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疼的感觉

心疼的感觉

时间:2023-05-30 09:47:03

心疼的感觉范文1

疼痛是一种辨别对机体有伤害的各种刺激的感觉,它既是一种生理反应,又是一种心理体验;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疼痛经历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对特殊刺激的生理反应。例如,一些妇女在生产的过程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剧烈的疼痛,同时会伴随着兴奋和高兴。反之,当人们处于某种焦虑中时(比如在医院手术前)甚至一丁点微弱的刺激也会感到强烈的疼痛感。很明显,疼痛是强烈依赖于情感和思想的知觉反应。

痛觉是一种非常特殊而复杂的感觉,由于从刺激开始到痛觉形成的过程中,介入了多种心理因素和情感、情境的体验,致使痛的可塑性和多变性表现出来。[2]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认知范围内,尽管人体有各种各样的感觉,但从来没有哪种感觉会像痛觉这样明显受到心理变量和情绪色彩的影响。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心情特别好的时候,身体上的疼痛及不适似乎会大大减轻甚至自动消失,而心情低落的时候仿佛身上无处不痛。

同时,痛觉还与注意、暗示是密切的联系着的。很多早期的研究辨明,当注意集中在疼痛上时,疼痛会加剧;从疼痛分心去注意其他事情则可以减轻疼痛。比如,运动员在激烈的竞技场合,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可以忍受剧烈损害而不感到疼痛受伤,但竞技刚刚结束,会顿时感到疼痛不已,甚至动弹不得,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更加常见的亲身经历如我们在考试进行中,对于疼痛的关注度大大降低,会减轻甚至忽略自身疼痛。

人体的一个独特而复杂的感觉――痛觉,无不与众多的心理因素相关,受到情绪、情感、意志、暗示等心理过程的制约和影响,在脑的系统里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作用区域,而不仅仅限于一个特异的痛感觉中枢。如果运用神经和心理的调节手段,主动避免某些痛觉和意外致痛因素的发生,以及善于识别受教育者潜在的痛苦和负性情绪的干扰,无疑是促进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一个积极的去向和方法。

由于对疼痛的不同态度,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的“心理动机”,痛的感觉也大不相同。同样程度的组织损伤,因为病人对创伤情景的意义估价不同,痛的程度也颇有差别。比如,头部受伤的人考虑可能危及生命,而感到疼痛严重;但同样的创伤,如发生在手指或比较不重要的部位,则痛的心理反应就小的多。

动机可以影响注意的指向和强度,因此,动机是调节疼痛与注意关系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上看,动机使得疼痛调节从以往的静态过程变为一个动态过程。人们也会因为渴望引起他人关注而改变对于疼痛的心理反应。比如,小孩子为了引起父母或其他人对他的关注,会放大疼痛的心理反应,持续疼痛,以期待得到更多或者更长久的关心和照顾;与之相反的,有时为了在对方面前表现的勇敢无畏,患者会降低疼痛的心理反应。强烈的动机会明显地使人主观地改变疼痛的心理反应。

哺乳动物(除人以外)的疼痛,是根据它们的反应及其中枢神经系统同人的相应部位在形态和功能上的相似性来推断的。疼痛作为心理现象是所有人的一种亲身体验。我们的疼痛体验为情感所掩盖,且能被我们记忆和预料。大量研究表明,疼痛会降低个体的记忆表现。有意识的记忆受到疼痛的影响而自动记忆过程并不受到影响。疼痛对于个体记忆表现的削弱作用至少部分是通过占用注意资源而产生的。

疼痛还具有高度的个人经验,对于同样强度的疼痛刺激,个人的体验却大相径庭。在遭受到相同疼痛刺激的情况下,有过经验的人与初次体验的人感觉有时会截然相反,这取决于曾经经历时的心理反应。如果第一次接受手术时患者并没有感到剧痛及由此引起的恐惧,那么第二次手术时患者对于疼痛的担心和疑问会明显少于第一次手术时;相反地,如果第一次手术曾引起患者难以忍受的疼痛,那么二次手术时就会对疼痛感到极端恐惧,并感觉到剧烈疼痛。

各人对于疼痛的耐受程度,也就是个人的痛阈是有极大的差别的。毋庸置疑,痛觉的差异,有生理方面的原因,如性别、年龄、疾病等。有些外伤或自伤倾向的精神病患者,,他们的痛阈非常高,有的甚至是痛觉消失。然而,更多的研究表明,疼痛虽然有生理原因,但都有心理因素的影响,并且,心理因素往往是影响疼痛的重要原因,换言之,就是占相当比例是“心因性疼痛”。 而合适的心理治疗或心理指导,则可大大减轻因疼痛引起的心理反应,并提高对疼痛的耐受性。此外,心理因素和人格特征与疼痛也有很密切的关系:不论是源于心理的疼痛还是来自躯体伤害的疼痛,其痛知觉和痛反应都与其个体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有关。同样,文化背景和境遇对疼痛的感知觉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不同民族在特有的礼仪、信仰、习俗、宗教仪式等影响下,人们对于疼痛则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

需要说明的是,心理活动一般都有其生理生化机制;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疼痛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轻率地把他人的疼痛视为无中生有或者是弄虚作假。其中重要的是,掌握可能影响疼痛的心理因素,特别是对疼痛的态度、动机,以及情绪状态,同时也要了解原先的性格、以往的疼痛史,以及家庭和社会背景等等情况。

情绪体验对疼痛的影响,疼痛与情绪体验的关系也是研究者们一直关注的问题。大量实验表明,与中立的情况相比,处于消极情绪的被试的疼痛阈限较低,而处于积极情绪时的疼痛阈限较高。积极地情绪体验可以缓解疼痛,消极的情绪体验可以提高疼痛的心理反应。最近也有了关于恐惧引起疼痛减退的研究表明引发恐惧的情绪之后,被试的疼痛感明显减弱。疼痛对基本心理过程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注意、情绪体验等可以影响疼痛,反之,疼痛同样可以影响注意等认知过程和情绪体验。疼痛刺激不仅仅会产生疼痛这一感觉,还有消极的情绪体验。

也正因为痛感与人的心理密不可分,因而在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中采用暗示疗法。曾有人对此做过实验,医生给一个重症疼痛患者止痛片,并告知其是当前世界上效果最好的止痛药剂,并嘱咐患者要按时持续服用,患者遵医嘱服用药片后明显感觉疼痛减轻,然而医生给该患者的只是普通的维生素片。在国外的临床治疗中,有许多治疗和减轻疼痛要涉及到心理暗示。其实,这种谎言式暗示,对于患者来说,就是一剂精神良药,可以让患者在主观上减轻疼痛的心理反应。

心疼的感觉范文2

在临床各科病人中,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它不仅是躯体疾病的表现之一,也是某些心理障碍患者的确实感受。而且,同样的损伤,不同的人所感受的疼痛体验不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疼痛体验也不一样。还有一些疼痛感受发生在已被切除的器官中,如被截肢的患者感觉到已截除肢体的疼痛(幻肢痛),提示疼痛感受既会受躯体生物学因素影响,也与心理因素有关。

1. 从某种意义上讲,疼痛感受与习得过程有关。例如,一个家庭对外伤很重视,轻微的破损就大惊小怪;而另一个家庭对外伤则很不在乎,甚至严重的外伤出血较多也认为没什么了不起。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必然会影响孩子对疼痛的认识以及对疼痛的感受和反应。

2. 对疼痛刺激的含义理解不同,可产生不同的疼痛体验。例如,孩子在游戏中被同伴打了一下,可以毫不介意。但若是因做错了事,被父母同样打了一下,则会感到疼痛、哭泣甚至逃跑。又如有调查显示,战时受伤士兵只有1/3诉说疼痛,而平时同样伤势的平民却有4/5感到有剧烈疼痛。

3. 当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某一点时,其他方面包括疼痛即会处于抑制状态。例如,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不同程度的碰擦伤,不感到疼痛和不适,但比赛一结束就会感到疼痛,有时甚至到使人无法忍受的地步。又如,有些病人的疼痛,一般都是白天轻些,夜晚加重,就是因为注意力被分散或集中的缘故。

4. 人的情绪状态在疼痛知觉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焦虑等负性情绪下,常引起痛阈降低,疼痛感加强;而在欢快等正性情绪下,疼痛会被抑制,甚至感觉不出疼痛。

5. 坚强的信念也可减轻或消除疼痛。例如,建国初期浙南某些农村地区还流行一种所谓“扎肉灯”的迷信娱乐活动。用两盏灯笼点上火,通过一根弯钉扎挂在青壮年男子双上臂的皮肉里,然后平展双臂,进行长时间的游行,看不出痛苦的感受和表现。

6. 人的性格倾向对痛觉的感受也有一定影响。如性格脆弱、过于敏感或对身体不适过分关注的人,弱的痛觉刺激也能引起较强烈的疼痛体验。

除此之外,在临床心理科中,常可见到被称做“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病人。表现为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疾病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而严重的疼痛,常涉及到自身的2~3个部位。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直接导致了他们疼痛的发生,经过检查未发现相应主诉的器质性病变。这类病人常到多家医院就医,按通常躯体疾病所进行的治疗,往往效果不佳,有的甚至实施外科手术也枉然无助。实际上,此类病人属于一种心理障碍,虽然有明显的疼痛感受,但并非躯体疾病。

