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宋庆龄的名言

宋庆龄的名言

时间:2023-05-30 10:26:50

宋庆龄的名言

第1篇

本课文字朴实无华,学生在读文之后就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因此,教学设计没有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结合教材设计一些情境,给学生留下一些思维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感受宋庆龄的可贵品质。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10个字。理解“坚决、倔强、情不自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简介宋庆龄,引出“守信”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个人。(出示宋庆龄照片)

2.有谁了解宋庆龄?(指名说一说)

3.老师简介宋庆龄。(出示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故名誉主席、中国妇女界的杰出领袖、全体中国少年儿童的慈爱祖母)

4.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就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地看老师写课题。(板书:守信)

5.齐读课题。你们怎么理解“守信”?(指名学生简要说一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直截了当地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人公——宋庆龄,让学生了解到宋庆龄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再让学生谈谈对“守信”的理解,为最后学完课文深入理解“守信”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守信”

1.文中有一句话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守信”,快速地读课文,把这个句子找出来,画上横线。(指名学生说找到的句子)

2.我们一起一笔一画地写出这句话。(教师板书,学生书空)

3.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师生共同书写“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这句话,不仅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书写,还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守信”的含义。 】

三、精读课文,感悟“守信”

(一)学习第二到第十自然段

1.“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这句话是谁说的?(宋庆龄)

宋庆龄答应了谁的什么事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指名回答)

2.默读课文第三到第十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句话是宋庆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指名说)

(父母劝她改天教小珍折纸花篮的情况下)

3.父母劝说宋庆龄今天到哪里去?(伯伯家)之前宋庆龄想去伯伯家吗?(一直想去)

4.一边是一直想去的伯伯家,一边是好友小珍要来,真为难,宋庆龄是怎样选择的?(出示第六至九自然段) 自由读,分角色读。

5.我觉得可以将这部分对话改变顺序读。(出示第六、七、八、九段)

(1)分角色读。

(2)你们觉得这样变化了以后怎么样?引导学生抓住“摇摇头”、“坚决”谈感受,体会表达顺序不能改变,因为宋庆龄的态度一次要比一次坚决。

6.教师引读第十自然段。

爸爸妈妈拗不过宋庆龄的倔强劲儿——(生:只好让她一个人待在家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重点,教者让学生对比原文中的对话和变序后的对话,并在对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摇摇头”、“坚决”,感受到宋庆龄拒绝父母的提议是一次比一次坚决,从而更能感受到宋庆龄答应了小珍就一定会做到的“倔强劲儿”,进而指导有感情朗读。】

(二)学习第十一到第十六自然段

1.当爸爸妈妈刚刚离开时,宋庆龄在想什么?(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导读出兴奋与期待。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

(1)宋庆龄等了10分钟,小珍没有来,换做是我们会——(着急)

(2)宋庆龄等了30分钟,小珍没有来,换做是我们会——(不耐烦)

(3)父母都到伯伯家去了,宋庆龄独自一人在家等了两个小时,小珍没有来,换做是我们会——(失望)

(4)年仅8岁的宋庆龄独自一人在家等到了中午,小珍还没有来,换做是我们会——(责怪)

(5)年仅8岁的宋庆龄独自一人在家从早上一起床一直等了下午,小珍还是没有来,换做是我们会——(再也不信任小珍)

3.实际上宋庆龄是怎么想的呢?

(1)(出示第十一自然段)教师配乐引读:

宋庆龄等了好长时间,小珍还没有来。怎么回事?——(生:小珍会不会有别的事去了呢?)宋庆龄想,再等等,——(生:小珍会来的。)宋庆龄一会儿——(生:看看墙上的挂钟,)一会儿——(生:跑到门口去观望,)可是左等右等,一直等到下午,——(生:小珍还是没有来。)

(2)(出示句子)怎么回事?小珍会不会有别的事去了?

从这里看出这是宋庆龄替朋友——(生:担心)

(3)(出示句子)再等等,小珍会来的。

从这里看出这是宋庆龄对朋友的——(生:信任)

(4)宋庆龄一次又一次地跑到门口,一次又一次地想,小珍一定是——,小珍一定是——,小珍一定是——。

(5)宋庆龄等了一天,小珍都没有来,宋庆龄没有责怪,没有怀疑,有的是对朋友的担心,有的是对朋友的信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十一自然段。

4.宋庆龄等了小珍一天,小珍都没有来,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5(出示第十三自然段)宋庆龄为什么这么平静?

6.(出示第十五自然段)指名读。

再出示填空题:宋庆龄( )地说:“我既然答应了小珍,就要等她。如果小珍来了,我不在家,以后就没有人相信我了!”

宋庆龄会怎样说这段话呢?(毫不后悔、坚定……)带着体会齐读。

7.(出示第十六自然段) 教师引读:“ 我明白了,——生: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宋庆龄在空等小珍一天的情况下仍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对这一点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教者首先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着急、不耐烦、责怪、失望”的情感;然后让学生看看宋庆龄的表现,猜测出宋庆龄的心里是对小珍的“担心”与“信任”。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小宋庆龄身上的守信的品质;接着让学生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最后再让学生给宋庆龄的语言前加提示语,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又是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

四、拓展延伸,升华“守信”

1.“妈妈笑着说”,还能换成妈妈怎么说?(高兴、骄傲、自豪)

还会有谁为宋庆龄骄傲?(爸爸、朋友)范围再扩大?(全国、全世界)

2.宋庆龄从小就守信用,一生都重诺言,所以她成为全国各族人民衷心尊敬和爱戴的国家领导人,被国际上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令人遗憾的是1981年她因病逝世了,但她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东西。

(教师手指板书,学生齐读——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

宋庆龄的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做人要——(教师手指课题,学生齐读——守信)

3.除了宋庆龄,还有孔子曾说过类似的话,启发我们如何做一个守信的人。

(大屏幕出示)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

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齐读名人名言。

4.同学们,请你们也学着宋庆龄,学着孔子,用一句简洁的话写出此时此刻对“守信”新的理解。

第2篇

精诚无间,逆境入住寓所

1918年5月,孙中山受西南军阀排挤,辞去大元帅职务,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先取道台北赴日本,并给发电报,让其从各方面查明是否能居住在上海。此时,宋庆龄因守护病重的父亲已经在上海,她得知消息后,为孙中山来沪事宜积极奔走,并与法国领事交涉。6月23日,孙中山收到宋庆龄的电报:“已与法国领事交涉好,上海可以居住。”于是孙中山在神户乘“近江丸”归国,26日抵达上海。当时,欢迎者群集于码头,孙中山登岸后即乘汽车抵达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寓所。

在寓所居住的日子里,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生活得以暂时安定下来。宋庆龄在生活上给予了孙中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的生活很有规律,常常清晨起床后在寓所的花园里一同锻炼身体。因为长期在海内外奔走,孙中山曾患有严重的胃病,在宋庆龄体贴入微的照顾下,孙中山的身体也日益健康,胃病得以痊愈。

孙中山和宋庆龄生活非常俭朴。根据孙中山身边的侍卫马湘回忆,当时孙中山一家人包括卫侍等,一日菜金仅两元。宋庆龄在给黎照寰的信中也写到:“我们每个月的开销从来不会超过300元,这其中包括衣食开销。”

孙中山在1918年10月17日致康德黎夫人的信中这样描绘他和宋庆龄的婚后生活:“我现在过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生活:一种真正的家庭生活,一位伴侣兼助手。”

莫利爱路寓所也是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他经常邀请朱执信、廖仲恺和陈少白等人到寓所一起研究革命理论,或与商谈国内形势、粤军及讨伐桂系战事等问题。当孙中山在寓所会见重要客人时,宋庆龄总是在一旁娴静地倾听他们的讲话,并认真打字记录谈话内容。当时客人们对宋庆龄的印象是“稳重谦虚”。孙中山对宋庆龄极为信任,委托她处理机要文件、来往函电和对外联络工作。宋庆龄在孙中山所有重大活动中都追随其左右,成为孙中山最亲密的战友和得力助手。

著书立说,总结革命经验

孙中山在入住莫利爱路寓所初期,由于“护法”运动的失败,情绪较为低落,对时局采取消极态度。在1918年7月4日致子孙科的信中,他写道:“对于现在之时局,拟暂不过问。”面对当时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孙中山开始从哲理上认真总结多年来从事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决定要从著述方面启发国民,于是他发愤读书,闭门著述。

孙中山十分爱好读书,在他的上海故居里,至今仍收藏有他当时购买的大量中外书籍,这些书籍大部分为早期版本,有的已成孤本。孙中山精通英文和日文,他的外文藏书除少量日文书外,绝大多数是英文原版书,其中政治类书籍特别多,还有医学、科技、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中文藏书大多是线装本,为中国经典之作,如《二十四史》、《汉魏六朝名家集》、《王安石全集》等。孙中山曾对日本友人说:“余一生嗜好,除革命外惟读书而已。余一日不读书即不能生活。”

在寓所居住期间,宋庆龄陪伴在孙中山的身边读书、写作,无间寒暑。有时,宋庆龄还会为孙中山读马克思、恩格斯,还有著名科学家如汉道科・埃利斯、危普顿・辛克莱等人写的书。他们经常一起读书到深夜,还把地图铺在地板上进行研究。宋庆龄曾回忆道:“我的丈夫有很多书,他的室内四壁挂满了各种地图。每晚,他最喜爱的事,是铺开巨幅中国山水、运河图,弯腰勾出渠道、港口、铁路等等。”孙中山常常从早上8点工作到夜里11点,连午睡的时间也没有,一直专心于工作、写作、会见员,或者埋首于阅读和绘制地图。

从1918年6月起,孙中山就开始着手撰写《孙文学说》,在此书中,孙中山强调了“行易知难”的哲理,对辛亥革命以来的教训,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1919年6月5日,上海华强书局出版了《孙文学说》初版。上海《民国日报》以《破天荒之学说,救国之良药》为题,对该书出版作了报道。与此同时,孙中山开始将他酝酿多年的全面振兴中国经济的思想进行系统梳理,最后撰成《实业计划》一书。《实业计划》是用英文撰写的,原名为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共分六大计划,是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总计划,一幅振兴中国实业的宏伟蓝图。《实业计划》中文稿由朱执信、廖仲恺、马君武等人翻译,1919年开始在《建设》杂志第一卷第一号上连载。

后来,《孙文学说》、《实业计划》与孙中山1917年写成的《民权初步》(原名《会议通则》),共计20多万字,合编为《建国方略》一书出版。宋庆龄担当了该书的资料搜集、书稿抄写和译述等工作。

患难与共,促使国共合作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悍然发动叛乱,炮轰当时孙中山和宋庆龄所在的广州观音山粤秀楼总统府,宋庆龄为孙中山安全着想,坚持让他先行离开,并对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但不能没有你。”经宋庆龄再三恳求,孙中山才同意离开总统府,并嘱托卫士队卫士保护宋庆龄。在宋庆龄等人的掩护下,孙中山先行脱险,登上永丰舰指挥平叛。宋庆龄率领卫队在总统府坚守了1昼夜后,弹尽粮绝,在卫士的掩护下离开总统府,3天后也辗转登上永丰舰与孙中山会合。在此期间,宋庆龄不幸流产,这也是她一生中惟一的一次妊娠。

此后,宋庆龄和孙中山先后回到了上海寓所。在经历了生死离别后,孙中山在寓所为宋庆龄写下了“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的联句。这对联句一直被宋庆龄珍藏,见证了他们至死不渝的真挚爱情。

陈炯明叛变使孙中山遭受很大的打击。1922年9月18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致海外同志书》,叙述陈炯明叛变经过,自认“任用非人”,以致“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同时,他开始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新的探索。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有条件地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的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的意见,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8月23日,莫利爱路寓所二楼书房内谈笑声不断,原来是前来与孙中山会晤,两人长谈数小时,讨论“振兴以振兴中国之问题”,宋庆龄在一旁陪同。不久,就由张继介绍,孙中山亲自主盟,正式加入中国。当说明自己是第三国际的党员时,孙先生回答说:“这不打紧,你尽管一面做第三国际的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宋庆龄后来回忆说,孙中山特别钦佩和尊敬,认为是真正的革命同志,因而总是欢迎他到家里来。

