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前言写什么

前言写什么

时间:2023-05-30 09:37:31

前言写什么范文1

设计理念: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写法、体会感情;(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通过任务动作、神态、语言来表现人物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1)理解题目的含义:1)课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怀念)。怀念谁?)2)为什么要在“怀念”前面加上“秋天的”(因为是发生在秋天的事);(2)课文分为几段来写,每一段写什么?(重病母亲的劝慰——临死前的牵挂——怀念母亲)

2.听老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㈠自主思考:(1)哪个句子是详写“我”的“暴怒无常”的?(注意写句子要具体);(2)每当"我"暴怒无常时,母亲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分别用""、"~~"、"="画出表示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体会母亲的感情。(心痛、难过、爱怜)(3)"母亲喜欢花……都死了"这句话起什么作用?(1)“喜欢花”说明了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北海看花;2)“死了”说明了母亲的全部心思都放在“我”身上,没有心情弄花了)

㈡汇报学习情况。

3.举手读第二段

㈠自主思考:(1)作者是怎样写母亲临死前叫我去北海看的?母亲的神情有什么变化?(央求--喜出望外--笑了)分别用""、"~~"、"="画出表示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体会母亲的感情。(爱怜)(2)母亲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感情(无私忘我的爱,无尽的牵挂)

㈡讨论、交流。

㈢汇报交流情况。

4.齐读最后一段,看谁能快速回答

(1)那句话是描写盛开的情景的?作者为什么要细致描写一下?(这是因为母亲生前要我去看的花,体现了作者对妈妈的怀念);(2)课文为什么要用"要好好儿活"结尾(1)这是妈妈的话,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2)照应前面,突出"怀念"的感情)

5.有感情朗读课文

看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弄明白的,提出来。(如第二自然段与那些文字照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竟”,愧疚)

6.总结课文

(1)这一课的主要写作特点是什么?(动作、语言、神态——思想感情)

(2)母爱是伟大的,我们可以通过 各种形式赞美母亲,如诗歌、散文等,其中我们学校五年级的吴秋霞就写了一首诗歌,题目是《摇篮》,我们不妨一起来欣赏:大树是鸟儿的摇篮/风儿轻轻地吹/摇着鸟儿宝宝/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鱼儿的摇篮/浪花轻轻地翻/摇着鱼宝宝/鱼宝宝睡着了//月亮是星星的摇篮/白云轻轻地飘/摇着星宝宝/星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温暖的歌声中/小宝宝睡着了

7.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2、写一写自己的母亲

前言写什么范文2

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假如学生想写又没有东西可写,而老师硬要他写,这样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是重要的一环。学生开始作文写什么呢?一般说来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即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自已所干、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

1.1 做过什么,写什么。学生写自己做过的事易写。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实践,自觉地从中接受教育。学生有了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才能把亲身经历的有意义的事写下来。例如平时我注意组织学生为集体,为他人多做好事,然后叫他去写“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或“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的文题,学生就会感到有内容可写。

1.2 看了什么,写什么。学生写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不会感到难。我就做有心人,引导学生关心集休,多留心周围的事情,多观察,多分析。需要写的时候,手头有东西可写。如要学生写某一景物或建筑物或某一现象,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或参观,我在观察或参观过程中指导,启发思路,帮助学生构思。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具休充实。

1.3 听到什么,写什么。学生写自己亲闻的人和事,也感到容易写。我经常引导学生留意日常与人交往,把所听到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人和事记述下来,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听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段有趣的新闻、爷爷奶奶的童年等,作文时要学生写这类题材,学生就有事可写了。

1.4 想到什么,写什么。要学生写自已心里所想到的东西,也是较容易的。因学生生活阅历不深,虽对生活有观察,注往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因此,我在学生观察基础上,引导他们从现象到本质去认识,去思索问题。这样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所分析,他也就有所想,把所想的东西写下来,也就成了文章。或写自己的打算,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决心,自己的回忆等。如让学生写“我长大了想干什么”,“老师日夜辛勘地工作为了什么”,“你生活中有过哪些有趣的事”,“你最喜欢读的书是什么”,一这样写起文章来,思想就会长上翅膀,自由飞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千姿百态。

1.5 读了什么,写什么。要学生写自己读过的东西,也是较易的。学生读了什么,组织他们写什么,主要是指读了什么“习作例文”,组织他们写什么习作。当然也可以写自己看过的课外读物的感受。我经常指导他们进行仿写,仿其结构写法,也可仿其与自已生活实际相似的内容特色,还可仿其词语句子的运用。仿写的关键在一个“活,字,即要仿得“活”.不要原封不动生搬硬套,或者改头换面。使学生写起来就有样可依,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2 学生如何写好、写具体。

学生写作文有了内容。但如何写好,写具体,还是一个关键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样方式去开拓学生思路,把文章写具体。

2.1 引导回忆,再现情景。要学生作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再现所写题材当时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如写义务劳动、主题班会等,都可以先引导学生追忆当时的过程与情境,使当时的人和事再现在目,唤起记忆,再次体味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状等情形。这样,教师把学生带入情景,为学生提出一个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把语言训练和发展智力统一在情境作文过程中。

2.2 仔细观察,认真比较。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从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的重要方法。一个场面、一个事物、一处景物、一件东西、只有对象明确,范围清楚,为儿童所熟悉、所喜爱、贴近儿童生活,才能够激起儿童习作的兴趣。首先,要确定好观察点,注意取景角度。例如《长城》一文,先写远看长城,观察点在远处,后写长城的高大坚固,观察点在近处。这样从不同角度观察长城,由远及近,由概貌到细处,写得及全面又精析。其次,要认真比较,才能写出特色。例如《桂林山水》通过丽江的水与大海、西湖相比,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相比,写出了桂林的山和水的不同特点,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绝唱做了很好的注释。

2.3 指导“具体”。文章切忌“言之无物”。我的做法是:除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外,我很注重典型示范,引导联想。作文前选择一两篇类似的写得具体的作文范例,读给学生听,指出写得具体生动的地方。我在讲读课文中结合范文进行指导外,还善于启发学生从一事想到另一事,从现在想到过去,想到将来.从事物的现象想到事物的本质,等等。其次,指导写具体还要多问“怎么样”,学生常常对自己描述的人和事,虽有真切的印象,但作文时往往写不具休。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就是告诉学生不论写人写事或写景时,要多问问自己“到底是怎样的?”比如说公园的景色很美丽,到底怎样美丽呢?会开得很热烈,到底怎样热烈?有时候问一次不行,还要连续问几个“到底是怎么样的”。如果一个个“到底怎么样的”都得到了明确的答案,就一定能把事物写得具休形象。

