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生输血前准备工作计划

医生输血前准备工作计划

时间:2023-05-30 10:08:49

医生输血前准备工作计划

医生输血前准备工作计划范文1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医院 重庆市 402560

【摘 要】目的:评价输血路径在临床输血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研究我院收治的住院需接受输血治疗患者140 例,根据输血过程不同划分为两组,对照组70 例实施常规输血流程操作,观察组70 例严格按照输血路径实施操作,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输血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掌握评分、护理差错发生率以及会满意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护理中实施输血路径,严格规范具体的输血操作,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知识的了解,可有效防止输血中差错发生,提高输血质量。

关键词 输血路径;输血护理;价值

输血为一种临床常用的抢救患者的操作治疗方法,但输血过程中,常因操作不规范,诱发一些的问题,影响临床治疗效果[1]。因此,为了输血安全有效,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输血流程,是相当重要的。本次研究中,分析研究输血路径在临床输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研究我院从2012 年4 月到2013 年8月收治的需接受输血治疗的住院患者选取140 例,男84 例,女56 例,年龄为35-87岁,平均年龄为(61±2.0)岁。所选取的140 例患者均符合临床输血适应症,且可以严格遵照科学合理的成分输血原则。14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70 例,观察组70 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P>0.05 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研究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输血流程操作,观察组按照输血路径实施操作。观察组具体方法为:

1.2.1 输血前准备

(1)采集血标本以及送检。首先按照医嘱要求准备所需的物品,并仔细检查核对保证物品的齐全;之后提交临床输血申请单,通过后,提高交叉配血检验单,配血成功后才可进行;将标签贴在试管上,并进行床旁核对,需由两名医护人员进行核对;采集规范的血标准,确认申请单的信息准确有效,由两名医护人员一起送交输血科,双方核对信息无误后才可登记。

(2)取血以及核对,医护人员到输血科取血,领取人员与发放人员进行三查八对,必须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后双方签字。

(3)重视血液的保管工作,不能加温,不能长久放于室温条件下,不能剧烈的震荡。

1.2.2 输血过程中的操作

(1)输血前的核对,治疗室中两名医护人员共同进行核对,保证信息的准确无误;拿着患者的病历到床旁再次进行核对;信息无误后才可由双人签名。

(2)输血过程中的常规操作,输血前首先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严格按照成分输血操作要求进行操作;输血过程中严格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作出对应的处理措施;并针对出现的不良反应,作出对应的改善。

1.2.3 输血后处理

严格规范护理病历的输血;完整保存输血医疗文书;妥善保管血袋以及编号。

1.3 观察指标

所选取的患者均在治疗后,发放调查问卷,发放140 份,回收140 份。

1.3.1 统计医护人员输血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自制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划分为三个部分,输血基本技能知识,40 分,输血相关基础知识35 分,输血相关法律法规25 分。

1.3.2 输血差错调查表

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统计护理以及诊疗工作中,因粗心大意、责任心不强,不按照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办事,而出现的问题,影响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未造成严重影响,或经改善后未发生事故的情况。

1.3.3 护理满意情况

满意总分为100 分,满意为大于90 分,不满意为小于90 分。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采用spss16.5 软件包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护人员对输血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照组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掌握评分分别为(32.0±3.1)、(23.5±3.3)、(12.2±2.1) 分, 观察组则分别为(38.5±3.5)、(28.3±3.1)、(16.5±1.8)分,观察组患者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以及法律知识掌握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差错以及护理满意情况

对照组护理差错5 例(7.1%), 满意59 例(84.3%),观察组护理差错0 例(0.0%),满意69 例(98.6%),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差错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满意情况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实施输血路径后,观察组患者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以及法律知识认知均有明显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有统计学意义。且对比观察, 观察组的输血差错明显减少,护理满意率有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输血护理中严格按照输血路径实施,可显著提高输血治疗水平,减少医疗纠纷发生,护理满意率提高,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医生输血前准备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前置胎盘;阴道大出血;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13-02

中期妊娠胎盘前置状态是指妊娠13~27周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到达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孕中期胎盘前置状态同样存在产前、产时、产后大出血的危险,而计划生育引产多发生在孕中期,本文回顾性分析12例因计划外孕合并胎盘前置状态引产发生阴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及时的抢救及护理,救治成功,现将护理措施及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本站收治因计划外孕引产者中,合并胎盘前置状态致引产后大出血患者12例,年龄20~35岁,孕期13~27周,其中孕期13~16周3例,17~20周4例,21~24周3例,24~27周2例;初产妇4例,经产妇8例,所有产妇均有流产史,其中5例有剖宫产史, 4例引产前有阴道出血史

1.2引产方法:①边缘型或部分前置胎盘用米非司酮配伍依沙吖啶引产10例,其中5例孕周小于18周,有出血倾向者行钳刮术;②中央性前置胎盘行剖宫产2例。

1.3结果12例胎盘前置状态中期引产后大出血患者,其中 4例出现出血性休克,经及时抢救及正确护理,均救治成功,无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做好心理护理,制定大出血急救准备。由于前置胎盘患者出现无痛性阴道流血,通常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士应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术前告知孕妇及家属在手术过程中可能由于前置胎盘引起大出血,使她们对可能出现的产后出血、切除子宫等不良后果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避免医疗纠纷。准确评估患者阴道流血情况,启动抢救小组,做好抢救准备。持续心电监护,高流量吸氧6 一8 升/分。按医嘱完成各项实验室检查,做好输液、输血的准备工作。抽血做血交叉,血液分析,血凝四项等各项生化检查并备皮, 留置导尿,备好产科常用抢救药品,快速输入液体[1]。

2.2 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正确处理失血性休克。严密监测病情,每半小时监测、记录呼吸、血压、心率、脉搏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休克先兆,每10m in测血压1次, 观察并评估阴道流血量、性状、有无血块、有无宫缩及强度等,准确估计失血量。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 用16号静脉留置针开放2 路静脉,在出现产后出血全力抢救时,保证各路静脉的快速、通畅,一路快速输入药物,一路输血。根据患者出血量、中心静脉压、药物的性质等情况随时调节输血、输液的速度和量。准确掌握输血输液的时机,输血尽量在活动性出血控制以后进行,以免输入的血液从病灶流出。在出血控制前尽量输入平衡液及代血浆, 重视细胞外液的补充是抢救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措施。在出血控制前尽量输入平衡液及代血浆, 重视细胞外液的补充是抢救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措施。输血前应用地塞米松10 m g静脉推注, 防止输血反应。输血前需严格“ 三查八对”,需2人核对无误后方可输注[2]。注意感染相关的体征,如体温升高,脉搏增快、子宫压痛阴道分泌物有臭味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2.3产程护理 产妇出现规律宫缩后,注意宫口扩张情况及宫缩强度,出现宫缩乏力者遵医嘱使用缩宫素,缩宫素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根据宫缩每 15-30 分钟调整 1 次,增加浓度不超过10u, 滴速每分钟不超过 30 滴,直至有规律宫缩,强度中等,若出现宫缩过强立即停止滴注。当宫口开至 2~3cm 宫缩较强时,遵医嘱静脉推注地西泮,速度不宜太快。人工破膜应选在宫缩间歇时,破膜后宫缩时先露可下降压迫胎盘达到止血作用。产前禁止肛查和灌肠,以防再次诱发大出血。胎盘娩出后及时给予缩宫素,胎膜残留者应及时清宫;对胎盘粘连者进行人工剥离胎盘术,术中注意瘢痕处胎盘植入的可能,避免强行剥离 剥离困难并出血多时立即停止徒手剥离胎盘,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输液, 输血、 吸氧、 保暖、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直至脱离危险期[3、4]。

