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芒种小诗

芒种小诗

时间:2023-05-30 10:16:32

芒种小诗范文1

芦芒出生于上海老城厢的一户平民家庭,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随母亲寄居在别人家灶披间(沪语:厨房)后面拦出的一角中。所谓的家,仅一片席般大小,塞进一张床就没有多余空间了。

家里交不起学费,奶奶把他送到一户有钱人家去当“伴读”。在这期间,芦芒对艺术萌生了最初的兴趣,艺术的精神本来就是心灵的解放和自由。十几岁开始,他就在报刊上发表画作,补贴家用。后来又寻了一份替人抄笔记、管理图书的工作,才得以免费进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美术。

芦芒所挚爱的美术并不是花鸟虫鱼之类的作品,而是革命版画。当时,他阅读了《马克思传》、鲁迅编的《苏联版画》《珂罗惠支版画》等书籍,并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这个十八岁的青年,梦想有朝一日能成为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

后来,经由李一氓介绍,芦芒正式参加了新四军,并于次年入党,在华中军区政治部的江淮日报社当了一名美术编辑,画了大量抗战主题的版画,根据地的老百姓都把他叫作“小胡子画家”。那时,他每天都要给日报创作一幅配合形势宣传的木刻。一到晚上,他便伏在草棚的木板上,就着豆大的油灯,画呀刻呀,直至天明。

当时根据地条件艰苦,没有照相制版设备,芦芒硬是用双手和沙子在毛石板上磨出制版设备来。

芦芒的人物素描也画得很好,尤其是将军的画像,画得惟妙惟肖。这幅画像在报上登出后,极大地鼓舞了新四军指战员和革命群众的斗志。

当时环境很艰苦,主力部队化整为零,许多文艺工作者都分散到各地方武工队去“打埋伏”。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下,芦芒从未停下过他的画笔,留下了《解放两淮重镇淮安城》等作品。

……古城门缓缓打开,老百姓箪食壶浆,欢笑着簇拥子弟兵进城。攻打淮安城时,父亲参加了“敢死队”,他和战士们一起冲锋陷阵,冒着枪林弹雨奋勇登上了淮安城头。硝烟尚未散尽,父亲顾不得抹去额上的汗珠,就坐在城头废墟上掏出画笔刷刷地画开了。

——王小鹰 《父亲的碑》

后来,芦芒先后调任新四军第三师政治部文艺股长兼鲁艺工作团美术教员、新四军纪念塔建筑委员会委员、江淮画报社总编辑、苏北和苏南军区政治部画报社社长、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画报社社长。

在漫长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芦芒有数以千计的木刻版画和诗歌发表于《江淮日报》《盐阜大众报》和《先锋》杂志上。这些画稿都被妻子王庄霄装在一个小铁盒里,仗打到哪里就带到哪里。碰到敌人“大扫荡”,王庄霄就把铁盒埋进地下,等敌人一走,再挖出来。

可惜后来在“”中,这些画稿多数被抄走,只有少部分因藏在废弃的壁炉里才得以保留至今。如今,巴掌大小的纸片已经泛黄发脆,留给世人的是一个年轻画家在硝烟中的背影。

一颗火热的心

新中国成立后,芦芒一家从部队回到上海居住。诗歌是时代精神的号角,那时的南京路上有个很长很长的诗画廊,内容每个月都会更新一次。那时候人们真心热爱工作,热爱文学,没有半点私心。20世纪50年代显然不是一个浅吟低唱的时代,因此那个时代的诗歌,每一首几乎都是滚烫的。芦芒的创作生命也是从那时开始在诗歌领域里燃烧的。

那时候的芦芒在家人眼中似乎是一个完全属于工作的人。在长女王小鹰的印象中,芦芒在家里写作的场景似乎十分“痛苦”——深更半夜还在书房赶稿是常有的事。有时他写到头痛了也不肯停笔,就用一条毛巾扎在额头上。每到吃晚饭的时候,总要等老母亲千呼万唤,他才从书房里出来。

芦芒当时任创作委员会诗歌组的组长,所以必须深入工厂体验生活,每天都得泡在工厂里。在上海第一棉纺织厂和上海第一钢铁厂体验生活期间,他创作了《钢城虎将》等文学作品。在定稿前,他总是反复念给厂里的工人听,征求他们的意见。后来去崇明围垦的那段日子,芦芒甚至好几个月都不回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一头扎进河南省兰考县采访焦裕禄去了。

诗歌在那个时代是与社会变革、政治风云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一次为了支持多米尼加争取独立,群众上街游行,沿街还搭了许多台子。芦芒性格率真单纯,待人挚诚仁厚、热情如火,所以此类活动中经常能看见他的身影。游行开始的时候,他噌一下就跳上了台,用一口宁波加上海腔的普通话,大声朗诵自己创作的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独立的诗歌。

也许对于五六十年代的诗歌作品,很多人并不抱以肯定的态度,认为有点假大空的成分,可是诗歌创作最需要原始的冲动和激情,正如《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一歌中所唱的:“哪里有困难哪里有我们,赤胆忠心为人民……”芦芒等那个时代的诗人、那种饱满的创作激情,在彼时彼刻,是真实的。

父亲一生曾出版九部诗集,《红旗在城市上空卷动》《上海,上海,向前,向前!》《奔腾的马蹄》等等。从这些诗集的名字便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激情。父亲的诗不是悠闲恬静的、田园式的,而是动态的、战斗的、奔放的;是气势磅礴、热情洋溢、大声疾呼的;不是供人们关在屋子里慢条斯理地低吟的,而是给人们在大庭广众面前高声朗诵的。

——王小鹰 《父亲的碑》

以《哥德巴赫猜想》蜚声文坛的徐迟先生是芦芒的挚友,他读了芦芒的第一本诗集《东海之歌》后,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当诗人开始学习写诗的时候,他在生活的源泉里是泡得周身渗透了生命之琼浆似的,洒向稿笺都是诗,他是活生生的生活本身,就像生活本身在创作一样……”

在创作之余,芦芒还结识了一群工人朋友,培养了一批“工人诗人”,使成日面对锅炉的工人们也燃起了对文学的热情。

那时,上海第一钢铁厂工人俱乐部盛行举办赛诗会。俱乐部在厂里的大礼堂举办赛诗会时,礼堂里挤满了人,坐着的,还有站着的。工人们一个接一个上台朗诵自己创作的诗,字里行间对机器的那种细腻又火热的爱,令人赞叹。芦芒是赛诗会评委中最充满激情的一个,哪怕是只有一两句一两个词用得好,他也会站起来为作者大声叫好,并鼓励他们将创作的劲头永远保留下去。

赛诗会之后,芦芒还把他那群工人朋友带回家里继续讨论诗歌。他家的客厅又小又暗,白天也得开灯,但每天总有一群人挤在里头,热烈地讨论文学。到了饭点,就随便弄几个菜凑合一顿,接着聊。后来,那群工人中有不少出版了自己的诗集,甚至加入了作协,彻底改行,全身心投入文学中。

当时有一位年轻的诗人叫欣原,他在蒙受冤屈的逆境中锲而不舍地写出了一部五千行的长篇叙事诗《金刚山》,很想请他尊敬的芦芒老师指教。怎奈芦芒此时已被关在五七干校的“牛棚”里进行劳改。后来这部书稿几经辗转到芦芒手中后,他彻夜通读,并利用每月回上海探亲的日子,将欣原和另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炮兵师长约到家中,对诗稿逐字逐句进行分析推敲,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这件事情被岁月掩埋,无人知晓。直到1988年《金刚山》终于出版问世,欣原在《文艺报》上发表纪念芦芒的文章,芦芒家人看到后,才知道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而此时,芦芒已经辞世九年了。

五六十年代也是芦芒歌词创作的高峰期。《护士日记》《女篮五号》等影视作品的主题曲都出自他的笔下。其中广为流传的是电影《铁道游击队》的主题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当时,小说《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山东作家刘知侠听说导演赵明要把他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就极力推荐芦芒来写主题歌。芦芒对微山湖的落日以及战士的内心世界都有着极美极细腻的描述,原句充满了画面感,后经他人的编辑加工,便有了如今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歌词——“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

逆境中的文学梦

1967年的一天,芦芒的长女王小鹰正在同学家,突然两个妹妹哭哭啼啼地找了过来,说家被抄了。王小鹰急匆匆回家一看,家里的箱子柜子都被贴了封条,年迈的奶奶惊慌失措,连话都说不出来。见此情景,二十岁的小鹰悲愤交加,和造反派大吵了一架,说:“我们的生活费都在柜子里,你叫我们一家老小怎么活?”造反派才不情愿地从柜子里拿了二十块钱给她。

作为重点隔离审查的对象,芦芒被关进了作协的阁楼里,开始没完没了地写检讨和挨批斗。妻子王庄霄因为是上海市长宁区的区委副书记,也被列入“走资派”名单,区内各条战线的批斗名单上都少不了她。她不敢回家,躲在一个老干部家中避风头。

好不容易熬到了准许回家的那天,芦芒背着一领草席,从巨鹿路的作协一步一步走向他位于瑞金路上的家。刚走到长乐路,见女儿们站在路口等着他,而还是“走资派”的妻子却连迎接丈夫回家的资格也没有。