3 “放胆文”与“下水文”的指导。

前言写什么范文3

2.掌握语言描写的方法,使人物的语言充满个性。

语言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言为心声”,恰当地运用语言描写,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突出文章的主旨。具体来说,进行语言描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文化教养等特点。比如孩子说话都很天真,老人说话则大多带有沧桑感;农民的语言一般比较朴实,知识分子说话则往往是文绉绉的……进行语言描写时,要综合考虑这些方面,否则人物形象就会失真。

二、进行语言描写时,要配合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描写。许多学生在进行人物语言描写时,往往只会用“我说”“他说”之类的呆板提示语,致使笔下的人物缺乏生气。请看这几个句子:

A.我说:“快累死我了!”B.我气喘吁吁地说:“快累死我了!”C.我一边擦汗一边说:“快累死我了!”D.我气喘吁吁地说:“快累死我了!”说完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上面几句话中,B句中加入了神态描写,C句中加入了动作描写,D句中既有神态描写,又有动作描写,表达效果明显要好于前面几句。

三、进行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情境,写出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语言。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句话,说话的方式和语气也会有所不同,进行语言描写时要写出这种不同。

四、注意句式的变化。“说”这个提示词不是只能出现在人物语言前面,也可以在中间或后面,有时也可以不用提示词,直接复述人物对话,这几种句式应该综合运用,而不应只呆板地运用其中的某一种。

我的双重影子

张 爽

在现实生活中,有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我:一个沉默寡言、文静内向,一个开朗乐观、活泼外向。

在学校里,我学习积极,乐观活泼,与同学相处融洽,天天说说笑笑。你听,我们又聊起来了。

“喂,小爽子,快来,跟我抱作业本去。”小丫高喊着。

“来了,来了。”我欢快地答道。

“爽子,快看啊,那是什么东西啊?”小梦惊奇地叫着。

“咦,什么什么东西啊?我看看是个什么什么东西啊!哈哈!”

……

像这种搞笑的对话每天都会出现。我和我的同学们快乐地在一起学习、嬉笑,日子过得非常开心。

转眼放学了,同学们都高兴地回家了,可我却非常害怕这个时刻。我无奈地走回家,刚一进家门,妈妈就问道:“作业多吗?”

“嗯。”我低声应着。

“最近学习怎么样?”妈妈一边忙着手里的家务活,一边继续盘问我。

“挺好。”

“又考试了吗?”

“没。”

“什么时候考?”

“不知道。”

……

晚上,我一个人躺在床上,四周一片寂静。透过窗户仰望夜空,只见孤零零的月亮挂在空中,形单影只,很是落寞。月亮的脸很白,阴森森的,我不敢再看了。爸爸,妈妈,为什么我总感觉和你们之间隔了层东西呢?黑暗中,泪水打湿了枕巾。

可能妈妈看出了我心中的苦恼,一天晚饭后,妈妈拉住了我的手,她告诉我,我现在到了青春期,有自己的心事是正常的;爸爸妈妈都很爱我,有事要多和家长沟通,否则不但会和爸妈之间产生隔阂,而且不利于个人成长。

我的心情一下子明朗了许多。渐渐地,我不怕放学,不怕回家了。

“最近学习怎么样?”

“挺好的,我们班主任上课对我们要求很严,但课余时间对我们又很和蔼,还让我们劳逸结合呢。”

“那考试了吗?”

“还没呢,可能下周考,我得抓紧时间复习了!”

……

灯熄灭了,四周又恢复了寂静。我再次抬头仰望夜空。哇,好美啊!月亮像银盘一样挂在空中,徐徐地向我播洒光辉,远处几颗星星正顽皮地冲我眨着眼睛……

我笑了。我想,以后我可以做一个“完整”的人了。

点评

许多学生在家和在学校的表现截然不同,本文就表现了青春期孩子的这一特点,主题很有社会意义。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同时注意了不同场合情境下的对比。和同学们在一起时妙语连珠,回到家里语言变得非常简短;当打开心结后再和母亲谈话时,又变得滔滔不绝。这些精彩的语言描写很好地描绘了人物的心理,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1.升级考试中,陈哲考进了全校前十名。陈哲想趁此机会让父母给他买把吉他。回家后,陈哲向父母提出了这个想法。请写出陈哲、父亲、母亲在这一情境下的对话。

前言写什么范文4

[内容]

教学要求:

1.训练学生通过一两件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来;学习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突出人物特点的方法。

2.作文指导过程中,渗透人的高尚品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习作怎样写出人物特点。

教学准备:小黑板上写好有关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审文题明确要求

1.今天这节作文指导课,我们上《基础训练6》的第6题。出示小黑板:通过一两件事写一个你熟悉的人,要注意写出人物的特点。要求学生默读文题,想想这次作文的要求是什么?

2.这次作文要我们写什么?(写人)写什么人?(写熟悉的人)写几个熟悉的人?(写一个熟悉的人)(师板书习作题)要我们特别注意写出这个人的什么?(写出人物的特点)

二、明特点拓宽思路

1.写出人物的特点是这节课训练重点。什么是人物的特点呢?一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请说说你熟悉的人有什么特点。生自由说,师注意生说的是哪方面的特点。

2.出示小黑板:

品质: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热爱劳动、工作负责……

性格:倔强、爱发脾气、好强、爱说爱笑……

兴趣爱好:爱唱歌、爱集邮、爱踢球、爱种花……生齐读。

师:现在你能说说你还知道三个方面的哪些特点吗?

(生说)一个人的特点有不少,大家要选最突出的特点来写。

三、扣例文借鉴写法

1.师:找准了一个人的特点,怎样写出他(她)的特点呢?《少年闰土》是个很好的范例。(板书:少年闰土)用小黑板出三个问题,逐一讨论,师随机板书。

(1)他有什么特点?(板书:特点聪明能干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知识丰富)

(2)通过哪几件事反映他的特点?(板:事件)(板书:捕鸟捡贝壳瓜田刺猹看跳鱼儿)

(3)通过什么描写写出他的特点?(板书:外貌行动语言神态)生在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评析后得出方法:作者写闰土的外貌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抓住了紫色圆脸,项带银圈的特征,把一个绍兴农村少年的特点写出来了。(板书:抓特征)

2.让学生找出“雪地捕鸟”段表示闰土动作的词。请学生简洁地把一系列动作说出来。

师:作者写了闰土的一系列动作,刻画得多细致啊!我们眼前似乎浮现了闰土正在雪地里捕鸟的情景。大家注意,写人物的行动,一定要细致。(板书:要细致)

师:你从语言中能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师:从语言描写中,我们知道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作者知道吗?(不知道)而闰土作为生长在海滨的农村孩子,这正是他所熟悉的事,因此,他说起来滔滔不绝。这些语言的描写是多么地恰如其分,符合闰土的身份啊!我们作文时要注意,写人物的语言要恰当。(板书:要恰当)

3.师:我们通过研究《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知道《少年闰土》是通过外貌、行动、语言来进行描写的,描写时,注意了这些方面。除了这些,还可以进行什么描写?(神态、心理描写。板书:神态、心理)注意神态心理描写必须真实。(板书:要真实)

四、列提纲即兴练说

1.你准备写谁?他有什么特点?(指一行同学说)

2.请一学生上来按照小黑板上规定的题目、特点、事件、着重描写的方面等项写提纲,其它同学在下面列提纲。

3.请演板学生说提纲,评议是否能写出人物特点;请写各方面人物特点的同学说提纲,评议是否能写出了人物特点。

五、总结

1.复习一下写作方法,看黑板,跟老师说:外貌抓特征,行动要细致,语言要恰当,神态、心理要真实,具体事例一两件,人物如同站眼前。

前言写什么范文5

1. 对比发现,言语智慧。本文中有一句话值得细细推敲:“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细细读读,结合上下文用心想想:这句话怎么写出姥姥剪纸神了?

