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时间:2023-05-30 09:27:24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1

今天午会课上,老师叫我们介绍搜集到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进行交流,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介绍自己的资料。

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还真是五花八门啊!有张砾丹同学讲的蝴蝶和卫星控温系统;有周旭同学讲的害羞草为什么会害羞;有刘航同学讲的可怕的食人鱼。真是丰富多彩啊!

其中我最喜欢乌贼和鱼雷还有蜘蛛和装甲。在深海里,有一个生物的名字叫乌贼,它的身体里面有囊状物能分泌出黑色液体,遇到危险是便释放出这种黑色液体,用来诱惑攻击者上当。潜水设计者们仿效设计成鱼雷诱饵,现在鱼雷诱饵酷似一艘袖珍潜艇,既可按潜艇的航向航行,航速不变;也可模拟噪音、螺旋桨节拍、声信号和多普勒音调变化等。正是它这惟妙惟肖的表演,令敌人难辨真假。

通常让我们觉得恶心的动物,其实它也是有许多奇特的奥秘。就拿蜘蛛来说吧,蜘蛛它吐的丝有黏性,可以将它的食物牢牢地黏在网上,生物学家对蜘蛛丝的研究发现,其强度相当于同等直径的钢丝的5倍。受此启示,于是生物学家们试制成犹如蜘蛛丝一样的高强度纤维。利用纺织技术把这种纤维加以纺织或者做成复合材料,可以用来做防弹衣、防弹车、坦克装甲车等的结构材料。

“叮叮叮”下课了,我们的午会也结束了,但同学们还兴趣盎然。这真是一次有趣的午会课。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2

清澈的小溪奔向大海,启示我们要有所追逐;成熟的稻穗低头向着大地,启示我们要学会谦虚;一群蚂蚁搬骨头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一棵小草的枯萎,启示我们要珍爱脆弱的生命;一条蜿蜒的小路,启示我们要坦然面对曲折------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会带给我们美好的启示。

在我是儿童时,每天无忧无虑地生活,面对一件件琐碎小事视而不见。直到高年级老师教我们感触生活,我才发现往事很有意义,也正是这时,我开始总结生活带给我们的启示。启示让我们把事情处理得顺利,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会得到许多深刻的道理。

在我做作业时,一不小心写错了字。我伸手拿起了旁边的透明胶,‘哧啦’一声便粘掉了。可仔细一看,却发现原先的字迹,有些还倔强地停留在纸上。这时我忽然想到,用透明胶改错误,就像在生活中掩盖自己的错误。其实,错误是隐瞒不了的。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侯,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并大胆改正。千万不要弄虚作假,否则害的只有自己。

前几天,,老师让我们照几张关于创卫的照片。我立刻开始行动,让爸爸让精彩的瞬间定格,终于大功告成,我把相片兴高采烈地拿到学校,装进书包。可这件事情我很快就忘的一干二净。直到今天,老师把同学们的照片贴到雪白的墙壁上时,我才猛然想起。看着同学们劳动时的笑脸,和看到自己的相片被贴到墙上的欢乐与骄傲,我露出了羡慕的目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这件事带给我的启示。我们一定要懂得把握时机其实机会就在你身边闪现,你只要努力去发现,就会有收获,有惊喜。‘幸运越多越好,机会在于把握’,这是李咏叔叔和小丫阿姨在电视上宣传的。在机会在我们身边时,往往不去珍惜;当机会消失时,你又会后悔莫及。同一个世界里,为什么有人获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有人却一事无成呢?那就在于我们是否能在时机出现时抓住他,利用它。

儿时,我在大街上经常看见大哥哥大姐姐骑着自行车,那飞一般的速度和那些单手扶把的绝活让我望着发呆,羡慕不已。有一天我突然心血来潮,吵着要学骑车,妈妈无可奈何,只得答应。她告诉我?“骑车是件不容易的事,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并认真听学习的要领,才可以学会。”我心不在焉,想?骑车有什么大不了的,根本用不上千叮咛万嘱咐。马上就开始动身。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一个个拦路虎陆续出现了。先是掌握不好方向,把总是不听使唤;后来脚和手又配合的不好;然后就是经常翻车。真令人苦恼。我不禁垂头丧气起来。这时,爸爸走过来,语重心长的说?“你忘了妈妈的话了吗。不能半途而废,应该坚持不懈才对。”爸爸的一番话,让我鼓起了信心,并获得了启示。

生活像一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启示,这些启示让我们受益无穷。你也想获得这些宝藏吗?那就让我们用心灵去在意你身边的事吧!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3

[关键词]爱德华·赫伯特;自然神论;自然真理;启示真理

自然神论(deism)又称“理神论”,广泛流行于17—18世纪英国具有理性精神和自由思想知识分子中的一种神学思想。它与英国经验论、牛顿机械论世界观以及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有着密切联系,成为中世纪神学和新教正统神学向近代泛神论、无神论、道德神学转化的桥梁。从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来看,自然神论是中世纪哲学向近代哲学转变的一个过渡,它所倡导的理性主义、自然法则、道德原则和宽容精神成为近代科学和哲学发展的思想基础。爱德华·赫伯特(edward herbert 1583~1648)被后世誉为自然神论之父,其著作《论真理》于1624年首次出版,被认为是第一部出自英国人之手的纯粹形而上学著作。为赫伯特带来崇高荣誉的不是这部著作的关于真理的论述,而是作为附录论述宗教的“宗教的共同观念”一章。赫伯特的思想不仅深深影响了英国的剑桥柏拉图主义和苏格兰常识哲学,而且开辟了神学理性主义,影响了其后的洛克、廷得尔和托兰德等,成为公认的自然神论奠基人。

显然,赫伯特在英国哲学史中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但是,在我国的西方哲学史著作中赫伯特是一个被遗忘、受冷落者。国内学界对经验论及其代表人物进行了深入仔细的研究,却忽略了作为经验论思想基础和重要内容的自然神论。

一、“共同观念”是确定宗教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7世纪的英国教会之间的宗派斗争非常激烈,宗教怀疑主义的出现使《圣经》失去了昔日的权威,同时理性主义日渐兴起。此时的英国社会出现一股把宗教建立在理性之上的思潮。赫伯特《论真理》的著作即是对这种思潮的论述和概括。赫伯特强调理性的意义和真理的权威。真理是独立于《圣经》之外的,不能由教会或任何其他权威给予认可,予以公布。真理有其神圣的来源,是天赋的、自然的真理,因而属于人们普遍共有的概念。对真理最好的检验是人类对它的普遍同意。赫伯特认为自然天赋、普遍同意的真理才是宗教的基础。一切宗教是建立在这种普遍的同意的基础之上的,只是他们采用了不同的教义表达的形式。这种一切宗教共有的,为人普遍同意的“自然真理”共有五条,即被后来称为自然神论的“五大信条”,即后来发展为神学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上帝

赫伯特认为,人们对上帝存在着普遍的认同,“过去的每一种宗教,未来的每一种宗教也将会承认,在那些神灵之中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这种普遍的认同在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派别和不同的国度,万能的上帝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对于这个至高无上神罗马人称之为“最好的和最伟大的”,希腊人称他是世间万物的本原,犹太人谓之耶和华,回教徒称他是阿拉,西印度人说他是帕卡马·维拉科亮。对于在各个地方都被看作神的最高表现形式的东西,不管可能被冠以什么样的名字,赫伯特都将其称为上帝。万能的上帝是幸福的,他是一切事物运动的终点、原因和手段。上帝是永恒的、公义的、智慧的,他有着至高无上的善。

(二)人们应该崇拜至高无上的上帝

赫伯特认为,共同观念和普遍认同告诉我们,崇拜应该留给唯一的上帝。首先,赫伯特认为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某种形式的宗教,都依赖于特殊的神意和上帝的恩典。全知的宇宙之源把普遍的恩典赋予全体,“同时将特殊的恩典赐给那些蒙其捡选者”,因此每个人都能在其自身之内都能感受到上帝的恩典。在此意义上,每个人都应该顺理成章地崇拜上帝。

其次,赫伯特认为呼告、祈祷、献祭以及感恩的行为都源于一个共同的观念——对上帝的崇拜;神殿、圣所也是以对上帝的崇拜为目的建立起来的;祭司、主教等神职人员也是为对上帝的崇拜这一目的而出现的。宗教方面混乱和迫害往往是由于这些所谓的神职人员打着信仰上帝的幌子亵渎了上帝,败坏、玷污,并且滥用了宗教的清白名誉。

最后,对上帝崇拜的宗教的存在是文明社会所必需的。赫伯特认为,每一个人都拥有同样的信仰能力,“尽管他们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而且在没有任何外在礼节或者仪式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所显现”。至于无神论者的存在,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认识到上帝所具有的真正属性”。

(三)美德和虔诚的结合是宗教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赫伯特看来,由共同观念所引导的良知产生出与虔诚相结合的美德,由美德产生出希望,由希望产生出信仰,由信仰产生出爱,由爱产生出喜乐,由喜乐产生出幸福。任何人都会以自己的方法和形式认识并寻求上帝,会自发产生一种对其恩主的感激之情。赫伯特指出,所有美德之中“感恩”是最可贵的,“在所有这些行为之中,始终没有哪一个比这种感恩更值得赞美”。随着岁月的增长,虔诚和神圣在良心之中扎下牢固的根基,对上帝的热爱和信仰也更加虔诚。

