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写山的诗句

写山的诗句

时间:2023-05-30 10:17:31

写山的诗句

第1篇

描写长白山的诗句

1、坚冰连夏处,太白接青天。云塞石房路,峰明雨外巅。

2、梦寐升九崖,杳霭逢元君。遣我太白峰,寥寥辞垢氛。

3、旧事仙人白兔公,掉头归去又乘风。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

4、太白巃嵷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5、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6、云深游太白,莫惜遍探奇。顶上多灵迹,尘中少客知。

第2篇

1、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4、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5、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7、“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循役朱方道路》)

8、“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开襟濯寒水,解带临清风”(《游沈道士馆》)

9、“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苔。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泛永康江》)

1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1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1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6、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17、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1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20、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2、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2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2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6、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2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2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3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3、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4、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第3篇

坚冰连夏处,太白接青天。云塞石房路,峰明雨外巅。

旧事仙人白兔公,掉头归去又乘风。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

梦寐升九崖,杳霭逢元君。遣我太白峰,寥寥辞垢氛。

太白巃嵷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云深游太白,莫惜遍探奇。顶上多灵迹,尘中少客知。

第4篇

古诗文默写的主要考点有:古诗词中优美句子的默写运用,文言文中的优美句子、重点句子,与课文有关的古代名言警句的默写和运用,常考的通常是格言、警句、俗语、哲理语、中心句等。

古诗文默写的主要题型有:

1.识记型。采用填写上句或下句的方式,多考查古诗文中名句的背诵。

2.理解型。采用提示名篇、内容要点及作用等方式。既考查对整篇诗文的背诵,又考查对记诵内容的理解。

3.开放型。只提出一种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任意默写,答案不唯一。

4.运用型。根据情景内容填写古诗文名句,既考查记诵积累,又考查对学过的古诗文灵活运用的能力。

复习时,要重视积累,强化课内篇目特别是古诗文名句的记诵,重视课外卡片制作等学习方法。平时对要求默写的字、词、句正确规范地书写,抓住意蕴深刻、富含哲理、警策励志方面的名言警句,对其进行归类整合,强化记忆。

【能力训练】

一、识记型默写

(一)请你根据上下句默写出相应的诗句。

1. ,铜雀春深锁二乔。

2.问渠那得清如许, 。

3.知汝远来应有意, 。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

5.山河破碎风飘絮, 。

6.求之不得, 。

7.飞来山上千寻塔, 。

8.几处早莺争暖树, 。

9.惶恐滩头说惶恐, 。

10. ,五十弦翻塞外声。

11. ?归雁洛阳边。

12.相见时难别亦难, 。

13. ,天光云影共徘徊。

14.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二)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 ,甲光向日金鳞开。

2. ,芳草萋萋鹦鹉洲。

3. ,浅草才能没马蹄。

4. ,铁马冰河入梦来。

5. ,病树前头万木春。

6.世事洞明皆学问, 。

7.共看明月应垂泪, 。

8.两岸猿声啼不住, 。

9. , ,山河表里潼关路。

10.不畏浮云遮望眼, 。

11.牧人驱犊返, 。

12. ,孤帆天际看。好峰随处改, 。

13.行到水穷处, 。

14.因思杜陵梦, 。

二、理解型默写

(一)理解诗文手法,进行正确默写。

1.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 , ”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2.《望岳》中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

, 。

3.《使至塞上》中诗人自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 , 。

4.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 ”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5.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生动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词句是 ,

6.《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 , 。

7.《钱塘湖春行》中运用了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的诗句是

, 。

8.《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十年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的诗句是: , 。

9.《赤壁》中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 。

10.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景写冬景的诗句是

, 。

11.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写花和鸟来表现诗人悲怆心情的两句诗是: , 。

12.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以比喻写愁绪的两句诗是: , 。

1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诗人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诗句是 : , 。

14.《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悲凉孤寂心情的诗句是: , 。

(二)比较默写。

1.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在《别董大》中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两句诗句是: , 。

2.李白《把酒问月》中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从这句中脱胎而来的诗句是:

, 。

3.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难长生。”《孟子》阐述这一观点的语句是: , 。

4.诗圣杜甫“侧身天地更怀君,独立苍茫自忧民”的两句诗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与《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句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6. 请写出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具有相同哲理的诗句:

, 。

7.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8.《天净沙·秋思》中与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 , 。

9.《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义相反的语句是 , 。

10.《红楼梦》中有句诗:“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中与之文意相近的句子是: ,

11.《夜雨寄北》中诗人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寄托于对未来相逢的设想,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除表达与亲人不能相聚的思念之情外,更能宕开一笔,用“ , ”的词句来表达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12.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的“ , ”也道出了类似的生死观。

1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三)根据诗文内容默写。

1.《论诗》中表达诗人赵翼期盼文坛盛世的诗句是:

, 。

2.《归园田居》中画龙点睛的语句是: ,

3.表达豪迈乐观之情,引用《秋词》中的诗句应是:

, 。

4.李商隐《无题》“相见时能别亦难”中传诵千古的名句是:

, 。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主旨的一句是:

; 。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诗人前路艰难,归家无期的处境是: ? 。

7.《观沧海》中最能体现诗人博怀的诗句是 ,

; , 。

8.《观书有感》形象地描述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的句子是 ? 。

9.《次北固山下》中写诗人思念故乡的诗句是 ?

