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泰山的诗句

泰山的诗句

时间:2023-05-30 09:35:55

泰山的诗句

泰山的诗句范文1

摘要:这首《泰山赞》诗,属于古体四言诗,意境壮美神奇,立意深邃高远,充分体现了它开阔博大的胸襟,积极洒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和慷慨凝练的美学风骨。这首《泰山赞》既是它厚积薄发的结果,也是它高屋建瓴的心血结晶。

关键词:古体四言诗;直抒胸臆;厚积薄发

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76-02

巍巍岱宗?摇雄峙天东?摇擎日捧月?摇凌云驭风?摇磐石摩崖?摇绝壁峻峰?摇泉潭溪瀑?摇汉柏秦松?摇百姓祈福?摇文人题咏?摇帝王封禅?摇三教共生?摇盛世和谐?摇华夏太平?摇天人合一?摇万事俱兴。这是一首赞美泰山的诗,这是一曲颂扬泰山的歌。这是万花丛中的一支奇葩,这是诗词海洋的一朵浪花。泰山文化研究院院长、山东服装学院教授孙京家创作的这首《泰山赞》诗,气势磅礴雄阔,意境壮美神奇,感情深厚奔放,立意深邃高远,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这首诗共16句,64字,每四句一节,共四节。从结构上看,属于古体四言诗,各节衔接顺畅,整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就像滔滔江河,一泻千里。对于古体诗词,孙京家主张“求正容变”。我们看一下《泰山赞》是如何“求正容变”的:《泰山赞》,每句都是四个字,首句和逢偶句句尾都押韵,且一韵到底。句末押韵字分别是“宗”“东”“风”“峰”“松”“咏”“生”“平”“兴”。韵脚分别是“ong”“ong”“eng”“eng”“ong”“ong”“eng”“ing”“ing”。在韵脚分类“十三辙”中属于“中东辙”一韵。可见,作者对古代传统切实做到了继承,为了抒情的需要在形式上也做到了“容变”。

古体四言诗常常是八句、十句、十四句、二十句、三十二句。这首《泰山赞》采用的是少有的十六句,反而显得形式更加美好。它给人以均齐美,节奏美、音乐美、对称美和简洁美。所谓均齐美,就是充分利用了汉字独体、方块的特点,每个字就像一位士兵,每一句就像一个队列,每一节就像一个方阵,整首诗就像阅兵式上的一支仪仗队,在视觉上给人以均齐的而不是散乱的美感。所谓节奏美,就是平仄或相间或相对,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声调阴阳相错,吟诵起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所谓音乐美,就是借助有规律的韵脚,同一韵的声音间隔出现,往复回应,使人听起来悦耳动听,产生一种和谐回环的美感。所谓对称美,就是充分利用了“单音”“独体”“方块”的独特优势,把对称融于句型、结构、音调、词意中,使对称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擎日捧月”和“凌云驭风”都是动词性并列短语,“磐石摩崖”“绝壁峻峰”“泉潭溪瀑”“汉柏秦松”都是名词性并列短语,“百姓祈福”“文人题咏”“帝王封禅”“三教共生”“盛世和谐”“华夏太平”“天人合一”“万事俱兴”都是主谓短语。这些巧妙工对的短语所具有的对称美是这样悦耳、顺口和赏心。这首诗还具有简洁美,从字数上看仅仅64字,符合一般作文“起承转合”的规律,为完整表意留下了必要空间,这就客观上要求必须在炼字、炼句、炼意、炼格上狠下工夫,以最简洁的语言文字描绘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和丰富的内心情感,从这首诗来看,的确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从内容上看,第一节“巍巍岱宗/雄峙天东/擎日捧月/凌云驭风”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和神奇。“巍巍岱宗”是对泰山形象的集中阐释:“巍巍”,有两个词义:高俊的样子;形容崇高。用在这里形容泰山是再恰当不过了。高俊指泰山的外表,崇高指泰山的精神。“岱”为泰山。“宗”为长,《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岱宗”意泰山为五岳之首、群山之首。“巍巍岱宗/雄峙天东”两句是这首诗的起句,开门见山,直接交代了泰山的宏伟气魄和所处的地理位置。“雄峙天东”把我们的视线一下子集中在泰山身上,在总体上对泰山有了一个雄伟的印象。“雄峙”二字,紧扣题目,使“赞”字得到了落实。“擎日捧月/凌云驭风”意思是说:泰山白天用高大的臂膀向上托举起太阳,晚上就用巨手将月亮捧起,它具有宏大的志愿,它直上云霄并将天风驾驭。“擎日捧月”体现的是泰山的高大,“凌云驭风”体现的是泰山的胸怀。“擎”就是“向上托”;“捧”就是用手捧,“凌”就是“升上”;“驭”就是“驾驭”。这两句对仗工整,“擎”对“凌”,“捧”对“驭”,“日”对“云”,“月”对“风”。同时,还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格,形象地照应了前两句,使“雄峙天东”得到了落实。“擎”“捧”“凌”“驭”四个完全人性化的动作将泰山开阔的胸怀、磅礴的气势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泰山观察之细致、体会之深刻、想象之丰富和对泰山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第二节写的是泰山的自然景观。“磐石摩崖/绝壁峻峰/泉潭溪瀑/汉柏秦松”。一幅幅优美宏大的山水画从眼前缓缓滑过,仿佛作者把我们带进深山正一一述说泰山的妙处,而我们也乐意陶醉于泰山的美景中。“磐石摩崖/绝壁峻峰”两句写的是泰山的石头,由“磐石”到“摩崖”到“绝壁”再到“峻峰”,“泉潭溪瀑”一句写的是泰山的水,由“泉”到“潭”到“溪”再到“瀑”,山水的体积愈来愈大,而空间的位置也依次由低到高,体现出泰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神奇和灵秀。“汉柏秦松”一句写的是泰山的树木,秦松、汉柏代表着泰山最古老的树木,体现出朝代的变迁和历史的久远。在这一节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中,石头代表了泰山的骨骼,水代表了泰山的血液,树木则代表了泰山的衣冠。第一节写泰山的宏伟气魄,这一节写泰山的自然景观,前后照应,使这两节衔接得更为紧凑。第三节写的是泰山的人文景观。由于泰山是一座文化山、宗教山,老百姓从古至今为了祈求幸福纷纷来泰山焚香朝拜;历代钟情泰山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歌颂泰山的诗篇和石刻;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在太平盛世和天降祥瑞之时登上泰山祭祀天地,强调君权神授并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和谐盛世;泰山的道教、佛教、儒家文化的三教合流,融为一体,是泰山宗教的重要特征。普照寺是现存泰山最完整的佛教寺院;五贤祠内祀孙明复、石守道、胡安定、宋焘、赵国麟五贤神位;三阳观是道家全真教派著名道观。儒、释、道三教集为一体,是泰山宗教文化的一个特点。“百姓祈福”写的是百姓文化,“文人题咏”写的是文人文化,“帝王封禅”写的是帝王文化,“三教共生”写的是宗教文化,涵容了泰山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第四节是对当今太平盛世、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深情歌颂。“盛世和谐/华夏太平”两句从政治的角度着眼,对当今和谐社会给予了真实反映。在作者眼中,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泰山就成了中华民族这一东方巨龙的伟大象征。“天人合一/万事俱兴”两句则揭示了万事兴旺发达的深刻哲理。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只有具备天人一致、天人相应的思想,各种事业才会兴旺发达。“天人合一/万事俱兴”作为结句既是对全诗的概括,同时也使全诗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深化了主题。

孙京家从青年时代就对泰山情有独钟,他对泰山做过全方位的研究和思考,所以这首气势磅礴的《泰山赞》既是他厚积薄发的结果,也是他高屋建瓴的心血结晶。这首诗还因为抑扬顿挫、和谐悦耳,被著名音乐家吕远、著名歌唱家杨洪基所看重。2010年夏天,《泰山赞歌》仿佛天籁之音,横空出世,飘扬在泰山之巅,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通过赏读诗歌《泰山赞》和赏听歌曲《泰山赞歌》,使我们领略到了作者开阔博大的胸襟,积极洒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和慷慨凝练的美学风骨。

泰山的诗句范文2

得过三观古,因上岱宗颠。

海吸长河远,天包大地圆。

五更先见日,九点半升烟。

孰谓方域广?回环睥睨前。

陆次云,字云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康熙年间召试鸿博。曾做过江阴知县,官声颇佳。善作诗文,著有《峒溪织记》、《玉山词》等近十种诗文集。首联采用开门见山的写法,紧扣题目“登岱”,直接写登山。“三观”指登泰山必须经过的三座古时宫观:王母池、斗母宫、碧霞观。“岱宗”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岱宗。“因”是顺着。“颠”即“巅”。“得过三观古,因上岱宗颠”是说,要登上泰山,必须经过三座宫观,顺着一路攀登上去,才能到达泰山之巅。首联写的是登山景况,从侧面烘托了泰山的高峻。

颔联“海吸长河远,天包大地圆”紧承“因上岱宗颠”,着力描绘泰山极顶所见的壮丽景象。“长河”即“黄河”。这两句的意思是:站在泰山之巅,举目远眺,不尽的黄河从远方逶迤而来,向着大海奔腾而去;天宇笼罩大地。好像把大地都包裹在其中了。其中“吸”、“包”二字用得极好。黄河奔流人海说成被大海吸纳而去,一个“吸”字,赋予景物以动感。“包”字则笔力千钧,大有囊括天地之势。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覆地,地载天,天地相涵”。“天包大地圆”也有此意。这幅图景极富立体感,作者俯视仰望,纵横兼顾,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泰山图。

颈联描绘的是泰山日出的壮丽奇观。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五更”指三至五点,即是拂晓之前。“九点”指九州,中国古代分为九州。从高处俯视,九州如九点烟尘,极言高处之高。泰山之巅在日观峰,由于山高,山南山北泾渭分明:山南已见日出,山北还没天亮。杜甫《望岳》诗“阴阳割昏晓”也是此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泰山之巅,五更时可先见旭日东升,云蒸霞蔚,俯瞰大地,冉冉升起半笼轻烟。

