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书籍设计

书籍设计

时间:2023-05-30 10:56:52

书籍设计

书籍设计范文1

关键词:儿童;书籍设计;研究方法一

一、目前我国儿童书籍设计现状

当代科技发展迅速,电脑技术的普及为设计带来了重大影响,也给书籍设计方面提供了全新的设计工具,书籍设计的操作变得方便快捷,书籍设计师也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及设计空间,进而缩减了书籍出版的周期。但儿童书籍设计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

1.出版商与设计师的本身综合素质

设计一本精美的儿童书籍前期需投入大量的资金,经过后期全方面的设计,最后进行书籍的编校与印刷。原因大部分出版商由于过于重视眼前利润,催促书籍设计师尽快完成设计工作,从而缩减书籍出版的过程。由于上述原因再加上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电脑及辅助设计软件的高度普及,部分儿童书籍设计师经常利用设计软件中的自动特殊设计效果,简化了设计师的创意过程。把设计变成了简单的装饰与美化,由此造成了儿童书籍设计出现了做工极度粗糙、设计创意全无、电脑软件自动设计特效非常严重的状况。

因此,儿童书籍出版商应端正以利为重的态度,改变错误的观点,重新审视儿童书籍出版物的重要性,站在“育人”的角度精心去打造真正有利于儿童的书籍刊物。除此之外,儿童书籍设计师更应该端正自身的设计态度、除旧创新、突破思维的禁锢,在不断提高儿童书籍设计水平的同时,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要深入了解作为儿童特殊群体的心理接受,做好专题研究关注不同儿童用户的阅读体验,设计出更符合儿童感受的书籍设计。

2.书籍形态单一、缺乏趣味性

目前,我国儿童书籍设计存在着设计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等问题。书籍设计固有的形态使我们不难想到是书是六面体的,但儿童书籍的形态设计较成人读物更应具有趣味性和多变的形态,有着更大的创意空间。国内儿童书籍在设计构思上严重缺乏创新意识,与国外引进的儿童书籍相比较不论是形态的设计、封面的构思、色彩的运用等方面都显得过于平淡拘谨,没有闪光点。

3.插图设计散乱,缺乏合理性

插图是书籍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精彩的插图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文字叙述。插画更是表达儿童书籍设计趣味性的重要艺术语言,是儿童群体最喜欢的部分,也是起着表达书中文意的作用。目前我国儿童书籍设计在插图方面存在色彩搭配单一、成人化、插图的编排缺乏合理性等问题,设计者往往随意的处理插图和文字的比例,造成了插图不符合儿童的阅读特点及阅读时限等问题,出现散、乱、缺少合理性等问题。

二、儿童书籍设计的设计原则

1.注重趣味性

儿童书籍作为书籍设计中一个重要门类,儿童书籍应该设计得更具有趣味性,司空见惯就会归于平淡。儿童书籍的趣味性能够使儿童在阅读书籍的同时,同时激发儿童们的想象力及创造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的重要作用。所以,儿童书籍设计师应在进行儿童书籍设计时,注重儿童特殊群体的兴趣点,突出书籍的趣味性,做到符合其心理接受。因为,只有符合儿童的趣味性的书籍才能更多的吸引儿童的目光,更能激发儿童学习知识的兴趣与动力,从而儿童书籍也变得更具有教育意义。儿童书籍设计的趣味性体现在书籍的形态设计、插图设计、色彩设计等多个方面。

2.体现人性化

儿童是特殊的细分人群,而针对于儿童的书籍设计应更注重追求产品的个性化,儿童书籍设计不仅要满足最初的功能需要,更要满足儿童求新、求趣、求奇、求异的特殊心理需求。在确保书籍读物内容安全及健康的前提下,更注重儿童的体验感受。

3.互动性与参与性

往往完美的设计创意,都是由设计师、设计产品与产品用户共同互动完成的。交互式设计给产品用户提供了与设计师共同设计的机会,去参与自己所使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与设计师一起创造与设计产品的特征,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产品功能的满足。应让广大儿童用户主动参与书籍设计中来,及时地了解其心理接受及兴趣点做好深入研究,并应用在书籍设计中。

三、书籍设计平面元素的创作应用方法

1.形态设计儿童书籍是特定受众群体所使用的读物,儿童群体具有区别于成年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特征,其形态设计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营造书籍设计的诸多形态感及书籍设计因素的同时,更要充分地考虑到儿童的接受和认知能力。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经常通过视觉系统来采集信息并对此作出反应。在儿童书籍的形态设计上应大胆创新,打破传统标准六面体的限制,采用异形设计。为了吸引儿童的注意可以采用特殊的开本形式,也可以刻意设计成小开本的图书,比如口袋书、迷你书、把书籍的外形设计成卡通动物或者汽车等具象形状,让书籍形态具有趣味性,使儿童能在玩耍中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2.色彩的设计应用

色彩是儿童书籍设计中重要的艺术语言,与其他的儿童书籍设计艺术语言相比较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更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儿童对书籍的第一印象是由视觉系统传达到大脑的,而引起儿童兴趣的往往就是书籍的显眼色彩,从儿童特殊群体的审美心理接受分析,他们对鲜明的色彩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具有视觉冲击力、感染力、丰富艳丽的色彩。因此,儿童书籍设计师应在书籍的设计时大胆地采用丰富艳丽的色彩,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去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色彩的强烈对比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引起儿童的注意,从而不由自主地想去接近这本书。

3.趣味图形的应用

儿童属于特殊群体,他们只对反映其内心世界及情感的东西情有独钟,大量生动、可爱的趣味图像,能够激发儿童们的兴趣点并能充分的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与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儿童书籍设计中的图像应用也应当尊重儿童的审美心理,应运用其喜爱的卡通或动画等形象,从而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可以在书中添加主线卡通人物,结合书本中的内容以卡通人物讲故事及提问题的方式激发儿童们的兴趣与读书积极性,从而达到潜移默化中学习进步的效果。

结语

儿童通过书籍的封面、版式、插图、色彩、材料等元素预知书籍的内容,体会到设计者的情感。儿童书籍设计应当改变目前的现状,遵守儿童书籍的设计原则,合理设计与协调设计元素,将自身感情与书籍内容完美地融入书籍设计创作中,并以儿童能够理解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设计出最受儿童欢迎的书籍。

参考文献:

[1]孔起英.《论儿童的审美情感》,南京师大学学报,2004年

[2]杨青.《浅谈儿童画》,中国艺术网

[3]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布雷顿.《儿童美术心理与教育》,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

书籍设计范文2

一杯茶,一本书,一个悠闲地下午。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愉悦心灵是停下脚步放松的重要方式。一本书,此刻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一个电子的时代,纷繁的沟通和阅读方式已经渐渐取代阅读一本看得见摸得着的书了。但是,书籍,这种最原始最自然的视觉享受无论何时都是无法被真正取代的。书籍的设计注重内在精神和外在形态的美感,在翻阅书籍的过程中,让人们无论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到心灵都能感受到一种愉悦的享受。这种享受是冷冰冰的电子信息所无法给予的。

1.美感享受

书籍的装帧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本书的定位。为什么盗版的书籍、装帧劣质的书和一本精美装帧的正版图书是不同的档次?最主要的原因是书的内容不会在第一时间呈现在读者眼前,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便是书籍的装帧设计,即使是同样的内容,如果在装帧方面有劣质和精美之分,那么这本书带给读者的整体感受就会明显的不同。而读一本好书,在某种方面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愉悦享受。鲁迅先生就特别重视书籍装帧设计的质量和品味,并以此为“读书之乐”的重要方面。

在电子时代里,信息的充分共享化和泛滥化让知识和阅读越来越少的局限于出版的实体图书,绝大多数信息内容的获得在网络中便可实现。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爆炸,越来越多的人渐渐不会再去买书。很多人认为,网络书籍、电子书籍在当今时代带给我们便捷、科技化的享受,所以书本的价值远不如从前了。但是事实并不如此,虽然科技化带来了便利,但是电子化的图书却不能提供真正书籍的纸张触摸感受、装帧形式的审美吸引力和拿在手中的分量感,它无法真正取代实体的书籍。一本书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是带给人以阅读的兴趣,给人阅读的喜悦之感。当我们把书捧在手上,在与书的心灵交流中感受到无比的幸福和美好时,这本书才发挥了它真正的价值。

人们在捧书阅读的时候,不仅享受的是内容,而且在阅读内容的同时,感受到整本书视觉上带来的美感享受、触觉上带来的纸张触觉,甚至于是书香墨香。对一本书的品读,不仅从外表感受到封面、封底和书脊的形式之美,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内页的设计感。书籍的设计是动态的艺术,是会说话的艺术,书的内容是灵魂,那么书籍的设计则是这个灵魂的完美肉体。翻阅书籍的过程就是与读者在交流,展现自己独特的审美艺术。

