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果还能回到从前

如果还能回到从前

时间:2023-05-30 10:45:51

如果还能回到从前范文1

——题记

风忧郁了,只因人离开了,她心里系有千千结,一时间解也解不开,心都已经麻木了,那种无法形容的失落与这收获的初秋形成了一种惨白的对比,他走得那么遥远,以致于她想落泪的冲动都因无泪而被厄制了。

如果能回到从前,她宁可7月31日那天中午晚一些放学,这样,她就可以避开他那难懂的目光,可以不静静地与他的目光相交,但是她在那一天的确那么做了,因为她想不到这是和他最后一次相视,未擦肩就过去了,他们之间的单纯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她没能克制自己,因为她想不到。

如果能回到从前,她绝对不会在6月30日那天用石头打他的脚,这样也不至于让他疼半个月,也不至于让他带着伤离开这里,但她在那一天的确这么做了,她想不到后来这一下打到了自己的心里,她想不到有那么严重。

如果能回到从前,她是不会在6月27日那天冒昧地给他打电话,没有礼貌地说话,用近似于责备地口吻质问他,更不会对着他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但她在那一天的确这么做了,她想不到她要为自己的冲动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

如果能回到从前,她坚决不会在6月15日那天下午上街,不会在那一天坐车,因为她和他在那辆车上巧合性地相遇了,他的眼睛淡淡的蓝色,有如一片未知的领域、一片不懂,她极力想遗忘,但她在那一天的确这么做了,她相信了命运,相信了缘份,她想不到,曾经被自己、被上苍否定过的假如,现在变成了自己的愿望。

如果能回到从前,她就不会那么注意他,那么渴望在课间与他相遇,就不会在他被开出来之后三心二意地听课,就不会有使她心动的无数次的相视。

如果能回到从前,她就不会在2002年的5月18日拿错了书,就不会在门口遇见他,就不会再向他借书,也就不会再有以上那么多的悔恨与苦恼,但她在那一天的确这么做了,只因为她没想到这会给自己惹来那么多烦恼……

如果能回到从前,她仍然还会在8月12日那天快乐,仍然还会嘲笑那灰蒙蒙的天空,仍然还会在路过没有歌声的车站时凝视着空荡荡的月台,仍然还会在远处听到宣告他离开的汽笛声,她仍然不会流泪,只因为她想到了,所以更加坦然。

如果还能回到从前范文2

昨晚在群里跟同学闲聊,也许好久没有碰到了,我们愉快的聊着近况、天气、心情……。

她很感慨的说认识你们真好,开心极了,我随手回她一个图片,那是一个在教室的图片,一个小男孩在对着一个小女孩做鬼脸,样子很温馨的可爱……

她也许受到了图片的感染,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是呀,想想还是小时候好,如果,我们能回到小时候,你们最想做什么?”

男同学貌似调侃的说了一句:“我想谈恋爱。”呵呵,我笑着回他一句‘没出息’。心里也在想着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如果再回到从前,我要不要把那5分钱的冰棍吃个够?

如果再回到从前,我要不要把我那装的满满的一大瓶子玻璃弹珠放到现在?

如果再回到从前,我要不要把我在上课时偷偷看的言情小说再好好看一遍?

如果再回到从前,我要不要好好上学考上清华北大?(嘻嘻,我想多了)。

如果再回到从前,恩……

如果再回到从前,嘻嘻,我也谈恋爱吧。这是我在群里的原话,我那位女同学也是这样说的。

我们三个貌似玩笑的想法,却也是个貌似永恒的话题。

爱情,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是美好的一件事情。又永远是一件很让人容易后悔的事情。

如果还能回到从前范文3

关于航天员之死

上述伦理问题如果是在地球上是不成问题的,在近地轨道上或在月球上也不难解决,但是在飞往火星的途中或是在火星上就非常棘手。在地球上,人死后的遗体处理来说不外乎两种方式:土葬或火化。航天员如果是在近地轨道上死亡,一般是将遗体运回地球来处理。当然如果有航天员愿意“天葬”,也可将尸体留在太空。如果是在月球上死亡,也是将遗体运回地球来处理,目的是不要“污染”月球环境,因此要想将遗体埋葬在月球上是不可能的。

航天员如果是在飞往火星的途中或是在火星上死亡,遗体是不可能运回地球的,不仅因为路途遥远和费用昂贵,而且将尸体长期停放在飞船上或是火星基地上,一来没法保存,二来污染环境,第三还会严重影响其他航天员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如果将遗体就地“星葬”,不仅污染火星环境,而且严重干扰人类对火星的生命探测,更不可取。因此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将遗体留在太空。

将遗体留在无边无际的太空,在太空中永远的飘来飘去,这似乎很“浪漫”,但有悖传统观念,对航天员的家人也不好交待。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入土为安”,不管怎么说遗体最后还得回到地球上来。看着亲人的遗体,即便是火化后的骨灰,对活着的人在心理上也是一种安慰。

航天员是否需立下生前遗嘱、表明生命结束时对后事安排的意见?从上述情况来看,如果航天员立有生前遗嘱,对后事安排有具体意见,航天员死后遗体的处理就不成问题。因此让航天员立个生前遗嘱似乎是明智之举。但是航天员应在什么时候开始考虑遗嘱?对于立遗嘱的时间,法律上没有硬性规定,一般人习惯在生命将尽时考虑这个问题。然而当伤病航天员生命垂危时,思维难免受病痛的影响,考虑问题容易糊涂和失误,甚至无法亲自完成遗嘱的书写和确认,在这种时候让他来提出遗体的处理意见,未必明智。万一他坚持一定要将遗体运回地球上来处理,怎么办?是执行遗嘱还是不执行遗嘱?另外,如果在航天员刚一负伤或生病时就让他立遗嘱,这是不是意味着他必死无疑?这对他精神上是不是一个沉重打击?而且对其他航天员又会造成什么影响?如果是在航天员登上火星飞船前让他们立下遗嘱,虽然航天员未必都迷信,但有谁会愿意在临行前写下这种不吉利的文字?

对于生命垂危的火星航天员是否还应继续给他吸氧?处理这个问题的棘手之处在于火星飞船或火星基地上氧气供应有限,这是一种有限而宝贵的资源,如果继续给生命垂危的航天员吸氧,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还影响对其他伤病航天员的氧气供应,威胁到其他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但如果不等病人自然死亡就撤下呼吸机,相当于是在执行安乐死。在没有本人或亲属同意的情况下,怎能给一个生命垂危的航天员执行安乐死?退一步说,就是要给这位航天员执行安乐死,应选在什么时候?也就是说,是早一些执行好还是晚一点执行好?如果执行早了,节约了氧气和其他医疗资源,但缺乏人道主义精神;如果执行晚了,“发扬”了人道主义精神,但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这是一种两难选择。

至于航宇局如何在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与火星任务成功之间作出选择,更为棘手。这种情况可以举一个宇宙辐射的例子。假设火星飞船在飞往火星的途中,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突然从太空环境观测站得到信息,说是太阳表面黑子活动强烈,预计会有大的太阳耀斑喷发,而且这次太阳黑子的活动会持续很长时间,更可怕的是太阳黑子活动和耀斑喷发还会越来越强烈。初步计算表明,太阳粒子辐射的强度可能大大超过飞船上防辐射屏蔽的能力,航天员最终可能接受到的辐射剂量是在400雷姆以上,这就是说有一半的航天员可能在返回地球后死于放射病。面对这种情况,主管部门必须作出选择:是终止飞行立即返回地球还是继续完成火星探测任务。

根据目前的估算,人类的火星探测总费用大约在3900亿至5800亿人民币。火星飞船从近地轨道上组装完成然后飞到火星轨道的时间需要258天。1100天以后火星飞船返回地球轨道,与在地球轨道上的再入返回飞行器对接,将航天员接回地球。如果主管部门决定终止飞行,火星飞船立即返回地球,数千亿人民币就付诸东流,但航天员保住了性命;反之,火星探测任务得以完成,不过航天员就可能命丧黄泉。如果您是这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您将怎样决策?