尾联“孰谓方域广?回环睥睨前”还是烘托泰山之高。“方域”就是疆域,“睥睨”是斜着眼看。这两句的意思是:谁说大地疆域广阔无边,我左看右看。全部收在眼底了。诗人不直接说泰山之高,而是说大地景物尽在眼前,就比前面的直接描绘更进一层,而且更富于变化。同时,这两句诗还巧妙地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篇》)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之意,含蓄自然,富有新意。

纵观全诗。境界壮阔,气势恢宏,采用烘托、夸张的手法,不直接写山高而山高自见。化用前人诗意,丝毫不露斧凿痕迹。《登岱》一诗以高超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和高瞻远瞩的无畏气概,确是一首咏赞泰山的名篇佳作。

泰山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语文 教材 古代 山水诗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品德与审美教育。山水诗作为中国诗歌的传统题材,以描写山水风景为主,抒发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寄寓社会理想与人生感怀。山水诗还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闪烁着智慧的诗性神韵。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共有古诗近百首,其中山水诗有《咏华山》、《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望洞庭》、《黄鹤楼》、《望岳》共六首。本文主要分析这些山水诗,研究其思想内容与写作特点,并归纳在当下探讨这类诗歌的积极意义。

一.语文教材中古代山水诗的思想内容

《论语・雍也》有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代山水诗往往借景抒情,诗句中凝聚着诗人真挚的情感。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几首山水诗里,诗人们以其非凡的才气、优美的诗句描写出了山的雄伟、水的柔美,“山”和“水”的意象作为自身心境遭遇的投射,抒发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一)描绘山水,表达喜悦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出现的第一首古诗就是《咏华山》(一年级下册),这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吟诵出的诗。本诗从儿童的视角去描写,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十分适合一年级的学生阅读。此诗显现了华山的高峻挺拔、高耸入云,是因景生情之作,语言质朴。

除了描写华山,还有的诗歌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阔,其中,杜甫的《望岳》(八年级上册)久负盛名。作者遥望泰山,认为大自然把所有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此,他的心胸被冉冉升起的云霞涤荡得干净透明,他尽情眺望,被这壮美的山景折服,一直望到暮色四合,鸟儿归林。尾句化用孟子文中的语句,富有哲理性。全诗以慷慨激昂的笔调描绘出泰山的壮美景象,抒发了内心的快乐喜悦之情。

“水”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不仅人们的生活无法离开,而且带给了诗人诸多灵感。在他们的笔下,“水”是柔美的化身,如《望洞庭》(四年级上册):“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湖水波微泛,湖面如未磨之镜,在秋日月夜之下,折射出粼粼的波光,倒映着碧翠的君山。刘禹锡笔触清丽秀雅,描写出了山的青翠、水的澄澈,将洞庭美景展现在世人眼前,而诗人也心旷神怡,获得了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二)热爱山河,充溢豪情

山有清秀、有险峻;水有柔美、有汹涌。诗人们咏物抒怀、借景抒情,面对着壮美的山川湖泊,胸中的豪情喷薄而出。例如《望岳》(八年级上册):“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诗人将泰山视为大自然的瑰宝,聚集着天地灵气,在同一时间内,山南山北判若昏晓。诗人通过描绘泰山高大奇崛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的巍峨耸立和其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李白的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三年级下册),从庐山香炉峰着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此诗题眼是一“望”字,通过“生紫烟”、“遥看”、“挂”这些字词,体现“望”之景、抒发“望”之情。紫色本是神秘、高贵的颜色,“生紫烟”这一描写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将香炉峰渲染得美丽动人,也为下面写不寻常的瀑布埋下伏笔。绝美的香炉峰上“挂”着一道瀑布,一泻千里,像是银河落入了九天一样,恢宏壮观。虽是极其夸张的描写,但饱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充满了豪迈奔放之情。

(三)志存高远,人生感喟

《望庐山瀑布》(三年级下册)、《望洞庭》(四年级上册)、《望岳》(八年级上册)这三首山水诗均写于作者失意时期,希望以传达山水之美忘怀世俗痛苦,借山水之浩大抒发理想之高远。《望庐山瀑布》创作于李白隐居庐山之时,年近半百,长安的政治活动失败,看尽了朝廷的权贵谗毁,这首七绝是其寄情山水、高蹈出尘的心灵写照。李白有“诗仙”之美誉,诗风豪放飘逸,此诗体现了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风格和横空飘逸的才气,庐山的山峰高峻雄伟,瀑布的泉水湍急浩大,“山泉意象”更契合了他高洁傲岸的人格和不与流俗的志趣。

青年时期的杜甫科举不第,借探亲之机游历了泰山,写作了《望岳》(八年级上册)。此诗见出他志向的远大,并无科举落榜后消极颓废的情绪。诗人仰望泰山之高,表露自己志存高远、建功立业的心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显示了敢攀高峰、俯视一切的英雄气概以及卓尔不群的豪情壮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也是如此。刘禹锡一生的仕途并不顺畅,曾有过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屡遭打击却始终桀骜不驯。在《望洞庭》(四年级上册)中,作者将主观情感与君山湖水融为一体,在基于山水自然的享受中,表现出壮阔非凡的气度和高洁清绮的雅致。而“水”也有寄托愁思、慨叹时光飞逝之意,如同崔颢的“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愁思蕴含丰富,不仅是游子凄清心境的简单坦露,更是意识到了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促,传达出关于人生真谛的思考。

二.语文教材中古代山水诗的写作特点

在山水诗中,诗人们发现与欣赏自然美,运用多样的写作手法来刻画自然美,渲染气氛、烘托情境,描绘出山水的华美与灵秀。

(一)结构特征:先景后情与起承转合

教材里的这六首山水诗中,有一首五绝、三首七绝和一首七律,都是近体诗,押韵较为严格,音律谐美,富有节奏感。另有一首古体诗,押韵自由。诗歌有相近的结构模式:先写景,再抒情。如《望岳》(八年级上册),是五言古诗,因为压的是仄声韵。先写泰山的雄伟高大,诗人所见,最后是作者抒情,表明自己锐意进取的决心,是从客观到主观的描写顺序。除了这种结构,就是律诗的四联按照起承转合来写的结构了。如《黄鹤楼》(七年级下册),崔颢首联写黄鹤楼的来历命名,是开头起始;颔联写心绪感触,为思路承接;颈联集中写景,有画面感,思绪变化,为“转”;尾联即景生情,抒发思乡感怀,而“烟波江上”为登楼所见,又是点题,为“合。”

(二)写作手法:对比衬托与动静结合

《咏华山》(一年级下册)着重使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首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以青天高来映衬华山高,“更无”二字凸显华山之高峻独秀,没有一座山能与华山比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一句又是两个比衬,意思为抬头发现太阳离自己很近,低头见到白云朵朵浮游于脚下,在举头俯首间,动态效果跃然纸上,画面感很强。本诗运用衬托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将华山与青天、白云相比衬,构成了一幅青天在上、华山高耸入云的三级层次的鲜活画面。《望岳》(八年级上册)中的“齐鲁青未了”一句也同样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齐鲁地域的宽广来映衬泰山的高大,其苍翠葱黛连绵不绝,没有尽头,可见泰山的动人之处。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三年级下册)的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其中的“挂”字,与“生”字产生了对立统一的效果,是动静结合的写法,赋予动态流淌的瀑布以静态之美,远远望去就好似一幅画“挂”在了山峰的前面,并且也与题目“望”字遥相呼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直”字富于张力,表现出庐山的陡峭与高耸,能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那一泻千里、蔚为壮观的景象。

(三)修辞手法:运用多样,才气过人

李白的诗歌喜欢使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望庐山瀑布》(三年级下册)中的“三千尺”属于夸张,因为香炉峰高仅三百多米,这与他第一首五言诗《望庐山瀑布》中的“挂流三百丈”,有异曲同工之妙,夸张的手法能使瀑布的雄奇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中用“银河”来比喻瀑布,既写出了瀑布的壮丽,又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气势磅礴,可谓大胆新颖。“银河”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中多是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或是宇宙自然现象有关,而李白却独创性地将瀑布喻为银河,想象奇特丰富。杜甫《望岳》(八年级上册)也有夸张,“决眦入归鸟”的“决眦”二字生动体现了诗人在眺望泰山时的陶醉沉迷,瞪大了眼睛张望,故感到眼角都要开裂了,显然是夸张的一个妙用,如此传神的描写使泰山的壮阔美景表露无遗。

除了这两位诗人,其他人也使用了修辞手法。《望洞庭》(四年级上册)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潭面无风镜未磨”,说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被磨拭的铜镜;“白银盘里一青螺”,又将平静的湖面比喻为洁白银盘,作者将湖中矗立的君山喻为在银盘中的一颗青螺,视线从洞庭湖水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美丽的洞庭山水就好似银盘里端着一颗青螺,如同一件精妙绝伦的“工艺品”,诗句十分清新脱俗。《望岳》(八年级上册)的开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使用了设问,此诗还有一处用典:“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取《孟子》中的记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黄鹤楼》(七年级下册)有对偶和叠字手法,颈联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对仗工整,叠词的运用增强了音律的和谐感,文采过人。

三.研究古代山水诗的现代意义

我国山水诗源远流长,古代的骚客文人面对着宁静和谐、壮阔博大的自然山水时抒怀吟咏,将个体生命精神与自然大道融合一体,创作出了诸多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蕴与审美价值的诗歌,使自然山水拥有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一)爱国情怀,进取心态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在山水的怀抱中排遣世俗喧嚣,得到渴望已久的逍遥与快乐。即使仕运多舛,但面对青山绿水,便能感到胸怀开阔、精神俱佳。今天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仍能领略祖国的山川美景,感悟到诗人们热爱祖国的激情,激发了心中的爱国之情。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最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向来是被人们称赞传颂的佳句,豪情之中又蕴含哲理,表现出诗人在登高望远中不凡的胸襟抱负,启示人们要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对我们今天也有启发意义。