芦芒走到家门口,看见大字报从楼上贴到了楼下,屋外挤满了看热闹的人。那之后,家里时不时会接到匿名电话痛骂芦芒夫妇。这样的屈辱是这一家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不久,造反派出了本名叫《革命风雷》的集子,让被打倒的作家们上街叫卖。无奈之中,芦芒带上长女小鹰和四女小花,上街去卖。父女仨一上街,就被路人侧目而视,他们又急又窘,只好躲在淮海路国泰电影院的楼梯上,无所适从。

亏得诗人闻捷就在附近。他是个性格十分爽朗的人,他自己被摊派的那一摞书早就卖完了,看到芦芒父女这番情境,便乐呵呵地说:“来来来,我来帮你们叫卖!”不一会儿,便把书读完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风趣开朗的人,却在“”结束后的某天,突然打开煤气自杀身亡。

“”刚开始的时候,芦芒的五个女儿还是“红五类”和革命后代,长女小鹰还被推选为首批赴京接受检阅的代表。可等小鹰串联结束回到上海,几天工夫就变成了“黑七类”的狗崽子,家门口被贴上揭发她父亲母亲是“走资派”的大字报。再后来,王小鹰的父母都被隔离审查了。紧接着,知识青年都要上山下乡去了。

高中毕业,王小鹰报名去安徽黄山茶岭农场当了知青。临走前,小鹰偷偷带了几本宝贝闲书。虽然她出发之前家里的书柜都被红卫兵贴了封条,可玻璃推拉门还是可以移动的,她便将封条轻轻揭开,取了书后又用面粉做成糨糊将封条原样粘住,就这样成功地“偷”了一本《唐宋诗词百首浅译》。

芦芒知道后,也从书柜里“偷”了一本书给女儿,那本书是他省吃俭用在旧货摊上淘到的清版的《梅花图册》,一共二十四帧。他自己留了十二帧,其余十二帧给小鹰带去黄山。

提到“偷书”这桩事,不觉让人感叹,这对父女作家对书的迷恋简直如出一辙。小鹰小学五年级那年,看了越剧《红楼梦》后,对原著萌发了极大的好奇心,便溜进父亲的书房,偷了本《红楼梦》出来看,没想到一看就看上了瘾,“偷书”的胆子也越来越大,她甚至趁父亲出差的时候把同学带进书房里。从汤显祖、关汉卿的剧作到《收获》杂志,还有不计其数的世界名著,小鹰看得不亦乐乎。而芦芒当然知道女儿的“作为”,他没揭穿她,是默许她以阅读为乐。

初一那年,小鹰做了人生中第一件疯狂的事——和一帮同学去报考了浙江越剧院。没想到她真的被录取了。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母亲大发雷霆,一状告到了班主任那里,结果小鹰自然是没去成。芦芒一辈子最遗憾的事情之一就是没读过大学,当他知道女儿想弃学从艺的时候很是失望。但他没有责骂女儿——芦芒在家里的角色永远是慈父,从没有对女儿们发过火。但因为这事,小鹰从此便在学校被戴上“迷恋才子佳人”的帽子,一直到高三才入团。

王小鹰即将去黄山茶岭务农的那一天,芦芒夫妇请假从五七干校赶回家送她。怕影响女儿,他们只能送她到家门口。当时这栋四层楼房的楼梯上坐满了前来送行的同学,小鹰跨出家门的那一刻,芦芒突然大声地说了一句:“小鹰啊,你离爸爸妈妈远了,离近了!”——他是故意说给送行的人听的。如果这是诗人瞬间迸发的灵感,也许便是芦芒一生中最为无奈的一次。

到了茶岭农场,《唐宋诗词百首浅译》和《梅花图册》成了王小鹰慰藉孤独、排解忧愁的精神寄托。图册用来临摹,诗词则背得滚瓜烂熟。不过,她虽然很爱读书,但既然已经打起背包上山下乡了,便以为要一辈子在大山中采茶叶了,所以起初并没有动过写作的念头。许多作家谈起创作初衷,都会说起他们的文学梦,王小鹰却没有做过那种五光十色的梦。在农场,一天劳累下来,头挨枕头就睡,连梦都很少,更别说文学梦了。

不过文艺活动终究在王小鹰毫无意识的时候开始了——一百多个二十来岁的男女青年生活在狭窄的山沟里,每天除了上山采茶伐木垦荒砍柴,没有任何娱乐。没有电视没有电影没有文学名著,连听半导体广播都提心吊胆,生怕别人说“听敌台”。年轻人的激情需要迸发出来,于是,王小鹰和十来个志同道合的同伴自发组织起“思想宣传小分队”,利用业余时间排练表演唱、舞蹈、对口词等节目,先在生产队演,后来给附近的村民演,再后来到场部大礼堂和当地驻扎的部队表演。

开始时,他们排练的节目只是模仿和照搬,有一段时间就是演出样板戏的片段——王小鹰就演过《红灯记》里的李铁梅。为了演好李铁梅,小鹰每天出工的路上都对着大山练嗓子。当时她没有长辫子,上台演出时同伴将自己的辫子剪了接在她的短发上,还真像那么回事。

后来,王小鹰和同伴们不满足于模仿和照搬,开始自己编节目了。他们把生产队发生的一些好人好事编成唱词,把一些应该谴责的不道德的事情编成小话剧和对口词。

就这样,王小鹰在农忙中努力过着“小文艺”的日子。她的处女作也是在那个时期发表的。那是一首名叫《茶岭女炮手》的歌,是文艺小分队集体创作的,被收进了《群众歌曲集》中。也许因为歌词是她执笔记录的,所以词作者后面署上了“王小鹰”三个字。其实这支歌是几个女伴你一句我一句凑拢来的,王小鹰至今还记得里边有一句“风梳头,雨洗脸,我们是茶林女炮手”。可惜的是这本歌曲集后来也湮没在岁月中了。

1975年的一天,一个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来到农场,说是要为该社描写知青生活的书《农场的春天》组稿,农场宣传部门的领导就推荐了王小鹰这个文艺活跃分子。

这是王小鹰头一回动笔写小说,心里没谱,写来写去,总感觉不出彩。她写信告诉父亲,芦芒回信说:“你要描写具体的形象,要专注于细节,比如劳动时那青筋暴出的手背之类。”王小鹰豁然开朗,说起来这是芦芒第一次给女儿写作上的专业指导。后来这篇名为《小牛》的小说一共改了八稿,才符合那个时代 “反映新旧势力斗争”的要求。王小鹰此时正式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

父亲一直是我们的知心朋友和良师,他总是以他艺术家的诙谐而带哲理的话语鼓励我们在逆境中自尊、自爱、自立地生活,做人格高尚的人。

——王小鹰 《父亲的碑》

理想从未走远

十年浩劫终于过去,芦芒压抑了十年之久的创作热情终于有机会再次迸发,他打算为重建的抗日阵亡战士纪念塔(“”中被砸毁)写一首长篇叙事诗。

当年在苏北根据地的时候,芦芒曾奉张爱萍将军之命,担任淮北抗日阵亡战士纪念塔建塔委员会总设计师一职。这次重建,在设计、雕塑、浇筑、施工过程中,芦芒和工人们时而抱头痛哭,时而开怀大笑。他兴奋地承诺小鹰,说要带她去参加抗日阵亡战士纪念塔重建工程落成典礼。

而“”结束后的那几年也是王小鹰决心走上文学路的关键几年。在父女俩的内心,都有一种叫“理想”的星火在燃烧。

从农场回到上海后,王小鹰被分配到上海机电设计院,跟着一名工程师学数控技术。设计院在繁华外滩的一栋大楼里,可王小鹰总感觉自己不属于这里。

1978年恢复高考,王小鹰铁了心辞职报考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别人都说她傻,放弃那么好的工作,四年后说不定还要去农村当教师。唯独芦芒赞成女儿的决定,他说:“别去管以后,至少这四年你将是多么幸福啊!”没读过大学是芦芒一辈子的遗憾,女儿们在学习的好年华去务农成为父亲心头的无奈。现在好不容易恢复高考,这样的机会如何能放弃?所以他坚决支持王小鹰。

王小鹰顺利考取华东师大后,芦芒比女儿还兴奋,千叮咛万嘱咐说:“小鹰,你千万不要着急生孩子啊!”当时,三十出头的王小鹰已经成了家。

可惜,不管是抗日阵亡战士纪念塔重建工程落成典礼,还是王小鹰后来坚持至今的文学之路,芦芒都没能看到。

1979年2月20日,芦芒在家中突发脑出血倒地。诗人离去时不曾留下一句遗言。

书案上,砚池里还蓄着他新研的一泓墨;枕头旁,他临睡前翻阅的《诗人玉屑》还不及合拢;他惯常用的那只缺损的瓷杯,新泡的茶尚有微微的余热。

——王小鹰 《父亲的碑》

时间的车轮快到可以嘲笑命运的步伐。好在在岁月的更迭中,理想永不灭。而曾经拥有过理想的人,便不枉此生。

这几年,王小鹰正在酝酿一部新的长篇小说。她打算花三年时间将其完成。王小鹰透露说,这部小说也许是她写作生涯中最后一部长篇了,小说将会是一个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品,涉及三代人。

