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坚定的锡兵

坚定的锡兵

时间:2023-05-30 09:38:40

坚定的锡兵

坚定的锡兵范文1

从世俗的眼光看来,我们总是相信拥巨额财富或有才华的人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可是,今天我读了经典儿童文学读本中《坚定的锡兵》这个故事才知道,无论多么平凡的人只要抱着一颗坚定的心,就能干出不平凡的事情。

“坚定的锡兵”和其他的玩具锡兵不太一样,他只有一条腿,但是他却有一颗勇敢、坚定、充满爱的心,这弥补了他身体的缺陷。断了腿的锡兵当作生日礼物被买到了一个小男孩家,他很高兴,因为它看到了一位纸剪的舞蹈家。并深深地爱上了她。

但锡兵不幸被黑色小妖精吹到了泥土中,又被雨淋,还被冲进大海,最后被大鲨鱼吃掉……历尽了千辛万苦,断了腿的锡兵带着美好的愿望以及坚定的信念,又回到小男孩的家中。小妖精再次捣鬼,把锡兵扔进了火炉,纸做的舞蹈家借风力不顾一切的飞向锡兵,纸做的舞蹈家化成了灰烬,锡兵的身体化掉了,但他坚定的心并没烧化掉。

有一次,我学自行车,我一骑就摔下来,都是这样,我都快不想学了,但我想起坚定的锡兵的故事又继续学起来,经过几次失败和摸索,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

这个故事告诉我,做任何事情都要坚定不移,就像“坚定的锡兵”一样,不屈不挠,一次次抗争,就像我们学习,不能半途而废,要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不能退缩,到达梦想的终点站。我敬佩断了腿的锡兵,更佩服它的勇敢和它坚定的心。我要向它学习……

坚定的锡兵范文2

【正文】

如果说电视剧《八路军》是一部全景式表现八路军抗战的鸿篇巨作的话,那么,22集电视剧《吕梁英雄传》则是一部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占区农民游击队抗战的壮丽诗篇,是一部以赞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英雄篇章。

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塑造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人物命运,是电视剧的创作之本。对此,马克思曾言:“无论如何你必须更加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化就是要通过对社会生活真实的表现,通过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丰富的情节,通过矛盾冲突来传达作品的思想。

电视剧《吕梁英雄传》(以下称《吕》剧)以正确的历史观和美学观,真实地揭示了吕梁地区在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时的社会生活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通过审美化的手段,抓住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纠葛,深刻地体现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恩格斯语)。《吕》剧很好地写出了三个方面的矛盾冲突:以雷石柱、康明理、孟二楞三个共产党员为代表的康家寨广大人民群众与以犬养为代表的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康家寨人民与铁杆汉奸康锡雪、康顺风之间的阶级矛盾;在抗日统一战线内部及民兵内部的不同思想间的矛盾。在这三类矛盾冲突中,武得民、雷石柱、康明理、孟二楞等民兵、游击队与犬养、王怀当、康锡雪、康顺风等鬼子、汉奸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叙事的主线。犬养率鬼子扫荡康家寨,老百姓刘二则杀死企图吴秀英的鬼子木村一郎;犬养策划成立以康顺风为会长的康家寨维持会,武得民秘密成立以雷石柱为队长的康家寨民兵组织,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雷石柱智杀威胁老百姓生命的日军军犬,并设计“黄土战”救出被邱得世逼亲的姑娘梅英;康家寨民兵伏击犬养鬼子的给养车,得枪支弹药;游击队坚壁清野,粉碎了犬养的夺粮计划;康锡雪阴谋策划老虎沟事件,民兵孟二楞等4人被鬼子所抓;康锡雪再施阴谋,引导鬼子和皇协军在除夕夜扫荡康家寨,杀死二先生和梅英,抓走民兵武二娃;武得民、雷石柱等康家寨民兵到汉家山智取被鬼子抢走的粮食、牲口,救出孟二楞等人;武得民、雷石柱等民兵再进汉家山,策划邱得世起义,并胜利围剿鬼子据点汉家山,犬养及所部缴械投降……在这一件件一桩桩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不仅表现了敌我双方的代表人物“他做什么”,更表现了“他怎么做”,极为生动地塑造了性格鲜明、个性独特的抗日英雄形象,如执行、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武工队队长武得民;智勇双全的民兵队长雷石柱;善于分析问题、沉着冷静的康明理;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孟二楞、武二娃、张有义、康三保等;苦大仇深的神刘大石;以及爱憎分明的普通百姓二先生、梅英、秀英……中国正是因为有了无数这样的优秀儿女,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作品也同时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民族和阶级的敌人,如凶残的犬养,发国难财、死心塌地为侵略者效力的汉奸。其中有借鬼子势力与抗日政府作对的王怀当,有隐藏很深、极有心机的地主汉奸康锡雪,有公开当汉奸与民兵为敌欺压老百姓的康顺风等。《吕》剧不仅写出了这些汉奸在做什么,更写出了他们的阶级本性,同时也揭示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尤其是他们的奴性。

《吕》剧中,将敌我双方放置在战争这个特殊的矛盾冲突中,深刻地揭示了双方人物的人性,展示了人的生命价值及意义。诚然,在电视剧创作中,对人物的人性作美学意义的解析是重要的课题,但问题是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坚持科学的人性观呢?那就是在创作中反对抽象的、超越历史的、超越社会的、超越阶级的人性观。“人性是具体的,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的历史属性,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阶级性”(仲呈祥)。在《吕》剧这种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作品中,其各类人物都带有丰富的、深刻的和不能排除的阶级的人性烙印。以犬养为代表的日本侵略者肆意杀害中国百姓,奸女、烧毁村庄、掠夺粮食,充分暴露了侵略者丑恶的人性和凶残的兽性。而汉奸康锡雪为了获得民兵的情报,不仅用美人计唆使二儿媳妇与民兵康有富(他家长工)通奸,而且将欲向雷石柱报信儿的大儿媳妇掐死;还有吴有才在菜中下毒企图害死女婿、民兵队长雷石柱……这些汉奸,在面对外族的侵略时,不仅可以背叛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甚至可以背叛自己的亲情,暴露了他们人性的丑恶。也可以说,“在存在阶级的社会里,阶级性是人性中最为重要的占主导地位的方面”(仲呈祥语)。在《吕》剧中,十分可贵的是颂扬了人类正义的人性、美的人性。武得民、雷石柱、康明理、孟二楞等共产党员和民兵刘石头、康三保、武二娃、李有红、张有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为了保护乡亲们的利益,不屈服于鬼子的,不怕牺牲,与鬼子作英勇的斗争。武二娃面对鬼子的刺刀,大义凛然“我们民兵有规定,不能把秘密告诉敌人”,最后,他抱住一鬼子军官跳崖壮烈牺牲。孟二楞、张有义、康三保还有康有富等人,受尽了鬼子的肉体折磨,宁死不屈。他们是人民的英雄,是民族精神的脊梁,显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的人性力量。《吕》剧中还有一个人物形象值得关注,他就是汉奸地主家的长工康有富。艺术家对康有富形象的塑造没有脸谱化,而是触及了他灵魂和人性的深处。自康锡雪被犬养任命为“情报站站长”后,为获得民兵和八路军的情报,他以“叔”的身份劝康有富参加民兵,进而又地利用二儿媳妇的色相,将康有富拉下水。于是,有富奉康锡雪之命,两次点燃烽火台破坏各村民兵之间的联络信号;他答应康锡雪民兵“真有什么动静,我肯定第一个跟你说”。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有富渐渐失去了起码的良知和人性。当康锡雪的大儿媳妇告诉他康锡雪和康顺风要引鬼子进村,让他去报告雷石柱时,康有富说:“你有吃有喝还图啥呢!”康有富离正义的人性越来越远,导致康锡雪、康顺风利用康有富送药酒“醉倒”放哨民兵,使鬼子在除夕夜扫荡康家寨,村民蒙受重大损伤,二先生和梅英牺牲。后又送伪情报,再使民兵在老虎沟中敌奸计遭受重大损失,丑孩等民兵牺牲,孟二楞、张有义、康三保等被鬼子抓走。血的教训使康有富受到震动。在狱中,孟二楞等不怕死、不向鬼子低头的英雄气概教育了康有富,其内心中还没有完全失去的人性开始苏醒,于是,他拒绝鬼子逼他枪毙张有义;他当面揭露王怀当的会俩……在武得民、雷石柱的批评教育下,在孟二楞、张有义、康三保英雄气节的感召下,康有富身上正义的人性逐渐苏醒,他不仅交代了铁杆汉奸康锡雪、康顺风破坏抗日的种种罪行,而且只身来到汉家山,先杀死了两个鬼子,后杀死了康锡雪,最后引爆炸药与鬼子同归于尽。在康有富从人性扭曲到人性苏醒再到正义人性张扬的历程中,他的阶级立场不断端正,阶级觉悟不断提高,最终成为一个有骨气的抗日民兵。《吕》剧在赞扬了人性的正义力量的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及汉奸泯灭人性的丑恶行径,更侧面地揭示了人性的多个层面及社会性的内涵,从而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电视剧创作中,只有用正确的、科学的人性观来解析人物的人性,揭示人物的生命价值,才能使作品获得文化和美学的意义。

在这部作品中,艺术家还以历史精神和美学品格十分认真且成功地塑造了一些次要人物,使他们成为作品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特征的代表,也使他们具有相应的美学价值。如富农康天成,作品入木三分地表现了他的两面性。他总是在抗日政府与康顺风、康锡雪等汉奸之间摇摆,时而送儿子贵贵参加民兵,时而又逼迫贵贵退出民兵。又如吴秀英,她一方面支持丈夫抗日,经常为他们开会放哨;一方面又不断劝阻父亲吴有才不要作汉奸。当父亲要将她当人质劫持时,她坚定地与父亲抗争,表现出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坚定的抗日立场。即使是仅有17岁的梅英和她的年迈父亲都坚定地喊出“不嫁汉奸”的正义之声。面对残暴的犬养和刺刀,这对父女没有恐惧,眼神中流露出的是仇恨。还有戏不多的康锡雪的大儿媳妇,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救出武得民。为了康家寨全体村民的生命安全,她冒险要去报信,却被康锡雪掐死。作品赞扬了这位普通妇女的正义之心。

《吕》剧正是通过正义与邪恶的冲突、爱国与卖国的冲突、反侵略与侵略的冲突以及革命队伍中不同思想的冲突来刻画人物,塑造出富有时代特征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并揭示出他们不同的命运。这部作品以凝重的笔墨、悲壮的色调颂扬了英雄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吕》剧的“莎士比亚化”是由艺术化的途径表现的。总导演何群在他的《导演随想》中说:“真实的情感,质朴的表现,决不哗众取宠,这是我们创作的原则”,“我坚信真实的魅力是永恒的。”对电视剧真实性的追求,是一些优秀电视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目标,也是对电视剧艺术美学特性的探索。众所周知,电视摄影机具有逼真记录物象世界的功能,使画面上的影像世界逼真于现实的物象世界。电视剧的真实,首先是经过艺术家审美选择拍摄对象的真实,再经过艺术家加工后转换成影像的真实,再由审美主体根据自己的直接和间接的实践经验的过滤和审美能力的综合判断,才能确定看到的影像世界是否是真实的。

附图

坚定的锡兵范文3

1950年初,中央军委根据国内外形势和我军面临的任务,作出了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的决策,并决定组建军兵种领导机关,相应的炮兵领导机构也在筹建中。谁来掌舵炮兵呢?幽默地发话:“红四方面军有个陈锡联,外号叫‘小钢炮’,搞炮兵当然是内行!”

当时,陈锡联是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川东军区司令员。战争年代,他以作战勇敢著称,老领导李先念称赞他“打仗数第一”,被战友们誉为“小钢炮”。1950年4月,正式任命陈锡联为中央军委炮兵司令员。

在陈锡联到任之前,中央军委已抽调四野特种兵司令部副司令员苏进到北京筹建炮兵领导机关,并担任炮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8月1日,人民炮兵领导机构宣布正式成立。10月初,第一次炮兵会议召开,各军区炮兵负责人参加会议,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大力发展新的炮兵,同时加强提高老的炮兵”的指示,会议着重讨论了全军炮兵的建设问题,提出了当前炮兵建设的方针和任务。

1951年初,炮兵机关成立了炮兵政治部、炮兵干部管理部、炮兵后勤部、炮兵军械部、军委马政局等部门。与此同时,在华东、东北、西北军区也建立了各级炮兵领导机构。

同年4月,中央军委任命炮兵领导班子成员:彭嘉庆为第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贾陶为参谋长,苏进改兼军械部长。5月9日,中共炮兵委员会正式成立,陈锡联担任书记,彭嘉庆为副书记。6月,中央军委批准了在步兵军、师两级设立炮兵主任,至此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炮兵领导体制,炮兵部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扩建炮兵部队提升武器装备

人民炮兵创建之时,正是朝鲜战争在即之日。

1950年11月,在朝鲜战场第一次战役和第二次战役之间,志愿军在朝预备炮兵只有3个师部、14个团又3个营,战场压力很大。经陈锡联等请求,中央军委迅速从西北、西南、中南等军区抽调给军委炮兵8个“有良好的军政素质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的步兵师,用以改建新的炮兵部队。

为使部队迅速掌握炮兵技术,陈锡联等先后在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4省迅速组建了8个训练基地,采取了“紧张的、短期突击的、战时的训练方法”进行改装训练。首先,按照炮兵的组织编制进行整编,各级干部到位;而后,将各级军事干部集中到军委炮校和防空学校短训,掌握急需的炮兵战术技术,其他人员则留在基地,由从老炮兵部队抽调的干部和技术骨干担任教练,学习火炮、器材的操作使用及有关知识;最后,干部从炮校和防空学校结业回到基地后,再和部队进行必要的合练。这些完成改装、训练任务的部队,很快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抗美援朝前线战场。到1953年底,全军预备炮兵已达23个师(含火箭炮2个师、高炮6个师)88个团和22个独立营;共组建军、师属炮兵团109个,战防炮营、高炮营各数十个,加上团、营属炮兵分队及机关、院校,全部兵力共计30余万人,为1950年初的3倍多。

在部队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炮兵武器装备也有了质的飞跃。

抗美援朝初期,我军炮兵武器装备的计划和调配工作,由军委炮兵军械部负责,由苏进兼部长。1951年秋冬,中央军委决定将总后勤部军械部与炮兵军械部合并,改为军委军械部(曾经是中央军委八总部之一),由陈锡联兼任部长,负责全军各军兵种通用火炮、枪械、弹药等的计划、调配和管理工作。在陈锡联统筹下,从1950年到1953年7月,军械部订购接收了苏式火炮数千门,以及相应的运输、牵引工具和观察、通信等配套装备。这些火炮中,有相当部分是大口径远射程的加农榴弹炮,还有压制集团目标的火箭炮和对付空中目标的高射炮,这些技术性能良好的火炮被有步骤地装备了82个炮兵团又177个炮兵营。同时,又对堪用的旧式杂式火炮进行维修,按炮种、性能进行调整。最终使预备炮兵的火炮总数翻了一番,其中,仅苏式火炮就达70%以上,摩托化炮兵团增加了8倍。通过短短一两年的努力,炮兵的武器装备基本上实现了由多国杂式装备向主要使用苏式装备、以骡马炮兵为主向摩托化炮兵为主的转变,我军炮兵基本形成了一支既可与其他军兵种协同作战,又可单独遂行火力任务的战斗兵种。

扬威朝鲜战场威震台湾海峡

随着炮兵部队源源不断地投入朝鲜战场,装备上敌优我劣的差距逐渐缩小,战场面貌大为改观。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防御战役中,志愿军炮兵以强大的火力支援掩护步兵作战,打退敌数百次进攻,毁伤敌机数百架,火炮百余门,以及坦克、车辆等大量技术兵器,毙伤敌2.5万余人,其中,被志愿军炮火毙伤者达一半以上。

1953年7月,志愿军发动金城反击战役。志愿军集中了上千余门火炮,在主要进攻地段,形成了每公里百门以上的火炮密度,对敌实施火力突击,半小时内就将敌苦心经营的坚固工事大部摧毁。志愿军步兵占领敌阵地后,“联合国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掩护下猖狂向志愿军反扑。此时,志愿军炮兵大显神勇,一面积极以火力支援步兵巩固阵地,一面直接大量杀伤敌人。有的敌人正向志愿军阵地前沿运动或刚刚集结时,即被志愿军炮火击退或歼灭。在争夺一个高地时,我军打退敌73次反冲击,其中有56次是被我炮火直接击溃的。

在进行地面争夺的同时,志愿军炮兵与敌人展开空中争夺。敌人依仗其“空中优势”,对志愿军后方交通线狂轰滥炸。为此,志愿军与敌人展开了10个月的“反绞杀战”。期间,我高射炮兵共击落敌机264架,击伤1070架,粉碎了敌妄图通过空中封锁,切断我前方供应的战略企图。当时,美军哀叹:“敌之高射炮火稠密猛烈,几乎难以完成轰炸任务”,“美国飞机在朝鲜通行无阻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在著名的“炮轰金门”过程中,陈锡联领导的炮兵更是威震台湾海峡!

