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

时间:2023-05-30 09:57:17

比的基本性质

第1篇

比的基本性质: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2、最简比的前项和后项互为质数,且比的前项、后项都为整数。

3、比值通常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4、比的后项不能为0 。

5、比的后项乘以比值等于比的前项。

6、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等于比值。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大家好!我是XX小学的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比的基本性质。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我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63页比的基本性质,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商不变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本节课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比较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向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并将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媒体的使用:多媒体。

接着我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我询问学生:“同学们喜欢喝蜂蜜水吗?”大部分同学会说愿意并会表示他们愿意喝更甜一些的。这时我会适时的向学生说明其实小明同学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喝甜的蜂蜜水,这不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准备了两杯蜂蜜水,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这下难坏了小明,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演示:第一杯360毫升的水,40毫升蜂蜜;第二杯180毫升的水,20毫升蜂蜜;同学们会兴致盎然,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有的同学会根据商不变的规律确定选哪杯都可以,因为360毫升的水是40毫升蜂蜜的9倍,180毫升的水是20毫升蜂蜜的9倍即360÷40=180÷20;有的同学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确定选哪杯都可以,因为40毫升蜂蜜是36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20毫升蜂蜜是18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即40/360=20 /180,学生会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每一个学生都是热情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尤其是愿意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因此一听说帮助同学,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就是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只要有兴趣,就会产生创造性的源泉。另外同学的困难又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同时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1、猜想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帮小明解决了问题。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内容各是什么吗?

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中说出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屏幕出示文字内容。

我接着询问在分数的基本性质里,有哪些词很关键?在商不变的性质里,有哪些关键词?缺少他们行吗?为什么?

这回你们又会想到什么呢?(比的基本性质)那么,比的基本性质该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讨它。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2、实践探究

师:观察除法的基本性质(手指向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是怎样的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1)小组讨论

(2)汇报结果: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发表意见。

(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4)强调

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你认为哪些词语是很重要,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点什么?(同时、相同、0除外)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先通过学生回忆已学旧知,进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质,放飞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自主地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观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多角度思考,在有理有据表达、建立在对意义求真求准的对比中生成、完善了概念。也让学生体会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学新知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弄清了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领悟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

三、教学例1

1、说明。利用商不变性质,我们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板书:最简分数)。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板书:最简单的整数比)

2、讨论:怎么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在小组里议一议。

3、指名汇报,形成共识:

㈠必须是一个比;㈡前项、后项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或小数;㈢前项与后项互质。

4、化简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4:21 (2)1/6 :2/9 (3)1.25:2

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各抒己见说出不同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摒弃了由典型的个例入手解释“最简单整数比”的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采用让学生先讨论、后汇报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认识的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动交流中自发地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读新概念。同时,教师试图通过对较简单的整数比的化简,给学生一个运用性质解决具体问题的范例,为前后项是分数、小数的比的化简作了“跳一跳,可摘到果子”式的充要铺垫。学生在小组内部交流基础上进行组间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提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中学生互相帮助,实现学生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使学生思维进入高潮。

四、实践运用

我设计了四部分练习题。

第一部分填空题包括3道题:

1、3:8=(3×2):(8×)

2、15:10=(15÷):(10÷5)

3、5:3=(5×):(3×)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学生加深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尤其是最后一题使学生在填空过程中体会到可以填“除0以外的所有相同的数”,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第二部分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列各题

(1)4 :15=(4×3):(15÷3) ( )

(2)3/5:4/7=(3/5×6):( 4/7×6) ( )

(3)10 :15=(10÷5):(15÷3) ( )

(4) 7 :9 =(7+5):(9+5) ( )

第三部分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上课前老  师统计了咱们班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下面同学自己读题,然后试着解决这些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可商量解决。

我们班共有学生48人,男生28人,女生20人:

(1)请写出我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在课外小组活动中,我们班参加美术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4,参加科技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8,请写出参加美术小组和科技小组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参加体育小组的人数是舞蹈小组的1.5倍,请写出参加体育小组和舞蹈小组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进行“再创造”

活动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题有了“应用味”,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尊重学生各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第四部分思考题

1:8=(1+4):(8+) 6:10=(6-3):(10÷)

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解决问题的条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提高了学生全面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五、评价体验

比的基本性质,是同学们通过自己主动探索,合作研究发现的,并能根据这一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回顾我们的学习过程,谁来谈谈你的收获和感受。

第3篇

一、 宪法法院的地位及其任务

现代国家宪法监督制度共有三类, 即:最高国家权利机关监督制,司法机关监督制和特设机关监督制。其中特设机关监督制是指有特设机关根据特定程序审查,法规及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并有权撤消违宪的法律,法规及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等监督制度。这类制度主要实行于大陆法系国家,并以德国为杰出代表。德国的宪法法院与立法,行政,联邦总统,参议院 并列,以防权力功能的失调 。因它是在行使宪法司法之中来推动法律进步的,所以宪法法院不仅是最高一级法院,而且是其它法院所难以代替的.它是按宪法的原则对国家权利进行国家法治式的控制,以保护宪法并使宪法适合新的现实。这种地位并不是其它的机构人员枵腹从公,以增加其机构的功能所能代替的。德国宪法法院应在国家的宪法机构中行使其终审判决权,同时也应涉及国家的领导及国家意志形成的领域。因为后者也是宪法规范的范围。它的主要功能应体现在保护宪法上。保护宪法又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 保护宪法规定的人的基本权利

这是由于国家相对于公民的地位的绝对优势,因而法制国家必须保护公民的符合宪法的权利不受国家强制力的侵犯。宪法法院通过审查具体的法律的宪法性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二方面 保护国家机构的宪法地位

这种保护往往是指对国家宪法机构之间宪法性争端的解决。具体地说,在国家层面上,有德国议会与联邦政府在权利与义务交叉时的争端,联邦政府与州之间关系的争端以及法规与规章司法复审。宪法法院与行政法院的管辖是有区别的,行政法院是除宪法性争议之外所有涉及公法的争议,尤其是对行政行为表示异议的案件。

二、宪法法院的审查范围及具体的诉讼程序

就宪法法院的审查范围及具体的诉讼程序而言。宪法法院在宪法的范围中来审查被指控的国家法规及地规和各地区机关之间的有关权利与义务的争议,指控侵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的各种申诉。它的判决不受制于其它法院的判决理由。它可以在其判决中确认某一法规与宪法不符,并宣布其无效。这种宣布应该对所有的宪法机构,对各级法院与行政当局均有法的拘束力。需要明确的是,在此程序中宪法的司法遵循的原则与行政司法的遵循原则不一样。在行政司法中往往有一般条款(General Klausel) , 而在宪法司法中宪法法院的管辖权不是因有宪法性质争论就有管辖权,而是其管辖必须符合由宪法或国家法规明确规定的程序种类,也即:只有法律规定的宪法诉讼程序的许可条件符合,才有管辖权 。

那么法律上规定了哪些宪法诉讼程序呢?第一 侵犯人的基本权利的诉讼程序;第二、国家机构争议程序 ;第三、联邦与州政府争议程序 ;第四、抽象法规审查程序 ;第五、具体的法规审查程序 ;第六、党派禁止程序(Parteiverbotsverfahren) ; 第七、公诉程序(Anklageverfahren),例如议会和参议院对总统的指控 ;议会对联邦或州法官的指控 ;第八、选举审查程序(Wahlpruefungsverfahren),比如指控议会关于选举有效性的决议 ;第九、国际法条约作为联邦法组成部分的定性审查程序(Verfahren der Qualifikation von Regeln des Voelkerrechts)等等。

但就保护宪法的两个方面而言(第一方面是保护宪法规定的人的基本权利;第二方面是保护国家机构的宪法地位),侵犯人的基本权利的诉讼程序及其实质性比例原则的适用十分重要,至少在德国的法律制度中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讨论题。以下将论述侵犯人的基本权利的诉讼的形式与实质审查:

三、侵犯人的基本权利的诉讼程序以及与比例原则的关系

需要明确的是,此基本权利是宪法所赋予的权利.在此宪法诉讼程序之前,权利受害人必须考虑程序和实体法上的问题,即:宪法诉讼是否允许;受害理由是否成立。

第一、宪法诉讼是否允许

对第一点,首先要作正规的书面诉状,电报也可适用 , 并在诉讼中声明权利受害理由,要求当局作为与不作为,这儿不必具体引用立法,只要涉及宪法条款内容就行。其次,一般说,每个人均可提起宪法诉讼,但要注意诉讼能力。这儿可借用民事诉讼中的法律思想与规定,但是宪法中已有此规定除外。 民事诉讼法不能划定绝对界限,主要看权利受害者是否被法律认可为成熟的人,即在被保护的基本权利范围中,他能否自负责任地行动,比如一个精神病人和被监护人在涉及裁决其精神病与禁治产时有诉讼能力 。 第三,宪法权利受害人的控诉对象是每个公共强制力的行为,即行政,司法行为与法规。这种行为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 ,如有多级法院的强制判决,受害人可以选择其中一种加以起诉 ,而且每次起诉只能针对一个强制力对象。 第四,在此宪法诉讼程序中起诉的许可受到一定的限制, 比如基本权利的受侵害, 并不是纯主观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可能性。同时起诉人必须是因自身的基本权利受到侵害而起诉。在其它诉讼法中,某一人允许以自己的名义在诉讼程序中维护他人的权利,这在宪法的基本权利受损害的诉讼中原则上是不允许的。 比如一家公司不能为其股东的基本权利而起诉,因为基本权利受害者必须是公共强制力所为的直接接受者,再者自身的基本权利受到损害,是以一个受害者的主体权利为前提的,这里不仅仅只是涉及客观的法律范围的问题。此外,这种基本权利的损害必须是现已存在的损害,而不是指将来的损害,除非现有的公共强制力使将来对损害的纠正不但无法进行,而且无法弥补。第五,在宪法法院提起诉讼,必须是用尽法律的救济,即受害者必须先使用所有对他而言是允许的并且是能承受的诉讼可能,以先排除对其的损害,但必须提醒的是“不能承受的情况”还有:如受损害者的用尽救济的努力与最高法院的判例相悖,或者最高法院给权利受害者错误的判决以至无法律救济可言。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认为,在相关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受害者已用尽救济了。最后,是否能在宪法法院起诉也要求有诉讼期限的限制。

第二、受害理由是否成立。

在考虑了诉讼是否允许的情况后,第二部分就要设法论证受害理由的成立,在这一实质性的问题上,就会使用到比例原则 。在使用前必须考虑到两个问题:

1、 受害者基本权利是否确实受到了这种强制力的侵害,这时必须确定基本权利的具体保护范围,如果这种强制力的侵入是合法的,那就不构成法律的责任;

2、 须了解这种对基本权利的干涉是否有法律依据,如有,还必须审查这具体的法律,是否能够涵盖这种干涉,即使涵盖了仍要对具体法条进行宪法的合法性检验,在这种检验中,要检验在颁布此法条时是否有程序上的错误,例如,是否由有权利颁布法律的立法者,在正确的程序中加以颁布;

3、 就是运用比例原则对此公共强制力所依据的具体法规进行实质性的检验。但是,为了运用比例原则对此公共强制力所依据的具体法规进行实质性的检验,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个重要的原则的含义、渊源及适用做一分析。

四、比例原则的含义、渊源及适用

公共当局只有为了各种公众利益而采取措施时才能对公民规定义务,此种义务应为目标之实现所必需,如果规定的义务与预期的目标明显不合比例,则有关措施必须取消。根据这原则,为一定目的而采取的措施理应带来目标的实现,同时,此类措施对某些人造成的与损害不得与公众的得益不成比例。70年代中期,共同体为缓和奶粉生产过剩的矛盾,制定了一项计划,规定在生产饲料时必须加入脱脂奶粉代替原来用以保证饲料蛋白质含量所使用的大豆。但奶粉的成本比大豆高出三倍,如此必然给饲料生产者造成损害。对此,共同体法院在1976年第116号案件中,判定有关此项计划的法规无效,理由之一就是违反了比例原则。因为强制购买脱脂奶粉并非是减少生产过剩的必不可少的办法,同时也不能以损害饲料生产者利益的手段达到这一目的,通过这一判例,德国的比例原则遂成为欧洲共同体法的不成文法的一部份。

1、比例原则的含义与渊源

比例原则源于正义的请求,它在保护与平衡的意义上对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仔细进行斟酌,以得到较为合理的结果,防止过分的与错误的立法与行政决定,尤其是要具体斟酌国家与公民在利益冲突状况下的失衡度。对比例原则最深入的阐述首推德国法学家鲁伯莱西特克劳斯 与彼得﹒莱尔歇 的, 其次是众多的德国判例也涉及其内涵。

那么比例原则的内涵具体有哪些要点呢?

1.符合宪法(Verfassungslegitimitaet)

比例原则的基本前提是:一项文件对公民利益范围的触动,不但在目的上,而且在实现目的的手段上均要符合宪法。

2.有效性要求(Geeignetheitsgebot)

有效性要求指此法律文件对公民利益范围进行必要干涉时所使用的手段是有效的。比如有一工厂的废气对环境不利,法规规定用编织过滤网来阻止工厂排出的废气是与有效性要求背道而驰的。

3.必要性原则:(Erforderlichkeitsprinzip)

此原则要求立法者在同样可以实现符合宪法的目标的众多法律文件中,必需使用对公民利益损害最小的法规来实现国家所追求的目标。比如,在能通过改进机器的来排除污染气体时,行政当局不容许责令一家施放污染气体的企业搬迁。

4.狭义上的比例原则(Grundsatz der Verhaeltnismaessigkeit i.e.S.)

即使是上述提到的对公民利益影响最小的法律文件,其法律文件所追求的目标的价值也不能明显高于此法律文件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中的保护物所造成的损害的价值。

比例原则在符合宪法的前提下,先考察手段(法律文件也可视为一种手段) 的有效性,再选择对公民利益最小的手段来实现同样可以达到的目标。最后还必须进行利益上的总体斟酌。考察此手段实现的目标价值是否过份高于因实现此目标所使用的手段对公民的人身财产等基本权利的损害价值。比例原则一般可分为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上述提到的第四点,广义是指上述所有要点的总和。

本文作者认为,上述原则的某些思想最早源于雅典的梭伦(Solon 640---561 v. Chr.)。 雅典的立法者梭伦早已对限度与过度的思想给予高度的重视,其思想的要点是用一极短的语句来表示的,即:“别太过份”。他将正义作为目的,将限度作为秩序的界线,使其成为以后立法者的楷模 。亚里斯多德(Aristoteles 384-322 v. Chr.) 从结构上也阐述类似的思想, 他认为公平是违背比例相称的可能性之间的中部, “因为成比例就是中部,公平就是比例相称” 。从比例原则的内涵,要点及思想渊源来分析,我认为此原则可以归属于正义思想。然而是:几乎所有的原则均与正义思想有关系。倘若认为比例原则归属于正义思想,那么它一定在功能与内涵上与正义思想一脉相承。有关正义的不仅精妙绝伦而且浩如烟海。限于篇幅,仅简略探索比例原则与正义思想的相同之点及属性。正义是每个人共同生活的基本价值。一方面是个体的,国家的共同生活的权利,另一方面是限制与义务 。所以正义追寻对社会集体中的成员加以恰当又平均地对待,以试图阻止专制与权利的滥用。“因此,习惯上正义被认为是维护或重建平衡或均衡, …” 。 它所显示的平衡与合法及斟酌的理性,不但涉及平等主体之间, 也适合于非平等主体之间(比如公民与国家)。 因而正义思想在功能与内涵上已覆盖了比例原则所显示的内涵,即通过调节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防止超限度地破坏利益与价值均衡。

2、比例原则的适用

比例原则的内容与思想渊源以及价值归属的探索还不能代表此原则具体适用的合法性。一个原则的适用在司法实践中还必须遵守“立法特权”的总则,也即,没有立法者所给予的“空间”,原则的适用就不应该进行。如果无限制地使用原则,就会导致法规条例的平均化,同样化,从而导致法律的无效,因而原则的滥用在司法生活中会使立法变得毫无意义,使所有权力落入司法手中,会导致人治,进而在一定条件下引发上的变故或人治式的改革。那么立法者又是如何给予这种空间呢?

一方面立法者鉴于动态的与不断迅速的社会状况,难以成功地将所有一切迫切的实现法律问题加以固定,因而在全面性上留下了法律上的空隙,另一方面立法者的首要任务并不是今天就把将来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规范化,而是解决现实的,迫切需要的,已出现征兆的问题,因而又在立法的重点之外留下了空隙。既然立法者不能也没必要包罗万象地将现在与将来的所有一切问题无重点地面面俱到地加以规范化,那么就需要采用较为原则的规范来解决由此种情形产生的问题。从宪法的背景去观察,对规范的结构与密度的处理,取决于立法机关在多大范围中来控制法律运用机构,也即在多大范围内来设定法治国家基本权利的要求 。

对规范的结构与密度的处理往往又体现在立法技术上。在条件式的设定中,立法者自己本身对所有情况已作出利益上的斟酌。在终局的相错的情形中,他就给予行政机关相应的“自由空间”。既使在条件设定中,倘若事实构成的前提符合,其法律后果也不是绝对的,可以有不同的设定,甚至在特定情况下无此法律后果。在“必须”条款中,法律后果是无回旋余地的。在“应该”条款中,法律后果对所有典型案例有效。当然在特殊的,非典型的情况下又有其空间。在“可以”“允许”“有权”条款中,就给予了不同的选择,或者仅规定一定的法律目的与手段,并不具体加以设定,尤其是各国均会有“具备重要原因” ,“在严重情况下“ 等措词。这是一种无具体设定的法律技术性概念,还必须进行具体解释。

总而言之,鉴于现实的客观性及大多数法规具有兼容的特性,立法者就运用立法技巧给法律运用者留出了一定的“行动空间“, 然而法官,律师,检察官及其它行政机构仍必须在法律所确定的价值范围内进行解释,而不是进行自由评判,以改变立法原意。德国著名法学家威斯特曼有一句名言,即:”司法就其本质而言是法律的价值运用,而不是法官的独立评判“ 。 即使立法者没有给予一个明确的条款以供适用,法律运用者(如法官)又在无法类推的情况下 ,也必须在此法典或整个体系的价值范围中进行解释(这种限制在学术论坛中是不存在的)。 在这种“行动空间”中使用原则和已判定的著名案例群来作为辅助手段进行解释就是合法的,因此,原则的在特定范围中运用的合法性就此应运而生了。

但问题是,在立法者给予的空间中,原则的适用往往并不是单个。假设有几个原则均可适用,那就有一个原则的适用的冲突问题。因为各个原则的价值层次,深层目标,结构功能均有不同,在适用时冲突是难免的,况且法规一抽象,就往往与以原则形态出现的此法规的价值基础难以分开阐述,当然这不是这儿讨论的方向。鉴于讨论的重点在于如何在适用时平衡原则之间的冲突,所以我们又回到了“立法特权”的总则。首先,即法律运用者有义务先检查使用的原则是否已被立法者具体化了,也就是说要寻找出哪些能使原则具体化的法规法条,如果立法者已用具体法规将原则具体化了,那么原则之间的冲突在选择具体特定的法规时就得到了解决;其次,倘若原则没有被立法者以法规形式具体化,那么遵循的原则是:具体的,特定的原则先于抽象与普遍的原则加以适用。除非是一个绝对的原则(比如“人的尊严不可侵犯,对人的尊严的尊重与保护是所有国家权利机关的义务”之类的原则)排除了所有的普遍与具体的原则 , 而“人的尊严不可侵犯,对人的尊严的尊重与保护是所有国家权利机关的义务”的原则是欧洲遭受德国法西斯压迫后得出的教训,所以在德国的宪法上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即:它是一个绝对的原则,可排除所有的普遍与具体的原则。

解决了原则的具体运用的合法性及在适用原则之间的冲突规则,那么比例原则的运用领域才可以揆情度理了。比例原则就其功能是体现了平衡的正义,即用平衡目的与手段来体现法的正义。原则上说比例原则所包含的原则成份在许多法律领域,尤其在有法律限定条款的及立法者留有空间的范围均发展其平衡与保护作用。那么具体在哪些部门法适用呢?让我们先在学术与司法的领域里作一扫描:在十八世纪末到二战之前,法学界将比例原则局限在警察法 上使用, 以后也用于保护个人利益不受整个行政机构的错误干涉,那时学术界普遍阐述了法律对公民的干涉是受法律本身的目的的限制 , 以后这些原则超越行政法,用于其它部门法 . 司法界这时期也将此原则先适用于特别行政法,即警察法。 在法国的最高行政法院的判例中就涉及此原则 。也即, 警察的行政权力必须限定在任务完成的目的范围之中 。 以后瑞士联邦法院提到此原则,并运用于警察法判例之中 .在德国其原则的成份曾被普鲁士最高行政法院引用,即警察的行为以达到排除已存在危险的目的为限 , 在以后的德国帝国法院司判例中,此原则的必要性及比例原则已经改写并使用在警察法以外的领域,比如,刑法中的正当防卫 ,同时可用于解释民法上的问题,比如在债法中解释诚实信用 ,其中有一判例运用比例原则(相当于狭义上的比例原则)来解释违反善良风俗:“假如对方的不利因素的增长与所追求的利益根本不成比例,(那己方为此)使用的手段就是违反善良风俗 ”。以后此原则还运用于罢工规范。尤其其比例与斟酌思想还运用于评判行政衡量的正确与否。二战以后,学术界将此原则引入了许多其它领域,虽然主要在公法领域(比如行政法, 刑法,刑诉法,国际法),但原则部分或全部内容被运用在其它领域,比如说企业宪法(或称为企业组织法),罢工法,解雇保护法,民法,商法等等,在此时期,司法判例被德国最高法院作为重要原则使用。