生:姥姥剪纸,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什么像什么……真的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生:这句话不是姥姥自己夸赞自己的,而是借乡亲们的嘴夸赞的,这样的侧面烘托更能写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让人心服口服。

生:我发现,这句夸赞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话,虽然很短,但是列举的两组动物都很有代表性。一组是猫和虎对比;一组是公鸡和母鸡对比。我想,作者这么对比着写,也是为了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出神入化,因为,两个这么相像的动物,姥姥都能剪出各自的特点来,真的是太神奇了!

(借由学生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笔者趁机出示了一句话进行对比:“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像母鸡,剪只公鸡像公鸡。”)

师:自己读读,你能发现些什么?

生:我发现课文中的句子前半段是剪什么像什么?后半段是剪什么能什么!而您改的这个句子,全都是剪什么像什么。

生:我觉得您改的句子没有原文中的好,全部都是剪什么像什么,觉得句子太直白了,不生动。

师: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就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姥姥剪纸的逼真和栩栩如生。如果说“像”字写出了姥姥剪纸的形似,那么,“能”字则写出了神似,这样写,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叫“形神兼备”。我们读文章时,就应该像这样细细地品读语言。

2. 披文入境,言语画面。同学们在对比中发现,在读中感悟,思维日渐活跃,言语表达欲望不断提升。我适时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盘腿坐在炕上,鼻梁上架着老花镜,专心致志地剪着窗花,背景的窗框上也满是精妙绝伦的窗花……一段悠扬的轻音乐中。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姥姥身上,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姥姥?能动笔写写吗?(生练写)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慈祥的姥姥,她正盘腿坐在炕头,就着炕边的煤油灯,专心致志地剪着“喜鹊登枝”的窗花……

生:姥姥她剪得那么专注、那么投入,连老花镜快滑下来了,都没有察觉到……半晌,她用手背推了一下老花镜,手上的活计也没停下。只见她手指灵巧地上下翻飞,剪刀在她手下仿佛被施了魔法,不一会,一幅“牛驮小羊”就剪好了……

这是作者记忆深处姥姥的样子。续写:“假如你就是文中那位小孙子,你渐渐长大了,远离家乡……当面对着日渐衰老,却天天翘首期盼你归来的姥姥时,当你忆起童年那段美好时光时,会对姥姥说些什么呢?”……整篇课文两次习作指导、画面想象,不仅让学生对作者铺情含蕴、谋篇布局的构段形式有所领悟,也不断披文入境,积淀情感……达到文字与篇章的完美融合。

【反思】语言具有提升思维品质的效度。语言达到一定效度就成为“表达力”,语言表达达到的效度,形成的美度,致人心灵的感受度、震撼度,综合起来就是语言表达的功力。

1. 咬文嚼字,言语智慧探究化。语文教师应该紧扣“言语智慧”,挖掘文本的言语价值,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本课“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的载体。姥姥手中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会牵动每一位读者的心弦。第一课时,我从“神”字入手,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探究文章是如何淳朴真切地还原姥姥人物形象的。一句句夸赞的话,家家户户窗户上都贴着姥姥的剪纸,乡亲们任谁开口,姥姥都有求必应……广结善缘的姥姥形象,在咬文嚼字的言语探究中跃然纸上,为后好了铺垫。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明白“写什么”的基础上,探究“怎么写”,理解作者如何谋篇布局――围绕主题,甄选合适的材料,来达到情感表达的效果。带领学生从整体感知到咬文嚼字,从遣词造句再到布局谋篇走一个来回。

2. 阅读感悟,言语训练开放化。教师需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很多教师对于“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解读只是为了表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其实,在不断地诵读中不难发现,这句话还从侧面烘托出乡亲们对姥姥的爱和赞美,且语言淳朴而极富节奏韵味,读着琅琅上口。两个相似动物的对比描述,长、短句的韵律节奏,形神兼备的写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来。

读中思、思中悟、悟中写,正是学生通过开放化言语实践,来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体验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时那种“物我相融”的心境。培养学生的语感,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以期他们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和表达方式,促进阅读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共同提升。

前言写什么范文6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这里所说的写少年生活,并不是都像《孤独之旅》《心声》这样,完全以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故乡》写故乡人物的变化,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段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孤独之旅》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弟弟的无情寡义,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这人间悲剧,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对社会的某种认识。《心声》所触及的是当前的一些教育问题。

二、 单元阅读建议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学习这一单元,要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阅读。

1. 把握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阅读时要通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这一切都是为了刻画、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要结合故事情节,联系作家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如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

3. 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 暗示社会环境;③ 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 渲染气氛;⑤ 推动情节的发展。

4. 挖掘作品主题。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挖掘小说的主题可综合运用下列几种方法: ① 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 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 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 品味精美、含蓄的语言。小说的语言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作者的叙述性语言,一是小说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我们欣赏小说的语言,不仅要琢磨作者落笔行文中所散发出来的特殊味道,体会其语言风格,更主要的还是重点分析、细心品味小说中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可以采用比较法,即在同一语言环境中,选用不同的词语,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比较揣摩;还可以采用联想法,即结合课文内容,对文字所展示的生活图景或形象展开联想;还可以采用诵读法,通过朗读时语音的强弱高低、语调的平直升降、速度的急缓、停顿的长短等方面展示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三、 单元相关名著推荐

鲁迅:《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坟》《华盖集》

曹文轩:《忧郁的田园》《红葫芦》《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

莫泊桑:《羊脂球》《一生》《俊友》《项链》

黄蓓佳:《小船,小船》《这一瞬间如此辉煌》

四、 单元相关文体知识介绍

1. 小说的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2. 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3.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也有行动描写,语言描写;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有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4. 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5.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重点,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都有不少的作用。

6. 小说的分类:

(1) 按篇幅分

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断)、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集生活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