2.4术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病人应实行二级护理查房,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加强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监测,详细记录其液体出入量,重点监测阴道流血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患者出现阴道大出血后,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平卧位为宜,提供良好的生活护理,提供心理支持,同时把病情及处理方案及时通知患者和家属并予以必要解释,以得到她们的理解,并能配合治疗护理。在生活上为患者给予全方位协助。

2.5 预防并发症 前置胎盘的孕妇由于阴道反复出血,胎盘附着处开放的血窦和创面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因而易发生感染。要严密监测感染有关的指标,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每日给予会阴护理,每天外阴擦洗2次,使用消毒会阴垫,保持外阴清洁。治疗护理期间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杜绝医源性感染的发生。鼓励病患者注意摄入高蛋白的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加强基础护理,尤其是会阴、皮肤、口腔、呼吸道的护理,患者出血停止后,可给予半坐卧位,预防肺部及泌尿系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对阴道出血时间较长的孕妇,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 讨论

据报道孕中期前置胎盘的发生率为18%,而分娩时证实为前置胎盘者仅为0.93%。因此,妊娠中期B超发现胎盘前置者,不宜诊断为前置胎盘,而应称为胎盘前置状态。 胎盘前置状态与前置胎盘的病因相同,其发生与子宫内膜病变有关,多次流产、剖宫产、子宫手术史是它的高危因素[5]。前置胎盘是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组病例均有人工流产史,5例剖宫产史,均是发生前置胎盘的高危人群。胎盘前置状态产妇发生阴道大出血的护理目标是增加血容量,争分夺秒,尽快止血,控制大出血的时间越短,对病人的预后越有利。本组12例引产后大出血患者,其中 4例出现出血性休克,由于及时正确抢救、护理,均救治成功,痊愈出院。护士熟练的掌握护理知识,对患者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

参考文献

[1] 戴凤英,庄慧萍,陈晓清,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后出血13例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17(13)

[2] 王小兰.前置胎盘大出血患者的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11:153~153

[3] 黄艳仪,王沂峰,黄东键,妇产科危急重症救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47~648

医生输血前准备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输血科;临床用血;管理;作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6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49-01

输血是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体质的有效方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输血科必须做到科学合理的为患者输血,从而满足临床及患者的需要。但是由于血液不能由人工制造,也不能长期储存,所以我们要时刻加强对临床用血的管理[1]。输血科作为一个较新的科室,可以推动输血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对患者进行输血的安全性与高效性。我院2006年成立输血科,现就输血科在临床用血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05年到2012年我院的临床用血量、各成分用血量,不良反应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1.2方法

1.2.1用血计量单位全血、新鲜冰冻血浆:200mL为1个单位(U);红细胞悬浊液与洗涤红细胞:以200mL全血制备得出量为一个单位(U)[2];浓缩血小板一个治疗量为一个单位,冷沉淀200mL新鲜冰冻血浆制备为一个单位。

1.2.2成分血使用率(%)=成分血(U)÷[全血(U)+成分血(U)]×100%。

1.3统计学方法样本资料采用PEMS3.1软件处理。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我院近年临床用血量、各成分用血量比较从我院成立输血科的前一年,即2005年起的临床用血资料进行整理,内容包括全血与各成分血的使用量,最后计算成分血使用率,并将我科成立之前的05年的成分血使用率与最近的2012年成分血使用率进行对比,见表1。

2.22005年与2012年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对我院这两个年份输血总量与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见表2。

3讨论

我院输血科主要工作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落实相关管理制度,及时做好输血及血液管理工作,规范临床使用行为,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性;根据我院临床用血特点制订用血计划并提前制备储存,确保急诊用血。对医务人员进行安全输血知识教育,促进临床合理、规范、安全、科学的进行输血[3];制定大量输血预案(MTP),在各种状况下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的紧急关头可迅速启动预案并迅速配合临床抢救,尽量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

成份输血占临床输血总量的比例已成为衡量一个意愿在医用输血水平上的一个重要标志[4]。随着科学技术及理论研究的不断前进,合理输血和输成分血基本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成分输血可以使一份血液多样使用,既节约了宝贵的血液资源,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血源紧张的现象,同时在全血精制的过程中通过多次消毒最大程度的避免了通过临床用血传染疾病的这个途径。成分血纯度高,效果好,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5]。在输血科成立前的2005年我院成份输血率就已大于99.4%,远远超过三甲医院的标准(>70%),在我院成立输血科后,在拥有专业人员的条件下我院成份输血率迅速达到99.8%以上,在数值上达到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参考标准(>98%)。

为了规范临床输血行为,提高输血质量,输血科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临床输血申请程序、血液标本抽取和接收标准。在输血申请单的审核、血样的签收上严格把关,对于不合理的输血请求,通过联系主治医师,对其进行讲解,建议选择更好的血液成分,以提高输血效果并减少风险;而对于不必要的输血请求,建议主治医师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对于不完整的输血单,退回补填。对于输血不良反应回执单的回收已做到100%,对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析,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状况。

我院输血科成立后的效果明显,2005年与2012年相比,成分血的使用率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由9.4%提高到了100.0%,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通过我院及科室各位同志的不断努力,医师在对输血成分的选择使用上日趋合理,全血使用量大大减少,成分血使用量大幅上升,输血不良反应率明显下降。这种成分血使用为主,全血使用为辅的临床用血形势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我们输血科在临床输血应用中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在侧面反映了输血科体系化的输血管理工作在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提升中起到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秀琴,黄学忠,郑伟华,等.某院近3年临床用血情况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0):1218-1219.

[2]蒯迪文,李碧娟.红细胞临床应用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3):256-258.

[3]舒象武,李碧娟.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0,12(2):183-185.

