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心之旅

地心之旅

时间:2023-05-30 10:29:07

第1篇

从维也纳圆舞曲到帝王华尔兹,从蓝色多瑙河到小白花Elderweiss,曼妙旋律悠悠飘扬于阿尔卑斯群山,奥地利音乐王国浑然天成。奥地利也拥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在山峦起伏的阿尔卑斯东麓,风光秀丽的山间或湖畔,孕育着100多处温泉区,这些Spa饭店,或是以水为主题的水疗浴场,结合了疗养、休闲、养生、运动、锻炼和娱乐的综合功能,成为休闲度假的热门场所。

第1站

音乐之都维也纳近郊的琉璜泉

欧博拉Spa公园

多瑙河流经维也纳市区,彷如美丽的蓝色丝带。许多音乐家都曾在维也纳住过,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登等都在这儿留下足迹。对许多音乐家来说,维也纳附近的巴登(Baden)温泉乡,曾提供不少创作的灵感和身心的慰藉,但对维也纳市民来说,最近最好的却是车程不过半小时的欧博拉Spa公园(Oberlaa Wellness Spa Park),这里面积86万平方公尺的绿地和维也纳山丘陵、拉尔森林共同形成了维也纳市南部的重要绿带。

欧博拉Spa公园所在的拉尔山丘,原是制砖厂取土的广大坑穴,1969年发现了奥地利涌泉量最大的硫磺泉水后,便建起了欧博拉温泉疗养中心。如今,昔日的疗养中心,已经成了综合性的体育设施和欧博拉疗养公园。玫瑰园中的4万5千株玫瑰争相吐艳,公园里的4千棵阔叶树、3千棵针叶树和1万5千株灌木丛,绿林蓊郁。

综合性的疗养公园

在温泉游泳池,54℃的硫矿泉水主要对皮肤病、关节炎、椎间骨盘损伤等疾病有良好的疗效。温泉水疗馆里有由专业Spa指导员所设计的水中运动、水中健身、水中指压等项目,对肌肉官能障碍或是风湿病关节炎患者,有不错的改善作用。此外,这儿的Spa空间十分宽敞,有室内通室外的温泉浴池,有男女分开的个别Spa以及男女混合的各种干湿式Spa,包括不同温度的烤箱、蒸气室、香精浴,还有对呼吸器官绝佳的尤加利树精油香熏室和冰水池等。

结束了身体的Spa,再来个悠哉的维也纳“心灵Spa”,细细欣赏旧市区的典雅建筑和富有诗意的庭园、街道,环城大道走一圈,处处皆古迹历史,维也纳能看、可看、值得看的东西太多,究竟她有多迷人?只能让心情去Spa,去体会!

第2站

莫扎特故乡的顶级Spa

科本策饭店

萨尔斯堡被誉为世界最美丽的城市之一,音乐家莫扎特诞生于此,使得这座山城成为全球音乐爱好者的朝圣地,每年举办的艺术节世界闻名。郊区的萨尔斯堡盐湖区号称奥地利最美丽的湖光山色,也是电影经典名片真善美(Sound of Music)的拍摄地。

萨尔斯堡拥有一股动人心弦的魅力,浪漫狭窄的小巷、巴洛克式的高塔、庄严肃穆的教堂、堂皇神圣的古堡,传统和现代,高贵与简朴相容并蓄。但是很少人知道,在这座就像沈睡百年的城市里,有座欧洲顶级的Spa度假饭店,饭店负责人玛丽安・范布塞克女士还是不折不扣的女伯爵呢!

悠扬乐声中徜徉Spa

位于萨尔斯堡市区南部约15分钟车程的科本策饭店(Vital-Hotel Kobenzl),四周为森林绿地所环绕,一踏入充满传统气息的科本策饭店,就可以感受到饭店的用心,“宾至如归”的家庭气氛扑面而来。

无论耳边响起的是莫扎特的乐曲,或是真善美的旋律,都要好好享受Spa,放松地享受按摩、泡澡、湿敷、Spa、土耳其蒸气浴室、红外线烤箱,或是试试玛丽安大力推荐的中国推拿、色彩疗法、海洋浴疗法还有最新引进的神奇“磁石疗法”。

结束Spa,小憩片刻,然后盛装打扮享用欧式风情的晚宴。在奥地利的Spa饭店里,房价通常包含一宿两餐,晚餐更针对长期居住的Spa客人,每天都设计不同的菜单,每周五或六选一晚推出豪华全餐。

在气氛高雅的餐厅及咖啡厅内,可以尝到由奥地利顶级厨师烹调出来的佳肴及甜点。在烛光下,科本策饭店邀请旅客细细品尝各式餐点,从传统美食到精心配制的特餐,从苹果派到山区的新鲜鳟鱼,搭配一杯奥地利出产的葡萄酒或是冰酒,眺望窗外的山城夜景,令人忘却时光的流逝。

第3站

国宝级的温泉乡

佳思坦山谷夜未眠

来到萨尔斯堡湖区(Salzburgerland),会觉得这里像一本美丽的画册,大自然以其无与伦比的巧夺天工,缤纷五彩地呈现在眼前,清澈见底的湖泊,翠绿迷人的阿尔卑斯群山,点缀在其间的,是奥地利风光最美的温泉村──佳思坦山谷(Gastein Valley)。

17座温泉的源泉所在地是巴德・佳思坦温泉镇,据说在约3千年以前一场世纪大雨,下在这约奥地利中心点的道恩山区,雨水渗入地心2千公尺,在地底深处沈睡千年,跟许多矿物质结合,日积月累后逐渐从炎热的地心向上攀升,自然涌出约45℃的温泉,这温泉含有奇特的氡气,所以许多原本罹患长年风湿病、关节炎的居民,在沐浴、饮用过含有氡气的水后,多年的痼疾竟然改善,呼吸道、血管的循环畅通,全身上下的机能逐渐再造,整个人顿时年轻起来。这一传开来,人们纷纷涌至,昔日的奥皇法兰兹・约瑟夫一世偕同爱妻曾经多次来到巴德・佳思坦温泉镇,音乐家舒伯特、哲学家叔本华、德国威廉大帝、铁血宰相俾斯麦等等大人物都前来青春之泉寻找身心灵的第二春。

“绿树”――温泉度假村的治疗假期

佳思坦温泉镇,以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为背景,气势磅的瀑布为点缀,宁静优雅的温泉镇具备了小型国际都会特质的高级度假区,我在这温泉镇上最美的“绿树”温泉度假村(Hoteldof Gruner Baum)享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温泉假期。

在奥地利的温泉饭店度假,没有人来殷勤问候,时时关照,一切讲求自由、随性。想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就得去Spa了。“绿树”温泉度假村拥有一批年轻又专业的Spa按摩师、体能运动指导员及美容师;Spa的规模虽然并不很大,设计却十分典雅。Spa中心的温泉泳池,每天早上都有水中运动,通常客人一住进温泉饭店,行李一放就先到Spa中心预约一天或是一周的疗程。

每天在Spa中心饮用含有氡气的温泉水,接受温泉水中按摩,浸泡温泉浴,呼吸着温泉气体,只觉得人整个变得轻盈起来,不只是因为水中无压力跟浮力的关系,而是体内的细胞彷佛在飞舞。

第4站

奥运胜地的山城Spa

皇家Spa度假饭店

如果将奥地利比喻成一把横躺的小提琴,曾经举办过二次冬季奥运的茵斯布鲁克就恰好位在小提琴把的正中央。以茵斯布鲁克为中心的提洛省,位于阿尔卑斯山东北部,全境几乎都是起伏的山峦,有“山国”之誉,3千公尺以上的高峰连绵不绝,是滑雪家及登山者梦寐征服之地。

山城中的Spa享受

雪菲德镇上全是旅馆,“靠山吃山”,提洛人在山间小镇中创造各式风情万种的住宿设备,其中以“皇家Spa度假饭店”(Vital Royal Resort & Spa)的设备最先进,有亚洲皇室Spa、埃及艳后蜂蜜奶浴、古罗马式石头加热蒸气浴、水晶Spa、提洛芬兰浴、冰浴、盐浴、香草浴等等众多花样浴疗。

一早,可先从水中运动开始健康的Spa一天,如果能够抵挡上百种类丰富满堂的自助早餐之诱惑,不妨选择低卡路里有机饮食。早餐桌上有一天的“Spa活动新闻及节目单”,准备消耗体内过剩的热量,可以选择到健身房,让指导员量身为你订做“健康方程式”,跑步、游泳、打球、跳拉丁舞,或者拳击,或者击剑,或者做球上伸展体操。如果喜欢沈思,也可选择搭配气功与瑜伽的静坐与伸展。简单的午餐后是重头好戏的Spa疗程与按摩逐步登场,按摩小组的成员会走进你专属的Spa房间,放上一张搭配疗程的音乐CD,然后就进入音乐与Spa结合的忘忧梦境。

皇家Spa十分考究“香氛”的使用方法,从Spa的各个角落到每间客房里,都会摆置一个造型优雅的香熏炉,每天还选择不同的主题香精油,让Spa客人从踏入皇家度假饭店的那一刻开始,就可以放松身心,享受一个芳香世界里的身心灵Spa洗礼。

第5站

阿亨湖畔Spa

昔时奥匈帝国皇家风情

麦草浴在阿尔卑斯山一带相当流行,刚开始只是因为农夫工作累了,就近躺在干燥的麦草上睡着了,结果一觉醒来神清气爽,专家们发现阿尔卑斯山一带的农夫们虽然工作辛苦,却没有任何风湿病、关节炎的职业痼疾,追根究底竟然要感谢那一堆又一堆的麦草。

如今阿尔卑斯山一带的Spa都实行名为国王浴或健康浴的麦草浴疗法,有的还特别经过去味或加精油的处理,使麦草浴疗转型为香草浴。

神奇的麦草浴和石头浴

位于美丽的阿亨湖(Achensee)畔的“国王之家”(Hotel Fuerstenhaus)不但有健康的麦草浴疗,还有不加味的“石头浴”。这种在提洛省阿尔卑斯山麓一带发现的特别矿石,可以提炼出“石头油”,加了石头油的洗澡水就成石头浴,更有工厂将石头油精炼成石头膏,据说对脚气病有很好的疗效。

第2篇

捧起这本沉甸甸的书籍,双手突然盛满了深沉的爱与割不断的亲情。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对你来说也许是个陌生的书名,不过它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他一生创造了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非常爱读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等等都出自凡尔纳。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这本书是他早年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这部小说的故事是讲述了游船“邓肯号”船主格莱纳旺爵士得到两年前遇难失踪的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的线索,请求英国政府派遣船只去寻找,被英国政府断然拒绝,格莱纳旺决定自行组织旅行队,亲自完成这一事业。他带着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穿过南美洲的草原,横贯澳洲内地和新西兰,环绕了地球一周。他们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

