勇敢,歌颂人类的伟大。“狮子”是力量的象征,对其反复强调烘托了老渔夫对力量的向往和对黑暗与厄运临危不惧的精神。狮子是权力、强盛、力量的象征,更是男性的象征,小说结尾“the old man was dreaming about the lions”是个颇具深意的描写,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即永不言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老渔人虽然只拖回了鱼骨架,但他在精神上是胜利者。孩子是未来和希望的象征,是人类未来生命延续的维系物,也是硬汉不向命运低头的源泉,孩子的归来昭示着孩子走向成熟,给人一丝光明和希望。当我们读懂文章后,会发现文章中具备象征意义的意象还有很多。

四、结语

《老人与海》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风格上都是作者创作的一个总结,老人的硬汉形象具有浓厚的哲理意义和象征意义,《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冰山原则”的最高体现,让读者从八分之一的故事处领会到作者的潜台词: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精神,这种含蓄的表达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著.吴劳译.老人与海,2007.5.21.

第7篇

关键词:威海;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作为海滨宜居城市,威海市吸引了全国大量老年人口来威养老,这在推动威海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地区的养老压力。因此,如何进一步发展养威海地区的养老服务模式,在造福本地人的同时进一步利用养老服务产业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威海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威海市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模式现状

截止2014年底,威海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607574人,总人口2547478人,老龄化比例为23.85%。威海市人口老龄化在群体结构方面呈现失能老人多、高龄老人多、三无老人多、空巢老人多的“四多”趋势。此外,80岁以上老人占比较大,人口超高龄趋势明显。

威海地区的养老服务模式较为多样: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较为普遍的养老服务模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支持与重视。作为宜居城市,威海市的机构养老的发展也较为完善,不同消费水平的养老机构能为选择机构与候鸟养老的人群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二、威海市养老服务模式发展问题

1.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不足之处

威海地区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居家及社区养老方面,社区活动的针对性较差,多数社区公益活动是针对老弱病残弱势群体开展,而单独针对老年人的活动较少。此外,威海地区社区养老发展不均衡:部分社区附近的没有配备相关的医疗及养老机构,缺乏与老年福利机构联系,难以形成完善的、一体化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就机构养老方面来看,威海的养老院层次并不分明。以东发老年公寓为代表的高端养老院数量较少,中层次老年公寓与敬老院的界限不分明。给来威海养老的老年人的选择增加了很多困难。机构养老还存在护理人员不足、护理设施不完善、平价养老机构床位不足、民办养老机构价格过高等诸多问题。

2.传统观念对发展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阻力

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的养老服务模式。大部分老年人生活节俭,尽管老年大学、老年餐厅等新兴养老机构均有一定发展,但老年人的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

3.社会力量动用不足

社会力量动用不足主要体现在志愿者管理工作与企业和非盈利机构的参与方面。社区与高校等志愿服务团体的联系不够密切,志愿服务连续性较差。此外,威海地区的养老服务信息获取还较为困难。当前企业和非营利机构的服务意识不高、服务渠道狭窄而未形成系统、社会舆论导向性不足等因素导致企业及非营利机构的力量未能有效发挥。

三、威海市养老服务模式发展建议

立足于不同养老服务模式的角度,建议威海地区可以做出以下改进:

就居家养老模式来讲,各部门应加强具体服务对老年人的针对性,如在居家服务热线中,专设老年人服务板块,或者直接开设老年居家养老服务热线。社区养老应当与居家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如社区如政府进行协同合作,提供包括定期体检、日托中心在内的一系列高质量的短期服务,为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障。同时,社区应结合老年人关注健康,生活节俭的特点,适时举办健康讲座等活动,调动老年群体对社区活动的参与积极性。

消除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对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影响困难较大。社会一方面应当尊重老年人的自身养老意愿,另一方面应在举办社区活动的同时,适当提供物质奖励,鼓励老年人通过参与社区活动转变思想、促进消费。同时,老年大学、老年餐厅等老年人机构可结合老年人特点,采取渗透定价策略,注重健康服务,吸引潜在老年客户群体。

此外,威海地区各养老机构应明确层次,发展自身特色与企业竞争力,避免恶性竞争,使选择来威养老的外地老年人口在选择上更加便捷。通过高校专业设置导向和提高人员薪金福利等方式加强护理队伍的建设;并通过政府和民间多方资金投入,加强服务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同时,各机构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互动,经验学习。有实力的养老院可以选择建立综合性高端养老基地。

我们应当意识到,充分调动社会各部门的力量,对改善养老服务模式也有着重要作用。各部门应注重志愿者培训事宜,确保志愿服务的连续性与专业性。另外,充分调动企业及非营利性机构的参与积极性,鼓励企业建立专业老年产业、致力于老年群体相关需求的综合运营服务公司,以提供完善的养老服务信息。

四、结论

威海市较为重视养老服务的发展,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均有一定的扶持措施,但由于资金、选址等的限制,各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仍在完善进程当中。凭借优良的气候和环境优势,威海养老产业被普遍看好,并已经吸引了数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在当地投资建设高端养老机构。结合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特点,威海市在发展养老服务模式时,应注重完善居家及社区养老等传统养老服务模式,为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提供基本保障。同时,各养老机构应充分利用威海的地域优势,发挥企业特色与竞争力,为候鸟养老提供支持。综上,增加财政支持,政企联合、整合社会资源,鼓励企业及非营利机构的积极参与,从而扶持多种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将是威海市发展养老服务模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胡伟娟.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产业发展前景[J].现代企业教育,2014,(12):464-464.