(二)陶冶情操,塑造人格

山水诗深含闲逸、静默、淡泊的特点,如《望洞庭》诗中水光接天、山清水秀的美景,澄净空灵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刘禹锡宁静致远的操守与高尚德馨的人格。还有崔颢的《黄鹤楼》(七年级下册)

“白云悠悠”、“芳草萋萋”,诗句都充满着意象神韵,描绘出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中小学生学习山水诗有利于他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审美情趣,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对当下少数功利浮躁、看重物欲的人来说,这些诗也有静心医俗的作用。

(三)关注生态,崇尚自然

在众多诗人的山水诗中都可以读出其自身与自然融合为一的情感体验,作者们着力描绘自然山水“鲜活的”、“永恒的”生命力,在对自然的欣赏、热爱与赞美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已成为了一种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此时,我们更应该提倡“生态旅游”、“人文旅游”,山水诗因而具有了深刻的社会价值,品味山水诗歌,能够启发人们在与自然的亲近中,做到保护环境、重视生态,既要关注自然美,又要关注人文性,应当给后世留下宝贵而美丽的山水资源与人文景观。

综上所述,古代诗词积淀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现代教育者应重视这些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也许学生无法亲身去翻越每一座大山,涉过每一条河流,却可以通过教材和课外书中的古诗美文遍览名山胜水,开阔视野、开放胸襟。语文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习山水诗能够让学生充分领略古典诗词的独有魅力,像古人一样去热爱青山绿水,学习其不畏艰难、敢于攀登的坚毅品质,以此达到“以诗育情、以诗养趣、以诗立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本文所分析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山水诗,均出自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3]孙兰,孙振.《唐代山水诗意象解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02).

[4]冯淑然.《从三首<望岳>看杜甫的思想发展历程》[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01).

泰山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古诗文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善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感悟蕴含在古诗文中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达到预期的情感教育的功效。

一、让学生在吟咏中体验情感

古典诗词大多有规范的声韵格律,诗人在进行诗词创作的时候都会考虑声音的因素,既要用文本自身的意义去表情达意,同时还要通过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让诗词收取音乐之功效。这主要体现在诗词的韵脚回环、音节组合、平仄相重相间,还有双声叠韵等,这些都决定着诗词的声韵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诗词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文所蕴含的情感。例如《望岳》,这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多数是由五言句或七言句组成的,有时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古体诗对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在用韵方面也比较自由。从句式上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但这也不是唯一的,有时会根据表意的需要而做特殊处理。《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按照诵读教学的步骤进行:1.先听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听准字音,并把握好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2.跟读,要求全体学生跟读配乐诗朗诵。3.点读,即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并给出点评。4.教师泛读,学生轻声吟诵。这样,通过有韵律的读,学生很容易就会理解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二、让学生在想象中品味情感

在阅读古诗文时,没有直观的形象,只能发挥想象的作用,通过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诗文中的情感,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例如,在教学杜甫的《望岳》时,可以先播放配乐诗朗诵,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用心去想象诗歌的诗情画意。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根据诗题,从 “望”字入手展开想象,细心揣摩、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泰山,初见时的惊喜与仰慕转化为对泰山之高的赞美;而“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则是近望泰山,展现的是泰山的高大与神奇;“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是在凝视泰山,但见云朵围绕泰山,有时高有时低,鸟在其间飞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诗人在精神上登上了泰山顶峰,俯瞰万山。再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发现桃源的美。为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然后进一步提出要求:桃源风景是美不胜收的,我相信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一个美好的画面,那么,你们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句式:这里的________美,你看(听)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点拨,如果发现学生对词句理解不正确要引导他们自行改正,对描述过程中出现的创造火花要及时地予以肯定。最后教师通过小结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大家的描绘中,一个个美轮美奂的画面在我眼前鲜活起来了,是呀,桃源多么美丽呀,它不仅资源丰富、风景秀丽,还有那种独特的静谧祥和与淳朴民风。同学们,我知道你们与我一样,对桃源充满了感情。其实,只要你我他,我们共同努力,也可以用双手建设出一个这样的桃源。我期待着!

三、让学生在陶醉中感悟情感

学生通过对古诗文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的体验,既可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感悟与理解情感。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在欣赏古诗文的过程中深入到作者的情感深处,使之产生情感共鸣,并陶醉其中。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积极关注他们在这一时期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变化,要有效利用古诗文的有利素材开展有针对性的情感教育。课本上有关爱情题材的古诗文,就可以充分的为我所用,要让学生在对古诗文中高尚情感的陶醉过程中体会到人性美,并引导他们来思考爱情,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样学生就会科学地面对爱情与人生、爱情与社会道德等等的问题了。如,在教授《次北固山下》时,可以先为学生情感体验提供背景性信息:古时,交通很不发达,常年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久不能回乡,难免会产生思乡之情,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静夜诗》、《泊船瓜州》等)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 flash 动画《静夜思》,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次加深。之后提问:“前面的三句都是写景的,各有其鲜明的特色,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说说感受和理由。”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进入特定的情绪状态。再去理解《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情感世界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1]贺义廉《中学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情感教育价值》.《教学与管理》,2012,12。

泰山的诗句范文5

承蒙诗人马启代的厚爱,新近由线装书局出版的新著《黑如白昼》,已赠我几个月了,看到它就读上这么几首,每次都被那诗句牵引着,额头几乎拧出汗来,这汗一半是黑色的思索,一半是白昼里艳阳下诗美的陶醉。这“黑如白昼”是什么?是没有白哪有黑,是没有黑就没有白的黑白辩证法?是艺术之光折射的对人生社会的思索。这样说来自然繁琐,那暗夜里的万家灯火,正是我们惯常的比喻:黑如白昼。这样就多了温暖和希望。

文学是一种圣洁的艺术,诗是文学中的文学,是顶尖的艺术。必须以一种参禅的心境写诗,必须以一种朝拜的虔诚读诗,写诗缺了禅悟的心,诗就没有了宏阔和温暖;读诗没了虔诚的朝拜,就无法领略诗的柔软与深刻。马启代的诗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参禅悟心的机会,在这个写诗比读诗的人还多的时代,在这个红尘肆扬、浮躁无根的年代,马启代的诗是个特例和意外,在这个诗歌完全迷失的时代,他的诗却有自己对生活的判定和命名,他知道自己是谁,知道把灵魂放在哪个高度,知道用诗的语言把心引领向何处,他对这个时代的黑白思考就注定了他的诗的来路和方向,他的诗在黑暗中疼痛,在疼痛中涅槃与重生,也许这是对黑白思考的最好诠释:黑是生命的背景,白是未来的蓝光。

诗人马启代这本集子所收入的诗均写于2011年元旦到2012年底。时间标注到“日”,极为详细,地点均为“泰山”,泰山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黑如白昼》是诗人以一个“诗囚”的身份,在泰山炼狱般的生活境遇,是在心灵深处对泰山天地万物的一种祭拜。炼狱即涅檠,这《黑如白昼》的释义也应该包含这个意义——黑的炼狱,白的涅槃重生。

这种关于黑白的双色艺术孤独的思考,思考的孤独,是如何表现的?我想应该有这么几点考虑:

一是在“我”和万物的对话中,表现孤独。“——只有风,隔着铁窗和判决,给我说话/天空无云,阳光和风一定非常孤独”(《天空无云,阳光和风一定非常孤独》)。这里诗人置身在黑暗中,把自己完全融人到面对白昼的万物中去了,风、云、阳光是他的伙伴,“我”也是他们的伙伴,“我”是物,物是“我”,物我同在的境界,也就是物我两忘的境界。到这里我终于理解作为泰山“诗囚”的诗人,能够这样“三生炼得浩然气,抛却浮名作诗囚”(《许多年,我为诗找一个家,其实它一直在我心里》)的坚强、乐观、豁达的生存哲学,这应该首先感谢诗这个媒介了;其次应该感谢诗人作为泰山之子与山的相濡以沫,和谐共处,与泰山天地万物的物我两忘。“那些去南方串门的云朵、飞鸟/以及绿叶和花朵,忘了回来/我听到阳光和风在天上走动”,这种以动写静,以物喻人的写法,彰显了诗人孤独中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二是对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赞美,可以理解为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对自由的渴望。诗人写星星“北斗七星,七个裸体的小孩,一直望我/那么干净的眼神”,“裸体的小孩”即为赤子,老子曾赞美“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还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是得道之人达到的境界,也是一个赤诚的诗人应该达到的境界。所以,诗人还说“星星,泰山上的灯,哪一盏是你在望我”,这是孤独者的渴望。他写各种各样的风,“春风只在它耳旁,说了几句温柔话/这位老先生,就迫不及待地返老还童/冒充多情的样子/不知趣地吐出绿来”,这是温柔的春风,生机勃勃的风。“风不停地吹/直到把一湖的波纹吹进我心里……风不停地吹/再吹/天空,我将把这些皱纹还给你”,这是奇妙和力量的风,是魔力的风,能把皱纹吹开,可见诗人想象力的奇特。在另一首诗《一阵风把我吹回童年》巾,风的这种力量更加强大:“一阵风把我吹到中年/岁月涌过来,被礁岩撕得粉碎……一阵风把我吹回童年/我已无法再退。世界,我要生长!”这种力量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因为没有任何理由,任何势力,能够阻止成长的力量。“世界,我要生长!”这一声喊出了巨石下平凡的小草。还有那成熟的风,“这是秋天,风压在监狱的上空,不断成熟/一枚胚胎爆芽的声音/让天地颤栗”;还有那邪恶的风,“活在风中,我一直与风/较劲,撞头/直到把风碰得喊疼,落荒而逃”;还有那凶恶的风,“天空的伤口上/有风的队伍在集结//天空的痛是风咬出来的/风的影子,在天空自由地生长//天空,长满了风的牙印……”纵观这本集子,写风和阳光恐怕是最多的了。

三是诗是“我”的生命,万物是“我”的代言人,是心灵的白昼。是什么支撑起了泰山“诗囚”两年炼狱般的日子?

