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摩擦力说课

摩擦力说课

时间:2023-05-30 10:27:17

摩擦力说课范文1

关键词:情境驱动;课程标准;摩擦力;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高岱亮(1991-),男,山东淄博人,研究生学历,中教初级,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课程与教学.

1 设计思想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促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显得尤为重要.以情境创设驱动物理课堂,能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成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指导性意义.

摩擦力是高中力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与生活联系紧密,摩擦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因此教师在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将静摩擦、滑动摩擦的生活情境和实验情境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层层引导,既能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又能促进学生对“摩擦力”现象及本质的理解,彰显了《普通高中n程标准(实验)》中“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理念.

2 教学任务分析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中常见的力之一,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可以和之前学习过的“重力”、“弹力”相对比,加深学生对力的认识;又为后面解决“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打下知识基础.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对该内容的相关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其中,“认识”、“能用”是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要求,“通过实验”是过程性要求[1].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3章第3节的内容,教材首先从小孩推箱子出发引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然后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引出静摩擦力大小的确定,最后重点阐释了滑动摩擦力及其大小的计算.综上所述,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过摩擦力,知道了静摩擦和滑动摩擦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但对于摩擦力的方向,尤其是静摩擦力的方向认识还不够全面,不能够在复杂的物理情境中分析出摩擦力的方向,从而形成教学难点.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会判断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会用二力平衡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

(4)会应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归纳法、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生产生活中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例,有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的意识.

5 评价活动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评价活动设计优先于教学活动设计,具体评价活动设计如下:

(1)通过教学事件1-3,作业题1检测教学目标(1)的达成.

(2)通过教学事件4,课堂练习1检测教学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教学事件5,课堂练习2,作业题2检测教学目标(3)的达成.

(4)通过教学事件6,课堂练习2,作业题3检测教学目标(4)的达成.

(5)通过教学事件3、6检测教学目标(5)的达成.

(6)通过教学事件7检测教学目标(6)的达成.

6 教与学活动设计[2]

6.1 创设生活情境,初步形成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事件1 从实验情境出发,认识摩擦现象

实验1:教师演示“气球提水杯”实验,让学生认识摩擦现象.

实验器材:气球、塑料水杯.

准备好气球和空水杯,将气球放到水杯中吹起来,慢慢地提起气球,水杯也随气球提了起来.

教学设计说明 利用“气球提水杯”小实验,创设引发学生认知的物理情境,直接引入本节课题.

教学事件2 布置“双手滑动”体验活动,形成摩擦力概念

根据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布置思考与体验活动:双手用力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想滑动但未滑动)和双手相互滑动,如图1所示,并提出思考问题.

问题1:在这两种情况下,手分别受到了什么力?

形成概念:

(1)左手相对于右手有滑动趋势,而没有相对滑动,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2)左手在右手的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此时会受到阻碍左手滑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教学设计说明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时代性”,学生亲身体验手受到的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形成概念,既能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又能对摩擦力概念进行意义建构.

6.2 利用情境驱动问题,探究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与大小

教学事件3 利用“黑板擦擦黑板”生活情境,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利用“黑板擦”创设以下三个活动情境进行演示,依次提出问题串,并适当点拨.

情境A:手按黑板擦擦黑板.

情境B:让黑板擦在黑板面上自由下落.

情境C:板擦放于水平木板上,将木板一端抬高板擦静止,再继续抬高板擦下滑.

问题2:上述情境中哪种情况下受到了摩擦力?

问题3: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会有摩擦力吗?

问题4:通过上面的三个探究活动,思考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总结条件: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2.要有压力;3.要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4.接触面要粗糙.

教学设计说明 利用“黑板擦擦黑板”情境驱动课堂,学生能初步形成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教师再通过一系列问题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进行系统总结,深化对摩擦力产生条件的理解,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事件4 巧用“牙刷”、“橡皮头”的生活情境,探究摩擦力的方向.

实验2:学生分组利用牙刷、橡皮,探究摩擦力的方向(图2).

实验器材:牙刷、带有橡皮头的铅笔.

利用“牙刷”、“橡皮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导入的问题.

情境D:我们每天早晚都要刷牙,是否注意到刷毛弯曲的方向?

情境E:用铅笔上的橡皮时,是否注意到橡皮头弯曲的方向呢?

问题5:刷毛、橡皮头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与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静摩擦力的方向与其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教学设计说明 利用“牙刷” 和“橡皮头”进行情境驱动,学生能直观地理解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事件5 生活情境和实验情境的综合运用,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创设情境,让学生定性感知静摩擦力的“巨大存在”,然后进行Dislab演示实验,定量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

情境F:找两位最有力的男生上台将教师课前准备好的一一页交叉迭放的两本物理课本分开.如图3所示.

实验3:运用Dislab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Dislab拉力传感器、数据线、计算机通用软件、木块、木板、铁块.

演示实验:用Dislab拉力传感器拉放于木板上的木块(如图4),拉力不断增加直至拉动.观察计算机屏幕显示的拉力变化图线(如图5).

图线分析:拉力不断增大,且增大到一定值时由静摩擦变为滑动摩擦,示数减小.

得出结论:由于木块静止,通过二力平衡可知,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拉力的大小相等.

教学设计说明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实时显示的,过程显示时间短.Dislab拉力传感器能“保存”过程中拉力的变化,形象直观的情境能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静摩擦力的大小.

教学事件6 利用实验情境,合作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4:学生分组利用器材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木板、木块、不同质量的砝码、弹簧测力计、毛巾、砂纸、泡沫板、铁架台.

利用提出的问题串,指导学生通过给定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合作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问题6:初中已经学习过滑动摩擦力,大家回忆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7: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定量关系?

问题8:如果一个量与多个因素有关,要研究该物理量与某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根据什么原理,进行怎样的操作才能使弹簧测力计显示的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对教师提出的上述问题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合作探究,小组设计并完成实验记录表格(表1),对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出的实验结论.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公式:f=μFN,并解释说明物理量的含义.并且深挖该实验中体现的“控制变量”的物理实验方法.

教学设计说明 利用问题情境驱动,引出要进行探究的问题.学生通过给定的实验器材,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促进了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认识,突出教学重点.

6.3 情境运用,深化对摩擦力的理解

教学事件7 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境G:油罐车在行走的过程中,车后为什么会有一条铁链拖地?

情境H:我们穿的鞋子,鞋底为什么有很多花纹?

情境I:图片――摩擦力产生的美

问题9:如何增强生活中的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常见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增强生活中常见的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突出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

6.4 课堂练习――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练习1:关于静摩擦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静摩擦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B.静摩擦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一定有静摩擦力的作用.

D.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练习2:一个100N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至少要用35N的水平推力,才能使它从原地开始运动.木箱从原地移动以后,用30N的水平推力,就可以使木箱继续做匀速运动.由此可知:木箱与地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木箱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木箱与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如果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的摩擦力是.

教学设计说明 该组课堂练习,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可以检测学生对于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最大静摩擦力的判断以及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等知识点掌握的情况,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6.5 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引导学生对这节课所学习的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的判断、大小的计算以及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法的使用等方面进行系统回顾总结.

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顾三维教学目标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总结,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化,又能保持课程标准与教学的一致性.

6.6 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作业题1:关于产生摩擦力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之间总有摩擦力存在

B.相对运动的物体间一定有滑动摩擦力存在

C.只有相互挤压和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粗糙物体之间才有摩擦力的作用

D.只有相互挤压和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才有摩擦力的作用

作业题2:如图6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3个力的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2N.若撤去力F1,求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作业题3:手压着桌面向前移动,会明显地感觉到有阻力阻碍手的移动,手对桌面的压力越大,阻力越大,试一试,并说明道理.