关于太空中的性

1989年国外媒体流传着一份美国航宇局编号为12-571―3570号的内部文件。这份文件是美国航宇局在航天飞机执行STS一75任务飞行期间让航天员进行的性实验的总结报告的一个摘要。

该实验是在航天飞机机首的下层甲板舱内进行,在飞行甲板与下层甲板之间还装有消音设备,以保证实验过程不受干扰。研究人员从各种方式中找出20种在失重条件下可能使用的方式,然后用计算机模拟,再从中筛选出10种。在这10种方式中,有6种是借助机械外力来克服失重的影响,4种是被试者自己想办法解决,两者交替进行。6种借助机械外力的方式主要是使用弹性绑带和充气套筒,弹性绑带是将两个人“绑在一起”,绑的部位分为3种。4种航天员自己设法解决的辅助方式主要是一方用腿、脚或手“钩住”或“抱住”对方,无需借助机械外力而达到固定身体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所有6种借助机械外力的和4种航天员自己解决的方式,没有一种是令人满意的。例如使用充气套筒将两个人从膝盖到腰部套起来,并充气施压,听起来似乎理想,但实际并非如此。男航天员反映,套在套筒里面他没法,如果在套筒外,他又没法再回到套筒里面去,十分尴尬。

这份实验报告一经在互联网上公布,立即遭到美国航宇局的否认,认为这是一份伪造的实验报告,完全是对公众的欺骗,因为航宇局从来没有在太空进行过有关性的实验,不仅现在没有、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当间美国航天员在太空有没有这种经历时,无论男女航天员都闭口不谈。

相比之下,俄罗斯航天局的态度就开放得多。俄罗斯太空医生说,太空中的性是一个复杂问题,他们在太空进行过动物实验,他们还认为有些人可能将性用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在未来的载人航天中如果有机会让夫妻航天员一同上天当然是件美好的事情,不言而喻他们会在天上过性生活。另外未来的航天飞行可能时间很长,长期的禁欲对航天员的身心健康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太空中的性实验被美国航宇局否认,但如何对待火星航天员的问题是航宇局必须回答的。如果火星机组成员全由男性或者全由女性组成,都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如果是男女混合编组,这个问题就不可回避。国际伦理学家认为,未来的火星航天员个个都是身强力壮、精力充沛的中年男女,他们要在一个狭小的环境里共同生活三年,发生性关系不可避免。关键是不能怀孕。女航天员在飞往火星的途中或是在火星上怀孕,后果不堪设想。在南极科考队,如果发现有女队员怀孕,就立即遣送回国,但是在火星飞船上没有这种条件,不可能将怀孕的女航天员遣送回地球。因此航宇局不仅应给航天员创造条件,而且还应提供避孕工具。但如果避孕失败,女航天员真的怀孕了,怎么办?这才是个大难题。

如果航天员在太空做出“缺德”事

航天员并非“圣贤”,他们也是凡人,因此也可能会做出一些“缺德”的事情来。

2008年,美国《航空周刊和航天技术》杂志发表一条爆炸性新闻:“航宇局领导让喝醉酒的航天员上天。”文章说,一个独立的专家委员会在对美国航天员的健康情况进行调查时意外发现,至少有两次,美国航天员曾经在喝醉酒以后还被允许上天。这两名航天员中一名是航天飞机的航天员,他在喝醉酒后仍然被允许驾驶T-38教练机从休斯敦飞往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场,准备航天飞机的飞行,虽然这次飞行后来因航天飞机故障被推迟;另一名是乘坐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到国际空间站去的美国航天员。在上天前太空医生和同机组的其他航天员将这种情况向在场的负责官员作了汇报,但这些官员仍然同意让酒醉的航天员上天。委员会没有公布这两人的名字。委员会的负责人说,事实上曾发生过多起美国航天员上天前饮酒的事件,不过这两个人比较典型。委员会说航天员饮酒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应该由航宇局自己查明,也许这只是个别事件,也许这是一座巨大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

无独有偶,2007年2月5日,美国航宇局的一名女航天员被警方逮捕,罪名是绑架未遂、私带枪支和暴力行凶。这名女航天员名字叫莉萨。诺瓦克,原美国海军上校,已婚,3个孩子的母亲。

尽管已婚并有3个孩子,但诺瓦克仍和另一名航天员厄夫莱恩有暧昧关系。在得知厄夫莱恩还和一名美国空军女军官希普曼保持亲密关系后,诺瓦克驱车1500千米,从休斯敦一路追到奥兰多拦截情敌。诺瓦克抵达奥兰多国际机场时,希普曼注意到有人跟踪她,于是赶紧回到车上,锁上车门。诺瓦克拍打车窗,要她打开车门。希普曼将车窗摇下来一点,诺瓦克趁机向车内喷洒化学毒剂。

如果还能回到从前范文4

林荫茂:咖啡香已扑鼻而来。今天聊什么呢?上次沈寒冰先生谈起过澳洲正在审理的一个回避案件,我们就谈谈回避吧。

沈寒冰:我手上一个澳洲的案子还没有结果。该案是我的一个女当事人要告他前夫。这个女当事人说:“沈寒冰律师,你曾经过我前夫的案件。”我根本记不得她这个前夫,一查,才知道那是九年前的案件,案件性质也与现在的案件完全无关。我考虑后认为没有必要回避。没想到,这个前夫向法庭申请要求我回避了。

林荫茂:你讲的是律师回避。我们中国回避主要是审判人员的回避。回避就是退出,法官退出合议庭,不能审理这个案子,律师退出委托关系,不能这个案子等等。

沈寒冰:澳洲的回避也有法官的回避,但是,我认为,澳洲侧重点是律师的回避。

我们律师在接待客户时,当客户进门后,首先我要在我的顾客名单中搜寻,如果客户(委托人)所要的被告在我先前的顾客名单中,那么,要看看先前的记录,是多少年前的案件以及案件的类型,以判断律师是否要回避。这时,律师有义务或责任做一个“告示”,即告诉客户:你必须知道你的对象先前是我的顾客,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如果,我掌握的老顾客信息会让新顾客得益,我就要退出,主动回避,这个判断的责任在律师身上。但是,如果先前的顾客是因工厂的噪音起纠纷,现在的顾客是因婚姻起纠纷,一般就不会有利益冲突。

另一种情况是被动回避,当我判断新老顾客之间没有利益冲突时,我评价下来我可以(这是一条很灰色的界线,没有黑或白),我需要马上写信给前顾客,如果他认为会有利益冲突,他可以到法院提出要我回避。如果我认为无需尽告示职责,前顾客之后仍然可以到法院提出要我回避。

林荫茂:在中国,也有“律师回避”这个词,但不怎么使用,回避往往和有司法权力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相关联。

律师不得某些案件是有规定的,像你说的这种新老顾客的情况,属于利益冲突回避,我们也不能接受与老顾客具有利益冲突的一方的委托,除非老顾客书面同意。

我觉得在你们澳洲的律师回避中,那个“告知”程序很好,就是当律师判断不需要主动回避时,即你说的那个回避事由的“灰色”地带,你们律师要书面告知对方当事人,询问对方是否要律师回避。而且,这是你们律师的义务。这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沈寒冰:是的。前面说的我的那个女当事人的案件,她前夫收到我的告知后如果认为没有关系,不要我回避,OK,那么我就可以。而在本案中,她前夫要我回避,我认为没有必要,于是,就进入“副程序”,由法官判断。

“我认为你正在审的案件的被告是无辜的”

――这句话究竟意味着什么?

林荫茂:你们法官的回避是怎样的情况呢?

沈寒冰:举一个真实的案子吧,乙法官在午餐期间对甲法官说了一句“我认为你在审案件的被告是无辜的”,审理案件的甲法官听到后马上向主法官报告并主动提出回避,因为他认为这可能会影响公正。主法官在接到报告后举行法官委员会会议并作出决定,建议国家检察官乙法官,而乙法官接到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辞职,紧接着,开始自己掏钱打官司。

这个官司在悉尼是很著名的,当时争论的焦点在“这句话的意义究竟是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是影响司法公正”。检察官认为,乙法官影响了司法公正,你怎么可以同你的同事谈论案件呢。但最后那个被的乙法官没有被定罪,因为法院认为乙法官仅仅是阐述自己的观点。甲法官仍然审理了案件,因为他听了同事的话以后没有作任何的答复,同时向法官委员会尽了他的告知义务。所以,最后没有回避。但是,如果当事人任何一方叫他回避的话,他也可以选择回避。

澳洲的法官回避很简单,在法庭上,如果要求法官回避,只要提出,就可以回避。法官不愿意的情况下,就产生问题了,要启动副程序。

再说法官与一方律师有师生关系的情况。如果我是法官,在法庭上,当一方律师对我说“我是你的学生”,我第一个反映就是马上跟对方律师说:第一,我从来不知道这是我的学生;第二,我现在知道了,我有职责告诉你。你是否要我回避?对方律师往往会这样说:“你跟他师生关系多久?”我会说“我记不得了”。当然,我必须讲实话。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可以最后决定是否要我回避。如果,我一直不知道师生关系,也就没有告知义务,而最后对方当事人倒发现了,并向法官委员会投诉,那么,我必须向法官委员会解释:比如,第一,这个人我根本记不得;第二,这个人跟我之间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第三,我为什么记不得这个人,如年份长,学生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委员会将就相关证据作出决定。如果,学生跟我打了招呼,我不告知对方,我会有很大麻烦。所以,我们是将回避的责任给律师的,即个人负责制,违反了个人就会受到处罚。

林荫茂:你们法官不允许相互交谈在审案件,这是很严格的。而且,法官与律师之间有师生关系,其回避的责任是律师的,也与我们不同。我们有这样的规定,法官如果与本案当事人委托的律师有亲朋、同学、师生、曾经同事等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应当自行申请回避,是否回避由本院院长或审判委员会决定。我们在开庭时,在核对当事人身份后,就有一个法定程序,要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

“在澳洲,共同被告不但可以见面,还可以一起到律师行来见面!”

