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暑的古诗

大暑的古诗

时间:2023-05-30 10:15:59

大暑的古诗

大暑的古诗范文1

盛夏躲在空调屋里,再来点冷饮,这是现代人通常的避暑方法,而这往往会带来诸如“空调病”等健康问题。不妨学学古人,找一处阴凉地儿,与自然来个“和谐相处”,感受一下古人避暑的逍遥与雅兴。

盛夏,炎炎烈日在头顶炙烤着,花草树木被晒得蔫蔫的,无精打采的样子,没有一丝风,知了无力地叫着,空气中徒增几许烦躁。

我躲在空调房里,吃着冰镇西瓜,悠闲地翻看一本唐诗宋词,其中不乏反映古人避暑过夏的诗词,读来令人会心一笑。诗词中可以看出古人避暑都很“低碳”,取自于自然,不耗电,不花钱,是那般的逍遥自在,这与现代人的避暑方法是有着天渊之别的。

古人避暑,一般都到大自然中去,大自然是最佳的避暑场所,从诗词中可见一斑。唐代诗人苏颋《小园纳凉即事》说:“烦暑避蒸郁,居闲习高明。长风自远来,层阁有馀清。”小园中纳凉,享受自然的习习清风,是避暑的一个甚佳的方式;唐代诗人李白则到山中避暑,他的《夏日山中》里写道:“懒摇白羽扇,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酷暑逼人,诗人懒得摇扇,干脆脱了衣服和帽子,地在山林中,让山中清气与自由的肌肤作零距离的接触,是何等坦荡惬意!唐代诗人钱起《避暑纳凉》里说:“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夏日的园中,花香袭人,躺在绳床上一边闭目遐思,一边轻轻摇着蒲扇,日子因悠闲而变得清凉自在;唐代徐凝《避暑二首》里有:“避暑临溪坐,何妨直钓鱼。”坐在溪边,溪水潺潺,一边避暑一边钓鱼,如此怡然自得,羡煞旁人!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在《暑热游荷花池》中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依,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酷暑盛夏时分,一边赏荷一边纳凉,荷香伴清风,真是快意人生!

古人静心修为也可避暑。所谓“心静自然凉”,既然不能强行与大自然抗衡,那就修心养性,清心静气也可避暑。唐代诗人白居易深谙此道之妙,他作《消暑诗》曰:“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独坐院中,平心静气,凉意顿生,迎着临窗的习习清风而怡然自得。他又作《天竺寺七叶堂避暑》:“郁郁复郁郁,伏热何时毕。行入七叶堂,烦暑随步失。”他在《夏日与闲禅师林下避暑》里也说:“洛景城西尘土红,伴僧闲坐竹泉东。”步入山林寺院间,与无欲无尘的禅师闲话人生,让身心也清静空灵,确实是不错的消暑良方!白居易还有诗《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禅师安坐禅室,不像有的人东奔西走地避暑,就是因为他“心静”。唐代诗人韩偓也作《山院避暑》诗:“行乐江郊外,追凉山寺中。静阴生晚绿,寂虑延清风。”可见古人避暑,与心境的修为结合起来,做到先从“心”里凉起来,然后身体自然就凉快了。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是一个讲究生活情趣和品位的人,他过夏避暑的方式,甚为独特,他的《闲情偶寄》里作了详细的述说:“予绝意浮名,不干寸禄,山居避乱,反以无事为荣。” 一到夏天,他不去访客也没有客至,不但头巾不用了连衣服也成了累赘,“或裸处乱荷之中,妻孥觅之不得,或偃卧长松之下,猿鹤过而不知。洗砚石泉,试茗奴以积雪;欲食瓜而瓜生户外,思啖果而果落树头”,他有时赤身躲在乱荷之中,妻子儿女也找不着;有时仰卧在高高的松树之下,猿猴、白鹤擦身而过也不知晓。在飞泉下洗砚台,用积雪煮水来试新茶,想吃瓜了瓜就在户外,想吃水果了果子就挂在树上,“可谓极人世之奇闲,擅有生之至乐者矣”。这样避暑度夏,真的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啊!

古人避暑消夏,也跟芭蕉扯在了一起。宋代诗人赵时韶作《芭蕉》诗:“摇摇如扇叶,风颤午窗阴。素不生枝节,人皆见赤心。”芭蕉那飘逸柔美的巨大阔叶令人触目生凉;宋代释正觉也有《拜芭蕉情禅师》说:“来谒芭蕉大仰孙,要明圜相识躭源。横山烟雨洗秋骨,掠面溪风吹暑痕。” 一碧如洗的阔大的芭蕉叶承接着沁凉的烟雨,沙沙作响,那样清,那样脆,那样深情隽永,余韵悠长,不知不觉间就轻轻地洗去了心头的浮躁,染绿了人的心境,一颗在俗世红尘中磨得生硬的心也让那雨滴浸泡得温润柔软,使人感觉清凉舒爽。

《红楼梦》中,也有关于芭蕉的描写,宝玉的居所怡红院,有一匾额原叫红香绿玉,“红”指院里“葩吐丹砂”的西府海棠,“绿”就是指那数株芭蕉,后让元妃改作怡红快绿了。有人指证此处的红与绿其实正象征宝钗与黛玉。而晴雯撕扇之前躺在榻下乘凉睡觉,书上并未交代晴雯是否躺在那几株芭蕉下,但我认为她是的。想想,在阔大苍翠的芭蕉荫里,有凉风那么吹着,有绿意那么罩着,竹榻上一躺,多好!后来看到电视里灵巧可爱的晴雯躺在一片浓绿的芭蕉底下,正暗合了我的想象。

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师事金农(号冬心先生),好禅工诗,自号花之寺僧、衣云和尚,画有《冬心先生蕉荫午睡图》,画上几株巨大的芭蕉,绿荫如伞,金农袒胸靠在椅上午睡方酣。清雅的设色和超脱的风格,深为金农所喜爱,于是提笔写《题罗聘冬心先生蕉荫午睡图》诗曰:“先生瞌睡,睡着何妨。长安卿相,不来此乡。绿天如幕,举体清凉。世间同梦,惟有蒙庄。”旷达超逸中掩藏不住对现实黑暗的愤懑之情。芭蕉体现的是一种清高风雅。古往今来的人们,在蕉荫下,或把酒吟诗,或煮茶品茗,或下棋论古,或抚琴对唱,或闲读诗书……这都是人生的雅事乐事。