教学设计说明 作业内容要求做到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与深化.前两道作业题是关于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应用.第3道题是体验性作业,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通过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作业的设置起到了对摩擦力这一节复习与巩固的作用.

7 教学反思

“摩擦力”一节的教学设计,以情境驱动为线索,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指导,设计了本节课的6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7个教学事件、11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摩擦力概念的内涵,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不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与生活联系紧密相关[].利用黑板擦、牙刷、橡皮等常见物品创设情境,不仅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也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存在,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摩擦力说课范文2

关键词:科学 四年级下册 摩擦力的秘密 教学设计

正文:

教学目标:

1.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力的现象,感受到摩擦力的特点,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

2.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运动方式有关。

3.知道减小或增加摩擦力对生活的影响,掌握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面光滑一面有沙纸的木板、带钩的透明皂、测力计、小木棍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播放奥运夺冠的视频。

1、播放:中国健儿在奥运会上夺冠的精彩瞬间,重点放在单杠和游泳项目的展示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

2、猜测:单杠运动员在比赛前为什么要在玻璃罩里搓搓手 游泳运动员在比赛时为什么都带泳帽呢

3、师小结:大家很善于思考,这两种现象都和一种力有关,这种力就是摩擦力。(板书课题:摩擦力)

二、体验摩擦力。

1、体验摩擦力。

教师引导:什么是摩擦力呢 我们做几个活动感受一下吧。

学生活动:学生尝试两手合并搓手、把手放桌上往前推动、用脚在地面上往前拖、搓搓脸庞。在桌子上推动铅笔盒、书本等。。

2、小组交流感受。

教师引导:在做活动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呢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在反复体验后,与同学一起交流感受。

教师巡视:听取各小组意见。

3、汇报感受:

搓手时觉得两手接触的面不平;用脚在地上往前搓,很费劲,脚好像被粘住了似的;在桌子上推铅笔盒,不太容易,好像被什么挡住了似的......

4、 教师小结: 物体在运动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能产生一种阻碍它运动的力,我们称它为摩擦力。

5、 延伸巩固:请同学说说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是一种阻碍的力、条件是运动时作用在接触面上)让学生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力或者摩擦力现象?

学生自由回答。

三、探究摩擦力的秘密

1、提出关于摩擦力最想研究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怎么知道摩擦力的大小

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怎么增大摩擦力 怎么减小摩擦力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师:同学们的问题真多,非常善于思考。我这里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帮助解决。(引入到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2、 由推箱引入,探究摩擦力的秘密。

师:在粗糙的地面上推木箱子,没有推动。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猜测交流后汇报是箱子太重;地面粗糙;人的力气太小;摩擦力太大......

师:在不改变地面和人员的情况下,你有什么办法减小摩擦力帮助他推动这个木箱子吗 我们用桌上的木板当作地面,用透明皂当作大箱子,怎样才能很轻松的拉动吗

小组讨论,根据猜测,设计实验。

生:把透明皂放在木板光滑的一面上,能减小摩擦力。

生:我在透明皂的下面垫上小木棒,这样拉起来很轻松......

师:同学们进行了猜想,如果再为你提供一只测力计,你能不能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呢 讨论方案,用文字或画图的形式记录下来。

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交流,评价实验方案。

师小结: 把实验过程和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拉动测力计的时候力量要均匀。

学生活动,验证假设。(教师巡视指导)

④交流汇报。

生:和粗糙的地面相比,光滑的地面可以减小摩擦力;

生:在同一物体下垫上许多小圆木可以使运动方式从拉动变为滚动,也可以减小摩擦力。

生:我把木板倾斜起来,拉动箱子,发现力变小了。

生:在同一个木板上拉两个箱子用的力大......

师:你们真棒,发现了这么多秘密。那么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师: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光滑、运动方式有关,当然摩擦力还有很多秘密等着你们研究。

⑤拓展:

师:我特别喜欢旅游,你能帮我选择一个适合的箱子呢

学生讨论并讲明原因:选择带滑轮的箱子,原因是减小摩擦力。

师:我们感受了摩擦力,通过合作交流,设计实验证明了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了解了其中的秘密。

四、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1、辨析四幅图片,看看有什么发现。

(给自行车链抹润滑油、旅游鞋底、汽车轮子上栓链子、手纹)

2、学生讨论回答:有的增大摩擦力,有的减小摩擦力。共同点是:都有利于我们的生活。

3、小结:我们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为生活服务,改善我们的生活。

师:你还知道哪些摩擦力的现象呢

生:搓地板、擦黑板、握笔写字、踢球、跑步......

4、回扣课题,解决单杠运动员抹镁粉、游泳运动员带泳帽的原因。

五、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出示自行车图观察,说说自行车上的哪些设计是为了增大摩擦力,哪些设计又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2、学生讨论回答。

3、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4、拓展:一个长方体盒子,放在同一个面上,放置的形态不同,拉动起来摩擦力的大小又如何呢 继续研究。

摩擦力说课范文3

关键词: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力传感器,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0)11-0236-02

教学设计说明:

分析教材:“摩擦力” 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三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第三章的教学中,摩擦力承接了前两节的学习内容,深化了初中的摩擦力教学。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也是高中力学的基石,摩擦力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分析思维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摩擦力是力学中最基本的一种力,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摩擦的地方很多,学生对摩擦现象并不陌生,如走路,骑自行车,擦黑板等生活现象,都给人一种熟悉的感觉。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的引入,概念教学,由浅入深逐渐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的形成过程。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知识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节课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还突出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STS理念。

在本节教学中,“相对运动趋势”、“互为参照物” 、“最大静摩擦力”等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

分析学生情况: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与拓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节的相关知识将会伴随整个高中力学内容的始终,随着后面的学习将不断深化对摩擦力的认识。

一般来说,学生在初始学习本节时并不感到它的“难”。随着学生认识层次的提高,才会逐渐显露它的“难”处。

摩擦力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是教师教学上与学生的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们要把它放在一个较高的教学层面上来对待。

摩擦力的复杂性体现在具体的问题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若有若无,方向不定"是摩擦力类问题的基本特征。

针对实际情况,从认识规律出发,教学目标的达成计划采取“了解—认识—理解”三步走的策略。本课时设计完成前两步为目的。第三步通过后续的习题课、单元练习等方式解决。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慢慢提高 。着眼所有学生,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并借助老师的指导使他们都学有所得。

做好演示实验,深入浅出的讲解是解决本节问题的较好方法。摩擦力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演示实验易于取材。在教学中准备采用课本上的演示实验作为先导,逐步推进师生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有实感,对知识的推进能“够得到”、“摸得着”。注意给学生铺好路、搭好桥,如复习一下二力平衡等等。

这节课我安排了探究最大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 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②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③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跟两物体间压力成正比。④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① 通过知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在具体的现象和实验中进行比较归纳;在研究摩擦力大小时,运用控制变量方法;在判断静摩擦力方向时,运用实验和假设方法。)②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是研究静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最大静摩擦力过度到滑动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本节教学中只要求学生掌握二力平衡中静摩擦力大小以及通过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来判断的静摩擦力方向。演示实验:“毛刷显示静摩擦力方向”。

(3)为更好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操作能力,师生共同设计实验,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意渗透控制变量方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4)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 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相互间存在压力;②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不光滑;③两个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5)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外力的增大而增大,但它有一个范围(0-最大静摩擦力Fmax)。最大静摩擦力是个定值,有时可近似认为等于两个物体接触面上的滑动摩擦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杯子,木板,木块,长木板,弹簧测力计,砝码,毛刷。

学生准备:草稿纸,笔。

教学过程

1、实验引入

【演示1】手拿一个杯子,学生拔河。

观察现象:杯子为什么不往下运动?

