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欧贸易

中欧贸易

时间:2023-05-30 09:26:09

中欧贸易

中欧贸易范文1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有不断加强之势。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各国出台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日益频繁,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更加复杂。由于中欧贸易的增长和双边关系的紧密,贸易摩擦的问题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问题的关键是,当贸易摩擦发生时,双方能否寻找到适当的解决渠道,双方能否通过协商和对话来解决问题。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与欧盟贸易现状,阐述了贸易摩擦的升级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并提出中国面对贸易摩擦应采取的对策,对金融危机形势下处理我国与欧盟的经济关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中国与欧盟贸易关系分析

与欧洲国家的经贸合作,是建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基础之上的,回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中欧贸易关系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是以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经济上双方互惠互求,以战略上双方共识、政策上共同支持为保证,在坎坷和曲折中发展起来的。

全球经济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呈现出回暖迹象。在后危机时期,中欧经贸关系有所好转,中欧贸易摩擦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一)中欧贸易合作领域宽广

中欧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双方在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里的合作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态势,是大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进行交流的范例。中欧在科学、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往来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逐渐完善的过程。目前,双方的合作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各层次教育等许多领域和部门。仅在科技部门,中欧双方共同执行的项目就有400多个,总投入3亿欧元。在人文和社科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欧盟及其隶属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有良好的基础。双方执行完成了“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近年来,中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签署了“中国——欧盟:欧洲研究中心项目”,并指定中国社科院为中方执行管理机构;中国社科院与欧盟及其成员国有关研究机构达成了30多项合作交流协议。在民间文化交流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中欧之间的来往也是今非昔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许多学术机构和社会团体合作创建了中国欧盟协会,构筑起与欧盟开展民间合作的有效平台。

近几十年来,贸易关系的稳定发展促进了中欧多领域的交流,而科技、文化的进步又为中欧贸易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随着中欧贸易关系的不断加深,中欧的合作领域将会变得更宽更广。

(二)中欧贸易关系逐渐回暖

2010年1月21日,欧盟委员会公布调查结果,2010年1月份欧盟和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均有所提升,这意味着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消费有望回暖。虽然欧洲经济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从金融危机中摆脱出来,但我们看到,在后危机时期,随着经济的不断复苏,欧盟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中欧贸易关系发生了好转。2010年第1季度,中欧贸易额1014.7亿美元,同比累计增长35.1%,其中出口额增长31%,中欧贸易摩擦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同时,为化解中欧利益矛盾、减少贸易摩擦,中国也付出了巨大努力:2009年1月,温家宝总理对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和欧盟总部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媒体称温家宝总理的“信心之旅”是欧洲寒冬中唯一的亮点;同年4月,胡锦涛主席出席了伦敦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5月13日吴邦国委员长友好访问俄罗斯、奥地利和意大利;2010年1月,李克强副总理在达沃斯与知名企业家对话会,直面人民币汇率问题,表示中国坚持稳定人民币率,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出现回暖趋势,我们期待中欧贸易关系能够趁此契机重新回到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上。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与欧盟贸易现状分析

贸易保护主义历来弊多利少,但在世界贸易中却持续不绝,一些发达国家经常凭借自身的垄断优势,建立具有保护主义性质的贸易政策。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出口商品受到了很大冲击,其中,欧盟是对华采用贸易保护手段花样最多、发生贸易摩擦最频繁的地区,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盟对华贸易壁垒不断升级,反倾销立案调查不断增多,严重影响了中欧经贸的稳定发展。

(一)欧盟加快对华反倾销调查频率

反倾销是进口国为制止倾销行为给本国产业带来损害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它是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的保护本国产业的三种合法手段之一。随着关税税率的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取消,反倾销由于其形式合法、易于实施,日益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常利用的手段。1979年欧盟首开西方国家对我国反倾销之先河,对中国出口的糖精及盐类进行反倾销调查,截止到2010年4月,欧盟对我国共发起140多次反倾销调查,是WTO成员国中对中国采取反倾销调查最早、最多的地区。欧盟委员会曾多次表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各种形式,但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世界贸易在衰退中抵抗挣扎的关口,欧盟却将承诺弃之不顾,以各种理由阻碍中国产品顺利进入欧洲,对多种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

2009年,欧盟对我国贸易新立案反倾销调查7起,涉及产品分别为长丝玻璃纤维、扫描仪、葡萄糖酸钠、钼丝、铝合金轮毂、聚酯高强力纱、熨衣板。是同年欧盟对世界新立案调查的58%,欧盟还对我国草甘膦、碳化钨、熨衣板等案件进行12起复审,占欧盟对全球复审案的50%.由此可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欧盟对华反倾销频率大幅加快。

(二)欧盟提高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

技术性贸易措施是指利用技术法规和标准禁止某些对人身有伤害或者有不确定影响的产品进入市场,其本意在于改善国际经贸环境,对国际贸易具有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技术性贸易措施不断被贸易保护主义者利用,阻碍了贸易的发展,在此种情形下技术性贸易措施成为了技术性贸易壁垒。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制约发展中国家出口的重要手段。与关税壁垒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等限制性措施相比,技术性贸易壁垒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表面合理性。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产品卫生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发达国家制定和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时,往往是以保护公众利益为名;2.手段隐蔽性。随着关税水平的不断降低和关税配额等其他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的取消,各国政府开始利用本国的相对技术优势,通过技术法规和标准等隐蔽性很强的手段实施贸易壁垒。此外,由于贸易技术壁垒在具体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这将会加大国际贸易的风险,从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3.形式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形式上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合格评定程序和执法监管程序的复杂性。而由于技术法规在制定与实施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发达国家频繁地修改技术法规,往往使得发展中国家难以适应;4.内涵上的歧视性。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技术优势和消费群体成熟的消费理念,制定出苛刻的商品标准,使得发展中国家难以满足发达国家的进口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在实际贸易中遭受歧视。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受到贸易保护主义者的青睐,据统计,2010年,WTO主要成员向世贸组织通报了2503项技术性贸易措施。其中技术壁垒(TBT)1241项,涉及产品类别依次为,化学品,机电产品、农产品、分别占通报总数的14.5%、23.4%、30%.欧盟、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是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群体。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欧盟颁布技术性贸易条款的频率有加速趋势,对产品的技术性要求逐步提高,形式多样的技术法规对我国出口造成直接影响。

在欧盟新颁布的技术法规中,有多项条款引起我们的关注,如在2008年6月1日、2009年3月27日、2009年9月8日和2009年12月4日,欧盟对实施中的“REACH”法规先后进行多次的改动和修订。REACH法规是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的简称,这是一项至今为止世界上最为复杂、影响面最广的技术壁垒法规。化工品种类数以万计,甚至还包括含有化学原料的其它产品,由于该法规的实施,我国大量化工产品出口受阻。而随着金融危机期间REACH法规的不断升级,我国出口欧洲商品将面临更大困境。

(三)欧盟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欧盟内部各国在知识产权法律规范上存在差异,对实现商品及服务的自由流通造成障碍性的影响。论文格式针对此种情况,欧共体委员会决定力争实现各国法规在不同领域中的协调,实现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因此,委员会分别对各类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做出了调整。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商标保护、外观设计与模型保护、专利体系与共同体专利保护、著作权及其邻接权保护、权利执行与打击盗版。近些年来,中国和欧盟之间经常出现由于知识产权发生的贸易纠纷。2009年6月,欧盟与美国共同启动针对全球知识产权被侵的打假行动,2010年公布的《反假货贸易协定》标志着欧盟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该协定旨在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国际知识产权工作框架,加强知识产权的全球执法力度。在欧盟成员国内部,由于国家间的历史文化存在差异,有关司法体制各不相同,但在遵循欧盟统一规则上各成员国却能够保持一致。目前,《关于海关查处侵犯知识产权货物措施的条例》就是欧盟统一的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欧盟国家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经常以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拒绝他国产品进入欧洲市场。比如在2008年的柏林电子产品展会上,德国对69家企业以“可能侵犯专利权”为由,没收了参展商品,包括电视机、MP3、手机等产品。其中有中国的多家知名企业受到损害。在查获的问题产品中,有50%以上生产地为中国,欧盟以此为由,把中国视为假冒伪劣产品的重要来源地,经常就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问题向世贸提起诉讼。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欧盟的一些国家和行业协会出于利益追求,有意对中国的产品进行封锁打压,利用他们的法律拒绝中国商品。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我们可以预想到,知识产权的纠纷将会越来越多,特别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包括欧盟各个成员国,必然会利用本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对我国出口产品加以抑制。

三、改进欧贸易关系的中国对策

在后危机时期,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虽然中欧贸易摩擦出现了缓和趋势,但引发贸易摩擦升级的主要根源还没有得到彻底铲除,仍然制约着中欧贸易关系的正常发展。从大局角度出发,只有和平磋商才是解决中欧贸易争端的正确途径,为了减少贸易摩擦,保护我国企业利益,我国应积极采取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与欧盟良好的经贸关系

尽管中欧贸易摩擦不断,但中欧双方都坚信,中欧经贸关系始终会保持稳定和快速的发展态势。中国与欧盟各国之间都应该以经济回暖为契机,积极促成中欧之间的外交接触,从而推动政治、经济和军事交流,最终达到双方全面的深度合作。将经贸关系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谋求其制度变革,加大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建立有利于世界经贸发展的谈判标准框架和法律制度环境,完全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1.为保证中欧贸易关系的稳定发展,我国应该从战略高度制定中国对欧的长期政策。对中国而言,积极的开展对欧贸易不仅具有增加外汇、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进全面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融入国际社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面对国际经济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应该在重视长远发展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出一项长期、稳定、积极的对欧政策。我国应该集中政府部门、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力量,对与欧盟有关的贸易政策和法规进行全面的研究和理解,对欧盟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动态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如果条件允许,可在国家有关部委,如对外经济贸易部的领导下,成立集信息收集、研究分析、咨询开发于一体的欧洲经贸中心,为我国企业了解欧洲和开拓欧洲市场提供长期的指导和服务。特别注意吸收在中欧经贸关系中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企业界人士参加进来,从而更好地为推动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服务。

2.我国要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应对中欧贸易遇到的问题。为化解中欧贸易摩擦,我国应在坚持平等互利的立场的前提下,继续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涉和协商,积极推动欧盟早日调整对华贸易政策,解决中欧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出口环境。尽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欧贸易摩擦形势严峻,但前景并不暗淡。只要中欧双方能够本着互信、互谅、和平磋商解决矛盾的基本原则,所有摩擦都会渐渐化解。我国长期以来致力于构建中欧合作关系的决心从未改变,欧洲各国与中国发展经贸往来的愿望也从未动摇。中欧双方应该共同努力,塑造新的互利双赢的经济关系,抵制保护主义倾向,政治上密切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二)大力提高中国产品市场竞争力

