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榜样5内容观后感

榜样5内容观后感

时间:2023-05-30 10:54:27

榜样5内容观后感

榜样5内容观后感范文1

xxxx:

xxx按照xxx《关于认真做好《榜样5》专题节目学习收看工作的通知》要求,精心安排部署、广泛**学习、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榜样5》专题节目的学习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群众对标先进、见贤思齐,立足岗位当先锋,履职尽责做表率,为推进xx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红色力量。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按照xx要求,xx高度重视,积极**,及时对《榜样5》专题节目**学习和宣传推介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xx充分利用电视和xx、xx微信公众号、xx远程教育专用频道等资源,采取集中观看、座谈交流、撰写观后感和学习体会等多种形式**学习。同时,积极协调《榜样5》在报刊、广播、电视、电子宣传屏、网络等媒体特别是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推介工作,充分利用xx微信公众号等党建信息化平台,在xx微信群、xx微信群《榜样5》节目链接,进一步拓宽学习宣传渠道,为广大干部及时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深入学习,认真落实。xx按照要求广泛**学习、扩大宣传力度。xx将收看学习《榜样5》专题节目与xx和xx等xx有机结合起来,在集中观看后开展讨论交流,对照“生命守门人”张西京、“白衣战士”张宏、“疫线警花”达娃仓决等优秀共产**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先进事迹,谈心得、谈体会、谈做法,学习他们信仰坚定、心怀大爱、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和生命至上、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在榜样身上汲取力量。目前,xx推送xx撰写的观后感xx余篇,由xx择优选取不同职业、不同层级xx代表观后感言xx篇,推送至xx。

三是强化学习,延伸扩展。xx把**学习收看《榜样5》专题节目与xx、xx相结合,引导xx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在认真观看、潜心学习中重温初心使命、锤炼xx“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意识、践行担当作为。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集中《榜样5》专题节目相关内容xx余条,引导广大xx通过观看《榜样5》专题节目,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特此报告。

Xxxx

Xx年xx月xx日

榜样5内容观后感范文2

5月,《老牛家的战争》在鸿篇巨制《三国》与明星扎堆的《手机》围追堵截下,以贴近生活的真情故事夺取了“民心”,有如“黑马”突出重围。在北京、西安和沈阳榜单上,获得收视头名。

《老牛家的战争》全剧焦点家产分配问题,具体而言就是房产和钱财的归属,主人公的两个儿子为了占有父亲的房产,不惜使出种种卑劣手法,打起一场没有硝烟的家庭大战。与其他家庭伦理剧相比,该剧吸引人之处在于剧中所表现的都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热门话题,剧情虽然残酷,看似家长里短,其背后却是发人深省的社会现实。从《老牛家的战争》备受欢迎可以看出,人之常情也有充满魅力的戏剧吸引力。

在上海榜单排名第一、北京榜单列位第二的《你是我的生命》与《老牛家的战争》有异曲同工之处。剧中儿子从最初误会母亲,到逐渐懂事而“反哺”,讲述的同样是平凡人的故事。《你是我的生命》将情感内容刻画得更为浓重,因此该剧被称为“浓情悲喜剧”,其中既有励志元素,也有催泪环节。

除了这两部情感剧,广州榜单排名第三的《掌上明珠》、成都榜单的第二第三名《父爱如山》和《大爱无敌》、武汉榜单第三名《男儿本色》都是情感大戏,但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掌上明珠》属于香港TVB传统的家族情感剧,讲述的是豪门恩怨;《父爱如山》通过生活琐事展现父子两代人的不同观念,是平民生活剧;《大爱无敌》属于婚恋伦理剧,情感细腻,戏剧冲突很有感染力;而《男儿本色》演绎了老上海发生的爱情故事,以盛极一时的十里洋场为背景,添加商战风云等原料,描摹了乱世中的人情冷暖。从这些情感剧受欢迎的程度看,此类剧集明显有不容小觑的市场号召力。

此外,励志元素和悬疑风格也有利于博得观众认可。如在上海榜单和广州榜单均排名第二的《大丫鬟》,讲述的就是类似“大长今”的一个普通女孩奋斗成长的励志故事;而沈阳榜单排名第二的《说出你的秘密》是一部心理悬疑剧,讲述的是几个心理医生遇到一个个离奇患者的故事,这部国内很少触及的心理题材剧,直面心灵问题,情节曲折,但相关内容也都取自现实生活,可谓解读平常生活的特殊手法;在长沙榜单排名第二的《深宅红颜》也主打悬疑牌,使用了更时尚的包装,该剧改编自上世纪90年代的台湾电视剧《惊世新娘》,将悬疑成分加重,并引入了类似“杀人游戏”的剧情,令观众印象深刻。

此前曾有分析认为今年大热的应该是古装剧,但从收视表现上看,5月份仅有占据长沙榜单榜首的《美人心计》独挑大梁,其他古装剧集并无多少值得夸赞的亮点。目前还不能说市场的预期是错误的,但是操刀古装剧集的从业者不妨思考一下情感剧以及此前谍战剧火爆的原因,取长补短,让古装剧集更好看,更吸引观众。

榜样5内容观后感范文3

关键词:榜样教育 心理学 分析

榜样,也是一种理想人格,或者说是主观自我。以某个人为榜样,就是领会运用某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榜样人物同主观自我高度融合,在具体问题面前,运用榜样人物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形成观念设想,从而指导支配自身的言行。以某个人为榜样,其实就是学习领会这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使自己成为榜样人物的替身。许多人常把那一些有高风峻节,能起表率效用的人,赞誉为“榜样”,以昭示许多人师徒相传他,学习他,因此建立社会形态浩气。

榜样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此作了充分的论证。班杜拉认为,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均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加以完成。榜样教育的过程是人、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方设法激活人、行为和环境的因素,特别要充分发挥替代性强化和认知的中介作用,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理解榜样的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并有选择性地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自己信念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一、 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榜样形象抽象化和概念化,削弱了教育的效果

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榜样的确立往往依照社会和国家政治主体判断的标准,带有一种崇高性和普遍性,以革命先烈、领袖、著名人物或时代性榜样人物等伟人化形象为主,多为被抽象化和概念化了的典型形象。这种较高层次的榜样确立方式虽然在逻辑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对于经历和视野有限的在校学生来说,这样的榜样形象在丰富度与层次感上比较缺乏,学生缺乏切身的体会和感悟,容易产生距离感,用这样一些概念化的形象来激励学生奋发图强,虽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会大大削弱。

2.偶像崇拜对传统榜样教育的冲击

青少年由于在心理发展方面尚未成熟,很容易依赖外在的精神力量,形成偶像崇拜。由于传统榜样教育树立的榜样形象和他们的生活和年龄段都存在一定的距离,容易产生疏离感和陌生感,再加上网络和媒体对明星偶像的大力炒作,很容易使青少年从榜样崇拜转向偶像崇拜。各类媒体所展现的明星偶像,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时代感很强,所报道事迹多为短期内发生的事情,带着一种强烈的贴近感。青少年在这种“准社会交往”中得到了一种特殊的人际交流,自然会将这些明星人物在媒体中介中当作一种真实人物进行情感认知,最终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认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心理认同就上升至偶像崇拜。他们更愿意把那些年轻、时尚、充满活力的明星当作自己理想的偶像,去模仿他们的外表或者行为,而不是去崇拜那些概念化的英雄和伟人,这也使得传统的榜样教育走向边缘化。

3.传统榜样精神与当代生命价值观念相背离

传统的榜样教育往往宣扬一种大公无私的牺牲精神,比如舍己救人、舍生取义、为国捐躯,或者是为了工作而不顾个人的健康与安危,无私奉献等等,这样的牺牲与奉献精神虽然应该受到尊敬和提倡,但不应过分强调和泛化。当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重视生命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以损害个体生命和健康为代价的奉献,显然与当代的生命价值观念不相符。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泛化的奉献意识,容易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误导,认为只有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利益才算是为国家和他人做贡献。这样的观念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与时俱进,发挥榜样教育的时代效应

1.榜样形象的选择应该多层次、多样化

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和心理成长阶段,对于榜样的接受和需求是不同的,学校和家长在进行榜样教育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注重榜样形象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以满足学生在不同心理阶段的需求。还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出发,为他们选择容易产生价值认同的榜样。这样具体的、有亲和力的榜样形象更容易给学生以正面的激励和鼓舞,使他们把榜样精神真正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2.寻求榜样和偶像的契合点

学生的偶像崇拜是他们自身的发展和外界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宜一概视为坏现象,更不能简单地加以压制,而应该进行理性分析,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争取达到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的合理重叠,以有效的进行道德教育。如果能把学生对偶像崇拜的热情和执着转移到对榜样的认同上,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其实偶像崇拜和榜样教育本身在心理认知上并不是矛盾的,只是受到的导向不同造成的。

3.把榜样教育同生命价值教育结合起来

我们在进行榜样教育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的教育。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注重健康与安全并不与为国家和他人做贡献相矛盾,相反,只有具备健康的体魄才有可能更好地为祖国和社会贡献力量。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不应以生命和健康的奉献为宣传主旨,应该提倡生命价值的崇高,并强调生命健康和完整的重要性,让每一位学生个体都能注重自身的生命价值。

榜样教育具有强大的心理感召作用和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榜样教育的强大力量和积极作用,避免一些负面的影响,积极改革榜样教育的方法,使榜样教育更具有时代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申来津.有关榜样的理论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20)

[2] 韩新路,张茹粉.试析榜样教育的基本规律[J].理论导刊. 2008(09)

[3] 张茹粉.榜样教育的实效性探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榜样5内容观后感范文4