医生输血前准备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可行性;无偿献血

当前计算机管理系统在血站、医院已经广泛应用,二者彼此联网是输血信息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在其发展过程所起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下面笔者就本市输血信息化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建立全市输血信息化系统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对输血信息化系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本市输血信息化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本市于1993年成立血站,当时的采供血业务全部由手工进行登记处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不易于管理;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正式颁布实施,献血者由个体卖血和计划献血转变为无偿献血;1999年,为进一步做好无偿献血工作,经考察,本市中心血站采用了河北唐山现代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血站管理系统V3.5,这一系统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为差错,加强了科室工作质量,有效监督了科室人员的工作,提高了管理水平的效率,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对本市输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2年,对该系统进行了升级。随着当前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献血模式的改变,新的《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对血站管理软件的功能需求不断提高。按照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作用划分,经历了从信息录入到信息管理,从信息管理到标准化管理的发展过程。

1.1信息录入时代(1993~1999年) 主要实现了对采供血业务的信息录入功能,代替了手工登记管理。

1.2信息管理时代(1999~2002年) 实现了采供血业务的信息化管理。

1.3标准化管理时代(2001~2006年)随着无偿献血的普及和深入发展,新的采供血管理模式的确定,ISBT128编码体系的引用,管理软件基本上采用了统一的编码体系,对业务流程实现了较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

2输血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实现输血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由计算机代替手工管理,信息化系统本身的发展是要实现标准化管理,其最终目的是要保障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如何才能使信息化系统为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信息化系统应具备什么样的构成、功能和特点,见图1。

图1未来输血信息化系统的组成

2.1以保障血液质量为核心输血信息化系统要在实现标准化的前提下,紧紧围绕着如何保障血液质量为核心。从系统的设计思想、功能实现到修改维护原则等,都要符合新的《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要建立全面的、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各个系统要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完善。

2.2系统性、全面性输血信息化系统的发展方向将是由多个系统有机的构成。保证临床用血和安全输血是血站的最终目标,如何指导临床的合理用血、建立完整的血链系统是血站的重要工作之一。实现与医院血库的联网,建立临床输血管理信息信息系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和发展目标。输血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应该包括:①订血预约:医院根据用血情况和库存情况,填写订血单据,传输到血站,请求血站及时向医院供血,血站工作人员收到订血单据后,确认订血单据有效,将血液发往订血医院;②数据交换:包括订血信息上传、血液信息下载、临床用血信息上传、研成果库存明细信息上传、输血反应信息上传;③血液入库:包括实物核对、信息下载、扫描录入、打印单据;④交叉配血:交叉配血试验包括卡式配血、凝聚胺配血、抗人球试管法;交叉配血结果包括主侧无凝集、无溶血;右侧无凝集、无溶血;⑤临床出库: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交叉配血信息、血液出库信息、附属项目信息、打印配发血报告单;⑥医院退血:包括医院入库回退:医院将血液中心的血液入库后,如果只是操作失误,允许回退出库操作;临床用血回退:临床用血出库后由于操作失误,允许将发给患者的血液信息进行回退操作;⑦血液处理:包括白细胞过滤:允许医院输血科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血液的白细胞过滤处理,并且根据加工后的血液打印标签;打印血标签;⑧血液报废:包括报废血液、报废原因、报废操作;⑨数据维护:包括科室维护、附属品维护、临床诊断维护、血液单价维护、科室和工作人员维护;⑩统计查询:包括血液入库列表、出库登记列表、报废登记列表、订血登记列表、库存明细汇总、日月报表统计汇总;B11数据接口:包括血液入库、血液出库、患者退血、血液报废、科研用血;B12卫生行政管理:查询血站采供血基本信息、查询医院临床用血及库存信息、输血前检测信息、输血反应信息。更好的统筹安排全市血液,保障突发事件用血。

3全市输血信息化的可行性

医生输血前准备工作计划范文5

医院列入质量控制检测的医疗设备如下。

(1)强制计量范围的强检器具(设备)。检测需要由考核认证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实施计量检定,军队三级甲等以上医院设有医学计量室,能独立开展建标范围内设备的检定,未开展的项目应申请上级计量技术机构进行。

(2)列入“三证”管理的大型医疗设备。由具备检测能力的医院或检测中心开展质量检测。

(3)受控高危医疗设备。主要有呼吸机、麻醉机、高频电刀、多参数监护仪、输液和(或)注射泵、血液透析机以及通用电器等,具备检测设备和能力的医院均可开展。

2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检测面临的困难

医院受控医疗设备大致有20余种,数量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台,由于检定周期要求严格,使得在计划和实施中遇到许多实际困难。如设备数量增减变化动态大,受检受控设备基数不固定,加上使用科室管理人员调整,对受检受控设备实际掌握不清,易造成漏检。在开展检定、检测过程中,由于占用时间长,医学工程部门人力分配矛盾突出。同时,大部分受检受控医疗设备均为常用设备,检定或检测时需停机,对临床诊疗造成影响,因而也会给检定检测工作带来冲突。

3统筹设备质量控制检测的途径

计量检定和质量控制检测是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最重要的保证,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要素,只有领导重视,多部门统筹协调,通过多种途径共同努力,才能够克服实际困难,扎实有效开展工作。

3.1掌握受控设备信息

掌握现有强制计量器具(设备)、“三证”管理大型医疗设备和受控高危医疗设备数量等信息,是开展质量控制检测的前提。必须完善受控医疗设备档案,动态掌握各类受控设备的品牌型号、数量、启用时间和临床分布。清楚受控设备检测内容,包括检测方式、周期、时间和质量现状。

3.2制定年度检测计划

各类受控医疗设备的检测周期、时间有区别,要依据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年度检测计划。计划内容至少包括:检定检测标准器或设备的溯源、调验时间。要保证全部受检设备所使用的检定、检测标准器和设备是在溯源检定或调验周期内的合格装置;大型医疗设备质量检测的申请及时间;强制计量器具(设备)的集中检定与外场检定时间;不同种类高危医疗设备质量检测时间;要求各项任务岗位明确,责任到人。

3.3验收与维修检测

新的强制计量器具(设备)出厂时都经过计量检定,并附有检定合格证,验收时审验证件即可。而大型及高危医疗设备验收时则要严格进行质量检测,各项指标合格后才能投入临床使用。受检或受控设备维修后要重新进行计量检定或质量控制检测。

3.4集中和现场检测相结合

血压计、压力表、氧流量计及天平砝码秤等医学计量器具和除颤仪、心电监护仪、高频电刀、输液泵以及注射泵等质量控制设备,这类设备在医院数量多,组织要严密周到,防止忙乱和出错,在开展计量与质量控制时建议集中实施,医工人员要为临床考虑,精心安排,形成接收、检定(检测)、调试、记录以及填证顺畅流程。而呼吸机、麻醉机、血液透析机、超声仪、X射线机、CT、MRI以及直线加速器等设备,由于其布局分散且体积庞大,则需要安排现场检定或检测。