原因分析:因为它受到摩擦力,摩擦力与重力二力平衡了。

2、新课教学

【演示2】水平面上放一个大木箱,一小孩沿水平方向推木箱,没有推动。

问题:为什么未推动?

分析原因:木块受到静摩擦力。(二力平衡了)

设计思想:通过实验引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由此切入课题。引入静摩擦力的概念。

(一)静摩擦力

【演示 3】 (1)木块在长木板上,用弹簧秤来拉木块,木块未拉动。

老师提问:这种现象中产生的摩擦力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归纳:物体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设计思想: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的能力。找到共性的东西。

(1)定义 :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物体有运动趋势时,受到另一物体阻碍它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2)方向:教师先提问--演示中木块所受的静摩擦力的方向是如何?让学生思考如何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演示4】毛刷放在水平面上,用力拉毛刷,毛刷虽静止,但刷毛弯曲,它可表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从而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结论: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设计思想:给学生以直接的感性认识,形象而生动,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掌握静摩擦力的方向。交换动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引导学生再理解。

(3)大小: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形下,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来确定。

(4)最大静摩擦力:用力传感器慢慢拉物体,让学生观察到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的过程,并强调"欲动未动"的状态,同时观察静摩擦力大小的变化。

结论:静摩擦力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即0 老师提问:最大静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摩擦力说课范文4

本文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摩擦力》的教学实践为例,对“学练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一、课外自“学”

(一)视频导学

视频1 (摩擦力概念的建立)

【看一看】 一长方体木块平放在一块可以绕支点转动的长木板上,发现木块在倾角逐渐增大的长木板上先静止后滑动.再让一节干电池平放在同样的长木板上,发现干电池在倾角逐渐增大的长木板上加速向下滚动至水平桌面后,慢慢地停下来.(实验法)

【想一想】 视频提供师生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摩擦力的概念.视频中师生对上述实验中的现象进行讨论,核心内容归纳成如表1所示.(归纳法)

表1

由表1中的信息,可得出摩擦力的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受到接触面阻碍其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根据摩擦力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三类,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分类法)

由摩擦力的定义归纳出其产生的条件:一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挤压;二是接触面必须粗糙;三是物体间要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视频2 (摩擦力大小的测量)

【看一看】 视频中的测量方法是:将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匀速拉动木块的目的是为了使木块处于平衡状态,保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刚好等于所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效法)

【想一想】 用这样的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有困难吗?如何克服?

视频中的相对运动是拉动木块而使长木板保持静止,但要确保木块匀速有困难,而且弹簧测力计在运动过程中读数也有困难.

可拉动长木板让木块静止的方法使木块相对运动,如图1所示.无论怎样拉动长木板(加速、减速还是匀速),木块和弹簧测力计都处于静止状态.这样既解决了匀速拉动的困难,又克服了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困难.相比之下,图1操作方便,而且容易读准示数.(对比法)

视频3 (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探一探】 视频设计了牙刷与手面的相对运动,其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用箭头的指向表示,如图2所示.当牙刷相对于手向右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就是滑动摩擦,牙刷毛发生形变的方向向左.当牙刷相对于手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就是静摩擦,牙刷毛发生形变的方向也向左.而牙刷毛发生形变的方向就是牙刷所受摩擦力的方向.由此可以得出: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类比法)

视频4 (摩擦力影响因素的探究)

视频创设了手抓泥鳅的学生实验,几个学生都抓不住玻璃缸中的泥鳅,因为泥鳅太滑了,手与泥鳅之间的摩擦力太小了.(体验法)

【提出问题】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猜想假设】 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压力的大小等因素有关.(假设法)

【设计实验】 提供的实验器材有:①弹簧测力计;②平面和侧面有能放置钩码的圆孔的长方体木块(图3),可方便地改变接触面积和压力的大小;③木块的底面用双面胶作为调换材料的中介物,可方便地将质量可忽略的镜面纸、硬板纸、塑料纸等材料与木块连接,能方便地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控制变量法)

【收集数据】 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向右拉动木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2中.(表格法)

【分析论证】

分析比较2、3行中的数据可知: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并成正比关系.

分析比较3、4、5行中的数据可知: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分析比较6、7、8行中的数据可知: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泥鳅的表面很滑,手与泥鳅间的摩擦力很小,所以很难抓住泥鳅.

【得出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归纳法)

视频5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略)

(二)热身训练(其中的两道选择题和两道填空题略)

表3是某实验小组同学做“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记录.(考查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表3

(1)分析比较序号1与2的实验数据,可知: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分析比较序号2与3的实验数据,可知: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知识梳理

视频中有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和方法的设计,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明线和方法暗线.

知识明线:自学内容由摩擦力的概念类型条件大小方向影响因素应用.

方法暗线:感悟方法由实验归纳分类等效对比类比体验控制变量表格等方法.

二、课内导“练”

课内导练包括“问题诊断、合作探究、自主练习和反馈评价”这四个环节,它是对课外自学成果的检测和深化.

(一)问题诊断

问题一:为什么只有匀速拉动物体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是所测摩擦力的大小?

因为只有匀速拉动物体,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弹簧测力计对它的拉力才相同,才可以用弹簧测力计示数来替代摩擦力的大小,这就是典型的等效替代法.具体的要到下一章学了“二力平衡”后才会真正理解.

问题二:怎样判断自行车运动过程中前、后轮所受到摩擦力的方向?

要弄清楚该问题,先观看图5所示的演示实验.

将电动玩具小车A前后对应(图中浅色轮子为主动轮,设置在后轮,与自行车一致),并居中放在二个能前后运动的长板B和C上.闭合小车开关,使其向右(前)运动的同时,发现长板C也在向右(前),长板B却向左(后),说明长板B受到一个向左(后)的作用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主动轮受到一个向右(前)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摩擦力,力的方向与该小车的运动方向相同,同理可知:小车A的前(从动)轮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向左(后).即自行车的后轮受到摩擦力(静摩擦)的方向向前,与自行车运动的方向一致,这个摩擦力才是使自行车前进的动力.前轮受到摩擦力(滚动摩擦)的方向向后,与自行车运动的方向相反,是阻力.(实验法、类比法)

(二)合作探究

教师:现有一个葡萄酒瓶,利用此瓶,请同学们提出一个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制订方案,合作探究.

学生:做个拔瓶游戏,一手抓瓶口,一手抓瓶底,向外使劲拔,如图6所示,看哪只手胜.也可以两个人进行拔瓶比赛,看哪个人胜.

猜想1:可能是抓瓶口的那只手或那个人胜.

理由:瓶口有螺纹,手与瓶口处的接触面比手与瓶底处的接触面要粗糙,在两只手对瓶口处或瓶底处的握力(即压力)相同的情况下,瓶口处所受到的摩擦力要大于瓶底处所受到的摩擦力,所以抓瓶口的那只手或那个人胜.(控制变量法)

猜想2:可能是抓瓶底的那只手或那个人胜.

理由:手与瓶口处的接触面积小于手与瓶底处的接触面积,手与瓶口处的摩擦力就小于手与瓶底处摩擦力,所以抓瓶底的那只手或那个人胜.

