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感动的作文

关于感动的作文

时间:2023-05-30 10:56:17

关于感动的作文

关于感动的作文范文1

初中作文网权威七年级关于安全的作文:生命安全,更多七年级关于安全的作文相关信息请访问初中作文网。 安全这两个字大家都很熟悉,没有危险就是安全。但是谁又能紧紧“抓”住安全不放呢?只要稍微一松手,安全就会离你远去,危险就会随机而来。

自然灾害是无法避免的,灾难一旦降临,我们的努力就会毁之一旦。损失最大的就是地震,地震来临时,许多人都惊慌失措,就没有在短时间内逃离危险地区,所以地震会带来伤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地震发生时你还在家里,你千万不能跑出去站在屋檐下,因为屋檐一旦塌下来,你将会被地震“取”走生命。如果天花板塌下来时你还在屋内,你必须马上跑到角落。因为角落墙内有一根大支柱,即使天花板塌下来,大支柱也不会倒下来。天花板塌下来时,会在角落前面形成一个大三角,你躲在大三角里,里面的空气可以供你呼吸,你可以在里面静静的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人为灾害也很恐怖,其中发生比较多的是车祸。特别是没有经验的开车者,他们极有可能成为“马路杀手”。在走人行道的时候,千万不要横冲直撞,不然汽车司机会因为来不及刹车而撞到你。一些小孩总是还差3米多远时冲过去,这样的事千万不能做,因为一旦后面有一辆单车冲过来,你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过马路时,一定要看又没有车开过来,如果有车就停下来,没车则前进。而那些开车者也不能疲劳驾车,更不能酒后驾车,不然会危害人的生命安全。还有两点要注意的是,要买车的人,一定要买性能好的汽车,不然把车一开到路上就熄火,这样会影响交通秩序的。还有人人都要遵守交通规则,不然的话,我们的生命将会离我们而去。

我相信谁也不会希望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都想长命百岁,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希望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遵守交通规则,减少事故的发生。

关于感动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护理人文关怀;叙事;故事分享

护理学是一门人性科学,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关怀护理是一种人性和情感的体现,是一种专业性关怀,人文关怀是护理的核心[1]。实践表明,护理人文关怀的实施需要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投入情感,通过聆听和沟通主动了解患者的需求及感受并对其保持敏感性[2-3]。叙事是将个人生活经验中有意义的事件,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并借由目前的认知来诠释说明[4],以此传达故事中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系列行为的序列以及其中包含的情感因素[5]。将叙事运用于护理人文关怀,不仅能使护士通过聆听患者所描述的经历,洞察患者内心情感体验,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关怀照护,还能为护士分享对患者的关怀照顾经验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6]。我院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将叙事的方法用于护理人文关怀实践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全院共有147个科室,全部为人文关怀试点病房,采取方便抽样法[7]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日当天在班的部分护士和护士长作为调查对象。护士纳入标准:持有护士执业资格证,工作年限≥1年,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护士长纳入标准:担任护士长年限≥2年,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纳入护士210名,男性7名,女性203名;年龄20~50(28.48±2.76)岁;工作年限≤5年82名,6~14年79名,≥15年49名;学历:大专55名,本科及以上155名;职称:护士100名,护师88名,主管护师22名;科室:内科65名,外科76名,妇产科6名,儿科4名,其他59名。纳入护士长106名,男性2名,女性104名;年龄20~50(34.62±2.23)岁;工作年限≤5年15名,6~14年55名,≥15年36名;其中任护士长年限≤5年51名,6~14年47名,≥15年8名;学历:大专3名,本科及以上103名;职称:护师10名,主管护师93名,副主任护师3名。

2方法

2.1人文关怀故事分享的内容

人文关怀故事内容多样,既包括护士对患者及家属的关怀故事,又包括管理者对护士的关怀故事以及护士之间的关怀故事。人文关怀体现在护理服务的每个细节上[8],所以,关怀故事主要由责任护士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关怀细节注意观察,留心收集,将细节串联丰富,赋予故事情节,加以感情润色,并辅以文字、语言、图片以及音乐来呈现。

2.2人文关怀故事分享活动的实施

2.2.1病区人文关怀故事的分享

病区人文关怀故事分享活动在总护士长和护士长组织下,以小组经验交流或者周会学习的模式,在会议室、教室进行。程序:①护士讲述工作中感人的、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若讲述对患者的关怀故事,要先简单转述患者的故事,讲述内容可配合音乐、多媒体等。②听完故事后病区其他护士发表自己的感受或意见。③护士长和总护士长总结。每次活动安排2~5人讲述人文关怀故事,时间控制在1h左右。分享过程由病区安排专门人员全程记录并拍照,所记录资料在病区进行存档,护理部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检查,并负责核实关怀故事的真实性,确保分享活动的有效落实。

2.2.2医院人文关怀故事的分享

医院的人文关怀故事分享活动以大会演讲比赛的形式展开,护理部负责全程组织,各病区派演讲代表参加。程序:①各病区选出最具感染力的关怀故事1~2个,交于护理部作为全院人文关怀故事分享演讲比赛内容。②比赛设初筛、预赛和决赛环节,参赛选手不仅要选择亲身经历、真实感人的故事,而且要制作与故事内容相匹配的、声情并茂的多媒体辅助演讲。③对参赛人员进行评比,评委由护理部领导及各病区总护士长担任。评分标准:内容方面,人文关怀主题明确深刻(20分)、故事材料真实典型(15分)、故事结构完整合理(15分);表达方面,语音规范(10分)、有感染力(15分)、熟练流畅(20分)、态势自然得体(10分)。④比赛决出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分别进行奖励,神经内科一名男护士以“人文关怀,伴我成长”为主题,以春夏秋冬为主线,讲述了从自身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护理服务中学习到的人生哲理,其丰富的内容、极富感染力的表达方式赢得了在座观众的一致好评,最终以一等奖胜出。2.

2.3出版人文关怀故事集

征集人文关怀故事书稿,编写并出版人文关怀故事集2部:①护理部在全院范围内征集人文关怀故事书稿,前后2部分别征集到书稿300、600余篇,作者不仅包括护生在内的护理人员,而且还包括患者、患者家属,甚至还包括我院护理人员的家属。②护理部组织经验丰富的护理教研人员10名,以主题鲜明、内容新颖、事例真实感人为内容标准,最终筛选出人文关怀故事128篇(第1部)、140篇(第2部),编印成集。③护理部先后将此2部文集发放到各病区,供院内外护理人员及患者阅读、学习、交流关怀和关怀经验使用。

2.3效果评价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两份,分别从护士个人收获角度和护士长科室管理角度调查护理人文关怀故事分享系列活动的效果。

2.3.1护士调查问卷

主要调查护士的个人收获。问卷包括3项内容,其中前2项为闭合式问题,第3项为开放式问题:①护士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科室等;②护理人文关怀故事分享系列活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该项分为6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从“很不重要”到“很重要”,分别计1~5分;③对护理人文关怀故事分享系列活动的意见或建议。

2.3.2护士长调查问卷

从科室管理角度出发对护士长进行调查。问卷包括3项内容,前2项为闭合式问题,第3项为开放式问题:①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年限、任护士长年限、学历、职称、科室等;②人文关怀故事分享系列活动对科室人文关怀氛围的影响,该项分为6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进行评分;③对护理人文关怀故事分享系列活动的意见或建议。两份问卷分别发放230份、110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210份、106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1.30%、96.36%。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

3效果

3.1护士对人文关怀故事分享活动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3.2护士长对人文关怀故事分享活动影响科室人文关怀工作的认识。