夏日读诗书,读到古人的逍遥避暑,使人顿感凉爽惬意。

大暑的古诗范文2

关键词:承德避暑山庄;植物造景;园林艺术

1避暑山庄植物造景的概况

山庄在因山、理水、叠石、植树等方面巧夺天工,因地制宜,精心选材,再现了吴侬软语的江南水乡园林、绿草如茵的蒙古草原、广袤无垠的东北森林,景景古木浓荫,处处香花异草,意境深远,野趣天成。避暑山庄植物繁多。木本植物共有36科71属141种,以油松为主,其它乔木有椿、桑、枫、柳、榆、槐、侧柏等,观花乔灌木有玫瑰、丁香、连翘、山楂、山桃等。此外,还引进了江南的菱角和兰草、山西五台山的金莲花、兴安岭的草荔枝、盛京的黑葡萄等点缀其间,增添山庄的山野气氛。据笔者考察,避暑山庄中以植物为主题的景观多达18处,如以树木色彩四季变化命名的青枫绿屿;以日光照射,金莲花金彩焕目命名的金莲映日等。避暑山庄组景中山水木石的诗情画意无不体现着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使人有忘尘世之怀。

2避暑山庄植物造景的特色

2.1天人合一理念,体现自然关

2.1.1植物造景尊重自然。避暑山庄山地森林覆盖,平地榆柳成荫,康熙提出“庄园勿动树勿发”的思想,保留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原始美。山庄西北多山而东南多水。设计者顺应自然,借峰岭的自然地势划分景区,形成各具特色,层次丰富的景观。在西北山区,注意保护天然植被,保留原始的成片松林,人工植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形成针阔叶混交,以油松为主调的山林景观。在北部平原区,是以杨、柳、榆、槐为主的阔叶林,古木参天,人工造景时宜松则松、宜柳则柳,不破坏自然景致。在东南湖区,种植低矮灌木或小乔木,造就水面漂浮落花的美景。由此可见,避署山庄保持了大自然原始、粗旷的风貌,将自然风景巧妙融汇于园林景观之中。

2.1.2植物造景法天象地。避暑山庄拟仿自然之形态,利用植物的花期和叶色变化,使园林景观具有绚丽的季相之美。春天梨花竞相开放,轻纱素裹,“微云淡月时情景尤绝”;夏天水滨青萍涌翠,亭亭玉立,荷花朵朵,摇曳生姿,犹如置身于江南水乡;秋天枫叶,温彩流丹,霞升满山;冬天以青松、白雪为主题,“批把垒玉、蜡瓣舒香”。避暑山庄推崇天人合一理念,使植物与风霜雨雪雾霭云露交相辉映,利用植物的自然属性建立众多景观,创造一年四季景色,引起品评者“喜怒哀乐,感于吾心”的体会。

2.1.3植物造景人造自然。避暑山庄北部是占地近66.7hm2的平原。开阔的草地,奔驰的骏马,嬉戏的麋鹿,配上蓝天白云,构成一幅空灵与辽阔、恢弘和畅远的草原画卷。为了搞好民族关系,在万树园北部的草坪上散落着数10座精心搭建的蒙古包,使到此会盟的蒙古上层贵族宾至如归。这些蒙古包如白玉镶嵌在碧绿的草坪上,“宛自天开”。乾隆帝赞叹到“绿毯试云何处,最维避暑此山庄。却非西旅织裘物,本是北人牧马场。”

2.2传统文化理念,体现社会人文关

2.2.1按寓意配置植物。避署山庄借植物寓志,立意高远。如曲水荷香主要以荷花为主,取义洁净无暇,“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水系堤岸种植柳树,柳树象征吉祥,又被文学家赋予了“离情别意”的韵味;静寄山房种植槐树,象征高贵、文化,《全唐诗话》中有“槐花开,举子忙”的诗句;水流云在种植丁香,被佛门称为“西海菩提树”,象征爱情和幸福;松云峡和如意洲种植桃树,象征辟邪、逃凶,此外与爱情相关联,有“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誉;文园狮子林种植竹,象征清高脱俗、虚心坚韧、高风亮节;松鹤斋遍植油松,饲养仙鹤,松涛声声,鹤鸣阵阵,寓意松鹤延年。拟人化的植物寄托着山庄主人淡雅的情怀、崇高的理想,含意深邃。

2.2.2按诗情配置植物。避暑山庄配置植物景观时“栽花种草全凭诗格取裁”,构筑“诗意”空间。如曲水荷香是一座大型重檐攒尖方亭,亭内有流水潺潺,弯环曲折的石渠,亭外有摇曳生姿的荷花,“荷气参差远益清,兰亭曲水亦虚名”。又如梨花伴月一景,春意黯然时节,皎洁无暇的月光下,簇簇梨花争相开放,散发阵阵清香,沁人心脾。一眼望去,洁白的梨花仿佛隆冬时节的皑皑白雪,飘落枝头,异常圣洁清凉。植物景观与古典诗词相互渗透,文因景就,情景交融,为后人留下了追思往昔繁盛之景的凭借。

2.2.3按画理配置植物。避暑山庄根据画理安排风景构图。“松不烦新种,石皆入古图”;“山庄也自寻常看,写入画图故合诗”。这些诗歌说明避暑山庄的植物景观因画成景,景作画观。

大暑的古诗范文3

夏日炎炎,暑气逼人。此时,许多名山却浓荫如盖,山风时拂,成了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夏天到山中避暑纳凉,早在古代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消暑方式。不少文人雅士更是深得山中避暑之妙,唐代高骈《山亭夏日》诗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古树参天,蔷薇吐香,周身清凉,好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中消夏风俗画;宋代诗人梅尧臣喜欢在山里的寺庙中避暑,他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中写道:“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山寺林木蓊翳,环境清幽,自然使人心静生凉。元代释英写过一首《山中景》诗,颇能勾起人们到山中避暑的兴致,诗云:“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尘飞。”城镇赤日如火,而山中树木青翠,山高气爽,微风绕屋,到此消暑,使人凉意骤生,烦热顿消。