学生:该理由不成立.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

实验:按图6所示方法拔瓶,结果是抓瓶口的那只手胜,说明猜想1正确.(实验法)

结论: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交流:该实验还间接地证明了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由不分胜负到分出胜负,说明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胜方的摩擦力属静摩擦力,败方的摩擦力属滑动摩擦力.

(三)自主练习

包括8道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4道填空题(16空,共32分),3道实验探究题(每题12分,共36分).(具体内容略)

(四)反馈评价

对学生练习中的失分点进行反馈和矫正,并对课堂中的学生行为进行适度评价.(略)

三、实践反思

我校物理教研组实践的“学练翻转”,源自于美国的两位化学教师开创的“翻转课堂”,尤其是萨尔曼・可罕在TED的演讲中提出“让我们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才使“翻转课堂”迅速成为全球教育的一个热点[1].

“学练翻转”物理课堂的实践虽然才刚刚起步,但所取得的成绩确实是鼓舞人心的.我们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如果说传统课堂中只有课外作业是学生自主完成的话,那么在“学练翻转”中,无论是课外还是课内,都是学生自主构建、协作完成的.因为学生在课外自学的过程中,无论是视频导学、热身训练还是知识梳理,都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但是也不否认,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在实施翻转学习的开始阶段,教师对这部分学生要格外关注,要为其提供辅助式学习工具,如导学案等.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这部分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跟上翻转学习的步伐.这样,所有学生就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进度,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和内容.难点问题可以多看几次视频,难理解的问题可以留在上课时与教师探讨.就是在课内,至少有30分钟的自主练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而问题诊断、合作探究和反馈评价等环节,学生的参与度都非常高.较之传统课堂,“学练翻转”课堂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学生的高阶能力[2].

(二)教师成了学练翻转的关键

“学练翻转”的核心问题是“视频导学”和“自主练习”等内容的精心设计与创建.这对习惯于传统教育的教师而言,是一种自我挑战.学练翻转能否成功,有赖于老师思想和行为上的改变,不但体现在从主导到引导的转变,而且体现在对学生的服务意识的建立,教师就成了学练翻转的关键.这就有必要对教师群体,围绕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流程、角色转换等方面进行普适培训、集体充电.更要对视频的制作技术进行专题培训,才会确保视频设计和制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趣味性,才能在有效运用“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基础上,成功实现课堂的翻转,才会使学生易学、爱学、乐学,学练翻转的课堂实践才能事半功倍.

(三)高效课堂才真正落到实处

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其主要特征就是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在我国的基础教育界曾受追捧的洋思模式和杜口模式,被誉为高效课堂的典范,“学练翻转”与“先学后教”极为相似.不同的是洋思、杜郎口模式中的“先学”是通过导学案的方式实施的.令人质疑的是学生在课前通过导学案上的自学提示和阅读教材,课堂上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实现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就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了吗?

而“学练翻转”的“先学”是在课外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下载的互动视频实现的,其自学的情景、效果、质量比导学案优越得多,而且课内的“问题诊断”与“合作探究”实现了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尤其是30分钟左右课内的“自主练习”(包括量化评价、反馈矫正),学生是全身心、高投入、高质量的,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学练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才刚刚起步,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尤其是“视频导学”的设计与制作,还是十分稚嫩的.其中视频中的互动成分还不够,“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创设与“学练翻转”课堂的要求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磨合,物理教研组的全员参与度还不够.令人欣慰的是,“学练翻转”的课堂实践已经被不少家长所接受,被不少学生所喜欢,已经迈开了成功的一步.我愿为之继续努力,使之早日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摩擦力说课范文5

(多人在地面打滑溜)

师:打得非常好。我们看见有的同学滑的距离特别长,有的同学滑不起来,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有的同学鞋底很光,而有的同学的鞋底不光。

生:鞋底粗糙,滑的时候对地面产生一种摩擦,产生了一种阻力,阻碍滑行,就滑不起来。鞋底光滑,摩 擦力非常小,产生的阻力小,就滑得快(远)。

(指导者评:通过游戏,使学生运用经验信息去分析摩擦现象,激发了学生研究摩擦力的兴趣。)

师:说得很好!说出了滑得远和近的原因。因为滑行时会受到一种阻力,这种阻力人们叫作摩擦力。什么 是摩擦力呢?

(出示投影片)

生读: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 擦力。

师:谁能发现这种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生:在接触面上产生。

师:想想看,刚才几位同学打滑溜的时候,什么地方是接触面?

生:鞋底和地面构成了接触面。

师:同学们都知道,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会产生摩擦力,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骑自行车,滑旱冰的时候。

生:溜冰的时候。

生:走路的时候。

师:冰面非常光滑,打滑溜可以滑很长的距离,很轻松,有没有摩擦力呢?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大小的问题,还要解决这样两个难题。(出示投影片)

1.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2.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师:摩擦力有大有小,跟什么有关系呢?我们来做两个小游戏。请认真观察,看能不能找出答案。

拉人游戏一:一名同学分别拉蹲下的两个体重不一样的同学。

师: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拉×××(体重的)费力,拉×××(体轻的)不太费力。

拉人游戏二:一名同学分别拉一个蹲在地面上,一个蹲在地毯上的同学(两人体重差不多)。

生:在地面上拉比较轻松,在地毯上拉却非常费劲。

(指导者评:这两个游戏为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进一步作出铺垫,提高了学生 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的成功率。)

师:从刚才的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出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系?

生:与物体大小、轻重有关系;与接触面的粗糙、光滑情况有关系。

生: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就很小。

生:物体轻摩擦力小,物体重摩擦力就大。

师:刚才我们通过游戏得出了结论,我们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桌上有许多实验器材,请同学们用木板、木 块、测力计来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各组自己设计实验。

(指导者评: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体现了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获取知识的教学思想。)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各组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作实验的,得出了什么数据和结论。

生:木块在粗糙的木板上拉用0.6牛的力, 在光滑的木板上拉用0.4牛的力。接触面光滑时产生的摩擦力小 ;接触面粗糙时产生的摩擦力大。

生:在光滑的面拉木块用了0.3牛,在粗糙的一面拉用0.5牛。在接触面粗糙的时候摩擦力就大,用的力就 大;接触面光滑的时候,用的力就小,说明摩擦力也就小。

师:刚才两个组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证明了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关系。我们再利用刚才的实验器 材,加上钩码来验证一下物体的轻重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

生:我们先用4个钩码放在木块上拉,用了1.2牛,用一个钩码放在木块上拉用了0.7牛。物体轻摩擦力就小 ,物体重摩擦力就大。

生:我们用了3个钩码,用了0.9牛的力,放两个钩码用了0.7 牛的力,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物体重摩擦力 就大,物体轻摩擦力就小。

师:其他组的结论和他们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通过实验,解决了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的问题,谁来总结一下。

生: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接触面有关,与物体的重量有关。接触面光滑时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 大;物体轻摩擦力小,物体重摩擦力就大。

(指导者评:归纳总结是学生形成能力的重要阶段,也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又搭了一个台阶。)

师:冬天有的路面结冰,我们走在路面上容易摔跤,这是为什么?

生:是因为冰上很光滑,摩擦力比较小,所以容易摔跤。

师:你们有没有办法在冰上不摔跤?