沈寒冰:还有,有关共同被告,我们一个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可以共同被告。

林荫茂:这在中国是不一样的,因为要考虑防止共同被告之间串供。

沈寒冰:串供?真不可思议。我们非但可以相互交流还可以一起讨论。当然这也有条件限制的。

林荫茂:那被告之间是否可以呢?

沈寒冰:被告之间是相互见不到的,他们是被关押的。

林荫茂:如果他们没有被关押呢?

沈寒冰:那么,他们之间不但可以见面,而且,可以一起到律师行来跟我们见面。我们实行无罪推定,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通常律师不可以问当事人:你到底做过没有?譬如,杀人案件,如果当事人告诉律师“我杀了人”,律师要做的是:第一、马上跟当事人讲:我不能跟法庭说你没有杀人;第二,我要马上退出,不能够再。因为,这涉及我们司法上最重要的原则,律师究竟是什么角色?英美法明确讲,律师的最高职责是对法院的忠诚。

林荫茂:中西回避制度看来差异不少。就像这香浓的咖啡一样,还需要细细地回味再作品评。

小贴士

如果还能回到从前范文5

第一环节:面试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过程和处理,包括面试前、面试中、面试后、面试礼仪等。

第二环节:各类场景面试过关,特别是压力面试,另外还有普遍性问题、专业性问题、英语问题等。

第三环节:偏题处理技巧:偏题是路健前段面试中的主要失败原因,所以,是辅导重点。

面试遇到偏题,必然心中犹豫不决,不知道如何回答,想来想去,最后答错。其实,偏题的出现,是面试官在压力面试时,根据每个人情况不同,临时提出的问题,只不过是事先没有准备而已。回答这类问题时,就一个原则:站在公司的角度、站在老板的角度去回答问题,也就是说,让你进行一下换位思考。只要你的立场是站在公司的角度,一般就问题不大,起码正确百分之八十了。(这点千万要记住。)

偏题分析举例:

(一)如果我们公司这次没有录取你,但过一段,被录取的人中有没能渡过试用期的,腾出位置来,再通知你,你还会再来吗?

分析: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一箭双雕,既看一看你对公司的认可程度,又在考察你的性格。

1.错误回答:

1)为什么我还要再来?我又不是找不到工作。

2)我不想等待,再说那时我可能早就被另一个公司录取了。

3)现在没有录取我,说明公司没有看好我,我来了也没有意思。

回答结果:只好带着舍不得这家公司的遗憾,另谋高就。

2.正确回答:(别忘了换位思考原则)

呵呵,老师,那就说明我是一个“替补队员”了,能给一个强队当“替补队员”,也是很光荣的事,我肯定会高高兴兴的来。再说,“主力队员”都是从“替补队员”干起来的。只要我今后工作努力,肯定会从“替补队员”升为“主力队员”的,现在,我既然是“替补队员”,就说明我还应该付出比“主力队员”更大的努力,才能满足公司的要求。我相信我肯定能努力成为公司的“主力队员”,为公司做出我最大的贡献。谢谢老师给我的一个机会。

回答结果:没准公司现在就可以录用你了。

(二)如果公司给你的工资标准,没有达到你简历上的工资要求,你还来我们公司吗?

1.错误回答:

1)这是我的工资底线,如果达不到,那我可能就会考虑另外一个公司了。

2)那我大概不一定会来了,因为我认为我的要求并不高。

3)如果那样的话,那就是我跳槽后的工资还低于原来的工资,我要考虑一下。

回答结果:因为相差无几的工资差额,永远失去一个发展机会。

2.正确回答:(别忘了换位思考原则)

工资是我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但公司更是我要考虑的问题。我更看中的是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发展前景,以及我在公司的发展平台。对于一个青年人,前途要比“薪情”更重要。再说,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工资标准,我相信,只要我的能力达到公司的职位要求,公司也不会给我比别人低的工资,如果我的能力达不到公司的职位要求,我提的工资再高,也是不合适的。

回答结果:公司的HR会投来赞许的目光。

(三)你在公司里工作,如果同办公室里的一个人,能力没有你强,但工资却高于你,你会不会有想法,心理能平衡吗?

2.错误回答:

1)我当然不平衡,那我还干的什么意思?

2)如果他的能力比我强,我不会有想法。如果没有我强,我肯定心理不平衡。(路健就是这样回答的)

3)如果公司对待员工是这样的不公平,肯定企业文化有问题,这样的公司只有走人。

回答结果:由于公司不会录取,心中又增加了一个不平衡。

3.正确回答:(别忘了换位思考原则)

工资是员工最敏感的问题,公司一般都会尽量处理好,如果那个同事的能力不如我,工资还高于我,肯定是他在其他方面强于我。或者,他能为公司解决一些我们不知道的问题,

所以,老板给他定了高于我的工资。在公司里,我不想与别人横着比,因为这里面有许多我不知情的东西。我喜欢把自己与自己竖着比,只要自己比自己过去升值了,就有成就感;只要认为公司给我的报酬与我的能力匹配,心理就不会不平衡,还会感到干的挺有奔头。

如果还能回到从前范文6

路健是03年毕业的大学生,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在学校里学习很好,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做了两年半时间,业务上一直是公司的骨干。可是,由于人太老实,不善于人际交往与沟通,所以,没有什么提升与加薪的好事,他感到委屈,今年春节采取了跳槽的办法。没想到06年是就业高峰年,职场人流闹海啸,竞争十分激烈。凭着简历上工作经验,还拿到了三次面试机会,可是由于没有面试经验,又不善于言辞表达,不会推销自己,结果都面试失败,居然在家待业半年。

第一环节:面试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过程和处理,包括面试前、面试中、面试后、面试礼仪等。

第二环节:各类场景面试过关,特别是压力面试,另外还有普遍性问题、专业性问题、英语问题等。

第三环节:偏题处理技巧:偏题是路健前段面试中的主要失败原因,所以,是辅导重点。

面试遇到偏题,必然心中犹豫不决,不知道如何回答,想来想去,最后答错。其实,偏题的出现,是面试官在压力面试时,根据每个人情况不同,临时提出的问题,只不过是事先没有准备而已。回答这类问题时,就一个原则:站在公司的角度、站在老板的角度去回答问题,也就是说,让你进行一下换位思考。只要你的立场是站在公司的角度,一般就问题不大,起码正确百分之八十了。(这点千万要记住。)

偏题分析举例:

(一) 如果我们公司这次没有录取你,但过一段,被录取的人中有没能渡过试用期的,腾出位置来,再通知你,你还会再来吗?

分析: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一箭双雕,既看一看你对公司的认可程度,又在考察你的性格。

1. 错误回答:

1) 为什么我还要再来?我又不是找不到工作。

2) 我不想等待,再说那时我可能早就被另一个公司录取了。

3) 现在没有录取我,说明公司没有看好我,我来了也没有意思。

回答结果:只好带着舍不得这家公司的遗憾,另谋高就。

2. 正确回答:(别忘了换位思考原则)

呵呵,老师,那就说明我是一个“替补队员”了,能给一个强队当“替补队员”,也是很光荣的事,我肯定会高高兴兴的来。再说,“主力队员”都是从“替补队员”干起来的。只要我今后工作努力,肯定会从“替补队员”升为“主力队员”的,现在,我既然是“替补队员”,就说明我还应该付出比“主力队员”更大的努力,才能满足公司的要求。我相信我肯定能努力成为公司的“主力队员”,为公司做出我最大的贡献。谢谢老师给我的一个机会。

回答结果:没准公司现在就可以录用你了。

(二) 如果公司给你的工资标准,没有达到你简历上的工资要求,你还来我们公司吗?

1. 错误回答:

1) 这是我的工资底线,如果达不到,那我可能就会考虑另外一个公司了。

2) 那我大概不一定会来了,因为我认为我的要求并不高。

3) 如果那样的话,那就是我跳槽后的工资还低于原来的工资,我要考虑一下。

回答结果:因为相差无几的工资差额,永远失去一个发展机会。

2. 正确回答:(别忘了换位思考原则)

工资是我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但公司更是我要考虑的问题。我更看中的是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发展前景,以及我在公司的发展平台。对于一个青年人,前途要比“薪情”更重要。再说,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工资标准,我相信,只要我的能力达到公司的职位要求,公司也不会给我比别人低的工资,如果我的能力达不到公司的职位要求,我提的工资再高,也是不合适的。

回答结果:公司的hr会投来赞许的目光。

(三) 你在公司里工作,如果同办公室里的一个人,能力没有你强,但工资却高于你,你会不会有想法,心理能平衡吗?

