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秒的认识课件

秒的认识课件

时间:2023-05-31 09:11:53

秒的认识课件

秒的认识课件范文1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体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他们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体验、反思和调整,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学生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算一算等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渗新知

1.复习时间单位“时”和“分”

谈话引入:这节数学课老师要和同学们相处40分钟,“分”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我们还学过什么时间单位?(课件出示没有秒针的钟表)认识这两枚针吗?谁来介绍一下?(课件出示:时针、分针)你还知道有关时和分的哪些知识?

2.根据生活经验引出“秒”

师:再来看看50米赛跑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和文字:6101号运动员跑50米要8____ )。这里用什么单位呢?为什么不用时或分了呢?

师:我们计量比较短的时间要用“秒”作单位。

(设计意图:在已学的时间单位时、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引出跑50米的时间不能用8时、8分来计量,而是用8秒来计量,让学生意识到计量很短的时间用“秒”比较合适。)

3.认识秒针

师:秒针长什么样子?你能介绍一下吗?(课件再次出示钟表,指出“秒针”并出现文字)

师:秒针走的方向也和时针、分针相同,都是绕钟表的中心点顺时针方向转动。

4.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课题)

5.秒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除了跑步时我们可以用 “秒” 来计时外,你还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看到过用“秒”计时的?

学生说后,教师课件出示图片:神舟十号升空倒计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倒计时、红绿灯、电视节目中24秒后回来等。

(设计意图:搜集生活中“秒”的运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二、层层体验获新知

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

师:看来,生活中用“秒”计时的地方还真不少呢!那么能计量“秒”的工具有哪些呢?

学生说,然后教师课件出示一些带有秒针的钟表和没有秒针的计时工具,如秒表、电子钟表、手机中的计时器等。

师:现在我们利用带有秒针的钟表来体验“秒”。

2.体验1秒

师:在钟面上秒针怎么走是1秒呢?(根据学生叙述,教师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是这样吗?(课件显示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说明1秒)

(1)课件反复出现两三次让学生看。

(2)闭眼听感受两次。

(3)拳头相碰为它打节奏。

(4)再次感受1秒,强化1秒节奏。

师:秒针走1小格,滴答一声就经过了1秒(课件再出示一次),1秒实在很短暂,这么短的时间里你能做什么呢?学生说后做动作(眨眼、吸气、跺脚、数数、翻书、拍手等)。

(5)1秒的价值。

师:我们在1秒钟里面只能眨1次眼、吸1口气……来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一些信息。

课件出示一组数据:汽车每秒约行20米;动车每秒约行55米;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人造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光每秒约行30万千米,1秒可绕地球7圈半;超级计算机每秒约可进行3万亿次运算。

师:同样是1秒钟,你看和我们做的事比较后(呈现上面的图片叠加),现在你对“1秒”又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师:是啊,看来1秒钟很短暂,但是只要我们好好地利用它,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

(设计意图:1秒的节奏感知很重要,所以设计了四个层次:反复听、看,闭眼感受,打节奏,配合动作来感受1秒的时长,这样和数数、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

3.体验5秒

师:时间这么重要,让我们抓紧时间往下看。那你能知道这个钟走了几秒吗?(课件展示秒针走5秒的动画),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1,走了 1大格,就是5小格,1小格是1秒,那么5小格就是5秒。(指名学生说)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知道5秒有多长吗?

根据学生提供的方法,跟着走动的钟表做一做,如跟着钟表轻轻地拍拍手、从1开始数数、轻轻跺跺脚、伸伸手臂等,提醒学生注意匀速。

师:你还能从钟面上找出秒针从哪里走到哪里是5秒呢?如果秒针在这里(在钟表上点上一个红点,不是数字上),那么走5秒该走到哪里呢?只要秒针走5小格就是5秒。

4.估计10秒、15秒

师:现在老师请你们做一个10秒钟的小闹钟,看看哪只闹钟准。听好老师的要求:当老师说开始,你们都闭上眼睛,自己在心里暗暗打节奏,觉得10秒到了,就轻轻地举高你的右手,在举手的同时睁开眼睛,你看到的数字是不是10。(课件出示依次跳动的数字)

师:你为什么这么准,你心里是怎么打节奏的?(采访一下估得准确的学生)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再采访一下估得很不准的学生)我们在打节奏的时候速度要均匀。

(设计意图:重视节奏感的把握和对学生体验后的评价,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反思不断调整速度,准确掌握秒的概念。)

师:我们再来一次好吗?这次要做一个15秒的小闹钟。(评价)

师:刚才我们感受了15秒,如果秒针从12(出示课件钟)出发,经过15秒应该到数字几呢?还可以从几到几呢?都是几大格、几小格呢?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15小格就是15秒,也就是秒针走几小格就是几秒。(课件出示:秒针走几小格就是几秒)

5.认识1分=60秒

(1)初步感知。

师:观察秒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课件演示)

看完后让学生说说发现:秒针从数12转一圈又回到12,走了12大格就是60小格,就是60秒(板书60秒),分针走了1小格就是1分(板书1分)。

所以1分=60秒,反问:60秒=?分 。

师:如果从数字1开始怎么走就是60秒,1分钟呢?你能用一句话来说明秒针怎么走就是1圈60秒呢?(不是从数12开始,随便在课件钟面上指一个点)要走60秒就是1分钟,秒针只要从起点出发绕中心点转一周又回到原先起点就可以了。 如果秒针走半圈也就是从12走到6是几秒?(指出也就是半分),秒针走2圈是几秒?几分?

(2)体验60秒。

师:60秒有多长呢?我们能做什么呢?让我们来试试。

分组做一做:方格中画苹果、田字格中写“秒”字、方格中写从1开始的数、做口算等(课件先出示画、写的方法)。用课件播放1分钟的音乐,帮助学生感知做练习的时间。

练习结束后小结:60秒里大约可以画几个苹果、写几个“秒”字、数能写到几及做了几道口算题。

(设计意图:在感知1秒后,又体验了5秒,估计10秒和15秒,最后体验60秒,这样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体验、反思和调整,真正掌握“秒”和“分”的时间观念。)

三、游戏激趣拓新知

1.砸金蛋游戏(课件出示5个金蛋,砸金蛋看似随机,但是练习题的呈现还是需要有层次)

(1)金蛋1呈现: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大约每天睡9( ) ;挂红领巾大约需要20( );烧饭大约需要25( )。

(2)金蛋2呈现:估计。

从教室最后一桌走到第一桌需要( )秒;在黑板上写名字需要( )秒。

练习方法:一名学生演示,其他学生估计时间写在纸上,教师秒表计时最后评价。

(3)金蛋3呈现:看钟表,经过多少时间?