关键词:道德情感 思想品德 教育技术

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在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支配下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教学中激发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他们产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体验,十分重要。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道德情感成为他们调节行为的有效力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感悟、体验、探究、发现、操作,进行多种内心体验,激发学生产生道德情感的共鸣。激情的方法很多,下面浅谈几种主要方法:

1、以境激情法

以境激情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进入角色,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直觉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共鸣。

创设情境的目的性要明确,情境的设计、安排、动作,都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特点。教师应心中有数,把握此情此景启发学生理解哪些知识点,以便有效地让学生进入情境,触动他们的感情。以境激情法是以鲜明的形象为主体,以较强的直观性吸引、感染、激发学生,把他们带入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进入角色,体验情感,达到以境动情,以趣生情,以形育情,提高学生道德体验能力的目的。

创设情境常用以下方法:(1)借助教具(教学挂图、图片、实物),特别是多媒体,再现并渲染情境。(2)模拟表演创设情境。(3)以实验、演示创设情境。(4)以游戏、竞赛创设情境。

2、换位体验法

换位体验法是运用角色换位、心理换位或思考换位,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进行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激发道德情感的共鸣。教学《友爱爱残疾人》一课时,可让学生试一试:用一只手穿衣服,闭上眼睛写一句话,用脚写一个字。学生运用角色换位的方法,体验并联想残疾人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便能使学生产生同情和尊重残疾人的情感。

3、实践体验法

实践体验法是以亲自实践的形式,在特定的氛围中,体验和感受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的一种方法。在实践体验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已经形成的某种积极的情感得到巩固,或发展为更高的情感,促使学生愿意用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实验体验包括课内、课外两种。

课堂上学完《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一课的课文之后,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因违反交通规则酿成重大交通事故的录像;随后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在操场上设置马路的十字路口,教师扮演交警为学生介绍各种路标和交通设施,引导学生观察哪些行为是妨碍交通安全的。继而,教师模仿交警做指挥交通的手势,学生进行实际操练,践行遵守交通规则:行人走人行道;过马路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等。学生在繁华路口的模拟场景中,通过亲自践行,体验遵守交通规则的安全感,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险性。

4、以情激情法

以情激情法指教师以充沛的情感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道德情感的共鸣。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对学生的感知、理解、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深刻挖掘与理解教材所蕴含的道德情感,并融会到自己思想感情之中。教师以亲切感人的态度,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道德情境,讲解道德知识,启发学生思考,扣住学生的心弦,引感共鸣。

有位老师讲《品格的试金石》,声情并茂地讲了一件自己的事,让学生体会“一言九鼎”的重要性。“父母亲年老多病,曾要求我陪他去拍一张照片,我答应了。后来,因为工作忙,一拖再拖而没有去成,就在自己下决心要去的时候,父亲因车祸不幸去世了。追悼会前夕,因找不到照片,只能按身份证上的照片临摹。望着父亲那消瘦的遗像,我泣不成声。我为失去父亲而悲痛,也为自己没有一言九鼎而内疚,而造成我终身遗憾。”教师言之淳淳,情之切切,把学生带入真实而感人的情境中,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

5、榜样感染法

榜样感染法指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榜样人物高尚的道德形象促使学生产生想象的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榜样人物一般都具有典型性、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能把抽象的道德标准具体化、形象化,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导向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大体有两类:一类是革命领袖、英雄模范、先进工作者;另一类是父母、老师、优秀同学等。

运用榜样感染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榜样要有准确性针对性和可接近性。所谓准确性指准确地体现本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性指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可接近性指与学生的情况相近,能对学生起示范作用。

(2)榜样的形象应具有生动性、鲜明性和感染性,容易激起学生想象。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与渲染情感氛围,展示榜样的事迹,不断丰富学生情感活动的源泉,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3)通过具体事例分析榜样的形象,揭示榜样的道德动机,帮助学生感受与理解榜样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明确向榜样学习什么,从什么地方做起,使榜样的形象成为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力量。

(4)教材中的榜样与现实生活中的榜样有机整合,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信心。教材中的榜样与学生的距离较远,学生模仿榜样的道德行为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联系实际,提供一些学生较熟悉的、真实的榜样,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榜样的学习模仿,自然地过渡到对实际生活中榜样的学习和模仿,具体领会道德要求是怎样完成的。

榜样5内容观后感范文5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6.02.010

文章编号:1009-3729(2016)02-0067-07

作者简介:龚世星(1982―),女,安徽省六安市人,安徽大学助教,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榜样认同问题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一个重要问题,甚至是一个关键问题,但也是摆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2013年底,中共中央出台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要求高校结合大学生现实生活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从榜样认同的角度推进工作。当前,传统的榜样认同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面临微时代带来的挑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传统榜样的认同。鉴于此,本文拟在论证榜样认同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途径的基础上,分析微时代中榜样认同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境遇,并从榜样定位和选取、宣传方式和途径、校园榜样文化建设三个角度,探讨微时代境遇中榜样认同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形成的现实路径。

一、榜样认同是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认同”这一术语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首次使用于心理研究领域。在他看来,认同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认可的内在自信”[1]。从心理活动过程的角度看,认同可被理解为两者并存的动态过程。其中,“认”是对自我、他人、社会诸种现象的认知,“同”是求同、自我归类、寻求与他者共有的素质或者状态。[2]显而易见,榜样的示范和引领在实现一个人内心认同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我国德育的优良传统,榜样教育有着内化于心、外化为行的功能。毋庸置疑,榜样的力量在大学生群体中作用显著,是大学生树立目标、澄清价值、积蓄力量、实施行动的强大力量,是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同的重要载体。

1.榜样认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

正如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同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有充分彰显其理论的彻底性和说服力,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理性共识,为其所理解、信服。从心理活动过程的角度看,大众接受某种价值观念要大体经历从被动接受、表面接纳,到慢慢过渡至自愿接受并依此反思修正原有价值信念与行为,再到真正信服并自觉整合至自身信念和价值信仰中、成为个体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三个阶段。一般而言,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追求独立和真理、勇于怀疑和批判等特点。同时,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识别判断能力有限,因而易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受到多种价值观的干扰,有可能对主流价值观产生质疑和疏离。此时,树立有血有肉、积极向上、社会公认、众望所归的榜样典型,有助于大学生从具体的形象中靠近核心价值观,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从而达到对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

2.榜样认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情感上的认同。所谓情感认同,是指受众在对某一理论或价值观念认知认同的基础上,产生信任、充实、热烈、愉悦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强烈、稳定的情感,从而为进一步内化和认同这一理论或价值观念打下基础。相关研究表明,在对价值观念的培育过程中,同时调动受众情感因素会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更有说服力、受众更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增进教育的效果。从情绪体验上看,大学生情感丰富、情绪波动明显,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判断、反思能力;从道德发展上看,大学生爱憎分明,具有相对较高的道德水平和素质,易对关系到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思想、言论、行为等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榜样的形象很具体,且好找易学。近年来,政府不断宣传“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契合了如今榜样正处于由传统的“高大上”英雄向“草根平民”模范的时代转变。如能以促动情感共鸣为切入点,将有助于充分发挥情感认同机制的作用,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3.榜样认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

行为认同是指在理性认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借助意志和信念的力量,通过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内化于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诸行动,最终固化为自我人格稳定的组成部分。据教育部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的调查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当前我国公众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认识与实践这两个环节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必须在如何化认知为实践上作进一步努力。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面对拖延、恐惧、逃避等内心世界的负面力量,也要面对多元价值干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和现有制度保障不健全等实际困难。因而,实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是此项工作成功的关键指标。榜样不仅传递给人们信任、感动和心动,更重要的是激发人们将正确认识付诸行动。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而言,榜样示范能促使其从“内化于心”推进至“外化为行”,即促使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实现知行合一,而这也正是这一工作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

二、微时代的榜样认同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境遇分析

当前,全球已进入由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微时代。所谓微时代,是指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介渗透至人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特定时代。同科技史上的所有发明创造一样,在微时代,技术载体的发展推动了人们交往方式的变革,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4]。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5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底增加3 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底的85.8%提升至88.9%;从年龄结构上看,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从职业结构上看,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6%。[5]作为当前微时代中最活跃的群体,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交往来、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等方面都由于触网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以思想活跃、追求独立的大学生群体为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在榜样选树、榜样宣传等方面既面临创新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亟需有效破解并为我所用。

1.微时代的开放性和去中心化的影响

微时代的开放性和去中心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传统榜样的理性认同。与以往相比,微时代进一步加速了信息、意见传播主体的泛化和传播权力的全民化。在微时代,无论是何身份,所有普通主体的话语权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其信息与意见的传播扩散达到空前的自由,其个性价值、过往经历、境况细节随时都可能得到全民关注,或为千夫所指或被全民称颂。这种加速的“开放性”和“去中心化”趋势在维护言论自由、信息流通、塑造并彰显更具时代性、多样化的价值榜样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真假难辨、意见良莠不齐、价值多元激荡的局面。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微时代的此种特征对于传统榜样的认同选树、宣传模式的有效性及传统榜样的说服力会造成巨大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对传统榜样的理性认同。

一直以来,作为优良教育传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宝,榜样教育在选树宣传模式上多注重行政主导和宏观宣传,总体呈现出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单向度的遴选宣传模式和教育学习模式,大体看来,这些榜样主体体现了积极、正面、典型的总体特征,形象正面、类型较为单一。在传统封闭状态下,这一理想化的榜样形象通过权威认同机制的大力提倡曾发挥了积极、有力的教育功能,激励大众在苦难时期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坚守美德。然而,在公众文化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心理和信息传播愈加开放、多元价值交流交融交锋的微时代面前,单一的榜样教育宣传模式渐露疲态,“高大全”式的榜样形象渐失信任。2013年3月5日,南京在学雷锋日这一天上映了一部讲述雷锋成长经历的传记电影《青春雷锋》,其上映首日出现了近乎“零票房”的局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微信、微博等网络空间中涌现出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多面复杂的榜样人物,并已然成为影响社会大众的客观存在。这一鲜明落差折射出当前传统榜样形象所遭遇的社会认同危机和教育示范危机,以及网络微空间中蕴藏的无限榜样资源和能量。