3.3对护理人文关怀故事分享活动的意见或建议调查对象中,有48名护理人员对人文关怀故事分享活动提出了建议,其中护士30名,护士长18名。

4讨论

4.1护理人文关怀故事融洽了关怀氛围,提高了护士的关怀认识

本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得分最高的条目是“帮助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和意义”,其次是“和谐护患关系”,表明从个人角度来看,护理人文关怀故事分享对护士个人产生的意义中,该两项最具重要性。这与Norman等[9]的研究结果相似,指出在关怀理论在各医院护理工作中受到普遍重视之后,护士通过临床笔记的形式进行护理叙事,记录关怀护理中的细节或表达情感,能更好地明白和实施护理人文关怀,护患之间也更为友好。护士长得分最高的条目是“护士同事之间关系更加融洽”,其次是“科室人文关怀氛围更加浓厚”,表明从科室整体角度来看,护理人文关怀故事分享系列活动,能融洽护士同事关系及整个科室关怀氛围。有研究显示,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活动有助于拉近护士之间的距离,营造科室温暖的人文关怀氛围[10]。人文关怀故事分享活动的展开将护士聚集起来,彼此分享心得体会或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彼此关怀情愫,此外,故事分享活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同事支持活动,而同事支持水平越好,越有利于科室关爱、和谐工作氛围的创造[11]。

4.2开展护理人文关怀故事分享的建议

护士“帮助降低职业倦怠感”和护士长“护士积极参加故事分享活动”条目得分均较低,笔者认为导致这2项得分低的原因是一致的,即工作倦怠感。倦怠感跟工作超负荷密切相关[12-14]。本研究中关怀故事分享活动一般选择在工作时间段展开,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甚至有些科室会安排下夜班的护士也参加活动,极易增加护士的疲倦感,影响其参与积极性。开放性问题调查中,有48名护理人员对故事分享活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所占比重前3位分别是:①利用故事分享的形式为护士提供关怀(37.50%)。临床护士由于自身职业、家庭等原因,容易遭受较大的压力,因此她们往往也需要故事分享来疏导心理压力与情感阴霾,这种倾诉与被倾听的方式容易使其感受到被关怀。②将人文关怀故事分享活动形式多样化(20.83%)。单一的故事分享活动形式缺乏新意,且参与人员有限,易导致护士参与积极性降低,提示今后的故事分享形式除了包括故事的叙述和书写外,还可包括音乐、照片、电影和歌剧等[15]形式,同时可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到故事分享活动中来,并为其提供奖励或纪念品。③合理安排故事分享的时间(18.75%)。该条意见的提出与表1和表2条目中“帮助降低职业倦怠感”“护士积极参加故事分享活动”得分最低的原因一致,时间的选择问题是影响故事分享活动能否继续有效开展的关键,尽量避免工作最繁忙时段,不占用护士的休息时间是护理人文故事分享顺利开展的前提。叙事方法,即故事分享方法,适用于护理人文关怀,能产生促进护士对关怀理解更深刻、融洽关怀氛围等作用,但叙事方法在护理人文关怀领域的运用还存在诸多不成熟之处,如内容、形式单一,时间安排不合理等,今后应对这些方面进行改进,从而促进其为传播护理人文关怀理念、深化护理人文关怀实践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WatsonM.Newdimensionsofhumantheory[J].NursSciQ,1988,1(4):175-181.

[2]刘义兰.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的思考[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2,27(5):1-2.

[3]李伟勤.人文关怀护理对乳腺癌化疗患者负性反应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13):2590-2591.

[4]蔡秀欣,蔡芸芳.叙事于护理之应用[J].长庚护理,2004,15(1):73-76.

[5]ReasonRD.Theuseofnarrativeinquiryinstudentaffairsresearch[J].CollegeStudentAffairsJ,2001,20(2):93-104.

[6]HudacekS.Makingadifference:Storiesfromthepointofcare[M].Indianapolis,IN:SigmaThetaTau,2004:22-25.

[7]殷磊,刘明.中华护理学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38.

[8]韩叶芬.人文关怀在老年病房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6,6(4):36-37.

[9]NormanV,RutledgeDN,Keefer-LynchAM,etal.Uncoveringandrecognizingnursecaringfromclinicalnarratives[J].HolistNrsingPractice,2008,22(6):324-335.

[10]刘义兰,胡豫,彭笑,等.护理管理者对护士实施人文关怀的举措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3):219-221.

[11]易红梅,詹雅琴,陈华,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护士职业倦怠与同事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1):1-3.

[12]BrunettoY,TeoS.Retention,burnoutandthefutureofnursing[J].JAdvNurs,2013,69(12):2772-2773.

[13]HuangWH.TheCorrelationbetweenOvertimeWorkandBurnoutofNurses[D].Taiwan:InstituteofHealthIndustryManage-ment,2012.

[14]刘丽丽,王晓军,陈方娇,等.儿童医院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源及工作倦怠感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1):795-797.

关于感动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情感因素 渗透教育

情感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心理学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情感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元素,缺少积极的情感参与,语文教学就会贫血而变得苍白,就没有阳光。教师的情感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言语、行为和暗示等手段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感或者其他情绪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顺利实施语文教学计划,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从而使语文教学效果良好。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通过下面一些途径可以获得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一、将情感教育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情感虽然是非智力因素,但有时比智力因素对人的一生发展更重要,它关系到人的是非观、善恶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可以说,有怎样的情感态度,就会有怎样的价值观的形成,健康的情感孕育着人生积极进取、乐于奉献、与人为善的生活态度。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是必须的。在语文课程中,有的教师总是喜欢按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关的教学步骤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往往用自己得出的想法幻想成为学生的感悟,要求学生只能从某一角度去理解以求达到同一层次的认识。而事实上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品味是有区别的,站的角度也是不同的,感悟也是丰富多彩的,如果不重视个体的发展只求统一的教学方式,可以说语文教学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只能是一句空话。语文教学中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取得成功,我们要充分发挥优良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作用,就能更好的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优化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认知教育的发展。

二、在语文教学中关爱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爱是心灵交流的通行证,爱是进行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爱的教育犹如烈日中的苗缺少滋润它的水,枯萎将成为一种必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蓄大爱于内心,对学生学业上给以无微不至的关心,对学生生活上给以有力的关照,对学生情感上给予真切的关怀。不管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课堂表现的优劣,语文教师对优者能适当表彰,对顽劣者施以严爱,让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她)的重视,对他(她)的期待,让学生产生自己非常重要的心理,从而增加语文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爱是人类最美好的一种情感。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高尚的道德情感表现,是教师获得教学成功的基础,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爱的传递,就会释放对教师的信任,教师的教育也就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所以,只有真正关心爱护学生,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才会成功和有效。关心爱护学生是建立师生感情的纽带,是师生心灵相通的信物,是打开学生情感之门的钥匙。

三、巧妙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没有积极的情感参与,那么学习兴趣就无法被激发,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产生健康的参与教学的情感。教学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教师要有效地驾驭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感是驾驭课堂的巨大力量。教师要善于触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乐于学习。高中语文教材是经过历史的过滤,专家学者精挑细选的“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文章中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倾注了作者浓烈的感情。是进行情感教育最好的素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成效在不小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善于通过一些无形的线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他又说:“我们要发现和确立学生的各种能力、天才、禀赋和个人爱好,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就是为掌握知识创造一个丰富而广阔的智力背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的教学和散文教学最适宜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任务。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

四、研究教学方法,培养语文学习情感

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学生没有教不好的,但要看教师教学方法的得当与否。研究适合学生特点和符合学生接受能力、适合学生运用和掌握语文知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形成在成功体验中的心理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情感体验驱动下,培养起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有了语文学习的情感,语文教学效益才会获得有效体现。因此,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环境结构,研究或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保证。适合于学生特点与认知环境、结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促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成功的保证,进而促使学生萌生学习情感,产生学习兴趣,再度获得成功,并在成功体验的情感驱动下,再促进学生语文知识持久丰富,为学生一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必须遵循高中语文教学的规律,充分利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资源,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真正把情感教育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学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迷人的风采。

【参考文献】

1.陈云辉: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6.