虽然美德和虔诚的结合是宗教活动的最重要的内容,但是美德产生的同时也会产生虚荣、迷信等丑行和罪恶。这些丑行和罪恶的形成像杂草生长快于麦子一样快于美德的形成。这种“一丝不苟的道德品行”似乎和人们肉体层面的愉悦的感觉是相冲突的。赫伯特认为,是“自然永不停歇地努力”把灵魂从它的肉体负担中解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美德构成了了最有效的手段”,惟有美德才有能力把我们从肉欲的欢愉中提升出来,脱离罪恶的魔掌,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获得内在的永恒的喜乐”。

(四)人类自身的罪恶需要通过悔改来赎罪

首先,赫伯特认为人的罪恶可以通过悔改来补救。“神的善良本性,以及良心(这是最为重要的)都告诉我们,真诚的悔过能够洗脱我们的罪,我们可以重新回到上帝的联合之中。”在赫伯特看来,上帝既然创造了人类,其就不会不顾人类的要求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人类定罪;所以,“所有人自始至终都有机会通过悔改来实现与上帝的和解”。

其次,赫伯特认为悔改是救赎的全部奥秘。在神与仁善的关系上,赫伯特“把悔改看得如此之重,以至于认为在没有更容易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情况下,救赎的全部奥秘都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展现”。

最后,人们具备通过悔改来达到赎罪的能力。赫伯特认为,“智慧始终都是我们所能够理解的”,怀疑人们有能力进行悔过的看法是错误的。人们只要穷尽全部力量做好自己的应为之事,上帝就不会切断所有重回他怀抱的道路。人是有限的动物,其所做的事也是善恶兼有。人如果尽全力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剩下的只能借助上帝的恩典得以完成,人们也只能借助上帝的恩典得以被上帝所接纳。

(五)人的美德和罪过将会得到应有的奖赏和惩罚

赫伯特相信来世的奖赏和惩罚,“永恒的奖赏以不同的形式被置于天堂、星宿、理想的乐土,或者是感到与上帝同在的出神状态之中”,惩罚存在于轮回、地狱、阴间、炼狱、暂时或者永久的死亡之中。而所有的宗教、律法、哲学以及良知都公开或含蓄地认为人死之后的来世奖赏和惩罚。对灵魂不朽的确认、上帝对此世罪行的报复也间接地证实了“永恒奖赏的存在”。只要上帝希望如此,灵魂就可以不朽。人们相信纯洁的生活和勇敢的精神会带来幸福,正因为存在这样的共同观念,人们才会尊敬勇赴沙场、陨身不恤的遗骨。

二、自然真理要以启示真理为补充

赫伯特把包含“五大信条”的自然真理作为普世教会的基础,那么真正的宗教便抛弃了神的启示。这种观点无疑与当时的神启宗教针锋相对,给正统的神启宗教当头一棒。如果爱德华·赫伯特在当时毫无保留地抛出这样的观点的话,无疑会加剧宗教迫害和纷争。因此,赫伯特对此观点做了修正。他认为宗教虽然以自然真理为基础,但可以以上帝的启示为补充——被其后的洛克发展为系统的宗教宽容学说,而同时上帝的启示必然是合乎理性的。应该说赫伯特这种温和的激进是符合当时的社会趋势的,顺应了当时渴望结束宗教战争和迫害的社会心理。

(一)狭义的启示真理

第一,启示真理的鉴别。赫伯特主张:“启示的真理是存在的,对其忽略不顾有失公平。”但是,赫伯特认为启示的真理与自然的真理的本性不同,自然的真理以人们的能力为基础,“而启示的真理所依靠的则是启示者的权威”。因此,赫伯特认为启示的真理性需要我们认真鉴别,防止虚假的启示的误导。赫伯特主张对启示的鉴别除了要运用自己的能力之外,还需满足种种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第一,辨别时要运用“每一种可以用来向特殊与普遍的神意祈求呼告的能力”;第二,启示必须是上帝直接给予某个人的,没有其他人作为叙述的中介;第三,启示真理的内容应该是善的;第四,启示真理的辨别时要求能直接感受到圣灵的气息。赫伯特认为对于超越了人类理解事物,只要是运用以上的条件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就应该“充满尊敬地承认上帝的善良意志”。

第二,先前时代真理的鉴别。赫伯特认为,几乎每一个时代都认为“启示的降临都以灵物作为中介”,比如天使、精灵或者神怪等。而对于教士宣称的发生在先前时代的启示,赫伯特称,则除了需要满足前面的几个条件外,还“要求他的教士要满足以下这些标准”。这些标准包括:启示是被给予教士的;启示必须出自于最高的上帝;启示应该被教士准确无误地表达并记述下来;“这种启示与后世之间应该具有紧密的联系,以至于它必然会成为一个信条”。赫伯特认为对于所谓的先前时代的启示,“一个教士应该就所有这些问题提供令人满意的证明。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谨慎的俗众就不能依靠这种所谓的启示得出任何的结论”。

(二)广义的启示真理

赫伯特认为如果从更广泛意义上理解启示,启示“包括上帝恩典所要求的一切”,“上天回应他们的祈祷,在迷失的灵魂遭受痛苦折磨的时候所施予的求助就是启示”。除了这些,广泛意义上的启示还包括“与信任、好的事功以及悔改相关的,内心深处的神圣的观念同样也是启示”。在赫伯特看来,良心的活动和虔诚的内心冲动,都以启示为起点和终点。在这里,赫伯特把启示作为人们心中怜悯和喜悦的最初推动力。

显然,这里如果按赫伯特这里的观点,启示真理的范围相当广泛,几乎没有给自然真理留下什么空间。但是赫伯特话锋一转又对启示做了限定,把启示限定在“内在理解所确认的,存在于普遍神意范围之外”,只有这样的启示才是真正的启示,应该说赫伯特这一思想对后来洛克严格划分理性和信仰的界限这一观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三、赫伯特自然神论思想对现实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自然神论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映照,也是当时的自然科学水平在宗教哲学方面的表现。赫伯特自然神论思想的理论价值在于他开创了自然神论一派,深深影响了其后的神学思想,成为自然神论思潮的先驱。他不仅提出了自然神论学说的两个核心信条,而且他提出的“五大信条”成为自然神论的思想基础。赫伯特鼓吹对上帝的虔信和礼拜,相信末日审判和来世奖罚,这些神学古董远远落后于17世纪哲学和科学已经达到的水平。但是这些思想的提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相当激进的,它产生于特殊的社会环境。这种学说跟泛神论、无神论以及传统神学比较起来更符合社会进步的思想潮流。因此,正确、准确理解自然神论以及爱德华的神学思想,不仅是正确理解西方神学、哲学的理论需要,更是正确理解17世纪的英国社会乃至欧洲社会的理论需要。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4

小时候我就想看一看小刺猬。在大自然的生活中,我对它有了新的了解,还从中也收获了许多,一群娇小可爱又害羞的小刺猬给了我一个能保护贵重物品的启示。

为了寻找小刺猬给的训示,我要用行动去探索。有一次寒假,我坐汽车去动物园观赏刺猬。到了动物,它们可爱的样子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了,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它们,我脑子一动,想到要买食物吸引它们过来,之后就带着钱去买食物。一会儿我就拿着食物来到刺猬面前,我发现刺猬背上有一颗颗刺子,它住的地方有一棵苹果树,一只小刺猬走过去把苹果刺在背上,去给同伴吃。后来我又观察了刺猬行走的动作,有一个人来它就立刻走过去一会就想刺一下那个人。在这一刻中我突然想发明一件东西与刺猬有关的,就是一件衣服,因为它们给的这些启发和启示,令我想到这个有趣的发明。这件衣服平时平铺着刺子,不伤害人的,如果遇到坏人刺就竖起来了。

因些我想发明的这件衣服是为人们的贵重物品不会丢失,最大的好处是我又认识到了一件大自然的启示。

五年级:吴颖欣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5

经理:“不,我们不能雇用你了,这里已经有许多工人了,他们的名字连我也登记不完。”

求职者:“那不是还缺一人?你就安排我这份工作:专门为你登记工人的名字。”

启示:工作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用心挤还是有的。

录用标准

某酒店即将开业,正在招考工作人员。

考官:“如果你是门卫,将如何辨别进出人员?”

考生:“在酒店开业以前,我将盘问衣冠楚楚的人;酒店开业以后,我将盘问衣衫褴褛的人。”

考官:“OKI如果你是公关小姐,将如何向你所接待的领导汇报工作?”

考生:“若是精明能干的领导,我会将成绩缩小10%汇报,留有余地;若是不懂业务的糊涂领导,我会将成绩夸大10%汇报。”

她被录用了。

启示:工作要抓亮点,识人要看品行。

合同风险

老板:“积压200条夏季男裤,我该怎么办?”