时针、分针、秒针都从7到10各经过多少时间?小结计时方法。

(4)金蛋4呈现:“请你当评委” 。

根据4名学生跑100米的成绩来确定名次。

2.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金蛋5呈现两句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师:老师觉得你们这节课的表现非常棒,老师送给你们两句话(课件出示名人名言),希望以后大家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设计意图:以新颖的“砸金蛋”游戏呈现,不仅能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刚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并加以拓展。)

【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课件范文2

关键词:教学;学生;课堂;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142-02

要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进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因此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

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间过去较长了,对学生而言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神舟号九发射前的倒计时来进行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间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

1、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等于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

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在《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教学时,我在关键的地方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在了解学生对秒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小组内的学生交流,选出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第二处,在学生明白秒针走l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后,让小组内的学牛轮流出题,从而引导学生会求经过时间,认识秒针走1圈是60秒等知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已创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突破教学的一一个重点:时间单位的换算。

五、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九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六、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生在做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秒的认识课件范文3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应用

一、导入新课环节的整合应用

要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教师就要下功夫设计一个好的导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讲一个小故事小谜语,或播放数字图书馆资料视频等形式导入新课。我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是用一个小谜语导入的:用大屏幕出示数字图书馆资料:“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从形式上来讲谜语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一下子把注意力集中到猜谜底上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在数字图书馆中这样的素材可以拿来直接使用,有的需稍作修改,最重要的是这些资源都是有指向性的,可以根据年级和时间直接找到,并且内容能紧密结合教材。备课时正是运用了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提高了教师的课堂艺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紧接着,我又出示了数字图书馆资料――春节联欢晚会开始倒计时的场景视频,学生随着视频倒数“5、4、3……”,老师相机提问:“刚才倒计时的时候,数一个数的时间是多长?”这个视频学生非常熟悉,并且是在上课的时间看到,学生肯定很兴奋,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积淀的一个勃发,学生会脱口而出“1秒”。“一种这太简单了,还用说吗?”的自豪感自然流露出来,渴望往下学习的愿望迸发出来了。老师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环节,开始了主要环节――探索新知。

二、学习新知阶段的整合应用

学习新知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是这一环节的关键,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我在教学时往往要对一节课的知识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考虑再三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以前我大量浏览书刊和资料,费时费力。有了数字图书馆后,我就通过数字图书馆进行搜集,方便快捷地查阅到各种资源。精彩的视频,美丽的图片,精美的文字,可以直接复制保存为自己的东西,资源共享,随心所欲,事半功倍。在新授《秒的认识》一课时,从学生已经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把重点难点放在1秒到底有多长?说它短短到什么程度?这是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1秒钟你能做什么?孩子们能很快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例:1秒钟可以眨一下眼睛、1秒钟可能跺一下脚、1秒钟能拍一下皮球、1秒钟能做1道口算题……从这些信息中,学生感觉1秒太短了,只能做一点点非常简单的小事,产生了不以为然的意识。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秒的认识,我将搜集到的数字图书馆视频资料展示给大家“你可千万别小看这短短的1秒钟,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好多事情呢”,火车每秒运行105米,电脑每秒可进行3亿次运算,现代化车间每秒可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喷气式飞机每秒可飞行500米,人造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图文结合,动静交替,开阔了学生眼界,数字1和上千万、上亿数字的天壤之差,衬托了1秒钟的惊人价值,学生惊叹不已。此时,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惜时教育――在微不足道的13秒时间里,刘翔成了世界闻名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慢1秒,冠军就不属于他。可见1秒无比重要,我们要好好珍惜每分每秒。借机渗透做比较短的事要用秒来计时。

教学分和秒的关系时,我链接了时钟分针秒针走动视频,让学生细心观察,秒针走1圈,(秒针每走1秒钟面闪出1个红箭头)分针(蓝色)走了几小格?(1小格),学生很容易发现秒针走1圈(60小格即60秒)分针走了1个小格(1分钟),自然得出结论1分等于60秒。这么抽象的知识如果老师讲解学生肯定要懵了,越讲越糊涂。通过真实的演示,变静为动,把感性的知识变为理性,变感觉未直觉,水到渠成。

在这一环节中,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合理使用,让教学情景更形象生动,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优化了课堂教学效益。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新知,让比较枯燥的数学课增添活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快乐”学习,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合作学习数学活动中去。

三、巩固练习环节的整合应用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就在生活身边,我把学到的知识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争先恐后,抢着回答,此时我播放了马路红绿灯、春晚、星光大道节目倒计时,开运动会百米赛跑场景。这些都是小孩子喜欢而又向往的场景,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在不经意中进入了自主探究实践应用状态,抽象而又枯燥的内容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学习过程。

我简单总结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开始巩固练习。链接了“兔博士网站”,学生再次体会了时间的珍贵。新颖的练习方式,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秒的认识课件范文4

本课教学要使学生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长身体、获取知识和思想上的进步,教育学生抓紧时间做好每一件事情,养成惜时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要点

1.时间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长身体、获取知识和思想上的进步。

2.珍惜时间,抓紧做好每一件事情。

三、教材分析

《珍惜时间的孩子》一课是小学思品第七册教材中"良好品格"这一教育范畴的内容,是贯彻《教学大纲》教学要点中年级第12条"知道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的要求,可结合《小学生守则》第2条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10条与第12条组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时间是宝贵的,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长身体获取知识和思想上的进步。通过教学活动教育学生抓紧时间做好每一件事情,养成惜时的良好习惯。

这篇课文选取学生中的事例做教材,课题《珍惜时间的孩子》虽然不是运用观点命题,但也鲜明地提出教育主张,即珍惜时间,并且为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这是本课教学重点。课文着重记叙了小学生刘阳珍惜时间,抓紧时间训练、学习、做好事取得突出成绩和进步的事。其内容要点有三:

第一:刘阳争得分分秒秒训练,运动成绩显著。刘阳勤学苦练,分秒必争,在家里"每天早晨5点钟必定起床,从不耽误晨练。"在队里,"她连游泳池换水的那一点空闲时间,也不肯放过,带着小伙伴们到广场去跑步,以增强身体素质"。经过苦练,刘阳打破全国纪录,还多次在各级比赛中夺得奖牌。

第二:刘阳充分利用分分秒秒学习,功课成绩突出。刘阳在课上的40分钟里,"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听讲,"当堂就能掌握老师讲解的知识"。课后,她又能及时完成作业,以巩固学习效果。因此,刘阳能在耽误半月课程的情况下,"她的期末考试各科总成绩照样是全班第一,外语还得了高分"。

第三:刘阳热心为同学做好事,是靠挤时间。她帮助一个男同学学习"利用训练前的一点时间,耐心地给他讲解,训练后回家,再绕道去那个同学家帮他订正作业。"同学们赞扬刘阳,并评选她为优秀学生。教学这篇课文要紧紧抓住刘阳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积极训练,努力学习,热心做好事的动人事迹,使学生认识到,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长身体,获取知识和进步,从而产生向刘阳学习的强烈愿望,以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促其养成惜时的良好习惯。本课教材内容分为插图、故事、练习三部分。其中,课文中有三幅插图:

图1:刘阳带领小伙伴在广场上跑步,在争分夺秒地训练。

图2:课堂上刘阳专心听讲,充分利用分分秒秒学习功课。

图3:刘阳在给一男同学讲解,旁边是运动衣、书包,显示刘阳挤出分分秒秒做好事。三幅插图形象地表达了课文的基本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更加鲜明地揭示教育主题。教学中注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理论去指导行为实践,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篇课文着重叙述了刘阳十分珍惜时间,分分秒秒都不虚度,总是抓紧时间做好每一件事情。意在使学生懂得时间是宝贵的,对他们来说就是长身体、获取知识和进步。

教育学生树立时间观念,珍惜大好时光,抓紧时间做好每一件事情,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点,可设计如下思考题:

1.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事?刘阳是个怎样的学生?(意在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初步认识到刘阳是个懂得珍惜时间的好孩子,使学生对珍惜时间有个整体认识。)

2.刘阳为什么能以1分27秒7的成绩打破儿童女子100米蝶泳的全国纪录?(意在使学生懂得时间对我们每个少年儿童来说就是长身体。)

3.刘阳为什么能在耽误半个月课程的情况下,期末考试各科总成绩照样是全班第一?(意在使学生懂得时间对他们来说就是长知识。)

4.刘阳是怎样挤时间做好事的呢?(意在使学生懂得时间对他们来说就是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就是思想上的进步。)(以上2、3、4题可以通过对课文讨论来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5.我们应该向刘阳学习什么?(使学生懂得应该学习刘阳珍惜时间,勤学苦练,热心助人的好品质。)本文课后有4道练习题,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练习可以进一步深化主题教育。

练习题1:"为什么说刘阳是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学生?"(让学生了解刘阳珍惜时间的模范行为,进而向她学习,增强时间观念。)

练习题2:"讲出自己珍惜时间的一件事"。(启发学生讲述自己珍惜时间的事,用以达到自我评价、自我鼓励、自我教育的目的。)

练习题3:判断(对的在题后括号里打,错的打×)(1)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做作业。()(2)一边择菜,一边听广播。()(3)一边走路,一边背英语单词。()(4)一边吃饭,一边看书。()(联系学生实际,列举他们行为表现,让其判断对错,明辨是非,以规范自己惜时行为。)

练习题4:"说出下面谚语的意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使学生懂得时间的宝贵,从而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促其养成惜时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本课开讲可运用谈话法,启发学生说出并评议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从而导出新课,揭示课题。

(二)学习课文,启发明理

1.带着问题,听讲故事培养小学生惜时的良好习惯及规范自己惜时行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要用真情实感生动地讲述故事,以更加鲜明地揭示教育主题,教师讲故事时,可利用幻灯或适时出现挂图,在讲故事之前,教师可提出问题:"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事?刘阳是个怎样的学生?"带着问题让学生去听故事。

2.提出问题,引导明理教学时抓住课文内容要点,采取讲述、自学和讨论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刘阳珍惜时间的模范事迹。教师将设计的思考题通过幻灯或其他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师生共议,明白道理。"刘阳为什么能以1分27秒7的成绩打破儿童女子100米蝶泳的全国纪录?"教学时抓装在家里,刘阳无论多累,她每天早晨5点准时起床,从不耽误晨练;在队里,她连游泳池换水的那一点空闲时间,也不肯放过。"这两件事,通过"在家里"、"在队里"的表现突出刘阳争得分分秒秒训练,成绩显著,身体素质好,使学生懂得时间对他们来说就是长身体。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刘阳抓紧点滴时间,努力学习,热心做好事这两件事,启发学生抓住刘阳"课堂上"、"课后";"训练前"、"训练后"是怎么做的,让学生积极思维,讨论完成,引起共鸣,深化道德认识。使学生懂得对于他们来说,时间还能长知识、获取思想上的进步。

在学生初步明理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刘阳珍惜时间取得了哪些成绩?如果刘阳不珍惜时间,能不能取得这么显著的成绩?通过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通过道德评价进一步强化刘阳珍惜时间的模范行为,由此说明珍惜时间的意义,强化教学要点。师生共议明白道理后,教师及时小结:同学们,由于刘阳珍惜时间,她不仅在全国比赛中打破纪录,而且自己的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还能利用点滴时间帮助同学共同进步。由此可见,时间对于你们来说就是长身体、获取知识和思想上的进步。时间是宝贵的,是无价之宝。你们一定要从小树立时间观念,抓紧时间做好每一件事情,成为时间的主人,养成惜时的好习惯。

(三)拓宽知识、深化明理

1.为了深化主题教育,巩固教学要点,在学生有了一定认识、初步明理的基础上,补讲故事《稀奇的晚餐》、《每一秒钟都是珍贵的》,让学生议论,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时间是无价之宝,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格,对人的一生成功成才有重要意义。)2.除了老师讲的,你还知道哪些珍惜时间的人和事?(寻找身边榜样,激励行为,进一步深化主题教育。)

(四)联系实际、辨析导行

1.为什么说刘阳是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2.请你给大家讲讲自己珍惜时间的一件事。(联系自己实际,提高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今后你怎样向刘阳学习?谈谈你的打算。(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向刘阳学习,分秒必争,做好每一件事情,养成惜时好习惯,强化教学要点。)4.练习题3是在明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规范自己的惜时行为。

秒的认识课件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设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老师们已深刻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改进小学数学教学,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改进了师生备课方式

近年来,学校大胆地进行了教师备课改革,教师不需花大量的时间将教案长篇地抄写在备课本上,而是让教师自己选定一本参考教案,花更多的时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上网、查录象、文字资料等多途径获取更全面的信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已有的教案进行改进,设计出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案。老师们可以把事先查找到的知识的相应的网站保留在收藏夹里,上课时直接进行网上搜索。比如:老师在上“秒的认识”一节课时,师生互动,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飞人刘翔吗?(生:知道)。师:刘翔在100米跨栏时,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世界记录,为我们的国家挣得了荣誉。想不想感受这激动人心时刻啊?(生:想)。于是,老师就搜索出了视频,令人激动的画面,让学生们情绪高涨,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改进了学生的预习方式

在老师们布置的家庭作业中总是多了这样的题目:回家上网,查一查有关×××的知识。数学呢,一般就上网查一查某些数学知识产生背景,或者一些知识在历史上相关的一写链接。例如:在学习了时、分、秒之后,我们布置学生回家收集从古至今,人类使用了哪些计时方式;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后,可以让学生回家查一查圆周率的相关知识等等。上网查资料,让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其学习真正由课内走到了课外。从而让学生学会处理(塞选)、吸收、汇集、储存信息,学会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加工和创造最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机会和学习兴趣。

