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报答母亲的诗句

报答母亲的诗句

时间:2023-05-30 10:19:23

报答母亲的诗句

第1篇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闻一多《七子之歌》中的一首,我们耳熟能详,几乎人人会唱。然而你知道吗?“七子之歌”这一意象,也出自《诗经》。那是儿子对母亲的倾诉,是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也是儿子对母亲的至爱亲情。由此,也引出了中国的孝亲诗,有些凝重,却也充满温情。

舒菡,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读书人,写作者。创作多为散文,出版有散文集。杂志主编。现居太原。

骨肉亲情,自古以来便是人间最重要的一种感情。无论是否有人书写,它都在那里,不离不弃。它不感天动地,不刻骨铭心,它更多以一种平淡到被儿女忽略的形式存在。因而翻遍中国历代诗词,别友别恋人的诗浩如烟海,山水田园诗浩如烟海,咏史抒怀诗浩如烟海,而涉及到父母的,可谓少之又少,我们最熟悉的,也不过一首《游子吟》而已。所以,非常有必要溯源《诗经》,找到中国古代孝亲诗的根源所在,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这样一种平淡却凝重的情感,从而再次获得心灵的洗礼。

出自《诗经・邶风》的《凯风》,是一首被隐没在历史深处的孝亲诗,让我们一起走近它,领略其中真诚深挚的赤子情怀吧。

中国第一首孝亲诗

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其实无论是春天吹绿庄稼、吹开花朵的和风,还是夏天酷热中让人倾心的习习凉风,都如朱自清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首来自上古的名为《凯风》的诗,便真实而细腻地写出了在“母亲的手”的“抚摸”下酸枣树长大的过程,或者说七个孩子长大的过程。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酸枣树。心,酸枣树上的纤小尖刺。温情的风从南方吹来,轻轻吹在酸枣树那纤细而尖嫩的小刺上。如此有画面感的两句诗,将我们带到了一派自然风光之中,好像一个故事才刚刚拉开了帷幕。镜头切换,我们看到,一间温暖的房间内,一个孩子啼哭着降生到了人世间,在母亲温和目光的注视下、温暖大手的轻抚下,渐渐安静了下来,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打量着他眼前的这个世界。“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夭夭,树木嫩壮貌。劬(qú)劳:操劳。酸枣树那些小嫩刺,在和风的吹拂下嫩壮可人;室内的这个孩子,也在母亲的倾情照料下健康成长。我们没有看到室外的风如何劳顿,但我们看到了室内的母亲,她竭尽心力。自从有了孩子,她没有安睡过一个完整的夜晚。孩子的哭声就是她战斗的号角,她被这哭声指挥得团团转,为孩子换尿布、喂奶、清洗,抱起孩子在室内走动,唱能让孩子安静下来的童谣……因为做了母亲,她变得几乎无所不能。她甚至忘记了饥渴,好像孩子的满足就是她最大的满足,孩子的开心就是她最大的开心。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第二节里,棘心长成了棘薪。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能当柴烧,自然是长大了。钟惺在《评点诗经》中说:“棘心、棘薪,易一字而意各入妙。用笔之工若此。”室外的酸枣树长大了,室内的孩子也成人了。然而,长大的酸枣树是否能够回报风的恩情?不能。长大的孩子是否能够回报母亲的恩情?也同样不能。这是最让我们心痛的。诗的作者也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说:“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圣善,明理而有美德。令,善。母亲是那么的明理而有美德,而我却不成器,不能回报母亲的爱。我们不必谴责这位作者,因为他清醒地意识到了“不能回报”的事实,并且把这种情感写在诗中流传下来,便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他让自上古而后的几千年来的读者,都在他的痛苦中,对自己进行着深刻的反思。唯其不能回报,我们才会努力去回报,至少可以做得多一点,好一点,减少母亲的辛劳和苦痛,让母亲有更多的欣慰。

室外的镜头从酸枣树切换到了一股清泉:“爰有寒泉?在浚之下。”爰(yuán),何处,一说发语词,无实义。浚,卫国地名。浚地的寒泉默默地流过,不分昼夜。寒泉默默地滋润着一方土地一方人,正如操劳的母亲,默默地养育着孩子。默默的流水里,流过了母亲的生命和时间,母亲的脸上有了皱纹,母亲的青丝变成白发,母亲的肩膀变得孱弱,母亲的腰身不再挺拔。我们常常忘了,母亲也曾经是长着翅膀的天使,有过少女的美好和浪漫、诗意和梦想,因为有了孩子,她默默收起了自己的翅膀,变成了大地上的母亲。“有子七人,母氏劳苦。”七个孩子,也许还是中国历来认为最为圆满的“五男二女”,但这些孩子除了给母亲带来劳苦,又能给母亲带来什么呢?有人说儿女天生是母亲的债,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冷酷,却也包含着一部分的真实。

室外镜头再次切换,由寒泉转向了树上的鸟。“黄鸟,载好其音。”(xiàn huǎn),犹“间关”,清和婉转的鸟鸣声,一说美丽、好看。黄鸟,黄雀。载,传载,载送。小小的黄雀在树上婉转地鸣叫,声音悠扬动听。它是在叫什么呢?是在表达对养育自己的母亲的感激和愧疚吗?鸟儿尚且能用甜美的歌声来宽慰母亲的心,我们做孩子的,又能怎样宽慰母亲的心呢?“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这两句是对上一节后两句的反复重叠,在这种重叠里,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唯有反复咏叹,才能抒发自己对母亲强烈的愧疚之情。

这首诗很像是一幕短剧,一个人站在院子里,看向自然天地,平视是酸枣树,俯视是寒泉,仰视是黄鸟。诗人的视线掠过他所能看到的事物,并由此引发对母亲的联想。朱熹在《诗集传》中如此解读:“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言黄鸟犹能好其音以悦人,而我七子独不能慰悦母心”,“其自责也深矣”。诗人从自然景物中收回目光,将其定格在通往室内的门窗上,母亲操劳的身影在室内影影绰绰。这一切都在诗人的心里翻起了巨大的波涛,令他久久不能平静。