对于这种由心理因素导致的慢性疼痛障碍,在确实排除躯体疾病后,应寻求心理科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治疗。首先,要正确认识所患疾病,要认识到虽病痛体验严重,但并不存在器质性病变,只是自身不良的心理感受所致,不要为之苦恼,其病痛体验会自然减轻。其次,要排除对病痛体验的注意力,降低对疼痛症状的过度关注。第三,要增强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主动参与到治疗中来,不要单纯依赖药物,被动地接受治疗,要学会自我调节,进行放松身心的训练,从而通过自身的努力主动降低疼痛的感受。病情严重者,还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配合应用一些抗焦虑或抗抑郁药,以帮助改善情绪,缓解疼痛体验。

对于因躯体疾病所致的痛觉体验,要对所患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坚定治疗信心,调整情绪,转移对疼痛感受的注意,保持良好心态,方可减缓这种不愉快的体验,减轻疼痛症状,促进疾病恢复。否则,越是害怕、担忧,疼痛体验可能就会越明显,从而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心疼的感觉范文3

[关键词] 疼痛病人; 心理分析;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14-01

1 疼痛的定义 根据国际疼痛协会(IASP)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有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根据这一定义,疼痛包含至少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独特的感觉特性,二是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疼痛作为一种感觉信号,本身具有警示作用,可促使生物体采取保护性的逃避行为。然而疼痛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感觉,它同时还包含情感和认知成分,具有非常强烈的主观色彩。大部分研究者都认同疼痛包含“痛知觉”和“痛反应”两个方面。其中,“痛知觉”有感觉辨别、情感冲动和认知评估3种成分,感觉辨别负责分析刺激的性质、部位、强度及持续时间等信息,情感冲动促使个体产生不愉快情绪,认知评估则包括对伤害性刺激的注意、预期和记忆等。

疼痛是指某种损伤刺激周围感受器产生的信号,通过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特殊传导途径在皮质感受器的反应,是某种主观的十分不愉快的感觉,它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常有密切的关系,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指标和评定疗效的指示。疼痛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也给患者增加了痛苦,明显降低了患者生存质量。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重视对疼痛的观察及研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以往治疗疼痛的对策都注重在药物直通和常规护理模式上。虽然也注意到了物理止痛,但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忽略了早期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的重要还击。心理护理是指利用语言沟通,减轻心理负担,解除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提高疼痛阈值,减轻患者疼痛二设计的一种治疗方法。

2 影响疼痛的心理学因素 心理因素对疼痛的性质、程度、时间空间感知、分辨和反应程度等均能够产生影响。疼痛信号可在任何传递水平和环节上受到心理因素的调控。例如注意、暗示和情绪等心理因素均可改变疼痛反应;注意力分散、良性暗示、欣悦情绪可降低痛反应,反之则增强。

就临床镇痛治疗来说,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受教育程度等均会直接影响镇痛效果。有研究发现,单纯言语暗示可使35%的患者疼痛减轻,相比之下,不加任何暗示而使用强效镇痛药时,显效者只有54%。影响感觉的心理学因素主要包括年龄、人格特征、既往经验、情绪和注意等。

于中青年相比较,老年患者的痛相关情绪和痛行为显著减少。老年疼痛患者对于焦虑、挫折、愤怒和恐惧的评分都非常低。因为对于老年患者来说,他们比年轻人更容易将疾病繁盛归结于衰老所致,所以对于自身症状不系不像年轻人那样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中年正是出现各种衰老相关的疼痛症状的开始,这使得该年龄段得人对慢性痛出现难以接受。

人格特征是有先天素质和后天条件形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趋于稳定,形成丢客观世界特有的理解、认识和行为方式。Wade等通过重复性研究验证了人格对于疼痛各个阶段的选择性影响,发现神经质和外向性都与疼痛强度无关,神经质本身与即刻疼痛、不愉有关,对延伸的痛情绪影响最大。也有研究发现,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倾向于更频繁地表达他们的疼痛。

患者已有的生活经历对于疼痛有显著影响。临床观察多次接受手术的患者,如果第一次手术时患者未感到剧痛的心理恐惧,那么二次手术时其对于疼痛的担心和疑问会明显减少。相反,如果首次手术曾引起过难以忍受的疼痛,则二次手术时就会对疼痛极度恐惧。

情绪状态显著印象患者的痛感受。愉快、兴奋、有信心等一些积极的情绪会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反应;相反,恐惧、焦虑、悲伤、失望等消极情绪则会致使疼痛的感觉增强。另外、对疼痛的注意程度也会影响疼痛的感知,当过度关注疼痛时,会致其加重,而当分散或转移注意力时,疼痛的感觉就会减轻。

3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130例患者中做了有关心理分析、心理护理上的研究,报告如下:

3.1 资料 本组患者130例,均以疼痛为明显症状,均第一次发病。随机分了两组。观察组84例,其中男60例,女24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6岁,入院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对照组46例,两组在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及治疗前疼痛程度,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3.2 方法 心理护理认知行为疗法。

3.2.1 松弛术 松弛术是身心解除紧张或应激的一种状态。成功的松弛术可带来许多生理和行为的改变。如血压下降,脉搏,呼吸减慢,肌肉紧张度减轻,代谢率降低,感觉平静和安宁等。冥想,瑜伽,念禅和渐进性放松运动都是松弛术。这些技术可用于慢性疼痛的任何阶段。

3.2.2 引导现象 是利用对某一令人愉快的情景或经历的想象的正向效果来逐渐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意识。例如,护士科描述一个绿草荫荫,溪水潺潺,花香馥郁的情景,是患者对此投以更多的注意,从而减少对疼痛的关注。

3.2.3 分散注意力 向患者提供愉快的刺激,可以使患者的注意力转向其他事物,从而减轻对疼痛的意识,甚至增加对疼痛的耐受性。这种方法最适用于持续几分钟的短促剧烈的疼痛。如唱歌、大声的描述照片或图片、听音乐、愉快的交谈、下棋和做游戏等。

3.2.4 音乐疗法 音乐是一种有效的分散注意力的方法。通常应根据患者喜好进行选择,如古典音乐或流行音乐。患者至少要听15min才有治疗作用。研究显示音乐对减轻患者疼痛效果很好。

3.2.5 生物反馈 生物反馈是一种行为治疗方法,操作时,告诉患者有关生理反应的信息(如血压或紧张)和这些反应进行自主控制的训练方法,以产生深部松弛效应。此方法对肌肉紧张和偏头痛尤其有效。疼痛的冲动发生于大脑皮质,疼痛的反应除了于疼痛的部位、强度、频率有密切关系,还受心理状态的影响。在观察组病人当中可以看到同样性质、同样程度的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其反应的强弱表现轻重程度各不相同;文化程度、意志、情绪、性格、环境、年龄、心理因素都可以影响患者对疼痛的刺激反应。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当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认真做好观察、治疗、护理,以利于患者康复。

4 结果 通过正确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观察组中的84人,其中64人缓解疼痛,缓解疼痛达率约为76%,而只通过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的46人当中,有16人缓解疼痛,缓解疼痛率约为35%。

通过对照可以看出观察组的疼痛和对照组的疼痛缓解情况有显著差异,观察组疼痛缓解明显好于对照组。

5 讨论分析 长期以来,疼痛早期只注重药物治疗和常规据理,忽略了早期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这一重要环节,而此环节恰恰是解除疼痛,恢复健康的基础,它贯穿于疼痛的急性期或恢复期的康复护理的全过程。使疼痛的患者减轻心理负担,解除焦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痛苦。大量临床护理实践表明,疼痛一般是可以治疗和治愈的。活动往往产生情绪反应,情绪活动中枢能影响下丘脑引起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变化,干扰免疫功能,使疼痛局限在某一部位,随着疼痛时间和强度的增加,最后使此部位发生生理学和病理学改变。从而形成负性心理-疼痛-病理-心理的循环机制。因此生活中,可以经常体会到恐惧,悲伤的时候,能加重疼痛,而愉快,兴奋又有信心,则会使疼痛减轻。

6 结论 综上述,早期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细的艺术和特殊的技能。在临床上越来越起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认为早期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在疼痛的治疗与护理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是疼痛治愈的基础。只有认真扎实做好这项护理工作,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技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帮助病人解除痛苦,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3.

[2] 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20(6).

[3] 张秀敏.人性化护理在输液病人中的运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2004,20(9):75.