。含有“以新代旧”哲理的诗句是 ,

10.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题的一句:

11.《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诗人民族气节和生死观的诗句是:

? 。

12.《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之“大观”的句子是:

13.《雁门太守行》中表明战士以死报效君主坚定决心的句子是:

, 。

14.李白的《行路难》中表现作者执著抱负与坚定信念的句子:

, 。

15.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中伤花惜时的两句是:

, 。

三、运用型默写

1.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像《〈论语〉十则》中所说的“ , ”,那么,建设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2.建设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由此,我们想到《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 ,

3.《诗经·关雎》表达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慕、爱恋之情,其中被我们常用来形容美貌女子的诗句是: ,

4.2011年8月15日,卡马乔在中国男足陷入低谷之际,出任国家男足主教练,可谓“ , ”,需要有相当的勇气与胆略。(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语句填空)

5. 教师节到了,你送给老师最好的对联是: ,

。(用李商隐《无题》句)

6. “扑朔迷离”常用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这个成语的源头句是: , 。

7.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来题景,它是由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颔联“ , ”衍化而来。

8 .有的干部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的一句名言“ ”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9.面对金融危机,我们积极应对,攻坚克难,表现出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这可以用王安石《登飞来峰》 中的诗句来形容:

, 。

10.读完莫泊桑的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不由得使人想起《陋室铭》中的两句话:“ , 。”有这么多大腕级作家朋友的福楼拜,真是让人羡慕啊!

11.广州亚运会以《论语》所说“ ,

”迎来了亚洲各国的朋友。

四、开放型默写(除第5题外,都需注明作者和标题)

1.请写出两句古代诗词中写“山”的诗句。(必须带山名)

2.古代的诗人很喜欢写柳,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再写出两句写柳的诗句。

(1)

(2)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在诗人笔下多姿多彩,请再写出不同的三句。

(1)

(2)

(3)

4.古诗词中有关亲情的名句灿若繁星,请你写出两句。

(1)

(2)

5.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 ,

”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挚感情;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 , ”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无形为有形的名句是“ , 。”

6.如画的残阳,常映入古诗文中。试写出两句,供大家欣赏。

(1)

(2)

7.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诗的世界姹紫嫣红。请写出三个涉及颜色描写的古诗句。(要求:出处应各不相同)

(1)

(2)

(3)

8.美国NCC对问题的歪曲报道,再一次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人们的爱国热情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请你写出两句相关的爱国名言、诗句或歌词。

(1)

(2)

9.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忽如一夜春风来, ”,巧用比喻,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烽火连三月, ”,运用夸张,表达了杜甫对家人的强烈思念;“落红不是无情物, ”,运用拟人,使落花有情,表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10.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两句与“雪”有关的完整的诗句。再写出两句与“大海”有关的完整诗句。

11.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描写了边塞的悲凉,相应的句子是 , 。

12.“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请写出古诗词中表现人们“辛勤劳动”的一联诗句:

13.古诗词中有很多关心民生疾苦的句子,请写出其中的一联。

14.调动你的积累,从古诗词中撷取一联描写塞外风光的名句。

15.花红柳绿,草长莺飞,枫丹露白,冰封雪飘。这四季更替的美景,使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请你从熟悉的古诗词(曲)中,写出描写某一季节景物的连续的两句,并标明作者或题目。

句子: , 。

作者或题目:

16.请写出古诗文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17.请写出古诗文中体现农村和谐生活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18.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19.古诗词中常借“鸟”来写景抒情,请你写出一个这样的句子:

2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蕴含着丰富人生哲理的佳句,读来耐人寻味。请按下列提示各写出两句。(课内外不限,要求上下句相连,意思完整)

对待生死:

对待别离:

第5篇

【关键词】王维 近体诗 承转 延续 变化 别开一境 丰富多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33-02

王维是唐诗大家,其诗章法值得研究。尤其是他的近体诗,在结构上时而严谨,时而灵动。笔者曾在拙作《论王维诗歌的“起”与“结”》一文中详细讨论过王诗的发端和结尾,在本文探讨王维近体诗的中间部分,也就是“承”和“转”。

一、王维近体诗的“承”

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中写道:“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就范氏的说法,近体诗中的承接自然以平直为宜。当然,旧诗章法千变万化,如纪昀批李商隐之《筹笔驿》:“起二句陡然抬起,三四句陡然抹倒……笔笔有龙跳虎卧之势。”这就是颔联下抑(抹倒)的情况。王维之诗冲雅典重,其律诗的颔联、绝句的次句并不喜标新立异,总体来说还是以顺承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顺承当中,他非常重视制造延续和变化。