首先是诗歌,诗就是白昼。“我一直在这里坚持/今天,阳光一下子照亮了我的诗行”,“诗是黑夜里活的阳光”,诗和阳光对于诗人同等重要,诗就是诗人的未来,阳光就是诗人的呼吸:“有一天,我要关闭呼吸,给阳光断电,把世界含在眼帘/我的诗句,会保存我的心跳和体温”,诗还是他的伴侣:“诗,让你受委屈了,陪我坐监,不是我的本意/淮让我们志趣相投呢?”这些白昼的意象,应该为诗人欢呼歌唱。“我的诗行里又飘荡起雪花,轻柔,凛冽/还伴着呼呼的小北风”,季节在诗人的诗里变幻交替,是诗支撑着诗人独守着囚禁的生活,诗支撑着诗人的每一天,每一天的天地万物都会飘进诗人的诗里与之相依为命。“——风走过三遍,就是霜,再走,就是漫天的雪花/一直走,我知道百花就要开了”(《我双手攥紧了那句谶语,怕风生雷动一直没有打开》)。季节还在诗人的诗里变换,在另一首诗里我们可喜地看到诗的收获和庄稼的收获一样可贵:“熟透的黄金已颗粒归仓,秋风累了/熟透的词汇也趋向内敛”(《我的诗行里又飘荡起雪花,轻柔,凛冽》)。卢克莱修说:“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物性论》)诗囚的心灵黑暗必须用阳光和诗来驱逐。

其次是天地万物生态和谐。诗人以泰山之子的情怀,以参禅祭拜的虔诚,以平等和谐共处的生态观,面对置身囚禁的遭际,这样泰山的天地万物都被诗人调动起来了,天地人三才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和谐,诗人的心空才黑如白昼。这种和谐在《天堂里有翅膀的扑棱声》中表现得十分充分:“一只麻雀,落入树冠里//又一只麻雀,落入树冠里//许多只麻雀,落入树冠里//……松树,激动地晃了晃/夜晚也一块落了进去//——我站在树下,成为夜的一部分/几丝灯光来救我//天堂里有翅膀的扑棱声……”一只又一只到很多只麻雀在诗人的眼前落入树冠的巢穴,这大自然动植物生态和谐的一幕,让身在炼狱的诗人十分艳羡,也十分温暖。“我”和夜色融为一体,听那天堂翅膀的声音。“枯黄里浸透太阳的颜色/我恐一叶阳光的重量,把大地压疼”,这里阳光浓缩在一片叶子里,诗人奇特的想象不单在把无重量的阳光想象成有重量,而且还将无感觉的大地想象成有感觉,更重要的是天地人都有了相同的情感。

第三是对天地万物的尊重,物是诗人写诗的意象,本来可褒可贬无足轻重,诗人却十分珍视。“风,和尘是万物的形式,浮名没有体重/诗是有重量的//我和诗站在一起,历尽浮尘,迎风不倒/诗句闪耀出铁质的光芒”。诗人要把“风”和“浮尘”用到对立面,还要做一句不分贵贱的解释,足见对天地万物的尊重了。这种对万物的敬重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与肯定。

第四是这本集子里最重要的意象——阳光。在黑暗生命的背景中,诗人多次写到阳光:“这一缸春水,一冬天的阳光/喂养着,几尾婴儿般的鱼”(《电脑屏幕上的鱼》),没有阳光,哪有“那小嘴,举着忘忧的岁月,游来游去”的电脑屏幕上的鱼,让人羡慕的鱼。诗人是这样描写阳光和阳光的力量的:“阳光那么厚,贪婪地俯身在重峦之上/它仿佛铺开了整个世界的光/在向我一个人示威”,因此,诗人高呼:“我被震撼了,这种力量叫浩大!”阳光的力量,在诗人笔下还很司‘爱和神奇:“久雨之后,阳光正好打在那株野菊上/我分明看到它使劲摇摆了一下/整个正午都跟着晃了晃//我不知道它要说什么,连问三声,它一动不动/阳光在我头上抓了一下/我拍了拍额头,把天空拍打得直掉金子”。(《我拍了拍额头,把天空拍打得直掉金子》)因为阳光这个意象,“诗人让见惯不奇的生命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重新焕发出人性的温暖。”“我一直在这里坚持/今天,阳光一下子照亮了我的诗行//终于,太阳把干净的天空和属于我的蓝/统统还给了我”(《今天,阳光一下子照亮了我的诗行》),阳光不但照耀了诗人孤独黑暗的生活,还照耀了诗人健康的心灵和诗人如植物般四季生长的诗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阳光只看成是未来的希望,他的诗对人心抱有希望,对人性抱有希望,甚至是对自己囚徒生活抱有希望,因为那是反抗黑暗的心灵之光。

关于阳光的意象还有那么多意义包含在那么多诗意浓郁的句子里,还是采摘几句与大家分享:“冷眼观世界。阳光走过的地方水都活着/一闪一闪的眼神在说话”,有阳光走来,就有万物的灵动。“突然进来的一束阳光.照在我端坐的泰山上/我脸色宁静,牙齿咬着一座山的心事”,阳光照来,一座山一样沉重的心事,也显得不那么沉重了。阳光总是美好的和美丽的:“阳光被冰滤过,透明的冷,阳光还是阳光/有阳光的地方,就让它们去填满”,“我看到雪花站在阳光的指尖上摇晃,它桃红的唇/在天空种植脆嫩的鸟鸣”,“看那渴死也不曾闭眼的阳光卜—一我摸一摸胸口,想吐出几口绿”。

诗人马启代的这本集子,诗艺上成熟老到,结构精益求精,炼字如金,诗意练达,意境优美中饱含感伤和哲理,这是很特别的。总之,正如钱锺书总结过的:“作出好诗,得经历卑屈、乱离等愁事恨事,‘失意’一辈子,换来‘得意’诗一联,这代价可不算低,不是每个作诗的人所乐意付出的。”最后还回到诗集的最后一首诗上——《蚯蚓,是地下诗人》:“它让土地穿越身体,如诗人让黑暗穿越灵魂//……所谓精耕细作就是从泥土里打磨词语/它不以柔克刚,只以小搏大”,这是灵魂的洗礼,是黑如白昼的哲理升华。

①由于诗人大部分诗作的标题都很长,篇幅有限,文中相关诗句均出自线装书局2014年4月第1版的“长河文丛”中马启代的《黑如白昼》。

参考文献:

[1]牛殿庆、傅祖栋、王岩.和谐:文学的承担[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 3.

[2]钱锺书.诗可以怨[J].文学评论,1981(1).

泰山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泰山旅游;旅游史;名人泰山

旅游活动自古有之,但古代的“旅游”与现代的“旅游”存在很大的差异。谢彦君先生认为“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1]强调了旅游的审美性和休闲性。而古代的旅游只能概括为“旅行游历”之意。与现在的旅游观光相比,古代的旅游活动内容更广泛,古代旅游活动包括:帝王巡游、士人漫游、官员宦游、商贸旅游、僧道释游、平民旅游等类型。

泰山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名山、圣山,泰山旅游活动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就有先人巡猎泰山,蟠柴祭天的行为,是原始的山神崇拜;到封建社会更是有历代帝王到泰山进行封禅大典,以彰显其天命正统;文人名士登泰山以明志,抒感;僧道到泰山参禅悟道云游;平民百姓到泰山朝拜进香;泰山的旅游活动日益兴盛起来。本文主要探析历代帝王的泰山封禅祭祀和文人名士的泰山旅游活动。

一、帝王的封禅与祭祀

泰山,一直是历代帝王们向往的朝拜之山。据《史记・封禅书》载,秦以前就有七十二位君王到泰山巡狩祭祀,这种仪式被以后帝王逐渐演变成了封禅大典,“以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以泰山下小山上祭地,报地之功,故曰禅。”此即封禅。[2]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皇在泰山举行了封禅典礼。

帝王巡游封禅泰山始于秦始皇。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效法古帝王“受命”举行封禅的做法,率群臣从咸阳出发,跋涉千里巡行登封泰山。始皇“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于梁父。”[2]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继位不久即东巡泰山,举行祭祀之礼,并命丞相李斯在秦始皇原刻石上再行刻辞,即《李斯篆碑》,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刻之一。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曾八至泰山,六次封禅泰山。汉武帝如此频繁的登封泰山,为泰山留下了众多古迹。如立于泰山极顶玉皇宫门前的无字碑,相传为汉武帝亲手所植的岱庙千年汉柏,以及位于泰安汶水边的汉明堂基址。汉武帝登泰山留下的赞语是:“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他从不同角度赞美了泰山,他的赞语古雅浑朴,毫无雕饰。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三月过泰山,命官员祭泰山、梁父山。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封泰山,禅梁父山。“二月……辛卯,柴望岱宗,登封太山。甲午,禅于梁父”。[3]从臣马第伯撰写《封禅仪记》,虽题为《封禅仪记》但内容多描述景物、风俗,可谓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散文。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二月,章帝东巡至泰山,举行柴祭,并于明堂祭祀。东汉延光三年(124年)二月丙子,安帝东巡至泰山,举行柴祭。

北魏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十一月,太武帝率军南下伐宋,经泰山,行祭礼。魏孝文帝大和四年(公元480年)七月巡行泰山。隋开皇十五年(595年)正月,隋文帝东巡至泰山,柴燎祭天。