第8篇

小岛面积只有1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万余,岛上建有基韦斯特国际机场,基韦斯特有大桥连接佛罗里达半岛。小岛如今成了旅游胜地,岛上有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度假行宫、加勒比海盗遗迹等名胜。小岛远离都市喧嚣的地理位置,在作家们看来无疑是一个适合自我放逐的“伊甸园”,基韦斯特是美国人均出产作家最多的地方,许多作家或长住或暂居,而最有名的当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海明威在基韦斯特居住了大约七年多时间。

1928年,海明威回国转机时邂逅了基韦斯特岛。基韦斯特岛的灿烂阳光、咸湿的海风和自由热情的民风,似乎都有助于开启创作的灵感,他被深深地吸引了。第二年,海明威住进了基韦斯特塞蒙顿大街314号的一所房子,在此完成了他的旷世名作《永别了,武器》。1931年圣诞节,海明威和他的第二任妻子波林告别了阴沉寒冷的北方,买下了现名为“海明威之家”的怀特海大街907号,开始了在基韦斯特岛的定居生活。这是一栋西班牙风格的两层别墅,被热带花草簇拥着。海明威一生喜欢猫,他的房子里到处都能看到猫的踪影。他甚至花了在当时无疑要被视为“巨资”的2万美元修建了基韦斯特岛的第一个居民游泳池,这个65英尺长的游泳池迄今也是岛上最大的。

海明威在基韦斯特尽情享受着大海的乐趣,常出海捕鱼,一走就是好几个月。1934年初,他干脆自己买了一艘渔船,命名为“彼拉”(Pilar)号,并经常驾船往返于基韦斯特与哈瓦那之间,俨然畅行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之间的一位老船长。

打渔和写作,是海明威在基韦斯特的日常生活。他通常早晨起床,直奔二楼的写作间,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左右,他站着写作——这是海明威保持了一辈子的标志性的写作习惯,每天一般只写300到700个字,然后午休或游泳,下午3点或3点半左右,他就会径直奔向“邋遢乔酒馆”喝酒放松。阳光明媚的基韦斯特海滩也是海明威常去的地方,加勒比海的瑰丽晚霞无数次地撩拨过他的文思,在大海的波涛声中他让反思战争与和平的文字深邃无比。基韦斯特还有个很诗意的名字——“落日的故乡”(Home of Sunset),美国人认为基韦斯特是全美日落最美丽的地方,看落日是游客的必游内容,如今岛上还建有落日广场。

在基韦斯特岛,海明威迎来了创作上的旺盛时期,他创作了《死在午后》、《非洲的青山》、《一无所获》等长篇,并且写出了《乞力马扎罗的雪》、《弗兰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等著名的短篇。

对海明威来说,居住在基韦斯特,与隔海相望的古巴首都哈瓦那(La Habana)结缘是迟早的事。海明威第一次到哈瓦那是在1928年,他与波林下榻在老城区的阿姆鲍斯·孟多斯旅馆(Hotel Ambos Mundos)。此后在1932年至1939年七年间,海明威难以计数地到过哈瓦那。有一次,他从基韦斯特出海捕鱼,本打算两个星期后返回,但被墨西哥的暖流带到了哈瓦那。被哈瓦那充满激情的夜生活吸引,他干脆在此呆了一个多月。但凡到了哈瓦那,海明威都会入住阿姆鲍斯·孟多斯旅馆的511房间。这家旅馆已成为四星级酒店,但511房间依然属于海明威——它被辟为一个小型的博物馆。

1939年,海明威在哈瓦那写出了他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同时也敲响了他与波林婚姻的“丧钟”,小说出版后几天,他和波林便离婚了。不久,著名的战地女记者玛莎成为他第三任妻子。大概是基韦斯特岛留下了太多他与波林之间酸甜苦辣的记忆,海明威决定定居到哈瓦那。当然,也许不仅仅是逃避,海明威本人也非常喜欢古巴这个国家。他曾深情描述道:“我热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使人感觉像家一样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乡,这里就是命运归宿的地方。”

由于玛莎不喜欢住饭店,1940年,海明威买下了位于哈瓦那东南郊芬卡·拉·维希亚镇(Finca La Vigia)一座名叫“望山庄”(the Finca Vigia)的庄园。海明威一开始有点嫌望山庄离市区太远,但经过玛莎的精心装修,他很快喜欢上了这个小庄园,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庄园里,与古巴总统卡斯特罗的会晤也选在了庄园里。海明威自杀后,望山庄被保护起来,成了一个供游客凭吊的海明威博物馆,馆藏了2.2万余件海明威生前的物品,他心爱的“彼拉”号游艇也被搬到了这里。

至于为什么选择哈瓦那定居,海明威说那里有清爽明亮的早晨,有西班牙情调的街道和纯净,有黑眼珠里激情四射的混血女郎。哈瓦那有“加勒比海的明珠”之称,碧海蓝天,椰风细沙,更有雪茄、朗姆酒、海鲜大餐和充满混血激情的狂欢之夜。哈瓦那老城区的古建筑于198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名录,徜徉于古老沧桑的老城区,至今似乎都能感受到海明威狂欢后的那些怀旧与忧伤。

