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寡头竞争

寡头竞争

时间:2023-05-30 10:46:44

寡头竞争

寡头竞争范文1

[关键词]物流;寡头垄断;均衡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059-02

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物流产业属于寡头市场,其形成需要经历较长时间。但是国外物流巨头的加入必然会加速我国这一进程,中国物流业必须未雨绸缪,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形成自己的物流寡头,推动中国物流业更快地走向成熟,这样才能与国外跨国物流企业竞争国内市场,从而进军国际市场。

目前我国全社会的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美国和日本的物流成本占其经济总量的比重只有10%左右,这既表明我国物流体系的落后局面,同时也表明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我国有近1000个物流园区,20多个省市和30多个中心城市制定了区域性物流发展规划和政策,并将开发物流园区作为发展物流的品牌,但我国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企业并没有接受现代物流理念的洗礼,而是习惯于“大而全”的模式,导致物流成本高、效率低。长此以往,随着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企业必将被挤出市场,眼看着物流“金矿”的开采权落入外资。

物流产业市场的趋势将是寡头竞争市场,本文讨论当物流市场只有两个寡头企业进行竞争,如果二者以运量作为竞争变量时,二者的竞争策略对市场均衡的影响。分同时博弈、序列博弈、串谋博弈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1同时博弈

市场上只有两家物流企业,提供完全相同的服务,企业的决策变量是运量,并且两个企业同时决定这一策略。市场上价格p是这两个企业运量之和的函数,即需求函数是p=p(q1+q2),其中q1是第一家物流企业的运量,q2是第二家物流企业的运量。两个企业都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当一家企业对另一家企业的运量做出预测之后,便以利润最大化对本身的运量进行决策。对企业1,预测第二家企业的运量为q2e(e表示期望)。如果企业1决定生产q1,则市场上供给的产量就为q1+q2e,相应的市场价格就为p(q)=p(q1+q2e),从而,企业1的利润极大化问题就可以写成:max{p(q1+q2e)q1-c1(q1)},其中c1(q1)为企业1的成本函数。对于任一给定的企业2产量的预期q2e,都会又相应的企业1的产量选择q1,于是,企业1的最佳产量就是其对于企业2的产量预期q2e的函数,即q1=f1(q2e)。反之,企业2的产量q2也是对于企业1产量预期q1e的函数,即q2=f2(q1e)。如何决定企业1和2的运量q1、q2?需要解联立方程组 ,求出产量组合(q1*,q2*),即为二者的最优运量,也就是古诺(Augustin Cournot)均衡解。

2序列博弈

市场上存在一家支配企业和若干家小企业,小企业等待支配企业宣布其运量计划后,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运量。假定市场上的价格决定仍与前者一样,即价格是由支配企业1的运量q1和小企业的运量q2之和q1+q2来共同决定。假定支配企业宣布了自己的运量计划,对于小企业来说,q1就是一既定的量,这样小企业2的问题就是:

max{p(q1+q2)q2-c2(q2)},其中c2(q2)为企业2的成本函数。解这一问题,可得到小企业利润极大化的一阶条件,由一阶条件,可以解出小企业的运量为q2=f2(q1)。同时,一旦支配企业知道它给出了会导致q2=f2(q1),它就会给出一个对自己利润极大化目标有利的运量q1去影响小企业的运量q2=f2(q1),从而使自己的利润极大化。于是,支配企业的问题就是 ,把q2=f2(q1)带入,则支配企业的问题变为:max{p(q1+f2(q1))q1-c1(q1)},这也就是说,支配企业会充分利用自己先走一步的优势,去影响小企业做出对支配企业有利的反应。联立方程组,求出产量组合(q1*,q2*),即为二者的最优运量,也就是斯塔克博格(Stackelberg)均衡解。

3串谋博弈

前面两种情况是非合作博弈,但是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合作博弈的情形。非合作博弈的特点是参与博弈的每一方都只为自己打算,分散决策,相互竞争,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极大化。合作博弈的特点是参与博弈的各方在决策过程中联合起来,先追求共同利益的极大化,然后在分配这个已经极大化了的共同利益,串谋就属于合作博弈。

假设一个市场上只有两家物流企业,提供同样的物流服务。市场价格仍取决于两家企业的运量之和,即p=p(q1+q2)。但两家企业的成本函数可能不同,分别为c1(q1)和c2(q2)。如果两家企业是串谋的,相当于一家大公司的两家工厂,两家工厂会谋求其利润总和的最大,而不是每家工厂只求自己利润的极大。于是,问题就成为:

可以看出,在古诺均衡解和斯塔克博格均衡解中,总运量是不同的,总运量在企业1和企业2之间分配也是不同的。由于斯塔克博格均衡解中,企业1是支配企业,会比它在古诺均衡解中多出62/3,这便是先行一步给支配企业带来的优势。

将串谋解与古诺均衡解和斯塔克博格均衡解进行比较,发现串谋之后,市场上的总运量大大减少了,而均衡价格则上升了,总体上看,企业的总利润却大为提高了。

物流业是一个规模经济非常显著的行业。规模的扩大对现代物流企业的成本降低有着重要影响,而服务规模在很大程度上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服务网络有关。通过完善的物流网络开展共同配送,把物流各环节紧密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运营管理,对于消除空载等不合理运输,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减少损耗和分散库存造成的各种浪费都极为有利,从而扩大利润空间,因此,做大做强对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50-92.

寡头竞争范文2

关键词:网络外部性 移动通信 双寡头市场 需求函数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文献回顾

一、外部性(Externality)及网络外部性(Netwouk Externality )

1、外部性的经济学含义:当一个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者公共的利益,而行为人却没有因该行为作出赔偿或得到补偿的时候,就产生了外部性,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外部性会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失灵,需要市场之外的干预手段的介入。

2、网络外部性的含义: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的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网络用户所得到的价值包括:a.自有价值:是在没有别的使用者的情况下,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那部分价值,b.协同价值:当新的用户加入网络时,老用户从中获得的额外价值。网络外部性的产生原因在于网络自身的系统性和网络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互补性(或者称为网络内部信息交流的交互性)。a、网络的系统性:无论网络如何向外延伸,也不论新增多少个网络节点,它们都将成为网络的一部分,同原网络结成一体,因此整个网络都将因为网络的扩大而受益,b、互补性:在网络系统中,信息流或是其他物质的流动都不是单向的,网络内的任何两个节点之间都具有互补性。

二、文献回顾

我国移动通信市场是伴随着中国电信市场的“垄断(1994年以前)-双寡头前提下的主垄断结构(1994-1998年)-寡头垄断(1999年至今)”的演进格局发展壮大的, 已有的理论研究也大都遵循“垄断―竞争”主线。前期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如何打破中国电信产业的垄断,表现为反对政府部门的垄断和限制公平竞争的行为。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关注的焦点逐步扩展到电信管制中的特殊利益集团。近年来,相关研究开始向产业层面和制度层面转移,例如,王俊豪的研究成果表明,对于中国电信产业等类似性质的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基于有效政策和结构模式进行重组,有利于促进有效竞争,提高运营效率。彭伟斌认为,在政策制定上,反电信垄断应重视通过制度创新进行电信政策调整;在制度安排上,反电信垄断应着眼于如何形成规范、高效的竞争机制和竞争态势,以有效培育市场竞争主体,优化电信市场结构。然而,已有研究大都以电信市场为对象,主要从政府规制垄断行为,建立有效产业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忽略了对微观层次上消费者的特征对产业结构演化的分析。帅旭等从移动通信市场的买方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但遗憾的是文中得出的网络效应对产业竞争者影响的结论不尽如人意。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同时考虑消费者和移动电话运营商的决策来寻找市场均衡。

第二部分模型设定与求解

原始模型认为整个电信产业中只有一个垄断运营商,而用户的需求存在着网络外部性,即随着电话客户数量的上升,用户对电信服务的效用评价也上升,可以用下列效用函数来反映“网络外部性”其中是消费者x的效用,n是网络中消费者的人数,x为消费者在电信客户中的先后顺序,对n与x标准化后,我们有:x越靠近0,表示消费者越早成为电信客户,越早成为电信客户他的效用就越大。在这些设定下,我们可以解出市场均衡产量和价格。

消费者x的效用函数

我们可以假设最后一位消费者加入这一电信网络时,对他来说,加入与不加入是无差异的,故得:

由于x表示消费者在电信客户中的先后次序,故网络中消费者的数量为

因此我们可以得

,这就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需求函数

对于电信公司来说,其目标是在市场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由于电信公司的成本主要是固定成本,我们可以假设电信公司的边际成本为零,这样我们可以得到电信公司最优决策为:

解这个最优化问题,我们得到 ,

这个模型说明了在存在网络外部性状态下,垄断电信公司不可能实现100%的电话普及率。

这个模型只考虑一个电信公司的垄断行为,而我们国家目前移动电话行业的市场结构为双寡头垄断即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所以我们可以对这个模型进行扩展,考虑存在网络外部性下的双寡头竞争模型,沿用上述的消费者效用函数形式,我们设定:

其中,分别为移动和联通用户数量,,分别为加入移动和联通的先后次序,,分别为联通公司现有客户数量影响移动公司新加入客户边际效用的系数和移动公司现有客户数量影响联通公司新加入客户边际效用的系数,我们可以合理地假设

同样我们可以假设最后一位消费者加入移动公司或联通公司与不加入任何公司的是无差异的,故得:

又由于,分别为加入移动和联通的先后次序,达到均衡时应有:

因此我们可以分别得到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的需求函数:

移动公司的需求函数

联通公司的需求函数

对于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而言,他们的目标是在场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我们同样假设他们的边际成本为零,从而得到:

移动公司的最优化决策:

联通公司的最优化决策:

问题可转化为:

从上面方程组我们可以解出代回需求方程我们可以得

这就解出了我们需要的市场均衡。

但是从的方程组解出,的显示解是困难的,我们不妨作一些比较静态的分析。

(1)假定,也即联通公司现有客户数量对移动公司新加入客户边际效用的影响和移动公司现有客户数量对联通公司新加入客户边际效用的影响是对称的,从方程的对称性,我们得,代入其中一个方程我们解得:

把代入,我们可得

故二阶条件满足。

由于,

我们可以得到

我们从上面数据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在存在网络外部性状态下,移动电话的双寡头垄断市场也不能实现100%覆盖率,由于移动电话运营商多提供一单位服务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所以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不是最优水平;第二:在存在网络外部性状态下,对比垄断市场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而言,双寡头垄断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服务,所以双寡头垄断市场比垄断市场更有效率,这也解释了我们国家信息产业部为提高电信行业有效竞争而施行的一些列改革。

(2)假定,解得我们得到

越大两个寡头的关系越密切,更像是垄断市场,所提供的服务越少,也更加没有效率。

当时两寡头之间关系最为密切,此时,这是双寡头市场所提供服务的下限。

越小两个寡头的关系越少,更像是竞争性市场,所提供的服务越多,也更加有效率。

当时两寡头之间完全没有关系 此时,这是双寡头市场所提供服务的上限

目前我国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在制定价格时分为内网价格和外网价格,所谓的内网价格是移动用户与移动用户之间、联通用户与联通用户之间的通讯价格,外网价格是移动用户与联通用户之间的通讯价格,一般外网价格都远高于内网价格,虽然这种定价损害了已有客户的利益,但是我们在这里证明它对于整个社会是有利的,因为他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3)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是两个关键的参数,当然我们不能随便就假定,实际上当,我们可以用反证法证明,

证明:假设,则有方程

我们把两式相减并令,可以得到,这与假设是矛盾的,所以当时,这是更符合实际的情况,目前我们国家移动用户远多过联通用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释。

第三部分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我们在第二部分已经说明从方程组难以解出,的显示解,但是我们可以利用隐函数求导做比较静态分析,重新把方程组写成:

利用这两个方程我们可以得到:

,这个意义是明显的,两寡头的市场份额是此消彼长的。

同样我们可以计算出,,,。

尽管本文已经得出很多有意义的结论,但是文中还是有很多可以进一步扩展的内容,我们可以把模型扩展到N个移动电话运营商进行讨论,我们期望加入更多的厂商时,市场更加像完全竞争市场一样起作用。为了推导方便,本文对效用函数做了高度简化,其他更加合理的效用函数形式可能会得到更加有意义的结论。

第四部分:结 论

本文在Jeffrey ohlfs(1974年)文章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同时考虑消费者和生产者最优决策来建立存在“网络外部性”的双寡头垄断模型,对比垄断市场模型,双寡头更符合我们的现状,模型推导的结果显示:我们国家从“垄断-竞争”的电信业改革思路是正确的,至少模型中双寡头市场比垄断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服务,对社会来讲也更有效,而且我们从理论上说明了目前我国两大移动电话运营商的内外网分开定价的策略虽然损害部分客户的利益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更有效的,我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目前我国移动公司客户数量多于联通公司,总结起来我们得出的建议是:我们国家应该继续加强电信行业的竞争,防止电信行业公司之间的关系过密,使得电信行业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实惠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ECONOM DSN.The economics of networ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6(16):675-699.

[2] 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许春芳.网络经济发展机理[J],工业技术经济,第26卷第2期,2007年2月.

[4] 韩耀,刘宁.庄尚文,网络经济背景下的市场均衡[J],产业经济研究(双月刊),2007年第4期(总第29期).

[5] 徐兵.网络产品市场均衡无穷维变分模型[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6(10).

寡头竞争范文3

关键词:多寡头;库诺特;斯坦克尔伯格;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重复博弈;触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2-21669-01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the Cournot and Stackelberg Competition Model of Multioligopolies

FENG Zeng-zhe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aishan Medical College, Taian 271016,China)

Abstract:In this thesis, the cournot and stackelbergyield competition model of more oligopolies is developed and analyzed respectively from static and dynamic,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quilibrium of model and the numbers of oligopoly is obtained. Especially, the stackelberg model is popularized to the infinite repeated game which conforms to the facts, and we get the condition

Key words:multioligopolies;cournot;stackelberg;Nash equilibrium;subgame perfect Nash equilibrium; repeated game;trigger strategy.

1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实生活中,生产同种产品的厂商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显著。利用博弈理论分析经济现象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中库诺特模型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经典例子,而斯坦克尔伯格模型是该模型向动态博弈的推广。再将斯坦克尔伯格模型推广到重复博弈,将更符合实际。本文将对n个寡头的竞争模型,从静态到动态再到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均衡结果做一综合讨论,得到一系列结论。

3 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以上我们讨论了产量竞争的库诺特模型,该模型是针对众寡头同时采取策略的静态博弈情况,而更为现实的情况是企业的行动是有先后的,并且,一般的,在众多寡头中都有一个领头企业首先选择产量,其余企业(称为追随企业)在观测到领头企业的产量后再同时选择产量。它是一个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这就是斯坦克尔伯格模型。下面我们来计算该模型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企业的需求函数等同上。不妨设领头企业为1,其余为追随企业。由递推归纳法,我们先分析第二阶段企业2,3,……n的决策。令它们的利润函数对各自的产量的偏导数为0得:

4 产量竞争的无限次重复博弈

在第三部分,我们讨论了多寡头之间的一次性产量动态博弈,然而,现实生活中,企业竞争并非就这样结束,而是在不断地进行下去,并且不知何时结束,这就是所谓的无限次重复博弈。下面我们来分析这种情况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以及求出垄断产量可以作为精炼均衡结果出现的条件。

所谓触发策略是指:(1)开始选择合作;(2)选择合作直到有一方选择不合作,然后永远选择不合作。即一旦一个局中人在某个阶段博弈中选择了不合作,将触发永远选择不合作。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如果多个企业在市场中只相遇一次,库诺特均衡是唯一的纳什均衡。但如果博弈重复武贤祠,某种形式的默契合作就可能作为均衡结果出现。因此若给定企业1坚持触发策略,如果企业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胡日东,王志江.寡占厂商产量决策模型比较[J]. 运筹与管理,2000,9(3):87-91.

[3]吉缅周.多边贸易谈判机制的逻辑:一种新贸易理论的解释[J].商业研究,2005,10:4-7.

[4]吕志勇,陈宏民.我国彩电产业三阶段结构演化的博弈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3, 12(2): 97-101.

[5]施锡铨.博弈论[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6]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二版)[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8]Pearce, D..Repeated Games: Cooperation and Rationality. In advances in Economic Theory: Sixth World Cong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9]Fudenberg, D. and Maskin ,E., The folk theorem in repeated games with discounting or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Econometrica, 1986(54),3:533C554.

寡头竞争范文4

一、医药分销市场寡头垄断结构的政策导向与趋势

2004年12月11日中国医药分销市场对外资正式开放,国内医药分销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巨大竞争压力。在此情况下,国内医药商业要想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实现医药分销市场结构由分散竞争型向寡头垄断型的转换。以市场为手段,尽可能地破除地方保护,推动优势医药分销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和资产重组,这是实现市场结构转换的强大杠杆。政府在这一市场结构转换中正在采取行动和措施:

第一,各地政府正大力推动医药分销企业兼并重组。对于目前经营困难、严重亏损的一些地市级、县级医药商业公司除了进行经营上的改进之外,积极促成采取联合、兼并、破产、控股、参股、收购、拍卖、嫁接等多种形式,促进目前医药商业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尤其是要彻底清除那些阻碍存量资产合理流动的体制和非体制障碍,扩大优势医药分销企业的经营规模。在政策上对国有医药分销企业的退出加以引导,鼓励非国有医药分销企业对国有中小企业的兼并与重组。

第二,按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原则组织建设,提高医药分销产业的集中度。医药分销行业是一种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行业,不能够以行政区划为标准进行行业的规划,造成重复建设、资源闲置,要以整个中国大市场为目标进行跨区域的行业规划,以便形成以少数几家大公司、大集团为竞争主体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使大企业之间围绕市场、中小企业之间围绕大企业开展起有序的竞争。为此,国家正在加快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赋予大企业、大集团更大的投融资权利。对符合规模经济要求、有利于增强我国医药分销产业竞争力的项目,不分企业性质给予重点的支持,对一些民营医药分销企业的金融支持正在加强。

第三,正在通过综合配套改革,为大型医药分销企业集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004年4月1日正式施行新《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允许商业公司异地设库,这将会大大推动医药分销行业的发展,为医药分销企业跨区域的开展业务降低了成本,减少了跨区域开展业务的障碍。同时,《行政许可法》的正式实施,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简化企业购并的审批程序,减少企业向集团化发展的行政性障碍;将逐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加快各种优势企业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产重组。

这些都意味着医药分销业的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以行政区划为主的传统多级分销模式时代正逐渐走向终结,寡头垄断的跨区域经医药分销商正在形成。如果这个时候医药工业企业仍然沿用原来的分销模式,无论再采取什么样的营销管理办法,都将无法控制跨区域销售也就是窜货现象!

二、窜货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为什么会有窜货这个概念出现?因为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着分销区域的划分!现在有很多医药企业,其分销体系还是按行政区划来设计营销组织构架和配备营销岗位:派驻几个营销人员,以一个省或两个省为目标市场,给经销商划定一个分销区域。如果我们在产品的分销过程中,不按传统的行政区域划分方法,把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正在日渐形成的统一大市场划分为32个区域市场,就根本不会存在湖北市场的货卖到了湖南市场这一说法!

所以,要想不出现“窜货”这个概念,我们必须把全中国看作一个整体市场,不要人为分割。同时,对经销商的分销区域不再作任何限制,树立一个“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每一个经销商的目标市场和势力范围”的分销观念;鼓励北京的经销商将货卖到海南去:只要他足够的分销网络,只要他想卖。只有在甲地的经销商将货卖到乙地去了不会受到厂家处罚的情况下,经销商的分销积极性才会得到释放,与厂家的配合才会更加紧密,才不会隐藏、篡改甚至删除向厂家提供的产品销售流向记录!因为对他而言,没有区域限定,货卖到哪里都是“合法”的,他自然没有顾忌!

