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

时间:2023-05-30 09:58:02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范文1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②,

平明送客楚山孤③。

洛阳亲友如相问④,

一片冰心在玉壶⑤。

注 释

①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辛渐:王昌龄为江宁丞时的诗友。本题原作二首,这是第一首。②“寒雨”句:此句中“入吴”,各家注解说法不一。是谁入吴?是辛渐?是作者?有的注为辛渐,较确。此句是说辛渐在寒雨满长江的晚上来到江宁,吴即指江宁,因江宁为吴地。③平明:天刚亮时。楚山孤:是说友人此去,沿途孤单。楚山:长江下游江北一带的山,这里指友人去洛阳要路经的山。④洛阳:辛渐将去之地,作者家乡。⑤“冰心”句:比喻自己品德纯洁如玉壶中的冰,虽被贬谪,但仍保持节操。

这是化用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玉壶冰心”为古人常用,唐名宰相姚崇曾作《玉壶赋》,序云:“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似乎?故内怀冰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译 文

寒冷的夜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我在清晨为你送行,内心孤独就像孤峙的楚山一样。在洛阳的朋友亲戚如果问起我的情况,你可以告诉他们,我就像玉壶的冰,决不会改变志向。

赏 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又是一首自白诗,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和脱俗的情操,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两句写送别时的情景,自己冒雨夜行,而朋友辛渐却要凌晨远走,路途遥远,不胜辛苦。后两句由送别转到表白,尽管人生不尽如人意,但是我决不会改变做人的原则。心地莹洁,无尘可附。全诗含义深婉,用词精妙,韵味无穷。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容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这首送别诗作者没有过多地渲染离情别绪,而是着意表白自己不受功名利禄的牵系,纯洁清廉的品德。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傲、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

名句运用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用它来表示一种高洁的意志和情操。若用于自己,则是一种表白和自励;若用于他人,则是对对方高尚情操的充分肯定。文坛老人冰心原姓谢名婉莹,她之所以用“冰心”二字作为自己的笔名,其用意也非常清楚。后来她的为人果然如其名,赢得了文坛内外的尊敬。

诗和诗人的故事

王昌龄生性豁达,不拘小节,受到小人诽谤,被贬到岭南。后来从岭南回来,任江宁丞。几年之后又被贬到更远的龙标。但是诗人独立不羁,孤傲自赏,决不因为小人的告密而改变自己的生活原则。因此,他用“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示自己的志向和态度,最后不幸死于非命,令人感叹不已。

天朗气清,连江而来的夜雨早已干了,楼前的萋萋芳草,绿得沉重,绿得永恒。诗人的政治生命如同一颗微不足道的草籽,被当权者随手一扬,落在了这片荒烟的绝塞之处,但诗人凭着自己的理想和文化人格,随遇而安,把根扎在底层人民群众之中,他在这里筑堤坝,办官学,修寺庙,减税赋,政善民安,他被时人誉为仙尉。至今尚有苗女听歌、遮道乞持、佳句退兵、王昌龄补靴等美妙传说。

遥看楼前几株五色芙蓉,相传为王昌龄亲手所植。芙蓉花晨为雪白,午属浅黄,夕阳斜射时转为嫣红,一日多变,点缀出一种优雅的艳丽。芙蓉楼前享芙蓉,带给游人一种魔幻般的境界和记忆。花尚且一日多变,人生际遇,则更难测矣。遥看当年唐朝的天空下,这种风致楚楚的花儿,是如何带给诗人心灵上的慰藉和悟性点化。

楼后一小亭侧,有竹丛摇曳生姿。风摇竹影动,“沙沙”的竹叶摩娑声,似在讲述诗人悲壮的最后一页人生故事:安史之乱爆发,王昌龄匆匆辞别芙蓉楼,后来被闾丘晓所杀。唐代文学之林中一株刚正不阿的竹子被暴力和愚昧残忍地折断。

步入楼侧的碑廊,黯黑的石碑展示着刚劲柔美的历代名人书法艺术,记载着历代名人们探访芙蓉楼留下的印迹。没有芙蓉楼,就没有芙蓉楼送辛渐,就没有这么一块众多历史文化名人探访的土地。龙标选择了王昌龄,是它的幸运,时势酿造了王昌龄的佳句妙语,《芙蓉楼送辛渐》奠定了王昌龄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芙蓉楼送辛渐》奠定了芙蓉楼作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的历史地位。

与芙蓉楼挥手作别时,忽然,那只落在楼檐上的水鸟箭一般冲入天空中,沐浴着金色的阳光。

真如楼柱联语中所云:千古浮生都是梦么!人人都有一个梦,有的贪婪卑鄙,遗臭万年;有的冰清玉洁,流芳百世。诗人王昌龄的冰心之梦,体现了为政清廉者胸怀的一种博大,一种深沉,它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王昌龄的送别诗

