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台湾海峡宽度

台湾海峡宽度

时间:2023-05-30 10:46:31

台湾海峡宽度

台湾海峡宽度范文1

【关键词】ECFA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6-0099-04

海峡两岸的金融合作起步较晚且程度较浅,以至形成了对两岸经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加强海峡两岸的金融合作势在必行。

一、两岸金融合作现状

(一)银行业

两岸的银行业合作始于2003年10月。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中国银行福建分行自2004年元旦起可以办理自由兑换新台币业务,台湾从2005年10月3日起开始办理人民币现钞买卖业务。取得实质性突破是在2010年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订以后,大陆与台湾的商业银行合作进入了黄金时期,包括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都有了具体的规定。截至2010年,大陆已经接受了台湾地区的银行共9家代表处的设立,通过互设分支机构进行资金转移,2010年从台湾向大陆汇款共计1040204件,781.84亿美元,大陆向台湾汇款累计437816件,301.81亿美元。大陆银行业进入台湾始于2010年,根据ECFA协议的规定,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相继获得进入台湾设立办事处的资格,这为大陆地区银行进入台湾银行业参与竞争,特别是海峡两岸银行业相互学习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紧接着,北京银行在2010年底也同台湾中小企业银行达成合作意向,签订了首个“海峡两岸战略合作业务实施协议”。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也已向台湾央行相继递交了在岛内设立办事机构的申请。

(二)证券业

截至2011年,已有21家台资企业在大陆A股上市,台湾证券公司目前已有14家在大陆设立了25个代表处①。考虑到大陆证券公司资本规模较大,如果不放宽投资方面的限制,台湾证券公司无法在大陆进行重大收购。台湾证券机构正考虑将本地证券公司对大陆投资的最高限额由自身净值的20%提高至40%,以帮助本地公司在大陆拓展业务。

大陆证券业进入台湾比较滞后。2009年,其中开放台湾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相互挂牌和取消外资需出具资金非来自大陆地区的声明规定,大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即可通过间接方式投资台湾证券市场。通过香港这个中间平台就可以在台湾推出与内地股票有关的投资产品。首家大陆与台湾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方正富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2010年7月1日由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完成工商注册手续后正式成立,成为境内第66家基金管理公司。方正富邦是2010年ECFA正式生效后首家获批的大陆与台湾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为将来两地资本市场进一步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方正富邦的成立也丰富了方正证券旗下专业子公司在台湾的产业布局结构。

(三)保险业

两岸保险业合作时间较早,这主要是缘于台湾保险业渐渐饱和与大陆拥有保险市场的巨大空间。截至2010年,台湾共有14家保险公司在大陆设立了17个办事处,其中经营寿险的有5家7个办事处,产险有9家10个办事处②。台湾对大陆保险业的开放时间比较晚,程度也不是很深。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出台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保险业往来许可办法》规定,允许大陆保险公司来岛内进行投资并开展业务,但中间设置了不少障碍,使得大陆保险公司进军台湾保险市场只是空谈。从台湾已积累丰富保险市场经验以及面对的政策来看,大陆保险业真正进入台湾,要走的路会很长,大陆保险资金利用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方式对台湾进行投资是目前唯一的渠道。2009年海峡两岸《保险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签订,两岸间保险业的合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两岸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将在信息交换、机构设立、人员培训和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强海峡两岸保险业的合作,有利于双方相互交流、优势互补。

二、加强两岸金融合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升海峡两岸经贸往来的效率。ECFA协议规定要“逐步减少或消除海峡两岸之间实质多数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可以促进经贸往来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效率。经过20多年的经贸往来,海峡两岸的进出口额逐年递增,贸易依存度已相当高,而两岸之间金融合作交流却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合作潜力巨大。两岸金融机构交流探讨,共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为海峡两岸投资者提供资金融通的途径,给资本需求者和供给者提供资本充分利用的平台。

其次,有利于提升两岸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力。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是投资规模、风险控制、服务能力、人才培养的综合竞争。随着海峡两岸金融合作的加深,势必会对两岸间金融机构提出新的要求,降低经贸往来的双边交易费用,使金融机构的组织架构及相关制度的运行机制建设、股权结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激励考核体制、信息披露、人才培养等得以加强,有利于海峡两岸金融机构充实核心资本,拓展中间业务,提高获利能力,优化结构和组织安排。例如,大量的台资企业来华投资,势必给金融机构带来开户、结算、承兑、担保等业务,在吸引客户的同时,也提升了两岸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大陆金融机构主要的利润来自于存贷差,不管是大型国有银行,还是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只有20%左右的利润来自中间业务,这跟国际上发达的金融体系正好相反。海峡两岸金融合作,有利于增强大陆对新增贷款宏观分配的透明度,改变存贷款基准利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的状况,形成由央行导向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并由此制约新增贷款数量的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存贷款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大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三、两岸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两岸商业银行的合作

在ECFA框架下,海峡两岸商业银行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共赢发展。首先,应充分利用海峡两岸间允许商业银行赴对方设立分支机构的便利条件。大陆应认真学习台湾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手段,促进商业银行间的往来交流。其次,加强金融创新合作。双方都有各自的企业在境外投资设厂,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讲,资金周转是扩大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ECFA协议下,双方商业银行可以创新金融衍生工具,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以解决两岸企业赴对方布局设点的融资难题。借此机会,大陆商业银行可以向台湾学习中小企业服务创新方面的宝贵经验,破解日趋紧张的资金链,并共同研究中小企业多元化的创新服务机制。最后,两岸商业银行应开展直接通汇、相互授信等业务,实现两岸人民币境内银行为境外机构开立境内外汇账户(NRA账户)、行、清算行三种结算并行的模式。

(二)加大证券业的合作力度

ECFA的实施,给两岸证券业合作带来了机遇,大陆证券业更是迎来了有利时机。两岸证券从业者应顺应发展趋势,在双方合作的基础上提升证券业整体服务效率。首先,交流两岸证券市场信息和从业经验。台湾证券业起步较早,并且是以美国模式建立起来的,期间又吸收了日本证券业的一些先进方法。大陆可以借鉴吸收台湾证券市场建设中的管理经验,并在成长中不断完善优化,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水平。其次,建立场外交易市场(OTC),推进两岸股权交易。鼓励台湾证券企业在适当的时候,在大陆实现区域内乃至跨区域的兼并、重组等市场行为,扩大资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最后,为大陆证券企业进入台湾市场提供机会。台湾对于大陆证券企业进入岛内参与竞争,政策较为严格且门槛很高,但并不代表没有一点机会。大陆证券企业可以通过国际性的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并加以参股,以基金的形式进行发放,将筹集的资金转投于台湾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证券,间接进入台湾证券业进行投资。总之,双方应加大证券业的自由化程度,促进两岸证券资源自由流动,为双方证券业发展营造自由、开放、公开、透明的良好市场环境,促进两岸证券业繁荣发展。

(三)深化海峡两岸保险业合作

大陆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人均GDP与台湾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这为海峡两岸间保险业的深化合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另外,海峡两岸居民的消费习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也为双方保险业的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ECFA实施以后,双方合作渠道进一步拓宽,海峡两岸保险业应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大陆保险业应着重学习台湾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台湾保险业则可利用大陆庞大的市场空间,提升自身赢利水平,增强两岸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双方应着眼于充分发挥保险功能,拓宽服务领域,构建良好保险经营环境,推动海峡两岸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建立海峡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为推动海峡两岸金融合作深入开展,建立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势在必行。双方可以本着互利共赢原则,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可以在离台湾相对较近的厦门建立金融合作试点区,就海峡两岸的清算机制、换汇方式等达成一致,进而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向“共同货币区”方向迈进。2012年4月26日,以“把握海西发展机遇、建设两岸金融中心”为主题的2012海峡两岸经贸论坛在厦门召开。国务院批准厦门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允许厦门在两岸金融业合作发展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两岸金融合作发展将以此为平台。在这样的金融服务中心内,双方根据签订的货币清算协议,经营对方货币业务,支持台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扩大两岸在厦门的金融合作,放宽两岸银行参股上限,放宽台资银行增设分支机构的限制,以促进两岸金融合作顺利进行。

(五)加强海峡两岸金融监管合作

台湾金融监管一直借鉴西方的体系,秉承的原则是“混业监管”。而大陆一直以来都是由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三大监管机关对金融机构进行约束,双方监管模式各有利弊。而从国际金融监管的趋势来看,应该是“混业经营、混业监管”为宜。首先,大陆三大监管机构可以借鉴台湾金融监管的经验,协调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监管范围,实行各自业务的关联性混业监管;其次,大陆监管机构可以学习台湾对于金融信息披露监管的严谨做法,制定一部完善的管理条例来制约大陆金融投资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泄露等行为,有效抑制金融腐败;最后,利用民间金融交流协调两岸金融监管,可以由两岸金融监管当局分别授权各自相关的民间组织,例如香港作为第三方,成立两岸的金融监管协调机构,该机构协商的结果报经双方主管部门批准后推动落实。

台湾海峡宽度范文2

关键词 : 两岸关系 区域合作和平发展共同繁荣

中图分类号:DF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台湾自古就属于中国的领土,台湾最早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国吴王孙权派有万多人官兵舰队到达“夷洲”(台湾等地),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这足以说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鉴于两岸的现实状况,我们必须本着相互尊重、互补互助的原则,积极的推动两岸经济合作、贸易的往来,为国家的和平统一创造更好的条件,最大限度的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使海峡两岸可以携手合作、互补互助的共同发展经济,共同的谋求中华的振兴与繁荣。

2 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

2.1 政治方面

我国可以适时调整有关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渐的采取一些松动的措施,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并且不再追究台湾人民在祖国成立之前所犯下的错误以及犯罪行为,维护海峡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海峡两岸关系更好的发展。

2.2 经济方面

海峡两岸之间的经济、贸易以及投资的问题,我国应逐渐的加强与增进,并且扩大区域之间的合作,逐渐的减少或者消除海峡两岸之间贸易的关税和一些非关税壁垒,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推动海峡两岸双向投资,并且继续扩展服务贸易的广度与深度,取消众多行业的限制性措施,推动海峡两岸中小企业的合作,从而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实力,在一定的措施保护范围之内,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合作。敞开贸易的大门,促进海峡两岸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学术、科技的交流,欢迎台湾人民来大陆投资以及从事贸易活动,我们要为其提供优越的条件、法律保障等。

2.3 军事方面

我们必须要认清国际形势,深知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没有理由走上“先军政治”的道路,但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要想军事倾斜,我国要采取主动措施,主动的去缓和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状态,停止一些不必要的纷争,将人民的安全与利益放在一位,把靠近台湾的一些沿海地区开发为旅游点或者经济开发区。

3 推进海峡两岸区域合作的构想

推进与开展海峡两岸区域合作的综合试点,可以把福建作为两岸区域合作的主体,之后再逐步的扩展与延伸。推动海峡两岸贸易、经济、文化、学术与科技的交流与发展。

3.1 建立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

根据海峡两岸贸易往来与投资,利用长江三角地区强大的制造业优势,加快交通枢纽的建设,规划建设集台湾产品、集中采购、批发零售、商务办公为一体的现代化贸易区。扩大沿海区域合作的规模,建立健全投资于贸易保护机制,促进更多的中小企业来此投资,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

3.2 建立台商子弟学校

为吸引更多的台商来大陆投资,更好的实现西部大开发,,更早的实现海峡两岸共同繁荣昌盛,我国要建立一些相应的台商子弟学校,鼓励台湾的学生来大陆就读,批准台湾人民参加国内的任何国家及资格考试,放宽政策,鼓励台商来大陆投资并进行贸易往来,使两岸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的深入发展。

3.3将海峡两岸最大的房地产服务缔结

近些年来,海峡两岸在各行各业的交流与合作中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两岸的经济贸易合作也继续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并且有望在新的领域开展崭新的一面。海峡两岸可以构建最大的房屋中介的服务平台,本着资源共享、互利互助的原则,在科技、管理、培训、营销的基础上,进行更生层次的交流,将房地产行业不仅仅局限于海峡两岸的市场,更要面向国际化、全球化。通过科技的手段,全面的整合海峡两岸的优质资源,满足海峡两岸人民对房地产多样化的需求,再加上大陆的房地产市场不断的在扩大,可以为广大的台商提供更加详细的大陆房地产资讯,不断的提升服务,从根本上为台商的投资提供保障,促进海峡两岸投资的交易安全与资讯的整合。

3.4 将两岸的部分相关产业进行连锁加盟

台湾的连锁加盟产业经历40年的发展,市场也逐渐趋向饱和,我国可以放宽台商来大陆投资的相关政策,将台湾和大陆的连锁加盟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大型化、品牌化,以直营方式或者加盟的方式进行扩大规模,吸引更多的台商加盟,尤其是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生效后,两岸的经济贸易不断的促进与增长,相信海峡两岸的连锁加盟产业的空间会更广阔,台商在大陆的发展前景是非常辽阔的。

3.5 加强两岸电路产业的合作与发展

在海峡两岸关系逐步的缓和下,为推进海峡两岸区域合作的进程,我国应大力的发展有关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的合作与交流,了解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最终要确立在两岸合作的前景上,台湾的机电产业在大陆的营收中占有的分量是很少的,而对于台商来讲,大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再加上大陆对高新技术与IT产业持续的给与大力的支持并且创造良好的环境,两岸若能携手,可见之后的机遇是无穷的,两岸一起推进电路市场标准,进而推进全球市场,为推动海峡两岸区域间的合作做出强有力的贡献。共同的深化合作、应对挑战、共同发展。