哈瓦那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旧城区的兵器广场、大教堂广场、圣弗朗西斯科广场以及老广场附近,散落着大量西班牙式的古老建筑。位于城东部的圣玛利亚海滩,白色沙滩绵延近20公里,不但风景如画,还是有名的避暑胜地。当然,最能读出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风格的,莫过于那些与工事体系、民居古建筑融为一体的古城堡。建于1538年的拉富埃尔萨城堡,是古巴最古老的城堡,也是美洲第二座最古老的城堡。哈瓦那是著名良港,在港湾入口处的峭壁上,耸立着建于1587年至1597年的莫罗城堡,这曾是哈瓦那城防止海盗袭击的要塞,是哈瓦那城的重要古迹之一。此外,还有建于1763至1774年的拉卡巴尼亚堡、建于16世纪末的拉篷塔堡、建于1763年的阿塔雷斯堡、建于1774至1794年的王子堡等。

海明威在哈瓦那始终保持着每天早晨起床后写作五六个小时的习惯,然后到墨西哥湾出海捉捕金枪鱼,鲜有例外。海明威在哈瓦那收获了丰硕的文学创作成果,他写出了《老人与海》、《移动的盛宴》和《海湾的岛屿》等7部小说,其中《老人与海》获得了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写作并非海明威生活的全部,他钓鱼、打猎、航海、喝酒、抽雪茄、养猫、喂狗、拳击、骑马??哈瓦那的生活其实很丰富多彩。海明威承认“写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长居哈瓦那,海明威享受的是快乐生活本身。

除了笔和枪以外,海明威手上最喜欢拿的恐怕就是钓竿和酒杯。

在哈瓦那的很多著名酒吧,如“深巷小酒馆”、“小佛罗里达餐馆”等,仍能看到海明威留下的印迹。“深巷小酒馆”的莫希托鸡尾酒,是海明威的最爱,他酒后大笔一挥的留言被摆在了吧台酒柜的正中央,上面写着:“我的‘莫希托’在‘深巷小酒馆’,我的‘达伊基里’(另一种鸡尾酒)在‘小佛罗里达餐馆’。”海明威喜欢去小佛罗里达餐馆写东西,他曾在此破了一个喝17杯“达伊基里”的纪录!

第9篇

关键词:海明威,象征意义

 

海明威崛起于欧美象征主义由诗坛向整个文学领域渗透、扩张的年代,被喻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老人与海》这部小说语言看似简洁自然,其实包含了作者的精心揣摩和润色加工。文中的对话内容真实、贴近生活,而表达形式则经过了艺术加工。小说简洁自然的语言背后隐藏了深刻的意义和感情。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种独特风格与他当过新闻记者的经历有关,同时他兼具各家之长,自成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对整个世界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海明威说:“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但他也曾经说过:“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实,他们将意味着很多东西。”他这里说的“意味着许多东西”,“实质上就是象征主义”。因此本文将文章的主人公老人、小孩儿、鱼、大海、狮子以及桑提亚哥生存和捕鱼环境等入手对其进行分析。

风吹向空寂的海面,一个孤独的老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漂泊在茫茫的海面上活像个大战后的勇士。为了治服那条庞大的马林鱼,他用了近乎所有的力气。而今,他带着自己捕获的大鱼航行回家,他希望运气的眷顾,可那些不断袭来的鲨鱼却让这个老人在疲累中一次又一次的奋力作战。他什么也顾不得了,他只是想保住他的鱼,哪怕剩下的再少。

海明威让这个老人具有了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他一次又一次地用他那双伤痕累累的手将粗陋的武器刺进鲨鱼的头颅。即使最终的结果仍是只剩下那十八英尺的鱼骨架。从老人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海明威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那种灵魂的尊严。

老渔夫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汉性格的最后总结。贫穷而又不走运的老渔夫桑提亚哥的命运是悲哀的,而他却又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打不败的失败者”。桑提亚哥是一个“独自在湾流里的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生活和岁月给老人的折磨,令他“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了,可是他的那双眼睛“跟海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作品一开始时,老头儿正赶上“背运(那是形象倒霉的一个最坏的字眼)”。八十四,整整八十四天,他连一条鱼都没有捉到,这对一个以打鱼为生的渔夫来说,那真是再倒霉不过了。就连跟他在一起很长时间的一个孩子,也不得不在第四十天离开了他。老渔人的悲惨命运正是海明威的自身遭遇在艺术上的折光反射。海明威曾经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战争,人们还未从世界大战的噩梦中醒来,幻灭、失落等种种迷惘困扰着人们。战后的社会是一片混乱、凋敝的景象,战争和社会的种种荒诞现象给海明威的精神和身体上都带来了很深的创作,可谓九死一生。这也正是老渔人桑提亚哥苍老的表现之一。