唐朝时期,高宗李治同皇后武则天于麟德三年(666年)举行封禅泰山,唐高宗与武则天从洛阳出发,率文武百官,亲赴泰山封禅,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举行过封禅大典的女性。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七日抵达泰山,举行封禅,玄宗从泰山南麓登封泰山,在岱顶筑坛举行封禅大典,并亲笔撰书记述这次封禅经过,即《纪泰山铭》,镌刻在泰山之顶的峰峦绝壁上,即今岱顶大观峰上的唐摩崖刻石,摩崖书法遒劲婉润,庄严雄厚,在阳光下金光闪烁,蔚为壮观。

最后一位举行过泰山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他于大中祥符元年十月登封泰山,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并且建造了昭真祠、岱庙、天书观三座庙宇。并且留下了回马岭、御帐坪等地名。

明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明成祖东巡,驻东平,望祭泰山。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春,世宗为求子东巡,祭泰山。清朝康熙和乾隆也都亲临泰山,为了不伤民力财力也没有举行封禅仪式,而是巡游致祭。康熙帝曾三次登临泰山,并两次登上了岱顶,拜祭泰山神。乾隆帝十次巡幸泰山,六次登临。并且留下了许多赞美泰山的诗词,据记载,乾隆登岱所赋泰山风景的诗章,共有170余首。

古代帝王登封泰山,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为了彰显大一统和应天受命,并且都对自己的王位进行了一番宣扬,表示其 “功德卓著”;二是祈求天地神灵保佑国泰民安,江山永固;三是为了祈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之方。

二、文人名士的泰山旅游

除了帝王登泰山的政治性,还有历代文人名士登泰山的休闲性。随着泰山信仰的兴起,泰山已不再仅是帝王巡游封禅的地方,有越来越多的士人大夫也慕泰山之名,前往登览。这些文人士宦游览泰山,感悟泰山的雄奇伟岸,寄托百般心绪,抒怀,吟诗作赋,为今日泰山文化的形成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孔子登临泰山,抒怀畅志,开阔胸襟;考察封禅,学习礼仪;了解民情,观知时政,活动内容与历史遗迹十分丰富。明代《泰山志》说:“泰山胜迹,孔子称首。”孔子登游泰山,还有观览名胜,开阔眼界,增强道德文化修养的目的。并以“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名言为泰山增添儒雅之韵。还感悟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最早的旅游文化学。

司马迁一生曾多次来往于泰山。他二十岁时奉父命南游,并在向往已久的泰山领略峰峦之伟岸,考察封禅的遗迹,流连忘返。武帝历次到泰山,司马迁皆为随从。[4]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才写出了“承敝通变”的《封禅书》。

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植与泰山渊源极深。不仅生于泰山,他的六处封地均与泰山相去不远。曹植多次经过、登临泰山,既有寻仙访道的优游,也有抒发积极入世、建功立业政治热情。并于黄初年间创作了大量有关泰山的游仙诗,成为第一位创作泰山游仙诗的诗人。

南朝刘宋时期的大诗人谢灵运,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旅行家,游泰山时曾写下了“岱宗秀维岳,崔萃刺云天”(《泰山吟》)的名句。现刻于岱庙汉柏亭南的墙壁的诗碑上。

唐代两大著名诗人,“诗仙”的李白和“诗圣”杜甫都曾游览泰山。杜甫在他25岁游泰山时,留下一首千古绝唱《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元年游鲁地时登临泰山,也留下了《游泰山)(六首),“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凭崖望八极,目尽长空闲”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名山雅句相得益彰。

元著名诗人元好问偕友人进行泰山之游,著《东游略记》及诗数十首,,以写实手法为主,叙述整个游览全程,其中主要是泰山及泰城见闻。延佑年间,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游岱期间,见王母池西侧的岱岳观有古柏、古松十余株,其枝干如虬如龙,挥毫泼墨,留题“汉柏”二字。[5]

明朝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也曾游历泰山。在五岳之中,他率先拜访的就是东岳泰山。 徐霞客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 年)游览了泰山,徐霞客沿十八盘径登泰山绝顶,只见泰山雄中藏秀,秀中藏奇,美不胜收,令其叹为观止。

清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曾多次到泰山。《聊斋志异》中有关泰山的作品有26篇,约占全部篇目的百分之五。除小说外,还有一批赞颂泰山的诗、文、赋等作品,如其描写泰山之高的诗句“白云之上接天界,山巅又出白云外”。

历代登游泰山的文人名士还有孔子弟子颜回、曾子、林放,俞伯牙,史圣左丘明,秦相李斯,宋代政治家范仲淹、欧阳修,词人辛弃疾、苏辙,元代诗人诗人张养浩,清代文人纪昀等等,数不胜数,再此不一一列举。总之,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名士,都将泰山作为其人生的标尽,人格的高度,精神的超越。他们在进行游览的同时,或题字石刻,或建庙立碑,或吟诗作赋,为泰山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气息与宝贵的历史古迹。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49.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8卷28.

[3]范哗.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卷1.

[4]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太史公行年考[M].北京:线装书局,2009.

泰山的诗句范文7

山的魅力

要是说山的魅力,那可就是泰山了,泰山位于山东的泰安,也是五岳中最雄伟的山峰。

我走在山中的小路上,在途中我看见了,伴随着盘山路上的小溪,如森林多似的大树,如海似的人群。我听到了优美的琴声,这些都为这奇异的泰山增加了一层幽静,朴实的魅力。

泰山上的树很多,有刚劲挺拔的松树,青翠葱郁的葵树装扮的泰山,这也证明了泰山的灵气十足。石壁上刻了和多风格不同的诗句,有的清秀,有的刚劲,含义深刻,发人深省。

盘旋的山路像一架云梯展现在我面前,特别是十八盘直上直下,几乎就垂直了,上面的人像站在头上,下面的人像踩在脚下。路旁有野花万紫千红,各具特色。

顺着十八盘向上攀登,南天门虽然遥遥在望,可还有一段路,我走的越来越慢,累得我直喘气,便向两旁看去,是一条瀑布,虽没有大瀑布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但瀑布建起来的水花如烟,如雾,如尘,真像李白诗中描画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站在山顶,四处一望,一切都在眼底,山下的水库如一面镜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树变得像小草一般,在山顶上,风云升足下,看山里,山风呼啸,浓雾弥漫好像坠入混沌世界,相处在仙境一样。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这才是会当凌绝顶的感觉啊。

归途的路上,我还领略了泰山的另一景观——碑刻,记不得一本什么书中赞誉了泰山碑刻为华夏名山之最,堪称中国的历史上,最早华商时代就有70个君王到泰山刻石立碑。

无论你是否与我同感不虚此行因为只有亲临泰山绝顶,方能领悟孔圣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才能真正领悟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句。

这就是山的魅力,这几偶是五岳之首的魅力

初三:一切终释怀

泰山的诗句范文8

[出自]魏・曹操《龟虽寿》。

[解读]骥(ji):指良马,千里马。枥(li):马槽。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这两句诗表达了曹操为统一全中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志在千里”的“志”指的是诗人要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这几句诗的大意是:老马虽伏在马槽里吃草,但它的志向在千里之外。怀有雄心壮志的人即使到了晚年,那颗雄心却丝毫刁观减退。

2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出自]北朝民歌・《乐府诗集・木兰诗》。

『解读]这两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即: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激烈的战斗,有的牺牲了,有的奏捷归来。如果不按互文的特点去理解。只从字面解释就会产生疑惑。去、留――为什么经历了千百次残酷战斗死去的是“将军”,而从军十年胜利归来的都是“壮士”呢?这两旬诗概括了战事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悲壮,木兰有幸成了凯旋的“将军”。

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自]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解读]丹心:比喻忠心。汗青:古时在竹简上写字,采用青色竹子,须用火烤竹片,去除青竹的水分才容易书写,称为杀青或汗青,后人便以汗青代指史书。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坚持抗元,视死如归,以死殉国的决心;表现出他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这联壮语感召了后代多少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已成为中华诗史上千古不朽的名句。

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自[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解读[柳暗花明:柳色深绿,称为“暗”;花光红艳,所以说“明”。这两句诗描写的是在山峦重重叠叠,河流盘旋曲折时正怀疑无路可走,突然一处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好风景出现在眼前。后人常用这两句诗比喻战胜困难过后必将是光明的前途,

5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解读]渠:指水塘。那:通“哪”,怎么。如许:如此,这样。为:因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作者问水塘怎么能够这样的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上不断流来。诗句表面上是在写水塘清澈因有活水来,实际上暗示了做学问也要有“源头活水”。真可谓设喻奇妙,即人要不断地从生活中积累。从诗书中积累,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6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出自]唐,李白《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解读]销通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抽刀断水水却更快地奔流,借酒消愁却又愁上加愁。诗句形象生动,明白如话,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激起内心的痛苦不得发泄的愤懑。诗句对仗工整,特别是“水”“愁”两字重叠使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7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出自]北宋・晏殊《浣溪沙》。

[解读]时间永不停滞,春花纷纷凋谢,这一切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是人力难以支配的,虽然惋惜、依恋旧情,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是无可奈何。那似曾相识的燕子,如今又从南方归来寻找旧巢。这一联是晏殊颇为自得的天然奇偶,工巧的俪对,用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很细腻,很生动,仿佛信手拈来,无一丝雕琢的痕迹,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8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自]唐-杜甫《望岳》。

[解读]将群山和泰山相对照,突出泰山的高大雄伟。《孟子・尽心上》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登山决心和壮志,表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

9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泰山的诗句范文9

古诗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陶冶学生性情。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双方大都只能满足于读、背这一初始要求,还没有达到提高赏析能力,陶冶性情的目的。在古诗教学中怎样更好更快地达到上述目的呢?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体验是,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去。

意境是指渗透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就是通过赏析诗中所描绘的图景去感受诗人的情感,使诗中的情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然后对意境做出准确而深入的领悟,以便把握古诗的精髓。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的具体方法有:

一、理解诗意,描述画面,显现意境

古诗语言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凝练性。常常变换词序、减少成分、压缩意义、省略过程、间断语气,这就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一定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引导理解诗意,对古诗内容进行描述,把一幅幅跳跃的画面连缀起来,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把诗的意境显现出来。如杜甫的《望岳》可以说是难理解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诗中所表达的情景,不能把一个个分散的画面连缀起来,学生很难体会诗歌的意境。为了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进入意境,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根据诗句进行描绘,把它们连缀成画面,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描绘:落第后的杜甫漫游到山东一带,被泰山深深地吸引。他登上泰山,望着高大、神奇、秀美的泰山,而四周的山峦在它的映衬下,变得如此矮小。举头眺望天空,只见飞行的鸟儿飞入了山林。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这样一来,泰山卓绝出众的雄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气魄,都历历在目了。在这种语言描绘下,学生便不难领会字里行间透出的作者情感,体悟杜甫登泰山时的心情,从而很好地进入诗歌意境,为赏析诗歌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的形象,构筑通往意境的桥梁

诗人是在他内心不可抑制的激情冲击下,才拿起笔写出感情饱满的诗篇。然而,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要让人感知必须借助于一些具体可感的事物,并让这些事物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寄寓自己的喜怒哀乐。如此一来,这些事物便鲜活起来,成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形象。在古诗教学中,把握诗歌形象是进入意境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诗歌的形象是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听觉和视觉,只有借助于语言由欣赏者自己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再现。如杜牧的《泊秦淮》是一首即景感怀诗,在教学时,要注意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把诗人头脑中的形象在学生脑海里鲜活起来,进入意境。尤其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两句,只要同学们脑海里浮现出“烟雾迷蒙的江对面,那些卖唱的歌女,不懂得亡国的耻辱,还在唱着亡国之音”这一情形,就不难理解当权的官僚贵族是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且还深入理解较清醒的作为封建知识分子的杜牧等人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更可读出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一种爱国情感,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以达到学习这首古诗的目的。

三、紧扣关键字眼,发掘深厚内涵,打开进入意境之门

诗歌的语言高度精练,往往一字一词就饱含着深厚而丰富的内容。古诗中的每个字词都是诗人精心锤炼的表情达意的最好载体。有的诗甚至只要抓住一两个关键字词,便能打开诗歌的意境之门,从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领略诗歌的艺术美。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反复推敲一些“诗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王维的《使至塞上》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二字,境界开阔,准确地描绘出塞外独特的风情。大漠与孤烟,形成了平面与直线的关系,长河与落日又是直线与弧线的关系,孤烟因大漠而显得直,红日也因落至长河而显得更圆。诗人以线条之间对比组合出一幅极具直观性的语言意象,富有空g感,气势雄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善于紧扣这些关键字眼,便不难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泰山的诗句范文10

看《飞鸟集》的第一感觉就是清新,既不是村上春树那阳光中带着忧伤彷徨的青春故事,也没有雨果那种悲痛的剧情,它仿佛是浩瀚宇宙中最最新鲜的空气,让我有一种想一口气吞并、吸收它们的感觉,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读书笔记飞鸟集,请您阅读。

读书笔记飞鸟集1不同于村上春树那阳光中带着忧伤彷徨的青春故事,也有别于张爱玲华丽中透出凄凉沧桑的老式爱情。泰戈尔的文字是一种独特的清新,仿佛无人踏足的自然荒野上的空气,在铺天盖地的明媚阳光下,为我们打开一扇面朝天堂的窗……——题记

小巧秀气的浅黄色封面上掠过一群展翅高飞的群雁,映衬着三个柔中带刚的黑字“飞鸟集”(StrayBirds)——这,便是我桌面上摆在最显眼位置上的一本书。而就在昨天,在金海心空灵飘渺的歌声中,我刚刚读完了这本泰戈尔的经典诗集——《飞鸟集》。

《飞鸟集》由105段诗歌组成。每段诗歌都只有简短的两三句话,却在冥冥中,悄悄为我们点亮了什么东西。而在这些集灵感与思索为一身的精悍短诗中,泰戈尔更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多个身份——他时而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孩,为母亲的微笑而手舞足蹈;时而是一名四海为家的探险家,向着高山大海发出感叹;时而是一位热恋中的青年,因心爱的姑娘而讴歌爱情;时而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朽,独自在回忆中反思人生;但更多时他只是一个无名的过客,为世间万物记录下灵感闪动的瞬间,然后微笑着安静离开。

除去泰戈尔清新自然的文笔,在《飞鸟集》中,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爱的思索。毫无疑问,泰戈尔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但同时更高于生活;他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巧妙地隐去了一些苦难与黑暗,而将所剩的光明与微笑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读者。他对爱的思索,更是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青年男女间纯真的爱情、母亲对孩子永存的母爱、人与自然间难以言喻的爱……尤其是对于爱情,泰戈尔毫不吝啬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来赞美爱情的美好与伟大。在泰戈尔眼中,世界需要爱,人生更需要爱,正如他在《飞鸟集》中所写的一样:“我相信你的爱,就让这作为我最后的话吧。”

在另一方面,泰戈尔捕捉了大量关于自然界的灵感。他说天空的黄昏像一盏灯,说微风中的树叶像思绪的断片,说鸟儿的鸣唱是晨曦来自大地的回音;他将自然界的一切拟人化。他让天空和大海对话,让鸟儿和云对话,让花儿和太阳对话……总之,在泰戈尔的诗里,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生长与思考;而他只是为它们的人性化整理思想碎片而已。而这,便也是《飞鸟集》名字的由来:“思想掠过我的心头,仿佛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了它们振翅高飞的声音。”

读书笔记飞鸟集2万年的时光染绿了石缝间的苔藓,千年的岁月斑驳了门口的古树,百年的光辉则沉默于他笔尖的舞蹈。从未见过哪一位作家能够只用短短几句话便将一个道理、一些思考、一种我从前以为抽象而不可描述的事物用语言急促而富有节奏地刻画出来,直到一个安静的午后,我无意间拂去了埋葬着昔日沉默灵魂的微黄纸张上的灰尘,悄然开始一场无声的对话。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他告诉我星星的光辉再柔弱也是对坚强的一种奖章,不值得为已经失去的事物而再次失去。

“你看不见你自己,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他启示我,认识自己本难,认清自己更是难上加难,影子或许只是一个水中的倒影,恰好与自身相反。

我怀着期待的心情阅读下一首诗,再留恋地用目光抚摸过最后一个字,这种宁静的心情一直持续到我看到那首仅有14个字的诗,刹那间,我的心里是溢满了惊喜与悸动的。

曾经有位朋友问我,究竟是此岸月好,还是彼岸花好。我思与良久却未能解答,知道这个午后与这首小诗邂逅。泰戈尔说:“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此岸的触手可及与彼岸的虚幻飘渺都是一种美,也许你在此岸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彼岸眺望此岸的你,正如鸟儿和云,正如花儿与月,距离造就的美好在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风姿,因为没有一个定量,所以终究是不能相比。后来,我终于知道了问题的答案:“雾里看花花似月,水中望月月如花。”泰戈尔把我不知如何表达的答案隐藏在了《飞鸟集》的书页中,给了令我恍然大悟的启示与惊喜。

在阅读中,我惊异于他的想象和思维的不拘一格。他仿佛是草原上奔腾的野马,没有羁绊,没有束缚。耳边风的呼啸给他一灵感,眼前山的跳跃给他以视觉的盛宴。他的笔触在世间任意一个角落里来回穿插:水中沉默的游鱼,陆上喧闹的兽类,空中歌唱的飞鸟和复杂的人类。他自由而毫不顾忌地诉说着自己的灵魂,在膜拜这个世界的同时似乎也在不屑于这个世界。他干净而瑰丽的诗他的世界的纯粹与博大,还有如宇宙般难测的秘密。

没有丝毫的思维定式,他的文字在自然中放逐。

放逐思想,也许是我扬帆起航的新起点。

读书笔记飞鸟集3有的人,善于堆砌华丽的辞藻,营造虚幻飘渺的意境,内容却空洞苍白,无病呻吟;有的人,善于长篇大论,洋洋洒洒数千字,读来却晦涩枯燥,毫无文字之美感。不如翻翻泰戈尔的《飞鸟集》吧,纵使多么冷漠的人,也难以抵抗这默默无声的爱和清灵洒脱的智慧。

大爱无声,泰戈尔用他沉默的文笔勾勒出对自然的爱,对人生的爱。在自然中追求真理,在人生中崇尚高洁,这是泰戈尔超出常人的智慧。“世界上的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啊,请留下你们的足迹在我的文字里。”他记录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记录了千变万化的经历。“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他道出了生存的真谛,人性的价值。“我投射我自己的影子在我的路上,因为我有一盏还没有燃点起来的明灯。”他反省自我,谦虚谨慎。“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他耐心追求,无怨无悔。

泰戈尔用简洁的语言,构造了一个真理的殿堂。不可否认语言的简略使得《飞鸟集》难以理解,但这并不影响其蕴含深刻无价的真理。从泰戈尔的文笔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热爱生活的认真的态度以及对爱的思索。毫无疑问,泰戈尔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他热爱生活,因此也隐去了生活中的苦难与阴暗,保留的是光明与欢乐。泰戈尔对爱的思索,更是深切,更是执着。男女间纯真的爱情,母子间温馨的亲情,人与自然间微妙的感情……一切人类可以体会的情愫,都被泰戈尔原原本本,又及其含蓄地表达出来。泰戈尔尤其崇尚爱情,他毫不吝惜地运用了大量比喻来赞美爱情的伟大与永恒,就像他写的那样:“我相信你的爱,就让这作为我最后的话吧。”他把爱与真理恰到好处地放在生活这架天平的两端,没有丝毫的偏差。

品读《飞鸟集》是一种享受美的过程,如一杯香茗,散发着缕缕热气,如烟如雾,仿佛置身美好的幻想世界。一切都活脱脱的,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眼前。这里是一片净土,翻阅着泰戈尔的文字,心中顿时豁然开朗。他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装饰着这篇土地,点缀着这个世界,清新的风格和朦胧的哲学思想更为它添了几分神韵。

读书笔记飞鸟集4《飞鸟集》是由短小精悍的小诗组成。每段诗歌都只有简短的两三句话组成,话虽短,但隐含在其中的意义却不小这些形式自由、语言精湛、短小精悍、气质悠扬、出类拔萃、令人深思、笔法清隽、朴素无华的小诗中,似乎带着一点点童趣,一点沧桑、一点忧郁、一点悲伤、一点心痛……每一句都告诉了我们事物的真理。例如,第十六句诗:“我今晨坐在窗前,世界如一个过路人似的,停留了一会,又向我点点头又走过去了。”不正是说出了时间,是宝贵的吗?正可谓有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啊!

