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夏研的秋天

夏研的秋天

时间:2023-05-30 09:57:57

夏研的秋天

第1篇

[摘 要]《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强调人要按照“寒热温凉”四气变化的规律和节点去调整自己的起居作息的节奏,顺应天地四气的变化去调神,调摄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数学课堂教与学同样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有生、长、收、藏的节奏变化,教师应明白师生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清清楚楚,这样才能更好地调控课堂教学的“神”,使其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

[关键词]四气调神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57

生命的轨迹中有很多转折起伏的关键点,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和天地一样有“生长收藏”的节点。《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详述了天气变化的规律,强调人要按照“寒热温凉”四气变化的规律和节点去调整自己的起居作息的节奏,顺应天地四气的变化去调神,调摄自己的情绪和心理。

根据四气调神的理论,我不断观察和反思小学数学课堂,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我觉得数学课堂教与学同样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有生、长、收、藏的节奏变化,教师应明白师生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这样才能更好地调控课堂教学的“神”,使其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让课堂里的教与学高质高效。

一、课堂生活的春夏秋冬

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在课堂上,课堂就是一个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也有其自身的节奏。

春——引入阶段: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就像是一年中的春三月,是鼓励学生生长、发育、生根、发芽的季节,是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研究的兴趣,让探索的欲望和研究的乐趣不断得到生发的节点。

夏——探究阶段:面对要研究的问题,学生开始了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进入了火热的夏天。这时候,学生的心气随着天地的变化会变得很足、很旺,这是疯狂生长、孕育研究成果的节点。

秋——练习阶段:课堂在经历了火热的夏长之后,开始进入练习应用阶段,也就是进入了“容平”的秋三月,要把自己发泄在外面的心神和心思收回来。这是一个收获春生、夏长成果的节点。

冬——整理阶段:课结束的时候,就是到了冬天,到了闭藏的季节。这时候的学生不再是生、长和收,而是到了整理、反思和修复自己研究成果和活动经验的节点。

二、为什么要顺应四气变化的节奏?

俞正强说,学生是一颗来自天地的种子,他带着能量,带着春夏秋冬的记忆,带着生、长、收、藏的使命而来,需要我们去体会、感悟、尊重、唤醒。那么带着春夏秋冬记忆的生活在课堂上的学生,就需要我们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天地变化节奏去尊重和引导,使课堂教学的节奏能符合学生的天性,符合天地变化的规律。因为这样,生活在课堂小天地里的学生就会交到好运气,学得开心而不累。

三、课堂生活怎样顺应四气变化的节奏?

1.春天是一个立志的季节

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就像是一年中的春三月。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可以看到“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地的生发之气无可阻挡。同样,课堂里的学生充满生机和活力,他们的双眼中充满了对新课堂的期待。这个时候,我们的步幅不宜过大,应 “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因为天气还不够暖和,还不是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

春天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是鼓励大家生长、发育、生根、发芽的季节。我们需要的是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课堂上要给学生机会,鼓励他们去做计划,去创新,去思考,去发言,去交流,此时,最重要的是“以使志生”。

课堂引入以后,我们要把握一个“赏”字,通过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想被充分激活,让那些冬天闭藏积累的东西——旧的知识和经验在春天里生根、发芽、开花,去研究和探索新的问题,创造和开拓新的领域。我们要让学生在“春”的季节里立志:我要往何处去?我的心往哪走?这节课里我要学些什么?我要研究些什么问题?我应该怎样去学习?

例如“鸡兔同笼”一课开始时,可以出示下面这幅图,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看到鸡和兔,你想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进行梳理,随机生成进一步学习的材料,同时恰到好处地自然引出鸡兔同笼问题。或许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已经开始蠢蠢欲动,而那些初次听说的学生也会对“鸡兔同笼”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紧接着,可以让学生来说一说“你对‘鸡兔同笼’问题有哪些了解?”让那些有一定了解的学生有一个展示自己知识和才能的机会。随之而来的,“对于鸡兔同笼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为学生的研究指明了思考的空间和研究的方向。

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鸡兔同笼问题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编鸡兔同笼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怎么算?鸡兔同笼有什么用?等等。因为问题来自于学生,来自于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因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的过程比教师直接提出一个学生没有丝毫感觉和准备的问题会有效的多。此刻的学生已经蠢蠢欲动,发自内心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去做计划,去想要干点什么,在春天里立下了研究问题的志向。

2.夏天是一个疯狂生长的季节

经历了课堂的引入环节——春生以后,教与学进入了火热的夏天。

在春天里,在课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让学生立志,让学生思想、探究的种子发芽,到了夏天,我们就应该让它疯狂生长。这时候,学生的心气随着天地的变化会变得很足、很旺,要去孕育自己研究的成果。学生的学习也在此时变得热烈,他们需要自主的探究,经历思维的碰撞,在互动和交流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如“鸡兔同笼”,在学生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思考和研究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去感受研究的乐趣: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源头,思考为什么要编“鸡兔同笼”问题,探索“鸡兔同笼问题”的算法。学生展示的各种不同算法虽然在“法”的层面似乎各有不同,但是它们背后的“理”是一致的,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热烈的夏秀:观察这些方法,你有什么话想说?

学生需要思考的是: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方法可以相同吗?这些方法的根在哪里?

万法可以归一,这些所有方法的背后都有一个“假设”的数学思想在支撑:

假设是什么意思?

怎么假设?假设的根据是什么?

怎么判断假设对不对?假设不对怎么办?

千江有水千江月,虽然“法”各有不同,但“理”是一贯的。明“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可以随心所欲,可以把各种方法与策略融为一体。到了这里,也就迎来了夏天最为火热的时刻。

3.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课堂在经历了火热的夏长之后,开始进入“容平”的秋三月,秋天就是“使志安宁”。要让自己在春天生的、夏天没有压抑的那个志在秋天里收一收,收收心,开始静心去收获成果,有什么收获什么。秋收的成果,都是源于前面的耕耘,源于无厌于日的夏长。如果我们错过了春天播种的季节,学生没有很好地引起研究和思考的欲望,错过了夏天生长的季节,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开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那么到了秋天,活动经验就没有很好的积累,思想方法就没有很好的领悟,学生的思维能力就难以得到发展。此时,你再耕地,再浇水,再努力,学生的错误还是百出不穷,让你悲秋,因为错过了天时。

对一节课来讲,这个时候应当进入练习应用阶段,在知识的应用和练习阶段,我们不要一味地讲,要有一个阶段让学生动动笔、动动脑,独立地应用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去体味成功。在学生理解和感悟了鸡兔同笼的源、法、理之后,得让学生有一个收获喜悦和体会成果的机会。

例如,光明小学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有几人?

因为“鸡兔同笼”实质上是一个问题模型,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学生需要用数学模型的眼光去思考和看待一类问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之间其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这种发现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思想的发展无疑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后续学习的价值。

当学生明白了“12人相当于12个头,每人栽3棵树的男同学相当于3只脚的兔子,每人栽2棵树的女同学相当于2只脚的鸡。”之后,自然一通百通,这种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的收获,不正是在这样一个容平的秋三月中最值得珍惜和宝贵的成果吗?收回来,可以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整体把握和理解“鸡兔同笼”,不仅是源、法、理,更有问题的变化和走向。

4.冬天是一个享受成果的季节

到了课结束的时候,就是到了冬天,到了闭藏的季节。这时候的学生不再是生、长和收,他们是在整理、反思和修复自己的研究成果,享受劳动的成果。春生、夏长,我们把自己收藏的精气和能力在探索和研究中往外释放,尽情地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冬天,就是要好好地享受这节课里你辛苦劳动所得的时候。

我们要发自内心地去关爱自己,反顾自己的研究过程,内省自己的秋收成果,看看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积累,有哪些好的思想方法需要领悟,有哪些心得体会是值得自己反复咀嚼的。所以课结束的时候,我们需要整理,需要想想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如“鸡兔同笼”一课最后的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回头去看一看自己开头提出的问题,去梳理和回顾自己这节课走过的研究心路。从整理和回顾中,晒一晒自己收获的理与法,有哪些好的经验,有哪些好的思想方法,有哪些心得体会,适时地奖励自己、表扬自己。

这个时候可以论功行赏,通过的评价表、小红花、各种各样的评价方式,让每个人都“若己有得”,因为每个人都“若己有得”,那么每个人都会把自己过去的回忆和将来的计划都藏起来,开始猫冬,开始下一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第2篇

【关键词】 素问 按 推拿 冬不按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对整个中医学而言,是开山扛鼎之大作,历代各科均奉为圭臬,推拿按摩之学也不例外。《内经》中所论述的推拿按摩之事甚多,有讲医理的,有讲手法的,有讲作用的,当然也有讲禁忌的。而前人所论及《内经》中有关谈推拿禁忌证的,基本源于《素问·金匮真言论》的“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一条,从唐·王冰注解《素问》开始,“冬不按?”中的“不”字就理解为否定副词。所以 现代 研究 者往往引出此条作为讲述推拿禁忌症的意思。但这个“不”字是否真是作否定副词解释呢?本文依据古代汉语语法和虚词的有关 内容 ,和前人有关注解《素问》观点,并略附己意,从词义、上下文环境、医理三个方面对这句话作辨正。

问题 的提出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论述: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1]

引文中“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一句常常被视作讲述推拿禁忌症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释,唐代的王冰也是这么理解的:“然扰动筋骨,则阳气不藏,春阳气上升,重热熏肺,肺通于鼻,病则形之,故冬不按?,春不鼽衄。”[1]

一些现代学者在研究《内经》对推拿按摩的指导和贡献时,也都这么认为。如“推拿在时节的运用方面,《内经》认为冬季最好不要进行扰动阳气的活动……”[2]“《内经》还提出了推拿的注意事项。《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告诫人们,冬天易伤阳气,在冬季不要作过度的活动。”[3]“《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告诫人们冬季冬天阳气伏藏于阴,此时不宜过度的活动。”[4]