在的引荐下,8月25日,孙中山在莫利爱路寓所与马林会晤,马林向孙中山通报了西湖会议的有关决定,他们就改组、国共合作、同苏俄结盟等事项进行了广泛的交谈。会谈时,、林伯渠、宋庆龄等均在座。

9月4日,旨在改进的第一次会议在上海莫利爱路寓所的草坪上召开,共产党人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及各省在沪同志共53人出席了会议。

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上海分别发表《中国宣言》和《中国党纲》,宣布建国主张及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建国纲领。

1923年1月18日,越飞到莫利爱路寓所拜访孙中山,孙中山和宋庆龄在家中设宴招待。1月20日、22日越飞等人再次至莫利爱路寓所拜谒先生并共同商讨中国革命问题。1月26日,孙中山与越飞在上海联名发表了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双方认为,中国最迫切的问题是国家的统一与独立,苏俄将援助中国革命。《孙文越飞宣言》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确定。

国共合作是在内部进行激烈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宋庆龄一直坚定的支持孙中山的决定。她回忆说:“一听到宣布他决定实现这种统一战线,有些人就来找我,以为我会帮助他们反对这一行动。当我拒绝这样做,支持孙中山坚决做下去的时候,这些人就退党,并且公开攻击他。可是孙中山是吓不倒的。”

孙中山在莫利爱路寓所完成了其思想上的重大转变。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莫利爱路寓所也成为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见证。

莫利爱路,永久的纪念地

1924年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邀请,抱病北上,共商国是。11月17日,孙中山和宋庆龄抵达上海,上海各界人士齐集码头欢迎孙中山。中午,他们回到上海莫利爱路寓所。当日在寓所接见群众代表及各界人士,上海大陆、孔雀两影片公司还派人专门拍摄了纪录片。11月19日下午3时,孙中山在上海莫利爱路寓所举行招待上海各新闻、报刊记者茶话会。会上,孙中山发表演说,主张召开国民会议,解决中国祸乱,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各记者踊跃发言,赞成先生的时局主张,并请先生早日北上,造福民众。1924年11月22日上午6时45分,孙中山偕夫人及副官离开莫利爱路寓所,乘船北上。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溘然长逝于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临终前在家事遗嘱中,将他一生仅有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妻子宋庆龄以为纪念。

宋庆龄十分珍爱孙中山和她共同居住过的这座寓所,这里充满了她和孙中山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孙中山逝世后,莫利爱路29号寓所内设置灵堂,供各界民众吊奠。3月16日,时在北京的宋庆龄特意致电上海孙中山寓所内的工作人员,嘱托他们“勿移动孙先生在世时书案、坐椅等原位”,保持孙中山在世之原状。

1925年4月11日,宋庆龄料理孙中山丧事后从北平回到上海,仍居住在莫利爱路寓所。

在宋庆龄续住莫利爱路寓所的日子里,她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坚持自己的原则,继续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贡献。她利用其特殊地位和关系营救了陈赓、廖承志等中共党员,还保护和营救了许多爱国民主人士和革命志士,先后发起了营救邓演达、牛兰夫妇和“救国会七君子”等行动。1933年2月17日,宋庆龄在莫利爱路寓所宴请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陪同出席的有蔡元培、杨杏佛、鲁迅、林语堂、伊罗生、史沫特莱等。1936年1月,宋庆龄在寓所约见中共地下工作者董健吾,托他将一份要求同共产党谈判的重要信件转交给陕北瓦窑堡的中共领导人和。接报后,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同谈判的五项原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宋庆龄为抗日救国做了大量工作。12月23日,宋庆龄接受中共中央要求她撤退到香港的建议,离开了她生活、战斗了19年的上海莫利爱路寓所。在离开上海前,宋庆龄细心地把家具、贵重物品等分别托付给亲戚、朋友妥善保管起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宋庆龄回到上海,把分散的物品重新集中起来,按照原样布置。1945年底,宋庆龄将莫利爱路29号寓所移赠当时的国民政府,以作为永久性纪念地。

第3篇

为隆重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由新民晚报、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主办的“她们・风华绝代――宋氏三姐妹特展”,于2016年4月28日至7月24日在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展出。

本次特展是全球第一次汇聚海峡两岸和美国的宋氏三姐妹文物,揭示三姐妹手足亲情、爱国热忱的主题展览,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让宋氏三姐妹“回家团聚”了。

上海是宋氏三姐妹的成长地。她们的父亲宋耀如是孙中山最早的同志和朋友,被孙中山称为革命“隐君子”。1894年,宋耀如从上海飞函孙中山,促使孙中山发动了辛亥革命第一役――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而他每次秘密来沪,则必住在虹口宋宅。宋耀如是基督教牧师,他在虹口宋宅地下室设有印刷厂印刷《圣经》,同时也印刷宣传革命的秘密小册子。宋氏三姐妹在童年时代就知道革命,知道有革命运动,她们被父母告知切不可向任何人提及此事,也被禁止拿宣传革命的小册子。

跟随父亲的脚步,宋氏三姐妹先后投身于孙中山开创的民主革命事业,但是因为政见不同、立场不一,她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1929年5月,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实行“清共”而旅居海外近两年的宋庆龄,为参加孙中山奉安大典回国。奉安大典结束后,她在两个弟弟子良和子安的陪同下乘坐火车回上海,于6月2日晨5时55分抵达上海北站,车站上悬挂着“欢迎宋庆龄先生回国”的标语,上海各界数百人列站前迎接,宋庆龄母亲倪贞亦偕眷属到火车站亲迎爱女。其时恰逢三届二中全会即将于6月10日在南京召开,于是6月9日晨,宋美龄专程由宁抵沪,准备迎接宋庆龄去南京参加会议,但遭到宋庆龄拒绝,当晚宋美龄即与孔祥熙匆匆同车返回南京。

宋庆龄在沪居留期间,7月10日,中东路事件爆发,张学良违背《中苏协议》以武力夺回中东路,国民政府予以全力支持。8月1日,时值国际反战日,宋庆龄打电报给“国际反帝大同盟”,将南京政府支持张学良谓之为“反动的南京政府”与“帝国主义分子势力”相勾结,并痛骂是“反革命的领导人”。这份电报被印成传单散发。于8月7日到沪,原准备登门拜访宋庆龄的,但是在看到传单后,他非常气愤,于10日转派戴季陶赴宋宅见宋,当面责难宋违背党纪、丢政府和民族的脸,结果遭到宋的激烈反驳,并怒斥政府是帝国主义走狗。闻讯后,在震怒之下,写了一封措辞同样激烈的信回骂宋。宋子文于8月22日从南京赶回上海,设法消弭和宋庆龄之间的矛盾,但由于他夙主拥蒋,姐弟间意见亦极相左,结果宋庆龄依然复于9月去国游走。在宋庆龄再次出国之前,宋家人在东平路宋美龄寓所团聚并留下合影。9月21日,宋蔼龄和宋美龄前往中国轮船招商局北栈码头,为宋庆龄送行。

1940年3月,久未在公共场合一同露面的宋氏三姐妹高调地一同出现在香港饭店。随后三姐妹联袂访渝,成为中国有力的团结抗战之象征。

宋氏三姐妹最终天各一方。继1944年宋蔼龄离开大陆,1948年宋美龄离开大陆之后,宋庆龄与她们余生再未相见。

与亲人分离几十年后,被宋庆龄视同家人的林国才曾经从宋美龄挚友处拿到一张宋美龄的近照,回到北京时交给宋庆龄看,宋庆龄仔细端详,口中不断地说:“我和三妹很久没有见过面了。”她眼睛里含着泪花,拉住林国才的手说:“真的谢谢你。”随即将相片放进口袋。

对宋庆龄而言,与亲人团聚是她生前的遗愿,她曾不断地通过第三方渠道和海外亲人联系。1957年,宋庆龄致函宋蔼龄,“如果你不马上回来的话,我们都将变得太老了。”宋蔼龄收到信后异常激动,于2月14日回复说,等自己白内障手术视力恢复后尽快回来看她,并说,“我心里时刻都在牵挂着你,并且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还能像以前那样在一起。”但是政治分歧对亲情的伤害是巨大的,宋蔼龄始终都没有回来。亲情的力量是巨大的,思念之情始终横亘在宋氏手足的心头。

1962年,一份宋庆龄手书的关于母系倪氏一族系徐光启后代的倪氏家史,辗转经由台湾历史学家张其昀之手送达宋美龄。宋母倪贞的母亲是基督教在华“三大柱石”之一、明代内阁大学士徐光启的后代,出生于上海徐家汇徐氏老宅,在太平军攻陷上海时,被迫举家逃命,遗失了很多徐家祖传宝物。徐女后嫁给基督教伦敦会天安堂牧师倪蕴山,被称为倪氏,她与倪蕴山育有二子三女。倪家尊奉基督教男女平等的教义,倪家三姐妹不仅同男孩一样享有学习的权利,而且接受的均是新式教育,在上海开埠后的第一所新式女子学校裨文女塾就读。宋耀如对倪家的这段家史甚是骄傲。1962年恰是徐光启诞辰400周年,这也许是宋庆龄于该年手书这段光荣家史的促因。除了送往海外的这份,宋庆龄还另外手书了一份交保姆李燕娥保存。宋美龄收到宋庆龄手书家史后将其复印,从台湾寄给了在美国定居的宋子文。在这份家史上,宋庆龄告诉海外家人:“徐家汇的地名尚且依旧,但是为纪念我们的祖先而建的寺庙(应为墓园,即今光启公园。“”期间,部分墓地被占用,曾经于1957年修复的纪念设施亦遭破坏,经过1978年和1981年的两次修缮,现已恢复原貌。――笔者注)已经变成了一个公社,由我们的祖先开创的徐家汇天文台(误。徐家汇天文台是在徐光启去世100多年后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徐光启墓附近建立的。――笔者注)还保留着。”最后,她特别记上一笔:“请让Yellow boy和John(应为宋子安和宋子良――笔者注)记住上述历史。”收到宋美龄寄来的宋庆龄手书后,宋子文和小弟子安一起去大姐蔼龄的豪宅做客,回到自己家中后,他复信给妹妹美龄说已经各复印了一份寄给自己的三个女儿,“让她们和她们的孩子知道他们杰出的祖先是怎样的人”。在这封信上,子良和子安均留言表示自己已看过这份家史。在这封信中,宋子文还在幻想美苏古巴导弹危机升级以让他有重回故土的可能,但是他的幻想很快就落空了,美苏关系不仅迅速缓和甚至有所升温。

政治分歧割不断亲情,但是对亲情的伤害却是巨大的。1971年4月,宋子文突然在美去世,宋美龄和宋蔼龄在得知宋庆龄可能赴美时便临时打了退堂鼓,结果宋子文的葬礼三姐妹谁也没有到场。1973年宋蔼龄在美去世,她回来看二妹的诺言永远没有办法兑现了。

第4篇

1966年,“”一开始,与同龄的73岁的宋庆龄心情就很沉重。她忧国忧民,常常终夜不得安枕,以作画来排忧解愁。随着运动的深入,宋庆龄也受到了红卫兵的猛烈冲击。红卫兵贴大字报,批判宋庆龄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破“四旧”(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时,红卫兵扬言要把宋庆龄的发型剪掉。宋庆龄听说之后非常愤怒,她说:“要是他们碰我的头发,我就把他们的头发全剪掉!”几十年来,宋庆龄一直把头发朝后梳,在后脑勺盘成一个圆髻,这本是中国妇女一种传统的发型。宋庆龄曾经对母亲倪桂珍说,她将一辈子保持这一发型。

更令宋庆龄震怒的是,红卫兵竟然冲进她在上海的住宅,抄她的家。而且,最令她不能容忍的事情也发生了――红卫兵居然毁坏宋庆龄父母在上海的坟墓,而且在被毁坏的坟墓上贴了批判宋氏家族的大字报!