二战以后至今,比例原则被最高法院与高级法院作为重要原则使用,其作用已具备象基本权利那样的地位。虽然此原则在民法判例中体现不十分明显 ,但在损害赔偿中民事庭重复了与此原则相似的“最大可能程度的保护”的思维,以此评判第三者在对德国民法第823条第一款意义上的正在运行的行业企业的侵权以及此侵权产生的损害赔偿的平衡问题 。刑法庭常把此原则作为法制国家的原则, 常用于量刑 。在劳工法庭此原则在劳工罢工法中,尤其在罢工措施运用时与“最后通牒“(Utima ratio Prinzip)原则一起作为最高原则。在劳务合同撤消上也适用此原则。此原则也用于社会保险法,其中的比例与适当原则作为评判标准在一些判例中出现。因社会保险法至少间接地常常徘徊在公私法领域中, 所以这个主要在公法中使用的原则与社会保险法难以分开。在联邦行政法院判例中,此原则主要用于“侵犯式行政”(Eingriffsverwaltung), 比如警察为了防止危险采取的触及公民的自由与财产的行为。也用于”补偿式行政” (Leistungsverwaltung), 一般是指社会福利,,健康,与事业等等。此外,在宪法法院判例中此原则更显示了其重要意义 。

上述的具体适用领域还不能代替具体的运用。那么比例原则又是如何在诉讼中具体运用的呢?在第三点的侵犯人的基本权利的诉讼程序以及与比例原则的关系中讲到在向德国宪法法院起诉时要使用到比例原则。权利受害人考虑了程序问题后,即考虑了诉讼是否允许后,第二部分就要设法论证受害理由的成立,在这一实质性的问题上,就会使用到比例原则。在使用前必须考虑到两个问题,第一,受害者基本权利是否确实受到了这种强制力的侵害,这时必须确定基本权利的具体保护范围,如果这种强制力的侵入是合法的,那就不构成法律的责任;第二,必须了解这种对基本权利的干涉是否有法律依据,如有,还必须审查这具体的法律,是否能够涵盖这种干涉,即使涵盖了仍要对具体法条进行宪法的合法性检验,在这种检验中,首先要检验在颁布此法条时是否有程序上的错误,例如,是否由有权利颁布法律的立法者,在正确的程序中加以颁布;第三,运用比例原则对此公共强制力所依据的具体法规进行实质性的检验。首先此法律是否服务于大众幸福,其次需检验此具体法律是否能促进服务于大众的目标,再者,要检验是否还有比上述提及的法律更少触及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法规或办法存在。而这更温和的法律,法规或办法是否同样能达到此较为严厉的具体法律所能达到的目标。最后还必须检验这同样能够达到目标的最温和的具体法规,是否与其因干涉公民的基本权利而造成的损害根本不成比例。从上述诉讼中可以看到比例原则是怎样限制滥用公共强制力的功能,以取得平衡的正义。

第4篇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主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先复习比的一些知识,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然后出示四个比让学求比值。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例1,让学生写出比,再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观察、比较,发现比值相等,问:“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0.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篇

关键词:棉花;工厂化育苗;育苗盘规格;基质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0-0028-04

Effects of Seedling Substrate Species and Plug Size on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ized Cotton Seedlings

Li Xiangyang et al.

(Industri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Effects of seedling substrate species and plug size on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ized cotton seedlings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ubstrate species and plug size effectively affected cotton seedlings 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seedling quality and cost,complex medium(iculite verm sand=1∶1)and 3 centimeter-diameter plug were most suitable for industrialized cotton seedlings.

Key words:Cotton;Industrial seedling culture;Plug size;Substrate

棉花育苗移栽技术是中国棉花生产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在我国粮棉双增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传统的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制作程序存在用工多、管理复杂、技术执行难度大、劳动强度大等不足,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背景下,已不适应植棉产业向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的需要。鉴于此,国内众多科研单位尝试了多种棉花育苗方式,如工厂化育苗[1]、基质育苗[2]、水浮育苗[3]等,为改变我国传统的植棉方式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由于棉花工厂化育苗采用的是无土基质和穴盘育苗方式,选择适宜的育苗基质和合适规格的育苗盘就显得十分重要,育苗基质的优劣和育苗盘的规格直接影响棉苗素质和育苗成本。目前工厂化育苗基质大都采用泥炭土、珍珠岩、蛭石等配制的复合基质,生产成本偏高,且泥炭土和蛭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大量开采会破坏生态平衡[4]。因此,筛选低成本、高效能的育苗基质在生产上具有重要的意义[5]。基质育苗采用蛭石与砂子体积比1∶1.2的混合基质[6],贺云新[7]研究认为水浮育苗的理想基质为蛭石粉、草炭、膨胀珍珠岩、草木灰、植物秸秆的混配基质,体积比为3∶4∶1∶1∶1。

作为育苗的基础,穴盘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从生产管理、经济效益、作物特性和生长发育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8]。车艳波等发现塑料育苗盘相比常规营养钵有很大的优势,且不同的孔径对出苗率、成活率、红茎率、生长势及根系活力有不同的影响,其中以大孔径的塑盘效果最好[9]。由河南省农科院发明的棉花无土育苗无钵移栽技术已经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而有关该项技术适宜的育苗基质和育苗盘规格大小的研究还尚未见报道。本实验对不同孔径的育苗盘和育苗基质配比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棉花工厂化育苗的育苗盘合适规格和最佳基质配比,为制定棉花无土育苗技术规程提供了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棉花品种选用豫棉11;育苗基质选用砂子、蛭石、椰粉、珍珠岩,其中砂子来自建材市场,其他3种基质来自花卉市场;育苗盘为聚氯乙烯材料制成,孔径分别为4.2cm、4.0cm、3.6cm、3.0cm、2.4cm、2.0cm 6种不同规格。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4―2015年在河南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进行。育苗基质筛选实验按照体积比设置10个处理(表1),对照为100%砂子。基质理化性质的测定参考《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10]、《农业化学分析》[11]。采取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5盘。出苗后20d,每小区取棉苗10株,测定棉苗根鲜重、子叶鲜重、地上部鲜重、株高。

1.3 数据分析 单株棉苗成本与利润分析:育苗棚骨架成本(钢管、薄膜、喷水设施等)固定为770元;育苗盘规格选用孔径大小4.2cm(75孔)、4.0cm(105孔)、3.6cm(128孔)、3.0cm(176孔)、2.4cm(200孔)、2.0cm(225孔)6个规格,该6种规格育苗盘价格统一固定为1.2元,不同规格育苗盘基质用量(蛭石与砂子体积比1:1)的不同导致单棚成本的差异。采取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每小区包含一个育苗棚,计算单棚成本、育苗数量、单株成本、单棚利润、单株利润。实验结果采用DPS7.55软件分析,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基质混合物的理化性质 基质是工厂化棉苗生长发育的依托,其种类和配比关系到棉苗的生长发育质量,优良基质具有疏松、质地轻、无病菌、无虫害、透水保肥、pH值适中等特点。基质的物理性状与作物根系对水分及养分的吸收密切相关,优良的基质固、液、气三相比例恰当。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砂子掺入比例的增加,砂子与蛭石、椰粉、珍珠岩三类混合物的容重逐渐增加,孔隙度、氧化还原电位随着砂子在三种混合物中的比例增加而减少,均大于对照。B3的容重最大,C3、A3次之,A1最小,但均小于对照,且均处于适合作物生长的容重范围内(0.2~0.8g/cm3);CK、A3、B3、C2、C3的总孔隙度均偏高,影响根系对水肥的固定,不利于作物生长,其余5个处理均满足育苗基质对总孔隙度的要求(55%~95%);基质氧化还原电位Eh与基质中的N、P、K、Ca、Mn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各处理的氧化还原电位均高于对照,除A3之外,其余处理均符合旱田土壤的正常Eh范围(200~750mV)。各混配基质的pH值表现为C1>C2>C3>A1>B3>B2>A2>A3>B1,其中A2、A3、B1、B2均为弱酸性,符合理想育苗基质的pH要求(pH5.5~6.5);从每盘基质成本考虑,椰粉与砂子的混合基质成本最高,珍珠岩次之,蛭石与砂子混合基质成本相对较低,其中A3最低,A2次之。综合考虑,A2处理的基质理化性质与成本廉价度最优。

2.2 不同类型混合基质对棉苗生长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9个处理的出苗率、成苗率、根鲜重、子叶鲜重、地上部鲜重、株高均高于对照;综合6个评价指标,处理A1、A2、B1的表现较好,结合基质的理化性质及成本,处理A2是比较适宜的育苗基质。对照处理棉苗(100%砂子)各项指标表现最差,明显不利于棉苗生长。

2.3 育苗盘规格对棉苗素质和育苗成本的影响 不同育苗盘规格对无土棉苗形态有极强的影响。育苗盘孔径越大,茎粗、叶片数、根鲜重、根叶比、地上部鲜重越大,苗高略有降低,说明棉苗的生长势越好,棉苗更加健壮,棉苗素质也越高(表4)。但育苗盘孔径越大,单位面积可育棉苗数下降,单株棉苗成本增加。表5为单株棉苗利润与成本的分析结果,随着育苗盘孔径的增大,单位面积育苗密度降低,单株棉苗成本增加,单株棉苗利润显著降低。特别是4.2cm的孔径,棉苗出现负利润,这不符合棉花工厂化育苗的发展要求。但是从表3可以看出,太小的育苗盘孔径会影响棉苗的生长空间,降低根鲜重和根叶比,影响棉苗素质。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同时综合考虑棉苗素质,在每株棉苗销售价格为0.05元的前提下,以0.015元作为单株棉苗的最低利润。通过研究,最终确定用孔径为3cm的育苗盘,该育苗盘的规格为长50cm×宽30cm、176个孔,可实现单位面积育苗密度1 170株/m2,单株棉苗利润为0.015 2元。