一本书就是一件艺术品,是美的享受。每年在德国莱比锡会举办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每年评选出14种获奖图书,主要强调书籍整体的艺术氛围,要求书籍的各个部分,封面、护封、环衬、扉页、目录、版面、插图、字体等在美学上保持一致,装帧形式必须适合书籍内容,在制作上达到最高的艺术水平和最高的技术水平相统一,要构成一件艺术品,并体现一种文化氛围,不仅要吸引人的视觉,还要使人的手感舒适。

去年,古籍《诗经》问鼎“世界最美的书”。在装帧设计上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表现,在古朴的民族文化和现代设计中完美结合。色彩以黑色与棕色构成设计的主色调,整体感觉端庄、质朴、简洁,,看上去简约不简单,但是却充满了低调大气的美。《诗经》的装帧设计神似中国传统的线装书,风、雅、颂三部分运用不同的纸裁特色。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无论从任何方面,都赋予了书籍灵魂上的意义,带给读者的更是视觉上和文化上冲击。

这不难看出,书籍设计不仅实用,而且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和文化的象征了。书籍不仅仅在于阅读内容了,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文化,体现一种韵味。

2.设计创新

书籍设计更需要创新。现在是一个视觉刺激的时代,周围的所有事物都在视觉上极力展现出审美的变化和自己独到的吸引力,所以书籍设计也需要在设计中体现出时代感,时代感体现了现代人的审美理想。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审美的变化,捕捉新鲜气息,把新的美的要素纳入设计中。

在书籍设计中,用新方式手法和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传达力给读者以美的视觉享受,要具有自己非凡的创意。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到无数本书,最特别、最美好才是创意之所在。

许多书籍的的封面在追求效果上,使用包括反光的页面、透明的纸张、凹凸感以及光面。假如这些特殊效果符合并补充了某一特定设计理念,它们的视觉效果会得以加强。德国的时尚杂志《Another Magazine》仅仅使用了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杂志装帧上制作了一个粉红色的蕾丝布料书签,相对于普通的书签更加能吸引潜在的女性读者。

读书是一种享受,所以书籍设计就把我们带入这种美妙世界的一种方式。书籍设计将会把我们带入到多彩的艺术世界中,让我们在享受精神食粮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愉悦和放松。

参考文献

[1] 孙宪勇.《编辑之友》.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2] 邓中和.《书籍装帧》.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 《中国美术简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书籍设计范文3

关键词:设计理念;书籍设计;工艺;材料

书籍,常常被比作是人类智慧的源泉、精神的力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不可否认,作为人类文化文明传统的物质载体,书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通过书籍认识客观世界,通过书籍传播文化理念,直到现在仍是如此。

一、书籍设计理念的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除了在经济上受益之外,获取知识、传播信息的方式也逐渐改变,快节奏的生活、碎片化的信息使得人们更多的倾向于图像和影音并非文字。数字时代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影响着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观念,包括传统传播媒介的书籍受到了多方的挑战,如电子书、电子杂志等电子读物的出现对传统书籍造成巨大的冲击。但从如今纸质书籍发展的趋势来看,纸质书籍并没有消亡的趋势。从书籍本身出发,纸质书籍特有的“质感”是数码产品无法取代的。纸质书籍的客观存在感、触摸的体验都可以影响读者的心理反应。翻阅书籍,理解内容,对书中的所描述的事物产生体验感,将书籍所要传达的思想以一种主观的心理认识代入读者,形成观念上和思想上的认同。加之结合适当的纸张、材料、工艺等,更容易产生代入感。纸质书籍的这种质感与电子读物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纸质书籍是不会随着科技进步而消亡的。从我国书籍设计理念的发展过程来看,纸质书籍经历了从长期的装潢、对外表装饰的设计理念到新世纪后的整体设计理念再到当下数字时代的背景下,突出整体、互动、概念等核心,并不断的扩展到符号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这样一个多元的跨领域的书籍设计理念。可以说纸质书籍设计经历了“以资源为中心”“以技术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三个阶段的发展。在当今仍需要朝着更高的“非实用”层次发展——“以服务为中心”的阶段,强调书籍阅读的愉悦性和享受性。让书籍的装帧精美化、在吸引读者的同时能够赋予更深厚的时代及文化内涵,最重要的是在相应使用情境下针对不同时间、场所时所具有的功能和读者的主观满意。可以说现代书籍设计体现时代美感是蕴含于书籍的形态之内、形体之上,具有艺术性、收藏性。在数字时代下,书籍的设计理念同时具备一定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对纸质书籍设计发展影响甚多,特别是在书籍的形态、质感上尤为突出。纸质书籍制作已经不是简单的装帧,从书籍所要传达的信息入手,选择贴切的书籍形态。结合适合的载体,搭配完美的工艺技术,通过这样的整体设计更容易让读者对纸质书籍有更深层次的体验,并由此营造一个整体和谐的多维空间,符合当下书籍设计理念中多元化、跨领域的体现。

二、设计理念对书籍形态的影响

杉浦康平先生提出的书籍“五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将书籍设计的理论体系从视觉向触、听、嗅、味觉拓展,开阔了现代书籍设计的设计思维与材质的应用。这一理论的提出也是对当代书籍设计理念的迎合,让书籍的质感从平面变成立体,从理性的变成感性的,其中最直观的就是从书籍的形态直接呈现。多元的跨领域的书籍设计理念使得纸质书籍形态的多元将会是一般书籍、概念书籍、互动性书籍、绿色书籍等多种形态共存的局面。在当代,人们希望简便、快捷地从书中获取知识和信息资源,消费主义驱使着人们追求书籍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概念书籍设计将书籍艺术形态在表现形式、材料(如玻璃、木头、金属)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是一种强调观念性、突破性与创造性的视觉艺术,是一种跨领域的实验研究,它以崭新的视角和思维去更好地表现书稿的思想内涵,同时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具体说“概念书”设计就是表达某种概念,保留住传统书籍的本质特征,要求书籍设计更为人性化,创造出形意完美融合、新形态的书籍。如图1,这是一本由可食的材质—粉皮、海带、饼干、意大利面、茯苓饼、巧克力等做出一本出人意料的书,并根据每种材质,组织相关食用方法和营养成分的文字叙述,让读者通过五官的视、触、听、嗅、味直接感受该书的主要内容,也许未来发明可食用的印墨,那时,书真的可以吃了!图1吕敬人先生在《书籍设计教程》中说“书籍设计应该是一种立体的思维,是注入时间概念的塑造三维空间的书籍‘建筑’,他不仅要创造一本书籍的形态。还要通过设计让读者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书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得到的整体的感受。”这是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是通过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互动,亦是当代的在互动媒体爆发下的人们对纸质书籍提出的新要求,是当代书籍设计理念的应用。书籍和读者之间有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的互动,经常是在书籍里设置一系列操作,如拉、撕、推、折等动作,读者为了看到那些被隐藏的信息,都很愿意参与这样的互动。如图2《MotionSilhouette》是一本用光和影讲故事的小书。这本小书的每一页都入剪纸,读者可以用手电筒操纵剪影的长度,让树长得更高、火车越来越近、蝴蝶翩翩起舞、鬼魂阴森可怕……这是一本适合在黑暗中阅读的书籍,在互动性的设计中体现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多元需求。绿色设计是对现代科技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反思的产物,传统的纸质书籍的主要材料是树木,绿色设计的理念势必会对传统纸质书籍带来影响。因而将绿色设计的理念应用到书籍上,对现代纸质书籍的而发展亦是有利的趋势。绿色书籍首当其冲的即是对纸张材料的选择上,如再生纸的出现,采用环保材料制成的书籍,减少环境污染,依靠科技减少时间和成本。如图3朱迎椿的《不哭》,这本书的纸张选用的是对废旧报纸重新倒浆,二次利用,节约成本,也实现的绿色设计。同时对二次利用的纸张形成的新形状的有效利用,运用到恰好。运用环保材质设计的书籍,也是当代书籍设计的一个新方向。绿色设计,满足读者受众的精神、艺术需求,这也符合当代纸质书籍“以服务为中心”阶段。在满足视觉舒适度的基础上,改变书籍常用材料,增加人文关怀,增加纸质书籍的环保和人性化。图3