人:“寄到外省去。”

老板:“那里现在也不会有人买。”

人:“不至于,只要包装得好。我们给顾主们寄10条一包的样品,发货单上写8条,假装我们搞错了,但价格仍按10条算。这样一来,顾主就会高兴,以为占了我们便宜,就会把货留下。”

老板觉得这个主意很妙,货包和发货单寄出去了……三天后,老板对人大声吼道:“蠢货,你瞧,你可把我们给坑了!没有一个顾主把货留下的,而且只给我们退回来8条裤子!”

启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施于人则必然会得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结果。

厌倦有价

一个山区小部落的人编得一手好草席,在全国市场上可以卖很高的价。于是,一家美国公司的代表前往该部落,试图做一笔交易。他对部落首领声称,他的公司愿意订购几千条草席。

经过慎重考虑,部落首领意外地宣布,大量订购的每条草席的单价要比少量订购的单价高。

“为什么?”美国人问。

“因为反复做同样一件东西是很令人厌倦的。”部落首领回答道。

启示:现实与期望值往往成反比。

推荐信

彼得斯听说自己被解雇了,便去见人力资源部的头头。“既然我在公司干了这么久,”他说,“我想至少该给我一封推荐信。”

人力资源部主任同意了,并说他第二天就可拿到该信。第二天早上,彼得斯在他的桌子上看到一封信,上面写道:“彼得斯在我们公司干了11年。当他离去的时候,我们很满意。”

启示:不要以为自己有多么重要,也不要随随便便给别人添麻烦,否则后果自负。

应征警卫

格林到一家酒吧应征警卫。酒吧的经理问他:“你有没有经验?”

“当然!”格林环视四周。看到一个醉醺醺的酒客走过,就马上把他抓过来,随之一脚将他踢出门外。然后,得意洋洋地问经理:“请问我现在能不能见见总经理?”

“你恐怕要稍等一下了,因为,他刚才被你踢了出去。”

启示:人生就像攀登一座座山峰,在你为到达山顶而得意的时候,也是你即将面临下山而失意的时候……

工资

一位企业界巨头正在大吹自己成功的秘密。“我始终坚持这一理论:工资是工作中最无足轻重的部分。”他说,“全心全意地工作,把你的才能发挥到极点带来的快乐远比金钱大。”

“你在向自己证实了这一理论之后就发财了吗?”记者问。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6

我读《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后,发现了大自然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比如:飞机的飞行速度不断提高,经常因机翼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了机毁人亡的惨祸。人们这才发现蜻蜓翅膀末端有一块略重的斑点,科学家根据这一点发明飞机上防止翅膀剧烈抖动的关键。轮船航行的速度总是不快,人们根据鲸的特点,发明了有流线型的轮船。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在农村的果园里,我们常常会发现在果树里或在一些成熟的果子里经常有害虫钻进去,农民们只能大量地向果树喷射农药,可是,这样的后果是人们食用果子时超标的农药会让他们中毒身亡。我经常想:为什么科学家们不能研制出一种轻便的灭虫机器呢?

在灭虫机里,我们可以安装一块电脑芯片,再在手柄上安装一红一绿两个按键。只要按一下手柄上的红键,里面就会自动出来一条像啄木鸟嘴巴的既尖又长的钢管,它可以自动探测到病树,再在上面打一个细小的洞,然后钢管就自动进去,把害虫勾出来。如果是白蚁,就按下绿键,里面就出来一条仿食蚁兽的舌头,富有粘性的舌头将白蚁粘住,白蚁是不会轻而易举地逃出它的舌头。这样灭虫机就可以准确无误地捉走害虫。

从啄木鸟和食蚁兽捕食中,我又受到了一种新的启发,也受到了创新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7

关键词:启蒙;理性;批判;祛魅;转型

中图法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The idea of Enlightenment

Abstract: After the initiate illumination by Kant, the concept of Enlightenment has been further promoted and firmly defended by Hegel and Foucault (late) both from classic and modern aspects, which generally means self-identification, self-edification and self-critique.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ucault’s thought and the subversion of the idea of Enlightenment is nothing but a certain kind of progress of itself and a summon by itself. The idea of Enlightenment reveals the intellective state of current times.

Keywords: Enlightenment; rationality; critique; disenchantment; transformation

启蒙是一种智慧。

启蒙(Enlightenment)是光(light)的结果,而智慧(Sophia)也是一种对光之澄明的追索,因此启蒙属于智慧。爱琴海边的先民们把智慧称之为sophia,由于它们似乎是某种明亮的东西(phaos),能让宇宙万物统统明亮起来,于是便从phoos(光)中引申出了去蔽除晦而通过思维认识进入光明的sophia(智慧),并通过基督教的经书而赋有了更高的神圣。如此观之,近代的“启蒙”,现代的“批判”以及后现代的“解构”,最终都可归结为一种智慧以及对智慧的追求了。因此启蒙不惟是一个特定的介于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之间的历史时期,也不仅是仅是社会文化转型的先期准备,启蒙自有其本体的地位和作用。启蒙是一般的、永恒的棗虽然有关“进步”的功绩不必因它而来,同时有关僵化的罪恶也不可能由它而去。

启蒙与我们的关系是当下直接的,同时也是自明的。一方面我们的“现代”文化由启蒙发展而来,而历史上的启蒙运动就是现代世界分娩的阵痛阶段。在人类文化各个分支里(尤其在宗教、艺术和哲学中),启蒙作为一种新的精神开始产生并显示其力量。“启蒙运动的哲学是一种新的、有成效的推动力量……现代思想已开始找到自己的道路。”[1](P201)现代社会就是启蒙开始的,并且那个词义模糊含混的“现代”一词其实就是新的一轮启蒙。另一方面,启蒙又是一个继往的环节,“启蒙思想家的学说有赖于前数世纪的思想积累,……启蒙哲学只是继承了那几个世纪的遗产,对于这一遗产,它进行了整理,去粗取精,有所发挥和说明。”[2](Pii)

在启蒙运动进行了很多年以后,人们对启蒙仍还不甚了了。1783年就有人提出一个不可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何为启蒙?康德全面地吸收了启蒙运动形形色色的思想因素,并通过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补充获得了关于哲学问题和哲学方法的崭新的成熟观念。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3](P22)康德特别强调了只有自由,即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才能给人类带来启蒙。所谓启蒙,也就是从某种被监护的状态中挣脱出来,挺身而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康德学说不可比拟的崇高历史意义终于它不仅给后世思想规定了诸多问题,而且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康德不仅以其学术思想影响后世,同时也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充分证明和践履自己的学识。从普适的思想到一己之存在,康德都是启蒙成就的结晶。康德的批判哲学本身就是启蒙运动最伟大的成就,福柯对此形象地解释道:“‘批判’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本记载在‘启蒙’中已成为举足轻重的理性的日记。反之,‘启蒙’则表明‘批判’的时代。”[4](P533)康德挺身而成为一个自由的“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典范。启蒙就是一种成熟状态。

在启蒙思想集大成者康德这里,“启蒙运动思想至此趋于完善和有序,同时实现了康德自称在思想界开创的哥白尼革命,沟通了唯理论和经验论这两个好几世纪来互相敌对的欧洲主要哲学传统。”[5](P118) 虽然哲学并非自启蒙运动而产生,但长期对立不和的哲学流派在康德这里却得到了有机的统一。此后西方思想又从康德的启蒙哲学进渡到了德国古典哲学,后者随饱受现代人的攻击和质疑,但它却默默地成就着后世的一切思想,毕竟“哲学的质疑根植于‘启蒙’中”(福柯语)。在权威和信仰主宰一切的时代,自我的独立与取消托管意味着一种自我存在的勇气。因此启蒙不只是一个不具有进步色彩的中性概念,它在给一切可称之为现代思想和社会生活之问题盖上“现代的”日戳之外,还意味着某种价值的形成和延续。因此我们认为对以下的这个观点可以作些积极的理解,即,“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和历史的现代时期的开端和基础,它与迄至当时占支配地位的教会式和神学式文化截然对立。……启蒙运动绝非一个纯粹的科学运动或主要是科学运动,而是对一切文化领域中的文化的全面颠覆(Gesamtumu?lzung),带来了世界关系的根本性移位和欧洲的完全更改。”[6](P175)这就是对启蒙或启蒙运动的总体观感。