3 结论与讨论

棉花工厂化育苗作为一种新技术,2004年以来其示范推广采用规模化、产业化的工厂化育苗形式,棉苗销售实行订单农业的营销模式,因此,在保证棉苗素质的基础上,需要充分保障育苗企业的利润。在工厂化育苗的过程中,选择适宜的育苗基质和育苗盘规格是其中一个较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棉苗质量和育苗企业的利润。

泥炭土、蛭石和珍珠岩是目前较理想的无土育苗基质,理想基质的容重为0.2~0.8g/cm3,总孔隙度为55%~95%,当pH值在5.8~6.5时,大部分的养分都可以被吸收。基质的孔隙性直接影响其水分和空气含量。育苗基质是工厂化育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幼苗的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分、养分、氧气等环境条件,结构稳定、保肥保水能力强、透气性好的基质,能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基质配比的不同,其理化性质会有很大变化,进而影响幼苗的生长势。评价育苗基质的优劣,除了要综合考虑植株生长情况、栽培基质的物理性状以外,还要注重就地取材,控制成本。本试验通过比较蛭石、椰粉、珍珠岩与砂子以不同混合比例形成的基质对基质理化性质以及棉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出了蛭石和砂子体积比1∶1这个配比适合棉苗生长,不仅有利于棉苗生长,而且成本较低。综合考虑,选用蛭石/砂子体积比1∶1这个混合物作为育苗的基质。这一研究结果与基质育苗的适宜基质蛭石和砂子体积比1∶1.2比较接近[12],均能提高棉苗质量。

不同育苗盘规格对工厂化棉苗形态有极强的影响,育苗盘孔径越大,根鲜重、地上部鲜重、叶片数、茎粗、根叶比越大,说明棉苗的生长势越好,棉苗素质也越高;但孔径越大,单位面积可育棉苗数下降,单株棉苗成本增加。由于棉花作为大田作物,棉苗成本不宜过高,需要同时兼顾育苗企业的利润与棉农的接受程度。通过单株棉苗利润与成本的分析,发现随着育苗盘孔径的增大棉苗利润越来越小。最终确定用孔径为3cm的育苗盘,该育苗盘的规格为长50cm×宽30cm、孔径大小为3cm、176个孔,可实现播种密度1 173.3个/m2、成苗率91.5%,远高于基质育苗[12]的625株/m2,更高效利用了育苗土地。辣椒、番茄等蔬菜工厂化育苗多采用100孔以下的大孔径育苗盘[13-15],而本研究筛选的最适育苗盘为176孔,主要是因为棉花作为大田作物,其棉苗成本不宜超过0.05元。由于采用育苗盘还可以节省基质用量,减少起苗对根系的损伤,降低棉苗单株成本至0.035元。确定棉花工厂化育苗的育苗盘和育苗基质,对于这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和相关研究的开展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铁钢,谈春松.棉花工厂化育苗技术及其高产高效技术规程[J].河南农业科学,2003,09:23-24.

[2]毛树春,韩迎春,王国平,等.棉花“两无两化”栽培研究新进展[J].中国棉花,2004,31(9):29.

[3]陈金湘,刘海荷,熊格生,等.棉花水浮育苗技术[J].中国棉花,2006,33(11):24-28.

[4]李谦盛,郭世荣,李式军.利用工农业有机废弃物生产优质无土栽培基质[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4):515-519.

[5]刘全军,杨慧玲,李胜利,等.不同配方基质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J].中国瓜菜,2011,24(3):16-18.

[6]毛树春,韩迎春,王国平,等.棉花基质系列化育苗技术[J].中国棉花,2007,34(2):38-41.

[7]贺云新,陈金湘.棉花水浮育苗技术[J].中国棉花,2007,33(4):32-33.

[8]Wien HC.The physiology of vegetable crops [M].New York,USA:CAB International,1997.

[9]车艳波,纪从亮,汤一卒.不同育苗方式对棉苗素质及其生育的影响[J].棉花学报,2004,16(4):255-256.

[10]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委员会.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M].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11]刘春生,杨守祥.农业化学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12]王国平,韩迎春,范正义,等.棉花基质育苗技术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7,11(4):1-2.

[13]杨小锋,李劲松,杨沐,等.不同规格穴盘对远距离运输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23-17224.

第6篇

【摘要】 【目的】通过对不同体质人群的健康评估,分析阳虚体质人群健康评测的特点。【方法】对阳虚质人群(阳虚质组)33例和非阳虚质人群(非阳虚质组)73例进行全身电子扫描,检测评估阳虚质和非阳虚质人群的基础代谢、脏器功能和氧化自由基构成比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非阳虚质组比较,阳虚质组的基础代谢和脏器功能降低,氧化自由基构成比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关键词】 阳虚体质;健康评估;基础代谢;器官功能;氧化自由基

阳虚体质是以畏寒肢冷及脏腑功能减退等一派虚寒表现为特征的体质状态。其形成与先天禀弱或后天失养相关[1]。既往有学者通过实验室检查对阳虚者的内分泌、免疫、神经系统、物质代谢、肾脏功能、微量元素、微循环或血流速度、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等系统的功能变化进行分析[2],探讨该类人群的生理特征及疾病倾向性[3]。本研究尝试从机体代谢、脏器功能、自由基水平方面探讨阳虚类偏颇体质的实质,现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健康调养咨询门诊进行电子扫描功能检测及体质辨识的受检人群,排除患有各种疾病者。体质辨识分类参照文献[4]的体质九分法,通过问卷式调查结合医师的四诊合参,综合评估判断。按广东省中医院体质辨识中心专家的辨识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2类,即阳虚体质人群(阳虚质组)33例,非阳虚体质人群(非阳虚质组)73例(气虚质30例,气郁质15例,痰湿质11例,湿热质和瘀血质各5例,平和质4例,阴虚质3例)。

12研究方法对完成体质辨识分类的人群,运用人体功能状态快速扫描仪[5] [DDFAO02USB 型EASYSCAN, 即计算机辅助扫描功能诊断仪,由法国MEDILD公司生产;注册号:国食药监器械(进)字2005第2210451号]进行评估,通过低压直流电刺激,根据电生理反馈信号,以数字化形式评估受检人体的电生理活性,并通过数值的高低评估不同体质人群基础代谢、组织脏器功能、氧化自由基等状况。

13评估标准测试结果的判读方法按照仪器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基础代谢、器官功能状态值在-20~+20之间表示状况良好,数值低于-20提示生物活性状态的降低,高于+20提示升高;氧化自由基的数值20为明显增高。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录入表格并转录SPSS 130软件包数据库,采用描述性分析计算计量资料的均数±标准差(±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非正态时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平α=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对2类人群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阳虚质组中男8例(占273%),女24例(占727%),非阳虚质组中男29例(占397%),女44例(占60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阳虚质组平均年龄(4097±1154)岁,非阳虚质组(3823±1297)岁,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09,P=03);阳虚质组平均体质量(5723±1461)kg,非阳虚质组(5858±1461)kg,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16,P=069)。

222组基础代谢及肝、脾、肾区功能状态值比较阳虚质组基础代谢状态值降低20例(占606%),正常及升高13例(占394%);非阳虚质组降低18例(占247%),正常及升高55例(占753%),阳虚质组基础代谢降低的构成比较非阳虚质组升高,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阳虚质组肝区功能状态值降低19例(占576%),正常及升高14例(占424%);非阳虚质组降低21例(占288%),正常及升高52例(占712%)。阳虚质组脾区功能状态值降低15例(占455%),正常及升高18例(占545%);非阳虚质组降低9例(占123%),正常及升高64例(占877%)。阳虚质组肾区功能状态值降低15例(占455%),正常及升高18例(占545%);非阳虚质组降低12例(占164%),正常及升高61例(占836%)。阳虚质组脏器功能降低的构成比较非阳虚质组升高,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阳虚质组的基础代谢及肝、脾和肾区功能状态平均值低于非阳虚质组,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32组氧化自由基的分级构成比比较阳虚质组氧化自由基分级偏高的构成比与氧化自由基分级较高的构成比均较非阳虚质组增高,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讨论

人群中较为常见的体质类型是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及痰湿质。既往有研究表明[6-7],阳虚人群在能量代谢及排泄功能方面水平低下,代谢失调的本质是以阳虚为主。本研究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从健康测评方面说明阳虚体质人群存在基础代谢能力下降的情况。基础代谢是综合性的评定指标,与体内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亏损等因素相关。而阳气亏虚,不能温养脏腑,以致各脏器功能低下,动力不足,生理功能减退,也是阳虚体质可能存在的内在实质变化。

代谢功能下降,氧化不完全的产物增多,阳虚质人群机体氧化压力增加。氧化自由基[8]是人体新陈代谢和氧化反应所产生的物质,在体内堆积过多时,易致动脉硬化、人体衰老,甚至导致肿瘤等各种疾病的发生。阳虚体质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体质偏颇状态,也是容易向疾病状态转化的体质。阳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阳气衰减,则脏腑不足,人体也逐渐走向衰老。了解阳虚质容易出现自由基增多的内在环境特点,可为今后健康干预以及预防疾病提供参考指标。

本研究结果提示,阳虚体质作为常见体质之一,具有明显的体质特征,如基础代谢下降、脏器功能减退、体内氧化产物的堆积等。了解其内在实质变化,将为临床医学有效的体质调养奠定基础,预防体质向疾病的转化,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由于本研究收集单一体质受检者106例,未纳入兼夹体质。而其中阳虚质所占的比例较大,且具有明显的特征性表现,故仅只分析了阳虚质与非阳虚质组间的差异,而气虚、气郁、痰湿、湿热等体质的特点及健康评估的临床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及样本量来说明。

参考文献

[1]朱燕波,王琦,姚实林.中医阳虚质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7,48(12):1113.

[2]李东涛,田济运,王守海,等.阳虚的内在实质研究及展望[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7(13):1213.

[3]李杰,吴承玉,骆文斌,等. 阳虚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08,36( 8):1161.

[4]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

[5]孙涛,王天芳,武留信.亚健康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6]汤小虎,邓中甲,唐辉.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及治疗[J].中医研究,2007,20(5):5.