三、设计理念对工艺材料的影响

合适的材料能够表达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良好的工艺不仅是对产品的完整体现,更是能够让普通的材料焕发生机,为创意增添色彩,是促进设计发展进步的物质手段。在纸质书籍设计领域中材料与工艺是无疑是必备要素,两者对纸质书籍有重要的意义。纸质书籍是一种静态的载体,更是一种动态的传媒。读者在翻阅书籍时手、眼、耳等各种感觉器官发生联系,视觉、触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受随之而来,这亦是杉浦康平先生提出的书籍“五感”。在书籍“五感”中视觉是触觉的先导,视觉的质感是触觉体验的积累,通过触觉经验积累的视觉印象判断材料的质感,形成视觉的质感。通过不同工艺制造出不同的肌理、纹样和质感的材料不仅能直观的传达书籍的内容和精神,同时也能够增加阅读的乐趣。当代书籍设计理念突出整体、互动、概念等核心,扩展到多个领域,并与其相互融合。这样的设计理念将会促使在书籍设计时不断的寻求新的材料工艺有效契合,对书籍设计中需求的新型材料工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纸张是传统的印刷材料,随着现代造纸技术的发展,纸张的种类更加多样。多元化、跨领域的书籍设计理念,使得更甚有设计师为达到特殊效果参与到纸张的设计中,创造新的样式。多元发展的时代任何材质只要符合设计意图,都可以是书籍的承载物。因此我们看到柔软的布料、挺实的皮料、坚硬的塑料、木板、质感的化学纤维在书籍内页中穿插出现。如图4《GDC——平面设计在中国》,这本书选用了透明的材料印刷而成,展现了书籍内容中不同笔画叠加的艺术效果,有不同的艺术效果,给人视觉一亮的感觉。印刷术改变了古代书籍的艰辛的书写方式,并逐渐走向成熟。为了满足人们日趋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书籍整体设计理念的要求,多种新型印刷工艺和制作方式的开发、引进和引用逐渐普及。除纸张外、特种印刷的材料也可以是塑料、木板、布料、化学纤维等各种类型的材料上进行印刷。立体印刷、丝网印刷、凹版印刷、烫印工艺等特种印刷或工艺所产生的感受同时也是将人的五感注入书籍,在加强书籍的表现效果的同时提高了设计的附加价值。如图5《形意》此书在书名出特意将文字笔画在印刷工艺上进行区分,对书籍的部分做了异形的切割,并采用中式的装订方式,生动的将书籍五感注入书籍内部,促使读者乐于享受书籍带来的乐趣,满足读者的多元需求。工艺材料的多元发展促进了印刷的方便快捷,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视觉语言,呈现了多元的设计风格和装饰风格,视觉效果奇异。在独特的个性设计和社会审美趣味中找到平衡和连接点,需要设计师们不断的革新设计理念、变换设计材料。纸质书籍有着良好的质感,它是在具体的带给人们良好的使用感和满足感。数字时代下的审美意识是不断的变化,设计理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带来的是书籍设计多元化的发展,更有利于纸质书籍设计未来的发展。设计理念的变化使得纸质书籍设计的形式、功能、材料将会更加丰富,更加多样,融书籍、娱乐、甚至与手工制作为一体,不变的是书籍的形式,具有时代特征。与此同时,书籍材料、工艺的变化也会对书籍设计理念的革新有促进作用。在设计领域,书籍设计仍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虽然现在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只要我们认清形势,把握正确的设计理念,大胆更新,就能给传统纸质书籍发展塑造一个多彩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蓉.解构碎片化时代下书籍装帧设计的物化观[J].2012.5.

[2]王佳琦.论数字时代背景下书籍形态的多样性[D].中央民族大学,2012.5.

[3]迟茜.多元化的书籍设计艺术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1.6.

[4]常红岩.数字时代书籍装帧设计的趋势[J].2014.8.

书籍设计范文4

关键词:书籍;形态设计;现代书籍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75-01

书籍形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查阅字典,形态为事物的形状或表现。因此形态应该是外形美与内在美的结合,是神形兼备的艺术感受。书籍形态的发展变化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生活状况和意识形态,不同时代的书籍有着不同的装帧形态。

一、书籍形态设计的目的

书籍长时间被固定在一个立体方块的形态之上,越来越多的书籍设计家们开始对书籍形态提出了改革意见,把传统的书籍设计推向了形态设计的高度,以独到的设计理念,独具特色的视觉形式来改变形态相同的书籍。书籍形态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程度的在视觉上吸引读者,而且能够通过不同的形态设计表达出书籍不同的内容,从而达到从外在美就能吸引读者的目的,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能为书籍销售做宣传。

书籍形态设计不单是在视觉上吸引读者,同时还应该具备可视性和可读性。现代书籍形态设计的关键在于突破传统的书籍设计观念,不同内容的书籍,应该有不同的形态来表现。 “造型”和“内容”两者并重的方式才能创造出书籍的美,并且形成书籍在阅读过程中的流动之美。

二、书籍形态设计的发展现状

书籍形态设计概念的出现,让书籍设计成为了一门更为独立的艺术,有着和其他艺术门类不相同的表现手法、艺术语言和传播媒介,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方式。纵观以往的书籍形态,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发展和需要。参与书籍整个创作过程的设计者们,通过阅读书籍里的文字将书籍的内容、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而书籍的形态设计就不仅仅是局限在文字的整合或是简单的纸张装订。书籍应该被看做是一个“活动”的整体,有自己的生命,有丰富的表情和情感,可以为读者带来视觉、心灵和触觉上的,通过不同的多样的组合方式来为读者创造舒适的阅读方式。

书籍形态设计观念的提出,使书籍设计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装饰,而是把目光投身到书籍整体设计的深度,不仅包括了开本的选择、封面和扉页的设计、正文的版式和图案设计,以及书籍的印刷和装订都包涵在里面,更重要的是书籍的形态设计能够生动传达书籍的内在讯息。现代书籍设计中和书籍相关的部分有了更多更大胆的表现形式,制作工艺和材料的使用与以往相比都有很大的突破。

三、已有的现代书籍形态

中国书籍形态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文化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书籍形态设计特色。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书已突破传统书籍形态开始慢慢占据现代书籍市场,形成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

(一)电子书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电子和网络书籍的开发和应用都使书籍传播方式的载体有了多样化的发展,国内的学术界定义电子书又称为E—BOOK,是将人们所阅读内容制作成电子文档之后出售的电子出版物。

书籍语言是多元化的,阅读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可以无限拓展的空间。个人手持数字设备、MP3和手机功能的不断完善,ADOBE公司的AcrobatReader,微软的MicrosoftReader等电子阅读工具的出现,许多网站开始提供PDF、EXE、PDG、TXT等格式的文档,使文本可以存入电子阅读器中进行欣赏,成为一种便携的手持式的阅读工具。电子书解决了书籍携带的体积问题,再多的阅读页面存入电子媒体也不存在重量问题。这样就为出门在外也喜欢阅读的读者节省了大量的空间和体力,也让随时随地的阅读成为一种可能。

(二)立体书

以图画为主,文字只是辅助进行图画说明的书籍我们称之为“图画书”。立体书也可以称为可动书是一种基与“图画书”产生的立体图画书。

因为立体书充满趣味性和立体感,使他更多的被应用在儿童书的设计中。造型上突破了以往平面阅读所受的限制,让书籍在被翻开的时候还有一个动手的过程,书籍形态上通过一些翻、折、拉、转的动作来体验不同的形态设计,让孩子有了触摸的乐趣,成为孩子可以动手“玩”的对象,激发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甚至还可以给他们一些创造能力。

书籍形态设计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突破了传统书籍形态的束缚,其意义已经超过了书籍形态本身。在启发读者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带动了读者想象力的发展。现代书籍形态的发展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过程,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书籍形态设计将会有更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书籍设计范文5