我国名山众多,不少名山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如四川峨眉山位于成都西南,山势逶迤,重岩叠翠,流云飞瀑,使它素享“峨眉天下秀”之美誉。盛夏来此,凉风时拂,苦热顿解,从中可体味“六月清凉绿树荫,小亭高卧涤烦襟”之情趣;浙江莫干山在德清县西北,海拔七百余米,以“凉、绿、清、静”而闻名。山上修篁夹道,竹海荡漾,清幽秀丽。炎夏之时,身临其境,凉爽宜人,“竹径清风涤烦暑”正道出了个中之情趣;山西五台山位于五台县北部,山中古寺林立,清流潺潺,风景独佳,素称“华北屋脊”。独特的小气候环境,使它以“清凉世界”著称于世。夏日山外似蒸笼,山中却清风夹道,凉意袭人,真是“炎夏山中似火烧,五台山中仙欲飘”;河南信阳市鸡公山,为著名避暑疗养名山,这里绿荫环绕,白练飞泄,风光旖旎。尤其盛夏,景区凉风习习,沁人心骨,难怪鸡公山有“三伏炎热人欲死,清凉到此顿疑仙”之美传;四川青城山,峰峦叠嶂,林木苍翠,自古有“青城天下幽”之说。来此祛热纳凉,自然有清风舒怀、暑日得幽之感,秋凉宜人之爽,颇有“毛骨生风六月凉”之感;江西庐山林木葱郁,飞瀑流泻,泉水淙淙,雾海苍茫,夏季气候凉爽,有“凉岛”之称。山外炎暑逼人,热日如火,山中却是“白日不用扇,晚上把被盖”;湖北武当山奇峰峻秀,云雾缭绕,风景幽奇,盛夏似秋,涉足期间,真有“踏入武当景远幽,六月炎夏变成秋”之感;天目山为浙西著名的避暑胜地,横跨浙江临安、安吉等县,上山修篁密箐,一望无垠。炎夏之时,城镇赤日高悬,而山中微风阵阵,山高气清,凉意拂面,“万竹深处坐,六月午时凉”,到此消暑,烦热顿消。

夏日山中格外凉爽,不仅是缘于随着海拔的升高,山上温度逐渐降低,即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要下降0.6℃,也是得益于许多名山林木茂盛,绿荫如盖,抵挡了阳光的直射,降低了地表的温度,据报道,树荫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射处低5℃~10℃,使山中变得清凉宜人。人们置身山中,可有效解除炎热带来的烦躁,收到调节心绪、放松心情的作用。同时,山中茂密的树林,能增加空气中的负离子,使空气变得清新,人们置身期间,自然有益于身体健康。在山中漫步,还可促进血液循环,活动筋骨,增强体质。

为迎合人们山中避暑的需要,不少名山中建有避暑山庄,这些避暑山庄与清泉翠林辉映,与云海雾海成趣,绝妙无比的美丽画景,宛如神话中的仙山琼阁。同时,山中的避暑山庄大都设施比较完备,也为人们度夏提供了方便。夏天入住,宛若“午前如春、午后如秋、夜如初冬”,让人“全身痱子一夜消”,甚为惬意。若有雅兴,在山中林间纳凉,体会“绿杉深处响流泉,林中微风一树蝉”,抑或感受“静听水声真活泼,饱看山色自清凉”,更是别有一番情趣。炎夏之时,偕家人或知己到山中避暑纳凉,一路山景一路情,尽情体味大自然的馈赠,享受难得的清凉,定能为夏天的生活平添几分温馨和浪漫。

大暑的古诗范文4

根据青年朋友的要求,我们从这期起,改“阅读与欣赏”栏为“古典诗词赏析”。我们力争在较少的篇幅中,多介绍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古典诗词;不作面面俱到的分析,而是立足于大家的需要,作提纲*领式的介绍。为了加强和青年朋友的联系,我们由闻益同志为“栏目主持

人”,大家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需要介绍哪些古典诗词,请直接写信给本刊本栏主持人闻益同志。

—编者

这次介绍的两首诗,是根据北京地区读者陈放、黄健平同志要求。我愿意为青年朋友服务。欢迎大家来信来稿,共同把这一栏目办好。

本栏主持人:闻 益

大旱,酷暑,高热。烈日长悬,清风不作。大地被煎烤得吱吱发响,平素浩荡的江河湖海也将干涸。人们不禁担忧:天上的银河,大约也已混浊不堪,转眼就要枯竭了吧!这时,在灼人的热浪中,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诗人透过龟裂的田野、枯焦的草木,仿佛看见了白雪皑皑的昆仑、冰清玉洁的蓬莱仙山,那里没有炎夏暑热,一派清凉宜人的景象。他顿时两足生风,凌云而起。但是,俯视着苦难深重的人世间,忧郁的黑云又重新笼罩在他清瘦的脸上。他毅然回头,扑向自己的同胞……

青年朋友,这不是神话,而是北宋年轻诗人王令在他的题为《暑旱苦热》一诗中描绘的情景。原诗富有想象力,写得很有气派: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巳惧江

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

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大暑的古诗范文5

赶集这个词一般在农村所见。在集市上人很多,很热闹。赶集也不过就是进行买卖交易的。隔上几天一个集,隔上几天一个集,这集也分大小的。而我的暑假作业就如赶集一般。

“暑假作业多”这几个字一般在城市所闻。这作业多得就像赶集上的人一样多,我们写的都快趴下了。暑假作业有很多同学都是敷衍了事,甚至还有不做的。老师不买我们的帐,把产品给退回来了。暑假了大家都要玩,隔上几天写一次作业,隔上几天写一次作业。写作业的量也有多和少的。没事儿多写点,要玩儿少写点。

在放暑假的第一个星期,我就把“能”做的作业做了。那“不能”做的作业,也就是我最讨厌的一项作业《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虽然我背书很快,但是我讨厌的就是背书。虽然还没上六年级,但是老师依然坚持让我们背。50篇呀,整整50篇,古诗也就算了,还包括古文,背的我可是晕头转向。虽听起来容易,可做起来难呀。一个暑假背50篇初中生的古诗文,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可是只要事情发上在我们班,一切皆有可能。因为要放两个月的长假,所以很多家长都带着自己的小孩出去玩了,根本没人跟我比赛写作业。不能“光明正大”的比,那我就“偷偷摸摸”的比。目前,我暂时赢了。对手是谁我可不能说,因为对手并不知道我在和她比,如果知道了,对手就会突飞猛进,废寝忘食。那我就输了,还是“偷偷摸摸”的比较好。还有一项作业也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完成的,那就是:在暑假里,每个星期六都要写深圳晚报的作文。从前一碰到作文就头痛的我,经过几次作文上报后,我对我写的作文充满了信心。如果这个暑假的作业由我做主的话,可想而知那就是:玩。整天无忧无虑的玩,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比玩更重要。因为玩可以让我们整天都尽在欢笑中。不过这只是个梦,一个遥远而又充满着幻想的梦。