桑提亚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古怪老头儿”,或者说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有坚强勇气与毅力,为完成只属于自己的那项别人无法替代完成的任务,桑提亚哥一定要捕到一条大鱼,对于尊严与荣耀,海明威是极其强调的。论文参考网。老渔人桑提亚哥也意识到了“85”是个吉利的日子,“可以捉到一千磅的大鱼”。桑提亚哥老人在捕到他一生捕到过的甚至见到过的最大的鱼后,耗尽了全身了精力,不仅两手空空,而且伤痕累累。老人处境的进一步恶化就是为了表现出海明威这一硬汉子在“重压”与所表现出的“优雅风度”,这样的重压之下,老人的失败才显得尤其悲壮,刚开始时,天天出海,但一连40天没有钓到一条鱼,这种失败就够“倒霉”了,后来小孩儿马洛林的离去更让老人的处理显得黯淡凄凉,最后的遭遇更让人感到凄惨,然而就是这种“从失败仍然是到失败”的境况下,桑提亚哥完善地体现了海明威的硬汉子性格:当他的大鱼被鲨鱼吃得仅剩下一副骨骼时,他自问:“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什么也不是……是我走得太远啦。”老人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却又绝对相信自我的力量。相信他纵然是失败依然勇敢无比,相信在精神上并没有败给鲨鱼,因为被消灭的是鲨鱼,而不是自己,正是基于对待失败的勇敢、毫不气馁的精神,桑提亚哥体会到:“一旦给打败,事情也就容易办了”。于是“现在只要把船尽可能好好地、灵巧地开往自己的港口去。”当战斗已成往事,辉煌也已逝去,桑提亚哥是那么安详平静地完成剩余的工作,绝好地体现了“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如果说人生是个竞技场,自然便是人生的大背景。而此刻的桑提亚哥却已完全超越了这个自然,超越了他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亦或是失败。

大海在整篇故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桑提亚哥老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海为他准备了神秘的大鱼,为他提供了展示其无比的勇气和毅力的场所。在苍茫而神秘的大海,她是“仁慈的,十分美丽的,但是她有时竟会这样地残忍,又是来得这样的突然,那些在海面上飞翔的鸟儿,不得不一面点水搜寻,一现发出微细而凄惨的叫喊……”,可是“老头儿总是把海当作一个女性,当作施宠或者不施宠的一个女人。论文参考网。”“为什么盗贼鸟和强大的鸟把像海燕一样的鸟儿弄得那样柔弱、那样纤细,海洋有时竟能够如此残忍呢?”

桑提亚哥虽然也想到“海洋仁慈又十分美丽”,但是,他所强调的是“海洋就是能够如此的残忍,又是来得这样的突然”,那些弱小的鸟儿只能发也“微弱而凄惨的叫声”。桑提亚哥在这里流露的分明是对海洋残忍的不满,是对海燕一类弱小鸟儿的同情。通过《老人与海》向读者传达出海明威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所以我们至少应注意到桑提亚哥关于海洋会突然变的残忍。又为什么要反复交待桑提亚哥对大海上小鸟的同情呢?作者只提到属于同类的海上的两种鸟儿,海燕和黑色的小海燕,而“尤其为弱不禁风的黑色小海燕伤心”。

但海明威却又给大海赋予了女性的身体和灵魂。海的女性,让她自身蕴含着大量的生殖力和可能性,所以才能为老人准备好一个巨大无比的鱼,她的宽广足以使老人驶入体验未知的现实奥秘的领域,她的浩大足以允许老人生活在永恒之中。桑提亚哥与自然的关系也主要体现在他与大海的依存又斗争的关系之上,独自在海上的日子,桑提亚哥看日升日落、观月隐月现,与鱼鸟作伴,和风水对话,他也变成了大海的一部分。“海洋是仁慈的,十分美丽的,”最终给予了老人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可是海洋又是残忍的——那此成群结队而来鲨鱼夺走了他辛苦追捕到的大鱼,粉碎了他的“光荣”。老人的孤独与快乐、斗争与失败都和大海相联系。老人与大海的关系是既依存于大海又要与大海斗争。他不仅仅从大海获得生存条件、生存技巧,还从大海获得朋友和对手。大海是他的生活场所和战斗场所,也将成为他的最后归宿,这与海明威有极其重要的关系。论文参考网。

鲨鱼是恶势力的有力代表。关于小说中的“鲨鱼”的象征意义,也有多种不同的解释,诸如象征复仇女神,象征时间,象征死神等等。但显然海明威这里的“鲨鱼”是充斥于他所处世界中恶势力的象征。

《老人与海》之所以成为海明威的巅峰之作,之所以不同于他其他小说,就在于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不但写了硬汉,而且通过这一硬汉讴歌了人类永恒价值。正是这一点使得《老人与海》中的硬汉桑提亚哥与海明威其他小说中的硬汉有了天壤之别。海明威认为小说应该是一座冰山,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七深藏在水面下,是需要读者自己理会的。或许每个人对这篇文字见解不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书中却告诉了我们人的极限可以到达如此的程度,但海明威至始至终没有提醒我们他在表现渔夫的精神,赞美渔夫面对挑战从不屈服的灵魂,他是让我们自己去读懂他。

参考文献:

1.ErnestHemingway,TheOldManandtheSea.Beijing:worldPublishingCorporation,1998

2.KennethGraham,“commentary”inYorkNotes:TheOldManandtheSea.Beijing:worldPublishingCorporation,1991

3.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

4.崔道怡等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工人出版社,1987.3.

