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滁州西涧的作者

滁州西涧的作者

时间:2023-05-30 09:37:30

滁州西涧的作者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1

2、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3、原文: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4、白话译文:

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惟有无人的小船横向江心。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2

1、独怜幽草涧边生的下一句是上有黄鹂深树鸣。出自《滁州西涧》,作者:韦应物,朝代:唐。

原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译文: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来源:文章屋网 )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3

琅琊区是安徽省滁州市的中心城区,辖8个街道办事处,区域面积215.8km2。近年来,大力发展城市森林和林业产业,目前城乡一体绿化水平达到滁州市最优;同时,也是滁州市最大的林业二、三产业集中区,2009年被省林业厅授予全省林业产业“十强县(市、区)”荣誉称号。但是如何发挥中心城镇的产业基础优势,统筹城区和郊区,发展现代城市林业,在路径选择上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1琅琊区城市林业发展现状

1.1城乡绿化与城市森林生态环境

20世纪末以来,琅琊区城市建成区绿化快速发展,“大滁城”建设加速了城市园区、廊道、片林营建,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绿地质量逐步提升,为滁州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作出了贡献。区划调整后,琅琊区城乡绿化面临新任务,老城区改造、新区建设和城郊一体绿化目前正在启动。滁州市城市水系疏通、南北湖连接和“大滁城”建设为琅琊区城市森林生态体系构建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1.2林产工业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滁州市解放后的新造林陆续进入间伐和主伐阶段,琅琊区所辖范围内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纤维板厂、木材加工厂,80年代中期又建设了大型森工企业滁州刨花板厂,为琅琊区林产工业奠定了基础,90年代非公经济的投入,快速地推进了琅琊区林产工业的进步。21世纪初,琅琊区和南谯区区划调整,部分林产工业企业属地划归南谯区。目前,全区生产刨花板、中纤板、木地板等产品的大、中、小型森工企业15家,全国知名度较高的企业有扬子木业、肯帝亚皖华、亚欧木业、润林木业和朝九木业;木制品、锯材、木片加工230家,与南谯区的林产工业企业一起形成了滁州市最大的林产工业聚集区。林产企业规模、技术和设备处于行业较高的水平,但和国内林产工业总体发展状况一样,存在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技术设备落后、企业管理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1-2]。

1.3森林旅游业

琅琊区是滁州市中心城区,有城有乡,发展城市郊区体验型休闲、娱乐森林旅游独具优势,目前有森林旅游人家16家。区划调整后,增加了城市郊区面积,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潜力还很大。

1.4林产品市场

滁州市是皖东中心城市,商业零售辐射面较大,依托这一优势,琅琊区木、竹、藤、棕、苇家具等经营企业及销售门点达到180多家,林业流通部门及服务部门有10家,苗木花卉交易市场2个。大量民营资本进入林产品流通业后,给林产品流通业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导致“黑木材”、无证运输、恶性竞争等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林产品市场建设总体水平较低,管理缺乏,信息化水品低,处于低端零售阶段,依赖当地客源和外地销售商,也没有大型的批发交易市场[3]。

2琅琊区城市林业发展潜力

2.1资源特点

琅琊区辖区范围属于滁州市城区和郊区,森林资源主要发挥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构建作用和景观功能,除苗木花卉外,作为林业第一产业的功能有限,更重要的是作为城市基础建设和森林旅游等林业第三产业的资源基础。林产加工业原料依赖其他县市区如巢湖、安庆等地,周边林业资源比较丰富,但面临滁州市和江苏、山东等地激烈的原料竞争。

2.2产业基础

林产工业企业主要是人造板及二次加工企业,与南谯区企业一起,集中在“大滁城”工业园区,是滁州市最大的林产工业集群,人造板和木地板生产是全国较大的基地之一,产业内部的联系和协作逐步加深。扬子木业、肯帝亚皖华、亚欧木业、润林木业和朝九木业等5家企业产值达9亿元;肯帝亚皖华的产品很便捷地销售给扬子、润林、朝九等企业作为原材料,亚欧木业的产品不出50km就提供给扬子家居、斯维特家具、滁州包装厂等企业作为原材料;扬子木业近3年共开发出新产品类120种花色,取得专利7项,还有3项发明专利正在实审期。林产品市场建设和森林旅游等基础还比较薄弱。“大滁城”及其工业园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迅猛地完善琅琊区城市林业发展环境,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3辐射带动能力

滁州市城区作为皖东中心城市,随着“大滁城”建设的拓展,凝聚内部市场的能力逐步增强。滁州市域范围内近年来交通基础建设规模很大,融入东部,连接中西部的功能很快就要凸显,给琅琊区发展城市林业,特别是林产品会展、物流业创造了巨大的潜力。3琅琊区城市林业发展路径选择

3.1以乔木和片林为主体培育城市森林资源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拥有巨大的单位面积生物量、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因而城市森林建设必须以乔木和片林为主体[4]。琅琊区应紧紧抓住辖区调整和滁城水系疏通的机遇,一是在老城区科学规划城市建设,保护与新建统筹协调,拆建还绿,营建穿城森林廊道,恢复古城风貌。二是在新建城区,留足绿地,大量采用乡土树种,适量引种常绿树种,建设北亚热带过渡带特色城区;在郊区大力推进自主退耕还林和农林复合经营,以琅琊山、西涧湖、白米山、黄土山为背景,营造环城林带。

3.2立足林产工业基础发展高精深林产加工

林产工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产品创新和产业链延伸加粗,现有企业落实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产能,加强产业内部竞争合作。沿产业链条抓住薄弱点,引进技术设备水平高、管理营销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对产业发展进行战略性前瞻谋划。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城市林业,发展林产工业配套生产和深加工,以及森林旅游等林业第三产业[5-6]。