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日本学者森立之就认为“冬不按?”中的“不”为无意义的虚词,到底孰是孰非,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 分析 。

从字义分析

“不”的本义,从甲骨文上看,为“花蒂”的意思,引申为“开始”,“最大”之意。数字最大的是“一”,所以下加一横为“丕”,形成“坯、胚”等字,其义都是最早、最原始的。而依照“花蒂”的样子,象形而成“杯”等字[5]。

虚字所出,本是实字,例如“之”字象形为“到达”,“亦”字象形为“腋窝”,“於”字象形为“旌旗飘扬”,所以“不”字也不例外。

世人所熟悉的“不”字,常为否定副词,这一用法,起源很早,例如:《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礼记·中庸》:“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但上古汉语,“不”也作无意思的虚词,等同于“丕”字,“丕”字作无意义的词,在句首的例如:《尚书·酒诰》:“丕若有夏历年。”《逸周书·皇门》:“丕承万子孙。”在句中的例如:《尚书·酒诰》:“女丕远惟商考成人,宅心知训。”《尚书·召诰》:“其丕能?于小民。”“不”通假“丕”,在上古之文中很常见,例如:《诗经·大雅·文王》:“帝命不时”,郑玄笺云:“不时,时也。”《尚书·多方》:“尔尚不忌凶德。”《礼记·射义》:“幼壮孝帝,耄耋好礼……不在此位也。”[6]

综上所述,“不”字作无意义之词解释不仅是可能,而且在上古之文中并不少见。《黄帝内经》虽成书秦汉,但承袭甚远,文多古奥。

从语境分析

分析文句字词,总不能离开上下文的环境。断章取义地研究,是得不出正确答案的。分析了“不”可作无意义虚字,并不表示在本篇《素问·金匮真言论》中一定是这个含义,考察本篇的全文,主要讨论的是三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阴阳学说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五行学说的,都和本文讨论的主旨无关。而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关于四时之病的。这一节原文如下。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引用文中本身的有一句话:“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这是五个季节的疾病的病位和症状,而“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也是五季的疾病症状。如果我们作个推论:“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如果不病呢,如同“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一样的句式,则可以得出“春不病鼽衄,仲夏不病胸胁……”四时之气相续,把“春”接在“冬”之后,也就是“冬不病痹厥,春不病鼽衄”。

那么冬天如何才能不病“痹厥”呢?痹厥在古代 治疗 的最佳 方法 是什么呢?引用一段《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关于推拿按摩治疗的名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

冬属水,而痹厥往往由风寒湿三邪引起。由此可知,按?治疗痹厥类的病症,自古有之,奉为佳法,至今犹然。再从刚才的字义辨析汇通起来讲,“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所以说,冬天按?,也就是治疗痹厥,则春天春不鼽衄,所以“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顺理成章,文意晓畅,明白无误。

本篇主要论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的四时五季外感疾病,和“按?”本身没什么关系。如果“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中解释为否定副词,则“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岂不是由“按?”引起的吗?这样说和本篇的主旨与上文均无关,不但显得唐突,而且令人费解。所以“不”解释为无意义的虚字,才比较符合原文环境。

从医理 分析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作为推拿禁忌症的说法,在两千年中医学术 历史 上并不流传,且仅此一例,别无旁证。在推拿按摩的 治疗 实践上,也从来没有这样的提法和做法。冬日做了推拿按摩治疗的,也多无异样,反而有益身体。如果把“不”字理解为否定副词,则不仅 现代 应多有临床报道,而古籍中也多有记载。古今一些文章说冬日不能推拿按摩的理由,也多是同前文所引的王冰注中讲的一样,例如张介宾在《类经》中注释道:“按跷,谓按摩肢节以行导引也。三冬元气伏藏在阴,当伏藏之时而扰动筋骨,则精气泄越,以致春夏秋冬各生其病。”[7]而没有其他的 理论 和临床的进展。

笔者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禀五常而合四时也,冬日的确为阳气伏藏在内,人也不喜欢活动,但古人常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所以在冬季反而应多活动筋骨。鼽衄之为病,历览各家论述,均可见为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热、胃热、肝火常见[8],总之有内火。冬日阳气伏于内,久积必化郁为内火,故春天发为鼽衄之病。如果在冬天进行“按?”之类的活动,能让阳气在体内分布平衡,内外舒达,而不化为内火,从而避免鼽衄之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此句的意思可能恰恰是“冬必按?,春不鼽衄”之意。

笔者所云,并非一家之言,新起之说,反倒暗合中日两位中医学者的论述,一位是日本学者丹波元简在《素问识》中引李冶《古今注》所云:“春夏秋冬,无论启闭,政宜随时导引,以开通利导之,但勿发泄使至于汗出耳。窃疑本经当云冬不按跷,春必鼽衄,或病颈项;春不按跷,仲夏必病胸胁,长夏必病洞泄寒中;夏不按跷,秋必风疟;秋不按跷,冬必痹厥。”[7]另一位是日本学者森立之先生所说:“不按为按之讹,不字古人语助。不按?者,按?也。冬时禁按?,未见他书。”[1]

综上所述,冬天按?从医理上讲,无论古今都是有依据的。而冬天是按?的禁忌时间,仅在此见,后世历代按?推拿学说或流派,均不引此为据。现代推拿临床更不见因冬天而停诊关门的,而遍览古代病案和著作、现代各类报刊杂志的报道,也未见冬日推拿而出 问题 的案例。

小 结

上古之汉语,如同人一般,也是处于“婴孩”时期,一些语法和词汇现象比较特别,句式和词意的肯否并不能以后人的“语感”臆断。和“故冬不按?,春不鼽衄”相同的例子也可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天明则日月不明”,天气“明”怎么会导致“日月不明”呢,王冰作了“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的煞费苦心的解释,其实此处的第一个“明”通假“萌”,“蒙”,是“暗”的意思。所以这个“明”恰恰是“不明”的意思,天气“不明”,那么日月也就不能“明“了,这样解释,不就豁然开朗了?[1]

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讲:“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 研究 古典 文献 ,文字训诂不清楚,也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从道理上理解,固然重要,但文字意思不明,甚至臆断,则强作的“理论”理解,真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知所云。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中的“不”可谓是个常用字,古今相同的是,都作否定副词解释,但古今不同的是,上古“不”还有无意义的虚字的用法。从王冰开始,就不解此意,强作臆解,今人失察,以讹传讹,虽无大害,但积微成巨,终碍医理。虽然小小一字,也应谨慎研究,结合各个方面来考察。笔者相信,“冬必按?,春不鼽衄”方才是《内经》本意,这样的表述,对祖国医学中推拿的理论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也能更新人们的认识,从而提高临床实践活动。

【 参考 文献】

1 郭蔼春主编.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8~61,178,28.

2 周运峰.论《黄帝内经》对推拿学的贡献[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7,22:54.

3 刘智斌,郭小青.《内经》推拿疗法探析[j].陕西中医,2001,22(9):558.

4 王道全,于世良.《内经》推拿疗法探微[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1):28.

5 邹晓丽.传统音韵学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42.

6 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2004.13~15.

第3篇

关键词:猕猴桃(Actinidia deliciosa);茶(Camellia sinensis);间作;生态条件;夏秋茶;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566-03

猕猴桃(Actinidia deliciosa)属猕猴桃科猕猴桃属,又名阳桃、藤梨、奇异果等[1]。茶树(Camellia sinensis)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植物,喜温暖、湿润、散射光和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极端的高温、低温和干旱及强烈的直射光对茶树生长不利[2]。为了创造良好的茶园生态坏境,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不少产茶区采用林、茶间作的方法,但猕猴桃与茶间作是近年才开始的。试验通过对猕猴桃与茶间作茶园相关生态环境和茶叶品质的研究,以期为发展猕猴桃、茶生态园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武汉八月天地农业有限发展公司“猕猴桃-茶”立体生态栽培示范基地进行。猕猴桃采用T形小棚架结构,棚高1.8~2.0 m,栽培密度6 m×3 m(行距×株距),每公顷约560株;茶树采用双行密植栽培,大行距6 m,小行距0.3 m,丛距为0.2 m,每丛2~3株。猕猴桃树和茶树均为四年生,以附近同龄同品种的单一茶园(裸地茶园)作为对照,对照和处理的管理水平相当。

1.2 试验方法

1.2.1 小气候观测 在试验区和对照区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测点进行小气候观测,2011年春、夏、秋季择日分别在早上7∶00和中午14∶00进行。

气温、相对湿度和光照度在猕猴桃棚架下茶树近蓬面处测得,其中气温在14∶00的测定值为当天最高温,均温取7∶00和14∶00的平均值,间作茶园的光照度以裸地茶园光照度为100%进行计算。

土壤绝对含水量用烘干法[3],地温和土壤含水率在距茶树基部20 cm、土深30 cm左右处测得,中午14∶00测定,3次重复,取平均值。

1.2.2 茶叶产量和品质测定方法 茶叶产量统计单位面积的鲜叶量,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

茶叶中的氨基酸用茚三酮显色法测定;多酚类用酒石酸铁显色法测定[4];原料为春、夏、秋各季头轮新稍一芽二叶,并按炒青加工工艺制作样品,同时分别对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5项因子进行感官评审,5项因子分别按权重0.2进行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猕猴桃、茶间作茶园与裸地茶园小气候因子比较

2.1.1 冬季及早春主要小气候因子及茶芽萌发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在冬季和早春猕猴桃、茶间作茶园和裸地茶园之间各小气候因子差异很小,说明猕猴桃、茶间作在冬季和早春不会对茶叶的生长发育带来负面影响。由于猕猴桃为落叶果树,在冬季和早春处于休眠期没有猕猴桃叶片,间作茶园茶树的生态环境条件和普通茶园一样,所以不会影响春季茶叶的生长发育。调查茶叶萌芽期和开采期,发现两种茶园茶叶的萌芽期一致,2012年的开采期都在4月1日。