5.刁绍华.《海明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

6.傅景川.《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

第10篇

海明威的矛盾精神

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他之所以能影响美国文学史的发展,除了他的创作对人民的情感和态度产生了过大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硬汉精神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效仿他作品中的人物,他成了美国精神的化身和支柱。海明威的小说创作除了结构独特外,心理挖掘和心理描述也是一大特色,尤其是通过对人物内心迷茫的描述来塑造人物形象,为读者直观细致地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彷徨与软弱,这种侧面描述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细细品读海明威的作品,脑海中总会出现一种矛盾的情感,这种矛盾会引发读者的思考,但又始终找不到答案,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思绪和情感去解读都会感觉有道理,作品的内涵也因此得到了升华。从海明威的“硬汉”系列作品中我们能感觉到男权主义非常突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女权运动的出现,女权运动的兴起使得男权的传统地位受到了冲击,对此海明威有了敏锐的感受,为了维护男权主义的中心思想,他将这种危机体现在他的作品当中。在海明威生活的家庭中,由于父亲的软弱使得母亲占据了主导地位,母亲为了满足她拥有姐妹双胞胎的心愿,自小将海明威打扮成与姐姐性别相同的模样,如女式服装、女式发型和玩具等,这让幼小的海明威失去了性别区分意识,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男性还是女性,又或者是男女结合体,内心的矛盾由此而产生。在母亲的影响下,海明威成为男子汉的渴望更为强烈,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家中的大小事务都由母亲全权处理,这使得海明威对母亲的专制产生了痛恨,同时也对父亲的软弱表达了蔑视;另一方面他对母亲的文学素养及领导能力感到由衷的钦佩,于是他整日生活在这种爱恨交织的矛盾之中。对性别区分意识不强的观念使得他形成了两性视角,因而在他的作品中既表现了对现代女性的钦佩,同时又表达了他的恨意,这种爱恨情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海明威小说中矛盾精神的折射

(一)从小说主题解构矛盾精神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品中包含了海明威的真实情感及个人感受。作为海明威最引以为傲的一部作品,小说讲述的是一位老渔夫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老渔夫桑提亚哥是一位孤独的老人,常年生活在海边,靠捕鱼为生,尽管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他依然坚持每天出海。曼诺林是一个跟随老渔夫打鱼的小男孩,在40天都没有钓到鱼的情况下,小男孩被父母安排到了另一条船上,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儿不会交好运。第85天老人仍旧坚持出海,这天他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在与马林鱼周旋了两天后,老渔夫终于叉中了它,但也因此引来了一大群鲨鱼,为此老人又和鲨鱼展开了斗争。尽管老人亲切地称马林鱼为自己的兄弟,可物质的困窘使他在忏悔的同时还是杀死了马林鱼,生存使人和世界变得急功近利,面对这些不齿的行为人还是要生存,忏悔与屠杀同在,这种矛盾的精神充斥着全文。尽管《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以“硬汉精神”著称,字里行间作者也在鼓励人们应像老渔夫一样积极向上,可细细品读却也不难发现文字中隐含的悲观主义,颓废而彷徨的情绪不时流露,反映出小说主题的矛盾性。作品中桑提亚哥的形象就是现实生活中海明威的真实写照,一方面,他被社会的悲观情绪所影响;另一方面,他又积极探索自身存在的精神价值,这种矛盾的情感较量注定了桑提亚哥的失败。故事从一开始就表明老人与海之间的搏斗在力量上存在较大的悬殊。海明威早期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男性主义为创作视角,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和成功,海明威逐渐将写作视角转移到了女性身上,其作品《伊甸园》就表达了海明威对女性的关注。尽管硬汉精神仍在作品中占主要地位,但海明威已将写作镜头转向了受到性别歧视的妇女身上。这部作品中的女性都带有传统的悲剧色彩,除了苦难和性别歧视外,她们还受到了男权主义的挤兑。对于妇女们的悲惨遭遇海明威表示了同情和理解。另外还有几部小说都描述到男主角对待女子的冷漠与无情。海明威的小说为这些受压迫和挤兑的妇女们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看到了女性的苦难、挫折与迷茫,在这个平台中女性可大胆随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当我们重新审视海明威的作品时,我们会发现在他的小说中女性也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特别是在《伊甸园》这部小说中,海明威更是首次以女性视角的角度创作小说,在小说中他毫不掩饰对现代女性独立自主的欣赏与赞扬,凯瑟琳•伯恩就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人物。女权运动的成功不仅改变了女性的传统地位,同时也吸引了海明威的目光,海明威将这种独立自主和突破传统禁锢的女性作为社会变革的标志。女性的解放让他感到欣喜和高兴,同时他又为男性地位感到担忧,所以他在塑造现代女性形象时内心充满了纠结与矛盾。他想提高女性地位,给女性一点帮助,所以他笔下的女性聪明而美丽,但他又担心这种帮助会让女子的地位超越男性,因而他作品中的女性性格复杂并带有一种悲剧色彩,矛盾的思想充斥在整部作品中。

(二)从小说人物解构矛盾精神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有许多硬汉人物形象,如迷惘的战地英雄亨利•弗雷德里克、斗牛英雄曼努埃尔、老渔夫桑提亚哥等,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色,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硬汉精神,也拥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通过总结海明威的作品我们能发现,在他3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从来没有放弃对硬汉精神的追求,这种硬汉精神还包括对人生追求的勇敢与执著,面对恶劣的环境,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风度,这是他创作的核心思想。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海明威表达了一种无论你多么努力结果都是失败的思想,但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执著精神却令人钦佩,即使结局是失败是悲剧,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精神会让你的尊严和人生价值得到提高。在作者的眼中,现实和虚幻是没有差别的,从他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我们能发现他自己的影子,对于这些硬汉形象,尽管有部分批评家曾表示反对,但这确是迷惘中唯一的出路。海明威笔下的每个硬汉都具有坚韧的性格和超乎常人的毅力,无论面对多么困难的处境,他们始终能坚持下去。面对事物,他们用全部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连周围的人也都受其感染,生命之光发出耀眼的光芒,尽管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具有优秀的品格和坚忍的毅力,但最后获得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对于他们来说,失败不算什么,死亡才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为了突出矛盾无所不在,海明威特意对主人公优秀的品质进行大肆渲染,然后再展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败与不顺。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来强调矛盾的存在,通读小说后你会发现,无论多坚强多热情的人,他们都存在脆弱和不知所措的一面。这部小说告诉读者,现实生活的不顺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调节自己的心态,只要精神力量存在,它就能支撑你一直走下去,美好生活终有一天会到来。小说发表时正处于世界大战恢复期,战争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巨大伤害是物质生活无法补偿的,海明威的作品抚慰了人们受伤的心灵,给了他们精神上的力量。