王小鹰这一代人经历了从建立理想到理想被毁灭然后重新建立理想的过程,他们的父辈,经历过理想与现实碰撞的过程,但他们的下一辈,却离理想主义远了,更实际,更追求及时行乐。这是非常无奈的事情。

王小鹰的母亲在世时写过七本回忆录,因而母亲不理解当作家的女儿为什么不给父母写一本传记。但王小鹰认为,写一部虚构的小说可以把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集结起来,会更有时代性。

芒种小诗范文2

“高氏兄弟的新锐艺术计划空间”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深处,需要往里走大半个厂区,拐进东南角的一条巷子才能找到。像798的其他画廊一样,在这里举办的画展引来的往往是同一拨人,艺术家同行、批评家、策展人、买家、艺术青年和好奇的老外,他们稀稀拉拉地散布在画廊中,欣赏或购买,这样的场景直接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

不过这次有所不同。1月6日,一场由诗人引发的视觉骚动打破了这里惯有的宁静。这场名为“插诗”的视觉艺术展,包括油画、纸本油彩、试验水墨和装置作品,聚集了10位大胆插入美术界的当代诗人。开幕当天,参展诗人芒克、严力、宋琳、老车(车前子)、王艾等悉数到场,加上来捧场的李亚伟、唐晓渡、潇潇等,俨然一次小型的诗人聚会。不止艺术家是诗人,策划方的来头也与诗歌密切相关,展览的投资人海波与徐敬亚策划了1986年的现代诗群体大展,策展人之一刘国鹏与胡续冬、王来雨在北大诗坛并称“九一级三套车”。

这样的阵容吸引的不是艺术青年,而是一大拨文学青年。一位参观了开幕典礼的网友在博客里说,“重温了一把久违了的人肉案子股的拥挤感,以前在798里最常见的那拨人成了地地道道的‘少数派’,在场子里游魂一样社交、推搡、发呆的大多是密密麻麻的诗人、诗人亲友、诗人粉丝……”。

从诗歌文本到视觉艺术

当代诗人画画其实并不新鲜,这次参展的《今天》派诗人严力就是1980年星星美展的策划者之一,他的画作在那时就获得了美术界的认可。但是诗人们如此摆明桥马地集体入侵却是头一回。

按刘国鹏的说法,“插诗”的“插”有强行介入、异构、搅局的意思,这场展览的看点就在异质的诗歌与美术被同一个创作主体相互拆解。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诗人跨界这个事情本身也是展览的一部分。

从某些作品来看,确实如此。王艾的四幅《混合文字》系列就表现出了很强的原创力,以及与自己诗歌品质的分裂感。《混合文字》以王艾自创的象形文字为元素,用这些相互缠绕的符号来完成构图。他画画的方法也很有意思,先在计算好的位置画出原点,再围绕着原点一层一层不断扩大,把不同的颜色套进去,形成鲜明的层次感。这样的层次最多的有13层。在刘国鹏看来,用文字构图体现了王艾的一种建构的野心。“从以前的《波纹》系列开始,到现在的《混合文字》系列,王艾一直在寻找能够离析出世界本质的符号”,刘国鹏说,“但这与他的诗风截然不同,王艾的诗指向当下,更多是一种调侃和反讽的姿态”。

在不同的表达形态里,诗人用两套截然不同的语法系统观照同一个世界,这是作为策展人的刘国鹏希望呈现的效果。但实际上,更多参展诗人的诗歌体验与视觉表达却并非那么矛盾。

一位诗评者评论严力“诗思精密而清晰,具有一种金属感,一如钟表的内脏”。这种金属感也体现在他的绘画上。以《砖头的生长能力》为代表,严力这次展出的作品全部由砖头“砌”成,很明显是在利用绘画来反击“住满了砖头的城市”。严力对砖头的批判由来已久,虽然没有在画展上作说明,但眼尖的读者不难发现,他的几幅画都能在自己的诗《如今的大都市》里找到意义的对应“我们两口子的隐私是三房一厅/而他一个人有整整一栋别墅的隐私/所以隐私万岁/如今所有的劳动/都要转换成砖头才算有了最后的结果。”

在策展人之一朱其看来,老车的作品是最具有本土意识的。这种本土不光体现在他用水墨来进行绘画实验,还在于他有一种开辟新的艺术形式的自觉。“这次展出的作品,从抽象派、现代派到波谱,大部分艺术形式都可以在西方近现代艺术史里找到对应,但老车是个例外,他的风格迥异于西方已有的路数”,朱其说。老车的作品《诗人笔迹》系列中,画纸被装裱成条幅的形式,但纸上画的却是谁也看不懂的掺杂着颜料的水墨天书。

一桩与逃遁有关的个案

芒克应该是这次参加展出的诗人中年纪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虽然直到2004年才拿起画笔,他与美术界打交道却很早。亦诗亦画的严力就是跟他一块儿长大的。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他还在白洋淀下放劳动时,他所在的村子几乎就是诗人和画家的据点,1973年,他还与画家彭刚一起外出流浪体验生活。上世纪80年代风云际会的栗宪庭、艾未未也与他相交甚笃。他刚认识阿城的时候,阿城还只是个画家,《今天》杂志上就刊登过阿城画的插图。

在决定画画以前,芒克从来没受过任何绘画训练,但好在他有对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敏锐触觉。虽然莱辛在《拉奥孔》里力图证明诗与画是天生的敌人,但那毕竟是启蒙时代的观念,现代西方的诗歌和绘画生来就是同一个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芒克在国外游历时,去得最多的,除了诗歌朗诵会,就是画廊和博物馆。阿城在评价芒克的弃诗转画时,用了两句评语:“非凡的意象捕捉,原创性的表达。”当这些秉性移向画布时,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

几乎所有看过芒克画作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联想到梵高。因为他的画与梵高一样,色彩浓烈、画风张扬,厚厚的颜料从画面上立起来。他们的个性也惊人地相似,都有着极其活跃的生命力与对待世界的天真心态。西川曾说,“假如我不认识芒克,我肯定会把他当作一位传奇人物”。作为诗人,即使是在上世纪80年代,芒克也没进入作协。这意味着他从来都是游离于任何体制之外的,而早年与他一起流浪的彭刚,已经是美国一家公司的总工程师,更多的诗人成为出色的广告策划人和书商,或者留在学校成为教师。

芒种小诗范文3

我喜欢把自己关在屋里,远离世事的纷扰。我把自己和这个浮躁的世界,喧闹的世界隔离,让内心有一种微微荡漾的宁静。让自己静静地和书本,和自己的文字呆在一起,默默地感念,默默地看着时光流逝所留下的痕迹,静静地体会一种宁静的情绪。

和书本,自己的文字在一起,才能让自己更加真实一些,安静地面对生活所赋予的一切负重。让自己的文字和自己一起分享所有的爱恨情愁。在安静中体验万物的和谐,万物在自然中的秩序,以及那些微小的细碎的事物所给予的感动。

就这样孤寂地在万籁俱静中体味着一些自己珍藏的记忆,温暖。体味着那份珍贵的用心以及万物的歌唱。在辽阔无边的田野上,寻找到生命的火焰,生命的赞歌。让内心静寂下来,在自然中接受的洗濯。

没有生命是永存的。没有不老的生命。这样我们应该虔诚偏爱生命的光芒。生命的温情。体味生命中所蕴含的一切。以冷静而理智的态度面对红尘的一切悲欢离合。

阅读,可以很人纯粹。阅读,可以使人心清。心静。阅读,可以让人升华灵魂。亲近大地的写作,必将有自己的歌唱。亲近大地的写作,必将发出自己的光芒。亲近大地的写作,必将拥有自己的意义。

读诗

我是一个保持阅读诗歌的人,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这种习惯至少保持了十五年。从没有改变或者放弃。我喜欢那些用诗记下自己的灵魂的人的光芒。

读诗是一种深入。读诗是一种分享。读诗是一种净化。一个人的肉体在阅读的时候完全可以被忘记,只有内心和灵魂沉浸在那些孤独的梦呓的情感的激动的诗行当中飞翔。那漫无边际的孤独,那漫无边际的思念,那漫无边际的忧伤,那漫无边际的渴望,都在一瞬间占有你的思绪。