黑格尔进一步把启蒙的古典观念推向了几乎尽善尽美的高度。在黑格尔看来,启蒙就是信仰的对立面。启蒙使用概念(其实这就康德所说的“纯粹理性”,reine Verunft)的力量去横扫一切混乱的、蒙昧的东西。从逻辑上说,启蒙取代信仰也其有正当的权利。启蒙对信仰的颠覆所遵循的恰恰是信仰自身的原则,可以说正是信仰孕育了启蒙,在自我意识的维度中,启蒙是对信仰的超越。进而言之,由于启蒙把那些非现实的东西鼓励出来并从精神中分离出去,“启蒙于是对信仰有了不可抗拒的支配力,因为,在信仰本身中就存在着种种支持启蒙使之现实有效的环节。”[7](PP104-105)这种世俗化的理性启蒙自古及今不断壮大,终于在此时顽强破土而出,夺取了胜利,构成了新时代的特征。从表面上看,启蒙对信仰的颠倒好像是在以感性现实的低级思想玷污着信仰的精神性的意识,好像是在以理智的;自身意志的和实践的虚骄破坏着信仰因谦卑而取得的宁静的和安全的心情。但事实上远非如此,从最本质的角度毋宁说:“启蒙是在扬弃着信仰本身中原来存在的那种无思想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无概念的割裂状态。”[7](P105)启蒙本身是对信仰的扬弃,因而它一方面与信仰存在血缘关系,另一方面却是一种背叛。 从这里进一步推论,我们似乎就能享受到无限制的历史乐观主义所带给人类的无尽福祗。由于启蒙最终是对信仰的扬弃,从而达到了一种自我纯粹意识的真正知识,被信仰割裂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入到合谐的统一体之中,这样,启蒙与信仰、今生与来世、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行善的与享福的等等,彼此就有了新的联系,“在这种关系中,真理性以及现在和现实性是结合起来了的。两个世界得到和解,天地互相交接,天国降入人世。”[7](PP113-114)照黑格尔看来的观点,原来千年盛世说是逻辑的必然,而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中又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当启蒙之舟行至笛卡尔的理性堡垒时,“我们可以说到了自己家园,可以象一个在惊涛骇浪中长期飘泊之后的船夫一样,高呼‘陆地’”(黑格尔语)。以此比照我们当今的现实,便会对人们重新燃烧起来的热情有豁然之感。的确,启蒙具有不可剥夺的正当权利,也就具有强大的穿刺性,因而必然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支配力”。启蒙运动时期的人简直无法想象20世纪的人会最终认为启蒙及其结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站在启蒙运动的立场上来看今天对包括启蒙在内的整个传统的放肆的攻击,我们就会认识到那种以为当今的问题是启蒙过了头的观点不仅站不住脚,而且自身就是启蒙时期需要彻底批判的那种思想上的残渣余孽,或者对这些后思(Nachdenken)者来说,启蒙还没有到场。

在黑格尔那里,启蒙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教化。自启蒙运动之后,关于“教化”的思想就一直成为整个西方文化的主流,近年来欧陆的解释学和美国的“新实用主义”又重新唤起人们对启谛心智、造就自我的启蒙/教化的人文塑型手段的巨大热情。在最根本的层次上,启蒙与古希腊的paideia(教育)和中世纪的humanitatis(人性)一脉相承,只不过是以不同名号来指称人的自我塑型过程。正如著名政治学家萨拜因所说:“从这一过程中便产生出一种自觉,一种个人的生活和内在性的意识,而这是古代希腊人从来不曾有过的。人们正在缓慢地为自己制造灵魂。”[8](P179)在后神学时代,出于这种自觉,人们便要反对信仰,亦即反对异己的、外在的、彼岸的王国,而追求此岸的生存权利和生活方式,也就是“从自我归罪的未成年(selbstverschuldenten Unmündigkeit)进入自由的成年和自我规定”(特洛尔奇语)。我们也才更能够体会尼采的呐喊“上帝死了”的现代性内涵。启蒙就是人类造就自我的过程。

启蒙哲学的特殊魅力和它的真正体系价值,在于它的发展,在于它有鞭策自己前进的思想力量,并用于探讨它所遇到的问题。[2](Pi)对我们而言,最富有启示的功绩便在于这种大无畏的思想勇气和积极负责的人生态度。具体到学理的层面,在启蒙对信仰的颠覆中,理性成为了有效的工具,并从工具的地位上升至方法论、本体论的地位(所谓“工具理性”之说可能就由此而来)。正如人文主义的捍卫者所说:“启蒙运动的了不起的发现,是把批判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方面的、法律方面的,还是社会习惯方面的。”[5](P84)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显然是受到了诸多“大发现”的激励,反过来又成为了这些大发现的开路先锋,为一个全新的世界付出了全部的热情。这就是启蒙理性的力量,相对于宗教统治的神圣境界来说,又是一种世俗化的力量了。因此“一部西方近代史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世俗化’(secularization)的过程,这一过程至18世纪的启蒙时代大致才初步完成。”[9](PP6-7)这个势不可当的进程在人文主义运动中就已经初现端倪,到启蒙运动而臻完成,而启蒙就是支撑人类自我成型、成就和成熟的“阿基米德点”。

“启蒙”在当今重新成为社会文化的核心话题,究竟是不是转型的一个必然环节或者唯一的环节,还是仅属必要的环节,一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但在作出任何可能的结论之前,我们首先在问题的表层上感受到它的提问者的身份背景所赋予该问题外在的启示。福柯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提出“何为启蒙”的话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因此福柯晚年对启蒙的回归性认同特别具有分析价值,这也是启蒙观念最富有启示性的内涵。

福柯一生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思想转变,在最后一次转变中,他走向了对启蒙、对传统的深切关注,并且从此掀起了已荒疏多年的对传统的冷静客观的反思浪潮。这无疑敲响了后现代主义落幕的钟声(好比德里达所说的“丧钟”?),重新把人类的智识和热情导引到已偏离多年的主航道之上。今天,“何为启蒙”重新成为了问题,该问题自康德给出第一次回答之后,现在又将源源不绝地向人类提供思想的原料和想象的空间,又将以其深邃和广袤的问题性滋润这片被“革命”的涅槃之火焚烤得太过荒芜而至龟裂的家园。“何为启蒙”的话题又将为沉溺于各种败坏和混乱中的思想建立起自我造血的功能,或者建立起能够产生问题的内在机制。

福柯审查了两百余年的思想史之后,坦率地告诉我们,虽然启蒙是人类走向成熟的一种必要手段,但“我们所经历的许多事情使我们确信,‘启蒙’这一历史事件并没有使我们变成成年,而且,我们现在仍未成年。”[4](P542)由此推广开去,那么,“现代哲学,这正是试图对两个世纪以前如此冒失地提出的那个问题作出回答的哲学。”福柯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暗示着一个我们不愿面对的事实:我们并不成熟!在经过了两个多世纪的奋斗之后,我们差不多还停留在原地。于是从福柯这位“新型档案员”(德勒兹语)所提供的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出许多急需回答的问题。因此,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上还在康德终生所从事的范围之内,或者说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还是康德式的。转贴于

福柯在他晚年的思想中把启蒙放在了康德的“批判”思想的意义上来考察,甚至把自己整个一生的思想也作了一次批判性的洗礼。在他看来,启蒙就是批判。他认为,启蒙作为今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体质的、文化的事件的总体而成为一个样特殊的精神领域。启蒙作为直接关系的纽带而把真理的发展同自由的历史联系起来的事业,构成了一个至今仍摆在我们面前的哲学问题。启蒙就是批判,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批判呢?福柯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们自身的批判的本体论,绝不应被视为一种理论、一种学说,也不应被视为积累中的知识的永久载体。它应被看作是态度、‘气质’、哲学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对我们是什么的批判,既是对我们之被确定的界线作历史性分析,也是对超越这界线的可能性作一种检验。”[4](P542)福柯这种既朴素、古典又现代味十足的思想给启蒙定了一个笼统、抽象甚至模糊的性质,但或许这种凌虚之思方才是启蒙观念最好的追随者。同时,这种思想凝聚成一种现象,比如就叫“福柯现象”,我们的启示可能更为明确。

启蒙观念的深刻启示并不就是福柯关于启蒙思想的历史性复述,而表现在这位经常同后现代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家,在他的学术生涯终结之际,却“浪子回头”般地肯定了启蒙批判以及其他具有古典品位的思想,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评价的那样,“福柯最终还是放弃了对后现代性的同情,遁入尘封的古代卷帙中,在。因此他不仅从‘神秘而恼人的’后现代性中退却了出来,而且甚至变成了某种具有康德主义成分的古典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10](P94)正是由于启蒙的召唤,福柯从思想的废墟上站了起来,回归到了“应然”的境域中。这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启蒙观念在“福柯现象”中的深层次表现对我们理解当今的精神状况颇有帮助。虽然我们如今对进步的可能性所抱的信心已粉碎无遗,但是我们我们的境遇与启蒙运动时所面临的一样,当时,“他们还不敢断定这场运动的最终目的何在,但他们同样受到它(按指启蒙)的力量的影响。他们相信,这一趋向是人类的崭新的未来的预兆。”[2](P13)这同当今的时代精神极其相似,或者至少可以在我们这个同样紧张、亢奋的时代精神中观察到启蒙运动的影子,这不仅仅因为我们的时代产生于启蒙运动,更是由于我们的时代本身就处于“启蒙”之中。确如康德所说,“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运动的时代。”[3](P28)我们的确是生活在一个正在启蒙的时代,因为我们诸多方面的不成熟,所以我们所处的并不是一个启蒙了的时代,许许多多的迹象表明,我们有关的启蒙的梦还要继续作下去,我们有关启蒙的讨论还得持续下去,而最终我们有关启蒙的故事还要继续流传下去。