欧盟内部成员国以发达国家为主,自身具备较高的科技水平,欧盟常常以此为优势,对进口产品制定很高的质量标准。欧盟是目前世界上在产品技术指标、化学成分方面规定最复杂、最严格的地区。从近期欧盟对华采取的反倾销调查来看,欧盟常以中国产品质量不达标,某项技术水平不符合标准或者某种化学成分超标作为开展反倾销调查的理由。为保证中国产品能够顺利出口欧洲,能够在欧洲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我国必须进一步改善出口产业结构、努力增强产品质量、快速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口产业结构有所改进,但总体来讲仍然存在着技术含量低、品种单调等问题。以往我国出口产品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以量多价低取胜,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无论是从我国产品拓展欧洲市场、还是从我国出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出发,都必须切实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注重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1.我国要加强对出口企业的监督管理。政府在向地方、企业下放进出口权的同时,也要充分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责,避免出口秩序的混乱,造成无序竞争的局面。在我国对欧出口中确实存在着少数企业削价竞销的现象,部分出口商品低质低档,个别出口企业不注重信誉等,因此很容易被欧盟方面抓住把柄、进行制裁。对此,我国有关部门必须加大法制监督和管理的力度,维护正常的出口秩序,对个别削价竞销、不重信誉的出口企业要给予严厉打击,以维护我国出口产品的良好形象。

2.我国必须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出口产品只有具备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技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在后危机时期出现快速好转,甚至超越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我国现阶段正面临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因此,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进一步加速工业化进程,赶超发达国家,尽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政府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手段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为高技术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后起国家,政府资助对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增加对教育的投入。高水平的教育体系以及大量拥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基础。而教育水平的提高又依赖于教育投入的增加,这其中,政府的财政投入是教育资金的主要来源。从世界范围来看,重视教育,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己经成为许多国家加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三)积极应对欧盟的反倾销政策

目前反倾销政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的“撒手锏”.由于我国外贸产业结构还不够完善,产品竞争力不强,常常成为发达国家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受害者。进入欧洲的中国产品多数以价格低廉作为最大卖点,但是价格低却往往与质劣联系在一起,开拓欧洲市场,关键还在于质量、技术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实力。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在欧盟贸易保护主义不断猖獗的形势下,国内政府部门和企业必须学会应用国际贸易规则来保护自身的权益,加快企业体制改革。否则,势必会把千辛万苦培育起来的海外市场拱手让出。

针对我国出口产品在欧盟遭遇反倾销政策越来越多的现状,国内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组织应诉、法律指导、经费支持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应对反倾销的政府交涉。同时,作为一些行业协会更要在规范企业出口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中发挥指导和带头的作用。

大多数欧盟成员国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知之不详,对中国的市场经济普遍存在误解,在贸易救济调查中没有完全给予中国企业市场经济地位。对此,我国一方面应该向欧盟介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要让欧盟理解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需要过渡期,从而敦促欧盟尽早改变对中国所执行的歧视性贸易政策,取消对中国产品的不公平限制。

面对欧盟反倾销案,涉案企业应该积极应诉,只有进行积极应诉,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结果,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出口企业要尽早了解反倾销答卷的具体要求,做好应诉材料的准备工作。反倾销案一旦发生,欧盟反倾销主管当局都会要求涉案企业在规定的时间里及时回答各类调查问卷,作为出口企业应根据客观情况进行认真填报;二是出口企业必须配合国家反倾销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进出口商会的工作,有组织、有纪律的积极应诉;三是要聘请有经验的当地律师负责处理案件,这不仅因为当地律师同有关当局有众多的人事关系和业务联系,更重要的是他们谙熟当地法律和复杂的诉讼程序与手续,而且一般而言,只有当地律师才有权调阅与本案有关的档案和资料,这样才能使申辩有效的进行,取得有利的结果。

(四)针对技术壁垒升级构建新型的快速反应机制在国际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形势下,随着关税的大幅度消减,作为以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我国面临最多的,最难克服的障碍。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技术壁垒正以较快的速度在各国盛行,对中国的对外贸易领域提出了巨大挑战,如处理不好,必将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利益遭受严重损失。因此,在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认识方面,我们应结合其对我国外贸交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影响,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分析研究,同时采取正确的对策以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面对欧盟技术壁垒的不断升级,我们不能总处于被动地位,而应该站在主动出击的立场,根据WTO赋予给我们的权利和优惠条款,全面制订出能够获得各国承认的技术标准,构建起自己的标准体系和预警机制。《技术贸易壁垒协议》要求每一个成员国设立一个咨询点,提供有关技术规定、章程、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资料,妥善回答其他成员国的一切合理询问。我国政府应该完善咨询点的建设,积极给予技术援助,要充分利用通报咨询制度掌握更多的技术信息,为广大出口企业服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尽快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疏通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渠道;要大力加强信息收集与分析,加速信息传递与协调,及时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发生;要建立起国外技术壁垒信息数据库,及时预警信息;要积极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针对技术壁垒最新动态和要求,分析国外可能进一步采取的措施以及对外贸出口的影响。

企业自身要制订出长远的战略计划。目前国际上执行的技术标准正在向环保、卫生和安全等方面倾斜,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建立起绿色生产体系,大力提高自己的环保与卫生标准,生产绿色产品,进行绿色营销,不断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同时我国出口企业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标准认证,争取获得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现在国际市场中实行的认证形式繁多,既有国际统一的标准、也有区域性的标准、还有各国自己制定的各种标准认证。国际认证是自愿性的,由于国内的许多企业对国际认证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目前企业认证工作滞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企业应该根据自己所面对的产品市场尽快申请相关的认证,为开拓国际市场做好提前准备。

(五)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国际经验已经证明,市场经济越发达、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体系就越完善。金融风暴发生之后,发达国家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试图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来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我国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建立起统一、高效的知识产权制度及工作协调机制。一方面要对我国知识产权的现实基础、基本能力及发展态势作出透彻的分析和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其他国家知识产权发展的动向、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情况等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国际知识产权发展和竞争的新动态。

在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发展方式、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2010年6月5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了“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指导思想。为加快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我国要处理好政府职能与其他社会主体职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是一项政府主导的,适应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强调企业的主体责任、公民的参与意识的同时,必须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客观上要求中国必须加快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因此,在后危机时代,我国政府更要发挥引导和调节作用,促进行政部门和科研机构积极配合,逐步构建起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既要有全局性,又要兼顾到区域性;既要有稳定性,又要保证动态性和应变性;既要有长远性,又要符合现实的需要。

我国既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更要重视知识产权的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工作的水平,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逐年攀升,科技创新已经得到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重视。以彩电行为例,海信集团依靠自主创新,成功建成了中国彩电业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良品率达到99%,实现了中国彩电行业在上游领域的重大突破,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销售和稳定的利润增长。其中的奥秘在于:企业每年都将销售收入的5%以上投入到技术研发上,科技创新能力雄厚,发明专利、知识产权的申请数量远远超过同行企业。当前,我国企业实现知识产权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二方面,其一是通过引进、模仿、改造国外的知识产权,逐步实现“本土化”,成为自主的知识产权,其二是要通过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创新的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

结论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贸易保护主义在欧盟地区有抬头之势。金融危机给中欧两国带来巨大冲击,中国实体产业受损严重,出口企业面临挑战,而欧盟经济进入衰退期,倾向于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手段转嫁危机。

2.中欧贸易摩擦升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欧盟加快了对华反倾销频繁、提高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标准、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中欧贸易范文2

6月5日商务部宣布对来自欧盟的葡萄酒展开反倾销调查。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副局长刘丹阳介绍,2009年至2012年,我国从欧盟进口葡萄酒由6.4万千升上升到25.7万千升,年均增幅达到59.83%。2012年,我国从欧盟进口的葡萄酒总金额达10.4亿美元。欧盟葡萄酒对华出口国家主要是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四国合计出口量占到了欧盟对华总出口量的96.33%。

6月13日,欧盟正式向世界贸易组织申请,期望就中国对原产于欧盟的“高性能不锈钢无缝钢管”征收反倾销税的措施与中方展开磋商。这是新一轮的中欧贸易争端的第三个回合。

继光伏产品、葡萄酒之后,中欧贸易摩擦的对象又多了“不锈钢无缝钢管”,这是否表明中欧贸易摩擦新升级?

多因素致贸易争端频发

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欧盟对华贸易逆差近年来屡创新高,2012年前7个月为476亿欧元(约597亿美元),同比增长24%。而在20世纪90年代前,欧盟对华一直保持贸易顺差。中欧双边贸易量的失衡问题一直是双边贸易争论的核心,也被认为是中国对欧盟不公平贸易的实证依据。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化相伴而生,发达国家和高地区从“传统产业人手”向发展中国家实施产业转移,传统产业逐渐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欧盟自身则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然而这也造成欧盟国家的失业率上升和经济增长率下降,于是反对中国产品的声音甚嚣尘上,欧盟国家也因此对中国产品以各种理由设限。同时,随着其比较劣势的传统产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其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出于技术保护而惜于向中国出口,最终必然会导致发达国家贸易逆差的产生。

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入世议定书》第5条为“非市场经济条款”。该条款表明从2001年12月中国人世算起,到2016年12月之前,WTO的任何成员在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时,中国的生产者仍然必须“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的资格”,否则,仍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在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时给予歧视待遇。

截至目前,欧盟仍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因此欧盟判定中国产品是否以低于成本价在其境内倾销时,不是以该类产品在这个国内的价格为参照,而是要以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价格为参照。由于选取的“第三国”的消费和价格水平与中国的具体情况不具可比性,而欧盟选择的“第三国”的消费和价格水平往往高于中国,欧盟在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中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和不公平性。这大大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应付反倾销指控时的自卫能力,致使中国企业蒙受“不白之冤”和严重损失。

贸易争端应回归理性

中欧贸易一直存在矛盾,最近则十分密集。无缝钢管案虽是孤立事件,但与之前的光伏案等合在一起,就对中欧整体经贸关系造成了影响,破坏了中欧之间的贸易平台,也整体反映出欧盟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在双边长远的利益诉求面前,中欧双方需要更加冷静地看待眼前这场没有赢家的贸易战。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也已连续9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去年双边贸易额高达5460亿美元。中欧双方应如何理性处理贸易摩擦,避免扩大与升级?