一、装饰性词汇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书籍的视觉感受是书籍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读者对书最重要最直观的感受,读者对书籍的视觉美是从书籍整体上感知的。其视觉感受囊括了书籍的形态设计、书籍材质肌理的选择、书籍的封面设计以及书籍版式的设计。设计师通过自己的艺术审美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让这几方面与书籍的内容相符,和谐统一,形成完整的视觉效果。在这几方面的设计中,装饰性词汇几乎出现在了每一个环节。一本书设计的整体性,离不开装饰性词汇的准确运用。1装饰性的书籍形态书籍的形态是读者最先看到的,好的书籍设计要做到形式追随内容。纵观历史,书籍的形体由原始的甲骨文到竹简书直到人们开始追求不同的书籍模式,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形式一路发展而来。通过这些书籍的形态不难看出,古人在追求书籍形态的实用性时,也在追求书籍形态的装饰性。如蝴蝶装、卷轴装都是通过不同的书籍形式来展现其带给读者的不同装饰风格。书籍形态的装饰性可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对传统的书籍形态的借鉴,这样一般容易引起读者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共鸣。如图3-1所示是2006年“世界最美的书”金奖《曹雪芹风筝艺术》,设计师赵健想要该书在视觉上能够体现书籍内容的历史感及中国特有的文化气质,特在书籍的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线装书传达书籍的古朴和典雅。二是大胆打破书籍常态的形式,在视觉上给读者一种新奇感,如几何立体造型的书籍形态、动物造型的儿童读物等。现代书籍设计的高速发展,设计师越来越重视书籍形态的装饰性,越来越多形态的书籍出现在读者眼前,这也促使了装饰性词汇在书籍形态设计中的发展。2装饰性的肌理“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在艺术创作中,追求肌理感是艺术体验表现语言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肌理已然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段,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肌理的身影亦闪耀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将肌理作为艺术语言在书籍设计中应用,能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这与著名书籍设计家吕敬人所倡导的“五感”设计相契合。设计师通过肌理能很好地表现书籍的主题思想,展示作品内在的审美潜能,赋予作品更多样的内涵及生命力。无穷的变化、丰富的律动是肌理具有的特质,给观赏者带来富含人文情怀的视觉感受和多样的视觉品味,提供了无限自由的想象空间,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不同书籍的不同肌理运用可以反映出不同书籍的风格,肌理的表现手法作为书籍设计的装饰性之一,可以增添书籍的趣味性、增加书籍的独特性、提高书籍的整体品味进而增加书籍的收藏价值。3装饰性的封面设计古语有云“书之有装,亦如人之有衣。睹衣冠而知家风,识雅尚。”由此可见,封面是书籍的脸面,在书籍设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封面设计要与书籍的内容紧密相扣,在对内容的风格、题材有了充分的了解后,用新颖的创意将其表现出来,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中,装饰性词汇是必不可少的。书籍封面的装饰性词汇包括装饰性的色彩、装饰性的图案、装饰性的纹理、装饰性的印刷方式等等。通过不同的装饰性词汇,使每一本书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装饰性词汇的运用更使书籍的封面设计与书籍内容更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真正使“形式”服务于“内容”。如图3-3,2012年“中国最美的书”《蜗牛慢吞吞》,设计师朱赢椿在封面的设计采用了简洁的设计手法,装饰性的蜗牛及其慢慢爬行的痕迹构成了书籍封面的装饰性图形配以凹印的书名,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安静内敛的,该书利用了装饰性的封面设计很好地诠释了书籍的主题内容慢慢生活。4装饰性的版式设计在书籍的版式设计中,我们也会发现装饰性词汇的身影。有些设计师通过带有装饰色彩的排版方式,使书籍更赋予趣味性和创新性。装饰性的版式设计多用于绘本、设计类书籍、儿童读物等。现在有的版式设计上负形变成了大面积的空白出现,这些空白成为一种另类的装饰性词汇。留白的装饰手法可以说使读者在其中无限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旨在为读者营造一个纯粹的审美境界。朱赢椿用极简的创作手法对《蚁呓》进行设计,通过富于装饰性的大量留白,让书籍呈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美。该书的版式用极少的文字配大量的空白,设计者将自己对佛教的感悟体现在大量留白的版式中,将书籍的视觉营造的简洁而有趣,很空阔,留给了读者大量的思考空间(图3-4)。同样是设计师朱赢椿的作品,《设计诗》的排版也具有强烈的装饰性。设计师根据书中不同诗的内容,为每一首诗都设计了一种独特具有强烈情景感的排版方式,使不同的排版方式服务于不同的诗的内容,给人以跳跃感和空间感,具有韵味的装饰性兼实用性的版式设计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图3-5)

二、结语

装饰性词汇出现于石器时代至今已经发展了8000多年。在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装饰性词汇起到了不可否认的推动作用。本文针对装饰性词汇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分析了在书籍设计的不同方面中装饰性词汇的形式及作用,通过对书籍设计中装饰性词汇的进一步探讨,更加确定了装饰性词汇在书籍设计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装饰词汇在书籍设计中应用形式将越来越丰富,装饰性词汇对于书籍设计的意义也将愈发重大。

作者:李依桐 单位:东北大学艺术学院

书籍设计范文6

关键词:民国 书籍 装帧技术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093-01

民国书籍装帧艺术对书籍装帧设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将古代传统书籍装帧设计转变到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同时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艺术最鼎盛、最丰富、最具备历史特征的时代。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我国设计人员逐步接收到西方的文化、思想和设计风格,他们打破传统,以思想文化创新的形式,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书籍装帧艺术。他们的作风不仅仅是打破了书籍装帧设计的传统,同时也引领者社会时代进步的思想。

一、民国书籍装帧艺术历史背景

当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刚刚传到中国时,激发当时传统文化坚守派和文化激进派的矛盾,书籍装帧艺术在当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坚守派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神,不需要改变。文化激进派则认为西方经济、文化均强于中国,所以应该将中国文化彻底西方化。

人们在中方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的选择和摸索中前进,美术文化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美术家通过对西方美术文化的学习,结合中国传统美术文化,推动了我国美术文化的思想。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民国时期人们的消费观念以及审美都发生了改变。西方的文化、设计思想和产品都陆续传入中国,让中国人民对事物的看法有了转变,书籍装帧设计为了人们的审美而发生了变化。

新文化运动更是大力推动了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书籍作为新文化思想的传播媒介,得到了大量的发行,而书籍装帧艺术也在此时得到推广和变革。冥国特殊的时代,影响了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二、民国书籍装帧艺术概述

民国时期的交通事业已经较为发达,人们会前往各个国家进行交流和学习,并把外国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引入中国。外国的美学文化和绘画艺术也影响着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而中国传统思想虽然有很多不可取的地方,但中国古代文化几千年的底蕴则受到书籍装帧设计人员的喜爱。

书籍在各个国家、各个时代都不缺乏,它是传播文化、思想、知识的媒介方式。而书籍装帧艺术则侧面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审美。

具有古朴气质的线装书虽然具有很浓的文人气息,但它的风格已经不符合人们的审美。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书籍装帧艺术,具备反传统的思想,因此设计人员要时刻注意创新。

民国时期对美学有了新的看法,因此书籍装帧设计中不再单调乏味,而是出现了图形、摄影、插画等时尚元素。此外,书法体式在书籍封面上的运用也出现了多样性,中国古代书法体式本身就具有不同字体、不同流派、不同风格,运用不同的书法使书籍有不同的格调。

随着思想的进步和审美的转变,图形图像逐渐运用在书籍装帧艺术中,特别是抽象几何图形的运用在当时是个极大的创新。虽然如今绘画作品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运用较为普遍,但在当时人们还无法领过运用绘画对书籍进行装饰,很多时候都会出现绘画与书籍内容不符的情况。而摄影作品的运用主要以人物、建筑、艺术品和自然风景为主,但它写实的特性增强了书籍的真实性。

三、作家和美术家对民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影响

作家和美术家相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思想上更加先进,而且他们是与书籍关系比较密切的群体,因此他们的思想对民国书籍装帧设计具有一定的影响。当时,不同文化以书籍作为传播媒介开始相互碰撞,作家和美术家认识到了外界文化思想与中国文化思想的不同,开始发挥他们的对书籍的作用,并投入到书籍装帧设计中。

民国时期的作家和美术家都对书籍装帧艺术作出重大的贡献,如《樱花集》,其封面只有简简单单的红色线描樱花,表达了书籍作者的作品风格。林徽因有建筑师的思想,因此她的书籍封面大多以直线和条框进行设计。张爱玲的文字感性、含蓄,因此她的书籍封面也有相应的特点。鲁迅也对自己的书籍和期刊进行过封面设计,如《呐喊》、《野草》、《奔流》等。

作家注重书籍装帧的风格和表达,而美术家则注重书籍装帧的审美、韵味和感染力。如诗集《春雨》,其封面是由具备诗画才能的丰子恺动手制作,画面展现了两个小女孩在雨中共撑一把伞的美好情形。

四、民国书籍装帧的特征

民国时期,印刷技术已经相对完善,装订工艺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采用32开本的板式设计。当时的书籍并没有完全按照西方的特点进行装订,而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从上往下的阅读习惯进行排版。书籍装帧从封建时期的风格向现代化风格过渡,体现了文化和审美的变化。

外观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最重要的环节,甚至有人认为书籍装帧设计等同于书籍外观设计。书籍的外观是整本书的情境表达,它通过各种抽象、具象的表达形式吸引读者的眼球。在我国传统书籍装帧设计中,书籍的封面仅仅只有书的名字,而且颜色单调无趣。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印刷技术的进步,民国时期的设计人员又受到各国文化的侵袭,开始大量运用色彩、图形等对书籍外观进行设计。

民国期间的书籍装帧艺术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又具备外界文化的特点,能够更加准确传达出书籍的内容和思想。有的书籍采用插画图的形式,对书籍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描绘,增强读者对书籍内容的认识和感悟。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碰撞和融合的特殊时期,民国时期的设计美学也实现了相应的发展和改变。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民国书籍装帧艺术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文化特征和艺术风格,同时它还是中国文化进步的象征。

参考文献

[1]孔丹妮.浅谈民国书籍装帧设计的韵味所在[J].青年文学家,2013,35:68.

