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时空飞船

时空飞船

时间:2023-05-30 10:17:50

时空飞船

时空飞船范文1

载人飞船代表了科学技术领域多方面的发展水平,如火箭推进、制导、遥控遥测网络、飞船制造材料、工艺和基地建设、专业人才等。飞船上有了人,还需要生命保障系统工程、航天医学工程作保证。可以说,载人飞船的研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发展过程,而无人飞船在其中扮演着开路先锋的重要角色。

无人飞船是载人飞船系列中的成员,在发射最初的载人飞船之前,都要发射与载人飞船结构一样的无人飞船;或者是某一系列飞船为了新的功能而进行改型,在发射改型载人飞船之前,也要发射无人飞船。其目的就是要确保飞船和发射系统绝对可靠和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载人航天初期的无人飞船

前苏联为了把人送入太空,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发射了一系列高空生物火箭,并进行了小狗"莱依卡"乘坐生物卫星的太空飞行。直到1960年5月15日,前苏联才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这就是"东方"号飞船的初型。飞船乘有假人,在太空飞行了4天,鉴定与考验了飞船各系统的性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再入大气层时,飞船定向系统出了故障未能回收。1960年8月19日和12月1日,前苏联又先后发射了两艘载有狗的无人飞船。两艘飞船均在太空飞行了一天,进一步试验了生命保障系统并进行了广泛的太空生物学试验。一艘飞船成功返回地面,另一艘飞船因返回时反推点火自动稳定系统失灵,飞船再入角过大,在大气层中烧毁。1961年3月9日和3月25日,为了进一步鉴定即将发射的"东方"号飞船的结构和各分系统的性能,前苏联又先后发射了两艘无人飞船。它们分别在太空飞行了1小时45分和1小时46分,收到了良好效果。在无人飞船进行如此大量鉴定与试验的基础上,"东方"号飞船终于在1961年4月12日把人类第一个航天员送入了太空。"东方"号和前两艘无人飞船一样,在太空飞行了1小时48分。

美国于1961年4月发射第一艘"水星"号无人飞船,在此前10多年时间里,也发射了许多高空生物火箭,进行了亚轨道和弹道飞行的宇宙生物学研究,考验了火箭和飞船本体。1961年4月25日到11月29日,美国先后发射了三艘无人飞船,其中两艘乘有假人,一艘乘有灵长类动物黑猩猩。乘有假人的一艘无人飞船在太空飞行一圈后,因发生故障造成飞行失败。其他两艘飞船在检验飞船结构、地面跟踪遥测和回收系统、生命保障系统等方面都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并成功回收。1962年2月20日,美国第一位完成轨道飞行的航天员格伦,乘"水星"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轨道飞行4小时50分,并成功返回地面。

无人飞船中的假人和动物

前苏联和美国在最初发射的无人飞船内,都有假人和动物作为试验对象。假人重量同真人,能像真人那样在体积上占据一个真航天员的空间位置,甚至可以穿上航天服进行试验。还有的假人被航天工程师和航天医学专家设计得几乎与真人相同,它能呼吸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而且它也需要有一定的气压才能"生存"。这种假人在航天业界被称作为"代谢假人"(人体呼吸与代谢模拟装置),被用来考验人体的生存能力和鉴定人体生命保障系统的可靠性。也有的假人还能对周围特殊环境,如振动、噪声、辐射、重力等因素作出反应,同时将测量的参数变化记录下来,传回地面遥测网络,供控制指挥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如果无人飞船中的氧气供应不足,或者假人排出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过多又不能及时很好地处理,或者环境物理因素超过了人体耐受标准等,影响到假人的"健康",甚至危及其"生命"时,这些信息也会传回地面指挥系统。该指挥系统就可以作出中止飞行的指令。

狗、猴和猩猩等动物在无人飞船中,除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外,它们的生理变化以及对氧气、水、食物、压力和温度、湿度等方面的需求与人体是相同的,只是在量上有些差异。猩猩等动物在无人飞船中是很重要的试验对象,特别是在人尚未进入太空之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们是活体,如果载人舱中环境有误或者生命保障系统失灵,危及它们的生命安全时,就能很快地被发现和记录下来。它们的健康状况好坏和是否死亡,决定了无人飞船飞行试验的成败。当然,载人航天已有近40年,人在太空不仅能生存下来,而且还能做众多科学实验等多项工作,并且有的航天员已能在太空生活一年以上。因此,如果再把动物放在无人飞船中去做实验,就显得必要性不大了。所以,我国无人飞船中没有猴和猩猩等动物的试验项目也就不难理解了。

定型前的无人飞船

前苏联和美国在第一种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之后,为了执行新的航天任务而设计了多种新的飞船。在新型号载人飞船没发射之前,都要先发射无人飞船进行验证。

美国"双子星座"系列飞船的飞行任务主要是使人体能较长期(最长14天)在太空停留,并能在太空与其他航天器交会对接,以形成更大的轨道复合体。飞船包括座舱和设备舱,乘员2人。它的研制是为给"阿波罗"登月飞船打下技术基础。"双子星座"飞船共发射12艘,其中前两艘是无人飞船。第一艘称为"双子星座"1号的无人飞船于1964年4月8日发射成功。发射该飞船是为了试验飞船发射系统、运载工具及飞船整体结构的可靠性。第二艘无人飞船于1965年1月19日发射,除对飞船整体考验外,重点是试验飞船再入大气层系统的可靠性。在无人飞船多次试验的基础上,直到1965年3月23日美国才发射了称为"双子星座"3号的第一艘载人飞船。因为"双子星座"飞船的重点任务是太空对接,因此除发射10艘载人飞船外,还另外发射了5艘称为"阿吉纳"的不载人轨道飞行器供对接试用。

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三部分组成,可乘载3名航天员。为了考验飞船的性能和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在发射载人飞船之前,共发射了6艘无人飞船。1966年2月26日、7月5日和8月25日,分别发射了"阿波罗"1、2、3号无人飞船,除考验飞船整体结构外,还重点对飞船的在轨飞行进行了液氧燃料的压力试验和在失重条件下液体推进剂的储存等试验。第四艘飞船按原计划是发射载人飞船,但在地面试验时,飞船内的三名航天员因失火被烧死,后改为继续发射无人飞船。于是从1967年1月到1968年4月4日,又发射了"阿波罗"4、5、6号三艘无人飞船,在地球轨道上考验其登月舱上升和下降段的火箭发动机点火、重新启动和火箭分离程序,对飞船各系统的功能及热屏障性能进行了试验。到1968年10月11日才发射"阿波罗"7号载人飞船,继续进行登月的飞行试验。

前苏联在"东方"号发射成功之后,对该飞船进行了改装和新的设计,研制出了可乘2~3人、并能进行出舱活动的"上升"号飞船。这个型号的载人飞船只发射了两艘。"上升"1号飞船是1964年10月12日发射成功的,完成了三名航天人员的乘载任务。三名航天人员有一名工程师和一名航天医学专家。第二艘是在1965年3月18日发射成功的,乘载2名航天员。他们进行了出舱活动并在太空行走了5分钟。这两艘飞船分别在载人航天史上创造出了多人飞行、非职业性航天乘员进太空(医生和工程师)和第一次人在太空行走的三个太空"第一"。就在发射这两艘"上升"号载人飞船之前,前苏联于1964年2月到8月先后发射了两艘无人飞船,检验和鉴定飞船的整体结构与各系统的可靠性。

前苏联的第三代载人飞船名为"联盟"号,能乘载2~3名航天员。其最初计划是为登月作准备,后因技术不成熟和美国已先行登月等情况,改为给空间站运送航天员。飞船具有轨道机动、交会和对接能力,并能自主长期飞行。该飞船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又进行了两次改进,称"联盟"T型飞船和"联盟"TM型飞船(题图)。无论何种"联盟"号飞船,在载人空间飞行之前都有发射无人飞船的记录。如果不进行无人飞船的试验,有时会酿成惨祸。

1967年4月23日发射的"联盟"1号是一艘载人飞船,只乘载一个航天员。在返回时因降落伞发生故障,飞船坠毁,航天员死亡。接受教训的前苏联人将2号飞船改为不载人飞船,作为第三艘"联盟"号飞船--"联盟"3号的靶船,于1968年10月25日发射入轨,在太空与"联盟"3号对接成功。"联盟"号飞船共发射40艘。此后,前苏联对"联盟"号飞船进行了改进,在飞船上安装了新的太阳能电池组和新的通信、导航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称为"联盟"T飞船。改进后首先于1979年12月26日发射了一艘无人飞船,即"联盟"T-1号飞船,为的是考验新型飞船的性能,以提出进一步改进意见。相隔发射"联盟"T-1号无人飞船半年之后,前苏联才发射"联盟"T-2号载人飞船。这个型号的飞船共发射15艘。"联盟"TM型飞船是在"联盟"T型飞船的基础上改进的。飞船本体采用强度更高重量更轻的特种材料制造,提高了推进系统的性能,可以将飞船推向更高的地球轨道。这种飞船在载人之前也同样发射了一艘称为"联盟"TM-1号的无人飞船,对其整体结构和新改装的各个分系统进行了验证,而"联盟"TM-2号载人飞船则是在1987年2月6日发射的。该型飞船至今仍在服役。