关于感动的作文范文4

【摘要】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美,无处不存在着美的创造。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对于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当是有情感注入的一堂课;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位感情丰富的人,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容易从文学作品中察觉出一般人不易察觉的情感,从而能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在课堂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但是由于每篇文学作品的内容不同,学生接受的过程及能力也不同,因此教师应结合课文认识过程的特殊性去组织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美感教育

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要以情感人,以美动人,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情感融合的目的,注重通过对情感融合的教学方式的运用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提高,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人对事物所持有的体验或者态度即为情感,情感既是教学活动中的影响因素,又是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合理科学的运用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拓展智力,发展思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感教育呢?

一、感情投入,以情感人。

尽管课文中蕴涵着异常丰富的思想情感,但是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始终板着面孔,或用“零度风格”去讲课,那课文的美就很难展现出来,甚至于会把本来很美的文章讲得平淡无味。长此以往,不仅无法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因素,而且逐渐会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投入感情,带着感情讲课,讲出课文中各种丰富细腻的情感,感染学生,感动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去感受体验那种感情,从而引发学生各种高尚情感的产生。老师带着感情讲课,一是能比较直观地再现课文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易于理解;二是能感染学生的情绪,利于学生投入到对课文的审美中来。而讲出感情,则需要语文教师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二、创设优良情感氛围。

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是一种对于美的追求和享受,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中都融合有我们泱泱大国的传统文化美感,每一个词语的背后都是一段优美的故事。学习语文是快乐的,应该在一种快乐积极的情感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所以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应该追求“乐学”的最高境界。“乐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的比较浓厚的学习情感与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大力进行渲染的内容。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效的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给学生构建“乐学”的情感体验,就要将学生的情感与体会与文章的客观景物描绘进行交融和渗透,使文章中的客观景物与学生的主观体验相统一,从而使学生享受到作品的美的情感熏陶,有利于提高其思维水平,也有利于其高尚审美情操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由“文”到“象”,感知课文中的表象。

语文课本上一个个的语言文字,较之现实事物少了鲜明的直观性。而美感的特征恰恰是直观性,这就需要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感知到语言文字背后的表象。不同的学生感知表象的能力是不相同的,这取决于学生对语言文字感觉的灵敏度,即语感。语感愈强,对表象的感知愈快,对课文的理解就愈深,就更易进入对课文的审美欣赏。因此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很重要。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美读课文,即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生通过美读课文,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验,就能再现出课文的表象。这里所说的表象,应该是整体性的,即再现出来的是课文所描写的事物的整体形象。

四、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激活情感体验。

由“文”到“象”,仅仅是让学生感知到美,语文教师还须进一步引导学生去理解美、鉴赏美。最简捷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把自身融入到课文中去,把自己当作作者或作品主人公,调动起自身原有的审美经验,去跟作者或作品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相碰撞、相交接,从而达到相契合,最终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同时在这一过程当中,还可以体会到作者布局谋篇、运用语言之妙,进而得到写作技巧上的启示。

五、介绍相关知识,加深理解。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不解、迷惑的现象,特别是对那些古代、近现代、外国的作品,学生有时无法感受到它的美,甚至于认为它不美。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如对作者的生平思想不了解,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生活习俗、审美观念不了解,对某些文体的常识不了解等等。所以语文教师有必要增加学生的一些间接生活经验,在教学一些课文前,要把相关知识介绍清楚,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时代特征、文体常识等。学生只有有了作品相关的知识,才可能成为作品的审美主体。比如在学生初次学习戏剧作品前,如果教师不把一些戏剧常识如戏剧的矛盾冲突、巧合、独白、对话等向学生介绍清楚,学生就不一定能理解作品内容,更谈不上审美了。

六、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教学。

教学活动是双边的,涉及到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想要更好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情感融合的教学目的,就要保证自己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趣味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情感爱好以及兴趣方法等进行充分地了解,以此为基础在教学内容中添加趣味性的元素,同时还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拓展课本内容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保障教学活动的知识性。

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并积极创造美。

语文课本中的大多数课文,学生是能感受到它的美的,但对于一些课文,如平实的说明文、说理性很强的议论文等,学生就不一定能感受到美,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迪。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可以利用写作课。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模仿并善于模仿,模仿名家名篇在文章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及表达上的各种技巧,在模仿的基础上再进行自己的创造。在创作时,要依依托生活,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融入丰富的感情和生活体验,最终就能创作出文质皆美的文章。推而广之,学生在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的美,而这许多的美,有的竟然就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关于感动的作文范文5

【摘要】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本文根据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经验,就如何充分挖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三方面的情感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发挥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因素 处理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的综合性课程。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常常借助语言文字或隐或露地表情达意,而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在于借助文本实现教师、学生及作者跨时空情感对接交流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有利于挖掘教学的潜能,优化教学效果,拓展学生的情感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

一、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心理学常识证明,选择性是人在知觉信息时的特点之一。学生在知觉教学信息时也不例外,其筛选教育信息通常是通过两类过滤系统进行的:一类是理智性的过滤系统,即教育信息被认为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人们常常会根据己有的认知结构而加以接纳、同化;反之,便加以排斥。另一类是情感性的过滤系统,其主要取决于发出教育信息的人是否值得尊敬和信赖、是否与自己在情感上易于沟通等等。受教育者如果认为教育者是值得自己信赖的师长朋辈,便容易接受其教授的教育信息;相反,则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理念由显必要。

何为情感教学?情感教学,作为一种以态度、情感为中心的教育,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教学要求教师不仅重视“知”的传授,而且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学在教学活动中会产生连锁效应,它不仅影响教学活动的心理氛围,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一方面,从传授者教师的角度看,情感教学能促使教师以民主包容的心态敏锐地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从受教育者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情感丰富、内心复杂,当信赖的教学信号被其接收后会转化为积极的态度或体验。

不言而喻,情感对认知具有增力或减力的作用。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功能进行教学,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的问题。

二、情感因素分析

1.文本内容的情感因素。人类的创造一般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活动,文学创作也不例外。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名人名言说明,情感在精神创造中具有动力作用或感染作用。语文教学过程也不例外,是一种思维创造再发展的过程。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大多为名人佳作,虽然文本情感因素的表现形式会受到体裁特点及创作风格的影响和制约,但文章绝非无情物,通过字词句段篇章,作者或直白或隐晦地传情达意,即所谓的显性或隐性的情感因素文中无处不在。1.显性的情感因素,即教学内容中通过语言、图片、画面等能使人直接感受到的情感因素。2.隐性的情感因素,也就是有些文章不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但在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中,仍能使人感到其中隐含的情感。

2.教师的情感因素。包括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本身的情感,对自我教授学科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以及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状态。语文教师较其他科任教师,语文教师不能作为单纯的知识的载体或者知识的传授者走进学生的世界,而是作橹识和思想的再创造者,作为一个有感情懂情趣的整体形象连同她的气质、性格、情感意志、人格魅力、价值取向,随着文本一同走进了学生的世界。语文教师的教学就是以文本为依托的师生对话,这种对话,本质上就是师生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心理品质等特征的融合与碰撞,所以说,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

3.学生的情感因素。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环境是否满足自身求知欲需要的一种积极态度的体验。情感伴随学习的全过程,它直接影响着学习动机、兴趣和效果。包括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情感,对所学课程的情感,对教师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学生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协作的情感。

三、情感因素的实施策略

上海师大卢家楣教授认为:所谓教学活动情感因素的处理策略,是指教师从情感维度上着眼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加工、组织,使得整个教学活动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我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就文本、教师和学生三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实施以下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发挥情感功能

当代学生自我意识强、碎片信息多,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情感需求。转变教学观念于语文教师而言势在必行,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要求教师必先接受角色转变:从“良师”变成“益友。教学观念的真正转变教师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一变知识点的单纯传授为知情并重:二变灌输教学为师生互动的启发协商式教学;三变应试教育的分值评价为重视学生知识和情感和谐发展的全面评价。赏识与包容的教学观念,缩短了师生的心理距离。情景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手段的运用实现了教学双赢互酬的效果。