2.1.2 夏、秋季小气候因子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在夏、秋季猕猴桃对茶树有很好的遮阴作用,能有效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特别是能有效降低夏、秋季茶园的气温和光照度,能使茶蓬面上的日最高气温降低2~7 ℃,日均温降低2~5 ℃;对地温也有一定的降低作用;能使茶蓬面上的光照度降低25个百分点左右;猕猴桃、茶间作还能将茶蓬面上的相对湿度提高3~5个百分点,对土壤绝对含水量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这对以生产绿茶为主的茶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茶树喜欢散射光,喜欢湿润的环境,其光饱和点较低,猕猴桃的遮阴有利于绿茶特别是夏、秋季绿茶品质的提升。

2.2 猕猴桃、茶间作对夏秋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2.1 猕猴桃、茶间作对夏秋茶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单位面积茶叶(鲜叶)的产量调查结果表明,与裸地园相比间作园全年茶产量提高了8.1%,特别是夏、秋季茶叶产量分别提高了12.2%和18.6%。说明猕猴桃、茶间作对夏秋茶的产量有较大提升作用,猕猴桃的遮阴改善了茶树的环境条件,提高了茶树在夏秋季的光合效率。

2.2.2 猕猴桃、茶间作对夏秋茶品质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猕猴桃、茶间作能有效改善夏、秋季茶叶的主要生化成分,特别是能有效提高氨基酸的含量,降低茶多酚的含量,并能大幅度降低酚氨比,这对于以绿茶生产为主的茶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感官评审结果可知,间作园的绿茶品质明显高于裸地茶园。

3 小结与讨论

猕猴桃、茶间作能改善茶树的生态条件,提高茶蓬面上的相对湿度,特别是能降低光照度和夏秋季日最高气温,并对茶树地下根系的生长环境没有影响。但是茶树的根系大多分布在20~60 cm土层中,这与猕猴桃根系的地下分布相似[5],由于二者根系分布范围相近,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猕猴桃、茶间作能够提高夏秋茶的产量和品质。猕猴桃属落叶果树,冬季和春季不会对棚架下茶叶的光照产生负面影响,相反在夏、秋季由于猕猴桃的遮阴,使得喜欢散射光的茶叶的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并且能有效降低茶鲜叶中的酚氨比,有利于夏、秋季绿茶品质的提高。但是猕猴桃叶片大,夏、秋季需水量大[6],关于猕猴桃与茶叶间作时,它们之间的水分竞争关系及解决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猕猴桃、茶间作虽然对茶叶单位面积的产量没有影响,但是猕猴桃会占一定的土地面积,有关猕猴桃、茶间作对整个茶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猕猴桃、茶间作对茶树个体发育是否有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丽华,郑晓琴,吴 霞,等.红阳猕猴桃杂交后代部分果实性状的遗传倾向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2011,40(4):82-83.

[2] 顾 霞,陈庆红,徐爱春,等. 金魁美味猕猴桃适配雄株筛选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2011, 40(5):26-28.

[3] 潘根生,王正周.茶树栽培生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4] 杨清平.茶林复合生态园效益分析[J].林业科技,2002,27(3):58-59.

第4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早,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秘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

指农历的正、二、三月。按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今译

养生大法

春季三个月,是草木复苏、推陈出新的季节,自然万物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为适应这种环境,人们应该晚些睡觉,早些起床,早晨在庭院里从容散步,披散束发,舒缓形体,使精神情志随着生发之气而舒畅条达。倡导生长而不要扼杀,提倡给予而不要剥夺,主张奖赏而不要惩罚,唯有这样的精神情志状态,才能与春季生发之气相呼应,才是春季养生的正道所在。

夏三月

指农历的四、五、六月。按节气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养生大法

夏秀三个月,是草木繁茂、万象秀美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开花结果。为适应这种环境,人们应该晚些睡觉,早些起床,不要厌恶白昼太长,让心中无存郁怒,令容色显得秀美,使皮毛腠理宣通,暑气得以疏泄,精神饱满地与外界相适应,这样才能与夏季长养之气相呼应,才是夏季养生的正道所在。

秋三月

指农历的七、八、九月。按节气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养生大法

秋季三个月,是草木自然成熟的季节。秋令天气燥急,地气清明,人们应该早些睡觉,早些起床,做到鸡鸣而起,使精神精志保持安定,借以舒缓秋令肃杀之气,不使神志外驰,令肺气得以清肃。唯有如此,才能与秋天收养之气相呼应,才是秋季养生的正道所在。

冬三月

指农历的十、十一、十二月。按节气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第5篇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成都 611743)

摘要:为了研究白萨福克羊在高原地区机体的适应性,试验以饲养在四川省红原地区的白萨福克羊为研究对象,按季度测定了其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①白萨福克羊四季的呼吸频率变化范围为(34.10±12.08)~(74.56±10.91)次/min,体温的变化范围为(38.96±0.23)~(40.80±0.74) ℃,心率的变化范围为(83.10±9.40)~(97.56±12.06)次/min;②WBC、MCV、MCH和MCHC等指标以春、夏季极显著(P<0.01)低于秋、冬季,RBC、HCT和RDW-CV等指标以春、夏季极显著(P<0.01)高于秋、冬季,HGB在四季中无显著差异,PLT的变化范围为(161.44±143.47)×109~(348.25±182.97)×109/L;③ALT、AST、TP、GLO、LDH和CHOL等6项指标以夏、秋季高于冬、春季,ALB和GLU指标以春、秋季高于夏、冬季,PCHE指标以冬、春季高于夏、秋季,ALP和CA指标以秋、冬季高于春、夏季。

关键词 :白萨福克羊;生理生化指标;季节;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S826;S8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2-0395-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2.034

白萨福克羊是澳大利亚于1977年开始培育的一种头和四肢为白色的萨福克羊品种,在萨福克羊的基础上,导入无角陶塞特和边区来斯特羊的血液,在杂二代中剔除有黑斑个体逐步选育提高其生产性能而培育出的肉用绵羊品种。2009年,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从澳大利亚引入12只白萨福克羊,饲养于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在成都市新津县的基地内,先后进行了生理指标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生长发育、繁殖性能和疾病等方面的研究[1,2]。引进的白萨福克羊旨在与藏绵羊杂交,在新津地区过渡饲养2年后,全部运至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的四川省藏绵羊原种场内饲养。

红原县位于北纬31°51′-33°19′、东经101°51′-103°23′,全县平均海拔为3 600 m,属于大陆性高原寒温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寒冷,四季难以明显划分,春、秋季短促,长冬无夏,热量低;干雨季节分明,雨热同季;日照长,太阳幅射强烈;灾害性天气多;1月为冷月,平均气温-10.3 ℃,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10.9 ℃;极端最低气温为-36 ℃,最高气温为25.6 ℃;年均日照2 417 h,年均降水量为753 mm,80%集中在5~10月;年均积雪期为76 d,长则3个月,短则2个月左右。红原县的天然草场面积77.2万hm2,占总面积的91.8%,可利用优质草场面积达74.7万hm2,为牦牛、绵羊等家畜提供了优质饲草料资源。

红原地区、过渡饲养的新津地区与白萨福克羊原产地澳大利亚的气候环境、饲草料供给以及养殖设施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红原地区的饲养需适应其高海拔、低氧、寒冷和半年以上的枯草期等环境。2012-2013年期间,按照季节测定了饲养于红原地区的白萨福克羊的生理指标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以期为白萨福克羊的机体适应、生长发育、繁殖性能和疾病诊断等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群体

白萨福克羊经过成都市新津地区的过渡饲养后,于2011年夏季运输至红原地区饲养在四川省藏绵羊原种场内。试验设置了春、夏、秋和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随机选择24~48月龄的白萨福克羊公、母羊各5只,共计40只(试验羊只来源于引进原种及其自群繁殖后代),测定生理指标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1.2 血样采集

早上空腹颈静脉采血2 mL,1 mL注入加有EDTA-K2抗凝剂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中,随后将采血管缓慢180°轻轻颠倒混匀5~6次,用于血液生理指标测定;余下1 mL注入不添加抗凝剂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中,不进行混匀处理,自然状态下凝固,用于血液生化指标测定,样品低温保存并及时送检测中心。

1.3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利用HC-3000型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样本中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容量(MCV)、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积(HCT)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9项指标。CS-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样本中乳酸脱氢酶(LDH)、总钙(CA)、总胆固醇(CHOL)、葡萄糖(GLU)、胆碱酯酶(PCHE)、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总蛋白(TP)和谷丙转氨酶(ALT)等11项指标,具体测定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分析

采用SAS6.1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萨福克羊生理指标季节性变化

白萨福克羊生理指标季节性变化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白萨福克羊的呼吸次数以夏季最高,为(74.56±10.91)次/min,以春季最低,为(34.10±12.08)次/min,夏季呼吸次数与冬季差异不显著(P>0.05),与秋季差异显著(P<0.05),与春季差异极显著(P<0.01),冬季与秋季差异不显著(P>0.05),与春季差异极显著(P<0.01),秋季与春季差异不显著(P>0.05);体温以冬季最高,为(40.80±0.74) ℃,秋季最低,为(38.96±0.23) ℃,冬季体温极显著高于春、秋和夏季(P<0.01),夏季体温与春季差异不显著(P>0.05),极显著高于秋季(P<0.01),春季与秋季差异不显著(P>0.05);心率以夏季最高,为(97.56±12.06)次/min,秋季最低,为(83.10±9.40)次/min,夏季与春、冬季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秋季(P<0.05),秋季与春、冬季间差异不显著(P>0.05)。