3.5检定与检测同步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属强检计量设备,是质量控制医疗设备,医院此类设备数量大,分布广。如果计量与质量控制分步进行,科室要反复送检,即影响使用又造成忙乱。该类设备计量和质量控制检定与检测周期相同,有相继作业的特性,因此将计量和质量控制时间调整为同步,可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3.6合理调整检测与使用时间关系

质量控制设备有使用率高的特点,安排检测与保证临床使用有时会出现矛盾。医学工程部门要与各使用科室密切配合,调整好检测与设备使用时间,保证检测和使用两不误。使用科室对单一设备要合理调配使用,留出检测时间;对血压计、氧流量计、多参数监护仪、输液泵以及注射泵等数量配置较多设备,可送检与留用分批进行。保障部门要提高效率,缩短留检时间,还可利用班外或设备闲置间歇时间实施检测。

3.7重视统计与安全提示

医院强检计量和质量控制设备种类多、数量大、分布散、检测周期不一致,只有准确掌握检测状况,才能防止漏检发生。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质量控制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动态掌握受控设备,实时记录检测信息,准确分析质量状况和变化规律,实现对临近检测期限的设备自动提示,确保及时检测受控设备。

4结语

医生输血前准备工作计划范文6

【内容摘要】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要求逐渐提高以及医学模式的不断变化,为了获取健康,手术就成了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是对病人的全身情况进行观察,重点负责手术台上临时需要的器械、用品等的及时供给。巡回护士的护理工作具有理念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所以巡回护士在手术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文章从巡回护士的概念及职责入手,重点对巡回护士在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工作开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巡回护士 手术 护理病人

一、 巡回护士的概念及职责

(一) 巡回护士的概念

巡回护士是手术科护士的一种,另一种是器械护士。手术室中,巡回护士既是手术中额度配合者,又是手术中的组织者,巡回护士是手术中一个很特别、很重要的岗位。手术中的无菌环节维护,无菌区的建立与隔离都与巡回护士工作质量密切相关。

(二) 巡回护士的职责

1、做好有关手术的准备,为病人创造最佳的手术环境及条件,随时注意室内整洁,适当调整灯与室温,作好护理计划,按计划进行护理病人,全面负责病人出入手术室的安全;

2、确保病人舒适、安全,保证病人以平静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3、及时增添手术所需的物品,做好记录备查;

4、坚持无菌概念,做无菌技术的“监护人”,对于违反无菌操作的行为应及时纠正;

5、掌握病情、手术名称、术式,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有步骤、有计划的配合手术组人员及麻醉工作;

6、与手术组、麻醉人员密切配合,争取高效、安全地完成手术任务;

7、对于病人全身情况观察、治疗处理及手术中出血、休克等突然的情况,就要求巡回护士反应迅速、敏捷、分秒必争地配合及护理;

8、除特殊情况外,不得擅自离开手术室,给医生擦汗。

二、 巡回护士在手术前的护理

(一) 准备好手术前所需的各种物品,检查手术间内电源吸引器及手术台零件。做好手术间的清洁工作,准备好手术病员、枕头和沙袋;

(二) 手术前探视病人,了解病人思想情况并向其说明手术的情况及重要性,以减少病人的恐惧心理,从而使他们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情绪不稳定,并有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的病人,应给予解释和安慰,并深表同情地与病人交谈,以便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合作;

(三) 接病人入手术室,协助输液,协助手术人员做手术区皮肤消毒,协助手术人员穿手术衣。检查病人皮肤清洁剃毛是否合乎要求,有无义齿、手表、眼镜等,必要时代为妥善代管。协助病人脱衣,配合麻醉师安置好病人的麻醉。给病人包好头发或戴帽子后,送入手术间;

(四) 手术当天,由巡回护士核对病人的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与病变部位。手术部位尤其重要,巡回护士必须要认真地核对,避免意外的错误;

(五) 检查手术区皮肤准备是否达到要求,检查各种药物试验结果,领血单;

(六) 打开无菌包前,应认真检查布包是否潮湿或坠落地面,灭菌有效时间及效果,不能肯定或怀疑被污染者不可再用。

常用手术:

1、仰卧位

适用于胸前及腹部手术,病人平卧,需要固定上下肢,肝、胆、脾手术将腰桥对准病人剑突水平,以便将手术部位显露出来;

2、颈仰卧位

主要是用于颈前部手术,包括甲状腺手术、气管切开术等,手术台上部需抬高10°——20°,颈后垫枕,使头后仰;

3、俯卧位

适于脊柱和背部手术,俯卧,头向一侧,头、上胸及腿部下面放软垫,使病人呼吸少受影响;

4、截石位

适于会阴、和尿道手术,仰卧,双下肢外展放托腿架上,胭部与臀下置软垫,将手术台腿板放下。

三、 巡回护士在手术中的护理

(一) 应坚守自己的岗位,随时了解手术操作进度,密切观察病人的全身情况,及时供应手术台上所需的物品。协助麻醉师观察病情,包括病人的脉搏、血压、呼吸、意识、尿量等的变化。如果病人出血过多,应及时供给台上无菌纱垫、热盐水、明胶海绵等止血用品,也要执行无菌技术的监督。

(二) 在手术过程中,摆好病员的手术,不可暴露太多,保护病人自尊心。术中如须用药式输血,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三) 建立静脉通道,根据手术需要来确定套管针型号,再根据病人病情来调节输液滴数。检查输液速度和输入量,注意有无漏出、脱节、堵塞等故障,并且及时给予排除。如需输血,输血前巡回护士应认真核对两人血型、交叉试验结果并检查供血质量,签字记录、手术中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尿量等,输库血要使血温上升至35°C左右。

(四) 打开手术包时,应与洗手护士清点纱布、针、纱布垫、等数目,并负责记录。监督手术间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如发现实习人员违反了无菌操作规程时应立即纠正。

(五) 手术间内应保持肃静,给病人创造一个安静的手术环境,,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说话。多给病人一些良性信息,不可大声喧哗、随意嘻笑,保证手术有序进行。

四、 巡回护士在手术后的护理

(一) 手术结束后,巡回护士协助医师擦净血迹,协同医生包扎伤口,检查病人的静脉通道是否通畅。协同麻醉师一起送病人回病房,交还病人物品,待病人生命体征正常后再与病房护士交接。

(二) 保管好病人的影响资料,给病人穿衣,术后随访,了解病人有无术后并发症,促进他们能早日康复。

(三) 做好手术室的清洁和整理工作,整理好手术间内物品,擦净地面,再进行常规消毒。

(四) 手术中途如果需要调换巡回护士,那么就要做到现场详细交班,包括病人病情、医嘱执行情况,输液、输血、用药等,在登记本上互相签名,必要时还要告知手术者。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巡回护士在每一台手术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巡回护士要处理好手术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工作中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以便协助医生使手术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魏革、梅桂萍、胡玲、祝发梅、郑颖、张燕婷、吴鹏《手术室巡回护士工作程序表的设计与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10年05期。