20世纪50年代中期,军不断炮击福建沿海村镇,疯狂叫嚣“”。为打击其嚣张气焰,并牵制美帝在中东的军事行动,决定对盘踞在大、小金门的军进行惩罚性炮击。炮兵部队担任了重要角色。

炮兵参战部队有2个炮兵群和2个高炮群。炮兵群的主要任务是,摧毁金门岛军防御指挥部,歼灭和压制其炮兵阵地,击毁主要仓库,封锁机场和海上运输交通线,杀伤其有生力量;同时,压制小金门、大担、二担岛上的敌炮兵阵地,杀伤其有生力量。高炮群的主要任务是,掩护我地面炮兵战斗队形和集美海堤、厦门市区。

1958年8月23日,福建前线炮兵部队近500门大炮一起开火,开始炮击金门。在准确、猛烈的炮击下,金门岛军防卫部和2个师部、2个团部及炮兵阵地、料罗湾舰艇目标均被我击中。次日,进行第二次炮击,使金门机场、料罗湾海空运输基本中断。

炮击之后,参战炮兵部队做了调整,增调了一些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将2个炮兵群分编为10个炮兵分群,进一步加强了炮击兵力。

9月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9月7日,美国政府无视中国政府声明,公然派军舰为军舰护航,侵入中国领海。8日,福建前线炮兵进行第三次炮击,重点打击料罗湾靠岸的敌舰和金门岛主要目标,击毁击伤敌舰各1艘,迫使美舰迅速离开,停泊到料罗湾12海里之外。

从1958年8月23日至1959年1月7日,福建前线炮兵共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炮击和100余次中、小规模的炮击,发射各种炮弹37万余发,毙伤敌6000余人,毁伤敌军舰24艘,击落飞机18架,击伤19架,摧毁敌大批防御工事,达到了惩罚军、警告美军的战略目的。

炮兵院校的建设

炮兵既是个战斗兵种,又是个技术兵种。培养造就干部,提高干部的战术技术水平,是提高炮兵部队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军委炮兵机关成立后,司令员陈锡联着力把干部成长的主要途径转变到院校培养方面来。

1951年2月,西北军区成立了第一炮兵学校;1951年3月,西南军区成立了第二炮兵学校,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孔从洲兼任校长;1950年12月,华东军区成立了第三炮兵学校,华东军区炮兵司令员陈锐霆兼任校长;1951年5月,以炮兵第五师师部为基础,在郑州组成第四炮兵学校;1951年8月,以炮兵第三十二师为基础,在沈阳成立第五炮兵学校,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宋承志兼任校长;1951年2月,华北军区成立了第六炮兵学校;1952年7月,军委炮兵学校改称军委高级炮兵学校,主要培养中、高级指挥人才。

1956年5月,军委炮兵机关根据中央军委组建兵种学院的指示,成立了炮兵学院筹备委员会,陈锡联指定由炮兵副司令员苏进领导筹委会工作。次年7月9日,中国人民炮兵学院在河北宣化正式宣告成立,学院隶属军委炮兵领导,陈锡联兼任院长,贾陶、高存信任副院长,下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和高级速成系、地面炮兵系、高射炮兵系,主要任务是培养全军团以上军事指挥员和参谋、教员及外国留学生。

1958年3月1日,炮兵学院举行了第一期学员开学典礼,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部长萧克、总政治部副主任甘泗淇、空军副司令员刘震等出席了开学典礼。陈锡联在开学典礼上讲了话,他在讲话中要求:“炮兵学院除了担负培训干部的任务以外,还要把开展炮兵科学研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学院必须以最新的军事科学技术成就作为教学内容,要在研究和发展炮兵学术方面成为全军炮兵的中心。”

勘察导弹综合试验靶场

1956年5月,在中央军委一次会议上正式宣布了党中央关于发展导弹武器的决定,同时批准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即国防部五院,随后开始了导弹研制工作。1957年下半年,为了使导弹研制和导弹试验工作同步发展,中央军委决定筹建导弹试验靶场(基地),并成立了靶场筹建委员会。

炮兵部队担负起了勘选靶场场址和组建靶场机构的任务。当时,在炮兵大院专门让出一幢办公楼,内部叫导弹试验靶场筹备处,对外称“炮兵营房工程建筑部”。

1958年春,苏联专家组牵头对东北、华北等地区进行了空中勘察后,认为上述地区不宜建设靶场。陈锡联向时任国防部部长的报告了勘察组的意见,并提出重点勘察西北地区的建议,得到了的支持。

1958年1月18日,陈锡联一行50余人组成导弹试验靶场勘察队(对外称炮兵营房建筑场地勘察队),乘伊尔―14飞机从北京飞到兰州。到兰州后,勘察队分别到银川以西、甘肃民勤以北几个地方看了看。考虑到甘肃酒泉有个飞机场,而且这一带是陈锡联原计划勘察的重点地区,他们即沿着河西走廊到了酒泉。他们在酒泉周围进行了几天的空中勘察,随后进行实地勘察,详细了解了这一带的社会环境、交通条件、自然资源、气候气象、电力供应、通讯联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还在酒泉以东、以北的戈壁、沙漠和周围几个县都转了转。经过勘察,陈锡联得出了初步结论,准备把场址定在酒泉。

初步确定了靶场的选区,陈锡联一行乘飞机向西沿着将来导弹试验航区到了乌鲁木齐,准备在南疆一带选择弹着区。他们在南疆的一些地区勘察了几天,研究分析了各地区勘察的基本情况,经过全面衡量比较,最终确定了导弹综合试验靶场的场址。

回到北京后,陈锡联将勘察报告直接送交了。

2月14日,中央军委在京专门听取了陈锡联等的汇报。中央军委同意后,又将勘察报告呈送党中央、、。不久,经批示,党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走独立自主的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促进我军正规化建设,中央军委聘请了几批苏联专家到各军兵种担任顾问,炮兵也来了一些苏联专家。

当时,炮兵部队每个连队都编有计算员(当时还是手工计算),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是,炮兵的战士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不高,不少还是文盲,计算员确实不好找。苏联专家提出,要在征兵时多征一些高中生。当时,海军、空军对兵员的文化要求也很高,高中生优先保障了他们。苏联专家对此很恼火,要陈锡联到中央军委那里争名额,他们甚至偏执地说:“海军、空军的技术不如我们炮兵高级,一个飞行员其实就是一个汽车驾驶员,炮兵才是真正的技术兵种,要优先保障我们。”对此,陈锡联没有严词拒绝,而是耐心向他们解释:我们国家刚解放不久,有文化的青年不多。我们把高中生都征来,海、空军就没有了。全军是一个整体,炮兵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有全局观念,不能搞本位主义。战士们文化低,可以办学校,自己培养中学生。谈话中,他还诚恳地对苏联专家说:我自己就是一个放牛娃,没有进过学堂,到了部队后才学的文化。

坚定的锡兵范文4

论文摘要:锡伯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众多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可贵的民族精神,是锡伯文学的亮点,主要体现在艺术地再现“西迁”爱国主义英雄壮举,生动刻画锡伯族历史人物的高大形象,集中展示锡伯军民在抗击外敌入侵及平复叛乱中的英雄气概等等方面。

锡伯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和扶持下,锡伯文学创作队伍逐步壮大,作家诗人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文学样式日趋多元化,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相继问世。审视这些丰硕的创作成果,其中蕴含的可贵的民族精神是锡伯文学的亮点。

一、艺术地再现“西迁”爱国主义英雄壮举历来是锡伯文学的主旋律

不论近代还是现当代的锡伯文学创作.艺术地再现锡伯族“西迁”爱国主义壮举始终是主旋律。锡伯族240多年前的“西迁”爱国主义壮举.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富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英雄豪杰。在波澜壮阔的屯垦戍边宏伟事业中呕心沥血、建功立业,树立起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一面旗帜。如今,“西迁”壮举已经成为锡伯族的一种优秀民族精神。成为鼓舞锡伯族与时俱进、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而且正是有了锡伯族“西迁”壮举。才较好地保存和发展了锡伯族语言文字,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精通双语乃至多语的语言天才:他们吸收和借鉴了边疆众多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华和长处,铸造了光彩照人的锡伯族“西迁”文化,使“西迁”文化顺理成章地被列入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在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熠熠生辉。因此,提起锡伯民族。不能不讲锡伯族的“西迁”历史;弘扬锡伯族的优良传统,不能不表现锡伯族的“西迁”爱国主义壮举。在锡伯族现代文学史上较早以文学形式完整地再现锡伯族“西迁”壮举的诗人首推管兴才。他在《西迁之歌》中这样艺术地再现了锡伯族“西迁”途中经历的艰难困苦:

大清皇帝发出了谕旨/传到奉天将军那里/命令抽选锡伯千户人/远戍边防到伊犁/奉命西征的锡伯啊眷恋故地/亲吻着故土不忍上鞍呜咽哭泣/诰命如山忍痛又割爱/眼望故乡十步九回难离去/三千余名锡伯人啊离乡背井/无可奈何强忍心中的悲凄/吞悲饮泪套上古老的木轮牛车/忧愁恍惚离别丰美的故地/远去的人们啊拦道号啕/哭干了眼泪又哭出了鲜血/高陡的山路崎岖难行/健壮的老牛急喘粗气/催促鞭子抽得皮开肉绽/一路青草涂染了斑斑血迹/酷暑的骄阳焦灼了枯萎的草木/烈日烙着沙石磨破了牛蹄/何畏高山有千难万险/披肝沥胆结束了西征

锡伯族在“西迁”途中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生与死的搏斗和考验,遇到了无数次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但具有强烈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锡伯英雄儿女,始终高擎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置个人生死存亡于不顾,以顶天立地的惊人毅力勇敢地冲破了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了史无前例的西迁壮举.在西部边陲树立起一座屯垦戍边的历史丰碑这样震撼人心的英雄壮举,这样催人汨下的悲壮画面.这样感天地泣鬼神的自我牺牲精神,都在管兴才的笔下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锡伟男对这一历史题材的表现形式新颖别致。他在《我是一支神箭》中,通篇以象征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牛动地再现了锡伯族在两迁征途中所向披靡的可贵精神。他在诗中这样写道:

我像一支神箭/从发祥繁衍的白山黑水间/挽弓搭箭射将出去/飞过了茫茫的戈壁沙漠/穿过了凛凛的塞外风雪/越过了皑皑的冰峰雪岭/跨过了滚滚的雪水山洪/直插广袤神奇的大西北/天山脚下/伊犁河畔

西榆也用别具一格的方式形象地表现了锡伯族西迁伊犁屯垦戍边的历史功绩。他在《醉了,锡伯的太阳》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表述:

告别故乡的愁苦哟/离别亲人的悲伤/蒙古大草原的野狼哟/茫茫沙漠的饥渴/苍茫戈壁的横尸/皑皑雪山的冻骨/整整一年的折磨啊/当我站在伊犁河畔时/我已变为铁打的男子汉/我的颧骨/是乌孙山的岩石/我的肩膀/是参天的老榆/我在一夜之间/打出八个牛录的城墙/我在一天之内/挖成二百里长的大渠/我在眨眼功夫/开出万顷良田/我在一瞬间/修起星罗棋布的卡伦

“乌孙山的岩石”、“老牛的脊背”、“参天的榆树”等景象,都能充分展示锡伯人的高大魁梧的风姿,表现他们英勇顽强的性格。诗人用极其概括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现了锡伯族在漫长的屯垦戍边岁月中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生动地表现了锡伯人民顶天立地、气吞山河、战无不胜的英雄形象。

金生写这段历史的表现手法也很有特色:

一手是鱼网/一手是猎棒/搅江河翻雪岭/浑身是胆量/过一水撒一网/撒一网做一汤/黑龙江的鱼网/撒到伊犁河上/走一山围一场/围一场换一方/兴安岭的猎棒/耍到山银哈达顶峰/河与锡伯共命运/山与锡伯回味香/酸甜苦辣皆是情/远山近水论英雄(《远山近水论英雄》)

这不正是锡伯人乐观、自信、坚毅性格的真实写照吗!与其他表现锡伯族“两迁”历史风云的诗作相比.这首诗意境更为丌阔。

“西迁”历史风云同样成为锡伯族小说作家创作的重要题材。如著名作家郭基南、佟佳·庆夫、傅查.新昌等都曾创作过表现锡伯族“西迁”历史风云的小说作品,其中影响最大、反响最好、成就最高的莫过于著名作家郭基南的《流芳》第一部。这是一部完整地冉现锡伯族“两迁”历史风云及屯垦戍边历史功绩的优秀长篇小说,字里行问洋溢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激情。小说围绕锡伯营总管伊昌阿,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内心世界丰富,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英雄群像。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奇迹般地完成了西迁壮举.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爱国主义赞歌。在漫漫的西迁征程中,在这支不是艰险长途跋涉的西迁队伍中.演绎出了友情、亲情、爱情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一个个动人故事。“西迁”队伍的前途命运始终与整个民族、整个同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此,这部小说不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生活环境的捕写,都是其他表现同类题材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部优秀长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必将成为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结教育的形象教材。

二、生动刻画锡伯族历史人物的高大形象。充分展示他们的历史功绩是锡伯文学创作的高亢音符

在锡伯族漫长的屯垦戍边岁月中.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他们的奋斗业绩也就自然成为鼓舞和激励世代锡伯族优秀儿女臼强不息,负重奋进,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在锡伯族经济文化建设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锡伯族屯垦戍边事业中建立过丰功伟绩的图伯特、色布希贤等等历史人物都成为锡伯族作家诗人作品的主人公,其中图伯特是其代表。这些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讴歌赞美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如郭基南、余吐肯、金生、阿苏等作家诗人都曾艺术地再现过图伯特这位历史人物的高大形象。

锡伯族学者佘吐肯素以研究锡伯族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著称,他为歌曲打《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创作的歌词曾名扬中外,打动过国内外无数听众。同时,他也曾创作过多篇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察布查尔畅想曲》中,他曾这样再现过图伯特的丰功伟绩:

四百多名健儿跟随你进军戈壁/春秋两季轮番作业毫不误农时/边挖渠边试水边耕种又获收益/智谋超群显示非凡的统帅才艺/修渠壮士挥汗如雨舍命劈岩石/你秉烛耿耿彻夜不眠精心设计/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皆坚定不移/你身先士卒进出帐幔含蓼问疾/五千五百个日日夜夜奋战不息/八年的血汗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一泓渠水闪着银波蜿蜒二百里/流水潺潺滋润着近八万亩耕地/碧波托喜泪从锡伯人心中流去/每一朵浪花都展现胜利的欣喜