王昌龄是一位边塞诗人,留传下来的诗篇总共不过180多首,其中送别诗就占了50来首,可见比重是比较大的。这些迎来送往、依依惜别的诗篇,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江边明月为君留

王昌龄的送别诗的特点之一,是抒情真挚朴实,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没有敷衍应酬,一般都是情动于衷,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送窦七》,全诗这样写道:“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前两句实笔绘景,渲染清明光洁,幽静深远的环境气氛。皓月当空,银辉四射,秋深气爽,林木葱茏,清江荡漾,波光粼粼,呈现在诗人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明净而静谧,清幽而空明的境界。朋友窦七所乘的小船就在这时离去了,诗人一往深情地凝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千种离情,万般别绪全在这深情一“望”当中展露无遗。后两句虚笔联想,抒发难分难舍,相依相伴的深挚情怀。说友人的轻舟必须尽早出发,不想分别却又不得不别,只有善解人意的明月能够理解我们这伤心情,留下不走,万里相照。朋友走了,却留下了一轮相思明月;秋天凉了,却温暖了一颗赤诚之心。全诗字里行间充溢着缕缕真诚朴实的离情别意。

(二)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别诗的又一特点是,多数写得慷慨旷达,气格高尚。例如《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首诗是作者贬官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期间送别一位姓柴的朋友到武冈时写的。自古以来,人之常情都是“暗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而现在诗人却说送别朋友一点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什么原因呢?后两句借景抒情,巧妙作答。诗人对他的朋友说,我们虽然人分两地,但江河云雨,青山明月,都在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都在为我们传递相思友情,不是吗?沅水之波,悠悠不尽,通连两地;青山隐隐,千里迢迢,触目生辉;云雨生风,晦明变幻,有目共睹;皓月朗照,清辉四射,千里可共。两乡虽远却心心相通,这种遥而不远,离而不别的心意通过青山明月、江河云雨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还须注意的是,诗歌以明月朗朗作结,实际上也是在赞美友谊的纯洁美好,光华灿烂。如此送别,不见凄风苦雨,反见青山明月,不见悲伤愁苦,反见高洁旷达,真可谓写得高迈群超,气度不凡!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范文2

芙蓉楼①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②,

平明③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① 芙蓉楼:一座楼宇的名称。一说在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一说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似乎以后一说为佳。

② 吴:与下一句的“楚”互为补充,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

③ 平明:清晨,早晨。

【诗人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陕西太源人,唐开元十一年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考学宏词科,迁汜水县尉,后贬为江宁丞,再贬为龙标尉。

【今译】

昨夜一场寒冷连绵的雨袭来,笼罩了江面,

清晨时送别了好友,只留下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若问起了我,

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赏析】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明代王世贞曾经评价说,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几乎不分高下,都是“神品”。这首绝句就充分证明了这个评价多么准确精当。

首句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描写了这场夜雨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烘托了“送别”的开阔意境。次句的“平明”与首句的“夜”照应,又可以想见诗人因为要和友人分别而一夜未眠,情感深沉。别时已到,诗人没有将别愁寄予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倾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

王昌龄曾因不肯趋附权势,两次被贬。第一次被贬岭南,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所以诗人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既是对亲友们的信任和告慰,又是蔑视谤议的自誉,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有深意。

就全诗的艺术成就而言,最突出的是移情手法,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外物上去。诗人说楚山的孤独,实则表现自己的孤独,比直接说自己的孤独反而更有效果。其次是委婉含蓄。当时诗人正处在遭受别人毁谤议论的恶劣环境之中,朋友到洛阳,将面对很多亲友对自己的关心与问候,于是诗人要朋友用“一片冰心在玉壶”委婉而含蓄地予以回答,告慰亲友。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范文3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首句从闺中“不知愁”写起,第二句承写这位青春“不知愁”的神态动作,其形象之鲜活欢愉,呼之欲出。第三句本该写登上翠楼见到的美丽春色,作者却笔锋一转,突出一个细节――“忽见陌头杨柳色”,看似不经意,却意外地引起了别样的情思:尽管自己的青春年华就和此时的春光一样融融泄泄,但终究会花残柳衰,即便夫婿觅得封侯,自己的锦瑟年华谁与共度?于是“悔”意油然而生!末句水到渠成的合了诗题“悔怨”之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妙手天成的佳句在“起―承―转―合”的过程中遵循着“小步相连大步相转”舞步程式:“起―承”是一小步,两句意思相连,写的是“不知愁”,“转―合”又是一小步,两句意义仍然近似,围绕“知愁”展开;而这两小步之间却是一大步,语意相反相对,转折显著:闺中由春日凝妆的烂漫欢愉一下子跌入了无尽的悔意和愁怨之中。

在这“小步相连大步相转”的步法中,“转”法是关键。“转”得好就峰回路转,别有天地,就像一条小鱼在游弋中陡然甩尾掉头,让平静的池塘一下子充满了生趣。唐绝句的“转”法灵活多变,试再举一二:

《鸟鸣涧》是一种由静到动的飞跃。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题为鸟鸣,却从“静”起笔。先是点出诗人内心的闲静,静到能觉察到桂花从枝上落下。或许是花落于枝叶触发了听觉,或者花落于颈项引发了触觉,或者花落时丝丝香甜诱醒了嗅觉,总之,这一刻内心因闲静感受到了自然的细微变化,并由此而感受到了整个春山的空寂沉静。静极必动,于是月亮出来了,月色皎洁竟然惊动了树上栖息的小鸟,她们干脆在清凉寂寥的春夜时不时地亮上几声嗓子,顿时,宁谧幽静的大自然成了她们自由灵魂的舞台!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种由实到虚的飞跃。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说:“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虚实间跳跃,是唐绝句常见的转法。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王昌龄刚由洛阳迁徙到江南,恰巧辛渐正要从江南回归洛阳,于是作此诗相送。前两句一起一承,实写送别情境:凄凄寒雨、迷茫大江、孤寂楚山、以及就此揖别的芙蓉危楼,情寓景中,悲凉之气袭人。后两句转而虚写,想象友人回到洛阳的情景。辛渐回到名流云集的东都洛阳以后,一定有不少亲友围拢过来问起自己这个故人的处境和心情,于是作者顺水推舟的请辛渐代言:我心如冰心玉壶,依旧清洁晶莹,坚贞不渝。这一转既暗合了题意,也提升了境界。

《江雪》是一种由面到点的飞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里柳宗元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来抒发自己被贬永州孤独和不屈的心情。开头两句勾勒大雪场面:千山万径人鸟万物都逃不过这场铺天盖地的大雪,凛冽的大雪让世界一下子变得荒冷寂寞。这场雪是自然之景,也是社会人生之境。它下在天地间,也下在柳宗元的心中,天地有多冷,他的心就有多冷。

三四两句特写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寒江雪中,孤舟是点儿,蓑笠翁更是点儿。天地之大反衬了个人境地的渺小和孤独,个体生命的渺小和孤独又凸现了诗人无畏不屈清高自守的坚强品格。

除了动静、虚实、点面之间可以相互飞跃,还有悲喜、物人、古今、景情、远近之间的飞跃,并且每一类飞跃还有诸多变式,在此不复赘言。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范文4

爱国情怀在古诗词中随处可见,王昌龄的《出塞》、岳飞的《满江红》等诗篇,都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诗人陆游通过《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陆游85岁临终前不忘祖国统一的那份牵挂。这样的诗句还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教师要介绍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并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反复品味吟诵,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人生理想教育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诗中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自比冰壶,不但表达了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还向世人表白自己清白无辜、藐视功名利禄的操守。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以石灰作比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梅花“凌寒独自开”,顶风冒雪、不畏严寒,也体现了王安石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元代诗人王冕凭借《墨梅》诗中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在教学这些古诗词融入人生理想与信念教育,会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在学清照的《绝句》、贾岛的《剑客》后,学生在品味诗句韵律美的同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对作者博大的胸襟,咤吒风云的气概佩服不已,在课后的搜集“咏怀诗”的过程中,都慷慨激昂地说出自己喜欢其它咏情诗的理由,声情并茂地背诵抒发自己壮志的“咏怀诗”。教师相机设计“用一两句诗抒发一下你的理想;读了咏怀诗后你受到什么启发的课堂练习。在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气息中,激起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文天祥、李清照、谭嗣同一样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学生徜徉于这样的诗词王国,定会启迪心智,流连忘返。

三、爱家乡教育

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出门在外的诗人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这样的诗句还有唐代诗人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受诗人思乡之情的同时,让学生也谈谈家乡的风土人情,进而营造出热爱家乡的教学氛围。

四、亲情教育

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在远方想到的是:故乡的兄弟在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之时,身上都插上了茱萸,却发现唯独少了一位兄弟,亲人间在佳节未能完全团聚的缺憾跃然纸上,亲友间的鱼水亲情感人至深。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母亲“密密缝”的动作和母亲“意恐”“迟迟归”的心理。五、六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寸草心”比喻游子孝心,“三春晖”比喻母亲恩情,形成对比,衬托出母爱的温暖、博大,表达了游子的感恩之心。教学这样的古诗词时,教师应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诗中的人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进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自己的母亲、朋友说说心里话,使情感得到深化和升华。

五、友情教育

在古诗词中抒发朋友间真挚情谊的佳作极多,如高适的《别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教学时,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挚爱亲情的同时,引导他们要珍惜朋友、同学之间的感情。如教学《赠汪伦》时,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有踏歌而行的汪伦,有乘船待发的李白,并相互说离别赠言,进而体会到他们的深厚情谊。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范文5

读是语文教学之本,古诗教学更离不开反复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古诗优美的意境,流畅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只有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学生的体悟才会深刻。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从悦读始,以悟读兴,借多读成”的教学策略。

