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第三人称单数

第三人称单数

时间:2023-05-30 09:57:42

第三人称单数范文1

1、第三人称单数是语言中对对话双方外其它某一个人指示时使用的代词。

2、第三人称单数也称“三单”或“单三”,是指he,she,it及其他单个人名,地名,动、植物名等。第三人称单数是英语中的一种语法,用于一般现在时的句子。

3、第三人称单数的用法:在一般现在时中,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谓语动词要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即在动词原形后加s。

4、三单的动词的具体变化形式:

大多数实义动词在词尾加s。

以s,x,ch,sh,o结尾的动词在词尾加es。

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词,要先将y变为i然后再加es。

还有两个单词需要特殊记,就是be的三单是is,have的三单是has。

(来源:文章屋网 )

第三人称单数范文2

[关键词]甘肃方言;人称代词;类型特点

[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2-0028-03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分布有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裕固、哈萨克等民族,除回族说汉语,其他各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本文甘肃方言为“甘肃汉语方言”的简称。甘肃方言,从语言分区角度说,有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还有少数以方言岛形式分布的西南官话;从地理分布角度说,有陇东方言(包括庆阳、平凉二市六盘山以东地区的方言)、陇中方言(包括六盘山以西的定西市、天水市、平凉市的县区的方言)、陇南方言(包括陇南市及天水市境内的一部分的方言)、河州方言(包括今临夏州和甘南州境内说汉语的地方的方言。河州是个历史地理名词,范围与古代的略有不同)、兰州及周围地区方言,河西走廊方言。由于甘肃的地形呈东南—西北走向分布,地域跨度大,再加历史悠久,文化类型众多,所以其方言也颇具特色。代词是一个语言或方言的基本词汇的主要成员,而人称代词是最能代表一个方言特征的成员,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具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所使用材料涉及甘肃方言的73个点,全为作者调查所得,有的是实地调查的,有的是对西北师范大学在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调查的。本文主要描写甘肃方言人称代词特点,我们从类型和来源两方面入手。

一、甘肃方言人称代词的类型

人称代词是一种方言中必不可少的一类基本词,是一个封闭的特殊的类,可以做穷尽性的调查研究。目前,汉语言学术界一般把人称代词从语义的角度分为三小类,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合起来也有称为“三身代词”的),每类下面又按称代的人数的多少分为单数和复数两组。本节即按这种分类表述。

(一)单数人称代词的类型

第一、二人称代词单数都为单音节形式,其声、韵母各地不尽相同,但其声调都为上声,文中一律用汉字转写为“我”和“你”。第三人称代词在甘肃方言里有两套形式,我们此前已撰文论述(2006,雒鹏),不管是“他”型还是非“他”型,基本都是单音节形式。“他”型基本形式为 ,声调为阴平,非“他”型基本形式也为单音节,声韵调形式众多。

1.单数第一、二人称代词的类型

“我”在甘肃方言里的类型,我们主要从声母方面归类,大致有5种,即 声母。韵母比较整齐,有 等5种。① 声母类型: 、 、 ,② 声母类型: ,③ 声母类型: ,④ 声母类型: ,⑤ 声母类型:

“你”在甘肃方言里的类型,从声母方面来考察基本是n声母,只有陇西等地是 声母,韵母都为 ,声调全是上声。可认为是二种类型。① 声母类型: , ② 声母类型: 。

2.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类型

甘肃方言里单数第三人称代词一般都有两套,一为“他”型,一为非“他”型。前者基本形式为 ,与普通话的“他”一致,后者形式较多,比较复杂,大致有以下几类,我们以汉字的转写来命名(用字基本都是方言里或普通话里的同音字或音近字),无字可写的用方框“”来表示: ①苶 类, ② 类,③掏 类,④言 类, ⑤家 类,?譾?訛接 类, ⑦那 类,⑧彼 类,⑨霸 类,⑩伢 ,?輥?輯?訛哦个 ,银家 。

(二)复数人称带词的类型

甘肃方言复数人称代词,大部分为双音节,有少数是单音节形式。双音节形式的一般都是单数形式加表复数的词缀语素构成;单音节形式有的是单数形式音变来的,有的是合音后形成的。

1.复数人称代词的双音节形式类型

甘肃方言中复数人称代词的双体音节形式十分多样,见下表:

上表中的加“啦”型主要分布在河州方言里,严格说是表双数的。

2. 复数人称代词单音节形式的类型

(1)变音型

这种类型的情况主要是一、二人称的单数形式,声调由上声变为阴平,第三人称本身为阴平。

(2)合音型

这种类型的情况是单数形式与一个表示多数意义的语素合音变来的,声调由原来的上声变为平声,也有不变的。三身代词内部的变化,有些同步,有些不同步。大致有以下几种小类:

甘肃方言一、二人称代词,不论单复数,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共同性,第三人称代词的形式与第一、二人称的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少数方言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如还有双数的语法意义,如临夏方言。最明显的特点,从方言的分区方面来看,属于中原官话的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复数都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秦州区方言例外),属兰银官话的没有包括式。

二、甘肃方言人称代词的来源

(一)单数人称代词的来源

甘肃方言单数第一、二人称代词“我”、“你”跟普通话一样,其来源都可认为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只是读音不同而已。第三人称代词的情况比较复杂,这是由于其比一、二人称出现的晚造成的,且与借用远指代词和旁称代词的形式有关。

1.第一、二人称代词的来源

第一、二人称代词的不同读音形式,反应了其演变的历史层次。“我”中古音地位为“果开一上哿疑”,声母为疑母,拟音为[ ],所以甘肃方言里[ ]类型的读法,基本保留了中古音的形式。[k]类型,是与[ ]同部位的塞音,疑母读塞音的现象,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说这是“唐五代西北方言的一种特征”。(具体见该书科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42~143页)罗先生的证据是藏汉对音材料,且书中的疑母拟音为“ ”,是个浊塞音,这个浊塞音清化后就是 了。李范文《宋代西北方音》里依据《掌中珠》和参考台湾学者龚煌城的研究,认为宋代西北方言的疑母拟音为[ ],在今甘肃方言里,[ ]弱化脱落就剩下清化的[ ]了。“我”读n声母,只是与 部位不同而已,发音方法还是相同的,这在甘肃方言里能够找到很多的佐证,比如靖远方言果开一平歌和去箇的疑母字都是n声母,只有“我”是 母字(这是因为“我”是常用字,口语里一直是 声母)。“我”读零声母 韵母,这是由 形式脱落 变来的,进一步 中的u又读为带有唇齿特征的v,最后变成一个声母v,就成了 形式。后面的这两种形式是比较晚出现的。“你”在甘肃方言里大多数是n声母,只有陇西周边的一些方言里读[ ]声母,我们认为这是由于韵母i高化产生摩擦,影响声母加重塞音并带摩擦造成的。

2.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来源

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非“他”型在甘肃方言里很普遍,其形式大多与远指代词和旁称代词有关。比如广河的“哦个”既是第三人称代词,又是远指代词。关于这个现象我们不细述,因为据大家学者的研究可知,语言里的第三人称代词与远指代词有渊源关系,这是一个世界语言里的普遍现象,大量类型学研究的结论也可作证。至于旁称代词做第三人称代词的,如“人家”的合音形式“伢”“苶”“年”等等,本身就有指称第三者的意味,所以做第三人称代词也是理所当然的。当然有一个语法化的过程,此处不论。

(二)复数人称代词的来源

甘肃方言复数人称代词的构成有双音节形式的和单音节形式的两类,前者为附加式,即在单数人称代词后加一个表“多数”义的音节,这个音节转写成文字就是一个汉字,具体有“们”、“木”、“尼”、“的”、“介”、“几”、“都”、“室”、“屋”等九种。

1.附加式

“们”、“木”两个的声母都是m,可能有一定的关系。近代汉语的文献里,人称代词复数的后缀有“们”“懑”“每”等写法。“木”我们认为是“们”的轻声影响韵母弱化变来的。孙立新的研究提到陕西的一些方言里有当“们”讲的“呣”,与甘肃的“木”的读音应该一致,孙先生依据江蓝生先生的《说“麽”与“们”同源》一文里的观点,认为“呣”由“物”变来。如果此说确证,那么,甘肃的“木”,我们也可认为是由“物”变来。