生:可以在冰面上撒砂子,使接触面变粗糙,就不容易摔跤。

师:他的办法真好,还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穿鞋底粗糙的鞋、有钉子的鞋,在冰面上走就不容易摔跤。

师:同学们想出了好几种办法,这些办法使摩擦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使摩擦力变大。

师:使摩擦力变大,改变了什么条件?

生:从光滑改变到粗糙。

师:刚才讨论的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如何增加和减小摩擦力。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 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验,注意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记录数据,先讨论再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各组汇报实验数据和结论。

生:我们先在木板粗糙的一面垫上砂纸,木块上放4个钩码, 在砂纸上拉用了3.5牛的力。把砂纸拿掉,在 玻璃上拉用了0.4牛的力。在接触面光滑的地方摩擦力就小,接触面粗糙的摩擦力就大。另外,物体轻的时候摩 擦力小,物体重摩擦力就大。

师:还有不同的实验方法吗?

生:我们用毛巾包上木板,用木块在毛巾上拉,用了1.2牛的力,在光滑的玻璃上拉用了0.2牛的力。

师:无论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都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生:改变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生:要增大摩擦力,就要把接触面弄粗糙,摩擦力就会增大,减轻物体的重量,摩擦力就变小。

师: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要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我们来研究一下自 行车。(教师把儿童自行车立在讲台上。)

师:自行车哪些地方用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办法,为什么?先观察,同学们再讨论一下。

生:轮子粗糙可以增大摩擦力,可以防止摔倒。

生:车轴内有滚珠很光滑,轮子转动可以减少摩擦力。

生:脚蹬表面粗糙,用力时不易打滑。

生:车闸的闸皮表面粗糙,在刹车时与车圈产生摩擦,使自行车容易停下来。

生:车把套上有花纹的塑料套,刹车时不会打滑。

师:同学们观察很认真,自行车有这么多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同

学们看课本47页的几幅图,互相讨论,哪 些情况下是增大摩擦,哪些是减小摩擦。

(学生看图讨论。)

师:同学们知识很丰富,能说明生活中应用摩擦力的知识。我出一个难题,请同学们帮忙解决。这里有一 根拉链已经不好用,请同学们想一个办法使它好用。

生:在拉链上涂上蜡,使接触面光滑,拉时就比较省力。

师:为什么省力?

生:摩擦力减小了。

生:抹油,可以使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就小了。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编者评:《摩擦力》这节课,执教者的思路比较清楚,是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来安排教学的。

从整体上看,执教者的思路是: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操作,并引导学生收集分析操作中的事实 得出假设,然后再为学生提供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由经验得出的假设,最后形成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执教者 始终注意引导学生从操作实践出发,从实践中发现的事实出发,没有把结论强塞给学生,这是十分可贵的。

验证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这也是很有意义的尝试。这说明执教者在备课时并不是简单地以得出结论—— 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有意地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磨练。请别小看这一点,没有相信学生,敢于让 学生“胡想”、“胡说”、“胡做”的魄力,这一步是很难放开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作这种尝试了,这 是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的新表现。

摩擦力说课范文6

1.认识滑动摩擦力。

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滑动摩擦力。3.经历探究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三、教学过程

(一)导学作业检测

师:你玩过滑梯吗?从滑梯上滑下时,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这是因为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生:玩过,滑下来的时侯屁股感觉热,这是因为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师:根据你的理解,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生:滑动时的摩擦。

生: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就是滑动摩擦力。

[点评]导学作业检测没有照搬课本或教参上的习题,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物理知识,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师:手放在空中,向右运动,你能感受到与桌面的滑动摩擦力吗?

生:不能。

师:将手压在水泥地面和瓷砖地面上滑动,感受的滑动摩擦力相同吗?

生:不同,水泥地面摩擦更大些。

师:如果物体表面绝对光滑了,还能有滑动摩擦力吗?

生:没有了。

师:将手压在桌面上不动,能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吗?

生:不能。

师:那么,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生:接触、接触面粗糙、压力、相对运动。

师:我们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就可以知道,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并不是相同的,那么,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推动一张课桌比推动一张讲台容易,猜想摩擦力可能与质量有关。

生:不对,推动一张课桌比推动一张讲台容易,猜想摩擦力可能与压力有关。

师: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在擦玻璃的时候,是依靠物体质量来增大摩擦的吗?

生:不是,依靠的是压力。

师:所以,摩擦力可能与压力有关,而不是质量。

师:滑动摩擦力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在冰面上行走比在平时的路面上行走困难,猜想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生:赛车的轮胎很宽,猜想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关。

师: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的木块,所受的拉力和摩擦力大小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拉力等于摩擦力,因为这是一对平衡的力。

师: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原理是二力平衡。若想用弹簧测力计间接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必须沿水平方向拉动物体做什么样的运动?

生:匀速直线运动。

师:请大家按照导学案上预先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二)探究活动

探究一: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1.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拉动墨水盒,使它沿水平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墨水盒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

2.改变放在墨水盒上钩码的数量,从而改变墨水盒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

总结: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 。

探究二: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1.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拉动墨水盒,使它沿水平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墨水盒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

2.木板上铺毛巾,测出这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

总结: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你还对哪些因素进行了探究,说出实验过程,并总结出结论。

生:小组展示探究一,并总结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的结论。

生:小组展示探究二,并总结出“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的结论。

生:小组展示探究三,并总结出“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的结论。

探究四: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将牙刷毛朝下,压在桌面上推动,观察毛的弯曲方向。

生: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师: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做的这个实验,观察物体运动的方向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手持木板向右移动的同时,在木板上向左滑动物理书,书相对于地面向右运动,同时也向右弯曲。

生: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而不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点评]抓住“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的‘相对性’”这一难点内容,巧妙设计课堂实验,师生在直观演示中交流和感知物理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总结全课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主要采用了什么实验方法?

摩擦力说课范文7

一、构建科学概念

老师在教学摩擦力这一科学概念时,迁移了语文学习的方

法。先让学生朗读测量摩擦力的方法,并让他们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学生略作思考就能找到“水平、刚好”这两个关键词。师生共同复习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然后看老师为学生准备的测力计,让学生说它的测量范围,一大格和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之后,教师先示范操作测量摩擦力,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兴趣盎然。此时,摩擦力这个抽象的概念已经被学生牢牢地记住了。

二、自主探究影响因素

(一)大胆猜测

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摩擦力后会发现不同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教师不失时机地抛出一个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通过刚才的活动,学生学习兴趣很浓,积极大胆猜测:因为物体重量不同、接触面光滑程度不同、接触面积不同、拉动速度不同……

(二)小心求证

1.挑选实验器材

这一环节,老师打破“教师给学生现成的实验器材”这一常规,而是将两个活动的实验器材混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选择并说明你选择它的理由。学生磕磕绊绊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算选出了本次实验器材。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充分了解了这个实验的变量,并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

2.师生共同探讨并制订研究计划,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并汇总分析

科学课常规的数据汇总方式是:(1)让每一组组长起立汇报他

们这一组的数据,教师记录每一组的数据,在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2)让其中一组的组长上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实验数据,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而这节课老师对这一环节进行了创新:让先完成的小组率先上台将他们组的数据填入老师的汇总表格中。只有六个名额先到先得。这一小小环节的实际,改变了这个课的节奏。组与组之间产生了竞争意识,都想第一个上台汇报本组的实验数据,实验速度大大提高。

