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2023-05-30 10:45:18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1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目录上册

第一单元 亲近文学

一 为你打开一扇门

二 *繁星

三 冰心诗四首

四“诺曼底”号遇难记

五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泰戈尔诗三首

写作 有感而发

语文实践活动 我爱文学

第二单元 金色年华

六 往事依依

七 幼时记趣

八 十三岁的际遇

九 *伟人细胞

诵读欣赏 现代诗二首

写作 说真话,抒真情

口语交际 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名著推荐与阅读 《汤姆 索亚历险记》

第三单元 民俗风情

十 社戏

十一 *端午日

十二 本命年的回想

十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

*我的思念是圆的

诵读欣赏 对联六副

写作 从生活中找到“米”

语文实践活动 走进图书馆

第四单元 多彩四季

十四 春

十五 三峡

十六 济南的冬天

十七 *夏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写作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口语交际 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第五单元 关注科学

十八 斜塔上的实验

十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十 *宇宙里有些什么

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

诵读欣赏 《论语》八则

写作 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 模拟科技新闻会

专题 狼

第六单元 奇思妙想

二十二 天上的街市

二十三 *七颗钻石

二十四 蔚蓝的王国

二十五 皇帝的新装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附录一 应用问示例

附录二 名家书法赏析

附录三 字词表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目录下册

第一单元 人物风采

一 童年的朋友

二 一面

三 *我的老师

四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五 赵普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周,你在哪里

写作 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口语交际 做一回小记者

第二单元 童年趣事

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七 月迹

八 *三颗枸杞豆

九 我们家的男子汉

十 *柳叶儿

诵读欣赏 两小儿辩日

黄纱巾

写作 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口语交际 劝告

第三单元 建筑艺术

十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十二 巍巍中山陵

十三 *凡尔赛宫

十四 短文两篇 黄鹤楼

于 园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二)

写作 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

口语交际 话须形象才动人

第四单元 动物世界

十五 松鼠

十六 *松树金龟子(节选)

十七 国宝——大熊猫

十八 黔之驴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写作 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语文实践活动 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

名著推荐与阅读 《西游记》

第五单元 信息传播

十九 三个太阳

二十 录音新闻

二十一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二十二 新闻两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诵读欣赏 七子之歌

写作 写消息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 网上读写与交流

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

二十三 毛泽东词二首

二十四 古代诗歌三首

二十五 现代诗二首

二十六 *歌词三首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写作 自由作文

语文实践活动 赛诗会

附录一 应用文示例

附录二 语法简表

附录三 字词表

看了“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目录”的人还看了:

1.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目录

2.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课本目录

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目录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2

以上种种,都与上课之前、备课之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不正确有关。

高效的课堂教学,备课的功劳已占一半;好的备课,正确的教学目标设定也占一半。有了正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有效的教学措施,加上有效地“备学生”,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实效。

教学目标,有的是普遍通用的,如思想教育的目标是所有学科的共同目标,不应该作为语文课的重点目标,否则就削弱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元素,成了思想教育课。还有的教学目标,是每篇课文大体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都要达到的规律性教学目标,如:第一课时,学会课文中的几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几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课文中的某些词语造句等等;第二课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某些道理,并能激发学生或保护环境、或热爱大自然、或热爱科学的感情等等。

一、梯级教学目标应有侧重: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造成了某些教学目标是一个梯级体系,它的达成不是一堂课能完成的,所以就有了循序渐进的课文培养目标体系,如关于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就设置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鲁班与橹板》,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人类的“老师”》,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夜晚的实验》等,但是在具体的目标设置上,又各有侧重。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天火之谜》和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夜晚的实验》,同样都是写实验,同样都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不同。《天火之谜》写了富兰克林求证“天火”是一种放电现象,中心词是“谜”,“解谜”和“实验”是这两篇文章的主题,需要沿着或者寻找写实验类课文的规律:发现问题——实验研究——有所发现——造福人类来学习实验的经过,继而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备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而《夜晚的实验》共写了斯帕拉捷研究蝙蝠飞行的四次实验,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斯帕拉捷的观察细致、善于思考、不屈不挠、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固然是教学目标之一,但是在这个大目标之下,更应该有本篇课文的侧重点和特点。本文和《天火之谜》的不同之处在于,《天火之谜》写了一次实验,而《夜晚的实验》写了四次实验,第一次实验详细写,后三次实验简写,可以在学生回顾《天火之谜》的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为什么第一次实验详写、后三次实验略写?都详写好不好?后三次实验分别略写的是哪些部分(结果?猜测?现象?)?能否把第一次实验为何先写结果,后写猜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斯帕拉捷略写的实验补写详细的锻炼上,更应该留出多一点时间给学生练笔实践,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才能体现循序渐进、循环上升的年级梯级培养层次,才能体现编者的教学意图。试想,如果两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是一样的,那么,首先是对教材的理解肤浅;其次,也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并且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提高不大。

二、似是而非式教学目标应矫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某些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的评价左右摇摆,这样理解也对,那样理解似乎也可以,回答总在正确答案周围徘徊,导致学生在阅读理解时抓不住重点,不能一针见血。这是老师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理解不准确造成的。如苏教版第二册第8课《小松树与大松树》,课文很简短: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大松树没有回答。

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

很多同学把小松树归结为骄傲,似乎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就是因为懂得了不能骄傲的道理。其实,这样理解是不准确的。

小松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它站得高,它把大山爷爷的功劳归为自己了,这里可以与上一学期的《小河与青草》进行比较阅读:

“弯弯的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

小草对小河说:‘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

小河说:‘这要感谢你呀!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

接着,小河对小草说:‘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小草说:‘这也要感谢你呀!是你给了我充足的水分,要不,我早就干枯了。’

小河流得更欢了,小草叶长的更绿了。”

这里小河和青草就懂得互相感谢,小松树乍看是骄傲,其实是不懂得感谢,一比较阅读,学生就明白了。

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由学生读小松树的话,然后由老师板书:长得高,看得远,再由学生读大松树的话,发现不对了,板书要改一字:“长”改成“站”。这样,就能发现问题了,小松树看得远其实是因为大山爷爷托着它,那么功劳是谁的呢?——是大山爷爷,然后再与《小河与青草》进行比较阅读,课文的理解就不会偏颇了。

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还要注意言意兼得,既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理解是必须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运用,才能形成学生的能力。有时候,朝前走一步就是方法,停留在这一步就是内容,虽然只有一步之差,但是体现的就是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制定各级教学目标。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把语言和它所表达的情境直接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有利于语言的记忆和巩固,从而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语言,领悟文本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情境创设策略。

一、创设音乐情境――渲染气氛

音乐是一种启动人联想和想象的艺术,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气氛。教师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创设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绪环境”。如笔者执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童年的朋友》一文,在导入环节,音频播放“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踩着薄暮走向余晖,暖暖的澎湖湾,一个脚印是笑语一串……”《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曲。这首歌唱出了美好的童年,唱出了和外婆真挚的情感。心灵是相同的,情感是相容的,一起学习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去体验一下作者无法忘怀的情感。

二、创设语言情境――抒感

教师运用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创设情境,让文本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学生情感的火花被点燃,丰富的想象被激活,从而感知文本,抒感。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我的老师》一文中创设语言情境,导入新课时,笔者朗诵了一首诗歌:你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无数饥渴的目光;你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唱出迷人的歌曲;你不是雕塑家,却塑造者一批批年少的灵魂。老师,你用那份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激发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在朗诵中,学生们眼前都会浮现出许多的老师形象,其中的“好老师”让孩子们铭记终生。接着教师点题板书,蔡芸芝就是这样的一位令人无法忘怀的老师,今天我们就走进《我的老师》,共同体验魏巍对蔡老师的那份依恋与怀念。

三、创设视频情境――再现场景

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再现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达到“感知、理解、运用”的目的。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人民英雄永垂不久》一文中,由于同学们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历史以及整个纪念碑的介绍不甚了解。因此采用视频创设如何确定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方案和建筑过程的情境视频导入新课。在介绍第二部分时采用边讲解,边播放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的视频,再现当年“五四爱国运动”、“五卅运动”的情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创设图画情境――展现风貌

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因此,要好好利用文本中的插图以及简笔画创设情境,让学生迅速地感知文本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第三中学 031800)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插图;兴趣;能力;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8-0028-0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呢?语文教材中精心设计、巧妙编排的插图就是最直接的资源。可惜的是,由于过分注重语言文字,过分吝啬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往往把教材中的插图当成鸡肋,有时甚至连看也不屑一看。其实学生看看插图、议议插图的过程,不也是一次合作、交流、探讨的过程吗?不也是与作者对话、与画家对话的过程吗?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挖掘课文插图的实用价值,使学生在新、异、奇的情境中生动、形象、具体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呢?

一、运用插图。激发兴趣

阅读研究心理表明,阅读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期待的水平和驾驭期待的技巧。期待时产生阅读兴趣的动力,如果在一开课时教师就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将会给整堂课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拿到课本后都会津津有味地翻看插图,可见,插图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契机,从课文的插图人手,去诱导、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课堂。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蘑菇该奖给谁》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插图,让学生先观察,再引导学生质疑:小白兔为什么要和小马赛跑呢?小黑兔为什么要和小乌龟赛跑呢?他们赛跑时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赛跑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呢?结合插图学生提出的这一连串的问题,犹如在情感的小河里投入了几颗石子,学生情感的小河立刻荡漾起来,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了一份关注与期待,于是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为掌握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插图,培养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文章内容最精彩之处的画面再现。语文教师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插图,图文结合,就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一)结合插图,学习词语

如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时,学生对“惊涛拍岸”一词比较难理解。这时,教师让学生仔细看图,想象着滚滚波涛向岸边涌来,撞击岩石,发出山崩地裂的声音,便如同文中的聪聪轻松地理解“惊涛拍岸”的意思了。

(二)结合插图,学习句子

如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一株紫丁香》一课,通过看图知道娇艳美丽的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阵阵清香缓解老师备课的辛勤,很容易理解“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了。

(三)结合插图,学习课文内容

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这儿真好》一课,通过观察插图中小鹿、小象、小猴等小动物的神态、动作,感受到小动物来到这儿快乐、激动的心情,从而理解只有保护环境,才能有健康快乐生活的美好天地。

三、借力插图,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插图为发展学生语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丰富形象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强化训练。

(一)运用插图,训练说话

新教材的插图比较多,教师可选用直观性强、主题鲜明的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例如,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进行说话训练。教师可以问:“图上都有谁?它们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它们会说些什么?”让学生详细说一说,看谁表达图意最完整,最准确。最后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运用插图,训练写话

如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谁的本领大》一课时,运用插图,启发学生说一说第一次风和太阳比什么?怎么说的?让学生说出风和太阳的对话表现出什么?最后再让学生把整个故事有重点有主次地写下来。模仿中有新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写话能力的提高。