3.3依托城市基础建设发展林产品专业市场

依托“大滁城”城市基础建设和市域交通建设,在现有长江商贸城、二中建材城等林产品集中购销市场的基础上,规划发展大型林产品专业批发零售和花卉苗木市场,提升现有、规划未来林产品市场的信息化水平,积极组织林产品会展,建设未来连接东西区域的林产品交易中心城市。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4

【关键词】地市党报 会议报到 本地新闻

滁州位于安徽东部,与江苏省南京市仅有50公里,属南京一小时经济圈,是安徽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滁州是各媒体争夺的“唐僧肉”。省内的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及各种部门报、行业报等,以其雄厚的实力,进军滁州报业市场;在全国有影响的现代快报、扬子晚报,轻松地北渡长江,覆盖滁州,加上异军突起的新媒体,滁州日报正被挤压到了夹缝之中。然而,具有“大包干精神”的滁州日报人,变压力为动力,积极转变办报思想,果断提出“两满意一看好”的办报方针,即领导满意、群众满意,同行看好,努力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增强报纸的竞争力,打造皖东强势媒体,抢占、巩固和拓展皖东报业市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近年来,滁州日报虽在各媒体的挤压下,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笼罩中,报纸发行却稳中有升,广告纯收入大幅提高。短短5年左右时间,滁州日报由单一一张党报逐步发展到现在的两报一刊一网站,近期还将创办手机报,扩版亦势在必行,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仅挺直了腰杆,而且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滁州日报是怎样贯彻落实“两满意一看好”的办报方针,努力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增强报纸的竞争力,打造皖东强势媒体的呢?我们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的。

一、改进创新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

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是党报的强项和优势,是体现党报权威性、指导性的重要方面,是体现党的意志和人民心声的重要形式,也是新闻资源的“富矿”。但由于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过多,形式大于内容,且“长”风盛行,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或淹没在冗文中,或被疏忽,结果激不起受众的阅读兴趣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地市党报大多版面少,像这样的报道大量充斥版面,势必使吸引人眼球的好新闻难上报纸,久而久之,必然失去受众。因此,改进创新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成为我们竞争取胜必须善加解决的问题。

2003年,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随后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实施办法》,给我们改进创新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送来了“尚方宝剑”。根据《意见》和《实施办法》的精神,我们结合报社实际,制定了改进创新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的实施办法,并多次打报告给市委,见缝插针地找主要领导汇报,请求给予理解和支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终于获得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为办好报纸提供了保障。

遵循新闻规律,创新报道方式,在精简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上下功夫。我们规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重要的、指导性强的会议和领导活动,上头版头条,稿件字数在1500字左右;有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或活动,上头版二条,稿件字数一般在1000字以内,如二三百字能说明问题,就发二三百字新闻,能用一张图片说明问题的,就用图片;有市委副书记参加的会议或活动,上头版三条,稿件字数在500字上下;有市委常委、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市长、政协副主席参加的会议或活动,除特殊情况外,一律写成百字新闻,放在“本市要闻”中,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会议和领导活动,一律不报道。这一举措使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量减少了近三分之二。

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虽然少了短了,但对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的要求更高了、更严了。为此,我们通过举办业务培训班、开展“大练兵”活动、聘请安徽日报高级编辑和记者、安大新闻学院教授前来授课等办法,努力提高编辑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的新闻队伍。在报道中,突破原有的套路和模式,将具有新闻价值、受众真正感兴趣的信息报道出来,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量的信息,让群众愿意看、喜欢看。

2009年7月17日,滁州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市直单位上半年工作汇报会暨点评会提出――拉高标杆强化作风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的会议新闻,全文不到1200字,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滁州市不少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市委书记韩先聪深入困难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滁州日报于2008年11月3日头版二条发表“韩先聪在深入部分企业调研时强调――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共渡眼前难关”的领导活动新闻,约1000字就把最具新闻价值的内容报道了出来。

二、本地新闻唱主角

大家知道,人们对有关自身利益、身边人身边事的关切度,远大于其他新闻。现代快报、扬子晚报也好,安徽日报、新安晚报也罢,他们确有丰富的新闻资源、雄厚的编采力量,但他们无一例外都立足全国全省,尽管分叠式厚报使他们囊括各种新闻,唯独滁州新闻少而又少,滁州日报作为一张地市党报,与生俱来就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缘等方面的优势,于是我们扬长避短,大打本地牌,让本地新闻唱主角,吸引本地受众,巩固和拓展本地报业市场,以此与其它新闻媒体展开竞争。

首先,我们对不多的版面资源进行科学调度,确保本地新闻唱主角。滁州日报是对开四版的报纸,我们明确规定,一版、二版为新闻版,除了中央事关全局的重大新闻之外,一律发本地新闻;三版是专副刊,也是本地人写本地事给本地人看;四版是国内外新闻和广告。媒体竞争内容为王。我们不仅要让本地新闻唱主角,还要以大信息量吸引读者。为此,我们对稿件字数作了硬性规定,上头条的消息一般不超过1000字,其余500字左右,上头版头条的通讯,特别重要的不超过3000字,一般1200字左右,本报评论员文章和时评在1000字以内,其余评论500字左右;一版新闻稿件13篇左右,图片2张以上,二版新闻稿件15篇左右,图片2张以上。