2.2 白萨福克羊血液生理指标季节变化

白萨福克羊不同季节的血液生理指标变化情况见表2。由表2可见,HGB在四季变化中差异不显著;RBC、HCT和RDW-CV等指标是春、夏季极显著(P<0.01)高于秋、冬季,WBC、MCV、MCH和MCHC等指标则是春、夏季极显著(P<0.01)低于秋、冬季;PLT指标在夏季达到峰值,极显著(P<0.01)高于春季,但与秋、冬季差异不显著(P>0.05)。

2.3 白萨福克羊血液生化指标季节变化

白萨福克羊不同季节的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见表3。由表3可见,GLU指标在四季变化中差异不显著;测定的白萨福克羊的血液生化指标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达到峰值,AST、TP和GLO等3项指标在夏季达到峰值,而ALT、ALB、ALP、GLU、LDH和CHOL等6项指标在秋季达到峰值,PCHE和CA分别在春、冬季达到峰值;ALT、AST、TP、GLO、LDH和CHOL等6项指标以夏、秋季高于冬、春季,ALB和GLU指标以春、秋季高于夏、冬季,PCHE指标以冬、春季高于夏、秋季,ALP和CA指标以秋、冬季高于春、夏季。

3 小结与讨论

白萨福克羊是低海拔地区培育的一个肉用绵羊品种,当引至高海拔地区进行饲养时,绵羊机体的新陈代谢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逐步改变。一般绵羊的体温存在一个热中性区的环境温度(10~20 ℃),在热中性区的环境温度,绵羊依赖于物理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当环境温度跨过热中性区升高或降低,均会导致机体产热增加[3],试验中测定的白萨福克羊的体温在夏、冬季较高,尤其是冬季,达到(40.80±0.74) ℃,而在春、秋季体温相对较低。夏季是高原环境温度与空气含氧量最高的季节,因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引起机体产生热量,呼吸频率与心率增加,促进绵羊机体的散热;在冬季,环境温度降低以及空气中的含氧量降低,以增加呼吸次数及心脏搏动来维持机体的新陈代谢稳定,春、秋季的呼吸与心率跟绵羊的体温保持一致。

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是3种不同的细胞,可通过观察其数量变化、形态分布等来判断动物个体的生理机能是否正常。高原饲养的白萨福克羊春、夏季的WBC跟过渡饲养期间的指标[1]比较接近,低于甘肃饲养的白萨福克羊和德克赛尔羊[4]、波德代羊[5]、多浪羊[6]、大尾寒羊[7]、凉山半细毛羊[8]等,但秋、冬季节的白萨福克羊WBC高于春、夏季,并高于上述提及的绵羊品种;白萨福克羊RBC是春、夏季高于秋、冬季,但四季的RBC指标均在中国家养绵羊的红细胞计数的正常范围内。所测得的白萨福克羊HGB结果跟国内的绵羊比较没有太大的差异,PLT结果在中国家养绵羊的正常范围内。四季中,各指标呈现规律性的变化,WBC、MCV、MCH、MCHC等指标以秋、冬季高于春、夏季,RBC、HCT、RDW-CV等指标以春、夏季高于秋、冬季。

试验所测定的白萨福克羊的ALT、AST、TP、GLO、LDH和CHOL等6项指标在冬、春季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夏、秋季相对较高。ALB和GLU等指标在以春、秋季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而在夏、冬季相对较低。PCHE指标以冬、春季高于夏、秋季,ALP和CA指标以秋、冬季高于春、夏季。这与红原地区的饲养环境以及饲草料饲喂状况存在较大的关系。总蛋白由白蛋白和球蛋白共同组成,营养不良或消耗增加时可导致总蛋白的降低[9],在夏、秋季,绵羊从牧草中获取机体需要的足够营养,但在冬、春季,高原草地牧草严重缺乏,导致摄入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严重不足,从而引起TP和GLO的降低,肝脏代谢降低。PCHE由绵羊的肝脏实质细胞合成,夏、秋季白萨福克羊的营养较充足,PCHE指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保持正常的生理代谢;冬、春季严重缺草,PCHE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提高了肝脏的代谢功能,以应对严重缺乏牧草季节的营养需求。

参考文献:

[1] 周明亮,陈明华,吴伟生,等.白萨福克羊高原过渡期适应性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13,34(9):73-77.

[2] 周明亮,吴伟生,谢荣清,等.白萨福克绵羊高原过渡期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434(14):32-35.

[3] 冯金虎,沈振西.藏系绵羊对高寒环境适应性研究[J].家畜生态,2002,23(4):34-36.

[4] 王大愚,赵有璋.白萨福克羊和特克塞尔羊生理生化常值的测定[J].家畜生态学报,2007,28(6):54-57.

[5] 王玉琴,赵有璋.波德代羊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和分析[J].甘肃畜牧兽医,2003,170(3):2-4.

[6] 李 海,饶丽娟,石长青.多浪羊的生理生化常值测定[J].畜禽业,2011(5):10-11.

[7] 邓 雯,庞有志,蒋遂安,等.河南大尾寒羊血液生理指标的测定[J].家畜生态,2003,24(2):19-20.

[8] 李 利,陈圣偶.凉山半细毛羊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9,17(2):208-210.

第6篇

关键词:夏商周时期;城郭;城址选择

我国在夏代甚或更早时期已经出现了城郭。《吴越春秋》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又《淮南子•原道训》:“夏鲧作三仞之城。”考城郭之起源,当始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中的聚落。如陕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其聚落已建有半地穴式住房、窖穴及“大房子”,再周以防卫性深沟。①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聚落由立于水际的干阑式建筑组成。②山东日照县半城山龙山文化遗址,在聚落之外已筑有夯土之围垣。③以后聚落由小而大,建筑数量及类别也逐渐增加,最终发展成为人口众多、体制完备的城郭。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城郭的初建时期,当时在城郭筑造中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何时修建城池?城郭的规模如何?本文拟通过文献和考古材料进行详细的考察。

一、夏商周时期城郭筑造的原则

1.“城以卫君,郭以守民”

为什么要筑造城郭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守君卫民,防止外敌的入侵。关于此一问题的研究论著比较丰富④,篇幅所限不再赘述。质言之,“城以卫君,郭以守民”已经成为夏商周时期城郭筑造的原则和思想。至少从商代起,已逐渐形成了构筑内外两重城垣的制度,并且成为以后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与不移原则。⑤

2.城址须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

城址的选择也是城郭筑造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原始社会聚落时期,人们选择居住在离水不远的地方,以便取用。进入阶级社会后水源仍然是城郭选址的重要因素,而且扩大到了生态环境的层面。李民先生在探讨盘庚迁殷时就注意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迁都的影响作用。“盘庚时期,殷人的社会矛盾已日趋激化,贵族夺取了大量的土地,聚敛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他们只知奢侈淫乐,不管民众死活,人民厌倦生产,从而造成了土地肥力失效,土质变坏,生态环境恶化,使得民众的生产、生活、居住条件恶劣,以致在当时频仍的水灾(包括久雨积水和河水泛滥)面前逐渐丧失了起码的抵御能力。”“盘庚这次迁都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影响了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又反过来加重了社会因素。如此恶性循环,才迫使盘庚迁都。”⑥这样的例子远不止一个。周人在营建辅都洛邑之时,即经过了反复考察。《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曾说“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初步确定了营建洛邑的方案。后来周公又反复进行过具体选择。据《尚书•洛诰》记周公之语:“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他的这种卜宅,实则是对建都地望及其周围生态环境的反复观察和慎重思考。

春秋时期,晋国的一次迁都更说明了生态环境对于城址选择的重要性。《左传•成公六年》载:“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之地,沃饶而近盐,国利君乐,不可失也。’(韩献子)对曰:‘不可。郇、瑕氏土薄水浅,其恶易觏。易觏则民愁,民愁则垫隘,于是乎有沉溺重腿之疾。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十世之利也。夫山、泽、林、盐,国之宝也。国饶,则民骄佚。近宝,公室乃贫,不可谓乐。’公说,从之。”这一场围绕迁都问题的辩论,更多地注意到了生态环境对社会生活的直接影响。

二、修建城池的时间

三代时期,人们通常在什么时间从事修造城池的工作呢?《左传•隐公七年》载:“夏,城中丘。书,不时也。”杨伯峻注曰:不时者,谓既非国防之急需,而又妨害农工。《左传•隐公九年》:“夏,城郎。书,不时也。”杨伯峻注:此年建丑,周正之夏,当夏正之春,正农忙季节,若非急难,不宜大兴土功,故云不时。《左传•定公十五年》载:“冬,城漆。书,不时也。”杨伯峻注:修筑城邑,除非特殊情况,一般应在农闲时。此时以秋城漆,但不敢于秋日修筑城时告祖庙,故意迟至冬闲始告祖,故经书“冬城漆”。

从以上杨伯峻先生的注文来看,春秋时期,修建城池、大兴土功的活动当在农闲时节,以免影响农业生产。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子也认为“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看来,春、秋两季不宜动土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但笔者在翻阅《礼记•月令》时,却发现略有差异。杨宽先生认为:“《月令》当是战国后期阴阳五行家为即将出现之统一王朝制定行政月历,分月记述气候与生物、农作物之生长发展变化,相应制定有关保护、管理生产之各种政策措施,并规定天子每月应办之大事,原则是‘凡举大事,毋逆大数,必顺其时,慎因其数。’”⑦《月令》中有关于城郭和宫室修建时间的记述如下:

“孟春之月”,“毋置城郭”。“仲春之月”,“毋作大事,以妨农之事”。“季春之月”,“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

以上三条材料都明确指出在春天之时,不要从事土建尤其是城郭的修造,以免妨害农业生产,而应将精力放置在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的筑造上。那么秋天能否从事城池的修建工作呢?“孟秋之月”,“完堤防,谨雍塞,以备水潦,修宫室,坏墙垣,补城郭”。意思是在孟秋七月,要完善堤防,检查水道有无雍塞以防止水潦,修缮宫室,修补毁坏的城墙和城郭。“仲秋之月”,“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囷仓”。意思是在仲秋八月,可以修建筑内外城郭,建造城邑,挖掘圆窖方窖,修建圆仓方仓等一些储存粮食的窖穴。“孟冬之月”,“坏城郭,戒门闾,修键闭,慎管籥,固封疆,备边境,完要塞,谨关梁,塞蹊径”。