生与死本是一种永远无法溶合的距离,而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是单相思者的心与所爱的人更遥远的距离。相爱却不能相处,有情人不能成眷属,是千古遗憾的情人间的距离,而明明爱着却装着不放在心上,是矛盾而痛苦,逆离真心的距离。可,比这更遥远的距离,你可知?是心的冷漠,是对爱的藐视,是面对爱自己的人断然掘上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把爱远远拒绝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外。

进入泰戈尔的《飞鸟集》,如同进入一个美的伊甸园。一切都活脱脱,一着一丝丽饰地展现在面前,虚空的谚语与伪善的面具此时早已化为溪中的碎叶和早冬的晨雾,而往日生活中的吁叹我已全然不觉,心中只存有一份喜悦。

在另一方面,泰戈尔捕捉了大量关于自然界的灵感。他说天空的黄昏像一盏灯,说微风中的树叶像思绪的断片,说鸟儿的鸣唱是晨曦来自大地的回音;他将自然界的一切拟人化。他让天空和大海对话,让鸟儿和云对话,让花儿和太阳对话……总之,在泰戈尔的诗里,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生长与思考;而他只是为它们的人性化整理思想碎片而已。而这,便也是《飞鸟集》名字的由来:“思想掠过我的心头,仿佛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了它们振翅高飞的声音。”

我用自己最感性的思绪面对这些令人动容的诗句。享受着与心站得最近的分分秒秒,人类真的拥有太多了,多得不得不心存感激,感谢生活。

读书笔记飞鸟集5《飞鸟集》是我这个暑假最大的收获。不仅从头到尾细细读过一遍,更字字句句摘抄下来。伟大的泰戈尔,用他高尚的思想洞悉世间的一切,用他纯美的文字记录下每一个思想的光辉。人性的善恶,在他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对美好的讴歌,对丑恶的批驳,更是登封造极。虽比不上荷马诗歌的壮阔,但是《飞鸟集》这一部长诗,却更像一杯淡淡的清茶,初读时生涩难懂,但多读便将寓意看得分明了,正如茶的本性,使人唇齿留香。

美感和韵律是诗歌的灵魂,《飞鸟集》将人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天堂般的境界。这里有明媚的阳光,整齐的白桦林,仿佛一幅简单明了的彩绘画。这里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也有“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犹如一幅清雅脱俗的山水画。这里有黑夜笼罩下的狂风暴雨,也有沉沉暮霭下烛与灯的对话,好似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这里同样是奇妙的童话世界。看看不知深浅的萤火虫嘲笑着沉默的星星,瞧瞧马与草之间的精彩辩论,听听花朵与绿叶之间的低语,我领悟了深邃的哲理,同时又收获了可贵的天真。

泰戈尔的笔下,人性这个话题屡见不鲜。对人性的思考,在泰戈尔看来是永恒的。他用看似简单的语句揭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在可怖的夜幕中,我唤醒内心的理性,与泰戈尔一道,剖析着人性的弱点;在温暖的阳光下,我调动着感性的情感,与泰戈尔一道,感受着世界的气息。我在泰戈尔的引导下,明白了美的含义,也领悟了情的真谛。拒绝冷漠,拒绝愚昧。泰戈尔用自己的情感感动了我。

《飞鸟集》的意义并不在于它的文字如何的优美,而在于它的。它用唯美的方式演绎了晶莹剔透的篇章。我采撷着它闪耀的光芒,并从中获得了新生。

在它面前,我以前的文字都黯淡了下来,唯有它光彩夺目。在泰戈尔面前,我终于意识到我过去的灵魂是多么的卑微。

《飞鸟集》,好一部美的箴言。

读书笔记飞鸟集6今天,我读了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刚读,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这本书由325篇短小精悍的小诗组成。这些形式自由、语言精湛、笔法清隽朴素的小诗中,似乎带着一点点童趣,细细品味,仿佛又蕴含着一点儿哲理……总之,一个字:美。

说它有童趣,是因为《飞鸟集》中的诗,写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死物”,并赋予它们“生命力”和“说话的权力”。例如:他在第36篇中写道,“瀑布歌唱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歌声了。’”这句话就是作者赋予了瀑布“唱歌的权力”;又如他在第86篇中写道:“‘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藏在你心里呢,花呀。’”这是一则“花”与“果实”的对话,在对话中,作者赋予了它们“说话的权力“。

说它有哲理,是因为泰戈尔从那些似乎平常的事情中,却能看出许多错综复杂的做人道理。例如:他在第16篇中的诗句:“我今晨坐在窗前,时间如一个过路人似的,停留了一会儿,向我点点头又走过去了。”如果你仔细读的话,那么你就会发现这句话中的哲理并不难找:时间就象一个顽皮的孩童,稍不留神,他就会从你眼皮底下溜过,因此,时间是宝贵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也是这个道理。著名戏剧作家莎士比亚有过一句名言:“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意思是:钟上的时间都是现在的,眼前的,而不是刚才的或是明天的。时间过得很快,在不停向前走。刚刚还是现在的,一转眼已经变成过去了。我们不断看到的都是“现在”,但它们立刻就变成了“过去”,不断地“现在”,不断地“过去”,快得不得了!所以我们现在要抓紧时间,抓住每一个“现在”,好好地努力地读书,从“现在”的这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开始努力!

虽然,我现在只看懂了全书的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没看懂,泰戈尔的诗对我来说还是比较深奥、难懂的,不过,他的那些带有灵性的语言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儿,这就使他的诗给人带来一种美感,也是他的书令我爱不释手的原因所在。

读书笔记飞鸟集7《飞鸟集》,它是诗人泰戈尔的杰作。这部伟大的杰作由325首小诗组成,小诗虽然短小,却蕴藏着一丝童趣和深刻的道理。从不止哭泣的婴孩,到历尽艰险的探险者;从没有经验的青年,到饱经风霜的老者;从平凡不过的小草,到美丽妖艳的小花;从展翅高飞的小鸟,到洁净无暇的白云,无一不充满趣味。泰戈尔用了拟人的手法,让天下万物都活了起来,让它们有机会诉说自己的欢乐与痛苦。这本书的第一页就写道:秋天的黄叶,它没有什么可唱的,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这本书的诗句里面,有描写一片美景的,有描写一段对话的,还有凭着对生活感悟写出的警世格言。其中有一句,叫:“我今晨坐在窗前,时间如一个过路人似的,停留了一会儿,向我点点头又走过去了。”这句话饱含的哲理其实也就是要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这些格言不但能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警世作用,还能作为我们的座右铭,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不断进步。

泰山的诗句范文11

默写题一般有三种类型:

1. 识记型默写

即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古诗文中选取一些名言警句或者直接取自课文中的名句,这类默写答案明确,只要加强记忆,配以一定的训练,完全可以迅速准确作答。

(2011年江苏省泰州市卷)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_______________,下自成蹊。

(2)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3)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___。

(4)待到山花烂漫时,_______________ 。

2. 理解型默写

要完成这类题,必须过好三关:其一,准确无误地记忆课标要求的内容;其二,认真审清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其三,对背诵的内容应理解透彻。

(2011年江苏省泰州市卷)(5)《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植物的变化描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          。

题目问什么就默写什么,本来并不难,但有不少同学错答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其实原因很简单――审题不清,题干中的“通过植物的变化”这一关键信息被忽略了。因此,我们平时应加强对原文语言、背景、情感、修辞、写作技巧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开放型默写

即给出宽泛的语言空间,让考生自由默写出相应的句子。所谓“开放”体现在这类题的答案不唯一,要求默写的句子也不局限于课本。解题的关键是平时注意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

(2011年江苏省泰州市卷)(6)“思乡”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请你写出古诗词中表达这种感情的句子(连续两句):         ,         。

在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提示的范围,抓住关键信息。本题中“思乡”是关键词。但很多考生写了思念亲人、友人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确答案应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

总之,做好此类题必须有一个前提――打好坚实的基础,中考考纲明确的考查范围以内的所有内容都必须做到句句落实。另外复习阶段还应进行强化训练,在发现及纠正错误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当然,考场上细心的逐字检查更不能缺少。

【举一反三】

(一)识记型默写

1.(2011年江苏省南京市卷)用课文原句填空。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二)理解型默写

2.(2011年广东省深圳市卷)乐器常常在古诗词中或传情达意,或渲染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传达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李白的《洛城闻笛》中的“    _______________ ”引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_____________”烘托了边地送别友人的氛围等。

3.(2011年北京市卷)杜甫在《望岳》诗中抒发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1年浙江省台州市卷)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塞外雄浑壮观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开放型默写

5.(2011年安徽省芜湖市卷)古代送别诗中,有许多写友情的名句,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每小题有错、漏、添、倒均不得分)

1. (1)悠然见南山 (2)天涯若比邻 (3)长风破浪会有时

2. 琴瑟友之 谁家玉笛暗飞声 胡琴琵琶与羌笛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的诗句范文12

论文摘要:元好问晚年在山东度过了六年金之官员被羁管的生活。后又以金之遗民身份和文坛领袖的声望,常年奔走于燕京、真定、山东之间。在山东,他与东平行台严实父子、冠县令赵天锡结下友谊,与羁管在山东的金末文人相互唱和,友情深厚。他创作了大量诗文,记叙了齐鲁山水之美和金末元初山东社会景观,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他的游历对战后文物的修复起到了促进作用。