四、依托插图。进行情感教育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5

一、联系生活,感受情境

文章源于生活,能真实地反映生活。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追溯源头,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理解文章的思想立意,体悟其意境和情感,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秋游》一课时,结合课文中“天空中的云,有的像……有的像……”的学习,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操场上,让学生认真地对天上的云进行观察。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争先恐后地说着:“这朵像白兔,那朵像山羊”“这朵像马儿,那朵像小狗”……接着,又带着学生回到教室进行《秋游》的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有了直接的体验,感受了生活情境,对课文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得特别有味儿!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的情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真真实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中得到了体验,在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理解课文内容,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绘画,再现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不但可以再现课文中的情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如教学《拉萨的天空》(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认真看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较鲜明的拉萨天空蓝宝石般的形象: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映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然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在体会拉萨天空之蓝、之美以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中产生对拉萨的这种圣洁的美的向往与追求,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培养学生发现、感受、赞颂美的能力。

借助绘画不仅可再现情境,还可以凸显文章的深刻含义。如教学《这儿真好》(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采用绘画的方式再现情境。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好比是荒岛;然后在纸上先画一只小熊,一张纸上就只有小熊,也就是荒岛上只住着小熊一个,它显得很孤独;接着根据课文内容再画云、树、草、花、小动物们……于是,一幅充满生机、美丽的小岛图画就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图中的小熊也不孤单了,这幅图就好比是小岛,学生就如同在岛上生活过一样,真实地体会到了美化环境、爱护环境的意义。这样教学,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让学生在快乐的绘画中领悟课文内容,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三、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籁之声。音乐与文学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古代许多大诗人以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旋律,每一首诗便如音乐般让人陶醉,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王二小》(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时,教师通过播放歌曲渲染情境,并让学生呼唤着王二小的名字,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呼唤,使教学获得了情真意切的真实效果。

四、借助表演,融入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角色,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童话故事,对寓言故事也是情有独钟。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如教学《狼和小羊》(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课时,在分角色朗读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头饰(凶狠的狼和温和的小羊),让学生戴着头饰一边朗读,一边表演,学生都非常有兴趣,争着表演、朗读。这一环节的教学,既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道具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通过表演融入课文情境,学得开心、读得开心、演得开心,充分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懂得了像狼一样凶恶的坏人要做坏事总是能找到借口的,对它们光讲道理是不行的的道理。

五、实物演示,强化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运用实物来演示情境,正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快捷的方法。如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课时,初读课文,老师和学生心中都充满疑惑,苹果横着切真的会出现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图案吗?为了揭开这个谜,学生分组带来了苹果,课堂上现场做实验,面对真实出现在眼前的五角星,不但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6

一、挖掘更多的感悟途径,让儿童走向自由

自由是人的教育、开发儿童多种可能性的最基本的条件!知识的学习不能以牺牲儿童的精神自由为代价。然而,很多老师在解读教材时就已经“规定”了感悟的途径、方法、内涵等,学习的自由从何而来?

《爱如茉莉》(国标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6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和表达茉莉般的爱。而这爱都隐藏在词句里,因此选择怎样的词语,便选择了怎样的感悟点。当然感悟点可以是“直奔”“叮嘱”“紧握”“每天”“布满血丝”“憔悴”“蹑手蹑脚”“拉到门边”“探”等。

如果学生提到含有“直奔”的那句话,可这样引导:首先明确“奔”是多音字,问学生读音不同时意思有何不同,接着让学生谈谈从这一词体会到了什么。

如果学生提到含有“叮嘱”的那句话,可这样引导: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叮嘱”即再三交代,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再三交代要“我”带茉莉花去?

……

之所以在解读教材时,不厌其烦地找出这么多的词语――感悟点,并为每一处感悟点设计具体的学习内容,是因为不能由教师控制着“阅读”,而应让学生自然生长。实际上,站在学生立场上,不管学生提出哪个感悟点,也不管学生以怎样的方式去感悟,如果老师去倾听并肯定他们的独特感悟,那么他们就与老师以及他人建立了精神上的交往,从而为他们获得深刻感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拓展开阔的解读视野,让儿童走向丰富

“丰富性”是小威廉姆・多尔提出的后现代课程标准之一,它指向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在解读教材时,只要打开视野,理解的多种可能性就会接踵而来。

如《少年王勃》(国标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中有这么一句:当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此处“拍案叫绝”中的“绝”字,如果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引领体验的话,就会产生丰富的意蕴:第一,从动态美的角度来看,孤鹜是在“飞”的,云霞是在“落”的,只有天空是凝然不动的,动静结合,很是巧妙。第二,从色彩美的角度来看,夕阳之下,晚霞绚烂耀眼,孤鹜则近乎一个暗影,这使得孤鹜的影子更加深暗,晚霞和碧空则更加灿烂。第三,从模仿的角度来说,此句模仿了“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化用巧,有新意。

以上案例中,要想读出文本的“丰富”内涵,需要紧扣文本“词句”,引导学生拓宽思路,领悟内涵。假若儿童只能领会文本中某一层内涵,作为教师该怎样做呢?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国标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3课)一文的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林冲连说“不敢,不敢”。学生可能解读为林冲的谦虚。但是这四个字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此。可作这样的引导:首先让学生知道林冲是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了解了这点之后,接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个禁军教头面对洪教头时,怎么连说“不敢,不敢”呢?让学生揣摩林冲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解读”出其它几层意思:林冲想得多、忍得住的特点。

案例中,学生只知其一,教师需要在解读文本时,能够联系文章中的其他语句,设置冲突,激发思考,从而品味其丰富内涵。

因此,解读教材时须紧扣文本的“关键处”,挖掘文本的“联系处”,引导学生填补空白,聚焦冲突,揣摩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性格。如是,儿童丰富的观念便有了生长的空间,儿童多彩的语言便会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架设有效迁移的“桥梁”,让儿童走向成功