运货的无人飞船

在载人航天活动中,除上述各种无人飞船外,还有一种专门运货的无人飞船,这就是前苏联"进步"号无人驾驶货运飞船。其主要任务是给长期停留在太空的"礼炮"6号和7号以及"和平"号空间站运送货物。1978年1月到1981年3月前苏联"礼炮"6号空间站飞行期间,有12艘"进步"号无人货运飞船与之对接。1982年5月到1985年6月,又向"礼炮"7号空间站发射了12艘"进步"号无人飞船。

图示-“进步”号无人货运飞船结构示意图

图示-“进步”M型飞船外形图(下图),没示出对接返回装置。

"进步"号货运飞船在"联盟"号载人飞船基础上作了改型,例如将"联盟"号的返回舱改为一个运送燃料的舱段。燃料舱还可以将航天员的生活用水以及压缩空气等送到空间站。"进步"号货运飞船因没有再入返回装置,在把货物送进空间站后,即坠入地球大气层烧毁。

时空飞船范文2

多功能自动货运飞船自带推进剂和导航系统,具有全自动控制能力,可满足载入飞船的安全性要求。发射升空后,一个高精度的导航系统为自动货运飞船与目标——国际空间站对接进行制导,自动对接精度达到约8厘米,此时飞船绕地运行速度达到每小时28000千米。

每艘自动货运飞船都是国际空间站物品储存、科学研究和航天员生活保障的至关重要的手段。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自动货运飞船作为一个加压舱和空间站分离前可停靠长达6个月的时间。

自动货运飞船的另一个贡献是对国际空间站进行轨道提升,同时避免碰撞空间碎片。任务完成后,飞船从空间站带走5.5吨垃圾。

独立能力

凭借自动货运飞船与强劲的“阿里安”5号火箭结合,欧洲为空间站提供了独立的货物运输能力。这在政治和经营两方面部具有重要意义。

自动货运飞船是由欧空局领导,合同生承包商是欧洲工业集团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EADS)下属阿斯特里姆公司。向国际空间站运送推进剂、空气、水等物品,欧洲国家按比例分摊国际空间站的成本费用。

第二艘自动货运飞船ATV-2“约翰尼斯·开普勒”于2011年2月发射。第三艘ATV-3爱德阿多-阿玛尔迪于2012年3月发射。此后,还有两艘自动货运飞船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发射。

自动货运飞船发射

自动货运飞船由“阿里安”5火箭在法属圭亚那欧洲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人轨5天后,自动货运飞船接近国际空间站,在空间站后与之保持30千米距离。飞船上的计算机开始最后的对接程序,最终与空间站靠近时相对速度是每秒几厘米,而此时两个航天器的绕地速度为每小时8000千米。

在自动货运飞船从发射到对接和从分离到返回的频繁操作阶段,在法国图卢兹控制中心会有一个由60人组成的团队密切监视飞行全过程。

靠近和对接

自动货运飞船自动对接系统从俄罗斯引进的-进步号货运飞船的对接机构,通过一系列传感器进行准确导航和精确对接。负责轨道导航的星敏感器通过区别天空中不同的星座,为飞船确定在空间的方向信息时,由GPS导航。通过比较空间站和飞船上GPS定位信息,来测量相互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在相对距离为30千米——250米范围导航。另外还考虑相互遮挡对GPS导航的影响,采用了一个可视感应测量仪,分析从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制造的对接口部位反射的激光图像。

在最后250米接近过程中,视觉感应测量仪自动辨识返回的目标图形,计算出飞船到对接口的距离和方向。

当自动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安全对接后,航天员进入货舱段,开始搬运各种物资。同时,自动货运飞船上的燃料箱和储水罐与空间站的泵系统接通。航天员可以把氧气和氮气送人空间站。

任务结束

自动货运飞船可在国际空间站最多停留6个月,在这期间,航天员把货物逐步从货舱全部移出,并把空间站垃圾带回货舱。任务完成后将飞船舱门关闭后密封。飞船与空间站脱离后,发动机点火,推动飞船以很陡的飞行曲线再人地球大气层,使飞船在海洋上方的飞行过程中解体,燃烧过程处理国际空间站产生的废弃物品。

自动货运飞船特性

自动货运飞船由两部分组成:服务舱和货运舱。

加压集成货舱位船的前半部分,其前端安装了与空间站的星辰号服务舱对接的各种设备和对接机构。这个货舱的体积占飞船总体积的60%,容纳了飞船携带的所有货物。货舱内部又分成2个隔间,一个是加压段,体积约为45立方米,占据了货舱体积的90%,它仿造欧空局为航天飞机研制的哥伦布实验舱,内有由铝合金制成的标准货架,用于存放生活物资、科学仪器、新鲜食物包裹、邮件和私人物品等干货。

在飞船与空间段对接并完成例行检查之后,航天员打开星辰号服务舱的舱门,移走飞船的对接机构,进入货舱的加压段,加压段内至多能容纳2名航天员工作、卸货及开展实验。在对接期间。通往空间站的舱门一直敞开。

每个自动货运飞船有8个设备安装轨道,用于插入模块化的货物储存单元。

货舱的另一个隔间是非加压段,这里存放着流体货物,流体货物分别放置于20多个不同尺寸和颜色的球形流体罐中,主要是为空间站推进系统提供补给燃料,为站上的航天员提供水和空气等。

飞船的服务舱中包括推进系统、电源、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大部分电子设备。电子设备是飞船的“大脑”,用于指挥关键设备如计算机、陀螺仪、导航和控制系统及通信设备。

由船自身携带了飞行控制和推进系统,因此有很高的自主性,保证其能够长时间自主飞行,即使在空间站上无人的情况下飞船也能与之对接,对接之后,还能够帮助空间站进行姿态控制、碎片规避机动及提升空间站轨道。在完成任务之后,飞船的服务舱还会执行离轨操作,使飞船携带垃圾返回,在太平洋上空实施控制性再人大气层。

先进的可返回飞船

时空飞船范文3

“龙”飞船的结构

这次成功飞行的太空飞船叫“龙”飞船。外观呈子弹状,立在地上有两层楼高。约6.1 m。最粗的地方直径约3.7 m。“龙”飞船内部空间有近10 m3。设计有可以坐7个人的座位。另外还有宽大的货舱。虽然是小型飞船,它的容积还是很大的,如图1。

目前全球有三种飞行器

目前全球在太空飞行并携带货物或航天员的飞行器总共有三种。第一种是太空飞船,它通常在太空停留时间很短。从几天到十几天。如果是载物,大多数是将货物送到空间站或预定轨道后。飞船坠入大气层烧毁:如果是载人。肯定要安全回收。第二种是航天飞机。可以多次往返并携带物品和航天员。它也是我们平时说的太空穿梭机。美国共研制了5艘。借助火箭发射升空。像飞机一样降落。第三种是空间站。在太空长期飞行。是人类在太空的工作站。

“龙”飞船之所以引起全世界关注。关键是“龙”飞船是世界上第一艘由私人公司开发、发射。并成功回收的飞行器。另外。它是目前唯一一种能够将物品带回的货运飞船(以前的货运太空飞船都是将货物送到空间站后。返回时不带货物,在大气层中烧毁,不能进行回收利用)。在这次太空飞行过程中。“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实现了对接。为国际空间站带去了超过500 kg的货物,并带回近600 kg国际空间站的物资。

“龙”飞船的“出生”

同学们肯定很奇怪。一艘美国的飞船。怎么会有一个很中国化的名字呢?

“龙”飞船是由美国SpaceX太空探索公司研发的。该公司的创始人艾隆。马斯克是个典型的美国创业者。他在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学位的第二天就退学,不久就创立了网络支付公司贝宝(PayPal)(中国的支付宝与之类似),成为亿万富翁之后转而投向私营航天事业。在SpaceX成立之初。许多批评家认为马斯克不可能成功。马斯克为了表示自己的雄心壮志。就给自己公司研制的飞船取了一个充满霸气的名字——DRAGON,译成中文就是“龙”。

“龙”飞船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06年3月24日,“龙”飞船“猎鹰”1号进行处女航时。升空仅25 s。燃料泄漏,随即发动机发生故障。火箭报废。之后的两次试航同样以惨败告终。但艾隆。马斯克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终于。在2008年9月28日。“猎鹰”1号成功地进入了预定轨道!

“神舟”飞船与“龙”飞船的不同

我们中国目前已经发射了一系列的“神舟”飞船。美国的“龙”飞船和我国的“神舟”飞船有什么不同呢?外观上。“龙”飞船比“神舟”飞船更大一些。“神舟”飞船可以乘坐3名航天员,“龙”飞船设计可以坐7人,它还可以携带约500 kg货物。再有。它的发射成本比“神舟”飞船低。“龙”飞船的成本是1.2亿美元。约合7.5亿元人民币:“神舟”飞船的官方报道成本是9亿元人民币。“龙”飞船同收过程没有“神舟”飞船安全。现在“龙”飞船的回收方式是让它坠入海洋。再进行打捞:“神舟”飞船是直接存陆地着陆。这对技术要求更高。也增加了成本。

飞船是如何“飞入”太空的

飞行器这么重的东西是怎么“飞人”太空的呢?目前是使用多级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的!