什么是延续?什么又是变化?不妨从王维的一首五律《送梓州李使君》说起,诗的前半写道:“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颔联两句顺承首联而来,是有延续性的。

首先,这种延续性体现在意义上。李瑛《诗法易简录》分析得在理:“三句承次句山字,四句承首句树字,一气相生相促,洵杰作也。”第二句本有“山”字,写出从山外看,山中杜鹃声声,而第三句复用“山”字,写出从山内看,山中雨水绵延;第一句本有“树”字,写出从远处看,巨壑中古木参天,第四句仍用“树”字,写出从近处看,树梢上流水潺潺。采取@样的办法,首联中的意蕴在颔联中得到了延续。

其次,此颔联在气势上也是有延续性的。王士祯《带经堂诗话》曾说:“律诗贵工于发端,承接二句尤贵得势,如懒残履衡岳之石,旋转而下……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下即云‘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此皆转石万仞手也。”王士祯这段话中的“懒残履衡岳之石”典故出自唐代传奇小说集《甘泽谣》,书中说有懒残僧者,能将数百人推不动的巨石踩落,巨石“转盘而下,声若雷震”。显然,王士祯对“山中”两句诗的评价指其能够延续首联的气势,认为它如巨石坠落一般“声若雷震”。的确,“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的首联从视觉和听觉上都留出了很大空间,下两句如果孱弱,势必无法匹配。故作者从时间入手,利用“一夜雨”在时间上的持续很好地衔接了“万壑千山”的巨大空间,而“百重泉”也补足了雨的声势,这才与首联的气势相契合。

最后,“山中”这联本身在形式上也具有延续性,它采取了“流水对”的形式,联中上下两句的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语意贯通。所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认为:“(山中二句)从上蝉联而下,而本句中复用流水对,古人中亦偶见。”周E《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亦引徐充语说道:“三、四句对而意连,极佳。陆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用此体。”

再说变化。虽说“山中”这联对首联在很多方面有延续性,但变化的成分也很明显。其一,视角变了,首联是从空中俯瞰,故能将万壑千山尽收眼底,而颔联进入到“山中”,自下而上仰视树梢,故能看到“树杪百重泉”;其二,时空变了,首联是从空间的角度入手,描画静态的山、壑、鸟、木,颔联则是从时间的角度入手,描述一夜间持续不断的雨以及清晨雨停后的景象。

王维的这个手法具有普遍性,如《过香积寺》之颔联“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从“延续”角度看,两句纪登山之行,在意义上承“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第三句中的古木参天,罕无人迹由次句“云峰”二字而来。第四句中的钟声杳渺,不辨其源由首句“不知”二字而来。在气氛上,这一联则承接了首联的古拙幽旷,给人以森森之感;而在形式上,此联本身“似流水,一似双立,安句自然。”(王夫之《唐诗评选》)既像对仗,又像流水,在严整中给人一气呵成之感。从“变化”的角度来看,两联之间视角从外看转向内观,感官从视觉转向听觉,状态从静止转向移动,暗暗造成了许多不同元素的变化,给人以清新之感。另如《山居秋暝》《归嵩山作》《归辋川作》等名篇都有这个特点。

王维的“承”不仅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它更超越范德玑《诗格》中“起要平直,承要舂容”的一般性理念。实际上,王维律诗中的颔联不仅可以延续首联的平直和缓,亦可以延续首联中的激烈紧迫。如《观猎》中前四句写道:“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黄生《唐诗摘抄》评此诗“起法雄警峭拔,三、四音复壮激”。的确,“风劲”两句倒戟而出,气势逼人。颔联若舂容下来,则易使首联没有着落。故颔联仍以刻画飞鹰的凌厉和奔马的迅捷为要,正所谓“猎之排场热闹处,所谓承也”(张谦宜《斋诗谈》)。这正体现出王维近体诗中的“承”是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平起则承得平,逆起则承得陡。它是延续诗意,开启变化的枢要,绝非平淡应景的几个字。

二、王维近体诗的“转”

相当一部分情况下,律诗的颈联或绝句的第三句起到的是转折的作用。至于怎么转,清人沈德潜在《说诗语》认为:“五六必耸热挺拔,别开一境。”笔者认为,对这个判断,可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从“转”的作用来考虑,它建设性地提出了“别开一境”的说法,非常精练地概括出了“转”的根本目的;从形式上来看,“五六必耸热挺拔”则未必如是,“转”的方式方法可以是丰富多样的。

第一,别开一境。这个概念大致同范德玑的“转要变化”(《诗格》)、杨载的“与前联之意相应避相,要变化”(《诗法家数》)意思相近。它指出“转”的根本目的在于变化。王维的近体诗中,这种变化比杜甫等诗人要平和得多。实际上,王维大部分近体诗中的“转”以景物和人事交错变化为主。