3.6 积极推动贸易与投资自由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海峡两岸的区域合作逐步的推动了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并且涵盖了贸易与投资的各个方面,我国应坚定不移的推进对外开放,在贸易与投资方面,要敢于接受挑战,譬如金融危机,因为全球的资本流动是增加的,而当问题出现时,每个国家所采取的对策相对来说是很少的,所以我们要推进贸易环境自由化、开放化,采取合理的贸易投资保障机制,振奋两岸人民的信心,从而改善和提高我国人民消费水平以及就业率。

4 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为推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机制化、区域化的发展,我国应积极的促进海峡两岸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尽快的执行,让两岸的人民今早受益,并且在其基础上,积极的促进海峡两岸区域的全面合作,通过对两岸经济的政策扶持,合理的规划、引导,以便提升海峡两岸区域经济的合作水平,积极的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竞争力,在农业、网络、电力等一些增值的领域加强合作,从而提高人民就业率和人均消费水平,推动两岸科学、学术的合作,提高我国人民的自主创新能力,协助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强两岸新能源、谎报产业的整合,提高我国产业技术能力和独立研发能力,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支持两岸企业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使我国逐步走向国际化舞台。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扶持两岸经济区域合作,积极的推进其规范化、制度化,最终达到共同繁荣。

5 结束语

我国的经济发展就像是失去了公平,去没有得到相应的效率,失去了鱼,却也没有得到熊掌,我国应积极的推进海峡两岸区域的全面合作,共同推进两岸经济的共赢,切实保证两岸经济持续的发展,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的稳定,使海峡两岸可以携手合作、互补互助的共同发展经济,共同的谋求中华的振兴与繁荣。参考文献:

[1] 樊杰 赵燕霞 田明 张文忠台湾海峡两岸地缘经济整合的驱动机制与途径[期刊论文] 《地理学报》 ISTIC PKU2003年3期

[2] 海峡两岸金融业合作的路径选择与前景探讨[会议论文] 王鹏 2011 - 第十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 区域合作理论与实践创新暨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学术研讨会

台湾海峡宽度范文3

立体传播 全面覆盖

“海峡论坛”始终坚持“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鲜明主题,以“聚焦基层、共享成果”为主要议题,突出“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特色,论坛活动规模、参会台湾民众人数一届超过一届,吸引了境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

1.中央媒体引领舆论导向,体现领军作用。大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中新社等中央媒体都派出精干的报道队伍,活跃在大会各个重要活动现场,以及时快捷的消息报道和视野宽广的深度报道,引领舆论导向。新华社海峡论坛前方报道组这两届完成中英文图片报道都在160张、对内和对外中文150篇、英文文字30条、中英文电视频70条以上;中新社对外播发文字电讯稿件(图片)总计506篇(幅、组)。这些稿件被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泰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意大利、罗马尼亚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众多有影响力的海外华文媒体采用,更被新华网、人民网、中广网、中国网、凤凰网、新浪、网易、海峡论坛官网等众多境内外主流网站广为转载,对引导海外舆论,提升海峡论坛影响力,树立海峡论坛品牌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境外媒体踊跃参会报道,体现正面效应。第三、四届海峡论坛受到台湾新闻媒体高度关注,近80家台湾媒体100多名台湾记者参会报道,报道内容比较正面、客观。三、四两届论坛部分活动在岛内举办,台湾主流媒体报道踊跃、客观、友善。据统计,三、四两届论坛台湾各媒体刊发与海峡论坛有关的新闻报道就达2100余篇(幅、条)。香港文汇报、大公报、香港商报、凤凰卫视、亚洲电视、澳亚卫视,新加坡联合早报、美国中文电视、美国华夏时报、波兰嫦娥卫视、捷克华商导报、南非《非洲时报》等港澳及外国华文媒体记者积极主动来闽采访报道。美国华文媒体也纷纷开辟专题专栏专版进行报道,如美国中文电视台第三、四届论坛就制作了15个专题报道。香港大公报在三四两届论坛期间都发稿四五十篇(幅、条);香港文汇报多届论坛刊发2个要闻全版、1个半中国新闻版、半个台湾新闻版,累计发稿近百篇。这些报道集中展示了海峡论坛主要活动、大陆惠台政策、两岸基层民众交流情况,为两岸交流起到正面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3.网络媒体发挥迅捷优势,体现规模效应。人民网、中国网、新华网、华夏经纬网、中国台湾网、中新网、中国广播网、华广网、你好台湾网、以及台湾快乐联播网、好事联播网、数位台湾等一大批网络媒体聚焦福建,以迅捷、海量传播的优势,全程跟踪报道海峡论坛活动。国内几乎所有新闻网站、门户网站以及香港、澳门、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境外网站均刊发了相关信息或制作专题、链接论坛官方网站。新华社、中新社等媒体采写的重点稿件,如《海峡论坛名牌效应初现向两岸基层普发“和平红利”》等大量被海内外,尤其是台湾网络媒体广泛转载,传递并放大了论坛的声音,引导了海内外舆论,收到了良好的入岛传播效果。

抓住特点 迅捷播报

每一届“海峡论坛”内容都十分丰富,宣传、外宣部门指导各新闻媒体紧紧围绕每届论坛主题和议题,突出“基层性、草根性、广泛性”特点。

海峡论坛期间举办的各项民间信俗和文化交流活动,也是媒体报道的重点。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民俗活动、妈祖文化活动周等,在海内外媒体上图文并发,凸显出论坛民间性、草根性和广泛性的鲜明特点。各新闻媒体相互支持,联动互动,多方协作,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运用各种手段,创新各种方式,组织好四届海峡论坛的新闻宣传。新华社、中新社将文字、摄影、视频、网络和社办报刊等报道形式统一策划,开展全方位新闻报道。

这些文字和视频新闻被国内各大网站广泛转发,仅《原味台湾夜市“搬到”海峡论坛》就被15家国内新闻网站转载。中新社在去年首次实现了文、图、网、视、版、刊相结合的立体式报道,今年再度实施,传播效果倍增。东南卫视《海峡新干线》连线台北演播室,请岛内嘉宾解读1万多名台湾乡亲与会海峡论坛的深刻涵义。中央、省、市媒体相互配合,广播、电视、网络互相协作,联合直播海峡论坛开幕暨综艺晚会,台湾中天电视、东森电视、TVBS、中视同步连线晚会插播现场实况。由于充分调动了电视手段,使论坛大会的直播报道更形象、更生动、更深刻,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精心谋划 完善机制

“海峡论坛”重大活动场次多,规模大,规格高,任务重。为了能够通过媒体传播影响海外特别是台湾受众,宣传、外宣部门主动作为,精心策划,严密组织,积极协调,将海内外各方因素调动起来。

一是借助海外媒体为我传播。这些年,福建在尤其在台湾举办的各种文化、新闻、戏剧交流活动不计其数,与港澳台媒体广泛联系,积累了相当丰厚的媒体人脉资源,这就为在“海峡论坛”举办期间借助港澳台媒体为我传播提供了可能。闽省与台港澳地区媒体经磋商,已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每当福建有重大新闻题材出现,就主动与东南亚和台港澳媒体联系,发出信息,取得这些国家和地区媒体的支持。第三、四届海峡论坛召开,仅台湾媒体每届来闽采访的人数就超出一百。同时,福建充分利用“侨刊乡讯”和海外媒体“福建专版专刊”的优势,这些年与外国许多知名媒体进行合作。每当“海峡论坛”举办,福建就组织海外华文媒体来闽采访报道,像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尼、南非等,这两届均有媒体来闽组稿,将海峡论坛的最新消息传播给本国。

二是注重研究海外受众的阅读兴趣和欣赏习惯。我们的做法是,不断向包括台港澳地区在内的境外媒体提供素材,怎么报道,用怎样的口味报道,怎样的方式解读,完全由所在国(地区)媒体自己选择。四届论坛举办后,福建宣传、外宣部门从海外媒体传播所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海峡论坛”之所以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根本原因在于海外媒体抓住了当地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特点,让受众爱读,并且读进去了。

三是抓好深度报道。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专家对论坛进行解读;聘请知名人士畅谈对论坛走势的分析;要求本省派出资深记者长期跟踪报道,写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文章;要求网络媒体全方位参与报道,有效地提升了收视收看率,扩大了受众覆盖面。

台湾海峡宽度范文4

问:编辑同志,您好。海峡两岸签订服务贸易协定后,台湾民众反映强烈。请问,什么是《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它对海峡两岸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福建读者:郭义群

郭义群同志,您好!

2013年6月21日,为加强海峡两岸经贸关系,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双方由海协会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两岸签署投资保障和促进海关合作协议之后,最令人瞩目的经济合作协议。协议致力于逐步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涵盖众多部门的服务贸易限制性措施,促进双方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及便利化;继续扩展服务贸易的广度和深度;增进双方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在早期收获基础上,协议更大范围地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明确了两岸服务市场开放清单,为两岸服务业合作提供更多优惠和便利的市场开放措施。双方市场开放涉及WTO《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部门中的11个,包括商业、通讯、建筑、分销、环境、健康和社会、旅游、娱乐文化和体育、运输、金融等行业,涵盖的行业类别之多、开放力度之大在类似协议中可谓前所未有。

目前,在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两岸经济增速减缓,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的大背景下,协议的成功签署对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经济融合及经济一体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及影响。协议是一份致力于永续发展的两岸双赢互利的新协商模式,具有开放水平高,两岸特色突出,合作机制持续等突出特点。作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议极大地丰富与完善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内容。

对台湾而言,大陆经济调整及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对台湾服务业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大陆的高水平、宽领域、大力度的服务市场开放将是其经济发展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台湾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早,服务体系较完善,管理机制较健全,管理经验成熟,经营模式先进,创新与拓展能力较强,协议的签署既可以给其提供登陆发展创新业绩的良好契机。可以预见,大陆对台湾的市场开放,将会扩大台湾的投资机会,将会使其成熟的服务业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其服务业带来更多可利用资源,为海岛型经济的台湾提供与亚太区域经济进一步衔接的有力基础,同时,大陆正处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大陆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将为台湾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增长空间,并与制造业发达但服务业存在巨大逆差的大陆经济高度互补。台湾对大陆企业的市场开放,将会促进更多的资金与技术流向台湾,进而带动台湾的投资、就业和经济发展。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订不仅为两岸经济合作搭建一个制度化的平台,更为两岸经济合作创造新契机,拓展了新空间,从而为应对和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台湾媒体称,就事论事,服贸协议早日生效对台湾具有关键的意义,服贸协议与未来的货品贸易协议,正是建立两岸经贸基本规则的重要工具。

台湾海峡宽度范文5

一、“纪念《开罗宣言》70周年座谈会暨图片展”在京举行

1日,由全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市共同主办的“纪念《开罗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暨图片展”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

二、台湾大规模纪念研讨《开罗宣言》70周年

1日是《开罗宣言》70周年纪念日,台湾社会以研讨会、展览、刊发评论等方式,重温这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国际文件。

三、陈德铭会见吴伯雄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2日晚在台北会见了中国荣誉主席吴伯雄。

四、台湾抗日志士后人到访闽粤

为纪念台湾光复68周年,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2日起组织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粤闽参访团,到广东、福建两省的客家县市开展相关纪念活动。

五、海协会经贸交流团结束在台参访

3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率领的海协会经贸交流团结束在台为期8天的参访,回到北京。

六、海峡两岸“中华亲情林”首批建设基地启动

由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华亲情林”首批建设基地启动仪式5日在北京举行,两岸百余名人士参加了这一仪式。

七、台湾简化港澳学生来台就学入出境手续

台湾大陆事务主管部门9日表示,近期已简化香港、澳门居民来台就学的入出境手续,以吸引更多的港澳学生来台就学。

八、第四届ECFA海峡两岸暨香港民间经贸合作论坛在京举行

9日,第四届ECFA海峡两岸暨香港民间经贸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整合资源、深化合作、联合竞争、共同发展”为主题,共商祖国大陆与台湾、香港经济合作发展新空间。

九、交行、农行、中行、建行所发“宝岛债”同步挂牌交易

10日,交通银行香港分行、农业银行香港分行、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和建设银行香港分行4家陆资银行首次推出的“宝岛债”在台湾证券柜台买卖中心同步挂牌交易,合计发行金额达67亿元人民币。

十、两岸经合会第五次例会圆满举行

10日,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台北举行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经合会)第五次例会,双方回顾了经合会第四次例会以来各小组工作情况,总结了两岸经济合作取得的进展,评估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实施成效,规划了未来各项工作,并就共同关心的议题交换了意见。

十一、海基会董事长: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将为台湾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林中森13日表示,《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对双方互惠互利,也是给予台湾抢占大陆服务业市场的先机,将为台湾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十二、两岸专家:“三通”缔造两岸共同记忆

15日,海峡两岸迎来全面、直接、双向“通邮、通商、通航”五周年。当天在上海举行的“2013两岸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指出,“三通”正在缔造两岸的共同记忆,5年来两岸民众正进一步深入了解“对岸的美”。