2.微时代的草根性和原创性的影响

微时代的草根性和原创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对传统榜样的情感认同。微时代凸显的草根性和原创性充分调动了社会情绪和个人情感,强劲唤醒着集体力量和个人智慧。当今的社会主流大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道德伦理和理想信念问题,更为迫切地呼唤多元价值竞争倾轧中出现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最强音。借助微时代的技术平台、言论氛围、议题设置,社会大众可以更为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本真意愿和价值取向、真实评判和情绪情感,但也在局部造成了信息和情绪泛滥无序的乱象。同时,大学生的激情和冲动、理想和单纯也在微时代得到尽情发挥,但这也使得其对榜样的情感认同经历着严峻考验。

传统的榜样遴选十分注重榜样本身的正确无瑕,忽视榜样的个性、特点和有限性;在宣传主题中主要弘扬其感人、成功的一面,较少体现一个人面对选择、失败时的挣扎困惑等人性温度;宣传路径中多以官方为主导,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因而行政色彩浓厚、形式单一、方法雷同,容易搞形式、走过场;学习要求往往整齐划一、匆匆结束,忽视学生个体判断和感受,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尊重,难以使学生产生认同从而积极参与。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增进大学生对于榜样的情感认同,反而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挫伤榜样教育的公信力和美誉度。显而易见,对于既积极追求真理和理想,又充满怀疑精神的当代大学生来说,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榜样形象更能获得其信赖和接纳,积极向上同时真实丰满的榜样形象才能唤发其情绪链结和情感共鸣。

3.微时代的碎片化和隐匿性的影响

微时代的碎片化和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对传统榜样的行为认同。微时代促使人人成为信息、意见的交换者、者和生产者。一方面,信息舆论的多样性、观念选择的多元化,会促进社会的自由开放、媒介素养的明显提升、主导价值的实力增进;另一方面,主体信息意见的碎片化、主体信息和主题观念的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大学生对传统榜样的行为认同。

碎片化和隐匿性进一步消解了榜样的权威性,制造了价值选择的困惑,混淆了榜样认同的行为方式。首先,微时代进一步加剧了新媒体带来的碎片化特征,加剧了有效信息获取和价值判断选择的困惑。这种碎片化主要体现在这种新的交互性传播模式中的信息内容和个体时间两个方面。微媒体不仅加剧了信息的激增、传播的活跃,也导致对信息来源、内容和价值倾向进行有效监管和引导能力的弱化,增加了有效获取有价值信息和进行价值选择判断的难度;不仅加剧了信息内容的碎片化,也加剧了个体时间的分割和碎片化态势,压缩并消耗了个体对价值问题和道德现象的思考时间、意志和习惯。其次,在微时代,对榜样模范的效仿(行动)往往被以网络“点赞”“评论”等形式的价值点评所取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并置换了大学生对于榜样的行为认同方式,阻碍了其道德实践和习惯养成。

综上所述,对于渴望在参与中增进体验、在互动中传递心声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微时代的生活交往方式一方面为其价值观的树立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榜样新资源,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其在榜样认同中实现知情意高度统一的全面认同。

三、微时代境遇下榜样引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视域中的榜样引领是一个“具体―抽象―具体”的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过程,实现的是由内化到外化的完整目标。在继续坚持和完善我国榜样教育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良传统和作为主旋律、主渠道地位的同时,要结合微时代特征,从榜样定位和选取、宣传方式和途径、校园榜样文化建设三方面对榜样教育加以改进和创新。

1.借助微平台,塑造贴近时代精神的典型榜样

首先,应挖掘类型丰富的榜样以适应大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大学生群体朝气蓬勃、处于人生黄金奋斗期和价值选择关键期。当代大学生在享受着由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精神生活的同时,经历着多元价值思潮冲突嬗变、海量信息交杂冲突的困惑,期待着更加丰富多样的榜样类型以激励自身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因而,榜样的定位与选取应积极发挥微时代的优势,结合实际,走向多样化。具体而言,不仅要有传统的道德楷模、名人偶像、行业精英,也要借助微博、微信挖掘看似平凡无奇的草根英雄、凡人善举;不仅要有来自国内外的声名远扬的榜样明星,也要开发意蕴高远、贴近生活的微视频、微文学等弘扬校园内品德高尚、兢兢业业的师长楷模和勇于挑战、奋发图强的朋辈示范;既要有对形象立体、个性丰富的正面榜样的宣传学习,也要开展对反面典型、恶劣言行的充分剖析和集体探讨。事实证明,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元主导的大前提下,只有推动典型榜样的多样化发展,实现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层次立体的榜样精神与高度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才能更好焕发榜样的生命力。

其次,应彰显榜样的个性色彩以契合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作为准社会人的大学生,其发展需求呈现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现实价值与理想价值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多元价值观的激烈竞争,使当下社会过度重视物质需要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体现,忽略了精神需要的追求、社会价值的彰显与理想价值的追寻。在榜样教育中,我们既要继续弘扬志向远大、立意高远的崇高人物的榜样精神,也要注意避免将榜样过度完美化并作超现实的形象塑造和渲染。伟大出于平凡,榜样就在身边。被特意拔高的“高大全”式的榜样人物在历史浪潮的涤荡中会渐失颜色,而投射人性温度和个性色彩的英雄模范、平凡人物、平民故事则会永葆光辉、留存人心。因此,教育宣传者必须要充分了解微时代技术手段,打造富有感召力和人性光辉的新榜样,以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心灵共鸣,取得其信任。

2.发挥微时代优势,创新符合时展的榜样教育新机制

首先,应探索有效教育方法,提升榜样教育效果。微时代中,由于榜样教育的环境、载体、方式、对象乃至榜样典型本身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需要我们探索适应时代变化的教育方法。从发展趋势上看,当前的榜样教育需更加呼唤真实性、多样性、自主性、互动性,更加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网上与网下、外部灌输与自主学习、理论引导与实践示范相结合,更加需要将前期评选、中期宣传教育、后期实践追踪全程有机贯穿,要让榜样教育工作进社区、进课堂,进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具体策略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如大力发挥校园新媒体联盟的影响力和师生中意见领袖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利用主题班会、价值讲堂等引导大学生自觉提升新媒介素养和践行能力。

其次,应发挥多媒体宣传优势,构建榜样宣传立体通道。当前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移动网络已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必不可少的新工具,是大学生养成新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重要途径,是各种社会思潮和舆论生成、交汇、散播的发源地,是多元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争夺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新战场,也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和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地位的新阵地。因此,微时代的来临要求榜样宣传要多管齐下、优势互补,既要继续发挥和增进已有宣传途径的长处,也要发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宣传途径和传播模式的优势。为此,学校应依托新媒体联盟,进一步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危机处理机制等,增进对有害信息的过滤功能、微空间中舆情采集和动态摸底功能,以及榜样引领的创新、示范、宣传功能等。

3.吸纳微时代的新方式,建设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校园榜样文化

一是应提倡、鼓励大学生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增进对榜样的心理认同。美国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认为,个体通过观察榜样人物的言行及其结果可习得新的行为模式,因为实验观察表明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6]。正所谓,日用而不知,体认而不察。因此,要想让大学生将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分别展开的核心价值观加以落实,必须从其日常生活点滴中着手,以实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借助微时代即时信息的优势,特别是通过对先进人物、模范师生日常生活和心得感悟的分享,可以从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示范和激励,支持大学生在每日的生活点滴的进步和坚持中自觉向榜样靠近。

榜样5内容观后感范文6

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从历史上看,虽然古代封建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有其时代的局限,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把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服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美德,如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就是鲜明的写照。从现实来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确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坚持着集体主义的原则,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主张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无论从现实还是从历史和文化传统来看,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强调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都是我们的主导价值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以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公民为目标,既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现实的需要。然而,当前在经济市场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尤其是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下,有一些青少年在多元文化中过于张扬个性,提倡自我的解放,有的青少年只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和理想,社会责任感缺失。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确存在忽视个体利益诉求、用集体压抑个性的倾向。但是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而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是极其有害的,突出表现就是当前青少年中的一部分人对政治的冷漠、对社会的疏远,如“宅男”、“宅女”就是其生动的体现。有的青少年成天沉迷于网络世界,甚至还有的为了满足自己的不当需要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这些表现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轻视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忽视思想品德的修养;重视自我的功利,忽视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青少年中社会责任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呼唤着思想道德教育,也是把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大批有责任感、有担当的青少年作为后备军,在当前的形势下,把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培养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教育内容上顺应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要求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是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有着强烈的时代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根据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要求以及历史和时代任务的新变化,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着力加强的方面,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凸显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动态性。

1.加强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

“中国梦”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崭新课题,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在多个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阐释,突出了“中国梦”为中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丰富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国梦”本质上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在青少年中加强“中国梦”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梦”不是虚幻的,而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在2014年5月4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说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对“中国梦”平实而富于意蕴的阐释表明“中国梦”是一个民族的梦想,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它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理想信念的具体化。对“中国梦”的阐释和一系列的观点,根据时代条件变化对青少年的要求,丰富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彰显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中国梦”教育,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精神动力,引导青少年选择正确的成长和成才之路,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报告创造性的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规范和价值追求。一个社会要凝聚社会共识就必须要有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3]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观,从立体的层面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指出:“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3]同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上,强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之中。核心价值观关涉着一个社会的价值共识,在多元文化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提高自己的软实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融入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日常生活及校园建设之中。