不妨先看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联都在做情景描写,似乎并没有什么起伏,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甚至引此诗为反例:“中二联不宜纯乎写景,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景象虽工,讵为楷模。”认为颔联颈联全都写景,其间缺乏变化。实际上,王维的这种写法亦是“别开一境”的表现,颈联虽与颔联一样在写景,但所写的内容发生了改变:“明月”两句以写景物为主,而“竹喧”两句则以写人事为要。在看罢雨后空山、松下月影、石上流泉之后,读者眼前出现了谈笑的洗衣妇女,还家的打渔汉子,整首诗一下子从世外转到世内,从自然转到人间。这不正是真正体现了“别开一境”的精髓么?另如《淇上田园即事》中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的景物转到“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的人事;《积雨辋川庄作》中由“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景物转到“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的人事;《辋川别业》中由“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的景物转到“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的人事;《山居即事》中由“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的人事转到“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的景物……采取这样的转折技巧,从结果上说,达到了“别开一境”的目的;从过程上说,则又不露声色,无一丝着力痕迹。这也正是王维与杜甫这样好用急D突转制造巨大跌宕起伏的诗人大异其趣之处。

第二,丰富多样。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有一段论述:“起承转收,一法也。试取初盛唐律验之,谁必株守此法者?”诚然,对优秀的诗人来说,“转”是手段而非约束。王维的近体诗,正体现了章法的丰富多样性:“转”的上面并不一定要有“承”,“转”也不一定非要在律诗的颈联或绝句的第三句。如《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一诗: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然尚闭关。

此诗的颔联并没在首联后进行常规性的承接,而是直接从室内转到了室外。如刘学锴先生所说:“(颔联)诗人好像在没有思想感情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现了一个银装素裹的美好世界,胸中霎时间充满了新鲜愉悦和神往之感。在全篇中,这是一个转关。”在这里,作者采取“不承而转”的方式,给读者在视觉上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另如《崔兴宗写真咏》:

画君年少时,如今君已老。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好。

这首绝句更不遵循“起承转合”之法,而是一句一转:第一句先写过去,绘像时君正年少;第二句则转到现在,画面仍在,人已老去;第三句仍写现在,但由旧人转到新人,看到了眼前的年轻人,仿佛令诗人又回到多年之前的情景;第四句再转到过去,回忆后发现还是旧人年轻时更有神韵,更有魅力。刘拜山先生在《千首唐人绝句》中认为此诗:“一句一转,愈转愈深,便味之无尽。”其理正在于此。

再如《终南山》一诗: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如果说《崔兴宗写真咏》是“一句一转”,那么这首诗则是“一联一转”:首联总写终南山地理位置,于空中建立视角进行俯瞰;颔联则转入山中,以移步换形之法写出游山所见;颈联再转入空中进行观察,以“分野”“阴晴”等语写出终南山绵延之广;尾联又一次转入山中,写出游山见闻。

类似的例证还有很多,从这些例证不难看出,王维近体诗中的“转”可以中规中矩,也可以无处不在,它体现出了诗人在构思上的灵活多变。

【参考文献】

[1]焦健.论王维诗歌的“起”与“结”[J].长江大学学报,2016(2)

[2]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77

第6篇

关键词: 《寄扬州韩绰判官》 实写 虚写 创作背景

实和虚是诗歌中常用的描法。实写即所写的是眼前真实的见闻;虚写即所写的不是眼前的真实见闻,而是作者想象中的或梦幻中的景象。实和虚本身并不难判断,但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首句“青山隐隐水迢迢”却显得扑朔迷离。笔者也参考了一些资料,但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法。

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语简而意丰,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从字面上看是写杜牧与朋友韩绰的调笑,但它所唤起的联想却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之情。

从标题上看,《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寄扬州”说明杜牧当时不在扬州。据史料记载,唐文宗大和七年至大和九年,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做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中任节度使的韩绰相识。这首诗是杜牧曾离开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写作时间大约在大和九年或开成元年秋。史料记载,大和七年至大和九年,杜牧曾离开扬州,入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东都即洛阳。

教学前,笔者查阅了教参资料,资料如是说:“‘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句写的是自然之景,抒的是内心之情。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不是直叙敷陈,而是通过眼前山水的描写,把不受任何外物约束的情思悄悄带出,让情思伴随着逶迤青山,悠悠流水,又一次神游了曾经为宦多年的扬州。”①

看到这,我就确信“青山隐隐水迢迢”一句是实写眼前之景。作者的情是由眼前的山水而延伸到江南(即扬州)的。可是教参上接着说:“诗中出现了青山、绿水、秋草三种形象,组合接连起来,便是一幅迷人的江南秋色图景。这些景物是诗人的视觉形象,也是诗人的多种感觉形象。”②

看到这,我又开始迷糊了:如果说“青山隐隐水迢迢”一句是实景的话,那么怎能构成江南的秋景?教参中的“视觉形象”是强调亲眼所见吗?但“多种感觉形象”似乎又有虚写的可能。这些不确定的说法让我更想知道“青山隐隐水迢迢”到底是实景还是虚景。

带着疑问我再次研读诗歌,查阅资料,最终我推断“青山隐隐水迢迢”一句是实写。理由如下:

首先,符合文学创作规律。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都是由实到虚。“虚”的确能展开想象,但“实”却是“虚”的依托。没有“实”的铺垫,“虚”会显得突然。《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第二、三、四句都是虚写,如果第一句也是虚写,那么整首诗都是虚的,诗歌是形象思维,太实不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但太虚却见不着真意。写诗应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这样才能使诗的结构更紧凑,意境更阔达。“青山隐隐水迢迢”是诗的首句,若一开始就虚写,则会让人摸不着边际。本诗作者之所以想到扬州种种,完全是由眼前的山水引起的相关联想。没有“青山隐隐水迢迢”的眼前之景的铺垫,诗歌就不会有如此奇妙的意蕴。

其次,与词义相吻合。“青山隐隐水迢迢”中的“隐隐”是隐约之意;“迢迢”是悠长之意。“山隐隐”“水迢迢”都是视力所见之结果。青山是隐约可见的,而流水又是悠悠不尽的,这正是作者眼前所见之景,既然“隐隐”、“迢迢”是如实描写,那此句就一定是实写。

再次,与地形地势相吻合。扬州属于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带,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江南。杜牧之所以说它是江南,是相对他当时所在地洛阳而言的。从地势地形上说,扬州多丘陵并无高山。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说远眺还能隐约看见山,说明这里的山是较高大的山,而不是一般的丘陵;洛阳临近黄河,这一带山高水阔,因此远眺青山“隐隐”、流水“迢迢”是可信的。

最后,与作者的情感相吻合。唐代的扬州是繁华热闹之所,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美称。杜牧是一位极具鉴赏力的风流才子,他对扬州的喜爱也是非同寻常的。史料记载杜牧曾先后在扬州供职八年,他写了很多有关扬州的诗,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等。因为喜爱,才会在离去后产生不尽眷恋,才会把有关扬州的记忆不断强化。现在他看见了眼前隐约的山水,自然联想到了扬州的风光,因此诗歌的第二句“秋尽江南草未凋”这虚来一笔便写出了作者对扬州的不尽的怀念之意。反过来说,正因为作者对扬州的喜爱,才会让他更加留意眼前的山水风貌,哪怕仅有一点的相似,都能唤起作者对扬州的相关记忆。这样用笔更强化了作者的情感,与诗歌的主题也是一致的。如果“青山隐隐水迢迢”是虚写,就没有这种强烈的情感对比。

综上所述,我认为“青山隐隐水迢迢”应是实写。

第7篇

摘要:小学古诗教学,要仔细推敲,抓住诗中的“眼”,进行精妙解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加深教师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古诗;诗眼;诗句;解读

俗话说,文有文言,诗有“诗眼”。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 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或使 诗句形象生动,或增强诗句感染力, 这些词,往往被称为“诗眼”。 诗歌形 象的鉴赏,意境的把握,思想内容的 评价以及表达技巧的分析,都离不 开对关键词的把握和理解,把握“诗 眼”,常常成为解读诗歌的钥匙。凡是“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就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两首》这篇课文,我在教学时就进行了尝试,巧抓“诗眼”,对古诗进行了精妙解读。

第一首: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细读这首诗后,我找出“和”是这首诗的诗眼。“和”即“和谐”之意。全诗围绕一个“和”字写出了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应,显得多么和谐自然。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相得益彰,就像是一件绝妙的意思书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湖光秋月两相和”,第一句是写湖光与月色的“融和”。它们交相辉映,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如月光;皎洁明亮的月光,柔似水;水中有月,月融水中,那么和谐,那么自然。

“潭面无风镜未磨”,第二句是写湖水的“柔和"。湖面上一丝风也没有,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湖面的光线既不刺眼,也不昏暗,而是那么“柔和”,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如同仙境一样。让人陶醉,令人神往。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地写出来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诗人置身于岸边,仿佛自己就是那景中的一份子,浑然忘我,天人合一。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第三、四句是写洞庭山水的“巧和”。在如水的月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君山就像一枚小巧玲珑的青螺放在了银色的盘子里,恰到好处,惹人喜爱。在这里作者把洞庭湖水比作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洞庭山水相得益彰,巧妙结合,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让我们不由得想把它捧在手中,把玩不已。

诗人内心的“平和”。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在作者眼里一切都是平和宁静的,山水有情,心中有爱,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只有诗人内心充满了祥和恬静。一幅和谐宁静的洞庭月夜图就才会呈现在我们眼前。景由心生,这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第二首古诗: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的诗眼是“流”。全诗围绕一个“流”字描写了峨眉山的月色、秋夜、江水等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全诗优美动人,充满诗情画意,思绪波澜起伏,恰似流不尽的滔滔江水,绵延不断,诉说着诗人无尽的思念。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峨眉山月半轮秋,' 首句是写月亮随着时间的推移“移动”(流)。作者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的夜晚。雄伟的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半轮”秋月而非一轮,并且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行船的前进,那“半轮”月也在渐渐地变化。月儿时而钻进云里,时而躲在山后,影影绰绰,扑朔迷离。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 影入平羌江水流。”次句是写月亮的影子随着江水而“流动”(流)。“影”指月影,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缓缓流去;而随着月影的晃动,江水也在徐徐地流动。正可谓月随水流,水随月动 。一幅变换迷离的景色呈现在我们眼前。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绝妙。

