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时间:2023-05-30 09:49:31

第1篇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居秋暝》清新自然,诗画一体,作者用清新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新雨后的山峦,松间的一轮明月,石上的汩汩清泉,更让我们惊喜的是画中还有从竹林中洗衣回来的女子,在莲叶间时隐时现的渔舟,充分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闲适之情。

王维将时间放在了晚上,可能是有明月的晚上更富有诗意吧!诗人向来钟情于有明月的夜晚,有明月的夜晚有更多的文章可做吧。“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许是太安静的缘故吧,作者需要有人来打破这宁静,于是有了下面的“竹喧归浣女”,好像从天而降的仙女。良辰美景中自然少不了少女的陪衬,少女是天地间真善美的化身,可是放在现实生活中,在这里出现洗衣的少女是不合适的。

从时间上看,明月已经升得老高了,可见时间已晚,夜已深。从空间看,是在空山之中,绝少人迹,这个时候少女去洗衣服,岂不是很危险吗?也许当时有一群少女,可是,就算是一群少女也是很危险的。也许当时当地会有坏人出没,会危及少女的安全,就算是没有坏人出现,那种情况下,少女也会觉得心发慌。从少女本身来讲,一个精明的少女是会保护自己的,不会在那种情况下去冒险。从家庭来讲,父母也不会允许女儿在那种情况下出去冒险。衣服什么时候不能洗?即使在白天,女儿出去洗衣服也不是十分安全。我们读这首诗时,也会为少女的安全捏一把汗。相信王维也会这样想吧。

当然,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来讲,这是很妙的一笔,只增添了诗的美丽而没有破坏诗的意境。可是,从现实角度来看,的确是不合适的。可是,这个时候,应该让什么人物出现呢?如果不让洗衣的少女来打破这宁静,让谁来完成这个任务而又不破坏诗的意境呢?让一群壮汉出现行吗?让一个男青年出现行吗?都不好。所以,这一群少女还真得肩负重任。

第2篇

一、前言

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于诗歌赏析以及诗歌阅读的要求较之以往更高。通过对于诗歌的赏析和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文章通过对《山居秋暝》的多维阐释,了解王维山水诗的典型风格,以及山水诗派的特点。同时《山居秋暝》这首诗也是一首五律代表,决定了王维在中国山水诗中的地位和创作高度。

二、建构多维阐释模式

多维阐释就是从多个角度对某件事物进行解读,在文章中就是对《山居秋暝》这首诗进行全面的解读。

1.“双重境界”论――美学角度寻意蕴

此“双重境界”,指的不是伦理境界,不同于儒家所倡导的仁义忠孝,孝敬父母,忠于君王。画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有效途径,用简单的意象营造出诗意般的场景,给作者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盛唐物质的优越感让人们无限追求,反映在诗歌上,便是有唐代诞生了三位巨擘:“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而王维在这双重境界中,做的极为突出。在《山居秋暝》一诗中,典型体现了王维的三重思想,从这一点上阐述开去,别有一番天地。先论伦理境界,王维骨子里有儒家人士进取思想的积淀,从其青年时科举、入仕不难发现。渐入中年后,厌倦官场的蝇营狗苟,遂摆盏诗酒,借诗之言语浇心中之块垒。经安史之乱,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洗劫后,遁入禅宗。《山居秋暝》一诗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以上数言是对王维“三重境界”的理论铺垫,

因此,这首诗歌在赏析过程中,需要对其中所运用的技术手法和表达的艺术情怀进行赏析。一是,理解并把握这首古诗中对于高尚理想的追求。二是,学习并鉴赏这首古诗中的诗情画意以及身临其境的画中画之美。三是,可以将《山居秋暝》和《使至塞上》作比较,从而将王维诗歌的另一种边塞风格进行更好的掌握。从美学角度对《山居秋暝》进行赏析,这也是诗歌欣赏的要求。只对古典诗歌进行单一的鉴赏,忽视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导致对于诗歌的解读极为片面。因此,在对《山居秋暝》这首诗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与作者相关的书籍资料进行补充,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诗人写诗时的心境,从而了解这首诗的审美价值。

2.“探寻诗眼”――诗歌题眼巧切入

我们知道,不管古诗的具体内涵和内容是什么,总是会出现一个诗眼,一般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在摹写,这就是诗眼最主要的作用,总领全文,总结内涵。在对诗歌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如果可以抓住诗眼对诗歌进行分析,那么将对全诗的分析起到一个关键的保护作用,学生的接受也会更加容易。我们细读《山居秋暝》不难发现,全诗虽然有许多的意境,但是无非都是围绕着两个关键词在写:“空”