十三、台湾开办“两岸邮政e小包”业务

为庆祝海峡两岸通邮五周年,台湾中华邮政公司于16日启动“两岸邮政e小包”业务,以满足民众网购需求。同日,《海峡两岸珍邮特展》也在中华邮政公司邮政博物馆开幕。

十四、两岸专家学者盘点2013年两岸关系:稳中有进 稳中向好

全国台湾研究会16日在北京举办2013台湾政局暨两岸关系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与会两岸学者们普遍认为,2013年两岸关系总体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两岸双方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各领域交流合作出现更多积极因素,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一步巩固深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十五、两岸学者汇聚台北研讨传统文化与社区建设

19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在台北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中国荣誉主席吴伯雄出席会议。来自海峡两岸2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社区建设”议题进行研讨。

十六、台湾开放人民币非投资型人身保险业务

19日,台湾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开放保险业办理人民币收付的非投资型人身保险业务。首年的总额度在400亿元左右。

十七、“2013海峡两岸媒体前瞻论坛”在京开幕

22日,“2013海峡两岸媒体前瞻论坛”在北京开幕。来自海峡两岸的主要媒体负责人、新闻院校学者及两岸关系研究专家约100人出席了论坛,围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形势下媒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展开研讨并将提出共同倡议。

十八、调查显示:大陆游客认可台北的人文素养和人情味

一项“大陆游客对台北市印象及观感调查”22日公布结果显示,大陆游客到台北市旅行后对于“人”的印象深刻。高达8成的受访者对台北市旅游满意或非常满意。在祖国大陆及港台都有旅游经历的受访者认为,台北市以“人文素养”和“人情味”在旅游评价上胜出港澳及大陆许多城市。

十九、商务部:希望台湾方面进一步放宽对大陆货物的进口限制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23日说,为了使两岸贸易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希望台湾方面在加强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同时,进一步放宽对大陆货物的进口限制,加快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货物贸易协议的磋商与签署。

二十、北京京剧艺术访问团在台推出慈善公益展演

由黄埔军校同学会组织的2013北京京剧艺术访问团携《三岔口》《盗仙草》《李逵探母》《玉堂春》,23日起在台北、屏东、高雄、台南进行4场公益演出。

二十一、国台办:服贸协议不生效,台业界民众受损最大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25日表示,如果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不能生效实施,既不利于深化扩大两岸经济合作,更不利于台湾经济发展,受损害最大的是台湾业界和民众。

二十二、台湾当局简化大陆居民来台申请程序

台湾当局内部事务主管部门宣布,为便捷两岸人民往来,现行大陆居民来台停留的4个法规将整并为一个“许可办法”,将于2014年1月1日生效。

二十三、国台办:有识之士提出冻结“”党纲是积极信号

针对“立院党团总召”柯建铭12月26日建议考虑正式宣告冻结“”党纲,国台办发言人表示,我们注意到相关报道。内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冻结“”党纲的主张,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二十四、台湾有望开放“一卡两岸通”

台湾“金管会”宣布,只要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生效,即可开放“一卡两岸通”业务。岛内银行即可发行具有银联功能、可在大陆提现和消费的金融卡。

二十五、张志军: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条件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3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5周年,强调要坚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2014年1月

一、早收全免税届满周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红利充分显现

2013年1月1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货物贸易早期收获计划启动第三阶段降税,806项早收货品由此全部实现零关税。一年来,减税利好刺激两岸贸易持续增长,为两岸业界和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台湾力争2014年赴台游客破900万人次

台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江宜桦2日表示,2013年来台游客突破800万人次,希望新年各部门全力拼观光,力争2014年突破900万人次。

三、台北动物园举办熊猫宝宝“圆仔”感恩晚会

祖国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的首只宝宝“圆仔”6日即将与民众见面。5日晚,台北市动物园举办感恩晚会,对“圆仔”成长过程中给予协助的单位和个人表达感谢。

四、熊猫宝宝“圆仔”正式亮相

大陆赠台大熊猫宝宝“圆仔”6日上午开放供民众参观,吸引大批台湾民众到场。

五、台湾学者专家评选“2013两岸十大经贸事件”

台北市企业经理协进会6日“2013年两岸十大经贸事件”。十大事件由台湾熟悉两岸事务的专家学者选出,其中“《海峡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及《海峡两岸海关合作协议》正式生效”位居首位。

六、台湾将实施更开放的两岸金融政策

台湾金融主管部门负责人曾铭宗在说明新年度施政重点时表示,已成立推动人民币离岸中心小组,会开放更多创新产品和业务。

七、台湾将新承认18所大陆高校学历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蒋伟宁表示,将再扩大承认18所大陆艺术类高校学历,同时在本年度将招收大陆学生的额度增至5700人。

八、2013年两岸贸易逾1972亿美元

海关总署10日公布数据,2013年两岸贸易值为1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16.7%,明显高于当年大陆外贸进出口7.6%的整体增长幅度。

九、海基会副董事长高孔廉请辞获准

10日,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高孔廉宣布,已经向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递交辞呈并获得批准,他拟于2月6日正式离职。

十、人士纷纷批评两岸政策“倒退”

“中国事务委员会”1月9日开会讨论有关对大陆政策总结报告,各种试图改变两岸核心论述的新尝试都未过关,连日来,内“倒退”、“回避”、“无感”感叹四起。

十一、台湾各界:顽固坚持“”找不到出路

台湾各界对“中国事务委员会”“现阶段对中政策检讨纪要”深表失望,认为其像是在做一场“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游戏,其“”死结不解的检讨政策,找不到出路。

十二、台湾经济环保部门阐述两岸服贸协议利好

台湾立法机构13日举行第十五场《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公听会,讨论服贸协议对技术检测与分析、建筑物清理、环境服务业的影响。台经济、环境事务主管部门阐明服贸协议有利于台湾相关服务业发展。

十三、台拟将大陆个人游每日上限调增至4000人

台湾“观光局”副局长张锡聪表示,今年上半年将增加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的每日上限到4000人。“观光局”还考虑在春节过后与大陆方面研议,进一步增加赴台个人游的试点城市数量。

十四、公安边防部门加强对台警务合作

公安边防部门近年来不断加强与台湾海巡部门的警务合作,双方在信息共享、打击犯罪、海难救助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务实合作,有力维护了台海治安稳定。

十五、两岸合作打击犯罪见成效

台湾海巡部门14日消息,两岸互助协议签署生效后,增加打击犯罪效能,2013年和大陆合作破获4件案,查扣670多公斤。

十六、岛内8家寿险业者争发第1张传统型人民币保单

台湾金融监管机构14日表示,已经有8家寿险业者递件,争取发行岛内第1张传统型人民币保单。

十七、台湾人民币存款突破1800亿元创新高

台湾当局货币政策主管机关日前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台湾外汇指定银行及国际金融业务分行人民币存款突破1800亿元,达182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十八、国台办:穿“”老鞋走不出新路

针对两岸政策检讨纪要和党主席的有关表述,国务院台办新任发言人马晓光15日指出,穿“”的老鞋,走不出两岸关系的新路。事实已经证明,“”是一条死胡同,无论挂上什么样的路牌,死胡同就是死胡同。

十九、国台办希望台湾方面早日同意林毅夫返乡

针对台湾方面近日持续对林毅夫通缉令,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马晓光15日在例行新闻会上应询表示,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希望台方从人道主义考虑,早日同意林毅夫夫妇回台探亲、祭祖,“这毕竟是人之常情”。

二十、两岸能源合作打造金门洁净低碳岛

“两岸能源合作打造金门洁净低碳岛”签约仪式17日在金门举行。台湾星崴股份有限公司与中海油福建新能源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书,双方将在金门合作推广使用大陆天然气。

二十一、:日政府参拜靖国神社如伤口撒盐

台湾地区领导人19日说,去年日本政府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如伤口撒盐,显然没反省邻国慰安妇遭迫害的悲惨历史,令人遗憾。

二十二、台湾发现甲午战争名将刘含芳军旗

甲午战争名将刘含芳军旗,埋没在台湾博物馆库房80年后终于重见天日。台博馆表示,刘含芳军旗是“现存甲午战争最重要的物证”之一,台博馆从未公开展出,也暂无展出计划。

二十三、一名大陆游客因感染H7N9禽流感于20日在台北死亡

一名来自江苏省常州市的大陆游客因感染H7N9禽流感引发严重肺炎并发败血性休克,于20日在台北死亡。

二十四、台湾政商界人士呼吁两岸尽快协商通过货品贸易协议

台湾工业总会20日在台北举办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品贸易协议产业座谈会。会上,多位台湾政商界人士呼吁两岸尽快完成协商,通过货品贸易协议。

二十五、“2014天下经济论坛”开幕

21日,由台湾《天下》杂志主办的“2014天下经济论坛”在台北开幕,本次论坛主题是“新旧交替时代,亚洲变革的力量”。

二十六、台湾智库:2014年台湾制造业将温和成长

据台湾产业研究领域智库预测,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回暖,台湾制造业产值2014年将温和成长3.09%,达到17.72兆元(新台币)。

二十七、俞正声出席2014年对台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2014年对台工作会议24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俞正声指出,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保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连续性,同时面对新形势及其未来发展,提出新的起点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理念、新主张,产生广泛积极影响。各地各部门认真领会中央对台工作精神,努力贯彻决策部署,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取得很好的成绩。

二十八、台湾布局5G移动通讯

24日,台湾行政主管部门召开的5G发展产业策略会议在台北闭幕。会议宣布,台当局将成立专责单位长期投入发展第5代移动通讯(5G)。

二十九、台湾多地点灯开节迎新春

马年春节临近,点燃“幸福灯海”,构筑“梦幻流域”,台北、南投、花莲等地于25日点灯开节,喜迎新春。

台湾海峡宽度范文6

“习吴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行稳致远

6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荣誉主席吴伯雄和他率领的中国访问团全体成员,并举行了会谈。“习吴会”的举行受到两岸各界、国际社会以及海外华人的高度关注。

“习吴会”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定调

表示,过去5年,我们两党、两岸双方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开辟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推动两岸关系取得了重大进展。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将继续实行既定的大政方针,致力于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造福两岸同胞,造福中华民族。希望两党和两岸双方继续增强互信、保持良性互动,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各项基础,团结两岸同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强调,今天,两岸关系已站在新的起点上,也面临着重要机遇。我们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清醒认识并主动因应形势发展变化,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就此提出4点意见。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第二,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第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第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会见中,高度评价吴伯雄具有深厚民族情怀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伯雄强调,坚持“九二共识”、反对“”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实行一个中国原则,都用一个中国框架定位两岸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主席最近重申不推动“两个中国”、“”及“”,坚持了中国的一贯路线。

吴伯雄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两岸关系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形势,国共两党要有共同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两岸应该强化经济关系,深化社会交流,加强文化交流,讨论推动签署教育交流、文化交流协议,为两岸民众创造更多实质利益。两岸同胞有责任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让中华民族为世界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习吴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备受两岸期待的“习吴会”,对于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接续了国共两党高层定期交流机制,为两岸关系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与中国主席连战共同“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同意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随后三年双方借助这一平台带动两岸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为缓和两岸紧张局势、增进民众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重新上台执政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出60多年来最好的局面。但两岸关系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入巩固深化的新阶段,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路径,两岸关系发展中的深层问题和固有矛盾,越来越需要两岸双方、特别是国共两党予以面对,深入沟通对话,以求凝聚共识,不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向前而行。

当此之际,荣誉主席吴伯雄应主席的委托,率团前来大陆访问,并与会面,这对于延续并深化国共平台的功能作用,增进双方政治互信,以及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双方政治互信基础持续增强,为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引向深入提供了保障。在访问团行前特别交代,“此行一方面检讨五年多来两岸关系发展,另一方面前瞻未来方向”,并着重强调“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吴伯雄在会谈中也代表表态,将坚持“九二共识”与反对“”的政治互信基础,并称这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吴伯雄本次代表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是,“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主张一个中国的原则”,“都用一个中国架构来定位两岸关系”。吴伯雄给此番表态明确承认了“一个中国原则”与“一个中国架构”,意味着双方都可接受以“一中框架”定位彼此关系,这是台湾方面就两岸政治定位更为清晰的表述,对于提升彼此的政治互信具有指标性意义。

在夯实双方政治互信的基础之上,吴伯雄进一步提出,未来虽仍将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理念推动大陆政策,但不可否认,“经与政”、“易与难”之间,有些问题难于划分,因此只要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民间人士针对相关问题展开对话,是不会限制的。可见,高层已体认到两岸关系发展终将触碰政治议题,未来双方可从民间形式的二轨对话入手,就制约双方关系发展的政治议题,特别是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展开探讨,这对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三是灵活务实、着眼长远,为两岸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之后,台湾的“国际参与”、两岸经济整合、社会文化交流的机制化等一系列难题渐次浮现。本次“习吴会”中,双方为解决这些问题展现了灵活务实的理念与着眼长远的气魄。对于能够尽速完成的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及金融合作协议,双方均全力以赴确保实现;对于两岸互设办事机构等既紧迫又障碍繁多的问题,双方则发挥政治智慧,以灵活方式寻求突破。