作者用质朴生动的笔墨.叙述了图伯特带领族人开渠造田的奋斗经历,艺术地再现了图伯特当年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的战略家风采。作者通过对兴修水利工程实施经过的生动捕述,充分展示了图伯特的非凡智谋和卓越的历史功绩。

金生这样表达对图伯特的仰慕之情:

啊图伯特/心中的歌/因为歌是心的热/因为心是歌的窝/啊,图伯特/心中的河/因为河是心的火/因为火是河的波/歌啊河/河啊歌/唱您图伯特/歌声飞出窝/唱您图伯特/临别您没多说什么/只把察布查尔布哈嘱托

这首诗灵活运用顶真、比喻等修辞手法,对图伯特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因为有了图伯特,才演绎出众多有关河的精彩故事;因为有了罔伯特,才诞生了众多有关察渠的美丽诗篇。因此。作者将图伯特、河、歌自然有机地统一起来.表达了很深沉的人生哲理。

青年诗人阿苏在《察布查尔渠边想起冈伯特》中这样别开生面地讴歌图伯特的功德:

其实是水先于庄稼来到这儿/一群部落后人和他们的首领图伯特/那年月缺水的河谷/荒芜一片/图伯特这个扎坤古萨的总管/率领父老兄弟/到伊犁河边/顶着很干的风/挥舞铁锹/把血汗在身上流尽/营造了叫做察布查尔的东西/这脉活命的水啊/走过寨牛录、堆齐牛录和乌朱牛录/从清王朝一直流到今天/在这有水的地方/比水更加深入人心的是/圣者图伯特的/鼎鼎大名

作者在宁静质朴、不动声色的表述中蕴含着非常深沉而厚重的情感,这是发自肺腑刻骨铭心的民族情感。这种情感不用过多地渲染张扬.不用过多地形容描述,这是一种渗透在骨子里,流淌在血脉中的记忆和情感。“水先于庄稼”这平淡无奇的诗句里蕴含着非常深广丰富的历史意义。240多年前,锡伯人西迁边陲在伊犁河南岸安营扎寨的那些岁月里,仅凭乌孙山下流淌下来的几十眼泉水艰难地维持生计。由于缺水,察布查尔大地荒芜一片。为了解决数千名锡伯人饮水和灌溉之需,为考虑锡伯人将来的繁衍发展大计,图伯特大胆地设计规划了造福子孙后代的重大水利工程,排除保守势力无数次的阻挠和反对,耗时漫漫八年光阴,付出难以估的人财物力,开挖出横贯八个牛录的察布查尔大渠.开辟了充满生机的万亩良田,使昔日荒无人烟的戈壁变成人畜兴旺的绿洲良田。

图伯特率领族人开挖布哈的进程中经历的千难万险。经受的干辛万苦,诗人用平淡而凝炼的诗句来表现.把千言万语、深情厚意浓缩在“很干的风”和“血汗在身上流尽”等质朴无华的诗句中,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表现效果。这是诗人不动声色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锡伟男在《图公祠》中说:“功德已镌碑石立”,“犹赖精神传万代”。充分表达了锡伯族人民对网伯特的敬仰之情,以及传承和弘扬图伯特精神的强烈愿望。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证明,凡是被时代公认、被人民传颂的优秀民族精神必定流芳百世,源远流长。

对图伯特历史功绩展示得最为全面,对图伯特形象刻画得最为完美的莫过于锡伯族著名作家郭基南,他在长篇历史小说《流芳》第二部“虹展乌孙”中,以饱满的激情,挺拔的笔力,通过对图伯特率领族人顶住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阻力,冲破千难万险,终于凿石开渠,使昔口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变成五谷丰髓的绿洲良田的历史功绩的展示,成功塑造了以网伯特为代表的爱国志士群像。实践证明,察布查尔大渠这一重大水利工程的建成使用,不仅有利于促进察布查尔农业生产的繁荣发展,维持锡伯民族的繁衍生机,在改善民生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也大大促进了祖国边防的巩固,她像一条银色的纽带,将伊犁河两岸各族人民的心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大大促进了两岸各族人民相互交往,相互支援,共同进步,成为推动边疆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保卫开发建设边疆的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这部历史长篇小说对主人公形象的刻画方面,成功地运用了烘云托月.正反对比描写的手法。图伯特不仅面临着工程实施过程中难以预测的人与自然的艰难斗争,更面临着愈演愈烈的水利工程的促成派与反对派,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与自私狭隘的保守势力的尖锐斗争。伴随着爱与恨的撞击,新与旧的冲突.善与恶的较量.交织着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震撼人心的生动历史画面。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精巧的艺术构思,成功地塑造了图伯特的高大形象,热情讴歌了以图伯特为代表的一批坚定的爱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强烈的谴责和鞭挞了以索尔岱、吴华善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倒行逆施,充分显示了正义进步力量的强大威力。

作为一百多年前锡伯族屯垦戍边大业的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图伯特成就的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不仅仅是一片片绿洲良田,而且也树立起一面屯垦戍边、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托起了一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营造了一种同心协力,和衷共济的良好社会风尚。冈伯特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字记录符号.而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象征,是锡伯族整体形象的代表,也是锡伯族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的生动写照。今天,在图伯特精神的鼓舞感召下,前辈们托起的屯垦戍边伟业在新世纪焕发出勃勃生机。这就是众多锡伯族诗人作家着力刻画图伯特高大形象,艺术地再现其屯垦戍边历史功德的目的所在。

三、集中展示锡伯军民在抗击外敌入侵及平息叛乱斗争中表现的英雄气概.是锡伯文学的动人插曲

西迁伊犁的锡伯人肩负着双重历史重任,即一面操练军事.驻守边卡,捍卫国土:一面修渠垦荒种田,为巩同边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他们不仅维护了边疆的安宁,而且按照局势的变化,随时抽调精兵强将,先后参加了平定塔城地区叛乱和平定南疆张格尔、沙比提大毛拉叛乱的战斗以及抵抗外敌入侵的艰巨斗争。在接二连三的南征北战风云中,锡伯族官兵英勇顽强,浴血奋战,表现出了大无畏的民族气节和自我牺牲精神。尤其是1871年至1881年在伊犁、塔城地区抗击沙俄入侵的斗争中,锡伯族官兵表现得非常英勇顽强,当时流传着许多锡伯军民拒不降俄的动人故事。

在南苏德善搜集整理,贺灵汉译的《喀什噶尔之歌》中,这样展示锡伯族官兵在抗击张格尔叛乱中的英勇表现:

张逆原为和卓裔/图谋复辟坐天山/背后怂恿有浩罕/英夷亦来当后代/声势显赫不可欺/时刻威胁边庭安/清皇惊忙下诏书/动兵擒匪弭边患/火速动身遣兵官/戡乱人马齐整发/个个虎气冲霄汉/官兵守纪不松弛/将领作则保清廉/急不耐待众勇士/擎旗挥戈奔前线/官兵面对强顽敌/商议对策不慌乱/群策群计定方案/大炮轰响城垣倒/硝烟顿布天地间/张逆畏势只顾蹿/藏身无处末日到

锡伯族优秀儿女,每当国家民族前途命运面临危难的关键时刻,总是能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投身斗争前线。正是因为经受历次战火的洗礼和考验,锡伯人才养成了刚正不阿、英勇顽强的可贵精神品质.并在守卫边疆,建设边疆的事业中建立起令人惊叹的辉煌业绩。

在由管兴才整理、佘吐肯译注的《喀什噶尔戍边歌》中,锡伯族官兵在与叛军抗争中的英勇表现得到更为淋漓尽致的展示:

和卓后裔玩火扬幡招魂/贼众利令智昏猖狂肆虐/喀什噶尔局势刻不容缓/爱卿躬亲火速克平此难/正义之师抵达喀什噶尔/铁骑威风凛凛叛逆胆慑/义兵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官员忠肝义胆行走勤勉/官兵机智勇敢可歌可泣/炮声隆隆齐鸣地动山摇/官兵出奇克敌乘胜追歼/逆贼穷途落魄四散奔蹿

锡伯族官兵行动神速,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坚定的锡兵范文5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大家欢聚一堂,热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8周年。首先,我代表中共*市委、市政府向空军××、××*部队和××工程筹备办的全体指战员致以节日的祝贺!向为无锡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作出无私奉献的部队家属表示诚挚的慰问!

88年来,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祖国、为人民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愧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钢铁长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

无锡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今年又第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军民团结一致,并肩战斗,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今年上半年,全市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指标胜利实现“双过半”。这是驻锡部队与全市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奋斗取得的,尤其是在空军的关心支持下,今年无锡开通了民航,为无锡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在这里,我代表全市人民再次向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正按照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把智慧和力量集中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上来,凝聚到加快实现无锡“两个率先”目标的各项任务上来,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而奋斗。新的形势也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好的社会政治环境,这需要军地双方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我们热忱希望驻锡部队官兵积极参与无锡发展,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为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加快无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而共同奋斗!

最后,衷心祝愿今天观摩慰问演出的全体官兵以及家人,节日愉快,阖家幸福!谢谢大家!

坚定的锡兵范文6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人才培训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9-0051-02

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云锡集团)是世界著名的锡生产、加工基地,是中国锡工业的“领头羊”,是中国锡工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多年来,云锡集团以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为重点,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动力,着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特别是近几年,公司紧紧围绕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激励等环节,不断完善技能人才的体制和机制,切实提升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先后荣获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所属的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授予“‘2005’学习型组织・中国优秀组织奖”、“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目前,云锡集团共有在册职工28644人,其中高级技师22人,占0.07%;技师554人,占1.93%;高级工3296人,占11.51%。

近年来,云锡集团紧紧围绕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适时提出并实施以促进高技能人才不断脱颖而出和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为目标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始终把员工教育培训工作作为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性工程,以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为目标,以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争当知识型员工为重点,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有力地促进了集团公司的改革发展。

一、构建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的目的和意义

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直接生产或者非直接生产领域内,从事于一线工作的从业者中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操作性工艺难题的人员。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构建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的措施

近年来,云锡集团坚持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作为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按照先培训后鉴定在上岗的原则,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培训大纲,采用集中培训和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相结合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技能培训鉴定工作。

(一)加大鉴定机构和培训基地的建设力度

进入新世纪,云锡集团领导站在新高度,审时度势,科学决策重组了党校和技校,成立了人员齐备、制度完善、管理严格的鉴定机构――人才培训中心。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强培训中心的建设,2005~2008年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全面对校园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创造条件将其建设成为集团较高层次的人才培训基地。

(二)加强与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协作,完善技能鉴定工作

云锡集团每年都要从理论知识水平、工作业绩、技能水平等方面开展一次工人技师考评工作,考评合格者晋升职业资格等级,同时推荐优秀人才参加有色金属工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评审工作,评审合格者由有色行业颁发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到2009年末,云锡集团通过各种职业技能评价鉴定渠道共取得技师资格554人,高级技师资格27人。

(三)充分发挥云锡集团两个职业鉴定站的作用

重点开展职业资格等级培训和岗位适应性培训,通过脱产培训、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师带徒等多种方式,着力提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建立培训网络,实行“云锡集团-厂矿单位-坑口(车间)-工区(段)-岗位”五层次培训。

三、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调动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主体,企业也应成为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企业要不断创造能够激励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全面发挥自身价值的人才成长氛围,为高技能队伍的稳定创造条件。

(一)建立高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政策激励机制

在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云锡集团坚持对技能人才实行“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对获得全国技术能手、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的人员给予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享受50~200元的职业技能津贴待遇。对在集团公司开展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员,执行300~500元首席操作工津贴制度。获得部级“中华技能大奖”一次性奖励5万元,获得部级“技术能手”一次性奖励3万元,获得省、部级“技术能手”一次性奖励2万元。为了使这些激励措施能够落实到位,云锡集团先后制定下发了《云南锡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竞赛试行办法》、《云南锡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操作工及津贴试行办法》。

(二)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实施多元化培训模式,推进员工快速成长成才

云锡集团始终把对高技能人才培训作为推进员工成才的重要手段和激励措施。积极探索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人才教育模式,在员工职业培训中,注意突出“三个中心”,即以岗位培训为中心;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服务生产培训为中心。培训模式上坚持“六结合六为主”,即上下结合,厂矿为主;知识能力结合,能力为主;自培外培相结合,自培为主;系统性专业性相结合,专业性为主;理论性适应性相结合,适应性为主;业余培训脱产培训相结合,业余培训为主。采用统一与分散的培训办法,使云锡集团职业培训常抓不懈,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为了激发广大技能人才学技术、创水平、争先进的积极性,云锡集团每年都要组织4~10个岗位(工种)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

通过在车间(坑口)、分公司、集团公司的层层选拔,使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为了不断强化此项激励措施,云锡集团对在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竞赛中成绩突出的员工给予表彰奖励。

1.第一名10人,授予集团公司 “技术明星”称号,颁发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聘为集团公司首席操作工,组织青岛、威海等地学习考察一次,一次性发给奖金3000元。

2.第二、三名20人,授予集团公司 “操作能手”称号,颁发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聘为集团公司所属单位、各控股公司首席操作工,一次性发给奖金:第二名2000元、第三名1000元。

3.前十名45人,颁发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一次性发给奖金500元。

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云锡集团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高技能人才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管理,集团制定了《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至2015年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提出了到“十一五”末期,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635名,高层次技能人才占在册员工的比例达到15%以上;到“十二五”末期,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760人,高层次技能人才占在册员工的比例达到30%以上。为了实现这一规划目标,云锡集团将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各项工作落实好,一是加大技能鉴定力度,扩大职业技能鉴定范围,严格按照各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提高鉴定质量;二是积极培养选拔能工巧匠、技能大师,推动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4~10个岗位(工种)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竞赛活动,搭建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的通道;三是引导并鼓励大学生扎根生产一线,到技能操作岗位锻炼,积累经验,成长为高层次技能人才。

坚定的锡兵范文7

新疆的锡伯族主要分布在察布查尔、霍城、巩留、塔城、伊宁和乌鲁木齐等县市。新疆锡伯族总人口约4万,主要分布在伊犁地区,有3万多,其中仅察布查尔县就有2万多。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是新疆锡伯族的主要聚居地区,也是全国惟一的锡伯族自治县。

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辖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西部天山支脉―――乌孙山以北,伊犁河以南的河谷盆地。南以乌孙山为界,和昭苏、特克斯两县毗连;北濒伊犁河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和伊宁县以及霍城县相望;东接巩留县;西与原苏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察布查尔县既有宽阔的河谷平原,也有丘陵和山地,是一个果木成林、物产丰富、宜农宜牧的好地方。“察布查尔”意为粮仓。锡伯人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夏秋季兼营捕渔业,严冬则爱结队围猎。

乌孙山下的察布查尔自古为西域形胜之地。它曾是汉代通西域的地方。古代东西交通的丝绸北道与南北交通古道交汇于此。它曾长期为乌孙国所辖。到了元、明、清三个朝代,察布查尔已成为南北疆的重要门户和军事要道了。清代开始,察布查尔又成了锡伯营的牧耕地。直到1937年废除营制以后,改为河南设置局,1938年又改名为河南县。后因此县名称与内地的河南省重名,又改为宁西县,直到解放还沿用这个名称。锡伯族自迁入以后,就和居住在这里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往。解放前后,又迁进了汉、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俄罗斯、蒙古、满、达呼尔、东乡等十几个兄弟民族。他们不仅在劳动、生产上有着频繁的接触,而且在文化交流上也互相吸收,互为影响。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了察布查尔地区,1954年3月25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宣告成立。

每天清晨,祖国的东海之滨迎来初升的朝霞;而到了傍晚,灿烂绚丽的落霞就布满了西部边陲的天空。察布查尔就在我们祖国那极远极远的西陲,她是每天夕阳最后灿烂的地方,是彩云归处―――那里是锡伯人的家园。

她的故乡在何方

提起故乡,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思念,因为那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出生和长期居住过的地方。那么,您可曾想过,新疆锡伯族的第一故乡在何方?谁能道出她那令人赞叹的经历和沧桑?