心疼的感觉范文4

关键词:疼痛接纳;正念;脑机制

过去的几十年间,通过直接改变个体想法、情绪和身体感觉的心理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转移注意力法、放松等)在缓解慢性疼痛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求患者特意地、努力地尝试去改变疼痛体验,也就是说这些方法都是基于控制的干预策略。但是,近二十年来,东方佛教中的“禅修技术”,逐渐在西方的行为医学(Behavioral medicine) 以及临床心理干预中被运用起来。正念禅修中所强调的“接纳”,也成为以“改变”为主流的西方心理治疗的重要补充和修正。

接纳被定义为:体验到疼痛时,不采取行动来控制疼痛,而是继续以开放地心态,继续带着疼痛做事。McCracken(2004)认为,对疼痛的接纳包括两个成分:疼痛意愿和活动投入。疼痛意愿指允许疼痛体验存在,而不努力控制它的程度。活动投入是指即使疼痛存在仍然能维持活动的程度。与接纳相反的就是体验回避,即体验到疼痛时,不愿意面对它,想控制疼痛,让疼痛尽快结束或消失。

一、以接纳为基础的干预方法

1.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

接纳与承诺疗法(ACT)是基于行为的原则,通过训练正念能力,强调不评判地接纳个人事件和身体感觉来减少对困难体验的回避以及个体的认知混乱,提高个体的心理灵活性的一种治疗方法。ACT主要包括六个核心步骤:接纳(accept)、去除认知与事实的融合性(cognitive defusion,即不把想法当事实) 、活在当下(being present)、将自我作为觉察的内容( self as context)、明确生活的价值(value)和承诺行动(committed action)。目前,ACT在治疗多种精神和心理障碍方面(如精神病、社交恐惧、吸烟戒断、多种物质依赖、抑郁、慢性疼痛、职场压力和缺乏创新能力、癌症晚期的应对、广场恐怖等)已经取得了不错成效,并且获得了实证研究支持。

2.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干预方法。

正念(Mindfulness)是佛教禅修中主要修练心性(mind)的方法,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对发生在此时此刻体验的不判断、不回应的注意,包括对认知、情绪和躯体感觉,也有对光、声音、气味等其他环境刺激。几十年来,以正念为基础的方法逐渐运用到了临床心理学各领域(包括各种疼痛问题),受到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其中一种常见的正念训练形式就是正念减压训练(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最早是由Jon Kabat-Zinn等(1979)发展创立的。该训练的核心是培养人的正念能力,共持续八周,每周一次,每次2-2.5小时的正规训练,其中在第6周时有一个全天性8小时的训练,即正念日。每次的训练的人数可达30以上。在训练过程中,指导者通过躯体扫描、正念呼吸、观想法等逐渐培养参与者的觉知能力。除了接受正规训练之外,参与者还被要求完成家庭练习任务,将正念融入到生活中。此外,Teasdale等人(1995)在Jon Kabat-Zinn正念减压疗法基础上创立了正念认知行为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其功能主要在于预防抑郁症的复发,所以其训练人数控制在12人左右或更少。MBCT 甚至被研究者称为,是认知行为治疗继以学习理论为主导的“第一浪潮”、以认知疗法为主导的“第二浪潮”之后的“第三浪潮”,它强调的是对认知的态度以及认知过程的改变,而“第二潮”的认知治疗中的认知改变主要是认知内容的改变,尤其是不合理认知内容的改变(吴九君,郑日昌,2008)。

二、以接纳为基础的心理疗法干预疼痛的可能机制

1.接纳的态度。

基于接纳的心理疗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个体一种不判断、接纳的态度,即愿意体验不想要的心理事件,而不是努力去控制或者改变它。很多研究表明,对慢性疼痛的接纳可能是成功适应疼痛的关键机制之一。当然,接纳并不是让个体承受所有的痛苦经验,而是让个体勇敢地面对某些痛苦,继而能做一些从根本上能改善健康的建设性的事情。对于可以改变的确实要改变,但是对于难以改变的或需要付出背离生活价值代价的,也许用接纳的态度和方法是更合适的。如果人们愿意接纳疼痛的感觉以及伴随疼痛的想法,有疼痛体验的人可能还是会体验到疼痛的感觉,但是不会觉得疼痛是那么痛苦不堪或者毁灭性的,它对人们的生活或功能的影响就减少了。

2.脑神经机制。

Kakigi等(2005)和Orme-Johnson等(2006)使用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进行研究,发现有正念练习经验的人对疼痛的反应在以下脑区有所不同:丘脑、躯体感觉皮层(SI和SII)、脑岛、前额叶和前扣带皮层等。在研究中比较了冥想组和控制组对激光诱发疼痛的不愉快评价和对疼痛预期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发现冥想组中被试对疼痛的不愉快评价低于控制组,并且他们对疼痛的不愉快情绪和其练习经验呈负相关。另外,他们还发现冥想组右脑顶叶的活动低于控制组,并且这些脑神经活动与冥想者的练习经验相关,表明有冥想经验的人对即将到来的疼痛有更少的预期和评价。这些研究初步探索了冥想(正念)练习经验与疼痛预期和疼痛体验(情感和感觉)的关系,暗示长期的冥想(正念)练习经验可能会使个体在脑神经方面产生关于疼痛预期和体验的长期稳定的改变。

三、小结

基于正念的干预方法已被大量研究证实对慢性疼痛干预中与有重要作用,正念训练可以显著增加体对疼痛的接纳程度,缓解他们因疼痛而引起的不愉快情绪。降低了急性疼痛对被试主观感受的负面影响,这点在临床上或者日常生活中有重要作用:个体面对疼痛时,尤其是面对慢性疼痛时,虽然不能改变疼痛强度,但若能对疼痛更加接纳,缓解因疼痛而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内心就能更加平静,这样患者就能带着疼痛更好的生活,这对于患者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吴九君,郑日昌.(2008).心智觉知干预述评.中国心理健康杂志,22(12),148-151.

[2]王淑珍.正念――基于东方文化的心理治疗方法.社会心理科学,2016(2):64-68.

[3]齐臻臻,刘兴华.(2015).接纳策略在慢性疼痛应对中的研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4(8):756-759.

心疼的感觉范文5

【关键词】 外科手术 疼痛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12-02

疼痛是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疼痛影响着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1]。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见于每一位术后病人,尤其在非全麻手术过程中,患者意识处于清醒状态,机体的疼痛会引起强烈的心理生理反应,造成血压、心率的大范围波动,致使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也为术后的病情恢复带来影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严重的术后疼痛常常导致病人睡眠不足,造成情绪低落、妨碍组织修复、延长住院时间,因此术中对疼痛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和评估,采取一些必要护理,有效的缓解疼痛是手术室护士的重要职责和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笔者结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00患者针对术中疼痛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护理措施,效果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患者,全部是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的手术治疗。男45例,女55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为36.5岁。术前均无明显心肺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其中采取局麻麻醉方式的有70例,是用2%的利多卡因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时间为30~150min。采用单纯局麻的为30例,采用1%的普鲁卡因行术区局部浸润麻醉,手术时间为30~100min。

1.2 对疼痛程度采取的判定方法

在此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VRS疼痛评分法:0级:无疼痛;Ⅰ级(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正常生活,睡眠无干扰;Ⅱ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Ⅲ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止痛剂,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植物神经紊乱或被动。与此同时,还观察患者的行为变化及其相关病理生理的相关改变。若产生疼痛剧烈之时,患者能出现或不安、呼叫,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脉率改变、影响呼吸等症状,严重者一般能导致消化系统的改变如恶心、呕吐,将使患者产生极度恐惧等,这些都属于术中疼痛评分的客观指标。

1.3 护理方法

一般护理组给予常规的术前宣教,全面了解患者疼痛状况,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舒适的病室环境,等等。护理干预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分别如下:

1.3.1 一般护理组的护理措施

1.3.1.1 术前宣教。护理人员术前到病房探望患者,给予亲切问候和介绍手术室的环境,了解病情和患者的一般情况,解释手术的目的和意义,使其对手术治疗有比较现实的认识,介绍手术室环境及手术时应注意事项,以亲切、热情的态度与手术患者接触取得患者信任,减少恐惧,使患者产生安全感。术中应关心体贴患者,以亲切、热情的态度与手术患者接触,获得患者信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稳定情绪,解除焦虑,从而在心理上树立起信心。

1.3.1.2 全面了解患者疼痛状况。护理人员需要了解的:如疼痛的原因、部位、性质及对疼痛的反应、疼痛发作时伴随的症状,做到有的放矢,使护理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1.3.1.3 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尊重病人的人格,相信病人主诉,接受病人对疼痛的反应,确认病人的痛苦等,帮助病人正确对待即将发生的疼痛。

1.3.1.4 创造舒适的病室环境。要应尽量避免病人受到不良刺激,分散或转移其注意力如听音乐、听故事、看电视。指导病人了解缓解疼痛的方法,如咳嗽时按压切口两侧等。另外在检查、治疗、护理时,动作应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刺激。

1.3.1.5 其他一般护理。注意术后病人变换、咳嗽等一些活动防护,防止因此加重疼痛。协助病人翻身,坐起时动作应轻柔,可将一条结实的带子系在病人床尾栏杆上,让病人坐起时拉紧带子。妥善固定各种管道,防止牵拉引起的不适感和疼痛。定期切口换药,防止感染[2]。

1.4 护理干预组的护理措施

1.4.1 手术前的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内容,心理护理质量高低决定着对患者护理质量的高低。术前向病人介绍手术的一些情况,如术后身上带有管道的种类、部位、用途及术后手术切口及引流管处会有疼痛,并向病人介绍一些镇痛知识,使其对术后疼痛有充分心理准备,有助于减轻术后疼痛[3]。由于疼痛并非简单的感觉而且具有主观特性,运用药物一心理综合镇痛法可显著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有:①改变病人的认知。即帮助病人集中精力从事某项活动,形成疼痛以外的专注力,使痛阈提高。如让病人听音乐、看影碟以转移病人注意力。多个研究表明通过听音乐或看影碟形成听觉或视觉刺激能有效减轻病人的疼痛[4]。②松弛法。通过锻炼放松肌肉,缓解血管痉挛,消除紧张焦虑情绪,从而减轻疼痛。治疗时使病人保持一种舒适自然的坐位或卧位;然后指导病人从头到脚依次放松全身肌肉,闭目凝神,平静呼吸[5]。③暗示法。即通过治疗者的说服、保证或其他方法刺激病人语言信号系统,解除其焦虑不安情绪,以减轻疼痛,或增强各种镇痛的治疗效果;在疼痛时也可用自我暗示的方法达到很好的镇痛效果[6]。④催眠法。患者被催眠后,意识范围缩小,暗示感受性增强,因此医学上常常将催眠和暗示联合应用[7]。