“尼”我们认为是“里”的音变,“介”是“家”的音变,“里”也可写作“俚”字。甘肃方言里,作方位词用的“里”有读音为“ni”的。“家”的韵母由于轻声而弱化读“介”的音,在汉语方言里也是常见的。据张惠英先生的研究,“家”“们”“俚”实际就是来自表示家庭、门户、宅里的一组同义词“家、门、里”,都是以人或人们集居之所来表示复数。准此,甘肃方言里的“室”“屋”做复数词尾也可为张先生的观点提供佐证。“室”“屋”都是人们集居的地方。加“屋”型比较特殊,主要见于通渭老派方言,不加“屋”的话,前面的形式也可表示复数。

“的”是表领属的助词,担当复数人称词尾在山西、陕西的一些方言里也很常见(见张惠英《汉语方言代词研究》一书201页)。

“几”有表示大于一而小于十的不定的数目的意思,“都”有表示总括的意思,二者都可拿来表示多数,所以也可以做复数的词尾。

2. 变音式和合音式

变音式主要见于陇东地区的宁县、正宁方言里,单数人称代词第一、二身读上声,复数形式都读阴平。

合音式内部的情况比较复杂,一般为单数一、二人称与一个表示多数意义的词结合,久而久之,合音成一个音节。有的方言里一、二、三身同步,但大部分方言里不同步,一、二身后是一个词,第三身后是另外一个词。

复数第一、二人称为“熬/袄 、鸟 、搞 、偶 、扭 ”形式的,我们认为是一、二人称单数与“都”的合音,我们可以比照附加式里的加“都”型。“都”在甘肃方言里一般读 音,跟第二人称单数合音为 或 音,跟第一人称合音,韵母多变为[ ]。据黄雪贞先生永定话研究的资料,这种属于客家话的方言中有用“兜”作复数词尾的,张惠英先生认为“‘兜’之用作复数人称代词词尾,犹如‘家、门、里’之用作复数人称代词词尾。”“兜”在厦门话中有表示家的意思可佐证。

三、结语

甘肃方言人称代词单数第一身和第三身非“他”型形式多样,第一身既有对古汉语语音的继承,也有发展创新;第三身非“他”型既有来自旁称代词的,也有来自远指代词的。复数人称代词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第一身的包括式和排除式既有不平衡性,也有方言内部的一致性,前者的表现为中原官话有区别,而兰银官话没有区别,后者又以地理的不同而表现出同一性,陇中方言里多为“曹”,其他地方多为“咱们”。变音型和合音型如果放在甘肃方言内部来看,好像佷有特色,但如果放在整个汉语方言的大背景下来看,又表现出一些类型学上的特点。

总之,对甘肃方言人称代词的研究,既可揭示其特点,又可为汉语方言代词的研究提供一份新颖的材料,并为汉语方言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龚煌城.汉藏语研究论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李范文.宋代西北方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李蓝.汉语的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A].方言[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34~243.

[5]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6]日·太田辰夫.蒋绍愚,徐昌华.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石毓智.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8]孙立新.关中方言代词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

[9]汪化云.西北方言指代词兼第三身代词现象的再探讨[A].语言科学[C].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7~31.

[10]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邢向东.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2]邢向东,王临惠,张维佳,李小平.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3]张斌,方绪军.现代汉语实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三人称单数范文3

关键词:法语,英语,命令式,祈使句

 

命令式是法语中六大语式之一, 表示命令、禁止、请求、建议、愿望等意义, 而此种用法与英语的祈使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且法语命令式与英语祈使句有一个极大的共性:句子中的主语是不需要表示出来的,直接用谓语动词来做整个的句子。可是法语中有个硬性的规定:只有三个人称可以有命令式形式,分别是:第一人称复数,第二人称单数,和第二人称复数。虽然英语中在此方面没有过多地强调,但是通过人称的考虑我们可以发现英语的祈使句也是不同的人称拥有不同的形式,通过对两种语言此方面的详细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异同,而英语祈使句的各种形式都可以在法语中找到相应的对等用法。

I.法语命令式与英语祈使句中的第二人称的用法

法语命令式与英语祈使句在该人称中的用法最为相近。只要省略句子中的主语就可以了。例如:

Attends!/Attendez! = Wait! (你/您/你们)等等!

上面的法语例句分别省略了主语tu 和vous构成了法语命令式,而英语例句省略了主语you构成了英语祈使句。

虽然该方面两种语言有着很大的共性,可是仍然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1.由于法语中动词的人称变位比较复杂,因此法语命令式对第二人称的单、复数的体现比较明显,英语中却没有此种明显的表现。上面的例句中可以看到英语中的Wait!一句可以是第二人称单数的祈使句,也可以是第二人称复数的祈使句。可是法语的例句为两句,Attends! 是对第二人称单数的命令,Attendez!是对第二人称复数的命令。

[注意1]:在法语中在做以-er结尾的第一组动词和动词aller的第二人称单数的命令式的时候,要省略第二人称单数动词变位后面的S。例如:第一组动词arrêter的第二人称单数的变位是tu arrêtes, 按照要求我们要省略词末的-s,因此“你等等!”的法语应写为Arrête! =Stop! (你)停下!

[注意2]:法语中有四个动词在做命令式的时候的变位是特殊的!

 

 

第三人称单数范文4

关键词:人称代词 中性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02-01

在经历了从古英语到现代英语的变化之后,英语的人称代词系统处在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近几年这种状态却有被打破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美国英语中they的单数化使用和以ze为代表的中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涌现。

1 现代英语代词系统中的变化

近年来,在美国英语中把they单数化使用的做法已较为普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12月1日的演讲中也使用过这种表达:“I have signed a letter of condolence to the family of each American who gives their life in these wars.”在这句话

中,their就被当做第三人称单数物主代词来使用。据美国华盛顿邮报于2015年1月9日报道,当年美国方言协会年度会议将被当作单数使用的 they评为了年度词汇。现在把they当做中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用法在美国英语中已是相当的普遍性。

此外,在美国英语中还出现了ze, ne, xe等中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即通^它们没法推断出所指对象的性别。例如:Ze is not here .从这句话中读者得知谈话中提到的那人不在这里,但是无法判断其性别。最近两年,这种人称代词在美国高校中开始流行起来。2015年8月28日,美国田纳西大学官方公开鼓励学生使用这些中性化人称代词。随后哈佛大学、奥克兰米尔斯学院、佛蒙特大学等高校也纷纷效仿。这种现象也出现在了加拿大。英国广播公司在2014年6月18日报道,由于变性学生的出现,不少温哥华的学校已经淡化使用he和she,转而使用xe来回避性别问题。如今许多脸谱用户也在大量的使用这些代词。

2 现代英语人称代词变化的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现代英语人称代词的变化:

首先,直接原因是现代英语人称代词系统中的缺陷,即缺少一个专门用来指人的中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在现代英语中,当所指个体的性别不明确时,人们往往难以确定该使用哪个第三人称单数代词。虽然 it是中性的,但它往往用来指物,偶尔也指代某个性别不明的人,但一般限于接听电话或者所指对象是婴儿的时候,否则该表述者就有语言歧视之嫌。

其次,英语中长期未能解决这一缺陷推动了中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出现。在这几年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英语里存在多种针对此缺陷的表达方式,比如he、he or she和one等。但这些方式都存在着不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称代词系统中的缺陷。he虽然曾经大量出现在英语谚语的表达中,但后来遭到了女权主义者的唾弃,he or she则遭到了性别认同困难群体的反对,自身也过于冗长,难以被现代社会接受。不定代词one虽规避了性别问题,却因为自身还有其他意思而容易使句子表意不明。

再次,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中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出现。近年来,随着英语名词的中性化发展,英语第三人称单数代词中性化已是迫在眉睫。于是现代英语中自然就出现了中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

3 英语人称代词的变化带来的英语学习问题

将they单数化使用虽然还没有写进语法书,但在美国社会中已比较常见,英语学习者迟早会碰见这种表达。由于they也作第三人称复数代词,学生就需要适时鉴别they的用法,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困难。以奥巴马演讲中的那句话为例,只有意识到那里的their是作单数化使用以指代前面的单数名词each American后,学生才能真正理解life未使用复数形式的原因,否者就难以完整地理解这种句子的意思。

由于they的单数化使用和以ze为代表的中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出现,使英语中的人称代词在数量上增加了不少。虽然语法界还未正式接纳这些代词,但在网络信息时代,人们难免会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碰到此种表达。语言的使用依赖于习惯,人们不会立即抛弃原来使用的he和she。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称代词难免会出现混杂使用的情况,这就会使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要时刻把握好这些代词的含义和用法,这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4 教学启示

目前,不少大学生的语法知识还相对薄弱。英语教师要重视语法的基础性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将诸如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缺陷等问题给学生讲解清楚,适当给学生进行语法训练,帮助学生顺利的通过语法这道坎。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结合语境,讲透重难点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句子结构的窍门。英语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的内容,并把握好英语中出现的变化,开阔学生的视野,及时清除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困难。总之,大学英语的教学既要从基础做起,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Petrow,Steven.“Gender-neutral pronouns:When‘they’ doesn’t identify as either male or female”[J]. The Washington Post,17 October,2014.