3.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非常重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放在文化发展的战略位置,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合起来。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强调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做到“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4]。的阐述表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渊源,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依托,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新鲜内容。不仅如此,本人也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总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5]学校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阵地,也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之中。一方面可以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传统文化,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4.重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提问时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它表征着人们遵循人、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而改造和利用自然所形成的文明成果的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的集中体现,因此,生态文明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和谐的一种文明指向。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对新事物、新观念接受能力强,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并且,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用教育的方式使其树立生态文明观能够取得更高的效率。因此,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环境状况、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生态和谐等生态文明思想观念纳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

三、教育实现路径上注重实践育人和榜样人物的作用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现路径就是采取何种方式向青少年传达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和内容,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有课堂理论讲授、理论探讨、案例教学等路径。在一系列的讲话和论述中倡导青少年到基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注重榜样和道德模范常态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等方面思想,开拓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现路径的新思维和新视野。

1.实践育人,强调知行合一。

通过实践育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德育思想,社会实践对人的思想道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列宁曾指出:“实践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7]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源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活动过程,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了解和认识社会客观规律、内化社会规范、强化思想道德观念并促进思想道德的提升。这种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进而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动活动过程告诉我们,人们的正确思想观念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在实践得到检验、强化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中,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在谈到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途径时,除了勤学增加知识外,强调要注重道德实践:“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3]因此,坚持与实践相结合,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线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坚持实践育人就必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将在长期学习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切实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实践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是一本“无字之书”。理论学习脱离了社会实践,脱离了祖国和人民的需要,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关于实践育人、知行合一的德育思想指明了思想道德的最终落脚点体现在实践中,是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2.典型示范,发挥榜样人物的作用。

榜样5内容观后感范文7

长期以来,榜样教育因具有诸多优点而受到教育者的青睐,并产生了较为良好的教育效果。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受教育者对榜样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无形中给榜样教育带来诸多影响。深入了解这些影响,是教育者在网络时代有效进行榜样教育的重要前提所在。本文试图从“雷锋事件”出发,探讨青少年对于榜样人物的看法与想法,并在此基础上为网络社会中榜样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些建议与对策。

一、雷锋另一面的浮出:一种教育的挑战?

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国家及社会就呼吁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学习雷锋。自此,雷锋成为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榜样人物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青少年所接触到的雷锋事迹主要是“舍己为人”式的。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有关雷锋的事迹被不断发现。在这一过程中,与舍己为人这一性质不同的雷锋故事也日益涌现出来,并吸引了诸多青少年的注意力,被青少年进行了积极的转发。这些故事表现出的雷锋不仅是一个舍己为人的人,还是一个时髦的小伙子。

事迹:

搞发型:那时圆圆脸的雷锋在自己的额头留下了长长的流海,显得很时尚,带帽子的时候,为了不让流海被帽子压得变型,他总是要把帽檐翘得高高的,非常惹眼。

下舞厅:当时中苏关系尚未决裂,中国不少东西都学苏联,跳舞就是其中一项。雷锋工作单位鞍钢有个总厂俱乐部,尽管雷锋个子矮,但“慢三”“快四”等旋律的舞姿都很标准,很多女青年都愿意和他跳舞。

时髦小伙雷锋事迹的出现,对现实的教育构成了某种挑战。青少年不仅意识到了雷锋是时髦小伙,而且还以这些事迹与教师进行讨论甚至辩论,在一定程度上质疑老师所讲的“雷锋”形象。面对这种状况,诸多成人感到非常担忧。他们认为,青少年的种种行为是在抹黑雷锋,并在很大程度上否定雷锋所代表的精神与价值。从青少年对于雷锋时髦小伙事迹的关注与思考,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吗?相关调查研究证明,“雷锋在当代仍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和钦佩,雷锋的精神是人类普遍认同和需要的品质,它并没有因时代变迁而被否定。”[1]通过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因青少年热衷于第二类雷锋事迹而得出青少年对雷锋以及雷锋精神的否定这一结论,是一个过于简单的推论。与其进行这样简单的推论,不如采取一个更为谨慎的做法,即对青少年热衷第二类雷锋事迹的本质进行讨论,回答“其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如此,我们才能对榜样教育在网络社会中的变化进行深入思考。

为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对看待青少年行为的两种立场进行呈现与讨论。一是基于成人的立场看待青少年行为。这一立场倾向于从抵抗或者挑战的角度看待青少年文化。如,“青少年文化发展出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这套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与成人社会是相背离的,并且已经越出了成人社会所认可的青年发展的正常轨道,是对成年人的期望和戒律束缚的反抗,是一种越轨文化。”[2]一是从青少年的立场看待青少年行为。这一立场反对成人立场那种站在过去既有之物的角度上看待青少年的观点。如玛格丽特・米德所说,认识青少年,我们需要站在未来不确定性的立场上。正如她指出的那样:“他们以全新的眼光对他们的所见所闻进行思考和判断,去审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这是一个全体青年人同时踏入的世界,不管他们的国家如何古老,如何不发达。”[3]如果从前一立场出发,那么人们视野中的青少年往往是一批“麻烦制造者”,需要加以“修正和调理”。在这种视野下,青少年生活表征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往往会被忽略c打击。但如果从后一种视角出发,青少年则是一些新的观念与想法的代表者,需要人们谨慎、宽容的对待。基于这一立场,人们不仅关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现象,还注意挖掘其背后所隐藏的精神诉求。在网络社会中,简单地强调压制青少年,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观念与行为。为了实现对青少年的正确、有效引导,开展积极有效的榜样教育,了解他们的精神诉求,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步骤。因此,本文将立足于青少年立场,对青少年热衷于“雷锋是个时髦小伙”这一事迹的内在精神追求进行探析。

二、强调主体性:热衷雷锋是个时髦小伙

事迹的内在诉求

青少年内在的精神诉求,一般是隐藏在青少年的各种生活表征之下的。对这些生活表征的基本特征进行梳理与总结,是我们探讨青少年内在精神诉求的必要步骤。在网络社会中青少年的榜样教育方面,同样如此。为回答青少年热衷雷锋是个时髦小伙此类事迹的内在精神追求,我们首先需要探究青少年在这一现象中的追求。从内容与立场两个角度来看,青少年在这个现象上的追求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促使榜样人物全面化的诉求,二是反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诉求。

(一)促使榜样人物全面化的诉求

囿于各种情况的限制,在进行榜样教育的时候,教育者往往选择榜样人物的一个或者几个方面进行呈现。为了使得榜样人物具有教育意义,这些被呈现的方面往往是较为崇高的。与此同时,榜样人物的诸多其他方面就被有意或无意地掩盖或者隐藏了。可以说,青少年所接触到的榜样人物,基本上是被片面化的人物,而非一个完整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榜样人物,往往具有非常片面的形象(如崇高、伟大等)。在诸多榜样人物中,雷锋极具代表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雷锋逐渐从生存于现实生活中、具有多种表现与属性的人,成为一个“只应天上有”“舍己为人”的圣人。对于被教育的青少年来说,雷锋这种片面神圣化的榜样人物,不仅仅是难以模仿的,更是具有压迫性的,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压力与负担。基于这种状况,青少年自然希望他们所学习的榜样不是一个被刻意塑造出来、片面性的人物,而是一个优点与缺点并存、事迹与情感共有的全面人物。

在网络社会中,第二类雷锋事迹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回应了青少年的诉求,满足了他们内心的需要。这类事迹使他们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榜样人物,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颠覆既有宣传与说教的作用。换言之,随着各种性质雷锋事迹的出现,雷锋已然不再是宣传所说的那样:一个完美无缺、高高在上的圣人。在现实生活,雷锋也爱时髦,是一个带着人情味、具有正常人多种属性的邻家小伙。也正是借助于这种事迹,青少年将站在“神坛”上的雷锋拉回到现实生活中。这,无疑实现了青少年的重要诉求。

(二)反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诉求

从思维方式上而言,青少年对于雷锋是个“时髦小伙”这种事迹的关注与热衷,是对于榜样教育中一种思维方式――二元对立思维的反对。

在思维方式方面,近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二元对立思维。一般认为,笛卡尔的二元论很典型。“他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灵和物。灵魂的本质在于思想,物的本质在于广延,二者的本质不能互换,不能决定,不能派生,彼此完全独立。”[4]从本质来说,这种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非此即彼、非彼既此”思维的二元分离。

在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时,“好”与“坏”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基本划分方式之一,也是其看待生活的两个维度。这种思维立场表现在榜样教育中,则是将榜样化约为完全的好人或完全的坏人。具体言之,当某个人物被定义为正面人物时,相关材料中呈现的榜样人物事迹往往均为好的、积极的;当某个人物被定位为反面人物时,有关这个人的事迹一般都是坏的、消极的。在当前的榜样教育中,教育者一般就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整合教育内容、呈现榜样人物、进行榜样教育的。因此,呈现在教育过程中的榜样人物,基本上是一个完人。雷锋就是这样一个完人。

第二类雷锋事迹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类假设或判断,进而使得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显现出其不足与缺陷。第二类雷锋事迹让大家注意到,雷锋不仅仅是一位完全的舍己为人之完人,他同时还是一位照顾自己、爱护自己的时髦小伙,也是一位“利己”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所进行的教育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厌恶与反感。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也受到了质疑。受这一趋势的影响及作用,在青少年看来,立足于二元独立思维所划分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角色与位置关系也逐渐失却了合法性。