要将飞行器送上太空。火箭要飞到离地面200 km外的地方。速度最少要达到7.9 km/s。火箭为什么能飞得那么快呢?我们知道,燃料产生的热量越多。喷射气体的速度越快,产生的推力就越大。科学家计算过。一般火箭燃气的喷射速度约为2 km/s。当燃料的质量是火箭净质量的1.72倍时,火箭的最终速度等于气体的唢射速度,如果要使火箭的最终速度达到气体喷射速度的2倍。3倍。那么就要相应地增加燃料。可是燃料一增加,火箭的体积、质量也就随之增加,而用同样的力推动轻重不同的物体,其速度是不一样的。怎么解决增加燃料又不过多地增加火箭质量的矛盾呢?科学家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就是把火箭做成一级一级的,每一级都有燃料,烧完一级就扔掉一级,这样火箭就越飞越轻。速度也越来越快。再加上离地球越来越远。地球引力和空气阻力都随之减小等其他因素。火箭便有了超高速度,最终将飞行器送入预定轨道。

有了速度是不是就行了呢?不是!由于地球表面有大气层,高速飞行的火箭和飞行器跟空气发生摩擦。会在飞行器表面产生超过1000℃的高温。因此要对火箭和飞行器进行保护。通常是在火箭和飞行器外面用整流罩包着。但如果飞行器要返回地球。还要考虑飞行器回来经过大气层时产生的高温。比如。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表面就涂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物质。它在返回大气层的过程中可以升华吸热,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太空。为人类寻找更多的资源和生存空间。不断开发各种飞行器。我同太空开发虽然进步很快。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希望同学们热爱太空探索事业,好好学习。将来投身到太空事业中。让我们国家的飞船在太空飞得更远。

本期《嘟嘟闯关记》参考答案

1、不透明物体吸收其他颜色的光,其显示的颜色为反射光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为透过它的色光颜色。红色透明玻璃纸透过的色光为红色。蓝花和绿叶只能反射与它们颜色一样的色光,吸收其他颜色的色光,所以蓝花和绿叶均显示为黑色。红花依然鲜红。

时空飞船范文4

不管此次飞行取得多大成功,不管是否全部或者部分完成预定任务,这都是一次巨大进步。

美国东部时间5月31日凌晨,世http://界首艘民营商业飞船“龙”成功脱离国际空间站,踏上返回地球之旅,并于美国东部时间31日中午落入太平洋海域,这标志着民营飞船进入了商业航天新时代。

“龙”飞船来自互联网神童

美国宇航局在宣布航天飞机退役以后,开始求助于民营企业为空间站提供补给,并为这项努力投入了数亿美元。在此之前,空间站依靠俄罗斯、欧洲和日本飞船提供补给。

“龙”飞船(dragon)是由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研制的自由飞行的、可重复使用的空间飞行器,能够容纳加压和非加压有效载荷。子系统包括推进、电源、热控、环境控制、航空电子、通讯、热保护、飞行软件,制导、导航与控制,再入、下降、着陆及回收。

spacex是由当年的互联网神童、贝宝公司(paypal inc.)的联合创始人、现年40岁的马斯克(elon musk)创立。按照最初的计划,“龙”飞船应该于2009年与空间站进行对接,但一系列故障导致发射一推再推。spacex公司2010年成功试射过“猎鹰9号”火箭,并将“龙”飞船的模型送至相应轨道,由此成为首个将飞船试验品送入近地轨道并控制其返回的私营企业。如果“龙”飞船顺利发射,spacex将创造历史,成为第一家取得这项成就的私营公司,所以“龙”飞船的命运备受瞩目。

搭载着1000磅(约合453公斤)货物(主要是食品和衣服等)的“龙”飞船曾在5月19日凌晨进行过发射尝试,但因火箭出现技术故障,不得不中止了发射,前往国际空间站的旅程只好推迟到5月22日。spacex公司总部设于加利福尼亚州,此前被称之为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按计划,发射之后,“龙”飞船将在空间站附近进行测试,而后与空间站对接。

这次未获成功的发射是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进行的,当时“猎鹰9号”火箭已经进入倒计时。美国宇航局发言人事后解释说,发动机点火程序已经启动,但箭载计算机下达了自动停机命令。亿万富翁和火箭设计师埃隆·马斯克认为,问题可能与“猎鹰9号”火箭5号引擎的燃烧室压力稍高有关。如果能够顺利排除故障,“龙”飞船最早将于5月22日再次进行发射。

首艘商业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5月22日凌晨,搭载“龙”飞船的“猎鹰9号”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升空,并在与空间站对接前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包括确认其通信和导航系统处于可控状态。测试在空间站下方大约2.4公里处进行。测试结束后,空间站允许“龙”飞船进入与其距离不到3米的位置。

“龙”飞船5月25日在2.81万公里的时速下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由此成为有史以来首艘造访空间站的商业飞船。美国宇航局提供的信息显示,美国东部时间12时2分,“龙”飞船被安全固定在空间站的“和谐”号节点舱上。在对接前两个多小时,空间站宇航员唐纳德·佩蒂和安德烈·凯珀斯利用长约17.7米长的加拿大机械臂完成了对“龙”飞船的“抓捕”行动。当时,飞船和空间站正运行在地球上空约400公里的澳大利亚上空。对接成功后,“龙”飞船又在空间站逗留了一周半,而后开始了返回地球之旅。

转贴于 http://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于5月31日上午操纵机械臂,让“龙”脱离空间站,结束它的访问行程。美国宇航局地面指挥中心经由无线电信号祝贺空间站宇航员:“伙计们,干得不错。”格林尼治时间5月31日9时49分,“龙”飞船脱离国际空间站”。一段实时播放的视频画面显示,白色的飞船向地球方向驶去。按美国宇航局的说法,“龙”飞船像“燃烧的彗星”,分三次点火,为返回地球提供了动力。最后“龙”飞船溅落在太平洋http://海面。

这片海域距美国洛杉矶市西南907公里。三艘船只已在那里等待,准备耗时两三天,打捞这一飞行器并把它送至洛杉矶港。“龙”搭载大约660公斤货物返航,包括空间站老旧仪器和研究样品,“负担”比前往空间站时“稍重”。考虑到这是一次试验飞行,美国宇航局没有让“龙”搭载重要物品返航。

商业航天模式前途未卜

尽管这次任务比较顺利,但马斯克及他创建的spacex公司的神经仍陷入紧张之中。美国宇航局顾问、宇航局空间科学探索项目前负责人艾伦·斯特恩表示:“太空飞行极为复杂并且面临一系列挑战。这仍旧是一次试飞,而不是一次标准的太空飞行。埃隆·马斯克和spacex公司拥有丰富的经验。在‘猎鹰1号’出现故障之后,他们顺利排除了故障。他们可能再次遭遇失败,所有人都可能如此,但试飞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过程。不管此次飞行取得多大成功,不管是否全部或者部分完成预定任务,这都是一次巨大进步。”

由于“龙”飞船发射计划顺利完成,spacex将拿到与美国宇航局签署的3.96亿合约的余下款项,而后按照与宇航局签署的一项16亿美元协议,进行11次发射,向空间站运送货物。运送货物是spacex公司商业太空发射的第一步,他们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负责将7名宇航员送上空间站,同时进行针对低地球轨道的发射。

时空飞船范文5

1943年3月2日至4日,盟军飞机与日军运输船队在俾斯麦海地区进行的战斗,被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称之为“(太平洋)战争中最完美、最雄心勃勃的一次战斗。”三天的战斗直接削弱了日本的军事力量,改变了太平洋战争的进程。“日军的失败无法令人相信”,曾任日军驱逐舰舰长的原为一哀叹到,“没有别的,只有失败。”在俾斯麦海战之后进行的新几内亚战役、新不列颠岛战役与所罗门岛战役中,日军都是失败者。日军第8舰队指挥官三川军一海军中将在俾斯麦海战役结束后不久就哀叹道:“美国空军在这次战役中所取得的胜利,为美军在南太平洋上的作战铺平了道路。”

无论人们如何评论这场战斗,俾斯麦海战役都成为现代空军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次战斗之后,压倒性的海军力量已经无法最终决定海战的胜负。经过这次战役,日军的补给船队再也无法在美军岸基飞机的航程之内航行。也就是那时起,日军只能依靠驳船、小型海岸运输船与潜艇为他们驻守在南太平洋群岛要塞里的部队提供补给。盟军持续不断的精确空袭也让那些试图靠岸进行侦察或是撤退的日本军舰付出高昂的代价。日军曾经派出潜艇进行运输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只凭潜艇无法运送足够数量的人员与物资。

因为缺乏必须的给养与补充,南太平洋上的日军被迫防守,在剩下的战争期间再也没有组织过进攻。首先受损的是日军的空军力量,当年三川军一将军为了实现“在战略性的时刻进行有效的空中打击”的战略目的,曾经在4月中旬下令在莱城、腊包尔与萨拉莫阿的部分岛屿修建大约400个小型飞机场。正是在俾斯麦海战役后,日军被迫放弃了这一计划。由于在俾斯麦海战役中盟军的飞机炸沉了满载航空燃油的补给船“建武丸”,日本海军力量也被削弱了。同样,由于日本陆军得不到补给,无论是炮兵、防空机枪还是其他各种武器,都面临着弹药奇缺的问题。特别是此战役中,日军第51师团被成建制的消灭,船上所运载的绝大部分装备也沉入大海,所有这一切都降低了盟军进行地面作战时的难度。