《诗经》里的其他孝亲诗

《诗经》里,《凯风》并非唯一的孝亲诗。还有一些表达因战乱服役而无法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愧疚之句。比如《唐风・鸨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不能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这几句翻译过来就是说:大雁“簌簌”地拍着翅膀,成群地落在柞树上。王室的差事做不完,我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父母又去依靠谁养活呢?高高在上的老天爷啊,我何时才能回到家乡?继咏叹“父母何怙”之后,诗人又咏叹“父母何食”“父母何尝”,都表达了对父母的愧疚和对无休止行役的抱怨。

《诗经》中最集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思念之情的,还是《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lù),长又大的样子。莪(é),一种草,即莪蒿。那高高的植物是莪蒿吗?不,那只是没用的青蒿。我可怜的父母啊,为了养育我受尽了辛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没有父亲,我可以依仗谁?没有母亲,我可以依靠谁?出门在外,心怀悲伤,踏入家门,家里空荡荡,好像没有回到家一样。接着诗人回顾了父母对自己的爱:“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父亲母亲生我养我,你们抚爱我疼爱我,使我成长培育我,照顾我庇护我,出入都看顾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我想报答你们的大恩大德,好像苍天的无穷无尽。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报答父母的恩情,这首诗的结尾告诉我们,“民莫不谷,我独不卒!”别人都有养育父母的机会,唯独我不能终养父母,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

清代学者刘沅认为,《凯风》“悱恻哀鸣,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蓼莪》,皆千秋绝调”。

《凯风》意境的后世发展

《凯风》作为中国第一首孝亲诗,其诗意和意境都在后世获得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六朝以前的人替妇女作的挽词、诔文,甚至皇帝下的诏书,都常用‘凯风’‘寒泉’这个典故来代表母爱,直到宋代苏轼在《为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中,还有‘凯风吹尽棘有薪’的句子。”(蒋立甫《〈诗经〉选注》)

孝亲内容出现在诗歌中,较早的如古乐府《长歌行》:

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

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

这是一首游子颂母之作,其命意遣辞完全出于《凯风》。那吹动长棘的凯风,那茂盛地长垂着的枝叶,那弄好音的黄鸟,无不让远离母亲的游子产生强烈的思念之情。“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西河,一定是家的方向。而《诗经・凯风》中极度忧伤却没有流出来的泪,这位作者将它流出来了。这样的泪水因为思念母亲而流,也唤起了历代游子共同的伤怀之情。

元代诗人王冕有一首《墨萱图》,诗云: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这首诗,也明显有着《凯风》的痕迹。那灿灿的萱草花,“南风吹其心”,让我们想起了“凯风自南,吹彼棘心”之句。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想象着孩子远行的行路之苦。后两联依然是惭愧之情: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很是惭愧。“愧听慧鸟语”,便是《凯风》中“黄鸟,载好其音”意境的化用,一个“愧”字,自然隐含着“莫慰母心”的愧疚。

后代的孝亲诗不是很多,从内容上,大约可分为三种情形:一是歌颂父母亲情或表达对孝亲行为的赞颂的;二是写离别时的母亲或孩子的不舍;三是写离别后对父母亲情的思念。

第一类歌颂孝亲行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三国曹植的《灵芝篇》,是后世所传的《二十四孝图》的滥觞。其中有如下句子:

古时有虞舜,父母顽且。尽孝于田垄,不违仁。

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欷涕沾巾。

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

暴子见陵悔,犯罪以亡形。丈人为泣血,免戾全其名。

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如今传世的《二十四孝》故事由元代学者郭居敬编选,成为元代以后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后有人配图,成为《二十四孝图》。鲁迅的《朝花夕拾》中还有《二十四孝图》,对这些故事进行介绍和演绎。曹植的《灵芝篇》写到了二十四孝中三国以前的几个故事。虞舜孝感动天,伯瑜七十彩衣娱亲(当为老菜子的故事,此为曹植之误),都很让人感动。汉韩伯瑜因过受母笞打时,感到母亲因年老而笞打无力,抱杖哭泣,后以“泣杖”为尽孝之典型。东汉丁兰,父母双亡,常思父母养育之恩,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暴子”句说的是,楚国有个人很正直,他的父亲偷了一只羊,他就报告给了官吏,结果令尹把这个不孝的儿子给杀了;一个鲁国人跟着国君作战,三战三败,孔子问他原因,他说家里还有老父,自己若死了,便无人奉养父亲,孔子向国君请求,成全了这个人的孝道。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流传比较广,就是后世《天仙配》的滥觞。

在吟咏完这些故事后,曹植又感叹:“蓼莪谁所兴,念之令人老。退咏南风诗,洒泪满抱。”这不是对《诗经》中《蓼莪》《凯风》两首诗的运用和深化吗?可见曹植在写《灵芝篇》时,内心涌动的便是由《诗经》中这两首孝亲诗带来的深挚的感情。

唐代的孝亲诗比较多,最著名的就是孟郊的五言古诗《游子吟》。这也是一首赞美母爱、表达报答母亲养育之情的诗。其中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实际上也是脱胎于《凯风》。这其实是一个问句:谁说寸草心能够报答三春和煦的阳光呢?其实报答不了。“寸草心”便是柔嫩的“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没有人能够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清代戏曲家、学家蒋士铨有一首《岁暮到家》,写了游子自外归来见到母亲时的一些感想: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前三联中,蕴含着母亲见到儿子时的百般滋味:见面之喜,思念之浓,爱怜之切。第四联是儿子的感受:“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惭愧自己作为儿子做得不够好,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一句“不敢叹风尘”,不敢说自己在外有多辛苦,只怕母亲听了难受。这其中有“莫慰母心”的惭愧之情,也有孟郊“临行密密缝”意境的生发。一种相聚,多种情伤。

唐代诗人王建在其《短歌行》中写道:“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这是父母的无奈,然而千百年来的父母,谁不是明知“生男女”会“催人老”,却依然义无反顾地给予孩子生命,给予孩子无私无尽的关爱呢?