    元好问(1190一1257年)金亡后与大批金之官员被押送聊城(今山东聊城)羁管六年。元好问初到聊城,后迁冠氏(今山东冠县),解除羁管后回忻州。在他去世前的二十四年中,以金之遗民身份和文坛领袖的声望,常年奔走于燕京、真定(今石家庄)、山东之间,保护中原文化,推进元蒙上层建筑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元好问在山东写下了多首诗词和散文,记载着他在山东的文化活动及他对文化的贡献。

    元好问出生七个月便过继给他的叔父元格,五岁时,其叔父任掖县令(今山东掖县)携之赴官任,途经济南。其《济南行记》中说:“予儿时,从先陇城府君官掖县,尝过济南,然但能忆其大城府而已”。1233年,元好问来山东,却是一名在押改造的亡国之臣,这时的他没有了儿时的优越感,在他初到山东的诗歌中表现的是“家亡国破此身留”的悲伤(《送仲希简大方》)。元好问从青城北渡聊城途中见到蒙古军的掠夺行为,谴责其野蛮行径。他描述战后的凄凉景象:“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旎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鹊马,为谁一步一回头”(《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记叙被押途中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对被掠人们的同情。

    蒙古军南下,对文物大肆践踏,“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他以诗实录其事,叙事写景真切,言浅而意深。大批文物被破坏的现象触目惊心,让人心痛,甚至想到他的老师赵秉文,感到愧对老师的教育,“门生白首浑无补,陆氏庄荒又一年。”(《五月十二日闲闲公讳日作》)感叹自己的性命尤存,“九死余生气息存,萧条门巷似荒村。”(《秋夜》)书写自己由金之官员到一囚徒的内心无奈悲伤。“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人孤村。空余韩握伤时语,留与累臣一断魂”(《淮右》)既然生命保留下来,作为金之遗民,还是做些能够做到的保留历史的事情吧。在聊城期间,他整理翰墨,写下《跋国朝名公书》、《壬辰杂编》,开始搜集金之诗人之作,搜集《中州集》的资料,为创作《续夷坚志》搜集奇闻异事的材料,通过访求金之遗民,搜集写《金史》的材料。

    元好问作为金末元初文坛领袖,虽在羁管之中,所到之处,有大批文人与之唱和游宴集会。1235年,元好问由聊城迁往冠氏,暂赁民居。本年冬,在县令赵天锡帮助下,盖了几间房舍。《戏题新居》:“去冬作舍谁资助,县侯雅似平原故”。1235年春,在冠氏纪子正杏园燕集,杏花初放,繁花似锦。虽在羁管中,但稍获宽松自由的元好问,看到一生喜爱的杏花,新朋故友相聚,历尽生死离别的磨难,难得今日盛会,元好问《纪子正杏园燕集》记载这战后难得的盛会。“阳平一邑多诗人,主人买酒邀众宾。”极写杏花开放的种种形态:“融霞晕雪一倾倒,非烟非雾非卿云。未开何所似?乳儿粉妆深绛唇。能啼能笑痴复墩,画出百子元非真。”

    是年7月,应李辅之之邀,游济南,写下了《济南行记》、《济南杂诗》十首、《历下亭怀古分韵得南字》、《舜泉妙远祖道州府君体))、《华不注山》、<济南庙中古桧同叔能赋》、《绣江泛舟有怀李郭二公》、(送辅之仲庸还大梁》、《泛舟大明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题解飞卿山水卷》、《送杜子》、《药山道中二首》。游历二十日,记叙了济南”荷红柳绿”的景象,形象地再现古圣名迹经历战乱后,虽有“荒寒古淡之趣,令人有吴儿洲诸之想”。秋荷方盛,红绿如绣,诗人游约突泉、舜泉、匡山、华不住山、鹊山、大明湖、历山碑、灵泉庵、玉塔等多处名胜。东至长白山,西至鹊山,湖光山色,即事咏物,金末能见济南景观大多有描述。

    1236年,居冠氏,随赵天锡往泰安会东平行台严实,并游泰山,旋返冠氏。泰山一行,元好问写下了大量的诗文。散文《东游略记》,诗《游泰山》、《龙泉寺四首》、《登坷山寺三首》,词《清平乐》(江山残照)等,记述自冠县至马山、灵岩途中所见古迹,以现存碑铭考察古迹,写登泰山行程、岱顶书院情况,记叙清楚、如历历在目,《游泰山》杂言诗一首:“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厥初造化手,办此何雄哉。天门一何高,天险若可阶。积苏与累块,分明见九该。扶摇九万里,未可诬齐谐。秦皇檐威灵,茂陵亦雄才。翠华行不归,石坛满苍苔。古今一俯仰,感极令人哀”。“奇探忘登顿,意惬自迟回。山灵见光怪,似喜诗人来。夜宿玉女祠,崩奔涌云雷。鸡鸣登日观,四望无氛霆。六龙出扶桑,翻动青霞堆。平生华篙游,兹山未忘怀。十年望齐鲁,登临负吟鞋。孤云拂层崖,青壁落落云间开。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鬼”。泰山诗气势磅礴、突兀豪放,别于李白、杜甫登泰山之诗。

    通过游泰山,认识了东平行台严实,是元好问在山东期间的一件大事,从此,开启了他与东平行台严实这位汉人世侯的交往。东平是金之重镇,蒙古南下,这里免遭战火,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繁荣,自元太祖铁木真窥伺中原到元世祖统一中国的几十年间,东平一带一直在严实父子的控制之下。严实虽是武人,但能“折节自厉,间亦延致儒上,道古今成败,至前人良法美意,所以仁民爱物者,辄欣然慕之”;n’又有“合散亡,业单贫,举丧葬,助婚嫁,多求而不靳,屡至而不厌”的惠政,}zl(sa}>于是,中州名士趋之若鹜,东平人才集一时之盛。元好问成为东平文化圈中的关键人物。1238年,元好问就开启了东平之旅。在东平,他先后创作了诗八十六首;词三十二首;文三十二篇。在这里,他结识了新朋旧友。他与京城老友杨飞卿赠答词有(临江仙》(赠答杨飞卿弟):“壮岁论交今晚岁,只君知我平生。六年相望若为情。吕安思叔夜,残月配长庚。”发自肺腑,让人感受到两人感情的真挚。赠东平诗人李仁卿,有《和仁卿演太白诗意二首》:“萧萧窗竹动秋声,紫极深居称野情。静坐且留观众妙,还丹无用说长生。风流五凤楼前.客,寂寞千秋身后名。解道田家酒应熟,诗中只合爱渊明”,表达自己人生志向,推崇陶渊明的风格。康哗,字显之,山东高唐人,后任东平府学祭酒,学问渊博,也是元好问的好友,元好问有《官园别康显之》、《别康显》。杜仁杰是元好问的好友,对元氏人东平有引荐之功,元好问有《送杜子》:“北诸晓晴人山座,东园春好妓成围”。极清楚地描述东原地理概况和东原文化的状况。1238年元好问回忻州前专程告别东平诸人,有赠诗人杜仁杰的诗《出东平》:“老马凌兢引席车,高城回首一长暖。市声浩浩如欲沸,世路悠悠殊未涯。潦倒本无明日计,往来空置六年家。东园花柳西湖水,剩著新诗到处夸。”描述东平城巍峨的建筑,经济繁荣,人声鼎沸的景象。东平湖畔杨柳依依,令诗人顿生奇思遐想,咏名篇佳句。

    元好问在东平参加过一些大型的文人聚会。1241年元日宴集于东平故帅阎珍家,《全集》卷二十九《故帅阎候墓表》云:“辛丑(1241)元日,予方客东平。载之盛为具,召予及大兴张圣予、祁人宋文卿、东光句龙英孺、镇人刘子新、太原崔君卿、浑原刘文季、寿春田仲德辈,饮于家之养素斋。……其所致客皆名士,乐籍又京国之旧,饮既洽,谈谑间作,坐客无不满引举白者。”这是元好问在东平的一次大型文人社交活动。

    1252年(壬子)元好问受东平行台严忠济之聘,过真定到东平,第二年清明,将归真定,与东平诸友宴集于东平凤山灵泉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送别会。他们备美酒,携歌妓,到城北风景如画的凤山灵泉赏春、听歌、作诗,元好问作《寒食灵泉宴集序》:“出天平”(天平即东平)北门三十里而近,是为凤山之东麓。有寺曰灵泉,阻以绝碉,重岗复岭,四合蔽映。”词《江城子》(梅梅柳柳闹新晴)“梅梅柳柳闹新晴。趁清明。凤山行。画出灵泉,三月晋兰亭。细马金鞍红袖客,能从我,出重城赏心乐事古难并。玉双瓶,为冠倾。一曲清歌;休作断肠声,头上花枝如解语,应笑我,未忘情。”灵泉的景色令诗人着迷忘情。诗人把这次惬意之游自比为兰亭之会,以《寒食灵泉宴集》命篇,诸公共赋诗九首,元好问为之序。这次聚会有德华、周卿、德昭、英孺、文伯到会。期而不至者:圣与、子中;不期而至者德谦、梦符。这是元好问在东平又一次文人交往的大型活动。

    1255年(乙卯),66岁高龄的元好问,应严忠济之邀,自镇阳至东平,参加东平府新学落成典礼,作(东平府新学记》:“盖经始于壬子六月,而落成于乙卯六月初五。”“八月丁卯,侯率僚属于新宫。”元好问还参加了东平新学府的校士,选拔李谦、阎复、徐淡、孟琪“东平四杰”。东平府新学的建成,标志着东平府崇儒文治的进程,率先走在全国其他地区的前面。元好问在金亡后四处呼吁行仁政,崇尚文治,在这里已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