“赶集”似的暑假,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大暑的古诗范文6

竹夫人:睡觉时可抱着纳凉

扇子,古人称之为‘摇风’或‘凉友’,虽然极其简单,却也方便、实用,更绿色、环保。于此同时,古人也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明了可以在睡觉时抱着纳凉的‘竹夫人’。听到这个名字大家肯定都会感到好奇,什么是“竹夫人”?就是用竹子编成的长约1米,宽约0.5米的竹笼子。《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去, 恩爱夫妻不到冬。”而谜底就是“竹夫人”,是一种用竹蔑编成的夏季抱着取凉的器具。既然是消暑用具,冬时自然要分离了。

“竹夫人”是古代消暑用具,也被称为青奴、竹奴。制作时用打磨光滑的竹条编制,形成圆柱型。因为整体都是镂空编制的,天气热时放置在床上抱着入眠非常惬意。现在人们一到夏天都习惯用空调,虽然是高大上的产品,但是由于家中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空调气温过低等原因,非常容易让人们患上空调病。相对而言古人的纳凉方法就简单、实用多了,最重要的是有利于身体健康。利用竹子编制而成,通过镂空通风的原理缓解燥热的感觉,这样自然的纳凉方法才是最好的。在南方还有许多地方的人在使用这种根据古书记载仿制的古朴纳凉工具,非常有趣,虽然是现代的仿品,却也能从中感受到它的古色古香。

瓷枕:“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家有瓷枕安然入梦。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为了能得一日清梦,古人也是找到各种高招。我们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瓷器的王国,古人用瓷器做了盘子、做了碗、做了花瓶、也做了茶具,当然也会想到用瓷器做枕头。枕头与人关系密切,要睡觉难免要找一个舒服的枕头,所以才会有南宋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中的词句“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以及古诗“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的出现,除了这还有什么能代替古人对瓷枕的热情赞美呢。

瓷枕是古人很好的乘凉伴侣,谁睡觉也需要枕头,为了能凉爽入梦,古人想到了瓷枕,在枕头上涂上一层釉,冰冰凉凉想想就很舒服。枕在这样的枕头上真的会舒服吗?有古诗为证。曾有诗句写道:“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忘机堪画寝,一枕最幽宜。”乾隆皇帝曾题词一首以表达瓷枕带给自己的喜悦感觉。如果瓷枕枕着不舒服,那还会有人喜欢吗?只不过已经用惯了软枕头的现代人多数用不惯这种僵硬的寝具了。”

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宋时期一度广泛流行,宋代各窑曾大量烧造,自此瓷枕开始进入繁荣时期,在工艺上使用的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天气炎热古人没有办法控制,但却可以通过寻找避暑工具来帮助自己度夏,而瓷枕能给人清凉的感觉,就是采用釉面的温度物理特性,来帮助古人清凉度夏。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躺在瓷枕上,体会它带来的冰凉感觉,不但有助于纳凉去暑,更有助于睡卧者获得安乐祥和的心境而酣然入梦。

“冰鉴”:原始的绿色冰箱

每到夏天都是各种冰镇饮料、雪糕的销售旺季,喝着冰镇饮料、啤酒,吹着小凉风,可谓一大享受。把时光倒退两千年,古代贵族的享受其实不比现代人差多少,冰箱加冷饮,其实古人也有。

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发明了食物防腐保鲜的方法。《诗经》中就有奴隶冬日凿冰储藏,供贵族夏季饮用的记载。古籍《周礼》记载“祭祀共冰鉴”。“鉴”其实就是个盒子,里头放冰,再将食物放在冰的中间,起到对食物防腐保鲜的作用。由此可见,鉴是我国的冰箱之祖了。内蒙古收藏家协会会员李蒙先生介绍,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温酒,温酒不伤脾胃。夏季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楚墓出土的铜冰鉴,是一件双层器,方鉴内套有一方壶。夏季,鉴、壶壁之间可以装冰,壶内装酒,冰可使酒凉。当然亦可以在鉴腹内加入温水,使缶内的美酒迅速增温,成为冬天时饮用的温酒。这“冰箱”还是无氟的,冷暖两用的,完全绿色的。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最原始的绿色冰箱。

说起冰鉴的外形其实很有特点,铜制的外壁和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若将上面的盖子拿开,俯视它的形状如同一个“回”字。这好比今天的暖水壶,有个外壳,还有个内胆。不同的是暖水壶的外壳和内胆之间距离很小,冰鉴的外壳和方壶之间则是个很大的空间,具有冰镇、温酒的双重功能。青铜鉴出现于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最为流行,西汉时期仍有铸造。当然和现代普通家庭都可以拥有的冰箱不同,青铜冰鉴在古代可不是一般人能用得上的。

斗笠、凉帽已有千年历史

大暑的古诗范文7

匾额

匾额最早见于南朝宋羊欣《笔阵图》,具有文学形象的匾额始于中唐,宋后题额多撷历代诗文名句而成。园林中的匾额主要被用作题刻园名、景名,陶情写情咏景或颂人写事,典雅含蓄,立意深邃,融辞、赋、诗、文意境于一炉,系诗情画意于一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艺小品。

匾额使物景获得“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弦外之音”,获得灵魂和生气,人们得以涵咏乎其中,神游于境外。如留园楠木厅悬有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篆书匾额“五峰仙馆”,将人们的注意力投向厅南的湖石峰峦上,“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主人仿效的正是李白“巢云松”的风流。

匾额为游人点出景观的美学特点,可“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文”,获得绵绵无穷的深永意蕴。如避暑山庄“锤峰落照”、“西岭晨霞”,观朝晖夕影;避暑山庄“月色江声”,赏月色波粼;拙政园“倒影楼”,看池中倒影;颐和园“玉琴峡”、耦园“听橹楼”,听水声淙淙;避暑山庄“曲水荷香”、狮子林“双香仙馆”、沧浪亭的“闻妙香室”闻鲜花馨香,等等。

写意式的抽象题咏更催人遐思:拥翠山庄的“月驾轩”、沧浪亭的“陆舟水屋”、避暑山庄的“云帆月舫”,驰舫游之思;耦园的“宛虹舡”、拙政园的“小飞虹”、“依虹亭”,骋彩虹之想。点出了虚实相济的园林欣赏空间主题,为风景传神写意。

匾额升华了创作情感,耐人品味、涵咏,给人以种种美感:

哲理美。留园书房额“汲古得绠处”,短绳难以汲取深井之水,汲取古人深遂的学问,也必须找一根长绳子。网师园“集虚斋”,“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出《庄子。人间世》,只有修持真道,才能至虚静空明的境界,才能使自己成为完全保持自然性的人。圆明园“坦坦荡荡”,撷《易经》“履道坦白”和《尚书》“王道荡荡”之意,表达帝王愉悦坦荡的心态。圆明园“鱼跃鸢飞”、留园“活泼泼地”,都是讲天机活泼,怡然自得的心理。哲理盎然。

理想美。有政治理想:帝王希望“天乐人和”(颐和园)、“万方安和”、“九洲清宴”(圆明园)、“四海承平”(颐和园);有社会理想:士大夫愿意在“小桃坞”(留园)、“人境庐”中,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拙政园、狮子林的“见山楼”),登东皋舒啸(留园“舒啸亭”),惬意地成为桃源子民;有宗教理想:或入“别有洞天”(拙政园半亭额)、“小蓬莱”(留园)、“方壶胜境”(圆明园),成方外仙客;或在佛国胜境“月地云居”(圆明园)、“四大部洲”(颐和园),大做梦中佛事;或在“参禅处”(留园)“面壁”(怡园)修行,参悟“亦不仁”(留园)法门;或夫妇“枕波双隐”(耦园),眠云卧石(退思园“眠云亭”),与清风明月为伍(拙政园“与谁同坐轩”),扁舟一叶,江海寄余生(“不系舟”、“网师园”等),象庄子般濠梁观鱼、濮水钓鱼(留园“濠濮亭”、北海“濠濮间想”)。

人格美。帝王追求“淡泊宁静”(圆明园),注意“澡身浴德”(圆明园),景仰严子陵之风范如“山高水长”(圆明园),要学习三代有道明君,“山仍太古留,心在羲皇上”(承德山庄“静含太古山房”),选贤任能,君臣和谐,如周代召、成卷阿之游(东宫“卷阿胜境”),常念创业之艰,感到热去凉来(颐和园“无暑清凉”);文人追求人格完善,怀冰握玉(拙政园“玉壶冰”)。

人伦美。娱亲的“豫园”、爱侣的“耦园”、兄弟怡怡的“怡园”,以及“敦宗”、“睦族”、“宜家受福”(狮子林)等。与朋友“诗酒联欢”(耦园“载酒堂”)、聚饮于南雪亭梅花下(怡园“南雪”)等。

朴野美。颐和园如意的“乐农轩”、“豳风桥”、延赏斋、蚕神庙、织染局、水村居等,圆明园的“多稼如云”,一片田园风光;承德山庄有占地58公顷的天然草原、“万树园”,占地440公顷的山区,深山密林,一派天然野趣。私家园林中也有反映田园野趣的题名,如拙政园有“劝耕亭”、“菜花楼”,芦荻、苇叶,棚架、花径,一派田园风光。明祁彪佳的寓山园建有山村“丰庄”、“豳圃”,种有桑树、梨、橘、桃、杏、李等果树。展现了优美的耕乐图。

园林许多门洞砖刻题名,大多是四字分刻两首,或刻在门宕的正反门楣上,也有三字、四字的,文采飞扬,内涵丰富:点景、引景:如“入胜”、“通幽”;点出厅堂方位特色:如“迎旭”(东)、“延爽”(西):“东甾”、“西爽”。抒情写志的:如“可以栖迟”:“岩扉”、“松径”:“缘溪”、“开径”等,大多典故出自古诗文名句,耐人咀嚼玩咏。当然建筑物本身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符合这种取之象外的艺术氛围,诗境和物境相通,才能使审美意境溶为一体,从而获得绵绵无穷的深永意境。

中国寺庙园林匾额,带有题撰者主观认识与情感的题额,也都颇富文学色彩。如四川云阳张飞庙壁匾“江上清风”,刻画了寺庙临江坐落的别致布局,醒人耳目。有的题额巧妙地包容了许多内容,如杭州灵隐寺“灵鹫飞来”匾,兼佛教盛事和寺前飞来峰,言简意赅,催人遐思。其他如“养心若鱼”、“即景遐思”(四川成都武侯祠水榍、爱树山房匾额)、“香国庄严”(云南晋宁盘龙寺)、“风流天下闻”(云南通海秀山武侯祠殿匾)等,或刻画情感,或描写环境,或蕴涵哲理,也足令人回味。

悬挂在厅馆楹柱上的叫楹联。它是随着骈文和律诗成熟起来的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融散文气势与韵文节奏于一炉,浅貌深衷,蓄意深远,既具工整、对仗、平仄、整齐对称的形式美,又具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写景状物的意境美和抒怀吟志的哲理美,是具有民族传统性的一种文学样式。

人文景观的联对,评说历史人物,数语关情,使人感发怀古幽思。如苏州沧浪亭原有清。齐彦槐的一幅对联: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出句化用宋。欧阳修《沧浪亭》诗句,咏沧浪胜景及苏舜钦当年买园本事。对句歌颂了先后成为沧浪亭园主的诗人苏舜钦和抗金名将韩世忠。名人名园,相得益彰。

园林中的风景联对,写景状物,可“使游者入其地,揽景而生情文”,成为美育辅导的生动指南。如颐和园南湖岛月波楼对联:

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上联特写云影徘徊的园林竹径,那丛丛幽篁、朵朵行云,幽雅、清朗、静谧。下联则将视线移往楼内:门帘半卷,可纳天地清旷,花影月色嵌入窗框,恰成一幅朦胧清冷的图画。全联写景聚焦在虚景“影”上:竹影、云影、花影、月影,天地之“影”浑融,形象超妙,给人以无尽美感。

写景的对联妙在切景,移他处不得,方称佳构,如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北窗对联:

山势盘陀真是画,

泉流宛委遂成书。

对联悬挂在“小山丛桂轩”北面正中一扇正方形大窗的两侧。窗外假山一角恰如镶嵌在窗上的一幅天然画图:但见山势盘旋曲折,乔木丛生,画意横生。东侧引静石拱微形小桥下有一狭长沟壑,水流蜿蜒远去。“宛委”一词又恰为传说中夏禹得金简玉字之书的山名,寓变化于工稳之中,想象丰富而奇妙。

有的对联紧扣园名内涵,也颇耐咀嚼,如避暑山庄有条对联:

六月无暑,九夏生风;