组建运输船队

要说起俾斯麦海战役,先要从日军在瓜达尔卡纳尔战役的惨败开始。正是由于瓜岛上的日军陷入绝境,麦克阿瑟将军才将注意力转向了新几内亚岛。驻守腊包尔的日军第8方面军司令官今村均大将预感到新几内亚的萨拉莫阿、莱城将成为作战第一线,因此在1942年12月21日命令第18军司令安达中将设法加强胡翁半岛及其以西诸地的防御。1942年12月31日,当日军大本营作出从瓜达尔卡纳尔岛撤退的决定之后,第8方面军立即将原计划调往瓜岛的部队改为调往新几内亚岛。在安达司令官制定的“8l号”作战计划中,他将第51师团部署在莱城、萨拉莫阿地区,第21师团部署在马旦地区,第41师团部署在威瓦克地区。

到1943年2月下旬,第20师团和第41师团都已就位,只有第51师团因丹皮尔海峡(新不列颠岛西面)被盟军飞机封锁而无法达到指定位置。但是此时莱城、萨拉莫阿地区只有冈部支队和从布纳撤下来的残部进行防守,日军急需加强该地区的防守力量。因此,1943年2月21日,日本陆军第18军司令安达中将在第8舰队司令部召开会议,就运输行动进行了磋商。

经过磋商,陆、海两军同意共同提供8艘运输船(其中陆军提供7艘,海军提供1艘)与8艘护航驱逐舰,组成护航运输船队,经由新不列颠群岛北方近岸航线,将人员与补给运送到莱城。运输船队将在2月28日23时起航,预定于3月3日下午4点30分抵达,在3月4日天亮前完成人员上岸与物资的卸载工作。

为保证运输船队的万无一失,日本的海、陆两军还决定加派飞机为船队护航。参战的护航兵力有85架零式战斗机、9架99轰炸机与25架1式战斗机,共计114架飞机。为了对付盟军的航空兵,日军在2月20日、21日、22日、27日与28日,分别用少数兵力对位于航线附近的盟军机场进行一系列空袭,但是由于投入兵力过少,空袭基本没有取得什么效果。

经过一系列准备,1943年2月28日23点30分,担任护航任务的日军驱逐舰首先驶出腊包尔的辛普森港,在港口附近海域进行反潜搜索。次日(3月1日)凌晨1点30分,各运输船纷纷启航。运输船在辛普森港外编成两列纵队:右列纵队由“神爱丸”、“帝洋丸”、“爱洋丸”和“建武丸”组成,作为第一分队;第二分队在左侧由“旭盛丸、“大井川丸”、“太明丸”与海军特种运输舰“野岛”号组成,两列运输分队的间隔约2000米:来自海军的“荒潮”号、“朝云”号、“时津风”号、“白雪”号、“浦波”号、“朝潮”号、“敷波”号和“雪风”号等8艘驱逐舰分别在船队前方和左右2000-5000米处担任警戒护航任务。

陆军提供的7艘运输船中,“旭盛丸”、“大井川丸”、“太明丸”、“神爱丸”、“帝洋丸”和“爱洋丸”等6艘船上装载着日军第18军军部、第18军直属部队与第51师团等陆军部队约6912人,海军特种运输船“野岛”号上装载着来自海军第23防空队的400多名官兵,在运输船中吨位最小的“建武丸”上则满载着桶装的航空汽油。运输船上还运载着弹药、燃料、粮食、火炮、车辆和舟船等共约2500吨(6300立方米)物资。所有的人员、装备以及补给品在装船前都经过精心的安排,保证即使在受到敌人攻击后损失一到两艘船,也不会使某种物品或是人员发生短缺的情况发生。

护航舰队指挥官由日本海军第三驱逐鱼雷部队司令木村昌福少将担任,他乘坐驱逐舰“白雪”号,该舰作为护航舰队的旗舰,悬挂木村少将的旗帜,航行在护航运输船队的最前面。第18军军长安达二十三中将乘坐“时津风”号,第51师团长中野英光中将及参谋部则乘坐“雪风”号。运输船队从腊包尔的辛普森港出发,以7节航速按逆时针方向驶往格罗斯特角。为了躲避路上可能碰到的盟军陆基航空兵的进攻,日军故意让船队沿新不列颠岛的北部海域前进,好利用这几天刚好经过新几内亚岛的热带风暴作为掩护。

在日军运输船队出发之前,美军侦察机就已经发现日军的运输船在腊包尔的港口附近集结,无线电监听人员也截获了日军有关该行动的电文。据此,驻莫尔斯比港的盟军司令部判断:日军将向新几内亚岛派遣增援部队。麦克阿瑟

将军因此责成西南太平洋战区航空兵司令肯尼将军消灭日本的海上的增援力量。

肯尼和他的航空队

盟军在西南太平洋战区下属的航空兵有乔治・肯尼少将指挥的美军第5航空队和比尔・格林上校指挥的澳大利亚空军组成。麦克阿瑟将军的命令对于肯尼将军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肯尼将军所领导的盟军空军刚刚在几个月前进行的布纳战役中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43年1月,日军成功纠集了5艘运输船与5艘驱逐舰组成运输船队,将第20步兵师近1万人送上了威瓦克岛。日军的运输船队于1943年1月5日启航,航行路线是沿着新几内亚岛北部到莱城之间最近的一条航线。1月7日清晨,盟军侦察机发运输船队。盟军总共派遣飞机进行了37架次的侦察与追踪行动。在侦察行动中,一些执行侦察任务的盟军飞机与10架以上的Ki-43发生交火。在交火中盟军宣称至少击落了6架日军飞机,并且可能击伤了另外4架。但是谈到盟军飞机对日军运输船队的进攻效果,只能用完全失败来形容。虽然盟军飞机具有技术上的优势,盟军飞行员也不缺乏战斗的勇气与良好的飞行技术,但是盟军飞机却没机会接近运输船队发动进攻,主要原因是进攻组织工作不得力。

在第一天(1月7日)里的行功中,盟军飞机总共发动了7次对日军船队的进攻。但是在前6次进攻中,盟军使用的都是单发战斗机,只有在第7次进攻中盟军才出动了17架P一38。在这7次进攻中,所有的盟军飞机都被迫卷入到与护航日军战斗机的作战中,没有一架能够飞到运输船队上空发起攻击。直到当天夜里,一架澳大利空军的“卡塔琳娜”水上飞机才对日军船队投下了炸弹,炸沉了“日龙丸”。

第二天(1月8日),盟军依然缺乏协调。盟军飞机在当天执行的13次任务中,每次参战的飞机数量从1架到20架不等,飞机型号繁多:A-20、B-17、B-24、B-25、B-26、“英俊战士”、P-38和P-40。当天的作战中,78%的参战飞机飞到船队上方,但是只炸沉1艘运输船,炸伤1艘运输船“妙高丸”,该船搁浅后沉没。除了那两艘被炸沉的运输船之外,日军运输船队的主力舰只全都到达莱城。

日军增援行动的成功,使得曾经发誓要切断、孤立在新几内亚岛作战日军的乔治・肯尼少将陷入窘境。但是,肯尼将军并没有气馁,他很快就找到了失败的根源所在。肯尼认为,进攻效果不佳的原因是盟军飞机由于受到日军护航飞机和高射炮火的威胁,不得不在高空与中空进行水平投弹。另外,由于参战的飞机数量不够多,其投掷的炸弹多数被日军舰船避开,因而投弹的命中率还不到百分之一。要增加轰炸的准确性,肯尼将军认为盟军飞机应该进行低空“跳弹攻击”战术。

对于“跳弹攻击”的基本原理,肯尼将军曾回忆道:“它是在距离敌舰几百英尺远的地方,从距离水面50英尺高度,投下安有5秒延迟引爆装置的炸弹。此时炸弹会在水面上跳跃前进,击中目标。由于有几秒钟的延迟,那么炸弹爆炸时就会将敌船的侧弦或是船底炸开,把船炸沉。这也意味着飞机投弹时要尽可能地远离敌船,防止受到攻击。”若要进行“跳弹攻击”,盟军飞机就要进行低空投弹,其前提条件是要对日军的舰载防空武器进行压制。盟军当时所用的飞机并不符合要求,为适应新的战术,需要修改已有飞机上的武器。肯尼将军将飞机的改进工作交给了有“超级试验机爱好者与全能维修工”之称的保罗・派普・冈恩少校负责。

冈恩少校其人,正如贝尔飞机制造厂提交的报告中所言:“精力充沛、能力出众”,“能够对飞机提出前所未有的修改建议”。其实,早在1942年夏天,冈恩就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鹰庄机场进行试飞工作。在他的主持下,美军对A-20进行了修改。为了能够进行低空扫射,冈恩在A-20的机头上安装了机枪。A-20改型的成功使肯尼将军发展低空轰炸机战术和用扫射来对付防空武器的设想变成可能。肯尼给了冈恩好几架第5航空队的B-25,以便让他进行试验。冈恩首先拆去B-25下部和后部的8挺12.7毫米机枪,之后在机身前部安装了10挺12.7毫米机枪,其中4挺机枪装在在机头,两侧炮塔分别安装2挺,顶部炮塔加装2挺。由于新增加的武器使飞机前部过重,为了机身平衡,冈恩在机身后部加装了200加仑的附加油箱。最后,冈恩还对顶部炮塔的机枪进行修改,使得它们可以锁定保持向前发射的状态。当改装工作完成之后,冈恩将飞机交给了基地设在澳大利亚唐斯维尔的第81补充训练大队进行试飞。第81补充训练大队在试飞期间,对冈恩的方案进了一些修改,B-25的最新式改型――B-25C-1就这样诞生了。为了完成新飞机的试飞与量产任务,第8l补充训练大队与冈恩每天要工作12~18个小时。在他们夜以继日的努力之下,盟军在1943年的前三个月里生产出30架B-25C-l。另外,冈恩还在澳大利亚空军使用的“英俊战士”上加装了4门小口径火炮和6挺机枪。