三、信息技术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现代的教学不仅要学习好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学习方式和方法。学生除了在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外,更多的信息要通过书籍、互联网络自学得到。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要实现以上两个目标就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主要是信息技术。数学教师注重发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教师自做的课件以图片、动画、影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教师所设的情境当中,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时通过网络和资源共享等途径让学生主动上网查阅资料和信息,然后通过多媒体、实物展台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示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参与能力。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时,上课教师用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引入,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请看课件――这样的引入到处可见。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直观形象动态的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时,为了突破难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先出示3捆4根小棒表示34,再出示2捆8根小棒表示28,整捆的与整捆的对齐,单根的与单根的对齐,接下来演示把10根单根的捆成1捆放在整捆的下面,使学生明白满十进一的道理。通过电脑演示把计算过程清楚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进位的道理和算理,完成了由表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节课中,,在建立秒的概念时,老师利用课件出示钟面,一边让学生用眼看秒针一秒一秒的走,一边听那有节奏的滴答滴答声,还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在一秒钟内能完成的动作,这样调用了多种感官真正的去感受一秒钟的长短。(课件:秒的认识)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例如:在教学《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刘老师在网上收集了很多呈轴对称的实物图片(课件展示),试想,有哪种方式能有这样效果。

5、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组织学生的练习活动,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课件:求面积 平移展示)诸如这样的习题,有了课件就方便多了。

6、课外,师生还可以利用QQ平台,微信平台进行时时对话,大大拓宽了我们的数学课堂。

不难看出,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师生角色的转换。信息技术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样的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四、信息技术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而且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学生在主动获取信息时方式要灵活,对较难的问题可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而较容易的问题可独立完成,教师只充当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总之,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合理的运用到课堂中,是实施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只要我们正确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辅助功能,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宏 孙月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10年5月

秒的认识课件范文6

关键词:读题;审题;答题;习惯;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55-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审题,并不是看清题目,而是要经过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的审题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摸索,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读题、审题、答题的能力,进而强化数学思想与方法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个点滴做法。

1.培养良好的读题习惯

在现代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的学校都可以很好的掌握老师所教的各个知识点,但在实际操作和解题时,却不尽如人意。经常有学生家长向我反映,说孩子的家庭作业很多时候是题目还没看完就开始动笔了,三下五除二,不管三七二十一,写完就行了。于是,很多简单的问题往往由于审题不细致导致出错。因此,我认为读题是审题的前提,首先要让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读题的必要性,养成读题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世界著名的心理教育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改变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众所周知,学习数学就是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而在解决问题时,粗心、没弄清题目内容,往往成为学生解题的绊脚石。比如说这样一道题目:( )比4.7多0.3;5.6比( )少3.4,第一空学生容易填成4.4,第二空则会填2.2,其实这道题目很简单,无论在做之前,或者是做之后,都应该要求学生学会读一读,这样就不至于出错了。然而对于审题习惯差的学生,我们一再地告诉他们要读题,要看清题目,不仅他们听腻了,有时候就连我们自己也会嫌烦的。事实证明,空洞的说教只能顾耳,不能顾脑,更不能顾心。有幸听得北京市特级教师华应龙前辈一节六年级的《复习课》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华老师的备课就是一组组精心设计的题目,学生的审题能力就在对这一组组题目的观察、分析、思考中逐渐提升。而同时,学生也在愉悦、轻松的练习中从内心里感受到了读题的重要性。我也曾尝试过,效果不错。

例如:

找朋友,把相等的式子连起来。

39×47+47 47×101

37×(7+8) 630÷7÷9

630÷(7×9) 37×7+37×18

47×100+47 208-(98+12)

208-98-12 47×(39+1)

做题前,我要求学生反盖练习纸并且限时2分钟,当喊开始时才可以做。结果班级中85℅左右的同学将它直接写上了得数。因为在平时这样的题目,没有空格,学生认为不用看肯定是口算题。讲评时,我请学生读了一下题目,做错的同学才恍然大悟这是一道连线题。像这样在日常的教学中打破出题常规设置"陷阱",让学生抛开思维定势的影响,警惕即使是口算、笔算、填空、判断等简单的题目也要养成先读题再动笔的好习惯。平时教师下足功夫设计题目,学生在"吃一堑长一智"的练习中,又容易记牢,事半功倍,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培养仔细的审题习惯

在小学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教学中的难点。大多数学生对于解决问题感到困惑,究其原因,我以为主要是学生没有认真审题。他们只是流于形式读了遍题目,我认为读只是审的开始,而审更为重要。审题过程是挖掘信息的过程,只有通过细心、认真的观察,抓住关键信息,方能认识问题的本质,合理地选择解题方法。然而几年来,我发现许多学生都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在拿到题目时往往看见数字就去加、减、乘、除,对于一些简单的题目来说,或许还看不出什么问题,但对于那些喜欢"拐弯"的题目来说问题来了。例如:三位教师带领93名学生去划船观湖。每只小船只能乘坐3人,至少需要多少只小船?批改作业时,我惊奇地发现好多学生都将三位教师没算进去,因为他们只看见了阿拉伯数字936和3,而似乎忘记了"三"的存在。

又如:甲、乙两地相距3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4小时后离甲地多少千米?读题后,大部分学生列式:350-80×4,咋一看,好像正确。但是当我们再细读题目,会发现问题有点奇怪,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而问题是求离甲地多远,这不是一道求剩余路程的问题,而是求已走路程的题目。一点拨,学生立即明白,重新列式:80×4=320(千米)。为什么?因为审题流于形式,学生没有找出条件和问题,对于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一个总的了解。可见,提高审题能力关键还是认真。

3.培养认真答题的习惯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是提高审题能力的催化剂。我喜欢在弄清每个条件时,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想的,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启发学生动手动脑,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习惯。

例如:一个物体从高空下落,经过4秒落地。已知第一秒下落的距离是4.9米,以后每一秒下落的距离都比前一秒多9.8米。这个物体在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学生中有出现这样的解法:4.9×4+9.8×3在讲评时,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

师:这道题说的是什么事?

生:物体从高空下落,4秒落地。

师:题目给了几个条件?问题是什么?

生:3个条件,1个问题

师:哪3个条件?

生:①4秒落地;②第一秒下落4.9米;③以后每一秒下落的距离都比前一秒多9.8米

师:问题呢?

生:这个物体在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

师:怎么解答?

生:除第一秒下落4.9米外,以后三秒各多9.8米,一共是4个4.9米和3个9.8米,所以列式:4.9×4+9.8×3

师:是吗?同学们同意吗?有没有别的解法。

(生沉默,师继续引导)

师:你们能否找到关键句,抓住重点字词

(生再读题)

生:关键句"以后每一秒下落的距离都比前一秒多9.8米。"

重点词"前一秒"

师:怎么理解"前一秒"?