以上关于孟秋和仲秋的两条资料让人很是费解,秋天正是秋收秋种之时,此时修建城池不妨碍农事吗?是不是《月令》的记载有误?细加考察后发现秋收和修建城池并不矛盾。“孟秋之月”,“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命百官始收敛”。“仲秋之月”,“乃命有司趣民以收敛,务畜菜,多积聚。乃劝种麦,毋或失时”。进入秋季后,国家已经留出了专门的时间用于收获庄稼。收获之后,大批的粮食晾晒之后需要入库,对以往的仓库进行检查修缮是理所应当的。同时,秋天收获之后,还要严防外敌的入侵,对宫室城郭进行筑造和修缮是必要而紧迫的。因此,在孟秋七月和仲秋八月,民众们一边继续收获未完的庄稼,一边抽出人力物力进行城邑的建筑和修补。综上可知:三代时期,城邑的修建时间会避开春耕时节,主要是在夏天、秋天收获之后和初冬时节,一方面不误春种秋收,另一方面又能防御外敌的入侵。

三、城郭的规模

三代都邑的考古资料,总体面貌较清楚的要算商代早期。商代早期的都邑,至少可分两个层次,首先是商王朝的都城,其次是方国的城邑。

商代早期的都城以郑州商城为代表,城址平面略作长方形。近年在郑州商城的南、西两面还发现一道夯土城墙,有的学者推测是“外郭城墙”。城内东北部一带是宫殿区,在约6万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大面积的夯土台基和大型房址。其中有一座房基(C8G15),东西长约65米,南北宽13.6米,可复原为四周围以回廊、中间有九室的重檐顶大型殿堂。城垣外分布有制铜、制陶、制骨等手工业作坊,以郑州商城为中心,总面积约25平方千米,俨然是一座大都邑的规模。

商代早期方国城邑的考古资料,较为清楚的是湖北黄坡盘龙城。城址平面近方形,城内面积7.5万平方米,有城墙、城门和护城壕等设施及手工业作坊。宫殿基址坐落在城内南北中轴线上,其中Fl、F2组成为“前朝后寝”的建筑布局。Fl宽39.8米、进深12.3米,比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基址的殿堂还要稍大一些。

周代城郭的等级,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周王都城(称为“王城”或“国”);第二类是诸侯封国都城;第三类是宗室或卿大夫的封地都邑。《左传•隐公元年》载:“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国三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也就是说,诸侯之城分为三等:“大都”(公)之城是天子之国的1/3,“中都”(侯、伯)为1/5,“子都”(子、男)为1/9。此外,文献中亦有定天子之城方九里,诸侯城则方七里(公)、五里(侯伯)、三里(子、男)以及卿大夫方一里的记载。这说明周代各级城邑的严格等级关系,但是这种制度是否能够执行,不得而知。就目前所知资料,还不能充分反映上述情况。自东周以降,周王室权威日渐衰微,各地诸侯势力不断膨胀,于是出现了所“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因此各地诸侯的城邑筑造,就更加不受规定的约束而任意自行发展了,这里仅就周王城与各诸侯国的国都面积作一比较。

周代早期都城丰、镐早已湮没。在周王城洛邑发掘中由于叠压情况复杂,从目前的出土情况来看,此城形状大体呈方形,面积约10平方千米。

鲁曲阜城:周武王封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国之都城,遗址在今山东曲阜,旧有面积为今曲阜县城之六倍,面积约为10平方千米。齐临淄城:周初武王封师尚父于齐,先构都于营邱,公元前894年始迁临淄。临淄由大、小二城组成,大城面积约为17平方千米。魏安邑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系魏国前期都城。安邑城整体平面大体呈矩形,面积约13平方千米,建造时间为战国前期。郑、韩故城:位于今河南新郑市,平面形状甚不规则,南北最长处达4.5千米,东西最广距离为5千米。楚郢都:楚国都城,位于湖北江陵市北5千米纪山之南,又称“纪南城”。此城平面大体呈矩形,面积约16平方千米。秦雍城:秦国早期都城,位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境雍水以北,始建于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此城城址平面呈不规则之方形,面积约10.6平方千米。

总体看来,周代的城郭规模不断扩大。当时的小城占地约1至5平方千米,大城10至30平方千米,面积已大大超过了西周时的礼制规定。如楚原封子爵,依制都城“方三里”,约合1.15平方千米,而春秋时期楚都郢(湖北江陵纪南城)的实测面积是16平方千米,为规定的14倍。已知周王城面积10平方千米,齐临淄、韩新郑之面积均约20平方地,秦雍城与鲁曲阜则约10平方千米。它们都大大超过封建城制的规定。

通过考古与文献资料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城郭的初建阶段,城郭的主要功能是保卫君主和民众的安全,并抵御外族的入侵。在选择城址时,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居址周围生态环境的优化,以便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筑造城郭时,一般会避开农忙,不误农时,选择夏天、秋天收获之后和初冬时节。一方面不误春种秋收,另一方面又可有效防范外敌的入侵。夏商时期城郭规模有限,周代城郭面积猛增,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都城面积远远大于周王城,甚至数倍于后者。

第7篇

如:《墨子 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礼记q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夏字金文写作“”小篆写作“”,“夏”从金文看,其上为头,中为躯干,两侧为手,下为足,像一个挺胸叉腰,四肢健壮的人形,故夏字的本义是“高大威武之人”,从这个义项看,它为一个象形字。

但是甲骨文中没有“夏”字,夏季是从春秋二季中又划分出来的,是后来出现的,那么这就涉及到夏的本义的探讨。出土所见古文字资料的夏字,年代最早的为春秋时期的秦公钟,或称秦公簋“事蛮夏”的“夏”。上面的摹本构形与《说文解字》一书的小篆夏字很像,页,澹臼,是其基本构成成分。《说文q宀俊罚骸跋模中国之人也。从澹从页,从臼。臼,两手;澹两足也。”且二者对于构形的基本分析是一致的(图一)。

图一1.秦公簋2.《说文解字》

追溯“夏”字形义的发展,图二中所摹甲、金文字的考辩在学界是非常重要的。王国维的看法是:“该字象人首、手、足之形”,即《说文・宀俊贰按右场⑺取⒅埂濉钡摹百纭弊郑是形体像人被称作猕猴的贪兽。王国维的见解很有影响力,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可是近年来华东师大詹郸鑫教授亦主张甲骨文‘’为夏字,他也认为“夏”字的形状像人,但是是一个手舞足蹈的人,突出了“夏”字的舞蹈形象,所以“夏”字的造字本义应该是乐舞的意思。

《尔雅q释古》:“夏,大也。”《方言》一:“秦晋之间,凡物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唐孔颖达注《尚书》说:“夏训大也,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仪之大。”崔思《三礼义守》:“夏,大也。当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这里所说的“物”,显然指草木之属。由此可见,先民对夏天这一时间概念的认识,也包含有草木长大繁茂成荫的自然景观。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又加以补充说:“象人当暑燕居,手足表露之形。”指出“夏”是人在夏天四肢的形象,使“夏”的意义更完整。盛夏时节,这种赤足露臂,四肢大张的形象随处可见,似乎人们热得连手脚都没地方可放。“夏”取此义造字,可见夏的本义就是指暑天,所以“夏”字按照这样的理解就是一个会意字。

这几种推断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后来引申为伟大之意,上古时代高大的殿宇建筑也叫“夏”。

在东周时期金文、简牍、帛书的文献中,学者们隶定为“夏”字的数量较多,写法也有很多种,多用于人名、地名、职官、季节等。

有的学者将其归为象形、形声两类,指出形声字“夏”主要见于东土六国,会意字主要见于宗周和秦。如上文讲到的秦公簋“事蛮夏”的“夏”,虽然较汉代小篆笔画复杂,但其构子特征仍然显示二者具有密切的演进关系。

那么甲骨文中没有“夏”字这个推断正不正确呢?其实这在学术界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在商代的甲骨卜辞当中尚未

发现能够确切认为就是夏字的信息,也有的学者认为从现有的材料中

能够发现一些“夏”字的线索。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停止争论,对于“夏”字的起源也是继续值得探讨的。图三是一张“夏”字形时代演进特征推断示意图,其中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甲骨卜辞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在河南省密县黄寨出土的卜骨字形凸显目、手,字形与“夏”字相近,可能是其早期的写法。

与“夏”有关的文化现象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比如“夏”与“夏季”,谚语有“立夏前后,种瓜点豆”,“立夏三朝遍地锄”之说,

古代的人到了立夏这一天还会称体重,据说在这天称了体重人在炎炎夏日不会消瘦,老人称体重,称重的人会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碰到姑娘会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碰到小孩儿会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遇到读书人会说:“

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

下面看看“夏”与“华夏”,从字构来看,“夏“字本来指一个强壮英武的中国人的形象,自古以来,世界上各民族都认为自己是最伟大的,古代中国人也是如此。上古时代,中原人在经济,文化各方面比周边部落先进,所以很自信,自称“夏”以示自己的伟大,“夏”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称,我国古称“华夏”。如:《孔传》载:“夏,华夏。”孔颖达疏:“夏训大也,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仪之大。”《左传》曰:“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疏云:“华夏有中国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夏”还可以作为姓氏,关于夏姓的来源有三,第一是出自“姒”姓,据《姓谱》所载,周王朝封夏后氏之后东楼公于杞,其余有不得封邑者,以原国名“夏”为氏。第二种说法是为夏侯氏所简化,今甘肃庆阳夏氏即是。第三种说法是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子孙征舒,以王父的字“夏”为氏,称为夏征舒,是为陈国之夏氏。此外夏姓在今年按人数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5位。

最后说一下“夏朝”,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关于“夏朝”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唐朝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中国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所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起始。

有人认为“夏”的本义是一个中国人的形象,有人认为“夏”的本义是暑天,这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后我们对“夏”的本源可以继续深究。“夏”与“夏季”,“夏”与“夏姓“,“夏”与“华夏”,“夏”与“夏朝”,这些与“夏”有关的说法值得我们去继续探讨。(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

参考文献:

[1]古文“夏”字考――夏朝存在的文字见证.曹定云.