在榜样教育中,当前青少年运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着自我对于榜样的认知,甚至还在很大程度上动摇着教育活动背后的思维方式。他们逐渐意识到,在榜样教育中,青少年不仅处于接受教育的位置,还可以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式,并与教育者进行协商。可以说,在他们看来,榜样教育并非一个单向灌输的活动,而是一个双向互动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一方面可以补充现有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则以自己搜索到的教育内容为依据,向一些教育思维方式提出挑战。通过这两个方面,青少年可以逐渐改变自己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变成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受教育者。由此可见,强调主体性,是青少年关注第二类雷锋事迹的内在诉求所在。

三、顺应主体性:网络社会中榜样教育的

有关建议

面对上述青少年的诉求,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一味地封杀或无视诸如第二类雷锋事迹的消息,仅仅呈现榜样人物的正面事迹;或者,更换一位榜样人物(哪怕他更为适合当前的教育),重新加以宣传,都不是非常明智、有效的选择。为了更好地利用榜样教育这种教育形式,我们需要根据网络社会中青少年的诉求,在教育观念、教育目标等方面进行调整或转变,以开拓出一种适应网络社会的榜样教育模式。

(一)树立复杂性思维方式,消解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

面对网络社会给榜样教育带来的挑战,我们首先需要在教育观念上进行转变。具体言之,教育者需要树立一种复杂性的思维方式,祛除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对榜样教育的影响。

复杂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对于此,研究者见仁见智,不一而足。在一定程度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能够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这一方法论强调两种具体的方法:“一是唯物主义方法,即一切从实际出发与主观客观相统一的方法;二是辩证的方法,即从发展、运动、变化中观察事物和注重矛盾分析的方法。”[5]延续着这一方法论,在开展榜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具备两种思维。

第一,从实际生活出发的思维。榜样本是来自于生活,并且为生活服务的。因而,在进行榜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从实际生活出发。这一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榜样的选取及呈现需要贴近实际生活。一般情况下,榜样人物来自于实际生活。教育者在组织相关内容,进而呈现榜样人物时,不仅要选取那些光辉的事迹,也要适当选择一些榜样人物的日常生活事件,并将两类事件充分加以整合,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呈现榜样人物。另一方面,教育者对于学生的要求应该贴近生活。在进行榜样教育时,教育者对于青少年的要求往往表现出“理想化”的色彩,不顾及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与实际感受,从而导致青少年的反感。为防止这一点,教育者在对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时,需要照顾到青少年实际生活的多个方面。

第二,发展、变化的思维。发展、变化的思维,实质上是要求个体使用一种历史的思维看待事物。这同样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教育者需要认识到,榜样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而非具体行为的模仿。例如,当我们以雷锋为榜样时,主要是让青少年学习雷锋精神,而非雷锋的具体行椤A硪环矫妫教育者需要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对需要传承的精神适时做出一些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变化。例如,一直以来,“见义勇为”是我们坚持传承的精神,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已经将“见义勇为”慢慢转变为“见义智为”。

(二)将人物符号与价值观念剥离,在传递精神时培养青少年的辨别能力

在教育目标方面,教育者首先需要完成人物符号与价值观念之间的区分,进而,培养青少年的辨别能力。

第一,教育者需要将人物符号与价值观念相剥离。榜样教育中的榜样,实质上是代表某种精神的“符号”。开展榜样教育,目的是为了通过了解、认识生动活泼的符号,进而理解并接受符号所代表的精神观念。在长期的榜样教育过程中,我们未能对这两者进行明确的区分。由此造成的重要问题之一是“人物符号”的风头超过精神观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精神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这有着明显的体现。例如,教育者让孩子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往往以“学习雷锋”取而代之。由于人物是具体的,甚至是不完美的,因此容易遭到人们的质疑与敷衍。为避免这一点,教育者需要将人物符号与价值观念进行剥离,并让青少年意识到,理解、认可价值观念是青少年学习的重要目的所在,榜样人物仅仅起到一种“中介”的符号作用。进一步言之,青少年应该认识到,教育者之所以选取某些榜样人物,并非由于这些人物是某些价值观念的化身,而是这些人物的一些行为方式较好地体现、反映了特定的价值观念,有利于青少年的认知与学习。可以说,人物符号与价值观念之间的明确区分,是发展青少年该种认识的重要前提所在。

第二,培养青少年的辨别能力。在接受榜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辨别人物符号与价值观念的能力。在教育者对人物符号与价值观念进行区分之后,青少年还应该具有相应的能力。在这个方面,教育者可以运用一些传播学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传播、符号、价值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更好地完成符号与价值之间的辨别。二是辨别主要矛盾的能力。辨别主要矛盾,主要是为了让青少年更为理性、准确地认识榜样人物。具体言之,在进行榜样教育时,教育者一方面不能回避榜样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瑕疵,另一方面则需要引导学生认识榜样人物的主要矛盾――一些优秀的道德观念与行为。青少年需要根据这些主要矛盾开展学习,而非仅仅将着眼点放在次要矛盾――榜样人物的一些瑕疵之上。

总而言之,网络社会中的青少年在接受榜样教育时,更为强调主体性,注重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无疑有助于青少年道德成长。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主体性是有边界的,我们需要注意这些边界,避免主体性的过分张扬,造成一些主体的盲目狂欢,对于学生在榜样教育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我们需要尊重,同时应该加以审慎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朱宁波,袁媛.青少年道德榜样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13(5):64-69.

[2]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

[3]玛格丽特・米德.代沟[M].曾胡,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8.

[4]冯毓云.二元对立思维的困境及当代思维的转型[J].文艺理论研究.2002(2):10-18.

榜样5内容观后感范文8

应用榜样教育法,对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

1.从心理学角度讲,榜样教育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和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从生理角度看,他们的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初步成熟,到高中阶段,他们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峰,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对事物的认识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但是由于阅历浅,鉴别能力不强,总把较新鲜的或者符合自己观点的东西视为真理,对事物的认识轻率片面,易走极端。随着生理上的成熟,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度也不断增强,对自我的关注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闭锁,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时不愿敞开心扉,不轻易吐露真情,但内心又非常渴望交流。[3]在当代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在多种价值取向面前,青少年往往表现出迷茫和无所适从。榜样教育适应了青年学生的内心需要,他们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便容易具体地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感染,容易跟着学、跟着走,这样有助于青少年顺利度过个性发展的“动荡”阶段,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从榜样本身的性质来看,榜样具有品质的完美性和典型性榜样教育是根据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来的。榜样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它既能代表一般,又比一般突出。榜样的先进典型包含着普遍的共性,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一般规律。[4]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渴望成功,但不是每个人都是一帆风顺的,这时人们就容易把榜样的成功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产生激励作用,成为个体成长的外在动力。榜样具有品质的完美性和典型性,对青少年来说,是激励鞭策他们努力进取的直接动力。新时期的青少年普遍有强烈的自尊心,不甘落后、积极上进,只要我们广泛开展学榜样、赶榜样的活动,就能够激发青少年的思想情感,引起共鸣,从而有效调动和发挥青少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从青少年的思想现状来看,榜样教育能够引导当代青少年成才、成长在改革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中西文化猛烈碰撞,开阔了新时期青少年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辨析能力,进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独立性和自主意识。但是,在自主意识增强的同时,当代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日趋膨胀,社会责任感明显不足,他们在观察思考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时往往以自己为中心,视角偏低,境界不高。此外,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他们崇尚竞争、务实,具有强烈的进取心。但是,在进取性道德意识上升的同时,当代青少年的功利主义倾向膨胀,过分追求功利,过分短视,缺乏奉献和牺牲精神。这样,对于社会树立的先进模范和典型,有的表现为冷漠,事不关己,有的对榜样表现出难以理解,有的甚至提出“我还需要学习榜样吗”的质疑。榜样教育能对青少年起到导向、感染、激励作用,有利于他们的成才成长。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榜样教育法作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虽然榜样教育在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所忽视和弱化,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其具有的社会价值。正如有学者指出:“榜样教育的起落不应成为否认榜样教育的佐证,恰恰相反,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榜样教育的意义都是十分明显的。”特别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的理想往往体现在他们所崇拜的人物身上,因此,在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榜样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成功地应用榜样教育法,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注重榜样的真实性

真实性,就是树立的榜样一定要有真正为大家所公认的事迹,不要对榜样进行人为的加工,更不能伪造,这是榜样教育的基本原则。我们知道榜样也是人,但其不是完人,所以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完美而失去了真实这一最重要的特征。对榜样的优缺点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既不能过分夸大优点,也不要掩盖其缺点,只有这样的榜样才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青少年生活,容易为广大青少年接受,从而去认真地学习。我们在为青少年选择、树立榜样时,一定要立足现实生活,选取那些能与青少年一同思考、一同郁闷、一同探索、一同进步的榜样,给他们的成长之路树立起一块块路碑,从而引领青年学生在世俗世界中追寻幸福生活。[5]教育本身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教育效果的取得最终取决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其前提就是教育认同。我们树立的榜样越真实,青少年的认同感越强,榜样就越有激励作用,越容易产生好的影响。

2.注重榜样的时代性

榜样是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不同时期我们树立的榜样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迹。在对青少年开展榜样教育时,一方面我们要宣传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因为他们的崇高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但另一方面,榜样教育更要突出时代性,使榜样成为我们活生生的可敬可学的典型,有较强的可学习性、可模仿性,使青少年了解不同榜样所处的历史背景,理解把握榜样所代表的精神内涵,觉得榜样就在他们自己身边,更能够被当代青少年欣然接受。