让学生获得胜任感,走向成功,解读教材需抓住两点:一是充分发挥教材的“独特”的范式功能,比如句式;二是搭好由作者情感迁移到学生情感的桥梁,让学生之情思通过作者的表达方式得到准确的表达,从而培养学生以后自主地运用作者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思。

比如,《黄山奇松》(国标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第二自然段是总分结构,作者先总写玉屏楼前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然后分写三大名松之奇。在解读时,首先明确这段话让儿童懂得作者惊叹于三大奇松之“奇”,用分析的办法不行,儿童在分析的过程中就丢失了证明自己掌握和胜任这一学业的机会。其次,着力引导学生体验三松之“奇”,明确此构段方式是“先总后分”,然后让他们用“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说说自己班里的“奇人”,出示:五(3)班有、、三大奇人。 。 。。最后引导学生再体会作者惊叹之情,感受哪颗松树最令作者惊叹,从而引出另一话题:三棵松树,在描写时是有所侧重的。

成功是教育理所当然的价值标准与动力源泉,而“架桥”是走向成功之必不可少的把手。

四、挖掘教材的言说资源,让儿童走向实践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7

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大基本理念。笔者认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指出了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后两者则是明确了实现该目标的具体途径。因而,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学生热学、爱学,必须以情为径,充分挖掘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情感素材,精心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情境,才能实现新课标培育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的基本理念。

一、创设内部情景,营造具象情感氛围

从教材、练习等课堂内部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具象的情感氛围,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听、说、读、写”等语言练习活动的突破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课堂的第一步。

1.新课导入要巧妙设计意境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会有设定一个主题,例如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的“金色年华”和第三单元的“民俗风情”,在学习前将主题呈现给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调动学生好奇心的作用,“什么样的年华是金色的?”、“异地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会在学生心理荡起涟漪,使之想从新课文的学习中寻找答案,此时就要在导入新课的时候紧紧抓住学生这种求知心理,否则一旦学生求知欲不能得到满足,则会因失望产生厌学情绪,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巧妙设计意境导入新课。

以苏教版初二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为例,在新课导入时,可以节选同样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电影《羊脂球》的片段播放给学生,将普鲁士统治下的法国以具象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使之能够更加形象地感受普鲁士统治下法国人民的悲愤和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又如,在导入《美丽的西双版纳》新课时,可以利用PPT向学生展示西双版纳风景的图片,也可以播放展示西双版纳风俗民情的宣传记录片,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充分想象课文描绘的风景,再配以班得瑞《世外桃源》、《寂静山林》等轻音乐,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文字所编织的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角色扮演

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是课堂情境教学应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式,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境表演使之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蕴含的知识、情感和思想,通过合作探究使之掌握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晏子使楚》的教学为例,在初读、精读两堂课的教学后增加一节情景活动课,课前为学生布置情景扮演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对课文中每个角色的对话加以练习,体会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在情景活动课时,教师先将精读课对文中主要人物楚王、晏子的语言特点和性格得出的结论作以总结,然后将学生分为三至四个“导演组”和一个评委组,展开角色扮演比赛:首先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特点为角色表演做准备,而后节选文中的小故事让各组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同学在角色扮演后回答“除了晏子的语言之外,还可以从什么地方展现晏子善辩的口才和过人的智慧”,进而引导各“导演组”的同学从角色表演中总结出文中晏子动作神态所流露出的智慧,例如“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严肃地回答”、“面不改色”等等。最后,由评委组分别对各“导演组”的表演进行评分,加上老师根据各组回答问题的评分,评选出冠军,累积三次冠军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表演和合作答题充分训练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使之更为深入地理解了课文描述的历史环境和人物特点,有助于学生以主人公为榜样发展智力、培养情感以及塑造高尚的人格。

二、活用外部环境,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充分开展初中语文情景教育,既要注重挖掘课内的素材创设情景,又要扩大课堂的情景空间,灵活运用诸如组织演唱会、朗诵会和各类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语文学习和情景教育活动的空间。例如,在苏教版九年级《温泉》(碧野)的教学中,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周末带领学生去市周边的温泉亲身体验温泉的特点、作用以及大自然的美丽;又如,在《故乡》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去龙凤湿地、铁人纪念馆、油田技术博物馆和大庆博物馆等承载家乡特色景观、核心产业、文化历史的地方进行参观,激发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故乡、建设故乡的情怀,从而推动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成为合格的建设人才。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8

一、寻根——感受词语意义的本原

中国文字最初是从象形字发展而来的,属表意字,具有形象性、表义性的特点。在语文课上,我们应带领孩子们剖析中国古文字的结构特点,并继而探寻字词的意思,这样能非常有效地让孩子们记住字词的写法,更扎实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案例扫描】

《卧薪尝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学片段

教师边画女字的象形字边问:“大家看这弯腰低头、一副顺服的样子,猜猜看,应该是什么字?”

学生说:“‘女人’的‘女’字。”

教师又在‘女’字的右边画了只手,说:“虽然女人非常顺从了,可是大家看仍有只手一把抓牢她的头发,任打任骂。大家说这是怎样的女人?”“是‘奴’字。”

接着教师边画“仆”边问:“同学们请看:这个人,头戴沉重的枷锁,该是俘虏或者犯人一类;再看这里,背后还给插着尾巴,被拉出去游街。你想这是什么感觉?”

学生说:“真是一种莫大的羞辱啊!”