其次,我们下大力气狠抓本地新闻的数量和质量,确保报纸用稿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我们利用自身的政治优势、地缘优势和情感优势,把本没有统属关系的各地宣传部新闻科逐步演变成滁州日报的“驻外记者站”,新闻科的同志也把自己当成滁州日报的编外记者。在我们的指导和要求下,各地均建立起上到自机关下到乡镇的通讯员队伍,定远县委宣传部还给宣传部每位同志下达见报稿件任务,并与提拔任用挂钩,大部分乡镇制定了见报稿件奖励政策。我们常常举办各种通讯员培训班,努力提高他们政治素质、文化知识水平和新闻采写能力。在培训中,我们采取讲授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实例剖析、讲评稿件,甚至和他们一道采写新闻等方法,指导他们采写领导满意、群众满意的好稿件。来安县、南谯区还设立政府新闻奖,一等奖1000元,二等奖800元,三等奖500元,一年评选一次,以鼓励通讯员多写好稿件、多拍好图片。报社编辑部确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禁止以稿谋私,做到认稿不认人。编辑工作中,做到“抓两头堵中间”,即只编发领导和群众都爱看的新闻稿件,不编发一般性的工作新闻稿件,从通讯员和编辑两个重要环节确保了本地新闻的质量。

在我们组织读者调查和随访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报纸一到,大家都抢着看,看本地发生了什么新闻,然后再看其它报纸!

三、做深做透本地新闻

本地新闻唱主角,体现了三贴近原则,拉近了报纸与受众的距离,受众有了阅读的欲望。但这种阅读的欲望能否得到充分满足,能否持久地吸引住他们,还需把本地新闻做深做透。

我们密切注视每天发生在皖东大地上的新闻,精挑细选领导高度重视、群众十分关心的新闻,不惜版面、采取多种报道方式,进行高密度深入式报道。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中,滁州广大干群对照先进发达地区,反思滁州怎样发力争先,冲出谷底,攀上高峰。其中有不少党员干部和群众把这种反思,转化为给领导写信、在互联网上热议、写成思考性文章,为滁州追赶跨越建言献策。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全市上下关注的热门话题,选择5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开辟 “为滁州追赶跨越建言献策”专栏,于2009年5月4日至8日在头版连续发表,并配发短评。如5月4日头版头条发表题为“一锅温吞水何时能烧开――一名普通公务员致市委书记的一封信”的文章,配发短评“凝心聚力谋发展”;5月5日头版二条发表题为“愿大滁城能够催生滁州大建设大发展大变化――一位滁州网民的心声”的文章,配发短评“可贵的危机意识”。此专栏的开辟,引发滁州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浪潮,效能建设的革命,滁州出现奋力争先追赶跨越的动人局面。

滁州是地改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的滁城,不仅与城市化的发展要求相距甚远,也阻碍滁州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的前进步伐。因此,市委、市政府在2009年把大滁城建设作为当前建设和发展的第一要务。这也是领导和群众都十分关注的重大新闻。我们除开辟专栏,用各种新闻体裁予以深入报道之外,还用权威的形式,从2009年7月份起,对重点建设项目一一进行形象直观的解读。如解读明光路跨线桥建设项目、龙蟠河公园景观带建设项目等,我们一改以往僵硬枯燥的报道方式,采用工程项目介绍、专家点评和三到四张美轮美奂的效果图组合推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受众看到报道后,受到极大的鼓舞,为能有这么美丽的家园感到骄傲和自豪,纷纷投入到火热的大滁城建设中去。

平时,我们十分重视民生报道,加强舆论监督,使地市报的强项“贴近性”得以发挥。我们常年开设“把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情民意”和“呼声与建议”等专栏。为把深度报道做深做透,我们常常选择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新闻,进行深度开掘,展开系列报道,单篇稿件常在1500字至3000字之间。我们强化党报引导舆论的能力,充分发挥平面媒体“能说话善说话”的强项,经常为重要新闻撰写系列本报评论员文章,常年在一版开设“西涧潮时评”、“琅琊快语”、在二版开设“街谈巷议”等评论专栏,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好评。■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5

咏 草

[北宋]俞紫芝

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

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

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

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

【鉴赏品读】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草入诗的古诗词还是非常多的,这也与草的本质特征有极为重要的关系。因此,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会借田间的芊芊碧草来抒写自己的离情别绪,以反映其对故乡或亲友的思念。而从本诗来看,诗名为咏草,而实非咏草,只是借草抒发自己的人生情怀,别有一番新意。

诗歌的首联借用了唐代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即“独怜幽草涧边生”和“野渡无人舟自横”。面对遍布野草的码头,诗人提出了用什么东西才能够忘忧这个奇怪的问题,但从诗中来看,似乎并没有人回答;其实也不用回答,诗人所在的地方除了草外,还有别的东西吗?

诗歌的颔联则以对偶的形式将水渡码头上的芊芊细草与绿水映照的美好景色写得淋漓尽致,和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意境相似。近看,芊芊绿草随着流水到达离馆;远望,茫茫野草追着夕阳到达他洲,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但诗人的情感又在颈联这个地方发生了逆转,赋予了“草”以别样的情味。你看,金谷园中“流水无情草自春”,是否也在“可怜金谷坠楼人”?这里的“草”似乎又有了一种国破家亡的无穷惆怅。虽然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可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但逝去的人,破亡的国,还能重生再造吗?这两句写出了金谷园和石头城这两个地方的荒草十分繁盛的特征,以两地今日的衰败反衬其往日的盛况,蕴涵“草枯可以荣,国败不再盛”的观点。

诗歌的尾联则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遥想富甲一世的石崇早已“灰飞烟灭”,而绝代佳人绿珠也已“花落人亡两不知”,于是,一种“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无穷感慨便不由得涌上心头。可再往深处想想,人难道还不如一棵草吗?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不是统统都可以抛弃吗?想到这里,诗人的心情也就渐渐平静了。