寡头竞争范文5

集中度,顾名思义,意味着市场份额,这往往是某种竞争能力的结果,是竞争优势在市场中发挥力量的体现。因为分析竞争优势往往是定性的手段,其成功与否除用较长时间等待外,难以用其他手段验证。而集中度则是结果,当集中度显现后,说明某种竞争优势已形成,从结果反推原因,也是一种寻找竞争优势的方法。只是这种方法寻找到的公司,只能享有竞争优势成型带来的稳定结果,而竞争优势形成的过程,则已经过去。毕竟结果代表确定及稳定,而过程代表动荡及风险,后者代表着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收益。

无论垄断与寡头的地位是如何获得的,都意味着集中度的提高。有着集中度逐渐提高趋势的公司,可能就是下一个寡头,这使得我们有机会分享一些竞争力形成的过程。

一般来说,集中度的提高,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种是权力给予,坐享红利,我们称之为权力寡头。一般来说,这种权力来头都较大,可能都是衍生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战略,这样的公司一般拥有稳定的收益及高额的补贴,产品独占性提高毛利率,政策补贴提供保底。但坏处在于要受权力监管及制约,而国家战略也是逐渐发生变化的。第二种是市场竞争获得,竞争惨烈,遍体鳞伤,但能获得市场自由,他们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导者,只要战略不发生失误,则可享受一定时期的稳定的寡头红利。但与人的生命周期一样,伴随着需求的变化或细分,他们总是会过时,因此,其集中度坚固程度与其战略方向直接相关,我们称这一类为竞争寡头。第三种可能是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更多的是产业政策与市场竞争相结合的产物。一般来说,产业政策先出招,对某一行业进行扶持或打击,而后一些公司死掉,另一些公司抓住机遇或变危为机,借势崛起,抢抓市场,提高集中度,成为新的寡头。这样的公司有着市场竞争的能力与好的政策判断力,是一个新形势下的明星。如果产业政策不突然变化,他们可以活得很好。这一类我们没找到好的名称,且成为第三类寡头。第四种是由于产品特殊性所形成的不可替代性,这赋予了它们产品独占的地位,一种产品就等于一个细分市场,市场集中度极高,定价能力极强,这种我们称为产品寡头。

第一种权力寡头的公司,大家一下子就能说出很多,如石油石化、商业银行、电力公司、通讯公司等,对它们的主要印象有规模大,世界500强中国公司中主要是这一类公司;补贴高,经常性获得财政部等单位百亿级别补贴;员工福利好,是毕业生心目中唯一能与公务员相提并论的职业方向;当然还有这类公司产品直接关系民生,汽油、水电等价格上涨,可直接推高公众通胀预期。这类公司增长普遍稳定,往往是高毛利与低增长的结合,如中国石油,历年毛利率保持在30%以上,这也是寡头垄断带来的最直接好处。但我们也会发现一些不好的方面,比如2008与2009年,税后利润的负增长与10%以上三项费用增长率的对比,表明运营能力方面较弱,成本较高,这也是员工福利好的主要来源。羞煞旁人的费用增长率与大幅波动的利润增长率,体现了权力所给予的垄断带来的管理改善动力不足问题。

从股票市场的表现来看,投资者对于权力寡头明显不太感兴趣。从公司基本面来说,公司产品价格等受到严格制约,没有想象力,比如燃油价格上涨必须经发改委批准,对自己的产品价格没有决定权,没有定价能力。运营费用高,管理能力较弱,没有管理红利。收益完全在可预期之内,不会有大幅波动,平稳意味着失去关注,波动才有吸引力。股息分红极低,中国石化2010年税后股息率为1.46%,中国石油2010年税后股息率为1.54%,比活期存款利率略高,但相较于其他投资品种,则不值一提,毫无吸引力。这属于产业资本有兴趣而股票资本没兴趣的领域,前者追求资产收益率,后者追求波动收益率及股息率。

第二种寡头为竞争寡头,依靠某种或多种竞争优势提高并保持了集中度,确立了寡头地位。其地位赋予了产品价格控制能力,残酷的竞争磨练出其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与运营能力,加上不断的研发投入,使其能获得高毛利率。竞争寡头与权力寡头的两大差别在于,一是这类公司的市场是存在极大变化的,因此要求公司有强大的应变能力,也就是竞争能力。而权力寡头公司的市场则是不变的,它们十年前卖燃油、卖水电,现在依然是这样,而格力电器十年前卖风扇、卖空调,现在得升级换代,要变频、要无声,还要节能。二是这类公司的管理层多是创业者或与创业者关系密切,在公司利益之外,没有权力的利益作为另一个选择,因此怀有远大的事业理想,更有事业心。

格力电器是最纯粹的空调股,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最终确立地位,也造就了家用空调领域的绝对龙头,国内市场占有率60%左右,在全球市场份额也超过30%。其毛利率平均在20%以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个毛利率水平已经很高。此外,30%左右的净资产收益率及50%左右的利润增长率,也体现了竞争寡头公司所具备的运营能力。

三一重工是国内工程机械龙头,市场份额为11.5%,而小松降至11.1%,三一已超过小松位居行业首位。同时,三一在国外市场拓展道路上领先于行业,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拥有垄断地位。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竞争寡头的案例,是工程机械行业股票投资的首选标的。

竞争寡头是最受股票市场投资者青睐的投资标的,公司毛利率高,运营能力强,有产品定价能力,管理层可以信赖,有发展的前景,并且经常能突破线性发展路径,给市场以惊喜与想象力,是股票市场中基本面与操作面相结合的良好平台。

第三种寡头是产业政策与市场竞争的共同产物。产业政策有扶持有整顿,不一而足。如果产业政策有明确的趋势并且有持续性,一般来说会给行业公司创造一个平稳的环境,市场竞争为主要崛起手段。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就是水泥行业。2010年,工信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通知,要求建材行业在2012年底前淘汰部分落后产能,拉开了水泥行业清理过剩与落后产能的序幕。这给行业内具有竞争优势的公司提供了机遇,短短一年时间里,伴随着水泥公司的减少,行业集中度迅速提高,龙头公司凭借收购等手段抢占市场份额,由原来区域龙头为主的市场格局,转变为全国性龙头的崛起,海螺水泥就是代表。清理行业产能改善了供求关系,集中度的提升代表着价格的控制能力提升,毛利率相应提高。具有竞争力的公司借产业政策之势脱颖而出。

工信部2011年7月11日公告了2011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水泥成为淘汰落后产能最多的行业。可以预计,水泥行业的集中度依然有提升趋势,这个趋势就是竞争力公司向寡头的迈进过程。

但产业政策也有突然转向的可能,案例之一就是铁本公司遭遇的宏观调控,政策瞬间转向,使公司遭遇灭顶之灾。所以产业政策寡头,既要是具有竞争力的市场竞争者,也要是敏感的政策感知者。

寡头竞争范文6

关键词:产业组织 竞争 寡头 垄断

一、过度竞争:我国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过度竞争是相对于兼容了竞争和规模经济因素的有效竞争而言的,即指在某些产业中,由于内部或外部因素的作用,造成产业内企业数目过多,整个产业的产品供给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该产业内的企业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竭尽一切手段,甚至不惜将产品价格降低到接近或者低于平均成本的水平,从而所获得的利润大大低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而又不能从该产业顺利退出的状况。目前,我国大部分产业的市场结构都呈现出这种过竞争的态势。具体表现在:

1.市场集中度低。市场集中度是一个从某个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方或买方的企业数目以及企业相对市场规模的分布角度来把握市场竞争状态的概念。贝恩最早运用绝对集中度指标对产业的竞争和垄断程度进行了分类研究,他根据前4位企业市场占有率(CR4)将集中类型分为6个等级,即极高寡占型(CR4>75%)、高集中寡占型(65%

2.企业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低。生产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是现代大生产条件下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具有自给自足倾向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企业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仍较低。以机械工业为例,目前我国机械工业零部件、工艺专业化水平仅为15-40%,而欧美和日本则高达70-90%。我国主机厂的自制率在70%左右,而欧美和日本仅为30%。企业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低,不仅使大、中、小企业无法获得丰厚的分工收益,而且还引发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相互之间争夺原材料和市场的行为,产品实现日益困难,其结果既造成了有限资源的浪费,又抑制了企业采取大规模、高效率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削弱了技术创新的动力,从而影响了产业组织整体效率的提高。

3.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并存。我国产业由于市场集中度低和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对于新企业而言,其进入成本和压力远低于其退出障碍,从而造成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过度进入。另一方面,企业出于资产专用性、解雇费用、职工就业等方面的考虑,以及政府对某些产出企业退出的政策法律限制,使得企业在退出上远不如进入积极,因而促成了我国产业进入过度与退出受阻并存态势的生成,其结果既浪费了资源,又阻碍了市场对产业组织的整合过程。

二、寡头垄断:我国产业组织优化的选择

罗宾逊夫人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书中,将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4种基本类型。其中,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都属于极端的市场结构,需要依附苛刻的条件才能成立,所以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存在。因此,现实中常见的只有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两种市场结构。垄断竞争是一种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且以产品差别化为基础的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既带有垄断的特征,又带有竞争的特征。其垄断的特征表现在产品的非同质性,因而可以对价格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其竞争的特征表现在该种市场上有许多厂商,每个厂商都不会对市场商品的价格或数量发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这种市场结构也有其固有缺陷:

首先,人们的偏好是不断变化的,单单生产一种差别产品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只有生产多差别产品才能生存,这种以多种产品差别为目标的垄断竞争就业趋向寡头垄断。其次,在激烈的竞争中,每个企业都会想方设法扩大其优势,通过排挤劣势企业来提高市场占有率,这时垄断竞争随时都会转化为寡头垄断。再次,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由此可见,垄断竞争是一种稳定性极差,且效率不高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是一种少数大企业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控制着某一产业或市场大部分产品供给的市场结构。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产业得以了超速的发展。其产业组织效率提高很快,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迅速增强,这与其市场的寡头垄断特征息息相关。例如在美国,从钢铁、汽车、石化、机械、飞机制造到家电、烟草、日化、服装鞋类等重要产业,其市场结构都是寡头垄断的,每一个产业都有少数几个市场支配力较强的大企业,这些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几乎都在3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0%。西欧、日本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另外,从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看,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促使生产和资本日趋集中,这就决定了寡头垄断必将成为大多数产业市场结构的一种普遍而又有效的形式。具体而言,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优势在于:

1.寡头垄断市场是有效率的市场结构。一种市场结构是否有效率,主要取决于其竞争性,而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关系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中很难实现,因为仅有产品差别垄断的众多企业之间无法实现实力的均衡。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则不同,几个寡头之间可以达到实力的均衡,并展开有意义的竞争。因此,垄断是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这种在竞争基础上形成的垄断并未消除竞争而是改变了竞争形式,从较长的时间考察,垄断结构反而会使竞争更为激烈。

2.寡头垄断有利于提高市场集中度。在我国的许多产业中,虽然不乏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但这些企业仍不是市场的主要供给者,而是与众多的中小企业争夺着有限的市场和资源,造成整个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十分低下。而寡头垄断的意义则在于,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使该产业的大部分产品由几个在竞争中真正具有产品、成本及技术优势的大企业来供给,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该产业市场集中度。

3.寡头垄断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企业要实现规模经济,就必须建立大批量生产经营体系。就生产过程而言,大批量生产经营体系可以使单位产品成本显著下降;就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过程而言,大批量生产经营体系有利于促进技术的更新、升级以及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和开发;就流通过程而言,大批量生产经营体系必然与大批量销售相联系,而大批量销售可以大幅降低推销费用和流通费用,从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可见,企业只有建立大批量生产经营体系,才能充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而只有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这种大批量生产经营体系才能得以有效建立和运行。

4.寡头垄断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传统的垄断理论认为,垄断消弱了大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利润压力,从而降低了它们进行技术创新的欲望。但这种观点在现实的实践中显得越来越缺乏说服力。据统计,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几乎所有的重大技术创新都源于垄断性大企业。有关数据显示,在OECD范围内,全部工业的三分之二左右都是由那些雇员超过1万人的大公司完成的;英、美、德、日等国家企业产出的70%以上都是由5000人以上的公司完成的。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中,规模较大、中等水平的寡头垄断最有利于技术创新。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之所以能够促进技术创新,主要是因为大企业的垄断地位使它们具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开发新技术,同时在垄断市场条件下,大企业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防止新技术补其他企业迅速模仿,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发生,从而更有力地保证技术发明或创新所带来的大部分利润。这样,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往往具有积极性去进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由此可以看出,寡头垄断是一种普遍而又富有效率的市场结构。它不仅不会抑制或消除竞争,反而会通过寡头企业之间抗衡力量的形成而使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并最终实现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要消除目前过度竞争市场结构的不良影响,优化我国的产业组织,促进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形成应是其选择。

三、中国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构建

思想上应有所转变。第一,改变对垄断的认识。传统理论认为,垄断会给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带来诸多弊端,其实这只是对垄断的一种片面理解。事实上,垄断结构并不必然导致垄断行为。比如,欧美的汽车业和飞机制造业一直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但其竞争却是十分激烈的。垄断与竞争一样,原来就属于市场经济范畴,二者如同哲学上所讲的静止和运动的关系,垄断只是绝对运动的竞争中一个相对静止点,不含垄断因素的竞争和不带竞争因素的垄断从来就是不存在的。第二,目前在我国,反垄断主要对象是行政垄断而非基于竞争而形成的企业垄断。行政垄断是指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行政权力进入市场而形成的垄断。当前,在我国许多产业中,既存在着生产力水平低和商品经济不发达而形成的传统的行政垄断,也有制度创新过程中的体制摩擦和政策缺位造成的新生的行政垄断。行政垄断导致了市场的条块分割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强化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而基于竞争形成的企业垄断则不同,企业通过市场竞争而长期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无非表明该企业具有超越竞争对手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成本优势,如果对这类企业实行反垄断,就等于破坏了市场效率增长的源泉。由此可见,今后反垄断的政策指向,首先和主要应反的是低效率的行政垄断,而非基于竞争而形成的富有效率的企业垄断。

在具体应对措施上应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1.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成为真正的产业组织微观主体。企业充满活力,对外界信号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并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扩张动力,是产业组织趋向合理的基础和前提。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产权改革作为突破口,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具有不断追求规模、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内在动力和压力。只有这样,企业之间才能展开有效的改制、改造和改组,资产存量才能实现合理流动和配置,长期困扰我国产业发展的分散经营、重复建设、规模效益差和专业化水平低等弊病才能得以有效矫正。

2.建立和规范市场体系和市场竞争秩序,形成有效竞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有利于打破区域封锁、市场分割和各种不合理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实现资源在各地区、部门和产业间的合理流动,促进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推动企业之间的有效竞争。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抓紧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包括市场进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以便尽快为市场主体提供行为规范和处理各主体间相互关系的准则。(2)加强市场管理和监督。包括:对市场主体严格管理,即认真审查进入市场参与经济活动的有关当事者的资格,以确保市场主体的合理性;对市场主体严格管理,即对各类交易及市场服务机构本身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为市场全体提供平等的竞争和公平交易条件;对市场行为严格管理,即对市场经营活动和竞争方式实施全面管理,以限制过度竞争和不正当竞争,扫除地区封锁、部门分割等市场障碍,保证价格信号对资源配置起正确的引导作用等等。(3)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要通过大力发展、完善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对市场实行有效的非行政监督,为市场主体及其交易行为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使市场交易活动能够有秩序地、公正地、顺利地进行。

3.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企业规模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其内在的经济规律。它是优势企业根据市场规律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逐步兼并劣势企业的过程。忽视这一过程,急功近利地为追求非效益基础上的规模,实行政府捆绑等有害手段,会使企业先天不足,从而难以抵御市场的风浪。因此,政府的责任不在于组建企业集团,而是要通过制定政策,改善企业外部环境,引导企业自主联合、自由兼并、跨国发展和多样化经营,促进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市场扩张而成长壮大。

4.加快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了促进资源在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配置以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用以引导和干预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的政策。鉴于目前我国大多数产业的市场结构均处于过度竞争的不良态势,因此应加快制定和实施以产业集中为导向的产业组织政策。一方面要支持规模经济显著产业中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尽快扩大规模。为此,应大力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为大企业的成长提供长期、及时、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也为企业通过兼并、合并、收购等方式迅速扩张提供金融中介。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小企业在合适的领域继续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是大企业扩大规模的客观要求。在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机械、电子等工业部门中,正是由于大企业与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间形成了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大企业的规模才得以扩张,优势才得以充分发挥。这一点是值得我国很好借鉴的。

参考文献:

1.魏农建,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郑雪英、吴昌南,企业关系投资与关系竞争――基于产业组织理论视角[J],江苏大学学报2011-07

寡头竞争范文7

关键词: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垄断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

市场类型主要指市场竞争或垄断这两种类型。根据市场主体在某一商品市场中的数量比例和竞争程度,可以把市场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及寡头垄断市场。

首先,先来谈一谈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完全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这种市场需具备四个特点:(1)市场上存在这规模小且数量众多的买者和卖者(2)产品是同质的(3)资源能够自由流动(4)市场信息充分完全。它是各种市场理论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的产品是开放性的,如:海尔、可口可乐、麦当劳、德克士、蒙牛等都属于完全竞争市场。但最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还是农产品市场,所以,一般我们把农场品市场称作市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完全受市场支配,市场价格由供求双方的竞争决定,个别买和个别买者都只是这一价格的接受者。由于竞争激烈,成本被压得相当低。生产者要对市场供求变动作出及时的反应。

但这种市场也有不好的一面:无差别的产品使消费者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各厂商的平均成本最低不见得就使社会成本最低,生产规模都很小的生产者物理进行重大的技术突破。所以,在实现经济生活中,完全竞争的情况是极少的,而且,一般说来,竞争最后必然导致垄断的形成。

其二,便是完全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又称独占性市场,是指完全由一家企业所控制的市场,什么叫垄断呢?打个比方:全世界只有我在卖石油,我想卖多贵都可以,因为只有我有卖,这就叫垄断。

在实际的经济社会中,在完全垄断或其他具有某种垄断性质的市场条件下,都存在价格歧视,什么叫价格歧视呢?价格歧视就是指厂商以不同价格销售成本同的同一种产品。譬如:学校对不同家庭收入的学生收取的学费不同;旅馆、饭店旺季要价高,在淡季要价低;、工业用电分别按不同价格收费;同一种产品在销路未打开的边远地区、倾销地区和国际市场上价格较低;等等。价格歧视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北京公共汽车对一般市民、学生和老人收取不同票价便是是价格歧视中的三级价格歧视现象。

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是市场中的极端类型。经济中更常见的是由垄断与竞争不同程度组合而成的市场类型,即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

对于这两种市场类型,首先,我们先来谈一谈垄断竞争市场。这种竞争市场更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是指既存在垄断,有存在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有不是完全垄断的市场。这种市场类型的主要特点在于,这个市场既存在有限度的垄断,有存在着不完全的竞争。这一特点表现在价格方面,就是价格的差异。作为一种比较现实的市场类型,它同样也具备四个特征,即(1)每个厂商的产品是不同质的,存在产品差别,但差别又不是很大(2)厂商的数量众多(3)每个厂商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大,产品又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厂商存在独自行事的特征(4)行业进出比较容易。垄断竞争市场的产品是管制性的,例如:自来水、电力、中国移动、中石化、火车票。

垄断竞争市场运行的效果是有利有害的。对消费者而言,其好处是,不同特色的产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但不足之处在于,这一好处的活动须付出较高的代价。对生产者而言,短期超额利润的存在可以迫使厂商激发自己创新的内在动力,依靠创造产品差别、提升产品品质以求生存发展,生产出多种式样、丰富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促进产品创新与技术进步;但垄断竞争不能使生产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代表性厂商的产量规模或生产规模小于最优生产规模,出现生产能力过剩,又会使销售成本增加。

最后,还剩下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是指由少数几家厂商所垄断的市场。它同样是一种比较现实、比较常见的市场类型。它的形成也同样需要四个前提条件;(1)厂商极少(2)互相顾忌(3)产品同质或异质(4)行业进出不易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每家厂商的产量都占有相当大的分额,从而每一厂商对整个行业的价格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每家厂商在作出价格与产量的决策时,不但要考虑到本身的成本与收益情况,而且还要考虑到该决策岁失察功能的影响以及其他厂商可能作出的反映。