海峡论坛聚焦亲情共圆梦想

第五届海峡论坛继续坚持“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主题,以“聚焦亲情、共圆梦想”为主议题,以基层民众为主角,保持草根性特色。论坛举办期间面向基层、面向民间、突出民生,安排大会活动、基层交流、文化交流、经贸交流等四大板块28项活动。

以“聚焦亲情·共圆梦想”为主题的第五届海峡论坛于6月15日至21日在福州、厦门、泉州三地联合举行。

1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致辞时指出,近5年来,两岸关系显著改善,交流合作、平等协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创出和平发展的新局面,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岸关系在短短几年间取得了重大成就,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

他说,两岸关系之所以能够开启和平发展的崭新局面,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建立并巩固了反对“”、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保持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两岸关系之所以能够保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关键在于遏制了“”分裂活动,促进了交流合作和平等协商,推进了两岸交往合作的机制化建设。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之所以能够越走越宽广,是因为这条道路有效增进了两岸同胞福祉,得到了越来越多两岸同胞的认同、支持和参与。

本届海峡论坛围绕“三大群体”(职工、青年、妇女)、“四大纽带”(姓氏宗亲、同乡社团、民间信仰、大陆配偶)、“五大领域”(文化、教育、医疗、法律、工商)和“六大基层组织”(农、渔、水利、乡镇村里、社区协会、公益慈善)等,设计了特色明显、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

另外,论坛新增“两岸城镇化建设论坛”、“海峡金融论坛”、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和闽台“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周等8项活动,首次将“世界闽南文化节”和“两岸公益论坛”、“海峡两岸关爱自然志愿服务论坛”纳入海峡论坛,经贸板块由上届4项增加到本届7项。“海峡职工论坛”开展两岸职工技能展示,“两岸城镇化建设论坛”探讨建设两岸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文明的美丽城镇乡村,“台湾特色庙会”安排了台湾小吃与名优特产品展销,“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论坛”邀请来自6省的两岸嘉宾参加活动。

本届海峡论坛继续推出新的对台惠民政策,这些新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新增授权11个省区市公安机关为在当地的台湾居民换发、补发5年有效台胞证等。至此,可以为在大陆台湾居民换发、补发5年有效台胞证的省区市已有20个。

开放沈阳、郑州、武汉等13个城市作为第三批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个人旅游试点城市;将于近期增加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组团社。

增加向台湾居民开放10类(项)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具体为:通信、出版、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管理咨询师、假肢与矫形器制作师、地震安全评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注册验船师、注册设备监理师、注册计量师。

拟就认可和执行台湾地区乡镇市调解委员会出具的民事调解书司法解释。

新设立11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设立首批10家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

同意福建省设立国家海峡版权交易中心;同意福建开展“加强国产网络游戏属地管理试点”;同意福建设立海峡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允许台湾居民参加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等。

积极促进两岸邮轮运输经济发展;积极支持两岸客货滚装轮运输发展;同意两岸互设验船机构或办事处等。

此外,还包括福建省的向台北市立动物园赠送三只自繁小熊猫、开展台资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设立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安排专项资金资助台资企业和对台科技合作企业的科研项目、在漳州设立海峡两岸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等7项政策措施。

本届海峡论坛共安排大会活动1项、基层交流12项、文化交流8项、经贸交流7项。28项活动体现五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面向基层。海峡职工论坛以“推动更高质量就业,服务经济转型发展”为主题,着力为两岸职工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

海峡青年论坛以“青年谋发展,共圆中国梦”为主题。在厦门举办主旨论坛、两岸青年社团负责人圆桌会议,在岛内举办两岸金融系统青年峰会及交流活动。这一论坛主要亮点是:将论坛活动延伸到基层,延伸到岛内。

海峡妇女论坛暨海峡和谐家庭文化艺术展,以“家庭和谐、艺术绽放”为主题;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论坛以“分享幸福、为爱加油”为主题,“珍爱家人、打拼事业、沟通两岸”为议题。

二是重民生。两岸社会公益交流系列活动,包括两岸公益论坛、海峡两岸关爱自然志愿服务论坛、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

三是促经贸。台湾特色庙会,重点突出台湾地道的小吃和特产,将台湾本土美食与大陆民众分享,力求完整展示地道的台湾风味。

海峡金融论坛以“《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的实施与两岸金融交流合作前景的展望”为主题,举行8家台湾地区银行与厦门辖内有关商业银行签订行清算协议仪式等多项活动。

台湾县市推介会,重点推介台湾云林县、南投县、宜兰县,让大陆民众更深入地了解台湾,认识台湾,促进交流合作和互惠共赢。

两岸共同家园论坛以“培育产业发展,打造共同市场”为主题,增设优惠政策说明、增强台湾嘉宾的信心;深化沟通举措,凝聚两岸共识;完善论坛配套活动,两岸民众共建平潭。

四是续乡缘。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以“探乡探亲、寻根寻祖”为主题;闽台“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周以“同根同名、同心同行”为主题;妈祖文化活动周,组织两岸妈祖信众大交流、大联谊、大走访,进一步弘扬妈祖文化,增强两岸本源认识。还有海峡两岸(福建云霄)开漳圣王文化节、郑成功文化节、陈靖姑文化节等。

五是促融合。通过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和海峡客家风情节,促进两岸交流融合,促进互利双赢。

“两会”举行第九次会谈,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林中森6月21日在上海举行“两会”恢复协商以来的第九次会谈。双方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就“两会”已签协议的执行情况交换了意见,并确定了“两会”下一轮会谈协商议题规划。双方还就有关解决金门用水问题达成共同意见。

陈德铭表示,自2008年6月“两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协商以来,签署18项协议,解决了一系列两岸同胞关心的经济、社会、民生问题,对两岸交往与合作作出了制度化安排,在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为“两会”制度化协商持续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注入了新的动力。这次会谈是和林董事长的首次会谈,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使命。希望“两会”在双方政治互信和良好合作基础上共同努力,不断丰富两岸交流、往来、合作的内涵,拓宽改善两岸关系的道路,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两会”认为,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有利于推动两岸服务贸易正常化和自由化进程,相互开放服务业市场,促进共同发展。协议规定了两岸服务贸易的基本原则、双方的权利义务,未来合作发展方向及相关工作机制等内容。协议明确了两岸服务市场开放清单,在早期收获基础上更大范围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两岸服务业合作提供更多优惠和便利的市场开放措施。大陆对台开放共80条,台湾对大陆开放共64条,双方市场开放涉及商业、通讯、建筑、分销、环境、健康和社会、旅游、娱乐文化和体育、运输、金融等行业。

陈德铭指出,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协商的阶段性成果,标志着两岸经贸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协议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趋势,立足两岸服务业发展现状,突出两岸特色,对两岸服务业合作做出制度化安排,对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大陆方面市场开放水平高、开放范围广,充分体现了对台湾同胞的善意和诚意。

“两会”认为,金门用水攸关民生问题,通过两岸合作解决金门居民用水问题,有助于两岸关系良性互动。“两会”同意“有关解决金门用水问题的共同意见”,愿积极全力促成。

双方同意,继续加快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争端解决协议的商谈进程,力争在年内完成磋商。今年下半年,尽快完成相关准备工作,签署两岸避免双重征税协议。继续推动“两会”互设办事机构商谈。商谈两岸地震监测合作、两岸气象合作协议。继续推动两岸业务主管部门专家就两岸环保合作议题开展交流与研讨。年内适时召开第二次“两会”协议执行成果总结会。

台湾海峡宽度范文7

一、“海西”崛起,意义重大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福建在对台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用。2004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立足福建的区位优势,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2006年3月,发展“海峡西岸”经济正式载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这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已经从地方的发展战略上升为中央的战略部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全国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

为贯彻落实中央发展海峡西岸经济的战略决策。国家有关部委和金融机构采取一系列实质性政策措施和具体步骤,增加要素投入,积极参与海西建设。铁道部、交通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海洋局、国家开发银行、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分别与福建签订合作协议,商务部、国台办等部门主要领导带领调研组来闽,研究支持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关问题。今年,海关总署、科技部等出台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意见。在建设“海西”的热潮中,海外华人华侨、台港澳同胞、国际友人、闽籍乡亲、各地闽商积极呼应。周边地区主动融入,“海西”效应正日益扩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于完善全国区域发展布局、加快东部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意义,也将进一步显现。

二、立足工商职能,促进“海西”发展

“海西”发展,工商不可或缺。工商部门作为政府履行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的重要职能部门,坚守市场准入关。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一线,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上有广阔的作为空间。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营造促进海峡西岸经济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发挥福建对台工作前沿的作用,是工商部门的重大使命。

国家工商总局一直十分关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从“海西”发展列入国家战略部署后,国家工商总局领导就将服务和促进“海西”建设,作为工商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来抓。最近,周伯华局长在听取福建省工商局工作汇报时强调,“海西”建设事关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央的战略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党中央作出的发展海峡西岸经济的战略决策,充分发挥工商部门职能作用,推进改革,在可能的情况下给福建更大的政策倾斜,国家工商总局与福建省工商局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抓紧研究政策措施。根据这一精神。省工商局立即组织起草《意见》,于去年11月8日上报国家工商总局审议批准,作为总局正式文件印发全国工商系统。

三、优惠政策。倾注全力

《意见》共26条,包括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市场准入、闽台贸易合作、商标战略、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权益、信息化建设、干部培训、协作机制六个方面。《意见》立足工商,坚持先行先试,大胆突破,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给予了极大的政策倾斜。

(一)突出准入。工商部门处于市场主体准人关,而市场主体准人的门槛,直接关系企业的发展、经济的活跃。《意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福建为先行试验区,尽力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改革现行登记工作机制,拓宽服务渠道,营造便捷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环境,

1、突破无行业类别企业名称的核准条件。《意见》第3条规定:“企业注册资本达到5000万元人民币、企业经济活动性质分别属于国民经济行业3个以上大类的,允许企业名称中不使用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用语表述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此条突破了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的有关规定,将企业名称中不使用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用语的受理条件从企业注册资本达到1亿元人民币降到5000万元、企业经济活动性质分别属于国民经济行业5个以上大类降到3个以上大类,大大放宽了福建企业的名称登记条件。有利于企业经营行业放开搞活,实施多种经营,壮大综合性企业数量,也有利于保护跨行业经营大型企业的字号权,促进福建企业上规模、上层次。

2、突破组建企业集团的核准条件。《意见》第4条规定:“凡母公司注册资本总额达到3000万元人民币,集团母子公司注册资本总额达到5000万元人民币的,允许申请设立企业集团。”这一规定将组建企业集团的条件从母公司注册资本总额达到5000万元人民币降到3000万元,集团母子公司注册资本总额达到1亿元降到5000万元人民币,在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条件有较大的突破,有利于福建加快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引导企业做大做强。

3、突破分级登记权限,实施就近登记。《意见》第1条规定:“将福建省工商局作为试点单位,开放国家工商总局企业名称数据库,授权行使不冠行政区划企业名称的受理权。”目前企业名称核准实行的是分级登记制,对不冠行政区划企业名称,企业必须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授权地方工商局行使不冠行政区划企业名称的受理权,方便福建企业在本地就近申请企业名称登记,有利于提高福建企业申请不冠行政区划企业名称的丁作效率和成功率。《意见》第2条规定:“放宽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授权条件,加大对台资企业相对集中的福建县(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授权工作力度。”增加福建有权办理外资企业注册登记的县(市)工商局,更方便外资企业就近办理企业注册登记事务。《意见》第5条允许福建工商部门委托工商所办理登记注册的范围从个体_丁商户扩大到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企业注册登记对外服务窗口从省、市、县三级局延伸到工商所,有助于整合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大大方便群众就近申办,促进海峡西岸个私经济的发展,

4、突破传统登记方式,实施网上登记。《意见》第2条规定支持福建工商部门全面推进外商投资企业网上年检,开展“电子签章”试点工作,是企业注册登记工作方式的重要变革,将促进企业注册登记工作向网络化、电子化、无纸化转变。企业通过网络申办相关注册登记事务,将大大减少企业往返办理手续之累,提高登记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

5、突破传统登记工作模式,实施专业化服务。《意见》支持福建学习上海先进经验,实施企业注册官制度,促进企业注册登记队伍专业化建设,既有利于提高企业注册登记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又有利于推进对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新管理模式的探索。

(二)突出对台。与台政治经济关系密切,是发展海峡西岸经济的一大特色、一大优势、一大潜力。《意见》充分发挥这一独特优势,进一步优化台商来福建投资的政策环境,扩大闽台经贸合作,密切闽台各项交流。

1、突破台商投资主体身份证明规定。《意见》第6条规定:“简化台湾地区投资者来福建投资主体资格证明或身份证明手续。台湾地区投资者来福建投资,可凭其所在地真实有效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身份证明及相关文件材料办理登记。无需经当地公证机关公证;台湾地区投资者在中国大陆境外第三地投资设立公司并以其名义来福建投资的,凭中国大陆境外第三地相关部门出具的该公司属台商投资的证明,其在福建投资项目可免予提交投资主体资格证明的公证和认证。”按照新《公司法》,台、港、澳以外的外国公司来华投资,其主体资格应先经属地公证机关公证,再经该国外交机构认证,最后由我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按照这一规定精神,《意见》减少了台湾投资者来闽投资的材料,简化了台商来闽投资的程序和环节,台湾地区投资者以中国大陆境外第三地投资设立的公司名义来福建投资从三个环节减少为一个,而且享受与以台湾投资者名义直接来闽投资的同等待遇,有助于消除台商来闽投资顾虑,降低台商来闽投资成本,更大程度发挥福建对台区域优势,吸引台商到福建投资兴业。