2. 错误回答:

1) 我当然不平衡,那我还干的什么意思?

2) 如果他的能力比我强,我不会有想法。如果没有我强,我肯定心理不平衡。(路健就是这样回答的)

3) 如果公司对待员工是这样的不公平,肯定企业文化有问题,这样的公司只有走人。

回答结果:由于公司不会录取,心中又增加了一个不平衡。

3. 正确回答:(别忘了换位思考原则)

工资是员工最敏感的问题,公司一般都会尽量处理好,如果那个同事的能力不如我,工资还高于我,肯定是他在其他方面强于我。或者,他能为公司解决一些我们不知道的问题,

所以,老板给他定了高于我的工资。在公司里,我不想与别人横着比,因为这里面有许多我不知情的东西。我喜欢把自己与自己竖着比,只要自己比自己过去升值了,就有成就感;只要认为公司给我的报酬与我的能力匹配,心理就不会不平衡,还会感到干的挺有奔头。

如果还能回到从前范文7

李文杰:导致市场回暖后房价攀升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年初时不少开发商以降价来换取成交量的增长,当楼市回暖后开发商为获得更多的利润,必然要涨价;其次经济危机使很多国外资金再度涌入国内,这些热钱进入楼市会推高房价;此外,近期国内一些防通胀资金纷纷转移到楼市,较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也导致部分银行资金流入楼市。当然,判断楼市是否又开始出现泡沫主要是要看需求中有多少是自住型的有效需求和投机资金,如果大量投机资金进入楼市,则泡沫不可避免。

王晨:就北京市场而言,目前确实出现了明显的反弹,当然每个项目的具体情况会有不同。但价格比之前年的最高点,还有所差距。这种反弹首先确实是去年累积的需求得到释放。其次是受到通胀预期影响,大家迫切需要把手上的资金变成实物来保值,尤其是投入到房地产上。此外从开发商角度而言,一些确实有实力、有准备或在去年的震荡中未伤元气的开发商也抓紧了目前楼市回暖的机会,增加储备。

王宏新:由于大家的预期在改变,最糟糕的阶段已经过去,经历了过去几个月的恢复性调整后,楼市在总体上出现了止跌回升的趋势。当然不排除类似通货膨胀这样的不好预期,这也在影响着市场。

不过目前房地产市场回升得如此之快,并非一件好事,因为整体宏观经济并未彻底好转,国内一些指标还有向下的趋势,房地产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快速地反弹,尤其是近一个月来房价、成交量、土地市场都在“逆转”,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而言,虽然有强大的购买力在支撑,但在还未调整到位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可能会成问题。同时,面对这么快速的增长,楼市泡沫完全有可能产生。

章林晓:其实房地产问题的本质,归根到底是金融和土地问题。在现阶段,房价上涨虽然有很多因素,但最根本的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金融因素,主要在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央行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很强,现在不能说全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泡沫,但部分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出现泡沫或者在原有泡沫的基础上现在的泡沫又有所增大,这是可以肯定的。

Q:前段时间我们还在说房地产市场回暖主要是成交量的回升,但是土地市场还未真正回暖,那现在的土地市场已经达到怎样的局面了?这些“地王”将给房地产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章林晓:房地产市场可以分为两个环节的市场,即上游的土地市场和下游的房产市场。前段时间的房地产市场回暖主要是指成交量的回升,而土地市场并未真正回暖,开发商投资热情依然不旺。现在房产市场不光成交量上去了,房价也已经有所上升,在房产市场“量价齐涨”的情况下,开发商的投资热情有所回暖,但由于房产市场的回暖传导到土地市场应该有一个相当的过程,现在说土地市场已经完全回暖,恐怕还为时过早。

当前土地市场的回暖,关键主要在于以下三点:一是大量的信贷资金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到了土地市场,尤其是以政府或政府下属企业这条渠道为主进入到土地市场;二是部分没有土地储备的开发商借前段时间信贷放松,楼市、股市回暖之机,获得了相当资金,有了“攻城略地”争抢土地的资金实力;三是部分有资金实力的开发商,基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出于避险考虑正在以土地资产替代货币性资产。因此,当前土地市场的回暖,其基础并不扎实,运行并不健康,可持续性和今后走向有待观察。

新一轮“地王”诞生,真正“受益”的其实是“地王”周边楼盘的房地产开发商,以及炒买炒卖“地王”周边楼盘的炒家,当然地方政府也会受益不少。虽然这些“地王”可以提振楼市信心,但另一方面则可能诱发房地产泡沫的再度膨胀。

王宏新:土地市场的火热是因为“抄底”抄出来的热点,因为从前段时间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低潮状态而言,开发商出手拿地的确到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况且这些拿地的都是有实力的企业,他们可以有很充分的资金储备和资本运作手段。

李文杰:楼市的回暖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土地市场的回暖,从近期各地不断出现的火爆拍卖和地王的频频诞生不难看出开发商的投资热情和抢地决心,2006、2007年土地市场的疯狂场景似乎又要重现,但在目前世界经济尚未走出低谷、我国经济形势依然严峻、未来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土地市场价格的再度大幅上涨只会使楼市虚高加剧,风光无限的背后已是危机重重。从开发商对地王的热捧可见,随着成交量的回暖和房价的再度攀升,开发商们对市场未来的信心已大大增强,销售火爆带来的资金回笼以及央行实施的较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使不少开发商特别是大开发商的手中有了更多资金,可以用于进军土地市场,但这些地王的出现对未来房价的继续上涨肯定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利于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王晨:其实北京去年土地的放量非常少,我们担心正因为放量少,反而会把价格拔高。离城市中心区稍近一些的土地放量过少,会使得两三年之后,一旦渡过了经济发展低潮,再加上如果真正通货膨胀却没有相应的产品供应,反倒会引发不少问题,譬如房价可能冲高。

Q:对“若放任现在市场形势发展下去,下半年房价上涨势头定会超过2006、2007年,楼市将再成为脱疆野马,楼价带动地价、股价攀比对赌上涨的局面将会重现”这样的担忧您如何看?

王宏新:对于房价与地价之间的问题,并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目前也确实存在很多争论。开发商之所以热衷拿地,还是看好这个房地产市场,看好消费者的购买力,也看好目前是一个拿地的良机,要想谈论房价和地价之间的关系,要看的还是住房市场,如果没有市场上的需求,开发商又给谁买地呢?

王晨:我们要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为什么在去年低潮时期有人在买房,在房价不断攀高的时候也一样有人在买房?只要有人买,就表明市场有需求,同时价格也会相应上行。只有在没人买却上调价格时,才容易出现泡沫。但话说回来如果房价确实上行的话,每年速度最好能维持一致,避免太大的波动。另一方面看,正因为房价上涨让开发商看到了良好的市场预期,同时他也需要拿到更多的地来获取其他的融资方式,这也形成了一个愿意买一个愿意卖的格局。

章林晓:本轮楼市回暖与2006、2007年楼市的火热历史背景完全不同。早两年楼市的火热,很大程度上确是因为楼价与地价、股价的攀比互动造成的,但本轮楼市的回暖,虽然有三者攀扯互动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因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央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这个大背景。从价格角度看,地价其实是包含在房价之中的。而在供需上,由于土地与房屋存在同一性,因此房价涨跌与地价涨跌本质一致,无非时间上可能有差异。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财务会计在处理房地产时,对房产和地产是有很大区别的。

李文杰:房价的涨跌主要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一方面如果房价涨到多数购房者难以承受,成交量必然会大幅下降,市场也就成了有价无市;另一方面如果供应跟不上需求,房价则一定会

继续上涨,市场就是在无数次的涨跌中寻找着平衡和支撑。房价和地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房价上涨必然引起地价上升,反之房价下跌也会带来地价走低。

Q:是否暂缓拍地就是减轻对房价上涨的刺激的有力举措?还有哪些办法可以控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局面,让其健康地运行?