1.4.2 麻醉过程中的疼痛护理。在麻醉前,护士应向患者详细交代麻醉的方式和麻醉时可能引起的不适感,使患者有充足的心理准备,配合麻醉师顺利完成操作。给药后,要及时询问患者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告诉其哪些是正常感觉、哪些是异常感觉。对于一些高度紧张的患者有时候会把触觉当成痛觉,并且表现出明显的疼痛表情,此时护士给予一定的安抚解释工作,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1.4.3 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护理。在手术开始后,护理人员应尽量多在患者身旁观察病情,使患者感到亲切。注意调节室温,术中关心体贴患者,为患者擦汗,使患者感到亲切、有依托。应用有关技术和心理学知识来帮助患者克服疼痛,给予精神安慰分散注意力,思想放松能促进药物止痛,有助于患者关闭疼痛冲动的“门”。术中注意保温,尽量减少患者肢体的暴露。密切观察术后患者的症状,如痛苦面容、出汗、血压升高、呼吸脉搏加快等,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采用适当的疼痛评估方法,评估患者疼痛是否减轻或加重、镇痛效果如何等。

1.4.4 用药护理。目前控制术后疼痛常用的药物有:①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消炎痛、扑热息痛、镇痛新等)。此类药物的共同作用机理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无成瘾性,镇痛效果中等,但是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易引起胃黏膜出血或诱发溃疡。故在护理过程中应着重观察病人有无用药后腹痛及呕血、便血的情况发生。②麻醉性镇痛药。包括吗啡、哌替啶、芬太尼、可待因等,止痛效果好,但多有成瘾性、抑制呼吸、恶心呕吐、瘙痒、下肢麻木、感觉障碍、尿潴留等副作用,一般多用于急性剧烈疼痛和术后早期止痛。护理人员必须掌握药物作用、适应证和副反应,及时观察和评估镇痛效果,帮助病人达到最大程度舒适,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可根据手术大小、疼痛程度选择口服、皮肤贴剂、皮下注射、肌注和直肠给药等方式,严格遵守医嘱,避免造成病人的药物依赖性。③)辅镇痛药(地西泮、异丙嗪等)。可以帮助减轻病人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3]。

2 结果

我们从两组患者术中疼痛的分级比较见表1。从表1就可以看出护理干预组的疼痛主要集中在1~2级疼痛,而一般护理组主要集中3~4级,两组疼痛比较显示1级、2级疼痛的比例护理干预组高于一般护理组,3级、4级疼痛比较一护理组高于护理干预组,统计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行护理干预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缓解了患者由于心理紧张等原因所引起的疼痛不适感觉,从而减轻了患者手术中的痛苦,使手术顺利进行。

3 讨论

疼痛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受心理状态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随着人们对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认识的提高,患者的疼痛也将会日益被重视。控制术后疼痛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疼痛护理的效果,与护士具备镇痛知识密切相关。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更新知识,重新认识,使疼痛患者获得体贴和细心的照顾。疼痛在手术过程中,虽然轻度疼痛是短暂的,但是疼痛严重时,将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甚至影响到手术后的恢复。减轻痛苦是患者的权力,更是医务人员的义务。近年来,国外控制疼痛的方法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护理人员对疼痛的正确判断和了解也不断提高,护理工作也随之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减轻了术后患者痛苦,为患者康复、身体健康奠定了基础。随着现代医学观念的转变,对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反应进行观察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痛苦,充分体现了护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特点和护理理念,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因此,在新的镇痛治疗模式下,我们应该继续加强护士职业培训,使护士掌握控制疼痛的新方法和新理念,以此来推动术后镇痛护理技术及观念的更新。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比较分析显示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缓解了患者由于心理紧张等原因所引起的疼痛不适感觉,从而减轻了患者手术中的痛苦,使手术顺利进行[4]。

总之,疼痛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生理反应,是反映护患关系的指证。术中护理在术中疼痛控制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从而提高抗疼痛的能力和信心,缩短手术时间,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必须意识到自身在病人疼痛中所起作用,要认真学习及掌握疼痛护理的有关新知识和技能,改善护理质量,使疼痛病人获得体贴和细心照顾,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白继荣,护理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38。

[2]毕娜,姚梅芳,徐美英,术后疼痛及止痛的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5):211-214。

心疼的感觉范文6

【关键词】术后伤口疼痛、分析疼痛评估、护理措施

【Keywords】After surgery the wound is still tender、assessment of the pain、nursing intervention

手术治疗肛肠疾病是肛肠科常用的方法,但由于手术导致的组织创伤,他又不可避免地带来术后疼痛。伤口疼痛虽然时一种正常的疼觉反应,但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长时间疼痛常会导致病人睡眠不足、尿潴留、情绪低落,妨碍组织康复,严重者甚至引起痛性休克。因此,正确评估伤口疼痛,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本组100例,为2010年1―10月份来我科住院的肛肠病人。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20―70岁之间,混合痔46例,肛周脓肿34例,复杂性肛瘘20例,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75例,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25例,平均住院日14―25天。

1.2测定伤口疼痛的程度:

1.2.1方法我科选用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尺〔线性VAS〕[1]手术前护士向病人介绍线性VAS的使用方法:即在标尺竖直线的两端,标有从0到10的数字,0代表无痛,1代表极轻微的疼痛,5代表中等程度的疼痛,10代表严重的疼痛。通过练习,使病人熟练掌握线性VAS的使用,手术后病人返回病房时即开始疼痛评估,在观察生命体征的同时进行,进行疼痛评估,至病人疼痛缓急为止。一般4级以上的疼痛需要镇痛药治疗,而4级下的疼痛可采用精神分散法等缓解疼痛。

1.2.2结果

本组病人中,疼痛4级以下者62例,4―7级35例,7―8级者3例。

2护理

2.1心理护理

术前让病人了解本病的治疗常规,可采取的麻醉方式及安全性,告知其术后不适,伤口疼痛为主要症状之一,应宣教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及线性VAS的使用方法,介绍抑制疼痛的有关知识。现已检测出的脑啡肽、强脑啡肽类物质已有几十种,它们与外源性吗啡一样,能够控制疼痛的传导、抑制疼痛[2]。情绪、心理等因素,可影响吗啡类物质的产生。心里护理的原理就是激发机体产生释放内源性吗啡类物质。所以术后疼痛的心理护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这一原理使患者明白面对疼痛应树立战胜疼痛的坚强信心,排除负性心理,提高疼痛阈值减轻疼痛。

2.2创造轻松舒适的环境氛围

保持病区环境清洁、安静、空气新鲜、光线柔和、避免一切不良刺激。护士应对病人如亲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使患者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减轻疼痛。

2.3镇痛药应用的护理

对疼痛评估4―7级的病人,遵医嘱给强镇痛药,即强痛定100mg+非那根25mg.im。2小时后再评估,当疼痛降为4级以下再辅以精神分散法、松弛法等。一般一天后疼痛完全缓解。对疼痛评估起到8级的少数病人,遵医嘱给度冷丁50mg+非那根25mg.im。4―6h一次、共两次,待疼痛降为4级以下辅以精神分散法等1-2天后疼痛缓解,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动态变化及各种镇痛药的不良反应。若血药浓度过高,引起呼吸抑制、过度镇痛、呕吐等反应,若血药浓度过低,镇痛无效。

2.4镇痛的护理措施

对疼痛评估4级以下未使用疼痛药的病人可采用以下方法:

2.4.1疼痛松弛法

焦虑疼痛与痛觉有互为因果关系,排除紧张恐惧心理有利于减轻疼痛。焦虑程度越重疼痛程度越重。因此护理人员应尽量陪伴患者,允许并鼓励其表达内心感受使用治疗性触摸及有效地沟通方式,使其消除焦虑恐惧心理。也可以教患者闭目养神,排除杂念,保持深呼吸,主动放松全身每块肌肉,达到止痛的目的。

2.4.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尊重患者人格,相信患者的主诉;接受患者的痛苦等,都有助于患者利用宣泄这一手段来减轻疼痛,于患者谈论疼痛,使患者觉得和别人谈论疼痛,比自己单独承受疼痛要好些,并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4.3分散法

护士要保持敏锐观察力,对轻、中度以下的疼痛患者,可采用视觉分散法:如看电视、看小说、听力分散法,如听旋律优美的音乐,讲故事。触觉分散法:如抚摸等。基于一个人的性格及以往经历不同,每个人都会选择些特殊行为方式来适应疼痛反应。