《咏草》这首诗借草的来年丰茂,抒发了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无限感慨。

【达标练习】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6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是谁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有情人的生活情趣都浸润在这雨打芭蕉的声音之中了。雨打芭蕉是中国传统审美中的特色之一,看到芭蕉不由便想起了风雨。在中国的审美传统中,除了雨打芭蕉,还有雨打梧桐。梧桐雨也如芭蕉雨一样,令人心醉抑或心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点点滴滴”这种微弱而凄清的雨声,滴落在词人的耳里,更滴落在她的心上。我们的心也被打动了,这是令人心碎的雨声。雨打荷叶也别有一番风味。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残)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连绵的秋雨敲击在凋衰的荷叶上,这低沉深远的意境与羁旅漂泊的情韵,难免使人联想到凄冷的人生风雨。平凡的残荷,平常的雨,两者碰撞在一起却激荡起我们心灵的涟漪,仔细倾听,含英咀华,那隽永的情味就幽幽地飘逸出来。

春天的雨往往给人喜悦的感受。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你能听到雨剪春韭的声音吗?是雨声在响,还是拨高的春韭发出成长的欢歌?然而人生的聚散离合却给诗人平添许多感慨。

当然,春雨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夜里,绵绵密密的细雨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诗人倾耳细听,听不清楚,只好出门去看。“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原来雨意正浓。诗人不禁想像“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份听雨看雨的喜悦“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地洋溢出来。这样的细雨是要用心去听才能听得到哟。然而,春天夜雨也让孟浩然担心了一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听着夜里的风雨声,他担心着被风雨吹打的花儿,是否已是香损玉销陨落了许多。这夜的风雨一定没有让他睡好。这种惜花爱花的心情也只有诗人自知了。

王维的朋友就要远行。渭城早晨的微雨是那样的轻柔,轻柔地你听不见声音,因为它只能湿润地面上的尘土。“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rdquo;。但友人的情谊却是那样的诚挚与热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雨、这情、这酒,让人心头永远充满温馨。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诗人在春天的景物中独自欣赏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在高处且声音动听的黄莺毫不在意。春潮带雨,水势湍急,本是渡船行舟之时,可这渡船偏偏幽闲在横躺在水面,听任潮拍雨打。这潮声这雨声里,也蕴含着许多的无可奈何,作者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含蓄在流露出来。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秋天的雨更是平添几份愁绪。“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在秋天的夜晚,雨点敲打着发黄的树叶,淅淅沥沥地响个没完没了;灯下的白发人漫话着人生的凄凉。

秋雨有时也寄托游子的相思之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这夜的雨好大,也一定下得时间好长。这雨涨满了池塘,这相思也涌满在他乡作客的游子的心。巴山的夜雨是相思的雨,点点滴滴落在相思人的心坎上。巴山的雨是暖人的雨,明日的相会让人心头充满憧憬。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7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核心,以“消费与发展”年主题为主线,以改善环境促进消费为主题,以宣传政策、提高消费信心、提供消费咨询、拉动消费需求、推进消费维权、引导科学消费为重点,动员消费者、经营者、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活动,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服务。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315纪念活动的领导,便于各部门工作联系,成立**区2009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纪念活动领导小组。**区政府汤曾满副区长为组长,**区工商分局副局长杨光为副组长,分局分管公平交易的程先明、3.15中心张友恒、区消协朱正和、各工商所所长、各消协分会秘书长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张友恒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分局中心,联系电话:3060251。各所、各分会成立相应组织。

三、活动内容

1、精心组织,内外结合,召开二个会议,拉开我区315纪念活动方案的序幕。

(1)召开工商、消协系统315纪念活动专题会议,传达市工商局、市消协、**区工商分局、**区消协关于开展2009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纪念活动文件精神,专题布置我区2009年315纪念活动工作。

(2)召开分局相关部门、部分企业,315纪念活动协调分工会议,拟定时间3月6日。

2、突出主题,注重实效,开展八项活动,使我区315纪念活动丰富多彩。

(1)举办2009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纪念大会暨“消费与发展”新闻会。向社会公布纪念活动方案的具体内容和2008年度查处的制假售假典型案例、消费维权典型案例和消费投诉热点。

(2)与媒体合作,强化舆论宣传。在媒体开辟专栏,强化“消费与发展”年主题宣传,曝光典型案例。

(3)组织协调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和大型企业集中开展“消费与发展”年主题和消费维权大型宣传咨询活动。3月15日当天,在市人民广场设置主会场,在商场、企业、社区、农村乡镇设立分会场。做到城乡结合、广泛参与,社会互动。

(4)召开“消费与发展”年主题论坛会。邀请大型商场、超市、企业、公用企业、志愿者参加。

(5)开展法律宣传“四进”活动,即送宣传进企业、进商场、进社区、进学校。

(6)联合家电下乡企业建立“售后服务绿色通道”服务农村消费者。充分利用“一会两站”载体、农村逢集、庙会之际,开展送法律、送宣传、送服务到乡村、街道、社区。

(7)举办“消费与发展”知识竞赛活动。组织工商、消协及部分企业共同参与。

(8)开展假冒伪劣商品销毁活动。

四、有关要求

1、高度重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各工商所和消协分会要把“315纪念活动当着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畅通工商、消协等部门消费投诉热线,及时处理消费纠纷,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维权合力。

2、要结合实际,形成特色。各所分会场设立:滁南工商所在滁州市商之都、五星电器设立分会场;丰乐工商所在白云商厦、苏宁电器设立分会场;西涧工商所在北大荒商场设立分会场;南谯工商所在天长西路移动手机大卖场设立分会场;现场受理、咨询、调解旅游消费纠纷。滁城所、环城所不设立分会场,各派两人到分局主会场参与宣传咨询活动,望各所结合实际,突出重点、