“留”,“空”――空山新雨后――诗首;“留”――王孙自可留――诗尾。在掌握了这两点之后,将对全文的欣赏,以及教师的教学过程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多维阐释模式的运用

在对《山居秋暝》这首诗进行分析时就可以使用多维阐释模式的方法,先谈“空”,从题目“山居秋暝”我们可以预知:这首五律描摹秋天傍晚山中的秋色,这一“居”字,实为和诗尾“留”字呼应,诗人向往在山中隐居的恬适生活。写秋天山中的景色,本来有很多事物可以入诗,诗人却用“空山”起头,让人诧异。王维在这里实际上是先和读者玩了个“捉迷藏”,“空山”实际上并不空。接下来,诗人敏感地选取了最能代表内心空灵超凡的景物、人事,“明月松照”一一圣洁纯美,秉性不移;“清泉石流”一一宁静澄澈,脱俗阪依;“竹喧浣女”、“莲动渔舟”一一深山中冉冉升起的淡淡的人情味。这一切都印证了“空山不空”,“空”的是王维那颗在喧闹俗世游荡的心,憧憬在远离市井,在秋叶簌簌,在一方山水,寻觅到疲倦心灵的栖息地。这割舍不断的赤子情怀伴随了诗人一生,无论在官居显耀、挥斥方遒,还是岁月流逝、人生浮沉。因此,他自然而然地便发出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感慨。这便可以在这首五律中找到一条鲜明的线索:空―一留。这一“空”一“留”二字,可以为我们串连起全诗。

第3篇

1、此诗通过描绘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2、《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原文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关键词:(居辋川作);禅心;诗心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27-01

一、(居辋川作)・半官半隐・禅心诗心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佛王维的山水代表作之一,然而其所作年代、所发地点仍不可细考。明人顾起经与清人赵殿成穷毕生经历的《年谱》中也无具体记载。今人,陈铁民教授,在《王维集校注》中,从风格神韵出发,将《山居秋暝》列入《校注・卷五》,将《山居秋暝》解读为“居辋川时作”①,因而,当下仅可推断《山居秋暝》的写作时间定于“744天宝三年,始营蓝田辋川别业-756玄宗天宝一五・安禄山反,为贼所擒”②的12年之间,即王维44岁-56岁间,地点则定于(蓝田辋川)。

探索王维44-56的中年心路旅程,经历了离儒理禅的移情,渐成诗心禅心的交融。开元24年,王维的其政治理想投射张九龄罢相,李林甫当政,罢免谏官,王维诗此时作屡抒发其“遗世意”的精神,摩诘早年的儒家出世思想幻灭,然“小妹日长成,兄弟未有娶③”(《偶然作》之三)的家庭奉养下,王维先购置别业,寄情山水间,半官半隐。同时,自小待北禅的王维,此时与六祖弟子神会相交。开元28年,王维在殿中侍御史任上知南选,路过南阳,与神会论佛学,慨叹“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设不可思议!”

二、秋天暝暮山景图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山雨后黄昏,初秋淡淡的凉意,松间明月初上,潺潺流水绕过石上的秋天暝暮山景图。下面就对全诗构成的清雅山水意象图景进行分析。

诗题《山居秋暝》四字,精要地指明了所写其地为“山”,所写其时为“秋”、为“暝”点明了“秋天暝暮中的山景”的描绘对象。诗人着一“居”字,点出了非“游”的多情而是“居”的长情,诗人乐居山水,对山水自然归属。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以“空”字起首,将全诗置于全景起始,为全诗奠定了空灵远大的基调。随“新雨”二字,再看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正透过松枝那摇曳的倩影,松枝上满挂着晶洁的水滴。秋雨为山溪注入了活力,它映着月光,映着松影,淙淙咽咽,从圆润的山石之上流过。诗人由“雨”至“泉”,由“泉”至水而舟: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在“暗示”中描摹了诗人先闻“竹喧”之音而后见“归浣”之女,先见“莲动”而后出归舟,真切自然,情趣盎然。诗人顺势推出了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④,诗人反其意,持着不哀叹春草凋谢的的禅心,慨叹王孙在这“秋天暝暮中的山景”停居畅往!