不仅福柯的个体性转变是启蒙观念的杰作,甚至整个现代文化的转型都是启蒙思想的结果。

众所周知,启蒙的观念在20世纪却遭到了全面的挑战和质询,甚至在后尼采时代的颠覆或解构风潮中,传统的启蒙观念几乎名誉扫地。其实启蒙这种挣脱鬼魅统治的“祛魅”(disenchantment)从根本上就意味着对信仰的颠覆,也就是说,启蒙本身就是一种颠覆行为,而启蒙之被颠覆也当在情理之中,应了了“以暴易暴”的古训。人们在启蒙运动中所积累起来的“造反”经验在后来人们对启蒙自身的造反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启蒙运动后来又在理性建设和压制信仰方面落下了窠臼。因此启蒙运动这场理性“造反”信仰的运动,与20世纪非理性造反理性或启蒙之被颠覆的运动共同构成现代思想史的两个并立而共生的维度。

启蒙运动这个被韦伯称作世俗化的“祛魅”(Entzauberung)过程便构成了“现代性”的基础。而有人据此进一步认为这种祛魅最后引火烧身,导致对自身的祛魅,对于启蒙这个始作俑者来说,“具有讽刺意味的结论是,具有祛魅性质的现代科学开始了一个由祛魅的科学本身而至结束的进程”[11](P4)。在这种颠覆者恒被颠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极为有趣的逻辑和一个鲜明的回归过程,也就是从disenchantment(祛魅)到re-enchantment(返魅),即重新回归启蒙的过程。就在这种“反者道之动”的永恒辩证法中,启蒙的奠基性作用和建构性功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现代人对启蒙的颠覆本身就是启蒙最为生动的展现。在那些需要现代人胼手胝足努力破除的权威中,有人认为启蒙运动树立起来的理性是最新的最具危险性的权威,其间有漫天的技术统治、有难以填充的人类中心主义及其各种几近野蛮的渴求、有最官僚化的思想规范等等。现在看来,这些或许很有道理的观点,其实有些过时了,它阻碍着我们对历史的清理和整合,妨碍着我们平心静气地思考往事的工作棗这乃是我们这场伟大的社会文化转型的“急所”。一个不无启示性的现象就是:17世纪是公认的“理性的时代”,到了18世纪时理性却被放在了审判席上的“被告”一方,但正是对理性的这种严格的批判导致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理性主义的空前繁荣。在此我们不禁会联想到:当今我们从不同方面对启蒙所进行的详尽的批判性反思是不是也会经受同样的历程并产生同样的结果?我们对此持历史的乐观态度,这种历史的乐观态度正是启蒙运动给我们的教导,因为“启蒙精神所推崇的理念是抽象的个人主义以及无限制的乐观主义”(刘小枫语)。我们的确有理由认为,当今对启蒙的讨论实际上是受到了历史事件的刺激和历史理性的召唤,一个基本上无庸置疑的自然而然的结论就是:新的一轮启蒙即将在全方位的讨论中全面铺开。

启蒙在20世界的流变昭示了一个深刻的启蒙观念:启蒙就是转型。不管从世俗政治权力的交接、理性对信仰的颠覆、现代知识形态的诞生,还是人类新的理想的升起,都可以说明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对此,福柯曾总结到:“‘启蒙’是一种事件或事件以及复杂的历史进程的总体,这总体处于欧洲社会发展的某个时期。这总体包含这社会转型的各种因素,政治体制的各种类型,知识的形式,对认知和实践的理性化设想。”[4](P537)难怪福柯要把今天同样处于转型期的现代哲学看作正是试图对两个世纪以前如此冒失地提出那个问题即“何为启蒙”作出回答的哲学。究其根本之处便在于“转型”使然。

以尼采哲学为例,虽然19世纪至20世纪欧洲所经历的生活条件的巨大骤变既毁灭性地又建设性地影响了一般信念,此时文化卷入蓬勃高涨的那种要求更深刻地理解自我的运动之中,仿佛出现了一种与传统彻底决裂的趋势。在对这种时代精神的定位中,我们纵然不能把它看作是启蒙运动的现代翻版,但它与历史上那场著名的运动也颇为相似。同时,以尼采为龙头的现代、后现代文化乃是由启蒙运动直接发展而来,也就是说,“早在启蒙运动时期出现的文化问题发展成为一种运动,而‘对一切价值进行重新估价’则成为这一运动的口号。”[12](P912)尼采哲学成为当前文化运动的口号,使现代精神的文化表现形式更多地具有了“运动”的特征,并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海德格尔、德里达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新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现代思想家和现代思想流派。而所有后来的这些“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主义大战和话语通胀(inflation of discourse),恰便是启蒙的又一轮精彩表演。

参考文献

[1] 卡西尔.国家的神话[M].范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 卡西尔.启蒙哲学[M].顾伟铭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3] 康德.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A].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 福柯.何为启蒙[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5] 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 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6]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7]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 萨拜因.西方政治学说史[M].盛葵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9]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0] 贝斯特,凯尔纳.后现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8

中秋夜晚随想,作为生活在星空下的我们,望星空,无不是一件惬意的事。

——题记

当你在中秋佳节思念远方的亲人时,不妨借鉴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望望星空。你会看到亲人那一张张可亲可敬可爱的笑脸,你会振奋,你会更加努力学习或工作,喜结硕果。

当你来到一个新环境而倍感寂寞时,不妨望望星空,看看那颗孤星。孤星说:“看到人间的灯火,听到人类的欢笑,我的身心融入其中,我不孤单。”我们应该不甘寂寞,主动融入集体中,水滴汇聚——江河湖海。

当你为一件事打抱不平时,星空看到你嫉恶如仇,那直下的月光在地面上留下的倒影便是星星与你的同感,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就算有着偶尔的不公正,那也是暂时的,你的打抱不平会有声张正义的时刻。

当你在团队中多干了些事自认为吃亏时,不妨望望星空排遣一下。星星会告诉你:“借助着微弱的星光,帮助离家的人看到了方向。”我们应该乐于奉献,不要斤斤计较,要让自己慷慨大方。也许,志愿者们正是望星空,得到了这个启示才感觉奉献也是快乐的事。

当你因一次成功而欣喜若狂时,不妨望望星空释放释放快乐的心情。星空会告诉你,,不妨把自己“藏”起来,在心底为自己高兴自豪,从而让自己显得含蓄,稳重。是望星空让我们懂得不要骄傲,让我们记住星空这黑色的主色调下隐藏着多大的奉献精神。也许,志士仁人们,正是望星空得到了这个启示才变得谦虚严谨的。

当你因一件事情一筹莫展,踌躇不定时,不妨望望星空寻找答案。星空中半明半昧的星星告诉你:“把自己藏起来,也要把自己时常亮出来,这样面对生活事情会更圆滑。”也许,当年的毛遂正是望星空得到的启示,才决定自荐的,他得到了自己所要的,也使“毛遂自荐”的故事流传千古。

……

望星空,给我们的启示很多,给我们的矛盾也很多,也许,这就是万物的两面性。正是这种两面性,纵然使我们对星空有了一份神秘,愈感星空的精深与博大。

望星空,所有事情在内心的释怀下显得如此美好,所有事物在星光的照映下显得如此和谐。星空给予我们的恩惠固然很多,我们需要星空给予的启发也固然不可缺少,那我们回报给星空的呢?难道仅仅是一年又一年的科学研究与宇宙探密吗?我们更应该注重环保,创导绿色生活、低碳生活。否则,星空的魅力景象将日益减少,到时候,哪还有星月来给我们释怀或者做种种研究呢?不要让人类的污染遮蔽了美丽的星空!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9

在广本理念S1、宝骏630等先行者的带领下,启辰打响的这枚上市“头炮”,不仅使得合资自主品牌这个战场变得更为激烈,更多的是东风日产在启辰身上投射的战略意图。

7万辆,是东风日产给启辰品牌设下的本年度销售目标。虽然这数字对于东风日产来说,有点谨慎,但在今年这个愈趋激烈与严峻的市场环境中,加之各路合资自主品牌的加速上马,启辰入市后显然面临着内部与外部的双重考验。

“7万辆不是问题”

“东风日产给自己设下的目标,从来没有哪一个到最后不是超额完成的。”对于启辰7万辆的年销售目标,启辰广州东风南方利辰专卖店销售经理李京熙显得信心满满。

目前启辰在广州地区的专营店,一共有3间,分别设在广州市白云区、番禺和花都。“在启辰上市首月取得的5000多台成绩中,广州地区一共占到了300-400台。而我们店也销售了70台左右。”李经理表示,初期启辰渠道的建设还是会以4S店的覆盖为主。接下来,二级网点亦会迅速开始铺开。据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市场销售总部专职副总部长、启辰事业部部长叶磊之前表示,在今年上半年启辰将会有超过200家的双品牌二级网点遍布全国。

李经理向记者透露,东风日产目前给每家经销商定下的目标是月销50-60台,他们都觉得这个数字并没有什么压力。尽管东风日产一直强调,对于新生品牌启辰来说,并不会让其承担过多的销售压力,但按200家销售网点每家月销60台的目标来看,东风日产对于启辰未来的市场,不仅有信心而且还有野心。

启辰广州东风南方利辰专卖店里的销售员告诉记者,目前启辰四种车型中,销售情况最好的分别是6.78万元的低配版与最高配的8.38万元两款。“我们现在卖启辰,基本上是没什么利润的,仅余的一点点利润我们都让给消费者了。”李经理对记者表示,由于目前启辰还是处于销售的初期,而且库存充足,消费者一般等两三天就能提到现车,但到销售后期专营店就会开始面临维修保养的压力。“以启辰的销售来说,整个公司在2-3年内能实现盈利就很好了。”