生:第一秒是第二秒的前一秒

第二秒是第三秒的前一秒

第三秒是第四秒的前一秒

也就是:

第一秒4.9米;

第二秒4.9米 +9.8米

第三秒4.9米+9.8米+9.8米

第四秒4.9米+9.8米+9.8米+9.8米

(生在讲的时候,教师适时用简单的示意图加以说明)

四秒后落地,一共是4个4.9 米和6个9.8米,正确的列式是4.9×4+9.8×6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问答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又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秒的认识课件范文7

[关键词] 直观;直观教学;数形结合;学习效率笔者在一次承办地区教学研讨活动前听取了执教教师的试教课――人教版五下《分数的意义》,教师课前组织了以下对话: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分数的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分数的哪些知识?(现场一片安静,过了好一会儿,渐渐地有个别学生举手了)

生: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

师:是一些简单的加减法.

生:分数的意义.

师:分数的意义要这节课才学习.

生:我知道分子、分母.

师:是的,还有写在中间的叫分数线.还有呢?(生无语)

听了几次试教课,总感觉这个环节特别冷清,学生的回答总不尽如人意.后来教师改了一种方式,呈现图(如图1):请学生用一个分数表示,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板书,对于这个分数,你还了解哪些呢?引出分子、分母、分数线各部分名称,接着再呈现图(如图2),请学生联系这些图示表示,以此展开对分数意义的学习,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课堂学习氛围顿时形成.

从冷清迟钝到积极参与,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课堂?笔者以为是模型直观. 当有图形的介入,学生的思维便有了固着点. 众所周知,基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特征,直观教学是众多教学法中首推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提供我们一种思维的表象,赋予思维一种载体. 较文字而言,它更能激活人的思维.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笔者近日遇到了N年前教过的几个学生,名字都叫不出来了,但我们还彼此认识,由此而引起的许多当时在学校里的美好回忆便一点点浮现在眼前.

客观地讲,教师经过各种教学理论的学习培训以后,对教学法的认识并不少. 但教学实践中如何科学地践行这些教学理论,还是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与探索,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一不小心将会走偏. 以下两个就是例证:

“1秒时间很长”――源于课例《秒的认识》

教师为了让学生能体会1秒的时间,用了大量事例与图片:讲到人造卫星1秒能绕地球飞行15000多米时,飞机1秒可以飞160米,火车1秒可以行30米,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1秒可以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所举之例均以电脑课件形式展现运行图. 教师本意通过这些事件的图形直观,让学生感受1秒是可以充分被利用,而且很具有价值的. 学生观看了以后,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关于1秒的感受,学生说道:“1秒时间有这么长!”

很好的图形直观,学生却产生了错觉,为何?选材对象不行. 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是“课标”的指导,但课标所讲“生活”更多地指向“学生的生活”,而不是我们“成人眼里的生活”,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学生无从感知;对于人造卫星那也是科学家的事情. 学生想到1秒有很长,那是把对15000米的感受错位地移植到了1秒,因为15000很大,所以1秒很长.

“最大的锐角是89°”――源于课例《角的认识》

在执教人教版三年级《角的认识》一课中,教师会呈现各式各样的角让学生进行分类,这种呈现会在练习纸上、在作业本中、在黑板上、在量角器中,在对“活动角”的操作中等,多样化的呈现可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各种直观表象. 很快地,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分好了类,师生再一起给予这些角赋以名称与定义,得到“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课堂教学比较顺利. 但是在一次卷面考查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判断题:最大的锐角是89°( ),笔者所在学校的几个班错误率接近100%.

绝不单调的直观素材,为何支撑不起学生对于锐角的正确理解?教师的解释是三下年级还没有真正学习过小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 这个归因可靠吗?恐怕是我们教师把“直观当知识在教,而没有当思维在教”,误以为素材丰富了,思考就完整了.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操作“活动角”时或观察量角器时,难道真的没有一个学生考虑到当活动角再偏离89°而不到90°会是一个什么角吗?即使真没有,难道我们教师就没有引发这个问题的必要吗?直观教学要赋以思辨.

当下,我们不少教师对直观教学的理解也是有偏差的,以为直观教学就是在课堂中摆出一些实物或讲出一些事例供学生观察与分析,教师缺少对数形直观的关注与研究. 例如笔者曾听过关于《小数四舍五入》的一节课,执教教师苦于搜寻不到直观的教学手段,就以生活中的买卖为例来引发对四舍五入的思考. 这下可好了,不少学生都说“四舍五入”法付钱不公平,舍去的是0―4,进入是5―9,表面上是5个对5个,但实际上进的数比舍去的数要多,因为0是不作算的. 课堂在师生都“很不情愿”的状态下进行着. 但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能换一种角度,以图形直观为基点,用画数轴的方法,从集合的角度展开对四舍五入的讨论与分析,那么课堂会顺畅得多. 行走在课堂,笔者还有两处曾经经营的自以为得意的数形直观案例,以飨读者.

1. 为什么要先通分?――源于课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因为分数单位不一样,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这里的转化指的是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减. 那么“分数单位不一样”是什么意思?实际上它与“小数单位”不一样,“整数单位”不一样是同理的. 那么单位不一样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呢?这样深究下去,我们会发现原来就是“标准”不一样.一个单位就是一种标准. 这里用图形便可以直观地解释这个问题:如+用图示为:

[把单位“1”平均分][取了][1

分子每一份不一样,得出2份无理,分母上下每一份不一样,得出5份无理.然后用下图解释+要先通分,是非常浅显的. 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释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法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

[][][]

2. 除了迁移还可以怎么办?――源于课例《分数的运算定律》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运算定律在分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 从教材的表达中,看得出是通过对整数(或小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知识迁移来提高学生学习分数四则计算的效率的. 教师所采取的手段也莫过于举一些分数化小数的例子来证实一下. 那么除了迁移,还有别的方法吗?

秒的认识课件范文8

过了关。难道真是不同的孩子学习不同的数学吗?真要在小学阶段就让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分出等级吗?

【关键词】开发思想经验深度

对于一些思维不够灵活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今天学会了这样理解这个问题

,明天又换了一个角度,真的没法转过神来。

针对当前的困惑,深入钻研教材,开发教材思想深邃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只要我们在教

学中大胆实践,回归本源,向数学思想进发,不断充实数学思想方法,用小学数学思想方法逐渐丰满认知

探究过程,数学的生命力就能得到彰显。

一、数学课上让我们一起开发数学思想

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初看教材教参,无外乎"先算乘法再算加减"。但若是仔细分析,才发现简单的

教材习题中蕴藏着很多思想。

乘加列式对于学生没有困难,列乘减式子的时候发现学生出现以下两种典型错误:4×3-1;3×5-1。难道

这节课的目标仅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乘法计算,掌握运算顺序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应该从中培

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应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我们试

图采用动手画一画,体现还原的数学思想,让数学思想能够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

【片段一】

巩固深化,应用练习:请算出一共有多少个香蕉?动手画一画,试着列乘加和乘减式子

学生1:4×5+2 学生2:5×4+2

学生3:5×5-2 学生4:5×5-3

师:你们有什么看法?

学生:5×5-2错的。

学生1:香蕉没有5个5,还差3个香蕉,所以要减3.

学生2:乘加后面才是加上2.

学生3:我动手画了画,补了3个香蕉,所以应该减去3.