峰回路转,曲径通幽。

上联扣“避暑”之意:六月徐徐清风,毫无暑热,清爽可人;下联切“山庄”之景:山峰重峦起伏,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花木深邃,一片清凉世界!读之顿觉遍体生凉。

园林对联大量的是古代知识分子揽景抒情之作,可以使今人洞见古人的情感世界;如网师园琴室对联:

山前倚杖看云起,

松下横琴待鹤归。

联语将言志、抒情、状景交融为一,充满佛理禅机,表现出一派高人逸士那种脱离尘世、浮游于万物之表的心境和隐适情调,意境淡远怡美。上联与唐。王维《终南别业》诗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同一韵致;下联则有宋。坡《放鹤亭记》的神采:“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人在大自然中,任意停留观赏那山光、松影、飞鹤、白云,清闲惬意,悠然自得。倚杖、横琴,风神超迈。

有些园主自撰联,或抒情,或叙事,或写景,或写景抒情结合,别有一种人文的美感。坐落在广东梅州市杨桃墩小溪边的“人境庐”是清著名诗人黄遵宪私园,自撰对联一幅,悬于庭:

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

上联写园中山水、植物以及自然风月,下联写园内的建筑及远借长江之景色。联语巧用基数字连接,虚实之景相互映衬,“七分明月”、“百步长江”,给人以境域浩淼联广宇的开阔之感,同时感受到主人欣喜自得的心情和开朗的襟怀。

名人名园,对联往往映照出名主人的影子,如南京袁枚的随园,有这样一条对联: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上联用王羲之《兰亭序》中句描写随园园景美色,下联写在这样的园林美景中可以尽情饱揽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全联并未一字实写园景,而是以虚补实;以古人名句相衬、以园主的饱学相映,既突出了名园幽雅宜人的环境,又令人相见著名文人袁枚的风采。

园林中有些对联在技巧上颇下功夫。有采用双关、象声、叠字,或者嵌字、拆字、回文等形式和修辞手法,含蓄又俊逸,既成为一种清新奇巧的文化娱乐,人们又不禁为它的新颖构思和深远意趣所折服。

如怡园石听琴室一幅嵌字联:

素壁写归来,画舫行斋,细雨斜风时候;

瑶琴才听彻,钧天广乐,高山流水知音。

联语为园主顾文彬从辛弃疾词中集出。上联写隐逸之趣,跌宕潇洒;下联以琴为中心,室内主人弹琴,窗外二石听琴,高山流水得知音,且嵌进“听琴”二字。既表达了园主的造景意图,又显得典雅、宛转,韵味澄淡。

上海豫园对联: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这是一幅回环联,仿杭州西湖花神庙联,顺读、倒读都合韵律,自然流丽。全联用十四对叠字组成,节奏鲜明,如美玉双叩声声入耳,极富音乐感。联文把形、色、声、情集于一体,以状艳冶之景;由于联中语词来自人们熟悉的诗文,这些诗文意境也增加了联语的韵味和涵量。

拙政园荷风四面亭抱柱联:

四壁荷花三面柳,

半潭秋水一房山。

此联出句仿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刘凤诰所撰名联,对句化用唐。李洞《山居喜故人见访》诗名句,有移花接木之妙;巧蕴“一、二、三、四”之数;描绘了四季之景;且切合此亭之景。

著名的温州江心寺联以同音假借的手法,写出了妙趣: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大暑的古诗范文8

金沙县后山乡

——一个彩带一样的小镇

很喜欢戴望舒的那首《雨巷》,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愁。虽然我没有诗人的才华,但也总想能效仿诗人们,装装文艺范儿,去感受一下这种意境,所以一直想寻找这样的雨巷,也终于被我在后山乡找到了。雨中的后山乡别有一番江南水乡的风味,烟雨朦胧。

能发现这处美景要特别感谢重庆好地方网站,因为我是参加了由重庆好地方网站携手旅行社和贵州部分地区政府推出的“万人免费吃住体验避暑活动”,跟着他们去到了后山古镇。

走进后山古镇,放眼望去,仿佛又回到了古代。那里是用石板铺的路,用石板铺的桥,用石板砌成的柱子,宾馆的名字都是用的“客栈”,古街两旁挂的是那种古代马灯形状的路灯,而且两旁的建筑都是古色的,看上去像是木头的。这种环境下,假如再让我们穿上古时的服装,简直分不出是现代还是过去。褪去脚上的鞋,赤脚踏在平静的石板路上,有一点冰凉,但却很亲近。我应该带件旗袍过去的,学着电视剧里面的女子,感受这古镇的古韵,这犹如江南女子般的温柔和安静,就像自己穿越到了民国。不过还好,我们找到了一处拍艺术照的照相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古代服装,唐朝的、清朝的、民国的,每套都去拍了几张,每一处的韵味都不一样。这里气候也是如此的“淑女”,冬暖夏凉,像现在这个点儿,重庆都三十几度,这里才十几度,非常舒服。古镇虽古老,但是里面并不缺少现代化的元素,吃饭的、唱歌的、卖水果的,卖手机的、卖日常生活用品的地方都有,给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很多便利。陪同我们散步的工作人员说,这里也是他们公司的一个避暑点,六月份就会开通到这里避暑的直通车,这对我可是一个诱惑哟。

后山乡有古镇的古色古香,也有红色文化的经典与传承。

钱壮飞烈士陵园——中国革命精神。听当地老伯给我们讲,后山乡红色旅游的兴起源自红军长征过后山,那是1935年3月底4月初,中央红军主力完成四渡赤水后,经遵义枫香坝等地进入金沙,红军派先头部队奇袭后山渡口取得成功,使红军主力经后山大塘、江口、梯子岩渡口顺利南渡乌江,“兵临贵阳逼昆明”,跳出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此役在中央红军长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红军长征经过后山时,原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未到任),被周恩来称为“龙潭之杰”之一的钱壮飞在后山因侦察敌情迷路,不幸在梯子岩被土匪聂(黎)丛山杀害,英烈的忠魂永远地留在了后山这片热土上,也给生长在这里的后山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钱壮飞烈士陵园就如同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一样,都是伟大而庄严的。钱壮飞烈士陵园外面还可以买到一些革命纪念品,去参观完了出来,一起的老太太、老先生基本上每人都戴了个小红军帽,挎了个小红军的书包,我也买了的,记住这段历史,纪念我的这次旅行。离开的时候,回头看看“钱壮飞烈士永垂不朽”几个金黄的大字,心中是感慨的,没有他们的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怎么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会永远铭记与珍惜。