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格兰特船长的小儿子――罗贝尔・格兰特。罗贝尔只有12岁,是一个瘦弱的小男孩,在父亲失踪的两年间,他与14岁的姐姐相依为命,孤苦伶仃地生活。在漫长的寻父之旅中,他从一个哭着鼻子,躲在姐姐怀里的小孩子变成了一个遇到危险处变不惊、机智多谋,骑上马儿能飞奔的男子汉。罗贝尔在整个漫长的旅途中,无疑是最受瞩目的人物,他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总能出色地完成所有看似不可思议,无法完成的艰巨任务,甚至好几次救了全队人马的性命,他面对欺骗大家,身上有无数人命的大坏蛋埃尔东,并没有把他带回伦敦绞死,而是选择了宽容地放了他,若是在现实社会中,罗贝尔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益社会的绅士。

全书每一处的描写都十分精彩,但令我最为感动的一处内容不是一家三口的团聚的一幕,而是即将找到船长的寒冷前夜。两个孩子在甲板上深情地呼喊爸爸,祈祷他能听见,那声音令人痛彻心扉,潸然泪下。姐弟两人直喊到昏死过去,才被水手们抱回船舱,在场的每个人无一不心如刀割,为两个孩子的不幸遭遇而心痛不已。

读完整本书,我不禁感叹,自古以来,写父母对子女之爱的书籍很多,就算是有描写到子女的孝心,也罕有如此深沉、绵长。其实,书中写到了更多的是小儿子罗贝尔巨大的勇气,过人的智慧与超乎常人的坚强毅力。还有他姐姐身上旧社会女子从没有的如一个男人一般的无畏、坚忍,能够像个男人一样徒步横穿大洋洲。可姐弟俩的这些优点都是在寻找父亲的旅途中被激发出来的,突出了两人对父亲的爱和信心。“爸爸还活着,等着我们去解救”,这是两人这次危险的旅途中从始至终都保持着的信念,尽管他们受到多次挫折,精神支柱几乎破碎,但他们却从未放弃。最终,皇天不负苦心人,他们梦想成真,终于和亲人团聚。我暗想,若是当初得知格兰特船长失踪消息的是我,我是否也会不顾一切,为了营救一个素不相识、生死未卜的人而去环游世界,进行一次极其危险的旅行,放弃现在舒适幸福的生活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不会像这群勇敢的人一样有勇气去历险。毕竟,每个故事都要告诉我们一些虽然我们知道,但实际又是难以做到的道理。不过,尽管我们不能做到像书中这样的极致,但还是要尽量去做,就算只是在朋友有困难时伸出一只援助的右手。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希望你也能去读一读,相信你能比我收获更多!

指导老师:吴 颖

第3篇

(一)研究结论

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四川省旅游综合经济空间网络矩阵、国内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矩阵、人境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矩阵,分别分析其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整体密度偏低,区域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不紧密,国内旅游经济联系要高于旅游综合经济和人境旅游经济。成都经济区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较紧密,形成了几个强派系,形成了一定的区域旅游合作基础。

第二,四川省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存在明显的核心一外围结构。成都经济区处于核心地位,聚集、打-散旅游客流的能力较强。核心一外围结构与地区在整个区域内的地理位置有较高的一致性,处于核心地位的地区大都位于成都平原或其附近区域,接受成都市的辐射;处于外围地位的地区大都位于四川省的边界,距离中心地区较远,这也说明了核心区对外围区的辐射作用较弱。

第三,省会中心优势明显,成都市在旅游综合经济、国内旅游经济、人境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中都保持着核心地位,而且成都市的点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值都大大高于其他地区,属于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的第一等级地区,且只有一个。

(二)政策建议

针对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存在明显的核心一外围结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空间联系不紧密的特点,文章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提高区域间交通通达性。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核心一外围结构的形成与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处于网络外围的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除提高自身旅游交通的可进人性外,还要加强与区域内处于核心地位的成都经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构建成都一攀西一川西北一川南经济区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接受成都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的旅游辐射,实现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客源共享,提高区域间的旅游空间联系。

第二,培养第二极地区,发挥第二极地区的带动作用。口前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以成都经济区(尤其是成都市)为核心,缺乏与成都市地位相当的第二极核心地区,导致核心地区对外辐射的范围不大,区域中存在较多的孤立点。在保持成都市区域空间核心的同时,应着力把乐山培养成第二极地区,增强对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经济区等边缘地带的扩散辐射作用。

第三,优化网络内部结构,发挥空间网络协同效应。虽然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整体密度较低,但是在网络中产生了较多的强派系成员,这些成员有些是属于一个经济区,也有跨区之间的成员在一个派系当中。因此,在区域旅游合作中,应摈弃行政划分和空间相邻等传统观念,在条件合适的区域中开展区域旅游合作。除传统的客流互送、线路互动之外,各级地方政府应共同参与编制统一的跨区域旅游规划。而这个规划必须建立在注重地域系统内部各区域单元合理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参与区域旅游合作的各行政区域之间的旅游资源、区域旅游品牌形象、旅游产品和旅游空间布局的整合与共享问题。区域内部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整体空间网络中的位置,尽量避免同质竟争,实现错位差异化发展,形成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机制,发挥旅游空间网络协同效应。

第四,统筹规划,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全域旅游的核心思想是实现旅游口的地的全景化、旅游产业的全覆盖、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和全民参与的旅游业发展模式。从全省的角度看,一是制定全域旅游规划,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采取属地管理和口标管理的原则,将国家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城镇、乡村和旅游交通道路等游客可视范围内的环境景观化,构建美丽四川。二是贯通重要城市的交通连接,加快景城之间、景区之间的交通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标识,健全旅游交通服务功能,保护旅游通道沿线生态植被、景观风貌,打造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景观廊道。

第4篇

1.襄阳市建立旅游集散中心的必要性

襄阳古城拥有28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悠久璀璨的历史赐予了襄阳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但与之不符的则是襄阳市不温不火的旅游业,虽然也在逐年增长,但在异常火爆的中国旅游市场,这些数字显然不具备说服力,襄阳市急需一种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发掘散客价值的方法来引领旅游业的发展,建立游客集散中心或许是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

1.1分散的组群式城市需要完善的旅游集散中心体系

襄阳市现辖枣阳、老河口、宜城三个市辖区,南漳、保康、谷城三个县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鱼梁洲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开发区,是一座由所辖县市环状排列的组群式城市,辖区呈“椭圆”状分布。省外各大景区也以环状结构围绕省级线沿四周摆开。市域景点(区)和省外景点(区)形成有集中有散落的分布态势。市域优势景点(区)集中分布在以襄阳城区为圆心的方形区域内,而其他旅游景点犹如散落的珍珠零星分布在70公里的范围内。

这样的景点分布格局导致旅游地游乐接待建设既费时费力,又费钱费劳神。此外,襄阳市城市辖区人口580万人,市域人口120 万人,总体上是特大城市,但由于“”大分散,小集聚“的城市布局使得旅游的辐射力和凝聚力远未发挥出来。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集成平台体系来支撑,保证其最大限度的实现集散功能。那么,襄阳旅游集散中心就是首要的选择。如果旅游集散中心就把这些规模大小不一的景点有机串联起来,就能有效发挥规模经济,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1.2襄阳市旅游接待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完善的旅游集散中心体系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消费模式也发生改变。旅游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各类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襄阳旅游接待供给跟不上游客的实际需要,已经成为当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襄阳旅游业“十二五”规划也特别指出,襄阳市旅游业发展需要改善旅游旅游接待方法和措施,大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建立自有的旅游集散中心。

1.3区域旅游整合需要完善的旅游集散中心体系

纵观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这些年,也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等阶段。目前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区域竞争阶段,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在共同商定的原则下,将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重新划分与结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示范型龙头产品,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行为。在湖北省“两圈两带”区域一体化过程中,襄阳市与周边城市的旅游经济主体可以借助旅游集散中心打破行政意义上的地理限制,开展旅游合作,搭建旅游资源合作平台,促进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以及产生效益

旅游集散中心是一个为旅游者,特别是散客旅游者提供旅游咨询、预订、集散等服务,同时具有旅游公共服务功能的组织实体。旅游集散中心作为一个独立旅游组织机构,发挥着为游客提供景点信息,交通服务,以及生活服务等基础性功能措施。同时,旅游集散中心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之中,也必然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作用,进而为助推服务业转型。

2.1旅游交通功能

旅游集散中心的基本职能是交通服务。通过设置固定的旅游行车路线,开通景区专线车,交通瓶颈问题的能够很好的改善。大规模的停车场地,能提供车辆维修、抛锚救急、加油、清洗,还能满足中途游客以及司乘人员的食宿需要。据了解,襄阳市辖区目前有两个火车站,一个机场。三者之间并没有可以相互通达的快速交通工具。也没有直接连接从交通集散中心(汽车站,火车站,机场)到市内景区的交通桶工具,更不用说分散在襄阳市周围的旅游景点了。旅游集散中心的建立,能很好的连接三大客流集散中心与旅游景区,在节约游客时间,方便旅游活动的同时,不仅游客收益,本地出行的居民也会因为交通设施的完善而受益。

2.2旅游集散功能

集散功能是指具备本地旅游和外地游客的汇聚能力,让游客在旅游集散中心就地换乘后通过旅游专线方便快捷到达旅游目的地的能力。同时发挥客运网络优势,采取出售联票、套票等方式吸引和组织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散客来本地旅游。襄阳本地的散客进行周边游还要在不同的车站乘车,由此可以想象会对外地游客造成多少不便,旅游集散中心的出现,将大大方便游客出行,到达游客集散中心,就相当于到达各个景区了。

2.3旅游综合服务功能

随着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不断提升,逐渐会伴随产生一些与旅游相配套的服务功能,以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消费的需求。运作相对成熟的上海旅游集散中心为游客提供的服务早己不在单纯提供交通、集散等基础功能,而是逐步像综合服务中心发展。旅游集散中心在旅游交通,旅游集散,旅游救援,旅游投诉等方面为旅游业带来的优化也升级,必将通过旅游业渗透的其他行业的这些方面。通过帮助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来拉动其他行业的升级发展,从而促进整个服务业的现代化转型。

3.旅游集散中心的构建策略

襄阳旅游集散中心身为一个肩负重任的综合性项目,必须长远规划与设计,其中有很多细节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讨论与研究,在此不一一赘述。以下仅对襄阳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中心大致服务功能以及项目管理方案提出作者本身的设想。用来参考讨论。

3.1襄阳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指导思想

从襄阳市经济文化地理区位等一系列基础条件分析做起,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和外部山水互动,与周围环境和谐的融为一体。 在项目建设上,遵循弘扬绿色环保、低碳节能主题,追求以和谐为主题。 增强襄阳旅游集散中心的环保能力,并具有适度的前瞻性。

3.2襄阳旅游集散中心大致功能

旅游集散中心是向不同类型、不同经济实力的游客提供旅游全要素服务的集中场所,也是旅游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平台,同时还是政府对旅游行业公开管理的载体。

襄阳旅游集散中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1)主要为散客出游提供服务的散客集散中心(旅游交通与住宿服务);

(2)为旅行企业开展旅游经济活动的行业中心;

(3)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的信息中心;

(4)为游客提供旅游商品集中选购的购物中心;

(5)为本地和外地政府和企业提供旅游产品促销宣传的推介中心;