2、突破对台贸易经营限制。《意见》发挥福建作为全国对台贸易与合作的区域优势和大平台作用。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和扩大对台贸易。《意见》第9条规定:“在福建沿海与金、马、澎地区直接往来通道和对台小额贸易点内的经营者,允许适当放宽经营范围,扩大闽台贸易,密切闽台经贸交流。积极支持海峡两岸各类企业加强经贸合作与交流。”随着闽台经贸交流的不断加深,福建沿海与金、马、澎地区经营者要求进一步放宽经营范围愿望更加强烈。《意见》呼应这一需要,推进新的政策,有利于促进两岸经贸交流的不断深入。

3、推进闽台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意见》规定,支持闽台广告合作与交流,推动闽台广告企业强强联合:支持福建开展对台商商标注册和保护途径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支持福建推动两岸授权机构就商标事务进行交流:支持福建省消费者委员会和台湾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加强合作,积极探索建立闽台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作机制。这些规定拓展了两岸交流与合作的领域,提升了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也为工商部门发挥职能,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三)突出协作。《意见》立意高远,围绕大局,突出协作。从《意见》的规定看,并不局限于福建一个省、不局限于“海西”这一区域,而是站在全局高度和长远的角度强调区域内协作、区际协作、两岸交流和局省协作。

1、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的区域,《意见》重视加强区域内的省际协作。《意见》第18条强调要“支持福建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省际协作,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打假治劣协作机制。”《意见》第19条强调“对跨省区的侵害经营者权益案件的查处工作,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积极予以协调和支持”。

2、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全国几大经济区域的重要组成,《意见》第9条不仅强调要支持海峡两岸各类企业加强经贸合作与交流,而且提出要积极牵线搭桥,鼓励、引导海峡西岸经济区个体私营企业参与“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和“中国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等商贸洽谈会,力求通过区际协作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局省协作是《意见》的重要主题。《意见》第六部分提出要建立局省协作机制,建立国家工商总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席会议制度、联络员制度和重大信息情况通报制度,这是总局与福建省政府为共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在工作机制上的新尝试,为加强国家工商总局与省政府之间的沟通联系,实现局省合作的制度化、长期化奠定基础。

台湾海峡宽度范文8

一、海峡论坛举办的两岸关系大背景

去年5月台湾局势发生重大积极变化以来,两岸关系走上正确轨道,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给两岸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得到两岸民众越来越广泛的支持。两岸民众更加踊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两岸关系改善的历史进程中,成为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前行的最根本动力。

这些年来,根据中央确定的对台王作方针,大陆各有关部门,认真解决攸关台湾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便利两岸同胞的相互往来,帮助台资企业在大陆生根发展,相继出台了70多项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随着两岸交往领域的扩大,交往程度的深化,推动两岸民间大交流已是当务之急。

目前大陆对于两岸经济议题和政治议题的处理态度,是“经济为先,循序全面发展;互信为重,逐步破解难题”。两岸经济合作事关两岸同胞的切身利益和福祉,是大陆关心的重点。同时不失时机地大力加强两岸的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扩大人员往来,这就是“循序全面发展”。

二、海峡论坛在福建举办的文化历史背景

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两会商谈在北京、南京举行,而象征两岸民间大交流的海峡沦坛选择在福建举办,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两岸之间的关系之所以会越来越密切,在于有中华文化为共同的基础,有经贸之间的合作与互补。而闽台之间的,五缘关系紧连,经贸合作密切,特别是近年来中央涉台政策在福建先行先试,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前沿平台。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台湾80%以上民众的祖籍地在福建。福建与台湾的密切关系被概括为五缘:

一是地缘近。福建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福建平潭距离台湾新竹仅68海里,厦门角屿与小金门只有1000多米的距离。泉州晋江围头距金门仅4.3海里。

二是血缘亲。台湾80%以上的民众祖籍地在福建,在大陆的台湾省籍同胞有三分之一在福建,岛内许多政要和工商界重量级人士祖籍地也在福建。据不完全统计,台湾有福建同乡会147个,宗亲会126个,遍布台湾的25个县市。

三是文缘深。台湾的民俗、节庆、建筑和四大民间信仰:妈祖、保生大帝、关帝、临水娘娘,以及歌仔戏、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南音等戏种,都是从福建传过去的。台湾最通用的方言是福建的闽南话。

四是商缘广,早在宋朝,闽台两地港口就有贸易往来,两地渔民长期同在一个海域捕鱼,即使是在两岸军事对峙时期,闽台渔民的海上交往也从来没有间断过。近年来闽台经贸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广泛。

五足法缘久。台湾从1684年清朝康熙年间在闽设立行政机构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都隶属福建管辖,即使是在1885年(清朝光绪11年)台湾单独建省时,还称作福建台湾省。历史上台湾与福建曾一直保持着财政、教育、行政等方面的联系。目前台湾还设置有“福建省政府”和“连江县”。

三、海峡论坛在福建举办的经贸因素

长期以来,福建努力打造闽台经贸合作的平台,有海沧、集美、杏林、马尾四个部级的台商投资区。在全省范围内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有漳浦、漳平永福两个部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还有一批农产品集散基地。

2004年,福建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2005年提出对台工作要依托“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求紧密经贸联系、求两岸直接“三通”、求旅游双向对接、求农业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2007年提出要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

1、福建搭建经贸合作的平台。

近年来,福建非常重视与台湾的经贸合作,重视闽台产业对接优势互补,建设了闽台经贸合作的平台,有“5・18”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9・8”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还有台交会、旅博会、纺博会、鞋博会、林博会、茶博会、艺博会、花博会、文博会等行业性盛会,各县市还经常举行各种招商引资活动。

由于各种招资引资的平善,运作积极,闽台产业对接的步伐加快,福建已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台商投资产业集聚区。福建利用台资已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信息、石化、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合作领域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以台资为主的石化、电子、机械等行业已成为福建的支柱产业。

2、闽台产业合作成效显著。

福建省是台商在大陆投资的第一个省份,上世纪90年代之前,台商投资多以小规模、小企业为主,平均单项投资金额很小,只有几十万美元。2000年以来,台商投资福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项目多,资金大,平均单项合同超过300万美元,是初期的4倍多。目前在福建投资总额达千万美元的台企有550余家,总投资额达222.99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95.38亿美元。福建近年来相继出台了“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台资已成为福建利用境外资金的第二大来源。截止2008年,福建省累计批准台资项目9718项,合同台资203.11亿美元,实际到资141.79亿美元。闽台贸易快速发展,台湾已成为福建第一大进口市场、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七大出口市场。从2002年到2008年,累计实现贸易总额599.66亿美元。

3、台资企业在福建配套完整。

在闽投资的台资企业,形成了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发展的完整产业链。电子产业形成了以冠捷电子、捷联电子等龙头企业,华映光电等为配套的显示器产业链。闽侯青口的东南汽车是机械行业的龙头,目前吸引了百余家配套企业在其周边没厂,形成了年产值100多亿元的汽车城。华阳电业和厦门翔鹭等龙头企业是福建的石化龙头。

四、海峡论坛在闽举办的先行先试因素

海峡论坛在福建举办,是因为福建有中央对台政策在闽先试先行为基础。由于福建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五缘”优势,使得福建始终是中央在对台工作的重要平台,中央的许多涉台政策,如交通、旅游、金融、农业、教育等,都是在福建开始先行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两岸农业合作福建先行先试。

闽台地缘相近,自然条件相似,闽台农业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1981年第一家台湾农资企业在漳州落户以来,福建大力鼓励台湾农民和农业企业来闽投资,闽台农业合作发展迅速。

(1)设立大陆首个两岸农业实验区。

1997年7月11日,国务院“二部一办” (外经贸部、农业部、国台山、批准福州、漳州为大陆首家“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设立后,迅速成为闽台农业合作的重要载体,也为台商到闽投资农业提供了合作平台。在实验区内,已建立了近百个示范基地,形成了东山珍稀水产养殖、漳浦花卉、龙海蔬菜加工、福清鲤鱼、安溪茶叶、连江水产等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优势产业,充分发挥窗口示范辐射作用。

(2)两岸农业实验区扩大到全省。

福建省委、省政府从贯彻落实中央对台工作方针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提出了充分发挥福建的特殊优势,把福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扩大到全省的初步构想。2005年7月9日,经中央同意,国台办、商务部、农业部正式批复,将福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扩大到福建全省,设立“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这是大陆最大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闽台农业合作从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福建对台农业合作平台更大、承载力更强、辐射面更宽。2006年4月,农业部和国台办率先批准在漳浦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2007年2月,又获批设立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

(3)两岸农业合作在闽先行先试。

福建在对台农业合作方面有诸多先行先试:搭建大陆第一个海峡两岸农业经贸合作平台。1999年1月18日,由福建省政府主办、漳州市政府承办的“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在漳州成功举行,这是大陆首次冠以“海峡两岸”为题头的农业合作经贸活动。成为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至今,花博会已成功举办10届。

率先实现台湾农产品免税直航至福建参展;率先扩大台湾农产品准入及“零关税”种类和范围;率先在厦门设立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率先向台资企业、台商投资区发放开发性贷款;率先恢复和启动两岸渔工劳务合作;率先实施台湾居民在大陆申办个体工商户;率先在大陆建立唯一的对台林业合作实验区;率先在大陆设立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等。

(4)闽台农业合作成果喜人。

从1981年到2008年10月,全省累计批办农业台资项目2092个,合同利用台资26.1亿美元,实际到资14.9亿美元,在大陆各省市中位居第一。全省累计引进台湾农业良种2500多个品种(品系),其中有150多个良种得到规模化推广引用,使福建成为大陆最大的台湾优良品种引进繁育基地。

随着大批台商前来投资农业开发,闽台农业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从最初的引进农作物良种,逐步朝向引进农业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由种植业、零星单项逐步向农副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和整体配套方向发展。台湾农业的优良品种、适用技术、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引进力度加大,并在我省得到广泛推广使用,其中引进农业设备5000多台(套),引进台湾良种2500多个,推广应用150多个。

2、两岸旅游,福建先行先试。

2005年初,省旅游局为了发挥旅游业在对台工作中的作用,明确提出要发挥闽台两地渊源深厚的“五缘”优势,积极培育“海峡旅游”品牌,全面开展闽台旅游合作,体现先行先试和辐射效应,凸显福建旅游在大陆各省市的地位。

(1)从2003年起,致力于争取开放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旅游的工作,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支持;同时积极与台湾旅游业者交流沟通,促使台湾当局放宽对福建居民赴金马澎旅游的限制、使福建居民赴金、马、澎地区旅游分别于2004年、2005年、2007年先后启动。

(2)积极争取福建成为首批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13个省份之一,厦门成为大陆5个首批周末包机的直航点,福州机场成为第二批两岸包机直航航点。争取25个赴台游省市居民可以赴金门、马祖、澎湖旅游,并经金马澎赴台湾本岛旅游。

(3)争取国家旅游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海峡旅游论坛和海峡旅游博览会,使福建成为海峡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的前沿平台和重要区域。争取国家旅游局出台《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使海峡西岸旅游区成为大陆十二个重点旅游区之一,凸显了福建在全国旅游发展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

(4)争取福建赴台游组团社数量从第一批的3家增加到现在的10家,更方便福建居民赴台旅游。争取公安部同意在厦门开展暂住人员赴台旅游试点工作,允许在厦门、福州居住一年以上的省外居民在福建办理证件,赴金马澎和台湾本岛旅游。

据统计,1987至2008年。台胞来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观光游览突破1000万人次,约占全省入境游客总量的三分之一,接近大陆接待台胞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位居全国前列。2008年,福建省接待台胞来闽旅游人数9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2%。

3、两岸金融政策福建先试先行。

随着闽台之间经贸、文化、人员往来的不断增加,多项金融政策在福建先试先行。

在贸易结算方面,2001年1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福建省东山的对台小额贸易出口允许收取人民币核销。该政策参照中国大陆与邻国边境小额贸易有关做法,结合福建实际,允许对台小额贸易以人民币结算,即允许有关贸易公司对台小额贸易以人民币办理核销。2002年下半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与台湾本岛多家银行签订了行协议并已经开展对开信用证业务。

在货币兑换方面,早在1988年,中国银行厦门分行、福州分行与马江支行就获准开办新台币兑入业务,台胞来福建旅游可持新台币到指定的中国银行机构兑换人民币。目前该项业务已经 扩展到福建省内中国银行所有支行以上机构。2003年1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福州、厦门、泉州、莆田、漳州5城市的中国银行机构开始试办人民币与新台币现钞的有条件兑出业务,并与台湾22家银行开展两岸直接通汇业务。台湾金融机构积极关注海西建设,岛内一批金融机构先后来闽考察、开没分支机构、参股金融产业发展。台湾国泰人寿在闽设立了分公司,台湾富邦银行入股厦门商业银行获银监会批准,台湾人寿和厦门建发集团合资的君友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台湾统一证券正式获准备在闽设立办事处,台湾国泰世华银行正积极商洽参股福州商业银行,中华映管、翔鹭石化、三德水泥等台资企业上市融资也正在推进中。