身居西北边陲已有230多年历史的锡伯族,她的祖居却是与西北遥遥相对的祖国东北,拓跋鲜卑是他们的远祖。“锡伯”为本民族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称“sibe”。在不同时期出现在汉文史籍中的室韦、矢比、西北、席北、席比等名称都是“锡伯”的不同译音和写法。“锡伯”之称,至明末清初才定型。由此可见,锡伯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

鲜卑人是我国古代北方东胡族的一支,最早游牧在东北大兴安岭的东麓,即现在的吉林省西北部的西拉木伦河与洮尔河之间的广大地区。据考证,在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北匈奴败于汉将窦宪之后,大部分西迁,鲜卑遂进入匈奴故地。东汉桓帝时,在首领檀石愧的领导下,鲜卑组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分为东、西、中三部分。六朝时,鲜卑中的慕荣、拓跋宇文等部都曾在黄河流域建立过政权,并和汉族相互融合。但是其中有少数鲜卑人没有远离家乡,他们仍然住在绰尔河、嫩江、松花江一带,而这一部分鲜卑人则可能就是锡伯族的先民。这一推断,可以从近些年来史学界、考古学界对锡伯族的族源多次反复探讨中得到一些证实。

目前,居住在东北的锡伯族,依然沿袭了他们祖先早期居住和活动的区域。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锡伯族在清朝康熙年间有过一次南迁盛京(沈阳)的光辉一页。所以现在居住在东北辽宁省的锡伯族人口多于黑龙江省和其他地区。据统计,居住在沈阳、开源、义县、新民等地的锡伯族有4万余人,并于1983年和1984年先后成立了兴隆台、黄家两个锡伯民族乡。另外在黑龙江省的双成县、启源县以及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区、吉林省的扶余县等地也居住着一些锡伯族。

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就是现在居住在新疆地区锡伯族的骨肉同胞,他们的住地和活动区域,就是新疆锡伯族的第一故乡,是他们祖先的居住地。200多年过去了,新疆的锡伯族依然眷恋着他们的故乡,眷恋着养育过他们的故土,眷恋着他们至亲至近的骨肉同胞。

这样一个人口不多的民族,为什么要分离东西?为什么骨肉同胞相隔万里?

锡伯族以前在东北的状况是怎样的?她到底有过一段怎样不平凡的经历呢?

从渔猎民族到农耕民族

早期的锡伯人居住在大兴安岭以东的山林广茂之区,又靠近嫩江、松花江流域。他们以狩猎、捕鱼为生,勇敢而善于骑射。他们的这种渔猎生活在当时的一首民谣中有着形象的反映:“ 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落在沙锅里。”还有一首反映古代锡伯人生活的《打猎歌》,至今家喻户晓,人人能唱:

雪飘如蝶飞,驰骋共撒围;

踏遍千万山,猎夫凯歌回。

从这首歌的描绘中可以看出,虽然当年的生产方式是落后的,生存环境也是险恶的,但那时的锡伯人在自己的故土上生活得是多么自由而自在,随心而惬意啊!遗憾的是,这种“自由”、“随心”的生活并不能长久。随着一个个强大政权的建立和更迭,弱小的锡伯族不断地沦为它们的依附。他们“出则为兵,入则为农”,常常为所依附的统治集团当兵服役,驻防、调防,迁徙无定。于是,锡伯人逐渐地远离了他们的家乡,在许多地方开始有了他们的足迹。

唐朝时期,绰尔河等河流域的锡伯族归属于唐,唐政府曾在此处设立都督府进行管辖。当高丽势力向东北扩张时,部分锡伯人被征入唐军,与薛仁贵军一起到扶余、前郭一带与高丽军作战,为东北的统一出了不少力。至辽代,锡伯族处在契丹统治之下,许多人开始在绰尔河流域从事农业生产。辽亡金兴,锡伯族又处在了女真统治之下,仍有许多人在泰州等地从事农业生产。元代,锡伯族开始被蒙古族统治,绰尔河流域是蒙古族游牧地及屯垦重地。

16世纪末叶,满州新兴贵族集团为了扩大自己的疆域,对邻近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征伐,给邻近各部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1593年(明 万历二十一年)农历九月,锡伯族出兵随叶赫、哈达、辉发、乌拉、珠舍里、纳殷、科尔沁、卦尔察等部落组成九部落联军共3万余人马,攻打建州,建州的努尔哈赤在古勒山迎战。此战的结果是努尔哈赤获胜,九部联军失败。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九国之战”。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激战中,努尔哈赤的铁盔曾被锡伯人的利箭射穿,并刺伤头骨。这也足以说明“弓箭部落”是名不虚传的。九国战败后,都先后投降了努尔哈赤。

这时,以努尔哈赤为首的新兴的满州统治者,极力巩固他们在东北的统治。他们深知,必须全部征服骁勇善战的东北各打牲部落,以解除后顾之忧,为未来更大规模的征服战争准备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因此,他们对东北各部落采取利诱和威逼并用的手段,与已降部落的贵族联姻,并给予高官厚禄,对未降的部落,则进行武力征服。

“九国之战”以前,就有一部分锡伯部落的贵族慑于努尔哈赤的威力,带着本部落民众归属了满州,加入了满州籍。1636~1648年(崇德元年至顺治五年),锡伯军民同科尔沁蒙古一起被清政府编入旗兵之内,成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科尔沁蒙古王公、台吉等,将所属锡伯、卦尔察、达斡尔等 14 458丁进献清政府。从此,锡伯族基本上摆脱了科尔沁蒙古的直接控制,归属了满州,并被编入了满州八旗兵内,移防黑龙江、吉林各地。从此,锡伯族就全部被置于清帝国的统治之下。

锡伯族早期过着渔猎生活,也被称作“打牲民族”。后来由于远离了原先的祖居地,而受到满族和其他民族农耕技术的影响,逐渐发展到向农耕生产过渡,兼牧牛羊。农闲也打猎、捕鱼。

谕定西迁

有清一代,边患之大,莫过于新疆。当时的新疆疆域,比现在还要辽阔。清初的新疆大部为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所统治。该部原游牧于天山北路塔尔巴哈台东和博可河、萨里山一带,后兼并卫拉特其他三部(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势力以伊犁为中心,到达天山南路。该部上层贵族噶尔丹等,勾结沙俄,制造分裂,攻略喀尔喀蒙古,侵袭青海、,侵扰哈萨克、布鲁特等,成为康、雍、乾三朝的最大边患。从1690~1757年(康熙二十九年至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多次用重兵才将其最后平定。

1775年(乾隆二十二年)蓄谋叛乱割据之大小和卓,乘新疆形势还未稳定之机,在天山南路发动武装叛乱,妄图割据天山南路。清政府被迫用兵,历时两年多,于1759年将其平定。

但是,内忧既除,外患又在悄悄萌生。早已觊觎我国西部地区的沙俄,采取步步为营的堡垒政策,逐步向我国领土推进,妄图蚕食吞并。这对清政府造成很大威胁。

沙俄在征服西伯利亚汗国之后,就开始与我国的准噶尔部接触,并且开始对我国西北地区地理、部族有所了解。贪婪成性的沙皇统治者一眼就看中了我国西北地区辽阔、富饶的土地,企图霸占。自1604年始,他们就开始向额尔齐斯河左岸推进,将喀尔木克人、巴拉宾斯基人和其他突厥部落当作自己的属民,驱使哥萨克人频频到额尔齐斯河附近的一些湖里去取盐。他们还从托博尔斯克、秋明、图林斯克等地征集一支军队,用武力进攻准噶尔,但遭到准噶尔军民的坚决抗击。

在巴图尔珲台吉和僧格统治准噶尔时期(17世纪初至1671年),沙俄用威逼利诱等手段,妄图让准噶尔部臣服于他们,结果均未得逞。

僧格被数年后,其弟弟噶尔丹夺取了准噶尔的最高权力。噶尔丹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与的第巴桑结嘉错狼狈为奸,企图分裂祖国。噶尔丹为剪除异己,对内进行战争,结果其实力大增。这时,想侵吞我国东北而遭抵御的沙俄,调过头来又想从准噶尔方面借用力量,这正中噶尔丹的野心。于是,在沙俄的勾引和策动下,噶尔丹终于发动了配合沙俄侵华的进攻喀尔喀的战争。这一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引起了清政府对西北的关注,于是开始了康、雍、乾三朝对准噶尔近70年的戡乱战争。

两次内乱以及沙俄扩张主义的侵略行径,给清政府带来了沉痛的教训。新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为皇朝国土,不能没有重兵驻守,而且不能没有满洲兵亲自驻防。清政府认清了经营新疆尤其是伊犁地区的重要性。因此,准噶尔部和南疆的大小和卓叛乱勘定后,并未立即把戡乱重兵尽行撤走,而是置于各要隘台站及交通要道驻守。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清政府建立了统辖天山南北两路的军政合一的军府制,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在伊利惠远城设将军府,谕派明瑞为首任伊犁将军,总理全疆军政事务。从此,伊犁成为新疆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接着由内地调遣大批八旗兵进驻天山南北各地。随着驻军的到来,戡乱兵陆续撤回内地。

清政府在新疆的驻军分为驻防军和换防军两类。驻防军为永久性的常年驻军,士兵可携带眷属;换防军为临时性的短期驻防,定期轮换,不准携眷。清军在新疆的分布特点为:天山北路为驻防重点区,人数多且为携眷永驻之驻防军;东路次之,但也都为驻防军;天山南路驻军较少,均为换防军。这说明清政府对加强西部边防尤其原准噶尔部地区的防务是非常重视的。同时,在全疆重要地区及边防地带的各山川隘口、交通要道,设置卡伦、台站100多处。各卡伦、台站之间道路相通,形成以伊犁为中心的卡伦、台站交通网,将天山南北各主要城镇的交通隘口联接了起来。至此,新疆形势才基本稳定。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10月初,伊犁将军明瑞等就屯田、筑城、设置卡伦、驻军等问题,到塔尔巴哈台等地实地踏勘。然后向中央奏请,在塔尔巴哈台筑城设卡,调兵驻防,同时对这一部分驻防兵丁的来源问题也提出具体建议。由于当时派来戡乱的军队,大部分系步兵,“其步射、枪法尚可,而马背技艺,一时不能谙练。即使苦练,亦需数年之暇”,且数量不敷南北分散之用。因此他建议从盛京调遣长于骑射,英勇善战的锡伯兵丁进疆。

清政府鉴于明瑞所奏,经过廷议作出了最后决定:“盛京锡伯兵有四五千名,明瑞等既称其技艺尚可,狩猎又如索伦,相应由盛京锡伯兵内,拣其精壮能牧者一千名,酌派官员,携眷遣往。”

当初伊犁将军明瑞奏议调遣锡伯官兵到伊犁驻防,并无携眷的意图。但清政府出于长远利益,决定携眷前往。这对锡伯族自身和伊犁地区都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

锡伯族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西迁一页由此开始了。

生死别离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农历四月,锡伯族官兵从盛京(沈阳)向新疆迁徙。

清政府调遣锡伯族军民的决定正式下达后,盛京将军舍图肯即确定了官兵人选的标准及抽选的具体城镇。由于考虑到由东北远徙万里去西北驻防,官兵人选年龄上只挑取20~40岁身强力壮,马背技艺谙练,善于狩猎者。所定官兵是从盛京所属的沈阳、凤城、辽阳、开原、广宁、熊岳、锦州、抚顺等15处挑选的。总计官员20名,兵丁1 000名,连同眷属共3 275人。这是出发时官方正式注册数。当锡伯军民抵达伊犁后,实际人数比正式注册人数多出750余人。经护送两协领阿穆呼郎和噶尔赛认真查明,原来沿途陆续生男女幼童共350多名;沿途跟来闲散人员400余名,其中男247人,女158人。“当即询问伊等,皆答称系官兵之兄弟子女,由原籍起程时跟随而来”。这样,实际抵达伊犁的官兵及眷属数为4 030余人。

清政府规定,西迁的锡伯族军民分两批前往。第一批,兵丁499名,连同眷属计1 675人,由协领阿穆呼郎管带,于4月10日启程;第二批,兵丁501名,连同眷属计1 600人,由噶尔赛管带于4月19日启程。

启程的日期一天天临近了。第一批的1 600多人走了,第二批1 600人的行期转眼也到了。

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留在东北的锡伯人和西迁戍边的锡伯官兵及其眷属在沈阳锡伯家庙“太平寺”前聚会,他们祭祀祖神,吃离别饭。留守的同胞备好了告别的盛宴,为远离家乡的亲人饯行。这是最后一批离别的亲人了,明天他们就要上路了。后来锡伯族有首“田野歌”这样唱道:

大江的水流想不到分成几条河耶呐,

盛京城里的锡伯人想不到分离告别耶

呐……

当时清政府向锡伯人许诺,西迁伊犁驻守的官兵60年一换防,所以戎期定为60年。且不说这是真是假(历史已经证明,清政府并没有兑现这个诺言),即使是真,这60年将意味着什么?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也许是转瞬即逝,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它意味着一辈子的光阴将要流逝他乡,意味着他们将要永远地离开自己一直生活着的东北故土。相聚在沈阳锡伯家庙前的锡伯族父老兄弟姐妹们,人人心碎肠断。乡亲们今后再也不能同桌共餐,再也听不到彼此的声音了。正如锡伯族史诗《西迁歌》中所描述的那样:

奉天省的锡伯啊眷恋故地,

亲吻着沃土呜咽哭泣;

圣命如山忍痛又割爱,

眼望故乡十步九回难离去。

黑龙江的百姓呀别众亲,

声声泪泪哭成泥;

纵使是铁石心肠的人,

泪如泉涌把头低。

有的恋人在出征前匆匆拜了天地,为的是恩爱良缘永不离;有的年迈的父母毅然决然地跟上儿子西行,为的是免了孩儿的牵念,让孩儿安心地到西北戍边。兄弟姊妹邻里亲朋道声珍重呵再道声珍重……此情此景,怎不令人辛酸,催人泪下。然而,西迁的锡伯族人并没有完全沉浸在痛苦和泪水之中,他们冷静地思考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对未来满怀着信心。诗中这样表述:

必需的用品全带上,

要为今后的生计着想;

带上故乡的南瓜籽哟,

让它结果在西疆的土地上。

带上神圣的喜利妈妈,

保佑我们的子孙繁衍生长;

带上神圣的海尔堪玛法,

保佑我们的牲畜繁殖茁壮。

西迁的锡伯人的意志是多么的坚韧、顽强,他们的胸怀是多么的宽广、坦荡!锡伯族的西迁之行可歌可泣、可敬可叹,在民族迁徙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人永远记得这个日子。这个日子后来成了新疆锡伯族的“西迁节”。

西迁之路

他们上路了。从东北到西北,扶老携幼,万里征程,他们靠的是牛车和马匹。老人、妇女和孩子坐在笨重的老牛车上,兵士们随车步行,迈着沉重的脚步,他们义无返顾地走下去了。他们离开盛京后,出了彰武台边门,经过克鲁伦路和蒙古路(这些地方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于八月二十四、五日抵达乌里雅苏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扎布哈郎特)。农历八月末的蒙古高原,已是青草无存,寒气凌人。官兵因缺粮草、运输工具,无法继续前进。于是决定在乌里雅苏台扎营过冬,等待来春草木返青,再赶程西进。

锡伯人艰难地跋涉在漫漫迁徙路上。翻过了一山又一山,趟过了一水又一水;越过了多少枯竭凄凉的荒原,穿行了无数的沙漠和戈壁。身后的东北故乡愈来愈远去了,而前路却茫茫无边,遥遥无限。命运要把他们带到什么地方去呢?他们要去的那地方究竟有多远呢?圣上说的那个“伊犁”好像怎么走也走不到!他们走在西行的路上。每天太阳从他们身后的东方升起,最后又在他们前头的西天极目处落下。他们日复一日地追着太阳走,朝着夕阳归隐的方向走去。他们相信在那夕阳的尽头,那绚丽多彩的云霞的下边,就是他们此行要到达的目的地,那里有他们新的家园。