亮点,做到既有声势,又有实效;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常规,又有创新的办好各自的分会场。

3、要制定活动方案,保证圆满完成。各工商所、消协分会要尽快制定活动方案,于3月2日上午报12315申诉举报中心、区消协。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8

关键词:鉴赏教学 意象意境 情感把握 古诗词

诗是诗人感情的倾诉。《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里的“志”就是指诗人的情感、思想、意愿、抱负、志趣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指情感是诗歌的根本,是诗词的灵魂。当外物(景)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碰撞或交融时,就会形成动人的诗篇,甚至产生千古绝唱。因此把握诗词感情是阅读古诗词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从理解古诗词意象的含义、特点、作用的角度,探讨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把握诗词情感。

一、准确理解意象和意境含义

意象和意境都是美学概念。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在创作中诗人都会借助描绘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化客观事物为意象。

意境是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描绘的情境,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美好艺术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景和境界。意境是意象的灵魂,所有意象构成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中的意象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10种事物。这些事物所构成的意境是:秋天黄昏时的凄凉萧瑟的景色。通过这种意境所抒发的情感是:异乡游子的凄凉孤寂、悲秋思乡之情。

二、善于捕捉古诗词的意象的特征

1.象征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意象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情感和品质的象征。古人常用意象的特殊象征意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习惯,后折柳借代惜别怀远之意。“松柏”常象征孤直坚强的品质,如“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红豆”常象征爱情或者相思之情;桃花常象征美人;牡丹常象征高贵;常象征品格高洁的人,如“秋菊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鸳鸯,指恩爱的夫妇的,如“得成比目保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2.多义性

古诗词中,同一个意象常常会有多种象征义,表达不同的情感。如: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情感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如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如“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仔细揣摩意象设置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古代诗词中意象的设置对情感表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烘托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使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显得委婉含蓄;突出强调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可以说,没有对意象的精巧设置就没有优秀的诗词。

1.烘托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

雁门太守行摩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描写于诗人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的经过。首联写景,借“黑云压城”和“甲光向日”两个意象写出了攻守双方的紧张态势。颔联中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地响起来。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写出了战争的规模之大、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在号角之声的鼓舞下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燕脂凝夜紫”这些意象,渲染战场的悲壮和残酷。以上三联描写了战斗的残酷,这些意象烘托了诗人决心“为君死”的思想感情。

2.使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显得委婉含蓄。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该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当时诗人在滁州任刺史。他对西涧一带的幽美景色非常喜爱。常去欣赏、吟咏,还在涧边种了柳树。诗人设置的“涧边幽草”、“深树黄鹂鸣”、“春潮带雨”、“野渡舟自横”这些意象,创造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委婉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向往自然,恬淡自适的生活情趣。

突出强调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出自宋朝一代名臣范仲淹之手,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叱咤风云的同时,也不失其风雅之度。他的这首((苏幕遮》词,词笔绚丽,深情惟妙,体现了他别样的性情和才华。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词的上片,“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绵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的略带寒意的秋烟。“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从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上片中写景,通过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斜阳,芳草,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突出强调了作者所要抒发的思乡羁旅之情。

四、领会传神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1.关注意象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古诗词往往由众多意象组合而成,而且这些意象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鉴赏古诗词时必须把抓住意象之间的关系。比如,“胡地”“天山雪”“玉门关”“桑干河”“战马”“美酒”等,都是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常通过它们或表达戍边卫国的爱国之情,或表达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不满,或表达旷夫怨妇念亲思乡的情感。又如,“暮春”“流水”表现的常常是年华已逝、英雄迟暮、报国无门之情;“落叶”“落花”表现的往往是伤春悲秋之情;“捣衣”“玉门关”表现的通常是思念征夫之情。注重平时积累,厚积薄发。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其表达的情感往往是相对固定的。因而,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积累,善于积累,关注意象与作者情感之间存在的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逐层深入地分析出它们各自的含义,然后再进行整体把握。例如:王维的《竹里馆》只有简短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四句,但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跃然纸上。诗中的幽徨、深林、明月这些意象,独立地看都平淡无奇,但把它与写人(独坐、弹琴、长啸)的情景联系起来看,就可以体味出诗人以自然白描的手法所描绘出的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意境。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亮光,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其实是匠心独运,巧妙地构成了一幅清幽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情感。

又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9

在幼儿期间,人主体所接受的美学教育大多来自绘画和音乐,以及教师具象化的表演和口头的教条传授。进入中小学阶段,文字作为美学启蒙的重要承载体,在学生一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所接触的每一个文字本身,和文字之间的组合都能给予他前所未有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平添的,以前没有,以后只能延续的美学体验,这种感受能让学生在婴幼儿时期所形成的和认识的感性事物找到一种更贴切的出口来完成飞跃,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达成前后体验的和解,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文字美学,建立审美基础。

一、识字中渗透美学

汉字,博大精深,是记录事件的绘画符号,是灵活多变的意音文字,是生动形象的象形文字。其天然具有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识字的乐趣,就必须在教学中渗透这些汉字的天然特性。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可对象形文字的符号化进行趣味引导,如在教授“水”字,可以画出甲骨文中“水”的写法,让学生融会贯通古今文字之奥义。再如讲解完“日”字的构造后,我们可以引申出“旦”,太阳走出地平线,那就是一天的开始,“休”则是一人靠在一棵树上休息,这些类似的解释生动形象,与学生早期的感性认识和初级逻辑完全符合。