“实际上,中欧双方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经贸成果,以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次欧盟在处理光伏争端的问题上,掺杂了太多欧盟贸易委员德古赫特的个人态度。”商务部研究员梅育新表示。

不过,他认为,考虑到双方的战略合作基础,中欧间在贸易争端处理上,会逐步回归理性。同样,在光伏的问题上,未来一段时间,中欧双方极有可能通过谈判找到解决方案。从目前来看,这种迹象已十分明显。

6月21日,欧盟贸易委员德古赫特与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一同出席第27届中欧经贸混委会会议。在欧盟驻华使馆举行的新闻会上,德古赫特透露,针对光伏案,中欧双方在6月10日已启动了谈判,且欧方谈判团队20日到21日都还在北京谈。“目前就大的框架已经原则上达成一致,只剩下如何实施的具体技术性问题,还需要讨论。”他希望也很有信心中欧双方很快就会有结果。“欧盟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友好谈判方式来解决问题,争取8月6日前达成并开始实施相关协议。”德古赫特说。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6月26日说,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不符合德国利益,德国政府应更坚决地施加影响,促使欧盟转变立场。他同时强调贸易保护主义无助于欧盟各国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

双边投资协定或平息争端

5月23日,欧盟正式建议成员国与中国展开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欧官方最早在2012年2月的中欧峰会上达成共识尽早开启谈判。但是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谈判似乎一直未进入议程。

事实上,在中欧双边投资活动中,中国对欧投资潜力巨大。欧盟委员会引用欧盟统计局的数据说,2011年,欧盟企业对华投资额为175亿欧元,同年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为28亿欧元。“尽管这些数据正在增长,但只占到双方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到3%。因此,双方有巨大的潜力,来进一步增进双边投资关系。”欧盟委员会说。

在欧债危机发生四年来,中国企业正在加大购买欧洲资产的力度。这样的投资活动,更多的在英国、希腊和德国等地展开。比如希腊国内包括港口、机场等在内500亿欧元资产私有化项目,正在吸引中资企业的加入。

除了进行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表示,在寻求和解的同时,我们还需“内外兼修”,积极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确保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中欧贸易范文3

【关键词】欧盟东扩;贸易效应;贸易转移效应

一、引言

2007年1月1日,欧盟再次东扩,这是欧盟有史以来的第六次东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正式加入欧盟,届时,欧盟扩张为27国,总面积达420万平方千米,人口4.8亿1。欧盟东扩对其联合自强、促进其内外贸易、平衡多极世界格局、抑制单边主义等等,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中,欧盟是中国最稳定的合作伙伴。2004年5月1欧盟第五次东扩后,欧盟成为了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东扩对中欧双边贸易的影响成为了中外学者讨论的热点。

二、欧盟东扩历程

1952年二战结束后,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组建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5年4月8日,六国签署了布鲁塞尔条约,上述三个共同体机构融为一体,统称欧洲共同体。

此后,欧洲共同体经历了六次扩大: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盟;1981年1月1日,希腊成为欧共体第10个成员;1986年1月1日,葡萄牙和西班牙加盟,欧共体成员国增至12个;1995年12月11日,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盟,使1993年11月1日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欧洲联盟条约”形成的欧洲联盟扩展至15国。2004年5月1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这10个国家加入欧盟。欧盟完成有史以来的第五次东扩。第五次东扩的规模和意义都远远超过前四次,它将使欧盟疆域面积从326万增至450万平方公里增加37.8%,人口从3.78亿增至4.53亿增加19.8%,GDP总值从78081亿增至83773亿美元增加7.3%,贸易总额从39977亿增至44263亿美元增加10.07%,而年人均GDP从20533降至15436美元降低了25%2。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正式加入欧盟,届时,欧盟将有27国,面积420平方公里,人口4.8亿。

三、欧盟东扩的贸易效应

(一)中欧贸易现状及历年变化情况

1.中欧贸易现状

2006年,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1-12月,中欧双边贸易额达2723亿美元,同比增长25.3%,占同期中国外贸总额15.5%。其中中方对欧盟出口1819.8亿美元,同比增长26.6%;自欧盟进口903.2亿美元,同比增长22.7%。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总比近90%,同比增长近6个百分点。据欧方统计,2006年1-9月,欧盟从中国进口1356亿欧元,比从美国多进口46亿欧元3,中国取代美国上升为欧盟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2.中欧贸易发展历程

自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双方的往来贸易增长40倍以上。20世纪80年代初欧盟处于顺差,2003年出现了550亿欧元的逆差,这是欧盟最大的贸易逆差。总的来说,2004年5月,欧盟扩大为25国后,是中国的最大出口市场并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欧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2004年,中欧贸易额为1772.9亿美元,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二)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的影响

1.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的有利因素

(1)欧盟市场的扩大为中欧贸易的进一步增长提供了新机遇

新成员的加入,首先欧盟的地域扩大、人口增加,增加了消费需求。其次,东扩将为入盟国家带来每年1.3%-2.1%不等的GDP增长,为原有成员国带来平均0.7%的GDP增长4。新成员的这种经济促进作用,无疑使其内部市场进一步扩大。第三,从新入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欧盟发达成员国差距很大。这样就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商品需求,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可提供的产品空间增大了。总之,欧盟市场容量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需求层次的多样化,为双边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共同贸易规则实施范围的扩大,更有利于促进双边贸易

随着欧盟东扩,欧盟的各项法律法规、四大自由流通、欧元区等,都将向中东欧国家扩展,昔日分散的中东欧市场将融入统一、稳定、开放的大市场中,为中欧贸易发展提供良机。第一,新成员国的进口关税较普遍高于欧盟,所以欧盟的东扩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使中东欧国家的关税降低了,有利于中国产品进入这些国家。第二、欧盟实行单一的贸易制度,大大地简化了中国商品进入这些国家的操作程序,提高了效率。第三、新成员国家的贸易政策和贸易壁垒被欧盟透明的“共同贸易政策”所代替,其贸易秩序更加规范,有利于中国企业降低风险和交易成本。

(3)给惠国的增加将为双方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

普惠制是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一种关税优惠制度,普惠制项下的产品关税要比最惠国关税率低约1/3左右。自1979年我国成为欧盟普惠制受惠国以来,获益于这一关税优惠制度,大量产品以价格优势进入欧盟市场,推动了中欧贸易发展。近年来,欧盟采取普惠制“毕业”制度,对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取消优惠安排,怎加了我国产品进入难度。但欧盟东扩带来的益处之一就是,中国可以从更多的国家获取优惠待遇,从而开辟了新的贸易渠道。欧盟原15国均给予中国关税优惠,新加入的国家中只有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3国给予中国普惠制待遇,入盟后所有成员国都要给予中国普惠制待遇,给惠国增加了,自然会带来更多的商机。

2.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的不利因素

(1)贸易转移效应的消极影响

欧盟扩大产生贸易转移效应,对我国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老成员转向从新成员购买原从我国购买的产品;二是新成员实施欧盟“共同贸易政策”抬高对区外贸易门槛后,阻碍我国产品进入原市场。目前,欧盟区域内贸易比重已高达60%,由于欧盟内部实行零关税,这10国加入欧盟后,区域内贸易比重将进一步上升,同时减少对外部贸易的依赖程度。经济发达的老成员将把新成员变成他们的制造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减少对区域外这些产品的进口。由于中国与新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和贸易结构、产品的价格、技术含量水平相近,比较优势相差不大,而且这些国家占有地理位置、文化习俗及语言等方面的优势,欧盟区域内成员国的商品将可能替代部分欧盟国家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部分商品将可能有所减少。

(2)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措施的严峻挑战

欧盟东扩对我国的另一个影响是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措施问题,特别是反倾销措施。入盟前,中东欧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措施较为宽松。这些国家入盟后,欧盟严厉的反倾销规则及措施将会自动适用于新成员国,我国企业今后在欧盟遭遇反倾销指控的机率也会提高。这将对中国产品出口欧洲造成一定的打击。目前,欧盟15国对我出口产品实施的反倾销措施达30多项,涉及我10多亿欧元的出口。欧盟扩大后,新成员都引入了欧盟现行的对中国某些产品的反倾销措施,开始对我国上述产品征收反倾销税,这势必会加大中国企业的出口成本,甚至会导致一些中国产品被迫退出中东欧市场。

(3)技术性贸易壁垒“东扩”

欧盟对进口产品在安全、环保、卫生等方面有严格标准,而且技术标准纷繁复杂,产品质量标准有10万多个,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进口产品,而新入盟的成员国以往在技术标准等方面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和宽松,新成员国将按照欧盟的要求统一产品标准,意味着目前欧盟实施的所有TBT、SPS等技术性贸易壁垒将扩大至新入盟国家,此举将抬高我国产品进入中东欧10国的“门槛”。这无疑将影响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贸易摩擦也可能增加。例如,欧盟已以健康理由而实施指令,禁止手表、首饰等与皮肤接触的物品使用含镍物料,欧盟关于电子电气设备的两个指令以及禁止销售含禁用偶氮染料的服装、鞋类及床上用品的法令及规定都适用于新入盟的国家。

四、结论

综上所述欧盟东扩对中欧经贸有利也有害,但是中欧双向贸易的快速发展趋势是不可改变的。中国应因势利导,趋利弊害,进一步加强中欧经贸关系。鼓励我国有条件的企业到新成员国投资设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发展跨国经营和国际化生产,以投资带动出口。为此,应加强对欧盟特别是新成员国投资、贸易规则的研究,加快改革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体制。加强在世贸组织新一轮谈判中的协调与合作,共同推动谈判获得成功。通过多边贸易规则将欧盟东扩造成的不利因素减轻到最低限度。

注释:

①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europa.eu.int/comm./eurostat/.

②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europa.eu.int/comm./eurostat/.

③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省略.

④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省略.

参考文献:

[1]Katinka Barysch,Dr.Heather Grabbe.The business of enlargement:Opportunities in the new Europe[J].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2003.

[2]Dawn Holland,Olga Pomerantz.FDI Penetration and Net Trade in the EU Accession Countries National In Sta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2004.

[3]李志军.欧盟区域一体化经验对我国区域政策的启示[J].经济师,2007(2).