结语

作为“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海明威对美国文学和20世纪的文学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获奖之作,也是他引以为傲的一部作品,因为这部作品是海明威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包含了许多思想情感和个人感受。针对海明威本身而言,他自小受到父亲和母亲的影响,对男子汉精神的渴望更为强烈,为了追求这种硬汉精神,他的多部作品均以男性主义为创作视角;另外他对母亲的文学素养和领导能力感到由衷的钦佩,因而在他另外一些作品中表达了他对女性地位的关注与同情,还包括对新时代女性独立自主的欣赏与赞扬。情感和精神上的双重矛盾使得海明威的作品结构、主题和人物都充满了矛盾精神,而这种矛盾恰巧是海明威小说的魅力所在。(本文作者:丁春锁 单位:江苏教育学院苏州学前分院)

第11篇

读过的古今中外作品中,老是在想的就是这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即便是有一天,我把它的情节忘了,内容也忘了,形式也忘了,甚至把海明威也忘了;但我忘不了那老人与海,忘不了那一种抗争的场景,忘不了那绝不屈服的人的尊严和勇气。因为我时刻感觉到,生活就是那海,我要做的就是那老人,应该用海明威所赋予的那一种精神去生活。

令我们震撼不已的是他们力量的悬殊,一方太过于强大,而一方又太过于弱小。天地间让我们激动的是生命,鲜活的生命。尽管他已是年迈体衰,而正是衰弱的人的极力的抗争,才让人特别感动。他可以被打败,也可以被淹没,但他决不屈服,永不言败,这是天地间最硬的汉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

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从来就远远不止于此。历史上有过许多惊心动魄的劫难,可也许我都忘了;惟有海明威让它变得如此生动,让人难以忘怀。我没有惊恐,没有激奋,没有狂欢,但有一种很耐人回味的东西,让我一次又一次地触摸生命的痕迹。这也许是看得太多了的惊天动地的画面,书本里面和电影里的画面,我很木然。就是非典阴影笼罩的时期,我也没感到过太多的伤感与恐惧,我照样走我的路,尽管它很平淡,连疼痛也是淡淡的,淡得让人忽略或者遗忘。随时都可以被生活吞没,而我需要海明威所带给我的感动和平实,永不言败,绝不放弃!

一个孤独的老人在海上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生活之中,无非是亲人需要时四处求助而不获;腹中空空时眼看暴殄天物而无奈;最为深刻的,是眼睁睁地看到死神让好人慢慢衰竭而无策。在我眼里,这些都是海,而我们就要做那个老人。

我只有理由去好好地生活,像杰克?伦敦那样去“热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生命”,像海伦?凯特那样去“向往光明”。在如大海一样博大的生活中,虽然我们不必像唐?吉诃德那样可笑,但需要这样一种精神,像行走在沙漠中的快要渴死的人,因为手里还握着一个干瘪的苹果,就相信自己能够走出去。因为我们别无选择,要么大海将我们吞没,要么我们驰骋于大海,成为勇士。海明威若那位年老的水手,与孩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们围坐在火炉边,把一个千古锤炼的复杂的哲理,放在他的一件往事里娓娓道来。

人很容易随遇而安的,深陷在沙发里的身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是舍不得挪一挪的,沙发越软,陷得越深,越是懒得动。可生活如海啊,是不容让人懈怠的,平静的水面下暗藏的是急流,平静过去,又将是风景,而人往往也是在风浪的颠簸中才意识到危险感到恐惧,才想起自己的疏忽,才本能地需要抗拒。可是,想要征服海的人啊,你需要时刻警惕时刻谨慎,不要在危难的时候才显示出你是个好汉,要时刻撑好船,看好方向。

生活就是海,你就要做那位老人。

永不言败!

相关资料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发表于1952年。这部作品带有寓言色彩,描写的是主人公古巴老渔民桑提亚哥捕鱼的故事。他连续八十四天出海一无所获,后终于捕到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但在归途中却被鲨鱼吃掉,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依然一无所得。书中人物少,情节简单,但寓义丰富而深刻。小说着力描写了桑提亚哥在同鲨鱼的斗争中表现出的意志、毅力和勇气,成功地塑了这一失败的英雄的典型形象,是作者创造的“硬汉性格”的继续与发展。小说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作品以简洁和含蓄的风格著称,采用冷静、客观的白描手法,用最经济的笔墨写出高度概括性和深刻寓意老人与海,富有象征意味,海明威因此著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之所以成为海明威的巅峰之作,之所以不同于海明威其他硬汉小说,就在于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不但写了硬汉,而且通过这一硬汉讴歌了人类永恒价值。正是这一点使得《老人与海》中的硬汉桑提亚哥与海明威其他小说中的硬汉有了天壤之别。海明威在创作《老人与海》之前所写的硬汉,仅仅是性格的坚硬,他们对读者的吸引力完全来自于硬汉特异的性格,他们的价值只在于硬汉性格的罕见。