(二)构建民主关系,打造高效课堂

高效的教学离不开和谐的课堂氛围。那么,怎样才能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是教学伦理上的平等关系。教学情感的实施不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扉和彼此精神交流。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只会流于形式,无法触及灵魂。而真正的民主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师生的关系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绝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更不应对学生存有偏见和歧视,否则会造成师生情感的抵触与对立。从情的角度讲,学生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思维上是独特的,一花一世界,每个学生的存在都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尊重。

2.二是教学方式上的互动关系。互动合作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生态条件,真正的互动合作是师生间、学生间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

3..是教学语言的助推性。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师准确生动而不乏智慧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得到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如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优良的高尚的情操来。”这正体现了他对教学教学语言的独特高见。教师教学语言的修炼非一日之功,要从语言形式上、教学内容上以及教师的学养素质上争取修炼。教学时,教师要情动于中而溢于言,用艺术的教学手段去吸引、感染和内化学生,使学生如沐春风,心志得到启发,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于无声处实现语文人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功能目标。

(三)潜心钻研文本,挖掘情感资源

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以文本为依托实现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而文本的开放性、创造性、生成性又给师生情感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面对文本意义的多样性,教师的作用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诠释、如何从学生的体悟与经验出发实现与作者的视界融合,也只有如此,才能在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情感创造的功能。

1. 创设情境,激感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使师生与作者的情感实现对接、相契、共鸣,旨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设情境进行情感教学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感知阶段,通过创设某种情境,形成可感的表现;二是理解阶段,通过讨论分析,经验理解,实现与文本的情感对接;三是深化阶段,通过情境再现,深化理解,真正领悟文本的意蕴,为自我的成长丰富情感。文本阅读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有导语创设、表演创设、多媒体创设、问题创设等等,具体如何创设因文体、学情和教学风格等而定。

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情为主导、以境为媒介,以美为重点、以智为中心,既因文O景、因景养情增加阅读内容的丰实性,又实现了情智教育过程互动的目标。

2.依托文本,引导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吃透文本后,要善于因文设境、因势质疑,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情绪和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经历,适时引导其去感同身受,积极体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进而借助文本把正能量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达到提高学生情感思维能力的目的。

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蕴含的情感,具体策略如下:一是善于分析文本中人物在各种特定场景中的各种各样复杂细腻的情感;二是通过分析作者描述人事物的态度立场来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文本中所蕴含的这两种感情,是语文教学分析时的重要内容,也可能是重难点之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感受领悟这些丰富细腻甚至复杂的多样情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美好情感有自己的深刻体验与感悟,开拓学生的视野,达到培养提高学生情商智慧的目的。例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情感目标时,应采用层层递进的逻辑分析法:一是通过诵读领略诗人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勾勒了一幅深邃醇美的自然画卷,重在引导分析创作动机即诗人追求自由的向往和陶醉于隐逸生活的心情;二是通过文本思考作者的情感意义,向学生明确隐居生活虽有知足安命、明哲保身的消极因素,但陶潜那“无为五斗米折腰”的刚正不阿的气节却深深激励着历朝历代正直的文人士大夫。教师分析文本时,善于从人格、人性、人伦和作者、教师及学生的经历阅历,多角度作合情合理地解读。

3.以法悟情,深华情感

教学所选文本大多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或与生活密切相关,或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社会性、思想性、知识性与情感性。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用心触摸作者的情感脉络,通过教学设计,以情育情,使学生产生心理迁移,在课堂教学的天地里捕捉到大千世界的纷繁复杂的情感信息。通过包罗万象的文本学习,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作风,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意志,借助文本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强化学生自我激励,提高逆商水平,激励他们勇于面对困境,引导和培养学生具有成败转化的情感承受力,使学生逐渐形成积极正确的三观,尽可能培养会思考有温度懂情趣的未来人才。

(四)分析学情,尊重差异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验之上。因此面对信息时代、家庭生态各异的学生,学情是不同的。教师必须深入调研,了解其基础、心理以及当前的学习动机、情感需要等等。据学情教师可采取的情感措施有:一是据学生已有的动机、兴趣来确定教学内容;二是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在掌握了学情后,期待适度并尊重差异,教学中以自身的情感反应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情感。利用有效积极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传递信任鼓励之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思维。因为在教学互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需要教师以丰富的情感修养,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和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的情感密码,实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这种情感上的互酬还有助于学生降低焦虑和消除心理障碍,将更多的自主意识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以学习效果的提高来增强自信,以学生积极情感的养成优化教学效果。

(五)反思教学,砺德修能

要实施情感教育,力争无悔教育,人格修炼是语文教师的致胜法宝。要实现从教育信念到教学行为、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素养、从共同规范到个人风格、从教学反思到自我革新的精进,语文教师都必须不断学习,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和心理品质的修炼。

语文教师绝非作为单纯的知识的载体或者知识的传授者走进学生的世界,而是作为知识和思想的再创造者,作为一个整体的形象连同他的学养、性格、情志甚至三观,随着文本不知不觉地融入了学生的世界。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更易触及到人性、道德、伦理、情感和性格等,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借助文本实现学生、教师和作者进行跨时空的交流和对话,语文教学甚至是人格的对话与精神的再创造。正如著名人文学家陈思和所言:“面对生活的灰色,我们应该让孩子的眼睛明亮一些”。而语文教师阳光进取的性格、温婉幽默的语言、得体优雅的举止、渊博脱俗的学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让其明白生命像什么?人应该怎样活?教师的情感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修炼。也只有那些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景、富有终生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用心体悟教育魅力的教师,才能真正通过修炼,感悟教育的特殊性,职业使命感和教师的幸福感。

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教师职业有其特殊的要求,职业幸福感和教师自身的荣辱观、师风师德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师德高尚、热爱学生、精通业务、教学相长、坚持学习、师生和睦、敬业奉献、团结互助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作为教师,知荣辱、优师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职业幸福感!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开发和利用文本、学生和教师的情感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健康全面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振华.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分析【M】.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6,3(5):35-36.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J】.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

关于感动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作文;观察力;策略

现在的小学生对写作文畏之如虎,老师让写,就胡思乱想写一写,应付了事,写出来的作文简单空洞没有新意,无论教师如何讲技巧,讲方法,在外因上下功夫,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内因,即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如果教师平时注意启迪学生的心智,经常地唤起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和热情,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便会张扬出个性,学生也会因为个人独到的体会而急于诉说,勤于动笔。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因此,我认为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很有必要。

一、通过观察,挖掘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1.走进家庭 使无意记忆变为有意记忆

小学生除上学外,其余时间一般都在家里度过。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是作文的素材。我经常告诫学生,回家要多关心体贴父母 ,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时间在家里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既创设了亲情氛围,增长了知识,又为创作提供了好的素材。为了培养学生从家务劳动中寻找素材的能力,我首先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从最简单的扫地、拖地开始做起。第二天,让学生谈感想。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可重点指导扫地或拖地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让他们说完后再写。由于有亲身体验,不到二十分钟,学生的作文就写出来了。这时,我趁热打铁进行讲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家务活也有了兴趣。然后再布置让他们尝试洗衣服、做饭等活动。学生写《我学会了……》、《一项家务活》《第一次做……》等这些作文时就不再犯难,而是一气呵成。

走进家庭,不仅能发现写作的素材,还可以和家庭成员一起产生思维的碰撞。如,我专门设计了习作素材积累卡,内含“我看到的人和事”“我的思考”“父母的话”等内容,让学生在与家长的互动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走进校园展开想象的翅膀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如稍加引导,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作文便应运而生。现行教材里很多课文都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如,学了《穷人》后,学生会对沙皇统治下的穷人产生深深的同情。这既深化了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又对他们进行了写作训练,还培养了其创造想象能力。为了满足孩子好动的内在需求,以提供丰富的作文素材,除了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活动外,还组织学生开展课间活动,以活动的趣味唤起学生表达的愿望。作为指导课上学生先回忆,口述活动的情景,再写下来,这样的习作必然充满真情实感,情趣盎然。

