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移风易俗活动方案

移风易俗活动方案

时间:2023-05-31 09:12:14

移风易俗活动方案

移风易俗活动方案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居民素质为根本,按照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要求,扎实开展创建移风易俗示范活动,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推进乡风文明为目标,全面推动移风易俗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引导居民破除封建迷信,摒弃旧俗陋习,逐步促进居民精神文明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二、目标任务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实际、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原则,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创建活动。

(一)突出群众主题。移风易俗具有群众性、复杂性、普遍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推动移风易俗必须走群众路线,依靠和发动群众,通过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自觉践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二)突出问题导向。深入基层一线,切实摸清摸准当地旧俗陋习的现状、把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找出来,围绕“移什么风”、“易什么俗”。

(三)突出正面引导。要把先进文化引领作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着力点,坚持正确导向,用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引导群众。

三、主要内容

(一)领导体制。成立移风易俗活动领导组织,广泛吸纳党员干部,成立移风易俗活动组织,并正常开展工作,有计划组织村民学习科普知识,开展科普活动。

(二)工作机制。通过广播会、党员干部会、议事代表会等形式,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动员居民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建立移风易俗实施档案,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计划、总结,有会议、宣传、检查、考核、评比等文字、图片、影音资料。

(三)道德建设。开展“文明信用户”、“孝老爱亲户”、“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居民参与比例占总户数的80%以上,鼓励党员干部带头。

(四)社会风尚。制定村规民约,下发到户,并在醒目位置张贴或悬挂;村民家中卫生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

(五)公益事业。在进行集会或重大节庆时广泛进行宣传,利用公共场所开展移风易俗教育讲座,拓展宣传方式与内容,利用群众性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移风易俗宣传活动。

四、实施步骤

整个移风易俗项目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2020年11月—12月)运用横幅,标语,传单、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同时,完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移风易俗新方法、新思路、新经验。

(二)全面推进阶段(2020年12月—2021年7月)推动移风易俗长效开展机制,在重大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期间,开展“文明信用户”、“孝老爱亲户”、“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活动,树立学习典范,通过抓先进示范,抓典型带动,以点带面扎实推进。通过村规民约的制定,引导居民创建良好的社会风尚,并大力宣传,运用讲座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得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三)总结提升阶段(2021年7月—8月)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集中行动与完善机制、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认真总结项目开展经验,回应目标,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革除生活陋习,积极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五、项目考核指标

(一)成立一支由党员干部带头,居民参与的移风易俗领导组织,并制定相应的工作机制。

宣传讲座:不少于两场,分别于项目开展前期、后期举办。

(二)评选活动:举办四场不同类型的评选活动,分别为“文明信用户”、“孝老爱亲户”、“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

(三)制定村规民约,印制宣传册进行发放。

移风易俗活动方案范文2

根据《平安区教育局关于印发<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宣传月活动方案的通知》(平教党组字[2020]112号),现将石灰窑回族乡中心学校2020年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制度建设

成立由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祁占梅为组长,副书记祁先章为副组长,中心学校下属各学校负责人为成员的石灰窑回族乡中心学校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石灰窑中心学校,由祁先章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统一组织协调系统移风易俗工作。制定移风易俗规章制度明确红白事的办理流程、标准要求等事项,初步实现了红白事有人管、有人办、按章按规办的工作格局。

二、宣传氛围

中心学校党支部高度重视,将移风易俗工作列入中心学校年度重要工作之一,及时召开移风易俗专题工作推进会,研究部署系统移风易俗工作。会上,学习传达上级有关领导关于移风易俗的工作文件和会议精神,中心学校副书记祁先章作了关于做好移风易俗工作的部署及强调讲话,全体干部职工签订了“移风易俗承诺书”。

三、工作实绩

石灰窑中心学校移风易俗全年工作作了部署、对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提出了要求并确定移风易俗工作开展的方法和步骤、明确了职责和责任。在中心学校范围内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活动。制作公益宣传栏,倡导移风易俗、遏制陈规陋习的经验做法。通报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典型,让广大干部职工逐步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

四、监督检查

中心学校党支部充分发挥监督执纪问责职能,在中心学校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组成检查小组,深入各学校开展不定期检查。对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等行为将按照相关文件规定严肃予以处理。

2020年石灰窑中心学校移风易俗工作有成绩但也有不足,下一步,石灰窑中心学校将本着提前部署、超前谋划原则,坚持“四个突出”,全面形成文明、节俭的良好社会风尚,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而继续努力。

移风易俗活动方案范文3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倡议书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使用正确的写作思路书写倡议书会更加事半功倍。写起倡议书来就毫无头绪?为了让您在写的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一起来参考是怎么写的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文明办移风易俗倡议书,欢迎阅读!

文明办移风易俗倡议书1广大城乡居民朋友们:

春节将至,为营造文明、祥和、节俭、健康、平安的春节氛围,县文明办特向全县人民发出“移风易俗文明过节”的倡议:

过一个文明年。倡导用鲜花祭祀和种植纪念树等文明环保祭祀方式;倡导文明出游,爱护公共设施,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吸烟等文明行为;倡导积极参加健康向上、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

过一个节俭年。倡导科学健康的就餐生活方式,提倡在婚丧嫁娶中少办酒席,摒弃搞攀比、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提倡用电话、微信、网络通讯等新兴媒体文明拜年;倡导给孩子健康向上、有意义的压岁礼。

过一个和谐年。弘扬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尊老爱幼、扶弱济困的传统美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积极参与对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留守儿童“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过一个平安年。加强安全防范,注意防火、防盗和食品安全。增强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不乱停乱放,不酒后驾车。自觉抵制各种陈规陋习,不酗酒、不,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

移风易俗迎新春,文明过节气象新。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

祝全县人民新春愉快、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__办公室

20__年8月17日

文明办移风易俗倡议书2广大党员同志:

近年来,我镇居民在举办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活动中,逐渐出现了广邀宾朋、隆重设宴、占道搭棚、搭台唱戏等大操大办现象,酒宴规格越来越高,礼金额度越来越大,人情消费持续攀升,城乡居民不堪重负。这些不良习俗既影响了我镇的形象,又对广大群众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背道而驰。为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大力倡导和弘扬文明新风,特向全镇党员同志提出如下倡议:

一、移风易俗

全镇党员同志要以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为已任,坚持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和凡事从简的原则,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动员身边的家人、亲属、朋友做起,争做移风易俗的模范。

二、婚事新办

结婚是人生大事,但并非酒席档次越高越好、排场越大越好。婚礼中礼金重重叠叠,宴席接连不断,不仅耽误正常工作生活,也给家庭和亲朋好友增加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因此,我们倡导控制婚宴规模、缩小宴请范围、减少宴请天数,不要因虚荣攀比而大操大力。

三、丧事简办

树立厚养薄葬的新观念,倡导文明简朴的丧葬礼俗,避免大送花圈、哀乐扰民、大摆宴席;不燃放或尽量少燃放烟花爆竹,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尽量避免在公共场所焚烧纸钱,以环保、简朴、文明的葬礼方式,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力争不影响他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四、其他事少办

近年来,我镇居民举办宴席的种类和名目越来越多,孩子满月、周岁、升学、订婚、寿宴、乔迁等都盛行大操大办,浪费现象特别严重。因此,我们倡导根据各自家庭情况量力而行,尽量少办或不办,用置办酒席的钱多做些善举,从自我做起,破除不良传统,逐渐形成简办少办、文明宴请的健康习俗。

五、凡事从简

我们倡导从烟酒菜品上降低档次,从宴请范围上减小规模,控制菜品规格、降低礼金标准、缩小随礼范围,避免盲目攀比和铺张浪费等现象,努力形成文明和谐的宴请风气。

良好习惯需要我们自觉养成,社会文明需要我们共同创造。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文明节俭为荣、大操大办为耻;以艰苦朴素为荣、爱慕虚荣为耻;以厉行节约为荣,铺张浪费为耻,争做文明新风的积极倡导者、主动传播者和自觉实践者。同时,要在自己的亲朋好友中开展宣传,反对奢靡浪费之风,切实减少“餐桌上的铺张”、“舌尖上的浪费”,自觉做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文明办事的推动者,为营造清纯简朴的社会风气,提升长阳整体文明程度,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__办公室

20__年8月17日

文明办移风易俗倡议书3广大居民朋友们:

为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管理条例》和《甘肃省殡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就春节、清明节、中元节、祭祖节等传统祭祀日开展文明祭祀倡议如下:

一、遵守规定,规范祭祀。城区市民应在划定区域的祭祀焚烧炉(盆)内焚烧祭祀用品,不在城区主干道、居民区、办公区及其他公共场所等严控区和祭祀焚烧炉(盆)外随意焚烧祭品、泼倒汤水。

二、厚养薄葬,节俭祭祀。遵守社会公德,弘扬尊老敬老传统,树立“厚养薄葬”理念,积极倡导以节俭方式寄托哀思,以低碳方式表达缅怀之情,坚决反对丧葬祭祀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的做法。

三、文明祭祀,移风易俗。积极开展家庭追思会、网上祭祀、鲜花水果祭祀等文明祭扫活动,将祭拜逝者的传统习俗以绿色、文明的方式进行表达。

四、服从管理,安全祭祀。广大居民应摒弃在城市道路、广场、公共绿地、居民小区等公共场所随意烧纸的不文明祭祀方式,自觉服从管理人员的劝导和监督,自觉维护优美、整洁的城市环境,严防火灾和意外事故发生。

五、干部带头,率先垂范。党政机关公务人员、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要自觉抵制陈规陋俗和封建迷信活动,及时劝阻不良祭祀行为,带领广大市民用实际行动维护大美高台的.良好形象。

朋友们,绿色低碳是永续发展的前提,文明有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努力,用文明行为扮靓城市,为建设幸福美好新高台做出积极的贡献!

