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

时间:2023-05-30 10:45:12

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范文1

1+2+3+4+5+6+7+8+9+10=?

没有一忽儿,当别的孩子们还在忙着计算时,高斯就举起他的小手来,正确地地出答案是“55”。老师惊奇地问他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答得这样快,这样正确。高斯回答道:“要是我用1+2+3+4……这样一个一个数目地加下去,计算起来就很慢,并且可能算错,我看到1+10=11,2+9=11,3+8=11,这样一共有5个11,就是55。”高斯是根据这样的规律计算出来的:

1+2+3+4+5+6+7+8+9+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他为什么能这样迅速而又正确地解答这道数学题呢?就是由于他能从整体找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这个问题的核心处,摸索出它的规律来,然后找到了答案。

这是通过独立思考解答问题的一个典型例子。由于高斯能独立思考,能摆脱一般的看法,不用1+2+3+4……这种笨拙的方法,能创造性地看到数词之的关系,1+10=11,2+9=11……从而找到了这道数学题的关键处,才能用最敏捷最正确的方法解决了这道题。高斯后来成功地成为一位著名的数学家。

任何人,要是他能独立地进行思考,能创造性地进行思考,他就能在知识的领域中,得出辉煌的成绩来。

什么叫做独立思考

那么,什么叫做独立思考呢?

独立思考就是在虚心学习、逐渐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吸取正确的,批判不正确的,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独立思考首先要求我们能虚心学习、掌握知识。知识是在劳动逐渐累积起来的,不经过劳动,没有掌握知识,就想凭空进行独立思考而期有所创造,那是做不到的。例如:一年前据报载,有一位青年,他对于数学、物理的基础很差,对于一些基本原理还没有很好地掌握,就想发明一种永恒转动的机器(即永动机)。他思考了一年多,想出了许多办法,但都失败了,原来他的“发明”是违反了物理学一个已经证实是正确的能量守恒的恒的基本原理。结果他的独立思考成了空想,一无成就。

独立思考不是“凭空乱想”,也不是“标新立异”。例如,你的历史知识还很少,你听到教师讲到司马迁,你就把用石破缸救出孩子的司马光硬说就是司马迁,那就是凭空乱想了。又例如,报载李政道、杨振宁发现并证明宇称不是守恒的,于是你也想标新立异来证明一下能量定律也不是守恒的;可是你既没有很好地学习过这个定律,对于这个算门知识还是门外汉,那你一定要失败的。独立思考一定要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李政道、杨振宁在原子核物理学上的发现不是凭空的,是由于他们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进行过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他是在研究了所有学者对于光速度的论文后,经过推理、实验,最后才肯定了自己的看法。所以,你获得的知识愈丰富,供给你独立思考的材料也就愈多,你得出的结论也就愈正确。

学习也应该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学习和掌握知识过程中,还要善于接受对的,正确的,批判错的,不正确的。对于知识要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能从多方面来看问题,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教条主义的学习,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所进行着的不应该单是量的累积,而且还要有质的选择。只有量的累积,而不进行质的选择、我们就不能在知识领域中前进。通过选择批判,我们才能得到正确的领悟,真正理解和掌握我们所学得的知识。

能独立进行思考还意味着这个思维过程是独立的,不背诵、不抄袭别人的思想,能自己创造性地进行思考,能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这就是说能冲破传统的方法,不墨守成规,在事实的具体情况下,善于改变并拟定新的办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说,一切基本原则都不需遵循,一切都重起炉灶,从新做起。不是的,已经被证实了的基本原则,当然应当遵循,而论点、方法、步骤则可以创造新的.

独立思考应当从问题开始

独立思考既然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思维过程,当然独

立思考也应当从问题开始。有问题以后才能根据问题深入钻研下去,这就要求我们能在学习和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惜在这方面一般做父母的做教师的和做学生的都注意碍很不够。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开始认识他的环境,开始提出一系列问题时,做父母的往往不耐烦回答孩子的问题,而不知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开始。在学校里教师也很少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校里,很多学生经常不能发现问题,死背书本的却往往得到好分数,被认为是好学生,那其实是错误的。不能发现问题的人,就不会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样,不习惯于独立思考的人,也就不能发现问题。例如,物体坠地,对于一般人来说,似乎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但是牛顿却从物体坠地这现象中提出了问题,钻研下去,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水壶里的水在火上烧沸时,水蒸汽冲开了壶盖,那是最自然不过的现象,但这却引起了瓦特的深思,这现象与他所思考着的问题建立了联系,从而帮助他发明了蒸汽机。狗流口涎这普通现象被巴甫洛夫用做研究条件反射的方法。这一切都由于他们能发现问题,从而引起了独立思考,再进行钻研,得到发现、发明和创造。

独立思考范文2

独立思维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我们也都知道独立思考很重要,但是,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中,好像也没有什么手段、方法来帮助我们学习、训练独立思考,归根到底我们对独立思考缺乏认识。

有的人说了,学生都独立思考了老师干嘛?还有的人说了,被领导的都独立思考了领导干嘛?记得有个山东客户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们山东人都不长脑子的,脑子都长领导头上了,怪不得以前听人说山东兵好带,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因。

感觉国外对独立思考好像是很重要的,记得很久以前有一次北大校长和不记得是耶鲁的还是哈佛的校长对话,我们北大的校长说,老师的责任就是生产知识,再把知识教给学生,此外还要为人师表……,人家老外校长明确,老师的责任就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独立思考、监督学生独立思考……,如果做深的研究我们能分析出中外教育的本质差别在哪里,我们今天不做这方面的探讨,而是想从最为简单的概念上来探讨一下,什么是独立思考,因为只有知道了什么是独立思考,你才能独立思考。

从简单的层面来说,独立思考就是遇到问题你要自己找答案,不要找别人要答案。

从深的层面来说,独立思考指的是一种洞察力思维,什么意思呢?就是遇到问题,你既不能找别人去要答案,比如老师、书、同学、资料……,也不能从你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库、认识库、偏见库中找答案,而是要用一种全新的、理性的、洞察的视角去发现问题。

因为只有当你是抛开了外在已有答案,同时也抛开你内在的已有答案的时候,你才是真正意义的独立思考,这种思考就是一种洞察力的思考,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

那么独立思考需要老师吗?当然是很需要老师的,独立思考就好比我们用惯了右手现在让你一下子用左手一样,你会不习惯,你会很不习惯,即使你抛开了外部的答案,你也会不自觉的受到你记忆中内在已有知识、认识、偏见的影响而失去思考的独立性,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有老师来给你帮助,及时发现你思考上存在问题,发现你是不是真正的独立思考,当然这就需要老师也是独立思考的高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空大家可以去看看“大家”栏目,那里面一些“大家”谈到自己留学时最大的收获,不是知识上的,而是TA们导师教会TA们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其实,知识到了创造知识的层面的时候,知识本身已经不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你的洞察力,而洞察力就存在于独立思考中……

所以,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一定要独立思考,学会用洞察力来思考。

独立思考范文3

2012年学生周报小学数学一年级版第39期有这样一道题,“贝贝和欢欢都做花,贝贝做了20朵,欢欢做了14朵,贝贝给欢欢多少朵,两人的花就同样多了?”笔者觉得这道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就把它稍作改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来练习。

课堂实录

1.师出示题目:

我有20颗糖果,妹妹有14颗,我要给妹妹几颗糖果,这样我和妹妹的糖果才会一样多呢?

学生略一思索,就有人答道,“6颗”,师没有立即给予否定,而是笑着问“真的是6颗吗?我给了妹妹6颗,我还剩下几颗?”(14颗),“妹妹收了我的糖果,妹妹有几颗?”(20颗)说到这儿,学生都知道给妹妹6颗肯定不对,那到底是几颗呢?孩子们安静下来,开始了思考。

2.独立思考

师:“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把列式写在练习本上。我们也可以通过画一画,把糖果画成小圆圈,那么20颗糖果就画20个小圈圈,14个糖果就画14个小圈圈。”师边说边画,刻意把上下排圈圈对齐。如下:

我:

妹妹:

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叫道“老师,我知道了,给妹妹……”师做了个暂停手势,“把你的列式写在本子上,然后过来偷偷的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不要让别人听见哦。”第一个孩子上来了,附在师耳边小声地说。

陆陆续续有孩子上来,把自己的本子给老师看,并小声地和师说出自己的解答思路。整个过程很安静,没有什么多余的声音。

3.交流汇报

一会儿过去了,没有孩子再上来了,师就让几个孩子上来阐述一下自己的解答方法。

生1:姐姐的20个,妹妹的14个,从妹妹那先拿10个,20+10=30,30个每人就可以分15个,妹妹剩下的4个每人分2个,15+2=17,姐姐和妹妹都是17个,姐姐要拿3个出来。

生2:先拿我的20个分给2人,每个人分10个,妹妹手中的先拿出10个来分,每个人分5个,剩下的4个每人分2个,10+5+2=17,两人都是17个,20-17=3,所以姐姐要拿出3个给妹妹。

生3:哥哥先拿出和妹妹同样多的14个,剩下的6个,每人分3个。这样,哥哥和妹妹都是17个,哥哥要拿出3个。孩子边说还边用粉笔画了一条线。

我:—

妹妹:—

中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可能是因为前面两个是女生,都说“姐姐”,而轮到该生时,当他说“哥哥”的时候,下面的孩子有意见了,纷纷说“是姐姐,不是哥哥”,师微笑地说:“没关系,哥哥也可以啊。”并示意该生继续说下去。