医生输血前准备工作计划范文7

我院2007年1~12月共收治34例创伤性休克病人,现将急救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5例,女9例,年龄17~72岁,胸腔脏器损伤4例,腹腔脏器伤16例,胸腹腔脏器损伤6例,四肢骨盆损伤8例。

1.2 治疗效果:治愈28例,好转4例,死亡2例。

2 急救护理重点及体会

2.1 伤情评估:外伤病人入院后,护士应迅速对伤情做出初步估计,尽快通知医生。有危及生命的情况如活动性大出血、呼吸道阻塞时立即采取措施。及早发现休克早期症状:(1)脉搏、血压与脉压差的观察,评价心输出量。(2)皮肤色泽与肢端温度:若伤员有大汗,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应警惕休克的发生。(3)神志与表情:休克早期机体代偿功能好,病人神志一般清楚,精神紧张或烦躁焦虑,随着休克的加重,脑组织供血不足,出现神志淡漠甚至昏迷。因此,如有意识状态的改变考虑有严重灌注不足或低氧血症。

2.2 急救与护理

2.2.1 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吸氧:严重创伤病人常伴有呼吸道梗阻,以致窒息。应迅速清除口、咽部分泌物、呕吐物、血凝块等,拉出舌头,头偏向一侧,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2.2.2 建立有效静脉通道:休克早期病人,在医生未到来或下达医嘱前,护士应有预见性地使用16~18号套管针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选择远离受伤部位的静脉血管,如头部、上肢外伤则选用下肢静脉,下肢、腹部、盆腔外伤选用上肢静脉,四肢外伤选颈外静脉[1]。若遇静脉穿刺困难应果断行静脉切开或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在穿刺成功的同时留取血标本,查血型,配血及必要的血液检查,为输血及手术做好准备。

2.2.3 准确掌握输液速度及量:以往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常规是迅速恢复血容量,快速输入大量液体,尽可能将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随着休克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Matlox提出了延迟复苏的概念,即对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病人不主张快速给予大量液体进行复苏,而应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平衡液维持机体基本需要[2]。因此对已有效控制出血的病人,休克早期可快速补入平衡液1 000~2 000 ml,然后输血及补充胶体(血浆、右旋糖苷、羟乙基淀粉液等),晶胶比为2~4∶1[3]。当输液总量大于1 500 ml,收缩压仍不能回升至90 mmHg时,应在明确损伤部位的前提下及时行确定性手术控制出血。当扩容后收缩压升至90~100 mmHg时,血压再次下降,说明有活动性出血,应适当控制输液量,以防增加出血及再出血的可能[4]。对有严重胸部伤、肺挫伤所致休克,限制平衡液的用量及输液速度,并输入浓缩白蛋白,同时静脉注射速尿,以减轻肺间质水肿,预防肺部并发症。因此护士要密切监测病人血压变化,学会评估,科学进行输液管理。

2.2.4 积极排除一切导致休克的因素:正确及时处理原发性损伤与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同样重要,如夹板初步固定伤肢,加压包扎出血伤口,四肢动脉出血可按解剖部位上止血带,休克纠正后行根本止血措施。如创伤引起的内脏破裂出血、穿孔,立即做好术前准备。对疼痛引起的休克可肌肉注射杜冷丁50~100 mg,但对病因不明及呼吸困难者禁用。

2.2.5 多参数监护仪监护: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2.6 协调好各科室间的工作,缩短各项处理时间:创伤性休克的抢救工作涉及科室范围广,为使病人的抢救工作不受任何阻碍,护士在抢救病人的同时及早通知有关科室做好准备工作,使病人的检查、手术、安置顺利进行,赢得最好抢救时机。

2.2.7 对急救护士的要求:在急救过程中护士应主动提示用药和进行准备工作,而不能被动等待医嘱,特别是单独值班时,需要运用统筹法在短时间内计划完成大量抢救准备工作,分清急缓,做到瞬间判断,正确评估,果断处理,赢得时间。急救护士要有高度责任心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熟练的专业技能。应变能力、综合能力是急救

护士应具备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史爱珍,姜 梅,王 芝.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补液速度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4):303.

[2] 吴耀建,曾 岚,王文锋,等. 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2):135.

[3] 杨锦平,陆俊地,何 鹏,等.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探讨[J].实用临床医学,2006,7(9):181.

医生输血前准备工作计划范文8

【关键词】护理程序;手术室;输血

手术室输血是根据术中患者病情的需要,其主要特点是根据术中失血情况进行输注,预防低血容性休克的发生。

近年来在国内时有输血事故发生,而手术室是输血差错事故的高发区。差错事故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在执行各种操作时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而致。我院均采用成分输血,常用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近年来,我科开展了护理程序在手术室输血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安全输血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08年9月—2009年12月对1550例病人进行了术中输血,男840例,女710例;60岁以上550例,18~60岁780例,3~18岁220例。全麻820例,腰硬联合麻醉475例,臂丛麻醉255例。输红细胞悬液及血浆1550例,其中加输冷沉淀及血小板55例。

2护理程序步骤

2.1评估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1],护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手术室输血的特点;手术病人的基本情况,如年龄、病情、既往有无输血史、手术时间的长短、术中估计出血量;了解成分输血的基本知识,包括:成分血的种类、保存方法、注意事项、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等。

2.2诊断在评估的基础上,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列出护理诊断,这是护理程序中关键的一步[2]。如对反复多次输血、术中可能大量输血或有过敏体质的病人可下“潜在输血反应”的护理诊断;对高龄病人或心功能较差的病人可下“潜在心衰”的护理诊断等。

2.3计划制定手术室输血制度。根据病人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液成分类别等制定护理计划。如病人年龄较大、病情较重、心功能不好时,要严格控制输血速度,滴速应控制在30滴/min以内;如术中失血迅速、抗休克时,必要时需行加压输血;如术中失血较多,需及时补充血小板或冷沉淀,预防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以免加重术中出血;如病人需输血小板或冷沉淀时,临床领取后应立即输注,以病人能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为宜,以便迅速达到一个止血水平。制定完善的查对制度。尽可能不将手术室输血带离手术室。

2.4实施护士实施护理计划时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针对不同病人及手术创伤大小的不同特点给予。

2.4.1输血前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常规进行术前护理查房,特别对于未行全麻的病人更需要术前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消除病人对输血的恐惧心理,以免影响其在术中生命体征的改变。

2.4.2输血前的准备咨询手术医生及麻醉医生术中可能需要输血量及成分,及时观察引流量及纱布数量,统计术中出血量,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工作。手术时间长时,要求对术中领取尚未输注的血液进行科学的保存,红细胞悬液储存温度为4℃~6℃,稍复温后即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一经融化不可再冰冻保存,如因故融化后未能及时输注,可在4℃冰箱暂时保存,但不能超过24h。血小板保存条件为24℃~26℃;未能及时输注的冷沉淀不宜在室温放置过久,不宜放于4℃冰箱,也不宜再冰冻保存。