3.3集散中心运营方案分析与选择

一个优秀的综合型集散中心要想顺利发展,必然需要一套适合其发展的管理运营方案。

目前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政府牵头主导,具体是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设立,由上海市旅游局直接管理的为旅游者提供自助旅游服务的城市旅游基础服务功能机构。其主要业务就是接待上海本地和其他地区来沪旅游的散客游者,利用“旅游专线车”从上海向周边地区集散游客。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立的运营模式就是政府统筹中心的运营,通过中心的各类旅游企业例如旅行社,旅游车队,酒店宾馆的旅游企业的合作,来支撑整个中心的日常运营。该模式的优势在于政府牵头,游客服务中心整合资源的能力更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也更大。但在运营成本以及协调沟通上花费的成本会更大(综合协调不同的交通运输公司,旅行社,景区)。

第二种是类似于美国“灰狗公司”、日本“鸽子巴士”经营模式的由大型企业(一般由交通运输公司,大型旅行社)自主建设,经营,自负盈亏。代表城市有无锡,宜昌。其只要业务与上海模式基本无异,就是在经营成本上因为是旅行社或运输公司经营,在交通已经组织成本上会占有一定的优势。但以一己之力运行风险太大,而且这种模式容易在当地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利于旅游行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结合襄阳市目前的具体情况相分析,襄阳市内没有5A级旅行社,也没有大型国有或私营运输公司。各个旅游经济组织部门还在各自为战。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尚没有一家企业可以通过一己之力将旅游集散中心建设运营起来。所以第二种模式在襄阳地区操作的可行性不大。襄阳市政府早年就提出旅游兴市,近期也在各类政府会议上屡次提到要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提升襄阳的经济竞争力。同时,政府作为旅游规划的制定者,在建设和规划旅游集散中心是也更得心应手。所以,由政府主导,对旅游集散中心进行建设管理这一方案是切实可行的。旅游集散中心的强大综合性也决定政府不可能全方面参与到集散中心的运营管理之中。结合其他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运营经验。襄阳旅游集散中心可以由旅游局成立一个专属部门来统筹管理集散中心,并且将一部分运营项目开放给企业运营,例如在交通运输,景区票务,游客咨询方面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对经营企业进行选择,既保证参与企业的资质质量,又能通过竞争的方式,达到利益最大化。最主要的是政府作为主管部门没有经济利益的牵扯保证了旅游集散中心的服务性和公益性,企业参与又能保证集散中心日常运营所需要的成本。所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是适合襄阳旅游集散中心建设运营发展的最好模式。

结语

以上内容首先分析了襄阳市在资源分布、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和区域联合三个方面分析了建立旅游集散中心的必要性。又结合襄阳市的实际情况,提出襄阳市旅游集散中心在旅游交通、旅游集散、旅游维权、旅游综合服务等方面的具体功能及效益。用战略的眼光提出中心建设的原则目标。并以国内其他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运营经验,结合襄阳市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以政府管理为主导,企业参与运营为辅助的这一适格襄阳旅游集散中心运营发展的模式。(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第5篇

四川省旅游综合经济空间网络、国内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人境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整体密度分别为:0.1 ,0.2167 ,0.0405。三个网络密度的数值均偏小,说明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单元之间的强联系不多,密度最高的是国内旅游,表示四川省国内旅游经济空间单元之间的强联系要高于旅游综合经济和人境旅游经济空间网络。在整体网络中,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二者在图论或者矩阵意义上的最短途径的长度。根据Uclnet计算结果,旅游综合经济空间网络两个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2.009,建立在“距离”基础上的凝聚力指数为0.169;国内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成员之间的平均距离为2.031 ,凝聚力指数为0.416 ;人境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成员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646,凝聚力指数为0.077。指数越大,表明该整体网络越具有凝聚力,显而易见,四川省国内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凝聚力要大于旅游综合经济和人境旅游经济空间网络。

(二)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分析

1.点度中心性

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中心度是通过点人度和点出度进行衡量的。从点度中心性的指标值(表1)来看,成都市的点出度值在旅游综合经济空间网络、国内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人境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三个网络中都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反映出成都市在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是整个四川省区域范围内的打一散辐射中心。在旅游综合空间网络中,点出度值次于成都的是乐山市和资阳市,点出度值高于均值的地区只有3个,体现出重要的对外辐射功能。比较点人度之后发现,高于均值的地区有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眉山市,说明这几个城市在整个区域中能够吸引一定的外部资源,具有相对较强的聚合效应。从国内旅游空间网络来看,点出度值高于均值的地区有成都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资阳市和阿坝州;点人度高于均值的地区有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和雅安市。从人境旅游空间网络分析,成都市点人度和点出度都保持了最高的值,是名副其实的四川省人境旅游集散中心;乐山市在人境旅游空间网络中也有着重要的打一散辐射功能。

2.中间中心性

从旅游综合经济空间网络(表2)来看,攀枝花市、沪州市、德阳市、广元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11个地区的中间中心度为0,处于空间网络的外围地位,完全没有控制其他单元的能力;自贡市、南充市、宜宾市、资阳市4个地区的中间中心度较弱,说明这4个地区与四川省其他地区旅游经济空间联系较少,对其他地区的旅游经济控制能力也较弱;成都市的中间中心度最高,其次是乐山市、眉山市、内江市、遂宁市和绵阳市,反映出这6个地区在四川旅游综合经济空间网络中属于核心圈层,与其他地区的联系较紧密,拥有较大的控制其他地区的能力。从国内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来看,攀枝花市、沪州市、德阳市、巴中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7个地区的中间中心度为0,自贡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达州市、资阳市6个地区的中间中心度较弱,说明这13个地区处于四川省国内空间网络的外围位置,对其他地区的控制力较弱,旅游经济空间联系较弱;成都市的中间中心度最高,其次是绵阳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雅安市、广安市,反映出这8个地区在四川国内旅游空间网络中属于核心圈层,与其他地区的联系较紧密。从人境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来看,除成都市和乐山市以外,其他19个地区的中间中心度均为0,说明成都市和乐山市处于四川省人境旅游空间网络的核心地位,其他地区处于外围位置。

3.空间网络结构分析

(1)四川省旅游综合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分析

从四川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图(图1)来看,攀枝花市和巴中市与四川省内的其他地区没有任何联系;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达州市、沪州市、广元市六个地区都只与成都市有联系;德阳市接受成都市的旅游辐射,与绵阳市双向互动;其余的地区都最少和其他三个地区有联系。对网络结构图进行度数中心度分析,其中节点面积大小代表指标值的大小,可将四川省旅游综合经济空间网络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地区是成都市,其中心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说明成都市是四川省旅游综合经济网络的中心节点,其在区域范围内的影响力也最大;第二等级地区包含乐山市、内江市、眉山市、遂宁市、资阳市,这几个地区都位于成都市的周边,位于四川省区域范围的中间位置,除内江市外,都属于成都经济区;第三等级地区包含雅安市、自贡市、宜宾市、广安市、南充市、绵阳市;第四等级地区包括广元市、凉山州、阿坝州、达州市、沪州市、德阳市、甘孜州、巴中市和攀枝花市,这几个地区大都距离核心节点成都市较远,属于四川省地理位置的外围地带,与网络空间内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较少;巴中市和攀枝花市这两个地区完全属于孤立地带,对外辐射和对内聚集旅游流的能力很弱。

经过核心一外围分析发现,成都市、自贡市、沪州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和眉山市属于四川省旅游综合经济网络空间的核心单元,其他地区属于外围空间单元。核心区的关系密度是0.25,外围区的关系密度是0.00,虽然存在较为明显的核心一外围区,但是核心区内部的联系紧密度不高,节点之间联系不紧密,外围区内部节点无联系。经过派系分析发现,四川省旅游综合经济空间网络主要分为六大派系,分别为成绵遂南、成遂南广、成遂内资、成乐眉雅、成乐眉资、成内眉资。在有向网络中的派系,是强派系,派系成员两两之间都存在双向的关系;如果三个成员之间,某两个成员只存在单向联系,那么这三者就不构成一个派系。因此,以上六个派系成员之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旅游经济合作基础,旅游跨区域合作、产业融合有望在这几个派系中实现。

(2)四川省国内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分析

在四川省国内旅游经济网络空间(图2)上,攀枝花仍处于孤立点,与其他20个地区没有任何联系;甘孜州只和雅安市发生联系,德阳市的国内旅游发展受到成都市和绵阳市的辐射,沪州市在国内旅游空间网络上和成都市、宜宾市有联系;其他地区之间联系较紧密,呈现网络状结构。四川省国内旅游空间网络可以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等级地区是成都市,是四川省国内旅游经济网络的核心单元,也是四川省最重要的国内旅游打一散中心;第二等级地区包含乐山市、眉山市、资阳市、南充市、绵阳市和宜宾市;第三等级地区包括广安市、内江市和遂宁市;第四等级地区包括广元市、阿坝州、雅安市;凉山州、巴中市、德阳市、达州市、甘孜州、攀枝花市、沪州市、自贡市属于最后一个等级。

处于四川省国内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核心圈层的空间单元主要有:成都市、自贡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和资阳市。核心区的关系密度为0.491,外围区的关系密度为0.056,与旅游综合经济空间网络相比,核心区和外围区的密度都有了提高。经过派系分析发现,四川省国内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主要分为一七大派系,攀枝花市、巴中市、德阳市、甘孜州、达州市、沪州市五个地区不在国内旅游空间网络派系之中,与旅游综合经济空间网络相比,派系更多,且派系成员更丰富,说明了四川省各地区之间的国内旅游经济联系要更加紧密。

第6篇

一、高速铁路与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

从协同学的概念出发,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是指各地区之间由于旅游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的差别,在发展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下,各协同主体通过有序的分工合作使得各自整体利益最大化,进而通过区域各主体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整体效应,推动整个区域共同发展。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次级区域利益最大化与整体区域利益最大化的统一;第二,要素的协同与自由流动是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基础;第三,次级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第四,协同发展的区域旅游业通过不断响应生产要素的变化产生自组织过程而使得协同发展始终处于一个动态上升的趋势;第五,次级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高速铁路网带来的快速交通变革一直是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要素。从国外高速铁路网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高速铁路通过降低旅游者交通成本、改善旅游目的地可达性、影响旅游资源吸引力大小而加剧了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空间竞争,引发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的进程。首先,位于高速铁路网的核心位置的城市集散能力将被强化,成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例如法国TGV网络使巴黎成为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其次,高铁沿线区域的知名度将得到提高,且由于节约了大量的旅行时间,沿线城市之间的商务旅行得到激发。第三,高铁的开通对沿线区域旅游经济活动的集聚带来重大影响,并引起空间竞争格局的新变化。第四,高铁的开通带来的极化效应、虹吸效应等,倒逼市场主体和地方政府调整发展战略,以区域合作为基础克服地方本位,着眼于区域整体利益,实现相互间的协同发展。如果沿线区域各级政府不能及早调整发展战略,重新进行发展定位,变竞争为合作,则极有可能降低区域协同发展水平。