西迁的队伍行至科布多一带,正值阿尔泰山脉积雪融化。在行走极为艰难的情况下,阿穆呼郎和噶尔赛无奈,一面咨请伊犁参赞大臣爱隆阿派人前来接济,一面带领锡伯官兵继续前进。爱隆阿即命塔尔巴哈台领队由雅尔筹集米400石、羊2 000只作为口粮前去接济。锡伯军民在伊犁接济到来之前,余粮已尽,只得采野菜充饥。

西迁旅途生活是艰苦卓绝的。清政府规定每人每月的饷银是三两三钱,由于大小官员层层克扣,实际每人只得二钱五分。成年人都是步行,只有老年人和小孩乘坐连轴转的牛车。有时连发了霉的面粉也吃不上,采集“乌珠木耳”(一种野菜)充饥是常有的事。生病得不到医治,拖着病体照常赶路。妇女生孩子,由于缺少棉布,只好用野草代替襁褓。西迁路途上的艰辛在《西迁歌》里是这样描叙的:

山路崎岖车乱颠,

赶车人儿好熬煎;

妇女嚎啕牛不走,

铁石人闻也见怜。

登山涉水更心忧,

老牛车偏遇石头;

儿女翻在车厢里,

损腰折腿血交流。

纵然受了伤与病,

哪有医药来调停;

嗳哟苍天快显灵,

保我儿女到边庭。

过了霍布克赛尔、察罕俄博,于6月12、15日,第一队行至珠尔虎珠、察罕霍吉尔等处,与前来接济的索伦佐领蒙武哩相遇。6月24、26日,第二队行至阿勒坦额墨、沙喇乌苏等处,与前来接济的侍卫舒敏相遇。两队军民得到接济后,继续向西挺进。经过额米勒、巴图鲁克、博尔塔拉等地,于1765年(乾隆三十年)7月22日先后抵达伊犁绥定一带。

当时清政府规定他们的行期为三年,但由于途中贵族官兵不顾锡伯人的死活,逼迫着快速前进,最后只用了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就走完了万里征程。西迁的锡伯族官兵及其眷属,顶酷暑,冒严寒,越山涉水,风餐露宿。由于长途跋涉的艰辛及不习惯沙漠地区的干旱气候,万里迁徙路上,埋葬了不少因冻、饿、病、累而死的锡伯人,成为这漫漫西迁路上座座无形的路碑。但是他们终于完成了西迁伊犁的历史使命,开始了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从此,锡伯族分成了东北、西北两部分,形成了小聚居、大分散的局面。

乌孙山下

西迁的锡伯携眷官兵抵达伊犁绥定后,在此休整半年。锡伯族原为狩猎民族,但明末就已转为以农业为主。清廷起初以为他们仍是个游牧民族,而准备把他们安置在霍城或博罗塔拉境内借畜游牧。休整期间,携眷官兵纷纷奏明自己的生活和生产特点,并不适合游牧,要求择地屯垦。对此,伊犁将军明瑞非常重视,亲临锡伯军民驻地访察,了解实情,然后奏请中央,转而把他们安置在防备空虚和农牧皆宜的伊犁河南岸,自行修建房屋,按旗(牛录)驻防屯田。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农历正月,伊犁河封冻后,伊犁将军命锡伯族军民向伊犁河南岸(今察布查尔地区)迁徙。至此,锡伯军民才最后进驻自己的归属地。

锡伯军民西迁时编为10个扎兰(队),当抵达伊犁绥定休整时,伊犁将军将10个扎兰缩编为6个牛录。由于到伊犁后才查出跟随而来和途中降生者700余人,因此,他们迁居伊犁河南岸之后,又增设两个牛录,“以为八旗”。将原有1000多官兵分设八旗,每旗为1个牛录,每牛录各设佐领1员、骁骑校1员、空蓝翎2员、领催4员、披甲121员不等。八旗设领队大臣1员、总管、副总管各1员。并奉旨颁发新的总管关防和佐领图记以及八旗旗纛:一牛录为镶黄旗,二牛录为正黄旗,三牛录为正白旗,四牛录为正红旗,五牛录为镶白旗,六牛录为镶红旗,七牛录为正蓝旗,八牛录为镶蓝旗。其中一、三、五、七牛录为左翼四旗,二、四、六、八牛录为右翼四旗。至此,伊犁锡伯营基本建立。按清制,锡伯营领队大臣由满族官员担任,与伊犁将军同驻惠远城;总管、副总管管理八旗事务,其办事机构为“总管档房”,设于本营;八个佐领分驻八个牛录,其办事机构为“旗下档房”,他们与骁骑校、领催等管理牛录的军事、生产及民间诉讼等一切事务。

锡伯族中凡年满18岁的青年,都踊跃参加每年举行的“伍克辛”(披甲)的考选。被选入披甲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也是一件有本有利的差使。如果选不上,即成“苏拉”(闲散),而得不到俸地。每旗对旗兵的选拔和训练是非常严格的。考核的主要项目是骑术和射箭。达不到训练要求的士兵会受到各级官员的严厉训斥和体罚。所以锡伯营在伊犁四营中素称“劲旅”,战斗力很强。

锡伯营是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组织。锡伯营每个牛录形成一个村落,也是一个作战单位和生产单位。每个牛录都筑有城墙,上有垛口,以备敌火。城墙周长6~10里不等。清政府调遣锡伯族军民驻防伊犁地区,主要任务就是戍边,防守台站,驻守卡伦。为了加强对天山南北的管辖,清政府设立了众多的卡伦和台站,其中锡伯营管辖的有19处。

坚定的锡兵范文8

汤姆来到了黑暗城堡的门口,黑暗之王就出现了,对他们说“:汤姆,我知道你一定回来救村民的,所以我在这恭候多时了。你可以救出你的村民,但你必须过两关!”

突然,从后面走来一只巨大的大象,大地都颤抖起来,锡兵对老鼠说“:老鼠,快去咬死大象!”

老鼠飞快的钻进了大象的鼻子里,把大象咬死了。

“恭喜你过了这一关。”黑暗之王说“:不过下一关可就不好过了!”

“下一关是什么?”汤姆问。

黑暗之王凶狠的说“:刚才你们和大象比,你们赢了,算你们有两下子,所以——我要改变计划!要你们和我比!”

大伙大吃一惊,锡兵和汤姆异口同声的说“:我们和你比!”

不一会儿,汤姆拿出魔法棒,大喊一声“:魔法棒,带我飞到黑暗之王那去!”

“嗖嗖嗖”地一声,魔法棒带着汤姆飞了起来,战斗开始了。

黑暗之王先变成一头牛,向汤姆冲来,汤姆变成了一块石头,痛得黑暗之王直在地上打滚,黑暗之王不甘心,变成一只猛虎,汤姆灵机一动,变成大蟒蛇,把黑暗之王吃了!

坚定的锡兵范文9

为“救亡图存、开启民智”而投身教育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汉族,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身于富绅家庭的徐锡麟自幼聪颖好学,读书成绩优异,光绪十九年(1893年)考取秀才,后来又考取副贡。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他逐渐接触并了解到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甲午战败后,清廷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款白银2亿两。对此,他痛心疾首,从此经常阅读进步书籍,邀集一些热血青年到自己的住所讨论御敌卫国、救亡图存之道。

这段时间,他写了不少文章来抒发自己对时局的认识。在《韩信登坛之对、诸葛亮草庐之谈、王朴平边之策论》一文中他这样写道:“当今外患猖狂,日盛一日,俄横于北,其势负隅不可改也;德肆于东,其兵强劲不可敌也;英、法并峙于西南,一据缅甸、以窥永昌,一据越南、以临蒙自,有挟而求不可击也。”接着又写了《问罗马为意大利所据,教皇权势已去,而中国教祸反剧,其故何在》一文,深刻地指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严重后果:“自中外互市以来,门户洞辟,中国之利源,日流入外域,中人之膏血,日耗于外洋……时至今日,内忧作矣,外患乘矣,人心动矣,社稷危矣。”

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绍兴开明士绅徐树兰等人创办了绍郡中西学堂,传播维新思想。该学堂成为绍兴有识之士了解维新变法、汲取西学新知识的重要窗口,唤醒了他们救亡图存的爱国意识。作为时刻关注局势发展的有志青年,徐锡麟经常去学堂阅览维新报刊。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徐锡麟与同时代的维新派一样,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民智未开,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发展教育,创办报刊、书局进行舆论宣传,以唤醒国人。于是,徐锡麟渴望有一天自己能开办一所新式学堂,为开启民智、改变国家的贫弱现状作贡献。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庚子之乱”后的统治危机,开始推行新政,谕令各地广泛兴建各类新式学堂,着力培养新式人才。为了贯彻清廷的意旨,绍兴知府熊起蟠将“中西学堂”改办为绍兴府学堂。由于热心学务,且精通“经、算”之学,徐锡麟被聘为该学堂的经学兼算学教习。从此,徐锡麟开始探索兴教救国的途径。

尽管算学、外语这些新式课程已经列入了新学堂的课表,然而此时科举制度尚存,读经制艺依然是绍兴府学堂的主要课程。此外,学堂还设有“总校”一职,由“深孚众望”的乡贤担任,负责评阅国文月考试卷。徐锡麟则把算学与军事技术和政治变革联系起来,指出“吾侪将来行军,须先测明地点和途径……胜算可决。平时治地,莫善于测明其地之大小……”,启发学生认识学习算学的重要性。

由于在办学过程中展示了突出的才干,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徐锡麟升任绍兴府学堂副监督。为了更好地培养新式人才,徐锡麟利用副监督的职权废除了总校一职,将空出来的课时用于开设崭新的军体课程,由他亲任教习,在大力开展体育活动、进行军事训练的同时,徐锡麟还向学生们传授基础武术。

徐锡麟虽是秀才出身,却有着相当扎实的武术根底。据徐锡麟的侄子徐学圣撰文回忆,徐锡麟自幼便十分爱好武术。在他刚满12岁时,有个外地和尚到他家化缘,听说该和尚有一身武艺,徐锡麟就一路追着和尚请求收他为徒。他父亲知道此事后,气得差人将他拖回来禁闭室中。然而,性格倔强的徐锡麟并没因此而放弃学武,他时时找机会溜出家门,去邻近一些略懂武艺的农民家里学习格斗技术。年龄稍长后,他又拜绍兴平水镇显圣寺中的方丈为师,勤学苦练拳术……

就任绍兴府学堂副监督后,徐锡麟加快了兴教救国的步伐,他知道只有开办更多的学堂,让更多的人接受新式教育,才可能收到“开启民智”的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早在1901年下半年,徐锡麟就曾支持朋友陈志军在东浦开设蒙学并代为撰写呈文,禀请山阴县发给“照会”。1902年10月,他又积极支持蔡元培创办越郡公学,他一面推荐宗加弥为办学总理,一面为公学商借了绍兴城内能仁寺宇作校舍。到了1903年初,徐锡麟更是创办了浙江第一所女子师范学堂――明道女校。

尽管这时期徐锡麟全力以赴地进行“开启民智”的工作,但他仍然把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地主豪强和“封疆大吏”身上。他撰文盛赞维护元朝统治的察罕及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并称刘福通农民起义军为“贼”,“而曾左诸公,同起义师,欲平大难,是不妨与察罕后先合结矣”。从这里可以看出,此时的徐锡麟对腐朽没落的清政府依然抱有很大的幻想。

为鼓吹革命、清廷而创办大通学堂

1903年春,徐锡麟随同绍兴学堂教习、日本友人平贺深造赴日本大阪参观博览会,会后又到了东京。他亲眼看到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的兴旺发达,从而更感受到清廷的顽固腐败给祖国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时东京留日学生已达千余人,他们如饥似渴地寻找救国真理,在国内革命形势不断高涨的激励下,认清了清廷是“洋人的朝廷”,于是从忠君爱国的立场转到民主革命的道路上来。4月18日,沙俄政府向清政府提出七项无理要求,妄图继续霸占我东北地区。日本报纸披露这一消息后,留日学生大愤,在东京组织了“抗俄义勇队”,明确提出“排满革命”的口号。留日学生的爱国行动,使徐锡麟领悟到“宗邦削弱,实源于祖国之陆沉”。

6月30日,上海“苏报案”发生,民主革命家章炳麟被捕入狱。针对此事,浙江留日学生举行集会,向清廷表示抗议并商议营救章炳麟的办法。在这次集会上,徐锡麟遇到了陶成章和龚味荪,并结识了“抗俄义勇队”的代表钮永建。徐和他们一再倾谈国内外的形势后,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认为中国如果不来一次彻底革命,什么实业救国、通商惠工,统统都只能是空谈。于是,徐锡麟心中“颠覆清政府之念,由此益专”。

回国后,徐锡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又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设爱国学社等进行反清革命的实践中得到启示,认为革命应该从培养专门的人才方面入手。因此,他在家乡东浦办了一所新式学堂,取名为“热诚学堂”,邀请陈德谷、沈钧业等革命志士和绍兴学堂中的进步学生为教习。开学的时候,徐锡麟专门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有热心人可与共学”,下联是“具诚意者得入斯堂”,将“热诚学堂”4字嵌中,这个学堂名字反映了他的办学宗旨在于培养具有救国热心和革命诚意的人才。

从这时候起,徐锡麟通过课堂和各种机会宣传革命,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革命觉悟。经过他的努力,学堂的影响迅速扩大,受到进步人士的广泛关注,成为当时绍兴一带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重要聚集地。这也引起了当地封建势力的不满,他们对徐锡麟的所作所为百般攻击,但热诚学堂经过努力还是坚持办下来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月,徐锡麟去上海活动,拜见了光复会领袖蔡元培、陶成章,经他们介绍加入了光复会,从此正式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此后不久,留学日本青山实践女校的秋瑾在陶成章的介绍下来到绍兴会见徐锡麟,两人相谈颇为投机,徐不仅介绍她加入了光复会,并将其安排在明道女校及热诚学堂担任体操教习。两所学堂在原来的基础上,强化了军体教育。为进一步渲染“军体色彩”,徐锡麟还从南京的兵轮上请来了一位军乐手,教学生以军乐。在秋瑾的努力下,许多绍兴女青年走出了家门,投身到社会变革的大潮中,明道女校遂成为绍兴地区反封建的一面旗帜。

自从加入光复会后,徐锡麟利用一切机会积极联络绍兴及周边地区的会党,并在会党中发展光复会会员。这时,徐锡麟已经不满足于仅仅通过热诚学堂为革命摇旗呐喊了,而是急切地希望开设一所军事学校,将会党中的骨干分子分批培训成为发动武装起义的中坚力量。徐锡麟的想法得到了许克丞、陈志军和孙德卿等革命同志的大力支持。他们计划沿用清朝统治阶级所设“武备学堂”的名称,借用绍兴东浦大通桥畔的普济寺作为校址,开办一所“大通武备学堂”。不料此事为徐锡麟之父徐鸣凤先生所知,性情顽固的他阻止大通(普济)寺方丈把房屋借给自己的儿子。校址商借不成,加之清末兴学章程规定武备学堂不允许民办,筹办工作一时陷入困顿。

陶成章闻讯后专程从上海赶到绍兴,建议将“大通武备学堂”改名为“大通师范学堂”,避免与清政府的规定相抵牾,并由他出面向浙江学务处递票立案,很快获准。与此同时,想在地方兴学事务中一展身手的山会豫仓董事徐贻荪愿意将豫仓空房借作校舍,大通师范学堂于是顺利进入筹办阶段。陶成章为学堂制订章程,规定在校学生自动成为光复会会员,卒业学生受学校办事人节制,从组织上保证了光复会对学堂的领导,为大量发展光复会员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徐锡麟以供“各校体操所用”的名义,经知府熊起蟠批准购买了九响枪50杆、子弹2万发,逐步使大通师范学堂成为一所真正的革命军事学堂。