中国人向来视“挖祖坟”为最大的侮辱。宋庆龄遭此奇耻大辱,内心如焚。所幸的是,及时得知这一令人震惊的消息,当即紧急下令加以制止,责令上海立即修复被毁坏的宋庆龄父母的坟墓,并把复原后的宋庆龄父母坟墓拍成照片,派专人送给宋庆龄,征询她对修复工作是否满意。

1966年8月29日,章士钊先生的家被红卫兵抄查。次日,章士钊写信给。批示:“送总理酌处,应予以保护。”在派人保护章士钊住宅的同时,写下了一份应加以保护人士的名单,名单上的第一个名字就是宋庆龄,指派部队保卫宋庆龄住宅和宋庆龄父母墓地。第二天,对首都红卫兵的讲话别提出:宋庆龄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叛变革命以后,她“营救过我党地下工作的同志,抗日战争时期与我们合作,解放战争时期也同情我们,她和共产党的长期合作是始终如一的。我们应当尊重她”。的讲话,实事求是地肯定了宋庆龄的历史功绩,最后严肃地指示:“绝不允许攻击宋庆龄副主席!”

对宋庆龄始终保持着特殊的尊重,尊称她为“国母”。

在“”全面发起之后,派来看望宋庆龄,向她解释“”。

对于,宋庆龄还是很熟悉的。

宋庆龄第一次见是在她应邀由上海赴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之后返回上海时,时间是1949年11月,让代表他到前门火车站为宋庆龄送行。此时从苏联治病刚刚回到北京。那一天,宋庆龄和在车站贵宾室交谈了不到20分钟,江给宋留下的最初印象是衣着朴素,善解人意。宋庆龄后来不止一次地对别人讲过“有礼貌,讨人喜欢”。

此后,1956年,宋庆龄在上海家中宴请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及其夫人,同时邀请陪同苏加诺总统夫妇到上海参观访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王光美夫妇以及正在上海的作陪。这一次,宋庆龄依然对保持良好的印象,对的举止文雅、服饰得体,表示十分赞赏。

不过,那天席间忽地说起从不穿西装,不合世界潮流。江说,她曾劝过,在接待外宾时能否穿西装,以改变外界对中共领导人服装单一的印象。不以为然。

又说,孙中山先生就常常穿西装。她希望宋庆龄能够劝说穿西装。在看来,非常尊重宋庆龄,也会听进宋的劝说。

宋庆龄听了很随便的这一番“家常话”之后未置可否,笑而不答。

但是,中的情况可就不同了。中央小组第一副组长的,一身草绿色的军装,戴着一副秀琅架黑边眼镜,面带微笑,显得仪态雍容。随着风暴的降临,成了“无产阶级的旗手”,政治野心大大地膨胀起来,开始做“女皇梦”。当初还异想天开,希望宋庆龄能以孙中山夫人的身份公开表态,支持“无产阶级”。

宋庆龄很有礼貌地接待了这位权倾一时的“第一夫人”。

“听说宋副主席近来身体不太好。”用关切的语气说道:“主席很挂念,特意让我来看看你!”接着,自命不凡的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的兴起和所谓的“伟大意义”。她的声音又尖又细,听上去有些装腔作势,矫揉造作。

当起劲儿地吹捧“革命小将”红卫兵的“革命首创精神”和天不怕、地不怕的造反行动时,宋庆龄忍不住地打断了她的话,冷冷地说道:“对红卫兵的行动应有所控制,不应伤害无辜。”

的脸色立刻阴沉下来。红卫兵是她一手培植和竭力支持的“新生的革命力量”,红卫兵的行动与她关系重大。在她看来,宋庆龄所言的“伤及无辜”,正是红卫兵横扫“牛鬼蛇神”所向披靡的不可抹杀的革命功绩。现在宋庆龄是在借否定红卫兵来否定“”,这是她绝不能容忍的。于是这次见面,也就不欢而散。

1966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100周年诞辰纪念日。中共中央决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万人纪念大会,请宋庆龄写文章并出席讲话。

当时,在“打倒一切”、“怀疑一切”的狂潮中,社会上诋毁孙中山的言论和做法已充斥各地,在南京甚至有红卫兵冲击中山陵,要砸烂孙中山的塑像。

孙中山百年诞辰对宋庆龄来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她决心站出来,以她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反击。

11月12日,人民大会堂万人集会,隆重纪念孙中山100周年诞辰。除之外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几乎全部莅会。在“”初期极度混乱的日子里,能够如期举行这样规格的大会,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同样引人注目的是,“旗手”拒绝出席这次大会。

一直对那次在宋庆龄家里遭到的冷遇和批评而耿耿于怀。半个月前,人民出版社为了纪念孙中山这位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的百年华诞,赶印了1956年初版、宋庆龄题签书名的两卷本《孙中山选集》,同时出版新编选的题写书名一卷本《宋庆龄选集》。出版社将这两部书恭送中央小组成员每人一套。11月初的一天晚上,中央小组在钓鱼台16号楼开碰头会,办公室秘书趁机发书。工作人员刚把《宋庆龄选集》放在面前的桌子上,就像疯了一样伸手把书扔到地板上,然后抬起双脚践踏,一边用脚踩,一边还愤愤地说:“总理也真是!还给她题字,哼!”同时咬牙切齿地咒骂宋庆龄。

在纪念大会上,宋庆龄走上庄严的讲台,以少见的激昂情感发表了题为《孙中山――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家》的长篇演讲。充满凛然正气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的演讲,一再赢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从此,宋庆龄便非常厌恶,有意识地避开了同的关系,彼此很少交往。在中,宋庆龄长期保持缄默,她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对予以抵制甚至抗争。

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之后,全国掀起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高潮。刘少奇开始受到冲击。以宋庆龄的政治经验,一眼就看出了这场运动的目标之一是彻底整垮刘少奇,这使她难以理解。在纪念孙中山100周年诞辰集会见报时,新华社竟把身为国家主席、也是纪念大会筹委会主任的刘少奇的名字排在好几个中央领导人之后,这已是一个十分明显的预兆。但会后,宋庆龄仍派秘书给刘少奇和王光美送去了刚出版的《宋庆龄选集》和《孙中山选集》,并亲笔在这两本书的扉页上题写了“敬爱的刘少奇主席、王光美同志纪念”等字样。

不久,1967年新年钟声敲响了。宋庆龄像往年一样给刘少奇的几个孩子送去贺年卡、日记本和糖果,并亲笔签上“宋妈妈”3个字。一位工作人员好心地提醒她:“现在送这个合适吗?前几天,在清华大学公开讲,刘少奇题的性质早就定了,是主义。听说,王光美正在被批斗,刘少奇也在做检查。”宋庆龄听后很不以为然。她说:“有什么不合适?越是这种时候我越是要送。红卫兵在大街上将刘少奇的画像倒挂,还用黑笔打上叉子。”总之,一切都像往年一样,似乎刘少奇一家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宋庆龄这样做的用意,一方面表达了对刘少奇一家的真切关心,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她对迫害国家元首刘少奇的强烈抗议。王光美收到宋庆龄送来的新年礼物,百感交集,边擦眼泪边说:“如果宋副主席知道我们现在的处境,会是什么心情啊!”

随着“”深入开展,刘少奇、王光美被隔离审查,直接受到残酷的批斗,其子女也都被赶出中南海,回各自的学校接受批判,并且不准他们再和爸爸、妈妈见面。

196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刘少奇以“叛徒、内奸、工贼”等莫须有的罪名,被“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宋庆龄虽然爱莫能助,但在那个人妖颠倒的年代,她不畏,不怕风险,为刘少奇愤愤不平。她皱着眉头对秘书和几位身边工作人员罗叔章、刘一庸、黎沛说:“我很纳闷,刘少奇在党内那么长时间了,他如果真是一个的内奸,怎么从来就没有一个人怀疑过呢?”“我看刘少奇不是什么内奸、工贼……我们交往多年,他人一直很好,不应批斗、打倒。”当有一段时间,她听说外面有大字报要打倒时,更是十分愤慨地说道:“是创国、建国最早、最辛苦、最有能力、最有功劳的人,也是对国内外强权斗争最有贡献的人。他日理万机,为国为人民操劳,现在居然要打倒他,中国要到哪里去呀?人民怎么会答应呀?唉,我看是有人在胡闹……”

1972年,刘少奇的子女天各一方,在孤立无援之中,为了能够到监狱看望妈妈王光美,他们想到了敬爱的宋庆龄妈妈,给宋妈妈写信,请她帮助寻找父母。宋庆龄收件后立刻将这封信连同自己的亲笔信寄给了。批示:父亲已死,可以见见妈妈。给发信后,宋庆龄又亲自给孩子们写了回信,勉励他们振作精神,好好工作和学习,并让秘书带上慰品和由她创办的几份新出版的《新建设》去看望他们。

在宋庆龄的帮助下,1972年,刘少奇的孩子们终于获准到监狱探望他们的母亲王光美。悲喜交集的王光美声音颤抖地说:“没想到你们能够活下来!”孩子们悄悄地告诉母亲:“我们生活在人民之中……宋妈妈最近还给我们回了信,送了杂志和糖果,鼓励我们好好学习。”王光美流下眼泪。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这对于她和子女们来说,实在是难得的巨大支持和慰藉。

但直到此时,刘少奇的子女和王光美还不知道,他们的父亲、丈夫,早在两年多之前的1969年11月12日,就已惨死在河南开封。

宋庆龄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持实事求是,忠实于自己的朋友。在对待路易•艾黎的题上,她同样表现出令人折服的善良、正直和勇气。

路易•艾黎是新西兰人,1927年来到中国。1932年,经史沫特莱介绍结识了宋庆龄。尤其使宋庆龄难忘的是,在当年上海沦陷、河山破碎的危急关头,是路易•艾黎冒着生命危险,护送自己离开上海的。现在,当宋庆龄听到一些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奋斗了几十年的国际友人,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被打成“特务”、“间谍”而遭批斗,被关进“牛棚”时,她首先想到了路易•艾黎。“不管怎样我都要讲话,我要对中国革命负责,我要对国际主义负责。”于是,她不顾自己处境困难,主动地义无反顾地向路易•艾黎伸出了援助之手。1968年8月31日,她为路易•艾黎亲笔写的一份材料,就是最好的证明。她写道:“我从1932年起就认识路易•艾黎。他为中国作了贡献,帮助我们保卫国家。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候,是他在内地创办工业合作社,帮助我们培养年轻的一代。为了这项工作,他甚至牺牲好职业。当白色恐怖笼罩上海的时候,当中外特务迫害共产党员的时候,是他把自己的家作为共产党员的避难所。当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的时候,是他在甘肃等内地不怕任何艰苦的生活条件,为中国人民工作着。解放以后,他支持我们的革命行动,写了很多的诗与文章。当和平委员会派他去国外时,他为我们讲演和辩论。解放前和解放时,我都了解他。我觉得他是新中国的一位诚实、忠实、不屈不挠的朋友。我极端相信他。他如白求恩大夫一样,是国际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的信徒。”

宋庆龄写好这份证明材料后,叫秘书杜述周、张珏两人亲自送给路易•艾黎。这份写得实事求是,非常有针对性、权威性的说明,及时地解除了路易•艾黎的危境。正如路易•艾黎说的那样,这份证明书,“使我免遭怀疑和迫害”,使他成了少数几位当时没有身陷囹圄的国际友人之一。

在十年浩劫中以及中国人民从噩梦中醒来之后的那一段时间,宋庆龄进行了大量的国务活动,经常会见国际友人。她与、等一起参加的追悼会,并在何香凝的追悼会上致悼词,以后又相继参加了、、的追悼会和“纪念堂”的落成仪式。1978年6月,她出席了中国福利会成立40周年大会,并发表演讲;9月17日,她在中国妇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1980年1月1日,她参加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元旦茶话会;3月,主持纪念蔡元培逝世40周年大会并致词,随后又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70周年大会上致词;5月17日,她参加了刘少奇的追悼会。