中欧贸易范文4

关键词:光伏产品;贸易争端;中欧贸易;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69-02

自经济危机以来,中国外贸整体呈现出明显的下滑,相对的国际贸易摩擦、贸易争端不断出现,尤其在光伏产业上表现得更加的明显。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去审视中欧贸易争端,对于中欧未来贸易关系发展趋势要有明确的方向,以此才能够保证在未来的贸易中合理地处理各种贸易问题。

一、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发展概况

继美国提起对中国光伏电池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以来,欧盟便纷纷开始对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围攻,主要以德国Solarworld公司和意大利的Prosun公司,纷纷向欧盟提出反倾销申请。2012年9月6 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启动中国光伏产业产品的相关立案调查,其涉及的金额高达210亿美元,随后,欧盟于2012年11月8日启动了针对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倾销调查。

1.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发展历程。中欧光伏产业争端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2012年9月25日的EUProSu的诉讼,其质控中国光伏产业借助政府的资助疯狂扩张,提出以产品税收的方式惩罚光伏产业。欧盟要45天的时间对于此事进行立案。后2012年11月8日欧盟开始对于中国光伏产业进行反补贴调查;在2013年2月28日欧盟委会宣布,在光伏玻璃协会的要求下,将会对于中国的光伏玻璃进行反倾销调查,其相关的标准不符合相关的国际规定。自从2013年3月6日起,欧盟对于中国的光伏产业的产品进行严格的进口登记。2013年5月22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代表业界提交了价格承诺谈判方案,对于此事欧盟直接给予回绝,没有给予任何的解释和说明。此时中欧光伏“双反”的价格承诺问题陷入僵局。2013年5月23日中国商务部就光伏产业的问题希望与欧盟展开协商。2013年5月24日欧盟成员国投票中有14个国家反对“双反”议案。2013年5月2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在访问德国,对于欧盟的光伏产业的调查提出强烈的反对,认为这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于双方都是不利的,希望可以本着互利的原则解决争端问题。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运行临时反倾销税,并要求中方在一定时间内给予恢复,否则将会进一步提升反倾销税率。

2.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发展现状。根据最新消息,中欧协商通过价格承诺,保持中国光伏产品的平均售价,给予一定的上浮比例。7月27日,商务部官网传来消息称,中欧双方就中国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最终协议,统一价格承诺。此次的价格承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方企业的利益,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中国光伏产业将会在欧盟市场保持其份额。次日获悉,中国光伏产品输出欧盟的价格下限为0.57欧元/瓦,此限制时效为三年。还对于输出的光伏产品的数量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其相关的详细结果将会在8月初给予确定。

二、中欧贸易的发展现状——以光伏产品贸易争端为例

1.贸易总量巨大。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和欧盟的贸易关系。其贸易的发展规模和总量不断增长,并使得欧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三大市场之一。在国家相关的政策支持及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世界光伏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在2008年的产量占据世界第一的水平。产量迅速扩张的前提下,也迅速开始了对国际市场的占领,一时之间成为最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在2001年中国光伏电池的产量仅仅是3MW,仅仅过了四年,到2007年已达到2 000MW,其后的2011年就有2 I GW的总量,是世界产量的37.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6年以来就一直处于世界第一的地位。

2.欧盟贸易劣势地位较为突出。在中国和欧盟的贸易过程中,中国对于中欧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由此导致自己处于长期的劣势地位。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中国和欧盟之间贸易依存性是迥异的,中国对于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远大于欧盟市场对于中国的依赖,另外一方面,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欧美之间的贸易关系,会是欧盟的贸易展开的首选,而日本以及相关的欧盟成员过与其以前殖民地之间的关系还会去首选欧盟,由此给予中国产业带来的压力也是实际存在的。

3.中国贸易优势不具竞争性。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光伏产业的确占据着国际市场,有着一定国际竞争力,但是这样的国际竞争力只是单单地反应在数量上和发展规模上,其实质性上的优势很难发现。其主要体现在,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能源为代价的,其能源的结构难以优化环境,恶化严重,还有过快的增长势必会造成国际上对于此产业的贸易反倾销,由此负面因素导致光伏产业的实际竞争力下降也是必然的。

4.对内部经济影响巨大。中欧贸易争端对于中国内部经济产生的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出口额急剧下降。中国光伏产业对外在市场的依存性很大,贸易争端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中国光伏产业价格优势急剧下滑。其二,光伏产业面领着亏损的局面。其三,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加速行业的洗牌过程。一些技术能力低、盈利能力弱的企业势必会被市场所淘汰,这无疑促进了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其四,随着光伏产业的兴起,光伏产业领域的劳动力数量是庞大的,一旦其争端难以有效解决,将会使得中国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压力变得更加紧张。

三、中欧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

1.短期内,矛盾与合作交织。在长久的中欧贸易中,中国和欧盟之间在某些领域的竞争保持着一定的规则。对于欧盟来说,为了保护自己的竞争优势,其将会积极地利用20国集团以及联合国等相关的组织来发挥其建立规则的作用,从而使得其在中欧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不变,从而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此基础上欧盟会关注于提高资源效率技术的同时,强化其传统资源渠道,稳定其与他国的贸易关系。综合来看,这与中国的发展观念是一致的,但是在在未来的中欧贸易中,势必还会出现一些小的摩擦和争端,但是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主流,这是双方的共同追求,在短期内这样的分歧存在也是必然的。这是由双方的贸易利益决定的,也是双方的贸易地位决定的。我们需要正视这样的矛盾,强化合作,尽可能地将风险控制到最低。

2.长期内,合作将成为主流。在中欧合作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虽然在某些领域双方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端,但是总体上保持着贸易的合作关系,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现阶段下,欧盟急于摆脱债务危机,中国是其贸易对象,而对于中国来说,其产业转型期间,需要保持和中欧的贸易关系。基于此,双方都存在共同的经济利益,合作将是其未来发展的主题。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需要我们在各个领域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需要我们明确的是,未来的中欧贸易关系,合作必将是主流,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四、促进中欧贸易发展的措施

1.加强国内经济建设,夯实贸易发展的基础。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发展国内经济,这是弱化外贸对中国经济作用的主要措施,一旦国内经济发展迅速,其对于外界商场的依存度就会慢慢弱化,中国所面对的国际风险就会减少。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会促使国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将市场的份额优化,实现渠道多元化,市场多元化。

2.端正贸易心态,促进互利发展。其次是在经济方面。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贸易实体,在一体化方面走得也非常快。双方在这方面互补性比较强。由此双方应该秉持正确的态度,以平等互利的为原则,实现双方的共赢。由此,我们需要端正贸易动机,开展更加广泛的互利合作。

3.加强企业间合作,提高贸易水平。企业间的合作要不断的深化,各取所长,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由此形成的企业其在自主创新上的能力往往会具备着一定的竞争力,其综合实力也会相应的增强。在面对国际市场的争端的时候,往往更容易控制自己的贸易流向,从而最大限度的弱化国际市场的依赖。以此同时还会成为成本降低的关键措施。这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也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其改革的契机,企业可以借此优化器产品结构,强化其实际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行业在面对国际贸易危机、国际贸易争端时,就有足够的能力去规避和应对。

4.加强政府间沟通,及时解决贸易问题。政府要不断强化政治磋商工作,对于贸易中遇到的争端要及时给予解决。目前,欧洲是中国光伏贸易最大的市场,欧洲境内相关的负责人也高度重视国光伏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坚持以对话的方式解决双方的贸易问题。由此在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应该强化政府之间的协商工作,从而保证双方的利益都可以得到保护,以实现共赢的局面。现阶段,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形势严峻,越是在这样的时刻,各个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贸易争端解决者的作用,开展深入广泛的贸易协商,基于双方的经济利益,争取实现双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发展历程来看,中欧双方在处理争端的过程中还是可以以对话的方式来进行协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不断地升华自己的技术创新,改善自己的市场结构,注重内需的开发,强化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额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还要注意自主知识的创新产品的研发。对于政府来说,要审时度势地贯彻执行自己的外贸政策,在面对贸易争端问题上要坚持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双方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世江.中欧光伏产业互补互利 相互依存[Z].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光伏产业研究所.

中欧贸易范文5

【关键词】欧元区 国际贸易 汇率波动

一、引言

欧元自1999年诞生并于2002年正式进入流通领域以来,有效消除了欧元区资本和贸易流动的汇率风险,也给国际贸易结算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中国从2005年7月开始了人民币汇率改革,从原来钉住单一美元,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进行调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权重货币,欧元兑人民币汇率变动会通过价格传递效应对中欧贸易产生重要影响。汇改以来,人民币总体升值,到2013年12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33.02%,对欧元汇率已累计升值19.58%,与此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欧元的双向波动走势明显,幅度加大,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商品的竞争力影响很大。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13年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达到5590亿美元,本文选择欧元区为研究对象,来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汇率波动对中欧贸易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是中国与欧元区11个国家的双边贸易受欧元汇率影响的异质性及其原因。贸易的另一方为欧元区11国,包括比利时、丹麦、德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目前欧元区有18个成员国,但是由于另外几个多家由于加入时间较晚或数据不全被排除在外。

2. 模型设定

3. 数据来源和处理

三、计量分析结果

我们用STATA计量软件进行回归,并进行Hausman检验。分别用混合截面回归、固定效应回归和随即效应回归。Hausman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到概率为0.0000,所以采用固定效用来分析比较合适。计量结果得出,汇率波动VOL对中欧双边贸易额成负相关,而且是在p

四、研究结论和政策含义

中欧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近十年来中欧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是欧盟极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第一,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对欧元区进出口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汇率波动也会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中欧贸易的发展。在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下,要充分考虑到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增加欧元在我国一篮子货币中的权重,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第二,中国对于欧元区贸易顺差依然显著,欧盟要解决对华贸易逆差问题,根本途径还是应该从调整贸易结构出发,对中国采取宽松的贸易政策,放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中国自身也要转变贸易方式,优化出口结构,扶持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对欧出口,提高输欧产品附加值,最大可能避免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姚大庆.欧元汇率波动对欧元区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异质性及其原因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3(5).

[2]高运胜.欧元实际汇率波动与中欧贸易平衡的相关性研究[J].江汉学术,2014(1).

中欧贸易范文6

关键词:中国;欧盟;国际贸易;贸易摩擦

一、中欧贸易的发展现状

1.中欧贸易愈加紧密,产业合作呈现互补性

中国与欧盟是两个区域性的巨型经济体,因此中国与欧盟的贸易的发展不但占有两国重要的贸易比重,同时两经济体的贸易也会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于现在来说,经融危机的首波危险期已经度过,然而经济危机对于世界经济的实体危害却没有消失,尤其对于中国的实体经济,其深层次的影响已经开始。欧盟内部大部分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工业基础雄厚,市场经济与企业的竞争成熟,经济危机对欧盟的冲击使得欧盟急于将自己的资本、技术优势输出,已恢复自身经济的发展。中国式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着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国也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同时由于中国的市场还远未饱和,再加上中国对于技术行业与外资的需求,欧盟与中国的贸易合作是非常理想的。

如图1所示,突围中国在2009年到2011年欧盟向中国的进口贸易额前六名的主要商品,从数据统计中可以得出,欧盟的对华贸易输出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与高技术领域。与此同时,中国对于欧盟的贸易输出则主要集中在轻工业产品与加工贸易领域,从此可以看出,中欧的国际贸易合作总体上具有互补性。

2.中欧贸易存在不对称性

近十年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向欧盟的贸易输出都要高于欧盟向中国的贸易输出额,并且,欧盟向中国的贸易输出的增长率高于中国向欧盟的贸易额,同时也高于中国的世界贸易额的增长率,这从贸易额的总量角度说明了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国际贸易合作具有不对称性。与此同时,中国欧盟从中国的进口贸易额度则是相对的相反的,这也证明了,中国对于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是巨大的,有数据表明,欧盟的贸易市场占中国对外贸易额度的20%,而欧盟则只有7%,这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与欧盟贸易的不对称性质。

二、中欧的贸易存在的问题

1.中欧之间贸易摩擦升级,对华倾销力度增大

欧盟对华展开反倾销行为的时期最早,然而,在欧盟对华进行反倾销行动的同时,其自身却对中国进行了倾销行为,这无疑是一种贸易摩擦,并且这种贸易摩擦是单边的。以近些年来的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例的分析来看,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的次数是持续升高的,与此同时,其力度与惩罚的手段也是愈加严厉,立案调查的频率也逐年升高。在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活动之中,欧盟官员对于中国企业的调查更加严厉,尤其在中国企业在欧的贸易地位与政策的制定上,对中国企业的伤害更加严重,并且,否定与惩罚的条件几近无理,这一方面说明了欧盟对华反倾销力度增加,贸易摩擦升级的同时,也说明了欧盟经济的不稳定性,其本国企业的发展在逐步倒退,需要国家政府的政策行政干预。欧盟的对华倾销力度则逐步增大,由于我国对于垄断以及反倾销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着滞后性,这使得中国对欧盟的反倾销力度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欧盟的倾销行为创早了政策漏洞。