第7篇

关键词:小波变换;图像压缩编码;实时压缩;小波基

中图分类号:TP7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73X(2008)1613603

Choice of Wavelet Base in Realtime Compression for Medicine Image

LI Yunfei.1,ZHU Anfu.2,ZHANG Jinli.3

(1.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714000,China;

2.Electronics Information College,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710072,China;3.Engineering College of Police Force,Xi′an, 710086,China)

Abstract:Wavelet decoder is an important algorithm for image compression.How to choose wavelet base for transform is crucial,because it impacts transform speed and coding efficiency.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velet base and their effects on image coding are analyzed,and several typical wavelet bases are select to compare by means of the evaluation criteria.Through extensive experiments,the relative between wavelet and realtime image compression coding is given.

Keywords:wavelet transform;image compression coding;realtime compression;wavelet base

1 引 言

与DCT变换相比较,小波变换将原始图像数据与小波函数以及尺度函数进行内积运算,能够克服方块效应的影响。恢复后的图像误差小,同时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编码方法,可以较好地保持原图的信息,达到较高的压缩比,适于医学图像的实时压缩。

在将小波变换用于图像压缩时,并非所有的小波基都适合图像分解,小波基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小波变换速度和恢复图像的效果,因此小波基的选择是图像压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从小波基的基本性质和小波基的评价标准2个方面加以分析比较,并结合医学图像的特点和压缩要求,给出适于医学图像实时压缩的最佳小波基。

2 小波基的基本性质分析

2.1 正交性和双正交性

小波基从正交性的角度划分有2类:正交与双正交。正交小波基对应的低通滤波器h和高通滤波器g正交。若C0为原信号的最高分辨率的抽样点则小波分解可描述如下:cm(k)=∑n∈zh(n-2k)cm-1(n) k∈z

dm(k)=∑n∈zg(n-2k)cm-1(n) k∈z其中,g(n)=(-1).n-1h(-n+1);∑h(n)=2。 cm为第m级分级低频子带;dm为第m级分级高频子带。重建公式为:cm-1(n)=∑j∈zh(n-2j)cm(j)+

∑j∈zg(n-2j)dm(j),n∈z 大部分正交小波基是无限支集的,相应的滤波器h和g也是无限冲激响应的,无法在计算机上实现,所以一般采用Daubechies系的紧支集正交小波作为小波基进行图像处理,最常用的是D2和D4小波。紧支集小波一般不具有对称性,惟一的正交对称的小波是Haar基,但是它的局部化性能较差。

双正交小波基由2个小波函数构成,ψ和它的对偶小波ψ_可双正交是指低通分析滤波器h和高通重建滤波器g~正交,低通重建滤波器h~和高通分析滤波器g正交,h和g对应分解小波ψ,h~和g~对应综合小波ψ_,对于双正交小波分解过程与正交小波相同。目前,广泛应用的双正交小波基是Daubechies双正交小波基。

2.2 紧支性

紧支性指的是若小波函数Ψ(t)在区间[a,b]外恒为零,称该小波函数紧支在这个区问上,具有紧支性,这样的小波基称为紧支集小波基,区间[a,b]称为小波基的紧支集,区间的宽度称为小波基的支撑宽度。支撑宽度越小,小波基的局部化能力越强,小波变换的计算复杂度越低,便于快速实现。

2.3 正则性

正则性表现为小波基的可微性,是小波函数光滑程度的一种描述,对于小波函数Ψ(t),正则性阶数r越大,正则性越好,收敛越快,其邻域的能量越集中。离散小波变换与一般的子带分解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小波滤波器必须是正则的。对小波函数Ψ(t)的正则性越好,收敛越快。因为一个系数由于量化产生的误差在重建图像后,可能扩展到全局误差,该误差与离散小波成正比,所以正则性对避免重建图像的可见误差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性质。一般地说,当图像的编码的速度要求较高,质量其次时,需要选择滤波器短的正交或双正交小波,但选择正交小波时,要求正则性要好,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好一点的图像质量。对于双正交小波,Ψ(t)和其对偶小波的正则性不一定相同,而且编码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也不相同。当质量要求较高时,要选择的滤波器短的正交或双正交小波,但选择正交小波时,要求正则性要好。当图像本身比较光滑时,对偶小波的正则性越好,得到的图像质量就越高,因此,重建小波的正则性越好,得到的图像效果就越好。

2.4 消失矩

消失矩的大小决定了用小波逼近光滑函数时的收敛率。当图像光滑时,越大的消失矩将导致越小的小波系数,压缩比就有可能提高;而对不光滑的图像,将会有更多的大的小波系数。一般来说,消失距越大,压缩比就越大,要提高压缩比,就必须选择消失距大的小波。

通常,小波正则性和消失矩相互作用。实验证明在消失矩相同的情况下,正则性越好编码的效果越好;而在正则性相近的情况下,消失矩的阶数越高编码效果越好;相对而言,小波基函数的正则性比消失矩阶数大小更为重要。双正交小波和各自的正则性和消失矩对小波变换编码系统的影响也不相同,一般要求分解小波应有较高的消失矩,而合成小波最好有较高的正则性。

2.5 对称性及线性相位

选择具有对称性或反对称性的小波函数具有以下2个优点:其一,人类的视觉系统对边缘附近对称的量化误差较非对称误差更不敏感;其二,如果小波有线性相位特性,在对图像边缘进行对称扩展时,重构图像边缘部分失真较小;而非对称滤波器的非线性相位在图像编码时所产生的误差易导致边缘错位,形成巨大的感观误差。

以上分析了小波基的基本性质及其与图像压缩编码的关系,得出适合图像压缩的小波基应具有以下性质:

(1) 对称性(线性相位特性):小波基具有对称性可以减少重构图像边缘部分失真;

(2) 正交性和双正交性:双正交小波基牺牲了一部分正交性,但其他性质优于正交小波,在图像处理中一般选用双正交小波;

(3) 正则性好:重建小波的正则性越好,得到的图像效果就越好;

(4) 消失矩阶数高:消失距越大,压缩比就越大;

(5) 紧支性:支撑宽度越小,计算复杂度低,便于计算机快速实现。

医学图像作为图像的一种,对其进行压缩时,所选的小波基也应具有以上性质。实验表明双正交小波基具有对称性,而正交小波基没有,双正交小波基的正则性比正交小波基稍差,而两类小波的消失矩阶数和紧支性相当。

3 评价小波基的标准

3.1 编码增益

编码增益在图像的小波变换中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反映了子带间能量的紧密度,可以作为小波变换用于图像压缩编码的客观评价标准。编码增益Gain越大,图像的重构效果越好,通常采用如下定义:Gain= 1K∑k-1k = 0σ.2k (∏k-1k = 0 σ.2k ).1/k其中,K为图像经小波分解后子带的个数;σ.2k 是第K个子带的方差。

3.2 变换后图像的熵

图像经小波变换后的熵可作为衡量滤波器优劣的一种尺度,对同一图像进行小波变换后的熵值越低,小波基无失真编码能力越强。在有损压缩的情况下,变换后的图像熵值越小,失真越小,小波基越适于进行图像变换编码。

3.3 低频能量与总能量之比

小波变换是一种能量守恒的变换,变换之后的能量与原始图像的总能量相同,但更为集中,即将整幅图像的能量集中在低频部分,而在各高频了带仅有很少比例的能量,使图像有利于压缩。变换后图像能量越集中,越有利于压缩,小波基越好。在此定义另一小波基的评价参数――低频能量与总能量的之比(E R.用百分数表示),其定义式为:

ER=ELL/EG,其中,ELL和EG分别表示图像变换后最低频部分能量、图像总能量。

3.4 重构图像峰值信噪比

峰值信噪比(PSNR)表示2幅图像间的差异,是图像重构质量的衡量标准,也是评价各种图像处理压缩方法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处理图像和方法相同的情况下,用多种小波基进行实验,所得的峰值信噪比即可作为评价小波基编码性能的标准。峰值信噪比越大,重构图像质量越好,则其选用的小波基越适合用于图像压缩编码。对于灰度图像,峰值信噪比的计算公式如下:PSNR=10log10255.2D

D=1MN∑M-1i=0∑N-1j=0[x(i,j)-x∧(i,j)].2其中,M,N分别为图像每行和列元素数;x(i,j)为图像在点(i,j)的灰度值;x∧(i,j)为重构图像在该点的灰度值。

由以上分析可得,一个好的、适于图像压缩的小波基不仅要具有对称性、正则性等基本性质,还应该符合以下评价标准:

(1) 编码增益大:评价小波基编码性能的客观标准,编码增益越大,图像重构效果越好;

(2) 变换后图像的熵小:小波基无失真编码能力的度量,其值越低越好;

(3) 低频能量与总能量之比大:其值越大,变换后图像能量集中性越好,越有利于压缩;

(4) 重构图像与原图像的峰值信噪比大:重构图像质量的评价标准,越大图像的重构质量越好。

4 实验结果

用标准灰度图像Lena和一幅医学图像作为测试对象,图像大小均为512×512像素。用Daubechies系正交小波基和双正交小波基对图像进行3级分解,然后分别求出每种小波基的变换后图像的增益、熵、能量比和峰值信噪比。其中在计算峰值信噪比时,为简化计算重构图像直接用最低频子带得出,其他子带设为零。因为人眼对不同频率的信号刺激的响应不同,对低频较敏感,而对高频不敏感,在编码过程中,一般对最低频子带进行精细量化和压缩,高频部分进行粗糙量化,在压缩比较大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完全舍去,恢复时以零填充,所以只用最低频子带重构图像的峰值信噪比可以作为评价小波基编码性能的标准。

表1和表2分别为标准图像Lena和医学图像测得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和小波基的基本性质参数,可以选出适合遥感图像实时压缩的小波基。

表1 图像Lena的实验数据

小波基编码增益熵/b/符号能量比PSNRD5/335.583.84698.6625.39D9/334.723.88098.5725.53D9/740.643.75899.2525.66D231.043.91198.8825.00D435.483.85699.0925.31

表2 医学图像的实验数据

小波基编码增益熵/b/符号能量比PSNRD5/323.344.75596.5721.96D9/322.624.82698.5221.79D9/723.064.69598.0322.06D218.134.89697.1321.48D420.364.83297.5521.9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对于图像Lena双正交小波基D9/7各项指标均占首位,D5/3次之,其他两种较差,正交小波基D4优于D2,但不如双正交小波基,与小波基性质分析中结论相符,D9/7小波基较适于图像压缩。

5 结 语

本文在详细分析小波基的基本性质及其与图像编码的关系,选出数种典型小波基进行实验比较,从对医学图像实验所得数据看,D9/7小波基的综合性能占首位,但D5/3小波基的性能有所提高,正交小波基D2和D4的实验结果较差。另外小波的紧支性决定了小波变换过程的计算量,紧支性越好,支撑宽度越小,计算量越小,有利于实时压缩的实现。D5/3小波基的支撑宽度明显小于D9/7小波基。因此,D9/7小波基适合一般的图像压缩,而在有实时性要求的情况下D5/3小波基较为适合。

参 考 文 献

[1]柯丽,黄廉卿.适于遥感图像实时压缩的小波基的选择[J].光学技术,2005,31(1):7780,83.