3.把握榜样的精神实质,深入地宣传榜样

过去我们在进行榜样宣传教育活动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形式主义做法,会议开完了,文件下发了,榜样也就学习完了,把榜样教育看作是形式化教育。殊不知,学习榜样在本质上是实现受教育者思想升华的活动,不能依靠周期性的“突击”,更不能苛求“速效”。要克服形式主义的危害,讲求实效,让榜样教育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这就需要我们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我们宣传榜样的成长历程和闪光事迹,不仅仅为了让青少年知道和了解榜样的外在形象,而是要让青少年领会榜样的精神内涵,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要求,让每一个受教育者检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从学习别人做起,最终达到成为受人学习的榜样。

4.优化环境,营造浓郁的榜样教育氛围

进行榜样教育,除了对青少年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宣传外,还要注重无意识教育的作用。无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计划和要求,为受教育者安排设定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使其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无意识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能起到有意识教育起不到的作用。我们要大力整合社会资源,净化社会环境,净化舆论氛围,对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引导。具体到学校教育,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校园网、宣传栏等信息传播媒介的管理,充分运用校园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手段,辅之以制作各种宣传版画、条幅口号、影视声像动画等作品来立体生动地宣传榜样,在全校形成一种热爱榜样、学习榜样、争当榜样的良好风气。[6]让榜样在不知不觉中感化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作用,起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教育感化效果,这样教育效果往往比较巩固。

榜样5内容观后感范文9

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是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是新世纪的创造者和接班人。学生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持久、深入地开展国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流。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民族冲突不断,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尚未形成之前,各种势力的斗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世界并不安宁。在新的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改革不断深入。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面临的国防压力也不断加大,部分西方大国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想方设法阻扰中国的前进。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学校,必然要为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人才的准备,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从小树立青少年报效祖国的意识,培养保卫祖国的强大后备军,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加强国防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国防意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前途,关系到青少年能否成为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合格接班人。俗话说,“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独立、领土完整、安全统一和稳定。无论是确保国家的内政不涉、不被侵犯、领土不被分割,还是实现祖国统一,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都不能没有强大的国防。在中学阶段适时进行国防教育,是党中央的一项英明决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必须在完成科学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开展国防教育系列活动,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做好它。

二、我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果

兖矿集团济东中学现有30个教学班,1700余名师生员工,是一所年轻而又现代化的山东省国有重点煤矿达标学校,近几年来,学校以改革为动力,以科研为先导,积极探索现代化企业办学规律,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升学率一直名列集团公司前茅,各类竞赛连年夺魁,在济宁地区小有名气,成为了集团公司兄弟学校学习的榜样。近年来连续被评为“集团公司教育先进单位”、“集团公司模范党支部”、“济宁市遵纪守法光荣校”、“济宁市绿色环保学校”!

近年来,我校在上级武装部门以及新村武装部的指导下,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以“强健意志体魄,加强学生的国防意识、普及国防知识”为总体目标,以争创“国防教育先进学校”为动力,认真开展了轰轰烈烈、富有成效的国防教育活动,做到了制度完善、措施有力、落实到位,效果明显,使我校的国防教育工作扎实有效的向前推进!

(一)、国防教育的内容

1、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增强国防意识。

2、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国史、军史的教育,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

3、进行科技强军、国防军事形势教育,增强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责任感、紧迫感。

4、定期进行军事化训练,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顽强的意志。

5、向青少年普及国防军事知识,了解重大国防事件,居安思危,帮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

(二)、国防教育的的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学校国防教育的领导,切实做好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学校成立国防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范恩亮吉孟涛陈跃隆

副组长:郝轩山张强宝张宪领

成员:冯雪亮付清晨刘防修韩同奇杨洪波田记孔彬各年级组长、班主任

学校国防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教处,由冯雪亮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协调处理、安排、落实、检查学校国防教育的日常事物工作。

(三)、实施国防教育的措施

1、建立国防教育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布置国防教育的具体内容,形成计划,并落实专人负责,使国防教育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发挥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课堂主渠道作用,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国防知识,把知识的传授与国防教育爱国、报国结合起来。

3、利用宣传栏、黑板报、读报栏,广泛张贴国防教育知识,创设较好的学习氛围。

4、利用升旗仪式,结合国内外重大时事,对学生进行有国必有防、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育。

5、通过纪念日,举办演讲会、报告会、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树立建设强大祖国的思想。

6、每年举行一次军事化集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组织纪律观念。

7、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定期放映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提高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增强同学们对国防的感性认识。

8、每年建军节期间,举办黑板报展览、国防知识答卷、国防征文活动,积极宣传《国防法》、《兵役法》等法律知识,在武装部的指导下开展系列参观活动。

9、开展“拥军爱民”小卫士活动,组织青少年成立拥军服务队,帮助周边地区军烈属义务劳动。

10、学校图书馆订阅《报》、《国防》、《军事知识》、《中国国防报》、《兵器知识》、《航空知识》、《舰船知识》、《纵横》、《军事史话》等国防教育刊物,积极组织学生阅读,定期举办读书会和读书笔记竞赛。

国防教育可以说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军事教育和军体训练,她还有许多教育功能: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可以让学生从小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接受共产主义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基础道德,使他们真正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国防教育也是我校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正是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近几年来,我校国防教育工作开展的轰轰烈烈,军训等国防教育活动屡屡在济东新村、兖矿电视台报道,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由于我们把学校的常规教育与国防教育机制相结合,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规范行为和勤奋学习的良好作风入手,进而促进学校优良校风形成、促进我校学生自主教育的更好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有人认为,在中学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增加学生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前途,而我校国防教育的成功实践证明,在中小学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更是培育21世纪钢铁长城捍卫者的主要渠道。兖矿集团济东中学浓浓的国防教育氛围,使学生们逐渐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端正了学习态度,学校校风逐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下一步济东中学国防教育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国防教育法》为指导,以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为重点,全面贯彻《中小学国防教育纲要》和《山东省小学、初中学生国防教育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国防教育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继续深化学校的特色建设,坚持“国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国防教育新的形式、方法和途径,力求与“雏鹰争章、新世纪我能行”、“争创校园之星”等活动有机结合,在各级武装部门的指导下,大力开展轰轰烈烈的国防教育活动,争创“国防教育先进学校”的光荣称号!

按照中央关于抓好全民国防教育的指示精神,认真组织学习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试行)、《学校国防教育常规》,把国防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多渠道、有特色地开展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1、抓好课堂教学渗透工作。

把课堂教学作为国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学校学期(学年)计划中要充分体现国防教育的内容。每学期开学初各教研组都要集体讨论并梳理、摘录出可供联系的国防教育素材,以便于教师备课、上课时有机渗透。地理课主要渗透祖国的疆土、国界线、边界线,让学生初步了解“三防”知识。历史课要结合中国近代史上的抗倭寇、郑成功、义和团起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历史事件,突出帝国主义入侵和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事迹。语文课要结合反映志愿军的一些具有国防教育意义的课文,使学生认识到军队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音乐课通过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打靶归来》等军歌,歌唱人民军队,沤歌英雄人物,美术通过画军人,画飞机、军舰等,对学生进行爱军队壮军威教育。政治课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宪法》、《兵役法》讲解,使学生从小就明白依法服兵役,参加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组织,保卫祖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职责。自然学科等要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适当渗透有关兵器知识,教育学生树立起落后就要挨打的思想意识。体育课要进行基本的军事技能

教育和训练、培养。

2、抓好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要通过观、读、议、写、讲、训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国防观点。观: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爱国主义影片,特别是《上甘岭》、《甲午风云》等涉及到国防教育的影片。读:要求学生每学期读五篇以上有关国防教育的文章,并作好内容摘要,写好心得笔记,定期交老师审核。议:全校每学期都要举办一期“国防辩论会”,选择辩论主题如:“当兵傻不傻”、“小家与大家”、“让出一些国土可以吗?”等论题,让学生面对面地争一争,议一议,唱: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举行一次军歌歌咏比赛。像《一、二、三、四歌》、《大海,啊故乡》《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望星空》等军歌,要求学生人人会唱。写:就是组织少年军校中的小记者对熟悉的军人及身边的“优秀学员”进行采访报道,歌颂他们的崇高品质。训:就是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让学生着绿军装,顶酷暑骄阳,像一样摸爬滚打,军衣浸湿,膝盖磨肿,手臂磨破, 来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3、开展讲座辅导

针对学生对高科技军事技术及现代武器不熟悉的实际状况,请校外军事辅导员来校作“伊拉克战争”、“高科技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国防实力”、“我国先进武器在世界的位置”等讲座,通过讲座使学生明白高科技在国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科技、爱科技的热情。

4、进行角色训练

每隔两年,学校组建一期少年军校,根据学生对兵种的喜爱程度,进行不同的训练。通过着军装,唱军歌,过军营生活、学军事知识,练军事本领,仿军事战争等系列活动,做到学生日常行为军事化,学生时时处处事事觉得自己既是一个遵纪守法好学上进的好学生,又是一名肩负神圣职责保卫国家安全的“军人”,大大增强爱国主义的使命感、责任感。

5、基地熏陶

利用当地有革命的历史基地开展国防教育。我们把驻军守备营选为正常的国防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每次参观后,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在学校广播站开辟学校“我爱国防”热线,选播优秀观后感。

6、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每年评选出50个优秀少年军校学员,其中包括10名遵纪守法的好学员,10名国防知识掌握得最多的“小博士”、(文秘站:)10名军歌唱得既多又好的“小歌手”10名善讲国防故事的“故事大王”、l0名为军烈属最佳服务的标兵,激发学生关心国防的热情。

7、利用榜样引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榜样可以使学生学有目标,行有方向。首先,我们要求学生从保卫国防的英雄中自己找榜样,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说榜样,通过讲述榜样机智勇敢的对敌故事,学生自然而然地学到了榜样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最后,组织全体学生学榜样,要求他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以榜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把学榜样与日常行为规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树榜样、说榜样、学榜样这“三步曲”,使学生的榜样意识明显增强,人人争做榜样。