2.4.4诱导想象法

诱导患者去想象一些以往经历过的,令人欢愉的场面,如温暖的沙滩、柔和的阳光、蔚蓝的大海、茂密的森林等使其注意力转移外界,降低对疼痛的反应性。

2.4.5身体放松法

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伽、自我催眠、自我暗示以及心理治疗中的催眠与暗示疗法都有助于机体放松,肌肉张力减小以减轻疼痛。同时思想放松还能促进药物止痛,有助于患者关闭疼痛的闸门。并增加循环内啡肽、提高患者的痛阈。

2.4.6物理疗法

术后第二天,应用微波治疗仪照射伤口20分钟,以改善血液循环、清楚局部水肿、减轻疼痛。

3讨论

3.1疼痛的机理及反应

3.1.1机理:

术后伤口疼痛属急性疼痛,是手术部位组织损伤,刺激作用于机体内特定的疼痛感受器产生疼痛脉冲,通过闸门控制机制,使循环系统和受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引起体内激素方面的逐级放大效应,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导致感觉刺激反应增强,情绪兴奋,心率增强[3]。

3.1.2疼痛反应在临床上表现为:

A:心理反应:主观感受到一种难言的极不愉快的滋味,伴有焦虑、烦躁、恐惧、恶心等。

B:行为改变:皱眉、咬牙、痛苦表情、肌张力增高。

C:内脏反应:出汗、心律增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食欲减退、失眠。

3.2影响疼痛的相关因素。

3.2.1痛觉阈:即引起疼痛的最低强度的刺激或是痛疼最低的可感知强度,有报道健康者都有相似的感知疼痛的能力。但炎症可使痛觉阈降低、局麻、神经系统损伤或中枢性止痛可使痛觉阈提高分散注意力与暗示可减轻疼痛

3.2.2职业性格因素,进行体力劳动者对疼痛忍耐性较好、进行脑力劳动者对疼痛忍耐性差。性格内向者则独自承受较少诉说,性格外向者往往高估疼痛、扩大疼痛症状。

3.2.3以往经验:儿童受其父母对疼痛态度影响。有些家庭对儿童寻常的损伤大惊小怪,而有些家庭对儿童严重损伤坦然处之。日积月累,这种对疼痛态度将持续到成年阶段。

3.2.4心理因素:疼痛不仅有性别、民族差异,而受文化程度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心理因素影响。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因疼痛而引起的心理反应,悲伤可使疼痛加重,控制悲伤而疼痛减轻。心理学家发现:恐惧、焦虑、失望、不耐烦可使疼痛阈降低,愉快、兴奋、有信心可使疼痛阈提高。

3.2.5痛觉适应:传统观念认为,对疼痛的适应是不明显的强烈痛刺激不产痛适应。而新的试验证明痛觉本身存在负适应现象,即在痛刺激连续或多次作用于感官的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感觉下降现象。

3.3正确认识术后伤口疼痛

伤口疼痛是一种及其复杂的心理、生理反应,过去由于对疼痛认识不足,以为疼痛不可避免。随着人们对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认识的提高,国际上已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将会日益被重视。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更新知识,重新认识疼痛,并对每位患者的心理性格、手术过程、文化背景等全面掌握,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确判断其对疼痛反应的差异,调整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毕娜等:术后疼痛及止痛的进展,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1.1[5]:212

[2]赵晓敏:术后疼痛的护理《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3):180

心疼的感觉范文7

肌肉注射时,由于药物刺激,对局部组织产生的疼痛是患者不愿接受此治疗方法的原因之一。在临床工作中,传统的“两快一慢”即进针快、出针快、推药慢注射法不够完善。运用腧穴临证理论,采取注射部位循经穴位按压法180例,注射时患者感觉无疼痛,易于接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选择2005年6月~2006年6月在我院门诊,按医嘱给予青霉素肌肉注射的、意识清醒、对疼痛能正确描述、痛感觉正常,注射部位无感染、硬结、创伤的患者180例, 其中男124例,女56例;年龄15~60岁116例。性别、文化、职业差异无显著性。均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注射部位均为臀大肌。

1.2 方法:采用同一种药物分别用穴位按压匀速推药肌肉注射法(下简称新法)和传统的“两快一慢”肌肉注射法(下简称旧法)进行单盲自身对照,每人各做1次,全部由1人操作。

1.2.1 观察组采用新法注射:选好注射部位及穴位点,常规消毒注射部位,操作者先用左手拇指指腹按压中膂俞穴,使患者有酸麻胀感时,右手稳、准、快进针,抽无回血,用左手拇指指腹按压中膂俞穴,右手匀速将药液推完,快速拔针。

1.2.2 对照组采用旧法注射:选好注射部位,局部消毒待干。排尽注射器内空气后,左手拇食指绷紧注射部位皮肤,以90度角快速进针,抽无回血,缓慢推注药液,推注完后快速拔针。

1.3 疼痛程度判断标准:根据国际上常用的“马克盖尔法”为本实验疼痛评分[1]。该法把疼痛分为6等级,即1级不痛,2级有痛感,3级轻微疼痛,4级疼痛,5级疼痛较剧,6级剧痛。让患者以自己的疼痛经验按以上6等级作出肌肉注射疼痛评价。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肌肉注射时产生疼痛的机制与过程:痛觉的感觉器是游离神经末梢,刺激可引起组织内释放某些致痛物质,如钾离子、氯离子、组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缓激肽、前列腺素等。这些致痛物质作用于游离的神经末梢,产生痛觉冲动,进入中枢,引起痛觉[2]。肌肉注射时,锐利针头刺激作用于皮肤,首先出现快痛,它是受到刺激后即出现的尖锐的疼痛。特点是产生迅速,感觉清楚,定位明确。然后出现慢痛,推药后药物刺激0.50~1.05秒出现,病人产生伤害性疼痛。伤害感受器可以被内源性化学刺激物致敏[3],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常常难以忍受,伴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改变以及情绪变化。

3.2 按压穴位匀速推药肌肉注射达到无痛效果的机理

3.2.1 镇痛效应:据经络镇痛效应研究资料表明,对穴位一定刺激,能促使大脑中枢分泌阿片类物质,如吗啡、内啡肽等物质,产生镇痛作用。同时,按压穴位产生酸麻胀感,转移了对针刺与疼痛的恐惧,也起到镇痛作用。

3.2.2 神经效应:以一定强度按压穴位,产生得气感,位于体表的本体感受器将这种刺激反映经大脑,大脑分析后反馈给机体,使局部肌肉松弛,痉挛解除,有利于进针,减少疼痛发生的可能性。

3.2.3 情感效应:按压穴位常常可使患者产生轻快、舒服感觉,使其处于放松状态,解除紧张的情绪,消除对注射的抵触,有利医患的配合,以安慰的、欢快的心情轻松接受治疗。

3.2.4 促进药物吸收:肌肉注射的药物由于不能马上吸收,堆积于局部组织或药物本身具有刺激性,产生疼痛、酸胀感,通过对穴位的按压能起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物的扩散与吸收,以解除不适感。

3.2.5 匀速推药目的:推药过缓,针头长时间停留在组织内,是一个异物刺激,加上药物的刺激作用,局部组织痉挛,疼痛加剧。推药过速,组织短时间内高压,易引起组织撕裂性损伤。所以,应均匀推药。

3.3 按压穴位匀速推药肌肉注射法的优点:它能有效减轻注射时患者的疼痛感受。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操作中按压穴位,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放松或解除紧张情绪,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内涵。而且从表1可知,新法无3级以上疼痛病例,旧法无5级以上的疼痛病例,说明新法的效果明显优于旧法,既能使进针时达到无痛,又能减轻或预防注射时的疼痛,故效果好。

3.4 新法肌肉注射的注意事项:(1)正确取穴:中膂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2)按压穴位必须由轻到重,否则患者难以适应,甚至感到疼痛,按压时间的长短最好与注射的药量呈正比,时间不少于20秒。(3)推药的速度应均匀,即不快速也不缓慢,2 ml的药液在30~40秒推完。

通过临床实践,按压中膂俞匀速推药进行肌肉注射是一种有效、可行的肌肉注射方法,现有的护理技术可独立完成。不论是对患者生理还是心理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且成本低,易学易用,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治瑾.临床外科学[M].第一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

[2] 罗纳德.坎纳. 美国最新临床医学问答-疼痛治疗[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1.