2. 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意味着世界性的贸易保护行为的再起,当前,国际上的贸易非关税壁垒越来越多,并且也越来越严厉。环境壁垒、技术壁垒等贸易保护行为实际上违背了自由贸易的本身意味。欧盟对于中国的贸易保护行为更加严厉,欧盟设置了环境壁垒、技术壁垒等非关税壁垒旨在阻止中国企业的商品进入欧洲市场,有数据表明,欧洲是世界上设置技术壁垒最为严重的国家,而中国由于一些产品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这使得欧盟更加抓出此点控制中国的贸易输出,保护本国贸易。

欧盟在本国的贸易立法上也更加直接地立法来控制中国向欧盟的贸易输出,在许多的法律条文之上都带有明显的歧视性,由于中国入世后还没有完全适应世界性的贸易规则,这使得中国更加容易受到各种贸易壁垒的限制,并且欧盟对产品的技术性指标的严格程度本就极高,这使得中欧贸易在此方面上受到损害,这也是影响中欧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我国对欧贸易发展的有效策略

图2为美国高盛集团对十年以后美中欧经济实力的预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国内GDP的增长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欧盟来说,这种未来的走势也是明晰的,因此,欧盟对于中国的增长是既抱有合作的态度又有制衡的思想的,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的增长意味着世界性贸易格局的改变,这也意味着中欧贸易的现有格局将会被打乱。而中国的崛起以及中美关系的密切将会使得欧盟的地位更加边缘化,这是欧盟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由于我国的外贸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外输出,这使得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商品大多数都是属于低技术含量的中低端商品。而欧洲的生活品质以及消费者对于商品的质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我国应当适时调整自身的贸易策略,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产业以及提升自身产品的质量水平,只有提升自身的产品的技术实力才是在国际贸易大潮中站稳脚跟的武器。

与此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健全也是必须的,鉴于此,国家要建立专门的技术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对欧盟的技术标准、技术政策、有关法规、标准结构和内容进行研究,密切关注欧盟TBT的最新动态,及时预警信息,使对欧出口企业提早做好准备,以避免某项标准正式颁布时措手不及。

我国应尽快实现经济地位的转变,加快经济贸易制度与国际的全面接轨,同时进一步抓住入世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论坛,并利用中欧关系良好的发展势头,争取与欧盟的进一步谈判,促使其提早修改现行立法,早日承认中国整体的市场经济地位或者要求其降低对“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标准。(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车爽爽. 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缓解贸易摩擦[J]. 知识经济. 2011(02)

[2]胡方. 贸易自由化与国际贸易摩擦的理论分析[J]. 中国经济问题. 2010(05) [3] 包小忠. 贸易救济措施经济效应的一般分析[J]. 沈阳大学学报. 2009(03)

[3]张亚珍. 基于欧盟板块经济特征的中欧贸易摩擦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 2009(04)

[4]王锦红. 贸易摩擦的正经济效应研究——以日本战后的贸易摩擦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10)

中欧贸易范文7

关键词:中欧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欧债危机;欧元区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一、引言

2007年次贷危机在美国发端,在2008年全面爆发随即波及到全世界,欧元区国家与美国经济联系紧密,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为了应对危机,欧元区许多国家使用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结果造成一些经济实力不强的国家政府债在国民经济的占比显著上升,信用评级被多次下调,最终演变成对欧元区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债务危机。欧元区作为欧盟的主体,其与中国的贸易占中国与欧盟贸易的绝大部分,在这一情况下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势必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贸易结构调整对于提升中国贸易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研究欧债危机背景下中欧贸易结构的演变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春峰(1999)得出两种金融危机贸易溢出机制:一是价格竞争力因素导致危机溢出。一个国家因为发生金融危机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导致该国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成本下降,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强的价格优势,而其他国家在该国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降低,由此导致其贸易伙伴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使得这些国家贸易赤字扩大和外汇储备缩水,进而由于损害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基础导致贸易伙伴国更容易被国际投机资本攻击。二是总需求因素导致危机溢出,当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致使本币贬值,国民经济受损,进而使本国国民收入减少,有效需求降低。结果便是对贸易伙伴国的产品和劳务的进口需求减少,致使贸易伙伴国出口减少,国际收支恶化,政府赤字增加,使该国被投机资本冲击可能性增加。

著名经济学家Balassa于1965年提出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这一指数在衡量某个国家产业或商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水平方面非常有说服力,其主要的意义在于定量的表示单个国家不同产业或产品组出口贸易的相对状况。通过这一指数可以筛选出该国更具出口竞争力的产业,从而能够找到国家在国际贸易当中的比较优势,这里显性比较优势的数学表达式为:

RCA=(Xij/∑Xij)(∑j∑Xij/∑i∑jXij) 2-1

其中:Xij表示中国对欧元区国家i类贸易品的出口量,∑Xij表示中国对全世界i类贸易品的出口量,∑jXij表示中国对欧元区国家贸易出口总量,∑i∑jXij表示中国对外出口总量。

二、欧债危机前后中欧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1.收据来源及分析标准

本文选取法国、奥地利、葡萄牙、比利时、芬兰、德国、爱尔兰、卢森堡、 荷兰、西班牙、丹麦、意大利12个国家作为研究样本(简称欧元区)。其中,丹麦虽然没有加入欧元区,但是一直执行的是丹麦克朗盯住欧元的汇率政策因此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将丹麦纳入研究对象当中。

根据海关HS分类码以及产业结构的特点,将海关分类当中第6类(化工产品,HS分类码28-38)、第16类(机电产品,HS分类码84-85)、第17类(运输设备,HS分类码86-89)和第18类(光学、钟表、医疗设备,HS分类码90-92 )划分为资本科技密集型产品,另外第19类产品是军火应当归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由于欧盟禁止对华武器出口,因此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2.分类贸易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1)中国第16类贸易品的显性比较优势

第16类产品是机电类产品,在我国国际贸易当中其出口量已经超过纺织品成为中国出口第一大产品,其向欧元区国家的出口状况对于中欧贸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我国机电类产品对欧元区出口的比较优势整体上处于一种缓慢下降的趋势。如图3-10,2005年之前,RCA指数在1.2附近徘徊,之后逐步下降,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初指数下跌到1附近,之后有所回升,总体保持在1.1附近。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国机电类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迅速下降,在2009年上半年下降到1以下,之后有所回升,恢复到1以上,但是基本没有恢复到危机发生前的水平,2012年受欧洲债务危机扩散的影响RCA指数再次出现下滑在12年10月份再次跌破1。在本文的考察期间内,中国机电类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处在一般的水平,没有出现丧失的状况,但是受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和欧债危机的影响,RCA指数呈现出增速下降的态势。

图3-10 第16类中国的显性比较优势

资料来源:根据《中经网数据库》中的数据整理所得。

(2)中国第17类贸易品的显性比较优势

第17类产品以车辆、空器、船舶和其他运输设备为主,中国是世界造船第二大国,而欧洲是世界主要的汽车和客机研发生产地区。如图3-11,2009年之前中国在该类产品上的RCA指数非常的不稳定,最高曾达到1.5,中国获得比较强的比较优势,低的时候曾触及有无比较优势的临界值0.8,呈现出宽幅震荡的态势,但是总体趋势还是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RCA指数大体围绕着1.1上下波动。2009年欧元区一些国家的债务问题开始恶化,伴随而来的是中国对欧元区出口的第17类贸易品显性比较优势持续下滑,虽然2010年2月和2012年2、3月出现暂时性反弹,但是未影响下行趋势,2010年8月RCA指数下降到1以下,2012年4月指数下降到0.8以下,中国第17类贸易品在欧元区市场基本丧失竞争优势。

图3-11 第17类中国的显性比较优势

资料来源:根据《中经网数据库》中的数据整理所得。

(3)中国第18类贸易品的显性比较优势

第18类产品主要是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等,中国在该类贸易品的比较优势并不强。如图3-12,2003年1月至10月,RCA指数迅速的从1.2附近下降到临界值0.8上方,之后的两年RCA指数缓慢下降,2005年RCA指数一直在0.8以下徘徊,2006年指数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升,指数的均值保持在0.9左右。但是2007年年初,RCA指数直线下滑从0.91下跌到0.61,下跌了约三分之一。之后次贷危机爆发蔓延,欧洲债务问题显现并演变成危机,而中国对欧元区第17类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RCA指数一直在0.7附近上下小幅徘徊,没有再上到0.8以上,中国该类产品在欧元区市场没有比较优势。

图3-12 第18类中国的显性比较优势

资料来源:根据《中经网数据库》中的数据整理所得。

(4)中国第6类贸易品的显性比较优势

第6类产品主要是化工类产品,中国在该类贸易品的比较优势并不强。如图3-13,不同于其他类产品,2008年之前中国化工类产品在欧元区市场上的计较优势总体上呈下降的态势,比较优势由较强下降为一般。金融危机发生之后,RCA指数迅速上升2009年至2011年保持在1附近,2012年开始RCA指数开始上升,截止2013年2月已经接近1.2。

图3-13 第6类中国的显性比较优势

资料来源:根据《中经网数据库》中的数据整理所得。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综合分析了欧债危机背景下中欧贸易结构的演变情况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2008年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对中欧贸易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危机严重的时期,中国贸易结构当中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而且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产品情况更为严重。中国的产品在欧元区国家的市场上的竞争力,主要还是体现在劳动力的优势方面。即使是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其竞争力也同劳动密集型产品类似,还是依靠成本价格手段进行竞争。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当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中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当中的技术含量,从而提升我国贸易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Abrams R K.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 Under Flexible Exchange Rates[J].Economic Review,1980.