“发清溪向三峡,”第三句是写诗人的行踪在“变动”。他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人马不停蹄,行色匆匆,甚至都来不及仔细欣赏,用心品味周围的美景,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8篇

1.乱花渐欲迷人眼,。

2.,江春入旧年。3.日月之行,。

4.《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5.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英雄,他有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在《观沧海》中他用 , ; , 。四句诗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雄伟景象。

6.在学习中,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如孔子所言 , 7.“月亮”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景物,请你写出古代诗词中含有一个“月”字的上下句 ,

8.曹操《龟虽寿》中表明自己远大志向和抱负的四句诗是: , ; , 。

9.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0. 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描写田园优美的自然风光的诗句是 , 。

11. 在我们所学的《论语十则》中,孔子告诫弟子不要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的两句名言是 , 。

我们要,向先进人物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的学识与修养,12. 工作学习中,

见到不好的人与事,还应该“ ”来反省自己。(用《〈论语〉十则》文中的语句回答)

1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作者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朋友的诗句是: , 。

15. 近几年美国颁布各种法规促使国内安定和平,却插手别国内政,制造矛盾。对此,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 , 来劝诫美国政府。

16. 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____。

17. 请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一句与“儿童”有关的完整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请从你所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一句与“亲情”有关的完整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君问归期未有期, ,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0.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1.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2. 潮平两岸阔, 。

23. 《过故人庄》诗中写出了农村优美风光的句子是 , 。

24. ,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7. 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8.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王湾《次北固山下》) 29. 《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子是 。

30. ,小桥流水人家。31. 秋风萧瑟, 。 32. ,风正一帆悬。 ,江春入旧年。 33. 《论语》十则中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有成效,所以他说:

“ , 。”

35.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6分)

①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阐述光明驱尽黑暗,暖春赶走严冬的人生哲理的名句是 , 。

④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⑤故乡是人生之根,请写出一句表达乡情乡愁的名句。

36.《钱塘湖春行》中写花草生机勃勃的句子是 37.《观沧海》中描写大海雄伟壮阔的诗句是,。38.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请写出与这段话意思相同的两句诗。 , 。

39.一曲新词酒一杯,,?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园香径独徘徊。商女不知亡国恨, 。

40.,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 41.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 。

42.人们常用朱熹的两句诗,。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

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参考答案

一、1、浅草才能没马蹄 2、海日生残夜 3、志在千里 4、断肠人在天涯

5、日星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7、略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9.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0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 略

13.却话巴山夜雨时

14.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5.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6。潭影空心人

17.18 略 19。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20.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21.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心人

22.老骥伏枥 烈士暮年

23.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24. 开轩面场圃25. 几处早莺争暖树26. 何当共剪西窗烛27. 山岛竦峙

28.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9.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0. 枯藤老树昏鸦

31. 洪波涌起

32. 潮平两岸阔 海日生残夜

3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4.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5.按要求工整地默写。①学而不思则罔②谁家新燕啄春泥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④巴山夜雨涨秋池⑤示例:王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6.终为灰土 37。还来就菊花 38。隔江犹唱后庭花

39.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似曾相识燕归来

40.莫言下岭便无难 一山过后一山拦

41.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惊起一滩鸥鹭

42.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43.若出其中 44。风正一帆悬45.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46.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47.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第9篇

这篇关于人教版2013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基础知识复习题试卷的文章,是

一﹑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4分)分qí( ) 水波línlín( )( ) tānhuàn( )( )憔悴( )捶( )打 脸颊( ) 树杈( ) nì( )笑 dǎo( )告 菡( )dàn( ) 攲( )斜 榆( )钱 黑zhì( ) tuì( )了色 搓niǎn( ) 花团锦cù( )譬( )如 gāngà( )( )震shè( )须臾( ) 屏( )息 绰( )号 嘈( )杂 yùnniàng( )( ) 抖sǒu( )朗润( )嘹( )亮 婉( )转 黄晕( ) 水藻( ) zhùxù( )( ) 髻( )着( )落 偌( )大quán( )曲 倏( )忽 锥( )形 刹( )那 肥硕( ) 栖( )息 鳊( )鱼 背lǒu( ) liáo( )廓 枯hé( )梦mèi( ) 乌桕( )镰( )刀 清liè( )二﹑默写(56分)1、《论语》: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 。③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⑤ , ,仁在其中矣。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⑦ 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 2、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①水何澹澹, 。② ,洪波涌起。 ③本诗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 , 。 , 。④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①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 。②表达乡思之情的句子是: ? 。 4.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①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 , 。②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 。 5.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①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 , 。②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 , 。 6《龟虽寿》① ,终为土灰。② ,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④ ,不但在天; ,可得永年。7《过故人庄》① 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②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 , 。③写出农家劳动生活的句子是: , 。④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 。8《题破山寺后禅院》 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 , 。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 , 。⑦表明入寺时间的句子: ,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①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 。10《夜雨》①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 , 。②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 。附加题:1、《论语》: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⑦ 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⑧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①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洪波涌起。②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③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④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①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②表达乡思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①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②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③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9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图,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5.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①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②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填空整理 1.《龟虽寿》①以高亢的语句,后人常用来励志的名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②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含比喻)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③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④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句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⑤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⑥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成语是:老骥伏枥。⑦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⑧配乐所加与内容无关的句子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⑨表现出人虽到暮年但雄心壮志尤存的诗句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⑩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的诗句是: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⑾抒发诗人年老雄心在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⑿最能体现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⒀表现诗人越到晚年越思进取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⒁表现曹操要老当益壮,积极进取,完成统一大业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⒂流露出诗人要利用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的想法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⒃我们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过故人庄》① 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②借树、山来表现夏景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③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④写出农家劳动生活的句子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⑤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3.《题破山寺后禅院》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③写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启示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④比喻探寻幽远盛景乐趣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⑤被誉为千古名联的句子: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⑥写景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⑦表明入寺时间的句子: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②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③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5.《夜雨寄北》①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②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③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是:巴山夜雨。⑤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的语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⑥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⑦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第10篇