[2] 林少华.英语中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J].温州师院学报,1993(1):63-68.

第三人称单数范文5

人称代词是指直接指代人或者事物的代词。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三种人称代词即: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根据人称代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可以分为主格人称代词、宾格人称代词。另外,人称代词有单复数之分,特别是第二人称单复数写法都是一致的,实际翻译时应当注意。

表示所有关系的代词叫做物主代词,也叫人称代词的所有格。物主代词分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两种。物主代词有人称和数的变化。第三人称单数的物主代词还有性别的变化。

(来源:文章屋网 )

第三人称单数范文6

关键词:上古汉语;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特点;差异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191-02

在阅读先秦时代的文学作品时,我们常常会碰见名目繁多的人称代词。上古汉语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它与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的显著差别上,上古汉语的语法系统也和现代汉语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人称代词就是上古汉语语法的一个很突出的方面。笔者在比较了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和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后,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从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开始说起,比较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和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的差异,从而得出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系统的特点,同时看出了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对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的继承,这些方面不仅是对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的认识,也是我们汉民族共同语发展到现在仍然蓬勃向上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一、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简要介绍

不同的用字是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与我们现在使用的人称代词最大的差别。在第一人称代词中,现代汉语只说“我”,而上古汉语除了“我”外还会使用“余、予、吾、台、朕、”这些字。再看第二人称代词,我们现在只说“你”(敬称用“您”),而上古汉语中常用的有“尔、汝、女、若、而、乃”。最后看第三人称代词,现在我们用“他、她、它”,上古汉语中只有借代第三人称的词,没有专门的第三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我们现在用“我”,可以做主语、宾语,没有格位。但是第一人称代词在上古时代使用情况很复杂。 “”字只在《尚书》、《诗经》中出现,《论语》、《孟子》就不再使用了,所以我们将它看成是古语词。“朕”大多用在《尚书》,而在秦始皇使用后,它就变成了古代帝王专用的人称代词了。郑玄注《周礼》说:“余、予古今字。”也就是说“余”和“予”其实是一个字,按周生亚的说法“‘台’是‘余’(予)的变体。”因此“余”、“予”、“台”这三个字都是一个字。上古汉语中还经常使用的“吾”,在《论语》和《左传》以后都还经常被人们使用。

我们现在使用的第二人称代词是“你”。使用敬称“您”的时间不久,而且只有在北京口语中用得较多,并且只限于在单数情况下使用。上古汉语的情况就很复杂了,“女、汝、乃、尔、而、戎”等都是上古使用的。“尔”是上古汉语比较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还可以作定语。并且“尔”还属于“雅言”系统。“女”和“汝”是通假字的关系。第二人称代词还有“而”和“乃”,可以看成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乃”主要用在《尚书》,《诗经》、《论语》、《孟子》就不用“乃”了。只有《左传》还有少量的“乃”,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乃”也是古词语。

第三人称代词,现代汉语用“他”。因为受到西方语法的影响,现代汉语还有了表示女性的“她”和表示事物的“它”,也就是分成了阴、阳、中三种性质,但是这种分别在我们的口语中是没有的。上古时代汉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常常使用“厥、其、之”等来代替,所以第三人称代词没有上古第一、第二人称复杂。 有一种特殊情况是上古汉语“彼”的使用情况,“彼”在上古汉语中是指示代词,和“此”相对,但是被借用成第三人称代词时,上古汉语中“彼”字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就相当于我们使用的“他”,而且“彼”字还可以做句子的主语。

二、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的特点

我们知道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都属于人称代词的范畴,它们的分类、功能方面有相同点,但是它们的差别也很显著,尤其是表现在它们各自的特点上。以下几个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特点就是通过与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比较得出的。

首先,我们从数目上看,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的数量比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要多。以第一人称为例,我们上面已经谈到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各自的第一人称代词。上古汉语有六个第一人称代词,而现代汉语普通话只有“我”、“我们”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第二人称代词的情况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只使用“你”、“您”,而上古时期第二人称代词有五个之多。由于第三人称在上古时期没有正式的用字,所以这里我们不做讨论。

第二,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的感彩十分鲜明,而我们现在只有“您”用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其余的人称代词是没有感彩的差别的。这种人称代词的感彩也可以说成是人称代词的礼貌式。比如在上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朕”有尊敬的意思,用在君王的自称之前大多是在提到祖先时用到。还有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原来是称呼对方的词,但在《论语》中,孔子只有在称呼他的学生时才用“尔”、“汝”。而“彼”在借作第三人称代词时通常含有轻蔑之意。以上都说明了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一般都会带有褒贬的感彩,而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很少带有明显的感彩。

第三,上古汉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都是借用指示代词来表示,经常使用的指示代词有“之”、“其”、“彼”、“夫”。指示代词的临时借用的作用是可以显得语气相对委婉,而且在修辞的层面上看,这种借用还带着尊敬和谦逊的意味。这也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人称代词所没有的特点。

第四,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是不区别单复数的,只有特定的情况下区别。我们现在要表示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通常是在人称代词后加“们”,“们”是现代汉语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固定形尾。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改变语调来表示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但这个现象只存在个别方言中,并不能代表整个现代汉语情况。上古汉语人称代词单、复数没有特殊的情况是不加以区分的。

最后,一个特点表现在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常常会出现兼类的现象。例如第二人称代词“若”还可以做假设连词,表示“如果”的意思,也可以做副词,当“乃”、“才”讲。同样第二人称代词“而”还可以做连词。这种情况在上古汉语中很常见,但是我们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的词性就都比较单一,不会出现上古汉语人称代词这种复杂的兼类现象。

三、上古汉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

上古汉语人称代词和现在我们使用的人称代词有差异是有多方面原因的。笔者认为,首先,上古时期语言的使用没有民族共同语的约束,普遍的现象是“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在当时用很多不同的字表示同一个词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人称代词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字来表示同一人称的指代。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上古汉语中,无论是第一人称代词还是第二人称代词,它们有很多字都是读音相近,意义相通的同源字。

其次,先秦上古时期语言的使用并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汉语发展的最初阶段,书面语的使用范围很小,只局限在统治阶级;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情况才得到了改变,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也开始接触文化,使用文字的人不再局限在上层统治阶级,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秦始皇进行了书同文改革,这种情况才进一步得到改变。而我们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定义其中就有一条,必须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标准。

第三,古代文人之间兴起了创作的仿古之风,使得上古汉语各种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一直延续在古代的创作中,这样语言使用的不规范和这种差异性的影响就更加深重了。上古时代的文学创作的基础是当时人们的口语,所以在当时“言”、“文”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汉代以后,口语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出现在文人的创作里的还是先秦时代的书面语,造成了“言”、“文”不一致的局面,加上后来的统治阶级的提倡更加加深了这种风气,使得书面语和口语一再分离,书面语完全脱离了口语的存在。

四、结语

从上古时代数目繁多、用法复杂的人称代词发展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简单明了的“我、你、他”人称代词系统,这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显而易见的是现代汉语对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继承是必然的,是不可否认的。我们现在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选用的是上古汉语中使用最为广泛、被人们约定俗成选择下来的“我”。“我”字原来的本义是一种兵器,但在上古时代它就用来表示第一人称的意思了。在很多古注、辞书中的“我”都是作为第一人称通用语,用来解释其他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你”,其实是“尔”字的俗体字。“尔、你”古代读音相近,古日、泥母准双声,之韵,同时它们也是同源分化字。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上古汉语中多被写为“佗”,本义是指负荷。“它”字也是“蛇”字的初文,作为第三人称代词是假借的用法。上古时期,“他(它)”常借来表示泛泛的别指,相当于“别的,另外的,其他人”,可作定语、宾语、否定判断句谓语,我们可以看出它已经具备了成为人称代词的一些条件。

随着电子时代、信息时代的来临,词语的发展将会更加缜密,更加规范化,所以人称代词的发展也将遵循这个规律,简单明了且有完整的语义是人称代词的发展方向。这样一来在方言中使用的一些人称代词就会被淘汰掉。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系统是在汉语的漫长发展中得到优化的结果,它使我们的语言方便简单又减少了歧义的产生,这套系统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依然会被人们所接受并且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6]张玉金.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称数问题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7]黄盛璋.古汉语的人身代词研究[J].中国语文,1963,(6).