进一步,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用意义上的美学体验。如“肉”字在古汉语中通常用“月”来表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以“月”为部首的很多字其实跟“肉”有关,如“胳膊”“肺”“脖”“肝”等器官的认知,甚至可以涉及到比较复杂的“炙”字,解释为火上烤肉,自然是热力难挡。这些字在汉字楷体出现前都写作肉旁的,后简化为与“月”字形相同的月旁。这些都是基于美学考虑上的简化,“肉”作为象形字,字从形态上看宽大、粗鄙,缺乏视觉上的美感,所以用月替代。

二、朗读中品味美学

朗读作为对文字的再现,其实是音韵美学在文字上的表现,移情、起兴都是朗读可能起到的作用,它能把文字的美张扬开来,变成鼻腔和心灵的共鸣。朗读,像一个随时展开的仪式,像一场随时开映的电影,把美感变成一朵朵看得见的音符。教材中的文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掌握好课前的朗读,就是做好一件锦上添花的好事。

在小学十二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作者用了回忆的笔触,描写了十六年前父亲被捕时的情景加以叙述。文章采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来重现当时紧张的情境,若朗读缺席,这样的文章就彻底沦为了文字的独角戏,没有张力和情感。在朗读这篇文章时一定要抓情感的转折点,从第七段开始,前六段的温馨之感急转直下,步步惊心。学生融入角色的朗读可以让其和作者形成共鸣,融入文章的情境中,“目视”“口读”“心感”三位一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美丑的审视,对爱憎的识别,对亲情的感悟。

三、文言中挖掘美学

古诗,往往以极简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或清新明丽、或幽怨怅惋、或豪气干云、或隐逸清幽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凝炼含蓄、意境深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教师应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指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古诗具有的画面美是很容易被学生捕捉到的一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一句,以对偶为形式,将故人村庄绿树围绕、青山环抱的环境描写得如此传神,如同欣赏一幅田园山水画一般让人心旷神怡,诗与画虽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前者通过点线面来勾画图案,具有直观性,后者则通过文字的排列、修辞的使用在脑海中形成意象。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关键字的解析和整体美感品析的结合,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一句中,美感体验的突破点就在一个“横”字,表现出涧水边那种无人值守的闲淡宁静,可谓是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 唐诗 自然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学习内容,诗人们通过典雅生动的诗句表现了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录了大约三十首唐诗,其中出现“雨”、“雪”、“霜”三种自然意象的唐诗有十三首,可见这三种意象是比较重要的。意象是作者通过赋予客观事物一定的思想情感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学艺术形象,下面笔者将从这三种自然意象入手窥探古代诗人的内心世界,具体分析意象寄予的情感内涵。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唐诗的“雨”意象

在大自然的现象中,“雨”是十分常见的,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关于写“雨”的唐诗,如篇目《春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清明》、《渔歌子》、《滁州西涧》等。将“雨”与诗人的情感相连,它的意蕴变得更丰富多彩。

(一)表现喜悦之情

春雨潇潇,滋润万物,给人带来喜和希望。杜甫的《春雨》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二年级下册,第17页)首句“好雨知时节”直接用一“好”字来赞美雨,接着赋予“雨”人的思想,说它知道春天是万物苏醒、蓬勃生长的季节,正是需要雨水的时候,它就悄然而至,真是善解人意。而且,当时作者所在之地成都正值旱灾,此时春雨降临,是多么令人欣喜若狂。春雨是温润、绵长的,夏雨是磅礴、急骤的,但都能反映喜悦之情。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云:“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五年级下册,第131页)诗人运用“跳”字将“白雨”拟人化,明亮的雨点迫不及待地落下,欢快地跳入船中,写得如此活泼和惹人喜爱。夏雨来去匆匆,顷刻间,雨过天晴,水天相接,一片蔚蓝,令人赏心悦目。此时的诗人似乎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豁然开朗,内心舒畅。

(二)抒发游子愁绪

烟雨蒙蒙,蕴含着诗人伤感的愁绪,最形象的便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三年级下册,第37页)这一时节,亲人无论相隔多远都会尽力团聚,进行踏青或扫墓等集体活动。而此时的杜牧却漂泊在外,无法归乡,更不能祭拜祖先。“清明时节雨纷纷”,天公似乎也懂得他的忧愁,细雨绵绵,如同内心的愁苦一样细密而杂乱。形单影只、衣衫尽湿的他此刻还能做什么呢?只能寻处酒家,避雨休憩,小酌几杯,以解烦忧。诗人身处异乡,不识此地,幸得牧童告知附近名为“杏花村”的酒家。但路途疲惫,还得冒雨前行,心中似乎更郁闷无奈。可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唐诗“雨”意象,除了表达喜悦之情外,也抒发游子愁绪。

(三)寄寓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雨”不仅能表达诗人的喜悦、哀愁,还能寄予诗人对远离喧嚣、闲云野鹤般生活的憧憬。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写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六年级下册,第48页)渔夫身穿蓑衣,头戴斗笠,在桃花繁盛、鳜鱼鲜嫩之际冒着细雨垂钓,不愿归去。而作者也在一旁迎着微雨,看着渔夫抛竿、等待、扬竿、装筐,“斜风细雨”也无法阻挡他享受这难得的悠闲时光。同样,韦应物的七绝《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三年级下册,第78页)表达了闲适恬淡的心境。暮春之际的傍晚,“春潮带雨”,潮水上涨,郊外渡口人迹罕至,此刻更无人影,只有一叶扁舟横在江上。诗人远离尘世,独自闲逛至此,虽突降细雨,但他从容自适,欣赏着郊外的景色,足见其对隐士般闲适生活的向往。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唐诗的“雪”意象