二、高速铁路与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

京津冀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交通网比较密集,是我国旅游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区域。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该区域共拥有5A级景区15个、4A级景区210个,约占全国4A级以上景区总量的15.2%。2015年,京津冀地区旅游总收入为10760.3亿元,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26.9%。京津冀协同发展当前是我国的重要区域发展战略。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是该区域协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前京津冀地区共有高速铁路(包括城际客运专线)5条,连接了13个城市中的9个城市。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将形成“京津塘”“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为主轴,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大城市为核心的“四纵四横一环”城际铁路网络,运营总规模约3400公里,全面构建起京津冀地区0.5到1小时的快速城际高铁交通圈。高速铁路网络的建设与运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势必将促进京津冀区域旅游业系统的、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观察京津冀各城市的历年旅游收入会发现,京津冀区域内各城市自2005年至2015年旅游收入的差距逐年缩小,这说明区域旅游业的协同发展的整体水平逐年提高,并且出现相对平稳的提高趋势。结合京津冀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投入要素和影响因素的变化来看,在2005年至2015年间,各级政府常规性的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外,该区域旅游业另一个重要的要素变化就是高速铁路为代表的交通变革。这一阶段京津冀地区相继开通了京津城际高铁(2008年8月通车,连通北京与天津)、京沪高铁(2011年6月通车,连通北京、廊坊、天津、沧州)、京石客运专线(2012年12月通车,连通北京、保定、石家庄)、津秦客运专线(2013年12月通车,连接天津、唐山、秦皇岛,同时通过京津城际与北京连接)、津保客运专线(2015年12月通车,连接天津与保定)。通过高速铁路,天津、保定、廊坊、沧州、石家庄、唐山和秦皇岛等城市都实现了与北京之间的1.5小时之内的快速交通,促进了区域内短途旅游的发展,也刺激了旅游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快速流动。2009年作为分水岭的年份契合了高速铁路的开通以及高速铁路网络的初步形成,加速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趋势。5条高速铁路共同作用下,2009年之后京津冀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呈现出与高速铁路开通之前不同的协同发展速度。

三、响应高铁发展京津冀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一)提升区域交通网络的游客服务功能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提出,到2020年将实现京津冀地区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当前规划中所提出的规划线路和交通工具、连接城市等都已宏观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未考虑到区域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旅游业的发展除了需要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搭建的快速交通骨架外,还需要大量的旅游交通软硬件服务实现从大型交通集散中心到景区(点)的快速移动。因此,建议将旅游骨干线路、停车场、旅游交通标示、旅游公交车、自驾车自行车游道等进行全区规划。

(二)强化各地高速铁路站点的旅游集散服务能力

京津冀区域旅游业将迎来以高速铁路站点为集散中心的时代,因此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于铁路部门合作将高速铁路站点建设成为高铁时代的旅游集散中心。根据当前高铁站的功能设置,要提升旅游集散服务能力还需要增加旅游信息咨询、游程组合、交通换乘、旅游形象宣传空间、旅游志愿者服务岗等。

(三)明确各地区旅游发展定位提高合作效率

在高铁影响下,各城市必将迎来旅游功能的重新定位。面向长途旅游市场京津冀地区将形成典型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即以北京为核心城市,其他12个城市为边缘区。由北京到其他城市的交通成本(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都将逐步降低,北京作为旅游服务中心的优势将不断积累,最终发展成为京津冀地区的旅游产业集聚中心。因此北京要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尤其夜间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加快,同时要适应多种需求推动旅游住宿产品的转型。得益于高速铁路网络化的建设与运营,天津、石家庄、唐山等3个城市将成为面向区域内短途旅游市场的中心城市。承德、秦皇岛、张家口等其他城市成为高速铁路网络中的端点城市,旅游住宿功能将进一步弱化,景区在旅游业中的比重将提升,因此应以景区为核心加快旅游产品的深入开发。

(四)塑造大区品牌实现整体营销

第7篇

一、几个主要重要概念的界定

(一)旅游业

根据世界著名旅游学家尼尔・利珀对旅游业的观点,用七部门分析法界定旅游业的范围,分别包括市场营销部门、交通运输部门、住宿部门、旅游目的地部门、旅游运营部门、协调部门、大杂烩部门(囊括以上六部门之外的旅游商业经济)。然而实际的旅游业也许并不能涵盖以上七个部门,但基本的旅游业包括吸引物、住宿、生活便利设施。现实中,虽然有的旅游企业或组织属于旅游业,但并不参与旅游业或者是不积极参与而是被动地接受。因此,本文要谈的旅游业是指专门为旅游者提供商品与服务的旅游商业组织,积极主动参与旅游业的旅游运营组织或者营运商,如旅行社、度假酒店、景区或景点经营企业,同时也包括政府的旅游管理组织。

(二)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能够有助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具有持久性,又具有一定的刚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企业如果具有核心能力,却不能将其发挥好也形成了不了竞争力,也就谈不上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是复杂的、无形的,其基础是资源与能力[1]。

(三)旅游业核心竞争力

陈小芳:珠三角与长三角旅游业核心竞争力比较研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 第26卷第3期目前,我国关于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重在城市旅游业,也有学者专门针对旅游的某个市场或者是区域旅游进行核心竞争力分析,他们大多是用波特的钻石模型或者管理学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来分析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既然是无形的、复杂的、难以复制或模仿的、独特的,那么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不例外,因此,本文认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也无形的,难以模仿的,特殊的,或者比竞争对手做得好的,其具体的构成要素包括资源的整合能力、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形象品牌塑造能力、文化吸引能力。

本文对珠三角与长三角旅游业核心竞争力比较研究就是在以上的界定条件下进行的。希望能根据这两个地区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状况,找出珠三角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弱处,继而找出相应对策来提升珠三角旅游业核心竞争力。

二、 珠三角与长三角旅游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与评价

(一)珠三角与长三角旅游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比较分析

1. 资源整合能力

所谓资源整合能力就是指旅游营运者或者经营者对旅游资源的组合与设计,让产品具有竞争力,达到良好的市场效果,争取达到利益最大化或者相互合作的资源体系达到互赢。资源整合能力难以复制,毕竟资源系统不一样,资源系统要素特色就不一样。具体到旅游业就是把某个区域内的旅游业看作一个系统,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重新组合,达到旅游经济效益最大化,顾客价值认同最大化。

长三角在区域旅游与资源整合方面做得不错,实现了两省一市15个城市串联,把区域内旅游资源重新组合,形成世界著名的“旅游金三角”。此外与安徽黄山市的合作,更加增强了长三角的旅游竞争实力。长三角旅游资源整合得益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便利的交通设施、名牌景区景点、浓厚的文化等的支撑。各城市的知名旅游产品多,且特色各异,能为顾客提供超值的旅游享受组合,大大提高游客的价值期望值,产生强大的旅游吸引力,使之具有国际竞争力。

与之相对应的珠三角,虽然在政策方面也实行了区域联合,甚至提出泛珠三角的蓝图,实现9+2的联合,从地理位置上看,其面积要比长三角大很多,但对于区域旅游发展并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一是区域内知名旅游资源太分散,交通也不便利,各省的融合度太差;二是就小范围内的珠三角来看,主要包括广州、深圳、珠海等9个城市(香港、澳门除外),但这些城市的知名景点比较少,交通也没有长三角便利,各城市旅游发展参差不齐,也不利于旅游线路的设计;三是泛珠三角区域内行政区划多,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得区域旅游并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从以上珠三角与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现状与能力可以看出,珠三角的资源整合能力比较欠缺,区域旅游合作不到位,有待进一步改进。

2. 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

一个企业或者行业要想保持在市场上的持续竞争力,必须不断改进与创新产品,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作为服务业的旅游业就要更具有这种敏感性。旅游业产品开发与创新包括旅游商品、旅游服务、旅游线路设计、旅游项目开发等创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达,很多旅游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很容易被人模仿与复制,因此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开发与创新,抢人之先,加强质量管理。旅游业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与创新,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与适应性,具有市场潜力的新项目的推出以及旅游企业的管理创新与应变能力。

长三角在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方面,动作比较大,如上海崇明岛的开发,迪斯尼的引进等;上海、杭州、黄山联合打造“名城、名湖、名山”国际黄金路线。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相互合作,打造出很多著名的旅游线路,有的成为国内游客喜爱的旅游线路。

珠三角的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做得不够好,虽然各城市都在努力发展旅游业,政府也在大力鼓励发展旅游业,但不见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出现,很多旅游项目规划都是在进行其他旅游产品的复制,没有吸引力,旅游规划者也想不出什么新鲜创意,复制其他地区的创意或稍作修改,但本质没变。即使有些城市的旅游产品很好,但缺乏宣传力度,缺乏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旅行社与旅游景点经营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联合。

3. 形象与品牌的塑造能力

旅游形象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包括过去存留的印象、声誉以及同事间的评价[2]。鲜明的旅游形象的确立,有利于品牌的形成,从而促进旅游地产品的口碑营销。品牌是保持市场持续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对形象与品牌的塑造需要对旅游地文化内涵的提炼,对精髓的把握,而这种能力并不是所有地区或企业所具有,而且是难以模仿的,独一无二的。

长三角旅游形象的定位是“国际旅游金三角”,区域内有许多形象鲜明的旅游知名产品。人们对长三角旅游区的形象感知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上海”、京杭运河以及“江南水乡”、吴越文化、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太湖、六大古镇、普陀山等。这些形象与品牌旅游产品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使得长三角的旅游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

珠三角旅游也是国内发展比较早的地区,主要有华侨城、观澜湖等一些品牌,以及后起之秀长隆集团。但珠三角旅游区没有一个鲜明的统一的形象定位,区域内品牌产品比较少,吸引力不及长三角。虽然有比较多的3A级以上的景点,但并没有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者说没有达到游客的期望值,有些缺乏宣传和推广力度,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进行很好的旅游形象定位与设计。

4. 文化吸引力

文化的各种形式与不同层面对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与营销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旅游地的文化挖掘成为发展旅游地提升品位的重要支撑。文化是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沉淀,具有本地区的特色,是难以模仿与提炼的,文化的实物考证是旅游散发魅力的源泉,尤其是高雅文化的发展。

长三角旅游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吴越文化、运河文化、海派文化、河姆渡文化。其中以吴越文化为主,吴越文化的特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历史上,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从封建王朝时代的“苏湖熟、天下足”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妙喻,从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到近现代工业的诞生地,其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沿长江黄金水道和京杭大运河,向西向北传向中原内地和全国。从旅游业来看,我国第一家旅行社就诞生在上海。

珠三角的文化主要是岭南文化中的一个分系即广府文化,而珠三角在对外的宣传中是以岭南文化自称。事实上的岭南文化包括广府文化、潮汕文化、福佬文化、客家文化等几个分系,在地理位位置上包括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几个地方。所谓的岭南文化的特征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开放进取;二是求真务实;三是敢为人先。这三个方面的特征与长三角的吴越文化是有区别的,虽然字面上的概括类似。

(二)珠三角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及原因分析

1.资源整合能力缺乏先天资源优势,缺乏区域合作的有效性

对于资源的整合首先必须要求有资源可挖掘组合,珠三角资源整合能力的欠缺可归因于其自身资源的缺乏。广东的山缺乏灵气,山水结合得不好,很多是石头山,缺乏水的点缀;广东的山缺乏巍峨,大多是小丘陵与山坡。广东现有景点的交通相对来说没有长三角的便利与快捷,散、乱、小制约了其发展。广东的旅游企业没有形成强大的集团优势,都是比较小或者是私人、民营开发旅游,缺乏集团优势,缺乏系统的旅游发展观念。