一、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诗人表现的思想情感往往离不开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离不开他的生活经历,所以分析诗人情感要注意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请看2005年山东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①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①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平,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从诗中“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这两句,不难看出诗人要表现的是愁苦之情。诗人登上江阴浮远堂望远,为何会因无山遮望眼,神州尽览而愁苦不堪呢?这是理解诗人情感的关键。注解中提供的“南宋后期诗人”这一信息让我们自然地联想到南宋时期山河破碎、中原沦陷,统治者苟安于江南,无心收复失地这一历史背景,于是就不难理解诗人登上江阴浮远堂远望中原产生的“最苦无山遮望眼”这一反常心理了,问题也就有了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又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悲愤之情。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把握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是理解诗歌深层思想内涵的关键。2008年高考说明指出古诗阅读“考查材料以唐诗宋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所以同学们复习时要注意了解教材中涉及的重要诗人所处时代的特色和诗人的生平经历,答题时还要特别关注题目中对作者的相关提示。

二、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的思想情感总会通过自己的语言、神态、动作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我们分析人物情感时,应紧紧抓住诗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请看下面一道高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这首诗紧扣标题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的种种情景。诗人一大早就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到来,他坐立不宁,一会站起来,一会坐下去,都在倾听是否是友人到来的车马声。好像听到了友人身上佩戴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诗人正要出门迎接,谁知这竟是一种错觉。可见诗人等待之切。然而,从早一直等到晚,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仍没有到来。于是诗人终于明白了,友人不会来了,是自己自作多情。透过诗中一系列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等候好友时的神态,感受到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心情。

古代许多诗歌都是通过记叙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诗人情感的,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还有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2005年江苏高考古诗鉴赏题)、周密的《夜归》(2006年四川高考古诗鉴赏题)等。阅读这些诗歌的时候,抓住诗中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动作、神态、心理展开分析,便能迎刃而解。

三、注意特殊意象、历史典故

古人常常借助某些特殊意象、历史典故来抒发复杂深厚的感情或影射某种现象。所以,我们阅读诗歌时要特别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典故。请看2007年福建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元朝屡召出仕,坚辞不应,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此题时,不但要结合注释中的背景资料,还需抓住“梅花”这个常用以表达“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的特殊意象。从注释②中可知,一、二、三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天地寂寥”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第四句“几生修得到梅花”,结合注释①可知,表现了诗人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表现出来的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如果忽视或者不了解“梅花”这一特殊意象的内涵,就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四、 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

如果我们对于诗歌中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情感难以把握,那么有没有其他办法呢?有。方法就是抓住诗中直接表现诗人心理、情感的关键词和表达情感态度的关键句。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解析】此题是对词中的一句话所描绘的画面进行分析,抓住“数枝”“湿”“红”等关键词可知,这里展现的是一幅几枝鲜花花瓣上沾着水珠的画面,但作者写这句并不是为惜春感伤,这可以从两方面看出:1.作者接着“数枝”句发表议论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2.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直接抒情“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表现出了关心农事、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表现诗人心理、情感态度的词句,再结合全篇看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而且能较快地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五、从景与情、物与志的关系入手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衬情、移情于景、托物言志都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诗歌中的景与物都是浸透着作者思想情感的意象。读诗时,要紧扣意象特点揣摩、把握诗歌主旨。请看2007年辽宁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第11篇

笑而不答心自闲④。

桃花流水窅然⑤去,

别⑥有天地非人间⑦。

【注释】

① 余:我。

② 栖:居住。

③ 碧山:在湖北省安陆县内,山下桃花岩是李白的读书处。

④ 闲:安然,泰然。

⑤ 窅(y ǎ o)然:深远的样子。

⑥ 别:另外。

⑦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的诗雄奇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李白特别善于讴歌祖国的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他还善于从民歌和神话中吸取营养、积累素材,构成其特有的奇伟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译文】