大通学堂的课程设置以军事体育(包括器械体操、兵式体操、夜行军、爬山、游泳)为中心,另设音乐、图画、英文、日文、代数、测绘、国文、地理、历史等科目。学堂分为特别班和普通班。前者学生全部都是会党成员,他们都只练操习武,不修其它学科,每月演习4小时,演习地点在近郊和野外。每天三操四讲,荷枪实弹开展军事演习,俨然一陆军学校。后者一部分是会党成员,还有一部分是在社会上召集的。这批学生除学习文化基础课外,仍然侧重于体操和军事。如数学一科系学堂自编教材,凡四则、分数、小数、比例和浅近代数、三角以至测量,题材悉与军事有关。

经过紧张的筹备和广泛的招生宣传,各地会党骨干和有志青年纷纷来校报名。1905年9月22日,大通师范学堂正式开学。学堂课程仿照日本振武学校设置,尤其重视军事体育。光复会会员徐锡麟、陶成章和王金发等人先后在大通学堂担任教员,与学生同吃同住,经常在学堂举办的演讲会上抨击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秋瑾出任学堂帮办后,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扩大招生规模,严格进行军事训练,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一个革命的策源地至此初具规模。

为发动起义,设法掌控安徽巡警学堂

就在徐锡麟埋首大通师范学堂的办学活动时,传来了清政府要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将编练任务分配到各省限期完成的消息。陶成章敏锐地感到,各地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必将急需大批的军事人才,这无疑为革命党人提供了一个打入官场的绝好时机。于是他马上建议光复会的骨干分子捐官,学习陆军,谋握军权,出清政府不意,行中央革命及袭取重镇二法,以为捣穴覆巢之计。徐锡麟深以为然,力表赞同;许克丞也觉得这是完全能够行得通的绝妙计策,主动表示可以提供捐官所需的经费。于是,大家商定徐锡麟捐道员,陶成章、陈志军捐知府,陈德谷、龚宝铨捐同知,分报步兵科、炮兵科、骑兵科和工兵科,赴日本学习军事。考虑到徐锡麟表叔俞廉三曾先后担任过湖南、山西巡抚,在官场上有一张关系网,大家一致推举徐锡麟负责通过俞廉三具体经办“纳粟捐官”事宜。

俞廉三果然神通广大,积极为他们办妥纳捐手续后,并函请浙江巡抚寿山给徐锡麟等人去日本学习陆军提供方便。是年冬,徐锡麟携妻与陈伯平、王金发、沈钧业等一行15人前往日本。清政府派驻日本的陆军留学生监督王克敏对徐锡麟等进入军事学校学习横加干涉,先以他们不是官费生拒绝保送振武学校;待到浙江方面确认他们具有官费资格后,又说不能为5人单独开设一班加以搪塞。好不容易达到开班人数,徐锡麟却因眼睛高度近视而无法通过入学体检。徐锡麟奔波数月,“学习陆军,谋取军权”的计划功亏一篑,只好黯然回国。

接下来,徐锡麟决定另辟蹊径,以道员身份谋取官职,打入官场进行革命活动。经过请托,徐锡麟被分发安徽任用,俞廉三利用与安徽巡抚恩铭之间的师生关系,向他极力推荐。恩铭任命徐锡麟为安徽陆军小学堂会办,从而为他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场所。在准备前往安庆赴任时,徐锡麟对秋瑾等革命同志慷慨激昂地说:“为了清廷,我们应当不惜流血以灌溉革命的花实。我这次到安庆去,就是准备流血的!”

安徽陆军小学堂的前身是武备学堂,培养目标为造就具备初级资格的军人。安徽遵照清廷练兵处奏定章程,于1906年改武备学堂为陆军小学堂。当时学堂招收的正额、附额学生共有124名,年龄从15岁到18岁。主要课程除了一般的文化课外,还开设图画、训诫、操练和兵学等军事课程,但学生不发给枪械。就是说,陆军小学堂的学生算不上武装力量,利用他们发动武装起义对清廷并没有太大的威慑力。

在徐锡麟看来,恩铭委任他做陆军小学堂会办无非是为了照顾俞廉三的面子,但徐锡麟仍然认真对待这份工作,把这当成进入军界的阶梯。为此,他每日督课甚严,出操训话,虽遇烈日暴雨也不回避。功夫不负有心人,徐锡麟的勤勉终于获得了恩铭的赞赏。俞廉三亦受托适时地再次写信给恩铭,称赞徐锡麟的才干,请其“务加重用”。1907年2月,恩铭委任徐锡麟为安徽巡警处会办兼新近成立的巡警学堂会办。至此,徐锡麟终于达到了前来安徽的目的。

安徽巡警学堂创办于1906年7月,学堂分官生、兵生两个班,官生100名、兵生200名,每期训练3个月。主要课程有国文、法律、巡警业务常识、军事战术、操练及武术等;每名学生配备九响枪一枝,武器装备较好。对急于掌握武装、发动革命的徐锡麟来说,这无疑是一支极有价值的军事力量。因为当时驻安庆的新军仅有步兵、骑兵、炮兵各1营,工程兵、辎重兵各1队,且多为徒手。他决心将巡警学堂改造成安庆的革命基地。为此,徐锡麟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将学堂的教学训练搞得有声有色,暗地里加强对学生的革命教育,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话,讲解国内外形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渐渐聚集在徐锡麟周围,革命觉悟不断提高。

1906年冬,由同盟会发动的萍、浏、醴起义失败后,已担任大通学堂帮办的秋瑾秘密来到安庆。1907年,秋瑾与徐锡麟商定以光复军的名义,在浙、皖两省大举起义,由徐锡麟、秋瑾分别担任正、副统领。计划浙江会党于7月6日在金华起事,安庆会党在7月8日举事;待浙江起义成功后,秋瑾带兵经处州出江西来安庆,与安徽起义军会合后再沿江而下,直捣南京。

为了确保起义成功,徐锡麟一面积极联络皖北地区的会党组织及新军中的汉人军官,一面将革命党人陈伯平、马宗汉安排在巡警学堂任教习,然后创造条件将巡警学堂的实权掌控在自己手中。在巡警学堂,会办只是副职,它的上面设有总办,由旗人世善兼任。世善为人阴险狡诈,时时处处监视徐锡麟的举动。为让起义准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徐锡麟找了个机会单独请世善吃饭,在他的酒中下了慢性毒药,没过多久世善便“暴病身亡”了。

7月6日,徐锡麟亲率革命党人与清军搏斗一整天,亲手击毙安徽巡抚恩铭。然终因当时的敌我力量对比太过悬殊,加上叛徒的出现及种种客观条件的变化,寡不敌众,被俘就审。徐锡麟在敌人法庭上威武不屈,慷慨陈词,视死如归,次日凌晨,英勇就义。安庆起义以失败告终。然而,安庆起义的爆发,极大地震撼了清朝统治集团;徐锡麟、马宗汉、陈伯平等烈士以身报国的大无畏精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革命志士冲锋陷阵,从而加速了腐朽的清王朝的覆灭。

余 音

坚定的锡兵范文10

一、识字写字(53分)1、正确、工整地抄写下面的汉字。(5分)端 希 朋 从 竹2、读拼音,写汉字。(24分bì  fēnɡ  yǐnɡ lánɡ水 秀 倒  画yā ōu     dù     yàn乌 海 鹃 大yǒnɡ yǒnɡ qí  qí远 敢 好 下chì chì cónɡ   cónɡ脚膀 花 顺zhuān xīn  zhì zhì tiān chánɡ rì jiǔ3、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4分)4、填上合适的词语(6分)一( 把 )雨伞 ( 欢乐 )的泼水节 ( 飞快 )地前进一( )黑板 ( )的蝴蝶谷 ( )地爬行一( )针 ( )的鸟窝 ( )地计算5、照样子写词语。(6分)(1)黑乎乎绿油油( 2 )马马虎虎 平平安安6、选词填空。(8分)传扬 表扬(1)老师常常()学习有进步的同学。(2)胜利的消息很快在村子里( )开来。激动 感动(3)仙人被沉香的孝心( )了,送他一把神斧。沉香拿着神斧,想到就要劈开华山,见到妈妈,心里很( )。黄黄的 蓝蓝的 尖尖的 茂密的(4)星期天,我坐在阳台上画画,我先在纸上画了一片( )森林。又在森林的上方画了( )天空和几朵白云,然后,我在森林中画了几只小鸟,( )羽毛,( )小嘴,可爱极了。最后,我给画儿起了一个名字:小鸟的家。二、按课文内容完成练习。(23分)1.把词语补充完整(6分)来 往 烘 托 活 虎习 武 五 颜 中 外2.按课文内容填空。(17分)① 节,家家 。我一边吃     ,一边听爷爷讲有关月亮的故事。春节到了,我们一起吃 ,去 年。(5分)②我想变  的星星,我想变  的新月。最后,我看见小小的  ,真想变成大大的 。(4分)③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4分)④ 通过学课文,我们读懂了许多有趣的故事:《狐假虎威》说的是:狡猾的借着老虎的 ,把百兽吓跑了。《黑板跑了》讲的是物理学家的故事。他搞科学研究非常 。(4分)三、课外阅读(12分)1.安徒生是( )国的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被世人公认是 “童话”。A.中国 B.美国 C.丹麦2.《海的女儿》中的小公主最后化成了( )A.泡沫 B.海水 C.海草 D.小精灵3.《打火匣》中士兵用火擦打火匣,马上出现了( )A. 巫婆 B.狗 C.公主4.《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最后在亮光中看到了( )A.烤鹅 B.圣诞树 C.奶奶 D.糖果5.《野天鹅》中,妹妹编织( )救了十一位哥哥。A.披风 B.衣服 C.帽子 D.鞋子6.《坚定的锡兵》中,只有一只脚的锡兵,最后变成了什么?( )A.锡块 B.锡勺子 C.锡心 D.锡兵四、看图写话。(12分)仔细看图,接着开头的话编个小故事。花伞借给谁?小花猫有一把花伞。一天,下大雨了,青蛙、乌龟、小鸭、大公鸡从它的门前走过。一、识字写字(53分)1、端 希 朋 从 竹2、碧、峰、影、廊 鸦、鸥、杜、雁 永、勇、奇、棋子赤、翅、丛、从 专心致志 天长日久3、菠、萝 朗、腿 裙、衫 松、树4、块 迷人 慢慢根 小巧 飞快5、(1)黄灿灿 红通通(2)家家户户 高高兴兴6、(1)表扬 (2)传扬 (3)感动 激动(4)茂密的 蓝蓝的 黄黄的 尖尖的二、按课文内容完成练习。(23分)1、寒暑 云月 生龙练功 六色 古今2、(1)中秋 团圆 月饼 饺子 拜(2)眨眼 弯弯 荷塘 荷叶(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4)狐狸 威风 安培 专心三、课外阅读(12分)1、C 2、A 3、B 4、C 5、A 6、A四、看图写话(12分)(略)

坚定的锡兵范文11

锡伯族历来重视教育,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锡伯族办学较早,长期的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锡伯族教育的发展,锡伯族教育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发展,处于全国较为领先的地位。锡伯族教育是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任务的实现过程中,研究锡伯族教育的形式、内容及特点,对于促进“教育立疆”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新疆锡伯族教育对当今教育立疆的启示之一:充分发挥学校的各项功能,培育人才锡伯族教育发展较快的根本原因是重视学校各项功能的发挥。锡伯族办学较早,在办学的过程中,探索学校在文化传承、学生能力培养、政治认同和培养学生国家忠诚度等方面的作用,成效显著。

(一)发挥学校文化传承功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变迁及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作用下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文化,生存其间的个体深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模塑。从一个民族的延续和个体的生存的需要出发,民族文化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发挥学校的文化传承功能是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保证。锡伯族从最初牛录学校就以满文、八旗戒训和满文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为主要课程,注重传统文化传承。锡伯族文化是锡伯族人民在自己生存、延续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内容与形式的知识体系,它深刻反映着一个民族独特的信仰、态度、价值观及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因此,锡伯族从最初牛录学校到现在的学校,都为学生提供系统学习本民族文化的机会,了解、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尤其要重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以促进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充分发挥学校文化传承功能,才能唤醒民族意识,形成民族认同感。封建时期,锡伯族教育内容以儒家的政治教育思想为主,大到宣教天下一统、三纲五常、爱民兴仁,小到旌表义夫烈女、扶弱济贫。这一系列儒家教育内容,促使锡伯族倾心中原,保证了“锡伯族虽远离中原而矢志中华一统的政治信念和屯垦戍边的决心”。[1]

(二)发挥学校能力培养功能,培养合格人才

培养学生能力是学校基本功能之一,学生能力养成关键时期是在学校学习时期,在育人的过程中,学校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清朝时期牛录学校开始,锡伯族学校教育就分别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和武艺(包括骑射等),做到文武并重,为后来抵抗外民族入侵新疆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语言能力培养是锡伯族学校的一大特色。清朝晚期,色布喜贤和惠远城官仓主事商议决定,从官仓的汉族办事人员中聘请三名教师,教授学生汉语文,刚开始招录30名优秀学生跟随汉族教授学习汉语。这是锡伯族学校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典范,也是锡伯族双语教育的开端。此外,锡伯族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对外交流能力,认真学习其他民族先进文化。锡伯族学校根据边境特点,很早就提出了“培养留学生,促进对外交流”的先进主张,并积极创造条件派送一批锡伯族知识分子到阿拉木图留学,这批留学生学成归来,成为从事边境事务及振兴民族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勇于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思想,大胆地进行改良,打破陈旧教育模式,探索振兴民族教育的新路子,在锡伯族教育史上开始了新纪元。[2]

(三)发挥学校促进政治认同功能,增强民族政治认同感

所谓政治认同,简单而言,就是人们对于国家、政府、政治权威人物等政治主体及其政治过程、政治产品的认可与支持。[3]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的一个重要理念,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把人们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4]政治认同对现实的政治生活和政治体系的维持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公民只有形成对政治统治的基本认同,才会表现出对政治制度自觉的拥护,对政治运作的信任,对意识形态的信仰与认可。1764年,清政府为加强新疆防务,从盛京等地抽调锡伯兵丁四千余人西迁新疆伊犁,1766年组建单独锡伯族八旗(又称锡伯营),移驻伊犁的锡伯族其主要任务是“屯垦戍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锡伯族大西迁”,锡伯族历经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万余里,辗转来到伊犁地区“屯垦戍边”。历史上锡伯族奋起抵抗外族侵略者,保卫国家领土不受侵犯,积极参与平叛叛乱,都表明锡伯族对政治统治和国家利益的高度认同。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锡伯族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特别在教育方面取得较大成就。在学校教育方面,锡伯族始终把对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体认同,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认同,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同,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同,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认同,对党和国家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认同作为学校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发挥学校培养国家忠诚的功能,增强国家忠诚感