三品牌落地

在英菲尼迪国产化的项目落地后,加上启辰品牌的启动,东风日产正式实现了“三品牌”走路。

与广本理念S1、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宝骏一样,身为合资自主品牌的启辰,虽然在技术与品质上有了外资背景的保证,但在品牌上依然面临着消费者缺乏认知的困境。“现在来店里的顾客一般都是通过之前车展,网络或者广告上得知启辰这款车型。”店里的销售员向记者接着说道,目前客人来看车,基本上只要看过车头的引擎,以及试驾过后,一般成交的意向都会很高。在东风日产颐达平台下生产的东风日产启辰D50,搭载的是著名的日产HR16DE发动机,而且只要是东风日产专营店均可为启辰提供维修保养的服务。

接下来,启辰将会有一些营销互动为品牌造势。“在品牌营销上,我们将会以与消费者的互动为主。”李经理透露,目前启辰品牌在进行中的“启辰D50,邀你去伦敦”活动,是针对即将到来的伦敦奥运而发起的,“在奥运比赛进行时,中国队每诞生一块金牌,我们就会对启辰旗下的其中一款车型进行特价促销。而在下个月,我们将会举行一个试驾对比活动,把目前热销的如宝骏630、长城腾翼C30等车型拿来与启辰D50给消费者进行试驾,从而让他们对启辰D50有更全面的认识。”他表示。

有业内人士认为,从广本理念S1和上汽通用五菱宝骏630的推出,以及东风日产对启辰品牌的重视也不难看出,合资自主其实也不完全是政策之需。还有一个层面的考虑就是要完善产品线,保证产品的稳定性。

全国乘用车联合会副秘书长崔东树曾称,合资自主其实能很好地丰富合资企业产品线问题,而不断地堆积产品系列也是企业提高销量的一个手段之一,其中以日系合资车企最为显著,甚至成为日系在中国赶超欧系大众和美系通用的一次机会。

合资自主的新能源战役

在启辰D50正式上市销售的当天,启辰品牌首款EV概念车—启辰e-Concept也首度亮相。这款以日产聆风为基础打造而成的纯电动车,即将在2015年投产。

自2010年上市以来,日产聆风已经在日本和美国销售了超过2万辆,目前,日产聆风是全球销售量最高的电动汽车。最近据外媒报道,日产聆风在挪威上市后的短短半年内,销售已达到1000辆,虽然这也许只相当于美国的一个月销量,但是它在挪威占了2%的市场份额。

日产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早前曾表示,由于不能享受政策补贴,日产聆风将不会进入中国市场,而东风日产旗下启辰品牌将推出能够享受补贴的电动车型,日产聆风的相关技术也将应用在其中。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10

纪录片《陕北启示录》是继《舞动陕西》《望长安》《大秦岭》之后,陕西省委宣传部推出的又一部鸿篇巨制。该片采访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决策者以及事件的亲历者,更真实地再现了陕北的发展历程。总导演康健宁表示:“《陕北启示录》 重在启示,不是像过去陈旧式的把一些历史篇章、历史段落展示出来, 揭示在这样一个古老的土地上,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思想动力。”

解读角度新

这部电视纪录片以理性的眼光、独特的视角、思辨的方式,对发生在陕北高原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及风云人物进行了全新解读。从自然环境、民族命运、国家战略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了陕北对共和国昨天、今天、未来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特殊贡献和伟大实践及其带给人们的深刻启示。尤其是陕北在解决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方面所进行的长期实践,为 “发展与保护” 这一世界性的课题作出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探索和贡献。

第一集《魂兮高原》从展示、分析黄土高原地质和地貌的成因为切入点,记录了自1998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 陕北地区由黄变绿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带给人们的深刻启示。第二集 《风流人物》 讲述了范仲淹、顾炎武、李自成、刘志丹、、等众多历史人物与陕北这片神奇土地所结下的不解之缘。第三集 《风云激荡》以悠远的《黄河大合唱》《黄土地》《人生》等与陕北黄土高原、黄河有密切关系的文艺作品为载体,揭示了厚重的黄土高原在民族危亡、社会变革这些重要的历史时期,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以及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思考。第四集《绿色长城》 以牛玉琴、石光银、张应龙以及女子治沙连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为背景,展现榆林人民建设跨区域部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造绿色长城所取得的辉煌业绩。第五集 《保卫黄河》以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泥沙淤积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系为切入点,感慨陕北米脂县高西沟村干部和群众几十年因地制宜,坚持退耕还林还草的历史过往。第六集 《多彩陕北》 通过解剖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陕北吴起县 “从红色革命的摇篮到绿色革命的典范” 这个生动的事例, 深刻阐释退耕还林与科学发展、退耕还林与经济富民的关系等。

片中亮点多

拍摄历史纪录片,很多摄制方喜欢用“原景重现”“角色扮演” 等方式来表现,以取得更直观的效果。但在《陕北启示录》中,“原景重现”这一表现手法却被排除在外。《陕北启示录》采用的是解说、阐述历史结合实景、遗址展示, 同时应用三维、动画、历史文献资料补充说明等方式来展现, 极富感染力。

此外,片中的音乐也是主要亮点。纪录片以陕北说书艺人吴战旺一段动听的说书表演开始,富有陕北特色的说书一下子将观众带进了历史。《陕北启示录》 的音乐全部由著名作曲家张大为制作,中国交响乐团演奏,深邃、激荡人心。其中, 陕北民歌元素通过现代乐器,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榆林元素浓

该片中除了延安的红色文化外,还讲述了陕北的绿色文化。其中第四集 《绿色长城》,以榆林治沙英雄牛玉琴、石光银、张应龙以及女子治沙连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为背景,将榆林人民为防沙治沙、绿荫后辈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呈现在了全国观众面前。第五集《保卫黄河》,以米脂县高西沟村干部群众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退耕还林还草为缩影来展开, 对榆林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骄傲。

与此同时,《三十里铺》 曲子充斥全篇,旋律优美动听,感情真挚亲切, 将片中气氛推到了高潮。此外,米脂李自成、绥德韩世忠、清涧路遥等榆林名人也为榆林的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观众反响大

在陕北从事新闻工作十年有余的作家高建群,面对当时的黄土高原, 他一度心生悲凉:“陕北高原的历史,一半是战争史,一半是饥饿史。”由他著述的《最后一个匈奴》被称为“陕北史诗”。而他觉得,《陕北启示录》这部大型电视纪录片才是对陕北的新的书写。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11

关键词:启蒙;理性;批判;祛魅;转型

中图法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The idea of Enlightenment

CHENG Zhi-min

(Dept. of Social Sciences,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initiate illumination by Kant, the concept of Enlightenment has been further promoted and firmly defended by Hegel and Foucault (late) both from classic and modern aspects, which generally means self-identification, self-edification and self-critique.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ucault’s thought and the subversion of the idea of Enlightenment is nothing but a certain kind of progress of itself and a summon by itself. The idea of Enlightenment reveals the intellective state of current times.

Keywords: Enlightenment; rationality; critique; disenchantment; transformation

启蒙是一种智慧。

启蒙(Enlightenment)是光(light)的结果,而智慧(Sophia)也是一种对光之澄明的追索,因此启蒙属于智慧。爱琴海边的先民们把智慧称之为sophia,由于它们似乎是某种明亮的东西(phaos),能让宇宙万物统统明亮起来,于是便从phoos(光)中引申出了去蔽除晦而通过思维认识进入光明的sophia(智慧),并通过基督教的经书而赋有了更高的神圣。如此观之,近代的“启蒙”,现代的“批判”以及后现代的“解构”,最终都可归结为一种智慧以及对智慧的追求了。因此启蒙不惟是一个特定的介于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之间的历史时期,也不仅是仅是社会文化转型的先期准备,启蒙自有其本体的地位和作用。启蒙是一般的、永恒的棗虽然有关“进步”的功绩不必因它而来,同时有关僵化的罪恶也不可能由它而去。

启蒙与我们的关系是当下直接的,同时也是自明的。一方面我们的“现代”文化由启蒙发展而来,而历史上的启蒙运动就是现代世界分娩的阵痛阶段。在人类文化各个分支里(尤其在宗教、艺术和哲学中),启蒙作为一种新的精神开始产生并显示其力量。“启蒙运动的哲学是一种新的、有成效的推动力量……现代思想已开始找到自己的道路。”[1](P201)现代社会就是启蒙开始的,并且那个词义模糊含混的“现代”一词其实就是新的一轮启蒙。另一方面,启蒙又是一个继往的环节,“启蒙思想家的学说有赖于前数世纪的思想积累,……启蒙哲学只是继承了那几个世纪的遗产,对于这一遗产,它进行了整理,去粗取精,有所发挥和说明。”[2](Pii) 