1 激发思考——悦读的动力

“悦读”体现阅读的动力,阅读要成为习惯,必须让学生投入地读,兴趣盎然地读。如果要真正从“悦读”始,就必要要寻找到一个“最佳突破口”, 让学生思考起来,享受思考带来的愉悦。

1.1 抓诗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教学中,我以题目为突破口,切入点。在学生读通诗题,理解题目意思的基础上(一个秋天的黎明,诗人走出篱门,迎面吹来阵阵凉风,遥望北方,心中感慨万千。)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诗题,你有什么要问问诗人吗?经过师生共同梳理,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诗人为什么睡不着觉?走出篱门干什么?心中有什么感慨?这样即营造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他们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有的甚至急着从诗句中开始寻找,小声读了起来。

王国维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杜甫的《春夜喜雨》显然属于“有我之境”。题中的“喜”字正是对王国维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一“夜”字,点出雨来的时间,多么善解人意,在万籁俱寂时到来,丝毫不影响白天的游玩、工作;一“喜”字,让诗中表达的感情“呼之欲出”。我在上这一课时,直接出示题目,然后以“喜”字为切入点,抓“好”字来理解诗句:诗人喜从何来?在此基础上创设一种情景:温暖的春天终于来了,柔和的春雨在静夜里悄悄地洒落。这春雨,会给大地带来什么变化?在交流中,学生明确了春雨的“好”。仁厚再加以引导和渲染,于是学生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相似经验,在一遍遍的品读中,一个活生生的诗人形象站在了面前,他们感受到了诗人对这场春雨的喜悦,并且也被这种喜悦所感染。

1.2 抓诗眼: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引导学生思考:从“独”字中感受到什么?学生在一遍遍的读中很容易就明白了“在异乡”“为异客”的感情,知道了“倍思亲”时的孤单,理解了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形单影只的寂寞。

1.3 抓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学生经过讨论,最终达成一致: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而《送元二使安西》写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语轻快,一派为送别故人而洗扫一翻的新气象。从中可见,作者送别故人并不像《芙蓉楼送辛渐》那样凄婉哀伤,因为他们虽然有可能生离死别,可毕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几十年没见面了碰巧在这儿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劝他“更”尽一杯。所以,作者还能带着轻松的心情像一个主人送别客人那样看看周围明丽洁净的景色。学生彻底明白了诗人送别的对象、送别时的感情,朗读时就更容易还原诗人当时的心境。

2 培养语感——悟读的关键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它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

2.1 在反复吟诵中培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吟咏、诵读)不仅可以使学生“不待解说,自晓其间”(朱熹语),而且可以在“读”中感受形象、意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出于口,明于心”的语感。我国古代诗歌,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乐感,最适合朗读。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浣花溪草堂”外的明媚春光。全诗一句写一景,组成一幅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色彩明丽的画卷。在教学时,教师可通过示范朗读及领读,指导学生抓住语句的停顿、重音,注意语调的高昂、舒缓、婉转等变化,读出诗的节律和音韵,让学生口、耳、眼、心并用,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诗句所蕴涵的形象、色彩、声音、情感和内在的意蕴,从而陶醉与诗人所描绘的大自然美景之中。

2.2 在品味佳词妙句中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我国古代诗歌,讲究炼词炼句。根据这个特点,在古诗教学中,可抓住作品中的佳词妙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使学生感受诗人炼字炼句的精妙。

比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尽”“又”二字,用得颇为传神。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孩子……

师:他们还有泪吗?

生:没有了。

师:你从哪里看出?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说明他们已经没有眼泪了,真是欲哭无泪。

师:苦难的百姓除了哭泣,还能做些什么呢?

生:什么也不能做,除了受奴役,就是等待。

师:他们等了多少年?

生:很多年。

师:从哪里看出?

生:“南望王师又一年”的 “又”说明是一年又一年,而不是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六十五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五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六十五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学生通过读,“又”字深深植根于他们脑海中,诗人陆游对百姓的同情,对金人的愤怒,对南宋小朝廷的失望也深深地烙在他们心间。

2.3 在情景想像中培养语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诗不仅语言优美,结构精巧,而且意境深远。如何使学生“入境”而“悟其神”?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必须驱谴我们的想像,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根据诗意展开合理的想像,让他们在自己头脑中像过电影似的浮现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比如,教《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可启发学生根据诗句,结合课文插图,想像儿童追蝶,寻蝶的情景:“捉住它,捉住它!”一群小孩子奔跑着追逐一只金蝴蝶。那蝴蝶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地飞着,似乎在和孩子们戏耍。孩子们左追右追,眼看就要追上了。谁料那蝴蝶飞进菜园里去了。孩子们赶紧打开篱笆门跑进园里去寻找,只见满目金黄——油菜花开得正旺旺呢。他们在菜花丛中瞧呀瞧,瞧得眼花缭乱,哪里找得到蝴蝶的踪影!……学生通过想像,把自己带入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在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受中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意境美的陶冶。