[2]夏字形义考.葛英会.

[3]关于“夏朝”得名的研究.李殿元.

第8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时间;二十四节气

    中图分类号:R563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2)08091302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发病时间、季节以及节气的规律,本文将我院ICU近两年收治的315例AMI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统计,以期发现其中的规律,以指导临床进行有效防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2011年9月收住我院ICU的AMI患者315例,全部病例均符合WHO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根据病史记载均有胸痛开始出现的准确时间。

    1.2 方法

    1.2.1 发病的时间点分布 将一天分成4个时间段:07:00~12:00;13:00~18:00,19:00~24:00;01:00~06:00,计算各时间段发病人数及占总发病人数的百分比。

    1.2.2 发病的季节分布 按照我院所处气候特征将全年公历1个月~12个月分为春季(1月~3月)、夏季(4月~6月)、秋季(7月~9月)和冬季(10月~12月)4个季节,计算各季节发病人数及占总发病人数的百分比。

    1.2.3 发病的节气分布 将一年分成24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计算各节气发病人数及占总发病人数的百分比。

    2 结 果

    2.1 发病的时间点分布结果 315例患者,按照时间点分为四个时段进行统计,胸痛发生在07:00~12:00者98例,占31.11%;13:00~18:00者69例,占21.90%;19:00~24:00者62例,占19.68%;01:00~06:00者86例,占27.30%。发病时间点高峰在07:00~12:00,其次是凌晨01:00~06:00。

    2.2 发病的季节分布结果 315例AMI患者,按照发病季节分为春、夏、秋、冬进行统计,1月~3月(春季)共89例,占28.25%;4月~6月(夏季)共73例,占23.17%;7月~9月(秋季)共79例,占25.08%;10月~12月(冬季)共74例,占23.49%。发病季节高峰在1月~3月,其次是7月~9月。

    2.3 发病的节气分布结果 315例AMI患者,按照发病节气分为24个节气进行统计,按照发病例数多少排列,清明21例,处暑21例,冬至17例,立春17例,大雪16例,惊蛰16例,白露15例,立秋15例,霜降14例,芒种14例,雨水14例,大寒13例,寒露12例,小雪12例,立夏12例,春分11例,夏至11例,小满11例,小暑11例,立冬10例,小寒9例,谷雨9例,大暑7例,秋分7例。其中发病节气高峰在清明和处暑,明显高于其他节气。

    3 讨 论

    AMI的发病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了解AMI的发病时间规律,对这些时间段所显示的发病高峰进行有效的干预,可以降低AMI的发病率。本文结果显示,315例AMI患者胸痛出现时间有明显的规律变化,07:00~12:00为高峰,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似[1],有专家甚至将每天上午称为冠心病患者的“魔鬼时间”。研究表明[2,3]AMI出现上午发作高峰的可能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有关。早晨起床后至中午,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收缩力加强,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抑制性增高,抗凝血酶水平下降,从而激活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的凝血,导致AMI。大家引起重视的是上午为AMI发病高峰,其次凌晨(01:00~06:00)是AMI发病次高峰[4],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凌晨AMI发生次高峰其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凌晨患者卧位心脏充盈压升高、负荷增加有关,也可能与白天服用的药物药效最低有关。

    本资料显示,1月~3月AMI发病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即急性心肌梗死在一年之中以寒冷季节发病率最高,与文献报道的相似。发病高峰出现在1月~3月的原因可能是,广州市处于南方,1月~3月是一年中最寒冷天气,是实际意义上的冬季。寒冷使人体的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血管收缩,冠状动脉张力增大,血压升高,从而易诱发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导致AMI。Crawford等[5]研究发现,冬季时血小板体积增大、纤维蛋白原增加,这些也可能导致冬季急性心肌梗死高发的原因。

    因广州气候四季不分明,夏天最长,其次为冬季,而春、秋过短而不分明,故光从传统四季划分可能难以发现其规律。故尝试从二十四节气来进行分析,其中发现广州市AMI的发病与当地的气候有着密切相关性,并具有其自身特点,即天气潮湿或天气酷热时AMI发病明显增多。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在古代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临床观察来看,清明节期间住院患者和危重患者增多,同样死亡人数也所增多。本文就这一现象进行统计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二十四节气进行统计,清明节发病人数最多,明显超过其他节气患者;其次是处暑、冬至和大雪。清明期间AMI发病最多,结合广东地域特点进行分析,就可发现清明前后是广州市最潮湿的季节,也是广州市一年中人体舒适度最差的季节。岭南地区地处沿海,湿邪较重,清明时节雨纷纷,故湿重易犯虚实之体。当代广东着名中医大家邓铁涛教授认为[6]冠心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标实以痰瘀为主,其中痰浊的产生与岭南地区的湿重有一定的关系,这可能解释了清明节气时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最多的原因。处暑在广东属于夏季酷热的时候,这就说明在广东夏季高温也是AMI易发的季节,其原因考虑是由于酷热,人体大量出汗,血液浓缩导致血黏度高,使血流缓慢以及夏天夜间活动增多,睡眠时间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内分泌平衡失调,而引起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大雪属于广州地区降温过程,季节交替气候变化较大、人体难以适应,这个季节也是AMI高发的季节。

    当然AMI的发病还与诸多因素有关,如情绪、劳累、暴饮暴食等方面,所以冠心病患者应当尽量避免上述因素,尤其在每天上午、每年寒冷季节。当然结合广州(广东)地区地理位置,根据其气候特点,更应注意天气潮湿、天气酷热对AMI发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许胜,李春雨,韩继霞,等.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时间规律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06,23(8):13081309.

    [2] Quyymi AA.Circadian rhythm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Am J Heart,1990,120:726.

    [3] Kamatn MV,Fallen EL.Diumol rhythms of neurocardial,rhythm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Cardiol,1991,68:155.

    [4] 李芳,夏晓青,张懋.394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探讨[J].广东医学,2003,24(10):1051.

第9篇

    为了更好地处理本研究的臭气浓度数据,将其分成三个浓度区间:小于10(三点比较式臭袋法的检出限为10,10以下数据不能具体量化);介于10~20之间;大于20。臭气浓度的分布特征夏季臭气浓度分布特征夏季监测期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风速在静风~3.5m/s之间,一共监测市区26个点位,每个点位连续监测三次,共得到78个臭气浓度数据。考虑到气象特征,扩散条件,恶臭排放的偶发性和间歇性,以及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允许同一点位的臭气浓度监测数据存在一定的波动,但是同一点位在三次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10倍以上的数据在本次研究中归为异常值去除。

    臭气浓度的测试结果,26个点位中,三次采样监测结果均处于同一浓度区间的只有16#点和18#点。其中16#点位,三次监测结果均小于10,而18#点位三次的监测结果均大于20。其他点位的三次监测结果均跨越了两个或者三个浓度区间。监测结果跨越两个浓度区间的有20个点位,跨越三个浓度区间的有4个点位。按照三个不同的臭气浓度区间进行统计,各个区间所占的百分比,以《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厂界臭气浓度限值(20)作为参照,夏季观测期间达到标准的样品数量占63%,超过限值的样品占总样品量的37%,超过限值的点位臭气浓度数据在21~60之间。秋季臭气浓度分布特征监测期间主导风向为西风,风速在静风~3.6m/s。一共监测市区25个点位(比夏季少一个24#点位),每个点均连续三次采样。臭气浓度测定结果如图4所示,25个点位中,三次采样监测结果均处于同一浓度区间的11个点位,臭气浓度值均大于20。其他点位的三次监测结果均跨越了两个或者三个浓度区间。监测结果跨越两个浓度区间的有12个点位,三次采样中有两次监测结果大于20;监测结果跨越三个浓度区间的有2个点位。其中3#点位三次采样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结果相差十倍以上,归为异常值去除。按照三个不同的臭气浓度区间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各个区间所占的百分比如图5所示,以《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厂界臭气浓度限值(20)作为参照,秋季观测期间在限值范围的样品量夏、秋季臭气浓度分布比较夏、秋两季的气候特征如表3所示,两个季节的期间风速相差不是很大,温度差异较大。按照三个不同的浓度区间进行统计,,然后根据表4中数据作出夏、秋季的区间浓度百分含量对比图。夏季臭气浓度超过限值的样品数占总样品量的37%,而秋季占了样品总量的82%,与夏季对比,秋季臭气浓度超过限值的百分率增加了45%。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因素的一个2.2典型恶臭物质与臭气浓度多元线性关系在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中,已有过采用回归模型,针对恶臭物质的排放特征,对环境空气中的恶臭感官浓度进行的预测。为了进一步研究典型恶臭物质与臭气浓度的关系,本项目以夏季数据为例将通过对综合评分筛选法筛选出的典型恶臭物质进行统计分析其与臭气浓度的相关性。