4、两岸直航福建先行先试。

从1997年开始,福建就试行与台湾的货运直航,之后开通了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马澎的客

货运直航。福建与台湾直航上的先行先试,为两岸的全面“三通”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1)福建对台湾本岛及金马澎的直航方式。

福州、厦门两港与台湾高雄港之间两条海峡两岸集装箱班轮直航航线(台湾方面称境外航运中心定点直航)。这两条航线自1997年4月开通以来已运行12年,该航线船舶使用国际籍方便旗船(台湾称权宜轮),双方进出对方港口要升对方旗,主要运送福建运往欧美国家的中转集装箱。

福州、厦门、泉州三市与金门、马祖间三条定期客运班轮航线。这三条客运航线白2001年1月分别开通,运营的船舶均为在两岸注册登记的船舶,双方进出对方港口采用挂公司旗和查验另纸签注的方式进行运行。

福州港、厦门港、漳州港、泉州港、宁德港、莆田港六港与台湾金门、马祖、澎湖三大离岛间的13条不定期散杂货航线。

(2)福建模式为两岸“三通”积累经验。

在两岸往来的过程中,福建创造性地摸索出了海上直航的“福建模式”,就是以民间的方式,协会对协会,地方对地方,企业对企业,经过协商沟通形成约定,根据双方的约定,由两岸资本在两岸登记注册的船公司和船舶,用挂公司旗帜方式进出双方港口,同时在运力投放,口岸查验另纸签注等方式,实现福建沿海与台湾金门、马祖、澎湖间的人通、货通、船通,挂旗方式、查验方式突破。

2008年11月4曰两会达成的《海峡两岸海运协议》中关于第三条船舶识别:“双方同意两岸登记自进入对方港口至出港期间,船舶悬挂公司旗,船艉及主桅暂不挂旗”,就是借鉴了“福建模式”。

五、“海峡论坛”的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

第一届海峡论坛的举办,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搭建民间交流的大平台。

首届海峡沦坛22日在福建圆满落幕,本届海峡论坛共历时8天,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两岸大型民间交流活动。论坛期间,来自两岸的各界人士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交流,沦坛成果丰硕。

举办海峡论坛是两岸交流交往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带来的又一重要成果,充分表明两岸民众已是两岸交流和往来的主体,正在成为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前行的核心动力,标志着两岸民间交往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新阶段。

海峡论坛是专门为两岸民众开展交流、增进了解、加强合作而打造的新平台,面向两岸基层民众,强调平等参与互动。论坛由两岸50多个部门联合举办,台湾25个县市、20多个界别、8个党派派代表参加。来自两岸的上万人士参加,台湾25个县市、20多个界别全都派出了代表,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代表性之广泛前所未有,可以称之为两岸交往史上的一个创举。

2、扩大两岸民间交流的渠道。

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的第一届“海峡论坛”,被普遍定位为除了“海协海基两会会谈”、“两岸经贸文化沦坛”之外的两岸交流又一渠道。 海峡论坛的举办,就是为了让更多台湾民众参与两岸交流的大潮中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亲身体验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感情,比如数千台湾妈祖信众到湄洲祖庙进香,举办郑成功文化节,举办闽台姓氏族谱和涉台文物展暨宗亲恳亲会,台湾同胞在沦坛期间寻亲寻根,体会两岸妈祖文化源于一脉,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加深了彼此的感情。

3、热议海峡西岸经济区。

沦坛期间两岸各方增进了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认同和参与。海峡论坛前夕,适逢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成了参加论坛的两岸嘉宾热议的话题。中国副主席朱立伦等台湾嘉宾表示,希望通过海西地区与台湾的合作,用新观念、新的产业来带动海峡两岸经济的新发展,使海峡东、西岸更具世界级的竞争力。海峡西岸经济区涵盖的浙江、广东、江西等省的有关城市代表在沦坛活动中都表示要积极参与、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六、海峡论坛的成果丰硕

1、三大亮点奠定海峡论坛的交流地位。

一是两岸合作、多方参与。本届海峡沦坛无论是主办单位的规模,还是涉及领域的广泛都是前所未有的。

二是突出民间、面向基层。举办海峡论坛,把两岸交流合作推向最广泛的领域,推向基层,鼓励最广泛的基层民众参与到两岸交流合作中来,增加更多的直接交往。参加本届海峡论坛的8000多名台湾各界人士,参与界别齐整、民间色彩浓厚、基层特征明显。

三是领域广泛、议题务实。论坛涉及经贸、科技、航运、旅游、教育等20多个界别和行业,包括旅游合作、文化沟通、教育研讨、海上直航等议题,活动形式有研会、交易会、文艺演出等。

2、交流成果密切了两岸同胞联系。

本届海峡论坛的成果丰硕,论坛期间的民间互动交流进一步密切了两岸同胞的情感联系。闽台姓氏族潜和涉台文物展暨宗亲恳亲会,展出闽台姓氏族谱2759册、268了部,涉及闽台姓氏141个,创涉台族谱展览规模之最。在台湾妈祖信众直航湄洲进香活动中,两岸妈祖信众共同参加祭祀妈祖祈福大典,祈愿两岸人民共享福祉。郑成功文化节中,两岸延平郡王信众通过颂典仪式、文化沦坛和民俗踩街等活动形式共同景仰民族英雄郑成功。海峡两岸传统武术交流大赛,两岸近千名“武林高手”同台竞技,以武会友。参加海峡巾帼健身大赛的两岸四地1000多名女运动员在竞赛中联谊交流,展示巾帼风采。两岸青年社团负责人圆桌会议,两岸青年社团推介交流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海峡两岸大学校长研讨会就两岸高校校际互补性、两岸高校学生联合培养现状和前景等进行交流。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就医疗培训、教育及中药材采购等方面合作达成初步意向,签订了对接项目合作协议。在海峡两岸书法论坛上,成立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海峡两岸创作交流基地。海峡影视展映展播周在福建9个设区市展映两岸影片,在两岸电视频道相互播放电视剧和专题片。出席海峡论坛的台湾县市长、乡里长、基层民众和各界别、行业人士通过论坛系列活动感受了真情,增进了友情,深感海峡论坛顺应两岸关系发展需要和两岸民众需求,两岸同胞应当携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互利双赢。

3、两岸达成经贸合作意向。

此外,论坛期间达成了一些经贸合作的共识和意向。第十一届“海交会”暨第六届“商交会”,以及作为“海交会”系列活动的海峡两岸创意产业合作与发展高峰会议、海峡两岸装备制造业项目对接洽淡会和旅游双向对接会,对接成果丰硕,吸引投资成效明显。海峡两岸经贸行业协会对接洽谈会重点就应对金融危机、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贸合作、提升行业发展等问题展开深入对接洽谈,并签署了合作协议。

参加两岸海上直航桌会议的两岸航运界代表人士,就进一步加强两岸航运管理、两岸直航船舶安全管理等方面合作达成了共识。在海峡旅游论坛上,大陆25个省市旅游局共同签署了《打造“小三通”旅游黄金通道合作宣言》,福建省旅游协会和台湾6大旅游公会签订了《闽台旅游合作品质保障协议》。

在福州举行的县市主题日活动,两岸县市代表,通过经贸、文化、城市发展等议题的深度对话,寻求合作空间,共商两岸区域合作大计。在海峡经济区高层研讨会上,两岸的专家们还深入探讨海峡经济区的战略定位、重大作用、现实意义及其发展模式、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专家们在研讨中队为,从建设海西起步,通过两岸优势互补、产业对接、区域整合,最终建成涵盖海峡西岸与台湾地区的海峡经济区。

台湾海峡宽度范文9

2009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与发展,2010年能否继续延续这一发展势头,能否取得新的突破与发展,令人关注。

2009年,两岸经贸合作热潮不断,但仍未能阻挡国际金融危机对两岸贸易与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巨大冲击与影响,双双出现历史上少有的大幅衰退局面。2010年,国际经济形势呈现逐步回升状态,中国大陆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继续实施刺激消费与扩大投资政策,总体经济将保持8%以上和较高增长速度,台湾经济也开始好转,加上两岸经济合作的效果将逐步显现,两岸贸易将出现较高的恢复性增长,台商对大陆投资也会将会出现新的发展,并且在投资方式、投资地区与产业布局等方面出现新的调整。

2010年,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看点或两岸经济合作的重中之重是协商与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两岸、两会对签署ECFA已有高度共识,均已完成内部研究评估,已进行了多次非正式协商,并在2009年底第四次两会负责人会谈中首次展开ECFA的对话与交流,新的一年将展开密集、广泛的接触、协商与讨论,有望纳入上半年第五次两会负责人会谈协商。然而,这一涉及未来两岸经济全面合作框架与发展方向的经济合作议题,在岛内受到强烈的政治干扰,以为首的“”分裂势力已将ECFA妖魔化、污名化与政治化,已从一个两岸互利双赢、有利台湾经济发展的经济议题变为一个敏感复杂、颇具争议性的政治性议题,为两会签署ECFA增添了新的变数。这一符合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与台湾经济利益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尽管有望最终达成让两岸均能接受与满意的协商结果,但鉴于两岸避免双重课税协议延后签署的经验,加上2009年底的岛内五大直辖市选举,不排除搁置或延后签署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的反制与社会舆论压力下,台行政当局已做出妥协,明确表示两岸签署ECFA后,须经台“立法院”审议通过后才能实施,这就意味着即使两会签署了ECFA,何时能付诸实施则存在变数,最后的决定权在台“立法院”。尽管台“立法院”席次为“蓝大于绿”,席次占绝对多数,但由于泛蓝阵营不够团结,很可能通过议事程序阻挠ECFA的审议,造成“立法院”迟迟无法进行表决,让ECFA无法付诸实施。对此可能的变局,两岸当局需要给予充分认识。可以预期,岛内两大政治阵营将围绕ECFA议题展开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并将贯穿于2010年甚至未来数年岛内政治斗争的整个过程。

除了ECFA议题之外,新的一年,两会还将围绕其他两岸经济合作议题展开协商,除争取完成延后签署的海峡两岸避免双重课税及税务合作协议外,还将展开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海峡两岸投资保障协议等议题的协商与签署。其中,两岸避免双重课税协议及税务合作协议签署的延后或受挫,对未来两会协商、签署相关协议提供了可借鉴的重要经验与教训,需要谨慎与周延,稳步推进。

两岸金融合作将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1月16日将正式启动海峡两岸金融领域的实质性合作,两岸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业将展开在海峡两岸的市场布局与战略性参股合作,台湾在大陆的银行、保险与证券业等办事处有望升格为分行或分公司并正式从事相关金融业务,大陆银行也有望进入岛内设立分行;两岸资本市场将正式实现相互投资,大陆民众将通过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投资台股,两岸金融主管部门也有望签署两岸货币清算协议,扩大人民币在台兑换范围,两岸金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新的一年,台当局将进一步检讨与扩大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政策,大陆方面也会持续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赴台投资经商,预计新的一年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将会有新的发展,不排除重大投资合作项目的出现,“陆资入岛”前景值得关注与期待。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压力与台湾经济发展客观需求不断升高的情况下,台当局将继续放宽台商对大陆投资限制,尤其是可能放宽严格管制的大尺寸液晶面板与高端集成电路产业对大陆投资,可能促成新一波台湾高科技产业对大陆投资的新热潮。与此同时,大陆扩大内需与产业投资计划,将成为台商对大陆投资的新目标,也将促进两岸产业合作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

可以预期,2010年,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仍然会呈现一种持续大发展的良好态势,不仅两会与两岸经济主管部门的协商会持续进行,而且两岸地方政府、行业与企业等多层次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也会持续进行,并将签署大量的经济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大陆将会持续扩大对台专案采购,经济发展。

台湾海峡宽度范文10

平潭之于福建,正如福建之于全国的前沿地位。这个离台湾最近的大陆县份,是中国第五大岛,陆地面积为厦门的两倍。1996年作为对演的岛屿,如今却快速地演变成海西战略的“对台特区”。

福建省作出平潭开发开放战略决策之后,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聚集合力,务求平潭开发开放取得新突破。

日前,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表示,平潭的开放开发首先把保护环境放在第一位,在平潭开放开发的规划中,已经把建设一个生态园林海岛作为一个发展的目标。

据介绍,未来的平潭将构建成宜居城市和现代海滨旅游城市,用5年的时间打造生态园林岛。

海西区为何选择平潭

68海里,福建平潭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县,也是中国第五大岛。1996年曾在此举行大陆对演,如今可望成为一个“对台特区”。它的新名字叫“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分隔60年的两岸,将在这一平台上实现从碰撞到融合。

去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指出,进一步探索在福建沿海有条件的岛屿设立两岸合作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并探索进行两岸区域合作试点。福建省将该区域明确为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这表明福建平潭将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合作和自由贸易的“实验场”。

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表示,福建将把平潭岛建设成探索两岸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目前台湾有关方面积极参与平潭岛的开发建设,双方友好合作将推动平潭岛建设快速发展。

那么,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中,福建省为什么会选择将平潭岛作为两岸合作的首个实验区?