[2]Brada J C,MENDEZ J A.Economic Integration Among Developed,Developing and

中欧贸易范文8

摘要:文章在简单介绍了欧盟历史以及欧盟东扩的情况后,着重阐述了中国与欧盟长期以来良好的贸易关系、与东欧各国的良好经贸合作关系,以及欧盟东扩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利弊影响,并在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与建议。关键词:欧盟东扩;中国对外贸易;贸易合作关系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欧洲联盟作为最有影响的集团组织,在全球经济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欧盟的发展历史以及欧盟东扩的背景(一)欧盟的发展历史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7年,上述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经过不断发展,六国于1965年签署了1967年7月1日正式生效的《布鲁塞尔条约》,将三个共同体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EuropeanCommunities),简称“欧共体”(EC)。1991年,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召开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1日条约生效,欧洲联盟(EuropeanUnion)正式成立,简称“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二)欧盟东扩的政治、经济原因东欧剧变后,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呈现美国一方独霸的局面。世界各国都希望能够建立多极化的政治经济新格局,在这种情况下,欧洲联盟不断发展壮大,力争在经济领域成为能够与美国抗衡的经济实体。1999年,欧元投入使用,经过几年的发展,成为了金融领域能够与美元相提并论的一种货币,欧洲经济一体化日趋成熟。作为欧洲一部分的东欧诸国希望能够通过加入欧盟而达到快速发展本国经济的目的,而欧盟成员国则希望进一步扩大欧盟的规模,使之真正成为与美国抗衡的政治经济组织。欧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壮大使其自身的人口、经济实力等各方面均达到与美国持衡的状态。二、中国与欧盟长期的良好关系以及中国与东欧各国的经济交往自从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以来,中国与欧洲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欧盟成立后,与中国的关系更是日趋亲密。此外,中国也与欧盟早起成员国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保持了良好的经济交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一)中国与欧盟长期以来的良好关系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1983年11月1日,中国与欧共体实现全面建交。欧盟正式成立后,明确提出“欧洲和中国应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以保证实现双方共同的目标”,强调欧盟对华关系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1998年,欧盟进一步采取了一些改善对华关系的措施:修改反倾销规则,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入21世纪以来,中欧政治关系良好,高层互访频繁,各级政治磋商活跃。据我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1252.2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在美国、日本之后,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自2004年,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发展至2008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双边贸易额仍然迅猛发展,达到4255.8亿美元。(二)中国与新加入欧盟的12个东欧国家以往的经济交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与诸多欧洲国家保持了良好的经济贸易往来关系。其中也包括最后加入欧盟的12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塞浦路斯和马耳他。在这里,仅以波兰和马耳他为例,浅述中国与东欧诸国以往的经济交往。中波及中马经贸关系均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双边贸易额长足发展,逐年递增。其中波兰已成为我国在中东欧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我国与马耳他的贸易交往以我国出口增幅占主导地位。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波兰在加入欧盟之前对汽车制造、冶金、石化等工业的进口产品征收较高关税;对我国出口的自行车、打火机、鞋和电熨斗曾采取反倾销调查、征收关税附加税等措施,以保护波兰本国生产制造商。而马耳他市场,所需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绝大部分均依赖进口,我国出口产品在该国适销对路,价格和质量均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次,马耳他地处地中海中部,据南欧、北非和中东三地海上要冲,海上交通便利,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港口设施优势是向周边,尤其是北非国家发展转口业务的有利条件。三、欧盟东扩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利弊2003年5月1日,东欧12国正式加入欧盟,从而形成一个规模与美国不相上下的统一大市场。东扩后的欧盟对中国对外贸易来讲有利有弊。(一)欧盟东扩对中国对外贸易有利的因素东欧诸国加入欧盟后,对中国来讲,有以下几点优势:1.更为广阔的欧盟大市场。从总体和长远来看,欧盟东扩之后对中欧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东欧诸国的加盟,新欧盟整体规模与美国不相上下。货物、服务、资本和劳动力在各国内实现自由流通,如此规模的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是任何外部企业都无法忽视的。欧盟市场容量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我国优势产品扩大对欧盟出口,带动我国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2.普惠制待遇。欧盟的扩大,意味着中国可以从更多的国家获得普惠制待遇。普惠制下的出口产品关税平均要比最惠国税率低约1/3左右。欧盟扩大后,所有新成员国都给予中国出口的制成品、半制成品普惠制待遇,这对中国企业享受关税优待、扩大出口、提高出口效益有一定好处。3.统一关税政策。欧盟作为欧洲经济的统一体对外实行统一的税率政策,欧盟扩大最直接的好处,便是这些新成员国关税税率的降低。新成员国的进口关税较欧盟普遍偏高。例如,波兰及匈牙利对非农产品实施的平均进口关税,原为19.9%和9.8%,而欧盟的平均水平只有7.4%。关税的降低,无疑有助于中国企业扩大出口。因入盟关系关税调降而特别受惠的产品主要有钟表、玩具、游戏、运动用品和人造首饰。4.技术标准统一,有利于中国企业占领欧洲市场。欧盟作为欧洲经济的统一体,对外实行一致的政策标准。也就是说,只要根据欧盟标准获得认证的中国产品,就会在所有成员国得到认可。举例而言,欧盟东扩前,即使中国产品已通过欧盟认证,但如想出口到东欧国家,仍需获得这些国家有关当局的特别审批;东扩后实施统一的技术标准,产品可以同时在西欧和东欧市场销售而取得更大的规模效益。5.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扩大。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成员,对第三方实行的关税与其他贸易法规,总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前的水平,否则受害国有权要求补偿。这就意味着,扩大后的欧盟,如果在关税上对中国企业做出了有违世贸组织规定的行为,中国企业有权要求欧盟进行补偿。(二)欧盟东扩对中国对外贸易不利的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反倾销调查、技术壁垒、数量限制等;还应注意到普惠制中的“毕业机制”,欧盟国家会利用这种机制削弱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的竞争能力以及纺织品双边配额管理等。1.反倾销调查:欧盟是对华实施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地区。欧盟对我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累计百余起,还对我国多种产品实施了保障措施。这些反倾销案例涉及我五矿、化工、纺织、机电、土畜等多行业的产品。新入盟的成员国,会逐步引入欧盟的反倾销措施。2.欧盟统一的技术标准纷繁复杂:欧盟使用统一标准是一把双刃剑,对中国企业有利亦有弊。由于中国产品的技术标准相对较低,原来我国可向东欧各国出口的产品,现在必须达到欧盟统一标准后才能进入。3.欧盟内部保护: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与中东欧国家比较接近,竞争性强。西欧国家为利用东欧廉价的劳动力、东西欧地理接近等优势,大量到东欧国家投资设厂,更加剧了东欧国家在工业制成品方面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东欧诸国竞争力相对较弱,但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推动扩大后的欧盟对非成员国产品进口设置更多障碍。四、中国对外贸易应对利弊应采取的举措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欧盟东扩给中国对外贸易带来的有利因素,降低其不良影响,我国政府和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一)发挥各行业协会作用如前所述,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成员,对第三方实行的关税与其他贸易法规,总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前的水平。这也意味着,如果欧盟东扩对中国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中国有权要求欧盟进行补偿。在欧美国家,行业协会在维护本行业利益,制定相关法规,影响政府决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国目前的行业协会很多属于准政府部门,并非企业自发自愿组成,能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此外,在反倾销案应诉方面,我国也应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积极应诉,避免我国众多企业遭受经济损失。(二)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应对欧盟统一的、高标准的技术要求,我国企业应积极提高产品质量,以适应欧盟国家进口产品标准,争取早日占据欧盟这个巨大的市场。诚然,提高产品质量、严格产品技术标准需要我国企业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但从长远角度来讲,产品技术标准一旦符合欧盟成员国的要求,产品便能够占据广大的欧洲市场,利益是不容忽视的。(三)加强与欧盟各国的交往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应当与欧盟加大交往力度,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招商网络,利用当地中介机构,利用使领馆以及友好城市拓宽招商渠道;发展与欧盟有实力公司的战略伙伴关系;充分利用中国自身的产业优势,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中增强竞争力。同时,我国有志于发展欧盟贸易的企业和个人也应主动“走出去”,了解欧盟各国,尤其是新成员国的政策,针对欧盟政策实施相应措施,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推进,以达到预期经济目的。参考文献[1]环球时报.2004年03月01日,第十七版.[2]周八骏.迈向新世纪的国际经济一体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徐松.评自由贸易区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0,(12).[4]王林生.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贸易(二)[J].国际贸易问题,2003,(11).[5]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中国网,2003年4月2日.[6]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统计信息.[7]新华网

中欧贸易范文9

论文摘要:对欧盟东扩后中欧纺织品贸易的竞争力进行对比研究,并提出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欧盟东扩;中欧纺织品贸易;对策 一、中、欧纺织品贸易的现状 (一)中、欧纺织品贸易额逐年递增,特别是欧盟东扩后中、欧纺织品贸易有了大幅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已成为欧盟国家纺织品服装进口的第一大供应国,也是欧盟诸国纺织品服装原料出口的第二大市场。2005年是取消纺织品配额限制的第一年,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品的比较优势得到短期释放。据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05年,中国对欧盟二十五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额为1932377万美元,其中,中国对欧盟二十五国出口金额为1832320万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94.8%,同比增长56.9%,中国对欧盟十五国出口金额为1746298万美元,同比增长66.2%。2006年,中国对欧盟二十五国纺织品进出口总额为654791万美元,其中出口金额为561292万美元,同比增长19.6%,中国对欧盟十五国出口金额为525855万美元,同比增长为18.7%。2006年中国对欧盟二十五国服装出口金额为1667908万美元,同比增长22.4%,其中,我国对欧盟15国出口金额为1602920万美元,同比增长23%。 (二)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不断。随着中、欧贸易量的不断增加,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愈演愈烈,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尤为突出。欧盟东扩及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以来,欧盟频繁针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如,2005年4月,欧委会对九种中国纺织品展开调查,5月欧盟要求中国限制纺织品出口,否则将对中国纺织品采取特别限制措施;在中国对出口纺织品采取限制措施的情况下,欧盟仍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引发了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虽然随后6月份中国和欧盟就中国纺织品出口问题达成协议,但由于部分商品出口很快达到配额,引起中国纺织品大量在欧盟港口积压,等等,一系列事件导致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二、中、欧纺织品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1) (一)指标选取。本文选取贸易竞争力指数及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两个指标对中、欧纺织品国际竞争力进行计量分析,第一个指标用于分析中、欧 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与新加入欧盟十国产品相似度没有与原十五国相似度高,但仍与近半数国家的相似度超过了70%,可喜的是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相似度指数大体上呈现递减的趋势,这意味着我国与十个新成员国的竞争性也在逐步降低,互补性增强。 综合上述内容,我国纺织品与欧盟相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与此同时我国与这些国家产品的竞争性也很强,产品相似度指数极高,超过十个国家的产品相似度指数都超过了70%。之所以出现这么高的指数,可能是由于本文在选取纺织品分类时选取的类别偏少,只选取了SITC REV.3项下分类号为65的类别,类别选取集中导致产品相似度结果有点偏高,尽管如此,这也不能改变我国与欧盟纺织品相似度较高竞争性强的事实。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技术含量,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我国纺织品出口与欧盟国家相比拥有极强的竞争力,我国应继续发挥纺织品的竞争优势,增强对欧纺织品出口能力。但我国不能仅依靠劳动力价格低廉这一优势,因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东南亚诸国等也拥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甚至有些国家比我国劳动力成本还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在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基础上,提高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技术含量,以进一步提升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二)为我国纺织品出口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处于贸易摩擦多发期,要促进我国纺织品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纺织品贸易环境。贸易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纺织品行业的发展,且关系 到其它与该行业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需要政府、纺织品行业协会及各类纺织企业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以减少纺织品贸易摩擦,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三)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我国纺织品国际品牌。当今国际贸易竞争已不仅是数量和价格的竞争,更多的是品牌竞争,而我国纺织品出口目前仍停留在通过大量出口来保持市场份额的阶段。只有大力培育我国纺织品自有品牌,才能树立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促进我国纺织品的可持续发展,否则我国就只能停留在基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基础之上的低端加工阶段,没有多少附加值,虽然出口量很大,但创造的价值与出口量相比小得多。 (四)实施对外投资战略,鼓励我国纺织品企业积极地“走出去”。我们应选择欧盟国家中政局稳定、政策优惠、成本低廉的国家作为投资对象国。结合我国纺织业的特点及目前遭遇的贸易壁垒,我国应积极选择适合我国纺织品企业的投资方式,以期绕过欧盟设置的层层障碍,促进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发展。