在启蒙运动进行了很多年以后,人们对启蒙仍还不甚了了。1783年就有人提出一个不可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何为启蒙?康德全面地吸收了启蒙运动形形色色的思想因素,并通过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补充获得了关于哲学问题和哲学方法的崭新的成熟观念。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3](P22)康德特别强调了只有自由,即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才能给人类带来启蒙。所谓启蒙,也就是从某种被监护的状态中挣脱出来,挺身而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康德学说不可比拟的崇高历史意义终于它不仅给后世思想规定了诸多问题,而且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康德不仅以其学术思想影响后世,同时也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充分证明和践履自己的学识。从普适的思想到一己之存在,康德都是启蒙成就的结晶。康德的批判哲学本身就是启蒙运动最伟大的成就,福柯对此形象地解释道:“‘批判’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本记载在‘启蒙’中已成为举足轻重的理性的日记。反之,‘启蒙’则表明‘批判’的时代。”[4](P533)康德挺身而成为一个自由的“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典范。启蒙就是一种成熟状态。

在启蒙思想集大成者康德这里,“启蒙运动思想至此趋于完善和有序,同时实现了康德自称在思想界开创的哥白尼革命,沟通了唯理论和经验论这两个好几世纪来互相敌对的欧洲主要哲学传统。”[5](P118) 虽然哲学并非自启蒙运动而产生,但长期对立不和的哲学流派在康德这里却得到了有机的统一。此后西方思想又从康德的启蒙哲学进渡到了德国古典哲学,后者随饱受现代人的攻击和质疑,但它却默默地成就着后世的一切思想,毕竟“哲学的质疑根植于‘启蒙’中”(福柯语)。在权威和信仰主宰一切的时代,自我的独立与取消托管意味着一种自我存在的勇气。因此启蒙不只是一个不具有进步色彩的中性概念,它在给一切可称之为现代思想和社会生活之问题盖上“现代的”日戳之外,还意味着某种价值的形成和延续。因此我们认为对以下的这个观点可以作些积极的理解,即,“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和历史的现代时期的开端和基础,它与迄至当时占支配地位的教会式和神学式文化截然对立。……启蒙运动绝非一个纯粹的科学运动或主要是科学运动,而是对一切文化领域中的文化的全面颠覆(Gesamtumu?lzung),带来了世界关系的根本性移位和欧洲的完全更改。”[6](P175)这就是对启蒙或启蒙运动的总体观感。

黑格尔进一步把启蒙的古典观念推向了几乎尽善尽美的高度。在黑格尔看来,启蒙就是信仰的对立面。启蒙使用概念(其实这就康德所说的“纯粹理性”,reine Verunft)的力量去横扫一切混乱的、蒙昧的东西。从逻辑上说,启蒙取代信仰也其有正当的权利。启蒙对信仰的颠覆所遵循的恰恰是信仰自身的原则,可以说正是信仰孕育了启蒙,在自我意识的维度中,启蒙是对信仰的超越。进而言之,由于启蒙把那些非现实的东西鼓励出来并从精神中分离出去,“启蒙于是对信仰有了不可抗拒的支配力,因为,在信仰本身中就存在着种种支持启蒙使之现实有效的环节。”[7](PP104-105)这种世俗化的理性启蒙自古及今不断壮大,终于在此时顽强破土而出,夺取了胜利,构成了新时代的特征。从表面上看,启蒙对信仰的颠倒好像是在以感性现实的低级思想玷污着信仰的精神性的意识,好像是在以理智的;自身意志的和实践的虚骄破坏着信仰因谦卑而取得的宁静的和安全的心情。但事实上远非如此,从最本质的角度毋宁说:“启蒙是在扬弃着信仰本身中原来存在的那种无思想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无概念的割裂状态。”[7](P105)启蒙本身是对信仰的扬弃,因而它一方面与信仰存在血缘关系,另一方面却是一种背叛。 从这里进一步推论,我们似乎就能享受到无限制的历史乐观主义所带给人类的无尽福祗。由于启蒙最终是对信仰的扬弃,从而达到了一种自我纯粹意识的真正知识,被信仰割裂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入到合谐的统一体之中,这样,启蒙与信仰、今生与来世、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行善的与享福的等等,彼此就有了新的联系,“在这种关系中,真理性以及现在和现实性是结合起来了的。两个世界得到和解,天地互相交接,天国降入人世。”[7](PP113-114)照黑格尔看来的观点,原来千年盛世说是逻辑的必然,而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中又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当启蒙之舟行至笛卡尔的理性堡垒时,“我们可以说到了自己家园,可以象一个在惊涛骇浪中长期飘泊之后的船夫一样,高呼‘陆地’”(黑格尔语)。以此比照我们当今的现实,便会对人们重新燃烧起来的热情有豁然之感。的确,启蒙具有不可剥夺的正当权利,也就具有强大的穿刺性,因而必然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支配力”。启蒙运动时期的人简直无法想象20世纪的人会最终认为启蒙及其结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站在启蒙运动的立场上来看今天对包括启蒙在内的整个传统的放肆的攻击,我们就会认识到那种以为当今的问题是启蒙过了头的观点不仅站不住脚,而且自身就是启蒙时期需要彻底批判的那种思想上的残渣余孽,或者对这些后思(Nachdenken)者来说,启蒙还没有到场。

在黑格尔那里,启蒙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教化。自启蒙运动之后,关于“教化”的思想就一直成为整个西方文化的主流,近年来欧陆的解释学和美国的“新实用主义”又重新唤起人们对启谛心智、造就自我的启蒙/教化的人文塑型手段的巨大热情。在最根本的层次上,启蒙与古希腊的paideia(教育)和中世纪的humanitatis(人性)一脉相承,只不过是以不同名号来指称人的自我塑型过程。正如著名政治学家萨拜因所说:“从这一过程中便产生出一种自觉,一种个人的生活和内在性的意识,而这是古代希腊人从来不曾有过的。人们正在缓慢地为自己制造灵魂。”[8](P179)在后神学时代,出于这种自觉,人们便要反对信仰,亦即反对异己的、外在的、彼岸的王国,而追求此岸的生存权利和生活方式,也就是“从自我归罪的未成年(selbstverschuldenten Unmündigkeit)进入自由的成年和自我规定”(特洛尔奇语)。我们也才更能够体会尼采的呐喊“上帝死了”的现代性内涵。启蒙就是人类造就自我的过程。

启蒙哲学的特殊魅力和它的真正体系价值,在于它的发展,在于它有鞭策自己前进的思想力量,并用于探讨它所遇到的问题。[2](Pi)对我们而言,最富有启示的功绩便在于这种大无畏的思想勇气和积极负责的人生态度。具体到学理的层面,在启蒙对信仰的颠覆中,理性成为了有效的工具,并从工具的地位上升至方法论、本体论的地位(所谓“工具理性”之说可能就由此而来)。正如人文主义的捍卫者所说:“启蒙运动的了不起的发现,是把批判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方面的、法律方面的,还是社会习惯方面的。”[5](P84)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显然是受到了诸多“大发现”的激励,反过来又成为了这些大发现的开路先锋,为一个全新的世界付出了全部的热情。这就是启蒙理性的力量,相对于宗教统治的神圣境界来说,又是一种世俗化的力量了。因此“一部西方近代史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世俗化’(secularization)的过程,这一过程至18世纪的启蒙时代大致才初步完成。”[9](PP6-7)这个势不可当的进程在人文主义运动中就已经初现端倪,到启蒙运动而臻完成,而启蒙就是支撑人类自我成型、成就和成熟的“阿基米德点”。

“启蒙”在当今重新成为社会文化的核心话题,究竟是不是转型的一个必然环节或者唯一的环节,还是仅属必要的环节,一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但在作出任何可能的结论之前,我们首先在问题的表层上感受到它的提问者的身份背景所赋予该问题外在的启示。福柯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提出“何为启蒙”的话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因此福柯晚年对启蒙的回归性认同特别具有分析价值,这也是启蒙观念最富有启示性的内涵。

福柯一生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思想转变,在最后一次转变中,他走向了对启蒙、对传统的深切关注,并且从此掀起了已荒疏多年的对传统的冷静客观的反思浪潮。这无疑敲响了后现代主义落幕的钟声(好比德里达所说的“丧钟”?),重新把人类的智识和热情导引到已偏离多年的主航道之上。今天,“何为启蒙”重新成为了问题,该问题自康德给出第一次回答之后,现在又将源源不绝地向人类提供思想的原料和想象的空间,又将以其深邃和广袤的问题性滋润这片被“革命”的涅槃之火焚烤得太过荒芜而至龟裂的家园。“何为启蒙”的话题又将为沉溺于各种败坏和混乱中的思想建立起自我造血的功能,或者建立起能够产生问题的内在机制。

福柯审查了两百余年的思想史之后,坦率地告诉我们,虽然启蒙是人类走向成熟的一种必要手段,但“我们所经历的许多事情使我们确信,‘启蒙’这一历史事件并没有使我们变成成年,而且,我们现在仍未成年。”[4](P542)由此推广开去,那么,“现代哲学,这正是试图对两个世纪以前如此冒失地提出的那个问题作出回答的哲学。”福柯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暗示着一个我们不愿面对的事实:我们并不成熟!在经过了两个多世纪的奋斗之后,我们差不多还停留在原地。于是从福柯这位“新型档案员”(德勒兹语)所提供的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出许多急需回答的问题。因此,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上还在康德终生所从事的范围之内,或者说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还是康德式的。