静静地随同诗人的诗行一起流动。内心便在平静的流淌的诗意当中灵动起来。你会觉得有许多激情的种子,青春的种子,在难以言说的宁静中悄悄发芽,长大。

读一首诗,就是回味一次相爱的过程。读一首诗,就是观看一朵花开放和凋败的过程。读一首诗,就是绽放心灵深处的生命的真实的赞歌。

芒种小诗范文4

在这里,键盘敲响。我沿着网络大道采集抒情的诗行。

在这里,鼠标轻点。我打开窗口吸收来自己四方的雨露和阳光。

在这里,心情舒畅。一行行文字卸下了我心中的牵挂和忧伤。

在这里,心自由。几行淡淡的句子,长成幸福的模样。心流浪,那些出行的文字,带回互爱的情投意合的偶像。

于是,我写下月光。月光带着浪漫的气息,照着我们漫步在诗歌里。月光迷茫,我在诗句里跋涉。互助,我和你牵手;探讨,我和你沿着这心情文字,创造另一种心情和月光。

于是,我写下秋天。秋风萧萧,沿着这网络跑道,吹散满天的阴云,吹走写诗的苦恼,让地道的文字弥漫出舒心的茶香。

于是,我写下恋情。把你我这长达五年的友谊挂在心上,心开阔,回归这网络平台,让歌声沿着这种心境感受春光。

幸福

阳光早晨,我从字典的背后苏醒。在阳光照着的地方,墨水很特别地把幸福放大,我顺手捞出一大把红色,真幸福!感知告诉我,这个过程全是对的。

追赶幸福,我跑步向前。跑步,我把数字加大,一分、两分、三分……我从六十分合格线上直观我自己:向一百分奋斗,就是向幸福奋斗。

一个惊喜,一百分。回首来路,我发现每一分都有积攒意义,幸福也一样,需要我们把握。

接近快乐

接近,再接近。这样,阳光就能收下春天的礼物,我也能用最普通笔调种下一些浪漫,就这样,我会快乐。

有一天,种下的文字将会在纸上展现出春天,可我希望我能把我的泪水在笔尖收拢,让花一样的文字长成鲜活的生命。这一天,我会感到笔的重量,因为我的心有了质感。

在我的生活中,一些快乐需要我用笔来记录,一些忧伤需要我用笔来遗忘。于是,我走进了诗的空间。

诗的空间,接近快乐的空间。我就像我笔下的诗,在快乐和快乐之间徘徊。

月光下散步

月下散步,村庄、房屋和我。

月光散步,心举起明灯,只有蒙蒙夜色为伴。光明的前途从月光开始,另一种月光才是我们寻找的月光。脚步把忧伤丢在路上,一轮圆月,在村庄、房屋之间苏醒,复制出许多新鲜的月光。

这多么象某种创造。

有月光的日子就是好。月光下,我们可循着光明的足迹前进;月光下,小路,房屋,直立的树,创设着美好的写诗心情;月光下,有梦的境遇,可带领诗人走进新的写诗天地;月光下,乡下的夜晚宁静,成为真正的乡下夜晚。

生活的水

追求阳光的路上,风景依旧。只有智慧如风,波动着生活的水,让我们的生活逐渐滋润。不信你看看,那平静的日子,已经漾起涟漪。

在阳光和阳光之间,打开知识的窗。清浅、鲜洁的溪水浸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日子鲜活起来,和春花一起拥上枝头,接受阳光的赞美。

走进阳光地,伸出勤劳的手,把活泼、明艳的青春水引入生活的大河。眺望大河,你会发现,大河里展现出来的朵朵浪花就像兴奋的、忧伤的泪。取一杯水,只要用心品尝,就会有不同的生活滋味。

一轮红日,照亮了城市、田野、村庄。我站在岁月中间张望,看到生活的水面上漂着自己曾经流浪的足迹。

我想,从明天起,撑点点心帆,做热爱生活的人

快乐的笔

一支笔的快乐,从抒情开始。抒情的时间,快乐的时间。

笔尖轻点,故事顺着墨水一拥而出,和一场戏一起登上舞台表演快乐。一个故事,一次快乐的历程。

一缕阳光照在笔管上,笔开始释放生活中的精彩片断。纸,笔的恋人,一次明亮的回忆就是一次爱的章程。

饮酒,快乐的片断。和笔一起醉倒在时间后面,精彩的过程是笔的快乐,笔尖将散发出诱人的酒香。

笔尖轻点,便是生活。时而如一杯清水,洗礼污秽;时而如一首情歌,呼唤爱情;时而如一朵鲜花,绽放温馨。

笔,思念的笔,只为纸,相依相伴,快乐千年。

诗意断想曲

在一个充满阳光的清晨,寻找两片岁月的光芒,合成一把利剑,斩断情丝。于是,无所牵挂。于是,失去情感。于是,心自由。

推开阳光的大门,我们走进去,我们便走出黑暗的阴影,我们从此明亮,我们可以向黎明进发。就这样,昏暗的岁月落在了门槛上……

点燃火种,就是燃烧我们的理想,就是温热我们的神经,就是放下等待,用一个追求者的激情去寻找生活的诗篇。

芒种小诗范文5

芒果是著名的热带水果。果实外观美,肉质细嫩、香甜,有特殊风味,营 养价值高。

芒果是漆树科芒果属,享有“热带果王”的美称。芒果树是常绿乔木,一根根枝条上长着嫩绿的叶子。树高10——20米,主根粗大,树冠圆头形,每一棵芒果树像一把巨大的遮阳伞。初春时,芒果便开花了,芒果的花很小,花是淡黄色的,一簇簇的,发出淡淡的清香。

芒果的种类很多,所以也是大小不一,大的像手掌那么大,小的像鸡蛋那么小,芒果是肾形的,像一个挂钩。它的表面平滑,没有熟透的芒果摸下去是硬的,熟透了就有点儿软了。

芒果的颜色先是绿色的,随后是半绿半黄,当它熟透时果皮是柠檬黄色,形美艳,给人一种温馨亲切之感,充满诗情画意。

芒果可香了,放在桌子上远远都能闻到那芳香的香味,我剥开皮,便看见那黄澄澄的果肉,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果肉软软的,汁水渗满嘴巴的每个角落,可香甜了。它的里面还有一粒坚硬的核。没熟透的芒果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点盐吃,脆脆的也很好吃,吃了芒果可以止渴生津,祛痰止咳,健胃止呕。但又不能吃太多,会造成皮肤过敏。芒果也可以做芒果罐、果汁、果酱、蜜饯、凉果、果冻等等。

我最喜欢那香味扑鼻,甜津津的芒果。

芒种小诗范文6

关键词: 秋瑾 豪侠 锋芒毕露

秋瑾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家,文学家,她从小向慕英豪,虽为女儿身,壮志胜男儿,改换男装是秋瑾冲破封建礼教的一个尝试。她抱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理想,身负为国为民的使命,为妇女争权,争取自由平权,为唤醒妇女做了巨大的努力;她通过演说、办报纸、写弹词等多种手段呼唤中国妇女清醒起来,同时宣泻了女性期待担任国家继承人的欲望。秋瑾视死如归,艺高而胆大,充满豪侠激情,一生短暂却锋芒毕露,绚烂非常。

一、虽为女儿身,壮志胜男儿

秋瑾从小不喜传统的女红,而是爱好骑马,舞枪弄棒,内心仰慕英雄,女英雄秦良玉、花木兰等对秋瑾的影响很大。在封建社会中,女儿之身约束了秋瑾的行为,秋瑾对自己身处乱世、身为女儿之身感到哀怨,词《如此江山》中有:“世界凄凉,可怜生个凄凉女。”奠定了这首词的悲凉的基调。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是一块搁在砧板上的肉,东西方列强联合侵略,造成生灵涂炭的惨绝人寰的末日景象,而在风雨飘摇的时刻,清廷统治集团对外国卑躬屈膝而继续数千年不变的残忍的封建礼教的教育,欺压广大的贫苦百姓,尤其是柔弱无力的女子。秋瑾以沉痛的口吻悲痛地发出“世界凄凉,可怜生个凄凉女”的凄惨怨气。

旧时期的女子应该任劳任怨相夫教子,服侍舅姑,这种思想使女子像笼中的鸟儿拥有着对蓝天的向往,而只能在狭窄的空间里跳跃,却不能在蓝天中飞翔,女子的身份使女人不能参与到政治意见的讨论和到战场上杀敌报国,于是秋瑾表现了强力钦羡男子的身份与体魄的一面,她在一首《满江红》中就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1900年丈夫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着丈夫离开家乡到了北京的时候,遇到了进步的女士吴芝瑛等人,冲破妇女身份束缚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她开始尝试打扮成男子,又不顾路途艰难、语言障碍、局势紧张等因素,东游日本留学学习。在日本,秋瑾积极参加各种组织和盟会,极端而激进,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后,秋瑾在归国前的浙江同乡饯别会上高声说道:“归国后,若有人投降满虏,欺压汉人,吃我一刀。”说话时从靴筒中抽出一把短刀,插在桌上。[1]P258她的仗义勇气使得她在华人中的每次集会都是处于明亮的月亮的位置,朋友们围绕在她的周围。她锋芒毕露,情绪激动,演讲慷慨激昂,很有男子伟岸姿态。王时泽在《回忆秋瑾》中写道,他六岁的侄女见秋瑾着长袍马褂,一派男装,称秋瑾是“秋伯伯”[1]P206。秋瑾对自己的男装打扮颇为满意,《自题小照》云:“俨然在望此何人?侠骨前生悔寄身;过世形骸原是幻,未来景界却疑真。相逢恨晚情应集,仰屋嗟时气亦振;他日见余旧时友,为言今已扫浮尘。”秋瑾之弟秋宗章《六六私乘》云:“姊即归(按,时1906年初)……制月白色竹衫一袭,梳辫着革履,盖俨然须眉焉。此种装束,直至就义,犹未更易。改装伊始,曾往邑中蒋子良照相馆,摄一小影,英气流露,神情毕肖。”[3]P87诗歌写了秋瑾对自己男装后的感受,这副男装是秋瑾冲破封建礼教的一个尝试,扫去浮尘,换了新的面貌,相信未来。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一个过渡的时代,秋瑾鼓足勇气,不怕舆论,易装而革命,一方面出于自己的天性,即天生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正如《感时二章》写的:“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列强瓜分的土地都是我们的故土,国如败亡,就没有自己的小家。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怀疑现时社会男人承担社会责任的责任心与能力,“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满江红》)“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如此江山》)在观察到清廷对外国国家的卖国求荣的实质面目后,社会上男人的气魄不再与英雄缺失时,一种拯救国家、寻求出路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她毅然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且信心满满,自认女子的才干并不输于男子。《题芝龛记八章》:“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蛾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多少男儿首自低……精忠报国赖红颜。壮哉奇女谈军事,鼎足当年花木兰。”既然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男人没有能力承担起救国图存的大业,于是秋瑾把自己的家庭抛之脑后,把所有的热情到革命的事业中,以满腔热血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投入了为国家报仇雪恨的活动中。