1981年5月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了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授予宋庆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的仪式。维多利亚大学校长霍华德•佩奇博士在仪式上讲话,热情赞扬宋庆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公仆和社会领导人之一”;说宋庆龄“毫不动摇地从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事业,因而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宋庆龄说,我接受这一学位,不是为了我个人,而是把它看做是你们对中国人民的尊敬和友谊的象征。

1981年5月15日,重病中的宋庆龄病情突然恶化。

当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发出关于宋庆龄副委员长的病情公告。公告发出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宋庆龄办公室连续收到国内外发来的数百封慰函电,衷心祝愿宋庆龄恢复健康,不少人还寄来了药方和药品。英国的肯尼思•康德黎先生(孙中山1896年在伦敦蒙难时,曾得到肯尼思•康德黎父亲的营救――笔者注)也于5月20日致电宋庆龄表示慰,祝愿“孙中山与家父所开创的友谊长存”。

宋庆龄过去曾多次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她在上海寓所接待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时,恳切地对刘少奇说:“我希望参加共产党。”刘少奇觉得这是一件重要的事,便慎重地表示:“这是一件大事情,我将转报党中央和。”后来,刘少奇和两位副主席在上海向宋庆龄转达党中央的意见时说:“党中央认真地讨论了你的入党要求,从现在的情况看,你暂时留在党外对革命所起的作用更大些。你虽然没有入党,我们党的一切大事,我们都随时告诉你,你都可以参与。”宋庆龄怀着不平静的心情,含着泪花点头表示理解中共中央这些话的意思。

1981年,在宋庆龄病重时,她又一次提出入党要求。5月15日,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会议一致同意接受宋庆龄为中共正式党员。当天,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宋任穷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受中共中央委托前来宋庆龄寓所通报中央政治局这一决定。在卧室的病榻前,廖承志握着宋庆龄的手激动地说:“告诉您一个好消息,党中央已经庄严地决定接受您为中共正式党员。”5月16日下午,邓小平在看望宋庆龄时祝贺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宋庆龄微笑着点点头,表示她内心的喜悦。当天,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第十八次会议,一致通过决定:授予宋庆龄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荣誉称号。

宋庆龄的病情一天天加重。5月20日,、李先念等一起到宋庆龄的住宅看望,宋庆龄微笑点头致谢。说:宋庆龄同志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这样的评价,她是当之无愧的。

孙科的女儿孙穗英、孙穗华,于5月22日专程从美国旧金山赶到北京看望祖母宋庆龄。宋子良也在这一天自美国纽约州哈里森发来慰电,为姐姐宋庆龄的健康祈祷。孙穗英和孙穗华来到宋庆龄的病榻前轻声呼唤:“好祖母,好祖母,我们从旧金山来看望您了。我们多爱您呀,希望您早日痊愈!”宋庆龄睁开双眼,望着她们,微微而频频地颔首,面露激动的神色。宋庆龄的外甥女戴成功居住在澳门,也于27日经由香港赶到北京,到宋庆龄病榻前安。

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5月30日,首都各界3万余人,同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起,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到人民大会堂吊唁大厅,瞻仰宋庆龄的遗容。3天之中,有12万余人前往吊唁,缅怀宋庆龄一生革命的光辉业绩。6月3日下午,首都各界近万人隆重追悼宋庆龄同志。追悼大会由主持,邓小平致悼词。悼词中说:宋庆龄同志鞠躬尽瘁,70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事业,献给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她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坚定的政治原则性,高风亮节,永垂千古。

第5篇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第22课,谁把课题读―遍?

师:看老师板书课题:“龄”是个生字,左边是?(生:齿)右边是?(生:令)我们完整地把课题读一遍。(生齐)

师:从课题我们就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

生:(齐)樟树。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段落直接描述樟树的样子和特点?

生:课文的第4~5自然段。

【点评】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执教者从课题入手,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文路,又为下面的学路和教路统一作好铺垫。

二、品词析句,感悟特点

师: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请大家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注意边读边找出相关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把你的体会就写在相关的词句旁边。清楚了吗?(生边读、边思、边画)

师: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下面,就请你抓住所画的词句说说你的体会。我们先看看课文的第4自然段。(出示)

生: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我是从“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些词语体会到的。

师:你能抓住描写枝干的词语来体会樟树的莲蓬勃勃,非常好。(板书:蓬蓬勃勃)还能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我从“稠密的树叶”中“稠密”这个词,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其实樟树蓬蓬勃勃的美,不光展现在它的枝繁叶茂上,还展现在哪里呢?

生:樟树的蓬蓬勃勃还展现在它顽强的生命力上。你看,樟树虽然不高,但它的叶子却绿得发亮,而且四季常青,充满生机和活力。

师:你透过了“绿得发亮”和“四季常青”这两个词,感受到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生命力。

生:从“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可以看出任凭季节怎样变换,樟树的生命力始终那么顽强。师:你是抓住句子来体会的。看来,樟树从外到内无处不散发出蓬蓬勃勃的美。(出示图片)看,这就是那两棵枝繁叶茂、蓬蓬勃勃的樟树。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两棵樟树“蓬蓬勃勃”的美展现出来吗?自己先练一练。(生练读,指名读)

师:(一生将描写枝叶的句子读得比较平淡)孩子,从你的朗读中,我真的感受到了樟树顽强的生命力,但樟树的枝干伸向哪里?我的印象还不够深刻。请你把第一句再读一遍。让我再好好地感受一下。(生又读)当读到樟树的枝干伸向哪里的时候,速度要慢一点,声音要轻一点。听老师读。(范读)孩子,你再来试一试。(生读得好)

师:看来,只要你用心,就能把书读好。像她这样,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这个自然段读一遍――(齐读)

【点评】于永正老师说:“对于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阅读能力是品味能力,尤其是词语的品味能力。”林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捕捉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层层深入,步步逼近,感受樟树的形态特点和顽强的生命力,使学生读其言,见其形。

师: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我们看看课文的第5自然段。就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请你抓住相关的词句来谈。(出示第5自然段)

生:我从“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本身”一词可以看出这是两棵香气永久保持的樟树。(板书:香气永久)

师:能具体说说香气能永久保持到什么程度吗?

生: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

生:(齐)仍然不变。

师:即使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

生:(齐)仍然不变。

师: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接着谈。

生:这是两棵拒虫的樟树。我是从“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这个句子体会到的。

师:樟树香气能够永久保持,而且可以驱虫,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板书:可贵之处)谁来读?让大家好好地体会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生练读、指名读)

师:课文的第4自然段展现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美。第5自然段作者又写了樟树的可贵之处。其实,这些都是对樟树特点的直接描写,也是具体描写。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第5自然段的开头,还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谁来读?(指名读)

师:你觉得这是写樟树的吗?(生:不是的)是写――

生:写别的树木容易招虫。

师:课文应该写樟树呀,而作者却写到了别的树木上。是不是跑题了呢?你认为该不该把它去掉?为什么?请你读一读,想一想。最好把你的看法跟同学交流一下。

生:作者是用别的树木来作比较,更加衬托樟树与众不同的可贵之处。

师:对,那就是香气永久,可以拒虫。你看,无论是对樟树的直接描写,还是间接的衬托,作者对樟树都充满了喜爱之情和和深深地敬意。这份喜爱和敬意又潜藏在一些不为人注意的关联词语中(出示两段文字:将关联词语变红),请你试着朗读这两段话,注意这些关联词语。读出作者对樟树的这份美好的情感。(生练读)

师:这两段文字写得非常精彩,你能不能借助这些关联词语把它积累下来。自己试一试。(一练背指名)

(出示:樟树不高,但____,而且____,____。稠密的树叶____。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____,还是____,它们总是____。

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____。即使____,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____。只要____,虫类就____。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点评】樟树的“可贵之处”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教学时,教师不光引导学生得其意,品其言,还悟其法,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实现语言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

三、结合资料,表达敬意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香气能够永久地保持,而且可以驱虫。人如其树,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宋庆龄的一些资料了吗?(生:搜集了)宋庆龄的身上也有许多和樟树一样的可贵之处。那么,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又在哪里呢?老师这里也有一份宋庆龄的故事。请大家快速浏览。读―读,想一想,边读边画出―些重要的内容或词句。(出示要求:读《宋庆龄的故事》,完成写话)

师:想一想,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呢?读后,请你任选下列一组词语来赞美她,结尾用上“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这句话。(1)无论……总是……(2)只要……就……(3)即使……仍然……(生读、画、思、写)

师: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又在哪里呢?写好的同学,把你的发现和理解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无论反动派怎样威胁、恐吓她,宋庆龄总是毫不畏惧,与他们进行坚决地斗争。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生:即使反动派用尽办法想收买她,但宋庆龄仍然一身正气、严词拒绝。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生:只要宋庆龄还活着,她就绝不向反动派屈服。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师:宋庆龄身上还有许多可贵之处,就像这两棵樟树散发出的香气,使敌人惧怕,让朋友敬佩。同学们,这两棵樟树默默地陪伴着宋庆龄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如今,伟人已去,但樟树常青。来到宋庆龄故居,仰望这两棵樟树,你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生:我很怀念宋庆龄。

生:对于宋庆龄,我很崇敬。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三段文字。(学生配乐朗读第4~6自然段)

师:学到这里,你还认为课文仅仅写的是樟树吗?(生:不是的)作者写樟树的目的其实是____。

生:写樟树的目的是赞美宋庆龄身上像樟树一样高贵的品质。

生:借樟树来赞美宋庆龄,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以后,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写一写这样的文章。(板书:借物喻人)

【点评】宋庆龄的“可贵之处”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怎样才能化难为易?教师除了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课上还为学生提供有关宋庆龄的故事,让学生阅读、圈画、思考,为学生“铺路搭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由“树的可贵之处”感悟到了“人的可贵之处”。

附:宋庆龄的故事

1936年,宋庆龄得知反动派非法关押了陈赓(ēn)等七位著名的爱国人士,十分愤怒。在那炎热的七月,她不顾疲劳,带着十几位救国会同志来到苏州高等法院。自请入狱,敌人被吓得一个个狼狈不堪。宋庆龄一身正气,让敌人敬畏,他们被迫当场释放这七位爱国领袖。

宋庆龄还十分支持抗日,常常受到反动派的威胁。有一次,她收到一封装着两颗子弹的信,信里写着:“警告你,子弹是不认人的!……”宋庆龄看完,临危不惧,坚定的说:“我是不怕他们的!”