心疼的感觉范文8

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疼痛是长期困扰女性的一个重大健康问题。女性的器官组织和生理功能具有特殊性,和男性相比,疼痛性疾病发生的种类多,病情也更为复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器官功能的衰退,一些疼痛性疾病会加重,如不能得到及时诊治,将会严重影响生活与工作,甚至致残。

中老年女性的疼痛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盆腔疼痛;二是骨质疏松症;三是腰背痛。至于引起慢性盆腔疼痛的病因很多,如慢性附件炎、盆腔结核、溃疡性结肠炎、间质性膀胱炎等;肿瘤,主要包括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等;原因不明疼痛,比如神经痛、耻骨联合痛、骶髂关节痛、骶尾痛等。

还有就是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全球性老年人群的“静悄悄的流行病”。5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50%,女性多于男性。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有1.3亿,骨质疏松症患者为9D00万。骨质疏松症的并发症之一即是有全身性骨痛,骨量丢失12%时即可出现。另外,慢性腰背痛的威胁。中老年女性除了脊柱生理性退行性改变的因素外,由于内分泌和代谢变化,特别是绝经期后相当一段时期的生理性紊乱,在原先慢性腰背部劳损的基础上,易形成老年性腰椎退行性脊柱炎。据统计,60岁以上者慢性腰背痛的发病率为92.4%。严重者会演变成腰椎间盘突出症,最终发展为退变型腰椎管狭窄症和脊椎滑脱症。

那么,为什么女性疼痛比男性更为常见呢?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许多研究者支持男女的基因决定了对疼痛的感觉差异,女性就是比男性更为敏感。蒙特利尔麦基大学疼痛起源实验室的主管蒙吉尔博士发现了第一个和调节女性疼痛极限有关的基因,而这种基因对男性关于疼痛的感觉则没有影响。况且女性的受暗示敏感性要显著高于男性,这一点,也是女性在对待疼痛时表现千差万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研究发现,疼痛发生时,如果环境中声音甚至气味不同,都会显著地影响疼痛的心理感觉。同样的伤痛,呼吸着香气的人更容易情绪乐观,感觉到疼痛水平低。女性比男性更为感性,也更容易在认知背景上强化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即使同样的疼痛,由于发生地不同,对于同一位女性而言,其疼痛感受也会大相径庭。还有,看到别人遭受痛苦时,人们通常都会产生同情心,感同身受。这种现象称为共情,这种共情有深刻的中枢机制,而共情的心理也无疑女性更易产生。

另外,从生理上说,女性对疼痛的感觉更为敏锐,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更为能忍耐。研究发现,男女对疼痛经历不仅数量不同,而且质量不同。女性在经期中止痛系统更为活跃,对疼痛的反应也不像平时那么强烈。换句话说,男女大脑中对疼痛感觉反应使用的神经元不同。一些止痛药对男女的药效不同也可以解释这种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下,办公室的女白领在办公桌前往往一坐就是几小时乃至一整天,手机、电脑、空调以及不良坐姿等引起的肌肉劳损、脊椎退化、椎间盘突出等,很容易引发”颈肩腰背痛”。

当然,从后天环境和教育等方面来看,在大多数文化背景中,男性往往“有痛不能叫”,否则就是“男子汉‘大豆腐’”,而女性在面对疼痛时有了更为自由的表达空间,即使在小疼痛上有较为夸张的表达,也是在文化背景中被宽容和默许的,甚至常常会由此激发起男性“怜香惜玉”的保护欲,而这样的正性反馈无疑又会助长女性的疼痛表达。

心疼的感觉范文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37-02

随着新生儿学的发展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及其生活质量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而疼痛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已有人建议将其作为第五生命体征[1]。国际疼痛协会在2001年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伴有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属于主观性感觉,无交流能力却不能否定一个个体有疼痛体验和需要适当缓解疼痛的可能性”。所以,即使新生儿及早产儿没有交流能力,可他们的疼痛仍然需要足够的重视及处理,尤其是早产儿,对疼痛更敏感,所以更应得到照顾[2]。

1早产儿疼痛的来源

早产儿住院时间长,接受侵入性操作多,如采血,静脉穿刺,气管插管,留置胃管等,这些操作都可以导致比较严重的疼痛。另外,环境也可影响,如不当的光线,噪音等都与疼痛密切相关。对于早产儿,即使是更换,查体,换尿布等,都能引发疼痛。

2疼痛对早产儿的影响

2.1近期不良影响。早产儿在住院时间内会受到反复的疼痛刺激,反复的刺激可使疼痛外周感受器敏感化,导致痛觉过敏反应,因此即使是更换尿布,查体等都会被认为是疼痛刺激,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心率增快,血压增高,颅内压增高,血氧饱和度下降,还可引起脑血流的变化,导致灌注再损伤,甚至诱发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3]。另外,疼痛刺激还可以促进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等的释放,造成高血糖状态,使血糖波动,免疫力下降,代谢性酸中毒,还可影响睡眠和食欲。

2.2远期不良影响:早产儿经历的反复疼痛刺激可引起痛觉的改变,慢性疼痛综合症和躯体不适,并有可能导致儿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认知行为障碍和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对于早产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治疗天数与成长后日常生活中疼痛程度呈正相关。因此说明,早产儿能够潜意识记忆早期的疼痛经历,反复的疼痛刺激会改变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降低疼痛阈值,并影响他们将来对疼痛的行为反应,与成年发生神经症状或心理障碍疾病有直接关系[4]。

3早产儿疼痛的评估

新生儿疼痛可以表现为哭闹、面部表情的改变,肢体活动等,但早产儿很少哭,尤其是极低及超低体重儿,即使受到强烈的疼痛刺激,哭闹的时间也持续很短暂。因此,哭声并不是反应早产儿疼痛的有效评估指标,需要结合生理表现,通过专用的早产儿疼痛评估工具。

3.1早产儿疼痛评分(PrematureInfantPain,PIPP),这是一项多维的评估工具,由加拿大Toronto和McGill大学制定,用于评估早产儿和足月儿急性疼痛的评估。由3个行为指标:皱眉,挤眼,鼻唇沟;2个生理指标:心率,血氧饱和度;2个相关指标:行为状态,孕周,共7个指标组成。见表1。PIPP的总分为7项之和,最低为0分,最高为21分,分值大于12分即表示有疼痛的存在。

3.2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eonatalFacialCodingSystem,NFCS):NFCS由加拿大BritishColumbia儿童医院和大学制定,用于评估早产儿和新生儿的疼痛,为最可靠有效的新生儿疼痛评估方法。NFCS有10项指标,包括皱眉,挤眼,鼻唇沟加深,张口,嘴垂直伸展,嘴水平伸展,舌呈杯状,下颌颤动,嘴呈“O”形,伸舌(伸舌只用于评估早产儿)。每项1分,总分为10分(足月儿为9分),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

国外研究者在不同的评估工具之间进行过对照研究,发现NFCS和NIPS用于早产儿疼痛评估时都很敏感,且NFCS优于NIPS[5]。

4护理干预措施

4.1提高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的认识: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早产儿疼痛的认识,因为护理人员对患儿疼痛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对患儿疼痛的护理质量。因此,帮助护理人员树立积极处理新生儿疼痛的态度,积极进行疼痛控制,从而更好地帮助早产儿应对疼痛,使患儿的机体和心理创伤减少到最小,改善患儿预后。

4.2营造舒适的环境:护理人员应尽量为早产儿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6]。降低环境的噪音水平,说话轻柔,各种仪器设备的音量应控制在较低水平,并且及时回应各种仪器的报警。各种操作轻柔,并尽量集中进行。光线不能过强,早产儿暖箱可以适当遮档,营造一个类似子宫内的幽暗环境。在晚上时应尽量调暗,以保证早产儿的睡眠。这些措施虽然不能直接减轻疼痛,但可以减轻压力水平,减少能量消耗,使早产儿能更好的应付疼痛,避免与疼痛协同而加重疼痛。

4.3舒适的

4.3.1使早产儿处于放松的:“便利蜷曲”是指当婴儿侧卧、仰卧或俯卧时,四肢中线屈曲位且呈放松状态的一种舒适,屈曲可同时对本体感觉、温度和触觉感觉系统予柔和的刺激,是一种有效的疼痛干预方法。阎光霞等的研究证实俯卧位进行足跟采血比仰卧位能减轻疼痛[7-8]。

4.3.2鸟巢护理:即使用襁褓或棉布做成的被子包裹早产儿,使其提高安全感,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使疼痛减轻[9-10]。

4.3.3袋鼠式护理:是指早产儿的母(父)亲,以类似袋鼠、无尾熊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将早产儿直立式地贴在母(父)亲的胸口,提供他们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多种研究已证实袋鼠式护理能够减轻新生儿疼痛[11]。

4.4抚触和音乐疗法。通过抚触,可刺激新生儿前庭、运动感觉系统,调节行为状态,减少应激行为,使新生儿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使疼痛缓解[12]。同时,对有疼痛反应的患儿给予听轻柔的音乐,患儿的疼痛反应可明显的降低。

4.5非营养性吸吮(NNS)+口服蔗糖或葡萄糖。非营养性吸吮能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并能促进5-羟色胺的释放,从而产生镇痛效果。[13-16]由于NNS操作简单,适用于NICU中各种操作性疼痛的预防和治疗。口服蔗糖或葡萄糖也是NICU比较常用的非药物镇痛方法,但在使用时应评估早产儿的病情,若病情危重,考虑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禁用[17-18]。

4.6其他:在致痛性的操作前,可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如安定或鲁米钠静脉推注,必要时可以用阿片类或非固醇类镇痛剂,但要注意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19]。另外,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疼痛,如液体渗漏等,及时予以处理。对于需静脉营养较长时间的早产儿,可考虑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以减少反复的穿刺[20]。

心疼的感觉范文10

一、临床资料

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386例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3例.对照组常规普外科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下列护理:对护理人员的疼痛护理专项培训教育、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及减轻疼痛技巧指导、按时给药止痛。

二、对下列疼痛给与相应的护理指导

1.不论是化学和物理刺激,严重时可引起组织破坏,受损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直接受到外界刺激,使病人感觉疼痛,同时受损组织释放出的组织胺、缓激肽、5-羟色胺等化学物质也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痛觉。由于外伤的性质不同,病人痛觉也各异,烧伤病人往往有灼痛感;软组织打击伤引起的血肿压迫神经末梢可产生钝痛感和局部压痛;骨折部位因骨折断端的移位和摩擦刺激骨膜上的神经末梢,可产生剧烈的割裂样疼痛等。外伤引起的疼痛往往有外伤史,局部皮肤上还有红、肿甚至破损等表现。