经过改装的B-25C-1在很多指标上都超过了A-20,它具有比后者更长的航程、更多的载弹量、更强的火力和防护更好的顶部炮塔。B-25C-1增加了一名副驾驶,为了适应在暴风雨与黑夜中飞行,还加装了所需的特种设备,“使飞行更舒适。”B-25C―l的速度比A-20要慢10~20英里/时,加装的4挺机枪也使得机鼻变重。但是,飞行员们在经过短暂的试飞之后很快适应了这种改变。

还在对新飞机的试飞期间,飞行员们就发现了一个绝招:在近距离轰炸敌军舰船时,一边用机枪对敌舰甲板进行扫射,一边来回踩方向舵,让飞机作蛇形运动的同时进行投弹。这一方法很快成为低空轰炸的窍门,用肯尼的话说这叫“小错误大贡献。”新式的低空轰炸机还带来了一种新的技术难题:普通的炸弹引信会在投出之后马上引爆,这就意味着低空轰炸机完成投弹后,正好处在炸弹的影响范围之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26军火连的本杰明・汤普森上尉对M106炸弹的引信进行改装,制出有延时爆炸功能的引信。第46军火连受命制造新式引信,为保证部队供应,他们不得不加班加点24小时连轴转。

经过一系列的改进与探索,盟军终于形成了新的协同对舰攻击战术。这套战术的基本作法是:首先由“英俊战士”战斗机从低空进行扫射;然后由B-25与A-20协同,一边从低空向敌船扫射,一边进行低空轰炸。与此同时,B-17从5000~7000英尺高度进行水平轰炸。为了适应新战术的需要,肯尼命令飞行员们驾驶最新式的B-25C-1进行一系列特殊训练课程,学习如何在低空进行轰炸。为了保证轰炸的精确,飞行员还得学习如何利用机鼻的位置来作投弹的参照点,以代替原来选取投弹时机的方法。在训练中,有1架B-25C-1因为不慎撞上桅杆而坠毁,机上全体成员无一幸免。虽

然受到损失,该中队中队长埃德・拉纳少校还是报告说他手下的飞行员是一群“骄傲的人”,而且向肯尼保证他们“不会失败。”

2月份,盟军的新战术演练进一步升级。飞行员们的训练从进行单机作战变为实战演习,特别是B-25的飞行员还要练习双机编队进攻:一架飞机以1200码的速度对敌舰从头到尾的扫射,另外一架飞机则一边进行扫射,一边瞄准敌船的龙骨进行轰炸。当时间进入2月份中旬之后,盟军破译的日军密电证实了盟军几个月以来一直担心的一件事:日军打算组织另外一次对莱城的大规模增援。因此,肯尼将军认为盟军必须加快掌握新战术的速度。为了给地勤人员和飞行员们争取到更多的训练时间,肯尼将军甚至下令取消对腊包尔的空袭,还减少了日常战斗任务。“地勤人员工作起来就是疯子,他们需要保证每一架飞机情况良好,因此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发动进攻。当战斗的时间来临,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已的手中”,肯尼说。在肯尼将军与西南太平洋战区航空兵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之下,盟军的飞行员们总算是抢在日军运输船队启航之前及时完成了相关训练。现在,肯尼将军终于有机会报仇雪耻了。

发现敌舰

肯尼中将在接到命令之后,他判断日军的增援部队有三条路线可供选择:一是全队驶往莱城;二是在维蒂阿兹海峡(位于新几内亚岛与新不列颠岛之间)以北兵分两路,一路驶往莱城,另一路驶往马丹;三是全队驶往马丹。第5航空队司令部根据这一判断制定出了三种战斗方案。战斗方案是制定出来,但是第5航空队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找到日军的运输船队在哪里?

在制定行动计划的时候,日本人原打算让运输船队按上次船队的路线前进,经新不列颠群岛南部地区到达莱城。但是,狡猾的日本人在最后一刻改变了计划,让船队沿新几内亚岛北端前进,好利用2月27日到3月1日之间袭击所罗门群岛与俾斯麦海地区的热带风暴带来的坏天气来掩藏船队的行踪。正因为热带风暴的干扰,盟军侦察机在日军船队启航之后很长时间内始终没有找到船队的影子。直到3月1日下午4点左右,1架来自第32i轰炸机大队的B-24才在霍曼角以北海域发现了船队的踪影。飞行员沃尔特・辛吉斯中尉马上将运输船队具置通知位于新几内亚岛莫尔斯比港的第5航空队司令部。

在接到报告之后,第5航空队马上进入战斗状态。此时,第5航空队手中共有207架轰炸机、154架战斗机,另外还有86架轰炸机和95架战斗机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各基地集结待命。其中,准备进行对舰攻击的154架P-38与P-40战斗机、34架A-20俯冲轰炸机、41架B-25中型轰炸机和39架B―17重型轰炸机,共计268架飞机全都作好了出击准备。

由于接到报告的时候日军运输船队还没有进入盟军大部分战机的作战半径,而且天色已经接近黄昏,此时发动攻击显然已经太晚。最终,肯尼将军决定不在夜间骚扰船队,只派出飞机对日军船队进行监视。他将注意力转向日军设在莱城附近的机场,以求在对日军运输船队发动进攻之前,首先削弱日军护航飞机的力量,减少盟国空军的进攻难度。当天16点30分,美军45架B-24轰炸机在60架战斗机的护航下,对位于加斯马塔岛的日军机场进行空袭,日军损失惨重。

3月1日夜间到3月2日清晨,由于天气恶劣,盟军飞机一度失去目标。3月2日8点15分,盟军另一架B-24侦察机终于穿过云层找到了日军船队。就在盟军寻找运输船期间,6架来自澳大利亚空军的A-20从莫斯比港的机场起飞,对莱城机场、铁路以及可能为日军飞机提供支援的地点进行了低空轰炸。此时,日军船队还没有进入盟军陆基中小型飞机的航程之内。但是,肯尼将军还是在找到日军船队踪影之后,派出重型轰炸机对船队发动进攻。

盟军的第一波进攻发生在第二次发现日军运输船队两个小时后。当时,日军运输船队在海军战斗机的掩护下前进到格洛斯特角(新不列颠岛西北端)。8架来自第43轰炸机中队的B-17从南面接近了船队,护航的日军战斗机马上前去拦截。这8架轰炸机隶属于第43轰炸机大队,本来他们应由第9战斗机中队的P一39进行护航,但是很不幸,护航的战斗机没有及时到达指定的集合地点。发动第一波进攻的8架轰炸机在毫无保护的情况下,与30架日军护航飞机进行战斗。天空中正密布着厚重的云层,不时传出沉闷的雷声,这一切更加重了战场的混乱。随后,美军护航战斗机终于赶到作战空域,击落了2架日军飞机,但是发动进攻的8架B-17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大约与日军飞机战斗了10分钟之后,6架美军B-17轰炸机冲破日军战斗机的拦截和水面舰队的防空炮火,从2000米高度对船队发动进攻。10点16分,位于船队左侧、满载弹药与燃料的“旭盛丸”首先中弹,该舰的第1、2号舱起火,19分钟后脱离编队。海面上漂浮了1个小时后,即11点26分,“旭盛丸”终于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驱逐舰“朝云”号与“雪风”号赶来救起了“旭盛丸”上1500人中的918名幸存者(日军第51师团长中野英光中将被“雪风”号救起)。两舰在当天下午离开船队全速开往莱城,当天晚上到达目的地。卸下857名幸存者以及货物后,两舰于第二天(3月3日)上午重新回到运输船队。

在“旭盛丸”中弹之后,B-17投下的炸弹还相继击中第一编队中的“爱洋丸”、“帝洋丸”和“建武丸”等3艘运输船。其中,“帝洋丸”受损严重,但是还能继续编队前进。3月2日下午2点20分,6架美军B-17飞到船队上空,再次发动攻击。护航的日本战斗机与美军轰炸机激战1个小时,盟军飞机最终被赶跑,日军运输船队没有遭到损失。3月2日傍晚时分,运输船队又遭到盟军的第三轮空袭。当时船队已经到达龙骨岛以东海域,8架B-17出现船队上空。18点25分,排第二编队最后的“野岛”号被B―17投掷的近弹直接命中,严重受损。为了迷惑盟军,船队直到当日黄昏之前仍沿270度航向前进,佯作驶往马丹。日落之后,船队才转向190度航行,由长岛以东进入维蒂阿兹海峡。但是盟军没有上当,在天黑之后一直跟踪船队并且多次试图发动进攻。