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漂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能比拟的。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恬淡心境与钟情自然的情趣。

第一句诗“问余何意栖碧山”中的“问余”即有人问我,“余”是诗人的自指。“何意”,有的版本也写作“何事”,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因为什么。“碧山”不仅仅是山的名字,也指山色的青翠苍绿或环境的幽静深远。作品开篇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直接触及诗题,突出题旨,起到了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作用。

第一句诗虽以问句的形式突兀领起,可第二句诗“笑而不答心自闲”却并未正面作答,而是绕开问题,确实匠心独运。“笑而不答”,形象地再现了诗人当时憨态可掬的情态。“心自闲”,既写出了诗人隐居山水之中的心境,又写出了诗人对“何意栖碧山”这个问题司空见惯和不以为奇的心理。本句诗妙在不答,使读者有了诸多的疑惑与想象的空间,放大了诗意的内涵。

第12篇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初读得其韵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这里的“不遇”就是(没有遇到。)寻隐者不遇就是(寻访隐者没有遇到。)(板书:寻隐者不遇)今天我们就和诗人贾岛一起去寻访隐者。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先读一读再说一说。

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标出停顿、重音符号)注意读出五言绝句的节奏美,要读出诗的韵味。(初步体会平仄的音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人在寻访隐者的过程中遇到了——(童子),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诗人追问在哪里采药呢?——(就在这座山中。)在山里什么地方呢?——(山中云雾很多,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这一问一答,很有意思,谁来给大家再读一读,让我们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读是为了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合理,读出诗的韵脚,韵味;说是为了理解诗意,这首诗没有生字,诗意浅显易懂,通过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再读出自己的理解。

再读悟其情

师: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苦吟不仅体现在字斟句酌上,还体现在谋篇布局上,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的,读一读相关诗句,想一想,谁问?谁答?根据人物的问答,谁来把“贾岛”“童子”“师傅”这三个词语填写到故事前的括号中,指一名学生填写,写后读一读。

第一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哪里去了?)

第二问,怎么问?(童子,你师傅在哪里采药?)

第三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具体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药?)

小结:三问三答应该为六句话,可诗人却浓缩为四句二十个字,这种句与句之间的省略叫做跳脱,由此可见诗人语言的凝练。

请学生上台来表演三问三答。(点评)

问“贾岛”,当你不辞辛苦地来拜访隐者,在与童子的问答中,你的心情起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体会诗人的感情,试试通过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情感变化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填人物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跳脱这种特殊的句式,一问三答并不是童子饶舌,而是在来人一再询问之下才应答的,只不过囿于篇幅省略了。每一句诗都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潜心涵咏中方能体会。

三读会其意

师: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隐者,令诗人的情感如此跌宕起伏?隐者始终没有出现,但他的神态、他的气息、他的品格我们在诗句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过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找一找每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松、药、山、云)

1.松有什么特点?(郁郁葱葱、苍翠、挺拔)

点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隐者就像松树,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2.山有什么特点?伟岸、巍峨、险峻

点评:隐者就像大山,有着山一样的脊梁——伟岸,令人高山仰止。更揭示了他得其所哉的避世环境。

3.隐者采药干什么呢?

点评:悬壶济世、救助苍生,隐含了他行为的超凡脱俗。

4.云有什么特点?洁白、飘飘悠悠

点评:隐者就像白云一样有高洁的品性,如闲云野鹤,来无影,去无踪,神秘不可测。

过渡:作者用松、药、山、云来比喻隐者的品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品味隐者的高洁。

(指导朗读,重点品味松、药、山、云)

诗人为什么要寻访隐者呢?只有走近诗人,才能更了解诗的意境。

出示贾岛的背景介绍:

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得韩愈赏识,但时运不济,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甚为失意。贾岛作诗在炼字、炼句上苦下功夫,为“苦吟诗人”代表,与孟郊合称“郊寒岛瘦”。 师:读了这个介绍,你对诗人贾岛的内心又有了哪些了解?因为诗人科场失意,正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虽然隐士生活清苦,但能如此自在悠闲,倒也乐在其中呀!所以贾岛非常仰慕。

这才是贾岛的内心所想,读出这种仰慕。(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记住了每一句诗的意象——松、药、山、云,就记住了诗;了解了景物的意象,就理解了什么是隐士;读出了诗人对高风亮节的隐士的仰慕,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就能理解诗的意。

内化与表达

同学们,山中树木葱茏,野花绽放,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悦耳的清脆鸟鸣,沿着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作者来到了大山深处。他与童子进行了三番问答,(注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当寻访不遇的时候,他面对着悠悠白云,巍巍青山,郁郁青松,会怎么想,怎么说?下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这幅画,练习改写。

改写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读古诗需要想象力。反过来古诗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媒介。将有画面感、有情节的古诗改写成小故事。这样,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药 仰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