3 化整为零——多读的捷径

古诗文教学注重诵读训练,大学者都是从小就背下四书五经的。鲁迅在15岁时就差不多背下十三经;郭沫若曾经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个大冰山,入肚后将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融化,到那时候,可就是笔大财富了。语文教师“课堂”观念一定要淡薄,不一定只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古诗文,可以化整为零。

3.1 通过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的热情。每周中用一天中的十分钟时间的诵读课,举办擂台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擂台赛的内容可以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可以是诗句接龙,也可以是你问我答,或者是对诗竞赛,或者是各种古诗方面的游戏。

3.2 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3.3 开展举办诗社,学以致用的活动。即吸收对古诗文兴趣特别浓的学生为诗社学员,并由艺术教师组织他们开展作诗绘画、改写古诗、活用古诗、欣赏古诗、创作儿童诗等活动,引导他们学以致用。

3.4 开设诗园,为学生提供舞台。内容可以是古诗的书画作品,可以是活用古诗的习作,做到点面结合,有经常性的活动,评出诵诗大王、小诗仙等。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范文6

在诗歌的百花园里,“仿拟诗”别具一格,独具风姿。它的主要特点,是运用“仿拟”修辞手法,从句式、词语、韵脚等方面对某一古典名诗有意加以模仿,虽“脱胎”于原作。而与原作意趣迥异。这种模仿,看去似乎十分机械,甚至不免有“活剥”、“硬套”之嫌;然而正是这种有意的“活剥”、“硬套”,产生一种特有的幽默感,用于讽刺,则具有奇妙而强烈的效果。下面介绍几首“仿拟诗”,供诸君鉴赏。

宋代王安石知鄞县,刚正廉洁,人们誉之为“铁面”。后一昏庸酒徒继任,搞得昏天黑地。人们饥之为“糟团”。有个读书人仿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题县署南墙》:“去年今日此门中,铁面糟团两不同。铁面不知何处去。糟团日日醉春风。”此诗通过对崔护诗的仿拟,以幽默的笔调,表达了对“铁面”的怀念和对“糟团”的厌恶。

明代崇祯初年,杭州大旱,人民流离失所,而太守刘梦谦却纵情酒色,及时行乐。诗人张岱怒不可遏,遂仿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作诗曰:“山不山来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作汴州。”仿诗直抒胸臆,语言辛辣、尖锐,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清代有人戏仿南宋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作《惧内即景》:“云淡风轻近晚天,傍花随柳跪床前。时人不识余心苦。将谓偷闲学拜年。”此诗仅将程颢诗改动六个字,即将“惧内”者挖苦得入木三分,令人解颐。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鲁迅先生为了揭露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迫害进步学生的罪行,为受害学生伸张正义,在《咬文嚼字》(三)一文中,仿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这首诗,句句击中杨荫榆的要害。“萁在釜下泣”,是指无端受迫害的广大学生,三、四句是隐射杨榆为了进一步镇压学生反抗,竟在西长安街的西安饭店大摆筵席,邀请校内与她一鼻孔出气的教员,进行阴谋策划的事实。可见,鲁迅这首仿拟诗具有深刻的政治斗争意义。

1926年北伐战争期间,北洋军阀吴佩孚的主力被叶挺领导的独立团击溃,吴佩孚只身坐火车仓皇逃往洛阳,行前声言今后不问军事、政治,将以看花饮酒养老送终。谢觉哉闻知此事,遂仿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诗道:“白日青天竟倒吴,炮声送客火车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雄心在酒壶。”此诗读来幽默风趣,无情地嘲弄了军阀吴佩孚的失败。热情讴歌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十分脍炙人口。

1971年9月13日,叛逃,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时任外交部长的乔冠华与外交部同事谈起此事,感慨很深,他当即吟诗一首:“月黑雁飞高,夜遁逃。无需轻骑逐,大火自焚烧。”此诗显然是仿拟了唐代卢纶的名作《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对叛徒、卖国贼的可耻下场作了辛辣的嘲讽,充满幽默感和胜利的喜悦。

在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颁奖大会上,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科学家卢嘉锡对当时科技专著出版难的状况大发感慨,当众口占诗一首:“绞尽脑汁泪纷纷。出版无门欲断魂。借问尊书何处卖,秀才遥指自家门。”赢得一片掌声。此诗仿拟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表现了中科技专著出版发行的尴尬无奈和科技图书作者的酸楚艰辛,其苦涩的幽默启人深省。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范文7

关键词: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别唐诗 送别之情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王勃任职长安时送别友人赴任蜀川时的一首送别诗。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抒发送别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该诗引发,通过拓展训练,引导学生领略唐诗中的送别之情。

古代由于山高路远,道路艰难,再加上邮政又处在鸿雁传书的阶段,故人一去不返、杳无音信是很常见的,有道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古人非常重视送别之情。别离总是很伤感,送别唐诗酣畅淋漓的表达别离之怨、相思之苦,亲情、友情和爱情都在分别的那一刻得到了升华和体现。唐人究竟是用什么方式表达伤感的送别之情?众多送别诗中表达的分别情感有什么不同呢?通过众多的送别诗如何感知唐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境况?