3.引导处理错误数据

由于有丁前面的学习铺垫,不管是挑选实验器材还是制订研究计划都轻车熟路,这时组间竞争意识更高了,前面获得机会的小组想保持自己的荣誉,而没有得到机会的小组想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实力。如果遇到有的组数据和其他组相差较大时,老师可以不慌不忙地说:“同学们,当我们遇到这种和其他差别很大的数据时,要谨慎对待。这有可能是正确的特殊数据,也有可能是错误的数据。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当多做几次,排除误差。”老师春风化雨般的短短的几句话,马上就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两次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讨论,轻松地记住了本节课的重点。从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可以看出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节课堂上,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幸福和满足。

三、拓展科学概念

(一)错误前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老师课内做了一个调查:摩擦力是阻碍运动的,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吗?大部分学生是赞同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认为阻碍运动就是不好的,而且整个活动中摩擦力确实在起副作用。老师让学生观看一个视屏,一辆汽车在结冰的路边上车轮一直打滑,怎

么也不能前进。问其原因,学生:因为路面太光滑了,路面与车轮之间的摩擦力很小。老师:那么我们就需要增大摩擦力。学生恍然大悟,构建出原来既存在有害的摩擦力也存在有益的摩擦力这一正确的科学概念。

(二)深入探讨科学概念

老师反问:你有没有办法帮助他?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说说怎么增大摩擦力。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可以增加车子的重量、可以在路上铺煤渣使接触面粗糙……教师继续追问:那么,如果我们不需要摩擦力时,你有什么办法减小摩擦力?学生:减轻物体重量、使摩擦力变光滑……

(三)联系生活,巩固科学概念

老师:单杠运动员在比赛前会在手上涂镁粉是为什么?在不好拉的拉链上涂蜡烛是为什么?在锁孔里涂油是因为什么?同时,结合书本上的四张图片,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智慧,进一步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老师还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双雪天的防滑鞋。让学生彻底走出书本,走进生活。

(四)巩固并深入研究科学概念

摩擦力说课范文8

关键词: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因数 最大静摩擦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30-02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无论是人行走还是刹车,以及冰球比赛等都与摩擦有关,在物理教学中摩擦力与重力、弹力作为常见的三个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高考中也占有一定比重。

1 问题的提出

摩擦力分为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1]。传统实验运用弹簧秤充当测力工具,水平拉动桌面上的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二力平衡读出弹簧秤示数表示滑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通过在桌面上铺毛巾等物品改变滑块的接触材料,用弹簧秤匀速拉滑块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接触面材料关系;通过增加滑块质量来增大滑块与桌面间的压力,匀速拉滑块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压力之间的关系。

在具体实验操作中遇到以下两个问题:(1)匀速拉动不易于控制;(2)弹簧测力计动态的示数不便于读取。因此在实验中效果展示效果不好,误差大。在学习完压强知识,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即压强与表面积有关,部分同学反思摩擦力与滑块接触面积是否有关。在讲述静摩擦力时,教师常举出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被推动来说明静摩擦的存在,增大推力,讲台仍然不动来说明讲台受到地面的静摩擦力变大。而学生遇到的试题中,通常给出静摩擦力的范围是从零到最大静摩擦力(0

2 实验方案的制定

2表示绒布面,3表示纱布面,宽1面、窄面1’表示木质面

实验装置[2]如图1在桌面上放置一块木质滑块B,滑块B上放置滑块A,滑块A的一侧与力传感器相连并通过铁架台固定,实验中拉动滑块B,在水平方向上滑块A受到滑块B对其的滑动摩擦力和力传感器对其的拉力,在拉动过程中滑块A始终静止,因此,力传感器记录的是滑块A与滑块B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1 滑动摩擦力

滑块A的质量为360.2g, 逐步增加钩码到滑块A上,来逐步改变滑块AB间的正压力大小,拉动滑块B来测定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滑块AB间压力大小关系。

通过分别比较表1、表2、表3,我们可得出,在接触面材料相同时,相同滑块间动摩擦力大小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与压力成正比。

由FN与Ff图像进行拟合,可知数据直线的斜率即为木块的动摩擦因数,同时比较表1和表2可得出,在接触面材料相同时,用同一木块宽面和窄面滑块受到的滑动动摩擦力大小相同,且由表1和表2的数据拟合图3 可得,同一木块宽面和窄面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0.2699±0.004和0.2721±0.003,即相同滑块间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大小无关。比较表1和表3,或表2和表3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同理,由图4可知砂纸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87±0.005。

反思:横向移动物体只需考虑摩擦力大小,移动物体所需的拉力或推力小于物体重力,所以在水平面上大力士拉动飞机的表演也是能够理解的。

3.2 静摩擦力

利用DIS力传感器的实时性,在拉动滑块B的过程中,每间隔0.2秒记录一次数据,从而记录整个拉动过程中滑块AB之间的摩擦力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将数据进行绘图,如图5纵坐标表示的是拉力大小,横坐标表示时间。

图5:力传感器示数随时间t的变化

分析可得,在未拉滑块B时候,AB间摩擦力为零;在用力拉滑块B而滑块AB间没有拉动的过程中,滑块A受到静摩擦力,静摩擦力大小随拉力增大而增大,直至图中a点最大;当滑块B开始拉动后,滑块AB间的摩擦力慢慢变小。直至滑块B完全被拉动后,滑块AB之间的摩擦力为动摩擦力,动摩擦力大小不变。因此,在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且存在最大的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的数值大于动摩擦力。通过实验验证了最大摩擦力大的存在,解决了学生在题目中遇到的困惑。

综上所述,利用DIS信息系统,准确科学的收集数据,能很好地验证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并结合Origin数据处理软件拟合图线,可计算出不同材料的滑动摩擦因数的大小。且能直观地展示最大静摩擦存在并测定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上海市二期课改引进了DIS系统及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如何将它们充分利用起来为物理教学服务,是物理教学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摩擦力说课范文9

人教版新课程《物理》共同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第 3 节《摩擦力》。

学生在初中定性地学习过摩擦,包括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等内容,并掌握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还通过实验的方法定性地研究了滑动摩擦力与表面状况有关。高中物理《课标》在这里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本节课学习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所以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现取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

过程一:让学生的思维经历模糊阶段

教学活动

教师:将一方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让学生分析其受力(顺便复习有关力的知识)。

学生:根据力的示意图作出重力和支持力。

教师:将木板一端逐渐抬起,学生想象的方木块会滑下的情景并没有出现。(给学生以意外,迫使学生思考)。

教师:提问--是什么原因使方木块没有滑下,学生冷静思考后都能答出是受到摩擦力的原故。教师进一步提问,方木块受到摩擦力的方向?