试看全诗,无一字不自然、无一字不妥帖。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曰:“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三、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论诗歌妙处,高妙在境界。唐代殷在《河岳英灵集》将诗人入上品,并评价:“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著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作为我国古典诗歌最高的艺术表现,意境在盛唐诗歌里趋于成熟,诗人在意境的创造上有极高的成就,并在禅学空境的起兴中融入了人情。

首先,《山居秋暝》从“空”起,在首联与、颔联中,描绘了空寂之景的薄暮笼罩下月影初升,雨后清远潺潺流淌过圆润的山石”的景色,应和了“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的空境。在景色的安排与转换中,伴随着诗人“心之所向而生”。尾联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同样延续了随缘。

其次,王维在意境上的造诣精深,体现在他捕捉与剪裁诗歌意象上,灵动与神妙,变化从心。“万法尽在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诗人,在营造山景时,不拘泥,随传情写照灵活取舍,以暗示、虚实相生的手法,绵延了山居新雨后的近景、远景、全景、空景,道法自然。

最后,作为诗人的王维,他造的境,除禅心的“空”外,更平添了诗心的天真与恬淡,造出了独特的清雅乐境。在远处的竹林中浣女的嬉闹,回荡在流水清幽的山中,以淳朴的人情,造出人籁与自然和鸣的清雅气氛。

四、总结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佛王维的山水代表作之一,虽然其创作时间、地点上不可靠,但诗人乐居山水,以禅心与诗心的交融,将禅理与美进行清新、恬静的渲染,一洗浮艳浊气,在清静、自然中绵延百代,穿越了韶光,将美送达每一个中华子孙。

注释:

①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中华书局.北京:1997,451-452.

②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中华书局.北京:1997,451-452.

第5篇

2、《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其白话译文如下: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3、《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其白话译文如下: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4、《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6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 术语概括 文本 微观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107-02

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进行一些笼统的、空洞的概括,尤其是常常引用一些专业术语,以此替代具体的文本分析,这样的教学往往是机械无效的。要教会学生真正读懂诗歌,必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内部,进行微观分析,才能真正弄清楚那些专业术语的内涵。本文以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杜甫的《登高》诗歌为例,探索古诗教学中的“术语概括”与“微观分析”。

一、高中古诗鉴赏教学的隐忧

古诗鉴赏课到底该怎么上?这确实是让很多语文教师困惑的问题。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一书中这么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讲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学生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不正是我们教师要讲的内容吗?如果深究下去,这些一望而知的东西,也往往是很多教师不去深究而照本宣科的东西。

当前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很多教师只停留于一些大而空的分析,满足于用几个专业术语来概括,诗歌的“专业鉴赏术语”太发达,导致我们在运用这些术语解读诗歌的时候,往往把一些困惑点给掩盖了。比如说起李白的诗,我们就会说“洒脱豪放,瑰奇浪漫”,提到杜甫的诗歌,言必称“忧国忧民,沉郁顿挫”,可“豪放浪漫”的背后,有没有细腻的情感?“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怎么回事?学生往往不得而知,有时是知其名而不知其意。真正的古诗教学不应该是这样,我们所缺乏的不是鉴赏诗歌的知识,而是进入文本进行微观分析的手段和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对诗歌本身进行微观分析。

二、《山居秋暝》教学的“术语概括”与“微观分析”

(一)对《山居秋暝》的传统解读

高中必修教材中选录了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我们总喜欢引用苏轼的话来评价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确实,讲王维当然要讲到“诗中有画”,可是怎样才叫“诗中有画”?《山居秋暝》中最能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特点的是颔联和颈联,许多参考资料都是这样概括的:这两联描写了一幅秋雨后,青山清朗,天气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流淌;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荷塘里渔船在莲蓬间行驶的画面,营造了清新、恬静、淡远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喜爱自然和向往归隐生活的情感。这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上述分析是不是稍显空洞而虚弱?“描写了……的画面”就是“诗中有画”吗?哪一首写景诗不是在描写画面呢?“营造了清新、恬静、淡远的意境”就是“诗中有画”吗?哪一首诗没有意境?

当然,另一种分析要好一些:这两联的景物描写,动静相衬,视听相兼,俯仰Y合,具备了画的各项要素,的确具有画的特点,写出了山间居民宁静悠闲的日常生活图景,不但画意盎然,且流溢着诗人陶然其中的怡悦之情,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但是,这种分析同样具有“程式化”的味道。在古诗教学中,往往是这种“总结性”的归纳有余,而具体细致的分析不足,原因是这种模糊的话谁都会说,也很保险,不易出错,而一旦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很多老师就进行不下去了,一是太耗时,二是太考验一个人能力了,包括知识积淀、语言表达,包括能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其实最关键还是需要教师真正读懂文本。这样说来,“动静结合”“视听相兼”“具备了画的各项要素”等描述都是十分抽象的。那么,该怎么讲好呢?