[2]Said A.Pearlman W A.A New Fast and Efficient Image Codec Based on Set Partitioning in Hierarchical Trees\.IEEE Transaction on Circuits and System for Video Technology,1996,6:243250.

[3]Moreales E,Shih F Y.Wavelet Coefficients Clustering Using Morphological Operations and Pruned Quadtress.Pattern Recognition,2003,33:1 6111 620.

[4]Daubechies I.Orthogonal Bases of Compactly Supported m.Pure Appl,Math,1988,41:909966.

[5]汪国有,邹光宇,王文涛.基于小波系数结构特征的高倍率图像压缩方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

作者简介 李云飞 男,1974年出生,甘肃镇原人,硕士,渭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与智能信息处理。

第8篇

论文关键词:篮球辅修课;教学质量;教学比赛

论文摘要:根据“领会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对教学与比赛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讨论了如何教学比赛来提高篮球辅修课教学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教学比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练习,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方向的主流,为推动和适应民族地区素质教育顺利进行,改革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本文讨论了如何利用教学比赛来提高篮球辅修课教学质量。

一、“领会教学法”教学的核心内容

“领会教学法”的主要思路就是通过比赛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基本技术、战术、规则和裁判法。通过领会教学,以“比赛”过渡到“技巧演示”阶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效果。

二、教学比赛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教学比赛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效果影响非常大,学生对教学比赛有极大的热情,利用好学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对搞好教学工作非常有利。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90%的学生认为,教学比赛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利用这种积极性,强调比赛必须要有基本技术,战术作保证,并且要掌握基本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比赛能促进学生学习基本技术。参加比赛必须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一次成功的助攻、快攻、三分远投和运球过人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体验,学生为了在比赛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体会比赛的乐趣,就会不自觉地进行基本技术的练习,并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术。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84·3%的学生认为教学比赛能促进他们学习基本技术,这是教师进行基本技术教学的最好时机。

(三)教学比赛能促进学生学习和理解基本的战术配合。参加比赛除了掌握基本的技术以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战术配合,学生通过配合完成一次攻防战术并获得成功,这其中的乐趣是仅靠个人能力获得局部成功无法比拟的。通过集体配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得教学比赛充满了乐趣。.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85·7%的学生认为,比赛有助于他们对战术配合的理解和掌握,有些战术练习的跑位、传球是基本固定的,只有在比赛中才能深刻体会掌握跑位、传球时机的重要性,才懂得如何去运用所学的战术进行配合,什么时候起动、什么时候运球、什么时候传球及如何跑位等是进行成功战术配合的核心,仅依靠练习是不够的,必须在比赛中去实践、去领会、去掌握。

(四)教学比赛能使学生基本掌握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本文研究对象有很大一部分没有打过篮球,更不用说参加篮球比赛,他们对规则和裁判法了解的并不多。实践已经证明,8学时的理论讲授和对规则条文的死记硬背是无法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只有通过比赛和裁判实习,结合理论讲解和课堂讨论,才能使学生基本掌握篮球竞赛的一般规则和裁判方法。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90%的学生认为,教学比赛能使他们基本掌握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三、教学比赛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篮球教学比赛只是一种手段,主要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并渴望掌握基本的技术、战术、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这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有责任在此基础上努力钻研业务,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比赛分析能帮助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教学比赛既然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就有必要对教学比赛进行认真观察和分析。通过对篮球教学比赛的进攻、防守和攻守转换这三种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来确定下次课的教学方案,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比赛分析必须围绕教学进行。

(二)教学比赛指导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对教学比赛进行指导,不论是战术还是技术,必须在比赛中有针对性地安排和指导所学的技、战术内容,必须想办法贯彻到教学比赛中去。否则,就失去了教学比赛的意义。

(三)教学比赛能促使学生进行课外练习和提高教学质量。体育辅修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技、战术,了解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还必须掌握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篮球教学。因此,使学生掌握教学方法和技能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仅仅依靠有限的课时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学生也无法在一、二次教学课中掌握基本的技术和战术,必须进行课外练习。在教学课中,教师不但要会讲解、示范,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为什么这样学,使之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91·4%的同学认为教学比赛能促使他们去进行课外练习,利用学生对教学比赛的积极性,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练习,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外练习作业,使学生尽快掌握大纲中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相当大的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1)教学比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基本掌握脚步移动,双手胸前传球、罚球、传接球技术、运球技术、跳投技术、行进间不同方法的投篮技术,掌握和理解两三人之间的局部战术配合及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教学比赛能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有目的地进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练习,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二)建议。在篮球辅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技术动作原理和战术配合要求并进行适当的练习,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通过比赛来领会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裘文.园艺植物组织培养[M].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2] 冯天哲,余舒.养花解疑1000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 孙可群,张应麟,龙雅宜,等.花卉及观赏树木栽培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第9篇

合作市第一小学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例2、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经历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借助转化思想正确解比例的过程,培养转化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并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未知项的解。

【教学难点】

用比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

行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怎样把解比例转化为解方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情实际,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认识解比例

1.复习旧知

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比例的知识?(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预设:

生1: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是比例。

生2:在比例中,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既然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那就请同学们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2.教师课件出示:

6:10和9:153:0.9=1.8:0.6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指导

3.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4:6=( ):12

师提问: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分别是多少?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外项是4和12,一个内项是5,另一个内项未知的)

师继续提问: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识求出这个未知的内项吗?小组交流一下方法,然后在全班汇报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学生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求未知项,但我们要先把未知项设出来,可以设为x,那么比例就成了4:6=x:12,再把比例写成乘法的形式,为6x=4×12,解得x=8

师小结: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像这样,求比例中未知的项的过程,就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探究一下解比例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回顾,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准备。在引入新课中,教师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同时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解比例的方法,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问题感知

多媒体出示埃菲尔铁塔情境图。

师谈话:这是法国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世界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例题,认真读题,找到题中的信息,再说一说你的理解。

学生读题,收集题中的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生1:通过读题,我知道了模型的高度:实际的高度=1:10。

生2:题中还告诉我们埃菲尔铁塔实际的高度是320米。

生3:题中要求的是这座模型的高度,我们可以用字母来代替它的高度。

师小结:在刚刚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在比例中不知道的项就是未知项,我们可以把这一项设为x,然后再列出比例式,最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析,理清题中的信息,为学生找到未知项列比例式作好准备。]

(2)解决问题.

师:根据我们的分析,试着解决问题吧!完成后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完成后小组互说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评价并板书。

学生汇报预设:

生1:原塔高度是模型高度的10倍,我们可以列式320÷10=32(米)。

生2:我是这样想的,模型的高度与原塔的高度比为1:10,可以想成模型的高度是原塔高度的1/10,所以列式计算为320×1/10=32(米).

生3:我先把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然后写成一个比例为x:320=1:10,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式转化为方程,比例的外项x与10相乘,内项320与1相乘,得出方程10x=320×1,最后解得x=32,那么这座模型高32米.

师小结: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正确的,但有时候应用解比例的方式解决问题更容易理解一些,那谁来总结一下用解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学生回答预设;先读题找到未知项,并设出未知项,然后根据题意写出比例,最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进行计算及检验作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与讨论交流,让学生主动完成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且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对学生的想法进行限制,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多样化的原则。]

2.教学例3。

教师板书例3,2.4/1.5=6/x。师谈话;这道题与例2有什么不同?说出你的解决方案。

学生回答预设:

生1;这道题是把比例式以分数的形式呈现的。

生2;解比例时也要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只不过相乘时要交叉相乘,再用等号连起来。

生3:2.4和x做外项,它们相乘,1.5和6做内项,它们相乘,然后再解方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两名同学板演。

学生完成后利用多媒体展台展示,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解:2.4x=1.5×6x=3.75

师小结;解比例的关键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含未知数的比例就是一种特殊的方程,不论在书写格式还是验算方法上,与解方程都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通过例3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解比例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在巩固方法的基础上,提升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在教师的总结中让学生对解比例的认识有一个理性的升华。]

三、巩固练习

1、课内练习

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1、2小题,完成后再同桌交流方法及思路。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学生完成后同桌交流,教师参与交流。全班订正答案,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练习,使学得的方法很好地与习题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拓展延伸

中午,太阳当头照。小明身高1.5m,他的影子长0.5m。一棵松树的影子长10m,它的高度是多少米呢?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课堂小结

师:学完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师小结:解比例是比例与方程的连接线,也是学习比例其他知识的基础,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并能够准确求出比例中未知项的值,希望同学们课下做好对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板书设计

第10篇

关键词:供应链;层次分析法;供应商选择;因素权重;一致性检验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8-0162-03

1 概述

供应链管理所提倡的客户关系是一种战略性的伙伴关系,倡导双赢机制,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企业满意的供应商可以增强供应链整体的竞争能力。为了保证供应链的效率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不仅对供应商所供给的产品的内在属性(价格、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于供应商的运营、信誉情况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通过层次分析法在多准则评判中对供应商的选择提供一个量化的判断方法,对供应商进行评价与选择。

2 基于层次分析法选择供应商的步骤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由要匹兹堡大学教授T.L.萨蒂(美国运筹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层次分析法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处理多目标、多因素问题的决策解决办法。决策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各个决策影响因素建立目标层、标准层、决策方案层,并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合理地给出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科学地得出各因素重要性的总排序,最后做出决策。层次分析法不仅量化了各个决策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使企业的决策过程数学化,而且便于接受,步骤清晰,简单明确。基于层次分析法选择供应商的步骤:

2.1 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的建立

在供应商选择中的主要准则是价格、质量、对时间的响应。当然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还需要考虑风险因素。从成本、质量、对时间的响应、风险因素的角度对于供应商进行选择。通过专家意见法我们得到了供应商选择评价过程的八个标准: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地点;按期、按质交货能力;售后服务;合作关系;市场影响力;信息分享能力。

为了简化决策过程,我们把这八个标准归纳为四个基本标准:

2.1.1 质量。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质量直接影响企业所生产加工的最终商品的质量,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主要包括第1项)。

2.1.2 价格。影响了成本,最终影响企业的利润(主要包括第2项)。

2.1.3 交货。能否按时、按质交货关系到企业整个供应链的有效运作(主要包括第3、4项)。

2.1.4 其他因素。除了质量、价格、交货的其他方面,如售后服务等也是供应商选择问题过程中重要的考量因素,不可或缺(主要包括第5、6、7、8项)。

总之,得从质量、价格、交货、其他因素四个基本标准来评判供应商的满意程度,以选出满意的供应商。

2.2 建立层次结构图

根据评判供应商满意程度的四个基本标准做出层次结构图,此图分为:目标层、标准层、决策方案层,如图1所示:

图1 供应链供应商选择的层次结构

从图1可知,本次决策过程有供应商A、B、C三个可选方案。接下来,我们需要对于质量、价格、交货、其他因素四个标准进行量化,分别用四个基本标准的单一标准对于三个备选供应商进行评估,得到每个基本标准中每个方案的相对权重。

2.3 建立标度与判断矩阵

为了量化各个标准,或者说为了得到相对权重,引入相对重要性标度,如表1所示。

表1中的两个因素i和j表示进行比较的两个基本标准或者在同一基本标准下比较的两个备选供应商。由标度Aij为元素构成的矩阵叫做两两比较矩阵(判断矩阵)。以基本标准“质量”来评估三个备选供应商,可以得出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

表1

表2

由表2可知,在“质量”这个基本标准下评估三个备选供应商,通过分析得到在此标准中,供应商A比供应商B略好,故得到A12=2;供应商A比供应商B非常好有余,绝对好不足,故得到A13=8;供应商B比供应商C较好有余,非常好不足,因此A23=6。每个备选供应商在质量方面与自己比较相同,可得A11=A22=A33=1。

2.4 求各个因素的权重

为了求出供应商A、B、C的质量标准下的权重,引入两两比较矩阵。

首先,把两两比较矩阵的每一列相加,求出和,见表3:

表3

然后,把每一个元素除以其对应的列总和,所得到的商再组成新的两两比较矩阵,如表4所示:

表4

接着,计算表4中每行元素的平均值,这些平均值就是各个备选供应商在“质量”这一基本标准方面的得分(权重),如表5所示:

表5

由表5可得出供应商A、B、C在质量方面的权重(得分),即得到了供应商选择问题中,质量方面的特征向量如下所示:

以此类推,可以得到在价格、交货、其他因素方面的两两比较矩阵如表6所示:

表6

之后求得各个基本标准中每个方案的权重(得分),即这三个基本标准的特征向量,见表7:

表7

同理,我们必须知道供应链中供应商的选择这个决策所参照的四个基本标准中每个标准的相对权重(各个标准的重要程度),即标准的特征向量。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得出表8:

表8

同理,得出四个基本标准的特征向量:

即四个基本标准中,质量的相对权重是0.398,价格的相对权重是0.218,交货的相对权重是0.085,其他因素的相对权重为0.299。

2.5 一致性检验

在引入两两比较矩阵时,通过各个因素两两比较得出权重,在较多次的比较过程中容易引起偏差。例如,有3个因素a、b、c在两两比较过程中,可能得出a比b重要、b比c重要、而c比a重要的矛盾结果。为了检验结论的准确性,引入检验一致性的指标与一致性检验方法。

检验图3中,“质量”这一基本标准下备选供应商A、B、C三个方案所得两两比较矩阵,已知特征向量为:

第1步,用“质量”这一基本标准下备选供应商A、B、C三个方案所得两两比较矩阵乘以其特征向量,求得赋权和向量,即:

第2步,用赋权和向量的每个分量除以其相对的特征向量的分量,得:

=3.040 =3.032 =2.985

第3步,计算第2步中结果的平均值,记为λ,得

λ=(3.040+3.032+2.985)/3=3.091

第4步,求得一致性指标CI:

CI===0.010

其中,n为比较因素的数目,在本案例中,即为备选供应商的数目,即为3。

第5步,计算一致性率CR:

CR=

RI为自由度指标,在层次分析法过程中,两两比较的因素越多,对于两两比较矩阵一致性要求越低,为了测量不同阶数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给出阶数为n的判断矩阵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判断矩阵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由表9查出:

表9 1~9阶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性指标 RI 值

一致性检验要求,当CR≤0.1时,两两比较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合格;当CR>0.1时,认定一致性太差,应该重新进行两两比较。由0.017≤0.1,得出在“质量”方面,求特征向量有效。

同理,得出“价格”、“交货”、“其他因素”以及“四个基本标准的两两比较矩阵”的CR值不大于0.01,所以其对应的特征向量有效。

2.6 方案排序

根据已知的每个标准下,三个备选供应商的特征向量与四个基本标准的特征向量,得出表10:

表10

最后,运用这些向量求出供应商A、B、C的最终权数(得分)。

如:供应商A在“质量”方面的得分为0.593分,“质量”所占权重为0.398,所以,供应商A质量方面,在总目标中的分数是0.593×0.398,同理,得出供应商A价格方面,在总目标中的分数是0.123×0.218,交货方面为0.087×0.085,其他因素方面为0.265×0.299。因此,供应商A的总得分为:

0.593×0.398+0.123×0.218+0.087×0.085+0.265×0.299=0.349

供应商B的总得分为:

0.341×0.398+0.320×0.218+0.274×0.085+0.655×0.299=0.425

供应商C的总得分为:

0.066×0.398+0.557×0.218+0.639×0.085+0.080×0.299=0.226

3个备选方案,供应商A、供应商B、供应商C的最终权数(得分)分别为0.349、0.425、0.226,其中0.425>0.349>0.226,所以3个方案中,供应商B为最佳选择,供应商A次之,供应商C最不理想。

3 结语

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对于供应链中供应商的选择过程中质量、价格、交货、其他因素四个方面进行考核,使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最终选择出最满意符合评价标准的供应商。与传统的单凭主观印象选择供应商的方法相比,本文所采用的方法更加科学,构建出了供应商选择的一般模型,不失为一种便捷有效的选择供应商的决策分析方法,可以推广到各种企业的供应商选择决策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杨晚生,梅胜.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商的选择评价

[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9,(3):75-77.

[2] 韩敬军.供应商选择的主要指标与绩效考核指标[J].

商业经济,2009,(5):57-59.

[3]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二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张联波.基于层次分析方法的供应链分销商的选择应

用 [J].经营管理者,2010,12:318、324.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甘肃文化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构建研究》的中间成果

第11篇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

一、引言

1978年,我国城镇的基尼系数为0.16左右,农村的基尼系数为0.22左右,都是相当低的。但这是分别就城市和农村内部而言,即使在当时,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比较明显,如果考虑到非货币性收入更是如此。改革开放以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收入分配方式逐步多元化、市场化。结果,无论是城市内部,还是农村内部,收入差距都逐渐拉大;而城乡差距,仅以名义收入的比值而言,虽有波动,但整体趋势仍是扩大的。而且总体来说,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是相当严重的。

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重要方面,分别计算的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比整体计算的居民收入差距低很多。段景辉和陈建宝(2010)通过抽样调查计算的2004年中国城镇基尼系数为0.3703,农村基尼系数为0.3589,而城乡混合基尼系数为0.4554,比城镇基尼系数高出23%,比农村基尼系数更是高27%。实际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最主要方面。李实和岳希明(2004)通过对泰尔指数的分解得出,城乡收入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占到4成以上,它要高于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对总差距的贡献。陈建东(2010)通过对基尼系数进行分解计算得出,1996年我国城乡之间的基尼系数对总的基尼系数的贡献率就已经超过了55%,占到了一半以上,2007年更是达到了64.1%。

整体而言,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地区发展水平成反比,即在经济发达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经济落后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反而更大。段景辉和陈建宝(2010)计算的我国部分地区的城乡差距基尼系数表明,东部地区多在0.1以下,中西部地区均高于0.1(除内蒙古外),且多数在0.15左右。甘肃省地处大西北,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城乡收入差距比较严重。以段景辉和陈建宝计算的城乡差距基尼系数而言,甘肃省在全国是第二高的,仅次于四川。若以甘肃省城乡收入比值与全国值做比较,可以看出,甘肃省的城乡收入比值的变化情况大致与全国的一致,而数值比全国要高。

二、理论分析

造成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两类。改革开放以前,政策因素占主导地位。当时,中国实行城市偏向的重工业发展战略,为积累资金,辅之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制度,使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为限制劳动力流动,又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与之配套的还有一系列就业、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制度。因此,当时实行的这种二元经济政策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甚至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格局。

改革开放以后,政策因素仍然存在,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在某些方面依然很明显,然而,市场因素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如果从投入要素角度分析,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是两个重要的市场因素。

人力资本水平等是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来源,人力资本投资必然提高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增进个人的生产能力,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必然得到更高的收入报酬。因而在市场经济当中,人力资本的不平等必然会带来个人收入的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另外一个影响因素是物质资本的不平等。现在学者们多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资本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将会逐步降低。早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物质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这将导致经济收敛,收入水平也会趋于相等,即便后来又区分了“无条件收敛”和“条件收敛”两种情况,但那是由物质资本以外的因素造成的,物质资本不会导致经济差距和收入差别(Robert M.Solow,1956)。新古典增长理论所说的经济收敛是一个长期过程,因而,长期来看物质资本差异并不会产生人均产出的不同,如果包括税收政策等其他因素都相同,也必然有相同的人均收入水平。然而在短期,包括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一般都承认:人均物资资本高则劳动生产率就高,人均收入水平也高。尤其在经济发展初期,物质资本在生产中作用巨大,因而物质资本差异是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中国城乡之间物质资本的差异比人力资本的差异大得多,而对于像甘肃省这样的地区而言,物质资本的巨大差异肯定是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本文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城乡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差异对城乡收入水平差距的影响。

三、指标和数据说明

本文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度量城乡收入差距。以城镇和农村历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来代替物资资本,它们分别除以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即得到各自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也就是各自人均物质资本。估计人力资本并没有统一的方法,有收入法、投入法、教育年限法等。本文选择以投入法来衡量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大致可分为公共人力资本投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以及机会成本,但由于统计资料中并没有详细的相关数据,文本只能用居民消费中的文教娱乐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和交通通讯支出三项的和来衡量人力资本投资,显然这些都属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因而将会低估人力资本存量,但由于我们关注的是城乡人力资本的比值,而城乡个人人力资本的差异与总的人力资本差异应该是一致的,因而这样处理对我们的分析不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数据均来自历年《甘肃统计年鉴》或《甘肃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由于统计口径或指标的变化,本文在某些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