“雨”表达了喜悦、游子愁绪和对归隐生活的追求,而“雪”意象因其严寒冷酷成了恶劣环境的象征,如李贺的《马诗》。另外,因其洁白、纯净而成为高洁的象征,但同时又有清高孤傲之意,如柳宗元的《江雪》。

(一)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冰雪弥漫,步履艰难,环境恶劣。正如《马诗》写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六年级下册,第108页)。李贺运用“沙如雪”这个比喻,将黄作白雪,一黄一白,色彩分明,二者本无联系,那么作者为何会把万里黄沙看成了皑皑白雪呢?这是因为夜晚月光凄冷惨白,透着一股凉意,在这月光的映照下,万里黄沙就像是铺上了一层白雪。此处虽是虚写“雪”,但正因如此,才更突出边关环境的艰苦。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看到月亮一般会思念远方的家人,怀念安逸的生活,渴望与家人团聚。然而,诗人看到燕山上的新月,联想到的却是如弯月般的武器,可见他是多么渴望驰骋沙场,建立功业。“雪”中流露了不畏艰苦驻守边关的壮志豪情。

(二)显示孤寂高傲的情怀

冰雪笼罩大地,万物都消失在白雪之中,给人以空旷寂寥之感,柳宗元的《江雪》(四年级上册,第135页)就描绘了这样的情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前两句虽未明说“雪”,但暗藏此意。满山遍野,处处被雪覆盖,所以鸟儿冻得不见了踪影,人的足迹也被雪遮盖,周围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正如诗人寂寞、凄冷的内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雪落到江水中理当会被融化,但他却说“寒江雪”,连大江都被雪所覆盖,可见这雪是多么繁多与浓厚。中唐的柳宗元当时政治失意,被贬永州,心灵上受到了打击,这纷纷扬扬的大雪正映射了被政治所寒透了的心灵。所以他寄情山水,描绘了一位穿着蓑衣、戴着斗笠、不怕冰天雪地、独自垂钓的渔翁。可以说这位远离尘世、凛然不屈的渔翁正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唐诗的“霜”意象

“霜”的意象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以秋天为背景的古诗往往会写到它,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唐诗《山行》、《枫桥夜泊》、《静夜思》。虽然同是秋“霜”,但诗人表达的情感却不同。

(一)歌颂自然之美

“霜”是秋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诗人只能在萧瑟寒霜中伤感哀叹,而杜牧却独得秋霜之美,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三年级上册,第16页)深秋之际,作者顺着蜿蜒的小路向远山行进,路过一片枫林,看见那经过秋霜考验的枫叶在晚霞的映照下竟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一派生机勃勃,全然不像落叶枯黄、寒霜瑟瑟的季节中应有的景象。见此美景的诗人惊喜之情油然而生,此刻,他已顾不得赶路,只想停下车来,静心领略这山林风光,陶醉于迷人的秋色。因此,此处的“霜”成为歌颂自然之美的凭借物。

(二)抒发羁旅之思

寒冷的秋霜使植物枯萎凋零,营造萧瑟的环境氛围,张继的《枫蛞共础沸吹溃骸霸侣湮谔渌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三年级上册,第16页)“霜满天”句写天地间满是秋霜,诗人不仅是在这种凄冷之夜醒来,更是在漂泊的客船中醒来,周围万籁俱寂,只有几声乌鸦的啼叫和钟声回荡在空中,因此更思念远方的家乡与亲人。有时,远方游子还会在无霜之地联想到霜,最典型的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年级上册,第29页)夜深人静,月光洒落,李白看见井栏边白茫茫的一片,刹那间以为秋霜降落。作者之所以误把月光看成“地上霜”,是因为当时月光皎洁,旅店凄寒,漂泊异乡而无法与亲人团聚的他感到孤寂与愁苦。此诗,“霜”就成为抒发羁旅之思的媒介,也表现了古诗的含蓄美。

总之,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雨雪风霜无一不成为古代诗人抒感、袒露内心世界的媒介,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唐诗篇目就出现这些自然意象。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诗人笔下,同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也各有不同。“雨”、“雪”、“霜”作为三种自然现象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有悲伤与思念、欢喜与渴望,值得读者仔细品味和鉴赏,从中感悟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傅德岷,卢晋.唐诗鉴赏辞典[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1.

[2]张丹.论唐诗宋词中的雨意象[J].吉林广播大学学报,2008(5).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11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题;备考策略;广东高考语文

从近年来的广东高考语文卷中可以看出,古诗词是高考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题型,分值7分。而2012年该题的平均得分是2.61分,此平均得分远达不到全卷平均得分的比例。究其原因主要是此题涉及面广,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古诗词的意蕴。因此,许多学生对古诗词有几分惧怕。要解答好这类题,就应当认真研究古诗词鉴赏题的特点和规律,减少学生的迷惑和恐惧,做好下一阶段的复习准备。

一、积累是保障

1.积累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寄托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体,客观的自然景物又称为“物象”。不同意象有不同的内涵,所以要积累。这些意象一旦经过诗人的雕琢进入诗的意境中就会染上了诗人的感彩,例如,2013年高考中的一首古词《鹧鸪天》,通过简单的几个词――燕子、梨花、修禊、卖饧、苏堤、杨柳,各个词所代表的角度和具体含义不一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燕子代表春暖花开、冬去春来,“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或寄托相思,或渲染离愁,或惜春伤秋,或感伤时事,但是在整首词中汇集起来,就表达出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积累术语

不同的诗人喜好不同体裁的诗词,采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也各有不同。有些技巧是在平时的练习中可以总结出规律的,所以要注重积累。表达技巧指的是诗词的艺术特色,包括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要素。而古诗词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情等。例如,2012年广东高考古诗中的“一晴生意繁”与“风轻袖影翻”“寂寂昼门关”形成对比,借景抒怀。积累表达技巧的术语是为了明确古诗词作者怎么写的问题,有了这些积累,解决古诗词鉴赏的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审题是关键

审题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最终答案的对错以及学生的成绩。我们应当从初始阶段就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找准信息点,那么这些信息点主要有哪些呢?或者审题应当怎么审呢?