2.4.3认真查对将血液错误地输给患者(输血错误)是最主要、最严重的输血危险[2]。在这一点上,手术室输血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术中输血常因核对制度未能很好执行,而容易引起严重的医疗差错事故发生。常因手术在紧张进行中,台上手术医生未能给予监督,此时的护士更应注意查对所输血液的血型及成分,核对不可以走形式,必须养成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入手术室常规进行对病人的确认,输血前应仔细查对病人姓名、住院号、血型及输血申请单等3遍,取血人在血库查对1遍,入手术室时取血人与巡回护士查对1遍,麻醉医师与巡回护士查对1遍,输血或加血者查对1遍。注意观察血袋是否完好,血液有无异物或凝聚,如有异常时及时联系血库,并给予更换。

2.4.4必须使用一次性带有标准过滤网的输血器同一输血器在连续使用5h以上时,部分血液成分在过滤器上粘着沉淀,不仅影响输注速度,还可能导致细菌繁殖、细胞破坏,故须更换。输注红细胞时,输血器莫菲管液面应取2/3为宜,因滴管内血液的滴落高度越小,红细胞受到的冲击及摩擦力越小,红细胞损失量越小。输注浓缩血小板前要轻摇血袋,输注过程中应经常轻摇,但忌拍打摇荡[3]。

2.4.5手术室输血反应手术室输血反应均为急性输血反应,一般在输血前15min发生,所以开始输注前15min滴速要慢,每分钟约2ml,输血总量不超过30ml,如果输血15min无反应,可按医嘱输入。手术室输血反应常见有过敏性反应、急性心衰、急性溶血性反应等。一旦发生,需立即停止输血,及时进行相应治疗。避免术中应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以免不能及时判断有无输血反应的发生。输较大量库存血后,需及时应用葡萄糖酸钙,预防低钙血症发生,避免加重术中出血。

2.4.6注意观察按手术进行情况调整好输血速度,密切观察输血反应。有特殊反应者,应保留余血备检。凡输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在两者之间输以少量生理盐水,两者不可直接混合。在输血过程中,要经常巡视,如检查滴速,观察输注是否顺畅,如果病人为清醒状态,需问病人有无不适感,密切观察尿量及尿色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观察皮肤有无输血所致皮疹,观察血压、脉搏有无异常改变等。

2.4.7临床上常有输血器穿破血袋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可将血袋还输口提起呈垂直状或水平状,扭开还输口帽,把输血器针头缓慢旋转刺入血袋还输口。如发现穿破现象,可用血管钳在穿破点上方钳住,防止漏血,然后重新选择另一管,严格消毒后再穿刺。

2.4.8输血起始、完毕时间及输血量督促麻醉医师及时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上。输血毕,保留血袋,以备查对。尽可能在手术室里将所领取血液输毕,避免转运病房途中发生输血器内血液凝聚、输血反应等意外。避免病房里再次核对,减少差错事故发生。

2.5评价护理程序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是科学的工作方法,在护理程序执行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预防手术室输血中医疗差错的发生,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达到预期护理目标。评价是护理程序的最后步骤,其目的是评价效果。通过评价,护士可以总结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使护理工作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手术室输血是一个环节复杂、参与人员多的一项工作。从血液标本的采集、血液从血库的发出到临床输血之间的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以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护士的行为更是保证血液从血库发出到输给患者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护士必须重视各环节的护理,不断加强对成分输血知识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学习,才能适应现代化输血医学发展的需要。

3结果

我科把护理程序应用于术中输血,本组1550例病人中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确保了手术室病人的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包家明,霍杰.整体护理临床问答.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45.

医生输血前准备工作计划范文9

一、积极完成医院的各项指令性任务

护理部作为职能部门,能较好地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递工作。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较好地完成医院布置的各项任务。动员全院护理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参加肠道门诊工作,确保了肠道门诊顺利进行。参加卫生局中心血站献血服务10人次,干部体检数百余人次,外出公益服务15余人次,

二、围绕创建“二甲”医院的工作重心,积极开展工作

1.为落实“二甲”评审的各项准备工作,护理部按照“二甲”护理管理评审标准,就相关各项工作进行分解安排,要求各部门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前提下,确保质量地按照日程安排完成各项工作。护理定期对各科室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并对存在的问题作相应的指导。

2.一月中旬护理部组织大内科、大外科的护士长到邵逸夫医院、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学习上级医院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以弥补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为创建等级医院做准备。

三、继续狠抓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

1.根据浙江省«等级医院考核标准»及富阳市卫生局«护理质量控制检查标准»及医院实际,护理部在原有的护理质量检查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新的质量标准,制定了《月护理部目标管理考核标准》、《月护理质量检查表》。护理部每月一次按照质量标准对各科室进行检查、打分,并将科室的护理质量与绩效工作挂钩,大大的促进了各科的积极性,提高了护理质量。

2.为更好地规范临床护理工作,护理部重新制定了《晨会交接班细则》、《床头交接班程序》、《治疗班考核要求》等护理制度,并以新制度为准则对临床护士进行考核。

3.半年来组织护士长夜查房及节假日查房共计50余次。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科室及时整改,护理部进行反馈性检查,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

4.护理部每季度组织召开护理质控及护理安全会议,对检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5.护理部有专人负责管理各级护士的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落实护理人员理论和操作培训。组织全院性业务学习2次,疾病护理查房2次,完成全院护士七项常用护理操作(心肺复苏、静脉输液、无菌操作等)的培训和考核,培训率达93.5%,考核合格率达100%。

四、改进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切实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1.积极参与病区服务中心建立。三月中旬病区一站式服务中心正式成立,护理部抽调了三名护理人员加入该部门。“中心”的成立规范了新病人入院处置、特检病人的护送工作、标本送检工作,减轻了临床护士的工作量,得到临床科室的一致好评。

2.为适应广大患者的要求,改善输液室“窗口”面貌,上半年医院对输液室进行了装修,从硬件设施上改善输液室的面貌,护理部也积极地从软件设施上着手对输液室进行改造。首先,优化护理人员结构、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护理部克服困难,抽调了两名业务素质好的护士补充到输液室护理队伍中去,确保了输液室护理人员的配备。第二,实行了弹性排班,增加高峰期上班人数,解决了输液高峰期排长队的现象。第三,划分小儿输液与成人输液区。第四,美化输液室的环境,为病人营造一个安全、温馨、和谐的场所。第五,改善服务态度,加强业务素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输液室的面貌得到极大的改观,病人满意度上升达90%以上,在四月份医院“满意窗口,满意职工”评比活动中,输液室被评为“满意窗口”。