3.走进社会

社会是个大课堂。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有意带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开阔视野,鼓励学生参观工厂、考察市场、参加公益劳动、开故事会、进行文艺表演、游览风景区。如,带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寻找秋天的活动,从天空、街道、人们等方面来描绘秋天的美景。

当然,走进生活,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素材,这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我们也应充分发挥间接经验的作用,如定期开展班级习作交流会,让学生欣赏本班佳作,讨论分析习作优劣,思考自己可以从中汲取什么方法及内容等。这是比较快捷而有效的积累方法。

二、体验生活 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丰富的现实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纵观那些千古流芳的文学作品,诗歌也好,小说也好,散文也好,古人今人外国人本国人,他们的作品无一不是直接或间接反映生活。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才会感染他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课堂知识积累的技巧和方法,更要引起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也就是培养其具有一颗敏感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一个关爱的眼神,为你递上一杯清水,离家时嗦的叮咛等等,都要学会体察与感受。其实善于思考,注意生活细节,就蕴藏在语文中。孩子们往往喜欢小动物,引导他们感受动物的感情,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他外貌漂亮,更是因为他懂得人的感情,能与人交流,触动人的内心。孩子们如果注意到这些了,其实就是在进行语文积累。老师要善于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关注这些身边的琐事,并启发他们用恰当的方法表达出来。

语文积累的内容很多,但如果我们学会关注生活,教会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语文其实很简单,生活处处有语文。

三、记录生活,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写作实践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当然,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勤”。要引导学生勤于练笔,把观察、感受、思考的结果用文字的形式变现出来。长此以往,相信同学们的作文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1.自由倾吐,记叙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一项中指出: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生动幽默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做到了这些,相信学生定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缤纷的社区生活、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

2.发挥个性,扬长避短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自立文意,自由表述,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写作优势。

3.激发兴趣,大量创作

关于感动的作文范文7

[关键词]舞蹈教学;舞感培养;中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17-0046-02

中职教育自从开始将舞蹈教学纳入课程体系之后,就一直注重学生高标准舞蹈技能的培养,并且提出基于舞感培养的舞蹈教学理念,希望在这样的舞蹈教学氛围中实现中职学生舞蹈素质的全面提升。由此探讨中职舞蹈教学中学生舞感的培养策略,也是中职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关注的问题。

一、中职舞蹈教学舞感培养的重要性

所谓舞感,是指舞蹈表演者在肢体动作的过程中,能够依照音乐的韵律和肢体的美感实现状态调整,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舞蹈体验和感悟。从本质来讲,舞蹈属于一种感觉意识,是复杂心理体验和心理创造融合在一起的,如果舞蹈者能够具备较强的舞蹈艺术感知和体验能力,就可以更加完美地融入舞蹈艺术情境中,由此提升艺术美的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从这个角度来讲,舞感就是舞蹈者的内涵和气质的重要体现。当舞蹈者将自己的技巧和感知能力融合到一起的时候,由此展现出来的舞蹈艺术效果是最佳的,这也一直都是舞蹈者在不断追求的境界。对于中职舞蹈学生而言,也应该明白舞感培养与舞蹈学习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的舞蹈课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舞感培养和锻炼中,由此提升自身舞蹈学习的层次,也是很有必要的。而对于中职舞蹈教育工作者而言,明白舞感培养的价值后,在教学中增加舞感培养的内容,营造良好的舞蹈教学环境,是提升中职舞蹈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中职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舞感的培养和锻炼,是影响中职舞蹈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二、中职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舞感培养的策略

中职学校舞蹈教育不能过分强调就业理念,不能保持功利化的教学思维去开展,更多是应该关注学生舞感的培养和锻炼,以彰显更好的自己为契机,实现中职生艺术素质的提升。舞感是舞蹈教学的核心所在,在学生自我舞感培养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的舞蹈学习渐入佳境,舞蹈素质和技能自然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提升。当然,如何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实现对学生舞感的培养和锻炼,这也是很多中职舞蹈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

(一)以美感意识培养为核心

美感是人类的高级情感,其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创造性。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美感意识的培养,对于舞蹈者的舞感培养来讲,就是最关键的环节。可以说,在舞感培养的过程中,应该以美感意识培养为核心,实现舞蹈者感知艺术美的素质和心理能力的提升。这是因为舞蹈教学从本质来讲,就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为主导的艺术创造实践,其要求舞蹈者能够具备较强的美感意识。在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实现美感意识的培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注重舞蹈训练过程中对于舞蹈作品风格的提炼,无论是动作技巧的讲解,还是作品内涵的探索,要求学生在一招一式中体会动作美,了解举手投足间的潜台词,争取做到每个动作都富有感情,每个步法都具有思想。其二,注重良好的舞蹈锻炼环境的营造,使得教学氛围能够辅助于实际的教学锻炼,以严格的动作规范为基础,保证学生流畅完美的动作流程,并且在对应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动作背后体现的精神美。比如,在蒙古舞蹈学习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舞蹈中蕴含的豪放意境,在朝鲜族舞蹈锻炼中去品味那种柔美之情。其三,在动作提炼的过程中,学生要深入了解动作的内涵,以此为尺度去实现自我舞蹈语言的矫正,使得动作与动作背后的韵味能够融合在一起,使得舞蹈者成为舞蹈语言的载体,这才是处理好动作与美感之间关系的最好方式。

(二)以舞蹈乐感培养为灵魂

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共存关系是十分稳固的,在舞感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从美感的角度入手,还需要从乐感的角度入手,实现舞蹈者良好乐感的锻炼,这也有利于中职学生舞感的培养。从理论上来讲,人的音乐感觉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于音乐旋律感的感知;对于音乐节奏感的感知;对于音高的感知;对于音质的感知;对于声感的感知;对于音乐速度和力度的感知。为此,应该按照以下方式开展中职舞蹈教学:首先,中职舞蹈教师应该懂得合理利用丰富的想象语言去引导,比如利用音乐背景材料给予中职学生启发,以情境创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了解音乐律动与音乐主题之间的关系。其次,合理调整教材内容,选择代表性的作品,引导学生去聆听,去辨识,去思考,在音乐主题的渲染下使学生能够很快融入音乐塑造的声乐世界中,并且能够在脑海形成对应的音乐意境,由此实现听觉判断能力的提升。最后,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聆听习惯,在没有任何干扰的背景下反复去聆听对应舞蹈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和调式,这对于促进舞蹈者情感形象的塑造而言是很有必要的。

(三)以提升舞蹈修养为契机

舞蹈的艺术是通过舞蹈者主观精神来进行培养和锻炼的,舞蹈者的心中所秉持的舞蹈精神,内心世界呈现出来的舞蹈意象,都可以以舞蹈动作的方式表现出来。而这个过程就是舞蹈修养得以提升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舞感的培养还应该关注舞蹈修养的培养。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做好如下工作:其一,注重中职学生舞蹈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带领学生去观赏著名舞蹈表演为契机,或者以组织观看多媒体表演节目为契机,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当前的舞蹈表演,实现学生舞蹈修养的提升;其二,在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融入舞蹈精神,人文素养等内容,以此激发舞蹈学习者的积极性,这也是舞蹈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中职舞蹈教学中舞感的培养不仅仅是中职舞蹈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中职生人文素养得以塑造的关键手段。当然舞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应该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慢慢展现出来,慢慢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舞感培养理念,将其融入舞蹈教学中,相信定能引导中职舞蹈教育事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孟丽君.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舞感”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5(16):264.

[2]张飞文.浅析中职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通俗歌曲,2014(4):11-12.