爱因斯坦说的好:"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

。"这节课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探索、学习的普遍思维方式和方法。在巩固练

习中,多种多样的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兴趣,而且还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有价值

的数学。一个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另一个数量的变化,但在诸多变化的条件中,常常会有一些不变的

数量。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些不变量,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就是"变中抓不变思

想"。因此教师只有领悟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开发教材中的

数学思想,才能科学地、灵活地理解教材,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数学课上让我们一起留下数学经验

我们所说的经验主要指数学活动累积的数学经验,是学习者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过程性

知识,具有动态、隐性和个性化等特点。经验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理解数学

知识,形成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没有亲历的数学活动谈不上经验,留下经验,就要倡导学生"做

数学",让学生充分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实践探索、空间想象、归纳类比、猜测验证、演绎证明等

数学活动的过程。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

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只有留下经验学生

的印象才能深刻。

《秒的认识》这节课认识了时间单位--秒,知道了60秒=1分,并且还感受到1秒钟很短。难道变枯燥的数

学为动手的数学,学生就满意了吗?教师要做的是让已有的经验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碰撞,并最终得出结论

【片段二】初步感受秒

(1)感受秒

1秒究竟有多长呢?

学学秒针走的声音(嗒嗒)

1秒可以做什么呢?(眨眼、拍手、跺脚)

跟着秒针走的节奏轻轻点头、拍手。轻轻数一数。(闭上眼睛,想象秒针走动的节奏数一数)

(2)10秒小闹钟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小闹钟。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我是小闹钟"的游戏,好吗

听清规则:老师说开始就趴下,闭上眼睛,认为10秒到了就抬头举手。

师:虽然是第一次当闹钟,可有的小朋友闹得可真准呀!

说说你为什么闹得这么准?

(3)30秒小闹钟

师:估计不可避免有误差,只要在一定范围之内就可以了。

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

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

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三、数学课上让我们一起挖掘数学深度

新课程改革以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角落。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数学教学会出

现难度偏大的现象,除了与当前的教学评价机制滞后的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还在于我们的课堂把不住教

学的拓展方向。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数学教学的拓展方向,才是践行新课标理念,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

求的当务之急。

总之,儿童数学学习的最基本价值追求,就是发展他们的数学素养。而要真正实现这样的课程价值,关键

在于要把我们的小学数学学习变成让儿童亲自体验的数学问题解决活动。即不要总是将详细整理好的证明

(事实)材料提供给儿童,而要尽可能地让儿童通过自己仔细的观察、粗略的发现和简单的证明,来发展

自己的数学素养。

"水尝无体,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美光。"课堂就是一条有待引发的生命之河,孩子就是一

块块急于撞击引发思维火花的玉石。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阐述: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没什

么机会可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铭记在心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

研究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因此,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初始阶段

的小学数学,除了重视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显性的知识教学,更应该重视数学意识、数学思想

方法、数学思维方式等数学素养的培养,使数学学习给学生留下意识、思想、经验、习惯、快乐,为学生

的后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秒的认识课件范文9

一、妙用生活事例,让知识面变广

科学概念贯穿于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科学探究过程与科学知识的学习素以理性见长。只有充分理解概念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具体表现,并由此找到科学概念的生长点,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科学概念。小学生往往以生活经验来作为判断科学概念的依据,如何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广呢,这是我们科学教师共同研究的方向。

在本次的名师高徒活动中,有幸听取了这样一堂课,由蔡老师执的五年级下册《时间在流逝》,

在感受一秒钟时,师:“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1秒钟的存在?

生:“眨一下眼1秒钟就过去了。”

生:“拍一次手。”

生:“跺一下脚。”

……

师:“是的,同学们想到的这些方法都能证明1秒种的存在,现在呀老师就给你1秒钟的时间,你用自己能想到的方法来试试感受一下1秒钟的存在。”

生活动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一秒钟实在太短暂了,我都来不及完成一次深呼吸。”

生:“在一秒钟里我就写了一个数字。”

生:“我觉得一秒钟很快就过去了。”

师:“是啊,在我们眼中一秒钟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或事情,一秒钟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短暂了!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1秒钟又会怎样呢?”

教师出示PPT图片,

A.光1秒约行走30万千米,可绕地球7圈半。

B.1秒火箭飞出了8公里。

C.1秒地球已经绕太阳转了30公里。

D.1秒钟蜜蜂的翅膀能震动N百遍

师:“1秒钟对于他们来说还短暂吗?”

从学生的惊叹声中无疑已经对1秒钟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说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是为了向学生阐述1秒钟的意义那就大错特错了,前后数据的对比让孩子对1秒钟的存在留下了深刻的感受。蔡老师利用生活中人们对1秒钟的不同认识夯实了孩子眼中的一秒钟的意义,相信孩子们通过对比发现1秒钟的存在对于人类有着更广的意义。

二、巧搭“脚手架”,让知识点变深

概念越大,就越抽象,学生掌握就越困难,所以儿童的概念的建立一般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从特殊到一般。需要一定的顺序,需要和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规律相符。在教师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时,应该了解儿童所具有的原有的概念(有时是想法)。这些原有的概念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要从儿童原有的概念出发,搭建“脚手架”,帮助儿童改善和获得新的概念。

姚老师执教的《燃烧》这课时,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引起了大家注意,探究如何让罐子中的木条燃烧得更旺一些,持续的时间更久一些?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木棒能燃烧起来是因为木棒在燃烧过程中属于可燃物,打火机点燃是燃烧过程中的点火源。我们看到罐子中的木棒燃烧了一会儿就熄灭了,那么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木条燃烧得更旺一些,持续观察的时间更长一些呢?”

生:“多拿几根木条放在一起烧。”

生:“放点汽油。”

生:“还可以在木棒上加点酒精。”

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那我们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增加木条的数量,试着把2根、3根、4根木棒放在罐子里燃烧,会不会更旺呢?”

学生实验

师:“有什么变化吗?”

生:“还是早早地就熄灭了,并没有出现燃烧得更旺的现象。”

师:“那到底怎样才能使木条在罐子中燃烧得更旺呢?”

生答不出,师接着追问:“如果给你一个更大的罐子,你觉得木条会不会燃烧得更久一些呢?”

生:“会的,其实我们可以在这个罐子里多加点空气进去。”

师:“说得真好!空气中有一种叫做氧气的气体它能帮助和维持燃烧,我们称为助燃物。”

学生对燃烧有些模糊的认识和理解,这些认识有的来自书本,有的来自他人的讲述或者是生活的经验。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对于燃烧这一知识概念必须要知道燃烧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此处我们看到老师只对学生想到的增加木条这一条件来进行探究,却忽略掉了学生提出的放点汽油、撒点酒精这些条件,还有当学生答不出怎样才能使木条在罐子中燃烧得更旺,教师索性直言不讳地提出:给你一个更大的罐子木条会不会燃烧得更久一些呢?这样的科学探究看似模糊却让科学概念失去了味道。

如果进行这样的改进或许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当学生提出加入酒精和汽油时,教师不妨演示操作一遍,学生从而发现酒精和汽油并不能使木条燃烧得更旺更久,此时教师可以含糊地解释酒精和汽油其实和木棒一样也属于可燃物。既然增加可燃物并不能使燃烧更旺?那什么样的条件才会使木棒在罐子中烧得更旺呢?