国家忠诚感的形成固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学校是主要场所。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锡伯族教育下一代自己与国家存在的密切联系,将自我归属于国家,关心国家利益,对国家发展自愿地负起责任,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愿意挺身而出,在国家文化受到歧视时个人的感情会受到伤害。锡伯族教育始终以儒家传统文化为核心理念,忠君爱国思想比较突出,国家忠诚感十分明显。1764年乾隆年间,锡伯族接到圣旨进行万余里的大西迁,拖家带口,长途跋涉,西迁路途中的风险不可预测。这种情况下,英勇的锡伯民族依然完成西迁的伟大壮举,如果没有对国家高度的忠诚意识,很难完成万余里大西迁使命。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沙皇俄国在清政府软弱无能时,悍然出兵新疆,侵占伊犁,伊犁沦为沙俄殖民地,划归俄七河省管辖,边陲江山陷入到亡国的灾难中,锡伯人民又一次处在水深火热中,但锡伯人民用双手擎起了爱国大旗,怒吼“有我在,国土休占!”,对沙俄的侵略进行了坚决地反抗,用自己的反抗牵制了沙俄,为祖国的战略部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终伊犁回到了新疆的怀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锡伯人民的心中“忠君爱国”永远是第一位!从西迁伊犁的锡伯族历史发展轨迹不难看出,任何一个锡伯族人始终把自己放在群体中,放在历史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强调社会义务和历史责任。1917年以前,日本帝国主义在阿勒泰建立了“红十字会”间谍机关,曾派遣尚原多士到伊犁担任“武备学堂”的教习,诱惑锡伯、汉等族青年接受他的训练,其目的是培养亲日分子,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这表明,在锡伯族眼中,国家利益不可侵犯,国家不可侵犯,唯有对国家的忠诚才能把国家的利益和看得高于一切。忠于祖国的锡伯族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领土完整,为西部边疆繁荣,付出了极大牺牲,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新疆锡伯族教育对当今教育立疆的启示之二:重视双语教育锡伯族除精通本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文字以外,还能熟通多个民族语言,有“翻译民族”的美誉。纵观历史发展规律,语言也是一种生产力,语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锡伯族在教育领域取得较大成就与高度重视双语教育密切相关。

(一)双语教育起步较早,开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典范

锡伯族是实行双语教育比较早的一个民族,双语教育积累的经验值得其他少数民族借鉴。清朝晚期,锡伯族就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开始实行双语教学,而且注重双语师资的培养,为汉语在锡伯民众中普及和“锡汉兼通”奠定了基础。1882年,锡伯营八个牛录各设一所义学,主要课程有满文、八旗戒训和满文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开始最早的锡汉教学。1895年以后,在锡伯族八旗、索伦八旗、惠远城新满营和塔城新满营义学中,满汉双语教学已开展起来了。从此,锡伯族教育事业发展到新的阶段,对锡伯族的双语教育奠定了基础。[5]1901年,色布喜贤调任索伦营领队大臣,进驻惠远城时,又在领队衙门里办起学校,招收锡伯、索伦子弟60余人教授满、汉文。辛亥革命以后,锡伯族学校普遍使用双语教学,开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典范。

(二)双语教育取得的成就

锡伯族双语教学的特点既保留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又学习先进民族的语言文字。这样既为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打下基础,也为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提供了条件,这些都为锡伯族民族素质提高、教育发展、文化传承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今,居住在伊犁河畔的锡伯族人在语言上有惊人的优势,除了精通本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以外,还熟通维吾尔、哈萨克、蒙古、俄罗斯等民族的语言文字,出现了很多翻译人才。他们在为沟通边疆各族党政领导、干部与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思想,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作出了很大贡献,享有“翻译民族”的称誉。[6]

三、新疆锡伯族教育对当今教育立疆的启示之三:“屯垦戍边”与“教育戍边”并重新疆西部地区处于祖国边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乾隆年间清政府相继平定了准噶尔和大、小和卓的叛乱后,针对伊犁地区人烟稀少,防务空虚,外国列强不断向东扩张的局势,为确保边疆稳定和领土完整,于1762年(乾隆27年)十月设立伊犁将军府,统管整个新疆,并陆续调遣官兵在伊犁驻防。

1764年,清政府为了加强新疆防务,从盛京等地抽调锡伯兵丁四千余人西迁新疆伊犁,移驻伊犁的锡伯族其主要任务是“屯垦戍边”,因此,他们“出则为兵,入则为农”。“屯垦”以“戍边”为目的,为“戍边”提供经济基础、人力和物质保障;“戍边”以“屯垦”为条件,反过来又为“屯垦”创造安定的政治环境。[7]锡伯族200多年的屯垦戍边史表明较好地处理了“屯垦”与“戍边”关系,英勇的锡伯族人屡次抵抗外族侵略者,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繁荣边疆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锡伯族人在屯垦戍边的过程中致力于民族教育发展,致力于培养和教育新一代的屯垦戍边者。在长期的屯垦戍边实践过程中,锡伯族将“屯垦戍边”与“教育戍边”并重,开创了屯垦戍边新局面。“教育戍边”是以教育为载体,以戍边为目的,通过教育的各项功能与作用使人具有戍边的理念和意识,具有维护边疆稳定与发展的责任与义务。“教育戍边”中的教育担负着培养具有坚定戍边理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稳定的促进者和民族团结的践行者的根本任务。锡伯族将“教育戍边”理念蕴涵于“屯垦戍边”实践中,在屯垦戍边的过程中用教育的手段培养新一代戍边者,由于“教育戍边”的理念,一代一代锡伯人为新疆西部的繁荣稳定努力奋斗。

四、新疆锡伯族教育对当今教育立疆的启示之四:视教育为民族立身之本锡伯族历来重视教育,教育意识浓厚,有珍视本民族文化和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视教育为民族立身之本。在教育经费十分困难、教育人才奇缺的历史条件下,锡伯族的明智之士色布喜贤等人,率先提出了兴办锡伯族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主张。

坚定的锡兵范文12

邓锡侯在去少城公园赴宴以前,派人给田颂尧送了封信,建议田颂尧不要去,万一自己被扣留,田颂尧可做两种选择。一是立即向刘军司令部发起突袭,打他个措手不及;一是赶紧带领部队出城逃跑。

田颂尧收到信后考虑了半天,认定邓锡侯此去凶多吉少,肯定要被扣留。那自己赶紧逃跑吧?但这样一来,不但主动放弃了省城的防地,而且还落得个背弃朋友,不讲义气的坏名声。干脆搏一下!田颂尧一咬牙就做出了决定,传令驻省城部队集结,午后向驻在“皇城”的二十四军司令部发起进攻。

刘文辉号称“多宝道人”,其实在算计邓田两军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开战的准备,在“皇城”(实为清代贡院)不远处的少城、东大街、春熙路一带集结重兵,单等时机开战。当邓锡侯被女子射箭队接走,皇城方向传来隆隆炮声的时候,刘文辉砸罢酒杯,很快镇静下来,随即传令部下兵分三路迎战。这次刘田两军对垒,史称“省门之战”,也称“刘田两军成都巷战”。史载:“1932年11月16日,两军打响,战斗在市内进行,自西到东,无街不战,无巷不争。经历了煤山争夺战、东郊之战、北门簸箕街决战几个阶段。”这场战争成为成都浩劫,刘军五千余人战死,田军四千余人丧生,双方伤者一万余人,因战祸受灾的成都难民则达二万七千余人。

田颂尧炮轰“皇城”的时候,邓锡侯刚走出少城公园。他听着隆隆炮声,嘴角浮出了微笑,田同学确实是一个敢做敢为的人,不像自己,总是顾虑重重。他想到了自己对田颂尧许下的诺言,便派一个混成旅前去支援。但他特地嘱咐,前去援战的官兵,不准用二十八军的番号,要打着田军的旗号,换上田军的服装。邓锡侯外号“水晶猴”,其实他外貌并不像猴子,身材高大魁梧,一张圆脸常带三分笑。“水晶猴”固然有圆滑取巧的意思,也含有做事玲珑剔透之意。在保定系的将领中,邓锡侯也是颇负众望的。邓锡侯冷静下来后,又不想公开挑战刘文辉了,他要等待一个好时机,单凭邓田两军,现在还不足以与刘文辉的十多万大军抗衡。

这场“省门之战”,最后田颂尧部被刘文辉围困于城内西北一隅。田颂尧急了,他不想被俘虏,更不愿投降,便发电报向邓锡侯求救,要他带领二十八军前来助战。邓锡侯的回话很轻松:不要着急,刘同学自会放你走的。

刘文辉本来就想吞并邓田两军,现在好不容易围住了田颂尧,难道会轻易放他走?

刘文辉想一统四川,他的堂侄儿刘湘跟他想的差不多,只不过各人都不愿别人来统一罢了。刘文辉想归想,还没有开始行动的时候。刘湘已经先发制人,打响了“安川”战争的第一枪。10月初,刘湘就唆使四川边防军总司令李家钰和新编第二十二师师长罗泽洲,首先从南充下游李渡场向刘文辉所属林云根部开火,揭开了二刘大战的序幕。10月12日,以刘湘部师长唐式遵为首的全川九十四名师旅长通电讨伐刘文辉,并向刘文辉驻防的顺庆(南充)、隆昌、泸州等地进攻,二刘大战正式爆发。应该说,刘文辉在当时的四川大小军阀中,是实力最强盛的,占的地盘最大也最富庶。光是刘湘的二十一军,刘文辉并不放在眼里,但是刘湘这个“巴壁虎”居然策动了李家钰、罗泽洲、杨森等军阀,组成联军,实力就不可小觑了。

刘文辉一面组织军队抵御刘湘联军的进攻,一面还得稳定内部保定系的团结。水晶猴子邓锡侯审时度势,觉得这个时候刘文辉完全可能放田冬瓜一马。他立即修书一封。分析了一番川军形势,指明在刘湘联军强大的攻势下,首先要维护的是保定系将领的团结。邓锡侯还在信中答应刘文辉在射德会馆的提议,在成都成立三军指挥部。

其实邓锡侯此时反刘文辉的思想还不坚定,尽管也采取了一些反刘文辉的行动,但还对他存有幻想。邓锡侯认为,他和刘文辉、田颂尧都是保定系将领中的头面人物,如果四川真要统一、安定,最理想的就是由保定系来做这件事。这是功垂后世的伟业,也不枉从戎一生了。

刘文辉接到了邓锡侯的信,见邓锡侯答应成立三军联合指挥部,不禁松下一口气。大敌当前(尽管这个大敌不久前还是亲密合作对象,二刘相互支持,一在成都,一在重庆壮大了力量,在各路军阀中脱颖而出,成为川中两个最强大的势力),刘文辉也在犹豫,是先攘内还是先攘外,是联合邓田两军还是吞并他们,这始终是个问题。他也明白,如果把邓猴子、田冬瓜逼急了,他俩完全投入到刘湘阵营,自己一统四川的大业就会夭折。刘文辉思前想后。还是决定放过田颂尧。

11月22日,刘、田双方达成休战协议:三军重新合作;刘军让出北道交通线;田军向新都撤退;城内两军恢复原状,由邓军执行中立任务。

民国四川军阀,就有点像春秋战国那些诸侯国,朝为友邦,暮为敌国,一会结为盟友,一会又成仇敌;或者像小孩玩过家家,刚打了架,眼泪鼻涕还没有干,又开始在一起嘻嘻哈哈玩了。四川军阀战争还有一个特点,即使双方怒火填膺,大打出手,也往往不会朝死里打,而是适可而止,胜者为败者留一条生路。这点或者有春秋时宋襄公仁义战的风范。当然,军阀们握手言欢之时。那些在战场上倒下的战士是再也不能生还了,受到兵火祸害的百姓们,也无从得到补偿。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军的蜜月能维持多久呢?

刘、邓正面交锋

刘湘的“安川计划”没有多久就搞不下去了。刘湘联军先在沱江战役中旗开得胜,占领了资中、富顺、内江等地,然后逼迫泸州守军投降,再溯江而上直取宜宾。刘文辉军败退荣县、威远。12月4日,荣威之战在宝马场打响。刘文辉投入七万兵力,刘湘出动五万人马,双方展开连场血战,伤亡惨重。由于刘文辉部顽强抵抗,刘湘部节节后退,转攻为守。刘文辉部取得了荣威血战的胜利。当时,刘湘见战局对自己不利。便派人向刘文辉议和。刘文辉本来打算乘胜追击,彻底消灭刘湘,但考虑到后方局势不稳,担心邓锡侯、田颂尧在背后捣鬼。便同意了刘湘的议和要求,于12月21日令师长冷寅东在老君台与刘湘签订了停战书。如果此时刘文辉乘胜出击,扩大战果,已丧失斗志的刘湘联军很可能一败涂地,而邓田两军在刘文辉取得大胜的情况下只能表示臣服。历史本来是偏向比侄儿还年轻四岁的刘幺爸的,但是大好机会却在他手指缝里漏掉了。

接下来,刘文辉犯了第二个错误。

1933年春,刘文辉在成都召开军事会议。刘文辉及不少将领都认为。在省门大战和荣威之战中,邓锡侯都在暗中作祟,应该加以讨伐。但这意见遭到保定系军官的反对,认为保定系互相残杀,实属不明智之举。刘文辉战胜刘湘联军后,自信力暴涨,自以为单凭一个第二十四军,就可以打遍川中无敌手,哪里还听得进不同意见。他决定不再与邓田二人虚与委蛇,直接摊牌,要么就直接听从我指挥,要么就兵戎相见。他以四川省主席的名义向邓田两人发出通知,请来省政府商议军务。

邓锡侯清楚,这次刘文辉是铁了心了,再跟

他玩虚招,是过不了关的。那么怎么办?邓锡侯踌躇再三,还是拿不定主意。蓝氏见夫君一直愁眉不展,问清了原委,断然说道,还犹豫干啥,赶紧跑吧,晚了就来不及了!邓锡侯一惊,问:“真的就没有退路了?”蓝氏再不理他。径直呼唤仆役赶紧收拾东西,准备撤离成都。

邓锡侯的大军就驻扎在成都近郊新都,一两个时辰后。邓锡侯的成都行营就撤到了新都宝光寺二十八军大营。刘文辉得知邓锡侯已连夜逃走,明白他终于与自己分道扬镳,便也不再顾及同学情谊。谋划以川西平原为中心,重新部署兵力,彻底解决邓的第二十八军。5月6日,准备停当的刘军向邓军发起了进攻。在大敌面前,邓锡侯召开了旅长以上军官会议,他动员说:“大家要众志成城,万箭齐发。一举渡过毗河,再克成都。这一仗打胜了,薪饷才能按月发放。”师旅长们表态坚决听从邓军长指挥,一定奋勇作战,打回成都。

但是战场上却不能单凭士气,那是要讲实力的。这时是1933年的初夏,刘文辉东线无战事,可以回过头来一心一意对付昔日盟友邓锡侯。大军压境,邓锡侯收缩防线,主动放弃了温江,然后沿毗河布防。5月14日,刘邓两军大战于灌县崇宁,邓军开初很勇猛,击溃了刘文辉的第五师。刘文辉再派两个师增援,并亲自赶往灌县指挥,终于反败为胜,把邓军赶出崇宁。

邓锡侯部师长黄隐为阻止刘军进攻,将都江堰调剂流量的杩槎砍去,毗河水顿时猛涨,两岸泛滥成灾。刘军数次强渡未成,两军形成对峙。

一队骑兵在毗河南岸疾行,那是邓锡侯带着一队卫兵在毗河边视察。毗河比平时宽了两倍,波浪翻滚,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对岸已经看不到刘军营垒,想必撤到了远处坡地上。邓锡侯对身边的骆副官说,“看来真是天不助刘,我军可以休憩一下了。”说罢哈哈笑了。骆副官却没有跟着上司欢笑,他说:“毗河暴涨,确实阻断了刘军的强大攻势,但这只能是暂时的,一过雨季,上游泯江水位下落,毗河也将减缓流速,那时刘文辉势必指挥大军渡河来攻。”邓锡侯说:“河水虽不能长久暴涨,但却为我军另辟战场争取了时间。”两人放松缰绳。让战马信步由缰。距河沿数百米处有一大宅院,骆副官说,“我们进去歇歇。”卫队先进去察看了一番出来,禀报说。“里面空无一人。”邓锡侯点点头,知道开战后,周围的老百姓都跑光了。他们推开正房大厅。在还算干净的木靠背椅上坐下。