二、教育妇女,提升妇女地位,争取平权

秋瑾为唤醒妇女做了巨大的努力。秋瑾清楚地知道中国女性在国家和家庭中的地位和处境,她通过演说、办报纸、写弹词等多种手段呼唤中国妇女清醒起来,希望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提出妇女应该获得生存的技能,才能够使中国妇女摆脱寄人篱下,仰人鼻息而自主生活。

秋瑾办《中国女报》,“内中文字都是文俗并用的,以便姊妹的浏览”[5]P15。弹词小说是清代妇女喜爱读的一种文学形式,秋瑾写作了弹词《精卫石》,在开篇就写明意图,希望有心姊妹茶余灯下评之,“七字筑成平等界,一声唤醒绮罗香。平添百兆完人格,不数三千粉黛行。”[7]P178目的是要播散男女平权的思想,希望以她的文字来唤起两万万妇女的觉醒,不要再成为愚昧的人。她教育妇女同胞要团结起来,引导女性体认到自己的价值,寻找之痛道合的朋友。秋瑾感怀描写细腻心思的作品不多,但她折服于被明代钟惺《名媛诗归》誉为“才媛中之诗圣也”的唐女诗人鱼玄机的诗作,作了一首《偶有所感用鱼玄机步光威裒三女子韵》:“高吟白雪谁能继?欲步阳春我自惭……不逢同调嗟何益?得遇知音死亦甘。”秋瑾对鱼玄机的才华佩服,对她的自我认同价值观与重情重义、率真刚烈的个性赞赏。秋瑾曾经在《挽故人陈阕生》中慨叹生之短、死之促,深深吊念友人。秋瑾在北京感受到朋友的帮助和指导,鼓励女性寻找思想先进的朋友,认为走出深闺去认识新事物对妇女的解放和觉醒,以及争取权利是非常有益的。

杂文《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姊妹们》感情真挚,以女同胞的角度和口吻列说了中国妇女从小所受的不平等,包括裹小脚,不能抱怨,只能和平地待人,不能有脾气;提出女子求己才是正道,同时揭露男人进入文明要女人做奴隶的企图。“我还望我们姐妹们,把从前事情,一概搁开,把以后事情,尽力作去。”[5]P6指涉女性对已经失去的理想男性境界的乡愁与欲望,以及女性本身对未来新时代中女性可能扮演的新角色的期待。[6]P209秋瑾认为中国的妇女有着不减于男性的才华与牺牲战斗精神,她对“女辱成自杀,男甘作顺民”(《宝剑诗》)的男性的懦弱表现悲痛与不满,对“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感事诗》)的文人和妇女的战斗性表示坚定的信念。秋瑾提倡提高妇女地位,并非完全来自他对女权本身的信念,也同时泄露了女性期待担任国家继承人的欲望。[6]P209女性是可以担当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的大任的,就像她深深相信自己身负的使命,积极倡导革命的不懈努力一样。

三、高尚的人格秉性,豪迈的英雄侠气

秋瑾作品的风格深沉浑厚,格调高雅,体现出作者自身的高洁刚烈的秉性。诗词中歌咏最多的是梅、莲、菊三种。梅,开在初春,凌寒独立的姿态让人敬佩;莲,出淤泥而不染,迎风摇曳,幽香袭人;菊,是独立高洁的象征,隐逸的花中君子。秋瑾性情高洁,刚正不阿,《梅》:“开遍江南品最高,数枝庾岭占花朝。清香犹有名人赏,不与夭桃一例娇。”一诗表现了秋瑾的蕙质兰心,她不羡慕夭桃的妖冶之美,赞美梅花的品质――不畏春寒,开在高处点缀春光,正如秋瑾品质高贵,不贵名与利,坚持自己的豪侠的行为。

吴芝瑛在《记秋瑾女侠遗事》中说:“女士东游时,值宁河某君以戊戌事自首,系刑部狱。女士方脱簪珥谋学费,窘迫万状,不得遽行,闻宁河事,乃分其金以应急,辗转狱中,属勿告姓名。”[4]P16秋瑾在财政窘迫、自身难保时,出于对戊戌君子的敬意和支持,仍不留姓名,仗义疏财。

秋瑾从小崇拜英雄人物,渴望成为女英雄女侠士来拯救国人和国家的气节让人振奋。秋瑾凭着小时候的武艺,一身侠胆远走东洋,想去学习富国强国能帮助国家抵御侵略的技能,怀着美好的憧憬与浪漫的想象登上了开往东京的轮船,在路途中她满含激情地写下了“登天骑白龙,走山跨猛虎。叱咤风云生,精神四飞舞。”(《泛东海歌》)“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等诗句,去实践“巾帼易兜鍪”(《杞人忧》)的理想。决心走革命道路的秋瑾孤身一人留学日本,期间写下了《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语气坚定,风格爽朗豪迈,满含壮烈情怀及自我牺牲的精神,同时表达了她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忧国忧民之情,又反映出侠骨豪气薄云天和为革命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

秋瑾对为胡晓真分析象征男性权利的宝刀宝剑十分喜爱,尤其珍视,所作的《宝剑歌》中的开头八句诗句如下:“炎帝世系伤中绝,芒芒国恨何时雪?世无平权只强权,话到兴亡眦欲裂。千金市得宝剑来,公理不恃恃赤铁。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激烈的语言是不公平无秩序的社会的产物,刻画出坚持革命、怒目圆睁、为革命抗争的英雄形象,尽管诗词中的豪情壮志令人振奋,但秋瑾的浪漫豪侠的作风不免有种思想偏激的成分,表现了血腥的以暴制暴的残酷性,锋芒毕露,如“公理不恃恃赤铁”这一句,只凭武力来进行暴力革命,最终受害的是无辜的百姓。秋瑾视死如归的胆量壮哉,然而生命可贵,宣传革命、进行革命一定要有坚强的体魄,不一定要牺牲生命才是英雄豪杰;宝剑英武,威力无穷,“斩尽妖魔百鬼藏,澄清天下本天职”,但是“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表现的铁血主义多么霸道残酷。

秋瑾希望唤醒中国这头睡狮,异邦对汉族的统治,尚武的侠气培养了秋瑾士可杀不可辱的刚烈的性格,锋芒毕露的她不会为生而逃,尽管在大通学堂战友们力劝秋瑾转移,但她意志坚定,最后终于完成了为国捐躯的理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总之,秋瑾的性格刚烈,充满浪漫主义的豪侠气概,强烈的爱国思想让她跨出了安稳的小家庭,投入风起云涌,波澜诡谲的革命中,为国捐躯,视死如归,死而后已。这种义无反顾的精神气质值得中华民族继承,然而锋芒毕露造就了秋瑾的功业,而最后也造成了秋瑾的牺牲。

参考文献:

[1]郭长海,李亚彬编著.秋瑾事迹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2.

[2]郭延礼编.秋瑾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3]郭蓁撰.漫云女子不英雄:秋瑾诗词注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陈象恭.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清]秋瑾.秋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芒种小诗范文7

2. 举方仲永、麦考利・卡尔金的事例是为了证明“鲜花和掌声往往成为‘童星’成长中的陷阱”的观点。举杨澜的事例是为了证明成长需要厚积薄发的观点。

3. 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是表述极为严密,无懈可击。如“而那些娱乐圈的‘常青树’多是在成年后才涉足此行业的,他们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作者用了两个限制性的词语“多是”、“一般”,强调一般情况,但也可能有例外。作者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使得语言表述极为严密。

二、 1. ①北宋前期的宫廷画院开始自觉极力提倡,诗意入画渐趋重要。②北宋后期诗意追求成为主流。③南宋时诗意追求达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

2. ①举马远和夏的例子提出观点“诗意追求特色明显”。②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并与北宋山水画对比剖析,进一步阐明这种特色。③得出南宋山水画已发展到第二种艺术意境的结论。

3. ①“无我之境”:用客观的态度,追求细节逼真写实,真实再现自然景色。②“有我之境”:有直接表露的主观情感,有确定的审美感受(或“有诗意地追求”),有明确的意念或主题。

三、 1. 首先,交代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五部获奖作品;其次,高度评价了本届茅盾文学奖的重大意义;再次,从五部获奖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综论当今汉语长篇小说的成就;最后指出当今汉语长篇小说的不足。

2. 以历史性的高度,为中国文学立标杆,为往圣传精神,为未来寻道路;为当代汉语长篇小说的不足提供了集中呈现的平台。

3. 思想深刻(或“坚实深刻”);融合传统,贯通中西;风格多样,个性鲜明(或“叙事个人化”)。

四、 1. 肖邦的艺术独创,身后没有继承者(答出“越是独创的艺术家,身后越难有继承者而形成流派”亦可);不符合流派的某些“硬性”的指标;在艺术创造中最具恒久价值的,往往是最个人化的创意,而不是流派的共同特点。