生4:先把他们两人的加起来,20+14=34,34分成17和17,每人分到17个,哥哥要拿出3个。该生的计算能力很厉害,可以看出可能平时家长经常有辅导。

生5:把多出来的6个分一半给妹妹,就是给妹妹3个。这样,20-3=17,14+3=17,两人的糖果就一样多了。

……

学生的想法令我惊喜,这是一年级的孩子啊,他们能想出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有这么多不同的解题策略。反思这节课,笔者觉得,学生的独特想法源于这几个方面: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引发独立思考的兴趣

2011版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因为现在农村基层学校学生的美术课不是很正规,对于“做花”这种说法很陌生,也很难理解。而相对来说糖果则很熟悉,对于兄弟、姐妹间分东西的事件也有过生活经验。于是,就创设了分糖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使得思考得以更投入,到了回答问题的时候,女生都用上了“姐姐和妹妹”,男生都用上了“哥哥和妹妹”,从称呼上就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对这个问题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当成是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美国学者巴拉布与达菲指出“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向学生问他们自己的问题来对学习和问题解决进行指导。”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就会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解决问题就是为生活服务,使学生在情境激发的兴奋点上独立思考,大胆创新。

二、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保证独立思考的进行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潜能,并给学生一片自由思考的天空,让学生的智慧像鸟儿一般愉悦自在的飞翔,教师要少一点明确的表态,多几分耐心的等待。学生第一次回答错误的时候,师没有急着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再认真思考。当第一个学生解出了这道题时,师没有让他马上回答,而是让他偷偷地告诉自己,让其他同学不受干扰,保证了其他同学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有了后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解题的缤纷多彩的呈现,而不是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儿童能够自在思考,才能生成智慧;儿童能够独立思考,创新才有土壤。

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也就是说,教师单单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教会他们思考的方法,也就是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有很多,有数形结合思想,等价转换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而数形结合是小学阶段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以使解题思路清晰明了。如案例中当学生知道拿出6颗是错误的,又无从下手的时候,师适时提示“可以画圆圈来表示糖果”,这样通过画图,把抽象的数转化为形象的圆圈,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另一扇门,使学生的思考得以继续进行,并能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也使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得以渗透,生3和生5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展开思考并解答问题的。总之,数形结合是小学阶段常用的思想方法,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的有效途径,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独立思考范文4

一、亚妮专访是新闻性专访

近年来,浙江电视台力求体现一个省级台的大台意识,有许多节目已经超越了省界,不仅是将浙江的东西拍给全国的观众乃至海外的观众看,而且将视野拓展到全国乃至海外。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有地球三极―――南极、北极及的采访、瓦格纳的故事、傻子瓜子沉浮录等。

但作为一档固定节目并且最能体现浙江电视台大台意识的,当属“亚妮专访”。电视节目以自身内容的多元化和形式的多样化吸引观众,而新闻类、文化类节目则是观众较为欢迎的两类节目。新闻类节目以快、新、短的优势将新近发生的事件、事情传达给观众,文化类节目以节目反映的文化内涵及画面的美感让观众得到文化的享受,从而使身心欢欣愉悦。亚妮专访力求综合这二者的优势,既具有新闻性,又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就栏目名称来说,亚妮专访当属新闻范畴,因为专访是新闻的一种形式。亚妮专访是一种以大文化为内涵的新闻性专访。

就其内容来分,亚妮专访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人物类专访,事件类专访,非事件类专访。

人物类专访的对象有制造了中国第一架钢琴的林炳炎、出卖荒凉的张贤亮、智力低下却有钢琴天赋的弱智少年杜邵博,还有聋哑人画家丁明等等。

事件类专访有《最后的鬼戏》、《宏志班的故事》等,前者讲述了越剧发源地浙江嵊州前良村的木莲戏班老艺人出演的最后一场鬼戏,反映了对这朵传统文艺小花面临绝种的一种惋惜之情。后者讲述的是一个被媒体大唱赞歌的宏志班的学生面对各地汇入的大量资汇款所反映出来的不同心态以及由此引发出的学校与家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非事件类专访有《走进中国第一所民俗文化传习馆》、《走进中国第一所希望艺校》、《西夏印象》、《藏戏》、《寻找中国红》等。

当然也有一些节目是二者交融的,既是非事件类的专访,又突出反映一、两个人物,比如传习馆专访,希望艺校专访等,《西夏印象》是由一个个人物专访组成的。

无论是人物专访,还是事件、非事件专访,亚妮专访的共性是,都有鲜明的主题,都有深层次的思考,都有个性化的表现形式。

二、亚妮专访具有原创性

目前,中国的电视节目可用3个字概括:多、滥、浅。打开荧屏,能够看到的精品不多,所见到的大多数节目内容粗制滥造,浮光掠影,想取悦于观众却显得粗俗,近距离的重复和低层次的模仿随时可见。这就不得不让人作这样的思考:为什么全国两三千家电视台,这么多的节目,这么大容量的时段都在滥竽充数?其中有电视管理体制跟不上时代要求的因素,也有编、导、摄制者自身的文化素质尚不能适应观众对电视节目的理想需求的因素,而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编、导、摄像等创作人员缺乏一种应有的原创意识。

而“亚妮专访”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也在于这档节目的原创性。

所谓原创性,我认为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独自采访,独立思考,独家报道。“亚妮专访”具有十分明显的“三独”特征。具体而言,“亚妮专访”的原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采访形式的原创性

眼下的访谈类节目大致有以下几类:有坐着谈的,如浙江教育电视台的“秋雨时间”;有走着谈的,如“凤凰卫视”杜宪的节目;也有主持人不出现,画外音加图像的,或者是被访者的独白加画面的,等等。而“亚妮专访”的形式是主持人置身于人物和事件之中,主持人自身也成为画面的组成部分。比如《丁明的故事》,如果没有亚妮的穿针引线,聋哑画家丁明不可能到深圳那所民办学校当图画老师;而在《琴键上的天空》中,亚妮牵着杜邵博的手到商场,给他买了琴,小杜才把亚妮当自己人,才肯弹奏,他的天赋才展露在镜头面前;《寻找林炳炎》也一样,面对失忆的老人,是亚妮与他共同的家乡话唤起了老人的回忆,而后才有了一次有价值的对话。可以设想,如果亚妮的这些生动表现不在画面中出现,而代之以其他形式,比如字幕,比如画外音,都起不到直接在画面中出现的效果――真实和自然。

当然,业内人士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亚妮出镜头太多,认为电视专访不应该这样组织画面。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亚妮该不该出画面,出多少画面,没有必要限制,而应该取决于采访题材。就“亚妮专访”而言,亚妮的采访活动融于画面,正是“亚妮专访”的个性,即原始性,是亚妮+专访。事实证明,这种形式是成功的。

许多读者都读过金庸与池田大作(日本创价学会会长)的对话,据我所知,池田大作的初衷是对金庸先生作访谈,但后来这种访谈成了对话,互相提问,各自阐发自己的思想,读来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形式上的缺陷,反而感到亲切。

我认为,主持人是采访主题的提出者,是采访题材的组织者,是有效素材的开掘者,而被采访者则是采访主题和题材的体现者,各种有效素材的提供者。在一次新闻性、文化性专访过程中,被采访者能否接受采访,答问的水平如何,会不会出现冷场,等等,未知的成分很多。主持人的任务是将无数未知转化为已知,这种转化是否能成功,转化的技巧如何,均取决于主持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专访其实是采访者(主持人)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一种思想、情感的互动。如果主持人自身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本次专访有充分的准备,在访谈过程中能随机应变,那么,这种互动会十分成功,体现在画面上就是采访过程顺畅,主持人与被访者关系和谐,采访题材得以最优化地发掘,主题得到充分体现;反之,采访会陷于停顿,素材会趋于枯竭。在“亚妮专访”中,主持人亚妮屡屡采用特殊的手段,使采访得以持续,足可见亚妮采访前准备的充足和采访功底的扎实。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她对聋哑人丁明的专访。为了能够采访聋哑人,亚妮居然专门到杭州聋哑学校学习了手语,在与丁明的“交谈”中,两人基本上是用手语,画面处理上则配上了字幕。这种特殊的采访手段其原创性是显而易见的,其视觉效果也是极佳的。

2.采访题材的原创性

当前,我国电视节目画面总体水平不尽如人意,就其内容来说,题材的重复或模仿已成为电视人的一种通病,一个台搞“中国西部行”,几十个台都搞“西部采访”,一个台搞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纪念版,几十个台乃至上百个台都是同类的纪念性节目,某地出了一个新闻人物,一次新闻事件,几十家电视台会相继赶去,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看似步调一致,其实简单乏味。久而久之,观众对电视节目自然会产生一种厌烦的抵触情绪。当然,也有成功的电视人,因此也有观众欢迎的电视节目。这些节目不是人云亦云,画面不是资料的剪辑,也不是被动地平面地推出采访对象,而是以一个优秀电视人的独特视角,精心地选择题材,奉献给观众的是耳目一新的独家报道。