第6篇

宋嘉树的复函发自神户山手大街中街三段24号中国俱乐部,寄东京灵南坂头山满收转。当时,孙中山在东京,宋庆龄在上海。原函后为萱野长知所藏,今天所能见到的是宫崎世龙的抄件。

一个特殊的词语引起宋嘉树的误解

宋函是对孙中山7月20日东京来信的答复。当时宋嘉树在神户,宋庆龄在上海。函中,宋嘉树首先说明为什么迟至8月3日才回信的原因。函称:“7月20日大函刚刚收到。如果不是我离开神户两天,我将能早一点拜读尊函。我在舞子的前一站垂水停留了两天。”接着,宋嘉树叙述了他从孙中山那里听到宋庆龄打算结婚后的惊讶:

我极为意外地从您那里听说,罗莎蒙黛应 允并且期待结婚,此点,您从未对我说过。此前, 她告诉您,一旦她去上海,将结婚并和她的丈夫 一起回到东京,从事可靠的工作。关于她未来的 打算,她从未对我说过一个字。一些时候以前, 您写信并且询问我,罗莎是否将和我一起去美 国,我立即复函奉告,据我所知,她将留在家里 陪伴母亲。现在,您告诉我一件十分新奇而难以 置信的事情。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天大的玩 笑。它听起来如此奇特,如此可笑,这是超出于 我的想象之外的小孩儿的玩笑话。

罗莎蒙黛是宋庆龄的英文名字。宋函的这一段话再清楚不过地说明,此前,宋庆龄从未向父亲谈过她的婚姻问题,因此,宋嘉树读了孙中山的来信后,颇有莫名惊诧,纯系天方夜谭之感。7月11日,孙中山曾致宋嘉树一函,15日,宋嘉树回函称:“我将于12月1日或在此前后赴美。我不认为,罗莎蒙黛也将赴美,她必须陪伴母亲并帮助料理家务。”宋嘉树8月3日函所称孙中山的询问信以及他的“立即复函”,指的就是他们二人7月11日和15日的来往信件,因为两者之间只相差4天。

宋函接着写道:

我的亲爱的博士,不要相信一个年轻女孩 儿的小说语言,她喜欢给自己开玩笑。我能向您 保证,我们是如此高度地尊敬您,永远不会做任 何事情去伤害您和您的事业。“大叛逆者”是我 们大家永远的敌人,罗莎像您一样极为憎恨这 种人,所以,不会有和这种坏人结婚的可能的危 险。加上我们是一个基督教家庭,我们的女儿不 会为任何人作妾,哪怕他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国 王、皇帝或者是总统。我们可能贫于“物质”,但 是我们既无贪心,更无野心,不大可能去做违背 基督教教义的任何事情。您似乎担心她打算当 皇后,这是不会的。我要再次表示,在这个世界 上,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引诱我们去做任何事情, 用任何方式,去伤害您,或者您如此热爱,几乎 全心全意地为之献身的事业。我将不会看到此 类事情发生。您可以相信我,我将履行这一方面 的承诺。我像您一样,是个一往直前的人。不希 望欺骗我的朋友。我难以置信,她会有投身于我 们共同的敌人脚下这种想法。她耻于和妾谈话, 怎么会想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您知道,在热海 的时候,她甚至从未和张静江的二房说过话。此 外,不论是谁,我们不会允许女儿去和一个已有  家室的人结婚。对于我们说来,好的名声远比荣 誉和面子重要。

这是全函最关键的一段。从中可以看出,宋庆龄表示要嫁的是一个很有地位的“大叛逆者”,而且,已经有了妻子。因此,宋嘉树除了继续表示不能相信之外,进一步表示,自己的家庭是一个基督教家庭,不可能允许自己的女儿去为人作妾。函中,宋嘉树还极为动情地谈到,自己既无贪心,又无野心,不慕荣华,不媚权贵,即使对方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国王皇帝或者总统”,也不会同意将女儿嫁给他。

这里的“大叛逆者”是指孙中山吗?很像。孙中山是清朝的革命者,当过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当时是中华革命党的至高无上的领袖,又是宋庆龄的爱恋对象,而且,孙中山确实早就有了一位妻子――卢夫人。这一段话,不是可以作为宋嘉树反对孙、宋婚姻的铁证吗?

然而且慢。宋嘉树的信里写得清清楚楚,这位“大叛逆者”是“我们大家永远的敌人”,宋庆龄和孙中山同仇敌忾,都“极为憎恨这种人”。因此,宋嘉树怎么也不能相信,自己的女儿会心甘情愿地“投身于我们的共同的敌人脚下”,会去和这种“坏人”结婚。显然,这个“大叛逆者”不是孙中山,而是孙中山的对立面,是孙中山、宋嘉树、宋庆龄都“极为憎恨”的“敌人”。正因为如此,宋嘉树才在函中向孙中山作了那么多保证:永远不会,也没有任何事物能引诱“我们”去做任何事情,用任何方式去伤害孙中山及其事业。因为,在宋嘉树看来,宋庆龄如果去和这种“大叛逆者”结婚,自然是对孙中山及其事业的最大伤害。

宋函中还有一段讲到“大叛逆者”:

我的亲爱的博士,请您记住,不管情况如何糟糕,我们都是您的真正的朋友。我可以断言,在中国人中间,没有人比您更高尚、更亲切、更有爱国心。明智而又有良心的人如何会反对您?我们宁可看到庆龄死去并且埋葬,而不愿意看到她为我们的大叛逆者作妾,即使是(做这种人的)妻子(也不能允许)。您可以放心,我们将上天下地,竭尽全力,防止任何此类事情发生。

这一段话的主旨仍然在向孙中山阐明:自己与孙的友谊是真挚的、纯洁的,孙是中国人中间最高尚、优秀的人物,自己宁愿看到女儿死去,也不愿看到她嫁给“大叛逆者”,要孙放心。可见,宋嘉树所理解的“大叛逆者”不是孙中山。

那末,这是怎么回事呢?

孙中山和宋嘉树之间的往来信件均用英文。“大叛逆者”的原文是Archtraitor。宋函在此词上加了引号,表明此词来自孙中山原函。这是一个稀见词,由arch和traitor复合而成,含义比较复杂。它既有“大叛逆者”之义,又可以理解为“大叛徒”、“大叛国者”、“大卖国贼”。看来,孙中山在给自己的老朋友、未来的岳父写信时,不好意思直说宋庆龄爱的、要嫁的是自己,而是说明,宋庆龄想嫁给一个已有妻子的“Archtraitor”,用以探测宋嘉树的态度。从孙中山的观点看,称自己为旧社会、旧制度的叛逆者甚至是叛徒,并无不当,然而,宋嘉树没有揣摩出这一层意思来,他从贬义上来理解这一词语,所以,他才在信中表示,孙中山所转述的宋庆龄的想法,“如此奇特,如此可笑”,是“小孩儿的玩笑话”;才在信中对“Archtraitor”给予了最严厉的批判,也才在信中一再向孙中山保证,不会做任何伤害孙中山及其事业的事情。

信中,宋嘉树还有一句话值得注意:“您似乎担心她打算当皇后,这是不会的。”可能,孙中山在信中隐约地暗示过,宋庆龄与“Archtraitor”结婚后,会成为“皇后”式的人物,所以宋嘉树明确作了否定。按照宋嘉树的理解,“Archtraitor”是袁世凯或袁世凯一类的人物。

另有两位爱慕宋庆龄的年轻人

宋嘉树复孙中山函提到了另外两个爱慕宋庆龄的人,函称:

您说,您询问过我,罗莎何时结婚,我没有回答您,如果沉默意味同意,那您就将祝贺我和C。说实话,我现在不知道关于罗莎结婚的任何事情。永(yung)和丹纯(Dan Chung)过去经常访问她,但是,据我所知,她没有表示过愿和他们结婚。我没有听说过您在上次来信中所说的情况。我从未收到过您的那封信。它从未出现过。可能遗失在途中了。我如何能知道它的内容?如果我不知道,如何能在沉默之外,有其他表现?所以,沉默不意味“同意”。您还是暂且保留您的祝贺吧!

可见,孙中山知道,另有一位年轻人爱慕宋庆龄,因此,在7月20日之前,孙中山曾致函宋嘉树,询问宋庆龄的婚期,但是,这封信宋嘉树没有收到,孙中山因此于7月20日函中作进一步的探询:“如果沉默意味同意”,就对宋嘉树和C表示祝贺。这种情况,说明了7月20日孙中山写信给宋嘉树,目的是摸底,想摸清宋关于女儿婚姻的真实意图,因此不便于十分清晰地说明自己和宋庆龄的恋爱关系。宋嘉树在复孙中山函中说:“您的要求已被执行――您和‘永’的信均已付火。”这位“永”,由于资料不足,目前还不知道他的有关情况。从宋嘉树要孙中山“暂时”保留“祝贺”看来,他可能是宋嘉树比较中意的人。

宋嘉树慧眼识英雄

宋嘉树复孙中山函不仅有助于我们研究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婚姻关系,而且为我们研究孙中山的人格魅力以及宋嘉树的为人、品格、眼光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宋函称:

虽然有些人不会感谢您的志在创造伟大中国的努力,但是,我们属于那些感谢您的工作的人们中的一部分。您生活在一个超前的世纪,因此很少人能理解您,感激您如此热爱、几乎全心全意地进行的事业。中国不值得有您这样一个儿子,但是,未来将给您公平的评价,授予您荣誉,就像他们授予从前的改造者孔子一样。孔子曾受到不道德的掌权者的驱逐,所以,您也曾被驱逐,离开这块您爱得如此之深的土地。

当时,“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流亡国外,处境极为不利。但是,宋嘉树却将他视同中国古代的圣人孔子,相信未来会给孙中山以公平崇高的评价。这一点,今天已为历史所证实。但是,在当时,不能不说是罕有的远见卓识,显示出其善于识人的慧眼。信中,宋嘉树还向孙中山叙述了几天前他和一位名叫李括安(音译)的人之间的辩论。当时,李指责“革命者没有为国家或人民带来任何利益,没有一个革命者是好的、真诚的、无私的,或者爱国的。”但宋嘉树坚定地告诉他:“有。”李括安要宋举出一个来,宋即答以:“孙博士。”下面是宋嘉树对当时场景和事后状况的叙述:

他的脸变红,沉默了几分钟,然后他问,那他为什么不留在中国或者回国?我说:“他是一个非常高尚的绅士,难于和小偷与凶手为伍。”他和孔子一样都面对不听教导的权势者,当年孔子怎么做,他就怎样做。事实上,除了有人试图诋毁您以外,没有别的事情能使我热血奔流并令我愤怒。我对李讲了这样一大通话,相信他将永远不愿在他的办公室再见到我。此后,我们在俱乐部里碰面,但彼此都不讲话。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但现在是我的敌人,因为我颂扬并且保卫您。我不管他或她是谁,只要他或她在我的面前诋毁您,我一定会为您讨回公平。作为朋友,不论发生何种事情,我都感到有责任保护您的清白并且支持您的事业。我告诉李:“如果不是由于孙博士的杰出的工作,今天你的头上还会挂着可耻的尾巴,这就是你现在得到的好处。”他试图使我相信,辫子无论怎样都会剪掉的。我说:“是的。关于这件事,有大量的话可说。然而,事实是,过去没有一个人胆敢带头剪掉自己的辫子。吹牛容易实行难,两者不是一回事。”我驳倒了他,使他面现愧色,无言以对。

本段显示出,宋嘉树不仅充分理解并支持孙中山,而且不能容忍任何对孙中山的贬抑,时刻准备捍卫孙中山的清白。这不仅由于孙中山所从事的事业的正义性所致,而且也是孙中山的人格魅力感召的结果。

宋嘉树决定改变去美国的计划,赶回上海

宋嘉树8月3日函发出后,孙中山立即给宋嘉树写了回信。孙信今已不存,但从情理估计,到了这种时刻,他不可能不坦率地向宋嘉树说明:他和宋庆龄之间的恋爱关系;7月20日函所称“Archtraitor”就是他自己,以及他如何处理和卢夫人之间的既定关系等一系列问题。8月13日,宋嘉树复函称:

大札拜收。刚刚收到罗莎蒙黛的信。她说,她因为在上海的一个家庭里教书,不可能和她的母亲一起去姐姐那里。她们母女两人都要求我到山西宋夫人处,我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不能答应,其中原因之一是,前些日子,我的健康变坏了。但是,即使我好了,也不去。我艰于行走。事实上,我变得如此衰弱,根本不可能恢复。星期天,我将乘法兰西邮船号赴上海,那里,我曾休养过。按照中国的风习,宋夫人必须到山西去,我将尽力选择某一个人和她一起去。我将可能再回日本。倘若我回来,我将去看您。再见!祝您健康,事业成功。 末署:“您的真诚的宋查理”。

在上一封信中,宋嘉树曾告诉孙中山:霭龄即将分娩,自己早已写信给庆龄,要她在下个月陪伴母亲去山西,但庆龄害怕那里的蚊子,不喜欢去北方,宋嘉树认为她必须去。而在这封信中,宋嘉树表示,庆龄在一个家庭教书,将选择另一个人去山西。

值得注意的是,这封信不再批判“Archtraitor”,也绝口不谈宋庆龄的婚姻问题,这只能说明,他既未同意,也未持强烈反对态度。信中,宋嘉树表示,他要在星期天回上海去休息,而原来,他是准备12月份去美国的。这一行程的改变说明,她要和夫人倪桂珍商量并听取宋庆龄本人的意见。信末附言称:“在您再次见到我之前,请不要给我写信。”这说明,宋嘉树在主意未定之前,不愿意继续听取孙中山的有关陈述。