钱壮飞烈士陵园后山乡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天灵古刹遗迹、东汉古墓群、杨氏牌坊、刘家花坟、金钟寺、联盟大沟、古战场遗址……这次没有能游玩到所有的地方,但是暑假我还要过来的。一起过来的朋友,有人把暑假过来避暑订房的订金都交了,有几个叔叔阿姨直接就住下了,有个叔叔说这里空气清新,来的这几天他的肺炎都治好了,他都不想回重庆了。而我,也要回去好好看看我的日程安排,挤出暑假的时间,来这里继续我的贵州金沙之行。

大暑的古诗范文9

一、康乾七十二景的由来

从康熙年间的兴建到乾隆盛事时期的扩建,两位清朝的皇帝对于避暑山庄都表现出了无限的推崇。乾隆在《避暑山庄后序》写道:“若夫崇山峻岭,水态林姿;鹤鹿之游,鸢鱼之乐;加之岩斋溪阁,芳草古术,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较之汉唐离官别苑,有过之无不及也(1)。”在其眼中,承德避暑山庄比起盛事汉唐时期的离官别苑毫不逊色,足见其对于避暑山庄的喜爱。也正是由于这种喜爱,康熙和乾隆对于避暑山庄的景点名称也是倍加上心,主动题字命名。

早在避暑山庄初步建成的1708年,康熙就曾经御笔亲题“三十六景”,在1713年建成之后,康熙又以四字题名“三十六景”。因而,康熙以四字题名的三十六景为:烟波致爽、芝径云堤、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万壑松风、松鹤清越、云山胜地、四面云山、北枕双峰(2)等。康熙“三十六景”从题名上来说较为浪漫主义,用描摹景色意境的方式来呈现出对于景点的理解。而乾隆在避暑山庄扩建之时,又四字题名“三十六景”,分别为丽正门、勤政殿、松鹤斋、如意湖、青雀舫、绮望楼、驯鹿坡、水心榭等(3)。乾隆的题名就显得较为写实主义,“斋、湖、楼”均突出了建筑自身的特点与功能。“古人浩繁之数,又不能确其目者,则所举之数或曰三十六、七十二。”选择“七十二”题名,是为了彰显避暑山庄内景点之多,浩繁不可计数。后人将前后三十六景合并成为康乾七十二景,这“御笔亲题”也为承德避暑山庄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二、对康乾七十二景的美学评价

1、七十二景和而不同呈现出建筑的整体性

与古代清代帝王对于宫殿景观的取向相同,在七十二景的排布上,避暑山庄的设计者也严格按照对称的理念来进行设计。在宫廷区域,各个建筑都是呈三行、中轴线的对称位置排列,形成了总体上的和谐和统一性。而在色彩上,宫廷区的所有建筑都呈现出青砖灰瓦的调配,没有彩绘,整体园林也采用山石和花草作为点缀,不失清幽。七十二景错落有致,相映成趣。例如,从正宫岫云门,经过如意湖亭,景点“芳渚临流”、“长虹饮练”等分列湖的北部,亭榭、宫殿、门廊、方亭多种建筑形制相互配合,与瀑布、池塘、花丛、树木相互掩映,呈现出整体协调的美感。

2、七十二景融于环境体现独特的建筑美感

中国古代建筑强调环境与建筑的高度融合,建造在山水之间的七十二景更是如此。以中国独特的建筑――亭子为例,在七十二景之中,水流云在、莺啭乔木等都是以亭为中心的景点。这些景点利用亭子中空的特性,将前景的树木、景物与后景的景色分隔开来,呈现出独特的半通透的分隔效果,体现了古代建筑独特的美感。在山区榛子屿有望鹿亭,为一六角亭,正对对面的驯鹿坡。亭在高处,远看为一地标,而在亭中又有登高远望,便于观景的效果,使得整体的景观灵动而具备实用性,远远望去,与环境又协调非常。这是七十二景与环境协调的优秀案例之一,无论是云山胜地还是四面云山等,都是在兼顾了山势地形的同时,照顾到了与周边草木、环境的协调,使得其中的建筑依山傍水,显示出建筑的和谐理念。

3、七十二景意蕴深厚蕴含深厚的人文理念

七十二景无论在名称还是在营造中,呈现出的都是清代皇帝独有的思想与理念。从康熙皇帝对于“前三十六景”的题名的取向来看,古代帝王对于园林景观寄托的浪漫主义遐想十分深厚。避暑山庄并非用于休闲,其实是清代皇帝的一个环境较好的“办公室”。皇帝一方面想将社稷内的美景融于其中,一方面又想在园林中找到王朝缩影的感受,在景观设计上也是匠心独运。在康熙三十六景中的青枫绿屿、云帆月舫等,都透露出李白诗文中的诗情画意,呈现出的是“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境。青枫绿屿乃一庭院,背山面水,四面环绕丘陵,山水合一,明丽而和谐。而本身对于“三十六”“七十二”这种景观命名的执着,也体现出了清代皇帝对于道家思想的推崇。清代皇帝在打造七十二景的时候,无不想将每一个景点营造出福地、仙境的感觉,这也是古代皇帝希图“成仙”的内在期望的外在投射。

大暑的古诗范文10

“好书是一味心灵良药”,曾在浏览网页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当时只觉得这是一句不错的话,看了作者写的故事稍稍感动了下,觉得他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

还记得暑假看过的《教育先锋者档案》这本书,封面是淡黄的,上面有很多教育先锋者的名字,显得很严肃,那题目也让人觉得书的内容学术性很强。虽然也是教育者,可看到纯理论,学术性很强的书还是会觉得头疼。轻轻的翻开书本,看着“行走在守真归本的路上”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从批判到课堂教学重构”的韩兴娥老师的新阅读实践;“搭建通向生活的桥梁”的张晓梅老师及其大语文教学圈;等等生动的例子,我被吸引住了。更让我惊讶的是沈红旗老师和苏静老师。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今也有云“厚积薄发”。沈红旗老师中学时期就阅读大量的名着,并硬性规定每天有一定的熟读背诵量。因为书难买还抄了不少书,直到现在依然保存着《西方名诗选》《普希金抒情诗选》《杜甫诗选》《李贺诗选》《苏东坡诗词选》等的手抄本。高二暑期狂读《辞海》分册里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史”等部分。大一年级时,背熟一本成语词典。大学年,钟爱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同时,开始拜读弗洛伊德、尼采、孔子、老子和庄子等大家的哲学书。他有句话正说明了他教学成功的关键:用一生的储备激活每一次教学。年仅岁的苏静老师,在青岛市新教师比武课中,她轻取一等奖第一名,展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独特素养与潜在能力。探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校读书时,苏静老师连任了五年文学社社长,同时担任青岛市中学生记者团团长。中师二年级时,参加了山东大学古代艺术专业的全国高等自学考试,并且对古典诗词创作、古代建筑艺术、甲骨文、音乐学等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年参加科考试,都是一次性通过,而且门门成绩优秀。在大学专科学校一年级就读时,苏静老师成为惟一的双专学历生。看着他们辉煌的过去,不禁觉得自己如此渺小,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优秀的他们取得成功后仍在努力,那么渺小的我怎么还有唉声叹气的时间呢。那么从现在开始积跬步、积小流吧。