教师说:“对啊,这真是莫大的羞辱。在古代被如此不当人看的男人即是‘仆’。这样的女人和男人就是‘奴仆’。”

【案例分析】在教学“奴仆”一词时,教师另辟蹊径,通过这样出示文字最初的图画来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了“奴”“仆”这两个字的原意,真可谓巧妙而又有效。通过寻根究底的方式,孩子们既明白了词语的原本意思——地位低下之人,又形象地体会到了该词蕴含的羞辱人、不把人当人对待的意思。

二、对比——品味词语运用的精妙

现行学生语文课本里,有相当多的优秀课文,这些文章用词巧妙、句子精美,表达意思匠心独具,特别是关键词的使用上,往往是恰到好处。教师要通过指导孩子们开展对比品读,读出文章用词的巧妙,品出文章用词的艺术。

【案例扫描】

《一路花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我用多媒体展示两句话:

①“当他们上山时,那只破水罐看见太阳正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情景使它感到一丝快乐。”

②“当他们上山时,那只破水罐看见太阳正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情景使它感到快乐。”

学生读后,我问:“同学们,你们能看出两句话的区别之处吗? ”

学生说后,我接着引导说:“很好,你看出破水罐的心情了。那么请再读读,看看这两句话意思是否真的一样。”

学生说:“我发现‘一丝快乐’含有快乐不多的意思,好像隐含着不快乐更多的意思,或者说还带着难过之意。”“怎么说?”

学生接着说:“由于过去几年,在挑水的路上,水总是从自己的裂缝中渗出,都是只有半罐水能运到家,尽管挑水工已经尽了全力。它的心里一直觉得很对不起挑水工,因此虽然路边尽是迷人的山花,仍然没有使它觉得很快乐。”

【案例分析】 通过以上案例看到,只有通过比较,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用词的巧妙。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词语增减或调换的方式,进行比较式品读,使孩子们品出不同词语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意思,提高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使他们懂得遣词造句在写作文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体验——理解词语内涵的深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用心感受、角色扮演、联想体验等方式,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品出文章的深意,从而理解词语内涵的深刻。

【案例扫描】

《白鹭》(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在教学《白鹭》一课时,文中有一句“白鹭在树顶栖息”。为了帮助学生能准确明白其中“瞭望”一词,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师:“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有小树的绝顶——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嘹望吗?”小朋友们,你们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生1:我想在这良辰白鹭应该在看美景。有一次,我去泰山旅游,站在泰山之顶瞭望。太阳从天边慢慢的钻出,万丈霞光把整个云海都染成了金黄色,霞光、云海、太阳就编织成了迷人的油画,好不美丽。因此,我认为白鹭一定也是在树顶观赏风景的。

师:不错,想来白鹭应该是为观光客。

生2:我想白鹭应该是在盼望什么吧!可能它的伙伴从天还没亮就外出觅食,但这么久了还不见飞回。于是,它就飞到树顶,站到上面眺望,希望尽早能看到伙伴返回的身影!

……

【案例分析】 在这堂课中,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瞭望”一词,通过联想,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感悟词语的含义;同时,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词语的深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争辩中,让孩子们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很好地达到了词语学习的效果,让学生对词语内涵的理解更深刻。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9

[关键词]语文学习 课堂教学 导语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54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语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形式也各不相同。它不仅是教师教学专业技能的体现,也彰显着教育艺术。教师精心设计多样化的导语,就能有效开启课堂教学的大门。

一、运用名言警句,设计概括性的导语

主题多样、内容包罗万象的名言警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阐述着深刻的道理,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思想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结合具体的语文学习内容,精心选择一些名言警句,简洁地导入新课,不但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还可以引导学生迅速进入主题,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教师一开始上课,就用多媒体展示了两句关于信念的名言:“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爱因斯坦)“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列夫・托尔斯泰)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理解这两句名言,让学生理解信念的价值和意义。很多学生从中认识到信念是支持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了。名言警句言简意赅,直接导入主题,能有效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情感。

由此可见,形形的名言警句为教师设计语文教学的导语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素材,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增添精彩。

二、借助各种故事,设计趣味性的导语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生动有趣的故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多学生一听故事就很容易安静下来,并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为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做好准备。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寻找适当的故事,并运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讲述故事,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把学生快速带入将要学习的内容中。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有关王冕学画的小故事作为导语:“同学们,在上课开始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大家认真听,看看从故事中能学到什么。”教师娓娓道来,讲述了王冕小时候因为家里穷,趁着给地主放牛时偷偷学画画,开始画不好,也没有灰心,经过反复的琢磨练习,最后画出了很多美丽的画。学生们沉浸在故事当中,被王冕的勤奋好学打动了。有的学生说要向王冕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有的学生说要学习王冕刻苦钻研的精神。在这则小故事的感染下,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情感上也产生了共鸣,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课文的学习。

由此看来,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精彩简要的小故事,能够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

三、通过各式问题,设计启发性的导语

问题是学习活动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探究思考,启迪学生智慧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谜语是很多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其作为问题式导语,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还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增添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黄山奇松》一课时,教师一上课就说:“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猜谜游戏。谜语是:‘头上青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越是寒冷越昂扬,一年四季精神好。’打一种植物”学生们听说要猜谜语,个个聚精会神,认真听着。这个谜语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答案:“松树。”教师表扬了学生,然后引入新课的学习。通过这种简单的谜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学习活动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由此说明,具有思想性、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明显的导向作用,能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得启迪,习得知识,成功开启新课的学习。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10

[关键词] 中央苏区 军事建设类图书 特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赣南、闽西为中心的中央苏区,成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指挥中枢。“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1]。为了加强红军军事政治素质和开展军事科学研究,红军出版了一大批政治工作、军事技术类书籍,提供给各类红军学校和红军部队以及地方武装力量使用。这些书籍在苏区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广大军民进行政治军事教育的有力工具和克敌制胜的武器。