(二)品味诗境,对诗歌进行“微观分析”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最早指出:“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古希腊著名诗人贺拉斯也说过:“诗歌就像图画。”就是说,诗与画之间必有其共通点。“画”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色彩和构图,而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是听觉的艺术,那么“诗中有画”的意思就应该是指诗歌体现出“色彩美”“构图美”和“音韵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构图尤其美丽。雨后空山,天色已暝,而皓月当空;群芳已谢,而青松如盖。素月、苍松―― 这是画的背景或远景,色调是素净的。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山石、清泉―― 这是画的主体或近景,淡雅的背景之上一抹亮色。诗句意象排列远近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构图之美。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体现了“诗是一种有声的画”。竹林之所以喧闹,是因为浣女浣纱归来;莲叶之所以摇动,是因为渔舟顺流而下。按常理,诗句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但诗人却巧妙地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充分调动读者想象―― 脚步声穿林而过,竹叶沙沙作响,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静谧的山中,这该是一群活泼美丽的少女浣纱归来吧?莲叶轻摇,摇开了一条水路,原来是渔舟顺流而下,也许那渔夫还一边划着桨,一边还唱着渔歌呢!美好的山村夜景图中,加入了人的活动,顿时鲜活生动而更加美好起来,这种美好不仅体现在“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还体现在通过语言的“对偶”来达到一种音韵的和谐。

通过“微观分析”,“诗中有画”不再只是学生一听到“王维”时本能而懵懂的反应,学生终于明白“诗中有画”原来是指诗句所表现出来的色彩、构图、音韵等方面的特点,相信以后再读王维的诗歌,学生的感知器官会变得敏锐起来。

三、《登高》教学的“术语概括”与“微观分析”

(一)对《登高》的传统解读

高中选修教材中杜甫的《登高》,也是一首极易用术语概括代替微观分析的诗歌,全诗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相信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一提到杜甫的诗歌,很多学生就可以脱口而出八个字:忧国忧民,沉郁顿挫。是学生对杜甫的诗歌有研究?非也,老师如果进一步追问何为“沉郁顿挫”,也许没有几个学生能说得清道得明。事实上,教学杜甫的诗歌并不容易,因为杜甫的诗歌风格注定了他的诗歌与我们的教学对象―― 学生有着时代和情感的阻隔。学生口中的“沉郁顿挫”纯粹只是一个诗歌术语,不会有更多的内涵。因此,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此时便成为学生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东西。

《登高》可讲的东西很多,如“特定的意象表现秋天的特点”“颈联十四字难易一字,字字有深意”“情景交融”,等等,这些都是多数课堂上会涉及的内容,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却往往一语带过,讲不透。其实,进入文本分析,杜甫的这一诗风在《登高》中就有很好的体现,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首诗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术语。

关于“沉郁顿挫”,教参的解释是:形容杜甫作品的风格,“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真挚。“顿挫”指诗歌的音节的音调随着感情的波澜起伏而抑扬亢坠,也指抒情方式回流婉转。“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藏,语势有停顿转折。

这样的解释是不是很抽象?要真正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这样的术语概括是不够的,必须进入文本进行微观分析。

(二)挖掘意蕴,对诗歌进行“微观分析”

《登高》的前四句最能体现“沉郁”的特点。很多老师是这么分析这四句的:这四句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人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油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这样的分析固然不错,但如果能进入到诗句中分析,我们会发现更丰富更广阔的意蕴。首先,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置于一个广阔的背景:天高地迥,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无”二字让人似乎看到天地之间满眼都是飘飘扬扬的落叶,这当然是夸张,却体现了空间的广度;而“不尽”的长江水则写出了时间的长度和深度,增添一种历史的深邃感,因为在古人看来,江水是永远绵绵不绝的,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而“萧萧”“滚滚”两个叠词的使用,则更增添了一种雄浑的气势。这四句,从空间的广阔,到时间的深邃,不仅仅是视野的开阔,而且有诗的精神气度―― 悲秋而不孱弱,有浑厚之感。此为“沉郁”是也。至此,我们可以给“沉郁”下一个定义了,沉郁即“深沉而磅礴、激越而又抑郁”的文学风格。