中欧贸易范文10

文化贸易的最佳时机

商务部欧洲司欧盟处处长许正兵指出,2014年以来,中欧贸易增速高于中欧各自对外贸易的增幅,欧盟连续10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十一年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在文化贸易方面,根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上半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包括视觉艺术品、视听媒介、印刷品、声像制品和文化遗产,及宣纸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98亿美元,同期中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是2.02万亿美元,核心文化产品的进出口,仅占货物贸易总额的0.5%,中欧文化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中欧之间的文化贸易,不管是和欧盟各个成员国还是和其他欧洲国家之间都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许正兵说。

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兼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主任孔诺夫・维克多表示,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实际是丝绸之路带动的更是多边的文化合作,这项国家战略将使亚欧大陆的经济和文化更紧密地连为一体。

法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处贸易参赞魏雅乐也表示,文化产业与商贸的市场行为将中法双方受益,法国愿意把文化产业的新思想新技术免费带到中国,共同推进文化、数码领域的新变革。

中西合璧与世界同步

“文化,帮助每一个公民面向世界。”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新闻总监王洪波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善于采用东西文化结合的范式,“观众希望看到有中国文化符号内容与西方体裁结合的产品,这样有助于形成文化的世界同步性认识。”

许正兵表示,未来要加强中欧在文化贸易国际规则谈判中的合作,分享欧盟在制定文化政策、发展文化贸易等方面的经验;积极推动企业合作、学术交流,深化中欧非政府间文化项目的合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小牧说,2013-2014年有366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其中包括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123个项目入选重点项目目录,“对外文化贸易正成为一片蓝海,国家积极引导和鼓励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以电影、演艺、动漫、新媒体、网络、音乐等大众文化领域为重点,通过合作合资等多种方式开放市场,并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引进优秀文化产品、人才、产业发展经验,提升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打造文化贸易的自由港

据了解,此前,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文化保税园已在北京开园。有业内人士曾预测该保税区2015年建成后,年营业额将超过500亿元。未来北京有望成为亚洲最大的文化产品自由贸易区和商品集散地。

在保税区中,以往工业贸易企业享受的保税区优惠政策,被嫁接到了文化产业上。企业引进租赁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无需缴纳关税,劳务用工报酬还免征个人所得税,销往海外的产品在进入保税区后即可申请出口退税。展览、拍卖会主办方在得到相应保函后便可“轻装上阵”,不必为境外艺术品缴纳数亿元的担保金,这将有助于改变国际重量级艺术拍卖和展览较难登陆中国的局面。

中欧贸易范文11

[关键词]玩具出口;贸易壁垒;金融危机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玩具生产国和出口国,占国际出口玩具量的75%左右。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玩具产品出口额按小口径统计为100.87亿美元,2014年为144.94亿美元,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欧盟作为我国重要的玩具贸易伙伴,占据我国玩具出口份额的27%以上。然而,近年来欧盟国家贸易保护主义重燃,设置各种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玩具企业出口贸易未来如何发展值得研究。

一、中国玩具对欧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玩具市场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已成为世界最大玩具生产国,制造了全球约75%的玩具,而玩具产业也成为我国轻工业一个突出的经济增长点。截止到2015年底,国内玩具制造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达到1600多家,主要玩具生产和出口基地是“五省一市”: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和福建。在产品类别方面,广东和福建以电动和塑料玩具为主:江苏、上海以毛绒玩具为主:浙江以木制玩具为主,形成较为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但玩具企业创新不足。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不足20Z的玩具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而80%以上的玩具企业是为代工企业,沦为国外名牌的打工者,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虽然生产了世界上80%的玩具,却只能赚到非常微薄的加工费用,一旦外部环境稍微恶化,加工企业将陷入了资金匮乏的境地。可见,在成本优势逐渐减弱,品牌优势日益凸现,且成为提高盈利能力重要因素的今天,要是只依靠贴牌生产,没有自主品牌、缺少核心技术,这将会是我国大部分玩具企业的致命点。

(二)中国玩具对欧出口情况

欧盟进口的玩具有80%来源于中国,2013年全年我国玩具对欧盟出口为27.71亿美元,2014年为32.43亿美元,2015年达到了39.12亿美元。尽管进口额庞大,然而出口单价却不容乐观,2015年我国出口平均玩具的单价低至0.37美元,较前年同期下降了6.63个百分点。中国玩具对欧出口一直都缺乏中国特色,玩具生产与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进行贴牌生产,缺乏自主品牌。前些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玩具市场普遍进入低迷状态。对我国玩具市场的打击甚为严重。据海关总署报告显示,2008年我国记录出口的玩具企业数由2007年的8610家减少到4388家,数量下降近50%。尽管企业数量减少严重,但据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欧盟仍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玩具出口市场之一,虽然增速大幅回落21.1个百分点,但对欧出口额达到了22.1亿美元,增长了9.3%。

(三)中国玩具对欧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1.中国玩具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第一,玩具出口仍打低价牌。我国玩具销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这不但没有带来期望中的额外利润,相反却带来了利润的下降。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14年,我国出口平均玩具的单价低至0.47美元,2015年平均出口单价为0.37,呈下降趋势。第二,玩具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欠佳。玩具质量差,零配件存在安全隐患以及有害物质超标问题突出,产品多次遭到欧盟各国通报及召回。据海关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玩具通告次数为337,2013年为429,2014年为320,2015年为419。通告次数居高不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这些被召回的玩具存在的危险原因有多种,其中化学因素最多,占召回和通告案例的80%以上。第三,售后市场不成熟影响我国玩具产品出口。调查发现,在很多价格不菲的玩具外包装上,可以看到生产厂家、适用儿童年龄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等,却唯独找不到有关售后服务或维修的说明。大部分玩具生产企业表示儿童玩具属于易坏品,不在“三包”范围内,很少有专业的玩具维修店。

2新经济条件下的贸易保护。新贸易保护主义常常会打着保护环境、维护民族利益等旗帜表面上看起来更加“合情合理”;同时其目的也不再仅仅是保护国内幼稚产业发展更主要的是为了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其在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对于欧盟以外其他国家的玩具供货商,如果想要取得玩具出口欧盟的资格,该生产企业必须取得第三方关于该企业道德标准的验收:同时在首次出口时,该企业必须通过第三方对玩具产品的检验检疫,EN71条款的规定。然而对于欧盟成员国的玩具制造企业,则没有那么多的要求,虽然其也要进行检测和验收,但只需要进行抽样即可,并且不用每年进行申请,也不用进行企业道德标准检验。可见欧盟成员国对于玩具产品完全是采取宽出严进的策略,为外来玩具产品制造贸易壁垒,对成员国和外来玩具制造商采取区别对待的技术措施执行方式和执行力度,具有明显的歧视性。

二、中玩具产业对欧出口贸易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导致中国对欧玩具出口贸易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一)内部原因

1.中国玩具产业存在“比较优势陷阱”。我国玩具在价格和生产成本方面都存在着比较优势。虽然这种比较优势的利益结构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使得我国玩具企业得到了一些贸易利益,但是强化了企业本身低水平的产业结构,造成了复制产品生产的路径依赖。过度地依靠发达国家,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导致了品牌依赖,难以建立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进一步扩大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技术的差距,进而跌进“比较优势陷阱”。这种比较优势在一国经济发展初期和部分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有着一定适用性,但是随着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日益扩大,创新与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比较优势的局限性日益突出。

2技术含量低,缺乏品牌创新。近年来我国玩具企业在经营方式上有了一定的升级,但仍以来样加工、来料加工或贴牌生产为主。贴牌生产存在着两大方面问题:首先,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来样加工或来料加工都是在为国外品牌打工,外方控制玩具的设计方案,绝大多数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和设计团队和自主研发能力:其次,由于是代加工模式,中国企业只负责简单的品牌加工生产,而不是企业自主品牌。上述两点导致中国玩具企业长期出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状态,绝大多数玩具生产企业没有和改造能力和技术创新,没有产品创新和研发优势,很难创建自主品牌,产品无法具有丰厚的附加值回报和较长的生命周期。

3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标准低。我国玩具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表现在生产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是玩具产品的重复生产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企业生产的高成本、高耗能和低收益:其次是玩具生产产业的分散性:玩具生产产业最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企业各自为战,集中程度很低,从而造成对外力量薄弱:再次是玩具产业技术结构的不合理: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依靠国家资金的支持以进行产品的创新和科研,使得企业的成本约束和激励动力较小,导致了产业技术水平进步缓慢,科技进步速度远低于欧盟等发达国家。我国关于玩具出口的标准认证体系和认证标准比较混乱,分类不明晰,质量认证标准远远落后于欧盟等发达国家的质量认证体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4.售后服务不健全。我国玩具出口经营体众多,出口的玩具类型多样化,主要包括:毛绒玩具娃娃、电动遥控、模型玩具、动漫系列、益智玩具、桌面游戏、大型玩具、创意玩具等。但是我国大多玩具出口企业还没能认识到在海外建立健全售后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另一个就是成本的限制。建立海外售后服务体系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玩具出口企业都属于民营资本,其资金实力相对较弱。

(二)外部原因

1.欧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其一,金融危机使出口玩具需求量迅速下挫。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欧州经济普遍进入低迷状态,消费者玩具购买力下降,导致出口的玩具产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减少。其二,中国中小型玩具企业开始出现减少甚至是倒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香港台俊集团旗下的位于东莞樟木头的两个工厂,在金融风暴冲击下倒闭,成为了“美国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实体经济令企业倒闭的第一案”。

2.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数据表明,我国玩具企业所接订单大都为以外币结算的出口订单。在这种情况下,看似机遇,其实更多是更加艰巨挑战,人民币升值必然会进一步挤压玩具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人民币升值,导致原本就利润就微薄的玩具制造行业更加举步艰难。在以往国内最好年份平均利润率不到10%情况下,导致企业生产繁荣但却无利可图甚至出现亏损的局面。