第三人称单数范文7

例如: 1.Tony and I are classmates. _______ are good friends, too.

2.―Are you and Tony classmates?

―Yes, _______ are. _______ are in the same class.

3.Jack and Tom are there.Aregood friends?

上面三个题目该填什么呢?我们不妨用口诀“①复合人称变单一,语气不变低相见。②语气如果有变化,一、二交换三不变。”

这个口诀告诉我们,人称的转换可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复合人称变单一,语气不变低相见。”就是说在复合人称句变为单一人称句时,如果前后句子的语气没有变化,(即复合人称句是陈述或疑问语气,改为单一人称句时语气仍然是陈述或者疑问,没有变化。)那么就用复合人称中较低的一种人称的复数形式的人称代词来代替。(人称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第三人称>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写在句中的人称代词的排列顺序是:先写第二人称、然后写第三人称、最后写第一人称。)上面例1中前后两句的语气没有变化都是陈述语气。根据“语气不变低相见”的原则,横线上的人称应该与I一致,所以答案是We 。也可以用以下关系式来推断横线上的人称代词,当前后句的语气没有变化时,应该遵循如下变化规则:

原句人称变化后的人称(复数)

二、三、一 一

三、一 一

二、一 一

二、三 二

三、三 三

第二种情况,“语气如果有变化,一、二交换三不变”,也就是说在复合人称句变为单一人称句时,如果前后两句的语气有了变化,(即复合人称句的语气是陈述或者疑问,变为单一人称句时,语气变成了疑问或陈述。)那么,就要把原句中的较低人称进行一、二人称互换。(也就是把第一人称换为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换为第一人称。)如果是第三人称,无论语气有无变化都不需要变化它原来的人称,即“三不变”。如例2的复合人称句中的较低人称是you,如果语气没有变化,那么应该用you来代替,但是该题的语气前后有了变化(前一句是疑问语气,后面答句是陈述语气),根据“一、二交换”规则,所以you(第二人称)应该变为we(第一人称),故答案为we,We。例3中Jack,Tom都是第三人称,根据“三不变”的原则,在改为单一人称后依然使用第三人称,所以答案是they。同样,这也可以用如下关系式来推断他们之间的变化:

原句的人称 变化后的人称

二、三、一 二

三、一 二

二、一 二

二、三 一

三、三 三 “三不变”

巩固练习(用适当的人称代词填空):

1.Ling Ming and you are Chinese._____can speak Chinese to each other.

2.You, Mike and I are all from England. ______ are all English.

3.Nick and Jack know that man in the car._______ know his name.

4.Do you and Tom have English storybooks? Yes, ______do.

5.This dog is my sister’s.______is thin.

6.―Is that woman your aunt?

―No, _____isn’t. ____ is _____ mother.

7.―Is that man our new English teacher?

―No, _____isn’t. _____is ______new Chinese teacher.

参考答案:

第三人称单数范文8

关键词: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转指吴语是中国方言之一,宁波方言是其颇具地域特色的一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宁波人依水而居,傍海而栖,甬江、姚江、奉化江纵横交错,“水文化”极为发达。水涤荡人的心灵,自然也作用于人的语言,因而吴语具有温婉、典雅的特质。人称代词是日常语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类之一,自然成为体现方言文化风俗特色的代表。本文通过对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中“单复数”的形式及其转义的研究,初步探寻吴越“水文化”,进而确定其诗意而典雅的教育价值。

一、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形式

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单数有“吾[ŋo213]”和“吾侬[ŋo213-22nəu213-35]”。现时宁波方言中,常以“吾”作第一人称代词。而“侬”在古代也是吴人常用的第一人称,相当于“我”。《广韵・冬韵》:“侬,我也。”《玉篇・人部》:“侬,吴人称我是也。”古书中常以“侬”来表示吴语第一人称的单数,如《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但“侬”字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吾侬”表示复数,它也指第一人称代词的单数,是宁波方言中老派的读音,现使用地区较小,且使用人群多为宁波当地老人。自古以来,北部吴语方言区就有“三侬之地”之称,而“侬”从六朝时代的吴语,以方言的形式一直传承下来,并形成宁波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吾”后的词缀,已失去了复数意义。不过,“侬[nəu213]”在现代宁波方言中,又代表了第二人称代词的“你”。总之,现所使用的宁波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通常有“吾”和“吾侬”,两者用法没有明显区别,可以替换使用。

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复数为“阿拉[ɐʔlɐʔ]”。在宁波方言中,“拉”通常加于人称代词之后,表示复数。如宁波方言第三人称代词复数叫“其拉[dʑieʔlaʔ]”,口语中“姐姐拉”即“姐姐们”,“宁客拉”即“客人们”。这是一种单数式后加复数词尾的形式。“阿拉”中的“拉”与方言中的“气she拉”(气死了)“拥倒拉”(晕倒了)中的“拉”不同,前者表义,代表复数的形式,而后者并没有实际的意义,是一个表示语气的虚词,用以增加表述者的语气。

二、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数”的转指

“人称代词的基本作用是称代,但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有时意义会变得很虚,失去称代作用;有时会由于说话人所站角度的不同,改变原称代意义;有时会因感情表达的需要,改变原称代意义。这些用法都是‘语用中的转义’。”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在日常方言运用中通常是与其他词汇组合成句的,在句子成分中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而其中主语、定语两大句法功能上较集中地存在着语用中的转义,并且大多出现在代词的“转指”方面,也就是“数的转指”,即通常用第一人称代词复数“阿拉”指代第一人称单数“吾”“吾侬”。

(一)第一人称代词作主语时的“数”的转指

在宁波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充当主语时,常出现“数”的转指,并且其用法往往体现出不同语境下言说者不同的感彩。

1.较为含糊地表示“我”时,用“阿拉”强调个体本人。如:

(1)侬勿要再走勒,阿拉赶勿上嘞。(你不要再走了,我赶不上了。)

(2)噶是个秘密,阿拉勿要噔侬话。(这是个秘密,我不想和你说。)

(3)侬好好涅浪,阿拉上班去嘞。(你好好呆着,我上班去了。)

以上例句均取自于普通陈述语境。除此之外,宁波人使用“阿拉”强调个体本人,更多是在表示“得意”的语境之下。如:

(4)阿拉噶条手链牢牢贵噶。(我的这条手链非常贵的。)

(5)今么夜到,阿拉要到XX大酒店吃饭去哉!(今天晚上,我要到XX大酒店吃饭去!)

(6)噶简单的题目啊做勿样,阿拉伐想噔侬扛了。(这么简单的题目也不会做,我不想跟你说了。)

(7)阿拉囡囡多少乖嘞!(我的孩子很乖的!)

以上宁波方言的两种语境中,“阿拉”都表示第一人称代词的单数,指代言说者本人,强调了个体的自我主体性。尤其是例(5)中的“阿拉”,在突出言说者主体性的同时,通过这样的一种单复数的转指,更加明显且生动地表达了言说者的得意之情。

2.擅自以“我”指代一类时,用“阿拉”强调语意倾向。如:

(8)噶么笔账,阿拉格种人咋算得清楚的啦!(这一笔账,我这种人怎么算得清楚啊!)

(9)这桩事体,阿拉老太婆勿好话。(这种事情,我这种老太婆是没什么好说的。)

(10)“侬是阿里宁啊?”“阿拉宁波宁。”(“你是哪里人啊?”“我是宁波人。”)

(11)“XX,噶种东西侬吃过伐?”“噶高级的东西,阿拉咋吃得起啦。”(“XX,这个东西你吃过吗?”“这么高级的东西,我这种人吃得起吗?”)