一、唐人送别的主要方式和内容

1.以歌传情。李白有诗句:“正当今昔肠断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也就是原来送别时唱的《骊驹歌》,自王维写出了“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这样的送别诗之后,唐朝人送别时就唱这首《阳关曲》,唱一遍总觉得还没有充分表达绵绵情谊,就会再唱一遍,于是又有了《阳关三叠》。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且注明第四句为“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说咏唱《阳关三叠》时,首句不叠,其它三句都再唱。

2.以酒相送。送别要饮酒。送之人请要走之人喝酒,因为喝酒可以消解一些离愁。李白在金陵告别年轻人时作诗《金陵酒肆留别》,表达了这样的场面:“风吹柳花满酒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3.折柳相赠。送别时,送的人要折一枝杨柳送给上路的人,白居易有诗:“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王之涣有诗《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因为别离多。”有人说“杨柳”的“柳”和“留下”的“留”是谐音字,所以“折柳”表示送的人希望他留下的意思,是挽留客人的一种举动,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习俗。

二、唐人送别时的场所

1.长、短亭。古代为了便于行人休息、躲避风雨,通常在道路上隔五里建一个短亭,隔十里建一个长亭。实际上这种长、短亭主要用作古人陆上送别的场所,所以古人送别时又有“十里长亭”之说。晚唐诗人许浑从东向西路过潼关,碰到一个朋友魏扶由西向东走,于是两人在十里长亭送别,写下“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的诗句。郑谷则于扬子江渡口的离亭写下了《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青,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与友人话别共勉。

2.酒肆。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就是在南京的酒肆与金陵少年子弟饮酒言欢话别。

3.一些美丽的特定建筑。比如李白曾经在武昌的黄鹤楼送孟浩然,并写下《送孟浩然之广陵》。王昌龄《芙蓉楼送别辛渐》则表明了送别地点应该是在芙蓉楼。

自从屈原《九歌》“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就成为水路送别的地点。如王维《送别》:“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白居易更有《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4.在江边、路边送别等。如盛唐诗人岑参奔赴西域,恰逢进京的使者,于是写下了《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李白那首最著名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明了诗人是坐在江中即将开行的舟中作诗与朋友汪伦离别的。骆宾王则在与友人易水岸边作《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与友人离别。

三、一样的别,不一样的情

1.表达激励慰勉之情。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表达规劝之意。李颀《送魏万之京》:“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3.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最著名的就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表现深厚的友谊之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彼此心心相印,那么即使一个在天涯,一个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也犹如近在身边。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离愁里不是伤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则体现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对友人去处的向往跃然纸上。

5.赋诗明志。王昌龄《芙蓉楼送别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唐代不同时期的送别诗

细细品味,唐代不同时期送别诗从内容、情感、格调都有很大差异。这反映出时代的风貌与诗人的创作心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1.初唐送别诗。初唐李世民是一位开明君王,亲手开创了贞观之治,此时文坛呈现的气象也是乐观向上的。如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夜送赵纵》:“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看。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这首诗前两句作者把友人比作价值连城的美玉,因而引出“天下看”的豪迈语句,充满了对友人的赞赏和送别时的洒脱、豪放之情。后面两句写送别友人那一刻,一轮明月、一路清晖的情景,格调明快、健朗,丝毫没有送别的感伤情绪。这种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特征充分体现初唐诗歌的气象特点。

2.盛唐的送别诗。王运熙先生在总结盛唐诗歌时说:“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地域辽阔,文化交流频繁等,形成了盛唐士人们情绪积极,抱负宏大,气魄豪迈,胸襟开阔这么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盛唐气象正由此而产生,也直接影响着这个时期的送别诗。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前四句写得很有特色:“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名落孙山本是人生憾事,送者与被送者通常都不免情绪低落。而本诗中,诗人非但没有对友人不得已的落第还乡表示任何怜悯与同情,相反,却对他的未来充满信心,对时代满怀希望,因为他们生在圣明时代,一切英才都会为明君所用,暂时的挫折不必气馁,深信友人最终会得以重用的。后来綦毋潜果然中了开元进士。盛唐诗卷中,如此豪迈奔放、乐观进取的送别诗比比皆是。