2.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证明伟大艺术家作品的深刻和复杂的矛盾性在每个不同艺术家身上有着特殊性质。肖邦在对于音乐矛盾性的处理方面比其他音乐家高明。

3. 肖邦是独创的艺术家,身后没有人能够企及他的高度;肖邦的音乐独特,音乐中的矛盾都被隐藏了起来;肖邦的音乐不仅创新而且完美;肖邦英年早逝,创作盛期短,但作品大多是第一流杰作。

五、 1. 佛教传入中国,经过近一千年的发展才有理学诞生总结了思想重建的事例,证明“中西学术思想的真正融合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将佛教和西方思想比较,用当代与佛教传入时的时代差异,说明当今中西思想融合的复杂性。

2. 远离热闹,甘于寂寞;献身学术,为中西文化的融合而努力奋斗。

3. ① 与“科学”相印证的有“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等。

② 与“民主”相互印证的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的“诛一夫”非为“弑君”思想等。

③ 与“平等”相互印证的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等。

④ 与“博爱”相互印证的有“仁者爱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等。

六、 1. 争夺文化遗产,志在必得;将挖掘的名人故里等开发成旅游景点,以此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将文化遗产,视为地方经济的“摇钱树”,以创收为核心,大张旗鼓地进行着杀鸡取卵似的经营;地方政府对争夺文化遗产高调介入与认同。

2. 利益驱动,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以此作为面子工程,官员以此为自己捞取政绩而推波助澜;也有光大传统、发展文化的考量。

积极参与,正确引导。

3. 观众失去了文化的共鸣,历史文化也在被切割、破坏和颠覆(给历史文化带来灾难);没有为社会繁荣带来推力,没有增强我们的历史文化意识;推助了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加剧了好大喜功、铺张浪费的官场恶习;留下了沉重的文化欠债和社会成本。

七、 1. 以“儒、道、释”三教入题,意在引出削磨锋芒之力量占优势的文化背景。证明“不露锋芒”有生存的基础、历史的渊源,为下文论述要露锋芒作铺垫,树立批驳的靶子。

2. 相同的论证角度:主要从正面进行论证。相异的论证角度:第3段从武将锋芒太露者难得善终的角度论证;第4段从文将锋芒太露者难得善终的角度论证。所要论证的观点是:历史上锋芒毕露、正直耿介之士总是命途多舛、引人嫉恨。

3. 先提出中国文化有不露锋芒的传统,然后分别举例证明不露锋芒者一帆风顺,官运亨通,而锋芒毕露者招惹是非,带来祸患,最后呼吁为人要显露锋芒,敢于担当,促进社会进步,显露独特魅力。

八、 1. 首先,摆出谬论“天人合一”可以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重大难题;接着,揭示谬论错误所在,阐明对“天人合一”的正确理解;最后,提出希望,学者应该尊重科学。

芒种小诗范文8

可爱的校园

我们的学校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宝盖山下,塘边村:塘边小学.学校由菲,港,台爱国侨亲捐资建成的.

从南大门走进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茂密的芒果树,芒果树下有堵古诗墙.古诗墙是瓷砖烧制而成,中央写着‘‘弘扬传统文化,颂读经典诗书’’十二个大字。古诗墙上每首诗都配有图和文字,古诗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有八十首.

向左望去是宽阔的操场.操场中央是绿茵茵的草坪,傍晚,约上几个小伙伴在草坪上踢球.围绕草坪的是一条黑色的跑道;我们每天早晨都在草坪中迎着朝阳做操,记得运动会上我们像一匹匹欢快的小马在这操场上自由的奔跑.

走上操场前的水泥道,沿着楼梯拾级而上,台阶上是平坦的大石埕和宏伟的教学楼.教学楼共三层.第一层和第二层是教室和老师们的办公室,会议室.第三层是各种专用教室。早晨,当太阳睁开惺忪的眼,校园里传来了朗朗书声;中午,同学们有的在忙着改作业,有的去做好事,有的在津津有味的看书。教室里只有“刷刷”的翻书声和写字声;傍晚,放学了,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走出教室来,一路谈笑着离开校园。校园又恢复往常的宁静。

教学楼旁是壮观的大礼堂,大礼堂是我们全校师生开会的地方,每逢特别日子,文艺汇演,我们都聚集在这里。

礼堂两旁是科技楼---我们探索奥妙的地方。配套老师美丽的家园----宿舍楼是老师休息和生活的区域。

学校周围树木苍翠,花色鲜艳,在这可爱的校园里,老师辛勤的照顾下,我们茁壮成长.

芒种小诗范文9

80后京妞刘敏,美丽、聪颖,性格活泼开朗。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做过编辑,后来成了一位资深广告销售。平时除咖啡外,最喜欢鲜花。

2014年4月的一天,刘敏去闺蜜沈黎家喝下午茶,沈黎是《时尚芭莎》的资深编辑,当时她刚结婚搬进新家不久。有趣的是,沈黎经常在家里放舒缓的音乐、烤香甜的小饼干、摆美美的花,请朋友来喝下午茶,她说:“每个有花陪伴的日子都很舒心缓慢。”

刘敏和闺蜜交谈时得知,沈黎的花都是在家门口超市买东西时顺便捧回家的,但每次都很狼狈,一是捧回家很麻烦,二是小花店确实搭配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沈黎说如果能有个每周送好看的花到家的品牌,她一定会是对方的“铁杆用户”!没想到好友无意中的一句话,却让刘敏的眼睛不由猛地一亮。何不开一家“卖诗的奇葩鲜花店”?

很多人都知道,世界著名时尚杂志《Marie Claire》原来的造型配饰总监Taylor Tomasi Hill,辞职后也在开花店。她当初的理由是“工作太忙了,无法兼顾家庭生活”。也许,美女都有开咖啡馆和鲜花店的梦想,辞职创业这么大的事,两人竟一拍即合。“沈黎在芭莎做内容,我做经营,我俩单拉出去都能干一本时尚杂志,做一个鲜花品牌,应该不会太难。”刘敏对当老板信心满满。

刘敏做市场调查时,发现很多女人都喜欢鲜花,人们对花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但是一些高端的花店,实在太贵了,很小一束就要好几百甚至上千元,而街边小店的花虽然便宜,但品质普遍很差,去批发市场的话,大多数人又没有那么大精力每周去跑。她和沈黎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市场空白。

刘敏和沈黎一起去辞职,当时特别紧张,因为她们都是《时尚芭莎》的“资深人士”,怕忽然离开老板苏芒会不开心。听完她们说的计划以后,“时尚女王”确实挺遗憾的,但苏芒最终还是微笑着开了绿灯。

2014年6月,刘敏和合伙人的“诗集生活馆”热热闹闹开业了!与众不同的是,这里送出的花都配有与之对应的一首诗。刘敏说,她们每周都是先选诗,再设计花。会做非常精美的诗卡,随花送到客人手里。这种做法听起来就很有诗意,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令俩美女没想到的是,“诗集生活馆”的第一位客户竟是前老总苏芒,她专门给自己家里订了一年的鲜花。

诗集生活馆其实是一个鲜花O2O平台。刘敏在微信里向娱乐圈的朋友们介绍说,“一朵两朵成束,一首两首成集”,它用诗集和鲜花结合的方式,一周一束花,一年52首诗歌和52束鲜花记录每个人自己的四季更迭,从而为用户带来美好的生活体验。没想到,这个新生事物一下就在文艺圈、娱乐圈引起轰动。

其实不仅仅是苏芒无意中做了一次免费的“形象代言”,刘敏在具体经营中同样有很多独到之处。比如,这里的鲜花,除了和诗集搭配,无论是装载鲜花的盒子还是印上诗集的纸张以及印刷方式,采用的都是传统手工艺。“诗集”团队更是寻遍全国,找到了专业做盒子的手工匠人,打造让鲜花可以站立的盒子,旨在“尊重每一瓣花的开放”。

外面绝大部分的速递花都是“躺着”包装,很容易造成在运输过程中震动挤压变形,而她们的鲜花经过无数次试验,做到了“站立之美”。诗集的印刷方式也是老手工匠人的手艺,做工繁复,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手工制作,但是最后的效果却相当精美。

除了这些精良的包装,鲜花本身的搭配更是不能马虎。诗集生活馆的鲜花搭配设计,全都出自另一位合伙人萨龙。在此之前,他在高级婚礼定制行业做鲜花设计。

因为有时尚杂志的工作经历,刘敏把品牌定位在服务精英人群,因为“他们大多身处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却对高品质的美好生活有追求,渴望有一种便捷而优雅的生活方式”。

一位外企女经理告诉刘敏,她和先生结婚多年,关系越来越不好,老公希望她多顾顾家,但她总觉得工作忙,不自由。后来这位女经理开始在“诗集生活馆”订花,到了周五,想到第二天要收花,但是看看家里到处乱七八糟,于是她为了这束花就把家里收拾得特别美。花到了,她又觉得总得做个家宴才配得上如此美丽的鲜花。就这样,几个礼拜下来,老公并不知道她是为了花,只觉得太太又像刚结婚时候那样有情调了。于是两个人又开始约着看电影,重新甜蜜蜜。

这个“一束花改变一个家”的温馨故事,让刘敏颇受感动。“职场女性其实都挺累的,但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学会适度地慢下来,欣赏一下美景,欣赏一下生活。”她把女经理讲的这段感悟上传到网上,一下就引起很多网友的共鸣和点赞!