唐代张谓《代北州老翁答》中写道:“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劳。”这首诗讲的是一个老翁,两个儿子战死,一个儿子也即将上战场的悲凉心情。古时是因为战乱,如今的我们,“好男儿志在四方”,好女儿也志在四方,总是要向着自己的梦想一路前行,总有一天会将父母留在身后。我们是否想过他们的孤独和辛劳?

第二类是写离别时的不舍的。当我们正常地生活时,亲情就在我们左右,如同我们所呼吸的空气,常常让我们忘记它们的存在。在我们写作时,也很少会歌颂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当要离别父母或远游在外凄凉冷落时,当父母生病或离世时,我们才发现平日里那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空气,原来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清代诗人黄仲则的《别老母》写得非常好:“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诗末“此时有子不如无”一句,成了天下在外儿女惭愧心情的代言,那种深重的愧与悔,依然是《凯风》意境的传承与生发。

第三类是写对父母思念之情的。宋代王安石有一首题为《十五》的诗:“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因为要外出做官,诗人将母亲留在了临川的家里。在这明月当空的夜晚,他听到了杜鹃的鸣叫,不由得想起了母亲。

第2篇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耳熟能详的诗句正是出自于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全诗是这样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中描绘了一个游子和一个慈母之间的感人的事:一个游子即将远行了,这个游子的母亲的手中拿着细细的针线,正在用心的为游子逢制着衣服的情景,这让我看到一幅温馨的“慈母逢衣图”也让我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母爱亲情。

母亲给我们的爱像春天的阳光哺育着初生的小草,也像严冬的寒风历练着独傲的梅花。我们是初生的小草,母亲就是春天的阳光,我们是独傲的梅花 母亲就是严冬的寒风。两种爱都让我们难以回报,两句诗也都写出了无边的母爱。我认为,在这世上,最能赞美母爱,最能表达孝心的美妙语言,就莫过于这短短的两句完美的诗了。

母爱不想花儿一样芬芳清香,也不像钻石儿般闪耀着光芒,她只是一切朴素的事物,奋不顾身的爱着你。自我出生到现在,在母亲的细心照顾下,我已经长大了。有哪一次感冒是不是母亲背着我着急地奔向医院,有哪一次??舻亩_滩槐ズ?ㄅǖ陌?狻N业哪盖祝?恍荒?恰叭?宏汀卑愕哪赴?

尽管慈母情深,难以回报,但每个做儿女的,都一定要捧出那个“寸草心”,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母亲给我们的“三春晖”!

第3篇

一个寂静的夜晚,茫茫夜空中,雪花漫天飞舞,地上铺上了厚厚一层的鹅毛的地毯。一间又破又小的屋子里,从窗户的破洞中透出微弱的灯光。一个年轻人手捧着书,正在聚精会神地一页页地轻声翻读。年近八旬的老母亲正在为他缝补要穿的衣裳,她一针一线密密地缝补着,瘦干的脸在忽强忽弱的油灯下显得闪闪发光。她眯着眼,慢慢地穿针引线。她缝得很仔细,仿佛这是她最后一次为儿子缝补衣服,因为,她害怕儿子久久不会回来。年轻人看着母亲刻满皱纹的脸,顿时心潮澎湃,写下这样一首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没错,诗里即将远行的游子正是着名诗人——孟郊,而这首抒情小诗就是千古传颂的《游子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一首诗。

伟大的母爱,如阳光一样沐浴着儿女们成长。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对于孟郊这位长年离家在外的游子来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母子离别的痛苦时刻。无论儿子远行千万里,母亲缝制的衣服总会穿在身上,犹如母亲时时刻刻在遮护着孩子的身,温暖着孩子的心。慈祥的母亲手拿衣服,针针线线,细密缝补。惟恐儿子迟迟难归,所以把衣服缝得结结实实的。但做母亲的内心里,又何尝不盼望儿子早日平安回家呢?母亲所做与所想的矛盾,不正表现了慈母的一片深爱之情吗?

每当读起这些诗句,我总会想起夜里为我盖被、赶蚊子的妈妈,雨天送伞的妈妈,熬夜照顾生病的我的妈妈,因为我的不懂事而伤心难过的妈妈……虽然这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虽然这样的小事数不胜数,但它不正是母爱的真切体现吗?

作为子女,我们该如何回报妈妈的爱呢?孟郊用两句诗写出了他的心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春天的阳光无私地哺育着小草,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又怎么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不错,我们总以为只要学习认真、成绩优异、乖巧懂事,就是对妈妈的报答。其实,和浓浓的母爱相比,我们做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第一次读这首诗时,我才六岁。五年过去了,它依然能够感动我。妈妈说我越来越懂事了,我想那是因为我对它的理解越来越深。这首《游子吟》我会一直读下去!

大田县实验小学四年级:陈薇

第4篇

课程分析

本次研究的课程是语文京版教材第4册第13课《古诗二首》之《游子吟》。本课的指导思想定义为:在大体了解古诗含义的基础之上, 引导学生有韵律、有感情朗读古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读、背古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拓展阅读古诗,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努力改进n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阶段目标中关于第一学段阅读要求中提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语文教学参考中提出,第一,注重引导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第二,注意对繁难字的书写指导。第三,低年级古诗教学,重在指导朗读、背诵。《游子吟》这首古诗,只要求学生能结合诗句的意思,大体说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就可以了。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朗读和背诵上。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读、背古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第四,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展开想象,帮助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第五,熟背之后再默写。第六,《古诗二首》中的两首古诗,可在完成第一首全部教学内容后,在进行第二首的教学。