伤口疼痛的程度可因伤口种类、部位、范围和损伤程度有不同的痛觉,尤其是活动时疼痛更为加剧。怀疑有内脏器官损伤时,处理疼痛的同时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以免延误病情。肢体创伤有骨折的病人应立即用夹板制动,减少肢体活动,减轻骨折断端摩擦引起的疼痛。外伤后可因组织出血或创伤组织肿胀压迫神经末梢产生疼痛,应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利淋巴及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引起的疼痛。异物刺入皮肤引起的疼痛,拔除异物后可立即止痛,据伤情给于消炎止痛药。外伤病人翻身时要注意保护患肢和伤口。以免因翻身动作不协调而引起疼痛,局部按摩可减轻骨隆突处受压产生的疼痛。

2空腔器官绞痛 空腔脏器管腔发生阻塞时,机体为排除阻塞加强脏器蠕动.敛腔内压力增高产生绞痛。如输尿管结石时的肾绞痛,胆石症发作时的胆绞痛,肠粘连梗阻发作时的肠绞痛等。这类绞痛发作时常呈阵发性,每当一个蠕动波发生时,病人即有剧痛,身体蜷曲,冷汗淋漓,辗转不得安宁。蠕动停止时,疼痛可完全缓解。绞痛除阵发性特点外,疼痛还反射到身体表面。如肾绞痛时,病人感觉从腰向下,沿腹肌外缘向外有放射性疼痛,胆绞痛和肠绞痛也分别在腹部表面有疼痛的反射区,绞痛发作时重压痛区可使疼痛减轻。

对绞痛病人必须先作出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然后适当用解痉药减轻疼痛。在治疗期间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安置患者卧床休息,为患者提供良好、舒适的环境,避免人员吵杂。做好心理护理,缓解病人紧张情绪。嘱病人禁食、禁水,必要时做好术前准备。

3晚期癌肿疼痛 晚期癌肿产生持续性剧痛的原因有:癌肿侵犯器官包膜或壁层腹膜;癌肿晚期发生胸、腰椎、骨盆转移,因骨质破坏或压迫神经产生剧痛。因此,剧痛往往是晚期癌肿的表现。这种疼痛呈持续性,病人不能耐受,需用镇痛和品止痛。

护士必须掌握who三阶梯癌痛药物的知识,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药物的副作用等,并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指导。根据药物性质选用不同的给药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效果。用鸦片类药物期间要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如便秘、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尿潴留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心理护理。

4心理或神经因素疼痛 同样性质和程度的创伤或疾病在不同病人身上反映的强弱表现各不相同,疼痛阈值因人而异。儿童阈值明显低于成人,即使在同一人身上也会因时而异。这是因为大脑皮层对疼痛的反应还受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优美的环境,有趣的活动可以提高痛阈。疲倦、紧张、焦虑则降低痛阈,增加疼痛的感觉。一般在夜间及清晨,人的生理状态处于低潮,注意力较集中,对疼痛反应增强。

疼痛的根本解决有赖于病因的治疗,但使病人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思想轻松的护理,都可提高其痛阈,增强其对疼痛的耐受力。病人常因对疾病及治疗效果的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抑郁,因而加剧痛感,护士应给予必要的关心,耐心解释和对疾病的宣传。绝不可冷若冰霜,有问不答,迫使病人动怒,病情加重,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对危重病人,应操作熟练敏捷,忙而不乱,绝不可惊慌失措,以免加重病人的恐惧感,丧失信心。对因神经衰弱所致功能性疼痛,医护人员应给予慎重的体检,排除器质性病变。这类病人更需要精神心理方面的护理和必须的卫生知识指导。

5细菌感染性疼痛 皮肤伤口或体内脏器在细菌感染累及壁层胸膜或壁层腹膜时必然会有疼痛的症状。疼痛的程度与炎症感染的程度有关,随着感染的控制,疼痛也会随之消失或减轻。内脏器官受细菌感染后,常会在身体表面出现疼痛和压痛区,如阑尾炎和胆囊炎时腹部的阑尾点和胆囊点压痛区;急性腹膜炎在患侧下胸部感到剧痛,可因深呼吸和咳嗽加重;返流性食管炎病人感到胸骨后烧灼样疼痛;胃肠道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或急性胰腺炎的病人,腹痛常呈刀割样,使病人不能耐受,而且腹壁肌肉痉挛呈板样强直,伴有明显压痛。

细菌感染引起的疼痛常呈持续性,其疼痛程度与感染程度有关。注意生命体征及疼痛的演变,定期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汁数,合理使用抗生素,注意用药反应。对于腹腔感染病人给予半卧位减少腹壁张力,也有助于感染局限吸收。对局部感染、臀部注射后引起的局部炎症,早期用湿热敷或红外线照射可控制感染,减轻疼痛。但在诊断尚未明确之前,不可用麻醉止痛药和局部热敷以免遮掩症状和体征,延误病情。

6缺血性疼痛 组织缺血时不但得不到氧的供给,而且酸性代谢产物也不能排除,缺氧和酸性物质的积聚可引起剧烈疼痛,最典型的病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下肢闭塞性脉管炎的病人,适当的文娱活动有助于分散注意力,减轻痛苦,尽量少用。适当保暖,可增加血液循环,帮助缓解疼痛。指导病人避免采取导致缺血程度加重的,如下蹲、盘腿、抬高肢体等。

参 考 文 献

[1]吴婉红,彭玲,陈俏红,王坚疼痛教育对泌尿外科术后疼痛护理的影响.临床护理杂志,2008年第01期

心疼的感觉范文11

疼痛的感觉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道屏障,是在提示身体的某个部位正在受到侵犯,需要及时排除。怕就怕的是,被疼痛反复折磨,却找不出那个需要排除的危险,这样的疼痛所带来的痛苦,足以让人崩溃。

江苏的余春红,对这一点就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她手脚疼痛难忍,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睡觉,每次睡眠最长不过一个小时就要被疼醒。她几乎走到自杀的边缘,但是疼痛到底来自哪里却始终不得其解。

冬天把脚泡在冷水里

事情还得从2004年11月4日的晚上说起。当天晚上不到9点,余春红就早早上床睡了,可是意外就在这时发生了!余春红突然觉得十个指端像针扎了一样疼了有半分钟。

被手疼惊醒的余春红,起初并没有当回事,然而接下来,这种感觉又发生了奇怪的变化,持续到手不疼了,转到十个脚趾尖了,像针扎一般,又麻又疼,再后来,就像拿锥子不停搅动一样钻心的痛。

余春红在以前也曾经出现过睡觉的时候,因为姿势不当而引起的肢体麻木,当时她认为可能是血脉不通,也许揉两下,血脉运行恢复正常就会没事了!时间过去了一个小时,渐渐地,余春红手脚麻疼的感觉果然随着不停地揉搓有了缓解。

第二天一整天都没什么变化,也没什么感觉,晚上看完电视睡觉,刚躺下十来分钟,又像昨天一样疼了。连续两天晚上,出现同样的症状,余春红开始有些紧张,自己的手脚这是怎么了?会不会是得了什么病呢?

余春红赶紧和丈夫来到了镇上的卫生所,寻求医生的帮助。镇上的医生根据经验判断,认为余春红手脚麻疼的原因,是肌肉或者血管发炎,可治了三天,没有任何效果。

疼痛的原因没有找到,而余春红疼痛的症状却在不断加重,才几天时间,她已经被疼痛折磨得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睡觉了,每次睡眠最长不过一个小时,就要被疼醒。

2004年11月10日,距离余春红第一次出现疼痛已经过去六天,余春红的手麻脚疼,特别是脚疼,迅速地改变了她的生活。她经历的已经不仅是无法入睡了,她甚至疼得不敢用脚掌走路。

既然镇上的医生已经无能为力,余春红和丈夫索性直接去了市里的医院,这里的技术条件和医生的经验都要比镇上的卫生所好。但是在查了血常规,做了CT,做了尿样检查等检查之后,医生们还是没有找到余春红疼痛的病因。

没有办法,即使当时是寒冬,余春红也只有把自己的脚泡在冷水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她的疼痛。

手不疼了,脚更疼

余春红和丈夫在四处寻访过十几家医院之后,把希望又投向更大的城市――上海。2005年1月4日,距离第一次出现疼痛整整两个月的时候,余春红和丈夫来到了上海。

上海的医生在看了余春红带去的所有检查报告后,又结合她自身的情况,得出了余春红患有红斑肢痛症的结论。

红斑肢痛症是由基因突变引发的一种血管性疾病,它以肢体远端阵发性血管扩张,皮温升高、肤色潮红和剧烈疼痛为主要特征。余春红的双脚只有泡在冰水里,她才会觉得舒服,这正说明了她皮温升高,而剧烈疼痛这一点,在余春红的身上体现得也非常明显!红斑肢痛症的三个特征里,有两个特征余春红都符合,因此余春红自己也认为这下可算是找到病根了!