王宏新:要想减缓房价的快速上涨,在目前的中国来说还比较困难,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国的土地制度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土地市场和住房市场无法很好地对按,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不可能会健康,仍可能出现大幅波动,畸形地下跌或上涨。

在现行土地制度之下,招拍挂作为土地出让的方式,暂时还没有更好的方式来代替。土地制度改革,在目前中国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之前国家提出过一些改变的方式,但目前来看推广的力度很慢。

如果目前的房价攀升局面继续,楼市很有回到2007年状况的倾向。目前的宏观形势在朝积极方向调整,但问题还很多,中国的宏观经济转暖不成问题,因为有很多的政策空间,但制度性、体制性的问题如果不抓住,这一短期的经济回暖则丧失了意义。此次中央也提出要抓住机会进行结构调整,但结构调整首先应该是制度性的调整。

章林晓:拍地其实是对房地产市场的一种变相广告。新一轮“地王”频现,通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对民众的心理刺激作用很大。暂缓拍地能减轻对购房者的心理刺激,从而确实有利于减轻对房价上涨的刺激,但从经济学供需角度看,暂缓拍地其实是对房地产“供应”的减少,在房地产“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反而有利于抬升房地产价格。

事实上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症结在于“两个”:贫富差距的和过度市场化的。要想真正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关键是解决好这两个“症结”。一方面要提高广大民众的收入,同时扩大房地产市场的有真实消费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不要寄希望于通过行政手段将商品房价格人为地压下来,这违反了经济规律。 “有形之手”在实施调控时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倾听民情关注民生,坚持分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如果还能回到从前范文8

心中又把远方的你思念

你奔忙的心不知道能不能感到我的伤感

你疲惫的心是否能感觉到我的温暖

或许一切都只因太遥远

也许只因我遇到你的时候

你已把人世间的情爱看淡

可我心中的惆怅只能用阵中的笔刻画在心间……

有的人为了一分钟错过了一生,留下一生的遗憾.而有人用一生却等不到一分钟,这已不是遗憾,而是悲哀.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相遇在生命的同一列列车,你是我旅程中最精彩的片段,看到你坐在我前面,我以为看到了人生最美的风景就在我眼前.可是,当想走近你,才发现我们身边的位置都早已有了人,我身边不是你,你身边不是我,我就只能这样远远地看着你,望着你,就这样让时间伴着距离,一路相望在这人生的旅程.

这时,我只能悄悄地看着你,默默地望着你.如果,能这样一直望着你走到人生的终点我也无怨,可是我们前面还有这么多站台,我真担心你会不会在下一站就悄悄消失在我的视线.如果是这样,我不知自已前面的路向何方延伸.没有你的旅程,我不知道窗外的天哪还有个晴,窗外的雨哪还有个停.我不知道,望不到你的身影时,这一路的风景该用怎样的一种心景去欣赏.

也许,不管我是怎样不情愿,你都会消失在我的视线,也许不管我怎么挽留,你都不能和我一起走到人生的终点.或许你从来没有回过头看看,你的眼看着的永远是最前面,那儿有你太多的梦想,为了你的梦想,你就那样勿忙地追随着列车飞逝的车轮,你没有心情欣赏窗外的风景,你没有时间回顾后面的人群。一路奔波,你失去了多少欢笑,你弄丢几多笑语,或许你从来不知道,窗外还有那么多美丽的风景,你也不知道在你的后面还有一双眼,为你把泪滴落在这伤心的族程.

如果人生没有波澜,就不会有遗憾,如果没有你,我将不会有孤单。 若今天的自己能再回到从前,我情愿我和你踏上的是相反方向的列车,我们不会相遇,不能相望,我们将各自踏上人生的旅程.那时的我没有遗憾,也不会留下深深的伤痛在心田,那时的我今生将不会有悲哀,那时的我将不用一生去换那伤心的一瞬间.可是,一切都已回不到从前,我还得用一生的时间去等候那无望的一分钟。

如果还能回到从前范文9

关键词: 心理统计学 哲学 方法论

一、引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哲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在自身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推动了其他的一些学科的诞生,如天文学、数学、教育学、美学等。统计学也当然可以归于哲学的发展框架下。因此,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哲学可称为“万学之母”,抑或“元科学”。

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客体特征和规律的方法论学科,有很强的数学基础做支撑。它不但可以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创造和发展理论,完善学科结构,而且可以作为一种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量化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工具手段。掌握好统计学,对进行科学研究,尤其是量化的科学研究必将大有裨益。然而正是由于其要求较强的数学基础,因此对于缺乏数学训练的人,尤其是文科学生来说,对统计学的掌握就可能成为一件比较让人头疼的事情,有的甚至是“谈‘统计’色变”。即使不从理论研究的深度来学习,哪怕只是在统计学的应用层面上来掌握,强调实用性,也需要费些心思,再加上没有适当的方法,就可能更加懊恼了。但是,由于哲学对统计学起指导作用,为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提供一般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因此如果能将哲学中的一些方法论知识运用到统计学习中,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哲学思想的运用

哲学的众多原理和方法论都可以作为统计学习的有力指导,本文选择三方面加以阐释。

1.“从一到多”的思想,也可以称为“从简单到复杂”的思想。事物的状态有繁有简,有的表现在量的层面上,有的则表现在质的层面上。单从量的层面上来讲,就可以看到从1个、2个到3个乃至多个的变化。比如,线性回归中,从最初的回归模型中只包含一个自变量的最简单模型到后来的回归模型中包含2个甚至更多个自变量的情况,是一种从自变量的角度来观察模型由简单到繁琐的过程[2]。再比如,从t检验到方差分析的变化。t检验可以有三种情况,即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后两者均可以检验两个总体的均值是否有差异,只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些差别)。但是对于三个及以上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检验,t检验则显得力不从心了(多次两两比较可能增大一类错误的概率),而方差分析则会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其不仅可以处理独立样本的问题,还可以处理重复测量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t检验的不足[3]。不难看出,从t检验到方差分析,又是一个针对平均数个数从简单到繁琐的过程。回顾上面的例子,可以对这一形式的统计方法有一个比较性的认识。首先,它们都是从一个向多个的变化过程。“多”个的发展是以“一”个的发展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多个变量的模型要想发展,必须满足一个变量的单个模型发展所需要的假设条件。比如,多元回归要想进行就必须满足一元回归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如正态性、连续性和方差齐性)。而方差分析若要进行也必须满足独立t检验所需要的条件(方差齐性)。如果不能满足,那么即使统计方法再先进,其科学性差的结果也是不容置疑的。其次,还要看到“多”与“一”的不同。这表现在:一方面,从前提假设方面来讲,“多”除了要满足“一”所需要的基本前提条件外,还有自己的额外要求。比如,多元回归中的多重共线性检验、多元正态分布及方差分析中的协方差分析。另一方面,从功能上讲,“多”的功能与“一”的功能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区别,比如一元回归所能解决的问题运用多元回归也能解决,但是一个含有两个自变量的二元回归的功能却不能由分别以每个自变量作一次回归的两个简单回归的功能之和。对于方差分析,如前所述,亦不能分别进行多次两两比较的t检验来完成。了解这一思想后,在处理类似的情况时,便可以通过比较分清异同之处,查找前提条件,选用适当的方法。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思想。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是部分的整体,离开部分,整体即不会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谈部分,部分也会丧失其原来的意义。这一思想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由于统计研究中经常会涉及处理多个变量的数据的情况,多变量及多层关系的情况,或是为了更好地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假设将多个数据变为一个(如利用平均数来代表整组数据的信息),将几个变量合并为一个(如某一概念的结构分为了几个维度),将多个相互复杂的关系合并为一个(如结构方程及利用多元线性模型处理嵌套关系)。这就会使某些变量为了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而临时组成一个小的整体。比如,多层线性模型中,就会出现一个由不同层次的回归模型而组成的层次结构,每一层的回归模型均可看做是这一多层模型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由多个层次的单个模型所组成的模型又很好地囊括了每一个层次的部分[4]。然而,各个部分所组成的整体可能有各个部分单独所不具有的功能,亦即整体的功能并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比如,多层线性模型中就存在每个单层的回归模型所不具有的拟合特性,能够充分发挥其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来实现对各个层次的信息的最大限度的完美组合,而作为部分的每个层次的单一回归模型,则只能依据下一层的回归结果来考虑本层次的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更上一层的分析提供一定的信息基础。但就单一层次来讲,虽然可能会与相邻层次发生关系,但是绝对不可能够表现出所有层次的整体效果,即使是在层级次数很少的情况下。此外,对于模型的好坏程度的检验也是如此[5]。对于整个模型的评价,既要有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的指标,又要求其所组成的各个部分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而对于各个部分的考察,则更多地只考察其自身的显著性即可。这一点除了多层线性模型,在结构方程处理一般概念结构时也有所体现。一般认为,如果想要证明所建构的概念(如自尊)的结构效度比较好的话,除了要使整体的结构方程的各项指标(如NFI,GFI)符合要求外,还要保证模型(概念)的各个维度也都要符合要求,甚至于对于每一层的各个项目的各项测量学指标(四度)也要符合通行的标准,因为一旦一个不符合要求的题项进入模型之中,将直接影响到维度的各项指标的要求,进而影响整个模型。而当仅仅对某一个维度或题项进行考察时,一般只对于其自身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其他的部分。整体与部分的思想要求我们在处理涉及模型的统计分析时,一要分清整体界限,认清整体的模型到底是什么;二要通过理论分析和数据验证,认清整体模型相对于各个部分模型的独特之处,即整体的优越性,通过模型的拟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所蕴含的统计信息。此外,还不应忽视的一点是,对模型的整体检验,既要有对模型的整体的检验,又要包含对局部的评估,将两者综合考虑,通过比较选择出最适合的模型。