对于“诗集”来说,鲜花的库存、保鲜、物流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冬天“花束下面的保水棉都冻住了,我们自己搭钱,将配送标准改为生鲜配送。”刘敏说,她们的花艺师都是当天将花材包好,第二天就可以送达用户手中。由于某些花材的特殊性,也出现过损耗的问题,因此每周配送前都会请物流提前试运两次,以备调整花材。

为了让用户的体验足够新鲜,“诗集”会提前两周召开选诗会、花艺设计会。“现场每个人对自己选的诗句抱有极大的热情,读完后还要分享背后的故事,然后编辑、设计师、摄影师会一起讨论诗的内容、鲜花的搭配和拍摄。”

在公司运营中,沈黎负责的是线上运营和品牌调性的把控,而刘敏则全权负责线下生产和经营。

打开“诗集生活馆”的微信公众号,清新的气质扑面而来。“诗集”可谓是一夜爆红,连刘敏自己都觉得“起来得太顺”,因为公司从没花钱打过广告。微博、微信里名人、明星的自发定制、转载,有时反而让诗集鲜花出现了订不到货、临时修改花束的情况。

谈到公司前景,刘敏自信满满。“随着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日常鲜花消费市场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2014年,我国花卉总销售额达到1600亿元,到2017年,有望突破2000亿元。”她说,除高端客户外,现在很多中端家庭在生活稳定后都有消费升级的愿望,他们不只是满足于买房、买车的刚性需求,精神需求更胜从前。而她们每周为客人送去精心搭配的主题花束,肯定能为对方装点有温度有美感的温馨日子!

芒种小诗范文10

波兰诗人辛波丝卡在《旅行挽歌》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全都是我的,但无一为我所有,无一为记忆所有,只有在注视时属于我。”辛波丝卡以此概括“我”与风景的关系:如果不能凝神于风景,风景对“我”而言就等同于虚无。台湾作家杨照有相似体验,他曾撰文介绍自己多年前的一次旅游经历:壮丽的美国大峡谷,前一晚使他几乎落泪,第二天却无法让他感动。最后他发现,原来是自己的状态出了问题,长期依赖咖啡的他,在缺少咖啡因时,感官封闭了一半,对美景视若无睹。解决的方法很简单,一杯咖啡,让他重拾昨晚的感动。杨照当然不是为咖啡做广告,他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必须有一定的准备,否则再美好的东西都进入不了我们的感官系统。

辛波丝卡的诗与杨照的感悟,不仅可概括人与风景的关系,也可延伸至人与社会以至世界的关系。有了一定的准备,才能发现与领略世界的辽阔奇妙;在“注视”中,风景于人才有了意义,而人也以此确立自身的存在,化解焦虑,对抗虚无。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最大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让孩子们作好“一定的准备”,学会“注视”,以免错失本可如大峡谷般壮丽的人生。

如何理解这“一定的准备”呢?我的理解是,这准备并非外加的知识,更非物质的占有,而是人自身所具有的,且可不断生长的灵性。教师所要做的是,唤醒并守护孩子珍贵而脆弱的灵性,再让灵性唤醒原本处于黑暗蒙昧中的孩子的“自我”,使其睁开眼睛,热爱并探究这个令人惊异的世界。

法国电影《与玛格丽度的午后》,讲述的就是一个灵性被唤醒的故事。法国国宝级演员杰拉尔·德帕迪约扮演的基曼,平时打理一个小小的菜园,有空了就和朋友们泡小酒吧。他外表粗野,却有一颗不为人知的温柔善良的心灵:他熟悉广场上的十九只鸽子,如同熟悉自己的孩子,并给每只鸽子都取了可爱的名字。鸽子使他结识了一位同样喜爱鸽子的老太太玛格丽特。玛格丽特是一个退休的农艺学家,几乎花了一生的时间周游世界和阅读文学作品。在广场旁的长椅上,玛格丽特试着给基曼朗读小说,没有任何阅读基础,连莫泊桑是谁都不知道的基曼,开始了他特殊的阅读——听读。

玛格丽特发现基曼虽然识字很少,却是一个出色的“听读者”。他能随着她的朗读,想象出加缪《鼠疫》中所描述的恐怖画面;他有出色的记忆力,仅凭一次听读,就能记住打动他的语句。这样一个出色的“听读者”,却有严重的阅读障碍:童年时,老师肆意嘲讽朗读出错的他,同学们也随之哄笑。他对阅读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恐惧,对学习、对爱都失去了信心。最后,对玛格丽特的爱,对阅读的爱,使他克服了障碍,成为一个真正的阅读者,并且重拾对自己的信心:自己是有能力去爱,并给予所爱的人幸福的。

玛格丽特使基曼获得了重生,而她所做的,只是唤醒他心中沉睡的灵性。那灵性,如同一颗种子,曾被粗暴地践踏,埋入冰雪,但多年后,终于在玛格丽特春风般温柔的朗读中重新萌芽生长。基曼是不幸的,因为他在黑暗中徘徊忧伤多年;基曼又是幸运的,他还来得及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电影的结尾,基曼以如诗的语言表达他对与花同名的玛格丽特的深深的爱:“她没有别的称呼,以花为名,依书而存。形容词像及地的长发般柔软美丽,动词如杂草一样坚韧,傲然。有些停下来,静悄悄地走进我的心里。她给我一本书,然后,第二本。书页在眼前放出光芒。”

玛格丽特与基曼的邂逅属于电影,浪漫而美好,更像梦而非现实。但教师与学生的相遇却是真实的,我们可以用一本书、一节课、一首歌、一幅画、一次实验,让世界在孩子眼前放出光芒。这光芒,不局限于文学领域,可以是硫酸铜晶体那动人心魄的蓝,也可以是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光合作用”如何把矿物肥料这种无生命的东西,变成了西红柿甘美的肉汁,变成了玫瑰芬芳的花朵。这光芒,也不必机械划分区域,如文或理,感性或理性,比如前述“光合作用”,既可借此感知生命的美丽与神秘,为其中的诗性甚至神性深深迷醉,也可由此体会科学之真、探索之趣。这光芒,照亮了孩子们凭借自身灵性通往世界的那个入口,教育的本意,或许正在于此。而每个孩子的入口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我们用爱和想象力去经营自己神圣的工作。

曾收到学生的一个短信:

一个上午可以是五张卷子也可以是开花。周一樱花都要满树了。门口的紫玉兰……枇杷树的花不好看却惹蜜蜂。还有水杉!花和果一起满地。原来什么都开花。有一丛矮树叫十大功劳,也开花。梧桐树在掉完所有叶子,老叶子真有风度。又来了新树,她们都没能安静地等花开。枫杨树绿极了。哎呀!

比试卷更重要的是“开花”。善于分析的学者们或许还可以在其中读出文学、美学、植物学等等。我相信这个热爱春天、热爱生命、对世界惊喜地说“哎呀”的学生,将来无论做什么都会做得很出色。沉迷在试卷中,甚至以试卷取代了教学的老师们,也该望望窗外的风景,想想什么才是教育中重要的。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10003)

芒种小诗范文11

关键词:曹植 白日 意象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一、“ 白日”意象

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被称为“建安之杰”的曹植在诗歌中大量使用“美女”、“少年”、“云”、“风”、“飞蓬”等意象,关于这一点学术界多有研究。同时,曹植诗歌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意象:白日。“白日”意象本身的原型含蕴十分单一,但是一旦诗人将自身情感注入其中,在诗歌中势必会呈现出多种复杂的意蕴,这也展现了作者精湛的艺术表现力。

曹植诗中“有‘白日’意象的诗共五篇,分别为《箜篌引》、《赠徐干》、《赠白马王彪・其四》、《侍太子坐》、《名都篇》……曹植以‘白日’入诗,不仅是诗人对曹操在世时他‘贵公子’般生活的怀念和留念的体现,更是他后期内心生活悲苦、政治失意的一种淋漓尽致的宣泄。‘白日’还表达了曹植对时光匆匆流逝中自己却功业未立的哀叹”。①本文主要探讨曹植诗歌中的“白日”意象的特点。