高台县文明办

20__年2月

文明办移风易俗倡议书4村民们: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逐渐富裕,婚事喜事隆重盛办、丧事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日渐盛行,导致广大群众不堪经济重负,不堪时间耗费和环境压力,有损中华传统美德,影响社会文明进程。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村民群众建立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以实际行动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我们特发出如下倡议:

一、移风易俗。

广大村民群众要以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为己任,坚持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和凡事从简的原则,党员干部要带头,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动员身边的家人、亲属、朋友、同事做起,争做移风易俗的模范。

二、婚事新办。

1、提倡婚事新办。

鼓励、支持新婚夫妇参加集体婚礼或旅游结婚,树立健康文明的婚俗新风。倡导婚事不大办宴席,不化整为零、异地再办,不搞豪华车队,本村村民婚礼酒席不超过35桌(含分散场次,每桌不超过10人),同时婚宴精简菜肴,不铺张浪费,不发放礼金、礼品,婚礼仪式简朴、氛围温馨。

2、党员干部本人及家庭成员操办婚事应参照《关于深入开展移风易俗、综合治理大操大办、推进基层党风廉洁建设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带头从简,酒席不超过25桌(含分散场次,每桌不超过10人),不铺张浪费,不借机敛财,不发放礼金、礼品。

三、丧事简办。

1、树立厚养简葬观念。

提倡老人在世时多尽孝道,孝老敬老;老人去世时,丧事从简。丧事活动必须遵守公共秩序,尊重他人合法权益。

2、推行文明殡葬

实行遗体火化,不得土葬或者将骨灰装棺再葬,不得超标准建墓立碑,禁止修建“活人墓”、大墓、豪华墓。

3、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本村村民操办丧事酒席不超过40桌(含分散场次,每桌不超过10人),父母丧事,兄弟较多的(含3人以上)丧事酒席不超过50桌(含分散场次,每桌不超过10人)。膳食从简,不发放礼金、礼品,每场活动乐队不得超过3支,每队人数不超过15人。

4、党员干部本人及家庭成员操办丧事应参照《关于深入开展移风易俗、综合治理大操大办、推进基层党风廉洁建设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带头从简,酒席不超过30桌(含分散场次,每桌不超过10人),父母丧事,兄弟较多的(含3人以上)丧事酒席不超过40桌(含分散场次,每桌不超过10人),不铺张浪费,不借机敛财,不发放礼金、礼品,每场活动乐队不得超过3支,每队人数不超过15人。

四、喜事小办。

提倡孩子满月、订婚、老人做寿、乔迁等喜事小办,在亲朋好友间可以通过一束鲜花、一条短信、一杯清茶、一句问候等文明方式,表达贺意,增进感情。杜绝滥发请柬、大摆筵席、派发红包钱款、铺张浪费办喜事,自觉抵制他有我有相互攀比、奢华阔气显排场的不良习气。

五、办事有序。

我们倡导由各自然村理事会推选有威望、有能力的村民,组成红白理事会,统一宴请标准,在帮助料理红白喜事的同时,起到监督作用。

良好的习俗需要我们去培养,文明的社会需要我们去创造。广大村民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大力营造节俭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共创和谐十洋、共建美好家园!

__办公室

20__年8月17日

文明办移风易俗倡议书5全县广大干部群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进一步倡树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净化社会风气,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共同提升我县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我们倡议:

一、崇尚节俭,婚事新办。

提倡适度办婚礼、节俭过日子,不攀比斗阔,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不借机敛财,不举办违反规定和超出能力范围的婚礼。反对低俗、庸俗、媚俗行为,提倡集体婚礼、植树婚礼、旅游结婚等新型婚礼,做到贺喜庆祝有分寸,礼尚往来有尺度,人情世故讲法纪。

二、厚养薄葬,丧事简办。

百善孝为先,要传承尊老、孝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自觉树立厚养薄葬观念。对老人多一些生前的关爱和温暖,常回家看看,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安享晚年;治办丧事时要从简,服从殡葬管理,不乱搭灵堂,不沿街游丧,不乱烧纸钱,不乱燃鞭炮,不悬挂拱门,不搞封建迷信,不修建豪华坟墓,提倡遗体火化和生态安葬;清明祭祖,不在公共场所焚烧纸钱、冥币、燃放鞭炮,不违规用火。鼓励网上祭奠、送鲜花、植树、家庭追思会等文明祭奠活动,用生态环保、文明节俭的方式表达哀思。

三、反对攀比,倡树新风。

提倡生育、升学、入伍、生日、乔迁等事宜一律不大范围操办,范围以家人、亲属为主,鼓励通过一束鲜花、一条短信、一句问候等方式表达贺意。杜绝滥发请帖、收受礼金、大摆筵席、铺张浪费,不增加多余的人情、财务负担。坚决抵制他有我有互攀比、奢华阔气显排场的不良习气。

四、好事多办,修身养德。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关爱他人、志愿服务等公益事业,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做到文明用餐、文明上网、文明出行、文明过节,自觉远离酒桌牌桌,严禁涉毒涉赌,杜绝各类封建迷信活动;主动传家训、立家规、严家风,培养子女勤俭节约、孝敬老人,教育子女走正道、讲规矩,营造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

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清朗的社会风尚,是巩固提升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的基本内容,也是我们每个市民责无旁贷的义务。党员干部要自觉带头,率先垂范,做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文明办事的表率,广大干部群众要积极参与、自觉践行。全社会携起手来,破陈规、除陋习、传文明、树新风,为建设新时代魅力巨鹿贡献力量!

移风易俗活动方案范文4

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关于“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精神的具体举措。

一年多来,南雅镇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作为文明村镇创建的有效载体。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实施方案》,24个村(场、居)皆已成立红白理事会并制度相关章程,有效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二是完善《村规民约》,起草符合新时代的《村规民约》模版,要求各村(场、居)根据模版进行完善,截至目前,全镇24个村(场、居)已全面完成《村规民约》的修订工作,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约定生效;三是广泛动员宣传,从机关干部和党员入手,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1500余份,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10000余份,并利用led、横幅、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移风易俗,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然而,在多举措并使的情况下,问题还是依然存在。

一是加重农民负担。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腰包也跟着鼓了,“婚丧喜庆活动大操大办、人情债、攀比炫富”等不良风气依然在延续,办一场酒,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参加一次婚礼,少则几百,多则上千。拿机关青年人来说,月到手收入在3000左右,有时一个月的各类喜宴就好几场,每场按500元来算,可谓是捉襟见肘,更何况是普通农民。

二是破坏生态环境。“美丽乡村”的建设加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农村变得干净整洁,绿水青山也随处可见。但婚丧喜庆活动中,燃放烟花爆竹现已司空见惯,导致沿路“一片红”;丧葬活动中,“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十里长街”的现象让周边群众苦不堪言,加之修建“豪华墓”、“大墓”、在三沿五区修坟等现象更是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三是纵容封建迷信。亲人的离去,表示悼念的方式很多,但是在农村普遍存在焚烧冥币、纸钱、纸人,请“大仙”做“法事”的情况,有甚者连续好几个星期通宵达旦地敲锣打鼓;清明烧纸、中元节烧纸,有的连“iphone手机”、“法拉利跑车”、“俄罗斯女郎”都在其中,这些表达哀思的方式,百害无一利,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这不仅劳民伤财更是在大肆宣扬迷信思想。

这些问题的背后,原由有三:一是存在于人的思想中的落后、封建的意识依然根深蒂固;二是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现象,在推动移风易俗工作上抓不到重点;三是宣传力度不足,不够深入。

因此,推动移风易俗,关键点在人身上,要解决“人”这一问题,便在于抓关键少数。俗话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因为在群众心中,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干部就是一个标杆,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流传度高、示范效应强,容易为群众所模仿。由此,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就必须紧紧依靠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关键少数的家风入手,以家风带民风,以点带面,进而有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抓出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家风”就有许多重要论述,他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

关键少数要带头。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社会风尚的养成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效应。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要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带头示范作用,带头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带头签订公开承诺书,带头约束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为广大党员、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标杆和行动标杆。党员干部不仅是移风易俗的实践者、示范者,也是引领者、推动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党员干部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全体代表、委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镇、村党员干部带头低碳祭扫、生态安葬,机关青年党员干部踊跃参与元旦集体婚礼,摒弃陈规陋习,引领文明新风。以党员干部的良好作风,增强群众俭办婚丧嫁娶事宜、远离不良习俗的自觉性,形成向善向上的的社会风气。

移风易俗活动方案范文5

花滩位于长宁县西南部,地处珙县、高县、长宁三县交界处,地形以丘陵为主,距县城32公里,距蜀南竹海20公里,全镇辖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17个村民小组,镇域总面积52.06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农村“请客风”问题也日益凸显,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的请客时有出现,这不但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还严重影响了乡风文明建设,给基层治理造成困难。此次调研,主要目的是摸清花滩镇农村“请客风”问题,并探索解决办法。调研以进村入户走访农户、召开院坝会和发放调查表等方式进行。

一、我镇农村“请客风”情况现状

绝大部分群众对现在的“请客风”问题都怨声载道,叫苦不迭。虽然目前党和政府对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嫁娶等事宜加强了管理,作出了若干明确规定,且处理了一批违规人员,对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操办人情事项的专项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农村却成了“人情风”的重灾区。广大老百姓身处“请客风”、“人情风”的深渊之中,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破坏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具体现状表现为:

一是人情事项名目繁多。农村最常见的请客事项就有:婚丧嫁娶、满月、周岁、祝寿(60岁、70岁、80岁......)、乔迁、升学、春酒等十余项,有的人户还兴办拜师宴、买车酒、银婚酒、金婚酒、开业酒、立碑酒等,五花八门,虽看似合乎情理,但让人深恶痛绝,有的人户年年都办酒,一年办几场,让亲朋好友及邻里乡亲不堪重负,不赶“人情”怕口碑不好,去的话又是不小的经济开支。二是人情礼金压力沉重。过去赶“人情”还可以用粮食、糖酒、烟茶或农产品作为人情来往,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均以金钱取代。通过调查,2017年,我镇农村请客赶“人情”一般随手人情为100元,亲属及好友为200—600元不等,场镇周边人情标准有所提高,平均下来,每个家庭一年的人情来往在2500元左右,而我镇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957,按照户均4人计算,人情开支占家庭总纯收入的4.5%左右,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三是你来我往两败俱伤。根据调查了解,我镇农村请客办事主要为自家操办或请红白喜事“一条龙”服务,餐标为200-300元不等,酒水为100元左右,香烟以10-20元/包为主,一桌酒席算下来平均350元左右,一桌10人,大人小孩算下来平均3.5户人,按平均150元/户的人情钱算,一桌可收到525元,一桌可赚175元,如果按照20桌计算,总共才3500元,按照农村习惯,一般晚上还要吃一顿,实际可赚的钱就更少了,但根据了解,实际上很多家庭请客办事都是亏钱,而且每次办完事后的一段时间内,回礼的人情钱负担会更大,从经济方面来说,是一种两败俱伤的行为,同时还造成食物铺张浪费和大量白色垃圾,甚至造成食品卫生事件。

二、我镇在治理农村“请客风”方面的措施及成效

一是不断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共产党员和干部队伍的示范带头作用。按照长宁县党员领导干部操办红白喜事的规定,严格执行操办事项、操办规模及事前纪委备案和事后报告等制度,从严处理违反规定的党员干部。2017年镇纪委处理因违规操办红白喜事案件1起,给予涉事村干部党内警告处分。二是强化宣传引领,形成浓厚社会氛围。为从思想上转变我镇村民“请客风”陋习,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宣传作用,在场镇内和公路沿线挂拉宣传移风易俗横幅30余张,印制并发放《关于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的倡议书》3000余份,同时层层召开移风易俗工作会议到村社一级,形成自上而下的浓厚氛围。三是从制度入手,遏制“请客风”盛行。制定《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实施意见》,梳理出《花滩镇深化移风易俗任务分解表》,督促各村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即“一约四会”,加强对村民大肆操办红白喜事的管理,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

三、下一步治理农村“请客风”的打算

一是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从观念上改变村民“请客风”问题,在传统社会氛围营造的基础上,通过成立宣讲队伍到村入户进行宣讲,同时依托“农民夜校”、村民大会、社员大会等载体,广泛宣传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思想,让村民自觉意识到“请客风”盛行的危害,自觉抵制“请客风”。

二是广泛开展文明劝导活动。各村组织成立10人以上的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文明劝导活动,倡导“婚丧新办”志愿服务活动,对即将大肆操办红白喜事的农户开展劝导活动,取消不必要的请客事项,缩小操办规模。三是强化制度保障。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及镇党委政府统一部署,各部门齐抓共管,充分发挥村(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明确工作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将破除“请客风”陋习工作纳入村级年度目标考核重要内容,按各村辖区内发生超过规定大肆操办宴席的次数给予相应扣分,通过压力传导,督促村支两委及“一约四会”充分发挥监督和管理作用。

移风易俗活动方案范文6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创建工作整体合力

创建文明和谐镇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按照市、区有关要求,成立了创建文明镇领导小组,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2019年先后召开党委会8次,党政联席会议4次,工作会议5次研究解决环境整治、文明创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关问题,保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费,落实专兼职人员负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同时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做到年初有计划、年底有总结。同时将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效能作为机关文明和谐建设的切入点,将文明和谐建设作为镇、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狠抓机关效能建设,严格规范办事程序,实行政务、村务公开,推进民主评议工作,着力树立政府新形象。

二、加强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创建活动

一是认真落实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确保做到学习有组织、有记录、有笔记、有心得、有总结,充分发挥了中心组的表率和带动作用。

二是紧密联系各村居各单位实际,开展““文明和谐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最美贫困户”“清洁贫困户”“健康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建立包括镇机关干部志愿服务队、红色宣讲志愿服务队、文艺宣讲志愿服务队、青年宣讲团志愿服务队、巾帼宣讲团志愿服务队和各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队合计20支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员237人,仅2019年就先后开展脱贫攻坚、环境整治、文明创建、卫生健康等各项志愿服务活动34次,活动范围涉及全镇15个村(居),受益人数达数万人。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广泛开展。

三是大力开展文明创建典型申报推荐工作,镇镇基督教堂2019年荣获省级和谐寺观教堂称号,成功申报好人三名,镇志愿服务队获评市第14期优秀志愿服务典型;镇2019年被评为市第四届文明镇,官塘村、居委会、苏北村被评选为市第四届文明村,2019年底由开展2019年区级文明村镇申报工作,申报原先三个市级文明村和陆集村、居委会、棉场村、百市集村共计七个村居为区文明村,并同时申报镇计生办创建市级文明单位。2020年更积极创建省级文明乡镇,制定镇创建省级文明村镇实施方案,并召开推进大会,大力推进省级文明村镇创建。

四是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工作,完善“一约四会”,引导建立健全村镇两级管理网络,坚持不定期开展不良风气整治活动。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宣传,针对各类节庆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在村镇文化阵地、宗祠、宗教场所等重要地点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志愿服务宣传好的,推进移风易俗宣传。保障“移风易俗宣传示范街”设施,更新完善移风易俗宣传内容,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组织“扬文明乡风、促脱贫攻坚”专题报告,引导群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将群众引导到学知识、增素质、齐致富的轨道上来。

三、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确保人居环境整洁有序

全力配合区政府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机制。目前我镇15个村居全部落实了人员队伍和经费保障等环境卫生整治基本条件,建立起了垃圾清运、处理的长效机制;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改厕、污水治理、拆违拆危等工作。同时积极开展“三线三边”环境治理暨乡风文明建设,不断巩固治理成果,逐步拓展延伸、全域覆盖,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移风易俗活动方案范文7

为扎实做好清明节祭扫工作,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文明祭扫,促进移风易俗,努力营造绿色、文明、人文、和谐的节日祭扫氛围,决定在全市开展“绿色清明,文明祭扫”主题宣传活动,现将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宣传活动目的

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充分利用好清明节期间我市居民集中祭扫和集中安葬的民俗习惯,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开展文明祭扫为主要内容,引导人们推行文明低碳祭扫和节地生态安葬,努力营造广大群众参与和支持殡葬改革的良好氛围。

二、宣传活动主题

“绿色清明,文明祭扫”

三、时间安排

3月25日-4月15日

四、宣传活动内容

清明节是开展清明文化教育、宣传殡葬改革、促进移风易俗的有利时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做好殡葬工作的新闻策划和舆论宣传,接受舆论监督,增进理解认同。

(一)大力推行绿色文明殡葬,广泛开展主题活动。各地要组织开展“绿色清明,文明祭扫”主题宣传活动,上下联动,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共同营造清明节良好舆论氛围。突出绿色文明主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烈士纪念活动,大力弘扬烈士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殡葬服务单位要为祭扫群众创造文明低碳祭扫条件,主动开展“鲜花换火纸”、“时空信箱”等免费或奖励活动,推广敬献鲜花、绿化植树、踏青遥祭、错峰祭扫等多种祭扫纪念方式,大力宣传文明低碳祭扫,在土葬改革区积极倡导深埋不留坟头,有效提高节地生态安葬率。突出人文和谐主题。丰富节日内涵,引导清明活动向更丰富多元的方向发展,融入追思先贤、纪念先烈、孝亲感恩、生命教育等内容,使清明节成为传递亲情、健康生活、弘扬文化、保护环境的重要载体。突出安全祭扫主题。要依法管理焚烧纸钱祭品等行为,倡导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和低俗祭祀用品。对已明文禁止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祭扫行为的地区和祭扫服务场所,应组织力量加强管理,确保令行禁止。允许焚烧祭祀用品的祭扫服务场所,应划定专门区域,确保文明安全。落实公益殡葬惠民政策。全面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宣传节地生态安葬,推广树葬、骨灰深埋、散撒和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地等安葬方式,加快殡葬改革进程。

(二)立足基层进行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要大力弘扬厚养薄葬和绿色殡葬理念,全面宣传殡葬法规政策和惠民殡葬举措,积极宣传殡葬改革成效,重点完成“三个一”活动。讲述“一个”殡葬行业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积极协调新闻媒体开展“清明走基层”活动,深度挖掘和宣传殡葬战线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讲好殡葬行业故事,发挥好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以自身实际行动宣传殡葬改革。举办“一场”公益殡葬活动。举行形式多样的清明节祭扫公益活动,比如“鲜花祭扫烈士墓”“千纸鹤遥寄哀思”“祈福黄丝带”等集体公祭仪式,引导公众参与文明祭扫。继续开展“殡仪馆开放日”活动,加强与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的互动,让群众走近了解殡葬行业。开展“一次”基层宣传活动。利用清明节前重要时间节点,印制宣传单页、宣传画等,在群众聚集的广场、街面集中发放,举办“宣传进社区”“殡葬法制讲堂”等宣传活动,组织殡葬宣传车在镇街广泛宣传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相关政策,让广大群众熟悉殡葬政策,自觉参与和支持殡葬改革。充分发挥好村(居)委会、红白理事会等城乡基层组织作用,将文明低碳祭扫要求纳入村规民约,积极传播清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现代清明节日生活方式。倡导丧事简办。治丧力求节约简朴,提倡佩戴黑纱白花、播放哀乐、鞠躬默哀等文明方式哀悼逝者。倡导绿色殡葬。自觉实行遗体火化,提倡骨灰存放、深埋不留坟头等节地生态葬法,不违规土葬遗体、建立墓碑,不在林区、景区等禁火区域焚烧纸钱、燃放鞭炮。

(三)主动联系新闻媒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各县市区民政部门要主动与新闻媒体单位合作,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互动融合,特别要发挥好“两微一端”等新媒介优势,把殡葬领域有新闻价值的工作动态和真实声音及时传递出去。采用举办现场咨询讲座、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宣传活动进社区、企业、学校和家庭,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各级要规范和完善宣传应急预案、舆情处置机制,有效回应社会关切,建立首问负责制、业务部门主管负责制,及时回应媒体的采访需求,为媒体采访提供便利、创造条件。加强清明节期间的舆情监测,对媒体曝光的问题做到第一时间反应,依法公正地调查处理,及时向社会公布结果,并为媒体跟踪采访创造便利条件,努力给社会公众以满意的答复。