四、实证分析

本文的实证分析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即VAR模型),以RI,RPC,RHC分别表示甘肃省城乡收入比,城乡物质资本比,城乡人力资本比。实证分析用Eviews软件进行操作。

1、确定最大滞后阶数和平稳性检验。为建立RI,RPC,RHC的VAR模型,首先要确定最大滞后阶数。我们选择滞后阶数为3进行滞后长度准则的检验,发现LR,PPE,AIC,SC,HQ五种滞后准则选出来的滞后阶数都是1阶,于是我们将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定为1阶。

为了验证VAR(1)模型的平稳性,需要计算它的差分方程的特征根,如果所有特征根均落在单位圆内即模长小于1,则VAR(1)模型是平稳的。经计算模型的三个单位根的模长为0.54和0.90,均小于1,所以VAR(1)模型是平稳的。

2、VAR模型参数估计。基于以上的分析,通过软件能够得到VAIL(1)模型的参数侮十,最后得到的模型写成矩阵的形式为:

而且,从估计结果和各统计量可知,RI,RPC,RHC的前期值分别对当期值有比较明显的正向影响,而其他估计系数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仅从符号上来讲,估计结果是符合经济意义的。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可以分析VAIL模型

的动态特征,即可以分析每一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或冲击对它自身或其他内生变量产生的影响。图1为RI对RI,RPC,RHC的脉冲响应结果的联合图表,结合相应的数据表(此处略)可以知道:城乡收入比值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在第一期即有较强的反应,使其增加了0.21左右;随后响应强度开始逐渐减弱,不过我们看到其减弱的速率并不是很快,在第10期似乎还没有收敛的迹象。因此,城乡收入比值本身具有很强的正自相关性,或者说城乡收入比值具有“惯性作用”,如果前期的数值较高,则在较短的时间内,这一比值很难较快的降下来。

其次,我们发现物质资本比值的冲击对城乡收入比值竟然产生了负向的影响,而且强度还比较大。这似乎表明城乡物质资本比值的扩大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比,但这是与我们的理论相矛盾的。其中的原因可能是:首先,由于城市偏向的政策,加之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结果造成了城乡物质资本投资过度不平衡,城市物质资本可能存在内部扭曲,即城市物质资本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其次也存在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失衡,甘肃省的城乡物质资本比值是人力资本比值的4到5倍,这说明就城镇而言,物质资本大大超过人力资本,而且失衡比例也远远高于农村,这也会影响到城镇物质资本效能的充分发挥。那么,如果前期城乡物质资本比值扩大,当然对于绝对值而言,城乡物质资本存量本身都是增加的,由于上面所说的原因,农村增加的物质资本的边际效用要大于城镇物质资本的边际效用,这可能导致城乡收入比下降。

另外,我们看到城乡人力资本比值的冲击对城乡收入比值的影响强度不大,基本上为弱的正向影响,这说明人力资本比值的新息确实对城乡收入比值产生了正向的影响,但可能是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一直不被重视,人力资本存量有限,尚未较强地影响到城乡收入比。

4、方差分解。对VAR模型还可以用方差分解研究它的动态特征,利用方差分解可以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由图2可知,城乡收入比值的变动主要是受自身冲击的影响,前3期都在85%以上,随后逐步减小,到第10期基本趋于平稳,但仍高达60%以上;其受物质资本比值的冲击在前几期比较小,随后逐渐增大,在第7期超过30%,随后的增长幅度不大,到第10期达到37%,也基本趋于平稳了;其受人力资本比值冲击的影响最小,虽然影响有增大的趋势,但到第10期仍未超过10%。总之,城乡收入的比值主要可由自身的变动来解释,物质资本比值也很重要,人力资本则处于相对不太重要的地位。

第12篇

【关键词】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回顾我国会计改革的历程人们不难发现,1992年版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老准则》)后,我国于2000年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1997年开始陆续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条例》的突出特征是重新界定了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而上述16项具体会计准则中部分准则所规范的确认和计量方法也逾越了《老准则》的约束,这样就使得在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中位于承上启下环节的属于部门规章的《老准则》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为了从根本上理顺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层次关系,在我国2006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对《老准则》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并形成了2006年版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现行准则》)。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现行准则》的行文当中不再存在《老准则》中“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取而代之的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是否仅仅是称谓上的简单变化呢?认真研读《现行准则》后人们会发现,《现行准则》中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仅仅有8项,而《老准则》中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12项(不含“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那么两者之间的4项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呢?由此可见,准确理解《现行准则》中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老准则》中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于更加充分地发挥《现行准则》对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准则尚未规范的新问题的指导作用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拟对如何准确理解《现行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加以具体辨析。

一、为什么在《现行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不再含有“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指出:“在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权责发生制是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加以规范的。经过修订后,基本准则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列入总则中而不是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规定,其原因是权责发生制是相对于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贯穿于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总过程,属于财务会计的基本问题,层次较高,统驭作用较强。”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解释可供读者参考、研读外,似乎还有如下的原因。在《老准则》中“权责发生制”被作为牢不可破的“一般原则”加以不折不扣地贯彻。在此原则的统驭之下,《老准则》下的收入确认通常规定了两条标准,其一是“产品已经发出或劳务已经提供”,其二是“已经收到了货款或者取得了收到货款的权利。简言之,只要产品已经发出或者劳务已经提供并签署了协议,企业就有权确认收入,此时根本不用考虑货款回收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显然,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而“量身定做”的收入确认标准着实极富“冒进”之嫌,我国资本市场上曾出现个别上市公司一次性计提超过30亿元坏账准备的惊人之举,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老准则》中“过于冒进”的收入确认标准实在难辞其咎。而纵观《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对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所规定的确认条件,其实质上“崇尚”的是“权责发生制”与“实质重于形式”同等重要,甚至是“实质重于形式”更趋主导作用。由此似乎不难得出结论,如果继续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那么收入的确认条件仍需维持原来的两条标准,否则就会引起概念框架上的混乱,或者被个别上市公司加以恶意滥用。

二、为什么在《现行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不再含有“历史成本”

在《现行准则》中,“历史成本”是在“会计计量属性”中加以阐述的,而不属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范畴,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之所以不再将“历史成本”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构成要素,追根溯源则在于资产要素的重新定义,新资产定义的要义在于资产要素的计量是面向未来看问题,既不强调回顾历史也不强调着眼现在。事实上,在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变革进程中,伴随资产减值计提范围的逐步扩大,历史成本原则在资产的后续计量中也在不断地遭到否定。反言之,如果在《现行准则》中继续将“历史成本”作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构成要素,那么在与资产要素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中就不应(不能)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但必须指出的是,在资产、负债的初始计量过程中仍然要按照“历史成本”来加以确定。换句话来说,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历史成本”的理念仍需在资产、负债的初始计量中加以应用。

三、为什么在《现行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不再含有“配比原则”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不再有“配比原则”的踪影,人们难免要问“配比原则”真的过时了吗?实务中人们是否可以不再按照“配比原则”来处理收入与费用的关系了?企业如果在会计实务中违背配比原则来处理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关系,受托注册会计师是否可以发表“干净意见”?

笔者认为,在“配比原则”的统驭之下,会计实务中,首先是确认“营业收入”的金额,其次按照直接配比原则来确认“营业成本”的金额,再次是按照期间配比原则来确认三项期间费用的金额。换句话来说,在“配比原则”的统驭下,利润是收入和费用配比后“水到渠成”的最终结果。基于“资产负债观”,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将“公允价值”纳入了“会计计量属性”之中,与之相关联,新的利润表中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纳入“营业利润”的构成要素,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体现的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持有利得或损失,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依据的并非是“配比原则”。由此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基于“资产负债观”,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的“营业利润”并非全部源于“配比原则”,如果继续将“配比原则”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系之中,就不能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换言之,为了避免发生概念框架层面的混乱现象,就不宜继续将“配比原则”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系。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只是为了避免发生概念框架层面的混乱现象,而将“配比原则”剔除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系之外,但这绝对不意味着“配比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不再适用,“配比原则”灵魂依旧在,而是体现在了相关具体会计准则的确认与计量过程中。企业在具体运用新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不按“配比原则”的要求来确认“营业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的做法,显然是不被准许的。实际上,不按期间配比原则来处理各项期间费用,在技术层面也是行不通的,受托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在会计实务中出现的违背“配比原则”的行为仍然要“说不”。

四、为什么在《现行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不再含有“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与“配比原则”相类似,“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也“难寻踪迹”,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资本性支出”的要义在于:资本性支出被资产化后,在其后续计量过程中应以“系统而合理”的方式加以费用化。需要指出的是,基于“资产负债观”和资产要素的新定义,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准许后续计量过程中对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样就使得被资本化的各项长期资产在其费用化过程中难以维系其系统性及合理性。换言之,准许对资本化的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就打破了资本性支出在费用化过程中的系统化、合理化。因此,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剔除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外,实际上就顺应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对资本化的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同时在客观上也实现了有效规避概念框架层面发生混乱的效果。

同样需要强调的是: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剔除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外,并非意味着在企业初始确认过程中可以不再遵循该原则。实际上,对各项长期资产的初始确认就是在贯彻“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也就是说,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老准则》中的“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在资产要素的初始计量中被实质性加以贯彻与应用。

五、如何理解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比性”与“实质重于形式”

在《老准则》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可比性”和“一致性”是平行存在的两项原则,其中前者强调的是不同企业发生相同交易或事项时所采用会计政策的横向可比性;后者强调的是同一企业所发生的相同交易或事项在不同时期所采用会计政策的纵向可比性。而在《现行准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比性”中既包括横向可比性也包括纵向可比性,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需要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由此不难看出,《现行准则》中的“可比性”实质上是将《老准则》的“可比性”和“一致性”进行了有机合并,此举更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理解与把握,更有助于报表使用者获取有用的决策信息。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我国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新引入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通常被业内称为“第十三项原则”,《现行准则》将“实质重于形式”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不过是“填平补齐”而已。但需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被广泛加以强调和运用,例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确认、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关联方关系的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编制主体的确定、售后租回及售后回购业务的处理等。

总之,尽可能准确理解《老准则》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与《现行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的衔接关系,弄清楚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的“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配比原则”及“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具体存在方式及发挥作用的形式,对于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现行准则》,进而加深对各项具体会计准则的理解以及更加充分地发挥其对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准则尚未规范的新问题的指导作用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