据知情人士表示,在两岸经贸合作上,福建需要采取非常规的手段,提出两岸发展的新模式,两岸经贸发展需要这样一个载体。福建拿出一块地跟台湾合作,双方人员进出、货物基础完全放开,很多方面完全是自由的,跟台湾一样。在这个贸易平台,对台商的政策更宽松,这将更快提高福建产业集聚,提高产业经济总量。

不少人猜测,平潭也许会成为中国第二个深圳。深圳不也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来的吗?远有深圳奇迹,未来希望平潭能够创下海峡神话!岛内经济发展和基建相对落后,与深圳开发初期相似,更便于建设规划,具备了后发优势。

平潭地处台湾海峡中部,平潭四面环海,相对独立,在平潭率先实施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政策,有利于整体推进平潭岛的开放开发。

平潭对台交往历史久远,具有对台交往的“桥头堡”重要地位。平潭历史上就是东南沿海对台贸易和海上通商的中转站,清咸丰年间被辟为福建省五个对台贸易的港口之一。是全国最早被批准设立的台轮停泊点、台胞接待站和对台小额贸易县之一,两岸民间直接交往活跃,是台湾民众了解大陆、认识大陆、走进大陆的一个特殊“窗口”。

平潭岛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和环海峡经济走廊的中心突出部,扼守中国“海上走廊”台湾海峡和闽江口咽喉,是太平洋西岸国际航线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目前每天经平潭东部海面航行的中外轮船达2000多艘。平潭是规划中的京台高速公路大路段终点站、规划中的台湾海峡海底隧道入口处,特殊的地理区位使平潭岛具备成为台湾岛与大陆腹地经济交往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和集散地。

平潭拥有丰富的可开发资源。平潭地理地貌为低矮台地、丘陵和平原,中部为长期海砂冲积形成的平原,具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开发腹地。平潭还拥有世界级的水下文物资源,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古沉船发现最密集的地区。通过对旅游、港口、土地等特色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将使平潭成为海西极具发展潜力的新经济增长区域,为加快两岸合作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资源环境条件。

虽然目前平潭县还是一个贫困县,经济比较落后,但是建立两岸合作试验区的后发优势将为平潭未来经济腾飞插上翅膀。

平潭已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连接岛外的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大桥于2010年将建成通车,平潭第二大桥正在编制科研;城区已形成四纵四横道路框架,环岛公路将于2010年动工建设;电力、供水、邮政、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为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提供了必要条件。平潭岛内主要产业为种植业、海洋产业、临海工业和以旅游为主体的服务业;岛外产业以海上运输业、隧道工程业、远洋捕捞业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在平潭岛建立两岸合作试验区后,它在政策各方面应该会更加宽松,政府部门将会出台各种更加优惠的条件。

分析人士认为,台商跟进政府投资,会比政府更加担心投资风险,所以政府一定要舍得对企业让利,广州、上海局部政策就很灵活,经验值得借鉴。另外,配合中央政策,关键是牢牢抓住这个政策,将配套政策迅速细化并迅速得到落实,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台资进来。

平潭实验区“筑巢引凤”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赋予福建省先行先试的权力,而平潭扮演“实验区”角色。福建省作出平潭开发开放战略决策之后,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聚集合力,务求平潭开发开放取得新突破。

福建省外经贸厅出台政策,将省级外经贸部门权限内的外资项目审批和自由技术进出口登记管理权限下放平潭实验区,平潭设立的省级外资项目,在当地就能办妥审批手续。

福建省工商局出台了下放工商登记审批权限的措施,外国(地区)企业在平潭辖区内申请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以及批准从事承包工程、承包或受托经营管理等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在平潭的注册登记窗口办理登记。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的政策支持,已确定将平潭列为国土资源部土地管理改革综合试点,并对实验区建设用地给予单列审批;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支持向交通运输部争取将京台高速公路规划延伸至平潭、开通闽台客滚、支线机场建设等事项,对平潭实验区内的对台交通设施建设项目,将安排省级交通资金给予专项支持。

福建省通信管理局出台十大举措,加快平潭实验区信息通信业发展,包括支持实验区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高速宽带、智能化、全覆盖的宽带综合信息网络等;福建检验检疫局出台服务平潭开发开放的十大举措。

福建省环保厅出台支持平潭环评规划、生态体系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水源保护、环保设施建设、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对台环保交流合作、建立审批“绿色通道”等环保工作的10条政策举措。

在利好政策的引导下,平潭的发展步伐加快。目前,平潭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区域规划等编制及评估论证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据称,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甚至是机场都在建设或规划之中,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将迎来便捷的交通基础网络保障。

平潭岛是海峡西岸距离台湾最近的岛屿,根据国家铁路发展规划,远期的海峡两岸通道正是从平潭延伸至台湾,京福高铁也将成为京福台高速铁路,此举将实现两岸的快速沟通。福州至平潭高速铁路的建设也将进一步拉潭综合实验区与其他城市的时空距离。

另一项重点工程――平潭海峡大桥将在今年10月份全面完成主体工程。这条全长4976米的海峡大桥,也是平潭岛与内陆连接的第一座跨海大桥,它的竣工无疑会进一步提升平潭的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吸引力。

继规划建设环岛路之后,平潭岛拟建第二条环岛快速通道――环岛轻轨,在未来两条交通线相继投用之后,平潭城区将实现双轨并行的高速环形交通。目前,规划部门正进行有关环岛轻轨的规划设计。

目前,平潭环岛路已完成规划,进入施工阶段,预计2年半以后投入使用。环岛路路线主要走向以环绕海坛岛海岸线为主。公路设计为双向六车道。全部竣工后,可作为国际性环岛公路自行车赛和马拉松赛的比赛场地。

由于福建省超常规的力度支持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在海西城市群的发展规划中,平潭机场的前期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为了支持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与国开行签署了《规划建设金融合作会谈纪要》,在“十一五”末年和“十二五”期间双方意向合作金额200亿元。重点支持交通、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改造等项目。

此前,已有近10家银行累计向实验区提供授信额度120多亿元。在投融资体制创新上,福建省府层面已经形成了初步思路:设立平潭专项投资基金用于平潭的开发;利用融资租赁、保险资金、信托平台、民间资金和其他战略投资等方式支持平潭建设。

自从去年7月份平潭岛开发的消息公布后,共有200多家来自台湾地区、新加坡等地的企业前往平潭考察,初步达成投资意向项目40多项,总投资达360多亿元。

业内人士称,平潭岛有地理优势,更有政策优势,这是吸引台商投资的关键。目前平潭对接台湾产业的思路已经明晰――通过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清洁能源等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两岸旅游合作实验区。

平潭开发生态放首位

日前,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表示,平潭的开放开发首先把保护环境放在第一位,在平潭开放开发的规划中,已经把建设一个生态园林海岛作为一个发展的目标。在平潭的建设中,在产业定位上,优先发展旅游业,发展无污染、节水型的工业,这些都是根据环境保护的要求规划的。

据介绍,以构建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将加快改造更新防风固沙林体系,强化森林景观配置,加强海洋和海岸带环境保护,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的生态海岛城市。

3月12日,作为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植树节,福州市公路局在福建省道305线海坛景区石碑标志处,种下岚岛进城路景观绿化的第一片树苗,为平潭升级海岛滨海景观,构建宜居城市打造生态园林岛助力。

据介绍,平潭进岛路公路景观改造绿化带数目以乔木类、棕榈科、灌木、藤本植物为主,种植数目将达到37600多株,草皮覆盖面积将达到12000平方米。

届时进岛路将成为一条四季常青的绿色长廊,沿途的碧波青烟与山林美景相映成趣,形成一幅“车在林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生态美景。

福州市公路局总工程师陈思明表示,景观工程中的绿化带植物,选用富有亚热带气息的棕榈植物与抗风性好的植物进行种植,主要是考虑到平潭区域特色和气候特点。同时,也充分利用了沿线空旷场地设置园林式景观节点,并对沿线破损的水泥路面、沥青路面进行修复。

据悉,进城路公路景观改造工程仅仅是平潭综合实验区打造生态园林岛的一角,未来的平潭,将构建成宜居城市和现代海滨旅游城市,打造为生态园林岛。

经过多年开展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目前平潭已建成园林式绿化单位26个,县城区公共绿地600多亩,居民区及单位绿地155亩,道路绿化80亩,防护绿地1030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6%,绿化率为2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2平方米。乡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绿化面积6000多亩。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林业用地面积达16万多亩,森林覆盖率34.2%,绿化程度达97%,大大改善了平潭县的生态环境。

目前平潭建成区的绿化率为20.4%,但道路绿化整体水平比较低,且绿化以后养护不到位,树种单一,景观效果不佳。

福建省林业厅已向国家林业局争取新增沿海防护林建设资金2000万元,福建省配套500万元,并协调福州市、平潭县配套投入,专项用于今年平潭绿化。

为加快绿化美化步伐,建设生态园林岛,平潭综合实验区研究决定实施今年大绿化工程,并成立了实验区大绿化工程指挥部。

2010年平潭计划完成造林绿化1.3万多亩,封山育林1.6万多亩,建设绿化村25个,并营造县乡公路林30公里的“四绿”(绿色城区、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工程。

另外,平潭综合实验区还规划制定了“四绿”三年规划,争取在2012年前新增城区绿地面积675亩,新增公园绿地面积210亩,种植1000万株树木。

规划争取在2012年前创建绿色乡镇6个、绿色村庄75个、乡村小公园30个,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有1个公园绿地。

规划完成绿色通道植树绿化156公里1万多亩,到2012年,全区主要交通干线一重山,三十六脚湖一重山和沿海基干林带的宜林地绿化程度达到100%。

据了解,目前福建省林业厅正在帮助平潭林业局抓好《福州(平潭)森林花园岛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福建省林业厅也出台针对性措施,加大对实验区沿海防护林、绿色通道、城乡绿化一体化造林补助力度。争取今年启动风口治理和宜林荒山造林、环岛路绿化、进岛大道绿化三项工程。

台湾海峡宽度范文11

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全局、谋划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县加快转型发展、实现崛起跨越的战略机遇

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是我省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对台经贸交流合作的战略举措。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两岸关系出现积极变化时期作出的战略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当前,随着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国家发改委出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深入推进、提速发展。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部署,除了覆盖福建全省之外,广东、江西、浙江三省地区也纳入其中,我省的浙南地区列入其发展规划范围。在这样的发展背景趋势下,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对台经贸交流合作作为“十二五”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写入“十二五”规划。在地处我省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桥头堡”的苍南县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正是省委、省政府顺应新形势发展,按照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发展的九个集中发展区之一的“温州沿海发展区”要求做出的具体战略选择,对于构筑海峡西岸东北翼增长极,带动我省南部区域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是推进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内在要求。省委、省政府根据我省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在全国沿海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等特点,作出了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决策,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于我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统筹陆海扩大开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提出了构筑“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格局,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并且明确提出在“南翼”要加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推动温台沿海地区成为东南沿海新的增长极。苍南县毗邻闽台,区位优势明显,境内海域广阔、海岛众多、岸线资源极为丰富、海洋经济初具规模,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大县,在推动温台沿海地区发展海洋经济中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发挥苍南独特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开展对台经贸交流合作为纽带,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服务业,是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内在要求。

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也是我县加快转型发展、实现崛起跨越的现实选择。苍南作为我省边界地区的欠发达县,多年来一直在积极努力,力图发挥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以期望能够追赶发达地区,实现赶超发展。在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由于苍南处在长三角经济区最末端,对苍南发展的带动效应和影响并不明显。而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苍南县从长三角经济区的“末梢”一跃成为我省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前沿”,其战略地位凸显出来,这为苍南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发展机遇,加上苍南与福建、台湾经贸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深入开展对台经贸交流合作,以承接台湾先进产业转移来促进苍南经济转型升级,这是苍南作为欠发达地区实现崛起跨越的最大优势所在。因此,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打造两岸产业对接基地,也是我县加快转型发展、实现崛起跨越的现实选择。

苍南县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

苍南县陆域面积1262平方公里,人口130万,为我省第一人口大县,下辖10镇2乡。以轻工业和商贸业为特色的块状经济较为发达,拥有“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等14张“国字号”金名片,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2亿元。苍南正逐步发展成为温州南部经济中心和我省边界重镇。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苍南县无疑在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对台经贸交流合作中具有“桥头堡”战略地位,也最有条件建设成为我省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对台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具有优越的开展对台经贸交流合作的区位交通条件。苍南是浙江省距离台湾最近的县,苍南霞关港到台湾基隆港的距离仅为120海里,台湾的货物通过海运当天可以到达苍南,再通过县内发达的交通条件快速运送到全国各地。霞关港还是开展对台海上贸易的优良港口,也是目前我省两个对台开展小额贸易口岸之一,与台湾开展海上贸易历史十分悠久,在台湾知名度很高,2010年正式恢复开展对台小额贸易以来,海上贸易快速稳步增长。78省道、104国道、甬台温高速和即将动工新建的甬台温高速复线贯穿境内,并在境内设立7个高速公路出口,县内主要集镇都接通高速公路;时速达250公里的温福高铁经过苍南并设站,苍南站还是全国第一个县级始发到上海、杭州的高铁站;苍南距离温州机场仅60公里。