3.各病区克服人员紧缺,临床工作繁忙等诸多困难继续开展出院病人的延伸服务。半年来病区与延伸服务中心完成出院病人电话回访3859人次,437人次,家访374人次,回访率达97.3%。在延伸服务过程,得到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表扬多次,也收到许多合理的意见及建议。

4.上半年护理部完成护理满意度调查2次,参与满意度调查的病人数达232人次,平均满意度一季度为92.7%,二季度为95.4%。对调查中病人认为不满意内容,要求科室提出整改意见并作为下一轮考核的重点。

5.半年来,在全院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护理质量有了较明显的提高,护理过失比去年同期下降10%,投诉较去年同期下降15%,护理满意度比去年提升1%,收到病人的表扬信3封,锦旗2面,口头表扬多次,其中我们的血液净化中心因向血透病人吴笑垚捐款献爱心而被富阳日报公开表扬。

五、重视科教兴护工作

护理部立足于现有的护理人员,抓好人才梯队培养,鼓励和支持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继教参考率、合格率达100%,选派人员外出学习8人次,计划外出进修7人次,完成一人。

六、纪念“5.12”国际护士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为了庆祝5.12国际护士节,弘扬“南丁格尔”精,丰富医院护理人员的文化生活,围绕今年护士节的主题,护理部组织全院护士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1.为迎接医院“二甲”评审,进一步提高护理操作技能,于4月底举行了全院护理操作比赛。比赛决出团体奖6名,单项奖18名,

2.于护士节前夕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优秀护士”的评选活动,李秀娟、施晓芳十名护士被授予了2009年度“优秀护士”称号,这对全院护士都是一种激励和鼓舞。

3.特别邀请了浙江传媒学院的蒋育秀老师为全体护士带来了一堂生动的“职业女性形象设计”主题讲座。

医生输血前准备工作计划范文10

责任高于一切

输血科的工作,责任心是第一位的。血型不能错,鉴定结果不能错,配血不能错,发放不能错,姓名不能错,床号不能错……输血科的医务人员笑称自己每天带着强迫症工作。上班时,他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要崩得紧紧的,一遍又一遍地核对、确认。

输血治疗需要慎之又慎。血型非常复杂,目前所知红细胞血型系统有30个,而现在所做的血型只有两个系统,即ABO系统和RH抗原系统,除了同卵双胞胎以外,没有哪两个人的血型是完全一致的。输血就相当于进行一个组织移植,血液输入到体内,即使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同型相输,也只是红细胞部分血型抗原相同而已,红细胞上的其他抗原,以及其他成分的血型抗原都是不相同的。这些血型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机体会产生抗体,再次输血会产生同种免疫反应,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输血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输血相容性检测,如血型鉴定、抗体筛选、交叉配血等。

信息化管理

输血科承担着供血、储血、血型鉴定、急诊用血配血等多项工作。为了杜绝人为差错,输血科联同计算机中心开发了全方位的输血信息化管理系统。血液出入库实行条码判读,每一袋血都有一个唯一的条型码,条型码上含有血液类型、入库时间等信息。如果一袋血的血型不符合或者已经过期,系统会自动拒绝读取条型码,这袋血就不会从输血科发出去。同时,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实现了血型检查标本条码自动判读、血型检测自动化、输血申请单电子化,大大减少了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患者的血型、用血记录和就诊卡的个人信息相互绑定,只要扫描就诊卡号,患者在医院就诊、用血的信息就会清楚显示。

尽管如此,输血科的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仍然会用最原始的人工方法进行核对,尤其是血型鉴定,即使全部施行信息化管理,在鉴定的:过程中仍然会进行4~5次的人工核对。每一袋血都要来有影去有踪,追根溯源,保证有案可查。

储血室里,许老师正在接收核查早上血站刚送来的血,每袋血液都必须经计算机扫描后进入输血科库存。然后按照血液分型分别放到储血冰箱里。红细胞、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等血液各成分的储存需求是不同的。不同的血液成分,需要不同的储存设备。冰箱上设置有很多不同的温度,红细胞的储存条件是4度,血浆则要储存在零下20度,而血小板则要放置在22度的温度中,且需要震荡保存。血小板震荡仪是专门为血小板准备的,仪器不断左右摇摆,使血小板的活性成分能够维持在最好状态。

在输血科工作了近30年的王老师负责接收标本,制订订血计划。每天早上血液数量都要进行清点和整理,查看日期,然后按照日期的先后顺序重新排列。

在忙碌中沟通

血型鉴定、配血等操作都需要戴上防护手套。为了避免麻烦,抓紧时间工作,输血科的人都会尽量少喝水,少上卫生间。往往忙忙碌碌一上午,都没有一个人喝一口水。

医生输血前准备工作计划范文11

关键词:输卵管结扎术;双侧;术后并发症

双侧输卵管结扎手术是一种安全、永久性节育措施,通过结扎使与卵子不能相遇而达到绝育目的。此种绝育措施可复性高,要求复孕妇女行输卵管吻合术的成功率达80%以上。但是在进行手术中,如果违反了操作常规或者患者不具备手术适应症,或者因结扎患者精神压力等原因,容易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日后的生活影响较大。本文对2000年1月以来在我站实施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并发后遗症的50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00年1月以来我站行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出现并发症病例50例,年龄在26-45岁之间,平均(31.46±2.25)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5例,中学30例,大学5例,手术对象均为生育二胎及以上育龄妇女,均自愿接受双侧输卵管结扎,排除其他系统疾病。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

详询病史,了解病情,积极的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及患者心理状况,鼓励并安慰患者,消除恐惧、焦虑不良情绪。完善相关检查、做好患者工作,解除其心理压力,调整好患者状态,择期手术。手术器材需按要求消毒。避免发生感染。

1.2.2手术方法

手术途径均采用经腹部。切口选取耻骨联合上2cm左右,横形,大小2cm左右。若为产后患者,部位取宫底下3cm处;有妇科手术史者,切口选取原手术切口旁,局麻,采用指板法提起输卵管在输卵管峡部行抽芯包埋结扎术。

1.3随访

术后采用家访及电话回访的方式,随访统计其并发症。

2、结果

切口感染、血肿、脏器损伤等近期并发症31例;盆腔炎性病变、PCS、神经官能症等远期并发症19例。

3.并发症原因及对策分析

3.1切口感染

(1)术前准备不足:术前检查不完善,患者术前机体就存在炎症,未进行抗炎治疗,炎症未得到控制就进行手术,造成炎症的扩散;手术器材消毒不合格,未到达无菌要求。(2)术中操作不当:手术操作不规范,未达到无菌操作,术中切口污染,继发感染;手术意外,如手术器材或用品发生破损,造成无菌区的污染。(3)术后护理不当:术后切口消毒不规范,未达到无菌要求,切口的敷料更换不及时,滋生细菌,引发感染。(4)术后血肿继发感染。