为了谋求最大利润,寡头厂商往往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形式就价格和产量达成某中协议。公开勾结最常见的就是卡特尔,什么是卡特尔呢?卡特尔是指一个行业中的各个独立的寡头厂商,就价格、产量和其他诸如瓜分销售地区等事项达成协议并据此结成的经济同盟。而由于卡特尔常常受到社会的反对,各寡头厂商便采用暗中默契的办法勾结,比较普遍的办法则是采用价格领导制,即首先一个或几个实力强大的寡头厂商率先制定和变动价格,其余寡头厂商追随气候相应的定价和变价。但寡头垄断市场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而且,价格比较稳定,且便于政府对行业的管理。

寡头竞争范文8

关键词:动态最优化 销售投入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双寡头 微分博弈 闭环纳什均衡

引入

中国电信业(包括移动通信市场)行业集中度非常高。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更是长期垄断无线通信市场。而电信业的自然垄断属性使得市场份额仍然不断地向一家公司集中。例如,2006年中期,中国移动的市值、营业额都要大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的任何一家。

理论上,一家公司销售投入应能促进销售额的增长。本文基于Lanchester最优广告策略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移动(寡头1)和中国联通(寡头2)的市场份额和销售投入之间的函数关系。使用最优广告策略模型的原因是销售投入对市场份额的影响机制同广告投入类似。

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给出了最优销售投入的动态模型;第二部分讨论了Lanchester模型下的市场反应函数;第三部分实证分析;第四部分结论。

第一部分:最优销售投入的动态模型

寡头公司以利润的现值最大化为目标。

目标函数为

(1)

(2)

式(1)是寡头公司的目标函数。其中是每单位市场份额的利润率;是贴现率。

式(2)是寡头公司的约束条件,即市场反应函数。本文采用Lanchester模型式。详细内容及模型式的估计将在下文中详细讨论。

在本文中,将中国移动作为寡头1,中国联通为寡头2。

第二部分:最优广告模型―市场反应函数

市场反应函数―Lanchester模型

Kimball(1957)将Lanchester模型引入广告策略竞争。本文中使用Lanchester模型描述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两个寡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同本公司、竞争对手销售投入之间的动态关系(可以用一个市场反应函数表示这一动态关系)。Kimball(1957),Horsky(1977) ,Erickson(1985)等人论文中的Lanchester模型是用于描述最优广告投放策略的。前面已经提到,之所以将这一模型运用于最优销售投入是因为其有着与广告投入类似的市场反应函数。

模型的一般公式为

(3)

由于假定市场是双寡头市场,因此对寡头2的分析与寡头1是相同的。设M为寡头1的市场份额,则寡头2的市场份额等于1-M。因此,为简便起见,仅已寡头1中国移动为例。式(3)简化为

(4)

其中,M表示寡头1市场份额;表示寡头1的市场份额的改变量,;表示寡头1 的销售投入;表示寡头2的销售投入。

参数;是待定常数。

这一模型公式的含义是:具体而言,寡头1的销售投入作用于对手寡头2的市场份额,并通过反应参数改变寡头1的市场份额,由于本公司的销售投入越大,越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扩大的市场份额来自对寡头2市场份额的侵占),因此应为正值;寡头2的销售投入作用于寡头1的市场份额,并通过反应参数改变寡头1的市场份额,理论上,由于双寡头的竞争关系,应为负值。即,理论上:寡头1的市场份额的变化量同本公司的销售投入成正向相关关系;同对手即寡头2的销售投入成负向相关关系

实证估计模型

参数值的确定

理论上讲,寡头1市场份额的改变M是本公司销售投入的凹函数,即本公司销售投入对寡头1市场份额的边际改变量是递减的;此外,市场份额的改变的绝对值是竞争对手公司销售投入的凹函数,即对寡头1市场份额的作用也是边际递减的。因此,只要即可。Chintagunta和Vilcassim(1992),Erickson(1992),Jarrar、Herran和Zaccour(2004)将的值取为。本文采用这一取值。

离散时间模型公式

模型的一般公式(4)是在连续时间情况下的公式。要把其转化成离散时间模型。

综上,实证估计模型采用下面的式子

(5)

待定常数可以用线性回归估计出来。

每单位市场份额的利润率的估计

值被假设为一个不随时间变化的常数。它的值可以用下面的线性回归式估计出来

(6)

第三部分: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2002年-2008年每半年期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有:每年分别截至6月30日和12月31日的市场份额、销售投入(非累计)、利润总额(非累计)。其中,市场份额和销售投入数据用于市场反应函数模型公式中值的估计,估计式为式(5);市场份额和利润总额数据用于值的估计,估计式为式(6)。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自2002年至2008年间披露各年的中期报告和年报。下半年的销售投入和利润总额用年报中给出的全年值减去中期报告中的上半年值。市场份额按照两家公司占有用户数比例计算,比如。

数据未区分两家公司内部的具体业务。

对式(5)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如下表1的结果

*** 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异于0;** 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异于0

估计得到的值同前文的理论分析一致:为小于1的正值;为绝对值小于1的负值。表明寡头1的市场份额的变化量同本公司的销售投入成正向相关关系;同竞争对手即寡头2的销售投入成负向相关关系能够得到实证支持。另外,值在大小上很接近,表明市场上两个寡头即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销售投入对市场份额的影响力接近。

对式(6)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如下表2的结果:

*** 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异于0

第四部分:结论

双寡头市场上,本公司的销售投入对销售额或市场份额有这正向的促进作用,为正值;竞争对手的销售投入则有负向的作用,为负值。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中国移动占有较大优势且这种优势有持续下去的趋势,最后很可能占领整个市场。

参考文献:

[1]Dan Horsky,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Optimal Advertising Policy”, Management Sci., 10(1977),1037-1049

[2]Deal K.R., ”Optimizing Advertising Expenditures in a Dynamic Duopoly”, Oper. Res., 27,4(1979),682-692

[3]Gary M. Erickson ,”An oligopoly model of dynamic advertising competi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7(2009),374-388

[4]Gila E. Fruchter and Shlomo Kalish, “Closed-loop Advertising Strategies in a Duopoly”, Management Sci., 1(1997),54-63

[5]Kimball G.E.,”Some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Military Operations Research Method”, Oper. Res., 5(1957),201-204

寡头竞争范文9

【关键词】 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双寡头厂商 信号传递博弈

一、引言

博弈论从二十世纪初期的萌芽阶段逐步发展到70年代后期独自形成一个完成的理论体系并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博弈论的出现与发展成为经济学中的重大发现与伟大变革。自从博弈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领域,分析方法从传统经济学中的以个人理为研究对象,以个体为中心进行决策分析的方法转变成以多个决策主体的决策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和影响时的决策均衡问题。而寡头厂商的决策行为一直是博弈论研究的重点,通过使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寡头厂商进行分析,可以准确地将寡头厂商的决策行为具体化与模型化,通过模型建立,分析出寡头厂商决策的最优策略。斯坦克尔伯格模型是产业组织理论中分析寡头竞争问题的重要模型之一,也是博弈理论中最早研究完全信息下寡头厂商竞争问题的对象之一。本文选取双寡头厂商为研究对象,基于斯坦克尔伯格模型的视角,将不完全信息引入该模型中,利用信号传递博弈对模型进行贝叶斯均衡的精炼,用以解决寡头厂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逆向选择问题。

二、文献综述

1、博弈论的相关理论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理论开始于1944年由冯・诺依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恩(Morgenstern)合作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ur)一书的出版。博弈论中包含四个主要的要素,即博弈的参与者、各博弈方各自可选择的全部策略或行为的集合、进行博弈的次序、博弈方的得益(即支付)。博弈论弈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四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与上述四类博弈相对应的是四个均衡概念: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贝叶斯纳什均衡、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

近年来,学术界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非合作博弈理论的研究与分析上,寡头厂商的竞争博弈逐渐成为非合作博弈的研究方向与重点。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至少有一个参与人不知道其他参与人的支付函数,参与人的行为有先后之分,后行动者能观察到先行动者的行动。参与人的行动依赖于其类型,每个参与人的行动都传递着有关自己类型的某种信息,后行动者可以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动来推断其类型或修正对其类型的信念,而先行动者也会预测到自己的行动将被后行动者所利用,因此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中参与人在选择自己行动的同时也在不断修正对类型的信念。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

克瑞普斯(Kreps)和威尔逊(Wilson)在1982年联合发表关于动态不完全信息博弈,将动态分析和不完全信息正式引入博弈论的研究中。信号传递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最具广泛应用意义的一类博弈理论,由斯宾塞(Spence)于1974年开创,并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是该领域中重要的管理与决策工具和手段。Spence(1974)在其建立的劳动力市场模型中认为,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有关雇员能力的信息不对称,雇员知道自己的能力,雇主不知道,但雇员的教育程度向雇主传递有关雇员能力的信息。这是信号传递博弈的最初模型。李华威(2005)利用博弈论基本理论,对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双寡头垄断结构的形成和存在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从最初进入阶段的博弈到成熟阶段的博弈,后进入者都应该避免正面的同质竞争,而先进入者则应保持先动优势。叶佳彬(2007)在其对寡头厂商的行为决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分别假设成本、市场上价格-产量比例变化和市场需求参数为随机变量,构造斯坦克尔伯格模型下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寡头厂商应如何选择产量竞争策略作出解释。罗超良(2007)对信号传递博弈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分析垄断限价博弈模型,对该模型的均衡结果进行再精炼,并建立了房产交易信号传递博弈模型。

三、双寡头厂商不完全信息动态竞争博弈分析

1、传统斯坦克尔伯格寡头竞争模型

在斯坦克尔伯格模型中,双寡头企业可分为领头企业(leader)和尾随企业(follower),假设领头企业为企业1,尾随企业为企业2。企业1首先选择产量q1≥0,企业2观测到企业1的选择后,根据企业1的选择来选择自己的产量q2≥0。由于企业2在选择决策前可以观测到企业1的选择,根据q1来选择q2,所以这是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假定逆需求函数为p(Q)=a-q1-q2,两个企业有相同的不变的单位成本c≥0,a为常数,那么支付(利润)函数为:?仔i(q1,q2)=qi(P(Q)-c),i=1,2