以上例句中,“阿拉伽种人”“阿拉老太婆”“阿拉宁波人”等均指代言说者“我”所属的一类人,由反身代词或者地域名词与人称代词组合而成。这种组合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除了陈述句意之外,往往还带有言说者自贬的语气,如例(8)。但是在不同语境之下,“阿拉”的单复数转指中也可能隐藏着言说者深层的感彩,如例(11)中,除了自嘲之外,也隐含着对另一对话者的嘲弄,有“吃过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屑语气倾向存在,是对对话方“显摆”的暗讽。

总之,在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作主语时,常常因为代词“数”的转指而呈现出言说者丰富且隐含的心理倾向和感彩,需要根据不同的具体语境进行细致分析才能判断。

(二)第一人称代词作定语时“数”的转指

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作定语时,由于修饰的名词不同,也存在着单复数的转指现象,分为两种情况。

1.“阿拉”+亲属称谓

(12)阿拉姆妈还没回来,侬所彼等嗦。(我妈妈还没回来,你稍微等一会。)

(13)阿拉阿娘会做觉怪好吃的生煎包。(我奶奶会做非常好吃的生煎包。)

(14)阿拉阿爷每日去体育场锻炼,身体牢牢好!(我爷爷每天去体育场锻炼,身体非常好!)

(15)阿拉舅舅找吾啥事体?(我舅舅找我有什么事情?)

在这种组合情况下,“阿拉”表示的是言说者自己,以第一人称代词单数的形式存在,改变了指代复数的情况。其实,例句中“阿拉姆妈”“阿拉阿娘”“阿拉阿爷”“阿拉舅舅”中都省略了结构助词“的”(宁波方言中常以“格”来表示),所以也可以理解为“阿拉”作亲属称谓词的定语。具体展开为“阿拉的姆妈”“阿拉的阿娘”“阿拉的阿爷”和“阿拉的舅舅”。我们认为这种代词“以复代单”现象的形成,与江浙一带吴越“水”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下文中会详细论述。

2.“阿拉”+地点名称

(16)阿拉学校是奉化最好的学校了。(我的学校是奉化最好的学校。)

(17)阿拉房间来得那边。(我的房间在那边。)

(18)阿拉厨房有点点乱,侬勿要介意啊。(我的厨房有点乱,你不要介意啊。)

实际上,复数人称代词“阿拉”用于地点名词之前,充当名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与“阿拉+亲属称谓”相似,都省略了“的(格)”,充当了句子成分中的定语。

然而,无论是“阿拉+亲属称谓”还是“阿拉+地点名称”,有一点都不能忽视,那就是在这两种情况下,“阿拉”的单复数是不固定的,也有可能表示本来的复数意义。如例句(15),“阿拉舅舅”可以是“我的舅舅”,也可以是“我们的舅舅”,具体要根据语境是否包含人物对象而定。再如“阿拉厨房有点点乱,侬勿要介意啊”,这个“厨房”既可以是“我的厨房”,也可以是“我们的厨房”(说明这间厨房的使用者并不只有我一个人)。因此,在这样的宁波方言语境中,“阿拉”到底是复数的原义,还是“数”的转指――以单数形式出现,具体要看语境而定。

三、“数”的转指与吴越“水文化”的契合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怀特曾写道:“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正是语言符号才使我们的类人猿祖先转变为人,并成为人类。仅仅由于符号的使用,人类的全部文化才能得以产生和流传不绝。”宁波方言从古时一直流传至今,虽经历变迁,但在多地都还保留着富有地方特色的基本用法,如以上第一人称代词“数”的转指现象,这正是因为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吴越“水文化”一直影响着宁波人日常的生活情态、风俗习惯以及性格、行为和心理,而产生的言语表述方式。

(一)内隐的“水精神”

水是“柔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水”属于江南一带,也就是现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涉及中国的南北情貌与人文性格,一般认为,北人主刚,南人性柔”。但此“柔”非彼“柔”,或许“柔”中见“刚”,又或者“柔”中见“意”,如同打太极一样,看似招数柔弱慢进,可是暗藏“意图”,蕴含着无限的深意。宁波人是典型的南方人,因此也具备了如此的“柔性”。这在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作主语时复数“阿拉”的转指现象中就有所体现。当“阿拉”作主语时,“数”的转指中除了突出宁波人自己外,常常还内隐着他们的情感色彩,而这一部分恰恰是话语中最难以分辨,也是最重要的意思。“阿拉”无论是较为含糊地表示“我”所体现出来的言说者的得意之情,还是以“我”指代一类人,来表达强烈的感情――或是自贬,或是对对话方的嘲弄,都比语句字面上的意义要丰富些,需要听话者慢慢咀嚼和品味。这种语言现象的存在,是由使用语言者内在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内隐的“水精神”并不代表宁波人具有“狡猾”的心理特点,而是反映出宁波人从古至今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所养成的“让”德文化,它既是一种节制,也是一种情操,在礼貌应对的同时,不张扬,也不失去自我,就好比水无色无味中,却蕴藏着浓浓的“本味”。

(二)融合的“水精神”

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阿拉+亲属称谓”作定语时,出现以复代单的情况的原因,吕叔湘曾经专门讲到过:“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家庭要重于个人,因此凡是跟家庭有关的事情,都不说我的,你的,而是说我们的,你们的(“的”字通常省略)。”这其实是源于中国人思维上的依附观和整体取向,也是维系我国传统人际关系的主要形式。在古代一个人的荣辱往往关系着他所在家庭的利益,如“株连九族”现象。在这一点上,宁波人同样拥有相同的关系思维观、价值取向。然而,宁波人在受此思维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更受到吴越地区特有的“水文化”的影响。古吴国、越国形成之前,其固有的文明无疑是以“水”为文化起点的,进而与“水”结缘,与“水”相伴,而“水”也成为了吴越文化的重要因素。“水”有一种特性,即随物附形,因此吴越“水”文化强调自然形态下水能融化某些物质,并附着合成一些与之前物质不同的形态。因此,在”阿拉+亲属称谓”作定语时,如“阿拉姆妈”,并没有表示“阿拉”和“姆妈”两个人,而只表示一个“姆妈”的意思,并且还生成了一种情感――蕴含我对妈妈深深的爱,以及一种超过直呼“姆妈”的亲昵感。从以上这个“数”的转指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宁波人身上所具有的“水精神”的衍变与融合。

(三)流变的“水精神”

宁波地处长江下游,地势低洼,气候又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东面环海,因此,宁波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水”既是宁波人所拥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又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长期与水为邻,以水为邦,使得宁波人深得水之内蕴与灵性,以及“水文化”特有的“因时而变”的特点,自然也就多了一分“灵动”。正如宁波人在方言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一样,并不是以固定的代词来表示单复数,而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进行语用的转义,使之更加丰富生动;又如“阿拉”的单复数转指,每一次“转指”都不是绝对的,也需要视不同的语境而定。总体而言,宁波方言第一人称代词在“单复数”的语用方面是灵动的,主要靠言说者自己来把握和控制,显现出其在善变中求得和谐的智慧。说到“阿拉”,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上海,其实上海话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复数“阿拉”是上个世纪前半叶从宁波话中引进的。宁波方言的这种适应性与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吴越“水文化”中“流变”精神的影响。

(本文系浙江省语言文字“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规划课题“基础教育阶段典雅语言训练机制与实践研究”[批准文号:ZY2011A0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则玲.宁波方言的三身代词[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版),2008,(6).

[2]钱乃荣.北部吴语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3]郑献芹.浚县方言的人称代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3):130.

[4][美]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M].曹锦清等译.杭

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5]肖向东,孙周.论吴越文化性及其文化生成因素――兼论“泰

伯奔吴”与古梅里文化之形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出版社,

1999.

[7]Zhu Xiao nong.A Grammar of shanghai wu[M].Muenchen:

LincomEuropa,2006.