(2) 按题材分

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

(3) 按体制分

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4) 按表现手法分

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等。

(5) 按语言形式分

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五、 考点扫描

考点一、 揣摩人物形象

题型有:

1.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 ××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 ××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题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考点二、 注意环境描写

题型有:

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1、烘托人物的心情;2、烘托周围的气氛;3、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突出主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考点三、 把握故事情节

题型有:

1. 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 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1、创造悬念,引人入胜;2、前后照应;3、侧面衬托、埋下伏笔;4、总结上文、点明题意;5、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情节(事物)为下文……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突出了……,点明了……

情节安排评价

①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③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作用:制造悬念;④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考点四、 概括主题内容

题型有:

① 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 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 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

1. 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2.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3. 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 /呼吁了……

考点五、 理解小说标题

题型有:

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

1. 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2. 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3. 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

常见的作用:

1. 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2. 点明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考点六、 分析写作技巧

题型有:

1.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 文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3. 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解题思路:

一、 表达方式 ;二、 结构方式;三、 表现手法。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

具体技巧有:

(1) 人称

①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②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③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 叙述方式

① 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②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④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3) 描写

① 人物描写:

常用方法:①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② 直接(正面)描写、侧面(间接)描写

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突显特点,展示人物性格品质。

②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 / 社会环境描写

主要作用:

① 交代时间、地点,提供故事背景;② 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③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④ 推动情节发展。

(4) 结构安排:

(巧妙)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注重)前后照应,严谨完整;

(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

(讲求)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5) 题目作用:

(1) 考虑题目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眼球),引发读者思考;(2) 考虑修辞角度,题目使用什么辞格或句式,有否词类活用;(3) 考虑语言角度,题目是否具有文学性或文学色彩,语言是否通俗易懂、平实、生动形象或带有讽刺、幽默等意味;(4)考虑文章内容和结构,题目是否行文线索,是否矛盾冲突的转化点,是否揭示主旨的关键,是否一语双关,是否作品主人翁,是否内涵丰富、深刻等。简而言之,主要从与小说的主题和结构的关系去分析。

考点七、 品味语言特色

题型有:

1. 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 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2. 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3. 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① 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② 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③ 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④ 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六、 真题回放

(阅读选文,完成1―7题。(23分)(2011年沈阳市中考语文试题)

光明行

① 母亲不知出去干什么了,我一个人独自扶墙出了家门,门外下在下着雨,雨打在芭蕉上面,嘀嘀嗒嗒地响。我已经没有心思听雨打芭蕉的美妙音乐了,因为我再也看不见那丛我亲手种植的芭蕉了。

② 以前我从没想过什么叫做黑暗,没有。我抱怨过城市是那样的拥挤,天空有好多的灰尘,抱怨过房间是那样的窄小。人群中有那么多丑陋的面孔,然而,当我终于看不见这一切的时候,我才突然感觉这一切是多么的珍贵!

③ 我从没想过我也许会在黑暗中度过我的大半生,从没!而今。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一切,我绝不认为这样活着有任何意义。我独自走进了雨中。如果这时有一辆车向我撞来,如果身旁的建筑物突然倒下了,如果我一脚踏进了深渊,我会坦然接受的,我会!

④ 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⑤ 我只听到了汽车紧急的刹车声和司机的惊呼声,听到人群急急走过的声音――我竟然畅通无阻地在城市的雨中行走,雨中的城市第一次变得这样宽广。

⑥ 然后,我听到了一声狗叫,一种友善的、我能想象出的一种乖乖巧巧的狗的叫声。头顶的雨突然停了。

⑦ “走开!”我咆哮,“我不需要同情,我不需要可怜!”我使劲地挥动手臂,要甩开身边的一切,但我无论怎样努力,始终甩不掉那把罩在我头顶上的雨伞。我终于失声痛哭起来。

⑧ “能陪我走一程吗?”一个声音说。是一个女孩子的声音,软软的,柔柔的。

⑨ 女孩把手伸过来,拉住我的手。“阿明――”女孩叫一声,我听见小狗汪汪地叫着跑过来,围着我转圈,然后伸出舌头舔我的脚。我们在雨中走着,雨声在伞外浙淅沥沥地响,女孩的手热乎乎的。天地间很静,只有雨,沙沙的雨落在身前身后。不知走了多久,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⑩ 女孩问:“你的眼睛是谁治的?”我说出了医生的名字。“原来你就是我叔叔的那个病人!”女孩有些惊喜地说,“我叔叔说了,你的眼睛能治好,他还说,治好你的眼睛将是他一生最得意的手术之一。”

{11} “真的?”我还是有些怀疑,因为母亲无意中说过,我的眼睛治愈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也就是说,失败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五。

{12} “真的,不骗你!”女孩说,语气是那么肯定。

{13} “你喜欢音乐吗?我拉二胡给你听吧。”一阵寒感卒率的声音,我听见女孩试了一下弓,顿一下,一种激越的欢快的音符突然跳跃而出,是刘天华的著名二胡曲《光明行》!

{14} 女孩拉得真好!我曾经多次听过二胡曲《光明行》,但我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感到过有一大片的光明水一样猛然落满我的头上、肩上,沐浴着我的全部身心。

{15} “看到阳光了吗?”女孩轻声说,“你一定会看到光明的!到那时你采栀(zhī)子花送给我吧,我最喜欢栀子花了。小时候院子里有好多的栀子花,洁白的,像阳光一样的灿烂光明。

{16} 手术很成功,百分之二十五的奇迹出现了!医生感慨地说:“这么坚强自信的病人不多见啊!”我没有时间去理会医生的感慨,拆线那天,我跑到城外的农家院里,折了一大捧栀子花。我要去找那个喜欢栀子花的女孩!

{17} 然而,当我认定已经走到了曾经和女孩呆过的地方时,我才发现在我面前的,哪有什么房子,有的只是一片满是砖头瓦块长了青草的废墟。我想,是不是我走错了地方?于是我重新回到起点,闭了眼,凭着感觉走,走到了,睁眼,仍是那片废墟!

{18} 我见人就问:“这儿曾有个会拉二胡带条叫阿明的小狗的女孩吗?”

{19} 有人想了半天说:“你是问那个卖艺的盲女孩吗?她早 走了,不知上哪儿了。是牵条小狗背把二胡――她曾经在这搭 过一个临时的棚。”

{20} 我说:“她叔叔是眼科医生呢!”

{21} 那人说:“哪有这事!她只是个卖艺的女孩,胸前常戴朵栀子花。”

{22} 是这样!我发疯似的跑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我见人就问,所有的人都冲我摇头。

{23} 我跑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那么多的人呢,那么多的人中没有那个牵着一条叫阿明的小狗的女孩。有的只是大块大块的阳光在那个清晨猛然倾泻下来,厚厚的阳光把一座城市,把所有的人都淹没了。

{24} 我把手中的栀予花抛起来,城市的天空中顿时飘满了洁白的栀子花,那一瓣瓣洁白的花像一个个梦,像一瓣瓣梦一样的阳光,像一瓣瓣阳光一样的音符随风飘荡……

{25} 阳光,真香!所有的人都抬起头来,他们在找寻那些很香很香的光明呢!