学生回答:一般都能根据方木块下滑的趋势,指出摩擦力的方向与之相反。教师再根据方木块虽受摩擦力但仍能保持静止这一现象,说明生活中的除了存在滑动摩擦、滚动摩擦还存在静摩擦。

教师:紧接着,将木板一端进一步逐渐抬起,当抬到一定高度时,方木块开始滑下,(这一情景虽不出学生意外,但教师可用提问将学生的活动由观察引向思考)。

教师提问:静止的方木块为什么开始下滑?方木块下滑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同静止时相比有无变化?方木块下滑时受到的压力同静止在斜面上时相比有无变化?这一层层提问目的使学生清楚重力同压力不是一回事。虽然有时候重力越大,压力也越大。使学生意识到摩擦力同压力有关同重力无关。

学生:方木块从静止到运动这一过程,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实际上是一个模糊阶段,摩擦力究竞与什么有关?合作、讨论和思考,也许没有正确的结果,但教师不要急于得出结论。

思考:由于学生初中时初步接触过摩擦力的问题,对摩擦力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教师用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没有任何铺垫,直接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自己去试一试,在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上,这时候的学生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模糊的阶段,不能把道路铺得平平的,否则学生没有探究知识过程的体验,思维又没有挑战性,对学习会感到索然无味。

过程二:让学生的思维经历清晰阶段

教学活动

师生共同研究摩擦力的变化

问题:设方木块与平板间摩擦系数为μ,当放着方木块的平板被慢慢地绕着左端抬起,α角由0°增大到90°的过程中,滑块受到的摩擦力将

A.不断增大

B.不断减少

C.先增大后减少

D.先增大到一定数值后保持不变

教师引导:要计算摩擦力,应首先弄清属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若是滑动摩擦,可用f =μFN 计算,式中μ为滑动摩擦系数,FN是接触面间的正压力。若是静摩擦,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物理规律(如F合=0或F合=ma)列方程求解。

学生: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有了一个思路,首先是要分析出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合作、讨论。知道认真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情况是解决问题和关键。

学生甲回答:A答案是认为物体一直静止,简单地把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当作是静摩擦力。

学生乙回答:B答案是简单地把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当作是滑动摩擦力来处理。

学生丙回答:D答案认为物体运动拮的的正压力不变,实际上正压力随着α的增大而不断减小。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事实上,滑块所受摩擦力的性质随着α角增大会发生变化。开始时滑块与平板将保持相对静止,滑块受到的是静摩擦力;当α角增大到某一数值α0时,滑块将开始沿平板下滑,此时滑块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当α角由0°增大到α0过程中,滑块所受的静摩擦力f的大小与重力的下滑力平衡,此时f=mgsinα,f随着α增大而增大;当α角由α0增大到90°过程中,滑块所受滑动摩擦力f =μFN = μmgcosα,f随着α增大而减小。

经过这一过程共同研究和讨论,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清晰阶段。学生虽然有多种不同的答案,这是由模糊走向清晰的必然。

思考:

摩擦力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节课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我们身边随手可见的例子和简单的学生实验来进行的,一定要注意避免的是把知识点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滑动摩擦力这个概念的难点在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而不是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计算等等。静摩擦力则更是一个难点集中的知识点,包括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大小的判断等等,这些问题不可能在我们这一节课就能完全解释清楚,让学生全部了解,应该让学生先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静摩擦力不止一次地将会出现在将来的学习中。

在学生的思维遇到困惑时,此时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也许能够顿悟出其中的一些规律,然而,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清晰而有条理,教师不是机械的灌输,而是简短的点拔,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明朗化、条理化,使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感性走向理性,由理性走向深入。

过程三:让学生的思维经历生成阶段

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自行车匀速前进和自然滑行时,前后轮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这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出现若干种答案,但学生自己生成的内容,最后要统一到正确的思维状态下。

(1)匀速前进时:(教师提醒可用假设法)

由于人通过链条给后轮一个力,使后轮顺时针转动。设轮与地面接触处光滑,则轮应加速顺时针转动,说明轮有相对地面向后转动的趋势,由于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故后轮所受静摩擦力f1的方向向前,如图甲所示。前轮转动是由于前轮受到力的作用,若设前轮与地面接触处光滑,则前轮就不会转动,故前轮相对地面有向前的运动趋势,其所受摩擦力f2向后,如图甲所示。

(2)自行车自然滑行时:

人不再给后轮施加力的作用,由于惯性人和车应向前滑行,此时前、后轮的转动都是由于受到地面给它们施加了摩擦力作用,即前、后轮都有相对地面向前运动的趋势,前、后轮受的摩擦力都应向后,如图乙所示。

思考 :

摩擦力说课范文10

“感”是把学生置于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新的问题,鼓励学生调集已有的知识或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个熟悉的情境就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

“知”是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再形成新的知识、方法或理念.

“用”是用刚掌握的“知”去解决问题,即时达到初步的熟识和熟练.而在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现象和新的规律,这又会产生新的知识.

二、摩擦力教学中“感―知―用”教学模式的运用

1.第一个循环――认识摩擦的种类

“感”:参与活动,体验摩擦.

活动:(1)拔河比赛:金属棒一端有水,请两名学生各握一端对拉.

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两端手与棒的运动情况,思考棒对手是否有力的作用,学生会联想到自己在拔河比赛中的手的感受.

(2)把手放在桌面,用力向前推,先是保持静止,再滑动.谈谈两种情况手的感受,桌面对手是否有阻碍的作用.

“知”:师生互动,认识摩擦.

师:上述活动中手都会受到与它接触的物体施加给手的一个力――摩擦力.每次活动中的两种情况手与接触物体之间的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

生:不相同,有运动和静止两种情况.

师:(定性分析)两个接触物体间,运动时受到的摩擦为滑动摩擦;两个接触物体间,静止时受到的摩擦为静摩擦.介绍滚动摩擦.

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可以分为三种.

“用”:运用新知,判断摩擦.

判断下列情况中,地面对物体是否有摩擦作用?如果物体受到摩擦,属于哪种摩擦?

静止在地面的讲桌;推讲桌不动;推讲桌滑动;滚动的车轮;吊车吊木箱在空中水平移动.

2.第二个循环――归纳摩擦力的定义.

“感”:搜集事例,从多方面认识摩擦.

师: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物体受滑动摩擦? 能否给滑动摩擦下个定义?(点拨:以擦黑板为例,板擦与黑板之间是否接触,作用点在什么位置,是运动还是静止).

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

“知”:归纳分析,定义摩擦.

强调:滑动摩擦力发生在接触面之间,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师:根据滑动摩擦的定义,能否给静摩擦下个定义呢?

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

“用”:分析实例,理解摩擦.

判断下列情况中,物体受到摩擦力的情况?摩擦力的方向?

解析 ①通过比较图1和图2 两种情况,理解相对运动的趋势含义.

②判断静摩擦力的方法.假如“光滑”法(又称解除法):可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看物体间是否会发生相对运动(趋势).

③图4学生比较难理解.“相对运动”指物体相对皮带而言,而不是物体相对地面.让学生回忆自己到超市时,随电梯一起向上运动时的情境,让物理走进生活.

通过上述习题分析,使学生“重新”理解摩擦力,对摩擦力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纠正了大多数学生所认为:“摩擦力是阻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运动的物体只受静摩擦”等似是而非的感性的经验.但是,对于相对运动和静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是难点,仅通过一节课并不能完全纠正片面地认识,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需进一步补充和巩固.

3.第三个循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感”:提出问题,猜想摩擦.

师:小车在桌面上向右运动时,桌面对小车的摩擦力向左.解决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再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讨论、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重力、速度、接触面的面积……

师:摩擦力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应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生:(讨论回答)控制变量法.

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这些因素有关,首先应该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测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用什么方法.

说明:测量摩擦力时,物体怎样运动?为什么匀速?怎样判断?教师应及时参与讨论,并找出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

“知”:实验探究,决定摩擦.

教师演示,让学生注意观察弹簧秤的示数的大小情况.

师:通过观察甲图实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中弹簧示数的大小关系,得出什么结论?

生:接触面越粗糙,弹簧秤读数越大.说明: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且成正比关系.

师:通过观察乙图实验(压力不同)中弹簧示数的大小关系,得出什么结论?

生:重力越大,弹簧秤读数越大.说明: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重力大小有关,且成正比关系.

师:(教师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老师对摩擦力和重力有关有疑问,认为不大确切.为什么呢?