珠三角各城市之间的旅游发展参差不齐,政府间的旅游合作弱,各景点(区)或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联合。虽然珠三角也在尽力打造一小时都市旅游圈,但在执行上还是存在技术上的支撑问题。

2.产品开发有限,创新不足

产品的改进与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有力武器。珠三角各城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大多在政府的规划下进行,基本上是政府审批,民营或者私人投资,对旅游市场的把握缺乏足够的分析,产品的开发带有任意性。对旅游产品开发的认识极为简单,认为只要稍微好看一点点的地方就有可挖掘点,没有考虑产品的雷同性,是一窝蜂似的发展形态。例如,全国很火乡村游的时候,各地纷纷效仿,很流行自驾游时,又纷纷推出自驾游线路,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产品开发与挖掘。此外,对现有旅游产品的改进不足,不注重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问题。

3.形象定位不鲜明,不突出自身的优势

珠三角的旅游形象定位问题也一直是旅游组织头痛的问题,旅游形象的口号一改再改,曾经设计的形象口号跟珠三角的旅游发展现状怎么也对不上号,沾不上边,也就使得其形象定位不清晰,让旅游者也难以产生认同感。广东的旅游产品最出名还是温泉,毕竟是全国比较早发展温泉旅游的地区,对温泉旅游最具有发言权,完全可以以温泉来定位,突出自身优势。

4.文化内涵不足,文化创新能力缺乏

文化是旅游产品的灵魂,是旅游产品所依托的精华,也是旅游企业保持活力的源泉之一。珠三角由于其自身的文化熏陶不够,文化底蕴薄,以及岭南文化所崇尚的经商与务实,使得珠三角的人文气息具有暴发户的特征,压抑了高雅文化发展的空间。珠三角要想树立新形象,必须首先从文化下手,文化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与认同。此外,珠三角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不够,没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型组织,以致企业缺乏创新能力。

三、对策建议

珠三角要加强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出路就是寻求异化战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珠三角的旅游业在很多方面不及长三角,要想取得市场优势必须从内外下工夫,对内加强管理,建设学习型企业,对外要加强项目产品的开发,进行品牌建设与形象塑造,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旅游信息化管理,利于区域旅游合作

区域旅游合作的关键要保持信息的畅通,保证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尤其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时代,加强信息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实行信息化可以大大减少人力成本,并且能够保持区域之间高度的协调性。

珠三角各城市之间旅游缺乏合作,城市之间旅游规划缺乏系统的观点,没有考虑珠三角这个大环境,有的只考虑珠三角地区或者本省内市场,因此很多旅游项目与产品雷同性高,没有竞争力,生命周期短。从珠三角旅游区的宏观层面上考虑,应该把整个珠三角地区甚至整个广东地区看成一个旅游系统,合理分配系统内的资源要素,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最大化。因为广东地区目前发展旅游的城市都是各自为阵,各城市都把自己看成是旅游目的地,而事实上很多城市的匹配条件还不足以成为一个理想的旅游接待地,致使旅游投入与产出的不协调,浪费社会成本。所以,作为珠三角旅游区,应该严格区分客源区、旅游线路、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分工,做好珠三角旅游区这个大系统内的平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全国市场上占有相对优势,甚至走国际线路。而要做到这些,开发出合适的信息管理软件是必需的,达到有效的控制与协调。

(二)增强项目管理意识,利于企业战略与策划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习惯于把一个整体事件分成一个一个的小项目,以加强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成功有效地达到目标,因此加强项目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对于决策与战略部门来说,显得更为重要。作为旅游业也不例外,其发展也是由一个个项目的组成,旅游系统内各要素合理有效发展才能促进整个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营者或者旅游企业的每个项目的策划,需要市场预测与分析,需要招标,需要成本控制,需要人力选择等等。如果一个旅游项目能够认真把好以上的关卡,成功实施项目管理,那么这个旅游项目就会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具有良好的市场效应。

珠三角旅游区是旅游发展比较早的地区之一,旅游业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与长三角这个旅游金三角相比较,尚有一定距离。首先资源优势不足,无论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如长三角。长三角山清水秀,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等等都是那么具有吸引力,而珠三角缺乏名山名湖,即使有也是打造力度不够,名气不及长三角;其次是缺乏文化底蕴,虽然岭南文化略有造诣,但不及吴越文化高雅,外来文化不及上海的海派文化;最后是旅游企业实力与品牌不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虽然有很多旅行社,有本土的广之旅,也有全国的十强旅行社,但没有几个能与上海的春秋相提并论。因此,珠三角地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旅游项目管理。一是旅游企业要有项目管理意识,加强对每个旅游项目的精准管理,要有风险防范意识,尽量做到项目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企业要成立专门的项目策划小组,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二是政府要加强旅游项目的审批与宏观调控,要根据整个旅游市场趋势,审批适当的旅游项目,严禁政绩项目,防止浪费资源。

(三)增强品牌意识,注重形象设计与塑造,倾力打造世界温泉之乡

品牌是一个企业在行业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之一,是一个企业实力的象征,是获得顾客价值认同的支撑。产品不在于多,而在于品牌产品对市场的吸引力。旅游形象是游客对旅游地的总体印象和评价。这个形象可以是游客评定的,也可以是自己特意塑造的。好的旅游形象,能够吸引游客,赢得市场。因此,品牌和形象对于旅游地来说是非常重要,企业与政府应该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与建设。

珠三角地区的旅游实力不及长三角,论观光旅游不及苏杭或者说与长三角合作的黄山,论城市旅游不及上海等城市,论会展旅游与商务旅游也不及上海,论历史文化旅游不及长三角的文化底蕴。在旅游形象方面,长三角有鲜明的形象定位,而珠三角至今还没有一个鲜明的能够带来市场轰动效应的形象定位与口号。那么珠三角地区要想加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实行异化战略,做强长三角的弱势,创立品牌,树立新的形象。例如,珠三角的温泉旅游一直是走在全国前头,也是温泉旅游开发最早的地方,谈温泉旅游,全国没有一个地方敢与广东叫板,作为珠三角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全力打造温泉旅游,达到世界水平,形成珠三角的品牌,同时对珠三角的旅游定位为“世界温泉之乡”。

(四)注重文化魅力,打造水文化尤其是温泉文化

文化的目的是“建立行为模式、作业标准以及处理人际与环境之关系的方式,它们会降低不确定性,增强可预见性”(赫比格,1998,第十一页)。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强调文化的内涵,发展文化旅游。很多旅游开发者近视地认为文化旅游就在历史遗迹的旅游,或者说是给一个景点或景区人为地制造历史与神话。真正的文化旅游其实是一种高雅的旅游,旅游者没有一定的文化涵养是欣赏不了的,领悟不了文化的魅力。那么作为旅游开发者该如何把文化注入旅游成为难题之一,对旅游文化的把握能力与领悟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

岭南文化其实就是海洋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综合体。珠三角地区应该倾力打造水文化,尤其是温泉文化与海洋文化。把高雅的文化通俗易懂地融入温泉。温泉文化应该深入每个温泉企业的核心,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对珠三角知名的温泉带进行标准化管理,同时注入各自的特色,满足不同游客个性化需求。

四、结语

珠三角旅游业诸多方面不及长三角,但还是存在可挖掘的潜力,拥有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旅游资源。本文只是从宏观层面来分析两个地区旅游业核心竞争力,没有从微观层面进行深入分析。此外所设立的指标重在定性分析,因为核心竞争能力是比较独特而且是别人难以复制的能力,那么用直观的定性指标更能体现竞争能力的强弱。但对于珠三角旅游业发展前景没有进行很好地规划与探究,对于珠三角如何利用好核心资源、独特资源发挥核心竞争力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一小时;旅游圈;近距离

近年来,不断兴起的“城镇周边游”、“一日游”、“自驾游”、“短程自助游”等近距离旅游形式,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简直就是旅游业发展中的“返祖事件”。旅游者的注意力由“核心景点”、“著名景区”、“中心大城市”、“人造景观”等焦点资源逐渐转向“民俗古风”、“乡村农家”、“生态自然”等散点资源,旅游者并不满足于单调的一点一景,一地一游,而是希望遍地是景,沿途观光。这就使得两点一线的旧的旅游规划模式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这也对于近距离旅游资源和近距离旅游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一种需求和背景下,从沿海城市圈到内陆市县纷纷提出要界定和打造自己的“一小时旅游经济圈”,但“一小时旅游经济圈”的概念及其价值一直没有引起旅游业界的相应重视。本文就将对此现象和概念进行一个理性的梳理。

一.“一小时旅游经济圈”概念的来源

(一)小时旅游圈

所谓“小时旅游圈”,就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结合周边的一两个城市组合成一个旅游产品,而且互相之间的车程只需1小时到3小时不等,让游客在一个周末就可进行一次完整的旅游[1]。

(二)一小时经济圈

一小时经济圈是重庆市2006—2007提出的重要的城市经济发展理念和政策,具体含义是以重庆市主城为核心、1小时车程为半径的范围内,打造一个具有明显聚集效应、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的城市群。

(三)一小时都市圈

一小时都市圈是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为了实现圈内各种资源的共享,而以某一个城市为中心,一小时车程所能到达的区域。

以上几个相近概念的提出,散见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和报刊杂志中,从对概念用语及逻辑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这几个定义都缺乏精密性,或者说缺乏理论意义的探究,但是却给我们提出和界定一小时旅游经济圈的概念提供了参考。

二.一小时旅游经济圈概念的多角度考察

(一)一小时旅游经济圈概念之“旅游圈”

旅游圈是为了获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组成的具有一定地理范围的协作区域,是一定区域内各种旅游经济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2]。根据这种即成的旅游圈概念,旅游圈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区域,有着相对复杂的经济、社会功能,被赋予了超越了旅游学价值的意义。

旅游圈是一个旅游地区位概念,也可以称作旅游区,是旅游者对居住地外的旅游和休闲活动进行的空间选择,它是通过与客源地和周边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联系以及交通的可达性来体现。一个旅游区的选择和区划就是要通过对资源区位、客源区位和交通区位三个方面的考察,来确定一个旅游区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地域定位、定性、定量、定界等一系列手段,来协调旅游者、旅游地、旅游企事业三者对旅游地域范围的不同要求之间的矛盾,为旅游系统的健康运行划定一个合理的地域范围或地域系统。同理,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就是用时间来界定旅游者对居住地外的旅游和休闲活动进行空间选择范围。

(二)一小时旅游经济圈概念之“一小时”

要确定一小时旅游经济圈的真正内涵,最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给“一小时”以适当的定位,这是一小时旅游经济圈概念生成的理论关节点,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界定。