2、引入不完全信息的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1)模型假定。在传统斯坦克尔伯格模型中,市场需求量和寡头企业的产品价格是由逆需求函数p(Q)=a-q1-q2所体现,可将其简化为:p(Q)=a-bQ,Q=q1+q2。

当b的类型分别为b,b时,可根据传统斯坦克尔伯格模型求解出在完全信息下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均衡产量与均衡利润,如表1所示。

(2)模型分析。在这里引入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的信号传递博弈,信号传递博弈即是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斯坦克尔伯格博弈,假设领头企业――企业1为信号传递博弈中的信号发送者,尾随企业――企业2为信号接受者,根据以上模型假设,b的类型为私人信息,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尾随企业并不知道b的实际类型,只知道其类型分布,尾随企业只能等待领头企业发出信号。

根据以上假定与说明可绘制博弈树,如图1所示。

(3)模型计算。博弈的第二阶段:双寡头厂商最优决策的计算与求解。

模型建立后需要对信号传递博弈进行精炼贝叶斯均衡,由信号传递博弈的精炼贝叶斯均衡的构成条件可知,满足企业2的最大化期望支付为:

(4)均衡结果。对于领头企业――企业1来说,当2b>b,3b>2b,3b>b时,博弈模型将会实现混同均衡,此时b和b的值相对接近。在寡头市场中,市场的价格变化率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企业1则会倾向在较大概率下按照较高的市场价格变化率的新的斯坦克尔伯格模型计算自己的最优产量;当3b

四、以厨电市场为例的博弈实证分析

1、概况介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习惯转变,以及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厨电市场迅速扩张。该市场的主力消费者从60后、70后转变为85后、90后,由于消费人群和消费习惯的转变,使得厨电行业从迎合消费者需求创造产品向创造消费者需求的方向转变。本文选取中国的厨房电器市场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市场,是因为目前中国的厨房电器市场中的高端品牌市场比较接近本文所研究的双寡头市场。根据中怡康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吸油烟机高端品牌市场中老板电器和方太电器的总市场占有率为82.1%,这两个品牌在厨电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与知名度,且主要占据高端市场,所以以老板电器和方太电器作为双寡头竞争对手来进行实证分析是可行的。

2、博弈分析

米尔格罗姆-罗伯茨(Milgrom Roberts)垄断限价博弈模型是解释在位者与进入者之间博弈的信号传递博弈应用模型。在此将现实实例引入模型与假设,使用米尔格罗姆-罗伯茨垄断限价博弈模型对实例进行验证。根据厨电市场多年的市场结构、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来设定老板电器为在位者(领头企业/垄断者),方太电器为进入者(尾随企业)。老板电器有两个潜在类型:高成本(H)和低成本(L),高成本的概率是?滋,低成本的概率。

(4)实证结果。在分离均衡中,老板电器作为高成本在位者会选择高价格,作为低成本在位者会选择在某个满足上述公式条件的低价格区间;在混同均衡中,无论老板电器是高成本在位者还是低成本在位者,它的价格都不会偏离其垄断价格。在现实厨电市场中,老板电器的类型选择为高成本,选择高价格来垄断厨电行业高端市场,作为其竞争对手的方太电器接受到该信号选择进入市场,形成双寡头市场。

五、结论

本文选取双寡头市场为研究对象,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对双寡头厂商进行动态博弈分析,为了使模型能够应用于现实市场,通过将不完全信息引入到经典的斯坦克尔伯格模型中,用信号传递博弈的方法进行博弈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在市场价格与市场需求变动比例(即市场的价格变化率b)为私人类型下,b值的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时,双寡头市场中的领头者更愿意以较高的市场价格变化率选择高产量;b值波动超出一定的范围时,领头企业更愿意以一个新的价格变化率去选择自己最优产量;尾随企业会在推断领头企业的类型后根据领头企业的可能选择来计算自己最终的最优产量。文章最后还以厨电市场中的老板电器与方太电器为实例分析对象,将模型应用于现实市场,使得博弈模型更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 Spenee,A.M:Market Signaling[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4] Peng Zhu,Wenzhen Gan,Zhigui Lin:Coexistence of Two Species in a Strongly Coupled Schoener’s Competitive Model[J].Acta Applicandae Mathematicae,2009(1).

[5] Joon Hyuk Kang,Jungho Lee:Steady state coexistence solutions of reaction-diffusion competition models[J].Czechoslovak Mathematical Journal,2006(4).

[6]李华威、杨舟:中国移动通信双寡头市场结构及企业行为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05(14).

[7] 王愚、达庆利:一种多目标的斯坦克尔伯格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2003(10).

寡头竞争范文10

C公司是一家能源开采及生产企业,近年来,计划进入一个由A、B两个公司寡头垄断的能源消费市场。目前全球能源紧张,市场供不应求,给了C公司进入的机会。但A、B公司历史悠久,销售网络遍及全国,而且与很多客户还在资本层面有合作关系。

小张原本是做销售的,最近跳槽到C公司销售部门做客户管理。小张本来认为,对于做了多年销售的他来说,客户管理只是一个很平常的工作,但在C公司这里,他居然出了问题:他竟然不知道哪些客户是自己可以选出来的。

没办法,小张想到了问计于我这个好朋友。

优质客户招不来

我问小张,网上有大把的客户管理办法,随便下一个看看不就可以了?

小张说,我看了,无非这么几条:

实力强,包括资金实力、硬件设施、管理水平等。

信誉好,可以接受先款后货,或者只要求很短的账期,但回款非常及时。

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客户发展方向与公司战略基本一致,甚至有的还能为公司发展提供好的意见和建议。

如此等等。

我说道:“对啊,这些都是大家认同的啊!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符合这些条件的客户是优质客户,但是,在竞争对手那里,他们也是优质客户。你凭什么让这些客户到你这里来?”

小张点头认可,“我也是想不通这个问题,我凭什么把客户吸引过来?换言之,我能为客户创造多大的价值?我能找到十条客户选择我而不是竞争对手的理由吗?显然不能,我们和竞争对手的产品在数量、网络分布、知名度、市场运作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现在的情况是:好的都不来,差的来了一大堆。”

优质客户招不来,劣质客户不想要,这个客户管理怎么做?

问题梳理

我说,“我明白你的问题了,我愿意帮你从头梳理一下思路,我们来看看,究竟哪些客户是你需要的。”

我让小张首先介绍了一下C公司的发展战略。C公司自知在全国范围内与两个寡头展开全面竞争是愚蠢的,于是把发展战略定为:在两个区域市场上与两个寡头开展竞争,最终凭借资源优势,在这两个市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这两个区域距离很远。

小张接着介绍了公司的产品策略。为了与双寡头展开错位竞争,C公司试图通过提高产品质量,走优质产品的路线,避免直接交锋,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种优质产品可以替代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A、B公司由于生产技术原因,暂时还无力生产这种产品。

我说,“这是好事啊,避免直接交锋是明智的,错位竞争以后,C公司与双寡头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大家在市场上共同生存的空间就更大了。现在还有一个问题,你们的产品虽然是优质的,但你们需要照顾地理位置很远的两个区域市场,物流系统是一个关键因素,可能会影响到你们公司的赢利水平。我建议你们在发展初期的客户筛选中,将可以解决你们产品不均衡性的客户放在首位!”

小张问道,“什么样的客户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我说,“我先分析一下你们公司的需求。”

C公司虽然有较为优质的产品,但该产品需要在地理位置很远的两个区域市场进行配置,物流成本高昂。产品存在地理位置、品种搭配、时间上的不均衡性。

先说地理位置:这个很好理解,甲地资源有富余,而乙地没有资源。

再说品种搭配:优质产品占了大多数,而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却不足。

最后是时间:C公司不能全年不间断地生产,每年都有40天左右的技术停产,造成一段时间的资源空白,如果完全通过库存来缓解停产压力,资金积压非常大。

小张马上反应过来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找这样的客户:同时在甲乙两地都有经营业务、经营品种能与我们互补,我们就可以在甲乙两地进行资源交换,我们在甲地把资源销售给客户,而在乙地向其采购资源,这样一来,物流系统的问题就迎刃而解!还有一个,如果这个客户能够在我们停产期间向我们供应资源,那就真是完美了!”

我继续鼓励他,“对啊,你必须要把这样的客户找出来,这是解决C公司长久发展的核心客户!”

小张抓破脑袋也没想到哪个客户有这个本事,不免有点沮丧,我实在忍不住,就提醒他:“A、B公司任何一个不都具有这样的条件么?”

竞争对手也是合作客户

小张大惊:“什么?A、B公司?你让我把竞争对手作为客户?可能吗?”