[2]刘阳.民国时期装帧艺术发展的当代反思[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龙红,余青.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艺术研究[J].艺海,2012,04:64-65.

书籍设计范文7

摘要:书籍设计不仅是要创造优美的书籍形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设计让读者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与书产生互动作用,从书中得到整体艺术感受的设计与启迪。书籍装帧设计要突出艺术个性,因为人们对现实的审美意识,具有无限丰富多样的个性差异。

关键词:书籍形态;设计创意艺术化;设计载录得体;书籍装帧的完整性

书籍设计不仅是要创造优美的书籍形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设计让读者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与书产生互动作用,从书中得到整体艺术感受的设计与启迪。在数字媒体迅猛发展的现代,书籍作为信息的一种载体,我们思考信息与个人的关系,有着合适重量与厚度并且手感良好的书籍,显然能带给人们良好的使用感和精神实用价值的满足感。

一、书籍装帧的整体设计

书籍的装帧设计形态是随着书籍的制作材料、制作方式、社会的经济状况及文化的发展和需要而变化的。其中,中国文化对中国书籍装帧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深层影响和潜移默化的。

1.书籍设计过程中各环节的协调要求

书籍整体设计必须与书籍出版过程中的其它环节紧密配合、协调一致,更要在工艺选择、技术要求和艺术构思等方面具体体现出这种配合与协调。

在对材料、工艺、技术等作选择和确定时,必须体现配套、互补、协调的原则;在艺术构思时,必须体现书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设计创意艺术化与书籍或期刊内容主题内涵抽象化的统一。

2.对书籍从内――外进行整体设计

要求进行书籍设计时,其封面、护封、环衬、扉页、辑封、版式等都要进行整体考虑,不可分割。因为书籍设计艺术,不仅仅指封面的图案设计,而且包括内文的传达和表现,以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感染力。要求设计者在对书稿内容加以理解分析后,提炼出需要用到设计上的文字、图形、符号,非常讲究地把书本的文字信息清晰、有层次而又富有节奏方式表达出来。

二、书籍装帧设计表现手法的整体性

1.书籍美学趣味的表现

现代意识的观念逐渐加强,书籍装帧也赋予了新的概念,即图书的视觉传递。在现代意识观念的趋使下,审美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书籍装帧设计渐渐趋向于从情韵美、含蓄美、内在美、形式美和广告味到图书市场定位与读者心理分析等全方位的整体设计,并注意书籍传递的广告信息、陶治情操,以增强装帧设计的内涵。

书籍封面的设计四要素(色彩、图像、文字、材料)协调组合,可以达到一种强烈的、整体的视觉效果,这种效果就形成了统一完整的艺术格调,决定了整本书的美学情趣。书籍装帧封面的图形、色彩、文字的组合要经过设计者根据书的内容进行设计与选择才能用于封面,因此,它有一定的依附性,而不同于绘画艺术的独立性。每一种要素在美学趣味的趋向性上应达到一致、形成统一的审美效果。这种效果是书籍装帧审美的、适合整体的关键。因此,在具体处理上要求各要素之间形式上的联系非常紧密,处理手法上要达到一致。书籍装帧的完整性在传统的书籍艺术概念中是最重要的原则,而这个原则的最终结果是导向美学趣味的统一。

书籍装帧更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因为形式在于表现内容,脱离内容去追求形式,便会导致设计的失败。毋庸讳言,每一本书的外观都会受到它的内容的影响,因为书籍的外观是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赖不能分开。一方面,承认形式美的客观存在,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又绝无脱离一定内容的形式,内容决定着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

2.书籍装帧设计造型的独特性

书籍装帧设计要突出艺术个性,因为人们对现实的审美意识,具有无限丰富多样的个性差异。而且艺术的发展需要创造,而艺术创造的价值则寓于个性之中,因为每个艺术种类的个性是它区别于其它艺术种类独特的本质特点,所以,成功的书籍装帧作品总是凝聚着设计者充满个性的创造力。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扬长避短,通过充分发展自己个性气质的优越性,去找到自己个性气质同社会审美需要的最佳结合点,最后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书籍装帧设计要发挥民族持色,因为作为审美意识集中体现的艺术,能否反映出审美理想上的民族特性,是关系到这种艺术的独特性、审美魅力和艺术生命力的重要问题。从设计观念上看,不论东方或西方,其书籍装帧艺术与他们自身的书籍艺术发展史和历史渊源不无关系,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审美观,也同样影响着各自书籍装帧的艺术风格。

3.书籍设计的艺术实用性

书籍设计的艺术性不仅要求整体设计充分体现艺术特点和独特创意,而且要求其具有一定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既要体现图书内容的内在要求,也要体现图书的不同性质和门类的特点。

艺术性原则还要求图书整体设计能够体现一定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书籍的诞生首先是出于传播文化的阅读需要,它是为了使用而产生的。书籍形态的发展变化过程,是一个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适应需要、利于实用的过程。书籍装帧的实用价值体现在:载录得体,翻阅方便,阅读流畅,易于收藏。书籍装帧设计的诞生与发展,永远是把实用性摆在第一位的。实用性,要求图书整体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层次读者使用不同类别图书的便利,充分考虑读者的审美需要,充分考虑审美效果对提高读者阅读兴趣的导向作用。实用性表现在图书整体设计的每一个方面。

4.书籍设计的经济性

要求图书整体设计不仅必须充分考虑图书阅读和鉴赏的实际效果,而且必须兼顾两个方面效益的比差:

一是所需资金投入与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的比差;

二是设计方案导致的图书定价与读者的承受心理、承受能力的比差。

当今世界,信息传媒形式已呈多元化格局,书籍装帧将紧紧追随社会流行文化的变迁,反映着社会发展中的大众审美趣味。这个知识的载体――书籍,除了通过眼睛看到,握在手中翻动它们,听到书页哗啦啦的声音,甚至嗅到油墨的味道外,这对于人类这一情感动物也非常重要。因此,在未来更长的日子里,我们将欣赏到成熟的、完整的、具有独立个性的装帧艺术作品,它将在无声的艺术语言中不断地得到新的提升,重建着人们诗意的栖居地。

参考文献:

[1]吕敬人.书艺问道.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

[2]向海涛:《视觉表述》,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书籍设计范文8

任何系统的存在都有目的性,书籍设计系统的目的性要求设计师首先明白这一系统究竟要达到何种目的?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不同的设计解决的问题不同,目标系统也在不断移动和重新确立。目标系统确立的过程也就是设计定位的过程。”[5]明确目的对设计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当设计师在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系统中的问题,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复杂系统是具有多目标和多方案性的,当组织规划这个复杂的大系统时,先确定战略目的这一大的系统,保证大的方向正确无误之后,再制定不同的战术目标等子系统,通过对大系统的各项目的的分析、探讨和商榷,逐渐达到综合平衡,目标的接连实现进而向最终目不断靠近。

二.从整体上认识、处理书籍设计中的问题

系统的整体观念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从整体出发,考虑整体与个体,环境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全面的分析和处理问题。书籍设计就是一个大系统,它由若干复杂的子系统所构成。按照书籍设计形态构成要素划分为“文字、图像、媒材、色彩、时间”等子系统。当设计人员面对这样一个如此复杂的设计系统,首先,必须从整体出发,树立全局观念,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其次,加强系统要素管理,系统中各要素的性质和行为都会影响到系统的整体功能,确保各要素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最后对各要素资源的组织与利用的归宿又统一于整体。

三.优化书籍设计各系统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恩格斯说:“我们所面对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他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可见系统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势必影响其他要素相应的变化。书籍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系统的工作状态,书籍设计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是书籍设计系统形成的基础,书籍设计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力大于瓦解力时,书籍设计系统才得以存在,反之系统将灭亡。因此,书籍设计就是要通过构建书籍设计文化,建立合理有效的书籍设计机制,加强要素之间的黏性作用力,维护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正如荷加斯所说:“我们首先应该考察的是每一个东西的局部与其整体意图的适应,因为它对整体的美具有最大的意义。”