首先,作为以时间来定量的一小时旅游经济圈我们必须先从交通区位方面进行考察和界定,才能认识到它存在的时空范畴和形象定位。所谓交通区位既旅游地的可进入性问题,指各种交通方式在空间上的组合关系[3]。交通区位的质量在提升现代旅游地竞争力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旅游大环境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快节奏、高效率、短假期、重压力之下的现代人,并不想在旅游的路途中浪费太多的时间,这也是全国各大景区争相提升自己的交通区位质量的重要原因,也是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受到游客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小时是一个时间概念,它在一小时旅游或是在一小时旅游经济圈中起着定位空间的作用,不同的旅行方式和交通方式都会有不同的空间区域。但一小时更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心理概念,每个旅游者都希望自己的旅途花费的时间是短暂的,交通是快捷的,尽量缩短交通距离,而一小时正是给予旅游者这样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只需要一个小时你就到达的目的地,剩余的时间都是你尽情享受的时间了。当然,如果用飞机一小时的飞行里程来定量一小时旅游经济圈,那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根据现在人们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和当前旅游者进行近距离旅游普遍采用的方式来看,最合理的定量方式应该是以旅行者居住地的城镇中心区为圆点,私家汽车的一小时行驶里程(世界各国对此类汽车限速标准在88—130公里之间)为半径上限,这样一个环形旅游区域,才是我们一小时旅游经济圈的概念生成的空间范畴和形象定位。

其次,从客源区位方面来考察,我们会进一步认识到“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存在的经济价值。所谓客源区位是指旅游目的地相对其他地区居民出游能力的空间关系[4]。出游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自然、历史、文化、经济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特定区域出游人数的比例及出游距离、时间和消费水平。一般而言,现实的出游能力有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居民的出游意愿;二是居民的支付能力。而后者是出游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游人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大城市出游人数明显高于中小城市,就是明证。此外,旅游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随距离衰减的规律,特定旅游地所吸引的客源有一定的范围界限。有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城市居民出游和休闲活动有80%集中在距城市500公里的范围内[5]。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的大中型城市不仅在规划发展自己的“一小时经济圈”,还在编制自己的“一小时旅游经济圈”规划的原因吧。

再次,从资源区位方面考察,我们会认识到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存在的旅游资源依托和优势所在。所谓资源区位指特定区域内某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位置上与该区域其他旅游资源的组合关系,亦即旅游资源在各自竞争中的比较优势[6]。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是建立在“吃、住、行、游、购、娱”这旅游六要素的基础之上的,而无论是从这六要素的顺序关联,还是主次关联上讲,吃、住、行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游是旅游的核心内容,购的地位则并不显得那么不可或缺,娱的作用现在有了很大的提升。游的目的很多,旅游者一般把观光作为它最原始的目的,但旅游者也可以是只为了吃,为了购,为了娱,甚至为了住,为了行而去游。如果说传统的长距离旅游以观光、购物为目的居多,如长途跋涉到风景名胜地览胜,带足现金到购物天堂购物等等,那么近距离旅游就是以吃、娱、行为目的居多,从市中心到郊区去吃一餐绿色、美味又廉价的农家饭;到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景色怡人的乡村住上两天换换环境和心情;骑车或步行向郊区进发锻炼锻炼身体,体验体验行走的快乐等等。

(三)一小时旅游经济圈概念之一小时旅游

根据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在交通区位中的定量分析,即在一般的城镇核心区周边100公里的范围内,它有没有旅游资源?有多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竞争力在哪里呢?所有的旅游资源是否都能成为旅游目的地呢?在这里首先我们要明确旅游和旅游资源的含义,国际通行的旅游定义是“以消遣、公务、朝觐等为目的到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旅行,时间在十二个月之内的游客的活动”。甘枝茂、马耀峰则把旅游资源定义为“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在国际通行的旅游定义认为只要是“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甘枝茂、马耀峰的宏观而又开放的旅游资源定义这两者都对我们发掘一小时旅游经济圈中的资源区位优势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外延。因为“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和“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地方都是无处不在的,假以大中型城市核心区为起点,以100公里为半径向外扩展,我们可以发现多少“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和“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地方呢?在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内,旅游资源可能是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也是相当明显的。

众所周知,旅游的定义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出游的目的;旅行的距离和逗留的时间。传统旅游的概念是建立在旅游出行目的的基础上的,如李天元关于旅游的定义“是非定居者出于和平目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而国际通行的旅游定义是“以消遣、公务、朝觐等为目的到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旅行,时间在十二个月之内的游客的活动”。根据这两种旅游概念,我们可以一小时旅游首先是一种旅游现象,而且是有着很大的存在和延伸空间的旅游现象,但核心的界定是可进入的时间和过程只需要小于或等于一个小时。所以无论是那种旅游者,都可能是一小时旅游的实施者和享受者,一小时旅游更多的是强调交通耗时而不是旅游时间的限制。

三.一小时旅游经济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综上所述,一小时旅游经济圈的概念就比较明确了,是旅游者对居住地外的旅游和休闲活动进行空间选择的范围是乘座或使用一般交通工具一小时之内就能达到的环状区域,一般不超过周边100—150公里的范围。

作为旅游形象定位它是一种常态旅游,讲究日常性、高频性,还要能够保持一定的规模,控制经济型的消费。

作为旅游形式,它还是一种相对比较随机的、无序的、散漫的旅游,不需要太强的计划性的旅游形式;它是旅游者可以用的最灵活的方式,即以最放松的心情,最节省的花费得到和其他任何旅游形式同样的享受和满足。

作为旅游区域规划,它是圈层布局、网状通达、遍地是景点、点点可游憩。它不需要特别科学严谨的模式,往往是既有资源的随机组合,又有产品在一般意义上的推介。它可以有着相同的规划特色,也可以出奇制胜。

作为旅游目的地,它是一种区域性的、旅游资源较为密集的、近距离的旅游目的地。它还是日常旅游、周末游、自驾游等常态旅游模式的首选目的地,旅游者只要高兴哪里都可能是旅游者的目的地。它的口号是“白天在城里上班,傍晚在农家吃饭”,“生活因一小时而改变”等。

此外,特别要强调的是这个概念中有几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旅游者的范畴没有明确的界限,可能超过24小时也可能不超过24小时;二是居住地的界定也有变化,不一定是家庭居住地,也可能是住宾馆、借宿、野营等方式的居住地;三是交通工具的不确定,在现阶段是除去飞机之外的其他交通工具,也可以步行;四是目的地区域的不确定,除了地域上的布局,还有心理上的期许。

参考文献:

[1]刘永刚:《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小时旅游圈”圈进城间游》,记者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08月/27日/第A08版/。

[2]刘红梅:《旅游圈理论在湖南西部地区旅游开发中的应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43期)2006年第6期 。

第9篇

关键词:区域旅游一体化;沈阳;核心城市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和劳动地域分工的发展和深化,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已成为普遍认识,区域一体化这种发展形式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业界的一致认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旅游一体化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区域联合也随着客观需要开始出现,例如中国丝绸之路旅游联谊会、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珠三角旅游推广机构等,这些区域旅游组织都极大地推动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现代旅游业的竞争已从过去单一的景点景区竞争,发展到线路竞争、城市竞争,直至目前的区域竞争。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下,以城市作为区域旅游发展核心,带动区域旅游发展,已成为国际流行趋势。尽管各地的旅游资源自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在资源的开发经营上,完全可以打破地区间相对封闭的局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推广,进而形成区域内的“无障碍旅游”。在辽宁中部城市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沈阳、本溪两市政府已经正式签订了《沈本一体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沈阳和本溪未来发展的9大类20项一体化建设项目。www.lw881.com而作为其中重要一项,从今年起,“沈本区域旅游一体化”将进入实施阶段。沈阳、本溪两地为推进旅游业的一体化进程,而构建区域旅游共同体,是两地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指地域上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建立紧密的旅游联合,实行统一的旅游政策,合理高效配置旅游资源,以利于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共同增长。在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过程中,重点是要消除妨碍旅游资源在区域内共享的障碍,发挥各自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并利用地缘优势加强该区域旅游业整体相对于其他旅游区域的竞争力,最终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发挥强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和分布的不平衡性,地区间或旅游地之间依托各自的旅游资源,竞争愈演愈烈。因此,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以合作为主来促进对称性兼容和一体化互惠共生,不论是对旅游个体或旅游组织来说,都能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三峡、闽粤赣等地区已形成或正在形成加强合作、共同培育区域旅游整体优势的共识。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壮大,我国旅游区域化和城市化的特征将进一步凸显。建立在旅游创新基础上的区域旅游合作,必将是未来我国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由之路。

二、对沈本区域旅游一体化与沈阳旅游业定位的再认识

沈本一体化及之前已先行一步的沈抚一体化,作为辽宁中部城市群规划的先期步骤,对整个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借鉴国内的两大城市圈:长三角、珠三角和国际上一些大都市圈一体化的先进经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我们必须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改变在传统的行政区划下松散的合作关系,促进沈本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

(一)一体化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相比其他行业而言,旅游业自身的特点使其比较容易适应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知道,旅游资源是分布于一定空间中的,而真正的旅游活动是按照一定的路线来进行的,在一定区域内是不可能按照各地区分割的为小的旅游空间的。旅游资源的这种特点,必然需要以区域为单位进行旅游产品的整合营销。而区域旅游一体化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就沈阳和本溪而言,应大力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实行旅游市场一体化。沈阳有清故宫,本溪有五女山;沈阳有世博园,本溪有中华枫叶之路、关门山、本溪水洞,两市完全可以联起手来,形成优势互补、错位经营、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旅游市场格局。在沈本旅游圈内,可进一步整合资源,联合开发以沈阳故宫、本溪五女山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和以沈阳世博园、本溪中华枫叶之路、关门山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线路,并推动区域内线路对接、客源互通的旅游销售网络和连锁经营,形成统一的经济运行和市场监管制度体系。

(二)沈阳的地位与作用

在辽宁中部城市群中,沈阳既是辽宁省的省会,同时也是中部城市群的核心,理应起到龙头和枢纽作用。这一点,辽宁中部七城市已达成了明确的共识。一方面,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和铁岭将进一步加强与沈阳在产业分工、交通、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沈阳也要主动承担起辽宁中部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重任,既要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同时,也要进一步强化作为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功能和对周边城市的辐射效应,充分利用自身在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科技水准、信息平台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良好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006年,沈阳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沈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并成功改变了国内外对沈阳的旧印象:从一个灰色的以重工业为主的重度污染城市转变为一个现代的绿色活力之都。2007年,沈阳又在原世博会的基础上成功举行了世界遗产博览会。世博会和世遗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确立了沈阳在辽宁区域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沈阳对辽宁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首先,世界园艺博览会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沈阳旅游业的发展,其巨大的辐射效应对周边城市的旅游业也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其次,沈阳世博会也进一步促进了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沈阳在世博会举办期间,在充分挖掘利用沈阳现有住宿接待设施的同时,利用周边城市的住宿资源,作为重要补充,分流了一部分沈阳的游客;再次,世博会加速了沈阳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迈出了向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步,旅游业成为开路先锋。世博会的举办,有力地强化了沈阳在辽宁区域旅游一体化中的枢纽作用。

三、以沈阳为中心,推动沈本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一)沈阳旅游业的定位:旅游资源的集聚中心和扩散中心

现在的区域一体化形态有两种:单核式和多核式。不同的形态对核心城市的要求是不同的。从区位、规模、产业结构和核心城市作用角度分析,沈本一体化必将是以沈阳为核心的单核形态。因此,沈阳作为区域旅游的核心城市是必然的,具体来说,沈阳将起到以下两个作用。