学生情况 二年级的学生在对语文一至三册教材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接触、学习了一些古诗,对于古诗有了初步的感知,并初步掌握了朗读古诗节奏和韵律的技巧。但对于古诗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仍需借助于教师的讲解、重点词句的感悟,联系生活实际和展开想象,强化对古诗内容的了解。

教学方式 运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学习的情景中。评价教学的运用在有效解决学生朗读古诗时出现的问题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尝试教学和启发示教学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引导学生融情朗读。

教学手段 一是通过欣赏音乐、图片等途径,得到情感的共鸣。二是运用互动反馈技术,引导学生先做出自己理解的选择。三是通过小组活动朗读古诗并相互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一是知识与技能:学习“慈”字;让学生在基本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之上有感情、有韵律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让学生拓展阅读古诗《岁末到家》,在使情感得到延续和提升同时,拓宽了阅读量。二是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图片等途径,得到情感的共鸣,从而进入到“母爱”的主题情感之中;学生借助小组活动及个人展示朗读古诗并相互评价,在此过程中发现并解决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聆听习惯,得到了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在理解古诗含义时,先做出自己理解的按点题目选择,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尝试自我理解,之后根据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学生在以“母爱”为主题的情感氛围中,理解古诗含义,体会古诗情感,从而能够融情朗读,熟读成诵。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初步懂得慈母的恩情是报答不完的。

技术准备 数字反馈技术设备、ppt演示文稿。

互动反馈技术在课中的设计及应用

按点问题的设计思想 《游子吟》一课中按点的题目贯穿教学始终,按点围绕教学目标所展开,有效解决了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等问题。题目的设计不是牵强附会、生拉硬拽,而是达成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所接受程度,充分发挥了互动反馈技术的优越性。引导学生在图文并茂、轻松乐趣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古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朗读古诗是一件趣事,理解古诗也并不十分困难。

按点问题的设计及评价 一是课程的起始,是对学生《游子吟》一课的第一课时所学生字掌握情况的检测,按点问题的设计清晰明了,直指目标。我以试探的语气向学生发问:“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游子吟》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记得吗?”学生激动地回答:“记得!”我紧接说:“快看,生字朋友要考一考大家。”通过教师和学生简单的对话直接进入课堂前测,共两道课堂前测题目。

前测按点问题一:

[题干]“吟”字的正确读音是:

[选项]①yín ②yíng

前测按点问题二:

[题干]“迟”的第四笔是:

[选项]①捺②点

问题类别:测评自评类 认知诊断类 其他类

问题设计:预设 现设

《游子吟》一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学习生字,第二课时是学习古诗,本节课是《游子吟》的第二课时,前测按点一和前测按点二的设计意图是检测学生对于第一课时所学生字中易错读音和易错笔画的掌握情况。前测按点一和前测按点二的反馈情况均达到了98%以上的正确率,也就是说明学生对于第一课时所学生字的字音、字形掌握良好。两道问题的设计不仅达到了检测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掌握情况的目的,还针对本班学生易错字进行了强化知识记忆,为本节课学习古诗《游子吟》奠定基础。

二是新授课,指名读环节。学生在小组自由朗读后进入到指名读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是口头作出评价,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道关于朗读评价的按点问题:

按点问题:

[题干]他(她)读得主要好在哪?

[选项]①声音洪亮、朗读正确。 ②注意了诗句的停顿。③声音洪亮、朗读正确,而且注意了诗句的停顿。

问题类别:测评自评类 认知诊断类 其它类

问题设计:预设 现设

题目设计意图有两点,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建构,培养良好的评价方法;二是根据题目的选项“注意了诗句的停顿”,引导学生回忆以往古诗的朗读方法,引发学生对于《游子吟》朗读方法的探究。本道按点题目没有预设正确选项,意义在于根据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控。本题的检测数据中,选项②所占的百分比最高,为58%。从这一检测数据可以看出,班中多数学生对于古诗朗读时诗句中应作适当停顿这一知识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认知水平。而也有8%的学生选择选项①,也就是说,班中有少部分学生对于古诗朗读的认知水平仍停留在读对字音的初级阶段。那么根据这一检测结果,我及时做出了教学策略的调整,那就是请学生听老师朗读并作出评价。我在朗读《游子吟》时特别强调了诗句的停顿,在此之后做出评价选择,学生们都意识到了古诗朗读要注意诗句停顿这一朗读要素,从而解决和达成了有韵律朗读古诗这一教学目标。

三是新授课环节中关于诗句理解的按点问题。古诗诗句的理解,是讲授古诗课程中的一个难点。教参中指出,《游子吟》这首古诗,只要求学生能结合诗句的意思,大体说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就可以了。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朗读和背诵上。根据这一理论思想,我设计的关于理解古诗诗句含义的题目,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视觉上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大致含义。

按点问题:

[题干]下面两副图,哪幅表现了古诗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

[选项]

问题类别:测评自评类 认知诊断类 其它类

问题设计:预设 现设

古诗的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意思是说:谁能说儿子如同小草一样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天阳光那样的母爱呢?作者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将儿女比作小草,母爱比作春天的阳光。这句古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是整首古诗学习的难点。处理这一教学难点时,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程度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若是运用语言描述法和展开想象法都不能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运用了图片对比的方式处理这一教学难点,利用互动反馈技术实现这一教学方法。在设计按点题目时,利用两幅图片作为按点问题的选项,引导学生结合诗句,观察这两幅图片,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诗句含义。本道按点题目的答对率达到了99%, 我在学生作答后追问:“为什么这么多的同学都认为第二幅图能够表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学生回答:“因为第二幅图片母亲和儿子相互搀扶着,我感觉到这位母亲特别爱他的儿子,儿子也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所以我认为第二幅图能够表达这句古诗的含义。”我抓住时机,夸奖孩子的回答,并总结诗句的写作方法和诗句含义。学生通过对图片的对比观察,有效化解认知冲突,理清概念,促进理解,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互动反馈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反思

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阶段目标第一学段阅读要求中提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我所设计本节中的9道按点问题都是秉承这一教学思想,从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班级学习特点入手,行之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是按点问题的设计仍存在问题。针对本节课的按点问题,我在课后做出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出个别按点有待调整。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第二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的“密密缝”时,我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不理解什么是“密密的针角”,体会不到母爱的细腻,因此设计了这样一道按点问题:

[题干]观察这两幅图,哪幅像是慈母缝制的衣服?