四.构建书籍设计的环境适应性系统

“书籍并不是瞬间静止的凝固物,而是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的生命体”系统的输入来自环境,系统的输出也必须适应环境。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系统只有涌现出特定的整体性,才能与环境相适应,形成稳定的环境依存关系。书籍设计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科技、地域、不同群体与读者等因素。书籍设计系统是个开放的系统,他必然与整个外部的社会环境产生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又必然受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读者环境的制约,因此书籍设计系统必须适其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设计师根据现实情况和现有条件灵活运用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书籍设计体系和模式。

五.以动态观点看待书籍设计的不断发展

书籍设计的动态性原则要求设计师:首先,在从事书籍设计的过程中,不能静止地看待问题,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研究问题。其次,建立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新技术、新媒材的新换代使人目不暇接,作为设计师要始终保持对问题变化的敏感度,对书籍设计领域的时事变化作出积极有效的反应。再次,书籍设计动态性原则要求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行为互动和信息交换,随时调整对事物的认识和反应,抓住事物发展的最新势头。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开放系统才能导致有序,而封闭系统只能导致无序、即萎缩、崩溃,直至系统灭亡。

六.结语

书籍设计范文9

(1)形态。目前,设计界针对书籍的形态有了许多新的尝试,如近年来十分流行的立体书。立体书突破了常规书籍的固有形态,构成了彼此连贯、多层面、多角度的三维造型,使读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书中描绘的场景,颠覆了读者固有的视觉认识,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它的独特形式特别适合于表现童话故事或科普题材,在青少年儿童中颇受欢迎。2008年法国设计师MarionBataille设计了一本名为《ABC3D》(图1)的立体书,设计师巧妙地将26个英文字母藏在了一本书中。当书被翻阅时,字母就会逐个以立体形象呈现。更难得的是每个字母的呈现方式都不雷同,别有新意。该书极富体验性的互动阅读方式被拍摄成视频短片,在YouTube视频网站上获得了极高的点击率,也带动了该书在亚马逊网站上的热销。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体验性书籍设计中,立体书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如果说立体书带给读者的全新阅读体验是来自于对传统书籍形态的大胆突破,那么书籍形态的一些小变动也能达到这种效果么?答案是肯定的。杂志《设计360°》(图2)在书籍原有的长方体外形上稍加改动,将书口处制成斜坡状,这一小改动产生了大不同,不仅在视觉上令人耳目一新,也使读者翻阅书籍更加便捷。由此可见,书籍形态的细节更值得设计师注意。吕敬人先生设计的《梅兰芳全传》(图3)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切口”:将书端在手中,向下轻轻捻开时是梅兰芳的生活照,向上捻开时是他的舞台照。吕敬人说“这才是梅兰芳一生的写照。”读者轻轻一翻间,就仿佛翻过了梅兰芳的一生,“切口”这一细节生出的形式美感浓缩了书籍内容的精华,也让读者眼界大开。(2)色彩。色彩在体验性书籍设计上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纸张本身的色彩。不同的纸张会呈现出色调上的微妙差别,也会在读者的视觉体验中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淡米色的蒙肯纸与木浆原色相近,给人一种古朴、自然的感觉;泛着白光的铜版纸由于亮度高、表面光滑,给人一种前卫、时尚的感觉。其次,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对色彩的视觉表现有很大的影响。从铅印到胶印印刷、电脑制版,书籍上所能呈现出的色彩越来越丰富、微妙,这令设计师如虎添翼,但此时更要设计师对色彩与书籍内容气质的精确把握。例如一本温文淡泊的散文集就不适合里里外外披红挂绿般的花里胡哨。

2书籍设计的触觉体验

人们在阅读书籍时接触到的是一个实体,触觉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感知作用。著名美学家阿恩海姆曾经说过:“体感(触觉)对于视觉意象特征的形成及其表现可以起到重要作用”。[2]因此,我们在书籍设计中要重视触觉体验的营造。书籍设计中的触觉体验主要来自于形成书籍的物质载体———材料,以及加工材料所选择的工艺技术。现代书籍设计选用的材料不仅限于纸张,还可以是皮革、布料、金属、塑料或合成材料。通过不同材料和加工工艺的使用,能够丰富书籍设计的触感,也大大丰富了当代书籍设计的形式语言。吕敬人先生在中国第一部营养大全《食物本草》(图4)的设计中,采用了套盒装的形式,以草藤、金属材质辅以编织、雕刻技艺摹拟出古代食盒的形态,为读者营造出一种具有年代感的触觉体验,也更加完美的传达出书籍的主题信息。在书籍设计中注重触觉体验,并不是说采用的工艺和材料越多、越奇特就越好,而是要根据书的内容和读者的需求来选择相应的工艺、材料和艺术表达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书籍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使读者产生亲近感。例如给婴幼儿制作的手掌书,通常采用布料。这是因为婴幼儿喜欢撕书,对书的信息量要求不大,布做的书耐撕扯,柔软而安全,视觉效果好,翻看也很方便,因此布书的出现深受家长的欢迎。其实从读者的独特阅读需求出发选择特殊材料制成的书还有很多。如“浴室里读的塑料书”,材质的特点使其即便泡在水中也不会被损坏。由此可见,重视书籍的触觉体验一定要以读者为本,从读者的需求出发进行合理的设计。

3书籍设计的听觉体验

书籍设计的听觉体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翻书声和嵌入书内的发声装置。不同材质的书翻起来的声音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千差万别的纸张会产生千差万别的声响。纤薄而细软的纸,翻起来会发出?啦?啦的微弱声音;纤薄而硬挺的纸,翻起来会发出清脆而细小的声音;松软而厚实的纸,翻起来会发出哗啦啦的低哑声音;硬挺而厚实的纸,翻起来会发出啪嗒啪嗒的沉重声音。书籍因为纸张材料的差异给人带来的差别化听觉体验,已引起越来越多设计师的注意。好的书籍设计,会选择恰当的纸材,让读者翻动书籍时也能享受到美妙动听的翻书旋律。在某些类别的书籍设计中,仅仅依靠翻书声来吸引读者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就需要在书中嵌入发声装置。在童书设计领域中,这种听觉体验经常被采用。如,一本认知动物的绘本,可以通过按动书上的不同动物形象,发出相应的该动物的叫声。这种体验、感知式的阅读方式,对孩子们来说极富吸引力。

4书籍设计的嗅觉体验

书籍设计的嗅觉体验来自于书本身所散发的气息,纸的、油墨的、胶粘的气味,随着书页的翻动不断刺激着读者的嗅觉。早在中国古时就已经出现了书籍嗅觉体验的雏形。那时的读书人家大都拥有大量藏书,为了防止书籍出现霉变、虫蛀等问题,古人常把樟木片或芸香草放置在书中。这些东西都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清香,于是有了“书香”一说,这也是成语“书香门第”的由来。虽然“书香”的初衷是为了驱赶蛀虫保护书籍,但古人的这种做法不正是嗅觉体验的营造么?在现代书籍设计中,设计师比以往更加主动地利用气味来营造独特的嗅觉体验。比如在纸浆或油墨中加入香精,可以产生出不同的香氛。这些香氛可以持续较长的时间,只要书籍不被阳光直接照射,能维持一到两年之久。目前,辅以香氛进行设计的书籍广受儿童和女性读者的欢迎。有研究发现,人对于气味的记忆十分深刻,甚至超过了视觉,由此看来,嗅觉体验在书籍设计领域还大有可为。

5书籍设计的味觉体验

味觉是五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感官,读者体验不同的书籍设计可以通过眼观、耳听、手触、鼻嗅,但味觉的体验来自何处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的由来说的就是一种味觉的体验。长途行军的又累又渴的士兵们在曹操绘声绘色的口头描述下,仿佛像吃到了美味的梅子一样,馋的口水直流。这不就是一种味觉的体验么?因此,要想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味道,不必亲口去尝。体验书籍的味道也是如此。那么书籍的味道又是怎样的呢?书籍的味道就是书籍整体所呈现出来的设计风格。对于书籍的味觉体验实际上就是对于书籍整体设计风格的品味,品味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时代和情感特征。因此,书籍设计师应该在借鉴优秀的外来设计理念和实践的同时,立足于肥沃的本土文化,创作出符合书籍内容的优秀设计作品。如:传统题材类的书籍会大量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纹样、符号、色彩和板式进行设计;流行时尚类的书籍则更多的是通过对现代设计元素具有强烈形式感的组合、拼贴从而使整体呈现出前卫的风格。这些不同的风格带给读者截然不同的味觉体验。