福柯在他晚年的思想中把启蒙放在了康德的“批判”思想的意义上来考察,甚至把自己整个一生的思想也作了一次批判性的洗礼。在他看来,启蒙就是批判。他认为,启蒙作为今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体质的、文化的事件的总体而成为一个样特殊的精神领域。启蒙作为直接关系的纽带而把真理的发展同自由的历史联系起来的事业,构成了一个至今仍摆在我们面前的哲学问题。启蒙就是批判,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批判呢?福柯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们自身的批判的本体论,绝不应被视为一种理论、一种学说,也不应被视为积累中的知识的永久载体。它应被看作是态度、‘气质’、哲学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对我们是什么的批判,既是对我们之被确定的界线作历史性分析,也是对超越这界线的可能性作一种检验。”[4](P542)福柯这种既朴素、古典又现代味十足的思想给启蒙定了一个笼统、抽象甚至模糊的性质,但或许这种凌虚之思方才是启蒙观念最好的追随者。同时,这种思想凝聚成一种现象,比如就叫“福柯现象”,我们的启示可能更为明确。

启蒙观念的深刻启示并不就是福柯关于启蒙思想的历史性复述,而表现在这位经常同后现代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家,在他的学术生涯终结之际,却“浪子回头”般地肯定了启蒙批判以及其他具有古典品位的思想,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评价的那样,“福柯最终还是放弃了对后现代性的同情,遁入尘封的古代卷帙中,在。因此他不仅从‘神秘而恼人的’后现代性中退却了出来,而且甚至变成了某种具有康德主义成分的古典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10](P94)正是由于启蒙的召唤,福柯从思想的废墟上站了起来,回归到了“应然”的境域中。这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启蒙观念在“福柯现象”中的深层次表现对我们理解当今的精神状况颇有帮助。虽然我们如今对进步的可能性所抱的信心已粉碎无遗,但是我们我们的境遇与启蒙运动时所面临的一样,当时,“他们还不敢断定这场运动的最终目的何在,但他们同样受到它(按指启蒙)的力量的影响。他们相信,这一趋向是人类的崭新的未来的预兆。”[2](P13)这同当今的时代精神极其相似,或者至少可以在我们这个同样紧张、亢奋的时代精神中观察到启蒙运动的影子,这不仅仅因为我们的时代产生于启蒙运动,更是由于我们的时代本身就处于“启蒙”之中。确如康德所说,“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运动的时代。”[3](P28)我们的确是生活在一个正在启蒙的时代,因为我们诸多方面的不成熟,所以我们所处的并不是一个启蒙了的时代,许许多多的迹象表明,我们有关的启蒙的梦还要继续作下去,我们有关启蒙的讨论还得持续下去,而最终我们有关启蒙的故事还要继续流传下去。

不仅福柯的个体性转变是启蒙观念的杰作,甚至整个现代文化的转型都是启蒙思想的结果。

众所周知,启蒙的观念在20世纪却遭到了全面的挑战和质询,甚至在后尼采时代的颠覆或解构风潮中,传统的启蒙观念几乎名誉扫地。其实启蒙这种挣脱鬼魅统治的“祛魅”(disenchantment)从根本上就意味着对信仰的颠覆,也就是说,启蒙本身就是一种颠覆行为,而启蒙之被颠覆也当在情理之中,应了了“以暴易暴”的古训。人们在启蒙运动中所积累起来的“造反”经验在后来人们对启蒙自身的造反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启蒙运动后来又在理性建设和压制信仰方面落下了窠臼。因此启蒙运动这场理性“造反”信仰的运动,与20世纪非理性造反理性或启蒙之被颠覆的运动共同构成现代思想史的两个并立而共生的维度。

启蒙运动这个被韦伯称作世俗化的“祛魅”(Entzauberung)过程便构成了“现代性”的基础。而有人据此进一步认为这种祛魅最后引火烧身,导致对自身的祛魅,对于启蒙这个始作俑者来说,“具有讽刺意味的结论是,具有祛魅性质的现代科学开始了一个由祛魅的科学本身而至结束的进程”[11](P4)。在这种颠覆者恒被颠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极为有趣的逻辑和一个鲜明的回归过程,也就是从disenchantment(祛魅)到re-enchantment(返魅),即重新回归启蒙的过程。就在这种“反者道之动”的永恒辩证法中,启蒙的奠基性作用和建构性功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12

关键词:叶圣陶教育思想;动手能力;多元化

叶圣陶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大家,他的诸多先进教育理念给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多启示和指导。他的核心教育思想是“本真”用今天的教育术语就是以生为本,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严格来说,当前我国的幼儿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理念也五花八门。实际上幼儿园不是让学生背诵多少经典,学习多少理论知识,而是学着让他们适应生活,动手解决生活问题,笔者认为这才是幼儿教育的本真。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幼儿动手能力教学的指导和实践。

一、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1.适当放手

叶圣陶认为:“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也就是每个人都有其认知和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刀切,这样可能会违背许多学生的成长规律。幼儿正处于自我探知世界的初期,我们一定要结合他们的认知规律适当放手,并积极诱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培养他们独立创新的思想。

2.启发

叶圣陶教育思想主张“愤悱启发”,也就是在学生似懂非懂的困惑节点进行及时的点拨和启发。幼儿时期是动手实践的初期,正是培养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黄金时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逍遥生活,幼教启发动手能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整体性”思想的启示

其实人们的行为是相关联的,叶圣陶在教育指导中反复强调:“以生命为对象的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幼儿动手能力教学也要注重“整体性”原则,要杜绝片面行为,倡导互相合作。

二、叶圣陶教育思想启发下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测量

1.活动中放手

孩子有其自身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所以,我们可以结合叶圣陶教育思想教育中的“放手教育”,尽量给孩子们创设接触大自然,触摸生活实践的机会。在对应的生活情境中驱动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就能通过体验潜移默化中生成动手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家长一起带领孩子去郊外自由玩耍,鼓励孩子们采集自己喜欢的植物,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小标本,这个环节中我们只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在安全范围内不必干涉学生的动手自由。当然,有的孩子可能不喜欢采集植物标本,他可能对沙滩感兴趣,我们可以鼓励他动手堆积小城堡。

动手实践能力的范畴很广泛,我们不必约束孩子必须做什么,我们可以放手让他们循着自己的兴趣去观察、探索和实践。这样主观能动性驱动下的探索,能有效激发幼儿内心的求知欲,让孩子们通过游戏活动体验,逐步提升和完善动手实践能力。

2.愤悱处启发

叶圣陶教育思想认为:“愤悱指学生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实践,即学生在认识过程的主动性。”实际上人们学习和认知的过程就是“唤起需要―实践活动―生成技能”的过程。“愤悱”实际上指的是幼儿从认知到动手实践的一种临界状态,这个状态充满了困惑、未知,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混沌感。我们只要抓住这个关键处进行创设环境以契合他们认知的方式进行启发,肯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看简笔画作品时,有的幼儿就问:“老师,这些画是手画的还是打印的?我也能学会吗?”这是在幼儿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幼儿这样的问题很多,这其实就是愤悱之处,我们如果能抓住机会及时引导和启发,就能培养他们动手尝试的兴趣,从而产生良好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动手师范给学生画几个小鸟、小猪等容易操作的简笔画,甚至我们可以以口诀的方式指导学生形象认知:大小两个圆,脖子中间连,撅一撅小嘴,伸一伸双腿,大圆加翅膀,小圆加眼睛。

在学生困惑之处及时点拨和启发,他们的观察和动手尝试的兴趣会陡然提升,有效地提高幼儿动手实践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幼儿以形象认知为主,我们不能只给予语言启发,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的动手需要,提高动手能力。

3.多元化教学

人的行为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叶圣陶提出教育要兼顾整体性原则。幼儿是认知世界和学习动手实践的初期,我们更要注意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引导,这样才保障孩子全面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动手能力教学不是独立的,要融合在相应的生活和学习中,这样才能更广泛地唤起学生的动手实践需求。例如,我们可以借助教师和午休的环境指导学生动手整理学习和生活用品,打扫卫生,清洗用具培养他们基本的自理能力。其次,在动手实践教学中我们还要兼顾其他学科的初步认知。幼儿时期是孩子们全面认知世界新事物,培养良好的兴趣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一定要通过多学科学习和实践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比如,上面提到的简笔画,还有舞蹈、体育等,我们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的方式来激活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全面动手能力。

4.互动性生成

知识和技能不是孤立生成。为了引导学生通过互助合作提升动手技能,我们可以创设活泼、灵动的趣味游戏来吸引大家积极参与。俗话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结合幼儿爱玩的特点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动手实践,潜移默化中提升动手能力。当然学生游戏互动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观察,一方面保障安全;一方面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同事促进情感交流。比如我在认识数字5活动时。笔者通过组织学生模拟"送礼物"的游戏,在互动中巩固幼儿对5以内数字的认识和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这样设计通过游戏互动,体验完成对动手实践的有效启发和积极指导,实现智力和动手能力相互协调发展。

动手能力是幼儿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幼儿教学中我们不能脱离幼儿的认知规律进行孤立教育。我们可以汲取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长处,让孩子们在相对开放的活动环境中体验学习和生活,我们再趁热打铁予愤悱之处点拨启发,争取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