[选项]

问题类别:测评自评类 认知诊断类 其他类

问题设计:预设 现设

这道题目的正确率为62%,从}目正确率分析,这道题目的达成效果并不是很好,部分学生仍旧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母爱的情感体验。

按点问题调整:

[题干]“临行密密缝”中,体现出母爱细腻的是?

[选项]① 缝 ② 密密缝

问题类别:测评自评类 认知诊断类 其他类

问题设计:预设 现设

题目调整后,能够更加直接地针对诗句理解上的难点进行解决,达成了大致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母爱伟大的教学目标。

第5篇

刘福君

母亲是生命的故乡。

母亲是亲人中的亲人。

母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在我创作的诗集《母亲》中,这几句诗被很多读者认为是“诗眼”和“警句”。而在我看来,不过是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朴素的感情,如果说让人感动的话,那可能是因为道出了天下母亲的共有本性,触动了天下儿女心底最柔软的部位。

很多人说,我的诗集《母亲》写得真好,我点点头,以笑做答。我心里明白,不是我写得有多好,而是因为母爱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母亲本身就是一首撼人心扉的诗,所以成就了我这个写诗的人。 我的母亲住在山桃花的对面,不识字,但她善良、慈爱、纯朴、勤劳。我每次回到她的身边,都有诗的发现,有的则不用发现,只需把母亲的心灵呈现出来,把一言一行记录下来。这样,我的一首首写母亲的诗,就成了对她人生真实的记录。

“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母亲,便成了我生命的故乡。剪断脐带,剪不断母子血脉,我的身体是母亲给的,母亲把一生的爱,一点一点输进我的血管。不管我长多大,在母亲心中,永远是孩子;无论我在干啥,都在她的牵挂中……”

母亲15岁到我家。她用一双小得不能再小的小脚,在燕山深处行走了86年,近些年因腿脚不好,只能靠双拐站立和挪动。她从一个小女孩儿,走成一个好女儿;从一个好妻子,走成一个好母亲。有着像粽子一样小脚的母亲,已经快要走完了她的一生。近两年,我每次见到她,心中总有一丝丝痛楚。“母亲,您老了;已经老了,就不可能再老了。母亲,您今天就是我们的老小孩儿,如果有来世,我们还是亲人。”

母亲养育了我们七个亲生儿女,同时还是六个孩子的干妈:“这六个孩子中,有的靠吃母亲奶水才活过来;有的被母亲手中的三棱针救活;还有的让母亲热乎乎的心暖了又暖,后来就给母亲跪下。”燕山深处的冬天是相当寒冷的,雪花如席,可母亲曾有7个冬天没有穿棉袄:“前胸一块儿羊皮,后背一块儿羊皮。把置棉袄的钱省下,供老叔和大哥读书。如今,老叔已经是退休的教授;大哥年过花甲,是国家护林防火专家。说起念书的日子,大哥就忍不住流泪,说字字都是母亲。”母亲不识字,可对“福”字最亲:“我把一纸箱带着字的苹果带回家,告诉母亲:这个字念‘喜’,这个字念‘福’,还有几个念‘吉祥如意’。母亲轻轻地把所有带‘福’字的苹果一一锁进了他的木柜。我突然想起我们兄弟四人名字中都带有一个‘福’字。这个‘福’字藏在母亲心上和永远的梦中。”母亲不管活计有多忙,每天都必须要看天气预报,因为母亲最关心的是生活在外边的儿女们身边的天气:“你那里明天降温,有雨,出门多穿衣服,带好雨衣……”每当接听母亲这样的电话,呼的一下一腔暖流。母亲啊,您的心是天是地,天下是您的儿女,地上是您的儿女。我们活在您的天地里,有太阳是好天气,有风有雨也是好天气。

我曾在《写来写去》中写到:母亲不仅是母亲,她还是原生态深藏之下的道德力量,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史。从小到大,母亲一点一滴的言行始终教育着我、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母亲,永远是我人生最好的教材和诗的母题。

第6篇

。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 》中的诗句: 。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

2、默写描绘春、夏、秋、冬四季的诗各一首。

描写春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描写夏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描写秋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描写冬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3、按要求默写古诗。

赞美黄河雄伟气势的诗:

赞美庐山瀑布的诗:

赞美柳树的诗:

赞美小草的诗:

赞美春雨的诗:

4、《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是:看起来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 ,其中“梅”具有 特点,“竹”具有 特点。你还知道类似的诗吗?请写一首。

5、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另一首《悯农》吗: 。

6、李清照是我国宋代女词人,她写了一首赞颂项羽,抒发爱国情怀的诗《     》。诗句是 。

7、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思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中的诗句 。

最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8、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   》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9、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有:《    》中的 。《    》中的 。描写旅途中忧愁满腹难以入眠的诗有《   》中的 。《  》中的 。

10、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在《 》写到:

,表达了诗人对骨肉相残、同根相煎的悲愤之情。

11、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

,这首诗表达了 。你还能写出其他的爱国诗吗?诗名诗《 》,诗句是 。

12、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 。其中,李白被称为 ,杜甫被称为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 》,抒发了 。你还知道杜甫写景的诗《  》和《   》。

13、赠别诗在我国古诗占重要地位,许多诗人都有优秀作品,

如李白的《 》写到 。

杜甫的《  》写到   。

王维的《    》写到 。

高适的《 》写到 。

王昌龄的《 》写到  。

14、我们还学过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有王昌龄的《 》:

,王之涣的《 》:

15、“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除了《古朗月行》,我们还学过选自“汉乐府”中的《   》其中 一句含有很深的哲理,劝导人们 。

16、我们曾学过北朝民歌《 》: ,描绘了一幅 的草原图画。

17、“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有不同的   ,你知道的词牌名有 、 、 、 、

、 、 、 、 、 。请默写毛泽东的一首词:词名《 》,词中写到

第7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4、初步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诵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的联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探究】

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深入探究,自主完成。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六)请你从古诗词中查找几句抒写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题目。读一读,背下来。

【作家作品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早期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

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用“四读法”来学习一首诗——余光中的《乡愁》(板书)。所谓“四读法”,是阅读诗歌的一种方法。我把它写出来,也请同学们记下:

“一诗四读:1、深情地诵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将课前预习拿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探究。

(二)诵读:

1、试读、范读。先点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嘱学生笔记):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然后教师示范朗读。

2、教读、学读。教师从以上三个方面教读第一节,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然后学生学读。

3、练读、点读。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4、赏读。欣赏著名主持人陈铎的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三)品读。

1、简析课文,教师示例。

课前提示说,“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又问“作者用了哪此形象来比喻乡愁”,还问其“结构美”和“音乐美”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都点示出这首诗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学生发言,教师评点。(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

3、教师小结,归纳整理。(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

(1)从整体结构上,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上,C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上,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H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I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J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K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四)解读。

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集体读一节诗,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其余三节解读文字由学生朗读。配乐:二胡演奏曲《江河水》)

生(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读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集体(读诗):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生(读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读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

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集体(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读文):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

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

总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五)联读。(可以放在第二课时)

1、《乡愁》在体裁风格上的“模仿”(承继和借鉴)。

虞美人[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讨论:《乡愁》相对这首古词,有哪样一些“模仿点”?

2、请你背出几句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

3、欣赏并学唱《乡愁四韵》。有兴趣的同学可比较两诗的写作风格异同。

第8篇

一、初读课文,在情境再现中入情

学生初读课文《母亲的恩情》时,根据教材特点,需要用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入情境。教师饱含深情地当堂示范朗读《游子吟》,一字一句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挂牵、儿子对母亲的感激,唤起学生的共鸣。

二、理解词句,在感受形象中动情

学生在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要把握学生学习的情感活动,使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而发展,让学生感到“情境在眼前”“我在情境中”。逐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抓重点段,感受文本描绘的形象。

(师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师:“一针针一线线”,读者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怎样的一位母亲?

生1:虽然母亲腰酸背疼,但仍然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衣服。

生2:针脚又细又密,只怕儿子回家太迟。

师:母亲一边缝衣服,一边想什么呢?

生1:孩儿外出会挨饿受冻吗?(读出了母亲的牵挂之情)。

生2:孩子长这么大还没有离开过娘。(读出了母亲的不舍与期盼)。

师: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母亲的深情。

生齐读。

师:这真是――

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学习中要使学生动情,就要让学生见到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唤起学生情感,认识课文中主要形象,领会作者的感情,要让学生认识并感受课文中寄寓情感的形象。

三、展开想象,在语言训练中悟情

阅读情境中,学生的情绪被激起,很容易从眼前的场景联想到相似的另一场景,进入想象的情境中。学生的表情、朗读、发言都能反映出情感的浪花在孩子心头涌动。

(师出示课文插图:村口大树下,母子两人,依依惜别。)

生1:母亲牢牢抓住孟郊的手,说:“儿啊,出门在外要小心,多穿衣服,可别受凉感冒!”

生2:孟郊一把抱住母亲说:“母亲,孩儿最牵挂的就是您啊!您老要保重身体啊!”

师:嘱咐的话语千千万万,汇成了一句,“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你能通过朗读读出母亲的深情吗?

生齐读。

师:孟郊望着母亲的白发,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言说。现在你就是孟郊,你在想什么?

生1:母亲年纪大了,需要儿子陪在身边,可我不得不远行。

生2:母亲生病,谁来侍奉她老人家啊?我真是对不住母亲啊。

师:是啊,这是不舍的泪、担心的泪、愧疚的泪!我们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

通对观察图画,让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孟郊母子分别时的场景,学生的心因想象而打开,学习情绪高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深深体会到孟郊离别前不忍又无奈的复杂情感。

四、体会揣摩,在表情朗读中抒情

学生感受加深了,便会有阅读的欲望,通过朗读抒发感情。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上合适的语调、语气,抒发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

师:母亲的慈爱,像春天里的太阳。母亲的恩情,他怎能报答得了呢?在他50岁时写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你们能读好它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游子吟》

师:这首千古传唱的佳诗,千百年来打动无数读者,让我们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一起来吟诵。

播放《渔舟唱晚》。

学生配乐朗读。

师:通过阅读这首诗,作为儿女,怎样报答母亲的恩情呢?

(学生交流)

师:一张小小的卡片,一句温馨的问候,都能让妈妈感到幸福。让我们永远铭记《游子吟》。

有感情的朗读《游子吟》。

通过层层递进的反复朗读,再现情境,让学生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动作有深刻的印象,促进语言文字符号与形象结合,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有效地融入阅读教学。

第9篇

谁的心中都有爱,但每个人的爱却有所不同,。但是都明白,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母爱如春雨滋润着孩子的心,滋润着万物。手捧着那首小诗,品味着想回报那“春雨”的爱。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她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这是诗的一段,抒发了冰心奶奶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诗人用孩子的天真角度来颂扬母亲!也是对母亲的一种回报,用纸船来寄托当时的心情,也象征着纸船在大海漂泊无依,随时会被大浪拍倒的,象征这孤独。但只要小船停靠在祖国,停靠在母亲身边,就多了一分安全感,或许不再恐惧孤单。