6结语

书籍设计范文10

纵观书籍插图的发展历史,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我们将书籍插图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装饰性插图和写实性插图。装饰性插图,是指不同于写实风格的一种插图类型,它偏重于表现、写意,强调主观感受,富于浪漫主义,多表现主观时空。注重表现形式的装饰性,平面元素如点、线、面在画面上的运用占主体,在表现手法上与一般的写实绘画不同,在书籍思想的表达上因为突破了写实的限制,颇具独到性。

装饰性绘画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特点和表现手法,一直以装饰性为主,这种特点在现代得到继承与发扬。而西方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阶段,也开始接触东方艺术,如日本的浮世绘和中国的装饰性绘画,并把其与西方绘画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绘画领域的一股新风——装饰性绘画,这种装饰性绘画风格逐渐在设计领域蔓延开来,比亚兹莱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书籍装帧插图艺术家。

奥勃利?比亚兹莱(AubreyBeardsley)生活于19世纪末的英国,他的插图以平面装饰性风格,清晰优美的线条和强烈的黑白色块而闻名于世。1892年,比亚兹莱开始对日本的版画感兴趣,东方艺术线条的简练、醒目使它大受启发,比亚兹莱很快发展成一种独特的、富有创造性的黑白画装饰风格。在比亚兹莱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很多经典的插图作品,为当时的书籍装帧界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风貌,其中有代表性的为书籍《亚瑟王之死》《莎乐美》和《黄面志》。(如图1)比亚兹莱为《亚瑟王之死》做了封面,以及20幅黑白插画等,采用了仿木刻的手法,用黑白线描来完成,这种利用线条和块面表现的完美画面,充分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富有很强的装饰性特点。在比亚兹莱做的一系列插图作品中,以剧本《莎乐美》最为引人注目,用的虽是简单的黑白两色,却用线条产生了一个怪诞晕化的装饰效果,成为他的一个经典的象征。

在比亚兹莱的插图绘制中,我们可以看到装饰性风格的完美表现,达到了同时期插图的最高水平。这种插图表现形式,可以说突破了写实插画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启了书籍插图设计的新形式,对后世的插图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装饰性插图的表现手法,在现代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并且应用范围继续扩大,但在书籍设计的过程中,依然如比亚兹莱插图的不可或缺性一样,始终占有一定的分量。

1.装饰性插图在书籍封面上的运用

时至今天,随着各种新兴媒体的发展,传统的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就要求出版业在书籍的设计上有巧思,才可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和兴趣点。这其中包括书籍整体设计的各个方面,而其中书籍封面的设计是重点。书籍封面是书籍面对读者的第一张脸,设计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吸引消费者,并且有效的传达书籍内容是其中的要点。信息传达需要通过合理的途径,除了文字的设计排布,颜色的运用,封面插画的绘制更是其中的重点。插图拥有文字语言所没有的通用性和国际性,在画面的视觉效果上也占有相当的优势,所以,封面设计当中一幅表现较好的插图,对书籍信息的有效传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封面中的装饰性插图不同于照片和写实性插图,有其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手段,一个点、一条线、一个抽象符号,一两块色彩都在表现设计思想,传递书籍的内容。装饰性封面插图由于其形式语言单纯,多用点、线、面表现画面效果,相对更易形成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视觉效果,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图2《失物之书》的封面设计,采用了整幅的黑白装饰画铺满画面,纯粹的形式语言,独具匠心的设计方式,在见到书籍封面之初就会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失物之书》为一本纯文字书籍,书籍封面大幅的插图,和内页的文字形成对比,令读者感受到设计师的用心和灵性。

《纽约客》是美国的一本综合文艺性刊物,是荣获美国国家期刊奖奖项最多的期刊。纵观其各期封面的设计,多以装饰性插图铺陈画面,去除了明暗关系的图形,画面效果突出,形成强烈的系列感,可以说是装饰性插图成功应用的范例。(如图3)

“图”书时代的来临,改变着书籍设计的整体风貌,各种主题的书籍插图都明显增多。但在插图的运用过程中,不同主题的书籍仍有所区别,其中插图运用较多的还是以轻松类书籍为主。现代新兴的绘本书籍就是其中的一大类别,这类图书基本上是以整幅的装饰性插图构成封面,文字在书籍内容里,反而成了相对其次的位置,如图4各类绘本的封面设计,画面效果突出,反映了绘本不同的内容、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2.装饰性插图在书籍内页上的运用

书籍内页是书籍内容的主要承载者,一般都拥有大量文字。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于大篇幅文字的阅读耐力变差,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师针对实际情况,适当活跃书籍内容,减少文字带来的枯燥感,书籍插图就成了其中的重要手段。装饰性插图在书籍内页插图的应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一般以手绘为主。装饰性插图表现出来的手绘效果,在数码照片大量充斥的现代社会,给读者带来温馨感和亲切感,阅读的过程中,其平易、单纯的表现手法,可以让读者得到短暂的放松和惬意的微笑。

如图5《城南旧事》中书籍插图的运用,贴合书籍的内容,插图运用装饰性的手法,表现单纯的黑白装饰画的效果,非常符合书籍“旧事”的主题内容。大篇幅的文字中间,穿插着轻松淡雅的插图,使书籍阅读的过程中充满着清新和愉悦。

在书籍内页中,除了整幅插图的运用外,小幅面装饰性插图也是其中的点睛之笔。书籍设计中,经常需要穿插小插图以解释说明文字内容,此种插图绘制要求整书风格统一,传达信息清晰,对于其内容表达的清晰性相对要求较高。如图6荣格《红书》,是瑞士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纪录个人梦境、病魔与精神追寻历程的作品,全书设计精良,小幅插图也是绘制精美,展现了的书籍的精神风貌,对书籍内容做了充分的说明,是书籍插图设计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书籍设计范文11

当我们所有人都在面对一个飞速变化中的世界的时候,周遭一切科学技术、生活环境、交流方式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变化。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打破过去的知识结构,并与今天的需求进行重组时非常必要的。站在时间轴中间,一边的方向指向“传统”,另一边指向“创新”,我们不禁想问:什么样的书籍设计是可以留存下来的?这也是我在书籍设计教学中不断在思考的问题。书可以在不同的事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而角色不同,也代表着不同的生产链、不同的市场、不同的价值。赋予书籍设计自身丰富的创新性和可能性,不将书籍局限在一种生产思维方式中,多维度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打开思维方式寻找书籍设计更多的可能性,并为它找到新的定位和市场。于是我想到了手工制书,这是一种最原始却又具有最多可能性的表达方式。在我们越来越多使用电脑和现代技术设计书籍,所设计的书籍也在潜移默化中越来越接近于用书籍设计思维设计出的电子书,只是附着在纸张材料上可以翻页罢了。或许用手工来实践制作一本个人设计书籍会非常不同,并促使学生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书、做书。以往在书籍设计教学中,通常只研究手工装订,而并未要求学生从内容编辑、纸张选择、文字编排、插图绘制等等有关一本完整书籍的全部都用手工的方式来思考并完成。这使得刚开始接触书籍设计的孩子们只从电脑开始他们的学习。而这次手工书籍设计教学要求同学从另一个维度来认识书籍无限的可能性,让每一位都来当一次“艺术家”,不止不在电脑前设计书籍,更要取代编辑、印刷和装订机器,纯手工独立完成一本手工书籍的生产过程。在经过书籍设计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简单的装订训练后,我特意强化了书籍整体设计概念的讲授,在进图手工书籍的研习后,有三个切入点非常重要:

对于首次接触书籍设计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是难度非常大的,需要在教学中增加一定量的内容编辑知识,编辑设计工作可以把握和掌控整本书的文本视觉传递结果,建立起书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增加阅读者对于书籍的兴趣,诱导读者产生各种心理反射。讲解知识点后,针对每位同学选题的不同给出不同的指导。为了降低编辑工作队艺术类学生的难度,在选题上进行了考量,将题目定位“我记忆中的χχ”,这个可指代的“χχ”可以是一个地方,也可以是人,可以被任何信息名词来指代,给了学生比较大的想象空间,他们可以找熟悉的、资料比较丰富的内容着手。同时,以第一人称代入,主观性比较强,从自我、个体出发,对学生们理解题目和编辑内容有很大的好处。情况也确实如此,大家都选择了自己最有感触的内容,如“我记忆中的童年”“我记忆中的奶奶”“记忆中的电影”等等。在内容的和编辑上非常的丰富且亲切动人。