    根据文献知道臭气浓度与其化学组成浓度之间存在对数关系[5],所以对恶臭浓度取自然对数,以筛选出的十种典型恶臭物质为自变量,样品的臭气浓度y的自然对数lny为因变量。选取其中的34组数据进行由sps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输出结果显示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关系,得到的线性回归方程如下:(式略)式中lny为臭气浓度的对数值,X1~X10分别代表2-甲基-1,3-丁二烯、苯、甲苯、乙苯、间二甲苯、1,2,4-三甲苯、二硫化碳、乙醇、丙酮、氨这十种典型恶臭污染物质浓度。应用spss软件输出结果显示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这个预测方程是有效的,具有一定的预测功能。P<0.05说明建立的方程具有良好的统计学意义,R2=0.59意味着方程可以解释59%的变量的信息。将余下的8组数据进行模拟预测方程的能力,将8组数据里面的自变量浓度值代入方程中计算出lny(计算值)。以lny(计算值)为横坐标,lny(实测值)为纵坐标,绘制拟合直线,如图7所示,根据所作的拟合直线来看,拟合效果良好,R2为0.5525,验证了前面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可以较好地用于天津市内六区环境空气中的夏季臭气浓度的预测。3结论夏季观测结果显示臭气浓度在限值(以《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厂界臭气浓度限值20作为参照)范围以内的样品数占总量的63%,秋季占了18%;与夏季对比,秋季臭气浓度超过限值的百分率增加了45%。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因素的一个综合结果(气象、污染源排放、大气化学过程等)。本研究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具有良好的统计学意义,R2为0.59表明该方程可以解释59%的变量信息。通过对实测值与预测值的拟合情况的分析,表明该回归方程可以较好地预测天津市区的环境空气中夏季臭气浓度。

第10篇

关键词:白萨福克羊;生理生化指标;季节;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S826;S8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2-0395-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02.034

Seasonal Variation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of White Suffolk Sheep

ZHOU Ming-liang, CHEN Ming-hua, WU Wei-sheng, XIE Rong-qing, JIANG Shi-hai, YANG Ping-gui

(Sichuan Academy of Grassland Science, Chengdu 611743,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adaptability in plateau area,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of White Suffolk sheep in four seasons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piration rate of White Suffolk sheep was from 34.10 to 74.56 times per minute. The body temperature and heart rate was from 38.96 to 40.80 ℃ and from 83.10 to 97.56 times per minute, respectively. The indexs of WBC, MCV,MCH and MCHC in autumn and wint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spring and summer. The RBC,HCT and RDW-CV in autumn and winter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HGB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The PLT was from 161.44×109 to 348.25×109/L. The indexs of ALT,AST,TP,GLO,LDH and CHOL in summer and autum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winter and spring. The ALB and GLU in spring and autum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PCHE in summer and autum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winter and spring. ALP and CA in autumn and winter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spring and summer.

Key words:white suffolk sheep;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season; Adaptability

白萨福克羊是澳大利亚于1977年开始培育的一种头和四肢为白色的萨福克羊品种,在萨福克羊的基础上,导入无角陶塞特和边区来斯特羊的血液,在杂二代中剔除有黑斑个体逐步选育提高其生产性能而培育出的肉用绵羊品种。2009年,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从澳大利亚引入12只白萨福克羊,饲养于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在成都市新津县的基地内,先后进行了生理指标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生长发育、繁殖性能和疾病等方面的研究[1,2]。引进的白萨福克羊旨在与藏绵羊杂交,在新津地区过渡饲养2年后,全部运至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的四川省藏绵羊原种场内饲养。

红原县位于北纬31°51′-33°19′、东经101°51′-103°23′,全县平均海拔为3 600 m,属于大陆性高原寒温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寒冷,四季难以明显划分,春、秋季短促,长冬无夏,热量低;干雨季节分明,雨热同季;日照长,太阳幅射强烈;灾害性天气多;1月为冷月,平均气温-10.3 ℃,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10.9 ℃;极端最低气温为-36 ℃,最高气温为25.6 ℃;年均日照2 417 h,年均降水量为753 mm,80%集中在5~10月;年均积雪期为76 d,长则3个月,短则2个月左右。红原县的天然草场面积77.2万hm2,占总面积的91.8%,可利用优质草场面积达74.7万hm2,为牦牛、绵羊等家畜提供了优质饲草料资源。

红原地区、过渡饲养的新津地区与白萨福克羊原产地澳大利亚的气候环境、饲草料供给以及养殖设施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红原地区的饲养需适应其高海拔、低氧、寒冷和半年以上的枯草期等环境。2012-2013年期间,按照季节测定了饲养于红原地区的白萨福克羊的生理指标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以期为白萨福克羊的机体适应、生长发育、繁殖性能和疾病诊断等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群体

白萨福克羊经过成都市新津地区的过渡饲养后,于2011年夏季运输至红原地区饲养在四川省藏绵羊原种场内。试验设置了春、夏、秋和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随机选择24~48月龄的白萨福克羊公、母羊各5只,共计40只(试验羊只来源于引进原种及其自群繁殖后代),测定生理指标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1.2 血样采集

早上空腹颈静脉采血2 mL,1 mL注入加有EDTA-K2抗凝剂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中,随后将采血管缓慢180°轻轻颠倒混匀5~6次,用于血液生理指标测定;余下1 mL注入不添加抗凝剂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中,不进行混匀处理,自然状态下凝固,用于血液生化指标测定,样品低温保存并及时送检测中心。

1.3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利用HC-3000型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样本中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容量(MCV)、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积(HCT)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9项指标。CS-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样本中乳酸脱氢酶(LDH)、总钙(CA)、总胆固醇(CHOL)、葡萄糖(GLU)、胆碱酯酶(PCHE)、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总蛋白(TP)和谷丙转氨酶(ALT)等11项指标,具体测定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分析

采用SAS6.1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萨福克羊生理指标季节性变化

白萨福克羊生理指标季节性变化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白萨福克羊的呼吸次数以夏季最高,为(74.56±10.91)次/min,以春季最低,为(34.10±12.08)次/min,夏季呼吸次数与冬季差异不显著(P>0.05),与秋季差异显著(P<0.05),与春季差异极显著(P0.05),与春季差异极显著(P0.05);体温以冬季最高,为(40.80±0.74) ℃,秋季最低,为(38.96±0.23) ℃,冬季体温极显著高于春、秋和夏季(P0.05),极显著高于秋季(P0.05);心率以夏季最高,为(97.56±12.06)次/min,秋季最低,为(83.10±9.40)次/min,夏季与春、冬季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秋季(P<0.05),秋季与春、冬季间差异不显著(P>0.05)。

2.2 白萨福克羊血液生理指标季节变化

白萨福克羊不同季节的血液生理指标变化情况见表2。由表2可见,HGB在四季变化中差异不显著;RBC、HCT和RDW-CV等指标是春、夏季极显著(P

2.3 白萨福克羊血液生化指标季节变化

白萨福克羊不同季节的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见表3。由表3可见,GLU指标在四季变化中差异不显著;测定的白萨福克羊的血液生化指标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达到峰值,AST、TP和GLO等3项指标在夏季达到峰值,而ALT、ALB、ALP、GLU、LDH和CHOL等6项指标在秋季达到峰值,PCHE和CA分别在春、冬季达到峰值;ALT、AST、TP、GLO、LDH和CHOL等6项指标以夏、秋季高于冬、春季,ALB和GLU指标以春、秋季高于夏、冬季,PCHE指标以冬、春季高于夏、秋季,ALP和CA指标以秋、冬季高于春、夏季。

3 小结与讨论

白萨福克羊是低海拔地区培育的一个肉用绵羊品种,当引至高海拔地区进行饲养时,绵羊机体的新陈代谢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逐步改变。一般绵羊的体温存在一个热中性区的环境温度(10~20 ℃),在热中性区的环境温度,绵羊依赖于物理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当环境温度跨过热中性区升高或降低,均会导致机体产热增加[3],试验中测定的白萨福克羊的体温在夏、冬季较高,尤其是冬季,达到(40.80±0.74) ℃,而在春、秋季体温相对较低。夏季是高原环境温度与空气含氧量最高的季节,因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引起机体产生热量,呼吸频率与心率增加,促进绵羊机体的散热;在冬季,环境温度降低以及空气中的含氧量降低,以增加呼吸次数及心脏搏动来维持机体的新陈代谢稳定,春、秋季的呼吸与心率跟绵羊的体温保持一致。

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是3种不同的细胞,可通过观察其数量变化、形态分布等来判断动物个体的生理机能是否正常。高原饲养的白萨福克羊春、夏季的WBC跟过渡饲养期间的指标[1]比较接近,低于甘肃饲养的白萨福克羊和德克赛尔羊[4]、波德代羊[5]、多浪羊[6]、大尾寒羊[7]、凉山半细毛羊[8]等,但秋、冬季节的白萨福克羊WBC高于春、夏季,并高于上述提及的绵羊品种;白萨福克羊RBC是春、夏季高于秋、冬季,但四季的RBC指标均在中国家养绵羊的红细胞计数的正常范围内。所测得的白萨福克羊HGB结果跟国内的绵羊比较没有太大的差异,PLT结果在中国家养绵羊的正常范围内。四季中,各指标呈现规律性的变化,WBC、MCV、MCH、MCHC等指标以秋、冬季高于春、夏季,RBC、HCT、RDW-CV等指标以春、夏季高于秋、冬季。

试验所测定的白萨福克羊的ALT、AST、TP、GLO、LDH和CHOL等6项指标在冬、春季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夏、秋季相对较高。ALB和GLU等指标在以春、秋季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而在夏、冬季相对较低。PCHE指标以冬、春季高于夏、秋季,ALP和CA指标以秋、冬季高于春、夏季。这与红原地区的饲养环境以及饲草料饲喂状况存在较大的关系。总蛋白由白蛋白和球蛋白共同组成,营养不良或消耗增加时可导致总蛋白的降低[9],在夏、秋季,绵羊从牧草中获取机体需要的足够营养,但在冬、春季,高原草地牧草严重缺乏,导致摄入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严重不足,从而引起TP和GLO的降低,肝脏代谢降低。PCHE由绵羊的肝脏实质细胞合成,夏、秋季白萨福克羊的营养较充足,PCHE指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保持正常的生理代谢;冬、春季严重缺草,PCHE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提高了肝脏的代谢功能,以应对严重缺乏牧草季节的营养需求。

参考文献:

[1] 周明亮,陈明华,吴伟生,等.白萨福克羊高原过渡期适应性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13,34(9):73-77.