“亚妮专访”恰是属于后者。纵观“亚妮专访”的播出节目,其题材的原创性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种是电视同行从未涉足过的题材,比如《最后的鬼戏》,比如《寻找林炳炎》,还有《发现“中国红”》以及《丁明的故事》等等。这类题材很难搜集,尤其是地方台的一档并非单纯新闻类的节目,因为光凭一个制片人,几位工作人员,其视野所及,是十分有限的。“亚妮专访”却在这样的小环境中找到了如此丰富的独家报道的题材,进行了成功的开掘,这不仅说明了亚妮的原创性意识,同时反映了亚妮的敬业精神及题材来源的多渠道,其中包括大量地收集信息,广泛地结交朋友,良好的新闻敏感及筛选题材的能力,等等。搞新闻的有一种观点:题材决定论,认为题材选得好,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怎么写都会吸引人。“亚妮专访”选的这些题材,都是电视观众们第一次见到的,是新鲜的内容,自然对节目产生兴趣,加上“亚妮专访”画面组织上的精心设计,强调故事性,讲求情感交流,自然会打动观众的心绪,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种原创性的题材指的是同行已经涉足,却能用全新的视角,对同一件事有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观点,让观众看了节目后说一句:原来是这么回事,或者:原来还有这样的说法。亚妮在主持“文化时空”时曾拍过一个《宏志班的反思》的节目。北京有一所中学,校长为了帮助成绩优秀但家境贫寒的学生,面向社会招收了一批好学生并将他们集中在同一班级,命名为“宏志班”。当时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从赞扬的、同情的视角对这个班级作了正面报道,有许多媒体还作了跟踪报道,进一步报道社会各界对这群家境贫寒的好学生的种种关爱。面对这如此众多的正面报道,亚妮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变换了角度进行独立思考:这些好学生收到各界的捐款后,思想上、行为上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宏志班有50多位学生,社会上的许多好心人是看了报道,认着报道中点了名的好学生一对一地汇款,如果好心人都这么做,那么宏志班的学生会不会出现贫富不均,报上有名的学生会收到许多钱,报上无名的学生就收不到钱;这些捐款是归收款人个人还是归班级集体统筹使用,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会不会因为这些捐款产生矛盾;如何建立合理合法的募捐制度;等等。带着这些思考,亚妮对宏志班作了一次采访。学校领导和老师同学对亚妮采访的态度由热情转为冷淡,转为不愿意提供合作。而就采访到的内容看,亚妮采访前想到的问题大多得到了验证,由于社会资助者的定向捐款,宏志班的学生确实已经贫富不均,并由此产生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的矛盾。亚妮的节目播出后,在观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人们开始对这种带有朴素感情的捐助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反思。亚妮的这次专访文章后来被文汇报转载,受到了读者和新闻界同行的广泛好评。

3.独立思考的原创性

对同行已经涉足的题材,除了总体上的反思外,亚妮还善于对同一题材中的局部内容作独立思考。张贤亮“出卖荒凉”,建中国西部影城的事已经有多家媒体作过报道,亚妮到宁夏采访西部文化系列时,也将《张贤亮印象》列入系列专访之中。在她与张贤亮的对话中,张贤亮有两段精彩的话在其他媒体中是不曾有过的,其中一段是对社会丑陋现象的评说,张贤亮认为,社会丑陋现象不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而是中国封建社会和中华民族受压迫那段漫长的历史留下的遗害,是封建糟粕的沉渣泛起(大意)。在专访的结束部分,张贤亮表示,开发西部,光靠西部的有识之士还不行,需要东部企业家群体的加盟,需要新观念的冲击(大意)。这两段话,不是张贤亮凭空发出的独白,而是对亚妮提问的回答,亚妮的问和张贤亮的答是一个整体,是一种互动,而亚妮的提问则是一个主持人的独立思考,具有明显的原创性。我认为,这两段对话,恰是这期“亚妮专访”的精华,与众不同。

又如《魏敏芝“龙门”新说》,亚妮在采访结束后又折回,却发现魏敏芝在独自难受。经亚妮询问,魏敏芝说出了与她年龄不相仿的一段话:我已经上了这么好的学校,但我家乡的许多同龄人是不是都在学校读书,希望他们都能读上书(大意)。这个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细节一下子使这次专访的主题得到升华。这一细节其实是亚妮的精心设计,是她的独立思考,具有原创性。这类细节几乎在每一部“亚妮专访”中都有。比如《丁明的故事》中,同学在黑板上“问”丁明: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丁明写下四个字回答:自食其力。这一细节反映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和回归社会、自食其力的迫切要求,这正是亚妮要表现的主题。

如果说选择同行从未涉足过的题材靠的是“抢新闻”的功力,那么,对同行已经涉足过的题材作反思性的开掘则需要敏锐的思辩能力,而所有原创性题材的发现、发掘和组织,均源于发现者的独立思考。在“亚妮专访”的所有节目中,这种独立思考始终贯穿其中。

“亚妮专访”题材的原创性所产生的效果是多元化的。凡是具有原创性题材的“专访”其主题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其见解一定是富有新意的。反映在电视画面上,其可看性便会大大增强,因为从观众的认知心理来说,人们愿意接受新的题材,愿意赏识新的观点,愿意听新的故事,看新的人物或者是知名人物的新的举止言谈。这是“亚妮专访”受观众欢迎的根本所在。

独立思考范文5

人的生命脆弱如芦苇,但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思考使人独立于天地宇宙之间。――题记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我们为师之路上的重要学习内容。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遗余力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不成熟,教育方法的较为简单而深感羞愧。特别是书中第48条“要思考,不要死记”,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考于教育中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在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进行独立思考。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就如何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历史研究思维、方法,如何创建 “高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进行了思考研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如联系旧课,提出赏析性问题;联系学生身边实际,吸引其关注;运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情境等。当我们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学生的兴趣也就逐渐可以被激发起来了。

二、巧用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划分包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其中,隐性知识的影响正愈发为教育者所重视。合理的布置教室环境,并在课堂学习中通过插图、挂图、实物模型、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信息获取的多样化,以及环境下的熏陶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直接主动学习和间接感染,实现高效的历史课堂。例如,在学习“红军长征”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播放影视资料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片段,让学生在观看中感受长征的艰苦、红军坚强的意志,同时,学生也能很自然地记住长征的路线。又如,在讲到“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地理历史教室里的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在比较中了解他们的特征和人类的进步……这些形式比起单纯的阅读文字,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提供展示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现自我,是中学阶段孩子的重要心理特征。将历史课堂还给学生,让它成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平台,符合学生“获取尊重、认可”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模拟联合国大会中,不同的学生代表不同的国家立场,围绕一个议题,通过自己搜集的知识,“口若悬河,据理力争”的表现,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有益于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挖掘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社会人文与自然环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正是说明了这样的道理。无论是乡土人文资源,还是乡土自然资源无疑对于学生而言是较为熟悉的,且便于参与“实践”其中;同时,熟悉与亲近感可以使学生避免对学习产生畏惧与厌恶。所以,充分挖掘利用乡土资源,无疑可以让孩子在熟悉与轻松中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再如,结合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学校中成立了“追溯老区历史”探究社团等活动,让学生深入其中,引发自我的体验……总之,通过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地参与更多的课堂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客观、公正、平静地看待活动中产生的“历史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过程中明事理、出新意,培养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钱钟书先生说:“东海西海,心里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对于教师而言,利用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为己所用,是极为必要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便是苏霍姆林斯基留给我们教师的智慧锦囊。它让我们学会运用思考的力量,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作一位享受幸福,善于思考的教师。

独立思考范文6

「关键词独立董事制度理论基础规范与完善

中国证监会所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既是强化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所采取的一项新举措,也是促进上市公司规范其运作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将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建设纳入了正式轨道。《意见》颁发以后,各上市公司均加快了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工作的步伐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本文拟从会计的视角,就独立董事制度建立与完善的有关问题做一分析和初步讨论。

一、会计视角诠释:独立董事制度形成与建立的理论基础

(一)不同利益关系人的相机干预机制理论决定了独立董事制度形成的必然性,而其依存状态的临界点需要以有效的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所有权(含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具有状态依存性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张维迎(1996)曾经具体地描述了企业的这种状态依存性,并提出了在不同的企业产权关系情况下的判断模型。他认为,若没x为企业的总收入,N为股东的最低预期收益率,w为应该支付工人的合同工资,r为对债权人的合同支付(本金加利息),假定x在0到x之间分布(其中x是企业最大可能的收入),工人的索取极优于债权人,这是因为工资构成企业成本的一部分,实际上在产品售出之前就已经支付,因而,其具有索取权。那么,所有权的依存性为:当w+r+N≥x≥w+r时,股东是企业所有权的控制者;经营状况良好,股东不会干预;经营状况异常时,股东会干预。当w≤x<w+r时,债权人是企业所有权的控制者;债权人需要有优先的求偿权。当x<w时,工人是企业所有权的控制者,工人有优先的求偿权。当x>w+r+N时,经理就是企业所有权的实际控制者。从上可见,在不同的经营情况下,需要对可能出现不断变换控制态势的情况进行制约,即有必要建立一种内在的监督机制,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正是缘于这种内在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上述所列示的企业各种状态依存性临界点的确定,就需要会计部门在对经营过程与结果进行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之上,以其所提供的有效会计信息为基本依据做出相应的决策。