防治对策:(1)术前完善检查;(2)严格按标准进行器材消毒;(3)加强术后护理力度,更换敷料注意无菌操作,提高患者卫生意识,保持切口清洁;(4)加强医疗建设,提高医疗水平;(4)发生感染时,要寻求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抗炎治疗[2]。

3.2血肿、出血的情况

(1)手术中血管结扎不彻底或遗漏;(2)患者产后机体虚弱,机体恢复差;(3)受术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4)手术操作不当,损伤肠系膜。

防治对策:(1)完善检查,对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查其原因,并进行相应治疗;(2)术中对小血管出血应结扎止血;(3)术毕缝合时按要求进行,避免出现死腔等发生。

3.3脏器损伤原因:主要为操作人员的不规范操作引发。如:切

口取位过低、术前未排空膀胱等,易损伤膀胱。

3.4盆腔炎性病变

(1)手术者术前存在盆腔的炎症;(2)手术前后无菌操作不当。

防治对策:(1)完善检查,认真排查,避免漏诊;(2)加强医护人员专业化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无菌意识。

3.5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PCS)

慢性盆腔疼痛常见病因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占首位[3]。其发生的原因与输卵管结扎手术方式及部位有关,与输卵管结扎术本身的机械性干扰和输卵管系膜损伤有关。

防治对策:加强术者的专业技术培训,从而提高手术质量,避免发生输卵管系膜损伤。

3.6肠粘连

(1)术前受术者存在盆腔炎性疾病;(2)术中操作损伤,致使液体渗出。

防治对策:(1)提高手术技术,减少机械牵拉、钳夹,降低粘连机会;(2)及早下床,进行训练。(3)术前完善检查,及早发现炎症,及早治疗。

3.7神经官能症

本症并非输卵管结扎术的直接并发症,病例均无神经官能症病史,但术后出现一系列神经官能症表现,甚至影响劳动和生活。

3.8月经异常

(1)少数病例出现术后月经改变,多因已接近更年期;(2)个别的也可因手术引起输卵管炎,卵巢静脉流受阻或盆腔静脉淤血引起月经紊乱,也有因生活环境改变,精神刺激等引起月经失调。

4.讨论

双侧输卵管结扎术术后并发症按发病时间的长短分为近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其中与近期并发症中的创口感染为主。为防止并发症出现,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相关工作者应充分做好术前准备,问好病史,仔细的检查,重视患者的手术适应症等。术中要遵循操作规范,操作时要注意动作要轻柔。手术之后要给予患者相应预防治疗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如遇问题要立即处理。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8:388-395.

[2] 吴文丽.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9):229,225.

[3] 杨晓玲.输卵管结扎术8269例并发症发生原因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3,21(3):211-212.

医生输血前准备工作计划范文12

【关键词】 血液报废;原因;分析

血液在采集、检测、制备和保存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报废,一般情况下分为正常原因报废和非正常原因报废。笔者通过对本站五年来的血液报废情况分析,发现在血液报废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加强血液报废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可以有效地节约血液资源,降低血液成本,合理利用血液,减少血液报废。现将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05年1月~2009年12月血站采集血液的量及报废血液的量(见表1、表2)。

1.2方法

血液入待检库前对采集过程中产生的不足量、凝块、溶血等非正常原因报废的血液进行质控报废;血液制备过程中对离心破损、脂肪血、溶血等非正常原因报废的血液进行质控报废;血液出待检库前对检验结果中的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四项复检不合格情况进行正常原因质控报废;发血前对血液逐袋逐项进行判别,严格检查,对血袋有破损、渗血、漏血、溶血等非正常原因报废的血液进行质控报废;发血后临床医院因血型不符、不规则抗体、配血不合等非正常原因报废的血液进行质控报废。对不合格血液进行归类、统计(见表3、表4)。

1.3统计方法

报废血浆按每100ml一个单位(U)计算;全血及红细胞按每200ml为一个单位(U)计算,同时四舍五入,结果均保留整数。

1.4判定依据

正常原因报废血液依据《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赖氏法)≤25U;2)HBsAg:阴性(酶联免疫法);3)抗-HCV:阴性(酶联免疫法);4)抗-HIV:阴性(酶联免疫法);5)抗-TP:阴性(酶联免疫法),高于上述标准即判定为阳性报废。

非正常原因报废不合格血液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1)血袋有破损、漏血;2)血液中有明显凝块;3)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4)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5)未摇动时血浆与红细胞交界面上出现溶血;6)红细胞呈紫红色。

2 结果

3.1由表1、表2可以看出:血液年报废量随着采血量的上升而上升,上升幅度在2005-2008年四年间呈正相关,但2009年增幅突然加大,是2008年的3倍之多(约3.21),应引起特别的重视。五年间血液的采集量与甘肃人群的血型分布特征B>O>A>AB[1]略有差异,为O:B:A:AB=3:3:3:1的比例。但血液报废量显示血型比例为O:B:A:AB=7:7:7:4,其中AB型报废比例偏高,这与本地区临床用血量不大,血液周转慢,备血计划难以掌握,尤其是AB型正常输血病人较少,急诊用血较多有一定的关系。

3.2 表-3显示:从正常原因报废统计来看,五年来采用ELSIA方法检测的HBsAg、抗-HCV、抗-HIV、抗-TP四项检验,血液报废比例除2007年的HBsAg(30%)略有增加外,其余项目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进一步说明了ELSIA试剂盒检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但ALT检测阳性报废比例却逐年增加,尤其是2009年正常原因报废量突然增大,超过前四年之和,其中ALT报废占66%,从2008年下半年起,我站ALT检测方法改用了灵敏度较高的微板速率法,所以在血液复检时ALT淘汰率大幅度增加。

3.3从表-4看出:血液非正常原因报废中,所占比例较高的主要是脂肪血(占50%左右)和过期血,其余项目各年份之间差异较大(P>0.01)。2007年破袋(占31%)和溶血(占31%)比例较高,是该年更换血袋厂家引起,次年上述两项问题均得以解决;2007-2008两年间脂肪血报废量较低,是因为这两年间,辖区内各医院由于白蛋白制剂不足,导致我站血浆供不应求,对于轻度脂肪的血浆,临床医院一般不提出质量疑义;血液过期报废比例在2005年数据突出,占50%,经过近三年的质量目标考核和采供血计划的实施,血液过期报废比例有所缓解,但2009年似有抬头之势,应引起特别的注意。

为此,针对我站血液报废控制工作,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加强街头献血征询工作,有效降低餐后血和脂肪肝等肝脏代谢异常引起的脂肪血报废;2)为街头采血车配置干式生化仪,重点解决ALT阳性居高不下的问题;3)加强与临床医院的沟通,合理制定采供血计划,严格控制血液过期率引起的报废问题。血液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正确管理使用血液,保证输血安全,减少血液浪费,是血站及医院血液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