时空飞船范文6

“猎户座”飞船迎接首飞

这次首飞被科学家们命名为“探索飞行测试1计划”,简称EFT-1。按照设计,“猎户座”飞船的正式发射系统名为“太空发射系统”,简称SLS,但SLS正在研制中,所以EFT-1测试飞行靠德尔塔4重型运载火箭承担发射任务。

EFT-1测试是一次持续4个小时的不载人飞行,飞行高度达5800千米,是国际空间站运行高度的15倍左右。测试还将检验飞船返回地面的性能,届时它穿越大气层的速度将超过每小时3.2万千米,表面温度可达到2200℃。“猎户座”飞船在真实环境中获得的各项测试数据将帮助科学家们改进设计,减少风险和降低成本。

“猎户座”飞船由3个主要的模块组成,即顶端的发射终止系统、中间的乘员舱和底部的服务舱。“猎户座”飞船是继航天飞机后的新一代载人航天器,它和航天飞机完全不同,没有航天飞机拥有的机翼和尾翼,不能像航天飞机那样通过滑翔返回地球,只能通过降落伞降落到地面,因此不需要复杂的气动外形和防热系统;它与火箭的联接方式也与航天飞机不同,航天飞机是与火箭并联,而“猎户座”飞船则处在火箭的顶部,所以能远离燃烧的发动机和坠落的碎片,避开泡沫材料脱落的威胁。“猎户座”飞船还设置有“逃逸塔”系统,在发射时一旦出现故障,“逃逸塔”即可迅速飞离,然后通过降落伞安全降落,这一系统大大提高了宇航员的安全系数。按照计划,“猎户座”飞船还将于2017年进行绕月飞行测试,届时,它将在不载人的情况下绕月球飞行大约3周。

从“阿波罗”到“猎户座”

“猎户座”飞船看上去与“阿波罗”飞船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有人也把“猎户座”称为“阿波罗”2.0版。“阿波罗”飞船曾经使美国的载人航天达到了一个高峰,但此后航天飞机取代了“阿波罗”飞船,原因是用火箭发射的载人飞船难以重复使用,人们希望建造一种能重复使用的航天器从而大幅度降低成本,这就是航天飞机得以问世的重要原因。事实证明,航天飞机的确拥有很大的优势,它容积大,输送能力强,可重复利用,可滑翔返回,还可释放和回收航天器,并对在轨航天器进行维修。

在航天飞机时代,美国共建造了6架航天飞机,分别为“企业”号、“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和“奋进”号,但应用结果却表明,航天飞机的成本并不比飞船低。除发射费用高昂外,维护和检修的成本更是令人咋舌。相比之下,飞船反而更加节省成本,并且还有技术成熟,安全系数高的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反复权衡,人们最后决定抛弃航天飞机,载人航天重又回到了宇宙飞船的轨道上来。

在继承了“阿波罗”飞船和航天飞机的可靠技术后,科学家们希望“猎户座”飞船能成为一种适合进行长期太空探索活动的新一代载人航天器。它除了充当国际空间站的紧急逃生设备,为国际空间站承担输送任务外,还将用于进入宇宙深空的载人飞行,如登月、登陆火星和小行星等。

载人航天的“多面手”

人们可以期待,“猎户座”将成为未来载人航天探测活动的“多面手”。它们将于登陆火星前实施一项登陆小行星的计划,这项计划要求宇航员降落到一颗小行星上进行考察,然后带上小行星的岩石样品返回地球。根据计划,这趟旅行应该在2020年以后成行。

为什么要登陆小行星呢?首先,小行星本身就是天文学的未解之谜,它由什么组成?是否为地球带来了生命?如何防止它们撞击地球?这些问题都还没有明确的答案,而寻找答案的最可靠手段就是着陆到小行星上;其次,小行星的内部可能含有水和金属,这是人们进行太空旅行的重要资源,且都可以通过萃取获得,而要这样做,了解小行星的结构和组成是必不可少的前期工作;第三,小行星可以作为登陆火星的中继站。在未来,小行星还有可能成为人类进入深层空间的“跳板”。

前往小行星的路途非常远,所以人们设计了一个为期一年的登陆小行星任务,起航时间初步定在2024年。当“猎户座”飞船接近了小行星,一种更小的太空飞行器会与飞船配合工作,它将在最后阶段把宇航员们送上小行星。接下来,宇航员们会在这颗小行星上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这颗小行星应该是一颗C型含碳小行星,这是很多行星天文学家最感兴趣的小行星类型,因为这种小行星可能是太阳系形成时的残留物,或许还保留着形成地球生命物质的原始材料。

登陆火星则被计划放到“2030年代”。除了正在建造“猎户座”飞船和“太空发射系统”外,其他相关研究和宇航员培训工作正在进行中。2015年,美国宇航局准备让两名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上呆一年,目的就是搞清楚人的身体如何适应前往火星的漫长旅途。科学家们还把一个辐射探测器放在了2011年前往火星的“好奇”号火星车上,以测量在前往火星时人们有可能受到的累积辐射。这个测量可为宇航员前往火星提供防辐射的数据支持。

太空“联合舰队”

未来的载人航天绝非“猎户座”飞船一枝独秀,一些政府航天机构和私人航天公司也有自己的载人航天计划,有些已经进入到实施阶段,有些已开始运营,一个载人航天的“联合舰队”正在形成。

由于航天飞机的退役,“联盟”号飞船承担了运送宇航员和货物前往空间站的任务。“联盟”号是苏联研制的第三代载人飞船,1967年首飞,它是苏联开发出来的最成熟的载人航天器,在维持“和平”号空间站的正常运行中发挥过巨大作用,也是国际空间站天地往返的重要载具。

CST-100新型载人宇宙飞船由美国波音公司与美国宇航局联合开发,可用于短途太空飞行,还将用于太空旅游。每次飞行可将4名宇航员和3名游客送至空间站。该飞船准备于2017年初进行首次无人试飞,如果成功,首次载人轨道测试将于2017年中期进行。

“龙”飞船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牵头研发的,计划代替航天飞机为空间站运送给养。飞船整体外形呈子弹状,已成功进入太空,成为国际空间站迎来的首个私营企业制造的航天器。

除了往返于空间站的短途载人和货运飞船外,私人航天公司更有将人类送往火星的“大手笔”。2013年,荷兰“火星一号”和美国“灵感火星”公司都宣布了其计划,如果一切顺利,这两家私人机构将会抢在美国宇航局之前把人送往火星。

“灵感火星”已将其发射“窗口”确定在2017年12月25日至2018年1月5日之间,那时行星的位置非常有利于火星往返,如果错过了这个“窗口”,下次机会就要等到2031年。“灵感火星”的整个行程只需要501天,而不是通常情况下的两年或者更长时间。它需要两次发射,第一次把4个有效载荷送达地球轨道,包括一枚上面级火箭、一个生活舱、一个供应舱和一个返回舱;第二次将两名宇航员送到待命于地球轨道上的生活舱。然后,上面级火箭再把生活舱、供应舱和返回舱推向火星轨道。“灵感火星”的两名宇航员并不登陆,他们将乘着飞船从距火星地表160千米的地方掠过火星。宇航员可以在这时饱览火星风光,巨大的火山和险峻的沟壑将在他们的眼前展露无遗。然后,“灵感火星”将沿一条环绕火星后直返地球的路径完成整个旅行。

后起直追的中国载人航天

中国的载人航天目标是建立自己的空间站。中国将于2015起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和“天宫”三号。“天宫”二号将主要完成再生循环系统、有效载荷和应用系统的实验。“天宫”三号将把重点放在航天员的在轨驻留和飞船的在轨实验上,还将开展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

“天宫”二号任务期间,中国将发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载人飞船将把航天员送到“天宫”二号从事更长时间的生活和工作,这可以进一步验证航天员的在轨驻留能力;货运飞船将运送推进剂,通过一套自动系统对“天宫”二号进行推进剂补加。这些技术的验证都将为空间站长期载人飞行提供技术准备。

时空飞船范文7

人类历史上的创举有时并非人主动而为,而只是无意被迫的选择,“联盟T-15”号飞船就是这样,它的创举与“和平”号空间站有关。“和平”号空间站是苏共第27次党代会的献礼工程,因此,必须确保在大会前发射成功,而那时很难找出与之对接的宇宙飞船,于是航天专家们为保险起见,只好计划让“联盟T一15”号载人飞船进行一次艰巨的双重任务,即同时执行与“和平”号和“礼炮”7号空间站的运输任务。因而,“联盟T-15”号也就成为第一艘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的宇宙飞船。穿梭在空间站间

1986年3月13日,“联盟T-15”号飞船进入太空,并于15日完成了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当日,航天员列昂尼德・基济姆和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随船抵达空间站,成为入住“和平”号空间站的首批航天员。两名航天员在站上工作了51天,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对站上各系统和各仪器进行了全面的调试,并完成了与两艘“进步”号货运飞船的对接工作,顺利・载了货运飞船上的所有货物。

紧张的工作之后。1986年5月5日。两名航天员又搭乘上了“联盟T一15”号飞船。与以往航天员不同的是,他们这次登上飞船并没有返回地球,而是飞向了“礼炮”7号空间站,并于次日抵达目的地。在“礼炮”7号空间站作业期间,他们进行了两次太空行走,以收集了试验数据,检验试验装备和新材料样本。飞船飞行虽不像地面开车,但这两名航天员也充分利用了这辆“太空公共汽车”的功能。他们在“联盟T一15”号飞船上不仅携带了个人行李物品,还带有在“和平”号空间站上种植的植物,甚至连一些最终要在“和平”号使用的设备,也索性一起带到了“礼炮”7号进行准备。