(二)企业的团队生产理论决定了独立董事制度在企业内部地位的客观性,而其监督成本与监督绩效的测算必须以可靠而且相关的会计信息为条件

企业的主流契约理论认为:“企业乃‘一系列合约的联结’(文字的和口头的,明确的或隐含的)”(张维迎,1995)。在科斯理论的指导下,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an,Demsetz,1972)将研究的重点从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转移到解释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即监督成本)上,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并提出了道德风险与监督成本问题。他们认为,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的方式,最终产出物是一种共同努力结果的集合性体现,由于每个成员的贡献不可能精确地去计量,因此,现实中也就不可能按照每个人的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这就导致出一个“偷赖”的问题,即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为了规避这种行为,就必须让部分成员专门从事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因此,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也正是团体生产理论的一种运用。但是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就需要支付监督成本,同时也会形成相应的监督效益。而建立在合约基础上的这种监督成本与监督效益是否匹配的测算,更需要以可靠而且相关的会计信息为条件。

(三)委托——理论决定了独立董事制度中激励机制的确立方式,而作为其契约核心问题的薪酬标准又是与选聘对象所具有的会计专业知识程度紧密联系

20世纪70年代后所形成的委托——理论,产生了委托人应当如何设计最优激励合同诱使人努力工作这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詹森和麦克林将关系定义为是“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即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人”(米切尔。C.詹森、威廉。H.麦克林,1998)。在这一理论环境下形成的独立董事制度,也面临着采用什么机制诱使其努力工作的问题。独立董事与股东之间实质上也是一种委托关系,只是他更多的是一种道义上的委托关系,委托人需要他能够利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做出判断、提出有效的咨询意见并参与表决,而委托人对经理的要求则是需要他利用其管理才能与经验对做出的决策组织实施,从这个角度上理解,它们在身份地位上是相同的,在管理方式上也应当是相似的。经理必须取得薪酬,同时还需要为其配置一定经营指标下的经理股票期权;独立董事也必须取得薪酬,而且也正在考虑运用股票期权的杠杆。如果设想通过独立董事来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而其作用的发挥程度又不与其自身的收益结合起来,在理论上所赋予他们的职责实现起来则不太现实。独立董事的薪酬标准虽然会与他们的名望和社会地位相联系并产生影响,但与其所拥有的财务管理知识特别是会计知识的专业化程度也有着一定的关联度。

(四)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决定了独立董事制度发挥作用的实际程度,而以会计收益为基础的剩余权益的索取方式则会对独立董事制度的运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控制权的分离,高层经理掌握着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当出资人不能够有效地对经理人员的行为进行最终控制时,后者就会利用这种控制权来谋取个人利益,进而损害股东的利益,发生“内部人控制失控”(张春霖,1999)。在公司董事会中引进独立董事的目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为了提高董事会的决策质量;二是为了对内部董事起到一种制衡作用,以有效地减少“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产生。独立董事制度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立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大多数中小股东的利益。但究竟是以一种抽象的道德观念去要求他们,还是用一定的利益机制去制约他们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而作为监督者的独立董事对剩余索取权益占有的可能性则是问题的核心之所在,如果其不能够占有剩余权益,他就自然会缺乏监督的积极性。以此认识为基础,如果将独立董事制度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加以运用并赋予其一定的监督权力,那么其对剩余索取权的考虑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则独立董事制度的运行效果就会产生影响,其设立的初衷与制度运行质量就难以有效地统一起来。如果需要建立与此认识相适应的企业运行机制,企业最终剩余权的确定就必须是建立在以真实而且有效的会计确认与计量为基础的会计收益指标之上。

二、会计视角观察:西方独立董事制度基本模式差异的法律环境

独立董事制度首创于助世纪中期的美国,其发展与规范经过了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有关法规中就曾规定公司的董事至少需要4O%的独立人士担任;在20世纪60年代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规范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时,都将独立董事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内部董事架构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即成为潮流;尽管这种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才被广泛推广,但目前在西方国家,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人数、比例和职责都得到了突出的强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9年世界主要企业统计指标的国际比较”报告中就曾列出专门项目比较了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成员所占的比例,其中美国是62%,英国34%,法国29%。目前发达国家的公司董事制度主要有以外部董事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内部董事为主的日本模式。两种模式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均与其运行的基本法律环境及其制度安排下的股权结构与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有着一定的联系。

美国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董事会成员主要由非执行董事构成,因此独立董事在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即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美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分散,再加上美国的传统观念是把公司看成利润最大化的组织,因此,在企业管理中更多地强调专家决策,从而就降低了执行董事的重要性。美国的法律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等管理层次,但不设立独立的监事会。公司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出的董事组成,既是经营决策机构,又是监督机构。美国公司董事会的董事一般由13名左右的成员组成,分为内部董事(亦称执行董事)和外部董事(亦称独立董事或者非执行董事)。内部董事均为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员,负责执行董事会所提出的各项经济决策;外部董事则由公司外部人员担任,但均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目前,美国公司外部董事的比例一般为董事成员的四分之三以上,他们在外部独立董事的遴选上注重其8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特别是将会计与财务知识和技能排在第一位,可见对独立董事会计专业知识要求上的份量。

日本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董事会成员主要由执行董事所构成,因此,独立董事的作用即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由于日本上市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股票市场的流动率及发育程度明显低于美国,大股东主要是依靠董事会来进行公司治理,这一特点既决定了大股东对公司经理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董事会对总经理缺乏控制功能的不足。在这种模式下,由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和具体环节,具有较好的技术背景和管理能力,其管理才能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因此,由其担任公司董事,在做出经营管理决策时,能够兼顾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使决策结果易于为各方面所接受并有利于其贯彻与实施。但由于董事会既是决策者,而其大多数成员又是执行者,因而其管理过程就成为一种自我提出、自我确认、自我执行与自我监督的过程,其控制职能和作用必然弱化,控制效果自然降低。

三、会计视角剖析:中国独立董事制度提出与建设的基本动因

(一)为了解决现行董事会成员结构上的失衡所导致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我国证券市场开放10多年来,其发展的规模很快。据有关媒体披露,到2002年12月底止,中国境内的上市公司已经达到了1223家,境内上市公司中已有59家在境外发行上市H股,累计筹资182亿美元。但作为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董事制度则于1998年才开始推行。据当时的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制度(即内部董事人数/董事会成员总数)为100%的有83家,占样本数的20.4%;50%以上的公司占78.2%;在所选530家样本上市公司中,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的有253家,占样本总数的47.7%。可以说,董事会实际上很大程度地掌握在内部人手中;李东明等人(1999)的调查表明,当年设立独立董事的公司比重很小,其所起的作用也有限;何问陶等人从股权结构上进行的实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绝大部分公司的股权仍然相对集中。这样带来的问题不仅仅表现为“一股独大”的现象较为突出,而且由于这类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多为国有企业,董事则多由资产管理公司或者是各级政府直接指派,“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比较严重。此外,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的人员构成上的特殊性,也导致了监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因制度执行本身的缺陷所带来的不足。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当前在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所体现出来的因股权高度集中而形成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与西方国家所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家股的存在与所有者的缺位,如果不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与优化,仅希望通过设立独立董事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也是比较困难的。

(二)为了有效地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

根据中国证监会所的《意见》要求,在2003年6月30日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同时要求凡是在境内上市的公司都应当按照其基本条款的规定及早地修改公司章程,聘任适当人员担任独立董事,并明确提出其中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在2002年5月以后,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加快了物色独立董事的步伐,尽管上市公司对其所聘请的独立董事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知名度普遍具有较高要求,但从知识结构上看,独立董事的受聘对象仍然主要是集中在会计、投资和法律等相关行业,持有注册会计师资格及从事会计研究工作的人士倍受上市公司青睐,对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运作了解得比较透彻并且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土、法律界人土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独立董事队伍中,这一迹象表明,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这一角色的认识有趋于务实性的趋向。由此可见,上市公司推行设置独立董事举措的原始动因虽然并不主要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由于董事会成员的知识结构由此而发生的变化,随着高层次的会计专业人士越来越多地进入独立董事队伍的行列中,因为他们的专业特征所导致的对于公司决策问题的理解角度不同,必然会对公司决策的基础以及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贝斯莱在美国会计学会1995年度的获奖论文中的研究结论也表明,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显著地影响着虚假财务报告的发生率,独立董事越多,其虚假财务报告的发生率就越低(理财者,2002)。

(三)为了依法调整不同关系人的利益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确立,也改变了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利益结构,弥补了原来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投资机构推荐或委派董事的缺陷和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虽然在“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一章的92条和103条中,分别授予创立大会和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成员”的职权,但由于没有具体规定董事的专业资格条件,而在实践中一般均参照第68条国有独资公司董事“由国家授权投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按照董事会的任期委派或更换”的规定,由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中的公司大股东按出资比例推荐或委派,从而导致了股东资本的多少直接决定董事的任免,大股东通过股东大会决议操纵或左右董事会的现象不可避免,董事成为大股东在公司和董事会利益的代言人也就顺理成章。有些时候,公司股东会对董事的选举实际上演变成为大股东按出资比例对董事的委派或者是一种利益分配机制上的均衡。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改变了董事会内部利益代表者的比例结构,使董事会决策职能被大股东控制的现象得以有效的制衡,因而对调整不同关系人的利益需要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