一、中央苏区的建立促进了军事建设类图书的出版发行

1929年1月,率领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出发,向赣南、闽西进军,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3月,红军攻克长汀后,利用长汀“毛铭新印刷所”印刷条件,印刷了数千册党的第六次大会的文件小册子,分发给全军每一个党的支部委员和小组长保存,以便随时转发给地方党组织。说:由于严酷的斗争环境,地方的党组织往往中断了同中央和省委的联络,中央的决议、指示很不容易到达他们手上,我们武装部队中的党组织就担负了替中央散发指示的责任,我们走到那里,就应该把党中央的决议、指示带到那里[2]。

1930年12月上旬,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役前夕,红军总前委印发了《八个大胜利的条件》小册子,对红军能够粉碎敌人“围剿”的有利条件进行了具体分析,大大鼓舞了苏区军民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接着,红一方面军总部根据过去作战经验以及当时部队在战术、技术和战斗动作上存在的问题,颁发了《三十条作战注意》,简明地规定了作战的指导思想、原则和要求,以及战场纪律、战场救护、后方工作和战后注意等事项。各部队依据这个教材,分别对各种人员进行了训练[3]。军事政治类图书的出版和宣传工作,为战略反攻作了充分准备,对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中央苏区军事类图书出版发行工作,是在党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出版局(简称军委出版局)成立于1932年1月。军委出版局既是红军系统的出版管理机构,又是军事政治读物的出版机构。它出版的图书有《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游击队怎样动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保管武器的指示》等。红军军事院校编审出版机构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编审出版科、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出版科、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出版科等。它们先后出版了《红军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高级班研究提纲》、《中国工农红军士兵会章程》、《野战筑城学概要》、《作战知识手册》、《实兵指挥》、《中国工农红军步兵操典》、《红军哨音・灯号・旗语通讯》、《战争毒气防御常识》等书籍。红军图书发行机构主要有中国工农红军书局、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出版发行科、工农红军学校发行所等。发行了《红军中党的工作》、《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委员工作须知》、《战术讲授录》、《赤卫军政治教材》、《中国的军队》等书籍。红军出版发行的军事建设类书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适合红军建设的特点,为红军指战员和地方武装人员获得了丰富的政治和军事科技知识,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军事政治素质。

二、中央苏区军事建设类图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突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30年4月,红四军政治部编辑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案”一书,是1927年8月南昌起义两年多来红军中共产党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红军政治思想建设的重要文件[4]。“古田会议”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规定了党对军队领导的基本途径、内容、方法和制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古田会议从思想上确立党的观念、组织上确立党的领导制度,奠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础。为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红军出版了一批论述党和红军关系的书籍,如《红军中党的工作》、《政治工作讲授纲要》、《新党员训练大纲》等,对宣传党的正确路线、纲领和政策以及加强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有了正确路线的指导,红军在政治上、思想上得到逐步提高,组织上日益巩固,而且得到迅速地发展,战斗力空前提高。

(二)突出红军政治生命线的地位

建军初期,红军的主要成份是农民,要把这支以农民为主要成份的军队建设成一支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就必须坚持用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去教育广大官兵。“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战”[5],而知道为什么而战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为配合军队政治建设,红军出版的政治工作书籍有《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委员工作须知》、《红四军各级政治工作纲领》等。其中,1930年,由党中央制订、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是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第一个正式条例。条例的总则指出:在红军中建立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巩固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红军中的领导,要使红军成为有力的工农革命的武装力量”,红军中的政治机关是“党在红军中政治工作路线及纪律的执政者”,是“红军中的政治指导员”[6]。可见,把政治工作作为红军的生命线,反映了红军建设的客观要求。由于红军实行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使弱小的红军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红军建设的实践证明,坚持把政治工作作为我军的生命线,是红军不断发展、走向胜利的重要条件。

(三)注重先进战略战术的宣传

在苏区,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战争,在战争中学习军事,在实践中研究和提高红军战斗力,就成了苏区党和红军的一大课题。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套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独创性地确立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及“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游击战、运动战等新战术[7]。为配合反“围剿”斗争的需要,红军出版战略战术方面的书籍有《巷战战术草案》、《战术与战略》、《战术讲授录》等。其中,由红军大学校长编著、红军大学印刷出版的《论战术战略的时代性与我们红军目前对于战术战略的认识问题》一书,具体研究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战术,是根据地红军作战经验的总结。

(四)注重红军政治军事素质的提高

不仅重视红军数量的扩大,而且十分重视红军质量的提高,他指出,红军的建设要“使红军从斗争中日益增加其数量和提高其质量”[8]。为了使红军在数量迅速扩展的同时尽快提高质量,培养一大批从事军事政治工作的人才,在苏区,红军先后创办了工农红军学校、红军大学、红军特科学校等军校。红军学员在军校既学军事科目,又上政治文化理论课。许多中央领导同志都到红军军校讲过课。如讲过“苏维埃运动史”,还经常作时事报告;讲过“游击战术”;讲过“政治经济学”;讲过“射击学”;讲过“步兵战斗条令”;肖劲光讲过“苏联红军战术”等。红军出版的政治理论教科书有《政治工作讲义》、《赤卫军政治教材》、《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等;军事技术书籍有《步兵教程》(1―4卷)、《红军步兵教程》、《赤卫军军事训练教材》、《坑道教程》、《炮兵教程》、《野战筑城教程》等。这些红军教科书均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力求适合中国革命的特点,努力从根据地斗争的实际出发,推动红军武装力量的建设。