不过,当年让“联盟T一15”号飞船充当“太空公共汽车”也不那么容易,因为飞船上携带的燃料是有限的。“礼炮”7号大约位于“和平”号空间站前4000千米。并且轨道也比“和平”号略低。因此,在“联盟T-15”号从“和平”号出发前一天,也就是5月4日。“和平”号空间站特地为“联盟T-15”号飞船下降了13千米的高度。我们知道,轨道越低,飞行器速度就越快,“和平”号需要高速追赶“礼炮”7号,来缩短空间站之间的距离。以节约飞船内有限的燃料。当“和平”号距离“礼炮”7号2500千米时,“联盟T-15”号从“和平”号出发,开始与“礼炮”7号对接,整个轨道转移耗时29小时。

飞船与“礼炮”7号成功对接后。两名航天员在“礼炮”7号上又逗留了约50天的时间。然后他们又乘坐“联盟T-15”号飞船返回了“和平”号空间站。这一次,“和平”号在他们出发前,也就是6月24至25号,又通过两次变轨来接近“礼炮”7号,这次轨道转移同样经历了29小时。

太空上演“大搬家”

太空旅行虽听起来浪漫,但实际上却要经受许多考验。乘组到达“礼炮”7号没多久,“礼炮”7号空间站的地面指挥官弗拉基米尔,瓦斯尤提就生病了,而且病情严重到无法工作的程度。理论上说,航天员们是不能靠来自“和平”号空间站地面指挥系统的指令进行太空行走的,不过在5月28号,基齐姆和索洛维约夫还是接受了这一指令,冒着风险出舱,以获取太空辐射的试验数据并测试桁架搭建设备。这台神奇的设备几分钟内便把长达1 5米的桁架从折叠状态展开了。在结束太空行走时,他们又暂时收起桁架,这是此次任务的第一次太空行走活动,共耗时3小时50分钟。索洛维约夫和基齐姆在第二次太空行走中要进行桁架焊接试验。5月31日,他们首先把测量设备安装在折叠状态的桁架上。然后展开桁架以进行测试。测试后,他们用电焊枪将几段桁架焊接在一起,这次出舱行走历时5小时。

在“礼炮”7号的日子里。索洛维约夫和基齐姆从空间站上总共卸载了重达350-400千克的设备,这让“联盟T-15”号飞船充分发挥了“太空公共汽车”的作用。卸载完成后,“礼炮”7号开始了它的谢幕演出,当时,“宇宙1686”号飞船正与它对接在一起,组成“礼炮7一宇宙1686”联合体。“宇宙1686”号飞船是在TKS级飞船基础上进行改装后建造的,主要用于测试即将被用于“和平”号的仪器设备。

离开了“礼炮”7号,两名航天员乘坐“联盟T一1 5”号飞船奔向“和平”号空间站。但与“和平”号的再次对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的航天专家计划让“联盟T-15”号飞船对接在“和平”号的前端口,而把后端口留出来供“进步”号货运飞船使用。然而,“联盟T-15”号与“联盟T”系列的其它飞船一样。装备的是伊格拉(IgIa)型接近系统,而不是“和平”号前端口安装的柯斯型(Kurs)型接近系统,因此“联盟T-1 5”号飞船不得不先和“和平”号的后端口设备进行自主接近。在距离“和平”号20千米处,飞船由伊格拉接近系统与“和平”号后端口的相应系统控制,“联盟T-1 5”号开始自主接近“和平”号。而到达离“和平”号200米时。伊格拉系统关闭,改由航天员手动操纵飞船绕空间站在太空翻了一个大筋斗,从前端口与空间站对接。在手动操纵过程中,他们使用了激光测距器。这款激光测距器可谓是屡建功勋。1985年,当“联盟T-13”号飞船试图与自主对接系统失灵的“礼炮”7号对接时,就是靠这款激光测距器雪中送炭。才成功完成了手动对接。

“联盟T-15”号把足足350-400千克重的科学仪器从“礼炮”7号搬到了“和平”号。回到“和平”号后。两位航天员把在太空最后的20天时间用来进行地球观测。7月1 6日,他们仍乘坐“联盟T-15”号飞船安全返回地球,回到了温馨的家。

“双飞”英雄留佳话

“联盟T-15”号飞船开创了历史。而操作控制它创造历史的两名航天员,更让后来的航天人钦佩不已,他们的名字让历史铭记。“联盟T-15”号飞船指令长基齐姆1941年出生于乌克兰,有两个孩子。他1975年毕业于空军高级学院,后成为一名试飞员。1965年10月23日,他被选为航天员。基齐姆有丰富的航天经验,他在“联盟T-3”、“联盟T-10”和“联盟T-15”3次任务中都担任指令长。“联盟T-15”号任务后,基齐姆被授予“苏联英雄”奖章和列宁勋章,并于1993年5月出任圣彼得堡宇宙工程军事学院院长,而在2010年7月14日去世。生于莫斯科的索洛维约夫比基齐姆小5岁。1978年成为航天员后,他参加了“联盟T-10”和“联盟工T-15”两次任务。在完成“联盟T-15”号任务之后,索洛维约夫也被授予“苏联英雄”奖章,并多年担任“和平”号空间站的飞行指挥。而且,索洛维约夫在1994年2月18日退休后没多久,又被返聘为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的负责人。

时空飞船范文8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在太空遨游21小时完成预定的空间科学试验之后,第二天凌晨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的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二号E基础上研制的长征二号F。它是我国为载人航天工程而研制的新型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火箭全长58.3米,起飞质量479.7吨,芯级直径3.35米,四个助推器的直径各为2.25米,能把飞船送入200~450千米高的轨道。为适应载人航天的需要,长征二号F火箭除对箭体结构、动力装置、控制系统、遥测系统等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外,还增加了故障检测系统,使火箭飞行的可靠性达0.97,航天员的安全性达0.997。火箭顶端有一个逃逸塔,一旦火箭出现重大危险时,航天员可利用逃逸塔安全返回地面。

这次试验飞行不但表明,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的性能优良,而且说明新建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和航天测控网具有先进水平。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的神舟号试验飞船包括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部分。轨道舱为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场所;返回舱直径约2.5米,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供航天员乘坐上天和返回地面;推进舱为飞船在轨飞行和返回时提供能源和动力。首次上天试验除装有各种仪器设备外,还搭载了几面旗帜、邮品和农作物种子等57件物品,返回后开舱检查均完好无损。

2001年1月10日,长征二号F火箭又将神舟二号试验飞船发射升空。发射10分钟后,船箭分离,飞船准确入轨。北京航天指挥中心统一调度,指挥分布在三大洋的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及各地面测控站,对飞船进行了持续跟踪、测量和控制。飞船按预定轨道绕地球108圈,在太空飞行近7天。1月16日,当神舟二号环绕地球运行最后一圈飞临南大西洋海域上空时,在那里游弋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向其发出返回指令,飞船当即建立返回姿态,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制动发动机点火,开始踏上返航之路。经过约半小时,返回舱穿越大气层,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草原上安全着陆,回收成功。这次飞行的主要任务是考核航天员安全和生命保障试验,此外还进行了半导体光电子、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材料的晶体生长实验,完成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产实验,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效应实验等,取得了多项成果。

神舟二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为实现载人太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表明中国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载人飞船上天的日子不会很远了。

时空飞船范文9

"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太空运行了近一天,14圈之后,即将返回地球。

此刻,亲手将"神舟"五号宇宙飞船送入太空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官兵的心情既兴奋又紧张。大漠的星空,月光如水,蓝宝石般澄澈的夜空中,群星闪烁。官兵们翘首企盼,就像母亲在等待着远方游子的归来。

多目标雷达车早已调好了姿态,停在了最佳位置,随时准备捕获目标。

凌晨,天气还是很冷,然而,科技人员却不敢有丝毫马虎,他们目不转睛盯着显示屏。

与此同时,在茫茫的宇宙中,"神舟"五号宇宙飞船也在进行着回归地球的最后准备。

飞船要想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遨游太空,必须借助火箭的推力。当火箭将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后,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和飞船分离,此后,飞船的太阳能帆板打开,在太空中按照特定的轨道开始了飞行。

据了解,飞船返回地面,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制动飞行阶段、大气层自由下降阶段、再入大气层阶段和着陆阶段。按照预定的设计,当"神舟"五号宇宙飞船飞行到第14圈的前半圈时,航天测控指挥部门就向飞船发出了返回指令。

飞船在茫茫的宇宙中继续前行,进入了大气层后,由船在太空中一直是按照一定的轨道飞行,要突然改变它的飞行路线,就必须给它一个力量,让它逐渐减速,从而脱离原来的轨道。就像汽车转弯前要先刹车一样,这时,有关控制程序会恰到好处地点燃发动机,执行"制动"命令,飞船逐渐减慢了飞行速度,降低了轨道飞行的高度,向着预定的着陆场飞行。

当飞至距离地面80~40公里时,飞船的速度是每秒约8公里,这时飞船和大气层产生了剧烈的磨擦,成为一个闪亮的火球。

这个火球开始在人们的视野中只是一个小小的亮点,仿佛天边的一颗星星,不停地闪烁。渐渐地渐渐地,这颗星越变越大越变越大,紧接着又一个火球托着长长的尾巴映入了人们的眼帘。

这时,人们不由得高呼起来:

"看见了,看见了!飞船还托着长长的尾巴呢!"