但《老人与海》中,孤独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不仅仅是条硬汉,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价值,完全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现代回响。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终于为他所钟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的硬汉找到了灵魂,这灵魂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因此,在《老人与海》中,硬汉桑提亚哥的刚毅性格,已经成为小说的表面。通过桑提亚哥硬汉性格来礼赞人类的永恒价值,才成为小说的真正主题。《老人与海》中展现了哪些永恒的价值呢?首先就是人的自信。

第12篇

[关键词]《老人与海》;电影;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比较

一、小说《老人与海》与电影《老人与海》

小说《老人与海》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它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经典之作,一经出版就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热烈追捧,同时也为海明威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正因为《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广泛的传播效应以及小说作品独具特色的故事内容,因而这部小说便成为改编电影的文学蓝本,其中改编最成功的应属著名导演约翰斯・特奇斯的电影《老人与海》(1958年上映),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不仅观众对其赞不绝口,而且在当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老人与海》这部电影获得了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的提名。当然,凭借着电影剧情的吸引力以及演员们精湛表演的衬托,电影《老人与海》荣获了当年奥斯卡中的最佳原创音乐奖。严格上来说,电影《老人与海》完全遵循着小说《老人与海》的故事剧情来拍摄,将“硬汉”桑地亚哥勇猛地与鲨鱼斗争的小说故事成功地搬上了银幕。已上了年纪的渔夫桑地亚哥面对84天都没有捕到鱼的窘况,他做出了独自到深海去捕鱼的大胆决定,并勇敢踏上了出海新征途。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利用象征写作手法寄予了该部作品深刻的寓意,利用大海、马哈鱼、鲨鱼等形象象征现实生活的人与事、欲望与梦想、困难与勇气、抗争与妥协。而在电影《老人与海》中,对于这些象征寓意的表达导演巧妙地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来实现,因而在《老人与海》中小说与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一些不同之处,两者形成了对比审美性。

二、小说和电影《老人与海》的叙事视角

在叙事视角上,电影《老人与海》做出了大胆创新,利用本体视角代替了小说中的客体视角,从而有利于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利用第三人称的口吻来进行叙述,从而凸显出小说叙事的客观性,以清晰讲述故事的内容。于是,海明威通过小孩马诺林的叙事视角来讲述桑地亚哥的故事,这个与桑地亚哥亲密无间的小孩更加了解渔夫老人的行为,同时也更加直观、感性地呈现故事剧情。但是,在电影中其叙事视角变得更加多维化,加入了作家的本体视角,进而有利于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鲜活性,拉近观众与电影人物的距离。

当然,也正是由于电影与小说的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因而形成了人物形象塑造的比较,但这种改变更有利于对故事脉络的清晰叙述。在影片中,导演新添加了作家海明威与妻子两个角色,影片之初就是通过这两个人物的视角将主人公桑地亚哥引入了观众的视野,海明威夫妇在海边度假时注意到了这个老渔夫,并且激发了海明威的创作灵感,为了获得更多关于桑地亚哥的信息,海明威与妻子多方询问与打听。作家海明威与妻子成为这部电影中的一条重要线索贯穿于电影之中,同时也是实现导演转移叙事视角的主要途径,多元的叙事视角丰富了小说单一的叙事视角,从而增强了电影《老人与海》的可看性。此外,导演加大了小男孩马诺林的戏份,并重点塑造了这个“小硬汉”的人物形象,进而加强了小男孩叙事视角的作用,通过小男孩对桑地亚哥的崇拜从而更加衬托了老渔夫的“硬汉”特征。此外,多维叙事视角的出现淡化了小说故事的悲剧性,老渔夫桑地亚哥不再显得那么孤独寂寞,因为有作家海明威夫妇以及小男孩马诺林对他的关心与牵挂,电影不仅传递出小说勇敢斗争的创作主题,而且还赋予其新的创作主题――爱。

三、小说和电影《老人与海》的人物形象塑造比较

(一)男主人公桑地亚哥“硬汉”形象塑造

在小说《老人与海》中,男主人公桑地亚哥的出海捕鱼经历完全是依托小男孩马诺林的叙事视角来进行讲述,而老人的“硬汉”形象塑造除了其与马哈鱼、大鲨鱼之间的斗争以及老人出海前的梦境来展现之外,主要还是通过小男孩的感知与崇敬来烘托。但是,在电影《老人与海》中对于桑地亚哥形象的塑造新增了两条其他线索来营造,导演通过老人的女儿、年轻渔民的思想与言行来凸显。在女儿眼中桑地亚哥已然成为一个老父亲形象,需要她来好好照顾与关爱,而在年轻渔民眼中,桑地亚哥的英雄辉煌、硬汉形象已不复存在,因而他们总是有意无意戏弄桑地亚哥。而这种起初阶段截然相反的形象塑造正是导演良苦用心之所在,为影片后面老人桑地亚哥勇猛爆发、重现辉煌埋下了伏笔。

此外,在电影中,导演不仅想要凸显出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而且还想更多揭示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从而便于观众理解老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因而,导演只是重现了桑地亚哥一个回忆的梦境,那就是通过梦境再现了桑地亚哥师父对其人生的影响,在海滩上师父教授桑地亚哥捕鱼技巧时,同时也告诉桑地亚哥一个重要的经验,要想成为一个出色、成功的渔民掌握撒网与扯帆只是基础,他还应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胆量,并洞悉鱼身上的巨大价值,将自己全身心都投入到捕鱼中,通过不断努力将自己训练成一个真正的捕鱼高手。师父的教诲影响着桑地亚哥的一生,因而即使年迈,桑地亚哥依旧想要展现自己的勇气与辉煌,再现自己已成为捕鱼能手。通过这种形象的反差对比,不仅凸显了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而且还揭示了桑地亚哥内心对爱的渴望,借此行为来引起他人的关爱。