五、活动要求

一要精心组织。各地要精心制定宣传工作方案,突出“绿色清明,文明祭扫”的宣传主题,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寓传统文化于文明祭扫中,精心设计活动项目,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实现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和谐统一。

二要深度宣传。各级新闻媒体、网站要开设专题、专栏,充分报道节日活动,宣传节日文化,营造浓郁氛围。要大力宣传健康文明的清明文化,用文化引领文明清明新风尚;要大力宣传各有关单位开展“绿色清明 文明祭扫”活动情况,营造文明低碳祭扫的节日氛围。

移风易俗活动方案范文8

【关键词】社会融合 杭州市 城市 新移民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域之间的人口流动加剧,在很多城市形成了新移民群体。例如根据2011年数据显示杭州市共有人口697万,其中外来人口398万,占比57%。庞大的移民群体入驻城市,与本地居民混杂居住。由于与本地居民在社会资本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的社会资本因迁移发生断裂, 他们需要在迁入地重新积累或投资, 而后者的社会资本相对稳定;地域流动直接导致原有社会资源(尤其是原有家庭的社会资本) 获取性降低, 而嵌入于本地居民身上的潜在社会资源会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这些差异使得移民的生活更为不易,而迟迟不能很好的融入到城市中,很多城市新移民者对其所在城市缺乏归属感。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不能忽视。因此,近年来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心的课题。“新移民”中的“新”字,主要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老移民而言。本课题引用了林卡教授的定义,将城市新移民界定为:从外地或海外来入驻城市工作生活,已取得城市户籍或居住证,工作多年(3年及以上),有正当职业和稳定的收入,并把城市作为长期居住和生活地的特定人群。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文将以社会融合理论为基础,以杭州市为例,探讨二三线城市的移民融合现状,从而发现问题,提出推进移民融合的建议,从一个新视角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

1.杭州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现状

本文应用张文宏和雷开春提出的11项社会融合指标,对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进行测量,来研究杭州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现状。

2.杭州市新移民融入本地的问题分析

选择杭州市新移民与当地居民混居社区中典型的个案,针对第一部分调研中的结果,通过深入访谈了解背后可能的原因。

3.促进杭州市新移民的融合的策略研究

结合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研究结果,对促进杭州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提出可行的策略建议。

(二)问卷设计。

在问卷调研部分,我们将影响杭州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因素分为文化融合、地域融合、地位融合、群体融合和职业满意度融合5个方面,采用张文宏和雷开春的量表,对城市移民融合问题进行测量。

(三)访谈设计。

本文选取部分新移民与本地居民混住小区,进行个案访谈。通过个案访谈,我们希望达到如下目的:检验问卷中对于融合程度的判断(生活融合、心理融合、社会融合等)是否和实际一致;了解新移民在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本地居民对新移民各种看法,及产生这些看法的原因。

三、数据分析

(一) 样本概述。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实际经过回收、筛选后有效问卷254份,有效率为72.6%。调查样本的男性占比49.5%;20-29岁人群占比32.18%,30-39岁的人群占比42.97%,40岁以上占比24.86%;高中和中专学历占比32.7%,大专和本科学历占比57.7%;职业方面,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1.0%)、企、事业单位的一般职员(20.6%)、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12.4%)及企业工人(11.0%)。

(二)新移民社会融合现状分析。

1.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主要分为杭州话掌握程度、平时常用语言、遵循本地风俗习惯、听懂杭州话程度、熟悉本地风俗、采纳本地节日这6个问项。

在本地语言学习方面,91.4%的城市新移民平时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完全不能听懂的仅有14.2%;但是,完全不会讲杭州话的城市新移民占了35%,而比较能讲和完全能讲杭州话的人仅有10.2%。

从熟悉本地风俗来看,83.1%的新移民或多或少熟悉一些杭州本地的风俗习惯,这反映出城市新移民的文化认知程度较高。从接受本地价值方面来看,有超过一半的城市新移民(53.5%)会在与本地人交往时遵循本地的风俗习惯。从采纳本地节日上来看,有51.6%的城市新移民会入乡随俗偶然过本地人的节日,但也有36.6%的城市新移民几乎不过本地的节日。

进一步对这些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一个文化融合因子。我们将该得分转化成1-100 之间的标准分值,为38.16(SD=21.12)。说明城市新移民的文化认同的整体转换程度不高。杭州新移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度较低,愿意理解但不愿意参与,导致了新移民对本地文化认知程度相对较高、但认同度不高。

2.地域融合

地域融合主要分为子女发展期望、未来定居打算、添置房产意愿这3个选项。

在子女发展期望上,仅有不到5.5%的人明确持否定态度;在自己未来的定居打算上,也有52%的人作了肯定性回答;在购置房产意愿上,“3-5 年内会考虑买房”达到了44.2%,“不打算在本地买房”仅占9.8%。超过一半的被访者希望子女未来在杭州发展,同时表示会在杭州买房定居。这说明,城市新移民对杭州的地域认同感较强。

3.地位融合

在进行问卷设计时我们将地位分为“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下层”和“说不清”这6个层次。

城市新移民中,认同为“上层”及“中上层”仅占9.9%,而认同为“中层”及“中下层”有61.4%,另外还有18.1%的城市新移民地位模糊。这一结果表明,大部分新移民在自我感觉的地位上认同度并不高。

4.群体融合

采用自我归类的方法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仅有7.5%的城市新移民认同自己为“杭州人”而认同为“新杭州人”及“既是杭州人又是外地人”的分别有27.2%、19.7%,认同为“外地人”的则占 37%,此外还有8.7%的城市新移民“不清楚”自己的群体归属。大部分新移民对群体认同度很低,他们仍会将自己和杭州本地人划分开来,甚至有1/3的新移民坚持外地人的说法。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杭州新移民对于杭州人这个大群体还存在着隔阂。

5.职业融合

在职业融合的问题上,职业满意度处于中立阶段的新移民数量占据最多,有50%,感到满意以及非常满意的人占43.7%,相对来说,大部分新移民对于自己目前的职业还是感到满意的。

四、个案访谈

(一)新移民个案访谈。

1.文化融合

首先是文化融合方面,从问卷结果中我们得知:杭州新移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度较低,愿意理解但不愿意参与。通过走访,我们发现有如下原因:杭州市民俗多样,但传统性强,对于新移民来说会比较陌生,虽然会有兴趣,但是不知道如何参与;在饮食文化上,和新移民原来所习惯的饮食风格不太一样,一时间难以适应;因工作原因,没时间参与文化活动,缺少对文化的理解。

2.地域融合

超过一半的被访者希望子女未来在杭州发展,在杭州定居和在杭州买房,对杭州的地域认同感较强。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杭州市经济发展迅速,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加上教育、卫生等硬件设备条件改善。以及杭州独特的人文环境,快慢适度的生活节奏,使得他们愿意考虑留在杭州。

3.地位融合

新移民大多把自己归类为“中层”,说明大部分新移民在自我感觉的地位上认同度并不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部分移民群体被“歧视”,造成心理阴影。主要表现在产生口角时,本地居民对于其外来身份的刺激性语言往往会给新移民留下比较深刻的心理阴影;生活成本逐年增长。近年来在杭州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没有太多的资金用于休闲娱乐等消费,享受不起“上层人”的生活。

4.群体融合

八成受访者表示,即使有杭州户口,已在杭州定居,也不认为自己是杭州人。究其原因,可以有以下几点:在于自己的出身地、亲戚不在本地。即使自己拥有杭州市的户口,也不能改变地缘和血缘上“认祖归宗”的状况;因工作和子女教育问题而“不得不”来杭州。对于这一类人来说,他们需要舍弃原来已经建立的人际关系、情感、习惯等,这就影响着他们心理层面对于杭州人这类新群体的接受度;被本地人认为抢占资源,特别是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而遭到“排斥”,不愉快的经历导致产生偏见;与本地人接触少,群体认同低。还有一部分群体因为工作原因,不会经常和本地人接触,本身融入感就不是很强;户籍原因。户籍所在地已经迁移至杭州的群体,其融入感明显强于户籍不在杭州的人群。

5.整体满意度

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对当前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依然有新移民对社会环境表示不满。原因如下:高房价,高物价,带来的生活压力。受访者表示杭州近几年房价飙升,物价水平逐年上涨,生活压力也逐年上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空气和水污染),以及交通堵塞的问题,造成生活质量下降。

(二)本地居民个案访谈。

此外,我们还对杭州市本地居民进行了访谈,希望得到本地人对周围的新移民有何看法,以及产生这些看法的原因。

采访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新移民的到来对本地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本地带来了劳动力资源,也带来社会分工的改变。但也造成了一些供不应求的现状,带来物价上涨的问题,特别是房价上涨,而且认为新移民的到来,使得本地人就医更加拥挤,工作和子女上学也收到了影响。

同时,本地居民认为,移民群体中部分人素质较低,不文明的举止影响了城市和谐。更有甚者带来犯罪的问题,治安管理上的不便,造成社会不安。以及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

五、建议

基于如上现状,我们为促进杭州市新移民融合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机关:制定健全的新移民安置政策,继续提高新移民社会保障权利,增加新移民的收入,提供如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医疗,工伤,子女入学等的优惠;鼓励各地方部门积极开展地方文化活动,如:开展社会文艺汇演,竞技,郊游等;创建社区调解小组,专门化解邻里间矛盾。

(二)新移民群体:主动融入当地生活,从心理上放下排斥感;树立正确的交际态度;坚持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自力更生。

(三)本地居民:树立正确的交际态度,不因本地人的身份而对新移民群体产生偏见;积极帮助在生活上存在困难的新移民群体,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

本文系“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2008.

[2]李强.关于城市农民工的情绪倾向及社会冲突问题[J].社会学研究,1995.

[3]黄匡时,日达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J].新视野,第六卷, 2010.

[4]悦中山,杜海峰, 李树茁,费尔德曼. 当代西方社会融合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应用[J].公共管理学报,第六卷,第二期 ,2009.