二、书籍形态的构造

一本完全用手工制作的书籍,形态是能够根据设计者的要求来变换的,它无需考虑工艺成本,只要你脑中构想好,手上做出来就好。这是一个手、脑协作的创造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创造力。而书籍形态的构造需要创造力,如今竞争力不是来自于价格而是创新,竞争包括一种文化能力——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Castells)所说的“处理知识和使用符号”①的能力,一种标准的文化会被用于特殊符号系统,创新能力不是使用已经存在的符号,而是挑战系统规则自身。“创造力”变成从事更多创新、以打破规则为目标的知识经济。因此根据书籍的基本构造,在此基础上根据内容和艺术的需要创造出非常具有新意的书籍形态,也可以打破这些关于书的规则,创造具有新意的书籍形态。对提升同学们的创造力大有裨益。由此,做出了一些形态不同以往的书籍设计作品。如图1记录与像半仙一样的奶奶的共同记忆的书籍,用了左右共同开启的大画幅展开方式,整体又很有传统风格。爱看电影的孩子将每次的观影记忆集合成了一本书,每一部电影的票根都是与记忆的连结。三角形代表着电影的播放按钮,用层层切割的方法增加了空间感。

三、纸

纸张是纸质书籍唯一的载体,认识了解并合理运用纸张非常重要。纸张经过折叠、镂空、压印等等工艺和设计的巧思,糅入到书籍的细节中,能展现出手工书的特色,表现出有分量、有故事、有情感、有韵味、有创意的书籍设计魅力。带领学生认识纸张,从某一种特殊的纸张材料入手进行设计也是一种切入的方法,从纸窗、纸伞、纸灯、纸扇、书画、古籍中感受东方纸张,寻找适合自己设计语言的纸张材料。同时,兼顾到手工书写和绘画的需要,选取合适的纸料,发挥手作的长处。如图3利用纸张折叠和内衬的方法制作出上下切口的红色效果,内页用纸选择了适宜手绘的柔软纸张,与插画结合的非常好。这一次的书籍设计教学,由于手工书而变得非常不同。一方面它非常直观,可以将设计理念直接表现不受条件左右,另一方面它也考验了我们参与的每一个人,不依赖于电脑和机器的便利,用脑动手,完成一个设计项目,调用了智慧和灵巧的双手。手工书是非常特殊的书籍设计它无法复制和大范围传播但是纸质书籍的未来必定有手工书籍的一席之地。在教学中启用手工的方式制作书籍非常重要。

作者:戴嘉铭 单位:中国计量学院

书籍设计范文12

关键词:纯化;理性;精神性;纪念

中图分类号:G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一、关于选题

选择做主题为《我们》的纪念展,初衷是想给90后班级做一个纪念。《我们》纪念展截取90后大学生四年的点滴时光,大学生活,不只是教室、宿舍、食堂这三点一线,大学还有我们的青春在流逝着。《我们》在校园即将为之划上句号,又将在此翻开下一个新的篇章。因此,在内容上要抓住“忆”和“时光”两个概念,把目光投向大学生活,贴近大学生们最真实的生活。

明确了选题的目的及意义后,又选择运用书籍的表现形式来实现与传达。因为书籍设计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于记录与传承。

二、设计架构

(一)设计定位

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之处,每一本书都有其相应的读者对象;每一本书都会重点倾向于某一读者群。《我们》一书作为“忆时光”纪念展的书籍设计部分,此书的设计定位是针对特定的人群,其主要受众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老师和同学。

(二)受众分析

1.受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相互之间联系紧密。

2.受众是一个年轻的群体,朝气勃勃。

3.受众受过良好的艺术修养,对艺术有着敏感的触觉与独特的见解。

(三)设计要求

对受众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整个设计的要求也随之明确。

1.设计要有亲和力。2.设计要有个性化。3.设计要有艺术性。4.设计要有可读性。5.设计要有易读性。

三、书籍封面设计

假如书籍装帧犹如一组建筑,那么书籍封面无疑是这些建筑的外观。不管是西方哥特式的教堂,还是中国古典式的皇宫寺院,建筑外观都能体现出建筑的精神。而封面也是如此,将集中地体现书籍的主题精神,它是书籍装帧设计的一个重点。

封面的形式要素同样包括了文字和图形两大类。《我们》一书采用文字类的版式设计,为了画面的需要,只留下不可缺少的书名。点、线、面的设计,有机地融入画面结构中,参与各种排列组合和分割,产生趣味新颖的形式,让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由于汉字的特殊结构,对字体的设计有着书法的某种特征,在字形、笔意、结体、顺序中的拆、卸、移、变,将具象的字体分解成抽象的笔画,然后整理获得新的字体结构。封面其实并不只是正面,书脊和封底也是封面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书还应用护封设计,既能起一种保护作用,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视觉效果。

四、书籍版式设计

《我们》一书采用自由版式设计,不能为形式而形式,在版式设计中要注入情感,升华书籍内容,增加文化内涵,力求使书籍装帧设计的艺术性与功能性达到完美结合。

开本是书籍作为一个实体而存在的形状,书籍开本的大小直接影响书籍的整体版式。所以在进行版式设计之前,先分析和确定了书籍开本的大小。

确定版面各要素的合理布局,即确定版心的尺寸及其在版面上所占的空间位置、文字的编排形式、文字的字体字号、文字的行间距、图片与表格的位置及排版形式、版面装饰物的使用等,使新闻出版物的版面具有美感并有独特的风格。

在书籍的目录或前言的前面设有扉页。扉页包括扩页、空白页、像页、卷首插页或丛书名、正扉页(书额)、版权页、赠献题词或感谢、空白页等。太多的扉页显得喧宾夺主,因此它的数量不能机械地规定,必须根据书的特点和装帧的需要而定。目前国内外的书籍,往往比较简练,多采用护页、正扉页而直接直进入目录或前言,而版权页的安排则根据具体情况而正。

正扉页上印有书名、作者名、出版者名和简练的图案。由于人们的阅读习惯。正扉页的方向总是和封面一致。当我们打开封面、翻过环衬和空白页;文字就出现在右边版心的中间或右上方。除此也有利用左右两面作为正扉页的设汁,称为两扉页。扉页上的字体不宜太大,主要采用美术字与封面的字体保持一致。扉页的设汁非常简练,并留出大量空白,好似在进入正文之前有块放松的空间。

无论打开正反面封面,总有一张连接封面和内页的版面,叫做环衬,目的在于封面和内心的牢固不脱离。精装书的环衬设计也很讲究,采用抽象的肌理效果、插图、图案,也有用照片表现,其风格内容与书装整体保持一致。但色彩相对于封面要有所变化。一般需要淡雅些,图形的对比相对弱一些,有些可以运用四方连续纹样装饰,产生统觉效果,在视觉上产生由封面到内心的过渡。自由版式的设计,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字体、字号,文字灰度。如有的版面不用黑体字以保持淡雅的风格,有的版面则大量采用新型字体以体现其新颖、活泼的风格;在选择恰当的字体之后,由于汉字独有的方块字特性,还应该注意字号、字距、行距、字体灰度的和谐统一。

(二)、正文行距行宽。如有的版面加大行距以使版面明朗悦目,有的版面行宽很长使版面庄重典雅;

(三)、统一性与多样化。太多雷同的统一会让人乏味,而无节制的多样的差异性则带来混乱和无序。

(四)、版面装饰。版面装饰主要指花边、花线、题花、网底、加框等装饰性符号。版面装饰符号如何安排也是体现版面风格的重要手段;

(五)、版面留白空间。有的版面空白多,以体现明朗清秀的风格;有的版面空白少,以容纳更多的信息量。

五、书籍插图设计

插图是一种绘画,但是不同于一般独立欣赏性的绘画,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必 要的从属性。插图与插图之间也是一个整体的关系问题。作为文章开幕用的题头、闭幕用的尾饰和文本中间的插图,要处理好与字和空间的关系。插图与书籍在构思时就要有个整体设计安排,封面、环衬、扉页 到尾声上的插图,以及与文字、装饰图案的搭配。《我们》是一本图文纪念册。插图多采用摄影图片,并辅以视觉化的插图设计。

六、 书籍制作与实现

书籍的制作受许多因素影响,如页数、纸张克重、预期的生命周期、制作数量,以及书籍采用何种方式装订。对任何书籍设计师来说,从一开始就要使自己熟悉书籍的内容,因为从版式、结构到整体的设计观念都与此有关。

《我们》一书采用胶状的装订方式,其优点是书页打开可以平展,特别是跨页图片或图表能够较好地显现。

细节决定成败。在书中,一个图形、一个符号、一个数字、一条线、一个点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做设计需要反复的推敲,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设计思维,努力提高自己的设计制作能力。人生不也是如此吗?

参考文献

[1] 罗杰、《装帧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6页。

[2] 余秉楠、《书籍设计》[M]湖北美术出版社,1页。

[3] 赵农、《中国艺术设计史》[M]陕西人民艺术出版社,267页。

[4] 倪建林、《书籍装帧艺术设计》[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