3.欧盟各国多重贸易壁垒结合。近年来,国际社会将关税、反倾销等传统壁垒与技术贸易壁垒相结合起来,应用在国际贸易当中。欧盟将玩具生产中针对某一生产环节中相关技术申请专利,然后以该技术水平为基础设置相应的检测标准,要求进口至欧盟的中国玩具产品必须达到这一检测标准。我国出口的玩具产品要达到该技术标准就必须使用该项技术,由于专利体制,我国企业必须向欧盟支付高昂的专利使用费用,从而迫使我国玩具企业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丧失优势。

4.中欧双方利益冲突是贸易争端的根本原因。从已发生的玩具贸易争端案例来看,大部分争端的爆发并不是因为产品有问题或者贸易协定的条款有问题,而是该种产品在该贸易协定条款下进行贸易所导致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这种利益冲突一部分原因是贸易国双方玩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另一部分是由于双方国内利益集团力量对比的变化。

三、中国玩具对欧出口的应对策略

(一)调整出口结构,规范出口秩序

现阶段玩具产业面临国内消费能力较低、生产总量过大、生产过剩等问题。所以,我国玩具出口企业应当迅速调整企业战略,开发国内市场,实施和制定内需指导性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多元化出口市场战略应该成为我国玩具企业出口的主要策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玩具出口企I不仅要抓好欧盟等传统的主要出口市场,同时也要开发新兴国家的市场。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出口策略,在发达国家受到限制的玩具产品可能在新兴国家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做好防范措施,应对人民币汇率变动

人民币升值玩对玩具出口企业造成的损失,主要是因为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会偏离购买力评价。人民币升值将造成我国出口企业换汇成本上升,导致原本的价格优势丧失。为了减少损失,玩具出口企业必须提高玩具出口价格。

(三)增强创新意识,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较弱是我国玩具出口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欧盟技术贸易壁垒所涉及玩具出口的范围十分广泛,已经远远超出了玩具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国玩具出口企业应当把欧盟技术贸易壁垒当成一种机遇,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更新企业生产设备,提升产品质量,引进高端人才,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四)政府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可以适度减免企业的各项税费,加大对玩具出口企业的资金支持,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为鼓励更多的企业发展和创新自主品牌,为科技知识产权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护。建立具有金融支持功能的孵化机制,并且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创造更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吸纳优秀人才。

中欧贸易范文12

 

一、欧盟reach法规的主要内容 

 

reach法规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法令或法规,而是一个涵盖化学品生产、贸易和使用安全的综合性法规。它对出口到欧盟的化学品提出更严格的环保、安全要求,以规范欧盟市场上化学品的制造、使用和流通。主要包括注册、评估、许可、限制及数据共享。 

(一)注册。对现有广泛使用和新发明的化学物(包括部分可分离中间体),生产商或进口商在生产或进口时,需通知政府主管机构,说明生产或进口该物质的用途,并提交相关文件。文件应包括对该化学物质毒性和生态毒性等特性的介绍、生产或进口的用途、对人类和环境的暴露量、预计产量、对该物质的分类及标识建议、安全数据单、对使用方法等进行的初步风险评估报告,以及建议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等。政府主管部门将把上述信息输入中央电子数据库进行注册,颁发一个注册号并对已注册物质中需给予特别关注的事项和特性进行实地考察和自动筛选。 

(二)评估。由主管机构对所有产量超过100吨的化学品注册信息进行审查和信息核对;对降解速度慢并可能在自然环境中累积的或具有基因诱变或剧毒等危险特性的或其分子结构易引起关注的化学物质,即使其生产量或进口量低于100吨,生产商也应测试产品对人体和环境的长期影响。 

(三)许可。对可能引起极大关注的物质或其成份,如cmr(致癌、诱导基因突变或对生殖有害的)物质和pops(低降解有机污染物)物质,政府主管机构应对其按某一用途的使用方式给予具体授权。 

(四)限制及数据共享。对部分化学品或配制品进行限制,除非在遵守限制条件下,才能被制造、投放市场或使用。必须对注册产品进行多种检测试验,检测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对首先完成注册而产生的产品数据信息向潜在注册人共享,但潜在注册人必须向前期注册人支付百分之五十的费用才能共享数据和完成注册。 

reach法规一改过去仅由政府承担化学品安全的责任,要求化工产业承担与其产品安全相关的责任,化工产业应负责收集相关化学品的数据进行评估,并保证只生产或销售按指定方式使用对用户及环境均属安全的化学品,还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证明使用有关化学物质的效益大于为消除该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而引发的成本。 

 

二、欧盟reach法规对我国化学品贸易的影响 

 

与欧盟之前的同类指令相比,reach法规影响的范围更广。从表面上看,reach法规是个化学品法案,影响的是化工产品,但由于几乎所有商品都使用化工产品作为原料,因此,它的影响几乎波及到我国所有出口商品。仅从目前看,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到欧盟的商品,主要包括化学原料及制品、化纤、橡胶、塑料、纺织、轻工、电子、汽车、家电、制药、涂料等十多个产业,涉及904个税则号,其中出口量超过1000吨以上的有215种产品,超过100吨以上的有474种产品,超过10吨的有230多种,有500万种现今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商品受到影响。另外,reach法规所涉及的不仅是化学品的生产商,还将这一责任进一步延伸到整个生产链,包括生产商和进口商在内的化学品下游用户、3万多种化工产品以及使用化工产品的下游产品都将受到影响。reach法规的出发点是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但在保护环境的意愿下,确实对我国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阻碍我国化学品的出口。欧盟是我国化学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2004年,我国对欧盟出口石油化工产品1728万吨,出口额140亿美元。其中,单个品种出口量在1000吨以上的产品出口总量1094万吨,出口额22.2亿美元;100-1000吨的出口量322万吨,出口额31.6亿美元;10-100吨的出口量260万吨,出口额55.4亿美元。从对欧盟出口化工产品的结构看,我国生产的化学品中危险化学品量大面广,种类繁多,多数为大宗、低值、原材料性的、生产过程污染较严重的产品(如农药制剂中高毒农药占30%)。根据reach法规的要求,中国向欧盟出口这些化学品和几千种化工下游产品将面临注册、评估、许可的问题,且必须通过欧盟境内的生产商或进口商进行注册。而且reach法规规定了严格的检测标准和高昂的检测费用,这些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我国一些中小型企业根本无法支付如此昂贵的检测费用,难免导致化学品出口受阻,甚至退出欧盟市场。 

(二)进口产品成本增加,影响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欧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来源地,特别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据海关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从欧盟进口石油化工产品991万吨,进口额159.2亿美元。其中,单品种进口量在1000吨以上的进口总量645万吨,进口额20亿美元;100-1000吨的进口量219万吨,进口额23.7亿美元;10-100吨的进口量111万吨,进口额29.3亿美元,涉及1066个税则号。reach法规实施后,欧盟的化学品生产商或出口企业必将把其高额的注册、评估费用打人产品成本,因而提高出口价格,这无疑增加了中国企业进口化工产品的成本。这不仅影响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而且将导致相关下游产品成本增加,效益下降,影响纺织、医药、轻工、电子、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打破国际化学品贸易平衡,导致化学品国际贸易市场的大转移。中国与欧盟化学品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欧盟是我国化学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也是我国化学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从与欧盟的化学品贸易结构分析,我国从欧盟进口的主要是精细、深加工的化学物质,如染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且多数为依赖程度较高的不可替代产品。而我国出口的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化工原材料和中间体。 reach法规实施后,欧盟较高的注册评估要求和注册评估费用将打破现有贸易格局,迫使中国企业重新开拓欧盟以外的市场,建立新的贸易渠道,而新市场的开拓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入,市场的转移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化工产业的发展。同时,欧盟化工企业也将由此失去许多获得中国廉价化工原料的机会。

(四)削弱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我国目前出口到欧盟的化工产品多为大宗、低值、原料性的、生产过程污染较严重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无机盐、涂料、染料、橡胶制品、有机中间体等领域,具有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优势。随着产品注册等成本的增加、开发费用的减少及欧盟对评估、许可审批时间的延长,将有一半产品的优势逐渐丧失,大大削弱这些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能力,并将导致我国上千家企业因出口受阻而关闭。2006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从业人员500万人,仅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就有200多万人,比欧盟化工行业全部直接从业人员还多。据我国有关方面估计,欧盟reach法规的实施,可能会导致我国企业20万人面临失业。

 

三、我国企业应对reach法规的策略

要减低欧盟reach法规的负面影响,实现环境改善与贸易增长的协调,除政府的引导外,更重要的是立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挥自身作用,提高企业的绿色产品竞争力。

(一)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和减少废弃物,是企业应对欧盟reach法规非常直接和行之有效的方法。绿色供应链是把环境融入到整个供应链中,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降低整个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企业不能单靠技术来解决环境问题,还需要从管理角度人手,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模式为:

1、绿色设计。企业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应以环境资源为核心,在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产品实现分解或再生的能力。要从源头上防止限用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尽量选择可回收、可循环再使用的材料和零部件。

2、绿色采购。在采购原材料过程中,要精心挑选供应商,不能仅考虑供应商所提供产品的质量、价格、交货期、品种等常规因素,还需考虑选择重视环境管理的供应商,以保证所购买的原材料达到绿色或环保要求。

3、绿色生产。对生产过程而言,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少和降低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国家环保总局在2005年12月13日出台了《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这标志着国家环保总局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正式纳入全国环境保护制度中。

4、绿色物流。企业应在运输、保管、流通加工、包装和装卸过程中,尽可能消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在满足运输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包装物,选择可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仓储过程中尽量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搬运过程中尽量避免因运输不当造成产品损毁,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

5、绿色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废料和运输、搬运、仓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坏件,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被用户淘汰的产品均需要回收处理。在生产流程中报废的产品拆卸后,零部件可经处理后再利用。没有使用价值的电器产品首先要人工拆卸或分解,对可利用的零部件进行回收再利用,不可利用的零部件按材料分类进行回收。有害物质要经专门工艺进行处理,其他混合物经破碎、自动分拣等处理。工业残渣则焚烧转化为热能加以利用或送填埋工厂等。

(二)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开发绿色产品。一方面,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尽快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另一方面,要及时采用先进的国际技术标准,并对先进技术标准进行消化、吸收并予以采用和提高。欧盟reach法规实施后的初始阶段,原先企业出口的产品由于一时难以达到欧盟的要求,reach法规对企业来说是起了负面作用,短期内对欧盟市场的出口数量会下降,此时企业面临艰难的选择:要么采取新的技术、标准,进行研发创新,重新塑造绿色产品,挽救失去的欧盟市场;要么消极等待,不采取任何措施,从而失去这块市场。而失去欧盟市场就意味着出口企业要么选择进入国际其他市场,要么只好面临生产萎缩,甚至破产倒闭。但企业如果选择进入国际其它市场,会面临进入困难或遇到其他的壁垒,因而这也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企业唯一的机会和选择就是知难而上,积极应对欧盟reach法规,如果企业能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改进生产方法和加工工艺,运用新技术、新能源、高标准,使产品逐步达到欧盟reach法规的标准要求,出口量的下降趋势将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出而逐渐扭转。

相关文章