(二)小男孩马诺林“小硬汉”形象塑造

小男孩马诺林在小说《老人与海》中作者海明威对其形象塑造并没有花费多少笔墨,甚至在最初的创作中海明威并没有塑造这个角色,只是为了突出小说叙事的客观性,因而在后来的创作中才添加了这一人物形象,将其塑造成桑地亚哥的好朋友,并以他的口吻与感知来展开叙述。尽管如此,在小说中小男孩马诺林这个形象也是模糊、抽象的,读者对其并没有更多的了解,更谈不上留下什么印象。然而,在电影《老人与海》中,导演重点塑造了小男孩马诺林这个人物形象,马诺林对桑地亚哥倾注了所有的关爱,尽最大努力来排解老人的孤单与寂寞,于是小男孩马诺林以清晰、立体、鲜明的形象得到了塑造。马诺林一直非常崇拜桑地亚哥,敬佩他的勇敢与坚毅,因而他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一个“小硬汉”,老人与孩子的亲密关系更加烘托了电影“爱”的创作主题。

电影对小男孩马诺林的形象塑造更多的是展现其对老人桑地亚哥的关爱以及桑地亚哥对他为人处世的积极影响,最终达到烘托桑地亚哥“硬汉”形象以及影射关爱主题。老人桑地亚哥在小男孩马诺林心中永远是英雄、辉煌的象征,因而他也始终以老人为榜样来要求自己要勇敢、坚强与执著,于是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马诺林会经常到海边,一边等待老人的回来,一边向大海呼喊他在镇上经历与听到的事情,希望通过这种呼喊的方式让老人了解镇上发生的一切。即使老人的女儿劝阻他,并告知老人不可能听见他的声音,但马诺林坚信老人说过的话:发出的呼唤永远不会消失,即使在海的另一边老人也能听到。因而当马诺林赢得了棒球赛的胜利时,他立即跑到海边呼喊着告诉老人,当在海边发现老人船的踪影时,马诺林非常兴奋,积极帮老人收网,在回家的路上陪老人说话。

(三)作家妻子与老人女儿的女性形象塑造

在电影《老人与海》中,导演增加了两个女性人物:作家的妻子及老人的女儿,并重点塑造了这两个女性形象,从而弥补了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缺失。同时,女性形象的塑造也丰富了电影的看点,始终凸显出“爱”的主题,进而为该部电影吸引了众多女性观众的关注。在电影中,作家海明威的妻子是一个新虚构的女性形象,在原文小说中这个人物并不存在,而在电影中她却发挥着重要的牵引作用。起初,作家妻子并没有注意到老渔夫桑地亚哥,是丈夫对其的关注引起了她对老人的兴趣与关心,以至于当老人出海两天都没有回来时,她非常担忧老人是否在海上遭遇了不测,于是她立即驱车赶往市政府,请求政府一起帮忙寻找老人。即使并未得到政府救助的支持,但她依然没有放弃,甚至希望丈夫能同她一起驾船去寻找老人,足以可见她对老人的真切关爱。

小说对女儿的描述仅有几句,告知读者其嫁给了哈瓦那的丈夫,跟随丈夫到哈瓦那生活而离开了老人。而在电影中,导演加重了这一女性形象的戏份,她以探望老人的名义在影片之初就活跃在银幕之上,希望老人能随她一起到哈瓦那与丈夫一同生活,于是在影片的开始部分观众看到女儿为极度疲劳而休息在门口的父亲桑地亚哥披上毛巾。但关于这个女儿的形象塑造,导演通过其对老人前后态度的变化来实现,起初她只是担心受到他人指责而回来照顾老人,对于老人晚年生活的关心只是出于责任而非真心。但在影片末尾,当她得知父亲出海两天未归时,她流露出对父亲真切的关心与担忧,因此当她看到老人支撑着虚弱的身体将船驶回岸边时,她急切跑向老人去帮助他将船靠岸,即使老人拒绝但她依然坚持。如此,女儿对老人真诚、深切的关爱便一览无余,并深深感染了观众的内心。

四、结语

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勾起人们对其的无限留恋,而将其改编成电影作品则是满足人们对文学作品留恋的一种有效途径,成功的电影改编作品能通过影视视角让观众更加形象、具体感知文学作品及其内涵。因此,《老人与海》这部经典文学之作也吸引了众多影视人对其的改编,在1958年美国版的电影作品中,导演与编剧保留了小说作品中原有的故事框架与创作意图,并且对原著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改编,尤其是在故事人物形象塑造上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于是,《老人与海》中人物形象塑造有了小说与电影的比较,而且在电影中还加重了对小男孩马诺林“小硬汉”的形象塑造,增加了作家海明威妻子与老人女儿的女性形象塑造,从而令电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真实,凸显出小说中的“硬汉”主题,并且传递出爱的新主题。

[参考文献]

[1] 黎明.经典的意义:再析电影《老人与海》的主题精神[J].电影文学,2008(17).

[2] 津沙.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与海》中的电影台词[J].海洋世界,2011(11).

[3] 刘建芳,李绍杰,毛海涛.硬汉与基督――《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分析[J].时代文学(双月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