四、会计视角思考:现阶段我国独立董事制度规范与完善的相应举措

(一)进一步明确独立董事的地位和基本职权

我国自1998年开始在上市公司逐步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后,所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这其中的原因主要为:一是由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属于弱势群体,在没有特别的赋权机制和行权机制的保障下,不能在董事会中起主导作用;二是由于独立董事成员结构比较特殊,由于其所投入的精力和其他因素影响,往往很难有机地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财务状况;三是由于独立董事大多为兼职,他们除了参加董事会会议外难得来上市公司履行职责,因而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不是很了解,故较难以对改善公司营运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推动独立董事制度的推行,2002年1月7日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3章“董事与董事会”中第五节“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条款中明确提出独立董事应当拥有四大权力,即:独立董事所发表的意见应在董事会决议中列明;公司的关联交易必须由独立董事签字后方能生效;2名以上的独立董事可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独立董事可直接向股东大会、中国证监会和其他有关部门报告情况。这是国内第一次对独立董事职权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说法,也是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性认证。但在我国现行的情况下,独立董事如何切实履行职责以确保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还需要进行专门地研究。

(二)全面硬化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基本条件

詹森和麦克林(1998)认为,专业知识是人成本中所费很高的知识,由于其转换成本很高,无论是在经济活动中还是在企业中,要获得用于决策的专门知识,就要把许多决策权分散化。这样的,反过来又发生权利安排和控制或者两个方面的问题。F.A.哈耶克早就提出知识及其分工对经济有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组织绩效取决于决策权威和有关这种决策的重要知识的匹配,“社会的经济问题主要是迅速适应特定时间和地点环境的问题,……那么,最终的决策必须由熟悉这些具体情况。直接了解有关变化并知道资源可迅速满足他们需要的人来做出。”独立董事能否发挥其基本职能,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职业综合能力。包括知识结构、专业背景、技术背景、工作经历、个人能力、敬业精神以及判断和决策能力,其能力的拥有程度要相当于别人合理地预期董事所应该具有的水平,预期其可以为提高董事会的集体决策能力做出的贡献程度。二是专业知识结构。一般应当具有经济、技术、法律、财务、公司经营管理等某一方面或者几个方面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审查财务报告。三是个人品质及诚信度。四是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主要体现在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上的独立,其内涵所强调的是能够独立地展示其专业责任感与工作态度,特别是在压力之下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独立的意见。在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中,前三个条件是独立董事履行其董事职责的基础,第四个条件是其履行职责的基本环境保障,离开了独立性的要求来谈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是不现实的。

(三)充分考虑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监督成本

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监督成本,在某种意义上会影响到独立董事职能的发挥,这里面包括着一个从不同侧面考虑问题的内在博奕。按照现行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以适当的薪酬,其基本标准应当由董事会制订预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在公司年报中进行披露。除此之外,独立董事不应从该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或有利害关系的机构和人员取得额外的、未予披露的其他利益。在挑选独立董事的过程中,选聘方与被聘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选聘成本的差异。选聘方愿意付出成本所需要购买的是相关专业人员所拥有的以一定方式感受到的大部分高级会计专业知识及其他知识,并以自己的判断为基础来确定聘用成本。就受聘的独立董事而言,由于经济运行过程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他也许会在几个企业中做出自己的选择,以对自己承诺受聘某一家或几家企业独立董事行为的机会成本做出评估,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

对于准备选聘有关人员担任独立董事的公司来讲,自然会有一个成本与收益的预期。在同样的选聘成本下,由于选聘对象在专业知识、资历和知名度上肯定会存在差异,必然导致不同公司在独立董事的设置效果上形成实际差异,这种差异反过来形成公司监督投资上的机会成本。在上述知识、资历和知名度三个影响因子中,由于其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而且无法用尺度去检验,因此,公司必然会用契约来对独立董事的职责进行约束。公司如果对于拟选为独立董事的对象缺乏明确的契约约束,缺乏收入与成本上的预期,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种制度的不完善。独立董事候选对象在接受委托担任独立董事之前,除了有一个收入预期之外,他应当对接受委托担任董事的责任成本也有一个预期,而这些预期都应当是在最终能够形成契约的前提下出现。如果不是这样,在没有相关规范对这种行为进行约束的情况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就会提高选定独立董事的契约执行成本。因此,从调动独立董事积极性的角度,让独立董事薪酬固定化也不一定是合适的。

(四)形成规范的独立董事选聘机制

对我国目前独立董事的构成状况,暂时还没有完整的资料进行研究与分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独立董事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或是某一个领域里有造就的人才,或者是某个领域里的知名人士。而企业在考虑独立董事的人选时,必然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去考虑其效应。第一,希望选定能够在时间上、完成职责所拥有的会计及其相关专业知识上、道德水平上均得到保证的人士,以真正地履行董事的应有职责。第二,适当考虑其职业声望的预期。但是若从另外一个角度上分析,由于现在独立董事基本上是实行提名制,在理论上每个股东都有权提名,实际上对独立董事的提名往往是由大股东提出。围于心理上与利益上的一种自然考虑,大股东所提出的独立董事人选自然会倾向于自己所熟悉的人土、关系较近的人士甚至是自己的朋友,按照这种机制所产生的独立董事在履行职责时的独立性当然就会打上折扣。为解决这个问题,有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应当实行推荐制和保荐制,有的认为应当实行自荐制与公开招聘制。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是采取前一种方式,能够对所推荐和保荐的独立董事人选有影响的必然是大股东,由他们所推荐的人是否能够代表大多数小股东的利益值得研究?如果是实行后一种制度,采取什么方式来对拖着不同心理参与这一职业竞争的人进行遴选与确定,怎样对其诚信与能力进行评价,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为了推动我国上市公司独立制度选聘工作的规范化,中国证监会已经开始推行独立董事培训与考核制度等相关的基础性工作,曾有专家也提出了独立董事任职实行社会化或者职业化的方案,这些措施的实行,尽管其可能会对逐步完善我国刚刚起步的独立董事选聘机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要真正地推行起来还任重而道远。

独立思考范文7

[关键词]独立学院办学职业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鄢烈洲(1967-),男,湖北仙桃人,湖北工业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公共管理;李晓波(1973-),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公共管理;曹艳峰(1980-),女,河南漯河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比较教育。(湖北武汉430068)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24-02

作为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独立学院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仅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也日趋成为一种介于传统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之间的新层次。毋庸置疑,自始至今独立学院的成长壮大,得益于政策扶持与引导,得益于高等教育发展大形势为其营造的良好时空氛围和发展环境。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国家再次强调“大力支持民办教育”,进一步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独立学院将如何回应政策,如何实现从“有位”向更高层次“有为”的转变,如何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人才,并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鲜明办学特征,这是独立学院举办者和投资者必须深入思考并认真探索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应树立职业教育理念

一般说来,高等教育大致培养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三种人才。这三种人才的发展定位有所不同,就业岗位也有所差别,但不论何种人才,最终人才作用的发挥与个人的成长发展都离不开职业。人的一生是学习、工作的一生,是不断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与自身发展的一个历程。在这个追求历程中,人是借助职业这一中介的不断发展来达到上述目的的,而个人获得职业的前提,是必须通过为职业准备的教育。就传统高等教育所能达到的功用而言,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与个人职业生涯衔接最紧密的教育方式,二者不但要培养心智健全的人,而且要培养社会职业的合格就业者。不同的是职业教育的岗位针对性更为直接,而普通高等教育对专业性和理论基础的强调更为突出。

目前,各国都在致力于发展职业教育,试图通过推动每个职业人的从业生涯发展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我国,党和政府已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为调整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强调独立学院办学的职业教育理念,既是落实办学政策的需要,也是解决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研讨过程中,代表们就我国经济增长的“主旋律”围绕包容性增长展开深入地商讨,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以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为基础。在学生高学费、财政无投入等压力下,独立学院必须解决好办学的“入口”“出口”问题:一方面要吸引学生就读,另一方面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据报道,针对2005~2007年填报人数逐年下降所面临的生源危机,为给独立学院提供充足生源,从2008年起湖北省高招划线对第三批(独立学院招生批次)实行了“宽划线”的做法,即通过划定招生资格线,使当年可填第三批志愿的考生总数比招生计划多了十万余名。尽管这一举措在当年取得了“效应”:首批招生不满,公开征集志愿的独立学院仅有27所167个计划。但2009年,在湖北省第三批生源多划进了八万人左右的情况下,仍出现了40所独立学院、417个计划征集志愿,2010年这一现象上升到65所独立学院参与,征集志愿计划数达到951个,2009年、2010年高考征集志愿数与2008年相比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究其根源,受“就业难”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觉得三本文凭不硬,不如读个好的高职,或再冲刺一年(复读)”是该报分析的三个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学生“能就业、就好业”既是求学对象的祈愿,更是独立学院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基于以上论述,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办学应树立职业教育的理念,大力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为学生职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既是实现《纲要》中提出的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的需要,也是落实《纲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的体现,更是促进实现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举措。