8、设立国防教育班

在初一年级中,选取部分班级作为试点,建立国防教育班。在课程的安排上,每周保证一课时进行国防教育。教师要确定,内容要确定,时间要确定,评价要客观,检查要到位。把国防教育与学生的品德培养、纪律观念以及集体主义结合起来。学期末进行总体评价,做好总结,并及时上报武装部。

9、搞好阵地建设

学校要设立国防教育专栏,由团支部和政教处负责。要求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定期更换,突出热点,抓住焦点,图文并茂。

“八一”建军节国防教育座谈会

济东中学汇报材料

一、对开展国防教育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是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是新世纪的创造者和接班人。学生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持久、深入地开展国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榜样5内容观后感范文10

关键词:电视;电视暴力;儿童;家庭干预

中图分类号:G13/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28-02

在如今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成分,它也和家庭、学校及同辈群体一起成为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来源。其中由于具有声情并茂、丰富多彩、生动直观、年龄不限等特点,电视迅速以领跑者的姿势站到了流行媒介的前沿,并以压倒性的优势占据了儿童心中的重要位置,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视在丰富儿童生活的同时,却充斥着一定比例的暴力等内容,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总结电视暴力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并从家庭的角度提出一些策略。

一、电视暴力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1.偏离现实的认知图式。著名的传播学者乔治・格伯纳(George Gerbner)在1986年提出的涵化理论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大众媒介对于受众认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格伯纳认为,看电视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基于电视所提供的符号世界建构现实世界观,所形成的对“社会实况”的认知与态度也越接近电视所呈现的景象。电视受众会把电视媒介创造的世界认为就是现实的世界,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充满暴力的。电视受众所形成的关于世界的想法就像透明胶片模板一样,成为人的认知图式,今后总用这些模板解释自己经历的事情。由于电视的内容总是充满暴力的,所以电视受众“会认为现实社会充满暴力和犯罪,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从而对个人产生害怕犯罪,害怕变成犯罪受害者的认知心理影响。”[1]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当前的认知表现,还会影响自己今后的状况即可能自我。这种对可能自我的建构不仅为将来的行为提供激励;同时帮助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周围所发生事件的意义。另一项研究发现,3岁前看电视越多,其皮博迪个人成就测验水平降低就越明显,说明早期看电视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2]同时,观看电视的儿童用时越多,用于学习和休闲活动的时间就相应的减少,最终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从而降低他们的成就体验,最终影响自己的认知评价。

2.消极的情感体验。电视暴力对儿童情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绪的三个特性。一是情绪的情感性。情绪的情感性就是平常所说的情绪体验,一般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随着电视暴力内容的多次重复和强化,电视受众更容易表现出消极情绪,对暴力的现实会产生愤怒、敌意情绪,面对众多的暴力信息,容易出现焦虑及恐惧情绪。著名传播学者乔治・葛布勒曾说过:“电视的重要信息就是引起恐惧”。[3]二是情绪的强度,即体验到某种情绪的力度或程度。处在这个维度一端的人们对引起情绪的情境总是做出比较温和的反应,而另一端的人总会做出激烈的反应。三是情绪的表达。有的人倾向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所有的情绪都写在脸上或喜怒形于色。经常看电视的儿童情绪反应相对平淡,渐渐习惯了暴力现象,逐渐丧失对受害者应有的同情和怜悯。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如果儿童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且不可信赖的,这将成为日后儿童发展的危机,最终导致儿童难以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

3.增多的攻击。观看电视是否一定会导致儿童攻击的增加呢?当然二者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有的研究认为观看电视暴力节目越多,其侵犯性态度和行为就越强。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观看暴力节目有宣泄的作用,非但不会增加侵犯的倾向,反而还会减少一些侵犯的行为表现。因为电视暴力能够为人们的攻击欲望提供无害的发泄管到。[4]所以,关于观看电视暴力与行为的关系还应涉及观看者的年龄和心理状态等因素。但是年龄越小,观看暴力节目越多,这种侵犯就会增多。因为越小的儿童越容易受到榜样的影响。众多的实验证明了这点。所以,心理学家李夫(Leaf)指出,受到电视节目影响最大的是儿童。因为电视暴力节目中提供了大量的榜样供儿童模仿,从而习得相应的行为。短时间接触电视暴力会激活电视受众的攻击性认知,激发或改变个体情绪状态,增加个体的攻击,假若长此以往,逐渐转化为个体稳定的现实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有可能形成攻击性的人格特质,从而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并打上“不健全的人格烙印。”[5]

二、家庭干预

面对在电视机旁成长的新一代,如何正确处理电视与青少年的关系以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呢?家庭,尤其家庭中的父母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父母在清醒的意识到电视的利与弊的前提下,依据一定的原则,可以鼓励和指导孩子健康合理的使用电视。

1.选择健康、安全的电视内容。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等这样来评价: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6]为了使电视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的教育效力,家长观察和控制孩子观看电视内容的类型显得非常有必要。家长要警觉孩子观看的任何电视暴力内容。面对自己不熟悉的电视内容,可以上网先了解一下电视内容,思考电视内容是否有试图伤害他人的行为?暴力发生的频率是多少?这种暴力在节目中是得到了奖励还是惩罚?电视内容是否缺乏一种非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家长在选择电视内容的时候还要考虑自己小孩的年龄特点,小孩对于自己不能理解的节目不感兴趣。性别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父母应综合这两个因素以及小孩本身的兴趣积极引导儿童观看合适的电视节目。

2.控制接触电视时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接触电视暴力的时间与攻击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因此,要尽量减少孩子接触电视暴力的时间。父母一定要监督和限制他们看电视的时间,事先说清楚观看电视的时间,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小孩的卧室不要放电视,减少对小孩的诱惑。

3.改变儿童对暴力的认知。让孩子知道电视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电视是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对现实进行重新组合。所以,电视是真实与虚幻的综合体,比如所谓的“空中飞人”是不存在的。引导儿童分辨电视信息与现实信息的区别,并给孩子展示一些科技因素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的作用。同时教会儿童学会对节目内容进行评价,告诉孩子生活中的暴力远没有电视当中的普遍。而且,通过角色体验法让孩子知道,运用暴力解决问题会带来的伤害有哪些。

4.强化父母对暴力行为的否定态度。班杜拉认为,个体观察到他人的侵犯行为到表现为自己的侵犯行为经历了四个环节:一是注意环节,关注榜样行为的重要特征,加以正确知觉与选择;二是保持环节,把榜样的示范行为以表象或言语符号储存在记忆中;三是再现环节,在适当的情境中把记忆中的榜样行为转化为自己行为;四是强化环节,通过强化激发和维持行为并增强行为的过程。当儿童观看电视节目时,头脑中记忆了很多榜样的暴力行为,在面临与榜样表现侵犯行为相似或相同的情境时,儿童会不会表现出与榜样相似的行为,与儿童预测表现类似暴力行为的后果息息相关。如果预期会带来惩罚、内疚和自我价值感的降低,那么就不会表现通过观察学会的行为。预期从哪里来呢?一是自己曾经表现侵犯行为得到的惩罚体验,二是来自对别人行为的观察。这时父母有意识的切断其中一个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父母经常告诉自己小孩现实生活中大家都不赞同运用暴力解决问题,同时当小孩一旦表现出暴力行为一定要及时的制止和批评。

5.增加家庭沟通。有研究结果发现,家庭沟通模式的不同与儿童对电视暴力的模仿倾向有显著相关。一致型家庭沟通模式中的儿童对电视暴力的模仿倾向性最弱。这种家庭沟通模式强调社会导向和观念导向并重,在不断鼓励儿童发表观点、意见的同时,也非常关注给予儿童适当的指导。这种注重权威和儿童民主双轨并行发展的沟通模式是目前我们理想的家庭沟通模式。家庭沟通模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的改变也是艰难的。需要家庭的持之以恒改善家庭沟通环境,尽可能的以平等、尊重、相互理解、积极倾听的方式进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注重自己的言行,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营造一种民主的家庭氛围,既有家长的原则,又给予了孩子适当的空间。

参考文献:

[1]Gerbner G,Living with television.the violence profile,[M]1976:58.

[2]吴德(综述),唐久来(审校).电视对儿童身心健康损害的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8,(1):67-69.

[3]张千山.试论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0,(12):9-11.

[4][5]蔡骐,杨静.电视暴力与儿童成长[J].声屏世界,2006,(5):23-24.

榜样5内容观后感范文11

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是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是新世纪的创造者和接班人。学生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持久、深入地开展国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流。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民族冲突不断,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尚未形成之前,各种势力的斗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世界并不安宁。在新的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改革不断深入。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面临的国防压力也不断加大,部分西方大国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想方设法阻扰中国的前进。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学校,必然要为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人才的准备,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从小树立青少年报效祖国的意识,培养保卫祖国的强大后备军,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加强国防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国防意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前途,关系到青少年能否成为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合格接班人。 俗话说,“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安全统一和稳定。无论是确保国家的内政不被干涉、主权不被侵犯、领土不被分割,还是实现祖国统一,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都不能没有强大的国防。 在中学阶段适时进行国防教育,是党中央的一项英明决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必须在完成科学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开展国防教育系列活动,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做好它。 二、我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果

兖矿集团济东中学现有30个教学班,1700余名师生员工,是一所年轻而又现代化的山东省国有重点煤矿达标学校,近几年来,学校以改革为动力,以科研为先导,积极探索现代化企业办学规律,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升学率一直名列集团公司前茅,各类竞赛连年夺魁,在济宁地区小有名气,成为了集团公司兄弟学校学习的榜样。近年来连续被评为“集团公司教育先进单位”、“集团公司模范党支部”、“济宁市遵纪守法光荣校”、“济宁市绿色环保学校”!