{26} 我泪流满面。

(选自《中国当代微型小说名篇赏析》,有改动)

1. 在“我”与女孩的偶遇中,她为“我”做了哪些事?(4分)

2. 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始终甩不掉那把罩在我头顶的雨伞。

3. 选文第⑨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天地间很静,只有雨,沙沙的雨落在身前与身后。

4. 请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小时候院子里有好多的栀子花,洁白的,像阳光一样的灿 烂光明!

5. 阅读选文,请简要概括女孩的性格特点。(2分)

6. 选文第③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4分)

7. 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4分)

试题答案

1. 撑伞遮雨,牵手同行,谎称叔叔能治好“我”的眼病,为“我”拉二胡曲《光明行》鼓励“我”。

2. 动作,意思是摆脱不开,生动形象地写出女孩帮助“我”的坚定执著,同时也写出“我”内心的烦躁。

3. 环境描写,渲染宁静的气氛,烘托“我”逐渐平静的心情。

4.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栀子花洁白、灿烂的特点。

5. 善良(有爱心、友善)、纯洁、善解人意、温柔。

6. 表达了“我”对女孩的感激,没找到女孩的伤心和遗憾。感受到光明的幸福,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而感动。

7. 既指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也指女孩对“我”的帮助让“我”坚强自信,重新获得光明,“我”也由此感到人间真情如阳光般光明美好。

七、 实战演练

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9分)(2011年甘肃省兰州市)

银行里的男孩

(美国)菲利普•罗斯

一天,我到西大街某银行的一个小型储蓄所准备开个新账户。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男孩继续引起我的兴趣的是下面所发生的事。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我把钱存进去。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职员说,“但规定就是那样。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我说。

“为什么?”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我说,“如果我理解的没错的话,您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没有达到取出他的钱的年龄。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

“取过。”他说。

我一笑,转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发火了。“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就这么简单。”

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1. “银行里的男孩”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兴趣?请简要概括。(4分)

2. 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2分)

3.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2)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

4. 文中“我”的“插一杠”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4分)

5. 综观全文,你看出“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中你悟出了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 (4分)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非银行的顾客;银行职员不给这位开了账户的14岁的男孩取钱。

2. (2分)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3. (4分)(1)男孩因害怕挨打但又取不到钱而灰心失望。(2)“我”的主动帮助让男孩看到了希望,因此紧紧地靠着“我”。

前言写什么范文7

何谓课堂练笔?顾名思义,即就文取材,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练习。它机动灵活、形式多样、切入口小、难度低,学生没有畏难抵触的情绪,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省时有效的途径。那么,怎样有效利用课文让学生来进行课堂练笔呢?

一、给课文补白,在练笔中加深感悟

《新课标》中强调,作文要“运用想象和联想”,要“写想象中的事物”。我们的教材中留有许多空白,有时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有时在事情情节之间出现跳跃,有时在故事内容上出现省略……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和创新思维训练的着眼点。进行课堂练笔,能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而这样的想象又是以文本为依据适当展开,想象也就是大胆而合理的,更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理解。

如,学习《唯一的听众》时,在教学到“我”得知老教授根本不是聋子时,对于接下来会发生的事,课文后面却只有一个省略号,省略了。这时笔者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练笔:下面会发生什么?“我”心里会有怎样的感慨?会想些什么?以后的每天早晨,“我”还会在树林里拉琴吗?老人还会早早地等着吗?“我”会跟老人说穿这个秘密吗?老人会跟“我”说出事实的真相吗?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六个点省略的内容、情景补写出来。又如,教学《用心灵去倾听》,当学到苏珊的留言时,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为此展开练笔:就要离开了,苏珊想……再如,笔者在《最后一头战象》中的多处空白进行补白练习:“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它会对村民说些什么?村民们又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此时它又在看到了什么?想到些什么呢?“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凝望着天空会想些什么?学生的想象大门被打开,创作的热情被激发,补白合理而丰富,由想到说,由说到写,练笔的效果很好。

二、抓住情感共鸣处,在情感迁移中提高练笔水平

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中的情感共鸣处,让学生进行扩写,这将大大提高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在了解了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笔: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一个平时习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是这样写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想对你说:

昨天,弟弟吃剩的蛋糕,我已小心地送进自己的嘴里,你别问我这是为什么?

昨天,我还嫌样式难看的棉衣,我已经开心地穿在身上,你别问我这是为什么?

今天,奶奶为做一顿热饭,我的眼睛就蓄满泪水,你别问我这是为什么?

……

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想对你说,谢谢你,是你教会了我学会珍惜,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

三、续写余意未尽的文章,进一步深化主题,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和写作能力

有些课文结尾处语言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这些语言的空白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财富。例如,《凡卡》一文的结尾处余意未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课文在凡卡熟睡在那甜美的梦中结束了,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为此,笔者设计这样一次练笔:凡卡的美梦可以成真吗?当他醒后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延续了故事的情节。有学生写道:“第二天早上,凡卡被一阵声音惊醒了。凡卡揉了揉蒙眬的睡眼,模模糊糊地看见了老板娘,她正怒气冲冲地拿着那封信,二话不说,揪住了凡卡的头发,拖到院子,拿起一根木棍,又打又踢,打得凡卡满身是伤。凡卡最后才知道,昨天老板娘也去寄了信,从醉醺醺的邮差口中,得知凡卡给爷爷写了信。凡卡绝望了,继续在杂货店过着非人的学徒生活。”还有学生写道:“凡卡每天翘首期盼爷爷到来,但当时的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它没有怜悯这可怜的小孩,凡卡的希望在一天天无期的等待中破灭了,凡卡在绝望中饱受老板的虐待,最终死去。”

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如果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像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写作兴趣,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丽华.以文为媒,随文练笔[J].小学教学研究,2009,(02).