坚决反对孙宋婚姻的是宋庆龄的母亲

有关材料说明,坚决反对孙宋婚姻的是宋庆龄的母亲倪桂珍。《史料集》中收有孙中山的战友、同乡朱卓文致孙中山的几封信。其一为1915年2月2日函。中云:

廿九日抵沪,卅一日始与宋小姐相晤。据云他极愿效力党事,且急盼党事之成。至筹办地方一所以为他办事之用,他云此事他甚赞,惟须待数日,思一善法以避他母之疑眼云。刻下弟已将付〔附〕近一房陈设妥当,任他可〔何〕时均可到彼处办事矣。 其二为同年2月4日函,中云:

刻下弟在隔邻布置一房,以为宋小姐办事处。现他订于每星期一三五三天教弟女以英文。此后有函件与他,照前日之住址便可直接收到矣。至 先生之书已在通运搬回,惟零星死四散,前之书箱已由彼等拍卖,一无所存,殊为可惜。现弟再购数书箱重行编好,置于宋小姐办事之房。此房颇为清净,谅当合他之意。

上二函说明,宋庆龄的母亲倪桂珍并不像宋嘉树一样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不赞成宋庆龄参与“党事”,但宋庆龄热心革命,“急盼党事之成”。为了从家中走出来做事情,不得不找寻办法,“避他母之疑眼”。最后,找到的办法是“教弟女以英文”。弟女,即朱卓文的女儿慕菲雅(Muphia),后来曾帮助宋庆龄逃脱家中的“软禁”。

倪桂珍不仅反对宋庆龄参与“党事”,而且在听说女儿要和孙中山结婚以后,立即坚决否定,对宋庆龄说:“你疯了,你简直疯了!他已经有两倍于你的年龄,同时又是一个结过婚的人。我决不同意这件婚事。”

宋嘉树呢?他比较冷静,要宋庆龄“等待一下,让我们再考虑考虑”。在给孙中山的信中,宋庆龄写道:“我现在只是为着父亲,才留在这里,你是认识他的。同时你也知道他既然叫我等待,那是我不得不等的,但是等可是苦事,是非常的苦事,如果讲到我母亲的见解,那末等待完全是白费功夫。”(傅启学:《国父孙中山先生传》,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又在给宋美龄的信中写道:“母亲所以不许我去,是因为反对孙先生,而父亲所以不许我去,是因为他要我详细的考虑而要我得到相当的把握!我已经等了很久,可是母亲的意志仍旧不会改变。而父亲的心,在我表示有了把握后,早已同意的了。”(傅启学:《国父孙中山先生传》,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可见,宋庆龄的父母对于孙宋婚姻的态度并不完全相同。

宋庆龄的“出逃”引起宋嘉树夫妇的愤慨

孙中山与原配夫人卢慕贞的婚姻属于旧式包办婚姻。卢夫人忠厚、贤慧,但没有文化。她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缺乏理解,不愿意随孙过颠沛流离的生活,总是劝孙按照中国的旧风俗再娶一个妻子。“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但卢夫人却返回澳门,实际上二人已经分居。

孙中山要和宋庆龄结合,必须妥善地解决和卢夫人的关系问题。1915年9月1日,卢夫人抵达东京,和孙中山谈妥离婚事项。23日,卢夫人返回澳门。10月24日,宋庆龄自沪抵日,第二天和孙中山举行了简朴的结婚仪式。俩人相约三条:1. 尽速办理符合中国法律的正式婚姻手续;2. 将来永远保持夫妇关系,共同努力增进相互间之幸福;3. 万一发生违反本誓约之行为,即受到法律上社会上的任何制裁,亦不得有任何异议;而且为了保持各自的名声,即使任何一方之亲属采取任何措施,亦不得有任何怨言。

宋庆龄此次东行,并未征得家庭同意,而是“从窗户里爬了出来,在女佣的帮助下逃了出来。”(斯诺:《复始之旅》,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04页)此事引起宋嘉树夫妇的强烈愤慨。二人匆匆追到日本,想阻止这场婚姻,但是,为时已晚。宋嘉树狠狠地批评了孙中山,表示要和孙绝交,和宋庆龄脱离父女关系。据亲见当时情景的日本人士回忆:宋嘉树站在大门口,气势汹汹地叫喊:“我要见抢走我女儿的总理。”当孙中山走到大门的台阶上,询问“找我有什么事”时,宋嘉树却突然跪在地上说:“我的不懂规矩的女儿,就拜托给你了,请千万多关照!”(车田让治:《国父孙中山与梅屋庄吉》,东京1979年版,第293页)然后在门前的三合土地面上磕了几个头,走了。

第7篇

朋友们,我们在一起玩耍、交朋友时,常常喜欢拉钩。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希望彼此坦诚相待,遵守诺言。诚实、守信的确是美好心灵的体现。一个人要想取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关键在于老老实实地做人。正像莎士比亚说的,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国”。没有诚信的个人是社会的危险品,没有诚信的民族是民族的悲哀。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在我国源远流长。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厚重的文明史,就会发现,中华民族历来都是把“诚信”作为一种美德、一种理念,一种修养,一种文明,追而求之,歌而颂之。诚实守信的故事俯拾皆是。我给大家讲一个宋庆龄奶奶信守诺言的故事。从这件事里一定能深刻体会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国家名誉主席、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的宋庆龄奶奶小时候有一次,父亲要带宋庆龄和姐妹们到她盼望已久的伯伯家去玩。但宋庆龄想到她昨天约了好朋友小珍来家中教她叠花篮。她犹豫不决,最后拿定了主意,因为做人一定要信守诺言,所以她不想欺骗小珍说她忘了,在家里等小珍来的事。那时候,中华民族已经提倡了诚实守信的美德。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非常重视诚实守信,故有“诚实贵于珠宝,守信乃人民之珍”的谚语流传。我们应该把这精神发扬光大,宋庆龄信守诺言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本是很喜欢到伯伯家玩的,但因为她答应了小珍,所以她只好放弃了这一个好机会,但她却没有感到遗撼,而是感到高兴,因为她紧记着老师的教诲,没有使小珍扑个空。我想宋庆龄奶奶自小就有这种优秀的传统美德才使她成为国家名誉主席、伟大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而奠定了基础。我们应该学习宋庆龄奶奶这种自小就有诚实守信观念的品质,从身力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把这传统美德发扬下去。

21世纪是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我国已经加入WTo,要和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交往,如果不诚实守信,没有一个良好的形象怎样和世界各经济团体打交道呢?我们如何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呢?诚实守信,不求虚假,必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这句话时刻鞭策着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前进。

有人曾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引起人内心深处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就是我们心中崇高的诚信准则。”而今,我们仰望苍穹,星空依然璀璨清朗,而俯察内心,崇高的诚信律令却需要我们在心中再次温习和呼唤。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每个人都像爱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诚信,用我们的心去呼唤诚信,做一个诚实的人。

第8篇

当他们回国后,孙中山南下广州任大元帅,领导第一次护法运动。由于受到军阀和政客的排挤,愤而辞去大元帅职务。这时孙中山困居上海,一筹莫展,极度苦闷,好似陷入绝望境地。宋庆龄对孙中山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在精神上鼓励孙中山振作起来。

宋庆龄深知孙中山爱好读书,随时帮助他收集有价值的书和报刊杂志,协助孙中山查阅资料,着书立说。从1918—1919年间,孙中山闭门谢客,撰写文稿,决心改变现状。这期间的着作,都包含着宋庆龄的心血。她还帮助孙中山起草许多电函稿,作英文翻译,勤勤恳恳地尽到秘书的职责。她还加紧学习德文、俄文,为和苏联联系做准备。孙中山和宋庆龄对列宁十分钦佩。这期间,宋庆龄多次帮助孙中山与苏联联系。1918年,孙中山与列宁开始往来电函。1922年,列宁和孙中山之间第一次建立了直接联系。宋庆龄说:“在通信往来当中,这两位伟大的革命战士在争取人类自由和进步的斗争中携起了手来。”

历史事实证明,孙中山和宋庆龄结合在一起,的确“能够成就他们分居时所不能成就的事业”。

1920年11月25日,宋庆龄随同孙中山离开上海重返广州,恢复军政府工作。二人临时住在新亚酒店,后移至粤秀楼。1921年4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正式政府,总统府设在越秀山南麓。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0月2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计划集师北伐,宋庆龄在后面积极配合孙中山的军事行动,发动妇女组织“出征军人慰劳会”。同时,宋庆龄动员各界人士,募集到巨额慰问经费,组织慰劳队到前线慰问出征的战士,随后由人护送到桂林。

在桂林,孙中山和宋庆龄会见了列宁派来的代表马林。正在北伐军顺利进军的时候,孙中山亲自培植起来的部属陈炯明在后方密谋反叛。1922年5月18日其部将率重兵乘虚潜入广州,广州气氛非常紧张,粤秀楼近处驻满陈炯明部队。为扭转局势,宋庆龄与孙中山不得不迅速赶回广州,了解到陈部确有谋反迹象。6月12日,孙中山在广州举行记者招待会,希望陈炯明所部退回东江原防。然陈叛迹日着,数名要员、华侨被杀,事态十分严重。15日晚,陈炯明部队已经开始包围总统府。孙中山得知陈叛变的确切消息时,十分伤心,“悲愤得欲以身殉职”。

6月16日凌晨两点,孙中山得到秘密报告,陈炯明部队将攻击粤秀楼,情势危急。宋庆龄正在酣梦中,忽被孙中山叫醒,要她随他一块撤离险地。宋庆龄顾全大局,临危不惧,认为若同孙中山一同行动,易被判军发现。因此,坚持留下来掩护孙中山秘密撤离,并深情地看着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没有你!卫士们都劝宋庆龄赶紧撤离,但阻挡不住她的决心。孙中山不得已才答应先行。但是令50名卫队全留守府中,自己只身逃出。孙中山两次避过叛军耳目,终于到达黄埔永丰舰上,按事先约定,鸣炮三响,以示安全抵达永丰舰。震撼夜空的三声炮响传到粤秀楼,宋庆龄和卫队人员才松了一口气。

在孙中山走后半小时,忽然炮声四起,叛军开始向粤秀楼发起进攻。叛军占据山地,居高临下,左右夹击,还疯狂地喊着:“打死孙文!打死孙文!”由于四周漆黑,看不到敌兵,小卫队暂未还击。黎明时,卫队开始用来福枪和机关枪与叛军对射。奋勇抗击,击退叛军三十余次的进攻。叛军又用炮猛轰粤秀楼,洗澡房被炮弹击毁。但卫队仍英勇作战,毫不畏惧。8时许,子弹快打完了。由于孙中山已安抵永丰舰,此时留在山上也没有意义了,宋庆龄决定下山。于是两名卫士和姚队长他们四人,循着天桥往前爬行。流弹在空中飞鸣,有一二回正从宋庆龄的鬓部穿过。当他们刚刚穿过天桥,天桥就被叛军炸塌。姚队长中弹倒下。两位卫士把他抬入总统府后院进行包扎。当他们来到总统府时,周围尽是炮火,宋庆龄刚走出总统府房间,房屋顶就被炸塌。自晨8时到下午4时,宋庆龄他们无异藏身于炮火连天的地狱里。

下午4时,广州卫戍区司令魏邦平派副官到总统府来讲条件。卫兵提出的条件第一就是保证宋庆龄的安全,但那个副官说他不能担保宋庆龄的安全。这时,两层铁门被打开,叛军一哄而入。在一片混乱中,宋庆龄冲出大门,并急中生智,把手中包裹里的东西撒在地上。她利用叛军们抢钱物之机从人群中逃出。宋庆龄此时身怀有孕,行动不便。逃出大门后,宋庆龄凭着机智勇敢,多次躲过叛军,艰难地走到沙面一位友人处休息,后又乘电船到达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校址)校长钟荣光家里。由于过度紧张和劳累,宋庆龄在钟荣光家里流了产,这是“一生惟一的一次妊娠”。