[5]钱正荣.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报,2010,2.

[6]米尔顿戈登. 在美国的同化:理论与现实[C].

[7]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8]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 J ].人口研究, 2009,(1).

移风易俗活动方案范文9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发生、发展、传承与流变,都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条件、各种文化间的互相交流影响及本民族或地域民众独特的心理素质等紧密相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民族民间美术产生的重要因素,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也不例外。《汉书•地理志》有云:“凡民禀五常之胜,而有刚柔缓急,声有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清欲,故谓之俗。”而民间美术的形成同习俗一样受环境影响。但是,人的主体能动性又使人类能超越自然及人自身的制约,从而使人类社会的文化创造在自然的规约下,又突破了其樊篱。 人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马克思语),其造物艺术活动的物质技术手段是对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和开发,这体现出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及两者的关系。我国的古籍中,多有这方面的论述,如《考工记》大量论述了加工过程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者的统一,强调工艺制作技术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天工开物》也记录了大量工艺技术的相关内容,并广泛涉及了造物与自然的关系,即“天然界靠人工技巧开发出有用之物”,表达出人的技术对自然的开发以及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关系,强调了物质技术与自然界,即人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也要求人们对不同的材料、工具、加工制作手段和特征不仅要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因材施艺,配合默契,发挥物质技术的性能。“民间造物艺术经过选材加工,当造物一经产生,在人与物的关系中,物并非是远离人的客观存在,而同样是有生命的、人性化的,物性与人性之间是亲近、和谐的,反映出人与物之间的伦理关系。”[1(]p135)乌江流域从史前的“观音洞人“”桐梓人”的石器、骨器,夜郎时期的“套头葬”到后来各个时期的民间工艺、商贾会馆、民居建筑、居室陈设等,均讲究天时、地理、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则,把自然生态与人工技术融为一体,反映出该地区广大工匠对造物原则的深刻体验和把握,体现出中国古人素来讲究应天之时,承地之气,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融合的艺术思想。概括地讲,这种艺术样式的生态环境有自然、社会等几个方面。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是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诸如高山、丘陵、平原、湖泊、海洋等各种自然地理空间以及各种自然资源的系统与循环。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适宜的空间和各种资源,它既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也是人类认识和开发的首要资源。自然环境决定着人类各种生产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而成为生活于其中的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和民风民俗深化发展的前提。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对艺术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从民间美术创作的角度看,山川河流、雷雨闪电等并没有直接与作品发生联系,但是一旦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把自然赋予他的一切灵感、观念诉诸于作品,或者撷取自然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自然界就将自身与艺术的关系通过人的思维和审美过程在作品中表现了出来。 乌江流域,包括今天黔、滇、渝、鄂三省一市中的12个地区55个县市辖区,流域面积近8.8万平方千米。流域有以苗、布依、土家、彝等为代表的40多个少数民族,总人口超过2000万,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5%。乌江流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自然环境,盛产葛、麻、毛、棉、丝、蜂蜡、蓝靛、石灰、丹砂、生漆和各种木材等物质资源,为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编织、刺绣、蜡染、印染、漆器等手工技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人们种植和采取野生的木棉、葛麻、苎麻、茅花等植物纤维编织成葛布、斑布、大口袴、布袍等为生活所用。据《华阳国志•巴志》载,这里“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蚕桑麻苎……皆纳贡之”。史料还记载了巴人向秦王朝每年纳“賨布”为赋税。此后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思惟北征,宜先入南”决策的指导下,于223年率蜀兵入南平乱,不断“移民实边”,并把蜀锦及其纺织技术传到西南少数民族各地,在那里以本地盛产蓝靛为染色原料。明清时期,乌江流域各个地区先后大量栽桑养蚕,种棉织锦。据嘉靖时《思南府志》记载,明朝中叶大量川湖流民涌至此,“地产棉花,种之获利,土人且效其所为,菽粟而艺棉”。而后清政府行“立法劝民纺织”政策,该地区出现了“机杼遍野”的盛况。清代乾嘉时期,安顺府城棉织极盛,“郡民皆以此为业,城北尤甚”,所产布名“顺布”、五色扣布、朱散花布、椒花布、棉绒等,所织布匹均为当地人民服饰用。蜡染工艺是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的一大“绝技”,它以当地所产的蓝靛为染料,用铜板作模,或以铜刀醮蜡在布料上绘花,放之于染缸,布既受染,则煮布以去蜡,所绘花纹现之眼前。蜡染工艺至今能够在该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其主要原因就是乌江流域的地理环境提供了蜡染的原料———棉花、蜂蜡、蓝靛,以及用木料制作的纺车、织布机、染缸等辅助设备。这使这项工艺得到了充分的物质保证。 自然环境也给民间美术提供了丰富的表现题材,使之极富生活气息、地域特色和山乡风格。乌江流域各民族长期生活在深溪绝谷、崇山峻岭和禽兽繁殖的自然环境里,远古时代就以狩猎、农耕为主要生产生活内容,这必然使人们对这些生产对象产生深厚的感情。而这种感情也在题材上表现了出来。乌江流域各民族根据实用功能的需求,结合生产活动中获得的美感,把自然界中的喜鹊、鸳鸯、仙鹤、蝙蝠、马、羊、牛、猴、狗、鸡、鱼等鸟兽虫鱼形象,运用到民族服饰、剪纸、刺绣、蜡染、石雕、木雕以及民间建筑装饰等各种民间工艺中去。我们常见的表现自然界中禽鸟走兽的题材图案有“猴手”“虎爪花”“鸡冠花”“蝴蝶花”“野鸡尾”“猪脚迹”“蜘蛛花”“蚕龙”“鱼龙”“梅花鹿足迹”“喜鹊闹梅”“双凤朝阳”“蝴蝶戏花”等,就是表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不但与社会功利价值有联系的对象成为人们常常表现的题材,而且那些与他们物质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的植物也被纳入了艺人们的审美意识中来,如有“藤条花”“蕨叶花”“麦穗条”等图案纹样;还有直接源于本民族生活的,以人物造型为主,兼及日月、山川、建筑等,加以组合,设计成不同形状和规格尺寸的“蕨蛙草木图”“众人迎亲”“春耕图”“驯象(牛、虎等)图”“姜央射日月”等纹样,赋予图案纹样以新的视觉形象和文化内涵。#p#分页标题#e# 乌江流域山势陡峭,人们建筑房舍实为不易;山高峡深,水量充沛,人们的生存环境极为潮湿。在此类生态区位上建房,首要的是解决居室潮湿和屋内进水等问题。乌江流域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因素,创造了“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的吊脚木楼以及鳞次栉比的布衣石头寨等民居样式。在生产生活用具上,人们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将其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结合起来,根据自然环境所提供的丰厚自然资源,创造出了品类繁多、造型各异的犁耙、镰刀、筛子、簸箕、风簸(也称“风车”,用于谷物等除尘,是常用的农用工具)、背荚、石磨、木擂机、家具、陶器、鱼篓等农业生产工具、交通运输工具、渔猎养殖工具。事实上,人们将艺术与自然资源结合了起来。 二、社会环境 民间美术的生长环境除了自然环境生态基础,还包括社会环境的内容。这两者综合地对民间美术产生作用。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是构成艺术的基本动因,其中“环境”除自然环境外还包括社会环境,即风俗习惯和精神气候,以及政治、战争及民族性格和生活情趣等整个社会文化氛围。①各种社会因素如经济、政治、伦理道德、传统文化与民族宗教、审美趣味、哲学观等,对民间美术的创作发挥规定和辅助作用。因此,民间美术在这错综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中也在不断发生、发展和演化。 (一)经济环境 在民间美术的生存发展中,经济的制约作用比其他因素更为突出,但表现状态更为隐蔽,主要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对人的观念和心理产生的作用。以手工操作为主要创作模式的民间美术作品中,很难一下子看出与所处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关系,其技艺高超也不能直接表现科技发展与经济繁荣。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准则,并通过人的观念这一媒介来影响艺术。事实上,民间美术的创造也毫不例外地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所以,一个地方的经济状况通过当地的风俗、礼仪对民间美术的品种、品味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在传统社会里,民间美术的分布主要与河流、商官道路等自然因素发生密切关联。商业贸易的繁荣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优厚条件,城镇经济随之兴盛,而这必然对当地的农民民间美术的创作带来影响。 据记载,先秦及秦汉时期乌江流域地区“耕田,有邑聚”,出现了铜锄、铁插等农用生产工具,加工谷物使用石杵、臼,纺织使用石纺轮等。涪陵小田溪巴王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巴式柳叶剑;夜郎地区出土了不少铜釜、铜鼓等;湘鄂川黔毗邻区域的黔东北松桃、务川,重庆市的黔江、涪陵,湖北的恩施、利川、咸丰、宣恩等地发现虎钮錞于、扁茎柳叶剑、三角形援之戈、舌形铜钺,以及铜铸的手心、花蒂、水波、房屋、虎、蝉、人头等纹饰,等等,这些都表明青铜器在当时的乌江流域有了较大发展。汉代时武帝通使夜郎,设立郡县,开拓交通和大批移民,给乌江流域地区带来了封建制经济生产方式。劳动力的增加和先进耕作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该地区的社会发展。