前言写什么范文8

一、由说到写,逐步训练

小学生作文训练起始于一年级的说话训练,其最基本的还是以写话为目的而进行的“听说一句话”的训练。因此,抓好一年级学生的说写训练是关键。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编排,每一堂课多设计一个说话训练的环节。提倡学生用汉语拼音自己写话,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我鼓励学生动笔写“自己的话”,一方面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字词或拼音写通顺、完整的句子,一方面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内容进行“每日一句”的写话训练。

如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第一自然段:“我家门前有一棵小树。”其中包含“ 有 。”的句式,教学中,我设计“哪里有一棵小树?” “我家门前有什么?” “哪里有什么?”三个有层次的问题,帮学生建立句子概念。然后依次用“我们的教室里有

。”“我们的校园有 。”“ 有 。”拓展说话,进一步巩固句子概念。

刚开始的要求不高,只要学生能自己想、动笔写就可以了,遵循“起点低、坡度小、写生活”的原则,重表扬,不批评;遵循“让所有学生‘吃饱’,让一部分学生‘吃好’”的原则,因人而异、要求不一,因材施教、个别指导。

二、句式训练,螺旋上升

在学生能写一句比较完整的话时,要进一步的要求,进行重点句式训练,培养学生写好一句话。

首先让学生认识句式――谁在干什么。谁就是人物,干什么就是事情。然后,老师选用个别学生自己的句子做例句,如:“我在写字。”对此句作了如下的分析。接着再出示“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让学生来认识比较。最后,出示“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增加一个“怎么样的干什么?”由于例句是学生自己想出来、写下来的,所以在理解这种句式上,学生比较轻松。然后在学生认识这种句式后,老师大面积进行此类句式的说话训练。如:“吃过晚饭,爸爸在客厅里看报。”“星期天,我和妈妈到公园里去玩。”等等。接着,就激励学生把这些句子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或用图表示,看谁写得多,写得好。让学生反复练习,可为他们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同时,可以练写几种常见的句式。如“什么地方有什么(我家有许多小鸭子。)” “谁看见什么(我看见路上有一辆新车。)”“谁听见什么(我听见妹妹在唱歌。)”“什么是什么(我是小学生。)”等等。

以上几种句式的练写,指导方法和“谁在什么地方”的句式练习一样:先认识,后仿写,再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内容创写新句。要注意的是训练要求一定要从简单到复杂,一句一句地练习到位。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写,接受力强的学生便可以逐步把几种句式连接起来,进行“连句成段”的练习了;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继续强化练写单句,到一年级下学期或者二年级再进入“连句成段”的训练。

三、图文结合,说写结合

作文是所画内容运用语言的表述。由于,画是孩子们思想的呈现,具有直观性。因此,当前涌现的大量优秀儿童画在孩子们眼中是最好理解的、最有趣味的,也是最美丽的。当他们看到这些画时,他们所想到的比成人更丰富、更奇特。我们可以利用有关画画对学生进行说话、写文的早期训练。

如:《小小的船》《我是一条小河》《我的家乡》等优美写景文中原本配有漂亮的插图。在学习这些课文时,课堂上教师一边讲读课文一边按课文内容画简图帮助学生进行记忆,讲读后让学生按教师画图时顺序复述课文,课后要求学生自已边画图边背诵出这些课文,以进行积累。这种练习形式似绘画,实际上儿童要围绕中心去观察、想象和选材,同样经历一个思维的表达过程,虽不是语言的描述,思维却是语言的核心。在绘画过程中,还要考虑画面的布局、绘画的顺序、色彩的使用等,这对于写作时的谋篇布局、记叙顺序、词语修饰等也很有帮助。

再如要写家乡的桃花,可以事先带学生去桃园看花,来校后,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画写文。孩子们的一幅幅画色彩斑澜,真是美极了!湛蓝的天空下,天真的孩童在银色梨花中尽情玩乐,有的边歌边舞,有的追逐嬉戏、有的捉迷藏,还有的赏花,尽情享受桃花阵阵泌人心脾的清香。他们的描写更是生动有趣,文中无处不显示出蓬勃的朝气,优美的意境。

四、单项训练,提高能力

除了以上的写话活动,平时在教学中还可以进行一些有关写话的单项训练,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不同方面的写话能力。

听低年级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最大的感受是词汇量的贫乏,直接影响了用词的准确性。经常在教学时提供一些填空式的写话,对他们的大有裨益。如“我爱劳动,每天放学回家先( )下书包,然后回帮妈妈做家务事。我先从门后( )出笤帚扫地,再( )一壶水( )到炉子上。门铃响了,妈妈( )着菜篮回来了”。学生依次要填上“放、拿、灌、拎、挎”等动词。这样的填充练习让学生说说练练,费时不多,却提高了学生对词的感受力,效果较好。

前言写什么范文9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逐渐对崔峦老师谈到的一些教改方向有了一些体会,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些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方法。

首先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在课堂上变“授鱼”为“授渔”。即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教课文为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变过去的重阅读,轻作文,为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加强语言运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书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钱学森》一文语言简洁、朴素,学生一读就懂,我一改以前的重内容分析,轻写法感悟的毛病,揣摩作者的意图,引导学生向着理解作者的语言精华和表达方法,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和文章的结构特点努力,可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了第19课《钱学森》,说说钱学森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

生:钱学森是一个爱国的科学家。

师:是的,学完了课文,我们都被钱学森那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所感动,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我细数了一下,全文还不足700汉字,那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钱学森的爱国情怀,让我们深受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作者都抓住了钱学森的哪些方面来表现他的爱国?画出相关的语句。

二、品味语言、学习方法。

学生交流抓住钱学森语言描写的语句,老师相机出示: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些事。”

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师:回忆一下,第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当时钱学森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正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钱学森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爱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这就叫做“富贵不能淫”。

师:第二句话是什么情况下说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当时的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可钱学森并没有嫌弃祖国妈妈,而是诚恳地说:“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吧。”)面对祖国的贫穷初衷未改,这就叫做“贫贱不能移”。

师:作者抓住了钱学森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我们读来感受到了他浓浓的爱国之情。

此环节通过抓住钱学森的语言,学生不仅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学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可谓一箭双雕。那心理刻画我是怎样研究的呢?

先出示语句: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师:心理描写有什么好处?去掉读一读,体会一下。

通过对比,学生发现:去掉心理描写的句子就体现不出钱学森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以及想要早日报效祖国的爱国之心。从而深切地感受到心理描写的好处就是深化主题,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对人物的了解又加深了一步。

三、活用方法,练习写作。教师总结:通过读书,我们发现了写作中的秘密,看来要写好人物,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个主题,围绕着主题,再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来进行描写,写时最好创设情境,借助一两件具体的事,进行认真细致地刻画。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闯关的形式。

第一关:火眼金睛。我让学生找出《詹天佑》一文中,作者对人物进行语言、心理描写的语句?这样詹天佑的杰出、爱国的形象跃然纸上,进一步深化语言描写、心理刻画对塑造人物的重要性。

第二关:小试牛刀。我出示了三张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感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地震来临时,面对着失去亲人的孩子,爷爷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在被成功救出的那一刻,这位用稚嫩的右手向解救自己的叔叔敬礼的男孩郎铮,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一位等待救援的少年,面对着生与死的考验,他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神态,抓住人物的动作,交谈自己的收获。学生可谓热情高涨,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此时迅速动笔,一气呵成。