1.审标题

审标题,就是通过审读标题,可以大体把握诗词类别和题材内容。例如,标题带有“送”“别”等字眼,我们就知道它属于送别诗,从而把握诗词的主旨是表达离情别绪,如《送魏万之京》《别董大》等;标题带有“山、水、溪、涧”等字眼,我们就知道它属于写景诗,内容上主要是描绘山水景致以抒感,如《山居秋暝》《归园田居》《鸟鸣涧》《滁州西涧》等;咏物言志,如《咏梅》《小松》《蝉》《》《石灰吟》等;还有标题带有“即事、有感、书怀”等字眼或直接以某事为题感怀诗,带有“题、曲、怀古”等字眼或直接以某古人古迹为题的咏史诗等。读懂了这些标题,对把握诗词的主旨就能事半功倍了。

2.审作者

知人论世是现代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一个法则。如果从题目和诗句中了解得不多,那么可以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作者的生平遭遇以及他习惯性的抒法和创作风格,这方面的辅助可以引导学生在方向上把握得准确一点。其实是在有意无意地提醒考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遗憾的是,许多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这些诗词作者不屑一顾。

3.审注释

在高考试卷中的注释是非注不可的,所以一定要看。这些注释或介绍写作的背景;或介绍作者;或用典,进行简单交代;或解释词语,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通过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如,2013年广东高考卷中,第一个“劳劳”做“遥远”解释,燕子在觅食安家,寒食节临近了,又是买糖粥的时候了,不是家乡杭州的柳条也令人紧锁眉头。这些晦涩的词语,通过出题者的注释就显得简单了。

4.审问题

问题是解题的重中之重。出题者如何问,就应当如何答,避免文不对题,或者画蛇添足的毛病。每年的高考古诗词题都有两个问题。如,今年的真题中,问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如果考生在前面几个审题方法都没有效果时,可以在问题中找关键词“借景抒情”,那么这首诗就是抒情诗,借的“景”就是笛声、山水、暝云、燕子、雨打梨花,从景中得出抒发的“情”是冷寂的、凄凉的,作者写到故乡和人千里,那么就是描写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情感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三、答题是根本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高考阅卷老师对于这类题型,是着眼于各个得分点给分的,这就要求我们考生答题时要讲究解题的规范性。要做到规范,就要做到符合题目、鉴赏的要求,把握好答题的角度,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准确运用积累的术语,用先观点后理由、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分点作答的方式来“切中题意”。如,2012年广东高考中的“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道题,要先明确该诗使用了对比、渲染表现手法(总),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该手法的作用、效果(分)。

总之,在高考中要解答好古诗词鉴赏题,就要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去读懂诗词的意思,理解诗词的内容,渗透出思想感情;再认真审题,找准信息点,运用平时积累的意象和术语,按照一定的解题步骤规范作答,从而提高古诗词鉴赏题的得分。

参考文献: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1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古诗文。所谓“积累”就是指在诵读古诗文时要有意识地牢记所学的古诗文。

近年来的中考基本上是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80篇优秀古诗文作为默写出题的范围,所默写的诗文名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代表某种物象或描写景物的占诗文名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鸟”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抒发感情的古诗文名句。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忧民之情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表达心志的古诗文名句。如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诗人胸襟的名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试题演练

一、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不愤不启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采菊东篱下,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4.居高声自远,_________。(虞世南《蝉》)

5.______,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6.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______,在河之洲。(《诗经》)

8.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崔颢《黄鹤楼》)

11.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2.小大之狱,_____,_____。(《曹刿论战》)

13._____,_____。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4.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5.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杜牧《赤壁》)

16.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7.感时花溅泪,______。(杜甫《春望》)

18.明月松间照,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19.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0.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二、根据题目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王国维在《人间同话》中提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三境引用了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 。”

2.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_______,_______”。

3.在古诗文中,“萧”常表示萧索、萧条之意,如“______,洪波涌起”;“箫”则指一种乐器,如“_________,衣冠简朴占风存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月映水中、云霞飘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总能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朱熹面对一池碧水,感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龚自珍凝视一地花瓣,顿悟__________,__________。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明作者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春望》中表达思亲人、盼音讯的心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感和寄托美好愿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以“一帆”小景,写出大江直流、平野开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14.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真挚而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______,_____”

三、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相关的诗文名句。

1.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______,______。”

2.“树”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爱物,请任意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树”字的两个连贯的句子:“______,______。”

3.诗言志。从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的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客居洛阳的思乡之情:从杜甫“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中,我们能领悟到诗人身处茅屋却心怀苍生的济世情怀。

4.月亮的圆缺象征人间的离聚。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发出“共看明月应垂泪,______。”的悲苦慨叹;而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吟唱“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借月抒怀,尽显洒脱旷达。

5.古诗常以景寄情。同是秋景,刘禹锡笔下“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充满了豪迈乐观之情:而范仲淹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之感。

6.乡村美景,总是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连续的两句1:“______,______。”

解析指导

在古诗文积累考查中,最常见的失误表现为写错别字。写错别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解诗文的意思而写错别字,如将“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烛”写成“竹”,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行”写成“形”。

2.没有准确理解诗文意思而用同音字替代。如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尽”写成“进”;将“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写成“汉”。

3.没有准确理解诗文的意思而与形近字混淆。如将“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中的“冽”写成“洌”,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写成“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