关于感动的作文范文8

【关键词】雇佣关系和谐度;工作幸福感;提升机制

雇佣关系和谐度测度和员工幸福感是企业管理的两个重要现象,也是学术界讨论的两个重要话题。传统的雇佣关系和员工幸福感的研究仅以个体为研究视角,忽视了对该领域的全局把握。对两者的整合研究,这为我们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泛的视野观察、思考雇佣关系矛盾提供了全新视角。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保障仅重视提高就业率,却忽视了雇佣关系质量的保障,因此,本研究拓展了社会保障的新视野。有利于政府找到雇佣关系管理的新视角,有利于企业建立雇佣关系预警机制。

一、理论回顾和研究模型

(一)雇佣关系和谐与工作幸福感相关理论回顾

雇佣关系可概括为外部市场经济社会制度与企业的关系和企业内部管理关系。我国企业中雇佣关系的冲突凸显了协调的紧迫性。平衡效率、公平和发言权的最恰当的工作场所治理机制取决于四个方面,即工作的性质、劳动力市场如何起作用、雇佣关系冲突的性质及工作场所发言权的重要性。[1]雇佣关系和谐度分为客观与主观方面。对于雇佣关系和谐度的主观方向,本文用工作幸福感测度。工作幸福感主要是指员工对于工作的主观认知、评价以及情绪。工作幸福感一般分为工作中的积极情感、工作中的消极情感、对于工作的整体满意度和对于工作不同领域的满意度。[2]

工作幸福感对于员工积极工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工作幸福感缺失会影响工作状态,没有必要的热情与活力,并且对与工作对象采取冷漠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伴有工作成就感的下降,认为工作本身不能发挥自身的才能。而拥有幸福感的人则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同时具有工作幸福感的人对组织具有足够的信任,具有较强的归属感、认同感。工作的幸福同时应该建立在健康身体之上。

(二)本研究的理论模型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如图1)雇佣关系和谐度测度对员工幸福感作用模型,用于分析它们之间的内部影响机制。模型将雇佣关系和谐度具体化为企业管理方向的雇佣关系和谐、工会层面的雇佣关系和谐以及政府层面的雇佣关系和谐三个指标。对于企业层面的雇佣关系和谐,又可以划分为刚性与柔性的标准,如劳动基准的执行情况、企业自主管理等二级指标。对于劳动基准的执行情况可以具体化为规章制度、休息休假制度、劳动合同制度等;对于企业的自主管理可以具体化为工作环境和谐度、个人发展和谐度等等。通过维度的具体化,对于雇佣关系和谐度进行具体化测量,从客观角度对于雇佣关系进行全面了解。

对于主观的员工工作幸福感,本文模型主要是从多个维度测度,考虑的因素有工作满意度、工作活力、健康关注、自我价值、人格成长、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等。从多个角度反应雇员的主观幸福感(SWB),从而得知其个人需求与愿望是否得到满足,是否具有工作热情与充沛的精力,是否具有健康的身体,是否具有成就感和价值感,是否能够自我接受与不断发展等等。本文需要提出以下假设前提:

假设1: 幸福感、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假设2: 幸福感、工作活力呈正相关;假设3: 幸福感、健康关注呈正相关;假设4: 幸福感、自我价值呈正相关;假设5: 幸福感、人格成长呈正相关;假设6: 幸福感、积极情感呈正相关;假设7: 幸福感、消极情感呈负相关。其他人口统计学中的变量如年龄、性别、户籍、婚姻状况、学历、工作职位等等也能影响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但这些变量在本文的分析中不作为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

二、实证研究设计和程序

(一)测量工具

本文所设计的的调研问卷,主要有两个大方向构成,分别为雇佣关系和谐度的客观测度和雇佣关系和谐度的主观测度即工作幸福感测度。

1、雇佣关系和谐度测度量表

对于雇佣关系和谐度,本调研所设计的调研问卷主要从企业本身、工会和政府三个一级维度进行设计,同时对于每一个一级维度进行进一步具体化细分:将企业细分为企业概况,并从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和企业发展情况的总体评价三方面进行反映;劳动基准执行情况,从规章制度、休息休假制度、纠纷协调机制、劳动合同制度、民主管理制度、薪酬保险福利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工作时间制度、培训发展制度、工作场所条件十个方面进行问题设计;企业自主管理情况,通过对于企业柔性管理的调研反映得出,如公司的补充福利与保障,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等。其中主观问题为赋分选项,分数为1—5分,分数越高雇佣关系越和谐。与高赋分选项相关性越强的维度,对于雇佣关系和谐的作用越大。

2、工作幸福感测度量表

本此调研体现的是工作幸福感,综合采用了苗元江编制的《综合幸福感问卷》和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本研究更加突出工作中的幸福感,选取了与工作更为相关的7个维度,分别是工作满意度、工作活力、健康关注、自我价值、人格成长、正性情感、负性情感。采用更为通用的5级李克特量表式的计分方式,在工作幸福感部分,测试工作-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冲突的1至9题:5分=完全不符合;4分=不符合;3分=一般;2分=符合;1分=完全符合;测试工作紧张度的10至16题为:1分=是,2分=否;测试幸福感的17至26题则为:1分=完全不符合;2分=不符合;3分=一般;4分=符合;5分=完全符合。

(二)研究对象

关于感动的作文范文9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适应;同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12-0023-05

① 本文系武汉大学自主项目(人文社会科学)“湖北专项”基金“武汉市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编号:274825)的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提出

《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规定“流动儿童指6—14周岁(或7—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流动儿童的核心是“流动”。随着父母工作地点的变动,他们从农村到城市或者在城市之间不停的变换居所。流动儿童所处的特殊环境使他们成为了社会环境不利的群体。而有关流动儿童心理方面的研究也发现,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问题高于同龄的城市儿童。

心理适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国内有关心理适应的定义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作为主体对外部环境做出反应的过程(樊富珉,1996;于丽萍,1997;贾晓波,2001)以及作为行为的内外化问题(赵冬梅,周宗奎,2003)。目前,已经有非常多关于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流动儿童自尊、受歧视、抑郁、焦虑、孤独、生活满意度等方面。整体来看,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状况与城市儿童相比较差(韩煊、吴汉荣,2010;胡韬、郭成,2013),大部分的流动儿童存在轻度或者以上的心理适应问题(肖蕊,2012)。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发现,自尊、孤独感是流动儿童更为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本研究选取了孤独感、自尊两项指标考察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状况。

群体社会化理论指出在儿童人际关系网络中,同伴关系居重要位置,是决定性因素。同伴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适应有重要的影响(Erdley et al.,2001; Kupersmidt et al., 1990; Parker et al., 1987; Bukowski et al.,1989; 赵冬梅,2007;周宗奎,2003;赵景欣等 , 2013)。

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儿童适应性的质量,是流动儿童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朱文闻(2011)研究了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与自我概念、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对其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具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朱丹(2013)采用社会测量法,发现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已有的研究对象大多针对普通中小学生,对于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的研究较少,且大多集中在对其总体的关系,影响因素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本研究拟考察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心理适应特点;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同伴关系特点;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对心理适应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武汉市两所高比例流动儿童(占80%)学校,一所低比例流动儿童(占10%)学校的四到六年级的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为被试。根据分层整群抽样法,在3所小学取样施测,每个学校在3个年级中随机抽取两个班级的儿童填写问卷调查,共806人,得到有效问卷623份,回收率77.30%。其中,男生313人,女生310人,流动儿童405人,城市儿童214人。

(二)测量工具

1.同伴提名(Warman & Cohen,2000)。儿童选出自己在班内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3个同学,得到积极提名比例和消极提名比例。两个比例之差表示社会喜好(sp)作为被试的同伴接纳性指标。该记分方法具有较高的效度。

3.《友谊质量问卷》(Parker& Asher, 1993)。量表包括陪伴与娱乐、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与背叛和冲突解决策略六个友谊维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02。

4.《自尊量表(SES)》(Rosenberg, 1965)。根据中国被试的研究结果(徐维东, 吴明证等, 2005),该量表的第8个项目(“我希望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与其他项目的相关非常低,因此在施测时删去。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652。

5.《孤独感问卷》(邹泓,1998)。在本研究中,四个分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6,0.80,0.79,0.72。整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2。