二、独立学院职业教育理念的实施

独立学院的发展应结合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既培养学生具备高职高专学生所拥有的岗位技能,又要使学生掌握普通本科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无疑对独立学院的办学实践及教学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1.寻求差异发展,确立合理的办学定位。从职业岗位的实际情况出发,一方面,当前我国社会职业技术岗位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决定了不同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这都要求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有相应的侧重和分工,以实现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再次强调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就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地位和衔接作用来看,独立学院应定位于教学型学院的办学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且把这一层次应用型的重点放在技能的培养上。按目前招生批次划分,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位居本科教育的末端和专科教育的前端,处于两种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形式的“交汇地带”。独立学院整体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应是培养研究型人才或是为高端岗位输送人才,而应该定位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范畴。这就要求独立学院绝不能走“简单复制”“照搬”举办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老路,同时,又要有别于职业院校那种把学生直接定位于某个岗位的技能训练。兼顾职业与专业,让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具备良好的就业竞争力,能顺利适应岗位,并具备一定的发展后劲,这应该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的应然选择。因而,树立职业教育理念,融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既是满足广大学生求学就业的需求,又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本要求。

2.创新思想观念,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产业技术升级的进程中,独立学院可借助其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可替代的起承转合的优势,以举办本科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在纵深上向高层次推进,并以此作为在内容上实现《纲要》提出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战略目标的途径之一。此外,独立学院可依托相关投资方的力量实现办学与职业教育的接轨。独立学院是由社会投资方共同参与控制的组织,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学校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些利益诉求最终都是通过办学培养人才来实现的。这种主观上对各自利益的追逐,客观上促成了独立学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机制。这种合作机制,使独立学院参与构建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其高端的横向拓展上,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虽然独立学院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上述纵深上推进、横向上实现的天然优势,但如果独立学院不能将职业教育理念纳入其人才培养方案,这种优势只能永远待在闺中,不能发挥作用。

3.面向市场,实现开放办学。独立学院不同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它既没有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也没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更没有广泛的行业企业支撑。如果没有家长和考生的响应,办学脱离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困难,将导致独立学院办学链的脱节,会直接影响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主动面向市场,积极寻求办学资源,与其他院校展开办学竞争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然选择。独立学院应积极把握市场动态,广泛收集信息,摸清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并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有效办学经验与做法,结合自身生源实际状况及开办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面向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扩大其服务辐射范围,争取更大“有为”。

4.发挥机制优势,构建精良的师资队伍。办学之初,独立学院的教学多倚重举办学校的优质资源。师资队伍的构成也多是自聘专职青年教师、退休教师资源和兼职教师的结合。因为举办高校的教师长期在更高一批次从事教学工作,而独立学院自聘青年教师又鲜有企业社会经验,所以这样的师资队伍构成往往能适合于普通教育,却并不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企业需求的教学活动,独立学院所迫切需要的是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务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也正是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教育所缺乏的。因此,独立学院应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要特别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根据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师资,重点做好紧缺人才和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合理配置。同时,要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和塑造,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支持,鼓励青年教师进入生产第一线锻炼,鼓励教师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鼓励教师加强教学科研,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流动岗教师,聘请企业家、高级工程师、其他高校教师等不断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打造适应构建职业教育体系需求的精良教师队伍。

5.更新教学内容,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劳动准入制度。国家《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落实上述制度和规定,需要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其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特点,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以及与之匹配的教学课程体系。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需要在满足本科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纳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内容,将职业技能标准的各项要求分解和量化,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同时,在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切实抓好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工作,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前培训和考试,以达到职业资格的要求。此外,还应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统筹安排好实验、实习、实训等各实践教学环节,使专业教学与职业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

三、独立学院实施职业教育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在独立学院树立职业教育理念,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不意味着要孤立地以岗位技能培养为中心,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的提高。独立学院的办学者、决策者必须处理好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正确推行并实施好职业教育。

首先,由于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独立学院必须以终身教育思想为依据,立足终身教育思想,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观念,其目标不能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不顾及职业生涯规划。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文化修养与专业理论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结合专业教学,让学生对所从事或即将进入的职业产生生动与真诚的兴趣,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掌握所要从事职业应知的科学方法和应具备的科学态度,减少其对职业的盲从,进而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好自身职业生涯。

其次,既要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又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联。虽然单纯的某种职业训练更适合学生短期能就业的需要,但在高等教育之外的职场上,职业和专业转换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希望通过接受一次高等教育就获得某一职业永久从业资格的可能性正在不断丧失。因此,独立学院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要具有适度的超前性,即要将学生目前需要与未来发展结合起来,这正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核心之所在。当然,直接由一所大学曾经为社会所提供的职业人才的优秀程度来衡量其价值是偏颇的。大学也必须坚守其承担的反思社会、引领社会的使命。因此,作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院校,独立学院要具有职业教育理念的追求,绝不是要求其照搬职业院校的模式来办学和进行岗位技能人才培养,它还必须秉承举办高校的办学优势,恪守其使命,将培养专业人才与促进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随着办学模式探索的不断深入,举办高校品牌依附优势渐渐褪去,独立学院必须尽快在传统的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和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培养之间寻找突破与发展的空间,以有为牢固其位,以有位创新其为。基于此,树立职业教育理念,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大力探索,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应该是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办学发展的一个明智选择,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使独立学院成为高等教育系统内一个不可或缺与替代的办学层次。

[参考文献]

独立思考范文8

摘要:独立审计是由于财务信息在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不对称而产生的。所有者为了用最低的成本监督经营者,采取的方法就是由信息的非知情者——所有者委托注册会计师对信息的知情者——经营者进行审计。当前,大股东控制在目前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具有普遍性。在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由于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经营权,是公司财务信息的知情者,公司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矛盾,而是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矛盾了。由财务信息的知情者——大股东掌握对注册会计师的聘用权是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在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如果我们仍然沿用传统的独立审计委托模式,则显然是不合适了。因此,在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对注册会计师的聘用权必须回归到财务信息的非知情股东——中小股东手中,才有可能保证独立审计的有效。

一、传统的两权分离条件下独立审计委托模式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两权分离条件下,独立审计是由于财务信息在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不对称而产生的。经营者是企业财务信息的知情者,而所有者是企业财务信息的非知情者。所有者为了用最低的成本监督经营者,采取的方法就是由所有者委托注册会计师对经营者进行审计。

传统的两权分离条件下的审计制度安排,是建立在企业经营委托关系的委托方(财产所有权的所有者)和受托方(拥有财产经营权的经营者)是确定的基础上。这种委托方和受托方都清晰明确的前提条件是:投资者的人数有限且相对固定,投资者之间在对经营者实施监督和激励时容易达成一致。作为委托方的投资人和作为受托方的经营者有明确的委托协议或合同条款,投资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受限制且容易做到。建立在这些条件基础上才形成了传统的审计制度安排模式,即在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委托关系中,投资者是委托人、外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是审计人、经营者是被审计人,三者身份明确,并构建起环环相扣,严密闭合的审计三种人关系。

作为审计人的注册会计师是超然独立于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和作为被审计人的经营者之外的,从而保证注册会计师客观公证的发表审计意见。这种关系体现在公司法中,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公司法都将审计委托权作为股东大会的权限之一。

可见,在传统的两权分离条件下独立审计委托模式中,独立审计是为了解决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问题。

二、大股东控制下的传统独立审计委托模式的缺陷

通过对中国现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分析,笔者发现,大股东控制在目前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具有普遍性。在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公司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内部人控制问题,是股东对内部人怎样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的问题,内部人控制的仅仅是经营管理权。而大股东控制问题,是中小股东对大股东怎样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的问题,大股东不仅控制公司的经营管理权,而且还控制了股东大会的表决权、董事会经营权、经理层管理权和监事会监督权等权利。在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治理结构中,按照现行的股东大会表决机制,大股东往往亲自或通过其人掌握或控制着公司的经营权和对注册会计师的聘用权。大股东集信息的知情者和聘用注册会计师的权力于一体。由此可见,在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公司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矛盾,而是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矛盾了。

从独立审计的产生我们知道,独立审计是为了解决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问题,并不是为了解决中小股东对大股东的监督问题。在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如果我们仍然沿用传统的两权分离条件下独立审计委托模式,则显然是不合适了。目前,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注册会计师的聘任权仍然是由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掌握。

当前,在我国,由于大股东直接或间接地掌控了独立审计的委托权,对注册会计师的取舍有着决定作用。当会计舞弊是出于大股东的某些意图时,大多数注册会计师无法独立、客观、公正地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大部分造成严重后果的会计舞弊都源自于大股东的授意。因此,笔者认为,由财务信息的知情者大股东掌握对注册会计师的聘用权是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既然大股东和会计舞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由大股东来控制独立审计的委托权显然不合适。

另外,在资本市场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其所有者是一批经常变动的股东,并且股东人数成千上万,虽然法律赋予股东大会选择、委托注册会计师的权力,但很难落到实处。所以,在传统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委托模式中,由所有者行使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权力也变得不现实了。

因此,笔者认为,在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对注册会计师的聘任权必须回归到财务信息的非知情股东——中小股东手中,才有可能保证独立审计的有效。

三、中小股东掌握独立审计委托权的可行性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是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的机制。由于我国现有法律无法有效约束公司的幕后操控者———大股东,因此有必要设计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法律制约机制来约束大股东。如何对大股东权力滥用进行有效制约呢?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公司治理中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权力制衡结构。基本思路如下:

经营管理决策权与监督权分开,这是权力制衡的基本要求。由大股东掌握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权,中小股东掌握公司的监督权,这种思路源于独立审计的起源。16世纪意大利出现了合伙制企业,尽管当时的合伙人都是出资者,但并不是所有的合伙人都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那些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怎样监督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人就成了一个问题。当时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由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人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参与经营管理的人进行审计,这就是独立审计的起源。沿着这个思路,笔者认为:股东大会的表决权、董事会的产生仍然遵循资本多数决原则,经理层也仍然由董事会聘任,这就自然使得大股东掌握了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权。但监督权必须要由中小股东掌握,那么它应当怎样产生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对大股东掌握的权力进行分析。虽然大股东掌握着股东大会的表决权,但股东大会的每一次表决,都是在公开、中小股东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时大股东的实际利益还没有得到,或者说中小股东的实际损失还没有发生,中小股东完全可以用脚投票来规避这个风险。由于中小股东不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所以,在董事会、经理层与中小股东之间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存在着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因此,制度安排中主要是要解决中小股东监督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经理层的问题。笔者设想,监督权仍然由监事会掌握,但监事会的成员由中小股东选举产生。监事会不对股东大会负责,而对中小股东负责。监事会除了具有现行公司法规定的职权外,还应具有以下职权:

1、聘请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权利。现行制度安排中,会计师事务所由董事会聘任,同时董事会又是被审计人员,这种审计委托人与被审人员合一的状态,破坏了审计关系中三方(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有序的平衡关系,使独立审计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剥夺董事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控制权。由于大股东实际控制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同时又控制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为了避免大股东既是审计委托人,又是被审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聘请或解聘的权利必须由中小股东选举产生的监事会掌握。

2、独立董事任免权。由于监事只能列席董事会,对决策并无表决权,因此中小股东的监督权只是一种事后监督,具有较为显著的被动性特点。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必须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董事会的决策过程中,这是一种事前和事中的监督。由于独立董事作为董事会的成员享有普通董事的所有权力,对董事会的决策享有表决权,并享有一些法定的特别职权。如重大关联交易的认可权;对上市公司的重大事项有发表独立意见的权力等等。这些职权确立了独立董事在监控大股东、监控上市公司及其关联企业、高管人员薪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其可以监督公司高管人员是否串通损害股东利益,监控控股股东是否损害公司的利益。但是,独立董事实现这些权利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自身必须具有“独立性”。由于独立董事所监督的是大股东及其所控制的董事会和经理层,因此这里的“独立性”主要是指与大股东的独立。

根据《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经中国证监会审核后,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但在大股东控制股权结构下,独立董事实质上是由大股东决定的。而且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津贴标准由董事会制定,由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在我国大股东控制董事会、股东大会情况下,独立董事薪酬的多少实质上也是由大股东决定的。这一独立董事产生程序及其薪酬决定模式都严重动摇了独立董事的独立地位,使独立董事在履行职能的时候,很可能只会迎合董事会中的大股东的口味从而丧失其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由此可见,我国现行独立董事制度不能保证独立董事与大股东的独立,独立董事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避免大股东既是独立董事委托人,又是被监督人员,独立董事聘请或解聘的权利必须由中小股东选举产生的监事会掌握。中小股东掌握监事会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首先,它确保了大股东对经营管理决策权的控制。这符合股权资本多数决原则,能够调动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其次,它能确保中小股东对大股东的监督。中小股东通过其控制的独立董事对董事会的决策过程进行监督,通过其聘任的会计师事务所对经营管理层的财务进行监督;最后,由于大股东的牵制,可以有效防止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出现。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在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治理结构中,中小股东掌握监事会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可以使中小股东从制度上对大股东进行监督。但如何定义中小股东?具体的监督权应如何组织实施呢?根据我国新公司法的规定,控股股东,是指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股东;持有股份的比例虽然不足百分之五十,但依其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已足以对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笔者认为,可以将持有股份在一定比例以下,不参加公司董事会、高管层的股东界定为中小股东。在监督权的具体组织实施上,笔者建议在中小股东控制的监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代表中小股东担任独立审计的委托人,而大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仍然由内部审计部门来完成。具体运作模式如下:

1、人员遴选。在股东大会日,从到会的中、小股东中依据其所持股份比例的多少自动生成中小股东代表5~7人,另随机选定中小股东代表2~4人。

2、工作概要。股东大会结束后,审计委员会举行审计大会,并邀请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参加。当天,审计委员会选定2~4家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参加竞标的会计师事务所代表。第二天,举行审计竞标会,最终选定审计人,并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

3、领导体制及权利保障。审计委员会属于真正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独立机构,其审计监督权应通过《公司法》等法律形式予以明确。

上述模式操作方便,执行成本低廉,确保了中小股东的审计委托人地位——注册会计师可以毫无顾忌、名正言顺地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而努力。同时,由于大股东要依赖内部审计部门对经营者进行监控,内部审计必定会在大股东的推动下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独立思考范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习惯 独立思考

吴正宪老师在《我与小学数学》中说:回首四十余载的教师职业生涯,如果您问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千言万语浓缩成一句话: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说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能列举出很多:倾听、观察、反思、质疑……这些习惯都很重要,每一个习惯的习得也均非一日之功。下面,我结合自己在中年级的一些教学实践,来谈谈关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意义

首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是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落实。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其次,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是学习活动产生效果的主要标志。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的观点,如果在学习的时候没有自主、独立的思考,只是被动地照着学,得到的知识再多最终也不会有大的作为。尤其是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必须经过学生深入的独立思考才能够得到理解与消化。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行为,就证明学习活动产生了效果,当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觉、稳定地出现,就说明学生走上了科学化学习的智慧道路。

最后,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终身受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们逐渐意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有益于学生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对学生的继续教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二、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途径

1.做好预习,培养独立思考意识

预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在课前或课内进行的自主学习。三、四年级时,有些学习内容就可以开始采取先预习再课上交流的方式。如在学习《积的变化规律》时,我借助例题,了解学生独立完成的情况,再针对具体情况展开教学。有代表性的结果如下:

学生在预习时他的思考就开始了,也许是收获,也许是疑问,当学生带着这些经验进入课堂教学时,他的学习就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尤其是中年级学生,正处于从无意学习到有意学习的关键期,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因此,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进行思考、质疑、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起点。当然,教师要选择好适合中年级学生预习的内容。还有一些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学习新知前以前测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已有基础,这也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契机,尤其是学生经过思考后,更想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渴望交流,从而能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不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2.课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主阵地

课堂,对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整个课堂学习中,对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培养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教师、同伴及学生个体等多方面。

(1)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和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

教师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首先要舍得花时间,要有静得下来的定力。不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课堂效果,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获得。其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力,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体验思考的愉悦,以及通过思考带来的成果。教师的提问要减少“是什么”“怎么样”“对不对”等问题,增加“为什么会这样”“到底用什么方法能解决”“还可能会怎样”等探究性提的比重。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出示主情境图:

学生读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人参加队列表演?学生列式后,教师提出如下追问:

为什么用乘法?

解决这个问题你会选择估算还是精确计算?

14×12的结果到底是多少?(可以自己想办法算,也可以借助点子图先圈后算。能自己想办法,又能用点子图最好。)

这三个问题都需要学生想一想才能回答,而且要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说理,这样的提问有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以及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学生积累思考问题的经验。从中年级开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将提问侧重于数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或已有学习经验的链接点上,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使问题更具挑战性和思考性,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新知。

(2)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教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而学生“数学地思考”的外显形式是能够“数学地表达”,同时,当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时,又会反过来促进主体数学思维的成熟。因此,在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急躁和打断,认真倾听学生的思考结果和对思考过程的解释、如何解释同学或老师的质疑、如何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提升等相关信息。当然,表达不仅限于语言,还有其他形式的表达,我们通常会请学生把想法表达在白纸上。

例如,在学习“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时,学生共出现了好几种情况,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大家没有交流完,教师把几种情况拍照记录,发给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观点,学生对比、分析,先独立思考,再在下一节课进行集中交流,并达成共识。

这节课上,教师没有直接呈现正确的程序告知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先自我表达思考,学生面对几种不同的竖式写法,表达观点,再达成共识,从而感受到“计算程序”的合理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实,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能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教师要有职业敏感,学生呈现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虽然我们有课时的限制,但是教师在实践中也要处理好展开与压缩的关系。

(3)教师要对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进行方向性和方法性的评价

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和采用的方法往往决定着任务完成质量的高低,没有恰当的反馈评价不利于学生获取合适的思考方向或有效的方法。同时,教师对方向与方法的反馈评价不仅能够矫正问题,还能够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课堂上动态的,学生表达想法时教师的指导性作用不可小觑;二是静态中对学生成果展示的评价、引导。

3.利用练习,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形成

由于小学生受年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新的学习内容比较难固定在认知结构的原有概念中,所以练习几乎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练习是数学学习活动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对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方法的获得,还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练习”的指导,以更好地促进独立思考习惯的固化。