具有承接台湾地区先进产业转移的大空间、大平台。苍南县的江南海涂围垦、大渔湾围垦和沿浦湾围垦工程等三大围垦工程在不久的未来将为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建设提供150多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其中占地4?郾34万亩江南海涂围垦一期工程的大坝已经合拢,并已开始进行吹填造地。部级苍南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的“一区五园”的规划建设面积达22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完成规划设计,开始动工建设园区配套设施并对外招商。浙江苍南省级工业园区积极推进整合提升,将由目前的6?郾7平方公里拓展到30平方公里。加上各乡镇工业功能区,全县已形成260多平方公里的巨大空间平台开展对台经贸合作。

具有源远流长的对台、对闽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基础。苍南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底蕴深厚,与台湾血缘相亲、文缘相承、习俗相近、民风相通,全县有闽南语系人口70多万人,在台苍南籍同胞约1?郾5万人,县内妈祖庙达70多处。苍南有浙江省最早设立的台胞接待站,苍南霞关渔港于1991年被批准为浙江省对台贸易口岸,2005年被批准为部级台轮停靠点,渔业互助、劳务合作、对外投资等已具有一定基础。苍南商贸流通业较为发达,境内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中国礼品城、浙南水产品市场、浙南副食品市场等市场群成熟,年市场成交额达数百亿元,并且辐射浙南闽东北地区,是浙闽边界贸易中心。

具有巨大的资源开发潜力,为两岸合作创造广阔的发展前景。苍南依山傍海,海洋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海岸线长达252?郾5公里,海域面积宽阔达3780平方公里,海岛、渔港、优质沙滩众多,岸线资源极为丰富,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服务业条件优越。其中霞关港可建30万吨级以上码头,艚港为温州市第一大渔业港口。境内土地资源丰富,南港平原、江南平原可供开发的平地资源达数百平方公里之巨;生态环境优良,山水资源优美,四季气候宜人,拥有蒲壮所城、玉苍山、渔寮金沙滩等部级旅游景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红利期长。特色块状经济较为发达,具有承接外部产业转移的能力和动力,与台湾地区产业实现互补发展,前景非常看好。较早实行市场化取向改革,市场经济意识较浓,且民间资金雄厚,这些非常适合与台湾这样发达市场经济地区开展经贸合作。

积极先行先试,努力把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平台

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以实施国家“双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为引导,全面参与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以苍南全县区域作为战略规划范围,整合区域内部级苍南台湾农民创业园、省级浙江苍南工业园区、沿海临港产业基地、霞关对台贸易物流园等多个区块,形成“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以“挺进海洋、融入海西、对接台湾、领跑浙江”为己任,积极承接台湾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加快平台设施建设和创新经贸合作体制机制为支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对台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平台和我国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00亿元,其中海洋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35%,税收收入100亿元以上。

根据以上发展目标要求,当前,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要主动适应两岸经贸合作发展新变化新趋势新特点,紧紧围绕建设“国内一流的两岸经贸合作平台”这一发展定位,坚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原则,以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和促进对台经贸交流合作为突破口,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升城市化水平为着力点,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对台直航、两岸交流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为全面建成国内一流的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平台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编制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规划,以高层次规划引领高水平发展。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地处浙南边陲,位于国家批准的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两大板块的交汇点。在我省空间战略规划布局上,与浙东的舟山群岛新区、浙中的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遥相呼应,成“三角鼎力”之势,在我省区域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高水平、高起点、高标准做好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力争编制成为一个科学的精品规划,这是建设好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所在。除了要高标准规划之外,还要体现特色,体现出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桥头堡”这一概念和特色,包括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这两大特点。同时要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对台经贸合作区的先进经验,深入研究、科学论证、创新政策、抓抢时间。要在编制好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总体规划的同时,调整县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别要调整和完善海洋功能区划、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城镇、港口、交通、旅游、产业布局等专项规划,使之与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总体规划相配套衔接。同时编制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建设工作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分阶段梳理明确一批重点任务和主要工作,进一步明确近期可实施推进项目,加强服务和要素保障,加快启动实施;进一步明确年度目标,一年接着一年干,力争早见成效。

加快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基础设施,提高承接台湾先进产业转移能力。要进一步发挥重大建设项目的基石和标杆作用,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着力实施海涂围垦造地、交通道路建设、县城新区推进、龙港新区建设、工业园区配套、商贸物流提升、能源基地打造、水利港口、旅游休闲综合体、“海西”桥头堡打造等“十大建设”工程;着力实施公共教育优先、医疗卫生惠民、城乡交通便捷、文体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安民、平安创建基础、生态文明创建、城乡住房保障、低收入奔小康、便民服务建设等“十大民生工程”,强化组织领导和项目管理,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城市品质提升,为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同时要突出部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省级浙江苍南工业园区、沿海临港产业基地、霞关贸易物流园等承接台湾先进产业转移的大空间、大平台、大基地建设,加快规划建设平台园区配套服务设施,合理划分设置平台园区功能,分类承接台湾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加大对苍南交通、能源、港口、水利、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和项目方面的倾斜支持力度,迅速改变苍南基础设施落后面貌。

全力推动苍南海上对台客货直航,打造对台经贸交流合作交通物流综合通道。全面发挥苍南沿海港口资源优势,利用苍南距离台湾较近和两地贸易历史悠久、彼此熟悉等有利条件,在目前两地开展小额贸易的基础上,苍南霞关港争取列入国家第二批实行更加开放试点单位,取消贸易吨位和金额限制,扩大开展海上一般贸易。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发霞关深水港,建设对外贸易专用码头和专用市场、街区,加快建设霞关港口配套设施,加强与周边港口协作,用活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政策,适时开展海上对台客运直航。建立苍南霞关港口报关点,引导海关、商检等部门在霞关港设立办公点,实行对台、对外贸易“一站式”便捷服务。按照建设霞关贸易物流园的规划要求,启动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一批对台物流出口监管仓库和保税仓库,配套完善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物流信息处理等功能,打造对台贸易物流中心。同时利用苍南地处浙闽交界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和商贸流通业发达、市场群成熟等优势,扩大苍南对台贸易的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苍南建设成为服务浙南闽东北地区发展的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大力推进两地往来交流,不断扩大浙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发挥苍南与台湾同属闽南文化、妈祖文化的有利条件,以苍南籍台胞为纽带,以台湾温州同乡会为依托,以寻根认祖、旅游观光、、经贸投资、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为载体,定期组织开展两岸政府性、民间性的交流合作、联谊往来活动,以达到扩大影响、增加感情、增进互信、合作共赢的目的。积极争取设立由省政府和台湾方面牵头主办,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管委会、苍南县政府承办的一年一度的浙台经贸洽谈会,地点设在苍南县,吸引两地的客商参与,不断提升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支持苍南有关企业、个人赴台湾学习投资创业,支持与台湾有关县(市)、镇以及行业协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友好结对活动。加强与大陆对台媒体、台湾媒体沟通合作,定期邀请这些媒体来苍南深入采访、报道宣传,加大在台湾推介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的力度,不断提高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在台湾的美誉度和认同感。

台湾海峡宽度范文1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体系、制度乃至模式已初步建立。但随着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海峡两岸职业教育合作问题日益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福建与台湾有着独特的“五缘”(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优势。因此,福建的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抢抓机遇,先行先试,与台湾高校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增进了解,共创双赢,开创了闽台高等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

(一)交流研讨在海峡两岸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中,福建充当了先行先试的重要角色。随着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闽台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呈现出日益开放与多元的格局,呈现出合作不断升温的良好态势。2007年12月首届海峡两岸职业院校校长论坛在福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107所职业院校的校长和教育界知名人士出席了本次论坛。2008年11月首届海峡两岸职业教育研讨会在厦门召开,140多位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就“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共赢”中心议题展开了研讨。2009年4月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展览会在厦门举行,览会上两岸10多所高校共签订了多个有实质意义的教育交流合作办学协议。2010年6月在厦门市举行了海峡两岸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暨创新成果展,本次活动共邀请了59所高校(其湾高校23所),800多名师生参加。2013年12月在福州举行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暨创新成果展,海峡两岸共有55所高校和548名师生参加。

(二)合作办学大陆于200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后,福建居于对台的前沿,在高等职业教育合作上进行了先行先试,通过开课、办班、合办专业、合办学校等主要方式进行办学合作。从2009年起,福建省实施了闽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经福建省教育厅审核通过,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3所院校牵手台湾院校,联合培养海西主导产业及台资企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该项目采取“校-校-企”和“分段对接”形式培养高职人才,并让大陆的台资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的零距离对接。

(三)互派学生福建是大陆最早开展闽台教育交流的省份之一。2008年以来,闽台教育合作不断升温,对台教育合作已成为福建教育事业发展的新亮点。2009年秋季,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十四所高校选派200名学生赴台湾高校进行为期一年学习。这是福建省高校在内地率先成批次选派学生赴台湾高校学习。2010年秋季,福建省再次选派闽江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27所高校的300名学生赴台湾高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随后,闽台双方互派学生呈常态化趋势。2013年5月3日,福建省教育考试院明确,2013年台湾科技院校二年制学士班将在福建、广东招生955人,被录取的学生学习期满,经考核成绩及格者,由就读的台湾学校授予学士学位,并发给证书。

二、闽台高等职业教育合作的困境

目前,福建与台湾在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现状来看,主要还停留在互派学生、联合培养学生和课程合作等层面,主要是因受制度上的限制、合作机制上的不完善及合作办学上呈现的不对等性等因素的影响。

(一)制度闽台高等教育合作的历史虽已有三十多年,但是直到目前两岸尚未对高等教育互动的相关规范签署共同协议,近年来福建就推动和加强闽台教育交流合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定,但多属单边政策,还缺乏共同认可。目前,开展闽台高职院校交流与合作还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在交流合作的层面上不论是学生交流、教师交流还是高校间的合作主要是以民间交流为主。特别是由于过去沿袭下来的大量限制性政策和措施,以及岛内政治因素的干扰,导致了两岸法规政策的严重不对称,如台湾立法机构2010年8月通过的“陆生三法”修正案,也是有限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读和承认大陆41所高校的学历。这无疑直接影响到闽台高等职业教育的合作。

(二)合作机制不完善目前,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呈现出整体规模逐渐扩大、模式多元并存的发展状况,但是仍然存在着交流领域不平衡、政策措施不对等、交流规模不对称等现象。特别是两岸教育合作尚未签署框架协议、建立合作机制,这已经成为制约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事业向前发展的瓶颈。就福建而言,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虽与台湾的有关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存在“重形式、轻落实”的现象,合作的项目名目繁多,但缺乏相应的统筹与管理等。这严重影响着闽台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深度。

(三)合作交流的不对等性长期以来,受诸多因素影响,闽台高等职业教育合作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政策上大陆方面向台湾单向开放,交流上请进台湾方面的多,走出去的少。如在资源共享方面,福建各高职院校聘请台湾高职院校教师来闽授课的积极性高,而台湾的有关院校聘请福建教师赴台授课的少;在合作办学的主体方面,福建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包括公立和私立的)都参与到与台湾有关院校的合作中,反观台湾方面目前主要是私立的高校参与合作,公立的高校参与的很少。

三、闽台高等职业教育合作的对策

目前,福建与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合作的规模与层次还不够深入,还受到来自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差异、政策层面以及双方对教育市场保护等方面的制约。因此,要进一步扩宽合作的空间和提升合作的水平,就必须规范合作的制度、创新合作的模式、完善合作的机制以及推进合作的对等化,从而实现闽台高等职业教育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

(一)规范合作的制度近年来,闽台高等职业教育合作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从合作办学的实践看,有关法律与政策的制定仍显缓慢和不够健全,因此,加强闽台高等职业教育合作的法制化建设,规范合作的各项制度,对促进闽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福建在闽台职业教育合作的法制化建设方面,发挥了先行先试的作用。2008年10月出台了《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的意见》,2009年7月出台了《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2010年3月出台了《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实施2010年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通知》等。但现有的这些政策和法规还不能很好地满足闽台高等职业教育合作的需要。所以,闽台双方应加快制定双方在高等职业教育合作上的有关政策、条例和实施办法。如《福建省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闽台合作办学实施细则》等。另外,还要进一步完善闽台双方高职院校在招生、就业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二)创新合作的模式创新合作模式,实现闽台两岸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合作的重大突破与出发点。当前,闽台双方在高等职业教育合作上最高层次和最综合性的龙头项目,就是福建省于2009年起实施的“校-校-企”项目。所以,闽台双方应全面推广和深化“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今后,闽台两岸还应通过建立健全专业课程互认、学分和学位互认、互设分校等机制,进一步创新联合办学模式,扩大合作办学的范围。成立闽台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协调机构和质量评估机构,处理和协调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闽台高职院校合作的质量。随着闽台双方交往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双方教育科研的合作也应进一步深化,可设立专门机构,协调开展闽台高职教育科研合作的相关事宜。

(三)完善合作的机制目前,闽台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合作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所以,应建立闽台高职院校合作组织,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扩大合作领域、吸纳更多的高职院校参与合作,完善合作的平台,如校长联席会议制度、院校协作会、海峡两岸教育论坛、教师培养计划、学生交流计划等。鼓励台资企业参与合作办学,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及推广,创建职业院校与台企合作示范性实训基地。积极推进闽台高职院校教师互聘机制常态化。加强闽台高职院校课题研究合作,如合作研究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合作研究企业生产、管理上的课题等,从而推动闽台高职院校的整体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