而对于怎样使罐子中的木条燃烧的更旺更久这一难题时,教师不如准备两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罐,试着让学生猜测同一个木棒在哪个罐子中会燃烧得更久一些呢?学生有了对比就会有思考,眼睛看到了并动脑思索了一番得出的结论远远要比直接给予的来得深刻,这样的含糊的方式不仅能使孩子区分燃烧的意义还能巧妙地避免孩子头脑中对燃烧原有的错误认识。

秒的认识课件范文10

关键词:体验;估测;实践;把握标准;概念形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132-02

小学数学教材中常用的计量单位有: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等),质量单位(吨,千克,克等),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体积(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分、秒等),货币单位(元、角、分等)。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和理解生活中这些“量与计量”中的概念时,要经历其中的三个重要阶段:量的初步认识(直观或直接比较“量”的大小)、量的间接比较(用非标准单位或用另一个量为“中介”比较)和认识国际通用单位并用其描述大小。

在进行“量与计量”的概念教学时,感受与体验计量单位是这部分内容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应着重于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注重体验、估测,将会有效促进概念的形成。

一、在体验中理解概念

要将抽象的计量单位变得形象直观,生动具体,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实现计量单位实际意义的建构,必须依托大量的实践体验活动而展开。

1、贴近生活

激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找准概念建构的立足点,让学生的学习最大限度地接近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例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

师:这是什么?(教师拿出熊猫存钱罐)

生:存钱罐。

师:(摇动)听,里面已经攒了不少的钱。对钱,你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就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直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体会钱在生活中应用,同时也了解到学生对人民币的认知起点,为后面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2、强调实践

学习量与计量的知识,其中国际计量局颁布的专业术语和名称只是作为了解,更重要的是建构量的现实意义。因此,实践应成为学生学习量与计量知识的最主要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量在生活中的存在,认识量的实际意义。

如《克和千克》的教学片断:

①掂一掂,感受1克。

师:请大家拿出你们准备的2分的硬币看一看,放在手里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

生1:好轻啊,好像没什么感觉。

生2:很轻很轻。

②估一估,猜测1克。

师:虽然很轻很轻,但它也有质量的。大家猜一猜,这个硬币有多重?

③称一称,认识1克。

师:要想知道物品有多重?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称。

(课件介绍:生活中的秤,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台秤、磅秤等)

师:一般用来称比较轻的物品时,要用到天平。老师今天就特意为大家带来——天平。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吧。(介绍天平的用法。)

教师将天平的游码调到1克的位置,把1个2分的硬币放到左盘里。

师:你们瞧,现在天平的左右保持平衡了。也就是说——

生:1个2分硬币大约是1克。

师:现在再请大家掂一掂这个2分的硬币,感受一下1克到底有多重!

师:那你觉得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呢?

生1:一个乒乓球。

生2:一个图钉。

……

教师接着展示收集到的1克的实物图片,加深学生的认知。

教学中通过“掂、估、称”等实践活动,学生充分体验1克。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

3、注重感悟

感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先有所感,后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的经验积累。感悟是感知的延伸,也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更是提升数学素养的关键所在。

如《秒的认识》的教学:

①认识秒针和1秒。首先让学生观察钟表面,认识秒针,看课件演示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接着听秒针走动发出的声音,并让学生用一种声音来表示1秒的时间。

②体验1秒的长短,感受1秒的价值。首先让学生做一个动作来表示1秒的时间,学生可能会拍一下手,眨一下眼,跺一下脚等等让学生感受1秒的短暂,接着出示课件介绍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工具在短短的1秒却能做很多事情,如: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超级计算机一秒可以计算20000 万亿次等等让学生感受1秒的作用真大。相机出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③认识、体验几秒。首先是认识几秒,设置问题情境:秒针走1格就是1秒,那么神九发射倒计时是从10开始,那它走了几格呢?播放神九发射倒计时的情景图,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接着让学生体验几秒。如果不看钟表,怎样知道一件事经过几秒呢,让学生想出估算几秒的方法,如:数数、眨眼睛、拍手等,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沙漏的20秒。

④探究1分=60秒。首先让学生听一段1分钟的音乐,让学生在听的同时估算这段音乐用了多少秒。学生已经有了上面估算的经验,应该说大部分同学都能估算得比较接近,这个时候再让学生猜想1分等于多少秒,接着通过课件演示证实学生的猜想。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估算、猜想、验证、感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来,同时通过直观演示,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二、在估测中明确概念

计量单位概念的教学要求,一般是指使学生建立常用计量单位的观念(即表象),初步学会用所学的一些单位进行计量。其中首要的任务是使学生对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在教学中,应始终重视估测。估测有助于儿童理解测量的特征和过程,并获得对计量单位大小的认识。学生在估测方面的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展,他们将在实际问题中发展估测的策略,积累根据问题确定精确度的经验。

1、把握标准,明确内涵

估测是对实物与标准计量单位间的关系作出判断的过程。要使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比较接近,估测者在头脑中必须不断地将被估测实物与测量标准相比较,不断地修正、尝试,直至形成正确的表象。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在认识1平方分米后,让学生把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放到抽屉里藏好,再剪出一个头脑中1平方分米大小的纸片。剪完后与标准的纸片进行比较,并汇报比较的结果,教师针对出现的“大了、小了、差不多”三种情况分别提问:下一次,你会怎么剪?学生明确后进行第二次剪。经过这两次剪纸片,学生不断进行调整、修正自己对1平方分米的认识,逐步接近标准。

2、体会方法,提升能力

方法,古代指量度方形的法则,现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在进行“量与计量“概念教学时,学生在不断估测中,要逐步了解和掌握一些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来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估测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实物与标准计量单位的估计,即将实物与测量标准间进行类比;第二类是实物与实物间的估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中认识“立方厘米”的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从学具中拿出一个1cm?的正方体,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是通过量一量它的棱长知道的。学生用手摸一摸1cm?小正方体,感受它的大小。

接着让学生用1cm?的小正方体摆出:2cm?、4cm?,并感受它们的大小。

教师再出示10cm?的模型,提问:请你猜一猜它的体积,并说出猜想的理由。

生1:我猜是10cm?。因为一格是1cm?,这个物体大概有10格,所以我猜是10cm?。

生2:我猜是9cm?。因为它比前面4cm?的物体大得多,所以我猜是9cm?。

教师再分别出示100cm?、500cm?的模型,也让学生进行猜想。接着拿出一个500cm?,与前面的500cm?的模型合在一起,正好组成一个正方体。教师提问它的体积是多少?最后告诉大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dm,所以这个正方体的体积也是1dm?。