随着飞船在大气层内的穿行,深蓝色的夜幕中留下了一道金黄色的痕迹,就像一条苍龙,在飞舞,在奔腾。在人们目光的注视下,久久不散。

"酒泉跟踪正常。"

"东风跟踪正常。"

时空飞船范文10

很多媒体报道,1967年苏联联盟1号载人飞船返回着陆前,由于主伞打不开,飞船以每秒100多米的高速坠毁,航天员科马罗夫不幸遇难。载人飞船到底是怎样返回地球和安全着陆的呢?

载人飞船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载有航天员的返回舱要返回地球。飞船在远离地球几百千米的太空,以每秒8千米左右的宇宙速度绕地球飞行,而飞船返回地球所经过的时间很短,在这样的条件下,载人飞船怎样返回地球和安全着陆呢?

飞船返回地球要经过离轨、自由下降、再入和着个阶段,只有精确、顺利地完成每个阶段的飞行任务后,飞船才能成功地返回地球和在预定地点安全地着陆。

离轨段

飞船从原飞行轨道进入返回轨道的阶段称离轨段。当地面测控站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后,飞船的返回程序开始启动,首先飞船控制系统调整飞船的飞行姿态,完成偏航动作,之后轨道舱与返回舱、推进舱分离。飞船要再次进行姿态调整,使尾部朝向飞行方向,点燃发动机制动。由船受到了与飞行方向相反的作用力,速度降低,因而飞船脱离原轨道进入返回轨道。飞船返回程序一经启动,中途无法修正,也不能重头再来,因此要求控制要十分地精确,例如,发动机制动点火时间相差一秒,返回舱落点位置就要相差9千米。

自由下降段

飞船从离开原运行轨道到进入大气层之前,是处在高真空的环境中,没有空气的阻力,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飞船呈自由下降状态,因此这个阶段称自由下降段或称过渡段。该阶段要完成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并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之前的姿态再进行调整,以建立正确的再入姿态角(飞船的速度方向与当地水平面的夹角)。这个角度要精确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角度太小,飞船将从大气层边缘擦过而不能返回;如果角度太大飞船返回速度过快,飞船将像流星一样在大气层中被烧毁。

再入段

飞船起飞时穿过大气层,飞船返回时要再次进入大气层,所以这个阶段称为再入段,返回舱进入稠密大气层后,承受气动加热和再入过载,是返回过程中环境最为恶劣、受力情况最为复杂的阶段。随着高度的降低,空气密度越来越大,返回舱受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由于返回舱与空气的剧烈摩擦,使其头部温度高达数千度,返回舱周围被火焰所包围,飞船能否抗住高温,是返回成败的关键,因此对返回舱要采取特殊的防热措施。

着陆段

返回舱从打开降落伞到着陆这个阶段为着陆段,随着高度的降低,速度的减小,返回舱所受到的气动阻力与地球引力渐趋平衡,这时返回舱以大约每秒200米的均速下降,如果飞船以这个速度冲向地面,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必须使返回舱减速。当距地面约10千米时,减速着陆系统要准确可靠地启动,弹出伞舱盖,先后拉出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使返回舱以每秒6~8米的速度缓缓下降,并抛掉防热大底,距地面约一米时,点燃缓冲发动机,使返回舱以每秒不大于3.5米的速度实施软着陆。飞船着陆后,地面回收队根据返回舱发出的无线电信号迅速赶赴现场,实施回收。

时空飞船范文11

公元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经过几代中国航天人的潜心努力,我们自己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终于一吼冲天!火箭点火的瞬间,整个大地为之震撼,当火箭在湛蓝的天空绘出金色的一笔时,全世界所有华人的心也真正的腾飞起来。“神舟”五号升空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飞船不时被燃能推向太空,而是被炎黄子孙那沉甸甸的希望和期盼一点点托升的。

42年前当加加林完成首次遨游太空的壮举时,苏联率先将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太空。半个月后,美国成为第二个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42年后,共有10多个国家的900多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太空。但无论是乘坐“阿波罗”号登月,还是驻留在太空长期工作,无论是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建设,具有独立载人航天能力的,一直保持在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两个国家。从1999年11月起,我国先后发射了“神舟”1号到“神舟”4号4艘试验飞船,不仅对载人飞行的可靠性做了详细试验,而且成功进行了不同的“太空试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神舟”5号飞船与苏美首次载人飞船相比在制造、发射、通信以及地面监控等等技术方面都有了极大的跨越。

10月15日9时飞船腾空而起冲向太空,10月15日9时10分左右飞船进入预定轨道,10月15日57分飞船变正圆轨道,10月16日5时飞船收到返回信号,10月16日6时04分飞船进入稠密大气层,10月16日6时12纷飞船拉出减速伞和主伞,10月16日6时3分飞船平安着陆,10月16日6时52分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全世界华人的心弦,激情的21小时,不同寻常的昼夜,翩然翱翔的14圈,圆了13亿中国人42年的登月升空梦。

“神舟”5号升空,让我知道了杨利伟,我敬佩他,因为他选择了一条不平凡的路,并坚持走了下来。航天英雄的背后有着太多辛酸的故事,就像冲天梦想的实现凝聚了数不清的努力与考验。谁没有过冲天的梦想呢?世世代代的人们奋斗不息,期盼着冲入云霄,看天外耀眼的风景。透过耀眼的光芒,世界记住了“神舟”5号这个响亮的名字,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事迹也感动了整个中国。多少年来的梦想终于成功了,圆了多少亿华人的心!

青岛第四十二中学

初二、八班

王 丽

时空飞船范文12

9月28日16时,金色的阳光洒满一望无际的草原,朵朵白云在蔚蓝的天幕上轻舒曼卷.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上,一架巨大的白色光学望远镜正对着西边的天际,操作手祁少军瞪大眼睛在监视器上努力搜寻――环绕地球飞行45圈的“神舟”七号飞船即将返回.“轨道舱分离”、“制动开始”、“推进舱分离”、“飞船进入大气层”……“神舟”七号飞船正沿着预定的轨迹,飞向祖国母亲的怀抱.如太阳般耀眼的火球突然出现在镜头里.“回收四号发现目标.”祁少军大声报告.飞船刚刚飞出危险的“黑障”区,就被光学望远镜和两台测控雷达牢牢锁定.飞船在进入“黑障”区不到两分钟时间内,与地面失去了一切通信联系,同时经受了与大气层高速摩擦而产生的高温煎烤.就在渐渐西沉的太阳的方向,闪着金光的“神舟”七号返回舱正以与地面成约15°的角度,如流星一般飞来.长长的尾焰,在天空中划出一条优美的曲线……“砰――”正在理论落点等候的记者,突然听到西南方向的空中传来一声闷响――在距离地面大约10 km的高度,伞舱盖从返回舱上弹落.早已将“炮口”稳稳对准飞船的大型光学记录仪,清楚地显示着飞船开伞的过程――一个小小的引导伞,从伞舱口“嗖”地窜出,细细的长线拉出了减速伞.飞船像是被什么东西猛地拽了一下,速度一下子从180 m/s降到了80 m/s.随着引导伞从急速下降的飞船上飘走,一幅更为壮观的场景出现了――伞舱口“腾”地弹出一片彩色的云朵,面积1 200 m2的主降落伞吊着飞船返回舱缓缓降落……“追!”新华社卫星发稿车载着记者,在崎岖的草原上以80 km/h的速度向着那个越来越大的黑点飞速驶去.剧烈的颠簸使得记者的头一再撞到车顶,居然没有什么感觉.颠簸中,记者远远地看见,飞船底部突然冒出一团红色火焰――在距离地面1 m的时候,4台反推发动机精确点火!几秒钟后,返回舱的速度由8 m/s迅速下降到了1 m/s.如同一片轻轻的羽毛,17时37分,返回舱落到了温暖柔和的草地上.

金黄的草地上,返回舱静静地横卧着.烧蚀成青褐色的舱体,在夕阳的映照下,散发出温馨的光芒,恰如远离家乡的游子看到了家中那熟悉的黄色灯光.晚霞满天,美丽的草原迎来了又一个收获的季节.

金秋季节,硕果累累,你在细心欣赏了“神七”的神采后,请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1. 火箭点火加速上升时,飞船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如何变化?

2. 飞船变轨前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当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和重力势能如何转化?

3. 飞船返回途中进入大气层后为什么说其经受了高温煎烤?

4. 在距离地面1 m的时候,4台反推发动机精确点火!几秒钟后,返回舱的速度由8 m/s迅速下降到了1 m/s,其动能和重力势能如何变化?

5. 飞船返回途中进入大气层后,采取什么措施来降低速度使飞船安全着陆呢?飞船在下落过程中,机械能转化成什么形式的能了?

6. 关于“神七”你一定有许多疑惑,请你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只需提问,不需回答).

例如:飞船在进入“黑障”区不到两分钟时间内,为什么与地面失去了一切通信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