形式逻辑的研究表明[6],类属关系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不同的。类属关系中的属相具有类项所具有的全部功能,而各类的功能则没有其属的很多功能。而整体与部分关系中的部分则不可能具有整体的全部功能,但是部分所组成的整体则具有各个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比如,在前面谈到的回归中,一元回归与多元回归都归属于“回归分析”这一类,当然无论一元回归还是多元回归都具有探索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倾向性这一回归分析的特性,但是如果因为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乃至于其他的回归类型归属了回归分析这一类从而就使回归分析增加了很多的其他功能(如真正确定因果关系),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另一方面,由各个维度所组成的结构方程会有比各个部分更加优越的功能,但各个部分却不能够拥有这些功能(因为其分析只是基于自身数据)。弄清楚了这一点,就能够很好地区分开类属关系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就不至于遇到多个变量的统计分析时不知道该以何种方法论来进行指导。这样,无论是对于统计的技术分析,还是基于研究假设对技术理论的解说,都是使人受益匪浅的。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必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心理统计学也必然是如此。所谓的知识体系,通俗来讲,就是知识组成的方式与结构,或称“知识树”。知识体系的把握对于学好一门课程来说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外有关统计方法的书目中对统计知识体系的呈现不尽相同。有按照“从事物属性上的排他性”来安排的,比如,讲到平均数的检验时,就把三种平均数(单样本、两样本独立和相关)的检验全部呈现出来,依次讲完。也有按照东方思维方式的“功能性分类”来展现,比如当讲到方差分析时,最先侧重讲一元(one way)方差分析,之后是更复杂的两个自变量的方差分析,之后进入“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的方差分析,从此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MANOVA),以考察交互作用为首要任务[7],而不是一气呵成地把各种多变量的方差分析全部讲完。诚然,每种体系具有各自的特点,不同书目有不一样的体系,甚至于对于同一本书不同章节的知识可能适合于不同的知识体系。因此,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来构建各具特色的知识体系。

三、结语

其实,从科学的整体结构来看,哲学是处在统计学之上层的,而统计学也可以追根于哲学这一母体。因此,哲学中所蕴含的方法论思想理论理应适合于统计学这一学科的发展的指导。正如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质量互变理论”、“矛盾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等理论在统计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样[8],哲学的其他方法论思想也理应被吸纳到统计学学习的方法中,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一来,统计学的学习就如同有了前进的探照灯,即使数学基础不扎实,在统计学学习的道路上也会存在诸多的平坦。

参考文献:

[1]王振龙.统计哲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1,(5).

[2]何晓群,刘文卿.应用回归分析(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18-63.

[3]Barry H.Cohen..Explaining Psychological Statistics(Third Edition).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8.

[4]张雷,雷厉,郭伯良.多层线性模型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金岳霖.形式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

如果还能回到从前范文10

求职经典问题之一:频繁跳槽的应对

对于任何一个公司而言,员工的不稳定是最大的隐患,这不仅导致公司招聘成本的增加,也破坏了工作的延续性。所以在面试过程中,公司也会特别关注应聘者的跳槽频率。

在无法深入了解应聘者的情况下,一份频繁跳槽的简历难免给公司负面的印象。所以,怎样在面试中弥补这个问题,也就是这类求职者最需要解决和面对的了。

我的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从专业角度来总结,一般的人事都期望应聘者向自己证明,该公司和职位就是他们最最适合的着陆点。尤其是某些企业,特别喜欢能对公司产生归属感的人。

所以,在面对面试官提及你频繁跳槽的问题时,一般需要强调以下两点:

1.承认自己开始在确定职业目标上有些困难(态度上打动对方,表明自己是很容易沟通的,并不是想象中的喜欢一走了之的无情之人),但现在已经十分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表明自己经通过几次跳槽给自己定位了,今后不会发生频繁跳槽的行为)。

2.说明之所以离开之前的职位,仅仅是由于自己发现离开是为了加重责任,拓宽经验的方法(充分展现眼前的这个公司就是自己真正的归宿)。

当然,每个公司有自己的策略和想法,每位人事招聘者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思维,所以以上的理论只是参考,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将之前的跳槽归咎于之前公司或者上司同事的问题。频繁跳槽是会给人负面印象,但是频繁跳槽也不是没有机会为自己辩护,关键在于如何说明得合情合理,让对方为之动容。

求职经典问题之二: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这又是面试进行到最后一个惯常问的问题。以前我自己在参加很多次面试后有过这样的想法,这个问题仿佛就是对行刑前的死囚说:你还有什么遗言要交代的吗。的确,如果一个让公司一眼就看中或者在面试中自身价值被充分肯定的应聘者来说,这样的问题确实很多余。公司也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者你回答暂时没有什么问题了也不会有事。但是,大多数应聘者并不是那种能三分钟入对方法眼的人,大多数应聘者都是介于录用或不录用的考核途中。所以,即便面试官没有想要淘汰你的意思,你也应该把这个出现在面试最后的问题当作关键的最后一次发言机会。如果这个问题处理得当,会给自己的面试增光添彩,力挽狂澜。反之,则会让对方觉得你对公司和职位漠不关心,或者思维不够灵活等等。所以,一般情况下,请不要回答:没有什么要问的了。

那么,究竟该问什么好呢,这个问题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确实比较棘手。一般来说,公司情况介绍、职位介绍等比较普通的问题面试官会在面试过程中说明。但是,又不能直接了当地问一些诸如工资福利带薪休假等很唐突的问题。还是那句话,问的问题要围绕着这家公司,要让对方觉得你很关心、很关注公司。

下面列举一下我自己在过去的面试中总结的“最后一问”,以供大家参考。

1.贵公司的主打产品是什么?主要涉及的领域是什么?(面对公司产品涉及面较广的情况下)

2.贵公司在中国国内市场发展的前景如何?(针对外企,尤其是刚进入中国市场的)

3.贵公司的总公司和出资方是哪些公司?

4.贵公司现在有多少员工?有多少办事处或工厂?

5.贵公司有无针对新人的培训计划,具体是什么?

6.贵公司接下来几年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7.这个职位工作内容,以及报告对象是谁?

8.贵公司的企业文化如何?

以上等等,其实这些只是参考,各位自己还可以总结很多问题,在最后只要提出两三个问题就算安全过关了。如果在之前做好功课,能和对方就某个问题探讨甚至提出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那么可以说就是非常完美了。

求职经典问题之三:你找了多久工作

有些公司特别喜欢问一个问题,你在本次求职中至今找了多久的工作。这本是一个无所谓对错,可以实事求是回答的问题。但是,许多面试官都认为,一个人找工作的时间越长,就越表明别人不愿意雇佣他(从而说明这个人自身有缺点)。所以,比较聪明的应聘者面对这样的问题都会回答刚刚开始找。我也希望,所有在职中的应聘者都能够这么回答。至少,这是一个比较保险没有坏处的回答方式。

当然,有些应聘者确实离职了很久,又没有正当的理由去搪塞,所以很久也没有找到工作的事实就很难掩盖了。所以,这样的情况下,不要硬撑着去编造“离职后我去旅游了,然后又回老家休息了几个月,这是我面试的第一家公司”之类的谎话(稍有经验的面试官一眼就能看穿),而是去表达自己迫切想进入这家公司的愿望。应聘者要告诉面试官的信息是,虽然找了很久工作,但是自己始终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之前参加的一些面试也许并不适合自己,而现在则找到了真正合适的职位。希望能有表现的机会。当然,这类问题对你的人品以及日后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影响,基本只是面试时的一些表面问题。所以应聘者甚至可以说自己已经拿到了offer,但是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想寻求更适合自己的空间等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现在手头真的已经获得了别家的offer,也不要以此来威胁公司。

求职经典问题之四:你是否想过进入公司管理层

其实这个问题本来我也没有考虑到,但是最近我的一些朋友在面试过程中屡屡遇到这样的问题,并且来与我探讨,这点引起了我的注意。

本来管理层这个概念对于刚毕业或者工作不久的人来说是很遥远的,但是现在的公司往往有意无意会问你这样的问题:你是否愿意将来成为公司管理层的一员?其潜台词就是:你是否愿意在这个公司长期发展,为公司奉献一生。

这个问题又是一个两难问题。如果给出肯定的答案,则显示了你的雄心勃勃,关注职业进展,并且表现得有规划有信心,但是如果应聘的职位无法提供广阔的晋升空间呢?那么这样的回答显然会令双方都很尴尬。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则预示你是一个以稳步发展为目标的人,如果这个公司竞争激烈,那么你的这种回答无疑将导致你直接出局。

那么,怎样妥善地回答呢。还是两个大原则:第一,要充分了解公司,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根据公司和职位的需要和发展状况来对应这个问题。第二,面试这种充满博弈的问题,不要说死,回答要有回旋余地。

其实,这个问题无论回答是或者否,都无所谓对与错。你可以简洁地这样回答:首先我非常关心的职业发展,我也想要去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是现在当务之急是做到目前的工作,我想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也可以更好地为公司贡献自己的力量。

诸如此类的回答,既表达了自己刚进公司,无意去进行勾心斗角的争斗,也勾勒出自己将来一个发展的框架和努力的方向,从而能够更好地把这个问题过渡过去。

求职经典问题之五:关于出差、加班和迁居

“你愿意出差吗?”、“你愿意加班吗?”、“你愿意重新迁居吗?”