(五)文字通俗易懂

军事建设书籍为了发挥其重要作用,必须实行通俗化,就是要使不识字的战士听别人读,基本能听懂,刚脱盲的战士和干部看书,基本能看懂。为了通俗化起见,图书的文字就要使用群众的语言,让群众听得懂、看得懂并且能接受革命道理。如:《军事知识问题》一书共分15部分190个问题,每题以问答的形式并配有插图,解答红军作战的军事知识。《步哨・侦探传令・联络兵勤务之参考》一书,分步兵勤务、侦察勤务、传令勤务、联络勤务等四篇,书中有各种插图,通俗易懂。工农红军学校还将军事刊物《红色战场》发表的一些结合实战论述红军作战经验的文章汇编成《红色战场汇刊》,以图书的形式出版发行,供红军指战员学习军事作战知识。为了加强红军建设,中革军委印刷所印刷的书籍有《红军中的政治工作》、《列宁工作室》等数百种,印数在一二十万册以上[9]。正是军事建设书籍的大量出版发行,使红军和地方武装力量不断获得丰富的军事科学知识和政治知识,在战争中学习军事,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军事政治理论水平。

红军出版的图书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反映了红军的斗争历程,全面记录了苏区军民的丰功伟绩,是苏区革命斗争史的缩影,为我们研究党的历史和红军史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中央苏区的建军经验和创造的革命军事理论,为后来中国人民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 释:

[1]肖云岭.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时期论保持共产党先进性[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5,(9):55―58.

[2]张际春.星火燎原(二)[M].北京:中国人民战士出版社,1979.5―6.

[3]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部.中国人民战史:第一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93―94.

[4][9]熊向东.中国共产党江西出版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131―132,178.

[5][8].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225,52.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11

【关键词】换词比较;感受作者遣词准确

[案例]国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的“冒出来”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

生:我觉得可以换成“长出来”。

生:可以换成“钻出来”。

生:还可以换成“露出来”。

师:同学们,你们换得都不错,但是作者为什么在文中用“冒出来”这个词语,而不用你们说的这些词语呢?(学生思考,无人举手)

师:同学们,你们试着将自己想换的词语放到句子中和原句对比着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生:我觉得用“冒出来”让我们感觉到荷花生长得非常快。

生:用“冒出来”让我感觉到荷花好像在和其它的花比赛,看谁先长出来。

生:用“冒出来”让我感觉到荷花好像急切地想长出来看看外面美丽的景色。

师:你们回答得真精彩,你们觉得作者用“冒出来”这个词语描写白荷花准确吗?生动吗?

生:准确、生动。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不仅明白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还体会了作者准确运用词语的技巧。你们能学着作者准确地运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生:泉水从泉眼里“咕嘟咕嘟”地冒出来。

生:春雨过后,春笋一下子从土里冒出来。

生:春天到了,小草从石缝中冒出来。

[点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捕捉、品味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词语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教学中,如果仅对这些词语进行品读感悟,琢磨体会,领悟意思,感受表情达意作用还不够,我们还要考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的,以便于学生在今后的表达中正确合理地运用。本案例中,教师采用“换词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把“冒出来”换成其它词语,然后再与原句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遣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最后让学生尝试准确地运用这个词语进行说话。学生在分辨词语细微差别时,语感得到了增强,思维得到了发展,学生对语言的把握更加准确,学会了基本的表达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者关注的不仅仅是词语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关注语言的表现形式,实实在在地落实了词语的运用。

重点段:调序揣摩,体会作者构段方式

[案例]国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学完了第四自然段,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樟树的呢?

生:作者先写了樟树的枝干,然后写了樟树的树叶,最后写樟树蓬蓬勃勃。

师:你回答得很好,如果作者在写樟树时把顺序调整一下,先写枝干,再写樟树蓬蓬勃勃,最后写树叶,你们按这样的顺序读一读,看这样写,好不好?

生:这样写,不好。作者先写枝干、树叶,这是写樟树的一部分,最后写樟树蓬蓬勃勃,这是写樟树的整体,调一下,就没有顺序了。

……

[点评]这个案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会“先分后总”构段方式的运用,采取了三步走:第一步,让学生试着把“先分后总”的构段方式调整一下顺序读一读;第二步,让学生探讨作者只是分写或者只是总写,行不行?前两步的教学,采用“调序揣摩”的方法,重在让学生体会“先分后总”构段方式的好处和妙处。第三步,让学生说一说“先分后总”构段方式在以前的作文中有没有用到过。这样做到迁移拓展,加深对这种构段方式的理解。应该说,整个教学,教者紧扣“先分后总”这一构段方式,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揣摩文章的写法,使学生既能感受到文本的语言之美,又能领略到文章的形式之美,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拓展,实实在在地落实了构段方式的运用。

篇章:回读品味,领悟作者谋篇巧妙

[案例]国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黄河的主人)既然课题是黄河的主人,那么课文应该写谁呢?

生:应该写黄河的主人——艄公。

师:那么课文除了写艄公,还写了什么呢?

生:还写了黄河、羊皮筏子、乘客,还有我。

师:是啊,从课题来看,课文只要写艄公就可以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写黄河、羊皮筏子、乘客,还有我呢?