[8]靳怀.水与中华区域文化――以吴越文化为例[J].河海大学学

第三人称单数范文9

第一条为正确评价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规范公务员考核工作,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组部、人事部印发的《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公务员考核是指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考核。对领导成员的考核,由主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非领导成员公务员是指机关中除机关领导成员以外的公务员。

第三条公务员考核坚持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的原则,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规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

第二章考核内容和标准

第四条对公务员的考核,围绕公务员的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以履行职责和完成工作目标任务情况为主要依据,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德,是指思想政治素质及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表现。

能,是指履行职责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勤,是指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表现。

绩,是指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和所产生的效益。

廉,是指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表现。

第五条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

平时考核重点考核公务员完成日常工作任务、阶段工作目标任务的情况以及出勤情况,可以采取被考核人填写工作总结、专项工作检查、考勤等方式进行,由主管领导予以审核评价。

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采取年度考核的方式,在每年年末或者翌年年初进行。

平时考核情况作为确定年度考核结果的重要依据。

第六条年度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

第七条确定为优秀等次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思想政治素质高;

(二)精通业务,工作能力强;

(三)工作责任心强,勤勉尽责,工作作风好;

(四)工作实绩突出;

(五)清正廉洁。

第八条确定为称职等次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思想政治素质较高;

(二)熟悉业务,工作能力较强;

(三)工作责任心强,工作积极,工作作风较好;

(四)能够完成本职工作;

(五)廉洁自律。

第九条公务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确定为基本称职等次:

(一)思想政治素质一般;

(二)履行职责的工作能力较弱;

(三)工作责任心较差,或工作作风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四)能基本完成本职工作,但完成工作的数量不足、质量和效率不高,或在工作中有较大失误;

(五)能基本做到廉洁自律,但某些方面存在不足。

第十条公务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确定为不称职等次:

(一)思想政治素质较差;

(二)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能适应工作要求;

(三)工作责任心或工作作风差;

(四)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因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

(五)存在不廉洁问题,且情形较为严重。

第十一条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人数,一般掌握在本机关参加年度考核总人数(不含机关领导成员)的15%以内。本年度受到县级以上党委、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与组织、人事部门联合开展综合性表彰的先进单位,在事先报经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优秀等次人数的比例可提高到20%。

优秀等次人员应在不同职务层次人员中合理确定。

第三章考核程序

第十二条公务员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进行,由机关公务员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机关在年度考核时可以设立考核委员会。考核委员会由本机关领导成员、公务员管理及其他有关部门人员和公务员代表组成,负责本机关的公务员年度考核工作。

第十三条年度考核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被考核公务员按照职位职责和有关要求进行总结,填写《公务员年度考核登记表》,并在一定范围内述职;

(二)主管领导在听取群众和公务员本人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平时考核情况和个人总结,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等次建议和改进提高的要求;

(三)由本机关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考核委员会拟定考核等次,对拟定为优秀等次的公务员在本机关范围内公示,公示后确定考核等次;

(四)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公务员。对担任机关内设机构(含派出机关)领导职务公务员的考核,必要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民主测评。民主测评情况作为确定年度考核等次的依据之一。

第十四条公务员对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等次不服,可以从接到考核结果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本部门考核机构书面申请复核,考核机构在接到被考核人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提出复核意见,并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复核人。复核结果仍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人员对复核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复核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接到考核结果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在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对考核结果的执行。

第十五条各机关应当将《公务员年度考核登记表》存入公务员本人档案,同时将本机关公务员年度考核工作总结、《年度考核结果审核表》(见附表四)于翌年三月底前报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核。对确定为基本称职、不称职等次的公务员,须附情况说明。

各市考核工作结束后,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应及时对考核工作进行总结,并将考核工作总结和《年度考核结果统计表》(见附表五),分别报省公务员主管部门。

各单位的年度考核结果报经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核后,兑现年度考核奖金。

第四章考核结果的使用

第十六条公务员年度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

第十七条公务员年度考核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累计两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所定级别对应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二)累计五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所任职务对应级别范围内晋升一个级别;

(三)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且符合规定的其他任职资格条件的,具有晋升职务的资格;连续三年以上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晋升职务时优先考虑;

(四)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当年给予嘉奖;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记三等功;

(五)享受年度考核奖金。

第十八条公务员年度考核被确定为基本称职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对其诫勉谈话,限期改进;

(二)本考核年度不计算为按年度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

(三)一年内不得晋升职务;

(四)不享受年度考核奖金。

第十九条公务员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

(二)本考核年度不计算为按年度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

(三)不享受年度考核奖金和其它奖金;

(四)连续两年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予以辞退。

第二十条公务员主管部门和公务员所在机关应根据考核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第五章相关事宜

第二十一条新录用的公务员在试用期内参加年度考核,不确定等次,只写评语,作为任职、定级的依据。

第二十二条调任或者转任的公务员,由其调任或者转任的现工作单位进行考核并确定等次。其调任或者转任前的有关情况,由原单位提供。

第二十三条赴本省市、县党政机关挂职锻炼的公务员,在挂职锻炼期间由挂职单位进行考核并确定等次。考核材料及结果报原单位,本人不列入原单位参加考核人员的基数。如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不占原单位优秀等次指标。挂职锻炼不足半年的,由挂职的单位提供有关情况,派出单位进行考核。

第二十四条参加扶贫的公务员,在省扶贫工作队进行年度考核,考核材料及结果报原单位,本人不列入原单位参加考核人员的基数。如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不占原单位优秀等次指标。省扶贫工作队员年度考核工作按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赴省外挂职及、援疆的公务员,当年未结束的,参加所在单位的年度考核,考核材料及结果报原单位,本人不列入原单位参加考核人员的基数。如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不占原单位优秀等次指标。

第二十六条军队转业到机关的公务员,由转业后的所在单位考核,其转业前的情况,可参阅干部转业时的鉴定,一般当年确定为称职等次。

第二十七条单位派出学习、培训的公务员,由派出单位进行年度考核,主要根据学习、培训表现确定等次。其学习、培训的相关情况,由所在学习、培训单位提供。非单位公派,但经单位同意离职学习超过考核年度半年的,不进行年度考核。

第二十八条病、事假累计超过考核年度半年的公务员,不进行年度考核;病、事假累计超过考核年度三个月的公务员,一般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

第二十九条公务员涉嫌违法违纪被立案调查尚未结案的,参加年度考核,不写评语、不定等次。结案后,不给予处分或者给予警告处分的,按规定补定等次。

第三十条受处分公务员的年度考核,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受行政警告和党内警告处分的当年,参加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

(二)受行政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期间,参加年度考核,只写评语,不定等次。在解除处分的当年及以后,其年度考核不受原处分影响;

(三)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的当年,参加年度考核,因与职务行为有关的错误而受严重警告处分的,确定为不称职;因其他错误而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的,只写评语不定等次;

(四)受撤销党内职务处分的当年,参加年度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第二年按其新任职务参加年度考核,按规定条件确定等次;

(五)受处分的当年,参加年度考核,确定为不称职;受一年处分的第二年,参加年度考核,只写评语不定等次;受两年处分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参加年度考核,只写评语不定等次;

(六)受处分的当年,参加年度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第二年和第三年参加年度考核,只写评语不定等次;

(七)受党纪处分同时又受行政处分的,按受党纪处分的情况确定其考核等次。

第三十一条公务员不进行考核或参加年度考核不定等次的,本考核年度不计算为按年度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

第三人称单数范文10

关键词:衔接 人称照应 翻译

语篇是语义完整的口语或书面语段落,表达的是意义而非形式,通过衔接手段将语言成分的形式和意义连接起来。衔接包括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其中照应是体现衔接的重要方式。韩礼德和哈桑将照应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从语用功能的角度,照应又可分为外指和内指。外指本身不能建立语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关系,是通过语境与情景语境之间的联系参与语篇构建的;但内指是构成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衔接的重要手段,能构成语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关系。本文着重探讨人称照应衔接手段在英汉语篇中的体现,分析异同,进而运用到翻译中来。

一.人称照应在英汉语篇中的体现

人称照应是重要的衔接手段,有内指也有外指,本文主要探讨内指人称照应在英汉语篇中的体现。英汉语一样,人称照应包括人称代词,所有格限定词(通常称为“所有格形容词”)和所有格代词,但由于英汉的差异,英汉人称照应也存在巨大差异。

1.英汉人称照应的差异。

人称照应手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英汉人称照应在形态和表达上有差异。大部分英语人称代词的“性、数、格”可以用形态变化来表示,有主格、宾格和所有格的变化,如英语的主格对应不同的宾格,如I—me, we—us等;人称代词有对应的所有格限定词,如I—my, we—our, you—your, it—its等。汉语人称代词没有格的形态变化,主格和宾格同形,所有格形容词只要在人称代词之后加上“的”就行了;另外,英汉第三人称单数有性的形态差异,如he\他为阳性,she\她为阴性,it\它为中性,但英语的第三人称复数they却无性的区别且人﹑物通用,而汉语中的“他们”为阳性指人,也可以代指有男有女的情况,“她们”为阴性指人,“它们”为中性指物,例如:

(1)A few days later, Mr. and Mrs. Binley arrived at London, where they had arranged to leave their children in Mary’s care.