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一直被问到?有些公司或职位由于业务关系需要加班、出差,或者应聘者家离公司很远,那么公司就会对应聘者产生这方面的顾虑。

当然,没有多少人喜欢一个月内三周都在出差,但是有些工作确实有这样的需求。我们不能认为公司或职位不好,只是每个职位都适应不同的人群。尤其是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我也一直认为,有时候应该避实就虚,选择一些比较辛苦(指出差多或者加班多的工作,当然是指有正常需要的出差和加班)的工作,或者到一些偏远的地方工作。这不表示你低人一等,只是说明你更好地去利用了工作的机会。

回到这个问题,我建议的回答方式是先承认这确实是很辛苦的,但是自己能够想尽办法克服,毕竟自己喜欢的是这个公司和职位,并不太在意出差、加班和工作地点偏远等。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注意点。人力资源学认为,面试时越是具有淘汰性条件的关键性问题,越是容易被放到前面来问。所以,关于出差、加班和迁居的问题如果早早被摆上了台面,说明公司真的是有这方面需要,如果你真的很厌倦出差、加班,或者无法适应上班路途遥远,那么你可以放弃这份工作。如果这类问题是在面试进行到一定阶段而被随意地问及一下,那我的理解是,公司只是想要考察应聘者,或者说出差和加班等还有调整的余地。

所以,关键还是自己要把握好回答的分寸。

求职经典问题之六:你何时可以开始工作

面试进入最后阶段,如果应聘者给公司留下很好的印象,或者还在公司考虑范围之内,公司一定会问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是让你接近成功的问题了,不过有时候就是在最后的关头,要更加小心地应对。

一般情况下,已经离职的人可以马上开始工作,而在职的人需要先辞去原先的工作。我国劳动法规定,在劳动合同生效期间,劳动者需要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向用人单位提出。这其实是对用人单位进行的保障,使他们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工作的交接和延续,并寻找其他替代者。不过,当你被新的公司录用的时候,新公司肯定是希望你能尽早上班的。也许,你可以以各种理由立即或者仅用两周就离开原来的公司,但我还是认为,无特殊情况下,在职人员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还是说明需要一个月才能来上班比较好。一来,现在是有工作,并不会让你蒙受经济损失,二来,一般的公司更喜欢稳定而负责的人。如果你匆忙抛弃原来的公司,将来也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新的公司,这点会让新公司不安。

如果还能回到从前范文11

行业大乱

戴尔从8月14日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召回410万笔记本电脑电池,并透露,从去年12月起,他们已经收到了6起电池过热引发事故的报告,其中一些造成了家具及其他物品的损坏。随后,苹果公司宣布在美国已经接到9起因锂离子电池过热引发笔记本电脑起火的报告,决定召回180万笔记本电脑电池。这两家公司均使用了索尼集团的一个子公司――索尼能源设备公司制造的电池。

8月24日,索尼发言人Rick Clancy说,索尼相信电池问题仅仅局限于戴尔和苹果。但是,此前他们也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其他厂商不会出现像戴尔这么严重的问题。索尼还和PC厂商向客户保证,苹果召回电池将是最后一次电池召回事件。

不到一周后,日本政府8月29日公布了一起苹果电脑在日本着火燃烧的事件,命令苹果电脑公司着手调查相关的索尼电池,并要求在一周内提交调查报告,陈述如何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据悉,索尼在全球笔记本电脑锂离子电池市场上占有25%的市场份额,几乎所有的各大PC厂商都在部分笔记本电脑中使用索尼的电池。HP公司表示没有使用索尼的电池,因此不受召回的影响;联想表示在电池封装和充电上依靠与戴尔和苹果不同的技术,不打算进行召回。联想发言人Bob Page说,联想的机器具有其他特性,包括如果检测到不安全情况就关闭机器的软件。Gateway认为自己的系统不存在与戴尔同样的故障风险。Acer公司表示,他们了解到,该公司使用的电池与受问题电池影响的电池组不同。

虽然还不清楚索尼知道电池存在问题已经有多长时间,但索尼公司曾表示,它在2005年10月首次与戴尔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沟通,并在2006年2月进行了两次沟通。而据2005年Forrester Research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戴尔和索尼当时双双进入最值得信赖的消费技术公司名单。

IDC一位分析师表示,其实,电池问题是一个全行业性的问题,尤其是在笔记本电脑的销售推动着计算机产业发展的今天。锂离子电池还用于很多其他产品,比如手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以及音乐播放器。索尼发言人Rick Clancy也表示:“目前为止,没有哪种型号的电池或者制造商能够100%保证电池没有缺陷或者能够避免过热。”

ThinkEquity Partners安全分析师Jonathan Hoopes认为召回没有给这两家PC制造商造成很大伤害:“召回可能给戴尔品牌带来一定影响,但这是索尼的问题。”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公司管理副总裁兼PC行业分析师Charles Smulders说,苹果的召回实际上可以帮助戴尔改善形象。他说:“对于戴尔来说,有另一家厂商召回是件好事,这将分担人们的指责。”

虽然市场分析师说他们认为召回不会影响便携计算机的销售(今年便携机销售年增长率一直维持在约45%),但业界将承担严重的着火风险。例如,计算机制造商担心航空公司或政府可能对在飞机上使用便携机加以限制。

索尼对手得实惠

戴尔和苹果召回近600万块便携机电池的事件对索尼的竞争者三洋公司和松下公司来说却是好消息。东京标准普尔公司股票分析师John Yang说,这场电池灾祸,尽管令索尼的形象受损,但在长期不会造成过度的负面影响。

他在谈到电池时说:“如果我们看一看整体情况的话,它实际上不是索尼的核心业务。”召回事件虽然增加了人们对索尼质量控制的怀疑,但对于该公司来说,计划于今年11月在全球销售的游戏机升级产品PlayStation 3和其蒸蒸日上的平板电视业务才是公司最关心的两大业务支柱。

日本主要电子制造商三洋公司从索尼的不幸中获得了推动力。戴尔宣布召回笔记本电脑电池后,三洋的股票价格上涨了2.16%,而此前该公司最近几个月的股价下跌了近40%。

另一家竞争对手松下公司的股票,在召回事件后上涨了两个百分点左右。同其他遭受来自廉价的亚洲竞争对手打击的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一样,松下公司也在全面改造其业务,削减成本和关注赢利领域(如半导体、平板电视、汽车电子产品和家庭网络产品)。松下发言人Akira Kadota说,锂电池也是一块潜在的增长领域,但他拒绝透露松下是否为戴尔供应电池。

富士通公司发言人Masao Sakamoto说,公司不生产锂电池,并且仍在检查它的计算机是否采用了被召回的索尼电池。

Macquarie Research Equities高级分析师David Gibson说,假设每块电池的更换费用为50美元的话,这次召回可能让索尼付出250亿~350亿日元的代价(约合2.15亿~3亿美元)。Gibson表示,这给索尼造成的伤害可能是有限的,因为电池只占其庞大业务的很小一部分。

Wachovia银行的Chris Brown说:“这可真是件痛苦的事情!”在这家银行中,IT部门要求用户检查自己的便携机电池,如果有受到召回影响的电池,就给求助台打电话。William & Mary学院IT小组网络工程师Clarke Morledge估计,他的小组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对这次召回所产生的影响做出准确评估。

祸起制造问题

戴尔公司创记录地召回410万块笔记本电脑电池一事,引发了人们对这种被无数电子设备所采用的电源的安全担心,但专家说,问题似乎源于便携机电池生产过程中的缺陷而非基础技术。

戴尔和索尼追根寻源,找到这个电池问题是由于索尼生产的某一批次的锂电池中存在的缺陷造成的。据索尼表示,在日本工厂的制造过程中,因金属卷边而在电池里留下了可自由游动的微小金属碎片,其中一些碎片造成了电池短路和过热。索尼发言人Rick Clancy说,这些碎片可能在某些条件下从电池的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从而造成短路,在极少的情况下引起火灾。