以后,宋庆龄安全转到黄埔岛,登上永丰舰。宋庆龄后来说“我终于在舰上见到了孙中山,真如死别重逢。”经过这次惊心动魄的枪林弹雨的洗礼,宋庆龄的革命意志更加紧强,所以后来她身陷逆境时,总是临危不惧,威武不屈。宋庆龄在这件事中表现出的临难应变和大义凛然及几年来辅助孙中山南征北战的功绩,受到了革命党人及广大官兵的衷心爱戴,国民党中一些原来对宋庆龄与孙中山结婚不满的党员,也开始对宋庆龄刮目相看。

陈炯明叛变,宋庆龄广州蒙难,因惊恐疲惫交迫而导致流产,以至于终身未生,这对于一个女性来说,不但在健康方面受到严重的损害,精神上所蒙受的创痛,尤为严重。但宋庆龄毕竟是一代伟人,她具有博大的胸怀和真诚的爱心。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她心中装着成千上万的儿童,长期致力于妇女儿童福利事业,疼爱孩子,为全中国的儿童献出了她那博大的母爱。

蒋介石次子蒋纬国辞世之后,他生前对哥哥蒋经国身世的质疑随即引爆,引起轩然大波。不过,已开放的蒋介石日记记载,蒋夫人宋美龄婚后曾经怀孕却小产,等于间接证实蒋纬国养母姚治诚所言“蒋介石已无生育能力”的说法是不确的。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蒋纬国是戴季陶之子,却由蒋介石养大且视为亲生。他自觉一生受到哥哥的压制,内心里有一事不吐不快,是养育她的姚治诚曾告诉他,“父亲”在幼年时阴囊曾不小心被暖炉烫伤,母亲王太夫人为他抹猪油疗伤,却因此在雪地里被狗咬了,以致没有生育能力;因此,蒋经国不是蒋介石的亲生儿子。

但蒋介石日记里记载,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他与宋美龄结婚后,一九二八年宋美龄怀孕,他极为欣喜;然而却意外因刺客行刺而流产。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员郭岱君说,日记记载那年八月,一个星期内有人两度买通蒋介石住处楼下的卫兵上楼行刺,第一次是二十四日午夜,刺客买通卫兵后走到楼下却惊醒了宋美龄,蒋在二十五日的日记记载“妻病小产”;二十七日深夜换成两名被买通的卫兵侵入卧室准备开枪行刺,却因蒋一个翻身而惊走。蒋事后查明主谋者为谁,以后宋美龄也就未再生育。

日记上对宋美龄小产的记载,不仅证实姚治诚对蒋纬国所言不确,也破解了以英文撰写的《陈洁如回忆录》所称,蒋介石为何无法生育是因他年轻时罹患梅毒,因此造成不育的说法。

第9篇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继续南侵,一方面,严重损害以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以及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另一方面,人民反对不抵抗政策的怒潮已很难压制,而“剿共”又总不得手。于是一面开始进行抗日准备,一面继续军事“剿共”,同时施展出新的一手:找共产党谈判,企图用政治手段解决共产党问题。他派出几路人马,“打通共产党的关系”,其中一路是宋子文。宋子文来找宋庆龄,请他姐姐设法与中共联系,将愿意谈判的讯息传递过去。宋庆龄早已宣布与中央断绝关系,但是出于民族大义,她欣然同意做这一工作。就这样,国共分裂后,于民族存亡关头,宋庆龄在和共产党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1936年,中共中央估计到在新的形势下,政府有可能改变对日态度,因此放弃了“反蒋”口号,开始采取“逼蒋抗日”的方针。9月中旬,中共中央正式派潘汉年为代表到南京与谈判。潘汉年与谈判前,特地到上海拜见宋庆龄,并转交了写给她的亲笔信。信中表示了和中共中央对她的敬仰之情,认为“1927年后,真能继续孙中山革命救国之精神的只有先生与我们的同志们”,希望她“利用中委之资格”,敦促中枢迅速改变错误政策,实行抗战。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被扣。宋庆龄虽长期与蒋势不两立,并一直受到指派的特务威胁和迫害,但她在12月13日即事变发生第二天得到消息后,立即决定飞陕,劝张学良释蒋,条件是蒋答应抗日。在中共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事变很快和平解决,宋才未及西行。但在当时国际国内各种政治势力中,宋是最先从正确的立场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的。

为巩固和平,促使国共合作、全国抗战的局面早日实现,1937年2月10日,五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共中央致电中央,提出了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等五项要求,同时作出停止武力等四项保证。宋庆龄接受1936年信中的请求,一改大革命失败以后对中央的抵制态度,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中央委员的资格,参加了五届三中全会。在三中全会上,她领衔与何香凝、冯玉祥等13人联名提出了“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尽管提案未被通过,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历史趋势已经不可阻挡,所以大会原则上接受了中共的要求。会后,共产党代表、与、顾祝同等多次进行了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谈判。7月15日,中共中央交付给一个为宣布两党合作成立的宣言,双方约定随之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8月初,、博古、林伯渠在庐山与谈判后,经过上海,特地向宋庆龄通报了谈判的情况。宋在家中热情接待了他们,并表示坚决拥护共产党关于成立国共合作的宣言。因此,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中宋庆龄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本刊编辑部据《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第10篇

陕西北路369号,过去也叫做西摩路139号。这幢建筑建于1908年,原来的宅主是一个名叫约翰逊・伊索的外国人。1918年,宋美龄的父亲宋耀如病故,其母倪桂珍买下了这幢洋房,并带全家迁居于此。

这是一幢西欧乡村式的别墅,两层楼。建筑面积为660平方米,花园面积约为980平方米。打开黑漆的大铁门,便是一条不长的甬道,通向内门的石阶。沿着石阶走下去,便看到一个四周装有彩色玻璃的客厅。客厅中间有活门开启,走进去,朝西的一边又是一个大客厅。从宽敞考究的楼梯上去,到了二楼,朝左拐,有一间朝北的小房间,那就是宋美龄的闺房。朝东有一个小阳台,从阳台上望去,便能看见当时车来人往的西摩路,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北路。

宋美龄三十岁时才嫁给四十岁的。10岁至20岁,她是在美国度过的。那个时候,她跟随大姐宋霭龄去了美国东部最著名的卫斯礼女子学院学习英语、文学、历史、圣经、哲学、法语和音乐。等到20岁回国时,她的思想和举止已经“全盘西化”。按她自己的说法说:“我除了这张脸还能看出是一张东方脸。”言下之意不说则明了。

从美国学成归来不到一年,宋美龄住进了这幢西欧乡村式的别墅。这一住便是整整十年。高墙深院,却挡不住宋美龄身上那一股青春的劲。当时,两个姐姐已经出嫁,这么大一幢花园洋房,只有母亲和宋美龄母女俩。因此,两个姐姐和两个姐夫,以及哥哥宋子文经常来陕西北路369号看望母亲和她。当然这一天,便是她的喜庆节日。

1922年12月初的一个晚上,是宋美龄又一个人生转折点。那天,宋子文在上海莫礼哀路孙中山家里举办基督教晚会。宋美龄在姐夫家里首次见到了。宋美龄那大方的举止,美丽的容貌,给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不到半个月,终于寻找到机会,他借约孙中山前往广州之时,央求孙中山让他把妻妹宋美龄介绍给他。孙中山很是为难。因为与第二任妻子陈洁如刚结婚不到一年。但是孙中山最后还是答应,回家与妻子宋庆龄商量此事。结果遭受到宋庆龄的极力反对。宋庆龄说,她宁可让宋美龄这辈子嫁不出去,也坚决不能嫁给这么花心的男人。然而,大姐宋霭龄却不这样认为,她心里明白远大的前景。因此,她与宋庆龄持有完全不同的意见。有一次,宋美龄看着两个姐姐为她的事争得面红耳赤时,她竟然任性地抬起脚,一双高跟鞋把木质地板踩得咯咯响,她说:“我的事我作主。”

1927年12月初,与宋美龄在这幢西欧式洋房里举行了西式的婚礼。以一枚戒指来证明他对宋美龄的爱。宋美龄也欣然接受,并让抱住她,在980平方米的大花园里兜一圈,来试验的心究竟能承受多少忍耐?

宋美龄的一间朝北小房间的闺房悄悄地关上门。当她挽着,共同走进宋子文作为陪嫁送于她的新婚洋房后,也意味着宋美龄从此走出了陕西北路369号,结束了她的闺秀生活。就在那一刻,三姐妹之间的关系开始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花园里,一棵百年的玉兰树,依然枝叶茂盛,生机盎然。十年的闺阁生活,丝毫没有削减宋美龄身上那一股带着傲气的洋味。十年的青春,就如同花园里那葱茏的树木,见到雨露便蓬勃发展。据说,宋美龄与结婚六年后,首次投入一场大规模的社会道德与国民精神的运动。宋美龄在这场运动中扮演了“火车头”的重要角色。这一次,她独自一人悄悄地来到自己的闺房,呆了一些时间。

肖邦的钢琴曲悠悠地铺展开来,亚瑟王骑士故事中的战斗场面仿佛还在宋美龄青春年华里。然而,走在黑漆大铁门内的一条不长的甬道上,站在曾经常开家庭派对的大客厅里,倚在闺阁的窗口上,一种历史的沧桑便会油然而生。

第11篇

2013年12月,王勇来北京参加第九次全国侨代会,坐在宽敞的酒店大堂里,谈起中、菲两国宋庆龄基金会的渊源,王勇的语调中有一种特有的沉静。

菲律宾人口近1亿,华人约200万,这里有100多家华人学校,2000多个华人社团。华人在菲立足主要以商业为起点,“早期移民的教育程度不高,后代多半受的是大学教育。”

出于对宋庆龄的崇敬, 2004年,菲律宾宋庆龄基金会在马尼拉应运而生,其成员包括一批在菲有名望、有实力,又热心慈善的华裔企业家,上好佳集团董事长施恭旗当选为首任理事会会长,现任名誉会长和董事局董事长。

这是东南亚国家中第一个宋庆龄基金会,也是继美国、加拿大、匈牙利、澳大利亚、日本、意大利之后,在国外成立的又一个同类基金会。

提起宋庆龄,菲律宾人会感到陌生,“但是,说起孙逸仙夫人,他们便会恍然大悟。”王勇说,因为孙中山与菲律宾国父黎刹有一段交往,菲律宾人因此对孙中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19世纪9 0年代,菲律宾独立运动时期,黎刹通过代表奔西联络孙中山,希望菲律宾的独立运动能够获得中国支持。于是,孙中山在国内筹备资金,购置军火运往菲律宾。不曾想路遇台风,不幸沉船。这段历史被写入菲律宾文献,孙中山因而在菲律宾声名远播。

“早年华人课本都有关于孙中山的介绍,菲律宾还有好几家华人捐款的中山学校,另外还有中山街、中山协会等。”

同其他慈善机构不同,菲律宾宋庆龄基金会暂设名誉会长李淑敏的办公楼,由创会会长陈祖昌、董事长施恭旗和名誉会长陈著远自掏腰包,设立了一个户头用于会务开支,而基金会所得善款全部用于慈善项目。

基金会成立10年间,会长换了4任,但慈爱之心届届相传。该会在菲律宾各地捐助老人院、孤儿院和残障学校;进行扶贫义诊;与电视台合作支持数百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向台风灾民捐款和发放赈济品;举办中菲少儿文化交流项目等。

每有天灾人祸发生,菲律宾宋庆龄基金会总是第一批捐款。2013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菲律宾宋庆龄基金会各出100万元人民币(约合16.2万美元),在菲律宾遭受超强台风影响最严重的灾区建造了两个平民屋村、四座农村校舍暨图书室。

除此之外,基金会还经常去养老院、残疾院、孤儿院发放营养品、电风扇等各类生活必需品,“需要什么就帮他们采购。”