演示:图6实验,第2次实验时用手向下按木块,增大压力,来纠正学生上述观点.得出: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且成正比关系.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师:通过观察丙图实验(物体间接触面积大小不同)中弹簧示数的大小关系,得出什么结论?

生:弹簧秤读数相同.说明: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对于教学中一些难以理解或难以描述的物理情景,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物理图景.让学生亲眼看一些物理现象或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然后与理论学习相互对照、验证,可以加深理解,便于形成正确的物理图景.教学中要加强实验的教学,必要地增设一些演示实验,既要求学生记住通过实验抽象出来的规律,又要学生能口头描述实验的步骤和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自觉地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用”:实际应用,巩固摩擦.

师: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生活中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呢?

生: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正压力的大小.

师:推动教室的讲桌是比较费力的,如果在讲桌下面安装四个轮子,是否可以省力呢?

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省力.

师:实际上是桌子和地面间的摩擦力种类发生了改变.

生:把滑动摩擦力变为滚动摩擦力.

师:压力一定情况下,滑动摩擦力远小于滚动摩擦力.这也是生活中常用的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思考:下列事例中,怎样改变摩擦力大小?

1.冬季冰雪封路时,卡车车轮上要装上防滑链;

2.自行车的车胎上常刻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3.为了防止活动皮带打滑,要把皮带拉紧些;

4.在拔河比赛中,运动员常穿运动鞋.

三、“感―知―用”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使用“感―知―用”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改革单一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将学生置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用它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益,解决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这是“感―知―用”教学模式最大的优越性.“感―知―用”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

摩擦力说课范文11

——题记

压力>摩擦力

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周四是感恩节。今年为了给老师一个特殊的惊喜,班里的同学都悄悄的筹备起班会来了!作为班长的我,肩负着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制作课件。

在周日,我用了一天的时间来消散肩上的那个压力,终于在上学之前把课件制作好了。我揣着自己得意的果实,担着全班同学的期望,负着万斤重的压力,自信满怀的走在去学校的路上。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到学校后,我只忙着补充课件上的内容,却全然不知这一切都将前功尽弃了!周三下午,我有一次打开电脑,像往常一样打开课件。“再做最后的检查!”我说。说着便把鼠标移动到课件的位置,但是出现的并不是我所想要看到的内容,而是“该课件可能被损坏”!!!我一下子懵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同学们都围了过来,关切的问道:“怎么了?出什么事了?”我不知道是怎么回答他们的。只记得同学们疑惑的目光像石头般全部堆在我身上,真的好重、好累!压在我肩上的力让我不得不克服摩擦力,继续承受。

压力让我前进,摩擦力使我更优异,但却不能是压力化为乌有。所以,压力>摩擦力。

压力-摩擦力=成功

期中考试已经过去了,接踵而至的就是第二次家长会。出乎我意料的是,老班吧这次家长会交给我们几个。呵!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哑口无言。期中考试的压力才刚刚放下,就又承载了这样一个似乎不可能完成的压力。

“好吧!”我艰难的答应。

于是,我不得不缩小沙漏的缝隙,让沙子慢一点穿过,以便我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这个杰作。好不容易吧稿子写完了,拿给他们一看,“你写错了!这个应该是我写的!”呵!当头一棒!没办法,改吧!拿起笔马不停蹄的改。改完之后,我们再一起从头到尾过一遍,“哎呀!你这个称呼应该换换,显得亲切点才好嘛!”……“你别写得太华丽,朴实一点,以情动人嘛!”

……

喔!我气喘吁吁的放下笔:“好了!你们再看看,行不行?”我趴在桌子上无力地说。

“好了!这就差不多啦!”终于把准备工作做完了,把议程表那给老班一看,老班不住的点头,“呵呵!”此刻,压在我们身上的担子仿佛轻了许多。剩下的就看我们表现哦!果然,良好的准备是成功的一半。家长会在我们五个人的精心策划下圆满结束。

成功的过程或许很艰辛,压力很多也很大,或许这一路上坎坷不断,但是请铭记:压力-摩擦力=成功!

人,一辈子,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无乱长短,我们所承受的压力,始终不会与阻碍相等,甚至比阻碍更伟大。因为我们要成功!

摩擦力说课范文12

一、具体案例情景片段

课题:《摩擦力》

(一)学生表演,引入新课

学生表演:(1)在地面上滚动的篮球渐渐停下。(2)用筷子夹小石子。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两个现象分别提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半饷,只一个同学举手。

学生甲低头低声:“篮球为什么停了下来?”再悄悄看教师。教师:“好,继续。”

学生甲抬头挺腰音量提高:“筷子为什么能把小石子夹起来?”教师:“好,继续”。

学生甲抬头挺腰音量提高:“筷子为什么能把小石子夹起来?”教师:请大家商量后回答。

学生交头接耳一会,零零星星有五六个举手。学生回答:因为存在摩擦力。

(二)进行新课: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教师追问:“既然大家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那大家能不能举一些生活中存在摩擦力的例子呢?请同学们相互商量后回答。”……此时,学生胆子逐渐大了,讨论比开始热烈多了。一会儿,举手的有十几个了…

学生甲:“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学生乙:“鞋与地面的摩擦”。学生丙:“擦黑板时板擦和黑板间的摩擦。”……(教师板书)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摩擦的分类)教师: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那么你能不能从字面意思上对这几种摩擦简单的解释一下?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自我矫正)

教师问:“大家就刚才举的这些例子提一个简单的问题,看谁的最恰当!”学生纷纷举手。“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属于哪种摩擦?”“鞋与地面的摩擦属于哪种摩擦?”“擦黑板时板擦和黑板间的摩擦属于哪种摩擦?”

…“车轮与地面的摩擦,鞋与地面的摩擦,擦黑板时板擦和黑板间的摩擦分别属于哪种摩擦?”

二、 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加涅(R.M.Gagne)曾把研究性活动描述为类似科学家所做的工作。他认为学生在有能力从事探究即展示科学家的能力之前,必需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前提。让同学们从课本或生活现象中能直接提出问题是很难的,但如果老师直接将问题提出来又会减弱同学们探究的兴趣,所以先用学生或教师演练或者多媒体展示出一些很具体的场景,因为都是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同学们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和轻松感,引导同学们提出了一些比较直观的问题;然后让同学们对所给的现象进行类比分析,思考这些现象的内在联系,找到思考的方向;再让同学们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来进行分析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一)鼓励学生要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敢于提问

同学们在看到一些现象时,其实心中都会有一些问题,但往往是不敢提出来或没有提出来的习惯。这就要鼓励同学们大胆的提问,特别是一些胆小或很少提问的同学,只要他们能够提问,不管问的好不好。都要称赞他们的勇气,鼓励他们敢于再问。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同学们愿意提问

第一、可以利用图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有些出人意料的或有趣的画面,让同学们有一种很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同学们有问题想问,也想提问题。如:可以展示出秋风扫落叶。学生会问:秋风是怎样扫起落叶的?又如:风吹过时衣柜门会打开。学生会问:风吹过时是什么将衣柜打开的呢?

第二、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出人意料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提出问题。如:用麦梗吹豌豆,学生会问:豌豆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是什么力托住了豌豆?

三、让学生们体会方法,学会提问

在物理探究中,要引导同学们体会提问题的过程,归纳总结提问的方法,让同学们自己掌握学习的钥匙。让同学们在提问时,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去思考:

第一,根据生活现象直接提出简单的问题。如:走进树林,看到树林中的圆斑,就提出:圆斑是怎样形成的啊?为什么会都是圆的啊?等等。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养成提问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