二、曹植诗歌中“白日”意象的特点

(一)移情性

所谓“移情”,“指人在聚精会神中关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②“日”仅仅就是“太阳”的意思,而正是由于移情手法的运用,诗人将自己内心中的不同感受倾注于“白日”意象中,这也就使得曹植诗歌中的“白日”意象有了不同的含蕴。太阳光芒四射,给人以朝气蓬勃之感,使人充满希望。曹植在《名都篇》中所描写的京洛少年“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主要是歌颂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诗中“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虽是一种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但基调仍是十分积极乐观的。散发着灼热光芒的太阳本应给人以乐观积极的印象,但是由于观察者自身的情感的消极而使得代表着勃勃生机的太阳充满了抑郁暗淡。“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赠白马王彪》)的“白日”一片惨淡,毫无生气,是由于同胞兄弟被害,路上又被迫与诸侯王分开走,曹植“思郁以纡”。诗人内心悲愤,因此看到的太阳暗淡凄凉,没有光彩,这集中抒发了曹植数年来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慨,并且对那些挑拨他们兄弟感情的小人大为痛斥,表达出对手足情深的任城王的深切怀念。同样,诗人的朋友徐干才华横溢却不得重用,于是曹植在《赠徐干》中用“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来表达因对朋友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思念而引发的对时光易逝的慨叹。曹植其他诗篇中的“太阳”意象也有此意。《杂诗七首・其一》首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写的是登台时的情景,惨淡的日和高台上的“悲风”相互映衬,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苍茫之感,也比喻当时朝廷政治气氛险恶阴惨。《情诗》中“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薄薄的云层遮蔽了日光,一阵阵凉风吹起诗人的衣衫,写出了一派凄清的景色,其中寄寓着诗人压抑、忧郁的心志。既是写情,也是写景,达到了物我同一。

(二)多义性

多义性是指寓“情”于景中的“情”是多方面的。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其实是作者与读者在文本当中的潜在对话,读者的接受活动被看作是文本含义的具体化和再创造过程。③西谚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中国也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古语。由于关照的角度和读者自身文化素养以及生活体验的不同等原因,对于同一首诗,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甚至,对于同一个意象,诗人本身就寄寓了多种复杂的感情在里面。徐干是“建安七子”之一,善诗赋,好文词,但一生坎坷不遇,贫贱可怜。《赠徐干》是曹植悯其不遇,勉其待时的劝慰之作。首句“惊风飘白日”,李善评说:“夫日丽于天,风生平地,而言飘者,夫浮景骏奔,倏焉而过,余光杳杳,似若飘然”。风惊、日飘,一方面是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另一方面也与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密切相关:正是对朋友的思念导致诗人神情恍惚而主观上产生的光景西驰的感受。一首《赠徐干》即包含着诗人悯朋友之不遇、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感慨时光流逝等多种情感寄托,同时,同一首诗不同的人也有其他的理解。有学者(韩涛)认为“这首诗是作者以朋友的身份劝说徐干出仕的,所以诗写的真挚热情,喻之以理,动之以情,很有分寸。”他认为首句“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则是以比喻的手法,说明东汉王朝就像惊风吹拂下的白日一样快要落山了,而曹家的天下就要建立起来了,把天下的大趋势告诉了徐干,以封建士大夫最珍重的友情来感化徐干,让他出仕,和自己一起共举大业。《侍太子坐》写于曹植竞争太子之位失败之后。曹丕当上太子,曹植心里十分压抑苦闷,但却不得不参加哥哥“清醴盈金殇,肴馔纵横陈”的游乐宴飨之事。在一片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之下,曹植内心充满了份孤独苦闷的失落感。“这首诗表面上一派欢乐景象,其实是以乐景写哀情。其中‘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既指现实中大雨过后,太阳普照大地,‘白日’也喻指曹丕,形容他当上了太子后光芒四射,足以‘曜青春’”。

芒种小诗范文12

前不久的环欧旅行,简直就是一场享受风景的视觉盛宴,令人在大开眼界的同时,感觉身心愉悦飘飘然。比如荷兰的田园风光、法国的古典浪漫、西班牙的热情奔放,其中瑞士的湖光山色最为难忘:阿尔卑斯的雪山草甸,牧场村落,湛蓝湖泊,诗画小镇,构织成上帝的画卷,世间的仙境。

宁静的瑞士,静谧幽雅。在那里,可以聆听上帝的呼吸和心跳。十年前我匆匆而过,没能拍下更多的图片,没能用画笔留下更多瑞士美景,所以,这次重回瑞士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想再用镜头,用画笔,用笔端记录瑞士的湖光山色,让心灵再次远行。

清晨的瑞士小镇

第一缕阳光照进阿尔卑斯山的雪山草甸,轻轻地,柔柔地。铁力士峰下的英格堡小镇还在睡梦之中,静静地,静得让人不忍惊扰。

我的团友们还在睡梦之中,昨天我们从法国到瑞士,大家都有些疲惫了。在阿尔卑斯山清凉的早晨美美地睡个懒觉,想必也是一种难忘的享受,但我不能让阿尔卑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清晨在梦中飘逝。天还未亮,我就早早地起了床,独自一人游走于英格堡小镇的小径上,等着阿尔卑斯山的第一缕朝霞。

小径的鲜花野草上躺着晶莹的露珠,湿润的空气和着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滋润着我原本有些疲惫的身心。这个时候,天地万物似乎都凝固了,雄伟的阿尔卑斯山成为一个人的阿尔卑斯山,迷人的英格堡小镇成为一个人英格堡小镇。

雪山,湖泊,草甸,教堂,村落,群群牛羊,遍地野花——这是上帝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远处,雪山罩上一层金色,高贵而典雅。阿尔卑斯雪水汇成丝丝清流,浸润着教堂周围的花草,也浸润着小镇街巷深处的每一户人家。

清晨的小镇是如此清凉静寂,静寂得可以听见上帝的呼吸、圣母的心跳。特力斯特峰下教堂的钟声缓缓地响起,淌过沟壑漫过山梁,轻柔地抚摸着小镇的每一个角落。钟声穿过混浊的心和纷繁的世界,天地万物似乎都化为圣洁一片。

清晨的瑞士小镇,清晨的阿尔卑斯,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心灵的赞美诗。

四洲森林湖畔

在如诗如画的四洲森林湖畔坐落着古朴精致的琉森小镇,她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小镇之一。

站在湛蓝的四洲森林湖畔,碧波万顷,白帆游弋,一片诗情画意。远处阿尔卑斯雪山沟壑中的积雪在阳光下忽闪,近处湛蓝的湖面上帆影点点,眼前这一切会让你相信人间真的有仙境,而我正置身仙境。

四洲森林湖的美当然不仅如此,我更喜欢她天堂般的宁静,一如喜欢阿尔卑斯山清晨的宁静一样。中午我们到达琉森小城,当团友们在酒楼吃饭休息的时候,我独自一人游走于湖畔,这是我所喜欢的旅行方式,在团体游中实现自助游,独自去寻找我心中的秘境。

灿烂的阳光透过枝桠的缝隙洒在小道上,温暖而柔和。雀鸟翻飞,发出开心的鸣叫,一如我一样享受着这片美景带来的愉悦和欢畅。琉森小城的每幢建筑都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宁静、安详、古朴,饱含着历史和人文气息。一座城市,当自然与人文完整地融为一体时,风景便会真正地滋润人的心灵。

四洲森林湖的风景便这样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莱芒湖

说到湖泊,当然要说到莱芒湖,更多的人知道的是她的另一个名字:日内瓦湖。

莱芒湖中央的喷泉冲向湛蓝的天空,变成四溅的云雾,微风吹过,又似薄羽轻纱,忽隐忽现,如梦如幻。这是莱芒湖的标志景观,也是日内瓦的标志景观。

莱芒湖,这个阿尔卑斯山区最大的湖泊被雪山草甸、牧场葡萄园包围,湖水终年不冻,色彩深蓝,与天空融为一体。亨利.詹姆斯称她是“出奇的蓝色的湖”,拜伦把她比喻成一面晶莹的镜子,“有着沉思所需要的养料和空气”,巴尔扎克则把莱芒湖说成是“爱情的同义词”。

而我,依旧称之为人间仙境。

阿尔卑斯山之巅

我们将攀登铁力斯特峰的顶峰,很多团友都显得有点急不可待了。

从英格堡小镇出发,很快我们就来到缆车站。从山脚到铁力斯特峰山顶,坐缆车要耗时三四十分钟,显然这是一段漫长的行程,然而在阿尔卑斯山这如画的风景里,三四十分钟也成为弹指瞬间。从山脚到山顶,鲜花、草甸、湖泊、丛林、雪山等如诗如画的美景扑面而来,而世界首创的旋转缆车更让我们可以360度享受阿尔卑斯的无限美景。

所谓站得高,看得远,缆车缓缓升起,从数百米升到三千多米,直至铁力斯特峰顶,阿尔比斯山展现了她磅礴秀美的一面。

感谢上帝,我们遇到了好天气,蓝天白云与山顶厚厚的积雪融为一体。远处,雪山连绵,一望无际,极为壮观。著名的山顶餐厅已经坐满了游客,享受着美食与美景,我们则享受着雪山之巅的宏大气魄。捧起一把积雪洒向蓝天,抑或在雪道上滑行一段距离,都令人心旷神怡。

你好,阿尔卑斯,你好,瑞士。

别了,日内瓦

漫步在这美丽的日内瓦城,感受一座城市的厚重,一座城市的悠闲。

两日行程,来去匆匆,对于处处是景的瑞士而言只能算是走马观花。尽管两日内,我抓紧每一个点滴游走于瑞士的山间小镇,品瑞士的湖光山色,但这依然太匆忙,匆忙得临走的时候有太多的遗憾。

最后半天,我们游览了美丽的日内瓦,第二天我们将离开瑞士前往意大利。日内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也是最宜居的城市。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喧嚣浮华,只有平静和祥和,而这正是我们所渴望的。日内瓦之美,需细细品味而无需赘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