1.区域内的集聚中心。作为都市核心区的沈阳,只有当它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很高流通效率时,才能在集聚与扩散的双向互动中拉动城市群的加速发展。沈阳提出到2010年,要建成“三个中心”,即区域性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三个基地”,即先进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和“新兴汽车城”,其基点就是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自觉同周边城市联手,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协调发展,进而以辽宁为中心逐级向外辐射。这个战略构想为沈阳中心城市功能的科学定位提供了基本框架。沈阳只有成为区域生产要素和资源集聚中心,才能发挥市场对区域内要素和资源置的功能。在旅游业上,目前沈阳还有一些缺憾,比如,出境旅游市场和管理不规范,旅游产业各领域国际竞争力提高不明显,旅游产品开发深度还不够,缺乏大型的有牵动作用的旅游项目,旅行社的接待能力、自主外联能力还有待提高,旅游行业法制化建设滞后等,这些方面都有待沈阳进一步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发挥沈阳在区域旅游中的作用。

2.面向辽宁内部为主的扩散。一定区域内的产业发生集聚后必然产生中心扩散,即将生产要素和客源向区域内的其他地区转移。区域内的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受形成因素的影响,但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可以使生产要素按需求和目的地能力自由配置,从而达到最大的效率。对旅游业来说,市场机制下的扩散可以使区域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形成以资本、客源、技术为粘合剂的互惠型实体,促使沈本旅游一体化由设想中的行政推动变为市场行为,由市场力量从内部推动区域内旅游产业的重组和结构调整。这样的一体化将实现产业构造由“空中”到“落地”的过程,即区域的内部化过程。同时,市场一体化将引发资源配置的外部化,即向除沈本外的辽宁其他城市、国内其他省市和境外延伸。

(二)相应的行政措施

从行政管理和公共物品提供角度,应突破行政区概念,引进区域经济的理念,着力解决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协作问题。地方也应把区域规划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以及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为此,可采取如下措施:

1.组建沈本旅游一体化委员会,作为旅游组织和协调的常设职能机构。委员会负责制定区域旅游管理条例,并为区域旅游行政管理法制化、市场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布局合理化、要素流动的自由化和合作推广促销制定“游戏规则”。

2.在合作机制上,要建立“城市旅游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主要是研究沈阳和本溪旅游合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另外还要建立协调联络制度和沟通机制。

3.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编制“沈本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规划内容主要确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两地旅游的发展目标,重点放在两地旅游资源的整合上,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同时,注意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摘要]区域旅游产品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鉴于此,文章结合桂粤台旅游景点(区)开发现状,提出桂粤台区域旅游产品一体化的思路、合作构想以及合作措施,探讨桂粤台区域旅游合作的共赢之路。

[关键词]桂粤台旅游;旅游产品一体化;旅游合作

一、研究背景

2004年6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开发论坛”在香港举行,九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区签署《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框架协议》。2004年9月,广州、佛山、肇庆、桂林、梧州、贺州六市签署了《无障碍旅游区共同守则》。2004年10月,广东、广西的北海、玉林、贵港、钦州、防城港、茂名、阳江、云浮和湛江市共同签署了《“两广九市”区域旅游合作框架》。2005年3月4日,总书记发表了关于和对台工作的重要讲话,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2006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在南宁“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提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战略构想。

在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催生了桂粤台区域经济圈。广西与广东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互为客源地与目的地,产品与信息共享已经比较成熟。台湾是个美丽的宝岛,也是个富饶的宝岛。宜人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资源,造就了台湾“山海秀结之区,丰衍膏腴之地”。桂粤台区域合作背景下,三地旅游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但从长远看,三地旅游产品究竟应怎么融入桂粤台区域的旅游合作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桂粤台旅游产品一体化面临的障碍和突出问题

由于受到历史、行政和地方经济利益等因素影响,桂粤台三地要实现旅游产品一体化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桂粤台区域旅游合作领域还有待进一步的拓宽与深化

桂粤台区域旅游产品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区域旅游产品合作还必须拓宽和深化。当前旅游产品与市场合作处于基础性观光旅游产品的合作,需要不断的升级才能满足人们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提升桂粤台旅游合作内部实力的同时,还应积极发展与区外的交流与合作。

(二)制度建设还必须进一步加强与整合

目前,大陆还没有实现与台湾“三通”,广西与广东部分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及行政,旅游空间结构雷同和旅游产业结构低下等现象还部分存在。体制的不健全限制了各种要素市场自由的互补流动与优化配置,并最终削弱跨区域资源与要素的整合程度和旅游产品、市场跨区域的开发程度。

(三)空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广深珠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还不强。三地区规划中,虽然对桂粤台宏观规划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详细的旅游产品规划和旅游产品区域之间的空间规划还比较薄弱。另外,桂粤台旅游区的规划彼此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旅游产品合作和信息沟通。

三、桂粤台旅游产品一体化分析

(一)桂粤台区域整体旅游产品概况

桂粤台区域整体上是我国旅游业较发达的地区,桂粤台区域的旅游产品也多以观光型产品为主,但有明显的多样性特点。其中,广西主要以自然景观、民族风情等旅游产品为主;广东主要以商务会展、美食购物、海洋度假、主题公园、现代城市观光等旅游产品为主;台湾主要以“山高、林密、瀑多、岸奇”环岛风光旅游产品为主。桂粤台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结构、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使桂粤台区域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补关系。

(二)桂粤台旅游产品一体化分析

本文所指的旅游产品仅指狭义上的旅游产品,即仅对桂粤台旅游景区(点)作为其旅游产品来研究。本文把桂粤台旅游产品分为8大类,并对桂粤台主要旅游产品进行一体化分析,如表1所示:

1.广西旅游产品特点

广西旅游产品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自然山水观光旅游产品;以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环北部湾滨海旅游产品;与越南相连构成的风情习俗与山水风光相融的旅游产品;少数民族传统习俗构成的民俗旅游产品。2.广东旅游产品特点

广东旅游业发展较早且水平较高,主要旅游产品有现代城市观光、山水观光,更高层次的旅游产品为主题公园娱乐、温泉度假以及商务会展等,但总体上仍以观光型产品为主,正处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过渡的阶段。

3.台湾旅游产品特点

台湾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以著名的阿里山、日月潭、澎湖湾、基隆港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大陆居民对美丽的台湾宝岛一直保持着一种神秘的情愫,都想亲自去看一看印象中的宝岛山水,亲身了解一下台湾同胞的生活。

四、桂粤台旅游产品合作构想

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产品设计是保持桂粤台旅游业强大吸引力和持久生命力的源泉。

(一)桂粤台旅游产品合作方式

第一,旅游中心城市带动。桂粤台区域旅游合作须依托于发展强劲的旅游中心城市的带动,只有发挥中心城市的聚集和扩散作用,才能使旅游联动发展更有成效,形成区域旅游区发展的增长极效应。以点带面,激活本地区旅游资源,增强旅游经济竞争力。

第二,纵横兼顾。桂粤台区域的旅游合作既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也是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合作。这种合作既是纵向的,也是横向的。纵向合作主要是内地桂粤旅游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横向合作主要是指桂粤之间的联合。纵向合作,主要强调市场、互动、经验共享;横向合作主要强调产品组合、线路连接、形象宣传。

第三,全方位开放。桂粤台区域处于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连接部,地理上具有沿边、沿海的区位优势,例如,广西与越南接界临近东盟国家,广东与港澳毗邻。所以桂粤台可积极开展国际区域旅游合作,实现旅游经济良性发展。

(二)桂粤台旅游产品区域合作内容

1.就旅游圈层次而言

桂粤台区域旅游产品合作的开展可以经济发达的广州-深圳-珠海三角区为中心,向整个桂粤台区域和东盟等区域扩散。具体来讲,第一圈层,主要是以广深珠为中心的广东区域。第二圈层,主要是邻近的桂粤之间的合作。第三圈层,主要是整个桂粤台区域的旅游产品合作。第四圈层,主要是桂粤台区域与港澳及东盟等国的旅游合作。

2.就具体内容而言

(1)桂粤台三地的旅游产品一体化合作:1)加强第一圈层的旅游产品的整合拓宽和升级。要发挥广州、深圳、珠海旅游辐射带动作用;2)重点发展第二圈层桂粤旅游产品的一体化合作;3)大力发展第三圈层的旅游产品合作;4)适度发展第四圈层的旅游产品一体化合作。

(2)桂粤台旅游合作线路设计:

第一圈层:广东省内部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的地区是广东旅游的金三角。

第二圈层:巩固发展“两广无障碍旅游区”,共同打造区域旅游产品。

广西区内线路:

1)桂东宗教历史文化之旅(玉林市、贵港市)

2)环北部湾海滨之旅(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

3)中越风情之旅(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越南)

广东区内线路:

1)历史文化之旅(湛江市-茂名市-云浮市-阳江市)

2)粤西海滨之旅(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

3)生态保健旅游(湛江市-茂名市-云浮市-阳江市)

4)红色旅游(湛江市-茂名市)

桂粤同推介线路:

1)海滨风情之旅

2)生态保健之旅

3)文化古迹之旅

重点完善和推出:

1)广州-梧州-贺州-桂林

2)湛江-北海-钦州-防城港-越南或南宁

3)南宁-贵港-桂平-梧州-广州-香港(珠江水系旅游线)

4)孙中山北伐足迹之旅

5)桂东南宗教历史文化之旅

6)广西中越边境风情之旅

7)刘三姐民族文化之旅

8)环北部湾滨海之旅

9)龙母故乡寻根游

第三圈层:广西-深圳-香港、澳门-台湾,或者桂粤游客可以通过厦门-台湾,台湾-香港、澳门-深圳-南宁-容县(侨乡之旅)

第四圈层:深化广西环北部湾区域的旅游合作。近期内,特别是广西与东盟国家中越南的旅游合作,使广西成为通往东盟的门户。

五、桂粤台旅游产品一体化合作应采取的措施

桂粤台旅游产品一体化合作应该积极打造无障碍旅游区,推进旅游产品合作形成热潮。

(一)建立政府主导的组织协调机构

政府主导发展旅游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源动力,离开政府而开展的区域旅游合作难以取得成效。桂粤台三地要站在旅游一体化的视角上,成立桂粤台旅游区域联合会由三地主管旅游工作的副省长/行政长官任会长,每年轮流担任。定期召开三地旅游高层联席会,发挥政府和民间的双重作用,沟通情况,协调协商合作中的有关重大问题。

(二)政策一体化

桂粤台旅游合作涉及三种体制(大陆行政区、特别行政区、其他地区)、两种货币(人民币、台币)。目前,台湾地区和祖国内地没有实现“三通”,虽然已经有多个直飞点,但台湾同胞到内地还是不方便。就旅游合作而言,未来可以制定桂粤台统一的旅游管理法规和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确定桂粤台旅游业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交通一体化

桂粤台旅游产品一体化必须要地区和祖国内地“三通”问题。打通三地旅游通道,实现旅游交通的网络化;要逐渐取消或降低道路的收费门槛;交通部门要“善待外地客人”;改善进入景区的道路品质;增加交通标识系统,提高驾驶员的可识别能力。在城市交通建设方面,广东以广深珠为旅游集散中心,广西则以桂林和南宁为集散中心,实现集散中心的链接。