好书确实是一味心灵良药,它会教会我们,面对生存、发展的问题,面对人生的困难挑战,将帮助你仰头挺胸走出心灵困境。

大暑的古诗范文11

寻找特殊解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论承德避暑山庄在清朝历史中的作用

我院学报纳兰研究专栏三十年

避暑山庄湖区浮游植物研究初探

利用高级语言实现系统相关处理

荡舟塞湖月色溶溶——读山庄御诗五首

山庄皇家寺庙额联蕴含的佛教思想

传统汉字思维对现代景观设计创意思维的启示

从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看清代少数民族政策

论梅尧臣诗歌的艺术特征及其与杜诗的关系

古代文学的人文传统及其研究价值

承德永佑寺舍利塔八方楹联赏读

CMOS或非门的电压传输特性的分析

清代承德经济开发与城镇建设研究现状综述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箫笛意象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方案探究

试论凤凰卫视资讯台国际报道与新闻策划中的策略

小句宾语句陈述类动词整合特征分析

网络媒体二零零八年出现的十三个短语特点研究

绘制渲染,意蕴无限——唐诗七绝钩勒手法浅析

高职数学竞赛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重要价值及研究工作

论魏晋士人的道家自然生命意识

二元静态确定性变量的最优化决策

试论清代热河地区经济格局的变迁

沉浮的人生——浅析《米》的生命意识

试论纳兰性德词风产生的缘由

纳兰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

塞外承德曾是龚自珍理想的归隐之地

二元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的初等解法

承德方音声母与普通话语音声母对比差异探究

师范院校应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

浅谈数学原则在遗传学计算中的应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

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加强中师教学管理重视教师工作评价

以素质教育为本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聚氯乙烯与丁腈橡胶的共混改性研究

汤泉行宫的建立及其历史作用

关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论中国古典小说偶然性情节的审美价值

不做空间图形怎样求三重积分

关于日本共产党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资料一则

图书流通工作中的几种推荐方法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防止党内政治上的腐化

过渡时期理论思想浅析

大暑的古诗范文12

朋友们,盛夏时节,湛蓝高空下无边的草原上,茸茸芳草被风染得葱茏青黝,脆嫩的草尖闪耀着粼粼的金色光芒。艳而不俗、美而不媚的金莲花遍地盈野,热烈地喷吐着芬芳,似乎在显示着这片土地的高贵与神秘。这就是驰名中外、享誉古今的金莲川草原。据史料记载,金莲花,“至秋花干而不落,”以她那顽强的生命力,盛开在塞北的草原,为正蓝旗富饶的土地平添几多秀色。多少文人墨客有着对金莲花的咏赞。清朝诗人胡曾恩就赋诗咏唱金莲花云: 仙葩生朔漠,当暑发奇英。色映金沙丽,香芬玉井清。 倚风无俗艳,含露有新荣。试植天池侧,芙蕖敢擅名。 这首诗把金莲花比做天宫瑶池边的芙蓉,可谓十分贴切。金莲川地处正蓝旗闪电河沿岸,辽代为桓州辖地,是辽朝皇帝和契丹达官贵族们的游猎避暑之地。在金代为桓州威远军节度使、抚州镇宁军节度使所辖。据史书记载:金莲川,原名为曷里浒东川。金大定八年,也就是公元1168年,金世宗完颜雍为选择“捺钵”(“捺钵”是契丹语,意为“皇帝的营帐”)之地,来到此处,看到川中长满金莲花,“花色金黄,七瓣环绕其心,一茎数朵,若莲而小,六月盛开,一望遍地,金色灿然”,遂以其“金枝玉叶相连之意”,将曷里浒东川更名为金莲川。此后,金朝历代皇帝就把这里作为夏“捺钵”的避暑胜地,在这里建凉陉离宫。“景明宫”、“扬武殿”等就修建在这里。成吉思汗亲征漠南时,也曾在金莲川凉陉驻扎避暑,修整军队。 1251年,蒙哥即蒙古大汗位之后,委任其弟忽必烈执掌“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也就是执掌军事及行政大权。第二年,忽必烈奉命南下,驻在桓州、抚州两地之间的滦水上游,“开邸金莲川”,从而金莲川又成为蒙古王室成员避暑狩猎行宫。忽必烈还以此为创业根据地,招募天下名士,组成了文武兼备的政治集团,此即历史上着名的“金莲川幕府”。正是在金莲川幕府的鼎力辅佐下,才有了后来大元朝的繁荣与辉煌。 金莲川草原,孕育出了多少真性情、多才艺的的察哈尔人;而真性情多才艺的察哈尔人,又创造出了多少醇厚质朴的草原风土人情,这其中最具特色的就要数他们的婚俗了。在金莲川草原上,察哈尔蒙古人的婚礼庄重而朴实。婚前,要请人说媒,到女方家给女方家长敬献哈达,商议婚礼事宜。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要举行由迎亲队伍和亲朋好友参加的祝福新房仪式。女方同时也要举行由同乡姑娘参加的“姑娘宴”。在迎亲前男方还要举行新郎起行宴。男女双方要互赠礼品,主要是给双方父母和兄长敬献礼物。迎亲和送亲是察哈尔婚礼中最为庄重热烈的场面。这里的婚礼简直就是一场歌舞盛会:青年人尽情欢歌,老年人频频为新婚夫妇祝福,一派喜悦之情溢满庭院。宴席上的主要食品当然是鲜美可口的肉食和圣洁的奶食品了。有大块的手把(扒)肉,大碗的马奶酒等。婚宴上人们载歌载舞,敬酒歌、祝宴歌一轮又一轮,把婚礼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大家欢聚一堂。尽情分享吉庆的时光!一对新人象金莲花一样灿烂夺目,令人陶然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