3.中唐时期送别诗。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党争加剧。文人多忧患,少了盛唐时的乐观与憧憬,增添了许多务实与理性。苍劲、雄浑代替了豪放,同时隐含着揭露时弊、拯物济世之热情。如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想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这是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柳宗元在广西柳州送堂弟宗一到湖北江陵去时写下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把政治遭际、人生坎坷的悲愤与兄弟远别的感伤情怀汇聚一起来写。一、三、四联着重表现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第二联着重抒发自己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南荒的愤懑之情。其中“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虚实相生,词语苍劲质朴,感情浑厚深沉。在普通话语中,包藏着诗人深沉的郁郁不平之情。当时,作者身处的环境险恶,而兄弟又要远别他方,于是引出尾联,诗人愤愤不平,告诉堂弟,今后要相见只能寄以相思之梦了。此诗把“别离”之意,“迁谪”之情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伤感之情浓重多了。

4.晚唐送别诗。晚唐时战争不断,灾祸连连,民不聊生。这个时期的送别诗主要表现哀婉幽怨、柔弱低回的气象。如李山甫《别杨秀才》:“因乱与君别,相逢悲且惊。开襟魂,拭泪眼空明。故园已无业,旧交多不生。如何又分袂,难话别离情。”诗人将时事、战乱与离情一起写入诗中,使赠别诗蒙上一层哀婉、凄苦的色彩。又如杜牧《别怀》:“相别徒成泣,经过总是空。劳生惯离别,夜梦苦西东。去路三湘浪,归程一片风。他年寄消息,书在鲤鱼中。”格调低沉、感伤,但情真意切,由衷而发,真实反映作家对现实的感悟和特定环境中的创作心态。

总之,通过众多的送别唐诗,我们可以看到唐人表达送别之情的内容和方式,对各种送别之情感同身受,能感知唐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境况,以及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范文8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范文9

眼下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瓷器的收藏,由于初涉者对古瓷钻研不够,仓促上阵,经常会发生看花眼的事,所以笔者听到“吃药”、“走眼”、“交学费”的叫屈声不绝于耳。人们为谨慎行事,只得逐渐把目光转向年代相隔较近,品相较好的民国瓷器了。

数年前,笔者应邀在江西参加笔会,空隙中,与嘉禄、展奋兄同逛南昌滕王阁古玩市场。正寻觅无着时,突然被眼前博古架上的一把民国“竹石壶”吸引住了。此壶高12厘米,底宽9厘米,铁丝双壶把,与传统的羊筒壶式样相似,但也有所改动,把通常的牛眼盖改良成了圆钮盖。从前江南一带农家农忙时带着饭菜到田间地头,少不了如此模样的茶水壶,但眼前的这款瓷壶要小巧得多,精致得多,加上壶胎质地细腻,釉面光润,从中透出几分野逸之气,这大概是笔者一眼相中的缘故吧。

“竹石壶”正面画着几株修竹,嶙峋的山石衬托出了翠竹的纤妙清丽和柔韧。竹子无论是外形还是内涵都已成了文人墨客理想的人格象征,因此,常在诗书中得以颂扬,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壶在白瓷上采用墨竹、墨石的技法,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反差,彰显出立体之美。另面是用魏碑体书写的“虚怀当竹”,落款为:“丁已夏月,晓芙送瓷”。据笔者所知,这词是从“虚怀以待”的典故引申而来,说起来还有一段典故呢。早在日本明治时代的禅师南隐,一次,在家中接待一位学士,他将茶水注入访客杯中,杯满后,他继续注入,学士眼睁睁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终于说道:“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倒了。”“你的心就像这杯子一样,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南隐意味深长地说。

南隐禅师教导的不仅是佛学的禅义,更是人生的至理名言,心太满,什么东西都进不去,心不满,才能有足够的装填空间。壶上的“虚怀当竹”专指竹子中空有节,虽与“虚怀以待”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在提示人们: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弘扬谦虚谨慎之风,摒弃骄傲自满的不良习气。更为有趣的是此壶盖上还题有“一片冰心”四字,它取之唐朝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说的是把一颗纯洁的冰心贮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之中,不受尘垢所侵。此词用在“竹石壶”上可谓虚实相间,一语双用,同时,又与壶身的题词上下呼应,如出一辙,个中意趣只能意会也。所以说,不论从构图还是题款上都能看出,九十多年前送壶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品行和他的一片良苦之心。

器型相类的瓷壶,以花、鱼、虫或仕女图居多,在色彩上也都采用了浓抹重彩的手法。而如此超凡脱俗、别具一格的瓷壶尚不多见。因此,行家看后称“竹石壶”确属民国瓷中的上乘之物。它不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有着使用价值,两全其美。笔者平时把它置于案上观赏,闲时,揭开壶盖,在“玉壶”中沏上好茶,倚窗临风,一书捧读在手,水从壶中徐徐斟入晚清青花瓷茶盅中。此时,茶香书趣,竹摇草动,好似在同故人细缀慢饮,这悠然自得的情景岂不妙哉。■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范文10

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叶知秋、一丛金黄、一丛火红、

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雨绵绵、春花秋月、秋风过耳、

丹枫迎秋、枫林如火、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描写秋天的成语和诗句标签:优美的语句,优美语句摘抄,大自然的优美语句, 描写秋天的成语和诗句,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