据Clancy说,戴尔品牌的电池配置,再加上其他因素(如靠近热源以及电池充电电压等),可能最终造成了戴尔已证实的几次着火事件。据索尼表示,制造商之间的电池组配置不同,但构件――即类似的小型金属片卷的电池――是一样的。

Endpoint Technologies Associates公司分析师Roger Kay将这种情况称为“索尼的一场噩梦”,不过他表示召回不会让制造商放弃使用锂电池。他说:“制作精良的锂电池非常安全,这是个制造问题,不是锂技术的过错。”

苹果公司虽然没有提供何时开始收到问题报告或开始进行调查的详细信息,但其企业交流副总裁Katie Cotton说,“我们发现以前基于PowerPC的iBooks和PowerBooks的机型中的一些索尼电池不符合苹果的安全与性能标准。”

同戴尔的情况一样,苹果遇到的问题也是锂电池内部的金属微粒污染。这些微粒子能够联通分离电池正负极部分的微孔隔离物造成短路,这就引发了可能导致释放热气体与液体、冒烟或着火的化学连锁反应。

2004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曾因大批量运输锂电池存在着火的危险,而禁止客机货仓运输锂电池,不过仍允许乘客携带笔记本电脑或手机乘飞机。Forrester分析师Ted Schadler说,如果火灾隐患造成管理机构禁止在飞机上使用笔记本电脑的话,这次召回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笔记本电脑销售。

电池何以如此脆弱

戴尔和苹果这次的召回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出现电池过热问题,也不是计算机厂商第一次召回电池。有理由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某种不寻常之事,还是将随着更多的电池驱动设备进入市场而成为一种行业趋势?

大多数现代电池驱动设备制造商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用户期望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最少运行4~5个小时,远远高于两年前的平均2~3小时。但是,电池技术的发展速度不能与“硬件发展曲线”保持同步。实际上,电池功率每年只增加5%到10%,远远低于处理器性能平均18到24个月增加数倍的速度。用户需要更小、更轻的设备,而电池在几乎所有便携设备的总体积和重量中均占很大比例。

此外,越来越不耐烦的用户需要使设备可以迅速运行起来的快速的充电时间,而这需要为电池输入高功率电力的充电器,从而增加了热度、限制了电池的寿命。一些新型电池技术(如燃料电池)可能改变这种情况,但是至少在3到5年内这类技术还不具有满足大众市场需求的可能。

便携系统(不只是笔记本电脑,还包括手持机、手机和音乐播放器)的设计者必须在设备的尺寸和重量与电池寿命、充电时间、电源体积/重量、总功率密度/发热、当然还有成本之间做出折衷,面临过热风险的不仅仅只有电池。人们已经知道小型“砖块式”充电器也有起火的危险。

此外,销售商并不总是充分测试以其品牌销售的设备。对于针对消费者的较小的品牌和设备尤其如此。没有几家公司对便携设备(不仅包括笔记本电脑而且还包括智能手机)采购进行充分的电源/温度/生命周期测试。

戴尔和苹果召回近600万块便携机电池一事,让高科技行业长期以来的肮脏秘密曝光――为我们的便携机、无线电话、iPod和数码相机提供电力的电池是潜在的纵火犯。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锂取代了镍镉和其他材料,被广泛用于生产多种电子设备使用的电池。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的锂电池被用来驱动越来越多、日益苛求的电子设备,如配置高分辨率显示屏的便携机。广泛使用的锂电池引发了便携电子产品的一场革命,它将大量的能源浓缩在非常小的空间中。但是,如果对它们过度充电,或者出现像短路这样的故障,密封在电池中的化学物质会变成等待点燃的爆发性燃烧物。

锂是一种暴露于空气马上燃烧,遇水发生爆炸的金属。但是,令人吃惊的是,锂与电池着火没有什么关系,因为锂通常并不以其不稳定的金属形态出现,危险在于产生电流的化学反应释放出的氢气。如果电池过热,氢气就会在一场凶险的化学火灾中与有机溶剂结合,这场化学火灾可以被抑制但在氢气和燃料耗尽前不会熄灭。

尽管存在固有的风险,但锂电池不会很快销声匿迹,因为现在还没有很好的替代技术。但是,着火的危险带给涉及召回的公司造成除财务损失之外,其中之一的影响就是我们在提高电池效率上走到了绝路,因为如果没有一些重大的化学突破,更大的功率密度会造成不可接受的危险。

在电池技术不会很快出现突破的情况下,东芝等公司领导下的研究人员正在研发燃料电池作为一项替代技术。由于运输和贮存氢的困难,燃料电池由液态甲醇提供动力,而不是计划用于汽车燃料电池的气体。到目前为止,没人能够开发出可以满足便携机电源要求、能够安装在目前电池占用空间中的廉价燃料电池。

链接:几大厂商力推行业标准

苹果、戴尔和联想将于本月在美国加州San Jose市召开一次高峰会议。据苹果内部人士说,三家公司将讨论生产便携和手持电子设备的锂电池标准。

这三家公司都是美国电子电路与电子互联行业协会下属OEM关键部件委员会成员,该协会拥有大约2400家代表着电子互联行业各个领域公司的组织。IPC OEM关键部件委员会主席、戴尔公司供应商工程与质量主管John Grosso说,委员会将确定与锂电池有关的标准,目的是实现设计、性能和安全要求的标准化。Grosso说:“尽管委员会早已将锂电池确定为下一个进行标准化的产品,但我们现在将加快行动的速度。”

随着上月戴尔宣布召回410万块笔记本电脑电池,存在缺陷的、潜在有害的电池成了最近几周的热门话题。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审查了苹果15英寸MacBook Pro笔记本电脑中的电池,说它们不存在安全威胁。

如果还能回到从前范文12

因为各方其实可以从已经达成的共识中获取可观的收益,而这将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谈判的最终失败,将导致各主要发达及发展中贸易国家之间硝烟再起,并可能使全球经济每年减少7000亿美元的额外收入。

相反,如果该谈判能够圆满结束,除了上述好处,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也能获得切实且显著的利益。比如,欧盟已经同意在进口这些国家的商品时免税且不预设配额。

此外,多哈回合的收尾对WTO来说也至关重要。巴西驻WTO特使罗伯托・阿泽维多最近表示,WTO的信誉及合法性正在多哈回合中消亡的这种观念是要进行否定的,因为WTO比多哈回合的规模更大,而且位居其上。

显然罗伯托是对的。即便多哈回合最终崩盘,WTO也将会继续存在。但这一事件的影响将非常巨大,以致WTO要花费数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事实上,过往所有的回合谈判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如果有人还在假设多哈回合的失败不会对WTO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那就是对我们目前所面对的风险还认识不足,同时也忽视了该回合谈判对弱小国家的重要性。

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要么是整个回合的谈判宣告破裂,要么是其中某些部分被保留下来,而余下部分则承诺在2012年美国大选后重新启动。但不管是哪种结果,回合谈判带来的所有收益,都将注定变得遥不可及。

过去20年,全世界见证了各类区域性和双边特惠贸易协定的不断增多。事实上,在这类协议所指导下的双边贸易流,大概已经占到全球进口量的半壁江山,也对贸易的大幅增长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若不能处于WTO的有效监管之下,这类协议将会引发极大的危险。首先,那些实力更强的国家往往会在这类协议中占据上风。一方面是基于国际规则的多边谈判,另一方面是欧盟或美国将自己的规则强加在一个小型的贸易伙伴身上,两者的利弊截然不同。当那些大型发展中国家得以避免这类不平等协议之时,其他小国只能自认倒霉。

双边谈判还可能把人们关注的焦点从作为全球化基石的全球产出效应上移开,一视同仁的基本原则正受到动摇:一旦贸易国家选择跟其他国家单独谈判,就无法避免会产生一系列歧视行为,这将加大产生各类冲突的风险。对优惠协议的关注注定无法帮助整个全球贸易体系,而是令其走向分裂。

此外,WTO的日渐边缘化还将腐蚀该组织的信誉,使其无力承担“贸易争端调停者”的关键性角色。而WTO调停系统的成功,恰恰来自于它所受到的广泛认可――即便WTO有些决定会对某一贸易方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但这些决定还是会被各方接受,对于全球治理来说这个系统堪称一大进步。但如果它的信誉因多哈回合的破裂而受到牵连,从而损失殆尽,整个调停系统的运行就会变得危在旦夕。

现在,让多哈回合圆满完成的主要责任就落在美国、巴西、中国和印度身上。它们的固执正是当前僵局的根源。如果多哈回合最终破裂,它们都会准备好一套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责任全推到别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