生:写黄河的惊涛骇浪,写羊皮筏子的轻小危险,写我的提心吊胆,写乘客的谈笑风生,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艄公的智慧和勇敢,镇静和机敏。

生:这是为了衬托艄公的形象。

生:“我”越是提心吊胆,越能衬托艄公的勇敢、镇静。乘客越是谈笑风生,越能衬托艄公的智慧、机敏。

……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12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表达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不少语文课堂上出现了热闹的场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课改角度来看,这种课堂效果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了给学生思想松绑的作用。但是,学生只忙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视了对别人发言、对文本的仔细倾听,而“趁机作乱”的也不在少数,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这热闹背后被忽视的“倾听”值得每一个语文教育者深思。

在一项关于“小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中,60%的学困生认为成绩差的原因是“听不懂、上课没注意听”,而有85%的优等生则将“认真听、喜欢听”归纳为成绩优秀的原因。可见,倾听是课堂活动中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

一、创设“听”的情境,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

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课堂过于枯燥,学生注意力则很难集中;课堂过于活跃,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依然无法集中在文本的解读上。因此,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教师首先要学会创设倾听的情境,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唤起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打开心灵的窗户,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的教学中,第四自然段语言优美,画面感极强。此时,教师指名一位学生配乐朗诵,并让其他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细细地品味。

师:(亲切地问学生)你从刚才的朗诵中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1:我仿佛看到了一池白莲花,随着风儿在水中摇曳,在莲叶的下边还藏着嬉戏玩耍的小鱼。

生2: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荷花仙子,在一大池荷花的衬托下翩翩起舞,白色的衣裙美丽极了,仿佛在对着我笑。

生3:我仿佛看到了一只蜻蜓落在荷花上,正在与荷花姐姐说着悄悄话!

……

教师表扬了朗诵的学生,因为他读得声情并茂;同时也表扬了倾听的学生,因为倾听让每个人都插上了一双想象的翅膀。可见,一个小小的倾听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个性体验,而且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二、指导“听”的方法,开辟有效的倾听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固然重要,解决学生不会倾听的困惑更加重要。听什么,怎么听,已成为当前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细节入手,明确倾听什么

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懵懵懂懂,教师要求认真听讲,学生只知道认真,不知道听什么,怎么听。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细化“听”的要求。一要专心,集中注意力关注教师和同学讲的话;二要耐心,听别人发表意见的时候,不能随意打断,要等别人说话结束后再发表意见;三要虚心,别人发言时与自己观点不一样的地方,如果是自己错了就要虚心接受。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微笑着承受一切》的教学中,第三个环节——倾听文本,要求学生深入体会桑兰的不幸和坚强,教师让学生谈一谈桑兰微笑的含义。有的学生回答:“桑兰是个阳光女孩儿,无论遇到怎样的境遇都能乐观面对。”此时,另一个学生举手说:“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桑兰的微笑是经历了灾难、痛苦后坚强的笑容,与性格有关,但更与毅力有关。”教师着重对后一个学生进行了肯定,表扬该生不仅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能评价别人的观点,这就是会学,这就是懂得倾听。

2.从模式入手,明确怎么倾听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听众,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假听”的现象,学生不是“不会听”,就是“听不下去”。因此,我们应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变面对教师为面对合作伙伴。当前,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新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小组优势,设计交流倾听的活动。如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一个读一个听,彼此互相促进;四人小组合作,在遇到需要讨论的环节时,小组内代表发言,其他学生倾听,并进行补充。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雪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了四人小组模式,在朗读环节中让学生两两对应朗读,即一个听一个读,然后交换,学生在最快的速度内解决了字词困惑。另外,在探寻主题的环节中,教师提出问题:你想对小男孩说什么吗?请小组内部交流。这就设置了一个小范围交流的空间。学生在小组中大胆地说、仔细地听、有效地评,最后还选出了优秀代表来展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倾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读、说、写、思等综合呈现出来的,不能单独地割裂开来,而应将它们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全面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

三、培养“听”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倾听基础

正常情况下,人们讲话的速度远远慢于听话的速度。因此,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可以从倾听速度、技巧等方面进行训练。

1.抓住要点,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

所谓善于倾听,即能够抓住所听对象的核心内容。通常情况下,说话人为了体现说话的重点,在语速、语调上都会有所区别,如加重语气,放慢语速等,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识别能力。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鸟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这篇文质兼美的作品对学生进行倾听训练:“请同学们不要打开课本,先听老师朗读课文,在老师的朗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你能说出鸟岛在哪里吗?你能从老师的朗读中找到一个体现鸟多的词语吗?你能说出鸟岛上除了鸟儿,还有什么吗?”接下来,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并注重了对相关语句的重读、慢读,用语气和语调来暗示学生问题的答案。朗读结束后,很多学生快速地举起了手,准确地说出了答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地锻炼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奠定了基础。

2.学会推断,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利用推断法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倾听教师的讲,倾听其他同学的说,还要有一双倾听文本的耳朵,要善于从各种语言文字中推断出话中之话、言外之意,从而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激发思考的兴趣。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朗读课文,请学生思考:“小鹰飞到大树上之后,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听完后回答:“小鹰飞到大树上很高兴。”教师问:“你怎么知道的呢?”一个学生回答:“从老师朗读的语气中听出来的!”教师被学生的倾听能力所震惊,表扬了学生听得细心。

四、树立“听”的榜样,拓展积极的倾听空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激励评价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要吝惜赞美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温暖的微笑都能转化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倾听欲望。例如,上述案例《小鹰学飞》中,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有学生说:“从‘高兴’一词知道的!”教师评价:“你真是善于发现啊!”有学生举手说:“从‘喊’这个字听出来的。”教师评价:“你真棒!一个字都能体会出心情来!”还有学生说:“从老师朗读的语气中听出来的。”教师评价:“你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能够听出语言之外的内容!”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和引导,学生对于倾听有了更多的渴望,就会逐渐地学习倾听,尝试倾听,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提升文本解读的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