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叶知秋、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雨绵绵、春花秋月、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秋色宜人、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秋高气爽落叶纷飞

秋色宜人、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

秋意浓秋风扫落叶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范文11

关键词:新译 专用名词 翻译

对于专有名词的翻译:原作的人名,地名,名胜古迹,历史典故往往是翻译的难点。也是翻译界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这里,关键是由于汉语的单音节字与英语的单音节或双音节或多音节的字不同,唐诗考虑的是字的平仄,而英语诗是考虑的抑扬,因此,同样翻译一个中文人名或地名或山水名,可以采取不同手法。但是,在表达原作意义上是一致的。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解读《唐诗三百首新译》中对专有名词的翻译:

1 译音

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Along the river that merged with a cold rain

We entered the Wu city late at night.

Early at daybreak I bid you farewell,

With only the lone Chu Mountain in sight.

If my kinsfolk in Luoyang should feel concerned,

Please tell them for my part,

Like a piece of ice in a crystal vessel,

Fore’er aloof and pure remains my heart.”

此中的Wu. Chu, Louyang 均直接译音。

译者有时根据实际的名称来译音,这是注释性译法。

例:“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西施咏》王维

“The morn saw her by Ruoye Stream a lass;

A concubine in the night in Wu’s Palace.”

翻译用“ Ruoye Stream ”,因为西施的故里在浙江诸暨,若耶溪是传说中西施洗衣的小溪。

2 译意

如:黄山 the Yellow Hill, 峨眉山 Great White Mountain,巫峡 Witch Gorge ,青枫江 the Green Maple River ,黄鹤楼 Yellow Crane Tower 鹦鹉洲 Parrot Islet,有时为了声韵的需要,采取词序的倒置:泰山Mountain Tai 庐山 Mountain Lu 汉江 River Han

选择富于诗意的词语,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体现诗境达到“美”的要求的手法。试举许渊冲教授所译的《燕歌行》为例:“汉家烟尘在东北”中的“烟尘”用“a cloud of smoke and dust”;“旌旗逶迤碣石间”中的“逶迤”用“serpentine row on row”,“身当恩遇常轻敌”中的“轻敌”用“ hold the foeman light”,“城南欲断肠”,在翻译“断肠”两字,译者用“broken heart”,“玉h应啼别离后”中的“啼” 用“shed streams of impearled tears”来表示,译诗的末尾。译者添加了“weal and woe”英语的经典习语,所有这些用语使整篇翻译诗意盎然,悲愤之情,洒满字里行间,达到更高的文学价值。

翻译古诗与翻译其它材料一样,对原句的结构分析,即解构,再建构,但是,不同的是建构的过程中要考虑的是在保持原意下,是声韵,音步,尾韵,而围绕韵律的是句法,省略、倒装,强调等等手法,更重要的是考虑我国的一些典故,如何在简练的诗句中表达出来。翻译水平的高低就在于此。

例:

“Watching you leave the hill, compeer,

Till dusk, I close my wicket door.

When grass turns green in spring next year,

Will you return with spring once more?

此首翻译看来似乎较平淡,但是,译者的高超手法是将原作末句的“王孙归不归”中的“王孙”植入首句的末尾,并采用了abab的尾韵,完美的声韵渲染了诗的氛围,一字的位置竟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是翻译家的自由王国,在重建上达到飞跃的境界。

唐诗不仅是我国人民引以为骄傲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亦是世界文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一直以来,诸多学者纷操译笔将部分脍炙人口的唐诗译成英语以飨读者。词不达意的译作是不会被西方读者所欣赏的。所以只有通过译者的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将唐诗的境界不断地提高升华,将我国古典诗歌真正内涵展现给西方文学爱好者,从而达到他们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景晓莺,斌.英语诗歌常识与名作研读[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范文12

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叶知秋、一丛金黄、一丛火红、

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雨绵绵、春花秋月、秋风过耳、

丹枫迎秋、枫林如火、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高考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听雨吉:雨打枯荷,单调、凄凉。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唐·戎昱《戏题秋月》(又作: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不睡。

唐·窦巩《秋夕》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荷花的别称。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

宋·柳永《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霜风:秋风。关河:关塞河流。残照:夕阳的余晖。

宋·柳永《八声甘州》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落。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声甘州》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断虹:残余的彩虹。霁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长眉。

宋·黄庭坚《念奴娇》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无赖:百无聊赖。穷秋:深秋。

宋·秦观《浣溪沙》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小轩;有窗槛的小室。

宋·秦观《秋日》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观《木兰花》

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阿谁;何人。背西风:背向秋风。

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

宋·秦观《虞美人》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宋·秦观《满庭芳》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清·王士祯《江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变秋声:江流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

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叶知秋、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雨绵绵、春花秋月、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秋色宜人、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秋高气爽落叶纷飞

秋色宜人、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秋风过耳、丹枫迎秋、枫林如火、秋风习习

秋意浓秋风扫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