隋唐时期,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粮食的充裕催生了酿酒工艺,出现“婚姻以牛酒为聘”现象。其土贡物品有丹砂、犀角、麸金、腊、蜡烛、斑布、文龟、黄连、茶等土特产。樊绰《蛮书》记载东爨乌蛮“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子扆髻,女人被发,皆衣牛羊皮”,“以螺壳、虎豹、猿狖”之皮为衣着装饰品,这说明狩猎在经济生活中还占有很大比重。手工业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的进步,人们已懂得种植和采取野生的葛麻、茅花等植物纤维编织粗布,用野兽皮毛制作各种衣物。由此,“点蜡幔”“西兰卡普”等民间工艺品也甚为精致,而酿酒成了家庭手工业。加之隋唐始,交通进一步通畅推动了与外地的经济贸易交往。如乌江流域手工业产品及茶叶、丹砂等与邻近地区有大量贸易往来,据陆羽《茶经》载:“(茶)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昔得之,其味极佳。”当地人在冶铁、铸造的方面也能生产“水秀铁”和锋利小刀、银酒器(银鹁鸠),而且还掌握了“沙中栋金”“碎石取金”的炼金技术。② 元代大兴“站赤”,虽交通情况有所改观,但是乌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仍然是极其缓慢的,与邻近地区的经济存在很大差距。直至明朝永乐年间贵州设省以后,乌江流域的经济环境才有改观。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驿道的开通、大道的延展、乌江航道的整治与疏浚,使交通状况有较大改善,从此打破了乌江流域相对封闭的状态。二是外地人口的大量移入,经过明清两代大规模的移民,增加了开发乌江流域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还把他们的先进生产技术、农具、农作物品种引进乌江流域,给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三是以卫所屯田为先导,逐步改变社会经济基础。[2](p3)四是“改土归流”的成功实施使乌江流域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改土归流”打破了封建割据的格局,使交通更发达,商业更为繁荣。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乌江成为“川、贵贸易之咽喉”。川盐取长江船运到涪州,再用“歪屁股”船运到酉阳的龚滩或贵州思南,最终进入贵州腹地。随着物资交流活动的频繁,交流范围不断地扩大,促进了两岸商业集镇形成和发展,外地客商也源源不断地移居乌江流域各地,以手艺或佣工为生的人也在城镇聚集。据《黔南识略》记载,乾隆年间仅贵州全省就有“贸易、手艺、佣工客民二万四千四百四十四户”,另有住在城镇而在乡间购田置产的“客民”六七千户,“客民”总数不下十万人。城镇商业兴起和外地客商聚集,会馆应运而生。在商业发展的刺激下,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如江楚移民从事手工织布,临近的滇民经常来此“以花易布”,更刺激手工纺织业的发展,由此棉织业逐渐兴旺,民户多从事纺织,出现“机杼遍野”的盛况。 19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和发展,商业贸易比以前有新的发展,但农村经济及民间手工业却受到严重影响。从鸦片战争至1939年近百年的时间中,乌江流域经济是一种以鸦片贸易为主的畸形状况。这一时期,乌江流域农业经济处于停滞或缓慢发展的状态。农村耕地面积减少,农业也停滞不前,加上长期混战,致使乌江流域农民苦难进一步加深,连起码的衣、食、住等生活条件也难以维持,家庭手工业受到沉重打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乌江流域进行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乌江流域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合作,艰苦奋斗,逐步向小康社会迈进。近年来,政府和民间对包括民族民间美术在内的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各类民族特色城镇或村寨出现了不少销售蜡染、刺绣、编结等手工艺品的小店。这不仅直接带动了民间美术品进入市场,让手工艺品的加工和销售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p#分页标题#e# (二)政治环境 民间艺术的发展也与所处的政治环境产生必然联系,不同时期政治因素对民间美术的流布、品类、传承方式以及工艺技术的改进和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念等方面均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乌江流域地处西南边徼,地理位置独特且资源丰富,自古就是各种政治、军事力量盘踞和争夺的地区。乌江流域自来就是“五溪蛮”“武陵蛮”“百越”之地,是“濮”人“、叟”人“、僚”人、“蕃”人、仡佬等古代先民居住的地区。先秦时期,强悍的巴人控制了乌江下游地区,建立巴国。后来兴起的楚人夺取巴国土地,并移民入黔,导致该地人“半楚”。西汉时期乌江上游地区则有“自大”的夜郎等国。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实行“恩威并用”的民族政策,于是分居在山地的人民“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各族人民进一步向定居农业发展,推动了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随着封建王朝统治的需要,汉民族人民也在不同时期不断自各地进入乌江流域,尤其是明朝朱元璋采取“移民就宽乡”政策和清初“改土归流”后采取的奖励垦荒政策,以“调北填南”“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以湖广填贵州”的措施,让数十万汉族及其他民族人民移入乌江流域各地。这些不同时期来此的移民民族与这里的世居民族一道开发乌江,推动这一地区社会向前发展。随着乌江流域的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手工业长足发展,集市贸易蓬勃兴起,本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得到很大发展。而且,这也提高了民间工匠的文化素养,提升了民间美术的品位。三、规范环境规范环境也称价值环境,是人类在群体生活中所形成的特有的态度、风气、观念等。在群体当中,每个个体都有其心理上的感知和想法。这些感知和想法经过比较和选择,形成人格的部分就是个人价值。良好的环境不但能够规范个人的生活和行为,而且使人的精神有所寄托,精神生活得以升华。规范环境包括社会风气、民族传统、风俗与习惯、社会思潮、艺术、科学技术、宗教等。就其性质而言,规范环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中逐步形成的。[3(]p25)规范环境因不同个体、民族和地区而存在差异,也因时代变化、历史时期不同而不同。而其中,文化是规范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乌江流域古代先民在认识客观世界和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和加强了生存技能,逐步建立起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并孕育和发展了乌江流域奴隶制文化,即巴文化和夜郎文化。在建立奴隶制社会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乌江流域开始了与周边和中原地区的沟通。在外来文化与原有的民族文化、史前文化及巴文化和夜郎文化相互交往与接触中,必然发生文化冲突和融合,进而形成了乌江流域的“多元文化”现象。这些文化内容在意识形态领域如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以及在生产技术、科技发明等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比如由于乌江流域民间文化中的宗教、民间信仰、传统习俗等各个因素,艺术创作标准和作品题材内容、欣赏趣味、评介活动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打上了主流文化中道德伦理的痕迹,甚至在看似相当实用的民居建筑中也蕴含了深刻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民间艺术的审美观念,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美善相乐”的原则。人们也习惯于运用道德伦理的眼光来评判是非、审度善恶、区分美丑,使得“道在伦常日用之中”。另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敬老养亲传统美德影响深远。在乌江流域各族人民墓碑的碑帽正脊、戗脊、抬板等部位,通常雕刻有传统的既定题材:大孝感天、为母埋儿、哭竹生笋、卧冰求鲤、乳姑不怠等二十四个尊老行孝的故事作品。③传统文化不仅表现在丰富繁杂的艺术题材中,还体现在民间艺术的创作观念及工艺技巧、样式风格等各个方面。诸如剪纸、面具、木石雕、刺绣、挑花、印染等民间艺术样式,其审美题材蕴含的道德伦理及情感观念,都是通过那些民众普遍认可的艺术形象展现出来的。儒家的官本位教育模式,如读诗书、做文章、走仕途,在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的吉祥图案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有许多以功名利禄为主题的图案,如有“三星拱照”、魁星点斗图、独占鳌头图、鱼跃龙门、五子登科、马上封侯等吉祥图像;在窗花装饰中有比较含蓄表达的,如冰裂纹表达“寒窗苦读”,冰梅纹用以寓“梅花香自苦寒来”,直接用书卷作为装饰图案表达钻研苦读并以达于世等理念。 而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民间美术的吉祥图像设计从道教中吸收神仙人物作为与民间艺术有关的民俗活动和民间美术表现题材内容。如天官(“三官”之一)、王母娘娘、魁星神、金童玉女、八仙、麻姑等,都是民间美术品反复表现的题材内容,甚至道教传说中的仙兽也成为象征长寿吉祥的动物。如在土家族地区的建筑上常常出现以松树和仙鹤组成的“松鹤遐龄”图案,寓意长命百岁,青春不老;渝东南地区民间刺绣、挑花作品上,也常见到用松树、白鹤、灵芝、奔鹿、牡丹组合图案,象征了长寿、如意、福禄、富贵的祝愿与企盼,表达巴渝民众最普遍的对富裕安康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世俗理想的追求。另外,从乌江流域遵义市郊的狮子山、桃溪寺、皇坟嘴等处现已发掘的宋墓来看,道教对乌江流域地区的影响极深。其中杨粲墓的道家气息很重,最典型。不但其墓葬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方位修建,而且雕刻中多有道教符文,镇墓石上刻有“太一上治皇天土”字样。桐梓县北的碑记坝有一“八卦碑”,上有刻有“山川堂记”四个篆字,下列八卦图形。[4(]p131-132) 另外,佛教对乌江流域的文化及民间习俗和艺术等诸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民间设计吉祥图案造型时也常用佛教的器物作为表现图案,如“八吉祥”或“佛八宝”纹样,并由此派生出的吉祥寓意纹样,如莲花被民间运用到装饰上,在雕塑、建筑、绘画以及铜镜、石刻、砖刻、陶瓷、金银器、染织、刺绣等工艺形式中的“连年有余”“童子爱莲”“因和得偶”“连生贵子”“莲生富贵”“喜结连理”“路路清廉”等图案纹样,迎合了各民族向善的心理乃至追求轮回永生的理想。#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是本流域中苗、彝、土家、布衣等各民族在特定文化生态里,在生产生活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物化结晶。这一艺术样式既反映了该地区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又是各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和生产生活经验交流传播的媒介。因此,对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对民间美术品的造型艺术和审美形态的考察,还应该与文化生态联系起来综合认识,全面阐释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的美学体系。