正确的独立思考是建立在对所给信息正确分析的基础之上,分析信息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第一步。在中年级指导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我通常带着学生一起审题,并就思考过程带领学生完整经历。具体做法是:先一起x题,然后寻找题目要义,并以做记号的方式将要求分解,然后分析题目的信息,找到关系,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最后指出解决本题应该注意的事项。实践中,我尤其注意鼓励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记录、外显出来。与课堂上学习新知的放开有所不同,在练习环节,对于学生初次碰到的习题类型,我通常以板书的形式呈现整个解题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思考路径,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为更好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这样的过程表面上看虽然烦琐,但能够帮助学生有顺序、有逻辑、严谨地思考问题,这是学生脱离“支架”向独立思考转变的关键点。

练习中,学生出现错误是难免的,纠错的行为是必须的。纠错,也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好时机。实践中,先帮助学生明确纠错的作用和重要性,再引导学生主动检查是否有错误需要纠正,然后思考出错的原因(对概念的理解不清晰、审题不够认真、思考有误),第三步在错题旁边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便在复习时让原有的错题提醒自己应该注意的具体事项。纠错实际上也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与审视,是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过程。

4.营造研究氛围,促使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还需要学生能够将数学这个工具在生活中进行实践操作,在真实的、可操作的情境中主动地、独立地思考,加深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感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完“认识更大的数”这部分内容后,我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一些大数。一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大数和大数据是一样的吗?”他的问题又引发了几个同学的兴趣,于是,几个学生形成一个研究小组,借助网络、教师、家长等资源,开始研究起大数据,并在班上进行汇报,收获颇丰。

其实,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作业,如三年级学习完周长、面积,我们会留“附小操场有多长”“附小足球场有多大”的实践类作业,这类作业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会遇到各种挑战。我们还会跳出数学,帮助学生创造机会,如会在课前三分钟让每个学生做评委,发评选单,给每个演讲者评价。这样做的想法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很好的途径之一。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有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但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在一个班级中,存在一些学生懒于独立思考,总想有现成的“馅饼”掉下来;存在一些学生想要思考,却不知道从何入手。这部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关注,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如何帮助他们获得更大的进步。

本文开始,谈到每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最后,借用吴正宪老师在《我与小学数学》中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观点:身教重于言教。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千万不可低估教师的“潜移默化”。好习惯的培养要持之以恒,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需要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与大家一起共同践行。

【参考文献】

[1]叶立军.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独立思考范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 养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被日益暴露。其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采用灌输式数学教学模式的现象尤为突出。更为可怕的是,有些一线教师对此现象的危害认识模糊,甚至产生偏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呢?又将通过何种途径来进行养成呢?以下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简略的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独立思考能力,就是在不借助外界帮助的情况下,通过思考者本身的探索和思考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不仅仅是孩子必须的能力,也是一种需要在教学中培养的习惯,尤其是要学好数学的孩子,这种习惯必须从小学数学教学就开始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让他们独立思考,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这种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是我国教学目标的重要要求。根据国家教委的相关规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全面培养在校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增进学生智力水平;其二,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与独立思考能力;其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将独立思考提升为自觉学习行为等。由此可见,独立思考能力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其次,培养小学生独立的数学思考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不单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基础是要有良好的独立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根据课堂的实际状况,培养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

目前,在我国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欠缺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其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主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多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偏重于接受式学习。教师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标,学生则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这样一来,在课上,教师控制着课堂,掌握着标准答案,成为整个教学的权威;在课下,课本和参考书充斥在整个自习环节,成为盲目抄写和记诵的标准。学生只能依赖于教师,服从于教师;只能依赖于课本,服从于课本。长此以往,学生们就只能主动放弃独立思考,成为一名甘愿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好学生”。

(2)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人们往往只是片面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不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经了解,目前小学生每天要学习 3 到 5科课程,用时高达十来个小时。一天下来,超负荷的课业负担使他们疲惫不堪,根本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这就在客观上产生了一种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现象。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途径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条件越来越高。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更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那么,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1)创设以学生为主角的民主式数学教学氛围。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灌输式、接受式等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严重阻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和发展。之所以如此,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的教学氛围呆板、不活泼,全部是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让小学生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就必须要创设以学生为主角、民主、活泼的数学教学氛围。

(2)选取新颖有趣、结合实际的数学教学内容。经调查,84% 的小学生认为目前的数学学习内容枯燥无味,不能很好地提起学习兴趣来。然而,数学却是来源于生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挖掘出新颖有趣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在教授 10 以内加减法时,可以根据每个数字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学生身体中的数字(如手指等);在教授100以内加减法时,就可以利用算盘、火柴或自制小模型等一些道具,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营造活跃的校园课下数学文化探讨模式。校园课下数学文化探讨模式应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增强智力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实际数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探讨模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课下数学活动小组。在每个小组中,设一到两名联络人,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小组所探讨的数学内容应由小组的成员集体挖掘。教师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启发、指导和检验。

数学课“应多给学生一点儿思考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默默地在数学课中得到发展。这样学生经过自己成熟的考虑,发言才会有质量,才会真正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独立思考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关键,也是数学教学的传统。独立的见解是智慧的花朵,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思维驰骋的天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增添一种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独立思考范文11

关键词:小组合作 独立思考 有机整合 促进发展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互助协作精神的培养。

但在课堂上,有时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甚至还出现了“合而不作”、“合而无为”的现象,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有些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内涵,虽然充分考虑了交流问题的探究价值,注重了学生交流时的引导作用,但在学生交流前没有留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独立思考更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两点应该是相互依存的,我们不能因为盲从合作学习而忽略独立思考,这样孩子们将减少自主学习的机会;反之,也不能独专独立思考而忽视小组合作交流,这样,学生也会失去合作交流的机会,更体会不到被别人认可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数学学习的合作交流,并把两者予以有机的整合呢?多年的教学,我对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思考和研究。

一、独立思考推动小组合作,是小组合作的前提

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我用故事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列举了几组除法算式,出示例题后就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什么是比。问题一提出,孩子们仿佛都被孙悟空用定身法定住了,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做什么,课堂出奇的安静,小组合作形同虚设,更谈不上合作交流了。又如我在上汇报课《按比例分配》时,出示尝试题后就让学生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号令一出,课堂顿时热闹非凡,整个课堂可以用“人声鼎沸”来形容了。然而,结果是小部分学生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大部分学生却是一脸茫然,在汇报时人云亦云,只好老师自己来个“启发诱导”,得出结论了事。这两次失败的小组合作又让我认识到了独立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从多角度去探讨问题,从而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当学生有了合作的自我需要时再组织小组内的同学一起探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心理初步有了想法,合作就会有意识地去进行。可见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才是更有效的合作。因为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所以,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探究,经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与组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二、合作学习促进独立思考,是独立思考的动力

小组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那么你也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优势互补,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延伸。例如在一节平面图形的复习课中,各小组共同整理出完整的知识网络图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根据图形特征,联想公式推导,哪些公式可以合二为一?”学生经过讨论,当一组学生说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可以合用一个公式时,另一组的一名学生马上说梯形和三角形也可以合用一个公式。一会儿,又一组的同学说如果知道梯形的中位线,那么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也可以合用一个公式。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不断推向了新的层次和高度。

三、让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牵手”,造就创新人才

独立思考范文12

摘要:现代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自主提出、分析与解决,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时期。文章从将抽象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合理利用三段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建轻松和谐的思考环境三方面,探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独立思考能力;主体地位;培养

一、将抽象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课程,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抽象思维还未形成,刚接触数学知识时,对于图形、数字、符号等均较为陌生,无法理解这些知识,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极易产生排斥感。时间长了,不但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问题,对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造成阻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努力寻找学生本身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日常能够接触到的事物,实现生活化教学,进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笔者通过生活中的闹钟这一具体事物,引导学生对“时间”进行思考,让学生逐步认识时、分、秒,了解其基本概念,再要求学生思考生活中与时、分、秒有关的事物。在笔者的要求下,学生开始进行独立思考。经过不断思考,有的学生寻找到手机、电子表、电脑等记录时间的电子产品,有的学生甚至联想到自己思考的过程总共花了多少分钟。这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帮助学生对时间观念进行初步建立,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二、教学中合理利用三段式教学模式

三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将教学过程分为“读”“理”“练”三个阶段,通过在各个阶段中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主动地思考与解决数学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开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活动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知识,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然后要求学生找出书中提出的有效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并对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学习难点进行总结。在理解阶段,笔者让学生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不但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够使教学计划得到落实。在“读”“理”两个阶段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均能够得到激发和锻炼,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教学的最后阶段,笔者依照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布置练习题,以检验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成果,使其在练习的过程中提升了独立思考能力。

三、为学生创建轻松和谐的思考环境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其在给学生讲解数学问题时为了保证课程进度和课堂秩序,会在提出问题不久后就给出答案。而学生的思考时间较短,独立思考能力受到限制,不能有效融入课堂学习,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能力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而,教师应不断汲取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建轻松和谐的思考环境,保证其思考时间的充足,从而使其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一课时,笔者在讲完圆柱与圆锥有关的特征后,在讲台上分别放置了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然后让学生对实物进行仔细观察,找找两者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在提出问题后,笔者并没有急着让学生给出答案,也没有自己回答,而是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学生指出了圆锥、圆柱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笔者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使得整个班级的学习情绪高涨。这样,为学生创建轻松和谐的思考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意愿,能够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符合自身学习需求的数学思维,有利于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

四、结语

总之,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并且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汲取新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将抽象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合理利用三段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建轻松和谐的思考环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