拿着医生开的药,余春红和丈夫回到了老家,按照医生的要求,余春红每天都坚持按时吃药。一个星期之后,独自在家的余春红无意间发现自己的手不疼了,折磨了她两个多月的疼痛消失了!

但是就在余春红沉浸在双手摆脱疼痛的喜悦的时候,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余春红发现自己的手虽然不疼了,但是所有的疼痛,似乎一下子全部转移到了脚上,脚的疼痛加剧了,感觉比以前疼得更很,是那种放射性的疼,就像锥子锥在上面。

2005年2月10日,从上海回来已经一个多月了,尽管余春红一直在坚持服用医生开的药,但除了手不疼之外,并没有新的进展,她的脚疼不仅没有缓解,反而不断加重。

彻骨的疼痛摧毁了余春红的生活。余春红吃饭没有规律了,睡觉也没有规律了,不能正常地社交了,一切都中断了。而疼痛的折磨,让原本性格温顺的余春红变得非常暴躁。尤其在脚发病的时候,表现得特别明显,心烦,说话语气重,爱摔东西。

由于查不出疼痛的原因,到了后来,关于余春红得了怪病的传言也越说越邪乎。

五种可能被一一排除

2005年3月28日,余春红和丈夫收拾好行装,来到了北京天坛医院的疼痛治疗中心,决定最后一搏。她的样子让这里的医生们都感到非常意外,余春红的疼痛程度,更是让医生们大吃一惊。

北京天坛医院疼痛治疗中心有一种疼痛的视觉评分,叫VAS评分。当时根据余春红的表述,她的评分8分接近了最严重的程度:10分。

8分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VAS尺是一种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的专用尺。尺子的一面四个脸,四种表情,分别是微笑、一般、难过、痛苦,医生在测试的时候,会让患者根据自己当时的感觉,选择一个位置,所选的这个位置在尺子反面我们会找到相应的数值,这就是患者疼痛的VAS评分。当时余春红选择的表情对应的数值就是8分。

根据VAS评分标准,0分代表无疼痛;3分以下表示有轻微的疼痛,但是患者能够忍受;4分~6分表示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7分~10分,说明患者有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8分就是余春红当时感觉到的脚疼的程度,显然已经属于疼痛难忍了。

到底有多疼呢?医生告诉我们,这就相当于不打麻药在做截肢手术!当分值达到9分或者10分的时候,疼痛患者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过激反应,比如说自残、自杀等,当时余春红是正在朝这个危险的阶段过渡。

那么,在这所医院,余春红能够找到病因,解除疼痛吗?

神经系统、软组织、骨关节、下肢血管和代谢系统,这五个方面的异常都是有可能引起脚疼的,到底哪个是病因呢?

医生首先排除了软组织方面的疾病,因为余春红在疼痛发作之前,并没有扭伤的经历!

会不会是骨头出了问题?医生给余春红做一个X光的检查,又排除了一种可能。

余春红发白的脚让天坛医院疼痛治疗中心的刘延青医生联想到了血管病变的可能。可血管彩超提示没有什么异常病变,血管性病变,也被除外。

通过检查和测试,医生们又排除了周围神经炎的可能。

通过血液检查和尿检,医生们又排除了代谢系统疾病当中可以引发脚疼的痛风的可能。

至此,五种最有可能引起余春红脚疼的情况,通过检查,已经一项项都被排除了!

腰椎间盘突出才是疼痛真凶

就在余春红已经准备放弃的时候,刘延青医生却还在做着最后的努力。

他不经意地发现了一封信,这是前不久一个患者写给他的。

这位患者当时也是单纯脚疼,也和小余一样无法正常行走,来找刘延青就诊。在做了很多检查都无法找到疼痛的原因后,刘延青医生不经意间发现这位患者还伴有腰疼的症状,于是又做了一个腰椎的核磁共振,终于找到病因,原来是腰椎间盘突出。

余春红得的病会不会也是这样呢?

可这位患者除了脚疼,还伴有腰和腿的疼痛,但是余春红的疼痛仅限于两只脚!

可刘延青医生还是决定再试一下。余春红的腰椎CT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腰椎CT显示余春红右下肢腰4、腰5、骶1有神经根损伤的表现。

CT的结果让刘延青恍然大悟。余春红的疼痛终于可以解释了。

原来,余春红长时间的脚疼,背后的真正原因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是连接两块腰椎骨的一种组织,当受到某种原因的损伤之后,它就会沿着一个方向突出,如果腰椎间盘突出的这个方向,正好是神经根所在的区域,就会压迫神经根。而在第四、第五节腰椎间盘附近的神经根,它连接的神经,就是负责支配脚的感觉的,所以,只要有这种压迫,脚就会一直产生疼痛,就像余春红那样。

但是余春红还是很奇怪,既然自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那为什么自己的腰却没有丝毫不适的感觉呢?

对此北京天坛医院疼痛治疗中心的刘延青医生解释说,腰椎间盘突出症有2%的病人没有典型的坐骨神经痛,就是我们常说的典型的腰腿疼痛,而就是足疼,没有其他的表现。而余春红,正是这2%中的一个。

2005年4月27日,余春红在天坛医院接受了胶原酶溶解术的手术治疗。她终于摆脱了那种钻心的疼痛。

余春红之前每次去医院,要么挂神经科,要么挂骨科,要么挂血液科,最后才到了疼痛科,走了不少的弯路!因此专家提示,现在已经有50%以上的三级甲等医院开设有专门的疼痛科或者是疼痛门诊,那些像余春红一样被慢性疼痛折磨、而其他科又查不出原因的患者,不妨去疼痛科或疼痛门诊看一下,说不定那里的医生会早日还您无痛的生活。

心疼的感觉范文12

【关键词】疼痛; 评估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1979年对疼痛的定义是: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所引起的情感经历,或是就这一损伤所做描述。疼痛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有害刺激。不论在医疗机构还是社区,疼痛没有得到充分治疗依然是人群中的一个重大健康问题。疼痛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社交及生活质量等,也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而缺乏适当的疼痛评估及康复护理是疼痛患者治疗不足的主要因素之一;评估是疼痛处理关键的第一步。积极准确评估疼痛,不仅可以识别疼痛的存在,还有助于疼痛治疗效果的评价。本文就疼痛评估综述如下:

1疼痛评估的障碍

人们普遍有这样的误解,认为疼痛是衰老的一种正常预期结果。而人们常不愿主诉疼痛,更喜欢用“不舒服”来描述疼痛,而避免使用“疼痛”这个术语。还有许多因素如文化程度、性别、感觉缺失、认识受损等影响疼痛患者的沟通与评估。这些都给准确评估疼痛带来一定困难。另外,病人和照顾者缺乏疼痛知识的教育也妨碍疼痛的评估。

2准确评估疼痛的策略

测量疼痛的方法包括自我评定、行为观察法和生理反应,病人的描述和自述(self-report)仍然是评估疼痛及其强度最为准确的证据。绝大多数认识损害的疼痛是能够被评估的。应经常评估患者的疼痛以及疼痛有无改善、恶化或疼痛治疗的并发症。对急性疼痛应每2-4小时评估一次;对慢性疼痛以及急性疼痛轻微或得到较好控制时可每8小时评估一次,选用简单易懂的经验度检验的疼痛评定量表有助于量化患者的疼痛。

3评估疼痛的方法

3.1详细收集病史:详细收集病史包括疼痛初次出现时间、整个过程的疼痛特性的变化、痛的部位、分布、强度、性质、时间特性,持续性或周期性再现,每次持续时间。相关的感觉及伴随症状,引起疼痛的因素、疼痛的用药史及家庭史。

3.2疼痛的全面评估:将收集而来的疼痛病史行疼痛的心理健康评估和疼痛强度的单位测量,也包括将疼痛分成感觉强度和不愉快感两个准度测量,以及对疼痛经历的感觉、情感及认识——评估方面的多准评估。

3.3疼痛的定性监测:将疼痛分为刺痛、钝痛、灼痛、牵扯痛类,刺痛和钝痛等定位明确又形成迅速的疼痛,即快痛。灼痛等慢痛定位不明确形成也慢,往往难以忍受并伴有强烈的情绪异常改变。钝痛是内脏或肌体较深部位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所产生的疼痛。

3.4疼痛的数字评定量表:NRS要求被测者从0-10中选择代表他们疼痛的数字,0表示无痛,10表示极痛,这是临床上最简单、最常用的测量主观疼痛的方法,患者易理解接受。对抽象思维异常的人来说,用101点数字评分法最宜,在1根直尺上有0到100共101个点,0表示无痛,100表示最剧烈的痛,由于选择点增多,使疼痛的评分更加数据化。

3.5直观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VAS是应用最广泛的单维测量工具,为一条10cm长的水平线或垂直线,两端分别标有“无疼痛”和“最严重疼痛”或类似的词,在线上标记出最能代表疼痛强度的点,测量0到标出点的距离即为疼痛强度评分值。

3.6词汇描述量表(Verbal Descryiptor Scale,uds):VDS是用一系列词语如无痛、轻度痛、中度痛等来代表不同水平的疼痛强度,应用于老年人时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7面部表情量表(Facial Scale):面部表情量表包括一系列进行性痛苦的面部表情,大多为评估儿童疼痛强度而设计,受试者选择代表其疼痛强度的面部表情,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