邓锡侯问骆副官,有什么退敌的妙计?骆副官想了想,说:“我们可以争取保定军校同学会的支持。”邓锡侯鼓励道:“这是一个好办法,你再详细考虑一下,怎样实施。”刘文辉、田颂尧和邓锡侯三人都是保定军校同学会的首脑人物。他们军队中的师旅长,也大部分是保定军校毕业生,比如师长黄稳、副师长青翰南,副师长张志和、高级顾问陈达三、川南清乡司令蓝尧衢等等,那是一张长长的名单。保定军校生也并非只限于刘、邓、田三军,川东刘湘等人的军队里也有不少中级以上军官属于保定系。保定生在的中央军里。是资格最老、势力最大的,本人就是保定军校毕业的。黄埔生是的嫡系,而黄埔军校的老师大都出自保定军校。从派系来说,的中央军只有黄埔系却没有保定系。但在川军中,则形成了一个保定系军官团体,并且是唯一可以与刘湘为首脑的速成系(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生)抗衡的力量。

骆副官准备详谈他的计划,但邓锡侯打断了他。邓锡侯沉吟着说。“光有保定系军官支持还是不能打败刘文辉,我们还要想另外的,更有实际作用的办法。”

两人正商议问,突然卫兵在里屋大喊:“什么人?出来!”不一会,几个卫兵从里屋押着两个人走出来。那两人一个是老年人,虽穿的半旧青布长衫,倒还干净,只是背有点佝偻,害怕得抖抖缩缩的。另一个是约七八岁的男孩,满脸稚气,倒不是十分害怕,只是东瞧西瞧的,有点稀奇地看着这些军人。骆副官问:“你们还留在这里做啥子,怎么不像其他人一样跑远点?”老头嗫嚅着说:“黄老爷要我们留下来守院子。”“你两个就守得住?还不快走。枪子是不长眼睛的。”骆副官呵斥道。

邓锡侯说:“不要吓着老人家。”他叫卫兵拿来几块银元,亲自放到老人手板上。并说:“这些钱给你们做盘缠,这里不安全,早晚要打大仗,你们还是躲远点好,过几个月再回来。”

其实这时整个四川,除下川东外,哪儿都不安全。刘文辉拥有十多万大军,除了陈兵几个师在岷江边与刘湘联军对峙外,还有绰绰余力在毗河两岸与保定系内部的邓军对垒。洪水消退后,邓刘大战将再次爆发,毗河两岸又将生灵涂炭。决战是势必要到来的,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邓锡侯一行离开那座大宅院,跨上马背返营。一路上,邓锡侯仍在苦苦思索良策。

快到大营的时候,邓锡侯终于眼前一亮,心中涌出一个主意。既然保定系内部已经彻底分裂,既然你刘文辉苦苦相逼,就莫怪我邓同学不仁义。他叫过骆副官,对他轻声说出了自己的倒刘计划。

邓锡侯把联络保定系军官的任务交给了手下师长黄稳,专派骆副官去川东办一件大事。骆副官带着两个卫兵,化装成商人,一路晓行夜宿,避开刘文辉部队的盘查,千辛万苦来到了重庆城。刘湘在四川善后督办(相当于督军)府接见了骆副官。骆副官呈上了邓锡侯的亲笔信,刘湘阅后却沉默不语。

邓锡侯在信中说,“自己和刘文辉在毗河两岸几番争战后,双方已成胶着状态,谁也不能取胜。这时候,我就像一只蚌,刘文辉就是一只鹬,我夹着他的嘴,他也咬着我的身子,谁也挣脱不开。这个时候,是甫公(刘湘)上阵的最佳时机,你的大军开过来,刘文辉根本没有抵抗能力,整个四川就是你的了。邓锡侯特地申明,自己非常拥护由你甫公出面统一四川,我的二十八军,也愿意受你节制。”

但是邓锡侯是一个水晶猴,八面玲珑,能相信他的话吗?刘湘不久前率联军攻打刘文辉,领教了小幺爸的利害,没有讨到什么便宜,白白劳师动众。尽管刘湘制订了“安川计划”,极想一统四川,坐上四川王的宝座,但他觉得时机还不成熟,还得再等等,等局势明朗了再说。最好是邓刘两军再打几仗,互相消耗得差不多了,那时再动手,做一个真正的渔翁。

骆副官见刘湘面无表情,兴趣不大,便给他详细分析了刘文辉面临的不利局面,努力证明此时出兵是天赐良机。但是骆副官越急迫,刘湘却越是疑心。谈了将近一个时辰,刘湘不耐烦了,站起来端茶送客。

骆副官住进鹅岭下面二十一军的招待所,呆在二楼一个房间苦苦思索,为了不辱使命,他要想出一个办法去说动刘湘。但是,从哪里寻找突破口呢?骆副官在房间里转来转去,还是一筹莫展,只是一支接一支抽烟,房间里烟气弥漫。他推开窗户,想吸点新鲜空气,偶然伸头向下一望,却见楼下院坝里有几个人在问值勤的卫兵。他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却发现那几个人的身影很熟悉,特别是那个身穿藏青色旗袍的女人,高高大大,有一种健美的韵味。呵,那莫不是邓军

长的夫人蓝氏,她怎么也来了?

骆副官匆匆下楼,果然是蓝氏带着几个男女卫士来了。

蓝氏陈情请君出山

且说骆副官下重庆那天晚上,邓锡侯才把劝说刘湘出兵的事给夫人蓝氏讲了。蓝氏问:“你派骆副官去找谁?”邓锡侯回答说:“当然找刘湘,找其他人说话又不算数。”蓝氏笑了,找刘湘这个巴壁虎才不算数。反问邓锡候:“刘湘军中大事是谁决定的?”“当然是刘湘自己了,速成系首领,谋猷自然也过人。”邓锡侯回答说。

蓝氏戳了一下夫君的额头,说:“刘湘打仗,冲锋陷阵没得说,非常勇猛,也敢于冒险,确实是一只虎,这是川军将领公认的。但是决定大事,他常常犹豫不决,要靠另一个人来决断。”

“你说的这个人,是不是刘湘的高级顾问刘从云?”邓锡侯问。

蓝氏点了点头。

这是吹龙门阵,老百姓编的故事,老百姓就喜欢神神鬼鬼的东西。邓锡侯不以为然。“尽管有些事可能是传说,但我见过刘先生,他决不是那种江湖骗子,虽然也喜欢装神弄鬼,但那只是幌子,他确实胸有帏幄。你还记不记九年前,你还只是一个师长,就被北京政府委任为四川省主席,你那时才三十多岁,真正是春风得意啊。当时你马上就想到省城成都上任,我劝你不要去,就把省政府办事机构设在江津算了。其实这都是刘先生指点我的。那天我去找刘湘的夫人,正碰上刘先生在给刘湘的几个家眷算命。我也趁热闹问了一下省城去不去得。当时刘先生说一山不容二虎,杨森正如日中天,你们去了,只怕是落入虎口,想走都走不脱。后来证明杨森果然野心勃勃,本来势力不是很强大,偏偏就做统一四川的美梦,四处征战,独霸了川西川南,有点像现在的刘文辉,只不过刘文辉的实力更为强大罢了。”蓝氏胸有成竹地分析着。

“哦,还有这些事,你是说,我派骆副官去找刘湘,根本就是找错了人?”邓锡侯想了想说。

“对!我们应该去找刘从云。刘湘的大事全仗他决策。”

蓝氏自告奋勇要去重庆,邓锡侯答应了。蓝氏一行在重庆找到了骆副官,果然得知刘湘对出兵不感冒。当天夜里,蓝氏和骆副官就上门拜访刘从云。

刘从云平时不住在刘湘的军营里,而是住在军营西边的大坪。当时这里人烟稀少,林木茂密,环境清幽。刘宅倒也是一楼新式楼房,是那种青瓦白墙,有圆形门柱的建筑。卫兵通报后,刘从云在客厅门口迎接蓝氏和骆副官。刘从云约五十余岁,干干瘦瘦的,穿得很俭朴,仅一青布长衫,脸颊留有胡须,眼睛很秀丽,面容柔和,看不出来是一位高级军事参谋,倒像是一位古代儒生,或者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道士。

蓝氏首先叫随从捧出几匹蜀锦送给刘从云的家眷,然后打开带来的皮箱,里面装有五万大洋。刘从云说:“这么重的礼,小道承受不起。”蓝氏回道:“这点东西,我还觉得寒碜呢。我们本想多带点的,但路上不安全。”

刘从云直爽地说:“给我送这么大的礼,是不是有大事要在下帮忙啊?”

蓝氏笑了,说:“其实这点礼微乎其微,我们带来的,是更大的喜事,如果要说钱财,那才是金山银山。”

“呵,有这等好事。”刘从云拈了拈胡须。也呵呵笑了。

刘从云对蓝氏是有好感的,那年在刘湘后院初见蓝氏,他就觉得这个女人不一般。将帅身边多是美艳妖娆,而蓝氏身材健壮丰满,面容谈不上美貌但很端庄,言谈举止,却是落落大方。刘从云自己身体瘦弱,反倒不喜欢那些柔弱美女,认为她们是红颜祸水,反倒对健美妇女十分欣赏。当然刘从云不会打蓝氏的主意,但他对她抱有好感却是明显的。那年刘从云就说,蓝氏是旺夫相,必然会帮助夫君成就大业。

蓝氏说:“现在我们二十八军在毗河边拖住了刘文辉的大部分军队,他的东边防地必定空虚,如果二十一军组织联军西进,这正是最好的时机。刘督办马上就可实现一统四川的理想,先生你也可以建立绝世奇功。天赐良机,应该珍惜啊!”

刘从云说:“这些我其实都知道。我就跟你明说吧,甫公之所以不想发兵,是因为还有一点担心。我们一旦出兵,邓军解了围,马上就置身事外,作壁上观。”蓝氏笑道:“你把我们看成是什么人了,我们就那么卑鄙吗?”

“不是怎样看,川军中这种事还少吗?”蓝氏说:“如果不相信,我们可以签一个协议,我们二十八军一定服从你和刘督办调度,誓跟刘文辉血战到底。”

刘从云点了点头,说:“我就是要你这句话,我也相信你绝不会言而无信。”

接下来,刘从云详细地问了骆副官毗河战场的情况。他最后说:“我一定竭力劝说刘甫公出兵,你们就等着听好消息吧。”

刘湘真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大事都靠刘从云决策吗?

刘从云计使刘湘出战

却说第二天一早,刘从云就来到督办府,他知道刘湘一直保持着军校生的传统,早睡早起,现在已经八点,他应该到了。果然,此时刘湘正在办公室外的走廊上浇花。走廊栏杆边,放有两钵米兰,此时正吐出满枝细小的黄花,显得既优雅又美丽。入夏以来,刘湘每天早上都要为这两钵米兰浇一点水。然后站在旁边欣赏好一阵。他觉得,这是修心养性的一个途径。浇浇水,吸吸香气,让杂乱的心境明净澄澈,这才好处理一天的公务。

刘从云静静地站在一边,让刘湘赏花完毕,这才走过去。其实刘湘早就觉察到刘从云来了。他心里有点诧异,这位平时总是半上午了才来督办府打一头的刘神仙,怎么今天这么早就来了,肯定有什么事。但他没有表露出来,淡淡地招呼说:“先生来了!”

刘湘的办公室非常宽敞,家具都是西洋风格的,墙上也没有挂那些国画字幅,只是在办公桌后面墙上贴了一幅很大的四川地图,地图上面已经画有很多各色记号。宽大的办公桌边,是一套米黄色皮沙发。刘湘和刘从云都坐到沙发上,卫士进来泡上茶。然后掩上门退出去了。

刘从云说:“我昨天晚上观察天象,发现二十八宿中的尾宿非常明亮。尾宿属于东方七宿,为白虎,此星异常明亮,主佑军旅。甫公现驻川东,川东即古之巴地,巴人崇尚白虎,巧的是川军将领也称甫公为巴东之虎。天象明明是昭示我们,本月出兵征战必定大胜。”

刘湘被吸引了,这位在军校学过科学知识的军阀,居然喜欢那些易经占卜之说,每遇大事,都要寻求神灵指示。他说:“先生是不是说,现在趁我小幺爸正和邓猴子大战,无法东顾之时,我们正好出兵?”刘从云说:“小道只是说说天象,具体征战,还是甫公拿主意,军旅大事,马虎不得。”

刘湘向军师讲了他的顾虑,水晶猴子邓锡侯太反复无常了,担心此人靠不住。在去年一年,邓猴子先是联合刘文辉进攻顺庆府的李家钰、罗泽洲两师,然后又跟田颂尧一起偷袭刘文辉,接下来又联合刘文辉攻击川北的刘存厚。他们打打合合,完全像是小孩玩游戏。怪不得民谣说他:君侯不愧号水晶,半用调停半用兵;刀打豆腐光两面,输也吃糖何况赢。谁敢保证,川东大军为他解围后,他邓猴子又要耍什么

把戏呢?

刘从云说:“我也搞不清邓猴子这个人,确实太圆滑了。不过,古语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上天昭示我们了,我们不接受上天恩赐,上天会怪罪我们的。等到刘文辉解决掉邓猴子,他就再无后顾之忧,可以一心一意对付我们了。我看这邓猴子,也不完全是奸滑之徒。尽管几乎每次战争,他都占了便宜,但他还是比刘文辉要厚道些。比如说独立师李家钰、罗泽洲等人,原本是邓猴子的部下,后来他们独立,邓猴子虽然气不过讨伐了一阵,但还是承认了既成事实。”

两人谈了一阵,刘湘的心松动了,但还是有点犹豫。刘从云只好换上道袍,作法请求神灵明示。

在督办府花园的平地上,摆上了香案,刘从云披发仗剑,确实一派仙风道骨。刘湘领着一帮高级军官在一旁观看,大家都屏神静气,生怕惊动神灵。只见刘从云先是对着香案拜了三拜,然后向空中作揖,然后挥剑舞动,口中念念有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灌口二郎、托塔天王父子、各位神兵天将。今我主刘甫公,乃汉皇苗裔,昭烈后代,为解民之倒悬,免遭生灵涂炭,将兴兵西伐,恳求诸神保佑,并求明示。说罢,他又点燃三炷香再拜。拜毕欲起之时,突然倒地,浑身抽搐,口吐白沫。一卫士正欲上前扶他起来,却见他竟自坐起,然后茫然四顾,浑然不识身在何处。

刘从云再开口时,大家就吓了一跳,那声音洪亮无比,全不似他平时的轻声慢语。那洪亮的声音说:“各位好汉不要惊讶,在下汉桓侯张翼德是也。”众人吃了一惊,刘湘连忙拜倒在地,其余军官,也赶紧跪倒。

只听那洪亮的声音说:“在下生前也曾守卫巴州,现今我主后裔在此,我自当竭力护佑,助其成就大业。此时川西刘邓二军祸起萧墙,正是蜀皇后裔建功立业之时,此去必然大获全胜,一统四川,恢复我皇伟业。此后再无战事。”

说罢,刘从云又訇然倒地。过了一会,他才咳嗽几声,慢慢爬了起来。

刘湘迎上去,喜孜孜地说:“刚才张飞显灵了。”“真的?”刘从云一副不知情的样子,茫茫然拍打衣衫上的尘土。刘湘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即刻发兵!”

其实显灵的张飞有点犯糊涂,把刘湘说成是刘备的后代,以增加统一战争的正当性,那么刘湘讨伐的对象刘文辉,他不也是刘备的后裔吗!

刘侄儿战败刘幺爸。一举成为四川霸主果然,第二十一军一出击,刘文辉即由毗河向岷江一线溃退。在邓锡侯、刘湘、李家钰等军阀的联合进攻下,刘文辉部全线土崩瓦解,只好率残部退守西康。

刘湘见大局已定,也顾念叔侄情分,不忍置刘文辉于绝路,便令各军停止追击。当年9月,两军媾和,刘湘同意将雅安、荥经、天全、芦山、宝兴、名山、洪雅等县划给刘文辉,刘文辉总算能偏安西康一隅,有个立足之地。而刘湘此时则占有了川东、川南、川西地区八十余县,军队扩展至近二十万人,登上了四川霸主宝座。至此,长达十七年的四川军阀混战亦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