我在一次郊游的旅途中看见了一幅回报母爱的画面:我们都打着雨伞向目的地走去,在一棵树上,一只老麻雀在窝里蜷缩着,只能依靠别的动物才能活下去。就在我准备爬上树救它时,一只小麻雀衔着食物,一眨眼就飞到了巢穴中,老麻雀看见它兴奋地尖叫了起来,那只小麻雀衔着食物轻轻地,一点一点地往老麻雀嘴里送,那一张一合难道不是孩子回报母亲的爱吗?看到这我早已热泪盈眶,回报这二字如此简单,但蕴含的深意却永远不能说清,当孩时承诺过长大后报答父母,还记得吗?当孩时要长大后孝敬父母还记得吗?为什么要长大后呢?回报其实有时很简单,在学习上有优异的成绩不让父母担心也叫回报,在父母劳动时,说一句,我来,那也叫回报。要让父母知道,他们的付出也是有回报的。

百善孝为先,如果不把“孝”字的意思传承下去,那中国的传统美德岂不是失传了?学习麻雀,学会反哺。

四川达州通川区达州市通川区高级中学初一:美帝安

第10篇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在句中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7分)

我们chén jìn( )在书海里,shǔn xī( )着知识的gān lín( ),感受着

人类文化的bó dā jīng shēn()。

2、组词。(8分)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1)《草原》一文中的"万古长青、千山一碧、翠色欲流"这三个词是从不同方面描写了草原的"绿",其中描写绿的广漠的词语是__________,描写绿的神态的词语是__________,描写绿的生命的词语是__________。

(2)"渔夫决定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这一"决定"让我们看到他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3)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是《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4分)

(1)优深秀丽的巫峡,常常朝云幕雨,变幻莫测。

(2)明明是我们班功课学习成绩秀的学生。

二、记忆与积累。(6分)

1、"峰火连三月,__________。"这两句出自古诗《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2、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

4、欲加之罪,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

(一)伞的故事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我们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没准走到半路就会下起大雨来,就会被浇成个"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想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浑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妈妈摸着我的头,眼圈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不能体谅妈妈的难处,竟对妈妈说妈咱能买把伞吗有伞就不会被雨淋了妈妈沉思了一会儿买咱买一把伞妈妈一字一句地说着听了妈妈的话,我半信半疑,家里哪儿有钱给我买伞呀?可是今天妈妈的话是那样的坚决,我知道妈妈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妈妈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

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了。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妈妈怎么织了一夜的布?我想着,悄悄地走到妈妈跟前, "妈,您一夜没睡?"妈妈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笑了笑。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妈,您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妈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妈妈从集市上卖布回来,一脸喜气。见了我,她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笑着说:

"看,你要的伞!"啊,伞!我喜出望外,从妈妈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崭新的用黄油布制成的八角大伞。我快活地拿起伞,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

"妈!"我一抬头,忽的,我看见了妈妈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我心里一酸,"妈!"泪水就从眼里涌了出来……

从此,这把伞伴随我,上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它仿佛母亲就在我的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忘不了母亲对我的那份深深的爱。

1、联系上下文理解"喜出望外"的意思。(3分)

喜出望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4分)

近义词:坚决-()反义词:快活-()

3、给短文第2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4分)

4、用"______"画出一处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一下"我"此时的心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第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中"我"为什么舍不得扔掉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妈!'我一抬头,忽的,我看见了妈妈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我心里一酸,'妈!'泪水就从眼里涌了出来"请想象一下"……"省略的内容,当时会是怎样的情景,用三四句话描述出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一次抱母亲

母亲病得不轻,住在医院里。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让母亲起来。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差点仰面摔倒。护士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①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差。"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护士问:"为什么?"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护士也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母亲笑了笑说:②"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护士铺上新床单,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我突发奇想,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母亲这才没有做声。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母亲终于闭上了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1、请把本文的主要内容简要地写在下列横线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答问题。(12分)

(1)默读文中画线的句子①,联系上下文想想,"我"为什么难过?(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读文中画线的句子②,母亲的话是什么意思?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读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用""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并在下面横线上作批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回答。(3分)

(1)读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让你想到哪一句传诵千古的诗句?请写下来。

(2)读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让你想到哪首歌曲?请你写出其中的一句歌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习作。(任选一题)(30分)

1、我找到了________________

提示:先在横线上填适当的词,如学习方法、迷失的自己、规律……再作文。不少于400字。

2、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你肯定也有过无穷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或是神秘的仙境,或是动人的故事……将它们写下来,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

3、答案:(1)千山一碧 翠色欲流 万古长青 (2)心地善良 (3)略

4、答案:(1)幽 暮(2)去掉"功课"

二、

答案:

1、家书抵万金 《春望》 杜甫

2、恨别鸟惊心

3、老大徒伤悲

4、何患无辞

三、

(一)

1、答案:妈妈买伞是我意料之外的事,使我特别高兴。

2、答案:坚定 伤心

3、答案: :",?。",",!

4、答案:我多么想有一把伞呀!此时的心情很迫切。

5、答案:妈妈熬夜织布,准备给孩子买伞。

6、答案:这把伞渗透着妈妈对"我"的那份深深的爱。

7、答案:"我"当时一句话也说不上来了,妈妈是为了给"我"买伞才这样的,但从妈妈的带笑的脸上,使"我"感到妈妈对"我"的关心和安慰。

(二)

1、答案:母亲病重,护士在换床单时,我发现妈妈竟然那样轻。在愧疚时,产生再抱抱母亲的愿望。母亲因我的举动而流泪。

2、答案:

(1)要点: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竟然不知母亲这么轻,为自己的粗心难过。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家庭那么重的担子,为自己的不懂事难过。想到母亲几十年以这样瘦弱的身躯承受那样重的担子,不怕劳累,毫无怨言,现在却病成这样,心里难过。

(2)要点:这些事情不用提了,每一个母亲都是这样的。体会到了母亲的无私、心胸博大、任劳任怨。

3、答案:提示:只要根据文章有自己的感受即可。

4、答案:

第11篇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学号______

一、基础

1.按要求改句子。

(1)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得不怎么样,但还是有希望获奖的。(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当夜幕降临,八角楼上的灯光就亮了起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妈妈对我说:“明天我要出差,这几天只好你自己照顾自己了。(改间接引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地停泊着乡村里来的敞口船。(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记得七八岁的时候 ,我第一次写了第一首诗。(修改病句)

(8)我们进行了讨论并且听了老红军的报告。(修改病句)

(9)英法联军侵占了北京,焚毁并洗劫了圆明园。(修改病句)

(10)西湖的春天是个游览的好地方。(修改病句)

2. 选择正确的选项,写在括号里。

省略号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A.表示说话的断续B.表示列举的省略C.表示说话的中断D.表示语意未尽,让人思索

E.表示引文的省略。

(1)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 )

(2)他气喘吁吁地跑来说:“.............快去看看。” ( )

(3)她轻轻地哼起《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 )

(4)花开花落,候鸟迁徙,四季轮回,潮汐涨落...自然界的周期重演现象可曾引起过你的注意?( )

为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人物描写:

A.语言描写B.外貌描写C.神态描写

D.动作描写E.心理描写F.环境描写

(1)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

(2)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 )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

(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这句话运用了人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_描写,刻画了一位____________的母亲形象。

(2)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从母亲四个“立刻”的动作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妈妈的礼物

有个孩子,在他出世的那天,妈妈就离开了人世。

从此,每当看到别人从妈妈那儿得到礼物,他就非常伤心:“啊!我命真苦。我的妈妈竟来不及给我一件礼物。”

一天,这孩子想起这件事,又伤心地哭了。他独自在街头徘徊,泪水模糊了双眼,撞在一位老人身上。

老人并不生气,并关心地问:“孩子,你为什么哭?”

孩子向老人倾诉了自己的哀伤。

老人听罢,严肃地说:“孩子,你错了!其实,你妈妈为你留下了最珍贵的礼物,你应该珍惜才对!”

“那……我怎么会不知道?”孩子诧异地问。

老人抚摸着孩子的头,语重心长地说:“首先,妈妈从你出生那天起,就把整个世界都作为礼物送给了你,这难道还不够吗?”

孩子听了,眼睛忽然一亮。

老人接着说:“不仅如此,妈妈还给了你的眼睛,让你 世界;给了你 耳朵,让你去世界;给了你一双腿,让你去 世界;给了你一双手,让你世界。这些,难道还不够吗?”

孩子听着,陷入了沉思。

老人又说:“孩子,最重要的,妈妈还给了你一颗充满热血的心。那是为让你珍惜生命——去热爱这个世界。”

(选自《小学阅读指南》2004年11期)

1.“意味深长”的意思是 。它的近义词是 。

2.选择合适的词,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改造灵敏观察明亮倾听走遍

3.读老人对孩子说的三句话,概括后填空。

妈妈给了你;给了你 ;还给了你 。

第12篇

在下午第三节课时,老师发下了一张纸,开始上课。

老师停留了一段时间,问大家:“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话音刚落,就有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有的男同学索性站了起来,抢着发言。而那些坐在位置上没有举手的同学都在绞尽脑汁地想。同学们抱着头,眉头紧皱,似乎都等待着老师公布答案。最后,一位同学站了起来,用洪亮的声音告诉了大家:“今天是感恩节!”“没错!”老师回答,开始放映第一张幻灯片。

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无数朵娇艳的鲜花围成了一个极大的圆圈,圆圈里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这些字这么大,连高度近视的同学都看得见。那些大字是:学会感恩!老师让同学们默默地注视了一下,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么我们都要感恩谁呢?”这次举手的人似乎是刚才的两倍多,同学们踊跃回答。他们有的说“感恩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和悉心教导”;有的说“感恩同学对我们的帮助”;有的说“感恩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同学们不管说什么答案,老师都欣慰地点点头。接下来,神奇的鼠标一点,我们又看到了一首古诗《游子吟》。老师要求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例外,都像一个个小诗人,极有感情地读了出来。

这首古诗刚读完,另一首古诗又引入眼帘。这首古诗名叫《慈乌夜啼》。题目一出来,许多同学的脑海里都升起一个问号:“|‘慈乌夜啼’是什么意思啊?”还是老师帮大家揭开了《慈乌夜啼》神秘的面纱,并一句一句的分析给我们听。这时,门外传来敲门声,可能是为了引起大家注意。老师向窗外望去,我也不例外。原来是妈妈给我送雨伞来了,她把雨伞挂在窗外,回头深情地望了一下,匆匆地走了。这时,我想到一句俗话:母爱似流水,源源不断。父爱似青山,来得快,去得更快。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这两句话的意思,脸都红了。她自己还要开会呢,哪有时间给我送雨伞呢?古诗学完了,同学们把这首诗饶有感情的读了出来,我也不是个例外。

两首古诗学完后,老师又指挥我们把刚发下去的那张纸上的弟子规读了出来。一开始,我们经常读错字,老师就在这里花了很多时间,一会儿让我们向二年级小朋友学习,一边拍着手,一边读;一会儿又让我们同桌对拍;一会儿又让我们一边拍打肩膀一边读……这种一边换着动作一边读的效果真好。没一会儿,同学们就学会了。

学完了古诗,也读完了弟子规,接下来该看电影了。我们的同学都十分期待,想看看影片的名字。老师就退出幻灯片,让我们看电影。谁都没想到,电影的名字叫“一封信”。同学们吵吵嚷嚷的,都在讨论着电影的名字为什么叫“一封信”。老师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看完了再讨论。电影都还没看完,大家已经泪眼滂沱,我同桌不停地向我讨要着面巾纸,结果没一会儿就把我的餐巾纸借光了。我也在心里嚎啕大哭了一场,心里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遍布全身。

我们要学习小乌鸦,因为乌鸦知道长大后要报答母亲对自己的爱。所以我们也要学会感恩,将来要报答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当一只会感恩的小乌鸦。

初一:毛?F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