后四句,陡然从宏大的天地之间回落到个人的命运上来,深沉浑厚的境界看似缩小了,格调由此而变得低沉,这在情感上就有了一种回流之势。此乃“顿挫”是也。也就是说,“顿挫”就是“停顿转折”之意。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顿挫”之感,非但没有使全诗变得小家子气,反而有一种起伏跌宕之势,更增悲凉之感。这是因为杜甫善于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从而使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小。这就形成了杜甫诗歌独特的风格―― 沉郁顿挫。

“诗中有画”“沉郁顿挫”之外,还有很多的诗歌鉴赏术语,这些术语能够高度凝练地概括诗歌的内容、特点、情感等,但正因为凝练,往往掩盖了诗歌本身丰富的意蕴,掩盖了学生读诗歌时的困惑。要知道,每一个简练的术语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丰富内涵,这都是学生所应该知道而又“未知”的内容。

因此,教学诗歌,专业术语的概括固然需要,但更迫切需要的,是术语背后的微观分析,只有进入了文本的具体分析,诗歌的专业术语才具有可感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初夏绝句》 宋·陆游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唐·白居易

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唐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第9篇

2、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第10篇

一、人物形象

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另一类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一般称为叙事类型的人物,是诗人在展开完整的情节的同时,塑造出来的丰满、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如《诗经・静女》中就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都被表现得生动形象。

诗人自己的形象一般称为抒情类型的人物。有的诗人直接站出来抒情,诗中出现作者的形象,李白的《赠汪伦》诗中那个“乘舟将欲行”的李白,就是诗人自己,他直接站出来表达自己对沿岸踏歌送别自己的汪伦的无限感激之情。

有的诗人以化身出现,如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诗中的“渔翁”其实就是诗人的化身。诗人借对渔翁的描写,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地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情,寄托了他政治失意的孤愤。

还有的诗人不直接出现,而是通过对景与物的措写来抒发感情,表达心意,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同学们通过诗人对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

二、景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称为“物象”。由于它们写入诗词时带有诗人的主观情感,所以又称为“意象”。

1.面对不同季节,人们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自然便会有不同的情绪。有时多数人对某一季节会有相似的感受,像秋天,万物萧索,草木凋零,日渐寒凉,人们(特别是出门在外的人)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悲凉之感;那些经历坎坷的古代诗人也自然就会因“秋”而“悲”。于是诗人们往往把思念、别离等这些令人伤感的事件安排在秋天,这就是古代诗词中借秋天景物表现悲凉气氛的作品特别多的原因。如白居易写秋夜送客的名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行》)“悲秋”是大多数诗人的感受,但是也有例外。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写得清新淡雅。

2.在季节之外,诗人们也经常借咏物抒发感情。鸟类是诗人们经常拿来入诗的事物,而其中“杜鹃鸟”的使用频率最高。如周邦彦的《浣溪沙 楼上晴天碧四垂》:“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笋已成竹,花已成泥,这是表示时序推移,蕴涵词人羁旅怀思的感情。加上杜鹃啼叫的声音,更表达出他思乡的悲情。

除此之外,“鸿雁”在诗中也经常出现。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十分困难,所以有“鸿雁传书”的典故,后来人们就将“鸿雁”作为思念亲人的意象了。如明代元凯《客中夜坐》:“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诗人描写秋天落叶萧萧,江水悠悠的景象,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此时又听到南去的大雁鸣叫,更觉肝肠寸断。

古诗歌中常出现的鸟还有:成双成对的“燕子”,总使人想起团圆或离散。“鹧鸪”,在古人眼里,叫声凄切、清长,如说“行不得也,哥哥”。鹧鸪声仿佛是哀怨、凄清的化身。乌鸦全身黑色,人们对它常有厌恶之感,常用来描写衰败荒凉的景象。

第11篇

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____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2、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____黄巢《不第后赋菊》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王维《山居秋暝》

4、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____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____王勃《滕王阁序》

7、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____刘彻《秋风辞》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____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9、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10、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____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2篇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对于王维的这段履历,绍籍越文化研究者竺岳兵在其《王维在越中事迹考》中认为:“唐开元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将近十五年间的王维原来在吴越漫游。有充分的理由说他的《鸟鸣涧》、《山居秋暝》、《相思》等名篇作于越中。”王维漫游若耶,触景生情,联想到前人描写若耶溪的名句,欲与古人争胜厘毫,“出蓝”而“胜蓝”,于是有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一联以动写静的精彩诗句。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