王勇说,跟中国的经济实力比,菲律宾相对贫困,“我们的定位是要起到国民外交的作用,所以把大部分的资金和实力投注在菲律宾人身上。”

促成更多的实业家赞助捐献是王勇和基金会的意图之一,但他坦言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济贫教富”。在他看来,“只掏出一笔钱来,然后说‘你们去做吧’,这样还不够。”

一直以来,王勇努力试图影响朋友圈中的企业家,尤其是老一辈华侨。“想通过富人亲自参与活动,感受文化和行善本身的魅力,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受到真正的触动,从而主动接受和传承文化。”

“中菲友谊从儿童开始”

秉承宋庆龄基金会的一贯特色,菲律宾宋庆龄基金会的口号是“中菲友谊从儿童开始”。

几乎每年,基金会都会组织菲律宾有才艺的音乐团、合唱团来华演出,同时邀请中国的才艺少年到菲律宾交流。

菲律宾盲人歌手法蒂玛(Fatima)出生于贫困家庭,从小被神父资助,擅长演唱福音歌曲。

王勇说:“在书店的录影带里听到她的歌,非常好听。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组办国际少儿艺术节,特别挑选了这个14岁的盲人歌手来上海演出。”

作为主要的表演者,小法蒂玛登上了拥有4000名观众的大舞台,那次经历,王勇至今难忘。

“打破国籍,打破宗教,我们更愿意选择这类比正常人表现更为优秀的残障人。”王勇告诉记者,“这个孩子回去后,经常向当地人和家人提起基金会,后来,她的读书费用也获得过宋庆龄基金会董事长施恭旗的资助。”

以“爱播人间,善行天下”为宗旨,基金会强调义工精神,每个职务都有一个捐款标准,80%-90%的资金由理事和董事捐献,还有一部分来自社会企业,“整个基金会的董事和理事都是活动的义工。”王勇说。

每两年,基金会会对那些有特殊贡献的人进行爱心颁奖,当地主流媒体都会进行报道。

“通过各种慈善活动,让人们了解宋庆龄。”是基金会的一大目的,每次活动,基金会都会向合作方介绍这位了不起的中国女性,同时,在菲律宾有关报刊杂志推介连载宋庆龄传记。

除了捐助贫弱,宋庆龄基金会还定期向贫寒学子发放奖助学金,“我们的资助不求回报,只是希望他们把帮助别人的精神传承下去。”王勇说。

中华文化深植民心

菲律宾人与中国人相处和谐,没有排华举动,王勇认为,这与菲律宾人的信仰有关。作为西班牙殖民地,当地民众信仰天主教。近代以来,华人一直参与菲律宾的建设和慈善,帮助当地兴建乡村学校,把善行做到基层去,“菲律宾大众对华人是感恩的”。

华人的慈善行为对当地影响深远。王勇介绍,华人的消防队,比菲律宾的消防队能更快到达火灾现场,华人的义诊队,每周义诊送药。菲律宾主流社会的政要与华人相处融洽,每次竞选,从总统到市长都会寻找一番自己跟华人的血统关系,以争得华人支持。

目前,宋庆龄基金会正在跟菲律宾相关机构探讨,希望把菲律宾华人作为整个菲律宾的组成部分,“希望华人的贡献能够进入菲律宾教科书,潜移默化对菲律宾的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影响。通过他们的教育体系来正确体现这部分宝贵的历史。”王勇说。

目前,已有一部分大学教材把华人义诊、志愿消防队和捐建农村校舍等内容收入进去,王勇认为,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小学课本,“希望能请一些菲律宾专家,把华人早年参与菲律宾革命到后来参与国家建设,整理出一个菲律宾人能够认可的资料,争取进入菲律宾教科书。”

上世纪70年代前的华文教育在菲律宾留下了纯粹的教育根基。在王勇看来,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让一个民族长盛不衰。把华人的优秀文化深植民心,与菲律宾主流文化融合共生,华人才算真正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在紧凑的工作、慈善活动之余,王勇坚持每周为《世界日报》撰写三篇专栏文章。“他是社会活动家,更是‘中菲文化使者’。”《福建文学》主编黄文山如此评价。

在王勇看来,中国梦的内容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梦的内涵,最重要的是,“回归到每一个个体,就是拥有生活中的幸福感与内心的宁静。”

王勇告诉记者,菲律宾人遇到任何困难都乐观以待,把难题交给上帝,这种特性与亚热带气候环境,以及西班牙300多年的统治或有关系。菲律宾人的幸福指数是亚洲最高的,也因此,这里的自杀率全亚洲最低。2013年台风灾害,最早到达现场的CNN记者安德森・库珀说,菲律宾人战胜灾难靠的就是乐观天性。

“中国人忧患,菲律宾人乐观。”在王勇心里,最理想的模式是,“两者融合在一起。”

第12篇

这是1915年,身在日本的孙中山在收到宋庆龄的加急来信后

向众多反对他们婚姻的友人说出的具有誓言意义的话。

作为中国现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生因与多位女性存有暧昧关系而充满争议,他与宋庆龄的婚姻则更具有那个时代鲜明的特征――以自由与革命为底色的意识形态婚姻。这种所谓的革命浪漫主义,为素来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中国传统婚姻注入了一种新的充满现代意义的政治底色。

以自由的名义私奔

与孙中山有关的众多女性中有一位就是宋庆龄的姐姐宋霭龄,这也是后来宋庆龄与孙中山的婚姻遭到宋的父母极度反感和愤怒的原因之一。

1894年,孙中山在宋家第一次见到了一岁多的宋庆龄,当时谁也没料到这个可爱的女婴竟在21年后,会不顾父母亲的强烈反对,独自私奔日本嫁给大她27岁的“革命之父”。

1913年8月29日,从美国毕业后的宋庆龄抵达横滨,第二天就由父亲和姐姐陪着去拜访了孙中山。成年后首次见到自己仰慕的革命家,宋庆龄极为兴奋,很快她就加入了父亲与姐姐的行列,协助孙中山处理英文信件。1914年9月,宋霭龄回上海与孔祥熙结婚,宋庆龄接替姐姐,做了孙中山的秘书。

宋庆龄与孙中山的感情迅速发展,不久宋庆龄就主动向孙中山表示爱慕之意,愿陪伴他献身革命。当时孙已有妻室和三个子女,儿子孙科甚至比她还大,但这些在孙宋二人眼里已不是障碍。1915年6月,宋庆龄特地为她和孙的婚事返回上海征求父母同意,宋家上下立刻像遭遇了地震。宋耀如夫妇更是震怒惊骇,破口大骂孙中山,并决定将宋庆龄软禁在家。

孙中山的友人亦纷纷表示异议。孙却道:“不,如能与她结婚,即使第二天死去亦不后悔。”这一年6月,孙中山将原配从澳门接到日本办理离婚手续。10月的一个夜晚,宋庆龄在女佣的帮助下,爬窗逃走,来到日本。10月24日中午,孙到东京车站迎接她,第二天上午即在日本律师和田家中办理结婚手续,孙中山时年49岁,宋22岁。宋庆龄父母搭船追至日本拦阻已晚,大骂之余,宋耀如最终只能跪求孙善待自己女儿。

综观宋氏三姐妹的婚姻,宋庆龄嫁给了孙中山,宋美龄嫁给了,大姐宋霭龄嫁给了孔祥熙。如果没有宋庆龄与孙中山的结合,也许就没有宋美龄与的结合,可能也就没有后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结合;没有“四大家族”的结合,20世纪中国的历史就将完全是另一番面貌。

宋庆龄在30年代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时曾说:“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他,而是出于敬仰。我偷跑出去协助他工作,是发自少女浪漫的念头――但这是一个好念头。”反观宋氏夫妇,极力阻婚未成之后,还是送了一套古典家具和百子绸缎作为嫁妆,并继续与孙中山在政治上共事。

晚清以来,尤其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随着新思潮、新文化的勃兴,儒家传统的统治地位遭到相当程度的削弱,中国社会的运行结构及民间的社会行为也由此经历一系列变迁,婚姻、爱情观念的变化则是其中一条主线,当时无数新青年以争自由、追求革命为名走上了违抗父命、自主婚姻之路,这一思潮也在民国早期和中期引发了众多经典的悔婚、休妻与私奔的案例:

1910年,出自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高君曼不顾家庭和社会反对,私奔到杭州与大她近10岁的姐夫、31岁的陈独秀同居;1927年5月,天津学生、15岁的赵一荻(即后来著名的赵四小姐)在舞会上与张学良相识,1928年冬,赵与家人不告而别,乘火车单身来到沈阳,与张学良安排在沈阳北陵的一栋别墅里秘密同居;1925年3月,正在北平女师大学习的许广平第一次给教过她两年的鲁迅写信,请求给以“真切的明白的指引”,1926年即与大她17岁的鲁迅离开北平乘火车南下,从此开始他们的同居生活……

无数这些发生在当时社会名流抑或普通凡人身上的勇敢私奔、热烈逐爱的案例,可谓构成了那个时代一卷波澜壮阔的社会风俗画,然而,尽管如此,还是应该清醒地看到,任何一种婚姻或爱情,无论有着多么高尚、响亮的口号,最终都是一种策略选择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这种以争自由、求真爱为旗号的民国式自由恋爱与自由婚姻,并未能逃脱意识形态的理性范畴,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为个人的婚姻选择增添了一个新的政治元素。而且,这种新潮的恋爱观、婚姻观,尽管因众多社会名流的介入而显得光彩四射,但实际上并未构成民国社会的主流婚姻观,当时社会的主流婚姻观仍然是家长或宗族决定制。

作为一种策略选择的婚姻

从社会交往理论看,任何一种交往策略都要付出代价,不管是名誉损失还是错失理想伴侣。

作为一种延续数千年的家庭模式,只要人类依旧选择婚姻这种形式构建家庭,那么男女之间的情感或婚姻选择,可能最终都无法脱离其功利计算的本质,所谓浪漫主义不过是一个谎言,当人们从浪漫主义的幻觉中清醒过来,会发现一切浪漫选择都不如功利计算来得更实用、更合时宜,这也是为什么在经历了种种浪漫主义包括性解放运动后,道德保守主义或情感平庸主义,在全球而不仅仅是在中国重新抬头乃至泛滥的原因所在。

私奔在这个时代变得格外昂贵,由此引发的道德及经济成本让人不堪承受。而这一趋势在中国可能尤甚。

由此回顾民国时期的情感或婚姻史,除了浮于表面的华丽光彩的自由婚姻风潮,或许我们能获得一个更全面的视角。

哈佛大学名誉历史教授费正清在论述近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行为的变迁时指出,中国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文化同一性的社会,应当以此作为判断现代中国趋向的基线。汉民族拥有广泛的共同价值观,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等级的汉民族,都具有同一性与历史延续性的共有意识,不同阶层都具有共同的民俗和宇宙观,“包括对祖先、学问、财产和合法权威的尊重。”

尽管受到五四新文化的猛烈冲击,具有浓厚儒家色彩的同质文化依旧变化缓慢――如尊重家长、男女不平等、维系父系宗族的权益等。部分人群的选择不会破坏普遍的习俗与价值观,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社会结构及行为方式的基础,仍旧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20世纪前半叶香港邓姓家族的结婚习俗就颇具代表性,《剑桥中华民国史》(下)的第一章《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对其有生动的记述:在这个有凝聚力的家族中,富人和穷人婚姻仪式相同,但富有的成员择妻,是为了增强有助于维持上层社会地位的商务与政治上的接触。这样的联姻是在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寻求的。新娘有陪嫁,为经济上的独立提供某种条件;两家继续通好。相反,农民男子娶邻村女子,付给女方一笔彩礼,婚后与妻方很少往来。这样的例子表明,虽然向上移动并非不可能,但是,大多数的穷人不能指望通过婚姻改变他们的阶层地位。

宗族纽带在自我保护和维持宗族资源方面有显著的作用,通过亲属关系网,下层阶级的家庭,有可能被纳入有钱有势家庭的庇护人与依附人之间的关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