(三)数据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等。

三、结果

(一)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特点

本研究中,所有儿童自尊的得分范围为1-4,平均数与标准差为2.94(0.59);孤独感的得分范围为1-4,平均数与标准差为2.63(0.66)。

以儿童的性别、年级、类型和家庭收入程度,文化程度,生活流转性为自变量,分别以儿童的孤独感和自尊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仅关注儿童类型和其它自变量的交互作用)。结果(表1)显示,学校类型(p=.003

(二)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特点

以儿童的性别、年级、类型和家庭收入程度,文化程度,生活流转性为自变量,分别以儿童的同伴接纳和友谊质量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由表1显示,学校类型(p=.002

(三)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与心理适应的关系

分别将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对同伴关系(同伴接纳、友谊质量)与心理适应(自尊、孤独感)两两求相关。由表3可知,流动儿童的孤独感与自尊之间成负相关,同伴接纳与友谊质量成正相关,自尊与友谊质量,同伴接纳成正相关,孤独感与同伴接纳成负相关。城市儿童的同伴接纳与友谊质量成正相关,自尊与友谊质量成正相关,友谊质量与同伴接纳与孤独感之间相关不显著。

根据同伴接纳得分取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其余为中等组,同样对友谊质量得分进行分组。以同伴接纳和友谊质量的组别为自变量,以自尊、孤独感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表4),发现仅仅同伴接纳组别(p=.005

分别以自尊、孤独感为因变量做层次回归分析,考察同伴关系对自尊和孤独感的预测效应量。第一步采用强迫进入法将可能产生影响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年级、儿童类型、生活流转性、家庭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情况)全部纳入回归方程,作为控制变量;第二步采用逐步回归法将同伴关系的同伴接纳和友谊质量组别逐步纳入回归方程。为避免结果呈现时表格过于繁琐:第一步回归仅呈现具有显著性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结果(表5)可知,形成的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

四、讨论

(一)不同儿童类型的心理适应具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对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孤独感与自尊两个维度的心理适应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流动儿童的自尊低于城市儿童,孤独感高于城市儿童,即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总体低于城市儿童。同时,高流动儿童比例的学校的儿童自尊低于低比例学校的儿童,孤独感高于低比例学校,这与前人的结论一致(李小青等,2008;方晓义,范兴华等,2008;杨磊,2010;徐云,汪菁,2011)。这种结果不受其家庭经济水平、教育程度的影响。这说明,流动性的身份特征本身会对其自我造成贬损,影响其自我认同,从而降低自尊。孤独感在年级与性别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一点在前人的研究中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周宗奎等,2007;石庆馨,2005;池丽萍,2003)。这一结果矛盾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二)不同儿童类型的同伴关系具有显著差异

对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同伴接纳和友谊质量两个维度的同伴关系的差异进行分析,流动儿童的同伴接纳和友谊质量低于城市儿童。同时,高流动儿童比例的学校的儿童的同伴接纳和友谊质量低于低比例学校。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儿童的家庭文化程度与生活流转性上对同伴的友谊质量的主效应显著。低家庭文化程度,高生活流转性的儿童在友谊质量上的得分最低,高家庭文化程度,低生活流转性的儿童在友谊质量上的得分最高。这说明,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会影响流动儿童对待朋友的差异,李宁(2007)认为家庭因素是影响同伴关系的重要因素。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具有流动性,当流动儿童随着父母到一个新的地方,必然要换一所新的学校,这样不利于流动儿童建立稳定的同伴关系,而短暂的同伴关系不利于友谊质量的提升。

(三)同伴关系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研究发现同伴接纳在孤独感上主效应显著,友谊质量在自尊上的主效应显著。高接纳组的儿童报告的孤独感更少;高友谊质量组的儿童报告的自尊更高。在回归分析上可以看出,同伴关系特别是友谊质量对于自尊的预测效应达到14.2%,与其他研究相一致(周宗奎等,2007)。由此可见,同伴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适应的确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自尊的保护作用特别强。

通过同伴关系与心理适应的相关分析可见,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同伴接纳越高,友谊质量越好,其自尊越高,孤独感越低。友谊质量和同伴接纳对于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影响,这与一般研究结果一致(邹泓,1998)。对于城市儿童来说,只有友谊质量与自尊相关,但是友谊质量和同伴接纳对于城市儿童的孤独感均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从年龄上来看,友谊对于城市小学生的人际心理感受程度可能不及初中;从关系资源特征上看,城市儿童的同伴关系不是影响他们人际需求满足的最重要资源,他们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可能对孤独感的影响更大,而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同伴关系会伴随着他们的流动也发生变化,因此同伴关系是影响其环境适应的重要而敏感的因素。

总的来说,同伴关系对于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具有促进作用,而学校和家庭环境对于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家长应尽可能的减少住所的变换,给孩子提供相对稳定的人际环境,尽可能让孩子到城市儿童比较多的公立小学学习,促进其城市适应和融入。同时,我们应当鼓励流动儿童更多的同伴交往,尤其注重同伴交往的友谊发展,这对于保护儿童自尊,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心理适应.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2]周宗奎,赵冬梅,陈晶 等.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

[3]韩煊,吴汉荣.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1).

[4]胡韬,郭成,刘敏.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状况及其相关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1).

[5]肖蕊.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学校社会工作路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6]Nangle DW,Erdley CA,Mason CA,et al.Popularity,friendship quantity,and friendship quality:interactive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2003(4):546-555.

[7]Erdley,C.A.,Nangle,D.W.,and Gold,J.A.Operationalizing the Construct of Friendship Among Children:A Psychometric Comparison of Sociometric-Based Definitional Methodologies[J].Social Development,1998(7):62-71.

[8]Bukowski,W.M.,Hoza,B.,and Boivin,M.Measuring Friendship Quality During Pre-and Early Adolescence:Th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Friend-ship Qualities Scale[J].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994(11):471-484.

[9]朱文闻.流动儿童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11.

[10]朱丹,王国峰,刘军 等.流动儿童同伴关系的弹性发展特点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8).

[11]李小青,邹泓,王瑞敏等.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行为、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8(7).

[12]刘杨,方晓义,蔡蓉等.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3]池丽萍,辛自强.小学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3(5).

[14]周宗奎,孙晓军,赵冬梅等.童年中期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中介变量检验[J].心理学报,2005(6).

关于感动的作文范文10

【关键词】情感教育;小学语文

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情感教学的关键在于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将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在愉悦的、审美的满足中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一、 注重自身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若想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则自己应先具有饱满的精神,激情四溢,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自己特有的感触、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打动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深入了解课文,掌握作品的背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然后以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教师还可将自己的个性特点与作品相结合,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尽情挥洒。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时,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独特体会,然后结合教材,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古诗《游子吟》,并介绍其有关的背景知识,分析诗歌的具体情境,向学生生动而富有情感地分析与讲解《游子吟》,让学生在教师积极饱满的语言与情感中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使他们形成体贴、孝敬父母以及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意识。语文教材是情感引发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将语文课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充分发掘课本中蕴涵的情感,找出其结合点,以情促教、以情促学,从而激发与调动学生潜藏的情感因素,把师生的情感融于课本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课堂教学激情荡漾,并产生更多、更丰富的情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境感染学生情感

通常而言,通过一定的情境可以产生一定的情感。同时,在情境之中,各类要素对情感的形成起着综合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氛围的渲染,创设浓郁多彩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进入学习意境,因景生情,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设置一定的情境,调动课堂情感氛围。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投影仪、多媒体等,向学生展示优美生动的画面,配以动听、悦耳的声音,再加上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渲染,学生就会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教师应充分发掘文章的主旨――“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那么,怎样使学生理解“爱”,进而理解课文的内涵,实现人本共鸣呢?教师可通过图文结合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凸显其个性发展。教师在课前应精心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设置如下的情境:情境一:久旱的自然情景图。这样可以使学生联系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产生探究“水”与“爱”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浓厚兴趣。当教师展示画面时,学生们议论纷纷,同时讲述他们的观后感。这样,有利于发挥与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活动达到完美的统一。情境二:多景关联图。画面显示一个小女孩端水、送水,同时,配上文章中的相应片段。在图文结合中,让学生认真品读文章,并找出表现“爱的神奇”的语句,有利于学生领会文章内容。同时,也对文章进行了补充与延伸,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而多彩的学习情境。情景三:钻石图片。教师可把七颗钻石变为心形,配上音乐《爱的奉献》。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走入作者所描绘的人物的心灵世界,引起情感共鸣,还可以使学生在感悟中渐渐体验课文中的意境,使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升华。