(2)There are two dogs outside. How cute they are.

(3)旧社会,女人的地位很低,她们都是夫唱妇随。

(4)那些男性朋友是谁邀请来的,他们可真够帅气的。

上述例子表明they可回指人Mr. and Mrs. Binley, 也可以回指物two dogs;但在汉语中,“她们”照应“女人”,“他们”回指“男孩子”。在数方面,汉语的单数人称代词后一般加上“们”就变成复数了,如“我们,你们,他们”,有时在单数后加上数词或“大家”做修饰词也可以,如“我们俩,你三,我们大家”等。但英语的人称代词单复数各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英语的反身代词是在单数或复数人称代词之后加上self或selves构成,但英语的反身代词一般要与相应的人称代词连用才有照应作用。而汉语只需在人称代词之后加上“自己”就行,如“他自己,他们自己”,有时“自己”本身也可表示反身意义,可回指也可下指。

第二,关系代词是汉语有别于英语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英语中有关系代词在语篇中起回指作用,而汉语中无此类词,照应通过人称代词来实现。例如:

(5a)This is Mary’s house, which is very beautiful.

(5b)这是玛丽的房子,它很漂亮。

(5a)通过关系代词which起到回指照应,(5b)中“它”起回指作用。

2.英汉第三人称对比。

第一、二人称常用于外指,对语篇衔接没什么贡献,下文主要从句子和篇章层面针对第三人称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英汉第三人称在句子层面的不同。学术界都认为英语人称代词在句中即可回指也可下指,如:

(6a)John looked ill when I met him.

(6b)When I met him, John looked ill.

但Randolph Quirk的研究证明,英语人称代词与句子中另一成分构成下指关系是有条件的,即名词所在结构等级要高于代词所在结构。相反,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下指是不成立的。如:

(7a)Mike thought that he understood what the police said.

(7a)He thought that Mike understood what the police said.

在(7a)中,he放在从句的位置上,是对Mike的回指。(7b)中名词Mike放在从句位置上,人称代词he却放在结构等级高的主句中,he和Mike必定被理解为两个不同的人,就谈不上下指了。但汉语情况不一样,许多学者认为在句子层面汉语的人称代词主要用于回指,有时候代词常省略,即零回指,用于下指通常是不符合汉语习惯的。如:

(8)李四到了院中,(他)看见了四个外国人。

(9)在他参加海军之前,李四与家人言归于好。

例(8)中,“他”可以回指祥子,也可以省略掉用作零回指;但在例(9)中一般不会认为他和李四为同一人,由此看来,汉语为避免语义上的含糊,通常不会把代词放在后边。当然,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有例外。如英语关系分句中的he\she也可用于下指,汉语中也偶尔会出现下指现象。

然后,英汉第三人称在篇章层面的不同。首先,探讨一下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在篇章层面上用于回指的情况。前人统计结果显示,英汉第三人称代词都有回指,但英语语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原因主要是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另外,看一下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的省略现象。相对于汉语来说,英语很少省略第三人称代词,若省略也多采用独立结构或不定式。例如:

(10)When he woke up, he found that he was famous. Papers all over the country were telling his story.

汉语的主语(第三人称)省略频率相对较高,实际上就是零回指,如:

(11)想到这里,虎妞甚至想独自回娘家,[]跟祥子一刀两断,[]不能为他而失去自己的一切。

例(11)中[]中省略了她,表示零回指现象。

二.英汉人称照应的翻译

根据英汉人称照应的异同,笔者主要探讨一下英语人称照应汉译时常用的几种翻译方法。

1.省略人称照应词。

由于英语重形和,汉语重意合,英语中的人称代词在多数情况下是不能省略的,但汉语除了运用人称照应之外,还常常采用省略人称代词的办法,即零回指。因而在英汉翻译中,可根据汉语的习惯,在确保意义明晰的情况下尽量省去一些不必要的人称代词。例如:

(12)Mary looked somewhat ill at ease when she told me this: at the time when she bought this house, her children had all been at school. Now they had their own homes.

译文:玛丽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 ]都成家了。

根据汉语的隐性连贯特点,原文中的5个人称代词在译文中仅留下了一个。

英汉翻译时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如果主题和评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相当明晰,即是说话人和受话人共同意识到的信息,那么翻译时原文中所有的人称代词都可省略。例如:

(13)Only if you have been in the deepest valley, can you ever know how magnificent it is to be on the highest mountain.

译文:因为惟有历经最深的低谷,才能体会到站在最高峰的辉煌。

2.重复所指对象。

很多情况下,为了构成语篇的语义衔接,或为了强调某种感情以加强读者的印象,或为了突出某层意思并形成优美的节奏,译者可将英语中与所指对象形成照应的代词用汉语中的名词逐一译出。例如:

(14)A big nation has its problems while a small nation had its advantages.

译文:大国有大国的问题,而小国则有小国的有利条件。

3.变换人称单复数。

汉语是分析性语言,单词没有太严格的形态变化,单数人称可以表达复数意义,反之亦然。因而在英汉翻译中可对第一人称进行数的变换。例如:

(15)My fellow Americans, you, too, must play your part in our renewal.

译文:同胞们,在我国复兴的过程中,你们也必须发挥作用。

人称照应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在人称照应手段方面有差异,例如英汉人称照应在形态和表达上有差异;英语中的关系代词可以用来回指,但汉语中没有关系代词;英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等。这些差异给英汉翻译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只有理清了英汉人称照应的不同,译者才能运用合适的翻译方法正确地处理英语的人称照应手段。

参考文献:

[1]陈晓湘,禹琴.英汉语篇中照应、替代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J].湖南大学学报,2002(3).

[2]刘礼进.英汉人称代词回指和预指比较研究[J].外国语,1997(6).

第三人称单数范文11

一、主要测试内容

“单复数互变”在句型转换题中着重测试:名词的单复数、代词的单复数、be动词的单复数及不定冠词a, an的用法区别。其中,名词包含复数形式的规则与不规则变化;代词包含人称代词主格和宾格、形容词性和名词性物主代词;be动词包含is, am, are。

二、解题步骤

解此类题首先要认真理解句意,弄清其句型结构,找出重点要变换的词语,如主语、谓语动词be、作表语的名词等都是要变换的主要内容。其次要分清句中哪些内容一般不作变换,如固定词组中的代词或名词,名词所有格作定语修饰名词时,介词短语中的名词、形容词及副词等。然后根据题目的测试要求按空格对应答题。最后检查一下所填单词是否有误,如字母的大小写、单词中字母是否有遗漏等,阅读一下整句是否通顺完整,结构是否正确无误。

三、测试内容及解题要领

1.测试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的变化规律。

关于名词的学习,首先要掌握可数名词单数变复数的规则(可见课本后面的附表,在此不作赘述了)。其中可数名词单数变复数的规则要记牢,并重点记忆特殊情况。

[试题例析]

(1)This is an English boy.(变为复数句)

These English .

(2)That pencil-box is David’s.(变为复数句)

Those David’s.

[分析]遵循“单复数互变”的原则,be动词is应变为are, boy为“元音字母+y”结尾,变复数直接加-s; pencil-box是以x结尾的,应直接加-es。故例(1)答案为are, boys; 例(2)答案为pencil-boxes, are。

2.测试代词单复数变化的规律。

代词的单复数变化主要涉及以下几点内容:人称代词中的第一人称单数I与复数we, me与us,第三人称单数she, he, it与复数they,宾格代词it, him, her与them之间的转换;物主代词中的my与our,its(his, her)与their, mine与ours, its (his, hers)与theirs之间的转换;指示代词this与these,that与those之间的转换等。

[试题例析]

(3)He is our classmate.(变为复数句)

our .

(4)She is an American teacher.(变为复数句)

American .

[分析]根据代词单数变复数所涉及的内容,例(3)答案为They are, classmates; 例(4)答案为They are, teachers。

3.测试be动词的单复数变化。

解此类题时,可根据主谓一致的原则,谓语须随主语的变化而变化,即主语为第一人称单数时,be动词用am;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be动词用is;主语为第一人称复数、第三人称复数、第二人称单、复数时,be动词用are。

[试题例析]

(5) Are these books his or hers?(变为单数句)

this his or hers?