(四)市场一体化

逐步取消桂粤台三地强制性地陪服务;开放三地的旅游市场,允许有条件的旅行社在异地开设分社或者门市部门;对桂粤台其他城市的旅行社和导游实行同城待遇,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导游培训要强化桂粤台内容,允许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的异地无障碍流动。

(五)信息一体化

要着力解决旅游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包括重要景区、饭店等场所要设置旅游资料架,摆放免费旅游信息;在旅游集中区建立旅游问讯中心;城市旅游网站要建立互相链接;编辑出版桂粤台旅游手册。

(六)旅游投诉管理

在旅游投诉处理方面,要建立投诉联网机制,信息通报机制、联手行动机制、区内投诉24小时反馈机制;为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各城市要建立针对海外旅游者的语言援助中心;建立出租车“语言后台服务中心”等。

[参考文献]

[1]卞显红,王苏洁.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分析及其联合发展战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第11篇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发展;茶海之心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6.008

1 前言

茶文化乡村旅游作为茶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对现代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茶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无论对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凤冈县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凤冈旅游业的发展。2002年以来,凤冈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对凤冈旅游景区进行了规划,茶海之心景区也是其中之一。对于茶海之心,在原有的茶文化旅游基础上,结合了乡村旅游,改革了以往单调的旅游方式,两者结合一起,为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新的旅游形式及创新了旅游产品。

2 概念

2.1 乡村旅游概述

在我国对乡村旅游比较普遍的定义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雄凯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

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具有乡村特色的自然资源和地方文化等为旅游吸引物,远离繁华喧嚣的城市,以体验与享受为目的,在农村或具有乡村特色的地方发生的一系列旅游活动。

2.2 茶文化旅游概述

有学者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以休闲和娱乐、获取知识和体验人生价值为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是旅游的新兴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本文给出的定义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为依托,以茶文化为旅游吸引物,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集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一体的旅游活动。

3 凤冈县茶文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 资源

凤冈茶海之心旅游景区位于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距凤冈县县城38公里,景区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加上茶树在80%以上,因土壤富含锌硒元素,其出产的中国仅有的锌硒有机茶极具养生功效。茶海之心产茶历史悠久,现有大小茶叶加工企业147家、有机茶基地3.18万多亩,是西南最大的有机茶基地,是全国绝无仅有的P冈锌硒茶的主产区和核心区。茶海之心景区与田坝村紧靠着,因此田坝村被誉为最美乡村,置身其中,犹如仙境一般,眼前一片碧绿,到处充斥着茶叶的芳香。茶叶与农舍的相结合,使游客仿佛置身世外桃源,这也是凤冈发展茶文化乡村旅游的基础。

3.2 发展模式

目前,茶海之心景区依据“畜―沼―茶―林”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茶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整合优化品牌资源,倾力打造“凤冈锌硒茶”公共品牌。由茶文化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使茶文化得以传播,且有助于茶叶产销的增长,同时通过旅游活动的发生还能衍生多种茶产品,从而提高凤冈的经济水平。

2015年,茶海之心景区茶叶面积由起初的2.6万多亩发展到现在的50万亩,茶园投产面积33万亩,年产量达2.7万吨以上,受益茶农20多万人。田坝村建了32家茶庄,共接待游客106.58万人次,收入4.27397亿元。

4 凤冈县茶文化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4.1 旅游产品单一

凤冈茶海之心茶文化乡村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品和品牌比较单一,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虽然凤冈茶海之心占地面积广,但茶园就占据了一大半面积,真正能够娱乐的地方并不大,使游客不能充分体会茶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旅游体验。娱乐项目不多,就留不住游客,游客都是当天往返,这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不太乐观。所以增加娱乐设施、创新产品特色,以此来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是当前茶海之心旅游发展的首要前提。

4.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当前,凤冈茶海之心景区发展中政府行为不足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造成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景区存在着接待能力弱、可进入性差等不足,这些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凤冈茶海之心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占据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等优势,但交通并不是很方便,以及设施建设方面也不是很完善。在旅游旺季的时候,经常因为停车、堵车等因素而耽误游客行程等矛盾。洗手间太少以及卫生条件较差,使游客对景区印象大打折扣。茶楼、餐厅的卫生状况、服务质量等较差,难以留住游客。

4.3 管理无序

对景区资源的保护不够重视。茶树的生长需要有较高的环境标准,但是由于当前凤冈茶海之心景区还未形成较为科学的规划体系,对景区从业人员没有进行规范的培训,使许多开发商与茶农仅仅关注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茶园茶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旺季,景区接待大量游客,由于人口众多,采茶时对茶园的破坏不能及时制止,没有仔细地为游客一一讲解正确的采茶方式和细节,从而导致对茶树的破坏以及采摘的茶叶质量也不合格。

4.4 缺乏资金

第12篇

关键词:地方文脉;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引言

区域旅游产业如何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获得一席之地就成为了各地区发展旅游业需要考虑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培养已经成为区域旅游保持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1] 一般学者们研究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都是以竞争优势理论、迈克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影响水平以及产业集群化与产业族群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上。固然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关键,但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浅层面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描述,忽略了隐藏在这些影响因素之后的关键因素“地方文脉”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此,分析了地方文脉与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系,探讨“地方文脉”在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作用。

一 地方文脉

地方文脉是指旅游地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也包括当地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四维时空组合。[2-3]文脉是指一个区域的社会文化氛围和社会文化脉承,即社会人文脉络。[4]在旅游区水平上,文脉是由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的“绮交”而体现的旅游区文化形象,它“脉注”在旅游区,体现文化主题或者说文化精神,给旅游者以特有的文化感受。一个旅游区的文化主题与精神一致就形成了文脉。[5]

二 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以旅游资源为内核形成的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6]核心竞争力是反映一个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能的重要指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在政府主导下旅游产业、企业依靠自身独特的资源(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人力资源、旅游服务、区位条件等),经过努力而培育创造的独特的竞争能量和优势。[7]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构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要素上:一、资源是形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因,是形成竞争能量和优势的主要来源;二、旅游核心企业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主要操作主体;三、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最终的表现形式为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四、政府在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中起到辅助作用;五、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创造和培养。其中最主要的要素当属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核心企业三个方面。

三 基于地方文脉的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分析

(一)地方文脉与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研究

对地方文脉对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作用的探讨,必然要分析地方文脉与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即地方文脉是如何介入到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之中。从第二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由以下几个主要因素构成: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核心企业竞争力、政府的主导和对旅游产业的培育等,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资源,最有效的载体就是旅游产品,由资源转化我产品和服务又离不开旅游核心企业的经营管理,因为它们在资源转化为产品,以及产品推向市场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要探讨地方文脉对旅游产业

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必然要以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核心企业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1地方文脉是区域资源形成的“根”

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亦或是其他各项资源,从区域的角度来看,都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展示的是区域发展的历史沉淀,同样它预示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地方文脉都会在区域资源上留下深深的印记,是区域资源形成的“根”。

2地方文脉是区域旅游形象塑造的源泉

地方文脉是区域旅游的文化精髓,区域旅游主题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地方文脉的挖掘和凝炼,旅游主题形象地方文脉的体现不仅能够丰富区域旅游形象的内涵,同时还能够让游客深刻的感知地方文脉的独特吸引力,因为只有差别话的地方文化才能够引起游客的兴趣,才能够激发游客的旅游欲望。游客对一个区域的文脉感知是不容易忘记的,只有能够深深印入到游客脑海中的旅游主题形象才能够被游客所感知、所喜爱,地方文脉的融入恰恰能够符合游客的这种感知需求,是区域旅游主题形象核心塑造源泉。

3地方文脉有利于区域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划

旅游产品是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载体,旅游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大,竞争力强,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必然得以提升。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规划无时无刻都离不开地方文脉,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在转化成旅游产品的过程中都要根据区域旅游主题形象来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而区域旅游形象的塑造来源于区域的文化脉络,来源于区域地方文脉的挖掘和提升,当区域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区域旅游形象主题相吻合,旅游产品的形态、材质、内涵均与区域旅游主题形象想贴切的时候,旅游产品才能够在市场上引起游客的共鸣,才能够让游客感受到区域的特色和独有的文化品位,这一点在人文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更显的尤为突出。

4地方文脉营造区域旅游核心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氛围

一个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与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密不可分,企业竞争力强,产业竞争力自然会得到提高。旅游核心企业(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是旅游产业最核心组成部分,旅游企业在提供旅游产品,制定旅游产品价格,占领市场份额,实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而旅游企业要发挥上述关键作用必须要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文化氛围,区域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氛围正式区域千百年对地方文脉传承所形成的,旅游核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区域文化,离不开区域的总体环境。

(二)地方文脉视角下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1以地方优势文脉为素材开发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以地方优势文脉为基础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产品是区域旅游

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一环。基于地方文脉开发规划的旅游产品能够体现出区域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能够开发出具有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样才能让游客体验区域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从而实现旅游产品竞争力的提高,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2 挖掘地方优势文脉设计区域旅游主题形象

地方优势文脉是旅游主题形象提炼的源泉,以地方文脉为基础设计的旅游主题形象有利于游客的感知,更有利于区域旅游品牌的建立。因为区域旅游主题形象是以区域为整体来考虑的,地方文脉的挖掘同样是建立在区域整体基础之上,两个整体的融合既有利于区域旅游主题形象的设计,又有利于区域旅游主题形象的塑造成功。能够打动游客内心的区域旅游主题形象对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3以地方文脉为基础打造旅游核心企业文化,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须要不断加强企业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培育旅游企业保持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区域旅游核心企业文化上,有了企业的强文化,企业在生产能力、经营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技术改进、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以提升,才有发展的主导思想,才能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指导区域旅游核心企业在行业规模和结构上的把握更加合理。把握好这点旅游核心企业在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支持才更有力。

地方文脉是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灵魂所在,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须要融入地方文脉元素,地方文脉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四 结语

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必须要考虑到地方文脉的重要作用,地方文脉的缺失会影响区域旅游产品开发规划,区域旅游主题形象的定位以及区域旅游核心企业的竞争力,甚至会影响区域政府对待旅游产业发展的态度,而这些都是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发展旅游产业要尽可能的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营销和开拓等过程中挖掘地方优势文脉,并将其贯穿到旅游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去。如果说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核心企业、政府支撑等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血肉”,那么地方文脉便是“筋骨”,是培育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所在,缺少了“筋骨”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也就无从谈起。

本文为湖南科技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地方文脉视角下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以永州市为例》(10XKYTC016)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杨英宝.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以郑州市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1-05.

[2] 陈传康,李蕾蕾.风景旅游区和景点的旅游形象策划【J】沿海新潮 1996,(6):81-83.

[3] 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初探[J].旅游学刊,1998(1):47-49.

[4] 赵飞羽,范彬等.地脉、文脉及旅游开发主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6):83一87.

[5] 王铮,李山.论旅游区的文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12(6):65-68.

[6] 成伟光,李志刚,简玉华.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J].人文地理,2005,81(1):53-5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