我帮他分析,你们在甲地具有相当的资源优势,双寡头其实对你们在区域市场上的动作一定也有所戒备。还有一点,我知道A、B公司其实每年都在从乙地往甲地运输资源,如果你能从双方利益出发,促成与A或者B公司的合作,双方都有好处:

解决你们在资源上的不均衡性;

为合作双方节约大量的物流费用,

你们甲地一定数量的资源销售给合作伙伴(A或B公司)后,你们自己销售的数量自然就减少了,这降低了你们对甲地市场的威胁性,减轻了双寡头对你们的戒备。

你们在甲地成为双寡头的供应商,在乙地成为双寡头的客户。你们在两个区域市场与双寡头相互牵制,更容易形成一种市场均势,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小张道,“但我们与A、B公司是竞争对手啊,尽管有利益,对方也可能不愿意合作的。”

我说,“以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A、B之间实力相近,互相视为对手,你们C公司实力弱,A、B公司对你们还没有多大敌意。你反而可以利用A、B公司之间的竞争关系,来达成与他们之中一家的合作呢。”

寡头竞争范文11

1980年,我国恢复试办国内保险业务时,全国只有1家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几千万元。2003年,我国经营保险业务的公司已经有61家,其中内外资分别为24家、37家,寿险公司31家,产险公司30家。至2004年底,我国已开业和正在筹备的保险公司数量已超过了80家,2004年全国保险费收入4138亿元。25年来,我国保险市场结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8年以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完全垄断阶段。1986年以前整个中国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独自经营财产、人身保险业务,1986年成立了地区性的新疆兵团保险公司,但这并没有对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构成任何威胁。

第二阶段(1988-2000年):三足鼎立的寡头垄断阶段。1988年、1991年中国平安和中国太平洋两家全国性综合型保险公司的先后成立,才真正打破了我国保险市场独家垄断的局面。1998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组,产、寿险分离,后来中国平安和中国太平洋也实行了分业经营,于是在中国大部分城市地区的产寿险市场上分别形成了三家寿(或产)险公司之间的相互竞争。

第三阶段(2001年入世以来):寡头垄断向垄断竞争型市场演变的市场分化阶段。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迅速加快,外资、合资公司异军突起,内资新兴公司迅速成长。中国人保、中国人寿所占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平安和太平洋飞速发展;处于第二阵营的泰康人寿、新华人寿、中华联合产险、天安保险等成长势头迅猛。在上海、广州等保险业开放较早的城市中,友邦、信诚等外资、合资保险公司凭借其品牌效应和较高的客户忠诚度异军突起,产寿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尽管我国保险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很快,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在少数保险开放早的大城市如上海、广州,保险公司数量达到30家以上,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已经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模式,但在其它大部分城市地区,无论产寿险市场都只有3-5家公司经营业务,属于寡头垄断型市场模式,而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甚至还是属于双头垄断市场模式,只有人保和国寿在分别经营财产、人身保险业务。总体来看,中国目前的保险市场仍然属于寡头垄断型模式,在保险市场中仅有的少数几家公司即保险寡头瓜分垄断了绝大部分保险业务,这可以用产业经济学的市场竞争理论加以佐证。

产业经济学通常采用市场集中度和市场平均度两个指标来比较分析一国市场的竞争程度。其中市场集中度,一般选用前五大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来表示,是反映一个产业市场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市场平均度是市场集中度的补充指标,是指平均每家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总的保费收入/保险公司数量),反映了产业市场的稳定程度和风险分散程度。

2004年我国实际经营寿险、产险业务的公司分别为28家、26家,但是,寿、产险市场保费收入超过市场份额5%的公司分别只有5家和4家公司,60%以上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不到1%。我国寿险、产险市场的集中度指标(将前五大寿险和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相加)分别为88.69%、90.26%,这与10年前(1994年)的99.2%、98.7%的集中度相比,有明显下降。但是,与欧美国家大都在20%-40%之间的市场集中度相比(见表1),仍然明显太高;甚至,我国的保险市场集中度比高度垄断的日本(68%)、韩国(61%)市场也要高出许多。

保险市场平均度,是指平均每家保险公司的保费规模。结合市场集中度指标,它可以反映出一国保险产业的市场风险分散程度和市场结构稳定程度。如果一国保险市场集中度指标很高,同时,市场平均度指标也很高,说明该国保险业务高度集中于少数几家公司手中,市场风险过于集中,这时一旦有一、两家公司经营出现危机,整个保险市场结构将趋于不稳定,即孕育着潜在的保险市场危机。反之,市场结构就会趋于相对稳定。在世界前10大保险市场中,大部分国家市场平均度指标都在1-3亿美元之间。在全球第一大保险市场的美国,这一指标仅为l.9亿美元,日本的市场平均度最高,为38亿美元,高出欧美国家二、三十倍,日本高度集中的保险市场结构必然隐藏着巨大的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日本相继出现了日产生命、东邦生命、第一百生命和千代田生命等5家保险公司破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日本保险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发展。韩国的保险市场平均度为11.08亿美元,也存在着类似日本的市场风险过于集中的危险。我国的保险市场平均度为6.8亿美元,仅低于日本和韩国,远高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西方国家。从市场集中度和市场平均度两个指标分析判断,中国当前的整体保险市场仍处于与日本和韩国相类似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状态。

我国保险市场结构模式的发展和建议

我国保险业市场结构寡头垄断格局的形成,并不是市场自身发展的结果,主要是计划经济下行政手段干预资源配置导致的。寡头垄断市场模式下的高市场集中度隐含着潜在的金融危机,很容易导致保险市场结构的不稳定,进而可能引发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寡头垄断市场模式也易导致整体的市场低效率。

从世界范围考察,各国的保险市场结构模式按照市场竞争程度由强到弱大致可划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基本类型。在未来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的保险市场结构应该采用垄断竞争市场模式。要促使我国寡头垄断市场向垄断竞争型市场体系的成功转换,必须在保险市场结构的各个环节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尽可能降低保险市场的集中度和平均度。

培育多元化的保险市场竞争主体,优化保险市场结构

要提高保险市场的竞争程度,适量的竞争主体是首要条件。那么,我国是不是也要像美国一样引入数千家保险公司呢?美国的保险市场总量比中国大得多,2002年的保费收入是中国的27倍,我国不可能也象美国一样需要5000多家保险公司,但按照比例推算,同时考虑到我国保险市场的高速成长性,我国保险市场应需要150-200家公司,当前的80家显然太少。另外,在培育更多的市场竞争主体时,还必须注意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在增加公司总数量的同时,要注重培育规模公司,促进更多保险集团、金融集团形式的公司成立;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大对内开放的力度,大力发展新兴民族保险公司;强化市场细分,大力发展专业保险公司,鼓励设立更多的养老保险、健康保险、汽车保险、货运保险、农业保险等专营公司,促进优化保险资源配置,增强中资公司专业竞争能力;尝试设立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和专属自保公司,增强保险供给主体组织形式的多样化。逐步放松保险管制,提供宽松的市场环境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存在严重的“保险抑制”。目前,我国对不同保险公司的经营仍存在着众多的不同限制,例如在产品定价、资金运用、经营地域、经营范围等方面。随着中国保险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和“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的趋势,应逐步放松保险管制,提高民族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弹性和自主性: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逐步下放保险价格的厘定权,实行保险合同条款制定的自由化;逐步打破中外资保险公司在经营地域、经营范围、税收和投资等方面的不同待遇;逐步消除大型保险公司和新兴保险公司之间在经营地域、资本规模、产品拓展等方面的竞争壁垒,使得不同性质的保险公司都可以自主决定其竞争战略。从长期来看,放松地域及业务管制后,众多大小保险公司在广泛的空间地域范围和业务范围内同台竞技;同时,由于保险价格的逐步放开、保险合同条款的自由化,保险投资限制的放松,拥有独立决策权的各保险公司在政府有效监管的环境下,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展开竞争,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其结果是促进保险公司行为市场化和经营高效化。

以市场为中心健全监管体系,为促进有序竞争提供制度保障

寡头竞争范文12

第一,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新产品上市一般规律与特点

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是指一个行业中各个厂商均不需考虑其他厂商行为,而是按照既定的市场价格销售它希望卖出的所有商品。实际上这里仅考虑价格竞争,形成一个市场价格,每一个厂商均按成本等于价格出售产品。因此,每个厂商均不把其他厂商看作自己的竞争对手。完全竞争市场需要具备四个条件:拥有数量众多、规模很小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任何一个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产品同质,所有生产者提供的都是标准化产品,他们在原料、加工、包装、服务等方面完全一样,可以相互替代。因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可以随机购买任何一个生产者的产品;投入要素可以在各个行业之间自由流动;信息完备,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及时获得有关市场的全部信息,包括现在和未来的价格信息,因而不会有任何人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购买,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进行销售。在现实生活中,严格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即使如此,经济学家还是会在很多场合下利用完全竞争模型。主要是任何一种理论模型的用处,并不取决于其假设的准确性,而取决于其预测能力。完全竞争市场是与其他市场类型进行比较的有效出发点。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是营销学上一种乌托邦,但这种乌托邦至少提供了我们新产品上市这样一种标杆意义。

首先,新产品要素进入高度雷同的阶段,不会出现任何资源垄断性竞争格局,新产品进入无为而治的策略境界。新产品基本上很难做差异化,求同、求标准成为新产品开发的方向。而这种方向上的求同必然带来新产品市场定位上的趋同,因此,我们看到很多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快速消费品在定位上比较倾向于标准化方面的制定与执行。

其次,价格上自由流动性。在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单个企业产品的溢价能力大大降低。因此,新产品上市定价将趋于社会平均价格,新产品市场溢价能力不高。

第三,渠道真正成为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新产品核心竞争力,因为消费者对市场判断更多是通过渠道直接实现的,因此,销售平台越来越成为新产品上市成功决定性因素。

第四,很少有促销手段的使用,促销更多表现为一种变相的传播活动。新产品上市渠道政策,价格政策,零售终端等都处于高度透明状态,新产品的市场边界变得越来越大,促销手段成为一种累赘。

第五,品牌性消费者基本消失,因此,众多厂商建立提供的是标准化产品,产品本身的品质成为新产品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厂商真正做到以质量为企业生存的保证。

完全市场竞争环境永远只是企业或者社会的一个伟大的梦想,而且,完全竞争市场环境始终表现为瞬间性,而打破这种完全竞争格局的核心策略就是价格武器。

我们看,完全竞争状态形成的基础是价格形态稳定性与绝对透明性,面对这样一个铁桶市场,如果我们向里面投入高价格的新产品与低价格的新产品,都可能很迅速地获得新产品上市成功,这也是为什么完全竞争市场总是表现为瞬间的主要原因,因为,在人类社会远远没有做到物质与精神极大丰富条件下,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的新产品就必然表现为非常残酷的价格战,从而打破完全竞争条件存在的核心基础。

理想状态下的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竞争市场产生了非常大的无限接近。而新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压力趋向很小,完全竞争环境已经具备了某种乌托邦社会各取所需的特征。当然,整个社会在推动新产品上市上动力也严重不足,社会创新速度与效率也大为降低。因此,实际上,完全竞争市场环境在当今时代并不是一种我们追求的理想的境界。而唯有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才可以构成这种理想竞争的基础,特别是作为市场消费的主体与客体都达到相当高水平情况下。