近年来,我校在上级武装部门以及新村武装部的指导下,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以“强健意志体魄,加强学生的国防意识、普及国防知识”为总体目标,以争创“国防教育先进学校”为动力,认真开展了轰轰烈烈、富有成效的国防教育活动,做到了制度完善、措施有力、落实到位,效果明显,使我校的国防教育工作扎实有效的向前推进!

(一)、国防教育的内容

1、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增强国防意识。

2、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国史、军史的教育,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

3、进行科技强军、国防军事形势教育,增强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责任感、紧迫感。

4、定期进行军事化训练,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顽强的意志。

5、向青少年普及国防军事知识,了解重大国防事件,居安思危,帮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

(二)、国防教育的的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学校国防教育的领导,切实做好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学校成立国防教育领导小组。

组 长:范恩亮 吉孟涛 陈跃隆

副组长:郝轩山 张强宝 张宪领

成 员:冯雪亮 付清晨 刘防修 韩同奇 杨洪波 田 记 孔 彬 各年级组长、班主任

学校国防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教处,由冯雪亮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协调处理、安排、落实、检查学校国防教育的日常事物工作。

(三)、实施国防教育的措施

1、建立国防教育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布置国防教育的具体内容,形成计划,并落实专人负责,使国防教育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发挥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课堂主渠道作用,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国防知识,把知识的传授与国防教育爱国、报国结合起来。

3、利用宣传栏、黑板报、读报栏,广泛张贴国防教育知识,创设较好的学习氛围。

4、利用升旗仪式,结合国内外重大时事,对学生进行有国必有防、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育。

5、通过纪念日,举办演讲会、报告会、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树立建设强大祖国的思想。

6、每年举行一次军事化集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组织纪律观念。

7、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定期放映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提高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增强同学们对国防的感性认识。

8、每年建军节期间,举办黑板报展览、国防知识答卷、国防征文活动,积极宣传《国防法》、《兵役法》等法律知识,在武装部的指导下开展系列参观活动。

9、开展“拥军爱民”小卫士活动,组织青少年成立拥军服务队,帮助周边地区军烈属义务劳动。

10、学校图书馆订阅《解放军报》、《国防》、《军事知识》、《中国国防报》、《兵器知识》、《航空知识》、《舰船知识》、《纵横》、《军事史话》等国防教育刊物,积极组织学生阅读,定期举办读书会和读书笔记竞赛。

国防教育可以说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军事教育和军体训练,她还有许多教育功能: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可以让学生从小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接受共产主义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基础道德,使他们真正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国防教育也是我校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正是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近几年来,我校国防教育工作开展的轰轰烈烈,军训等国防教育活动屡屡在济东新村、兖矿电视台报道,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由于我们把学校的常规教育与国防教育机制相结合,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规范行为和勤奋学习的良好作风入手,进而促进学校优良校风形成、促进我校学生自主教育的更好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有人认为,在中学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增加学生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前途,而我校国防教育的成功实践证明,在中小学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更是培育21世纪钢铁长城捍卫者的主要渠道。 兖矿集团济东中学浓浓的国防教育氛围,使学生们逐渐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端正了学习态度,学校校风逐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下一步济东中学国防教育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国防教育法》为指导,以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为重点,全面贯彻《中小学国防教育纲要》和《山东省小学、初中学生国防教育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国防教育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继续深化学校的特色建设,坚持“国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国防教育新的形式、方法和途径,力求与“雏鹰争章、新世纪我能行”、“争创校园之星”等活动有机结合,在各级武装部门的指导下,大力开展轰轰烈烈的国防教育活动,争创“国防教育先进学校”的光荣称号!

按照中央关于抓好全民国防教育的指示精神,认真组织学习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试行)、《学校国防教育常规》,把国防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多渠道、有特色地开展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1、抓好课堂教学渗透工作。

把课堂教学作为国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学校学期(学年)计划中要充分体现国防教育的内容。每学期开学初各教研组都要集体讨论并梳理、摘录出可供联系的国防教育素材,以便于教师备课、上课时有机渗透。地理课主要渗透祖国的疆土、国界线、边界线,让学生初步了解“三防”知识。历史课要结合中国近代史上的抗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义和团起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历史事件,突出帝国主义入侵和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事迹。语文课要结合反映志愿军的一些具有国防教育意义的课文,使学生认识到军队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音乐课通过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打靶归来》等军歌,歌唱人民军队,沤歌英雄人物,美术通过画军人,画飞机、军舰等,对学生进行爱军队壮军威教育。政治课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宪法》、《兵役法》讲解,使学生从小就明白依法服兵役,参加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组织,保卫祖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职责。自然学科等要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适当渗透有关兵器知识,教育学生树立起落后就要挨打的思想意识。体育课要进行基本的军事技能

教育和训练、培养。

2、抓好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要通过观、读、议、写、讲、训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国防观点。观: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爱国主义影片,特别是《上甘岭》、《甲午风云》等涉及到国防教育的影片。读:要求学生每学期读五篇以上有关国防教育的文章,并作好内容摘要,写好心得笔记,定期交老师审核。议:全校每学期都要举办一期“国防辩论会”,选择辩论主题如:“当兵傻不傻”、“小家与大家”、“让出一 些国土可以吗?”等论题,让学生面对面地争一争,议一议,唱: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举行一次军歌歌咏比赛。像《一、二、三、四歌》、《大海,啊故乡》《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望星空》等军歌,要求学生人人会唱。写:就是组织少年军校中的小记者对熟悉的军人及身边的“优秀学员”进行采访报道,歌颂他们的崇高品质。训:就是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让学生着绿军装,顶酷暑骄阳,像解放军一样摸爬滚打,军衣浸湿,膝盖磨肿,手臂磨破,来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3、开展讲座辅导

针对学生对高科技军事技术及现代武器不熟悉的实际状况,请校外军事辅导员来校作“伊拉克战争”、“高科技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国防实力”、“我国先进武器在世界的位置”等讲座,通过讲座使学生明白高科技在国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科技、爱科技的热情。

4、进行角色训练

每隔两年,学校组建一期少年军校,根据学生对兵种的喜爱程度,进行不同的训练。通过着军装,唱军歌,过军营生活、学军事知识,练军事本领,仿军事战争等系列活动,做到学生日常行为军事化,学生时时处处事事觉得自己既是一个遵纪守法好学上进的好学生,又是一名肩负神圣职责保卫国家安全的“军人”,大大增强爱国主义的使命感、责任感。

5、基地熏陶

利用当地有革命的历史基地开展国防教育。我们把驻军守备营选为正常的国防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每次参观后,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在学校广播站开辟学校“我爱国防”热线,选播优秀观后感。

6、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每年评选出50个优秀少年军校学员,其中包括10名遵纪守法的好学员,10名国防知识掌握得最多的“小博士”、10名军歌唱得既多又好的“小歌手”10名善讲国防故事的“故事大王”、l0名为军烈属最佳服务的标兵,激发学生关心国防的热情。

7、利用榜样引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榜样可以使学生学有目标,行有方向。首先,我们要求学生从保卫国防的英雄中自己找榜样,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说榜样,通过讲述榜样机智勇敢的对敌故事,学生自然而然地学到了榜样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最后,组织全体学生学榜样,要求他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以榜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把学榜样与日常行为规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树榜样、说榜样、学榜样这“三步曲”,使学生的榜样意识明显增强,人人争做榜样。

8、设立国防教育班

在初一年级中,选取部分班级作为试点,建立国防教育班。在课程的安排上,每周保证一课时进行国防教育。教师要确定,内容要确定,时间要确定,评价要客观,检查要到位。把国防教育与学生的品德培养、纪律观念以及集体主义结合起来。学期末进行总体评价,做好总结,并及时上报武装部。

榜样5内容观后感范文12

一、着眼四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钻研教材,把握特点。思想品德新教材突出时代特点,把“五爱”教育作为教学基本内容。课文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特点,选择教法,有效地“导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提高认知,发展思维。教师“闻道在先”。教师主导的首要问题在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判别是非、善恶、美丑,促进学生道德思维发展。

以事明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开启学生求知明理的动机,引导学生探究图文中蕴含的道理,鼓励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感受道德思维发展的乐趣。

3.创设情景,激感。激发培养情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一要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以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他人的情和爱,移情于教,作用于学生;二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兴趣情感,以情载理,以情育人。

4.联系实际,指导行为。思想品德课要着眼落实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应贯彻知行统一原则,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具体表现,在行为习惯培养上,给予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对照道德规范,既知道“为什么”,又知道“怎么做”。教师还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在道德行为上为学生作出示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榜样主导作用。

二、遵循五个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使品德心理内化成为可能。

2.让学生自主评价。小学生有了一定认知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的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力。

3.让学生自主体验。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获得体会,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

4.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思想品德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多关心后进生,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善于发现他们优点。如让他们多一点发言机会,多一些活动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多加肯定鼓励,对他们不足之处多加热情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5.发挥学生榜样的作用。学生中的优秀典型是学生最熟悉的榜样,是全体学生观察分析良好行为的活榜样。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联系教学内容,发挥学生活榜样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活榜样。除了要联系典型活榜样,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点滴好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人人都有好榜样,处处都有活榜样。

三、把握三个方面,使课堂教学形成训练主线

1.知情意行整体训练。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把说理训练、育情训练、导行训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内容、由浅入深、有机联系的一条训练主线。在训练主线的具体环节中,应有所侧重。如,说理型课文则侧重于说理训练,导行型课文则侧重于导行训练。只有形成整体有机的训练主线,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训练课,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教学训练中,发展道德思维能力。规范日常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