移风易俗活动方案范文10

一、规范乡村工作运行

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乐善互助、移风易俗。

1.工作开展情况。

(1)高度重视、积极部署。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对提升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推行村(居)居自治、依法治村(社区)的有效载体。作为牵头单位,我局高度重视,立即成立领导小组,对此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制定实施方案。

(2)精心组织、做好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氛围。成立工作组,深入各乡镇,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要求各各乡镇指导各村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做好《村规民约》修改完善的前期征求意见工作,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督促各乡(镇)召开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大会,民主推选产生起草领导小组。

(4)以“走基层”活动为契机,下乡拜访村中老党员、老干部、听取他们对修订新村规民约的看法和建议,督促各乡镇召开部分党员、村小组长、村民代表大会,对《村规民约》(初稿)进行讨论。

二、依法治村(社区)示范创建工作

开展创建活动以来,我县171个行政村4个社区在依法治村(社区)示范创建活动中,按照上级的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深入宣传发动,采取有力措施,使创建活动扎扎实实地进行。

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责任分工明确。村两委班子团结、领导能力强、敢于直面困难。开创性的建立了“支部+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增加了群众经济收入;成立了农机专合组织带领群众走上了农业机械化道路。得到了一致好评,取得了群众的信任。

通过不断的实践,目前虾拉沱村已建立起了以村组干部为核心,党员队伍为依托的网格化管理,进一步落实了村组干部职责。

(3)运转良好。在平时工作中基层组织运转良好,基本实现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在社区“两委”的带领协调下,组织,职责明确,有效协助了村两委的各项工作。并通过集中学习、集体讨论等方式有效协调全乡各项工作。充分发挥组织在村组建设中的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具体目标

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乐善互助、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

(二)主要任务

由民政局督促各村(社区)结合实际,按程序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或《居民公约》。

(三)具体内容

移风易俗活动方案范文11

物业管理中心党支部根据公司党委2018年党建工作要点和公司四届四次职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结合物业管理中心实际,认真推进“133”党建工作机制建设。通过“三会一课”、中心组学习、专题讨论、新媒介学习等途径和方式,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理论学习专题辅导和讨论交流活动。深化“红炭山先锋”党建品牌,实施“挖潜降耗、提质增收”劳动竞赛,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2018年1-6月份主要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1、营业收入295.64万元,比去年同期284.89万元,增加10.75万元。

2、经营利润-82.33万元,比计划-99.18万元减少亏损  16.85万元。

3、业务招待费用0万元,与去年0.4万元节约0.4万元。

4、对外房屋出租141.32万元,比去年122.22万元增加19.10万元。

二、主要工作如下:

(一)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推进队伍素质提升。

1、通过“三会一课”、中心组学习,开展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学习,开展好党章党规学习,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1-6月份共组织中心组成员学习5次,召开党员大会2次,上党课2次:3月30日召集全体党员上第一季度党课《以学习促落实靠奋斗求突破》,学习贯彻了全国两会和重要讲话精神。6月21日学习了党课《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结合中心当前生产经营实际,提议广大党员要紧紧围绕中心生产经营目标和任务,熟练掌握做好本职工作所须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认真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根据煤电公司党委要求,集中学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等,于1月30日召开了2017年度物业中心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进行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力促进了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

2、认真落实《公司党委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实施细则》的通知,完成了2017“三会一课”汇总上报。制定了2018年度“三会一课”年度计划报备表,按时间节点完成了1-2季度的落实反馈和情况报告单,确保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在行动上坚决杜绝“七个有之”,做到政治上绝对可靠、思想上绝对忠诚、行动上绝对紧跟。

3、积极响公司党委关于政工岗位大比武活动的号召,根据公司党委《关于开展2018年政工人员业务培训的通知》,物业管理中心专门组织参赛成员,召开专题学习会议,并按业务分组积极参与公司各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把此次政工大比武活动当作物业政工队伍素质提升的机会,责任到岗,切实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4、根据公司党委《关于推行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通知》,物业党支部于1月4日开展2017年12月份党费集中补缴活动;2月6日到甘金印、林镇贤、裴国珍、庄清玉等困难党员家中走访慰问;3月29日组织医养项目征迁入户宣传;4月20日组织党员为红炭山医养项目搬迁户义务搬家;5月4日到培丰物业站开展守土有责党员义务植树活动;6月21日组织全体党员集中学习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主题党日”活动,让党员思想上有归属感,行动上有自觉意识,养成经常参加组织生活的习惯和自觉,着力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和组织观念,进一步增强物业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强化责任落实,服务中心工作。

1、开展以争当“红炭山先锋”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为持续推进党建服务中心工作,助力公司改革转型发展,物业党支部结合2018年度重点工作开展“党建+搬迁安置”工作。通过组建搬迁安置党员工作队,按片区,分组入户对搬迁户进行详细摸底排查、宣传动员、交心谈心,取得搬迁对象的理解和支持,并根据住户的实际情况,分三批召开安置方案说明会,签订承诺书,再进行抽签选房。截止目前第一期拆迁安置用地原机修厂75户搬迁安置工作平稳有序完成,全力助推公司转型发展。

2、围绕“四保两促”和服务企业中心工作的要求,在安全、生产、发展、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中,积极创设载体,制定了闽煤电物业综(2018)4号《关于开展“平安站点”建设工作的通知》,不断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地面安全检查规范化、常态化进行。进一步加强各站点和对外出租场所安全,规范安全管理,每月开展一次各站点和租赁场所安全大巡查。要求各站点每周四上报安全巡查表格,及时上报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巡查问题,并记录在册。制定了对外租赁安全排查和治理的专项制度,及时消除了各项安全隐患。在做好物业辖区安全检查的同时,每月参与组织全司地面安全检查,督促各单位对地面安全隐患进行整改,确保地面安全。6月22日,为普及各物业小区消防安全知识,中心还联合矿山救护队在红梅小区进行了消防知识培训及实操演练,进一步提高了各站点及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

3、“三供一业”改造分离移交工作稳步推进。截止目前供电改造方面已完成转换的站点有田螺形、培丰、永定分公司。其中田螺形站点用电损耗每月减少1.2万度;培丰站点用电损耗每月减少1万度;永定分公司用电损耗每月减少0.3万度,每月共减支13325元。供水方面,利用改造成功切断了下洋村十九队原协议供水,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每月节省供水1500吨,减支2475元。供水改造方面施工也在有序推进中,截止目前,黉门前退休基地已全面完成户表改造,水泵运行、供水转换平稳顺利,并已通过预验收。红梅小区、机关大院、原红炭山发运站户表改造也已基本完成,目前正按计划推进水泵房建设,预计8月底可完工,其中,红梅小区争取10月底实现供水系统转换。物业移交方面,全司9个涉及物业移交的职工家属区均已完成业委会选举工作。目前正在积极和家属区所属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对接,协商移交事宜和制定基础设施维修改造方案。

4、做好土地、房产办证工作。(1)办理了翠屏山矿龙厦铁路莲东拆迁安置房23套不动产产权证,并于4月底顺利发放到职工手中。(2)翠屏山矿水源井拆迁2套安置房也于7月9日顺利办理了不动产产权证,解决了其中1户职工子女读书报名的燃眉之急。

5、完善管理制度,服务中心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水电管理制度和物业中心各项岗位责任制。加强对各物业站的管理考核,做好对矿区土地、房屋等国有固定资产的看守及关闭矿井硐口的安全巡查工作。

(三)落实“两个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1、着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建设。通过推行责任清单、问题清单和问责清单管理,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进一步把握运用“四种形态”,持续深入开展纠正“四风”、严守“八项规定”活动。建立完善监督执纪问责机制,树立清风正气,强化查错纠偏,重点查处地面工程建设、水电收费、工资奖金分配等领域的违纪违规问题。根据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撤单销号登记表要求,物业中心元月份完成了个别合同管理程序不够规范的问题整改,并申请撤单销号登记。根据公司纪检监察室工作要求,开展了业务接待和差旅费管理专项检查活动,并按时间节点上报。

2、抓好作风建设。认真落实集团党风建设工作会精神,健全完善“1+X”机制及配套管理制度,查纠违反八项规定的典型问题。根据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工作要求,及时在综合例会及中心组学习中传达学习《关于推动全面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号召广大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大力倡导移风易俗。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备了投影仪,规范了党员活动室,重新排版制做了专题宣传学习板牌,及时宣贯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和治国理念。以活动室为阵地,积极学习集团、公司出台的各项文件,适时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好的风尚不断传播、扩散,通过以点带面推进物业中心移风易俗工作,做到全员参与,确保移风易俗工作落到实处。

3、抓好廉洁风险防控和廉洁教育。健全完善廉洁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报告、考核、公示、测评机制。根据公司纪委《开展“查找身边廉洁风险点”活动》,从合同签订、拆迁安置、薪酬管理三个方面,查找了可能存在的廉洁风险点,加强对廉洁风险的分析和防范,为推进公司廉洁风险防控PDCA循环管理落地生效,还专门制定固定资产租赁管理实施办法,确保关键领域监督机制的常态运行。进一步强化廉洁教育,根据公司《关于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的通知》于5月10日、5月16日和5月17日,分批次组织重要害岗位人员到龙岩监狱和福能集团党建暨廉洁从业教育基地福建煤电展厅,开展廉洁警示教育,观看了案例警示教育和党纪条规知识学习。从而深化“红炭山清风”党风建设活动品牌,营造风清气正的廉洁从业氛围。

(四)构建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1、抓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党支部于元月份接收了坑柄留守处的6名党员,重新制定了2018年党组织工作计划表(“三册”)。根据现有党员情况,建立了134名在岗、内退、退休党员联系册,并按片区划分为永定、培丰、筹建处、红炭山、田螺形、坑柄6个党小组,使党员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做好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工作,理顺组织关系,积极推进退休、离职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社区工作,1-6月对外转出党员6人,接收3人,协助做好入党函调1人,完善了党员管理信息数据库,强化党员动态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党费收缴的时间节点,1月份认真做好公司党委关于股级以上人员12月份党费补缴2531元,2018年1-6月份党费9471元,并按时上报。

2、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煤电公司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年初制定了《物业中心2018年宣传报道目标考核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截止到6月份上稿数量达80%,超额完成对外宣传报道任务。每周及时宣传了中心日常工作动态,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得到了各方对中心的积极评价。按照“红炭山文体”品牌具体要求,在元旦、春节、五一期间,专门制定活动方案,组织开展小型多样,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3、开展“两深入、两贴近”活动。针对职工思想问题,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对反映的问题进行登记,明确办事时限。关心弱势群体,抓好扶贫解困,1-6月份开展走访慰问送温暖活动11次。抓好“困难互助、医疗互助、温暖关爱、金秋助学、职工慰问”等五项重点工作,今年,共有402人参加煤电公司困难帮扶活动,收缴帮扶款20500元,上半年共有9名职工申请公司困难帮扶金,15名职工申请医疗互助活动补助金;继续完善重大医疗互助活动,尽可能动员中心所有职工参与集团公司重大医疗互助活动。今年,共195名职工参加此次活动,在职职工全部参加,共收到重大医疗互助金23400元。组织搬迁安置党员工作队对安置户进行“回头看”,入户走访49户,收集反映问题8条,全部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提高了搬迁户对安置工作的满意度。