第三关:锦上添花。我先出示老舍先生话:“写作的窍门一定是再念再念再念,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然后引导学生用上此方法来修改自己的文章,当学生提出对第一幅照片不知从何下手时,教师随机出示下水文,让学生找出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差距,从而使作文水平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当学生闯关成功的时候,及时地送上圣诞老爷爷的真玉良言:读书是学习写作的法宝,从《钱学森》一文中,我们懂得:语言描写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心理刻画是心灵深处的真情独白,只要你能不断学习实践这些方法,你们的习作水平一定会有大的提高。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仅仅只是为了获得大量的信息吗?显然不是,学习最终应为得心应手地表达服务。因此读写结合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此教学设计,我就把课文作为例子,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分析上。老师跳出了“教课文”的老路子,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总结写法与表达,然后再延伸到生活中去,针对生活的需要练笔,读写的用武之地就变得无限广阔。

前言写什么范文10

本色语文是自然的、朴实的、和谐的。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本色语文要体现的是语言的习得、思维的培养、人文的渗透。复归本位,返璞归真,保持原汁原味,才是最美的自我。小学语文教学要的是本色语文,本真的师生和文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二年级时,我们学过《狐狸与乌鸦》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出示《狐狸和乌鸦》原文)

2.给《蝉和狐狸》标出自然段,分段读课文。

3.读生字词,注意读音及“察”和“戒”的写法。

4.思考: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试着用第3题里的词概括一下全文内容吗?

5.你知道寓言故事里常把动物当什么来写吗?这种方法叫什么?

6.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

7.狐狸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大透视

(1)语言:他(狐狸)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

练习:从狐狸的话中,你读出了狐狸的什么本性?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2)在书上画出写狐狸的动词,说说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狐狸的什么嘴脸?看了这只狐狸,你会联想到我们才学过的一个神话故事里的一个人,他们太像了,你知道他是谁吗?

(3)哪些句子是写心理活动的?从中你读出了狐狸的什么鬼心眼儿?

8.生活中有像狐狸一样的人和事吗?请举例说明。

9.欣赏蝉的智慧

(1)“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蝉对狐狸说:‘朋友……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思考:“察觉”是什么意思?他是怎么察觉的?从中你发现蝉的什么智慧?

(2)读了这一片断,你联想到什么名言?(友请提示:可以想一想我们前一单元才学的内容。)

10.比一比,看谁的悟性更好

(1)“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圈套”本来指什么?在寓言中指什么?

(2)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受骗是因为( )。《蝉和狐狸》中的蝉没有受骗是因为( )。我从这两则寓言中懂得了( )道理。”

思考一:公开课怎么上?

在上《蝉和狐狸》这一课之前,我翻看了几个课件,他们做得实在是好,有的还配上了动画,可用这些课件上课,我手忙脚乱的,连程序都没走完,更不要说完成教学目标了。重温课标,我知道从语文的本色来看,应侧重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学习语言;从语文教学目标来看,必须遵循语文的基本规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践行本色语文的理念。

第二次设计这一课时,我就老老实实地按照我们平时常态课的方法来设计,关注学生的问题,重视朗读指导,效果很好,评价也很高。公开课也可上成常态课,只要将语言文字练到实处,就是一堂好的语文课。

思考二:本心,到底是什么?

语文教学是关乎人类心灵与情感的教学,在语文课上,教师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让人感受到每一位学生都是真实的存在;要通过生动、扎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以语文的形式进行探究,让课堂洋溢着语文味的芳香;要体现静心默读、动情诵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写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我们要让语文教学回归常态,回归生活、社会,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如上《蝉和狐狸》时,当问及生活中是否有像课文一样的人和事时,有的学生讲了自己上网购物受骗的事,有的讲了奶奶拿金戒指换假元宝的事,也有的讲被同学戏弄的事。

学习《蝉和狐狸》时,学生提出:“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他到底是故意赞叹呢?还是站在蝉的对面呢?我没有急于回答学生的提问,而是出示了“他站在蝉的对面,故意赞叹道……”和原句比照,让学生多次阅读,自己体会。如第一次将“站”重读,第二次将“对面”重读,第三次将“赞叹”重读,让学生体会到,狐狸的尊敬是假的,他的礼貌是表演的,他的赞叹是虚伪的,从而理解“故意”一词在不同位置的不同妙处。

上完《蝉和狐狸》,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有一个学生写道:“蝉投叶问路,探出了狐狸的险恶用心,蝉一“叶”走红,一时间成了网上名蝉。乌鸦嘴记者被狐狸骗了肉后,事业一下子跌到谷底。他去采访网络名蝉,一来可以取经,二来可以引发名人效应……”

前言写什么范文11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的3 个生字“孟、沧、汤”。

2、能借助课文和利用工具书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整篇古文的意思。

3、能感悟文中两小儿善于观察、喜欢探索、勤学好问的精神和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教给学生一些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为什么“孔子不能决也”!

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揭示课题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知识渊博的人。有一次,他向东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为什么争论。那两个小孩说明了争论的原因后,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到底是什么问题把这位大教育家难倒了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古文。[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开课时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融入导语中,学生既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印象,又被悬念激发了学习兴趣。到底是什么问题能够把大教育家孔子难倒?学生对此产生很大的兴趣,急于想知道答案。因此,学生很快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开课自然、生动。教师不着痕迹地把学生带入了将要学习文言文中。】

二、听写词语,检查预习

1、听写词语,检查预习效果。检查形式: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听写,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写。(听写以下词语: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

2、订正听写情况。有错误的给予纠正,然后读这几个词,让学生掌握这几个字的读写方法。

【设计理念: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能够自学生字词了,因此,让学生课前自学生字词。在课堂上听写,是为了反馈自学情况,让学生真正掌握课文所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初读课文后思考:课题是什么意思?“辩”和课文中的哪个词意思相同?把含有那个词的句子读出来。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我们在学习文言古文时,可以借助文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再串连起来就可以理解句子的意思了。在串连词意时有时需要调整原文词语的顺序和增添一些词语句子才通顺。

【设计理念:在这里,交给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1、借助工具书查阅文言字词的意思。2、在理解句子的意思时,有时候需要调整原文字词的顺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后,学生觉得有法可依,就觉得文言文不难学习了。我觉得这一步的教学突破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后再小组讨论:两个小孩争论太阳,他们争论的是有关太阳的哪方面的问题呢?