(6) I am in Row 4.(变为复数句)

in Row 4.

[分析]根据主谓一致原则,例(5)中these books(主语)改为this book时,be动词are应改为is,故答案为Is,book;例(6)中I改为We,be动词am同样改为are,介词短语中的名词row不作变化,故答案为We are。

4.测试a, an的区别与用法。

首先了解a, an为不定冠词,都表示“一”的意思,通常用在单数名词前,当a, an后的名词以元音音素开头时用an,以辅音音素开头时用a。

[试题例析]

(7)These are old computers. (变为单数句)

This old computer.

(8)They are Chinese children. (变为单数句)

He she Chinese .

[分析]例(7)中改变后的句子主语This为单数,后接动词is, old是以元音音素开头的词,故其前用不定冠词an。例(8)中Chinese是以辅音音素开头的词,故其前用不定冠词a。children是不规则名词child的复数形式,故答案为or, is, a , child。

总之,无论知识点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只要你细心留意,善于发现,善于归纳对比,加强练习,你就会成为英语学习的佼佼者。

[练一练]

一、 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每空一词。

1.They are English. (改为单数句)

She .

2.The bags are over there. Please put them away.(改为单数句)

The over there. Please put

away.

3.We can put our coats here.(改为单数句)

can put here.

4.Is this your bike?(变为复数句)

your ?

5.That isn’t an apple.(变为复数句)

Those .

二、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Are those pencils or (ruler)?

2. (America)come from America.

3.— (be) I in the same team?

—No, you (not be).

4.—Where (be) our classroom?

—This way, please.

5. This is (I) book. Where is (she) book?

6. “I” (be) the ninth (第九) letter.

第三人称单数范文12

关键词: he she 意象 性别歧视 对策

1.引言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英语专业的许多学生在进行日常口语表达时,常把he和she误用,即在该用she的地方却用he进行表达,在用her的地方却用成了his,反之亦然。但是通过调查,把she误用成he的错误率要远远高于he被误用为she的频率。因此本文试对这一误用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希望能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2.研究过程

笔者设计了一个游戏,以了解学生对he和she的掌握程度。此次游戏的对象为随机抽取的大二英语专业的100名学生;游戏方式为给学生一幅画有一男孩与女孩的黑白简笔画,让学生给画上人物上色,每个学生准备一小盒炭笔,然后教师发出指令:color his hair green;make her hair red,等等。当所有的指令给出完毕后,教师安排这100名学生依次对画上的女孩和男孩进行描述,如:he has green hair,while she has red hair.

通过这个游戏,这100名学生都能按照老师给出的指令,正确地对画中的男孩和女孩进行上色,这说明学生在作为听者的角度上,能正确理解和使用第三人称代词he和she,以及第三人称单数物主代词his和her,反身代词himself和herself。但是对于第二项任务,即对画上的人物进行描述时,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学生基本没有误用he和she,即刚开始对人物进行描述时和使用的句子是简单句或不超过2―3句时。在第二项任务中,100名学生中至少有70名学生都误用了he和she,且基本上都是在该用she的地方用了he,其物主代词和反身代词也有同样的误用问题。

3.原因探析

根据此项调查研究,可以看出70%的学生在日常英语口语表达中,把she误用为he,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探其原因。

3.1意象层次分析

人们在说英语时,把重心放在意思传递上,而未能注意突出人称he和she的区别。说话者把焦点放在词语搭配上,而非人的性别上,说话者只注重表层意思的传达,而没有做到深层次的区别,即性别的区分。这说明了说话者对英语(非母语)的认知层次较低造成了意象层次模糊的现象。说话者汉语(母语)的认知层次很高,然而母语中没有性别这方面的区别。汉语只靠发音和上下文的连贯性来区分“他”和“她”,母语中的意象层次在脑中是模糊的,因此意象影射不够深刻。

从“具体程度”来看,说话者在说英语时,由于英语认知层次还未达到母语的认知层次,所以他们还没有达到具体程度。也即,他们对于意义的整体表达先于具体程度。在真实语流中,他们脑子里的信息焦点是如何将集聚的信息尽快传递出去,而忽视了具体的he和she。

从表义覆盖程度/辖域来看,在口语表述时,说话者思维中表义覆盖太广泛,无法明确意义管辖范围。具体表现为,只要是第三人称,都是he或she。思维中还没有上升到明确的意象层次,所以它的意象层次是模糊的。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还发现英语认知层次低的人多误用he,层次较高的人多误用she。这是因为层次低的人意象层次概念模糊,在语流中焦点在于表达整体意义,同时受到其他各种语法、词汇等因素的干扰,对于he和she的区别就无意识顾及了。而层次高的人,在意象层次上,有时倾向性地、有意识地去凸显,但是由于语流中的涉及因素较多,有时却凸显错误,把该说he的地方说成了she。

3.2语言的性别歧视

长时间以来,“he”在英语中是男性第三人称单数,也可以意指全人类或是一群体中性别不能确定之人。尽管大家都能从语义上接受“he”可兼指男女性,但语言形式上的性别歧视是显然的。

例:(1)No person in his right mind would do that.

(2)Everyone should fulfill his duty in society.

汉语中的“他”略等同于英语中的“he”,但历史上相当一段时期,汉语中却没有与“she”相对应的书面语,男性、女性第三人称单数一律以“他”代之,前后一度使用“伊”(至今某些方言中还在使用),而“她”是刘半农于1926年造出来的。当英语中“he”的泛指功能很大程度上已废弃不用时,汉语中还经常用“他”来泛指男、女两性。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也影响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形成负迁移。中国大多数英语初学者(有时连高级英语学习者也不例外)在泛指一个群体中性别不能确定的人时,往往错误地使用“he”。甚至在表达女性第三人称单数“she”时,也经常用“he”。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汉语中的“他”也具有泛指功能,“他”、“她”读音又相同,中国学生对男性、女性第三人称单数的区别缺乏敏感。

另外,中国英语教学有其局限性,并未对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作特别说明,通行的英语教材中经常出现“he”作泛指代词的现象,如“The hardened professional smuggler,on the other hand,is never troubled by such feelings,even if he has five hundred gold watches hidden in his suitcase.”(《新概念英语》(第三册),1988:32)受此影响,中国学生大量使用“he”泛指男女两性,也不奇怪。

4.减少he和she误用频率之对策HTSS

4.1强化he和she意识

思想上重视,语流中时刻提醒自己he和she的性别之分。在说英语时,遇到第三人称性别时多加小心。比较简单的做法就是用原名代替,或前文中提到的是woman,girl,lady等,后文重复这些单词。长久训练就习惯成自然了,在以后的口语表达中会形成很分明的意象层次,遇到第三人称性别概念就会自然脱口说出正确的he或she。

4.2词汇的中立

词汇的中立是指用一个中性的不带性别色彩的词来代替性别指示词。

词汇中立的办法之一,是使第三人称代词“they”和它的变体具有单数的意义。语法上规定,所有复合不定代词都要求用动词单数,不过形式上的代词复数如they,them,their在非正式用法中可指单数复合代词。Nesbitt(1980:60)在分析对话时发现“everyone...their的组合形式比带性别偏见的his更为常见”。Lagunoff(1992)指出单数意义的they在某方面一定是非确定的(如性别、数、指称),此时they是一个无标记的代词。

(1)Every good citizen should love their country more than themselves.

(2)Everyone has their own way of doing things.

(3)They should be ready to die for it if the need arises.

办法之二是运用女性指示代词“she”和她的变体,这样以上例句就变为:

(1)Every good citizen should love her country more than herself.

(2)She should be die for it if the need arises.

办法之三是连用“he or she”,例如:

When a person first arrives in a new country,he or she has many adjustments to make.

5.结语

笔者从其she被误用为he的现象入手,从意象的表面和具体层次,语言的性别歧视方面分析其原因,提出了在日常的教与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强化he和she的意识,并尽量使用中立词汇来减少和避免其误用之频率,从而使学生更能准确地进行口语交流。

参考文献:

[1]曹洪霞.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对比[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

[2]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3]李桂明.第二语言习得者获得不同习得能力的原因[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美]塞尔斯・穆尔西亚著.马晓蕾等译注.英语教学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