三、注重课文的阅读与朗读,促进学生情感领悟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的阅读是其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与讲解来替代学生的语文阅读实践,而应使他们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加深对语文阅读的理解与体验,并有所思考与领悟,以情感熏陶而得到思想启迪,同时体验到审美的乐趣。教学《沉香救母》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看看沉香是如何救母亲的;然后利用拼音轻读文章,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语句应多读几遍。通过让个别学生读第1~3三自然段后,教师展示句子:沉香的孝心感动了仙人。随后引入相关问题:你从何处体会到了沉香的“孝心”?然后让学生自由轻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体现沉香“有孝心”的词与句子。再分小组交流与讨论,讲讲自己的感受。最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一路上,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饿了就采几只野果充饥,渴了就捧几口泉水喝喝。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画面与语句领悟到沉香救母的艰辛,充分表现他的“孝心”。当进入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沉香当时的心情,同时展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发挥想象:当沉香见到母亲时,他们分别会说什么呢?教师可让两位学生看图尝试着配音,并适时作出提示。通过这样的阅读与朗读,能够更好地展示学生的理解、感受与体验,同时在画面的展示中,渲染情感,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他们与文本产生共鸣,使情感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情感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情感教育并善加运用,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的情感因素得以发掘并服务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势必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推动的作用,而且也符合了《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让情感成为教育教学的催化剂,从而实现对教学的增效作用。

参考文献

关于感动的作文范文11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语文课堂;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7-0098-01

一、用爱打开学生情感教育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不爱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爱是眼神的传递,是心灵的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最微妙的情感。我在从事教学工作中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我们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特别是对学困生和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不要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要善于诱导,用爱心去感化他们。我在指导学困生时,通常采用个别指导的方法,避免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开点名批评他们而让他们感到丢脸。我找他们面对面座谈,先表扬和鼓励他们的闪光点,然后委婉指出不足之处,如能改正这些不足之处那就更好。这样学生很乐意地接受老师的指导,因为他们明白,老师是真心为他们好,想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成绩。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怀学生,激发学生向上的情感,学生便会感到到老师可亲可敬,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建立起来了,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灵感,迸发思维的火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教育教学的实力的体现。可见,关心爱护学生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关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一)创设情境,激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气氛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比如对描摹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兴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像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如:在学习《三峡》一文时,我大量收集关于三峡的图片,分类后,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既让学生领略三峡四季美景,又让学生了解古今三峡之壮美,再强调“今日三峡大坝更令世人瞩目”,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欣赏之中就目睹了祖国南疆的美丽。又如:小说《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课,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孔乙己》中我以讲台作为酒店的柜台,请学生表演酒店里的情境。在《范进中举》中,请学生做出范进的“拍、笑”等动作,同时结合语言讲解。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较深的认识。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场境,自然加快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二)活用教材内容,渗透情感教育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资源。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情感教育因素,把情感教育贯穿在知识教学中。比如《在山的那边》、《理想》、《我的信念》等文章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心的理想,并让学生为之奋斗;《羚羊木雕》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好朋友、家庭之间关系的能力、换位思考的思维角度;《春》里优美的词句,对景物生动的描写,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黄河颂》、《最后一课》里头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教材为我们准备了一个培养情感的基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利用好这个基地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

(三)通过开展活动,加强情感教育

人的情感是多样化的,对待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由于观察者着眼点和自身经历的不同,因而会作出不同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的遐思迩想,那将是情感世界的一场盛会。这就需要教师融入学生之中,成为他们课堂中的朋友,要成为朋友,就必须以情感为纽带,这就需要师生间有更多的互动来促进感情交流。

如读了《背影》一文后,在学生为文中深沉真挚的父子情而感动之余,组织学生开展“父母爱我,我爱父母”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中去感受父母之爱,去反思过去自己面对父母之爱的态度,去思考自己如何报,同时要求学生把对父母是回报付诸于实际行动,并记下自己“爱”的行动与感受,然后在同学之间交流活动过程与心得体会。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爱父母,尊重父母的情感,而且写出的作文往往具有真情实感,感人至深。除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活动之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开展相关的以感动为基础的实践活动,如定期开展“我感动,我要说,我要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来自课外书籍或是来自生活的感动与感悟;可开展“他(她)受伤后的报道”、“本校贫困生之现状”等等语文调查活动,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使自己的心灵感动,使自己懂得爱与责任,从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情感素养的提升,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主动性,学生把语文学习活动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

三、通过多渠道的评价方式渗透情感教育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多边活动,即时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准确、及时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教学过程更趋完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应体现多元化,即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具体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既有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也有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在课堂评价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细微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意,不管你用哪种方式,都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真实、及时、对比、激励、表扬为主,就算批评也要语言委婉一点,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除了传授语文的基础知识打牢双基以外,还应把情感教育结合进去,结合教学活动,用真情、用真诚诱导每一个纯朴求知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情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于感动的作文范文12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情感激发

前言

情感是兴趣、意志、意识以及许多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从事任一活动时,情感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活动的成败得失。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情感是作文达成的重要变量,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那么如何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1.深入生活,积淀情感

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美国教育家克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些无一不指出了作文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生活正是一切创作的根本和源泉。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于给出一个题目,然后“凤头,猪肚,豹尾”地大讲一通,让学生作文。孰不知学生的人生经验不一,有的可以下笔千言,而有的却无处落笔。比如,给定一个题目:《母爱》,有的学生没体会到母亲的爱,他怎么写母爱?更有的学生很早就失去了母亲,又何谈母爱?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何况学生?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直接与生活对话,让他们感悟生活,体会生活之美,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米”下锅。这“米”不仅仅是写作素材的收集,更重要的是情感体验的累积。世间的一切景(事)物都是情物,否则就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就不会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了。亲情,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都是学生作文的重点,而这些都必须从生活中来,从亲身的观察和体验中来。学生作文常感为难,有搜肠刮肚之苦,捉襟见肘之窘。勉强作文,或是言之无物的“客里空”,或是胡编乱造的“想当然”,或者说大话、假话,什么“多么美丽”、“非常伟大”、“好好啊”之类的苍白词句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生活的真情体验,不能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写入自己的文章中。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带着一双发现的眼晴走进生活,直接与生活对话,让他们感悟生活,体会生活之美,获取无穷无尽的写作材料。我们还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科学实验、趣味游戏等活动,可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特点搞一些课外阅读的专题指导。如让学生写关于春天的文章时,不妨将学生带入自然,让他们零离距接触自然的蓬勃与朝气,让他们真切感受那山的苍翠、水的灵动,让他们在与春的接触中萌发写作冲动,形成对春的体验与哲理思索。这样坚持下去,时间长了好文章自然出现。还可针对“北京奥运”、“希望工程”、“打工潮”、“香港巨星的陨落”、“中国足球的失落”、“亚洲飞人刘翔”等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为作文积淀一定的情感。

2.创设情境,激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往往具有综合作用。所谓创设情境,就是由教师设计,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再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声像渲染”、“生活再现”、“现场表演”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激越,不吐不快,从而使主管思维的大脑兴奋起来而“情动辞发”。

3.下水引路,沟通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作文的“下水”,他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都没有听过教师自己议论写作文的切身体会。教师“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关隘沟坎,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教师如能把自己如何打腹稿,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体会告诉学生,利于密切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教师“下水”作文丰富的词汇、精彩的篇章更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师经常“下水”垂范,还能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喜欢上作文。

4.强化评价,促进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