但是,完全竞争市场环境却提供了一个标准,就是我们在新产品上市推广中可以借助这个标杆审视我们新产品上市的策略是否存在重大漏洞,特别是可以审视我们新产品的定价策略,系统校正我们新产品上市过程中营销要素偏差。

第二, 完全垄断条件下,新产品上市一般规律与特点

完全垄断市场(perfect monopolistic market)与完全竞争相对的另外一个极端,是指一种产品市场上只有一个卖主的市场结构。当产品市场上只有一个厂商时,该厂商是不太可能接受既定的市场价格,相反,垄断厂商能认识到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并选择使它的总利润达到最大化的价格和产量水平。我们把厂家对价格、产量等市场变量的影响能力叫做厂商的市场力量。在垄断市场上,独家厂商的市场力量仅受到需求和法律的约束。如同完全竞争的模型一样,垄断也是对现实市场结构一种抽象,现实经济中很少有纯粹的垄断市场。但是,垄断模型可以充分描绘卖方在拥有市场力量时的行为,这对于研究现实世界中存在近似垄断行为是相当有价值的。

什么是完全垄断条件?完全垄断条件是指完全没有竞争对手,自己独步天下的理想状态,由于是完全垄断条件下,企业与消费者信息之间严重不对等,企业处于一个对消费者利益主宰阶段。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完全垄断条件下的市场机会已经越来越少,特别是长时间的完全垄断条件更是十分稀少。但有四个瞬间还是会产生阶段性与区域性的完全垄断环境。

其一是一个新品类刚刚诞生的瞬间,往往会产生短时间的绝对垄断。

一般情况下,一个新品类诞生时都会在阶段性占据一个市场完全垄断地位。比如可口可乐诞生相当长时间里,可口可乐公司都处于一种完全垄断条件下市场经济环境。直到市场上出现了百事可乐以及其他更多品类的替代性消费品,碳酸饮料市场才结束完全垄断竞争状态。

在完全垄断市场环境下,新产品上市一般会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快速消费品会加快品牌建设,在品牌上形成策略性壁垒使得竞争对手难以超越,面对替代性竞争品,处于完全垄断环境下的企业会不断推出替代性竞争品,通过自己打破自己的竞争壁垒来保护产品在某一个细分领域的领导权,维护自己的某一细分市场长久的垄断地位。

其二是由于政府非市场性干预导致区域性完全垄断市场。

我们在全国市场做调研中发现很多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一个本地消费品占据完全垄断市场地位。形成这种畸形的市场竞争环境主要原因是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所谓的扶持地方企业,对进入本地企业进行封杀,导致区域性市场出现绝对垄断局面出现。区域性完全垄断虽然比较短暂,但如果受保护企业能够利用时间差,充分广植营销战略资源,也很容易形成基于竞争环境下的相对垄断市场。

其三是绝对领先技术带来的短暂的完全垄断市场。

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技术发达国家处于本国经济需要,往往会长时间通过对技术垄断,创造完全垄断市场。如美国英特尔公司,长期对计算机芯片实行技术垄断,形成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完全垄断市场竞争格局。英特尔公司在长达几十年的完全垄断环境下,获得了巨额的市场回报,直到美国本土出现了竞争型品牌----AMD,加上发展中国家基于本国战略安全考虑,纷纷发展自己的芯片技术,英特尔的技术垄断性完全垄断市场才被真正打破。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美国微软的身上。全球著名的软件提供商凭借其在软件技术高度的领先地位,通过对技术封锁,形成了长达数十年的软件完全垄断竞争。

尽管美国政府为了防止完全垄断市场造成的企业创新力下降,制定了非常严格与苛刻的《反垄断法》,但面对垄断带来的超级利润,即使是美国政府也为之所动。

其四是国家垄断性行业。如核心军事产品,航空航天市场等涉及到巨大资金投入与核心人力投入行业也比较容易形成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垄断市场也是一种产品营销的理想状态。形成这种完全垄断市场主要原因有:

独家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或者基本资源的供给。这种对生产资源的独占排出了其他厂商生产同种产品的可能性;

独家厂商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使得该厂商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垄断该产品生产。

特许权。政府往往在某些行业授权某个厂商经营某个产品特许权。如邮政部门、广播电视、供水部门等

自然垄断。许多公益事业都是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

完全垄断市场新产品上市有哪些特点:

首先是独立的定价权。与完全竞争市场不一样,完全垄断市场,新产品上市价格掌握在个别厂商手里,因此,完全垄断市场环境下新产品自主定价权大为增加。

其次是空前的渠道权。由于对产品资源的完全垄断,新产品上市具有非常大的渠道自主权,新产品上市渠道长度、宽度、深度都非常大。但由于处于完全垄断市场条件,往往完全垄断企业渠道经营非常单一,这恰恰反映了完全垄断环境下的渠道经营缺乏生于忧患的意识。

其三是绝对的品牌权。新产品上市由于缺少竞争的挤压,完全垄断市场环境下的新产品往往都品牌建设情有独钟。因为自身自觉地危机意识,使得新产品上市中的品牌意识比较强烈。而且,处于完全垄断阶段的新产品肯定希望有一个长治久安的解决办法,由此,品牌成为他们建立壁垒的首选,而且,由于处于完全垄断状态下,新产品还是有很多战略性资源进行品牌建设。

其四是相对的替代性。对于完全垄断市场环境,垄断性产品或者品牌也希望通过自身完善抵御竞争对手的市场进攻。新产品上市在很大意义上也是为了自我完善与自身健康。

完全垄断条件下的新产品上市有如下一些规律:

对核心产品升级少于颠覆性产品改造。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处于完全垄断条件下新产品这种策略选择,因此,新产品往往会有很大突破性改造,除非核心产品的江湖地位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此前曾经说过美国创新学家奥斯本的创新法则,从一定意义上说,奥斯本所处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恰恰是美国经济深处完全垄断状态最多的时期。

新产品上市很少选择价格型武器,一般都是通过品牌塑造与消费者体验完成产品的市场动销。由于自己处于一个产业完全垄断地位,新产品上市一般会选择比较稳健的营销手段。

新产品上市采用标准战略,引导行业向自己设定的方向转移。我们很多人都直到一个格言: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实际上,完全垄断性企业在推动自己的新产品上市中,就会推出自己的产品标准与制式,以便长时期成为行业完全垄断品牌。

第三, 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条件下,新产品上市一般规律与特点

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分别是市场结构的两个极端。在现实中,我们经常遇到的是各种中间状态的市场类型,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就是主要的两种中间市场结构,也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前者更靠近完全竞争市场,后者更靠近完全垄断市场。

垄断竞争是一种竞争与垄断兼而有之的,既非完全竞争又非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其基本特征为厂商数目众多,每个厂商都有众多竞争对手,厂商数目多到个别厂商的行为对其竞争者的影响微不足道。每个厂商自以为可以独立行动,可以忽视其他厂商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另外就是市场上产品相似却有所区别。第三就是厂商进入市场不受限制任何一个厂商的进入或者推出对市场影响很小。

垄断竞争实际上是一种在市场上争夺主导权的战斗!进一步,可能会实现寡头垄断,这是企业在行业类就可以做到一言九鼎,甚至于形成一种双寡头竞争格局,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行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逆向垄断竞争则有可能形成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从而使每个企业都缺少独立主导权,使得行业竞争进入一个无为而治的时代。

垄断竞争时期是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最为活跃,最为具备成长性的战略机遇期,垄断竞争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表现形式上趋向于多样化与快速度。我们在本书的前面部分所描述的很多战术性手段,都是垄断竞争形态下的具体表现,我们所提出的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工业品以及OTC产品都是垄断竞争阶段的产物,在这里我们不对垄断竞争环境下新产品上市进行剖析。

寡头垄断市场又称为寡占市场。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与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他们生产的产品可能是同质的,如钢铁、水泥等行业,也可能有差别的,如汽车业、飞机制造业、电气设备业等。寡头市场的成因与垄断市场很相似的,厂商进入与退出行业十分困难,这是少数厂商能够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的必要条件。因为这些行业存在着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小企业无法生存,最终形成少数厂商激烈竞争的局面。寡头市场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不少行业都表现出寡头垄断的特点。

寡头垄断经济,其形态在国际经济环境下广泛存在。寡头垄断经济不仅出现资源性行业,甚至也出现在竞争性消费品领域,反映了国际经济发展的潜在趋势与资本流通的战略性选择。特别是全球性的双寡头经济已经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国际经济新生态。

寡头垄断条件下新产品上市具有非常鲜明的稳定性与趋势性色彩,一旦寡头垄断企业看清了行业发展的战略性方向,不管这个新产品是谁先提出来的,只要寡头企业一旦进入,市场竞争格局立即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所知道的饮料行业也好,日化行业也罢,基本上可能新产品概念是本土企业提出来的,但由于跨国公司的介入,基本上话语权就很难说了,所以我们在前述曾经说过,本土企业一旦发现新产品品类,一定要做到悄悄进村,打枪的不要。寡头垄断企业新产品上市在手段与策略上会十分注重系统性,也就是我们在前述对新产品上市普遍规律的深度描述

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竞争市场条件属于典型的不完全竞争,是除完全竞争以外的所有市场结构的总称。它既包括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又包括用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价格决定分为三种情况:厂商在产品市场是一个价格决定者,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却是一个价格接受者,我们称之为要素市场的卖方垄断;厂商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价格决定者,我们称之为买方垄断;要素市场的买卖双方都是价格垄断者,我们称之为要素市场的双边垄断。我们上述探讨的主要是生产要素市场生产出来的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环境。

第四, 过度竞争市场条件下,新产品上市一般规律与特点

过度竞争市场是指非理性市场行为形成的产品竞争格局,竞争对手在竞争策略上已经不是建立在理性市场竞争基础之上,而是阶段性牺牲利润来赢得市场规模,从而获得巨大的垄断性地位。过度竞争市场环境下,新产品上市一般主要是为了激活系统,寻找市场新的突破口。很少有企业在进入过度竞争市场还依然按照常规市场手段进行新产品上市推广,有些情况下还会出现利用新产品最为核心武器,从价格上,渠道上,促销上,以及传播上动摇竞争对手的市场根基,从而深刻影响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