提问后,在学生听写的车盖、盘盂两词的上面板书:日中、日初。

【设计理念:利用学生的听写来板书,这是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既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上黑板来听写的学生是很大的鼓励】

3、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表明他们不同观念的句子,分别划上“――”和“~~~~”。提问:第一个小孩的观点是什么?第二个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在车盖、盘盂后板书近远;在沧汾凉凉和探汤后也分别板书“远、近”。

【设计理念:学生还没有了解句子的意思,就让学生用文言文中的语句来回答问题,似乎难度很大。但是,这样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交给了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的方法。学生必须认真阅读原文,揣摩原文句子的大概意思后才能回答。这一步,学生基本能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只是还有个别难理解的字词不能理解了。】

再问:“去”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把预习时查阅到的资料先说一说。

生答后师说明。“去”和现代汉语中的“距”意思相同,是“离”的意思。我们平时所讲的“距离”这个词就是由同义司组成的双音节词。我们现代汉语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词语,比如:寻找、甘甜、疾病、思想、巨大、获得等。你们还知道哪些词语是有同义词构成的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通用和假借,这类字叫通假字。如文中的“去”和“距”就是通假字,以后你们学习古汉语时会遇到这类字的。谁能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设计理念:这一步的设计,让学生初步认识通假字。还让学生借助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到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构词方法――由同义词构成的词语。这样设计,能使学生对汉语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又能向学生渗透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知识的来源不仅限于课堂。】

4、这两个小孩争执不下,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都有各自的理由。请从文中找出说明他们各自理由的句子,分别划上( )和[ ]。

(1)谁来读第一个小孩的理由?

a.车盖、盘盂是什么东西?有多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画图,让学生知道车盖和盘盂有多大)

b.这是什么句式?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读出反问的语句?

生读后,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相机指导点拔。因为两小儿争辩,所以此反问句语调应上扬。

(2)第一个小孩说起来挺有道理,可是第二个小孩不服气,他是怎样反驳的?

a.“沧沧凉凉”和“探汤”哪个词形容夏天?哪个形容秋天?你是怎么知道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b.这也是什么句?能把它读好吗?仿照第一个小孩的语气来读。

【设计理念:在这里着重指导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感情,区分反问句和陈述句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5、这两个小孩都说得有理有据,可把孔子这位大教育家难倒了,它能判断出谁对谁错吗?课文是怎么说的?

a.“决”什么意思?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b.你能为这两小儿判断吗?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讲出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

6、由于当时科学不发达,每个人知识又都是有限的,所以,连孔子这样一位知识渊博的教育家也不能“决”这个问题。为此,两小儿笑着说“孰为汝多知乎?”

“孰”“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这是什么句式?你是怎样读的?为什么这样读?

指名读后评价,教师指导点拔;引问号含嘲讽之味,语调应低平。

四、再读课文,感悟文道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整篇课文的意思。

3.问: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小组讨论后,请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板书。

[在“小儿”前写:善于观察、喜欢探索、勤学好问;在孔子前写:实事求是。]

【设计理念:最后这步的设计是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感悟文中人物的品质】

五、总结全文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知道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以后同学们看到文言文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学好文言文,把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发扬光大。同时我们要学习文中那两个小孩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我们更要学习教育家孔子那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六、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初 日中

善于观察喜欢探索勤学好问

一儿

前言写什么范文12

小学阶段的传统习作课流程为:“以题而作——上交批改——按批示修改——收藏封存”。“以题而作”,一般要经过:一读范文,二命题,三讲解,四提要求。课改以来,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方面教师们做了一些积极的改进。写作前通过观察、游戏、活动、实验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置身创设的情景场,燃起对写作对象关注的欲望,以此激发学生言说表达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这些无疑比传统的习作教学迈进了一大步,虽然兴趣有余,但含金量不足,学生说的内容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言语提升,且命题之后,也没有必要的提示与指导帮助。那些“半拉子”作文课实施者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地这样教下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如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让我们来欣赏下面两个习作教学片段,感悟作文教学是如何“凸显年段特点,提升言语表达力”的。

片段一:童漫作文《愁女》

教学对象:小学5年级学生

师:同学们喜欢看漫画吗?

生:喜欢。

师:老师这里有一幅漫画,想看吗?(生欢呼:想)打开你的思维之门,发挥你的超级想象力。

(学生在新奇中观察黑板上的“画”。)

生:我觉得画上是鸡蛋壳。

师:能这么肯定吗?

生:不能肯定。

师:不能肯定用哪个词最贴切?

生:可能!

点评:如果让学生仅仅说出画面所表达的意思,即画上画的是什么?这个知识点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小学一二年级学生都会说的“二素句”话语。它是什么,哪里有什么?什么怎么样?即使这么简单的“二素句”,也有言语提升的必要——说它是鸡蛋壳,你“能确定吗?”不能确定,用上什么词语?教师敏锐地追问道。学生多聪明啊!马上加上了“可能”。只有用上“可能(也许、大概)”这类推测的词语,才会使言语表达“准确”到位。

生:它可能是皮球。

生:可能是鸭蛋。

生:可能是瓷器。

师:谁能连起来说?

生:它可能是鸡蛋壳,可能是0分的成绩,也可能是皮球。

师:大家注意,他在句末用上了“也”字,这叫会说话。

点评:说好一句话,显然是小学低年级训练的言语重点;而“有序”地说好一段话则是中年级训练的重点。怎样训练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由说一句话,到用上了“可能……可能……也可能……”说出一段话,教师特别强调了句末要用上一个“也”字,这才叫会说话。言语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步步提升。如果教学仅仅到此便告终,那它仅仅是中年级言语的一般能力训练,而高年级不仅要说得“有序”,还要说得“有法”。

师:老师送你个“中心句”,也就是关键句——“它可能是什么呢?”请按照先总后分的方式说一说。

生:它可能是什么呢?它可能是个圆形的大石头,可能是个皮球,也可能是个鸡蛋。

师:再给你们说话增加点难度,请按照“先分后总”的顺序说一说。

生:它可能是鸡蛋,可能是鸭蛋,还可能是皮球,它到底是什么呢?

师:这里的“总说句子”是哪句?

生:最后一句。

点评:本节课教师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段。到了高年段,其言语训练,不仅要说得“有序”,还要说得“有法”,否则,就没有任何“言语”能力的提升。教者引导学生运用“总分”与“分总”的构段方式说话,不仅准确地把握总述和分述的特点,而且提升了说的质量,也为学生下边的习作埋下了伏笔。

教学片段二:童漫作文《无家可归的小鸟》

教学对象:小学5年级学生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前面的漫画欣赏经验:“漫画上的一个符号、一处景都在表达着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话或一个故事。”相信大家已经理解了“一个故事”的意思。如果这是一条我欣赏漫画的名言,那谁来修改一下,变成你的欣赏名言呢?

生:漫画上的一个符号、一处景不仅表达着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话或一个故事,还表达着一个道理。

师:你用了关联词语“不仅…… 还……”,了不起,叫什么名字?

生:李浩然。

师:呵呵,这条经验就叫李氏漫画欣赏经验喽。请把“道理”替换一个词语。

生:一个寓意,一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