[2] 周明亮,吴伟生,谢荣清,等.白萨福克绵羊高原过渡期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434(14):32-35.

[3] 冯金虎,沈振西.藏系绵羊对高寒环境适应性研究[J].家畜生态,2002,23(4):34-36.

[4] 王大愚,赵有璋.白萨福克羊和特克塞尔羊生理生化常值的测定[J].家畜生态学报,2007,28(6):54-57.

[5] 王玉琴,赵有璋.波德代羊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和分析[J].甘肃畜牧兽医,2003,170(3):2-4.

[6] 李 海,饶丽娟,石长青.多浪羊的生理生化常值测定[J].畜禽业,2011(5):10-11.

[7] 邓 雯,庞有志,蒋遂安,等.河南大尾寒羊血液生理指标的测定[J].家畜生态,2003,24(2):19-20.

第11篇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季节 特征

[中图分类号] P46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237-02

一、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飞速前进,工业、农业、交通等产业发展的巨大变革,人类生存的地理气候环境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气候资源的发展、利用也相应的在改变,适时地研究、总结气候变化的趋势,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气候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最终目标。因此,对黎城县季节性气候变化特征的重新分析和认定,以便更好地利用气候资料指导、服务当地经济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资料和方法

1.资料

选用黎城县1961-2010年三十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逐日降水量等气象资料。

2.方法

采用气候学划分标准划分四季,即以侯平均气温稳定≥10℃为冬季结束、春季开始,稳定≥22℃为春季结束、夏季开始,

三、四季划分

利用黎城县1961年-201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按每月6侯计算每一侯的侯平均气温,用张宝堃候温法统计计算,黎城县各季节的最早日期、最晚日期和平均开始日期,见表一,根据候温法划分的四季,统计计算黎城县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天数。

候温法统计黎城县各季的开始日期

从上表可以看出,黎城县春季平均开始时间为4月19日,夏季平均开始时间为6月12日,秋季平均开始时间为8月16日,冬季平均开始时间为10月23日。根据候温法划分黎城四季的起止时间为:春季4月11日至6月11日 ,夏季6月12日至8月15日 ,秋季8月16日至10月22日 ,冬季10月23日至次年4月10日 。黎城县冬季最长,平均170天,秋季次之,平均68天,夏季第三,平均65天,春季最短,平均62 天。总体而言,冬季时间几乎占全年的一半,春、夏、秋三季天数近于平均。

四、各季的气温特征分析

根据侯温法划分的四季起止时间,利用历年逐日平均气温计算出历年各季的平均气温,作出其变化曲线图(图4a、b、c、d分别为黎城1961-2010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并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对其变化趋势情况进行分析。

1.春季平均气温

黎城县春季平均气温为17.2℃,平均气温最高为18.7℃,出现在2000年,平均气温最低为14.0℃,出现在1992年。由黎城县1961-2010年50年春季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图4a)可以看出:黎城近50年来,春季平均气温略有波动上升,其总的线性增长率不大,只有0.0033℃/10年,其中以1993年为界,1993年以前历年春季温度呈波动变化明显,围绕平均温度17.1℃年冷暖交替,基本没有增温趋势;1994年-2010年春季增温趋势明显,17年的平均温度为17.6℃,超过历年平均值0.4℃,也就是说,黎城春季气候变暖的趋势基本上是从1994年以后开始的。

2.夏季平均气温

黎城县夏季平均温度23.3℃,平均气温最高为25℃,出现在2005年,平均气温最低为20.3℃,出现在1992年。由黎城县1961-2010年50年夏季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图4b)可以看出:黎城近50年来,夏季平均气温的总体增温趋势最不明显,其线性增长率只有0.002℃/10年,其中1961-1991年平均温度为23.3℃,31年间夏季温度在23.3℃上下浮动,变化不大;1992-2010年夏季温度波动变化幅度增大,温度趋势变化略向下,平均温度为23.2℃,平均温度最大25℃(2000年)和最小20.3℃(1992年)年份都出现在此年限间。

3.秋季平均气温

黎城县秋季平均温度16.6℃,平均气温最高为18.9℃,出现在1997年,平均气温最低为13.2℃,出现在1992年。由黎城县1961-2010年50年夏季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图4c)可以看出:黎城近50年来,秋季平均气温呈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其线性增长率为0.0137℃/10年,其中以1992年为界,1961-1992年平均温度为16.3℃,气温总体偏冷;1993-2010年秋季平均温度16.8℃,气温明显增暖。

4.冬季平均气温

冬季是黎城县时间最长的季节,横跨7个月之久,平均达170天。黎城县冬季季平均温度1.2℃,平均气温最高为3.0℃,出现在2006、2007两年,平均气温最低为-3.4℃,出现在1992年。由黎城县1961-2010年50年夏季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图4c)可以看出:黎城近50年来,秋季是平均气温增温最明显的季节,其线性增长率为0.0328℃/10年,其中1961-1992年平均温度为0.8℃,低于季平均温度0.4℃,气温总体偏冷;1993-2010年秋季平均温度1.9℃,超过季平均温度0.7℃,气温增暖趋势增强,出现明显的暖冬气候特征。

五、各季降水特征分析

根据侯温法划分的四季起止时间,利用历年逐日降水量计算出历年各季的降水量总量,作出其变化曲线图,并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对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1.春季降水特征分析

黎城县春季平均降水量75.4mm,只有全年降水量的14.6%,降水量最大为177.1mm,出现在1991年,降水量最小为11.4mm,出现在2000年。由黎城县1961-2010年春季降水量变化曲线图5a可以发现:黎城县春季历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上升趋势,且波动幅度很大,最大降水年份与最小量年份之间差距可达150mm之多。由其线性增长趋势线也可以明显发现春季是四季之中线性增长率唯一为正的季节,其数值为0.3312mm/7年。

2.夏季降水特征分析

夏季是黎城四季中降水过程最多、强度最大,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平均降水量达242.3mm,占全年降水总量的47%。黎城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最多年份为1982年,降水量为464.2mm,最少年份为1991年,只降水79.5mm,相差384.7mm,由图5b可以看出:黎城夏季降水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其线性变化减少率为全年最大,达-1.1832mm/7年,也就是说,黎城气候逐渐趋于干旱,尤其是伏旱逐年显严重。

3.秋季降水特征分析

黎城县秋季平均降水量145.7mm,占全年降水量的28.3%,是继夏季之后年降水量较大的一个季节,降水量最大为432.4.1mm,出现在2003年,降水量最小为27.2mm,出现在1965年。由黎城县1961-2010年秋季降水量变化曲线图5c可以看出:黎城县秋季历年降水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其线性减少率为-0.354mm/7nian,秋季干旱天气在明显逐年增多。

4.冬季降水特征分析

冬季是黎城降水最少的季节,平均降水量只有51.6mm,占全年总雨量的10%,季节天数达170天,日降水量不足0.3mm,季节最大降水量为102.9mm,在1997年,降水量最少为10.4mm,在1995年。冬季是全年最干旱的季节,历年连续无降雨日数就在冬季。有图5d可以看出:黎城冬季的降水量在波动变化减少,其线性减少率为-0.3328mm/7年。在十年九旱的黎城县,冬季干旱几乎年年存在,并呈日益严重趋势,是黎城冬小麦生产的致命灾害天气。

五、小结

1.黎城春、夏季温度发展较为稳定,增温不明显,但春季降水呈逐年增多趋势,夏季降水却呈极端减少趋势。

2.黎城秋、冬季气温呈明显增温趋势,降水均称明显减少趋势。

第12篇

关键词:秋色叶植物 丽江 调查

园林植物是园林绿化的基础和主题,是园林绿化的第一要素,园林植物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和陶冶情等方面的作用。园林植物除本身在大小、形态等方面有着变化以外,还具有明显的季相特点[1]。花开美丽尤有尽时,而叶色长青,能收到胜似春花的效果。秋季很多落叶树种叶色绚烂艳丽,观赏效果并不亚于姹紫嫣红的花朵。重视和利用这些秋色叶树种,对于丰富园林景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笔者初步对丽江市城市园林绿化中应用到的秋色叶植物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期望为丽江市创园和园林绿化提供理论参考。

1.地理位置与天气概况

丽江是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汉唐时代通往和印度、尼泊尔等地的“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重镇。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与云贵高原相连接的过渡带上,介于北纬北纬25°59′~27°56′、东经99°23′~101°31′之间。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全市总面积约21 219 km2。

丽江处于低纬度高原,地面温度比较均匀;每年夏秋,阴雨天多,地面气温不易升高;加上山脉阻挡北方寒流,所以全区大部分地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最热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8.1-25.7℃;冬日阳光明媚,温暖如春,最冷月份的平均气温为4.2-12.1℃;但阴雨天气温较低,故有“四季无寒暑,有雨便成冬”之说。丽江年温差小,长春无夏,春秋相连,一年四季都适于旅游观光。

2.研究方法与调查内容

本次研究方法采用田野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对丽江市城市园林绿化中应用到的秋色叶植物的种类、数量和秋季叶色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依据《云南植物志》、《园林树木学》和《树木学》等工具书籍进行种类鉴定,最后编制出丽江市城市园林绿化秋色叶植物名录,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初步统计与分析。

3.结果分析

经实地初步调查,丽江市城市园林绿化中应用到的秋色叶植物共25科36属47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2属2种,只占总种数的4.26%;被子植物23科34属45种,占总种数的95.74%。在丽江市城市园林绿化中应用最频繁为蔷薇科,应用了3种以上的科分别为蔷薇科、木兰科、小檗科、蝶形花科、槭树科。具体详见图表1。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2C172);丽江市园林绿化树种调查与规划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