4、劳动竞赛活动有序开展。按照煤电公司“挖潜降耗、提质增收”为主题的劳动竞赛要求,结合物业中心实际情况,开展经营目标考核竞赛,降低管理成本,努力完成公司下达的减亏指标。加强合同履约管理,加大租金追缴力度。成立租金追缴小组,建立租户履约诚信档案,及时跟踪租户合同履约情况,效果明显。1-6月份,对外出租收入1372553.16元,比去年同期的1175266.37元增加197286.79元,上升了16.7%,以往时有发生的缓交、迟交租金的现象得到极大的改善。在推进医养项目用地搬迁进度方面,通过组建搬迁安置党员工作队,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严格按照政府及公司考核的时间节点完成搬迁安置进度;在推进“三供一业”改造分离移交方面,工作抓实抓细、工程有序推进,严格按集团考核时间节点抓好剥离工作。

5、女工委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目标任务,搭建女职工素质提升的新平台,鼓励女职工积极参加各种自学、函授、网络教育等,主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认真开展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活动,深入实施开展“女职工建功立业”和“巾帼标兵文明示范岗”活动,三八期间表彰了一批女职工,树立典型,激励广大女职工爱岗敬业、再立新功。认真开展女职工孕产期关爱等特色活动,为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工提供关爱活动。组织女职工开展困难帮扶、医疗互助、女职工特殊病种保险、安全劝导等活动。

6、年初与公司签订了2018年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针对辖区计生对象都是退休职工子女且人户分离现象多的现状,继续建立健全计生档案。根据现状,建立了未婚青年登记表、已婚育妇登记表,健全了人员基本情况档案。开展了孕情、出生登记、新婚跟踪等工作,2018年出生总数2人。流动人口是我单位计生工作的重点对象之一,为防止出现漏洞,每周都对流动人口进行查看,对新增的人口及时登记,并深入流动人口居住地,向他们宣传计生政策,检查婚育证明,孕情等情况。目前尚未发现流动人口无证在辖区内怀孕、生育的。另外,还组织各计生片长对红坊镇全员人口信息质量进行核查。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1、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以及集团、煤电公司党委党风党建暨廉洁从业工作精神,紧密结合中心工作开展活动。

2、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扩大影响力,提高战斗力。

 3、抓好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使党员的整体素质有新的提高。

4、主动融入,服务物业管理中心重点、难点、热点工作,积极推进“三供一业”、搬迁安置、房产办证等工作。

移风易俗活动方案范文12

关键词人体器官移植刑法

作者简介:赵星,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与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398

人体器官移植是尖端的医疗技术,是生物医学技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进步,是人类通过手术介入,根治顽固疾病的最直接有效的医疗手段。我国人口总数近十四亿,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器官供需矛盾格外突出,人体器官作为不可再生组织,现在的医疗技术又无法用动物器官代替,全世界范围内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病患人数众多,导致器官供需极不平衡。中国的脑死亡标准,器官捐献、移植立法都没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因而实践中开始出现商业化的人体器官,买卖人体器官现象应运而生,既包括非法摘取活人器官也包括盗取尸体器官行为。笔者尝试思考我国人体器官移植与器官取得途径的问题,加入刑法规范目的及精神来共同进行研究,尝试从中找出切合法律标准及评价方式,协助人体器官移植行为在拯救患者生命健康的同时,也能找出符合公平正义,充分保障社会和个人法益的平衡点。

一、增加单位为犯罪主体

2007年发生的“广东佛山童尸眼球缺失案”中,死者父母亲诉称其子在过世后,尸体由医院转移至市殡仪馆,死者父母认为同济医院和佛山市殡仪馆负有保护其子尸体完整的责任和义务,死者眼球的丢失是医院以及殡仪馆的失职,理应对此承担责任。经两级法院审理后作出判决,医院及殡仪馆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在此案中,由于刑法并没有规定盗窃尸体器官的行为构成犯罪,刑法也就根本不可能介入,此案也只是以判决被告承担民事侵权责任而了结。诚然,医院和殡仪馆有保护尸体完整性的义务和责任,承担违约责任是必然的,但是此案中直接实施盗窃尸体器官的犯罪分子却因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而逍遥法外,甚至完全没有受到刑法追究的可能性,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

人体器官移植手术的高科技性和强专业性,离不开专业人士医生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参与。此种犯罪的频繁出现不仅会对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还会使人们对医疗机构失去信心,甚至产生恐惧心理,给社会造成恐慌。我国作为成文法国家,实行成文法制,成文法有其不可避免的僵硬性和滞后性,医疗机构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尚无明文规定。正所谓“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由于目前我国刑法尚未确立医疗机构在器官移植犯罪中的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医疗机构往往只承担一定的行政责任,逃脱刑事法律责任的制裁,并且该条例只是国务院行政法规,没有上升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的国家立法层面法律位阶低,缺乏法的最高权威性。我们前文讨论过的河南农民贩卖肾脏案,这宗器官买卖案涉及北京几家医院,在对蔡少华的审判中,实施移植手术的医生竟然只是作为证人出庭支持公诉,医院也仅仅是被吊销了经营执照。蔡少华的辩护律师胡益华就表示,在我国进行的器官移植手术大多都是通过出具虚假的近亲属关系进行的,要从源头上控制,就必须从严格监控医疗机构入手。这起轰動全国的器官买卖案件,若是没有专业医生和医院的参与,又怎么产生如此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增加单位为器官移植相关犯罪特殊主体,有助于威慑犯罪,促进我国人体器官移植相关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器官移植犯罪侵犯的是一个复杂客体,实施犯罪的主体也不当仅限于自然人,增加医疗机构等单位作为犯罪主体,明确医院参与非法器官移植行为犯罪的罪刑,能弥补当今我国法律空白。

就法益保护的观点来说,动用刑法规定处罚参与人体器官移植犯罪的医疗机构,似乎没有一个充分的个人法益损害的必要性考量。法益的类型,除了个人法益外,还包括集合了各种抽象到具体利益而成的社会法益。法益的内容,最终必须指向与个人社会生活有关的一切利益。直接将医疗机构作为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的犯罪主体。即医疗机构明知或应该知道在其医疗机构内实施的器官移植手术为组织出卖人体器官行为或强制摘取人体器官或摘取未成年人的器官,以单位犯罪论处,实行双罚制,单位处以罚金,同时追究医疗机构负责人的刑事责任。

二、增设盗窃尸体器官罪

盗窃尸体器官犯罪行为不仅仅侵害了社会的良风美俗,侵犯死者的尊严与其亲属的利益,同时也会侵犯被移植病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并且严重地扰乱了我国的器官移植秩序。我国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传承了一系列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对死者的尊重和敬畏深植于历史文化中,盗窃尸体器官行为亵渎死者,严重违背人类生命伦理,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窃取尸体器官的行为侵犯的是一个复杂的犯罪客体,即侵犯了社会的善良风俗和社会有序的公共秩序,践踏了死者的尊严和伤害亲属的感情,同时也侵害了国家的医疗秩序。因此,盗窃尸体器官行为所侵犯的法益要远远大于盗窃、侮辱尸体罪所保护的法益。盗窃、侮辱尸体罪的法定最高刑期仅为三年有期徒刑,而盗窃尸体器官所获利益往往极大,因此,增设盗窃尸体器官罪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制度。

尸体器官无疑是物,是权利人依法享有的直接支配和排他权利的物,只是因为其承载死者生前的意愿和后人的情感寄托,关系到社会公序良俗,所以具有特殊性。尸体器官是人体器官移植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也是犯罪的多发之源。目前人体器官极度紧缺,器官的价格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活体器官的移植往往会给捐赠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并且器官移植手术过程也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这使得很多捐赠者望而却步。相对的,尸体器官要比活体器官更容易获取,而且危险性较小,这就导致了尸体器官经常遭到非法的盗取甚至买卖。近年来,在广东沿海等地,盗窃、贩卖尸体的行为极其猖獗,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尸体这种物,当其器官能移植治病救人的时候,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无疑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在技术上是可以进行货币交换的。

因此,盗窃尸体器官行为,侵犯的客体已经不仅仅是社会的良风美俗,其同时也侵犯了尸体器官所有权人的物权所有权。

被我国学者杨立新教授称为“推动中国人格权立法发展的十大经典案件”之一的1992年“杨爱玲等诉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擅自解剖死者尸体留取脏器侵权纠纷案”中,原告杨爱玲提出控诉称死者生前并没有做出死后捐献器官的意思表示,且被告没有经过死者亲属的同意擅自解剖了死者的尸体,并将死者的脏器全部取出,原告诉称被告医院的行为已经构成侵权,要求法院确认被告侵权并且承担侵权赔偿责任,返还死者脏器等诉讼请求。一审法院经过审理支持了原告包括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金在内的全部诉讼请求,确认原告享有对死者尸体的处分权,被告医院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侵权。该案经过被告上诉后二审,二审法院维持一审判决,确认被告承担侵权责任。通过该案的判决,可以看出对尸体器官的侵犯是对所有权人所有权的损害。

贝卡里亚在其传世之作《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指出:“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这就需要刑罚与犯罪相称。”盗窃尸体器官的行为首先势必破坏尸体的完整性,仅破坏尸体的行为侵犯的法益为社会的良风美俗和死者亲属的诚挚情感,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盗窃尸体器官之后往往会进行倒卖或者由行为人本人参与操作将盗窃的尸体器官移植给病患,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衡量犯罪最根本的标尺就是看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了多大的危害性,显然盗窃尸体的器官将会牵连出其他关联的违法犯罪行为,仅此而言,盗窃器官的行为侵犯的法益将不仅仅限于社会的良风美俗,对社会的危害绝不仅限于妨害社会的公共管理秩序。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