秒的认识课件范文11

对于本课程,课堂上的理论教学环节为实践教学的基础内容,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设计与制作,以获得一定的实作技能,增强动手能力。针对学时数的增加以及学生的多层次、多专业特点,在教学中将课程优化,注重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结合,使课程具有实用性,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方面,要求非电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基本的验证性电子设计与制作,在制作中让学生认识和应用各种实用的器件与集成芯片,积累知识。吸引、鼓励基础好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电子设计与制作,给学生的自主选题兼顾实用性与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指导思想组织教学,基础与应用兼顾,让学生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获得有关电子设计与制作的一些基本技能、设计与制作简单电子产品的能力以及解决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查阅资料、确定方案、选择器件等)。

1.注重课堂教学

本课程的教学学时改为32学时之后,将20个学时作为课堂教学,较之之前的16个学时增加了4个学时。课堂教学仍重点讲解二进制基础、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电路四个模块,在每个模块增加1个学时的课堂练习及对习题的细致讲解,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在实践环节中经常会用到的器件,在课堂教学中做重点讲解,有助于学生在设计与制作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应用。教学中,注意备课充分、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教学进度科学合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注意加强老师自己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2.注重实践教学

“电子设计与制作”(数字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之前限于课时及学生基础的限制,没有将实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将课时改为32个学时后,经将课程重新设置,有12个学时作为学生的实作课时,将过去应用实例仅在课堂讲解改为学生到实验室动手实作。利用实验中心的实验场所,将学生分成两批,一批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实作部分为综合性设计与制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余学生的实作部分为模仿性(即验证性)设计与制作,以培养学生对电子设计与制作的基本认识并掌握基本技能。模仿性设计与制作。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实行分模块设计与制作,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培养一定的实作能力。由教师规定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并将设计与制作的方案确定好,由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模仿性设计与制作。模仿性设计与制作要达到的目标是:认识所用元器件,掌握元器件的工作原理,熟悉电路图,学会基本的焊接与制作。以数字时钟的设计与制作为例,将数字时钟分成秒信号产生模块、计时模块、译码显示模块,最后将各模块组装起来进行综合调试。这个设计涉及数字电路里的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等全部内容。

1)秒信号产生模块。秒信号为计时器的基础信号,有多种产生方法,可以利用单片机内部的定时/计数器产生,也可用晶振加分频器产生,分频器可以用计数器级联,也可直接选用分频器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拟定的方案是采用CD4060和D触发器器件来设计秒信号产生模块。CD4060作为晶振及分频器件,为32768HZ晶振加14级分频后可得到2Hz信号,再经D触发器二倍分频后即可得到1Hz的秒信号,在这个模块设计里,学生了解了数字芯片及D触发器的应用。

2)计时模块。计时分时、分、秒计时,时、分、秒分别为24、60、60进制计数,选用同步十进制加法计数器74LS160来构成这两种进制的计数器,74LS160价格便宜,使用普遍。在讲解时序逻辑电路有关计数器相关内容时,在课堂上就将此器件做重点讲解,并详细讲解用此器件级联组成各种进制计数器及分频器的方法,作为实作练习的一个基础。

3)译码显示模块。此模块是实现将二进制数据按十进制数显示的功能。时、分、秒均要显示两位数字,所以要用到6个显示器,相应要6个显示译码器。如选用LED七段数码显示,且每一位分别译码显示的话,将需要42(6×7)根数据线,占用器件的I/O(输入/输出)资源较多。为了节省I/O资源,可以采用动态扫描方法,将所有数码管的7段分别连在一起,各位的数据统一输入,再将各位的地端(如选共阴数码管器件)分别引出作为位控端,这样总共只需要13(6+7)根数据线。送某一位数据时将相应数码管位控端设置为有效即可,这样数据一位一位地送,数码管一位一位地显,在扫描频率大于24Hz时,人眼将看不出数字的闪烁。这个模块涉及到组合逻辑电路里的设译码器、选择器。数据输送及位控制电路如图1所示。将模仿性设计方案交给学生的同时教给学生在实作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各器件的功能表,各管脚的功能,是高电平有效还是低电平有效,设计及在具体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比如器件可能会因为信号的持续时间过短及触发器的复位速度有快有慢,导致电路的误动作。因此,在接电路的过程中要考虑电路的可靠性问题等等。综合性设计与制作。对于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鼓励其进行自主设计,设计中加入CPLD、FPGA等前沿技术。设计中,教师以引导和个别辅导为主,以学生为实验主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愿分成1-3人一组,自己讨论设计方案,进行方案论证,再与教师讨论形成最终设计方案,选择器件,然后是实作、调试。通过这种实作方式激发学生对电子设计与制作的浓厚兴趣,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提高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作者:郑方燕

秒的认识课件范文12

关键词:数字化;农村小学数学;新活力

传统的、单调的数学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而数字化教学以它独有的特点,应运而生,适应了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一、数字化的应用,使小学数学教学形象化

在农村,小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知识面狭窄,见识较少,习惯于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思维还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容易接受;而教师抽象的语言讲解,静态的黑板板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不容易理解的,这样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数字化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这一现状。它集声、形、色为一体,设计的图形、影像、动画、数学、符号等相互配合,帮助学生建立了一个以感知现象―形成表象―概括抽象―理解深化的认知过程,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这一特点正好破解了老师难讲明、学生难学懂的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便于学生吸收转化,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四年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运用了数字化教学手段,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利用已学过的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等于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即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二、数字化教学的应用,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教材,更要了解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主渠道在课堂,在教师。从新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上,不难看出:教材显现的不是知识上的简单罗列,而是带有非常明显的生活化色彩,但数学课本上的例题、插图、推理、证明等都是静态的材料,单靠教师抽象的语言描述,学生不易理解,难以激发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根据实际情况,课堂教学是农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阵地,如何利用数字化教学,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使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情况,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孩子有求知欲望,让课堂成为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的桥梁,让学生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他们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如,在教学二年级“时间单位”时,由于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比较抽象,但又与生活紧密相连,必须让学生学会从抽象认识到具体感知,于是,我事先在一体机上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得很清楚,再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钟表知识:时针从一个数学走到下一个数学表示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表示1分,秒针走1小格表示1秒,小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然后用鼠标点击“运行”,时针、分针、秒针同时走动,再点一下“暂停”,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或拖动秒针或分针自行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1小格,最后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钟表进行再认识,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有机相连,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学以致用,铭记在心。

三、数字化教学的应用,使小学数学教学便捷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受当地当时条件限制,往往都要利用自制的教具或寻找生活中的物体,这样,教师在备课时既费时费力,又可能因为这些教具不完美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麻烦。运用数字化教学后,这些弊端就完全可以避免。教师还可利用数字化教学,在备课时分享网络教学资源,根据学生实情及自己的教学习惯、认知程度,选择性地下载或改编、制作自己的教学课件,尽量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这样,不仅方便教师的教学,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